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0|回復: 0
|
卍续藏第88册No.1657善女人传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卍续藏第 88 册 No. 1657 善女人传》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88 册 No. 1657 善女人传
题善女人传偈
菩萨戒优婆塞 彭际清 述
我观诸世间 常自寂灭相 云何幻化中
乃生男女根 譬如太虚空 捏目出狂华
是华不可取 从汝妄想生 妄想入轮回
劫劫自缠缚 一念忽自觉 了妄本无从
虚空亦强名 狂华竟何有 佛昔呵女人
具足诸妖秽 其有染著者 患乃甚牢狱
如何世间人 彼彼互贪爱 负重没淤泥
至死不得出 又如蚁循环 不离一磨地
我今发苦口 普劝诸女人 了知受生因
贪爱为其本 本从贪爱生 复从贪爱死
正尔贪爱时 念念常灭尽 自身且不有
何况他人身 从今发大心 归命无上士
常转大乘经 如说勤修行 其有过量人
爆破无明惑 顿入佛知见 渐净诸余习
更有异方便 专念阿弥陀 托质妙莲华
疾得不退转 诸经具开演 诸祖共提持
惟彼女中豪 获是清净果 如何大丈夫
甘作行尸肉 我今述此传 辗转广流通
普劝诸有情 永断轮回本 南无佛陀耶
同生极桨国
善女人传发凡
传居士者。不列人王。原以九五之尊。不得下伍臣庶。其宏护三宝。深契一乘者。具载列代史书及佛祖统纪中。事迹昭然。不须繁述。至累朝妃后。虽体近至尊。然无成代终。义均臣道。又其事迹。多在显晦之间。故于此书。表而出之。以为居高者劝。
佛祖统纪载隋独孤皇后。?修净业。临终异香满室。光明如云。向西而去。予考隋书。称后性妒忌。有宫人得幸者。阴杀之。夫慈心不杀。为净业第一。杀业不除。安望往生。又其事未详所出。恐系流传之误。削之。
叶小鸾事迹近神异。而其理至常。无可疑者。且舍仙趋佛。慧力卓然。审戒答辞。真实忏悔。或仅以六朝俪语当之。失其旨矣。至其自度度人。一以割爱为本。擒贼擒王。具有丈夫作略。有志出世者。于此急须着眼。
诸书所载。感应事迹。每经引用。递有增加。寖失其本。今一以原书为据。但削其繁文。易其俚句。俾毋伤体要而止。若乃文过其质。以伪乱真。蹈稗官小说之习。吾所不敢。
传中所采。如冥祥记。报应记。净土节要诸书。俱未见完本。杂出于太平广记。琅环记中。今悉标原书之名。识所自也。其他可以类推。
宗门言句。俱从自性中流出。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阅者于此有疑。但当深参力究。自有契入。不可便怀退息。或强生证解。误谤般若。永断善根。所关非细。慎之慎之。
善女人传目录卷上杨苕华纪氏魏氏女罗屿妻费氏丁贵嫔王氏窦夫人豆卢氏博陵县君崔氏烽子母(宋衎妻杨氏王从贵妹)庞行婆(灵照)煎茶婆郑十三娘平田嫂卖饼婆凌行婆李行婆台山婆何轸妻刘氏姚婆温静文妻烧庵婆陈道婆钟离夫人任氏越国夫人王氏陈媪袁媪陈媪于媪王氏空室道人俞道婆觉庵道人明室道人寂寿道人善化婆张夫人黄氏秦国夫人计氏广平郡夫人冯氏吴氏龚氏张氏女郭氏施氏王氏王百娘邹氏李氏朱氏程氏王宜人陆氏项媪沈氏钟婆梁氏女黄婆崔婆陶氏李氏盛媪黄媪王氏女楼氏朱媪裴氏女孙媪秦媪蒋十八妻沈媪孟氏陈氏胡媪周氏李氏女王迪功妻蒋氏女郑氏周婆张夫人三空道人陈氏女卷下仁孝徐皇后夏云英周氏女(裴应举女)王安人张氏陶氏薛氏方氏陶氏徐氏许氏妇于媪王氏潘氏朱氏叶女氏彭山圣姑毛珏龙黄淑德王素娥施氏常氏女张氏祝氏(陈氏龚氏)张太宜人金氏黄氏仆母杨选一妻钟氏吴氏女卢氏叶小鸾唐氏费氏李氏严氏黄太宜人李氏(范氏)刘淑吴氏闻氏女陈妪吕童女龚氏徐氏张寡妇陆寡妇杨氏江氏超一子胡氏徐太宜人王氏凌氏(朱氏)余媪谢贞女顾天瑞妻陆氏(俞氏)曹氏杨媪施贞女陶善
No. 1657
善女人传卷上
知归子曰。自汉以上。传列女者。大都以妇顺为先。至其后而卓绝瑰异之行乃闲出。推其志节。皎如冰霜。殆将乘罡风。御颢气。而翱翔乎清都者耶。夫诚欲断生死流。登涅槃岸。必当栖神寂泊之场。高蹈人天之表。是非夙植净因。坚固誓愿者。未有不退然自画者也。予既集居士传。已而为二女子授诸大乘经。因续采古今诸善女人得入法流者。凡百三十许人。合为传。授二女子。俾传而习之。
杨苕华
晋东莞杨德慎女也。少有才貌。许字同郡人王晞。未及行。苕华父母相继没。晞亦丧母。忽悟无常。即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苕华服毕。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宜顾世教。改远志。佐盛明之代。休祖考之灵。慰神人之愿。并赠诗五章。其一云。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翦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愿言恤尔后。度答书云。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宏愿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宏道以济三界。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着也。且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味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耀之饰。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又报诗五章。以申己志。苕华感悟。亦秉道以终身焉(高僧传)。
纪氏
句容葛济之妻。刘宋时人也。济之为稚川后。世学仙术。纪氏独心乐佛法。存诚不替。一日方织。仰首见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忽有宝盖幡幢。自西方来。中拥一如来。金色晃耀。照彻云表。纪氏停梭谛观。中怀踊跃曰。经说无量寿佛。此其是耶。便头面作礼。仍引济之指示佛处。济之但见半身。及诸幡盖。俄而隐没。于时乡里老幼。咸共睹闻。从而归佛者甚众(冥祥记)。
魏氏女
梁郡人。其父兄皆修净业。女亦笃志往生。无何化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既毕。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七宝池中。儿及父兄。各有一大莲华。当生其内。惟母独无。不胜此悲。故来相报。语讫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罗玙妻费氏
??蜀人。宋??州刺史悦之女也。费氏少奉佛法。诵法华经数年。尝得心疾。垂绝。语所亲曰。吾诵经勤恳。宜有善祐。不遽死。既绝。复苏。自言见佛从牖间。垂手摩其胸。霍然病起。一堂男女。悉睹金光照室。异香馥然。玙从妹时来省疾。见是灵应。发深信心。终身斋戒。每以此事。化诱子侄焉(述异记)。
梁丁贵嫔
名令光。谯国人。生于樊城。有神光满室。故以光名。相者云。此女当大贵。齐永泰中。梁武帝临襄阳。闻而纳焉。时年十四。郗后性猜刻。贵嫔小心祗敬。未尝有过谪。生子统。是为昭明太子。武帝即位。拜贵嫔。位在三夫人上。居显阳殿。贵嫔姓仁恕。接驭群侍。皆得其欢心。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及武帝宏佛教。贵嫔奉而行之。屏绝荤血。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武帝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尤精维摩诘经。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谥曰穆(梁书)。
王氏
隋时人。薛翁妻。僧顶盖母也。读诵诸经。勤修忏法。志求净土。唐贞观十一年。有疾。勤恳弥至。俄见床前有赤莲华。大如五斛瓮。已又见青莲华。充满一室。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降临空中。其孙大兴侍侧。见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萨上。良久乃隐。而王氏逝矣(续高僧传)。
窦夫人豆卢氏
唐芮公宽之姊也。适陈国公。素修福业。初诵金刚般若经。至卷末。未尽一纸。忽苦头痛。就寝。益甚。夫人自念傥死。遂不得终经。因起坐。令婢取火。久之不得。夫人方叹惋。忽见有火自阶入堂。直至卧内。去地三尺许。光明若昼。夫人惊喜。取经诵之。便竟卷末。头痛亦愈。有顷。家人然烛至。其光即灭。自此日诵五遍以为常。后芮公将死。夫人往视。芮公谓曰。姊以诵经之福。当享长寿。生好处也。夫人年八十而终(法苑珠林)。
博陵县君崔氏
太原王处廉妻也。处廉官终汾州司马。徙家蒲州河东。长子维。官至尚书右丞。次子缙。代宗朝为宰相。初河东僧普寂者。传神秀之道。神秀既卒。诏普寂统其众。开元中。奉敕居都城。严重寡言。梵行纯白。封大照禅师。崔氏从学佛法。精勤修习。维因于蓝田县辋谷。筑堂奉母。既没。维表请施庄为寺。云臣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亲宴坐之余。经行之所。臣往丁凶衅。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又属元圣中兴。群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备周行。无以报恩。将何答施。愿献如天之寿。长为率土之君。惟佛之力可凭。施寺之心转切。敢以私情。冒触天听。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高行僧七人。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上报圣恩。下酬慈爱。无任恳款之至。诏从其请。寺名清源。崔氏墓在其西(唐书王右丞集陕西志)。
烽子母者
丰州人也。永泰中。烽子陷西蕃。母日诵金刚经。祷于佛前。愿子生还。烽子得近赞普子。为之执纛。一日赐与酪肉。悲泣不食。问其故。云。家有老母。夜频梦见不得归省。是以悲耳。赞普子怜之。因私语之曰。蕃法严。无放还例。我与汝马二匹。汝从间道遁归可也。烽子得马驰骋。马力竭死。遂徒行。夜走沙碛中。为刺伤足。痛甚。忽风吹纸卷过其前。取以裹足。创痛顿平。母一日取经。忽裂去数幅。及子还家。脱裹创纸。视之。则裂去之经也。皆大惊叹以为神。宋衎妻杨氏者。江淮人也。衎为盐铁院书手。有押纲者邀与俱北。其妻阻之。不从。猝遇暴风。舟尽覆。衎入水。得一束藁。乘之达岸。抱囊谢曰。吾之余生。尔所赐也。负而归。行数里宿一店。及旦。解藁曝之。中有一竹筒。开之。则金刚经在焉。有一老母谓曰。此汝妻所诵经也。衎还家具言其事。妻曰。信。自君行后。即顾人书此经。持诵甚力。比来失去者已十日矣。内有讹字。别请一僧注入。尚可验也。启经视之。果然。遣人复诣河濵。迹店与老母。都无有矣。其后数岁。相国郑絪为东都留守。召衎及妻。询以始末。因求其经。供之府中。官其男。月给钱五千。贞元中。又有王从贵妹者。公安人。常持金刚经。未嫁也。忽暴死。埋之三日。家人省墓。闻呻吟声。发视面如生。鼻间微有气。遂舁归。数日能言。云冥官以女有持经功德。故放还。从贵为人道之如此(酉阳杂俎报应记)。
庞行婆者
襄阳居士襄蕴妻也。居士自参石头。深达祖道。已而还家。为妻子说法。婆与女灵照。一时顿悟。机锋迅捷。一日婆入鹿门寺设斋。维那请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丹霞来访居士。见灵照方洗菜。丹霞问居士在否。灵照放下菜篮。敛手而立。丹霞又问。灵照提篮便行。归呈似居士。居士曰。赤土搽朱奶。居士与灵照同卖漉篱。居士下桥扑地。灵照亦随倒。居士曰。作么。灵照曰。见爷倒地。特地相扶。居士将入灭。谓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出户遽报曰。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居士避席临窗。灵照乃据榻趺坐而逝。居士拾薪燔之。顷之亦逝。或走告婆。婆曰。这痴女儿与无知老汉。不报而去。何忍也。因住告子。子方劚畬。释锄应曰。嗄。视之立而化矣。茶毗毕。婆遍诣乡闾告别。不知所终(传灯录庞居士语录)。
煎茶婆者
不知何许人也。麻谷南泉偕一僧将之径山。路与婆遇。问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麻谷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又言。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总被螃蟹吃却也。又言。禾好香。婆曰。没气息。问婆住甚处。婆曰。祇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盏三。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此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身自逞神通去也。即拈盏倾茶而去(传灯录)。
郑十三娘者
不详其里居。年十二。随一师姑。参大沩禅师。师问这师姑甚么住处。姑云。南台江边住。师喝出。又问郑在甚处住。郑近前叉手而立。师再问。郑云。已呈似和尚了也。师云。去。郑到法堂。师姑云。十三娘寻常道会禅。今日被大师问着。却总无语。郑曰。苦哉苦哉。作这个眼目。也道我行脚。脱取衲衣来。与十三娘着。郑后举似罗山。云。某甲恁么祗对。还得平稳也无。罗山云。不得无过。郑云。过在甚处。罗山叱之。郑云。锦上添花。保福与甘长老访郑。坐定。即问承闻十三娘参沩山是否。曰是。保福云。沩山迁化。向甚处去。郑起身近床而立。甘曰。闲时说禅。口似悬河。何不道取。郑曰。鼓这两片皮。堪作甚么。甘曰。不鼓这两片皮。又堪作甚么。郑曰。合取狗口(传灯录)。
平田嫂者
平田岸禅师之嫂也。临济访岸。路遇嫂在田使牛。临济问平田路向甚处去。嫂打牛一棒。曰。这畜生到处走。路也不识。临济又问平田路向甚处去。嫂曰。这畜生五岁。尚使不得。临济心语曰。异哉此人。便有抽钉拔楔之意。及见岸。岸问曾见我嫂也未。临济曰。已收下了也(传灯录)。
卖饼婆者
不知何许人也。德山鉴禅师。初讲金刚经。着青龙疏抄。闻南方禅席颇盛。意甚不平。将往化导。遂担疏抄出蜀。路过澧阳。逢婆卖饼。遂买饼点心。婆问担何书。云青龙疏抄。问讲何经。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经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遂往龙潭。参信禅师。顿悟心要。取其疏抄焚之(传灯录)。
凌行婆者
不详其里居。尝参浮杯禅师。问尽力道不得的句。分付阿谁。师曰。浮杯无剩语。婆曰。未到浮杯。不妨疑着。师曰。别有长处。不妨拈出。婆敛手哭曰。苍天中更添冤苦。师无语。婆曰。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后有僧举似南泉。南泉曰。苦哉浮杯。被这老婆摧折一上。婆闻而笑曰。王老师犹少机关在。僧澄一过婆。问如何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澄一罔措。婆曰。会么。澄一合掌而立。婆曰。伎死禅和。如麻似粟。澄一举似赵州。赵州曰。我若见这老婆。问教口哑。澄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赵州便打。澄一曰。为甚却打某甲。赵州曰。似这伎死汉。不打何待。连下数棒。婆闻而笑曰。赵州合吃婆棒。或以告赵州。赵州哭曰。可悲可痛。婆闻合掌叹曰。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赵州遣僧往问。如何是赵州眼。婆乃竖起拳头。僧回以告赵州。赵州作偈曰。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报汝凌行婆。哭声何得失。婆答偈曰。哭声师已哓。已晓复谁知。当时摩竭国。几丧目前机(传灯录)。
李行婆者
不详其里居。尝参潭州旷禅师。师问忆得在绛州时事么。婆曰。非师不委。师曰。多虚少实在。婆曰。有甚讳处。师曰。念你是女人。放汝拄杖。婆曰。某甲终不见尊宿过。师曰。老僧过在甚处。婆曰。和尚无过。婆岂有过。师曰。无过的人作么生。婆乃竖拳曰。与么总成颠倒。师曰。实无讳处(传灯录)。
台山婆者
不知何许人也。一僧游五台。路与婆遇。问台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赵州曰。待我去勘过。明日。赵州便去。问台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赵州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又一婆遣人送钱赵州。请转藏经。赵州受施。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转半藏。又一婆与赵州遇于涂。赵州问甚处去。曰。偷赵州笋去。曰。忽遇赵州作么生。婆便与一掌。赵州休去。又一婆入赵州法堂。方斋次。婆曰。这一堂师僧。总是婆生得的。惟有大的孩儿。忤逆不孝。赵州才顾视。婆便出去。赵州行田间。遇一婆插田。曰。忽遇猛虎作么生。婆曰。无一法可当情。赵州曰。嗏。婆亦曰。嗏。赵州曰。犹有这个在。又一婆向晚入院。赵州曰。作么。婆曰。寄宿。赵州曰。这里是什么所在。婆呵呵大笑而去(传灯录)。
何轸妻刘氏
荆州人。少断酒肉。常持金刚经。自誓佛前。愿年止四十五。预知死日。太和四年。年四十五矣。悉舍资装供僧。遍别亲故。至岁除日。请僧授八关斋戒。沐浴更衣。趺坐一室。高声诵经。已而悄然。及明。儿女排室入。则化去矣。顶热可灼手。轸以僧礼葬之北郭焉(酉阳杂俎)。
姚婆
上党人。与范婆善。范婆劝令念阿弥陀佛。姚婆从之。遂屏息家缘。一心念佛。临终见阿弥陀佛降临空中。二菩萨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见佛。请佛少住。与渠作别。及范婆至。佛犹俨然。姚婆遂立化(净土文)。
温静文妻
并州人。久病卧床。静文教念阿弥陀佛。妻从之。默诵佛名。二年不绝。一日告静文言。吾已见佛。后月定去。前殁之三日。莲华现前。大如日轮。及期。具食献父母云。今幸得生净土。愿父母与夫。专念阿弥陀佛。便当相见。言讫而终(净土文)。
烧庵婆者
不知何许人也。供一庵主。垂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饭。一日。令女子近前一拶。曰。正恁么时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告婆。婆曰。我二十年来祇供得一俗汉。遂遣僧出。烧其庵(传灯录)。
陈道婆
温州人。尝遍叩诸名宿。后于山净和尚语下发明。有偈曰。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华映水红(传灯灯)。
钟离夫人任氏
宋知开封府会稽钟离瑾之母也。平生笃志净业。刻旃檀为弥陀佛像。常顶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时。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处处无非极乐。不解归来。予将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顷之。合掌而化。瑾自是感奋。亦专修净土。临终。自言夫人报我。往生期至。趺跏坐逝(佛祖统纪)。
越国夫人王氏
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专修净土。昼夜无间。导诸妾婢。并志西归。中有一婢独懈慢。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弗倦。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夜闻异香满室。无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历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华颇悴。夫人又问何人。曰。马圩也。时杰已化去。而圩尚存。两人俱修净土。而杰行解具足。悲智双圆。尤弗可及矣。夫人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望见一华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起晨。秉炉爇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属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化去矣。宣和中直阁黄?传其事。为越国夫人往生记(乐邦文类)。
陈媪
钱塘人。从灵芝律师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经案间迸出舍利。临终。见佛来迎。顾语旁人。言未竟。已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袁媪
钱唐人。从灵芝受菩萨戒。即断荤酒。笃修净业。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请圆净律师说法。俄见佛菩萨众。现前接引。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陈媪
长芦赜禅师之母也。师尝作莲华胜会录。普劝缁白求生西方。其住广平普会寺。迎母居方丈东室。朝夕持佛名。已而有疾。集众唱佛。尽二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前一日。师梦母谓曰。吾见尼师十余。来相召。师曰。此往生之祥也。言已。坐灭。面如珂玉。既卒之明日。顶微温。面白。如梦所见然(佛祖统纪)。
于媪
钱唐秦氏女也。其夫贩鱼为业。有子遭官事破家。媪愁苦。欲沉身于江。遇静住寺照师劝之曰。夙世业缘。总宜顺受。枉自沉江。不如念佛。媪猛省。即然一指佛前。誓长斋。日称佛名。十年不怠。见一切人。皆称为佛子。一日。请僧诵观无量寿佛经。而己持珠诵佛名。至观像章。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王氏
合肥马永逸之妻也。永逸世修净业。事载居士传。王氏亦持佛名。行天竺十念法。又尝持破地狱偈。偈出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夕。梦地狱主者来谢云。幸蒙持偈功德。狱中众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后寝疾。持佛名不绝口。既逝。诸亲属及其侍女。皆梦王氏报云。吾已得生净土矣(乐邦文类)。
空室道人
名智通。龙图范珣之女也。幼而聪慧。长归丞相苏颂之孙悌。未几。厌弃尘累。还家求祝发。父难之。遂独处焚修。阅法界观有省。作二偈。一曰。浩浩尘中体一如。纵横交互印毗卢。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次曰。物我元无异。森罗镜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体含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其后父母俱亡。兄涓领分??尉。道人偕行。闻黄龙死心名。往谒之。死心一见。知其所得。便问常啼菩萨卖却心肝。教谁学般若。道人曰。你若无心我也休。又问。一雨所滋。根荄有异。无阴阳地上。生个甚么。道人曰。和尚惜取眉毛好。死心打曰。这妇女乱作次第。道人礼拜。死心然之。政和间。居金陵。尝设浴于保宁寺。揭榜于门曰。一物也无。洗个甚么。纤尘若有。起自何来。道取一句子元。方可大家入浴。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晚为尼。住苏州之西竺。道风甚着。俄示疾。书偈。趺坐而终。有明心录行世(五灯会元)。
俞道婆者
金陵人也。市油糍为业。尝参琅玡起禅师。师以临济无位真人话示之。一日闻丐者唱莲华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大悟。以糍盘投地。夫旁睨曰。你颠邪。婆曰。非汝境界。复往见琅玡。琅玡问那个是无位真人。婆应声曰。有一无位真人。六臂三头努力瞋。一劈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自是机锋迅捷。丛林惮之。圆悟勤禅师开堂蒋山。方至法座前。婆从众中跃出。以身一拶。便归众。圆悟云。见怪不怪。其怪自坏。悟次日至其家。婆不出。厉声曰。这般黄口小儿。也道出来开堂说法。圆悟曰。婆子少卖弄。我识得你了也。婆大笑。出相见。凡有僧至。则曰儿儿。僧拟议。即掩门。佛灯珣禅师往勘之。婆见师。即曰儿儿。佛灯曰。爷在甚处。婆转身拜露柱。佛灯即与踏倒。曰将谓有多少奇特。便出。婆蹶起曰。儿儿来。惜你则个。佛灯不顾而去。安首座自德山至。婆问甚处来。曰德山。婆曰。德山泰乃老婆儿子。安曰。婆是甚人儿子。婆曰。被上座一问。直得立地放尿。婆尝颂马祖示疾因缘云。日面月面。虚空闪电。虽然截断天下衲僧舌头。分明祇道得一半(五灯会元)。
觉庵道人祖氏
建宁人。幼不肯字人。深信祖道。一日闻圆悟示众语。了然明白。自呈所见。圆悟云。更须飏却所见。始得自由。道人呈偈曰。露柱抽横骨。虚空弄爪牙。直饶圆会得。犹是眼中沙(五灯会元)。
明室道人
名本明。不详其氏族。自契机圆悟。遍参名宿。皆蒙印可。绍兴十年二月望。手书三偈。寄呈草堂清微。偈曰。不识烦恼是菩提。若随烦恼是愚痴。起灭之时须要会。鹞过新罗人不知。又一偈曰。不识烦恼是菩提。净华生淤泥。人来问我若何为。吃粥吃饭了洗钵盂。又一偈曰。莫管它。莫管它。终日痴憨弄海沙。要识本来真面目。便是祖师一木义。道不得的叉下死。道得的也叉下死。毕竟如何。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居数日。别诸亲故。脱然而逝。草堂?其偈。刊行于世(五灯会元)。
寂寿道人范氏
成都人。孀居岁久。常坐不卧。闻圆悟住昭觉寺。往请垂示。圆悟教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道人如教。久无所契。复问圆悟曰。此外有何方便。令我会去。圆悟云。有个方便。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道人有省。乃曰。元来得甚么近(宗门武库)。
善化婆者
不知何许人也。居潭州善化县。日常诵金刚经。街头乞食。夜则归宿岩下。顷之。不行乞者数日矣。市人怪之。迹其住处。群鸦噪集。见婆傍岩而化。怀经一本则金刚也。群鸦为负土覆之(宗门武库)。
张夫人黄氏
邵武人。尚书右丞履之女。朝奉大夫直龙图阁鄱阳张根之妻也。幼颖悟绝人。读书日记数百言。辄了其义尤深于老庄之书。既归张氏。事两世舅姑尽诚谨。宽以驭众。喜愠不形于色。中年笃好释教。世味益薄。独扫一室。燕坐终日。以禅悦自娱。龙图性刚直。遇事无所顾避。以是不容于时。闲居逾十年。夫人处之泰然。未尝一语及荣利。其后复起为南转运使。夫人戒之曰。释氏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宗。贵夫以方便善巧济一切也。今公欲有为于当世。而不知此。其可乎。龙图感其言。益自磨砻。为委曲行道计。既而以言事得罪。夫人谓曰。公知所谓般若矣。独于忍辱波罗密。抑犹未尽乎。自龙图罢归。夫人有厌世意。尝梦金人长丈余。以手援之。惊喜而寤。召诸子告戒甚悉。一日晨兴。遍诣诸娣姒。若叙别者。且曰。吾当从梦中逝。不复以疾病烦人也。夜分粥罢就寝。明且。顾左右。具龙图药饵。如常时。少顷。诸子候之。已奄然逝矣。侧卧西向。手结印。固不可解。时宣和二年。年五十九。李忠定公纲自沙阳谪官归。过龙图家。拜夫人于堂。听其言。以为所见超卓。虽老于禅学者。弗能及也。夫人卒。为之志。道其详焉(李忠定公文集)。
秦国夫人计氏
名法真。魏国公张浚之母也。少寡。性严毅。教子有法度。居常蔬食。喜布施。诵经礼佛。日有常课。大慧杲禅师住径山。尝遣其徒道谦。奉书至长沙候魏公。魏公谓曰。老母修行四十年。只欠此一着。且留公早晚伴话。既见夫人。夫人问曰。径山和尚。如何教人。道谦曰。和尚祇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要办此事。须是辍去看经礼佛。息心参究。莫使工夫间断。若一向执着看经礼佛。希求功德。亦是障道。俟一念相应。依旧看经礼佛。乃至一香一华一瞻一拜。尽是佛之妙用。但相听信。决不相误。夫人信之。遂力究前话。一夕五更起坐。忽有省。作偈呈大慧。其一云。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大慧答书云。谦禅归。领赐教。及亲书数颂。初甚疑之。及询谦。方知本末。旷劫未明之事。豁尔现前。不从人乞。为之欢喜累日。儿子作宰相。身作国夫人。未足为贵。粪扫堆头。拾得无价之宝。百劫千生。受用不尽。方为真贵。然切不得执着此贵。若执着。则堕在尊贵中。不复兴慈运悲。怜愍有情耳。绍兴二十六年。夫人将卒。语魏公言。老身有私恩未报。命迎供大慧一年。遂遣使迎大慧。及至。夫人逝矣。馆之光孝寺东堂。丧归乃还(大慧语录年谱)。
广平郡夫人冯氏
名法信。赠少师珣之女。镇洮军承宣使陈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归陈。病日剧。时慈受深禅师居王城。唱导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却病方。慈受教以持斋。诵西方佛名。夫人信受。还家未逾月。遂屏荤血。却膏沐。衣扫塔衣。修西方净观。自翻经行道。及起居动静。一以西方为归。顷之。病良已。理家事如初。亦不废净业。如是十年无惰容。无矜色。心安体舒。神气日王。一日。索笔书偈曰。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耕牛大可怜。打叠身心早脱去。免将鼻孔被人牵。见者怪之。夫人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适我愿兮。何怪之有。其年九月。示疾。至十二月。一夕语侍者云。吾已神游净土。面礼慈尊。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得生其国。至如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十六观经所说。无二无别。到者方知。非可以语汝曹也。侍者呼思恭至。语其故。乃相与合掌诵佛名。至明晨。右胁而逝。三日而殓。家人辄闻妙香。及茶毗启视。面如生时。年三十六。初。思恭未知佛法。夫人实劝发之。平居接待诸亲属。恩意周至。卒之日。外内哭者皆失声。至有炼顶灼臂以荐福者。绍兴三年。待制王以宁亲得之思恭。为广平夫人往生记(乐邦文类)。
吴氏
都官员外郎吕宏妻也。宏素明佛理。与吴氏合志清修。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其一颇好禅。俄而得疾。谈笑坐逝。如委蜕然。其一奉戒刻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一日。忽见金莲华现前。其上双趺隐然。数日见膝。又数日见身。又数日头面悉见。相好具足。其中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已而宫殿树林。皎若指掌。清净男子。经行其际。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问曾闻佛说法否。曰我但得天眼。未得天耳。佛所说法。未得闻也。顷之。自言往生时至。遂化去。吴氏事观音甚虔。室中列瓶数十。注以净水。日诵大悲咒。辄见观音放光入瓶中。有病者。饮水辄愈。其水积岁。色味不变。虽大寒不冻。故世号吴氏为观音县君(净土文)。
龚氏
钱塘人。孙忭之母也。诵弥陀经。常持佛名。一日有疾。请清照律师至。称说净土诸庄严事。语未及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常持佛号。顷之。梦龚氏告曰。吾已生净土。却后七日。汝当来也。及期亦逝(佛祖统纪)。
孙氏女
亦钱塘人也。常持佛名。兼习梵咒。已而有疾。请清照律师至。告曰。久病厌世。安得脱离五浊。受诸妙乐乎。师为称说净土因缘。女大喜。其夜梦师授药一盏。服之。脱然病愈。后三日。语侍人曰。迦叶尊者在此。大好金莲华座。吾其行矣。结印而化(佛祖统纪)。
郭氏
名妙圆。仁和人。清照律师之妹也。长斋诵佛名。课法华弥陀二经。兼行方等忏法。每谛观落日。注想西方。忽闻空中声云。郭妙圆决生净土。尝往律师所。作。系念会。斋百僧。临终请师说法。即时坐脱(佛祖统纪)。
施氏
钱塘沈铨妻也。与夫同修净业。请照律师依观经。绘九品往生图。以资观想。平居供佛饭僧。印施般若经。建径山天宁诸寺殿。所有善功。悉回向净土。与夫先后化去。皆见化佛垂手。面西而逝(佛祖统纪)。
王氏
明州人。日持金刚经。怀孕二十八月。羸瘦日甚。偶倚门立。一异僧过之。谓曰。汝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刚经千卷。王氏从之。又斋千僧。诵金刚经千卷。至夜三更。见金刚神以杵指王氏腹。及觉。已生二男在床矣。王氏遂持斋。诵经不辍。年六十一。暴卒。二使者引见冥王。自供从幼持金刚经。王赐金床。命坐殿侧朗诵一遍。王问何不念咒。答云。世间无本。敕鬼吏于藏中取咒本付王氏。嘱曰。汝至阳间。展转流通。切勿遗坠。汝向后寿终。径生极乐世界。不复来此处矣。王氏遂还。后至九十一岁。无疾坐化。其补阙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诃。事在绍兴九年(金刚证果)。
王百娘
明州人也。少孤。既嫁而寡。依其舅舍人陈安行。从之官舍。绍兴二年夏。忽病喑聋。有所欲。但书之纸上。安行教令归诚观音大士。百娘遂晨夕礼拜。一日假寐。忽睹大士现身。示以修行捷径。令日向西方作礼阿弥陀佛。因授以偈曰。净土周沙界。云何独礼西。但能回一念。触处是菩提。又云。可普劝人诵持。未逾月。二病顿愈。安行谓其念力纯至。应答如响。为镌其事以广其传(夷坚志)。
邹氏
鄱阳焦德一之母也。平昔好善。寡言语。不谈人是非。唯笃志奉佛。壮岁苦气疾。屡发。一日在堂中。见一物从空而下。坠于坐隅。跳踯不已。取视之。乃崇宁当三大钱也。邹氏以为祥。佩之衣带间。自是三十余年。未尝有疾。年八十四。忽失钱所在。晨起命妇子具汤盥沐。合掌敬礼西方。趺坐而逝。事在淳熙十二年(夷坚志)。
李氏
饶州德兴县董性母也。淳熙十二年五月。患腹疾。日殆。至七月九日。夜半气绝。翼日。将就木。既旦。忽欠身起坐。言曰。吾始入冥。行旷野数里。入一城。闻人声嘈嘈。而眼界绝闇。无所睹。自分必死矣。因念言。吾受持普门品三十年。今忽入鬼录。佛如有灵。当来援我。遂大声唱救苦观世音菩萨。仅百声。俄有人挽其左臂而行。至三十余步。渐觉光明如昼。见一妇人相好端严。璎珞被体。璀璨照耀。香气馥然。心知菩萨示现。遂跪而乞命。菩萨曰。尔数已尽。缘素有善根。故来相援。宜急归。更半纪复相见。吾方作礼而起。则菩萨渐远。向西方而去。遥见幡盖前导。金碧眩目。顷之。乃隐。不觉身之在此榻也。自是病愈。其后五年。为绍熙元年。八月十七日。无疾坐逝。性为文记之如此(夷坚志)。
朱氏
名如一。钦成皇后之侄。明州薛生妻也。年二十余。即素服斋居。虔修净业。尝以黄绢。请善书者写法华经绣以碧绒。针锋绵密。点画较然。阅十年而成。中间唱礼佛名至八万四千。复绣阿弥陀佛观世音像。习法华经。三月成诵。次阅华严般若楞严圆觉。俱能通利。又镌木为图。劝人诵阿弥陀佛。受图者满十万声。为回向西方。所化至二十万人。寻结庐墓旁。一室奉佛。一室宴坐。一室书经。给侍惟一婢子。甘苦共之。绍熙四年春。尽斥卖奁具。为三日会。饭千比邱。合缁白万人。共唱西方佛名。建宝幢。装所绣经七轴。并书会者姓名。送罗睺罗道场僧堂供奉。十二月。示微疾。垂瞑。辄起趺坐。薛生曰。我家无是法也。请就寝。遂右胁而逝。年三十七。僧宝昙过罗睺罗道场。展所绣经。审其事。为之传(乐邦文类)。
程氏
乐平徐熙载之母也。信奉佛法。年七十余。鸡鸣起。即炷香诵经。寒暑不辍。奉观音大士尤谨。绍熙四年。熙载挈二子夜渡江。暴风起。江涨。舟且覆。熙载与同舟人齐唱观世音菩萨。良久。值一巨桑触舟。挽之系舟旁乃定。到晓视之。则舟在浅沙。而巨桑已无有矣。午后至家。母迎笑曰。夜梦一妇人抱汝归来。不妄也。熙载以前事告。辄相感叹。自是奉法益虔(夷坚志)。
王宜人陆氏
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唱佛万声。如是三十年。偶感微疾。忽闻天鼓自鸣。即面西端坐。两手结印而逝。其侄陆师寿着续净土传。表其事焉(佛祖统纪)。
项氏
名妙智。鄞县人。夫殁后。奉法甚勤。日常持佛名。有女二人。悉令为尼。尝预治一棺。及将逝。谓其女曰。吾欲坐脱。如此棺何。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遂讽观经上品章。转身西向。两手结印。微笑而逝。事在绍定六年(佛祖统纪)。
沈氏
名妙智。慈溪人。归章氏。幼而长斋。日课佛号。既嫁。笃志不变。怜悯有情。周其冻馁。已而得微疾。念佛益切。忽见阿弥陀佛。踊现虚空。菩萨圣众。左右围绕。放白毫光。至行者所。若长虹驾空。千灯普照。顷之。吉祥而逝。事在端平二年(佛祖统纪)。
钟婆
嘉禾人。日诵阿弥陀经。兼持佛号。垂二十年。一日语其子曰。西方众圣。遍于虚空。大白莲华。光明普耀。吾其行矣。端坐耸身。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梁氏女
汾阳人。少而盲。遇一少门。教持阿弥陀佛。越三年。两目忽明。女持佛名不辍。一日见空中。幡盖下临。佛及菩萨同来接引。遂化去(佛祖统纪)。
黄婆
潮山人。专持佛号。兼诵法华金刚二经。偶病下痢。自知时至。便却食。日饮水数盂。一夕。邻庵僧善修。梦婆来别。云。将往西方。越二日。西向念佛。端坐而逝。红霞烂然。覆其屋上。里人皆见之(佛祖统纪)。
崔婆
淄州人。东平梁氏之乳媪也。为人朴愿。早断荤血。主母晁氏。留意禅学。婆在旁。惟日诵阿弥陀佛。未尝有间。亦莫计其数。年七十二。下痢。持念益力。忽唱一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为有莲华步步生。或问婆何时当去。曰。申时去。已而果然。茶毗时。舌独不化。若莲华然(往生集)。
陶氏
常熟人。丧偶独居。常持普门品。梦白衣大士。以莲华授之。又梦梵僧授经一卷。启之。乃阿弥陀经也。既觉。取经诵之。宛如夙习。一夕室中有光。朗然若昼。阿弥陀佛。现身立经函上。由是持诵益虔。经卷上舍利迸出。积至合许(佛祖统纪)。
李氏
上虞胡生之妻也。夫丧后。日诵佛名。及阿弥陀经。夜以继昼。声彻内外。凡十余年。一日方端坐念佛。有僧现前。覆以绯盖。曰十五日子时。汝当往生。问师何人。曰汝所念者。李氏遂别诸亲故。至期。异香郁然。光明照室。端坐而逝。七日茶毗。齿舌目睛皆不坏。舍利无数。次日。茶毗处生一华。色白。周圆二寸余。莫知其何名也(佛祖统纪)。
盛媪
钱塘人。日诵佛名。兼课观无量寿佛经。无何。得病。一日起。命左右具汤浴毕。面西端坐。问左右。曰闻磬声乎。净土众圣且至。已而合掌微笑曰。佛菩萨已至。金台现前。吾其行矣。言讫而化(佛祖统纪)。
黄氏
明州人。早丧夫。还家依父。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屹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晨起验之。生莲华一朵(佛祖统纪)。
王氏女
吉安人。少慕净业。日诵弥陀观音金刚诸经。母病亡。将敛。流血被体。女誓曰。若我孝心真实。愿母体不生臭秽。誓已。流血即止。及敛。即之。绝无秽气。已而父娶继室。与同修净业。一日。女得疾。请僧说净土观门。俄起索衣。吉祥而卧。手揽观音像前宝幡。奄然示寂。将敛。继母筛灰于室。出莲华数朵(佛祖统纪)。
楼氏
名慧静。寺簿周元卿妻也。尝阅传灯录。发明见地。已而归心净土。念佛不辍。晚年得疾。忽见莲台现前。化佛无数。异香满室。顷刻而化。有女名妙聪。因母发心。亦笃志念佛。病中请僧行忏。恍惚见己身着新净衣。升七宝楼阁。绕佛作礼。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现前。西向右胁而逝(佛祖统纪)。
周婆
太平人。早修净业。至老益虔。一夕。胡跪。称佛名。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振锡而行。婆在其后。须臾之间。冉冉腾空。向西而没(佛祖统纪)。
朱氏
霅川人。持佛名者三十年矣。兼持金刚经。开卷时。每谓众圣监临。不敢踞坐。忽断食。日饮水数盂。阅四旬。梦三比邱手执莲华。谓媪曰。吾先为汝种此华。今日当开。故来迓汝。既觉。请僧同唱佛名。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裴氏女
汾阳人。清净自居。专志念佛。临终。索火焚香。言佛来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华飞坠。安坐而化(佛祖统纪)。
孙媪
明州人。孀居三十年。日常念佛。兼手制衣衾袜履。施诸比邱。一日微疾。梦至忏堂。身挂缦衣。随诸比邱。经行绕佛。既觉。沐浴更净衣。请僧行忏。亲诣佛前。诵阿弥陀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寂然坐逝。空中奏天乐声。闻于远近(佛祖统纪)。
秦媪
名净坚。松江人。志慕大法。厌恶女身。与夫别处。严持戒律。晨夕修净土忏仪。礼佛千拜。兼阅华严般若法华光明诸大乘经。日无虚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于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统纪)。
蒋十八妻者
海盐人。中岁与其夫断除爱欲。日诵大乘经。历四十余年。一日。各洗漱更衣。炷香唱佛名。并书一颂而逝。蒋颂曰。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犹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皎洁。一切永断。无有言说。四十年来。脱离嗜欲。惟阐大乘。朝诵暮读。今朝摆手西归。自有现成果足。其妻颂曰。看过莲经万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缘。西方自是吾归路。风月同乘般若船(闲窗括异志)。
沈媪
钱塘人。持佛号十余年。日益精进。尝属画师绘八尺阿弥陀像。及有疾。安设床前。晨夕系念。并请僧同持佛号。忽语众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当乘之。遂耸身前席。众唱佛益力。媪曰。念佛功德。已登莲台。吾其往矣。遂瞑(佛祖统纪)。
孟氏
醴泉人。既嫁。得痼疾。有僧教以专持佛名。行之三年。忽谓夫曰。可急报诸亲属。吾将去矣。已而送者毕集。孟氏焚香。与众唱佛名。顷之。见一沙门振锡空中曰。汝当往生。俄而幡盖翩翻。佛与菩萨。同时俱至。遂化去(佛祖统纪)。
陈氏
吴兴人。受持斋戒。以禅诵为乐。持佛名者三十年。兼诵法华经五千部。金刚弥陀二经。各五千四十八部。一日不食。家人问何欲。曰。欲求见佛耳。遂右胁而化(佛祖统纪)。
胡媪
名净安。会稽人。专修净业。礼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每一相好。各礼一拜。如是者四度。偶得微疾。见佛来迎。安痒坐逝。路人皆闻空中乐声。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周氏
嘉禾人。适孙氏。与舅姑同修净业。感室中佛像现光。香华盈案。或空中现诸佛菩萨。时闻天乐。或闻空中诵经声(佛祖统纪)。
李氏女
江陵人。父名元宗。女年十三。梦一梵僧谓曰。汝有善根。何不持诵金刚经。世间人日诵是经一卷。阳间增寿。命终即生天。若能究竟般若。直到涅槃彼岸。即或未达经意。阴府亦不能拘录。当受种种胜报。女信之。遂日诵金刚经三十卷。年二十四。不愿有家。忽患伤寒。三日卒。冥王云。此女有般若功。即放还。临去。王嘱曰。汝父造业。已减寿二纪。缘平日好取生鱼作鲙。今有鱼七千余头。诉冤索命。归白汝父。每夜梦落网中。昼则头痛。此鱼冤也。女还白父。元宗大惊。遂偕往天宁寺。斋百僧。断荤酒。手书金刚经四十九卷。书毕。元宗忽梦数千青衣童子。向之拜曰。我等负冤日久今蒙写经功德。咸乘善力。出离苦趣。生善道矣。君既释冤。又当益寿。元宗自此持诵益?。寿至百二十岁。无疾沐浴坐逝(金刚证果)。
王迪功妻
奉佛甚?。日诵金刚经。迪功好猎。一日猎罢归家。值其妻诵经。要迪功同诵第十五分。未终卷。即舍去。后五年。迪功中风。经年卧床。一日为二使者追去。见阎摩王。王怒责曰。汝受爵禄。不知修善。却好杀害生命。减算绝禄。不足蔽罪。令狱吏驱八镬汤。鬼吏检簿告王曰。此人杀业虽重。生前曾与妻同念金刚经一分。合免罪放还。王敕于镬汤内取一杓汤淋其背。使知警戒。遂放还。而疽发于背。痛不可忍。呼妻佛前代誓。不敢再伤物命。且愿手书金刚经。终身受持其夜梦一僧手摩其背。三匝。天明。脱然而愈(金刚持验记)。
蒋氏女
上海鹤沙人。生当元季。年十三。梦白衣大士摩其顶曰。汝有身毒国夙缘。当离尘八道。为授五戒。名曰道本。女觉。白其梦于母。即绝荤血。日诵梵经。越八年。告诀于母曰。某月日当逝。请剃发。服比邱尼服。从之。至期。沐浴坐化。时至正十四年三月廿八日也。茶毗日。五色光起。舍利如凝脂。异香经日不散。送者千人。莫不叹异(五茸志异)。
郑氏
名净安。钱塘人。常持佛名。偶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西行有期。毋得自怠。已而佛现在前。身真金色。即起面西端坐。有子义修。已出家矣。召之。令讽阿弥陀经安然而化。其女夜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矣(佛祖统纪)。
周婆
鄞县人。精修净土遇岁首。常持不语戒。昼夜端坐。尽月而止。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莲叶遍覆市衢。己手执数珠。经行叶上。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宝盖幡幢自空中来。入其门内。黎明。婆合掌。唱佛而逝(往生集)。
张夫人者
不详其里居。晚而长斋。日诵西方佛名。年七十九矣。每夜坐息烛。四壁放光。现诸缨络。临终。焚香案上。篆烟宛转。结成佛像。须臾之间作真金色。眉目若画。一手下垂。若接引状。篆烟甫消。而夫人寂矣(净土节要)。
三空道人
不详其氏族。参天??昙禅师。提赵州无字。阅三十年。一日。复见师。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生是谁耶。死是谁耶。道人低头问讯。师问如前。道人又低头问讯。师呵曰。切忌死在这里。道人拈起念珠。曰数珠一百八。不数日。示微疾。说偈而化(续灯存稿)。
陈氏女
名妙珍。处州丽水人。父为神祠祝史。蚤夭。母更适他姓。妙珍依大母林氏以居。林疾病。妙珍刲股。杂淖麋以进。疾有间或以告林。林悲泣自怼。疾复如初。妙珍则卖衣走佛寺。作诸禳禜事。皆不应。乃然香右臂上。稽颡吁天。乞以身代。至正四年四月壬申。夜梦一丈夫。冠乌纱巾。服青布袍。来告曰。尔勿忧。能剔肝以食大母。则愈矣。问欲剔将焉从。丈夫指右胁示之。且俾吞红药半丸。吞已遂觉。甲戌。妙珍复具汤沐浴。露祷上下神祗。时天雨。至妙珍身。独不沾湿。遂持刀视胁下。见红痕若缕。长可三寸许。就痕间剖之。血滂然流。再剖之。了无所见。妙珍窘。乃掷杯珓卜于神。俯身拾之。而肝忽出。下悬。亟刃之。置几上。自誓云。倘大母得生。愿(终身)持菩萨戒。不复适人矣。切肝。杂笋烹之以进。林食之而甘。其疾顿愈而妙珍创甚。几殆。复梦神语之曰。无伤也。但练纸作灰傅之。从其言。创合如初。时妙珍年十四矣。后三年。林以寿终。妙珍造塔瘗之。复然顶申前誓。为优婆夷终其身。八年。郡录事高明来上其事。部使者高履闻于朝。诏旌其门。仍月给粟一斛(护法录)。
善女人传卷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