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常礼举要讲记》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什么叫安座呢,你这屋里,有的是座位,让客请坐,坐哪个地处呢,这就叫安位。坐席是必要的,到了后来,通变的方法,在桌上摆上客人的名字。这是变通方法,主人都定好了位子,就按着次序坐,这你要懂。
客人上你家去,你把客人往那里安,这个位是上座还是下座,你都不懂,你把主客放到下座去,你认为是上座,为什么呢,你平素就没受过教育呀~这还要说什么呢~再没受过教育也二十多岁了,所谓「冠而字之」,你成年了,二十年来你都没看过吗,你家没有椅子、桌子、上座吗,吾这话就不好听了。你活了二十多年,你那个家庭是什么家庭,这你想想~现在是乱七八糟都在那作梦。
从前人懂这个,客人进去一看,主人手足无措,心里就耻笑我们,不但耻笑这个人没家庭教育,还笑是谁负责你的教育呢,父母~这句「没家庭教育」连着笑两代。想想,所谓「污辱祖先」,还不是这些话吗,现在说句苛薄话,有人说:「孝、弟、忠、信、礼、义、廉」就完了。上一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一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就样就对完了~ 这有什么不好呢,吾讲过的,你听过的,你就明白了。吾是佛教徒就不该讲,你
60
再叫吾讲两次,那吾就不愿讲了,就没法子了。
咱上次讲的「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吾也不再讲,你们今天谁愿意答覆我那一句,吾再讲这个。
要教到几时啊,白了胡子还是书呆子~上学无非是学办事,会办事虽然没读过书也能行。论语先进篇,子路说过:「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而后为学,」大家知道吧~四书都讲过呀~子路有政治才能,孔子劝他读书,他说:「何必读书而后为学,」,你们是年轻的,你学了几天,吾学了时间可太长了~吾还没忘呢~朱洪武做皇上什么都懂,问他为什么,乃夜梦五经。晚上做了个梦,五经四书都念通了,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哄人的话,胡说八道也得说出个道理。 客人来访,这必得「安座」,不是酒席那个座,平素在家你得懂得让客安座。不要让客到下座,否则自己找难堪了。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室内有他客」,这是说会客,你上人家里去,还有其他客人,人家上你这里,你屋里早先有一个客人。这一条是指两方面。
「应与介绍」,他两人不认识,都在你这个桌子上坐,你跟这谈话又跟那个谈话,他两人都隔了一层,礼貌上必得介绍介绍。介绍的功夫,这个大家必得注意,「先介幼于长」,懂这一句就行。介绍时看那一个年长,那个年轻,把这个年轻的,姓什叫什地介绍给长者,说了这一句就可以。下头再说这几句,虽不是博士卖驴(参见「访人」的第十二条),但也是多说话了。现在这个时候有什么法子,不能举一反三。
「介卑于尊」,地位低的,先介绍给地位高的。
「介近于远」,你家在中正路,我住在南屯,都在台中,你介绍时,若客人住成功路(靠近中正路),则先介绍那位客人给我。你与他近,我住南屯较远,这与上句一样。
若「同伦则介前于后」,先来屋里这个客,就算半个主人,后来就算是客人,怎么介绍法,介前于后。
61
吾虽然编的很浅,但吾采取的书可不浅,都是礼记上的。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来了客人,最低限度倒杯茶,还有摆水果、摆糖,这是常有的。台湾从前都讲究这个,吾来了就是这样。「敬茶果先长后幼」,你可别按前面规矩,介绍远的、介绍近的那个规矩。谁的年纪大,敬茶就敬那个人,先敬远客,后敬近客,将前面的规矩反过来就可以了。譬如,台北客人来莲社,你们倒茶,吾是老师,当然先倒给吾,可是吾没敢喝。外头来了也是老师,你却倒茶先敬吾,后及客人。吾说过多少次,必须「先生后熟」,他是生客,我是熟客。
让酒或让茶,都讲究礼貌。礼貌是动,动就是礼貌,不动就是安,一动就是不安。安然自在,在家里行,凡是有客上你家,你安然自在,就是架子大,不肯理人,这话可懂了,所以是必得动作。让酒,从前很讲究,主人拿着酒壶到熟客那里先敬酒。这个礼,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不能怨你们大家,你们没受过这个教育,能怨你们吗,这怨谁,家庭怨父母,学校怨老师。三字经里的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有责任的。
譬如吾是主人,头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这头一杯,要站起来接受,礼尚往来,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皆非礼也。头一杯,主人已经站起来,人家敬你,你不站起来吗,让茶呢,头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来,也得双手举杯说:「请喝~请喝~」客人要察言观色。第二杯,主人又站起来了,客人这时要说话了,好~我们大家起来回敬主人。主人说,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请坐,别再劳动了。再下一杯,主人若起来,就可以请他坐下。你要起来,我们大家都起来。懂礼貌的,这时往下坐,举让举让就可了。如若你怎么说,吾必得站起来,这个叫固执不通,这种酒宴吾受不了,唱一回就站起一回,这个样子吾受不了。
佛家规矩,吾给大家说,要行三顶礼。受戒、受律、见了法师,不得不顶礼。一顶礼,法师说:「一礼」,就一礼,绝不必跟他二礼、三礼。你若必得二礼,三礼,依礼上说就麻烦了,「恭而无礼则劳。」无论什么事,中国学问讲究适中~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譬如吾是主人,头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这头一杯,要站起来接受,礼
62
尚往来,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皆非礼也。头一杯,主人已经站起来,人家敬你,你不站起来吗,让茶呢,头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来,也得双手举杯说:「请喝~请喝~」客人要察言观色。第二杯,主人又站起来了,客人这时要说话了,好~我们大家起来回敬主人。主人说,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请坐,别再劳动了。再下一杯,主人若起来,就可以请他坐下。你要起来,我们大家都起来。懂礼貌的,这时往下坐,举让举让就可了。如若你怎么说,吾必得站起来,这个叫固执不通,这种酒宴吾受不了,唱一回就站起一回,这个样子吾受不了。
佛家规矩,吾给大家说,要行三顶礼。受戒、受律、见了法师,不得不顶礼。一顶礼,法师说:「一礼」,就一礼,绝不必跟他二礼、三礼。你若必得二礼,三礼,依礼上说就麻烦了,「恭而无礼则劳。」无论什么事,中国学问讲究适中~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客去必送致敬」,客人要走要行动了,我们主人能坐在那里,让客人说:「不送哦~不送哦~」那是客人给你太好的教训。你必得送他,吾给你说。有人认为「送你嫌关系疏远了,不送显得密切」,你看,这是什么话,这个你自己想去~所以世故人情不是一件很容易之事。必得致敬,这是普通的话。
下头是特别的远方客,上头是此处本城的客人。远方客,你送到那儿呢,大门、二门,你听明白,你必得送到大门外。现在没有大门,不能在塌塌米台子上就送行,必得送到外头去~如灵山寺还有个院子,虽没有前门,要送到后门去。当家师送客到墙角,因为有其他事的原故,而客人坚请留步,又有年轻出家人愿意代送,这就可以了。
可是远方客则另当别论,咱们又以灵山寺来论,因灵山寺地处你都知道。那里来的客呢,台北来的客~到了灵山寺谈事,谈完了,你不能送到门口就完了,那可不行~台中的客人,你可以送到大门口外。台北的客人可不行,你得送人家到车站上,懂得吗,
这些东西愈研究愈有学问。如果他自己备有车、马,一定要走到门口,他还不上车,他要是不上车或不上马,牵着走,你就跟着送到城外。乡下与城里又不一样,要送到庄头外。在庄头里,客人不上车、不上马,他就是懂礼的人。到庄
63
头外了,请你上车或上马,因为你客人不上车,我主人不好回去。主人若说:「还得送」,当然那个客人就会劝你回去。主人说:「那你不上车、不上马,我不能回去。」你说这个,他只好上车或上马,这都是礼貌。
吾给你说,这一点要是学不好,在本国难看是小事,要在国际上是失去全国的礼貌,说:「中国人不懂礼貌~」一个人错误,让全中国脸上抹层灰。干什么必得问,干什么你得学,学礼呀~同学们,吾对你们是爱之深、责之切,不爱护你们,吾给你讲这些东西干什么,为着叫你得好处。
学什么东西,要学开悟,先学警觉。人家还没动作,脸色一看就知道,察言观色很重要。这个不会就没警觉,没有警觉那就没办法。你说读书为了开悟,好难了~好汉吃亏不退心,吃了多少亏还是往前干,吃了亏都是长学问,下回什么就都懂得了。若不是人才,一碰钉子就不能干,一干就碰钉子,碰钉子碰到死??入殓。你看历史,张良与韩信,张良比较知人情事故,所以能逃过劫难。韩信逃不过劫难,这怨谁呢,所以古人说:教书很少下十八层地狱,因为多下十九层。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远方客专来」,那时乡间没有旅馆,远客来了,照例地问问:「您还预备上那儿去,」如非路过,要赶紧给人准备屋子,人家晚上能到那里去呢,咱们没有屋子,也要准备房间给人家,或者有旅馆,我们帮他开旅馆,没有则要在家中住下。或者邻居有闲屋,但大家听明白,不可把自己客人让到邻居家中住,你自己去借邻居屋住,除非客人与邻居够上十二分交情,否则不能把生客往邻居家安,这不是简单呀~
当然客人来了,要先请吃饭,客人一定会说:「我吃过了,我吃过了」,你当然要问:「在那里吃过,」有些人会饿着肚子不说。即使吃过中饭,咱要说:「一路上辛苦,晚饭提早」,这是人情事故。
咱们厕所如不干净,赶快清洗清洗,领着客人大小解,这也是人情。家中浴厕方便,就请客人沐浴,不方便也请洗脚,一盆洗脚水可得预备。夏天当然要洗浴,冬天一天、两天不洗也行,但预备一盆温水洗了脚,脚温暖了,才容易睡觉。这领导沐浴,最起码要准备洗脚水。
64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他自己有车有马很好,自己没车没马,你要送他到车站。你要不信,你看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上黄鹤楼,念过嘛~李太白这么狂的人,送客还送这么远,你的架子比李太白还大吗,李太白在经典上叫杨贵妃磨墨、叫高力士脱靴,气势狂到这种地步,送客却还这么恭敬。你念的诗上那儿去了,客人开了车,你才回来,车不开你就别走~
以前科考没这么容易,有人考到五、六十岁,还叫做童生,人称「老童生」。吾给大家说,那个时候的童生,成了秀才就不叫童生,那就是副生了。那个时候有副榜,正榜没有他的名字,副榜上有名字了。副榜上考个第一,这虽然没什么名字,副榜是第一,这时好几县都知道他,这个人就闻名。那时候的副榜,比起现在的文学博士,有如天地旋隔,不能讲了。
跟大家说这个,你要明白。像吾这样的人物,就不敢跟人家比,吾说实话~
那么今日之下,咱们学了几天,够学分了,其实什么也没有,也不知够了什么学分。咱不懂得的这个东西,所以是弄得不成话说,完全是上欺下骗,糊里糊涂一套。你们诸位非得自己用功不行,最低限度,这个「经典」,人生必学,什么是人生必学呢,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就在四书里面,四书扎住根,五经也是以四书最根本。四书是树根,六经是树干,二十四史是树条子,给大家说吧~ 树根很要紧,要这么想,那又坏了。没树根,树条、树叶也不长,树上头若没树条子,叶子,树根也烂了。这个在学校学植物都知道,长起叶子你就剪,这个树根就烂,就完了。
这个二十四史咱们谈不到了,今日之下咱们怎么样也办不到。最低限度,吾讲吾的,你们诸位要多少地想进一点步,吾也没功夫讲,吾是快死的人了,你们诸位自己修去。爱修不修在你,咱们诸位是朋友,只可劝你们诸位,最低限度你得把这部《通鉴辑览》读完。这就好比我们在吃饭,《通鉴辑览》好比菜汤,诸位吃饭要是什么菜汤也不要,光吃白饭,有几个人能吃下去,总得好好地吃菜汤,
65
没菜汤不行,有菜汤,饭才能吃下去。
咱们说实话,他们怎么着提倡,贴标语,劝人忠孝节义,都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没根有什么用处,你们诸位知道,说国家的三民主义,第一条「民族主义」就扎不住根。咱们民族,族发在什么上,谁能讲得上来,有的学生说我懂:「在血统上」,血统是条件之一,亲兄弟一个父母生的,一个胎胞生的,这个血统一点都不错了吧~今日之下,很多兄弟分家,为了钱财打官司。不但是同胞兄弟同一血统,现在都有人杀父母、打父母,这血统有什么用处呢,
民族主义除血统以外,再找,找什么,这就讲不起来。这个东西难说了,现在只要洋人想拿我们一块地,我们之中有十分之四真正爱国的人就不错了,你行吗,你说:「我听过文天祥正气歌」,吾给大家说,今日之下这也绝对不能讲了。你会问:「你怎知道,我们学校教授都有讲过。」这正气歌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他没有看过历史,他怎么能讲正气歌,绝对是无法讲。
你们说:「某人数典忘祖」,这是骂人的话。吾给诸位说,能数典忘祖就是好的。这话怎么讲呢,数典、忘祖是两桩事情。把古书经典都查了查,忘了他是怎么回事情,至少他还有典呢~现在连「典」也没有,忘祖是当然的事情,连典都忘了。就说个最普通话,你开商店,不论干什么,你得有本帐,这个帐都算得乱七八糟,你干什么,能数典忘祖,那就算好人,算不错了。吾今日之下,讲古书经典,也是数典忘祖,怎么呢,你不信你考考吾,二十四史吾不能读熟,记不大清楚。你要说这部《通鉴》自开头一直到底,差不多的事情,里头那一些奏折,吾也背不下来,可是那些要紧之处,吾说得上来。为什么,人老了,都忘掉了,人老了就糊涂了。现在还糊涂一半,十分之中才糊涂八分,还有二分明白,要没二分明白,吾就不能在这讲了。
你不信,你不必活到九十多,你活到八十岁,再请你上台坐在这儿讲书试试,你讲着张三,讲着讲着,讲到李四的身上,走了模样。怎么个走模样,因为你已经糊涂了嘛~虽然是乱七八糟,在梦里不以为是乱七八糟,他认为是很对,不但是在梦里认为很对,醒了以后再想这个梦,还说:「那里那里,该怎样」(雪公讲至此,自己也笑了)。醒了还是做梦,到了这个样子。
66
吾给诸位说,真正多数人不会以为:「你是台湾人、你是福建人」,可是现在住在台湾地上,你离了台湾这块地上,你不能生活,这个懂也不懂,现在你在这住十天,这台湾土地就是你十天的再生父母,说这干什么,真懂这个,就绝不听马克斯。共产党与我们有什么关系,那不是我们中国学说,也不是我们中国人,信那个干什么,信别个国,叫个洋爸爸,他还当洋爸爸;共产党他来,叫他爸爸,他还不当。国家不在根本上栽培,光说共产党不好,这个不中用。共产党对我们好又怎么样,现在共产党在内部完全变了手段,今天东,明天西,乱七八糟。 「狗」,吾给你们讲过。有人很穷,牠两三下就可适应这个穷主人,可以看门,待了多少年。或是那一家主人对牠不好,一进门就对牠打,也没得吃。某一家愿意对牠好,喂喂牠,晚上叫牠看门去,狗就是饿死也不会上对待牠好的那家去,帮他们看门。猫行,狗不行,所以狗是朋友。今年是狗年,吾也是狗尾。
总而言之:「博我以文,约之以礼」,《常礼举要》这是一个简略的礼,你不会这个礼,那个「文」也学不进去。
未、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将远行」,你是台湾人,你要是出远门,从台中上彰化,这谈不上。远行,是离开台湾地,不是从台北上台南。
「必辞亲友」,还得以时间而论,要从台北上台南,你今天去了明天回来,这个用不到,不说说会产生误会。你若是从台北到台南做事情,给公家办事情,身不由己,不能够几天就回来,总得一年功夫,这就得辞亲了。
「必辞亲友,祭祖辞亲」,这有两方面,说的是中国的风俗,在家每年都有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有祖宗的忌日,都得祭祖,还有家里面的父母兄弟生日作寿,「三节两寿」(案:一个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传统节令,和二老生日,需操办庆贺)都是家庭的规矩。你这么一出去,一年不在家,就一年啦,也无法对父母朝夕承欢,也不能祭扫坟墓,这是基本问题。甚至于亲戚朋友有什么事情,你也不能去帮忙,都有关系嘛~
67
中国的学问,变得有上有下,可都是由近及远,这是权变办法,什么权变办法呢,先辞亲友,要到那里去一年两年才回来,临走的这一天,比如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到明天一早,家人团聚,向祖先牌位行礼。头一天,先上坟,在家这一晚上就是辞亲,这是从前有的话称做「暂久之别」,这个吾都亲眼见过,现在都不行了。
今天搭火车去,明天就回来了,就不必来这一套。因为有这一套就觉得奇怪了。这是最低限度,要离开台湾到国外去,三个月或二个月,就得行这个手续。常去又另当别论。
讲到这,有人会疑惑说:「你讲这个,都不一定啊,」万事都不一定,给大家说明白,万法无常,都要看临时情形而动作。
这是一条,达到目的地便行了。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到了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你跟台南没关系,到那做事情,你是台北人到那儿去,与你有关系的人,你就去拜访他。没有关系不要看,有关系的要看。
拜客很要紧,比如,那儿有议会,你要不拜客,你到人家那儿办事,你这单位与那单位见了面还不认识哩,不认识,他们要是看了你没礼貌,你没来拜,到时候就不帮忙。这是必须的,后头还有~
真正在这儿做事,除了拜客以外,还有别的举动。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办完了事归来,或者事没办完,临时回来看,隔了一年多。归来必谒亲友,回来何必看亲友,这话并没有说全,也没法说全,是分情形讲。你要在外头呆得久,回来不但是拜亲友,还得上坟,前面有祭祖、辞亲嘛~回来就算了吗,你看历史,一个民族重视五伦主义,一定不会亡。上至父母,这是血统关系,与不认识的人结为朋友,最低限度这是人伦,论语有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朋友。这五伦能联络、团结就了不起了。
吾看京戏,吾也看现在的小说,不光看以前中国的小说,现在中央日报副刊上的《九扣连环》吾就看。那个文章,吾看那一篇,吾几几乎乎站起来,给他三
68
鞠躬,何必这样子呢,为什么,这个人的文学太好了。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以为文学有什么好处,他不知道好坏,无法分辨。《九扣连环》,简要详明,人情世故都透辟,这是一。二、连说话、动作一切一切修养都非常到家。这还不算~说出那个话,行出那个事来,那真真是贤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要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来在学校当训导主任,那学生福气大了,怎么呢,经师现在没有,从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经书的人很容易得,人师难得,光会讲没用处,你得自己身体表现叫人看。再说,有些教授与同学打方城,打麻将,这是太不成话了,这怎么教学生,
现在咱看文章,古文有些文章有做得很好的,要「不以人废言」。可是得另当别论,曹操做的文章吾不看,秦桧、曹操这些坏东西吾不看。曹操、秦桧早就死了,现在还有比曹操、秦桧他们还坏的人,文章做得也不好,做得就算是再好,像曹操的文章很不错,他的儿子也很好,天下之才一石,他的儿子占了八斗,咱们连一粒也够不上,这么好的文章,吾就是不看。文天祥做的文章比这些人不行,唐宋八大家里头也没有文天祥。可是他那文章,念之另有味道。吾今天看的《九扣连环》这小说,怎么比得上唐宋八大家,吾看有些地方超过唐宋八大家,它是事相超过。这个小说有什么好处,能以正人心、正社会。你真看了这本小说,绝不在社会上搅乱大家。
回来必谒亲友,可是不讲父母,这话怎么讲,你大家想想~父母要紧,还是朋友要紧,比如这边父母,这边是朋友,都是五伦,我都恭敬,他俩人要是起了冲突,我是袒护父母呢,还是袒护朋友,吾找根本,吾先恭敬父母,这还用说吗,抛了根,那不是人是畜生不如~国家对学校学生有这种讲法,同学怎么会学坏路了,
「或略送土物」,刚从远地归来,或可送土物给亲友。有云:「千里送鹅毛」,鹅毛这半块钱也不值,可是你没鹅,人家远处有鹅,在乎人情,在乎心意,你得表现表现。
这三条算是说完了。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69
你看第四条,远行之亲友辞行。这不是自己,譬如咱们这些朋友、亲戚他要出门。也得看远近、时间长久,也得分这个。
远行的亲戚,人家也懂礼,他上这儿来辞行,辞行不是说:「你走了,好~你走了,回头再见哦~」人走前先跑到你家来,上门是客。这得问:「那一天走,」他不会说我还没定个日子。你不要慌这个,今天他来,不会当天就去,没这个道理,不好看嘛。第二天去远行,他怕你送,但我们必得去送行,这是礼尚往来嘛~
礼貌不必一定需要物品,做种种善事,有钱也能做,没钱也能做,一个钱没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大家的心不在这上头,做那些事就没办法了。这是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他来一辞行,这个礼貌你要明白,人家一出远门一辞行,这时,你要看交情来饯行。这一条台湾也有,老朋友走了,我给你饯行,请你吃顿饭,咱们聚聚,请几个朋友陪陪他。要是交情很厚呢,不请陪客,请到我们家来,更厚道。或者是来不及请客,也要送点东西。人家临走,若不能送东西,不能请客,这另当别论。
我们可以在家里送他,或请客,或宴饯,这两条一同办了更好,不能办了,办一个也可以。甚至于两条都办不到,可是送行这一趟,我们是少不了的,这是第四条。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远方客来拜访」,举出个例子好懂,咱在台中,忽然间有福建人或日本人来拜访,是远方客。他要来拜访,怎么办呢,他要来了,「须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须回拜去,这是答拜。这像说话,一人问话,一人答覆。
「或是设宴接风」,这是指远客,来看我们,要来拜访,或是待在这住几天。他或者带土物来送我们,或是不送东西,这得看情形。不论东西多少,我们要请他,留下接风。
送人叫「饯别」,请人到咱们这来叫「接风」。这是远客嘛,上这里来,我们接风,他一路的风尘我们接他,这是个样子的。或可他来不及,他谢了,你也不能勉强他。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70
「旅人归来拜」,这是指咱们本地人,在外头做客,回来拜访我们。 「须诣回拜」,他来拜访,请客、接风的功夫,早早晚晚就不要紧了,他是回来的,过了十几天,也不要紧。
从远方回来的客人,虽然与本地人差不多,但他是来拜访,送礼或不送礼,你都得回拜。不懂的,须领教领教那些念过书、懂礼的人,你不要领教外行,向马克斯领教更不行。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人家对我们送行,或者我们走时,人家给我们饯行,这礼该如何呢,
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譬如你们诸位是台湾人,你上日本去,或上福建去,临走前,人家给你送过行或饯别过,不能说:「我到那边,等回来再说吧~」不行~你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来,先写信回家,再写给饯行的与饯别的。
这花钱嘛,当然花钱~社会上就是这样子嘛。平素省吃俭用节俭,就是预备随时报答应酬,这少不得。为什么呢,家里多么穷,人家来要帐,还可以说到明天还,或再待五天,还可以推,还可以讲得下去,这个「应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结婚,发了帖来了,我没钱,你通知人说:「你暂且别结婚,我没钱,你再待五天结婚好了,我可以给你送礼了。」这样行吗,你看要紧了吧~来了一分帖子,没钱也要卖了东西,借了钱也得办,这是在社会上的困难处,不容刻缓,这笔帐厉害极了。假使你知道这种困难,婚丧嫁娶要自己出帖子,这种事情就得慎重又慎重。
你譬如说三条事情:结婚、家里的丧事(父母的丧事)、作寿,这三条事,你说那一条都是要紧的,这得念书才明白呀~作寿、贺喜、发丧,这三条那一条重要,孟子书上有说,什么叫大事,死了父母叫大事,这个事最大。这个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从前做官与现在不一样了,不论做什么大官,一死了父母,这个官就不能做了,这个叫丁忧。为什么呢,国家有事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移孝作忠,家里的老的小的可以撇开,给国家卖命去,太平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就要移孝作忠。你要死了父母,国家必得叫你回去,国家也对得起你,百善孝为先,孝是第一。
71
这个事,现在他们懂这个啊,所以父母死这桩事情就是最大的。第二就是结婚,这比作寿还重要吗,还重要了。死父母是大事,结婚是民族主义,中国的结婚与外国的不一样,外国的结婚是恋爱。中国的结婚如诸葛亮的结婚,诸葛亮这个人才那还了得啊~当诸葛亮的太太,他结婚当然这么挑那么挑,是他老朋友给他介绍的,挑了一个最丑的女子,谁也不要的~诸葛亮他那个太太,没人要,诸葛亮要。
你要念过诗经,读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为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有这种想法,这种念书人就是糊涂蛋一个。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等那一些能力,都是他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黄承彦的小妹,长得很丑、没人要。她还谁都不嫁,什么人配给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给他去端尿盆,她都不要。诸葛亮太太是这样子的,你知道吗,
现在你们结婚不是这样子的,专挑那个心情无常的、漂亮的,就觉得很好了,今天嫁张三,明天离婚再嫁李四,你不知是后补第几个丈夫了。这都是些畜生话,吾不能讲述了。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我们来了,人家给我们接风,或者给我们洗尘。接风与洗尘是两回事,都是到本地来不走了。例如,你是台北人到台南去,你拜访台南人,人家请你的客,那算是洗尘也算接风。
你以后待在台南一天两天,必须还席。这是必须的。你不能在那边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还席,这才是礼尚往来。以后你在台南这地处,在各机关办事、开会,彼此常见面,这有关系,也是礼貌。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咱们到外国去,你到人那儿有不同规矩,言语也不一样。现在比从前好,现在有报纸,大概懂得些。吾不大出去,吾有些话不知道,普普通通的台湾话、官话,吾能懂,要说起土话,吾没办法了,到市场就没办法。
那么你说内地吧~你譬如吾是济南人,县城东边如章丘也就是几十里地而已,就像彰化与台中一样种种不同。你譬如在济南,见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
72
的,见了面都是称呼你大哥。你要是章丘人,称他大哥,那糟糕了,那他一时就不高兴,必得称呼二哥,你这个不知道就不行,称呼大哥就被挨骂,他也会打你。
你譬如山东人到北京,见了北京人,在此地见面称「先生好」,这很恭敬,可是你到北京见面称呼「先生」,那就糟糕了,「先生」是风化区里的称呼,这个你得懂得。这是吾举的两个例子。各处有各处的不同,你总得问明白,别在那里冒一句不好听的话,这很重要~
「入境」,境是还在本地、指本国而言。「入国」,就不行了,指到别国去了,那就与本地更不一样了,这不必举例子了。
昨天吾说,外国人的酒,你把它拿来尝一遍,他们赶紧拿走,给你换一个。如果你还不开窍,又尝一遍,还不算,还再第三遍,这个人连这警觉都没有。所以你上那一国去,你得问问人。你这个样子不行,吃东西就不行,他们又没筷子,拿起汤匙,这个样子喝就是不行。你都不学学这个,怎么能中用,做事就怕不中不西不南不北,叫不上来,现在就是「四不像」。你也不看小说,中国小说都藏着意思。姜子牙坐的什么东西,你知道吗,都有涵义的,姜子牙坐的那个就叫四不像。你听听这一句吧~封神榜那个书大家看不了,也看不懂。武王伐纣,那里头含着意思,里头有一个挑剔是非的叫申公豹,与姜子牙是师兄弟,申公豹是来回挑剔是非,申公豹那些事是该挑剔的,所以著书要明情理。嗨~说久了,我们还是赶紧上完《常礼举要》。
「入门问讳」,你要知道他家平素的事,现在人是不在乎了。如家中父母等等什么的,你得先问明白,不问明白,你去满嘴胡说。从前取名字都有些注意,你譬如这么说吧,古文观止你可念过,古文观止,韩文公给李贺举进士,这篇你都念过。就为着李贺的父亲叫「进」,大家妒忌他,科举考试想少一个人多一个名额,就说李贺不能下场考,怎么不能下场呢,因为下场就是个「进士」啊~他的父亲叫「进」,他得避讳。那篇文章你要给李贺答辩答辩,你答辩得出来吗,韩愈答辩理由说得很充实,甚至于打赢官司。你光学会那个有什么用处,你们有人查古文观止吗,有查,那也不错,能查到就不错,就知道吾不是造谣言~
现在吾给你说一句通俗话。你多么大的学问,你现在说白话或说些什么,多
73
少得有点理,没理就乱七八糟,那算你自己的。多少得有点理,不论多少都得有,不必在那妄作聪明,说「那个是我发明的」,那是你所见不广。你譬如头几年有个小故事,一对没主意的父子,两个人去卖驴,两人牵着驴往前走。
有个人说话了:「你这个人真笨,你父子两个牵着这个驴在路上走,驴闲着,坐上一个人,可也省力气嘛~」有道理,父亲就让儿子骑驴。
走了几里路,有个人看了说:「唉~好没道理,你这么大年纪了,他一个年轻人,他跑跑有什么关系,应该给你坐。」父亲听听觉得有道理,叫他儿子下来,他坐上。
这又走了几步,又有人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路又那么远,一个小孩子他如何跟得上,」
是啊~想想叫谁坐呢,我抱着这孩子,爷儿俩个都坐上吧~这可没话讲了。走着走着有人说:「那干什么,去卖驴,你还叫他受苦,你俩下来,别坐着压着它。」
父子一听也有理,这怎么办呢,一个人坐也不行,两个人坐着都不行。好~咱抬着吧~把这驴捆起来,两个人抬着这驴,一过桥,走路不稳,驴掉到河里,完了~
你看这个木造浴池,有三面五层,今天中央日报也有这段。这是我们中国汉书就有的,多少年的一些东西。你多么大的能力,也出不去古人的范围。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入国不驰」,入国,你要下车马,现在还是有这条。一到人家的国土,你得有礼貌,慢慢走,不妨害人,否则显得不恭敬。入国,车马不驰,人不飞跑。你到人家家去,在台阶下头,主人迎你,你得「趋」,快走。一上台子,一进门,就不须奔驰。
「入村里必下车马」,现在有火车,不按此条可以。你自己的车,不管什么,你到人家庄头上,你必得下车马来。你不下来,现在吾不知道,以前那就麻烦了。你一下来,这是礼貌啊~庄子是人家的,到人地处,当然你得有礼貌,这是必须下来的。
74
就是在本地,譬如你住中正路,你到灵山寺来,回去的功夫,坐着车,一到中正路口这一头,你就要下车。你不信,你可以去问老先生,这是恭敬庄子。你父母住这个街,曾祖也都在这个街,不下车马,你架子大啊~现在不懂这条的是年轻人。这里头供着的牌位都比你小吗,
中国书注重五伦主义~这个观念,给你们说说,例如拜年,不光是给人家贺年,上人家先拜寿,先拜寿去。到了村庄了,必得下来,恭敬人家,你一下来,村庄的人,都懂规矩,问说:「客人上那里去啊,」等等,他就给你打招呼~那就是个礼貌嘛~他们忠实地招待你喝水,或可是马,或驴什么的,你要坐着车不下来,他们就骂说:「今天咱们视野不好,碰见失了腿的人了。」怎么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不是失了腿吗,这还是轻的,重一点的就说:「你上那儿,你这车不能在那走,我们的路都是老路,你那个车一压,我们的路不行,你到庄外头走,庄里头没路。」那他就不管你这个了。
古人的话,台湾也有,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礼是寸步难行。」这礼是必须的~就这一点,现在还有点道。你坐着自己自用车、摩托车,这条还可以适用。
申、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两个人在那谈话,不论他两人坐着或是站着对谈,咱们不在中间插言。人家的话还没谈完,咱们不可当着人家的面谈着。这是大毛病~这个事情太不合法了,你说话把人家的话打断了。你不要说有什么急事,就是短短的说完了,人家的话也接不起来,没有这样子的。
这个事情,吾给同学们说,现在这个情形吾见了很多,一个人、二个人谈着话,当着人家插嘴,这个是大毛病。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两人正站着谈着话,你在这儿走。你说我没插话啊~是没插话,但是他俩人对着面谈,要绕着他俩的后身走,不能在他俩人谈话的中间穿过去。这个得记住,这都是大毛病~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75
这是说对象。大家在这呢,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一个人讲演那可以高声,这里不是你讲演。大家在一个屋子里谈话,两个人谈,那里有两个人谈,这里又有两个人谈,这就六个人谈,这就乱了。
这个吾只给你们同学说,吾绝不能对大众说,这个你要明白,是什么缘故呢,你譬如道场,咱们这里很好,与别处都不一样,你讲经这一天,人到了很多,在吾没出来讲的时候,一听「嗡,嗡,嗡,」,就和下雨似的,那些谈话都听不清楚。在大众之下,两个人就不能够高声谈说,这是一定的,否则听也听不见了。
别说是谈话了,你们没见过丛林的过堂,「过堂」是佛家名词,就是多数人坐在这里,上餐厅吃饭这叫过堂。从前鼓山有位当家师在,鼓山每逢打佛七,大家坐在那里,有专门盛饭端菜的,吃完了自己到外头把碗洗好,放在笼子上。吃得晚也要刷碗,不过不会乱。有了秩序,办起事来很快。没有秩序,就乱七八糟,应当十分钟办完的,一点钟也办不完。
说到这,凡是受过教育的,不管是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乱的时候,万不能成功。可以断定一句,凡那个乱的,就是杂乱无章,无道可求。你会什么样的方法,断定你绝不会成功。吾会讲经、吾会作文章,讲经与作文章都不了生死,不如老太婆,这个你要记住。浮浮躁躁的心,你还静不下,还证什么道~ 「不高声喧哗」,为什么呢,扰乱他人视听~你这一围有若干人,你这一躁音就了不得了。头先吾说那个当家师,在这儿的功夫,吾给诸位说,丛林过堂的时候,这个丛林里有几百人在餐厅,吃什么呢,吃面条,你到屋里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在灵山寺这儿当然是还有这样子,到了后来就不行了。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这个横坐与横肱不一样,你譬如一张长凳子可坐两人,你一个人鞋子脱掉,横坐在那儿,人家还坐吗,这就叫不懂人情。
你们没念过别的书,可念过唐宋八大家。有句话叫「不近人情」,不近人情「鲜不为大奸匿」,这是苏老泉《辨奸论》说的。不近人情,这个人就是奸,你看这句吧~为什么,办事办不出好事来,都以妨碍人为原则。
吾只说吾自己,不敢说别人,吾在台中几个学校都教过书,同事们就有这个,提
76
倡给同学们自由,现在不兴礼这套了~学生鞠个躬,他还不高兴,认为太不自然了。那么你这个当教授也不鞠躬吗,我也不鞠躬,我鞠什么躬,吾给你说吧~见了做大官的,他就鞠躬,还有谁呢,见了洋人他就规矩了。就是见了我们不规矩,这是吾亲眼看的。
「不横腿」,两个人坐在这儿,你把腿一搭,人家搁来搁去就费事了。不但这样,腿也不能伸了,你得往后边伸。譬如坐火车,你伸了腿,还罢了,因为坐在靠窗边。你要坐走道边,你把腿一伸,有人后来要坐另一位子,看见你伸两个腿,有礼貌的就说:「先生对不起。」没礼貌的,跨过你的腿就过去。要是你脚上被沾了土,对方说:「你不让我坐嘛~」你这时还说什么礼呢,这火车又不是你家里的,是公众的。这个礼吾给你说,凡是叫人看不起,或是没礼貌,皆是自找的,这句话很稳当,无论什么都是自找的。
「不扪脚」,不管你现在不穿袜子或是穿着袜子,你说:「我的脚天天洗。」你天天洗,谁晓得的,就是不要当着人家扪脚。握手是常有的礼节,虽然你今天没洗手,这还罢了,这个扪脚可不行。自己坐那,扪自己的脚的很多,你留心看。吾就常碰见这个,他高谈阔论,还扪了他的脚,扪完了起来,再给吾倒茶,吾这碗茶怎么喝进去,他扪了脚,吾都不跟他握手。
五、不隔席谈话。
你譬如在我们这个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席位,你跟你本桌上的人谈话,也要讲「食不言」。你在这一桌上说话,这个桌上的菜被你老先生喷出来口水,这就够惨了。这还罢了~那么隔了桌子谈话,口水喷不过去,但是扰乱人。你隔着席位,在这里说话:「喂~喂~喂~什么事情、什么事情……。」那一桌的人不晓得你跟谁说话。这与登城不呼是一个道理。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不管坐椅子、坐凳子,有些人你要留心。有些人随便坐着椅子,他把椅凳后头掀起来,就跟躺椅一样。这个椅子,腿一下子掀起,后头走路的人,细心的会看前面。但是不在乎的人很多,一碰,碰倒了,这个不得怨人。他碰到人,当然会说不高兴的话:「你那个椅子翘起来干什么,」这些都是世故人情。
77
并不是开天辟地就有书,都是碰了多少钉子,经验、阅历写出来。《常礼举要》前面的序,可以看看。总而言之,说句苛薄话,现在人是见了洋人,就什么规矩都有了。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现在你譬如到外面去,有大旅馆、大餐厅,这个帽子等等东西挂好都收起来,有些地方侍者会自动服务。这个事情也不全都是这样,例如你到朋友家去,看见衣架上挂着别人的衣服,你要挂到别处。譬如这圆圆的衣架是挂帽子的,我照例地到人家去,我的帽子挂下一层,为什么,熟了,高的让给人家。你只要练熟了,就自然而然不觉得是烦冗,这个就好办了。
礼讲究的是尊重他人,要明白这个。现在讲的「值得骄傲」,自己先有「谁都不如我」的观念,这是大毛病,是亡国之道。为什么这还会亡国,人人都存着谁都不如我的心,当大总统的就不能干了,因为心里想着:「这些人没有一个比得上我大总统」,你就自己办吧~你是总统嘛~谁比得上总统,这个不是吾随便讲,书经上就有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自己要能处处看着环境,都是我的老师。韩愈的〈师说〉,老师不在年龄,吾九十多岁了,年轻如十三、十四者,还是吾的老师吗,他教的,不是年龄,而是学术,他十三、四岁会,你活了九十多不会,就得跟人家学。
给你说吧~桀、纣文武双全,文武都能的不得了,就是亡国。宋家宋徽宗文的武的什么都会,就是不会一条,不会做皇帝。不但亡国,还当了俘虏。你自己坏,也就罢了,也就是社会害群之马而已,但是你再教些儿童也学你,自害又害他人。现在教育不好,怎么不好,都是当教授这些人,人家好好的孩子,到你那儿去,你给人家教坏了。什么事情光知责备对方,绝不责备自己,不会说:「这件事情我办错了,早知不这样办,就不至害人。」能这样想的人很少,这是什么社会,
衣帽不往人衣上挂,也不往人帽子上扣。人家那个帽子很干净的呀~咱那个帽子里头还不知有什么东西,盖人家上头,
给你说吧~古书上有说,某公家里住了客人,到了晚上,听客人在屋里「咳、咳、
78
咳」的咳嗽。这了不得了,第二天起来,连屋顶都洗了,一个人一个派头嘛~其实那个人咳嗽,没有吐痰。他只听见咳嗽,想来咳嗽必定会吐痰,不晓得客人会吐那里,他就洗涮这屋子。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两人对着面谈话,你这一咳嗽,这里有人,你对着这个人吐,你是对着这个人,还是对着什么,
你们没有人是唱戏的,吾怎么常说唱戏的,从前唱戏的在最下等,现在唱戏是吾的老师,这话怎么讲呢,吾看各处的书,吾学不到什么好东西了,只有看看京戏还学得到东西。你看京戏,两人谈话,谈不对头,就对人「呸」一声~你见了人,吐口水等于是那个样子。
不但不可对人喷口水,对了面也不可吐痰。现在是好了,不但不对面吐痰,公众地点也不许你吐痰,你只有到外面去吐痰。上外头去吐,还得看看,人家园子打扫得很洁净,你还吐吗,你出来总要带点卫生纸啊~实在忍不住了,你吐到卫生纸,包起来带着,遇见垃圾箱才丢。没有垃圾箱,在人家里的字纸篓放下,不就行了嘛。
这条事情必遭人讨厌,总而言之,要恭敬人,就这样一句话。他人恭敬不恭敬,你不必观察,这要听明白,他人当小偷,我们也当小偷吗,我们求学就是君子、小人之别,这是儒家的原则。也不说别的话,不好的人就是小人。从前,说了个小人,那就了不得了。连那乡下放牛的、放羊的,你叫他是小人,他都不高兴,他都懂得~现在呢,你叫我小人,小人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好,只要有钱,你叫我小人,叫我小小人也行,拿钱来就行~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呵欠是什么呢,呵,打呵欠。向人打呵欠,这个吾见了可很多,这就不说了。这还不算,两人正谈着,打舒伸。打舒伸有两种,伸腿也是舒伸,呵也是舒伸,这是极不恭敬。吾不晓得台湾的规矩怎么样,在内地你要照这个样子,他会迷信:他这一个人一天会没有士气了。
打嚏喷,忍不住,忍不住就赶紧一回头。打喷嚏还不行吗,冲着人家打喷嚏,
79
这都是毛病,这个要记住。
酉、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赐人不曰来取」,拿着东西送人,这一条讲的是赐人,大家要听明白。为何不说是赠人,而讲的是赐人呢,所以吾讲经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讲,这单指的长者而言,不是长者够不上这一句。
你给人家东西,说:「我赐给你东西啊~你来拿。」有这样子的吗,长者送东西给别人,对年轻的也得给他送了去,不能说我有样东西给你,你上我那儿拿着去吧~这个不行~
你是长者说了这个话,吾问你们大家,你去不去拿啊,你想想那个味道。你不去拿,他已说了,对不起他。去拿呢,我就这么缺少东西吗,这很难为情的事情。
「与人」,这个就不一样了吧~这并不是吾编的话,吾都是查了书录下来的。与人,就是上下种种平等了。把东西送人,不问所欲。这个在礼记你念过,吾也说过,你把这些东西送人,不必问:「你要什么东西,」若受赠的那个人说:「我要什么、什么……」有这个脸吗,这都是不近人情嘛~你送人,不管他要不要,不管他用不用,你就给他送了去。比如一把扇子,你送他一把扇子,谁家没有扇子,你不必问他有没有。他有两把、十把,也不多,各尽其道。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赠人物品」,这是当面给他,要是给长者,那就是献了。赠送一个普通人,也要必谦必敬。中国人懂谦虚,赠人都会说:「我这东西很薄。」,吾在台湾待多年了,人们送东西也说:「薄品,请笑纳。」台湾人是那里人呢,这里是这一套,那里也是这一套,要怎么解释,不用解释~在台湾有郡名、有言语、有文字、有风俗,都是中国的,都是大陆的。有念过书,就用不着解释
吾给大家说一桩事情,大家也就不必再考察了。例如台湾省下有县,台湾有这一套,日本没有这一套。这一套是那里来的,你查书看看,这些事情都是在大
80
陆的一些情形。像姓张的,姓王的郡名,他不晓得,他就找他的老根。姓王的,吾大概知道是天水。姓李的,很简单,都是陇西。日本人也不是有姓李的吗,可没一些陇西的。这个还须要解释吗,要解释,就是不读书之过也。这都不是现在的事情。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嫁庆寿例外。
「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你看台湾也是这样嘛~你送人东西得包装,不叫人看见,这是礼貌。但有例外,婚、嫁、庆、寿是例外。
你看人家送礼仪、奠仪,就是一个红纸套、白纸套送去,也没包起来藏着。那个事情是可以公开的,不止一个人如此,一律都是公开的。平素就不行,平素赠物那可得包。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座有他客」,譬如你上人家家去,人家上你家来。譬如吾今天还有客人在,李某某来了,我有点东西要送你,座有他客,你就不能送,你要送,那个人很难堪。
你譬如有生疏的客人上吾那儿去,从远道来,这没法子,他要走,不得不送。他有几位客人,吾就预备几份礼,你若不拿出来,只给这位,那几位脸色会很难看,这无非是礼貌。再怎么样也要回避、回避,说:「嗨~我有话给你说」,先别把东西拿出来,请他到别的地方去,我有一件东西要送给你,请你等着,就给了他,那样可以。
你送东西,不要叫别人下不了场啊~这是必须回避,不让别人看。假如人家送东西,不给我,你也不必看,他送他的东西,你在这装不懂。还能不懂吗,就是要装不懂,这都是世故人情。
但是有一层例外,远来及初晤的客人,可以不必回避。你譬如我们这儿有客人,忽然在外头又有客人来了,那儿来的呢,外国来的,或者日本来的,他要走,送他东西,可以不必回避,这是例外呀~只送给远来与头一回见面的客人,对在座其他客人不要紧,这个讲得下去,可以不回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81
人家送我们东西,先得略辞。你得听明白,不是坚辞。「略」就是说:「我不敢当」,这样就行了。你要是坚辞,那意思是说:「不是我贪图人家东西,人家送我东西,我不要、我不要…」另一人则说:「你拿着、你拿着、拿着」,这很不好看。略为一辞就是如此,礼尚往来嘛~后来你再想个法子。把礼物接过来,说声:「多谢~多谢~」
「逾日」,隔一天两天,要去回拜。回拜也可以送东西,或是接风洗尘,这可看情形。要是这个人住在这儿,不走了,你收他东西,过了一天,拿了东西回了他的礼,这请客就不必了。
七、长者赐,不敢辞。
你譬如平素见到的长者,他年纪比我们大,也没什么关系,只要是熟人,或是我们的长辈,赐的东西不可辞。长者赐,你说:「我不要」,这是大毛病。 吾给你说,这是礼记上的。从前有君主的时候,当皇帝送你东西,你说:「我不要、我不要…」,这行了,这得要砍头。
戌、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参加吉礼」,这吉礼指的有好几条,大家听明白,祭祀是这些礼节的第一条礼,所以叫吉礼。再有一种,结婚、出嫁也在吉礼之中。再一种,现在很流行,古时候是非礼,什么东西呢,做寿。都归于吉礼一类。
庆吊有应办,可以不办,这里说的是应办的礼。
参加吉礼,或者嫁娶,或者做寿,请你去,你参加吉礼,到那谈话得说吉祥话,得说好话,这叫人情世故。他们今天结婚,你在那儿说:「某人家人口今日不好,去年儿子结婚,到了第二年,儿子就死了。」你原来是说别家,可是人家家里现正在办这一套,你这套是瞎祝词,还是故意在咒骂呢,或者谈的不高兴,自己在那唉声叹气说:「倒霉、真糟糕。」人家在那里行吉礼,你说谁倒霉,谁糟糕,谈着谈着,自己在那哭了,人家也没叫你来吊孝。这都是不近人情。 学这些东西,无非是世故人情。今日之下世故不懂,人情也不懂。世故人情都不懂,能给国家办事无此道理。好在吾是百无禁忌,要是吾有禁忌,那就不得了了。
82
上吾那儿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千奇百怪的一些人,吾是愈忙愈会遇上这些怪事。
「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什么叫戚容,皱眉头,很衰丧的样子,这个样子也不行~人家是喜事,大家遇见就笑嘛~愁眉不展也不行,这个要懂的。你愁眉不展,得跑到旁边去愁眉不展,别跑到礼堂内愁眉不展。
「不啼泣」,别在那哭泣。这个要记住,你要不然,主人看见你这个样子,你临走时,主人不送客这还是好的,你前脚走,后脚人家就骂你:「真丧气,今天碰见这么样一个人,这个人出门就该死~」你自找的嘛~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居丧不参加吉礼」,什么叫居丧,譬如我们家有丧事,从前服丧有年限,中国是三年,后来官场中为了还要办公等等,减成二十七个月,做为三年,这二十七个月都在丧中。再缩短一步,分大小丧,这个吾不讲,一讲大家就麻烦了。总而言之,二十七个月,现在大家也不讲了,连一年限,大家也不讲了。 父母之丧几年呢,从前吾上学,民国十年前还这个样子,什么样呢,从前规矩,父母死了,「囚首丧面」,居丧时,胡子不修饰,脸也不洗,就跟监牢内贼寇一般。若缩短居丧时间,以一百天守父母之丧。从前清朝时,居丧期间,一百天内头不洗不剃,胡子也一概不许剃,一百天内头发留得很长。民国是整个剃光头,光头在居丧时也尽让它长去。民国十年前,百日之内居丧,连胡子加头发还这样子,都得看出来。五四运动以后就变了,今日之下更认不出来了。从前居丧认得出来了,看百日之内穿的衣服,衣服样式有变化,衣服是粗的布匹,连夏布都不许穿。
现在则顶着四方帽,这是台湾话。要是不顶着孝帽,那得找麻烦了,人家见你居丧没顶孝帽,人家会说:「你是学孔老二的呀,」是啊~我知道,但是我不信,我信马克斯、恩克斯这个。他信他的,吾信吾的,吾下生来就在圣贤之邦,吾可没下生在马克斯那个地处~吾不听那个,因为吾出生之地不同。狗生的是狗,兔子窝生的是兔子,吾是人,吾也不学「马」。人家会说:「你不是该死吗,」吾早就该死了,还有什么关系呢,吾现在是多活好几天。
83
把居丧说出来,只可凭良心用事了。从前人在居丧时,不参加吉礼。亲戚朋友他家有吉礼,他当然给我们帖子,人家是恭敬我们,不参加怎么办,只送仪物,人情世故啊~他家有喜事,你家遭了不幸,我送礼去,外皮包了个包,吉礼嘛所以送了红包。红套上旁边写上制字,你家有喜事吉礼,我们依从他。这一条我们要记住。
现在人虽然不在乎这个,不能居丧一百日,可是在四十九日以内没有满七,就不参加吉礼。人家结婚满堂红,你穿了一身素,予人不吉祥。从前在家庭之中,女子只要有丈夫,不管妳长得多么丑,早晨起来,洗脸后,胭脂粉必得用上,这是一定的。但不是今日之下为漂亮而化妆,为的是丈夫与父母。你要是脸上没有胭脂,或许丈夫不挑剔,公婆看了就不高兴,叹气说:「唉~什么事呀~我还活着呢~」听这句话,想想吧。到这儿,还听不懂那,还有什么办法,现在你得看情形,人家办婚礼,你居丧还是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不参加比较好,但礼还是要送。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丧服不入公门」,公门指各机关公家地处,不能以私废公。丧服不是你平素穿的素衣服,而是披的麻衣,要进入公门,只可在门外等,递帖进去说:「某人在此谢了,不能进公门。」公门是公家的,凶服不能进公门。 「不观吉礼」,那儿有吉礼,你披麻衣,不但不能去,连观都不许。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譬如咱出席祝贺人的婚礼,说些开玩笑的话,自古以来,这种风俗流行很久,是一种迷信。还有晚上送入洞房时,新郎白天行礼,照应客人;晚上必得伴郎送进去,都有规矩的。你看京戏「龙凤配」,刘玄德上洞房,还要周瑜送他。送到相当地处,刘备不让他走,周瑜说:「你看那来了一个人」,刘备往那一看,周瑜就趁机偷跑了。这都有规矩的。伴郎把新郎送进去,就得退出来,就可关门休息了。但有闹房的风俗,要是不听不闹,子孙不旺~这是一种迷信。原来「婚」没有女字旁,是在黄昏行此礼,这到后来改了,改时辰,多半是在白天。在台湾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谚语,白天行完了礼,亲友不分老少,三天可进去看看。
84
国家要是懂这个,不必撒传单,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难道还是日本人,是美国人,这是废话,愈说愈倒霉。他讲的话,供的祖先与神位,一律都是内地。他说的北方土话,济南土话都是那儿的,看看古韵,懂得反切音,自然就明白了,用不着说废话。你譬如台湾人供的魁星、哪咤三太子、诸葛亮、关公,这些都是台湾供的,这些是那里来的,怎么没供伊藤博文,所以不学无术就难以讲话了。
白天不分大小,可以随便看新娘,赞叹几句。要不是这天结婚,长辈不可以跑入晚辈房间去,屋子都不入。你没看京戏「凤还巢」,太监做和事佬,到门口不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