查看: 821|回復: 3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
[複製鏈接]
|
|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经讲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发布时间:2010-09-29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JT/2010-09-29/3664.html 点击次数:377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此品说明西方世界的人寿命长久,首先介绍十方世界往生大众,人事环境的殊胜状况,勉励我们要见贤思齐。娑婆世界大多数人均无定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恶人,不知不觉即染成恶习。西方世界纯善,恶人不能往生。
本经第三十一品以前,阿难当机。第三十二品以后弥勒菩萨当机,可见弥勒菩萨与此经关系之密切,他将来下生到我们人间,一定也宣说此经。
佛对弥勒菩萨及诸天人等说:‘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佛所说‘声闻菩萨’乃指四土三辈九品均包括在内,他们的功德智慧不可思议。有人怀疑,如有人一生造恶,临终遇善知识指点,发愿往生如张善和之类,焉能有功德智慧?应知西方世界没有碰运气侥幸往生者。他过去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积功累德,谁人看到?这一生的临终十念往生,即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此生虽行恶,临终遇善友,一提醒立刻即相信念佛,此乃是他的智慧,也是他善根福德有以致之,一回头,即得到佛的加持。
西方世界物质环境微妙,安乐清净,如前面数品所说。若真明了,焉能不求往生?所以佛劝我们,‘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此处所说‘为善’是‘念佛求生净土’,一切善法之第一善。孔子说:‘止于至善。’至善在儒家经典中还找不到,佛法中唯独求生西方净土是止于至善。‘念道之自然’,在一般大乘经典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来的性德;本宗则指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后,依正庄严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即是‘自然’。此文中说出八种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西方世界进出非常自由,随心所欲,毫无障碍,每天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前面所说阿阇王子多生多劫才供养四百亿佛,西方人可能一天就把供养四百亿佛的功德作圆满了。‘观经行道’是修慧,福慧双修。观经与听经读经均不同,‘观经’是完全契入经中的境界,以经中的理论与教诫完全变成自己的实际生活,谓之‘观经行道’。任何宗派对于修行步骤都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禅宗的修行第一个阶段是‘观照’,相当于净土宗之‘工夫成片’。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真正有观照的工夫才算有禅,观照得力,心即清净。再深一层谓之‘照住’,照住即禅定,净宗谓之‘事一心不乱’。再高的谓之‘照见’,即明心见性,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相当于净土宗之‘理一心不乱’。
西方人的生活,如把它记下来就是无量寿经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对经中的教诫都作到了。‘喜乐久习’,永保法喜充满。‘才猛智慧’,即如世尊对法藏比丘赞叹其智慧曰‘高才勇哲’,此乃性德之表现。‘心不中回’,‘回’是退转义。信心坚定,勇猛向前,绝不懈怠,一生决定圆成佛道。日常生活态度,从外表上看,安闲无事,而内心中非常精进,时刻不放松,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深深唤醒自性。凡夫不知道名号功德之究竟,一句佛号能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妙法搞通。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号还是有障碍,对诸经文义还是看不懂,我们是口念心中打妄想,如念的得法,以清净心念不用染污心,以真诚心念不用妄心,以恭敬心念不用懈慢心,念久了,一切大小乘经典无不通达。何以如此?因一切经教皆由佛的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的心若与佛心相同,自然也通达了。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地菩萨,智慧几乎圆满,尚肯念佛,所以李老师说:‘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此四句形容西方一切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他们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冤家对头,彼此和睦相处,六和敬中之第一条‘见和同解’即此情况。心起作用,恰合中道,不偏不倚。西方人决不起心动念,对其他人只有感应道交,适得其中,表里一如,处处表现中道第一义,显示出万法圆融,事事无碍。儒家讲世间法要用中庸之道,与佛家讲中道非常相近,会用‘中’的人,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一丝毫不勉强,乃真实功德智慧,达到美好的境界。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此形容菩萨的德行,我们应当效法,学菩萨生活的态度,身心安闲自在,工夫绵绵密密,永无间断。把心量拓开,能容人容事。中国佛教有许多设施,令人崇敬。到寺院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四大天王殿,正中坐著弥勒菩萨,俗称大肚弥勒佛,其造像是布袋和尚。此僧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人,肥肥胖胖,满面笑容,肚皮很大。常背一布袋入市化缘,皆不知其名,通称他为‘布袋和尚’。后来发现,他就是弥勒菩萨化身。初入佛门先要学布袋和尚之态度,满面笑容,大肚能容。
检是检点,敛是收敛。凡夫放逸惯了,必须收敛,收敛的方法重在戒律,以礼节规范身口行为。心净则身自洁净,心是主宰。所有污染皆从贪爱生起,‘贪爱’是三毒之根本。心地清净,志愿就定了,不会再被外面环境所动摇。外境之所以能引诱,主要是有贪心,内有烦恼,外魔即得其便。否则,魔王纵有通天本领也无可奈何。‘道’是平等心、正直心。‘和正’是和平中正。此经题目为‘清净平等觉’,亦即此处所讲的和正之义,果能如此修学就不会走上邪道。
符按: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化身,有公案可查。兹依佛学词典所述,摘要转录如下:布袋和尚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形截畏月妥月(形容肥的样子),蹙额(缩绉)皤腹(大肚子),出语无定。常荷有一布袋入鄞,见物则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师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福曰、为氏禾(氏禾同只字,只、只也但也)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梁贞明三年端坐岳林寺盘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经典是教训,‘约’是禁止,‘令’是命令。遵照佛的教训,决不违背戒律规矩。心中所思所慕,唯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决无其他念头,更没有忧思。如认真依经修此念佛法门,烦恼必然日渐消失,自然成就无为。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前面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面六种是无为法。有念头的心是有为法,即妄心。真心无念,不生不灭。佛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无为是不生不灭,心如虚空,一法不立,虚空包容万法,而不执著万法。‘淡安无欲’,‘淡’是淡薄,‘安’是安然无欲念。念佛总是不得力,工夫不能成片,其唯一原因即是心不清净,有贪爱,有染著。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前面所说皆属于自利,如何用功,用何种心态修学。此段经文是说明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既然学佛,就应把世间一切法从内心里放下,没有贪著。其次,既生存在世间不能不作事,佛教导我们,众生养我们,如何报佛恩、报众生恩?唯有助佛弘法,将此一殊胜法门推广宣扬,即是善愿。尽心尽力去作,善巧方便,使人能接受奉行。‘含哀慈愍’,即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慈愍’是大慈。佛菩萨的心,对众生平等,毫无偏爱,但事上有差别,缘不一样,有的众生不肯接受教化,得不到利益。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众生方面。‘礼义都合’,佛法的教学要现代化,本土化。‘礼义’包括文化背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古今中外,迥不相同。故佛法的弘扬一定要随顺,入境随俗。‘苞罗表里’,‘表’指事,‘里’指理,理事圆融。‘过度解脱’,即超越三界六道得生净土,才是帮助众生达到圆满的地步,若使他享受人天福报而不能脱离轮回,并非究竟。现在世间富贵人很多,皆由前生修善而来,今生享福。但有的遇到佛法,并不相信,此乃隔阴之迷,难免三世之怨。所以劝人学佛,必须叫他修净土法门,虽然他不肯信,而净土种子种下去了。‘自然保守,真真洁白’,此处‘自然’是‘自性本然’,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无染的、不动的,所以说真真洁白。学佛无论任何宗派,都要明心见性。净宗对业障深重之人,在一生中不能明心见性,故劝其先求往生西方,到西方后有阿弥陀佛加被助其明心见性。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劝同修,如工作太忙,早课只念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把弥陀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与佛同心同愿。晚课即读诵三十二至三十七共六品,文字不多,理与事讲的非常圆满,尤其第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全是教诫,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读诵后认真反省,今天我的思想、见解、行为,与经中所说对照下,那些已经作到,那些没有作到。作到的希望保持不失,未作到者,明天能作到,这才是修行。能把阿弥陀佛的教训作到,我们的行持与阿弥陀佛一样,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解同佛,必定上上品往生。如此做即达到志愿无上,身心都在定中,法喜充满,学佛的受用,现前就可以得到。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此言有一天忽然开悟,心开、通达、明了、彻底的觉悟,即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工夫绵绵密密的作去,不要求,水到渠成,忽然开悟,达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前面所说‘净定安乐’是事一心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此所谓‘自然’是‘自性本然’,非修成,非造作。自然就是我们今天的境界相。我们今天看就不自然,悟了以后再看就自然。未悟时看为什么不自然?因为著相。这意思很难懂,譬如看一所房子,我们未悟时看起来很漂亮。小悟以后即如建筑师看法,这所房子是用若干钢筋、水泥、砖瓦、建材造成的,他比我们看得真切。另有一位物理学家看得更真,他说这所房子是由电子原子等基本物质凑合成的,即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这才是看到一切法的真相,即诸法实相,亦即‘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现象是有,有即是空,是幻有,妙有。这妄相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是真心,就是宇宙万有本体。科学家相当聪明,探讨宇宙之起源,但是他们找不到,从相上求,用意识心去找,是有界限有范围的,但其范围也相当广;佛家说,用这个心去找,可以找到阿赖耶识,再上去就无能为力了。要用禅定,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用清净心照见,就能找到根源。
‘自然光色参回’,此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所述之开悟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互相参回,宇宙万象光光互照,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体的。‘转变最胜’,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性。所变现的万物都是交互融通的,不是独立的。佛法虽讲界限,是勉强分的,一切法本来没有界限。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此段经文前面六句一偈半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万物皆成于自然。‘自然’二字难懂,此乃性德之流露,与通常所说自然之观念不同。佛经中有一术语叫‘法尔’,‘法尔’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有时不得已用比喻说,只能比喻一个仿佛,听的人也只能略为体会,若想真正明白,还要靠自己的工夫,亲自证得才算真实。我们现前所见的山河大地,宇宙星球,森罗万象,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但并不是其本来面目,其中有改变。如树木花草,经过人工修整之后就不自然了。法尔本性流露出来的万物,为什么说它不自然呢?因为我们起心动念已经给它加工了。我们所看的宇宙万物,虽说是自然,其实并非法尔自然。等我们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完全由自性流露出来,所见一切万法才真是法尔自然。
‘郁单’即北拘卢洲。此洲人民福报大,生活所需,皆自然生,寿命千岁,具无病苦。人在福中,忘却修行,故无佛法。寺庙中韦陀殿上的扁额写著「三洲感应’四字,即四大部洲除去北拘卢洲。‘郁单成七宝’,用以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资源全是自然成就。七宝是就娑婆世界说的,西方珍宝说之不尽。‘横揽成万物’,指性德自然流露化成此世界一切万物。‘光精明俱出’,形容万物之美,均有光彩,精美无缺,善好无与伦比。‘著于无上下’,即是自性,如如之理。‘著’是显著,人人皆能见到。‘上下’是比喻,上下是相对的,我们是活在相对的世间,西方世界没有相对的,心意识中才有相对,真如本性中无有相对。‘洞达无边际’,自性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皆能通达,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性,那有不知道的道理。
以上是把人事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的殊胜美好作一个简略的介绍,下面是佛劝勉我们发愿往生。‘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精进,必须自己向内求,不能向外求。往生西方之条件是信愿行要达到清净平等觉,否则不能往生。而祖师大德又说,有强烈的信愿决定往生。这两种说法并无冲突。有了决定的信愿,其心必清净,二六时中只有一个方向与目标,理事皆明,修学就稳当了。自己的信心坚定,佛菩萨本愿威神方能加持得上,必定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尧言尧言忧无常。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此二句是说我们现前的真实利益。如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必定脱不了六道轮回。此处说五趣即天、人、畜、鬼、狱。不提阿修罗,除地狱外,阿修罗散居其他四道。楞严经讲得更详细,说七趣,另加一个仙道,仙人亦散居天人畜鬼四道。经中所说五趣、六道、七趣均指六道而言。真正发愿求往生,必然横超六道,三涂自然封闭。我们今生与过去生中造了不少恶业,可能杀过人欠过债,恶业必受果报,生到西方,一切恶报即可消除,消除之法是自己真正觉悟。觉悟之人绝不会再造恶业,如再造恶实在并未觉悟。有同修告诉我,听说某人已破产,我联想到财产是五家共有。真正聪明人有福报不享受,把钱布施出去。春秋时代有一位模范商人范蠡,他助越王勾践灭吴,为第一功臣。功成之后,隐退从商,改名为陶朱公,后来民众供奉他为财神爷。他作生意发了大财,不享受,把钱施舍给贫苦大众。其后另起炉犷,又发大财,三聚三散,全回馈于社会,把福报寄托众生方面,所以他的财永远不会失掉。我们生活够了,衣食要节俭,节俭是惜福。譬如每天存一元,一年就存三百六十元,用之于布施,放生印经,一生累积下来的福德不得了。有福无智,财富不是好东西,不但害自己而且害子孙。阿弥陀佛作大施生,建成这样美好的环境,供十方世界愿生西方者受用。生西以后,智慧功德不可思议,可以广度众生,比在六道中冤冤相报好得多了。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佛非常感慨,西方如此之好,往生也并不太难,可惜人不肯去。‘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不逆违’是说很容易往生。此处之自然与前面所述之自然完全不同。前面自然指自性流露;此处自然指一旦被烦恼人情种种障碍所牵,就去不了西方啦。‘捐志若虚空’,‘捐’是舍弃,‘志’是对世间的愿望,想作这个,想作那个,牵肠挂肚,都是往生的障碍,舍得干干净净,舍要心上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无妨碍,华严说事事无碍。心上牵挂就麻烦了,所以佛叫我们离相不要执著,都是由心里放下。如果事不妨碍清净心,舍与不舍都要动念头,顺其自然就对了。‘勤行求道德’,一心一意的求道。道德在此地有其特殊讲法,‘道’是念佛,‘德’是往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凡是生到极乐世界者,其寿命与无量寿佛同,一切苦难连名字也听不到,何况事实。‘何为著世事,尧言尧言忧无常’,应知此世界是苦海,没有一样是真实,全是虚假的。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此品以下共有五品经文,都是对修行非常重要。我们先要认识‘修行’二字之定义,行是行为,佛把所有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的行动作为,口的言语,意的思想见解。身口意三类发生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谓之修行。自己的毛病过失,自己统统明了谓之‘开悟’,这个开悟是解悟,并不管用,悟了要起修,还要改过自新,谓之‘证悟’。我们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佛在五品经中提示比较容易犯的严重过失,叫我们知所警惕,确实遵行。此五品经连同前面一品共六品是叫我们如何去行。一定要念熟,记得清楚,起心动念,言词造作,均应依经为准则。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一般人一天到晚在这个剧恶极苦的世间,全都忙些不要紧的事。有人怀疑,除去为了生活,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呢?其实了生死出轮回更要紧。生必有死,死后到那里去?轮回确实真有,佛说不虚。‘于此剧恶极苦之中’这一句话,我们在佛后三千年听到,领会得比从前人深刻,世人造恶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我们读历史,中国幅员最广,数千年来,虽有朝代兴替,而一般社会民众生活均处于安定、祥和、富裕的状况,高居世界第一等强国之列。中国之衰退不过近百年事,虽世风日下仍能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人人知道因果报应,纵然造恶也要收敛一点,不敢太放肆,他晓得恶有恶报。自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后,儒家的四维八德没有了,道德沦丧,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不要以为科技发达带来了生活的富裕与方便,而其副作用所带来的灾害,使人惶惶不安。中国古老民居,世代相传,可住上几百年,买一套家俱也要用上一百年,生活安定,社会祥和,过著朴素节俭的日子,悠哉游哉。我们今天处在这个动荡苦难的时代,为了生活,不得不勤身劳务,但是要安份知足,不可贪求。
有一次我在台北坐计程车,司机向我诉苦,说生活困难。我说:‘衣食所花有限,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每天买菜能用几何?如果你与旁人比赛,人家穿时髦的衣服,你也要买一套,那就苦了。’他说对。世面上新产品电器与新款式衣服都叫‘魔’,它会折磨你,受它的支配,使你一生勤苦都为它忙,作它的奴隶。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均指家族而言。‘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每天忧虑妄想,不外利己损人的勾当。‘无田忧田,无宅忧宅,有一少一,思欲齐等’,打妄想一点用都没有,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佛家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经文这一段话真是把人间的毛病说透了。一切财富皆为命中注定。聪明人要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有几所房地产的人,将来往生西方都有牵挂,如何处置财产,颇费踌躇,又恐怕子女们把它浪荡光了。若没有产业,毫无挂念,说走就走。人要想通了,情愿作客人,不作主人。
我在大陆与人闲谈,他们很羡慕美国人,汽车洋房,高级享受。我说美国人不如你们舒服;问何以故?我说,你们生活虽不富裕,但是没有负债过日子。美国人住房子坐汽车全是分期付款,有长达三十年者,几乎一生都在负债,实在没有中国人快乐,量入为出,吃饱穿暖就行了,无债一身轻。无论从事于何种行业,除日常生活外,如能有一点多余钱就作布施,把福报留在晚年享受,不会落空。不要吝财,也不要吝法。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谁都想要,若不修因,那里得到呢?‘有一少一,思欲齐等’,世人都迷痴,总想同人家比,这是人世苦难的根源。等他到了小康的阶段,又怕水火盗贼,怨家债主,随时可能来侵夺。这种事天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自己想难道就不会落在我的身上,能不反省吗?何况还有意外的天灾人祸。世人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他一样也放不下,只因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看透,所以‘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由自己的家族扩大到社会大众,要相敬相爱,社会才能和谐,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存,事事都要考虑到整个社会。不可憎恨嫉妒,遇到不顺心的事,深思熟虑,自然可以想通,心就平静了。‘有无相通’,有多余的财力,要济人之急。这是布施,布施不会落空,前面谈过,布施并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自然会得到福报,越花越有。我当年向章嘉大师学佛,他教我先学布施。我前生修慧不修福,所以今生没有福报,生活甚苦。早年从军,待遇微薄,忍痛行布施,后来果然有效,一年比一年好。最初出家,很少人供养,偶有所得,随手转施于人,决不保存,但是去而复来,生活亦较前自立。我不建道场,免得操心;达拉斯净宗学会道场不过最近一、二年的事,建好之后,由董事会负责管理。
‘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决定不能有贪心或吝啬;待人言色温和,不可互相违戾。佛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绝不给人添烦恼,这是学佛最基本的态度。
现在有很多年轻有为之人来美求学,寒暑假还要打工,筹措学费,非常辛苦。我打算下次回台湾,透透消息,如有同修们肯发心,对于真正有品德好学生,我们愿意帮助他的学费,不必打工,希望他们在寒暑假来本会读中国古书及佛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必能为一切大众造福。我们培养人才不一定与我们自己有关系,眼光要看得远些。尤其是下一个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强盛之根要靠中国固有文化及大乘佛法。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人与人相处,偶尔烦恼习气现前,感到不愉快,发生嗔怒,如不加约束,以冤冤相报,非常可怕。学佛应恕人,不必认真,何况菩萨修行最重要的法门是忍辱波罗蜜,或某人有对不起我的言行,我应当设想,当他是我的大善知识,他叫我修忍辱度,恭敬他还来不及,焉能怪他?世人总有一种强烈的报仇心态,虽一言之辱也永远忘不了。‘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必须早些想破放下,从心里消除这个念头。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此段经文是叫我们舍离爱欲,断恶修善。六道众生不可能没有爱欲,若无爱欲,即不会在六道轮回。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六道中都是个人独去独来,被自己的业力所支配。业力中最重要的基因是念头,有念头就有业。一念善,果报在三善道;一念恶,果报在三恶道,一天造多少业,何况一年、一生?即使家庭眷属,二人念头不同,各人业力自异,自作自受,独生独死,无人能代。善恶念头之变化太快太大,追逐外面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善恶交杂,每个人所受的果报,分转六道,也大有区别。家亲恩爱眷属一转世就不认识了,何况人道寿命短,其他道均长,想再见面也不容易。所以佛劝我们,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还等待什么呢?修行一定要趁著身体强壮时,如打佛七,七天七夜佛声不断,年岁大的无法承受。古来高僧大德修行开悟证果多在年轻时代,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开悟时只二十四岁,就接受衣钵,这是足以警惕的。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此段经文讲愚痴,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天天造作而自己还以为修善。最要紧的是依据经典检验自己的心态行为,是不是如佛所说的情况一样。如有之,应知有所悔改。把佛法以外的余教当作信仰的中心,似应加以明辨。纵然在佛法之内,亦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应有所抉择。了义不了义之标准,不必依经文诠释,只要合乎自己的根性,使自己了生死出轮回、往生不退一生圆成佛道的是了义法门,否则,即不了义。上根人用功参禅,豁然大悟,成佛作祖。禅宗对他是了义,对我是不了义,因我智慧钝,不够资格,只好老实念佛。
‘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抵突’是抗拒正法,不信经法。此不仅指世间不信佛的人,已受三归的佛教徒亦复如是,对于修学法门往往自赞毁他。自己修净土而批评禅密,应知禅密均是佛说,如毁他则是谤法。自古以来修学禅密有成就者甚多,如毁他则是谤僧。诽谤三宝,心不清净,岂能往生?佛弟子修学的态度,应学华严善财五十三参的大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他人。‘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眼光太近,只图现前享受,并不想脱离六道,超出轮回。生到西方纵然是下下品往生,再回来度生也是菩萨化身乘愿再来之人,无隔阴之迷,随意往来于六道。‘迷于嗔恚,贪于财色’,世间人对五欲六尘,追求无厌,没有知足的时候,沉溺愈陷愈深,佛看到此种情况,说一声‘哀哉可伤’。古代厚道的家庭,常为儿孙设想,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维持家道数代不衰。现代的人富贵荣华能维持一生亦甚难得。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早年未闻佛法,未遇圣教,也没有人同他们解说,不识道德为何物,不足为怪。但是对于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也不相信,且说没有这回事儿,殊觉可悯。人是动物之一,如果不能接受圣贤的教训,与禽兽又有什么分别。佛作太子时,出四门游览,看到老病死痛苦,深受感触,遂出家修道,建立一代时教,主要目的是在使众生脱苦。我出家前在公家上班,每天看报纸专看讣闻,心想慢慢总会轮到我,对人生渐感乏趣。如今再看看年轻时同事、同学、朋友,几乎三分之二都不在了,剩下的人也都身体衰弱,不复当年。
上段经文并不难懂,说明生离死别,无法避免,‘迭相顾恋’,以情欲维系,一般看来乃人之常情。但是佛菩萨对这些事的看法同我们不一样,要把这些悲哀情事产生的根源找出来,在造因上加以消除,乃是根本解决。所以要趁著身体尚未衰老之际,把握大好时光,专精修道,一旦寿命耗尽,想修也来不及了。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对正道圣道迷惑者多,解悟者少。错误的想法看法,引发众生各怀毒害之心,相互欺凌。违逆天良,任意造作罪业,因而折福折寿,堕入恶道,无有出期。鬼神无权干预人间事,他们不过如阳间的警察法官,只是在执行职务,并未授与福寿予夺之权,祸福均系自作自受。有何种心态自然即与某一道感应相聚,念阿弥陀佛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作恶者堕三涂,各有因果。三涂可不是好去处,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必须小心,远离众恶,不得稍忽。世间毒品只害人一生,贪著五欲六尘,害人生生世世。荣华富贵不可常保,应认真勤奋精进,求生净土,对我们这种根性乃是究竟了义法门,选这个法门乃真正智慧的抉择。何况在大乘经典中,文殊普贤诸大菩萨都是上上根人,均念佛求生净土,值得我们深思。在修学过程中,如遇人事或环境的障碍,信心稍有动摇,当生即不能成就。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何时能再遇到佛法,且更闻到净土法门,可能百千世之后都说不定。了解此种事实真相,要下定决心,当生必得成就。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弥勒菩萨听完佛说前面一章的教诲与禁戒之后,至为赞叹,觉得理论甚深,方法至为妥善。上从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有缘闻到佛讲经说法,都能得到佛的恩惠,依佛所教的方法去作,皆可脱离苦海。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佛虽不在世,能读到佛的经典,等于当面受教;果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亦能得到佛昔时讲经会众所得的利益。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菩萨通称三贤十圣,初地至等觉十一个位子,谓之圣人。‘光明彻照,洞达无极’,这两句是形容佛以智慧慈悲加持一切众生,其方法是讲经说法,流传经典。佛是人民导师,难值难遇,弥勒生值佛时,亲自遇到佛,乃第一难。同时又遇到佛宣讲无量寿经,乃第二难。假如遇到佛而遇不到无量寿经,至多来生不会落三恶道,但也不容易出离三界;若是听到念佛法门,决定往生不退成佛。弥勒菩萨全遇到了,所以茅塞顿开,欢喜无量。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窐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世间第一善是敬佛。佛是老师,对老师起敬,依其教导,必得利益。不是佛要我们恭敬他,是受教者蒙佛教诲得到真实利益而对佛尊敬。世间讲尊师重道,对老师不尊敬,老师再认真,学生也得不到利益。老师绝无私心、偏心,希望学生将所教的能完全作到。有些学生对老师恭敬顶礼,唯唯诺诺,背后对老师所讲完全不能照作;这种阳奉阴违的学生,老师绝不愿意教导。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最真实之法即是念佛,一句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之大总持法门,切莫稍存疑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爱欲是业障,业障不断,临命终时,它必来作阻碍,自无法往生。一切诸恶的根源,就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大烦恼,必令其不起作用。用什么方法拔除爱欲恶源最为得力?一句阿弥陀佛是妙法。深信切愿,念念求生净土,佛号决不放松,则恶源减轻,慢慢不起作用,即可带业往生。佛号得力能把一切妄想贪嗔痴慢降伏著。
金刚经讲‘云何降伏其心’,此心即妄想杂念。金刚经所用的方法我们用不上,所以这个法门比金刚经殊胜。全部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答覆须菩提所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应云何住’?但是我们的答覆比金刚经简单。一、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二、应云何住?阿弥陀佛。
‘游步三界,无所窐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菩萨可以游步三界,在六道轮回中帮助苦难众生,将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一句名号上,往生不退成佛。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关于六道情况,佛说的虽然不多,但已说尽。十方诸佛世界六道众生,生老病死,舍身受身,永无休止,苦不可言,实在无有可乐之事。三界均苦,欲界中苦苦、坏苦、行苦全有。生到四禅天谓之色界,欲伏住了,财色名食睡没有了,无苦苦,而有坏苦、行苦。生到无色界,无色身,只有神识,没有坏苦,而有行苦,寿命有限度,到了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尚有行苦,不能永远保持不动。一旦命终,仍入轮回。此事搞明白了,要下定决心,洗除心中之污染、妄想执著。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此为开始修行之基本善法。世间善法以不妄语为先,孔子说:‘人无信不立。’美国亦以信为第一要件。真正发心,断恶修善,必须先以忠信开始,表里一如。真正至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乘愿再来,虽然一生认真努力不过几十年的勤劳而已。以后生到西方,快乐无极,永脱轮回,不再有苦恼,寿命千万劫,自在随意。各人应自己努力,坚持念佛法门,决不更改。如念佛稍存疑悔,可能生到边地,五百年中不能见佛,过后仍可生西,这就算不错了。若改学其他法门,仍难脱轮回,因为其他法门须断见思,否则不能出三界。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佛在此品经文中详细说明此世界状况,劝导我们断恶修善,离苦得乐。德行的标准即在断恶,如身心有过失,造恶业,则端心正意就作不到。端心正意与儒家德学基础建立在诚意正心上是相同的。过去社会人口少,风俗诚朴,佛法教学之推行比较容易,相信并肯修行有成就者多。现在的社会变迁太大,几乎无法想像。孔子说:‘百世可知也。’因为当时尚有个标准存在,无论过与不及,总不会太离谱。如今世人已把道德伦常舍弃,生活漫无标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均无道义可循,纯讲利害,变化多端,难以逆料。
以整个大宇宙言,十方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惟此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最为剧苦。所谓‘五恶’即‘杀、盗、淫、妄、酒’,乃戒经中常说的。佛在此娑婆世界作佛,教我们先舍五恶,五恶是因,五痛是果。例如造杀生的因,感受病痛短命之报;反而言之,健康长寿是由于不杀生而来。佛在大乘经典中劝菩萨莫吃众生肉,倘若习俗难免,可通融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者。现在美国超级市场陈列的肉类即合乎此项标准。第二为偷盗,其果报是贪穷,要想财富保存不失,切不可存盗心,否则自己的财富不会保持长久。第三为邪淫,人人皆希望自己家庭和谐、兴旺、美满,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绝对禁止邪淫。第四为妄语,我们在社会上作事必须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信任,言语之间绝对要诚实。第五为饮酒,酒本身无罪过,饮醉会乱性,处世待人容易失误,而且易于犯罪。佛法戒律虽多,最严重的就是这五条,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戒律。
念佛希望往生净土,如果这五条戒律作不到,念得再多再好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造五恶即非善人,与他们格格不入,自然就不会同他们在一齐。祖师大德常说持戒念佛,欲知戒律范围,在本经中均可找到,不必他求。‘痛’是现世果报,‘烧’是来世三涂果报。‘降化其意’,‘降’是降伏,‘意’是念头,即贪嗔痴慢,‘化’是转化,转烦恼为菩提,转杀害为慈悲,然后就会很欢喜行五善,五善就是五戒。自然就感到福德降临,健康长寿,事业顺遂,家庭美满,社会和谐。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世人常说,弱肉强食,此话听来,似乎像真理,其实非也,乃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佛在楞严经上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你今天先杀它,它来生转世为人再杀你,因为人是轮回的,如有冤仇,必互相报复,迄无了时。早年我在台北讲经,有一位吴老居士,每天来听经。他过去在上海作生意,晚年学佛。他告诉我,他有一位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上海某一德国公司工作,人甚老实,作事勤快,颇蒙老板信任。不料战事爆发,德国老板即将公司业务交他全权代理。回国以后,迄无消息,可能阵亡。此友继续经营公司业务,获利颇丰。此友后生一子,倒也聪明伶俐,惟喜挥霍。有一天此友作五十大寿,来宾甚多。在席间发现其子的相貌极像德国老板,此友深明佛法,当时对大家宣布所有自己的财产一律移交其子掌管。后话如何,不得而知,果真其子是德国老板后身来索债,不如趁早还之,或可保存一部份家业。由此可见,家庭亲眷相聚,不外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四种因缘,如能看透,把孽缘转变为法缘,则是家族之大幸。
前面所说的冤冤相报,并不能恰到好处,总会过头,来生再寻隙相残,无有已时。世间刀兵之灾即起源于杀生,要想世上没有战争,佛说除非众生不吃肉。富人最易犯杀戒,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多害生命,花报就在今生。现在许多人患老人病,辗转床第,三班护理人员轮流侍候,细究其致病之由,总不外生活享受有逾于常人者。在台湾佛门中有位广化法师,精研戒律,且有著述。出家前与我同在军中服务,他管军需,用钱方便,每天吃一只鸡,经年如此。后来出家修行相当认真。有一天洗澡,见到满浴室的鸡,到处乱飞,他就东躲西藏,仓卒间把腿摔断,架著双拐,成为残废。他说我这是学佛持戒,重报轻受。假如他不学佛,恐怕果报更惨。回向偈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愿我将来成佛,先度三途中特别与我有怨恨者,希望在我修道期间,莫给我阻碍,我若早成佛道,冤家债主也都有得度的机缘。
‘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此殃罚即五痛五烧。遇到动物要为它们念佛回向。若能令其皈依三宝更好,此与一般三皈依不同,应改念‘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过去生中不信道德,不肯为善,杀生太多。学佛人应对残障人士生同情心、怜悯心,以平等慈悲心开导他们,令其明了因果,真正忏悔。若其忏悔力量勇猛,信心坚定,感应不可思议,在传记中屡见不鲜。若谓何以有如此灵验,佛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至于善的果报,‘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我们前生未作大善大恶,所以果报平常,六根无缺,无财富,无地位,只有保持一个人身而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学佛之后知道恶报非常可怕,故绝不敢为恶。欲求善果,积德行善,自会得到。如袁了凡居士,受云谷禅师之教,积极行善,后半生命运几与云南孔老先生推算者大有改善。了凡四训就是一个千真万确的实例。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印送佛经善书,劝勉世人,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曾将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感应篇等广为提倡。信徒有所供养,全数交其自办的弘化社印书。以上三种共印二十余版,每版一、二万册或五、七万册不等,我约略估计至少印了三百万册。当初以为这些并非佛经,为何印如此之多,以后才明白大师的苦心。如人不能深信因果,学佛也得不到真正利益。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行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人在世间,为非作歹,杀害生灵,所受殃罚,如穷乞、孤独、聋盲、喑哑,不过是花报,将来堕入三途幽冥,身体即随其所投之道而变其形,此皆因其生前恶念恶行所感召,自作自受,无人能代。此种事切勿以为是人的幻想。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其婿朱镜宙居士,早年在台湾曾对我谈及他老岳父之事。他说章先生因言语不慎,得罪当时大总统袁世凯,受短期牢狱之灾。事后不久,被东岳大帝召为阴曹判官,每晚有二小鬼抬轿子接他上班,早晨鸡一叫就把他送回来。每天如此,颇觉辛劳。一日他用黄纸写一请假条在门口烧掉,当晚小鬼果然未来。他说阴间情况与阳间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阴间无日月,天气永远阴暗。鬼寿很长,曾遇到唐宋时鬼,东岳大帝管辖华北五省,权限很大。有一天他想到阴间有炮烙之刑,非常残酷,于是他建议大帝将酷刑废除,以舒鬼苦。大帝听后,未表示意见,即命一小鬼带其至地狱现场参观。到地狱后,他什么也看不到。因此他觉悟到佛经所说业力变现之理,真实不虚。不造地狱因,即不现地狱相。有两种人可以看到地狱,一、造地狱之业者,二、菩萨到地狱度生能见到地狱相,一般人看不到。因此可知四圣六凡十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此说明阴间刑罚,犹如古时牢狱中罪犯所受种种酷刑,极为惨烈。命终以后,随其所造罪业,投生应去之道。寿命依其生前造罪之严重性而有长短之别。佛无能力救拔此类众生,但佛有方法教导其自行悔过回头,果能依教奉行,纵然已堕地狱,亦可缩短受罪期限。
‘相从共生,更相报偿’,冤冤相报,互相索偿,恶道感受极苦,罪未受尽即无法出离。由地狱出来,再入饿鬼道,继续受罪。饿鬼道出来再入畜生道还债。世间绝无有吃亏或占便宜之事,因事后尚有报偿,俗语说:‘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此乃自然感应,绝非上帝佛菩萨主持其事。世人迷惑颠倒,造众多罪恶,结果还是报在己身。由此看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双。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此文说盗恶。‘法’是法律,即生活规范的标准;‘度’是戒度,以现代话说就是礼节,要确实遵守,不得过与不及。‘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即言行超过道德范围,放荡不羁。盗恶范围甚广,非只限于偷窃而已。例如在官场中,慑于权势,非其情愿,不得不馈赠厚礼者,接受之人亦为盗。又如一国元首,所率百官,贪赃枉法,榨取老百姓的钱财劳力,供其挥霍享受,此为大盗。一般豪门官吏,为夺取他人权位财富眷属,损害忠良,口是心非,诡诈多端,甚至欺骗家亲长幼眷属,用不正当手段,巧取豪夺,均属盗罪。应知财富乃命中注定,命中有的,推不掉;命中无的,求不得。世人愚痴,不知安份,贪而无厌,自私自利;在地位上,在财富上,总想超出别人,不惜结忿成仇,到头来破家亡身而不自觉。在古人传记中班班可考。一般富有之人,吝啬成性,一生只看重钱财,不肯布施修福,因其不会用财,反而作了众多罪恶,以致心劳身苦,临命终时,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修善积德,必得人天福报。作恶之人,利己损人,堕入恶趣。嫉妒虽属随烦恼之一,而其影响所及,见到善人善事,不但不肯见贤思齐,随喜功德,反而诽谤批评。
‘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识与志字同,志即记载义。‘神明’指天地鬼神,所谓神明记录确有其事。高僧传有一则公案,兹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从前有一位秀才,对世间善人写了一篇文章,恶意批评诽谤,只求快意,写完之后,随手焚而弃之。一日遇一禅师,禅师说他心术不正,诬蔑善良,他死不承认。禅师由袖口中拿出他所写的东西,摊给他看,吓得他惊慌失措。佛说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生生世世,所有一切资料统统保存在阿赖耶识中,同电脑一样,随时都可以影现出来,瞒不了人。世人常说,阎王爷有生死簿,阴曹地府有业镜台。都不是虚妄的,冷静想想,应有此事实。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允许有一丝毫恶念,念念存心利益众生,绝不恼害众生,以成就自己大德。‘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此数句与前面‘天地之间,自然有是’两句是同一意义。恶道循环,累劫难出。此种现象是佛与大菩萨现量亲眼见到事实真相,转谕我们知晓,我们必须以圣言量加强我们的信心,才算有善根福德。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失女。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此段经文是第三段讲邪淫恶,前面两段说明杀生偷盗二恶。一切罪恶中之最重者无过于杀生,在修道方面,最大的障碍无过于淫欲。佛在戒经中无论在家戒或出家戒,第一条均为不杀生。杀生之害,召来冤冤相报,一世比一世严重。知此事实,即便是微细昆虫,如蚊子蚂蚁也不能杀害,它们一样是条生命,贪生怕死。
为欲超越世间,了生脱死,应以淫戒为第一,淫欲不断,想生到色界无色界也办不到。禅定功深者,烦恼未断,可用定功伏住,不起现行,往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如想修行证果,就非断淫不可,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0 17:53:51
|
只看該作者
绝无淫怒痴未断而能证斯陀含果或阿罗汉果者。由此可见超越三界之难。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不须断烦恼,只要伏住,就能生到色界天,有此能力即可往生净土。如真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把淫怒痴伏住,伏不住,念佛再多再好也枉然。
‘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在这个世界,任何人不能独立生存,要彼此互相依赖。寿命百年,弹指即过,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整个世界看起来,人的平均寿命大概不会超过七十岁。在此短暂生存期间,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在取舍之间,自己应当有一个智慧的抉择。‘不良之人,身心不正’。此指烦恼业障习气很重的人,心中常怀邪淫之念。虽是正式夫妻,亦应有所节制,以免戕害身体。淫念一起,心中如猛火焚烧,导致邪态外逸,作出非礼勾当,破人名节。不但对于道业有碍,对社会安全以及自身幸福都不利。‘所当求者,而不肯为’。此‘当求者’指‘永生’而言,轮回至为痛苦,超越生死轮回乃是最大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亡国的君子多犯了淫欲之罪,如夏杰、殷纣王皆因贪爱淫欲,而招致国破家亡。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为了陈圆圆。这些实例,对整个社会国家带来灾难。至于为了争夺女子,不惜兴兵相伐,攻劫杀戮。‘极身作乐’,如纣之酒池肉林,极尽其奢侈之能事。徒使民众憎恨厌弃,人神共忿,既造如是因,天地鬼神看得清清楚楚。迨其运衰时,自然堕入地狱,难免炮烙之刑,辗转于三途苦报之中。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此段经文是说妄语恶。妄语包括四种过失,妄语是不诚实语言,言语发乎心意,对于修道有很大的妨碍,即使在社会上工作亦难以立足。妄言欺人只能欺骗于一时,日久必败。儒家亦把信列为第一。‘两舌’,挑拨是非。‘恶口’,言语粗野。‘妄言’,谎话骗人。‘绮语’,花言巧语,以及含有淫意之言词,涉及闺阁者皆属之。憎恨嫉妒好人好事,社会上有道德有智慧的贤达人士,可作一方之表率,移风易俗,亦国家之宝。竟有人恶意批评他,此不仅对他一人伤害,而是结罪于一方人士,罪过甚大。
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应尽孝道,世出世法皆建立在孝道上。佛法能否如过去兴旺起来?甚难甚难。现在的教育方针已把孝亲尊师舍弃了,无人提倡。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社会没有孝道,则佛法无从扎根。今天如在某种集会场合,若提倡孝亲尊师,可能被人讥笑为思想落伍,此为现在社会动乱之根源。父母师长的恩德都不顾了,朋友之间自无道义可言,完全看利害关系。因其自视甚高,轻视父母师长,作威作福,毫无惭愧之心。‘惭愧’二字是佛法中之‘善心所’,‘惭’是受良心的责备,‘愧’是畏舆论之指责。这种人很难改造,幸亏他前世曾修福报,今生任其跋扈。至于所造恶业尚未成熟,果报当在来生。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常常劝人修福更要修慧,不然有福无慧,内心中有贪嗔痴三毒烦恼,外有五欲六尘诱惑,在迷惑颠倒中,造作罪业而不自觉。在凡夫位中最好慧多福少,以免迷失自性。
此人(即经文中所指之世间之人,不念修善者,当非一人)过去生中曾修福,但今生恶业强过善业,强者先牵,所以福报很快就消耗完了。晚年寿元将尽,今生与过去的冤家债主都来算帐。‘殃咎牵引,无从舍离’,念佛人知道此中道理,把一生所作大小善业以及修持功德,都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把所有功德回向给对我有恩的父母师长以及一切众生,同时也回向给过去的冤家债主,请他们尽释前嫌,对自己道业莫作阻碍,这种作法比生生世世互相报复好得多。今天我们所走的是一条稳当的道路,将来生到西方,我们有能力报恩,也有能力帮助冤家债主成就佛道,得到解脱。知道此种事实,就不得不努力精进,再不敢偷懒了。
造恶业时,口业最容易犯,有意无意之间,口无择言,顺口就溜出来,非常可怕。古人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避免口过,念佛是真善事。此人素行不端,由于业力牵引,随波逐流,轮转六道。九法界众生一切因因果果不外乎两种力量,业力与愿力。六道众生自己作不了主,被业力支配。三界圣人罗汉以上,化身来到世间度生是乘愿再来。佛叫我们发大愿心,愿力强能超过业力,善业力引导行者到人天道去,恶业力引导到三恶道去,上刀山,下油锅,以偿宿业。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业力之强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神形苦极,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五戒是‘杀、盗、淫、妄、酒’,前面四段经文很明显的说出杀盗淫妄之恶。最后一段是包括了意的三种恶:贪嗔痴。所以这几段经文把它看作五戒亦可,看作十善亦无不可。前面杀盗淫是身三业,第四段说四种口业。第五段说贪嗔痴。这一章经文所说就是五戒十善,依此修学,谓之‘持戒念佛’。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即心摇摆不定。‘懈怠’是懒惰,以现代话说就是不务正业,懒散成了习惯;对父母教训听不进去而且还要反抗,这种情形,现在社会里常常听到。‘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放’是放逸;‘恣’是纵情所欲;‘游散’,不务正业;‘耽酒’即酗酒;‘嗜美’,讲究美食,好吃懒作。这些都属于贪婪。古时只有酒为害,现在又加上吸毒,为害之烈,甚于酗酒,染上毒瘾什么事都作得出来。‘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突’是容易与人冲突。不懂人情事故,亦不能接受他人劝告,只顾自己享受。六亲眷属生活所需,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更没有想到父母养育之恩,也未顾及到师友间的道义,身口意之业没有一丝毫善行。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此二句指愚痴而言。佛是天人之师,大圣人,九法界导师,所说的话句句真实而他不信,不接受,因而离苦得乐的机缘当面错过,殊为可悯。
‘欲害真人’,‘真人’指修行证果之菩萨罗汉祖师大德。‘斗乱僧众’,破坏佛法;‘愚痴蒙昧’,把整个社会大众的善根都拔掉了,其罪业比前面杀盗淫不知道要重多少倍。中国动乱的根源非常复杂,但决定性的关键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把中国数千年来美好的文化教材弃之如敝屣,使民众不读文言文。列祖列宗的宝贵文献、发现中断。我们的祖先对于后世子孙考虑得无微不至,他们老早就看出,言语可以随地区随时代发生变化,而文字则否,所以把言语与文字分开。民国初年小学生所写的作文选读,比现在大专学生所写的要好的多,其实他们并未念多少年。李老师在台中教学,对国文历史要求至为严格。因为经典最晚的翻译是在宋朝,宋以后很少译经,如对国文无基础,读佛经必有障碍。他说学国文只有背诵,课本是古文观止,能背五十篇即有阅读古文能力;背一百篇即能用文言文写作。民初白话文写得好的,皆对文言文有深厚的基础。古时佛经文字在翻译时力求通俗易解,就是当时的白话文。我们常读的地藏经、普门品,文字浅显,可以为证。无量寿经共四十八章,如能读熟,有四种好处:(一)中国文字语言不会忘掉;(二)奠下文言文基础;(三)对于处理中国公私文书不生障碍;(四)佛法是道德的教育,如依教奉行,至少可把行人塑造成一个完人。等你们小孩长大,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文用途最广,现在不学,将来要吃大亏。想要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唯赖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特别是温和的,胸襟开阔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能推广于全世界,给全世界人有一个共识。有学问有见识的人都看到这一点。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此人痴到极点,死到临头,悔惧交至,不知在身心健康时努力修善。所以觉悟愈早愈好,可以少造恶业,多积善功,若在临终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宇宙之间,六道轮回,完全是善恶报应。身口意三业善者生三善道;三业恶者堕三恶道。受苦报时,往往一念善心生,祸中有福之因;而在享福的时候,心里一时糊涂,生起恶念,福中又有祸因,此为祸福相承,非常复杂,自作自受。世间最恩爱的人也没有办法替自己承当,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无能为力。知道此种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敢不谨慎。此绝非佛说这些话吓唬我们,完全是事实真相,能相信接受,改过修善,乃自求多福,否则,‘祸福相承,身自当之’。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善人心善行善,善的标准,凡是对于人有利益者谓之善,凡是对于自己有利而不利于他人者谓之恶。佛法讲利益,眼光是长远的,如目前有利将来不利,此非善。如眼前无利将来有大利者是为善。存心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谓菩萨行。其果报非常殊胜,从乐入乐,智慧增长。善恶果报此处是总结,虽然佛并未把一切生活细节说出,但许多原则性的指示都说出来了,比一般戒经说的还要详尽,此品经文必须牢牢记著。恶人行恶,唯知自私自利,不知悔改,以致从冥入冥。‘冥’是‘愚痴’。六道轮回,因缘果报,唯佛知之最为透彻,其余菩萨以下知之均不及佛。
佛把世间善恶因果报应之事,苦口婆心,开示与众生,而众生能相信接受依教奉行者,究属极少数人,其相信者乃是善根深厚,成熟,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相信接受。其有善根福德因缘未成熟者,听了笑笑而已,因其业障重,不能相信。佛对此类众生依然耐心施教,使其接受薰习,作日后渐修的增上缘。佛把众生分为三种:第一种,根熟者,一闻佛法立刻相信,依教奉行,当生可以成佛。第二种,根未熟者,相信而不奉行,对世间贪爱放不下,此类众生佛要助其成熟。第三种,无善根者,佛要给其种善根。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一律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绝无差别待遇。
‘生死不休,恶道不绝’,生死指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若深一层讲,即指生灭现象。我们的身体是细胞所组成,细胞刹那间新陈代谢,我们天天来此讲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这就是生死不休。三恶道不是佛菩萨上帝阎罗王造的,乃是众生恶念恶行所感召而有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造恶亦不造善,无是因即无是果,所以连三善道都没有。善恶念均无,他们所造的是净业。世人恶念恶行恶业,天天增长,岁岁增加,所感恶报,即地狱、饿鬼、畜生。
三途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人若没有贪欲、嗔恚、嫉妒,地狱、饿鬼两道见不到的。只要在三界中流转,总有机会到三恶道,恶道易入难出,佛菩萨也常对恶道众生说法,能相信者,更为希有,其中有相信者是其罪将消尽,且能悔不当初。脱离恶道,幸得人身,如遇不到佛法,恶缘多,无始劫恶习种子又起现行,结果头出头没,无有了时。我们今天听到无量寿经,乃千载难逢之机会,可以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对于现在世间若仍有一丝毫牵挂,也是障碍。凡是障碍我们往生的,决定要它消除,何者为障碍,本经说的最为详细。我平常劝人读本经要读三千遍,读熟后记在心中,重点还在修行,处世待人接物,凡事以本经为准则,经中所说应作者,照作。不应作者,绝不作。本经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行,以阿弥陀佛的心意志愿为自己行持的标准,必定上上品往生。有这一本经就够了,其他经典都可放下,何况贪多嚼不烂,徒生障碍,无益修持。
‘五恶’是讲‘杀盗淫妄酒’,若说十恶亦可,即将第五段文内之贪嗔痴连同四口业加入。造五恶即有五痛,‘五痛’是现在报。‘烧’是来生堕入三恶道的果报,其痛有如大火焚烧人身。假如能于其中‘一心制意’,此四字最为要紧,修行成败在此一举。把恶念克制著,恶念是生死轮回之根本,如不能把它控制著,即不能出轮回,想到轮回恐怖,想到恶道痛苦,恶念自然不易起来。本宗只用‘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任何恶念一起,马上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常常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想阿弥陀佛的庄严,其在因地修行,建造极乐世界,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永离苦海,只想阿弥陀佛,其他妄念不生。此境界即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
身体不杀不盗不邪淫,言行相副。无论思惟,对人对事对物,无不真诚。世间人所作所为,无干我事。‘独作诸善,获其福德’,此‘福德’指往生西方,一切福德中之第一大福德,一往生即等于成佛。‘可得长寿,泥洹之道’,西方第一德是无量寿。‘泥洹之道’,即成就无上菩提,圆教佛果。由此可知,五恶十恶之严重后果,犯了果报决定在三途。犯了五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西方乃诸上善人所居,恶人无份。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佛讲经时叫著当机者的名字是要说出最重要的开示,希望徒众特别注意谛听。五恶、五痛、五烧,前面已详细讲过,五恶是因,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辗转相生,敢有犯者,定堕三途受无量苦。他造恶的时候不相信因果报应,受果报的时候,又不服气。不服气,心情更恶劣,愈陷愈深,很不容易回头。我们很冷静的观察,先看看自己,未学佛时一肚子怨天尤人。我比别人都强,为什么我所得的不如人。他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假如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心情就平静多了。如果不学佛,不知道又造了多少罪业,此之谓‘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这是佛提出警告,叫我们注意。
我早年学佛,第一次读到慈云灌顶法师著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其注解中有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条是堕地狱。我颇怀疑,请教李老师开示说:念佛人也造五恶,其心口不相应,佛号也无能为力。真念佛人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用一句佛号,变成自己的本愿功德。心口不相应是假念佛的人。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现世身患重病,求生求死,两不可得。李老师在经文‘先被病殃’旁注‘悟达禅师人面疮事’数字。悟达禅师是唐朝人,道行很深,道德学问修持均好,皇帝拜他为师,故称国师。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具沉香宝座,他接受宝座后,心生骄慢。此心一起,护法神离开,冤家债主找上门来,膝盖上长了一疮,像人面。在他未发达时,遇到一位病僧,一身脓血。他一见,生了慈悲心,尽心照顾,僧感其德,对他说,你将来有大难时,来四川某处找我,有二松为志。此时身为国师,患人面疮,群医束手,想起从前病僧所言,即往四川找到其人,方知昔日病僧即迦诺迦尊者化身。尊者以三昧水洗之,并告以此冤魂即晁错,为报昔日被杀之仇,十世不得其便,今后不复为患矣。旋即痊愈。由此可见杀业之重,其怨恨累世求偿不舍。今天看到有些重病缠身生死不得者,必有宿因。我们自己知道真相,现在就要防范,过去造的恶业,从今以后决定不再造。从前恶业是因,现在再造是缘;不再造,缘就断了。恶因虽有而无恶缘,即不会引起现行。
符按:法师所谈悟达国师公案,略言大要,兹再将三昧水忏起序中一段文字抄录如下,以资参考。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具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日饮食餧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愿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即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乃知圣贤浑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此指死后的痛苦,假如临终无痛苦,干干净净,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堕三恶道,否则必无好去处。一切痛苦之来源多由杀生而起,许多事由小恶而演成大患。与人往来不要太认真,受点小委屈,算了,不可存报复之心。人家来借钱,有能力,借与之,还也好,不还也好,勿以此事伤友谊。平时生活,务求清苦,有余帮助旁人,乃真修福。
‘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这几句经文说明人事纠纷,因缘果报之所由来。五欲七情均是祸首,世人贪著,不知其厉害,刀头舐蜜,危险殊甚。明白此中道理,自然就不执著。财富方面总想多多占有,要付出偌大的代价才获得极短暂占有的快乐,实得不偿失。世间人迷者多,清醒者少。学佛人常被人批评为傻瓜、消极、不知享受。我刚出家,人家批评我,年纪轻轻的连肉都不吃,皮鞋也不穿,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何苦来哉。我说,我希望我的享受在晚年。老年受苦才是真苦,纵然有儿孙或雇人照顾,只是表面风光,而老病之苦无人能代。
美国医药保险制度很合乎理想,每人每月付保险费若干,日后生病住院全由保险公司负责。若只希望将来我生病住院有了保障,将来也许成为事实。若把念头一转,将这笔保险费当作每月帮助别人的医药费,我自己不要享受,晚年可能保持健康。凡圣在一念间。
现在是竞争时代,不争不能生存,但争到最后只是趣向于三恶道。处今日社会,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照样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很愉快,何必争呢?现在民主国家之民意代表与地方首长都要竞选,听说竞选要花一大笔费用。选上还好,选不上就破产,乃大赌博,何不把这笔钱捐点作慈善事业呢?
我们能遇到佛法,听佛教诲,依教奉行,乃是有大福德者,尤其是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非常难得。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此经不到五十年,因其是新的版本,起初也曾遇到些障碍,从一九八二年才开始逐渐流通,确实像夏老所说:‘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富贵荣华’为世间人所追求的,必须有节制,否则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乃大学问。满清中兴时代,第一位高权重的莫过于曾国藩,他曾作过四个省的总督。他是读书人,对富贵荣华了解甚深,他的书斋起名曰‘求阙斋’。他统帅大军打太平天国叛军,誓言不拿军中一个钱回家,结果他作到了。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说之最详。因为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于登峰时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余年不衰。大约三十年前曾国藩之重孙曾约农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其姐曾宝荪为著名教育家兼任公职。
宋朝宰相范仲淹,世称文正公。他一生保持昔时穷秀才的生活,毫不改善。所得俸禄,办义学,教育贫苦童生。设义田,赡养三百多户人家,兴学济贫,不置产。子孙劝他购一宅院,他说,京城里有好多大宅,我都可借住,何必自己买。他有五子,二位曾作到宰相,一位作到御史大夫,一门显赫。文正公死时几乎没有丧葬费。但其果报非常殊胜,后代八百年不衰,儿孙簪缨不绝。中国有三大家庭历久不衰,第一是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家,迄今二千五百余年,其后裔衍圣公孔德成先生,曾任考试院长多年。第二是范文正公家;第三家是清初叶状元家三百年不衰。这三家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其原因是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非以财富遗子孙。
佛在此地提醒我们,要知道荣华富贵,不能常保,得到时要战战竞竞,保持理智,勿迷失方向。然而脑筋清醒者究竟不多,即如经中所说‘不能忍辱’。此处所谓‘忍辱’,并非一般所讲的安忍于他人之侮辱,而是对于富贵的环境于心安然不为所动,且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皆如幻,决不犯骄奢淫逸之恶习,作威作福。应知纵然富贵,能维持几时?地位,财富一旦失去,又将如何?在此不景气时代所见甚多,足以为戒。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无形中有业力在主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在大乘经中如华严、楞严、法华,把理论、事实、现象说的非常清楚。心善行善,天天晚上作好梦,反之作恶梦。整个六道轮回就是如此而来,自己才是真实的主宰。‘茕茕忪忪’,惊慌失措之象。在恶报现前时,神魂不定,无所依靠。地狱、饿鬼、畜生,确有其事,不造其业,见不到。病重将死之时,见到某某人来了,他所讲的那些人也许是他的仇人变现冒充他的过去亲眷,接引他到恶道去。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对此类事说之最详。念佛人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来接是正常的,因为西方三圣是本尊。邪鬼邪神虽能变化,但他们不敢冒充本尊。前些年周广大居士在华盛顿D.C.往生时见到地藏菩萨来接,本不相应,好在有龚正华大善知识在旁护持,对他说:如果不是阿弥陀佛来,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要跟他走。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到第三天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凡事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门中是佛菩萨的愿力与自己的愿力现净土境界。不念佛人是自己的业力。业力善恶都有,强者先牵,善恶报应,错综复杂,很难确定走入何道。但有一大原则,即一生能断恶修善总比较好一点,所谓从明入明,但仍不敢保证,因为最大的关键在最后一念。平常念佛如养兵,最后一念如作战,其力量特别强大,胜负在此一举。平时念得愈熟,临终愈有把握,望行者特别留意。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读了前数品之后,我们已经认识三界六道的状况,知道生死疲劳,轮回可怖,如何才能超越呢?佛在此地教我们修行方法,对佛所说的教诲,能信能解,依之而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机会听到佛法,要真正理解佛法的真实义。依‘信、解、行、证’的步骤,把佛法纳入日常生活中,精进不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对世出世间圣贤尊敬,同时对善人善事亦尊敬,敬是性德的流露。在华严经上称为‘随喜功德’,能断自己无始劫来嫉妒嗔恨烦恼,见到好人好事要生欢喜心,再进一步成全他的善行善事。他修善,我们随喜,所得果报等同。‘仁慈博爱’,仁慈也有等差,世间人之仁慈是感情的,建立在爱缘慈。菩萨的慈悲建立在法缘慈,知万法平等,对众生慈与对自己一样,所谓爱人如己。至于佛的慈悲谓之大慈大悲,完全从清净心、平等心、同体之心发出来的。中国古圣先贤也曾讲过平等,但说的没有佛法详尽。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佛劝我们不要求世间法,因其无一真实,刹那变化无常,苦多乐少。这是方便语,若说真话,世间法惟苦无乐。佛叫我们求真实法,真实法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没有?有。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生活周边,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只要你能认识,佛叫我们求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真心’,大乘经中称之为‘常住真心’,不生不灭。我们现在是妄心当家,又称为生灭心,它虽不是真心也离不开真心。古德有比喻,如水与波。水是真心,波是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佛叫我们修真不要修妄,当一念不生时是真心,一起心一动念就变成妄心,妄心是动的。心迷了才动,觉了不动。无明是动相。佛法修行总纲领是修禅定,无论何种法门均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念佛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真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清净心如一面镜子,过现未一切照见,此见非理想非推测,心一动见到的就有限度。心可随器官不同而变更其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听,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修行到了相当程度,心地清净,六根可以互用。一切万物,其法性是真实的,相有生灭,性无生灭,如会用自性,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或称为分证佛。初住菩萨即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生死根本指根本烦恼而言。根本烦恼有六种,第一是贪,第二嗔恚,第三愚痴,第四傲慢,第五疑,对圣教怀疑不相信,第六邪见,即错误的见解。此六项归纳之即为贪嗔痴三毒,若再归纳之即一个‘贪’字,乃是一切苦难及六道轮回之所由来。所以佛菩萨制定修学的方法是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对治贪爱,此乃拔除生死根本之第一优先。佛法修学纲领为‘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戒学治贪,定学治嗔,慧学治痴。六度中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嗔恚,般若对治愚痴。小乘人修学偏重在三学,大乘菩萨重在六度,六度是三学的拓展。又前面所讲的五恶五痛五烧,要细心读熟,深刻研究,下定决心,依教奉行,对我们今生来世必有真实的利益。‘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三涂’指三恶道,畜生道我们看到,但是地狱恶鬼二道看不到。此乃圣人所说,应当相信,此谓圣言量。圣人决不欺人。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富贵荣华,集于一身,何况既得之富贵一律抛弃,出家学道。我们冷静观察,佛绝无虚语,狱鬼二道一定是有。台北荣民医院有几位主治医师是我同学,他们都见过鬼。去年农历年正月初一早晨九时许,韩馆长接到两次电话,声音非常凄惨,类似少女,要求准其来华藏图书馆。当时听了莫名其妙,稍后馆长上班,即有夫妇二人来馆言道,昨日不幸其女遇车祸身亡,请特予超度。可见前两次电话是鬼魂打来的。另外还有鬼来听经也确有其事。某君已死多日,我们不知道。有一天谈到某君,说他前几天还来听经,不过当时有些异样,向他打招呼,他不睬不理,似未看见,碰碰他,似乎空洞洞的。此不过略举一例,类乎此者尚多。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世间讲善,总认为利益社会大众第一,而佛法讲第一善是修清净心。唯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才能救度众生。佛告诉我们‘当自端心’,心地要光明正大,且须落实在事相上。真学佛人一生所作行业无一事不可告人,此乃世间之善,保证不堕三恶道,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修清净心,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唯有清净心才能超出三界。心是主宰,心清净,语意自然清净。初学定力不够,外面境界能影响内心,所以首先要重视戒律威仪,帮助端心,心清净了,耳目口鼻自然随之端庄。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此处之‘善’,非善恶之善,是本性本来就没有恶。清净心中善恶皆无,儒家‘止于至善’与此同一意味,完全离开相对的才真能得到清净心。‘勿随嗜欲’,嗜好欲望皆属烦恼,决不能随它,有之,立刻用高度警觉心,防其未然。‘不犯诸恶,言色当和’。此三句李老师在经文旁注‘意、身、口’三字,意是贪嗔痴,应‘勿随嗜欲’,身是杀盗淫,应‘不犯诸恶’,口是口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应‘言色当和’。此三句是总结前面第三十五品所说的,决不犯十恶,遵行五戒。
‘身行当专’,在世间无论从事任何事业,或求出世修行证果,皆要专精。各行各业,自己选择,修行法门,各随根性,但须专心专注才有成就。佛法大小十宗,若用十年工夫样样都学,不如用十年工夫专攻一经,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我劝年轻同学学佛要专。我跟李老师求学时,他主张专,学生二十余人,采古老私塾制度,在台中莲社设立经学班,每人专学一部经,后来均各有成就。我在台北讲弥陀经疏钞,保存一套完整录音带,共一百三十五卷,每卷九十分钟。一部弥陀经三次可以讲完,也许三百次还讲不完,可深可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日常生活要稳重大方。‘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无论世法佛法,作的不踏实不认真总会失败的。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佛在此品说善因善果,勉励世人精进,断恶修善。‘广植德本,勿犯道禁’,植是培植,‘德本’有二说:一般说法,大乘菩萨修学纲领是六度,六度为万德之本。小乘以三学为法本即戒定慧。若以本宗说,即执持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如心口相应,乃万德之本。前面一品讲的最好,顶重要的是端正身心。心端正,身自端正。一句佛号一定要唤醒自己,使自己心愿同佛,解行同佛,名号功德完全显露无遗即万德之本。执持名号有两种人相应。一、对经典非常熟悉,一句佛号把经文义理教训均予唤醒。二、虽对经教不熟,而老实执持名号,破一切妄想执著,使其心恢复到清净光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界佛号不中断,把念佛习惯纳入生活之中,善巧方便,以求适应。
‘道禁’指戒律。佛为初学及老修行人制定许多生活规范,其作用为防微杜渐,防止我们犯过失,迷失本性,忘失菩提心。佛家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知戒律是手段,必依此手段修行才能达到禅定。
‘忍辱精进’,此处忍辱是指耐心,决不可急躁仓卒,一切事要小心谨慎。学佛更要有耐心,念佛法门虽称易行道,切莫轻视,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才有成效,但工夫成片亦非一蹴可几。更勿求快,禅密最易著魔,念佛心太急躁也会著魔。无论学那个法门,用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长远心处之,方是正道。如此行之,对人对事自然流露慈悲,慈悲即利益众生之心,对自己看得非常淡薄,全心全力成就他人。特别在道念上,即以前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愿希望在这一生决生净土。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此文意义要善于体会,幸勿误解。西方世界环境好,只有善人善事,无恶人恶事,容易修,易修就不稀奇。娑婆世界人事物质环境均恶劣,诱惑力强,果能断恶修善,值得奖励。在此五浊恶世短短数十年中能奠定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真不容易,若不求生净土,一转世有隔阴之迷,纵遇到缘,还要从头学起,前面我们读过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之事是很明显的例子。他们过去生中曾修菩萨道,今世作王子作长者已经退转,幸亏他们过去曾供养四百亿佛,退到人间还有荣华富贵可享。古德对此段经文有一比喻,如贫困之人布施一元,很难。家财万贯者布施十万,如九牛一毛,不稀奇。穷人布施如世人修道,难能可贵,更要认真加倍努力,一定要生净土,才算稳当,不然若步阿阇王子后尘,一再退转,恐入三途。
在念佛法门中,佛教导我们精进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二天二夜,到七天七夜,即打佛七。此经讲十天十夜,还有经中说三个月九十天,时间长短不定,各有好处。短的也能收到很好效果,因其精神集中,工夫容易得力。时间长的若能守住一心不乱,也非常难得。如何作法,总在缘份。有道场,有护七,有善知识领导,念佛堂内外均须护持,照顾道场同修饮食起居,勿使外人来打扰,此为外护。内护多为出家人,护七者不参加念佛,专司纠察,默察每一念佛人状况,若有昏沉者用小幡轻轻触之,使之醒觉。现在有录音带与念佛机,可找二三道友在家中举行佛七,比从前方便多了。
他方世界比娑婆世界殊胜,修善者多,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我们自己反省一下,在未学佛之前,大概恶念多于善念。学佛之后,言行造作,逐渐善多恶少,境界慢慢转过来了。再看看当今整个世界,善少恶多。‘饮苦食毒’,‘苦’指‘三苦八苦’;‘毒’指‘贪嗔痴’三毒,众生造作恶业,从来未有停止,在此环境居然能断恶修善,修清净心,实在不易,必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赞叹,佛在此地劝我们早早回头。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佛对世出世间的真相看得太清楚,看到我们堕落在轮回中,起惑造业,对于自己本身与生活环境之真相完全不了解,想错、看错、说错、及至作错。错了后面有恶报,报应自己要承担,无人能代,苦不可言。今天机缘成熟,遇此经典,我们能接受佛的教训,能信能愿能行。佛哀怜苦难的众生,苦口婆心教诲我们。‘授与经法’,经是经典,说明人生真相,法是方法,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圆成佛道。我们应当虔诚接受,保持永远不失,常常思惟想念,如大势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叫我们要断的,就断,如五恶十恶。叫我们要作的,就作,如五戒十善。叫我们离开娑婆世界,欣往极乐,我们照办。不但自己遵佛训诫,还要尽心尽力劝导别人,如我们周边的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从一家到一族,互相劝勉,把真实之法拓展至于海内外,这才算是真报佛恩。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接受佛的教诲,自己先要作到,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依经典教诫,自己约束检点。与大众相处要和顺,‘和’是作到六和,‘顺’是恒顺众生。恒顺是理智的,非感情的,在恒顺中启发对方,转变对方,令其觉悟回头。‘欢乐慈孝’是处世待人最基本的要求。大乘经中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绝无伤害众生的念头,更无伤害众生的行为。慈悲是清净的平等的,无分别执著。‘孝’字是修学的大根大本,整个佛法就是孝字的发扬光大。孝字在中国六书中属会意,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即孝字的意义。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为何祭祖先,因为他们不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所以慈悲那有分别,佛度众生,要众生感激吗?不要。因为佛与众生根本就是一体。我们连远祖都要纪念,眼前的父母那有不敬不孝的道理。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义极为深广。‘民德归厚’是祭祀的效果,使风俗人情敦厚。天地万物与自己是一体。佛法讲三身,第一是法身,法是一切法,包括过现未一切人事物,一切现象在内,这是自己的真身,如真认识,即证得清净法身。我们这个身是法身之一部份,这个意思很难懂,很难体会。古德常以作梦作比喻,当梦时有自己,有山河大地,醒了一无所有,乃知整个梦境是心变现出来的。能现相的是真的,所现的相是虚妄的。‘全妄即真,全心即梦’。现在要问,梦中那一样不是自己,除自己之外无有一法可得。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那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呢?那一天你承认一切众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已证得法身,你成佛了。证得法身后,报身应化身也都得到了。现在明明摆在眼前,死都不承认,此之谓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与我们无两样,他们认识明白了,所以他们才能尽孝,未成佛所作的极为有限。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大慈大悲,我们作不到,道理在此。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中大圣才能免除过失,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即是开悟,悟后要修,修是改过,知过改过乃真实工夫。凡夫过失太多,自己不知道,读圣贤书目的在发现自己过失,帮助开悟修行,发现过失马上就改。经可使人开悟,戒可使人改过,奉持经戒,如贫得宝。知道过失能改,将来就不会再错。‘洒心易行’,心中烦恼妄想执著洗得干干净净,身口意三业过错力求改正,自然与诸菩萨天地善神有感应,所有愿求,皆得圆满。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在世时,所到之处,必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佛陀教育传播所及之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国是国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庄。无论何处,只要有佛教弘扬,该地民众即蒙佛教化。教育目标古今不同,今日但望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以便谋生。古人教学目的在变化气质,希圣希贤,佛法教学更进一步使学生超凡入圣。儒家教学之标准有三:一、君子,二、贤人,三、圣人。佛教教学标准亦有三:一、阿罗汉,二、菩萨,三、佛。简言之,化恶为善,化凶为吉,化祸为福,化暴戾为祥和。‘天下和顺’,和是和睦,顺是顺而不逆。具体来说,人人明理顺理,人人守法顺法,社会自然祥和。‘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这四句就是前面所说‘洒心易行,自然感降’,含义相同。此指自然现象,今人所谓自然生态,这种自然现象与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万物是一体的。心善则风调雨顺,心不善则天灾叠降,灾祸祥瑞皆以人心为指标。世人皆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科学家说,如不加强防止污染,五十年后此地球即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应知环境的污染是由心地污染感应而来。现在人心污染的程度比环境污染要加多少倍,佛家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古代如遇有大灾难时,皇帝都要斋戒素食,反省自责,希望回转天心。此绝非迷信,如人人能接受佛的教训,依教修行,洒心易行,自然天下和顺。人和之后才能得天和,感到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家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安乐,没有刀兵之灾,崇尚道德,皆以慈悲之心待人接物,遇事互相忍让,无有争执。国内没有盗贼,民间没有冤屈,强不欺弱,不以财富威势侵害别人。在佛教盛行之地,因大众受佛的薰陶,人民恶念恶行均已消灭,人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是贫富不均,其实永远不能均,因各人所造善恶业不同,自然会有富贵贫贱之差别。如都能了解三世因果,方能各安其份。
中国几千年来,除更换朝代外,长治久安之时多。帝制时代,六部中第一是礼部,专司教育。汉以后是双重教育,宰相以下,礼部推行孔孟教育。直接归皇帝管辖的是佛教教育,亦即社会教育,其深广程度可推及于全国,与儒家教学互相配合。富贵人家读书的机会较多,读书明理,知如何作人处事,懂得如何保全其富贵,有传之数代不衰者,可见佛教对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有莫大的供献。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怜悯众生在六道中,长劫生死轮回,心生悲愿,如父母之顾念子女,特来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父母对于子女之恩德是一世的,佛菩萨哀怜众生,生生世世,永远照顾。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弃恶修善,了断生死。如遇不到佛法,尤其是此念佛法门,在一生中很难超越轮回。佛家常说,佛事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既然对众生普遍的关怀,何以众生并不觉得,仍然轮回不休?细究其因,盖多数众生善根福德因缘俱缺,乃自弃也。
我们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对佛陀经法即能相信接受,使我们认识学习,解决生死大事。今值末法时期,佛虽不在世,经典仍留世间,如能依教奉行,与亲聆佛语无别。佛说生死轮回根本是众生错误的见解与思想,此见思二惑无量无边,佛归纳之为五大类:(一)身见(即我见),把身体当作我。其实身是我所有而非我。假如是我,死了何以又轮回六道?真我与身是二。无论大小乘皆说,凡是对于自己有利的皆是恶,因其增长我见,有我执我见,如何能出三界?身体只是工具,利用它修道,借假修真。(二)边见,大乘佛法讲中道,不偏于一边。坛经中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如执著任何一边,就有一物。又‘断、常’二见亦属边见,如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断见,执著身心常住之见,属常见,均偏于一边。今天科学家所讲相对论,知道一切众生皆生活在相对的空间,此与佛法所说边见相似。(三)、(四)成见,一类为修因,一类为证果。世间人常把因果看错。非因计因,又称为戒禁取见。善因得善果,恶因受恶报,此一定不移之理。印度有些修行人定功很深,得定即有神通,得天眼通。他看到牛死后生天,于是持牛戒,吃草、耕田,过牛的生活,希望死后生天,因为学牛,死后必会变牛无疑。他不知牛前生造有生天之因,善果成熟而生天,非因其今世作牛即可生天。这是在因地上的错误。第二是果上错误,非果计果,又称为见取见。一般宗教徒认为生天是永生,错了。天不究竟,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八万大劫之寿命,命终仍入轮回。除此四大类外,其余不合正见之思想一律均属邪见。
思惑也有五大类,即贪、嗔、痴、慢、疑。有此见思二惑,故有六道轮回,欲拔除生死根本,必须断见思。小乘圣者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才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即入圣流,从此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思惑断尽,证阿罗汉果。无佛出世,靠自修而证道者谓之‘独觉’,又观十二因缘而悟道者谓之‘缘觉’,此二者皆属小乘。虽属小乘而修起来极难,非普通人在一生中所能作到。念佛法门不须断见思二惑,只靠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工夫得力,伏住见思使其不起作用,心中没有贪嗔痴慢人我是非,人人均能有成就。其他法门,若不断见思,修的再好,达到四禅八定,也只能生到色界无色界,出不了三界。念佛把心定在阿弥陀佛上谓之念佛三昧,其力量与禅定类似,而且不须很深的定,即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五德’即五善,乃清净戒律,把境界向上提升到无为之安。‘无为’是不生不灭,指往生不退成佛。佛七十九岁示现入灭,迄今三千余年,已入末法时期。佛的经典及修行方法日渐消失,很少人修学。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还兴旺,其实已经贬值。经典依旧,而解错修错在所不免。佛在华严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真正修行人深入经藏,有心得,有感应,才能说得仿佛。如仅凭自己的聪明,难免说错。现在这个时代,最好自己读诵经典,直接承受佛陀教法,先把自己的文言文底子打好,每天念本经两遍,认真读诵,一年后一定有阅经的能力。若要研究经论,我主张读古人注解。宋以前靠手抄,其后发明木刻版,而费用颇昂。古人注解若非真有价值,绝不会流传至今。
经道渐渐消灭,人心亦渐虚伪,必再造作罪业。况众生无始劫来的烦恼是因,内无圣贤教化的薰陶,外受社会恶劣风气的感染,内外夹攻,五烧五痛,久后转剧,一代比一代严重。我是八二年初次来美,去去来来已十三年,所看社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世风日下,佛弟子应当互相劝勉,亲友之间,凡相识者,善言慰劝,断恶修善,有福德者,闻而接受;缘未熟者,相机进言,一历耳根,其八识田中即播下种子,永为道种。从三十二品至此共六品,皆说善恶是非,因果报应,修净土者至少每日将此六品读诵一遍,提醒自己,检点一日的思想行为,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此即所谓‘持戒念佛’。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此品显示出佛说法用三转法轮,即三种方式。一、事转,给众生说明事实真相,根性利的能完全接受无疑。二、劝转,善根差的,用很深的感情,显示佛对众生真正爱护,令学人觉得不学对不起老师,此属摄受方便。三、证转,善根更差的,好说拿出证据来,这一品就是显示真实状况给大家亲眼看看,谓之证转。佛叫著阿难说,你们大家要想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所居西方极乐世界,应向西方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能看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为什么见不到佛,因为心尚不清净,如真见到,心惊喜若狂,反而把平静的心给扰乱了。纵然见到佛,亦应见如不见,才算正道。
东晋慧远大师,净宗初祖,一生先后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状况与经中所述西方依正庄严完全一样,临终时才告诉弟子。一般人偶尔也有小的感应,见到佛相佛光,或闻异香。达拉斯有一位同修,因父亲生病,返台省亲。有一天在家中窗户上见到一尊金色弥陀坐相,约二、三尺高,显现时间大约一、二十分钟,绝非眼花看错。后来他作生意在一古董店中看见一尊佛相与前见窗上之相一样,即请回家中,现已转送达拉斯道场供奉。他就是看见佛相才信佛。见到光,闻到异香,多半在初学时候,是好现象,此是为取信于初机。若常常见到,恐怕著魔。
阿难听佛所说,即合掌顶礼,愿见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供养’是如教修行,‘奉事’是辗转劝化。一心一意,自行化他,即‘种诸善根’。在顶礼之间,忽然见到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佛所现身是高大报身,金色光明,比作黄金山,高出一切世界之上。
凡事诚则灵,画符,一笔画下来,心中一念不生,这符就灵,念咒也一样,古德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为佛号只有四个字,很短,心中不容易打妄想。
世尊曾介绍说,阿弥陀佛功德巍巍,十方诸佛之所赞叹。现在此法会十方诸佛都出现了,其他菩萨罗汉不计外,肉眼看得见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居士等有二万人,人人都能见到,证明世尊讲的话没错。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本经世尊说十方佛赞,弥陀经说六方佛赞,此时大众统统看到听到诸佛如来无碍辩才对阿弥陀佛赞叹,为一切众生介绍西方依正庄严,从来没有间断过。念诵是赞叹,持名也是赞叹。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观无量寿经中说,阿难与目犍连同佛到韦提希夫人的皇宫,听佛为韦夫人说法时,曾见到十方无量世界及西方极乐世界,比较之下,极乐世界是无比的殊胜庄严。所以阿难对佛说,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阿难的善根比阿阇王子要好的多,王子听了,只动个念头,希望将来成佛与阿弥陀佛一样,还未想往生。阿难听了马上就发愿求生净土。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重要条件,叫作三资粮,缺一不可。信愿二者阿难已俱足,如何修呢?佛对他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净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此即证了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纵然下下品带业往生者,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诸佛。阿阇王子才供养四百亿佛,与无量还差很多,听了这个法门并不动心。我们现在劝人,人家不信不肯听,乃是正常现象。
‘植众德本’,即多善根多福德。德本有二义:一、勤修六度。二、一向专念。假如此二项均能作到,决定往生。佛又告知阿难,你如果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一心归依瞻仰。‘一’是专一,过去你无论供养奉持何佛何菩萨,一律放下,专一念阿弥陀佛。如此则其他诸佛菩萨必举手赞叹,祝你成就。归是回归,就世间法说,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五欲六尘,以前孜孜以求者,一律放下,今日回头,只求生西方净土。再者还要从佛法里面回头,以前我所学的许多经论宗派法门,统统放下,从此一心一意专修念佛法门,礼拜专拜阿弥陀佛,口念专念阿弥陀佛,思惟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皆专。净宗书籍有五经一论,专依一部经修行,其余可作参考。专注一经,决定成就。‘瞻仰’是平常所讲的仰慕,如童子仰慕父母一样,看不见就想。要用此种心态对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如自己的家,如此念佛,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前面提到与会大众二万人,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二众,至于其他国王大臣尚未计算在内。在此盛大法会中,阿弥陀佛现身,大众皆见。不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同时也能看到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阿弥陀佛从掌中放光,身光属于常光,此是放光,光明普照诸佛世界,大家看到,如处一寻,好像就在眼前。中国古老度量衡制中一寻是八尺,另一解释乃两臂展开之距离为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殊胜第一,诚如佛在前面赞叹的话,‘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又说,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0 17:54:58
|
只看該作者
阿弥陀佛之光极清净故。此句经文要紧,在此世界有很多境界我们肉眼看不到,而佛光一照就全看见。此现象现在科学家能理解,知道光有许多种,光波长度不同,人的肉眼只能看到极小一段光波,看不到的只能用仪器勘察,如X光、紫外线等。耳亦如是,只能听到固定音波。佛的光明极清净,毫无障碍。我们视听能力有限,眼不能看到所有一切光度,耳不能听到所有一切音波,是因为心不清净,因此体会到禅定能发神通,心清净一分,即恢复一分本能。大众借著阿弥陀佛威神,看不见的也看到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他能见到常人所见不到的境界。
‘黑山、雪山、金刚、铁围’,这些佛在经典里常提到,而一般人确实不知其所在,也无人见过。‘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在我们生活环境中常能见到。欲界色界天之天人宫殿,在佛光照耀之下全都看见了。‘譬如日出,明照世间’,在黑夜间,看不见一切境界,太阳一出来,一切都能看得清楚。
‘泥犁’是地狱,‘溪谷’是龙蛇杂居之处,属畜生道,‘幽冥’属饿鬼道。三恶道也在佛光普照之下,都能表现出来。阿弥陀佛有此殊胜能力,令人景仰,但并非佛所独有,乃是一切众生之本能,是自性的作用。佛在华严圆觉经中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又说,本能决不丧失。如有生有灭就不是真的。现在不起作用,因为障碍故,把自性障著了,如阴天太阳被云层遮著了。世尊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能、实相般若),但因妄想(分别心、第六识)执著(我见、第七识)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妄想与执著即二障的根源,二障即烦恼障与所知障。妄想发展就变成所知障,执著发展就变成烦恼障。有二障心就不清净,如去二障,本能即恢复,若全部恢复,如阿弥陀佛,结果是什么也没得到,因为是本有的,不会再得到什么。楞严经说的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过恢复本能而已。恢复本能一定要修定,无量法门目的是求恢复清净心。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即禅定,二心则非。佛法所说全是事实,绝无迷信,均能求证。佛希望我们把所有修行方法,靠自己工夫予以证实。
‘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此小段经文是比喻,形容佛光之殊胜圆满。佛光一出,‘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可见此法会中非只阿难一人见到,当时参加法会之大众及天龙八部护法神等皆见到极乐世界。佛灭度后阿难负责结集经典之工作,参加者皆阿罗汉,结集的方式,由阿难照佛已讲的经重复再说一遍,所有参加者同意证明,才正式记下来,如会中有一人提出怀疑或持反对意见,此文句即删去,并非少数服从多数,此表示对后世负责,告诉我们经典字字句句可以相信,保持经典流传之纯正。阿难说出参加此次法会情况,大家一致同意,因为阿难所见到的,他们也均见到。本经是会集本,其五种原译本皆有此次法会之记载,由此可见众目共睹极乐世界之显现,乃真实不虚。
与会大众见到阿弥陀佛坐在高座上,讲经说法,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我们读这部经,从开经迄今已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菩萨,并无声闻,亦无人天。即使下下品往生者,到达西方即为阿惟越致菩萨,即不退转菩萨。以凡夫身生到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到达以后,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其有能力看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以及六道轮回状况,几乎等于八地以上菩萨,但其烦恼未断,等于他方世界的人天身份。见思断,尘沙无明未断,等于他方世界的声闻。佛在经中说声闻菩萨有两个意思:一、就断烦恼层次说,等于他方声闻菩萨天人。二、这些人未到西方前的身份,如我们往生即人天,证得罗汉往生即声闻。一切诸佛刹土皆不平等,唯独西方是平等世界,其平等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所致。
清净心、平等心、正大光明,与西方世界才能相应。西方世界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全是菩萨。经文由前面一直读下来,明显的看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凡是往生者皆是普贤菩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有四土三辈九品,亦如大乘法门所讲,从初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阶级,等于学校有五十二个班次,全修普贤行,事实上有大小之别,而生到西方后没大没小,乃不可思议境界,因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小菩萨也全部提升变为大菩萨,其智慧、神通、道力,种种一切受用都等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而其自己实际上并未达到这个境界,因其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亦未断,所以仍要努力进修,用功勤奋精进,成佛快,因其寿命长,如不精进也不会退转,只是慢一点而已。修行环境好,老师是阿弥陀佛,同学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焉能有退。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当时与会大众,见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皆大欢喜,踊跃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是梵语,‘三藐’是‘正等’,‘三佛陀’是‘正觉’,现在以‘佛’字代替‘正等正觉’,简称‘阿弥陀佛’,念诵较便。‘南无’亦梵语、有归命、敬礼或归依等义。诸义中以归依解释最真实恭敬,从一切法回头,专依阿弥陀佛。经典所在之处即佛所在处。
阿弥陀佛用清净心平等心放光普照法界,‘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佛光能启发众生的智慧,能消除众生的无明烦恼,所以接触佛光会回心向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切忧恼,莫不解脱。
六祖大师开悟时向老师提出报告,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此言性德是圆满的,绝无丝毫欠缺。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处天乐鸣空,乃性德之显露。钟磬自然作五音,有类今日之交响乐,极其美妙,供养佛菩萨及一切大众。
‘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弥陀的威德,一切诸佛敬仰赞叹。佛光遍照,使尽虚空遍法界变成一体,所有隔碍尽失。因此我们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们那边人说话,我们能听到,我们这里讲经说法,他们也一样看到听到。佛的威神使极乐世界与我们的距离拉近,如在面前,看得非常清楚,听得非常清楚,并且使人见到其他世界是立体形,在感触中完全真实,彼此一样。如对此段经文深信不疑,我们现在这一会,他们也看得清楚。我们在此地念佛,何时往生,他们届时来接,决不会耽误。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此段经文以弥勒菩萨来作证明,证明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其旨趣是令我们断疑生信。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阿难与慈氏是此次法会主要当机者,接受佛的教诲,将来还要承传弘扬。佛问阿难及慈氏,你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泉池以及一切状况与我以往所说是否一样?有无出入?你们看到欲界诸天吗?
欲界诸天是六欲天,从四王天向上忉利天,这二层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居住在空中,名空居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均称欲界。再往上去色界四禅十八层天。色界天顶名色究竟天。这些天人散花供养庄严道场。上边读过,西方极乐世界纯一菩萨世界,那来的诸天呀?此有二说:一、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如西方诸鸟为佛变化所作,经有明文。此诸天亦为阿弥陀佛所变。二、诸菩萨变化所作,游戏神通,供养老师及同学,不妨表演表演。只要生到西方,即使下下品往生,即有此能力,如普门品所讲的观音三十二应身,自在随意变化。阿难答覆得非常肯定说,已经看见,如佛所说。又问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们听到否?
诸位学佛,假如有人问你,佛的经典甚多,主要所讲的是什么?你应该说:佛四十九年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若用佛教术语说,即‘诸法实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生活环境。如果了解此项事实,一定要学佛,因为在世间没有比这事更重要。不了解自己与生活环境谓之‘迷’,因迷,遂有许多事想错作错,招来苦果。
我们达拉斯佛堂建好之后,开幕第一天招待邻居外国人前来参观。我曾简单介绍佛法大概,由同学翻译。略谓我们所供奉的阿弥陀佛乃表示长寿、快乐、与清净的象征。他们听了非常高兴,表示这全是急切需要的。我又告诉他们,佛法讲三世因果,善恶报应,绝对公平,一切事均可化解。果能奉行教义,必可带来快乐幸福。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他们日常生活状况,你们看到否?‘净行之众’,‘净行’要注意,唯有净行才能往生,念佛诵经,如行不清净,不能往生。行是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三业要清净,有恶念恶行不清净,入三恶道,有善念善行亦不清净,入三善道,都超越不了六道轮回。要修净业,两边不著,必须断恶修善而不著断恶修善之相,心就清净了。如般若经所讲的‘三轮体空’。如对经典不熟悉,不知如何用功,最简单的办法即执持弥陀名号,不思善不思恶,一门深入,自然能达到目标。
拜佛是重要修行科目,对健康长寿有益。世人不知养生之道,人是色心集合之体,身要动,心要静,而现在人适得其反。佛法如轮,表法,轮的心找不到。心是定的,而心要清净,本来无一物,一尘不染,身要劳动,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皆由心动而生,所以心理、精神、思想、知见的污染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真念佛人心地清净,不生病,可以站著走,坐著走,走的自在,所以佛法是使人不老不病不死之法。
‘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西方人在地面空中随意所现。宫殿可以随身,随心所欲而变化,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比弥陀经上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范围大多了。罗什大师翻十万亿佛土乃迁就此界众生,因此界众生感情太重,说明到西方后可以随时回家看看,若是想念释迦佛及家亲眷属,天天都可回来。仔细想想,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一场空,还要随业流转,苦不堪言,为什么不把念头转一转,修净业,我们须要觉悟。
‘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西方人全是因念佛而往生的,到西方后仍不忘念佛,还继续念。在极乐世界有无改学其他法门者?有。在西方修学随心所欲,不改的大有人在。大势至菩萨专修念佛法门,一句佛号念到底,成佛以后还念佛,用此法成就自己,亦用此法门度一切众生。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此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对阿难与弥勒菩萨说,其实是对与会大众宣说。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所展现的境界,当时参加法会的人都见到了。读此经文可启发我们的信心,对此事实不再怀疑。末后问到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尚有部份是胎生者,问他有无见到?弥勒菩萨答覆,他见到了,而且对于这些人在西方世界生活况状也描绘得相当清楚。他说这些人如同世间夜摩天人之自在快乐。另外西方还有莲花化生即九品往生者,所以他又问何以西方有九品往生者还有胎生者,其故安在?实际上西方世界绝无胎生,因他们这些人生到极乐世界有苦。四生─胎、卵、湿、化,以胎生最苦,因为他们受苦,所以比喻作胎生。其所受之苦,第一、不能见到佛,第二、不能闻法,第三、不得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第四、不能随意离开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供佛闻法,因此谓之胎生。实际上他们也是莲花化生,为何有此种苦处,下面一品有详细说明。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边地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之边缘地区,即使生在西方七宝池中亦称为边地。此种障碍不是佛加给的,而是修行人自己找的,其本身有一种抗拒的力量,佛力也加持不上。总而言之,他对西方怀疑,并非全疑,不过疑信参半,而仍肯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且能伏烦恼。迨生西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此五百岁是依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计算,若在西方五百岁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生到西方经过一段时间就觉悟,疑惑尽消,生入九品。
疑惑分二大类,第一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在经中说,诸佛如来具足圆满智慧。真正能接受此项说法者很少,大多数都承认佛的智慧比一般人高,如说佛智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则他们认为这是赞叹的话,似非真实。甚至于出家多年,修行甚久仍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这种人将来往生必生到疑城,此并非佛予以惩罚,而是他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自性本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问题就大了。佛与众生并无差别,佛的自性能力已完全恢复,而我们的自性能力被妄想执著烦恼盖覆著。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即等于否定本身的自性德能,一念疑情对于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
疑是六大烦恼之一,修行人不了解佛智,更对于下列诸智亦疑惑不信。
(一)不思议智。表佛的能力,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他没有一样不会,所谓多才多艺,而且作的非常好,即唯识学中之‘成所作智’。
(二)不可称智。无法说出来的,凡夫看人事物有时错误,而佛则看到过、现、未十方世界绝无错误,谓之不可称智,即是唯识学中之‘妙观察智’。
(三)大乘广智。即唯识学中之‘平等性智’,唯有平等方能广大无边。我们有分别执著,不平等,心量小;佛无分别执著,其心是清净平等的。智慧是心的作用,心量广大,其作用称为大乘广智,广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是正常的现象。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万法指十方世界依正庄严。既然是自性所生的,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迷。佛法教学令人恢复自性而已,没有什么东西给人,等到我们智慧德能恢复后,没有一样是新得来的,都是自己所本有,大乘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智是此地所讲的五种智(佛智加上述四种智共五种)。
(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即唯识学中之‘大圆镜智’,此真如本性之本体,亦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其余是智的作用。佛无迷惑,无一丝毫障碍,体相作用都恢复了,而我们的真心自性在那里?何时才能恢复自性?应深自检讨。
对于以上诸智不能接受,而对于佛所讲的因果善恶报应,他能接受,对佛所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念佛得生净土,他还相信,这种人将来生到疑城。
‘修习善本’,即本经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还相信,并以真诚心念佛。‘修习’是关键字眼。‘修’是修正,断恶修善。恶包括甚广,三恶道是恶,与三善道相比,三善道是善;三善道与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恶,因三善道不能出三界。生在边地也是难能可贵。‘习’是日常生活,修净土者要把目前娑婆世界的生活改变,过净土的日子。西方世界人的生活与娑婆世界人不同,西方人的心是清净的,娑婆世界人的心是染污的。果能对于衣食住行,知足常乐,随缘而不攀缘,现前就得大自在,清净心即现前,这句佛号才相应。同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往生净土,必有成就。此段经文是叫我们对于佛之自性本能与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要怀疑,即能九品往生,比生到疑城好多了。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复有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此系第二类疑惑,与前所说怀疑佛智不同,此类修行人怀疑自己的善根,不够资格修习净土法门,以为西方世界乃佛菩萨所居,我一身罪业,焉能去得。此种障碍比前面第一类严重。经文所提之几种智: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等,与前面的名相不同而意义则同。因本经是夏老居士会集五种不同之译本,保持五种原译之本来面目未更动一字,也是会集本的一种形式。此人对以上佛的各种智不怀疑,并且响往佛智,仰慕佛智,而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相信。应知凡是生到西方世界者均是有大福德之人,如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使下下品往生者皆是具足圆满的善根福德,否则去不了。他不知道他多生多劫之善根福德,他只知这一生善少恶多,又无宿命通,不知往昔之事,因而自卑。凡是发愿往生,信愿坚固,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佛这一句话等于对念佛人摩顶授记。像阿阇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而其求生净土之意愿尚不能现起,由此可见极乐世界不是随便可以去的。为什么西方世界均是上善之人,聚会一处,原来他们的善根是累劫所集,绝非寻常。知道事实真相,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因缘,如能真信真愿,证明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机缘成熟了。如还有疑虑,那是善根福德距离成熟阶段不远,而因缘先成熟了,入了预科,虽非九品,亦属不易。
有一次在台湾遇到一位老友钟进德居士,他已八十几岁,对禅、密、教均有研究。他对我说:‘现在年岁大了,所学的都用不上,现在专心念佛,每天走三万步,念三万声佛号。’满面红光,身体健康。此老到晚年才专心念佛,幸亏寿长,也很难得。有人平常虽然杂修,而念佛一天不断,到临终时,其他工夫用不上力,念头一转,专持名号,亦能往生。这是他的善根福德具足,万一临终念头转不过来,这一生又耽误了。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上述修行人有二类:一种对于佛的智慧怀疑。一种对自己的善根缺乏坚定的信心,而其好处是对于念佛工夫并不间断,凭其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世界。虽生西方,不能立刻见佛闻法,只在西方边地七宝城中定居。此城是比喻词,即范围义,不能自由。‘佛不使尔’,此句是说明他局限于城中不得自在,不是阿弥陀佛使他如此,而是他身行所作,自作自受。佛家常说,因果通三世,现在可以说因果通凡圣,西方也离不开因果,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佛菩萨天地鬼神以及任何人都不相干。我们平常说求佛保佑,实在说佛不能保佑。祸福兴衰完全操在自己手中,你若行善,所得的果报全是吉的善的,心行不善,所得的果报必不如意,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他们生在七宝城中,自然受身,即是莲花化生而非胎生,其居住的环境与九品没两样,此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物质生活一律平等。饮食快乐如忉利天,此是佛说,前面说其快乐如夜摩天,是弥勒菩萨说的。可见虽生边地,其快乐如天人,比娑婆世界好太多了,西方生活享受,凡夫无法想像。‘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他不能离开自由自在的见佛闻法,所居的环境,不能随意变化,不如九品往生之可以随意变大变小,宫殿随身。于五百岁中见不到三宝,不能参与菩萨大会,亦不能到十方供养诸佛。因此其智慧进步必缓,自然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是所知障,‘意不欢乐’是烦恼障,此二障相当深厚,因此叫他作胎生,此名称是比喻,而非真胎生。
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智慧所建立的。本经由第一品念到此地,一切事实可以肯定相信,此法门为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立的,不可称智所成就的,大乘广智所感的,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的。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此法门为十方一切诸佛所赞叹,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之称赞绝无溢美,金刚经说‘如来是如语者’,‘如’是不增不减,恰如其份。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明信佛智’,明是明了,信是深信,佛智究竟圆满,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信佛的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中具足圆满智慧。‘断除疑惑’,相信自己的善根。今天有缘遇到这部经典,遇到这个法门,已非偶然,必定过去生中,修得有善根福德。你遇到后能信能解能愿,等于佛已经给你授记了,要珍惜这个机会。‘作诸功德’,依世尊在此经中所说的,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广为介绍与大众,至于他们信不信不必理会,那是他们自己的善根福德问题,不能勉强。修行人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指一般往生状况,生到边地亦如此。九品往生者,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功德皆与阿弥陀佛一样。各位要知道,我们平常如心中一念不生,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变成自己的智慧德能,有可能吗?有。因为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所生的,也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用这个方法恢复我的性德,与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可能吗?如说不能,就奇怪了,佛在大乘经典中说,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心里变现的。细细思惟,明白此理,肯定事实,何以不能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真心起的作用,用有觉有迷,觉是本经所说佛的五种不思议智慧;不觉是八识,真心迷了起的作用。此段经文并不长,重要的开示一句未漏,古大德称本经为第一经,确实不错。
‘化生’指九品往生者,智慧胜故。他不怀疑,断疑生信,故入九品。‘胎生’,智慧弱一点,疑根未断,生到西方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修学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不能参加菩萨大众共修,在五百岁中不能亲近阿弥陀佛,这全是因为这一生无有智慧而且疑惑。何以如此,善导大师有解释。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的注释里,述说三辈九品的因果以及往生的方法,他说,品位有异,总因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如果遇到真正善知识开导,上品上智有份。若遇缘差一点,品位依次下降,也可能生到边地。过去善知识多,而善知识能不能把此事辨别的清楚明白就不一定了。善导大师虽讲的很明白,而依照善导大师修学的人不见得多。因观经注释还有一部是智者大师作的,在中国很流行,他是天台祖师。天台宗在中国日本韩国都很兴盛,读他的著作者甚多。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五种原译本很难有机会看到,从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会集本。过去有两种会集本:一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的大阿弥陀经,另一是前清魏源居士的会集本。古今大德公认这两种会集本,取舍不当,均有瑕疵。今天遇到夏莲居老居士所编的会集本,确实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把原译本之精华汇集一册,审校精当,堪称最善本。更难得的是黄念祖居士奉其老师夏莲老之命,将此经作一详解。参考古今中外大德对净土三经的注解综合成一个总注解,可称为无量寿经的大词典,非常难得。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极困难环境中,能有如此众多的参考书,确是三宝加持,因当时恰好有一位老居士将其所存一批书籍托他保管,所以他能找到许多资料。他说完成之后,担心又被破坏不能出版,是时D.C.同修请黄老到美国讲学,他藉此机会将全稿油印了若干份带到美国。我们在台湾见到此稿即大量付印,广为流通。这个缘份比古人强,务要珍惜。相信自己的善根与佛智,不怀疑,当生就会有成就。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此品接著上品而来,既然知道生边地之业因,最好要避免。也就是对于佛智及自己善根有决定的信心,才是九品往生的基础。若心有怀疑,而仍能三资粮无缺,亦可往生,但生在边地。这一品是说明边地往生的人怎样才能恢复信心,转入九品。‘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佛在此地举个比喻,转轮圣王比喻阿弥陀佛,边地往生者比喻犯罪王子,七宝牢狱比喻边地。转轮圣王是佛学上一个名词,世界上众生都能行善修福,才能感应转轮圣王出世。现代人的观念都主张民主,专制君主,不予采纳,而转轮圣王是帝王,非常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众生有福才有轮王出现。中国历代许多帝王,有智慧、明理、爱护老百姓,在历史上班班可考。昏君也有,但占少数,只图享受,不顾民艰,他的朝代多及身而亡。开国贤君培养继承人,为第一要事,选择德行第一者为太子,请最好的老师教导,令其受良好教育,实施仁政,以维持政权于不坠。可惜现代人不读圣贤书,漠视古代圣王贤君之丰功伟烈,殊为可叹。
转轮圣王有四种:一、金轮王,统辖一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洲,用现代话说,如同管一个太阳系。二、银轮王,统辖东西南三大洲。三、铜轮王,统辖东南二大洲。四、铁轮王,统辖南阎浮提一大洲,即整个地球。佛经如此说,但有史以来尚未出现过。为何称之为轮王,因此王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轮宝又是他的交通工具。以现代名词讲,转轮圣王即是外太空人,可能居住在其他星球上。多年前我在台湾石牌工作时,当时尚未出家。有一天下午看到空中有一个亮光,愈来愈大,停留在空中,约四、五分钟,一刹那间忽然就不见了,这就是经常所说的飞碟或称为幽浮。次日报纸刊载,于台湾上空有不明飞行物体出现,证明我当日看的没错。
王子犯罪,关在七宝狱中。狱中有宝帐金床,珍奇装饰,饮食衣服,一切物质享受与在皇宫内一样,但以金锁系其足。佛以此事问弥勒,诸小王子宁乐此否?弥勒说,他失去自由,种种不便,希望赶快出去,诸大臣也帮不了忙,只望轮王欢喜,才能解脱。把心比作王,大臣比作心所诸法,一定要心清净,具足甚深信心,方能解脱。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障碍在自己心里,心不疑惑,问题即解决。
佛告弥勒,边地众生亦如是。边地不是极乐世界的边界,而是在莲华中,莲华不开,不能见佛。原因即前面两种疑惑,一种是对佛的究竟圆满智慧有疑,二是对自己善根不能生信。他之所以能往生是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而对于信愿一心持名,他作到了。阿弥陀佛说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生净土的条件即信愿行。
五逆十恶众生念佛都能往生净土,有人以为自己罪业深重,不妨试试看,以这样的心态念佛也能往生,但是生在边地。他生到西方也是莲华化生,莲华大小不一定,依其念佛工夫浅深所成。虽有怀疑,如念佛真诚,莲华一样很大。真正事实是往生的人在这一生中遇缘不同,遇到善知识开导,对于净宗的理论、事实、因果能透彻的了解,把他这些疑惑都解除了,他就可以入品,不会生边地。若遇恶知识,他对你说,你一生造作罪业,那有资格生西方呢?你一听信以为真,放弃念佛,则一生无望。但这些恶知识也不能小看,他通宗通教,说法时引经据典说出一篇大道理,你不能不信。佛的经典初看时矛盾百出,一会说空,一会说有。本来佛无定法可说,因众生之执,佛说法无非解粘去缚,破其执而已,如对病施药。佛在经中常叫我们亲近善知识,真善知识有观机的能力,高僧传居士传中例子很多。有学人向善知识请教,善知识指导他到某处拜某人为师,并对某人赞扬一番,增其信心,果然不数年此学人真有成就。古来大德多赞叹他人,绝无自赞毁他。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学人必须有辨别真妄的能力,否则踏入迷途而不自知。
佛临终时留有四条教诫,名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是佛说。人所说的写的,如有一句失误,可能被其误导。今天有人亦用四依法批评这部会集本不可靠,他说此非原译,而且原译本亦不可靠,因非梵文,恐有差错。应知梵文典籍早已无存,纵然找到也无人认识,奈何。早年我对佛经初期翻译亦有怀疑,因玄奘大师唐朝人,佛教传到中国在后汉时,到玄奘已六、七百年,所译佛经相当可观,玄奘怀疑初期所译未达理想,所以亲自到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回来后对古来所译经典未说一句话。由此可以证明初期所译经典并无错误。阿弥陀经传到今天,居然有人说阿弥陀经是伪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这回事儿,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此种说法实令人啼笑皆非。最有力的证明是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注解。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第一大弟子,又是法相宗第一代祖师。他用罗什大师所译的经本作注解,而未采用其老师玄奘的新译本。我们推测,罗什译本在先,已广为流通,不便有所更张。足见古人处事决无一点私情,令人敬佩。如果阿弥陀经是伪造的,难道罗什、玄奘、窥基三位大师还看不出来?第二、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咬文嚼字在文字语言上推敲,意思对了就行了。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能助人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是了义。断恶修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但不能出三界是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用理智处世不要用感情。凡是入藏的经典都有来历,译著、何时何处翻译、参与工作人员均有详细记载,是可靠的,不必怀疑。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胎’字比喻有苦、有障碍、不自在,而物质生活很好。在莲花中没有污染,无恶事恶念,处于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其苦处是五百岁中不见三宝。凡入品者均能每天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如来,听佛讲经说法。遇有缘人亦可教化众生。但是生边地者不能如此自由,并且远离一切供佛闻法之殊胜善根。供佛是增长福德,闻法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人能作到。此世界法门是有量的,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是有量的。所以只在生西以后可以学到无量法门,因有无量寿命不受限制。我们无量劫生生世世所学的法门,不如西方人一天的修学。
生在边地的众生必须自己忏悔,在五百岁中深切自责,何时悔过,何时即可离开。如净土圣贤录中记载的袁中郎生到边地,即时悔悟,很快就离开边地。离开边地即能与其他入品者往诣阿弥陀佛,听闻经法,久久亦得开解,其智慧、道力、神通、受用均与其他菩萨一样,每天参访无量无边诸佛,修诸功德。
佛叫著弥勒菩萨说:‘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些吉凶祸福迷信鬼神之事是世间意。真信佛者无不吉祥。此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即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灌顶一次,不必要找人灌顶,如再求人,岂不对佛不相信吗?
‘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疑惑对菩萨都是大损害,何况我们初学。菩萨有疑,不能往生,我们如对法门经典有疑惑,决定轮回,堕三恶道,我们所受的损害比菩萨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佛对我们说,应当明白深信诸佛无上智慧,切莫稍存疑虑。诸佛如来的业障完全消除,其智慧能力圆满现前,我们如果能把妄想执著断尽了,智慧能力完全恢复后,与佛一样,绝不可能误导众生。所以我们要想恢复自性无量德能,必须克遵佛诫,诚信奉行。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弥勒菩萨白佛言,为何此世界有一部份众生,虽已修善,而不求生净土?有人用功学佛,非常精进,甚至于也讲阿弥陀经,劝你修净土,而他自己不念佛不求生净土。劝人修而自己不修,不足为法。别人也难免怀疑,以为求生净土恐怕不是最好的法门,若是最好的,他为什么不修?佛说这种人智识微浅,认为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经典只有五经一论,如此简单,不过是安慰老太婆一类人物的方便法,因为他们水准不够,不能学其他法门。这种人实在是智慧浅薄,如稍有智慧,读到本经,文殊普贤诸大菩萨都愿往生净土。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听佛讲经说法多年,他见到西方世界也要求往生,难到阿难智慧还浅吗?
‘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在大小乘经典中讲的清清楚楚,轮回不容易出去。凡夫有三大类烦恼,盖覆了本性,虽有性德,一点都透不出来,得不到受用。第一类为见思烦恼,第二类为尘沙烦恼,第三类为无明烦恼。整个佛法的教学只是把这三种烦恼去掉而已,没有别的。六道众生均有三大烦恼,佛说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不容易断。断烦恼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定功,一种是智慧。有定功能把烦恼伏住,不起现行,要很深的定功才行,佛在经中说,要到第九个等级才能超越三界。第一个名初禅天,第二个名二禅天,第三个名三禅天,第四个名四禅天,再往上去是无色界四空天,此八个定叫世间禅定,通常谓之四禅八定。超过此八定为第九次第定,得此定名阿罗汉。初禅天要对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面前不起念头,毫不动心,即有资格生初禅天。否则纵然修定叫‘未到定’,即工夫还不到,还会起心动念。冷静观察,想想自己能不能到初禅,如不能,只好在欲界。这才知道真难,千万人中未必有一、二人。未到定不能生初禅天而能带业往生,虽有烦恼而能伏住不起作用。不求往生,怎能脱离轮回?把这个事实想通,对于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自然不怀疑。人生如梦,纵然生四禅天,亦如在梦中,天寿垂尽,仍入轮回。惟一真实是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如来告诉我们,第一是无量寿,生到西方即得永生。第二无生老病死,何以没有生,因为往生是活著时候去的,不是死后往生。修行人在临终时,佛来接引,佛光一照,就跟著佛走了。当生成就,永远不死。惟此法门是不死的法门,此事实须认识清楚。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前面佛说明边地疑城的业因,及其生活状况,五百岁后一定可以入品。弥勒菩萨随即问佛,许多学佛人为何不求生净土?佛说他们智慧不够,有大智慧才能选择这个法门。本经开端五位常随弟子表法,憍陈如是第一得度大弟子,代表这个法门是第一得度第一成佛的法门。舍利弗目犍连虽排在第二,但舍利弗代表第一智慧,目犍连代表第一神通。弥勒菩萨非常感叹的说,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虚妄分别是所知障,破烦恼障容易,破所知障难。所知障即是今天所讲的求知欲。佛说我们所求的知识全是虚妄的,非真智慧,真智慧不要求,自性中本来具足的,一切通达。佛讲经时随问随答,不思惟、不考虑。佛特别警告说,佛所讲的不要当作一种知识,否则不但不能破所知障,反而增长所知障,此是学佛最可怕的一桩事。所以听经读诵应依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的说法:离言说相,听佛讲经,不执著其言语;离名字相,佛经中的名词术语,知其意即可,不要执著;离心缘相,听了之后不要去想它,一想就错,落在第六意识中。换言之,佛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也叫我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经是定慧等学,如不著言语、名字、心缘相,即是修定;听得清楚,了了明明,是修慧,这样听会有悟处。不会听的人,听经反而增添烦恼、所知二障,这是很难理解的。
佛说学佛而不求生净土的,所种善根,不能离相。只要有分别、执著、妄想,即是著相而修。不求佛慧是所知障。如用功得力,可以得一点小定,不能开慧。对世间五欲六尘仍有贪著放不下,此是烦恼障。人天福报也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后才能有成就。我到大陆访问时,常听人说,大陆许多人都想把儿女送到外国去,希望改善生活,此乃大错。殊不知命中有福,在那里都享福,不在乎环境与地区。自己本身积功累德,可以渐入佳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纵然得人天福报,一切丰足,出不了三界,福享尽了,八识田中仍有恶业种子会遇缘起现行,其果报也许在三途。如果家亲眷属欲相救免,你要把成见舍弃,接受他的正知正见;如不肯接受,你的亲眷再有智慧能力,也帮不上忙。这就是邪见业王在作崇,业力强大,牵引你在六道中舍身受身,常在轮回。修福的人尚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何况不修福的愚痴人,不信因果,不求生西方,其结局更不堪设想。
我讲了很多遍观经中三福,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对菩萨说的。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二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菩萨不信因果,不是普通善恶报应的因果,而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很多菩萨都不相信。有人自己认为有智慧、有辩才、有学问,反而增长其邪知邪见。此种人时常遇到。我出家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佛。佛当年在世时,维摩居士是在家人,讲经说法。佛鼓励其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往听,他们参加法会,亦要向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晚近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虽只办了两年,而对民初佛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法师大居士均是内学院出身,梁启超即其中之一。在院训中提出崇尚师道,不论在家出家,必须尊师重道。唐朝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再来,主持道场,许多出家在家二众向他学,其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我初到台中遇到从前第三中学的老校长周邦道老师,他勉励我,对真正有德有学,不管在家出家,就向他学。现在还有出家大德对本经排斥,认为这本书是在家人会集的,其实历次的会集本都是在家人作的,第一王龙舒,第二魏源,第三夏莲居。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内引用无量寿经经文,一半以上均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莲池大师没有分别心。所以世智辩聪,增益邪心,非常可怕。不但误了自己,而且还妨碍了别人,障碍别人,必定负因果责任。误人罪大,误己罪小。
又有一类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也专心念佛,对慈善事业热心去作,他的毛病是著相分别。著相分别属所知障。情执深重,世间恩爱放不下,属烦恼障。他也求往生,但去不了。我初出家时,台北圆山临济寺有一个圆山念佛会,其副会长某君是台湾银行襄理,对念佛会出钱出力,他会打法器,共修时领众。三年后他得癌症,病重时听到佛号就不耐烦。在临终时必定贪生怕死,取相分别,障碍往生。我们能否保证临终时很顺利,也很难说。工夫要靠平时,五戒十善真能作到,要想作得好,必须严格遵守楞严经之四种清净明诲。淫、杀、盗、妄,这四种恶如果不由心地上根本拔除,遇到外缘即变成障碍。心中一点念头都没有,临终时就不会遭魔难,遇到一切境界时不起念是真工夫。高僧传中有一出家人,临终时问大众,你们曾看过念佛人临终坐著走的吗?大家说有。有站著走的吗?大家说有。有这样走的吗?说著他两手扶地,倒立起来,脚朝上,就走了。此之谓游戏神通。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无相’是不著相,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三昧即现前。一心念佛,若接触境界,第一个念头动了,第二个念头尚未起,即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断。一方面是自力,一方面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之力。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二六时中始终保持一句佛号,‘执持名号’即是‘植众德本’。现前工夫得力,身心必然清净,分别执著妄想少了,无任何疑惑,即见成效。
佛说法乃是黄叶止啼,聪明人在听经时即开悟,不开悟者令其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了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心向往佛的菩提,永得解脱。真的话我们要相信,本经讲三种真实,一开端即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现时即可得到‘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远离分别’是因,‘身心清净’是果。保持一个目标,一个意愿,一念向往无上大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此品佛告诉我们十方世界菩萨无量无边,有许多菩萨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一听此法门即相信,愿意求生净土,圆成佛道。菩萨是圣贤,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向他学习。弥勒菩萨问佛,此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诸佛刹土,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经所说不退转有三种:第一是位不退,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大乘可证到初信位菩萨,小乘证到初果须陀洹,到此果位决不退转为凡夫;但未出三界,人天两道七次往返即证阿罗汉果。经中说,凡夫修行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此三大阿僧只劫须从证得不退转地位算起。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从未达到不退位,所以修行多劫都不算数。第二是行不退。大乘修菩萨行,到了圆教八信九信位,即行不退,决不会再落为小乘。第三是念不退。念念都向无上菩提,没有其他念头,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均证得念不退,称为法身大士。如证得念不退,亦必同时证得行不退及位不退。
佛告弥勒菩萨,于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娑婆世界指此三千大千世界,在此大千世界有无数星球,亦有四土。这些菩萨亦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德本有两种,一种是勤修六度,菩萨的德本即六波罗蜜。第二种是一心称名,专念阿弥陀佛。这些菩萨,六度、念佛两者兼修。佛又说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小行菩萨连我们都包括在内,所谓小行也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其善根之厚与法身大士无异,生生世世虽修没有拿到三不退学位,此生遇到殊胜因缘,上三品往生也有可能,等而下之,应当有份。在此教化区内有多少人往生佛都知道,我们应珍惜此生,依本经所列教诫,认真修持,先把娑婆世界放下,决不贪恋世乐,遵照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之训示,切实奉行,只要觉悟实践,决定往生。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阿弥陀佛教化的范围无限的广泛,他在因地求学时,曾遍礼一切诸佛刹土,因此诸佛刹土与阿弥陀佛都有缘。尽虚空,遍法界,广结法缘,所以他的教化区就不限于极乐世界。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尊佛不向众生宣传净土,代表阿弥陀佛接引有缘众生。所谓有缘即是此诸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三项具足,堪受教化,决定往生。
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往生西方人数之多,几无法计算,每分钟每秒钟都有往生者。其他世界无此殊胜状况,故称赞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并不为过。佛此时略举几个他方世界为例,一共说了十一个,这十一个佛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不退菩萨,有数十百亿乃至万亿不等,数量之多,无法估计。佛刹名称亦不一定,如中国从前称大清帝国,辛亥以后改称中华民国,现在大陆又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之改变系因地制宜,不可执著。佛刹名字根据其现前状况而定,例如我们所居的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梵语,‘堪忍’义,形容此世界这样苦恼,众生还能忍受。佛的名号也不一定,他的形状、容貌、身体时有变化,不但他们不一定,我们也一样。小时候有乳名,上学有学名,到外国又起个洋名。容貌变化更快,孩童时、求学时、工作时的相片几乎各不相同。诸佛菩萨更无定相,诚为楞严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为了广度众生,法华经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二应身说法广化众生,随类变化,得大自在。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此段经文介绍第十二个佛刹,其佛名无上华,有无数不退转菩萨,皆属念不退之法身大士。此佛刹众生的善根福报非常深厚,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因果有深入了解,往生意愿很强,人数亦多。这是世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说到念佛往生亦非易事,魔障很多,非个人所能预料,除非有真正工夫,自己难以克服。此佛刹的菩萨善根都很深厚,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每一往生西方之人,即使小行菩萨以及下下品或边地往生者,皆有如此善根。既然皆有善根,何以往生品位不同?这与精进程度颇有关系,有人不能精进,实因遇缘不同。
‘于七日中’,即平常所说的打佛七,由一日到七日精进念佛。佛在此地说,七日精进念佛即能得到如法身大士百千亿劫所修的功德。作得到吗?可以。一进念佛堂之后,除一句佛号外,无一杂念。佛说即能全摄弥陀果地上的功德,精进念佛把弥陀果地上的功德都能得到,何况是菩萨的功德。理虽如此,事上相当困难。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虽知道精进力量不可思议,而实难作到。
第十三佛刹佛名无畏,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此皆不退菩萨,至于小行菩萨更不计其数。以上十三佛刹不过略举。单说佛刹的名字、佛的名号、往生人数,说上一劫,也说不完。如无真正好处,真实利益,何以十方世界如此众多往生之人?古德有比喻,往生西方的人比下的雨点还多。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向下有六品经是本经之流通分。佛经在体例上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经流通分很长,有大经的架式,序分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六品分五大段,第一大段为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属劝进流通。
‘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十方世界诸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很善巧的得到真实利益,此种利益不可思议,究竟多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他只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所获的利益是平等的。
‘善男子、善女人’,指善根深厚之人,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听到佛的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此一念是精纯不杂。‘归依’是回头依靠,从事事物物、世出世间诸法,一律回头。出世法经论很多,法门亦很多,都想学学,心就杂了,心一杂即不得清净。本师释迦牟尼佛实在慈悲到了极处,谆谆教诲,说了再说,不厌其烦。
印光大师未专修净宗时,涉猎许多经论,真正明了认识之后,一切放下。他的佛堂只供一尊阿弥陀佛,一个香炉,一杯清水,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他什么都没有,此即表示‘一念喜爱之心’。
‘归依’两个字意义很深,世俗说归依某某法师乃大错特错。归依佛是阿弥陀佛,归依法是无量寿经,归依僧是西方世界莲池海会诸上善人。‘瞻礼’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华经中说:一心合掌,瞻礼如来。此乃四种念佛中之观像念佛,把佛像看作真佛,离开佛堂心中还要想佛。十六观经说的好,心想佛,自己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何况佛又明白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凡夫业障习气太重,妄想杂念太多,想专、专不了,想一、一不了。佛像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选定以后,一生不改,临终时来接你的就是这一尊佛像。瞻礼之际,立时想到无量寿经中的教诲,萦怀于心中,如说修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是指序分、正宗分中之一切功德。向下经文指示我们处世待人应有之心态。‘心无下劣’,即不要自卑,以为我都不如人,觉得很难为情。佛弟子心地平实、安详、自在,亦不贡高自大,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工夫不间断,好环境不起贪爱,逆境中不动嗔恚。无论境缘好坏,不影响自己的清净心,于其中成就平等心、大慈悲心。此种修学方法与十方不退菩萨所修完全相同,生到西方所获功德利益与诸大菩萨同,我们在短期内一心称名,全摄诸菩萨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0 17:56:05
|
只看該作者
这是何等的利益。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佛在此地把这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介绍与我们,以及天人阿修罗等六道众生,并嘱咐我们应当爱好喜欢这个法门,里面有无尽的宝藏,要认真依经修学。这部经典,无量劫来难得遭遇,应生希有想。从前无量寿经有多本,会集本亦未尽理想,很难引人喜爱。阿弥陀经虽好,但经文太短,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事理因果说得不够详备,一般人难生喜乐之心。本会集本问世还不到五十年,因其系居士所编,佛门中依然有门户之见,流通方面难免发生阻碍。自一九八二年以后渐渐突破障碍普遍流通。为了帮助大众,断疑生信,我把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与历代会集本印成一册,读者见到自然深信不疑。若论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比往昔之人来得殊胜,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如佛所开示,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往生西方的成就必在古人之上。
‘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导师是六道众生对佛陀的尊称。经典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所在之处。展开经典如同阿弥陀佛当面对我们讲经说法,必须虔诚,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佛劝导我们流通此经,推广此法门,我们自己得到殊胜无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难的众生。有人顾虑若把经书送给无善根者,他不相信,把经书糟蹋,岂不造罪?应知他虽造罪,但种子已种在八识田中,待罪酬完,种子起现行,亦能有成就。我近十年来诸同修供养我的净资,全部印了这部无量寿经,大量流通,介绍与有缘众生。以前无人印此经,经过十多年的提倡,其他地区亦有印者,闻之不胜欢喜。讲经的录音带是有声的无量寿经,应大量推广,惟胶带保存时间有限,拟改用镭射片,可以永久保存。现已托新加坡同修经办此事。大众同心同力,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彼’指西方极乐世界,根熟众生希望能于此生见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摄受殊胜佛刹’,此句经文非常深广,第一摄受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广义的说,遍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此功德才圆满。我们跟阿弥陀佛学,因行果地也必定相同,这种愿行不可思议,如何才能作到?怎样兑现?佛叫我们‘当起精进,听此法门’,如是则前面心愿就能圆满兑现,绝不落空。尤其在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个法门,唯此法门,能使我们身心清净,远离浊恶,眼下就得到好处,将来一定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三界,不退成佛。除此之外,还有那个法门能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所以十方不退菩萨,人人归依,各各奉行。‘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求法’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永脱三界轮回之法,决不生起退转之心。虚伪之心不会成就,惟有真诚修学才能得度。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纵有大火焚烧,也不疑惑,也不后悔。何以信心如此之强?因为十方无量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此指前面菩萨到西方参学,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使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亲见极乐世界以及十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一切如来同声赞叹。如此情况,若仍不信,那就是经中所说的一阐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菩萨那一位不求此法门,那一位不接受此部无量寿经。‘尊重听闻’是求法,‘不生违背’是依教奉行。听此经典,一定要把这部经典所说的都能作到。‘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所有学佛的人都希望很快断烦恼,得禅定,大彻大悟,成菩萨成佛,有无方法达到这些目标?他尚未找到。你把这部经送给他,他还不相信,因为他不识货。那一天他认识了,必然一切放下,一心专注此一真实快速成佛法门。现在暂时不学其他法门,等到了西方再学不迟。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人生在世,学业事业成就与否,固然要靠努力,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宿世善根,佛法修学亦不例外。过去帝王时代,有一句话很流行,功名富贵要靠阴功,阴功加上努力,才能一帆风顺。古德说,今生修学能否顺利,要看遇缘如何。世出世间均如此。
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以后即灭法时期,灭法时期很长。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尊佛,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第五尊佛是弥勒菩萨。佛在弥勒下生经说,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才降世。所以有佛住世期间极为短暂,无佛之世太长。人在六道中轮回,幸得人身,而且遇到佛法,乃是希有之因缘,应当珍惜。虽遇佛法也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如在这一生没有开悟、断烦恼、超出三界,是很可惜的。佛希望我们能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即是往生净土。前面经文说十方世界往生的不退菩萨,华严经所称的法身大士,绝非凡人,向往西方人数众多,无法估计,此佛陀三转法轮之作证转,这么多人向往西方,可见西方有其向往之理由。我们听了再不相信,再不能接受,实乃善根福德尚未成熟。如本经前面所说,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释迦佛说法,他仍无动于衷,并不发心求生净土,足证所种善根太小。在末法时间,即使到了佛法灭尽时,这本无量寿经多留住世间一百年,是时尚有根熟者,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复蒙一切如来本愿加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此‘得’字非常重要,得是真正得到,亦如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所说‘有禅有净土’之‘有’字。‘广大法门’即指无量寿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遇到这个法门必须如说修行,如小本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执持要坚固,决定不能放松。果能一心如说修行,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二智连说即大乘经中所讲的根本智与后得智,或者说实智与权智。‘广大一切智智’即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二智现前即等于大乘教中之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指这一件事。如何才能获得呢?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断了;念到理一心不乱即获得广大一切智智,证到分证佛,有能力以三十二应身广度众生。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彼法’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从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一切智智未现前,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决定一无所知。西方世界之殊胜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西方状况犹如隔箩望月,看不清楚。念佛就是修定,定功到了相当程度,豁然贯通,就开悟了。读经每人所体会的意义不一样,每人心地的染污程度不同,体会的境界亦不同。真用功人每日读经领解不一,此佛法不可思议之处,此种情况,我们自己可以体验得出来。此法门简单,只叫我们修清净心。修行的原则全在经题上,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觉就是不迷,清净自然平等,清净自然觉悟,觉了自然清净,一而三,三而一。本经所教的三个原则通一切大乘佛法。禅宗走的是觉门,念佛走的是清净门,教下走的是平等门。离开清净平等觉,即非佛法。如不依此三原则,纵然也断烦恼、修禅定、积功累德,其果报在人天。既然心地纯一清净,即根本智,所起的作用即后得智。其由凡夫进等,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初地名欢喜地,故获大欢喜。凡是成为真正菩萨,必有观机之力,为不请之友,说法契机,令众生易于受教。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都在其中,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我们何以知道?想想自己对于此法门信乐程度如何,即可推测得出来。如真相信并有无比的欢喜,即证明你确实善根成熟了。并蒙十方诸佛如来威神加持,才得大欢喜,此系由感应说。如从教上说,观经所讲的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统统做到了,即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从教上讲固然很善,比起感应来还差一等。如许多菩萨在教下所得善根具足,而遇到这个法门未必能信,所以感应不可思议。古大德说,有心求感应易受魔的当,如有欲求,魔就来勾引。由真实心中如法修学,自然得到感应,非有心去求,魔不能得其便。
‘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是法’是指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若已经修学者,或现在才发心求法者,或将来会发心求往生者,诸佛菩萨皆看得清清楚楚。已求现求必蒙诸佛护念,因诸佛均护念此经,皆护念此法门,若依此经学,必得诸佛之护念。现在尚未发心,将来会发心,诸佛亦会护念。佛菩萨非常慈悲,照顾众生,无微不至。佛又劝我们应当把心安住在信愿持名方式上,安住在这部经上,安住在西方依正庄严上,决定不要怀疑。疑惑的根有二:一、善根福德未成熟,对经教怀疑;二、对事实真相无充份认识,如遇真善知识的开导,亦能得度。如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的弟子,不识字,出身寒微生活清苦,四十岁才出家。老和尚只教他念六字弘名,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如是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后,似乎等谛老来看他,还站了三天。他有无开悟,无从揣测,不过念佛三昧一定得到了。佛法教人真实开智慧,不讲世智辩聪,需要真实工夫。一句阿弥陀佛是求清净心的方法,心中毫无牵挂、烦恼、妄想、忧虑,心即清净。佛法懂得太多也是障碍,因为你不了解佛意,佛叫你对于佛法也不要执著,金刚经上说的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要舍掉,何况是世间法。在禅一切都要舍,在净也是一切都要舍,唯留一句佛号,比禅方便多了。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如果妄念丢不掉,才叫你读经。如相当上上根人,不难,放下一切,专念三年,一定会有成就。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此指欲界色界诸天,天上享福,寿长福大,惟不能出三界,福报享尽,还要堕入轮回。世间所有一切宗教之目标,均是生天堂。天堂有二十八层,印度人有一部份宗教徒都明了天界,因印人修禅有的程度很高,能达到四空天,亲眼看到天堂状况。他们也知道六道情形,但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因其有定而无慧,不知道轮回的因因果果。一生心善行善,一定可以生天,但非究竟,所以必须下决心求生净土,方是一了百了。
佛特叫著弥勒菩萨说:‘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大威德者’指不疑不退之人,求生愿望决不改变,执持名号决不退转,即佛所称赞之大威德者。‘大威德’本来是称赞菩萨,他过几年即往生西方作七地以上菩萨,现在称呼他并不过份,此称呼如同佛给他授记。
‘能生佛法广大异门’,‘广大’指大乘经八万四千法门,净土法门是无量法门中之特异法门,克实而论,即指此无量寿经。此人如心里真有无量寿经,处世待人接物也有无量寿经,此人即是大威德者。九界众生中之菩萨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们比不上他们,为什么他们听不到这部经,因其过去生中未曾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历劫修行工夫上比不上他们,而在累积善根福德上,他们不如我们,这是两桩事。他们能当菩萨是他们遇到佛法,勇猛精进,断见思烦恼成了菩萨;我们生生世世学佛,未断烦恼,所以还作凡夫。
佛常告诉我们,菩萨要到八地菩萨,名为‘不动地’才不退转,相当不容易。此地所说一亿菩萨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可知我们对此法门能信受奉行,强烈的希望,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超过这些菩萨太多了。第一是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积功累德的善根;第二是现在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才能得生佛法广大异门,心行生活与经典才能相应。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名词是佛法修学的目标,得到了即成佛,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谓之菩萨。又此名词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三菩提’为‘正觉’,即罗汉的学位,第二是‘三藐三菩提’,为‘正等正觉’即菩萨,第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用最通俗的说法即‘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佛法所求的终极目标。佛法就是叫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世间任何学说,没有比佛法说的更真切的。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此段经文劝我们对于本经要信受奉行,决定能得到不退转的利益。佛这种开示,一再劝勉,不只一次,真是慈悲到了极点。关于如何受持,佛略举四事:一、书写。诸佛如来之本愿是希望所有众生都有机缘遇到此经与净土法门,所以重在流通经典。古时流通经典专靠书写,故写经功德最大。唐朝以前均系手抄,称为手卷。宋朝才发明印刷术,宋末始有木板雕刻。现在有复印机、录音带、录影带,在宣传方面较前方便,故不必定要书写。又如经中有好的文句或重要提示,择录下来,印成单张,广为流通,以助世人简别是非善恶,断恶修善,达到离苦得乐之效果。二、供养。以经书送人为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三、受持。受是接受,持为保持不失,即如法修行。佛在经中所说的道理、因果、方法、教训,均能奉行。四、读诵。在修学过程中,读诵占了非常重要的份量,一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三天不读佛经,烦恼习气就控制不住,自己能体会到。一般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念一句佛号很管用,但是我们烦恼太重,念佛不如读经,读经可以体会经义,若能得意遗言,消归自性,受益更多。同时出声念亦可利益肉眼看不见的鬼神类众生。禅宗六祖大师早年卖柴维生,一次送柴到顾客居所,出来时偶尔听到有人念金刚经,他一闻即悟。故读诵时遇到有缘者即能启发其善根。
‘于须臾顷为他演说’,时间长短随缘。对初机说法,言词要简要,时间不要太长,勿使人发生反感,如其不发问,即适可而止,佛法教学须有善巧方便。昼夜六时随时想像西方净土,即大经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虽未去过西方,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均把西方世界的状况说的很详细,应照经中所述作观想,常想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心修行,在果地上接引无量无边众生提供最殊胜的修学环境,协助众生在一生中圆满成佛。天天精进,终不退转。不夹杂,不间断,即因地上的不退转;将来生到西方,圆证三不退,即果地上的不退转。
真正修行人依照上面指示的方法切实遵行,在临终时,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大灾难降临,于自己往生并无妨碍。今天读到此文,觉其所说亦颇近事实。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弹满天飞,平常念佛有工夫的人即不会受影响。真正修行人过去生中有佛给他授菩提记,说他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遇到因缘,得生净土,不退成佛。依照这部经修持的人,即得诸佛如来同所称赞,护法神必来维护,妖魔鬼怪远离,菩提道上平稳度过,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此经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希望都能在一生中圆成佛道,这是佛的本怀。使众生亲眼看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一切所有’指西方种种庄严。‘所当为者’之‘为’字是愿求与心行造作。‘皆可求之’,用通俗语讲即有求必应,没有一桩事不称心如意。此种愿求能否得到以及时间早晚,在乎我们自己,听了生向往之心,努力精进,很快即可得到。若有懈怠,时间就不一定。惟众生心中向往是一件事,而实际上所作所为又是一件事。若不能相应,其唯一障碍就是贪生怕死。经中说魔有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有恐惧即变成障碍,魔即得其便。欲想排除,第一要有庆幸之心。第二愿生极乐,在娑婆世界住久生厌,急想离开。第三必须深信往生是不死的法门。在往生时,看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诸上善人来接引,随之而去乃是活著去的。到了西方在七宝池中莲华化生,其相好与阿弥陀佛同。非但此也,生到西方,所有寿命、福报、智慧、德能、神通、受用一切均无量,此即‘所当为者,皆可求之’。在娑婆世界求生活颇为辛苦,而在西方日常生活所需,一概具足,不必操劳,物资不虞匮乏,无须贪婪,三毒自然消失。在西方所当为者,只有求无上菩提。
佛在世时曾多次宣讲此经,佛灭后已三千多年,正知正见之人逐渐凋零,妖魔鬼怪现形扰乱佛法,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为什么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嗔痴慢,希望所有众生不出三界,皆归他管制。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三界,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袈裟,主持道场,用邪说破坏佛法。佛闻之流泪无语,说了一句话:譬如师子虫,还吃师子肉。法灭尽经中说,在灭法时,楞严经先灭。如楞严不灭,众生可以辨别佛魔。所以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可知本经是纯正经典,一直到了佛法灭尽,它还存在世间一百年。此经乃纯中之纯,正中之正,如能依之而行,决不会有差错。凡夫总会有些疑虑,以为佛虽如此说,是否真能得度。此种心态即障碍了自己的信心与修持。果真如理如法,依经修行,一定会得到经中所说的利益。所怕的就是心行与经上所说不相应,结果必不会如愿。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如来出现于世,很长的时间才出现一次,纵然遇到未必能见到佛。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舍卫大城讲经说法,全城人口有十万人,见到佛者只有三分之一,闻佛之名未见到佛者亦有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既未见到佛亦未听到佛名。在中国满清时代,乾隆皇帝整理中国固有文化,颇有功绩。曾印大藏经若干套,称为龙藏,每一省也只能分得几套,大的寺庙亦难请得一套。另外还编纂四库全书,分藏全国著名的藏书阁。近年来台湾将四库全书印了三百套,其中约有二百五十余套销到外国,最后剩五套,被日本人买去,已运四套回国,尚有一套只付订金未取。我们向日本人情商,请其让与,他加价台币十二万,我们照付,此书现存达拉斯道场。
我们都是佛弟子,有责任流传佛经,此本无量寿经自从八二年以后,历年所印数量大约超过二百万册,数量虽不少,但与大陆十二亿人口相较,何时才能人手一册,殊为渺茫。此事要靠大家努力,如此存心,必蒙诸佛如来的加持。遇善知识亦难,正知正见如法修行之人,不会偏离佛法正道,但难在一定要如法修行才能讲得出来。若只依文解义,非自己亲证,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果能真信真愿真行,恭喜你,此生一定往生不退成佛。如果有人一闻此法,立即欢喜信受,依教奉行,决非凡人。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有人听经念佛的时候流泪,在这种场面中触动他的善根,自然会有此现象。证明他过去生中学佛,而且学的还不错,可惜工夫差一点,未能圆满成就。今生幸运,又遇到佛法,闻到佛号,心生感触,汗毛直竖,甚至流泪。遇到此种情形,证明自己前生为修行人。黄念祖老居士曾对我说,他写无量寿经注解时,有很多次汗毛直竖,时或泪出。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这几句经文读诵之后,记得就好,不必以此批评他人,以免招来无谓的烦恼。有许多人,你对他说假的,他欢喜信受。对他说正法,他不但不相信反而诽谤,还劝你不要去学。这与地藏经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出旋入,不久之间,又入恶道。’其情况是一样的。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即指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在一切诸佛所说经典中比较起来,实微不足道。我们在本经中读到第五品,世间自在王佛住世四十二劫,给法藏比丘说法,经千亿岁。可见诸佛如来所说之法,无量无边,其中能令众生当生成佛者,以此法门为第一殊胜,故称‘无上之法’。下面是说如来果证的不思议。一切如来皆有十力,‘十力’为十种圆满的能力,等觉菩萨都比不上。‘无畏’是四无畏。‘无碍无著’即四无碍辩才,‘无著’即不执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著,才能清净、平等、无障碍。此法门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大家并不怀疑,而念佛能否如修禅、学教,达到大彻大悟圆满智慧德能,尚有人怀疑。此处经文说明这个法门可以得到最殊胜,一切诸佛所修的圆满智慧功德,无庸置疑。此是佛说,如他人说,很难令人相信。
‘非易可遇’,大乘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后能否闻到佛法,很难保证。今天世界上有五十五亿人口,学佛人占几成?恐为数不多。佛法有各宗各派,接触到净土法门,又能遇到此本无量寿经者,更是微乎其微。我们今天有幸读到无量寿经,千载难逢,切莫轻易放过。此法是难信之法,说听都难,说的能使人信服,听的也竭诚接受,依教奉行,如非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光靠个人,绝办不到。
‘坚固深信,时亦难遭’,读此经如深信不疑,佛已为此人授记多次,他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何以未往生?只因未有坚定深信,遇到外面境缘,心就动摇,被牵著走。
‘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佛讲此经真实之理,与真实之事,理事一如,乃是现量,不过份亦非不及。其广大的程度,尽虚空,遍法界,上至等觉,下至地狱,统统平等得度。许多罗汉菩萨都不相信,因其智慧浅。此法门纯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一切法门皆修因致果,唯独此法门是以果为因。正因如此,一切诸佛同所称赞,自然蒙一切诸佛同所护念。
‘付嘱汝等,作大守护’。付是传授,嘱是嘱咐。护持要信受奉持,如说修行,其次书写、供养、读诵,依照经典修习,并广为宣传,令一切众生皆有机缘听到此法门。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长夜’即世俗常说的黑暗时代。人类的知见,普遍都是错误的邪知邪见,真正智慧不能现前。以我们自己来说,没有明心见性即是在长夜之中,在无明邪见之中。何时断邪见、破无明,如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才能脱离长夜,相当不容易。佛说许多法门,在理论上讲,皆可了生死出三界,事实上,依其方法修学,困难重重,内外均有障碍,很难成就。修的再好只能得人天福报,想超越三界不太可能。幸亏有此念佛法门,其好处是不需要破无明断烦恼,也能脱离长夜,且很有效的让我们能达到超越六道轮回的目标。只要依照经典的教训实行,方法正确,因果无有偏差,决定得生净土。平常要对此经深入研究,勤奋精进,如说修行。至于成就与否,百分之九十在于修学态度,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有良好修学态度,不懂方法也能成就。过去有人请示印光大师,学佛有无密诀,印师说有,‘诚敬’而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当孝于佛’,现在佛不在世,如何孝敬于佛?我们在讲习中常提醒各位,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即是孝于佛。‘孝’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两代合而为一谓之尽孝,不能合而为一即不孝。此字含义无尽的深远,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但父子一体,祖孙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皆属一体,孝即圆满,圆满的孝道即成佛。华严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此孝道圆满之象,亦即是法身。孝心在事上表现的是平等心、大智慧、大慈悲心,一切诸佛如来他们都做到了。
‘常念师恩’,师师相承,第一个老师谓之‘本师’,即释迦牟尼佛。报师恩要报代代相传的老师。如何才能作到常念师恩?必须把老师的教诫,如说奉行,并发扬光大之。佛的本愿是叫我们‘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把本师的愿望作到了,才是真念佛恩。佛法中,尽心尽力去作即谓之圆满功德,如果不尽心尽力去作,虽做的再多再大也不算圆满功德。由此可知修集圆满功德对每一个人说,都是平等的。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此言很明显的令我们弘扬经典,不要由我们手中把佛法断绝了。从前宣传佛法只靠两种方法,一为书写,一为口头传说,相当困难。现在印刷术发达,可以大量印送,如财力许可,可用电视广播。
‘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几句经文看了之后,令人毛骨悚然,真不可思议。此经是五种原译本之会集本,自古至今会集此经者有四人,前三人都有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要坚持。‘无得毁失’,毁是毁坏,失是丧失,其中含二意,一、依此经典修学而错解佛意。二、流通经典依个人意思,世智辩聪,作的不如法,使人对经义误解,不能往生。或使人修学落于边地疑城,受五百年冤枉。‘无得为妄,增减经法’,此二句好像针对前面三位会集人而言。这三位在会集时,对经文都有增减,取舍不当。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在文字方面,繁杂的与深奥的都舍掉了,取说理事因果易于通晓的细文,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使人接触经本,生欢喜心,真是精当明确,当然也是三宝加持。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佛叫我们依此经典修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得无上菩提之大道就快了。此四句合起来是全经的总结,也可以说佛说法四十九年之总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向净土法门。佛对我们的真诚爱护,几如爱护独子。佛说:我所证得之法就是这个,今天整个和盘托出此如来亲证之果法。换言之,如来说出亲证成佛之法,同时也是十方一切如来成佛之法。‘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八个字真实到了极处,慈悲到了极处。诸佛如来出现世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能事尽矣。如来所行散见在经论中,说到‘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处世待人行为。一切所行可归纳为三大类,对人、有情众生;对物、无情众生;对事。佛在大小乘经典中说的很多。在本经经题中将如来所行分为三类,即清净行、平等行、觉行。此三者为总纲领,如心行不违背总纲领,即是随顺如来行,若落实在事相上真是无量无边。
净宗同修将如来所行归纳为五个科目,第一个即观经的三福(1)。佛说此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重戒,不犯威仪。重戒即五戒十善,如作得清净就解脱了,楞严经内有一段经文四种清净明诲,讲得非常详细,可作本经之补充。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发菩提心很难懂也很难讲,古来大德说的艰深,不容易懂,也有的太简略,看了之后,也抓不到纲领。在古人注疏中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的很详细,亦可作本经的补充材料。
六和(2)是处众,在社会上与大众相处,共有六条,必须遵守。一、见和同解,即建立共识。二、戒和同修,每人都守法,社会即安宁。三、身和同住,和谐相处,同住在一个城市、一个乡村、或一个道场。四、口和无争,争论不休为动乱的根源。最重要的是第一条见和同解,意见相同即无纠纷,用教育可以作好。佛法传来以前,中国古圣先贤就注意到教育问题。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从前是以孔孟思想为教学的标准,宋朝朱熹编四书,大学中庸原来是礼记中之两篇,他把它取出来作单行本,再取论语孟子编成四书,此即中国人建立共识的基础。四书编辑的构想与华严的架构很相似,我想朱熹读过华严的。华严有理论、方法、表演,仔细看四书也一样,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孔孟如何把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极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国读书人以孔孟作榜样,读书的目的志在圣贤。佛教传到中国后,大乘佛法与中国固有文化儒家思想不谋而合。五、意和同悦,大家欢欢喜喜共处在一起,没有任何摩擦。六、利和同均。利是绝对不能均的,富贵贫贱是宿世行为之果报。明理之后,富者肯布施,贫者肯安份,对富人能尊敬,使贫富生活能接近平等而已,此要靠教育,如教育失败,必然天下大乱。现在的教育注重科技,从前注重伦理,教民众如何作人,明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关系,长幼有序,各有应尽之责,儒佛教育极为相似。其次是三学(3)戒、定、慧。六度(4)是菩萨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条守则,必须遵守的。最高的法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5),普贤行最要紧的是拓开心量,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然后才能作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把如来所行简单的只取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生活规范依此五条,已完全包括在内。种善根修福报,五科足矣。然后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圆成佛道,当生有望。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 不能开导于他路
此品经文是接著前一品的重颂。有机会听到这个念佛法门,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于此正法不能闻。一方面是自己的善根成熟,一方面是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一接触这个法门即生大欢喜心。‘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指不能接受这个法门的众生,因其造作十恶,贡高我慢,懈怠放逸,懒散不能精进,这些都是不能相信此法门的障碍。此处邪见之意义较为狭窄,专指不能相信这部经典,不能认真念佛求生净土。各位应知,佛当年在世说了许多经典法门,凡接触者均受其益。佛灭度迄今已三千余年,众生之业障烦恼习气比从前人加重,其他法门已经不灵。诸位不妨试试看,依照经典修行,能使心地清净、烦恼少、智慧开,唯有这个净土法门仍然有效。前面读过,佛法将灭时,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最后半偈是比喻,把恶骄懈怠及邪见之人比喻作盲人,不认识此法门,所以没有办法开导他到一条永脱轮回成佛作祖的光明之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唯独过去生中曾经于诸佛如来植诸众善,在前面曾读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其善根还不能发现。由此可知,如深信此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远远超过阿阇王子。所以经上讲供佛数量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是印度一个大数字。比四百亿超过很多,四百亿还可以想像,无量无边之数,几乎无法想像。既然植诸众善,心善自然行善,念念想帮助六道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此人有如是心念与行持,乃真正菩萨,为佛第一弟子,自非凡人。听到此经之后,要能深入理解,多读多听,以真诚心听后容易开悟。明白其理论与因果事实,虔诚接受,保持不失。
‘闻已受持’是自利,‘书写、读诵、赞演、供养’是自他两利,显示出无尽真实救世之心。我们得到利益,如何报佛恩报师恩?不是佛与历代祖师代代相传,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法门。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光是口念而无行动,则是打妄语。佛对我们什么需求都没有,唯一的报恩方法是助佛宣传。
‘读’是看著经本念,‘诵’是不看经本背诵。每天随时随地均可背诵。全经不易背诵,可选择本经最重要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此为净土宗根本的依据。其次是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此数品全是戒律。在台中时李老师说,台中莲社社员名册上登记者有二十五万人,其历年亡故人数中往生者,不过万分之三、五而已,何以比例如此之少,其原因就是犯了本经卅二至卅七品中佛讲的毛病。对经文须首先念熟,然后背诵,每日早晚各念一遍,检点自己身心有无过失,此乃真正修行。‘赞’是赞叹,讲经说法即是赞。有此意愿,随时随地为人演说,劝导他人。‘演’是表演,把经典所说的纳入生活行为。演属身教,赞属言教,‘救世之行’是意念属意教,自行化他,身语意三业与佛教诲统统相应。供养以法供养为最,此法门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供养。如果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即等于佛给我们授记。现在乱世,天灾人祸不断,且无法预防,如突然灾害降临,决不可贪生怕死,心中保持镇静,一本平时精诚向往之心,定可乘佛威德,荣登极乐。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如来智慧深广无尽,但此智慧非佛一人所专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发展成烦恼所知二障,实际上自己障碍了自己。凡有障碍绝见不到究竟圆满的智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障碍虽轻微,毕竟也会发生作用,对于究竟圆满的智慧还不能完全彻底明了,只有成佛,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辟支佛、菩萨烦恼未断尽,焉能知道真如本性之圆满智慧德能。
‘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功’,讲的修持;‘德’,讲的果德,此德字与得失之得同。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是国王的身份,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发心出家修道,听经千亿岁,修持五劫,这是他所下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是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故一分工夫有一分果德,十分工夫有十分果德。
‘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佛这几句话,不仅是劝我们,而且是警惕我们。这个法门只有佛才能开示,菩萨以下如非佛威神加持,不但说不出来,连信心都难产生。我们今天读到这部经典,能信、能解、能愿、能行,实在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复蒙十方如来威神加持,绝非偶然。人身难得,失人身很容易,仔细想想,会相信佛讲的是正确的。冷静的反省一下,这一天或这一个月,我们起心动念,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恶念那一种强,强者先牵,来生到那一道去念头在作主。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这两句话实在了不起,要特别重视。读此经后,依经而行,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此人此生即成佛,其行持已超过普贤。佛是真语、实语、如语者。普贤菩萨无量劫修持,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历五十一个位次,在华藏世界,证得等觉补处菩萨,念佛发愿求生净土。我们以凡夫身,信愿持名,一步登天,他一定佩服我们,所以诸佛菩萨赞叹尊敬真念佛人,魔亦不敢侵犯。从今以后把世缘放下,由心上放下,事上仍照世间法去作,心里绝不染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劝勉我们中间如有博学多闻真正智慧的人士,应当相信佛所说的真实教诲。佛在此经说出三种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在一般大乘经中很难看到同时说出三种真实。
‘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此经由开经一直说到此处,我们真很庆幸的听到全经的内容,遇到这个法门实在不容易,岂只百千万劫,有许多人遇到听到而欢喜心生不起来,因其业障深重,何时业障消除,欢喜心自然生起。‘受持’是自修,‘广度’是助人,未有求于我者也要主动去引导他,依此法门修,万修万人去。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佛说法时,每人的心量、智慧、烦恼、业障、习气都不同,各人听后所得利益亦不一样。当时参加法会者依本经前面所述,只有二万人,而此处所说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似不相符。应知肉眼看不见的他方世界来的众生太多了。其中小乘人心量小,有坚固的执著,只得法眼净。法眼净是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又有二十亿众生得小乘阿那含三果,六千八百人证阿罗汉,四十亿菩萨住不退转,二十五亿众生得圆初住。另外还有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此指娑婆世界众生并无意愿成佛,而听经之后才初发心,‘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这些众生非常幸运,闻佛说法之后,发愿往生,皆能如愿,连今天我们这一帮人也算在内。我们虽然是凡夫,烦恼未断,而往生之后,智慧、神通、道力,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几与阿弥陀佛相同。与那个世界有缘即可以到该世界度化众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复为一切众生普遍授记,凡依此法门修学的,或现在生,或未来生,皆能往生见到阿弥陀佛,其人数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之多,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如愿意接受,即须皈依三宝。皈依重实质,而在形式上是对佛的誓愿,既发誓愿,必须遵守。实际上‘佛’是自性觉,‘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皈依三宝以此三条为修学的依据。从理论上落实在事相上,‘佛’是阿弥陀佛,‘法’是无量寿经,‘僧’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也是前面所读的救世之行。把这部经推荐与众生,才真是救苦救难。大势至叫我们‘净念相继’,此生能否往生,关键在此,凡是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或见到阿弥陀佛的像,皆与阿弥陀佛有缘。我们尽量把佛经佛像介绍与亲朋好友,才算是真报佛恩。
‘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此无比无上的大法,天地鬼神都感动,天人作妙音乐,出随喜声,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呈祥瑞之象,真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四个字,我们如果能切实遵行,就是无量寿会中之一员,授记者之一,亦为诸佛如来所护念者之一,有这种殊胜利益,真使我们感戴无已。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