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9|回復: 1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12-13卷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1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二卷A面
这个是为什么闻、思等等必然的关系。平常我们,应该是说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只是平常的时候不注意罢了!我现在随便提一下,让你们自已好好的反省一下看看,对不对。你们欢喜看报纸,或者看什么,现在我们这里没有报纸,当然,是,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每天早上起来了第一件事情,拿一个报纸看,看得很起劲。看完了问你,今天报纸上什么事情呀?请问你能回答得出吗?你有印象吗?大家想想看,有没有?硬是没有印象!看过了,刚才什么呀?天大的事情,你记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里糊涂一片。平常我们太多这样事情,想想看对不对?这不是说,看过多少书了,你看过了脑筋一片糊涂,那有什么用呀?所以说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现在学这个本论你也这样学的话,是对不起你自己,耽搁了你一生,认都不认得,还谈修,马虎得碰都碰不到,还谈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过毛病来。跑到这地方来,白吃了人家心血,摆在这地方的话,下完了地狱,然后作牛作马还人家,这个东西不好吃的!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
听闻集上又来了!尽管你听见了很多,如果你不善护尸罗,这个尸罗,说一下,简单的我们来说戒,大家了解这个尸罗的意思吗?我不能说你们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对我来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是糊里糊涂当中。我告诉你们老实话,讲那个戒,我也早就几十年以前就会写了,这个戒我以为讲了,但是我真的懂吗?到现在开始慢慢的在懂。戒的意思是什么?调伏、清凉、解脱,调伏了吗?没有,碰到烦恼上面,一点用场都没有。你真懂了吗?你既然不能调伏,你能懂吗?我们讲过汽车,画个样子很好,然后呢汽车什么样子?怎么会开的?怎么弄?你真的懂了吗?假定说这个戒是这样讲的话,那个佛法就没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处,调伏烦恼,把人救出来,你现在既然没调伏,你能说懂吗?但是我又不能说不懂。所以这里大家了解,不善护尸罗,你如果不懂的话,请问你能够善护吗?这个是它的真实内意。我的感觉,不是说今天受了戒,你又开始可以学这东西了,受了戒以后要慢慢去善学学处,好好跟著那地方去学,一步一步地上来好好去学,这个是开始。好像进了学校一样,不是你进了学校,你就是工程师,毕业了,都不能做工程师,何况你刚进学校。所以这个戒二百五十条在书本上的戒,就是在你心里上面,一样一样的东西要把你内在的烦恼调伏,调伏了,你就有清凉之感,然后你在这个罪业上面得到解脱,那时候你差不多懂了。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这儿作布萨的时候,很多人起来忏悔,我看了好赞叹!好欢喜!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起步,只要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有它真正深入,不,始终注意不在这个形式上面,但是不离这个形式,这个仪轨,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学开汽车,这部汽车很重要,在这个里面去摸,现在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护尸罗是这样子的。你不善护,那么由于你不善的话,由戒故,就你的行持来说,没有,不行;你尽管多闻,因为你的行持不够被呵斥,那你这个听闻不圆满。
【“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你听得虽然少,但是你能够做到,因为你能够做得很好,那就对了。
【“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
还有一种人,听嘛也不听,然后护嘛也不护,两样东西都不顾,那完了!
【“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那么最后一种,就是听也听得多,行也行得够,两样东西都到,那是圆满。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就说,虽然现在有善知识,告诉你最完整的教诫,你也了解他说的什么,然后照著去修,晓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处。因为我们世间忙著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唯有如实的修法,这个才是实在的,这个才是坚固的。但是你虽然知道而不认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结果你仍旧在粗重当中,在暴恶当中,那你的听闻,你的了解没有多大意思!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如果你很欢喜的听见圣者告诉我们的如理言教,然后听见了,了解了以后,跟著身语照著去做,正确无误的,这样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个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后的必然现象,对于真正的佛法,佛法的特质、实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从转染成净的,深忍欲乐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个大家欢喜,你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会欢喜。于是你护持自己的,深深的根护,这个就是我们护持我们六根门头,这个就是得到了听闻的益处,然后呢你能够达到彼岸。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上面那一句话当中三件事情,是要连下来的,听闻、随转、修心要,听的就是这个,然后随转的,就是把自己从凡夫的习染,转到跟法相应的,转到那个地方,照著他去修,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气力,就可以了脱生死,进而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地方,处处地方指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说我现在没有好好的修行,把时间空空的浪费掉了,这样的话,到死的时候,懊悔就来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痴凡夫啊!现在贪眼前的小便宜,结果两脚一伸,忧悔来不及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未获根底,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要从这个上面跳出来。那个时候,就苦恼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后悔、苦恼?爱著言说失,都在文字上面空话!这个是一个大失著。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就像我们去看戏一样,戏场里面,看那个台上那些人打斗,哇!好啊!在我们这样喝彩叫好,看别人好,自己没有你的份,没有!要自己去做,这个才对。所以这个在在说明,我们都在语言文字上面。现在我们是真可怜!我以前也是这样,以后也遇见很多同修,常常觉得,这个我都懂,这个我都了解了,念了几年书了,结果念了几年书,修行居然还在门外,反而说这个念书没有用,实在可怜!实在可笑!问题都在这个上面,就算懂了他也不照著去做,还是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往往有这种感觉,就好像讲修行跟这个教理是二件事情。譬如目前我们常常讲唯识、中观,在我现在的感觉,不管唯识、中观,这两样东西,对我们修行都是最佳指导,实在好极了,你要了解这个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话,“法相”!没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可是你把问题的根本,要想从根本上面配合净除的话,是中观。反过来说,那个问题的根本,你要去运用它的话,要靠那个法相。就好像我们说这个汽车,你要汽车怎么开,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后呢,这个引擎的原理,你了解了以后,你要用到这个车子里面的话,你摆在地上滚嘛变成汽车,摆到天上飞嘛,飞机,那这个法相一点都不能少,是这样的配合。如果你真的了解,你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地方,无非都是运用这个,深浅不同,最浅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没有一个离得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了半天,文字中弄得很美,修的时候说没有用了,我实在觉得好遗憾!好可惜!也是好颠倒!慢慢的我们从这个上面下去的话,我们都会摸到这条正路的,即算是并不彻底,但是这条路,是绝对正确。
【“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这个皮没味道的,它真正要吃的在里头。如果人吃那个皮,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们那天说那个笑话,没有到过南方来的人,说这个甘蔗很好吃,可是这个肉很难吞,这甘蔗叫你吃那个汁,那个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当然难吃了,现在更颠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个皮,那不是更笑话嘛!我们现在就犯那个毛病。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现在我们讲话,讲的话就像甘蔗皮一样,所以要从那个语言文字上面,深入法义,而这个里边的味道,就是在这个皮里边的味道,所以我们千千万万要远离这个言著。可是这个言著,要从这个上面进去,把那个皮拿掉了以后,然后思惟里边的真正的内涵,不要放逸!所以这个地方,真正有心好学之士,务劝你们不要空下来,往那个凉亭那边一坐,三个人那么一聊,跑到那个地方一聊,聊个半天,跑到那里去一聊,聊个半天,一天易得过,没有用啊!这个是第四条,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实前后是首尾连贯的。你有了第一条,前面的就跟著来了,但是第一条之所以能够达到真正的成就,靠这一条。同时,你有了这个修持,你前面这个听闻等等,才能够真正深入,否则的话,你始终在那个障碍当中,慢慢的转。下面第五,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我们对于这个所讲说的这个老师,觉得这个就是佛,反过来,佛就是这个老师,我们对他要发起恭敬。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样,直接就修行来说,这是我们恭敬,这是我们真正进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环,没有恭敬,都不行,绝对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如果你要去听法的话,千万不要怀著轻慢的心,这轻慢的心对我们是最大的损害。不要说他是个大善知识,你不能轻慢,就是一个普通人,再起码的人,你要嘛不坐下来听,听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为他这个人是有差别的,法却是佛讲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所以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老比丘的四果那个公案,他这就是什么啊?专、诚、敬三个字。三个年青人,拿著皮球,往他头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证了四果了!我们恭敬第一个重要,那么,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就是我们真正要想修圆满的佛法,什么是圆满?佛陀境界才是圆满,所以你把说法的法师,看成佛陀的话,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你恭敬心,不会寻求过失,一寻求过失,真正受害的是寻求的人,不是这个老师,这个我们要了解。向后处处地方都说这个,你有一念寻求别人的心,那个寻求别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当中,受害的地方。佛没有一个例外的,或者说,他看不见人家的错,不是看不见,他总是把人家的错,转化成他的功德。人家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如理,它引发他的悲心,引发他的智慧。因为有了人家的不对,他要去救人家,他是这样子的,他一看见人家不对总要找什么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发他的大智。假定你能够从这个地方著眼的话,那就怕你不分别。现在我们不是,这个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学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这样,这个是对自己的利益。还有呢,修学佛法,既然都是彻底圆满的话,你念这个说法的法师如世尊,于是你的目标加深扩大,这个才是你究竟圆满的榜样,你不会停止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人来说,是如此,这也是究竟圆满的希望的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说眼前的这个,就不局限在我们现在所要修的这个圈子里头了。最后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最后一个呢,对正法理,觉得怎么样啊?由于听闻这个法,而使得这个如来的正教,久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又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的好处都靠佛法,不管世间,出世间,都是靠佛法而来的。这个佛法真正对世间有两种功效,一个叫增上生,一个决定胜,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眼前的世间的利乐,这个叫增上生,当这个圆满的时候,叫做“报土”。当我们初机开始,一步步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向上就是这个。所以如果说要想得到利乐的话,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间。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那么,你能够享受这个佛法;反过来,你能够推展佛法的话,那么增长你的功德,而这个最后圆满的境地,这个就是报土。所以这个东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们拿世间来说,好像心、物是对待的,实际上,佛法里边是相互为缘的,分不开的。要这个好必需要那个,要那个好必需要这个好,这是互相因待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呢?我们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标要广大圆满,所以广大圆满的这个目标的榜样是佛,达到圆成的境地是清净的佛陀,而这个清净佛陀的果,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所以我们希望佛法久住,不断地增上,增上最后的结果,是究竟决定胜。所以我们对于所听闻的佛法,一方面自己是下手处,一方面要推展开来,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人是佛,然后这个境就是这个圆满的报土,因就是现在,所以第五,第六是这个而言。那么,这样一来的话,这个就是圆满的教法行持者应该有的开始第一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完整的话,因正,这个果实。这个六条,这个是六想,所以我们要断器三过、要具六种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够这个做到了以后,你说我们能不成就吗?当然能成就。到那时候,不要说人家真正教我们,我们一心一意去听,就是人家跟你开玩笑,他也拿这个皮球,叫你坐在四个角上面,我还找不到这个机会!就怕不来,他来找的话,我也证罗汉了,不是吗?所以,这个真正重要的,现在我们主要的,就是净化自己。下面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
再说不管是讲也好,不管是听也好,如果说你讲完了听完了以后,不真正用在身心上头,“自相续”就是身心,不用在那个身心上头,而把讲的跟听的分开来,跟那身心分开来,讲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摆在一个地方,做另外的说法,那么不管你讲什么听什么,没有用。这话怎么讲?对于我常常引的这个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师跟我说,某人呀!你要这个样啊!我就说,有的时候,嘴巴上面讲,有的时侯心里这么念,我还是个凡夫嘛,那就是讲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另外的话。他本来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个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讲我是个凡夫,那你跑到来干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现在,再来追悔,责问自己,这是我自己的毛病说给你们,但愿你们少犯,你们能少犯,你们就是能够快成就。而且有大损害,所以我们要真实的抉择身心,而听闻之,所以必须要为了抉择自身,什么叫抉择呢?就是来明辨这个法说些什么,这个所说的内容,在我们身心上面,指的是什么?现在我们的身心,是跟所说的相顺?还是相逆?相顺是对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对的,如何去改善净除,这个才是我们听闻的目标,也是我们讲说的希望,共同的。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说,我们要晓得我们面上有没有脏,拿一个镜子来照照看,看见了,然后呢要去掉它,不是拿这个镜子来开玩笑的。
【“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现在我们听闻正法也是这个样,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以去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自己身心上头种种错误的,都看出来了,在这个法镜当中照出来了!对的是这样,不对的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就生热恼,懊恼说怎么我这个身心,这么个差,差到这种程度啊!那么,有了这个了解,有了自己对于自己的烦恼,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进一步去修行,这个才对,这个烦恼,就怕你少。现在呢,我们不是,我们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烦恼,只看人家的烦恼,还有呢,就是自己心里面,懒懒散散。这更可怜的我们在烦恼当中,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怜的,人的真正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不知道,实在可怜!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烦恼,然后要了解如何去净除,发现了这个的话,然后去净除,那是真正要烦恼了,我怎么这么差!我一定要跟它斗,一定要把它战胜,这样我们就有份。在我们这本书上,这个传承说是由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然后呢,西藏阿底峡尊者有一个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个弟子,这个人叫奔公甲。那个奔公甲,这是个大强盗,那个东西非常厉害。那个强盗,可怕的程度在当地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哭了,闹了,只要人家说“奔公甲来了!”那个小孩子马上不哭,会有这样的灵验。相传,有的时候,一个年纪老的一个老婆婆,人家跟他开个玩笑,说奔公甲来了,大家听见了,马上逃,那个老婆婆一吓,就吓死在那个地上,这个人这么个厉害法。结果后来,他接受了佛法以后,他一心修学。他怎么个修法?这个故事真动人哪!他老师告诉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拜佛、念佛、早晚课,他一概没有做这些事情,他自己关在心里面看自己说,老师告诉我这个叫烦恼,我要去掉它,怎么转化。所以他起一个念头,自己说这个念头对了,好高兴,又说把恶念克服了,高兴,他把这个手,代表这个好的念头,作对了,他就举这个手来,举起来,自然,自蹦、自跳、对了!这个时候,他起了个恶念头,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个手打得又红又肿,然后他在墙上面,起了一个善念,就点一个,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十二卷B面
起了一个善念,就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每天只做这个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来,就看念头,自己起心动念,在这里想什么,他老师告诉他了以后,他就关在里面做一个这样的事情。过了几个月以后,他的老师是谁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传阿底峡尊者全部心法的这个;那个阿底峡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经常去看他们。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个奔公甲,奔公甲看见老师来好欢喜,恭恭敬敬的。说:“你这些以来,做了些什么?”“就做这些。”他老师不知道,一看那个墙上,画得满墙都是的;有的是黑点,有的白圈圈“什么!你怎么忙了几个月就是忙这些?”“对呀!就是这些!”他很起劲呢!心里面很不高兴:“你这个是什么一回事情?”他然后告诉他如此这般:“啊!对,对。”他就对著这个墙磕头,这个真正修行唷!所以我们不要说“我现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盘多少腿;然后我这个念唱是对,你那个念唱不对!”在我的感觉当中,我们走上岔路了。奔公甲后来成为一代善知识,他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到现在流传不绝,他的故事,每个故事动人的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众当中应供,大家很多人应供,因为他出家晚了,坐在后头。他们那个行堂像我们现在一样,那个行堂是好的,他们那个西藏人吃那个茶,那个茶供的时候,有个奶茶,上面那个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后来,那个东西没有了,越来越少了,他坐在后头,慢慢的,开始的时候用功,后来起了一个念头:“肚子又饿,又冷,唉!轮到我的时候,那上面的油都没有了。”他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心里觉得:“啊!奔公甲,你又来了!”就这样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个钵,叭!盖在那里。盖在那里,那个行堂跑过头来,“咦,轮到你了,把它拿出来”他说:“那个坏蛋已经吃过了,今天饿他一天。”,那个人不晓得他干什么,“你拿出来”,“不行,坏蛋已经吃过了,要好好的饿他一天!”他因为起这么一个念头,就把他那个钵摆在那里.所以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善知识,修行人的典型。佛告诉我们,他不怕坏;佛世的时候,鸯堀摩罗这么坏,然后呢种种典型,结果都成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聪明,一点用场都没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都诵通六万偈,无所不通,结果下了阿鼻地狱。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该做的地方做这一个,真正要做的地方做这一个。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的随闻的修学、听闻,如理行持。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我这个卑鄙的、恶劣的行为,这个影子,被这个法镜一照,照出来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我该痛恨的、厌恶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这样。岂不见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国,乃至于那一个修道人都是这样,真正修道人看不见人家过失,为什么?看自己都来不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后,然后你看见别人,救人都来不及,这是千真万确!等到你把人家救起来,你就成了佛了,然后你生生世世,永远做这个工作;这一定的,所以我们下脚第一步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意地起痛恼,这个痛恼干什么?痛恼我不成材,然后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
前面那个苏达萨子,请了月王子,月王子是个菩萨;他请他讲法。
【“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晓得他够这个条件了,够什么条件?就是前面说的我们一定要“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所以佛尤其在大乘经典上面,总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好的听,认真的听,实实在在的听,而且一再教诫,要两个“谛!听!谛!听!”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马马虎虎。听完了又怎么办?“善!思!念!之。”这几个字,修行都在这里!“善”:善为抉择,去思维,等到你思维了以后,一心忆念,这个念在思的后头,有了这个念就是定慧跟著而来。定慧,那么见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准备,他才告诉你下面这个法,然后你自然相应。所以这个讲说要这样;这个地方就是听,我们现在所以得不到好处的话,毛病前面已经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觉得我好高兴有这个机会,了解怎么真正深入,毛病在何处。今天大家一齐从这地方深入。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
总之,这个总结起来,整个的大纲,我们真正开头的发心应该怎么?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
你要想成佛,这佛是果,那么要种什么种子呢?因地上面怎么做呢?
【“因须先知,”】
因当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
【“知须听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听!
【“是故应当听闻正法。”】
要听闻正法,那么这个照著次第都来了。
【“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这个听的过程当中,他又照著先是闻法的殊胜利益,有了这个,然后自然而然启发勇悍心,勇悍就是精进,所以讲“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你听闻了以后启发信心,觉得这个才是你真正希望好乐的地方,然后呢?你有了这个好乐心,紧跟著勤践的行为,精进的行为来了。听了以后,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准备,就是这个:“断三过,具六想。”这样真实的听,这个是对于听闻的道理。
【“第二,说法轨理”】
说法的轨理,那么,讲应该怎么讲?平常在大乘教法当中,这讲,有两种方式:有一种是随分随力的讲;有一种呢,等到你圆满证得的讲;佛陀这是两者同时并行,双管齐下的。讲,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标,是帮助别人,所以最后一定讲;学的时候也讲,就有两个理由:一个呢对自己学来说,是教学相长,你教别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听的人更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既然我们要修学的是大乘圆满佛道的,所以你要随分随力相宜的状态当中,也多多少少讲一点,因地当中也种下这个因,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差别要晓得,要晓得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开始讲了,到什么程度慢慢的把那个讲的程度也可以加深,这个要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虽然我们初机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晓得;不过晓得了这个之后,注意啊!不要我们现刚刚学,讲的条件还不够,看了这个讲的条件这样的话,然后又拿那个高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又完全错了。始终记住佛法这个东西是净化自己的,讲说的标准,还是当我们自己去讲说的时候,看看对,我够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条件,还暂时停一下,我要讲说的基础条件是这样的;不是说我现在书本上面看了这个之后,马上就跟人家讲一遍,那完全是我们像个唱片机器一样;人家说鹦鹉学语,鹦鹉学语,鹦鹉多多少少还有点脑筋,唱片是个木头,我们真像个木头一样;如果这样的话,那个是对自他都是损失。所以说,这个说法的轨理是什么呢?分几部份:
【“第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讲说法有殊胜的利益,这个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讲之前,心里面要承事,大师就是佛;佛跟法这个前面。那么,真正讲的时候呢?
【“以何意乐”】
心里应该怎么样;讲的是行持,意乐是心理。
【“加行”】
行为应该怎么样?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对所讲的对象,在什么情况才该讲,什么情况之下不该讲,这个差别何在。现在分四部份,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这个说法的殊胜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需要什么?“不顾”这个。如果说你为了利养恭敬、名闻等等的话,这种染污叫做不净说法,这个事情做不得。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的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们必定要先要拿这个法来自己观照自心;你不观照不会认识的。我们总觉得,我还是法师,还是去度人;这样的的确确也未尝不错,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心,染污、清净的行相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心里一个念头起来,你就晓得了,它是什么,那个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候你能够去做的话,有殊胜功德,不得了的殊胜。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这个佛告诉我们的,弥勒菩萨说,这个无染法施,就是清净的法施,那么换句话说,内心当中,不要染污。平常我们常常说不净说法,内心不清净的,贪图前面这些事情,有所求而讲。这个还有一个毛病,当你有所求的时候,你会扭曲那个佛法的。比如说今天为了求什么,那就赞叹布施,你要什么,你就赞叹什么,你不知不觉当中,那个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所以这一点特别注意,那么无染的法施是什么?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这个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个利益来。
【“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魔罗就是魔王,魔罗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里边。
【“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最后这个“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说能够随分的一直行那个法施。这个二十种利益不详讲。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除了这个二十种,其他的经上面处处地方,讲那个说法的殊胜利益,在这一点,我们要至心的发起殊胜的胜解来。
【“其中成就坚固者,”】
上面有一个坚固者。
【“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
以及
【“故译”】
就是以前老的译。
【“译为成就勇进。”】
这个是二十种,就是说法的殊胜利益。这一点我们要随分随力的从听闻,然后有了认识了以后,从这个方面,慢慢的慢慢的启发他,这对我们有绝大好处。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我们怎么样承事供养佛跟法呢?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
佛讲般若的时候,自已亲自弄那个说法的法座,为什么?他恭敬那个法!所以
【“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要晓得,法是佛母,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从佛法,听闻佛法,然后照著佛法行持,从法出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法,要无比的恭敬,这个道理就是在此。讲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却是诸佛的教诫,法这一点我们要辨别的清楚。法,本身,应机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从大到小,然后,显密不同,性相的差别,这个是应机的不同,圆满一样!每一个有它的特别的适应性,我们千万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现在有这种毛病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要注意,很明白的就是我们现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为什么安排这个,你能够有了这个认识了以后的话,对我们就不会妄加是非,对你就有好处;否则的话我们动不动这个大乘、这个小乘,大乘谤小乘尚且不可以,现在有很多人,小乘来谤大乘,那更是颠倒!所以我上次特别给大家说的说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无垢友,他五印度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就因为毁谤世亲菩萨,毁谤大乘,马上堕落地狱当中,阿鼻地狱!这么严重法。所以这个谤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们起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我学禅的,他是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马上说:错了!错了!内心上面的染污;同样的你念佛的也一样的,不可以随便轻毁任何一个人,你只有说:“我现在能力不够,我只有念这个,等到我能力够的时候,我也要学这个。”那你就对了。所以这个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话,就得到恭敬的好处。所以于法起大尊重、大恭敬,并且随念大师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单单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话,就大敬重,这个随念三宝的功德对我们来说,它有无比的效应,因为后面,等讲到皈依的时候,他会提这个事情的,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所以平常我们说三皈依,三皈依,真正三皈依的时候,当你念到的时候你心里就跟他相应了,那时候你就会内心无比的欢喜,这个就是无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皈依,你心念怎么动法,那个时候,你不管是在干什么,你坐在这里听,不管听什么,你心里面就相应欢喜;睡觉也是一样,你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觉得我跟法相应。你这一念跟他相应,一念的欢喜,这个功德随时随地就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么好啊!所以我们要善巧运用。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说要求往生的话,有其他的,一样,你要得到的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得到;所以的的确确,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三宝中来。法,那么我们讲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意乐,所谓意乐,心里的状态;加行,身口的行为。
【“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
我们概念也要具有五想;听法的时候要六想,六想第一个是病想;现在讲法讲给别人听,自己是医生,这个病想,不是,这是从医生开始,治别人病。
【“谓于自所应起医想,”】
这第一个,自己是医生;因为自己是医生,所以作医生之前自己先问问,我是蒙古大夫是骗人的?还是真正有本事医得好人家?这个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呢?
【“于法起药想,”】
我如果是真实的医生,开出来的药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实的医生的话,这个药开出来的话,不一定能够把人救得好,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这个佛法是药。
【“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那个跟上面的一样。
【“及于徒众”】
除了这个以外,对于徒众,听学的人,
【“修习慈心。”】
你为什么要跟他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为了这个、要那个,是为了要把他们救起来,慈悲心,因为你有这个,所以才能够
【“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
不会说跟人家争是非,我对他错,嫉妒别人,别人不对的话,嫉妒别人,这都没有;世间上面常常有这个“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或者我们说:“自古文人相轻。”这是世间相,佛法不是;互相赞叹,道理就在这里,你真正相应了,必然会的;否则我们不相应的话,我们也同样的必然会嫉妒别人,自己的高明,这个法就害了自己。然后呢,同样的还推延懈怠,慢慢地来,懈怠,这种都不会,而且不断地讲也不会疲厌。还有呢,
【“赞自功德举他过失,”】
这个都可以避免,这个我们了解的:赞叹自己的,说别人的过失;
【“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这些都没有了,这都应该除掉它。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那我们真的一无所求吧?有,也可以说一无所求,也可以说有所求。这个怎么说呢?我们应该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他成佛,这个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归无所得,所以这个叫无所求;关于这个无所求跟有所求之间,我们现在不要拿我们的知见去辨别,我们对这知见还并不正确的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无所求是求些什么,我们往往会弄错弄颠倒,我们好好的学下去。它对这个所求的有一个严密的定义,而所以这个严密的定义就是指我们的心里相应的行相,那个时候,认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话,那就对了。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法的功德,当然我们说法一定有功德,这个才是我的安乐的资具,而不是眼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现在常常说我要无所求而求,在我们凡夫要无所求而求真难,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点点的教授,现在真欢喜,是有所求的。求什么?求这个,因为我求这个,高的目标摆在这里,所以眼前那种小小的名闻利养就挡不住你了,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经验。平常叫你什么都不要,这个东西很难。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乡下的老农老圃,你告诉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获,可能吗?我们都是凡夫,都是乡下那个老农老圃一样的,你说好了,你现在无所求,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这个事情很难。叫你名闻利养都不顾,这做不到,他现在不,叫你不要顾小名小利,然后那个大名大利摆在这个上头,然后呢把这个利害摆在这里,你自然而然很容易舍得掉了。所以印光大师开头的教我们讲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说在这个地方,以前这个讲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们的这个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赞叹。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讲地藏经,沙弥律仪,讲的很多故事,就是那个因果,先不说道理,就告诉你,你照著这个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舍掉了,但是它那个高远的大利益来了。真正修学佛法,那个高远的还不算,还要比他更高,高得不能再高的,你有个大目标,而且这个大目标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那时候你用那个东西,你舍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发的这个善法欲,尤其是大乘,并不叫我们断除的,是净化,把这个现在的贪心,转成功追求无上菩提,无上的善法欲,策发这个大精进,这个力量真好!真好!所以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内,我们这里那个山坡地很陡,每年台风来了以后,真糟糕,把山上那个肥土都冲掉。你别看那个土,这是无价之宝,金刚钻什么等等的话,有没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现在地表的表土流失的话,将来一片沙漠,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了。现在他说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么办呢?上面造一个林,做一个坝;这么一来的话,他善巧的把那个水落下来,经过那个树林,表土保护了,然后做了个坝,这水蓄住了;结果把这个本来有害的东西,产生最大的电力。现在我们这个脑筋里这种贪也是如是,你不要一口气,不要拿掉它,不要断掉它,你善巧的把它转化,本来是最危害的东西,变成最好的东西;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过患为功德。”最后即烦恼就是菩提,不要你转,它本来就是。就因为你在痴、无明当中,这样好的。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贪,要贪这个。”这个就怕你不贪,不过,他不用同一个贪,因为用了同一个贪,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的老毛病又现起来了;所以另外一个名词--善法欲,还是个欲。
【“其加行者,”】
上面说意乐,加行呢,我们行为怎么办呢?
【“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
这样,前嘛要净身口,不但内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后不但是身上面,然后我们的道场!然后呢,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所以平常我们的比丘戒,有种种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们赞叹佛就可以。乃至于譬如说,平常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乃至于鬼神、草木,都不能动,但是维持道场,这个可以,庄严这个道场。就这样,诸如此类,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为了尊敬法,行为上面要有这样的。进一步在讲的时候,“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
正式的,前面还要诵咒;比如说我们现在念金刚经,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么安土地真言,安什么,然后除灾障,八金刚,就是这些,净口业,净身业,它有它的绝大的功德,绝大的道理在。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教法都支离破碎了,所以这套东西这个仪轨都不完整,当年印度都有,你能够这样一做的话,那个百逾缮那,逾缮那,平常我们说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轮王巡回的这个一个里程,那么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三卷A面
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在这么百逾缮那之内,魔及魔众都不能来;纵算来他也不能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诵咒。其次,“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真的讲的时候要审定这个义理。现在我们讲的这个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很重要。这一点阿底峡尊者传记一开头就说明,佛法有没有,靠什么?靠教法住世与否,这个教法就是教理所说的真正的内涵。这一点是靠有否师承,有否传承。我们千万不可以依自聪辩,自己看,以后觉得这个样、觉得那个样。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的话,那就现在产生了这个流弊,尽管教法处处皆是,但是修行是两件事情,而这个就是他的问题所在。乃至于说譬如“法相”,本来是修行最好的指导,因为你不得真实的内容,就变得苦苦恼恼,背这个名相,背得其苦无比,差别在这里。这个才是我们讲说之前应该确定的。你能够确定了以后,那么就是你文词不美也没关系。所以他上面告诉我们,那个讲法师你不要觉得他的言词这么差、不文雅,他只要指出来那个道理,真正的合理合义就好。义理固然没有错,还要因喻至教,要几样东西;这个理路非常清楚,这个非常清楚的理路,还要用种种比喻,因为佛法是很高深的东西,你要用容易明白的事情做为比喻,让学的人了解你所说的这个前后必然的关系,这道理是这样,来说明这个圣教,然后运用这个圣教,这样的去宣说。下面引经,
【“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那个是在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当中,说末世菩萨宏法,尤其是宏大乘经典的四安乐行当中;不过这个经,经过印度传到西藏再转回来,所以翻译的文句,字句有一点不太相同,内涵却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世智聪辩的智慧,具佛法正知见的智者,应该没有这个毛病,然后呢种种的众义,这个意义非常的圆满、和美,讲出来的话和、美。复应远离诸懈怠,不要厌患,应离一切戚,一切戚就是不相应的,这个都是。然后对于听的人要有慈力,这个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说法最主要的条件。如果你没有慈悲心的话,我们会想,你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什么都不要,说了个半天我干什么?累都累得个要命,这慈悲,为了他们好,就像父母一样,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例外的,一心的精力都为了子女,为什么?就这个。所以这个修慈悲心,为什么修慈悲心七因果当中,第一个就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既然要救他们,要讲说法,也要有这种心力。昼夜善修最胜法这样,自己讲也这样认真去做,这个是最殊胜的。以种种俱胝阿庾喻,俱胝、阿庾,那两个都是印度的大数目字,种种譬喻令一切众生爱乐欢喜,这个才是我们讲法的目的,而不是对他们有所希求世间的事情,不是。不要什么?不管是饮食、衣服、卧具等等。于诸徒众悉无求这样。那么真正的要什么?
【“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
无非是一个目标─自他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这个真正利益世间,所以要说法,这样的说法这是我的安乐具,所以称他为安乐行,这个才是我们的安乐行。最后一个,那么什么样的对象该说,什么样的不该说呢?下面说,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
什么对象不讲,什么对象讲,
【“如毗奈耶经云:”】
戒经上面说:
【“‘未请不应说。’”】
佛法这东西要请的,这点很重要。现在送上门来自己还不愿意,实在是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对于这一点,真正想学的人,这一点务必要注意,总觉得好像委委曲曲,这个实际上在说起来的话,是伤害了自己。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的确这个地方要把他净除掉。
【“谓未启请不应为说。”】
如果没有请的话不要说。也许我们说,你不是慈悲吗?错了,不是,我们不了解真正慈悲的形相,我们常常方便出下流,世间很明白,母亲是最慈悲的,但是母亲教不好孩子的,溺爱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孽子,这个不是很明白吗?例如我们中国的历史上面看看,昨天说的那个道宣律祖是这样的。要是我们世间的眼光来看,这个师父真不像样,就硬是不要那个徒弟,怎样求都不理他,最后终于把他锻炼成功一代伟人。我们当年禅宗的河西狮子,这个公案也是一样。他们三个人约定去参那个汾阳朝庆禅师,然后从南方跑得去,所谓河西就是河套以西,现在的山西那个地方,山西、陕西,那儿冷得不得了,南方去啊,千辛万苦,冰天雪地,这样的。不像我们现在,好简单!飞机,飞机下来汽车。这样的虽然没有汽车,没有小包车,没有公共汽车,那时候没有,两只脚硬跑,还得去讨饭。跑到那个地方已经夜里了,一看,“这三个冤鬼”,叭,把门一关,关在门外头。要我们的话,说这个大善知识,跑到去亲近,这么个残忍!我们不把他骂一顿还才怪,他们三个人说“好好,到了这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一夜,明天再说。”结果到了第二天,那个大禅师打开窗子一看,这个冤鬼还没有走,刚刚洗过脸,一盆冷水叭一下泼出去倒那三个人,这一下三个人当中两个人受不了了,两个人都跑掉了,最后第三个还是挨在那个地方。看见冤鬼还没有走,好好没有走就让他进来,然后一跟跟了几年。有的时候忙了半天跑得去,一跑到老师面前,老师便将他痛呵一顿,忙了几年,最后河西狮子─一代大善知识,都是这样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了解真正的佛法。我鼓励你们看密勒日巴尊者传,绝对不是说要看密宗怎么样,最主要的眼前一段,他经过这么样的严格锻炼,才锻炼出这样的人才来。但是现在我们看过了暂时不必忙,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教法内容真正了解了,那个时候你才晓得,为什么百炼金钢?天下没有一样东西例外的,你必须经过这样的炼,才炼得出来。要不然为什么不成材呢?这我们要了解,我们现在心理上的起心动念,请问是什么?什么?想想看,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吧!什么东西?两样东西,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我多少年来的毛病,到现在一直懊悔,一直努力做的就是这个:软暖习气─见烦恼、思烦恼。祖师也都是告诉我们这个,舍不下,不但舍不下还要保护他,以种种理由。
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二十多年以前,我出家在狮头山,我是跟我师父住在后面那个小茅棚里面,前面的大众总承蒙他们很看得起,那时候刚出家,固执也是很固执,现在想起来也是很糟糕。我师父捡了一件破衣服穿在身上觉得很好,好衣服就是不肯穿。现在才了解,随分,没有好衣服就穿破衣服,有好衣服就不妨穿个好衣服,那个时候觉得破衣服才可以,吃东西都是这样,还自以为修行。下面有人劝,说这个身体很重要,假藉修真啊!好,我就跟他们辩论,反对说假藉修真,其实我们认假作真,说得头头是道。等到我过了几年想想,我真的像我说得那么好吗?不是!那时候虽然我嘴巴说得很对,这是什么?见烦恼,非常厉害非常厉害,平常我们就是这个样,第一点难,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为什么要请的原因,道理是这个。所以龙树菩萨一开头也告诉我们,乃至于我自己的经验,我自己得到受用的也是这样。我只说出其中一个公案。有一次我听我的老师说,他的一个老师,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要来,那么事先的确也有很多迹象,那时我心理已经一心对他仰望,对他恭敬。这个心情实在是无法说得明白,但是你们只要真正去做的话,你们也会感觉得到。很早以前我就一直在盼望,什么时候就想,拜佛的时候就求这个。那天去的时候,事前洗了个澡,头发剃得干干净净,然后也是做了些供养在那里,这都是一个人偷偷的做,也没有人看见。跑出去,跑每一步路,我自已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就好像踩在地上那个脚特别有力那种感受。这个的的确确,当你心里面一提起,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不会那么觉得轻飘飘,有也好,没有也好,那个感受就完全不一样。然后坐在那个地方,一心一意的。那个地方听的人非常多,我就坐在那里,然后就开始讲。讲的内容是平淡极了,可以说,好平淡好平淡,就是这么个平淡的。他就说,现在的人,世间啊,大家充满了烦恼!其实我们对象没认清楚,大意如此,往往觉得责备对方;不是的,真正关键还是自己,内在,你只要把自己树立在你心上的一个藩篱拿掉就对。他就举一个比喻,说你看见一个人的话,总觉得好像对方先要向你笑一笑敬礼你才向他笑,你何不先向他笑呢?这么简单的,你先以你相应的法对他,你做对了,自然而然这个反应是会很好的。就这么平淡,我只是讲那个内容。唉!妙了,我第一次真正我自己觉得跟法相应,就是这种感受,忽然之间身心上面就像,我也说不上来,真说不上来,浑身就融在一个什么里边,这个一身就充满一种欢喜,我无法说得明白,欢喜得不得了,这个境界维持了好几天。然后回过头来我就觉得经上面讲的这个道理,他不是个道理,体会得很清楚,随便看见一个东西,就觉得经上的妙意,处处地方都现起来了,原来就是这个。那个还是很简单的,不是说有什么修证,我好几次都是这样,所以以后晓得,原来这么好,恭敬,专诚。怪不得这个老比丘,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这样,何况是一个真正说法有成就的人,所以说真正重要的在这个上头,我因为得到了这种好处以后,所以我常常在求。有一次遇见一个老师之一,老师就问我最近怎么样啊?这里生活如何啊?那个生活非常苦,他们也晓得,我年纪又大了,身体又不好。我以前在美国这环境过惯的,非常好的环境,后来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苦得不得了。我早晨起来的饮食,一杯茶一个大饼,然后中午馒头,一碟菜,所谓那个菜的话,简单极了,今天洋芋就是洋芋,明天茄子就是茄子,后天白菜就是白菜,放点盐、放点油煮一煮,向来就是这样,转来转去就是这个。到了晚上,白饭、汤,那个汤就是加点盐,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就是有的时候,人家同学拿几粒粘盐,大家好高兴,大家抢著盐来吃吃,你可想而知那个生活单纯到这个程度,但是同学没有一个人叫怨的。所以我的老师之一,跑得来就问我,他说你怎么样啊?他们也有人总是觉得叫我多买一点营养,我就不要,我已经欢喜得不得了。所以他问起了我,我就跟他说,我在这里样样欢喜,样样满意,要求一样东西。他说求什么啊?希望师长的加持,听了一下,他眼睛一瞪,加持?是你自己加持你自己,这个还有求的吗?一句话,当时我在那儿好像打了根闷棍一样,我还觉得很欢喜呢!说实在的话。但是完了以后我想到,一点都没错,你自己加持自己。靠什么?三个字,专、诚、敬心,记牢。所以说我们现在最起码的,未请不应说。
【“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
就是请白了,还要看他是器非器,尤其是这种器很高的,请了以后也不说,要磨折他,这个理由。反过来,
【“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后面引一段经来说明。假定是你为了法施来讲法,那么对于来请你说的这个,你前面先应该自己谦虚一下,我自己学的没有广博,而你是个善巧的人,像你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菩萨前面,我怎么能讲呀?这个讲法的人应先说这个,不要说就匆匆忙忙的说出来。应该先观察对方是器非器,如果晓得他是一个器具,那么不请也应说。这个里边也引一段公案。两个。现在你们手上有一本宗喀巴大师的应化因缘集,这个宗喀巴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上首弟子。一个你们翻开那个大师的传,有的人带来,有的人没带来,没带来回去的时候看一下。第一页有一张照片,那个照片的下面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大师的两个上首弟子,他的整个的教法就在这上面。一个叫贾曹杰,一个叫克主杰。这个贾曹杰,就是能够圆满的传承宗喀巴大师佛法的这个弟子,克主杰是对大师教法最纯正的保留者,他们两个对于大师的教法,有最了不起的贡献。这个贾曹杰第一次去见宗喀巴大师的时候,还有这么一段公案。他自己是后藏不知道那一部分,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学者,听见人家说,宗喀巴大师这个人何等了不起,他心里不服气,真的这么好吗?我就不相信,我就要跑得去看看他。那天他就怀了这种心情跑得来。宗喀巴大师正好在那地方讲说,结果外面进来一个人,就是那个贾曹杰,大摇大摆的上来,宗喀巴大师一看对方上来了以后,连忙从座位上下来,旁边坐一个小座,就坐在那个地方,然后继续的讲下去。那一位老兄,居然就呯呯碰碰跑上去,坐在宗喀巴大师让出来的那个大座上面,坐在那个地方很神气的听。结果一座还没听完,他就下来了,等到听完一座,就跪在宗喀巴大师前面,啊!这个教法是闻所未闻,义理广、深。从此以后他一生就完全跟著宗喀巴大师,而把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弘传。例如说:不怕我们没有慢,就怕我们慢错了,真正重要的我们要用对,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真的修学佛法最怕的人是什么?怕烂,不怕这个人狷,不怕这个人狂,世间也是这样我这个地方随便这么提一下。这个上头告诉我们,我们讲法的时候应该这样。但是假定你确定晓得这个器的话,那么有另外一种方法,那是鉴别了以后。譬如说,我们刚才说那个祖师,中国的祖师对那个弟子,晓得那个弟子成气候的人,那你不必跟他谦虚,你就磨折他,结果他就成了材了。
【“复次毗奈耶经云:”】
戒经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个是戒经上面的一个条规,念一遍大家就晓得了,还没有受戒的人,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3-17 21:29:04
|
只看該作者
将来你们出了家受戒都晓得,目前,听一下就行。
【“‘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著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覆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是应说,依无病也。”】
这是戒经上面的,就是说如果他站得比你高,你说法的人站得低,你不可以跟他说。这个倒不是在这个地方较量高低,表示尊重法,在任何一个情况之下,我们重法就是这样,对这个法要无比的敬重。所以平常我们请法的时候也应该了解,要至诚恭敬的去请,不要随随便便的,好像无所谓,这个怎么讲,这个怎么弄,这个不可以不可以,千万注意。反过来呢?返是应说,依无病也。前面之所以这样的话,因为他有正常状态当中,所以不可以,反过来假如这个人有病的时候,那就不受,这是戒上面的开缘。譬如说,我们现在一个人病得半死,躺在床上,照理说的话,他躺在那里你不能跟他站在那里说,但是一个人病得要死你跑得去的话,这个是开缘,是这个意思。前面是讲怎么讲,听怎么听,最后完结。平常我们讲说的时候一定有一方讲一方听的人,我们讲完了听完了马上会说算了,实际上不,讲有讲的仪轨,听有听的办法,讲完听完以后还有一个。现在我们有没有?有的,我们就唱一个回向偈,这个有大道理。但是这个回向偈我们形式是有的,内容不一定有。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样跟那个内容配合,如果你真正的能够配合的话,这个讲也好,听也好,就功德无量。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
讲完了怎么办?
【“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讲法也好,听法也好,都有绝大的功德。这个功德,我们不要白白的让他去,你白白的也有的,但是你要晓得,善巧的利用他,这样才能增长无尽;你不晓得善巧利用的话,三世怨。我先说一个三世怨的故事。这个憨山大师,他己经成了名了,非常了不起,从北方经过江南的时候,在杭州停了一下,不晓得多多少少人都到杭州那里,我一下记不住了,不晓得多少人就来听法。有一个人姓刘叫刘玉寿,他那一天来问憨山大师,我今天早晨做了个梦,梦当中说有一个人长得很魁武,但是他那个嘴巴凸出来,很尖的凸出来,像个猪嘴巴一样那种味道。他跟这个刘居士讲,我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个法师讲一座经,我就跑去听了一下,因为这个功德,所以转生到了宋朝去投为一个大将,谁啊?曹彬。曹彬是宋朝宋初的一个很有名的大将,那个时候攻江州,久攻不下,最后把江州攻下来了以后,他发了一个大嗔心,就把城里的那些人统统杀光,屠城。因为这样的因缘,受尽无比的痛苦,完了以后生生世世投猪;明天一大早我要被杀的那个猪,跟你有缘,祈求你救我一救。那个梦做完了就醒过来,真的醒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住在船上面,江里面来,听见那个猪哇啦哇啦叫,他就想起那个梦,赶快就跑到那家人家去,就想去救那个猪,跑得去那条猪已经宰掉了。他就问那个大师,我这个梦是怎么一回事情?大师就告诉他,是,没错,那个时候听法那个人就是被宰那个猪,就是前生那个,说法那个人就是你。就是那么普普通通听到,就有这样大的功德,千真万确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晓得怎么回向,这个叫三世怨。他听了一座就得到这么好的福报,结果得到了福报是造罪,造了罪,然后受尽地狱苦报,一世一世被人宰。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我想这个留著明天讲,因为这两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的认真,每次去用功,对我们有很大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三卷B面
值得我们好好认真每次去用功,对我们有很大的功德。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三页,与这个殊胜相应的大法,应该怎么听、应该怎么讲。这个准备,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对我们这样的重要,实际上大乘经典上面处处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个原来对我们有这么大关系。既然我们不知道前面有这么大的关系,我们又没有准备,你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听再多、听再深的经却没有用处,原因在此。那么不但听之前,讲的之前,要有这样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那么你听的时候,讲的时候马上受用,而且听完以后还有继续的应该这样的做法,所以,当时固然受用,完了以后继续在身心上面不断的增长,这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法如理的身心就跟佛法相应。而我们就因为事前既没有准备,中间也不晓得怎么样跟法相应,听完了以后书本一合,依旧如此这般,依然故我,跟法始终没办法相应,所以看真正听闻正法之前这么重要。现在我们懂得了由讲闻法所获众善,讲也好,听闻佛法也好,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好处,这个众多的好处后来应该怎么办?怎么样使他在我们身心上面深深的种在八识田中,乃至于让它继续保持这个现行。如果你能够使法继续保持现行,那就是我们最佳的修行,自然而然,你会二十四小时都在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层层无穷的增上,所以讲完了以后他要有一个回向,这个回向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的内容相应,那么这样的话,才跟我们现在所谓一个回向有不同产生真实的功效。看文
【“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告诉我们这个是我们该做的─猛利。猛利这二个字可以作为二个情况讲,可以作为一个情况讲,现在说一下。猛就是勇猛,精进的一种状态。精进的状态这种心里上面,就是充满著一种向上向前的这种力量,这种强劲的心志。所以单单莽撞的冲还不行,要非常明利,你所以能够明利,那个是得到正见、智慧,然后有了这个正见,有了这个智慧相应,再加上强悍的、向上推动的力量的话,事情就成功了。我们作任何事情一样,开车子一定要把那个舵、驾驶盘把得很准,把准了以后,这个气缸的力量很大,然后你走在那大路上面非常快速,所以这个要我们体会到的。同时这个时候,也可以拿来观照我们的一个心理状态。我们平常的心里是什么?利不利?猛不猛?不,不相应,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有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有猛的,但是我们这个猛跟法不相应。平常我们最猛的时候,发大脾气的时候,那个时候心里很猛,实际上这个是使得我们下地狱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转过来。还有贪的时候也很猛,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修学佛法要转,就是说把那个错误的转过来,转染成净,你还是用同样的一样东西。像汽车一样,本来向那个方向开的,你把它转过来向那地方开,向那地方开的是坏的三恶道,就是不在三恶道,轮回生死。向那个地方转的话,然后从善道而跳出轮回,就是这个。然后利不利,就是拿智慧来说一片迷糊,所以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说我们用错了地方。你了解了这一点,才晓得修学佛法为什么是正见第一。平常我们除了这个猛利的贪嗔以外,剩下来的时间,心里不是痴痴呆呆就非常惶恐,不晓得如何是好。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不是在猛利的贪、嗔当中,剩下来的时间大家东去找一个人聊聊天,西去找一个人望一望、打打秋风就是这样,是这个情况,这是一种最大的损失。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养成了以后,懂了这个道理却还改不过来,这是修行的关键所在,所以现在我们懂得了,怎么办呢?要猛利。下面欲心,这个欲还是什么?我们心里的行相,就是这个,方向不同。行相还是跟我们的贪染之心,不过这个贪染是向那边的,现在的欲是善法欲向那边的,我们现在要去做的,一心要去做这个。所以他所指的方向─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不但是说,我们究竟要成佛,眼前都须要,而是眼前的因对了,才能够得到究竟的果。同样的你眼前作对了,必定得到究竟的果,你如果眼前做错了,叫三世怨。所以分开来讲眼前、究竟是二件事情,因果不同,可是这个方向却是一致,一定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的话,那必然就是这个。我们眼前受到的什么好处呢?这个当下也可以体会得到,眼前你如果做对的话,那个时候你心里上的状态,法喜充满。也许你在这个地方做的很辛苦,但是你就很欢喜。如果你这样的话,那这个结果将来一定会步步引导你上究竟之路,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实际上不要等到究竟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那个花报出现的时候,很快的就是眼前所能感受得到的。那么平常我们有没有?有,佛法上面不一定,世法上面处处都是。今天你跟人家做一件什么事情,譬如说彼此有胜负可分的,你作的非常辛苦,然后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克服了困难,或者打球当中打胜了,问你做得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可是你那个时候心里面非常欢喜,所以任何一个时候都是相应的。现在我们要战的不是世间的敌人,而是我们烦恼的敌人,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但是那个时候你心里很欢喜,这个就是我们眼前的。然后同样的因为你这样去做,我们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眼前作事作的很好,人家觉得这个人很好,上面的人也肯不断的来保护你、提拔你,旁边的人拥护你,后面的人跟著你,这就是眼前的花报,不是很明白吗?然后你这样上去,将来最后究竟的时候,你成就的就是佛果,周围的就是菩萨、声闻、缘觉等……这是究竟的,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所希望的,所愿求的地方!要这样去回向,当你心里面这样去回向的时候,然后要猛利,这个猛利,还有他特别的一个意思。我们真正的业力,一直讲业,染也是业,净也是业,业的真正枢要在那里?就是我们的心念。如果你轻轻松松、浮浮泛泛的话,这个没有太大的力量,如果你心情比较强的话,力量就强了,你愈强这个力量就愈大。所以你回向的时候也是一样,听完一心一意我要这样、要这样,你如果能这样的话,这个功德就很大,就很不可思议。
【“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
假定你以这种轨则、这个道理去听也好,去讲也好,讲什么?正法。这个正字很重要,这个正字不是说一定翻开佛经叫正法,就是说你是不是跟他如实相应?这个叫正法。如果讲戒的话,法对不对?体得不得?行顺不顺?相圆不圆?这四样东西是法、体、行、相,对了,正法;有一点似是而非的─像法,再不然的话就错了。单单摸一个行相那不对,但是他有他的好处,你只要在这种状态当中,你那怕是听一座,讲一座,也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就能够得到殊胜的大利益。经上告诉我们,讲说、听闻一座佛法功德不得了的大。平常我们说持戒一天一夜升天什么等等,你如果这样的话一定也是一样的,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个佛法的珍贵,实在是无比的。
【“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
分成这样的三个层次。假定说你讲也好听也好,能够真正做对,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由于这样的因缘,你以前造的种种的业障,这业障当中它一样的东西就是代表不恭敬,对于法与法师的不恭敬,因为这个是最严重的,其他的再怎么大的罪恶,比起这个来那很小很小。所以经上一直说,五无间罪,佛菩萨能够救你,你谤法跟这个,就无法救你,你对法与法师的毁谤,没办法救。所以平常我们这一点不大注意,这是轻忽、轻视法,那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说谤法这个罪尚且能够清除掉,何况其他的小罪,这个意思是这样,那么这是第一点。所以这个业障悉能清净,只要讲、听,我们现在去忏悔磕头,磕上多少时候都弄不起来,但是他听一座、讲一座,就有这样的功德。也许我们心里面会怀疑,会有吗?会!确定告诉你会,问题是大家现在还不相应,你真正的如法去做的话他就会有这样大的功德。还有“新集积亦截其流”,既然你正式的了解了,你当然不会再犯,所以再犯的原因,因为你的习气还在,这田舍业习气很大,现在你能够清净的话,那个业习气,就把它斩除掉了,你既然斩除掉,你理路又懂了,他自然后面就不会跟上来。平常我们听懂了做不到,现在你如果前一次做到了的话,下面跟著也做到了,就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个话要再说一遍的,平常我们所以听懂了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理路你虽然懂了,可是因为你的习气,我们的习性,还是跟以前老习惯相应的,听完了书本一合,那个脑筋里面的现行的心识,还是这个老习气相应的,这个就是什么?就是所谓我们的“业习气”,这是一种障碍。这个业的习气他有个特别的名字叫“等流习气”,或者是“等流果”,所谓异熟,等流,士用增上,这个情况。你假定说照著这样去做能够忏悔干净的话,他那个等流习气就截断,截断了的时候后他不会再继续向前推动,所以你只要第一点做到,你停下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升起的现行跟法相应的现行他也做到了,这个好处这样大,这第二个。第三又讲闻轨至于要故,因为你讲对了,听对了,所以他所讲的这个重要的内涵,在你的身心上面也能够真正的饶益了,那个时候才真的有用,你的障碍在的话没有用。什么叫饶益?什么好处?那时就是你的的确确跟法相应了,我们修行真正祈求的目的就是这个东西,你自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得不断的在增长功德,这个罪障就挡不住你了。平常的时候我们尽管说不要贪,但是好的可爱的境界现起,你就是根本不晓得自己在贪,完全跟著它跑掉都不知道。叫它不嗔,你根本不晓得自己在嗔,还觉得很有道理完全跟著它跑掉了,百分之百做了它奴隶都不知道,那个时候如果你真正的讲听的道理在相续上面得到饶益、得到好处的话,那时候你就不跟它跑了。不要说你能够认得它,认得已经不容易,就是拿你莫奈何。贪心,再好的境界摆在那里你会很轻视它,笑笑,以前老被你抓著去做你的奴隶,现在根本不动摇,你有了这个本事,那时候你才可以作它的主人。现在我们眼前说起来,我们是烦恼的奴隶,我们说我、我、我,实际上我们做它的奴隶,世间的人来说是我们作金钱的奴隶。你有了这个本事,你不被它动,那个时候你进一步才可以做它的主人,佛法在这个上面讲的。修行也好,讲说也好,弘法也好,指这个而言。总结起来,
【“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
以前的前辈、祖师大德,见到了这个道理,所以对这一点,非常慎重。见到了这么多人讲法,这么多人听法,讲了半天,听了半天,戏论,为什么?事前没有准备好,所以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
【“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特别现在我们本论给我们的教授。凡是前面的那些尊重,尊重就是师长,那个传承当中的师长,最主要的。凡是这个地方称为的尊重都是有修有证的传承相应的历代祖师,就是这样,特别重视,事实上有它的原因,我们只要轻轻一想就知道。阿底峡尊者接受大、小、性、相、显、密、所有各宗各派的传承,没有一点遗漏,他把各宗各派的长处通通归纳起来用上,各宗各派的缺点通通归纳起来能够用在指导我们后人,怎么去避免、改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妨用一个我们可以体验得到的小事情来说一下,说这个完结的时候,应该相应是什么状态?现在他这个地方讲的法,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法,我们对这个正法,净法,的的确确还没有相应。我们在这儿起步,要学跟他相应;我们相应的就是染污世间法,这个是相应的。而我们的心里,只是一个,你向那边叫正法,向那边的话就是属于世间法,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这个心里的力量如何。譬如说我们今天在这儿看球,我说青少年棒球在美国比赛,假如你欢喜篮球的话,今天看一场篮球,假定你欢喜看电影的话,你看一看电影。你说这一场比赛是一个国际间的,然后国际的争夺冠军赛。本来你无所谓的,一听的话,那个好,别的事情放一边,你要想办法去听那个东西去了,总是引发你欢喜的。或许你欢喜看电影或者你那个,如果你前面了解了这个,你会把这个事情排开,去一心一意的想看这个电视,想看这个电影,我想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这个心情。这是什么?所以说听闻之前先说听闻佛法殊胜的利益,换句话说,你要勾动你心里面的这个善法欲,那个时候你别的事情不管了,全部精神去听去看。然后听的过程当中,他也有他的法的本身如何的殊胜,那个时候,更引发你。然后表演的那些人的的确确也不负所望,当然现在表演的佛菩萨当然不负所望,而讲说的人他譬如说拿著这个镜头的的确确把精要的东西能够一一的透过这个电视表达给你,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吸引你全部精神贯注,乃至于忘记你在那里看,你全部的身心跟它在一块儿了,他高兴的时候你也鼓掌,高兴的不得了;他万一不对的话,你也愁眉苦脸的好像自己失败。如果说你看电影的话,看到感动的地方,说不定你会流泪,我想这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经验。这说明什么啊?说明什么?你的心跟他相应,这么简单。现在如果你听闻佛法也这么相应,这是什么状态啊?简单极了,做到了嘛!现在就是做不到,你听完了书本一合你就跟它不相应,不晓得到那里去了,假定说你听的之前事先准备好,听的时候有劲的话,听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听完了就不行了。可是像刚才这种东西,你听完了以后,心里面真是还欲罢不能,就是坐在电视机前面舍不得,乃至于关掉了,大家还在谈,回去三天当中不想别的就想这个事情,我们人人有这个经验吧,就是这个,这是我们的心里,非常清楚,你现在只要善巧运用,我们怎么做不到?当然做得到,绝对可以做得到!所以在佛经里面有太多这种公案,他宿生或者是供养,或者是听法,或者生一念随喜心,然后多生多劫受了福报,到最后福报尽了这个因缘成熟了,小乘的证罗汉果,大乘的他也上去,大乘的不要等到后来。所以从这个地方看,为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一点都不得受用?那里,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看经的人总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一句话就带过去,有这么大的道理,有这么大的学问,我们有这么大可学的东西在里边,这些东西都没有的话,你讲经说法说些什么?听经听些什么啊?留一点种子还是好的,就是如此而已,可是当这个种子真的要发芽增长的时候,还必须经过这个,那是我们现在在这里正在演习的。继续下去。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
眼前事实证明这个事情就是非常重大的、主要的精义、精要在这个地方。
【“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现在,就看得太多因为对上面这个道理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了解,这第一步,这个主要是靠闻,要靠善知识的指导,这个地方特别说一下,不是没有善知识,我们现在刚强难调,善知识在眼前,你把他一脚踢得开开、踢得远远的,只有一个我,这是跟佛不相应的原因在此。你听懂了、了解了以后,进一步还有一个方法─心要转,如果是你懂了,心转了那就相应,否则的话不管说多深、多广、多大、正确的法门没有用,不但没有用,反而还受害,如天成魔。天是专门帮助我的,有二种天,世间的天是外护,第一义天那就是佛菩萨,引导我们的,帮助我们的,就是这个天。魔呢?恰恰相反,专门跟你捣蛋把你拖下来的。本来这个佛法是帮忙你向上的,因为你没有得到这个善巧,不晓得如何去听,如何去讲,结果听了法,讲了法以后,不但没有帮忙你,反而害了你。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这个正法反而帮助你增长烦恼。我们听了这个佛法以后,这个佛法的道理是这样,听完了以后拿了这个照妖境到处去照,照天下都是妖魔鬼怪,然后听懂了讲给别人听的话,自己增长名闻利养,都是从这上面来。这个情况,不管你听也好讲也好,下面一生非常可怕。尽管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上来,那谁愿意?谁愿意地狱里面吃尽了苦头然后再来重修这个道呢?这个说即彼正法反而助长我们的烦恼。所以下面
【“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
这个是他们当地的一句土话,你做这件事情,一开头错了,一错错到底。因为印度人的习惯,佛世的时候他那个月不是一月一月,说白月从没有到满,黑月从圆满到没有。上半月是白月,下半月是黑月,上半月这个白月是一点点到圆满的,下半月那个黑月是一点点到圆满的。所以换句话说,不管是白月、黑月他只有十五天,第一天错了,以后一直错下去。现在我们也是一样,不是没有正法,而是说你一开头的时候怎么去听、怎么去讲不知道,所以这个正法,弄到你身上变作个魔,别人是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怪,有很多人说东怪西怪,现在他一说我心里真难过,我以前一直犯这毛病,现在要改,真的好难,我己经发现这个问题不在外头,在我自己的错误,完全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说记住这个话。
【“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
真正讲、闻这个道理,如果想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