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0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卍续藏第11册No.0267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2-25 18:5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7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7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四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破六入二初翻名释义。

  △境入处者六根不能亡缘返照为境所入从此引心起惑造业轮回罔极涅槃云六入空聚夜间当有六大恶贼来也金光明云六入村落结贼所止故知六根是过患本然若了达亦是解脱之元故下云知见无见此则涅槃。

  ▲初总徴。

  △复次者次前五阴以别徴也。

  △本如来藏等者本即拣非始有如来即性德理智前云无始菩提涅槃是也藏者含藏极果理智及一切法故曰藏也。

  △妙即三德难思真即拣非伪妄。

  △如以不动为功。

  △性乃无改彰德也。

  初举喻显妄。

  △即彼目睛者即借前瞪目见华喻也经文欲具合云即彼目睛瞪发劳者见空中华。

  △能结所结者能即无明妄见所即根境诸法。

  △约喻指法者兼目与劳是喻同是菩提即指法。

  △瞪发劳相者约喻结归也虽结能喻意在所喻心境也。

  ▲二约尘辨无。

  △发见居中者发生见性居于根中也。

  △明暗尚如影像者能发尚同身之影镜之像全不可得况所发耶。

  ▲初标无生。

  △非明暗即非他生。

  △非根出即非自生亦即非自他共生。

  △不于空生即非无因生也下皆做此。

  ▲二破生处。

  △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者下云由尘发知今若心无明暗见性岂存以自望自者根自当处有见也。

  △世俗即浮尘也浮尘能生胜义也。

  二破耳中初举喻显妄。

  △同彼直视者此由塞耳故头中作声恰似彼直视故见空中华也余皆例知。

  ▲二破生处。

  △有闻成性者空中若能有闻已自成听闻性不合名空也。

  ▲三破鼻。

  △前则闻境者空生闻性在浮尘中前进嗅香回合嗅鼻。

  △或可回嗅汝鼻者回犹反也意云从空出来反须嗅鼻以鼻已是所闻境故。

  ▲四破舌初约尘辨无。

  △因甜苦淡者甜苦即动境淡即静境故云二种也。

  ▲五破身初举喻显妄。

  △劣者喻真者以在迷时无明力强能熏真性真即随缘成诸染法故真隐妄显也。

  ▲二破生处。

  △广其道理者违顺秪是合境今开为二境破之是广历而破尽洗疑情也。

  ▲六破意初举喻显妄。

  △意根是第七识梵云讫梨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意者恒审思量名之曰意相宗所说但能缘内计第八见分为内我若小乘但说一切诸法皆从六识建立不说七八二识然心亦多种相宗说七识为心根是不可见法非同色法可见即胜义也若肉抟心即形如莲华上有七叶即浮尘也然今经不论色与不色尽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皆同空华无体可得即是藏性故也。

  △览尘斯忆者缘览梦中所见之尘忆想不忘名忆喻生尘忘记名失忆喻灭尘疏云睡故成梦等意显睡中必有心境经文巧略也。

  ▲二约尘辩无。

  △内缘者意根名传送识第六缘外取境七识传归赖耶故不缘外。

  ▲二破生处。

  △将何为寐者将何为心知寐尘耶合更破寐文略也。

  △灭即同无者灭境现时此心已同生尘谢也。

  △令谁受灭者教谁受知此灭尘耶。

  ▲三结虚妄然斯且是偏破众生著有之病也须知即破即立虽或偏破而未尝不立虽或偏立而未尝不破文有出没义必常备破即是空立即是假立破相即是中三谛三观举一即具不可暂亡说者读者不可不了一经首末皆不离此也。

  三破十二处初总徴梵云阿野怛那此云处谓识生族即蕴以积聚为义处以生门为义界以种族为义。

  ▲二随计牒破。

  △一切都无者能生色根既消即所生一切色相皆泯也。

  △行相如色者但以空字替却经中色空。

  △观空非色者见空时无色也能生色既灭所生见即亡故曰见即消亡。

  △亡即都无者色见俱无也。

  △谁明空色者合且云谁明空质。

  ▲二破声处二随计牒破。

  △在祇陀林则无有我者在祇陀林之人则不见世尊也若声往耳处彼钟鼓处应即无声如佛入城祇陀林中即无世尊也。

  ▲三破鼻处。

  △铢者二十四铢为一两。

  △不从外入与鼻合者鼻舌身三并合中知境若离外则不知也。

  △粗显而破者意云烟虽未远气可远彻今约烟破义粗浅也然但腾阿难计辞自然破得有力此由阿难计其香气生于木中即破云则此香质因爇成烟意云木自烧爇成烟因何得有香气阿难云此烟便是香气岂更离烟别有香耶于是破云若鼻得闻合蒙烟气也烟若便是香气则鼻闻时其烟应须蒙合汝鼻烟且击旋未至遥远四十里内何故已闻。

  ▲四破舌处初举事处故。

  ▲一破色处。

  ▲初举事以徴。

  △于意云何者于汝意中还如何也为复色尘为缘生得眼见为复眼根为缘生得色相耶。

  △生门为义者颂曰聚生门种以徴。

  △酥酪者烹乳成酪烹酪成酥炼酥为醍醐醍醐味之美者也。

  ▲二随计牒破。

  △黑石蜜者黑板糖其坚如石含则消也。

  △何成知味者凡云知味须一一了知是甜是酸等今若混而为一岂名知味预犹关也。

  △必无所知者必无所了知也。

  △云何名味者云何名为知味也。

  ▲五破身处初举事以徴。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者意问以手摩头之时则有所了知或涩或滑名之为触为复以头为能触以手为能触故云谁为能触。

  △按摩之法常式皆然者遗教经中佛令比丘晨朝常式摩头劣觉内身俾令进道也劣内则削除须发省外则瓦钵坏衣令除贪以速证也。

  ▲二随计牒破。

  △若在于手等者能触若在于手斯则手自有触头则无触手若无头以显触自不成故曰云何成触也能触在头亦然大抵一法不能成触两法能触难明推令无迹以显性常也。

  △一触所生者头手共生一触也所生既一能生必合若合为一一岂成触。

  ▲六破意处初举事以徴。

  △无记者非善恶也。

  △意中所缘匪离善恶无记也此名小三性若遍计依他等名大三性。

  ▲二随计牒破。

  △法则非尘者若则是心斯法则不是所缘尘境也。

  △非心所缘者既不是法尘则非是心家所缘境也。

  △为知非知者意问此离心在外之法尘为有知为无知。

  △异汝非尘等者意问离心有知之法为异汝心为即汝心若异汝心又能有知即非是法尘全同他人心量也以他人异汝兼有知故若云离心有知之法即是汝心此乃心外更有心也故云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破十八界初总徴。

  △各一种族者眼等六根是一种族色等六尘是一种族眼等六识是一种族又种族别者眼根眼境眼识是一种族耳根耳声耳识是一等(云云)。

  ▲初牒计双徴。

  △如所言等者前徴心处阿难曾引为难故今云如汝所明也又阿难小乘唯明此义故。

  △眼色为缘者眼为增上缘能发识故色为所缘能牵识故。

  ▲二随计牒破。

  △识将何用者识本别了诸物今无色空有识何用。

  △汝见又非等者意云不唯无境秪此能生识根自无相状虽属色摄且非青黄等可见之色是不可见色故云无所表示能生既无依何以立所生识界或可汝见若无青黄等色即同龟毛兔角毕竟无体以由尘发知故意云不但无色空故识无其用抑亦无色空故根自不可得故云无所表示也。

  △汝亦识其色相迁变者今色灭而识不迁又却能了色相迁变故知识性不从色生也以不随能生灭故。

  △质破者难破也又质者责问之辞。

  △从变则变者色变识变也若随色变则无识界也识虽不变本非空生故不能了空犹眼与声也。

  △合则中离者离别也若言根境共生此识斯中间藏须有知不知别也若许两别则知自合根不知合境故云离则两合又离则两合者若实别者即知与不知二法合成一识故云离则两合。

  △开义者知与不知合中间须有离开之缝也。

  △无者二物合则混为一体更无中间识位可得也。

  ▲二破耳声界二随计牒破。

  △必无所知者若定无所故之境能知之根尚自不成况依根生识岂及有耶。

  △杂色触尘者色香味触杂成浮尘相也。

  △双质二根者胜义浮尘也。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者若无闻根如何显境下云因根有相故。

  △又许因根有相者谓斯声境心藉闻成既许因闻以成声相声相复能生识此则闻声之时即是闻识也。

  △不闻非界者若闻声时不闻识者即不可云识从声生也又若不闻识亦不闻声若不闻声即无生识之界故云不闻非界。

  △谁知闻识者识既已为所闻将何为能了知知是闻识耶。

  △则内外相复从何成者若有中间之识则可分有内根外境中既不存内外安立他皆效斯。

  ▲三破鼻根界二随计牒破。

  △名身非鼻者但名身根非是鼻根。

  △名触即尘者但名触尘即非是香尘。

  △元触非鼻者本自属身觉触非鼻闻香也。

  △伊兰即臭树。

  △栴檀即香木。

  △质不生香者此二物体不生香臭也。

  △香不因根无有香界者须藉根缘方有香尘也下云因根有相识不知香。

  △因界则非从香建立者纵许香能生识文且不能自知香境以此而知依因识界不从香有故云则非从香建立。

  ▲四破舌识界二随计牒破。

  △谁知根者者舌既已成味境将何了知根是味耶。

  △味自不生者既舌非苦等众味则知味自不生于舌也独有汝根安能生识心如羸人非杖不行或可舌性无苦等境尝味之根尚自不生况所生识故云味自不生等舌性即舌根也味自不生者尝味之根尚自不生也味自生识应不自识故云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也俱生即如物有始终俱苦俱甜等。

  △变异者始生苦而后甜始生淡而后酸等。

  △元无自性者既属两势自性本无也。

  ▲五破身识界二随计牒破。

  △必无离合等者意云身若自能生识必不假离合二境为对待缘也。

  △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此二句先定有知无知异也。

  △知身即触者若许触能有知则应身即是触也以身有知故知触即身亦然。

  △即触非身等者既有知之身即是于触故无身也有知之触即是于身故无触也故云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将汝一因者触上有知为一因也上约有知夺破触位体不可得无生识义今更约离合破无触尘无生识理若触合身之时即全是身之体性将何为触能生识耶空无质故不能成触今若离身亦复然也。

  △内无外无者根无故触无也。

  ▲六破意识界二随计牒破。

  △所思者所思惟境也。

  △发明者由所思境引发显明意根故也以由尘发知故今正破第六识兼七八破也。

  △七八二识俱第六根者唯识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即第六识以七八二识为所依根故云六有二也。

  △亦同名意者起信有五意识故七八二识俱得名意也。

  △同意即意者能同是第六所同是七八也。

  △云何意生者云何可言意根生第六耶。

  △云何识意者若云所生之识同能生意有了别者又如何分那个是识那个是意耶法通六尘故须料简离合等离合即身境动静即耳舌之境生灭即通指诸尘俱是生灭之法或生灭是甜淡字笔之误也。

  二重约七大会相者前已广约三科会相即性今更约七大会之故曰重也又此七大即前三科也地等五大即前十二处根大即六入识大即十八界但以为门不同宜乐有别故重说也。

  △小乘法相者或可法相是指权宗。

  △内外者内谓正报色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名地暖气名火动转为风痰泪精血大小便利为水外即依报所有地水火风也。

  △诸法自相者如火处不容水等各自立故。

  △寂而不圆者不杂故寂有水处无火故不能圆遍。

  △共相者生住异灭遍一切处皆有故此则圆而不寂唯有涅槃圆而且寂双拣共相自相也。

  二显实教。

  △体无不在者竖穷横遍故。

  △物无不是者一切浮尘幻相皆藏性故大外更无一法可为形待故云当处得名。

  ▲初正显七大。

  △摄空有等者空大即空法地水火风即有法色法尘法根大根法识大心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性也随众生等相也然以七大共摄诸法且是一往配对直须大大各具诸义方为今经大义含摄如地当体是有有即色尘亦即根也以浮尘胜义同是色故又色空等无不以识为体即是心法诸法当处灭尽即是空法随缘即相不变即性一大既尔余悉例然然此犹是约事相道理以摄末是不思议理举一全收圆融顿摄须知大大皆是不思议理圆具诸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是圆融三谛三谛摄法更无所少约性理造随缘事造虽论二造不思议一如此方为绝待妙大下云性真圆融皆如来藏不得此意难会深经。

  ▲二引证。

  ▲三结判然此七大性遍相遍性既具德相亦具德如水八德随风起波波亦具八良由理具方有事用故此七大虽各周遍而不混杂故云均名七大其犹一室千灯其光各遍一室互互相在而不杂乱一经文心唯在兹也。

  初申难。

  △中道了义者约体明教也不思议理即边而中中理本来具一切法是故法法皆不思议一色一香莫非中道故也了义者究竟之教又文字性离即是中道故曰中道了义。

  ▲初指意标示。

  △汝先厌离等者已经法华开会即舍小向大故又前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等是厌小殷勤启请十方如来等是求大。

  初立理总非。

  △若彼大性等者若地性之体非是和合即不能与本等三大和也若不可和又何得言四大和合能成诸法若四大体是可和之法即同所成之法有变异也则生灭连连不能止也然须知大性非和合非不和合而和合而不和合非和非不和是双遮而和而不和是双照遮照圆融三谛一体名如来藏方是妙大方是今经正旨耳。

  初破地大初举事标。

  △常说极微色边际俱是邻虚异名今经以极微色边际俱为有方分微者随经所出也。

  ▲二立理广破。

  △合色非空者意云若合色时自见合色非是合空也。

  △教观俱有者立言名教修之会理名观。

  △内外无凭者域中方外俱无此说也或可内教及外道教俱无斯说也。

  ▲三会通实理。

  △汝元不知等者谓三谛之理无始本具阿难与一切众生无始本迷故云汝元不知前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等。

  △性色者不是虚妄缘起之色此是性中本具妙有之色故曰性也真空性色但有二名体是一也。

  △清净本然等者这故本无九界妄染故曰清净表则理具十界故曰本然此是理具非论事造故皆云性然理必融事事理不二方为一真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等者即随缘事造十界依正也然理如水具波性事如水起灭成波众生有业能感藏性随而应之也。

  △疏第一义谛者中道实理也。

  △即真而俗等者俗故十界俱假故云性空真色真故生佛寂然故曰性色真空寂照一体名为一心。

  △显即中之真俗者非是单真单俗是不思议即中道之真俗也举真时即俗中之真言俗时即真中之俗言中时是即真俗之中故云举一即具三也。

  △无所不在者时处悉有也。

  △种性者三障即是三德也障为德种如波为水种水为波性。

  △体德者谓此心性具诸佛之身土身土互融相即无碍如指水性本具众波故曰清净本然。

  △体量者心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如一波之水体遍百川故曰周遍。

  △成妙三观者若能体达依正之法性色真空是即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体达性空真色是即假观所谓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色空不二是即中观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斯则三观一心非纵横并别名为妙观以此观冥三谛之理谛观一体无二无别故天台云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

  △十界漏无漏异者如前九次第定中说。

  △色法净秽者依正之色也正则十界五阴不同依则四土净秽有异也。

  ▲结责中。

  △无知者九道众生无佛知见故曰无知。

  二破火大初总标无性。

  △寄于诸缘者艾镜日合方有火故又钻动本坚方有火故举事标徴。

  △出火镜者崔豹古今注云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也淮南子云阳燧者出火方诸也论衡曰于五月丙午日午时炼五方石圆如镜中尖洼天晴向日出火。

  △地最胜者除天之外地类之中最为胜也。

  △日种者甘蔗王不从胎藏中生但日炙甘蔗开割而生南山云星名从星立姓也。

  ▲二依理推破。

  △自能者犹云独能也。

  △纡犹于也。

  △非缘岂有者从空无因生也。

  三破水大初标无性。

  △流息不定者决之则流堰之则息搅之则浊澄之则清举事标徴。

  △出水珠者淮南子云方诸见月而津为水十一月壬子日夜半子时于北方炼五方石形如杯盂向月得津有云方诸是承灵盘也。

  ▲二依理推破。

  △不流明水者所经之处若不流水明知此水非月降也或明洁之水也。

  四破风大初标无性。

  △无体者或可作体性义解谓无常性也或无则瞥尔无迹也。

  ▲初举事徴。

  △大衣无正翻义云杂碎衣亦云合成衣然有三品九种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两长一短(同七条以七条亦两长一短故)十五条十七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名上品衣四长一短。

  △坏色不正色也或云离染等。

  ▲二依理推破。

  △其衣飞摇者风能飞举摇动衣若有风必须离体。

  △云何倒拂者既被拂之人而自出风又自受拂即应风却倒转自拂面也。

  五破空大初标无性空若无色显发即无形状然空亦是色名所碍色有六种谓光影明暗极迥及空一显色下见空名迥色上见空名空一显色。

  ▲初举事标徴。

  △田主者即王种也弈世君临仁恕为志弈世犹继世也仁恕即以心度物也。

  △净志者守道居正洁白其操也谓居守正道而无邪也。

  △坐估者即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也行卖曰商坐卖曰买贸者交博迁谓迁易也以有博无贩贱卖贵唯利所从故无远近也。

  △农者农人也肆力畴垄勤身稼穑也肆陈也畴垄田亩稼穑者种曰稼敛曰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嫁不通飞伏异路刹利净行是贵姓如净流毗舍首陀即贱姓如浊流耕种垦植畋猎渔捕名毗舍劫盗贩卖无悲恩心名首陀捷疾即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旃陀罗即第四姓摄也。

  ▲二依理推破。

  △应见虚空出土入井者土从井出时应见空从土中出而入井也。

  △土因空果者因除土得空故云空果。

  △空何不出者既云空土一体应土出时方合见空同出也。

  △医空虚实者医实空虚也。

  ▲三类通前义。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等者意云空既遍而非生灭地等四大亦周遍而本非生灭也若斯之言宜约观慧说之(云云)。

  △无方大用者无缘慈悲随十界缘作冥显两益乃至春生夏长冬寒秋落等皆大用也亦可立量类通云地水火风是有法定皆是大故为宗因云性周遍故同喻如空大性空大既周遍即如来藏当知四大亦周遍圆融即如来藏下根识效此。

  ▲三正会通今理。

  △性觉真空者即俗之真也以对真空故改性空为性觉也以觉为俗觉有照义故也。

  六破根大疏二初辩异立名。

  △大教始有空名者大乘中说五轮即地水火风空也空性周遍时处悉有故名大。

  △根境识有周遍义者圆觉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等又光明亦有六大皆不彰灼唯此七大最显明也初标无性。

  △见觉无知者略牒也合云见闻觉知无见闻觉知由色空境而显发也或可单牒见之一根意云见性本无见性可得也觉知皆性也。

  △或同非同者与下句互出也。

  ▲二依理推破。

  △必一明者定与明境一体也。

  △本无边畔者若空与见各自分限则可云不一今既不可以分故非不一也。

  △见觉空顽者略举空境也见自觉知空自顽钝非和合法也斥劝研详。

  △生灭同异者若随境有生有灭则同若不同境之生灭则异也。

  七破识大初标无性。

  △六种根尘妄出者意云识无根源由根境假和合故有识生也若无根尘即无有识前文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二依理推破。

  △相见相待者根境互相形待而有也下云由尘发知等。

  △非相非见者不藉根境也。

  △非相灭缘者无四境即灭所缘境也。

  △欲何分别者能生空既顽暗所生之识必无了知或可既无根境纵发得识了别何耶。

  △有非同物者或可若有岂非同物象耶。

  △可状成有等者空若可相状者显有形状也若言其无又成类灭。

  △了别见闻等者或可即指此见闻觉知有照了之义故曰了别见闻等也。

  三承前开示获悟初略叙除疑。

  △微妙开示者盖蒙如来约心见二门广破疑情又以三科七大会相即性于是豁然顿悟常心获破无明入初住位或在信解行位等身心荡然疑情毕遣无明若除即获色心无碍故曰荡然。

  ▲初悟心广大。

  △各各自知者始觉智起故曰自知。

  △心遍十方即所觉之理常住真心也十方者通该十界自他一体也。

  ▲二了物咸真。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者总该三种世间无不咸是真觉故云皆即菩提此了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经云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举一心时亦三千具足举一色时亦三千具足依正平等彼此互收三千界成咸称常乐岂更分乎情器之异哉。

  ▲三反顾遗身。

  △若存若亡似有还无也观身即假如尘若沤观身即空似尘亡沤灭非空非假中道一心如空如海斯则以三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四妙获元心可见偈文。

  疏初释叹佛。

  △诸度所显者六度万行所显故即报身是智也法身是理理智相冥能起无方大用名曰应身即不动道场应十方刹故以不动配应身也。

  △厌求者厌离烦恼忻乐菩提也若厌求心胜即睹胜应厌求心劣即见劣应若以中道感应所见无非尊特。

  △通上下者谓妙湛尊妙总持尊妙不动尊也。

  ▲二释叹法。

  △言叹行者拣教理也首楞严妙定正是行也义如释题中说。

  ▲三重结示。

  △理果者三身显出并是果法别取法身对理法也能诠此三即教法也然下句亦含教理何者以行从理以立名教从理而受称斯三具足能克上句三身之果也。

  △世希有者教行理三皆希有也教圆理实行顿故。

  ▲二述益上句破惑下句显理无始无明初获破断下云一切妄想灭尽无余然无明即明无别有断达九界事即佛界理故无僧祇可历也疏三初解初句。

  △妄认四大等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三商较悟道。

  △两教二乘等者天台四教中义也两教即藏通两教声闻缘觉也禀权菩萨即别教独菩萨法或兼藏通菩萨。

  △圆教未发信者即五品初名字位未入十信之人也然两教二乘已断通惑钝根按位入者犹居相似若稍利者得闻今教升进入者必破无明。

  初陈愿。

  △三法周备者悲智愿也菩提心以此为体也。

  △先陈已发者善财历诸善知识所皆云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知云何修菩萨行等。

  ▲二述意。

  △深心者二利俱运悲智等修故曰深心又全性成修曰深心也。

  △奉尘刹者遵奉承事尘刹如来说法利生也。

  ▲二重请证明五浊之界烦恼煎熬众苦逼迫菩萨洪慈誓欲度脱今出披阅见菩萨心为我如此若无惭荷不能策己增修诚过顽石经云诸大菩萨见众生作恶业时身毛孔中悉皆流血当知圣恩诚为难报乞除惑速成。

  △审除者即观智觉察也希佛加被令我增明观智断余细惑也。

  △十义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处道力八宿命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自乘修惑者小乘八十一品俱生惑也所知即无明也或可阿难今经开悟已破一品无明今更愿速除余品细惑也。

  △八相者一入胎二出胎三住王宫四逾城五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然有大小大即一相具八相也轮者七宝之一也能镇已伏能摧未伏也(此下入第四经)。

  科执相难性者满慈因如来为阿难广说三科五蕴七大诸法皆即菩提生灭去来元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于是遂执世间染碍之相以难性中无碍融通义也然此疑起由不能了妄元空见法实有故生疑也若了性具随缘有起起处全真故得事理无碍寂照常俱岂被相之为碍耶疑有二种如下明之。

  ▲初展礼申叹。

  △善为众生等者佛具三智五眼普鉴十界根机一一开导令得佛慧者盖由善巧也。

  △不空不有等者谓非寂非照而寂而照是中道第一义谛谛即谛理也。

  ▲二引喻述迷。

  △微妙音者所诠第一义微妙难思音即教也又音声性空即是解脱非离音声别有第一义也。

  △百步聆蚊蚋者斯反用庄子义也彼说黄帝时有三臣一名离娄一名??诟一曰罔象离娄能百里见秋毫目明也??诟能百步聆蚊蚋耳聪也罔象耳聩目盲及帝游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还乡失玄珠使离娄视之不见??诟聆之不闻唯罔象得之尔帝曰异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彼明得自然真道非用心也今意云小虫逾在百步之外有眼见犹不及无耳听岂可闻以况于佛所证第一义法非色声思议可及也。

  ▲三比论得失阿难解悟是得未除习漏是失满慈尽漏是得尚在疑悔是失。

  △纡者系滞也疏二。

  △约小乘烦恼障者若望大乘无明全在未为无漏矣阿难法执轻人执重满慈反之故闻法不了也。

  △正理论即小乘论也。

  △境智者了境之智也罗汉却问凡夫何名赤盐凡夫云赤是色盐是咸味方乃得知也。

  △障法界理者然有事理之惑若于事境不了即障事法界界内外尘沙是也于理境不了即障理法界今但言理者深必该浅也。

  初藏性生相疑。

  △阴处界等者阴即五阴处即十二处界即十八界等即等七大也满慈见说阴等诸法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从此遂疑既是清净本然不合现有山河诸法次第迁流生灭不已。

  ▲疏对消经文。

  △即同刚藏等者刚藏菩萨见普贤章中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云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疑云既是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彼约妄体故曰无明此约妄相故指山河也今经若欲反难应云若山河诸相本来自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清净本然耶。

  △责无穷者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等今经即云若此妙觉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何当复生此则悟已复迷迷已复悟故无穷也。

  △广略者彼经文略也。

  ▲初释圆觉取舍之心正是轮回也若以此心辩圆觉性累彼圆觉亦成轮转如云自驶见月有运动舟自行见岸有迁移若欲见岸月之无动须寂舟云以观之欲见觉性之本然须亡情见以体之。

  ▲二释今经。

  △如空华相者喻不实也空华似有而体实无由眼病见山河似有而体元尽因无明有空实无华起性实无法生。

  ▲三结示。

  △疑难大节者若不先了妨障修行若言本净何用起修若云诸法本有如何可除又若成佛后再起烦恼空劳修进终始何益由是迟回难为取舍若知众生但是理净诸佛事理俱净如是则不妨策修令事净也。

  ▲三双结求诲。

  △攸往者所归也易曰利有收往。

  △迷云者大众心疑犹云翳空也。

  初叙诠。

  △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胜义胜义谛也上胜胜于俗下胜胜于真真俗俱胜即中道第一义谛。

  ▲二显益。

  △定性者其性决不可改也。

  △未得二空者虽得界内小空未得十界假名空未得十界实法空即不得界外二空也。

  △回向上乘回心向大也此约现座回心也若现不回生方便土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方回心向大此亦敦逼之意(云云)。

  △无性阐提者无缘因性也。

  △五性者声闻缘觉不定性人无种性人及定性大乘也方便教中唯许定性大乘及不定性中半分得成佛耳常论阿练若取绝人烟远放牛声处今约法解不离方便权小之定故曰无喧杂又楞严大定体性寂然无二边喧杂初唯一真心汝常或作尝字。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疏释甚详然此二句作真俗无碍事理相即义解亦要性觉妙明即真之俗斯理不碍事也本觉明妙即俗之真此事不碍理意令满慈了知性不碍相故山河炳然相不碍性故法法全真虽说二谛不思议一前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若能如此体达则山河大地未尝碍于清净本然清净本然未尝妨于山河大地此约不思议一真法界非真非俗而真而俗以答之也如是则不被法缚方于山河自在无碍斯即答尽所疑也犹恐钝根未了满慈故疑故佛约妄生起以说也。

  △唯然者对尊顺从之辞礼曰尊者问唯而起无诺初显经意。

  △法界者即胜法因义也。

  △实相者离诸相故。

  △如来藏者含藏众功德故。

  △净明心者灵鉴无染故。

  △绝相答者泯真俗绝性相也。

  ▲初释性本。

  △相非生起者实相无相也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故。

  ▲二释妙明。

  △左右言者意云言异体一也譬如一物由人在左谓物在右人或在右谓物在左物实不动故普照即寂灭故云不二。

  △古人即诸家疏解也或有约一真一妄释或约在缠释(云云)在彼不能具引。

  科二起诸妄法合先开科云疏二初举义标门二依门释义(云云)。

  △生灭门者即览理成事门乃立一切诸法有染有净一一示其妄法生起元由令知虚妄也。

  ▲初总问觉明意问为复本自有明故名觉明耶故云为复性明称名为觉又问为复觉体不明须假所明来合方得为觉明耶故云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二答由所觉。

  △若此不明等者此则指觉体也满慈意云若此觉体不得所觉之明名为觉者者即牒则无所明一句执也意云既无所明安可名为觉明但可名为觉也所明即所觉之境也。

  △疏觉妙明妙者觉即体明即用意云体即全用之体故曰觉妙用即全体之用故曰明妙体既圆遍用亦周圆如明与珠实非异也。

  ▲初破真觉堕能所。

  △有所非觉者若执有所觉之明则非真觉也以真觉不堕能所故所缘即境也智即能缘也。

  △都无者理智双亡也。

  △二取即能取所取若存能所即非真觉唯识云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经云即楞伽经。

  △二妄即能所也。

  ▲二破妙性无湛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如来意云觉体若无性明即不合号曰觉湛明性也此则不唯真觉堕能所抑亦如来成妄语以我常云觉湛明性应诳众生也。

  ▲三结示真妄二觉。

  △妄为明觉者意云性觉本自具足真明而汝妄计明与觉异故云妄为明觉能所才立妄想纷纭大地山河自兹翳目。

  初通明妄觉托真之相。

  △觉非所明者真觉本无所明也。

  △因明立所者因本性自明故妄情不了计作所明斯则全迷性明为影明也如眼翳故全清明灯光作圆影也。

  △四惑者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也。

  △本识初相者由不了觉本自明故成赖耶识也此识含业转现三相最初一念不了是业相故曰初相。

  △四住即见一切住地欲爱色爱无色爱住地皆言住地者由此惑故住着欲等界地也此四住惑前唯有无明更无有法先于无明故曰无法起也。

  ▲初异相。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全法性为无明也如澄湛之水全起成波也动望不动是相望论异能所不同生灭有异等即当体论异也。

  ▲二同相。

  △彼所异即异相也。

  △因异立同者因异异相乃成同相立即成也顽空妄见冥昧不分故曰同相下云空见不分是也又同者空也由动真故成顽空也下云虚空为同等此当体论同。

  △疏中前异于真即指异相。

  △今异于异即指同相欲异异相乃立同名斯则全迷性明为影明也即相望论也。

  △绝待无同异者中道实相绝诸待对故也。

  △本识分齐者起信名三细亦名三不相应染彼明八地菩萨力断现相九地断见十地断业。

  ▲二总指释成。

  △如是扰乱相待成劳即同异二相前云同异发明。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即无同异相也。

  △泪即浊乱貌初由细引粗。

  此四是二障体者智相相续是所知体执取计名为烦恼体然一念迷真二障顿兴三道具足未必定取六粗为二障也前之三细根本无明正障中理今且就六粗略配摄也。

  △妄想内熏者根本无明也。

  △由是方生者生起六粗也楞伽云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业果相续即造业相众生相续即受报相。

  ▲二因内感外。

  △前后改转释世也。

  △隔别不同释界也。

  △结由二相者虚空以同相为能感世界以异相为能感二释后二句。

  △真有为法者此特拣真也此是有为之无同异非无为之无同异也。

  △现识者起信五意识中名为现识六染中名所现色不相应染。

  △能事即能所也。

  △一念顿现者一念才兴全法界以成诸法故无先后但以言难顿陈说成前后也如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起是动相静是同相若执法起定有先后者应先有世界后有虚空也初风轮。

  △全是无明者强觉影明迷真起故全是无明斯一念初起时也起信名为不觉亦名痴佛名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

  △空见不分妄见顽空混然一体遍迷法界也。

  △一明一动即妄见影明。

  △一昧一静即顽空内由相摇不息外感风相不停故世界初兴风轮居首俱舍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边厚十六洛叉等洛叉此翻为亿。

  ▲二金轮。

  △坚明立碍者由内坚执所明外感质碍之相。

  △彼金宝等者由坚执故宝乃坚刚也。

  △因空生摇者蹑上风轮为因也余悉效此。

  ▲三火轮。

  △坚觉宝成等者由妄觉坚执影明故外感金宝之相故曰坚觉宝成由妄觉摇动分别故外起风轮故曰摇明风出生灭不停即为风本坚执不舍即为金本火能镕物坏散故曰镕散。

  ▲四水轮。

  △宝明生润等者宝有光明兼能流润然此但明外相相生若约内心则由爱心故也爱心沉下故成水轮下文云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内有懆心故感火起内心生灭故有风轮内心坚执故感金轮故知四轮皆因内发即是如来藏体循业发现也故山河世界亦是众生增上业感亦是诸佛妙用故迷则为碍悟则自在也。

  ▲疏初消当文。

  △非爱不生无始种子蕴在藏识若无爱心沃润终不生起如世谷麦种子若无水润终不萌芽。

  ▲二通辨虚妄。

  △同一妄心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心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能结所结不离一妄譬犹空华能见所见不离一翳。

  △愚人即无法空智人也拣异小乘。

  △然小乘等者此设妨也意云俱舍说有三轮下说水轮故颂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即三亿二万是金轮也)若然则风在初次是水后乃金也今经何故水在后金在前耶而。

  △不知下释通也风既坚碍诺健那神以金刚杵悬击金刚有碎风轮不动能既持水即是坚碍故以风之坚性为金轮也以金以坚为性故此约性故金先水后彼约相故水前金后殷师云论妄始则金乃居先说安布则水居其下安立论其理势了妄推本为先两义既成宁劳贮妨。

  △不知是何因种者不知从赖耶变生也然说自梨耶犹为隐密其实性中本具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镜之像性水之波性可方之也。

  ▲明诸相发生者此总中论别上虽总明四轮为世界体界中之相相类万差故一一相偕明发起之因由也。

  △火腾等者易云火就燥水流湿云从龙风从虎皆物性之法尔也一腾一降四轮之性交加互杂也。

  △彼大海下引现事以验也世间海有火起洲潬含水盖本由水火结成也。

  △瞋增爱微者凡情瞋则憎而不爱故外感水劣之相。

  △滋蔓者藤滋长曰蔓又草长也瞋爱慢三广布相续生长不已若草之滋蔓也。

  ▲二结相续。

  △皆由内心者由内妄心递互相由以为因种故感世界相续也经从火腾水降已去不约内心俱论外相相生者前已总明也初指因相。

  △明理不逾者妄云既翳理月难彰也。

  ▲二结成根尘。

  △色香味触合云香味触法。

  △根境识三为业性者由根取境识起分别造贪瞋业缠缚生死也依此造业是业之性。

  △不行他缘者金鼓经云云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于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六情诸根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不行他缘等。

  ▲初举类标。

  △同业相感者父母及子皆起想爱方受生也又同业者同人业同畜业等业异则不生也。

  △合离者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即染香生化即染处生也。

  △化即生之总名者上云合离即湿化也此即通指四生俱名变化也初情想所因。

  △见明色发者妄心见妄境也即是中阴见父母也。

  △明见想成者因妄境起妄惑也想即惑着此正显托识时也。

  △异见者男胎于父则为异见也见即想也于母为同想也女胎反上说。

  △色同于心者同即称合也色境称合己心也。

  △二结成种类。

  △异本之种者此不同藏识中未受润散名言种子此是泡苞异本已受爱润之种也即有支如世间谷麦已苞漫者也胎约现生起种约未生起或二句俱约托胎时种即爱父母遗体为己所有想即福德想如华林宫殿薄福想如棘林圊厕(云云)。

  △三处情想者子亦于父母起爱想也俱舍云九处命终心皆须生爱想。

  △界趣同业者同其界类也若异界别类则无受生理。

  △胎卵分者若胎即自成软肉卵即生谷也。

  ▲二分为四生。

  △情想合离四生皆具者一一类生皆有四义胎卵二种男则于母起爱为合于父起憎为离前云同想为胎异见成憎湿生则先想其湿处或香或臭想已即爱着爱着即情也或染可意香处受生为合皆不可意香处为离又湿生受生时先遥想可情触而生即具四义也化亦遥想胜处情合彼生胎卵亦然遥想则是想是离爱着是情趣彼受生是合此乃任运四义各具然俱舍说人畜各具四生鬼通胎化二生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也人具四者卵生即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又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波而去下邻国因观水次遣人接得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战征无不从伏时彼邻国久为冤仇欲遣征讨般遮罗王极大忧怖王妃闻之慰谕王言不须愁恼此五百子皆我儿也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即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若不信者各张其口妃按两乳成五百道各注一口从斯和好湿即布杀陀王顶疱中生又髀生王是髀疱中生又庵罗卫女从长者庭树中生即韦提希夫人是也化生即劫初下为人种也胎即可知旁生四者俱舍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湿生金翅鸟能食三生龙胎生金翅鸟能食二生龙卵生金翅鸟能食一生龙鬼有胎生如目连见一鬼母曰我昼夜生五百子随生随食竟不能饱四生以卵居初者无明最初遍迷性觉如卵被谷之周覆也。

  三业果相续者业即业因果即果报报续于因终不可易初欲本。

  △想爱同结者指前想念情爱不离之故结之成业也。

  ▲二杀本。

  △贪爱同滋者由贪爱不断故枉取他身滋养我命同滋即同有取也滋己之业也。

  ▲三盗本西国羊类最繁故举为首也俱生即同处生也。

  二释成。

  △我还债汝者我还汝债也经文语窄合云汝还我命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既冤债相酬故百千劫常在生死下云除佛出世及奢摩他终不停??。

  ▲二结续。

  △皆由贪爱者贪即烦恼由烦恼为缘故造业也。

  ▲三结答。

  △如是三种者即世界众生业果也。

  △因了发相者因由性中本有直明了知迷故认为所相下云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初满慈申难。

  △有为习漏何当复生等者并云众生妙明不增减同佛妙明不增减众生无状生山河佛心亦合生山河以佛与众生觉无二故。

  二如来喻释疏叙意。

  △正方虚空俱喻真性也。

  △妄心妄境似有生灭者实无法可起灭如绳为蛇蛇无起灭情中似有尔。

  ▲初问答迷本无因。

  △迷无根者迷若有根可以生迷迷既本无说何因迷根者因也既云是悟岂却生迷耶是知迷倏起非由迷悟合显。

  △似有迷觉者迷即能迷无明也觉即所迷本觉也妄谓似有无明迷于觉性也此即迷新而觉旧也或可觉是始觉即悟也由迷故起起始觉智觉于迷妄迷之与悟俱不可得似有觉似有迷也此则觉新而迷旧也然理则非新非故迷悟俱亡事则在迷时真性为旧无明为新约悟则无明为旧始觉为新。

  △觉迷迷灭者起始觉智觉迷令灭悟已更不起迷故曰觉不生迷迷痴不觉无知等皆无明也。

  △疏云觉即所迷本觉即初解。

  △亦即始觉是次解。

  二颠倒狂痴答。

  △此实狂痴者空实不尝起华妄见有生有灭谓从空灭早是颠倒况待更生狂之甚矣纵愚终不如此山河不生谓有可灭已是颠倒况待更生非狂如何。

  ▲二反质结酬。

  △如梦勤加等者斯荆溪大师语谓虽勤修行但如梦有勤加虽则断惑全若虚空无实空但有名而无实体惑亦如是但有断惑之名实无惑障可断所修因行如幻本空所证之果如像无得盖显修无修证无证也清凉大师云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取梦中佛果生灭门。

  初喻果成。

  △因果虽殊觉性平等者金虽在矿出矿有殊金体实无有异人虽有迷有悟觉性曾无有别此则约事为语有惑可除也。

  ▲二合。

  △双合二喻者金能断割喻智能断惑烧木成灰故喻涅槃断果龙树云智德实断断断德不断断矿木俱喻惑也。

  ▲二显后二喻。

  △迷悟成异者约事则有迷有悟下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二义相资方成圆妙。

  ▲三显相资。

  △拨者去也便谓等佛更不起修此堕恶取空见故曰便成邪见龙树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若执后二喻则推功上人自甘底滞还成邪见。

  二答大性俱遍疑中初标。

  △拒违拒也。

  ▲二释。

  △随义对法者以明对识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而体清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霾即黄沙也诗云终风且霾初徴。

  △诸有为相者明暗等七相也。

  ▲三结。

  △随缘似有者空喻真性日喻无明或可空日俱喻真性。

  初相无所指。

  △元妄者妄者虚伪不实之称本来自无故曰元妄。

  △云何诘其相凌灭义者反质也既知七大之相元妄云何更问相凌耶问七相既无何不云观相元无耶答迷者见有故指云妄又非脱体全无故特云妄。

  ▲二性元不容。

  △唯妙觉明者约理而言独妙觉明更以何法论不相容耶以性中本无染碍地水火风等差别之相故。

  一正合前文。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者汝心计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如以丑形对镜则现丑像。

  △各各互发者或发地则现地发水现水等。

  △又随人各发者约多人论也。

  △俱现一相者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遍法界现空相余亦然也。

  △因熏习镜者镜喻真如为染净所熏现一切法。

  ▲初正喻。

  △天上日喻妙明。

  △影喻所明。

  △人喻强觉。

  △水喻无明。

  △日影各去喻七大随分别现。

  初迷成世间相。

  △相倾夺者汝心执色空有相倾夺解藏性即倾夺也。

  △非性性者圆觉性中无种种性由觉性不守自性能随种种性而发现故云循诸性起。

  ▲二悟成出世用。

  △一为无量等者以一法即无量法故故能一为无量无量法即一法故故能无量为一也以一切法体性本来融通不即不离自在无碍及至了达亲证之时获斯神用也。

  △标二自在者一多大小也。

  △正中现依者身正空依也。

  △正现依正者毛端正也所现宝王与刹即依正也然毛约不执受边亦通依报摄故曰亦是依中现依正也。

  △依中现正者微尘为依坐转法轮为正。

  △余句含在其中者合具六句谓正中正正中依正中依正依中依依中正依中依正疏配对阙正正依依若欲具者即经云毛端现刹即依中现依毛端现宝王即正中现正。

  △十自在者一命二心三财四业五生六愿七解八如意九智十法了达尘劳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故曰灭尘合觉。

  初真谛。

  △本妙圆心者谓此心性本来不可思议圆满周遍灵明鉴觉故也总标此为三谛体也前云汝无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即真谛性空真色即俗谛皆言性者显即中也三义一体即如来藏今欲广其义意令行人修证使行相分明故重明也云即云而皆显不离之义也此是一经之正体万行之宗元妙用之宏要故达此者成三妙观境观体一修性融通等佛此须讵烦肯綮非七大不言根者在地等色法中摄也亦影在下文也。

  △亦即五蕴者非心即四蕴心余皆是色。

  △非明无明者明即能观观智无明即所观境也此亡流转观。

  △流转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亦有四十四智逆观老死等十一支。

  △明无明尽者即非还灭观也。

  △还灭者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等亦用七十七智逆观老死等十一支。

  △非智非得者智即能证得即所证择灭之理也。

  △檀那云施。

  △尸罗云戒。

  △毗离耶云忍。

  △羼提云精进。

  △禅那云静虑。

  △般剌若云智慧。

  △波罗蜜多云到彼岸由修六度能到涅槃彼岸此一句总结也。

  △疏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单七只八也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十力如第三经末记说。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苦尽道。

  △十八不共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咸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知未来十八知现在此是极地之法不与凡外二乘菩萨共有故云不共。

  △怛闼阿竭或云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

  △阿罗诃云应。

  △三耶三菩云正遍正觉。

  △非涅槃四德者涅槃即法身般若解脱一一德中皆具常乐我净之四德也。

  ▲疏初解经文。

  △谛缘观智者即四谛十二因缘之观智也。

  ▲二释经意。

  △但有名字等者约泯相说一切不立般若云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梦如化但有对待皆无实义以要为言十界俱空。

  ▲三释次第起则从细至粗复即从粗入细。

  二俗谛即者即寂而照也斯十界俱假也所谓真空当处即妙有也龙树云亦名为假名。

  △疏染幻差别者真如不守自性随染净缘是差别法也。

  三中谛疏初释经文。

  △双遮等者离即遮也是即照也。

  △是即非即者是即是非即也皆云即如来藏者即真即俗即中也三义体一非三而三非一而一三一平等名不思议圆融三谛言即言非犹带名言今显即非与非即非俱泯方为绝待妙体圆彰也。

  ▲二通经意。

  △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者所谓离即离非即无非无不非也即遮照俱泯唯一妙乘也。

  ▲初引净名。

  △以言遣相者以有言之教遣荡一切名相也然天台说诸菩萨以言遣言文殊以言遗无言净名以无言遣无言三说虽殊理实无异。

  ▲二引天台。

  △是相如者指一切相本无差别无差故名如如即空也。

  △如是相者谓此如即相也。

  △点空性相者点示此空即是性相体力等差别法也。

  △相如是者谓相如皆是也是即中道实相也故云如于中道实相之是也初总责。

  △以所知心者有所限量之心也平等法界讵得以有量心求又所知心者未忘分别心也此则分别心未忘云何出生死问金刚云是人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不也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此正是忘分别何谓有念答虽能忘念取自界而于法界妙理不免横计邪推迦叶云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直至始教皆所知心也。

  △疏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者意云身心语言皆灭则得果若不忘分别尚不能至自乘小果况究竟佛性耶。

  △轮回心者分别心也。

  ▲二举喻。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操云伏牺氏作说文又云神农氏作风俗通云琴者乐之统也君子常御不离于身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郭璞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表五行大者为君小者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琴者伏牺氏作二十五弦本有三十六弦长八尺二寸广一尺八寸因黄帝命素女鼓瑟帝悲故破之为二十五弦。

  △箜篌者风俗通云一曰坎篌武帝祠大一后土乐人篌调依琴所作言其坎坎应节也篌者以姓冠章空者取其中空也释名云师延所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篌所好故云箜篌也。

  △琵琶者风俗通云近代乐人所作不知所起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也四弦象四时释名云琵琶者本胡中马上所鼓推于前曰琵引却后曰琶因是为名也皆喻一切众生藏性虽各各圆具若不以圆智照之终不能显。

  △疏发起用者三谛俱显也全性发修故云起用也。

  ▲三合显以智合理大似按指于器妙音自发也。

  △海印即大海有文喻三谛显也海印三昧即楞严定之异名也。

  ▲四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8-2-25 18:54:02 | 只看該作者
  △斥化城者偏空涅槃也但三百由旬。

  初申疑。

  △犹未究竟者断障既浅未证实相也虽知山河皆妄又疑妄有初因我未究竟妄因莫测如来证极必了元由故叙为问初举事。

  △头镜喻觉性者头喻觉体本寂镜喻体具性明因有性明故执所明如因照镜忽生狂怖也证真记主镜喻强觉忽生彺怖喻诸法生起也。

  △魑魅者山神为魑魅水神为魍魉西京赋云山神虎形为魑它神猪头为魅。

  ▲二问答。

  △更无他故者秪由照镜见影妄起颠狂爱镜中像岂更别有因由所以耶了知是影狂心自息矣。

  初责因。

  △云何有因者妄即虚伪不实之名若执有因应具根种若有根种断应不可但由不了觉体本明强分能所诸法此起如天忽云如镜忽尘古人云莫妄想故知妄想不生诸法自妙。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者就妄自论可说相因也如因无明故成三细因三细故生六粗等又由过去二支因故有现在五支果等(云云)自无法起者若体是妄脱体全空本不曾起如绳为蛇蛇实不起。

  ▲二引悟释相。

  △佛犹不能返者为为因也。

  ▲疏贴喻况显。

  △觉心初起者觉即始觉也心即妄识亦可真如心提喻合显。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者以喻众生虽处迷中性未尝失也如见蛇时绳实无失也圆觉云众生本成佛道即此谓也初劝息妄缘。

  △三缘者即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也由所分别三故能分别亦三也此三分别即为造业缘也持业释也。

  △三因即杀盗淫若无三种分别烦恼为缘即无杀盗淫业也分别三种是烦恼道由分别故于违顺境造一切业也。

  △三之助缘者三即杀盗淫也缘即分别烦恼能助造杀等业故故曰三之助缘即依主释也。

  ▲二显自真体。

  △不从人得者法本自然岂从他得镜本自明岂从磨者边得邪。

  △肯綮者喻不达妄故着事修行也。

  △秪为显觉者劬劬修行欲忘分别忘分别者秪为显觉今忘分别觉性焕彰何藉劬劳然此盖示修而无修修不滞相得而无得得非外得故云歇即菩提歇之一字正显绝待妙修也故疏云非全不修行也恐迷者兀然坐守非菩提因也意在策修令知无相成圆意也。

  △大軱即大骨喻着空也。

  △肯綮细肉喻著有也。

  △大窾即骨肉之空处喻绝待中道也不达诸法本空而起修者似解牛伤于骨肉也得理而修似游刃于大窾也。

  △不亡见全牛者喻其不能修而无修也(云云)然是译者借彼语以润文以况不假多劫聚集而修行也彼庄子全文云庖丁为文慧君(本作王字)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角彼切一)砉然(呼鵙切皮骨相离声)响然奏刀騞然(呼获切庖丁即掌厨丁役之人供??者也或云丁名也文惠王即梁惠王也解即宰割也踦刺也言善能宰牛见其间理故以手搏触以肩倚着用脚踏履用膝刺筑遂使皮肉离折砉然响应进奏鸾刀[石*砉]然而解盖寄庖丁明养生之术也)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殷汤乐名也经首咸池乐章之名即尧乐也庖丁妙尽牛理既解割声响雅合宫商所以音中桑林经首也)文慧君曰嘻(音希叹声也)善哉伎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伎矣(释舍也所好养生之道故寄伎以献君也又进者过也艰生之道过于解牛之伎也)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始学未达所见皆牛亦犹养生始学未照理境触途之碍故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才睹于牛便知空郄亦犹服道日久智照渐明所见无非虚幻故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睹(经十九年合阴阳之妙数牵神以会理亦犹学道妙契玄极灵心虚照岂用目取邪)官知止而神欲行(官主司之谓也即日主色等类也既以神照不用目视故眼等主司悉废止也从心欲顺理行道亦尔也)依乎天理(依天然之腠理终不枉截伤牛养生自然性心必不贪生以夭折也)批大郗(间郗交际用刀而批戾之令各离异学道至生死穷际用心观照令其解脱也)导大窾(苦管切骨节空处足导令殊学道之人以有资空以空导有也)因其固然(因其空郗所以运刀眼见耳闻必不妄有分别)伎经肯綮之未尝(伎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概于徴碍)而况大軱(古胡切大骨也又盘骨注云軱戾大骨衄刀刃者也衄女六切鼻出血俗作衄又挫也)乎(养生用智妙体真空细惑尚不染心粗尘岂容累德)良庖岁更刀割也(不中其理间也)疏(良善之庖犹未中理经乎一岁更易其刀况小学之人未体真道证空舍有易夺之心者矣)族庖月更刀折也(中骨而折刀也)疏(况凡鄙之夫心灵闇塞触境皆碍必损智伤神)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砥砺石也十阴数九阳数虽解牛多锋如新磨养生妙尽阴阳虽千变万化而常湛然)文慧君曰善哉吾闻丁之言得养生焉(第四下)。

  庆喜难缘起者再责因缘也意云前文广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等既破我说因缘何故如来自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乃因缘之义显然。

  △心中达多等者约喻显法也心即真心达多即无明妄法也。

  ▲三引他例。

  △从老梵志者老即诸尊者梵志即所师外道也并年老从外道处来才到佛所便得上果或可诸尊者先并事老梵志也。

  ▲四结同邪。

  △所说自然成第一义者前云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即觉性自然而得此则与俱舍梨说有神我是自然性与今佛说觉性自然有何异耶。

  初标质所疑。

  △即如城中等者即如犹云汝执也汝执由因缘故狂狂息则不狂性自然而出也。

  △理穷于是者道理极至此也。

  ▲初因缘破自然。

  △本自其然者从本已来自如是也无有之头不是自有也。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者既头从本自然而有应始终不可改易以何因故而得狂走耶既可狂怖故知非自然也。

  ▲二自然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知失者牒计也意者头虽自然由因缘故狂走者破云在自然时头既无失何不由因缘故失却头耶若无所失则非因缘也。

  △了不相触者头自安然狂自妄生狂之与头毕竟不相于涉。

  ▲二破转计自然。

  △狂何所潜者既本有狂须常怖走何以照镜方始狂走未览照前何所潜匿耶。

  △何为狂走者为犹因也既云本自不狂今何因狂耶故知狂与不狂俱非自然皆妄计也。

  二显无功用有生有灭颠倒难亡无菩提生无生灭灭方名绝待下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照即能照智。

  △照者即所照理也。

  △无功用者证真后任运进进向于上位即自然流入也。

  ▲一纵立正显。

  △若有自然者纵使我教若有说自然者都绝生灭方称自然。

  ▲二举况重明世间虚空不可和合可名自然。

  △疏二成外道教者意云外道立自然今我教若立自然即符外道教也。

  ▲三正示亡情。

  △本然非然者自然无自然也下句亦尔。

  △合然俱离者复疏也此则和合与自然俱泯也。

  △离合俱非者遣药也能离和合自然之离亦亡也。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遣能亡智也即此能离智之离亦不可得故曰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然此俱证离合俱非也一斥成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者意云若以自然因缘之心求二果者甚遥远也。

  △无心亡照者亡心于境但照自性也。

  ▲二引事验。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离欲三果之人离欲染故故欲爱已断故曰爱河枯竭。

  △令汝解脱者彼离故汝脱也。

  △疏二示多闻无功者策行也。

  △霄壤异者小乘三果方断九品欲思若圆人七信断思惑尽八信已去伏断界内外尘沙初住破无明普现色身十界界作佛故知天地悬隔也三藏教佛尚不如圆十信也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天台云佛尚犹劣岂况二乘。

  ▲三结真修。

  △秘密妙严者空自忆持三世如来果上秘妙庄严之法门于行何益。

  △无漏业者首楞严定也。

  △憎爱苦者不恐分别于境违顺则生憎爱之苦又有妄可断有真可得皆憎爱也若了如幻自然憎爱不生也。

  ▲四举佗为证。

  △同悟宿因者皆如贪欲为生死本。

  △名本性者经云过去婆罗门名莲华实莲华实有女名为本性即今登伽也已离欲缚故云出缠授记即莲华色尼妙经记云当作千万光相如来。

  ▲五责随尘境。

  △自欺者本真自性不能认取妄取六尘枉受沦溺故曰尚留观听。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6 19:59 , Processed in 0.1998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