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6|回復: 5
|
<净修捷要>报恩谈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黄念祖老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
<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居士 主讲
姜善和 记录整理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具实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和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头这个序文。
“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有“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字。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
圆瑛法师讲《首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次是第三次讲了,和前次一比,因为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一比之下,觉得老的本子里头,即上一次谈的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们今天所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
这个序文,我们不能全部介绍完,而是侧重它的重要部分。
讲解序文如下: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确实是难信哪!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边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够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边是多广大无边呢,这些就都不知道。
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华严经》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佛法学教的最高经典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处,他便也就修归净土导归极乐了。他也说“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归宿。而《华严经》恰给我们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作为法门。
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作为门。《华严经》指明了归宿,五念法指出这个入门。有门才可入,所以菩萨把门告诉我们了。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现在到了末法期了,佛灭度已经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其实有三千多年了。现在大家所说的两千几百年,是按印度“贝叶经”上的点数数出来的。佛经每年集结一次即点一个点,数点数出两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受到外国统治,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战乱,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个点呢?不一定!点点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是证据确凿,实在打很大的问号。至于中国这三千多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时候,正是中国周朝时的某个时候,以此时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计算,佛出世到现在就是三千多年了。现在流行的,佛出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说法,是按印度“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计算出来的。过去集结的方式是:到时候,把“贝叶”经文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便点一个点儿,一年一次,数那点儿数出来的结果。
现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相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因此,很多人说“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刚过一千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器越来越差。这时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个浅学,于佛法所学很浅,便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很多自称是修净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师,实际上都没有能深入于本宗。怎么才能深入呢?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真正能读大经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净公上人在这方面,我们很为之赞叹的。他这样的带头人,并不多呀!他倡导熟读大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才知道它的重要点之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意。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熟读大经还只是略明,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还只知道念《阿弥陀经》(小本),不知道念《无量寿经》(大经)。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弥陀经〉)也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在北边,他所在的国号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时代的秦,而是六朝时期的秦,称“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这个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连这个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代的玄奘大师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虽有罗什的译本,但他又翻译了:一部是《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另一部就是《阿弥陀经》。他之所以翻译,是因为他所翻译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补充。现在大家修净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修净业者,既持诵秦译本又持诵玄奘的唐译本的,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现在净公上人重视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可是对于唐译,对于夏老师的会集本还没有十分的重视。但他都把它列为“净土五经”的读本中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看起来、说起来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是号称修净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于迫切发愿的人却很少。
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信愿不深,却还想要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现在理解的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往生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师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来集结净土诸经中的文句,“副以祖意”,这是夏老师对净土宗的独到之处,就是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付以了祖师意,把祖师的真意也结合进来了。可能有人会说:“一学一念净土,再搞禅,就务外了、不专了。”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本来就差,一门还学不好,再多加一门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学净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么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带角虎”了。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永明寿禅师语),因此夏老师禅净结合的独到之处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对于净宗,大德们各有己见,都有原则。我们对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有些观点跟夏老师本人虽有点不同,但印光法师本人对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对藕益的赞叹,他说:“佛再做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藕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些出入。夏老师明白地说:“我这里面,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的一些风格、一些精神也融汇在一起了。”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包括在这“净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诸经中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其中了。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大家是很应该留心的!
“作为简课,俾授初机”是说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课,“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机人修。
这“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这个修行,就是要感应,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间有感应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应呢?我们身、口、意做业称为“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而我们是在这三业里头达到自他感应的。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并要住于经文的奥意之中,是意业。你的身、口、意以此作为“能感”,就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
“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门”都包括了。五念就是: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四观察;五回向。这是“五念法门”。“赞观愿向”是指这个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礼之际”。一个头磕下去或在这之前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因为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中了,所以称“五念简课”。
“妄想不易乘隙”,这么做的话,妄想没有机会钻空子,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一件事接一件事没有可乘的空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这里文字文句都很紧凑,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带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妄想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接了当的方法啊!
“需时即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能做完,时间很短,收效却非常大。
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
与别的方法相比,这个“简课”又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就是出家人也不闲着,甚至比我们还忙。因为现在的寺庙大多成为旅游景点了。一早晨起来就要把寺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又是香烟头、糖纸、果皮,在一天中都扫不完,还谈什么用功?腰酸腿痛,动都动弹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有的人想出家,现在到哪里出家?现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种的忙碌,比如美国,就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竞争啊,要专门修持很难!只有这个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呀!
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个人修到了九十多岁,他在马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简课”,他在心里观想着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着这个文,心知运转,跟《净修捷要》相一致了。“久习纯熟,”纯熟之后,“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在以后要详细地讲,因为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关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现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境界是一样的,和金刚智慧不是两样的。
常会有人说:《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两者之间有矛盾。理由是:《金刚经》讲一切有相都是虚妄,而《阿弥陀经》却说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这两部经矛盾。其实这两部经并不矛盾,是看经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实“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以后都要细讲。
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
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经,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顺水乘船,而且是顺风帆划起来了,直接就渡过去了。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
“五念”当中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这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
第二无余修,你称名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称经中其他如来的名号,这是无余修。
第三无间修,就是要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第四长时修,就是毕命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终才念完。
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样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获得利益。
我们要知道,修净业必需知道《无量寿经》,知道夏老师会集《阿弥陀经》等著作。那么这其中,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序文就讲到此,下面开始讲“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所有修学首先就是要尊师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师。对于师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释牟尼佛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释迦牟尼佛不但是我们的导师,而且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而佛却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以慧命。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礼拜的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下边磕头的时候,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这个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阿弥陀佛、药师佛……都称为“佛”。但“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号,单指释迦牟尼佛。我们在拜时,在赞叹当中,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那么对此大家会不会怀疑呢?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有种种功德,为什么只赞叹他这一点呢?是不是只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只谈净土呢?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一下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明白了。
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因为他的教化使长安几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印经,现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养的钱请别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抄写的经,而且经、画都非常壮严。比如画中的妇女都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由此可见戒律的种种庄严。日本人对善导大师恭敬、景仰极了,都传说他是弥陀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说过:“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善贤同等人物。”有关善导大师,我写有一篇文章《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位大德,但中国人不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中间把一段历史文献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死的。其实这是记错了的缘故,是当时向他问话的人上树跳下来摔死了,而不是善导大师!所以,台湾有一位法师前两天就住在这里,我问他,他也是不知道这回事,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的吗?”我把我写的那篇文章给他,让他拿去宣传以示校正。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大愿”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现到人世间来救度众生,他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对净土宗有足够的重视才成。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想即生解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个“净土法门”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呢?赞叹他能在这样的世界说这样的法。所以,夏老师禅净结合才会集了这部大经,这样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赞叹他别的!《阿弥陀经》里面也有记录。因此,我们也是一样的要尊师,依教奉行。
下面,我们来讲“净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内容。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第一拜)
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十方佛所同赞的,共同赞叹的。第一句就是“一心观礼”,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观礼”。
所谓“一心”是离言绝说的,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出来、形容出来的。我们凡夫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有对待的思维。所以陈真如当年给毛主席上疏论佛法,“说是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和那个相对是对立的。所以用言语表达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没有对待!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指绝代佳人那个“代”,是对待的那个“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和坏是对待,邪和正是对待,佛和众生是对待,男和女是对待……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而《维摩诘经》讲的就是“不二法门”。因为世界本来“不二”,这“二”是因为众生糊涂、妄动、分别的结果,所以变成了无明,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二”的。我们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净的心去礼拜,就是要恢复到本来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如何下手以达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过程中,心里头已经把别的念头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这个礼拜文,作观想,这样礼拜的结果就是“一心”。刚下手就达到了“一心”。这时不要想别的事,若还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坏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专心一意的。能够这么做,也就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
“礼”就是礼拜,因为要“三十二拜”吗,所以以“礼拜”为中心,而且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礼拜的过程并不需要多大的运动量,对于身体不好的人、病人来说,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点拜就没有问题。拜佛可以说是最好的运动健身!其实,不光佛教有拜佛,当年列宁在监狱里,他也礼拜,也就是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能磕头,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至心恭敬的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的方面说,你好好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哪怕只有一个微尘,将来都可能达到转轮王的位。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将来果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些事。
所谓“观”,高水平的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点的就是“观想”,观想还做不到的话,那么就从“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礼赞文的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很细的,没有别的想法,这就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礼赞文进入到“观”的境界中了。这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心里绐终没有离开这个礼赞文的内容。久而久之,这样观想就进入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意识,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语)的境界。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我喜欢、不喜欢的,都清清楚楚。男的来,男的现出来,女的来,女的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一个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秩毫不爽,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的时候一点不留痕迹。这就是“照”。这是用境子打了个比方。所以能达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我们念《心经》,念完是照样烦恼,一点没度。就是因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还能减轻一些烦恼,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也有等级层次——大菩萨、小菩萨。“一心观礼”可以从初级开始入手,也可以从大菩萨位上直接修。
“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我们“观”谁呢?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含义是“堪忍”。这“堪”是提土旁加一个甚字。这个世界对于苦我还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家还能活着,有的还活得很高兴,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过去又来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的,但是还可以忍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世界有善有恶,每个人都带有一些善一些恶,“娑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就只是一个地球,而具有地球这样最小的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和天体完全结合到一块,但至少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由一个“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由此可见大极了!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我们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也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九界导师,如来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九界”的导师。什么是“九界”呢?我们都知道“六道”(又称六趣):天、修罗、人、畜牲、鬼、地狱。这“六道”之上还有三道,即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这三道都属于超凡的圣人道。上有三个下有六个,就是这“九界”(又称九法界)。再加上一个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边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导师、天的导师……还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是九界的导师!
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如来”就是专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但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教授、学者是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到大学当老师,给你定职称,都可以称为教授,是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谁。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多僧人也这么说。“如来”是佛的“十号”中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第一是如来,第二应供,受供养。第三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圆满。第五善逝,能够善于逝趣。第六世间解,世间的都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无人师。有的把这个地方分成两个,这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
要把这第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总之,这种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千号万号都可以。这“十号”是综合起来讲的,是最殊胜的美德,以十种作为美称。“如来世尊”,“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号名称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一个尾代表全部,“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都简省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诸佛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
“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
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佛所称赞的,也就是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五浊恶世”上成道,在这“五浊恶世”上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
“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是劫浊。命浊,当然大家的寿命很短。众生浊,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都很浊。烦恼浊,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烦恼,大家不要以为发愁是烦恼,狂欢高兴其实也是烦恼,能使你的本心不清净的都叫做烦恼。有人知道愁是烦恼,欢乐也是烦恼,烦恼很重。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很重要,这个“见解”是糊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的、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要避免什么……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大家弘法感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因为“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就很难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称以“八种”,这也是成佛的一般规律。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下一个弥勒来也是这样成佛。“八相成道”是指释迦牟尼佛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位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了。这样来成佛示现八种示相:第一项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第二入胎,入到母胎里面。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说法。第八入涅槃。“八相成道”,这其中也有开跟合,稍有点不同,无关大雅。我们不再介绍其它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里头讲的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很多种;“八相成道”各种也都有介绍了,我们知道一种就够了。
“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是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现出种种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红的阿弥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都好了吗。赞叹释迦牟尼佛兴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悲——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义子,都跟自己的独生子一样,都要平等的救度,这是大悲,而且是让咱们得到彻底救度的大悲心。
“悯不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悲悯这一切又该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所以佛法无人说,你虽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辗转、解说、教授才成。于是当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般的心,这种的演说称为“演慈辩”。出于关怀救众生的心“受法眼”,把这法眼给众生,因为众生离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种:
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的。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了也不知道,就是用录相机录下来也没用。眼睛就是这么的宝贵。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种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达,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人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他的,墙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他,所以天眼很洞达,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种比肉眼稍微高一点。
第三慧眼。“慧眼见真”,“真”就是真实。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是见“真”。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已经达到了“无我”了;他也证“涅槃”了;也没有烦恼了;也断“见思惑”了,但是不彻底呀!他的“见真”还不能像佛一样的彻底。佛是大彻大悟了。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就像大夫一样,知道某人生某种病,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询问各种问题的时候,佛都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给以应答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对症下药,不对症是不行的,你虽然只是间单的感冒伤风上火,我给你补药吃就不对症了。我有个女婿就是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就吃补药,结果吐血又住进了医院。所以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虽然是好,最养人,但不对症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所以关键在于能治病,能应病与药。法眼者知所决策,所以慧眼见真是“根本智”;法眼见真是“差别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法、众生有什么样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法眼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只要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佛法好就好在,你虽然不懂医,可是医生就告诉你的病就吃这个药,你只要肯吃,其结果和那个懂医的人不是一样的吗!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智慧就像我们不是通过研究医学得到的一样,但是医生给我们做了种种的检查,又是超生波、又是x光……各式各样的先进仪器给你确诊了,你吃这个最合适,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确诊的能力,但是我们能听医生的话去吃药,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学医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授”,一个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为什么?这是佛的恩。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所以不但给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认了,你就信下来了,就和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如做数学题,你自己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会了,你自己做,做不出来。所以佛的恩是授给我们法眼,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在“六道”(又称六趣)里,一般说是三恶趣三善趣。畜牲、鬼、地狱是恶趣;人、天、阿修罗是属于善趣。恶趣都知道不好,把恶趣的门给你堵塞住。“杜”是堵塞,堵住。把这个门给你封起来,通恶趣的门不通。这里所指的“恶趣”不只指“三恶趣”而是指整个的“六道”。《无量寿经》讲,“横皆千五趣”,所以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之中。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呢?即是“六道”就还是在轮回中轮转不休,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去。所以外道、基督教、回教,他们以升天作为最后的目的。升了天道虽好,但在佛法看来,还是“恶趣”,这个“恶趣”是就极乐世界比较而言的“恶趣”。你总是在六道中轮回的,所以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他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生死当中“六道轮转”这条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恶趣”里去了!所以,没必要辩论是否“带业往生”,对此很多人不承认能“带业往生”,若不能“带业住生”,那净土法门就没有了,佛开这个法门也就没有什么殊胜了。所以就是“带业住生”!我们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这些业,但我们只要一往生都带着好了,这些业全消除了。并不是等你消除所有的业后才能往生,而是去了之后就消除了。所以很多人对于是否可以带业往生这个问题想不通,其实这个“杜恶趣”就说明了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你必须自己达到恶趣的业都消灭了才能去。很多人就误解,目前难也就难在这呀!有人干扰你,故意作另一种说法,说带业不能往生,结果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不是指“三善道”的门,而是指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门给我们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世间还处于最低的欲界中,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世界,一些众生包括动物在内情欲很盛,不仅是人,低的天界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等,其实还都在欲界中。没有欲界,怎么哪还有娘娘、有公主的存在呢!所以都属于欲界。但欲界是很低的,我们一般都知道欲界,许多宗教修行的结果也不出欲界。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能达到色界,色界就离欲了,所以称为“梵天”。清净没有肉身了,没有肉欲了,但是还有形象还能看出谁是什么样子,所以称为色界。再上一层就是无色界。合称为“三界”。要出这“三界”才出“六道轮回”。这才是善道。要出这“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才成,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疑心。不但要把欲界、色界众生的贪、嗔、痴、慢、疑断尽,而且还要把天界众生的贪、嗔、嗔、痴、慢、疑全都断干净了才成佛。由此我们自己想一想,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贪、嗔、痴、慢、疑容易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着能买到,这个就是贪心,不但算计人叫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很难摆脱这种贪、嗔、痴、慢、疑。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完全不能免除,你就没有办法出“三道”哇!
怎么“杜恶趣,开善门”呢?往生法门就是最殊胜方法!打比方,往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它法门是竖着出的,像麦杆里长了一个虫子,它要跑出来,它生长麦杆也生长,等它长成熟,麦杆也形成了。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麦杆一节一节咬,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横着一咬,咬破一个窟隆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杆里边的虫子,横着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因为厚一点要费一点事,但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而顺着就难了,咬一个还有一个,而且你咬的过程中它又长出两节,很难了。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虽然竖出也能达到善门,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了一个这么个门——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却不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样的众生佛说是很可怜的。佛怜悯大家,佛的希望是人人都能恢复自己的本来。我们本来是佛,只是现在糊涂了,都在做梦,梦见苦恼,多少人追你要杀你,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吗。其实没有这些问题,都是迷惑做梦的结果。佛并不只是自己才可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那么就是一气呵成,“兴大悲,悯有情,演辞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最大特点。所以也向大家庆贺。这个难信之法,大家现在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里面的难得,没有再难过这个法的了。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人类、天界种种,上三界的众生比我们智慧更高,但都很难信,所以对于一切世间乃至九界都是难信的法。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加一个“极”字,“极难信之法”。都说明这个法是非常难信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就仅凭着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够出三界吗?于是不敢相信。因为这个道理极其微妙。要知道这个法能出三界、出生死,跟一切八万四千法门来比,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难处,比如密宗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的。但密宗也有比净土难的地方:因为是密法,你怎么能轻易地就认识一个真正的师父呢?怎么能保证这个师父他就不是个魔呢?如果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因为对于不懂佛法的人而言,他混淆、破坏佛法是很容易的。在这两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是密宗,一个是禅宗。两个法门都非常殊胜,但这其中就很容易出现冒充。比如,有些人对密宗并不大理解。其实密宗的戒律还是很严格的,这些人自己不尊重,所以冒牌起来一般都是说:密宗又吃晕、又不讲戒律、又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对于经典的研究是很深的。只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罢了。另外还有爱显示一点神通的,各式各样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这其中的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如果大家认识不清楚,就没有法子辨别真假。禅宗也是如此:不设语录,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新娘子骑驴丈夫牵。”……这个冒牌起来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谁知道你是深是浅、是对是错呢!所以这里头魔容易在里面藏身哪。而净土宗在宗师上,你可以不一定依靠一个师父,经典都有,法都包含其中,你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就稳当了吗!而且净土宗师的师父起码他都要讲戒律的,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到他的,他理解的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都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这个净土法门又容易又稳当,加上不易于上当,因此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了。但是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有人说:即是易行之法,一旦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样想法就又错了!这个所谓的易行之法和其它法门相比才说是最容易的,但是你要能够符合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住生的目的才成。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担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才成。所以关键是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如果还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了。只有把一切搁在一边,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才成。而且还要很好的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也要通过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才能办到。所以,这个所谓的易行法是比较而言的,在修行实践中还是需要一番寒窗苦的。“若非一番寒窗苦,怎得梅花扑鼻香”。当年夏老师也是由于(大军阀)张宗昌要抄他的家,说他宣传赤化,要杀他,他才逃亡海外的。张宗昌虽是大军阀,实际就是土匪。夏老师当年作的是山东的督军。因为这事逃避到了日本,再回到天津后又重病,于是闭关修持,也直到这时才明白,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夏老师闭关修法很精勤,只是一个人在楼上,不下楼有几年功夫……由此可见净宗修行也是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才成的。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看到佛有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着佛从来没有见过,于是问佛:“今天为什么这样放光,从来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你问得很好啊!你这问的功德胜过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来的众生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的。”于是因为他这一问,佛就说出了《无量寿经》。从释迦牟尼佛说法到现在,不仅我们乃至未来的一切众生。“当来”就是指以后要来的众生,我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都算,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离开这个法便再没有法子能度脱了,所以说“皆以此法,而得度脱”。
“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句就是在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善门?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宣传这个法为将来一切有灵性的众生。“含灵”就是众生,也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无有穷尽的。“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意译为“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亲一切人事,这个人事是指给众生以仁爱、度众生,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这其中的意思都含有很深的道理。
那么这一段文念完之后,就开始拜了,在这拜的过程之中,念三句,这三句跟你一拜的时间应当恰好是一致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从站着开始念这三句,在念的过程之中完成这一课的内容,磕一个头。完了之后,又站起来了,又一心观礼,“阿弥陀佛……”紧凑得不给妄想留空隙。因此你所念都专注在这个殊胜的法门里了。很简单、很易行,而且效果是无限大的。所以这第一拜,我们就要拜我们的本师。我们称赞本师,正是他说了净土法门,正是他告诉了我们“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净土之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要尊师就要依教奉行。为什么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念“释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弥陀佛”呢?这是因为我们听师父的话,师父教给我们要念“阿弥陀佛”的,师父没有说你们都要念我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会见怪的。“你怎么不念我,而念阿弥陀佛呀?”我们是听释迦佛的话,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真正是遇到了善知识,最要紧的是依他的教导去做。中间可以反复,可以汇报情况,可以做些调整,但总是要很重视。
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弥陀佛了。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导师,阿弥陀佛是彼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因缘?有什么愿力?并劝我们去极乐世界。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以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第二拜)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极乐世界的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一切有因有果,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的“因地”上,我们还没有证果。在“因”的这个地位,而不是“果”觉,“果”的地位是将来得“果”。我们现在先说这个“因地”。
阿弥陀佛当年,他在“因地”的时候,是一位国王,称为“世饶王”。“世”是很丰富;“饶”是饶足;“足”是很丰足。世饶王那个时候有佛,佛叫“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间很长。这个国王,他那时还是在修行的“因地”上,他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于是不作国王了,国位不要而出家了。他并没有实施“政教合一”,不像梁武帝那样又做国王,又当出家人。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即“法藏比丘”。“因地闻法”,听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他就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所以我们这个“正觉”就是“觉悟”。无上的“正”的觉悟。“觉”就是菩提。“菩提”这两个字发音“布达”,是印度活。这个“菩提”是翻了音没有翻意。翻成意就是“觉”,就所以菩提就是“觉”,就是“正觉”。所以“无上正觉之心”就是发了“菩提心”,就是发起觉悟的心,就是发起成佛的心。
“住真实慧”,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上。《无量寿经》里有三个“真实”,一个是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另一个就是法藏比丘后来“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致壮严净妙土”。他怎么壮严净土呢?他住于“真实慧”去壮严这个净土。一是真实之际,二是真实之慧,再有一个是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说“是要给众生真实的利益”。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幼儿园、敬老院……,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每个人发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的很愉快。但这可并不是他的真实之利,等他寿命完了之后,他又要轮回了,后头的恶梦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金钱对他没有永久的帮助,而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
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在夏(莲居)老师的会集本中,这三个“真实”都出现过。对于这三个“真实”,是互相呼应的。因为你是开化了真实之际,真实的本体显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为众生谋求真实的利益。除此之外,尽管你也有好心,也愿意为众生谋利益,但是你能否做的成功呢?做得成功之后,那个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实的利益是彻底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让众生都能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真实之利。
“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在经文中文字虽简单,但这三个真实,智慧是根本,是从真实之际所流出来的。有了真实之慧,就可以来“拔众生的勤苦生死之本”。众生轮回于生死之中实在是苦哇!“勤苦”是什么?这个“勤”是没有停止、没有休息之意。“勤苦”就是总是苦。这个“勤苦”的生死,现在虽是生,但总有一天要死的。死了又要生,生了又要死,没完没了。这个“勤苦”有个根本吗?阿弥陀佛就发了这个心,要为一切众生拔出所有众生的生死的根本。这个志向多大!所以我们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就对不起每天吃的粮食。粮食来之不易,众生辛苦万分。而我们又该怎么报答众生呢?只是享受吗?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沙门”我们每天所做的这些工作,对众生起了多大的好处?这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如果热衷于撰述一些学问文章,要想拔除勤苦众生的生死之本,那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像阿弥陀佛那样,发起一个大愿,在因地之中,“弃国捐王”。国家他也让位了,王位他也舍掉、放弃了,而出家作沙门。“沙门”是翻译过来的音。“和尚”这两个字也是尊称,但大家用乱了,其实是不能随便称呼的。“沙门”也是指有很高的德行的修行人。“识心达本名曰沙门”,你认识了自己的本心,了达了自己的本性,这才叫“沙门”。这里的意思是指出家作了和尚。这时候他的法名就叫“法藏”名号为“法藏”。以后在经中提到的“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成佛前所行的是菩萨道。
“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菩萨”就是利他为本,行菩萨道。“劫”是指很长的时间,是时间名称。这个时间多长?没法说,只能打个譬喻:四十几里直径的大石头,天人穿着比轻纱还轻的衣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蹭一下,把这块石头蹭没了,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叫“一劫”。可见这个时间太长了!就在如此长的时间以前,法藏比丘发了这样的大愿,在无量劫中,无量的“劫”,劫也数不清,都在“积植德行”。我们之所以说佛大恩大德,就是因为为了我们佛才经过了多少个生生世世、多么大辛苦,用这么长的时间,在那积德,“种植”就是种、积德、种德,用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今天大家能够在一起听关于阿弥陀佛的法门,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曾经受到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有恩了,我们得过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今天才能有缘又听到这个法。我们欢喜,我们愿意学。
“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所以他发了这愿后跑到自在王如来那说:我想发一个大愿,要超胜一切佛,这个愿可以做得到吗?我要把佛国建的比各国都好。于是自在王如来就把所有佛世界都现给法藏比丘看,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于是他通过总结采取各佛世界的长处,发了一个四十八愿,发出这个“大愿”,称为“愿中之王”。
“殊胜”,“殊”:特殊,“胜”:超越其它,称为胜。愿都圆满成就了、落实了,而且不是一个空愿,都成为实际了。“名具万德”,“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之中包括无量的德。“无量劫积植德行”,佛就是无量劫都在积德培德,才得到成就。所以这个名子是万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号中就包括万德,所以“名具万德,声闻十方”。
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愿一切佛都宣扬佛的名字。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不管你是台湾、美国、香港、大陆……。知道阿弥陀佛的人很多,而咱们这个世界,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的名字,知道的人却很少。大家想想看,多少人只知道有“佛”、有“阿弥陀佛”,但却不知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号大家都不熟悉。可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倒是妇孺皆知。“阿弥陀佛”,高兴了就说一句“阿弥陀佛!”大家都知道!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阿弥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宣扬阿弥陀的名子,让十方的众生都听到这个名子,十方众生都羡慕极乐世界,都念这个名号,都得以往生这个极乐世界。
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加“接引”两个字,是因为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要靠佛的愿力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是我们自己能从这个世界达到那个地方,而是靠佛的愿力接引。当然也有靠自力的,如果你修到跟菩萨同等地位了,靠自力可以往生。但是亿亿人中难得一个半个能真正得到上品上生的。佛来接引,已经是极其殊胜了!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接引导师”。
这第二拜就是拜“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念三声。这三句佛念完之后就起来了,恢复站着,念完后再站着念,拜就是那么拜,这是第二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从我们这个地方起,往西距离我们这个世界要超过十万亿个佛土以外,十万亿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世界的广大,天文学家已经发现,有的星球距离我们在一百多亿光年之外。光的速度,每秒钟三十万公里,这说明光速快极了,没有任何能赶得上光的。现在用天文学望远镜,靠先进的设备能看到一百多亿光年之外,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光是一百多亿年前放出来的。天之大,这还是目前有限的科学水平知道的,将来还会知道得更多。而佛早就说了,极乐世界离开我们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远。西方在哪里?进一步说,佛不是遍一切处吗!所以,说佛就在西方,这是一种方便说。善导大师曾说:“指方立向。”为什么你一定要说西方?善导大师说,为了方便示现成一个方向来,能使大家心上有一个专向的目的地,因此容易摄住这颗心,管住这个心。即使告诉你“在西方”,有的人专心起来还不容易,如果根本不说“在西方”,而说哪儿都有,那更没法儿使人专一了。所以这种“指方立向”是一种很殊胜的度众生的方便。
“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佛,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过十万亿佛土以外有一个佛世界,名子叫“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了,名号叫做“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都是佛的名号共有十个称号,这里只列举三个以代表这“十号”。这十号都圆满了!
“安隐住持,具足庄严,成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说的很好、很圆融:阿难问释迦牟尼佛,法藏到底成佛没有?成佛多久了?释迦牟尼佛回答:“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佛从哪来还回那去,既没有生,也没有灭。唯以酬愿度生。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本愿,要来度化众生,所以才示现在西方。为了要满足自己度生的愿望,所以示现这么一个极乐世界,在西方。成佛以来,这时间是十劫。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天天在说法,目前也正在说法。我们在这儿说法,阿弥陀佛也在极乐世界讲堂中随时说法。有关极乐世界的名号与成佛十劫的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其中就说了,佛此时此刻正在说法。佛十号圆满,极乐国土“具足壮严”,一切壮严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广大”,这个功德很大,这个德是威德,威德就表示有佛的力量能够破除众生的种种无明、黑暗,予以救度,消除众生的业力。有威有德,非常广大,不可穷尽,有一个“清净国土”。“清净”两个字非常重要,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叫“无量清净”,这都是佛的名号。《无量寿经》是无量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号。心是无量清净,所以清净心是非常之难得的。我们只要心中无所思,很干净、很纯,一切放下,这就渐渐和佛相应了。阿弥陀佛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了,为了酬愿度生,才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2-15 11:45:56
|
只看該作者
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四拜)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的。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说法的是报身。报身之本是法身,这个法身“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所以各个地方,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不但到处是,你的身体里头,我的身体里头,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如果身体里头不是的话,那阿弥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块了吗,也就不能说“遍一切处”了。而“遍一切处”正说明,不管是有东西还是没东西,全都是法身所在。不要说法身是如此,就是无线电波不也是如此吗!无线电波就是因为墙也挡不住它,所以电视机无论在什么地方,哪怕你把它扣起来,但一开机,一对应调频,图像照样出来了。这个法身本来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也就是“八不”:
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法身没有什么叫“生”,也没有什么叫“灭”。证到“无生法忍”,没有生,不在动念,既然无“生”了,也就没有什么叫“灭”了。既然“遍一切处”,都是法身,那么法身从哪里到哪里?有没有个归属呢?其实都是自家!就好比我黄念祖的鼻子到嘴,鼻子是黄念祖的鼻子,嘴也还是黄念祖的嘴,都是黄念祖。从鼻子到嘴没有去,没有来,不一不异,没有一,也没有两个,也没有断,也没有常,于是借用“四不”作为代表,使人能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身”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之”。不是我们用人的语言所能描述的,也不是我们这个分别的心、分别的见解,所能够了知、明白的。所以“法身”这一句话就把凡夫你这个语言的思想的限度指出来了,称为“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指你不可能想;不可议是指人用语言是说不出来的。并不是下禁止的命令,不让你说,而是你根本说不出来,连想都想不到的,也不是你的言语所能够表达的。
“讲诵之徒”是古人是用来批评的话,就是说,有些人没有出息,只是会念念,会讲讲,应当是能够开示显化真实之际,那才真算是“沙门”了!所以“讲诵之徒”是贬义语。法身毕竟不是靠语言分别所能表达得出来的!
“但以酬愿度生,现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即是这样的话,对于众生佛又怎么来酬愿哪?因此要酬愿度生就要示现。示现和示教是一样的,示教是指用示教仪器的示现。而佛示现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里?不是在实际庄严土,就是在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
三身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在咱们这个土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众生看不见,六十万亿恒河沙的四十里地那么高,一个“由他旬”是四十里高,用六十亿恒河沙的沙子那么多的数去乘四十里,可见报身之大!咱们连一根汉毛都看不到一半的。咱们的视线所能达到的,实际上看不了多远。报身佛看不见,所以我们所能见的只能是应化身。
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壮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我们能往生的,都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这已经很不错了!法身佛在常寂光土。所谓“常寂光”,“常”指很寂净,而放光,他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可见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境界。在寂之中,不动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仍是照而不动的。
法身佛在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这个法界就包括一切了。是尽太空之所有的种种空间,不仅仅是我们所存在的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咱们现在所能看得到的三度空间,可以用三个坐标来表示:长、宽、厚。如果学数学的人都知道:不光是有一维、二维、三维,有了三维,就有四维、五维、六维……。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已经证实到了有第四维,也就是时间。最新科学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证明空间时间都不是常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一句话最好,可以拿来说明:“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人类的错觉”。
对此,不开悟的人总会不无疑惑地说:我好好的一个人,明明是实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你说它是实在的,那么爱因斯坦就告诉你了:“把物质当实有,这就是人的错觉”。你既然还是人类,你就肯定有这种错觉,你就老认为它是实在的,但是你错了!那还是站在有限的三维空间来看问题。而到了四维、五维……这些空间,现在科学已经证实到十一度空间。四维空间以上的事,你在三维空间里是不能够知道的!你只能是推测罢了,不能够了解。所以人的头脑思维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佛要接引法界众生,不只局限在三维空间里,而是在一切空间中。一切空间的有情之类都接引,都让他脱离开像娑婆世界这样的苦,而能得真实的、究竟的、彻底的、永恒的、没有变异的乐。“得究竟乐”得究竟安乐、法乐、没有苦的乐。
我小的时候,看见人狂欢,我就觉得很可悲。在世俗人眼里有很多乐,而依我认为并不是真欢乐,反而觉得很可悲。有人划船、跳舞……我看很可悲,但是当事人却很高兴,他认为这就是乐了。直到有一天钱花光了或者犯了罪,乐也就不能再享受了。所以乐不能长久,一旦乐逝去了,人就难过了。好时候不再来了,这就叫“坏苦”。所以有种种的苦随时都发生:生病长疮,被人家打……这些苦是“苦苦”。你狂欢、高兴是“坏苦”,因为这个乐的境界是你造的,一旦没有了,你就苦了,所以它还是苦的原因。娑婆世界种种都是苦,离开这些苦,得究竟的乐、得彻底的乐、得大乘法乐,这个乐确实是世间一切事物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也是你理解不到、想象不到、推测不到的。只有真实用功,你才能领略得到“法乐”——永悦欢喜。
有的人对于“法乐”还能有所触动,这种触动你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当你听到“一切皆成佛”这句话时,你就心喜了一下,这种触动就是“法乐”。经常有这个触动,你就能够去掉一些东西,去掉一些障碍了。大家是有份的,你如不前进那就永远停止在目前了。本来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而你却与此不相干,不能得救,那可就落伍了。
不仅仅是乐,到极乐世界真的是究竟乐,这种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比较比较,起码气氛在那,他不是世间这一切同类型的乐,世间乐与法乐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弥陀佛证了法身,从法身就酬愿度众生,建筑极乐世界,这是报身佛,实报壮严土是报身佛。还有化身佛,还有其它土,接引一切众生,大恩大德造就的就是报身国土。
刚才谈到了“法身”,还已经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名子。要知道“法身”流出的是“报身”,这里谈的是报身佛以及他的报身国土。这第四拜就是拜圆满报身所居之处。从“法身”流现出“报身”。对于佛的这个“报身”,在菩萨地位才能见到。这个“报身”所居之处是实报壮严土。所以,下面第五拜拜的就是实报壮严净土。报身佛就在实报壮严净土。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五拜)
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诸恶趣魔恼之名。不但没有这些东西,而且没有什么叫苦?什么叫难?什么叫恶趣?什么叫魔恼?连这些名子都没有!极乐世界有许多鸟,那么极乐世界怎么会有鸟呢?鸟不是畜牲吗?“彼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呀!连名子都没有,怎么会有实物——鸟呢?其实这是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没有这些苦难恶恼之名,也没有四时寒、署、雨冥之季。什么雨天、阴天、冷热……这些变化都不存在,永远是温和、睛朗、宽广平整。非常广大,大到你去多少人都能容纳。
十方的佛国都劝自己国土的众生去极乐世界,也不知有多少众生已经往生。“宽广平正”从没有听说极乐世界容纳不下、客满的。根本没有这事,多少人来都可以,无限大。极乐世界是平整的,既没有山,也没有惊流、急湍、高山大岳……这是因为心净则佛土净,心平则世界平。人心能平等,世界也就平等。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高山深谷,都是平坦的。极乐世界没有惊涛骇浪,但他却有好多泉池、流泉、小溪流。只要有住的地方,就有莲花池、八功德水。极乐世界的水可以从下往上流,围着你的房子流上来转圈,不同于世间的喷泉那样不自然,咱们世间的水都是只能向下流,而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向上,不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这跟人在太空可以漂起来的道理是一样的。
“微纱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极乐世界极妙啊!妙的无法说了,美丽得出奇了!超逾了十方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这个愿,就是想得到一个国土,并超逾十方,当时他问世间自在王如来自己可以不可以?自在王如来告诉他“只要发愿,就都可以实现”于是利用神通把一切国土都给他看。法藏比丘是经过总结后发的这四十八愿的。愿圆满成就了,所以他得到果报就是“实报庄严净土”。这是一个壮严的净土,报身佛所居的地方没有任何恐怖、恶难,表示一个大平等。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稀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六拜)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极乐世界教主的寿命是无量的,所以是无量寿佛,放的光明也是无量的。下面还要讲无量光、无等光、无边光、无碍光……阿弥陀佛共有十二个称号。
“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不但佛是光明无量,而且国中所有的菩萨弟子,所有的声闻、天人也是如此。所谓“声闻天人”是指往生的人,说的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往生此土并没有断惑,见、思二惑还有,是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所以还是凡夫。但是,往生者虽然还是凡夫,可是可以不再退转了,这可是最不可思议之处!因为往生者的断惑的水平还属于天人、人的水平,另有一些往生者虽然断了见思二惑,但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断惑程度只相当于“声闻”,所以这里称为“声闻天人”。如果往生者仅仅是发了“小乘心”,那就根本不能往生了,因此凡是能往生的,那都是发了大乘心的人,因此也就超过了“阿罗汉”(果位的一种称呼)。大家要知道,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小的事情,阿罗汉不闻他方佛名,所以发不起要广度众生的大乘菩萨心,最终成就的也只是“般涅槃”即“自了汉”。我了脱了,我清净了,我再没有烦恼了,也就大功告成了。这确实也很不容易,因为我无我了,没有我了,“人无人了”、“般涅槃”了。但是,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这些都没破!
“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都无尽的,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止的,都让他们得到一切彻底的利益!”这样一个宏大的心愿,阿罗汉发不起来,所以佛批评他们是焦芽败种。而我们要发心超过阿罗汉,就在于我们是不是只求自己了脱、自己解脱。这里的“声闻”指的是往生者断惑的水平,达到的只是“声闻乘”水平。尽管如此,但他们还都是发了大乘心的,所以才能往生。如果不发大乘心而只是“声闻乘”的水平,那就不能成就、不能生到极乐世界了。可见发心发愿是最关键的!极乐世界是一佛乘,都是发大乘心,都是要成佛的。“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子,都胜十方”这个国土的种种壮严超过了十方诸国,这个国家的名子到处闻名,也超过了十方诸国。“无衰无变”是这个极乐世界没有衰退衰变现象发生。不比咱们这个地球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将来总有一天会大爆炸的,绝对要毁灭的!有地、火、水、风四灾,火灾能把整个天都烧光了。所谓“天”,其实就是指整个银河系,所谓“火灾”其实就是大的核爆炸,因此而产生巨大的热浪,所谓“风灾”就是热浪产生的巨大压力波……这一切人类迟早都逃不过!这个世界,现在虽还存在,可现在天文学已经证明,有的世界已经是在新生,从微尘中聚汇而形成一个新世界,而另有的世界则已经衰老了,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现代天文学中有一种大爆炸的理论。怎么出现?就是大爆炸。过去世界出现过大爆炸,大爆炸之后,这些微尘又聚汇成新的世界。也就是佛教里所讲的:成、住、坏、空。形成之后,就是住,也就是存在;住了之后便又要坏;坏了之后就通过爆炸的形式变成了空;空了之后又成……循环不已。学术科学理论承认了佛教的这种说法。但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因为极乐世界不同于我们这个微尘所成的地球世界。它不是微尘所成的世界,所以它“无衰无变,建立常然”。到了这个世界真正是保险呀!所以“殊胜稀有,阿弥陀佛”。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七拜)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所谓“无量寿佛”,也称为“无量光佛”。加上“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又合称“十二光佛”。都是阿弥陀的名号。所以阿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的光中种种的妙用,表现出十二个光的佛,同时都是阿弥陀佛。
“无量寿”是体,是指时间永远不止,通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三际如一,没有变化,这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是指遍一切虚空,遍一切处。这样一来,一个是竖,一个是横。时间是竖的,空间是横的。由此表明阿弥陀佛穷三际遍虚空。过去你也找不着头,未来也是找不到结束,是常住,这是“无量寿”。而又遍一切处,没有边际,这是“无量光”。同时这个“无量光”也可以解释为“光中无量的功德”。所以“无量光佛”同时也可称为“无边光佛”。“无边光”肤浅地讲,指光没有边缘。哪是多大呀!你找不到边,极大!深一步讲,这个“边”是什么呢?就是佛教里所讲的“见惑”中的“边见”。所以,我们都要断“见思惑”才成。众生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是因为这些迷惑而沉沦苦海的。愚痴称为“惑”。断了惑才能证到自己的“真如”。“见思惑”之中首先是“见惑”,修行成就初果就是破了“见惑”。“见惑”有十种,其中有一种为“身见”
所谓“身见”就是指总爱惜这个身体,老是想滋养这个身体,练这个身体。所以现在许多气功外道,所做所为就是一种邪见,也叫做身见,是见惑。爱恋这个身体,比如很多妇女就是如此,起心动念都不离她的身体,因为她非常喜欢这个身体,觉得很美、很招人喜欢,整天琢磨着如何打扮自己……这就属于身见。
另还有一种为“边见”。这个“边”并不是当“边缘”讲,而是指把一件事情分两边看待,执持于是非、矛盾的一方。所以,一切事情都有了是非、矛盾的两面。“矛盾”就是“矛”和“盾”,“矛”有一边,“盾”有一边;“是非”就是有“是”有“非”,“是”是一边,“非”是一边。一切都有两边,矛盾各持一方。有了是非、有了矛盾,就会有对待,就会斗争。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特点:一切都有二。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圣人不死,大道不止”。有了“二”的分别,圣人要不死了,大道是不会完的。如果“无边”那就没有对待了,没有了这个“边”,一切就都不二了,一切也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对立了。所以佛最后称为“平等觉”。
汉译的《无量寿经》中称“无量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只有佛达到了大平等。我们要修“慈悲喜舍”,但很多人甚至于传法的人也把这个“慈悲喜舍”四个字讲错了,把这个“舍”字,讲成“要慈要悲,要喜欢要施舍”。这么去讲,是讲浅了,讲的太浅了!不是原意。好多东西是从一些和尚嘴里说出来的,有的说法十分的谎谬,水平很低。这个“舍”字是指:舍掉你的一切分别,一切边见,一切对立矛盾,而能把这些事情看得平等。一个人要做到平等的话,那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所以,佛教讲“冤亲平等”,跟我有冤和跟我有亲,这是两个极端,属于“边”的二方。如果边见没有了,那么冤和亲就都平等。所以我们学佛就在这地方学,当然学起来不容易,但还是要努力去学的!冤亲平等,就是把“冤”字搁在“亲”字上面。这个摆不是随便摆的,佛教教育我们,如果你真要度人,那先度的就应该是对自己有冤的人,这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人叫提波达多,他想方设法地害佛,甚至于一生都一直在害佛,而佛反倒感恩于他,认为自己的成就为佛全因为有提波达多,于是还给提波达多授记……这一切都表明了佛的佛大、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对此我们是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当然我们并不是盲目的崇拜,我们并不是因为佛有多大权威,拜佛之后,佛就能保佑我,我就得到好处了……这是世俗的一种很低、很愚痴的认识。是一种颠倒的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舍这个“边”。
“无边光”是由于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来的,因此见到这个光,也就可以加持你,使你能放弃这些“边”,没有这些“边”了。
“无碍光”人们说:自在无碍呀、没有障碍呀、能够自在呀,所以称“观自在菩萨”。这个“自”指的就是我们的“自性”。看你的“自性”是不是当家作主,当家作主了,那才能自在。而我们凡夫的“自性”并没有当家作主,而被这个“假我”所欺骗了。现在大家都是“假我”,自己本来跟佛一样的“真我”,但自己却不认识。现在这个形象叫黄念祖,于是就把这个像当作是真的我,其实它是“假我”,并且是“真我”的敌人。有这个错误的认识,就叫“妄我”。所以“妄我”,就是由于妄认“假我”而不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把敌人当我了。因为虚妄而使“假我”当家作主了,所以真正的我们的主人却靠边站了。于是“自性”就不显现了,我们本有的佛的智慧光明也就不能显现了。由于妄认“假我”的程度有不同,“无明”的厚薄也就不一,所以我们听了佛的经教,有的人很感动,接受的很快,恢复的很快,而有的人不但不接受,他还要毁谤,还要破坏……这就是“无明”障很重所造成的。我们有碍,而佛无碍,一切都无有障碍。
“无等光”就是说,这个光是绝对的殊胜,没有另外一种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或能与之对等的。所以也称为“智慧光”。光明就是智慧。禅宗也是这么说的。用大慧禅师的三句话讲:
“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这个光来宣扬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这个“法”在禅宗指的就是传心之法,也就是真实之法,所以具有光明。)
“不离此光说是法”(不离开这个光明来说这个法。)
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用大慧禅师的话讲,是等同的。大慧禅师的这些话在经典里也是有根据的,释迦牟尼佛的在最后的遗教——《涅槃经》中说:“光明名为智慧。”说明智慧就是光明!
“超日月光”是指:佛的光明比太阳光还要明,比月亮还要明。正如《超日月三昧经》所说:“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到外边来,能够照了法界,这个叫做光明,所以“自莹谓之光”,自己很干净叫做光;“照物谓之明”,能够照见别的东西叫做明。比如夜明珠,自己很干净、很光莹,它就可以照见别的东西,别的都亮了就叫明。所以光明就是清净。你能看到一点点光,这说明是在你这个心里绝对清净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现象。你心只要稍为一动,啊!我看见光了,好了!不清净了!光明也就没有了。你心刚刚有点感觉不一样,马上就会没有了。如果你心里能完全离开一切分别而清净的时候,光明智慧之象就会显现。所以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照光是寂默,没有动摇不定,可是却又常常在照,所以寂而常照。
“清净光”的“清净”用《无量寿经》的话讲就是“一念净信”。只要有一念清净的信心,你只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由于一念净信,所以你念这一句的时候是功德极大的。所以,在慈舟法师所做的“种判”中,讲到念佛的最大功德之处,对于“往生三昧”,法师提出了一个“一心三昧”的说法。“一心三昧”的念佛,而不是像一般的净土宗,整天整天的拿着佛珠念多少多少。他说:能够达到一心的时候,那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他说的这“一心三昧”是在一般的“三昧”之外,又添了一个。这跟夏老师的精神都是相合的,这一点很值得赞叹。我的《大经解》(《大乘无量寿经讲解》)也是根据这个精神做的注解。“一心三昧”不同于常情,都是由于清净,一念净信、一念净心,都用这个“净”字。对于这个“清净”,天亲菩萨在“三经一论”之一的《往生论》中也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种壮严:一种是佛壮严,一种菩萨壮严,再一种国土壮严。一共有几十项内容。这三种壮严可以汇到一个法句里头,(这很像禅宗的话,“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是句子的“句”。)所谓“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我们应当心中清净。清就是离开了浊;净就是离开了乱。现在这个世界是浊乱的世界,所以我们就是要在这浊乱的环境里面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才是极大的修持啊!而修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了!现在大家被搞的心里头很脏乱、很混浊不清、忙乱不安、憔燥……这就不净啊!清净就是干净啊。所谓“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个智慧很重要,是真实的智慧。
“无为”,在道场里头一开始常常讲四句偈,其中“十方同聚会,个个得无为”也提到了这个词。十方来的一切到这聚会,来干什么?都到这学“无为”。所以《金刚经》也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怎么学“无为”呢?“此事选佛场”(这是一个选佛的考场);什么人考取呢?“心空及第旧”(心要空了你就考取了,就可以圆满回去了,得到结果了)。所以“清净”的重要就在于此!
“欢喜光”,夏(莲居)老师曾告诫我:遇事生欢喜。所以我们也要常常保持欢喜心。许多经的最后,也都是讲皆大欢喜。皆大欢喜是一种情绪,能够听佛讲经后愉悦欢喜、皆大欢喜、个个欢喜、大欢喜……佛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看经书切仔细,往往对于经的最后一句,都草草的带了过去。其实我们不知道“皆大欢喜”正说明了佛讲经之后,听者获得的是一个很殊胜的、真实的果实。
现在众生就是苦啊!都是在烦恼中过日。心里头好容易能清净点,马上就又来事了,让你心扰而放不下。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都要看破,要不被环境影响才成。五浊恶世,必然浊吗!众生必然是恶吗!这个世界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的事,如果都讲理了,那就不叫五浊恶世了。所以必然有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遇,你还讲什么理,讲不通啊!放下!放下!欢喜解脱,不被琐事捆住。如果事一来的时候,你心一动,那就被捆住了,于是茶不思饭不想,很忧虑、很苦恼,本来好好的,突然又不行了……所以要解脱。
成佛之后有“涅槃三德”。一个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本来人人本有,但是大家却缠缚住了。我们都是被束缚的众生。有时我给别人写信,自称为“具缚众生”,就是说:我是被捆住的,缠缚住的,被种种烦恼捆住了的人。众生都是被束缚的,在缠缚之中,就要寻求解脱、成就解脱德。谁不想解脱,谁不想证悟成就“三德”,但为什么我们有法身而自己却不知道呢?因为缺少智慧吗!所以“涅槃三德”,关键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
我们为什么被捆住?因为我们缺乏智慧,因为你这样被捆住后,法身就显不出来了。因此我们要使烦恼得到解脱,完全恢复我们的法身,完全靠的是智慧!我们学佛主要是学习智慧、学习般苦。只要你学习般苦,就可以称你为“菩萨”,称你为“菩萨”并不过分。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叫“学般苦菩萨”。你要发了菩提心,就称你为“初发心菩萨”。这跟观音菩萨还有点不同,观音菩萨彻底,而我们还在初步,但是已经可以称为“菩萨”、“大士”了。只是你在学般苦阶段,在初发心的阶段,与观音菩萨比,那就是“同中有别,别中有同”。
“安隐光”《宗镜录》(编者按:作者为永明延寿大师)里头说:“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又安隐,又快乐,这样的人“则寂静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静”是入静的“静”;“妙”微妙的“妙”;“常”是真常的“常”。安隐很重要,“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
“超日月光”,刚才讲了《超日月三昧经》,佛的光是超日月光。其中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一是日月光不能照过“铁围山”。宇宙外头有“铁围山”包起来。当然不见得是个山,只是打个比喻。就好像中微子非常密集,空间的中微子多极了,不可数,他们会集在一起,形成“铁围山”,日光透不过。而佛光是没有所能障碍的,都可以透过。
二是日月光可以照一切东西,但不能照人心,不能给人以启发。而“超日月光”,这个三昧就比日月光要光明多了。日月光已经很了不得了,你看我们的光明全靠日月的光明,万物要生长,完全要靠太阳,没有太阳,什么东西都不能活了,我们也就没有东西可吃了。但是它不能照人心,所以因晒太阳开悟的人没有。
最要紧的是“不思议光”,这个光是可不思议的!所以《华严经》称为“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也称为“不可思议”。不是你的言语、你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离见”的,超过大家的所谓情理、情感的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的知见都称为“成见”,就是谬见、颠倒见。要离开你的头脑中所有的见。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要慎重,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维意识,这一句话就叮嘱我们了:“汝意不可信”!你的意识不可以相信哪!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太主观了!主观主义是非常麻烦的事,至少你先客观一点,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见,而自以为是。再进一步说,所有一切头脑子中的产物、见解,全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所以要超过这些思维妄想。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都是众生的知见,我们学佛的过程,也就是改造的过程,要把我们众生的知见去掉,而换成佛的知见。把现在当家做主的种种错误知见统统排除,而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恢复了我们自己本心中本有的知见。但是众生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呀!所以净土法门之微妙就在于此,你可以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再去断妄见,这样就保险了,不至于因此而再转回了,可以不退转,直到成佛,恢复自己本来的一切。所以这“十二光”都是不可思议的!
念佛一法就是不可思议法门。念佛的殊胜不可思议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在念佛的时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所以这一句佛号念的很诚恳的时候,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劫”是多么长的时间啊,而这样的劫有八十亿个。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所以开了这样一个净土法门。往生之后,你还是凡夫,因为你的种种情见一直还是没有消掉的。念一句虽然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虽然已经是消了很多业了,但还是有太多的业没有消掉呢。无量劫以来,我们所造的业,虚空都装不下呀!罪业如果真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在这,整个太空都装不下的!因为造业时间太长了,所做的业太多了!若消了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往生的日子了!
现在,我被有些事情纠缠不清,有人让我写篇文章辨驳“消业往生”的说法。我说我不参加这个争论,各随各的缘吧!他有他的缘,喜欢听那些错话,那按他的办,我们不按那种说法作就是了。大家现在有缘,愿意听我讲,那么我这里讲的就是“带业往生”。因为阿弥陀佛都替我们准备妥了,就像托运行李一样,不需要我们自己背了。
这一段讲了“十二光”:无量寿、无量光……,下面紧接着说光的作用。佛说这么多的光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深!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八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无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这一个头一个尾代表、统括了佛的“十号”。
“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光无边、无碍……,所以遍一切处而没有障碍,没有东西能挡得住的。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有人说了:我怎么没有看见呢?这个并很不奇怪,有缘才遇见此光吗!这个光是没有离开一切人的,只是你现在没有缘。佛就是不能度无缘众生。能够这样度的话,那早就没有众生了。佛菩萨是无量劫来和一切众生结缘,有缘你才能够得遇。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说法,王舍城有几十万人,古时候那已经是很大的城市了。佛在王舍城中住的时间很长。这个城里头,见过佛、知道佛的名子的人,合在一块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数。见过的只是三分之一;知道名子但还没见过面的是三分之一。不要说见,连名子都不知道的还有三分之一。所以,真正有缘见到佛的只有三分之一,说明这个缘很难!有一个叫做城东老母的人,她就没有缘见佛。佛到西城的时候,她却在东城做买卖;佛到西城的时候,她又到东城去做买卖了……后来时间长了,她想我非要见佛一面,于是固定在一处,但当佛真来的时候,她却用扇子掩住了脸。所以,佛虽有种种光明、种种殊胜,但众生根基不同,就会有看到与看不到的。看到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看见的就是佛的丈六金身;有的人看到的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到的就是一个黄脸的和尚,没有什么奇怪;甚至还有的人看到的就只是一个象腿,黑的一块东西,像一块碳……大家的业不同呀!所以缘也不同呀!我们要珍视今生的佛缘,今生我们大家能够结了佛缘,那就要趁热打铁呀!这个缘很宝贵!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和别人也结缘。
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和尚很能说法,经文研究的很深,修持很好,但没有人听他的,他要讲经的时候,人都走了,没有人听。发愿要弘法,没有人听我的怎么办呢?有一个人给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东西都卖了,卖了之后,你把所有的钱买些粮食、豆子。粮食都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扔在草地中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和鸟吃。于是他照着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缘大盛,多少人拥护参加,都是二十来岁的人。就是因为他发了这个心,布施结了缘,所以缘很重要!大家好的因缘再结出好的因缘。自己要努力,但并不是勉强,勉强做就会起反面作用了。所以都要随缘度脱。彼此能谈得来,有时候就可以把这佛法的道理讲给别人听,种种缘都要这样结。结缘很重要,只能有缘才能遇到佛光。因为现在众生都是在睡梦之中啊,所以佛光照你你也不知道。有的时候忽然清醒一下,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因为你清醒了吗!但为什么不老遇着呢,因为清醒了一下之后就又回到睡梦中了。那么遇到佛光一次的又怎么样呢?
“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见佛光就起很大的作用了。你有垢障,身上很脏,而这时就全消灭了,善根也就长出来了。你的身、口、心三业也就消了。这个“意”指的是心。“柔软”指的是身体。人要死了,身体就硬了,所以“软”代表“活”,“意”也是如此。佛曾说咱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刚强难化,个个有脾气、有个性、有己见,非常强。有些道理就是听不进去、改不了,说白了就是道理掰不过来呀。如果“柔软”了,那才好办了。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种种的痛苦都休止了,“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心中所有的忧恼、所有烦恼都解脱了。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样的光明有这么大的威力,而且有这么大的神通妙用,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的!《无量寿经》也说佛的光明远大,就在于他求愿的结果。佛与众生都是平等的,你求愿,等到你实现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佛发的不是普通的愿,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殊胜而与众不同。阿弥陀佛当时就发的要超越诸佛这样的愿。超越做什么?为了能更广的去度众生。佛要名闻十方,这可不是拉选票的意思。名闻十方的目的是要让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到那受教化得度。而且十方的佛,没有谁自己拉个山头搞独立,“你们所有人民都应该跟我学,都到我这来……”不是的!反而都是送,送大家到极乐世界去。不像现在的有些法师,有人一旦跟其他一个法师学,就认为是背叛我了。所以不肯往外送。这跟佛比就赶不上,所以我们都学佛吗!学佛还是有过程的,大家都是人吗,还要慢慢的改造才能没有这些不足。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慈悲,你只要能往生,之后你就老活着了。不像我们现在,这苦就苦在寿命有限上。(比如我吧,人老了,如果再给我五十年工作那该多好!可是事实不允许了,刚刚自己才弄明白些问题,弄明白还是不容易的,如果能继续下去该有多好!可是寿命不允许了,这就是苦呀!)而这种苦事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了!极乐世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了,哪还有不成功的!而且永不退转。咱们这个世界就是老要退,好不容易进一步,进一步退九步,所以进步中有退步。对此没有什么可烦恼的,这也合乎规律。如果一直都前进,那就是“带角虎”了。在没成就“带角虎”之前,那么你进一步就会退九步,极端自然,这个世界修行就是难得成就呀!有的人他甚至还一步都不进呢!进了之后有退,这也是正常的,但是退了之后还要再进,不要无止境退下去,要赶紧刹住脚这才能修行进步。车子往后退要赶紧刹车,加油再往前跑。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九拜)
这一段文字在《无量寿经》中讲得更为详细,其中佛把法都说明了,说明了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的;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又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你就礼拜。”阿难听话,于是就礼拜,他头磕下去后一抬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了。如果有人说“极乐世界谁看见了?”你可以告诉他《无量寿经》上提到了有多少人都看见了,这一个法会有二万人,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父母所生的人。基中和尚是一万二,男居士七千,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二万人。这二万人都亲见了,还有很多人、非人等以及他方来的菩萨,无量无边……仅咱们地球上的人亲眼见的就有二万。《观经》上也说:韦提希夫人、国王、皇太后和宫女……五百人也是亲眼见佛了。还有二部经也都讲了,都是亲眼见佛了。
《无量寿经》讲当阿难拜下去,一抬头就看见了。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不但看见阿弥陀佛,而且同时听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这都是证明吗!多少人都亲眼见、亲耳闻到了,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以及大众,阿弥陀佛在那说法。从极乐世界那边看我们这边也是一样,也看见我们这边的释迦牟尼佛,大家在围绕着他,听他也在说法,释迦牟尼佛那时正在讲《大乘无量寿经》。两土就如相隔“一旬地”,就是距离八尺,最清净的天眼隔着八尺相见,可见看得是多清楚啊!我们看到遍处都是佛光,一些乐器自己就在凑乐。有人也许会说“不相信,我没有亲见,要眼见为实!”可是你说拿破仑有没有?你没有看见过拿破仑,可是你却承认他有,因为有人看见了。同样的道理,你说极乐世界二万人看见了,这个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我们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在密宗,修哪一个佛菩萨的法,那个佛菩萨就叫你的“本尊”,也就是你的本体之尊。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的威德壮严清净,“巍巍”是崇高、很伟大的样子。“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我们老称赞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都拥有许多的好,有八十随行好,所以具足一切相。而且光明无量,现金色的光明。
“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因为佛光的关系,所以咱们这个境界都照清楚了。“如黄金山”佛就像黄金为体的一个山,因为他放黄金色光,所以“出于海面”在大海中生出,“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在佛光之下,其它光就都隐蔽了,什么菩萨的光、声闻的光……都看不见了。月明星稀,月亮很好的时候,星星就很少见了,并不是星星没有了,而是因为有月光的光盛使你看不见星星了。同样的道理,由于阿弥陀佛的光很盛,所以别的光就都看不见了。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明”是清明;“耀”是亮、光耀;“星”是明显;“赫”是有力、有力量。这个时候,佛的光明显现,金色光明,而且在佛的身旁“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说到这,我们能随文做观想,就好像佛这个时候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和阿难一样,我们磕头的时候,佛就涌现在我们面前了,并且这么多的大菩萨围绕。我们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拜下去,这种印证非常殊胜。这一段把《无量寿经》以及其它净土经典中的内容,很多很多重要部分都摄进去了。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乐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一词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现。现在修净土宗,大家都在念佛,按密教的说法,阿弥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
“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今”指现在时,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正是现在在极乐世界为一切有情众生宣说甚深微妙的法。这个法门是个甚深法门。
有人常说净土法门是愚夫愚妇所行,所以看不起净土法门。正是愚夫愚妇修这个法门也能往生,所以有人就更看不起了。
“我应该超过这些愚夫愚民,我比他们强,所以应该修更好的法门。”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在做颠倒想。为什么这么说呢?愚夫愚妇确是很困难:没有多少知识、文盲……好像病得很重。但如果有个大夫能够把这么重的病都治了,那么这个大夫与只能治感冒的大夫比,哪个大夫高明?当然治那个重病的大夫高明!能治绝症的才是高明的大夫吗!没有什么知识,不懂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学问……就好像得了绝症,但大夫也能把他治好。这个绝症都治好了,说明这个大夫高明。可是你不能说:“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来治了。”如果这么说,那不就是做颠倒想吗!可是现在很多人对待净土法门就是在做颠倒认识!
再如傻瓜照像机,傻子都可以用,但照像机并不傻,反而正说明它很高级!因为有多少高科技的含量在里头,使大家能够方便、普及地来使用。同理,正是因为净土法门本身高明、殊胜、甚深微妙(底下我们还要说明,怎么个甚深微妙?),所以“普被三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就在这里。通过其它法门我们做不到的,但通过净土法门,我们却可以做得到。你就是这么去念,你做不到的事情——暗合道妙,你就可以合乎最高的道妙了。不是碰巧,而是这个方法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殊胜。
阿弥陀佛正在他的国土“宣说甚深微妙之法”,极妙之法称为“微妙”。“为诸有情”指的不但是极乐本土的事情,而且是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到极乐去礼拜阿弥陀佛,到了那里都在听法。正如
《无量寿经.礼供听法品》中,释迦牟尼佛所说: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都是要先了达诸法的自性空,在此之后你才能够成就国土,你才能够受记做佛。这跟《金刚经》所说的没有一点矛盾。所以夏莲居老师所会集的《无量寿经》一上来就和《金刚经》统一了,这是夏老师一个极大的功德。
在佛教圈里,有种不该出现的现象,这就是彼此你说我不行,我说你不行。这种现象叫什么呢?“斗诤牢固”!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其实这也不奇怪。佛在世的时候是“解脱牢固”,很多人因此都解脱了;后来佛涅槃了,于是出现“禅定牢固”的现象,就是说很多人很容易得禅定,禅定很深,那个时候禅定比后来的禅定深的多。再过五百年后,喜欢修禅定的人便很少了,出现了“多闻牢固”的现象,就是指人知道很多经典,知道很多教,研究的也很深,。再五百多年,多闻的人也很少了,而出现“塔庙牢固”的现象,就是到处有塔有庙。比如在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当时我去休养,跑到卧干山住了两个月,从上海坐车到杭州,沿途一路看到倒着的塔,多得不知道有多少。再拿我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来说吧,附近很近的一个圈子内,就有十几个庙。我一出门所看见的那个房子,原来都是庙,这说明塔庙很多。可是现在都坍塌不存在了,“塔庙牢固”的现象也过去了。之后所出现的现象就是刚刚讲的“斗诤牢固”。“斗”是战斗的那个“斗”;“诤”是言字旁一个争多争少的“争”字。“斗诤牢固”就是指诤论,你跟我争论,我跟你不同……也就是我修这个法,于是我就说我的好,你就说你的那个好。两个法师之间也是,你也修净土宗,我也修净土宗,那你那个净土宗念佛不行,我这才好……没有谁能互相赞叹对方的,都是在斗,在诤论,这就叫“斗诤牢固”。
如今出现这种现象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是这是娑婆世界的特有现象。极乐世界当然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就没有这些退缘。
“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佛在说这个净土法门,让大家都得法乐,而通过这个净土法是得到了殊胜利益的安乐,所以十方的菩萨都在瞻礼,都去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这一段说明,在极乐世界佛也是经常说法,来教导众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说法,你闻着香味都可以进步。种种世界不同,极乐世界也还是以说法为主。极乐世界之乐就是受用种种的大乘法乐。往生以后听了佛说法,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你能够理解了。不然的话。在这世界娑婆世界不也可以修了。到极乐世界一切闻法,你要想听,听到之后,你就能够如实地理解了,便老是在进步。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就做不到。更何况,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在说邪法,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有人听了刚开始分辨不了,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错的说法之后,要想更正是很难的!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困难有许多方面。因此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我们要能够自度,而要度众生唯一的就是这个念佛法门了。要使度的一切众生今生超脱生死,这是最微妙的法门。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处处都使你增长,进修程度比我们在娑婆世界快得多!底下这一段,是一个很关键的一段,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段,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经典就好懂了。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一拜)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才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后经历多少年才成就为佛的。佛到底是哪来的呢?佛就是由咱们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一句话有好多人听了很难理解:如果这么说的话,那我就失掉了对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来的……?
这个“心”说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个“本心”、“妙明真心”,这个“心”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之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一样的智慧、如来一样的功德。那么我们这个功德在哪?我们既然有如来智慧功德,难道许多经都是我说的?我再讲、再看,就不用了吧?要知道这个 “我”是“真我”,说的是“真心”哪!
粗浅地说:我们要了生死,不要生死轮回,轮回太苦了,要救度众生……而进一步说,我们唯一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本来是佛!可是我们现在只是局限于这样一个迷惑受苦的情况下,我们是不甘心的,要恢复到自己的本来。这就更深一层了,能懂得这个意思的人很少了!我们自己的本心是什么功德?“十法界”都是由我们的自心所流出的。
所谓“十法界”就是指“六道”(天、修罗、人、畜牲、鬼、地狱六种)以及“阿罗汉”、“缘觉”(也叫“辟支佛”,就是“缘觉”)这两种,共为八种,再加上“菩萨”、“佛”这十种。这十个法界都从一心所生,都从每一位、每一位的心上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从每一位自心中所流出。
打一个比方,我们以这个“水”来譬喻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佛的“法身”不是两个,如同水,我们太平洋、大西洋……种种的洋、种种的海、种种的江河,不都是水吗。用这个“水”来譬喻“法身”,也譬喻我们自己的“本心”。这个水一动就生了波,波就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但水都是一样的,水都是H2O。不管水有没有杂质,水还是H2O。一旦有大风、小风吹起,水的用处就不一样,相也不一样了。“吹皱一池春水”这个小波很可爱,一旦惊涛骇浪就很可怕了。水能够灌溉;水也能洪水为患……水的用和相就千差万别。同样的道理,“十法界”都是相,这个相与水动生波所产生的相是一样的。波有事相上的不同,波动了就千差万别。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也不管载舟的那波,还是翻舟的那个波,产生波的那个水还依然是H2O,水本身没有质的差别。所以,一切一切的事象都是由“自心”(又称法性、自性、妙明真心、佛性、法身……)这个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佛也是由这个“心”上生的。佛既然现了相了,但还是由“心”而生的,也就如同波一样,都是由水而形成的。
“心随佛现”,你自己的本心在哪里?最近我们这里有个常念佛的人腰痛,我就要他拼命念咒。疼的难过,这是逆加持。于是这个人就念佛,念来念去,没有“我自己”了,没有“我”了,找“我”找不着了,就是“无我”了!一般人都以为有个“我”存在,那是妄想的结果。而通过念佛达到“无我”了,这个人的腰疼也没有了。这是最近发生的事。其实,不要说是腰疼,再历害的病通过念佛达到“无我”后,都可以好的!所以一切都是心所显现的。但“心”在哪呢?拿来给我看看,心又是什么样呢?
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二祖神光(神光最聪明,懂得很多,各方面的研究,连外道的东西他都研究的很深。)听说了便去求法,看到达摩在洞中打坐,不敢惊扰。山洞里头很冷外面又下着雪。达摩问:“你来做什么?”“我,我求法呀!”“求法这样大的事,你这种轻慢的作法可以吗?”神光这么恭敬地站在雪地里,雪都没膝了,可是达摩还说神光轻慢。这就说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随着你的恭敬心不断的增长,你所得的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时候二祖带着刀,一刀把自己的胳膊砍断了,表示我不爱惜我的生命,我只是为法而来。好好一个人自己砍了胳膊要疼的,他还是凡人,疼的厉害,心不安。“嗳呦!嗳呦!我心不安!您能使我安心吗?”达摩就说:“将心来,老僧于汝安!”。把心拿给我,我给你安。“心”是无法拿出来的,所以神光在找心的时候,悟到了心不可得。这个心脏可不是“心”,所以现在科学发达,心脏可以移植,你如果移植了他人的心脏,再活下来的是你还是他呀?当然还是你呀!所以这个心脏的心跟那个真心的“心”没有关系!这个“心”不可得。我能感觉疼的是我的“心”,但是让你把这个“心”找出来,是找不着的,所以神光说了:“心了不可得。”你让拿心,我却找心找不到。达摩说:“与汝安心尽。”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好了。因为你找不到吗,开悟了,所以这“心”是不可得,不可得之中怎么样?你在念佛、观佛,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这个佛现出来,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见这个波不就看见你的水了吗。水形成波,波的实体就是水,就都是你的心。所以你的心就随着佛现出来了。
这两句合在一起读:“佛由心生,心随佛现。”说明心佛不二。我们的本心和我们所念的佛不是两个!有的人,特别是修禅宗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批评净土,认为修净土宗是心外求法。“你不参你的本心,跑到十万亿国土去拜一个阿弥陀佛干什么?……”其实他不知道阿弥陀佛正是我们本心,佛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啊!
“心外无境”,都是心。就如同看到的都是水一样。不管大波小波,水还是水,完全都是水,波只在不刮风时才不显。所以“心外无境”除了心以外就没有境,一切境都是心,正如一切波都是水一样。既然外头没有境,都是水,没有波都是水,那么佛这个波也是水吗!佛这个波就是水,即是“全佛是心”,佛的全部就是我们的本心,所以我们这样去念佛,这个功德就增加了。不是有的人说的,我一念“佛由心生”好像就不恭敬了,其实这是更恭敬了!佛好比是水,也就是心。但从波上看,除了波,离开了波,你再去找水是找不着的。因为陆地上没有波哪里能有水呀!所以这个“境”就如水所生的波,离开这个波就没有水了。看见波的时候,实际你已经看的就是水了。因为你始终处在乱动之间,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水,看的只是波——万象森罗其实都是你的自心哪!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平等了,就没有什么彼此了。一切皆是自己,所以“境外无心”。
极乐世界以及极乐世的阿弥陀佛,这是属于“自”以外的,佛教称为“他”。跟自己相对的他,“全他即自”,整个的“他”就等于是自己。这个在佛学上的名称叫“自他不二”,前面讲的是心跟佛不二,这里讲的是自己和他不二。所以净土宗也称“他力派、果教门”。这是跟其它法门不同之处。依靠他力,所以带业可以往生。依靠他力,也就是弥陀的愿力,他力又称“他力派果教门”。是从“果实”上下手的,不是叫你从“因”下手的。是从你“吃馒头”上开始的,而不是要你从选种、开荒、耕耘、施肥、间苗……然后就割;割下来之后要打;打了之后要磨;磨了之后蒸馒头,最后才能到口边,这么一步步地来,那就太困难了。但是果教派从“吃馒头”开始,馒头给了你,只要你自己要嚼,(这个没人给你代替)那就能成就。所以果教派又称“果教派他力门”。而“全他即自”。全部的“他”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维摩结经》整个是讲不“二法门”,一切都不二,有二就有对待,有对等就有矛盾。矛盾就是咱们人类世界的事情,处处都在搞斗争,矛盾就要斗争,矛盾是对立面,虽然讲统一面,但统一的很不够,而佛教讲的“不二门”才是最彻底的统一!
“洪名正彰自性”,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并不是心外求一个什么法,向别人那里求一个什么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这一句佛号(或念本尊的咒),念佛号“洪名”,也正是彰名了你自己的“本性(自性)”。参禅就是为了明白自己的“自性”、通究“自性”。而你念佛则正是显明“自性”。这就把禅和净也变成不二了。
“净土方显唯心”上一句说的是“名”,这一句说到“净土”,讲净土壮严。要求生净土,这才真是唯心,不是从心外去求法,纯粹是自心。底下也有“论彼依正,显我自心”,假托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以及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极乐世界的国土,来显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本心到底是什么样?所以这样可以帮助你知道自心是如此壮严的!
净土不同于一般的外道,外道声称“要上天,那是一个好地方,到那去就永恒不死了……”其实天界有无始天尊——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并且天界也不是最终。而到极乐世界去,所有一切都是自家,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2-15 11:46:43
|
只看該作者
佛也是自心所现,土也是自心所现。
“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咱们现在还是众生,我们在感,佛就在应。我们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如同两个电台之间的呼叫,“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所呼叫的对方,而对方其实就是自己!我们是在自念自听,发报的是我们自己,收报的也还是我们自己,自己听到了,所以呼与应是同时。你听到了,阿弥陀佛也一定听到了。佛的心和咱们的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所以这就叫“和应”。两者是同时的,是自念自听,自己在念,这是呼,呼和应同时,你念的同时,不就同时也听到吗!所以两者没有前后。“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时候,就是你听的时候,这个同时是含有极殊胜的意思的。呼和答应中间不是经过一个过程,呼的时候就是答应的时候,所以因果用“莲花”来表示。莲花不仅仅是出污泥而不染,同时还有更殊胜的意思:莲花的花与果是同时的,不像其它植物,在开花的时候不看见果子,比如桃、梨等植物,花瓣都掉了,然后一个很小的果子才长出来,所以正开花时一般没有果子。而莲花只要一开,小莲蓬就在那,果子也就在那。还有的植物或是有花无果或是有果无花,比如无花果。有花有果的,花多果就多,花有很多花瓣,果子就有很多粒。而莲子是花和果同时的。佛教借用了莲花的这一特点,用“花”代表“因”,“果”就代表修行成就的“果”。你种的因和你得的果是同时的。你种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怀疑了:我会不会得到好报?会不会得到好果?那是绝对的!只要念佛,那个果实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因果是同时的。呼应同时表达了因果同时。
“十万亿程”说的是事相。极乐世界离我们有十万亿个国土,十万亿个国土可是“去此不远”的,这句是《观经》里的话。十万亿个国土这么远,经中却说“去此不远”。其实这个“去此不远”说的是理,因为极乐世界不在心外!这就是“事理不二”。说他是事,事就是“十万亿国土”以外;说到理“去此不远”。这样一来事理就圆融了。
“心作心是”,这也是《观经》中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而这一段话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以你起心动念,如来悉见。如来就在一切众生心想里头、思想里头。他遍一切处,遍到一切众生的心想里头,你心里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你要为善,要做什么什么,一切功德如来都知道,如来就加被。如果说我想干坏事,我有罪业,那不要紧!佛都原谅,如果佛不原谅那就不是佛了。所以说,佛之所以救度众生,就是因为怜悯大家,有一点点善,佛都给以加被、护持、摄授、帮助。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们大家在心里想佛的时候,这个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你的这个心是在作这个佛,因为你正在想佛吗!心在作这个佛,“是心是佛”这个心本身就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从你心想念里头就产生了。我们起心在念佛,我们念念之间都在念佛,是心在作佛,在修。你这个作佛的心本来就是佛。我们自己的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八个字虽然很简短,但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修持。这个修持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你本来就是。“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的本性本来就是佛,又从这个心起了来修,焉得不恢复你的本来呀!所以这个就是咱们序文里头所说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所作的是什么?所做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性,性在哪?在作佛!就在那修,性和修不是两件事。
“境智一如”的道理,在这一段里也回答了。所谓“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本来这个“境”是顽冥不灵的东西,比如大地、山河是死东西,而心是智慧,是活的东西,好像是两回事,其实自性与法之间并不是两回事,只是咱们在用词上把这个“法性”偏于在无情物上;把“自性”偏于在有情上,这是用词上的一点分别而已。实际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摄。
这一段(即第十一拜)说明一切不二,心跟佛不二,自和他,我们每一个众生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是两个,事和理也不是两个。彼此是无碍的,十万亿程就在眼前,从事上说是十万亿程,从理上说就在目前,去此不远。事和理也就圆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了;性和修也不二……一切不二!这一段同时也说明净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显示本性,也表明了禅净不二。把净土宗当成心外求法,认为浅,而这一段就破了这一认识。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净土与禅宗不是两个!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二拜)
上一段的文字是说明禅净不二,而这一段是说明密净不二。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的。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把密教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明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比如服装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经也不一样,他们用西藏话、蒙古话念经,我们都是用汉语念经。他们在服装上保留着印度的原样,冬天用的被子也还是毡子,偏袒右肩是因为印度热的原故。中国内地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还是露出来的,但是里面却是大棉袍子,不坦露了。里面的袍子是中国古代俗人穿的袍子,不是僧人的服装,袈裟才真正是僧人的服装。袈裟虽然还是露在外头,但是加了一件袍子。有的人就是互相轻视,显密之间的轻视,这种现象目前超过禅与净。显教说密宗都是邪魔,反过来密宗说显教是小乘,于是互相看不起,这些都是错误的。我常说显宗就是这个拳头的手背,显现在外头所以称为“显”。而密宗好比是手心,看不到,但是两者是一体的!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显的密,显就是密的显,两者是一体的,都是佛法,怎么能看成两个不同的呢!变成了两个,那就自然是两回事了。虽然两宗之间可以各有一些特色,那都是可以的。不但是两宗之间有特色,就是显教之中还有各派各宗的特色,比如日本把一个净土宗分成了十几宗,各有特色。合掌的姿势上不一样,念佛方式上也不一样,念佛珠也不一样……最特别的是念佛珠,多少人一起共修,大家合拿一个大念佛珠,围着坐一圈,拿着大念佛珠就好像在流水作业,到每个人面前,每个人管一个,到你面前你就推一个,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各有特色,但并不能说这是两个呀!显和密也是如此,他们是一体的。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搞不清楚,我也就此问过贡嘎活佛,他说:密宗所指的“显教”并不是指整个内陆地区的佛教,而指的是《中论》以下的佛教经典,这才称为“显教”。而且在西藏学密的人,先要学十二年的显教作为基础,脱产学习十二年。从“三论”学到“中观见”——《成舍论》、《俱舍论》、《中论》……教典很多。再往上到了般苦类经典的《法华》、《华严》……这些不在密宗所谓的“显教”范围之内,是显密共有的经典,显密共同依修的。
密宗说“显教”低,是小乘教,指的是“三论宗”以下的教法,这其实跟我们的说法也是一样的。佛教分“十宗”,其中“俱舍宗”就是小乘教,而“三论宗”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教法,但还不够大乘法,在此之下称为“显教的教低”。所以,并不是整个批评大陆原有的佛教。有些学密宗的人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加上自己的意思于是就说“原来汉地所有的教法都很低,因此只有西藏学的才是高的……”。这么说就错误了,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谬解。对此需要慢慢来澄清,现在要澄清的问题太多,也澄清不完,许多问题也只能暂时等一等吧!
在密戒里头,学习显教是一个跟本戒,所以你可不要看不起呀!为什么他要学十二年显教呢?必须要有这个基础才成。所以真正学密,是一个很艰辛的修持过程。首先要学十二年的显教,然后修“四加行”(编者按:密教中,受传法灌顶之前,依方便所修的行法,即十八道法、金刚界法、胎藏界法与护摩法等四种,称为“四加行”)……十万个大头,全身倒下去,这个头磕十万个,不光是磕头,还要一心观想地这么磕……还要修练十万遍“百字名”(编者按:即密教金刚界所持诵的一百个字的咒),再修四样的“四加行”。修“四加行”,就是脱产什么都不干,快的也还要三年呢!这就十五年了。要传一个普通的法去修,于是又修几年。然后给你开顶,又三四年,这才开始给你传戒、传大法,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传的,还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然后就闭关了,一关就是十二年,这个闭关是真正不出来了。至于说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据的。
当年日本高僧空海在中国留学,他从中国回去之后,就判列教的等级,列了“十住心”。把这人的心态分为十个等类,叫“十住心”。最初一住叫“一生底处心”,这种人就像动物似的,愚昧无知,说的就是不信佛的人。然后向小孩子似的,一点点上来,“第八住心”列的就是禅宗,第九是华严,第十是密宗。密宗称为“秘密壮严心”。判教的那个时代相当于中国唐朝。当时日本的华严宗不服,跑到天皇那去告状,从来华严都是最高的,为什么把密宗列的比我们高?天皇都把双方召到了御前,就问空海是怎么一回事,当时空海就说了:“我学了密,学了这个法之后,我就从自身就放光。”说的时候他果真就放光了,放光之后整个日本的皇宫全照亮了,当时所有参加辩论的,告状的人都磕头了,就连皇后也顶礼献袈裟。这样一来,空海判教就成立了,没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密宗之高,就在于它是诸佛的境界,诸佛的自受用境界,而且是毗卢遮那佛在天宫上说的。《华严》也是从天宫上听说的,而释迦牟尼佛(其实释迦牟尼也就是毗卢遮那的应化),一般都是在地球上说的。到了密教,则是佛教里面最深入的,是秘密壮严所流露的。
净土宗是密教的显说,所以一切都是平等的,修什么都可以。你赞叹密宗的时候,也就是在赞叹念佛、赞叹禅宗;你赞叹禅宗的时候,也还是在赞叹净土、赞叹密宗;你赞叹净土的时候也还是在赞叹禅宗、赞叹密宗。这就确确实实平等了。在平等之中,密宗确实是“十住心”,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净土是密教的显说。禅宗就是密宗最高心地法门的最上的立断。
显密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说到了密宗的殊胜,密宗的“十住心”最高。而密宗不但跟净土宗是一体的,而且“身土不二”。我们的这个身跟这个土不是两个,都是从心所流现的,心流现出身来,身流现出来土。所以你看,法身居“常寂光土”;报身居“实报壮严土”;破了见思惑就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还是凡夫,就在“凡圣同居土”。这个土跟我们这个身不是两个,都是由于你断惑的水平,而决定了你有什么身处于什么样的土。
“称名无异持咒”你称名,念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在称名中我确实曾得到过密宗的很特殊的感应。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卢遮那佛还要高,在红密称为“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如来的心印,在持名的时候就显现了。当时我还觉得,我念佛的时候怎么出现了阿弥陀如来的心印?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后来才知道念佛的同时就是阿弥陀的心印。“心印”是密宗的事情,净土宗从来没有谈“心印”。念佛无异于持咒。而且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用印度话来念:“那摩啊弥打菩达牙”。这一句佛号出现在《往生咒》、《大悲咒》里,但是我们注音注错了,“南无”变成“NAMU”了,“阿”字变成了“哦”音了。现在写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而南方很多地方把“夜”读成“亚(YA)”。所以要把这音念准了,还是跟那个印度文一样的,“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阿”(A音)字很重要,现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些老太婆,她都念几十年了,你不要让她改。不要说我念“哦”了,再像别人念“阿”一样地改过来,这么做就又错了!因为“持名无异持咒”。
“教主即是本尊”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就是本尊,你又是持咒,又是本尊,那不就是“密”吗!
“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大日指大日如来;遮那指毗卢遮那佛。“华严宗”称毗卢遮那佛,密宗称大日如来,都归于“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有根据吗?有的!密宗的东密(日本)兴教大师,他的著作《阿弥陀秘释》中说“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大日如来。所以夏(莲居)老师的这些话都是有根据的。
对于“毗卢遮那”,兴教大师又解释说:“毗卢弥陀,同全异名。极乐、华藏名异一处”同一个本体,不同的名子。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世界是华藏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同体而异名,名子上不同,但都是在一处。所以“华藏、密严,不离极乐”这个华藏怎么能离开极乐呢?在一处呀!“密严”是怎么回事?《密严经》(也是密宗的经典)说:“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极乐壮严国,世尊无量寿。”密严国土就是极乐国土,它那里的佛就叫无量寿。又“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密严净土超过了一切佛国。为什么超过?因为“无为性”,由于无为为性而成的,它不同于微尘,《金刚经》上讲的,很多世界都是微尘聚合而成的世界。所谓“微尘”不只是指土,电子、原子、夸克……都是微尘,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些微尘聚汇而成的。所以将来是要坏的,要崩溃的,大爆炸,整个银河系都完了,这种破灭大的不得了!但是这个密严国不同,它是无为性,不是由微尘所成,所以这个密严也离不开极乐,而“依密严住”。密严住就是极乐壮严国,而这个佛就是无量寿。密严世界的清净壮严不同诸佛国,这是在赞叹极乐世界。
密严世界和华藏世界都没有离开极乐世界,教主没有离开极乐教主,国土也没有离开极乐国土。所以这样的极乐世界“竖穷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这是竖着来说的。“穷际”就是找不到头的意思。横着来说,就是“横遍十虚”横着是空间,在空间上遍满十方虚空。东南西北四方,加上四个角为八方,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
所以刚才我们说,这一句佛号要把“阿”字念准。东密兴教大师赞叹念佛法门: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
当年(刚解放)我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就出现过这个“阿”字。当时念“佛七”很好,密教打一个基础,显教再打了一个基础。解放以后,前途如何,完全不知道。我那时心是很诚恳、很孤寂的。
“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从咒出生。所以现在密、显教没有绝对不念一点咒的。你看《阿弥陀经》经本上后边都有往生咒,很难得有一本《阿弥陀经》不带往生咒的。其它经中也会或有大悲咒或念准提咒……和尚整天上殿就是念大悲咒、十小咒。你说和尚是密宗是显教?那不就是唐密汉化了吗,也就是字音上走了的密吗!
对于密宗,我们为什么不提倡?确实是危险万分的!许多人都在那冒充,这些魔就和贩假药、假酒的一样,中国的茅台有名,可是买的不好,那就还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坏东西呢。因为酒贩子买来空瓶子来装上假酒,所以都是假货。密宗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假的!只有净土,也就是密教的显说,才最安全!不需要叫你依止一个什么人。这个人一旦万恶,伪善起来是很可怕的!他能以种种的形式来欺骗他人的。所以不能随便拜师傅,不要管他有名无名。有的人很有名,但他那个名来的很不正派。所以不要以为,能有这么大的名声,能多少人信仰,我拜他为师不会错。依我看来,却是很危险呀!有些人尽管很有名,但依李炳南(编者按:李炳南大居士为台湾净土宗的大德,净公上人的老师,梅光曦居士的学生。)的话讲,“他是大魔头呀!”。我看这话没有错!李炳南是一个学佛的老修行人,本来与人无争,与事无处,他何必要得罪人呢?他也知道说错了是打妄语,责任很大,障人慧命。而人家是善知识,你李炳南却说是魔,这其中肯定起码有八分把握,他才敢这么说的,不然自己也要含蓄一点的。那个陈健民,是肯定又肯定的魔!死的时候情形很不好,可大家还给他宣扬,说他如何如何。有的人愚痴起来,是很聪明的人做很蠢的事,就是因为他总是感情用事。所以我们不要注重在感情上,而是要建立在理智上去看问题。只有理智才能正确呀!都是为了佛法,建立在这样一个崇高的基础上,所以对于这个“密”,一方面我们要赞叹,一方面还是要敲警钟的。目前有两个和尚到了美国,也是让别人发现有很不妥当的行为,我们就不说是谁谁了。这些都说明修密是很难的。密宗虽殊胜,但是很难学。
抗战期间我是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叶曼(编者按:叶曼即田刘世伦居士,台湾当代著名的大居士、教授),那时候她刚当新娘子。日本投降之后,我从重庆回来,主要以弘扬密宗为主。解放之后,分配到山西,后来调整到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从天津回来才到了北京邮电学院。文化大革命当了牛鬼蛇神,跟着干校到了河南……(编者按:黄老于解放前任广播电台的台长,利用广播宣传佛法,因此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河南农场改造。)这一段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一段经历。不能想象!我就说,分成八份,每个人分提我的八分之一,八个人恐怕也都得死!所幸还没有死,回来了。回来之后,再弘扬的就是净土了,以净土为主了。所以,我自己来看这三大宗还是平等的。从实际情况及种种的因缘来看,现在只有这净土宗才最稳当。
总之,这一段告诉我们,拜这个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极乐就是华藏密严,这个教主就是大日毗卢遮那,显密一体、显密不二。这个“阿”(A)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阿弥陀佛”中也离不开这个“阿”字。现在大家把这个“阿”字念的不正确,这个就差一些了,所以我们要正确念,告诉要好好念这个“阿”字。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三拜)
刚才都是在说“不二”,这一段一上来就是“六字统摄万法”。所谓“六字”指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只有简简单单的这六个字,但是这六个字“统摄万法”呀!“万法”就是指八万四千法门,所言极多,其实就是指一切法。所以这六个字就统摄了一切法。
一门即是善门,你念佛是一门深入,有种种的普门示现。阿弥陀佛显种种身来救度你,所以这一个法门就是普度、普救、普现的普门呀!这个理论就是《华严》所讲的“一即是多”的道理。一切就是一,一和多不二。所以我在所著的《大经解》里,特别把《华严经》里的“十玄”讲了。一里头有多,比如“虚弥山”有许多“芥子”,反过来这一个“芥子”里又包括了“虚弥山”。大中含小,小中含大。短时间包括长时间,一秒包括一年。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又包括一年……延缩是同时的。所以,这些道理就把我们思想中的情见,意识见解上所建立的种种常识给破除了。大家都是“唯常识论”者,都以为这个常识就是真理。其实常识是一种错觉。我们只是三度空间中的可怜的生物,所接触到只是一点点的有限真理罢了!
那什么是真理呢?在《华严》中的“十玄”就告诉了我们:不但事和理不抵触,事和事之间也没有抵触。小和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我有个在校(编者按:即北京邮电学院)的留学生,在数学上有一个问题他总想不通,尽管科学也证明了,客观上也有事例,但他还是问:“全体包括局部,这个我当然懂了,但是局部包括全部,这我就不懂了。”我说了:“你所集的项目到了无穷多的时候,其中每一个项目是一个局部,就包括了全体。”这怎么能想象呢?局部怎么能包括全体呢?对此,我在《净土资粮》里头也谈到了一个事例——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有个底版,如果你把那个底版打破了,拿出其中一块打碎下来的渣子,对于整个底版来讲它是一个局部,你再把这个渣子放到原来底版的位置上,还把这光线通过去,这时所显现出来的还是全体,和那个全部的底片是一样的。好比我就是那个小渣子,出来我这一小块之后,当然比原来全部底版要小,尽管它小,但它确实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全体所含的信息在这一块小渣子局部当中都含有了。这就是佛所说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的道理。那个大底片是个大,那一个小渣是个小。大的东西都在小的东西里头,没有欠缺。所以我们要破除自心中的种种错误情见。
佛法,中国接受的最好,其它的国家接受的只是小乘法。虽然学的是小乘,但很认真,社会大众对他们很恭敬,地位也很高,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满意呀!佛说:小乘法是焦芽败种。好容易出了一个芽,但焦了,种子腐烂了。佛批评小乘,学小乘的人也看到了大乘成就的情况,于是哭声振天:“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着佛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不知道呀!学小乘的人一直跟着佛,但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而这个大乘法,能真正接受的是中国。日本不错,但是我们的学生。日本打我们是妄恩负义!真是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从中国学去的。
对于一和多的道理,再打个比方:像北海的水,水中有一个波,这一个波为什么这时成这个样子?是根据刚才前头水的波怎么动的情况,又根据现在风的力量是个什么情况。前头那一个波为什么形成那个情况呢?是由全湖的结构,水的动力,风的大小……这一切信息所共同决定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新的信息,这个波就又在动……所以这一个小波具足了整个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现在。我们讲的是信息论,为什么一个底版上的渣子还能放出整个人来?就是因为这一块渣子它含有全部的信息。当然,并不是指它有全部底版的物质,而是指它含有全部的信息。这一个波的水,它具备了全体的性质。对于这一个波,请问:你给它切下来,什么是它的界线呢?这个波和那个波之间你切得开吗?它是一个整体的,切不开!所以就是这样,一里头就有多,其它东西也都在我这里头,我也在其它东西里头,这用镜子就很容易看出来了。十个镜子在这,每一个镜子都照我这一个镜子里头来,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镜子里去了,所以重重无尽。再比如:俩个人对面之间就是重重无尽、没有止境。你看见我了,你也看见我的眼珠了,这时你看我眼珠里有谁?眼珠里有你。你有眼珠,眼珠里又有我。所以你看见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里又有我……这么套下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重重无尽。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要很固执,不能只认为多里头有一,一里头不能有多,大的能装小的,小的却不能装大的。
从一和多、一和普,说到《华严》的无碍——“全事即理”。波是什么?波不就是事相吗。整个事相又是什么?这个波它整个是什么?整个波就整个是水吗!没有一个什么叫波,波就是变成水一拱的样子。它的本体没有别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体是什么?只是理。理是本体,事是事相。一个形象,一个本体。所以这个本体和这个事相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事都是理。因为全部事都是理,理事一体。因为一中可以包括一切吗!
“全妄归真”,我们是妄想,我们在念佛,我们这个念佛就是把我们整个的妄想全归到“真如”上。所以妄想并不可怕,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想也不怕,就如同在水上画画,水上画一个圈,只有一个圈,马上就没有了。这个妄哪里去了?妄想又归到水里头去吗!水代表真,你画这个圈就是事相。只是你一时的盲动,但盲动没有关系,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它马上全部归到真了。所以这就说明,一切都是“全事即理,全妄归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说性修不二,这就又进一层了,是承整个的性来开始修行的。有了本觉,我们开始了觉悟,有了始觉,这就从我们本觉起了一个觉悟的念头。本觉是咱们的本性,是从性里起了一个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来修行,我们修什么呢?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因此我们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们的本心,你所修在哪里?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性,念佛法门,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于是心是佛,这个心来念佛,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全修就在性,在本性。如珠子发光,珠子发光,全珠发光,珠子发光之后,珠子光先照到了谁?珠子的光还是先照到的是自己呀!首先是这个珠子自己先亮了。这个譬喻说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珠子亮了,照到外边去了,远处亮了。珠子放光的同时,这个光亮首先照亮的是珠子本身,所以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也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捷了当,中间没有周折,没有浪费。自己起的亮就是照明自己,自性愈放光,自己就愈明。所以念佛的最后就是“垢灭善生”,彻底恢复本来了。
“广学原为深入”,为什么要学习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因此,台湾华藏佛教会、视听图书馆来了一些比丘、比丘尼,我也给他们说要广学。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讲专修专弘,而我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个“普赞”弄错了一个字,理解成“遍赞”,“遍”字没有这个“普”字好。我们应该是广学、普赞。就如同挖一个坑,要想挖深,坑口就必然要挖大。心也是如此,要想深入,心必须要大一点。广学就是为了深入,所以就要普赞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都赞叹。不是说你修其它法门就错了,而是要普赞。但是对于每个人自己来讲,最后还要一门深入,你总不能脚踩两只船吧!脚踩两只船那就两门具破。所以“广学”原就是为了深入。
“专修即是总持”,专修就是总持。一句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六个字,但统摄了万法。正如藕益大师所说:你念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里边了,一切戒律也都在里头了。正当念佛时,你还想偷人美金,那就念不了佛了。所以念佛的同时就是持戒了,戒律就在其中体现了。禅宗到现在为止,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条。所谓“公案”就好比是大家作为一种公共的档案资料、案例,共同公认的案子共为一千七百条。而在这一千七百个公案中,禅定也都在里头了。所以一门就是普门,就是统摄万法,专修就是总持。因此,总持陀罗尼,统摄万法,万法统摄了就是总持。
“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在把你自己叫醒呀!你在睡着呢,都在做梦中事,念佛就为的是一声一声地把你自己叫醒。“声声唤醒自己”这表现的就是“禅”吗!“此身已在涵圆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涵圆殿就是长安城的皇宫。这首诗等于在说:“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还问北京在哪干什么?你已到了北京的中央了。同样的道理,修净土不需要再参禅了!当然,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局限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的。
“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苦,声声不离本尊,念念不离本尊,声声唤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们的本尊。这里是“密”,这就与密法也相应了!念念都在本尊上,我就会感应道交,这个心和本尊没有分离了。本尊是谁呀?就是阿弥陀佛。
这是第十三拜中的内容。连同上面所讲的第十二拜及下面的第十四拜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是《净修捷要》之中的精华,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不光是净土宗,涉及到了各个重要的经论。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里讲了“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众生因为他迷惑无明,所以才成了凡夫众生而不能觉悟。虽然本觉是和佛一样,但是现在众生完全为了追求声、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间种种物欲的刺激,于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觉了。所谓“无明”是因为妄动而产生的结果。有了无明之后,染污就越来越深,完全变成了不觉。现在众生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比人更愚痴、更残酷的,互相间就是杀。那么,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呢?就要靠始觉。靠开始的一点觉悟。有了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觉悟。始觉之后,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觉只有合乎了本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觉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我们虽然有觉,就如同矿石里有金子,只有煅炼了之后才能炼成纯金,也就是究竟觉。纯金炼出之后,金子就不会再变成矿石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怎么算始觉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觉”我们起了心,发起了念佛的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做“始觉”。所以一般的信了佛还不足以称为始觉。这个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不管你修什么,都必须在起心念佛之后,才真正的始觉。从不觉开始,就是要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进而趋向究竟觉时,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所谓“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们依托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庄严,这都是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我们要假托依靠彼土极乐世界,用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讲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这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帮助,以此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觉。我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所念就是本觉。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这样一来始觉就没有离开本觉,也就是“始觉和本”了。产生始觉还要做到始觉合于本觉,这样才能“直趋觉路”,直接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只要始觉不离开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念到最殊胜处,即生便可证得“无生法忍”。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当他知道这个法门之后,他就拼命念佛,并且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无生法忍”,成就为菩萨了。成菩萨往生之后,七次到这个世界来,世间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在乩坛上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并说了很多开示。
在《观经》里,也提到了韦提希夫人,他的儿子太坏了,要杀为国王的父亲,并自己做了国王。于是韦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于儿子不许给父亲东西吃,要饿死他,所以韦提希夫人就把果酱类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靠吃她这些东西活命。后来儿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要杀母亲。一个宰相看不过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亲的国王却没有杀母亲的国王,我不给这样的皇帝当宰相了。这样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韦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来了给她说法,并让她见到了极乐世界,她当时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所以我们念佛,不是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往生的。当然绝大多数是在临终时才能显现。但极特殊的情况也有,可以证到“事一心”,也就把见思惑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华严》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称为“三贤”。从初位起就开始破无明,其中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又十个位次,然后是等贤、妙觉,再有一分无明破尽才最终成佛。所以破无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无明的人各个情况都不一样,其中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擦一件铜器上的铜锈,当露出一点本来的铜光时,你就高兴了,认为马上就擦出来了,但是这擦的过程还很漫长,还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觉,全部无明破尽才可以“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用这么很短的时间,你的始觉和本觉就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没有去合本觉,就会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无明就是不觉,就是迷。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就必须要破四十二品无明。在修行过程之中,要行和解并重。解而不行,增长邪见。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东西,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就叫做“解而不行”。这样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也只是一些邪见,而并不是正见。“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哪!很多人念佛,都错以为多念一句佛,死后可多一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得元宝,这样发愿的人再怎么念也不能往生!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也只是死后元宝多一些罢了。佛不勉强任何人,发这种心愿的人应当放弃这些念头。
我曾在居士林碰见过一个人,他说:我的心愿就是通过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时候,能得到些好处。我的大师妹也是如此,她就愿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却很痛苦,于是她只求通过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说“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没有希望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长无明。我们要破无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长的也只是无明罢了。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净修捷要》就有这个好处,能使我们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此为核心,再进一步随缘行解相资,相互促进。
“故知正遍知海,随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句话:“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又说:“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是无所不知;“知”是正知。这正遍知如海,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之中。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如此。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后都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连这个“灭”也要灭,就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之后,得两种殊胜:
一、“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众生;
二、“下供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世音菩萨发心就是发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求救于观世音菩萨,就马上可以得到解决。观世音菩萨马上就知道了,因为菩萨同一于你的悲仰。同时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会到你的身上。所以,寻声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
“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这个正遍知海虽然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到一点点咱们的情和计。众生都是在情想中,种种的考虑、计算、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纯情则堕”情重就要堕落往下走。“纯想即非”,这个“想”是离情的,与情是对立面的,“想”不能当“理想”来理解。“纯想即非”,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因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因为你这个“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没有那种普遍的心,只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所谓“有缘慈”就是说,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就对你好,愿意帮助你。那么这个善心不算十分伟大,虽然还是好事,但毕竟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他不是靠因缘而去发慈悲的。佛视众生同等,谁都要救度,是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与我同体,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萨伟大就伟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计”。这个“计”比“情”还要重。就是说众生总是要考虑:我修的怎样?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在那计算、计较、有所求、有所等待,这样做就限于“有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实净土,法身的境界时,是不牵涉一切情计。佛虽然是入到众生心想中,可是佛并没有牵涉情计,并不像我们凡夫那样分别、计较、情执……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实的清净。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应该同样的也不涉一切情计,所以我们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不是为了见佛见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净净的念佛并不在换作交易。坚持清净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清净念佛的结果是非常微妙的。这个“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其中的很多事情,而并不是你能轻易发觉的。所以这样的“始觉和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的法,不是我们能用头脑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求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么呢?先信佛在佛经中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的话大家接受了,有的话还不能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紧,我们只要老实念佛,念念中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过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请别人讲,你老反复的看来看去,念来念去,你就能通。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胜所在。
“绝待圆融”,就是没有对待,一有对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们世间一样了。佛法是离开对待的,不是对待的法,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一切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与“不圆融”,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水”往什么样的容器中倒进去,它都洽当、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冻成一块冰,这块冰搁在什么容器里头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进去也不洽好。这个水它就圆融,冰它就不圆融。那么,这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呢?只不过温度不同罢了。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这个名号是万德所庄严的,所以称为“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不仅具有了万德,而且可以名召万德。你叫谁的名子,叫谁谁就来。同样的道理,这个名号是万德成就的,包括了万德,你叫这个名子,你就把万德都叫来了。所以,通过念佛可以“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藕益大师的话,这话好呀!你念佛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全给我们了。通过念佛就全摄了佛的功德而成为我们的自功德了。说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全变成为我们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有这么大的功效呀!“能灭众罪”,各种罪都可以消灭。“果能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奖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夏老师说过:
“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不光是到临终时佛才来接引的!果然能一向专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碍都可以消除。
“不但道心纯熟”为什么要一向专念?就是因为要消除一切障碍。在往生之前,我们在人生路上到处都有路障,给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碍,不但是消除障碍,而且使你“道心纯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纯熟。我们修持就是经历两件事情,说两件事情其实等于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处熟,熟处生”。一个是生的地方,一个是熟的地方。我们熟的是什么?就是“贪瞋痴”处处自私自利、处处为我打算……这些都熟极了!总是打妄想,从来没有说我要整顿安排一点时间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处处打妄想。贪心、瞋心、痴心压都压不住。所以在这些方面都熟极了!而向道的心:我要来念佛,来做功德,来助人,来利他……这些心却是生陌的。没有种种贪欲心那么熟。
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把这个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要把我们这个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变成很熟。而世间的种种功名、权利、妻子、儿女……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东西,我们反要变成生处。这是一个转换。所以说,你要心仰极乐世界去修道,厌离这个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这一些东西要变成不是我所喜欢的才成。这也就是熟处变生。
“且可福慧增长”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纯熟,生的地方变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长了。这个“福”还不仅仅指世间的种种享受,出世间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间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亲近善知识,你有这个机缘才可以。有的时候你没有这个福报,有个很好的道场,但你就是参加不了,参加了之后你生病,别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许多的障碍说明你的福不够呀!
比如王上师在世的时候,他对门有一个郝居士,这个人好极了。他每每介绍人来见王上师,可怎么也不成,事前说定可以来,可到时候就是来不了。后来郝居士总结了经验,凡是他要介绍一个人来见王上师,他先替这个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刚百字明”,先替这个人消除障碍。这么做了之后,果然成功了。到时候这个被介绍的可以来了。
所以,这个“障”字很历害,有的说是我怕受罪,增长“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还很好,一修持到处是干扰,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刚刚要多念一会佛号,单位马上给你下达一项任务,叫你赶个什么东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这就是障碍。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报!有出世间福,你就会需要书的时候就能得到;请佛像时候就能请到……大家都能遇见善知识、善友、菩提眷属,这都是福报。不然,你一个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对,你这就是有障碍没福。这种情形很多,丈夫生气把佛像扔出来,丢到好远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属是很可贵的事情,是有福的结果。
出世间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关键是慧,你要恢复你的法身,解脱你的烦恼,都是要靠这个般苦。你老念佛,这福慧自然可以增长。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分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见佛,阿弥陀佛。”佛的这种“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这时候自然正念分明,跟着念,随着佛往生了。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我们修行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得的果实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着莲花,一个手是垂直的。而这个莲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莲花,给你送来了。这个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了,而是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的,不是我们血肉的身,称为“莲花化生”。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前面谈了很多很多道理,这里就说到具体的地方了。这一切都不二。大家确实是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开始念佛就是开始的觉悟,这个觉悟与本觉相合,就直趋究竟觉。那么,具体修行起来,就需要你一向专念,在临命时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个教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说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致理纯念,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真正认识到这个法是最高的、最奥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确的。光认识了还不够,你还要能够做得到才是。你怎么做?这“三十二拜”讲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专念,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把佛像给请来,开始供上像,然后就从一个很小的定课开始,天天念。就连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认识的一人来说,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念佛了,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一天就念到八万声,念下来也就转换了,很顺。不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属,大家一致。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普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六拜)
这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这个“风”是德风,很清净、很温和、很舒适的风。“华雨”,它没有下雨,它只是风吹,吹到天上落花。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来,跟下雨一样。花落到地下,随着颜色不同,红的跟红的花瓣放在一块,黄的和黄的花瓣放在一块……自然在地上就出现了图案,跟很美丽的地毯一样。脚踩下去没深四指,因为它是软的,一踩到那个地方,那个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来又是平的。这个“德”称为“华雨”,花像下雨一样,它是一天几次,满地都是花瓣,并不是杂乱无章,东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种颜色所组成的美丽的图案。
“妙香天乐,泉池林树”空间都是微妙的香,因为极乐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各种宝所装饰成的,各种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万物都在放香。这个香有种种好的功德,能增益种种善根。这个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香,有时候有人在修法中闻到特殊的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乐世界的香,你心里清净闻到了;一种是空行母来了,天人来了,你这里也会香,这是华香。
“天乐”,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风吹时,树上有铃铛都会响,自然而然奏乐;树上都有宝网,房子犄角处都有种种种的铃,自然就是在奏乐,所以到处是妙乐,天中演奏许多音乐。“泉池”,泉水流动的池子到处都是,上面还有莲花,各种的,白色白光,黄色黄光……正如《无量寿经》所说:“随风散馥,沿水流分”。随着风都散布香气,沿着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在敦煌有一张壁画,画的就是极乐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头上有圆光的菩萨在河里游泳,岸上坐着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萨衣,头上有圆光的……这里也是一样,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样样都有,但是清净快乐。
这个“泉池”不可思议!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头,可以随各个人的意愿,有人喜欢这水只是到脚面,浅一点,对于你就是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从上往下灌……各种各样,都是一个池子,但能满一切众生的心愿。所以这就微妙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聪明啊?因为处处都是阿弥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么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么呢,而且马上就适应你,处处是如此。水演说种种的法,显的、密的;有的在灌顶受位,有的听种种声音,这些声音是你想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你不想听就听不到。不是变成噪音,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2-15 11:47:30
|
只看該作者
像我现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隔壁一户人家经常放大喇叭,住着一个姓吴的邻居就跟他说:“你放这噪声干扰我!”他说“我放的是音乐。”姓吴的邻居说“不管是音乐不是音乐,我不想听的时候你让我听到就是噪声!”所以,人家不想听你放的这么大,即使是音乐也不行。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你想听就听到,你想声音大就声音大,你不想听,就没有了。更重要的一点,你所听到后马上就相应,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实都是在进步。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并不是我们在故宫里看的这样,用金子什么的合成一个树,这样的树送给我我都不要。这个“七宝树”美的没法说了,只能拿珊瑚、玛瑙来形容它的光明、清净,颜色好看。并不像世间用什么什么宝所装点的,也不是真的很机械地用各种宝来凑成一个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钱人、俗人的一种愚蠢的享乐。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铺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铺起地来也不舒服。这个黄金为地,它是柔软的,那个花也是踩上去没有花的感觉。黄金为地,其触柔软而光色,并不是世间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蚀。如果是铁就要生锈,铁生了锈受到腐蚀后,看起来很难看。但金子从来不生锈,永远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黄金来形容极乐世界的地,就是告诉你,让你懂得并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黄金在那构成一个地面。总之,都是非常微妙。“宝网”房子上都有七宝。种种宝、种种玲、种种乐器组成的房子,才能盖在上面。种种的摩尼宝,都在发光。它发光,它散香,它出音乐……这一切都是如此。“灵禽”就是指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等。这个色、光、声、香都有。种种的颜色中又出现种种光;种种光中又出种种的颜色,互相交换。
这些色、光、声、香“遍满佛土”,到处都是一样的。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是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这样的功德庄严作什么呢?“增益有情,殊胜善根”,落实在这一句上。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来增益。“增”是增长;“益”是饶益。让有情众生,殊胜的善根得到增长。
“大愿大力”,这是大愿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愿力,所以是大力,能够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庄严。
“阿弥陀佛”,当我们念到这个地方时,就要随文入观,观想到极乐世界的情景:色、光、声、香、种种光、种种花……一切一切的殊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七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刚才说了“黄金为地”是一个譬喻,在世间只能用黄金来作譬喻,才能使我们可以稍微知道极乐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净、如何的整齐……
“宝树行间”,七宝树,都很整齐,不是杂乱无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齐。这个树都是“七宝”为树,这个“七宝”也是形容词,不是世间上所谓的,很机械的那些宝。所长的叶子,所结的果子……都是超乎世间的。
“宝树行间,莲花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宝树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间,或是在莲花池内,或是在宝楼阁中……这里是讲了四个地方。在地上径行着念佛的、莲花上坐着打座的、在宝树行间径行的……都是发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
这些人都在那里“位正定聚”。这个“定聚”是一个名词。有三种:一种是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这个“聚”字就是聚合、类聚的意思。所谓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证,一定可以悟的,这是属于“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与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证悟的人,又称为“阐提”。这种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还毁谤。在目前他没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称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于两者之间,住“正定聚”还没有成功,但决定会成功的,这是“不定聚”。只要大家当下真正发了菩提心,发愿往生,那不仅仅到了极乐世界才住“正定聚”,在这个世界已经是“住定聚”了。求生净土,发大心发大愿,殊胜不可思议,已经在“正定聚”里头了。《阿弥陀经》言: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转,那就决定成功。这个“永不退转”不可意议。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都是永远不退转,所以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义。
前头已经说了佛的寿命无量,往生的一切人寿命无量,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再死了,这里又强调一条“永不退转”。“不退转”有三个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动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
“位不退”,到了极乐世界就位不退,再不变成凡夫了。极乐世界的人不会再变成凡夫了。再来人,不是凡夫,称为活佛。“呼图克图”乘愿再来,原来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还是很可贵的。你要是到了极乐世界后“倒驾慈航”再来这个娑婆世界,那也相当于“呼图克图”了。不会再退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发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会再退为阿罗汉道。只愿求“阿罗汉”的人没有这个因,也没有这个缘。要以成佛为因、成佛为缘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会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证“阿罗汉”为止,只求自我自觉就算了,这样的众生难度。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里头就哭,人家问他,活佛活佛,你在母亲肚子里哭什么?“我哭众生难度!”。确实是难度,有的人就退了,这么难度就不度了吗?舍利弗就曾起过退转之心。
当年有人管他讨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给他,布施完之后,那人拿到了眼睛说:“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说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给我右眼有什么用。”舍利本想:我有两只眼睛,牺牲一个,我还可以活命,我还可以看东西,没想到他说错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干脆把另一个眼睛也挖了给他吧。于是又把另一个眼睛挖了给他。那人拿来用鼻子一闻说:“你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药。”往地上一扔一踩,把这眼睛踩掉了。舍利弗自感救众生太难了!布施不下去了,于是就产生了退心。退心之后,就是“声闻乘”了,再发大乘心就发不起来了,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才又发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两只眼睛来布施的水平,已经是了不起了,可还是退转了。这说明要想不退转太难了!
“念不退”,这个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动念无有不合乎般苦的时候。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这样的境界,都是不退转,长寿无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进,寿命无量,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吗!到那时一切功德都圆满了!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颜,“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极其庄严,是“超世稀有”的,超过世间的,极其稀有。
“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大伙都是一致的,不像咱们这个世间,这个人的皮肤,那个人的皮肤,彼此都不相同,有这个种族那个种族,互相歧视,互相残杀,互相斗争,互相压榨。而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差别相,都平等一样。
“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刚才说过,莲花中化生,清虚之身。身体虽然是有,只是一个形色,并不是有血有肉,不像我们这样。所以他吃饭是以意为食。由于是“凡圣同居”,所以还有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给你摆到这,一看就够了,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大小便。想吃什么东西都来了,吃完之后,也不要洗盘子洗碗,也不用别人管,自然就没了。“凡圣同居土”的人还有这习气,到那还想吃一吃,这习气很历害,习气只有到佛才能把习气去得净。所以有些大德还有些毛病、习气。这一点我们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属于习气,连阿罗汉都有习气。
佛经中曾有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被一个恒河的女神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告状说:“你这个弟子老骂我,他走过恒河时管我叫恒河小丫头”,恒河女神说:“他轻慢我”。佛说“这样让他给你道歉。”于是见到这个阿罗汉后佛说:“人家不愿意你老这么称呼,你应当赔礼。”于是这个阿罗汉就过去给恒河神女赔礼,他说:“恒河小丫头我对不起你,”释迦牟尼佛说“你看见没有,他给你道歉,还向你叫恒河小丫头,他并不是看不起你,这是他的习气”。这个阿罗汉就是如此,形成习惯了。所以这个习气一旦形成很难改正。
这个“清虚之身”,没有带烦恼习气,是“无极之体”,他虽有这个形象,但没有实体存在。这里借用了道教的话讲是“清虚”、“无极”。是变化而生,不同于从父母所生的血肉之体,所以非常清净。“清虚”就是没有实体性的东西。“无极”就是没有固定的结构、固定的条件……等都没有。
这些往生了的“诸上善人”,我们这一礼礼的是谁?到了这才把对象指出来,我所礼拜的是“诸上善人”。他们在什么地方?这些“诸上善人”就在极乐世界的“宝树行间,黄金地上,莲花池内,宝楼阁中”。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于正定之聚,不会退转了。容色也微妙,没有差别。都有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这一切“诸上善人”我才顶礼,这一拜就拜这些人。
再重复一句,这些人是怎么到极乐世界哪?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到的结果。前头不是有了发菩提心了吗,这再着重一句,都是由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才顶礼,顶礼他们的功德,表示自己应当向他们学习。
下面讲以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要顶礼“阿鞞跋致”了。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八拜)
“一心观礼,在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极乐世界最高的树叫菩提树,高大极了,功德也大极了。这个树你见色闻声,看见了树,看见树的影子,听见它的声音,你就观想这个树都得不可思议功德,可以得三种忍,甚至到“无生忍”(即“无生法忍”),所以这个树极端殊胜。所以密宗很讲究观想、目的在于归依净。观想很多坛城,在菩提树下,在宝栏楯的边上,闻到了妙法,证到了“无生法忍”,也就是证得到地上菩萨的水平。真正证到“无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萨。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觉菩萨,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觉,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离佛就差一点点了,快并肩了。彻证“无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萨,但初地菩萨也可以证。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证的深度不一样,但都可以开始证,到八地真正证了“无生法忍”,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佛闻佛说法,闻到法音,闻到法音自己就开悟了,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马上是地上菩萨了,那还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顿法”。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地上菩萨的法乐,是我们是无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到了地上菩萨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圆满,福也圆满,慧也圆满了。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后,下面一个新的劫,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世间成佛。现在已经在兜率等着呢。将来是舍兜率而降王宫,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转法轮,最后般涅槃。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这一切“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心想到哪里,一动就能现前。“一生补处”如弥勒菩萨一样。这样的大菩萨,虽然还是菩萨,但因为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就是补佛位了。等于说你已经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选举的结果是你已经当选,但还要到一定时候才能接任,总统才把职位交给你,实际下一任总统不是别人,就决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但他还没有就职,还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的意思。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阿弥陀佛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浅,这种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端正过来。不但是一切众生,连一生补处菩萨都是由于念阿弥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们都要讲的,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师,他也发愿念佛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净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人犯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贤都不屈才,也要去。什么能够这么广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由于水平不齐,老师讲的高了,低的听不懂,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老师不怕别的,就怕学生水平不齐。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水平不齐到了极点了,但是都能救度。这就不可思议了!所以我常说,这个净修功课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同是一个课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这一段就是讲礼拜一生补处的菩萨。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十九拜)
这是在礼拜什么呢?礼拜“方便、同居”两土的圣众。刚才都是在讲“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实报庄严土”。这一段就要礼拜“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的那些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我们都要观想、礼拜,敬佩他们成就在我们之前。我们现在与这些同修先结缘。
在这一世已经断了见思惑,或者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断了见思惑,你往生后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它在“凡圣同居土”之上,又在“实报庄严土”之下。“实报庄严土”是菩萨。菩萨要破尘沙惑,还要再破无明,菩萨在“实报庄严土”也部分的证入到“常寂光土”,这是最高的,真正的佛在“常寂光土”。
极乐世界的四土,界限划分得并不分明,这一点非常特殊。“方便有余土”是断见惑思惑;“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作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咱们不都是凡夫吗?可是咱们这个世界也有圣人呀,比如文殊菩萨就在五台山。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亲见过文殊,是一个福建的出家人。这是两个人说的事不会有错,一个通愿法师,通愿法师在比丘尼当中,国内是第一位的,很有道德,她那时在五台,再一位是圆彻法师,是福建人。据他们讲那个福建和尚到五台的时候,很恭敬地三步一拜进了山。像他这样修行的人现在很少了。三步一拜,要拜到五个台,他走了一半的路程,来到一个地方,一个小门上写着“金刚洞”,他看了看这个名子,走进门一看,里面很大,是个道场,有大殿还有藏经楼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出家人。两种服装,一种是和尚服装,一种是喇嘛服装。五台山是两种,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进大殿,这时很怪的事发生了:这个大殿有一个台子,没供佛像,因为没有佛像,他就没有顶礼,是空台子。但他围着这个空台子转了三个圈,这也是一种礼节,只不过没有顶礼那么恭敬就是了。他很奇怪,这里怎么没有佛像?他预备走出来时,又到别处看看,当刚走到门口要出去时,后面出现一个小沙弥喊他:“某某法师”。叫我?他回头一愣,这里怎么有人会知道我的名子呢?我刚来呀。小沙弥对他说:“我师父叫你。”于是他就跟着小沙弥走了进去。看见一个老头,他很恭敬地给他顶礼。顶了礼之后,老和尚就说:“远来不容易呀!”并把一个座位给他。他就跟老和尚说:“这个地方很好,我能在这挂单吗?”老和尚说“你的因缘还是得回去,我这不能留你”。他说:“老法师,你这里大殿上为什么没有佛像?”我这里用不着。”(这是禅宗的话。用禅宗的话讲就是“外求有相佛,与吾不相思”。但是现在我们还最好把佛像拿去好好去供。虽然懂得禅宗的道理还是照样供,这样才最高,连禅宗也不著。如果我们听了禅宗的这样的话后就不供佛了,那还是执偏于另一边了。)
后来,和尚不留他挂单,他就请老师开示。老法师就写了四句话给他,他记住了。出门后继续走,他没有丝毫感觉任何特别,也没拜老和尚。后来天黑了,下山太危险了,正好有一个西藏人在那住,不是出家人,于是就留他说:“你不能走了,你走了很危险,就在我这过夜吧。”他就留下来了。西藏人招待他吃晚饭、聊天。这个福建和尚就问:“你们全五台山有多少和尚?”他说:“五台山怎么算也不到几百人哪!有人想供千僧斋,我们把所有人都找来也凑不够。”和尚说“不对!不对!我知道一个地方就有七、八百人,还有其它地方都有人,怎么能凑不够一千人呢?”“我在五台山,我怎么不知道这事,从来就不够那么多人的!”。两人还争论起来了。和尚说:“我亲眼见到的!”“你在什么地方?”于是和尚就说在什么什么地方,叫什么什么名子。那个西藏人说“没有这个地方,我查书给你看。”拿出五台山导游的老的地图,各个方面看都没有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名称,没有“金刚洞”。有几百和尚在哪?都没有呀!怎么回事?于是和尚耐闷了。那个西藏人忽然说了一句:“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萨了吧!”
本来他是预备在这吃饭的,这时候他却一下子眼泪也下来了,饭也不吃了,坐不住了,于是他返回头去找,并从头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天都亮了,但怎么找也找不着曾经去过的那个地方。后来,他就把这事告诉了一个福建的同乡,这个同乡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圆彻法师,圆彻法师也就在我这跟我说的。圆彻法师当时听了就知道,那个出现过的老和尚绝对是文殊菩萨。看老和尚写的那四句话,可以横看也可以竖看,横看是表面意思,竖看又是一个意思。竖看就是说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也告诉他将来佛前要没有灯,庙里没有僧……这就是见到了文殊的一件真事。现在还是这样,文殊还是在那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大家就是不认识罢了。这件事和古代事有类似之处,所以这不就是圣人跟我们在一块吗。
雁荡山、天目山有几百阿罗汉,雁荡、天目五百阿罗汉都多,也是圣。还不断有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来度化众生,也是圣。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不一样,大家不容易见到圣人,见到也不容易认得。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处都是,天天可以见面,这个是不同之处。
“诸往生者,方便同居”,诸上善人共汇,“同居”只是一个方面。本质上他们是凡圣同居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我们是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土。因此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秽土)”转到“凡圣同居(净土)”,还是一层楼,并不是变成“方便有余土”。但是你是从凡圣同居脏的这一头换到清净的那一头了。可是到了清净那一头,他那块自动的变化和这个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极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和我们这个地球世界不一样,所以这个搬家就容易了,不需要把什么东西运上楼,一推一转移就过去了,这个容易。从凡圣同居秽土还是到凡圣同居净土。
那么我们在顶礼什么呢?顶礼极乐世界这个“道场”之中、“楼观”之中的菩萨圣众。“观”就是楼阁、讲堂、精舍。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或者喜欢说法,大家可以凑在一起,他说大家听;或者喜欢听法,大家凑在一块听;或是现种种神通,在虚空或在平地,这个“凡圣同居”在平地的多。“方便有余”一般都有种种神通。
“随意修习,无不满”在虚空之中随意修习,无不圆满。随他自己的意思,想怎么修都可以,没有不圆满的。
这些“菩萨圣众”,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别的圣众而是说“菩萨圣众”。凡是“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都是菩萨,不是凡夫人、不是阿罗汉,都是发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萨,是“菩萨圣众”。只是现在断惑的水平只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但是都应该称为菩萨。
“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这一些菩萨都是因为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普礼未来的同修。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拜)
普礼十方的佛,不仅仅是极乐世界,在十方世界诸佛都在“示现广长舌相”,在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中,有这个“广长舌相”。释迦牟尼舌头吐出来之后,能整个挡住自己的脸。我的舅父,也就是“南梅”之称的梅光曦居士。他就有一个异相,他的舌头伸出来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他一说法大家都很拥护,所以尊称他为“南梅”(与之相对的是“北夏”,也就是夏莲居居士)。他一生讲经很多,还有著作。
佛的广长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阿弥陀经》里头,十方的佛现广长舌相,这个广长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看舌头有多么大,意思是佛所说的音声、所讲法的法音能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的佛示现这样的广长舌相。声音贯彻到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佛都没有妄语,是最真实的话。这个“诚实言”是什么?就是都在称赞,“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被十方的佛都在称赞。名闻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为各自的世界的一切有情演说阿弥陀佛的功德。为什么要演说呢?
“欲令众生闻彼佛名”,愿意自己本土的众生,愿意十方的众生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子。
“发清净心”听到这个名子,大家就发起清净的心。我们不是用染污的心不发起。
“忆念受持,皈依供养”现在是闻到佛名,发起了清净的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功德,就忆念受持阿弥陀佛的功德。他有这样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一向住真实慧,用大智慧来为众生,救度众生。不仅是忆念而且要“受持”(即接受、支持、修持)、要“皈依”(即依止、依靠阿弥陀佛),还要“供养”。所谓“供养”,一般人只局限在交些钱上,拿些钱买些东西上供,作为供养。但是更好的供养是“法供养”,正所谓“一切供养法供养最”。“法供养”是什么?如实修行就是最好的供养。发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养。所以不一定要摆一些供品。我以前在这些方面相当执著,从河南(即文革中被劳教地)回来以后就有变化了,对物的供养很次要了,重要的放在法供养上。财物供养并不是不好,如果大家把这一般的供养变成法供养,不是更好吗!法供养的功德大得多,对阿弥陀佛也是如此,财物供养不如法供养。如实修行,依教奉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真正的供养。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所有这些善根以至诚的心来回向,回向什么?就是把我所有的一切功德回转向于求生极乐。求生极乐这个求,不是个人的享受。有人求佛,就是想得到佛的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发财生官、死了以后也要到好的地方,活着时候更好,死的时候也要比别人好……总之,只是一个为自己打算的心,这样往生不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我要度众生,不是为自己。只想到自己,这样只可以得到一点福,佛可以满你的愿,但求往生是不可能了。念佛法门是大乘法,是利他,不是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求往生?我们就是要最快最彻底的实现度众生的愿望。我们愿意度众生,但怎么个度法?你自己还在水里头没出来,而要把水里头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是空话吗?所以你自己总要会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自己有了救生艇,再有大的船……这样你才能真的救人。到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的这个!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办法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用种种的说法、施种种的救度,救度无边的众生,我们往生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
再结合自己来说,多少生中我们有多少亲眷,今生有亲眷,过去生中也有亲眷。今生对亲眷的种种爱护以及你于前生中对于眷属的爱护,不过是演戏,那场戏下了,换了这场戏,于是就把那场戏忘光了,实际是一回事。你今生如此,来生你这场戏完了之后,又换戏了,你就又全不管了。亲眷中很多人在地狱中,在油锅里受罪,他盼望他的亲
人来救度,我们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别人还没有这种可能,那我们只有很快的成功,我们才能救他,才能满他们的愿,因此我们就要精进啊!
“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我们闻了佛的名,闻了佛的功德,才忆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为了众生种种的勤苦成就的。因为我们也愿意来救度,往生我们得到不退转,一定三不退,乃至得到无上正等菩提成佛。十方的佛是这样来劝导众生,这些佛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我们在一起一同顶礼十方的佛。所以这个法广大,虽然时间很短,但是通过礼拜恭敬赞叹,各个方面都很重要、很深刻、很广大。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河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观礼”是礼恒河沙数般的一切诸佛。这些佛他们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四维上下”,东南西北称为四维。上下是属中国“六合”之内。四方,有上有下就是六方,那么四个角就都包括在里头了,就不用说“十方”而说“六方”,所以在秦译的《阿弥陀经》里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够了,实际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师翻译就是“十方”,而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省掉了四个角而成“六方”。“六方”就是指“十方”,所以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也是保持了“六方”,没有用“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一心不乱……”这些话摄入进来了。“四维上下”称赞本师,称赞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称赞什么呢?
“称赞本师在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这个法太难信了,是一切世间都难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人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也信不及,高的天也信不及,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劝诸有情至心信受”。四维上下称赞本师说这个法,这是顶礼的第一点。第二点,十方的佛都劝一切有情至心信受。因为难信的法,所以十方佛都在那帮助劝导众生,你们要好好的信受,对释迦牟尼佛所说要致心哪,要以至诚心来相信,来接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
“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河沙世界一切诸佛。”而且这十方的佛都在护念十方念佛的众生。所以我们在念佛时,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在护念我们,你是他的好学生,阿弥陀佛也在护念你,因为你想去,你要去求学,十方的佛都在护念你,这个十方佛在护念十方念佛的众生。只要发心念佛的人,你能得到十方佛的护念,使得你能够成功,能够往生净土。所以这样的诸佛遍满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我们在遍礼恒河沙那么多世界一切的佛,这就广大了!我们就要礼拜他,和我们关系如此,他承当我们的本师,劝大家要好好按本师的教导,而且护念一切念佛的众生,这样行礼拜,在恭敬佛,在拜佛的功德。你只要知道这佛的功德,就能增加咱们的信心哪!我们不是孤立的!很多人总觉得我要参加到一个道场才成,因为人非常多,道场非常盛,师父又非常有名气,很热闹,还有种种建筑,锣鼓喧天,香烟燎绕……其实这都不需要,你只要真正的用功去修,只是清净,这样才能有十方佛所护念。我们所贵在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里头佛法的热闹。所以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不一样。一个就是极广泛的结缘热闹,一个是清净真修,大家要知道。
正果法师有一句话:你认识一个人,他就好比在你脖子上挂一根绳。挂了一个绳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高兴就揪这绳,绳挂太多了,这个揪一下那个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烦了。所以说,我们现在要避免所谓的热闹,当然,我们互相为了说净土法门,为了鼓励大家的信心,宣传正法,这个再辛苦也是应该做的,为了这个目的,大家聚在一起,这要与想凑热闹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分开看待。这些事(指弘法)不是被揪,而是我主动的,尽量避免被人揪,所以不愿被人拉着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计划,这些事与我计划相合,所以我尽力去做。因为年岁有限,跟我计划不合的我就尽量避免,因为力量有限,所以我们只能是踏踏实实地做几件对于佛法对于众生有益处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护持,希望能做的事情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简单的,有好多好多的障碍。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悯,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第二十二拜)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礼拜我们这个经了。“经云”就是“经上说”。“当来经灭”,这是指经文。以后佛经都是要灭的,《佛灭尽经》中说过。所以有人说,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说,我们佛教从来没有赖在世间不走的,佛早就说过,确实是要灭尽的。第一部灭的就是《楞严经》。我现在弘法是着重在两头:一个是要灭的;一个是最后存在的。这是两头,第一部要灭的是《楞严经》。现在已经看出来了这种迹象,最有名的学者(编者按:指吕澄、胡适等人)都在做文章,说《楞严经》是假的,这种学说还没有破尽,所以也有两派。现在虽然是这么说,但圆瑛法师还是在做注解,这是一派。而吕澄著《楞严百伪考》,从一百个方面都说《楞严经》是假的。吕澄是很有名的学者。做为学者,邪而不解,增长邪见。吕澄他们这一批人,大多出自湖北,还包括王恩洋,也说《华严》是假的,因为这些经跟他们的认识相抵触了。为什么呢?
华严宗在判教上分“小、始、终、顿、圆”。“小”是指以说小乘开始;“始”就是指从小乘开始说大乘;“终”指终教,即以大乘法作为终了;“顿”是指特别的顿法,刹那就可以成就了;“圆”是指圆满的圆教。这些学者错就错在,他们拿“始教”(即小乘)的观点来反对圆顿教。由于根器不同,所以说法就是不一样。小乘不谈成佛,就是最多你证阿罗汉。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阐提”(即少善根之人)不能成佛。终教就不这么说了,终教说都有佛性,阐提也有如来智慧,阐提也能成佛。这样一来就矛盾了。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顿教就不一样了,顿教讲刹那间就可以成佛。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么叫“阿僧祗”呀?……圆教更是圆融,圆含一切。因为对象不同,说法就不一样。就像数学老师现在讲“欧姆定律”,给初中生讲,就是代数式,电压电阻之比等于电流,代数式子,是常数。你要到高中讲实际上就不是这样了,是微分的式子,微分电压除微分的电阻等于电流。都是变化的,瞬间时时在变。如果你要给刚开始学的学生讲微分数,他就没法懂。有矛盾是必然的,所以这就是教师的巧妙。你不可以根据初中学的代数式,便说大学学的那个不对,因为跟我初中学的不一样。这些人犯的就是这个毛病!许多人犯种种的病,比如卢圣彦(编者按:此人为台湾省内人士,一位自称得道的圣人,近几年来于大陆内地影响渐大,信徒很多,其教论中国佛教界不予承认),他财色的心没断,拿这个心出发就自然破坏佛法。吕澄他们都成了偏见,这样的一些毛病,各个的毛病,都成为障碍。
这个《楞严经》是要灭的,首先是有人反对,将来慢慢的越说越多了,他们这些说法占了上峰,都说是假的谁还念哪,所以必然会灭的。这不能抬杠,不要担心,自然的。佛早就说在前头了,现在的趋势也证明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一部经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讲的《无量寿经》。
我曾经怀疑过,因为《无量寿经》很深呀!这样的经到了末法的时候,众生只有十岁的平均寿命了。我们是减劫,寿命是在减。现在我们的寿命在增长,这是个特殊的现象。我自己这么猜,可能是个中兴的瑞相,所以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了。按减劫说,每过百年人寿减一岁,最近看来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也正好跟西藏的传说,密宗的传说:佛法要中兴于世界。这两个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现在估且我们先这么看,这是一种中兴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够长寿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轻的时候,像我这样快八十岁的人还能这么讲,没有了!六十岁的人都是别人搀着,两个人架着,已经成老太爷了。现在六十还当是小伙子,过去可就都当老太爷了,这说明寿命长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个中兴之相不是永久的,到佛经灭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十岁。我们将来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能见面,见面都是互相要杀。都是互相怀疑,我不杀掉你,你就会杀掉我,所以见面我先动手,先下手为强。每个人都是先下手为强,所以杀光,自相残杀,杀光,所以是刀兵劫。到那个时候,最后是人类消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过去,等待换下面的劫了。那么这个时候还能念《无量寿经》啊!《佛灭尽经》里头说的很好,佛说人类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法运”到了这个时候就好像那个灯,油灯要灭的时候,腊烛要灭的时候忽然间特别亮。所以,人死的时候也是这样,夕阳无限好,也是回光反照,特别好看,人快要死的时候,突然间神志清楚,会说很多很多话,然后他就咽气了,也是回光反照。这时有念佛经的,也是整个“法运”的回光反照。最后这一百年,人类的聪明智慧,能接受《无量寿经》,就像腊烛它快要灭了反而比平常更亮一样,因此他能接受了。那么能接受就会还有很多人能得度。再往后,能念阿弥陀佛就是阿梨、金刚阿梨了。再过后就没人会念了,空中现几个字,你还能念还能得度。最后都没有了,那就“法”没有了,“法”灭尽了!
“佛以慈悯,独留此经,止住百岁,”佛以慈悲怜悯大家,什么经都完了,而独留《大乘无量寿经》在人间存在一百年。时间也是不很长的,只有最后这一百年。
“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遇到这个经的人,随你的意思,你所愿的事情都可以满愿。
“是故我今至心顶礼”是指我们修《净修捷要》三十二拜的人,因为这个经最后由它存在,所以我现在以至诚的心来顶礼这个经,而最后什么经都没有,就只靠这部经了,这个经是“广大、圆满、简易、直接、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难逢的法宝”。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要来顶礼这部经,最后还要来度众生。
“广大”这个经的内容广大,普度一切。内容广大,上至极深的“华严十玄”以及娑婆世界的“人、天乘”,众生如何造种种恶,从“人天乘”一直到圆教的“华严”,无所不包。救度的众生十分广大,许多大菩萨不听闻此法都退了。
“圆满”,有这个经不再需要别的了,所以这一部经就够了。有的经给你很大启发,但是你在整个修持上不见得用得上。比如《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知道了《金刚经》,也能够理解,也可以随文作观,也可以随着文字般苦来练习着观照般苦,有的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众生就办不到的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能懂“如梦幻泡影”的理,所以把事能看淡一点,这个可以做得到。这个“无住生心”,那只有到地前菩萨才能做得到的。登地的菩萨。登地以前的三贤位,只能在无住的时候,就是只能无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时候,只能生心,不能无住。而无住还能生心,生心还无住,这只有登地的菩萨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这个经,知道了这个殊胜,但是对于众生来说,由这部经所得到的法益,不太容易能够跟生活打成一片。不能一切一切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浅的一部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看得如梦如幻,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人就够了。有的人这一关他都没有破,他对一切有为法还津津有味呢。但是你把这个破了,还不怎么样,因为你只看到了“如幻泡影”,顶多也就是不做恶,做点善,还是不出这“六道”。你怎么才能出六道呢?一般都是竖出,要断见思惑那很难的,因为“方便”不够。所以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论,又要有实际……这种种的圆满,只有《无量寿经》做得到,它圆满哪!
而这么一个圆满的大法,它又是这么的“简易”。这个《无量寿经》它不很长,一本就完。而且你念时,只要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再简单没有了,小孩都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且直接了当,你念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自心!你念佛就是诗中所说的“此身已在涵圆殿”,这就是“直捷”。你就是本尊。禅宗、密宗都在里头了!“广大、直捷”,这个始觉是合本觉的,是直接的呀!珠子放光还照珠子本身,多么直接。首先灯就照到外头去了,向外头寻找,自己是什么反倒都还没有照着,外头很亮,远处很亮,这就不一样了吗。
“方便”,度众生最容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最便利的方法,称为“方便”。这是东吴时译文的解释。
“究竟”,有的人说“方便出下流”。而这个是既方便又究竟,彻底的,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最究竟最彻底的成就。
对于这部经的赞叹之词:“广大、圆满、简易、直接、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这些话都是如实说的,不是感情用事。夏老师在这“第十二拜”中用这些词句来赞美《无量寿经》,并不是出于他自己会集了这个经,于是就用些美丽的词句来赞叹一番,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第一稀有难逢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顶礼这部经。这个经题非常殊胜,是两部现成的经题凑在一块的:“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一部经,是宋译,最后翻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是汉朝翻译的名称。所以把宋译名称搁在汉译的名称的前头,自然而然成了这么一个名称。成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都广泛救度了,已然不再是小乘了。
“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体,是彼土的佛,这是人哪;“庄严清净”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觉”又是佛。这个经题讲起来很深。对于这一部经,是我们三十二拜顶礼的对象。所以说“经”是可以供的、可以礼拜的。在日本到处都可以看见《南无妙法莲花经》,很多日本人都念《南无妙法莲花经》。念经题都是有功德的,刚才是拜十方佛,这个地方就是拜这部经。
这一段完了,下面拜的是五位大菩萨及一切圣众。这个拜的法门很重要,赞叹这个法门。如果对这一段弄清楚了,我们对这个净土法门也是“万牛莫挽”的,一万头牛拉你也拉不住了。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到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三拜)
“一乘了义”,这一拜是赞叹这个念佛法门,所以大家对于自己的念佛,应该相信、应该欢喜自己能够信这样一个法门,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法门。这是一乘法,在佛法之中分类,属于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阿罗汉、圆觉、菩萨”这叫“三乘法”。“乘”作为譬喻叫车子。你要有一个交通工具,你以什么为交通工具呢?作个比方,小乘、大乘都是比方。小乘者,你所运载的小车。大乘者,大的列车可以运载无穷的人。这个“一乘”,最后佛说的《法华》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他不是三乘。它这里有个譬喻:“火宅喻”。有人读《法华》就好像读故事,他不知道这故事之中说了极深的法。这个火宅喻就是说:一个父亲接引儿子,这儿子不很听话,在房子里贪玩。这房子里有很多毒蛇,很多虫子……总之,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房子已经着火了,父亲喊儿子快出来,但孩子们在房里头贪恋不肯出来。火宅是个譬喻。这父亲就和孩子们嚷:“你们快出来,我外头有一个好玩艺儿,有羊拉的车,有鹿拉的车,有牛拉的车……你们出来可以玩这些车。”这些孩子们听有这些车,于是才纷纷的都跑出来了,都跑出来后房子也烧了,这些孩子得救了。这个父亲喊有三个车就是譬喻这“三乘法”。那羊车指“阿罗汉乘”;那鹿车是指“圆觉乘”;那个牛车是指“菩萨乘。实际上并没有这三个车。父亲是不是说了瞎话?没有。出来后,父亲很高兴,儿子被救了,首先是儿子被救了,佛给大家一个什么?给大家每人一个大白牛车。宽广平整,骑疾如风,种种的庄严,超过了孩子们所能想象理解的。那些个羊车、鹿车、牛车是譬喻,三个车子是譬喻“三乘法”,佛是一种权说。因为孩子不肯出来,所以这么说,孩子能够听话出来了,既然出来了,听了父亲的话,父子给你的东西超过你所希望的——“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车,都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现在东南亚是小乘法,和这个大乘法差别是相当大的。
“了义”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所说各有不同。有的说不能成佛;有的说三大阿僧祗劫后才能成佛;有的说阐提不能往生成佛;有的说阐提也能往生成佛。但这许多不一致的说法,让我们听哪个经的话好呢?佛早就告诉了我们,你要听那个“了义教”,依止那个“了义”的教,不依止那个“不了义”的教。都是佛经,所以现在都是和尚,都是活佛。他们说的东西,你听谁的?常常含有矛盾,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你要知道哪个是“了义”的,哪个是“不了义”的。
什么叫“了义”?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的,没有谈到诸法实相的,那就是不了义的。这两种说法不同,“不了义”的不要听,听“了义”的。两个相反,就舍弃一个,那现在我们这个法门是“了义”的。用藕益大师的话说:“我们这个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没有一个不是实相证印之所印。”都是实相的证印所印出来的,完全都是合乎实相的。所以我们这个本体,我们以什么为体?就是以实相为体。《大乘无量寿经》本体就是实相。所以这是一个“了义”的法门、“了义”的经典。
“万善同归”。就像大海一样,世界上的一切河流最后都要归到大海里头。所以你行一切善,最后善要得到了果实,就是你流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这是万善真正得到了归宿。这是万善所同归的最理想的归宿。就是这个以一乘的愿海作为归宿。文殊普贤都求生极乐。
“凡圣齐收”,凡天和圣人都收。一个法,有的是适合凡夫,不适合圣人,或者适合于圣人而不适合于凡夫。念佛之法是圣人凡夫都适合。所以十地菩萨,地地都不离开念佛。说到凡,凡到什么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不仅如此,畜牲都可以往生。过去有很多记载,夏(莲居)老师就说过一个老鼠往生的事。当年夏老师在闭关的时候,天天绕堂念佛,这个老鼠就跟在后头,念完佛,回来坐着,脱了鞋,两支鞋摆在一块中间有一个空挡,老鼠就坐在这,起来时候老鼠跟着起来转,夏老师坐下老鼠也坐下……习以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师起来之后走,老鼠没有跟,夏老师耐闷:“今天怎么回事?”,于是想惊动惊动它,做出一点声音,睡着了怎么?还是不动,觉得有点不同了,再一观察:往生了。端坐着在那往生了。所以动物也一样可以往生。还有寺院里那个鸡,跟着和尚一起绕佛,有一天忽然间鸡叫了一声,飞到窗户边上,提起一只爪子,金鸡独立,冲着西,提起一只爪子,单合掌,由于鸡不能双合掌,所以它只能一只爪子,冲着西叫了一声,往生了。所以畜牲跟着念佛也可以往生。这个救度就普啊!而且说众生同样有佛性。我们不能小看哪!不能以为动物不会说话,就没有灵性,它同样有灵性。鸽子就比我强,你从南京坐车把鸽子装来,到北京放开它,它自己能飞回南京。它凭地磁的感觉能知道辨别方向,这比我们强,我们做不到,一个地方第一次要找到了,第二次还很费事。
所以“利钝悉被”,不管你是钝根利根。根器有利有钝,有的法适合于利根;有的法钝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而这个念佛之法钝根利根都适合修。
“顿该八教”,佛法(编者按:指天台宗分教)可以分为八教,其中:藏、通、别、圆。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别教,专是开大乘法的称为别教。圆教,就是《法华》、《华严》,是最高的教。藏通别圆是四种,还有顿、渐、秘密、不定,又是四种,一共为八种,称为“八教”。
顿教就是顿法,刹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顿法。
渐教,就是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无数的劫。需要经过无数的劫才能成功。三个无数的劫是渐教。
秘密教,就是没有说,有很高深的东西言语不能表达,如禅宗,许多东西他没有给你明说,没有给你说破。我是非常感谢老师的,我不感谢他别的,只是感谢他没有给我说破,让我自己参哪!“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这都是门。从门进来的东西不是你自家的宝贝,自己心中流出,才是宗门的主张。
不定教,指不是单纯属某一类,有这种性质又有那种性质,很多,可以变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较多称为不定。
以上是八教。把这一代的时教可以分为八个方面。但是这个净土称名法门,把这八个方面的教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称为“顿该八教,圆摄五宗”
“圆摄五宗”禅宗一花五叶,在印度一代就传一代,传了后就得衣钵,释迦牟尼佛的衣,释迦牟尼佛的钵,以此表示证明。得了衣钵就一代传一代。达摩是个王子,是王子出家。我也看过一个王子出家,大概是布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着活佛到重庆跟大家修法,仪表很好,确实不俗的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现代也有。当年达摩看见东土有大乘气象,印度在我们的西边,他说的东土就是我们国家。看见我们这里有大乘的气象,拿着衣钵就到中国来了。谁知道跑到梁武帝那,梁武帝不理解,到北边,北边也不理解,所以到蒿山少林寺面壁。后来碰见二祖,往下传,传到六祖,到六祖这“一花开五叶”,衣钵不再传了,广泛了。所以“五宗”就是禅宗的五宗。
第一个是临济宗,现在最广的是临济宗。所以“临济儿孙遍天下”,一般和尚你问他是哪一宗,大多说是临济宗。
第二个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国虽然是有,但少到极点了,日本还很盛。
第三个是伪仰宗、第四个是云门宗、第五个是法眼宗。这三个宗名存实亡了,过去都是极盛的。
现在国际上把禅宗认为是中国的,这对于我们是个光荣。实际都是从印度由达摩传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把道教和禅划为中国。关于道教,现在有些气功师,哪里属道教,不是!连道教的糟粕都不如,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而已。因为已经不是老子的东西了。一个姓潘的,他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父亲是个银行经理,他没有结婚,没有工作,专门研究《易经》。法国的一个道教代表团到上海,找不着人招待,哪里去找道士去?文化大革命中道士衰极了!于是就把这个潘先生请去了,座谈中,他们就问:你们中国道教怎么样?他当然说不出来了,道教已经没有了!人家很惊讶!“怎么搞的?道教这么好,你们国家的东西,怎么会没有了了呢!”所以惊讶极了。老子、庄子、孔子都是中国的古圣,所以我们正是因为有老庄、孔子,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国接受的才会很好。因为这个基础很好,有这个基础才能提高。孔子在《易经》上注说“无私也无为也”、“既然不动,感而就通”,在既然不动之中,一感就通啊!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为咱们中国有这些圣者,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是光明的。
现在有些谬论,说中国文化不行了,要学西方,全盘学西方。方励之(编者按:黄老此次讲座,正值八十年代,当时确有许多文人学者,鼓吹全盘西化,方氏即是其中代表之一,此人原为北京大学教授,倡导全盘西化论,于1989年“六四事件”后逃亡至美国)也是谬论,这都是因为对中国的文化认识不足,才产生错误的认识。中国古老文化应该是很好发挥的,不是东方文化没落了、不行了,而是一贯的没有受重视罢了。
这里讲到“五宗”,也就是禅宗的五宗,在念佛法门里圆摄了“五宗”。把禅宗的这五宗都摄在这一句佛号中了。正好是藕益大师说的: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只要你老实念,就在里面了!有人问莲池大师:如何融通禅宗与净土?莲池大师说:“若再融通是两物”,若再等待融通那就是两个东西啦!他不答复你如何融通。若需要融通就是两个东西啦。本来就是一个,何需再融通呢?禅净本来不是二。但到了“斗诤牢固”的时候,大家就有了门户之见,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门户之见。产生门户之见了,那么是禅宗就要反对其它的宗;我是某个师父,我就反对其它师父里头的禅……密宗也是如此,各个这样,斗诤牢固,现在就是这样。
我在二十岁时,那时郭兆明看到台湾的情况,于是认为中国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这是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的一种倾向,就是看到一些大居士、大和尚还是勾心斗角,还是有计较心,产生宗派概念,世间的种种考虑,一点不减少。我就跟郭的那一句话的观点相似,我也认为佛教不灵了,佛教没用了,念佛能念到这个水平有什么用?没用!所以产生一个错觉。在二十岁时,大学三年级,寒假考完之后,看到《金刚经》,那真是醍醐灌顶了,这个安乐,那个清快,那是没有法子形容的。明白了,不是佛法不灵,而是大家对不起佛法。这个无往生心,当时我就体会到一点:无住生心凡夫办不到,刚才不是说,地上菩萨才能办得到吗。刚才我说这种殊胜,他们让我讲出点道理来,这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在念佛中,你什么都不想,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都无所住,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一切事情都无所住,也没有住在什么要成佛上,总之什么都没有,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心是没有断灭,没有死啊!所以无住生心,你在这念佛里头,那时还没有这么明白,是自己这么琢磨着,觉得可以这样的达到啊!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对的,当时这么想,这个念咒就更好,为什么更好?你这个念佛,有个“佛”字,可是现在对初级来说,还有个“佛”字能起恭敬心哪。那个时候就要全放下,连佛也放下了,如果要是光念咒,连佛不是也放下了吗,真正无所住了,同时此心也不乱的。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看经纠正了我的错误认识。
所以这样来看,六祖就是在“无住生心”上所悟的。他当年在庙里挑水送水,听到客人在那念经,他在旁边听,第一次听到“无住生心”,于是他就问客人,你这话是从哪里来的?“黄梅。”六祖听了就要去,大伙捐钱给他,他还有一个老母亲,买些米,买些柴托人照顾母亲,他就走了。到了五祖见面之后,这个机缘,五祖又给他讲《金刚经》,讲到“无住生心”,还没有说完,但他这第一遍听到就已经超过了神秀。神秀能够讲十二部大经论,五百个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当然他得衣钵。我们无份!无份!可见神秀威望非常之高。就这么一个苦力,还不是和尚,在寺院里做工。南方人,少数民族,五祖管他叫“獦獠”,就是蛮子、文盲。他就是因为“无住生心”而得衣钵了,他是真正的开悟了,“五宗”就是这么出来的。
念佛人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吗。不管你是谁,老太婆也罢,你只要这样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把一切都放下了,这一句老实念,念念相继,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8-2-15 11:48:33
|
只看該作者
暗合“无住生心”吗。有的时候要明合道妙,这就是暗合道妙。在不知不觉中就合了道妙。明合暗合都是合吗,所以不可思议。我们为什么说“圆摄五宗”,当然真正地说,只能佛与佛才能究竟,我只体会到这个地方。
“横超三界”这个“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号之内,是“横超三界”,就如那个虫子横着一咬就出去了,别的法要竖着咬,这是横着咬。
“迳登四土”极乐世界不就是四土吗: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接就登了四土。你登了凡圣同居土,那个凡圣同居土与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登了凡圣同居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因为还没有断惑。但是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不要在时间上把它看死了!
“一生成办”现在很多人还是不大懂。密宗是一生成就。这个净土更是一生成就。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现在学密的人有意的来标榜自己,压低净土,我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后来贡嘎上师的汉语说的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快,话稍微说的慢一点,他直接用汉话说,比翻译强的多,经过翻译七折八扣的,“你说哪个净土?”我说“西方极乐净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没有别的再要生的吗!最后都成佛。那一生完了,就是这一生吗!
“九品可阶”你可以生到九品。上品上生是什么情况?是你当时随佛就到了极乐世界,就可分身到十方世界听法,得种种陀罗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变现种种的身去救度众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萨,当然不是很容易的。那上品上生都是“带角虎”的人吗,“有禅有净土”的人才能渴望。
“十方诸佛同赞”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个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劝大家信受,十方诸佛异口同声,都出广长舌相,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在那劝大家念佛,在那赞叹这个法门。
“千经万论共指”一千部经、一万部论……都给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法相宗,中国第一代祖师是玄奘,第二代是窥基。玄奘就翻译了《阿弥陀经》,这窥基是第二代,他就做了《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通赞》。净公上人也印出来三种,把这个《弥陀疏钞》、《阿弥陀经要解》和《阿弥经通赞》都印了。他这个用心我知道。你看唯识宗的人他也做净土宗的注解。法师来,他看这个《通赞》,他觉得不怎么突出,他觉得唐朝人比不上莲池和藕益。他这个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见到给他就提一提,把这四个印在一块,也把那个《圆中钞》也印进来,《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弥陀圆中钞》,底下再印上窥基的《通赞》就好了。窥基是法相宗的祖师,连他也赞叹净土啊!现在学法相宗的人很多,他们轻视净土,这就忘本了!
“宝王三昧”“念佛三昧”就称为“宝王三昧”。这个是“王三昧”呀,这个“宝王三昧忏”之“忏”称为“长寿忏”,也称为“宝王三昧忏”。就是这个“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他是宝,宝中之王,是王中之宝,“宝王”即是宝又是王,你怎么说都可以。“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最可保重,是这样的“宝王三昧”。还有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能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能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能消一切,所以称“宝王三昧”。有的人不广读经论,就这么自己随便听听,道听途说,所以好多是有害的东西,自己再辗转传说,误人误己,所以我们要把他弄清楚。
“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这个“宝王三昧”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这个微妙之处,是思想言语所不能及的,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啊!《华严》称为不可思议,这个《阿弥陀经》也是不可思议。诸佛称赞不可思议的法门哪。所以《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区别。《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是经中之王,经中最尊的了。《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四拜)
这一段就是拜观世音菩萨。再下面一共连着拜五个大菩萨: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弥勒。所以下面是关于五个大菩萨的礼拜、赞叹,也让我们理解这些大菩萨如此殊胜的功德。他们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呢?下面五段加上前头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共七个都是成就正果的人。
我们遇到佛菩萨纪念日,我常常就这么做,如果今天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拜了佛之后,就把这一段挑出来念,单独再礼拜一次。当然你要是天天修《净修捷要》就已经礼拜了,不需要再单挑出来拜了。如果不是专修《净修捷要》的,那就要在遇到某个菩萨的纪念日时,在礼拜完了之后,单独把有关这位菩萨的一段再单独地读三遍、拜三拜。这样既不干扰你原来的功德,也不增加很多的负担。我们又礼拜又赞叹,增加我们对菩萨的恭敬和理解。这个许多人跟着做,也都觉得很好、很方便。当然你已经以《净修捷要》为功德了,那就自然已经在里头了。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这一拜起,第一个要拜的就是观世音,因为观世音是极乐世界第一位大菩萨。有的传说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徒弟呀、儿子呀……。密宗的说法: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音就是弥陀!所以,“莲花精舍”有一个“三身法”:化身是莲花生祖师,报身就是四臂观音,法身就是无量寿。那么这个观音就是无量寿佛的报身,是阿弥陀佛的化现,是佛的报身。从法身化现出报身,由报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是红教一个特殊的地方,和弥陀的关系特别深,赞叹的特别多,所以莲花精舍就有一个共愿,每个人都要往生,求生极乐世界。这与其它的密宗团体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观音就是阿弥陀的化身。所以我们念观音就是念弥陀。有人问“我念观音的咒,念观音圣号,能不能往生?”这是没有问题的,一样可以往生的!
“从闻思修”那么观世菩萨是怎么成就的呢?根据传说她是公主,但那是民间的传说。其实观世音菩萨可以有无量的化身,曾经某一度示现成公主也是可能的。但是,真正观世音的成就,就是《楞严经》里头所记载的:当年阿难已经明白了道理,懂得了根本,见了道之后,就要修道。既然修道就要问如何修道,所以佛就让在座的诸位大德,你们可以自己说一说你们成功的经过,于是有二十五个大圣,每个人都起立发言,汇报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我是怎么成功的。这第二十三个圣人是弥勒,第二十四个圣人是大势至菩萨,第二十五个便是观世音菩萨。当时的法会很殊胜,不但释迦牟尼佛在世间,而且十方世界这些个大菩萨都来聚会,这个在无量寿如来会上也是,文殊普贤……,普贤是第一位,还有弥勒,还有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的菩萨。所以净土宗与在家人有缘,特别适应。特别标出十六个在家菩萨,被列为上首。所以四众弟子里头,两众是出家,两众是在家,两众地位是同等的重要的,是同等地在肩荷如来大法。
我常说: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水平也好不了。在家人水平很低他自然就会拥护那个破戒的、供养那个破戒的僧人,也就不会出来真正清净的僧人。真正清净就没有群众了,真正的有德人就没有群众了,是不是啊?所以,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很有分辨能力。对于那些不好的,我们就默默地与之疏远,他就门前冷落了,起码没有办法了,自然而然他就知道改过了。所以作为居士,是很重要的。
大法会上,各位圣人纷纷说完之后,最后让文殊做裁判,谁是第一?文殊就选了观音。
“入三摩地”不但是观世音,我也是这样入的门哪!所以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汇报自己如何成功的,那当然是可靠的。
“反闻自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那个时候,有个古观世音佛——观世音如来,从观世音如来那学法,“彼佛授我”这样一个“金刚三昧”,从闻上来修。“闻”就是用耳朵听见,所以“反闻自性,成无上道”。
我们都是尘缘未了。世间的事情都是尘,贪恋这个尘,比如颜色就是眼的尘——色尘。这五颜六色种种好看的光,五光十色,各种的歌舞,美丽的景象……都是色尘;喜欢听很好的音乐,悦耳的语言……这是声音的尘;喜欢闻很香的气味,这是香尘;贪著很好吃的滋味,这就是味尘。身体喜欢接触到很柔软很细滑的东西,比如有人找人按摩,就是喜欢这个触,这是触尘。“色、声、香、味、触”为“五尘”,加上这“意根”的尘就是“法尘”,“法尘”就是一切抽象的东西。这前“五尘”属于物质的,这“法尘”是抽象的东西。变成了“意”,变成了“法”。一些清规戒律、条条规章、道德伦理观念……都属于“法”。黑社会有黑社会的帮规,你触犯法规是要处死的,所以即使是黑社会都有法,所以统统的都属“法尘”。就是实质的东西已经去掉了,留下的影子,也就是“意根”所达的对象。这个“意根”的对象是“法尘”。
“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就只知道追这个“六尘”,喜欢这一切,买好的香水,屋子布置的很美观、穿很华丽的衣服、吃好东西、身体接触……就是追求这种东西。而我们要返回到我们的本源,不愿意再继续这样地流浪。所以追寻六尘就是流浪。浪子不知归,追寻“六尘”就是合尘去了,追寻这个尘,和尘相合。和尘相合,你就违背觉了,和这本觉相违了。所以,就我们众生的情况而言,都是在“背觉合尘”。违背觉去追求那个尘。整天要求的,要得到的,都是尘那方面的事情,这就是众生了。所以我们念佛就是真正的“始觉”。你念佛才称为“始觉”。那么广义一点说,你要“背尘合觉”就是始觉了!众生只知道留恋尘,现在我不留恋尘了,我要求觉悟,我要和尘相背,我要合这个觉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众生就是迷,现在我要返迷,要与迷有一个大的决裂,我们就是要有这种决裂的心,不再贪恋这些尘。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我就是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坏的,那又何苦呢?随缘吗!我屋子本来是好的,非要弄得乱七八糟才成,这就又错了,还在尘上用功夫。我们要用功,最好的例子就是观世音。对于“六根、六尘”,二十五个大圣处处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有的在“声”上用功,有的在“耳闻”上用功;有的在“眼睛”上用功;有的在“鼻子”上用功……各处都在用功,各个都得成就。二十五个大圣,阿罗汉也有,菩萨也有,最后三个人:弥勒、大势至、观世音,各有各的情况。咱们众生耳根是最利的,比如我的舅公(我亲舅舅的舅舅),“戊戌政变”就是我这个舅公的功劳。他是贞妃的老师。光绪帝有个贞妃,贞妃后来被西太后扔到井里去了。我这个舅公是贞妃的老师,康有为等人的政治主张是通过我舅公交给贞妃,再由贞妃转给光绪,不然的话,没有方法到光绪帝的手里。我舅公就是幕后人物,所以后来他没有遇难。他是在其中起了一个搭桥梁的作用。他是我的三舅公,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九舅公、十舅公,就曾抱怨过他,这是我自己亲自听见的,九舅公、十舅公曾说:我那个三哥,在我们小的时候常上他的当,他说“你们都要念书”,于是拿出书来让我们念,我们累的要死,拿本书呱啦呱啦念,他(即三舅公)却躺在床上睡觉,但念什么他却都听见了。这件事就说明了耳根利,所以你们念经文,要念就要大声地念。利用这个耳根,不光心里记,口里念,念得自己听,让声音用自己耳朵听进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远远超过眼根等其它诸根。所以“圆通常”,这“常”当然都是根性不断,它是圆哪。
所以,文殊给观音总结:“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楞严经》语)十方同时打鼓的声,你一时都能听见。国外剧场中可能因为很清净,所以不大能有这个感觉。在国内的剧场内,公共秩序不那么好,哪个地方有人说话,哪个地方有小孩哭闹……你坐在当中不动,都可以听到,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声音,是什么人,什么地方……这个声音出来你都可以分辨出来。这个就是“圆通”。通过窗户可以看见外头,再远处就看不见了,墙堵住了。耳朵就没这个问题,你这边出声音,那边出声音,一样都可以听得见的,不能阻隔,顶多声音弱一点,但还是可以听得出来的。所以这个耳朵有“常”,这个“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观音就是利用耳根来修行的,成为一个典范。
所谓“反闻”,就是在闻中“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啊?入这个声的流。这声不是要入的流,声是要忘的东西,声是所闻,你把这个所闻忘掉。观音是这么下手的,先认识了能闻的这个本性。声音是一个问题,但是声音跟我什么关系呢?因为我有一个能够听得到的性能,耳朵只是个工具,单是一个工具就和我无关,我还有耳识吗,不光是耳根,还有六识,有六根有六识,有识就能识别了吗。利用耳根,所以观世音菩萨他就是这样:先知道我有一个能闻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所以才有相对的“根”和“尘”,尘就是我们六根的所:色是眼根的所;声音就是耳根的所……所以,观世音心住在闻性中,在闻性中就“入了流”了。闻性就是法性,这个入了流,也就把这个所给忘掉了。声音是好、是粗、是细、是有声、是无声、是动、是静……这一切都忘掉了。从这个地方入手,所以“反闻闻自性”,不是去听外头的那个声音(即声尘)。这是什么音乐,这个是哪个名家的,是怎样的表达感情……如果这样的欣赏,那你就还在这个声音里头(也就执于外尘了)。那只管演奏,我这都在这无心地听,他入了能闻的“能”这个方面。总之,闻有闻性,见有见性,舌头有知味,知味有知性……这六种能性,实际上源流是一个,都是自己的自性。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个人在开会。所以本是一个而分成六和合。“一根还源六根解脱”,从一个根上解脱,六根同时也就解脱了。观世音就是“反闻自性”,而不是去追声尘,而是利用耳根观照能听的这个本性——闻性。那么这个“闻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这一方面的表现。自性就是自性心的性质。自性是一个,但是在耳根表现为闻;在眼睛则表现为见……于是他就有了闻性、见性……。这些表现都是因为自性所起的作用。所以,你不去分别那个声音的好坏,美不美、是赞颂我还是咒骂我……这一切观世音菩萨都不去理,因为这些都是声尘,于我无关。我是在观照我能够听到的这个本性,这是自心返来观照自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只有这样才能“成无上道”。观世音这个成功经过,《首楞严经》讲的很详。而且这个文殊大土给他总结了两句语:“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文殊菩萨大士的原话。这里头由于文字的整齐,把五字一句改为四字一句了,也就是“反闻自性,成无上道”。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比鸠摩罗什的更严格、更可信、更广备、更全面,但是没谁念,大家念的《阿弥陀经》都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他的文字好,读起来大家都愿意念,比如:《金刚经》、《法华经》……大家都愿意念。一个外国人有这样的智慧,他是七个佛的翻译。现在都在翻译佛经,有人也提出让我翻译,我说,我没有这个能力,翻成英文要极高的智慧,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像普通文字那么好翻。翻个小说,翻个科学书,那个好翻,而翻译佛经是了不起的事情,只有再来的佛菩萨才能担当这个任务。鸠摩罗什是过去出世的七个佛的翻译,他已经担任这个任务七次了。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把观世音菩萨整个修持概括成这两句。当时观音很细致,先是不受声尘的干扰,这便产生静相,得到清净。但这清净还是分别,有清有静。静和动是相对的吗,所以还在有分别之中。再后来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就又进了一步!一步一步的,唯有这个都了然不生,但依然还在有知觉,还知道了然不生这件事,既然知道这件事,知道这个动静二相不生,这是你所觉,所觉就有“能觉”。能觉和所觉,再进一步也空了……一层一层的进,所以佛法是“无尽藏”。然而还存在那个“空”,我们把他空了,空了之后,空就是这个“所”,你能够做到的这个“能”——能空和所空,这个能空和所空也都灭了。灭了这里有个“灭”,“灭”也灭了!前头我们还好体会,到这个地方——灭也灭了,就难懂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涅槃寂灭为乐”。“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如同一个木头墩。不是的!“寂灭”是乐,“寂灭为乐”,所以佛曾舍身求的就是这两句偈: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修行时,知道佛有两句偈,知道后头还有两句,他就到处求,没人知道,有个夜叉说:“我知道,但是你要让我说也可以,你得让我吃你,我饿的厉害,好久没吃人了。”释迦牟尼佛说:“行!好!好!你只要告诉我,我就给你吃。”夜叉说:“那我就吃你了。”释迦牟尼佛说:“你现在吃了我,我就听不见你说的偈了,所以你等我听完了再吃我。”听完了,他就向夜叉行礼拜,然后打算跳涯摔死,以此喂夜叉吃。但在这个时候,天人把他接住了。为了舍身,让夜叉吃,就为了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就说:为这两句值得舍身!是极其殊胜了!观世音菩萨也是证明这一点了。这个“灭”也灭了,“生灭灭已”,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超过一切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殊胜:
“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佛的力量是相同的,佛有慈力,我也都有。
“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我和一切众生,苍蝇、蚂蚁、地狱中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啊!佛是开最平等的法门哪,他是个无神论者,他不承认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一切、统治一切、制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佛都是平等的。就是你还没有明白,我先明白了,先明白了一步,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马上希望你跟我一样的明白,你明白以后跟我是一样的。这个就是佛的伟大之处。
“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就是利他。这样的菩萨“往生净土”。有人看不起净土。而观世音菩萨“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净土,往生净土。
“愿力宏深”观世音菩萨有大的愿力。“宏”,是宏广;“深”如大海,深无边际。
“普门示现”,《普门品》:你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现某种身给你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那时就能够现佛身给你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阿修罗身得度者,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所以观音菩萨是“普门救度、三十二应”来做示现。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观世音“寻声救苦”。一个是给你说法,一个是救苦,救你的灾,救你的难,所以有人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是一个大愿;普门示现、普门说法是另一个大愿,这样才是彻底的度脱。还有临时的度脱,在世间上,比如今天火烧房子出不去,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念观世音,你念观世音火就熄了。这样的事真有,从古至今这种事很多很多。观世音的灵感说不尽的。最近我在海外杂志上看到:在一个阔人家,一个少奶奶,她有一个女佣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佣人很羡慕。看见少奶奶已经有福,还在修福,还在念。心想:“我不知道怎么念?”于是就跟少奶奶说:“你告诉我,教给我,让我念个什么”。少奶奶正在吃荔枝呢,她瞧不起佣人,于是说:“你还配念佛?你会什么?念荔枝核吧”。佣人听了还当真了,她就念“荔枝核”,整天念“荔枝核、荔枝核……”。这个佣人有个儿子,出海回来告诉他妈说:“好险呢!船翻了,掉到大海里头了,可是有个东西把我漂起来了,漂、漂、漂到海岸上,我登了岸之后,回头一看,哪!好厚一层都是荔枝核”。事情就是这样,观世音不需要现出观世音身体,也可以把你拉上来。这样一来更增加了他母亲的信心。
你念的时候,这个心之专注,还要诚恳。虽然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话,可这个佣人是以真心来这么念,就得到了真实的感应。你只要有苦难,不管你念“观世音菩萨”,还是念“荔枝核”,他都寻到了,而予以救度,所以你念“荔枝核”他都寻到,那何况你念“观世音菩萨”呢!有的人要念仪规,要念西藏文,以为这样才有功德。其实佛菩萨不需要翻译,什么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经超出了翻译的范围了,“观世音菩萨”翻译成“荔枝核”了,观世音菩萨不是也一样知道吗!
“随机感赴”因为遍入众生心想,所以能随机感赴,寻声救苦。随着这个机就感到了。有人说:观世音忙死了!北京有个念观世音的,感到北京;同时上海有个念观世音的,感到上海;洛杉机有人念,感到落杉机……其实,他不知观世音菩萨遍一切处啊!就拿月亮做比方,一个月亮千江的水都现月亮,月亮不需要来,水也不需要去接吗!自然而然,月的影就现在江水里头。所以用“千江”作譬喻。任何一个众生,你只要这个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你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月亮就现,并不需要时间。还要通报,还要准备交通工具,还要来,甚至还要办户照,那什么事情都过去了,那也就不是观世音了。
“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无不解脱”,这是《无量寿经》中的话,是赞叹观世音的。“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这个“归命”是指把命都归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贡献,你这个命都可以舍,这个时候你把命都忘了,一心念观世音菩萨,那么就没有不得到解脱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话,印证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是向大家做保证,你只要真实求,没有不得到解脱的!!一切凶险、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虽然都是世间的东西,但是只要众生需要,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都能满足。(比如有送子观音,有个人得到儿子高兴的不得了,花了十几美金的邮票写信来报信,我还以为来了什么画片呢,打开一看是一封信,现在忙,没顾得给他回信。)无不得解脱、无不得满愿,众生需要,大慈大悲。正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先满足你这些欲望,你感谢观世音菩萨,慢慢就念,一点点把你引入正道、摄受你。佛菩萨摄受众生,布施爱语,和颜悦色,和你做同样的事情,用种种的方法来摄受众生。
“万亿紫金身”颜色是紫金颜色,金色带一点赤金,好的金子不是叫“赤金”吗,赤就是红,紫金就是形容那金子,黄的中带一点红的,说明成份很足。“万亿紫金身”,一方面金质的高度,一方面是度量的高度。“万亿”!多高大呀!观世音菩萨。
这个“入三摩地”前面没有细讲。“三摩地”是印度的话,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就是“三昧、正定、三昧耶”等等。虽然称呼上有所不同。但“三摩地”其实是一个,都是翻译了音。这个用字不同是因为中国地方大,方言不一样,所以称为“三昧耶”或“三摩地”,音译差不多。而“正定、正受”是翻译了它的意,不但是入定,而且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而且是正受用。外道修许许多多法,他们入的都是邪定,虽然也得一些邪的受用,但并不可贵,已经走入邪道,很难纠正而出不来。而《首楞严》的“三摩地”,超过其它的“三摩地”,不同于其它的“三摩地”。《首楞严》讲的“三摩地”属于“楞严大定”,所以才称之为“首楞严三摩地”。“楞严”这两个字要和那个“首”字连在一块念,是“首楞严”。“首楞严”是印度话,简称为《楞严》,去掉了一个字。有的人把这个“首”字连在上句,成为“菩萨万行首”。不是的!“菩萨万行”是一句,“首楞严”又是一句。“首楞严”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这是极殊胜的予示。“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一昧的。
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坏的吗,地球也要经过大劫,也要爆炸的。极乐世界才是无哀无变。这还是常情的说法,还是随顺了大家根器的一种说法。说到究竟,一切事究竟坚固,真正的无分别了,没有取舍,没有捡择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还有什么不坚固的?不但是坚固,而且是彻底的坚固!无生无灭,没有坏!所以这一切分别来源于“第六分别识”(编者按:佛教唯识学称人有八识,此第六识就是人的分别意识),所以出现了有的坚固,有的不坚固。而《首楞严》这个“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入定。《首楞严》大定无出无入,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坚固。你出到哪去呀?入到那去呀?如果说:从这个坚固入那个坚固,这就是坚固,这样说可就错了!因为整体是一个坚固,并没有出入。所以这个“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正定,是殊胜的正定,不是一般禅定中所说的“三摩地”。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耳根圆通入了“三摩地”的,而且这是第一大定。二十五圣人各个都说了,二十五圣各个都好。那释迦牟尼佛让文殊来评:谁最适合我们这里的根基?于是文殊有大段的议论,这个议论很长,说明耳根殊胜、耳根圆通。这不仅仅是观世音,我也是从中入的。所以《首楞严》这一段,是我们的第二十五拜。
《首楞严经》的说法,因为是要“闻自性”,所以学禅宗的人可能会说:你看看,还是我们殊胜吧,我们正确吧,文殊菩萨给我们挑选了,都在说我们是第一。大势至菩萨是念佛法门,可大势至菩萨没有当选!为此,有很多大德在做翻案文章,他们说:有这种看法其实很自然,因为要是以《首楞严》的“三摩地”这个标准来选择哪个第一的,那当然是观世音菩萨。
诺那祖师就说:“什么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弥陀大法”。
明白“自心”,不管你修别的什么法,到最后都要入这个“三摩地”,没有超过明白自心这个最直接吗。别的门路到最后也还是要明白自心。所以你在现生现世中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是不容易做到的。当然,观音的耳根圆通确实是第一呀!但是如果要问:现在这六道的众生怎么最快的能脱生死出六道轮回,很快的成佛?我看文殊菩萨肯定选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要求不一样,你所比的东西也不一样。从二十五圣人的次序的安排我们看得很明显,再往前一个就是弥勒,也就是“唯识观”。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禅宗是拿观世音菩萨这个“反闻闻自性”作为代表,而大势至菩萨就是专门修念佛法门的,而且是专一的念。经言:当时有佛名无量光,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那不就是指十二光佛嘛。无量光,无碍光,无等光……等等。他那个时候也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我们就是通过念佛,入了无生法忍,证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最低也是初地菩萨,彻底的证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那么怎么达到这个八地菩萨的水平呢?就是念佛!一个凡夫,完全靠念佛,就能证无生法忍。这个念佛的作用在哪里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也是《首楞严经》里的话。我们对于这个经文应该是很恭敬的,不是夏老师自己写出来的,而是经文的原句。他的力量很大,很多东西他凑到一块非常自然。那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也非常自然,经句很多是从五种译本里头挑出来的会集而成的。如果没有大智慧,特殊的智慧的人,这个事做不成。我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越来越体会得深,殊胜极了!这里的这些话也都是《首楞严》里的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通过念佛,把六根都摄住了。这个六根是被六尘所牵引的,所以一时也不得心安。见、色、闻、声,种种的不安心。被外界所牵引而产生种种的分别。通过念佛就能把这六根全摄住了。口中在念,耳朵在听,念的时候自念自听,因此你念的时候舌根就摄住了,耳根也摄住了,听自己的念,点一支香,鼻子所闻的那个香,心里也不想别的了。念的时候身体也是端正的,眼观鼻,鼻观心,而且前头供的是佛像,心里头这时候决不会一边念佛,一边想跳劈力舞、看电视……不可能的。有时不要在念佛的时候开电视机,目的就是要专心一注,这样六根才能摄住,不然的话六根还是在跑。“都摄六根”,一根管住,你这都在念、都在听,这样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上头。你这身体当然也如此了,没有做别的事情,眼、耳、鼻、舌都在这上头。身也在佛堂里头,我坐在这儿好好念,这身也就端正了,这六根都摄住了。一念一念当中,虽然还是念头,但是我现在不是妄念,而是净念。我们现在是妄念相继,前一个妄念过后,又跟着一个妄念,后头跟着马上又来一个妄念……所以有了“时间”的产生。时间其实就是由于妄念才产生出来的。刚才那个妄念过去了,是过去时;正在妄念,就是现在;底下马上有个妄念要来,就是未来。所以这个“三际”: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由于妄念而成的。如果没有妄念,也就没有什么“三际”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
“时间是人的错觉”。
你有妄念,就有了时间,时间就是由于妄念才产生的。这个“妄念”跟“错觉”你说差多少?妄跟错,都是错、都是妄,用字不一样,这是因为翻译的结果,只是当时把它翻成“错觉”了。如果通佛法,就会把它翻成“妄觉”,爱因斯坦也不会反对的。没有用同一个字,但意思是一个意思。产生时间、空间、物质……都是错觉,都是由于妄念的结果。
念佛是“净念相继”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肯念,我们难得的就是不能净念相继,念着念着就支出一个妄念来,念着念着就跑出一个妄念来了。这不要怕。《首楞严》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个妄念也就是这个“我”,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如水上画画,画出画是妄,但它马上就归到水里头了,马上就返到真里头了,“全妄归真”,都归到真了。我们念佛虽然不能相继,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念念清净的时候,就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只要去念,你总有一段时间,念着念着成了片了,就是念十句、三十句、五十句中间没有妄念了,这叫“念佛成片”。“念佛成片”也不容易,有的修行人现在还没有成片,他说“那就不管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信了净土宗的道理,弥陀这个大愿,这个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们念佛为因,就能得到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这个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六信都是具足。而且我们不留恋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很恳切,你就是有信、有愿,深具信愿就决定往生。就这么念,念到有没有妄想那是其次的问题,是第二个问题。能不能够往生全在于“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主观上去势力,你要是念得心里头一点妄想都没有了,这件事不见得今生能够做得到。那要到事一心、理一心,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做不到没有关系,只要一向专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只要有信、有愿,就决定往生!反过来就是念的风吹不动,雨打不透。你就只当作道教一个口诀的念,外道不是也能念咒语吗,比如他们要想飞,因此也有些咒,也是老念。回教也要念一个什么咒,基督教也念。那么,即使用同样的态度换成这一句佛号,但是那个思想还是外道的思想,照样不能往生,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完全是念佛的心,即使念“荔枝核”,也照样起佛的作用。而完全是外道的心,以此来念佛号,结果还是外道的道路。还不如那个念“荔枝核”的呢。
难得的就是,你真的“净念相继”了,到了这个时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不就是开悟了吗!不但是开悟,而且还“入三摩地”。并没有用另外其它任何方法,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就这一句,通过这一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了,没有离开“始觉和本”,而且是老合本。那就直趋觉路,也就“究竟觉”了。“究竟觉”就是佛。岂但开悟,你净念相继,就必然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还有什么秘诀?还有什么手印?还有什么咒?还是什么秘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需要了!就这一句就可以了!!所以大势至菩萨成为初祖,道理就在于此。大势至菩萨功德是不可思议。
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要“般涅槃”,“般涅槃”之后,观音要继位,观音也要“般涅槃”,然后大势至菩萨继位。大势至菩萨永不“般涅槃”,为什么?因为他是念佛成功的,说阿弥陀佛之所以有“般涅槃”,是因为这些都是示现。因为你是修观音法门的人,当你往生多少年之后,才能看到阿弥陀佛“般涅槃”由观音作佛了。而你要是通过念佛法门往生的人,你那示现佛依然还是阿弥陀佛。所以各个是不同的,因为那个“识”各个不一样。同在极乐世界,有的看佛是阿弥陀佛,有的看佛是观世音菩萨。等到和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往生的这些缘都满了以后,观世音菩萨“般涅槃”,大势至菩萨继位。大势至菩萨永远不“般涅槃”。实际上这三个——佛、观音、大势至,就是一个。
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字,从两方面来体会:一个就是你自己。这个事不是别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问六祖,六祖说:“密在汝边”。密在你那一边哪!所以从门入者,都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自己心开,这就是一个“自”字。都是各个人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心开了,所以是“自得心开”。还有一个是“自然”之意,由于“净念相继”,自自然然的就心开了吗!所以两个意思同时都有。
“斯为第一”入了《首楞严》的三摩地,这个大势至菩萨是第一,二十五位圣贤各个都认为他自己的方法是第一。大势至菩萨他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就是第一。实际上每个都是第一!用《金刚经》上的话讲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契他的机,对于他就是第一。就我们众生而言,如果这个法也契我的机,那么大势至菩萨的这个法,不是对我也是第一吗!同样的,如果观世音的法最契我的机,观世音就是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此界是什么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现居此界”是指我们这里,是娑婆世界。为什么这两个大菩萨都和这个土的众生特别有缘?
这是因为佛菩萨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作大利乐”给众生谋最大的真实之利,让众生得究竟的安乐,所以得大利乐。
“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只要肯念佛,佛就对这一切众生都摄受你、取你。意思是要你、摄受你。就好比磁能吸铁一样,吸铁石把那个针吸过去了,这就是吸铁石在摄受这个针,因为它产生一个力量。但针也在吸磁铁石,因为针也磁化了,它也出现南北极,所以两者互相在摄,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磁场,形成一个互相的吸力,是磁极相乘的结果。同理,佛的那个磁力多大呀!而我们那个磁力才有那么一点,而这两个数目相乘,彼此就都有作用了。磁力就比我们个人的磁力大得多了,因为这个磁力靠佛菩萨的摄受力,因此你自己有磁性才行。虽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乱了,就好比一块磁铁,你整天烧它、摔它,它的分子全乱了。它那个电子循的轨道,围绕的中心轴都乱了。这个轴这样,那个轴那样……各个互相抵消。互相抵消磁性就乱了。这是很好的比方。人人都有佛性,体现在磁性上,现在为什么不显现,因为乱了的缘故。人人都各自为政,这个电子这么转,那个电子朝那么转,互相抵消,最后总的磁性没有了。但把它一摆到大的磁场里头,电子从新排列运转,这样一来才能都有个道,方向也才能正确。一边是南极,一边是北极,磁性显现了,彼此的磁性才能相互吸引。所以用这个物理学上的道理,就很容易地说明了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佛的那个磁是“他”;我们这个磁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没有两样。他也是磁铁,我也是磁铁,没有什么两样,是不二。如果我们拿铁粉画一个磁场的线,这个磁场是两个共同的,你不能说谁是谁的,谁不是谁的。其实是一个东西啊!不二呀!没有两个,而是“自他宛然”哪!那个大磁是大的磁铁,这个小磁是小的磁铁,这个自与他,明明清清是在这。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这是一个很好的譬喻。
“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势至菩萨摄受一切。念佛的众生,就开始表现出一点磁性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别的众生是不平等的。众生都有磁性,只不过这个磁性,有的是乱的,所以对他不起作用。他必须摆到磁场里头来,他自己具有,再发生相吸的作用。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畜牲、鬼、地狱这三个道太苦,所以叫“三恶道、三途”。“三途一报五千劫”呀!堕落到三途受这个报,一报的时间是五千劫,时间长得没法说了。所以堕落是不得了的事情。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时候,很多阿罗汉看到佛因为看到地上的蚂蚁而落泪了,因为前一个佛在那修精舍的时候,这些蚂蚁当时就是蚂蚁,那尊佛都涅槃好久好久了,才出现这尊佛。这尊佛又在这修精舍,中间不知道过了多少万万年了,它们还是一直当蚂蚁。佛就是因为怜悯才落泪了。可见“三途一报五千劫”,我们要变成猪,不是变一次猪就完了,没有那么好的事,老变猪,因为它思想全是猪的思想,很难转变。就好比那个蚂蚁,“八识”里头全是蚂蚁的事:蚂蚁的国王、蚂蚁的天地、蚂蚁间的打杖、谁打了我、我打了谁、谁咬死我、我又怎么怎么样……冤家债主都是蚂蚁,冤冤相报也都是蚂蚁,所以它很难出蚂蚁这个圈。要想摄受它,就必需让它离开三途,而且得无上利。摄受的作用,就是要让大家,不但离开三途,而且得无上的利。得无上的利就是极乐世界呀!一点点觉悟,大家都来念佛求往生。
这一段讲的完全是净土法门,没有别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得无生法忍。通过念佛都摄六根,你只要能达到净念相继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助力助缘自然就心开,就明心见性了,也即是禅宗所讲“迷即众生,悟即佛”。你只要明见本心,识自本心。明自本性,用五祖的话讲就是:人天丈、天人师、人间导师,所以你就是佛了。
六祖在当时,还没有作和尚就得了衣钵。六祖得衣钵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寺院里的苦力,在寺院厨房里做功,并不是和尚,因此拿衣钵走了,全寺院的和尚追,只是因为大家想不通,你得衣钵是不可能的,怎么我们和尚得不着?神秀得不着?寺院里一个做苦功的杂役,一个俗人却让他把衣钵拿走了?一定是偷的!……所以“自得心开”,不管你是谁呀!你神秀能讲得十二部经论,为五百人的善知识,五百人都尊崇他的威信,对他的崇敬到极点了,人人都认为有神秀在,他比我们高得多,要写东西,有神秀当然是他,我们写什么。这种威望现在一般人很少,一般都是我比你强啊,而当年大家对神秀都很心服。可是六祖只听了半遍《金刚经》就超过了神秀,再听半遍就得衣钵了,成为人天之师了。可见这就是“心开”的重要。
一个只是打坐,禅定很好,可以不倒单。但禅定不是禅。禅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宗的禅是第六度——般若。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禅定的禅还是瞎子,第六度才睁开眼睛。所以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这说明了智慧的重要,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没有般苦就不能成为波罗密,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报。你入什么禅定?你入的是禅天了,成为色界、无色界的禅天了。打坐人生的天还在六道里头,没有般若。比如广钦老和尚,他“般若”就差些,如果有般若就厉害了。那就厉害得“如虎添翼”呀!他就是禅定,但是他因为加上了念佛的好处,所以就超过了一般禅定。他的话里头很有禅宗的气氛哪,其实比那禅宗的人还高明。这通过他跟某人的对话,一比就清楚了(编者按:此对话是指民国63年于台湾承天寺中的一段对话,可见《广公上人事迹初编》一书)。所以这“自得心开”就是殊胜。
念佛一样“自得心开”。圆瑛老法师被称为“楞严独步”,他自己自称有两次几乎要开悟,但后来当法师、当方丈,事情很多,这一方面就再没有得到进展。虽然没有得到进展,但这两度将要开悟,也使他对《楞严》的体悟还是独步于世的。他在这一方面,“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禅也就是净、净也就是禅。大势至菩萨就是完全从净土中,同样得到了参禅所最希望的果实。他就“自得心开,入三摩地”。而这个“三摩地”是《首楞严》的“三摩地”。现在和观世音菩萨一起在我们这个世界摄受念佛众生。念佛的人就为十方佛所护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所摄受。
同时,你真实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来保护你。所以用真实心在念佛的时候,不受魔扰,除非你自己内心里头忽然业力发现。所以还怕业力发动呀!一贯很好,业力没有发动,他这个业力在这时候突然间发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谨防业力发动。”很信的人忽然间变的不信了,因为在你心田里头的业力暗暗在工作,你不知道,它不告诉你的,它一下就发动出来了。善根发动就好了,大家能念佛,这是善根在发动。全家人请佛像,建佛堂,一起来闻法,那是善根发动,所以要乘热打铁。业力一定有,没有业力那就消业往生了,不可能的,没有的!要知道业力是无究尽的,我们是带业往生。你不要等业力发动,要在这个时候让这个因缘成熟,等往生之后再消业去,不是在这个世界把业消掉,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了,是难行道。所以要承认这个业力是无穷无尽的,种种的东西都有,现在就是谨防它发动,把目前的善根动再动,长再长,一直到成功。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六拜)
“一心观礼”这一观是观礼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我们今天也有特殊的意思,他就是“金刚萨埵”,也是密教的初祖。在毗卢遮那佛世界也就等于是观世音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也是最上首的菩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是德尊普贤。来的这些所有菩萨都是“咸共尊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些菩萨都在尊重都在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后头这两句话:“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净公上人就因此而趋向净土宗的。他本来讲唯识,讲禅……,最后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十大愿王导引的归宿最后就是极乐世界。
“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无量光,即得往生安乐到。”
这是《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普贤菩萨的愿。愿我临命终的时候,我的“障碍”消除。“障碍”就是往生的“障碍”。都消除了,可不是“业力”都消除了,这一点要注意!一个字都有一个字的用处啊!离经一字便同魔说。现在有很多人不大小心,你不能离开呀!背叛是更不行了,一个字之差都不行,似是而非都不行啊!
“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重尊”。佛说《无量寿经》的时候,普贤菩萨是上首,跟《华严经》一样是第一位的,座是最上,德也是最尊。大家来的人都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德也在众中称尊。
“华严经主”同是《华严经》的经主,《华严经》和《无量寿经》是同等的经。万行庄严,万种功德,所以普贤是大行菩萨。观世音是大悲;弥勒是大慈;普贤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愿。这都有不同之处。
“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普贤菩萨是万行庄严,他的化身为什么呢?就是密教最初的祖师“金刚萨埵”。
“永为密教初祖”于将来世界,于各种世界,于各种劫中,永远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在咱们这个世界,是莲花生大士,可是在佛学辞典中找不出这个名子,所以甚难得闻。大家所知道的只是龙树,所以“东密”以及中国历代都把他列为密宗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是一个很特殊的菩萨。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师,这是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萨。少年的时候,因为会隐身术,于是他和一些邪友跑到皇宫去,弄得很多宫女怀了孕。宫内猜测,可能空中有真人来了,怀有邪术,于是到了晚上,把宫门紧闭,派许多力士拿刀砍,结果是都被杀了,就剩龙树,因为他藏在国王身背后,因为那刀要离国王远一点,所以砍不着他,国王走哪他紧跟哪,不敢出大气。好多人都死了,再也砍不着人了,宫门才开了,龙树才偷偷跑了出来。“欲为苦本”,这回明白了,这个苦很苦,很惊险哪,差点没死了,好朋友都被杀掉了,这是由于欲,欲为苦本。于是出家了,后来成了八宗的祖师。《华严》就是他从龙宫取出来的,《首楞严经》也是他从龙宫里取出来的。净土宗的祖师、禅宗的祖师,密宗的祖师……是极特殊的一位大菩萨。
在佛涅槃后五六百年的时候,这样一个大菩萨,他在南印度,他拿几个芥子打开了一个铁塔,进入铁塔后亲自见到“金刚萨埵”,这是书上记载的,密宗的来源就是这么来的。金刚萨埵把这个法授给龙树,日本人都知道恭敬龙树。东密、唐密都是龙树,龙树和莲花生大士互为师祖。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里得的法,他要比龙树出世早。释迦牟尼佛预先交给阿难传法给莲花生大士的。这两个人有交流,都是大德没有相互间的嫉妒障碍。啊!这些法我从金刚萨埵那得的,可以给莲花生;莲花生是从阿难那得的,可以给龙树。所以从这就证明他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所谓的“金刚阿者梨”就是代表“金刚萨埵”的人。这是普贤的一个特殊之处。“金刚萨埵”就是他的代身。不但是显教德为众尊,在密教也永为教主。
“不舍因地”虽然他已经有殊胜的成就,但还不舍因地,在因地还是示现菩萨相。
“遍收玄妙”《华严经》十玄是最深密的法。《妙法莲花经》之所以称为“妙法”,就是因为玄妙的缘故。而这些他都遍收融汇了。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八十一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卷的最后一品中的话。怎么出来一个八十一卷哪?最初翻译《华严经》是在晋朝,为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唐朝时,国家又组织很多大德翻译,清凉国师等都参加了。这次翻译的是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刚翻好,又进来一种《华严》,为“四十华严”。再翻译,第三个翻译“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没有单行本,只是“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现在台湾可能印了,过去是没有的。《华严经》有六十品、八十品、四十品等各种译本,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种,其最后一品是“八十华严”所没有的,也就是《《普贤行愿品》,已经翻好“八十华严”怎么办?于是就把“四十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搬进去了,作为“八十华严”的末一卷,所以才成为八十一卷《华严经》。到中国的三种《华严经》中,它是最后来的,在四十品《华严经》的最后,前二部都没有,是中国人把这一品补进去的。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品》到现在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等到你临死的时候,你诸根败坏,你的一切一切都不能跟着你了,一切都没有作用了,到了这个时候,你这个愿王不离开你。所以发大愿很重要,因此愿而得往生。你只要念,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面见彼佛无量光,即得往生安乐刹。那就一切都不退了,永远不退了,决定就等着成功了。
“大愿大行普贤菩萨”所以十大愿王是大愿哪!万行庄严是大行啊!以实际求度众生,弘扬正法,现这种菩萨身,以行为主,这是大行。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七拜)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过去习惯,国王继们是立长子的。“法王长子”就是要继法王位的人,而且是七佛之师啊。文殊虽然现的是菩萨相,其实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七个佛都以文殊为师啊!都是文殊的弟子。
“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文殊菩萨的名号为“胜妙吉祥、无垢大圣”,这名子代表他的德。有的只翻译成“妙吉祥”,“胜妙”是更殊胜的妙啊!这个名子就更全了,这样大的智慧,是最吉祥、最殊胜的妙啊!所以称“胜妙吉祥,开明本心”。你这本心是什么?本心是“无垢大圣”。从来没有染污,所以称“无垢”。从来是不增不减的,所以称“无垢大圣”。
“愿共众生同生极乐”。作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文殊代表什么?代表“根本智”。所以禅宗开悟,就是先得到这个“根本智”。文殊就表示这个“根本智”。普贤就代表“差别智”。你得了根本智,你还要度众生,还要种种行动,种种救度,因为众生有种种根器,你有种种的药。对种种的病,施种种的药。这都需要有智慧吗,否则投错了,不但不治病,反而庸医杀人。弘法、说法很难!关系到人的慧命,不是一个死的方法,而是讲求方便。你着凉了,中寒了,你吃一点热药,喝一点姜汤就好了。你已经上火,还去吃补药,那就坏了!人参是补药,但要看谁吃才成。所以这就叫“差别智”。文殊就代表“根本智”,由“根本智”才能再产生“差别智”。有这样的大智慧是“愿共众生同生极乐”。
“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刚才我念了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偈,是七个字一句,共为四句。这一段,夏老师把七个字一句变成五个字一句了: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极乐刹”。
四句话在内容上完全一样,但字词有点变化,七言变成五言。在《文殊般若经》里讲到“一行三昧”,文殊特别讲了这个“三昧”,这“一行三昧”就是“系心一佛,专持名号”。你把心就集中在一个佛的身上,专称这一个佛的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原来是“得见彼佛”,但我们这里都称念“弥陀”,所以当然“得见弥陀”了。文殊菩萨的这个“一行三昧”完全与咱们称名念佛往生是同样的主张,而且是系心在一个佛上,就是系在阿弥陀佛上,连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不用念了。你念佛干什么?你不用观想,不用其它方法,只要称名号,这样就够了!你在这念念之中就自然而然见到彼佛了。
“大智宏深”这个“一行三昧”是了不起的三昧,是殊胜的智慧。否则,没有殊胜的智慧你不能相信。这么殊胜的果实,就这么简单?就念一个名号便能够成功?……所以有种种的怀疑,这都是情见哪,都在情见之中。世间上常识中没有这种事情。所以我们念佛法门是打破常规的!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予《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八拜)
这一拜是拜弥勒菩萨,也就是当来的佛,现在正在兜率内院。
先师虚云老和尚当年在广东遇难的时候,肋条骨被打折好几条,大家踢他。所以我们现在受一点折磨,想想这些人,其实算不了什么。当年,诺那祖师让达赖关进囚牢就是十几年,给他吃毒药;想想虚老,农民把他装在口袋里头用脚踢,肋条骨踢断了多少条,受那个冤枉,说他是地主。因为寺院里头有点田地,于是就拿他当地主来对待,斗他打他,当我岳父给他治病时,觉得他只是感冒而已,会很快就好的,后来才知道肋条骨断了。最终都治好了,也没有动手术,就是吃药吃好了,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是虚老。他在这病得最沉重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他于定中到兜率内院见到了弥勒。这一段记载的很详细,他记住了弥勒当时说的偈子,这是他亲自到了兜率内院,而且看到有几个熟人,把他领到一个座位上,让他坐下来,听弥勒说法。说完法之后,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8-2-15 11:49:21
|
只看該作者
弥勒就跟虚老说:“你还得回去呀!”他说:“我不回去,弟子太苦了!”弥勒说:“不行!你还得回去”。于是他回来之后,果然有很重要的任务由他去办。当时大家打他,可就是打不死他,于是他们就问:“为什么这个老和尚打不死啊?”有人就回答说:“老和尚为众生受苦,为你们消灾,是打不死的”。他们一听都害怕了……
“灵山会上”佛在灵鹫山说法,我们简称为“灵山法会”。
“亲承佛诲,授予《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亲自承受佛的教诲,受到佛的嘱咐,把《大乘无量寿经》交给弥勒,叫他继续弘扬,嘱咐他要弘扬净土法门。这个弥勒菩萨在法上是承担了这样的大事因缘。
“现在兜率内院”兜率是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天。所以很多人到兜率天去,到兜率内院见弥勒,可是到了外院就迷惑住了。到了外院看见那欲界天男女的种种情况,他的欲心就起了,因为那里的情景比我们这更能够动人。所以他就进不到内院了。兜率天的内院是个道场。现在弥勒在那说法,很多人在那,那是一个道场,等于是天界的一个净土。
“当来三会龙华”要求生弥勒净土,到了兜率内院后也不退转,将来就随着弥勒一起来“三会龙华”。到了弥勒净土,一切自然长生,一点不需要劳动,福报非常的大,因为弥勒是大慈,慈就感受福吗,慈是让人家欢喜,所以得到报,福也是最大,所以称大福弥勒。现在有许多人跟佛接了缘,始终没有能够度脱,最后都是弥勒菩萨包干,全部都在弥勒成佛时得度。“三会龙华”就是三次法会道场。弥勒不是像释迦牟尼佛一直在说法。而是通过三个法会,就把这个可以度的众生都度尽,于是他也就完成任务了,所以是“三会龙华”。有话讲“我们都是龙华会上的人哪”,其实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没有成功,在这个时候等着弥勒来度,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就算过,这个年头可是很长、很长,不好等啊!将来怎么“三会”呢?将来你们都来帮助弥勒菩萨弘化。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十六个大弟子都是佛的示现,都是成了佛的。比如须菩提尊者,都是佛的示现,来帮助佛来弘化的。所以他们才能替众人提问题、问问题。因为许多众生根器有限,根本想不到这些问题。比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问的问题:“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这是很深、很妙、很好的问题。所以说,什么人能报佛恩呢?两种人:一个是善问,问得好,会问的人;另一个是善答。善答摆在第二,善问摆在第一。什么人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
“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成就正等正觉是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而福德无边是弥勒的特点。福德是无量的福德,弥勒菩萨现在只能称菩萨,称为弥勒佛是错误!因为是未来的佛,现在还只能称菩萨。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旨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九拜)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大士之德”在如来法会上,舍利弗等大菩萨以及在家的菩萨十六位正士,所有的都是在尊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称为“德尊普贤”。
“具足无量的行愿”都是德尊普贤,普贤就是无量的行、无量的愿,安住于一切功德法之中。
“诸大菩萨”舍利弗他们本来就是佛菩萨的示现,所以称为诸大菩萨,这是一个理由。再一个理由,这些阿罗汉都回小向大,称为“大阿罗汉”。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不是小乘的心。小乘一回转向于大乘,修大乘的菩萨,都称为菩萨。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拜)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这一拜是拜莲宗的祖师。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列莲宗的祖师,把昙鸾和道绰二位给删除了,古一点的记载许多都是这样列祖师的:慧远、昙鸾、道绰、善导……像《思归集》等等有些著作把这个昙鸾、道绰取消了。这是因为他们的著作流传到海外,在我们中国内地没有了。所以净土宗有十种书,在国内佚失了,称为佚本。还好,现在都回来了。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因缘,大家要知道。这表明作为法将兴的一种表现,是让我们感觉高兴的事。这些书回来了,不仅如此,就连过去莲池、藕益大师的书没人见过,但现在我们也能见到了,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没有得到善本,现在这个善本是日本投降以后才出现的,没有多少年啊!咱们能遇着这个善本,这是前所未有的!红、白教从来没有到过大陆啊,更不要说什么香港、台湾、美国。过去来的只是黄教,元朝来的是“萨加海”,都是比较新的。这种古代的红教,莲花生上师的教、白教的法,汉地一直没有,只是在西藏才有。在西藏过去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有种种障碍,所以没有把这个教法传到咱们这边来,是从诺那祖师才开始的。诺那祖师跟达赖在见地上不一样。达赖依附于英国,英国侵略西藏,他们占了很多便宜,当时达赖就是亲英的,而诺那祖师主张亲华,这就成了对立面。于是这个达赖祖师就把他抓起来,往脸上涂墨、游行、关到土牢里头,而且是派人看管,几度用极毒的药给他吃,后来派人验尸,报告是死了。其实诺那祖师自己用手刨一个洞,爬多远多远从洞里逃出来了。诺那祖师自己是这么说的。有人认为诺那祖师恐怕不肯讲实情,他可能是有神通……对此我不作评论。总之出来了。出来后衣服都像窟窿眼儿似的一片一片都飞了。头发长的到脚跟。你看这日子多难过呀!吃毒药不死,这是由于修绿度母。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大慈大悲救度。可见,历经种种磨难,密法才传到中国内陆来。
密教龙树这一支与莲花生祖师从阿难那所得到的一支,终于汇聚了,使红教、白教汇聚到莲花精舍。总之,这些教来了也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前人所未遇到的,我们遇到了,这是我们比前人有福的地方。而现在我们所不如前人的地方,就是不如前人那么精进。只要大家肯精进,肯发大愿,把这些优点发挥出来,将有一个佛法中兴的高峰到来!这也是根据西藏的传说而言,不久的将来佛教是很放光的,出现一个中兴的高峰。我们大家正在这个时候,这是一个上升的阶段,也正是特殊的因缘。大家要很好的发心,三百年后还会再起一个高峰,佛教又兴盛。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来了,这时候才有了一个好转。但那个高峰不如现在,那个高峰再过去之后,就再没有了,也就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一直到最后,最后人只能活十多岁,见面就要杀,到最后时期,佛运靠一百年的《无量寿经》,整个法运就是如此。可见《无量寿经》的重要性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净修捷要》也是跟《无量寿经》相辅相助的,如果能存在,大家老实依此去修,《无量寿经》必然也能发达。总之,现在法是到了末法时期,一直从现在到最后,法都灭完了,还有一百年,就靠这部《无量寿经》,这个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工作,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样。
刚才说到净宗祖师的罗列,我们将来要把昙鸾、道绰二师恢复进来,即:昙鸾是二祖,道绰是三祖,善导是四祖。将来再印书的时候,一定要做这种主张(编者按:新的《莲宗祖师传记》已由本编者于出版本之前,提前编辑出书了。其中从新列昙鸾、道绰两位大师为二祖、三祖)。像杨仁山写的《佛教三字经》里头还都有昙鸾、道绰。但两位大德的书现在少有了,比如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我就给法源寺(编者按:即中国佛学院)里我的学生们看,他们说:“我觉得比论还好!”《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三经一论”即净土宗的三部经、一部论。昙鸾做了论著——《往生记注》。道绰也有《游心安乐集》,讲的就是念佛法门。他们的很多论著都是讲“持名念佛”。有人以为他们修的是“观想”,确实昙鸾是修观的,昙鸾本来是学道教的,修长生术的。后来,通过别人给他看《观经》,他一看,就把道教的东西全都烧掉了,不要了。当然真正的道教比现在的所谓气功高得多!昙鸾虽然去修观,但是赞叹“持名念佛”,他的这个论注就是很好的说明。好像净公上人也把《论注》、《游心安乐集》这两本书都印出来了。再有《通赞》,过去也都是丢了的,现在又回来了。
“莲宗诸祖”我们应当还要纪念昙鸾、道绰。还有善导,这是当然的,是大家都承认的了不起的大德。此外还有莲池、藕益……一直到彻悟祖师。
“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大师”所谓“弘宗”是指弘扬禅宗、净土、密宗……等诸宗;“演教”就是教授唯识、讲解《法华经》等教法。可是这些人,他们皈向净土,这些大善知识以及本人皈依的、给你传皈依的、给你传戒的、给你传密法的、给你灌顶的诸位老师。对于他们,我们要尊师,要老想着这些老师。在这里,对于净土宗的祖师以及过去赞叹过净土的、归向过净土的、禅宗教下各方面的,以及我本人、给我传皈依、也给我受戒、给我传法、给我灌顶的……对于这些老师,我们要尊师,要向他们一拜。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一拜)
“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佛、法、僧这“三宝”,以及“十方护法菩萨”是我们这一拜中所要拜的。在密法里头,三个根本:上师、本尊、护法。“护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根本”,就是最应当尊敬的、最应当依靠的。
其中“上师”是加持的根本。密宗是靠加持力的,而净土宗,当你临死的时候,佛来接引也是加持力。现在十方佛、阿弥陀佛派人来护持你,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摄受你……这都是加持力。这个在密宗更强调。强调加持力,这个加持是以“上师”为根本。就好像电厂里的电通过上师这个导线送到你的住宅,起到传导的作用。所以“上师”是加持的根本。
“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我们不但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样起作用那不就快了吗。再有就是你要成就啊!你要求得觉悟,就要跟佛一样的觉悟,这个成就的根本是什么?“本尊”就是成就的根本。你如果念佛,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本尊,你要成就的那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根本靠阿弥陀佛。你要修法,有的修绿度母、有的修观音、修金刚萨埵……那么他们就是你的本尊。你修什么就成就什么,比如修绿度母,成就的就是绿度母,所以“本尊”是成就的根本。
“护法”是事业成就的根本。比如你要度众生,满足众生很多愿,办成很多事情,要印经也是事业,要有经费,要有地方,有人在帮助,有好多好多事情,你才能印出一部书来。所以办事业的根本就是“护法”。世间也有“护法”,别人帮你忙,把钱送来或帮你做校对……这是人的护法;还有虚空中许多护法神……这些“护法”是事业的根本。
我顶礼“三宝”,特别是十方的护法菩萨。韦陀菩萨都知道,他是护法菩萨吗!所以显教经典上,上供护法、伽兰、韦陀、诸天。也是恭敬“护法”。
“金刚”是现威武相的佛。
色界天称为“梵天”,很清净。天包括各种天:梵天、欲界天……“龙神”搁在一起就是代表“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也叫“龙神八部”。所以“天”、“龙”、“神”这三个字搁在一块,既代表三个方面,也暗摄八个方面。这“八部”里头包括金翅鸟。佛前有个金翅鸟,金翅鸟在海里能吃龙,就好像鸡吃小虫子一样。所以龙就没有办法,求佛保护。佛就把袈裟分给它们,一个龙头挂一丝,龙头上要缠了佛的一丝袈裟,金翅鸟就不吃他了……
“圣贤等众”金刚就是圣,有很多护法是贤。还有很多护法还没出六道。比如鬼神还没出六道吗。龙就比天还低一点,也是护法。总之,他们既然护持正法,我们对它们就要恭敬,而且他们是事业的根本。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三十二拜)
“一心代为”指我们的所有一切修持,都是普为众生着想的,是替代,替代哪些呢?
“生生世世,以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替代我生生世世以及现在这一生中的父亲、母亲。我们修法不为为我们自己修,而是替我父亲修、替我母亲修。还不是这一生的父亲、母亲,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父亲、母亲,我都要替代他们修呀!所以我们所修的这个心很广大,这个孝也是真正的大孝。不光是孝顺今生的父母,这就使得我们的人格更伟大了!这也是学佛的殊胜意义!我常说:学佛是大变活人哪!学佛的过程就是自我改造的过程。不但学佛是如此,连儒家都这么说,如果你念了“四书”,但还是照旧一样不改,那你就不会念“四书”,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把自己有所改变才成。所以我们要这么做、这么回向,于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变了。现在你就照这个文去念,你本来是没有想到的,但现在经你一念,你没想到也就实行了,这多伟大呀!而且在不断的修行中,你纯熟了,这就是“熏”的力量,成了习惯了,对待一切都是这样。不但是父母,而且“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都要冤亲平等。不但是冤亲平等,而且是先提出冤来,冤还是在亲的前面,这正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有一个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倒是愿意替一些众生,为他们回向,可有这么几个人,我把我的功德回向给他?让他如何如何?我这不甘心呢。这些人太坏了,我为谁回向都可以,还要包括他,给他们回向?……”可见这个心还是有分别,所以我们要慢慢发展到你对最腻烦的、记忆最深的、最不能原谅的人,也能做到原谅他们。
所以,用这颗心顶礼三宝。我们磕头也是替他们在顶礼,这个修持就不是完全为了个人。通过这些实践,使我们得到转变。这个密法也是这样的,通过你的实践转变你的认识,这个密法的方法就是:前头供一个东西,把很脏的东西都摆在这,拿来供佛,就像《心经》里头讲的:“不垢不净”,你就那么念,最初你可能还是有垢有净,一下子断不了,怎么拿这些脏东西来供佛?你有垢有净,但久而久之,也就都清净了,分别也就少了,这就是“不垢不净”了。总之,就是要慈悲喜舍!舍什么?舍这一切虚妄分别。
“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我替他们求,这时的心是很肯切的!替他们忏悔,不但是磕头,不仅仅局限于此,还要普代法界一切众生,普遍代替全法界一切的众生。所以我们一个人修行,不只是一个人得到好处。我常说:还不是一个地球,全法界都得到好处啊!就是如此,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生命才真正宝贵。多有一些这样的人在世间,全法界的众生都得到好处。
“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都同生到极乐世界去,都圆满一切种智,也就是圆满一切佛的智慧,就是成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圆满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全文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