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8|回復: 1
|
佛学问答类编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名相第六)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六、名相
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何意?(一学生)
答:这问题有字义解释,与义理解释之 别;按字义讲:‘阿弥陀’译华文曰‘无量’,即谓光明智慧,慈悲,神通,寿命,都无量也。‘佛’译华文曰觉,即谓是一切之究竟觉者。按义理讲,浩浩三藏经典讲毕,方圆其义。若择一端而释,此是一尊佛之名号,因人心妄念飞腾,现在多造恶业,将来轮转三途,若能至心念此佛号,当下心净,不造恶业,不受恶果,将来依此可能成佛作祖。话暂以此为止,若再多讲,恐非初机所能接受,犹对初学算术者,不能与之骤言几何代数微积分也。
问:拜问‘佛法无边’详解?(庄庆贤)
答:虚空,世界,众生,俱无量无边,佛智尽能知之。九界业力,烦恼,见闻觉知,俱无有尽,佛说尽能转之。佛法岂非无边耶。
问:何谓‘福慧双修’?(唐桂兰)
答:身戒杀盗淫,进一步不惜劳苦,作一切有利于众生之事(不必财力,身出力亦同),此身善矣。口戒妄语两舌绮语粗暴言,进一步专说利于众生之语,此口善矣。意戒贪嗔痴,进一步时存有利于众生之念,此意善矣。有善固定得善果,善果即是福报,能行此善因,是‘修福’。心性迷于五欲六尘,即染著昏昧,因此轮回六道,长期受苦,是谓愚痴。倘能觉悟,戒离欲尘,皈依佛法,勤求参禅念佛之道,此是道因,将来便得不生不灭之果,是谓智慧,能行道因,‘是名修慧’。有福无慧,不得解脱生死,有慧无福,不得万相庄严,故劝福慧双修。
问:请问‘四大皆空’应作何解?(廖先生)
答:‘四大’亦是譬喻之辞,凡固性的喻‘地’;液性的喻‘水’;暖气性的喻‘火’;动转性的以‘风’为最,故取‘风’喻。一切物相,皆是此四种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各物相并无实体,即此四种,亦是空无自性,故曰皆空。
问:出家人自称‘沙门’是什么意思?(花连一读者)
答:沙门为印语,译作‘勤息’。义为勤修佛道,及息灭烦恼。
问:‘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分别?(花莲一读者)
答:和尚为吾师之意,西土原音为乌社或和社。至中国讹成和尚。法师为通佛法之人,有五种十种之别。既称和尚,当会佛法,若说法师,不必仅指和尚。
问:‘比丘尼’有没有‘法师’?(花莲一读者)
答:比丘尼中有合乎前云五种十种法师之一者,自然就是法师。
问:何谓‘七众弟子’?(史潘新霞)
答:出家者有五众,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者有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七众。其中比丘、沙弥、优婆塞为男弟子,余皆女弟子也。
问:‘比丘’‘沙弥’‘僧’‘和尚’‘道士’‘僧伽’‘头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别?(刘定炽)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称‘比丘’。受十戒者即称‘沙弥’。僧指众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师之意,原音为‘乌社’,后讹为‘和社’,展转至今,遂成和尚之音。‘道士’为有道之士。‘僧伽’即僧,原为僧伽耶,我国文字好简,只称一僧字。‘头陀’为苦行之出家人。‘尊者’最尊重之人。‘行者’修行之人。
问:何为‘菩萨根本精神’?(张清锦)
答:上求佛道时精进,下度众生不休息,即是菩萨根本精神。
问:‘摩诃萨’是何意义?(何永丁)
答:大士之义。
问:‘菩提树’名称之来源如何?(刘定炽)
答:菩提树即毕钵罗树,为常绿亚乔木,昔日世尊坐此树下成道,后遂改呼为菩提树。
问:何谓‘觉照’?(鲁开智)
答:我辈凡夫,对于一切事,一切理,见解思想,皆不得其真相,此之谓迷,迷则昏暗。
问:‘三毒’如何解义?(潘妙玄)
答:意中起惑,有最大三种业曰贪嗔痴,名为三毒。
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要如何解说?(廖翠玉)
答:此亦梵语,阿华言是无,耨多罗翻是上,三翻是正,藐翻是平等,菩提翻是觉。合起来说,就是至高无上之真正平等自他圆觉者,这个境界,只有称佛一人而已。
问:‘我执,法执’意义为何?(朱幻)
答:执是执著不舍。四大五蕴,假合身心,本无我之主体,误认实有,坚固不破,是为我执。然四大五蕴,亦是诸缘所生,同无实体,纵破我执,又认大蕴等为实有,是为法执。此不了三谛妙理,故有执病。
问:经中所谓‘无生忍’之忍,未知如何解说?(吴伦炳)
答:此处忍字当安住讲,即对于某事认识清楚而不疑惑,将心决定之义。
问:‘无生法忍’之意义?(陈林洲)
答:无生法是不生不灭涅槃之理,忍是将心安住在此理,而不动摇之意。
问:‘身命’与‘慧命’怎样分别?(王阿盏)
答:身命指肉体,慧命指心性也。
问:‘无漏’是何意?(陈善志)
答:欲明无漏,先须知漏,此漏乃譬喻之辞。如瓶有孔,则向外漏水。一是六根攀缘六尘,引起烦恼,向外漏泄;二是烦恼譬瓶破处,心譬注水,只有烦恼,即有漏心;三是因起烦恼,漏失正道;四是因有烦恼,漏落生死。无漏者,即断除烦恼,证取涅槃之道也。
问:‘三昧’二字,究竟是何义?(绍清)
答:此系梵语,翻译华语为‘正定’义。
问:‘圣言量’为何?乞浅释开示!(陈锐)
答:升斗名曰量器,用可查知粮米之数,一切诸法众言纷纭,不知所从。当遵佛菩萨之言为准确,以佛菩萨之言如升斗之知粮米确数也。’
问:何谓‘五阴’?何谓‘三界狱’?(郑敦)
答:色(身体有形之物)受,想,行,识(心理之感觉分别动思)此五聚集而成假身,谓五阴身。吾人头顶之天,共有廿八层,分为三个界限:下六层有饮食男女之欲,曰欲界;中十八层无欲,仅有种种庄严之形相,曰色界;上四层仅有神识,曰无色界。俱有生死轮回各别痛苦,不得自在,故均以狱比之。
问:‘阿鞞跋致’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怎么讲?(黄贵妹)
答:上为‘不退’之意,下为‘无上正等正觉’,此皆梵语也。
问:阿弥陀佛,释迦佛,胸前皆有一‘卍’不知为何?(林成)
答:佛所生身,具有三十二种瑞相,卍字者,即三二相中之一也。
问:‘苦、空、无常、不净观’怎么解释?(唐桂兰)
答:生老病死,别离,怨会,所求不得,心身自搅不静等,是名曰‘苦’。四大假合,万缘幻灭觅无自体,是名曰‘空’。山河大地成住坏空,众生生住异灭,如露如电,是名曰‘无常’。身形乃血脓尿粪之袋,心识乃贪嗔痴慢之府,是名曰‘不净’。
问:何谓‘福不唐捐’?(鲁开智)
答:唐作虚字解,捐作弃字解,合讲即是说,所得之福,不空虚,也不废弃。
问:‘缘生性空’色相如何分别?(黄伯敬)
答:凡是一切现相,皆是多种因缘聚合而假有,此所现之相,实无自己之性体,如雨之虹,七彩交辉,不过水气映日光而现,实无虹之自体也。
问:‘十恶八邪’其义如何?(萧绍声)
答: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名十善,反此名十恶,可参十善业道经。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名八正道,反此名八邪,可参三十七道品,此不过只举其名,解则连篇累牍,本栏有限,不能逐条详释。
问:‘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者有何分别,请一一的解释!(愚居士)
答:由迷情所起之执著,如身见边见等,名见惑。由昏暗思念发生之表情,如贪嗔等,名思惑。尘沙喻法门之多,如智慧不圆,不能通达,名尘沙惑。无明在此处,乃指根本无明,即无始之一念不觉也。
问:何谓‘华藏海众’?(陈林曛)
答:华藏系莲花藏世界之略称,乃释迦如来真身毗卢遮那佛之净土,因莲花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云华藏。此微尘数之世界当更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修众,只可以海字代表其多。
问:‘合内外’如何解释?‘物同我’意义何在?(黄朝华)
答:此二语并非佛学专辞,不见上下文,恐不连贯,兹仅就本句而切于佛学气氛者,试释如下。‘合内外’,内指心性,外指境界,佛学主张,境由心造故言合。‘物同我’,我无实体,乃四大假合之相,万物亦无实体,亦为四大假合之相故言同。此只就句释句,若发现与文义不切时,必须舍句取文。
问:‘海印三昧,五法,三自性’是什么?(黄槐庭)
答:一大洲上之种种形相,海中皆能印有其影名曰海印;三昧华语译曰正定,合而言之,是有一种定,如大海印象,此定乃如来之正定,以如来之智喻海,一切事物,皆鉴照其中,故曰海印三昧。世出世间诸法,纷繁难言,归纳之为百法,再归纳为五法,曰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种,此五种已包尽诸法。然诸法又只有其性,析之曰遍计所执性,括相名分别三法;曰依他起性,括相名分别正智四法;曰圆成实性,括正智与真如二法。欲求其详,须研楞伽。
问:关于经论中之词句如‘初住以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及‘果位’究竟分为哪几种,又如‘璎珞’‘舍利弗’‘自性’‘业力’‘性起’‘赖耶’‘法相唯识’‘上生上品’等句,作何解释?(黎锦辉、李汉波、邵益清)。
答:菩萨修行,由因至果,有四十一种阶级,(各经分析不同,亦有主五十二者,内有分立合并之别,其实理一)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初住初地’,指十住之第一住,十地之第一地也。‘果位’谓证果所得地位。‘璎珞’是众宝穿成之物,如项锁佩带之庄饰然。‘舍利弗’系人名,乃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自性’自秉之本性。‘业力’所造善恶事业,而发生之力量。‘性起’性分中起动之诸事。‘赖耶’根本心俗说之心田。‘法相唯识’佛教中之一种教典。‘上品上生’修净土宗,往生极乐莲花化生,共分九等品级,即上三中三下三,上品上生,即第一品也。
问:赞观音偈,内有二句‘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不解其义,请开示。(张庭瑞)
答:第一句出法华经普门品,菩萨度各类众生,为同类易亲之故,即化现同类之身,而为说法,如遇男子,即化男身,如遇女子,即化女身,曾化有‘三十二’种也。刹是处所,即世界国土等,尘是数目,尘多不可数,‘尘刹’者,难数之处所也。第二句‘劫’,多量之年岁,‘阎浮’是四大洲南洲之名。即我辈所居之地球也。
问: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何?(张庭瑞)
答:障是阻碍,使人不得自在与解脱也。(一)心有无明,而起‘迷惑’,(二) 因迷惑故,而造种种‘恶业’,(三)因造业故,必受种种‘苦报’。此三有联带关系,欲不受苦,须不造业,欲不造业,须不起惑,去惑自必须求道闻法也。
问:‘一切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无碍智’,有何分别?(顾凤英)
答:‘一切智与一切种智,大致相同。细分一切智为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种智为差别事相之智。自然智与无师智亦略同。此在经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区别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体。无师智者,兼括他智不学而得者言也。道种智者,能学诸法道,济度众生之智也。无碍智者,是言智之起用,处处通达而无阻碍也。又按佛学名数,‘自然,无师,无碍’,曰三大智,皆为佛智。‘一切,道种,一切种’,曰三圣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声缘之智。知种种差别之道假有曰道种,是菩萨之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曰一切种,是佛之智也。
问:‘如少水鱼,如救头然。’什么意思?(信慧)
答:鱼赖水以居,犹人赖空气以活,水渐减少,鱼命何能长久?此喻人命无常也。然者烧也,火烧人身,已不堪其痛苦,须急救护。若烧头面,不但痛苦倍加,且有顿时闷绝之危,救护自应更急,此警人须亟精进修持也。
问:地藏经内有这样几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什么意思?(陈圣音)
答:此乃佛之十种称号。前曾有此问答。但每号有每号之取意。详解甚繁,只可举要。聊知梗概。此十号各经多有之,不独专载此经中,如欲求详,可检经注参之。‘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皆具足也。‘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世间解’彻解各世间一切情事。‘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大士。‘调御丈夫’有诸法以调理驾御诸有情也。‘天人师’为人及天之导师。
问:阅菩提树七十七期十四页有‘学人陈慕禅未是草’,‘未是草’是何意义?(鲁开智)
答:此非佛学范围,乃是作家自谦之通套。‘草’者,指自己之作品为草稿,‘未是’者,谓未敢以为是也。
问:学佛者修大乘有‘破哇’一法,祈释‘破哇’二字。(鲁开智)
答:佛学分显密二门,所问为密宗之一法,乃‘开顶’之意。学佛初机,显尚未明,暂且不必谈密,如勉为说之,恐不知教相,亦不易了解也。
问:祈释‘薪传’之意义?(载菩树七十七期二十页言述三种薪传,1.严父之薪传,2.孔孟之薪传,3.佛祖之薪传。(鲁开智)
答:薪是柴草之意,可以燃火,一束薪著火,可以再传烧他薪,如此传烧,可以使火不绝。借用此事,比喻师及弟子,父及子女授受学业。师传之弟,弟再传之弟,父传之子,子再传之子,以至于无穷。以下三句,此知解则可了然,勿庸复赘矣。
问:‘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是怎么解释?(唐桂兰)
答:万法无常,器世间之山河大地,众缘和合而起现相曰‘成’,达到圆满程度曰‘住’,众缘渐渐消散曰‘坏’,消散至究竟曰‘空’。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业力三缘和合即‘生’,身相完成即‘住’,渐衰渐老即‘异’,一期寿命终了即‘灭’。
问:弥陀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如‘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阿鞞跋致’是什么意思?(唐桂兰)
答:‘阿鞞跋致’是未翻之梵语,中文义是不退转。
问: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性’,‘实相’等是何意思?(慧妙)
答:所问四句,一可称是总,余三可称是别,先讲其一,心性即自性清净心之总名也。亦有分为二事者,云常是性,无常是心,语录有借冰水为喻之言曰,迷时结性为心,悟时释心为性,以此而论,心性说二,不过指迷悟耳。再释余三,此三皆说自性清净心,惟各经命名不同,实则无异。心有真妄,性有迷觉,相有实假,而凡夫所知者,乃‘妄心’‘迷性’‘假相’而已,故具缚沉沦,无有出期。圣言特揭出‘真心’‘觉性’‘实相’,以警痴顽,期其知本还元,解脱出要也。
问:何谓‘实相念佛’,何谓‘入世法,出世法’?(慧妙)
答:问有三端,兹分答之。念佛之法有四,曰持名,曰观想,曰观像,曰实相。前三不赘,只言实相,即本心不思恶,不思善,离一切境,离一切念时,斯名实相。在这样时,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无念者,我法名相,寂寂俱泯,有念者,自性弥陀,惺惺不昧,此种境界,可会而不可言,有非初机所能体解。出世法者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之方法也。入世法者,即证果出世后,应众之感,重来入胎度众,如世尊迭来娑婆八千次数也;及往生后,乘愿再来,如丰干寒山拾得诸师,为弥陀文殊普贤诸圣之化身也。
问:印公语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如何解?(周罗汉)
答:如来藏本具染净二分,如金在矿,净是真即本觉,喻纯金体;染是妄即无始无明,喻矿尘沙,矿不陶冶,而纯金不显,如来藏不修,而真性不见。性德寂而照,故能起修,修德照而寂,故能见性,是性能起修,修仍依性,性能不二,是所问之大义也。
问:‘念念念佛,念念明了’,上三字念应当如何理解?(周罗汉)
答:上两念字,是说一个念头随著一个念头相续,如后浪逐前浪然,第三念字,是说起念在佛,而不缘及其他,合讲即是每起一念,只是在佛,而不他缘也。下句言念能如此,则念皆觉照不迷也。
问:‘黄檗心要’(第一页,‘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是何义?(序五页)(周罗汉)
答:此形容灵觉真心之实相。此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所以是真,照所以是灵。寂是不动,不动则不变,故说无为,照是随缘,随缘则诸法生,故说无不为。寂是心体,心体乃真空,故说无相,照是心用,心用起假有,故说无不相。
问:四十二章经内一句‘生中国难’,此句是指何义?或指地方名?(陈林洲)
答:中国指各洲之最繁荣国家,或一国之中最繁荣之都,因都会之所,文化必盛,而佛法易于得闻也。
问:四十二章内之‘无知磨牛’是比喻吗?何意义?(陈林洲)
答:昔日五谷制成细粉,全用碾磨二器,磨是石作成者,上下两层,上有洞孔二,专备谷从此入,此层或用人推,或用牲畜牵拉,使之转动,而洞内入进之谷,即磨成粉而流出,吾国拉磨多用驴骡,印度古时,尝用牛拉,故云磨牛。
问:‘不堕旁生’。是何解说?‘天中天’是何解说?(何坤茂)
答:旁生即是畜生。天有五义,一‘名天’如人王等尊称天子;二‘生天’如二十八天,作善所生之处;三‘净天’三乘诸圣;四‘义天’十住以上诸菩萨,五‘第一义天’诸佛。天中天者,谓五天之中最极天,即佛之尊号也。
问:无量义经中有云:‘闻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此三法如何解释?(方奋青)
答:此名四善根,亦名四加行,功夫到相当程度即可发现,‘暖’者,乃近火之时,此以圣道喻火,人近火则暖,谓修者渐近道矣。‘顶’者,喻已行至高处,但有进退两途,仍应提防退转。‘世第一’者,言有漏智慧,已达极境,再进便是无漏智,有漏智属于世法,故云世第一。然在世第一前,尚有‘忍法’阶段,方合为四数。
问:‘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意义请示?(宽湛)
答:此皆迷惑众生,所起之邪见也。按凡求一种结果,必先修其因,倘不是其因,反误认之,即名‘非因计因’。而所希之果,并非究竟真实,反误认之,即名‘非果计果’。例如胡闹之秘密教,造作释迦退位,弥勒掌盘等妖言,彼无真法,若误信奉,即前条之邪见也。如人天小果不出六道,自非究竟,而以升天为最上,即后条之邪见也。
问:‘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思甚不明白,请老师开示。(慧治)
答:落作著落解,昧作迷昧解。
问:‘皈依’有什么意义?(魏庆志)
答:皈依之字,乃是佛家收弟子之专名,他教不能混用,因著众生离不开六道轮回,好比沈在苦海中一般,忽然变成人天,像是在水中露出头来,喘一口气,此名‘头出’。不久死了,又变成畜生饿鬼地狱,像是又钻入水中淹著,此名‘头没’,要想出此苦海,必须‘皈’投一个不在苦海里之人,去‘依’靠他,把我救出来,是名‘皈依’。
问:什么叫‘僧宝’?(魏庆志)
答:不论人或是物,真有万德万能,救大苦大难,方称是宝。最大苦难,莫过生死,此事惟有佛独办到,佛所以称宝。佛所度众全仗教法经典,法所以称宝。代佛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者,是出家之比丘僧,僧所以称宝。
问:‘堕落’是什么?(魏庆志)
答:此是从高处跌到低处之意,譬如一人站在高岗上忽然跌入深坑里。此是譬喻人由善转恶,或是先修行而后又退转,就如俗说‘下流了’相同。
问:‘佛寺’是什么?(魏庆志)
答:我国汉朝,一切官府中,有一组织名‘鸿胪寺’,汉明帝派人向西方求经,遇见竺法兰迦叶摩腾二尊者,就请他二位用白马驮著经像,来住鸿胪寺翻经。遂将鸿胪寺改称白马寺,此是纪念翻经之义。后来凡供佛住僧之处,就通名曰寺。
问: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日,抵突堕畜生’,此抵突何谓?(陈林曛)
答:抵突犹今言冲突也,即是起愤怒向人,或意或口之种种恶暴动作也。
问: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有云五事作畜生’,其第五事:‘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此语何谓?(陈林曛)
答:凡事之成,固须因缘,事生阻碍,亦是因缘。斋会当是佛法利益众生之事,若从旁阻挠破坏,使其艰难而不能成就,即此语之谓也。
问: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此三者是何果位?(颜文曝)
答:声闻四果,极果罗汉,须陀洹为初果,七番人天来往,即证罗汉,斯陀含为二果,一来往证罗汉,阿那含为三果,即在不还天中,便证罗汉矣。
问:佛说三车,羊车,鹿车,白牛车,如何分别,其义云何?(潘妙玄)
答: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其义表大小与究竟与否而已。
问:十恶八邪,八邪意义如何?(潘妙玄)
答:三十七道品之第七科,名曰八正道,若与正道相反,即是八邪耳。
问:请简解‘佛教大小乘’之别。(郭李阿叶)
答:乘是舟车譬喻之辞,小者只载自己,大者兼载多人,此是说在佛法中,自修自度的谓之小乘,自行化他的谓之大乘。
问:何谓‘了生脱死’?‘生死’两字是指‘轮回生死’,或包括其他的意思?(莲云班)
答:轮回六道之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尚有一种六道外之生死经,名曰变易生死。了生脱死之义,了是了结,脱是脱离,合起来讲,即是将生死了结与脱离而已。
问:‘束修’一词何解?(翟孟秋)
答:修是割肉成条而乾者,束是缚,束修谓十条干肉,古时相见,必有贽物,此是最轻之礼。
问:归依师之法名加添‘上下’两字其意云何?(翟孟秋)
答:中国法师之名,后多是两字,加上下者,指上一字及下一字,此取恭敬不敢直呼其名之义。
问:佛的十力,有‘知种种解智力’及‘知种种界智力’,这二种智力之略解名如何?乞示。(大宽)
答:一切众生,各有其所知所解,然其各个知解,深浅大小,千差万别。而佛之智力,尽能各别彻知,此名‘知种种解智力’。一切众生,于世间接触种种之法,自然各有各得之境界,此各得之境界,亦是千差万别,种种不一,而佛之智力,俱能各别微细彻知,此名‘知种种界智力’。
问:佛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哪几种?恳赐分别开示。阿罗汉的‘八解脱’及‘十八变化’是哪几种?恳赐分别开示。(大宽)
答:此二条之问,等于四十八条之问也,是类名数,俱载在佛学辞典,一查便知。若但依问列举其名,亦恐不能了解其义。若每条加以解释,则是一种专册著作矣,实非本栏性质,亦非短纸能容纳,请加原谅,恕不能奉答也。特录列数端,以证不释不解之言。佛曰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无所畏。十八不共、如三业无失,无异想,无不知已舍等。八解脱,如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等。大德如研此事,必须备辞典参考,纵图简单,有‘法相纲要’一书,读之亦能小补。
问:‘法师,和尚,居士’作何解释,军中受戒学佛者用何称呼?(黄冠中)
答:出家人通经弘法者称曰法师,然亦不必如是拘泥,凡出家人,皆可以法师称之,亦普尊之义也。和尚即印语之讹音,为吾师之义。居士为在家人学佛之称。军中学佛,仍用军中称呼,不必歧异也。
问:何谓‘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亦分等级?(黎明时)
答: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觉有始觉、随分、究竟之别,如月魄放明;有似钩、上弦,圆满等象。平等之心亦如之,德学进,则平等之心,亦随之进展耳,此可体会。
问:三世诸佛、放蒙山、放焰口、广长舌、燃指或燃臂供佛,有五种无间地狱,法身、报身、应身,如何分别?(黄伯敬)
答:‘三世佛’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放蒙山焰口’是密宗之施食法,因鬼道常饿,用法力,施给饮食。蒙山是地名,此法为小施食,焰口是鬼名,此法为大施食。‘广长舌’佛有三十二相,不同常人,佛舌既宽广,而又长也。‘燃指臂供佛’是烧指当香,燃臂是在臂上安香烧之,皆取以身供佛之义。‘五种无间’是地狱之名,无间是受苦无有间断之义,共有五种: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三罪器无间,四众生无间,五时无间。‘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真如本性,报身是万福庄严之大身,应身是随众生之缘,所现之众生身。
问:楞严‘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诸句意义,请赐解释。(钟观靖)
答:区区老耄多忘,楞严此节章句,出于某卷,一时忆寻不出。纵寻出矣,依文解句,不免囫囵。若详释其义,自不出古注范围,且本栏篇幅太狭,亦有难容之势。暂恕不答,有缘晤面,当竭知贡献也。
问:心净即佛土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如何名为心净,其义云何?(萧绍声)
答:心与佛土,非为二事,因山河大地,尽是心中一点微尘。更应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脏,乃指无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来,为一切烦恼,密密染污,所以不净,故有种种之污秽现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霉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无出孑孓菌霉,心断烦恼,便是净心,自无污秽现相。
问:六祖大师说‘三毒之罪一时消灭’其义云何?(萧绍声)
答:三毒指意起之‘贪嗔痴’,此三者能造种种之罪,三毒若断,诸罪自消。
问:如何名‘中间’?如何名‘二边’?如何名‘中道’?(萧绍声)
答:‘边’如物体之一边,‘中’如物体之中心。居‘中’能看全体,居‘边’只看偏面。‘中’喻正见,‘边’喻偏见。‘二边’者,指凡夫之‘常见’及‘断见’也。无常误认有常为‘常见’,非灭误为断灭为‘断见’。
问:‘浮尘’与‘胜义’二根之区别?(胡正临)
答:眼耳鼻等现外之器体曰浮尘根,各器内具之原点曰胜义根。
问:如何圆解‘三如来藏’?请以例证之!(胡正临)
答:可以古镜为喻也,镜体为尘垢所蒙,此即藏之‘隐覆’义。体虽被覆,而光不灭,以体未灭,即含光之功能,此即藏之‘能摄’义。光依镜体,尘垢亦依镜体,是古镜含光垢二事,此即藏之‘所摄’义。事虽三而理实一,本理言事,即圆解也。
问:金刚经中‘一合相’一词,五十三家注就性释,江居士讲义则就相释,究应以何者为准?(胡正临)
答:释者见仁见智,各有所见,区区之意,亦同就相释也。
问:普门品讲话(星云法师译)记云‘三十三身’,未能了解,敢祈示教?(龙文泰)
答:此是分晰文法,中日学者不同之点。星云法师所译,查系日人森下大圆所著。三圣,六天,五人,四众,二童,一执金刚神,自与中国经师主张相同。其见解异处,即在女身及八部两类。中国经师注重结句现身语气,因品中众归一段,有‘即现妇女身’句,故女数只列为一。八部一段,于后因尚有‘人’‘非人’两种,而结处曰‘即皆现之’,皆字顶上列数而言,上数有十,故扩为十类。森下大圆氏,则将妇女分成四数,又将人非人删去只取八数。两派各计,中国学者合得三十二,日本学者合得三十三耳。
问:‘大藏’二字请师详细说明!(周慧德)
答:藏者,蕴积包含之义,言此典籍,文义事事,尽为包含,大者,广大之义。合云,佛法中之一切文义事事,尽包此中矣。
问:法唯一乘,又何必多说五乘,其‘五’是何?(赖耀耕)
答:说五戒使得人果,十善使得天果,四谛证声闻,十二支证缘觉,六度由菩萨证极果,此五乘也。众生根器有小大利钝,不如是方便,则不能普度也。
问:楞严讲义一八六页经文中‘穷尽瀛渤’句难于体会?(胡正临)
答:此乃中国文学家形容海之名辞,瀛为大海,渤为支海。若释句须连上文,否则谬误。连讲之义,谓误认一沤作全海观也。
问:楞严讲义二八八页经文‘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句请详释之?(胡正临)
答:此段文脉络甚长,须将前阿难答佛,执觉性自然,佛以明暗空塞,何者为自提醒之一段看起,经过中间因缘,自然,和合相,节节破执至此,此四句仍是破执,请思‘圆满’必浑元一体是,‘和’必二三体是,大意即谓见圆满则无和相。若求详解,恐言愈多,愈滋惑矣。莫如将此一大段,彻头彻尾,连小注多读十数遍,当有悟处。
问:楞严讲义六二一页佛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瑛师云六结乃五蕴所成,窃意亦可指六根所成,如十方如来赞语沦生死,证菩提唯是六根,居士以为然否?(胡正临)
答:五蕴归纳为色心二法,六根不尽包括乎?瑛师之解,以五蕴配八识,心阴四结,色阴二结若只讲六根,则七八二识,无著落矣。
问:又此六结之形为是同处连结六结,抑是六结各处一处?又一亡之一字是指巾体?还是指起始第一个结?(胡正临)
答:此问是自求执著,请觅一条巾,结上六个扣,是连是各,细看细思,便能明白,‘一亦亡’之一是指元始一结,六既解矣,何有其一也。
问:如来藏清净本然遍周法界,依正二报,见病所成,莫非循业发现,如是则十方佛国想亦同然,即弥陀之极乐世界,亦为见病所成?(胡正临)
答:极乐自有常寂光,本不可说,不可议。众根有利钝,说法有权实,权实虽是二名,却是又不可分。这些高议论,实不是为初机所说,如有一抱饿十日之贫人,眼前青菜豆腐不肯吃,必求得乎熊掌而自燔之,方肯加餐,是知其必饿死也。
问:如前意若返妄归真,则依正二报应时销落,了不可是,唯一寂寞场地,何者是三身佛,何者是三佛土,无非空花水月,念佛往生确属妄想,斯意云何?(胡正临)
答:经有自觉自利语,有觉他利他语,皆因时地人而异其运用,寂光法身者,为自觉自利实休,报化净秽者,为觉他利他妙用。若不明时地人等缘,则为不契机,切勿执一而生误会也。
问:会四科融七大无非指心物一如,如来藏相妄性真,既如是‘认物为己自取轮回’之意,又是何指?(胡正临)
答:一切唯心造,可知相即是心。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何有自取轮回。
问:八识田中含有无量色心种子,此诸种子起现行 时,各是何相状?(胡正临)
答: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即其相状也。
问:众生身中藏有各种虫类,此诸虫类是否亦有神识,若有,为与其所寄之体,为同一识,为异其识,又此诸虫类何因缘故,寄住众生身内?(胡正临)
答:一株树,青枝香花甜果,种种不同。试思他得之水气,是一是异。若问何因,寄住众身,千差万别,更难概述。总括一句,有正心有依。
问:以上九则疑难,除八九二则外,余均后学对楞严经不解理会处,敬祈开示(胡正临)
答:楞严非初学可解,必般若唯识有研究后,方可看注求悟,仍以听人直解,比较易入。如文学哲学,俱无根底,只在暗中摸索,有损无益。实在说,区区对于此经亦是望文生义,三世佛冤。敝意以为居士暂且搁置,先研性相,有个悟处,再来重看不迟。
问:普门品内中有句‘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癳罗伽’等数位,未悉作何名义,希大德分示以增慧力!(颜宽文)
答:此四名皆为梵语,一译乐神,二译金翅鸟,三译歌神,四译蟒神。
问:心经‘色即是空’,大概说相有体无,尚易明了。‘空即是色’,于空无有处,说他是色,理不易通。希望将此二句,举喻解释为要。(陈晓峰)
答:‘色即是空’,谓凡有相者,其性体空,实所‘不变’。犹相显之水,仍似无相之轻养所缘生,可曰水即轻养也。‘空即是色’,谓无相空性,于诸有相,而能‘随缘’。犹似无相之轻养,是相显之水所待缘,可曰轻养即水也。
问:空色二句,设喻答覆,当然感激,恐言多难记,倘能喻外再用简单言语解明,使人易记,犹为感激!(陈晓峰)
答:此言真空妙有,是一非二,不偏之中谛也。森罗色相,仍‘不变’真实空性,故曰色即是空。真如空性,能‘随缘’幻化色相,故曰空即是色。
问: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多冠姓‘释’。此为表明为释尊之法子,但在家之居士,如在法号上亦加此‘释’字,未知可否?或只限出家?(颜文曝)
答:在家人只是近事男女耳,未入僧团,不能滥用。
问:金刚经内第十四离相寂灭分内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此中之住字作何解释?(颜文曝)
答:住是安置在兹之意。
问:‘虚空,真空,实相,法界,宇宙’以上五点妙义如何异别敢请分段一一示晓?(吴伦炳)
答:‘虚空’谓此空间,宇谓上下四方,宙谓往古来今,此二字合时空二间而成,乃我国文学上固有名辞。余三皆谓本性,‘真空’指体,‘实相’指状,‘法界’指用,系佛学上之专辞。
问:俱生我执,及俱生法执,是否与有生俱来之一种我法执同?抑是有法所指(例指:见分相分)?(罗德彰)
答:既云我法二执,见相二分自括在内。
问:课诵本的伽蓝赞,首句有的书注‘伽蓝主者’,有的书注著「伽蓝圣众’,何句适合修净土法门?(温文瑞)
答:‘主者’,乃称伽蓝神是寺中之主人。‘圣众’,因伽蓝神不止一位,故称圣众,又佛家称一人说一众,兹说伽蓝神是圣者之人,亦讲得通。此二称呼,任择一种,皆无不合。
问:阿弥陀经首句‘如果我闻’是谓何位尊者证明的,是阿难尊者不?(温文瑞)
答:是此尊者。
问:船若经称以心外无法故,空即是色,以法外无心故,色即是空。‘又色不异空,即非有相。空不异色,即非无相’。
答:此引用他经之语,解释心经空色四句,来问一三两句,是解第二四两句。六八两句,是解第五七两句,然解释之文,理亦甚深,谅非初学所能明白,兹勉为略解。万法皆是心造之幻象,故说‘心外无法’,然此幻象,皆是心变,故说‘法外无心’。色依他起,并无自体,是‘非有相’,空含妙有,是‘非无相’。
问:印光法师说的‘阿伽陀药’是什么?(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种灵药,百病皆治。
问:‘六方分’,‘成实大乘’,及三论与三论宗之分别?(蔡明谷)
答:尊问未指明出处,不能知上下文,自然无从答起,兹以望文生义答之。成实论乃小乘之空宗,其立论颇似大乘,或有人称‘成实大乘’。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书而言。三论宗者,依此三书治学之宗派也。西土推文殊为初祖,东土推罗什为初祖,亦如依华严治学者称华严宗,依净土三经治学者,称净土宗,同一义也。‘六方分’之间,必知接连之文,方可置语。
问:实报庄严土的佛是微尘相海身,方便圣居土是解脱相严身,西方安乐土是大乘根界身(见灵岩念诵仪规123页,又清净大海众是满分二严身;这几种身的略释如何?乞开示(大宽)
答:微尘喻多,海喻无边广大,即谓无边微尘数之刹土,佛身尽为包含也,是名微尘相海身。三界九有,无不摄度,是名大乘根界身。福慧二者圆满具足,庄严其身,是名满分二严身。
问:大忏悔末了有‘如是四法广无边’一语,这四法是哪几种?乞示。(大宽)
答:此即指上文,‘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二句而言。谓世界,众生,业,烦恼等四法。此华严行愿品之偈也,其义四法无有尽,菩萨之愿,亦无有尽也。
问:一、事理无碍法界,二、同时具足相应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因陀罗网微细境界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广狭自在无碍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主伴圆明具德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上列十条是不是‘大乘教实行的方向’?请解释指教。(高清标)
答:所问十条,名为十玄门,乃华严宗所立。以华严玄深似海,通此十义,可以得入。确是‘大乘方向’,但非初学所能了解,更非外道窥其万一。尚希暂勿谈此高调,恐有好事之徒藉之谬解眩惑众也。按探玄记所载,并无事理无碍法界一条,余九则同,其不同之一,为‘秘密隐显俱成门’耳。
问:‘阿鞞跋致’是指根器愚拙是否?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是何解说?(林金莲)
答:是句为梵语,译华文为‘不退转’。即是生到彼界,一切修因,及果位,只有向前进步,决无退转。非如此界修众,进三步退两步者然。下三句是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三句而来,乃说已发愿者,业已有往生者;现今发愿者,也有现今往生者;当来发愿者,当来也一定会往生。
问:何谓‘二六时中’?(罗德彰)
答:一日夜共为十二时辰,分为昼六夜六,故云二六时中。
问:佛法分藏通别圆,四谛亦分四种,除生灭四谛外另三种请指示并略述其意!(蒋俊义)
答:四谛四种,除生灭种外,余为‘无生,无量,无作’等。因藏通别圆各教,所了之境界不同,故四谛深浅,各见其异。通教了‘苦集道’当体皆空,已不见生灭谓之无生。别教了‘苦’谛有无量之相;‘道’谛有无量差别,修学而断尘沙,谓之无量。圆教已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于‘苦灭’二谛,不起造作,谓之无作。此其大略也。
问:凡做功德之表文,记载一洒天下,南瞻部洲,系指吾中国。是中国以外,包含其他地方否?。‘洒’字何解?(张阿隆)
答:佛学讲宇宙,在假定组织中,四个大洲之一洲,乃称一个天下,玩其文义,当系专指南瞻部洲一天下而言也。此南瞻部洲,即指吾人现居之地球,吾国不过南洲之一部分耳。洒者,以水扬泼之义,表文内或有甘露法雨等字样,故云洒也。
问:圆觉经下卷第四八页说,若请菩萨以变力无碍,作用断烦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是何解?‘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上这三句华语怎样译呢?(无名氏)
答:‘三摩钵提’汉云‘等至’。乃禅定之一种,谓定时心离‘昏沉’与‘掉举’,得到平等安和,故曰‘等至’。‘禅那’即是‘禅’之全名,汉云‘静虑’。静即定的意思,虑是慧的意思;依法而修,能使心身,得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奢摩他’,亦是禅定之名,汉云‘止’,即摄心一处,不使向外攀缘之意。
问:‘沙弥律仪’下篇执作第十一之凡洗菜当三易水者,其‘三易水’云何?(姚本洁)
答:易水;泼去已用之水,另换取新水也。必如此者,虑菜上之微细动物,一次不能去尽,恐伤其生。且亦食不贵美,而贵洁也。再者,此系出家戒律,我辈在家众不必研究。
问:又下篇随众食第五之,‘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者,其含义请示?(姚本洁)
答:此乃重威仪也。世法凡受教育者,尚重礼貌,所谓有礼仪三千,威仪三千。况乎佛家清净三业,律仪自更严格,食讫离坐,复坐再食贪也,手刮碗钵,不庄也。
问:基津灵泉寺开山,善慧大和尚圆寂之时,有遗偈二首:(一)释子知宿命,有身返有病,叫痛即念佛,昼夜心清净。(二)余今六十五,无迷亦无悟,常行中道理。到处随缘好’。不知第二首,第三句‘常行中道理’的解释如何?(李永茂)
答:此义泛言之,即不偏一方面之谓,具体言之则繁矣。如不落断见,亦不落常见者是。不著于有,亦不著于空者是。再则即事即理,双非双照,乃至定慧均等,行解相应等,皆可称行中道也。
问:请问何为‘无生法忍’,其意义若何,偈云花开见佛悟无生,此无生是否即无生法忍之无生,是则非到菩萨之境地,不能领悟其究竟。乞解!(仲忠英)
答:涅槃不生不灭,谓之无生,法指真如之理,及涅槃之体,忍是真智安住不动,偈云花开见佛句,即指此也。一生西方皆是阿鞞跋致,居士尚不以菩萨见许生西之人乎?请详细研净土三经,疑自涣然。
问:‘活佛’称呼意义甚不明白,蒙古人谁都可以称活佛是不是?(慧敏)
答:活佛者,乃呼图克图之俗称。按呼图克图,译成汉文,大略为不昧本性,乘愿再来之义,系为古德应世之专号,何得蒙古人皆称活佛,大错,大错!
问:无量寿经中‘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何解?(杨德荣)
答:一切种智,大圆镜智,皆为佛智。如以华严所称,佛具十智,繁不赘述。无量寿经所称之佛智,即上举各类也。以下四句,不过对佛智之赞叹语耳。
问:何谓‘贤劫’?(罗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故以云贤。
问:六欲天所穿铢衣,由忉利之六铢,递至他化之半铢,其‘铢’相如何?未知可得闻否?(罗德彰)
答:铢系衡数之名,古钱有三铢四铢五铢等之别,但一铢之重,古说各异。有谓十黍之重为一铢者,有谓重二十黍者,荀子则谓十二粟为分,十二分为铢,淮南子又谓六豆重为一铢。衣以轻为贵,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轻也。
问:请问‘无生法忍’四字,应作何解说?于无生法三字以后,何必要加一忍字?是否即得成于忍之意,二者有何显明联带关系?学者不明?(仲志英)
答:‘无生法’谓真如不生不灭之体理,‘忍’谓安住不动之义。合言之,即得悟此理后,将心智安住于此,得不动退。
问:‘九品莲花为父母及华开见佛悟无生’之意义怎样解释?(王阿盏)
答:净土往生者,托胎莲胞,故称莲花为父母。然念佛之功夫有深浅,故彼池所生之莲。亦有高下九品。悟无生者,谓证‘无生法忍’。此句浅解,即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法,将心安定于此道耳。
问:‘吠陀种姓’思想是什么?‘娑婆诃’怎么解释?(廖玉娇)
答:未见记载,以其环境推之,初当信仰婆罗门,而后同化于佛也。娑婆诃乃梵语,译为疾成就之义。
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之偈有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请教是何开示?(香远)
答:首二句说或有恶人,用恶咒或毒药,想要加害于人。后二句说而被加害者,借念观音之力,能不受其加害,而害人者不过自害自己而已。
问:什么叫做‘八忍八智’,我们能知其大意吗?(许玉霞)
答:于三界中,断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惑’之智,谓‘四法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法智’。断色空界四谛‘见惑’之智,谓‘四类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类智’。合欲界断证之‘四类忍’‘四法智’,及色空二界,所断证之‘四类忍’‘四类智’,故曰八忍八智。亦即见道之十六心也。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页第九行有‘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一节。未知其意如何?(李永茂)
答:此段乃云越供养德高道隆者,其功德亦越大耳。佛亦有藏通别圆四种,云十方,云三世,皆指于三十四心断见思惑之三藏佛也。无修无证者,即法性无作无为之意,指别教或圆教之佛也,亦有解为指自性者。此段蕅益大师之注,最为简赅,祈参考之。惜区区手中无是书,不能录献。
问:‘一念十法界’四圣六凡容易知道;‘一念三千性相’,甚不明白?(宽心)
答:十法界各具十界则成百界;此百界,又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及如是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百界乘十如,则得千如。此千如复分众生、国土、五阴之别,合之数为三千。至其十如解释,可参考听法华时之‘如是’笔记。
问:‘兹悲’怎么分别?(魏庆志)
答:与人以安乐,就是慈,救度他之困苦,就是悲。
问:‘娑婆世界教主’是不是指现在宣道之人?或是宣扬佛经之佛?(柯阿明)
答:娑婆教主专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以三千大千之娑婆世界统归释尊教化也。
问:何谓‘九界导师’,教主与导师有什么分别?又诸佛皆可以称本尊吗?(柯阿明)
答:菩萨、缘觉、声闻三圣,天、人、修罗、畜、鬼、地狱六凡,谓之九界。均须赖佛以开其迷,故称佛曰九界导师。教主乃佛教之主,为当然之导师。又显教各宗所崇之佛菩萨,为各宗之本尊。密教所传之各佛菩萨金刚等法,其佛菩萨金刚等,为各法之本尊。
问:‘八教、五宗、三界、四土’作怎么讲?(柯阿明)
答:天台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及化仪四教(顿、渐、密、不定),谓之八教。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律,谓之五宗。然今尚有净、禅、密、成实、俱舍等。其此总称,若细分之,更有多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谓三界。天台宗析佛土为四,即凡圣杂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此即四土。
问:‘佛母’是什么人之称呼?(李鋡荣)
答:此有数解:佛身之生养诸母,此最普通之说。诸法亦称佛母,以佛从法生故。又能生诸佛神变功德之菩萨,多以佛母见称,如密宗之金刚度母,廿一尊度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佛眼佛母等,皆是也。
问:佛教既分‘律、教、禅、密、净’五宗,前四宗指些什么?(沈翰初)
答:佛典分经律论三大类,名曰三藏。律是戒律,专研修此类学问者,即名律宗。教指一切教法,专研讨经教之义理者,即名教宗。禅翻静虑,不立文字,专参心性。密亦曰真言宗,口持咒语,手结印,心观想,成就本尊(即修某一法之佛菩萨)。此为四宗大体分别。
问:‘佛陀’及‘如来佛’各是哪位佛?(刘定炽)
答:佛有十号,即是一佛有十种称呼也。‘佛陀’‘如来’乃十号中之二种名词。如今之称人,呼某人之号,或加称曰某老、某翁、某公、某先生等之类
问:‘塔’与‘浮图’有何分别,有何作用及功德?(刘定炽)
答:此二者名异实同,其作用有供佛者,有供舍利者,有藏经典者,有藏骨灰者,本音为‘堓堵波’,华译为供养处。
问:‘娑婆’‘三根’‘六根’‘四大’‘安婆’‘龙华’‘伽’‘三皈’‘荼毗’‘醍醐’各是何意义?(刘定炽)
答:‘娑婆’译为堪忍,即此世界之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三根’谓人有上中下三等根器。‘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四大’谓地水火风四大种。‘安婆’上一字不清,不能解答。‘龙华’是树名,弥勒菩萨坐此树下成道说法,然今日有所谓龙华派,原是外道,借名冒充佛教者。‘伽’此一字必须配合他字,方易讲解。‘三皈’皈与归同,三指佛法僧三宝,谓皈依此三宝为师。‘荼毗’译云焚烧,即佛子死后,焚化其遗体也。‘醍醐’是牛乳经过四番提炼,得最后精华体之名。
问:‘庙’‘刹’‘寺’‘院’‘观’‘宫’‘庵’‘沙门’‘堂’各有何分别?(刘定炽)
答:‘沙门’此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乃出家人自称之专名。余八字皆寺庙之称呼,严格讲自有区别;但今日除佛家庙不称‘宫观’,道家庙不称‘寺刹’外,大概多混用之。
【附注】前四问各条所答,不过略讲名相,然各名词均含有若干义意,本栏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解,并表歉忱。
问:无量寿经第四十一段内有‘邪见业王’,请问什么叫做业王?自己要舍离而被人束缚,业王作用否?(周慧德)
答:邪见属于意业,若达于最高潮,即不为一切正说所能破解,如国家之王,凛然不可侵犯矣。又此种意义,支配身口,造作种种邪事邪语,亦犹王之宰制一切也。自己要脱离,乃是正见,被人束缚,乃是外障,于邪见业王无干。
问:普贤行愿品偈中:‘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该句应作如何解?(甘镇芬)
答:‘俱胝’唐译为千万,此言菩萨有无数量百千万之变化身也。
问:‘痴’字除解释‘愚痴’外,是否含有‘昏迷’意思?(张廷荣)
答:‘痴’是无明,烦恼之根本;昏与迷皆痴之一部分。
问:‘金刚那罗延身’其义如何?(大宽)
答:那罗延乃天上之力士,力大无穷。金刚乃金中之精,经百炼而不销者,合言之,即体坚如金刚,力大如那罗延也。
问:‘白法隐没’之义为何?(双木)
答:白者即洁净不染之义,喻一切之善法也。末法之期,斗争坚固,人多不顺善法,故云隐没。
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龙女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六反震动’,无垢世界是在哪儿?有什么佛教化?六反是什么东西?(释普净)
答:无垢世界,经云在南,便是此娑婆之南,另一星球。龙女献珠,立往成佛,即归教化。若问龙女以前之事,经未明言,自无从说。震动指地现相,六反原有数说,此处所云乃动涌震三种变形,击吼爆三种发声耳。
问:楞严经云:有十种仙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他是修什么行?在哪一法界?七趣是什么和什么?是以拜问,求一示知!(释普净)
答:楞严十仙,多属外道修长生术者。印度之梵志,中国之道教,皆习此也。所修方法繁多,不胜枚举。梵志之咒术变幻苦行,道士之鼎炉吐纳符箓,为荦荦大者。趣者往义,与称某道略同。道教证仙,闻有鬼地天等区别,分说七趣,归仍六道。如修罗有天人鬼畜诸类,经中有时归纳,只云五道,其义相同。彼等未出三界,自当分属六凡天人鬼趣而已。佛以不生不灭,亦可称仙,实是界外大圣,与仙境界迥异。
问:根有浮尘净色之别,浮尘指形体,净色指能起作用,怎样解?请示之!(胡远志)
答:净色根系指在内能发识取境作用之物体。此物体在医学界之学佛同人,谓系神经系。窃谓虽不妥当,亦无可再深追求。是根乃无见有对色,既云无见,是不可以眼见也;有对是有质碍也。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愚指已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之声闻。彼等于此犹不能知,可见言诠之难。
问:我们身口意一举动,一想念都是造业,其业有好有坏,有不好不坏等别,有个人的别业,有他人的共业,又有正报的引业,及依报的满业,又分招感果报的迟速,‘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各如何解。(胡远志)
答:‘别业’是各别所造之业。‘共业’是共同所造之业。投入六道之身,乃被业力牵引所得,是谓‘正报引业’。正身所享到之一切名物,是谓‘依报满业’。此生造业,此生受报,名‘顺现业’。此生造业,再生受报,名‘顺生业’。此生造业,于后数生受报,名‘顺后业’。不善不恶离相之无漏业,名‘顺不定业’。
问:‘唯识述记’自性亲因为等流种,异性感召为异熟种。此二种应如何解?(胡远志)
答:等作相似解,流作所出解,谓因种能出果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也。异者不同,熟者成熟,谓果成熟以后,已与其因性质不同。如善性之因得乐果,恶性之因得苦果,然乐苦只是乐苦而已,其性并无善恶可言,故曰异熟种。
问:大乘起信论谓‘二乘法执’,亦有过失。不解何谓?(慧德)
答:众生迷惑,方用佛法启悟,犹之病须服药。若转迷成悟,觉行圆满,安用法为?如病已舍药,其理正同。愈不舍药,药反成病,故云法执是过。
问:‘一乘,二乘,三乘,五乘,大乘,小乘’,何解?(王成一)
答:乘是乘载之意,如乘车乘船皆曰乘。此处说乘,是譬喻之词。谓乘载佛法。可以达到所求目的之地。一二三是说等级的高下,一是菩萨,二是辟支佛,三是罗汉,以下三者再加天人三种凡乘,是为五乘。
问:‘声闻,辟支,缘觉,独觉,罗汉,菩萨,佛’是什么意思?(王成一)
答:声闻是闻佛四谛声教而证者。缘觉即是辟支,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3-18 18:50:42
|
只看該作者
是闻十二因缘依法而证者;独觉同上,惟系不闻自悟者。罗汉为声闻之极果,乃不生不灭之义。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圣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至圣。
问:‘和尚,尼姑,方丈,住持,当家,监院,维那’是何定义?(王成一)
答:和尚系吾师之义,为出家人之尊称。尼系梵音女性之义。方丈乃寺中住持人住处之称,相传维摩居士石室,一丈见方,故借来称呼。住持乃主持事务之义。当家乃承当家务之义。监院乃监督寺务之义。皆是寺主之名。维那系汉梵合名,维系纲维,那系竭摩陀那,乃事务之义,为司寺中事务之义,如今日领众课诵之人,称为维那是。
问:四十二章经内,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未知是何意?是须弥山之意否?(钟添登)
答:毫厘乃分时最少者,须臾乃时间之最短者,与须弥山之意不同。
问:如何谓之‘缦条衣’?(陈净愿)
答:袈裟而无横竖界条作水田纹者是。
问:五蕴中之‘识’字,未知可否同志字之义解?(叶天护)
答:此处之识,乃指能分别之心识而言,与志不同其讲。
问:断四十里流是指多少时间之流水呢?(叶天护)
答:只云四十里长度之流水,其时间并非所重,不论千年万岁,一时半刻,总是四十里耳。故此语不必赘指时间。
问: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权教菩萨,有变易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是生老病死否?而权教和‘变易生死’是什么意义?(叶天护)
答:分段生死是出胎入胎,变易只是转变递进之境界,喻如生死耳。
问:三观(空、假、中)中观未知可能以实例说明否?(叶天护)
答:空谓空无自体,假谓但有缘生假相,执著体空不了缘生假相之事,或执著假相,不悟体空之理,皆是偏见。而中道实理,若明空即是色,(色相也)色即是空,此即圆融中谛一例也。
问:三惑(见思、尘沙、无明)‘尘沙’是喻甚么?而见思不是二惑之称吗?(叶天护)
答:尘沙喻数多也,谓法门无量,如尘沙难数;必须尽皆通达,设有一法不知,即是惑障,故曰尘沙惑。见思是指二惑。
问:何谓‘归元’,‘元’在何处?(史潘新霞)
答:元指本性,去尽诸惑,归还本来面目,谓之归元,即近日所讲起信论之出缠还净,此元遍满法界,不可方所。
问:感应,灵魂,本性,三者的区别何在?(龙静得)
答:一、感是感召,应是应现,合讲就是我对佛菩萨凡有所求,用一种至诚心力,感召得佛菩萨应现,满我所愿。二、灵魂是本性起了妄念变化的识藏。三、本性是光明寂静真如佛性。
问:杨枝净水赞有八德,坛经有十恶八邪,未审八德八邪是甚么?(陈树根)
答:八德指水之八种功德,可参弥陀经摘注自知:八邪乃三七助道品‘八正道’之反也。
问:三藏十二分教是哪十二分?(王淩亚)
答:十二部者,乃指三藏经典之文体及不同事类。分析为十二部门。一、契经,谓单行之经文。二、重颂,依前经义衍出之偈语。三、讽颂,孤起之赞语,能谱入弦歌者。此三部属于文体类。四、因缘,因果之事。五、本事,佛自说前世之行业。六、本生,说诸弟子前世之行业。七、未曾有,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等事。八、譬喻,设喻解释之语。九、论议,问答辩明之言。十、自说,无启自说。十一、方广,大乘等类。十二、授记,佛对修众预记其将来之事。此九部属于事类者。
问:‘唯识宗’百法之‘廿四不相应’,是些甚么?(王淩亚)
答:有百法明门论一书,可以研读。若只问名数,有何意趣?既承下问,勉为录列而已。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教,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问:‘四生正报’、‘四大依报’、‘四微’、‘十如’、‘一微尘含五大性’,等名词请赐解释。(桂引杏)
答:四生指胎卵湿化之正身也,依报指所寄生之处,及养生之物也。四微指六法中之‘色香味触’,此为色法之元素。十如乃十种‘如是’耳,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来究竟等,如解之不但甚繁,且上没头下没尾,说之亦不了解也。祈拣法华经方便品有注音者读之,明其因何而说,始知其然。一微尘,喻一个法界,五性各经所言不同,兹依圆觉经举列,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等,此尽包一切众生矣。即云一微法界,而包此种之众生也。
问:‘择灭。’‘非择灭’怎样解释?(王淩亚)
答:灭谓断灭一切障染,证得涅槃。须知此障染,即系烦恼。若能由智观照,一一拣择而断之,自得涅槃矣,是名择灭。性本清净,初不由择力所显。再者万法因缘生,烦恼亦不例外,倘烦恼缘阙不生,真性显露,此并未经拣择之力,是名非择灭。
问:‘四谛与十二因缘’是何法?(周福玉)
答:四谛乃苦集灭道四法,前二为世间之苦因果;后二乃出世之乐因果;为声闻所修之法。十二因缘是说人生之种种关系:一、无明,二、行,此是过去二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此是现在五果。八、爱,九、取,十、有,此是现在三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此是未来二果,为缘觉所修之法。如解其义,可参考有注解之心经。
问:看经中有五眼,不知五眼是何分别?祈恩师开示。(杨金英)
答:一、肉眼;遇暗,遇阻,便不能见。二、天眼;远近昼夜,都能见到。三、慧眼;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四、法眼;彻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门。五、佛眼;兼有前四种眼,能以圆融。
问:我们人之生时至死,谓之‘一劫’否?(释常正)
答:劫是梵语,计长时之名辞,人生死一段,不名为劫。
问:天之混沌初开至融合时是否可称天一劫?(释常正)
答:劫是计算时间多少,并不依天地变化而规定。明乎此,只可说一劫之中,世界(天包在内)有何变化,不能说天之一劫。
问:又所载之一大劫又有中劫,小劫等,此之一大劫与磐石劫,芥子劫,增减劫,阿僧祇劫,无量劫有何差别?(释常正)
答:假定人生十岁,过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再由此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至人生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之数。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名成住坏空)为一大劫。磐石芥子等数是设喻之数,谓四十里石山,长寿人每百年用细软衣来拂一次,至磨石尽,劫尚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盛芥子,长寿人每百年来取一芥子,至芥子尽,而劫未尽,阿僧祇本译无央数,按华严总目贯摄,亦有定数,谓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如是十十加增为一总数,如是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为大总数,又名阿僧祇。至无量无边等乃是无可计算之言。
问:天之一劫中有佛出世,谓之贤劫是否?又天之一劫中间也有无佛降世度众之劫否?天之一劫中,是一佛来度众,或还有数佛来度,或是天之数劫中亦无佛来度众的场合也有否?(释常正)
答:知劫不尽,不论小中大,俱有过去现在未来,每劫为便分析起见,俱假定一名,贤劫乃现在住劫之名,以此劫中有千佛出世也。四中劫之空劫,乃二十小劫中世界坏去,空无所有,既无世界,佛故不来。余问可会参前条自解。
问:‘圆觉经’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这二十五有是哪些?(大宽)
答:此谓三界二十五种不同之果报,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等为十四数,色界四禅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等,为数有七,无色界之四空天,合之则成二十五数。
问:‘见分种’与‘相分种’,有人主张同种,有人主张别种。主张同种者其义为何?主张别种者其义为何?祈详示!(方明)
答: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既能所云二,便可说是别。相分乃心现之境,是自体自转变。见分是心之起照,既统生于心,故又可说是同。惟主同主别之原文,未曾寓目,不知其争点何在,无法细说。区区不过就普通之理搪塞耳。
问:‘四不定中悔’,是否恶人‘作善而悔’,亦含在内,与易经悔字为义有别?(蒿石)
答:作善而悔,固含在内,然不必举出恶人二字,因善人作善,亦有生悔之时。此范畴内之悔字,有作善悔,不作善悔,作恶悔,不作恶悔,种种不同,故曰不定。而易经名卦之悔字,亦不尽同一讲,是有相同处,亦有不相同处。
问:何谓‘三千大千世界’请示其详!(邓至善)
答:假定四大星球,八中星球,数万小球,向上至九层天为止,谓之一个单位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层天为止,谓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层天为止,谓之中千世界。复如是千倍,再上九层天为止,谓之大千世界。因有三次千字加倍,故曰三千大世界。
问:‘教诫经’第二段‘于四供养知量知足’,是哪四供养?(大宽)
答: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问:‘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内示‘四真道行’,其略解如何?(大宽)
答:即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也。
问:‘尘沙惑’怎样分解?(萧慧心)
答:尘沙喻量之多也,惑者迷也。若不能通达无数法门,即谓尘沙之惑。
问:何谓‘无为法’。请慈悲开示。(蔡明谷)
答:此问详述甚繁,简言即无因缘造作之真理也。
问:金刚经所称‘一合相’,究是何事相,有无证明?是否亦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例?(仲志英)
答:如一撮沙土,散漫分离,此名微尘现相,加以水灰,揉做一团,还是前之沙土,但因其聚集似一,故名一合现相。此只就问名辞如何解而答之,并不涉及义与喻也。有相皆妄,是诸相之原则语,安有例外。
问:‘不变随缘,及随缘不变’,乞以譬喻释之。(蒋俊义)
答:上句是以‘现相’为主而言,喻如金牙,金戒指,金表等,体质仍未改变其金,而戒指牙表,皆随缘异其相矣。下句是以‘性体’为主而言,喻如水,只是湿性液体,非有长方圆角之形,若盛以簋簠壶樽等器,则水随品而易其相,然湿性液体,仍如故也。
问:请问大德何为‘变异生死’,其生死情形,与‘分段生死’有何不同?(仲志英)
答:‘分段生死’者,指入胎出胎之凡身,不断三界来往也。‘变易生死’者,乃界外未证极果之法身,迷境递减,悟境转增,境界变迁,类于生死之谓。说有数种仅举其一也。
问:又心经内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未解其意?(颜文曝)
答:此言诸法真谛。于般若学无深究者,不能遽领会也。如详解之,连篇累牍,且本刊于此,已曾问答屡屡。兹再简述如下,前四句是说‘体空相有,体相不二’,后四句是说‘常住不变’也。
问:楞严经讲义二六五页第一行‘若是见色见已成色’此二见字作何解?同页第三行讲义中有‘不能以见见见’此三见字如何分别?(胡正临)
答:见色见已二见字,即作看见解,何必他求曲折。至注内之以见见见句,第一见字,作‘真见’解,第二见字,作‘能见’解,第三见字,作‘妄见’。如曰,不能以真见,能见其妄见也。
问: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面多冠姓‘释’,既出家无姓,又何必冠‘释’?(花莲一读者)
答:此是中国和尚的习惯,他国并不皆然。这不过表明为释尊之法子,似亦无有不合处。
问:金刚经第十九分注解有记载‘犀因玩月而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之譬喻。但这二句故事不明敬祈指示。(张枝生)
答:犀之角,象之牙,其上皆有纹理,如树之有年轮然。犀角之纹理,感月华浸照而生,象牙之纹理,感雷震而发,是设有感斯应之喻。
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叫做三界。请问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三界中之属何界天?(林相路)
答:三界乃生死轮回之界,极乐乃寂净涅槃之土,焉能谓极乐属于何天,不闻谚语‘跳出三界外,不在轮回中’,三界为秽,极乐为净,凡圣之域,判若云泥。
问:依照阿弥陀经,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是不是和天界有何区别否?(林相路)
答:区别大矣,非片言可了,兹略言其大者,天有‘成住坏空’,极乐‘常乐我净’,天有生死,极乐惟一超成佛耳。以天界而较极乐,等于以牛栏羊圈,而与美国白宫比赛矣。
问:三界之内,有几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内是否包括六道?(刘觉之)
答:须反转说一个大千,一个三界。分说无色界及四禅色界各一个,三至初禅之色界,及六欲界,则数有千万。如求详数,须从一小世界,而小千,而中千,而大千,累计之。大千之中,仅欲界有六道,色无色界,惟有天道。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
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论议,七自说,八方广,九授记。此十二名义意如何,必研经方知,空言解释,而不以经对证,仍茫然也。
问:所谓‘二死’即指分段及变易生死但不知分段及变易何解。(廖清华)
答:分段生死,指六道凡夫舍身变身之生死也。寿命有一定限度曰分,形体有色受想行识等差别曰段。变易生死,指界外三乘圣者证境转变之果地也。不同凡夫形色寿命胜劣长短,只是迷惑逐渐断灭,本智逐渐增圆,心识前变后易而已。
问:佛身之卍字何解?但写法不一,有写成如反卍形者,未知何者为是?(廖清华)
答:此字梵语为‘室利靺蹉落刹曩’,译华语为‘吉祥海云’之义。其音如万,为功德圆满之义。卍,反卍争论者不定,区区未见梵典原形,不敢武断也。
问:摩醯首罗在佛众中之地位如何?其来历如何?(林正考)
答:此为色界之最顶一天,即大自在天,乃印度外道所奉之神。又密宗亦奉之,云系大日如来所应现。
问:常见佛书有‘三昧’二字,不解其义请开示之。(廖清华)
答:三昧乃梵语,译华语为‘正定’之义。
问:‘业力’、‘业境’请予解释,并举例以明之。(吴茂松)
答:业力者,本身所造之种种善恶之事,其种子自有一种潜力,时至而起现行,不可遏止,此是业力。业境二字,少有界线之别,造业时为因,业因熟时为果。今言业境,自是指造作时之境界,此境即是造作善恶时之因缘,如能所、物件、作意、预备、著手、完成等等,皆其业境也。
问: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此二种是什么鸟名,除了极乐世界,还有什么世界才有此鸟?(林秀艳)
答:极乐世界之鸟,并非真产,皆是佛力所化,为接引各地众生,变化各地所产。此二种鸟,乃我娑婆世界所产,雪山及天竺均有之,中国内部无也。
问:中华难生是否有鄙视洋人的意味?(皆大欢善)(陈灯逢)
答:佛典有‘中国难生’之言,非言中华也。其所说中国,乃广言某一国之中土,而非边地,边缘地往往文化落后,难闻佛法也。佛法众生平等,并无我人之见,更无鄙视之念。
问:皆是阿鞞跋致,怎样解释,系什么意思?(林秀艳)
答:此是梵语,译成汉文,为不退之意。此界修行难成之故,即在无恒好退,退则无所成也。极乐世界人皆上善,环境优美,一切皆能帮助前进,并无障碍因缘,所以生到彼处,一直不退,速能成佛也。
问:见思二惑何解?祈浅释之。(廖清华)
答:三界凡夫,不明四谛之义,发生谬见有五;曰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等,是为见惑。所起之烦恼有五;曰贪、嗔、痴、慢、疑等,是为思惑,其义为何,则非数言能道之。
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作何解释?(陈朝福)
答:此名雪山偈,乃释尊远劫悟道所由也。寓意深远,只可概言。前二句言世间有为之法,无不是苦,上句谓一切造作,皆不永恒,下句谓皆是生生灭灭,难了之局。后二句言出世无为之道,乃为真乐,上句谓生灭之事,已经完了,下句谓三障已除,证涅槃乐。
问:用木鱼作法器之缘起?(王清汉)
答:鱼目不瞑,而心惶惶,刻木作器,以象其形,扣之发声音,调节诵声可驱昏沉,大有殊功。
问:无师智,与自然智,有何分别?又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其不同在何处?(赖栋梁)
答:无师自然,体一而有两名,若析则自然乃指本有,无师乃不经人指而独悟也。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之总相,总相即空相,乃声缘所证者,尚有道种智,知种种之差别道法,即妙有之种种方便,乃菩萨所证者。一切种智者,包前二者而言,一切者指一切智,道者指道种智,此佛智圆明,而无不涵盖也。
问: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婆罗门教,云何在四姓中,婆罗门种第一,刹帝利为第二呢?(何陈月娥)
答:释尊未降以前,印度宗教即婆罗门,刹帝利虽是王族,然信奉乃是婆罗门教。王族虽贵,仍是弟子,宗教代天化众,则居师位,为尊天重师,故以婆罗门列举其首,此历史之习惯,无他深义。迨佛降世,则多数婆罗门,自知其非,又皈依我佛矣。
问:婆罗门是修什么经典,修行方法怎样修法。(阿陈月娥)
答:最著者为四吠陀,译为明智明分等,理颇高深,为印度最古哲学,即婆罗门所奉经典也。
问:菩萨级次五十二位,未了五十二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否,依此诸十,是何行门,请祈慈悲示现。(黄米田)
答:所举之五十二名,是已。其修并非别有专此之法,总以戒定慧为基。不分禅净密律,进修证果,皆在次第,五十二位,即次第之名。住何宗派之法,择一而修,皆能臻此,所谓家家有路上长安也。
问:寺院有供养弥勒佛,不知两边四位尊者是何人?(黄永霖)
答:即是东方持国天之‘多罗吒’,南方增长天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之‘毗沙门’四天王也。
问:诸佛菩萨像坐式,悉为盘坐,维观音菩萨坐像,则一足竖一足平,与众不同,此种坐式,是何意义?(赖栋梁)
答:观音三十二化,相相皆异,何止两足,竖平不一,此种随式者,多是说法相也。诸佛菩萨盘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观音亦有结趺相,诸佛菩萨,亦有随坐及立相,并非一定。
问:如何发大菩提心?(张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为一大事因缘,自他究竟解脱耳。论其迹相,如四宏誓愿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依此四纲,类推细目,精而勇进,坚持不退,由细及广,由弱增强,不疲不厌,必期于成,虽证佛果,倒驾慈航,观音地藏,皆为我师,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问:佛儒二家对‘中’之解释,请比较说明。(张文岐)
答:中则不偏,无有二致,中则中矣,何有比较。如望月之圆,正至十二,皆一圆相,并无差别。惟佛于世出世法,重在出世,则言空假之中,儒于世出世法,详于世间,则言过与不及。如夏冬两时望月,子时皆居天中,惟高低度数不同,出没长短相异而已。
问:佛学常识课本,第四课有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又记出金胎两部大经,这是秘密结集,佛法是要宣扬普遍,何为秘密结集,秘密二字,是否不显露?请示明细。(朝新班)
答:佛法有显密两大宗,人熟闻之,所谓秘密结集者,乃结集之秘密经典也。非结集秘而不宣,亦非经典秘而不宣也。
问:净水赞中有‘性空八德利人天’之句,性空是否即心经所云:‘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德是否即弥陀经中所云‘八功德水’?(翟孟秋)
答:‘性空’,即诸法之性本空,不必限于心经数句,各经多有性空之说。水言八德,即比西方之功德池水也。
问:寺、堂、精舍、禅寺、庵等,是表何意义?
答:寺为中国古官廨名,汉有鸿胪寺,时迦摄摩腾法师,以白马驮经驻此翻经,遂改曰白马寺,后因称僧舍为寺。堂者殿也,佛菩萨之殿,亦可称堂。精舍者,精进修持之所也。禅寺者,宗门参禅坐禅之居也。庵者,小草舍也,谦称庙之小者。
问:五蕴中之‘行’与十二支中之‘行’区别何在?又五蕴中之‘行’何以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蔡荣华)
答:行者动也,五蕴及十二支中之行,并无别解,但行必有所,其行之所,数共五十有一,在蕴支二法中,占数有繁简而已。十二支之行,位在无明之后,在识之先,其心所数位,范围简单,五蕴之行,则包尽五十一数。至于‘行’而特指七识者,乃以心法四蕴配八识而得,因七识恒行,故以特胜者得之,实则诸识无不皆行也。
问:十二支中‘识缘名色’作何解?(虽梁启超先生曾有解释,阅之仍未感适当)何以二者欲特别分开言之?(蔡荣华)
答:识揽赤白二渧而有相矣,相即形色,故采一言曰‘色’。此形色,已含有‘识’,识即心法,心空而无物,但有其名,故采一言曰‘名’。合而言之,此名色二法,乃胎雏形之符号。
问:经中有菩萨,有菩萨摩诃萨是何分别解说?(池慧霖)
答:摩诃萨者,大士也。菩萨阶级甚多,以三祇而论,十住至十向须一僧祇,称曰贤。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称曰圣。八地至等觉复一僧祇,曰补处。如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上即称菩萨摩诃萨矣。此不过简单言之,若衡以藏能别圆,即细而复矣。
问:舍利弗与舍利子非同一个尊者?(王清汉)
答:舍利弗者,统为梵音,舍利子者,梵华合译。弗在华语为子,舍利华恐无之,故有译有不译,合而编之耳。
问:‘一生补处’四字祈为解释。(李莲阶)
答:补处者,补佛位也,即是等觉菩萨异名,乃三祇所修之果,三祇劫者,千万生死之多。一生补处者,仅此一生,即臻此果也。
问:‘南无’‘菩萨’俱属译音,然语音演变至今,此数位之读法当不是国语中东南之南,有无之无等,请问如何读法方为正确?(李莲阶)
答:梵音汉译,难免有几分失真,方音读书,亦必再变。如今日华人学习英语,不有口授,徒查字典,发音每难准确。况中国幅员辽阔,语系复杂,加之古今音转,失原音者多矣,‘诗经’声韵,读难叶口,是其显证。汉唐‘南’读如‘奶’音,渐转为‘那’,‘无’读如‘没’音,渐转为‘摩’,佛经之讽诵,故‘南无’读‘那摩’,相传至今,口传之力也。若‘南’读‘男’‘无’读‘吴’,皆后变之音,读佛经仍音‘那摩’。‘菩’音普,‘萨’音撒,似尚无变转。今所谓国语者,不过北平之音,假定作一标准而已,并非中国本读之原音。
问:金刚经通行本之‘云何应住’句,唐人写经则作‘应云何住’,两句译义有无出入之处?(钟钧梁)
答:舍开经义,但讲造句修辞,则不妨咬文嚼字。‘云何应住’,其语气重在‘应’字,‘应云何住’,其语气重在‘何’字,其出入大矣。若连经文,则须视其上下脉络,以文就义,不能以字有颠倒,遂舍义就文。孟子云,勿以辞害义,古德云,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也。
问:请问老师,证与悟有什么分别呢?(周慧德)
答:疑云消散,照澈真实,谓之为悟。智慧圆成,生死了脱,谓之为证。
问: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所致也。古人云‘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印光法师文钞内(三太为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请说明三太的意义。(周慧德)
答:太者,推崇尊称之义。姜任姒者,皆其姓也。此三圣女,各有至德,或创胎教,或佐治国,周业之兴,固在圣王,而文武诸德之生成,多在母教也。
问:我们佛教有十殿的阎罗殿,未知外国有十殿的阎罗殿否?而且阎罗王是否都是我中国人的姓名?(吴敬人)
答:向小处说,南阎浮提洲,有地狱,有阎罗王,中国外国,皆不出此地球,此地球即是阎浮提,世界各国,皆居此洲,焉能无有阎罗。至于姓名,各随各国字音翻译,如俄国之名,中翻俄罗斯,日翻露西亚,是其显例,但阎罗自有其地狱之名耳。
问:非有非空与非苦非乐之中道义?(张瑞良)
答:佛学解释一切,或言理或指事,多为契机而设,故似有异,实则一也。言有者,乃指一切相,言空者,乃指一切性,性为本体,相依而起,故合言实际,为非空非有,性能起相故非空,相为性幻故非有。苦乐在相则似有,在性则不受,故不曰无苦乐,而曰非苦乐,二者作如是解,是中道义。
问:十八罗汉是指谁?(杨长山)
答:‘法住记’曾有记载,本仅十六,各有名号。第一为宾度罗跋祍惰□,第十六为朱利只陀迦,后人不识梵文者,加入庆友,又加入宾头芦,合为十八。然庆友即说‘法住记’之人,宾头芦即宾度罗跋祍惰□。
问:佛是觉者,觉悟什么?众生迷惑颠倒,是怎样讲?(阿美)
答:从本说,性盖烦恼所知二障,斯曰无明,去盖二障,显彰本性妙明,即是觉悟这个。从末说,宇宙万有,从何而生,灭归何处,也要彻底觉悟。能如是者,故曰觉者。众生者四大假合以为身,误以身相为我,色声六尘污本性,贪著执取不舍。生生死死,永无了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沈苦海而不悟,有乐土而不求,斯之谓‘迷惑颠倒’。
问:何谓显密圆通教?这一门是易行道抑或难行道?是何位大师创立?在修持上应怎样修行?佛门在家弟子学习能成功吗?(严旺)
答:佛诸教法,分为显密两大类,显者如契经,律仪等,种种解行。四谛六度之理,数息止观之法,皆为显教。密者如建坛修法等,种种行持。持咒结印之事,观色观字诸法,皆为密教。在显又分贤台性相等各宗,密又分金胎杂不等各部。再显中如禅宗更有如来祖师之别,密中如莲花,又有金刚胎藏之分,法甚繁多,实非数言可尽。所谓显密圆通教,最明显者,如净宗弥陀之持名,及观经之观想,即是显密兼修,而多数之教典,亦多显说密说,此大概情形也。宋代有道辰殳法师者,鉴于显密之争,遂编有一种‘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指人融合双修,不问在家出家,俱可采修,难行易行,不能决定,须以契机而论,且密咒亦须有人口授,成功与否,在人而不在法。
问:什么是佛法?(赵哲)
答:佛者觉也,性者本有之德能,佛性者,乃众生人人皆有,个个不无之妙明觉心也。吾人之见闻言语一切知觉,虽有眼耳口身,不过皆是物质工具,有如一架机器,而机器不能自动,必备电力推动,佛性亦犹机器之电力,实众生之本元也。
问:佛性是否即是灵魂?(赵哲)
答:佛性与灵魂,是二是一,性者真实,妙明也,魂者虚妄,无明也。无明依性而起,如水与波,故曰是一,佛性常存不变,灵魂幻化无常,故曰是二。
问:大般涅槃经云:‘若菩萨摩诃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无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过想,八者离解脱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后学不明其中八九两想意义,请开示。(赵莲)
答:‘离解脱’者,远离欲尘,解脱缠缚也。‘灭’有多解,此处当作空无也。
问:阿鼻地狱与无间地狱,为同乎异乎?(赖栋梁)
答:阿鼻者,梵名;无间者,华语之译名。
问:我等至今流浪生死,虚费功劳不得成佛,若欲成佛者,必须见性,性即是佛,今欲请问证果与见性有分别否?(周慧德)
答:本性迷为无明,修者去迷使明,如明矣,谓之见性,因性本明故。修是因,去迷见性是果。此实一事,名有二者,证果指修功言,见性指本觉言耳。
问:何谓得戒?何谓不得戒?得与不得,于己有何感觉?(涂贞光)
答:此事须问律宗大德,方能详尽。乃受戒者,三业所起之一种特殊作用,受后能防非止恶,相续不断之谓。如受时于所授之言语,了解清楚,身受口答时,具有极诚极感之一种难说动态,立即生起铭记不背之坚强功能,斯可云得。此就理上言之。尚有因心敬诚,六根接触一种变现他相,乃就事言之者。
问:佛法中分十宗法门,此宗派分法是佛陀在世制定,或是以后祖师自分。应有什么用度生呢?祈示。(宝心)
答:十宗乃中国学人所分,因佛法浩如烟海,皓首穷研,亦不能尽,遂选择一类,专门修之,此分之大概。果能一宗深契,行解相应,不起我法二执,自能一通百通也。
问:‘中观’、‘中道’是否是一?在‘中观’道上是否可算‘照了分别’?(吴任辉)
答:‘中道’即是中谛,中谛是言事理,中观是言行持人之观法;一为动辞,二为静辞,分明为二,然观者何?观其谛也,谛何以了,借观以照。‘照了分别’,乃功夫问题,并非一观即了,浅者不了,深者乃了耳。
问:‘观无念’‘看话头’与‘离相念佛’如何分别?(洁园)
答:上二心无佛,下一心有佛。
问:‘无住生心’‘真空妙有’与‘止观’有分别否?(洁园)
答:‘无住生心’,是不使妄念有所攀缘,亦不假方便,使有住处。虽如是矣,仍须觉照现前,无为之为,广行六度,故曰生心。‘真空妙有’,此乃空有融合之谓,云真空即是妙有犹心经所云:‘空即是色’也。‘止观’乃修法之一种,止者止其妄心缘虑,观者观其真心实相。
问:‘金刚王宝剑’是否与‘般若慧’同?如不同,此剑之义为何?(吴任辉)
答:‘般若’言性之体德,‘金刚王宝剑’是其喻辞。金刚剑坚而且利,利则能断一切,坚则不为一切所坏,般若之性,亦犹是耳。
问:若对佛前忏侮,虽难而易,难者,若见好相罪方除灭。何谓好相’?(李应南)
答:居士所阅何种忏悔之法,何种注释,区区不知,答难符合。若就‘何谓好相’一语,略述梗概。凡佛身之一切殊相,如白毫卍字,金色光明等。庄严具之幢幡宝盖经像法器等。居住物之寺庙浮图,宝树妙花等。佛眷属之菩萨罗汉,僧伽护法等皆是也。或见之定中,或现诸梦寐,是感应灭罪之相。
问:何谓身寿依报?(石荷香、徐丽芬)
答: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形,此身自生至死,中间有一段时间,名曰寿命,是谓身寿。有身心有寄托之处,以及衣食用具,凡此皆系依以为生者,故曰依。但万法因缘生,法生者果也。前必造业,谓之因,后始结果,谓之报。
问:何谓所缘缘?(佛学常识课本中,将种子之希望比做所缘缘,请问希望何所指?)(石荷香、何丽芬)
答:上一缘字,是动辞,下一缘字,是名辞。下缘字,乃指四缘之一缘,上缘字,作攀缘解。意在何所,即是攀缘何所,故曰所缘缘。
问:老师能不能对‘所知障’再举例说明呢?(李治中)
答:譬如滚汤一盆,上有蒸气,成年人见蒸气,即知其热。三岁小儿,亦见蒸气,敢于手探,不知其热。见蒸气而明其热,人所共知,反而不知,是智有障也。
问:时间分三际是甚合理的,而空间为何分十方呢?何谓‘森罗万象’?(李治平)
答:东西南北是四方向,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角,又是四方向、人之上人之下,又有二方向,合之则曰十方。十方中间有空,故曰空间,本所立处,环有十方,推之十方之处,亦各有其十方,故曰,空间十方。此空间中,有日月山河草木鸟兽,一切一切之物,各有现象罗列、密密层层,说之不尽,概括名之,曰森罗万象。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
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为万物之原来本体,此性取勉强之喻,如物质由原素,而原子、电子、中子者然,实则中子尚属相分。至此亦无法再喻矣,但可说万物皆有,惟有无形无声,人多不知,必说方明。
问:百界千如者,十法界中有十界,不知哪十界?(邓志西)
答:十界者,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也。万法在心,界由心现,每一界中,各俱此十界,合之成百,故曰百界。
问:佛教教旗为五色,分五横五竖,请问旗之来源历史及其五色之意义。(王志成)
答:佛教教旗系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斯里兰卡)举行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中通过采用。其五色意义是佛度五道众生所放之光明。佛成道时,先放蓝黄红白四种智光,后放橙色的综合光。佛旗即采此义,横竖是遍满十方义。
问: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幽冥二字怎样解释?(温阿月)
答:幽冥者,晦而不明也。光明为阳世之代名,幽冥为阴间之代名。因之饿鬼地狱二道,统称幽冥。地狱度众,较他道为难,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之愿,故地狱尊地藏主教也。
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意思?(月居士)
答:此言诸法实相究竟之真理,非言语可以达出,甚至思虑亦所非及,与言亡虑绝义同。言语者,口之解辩也,道断也,此处道路断绝也。心行者,起念思虑也,处灭者,此处亦断灭不通也。
问:三界在什么地方?系我们的人住的吗?法界又在什么地方?怎样叫法界,是仙住吗?抑或三界与法界,名称不同实同一地吗?(林秀艳)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我辈身居欲界,向上超六层天,名曰色界,从色界向上十八层,名曰无色界,此其大概,皆不离生死之秽土也。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总名曰法。界撑一个方域范围,合曰法界,盖有界即有法,有法就是界。佛菩萨声闻四圣界,天人修罗畜鬼地狱凡界,此十皆曰法界。前云之界者,曰三法界,此举十界者曰十法界。
问:佛说法华经时,有大梵天王及无量梵天众来至佛所,香花等供养佛,请佛说法。此梵天王与三界三十三天之天帝有何不同?是否天帝之一?(吕理由)
答:三界者,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耳。最下欲界六层天,第二层为三十三天,此三三为平列之数,非三三层也,即世所谓之玉皇居之。再上为色界十八层,因无男女饮食之欲,禅定清净,故曰梵天。各梵天皆有天帝,故曰梵天王,此是其不同。
问:龙华三会是何意思?尤望详示。(何玉贞)
答:弥勒菩萨,后于龙华树下成道,开三度法会,此载增一阿含等经。然今日有一般外道,窃取名词,不解经义,外以弥勒为招牌,内容东扯西拉,杂凑一套,倡言释迦退位,弥勒持掌天盘,正应龙华三会等语,自欺欺他,入邪见网,造谤法业,不可不辨。
问:佛所说的数位,似近玄虚,是否为一种推断之词?如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一类的话呢?如说‘寿五百岁起,此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二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从此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等等是否指确数?请明以教我。
答:说约略则可,如言‘人生百年’,实则有七八十岁者,亦有超过百岁死者。说玄虚则不可,疑其数大为玄虚乎?科学家算地球年岁,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内学者,测算地球年龄,至少在三十五万万年以上。又科学家测太阳之岁,迄今已有六十亿年历史。瑞士学者赫兹勒氏,发现人类化石,推算此人当在三千万年之间。世人不以为玄虚,何独疑佛而说玄虚?
问:鄙友乃是学佛人,一日向愚问以法身、报身、应身有何分别。愚虽不尽明了,仍勉强答以‘法身是佛之真实性身,报身是功德圆满之果身,应身是示现娑婆世界之现身,譬如,正法明如来是观世音菩萨法身,西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是报身,此地现者是应身。(法华经所云卅二应身)’,渠仍不得其要领,区区无法作浅明之答,务恳惠予以简明方法释疑。(白博仁)
答:居士所解,已颇如理,贵友仍不释然,究其疑点何在,必须说明,答方契机,否则问东答西矣。是否疑一即三身,三身即一之义乎?区区妄揣,即就此说,兹设譬喻;天上仄日体,喻作法身,其日体之圆轮,光彩,热气等庄严,喻作报身,而印于千江万河,皆有此一日,喻作应化身也。再设一事;吾人本性法身也。吾人形体报身也,吾人今日西装,明日中装,逢场作戏,装好装歹,应化身也,以上所举皆一而三,三而一也。
问:贪嗔痴是根本烦恼,学人皆知,为何又叫三毒,这毒是甚么意思?(洪环)
答:此是譬喻,毒物毒药,能杀害人之身命,贪嗔痴三事,亦如毒物毒药,却能杀害人之慧命,是毒更为深切矣。
问:复次弥陀佛像之右手肘俱向内而非向外是何道理?(李莲阶)
答:肘向内方,掌始能向外也。掌向外者,乃伸而接引之义。凡造佛菩萨之像,俱有成规,故观其式,即能知是某佛某菩萨,但定式之中亦有数种不同。弥陀立像,多是接引相,故仰右手以示,若法会坐像,则手另有他式矣。
问:前日有同修云:‘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皆称为娑婆世界’弟子犹疑不解,敬请老师印证。(邓胜阳)
答:世界有单小中大之异,各有其名,以作符号,便于言说。一个三千大千为一佛土,自有一名,各个大千,皆各有名,娑婆者实一大千之总名,此有何疑。如嘉义、高雄、基隆、屏东等,乃局部之名,等于南瞻部洲四球,而其总则曰台湾省耳。
业海未曾干 众生处处著
回头自反观 旋转皆旅泊
但觉本性空 诸缘自脱却
逍遥无事人 所在成安乐
—蕅益大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