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9|回復: 2
|
净公上人辑录老人言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辑录老人言
《老人言》目录
序一
拜读《老人言》一
中华传统伦理与当代道德建设三二
老人言四九
编后寄语二九三
序
||老人言 圣人训
○任登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通讯》副总编,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
乡镇企业委员会副主任)
《老人言》是净公上人老教授亲笔书写的古圣先贤和当代大善知识的名言录,是老人
家在耄耋之年献给人类特别是各国政要的一份无量深厚的礼物。《老人言》既是
墨宝,又是中华文化精粹,实乃(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为了解
其真实义,我们将其原文以及有关注释结集出版,供大家学习。希望大家,尤其
是各级领导干部怀着无限感恩和诚敬之心认真学习,切实力行,同心同德,为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早日实现中国人日夜向往的大同世界奉献终身。
《老人言》主要选自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之大成的《诸子治要》(即《国学治要
》)和《群书治要》。这两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自唐宋以来历代明君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宝库。净公上人老教授发现这两部旷世奇书以后,各印一万套,作
为礼物赠送。他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我要送从政的志士仁人,这是治国平天
下的道理,希望他们多学老祖宗,把政治愈办愈好,人民就有福)。他还豪迈地
说:(还要赠送世界主要的大学、图书馆,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能给全世界带
来安定和平。)(香港《大公报》热点人物专访:净公上人:法无本相,弘之在人)
老人家无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无限忠诚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尤其令人
敬佩的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老人家在读经讲经之余,不辞辛劳,潜入经典,
选录精粹,挥毫疾书,一气呵成《老人言》,真正是大慈大悲到了极致。
《老人言》辑录了圣贤名句一一九页,句句至理名言,条条发人深省,是修身治
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能救中国,亦能救世界,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
《老人言》的第一条是全书的纲要。这一条说:
(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
。苦果难出。)
这一条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类面临劫难的不可避免性及其成因和克服之法。当前
,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心灵危机,天灾人祸连绵不断,而且愈来愈
严重,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能面对,不能回避。那么
,这些危机和灾难是怎样形成和产生的呢?《老人言》劈头第一条告诉我们,这
些劫难都是由世人的共业,就是大家的恶言恶行造成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这些共业又来源于人们的不善之心,就是自私自利。要减少或者化解这场劫
难,政治不能解决,经济也不能解决,科技也不能解决,军事更不能解决,但教
育可以解决。必须对世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克服人们的自私自利性,断
恶修善,积功累德,以端正人心,转变世风,拔掉苦因,恢复人们的本性本善。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扎根教育,就是用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
篇》和释家的《十善业道经》对大众进行德行教育。《老人言》更把因果教育放
在首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条指出:(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
。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因果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与天地俱生而来,人在世间不能不明因果。古
圣先贤早就告诫我们: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之道也。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童叟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比比皆是。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躲不过,逃不了。恶人做恶事,尽管能侥幸逃过法律的惩处,绝对逃不过因果规
律的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中国古圣先
贤一向重视伦理道德与因果教育,并且特别注重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使人存
好心做好人,耻于作恶,羞于作恶;因果教育则使人一心行善,不敢作恶。《老
人言》紧接全文总纲,把因果教育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一是对人们的爱心警示
,二是启迪人们广修善因,广做善事,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邃,真正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
从第三条开始,《老人言》分别论述修身治国平天下救国救民救地球的道理。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劫难,《老人言》提出了在全球开展(明明德)教育以
及先从本国抓起的主张。
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既是治国之
道,也是平天下之道。平者,平等也,公平也,和平也。所谓平天下就是建立一
个平等、公平、和平的世界,也就是和谐世界。所谓明德是指人的本性本善之心
,明明德就是恢复人的本性本善之心。就天下而言,明明德者,就是使明德明于
天下,恢复天下人的本性本善,以达到天下之平治,即平天下也。而欲达到此目
的,必须先在本国(明明德),就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这一条指出
:
(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此
同时,这一条相继提出德之所在、义之所在、道之所在,天下归之的原理。这就
是说,以仁义道德立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明明德)的光辉榜样,使(天下归
之),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就国际关系而言的。实际上,(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等等,含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知道,人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人以仁义
道德立身,国国以仁义道德立国,就一定会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和谐,整个地球就变成人间的极乐世界,什么灾难也就没有了。
在全国和全球开展(明明德)教育,任务艰巨,谁能担当此重任?《老人言》直
言不讳地说:(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把手),古代叫帝王,现代叫执政
党。《老人言》指出:(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这是颠覆不破的客观真理。人类社会以群居见称
,从族群到国家,每个社会都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即天子和庶人组成。每个社
会的盛衰荣辱皆赖于最高领导者。而天子的德行状况,又是决定因素。正如《老
人言》所说:(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亡。)
为了引起各国政要重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老人言》列
举大量古圣先贤的明训,反复论证,谆谆教诲各国政要行仁政,弃暴政,特别指
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
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净公上人老教授在《老人言》中,不仅选录了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和方法,还
选录了孔老夫子关于(大同)与(小康)的论述,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在中
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大同社会)是尧、舜、
禹圣王领导的社会,是公天下的社会。(小康社会)是商汤、文、武、成王、周
公领导和辅佐的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这两个社会,一公一私,都是以仁义道
德为治国方略,社会一直是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周秦汉唐以至清朝末年,中国
一直是家天下社会,改朝换代不断发生。新朝骤起,奉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的古训,十分重视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满朝文武以及庶民百姓,历朝历代出现
不少名将名臣明君,甚至出现大大小小的盛世。后来,之所以衰亡,完全是由于
末代皇帝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家破国亡。这就清楚地
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用之者昌,弃之者亡;用之者国治天
下平,弃之者国亡天下乱,灾厉四起,人民遭殃。历史证明,要建立和谐社会与
和谐世界,只有依靠中国传统文化,舍此而无他法。
《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关
键是修身,特别是主要领导者的修身更带有关键性。《老人言》第二十七条指出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
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第二十八条指出:(夫诚者。君子之
守。而政事之本也。)
《大学》提出了修身的次第,就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指出:(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里的核心是格物。对
于格物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老人言》第一次对于格物下了一个准确明快的定义
,指出,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
慢。这一下给人们指明了修身的要害,就是只有革除自私自利等等这四大祸害,
才能做到知至、意诚、心正,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值得特别赞叹的是,老教授不仅选录大量古圣先贤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
言,启迪各国政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达到天下太平,而且
还选录了培养接班人和胎教的古训,其泛爱众之心,感人肺腑。
净公上人老教授在讲经说法中,盛赞释迦牟尼佛和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的治学之道,他自己也是如此身体力行。《老人言》就是鲜活的例子。老教授经
常说,现在决定各国命运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国家领导人,另一种是媒体人。《
老人言》,圣人训。老教授挥毫疾书《老人言》,正是借古人之言抒发宏愿,寄
希望于各国领导人,不辱使命,像中国圣哲教导的那样,读书志在圣贤,(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果能如此,则国家之幸
,人民之幸,人类之幸,地球之幸,也是自己和家人之幸,何乐而不为?何乐而
不早为?(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拜读《老人言》
○郭齐家(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同党
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意义。
胡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
、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
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
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
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
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指出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
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
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我记得胡总书记曾给全国妇联题辞:(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培养健康情
趣,营造平等家风。)温总理也曾题辞:(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
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胡温等中央领导在发生全国重大灾难之时
,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亲临前线指挥救灾,慰问灾民,鼓励斗志。最近春
节期间,又远离北京,去农村、山区及中小城镇给普通民众拜年,与民同乐,形
成一股浓烈的民族亲情,凝聚着一股祥和之气,令人感动。所有这些,都使全国
人民以及海内外侨胞倍受鼓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从中央
到地方各级领导与全国广大民众和谐一致的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崇
高道德。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
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我们的伟大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
们要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光荣传统,在优秀文化的传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
先进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戊子五月(二八年六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叶选平会长在广州主持召开了(第
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大会上,我聆听了饱经风霜、饱读经书、德
高望重、年逾八旬的大善知识净公上人教授的报告《中华传统的家与家道》,他老人
家说:(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以我要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
就是如何『齐家』,『齐家』就是要有家道、家风、家学和家业。我们只有从自
己做起,努力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将家的理念重新定义,用道义重建我们的家园
,让新『家』成为我们一生的依靠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以这样的原点扩大到社会
,乃至于世界,这样恢复中国『家』的精神和动能,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可能达到
)。
最近我又有幸读到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用毛笔手抄的《老人言》。拳拳之心,力
透纸背。所谓《老人言》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的语录,这是一本重
要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教科书!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
统文化,与优良传统道德,应视为治国者的教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
民族存灭!
《老人言》内容广泛而丰富,首先我读到的是先秦重要文献《六韬》的精华。《
六韬》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哲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曾盛行于两汉、隋
唐和北宋。太公望,西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相传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
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立为师
。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殷,周朝既建,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六韬》为后世之作,一段时间人们误认为是(伪书),遭到冷遇。一九七二年在
山东临沂出土的《六韬》竹简和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县出土的《太公》竹简,推
倒了《六韬》为伪书的旧案。根据出土竹简提供的事实,证明这本书虽不是太公
吕望自着,但又非伪托,而是后人(通其学者述旧闻而着于竹帛),一方面(述
旧闻),整理了有关太公的传闻;同时又渗透了(缀辑)者的思想观点,反映了
(缀辑)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之间。司马迁
在《史记》中载黄石公把《太公兵法》作为秘本传授给张良,《六韬》即为《太
公兵法》,是一书异称(见张雪庵《古书同名异称举要》),说明《六韬》虽成
书于战国中期以前,但当时流传不广,至秦末仍是人所罕见。自从张良得《太公
兵法》之后,成为(王者师),《六韬》也随之名声大震。(良数以《太公兵法
》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进而影响并促进了汉
初的(文景之治),从而盛行于两汉。《六韬》在两汉时期与《孙子》、《左传
》、《国语》等书齐名,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必读之书。及至唐代,魏征在唐太宗
的授意下,为唐太宗及皇家子孙编纂必读书《群书治要》,又汇集了《六韬》的
主要精华,使之盛行于唐代,促进了(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唐代的颜师古说:《六韬》(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所谓(取天下)则指社
会政治思想,(军旅之事)指的是军事思想。《六韬》一书大致包括这两方面的
内容。所谓(取天下)即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这是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
活的中心课题。各诸侯国为了(取天下),无不求助和吸收天下名士为之出谋画
策,而当时已经成长、发展起来的(士)阶层,适应这种需要,纷纷著书立说,
(言治乱之世,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从而形成了不同的
学派,而各个学派又都以(取天下)为己任。《六韬》的作者是精通西周初年太
公吕望的基本思想,又结合西周以来的历史演变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种种
言论,集众家之长,建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完整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为汉唐盛
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哲学、军事思想积累了宝贵
的数据,传承下来,从而也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潮。这种思
潮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政权能否维持和巩固,关键在于
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指出(民
贵君轻),甚至主张君主可以(变置)(《孟子?尽心下》)。《六韬》一方面
继承并吸取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认为工、农、商是国家的支柱:(大农
、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全,则国安);同时又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
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
者取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得天下也)。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民
为什么是本,以及君主为什么可以变置的问题。
《六韬》认为,天下属于人民所有,因此(取天下)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要
取得人民的拥护,又必须做到政治上的(有道)。既然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所
以只有与天下人同其利,才是(有道)的政治。所以它说:(同天下之利者,则
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
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
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
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六韬》吸取了儒家仁义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国之大务)在于(爱民)。并主
张仁义与民众之利的统一,民众的利是仁义的内容和目的,离开了利民富民也就
谈不上什么仁义,(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即把国家人民的富放在
重要地位,(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民富则仁义自兴,富民是实行仁义的基
础,是治国的根本。
由《六韬》首先提出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命题,可以
说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中,最富有民主色彩的光辉思想。《吕氏春秋》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从而主张(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
)(《吕氏春秋?恃君》)。贾谊说:(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唯有道者理
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新书?修语下》
)。魏征在其所编的《群书治要》一书中,对《六韬》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的话,共摘引了三处,用以告诫唐太宗。唐太宗也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
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贞观政要?论政体》)黄宗羲提出,贤君明
主的标志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明夷待访录?原君》)
,这说明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从《六韬》的这一光辉的命题中吸取了充
分的营养,其影响十分深远,真是饱含着真理的《老人言》!
领导者(无为而治),清净寡欲,(善与而不争)
《六韬》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及其生成万物,是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天生四
时,地生万物),(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
藏,万物静),(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天无为而成
事),是自然无为的过程。因此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
纪),(圣人守此而万物化),实行(无为而治)。这是吸取了道家《老子》的
思想,黄老学说与《六韬》思想都对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六韬》在总结历史上统治者被人民推翻的经验教训中,看到了统治者(好财利
,巧夺万民)、骄奢淫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把(无为)的内容规定为统治
者不与民争利,即所谓(善与而不争)。什么是(善与)?(薄赋敛,则与之)
,轻徭薄赋即是(善与),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便是(民无与而自富),由于
(无取民者,民利之),减轻了赋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利益的要
求,便争得了人心,这就叫做(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从而实现了(从无取
于民)到(取民)的转化。
能否实现(善与)的政策,关键在于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做到清净寡欲:(圣人
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
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所谓(静之),即指君主要
克制自己的欲望,清净寡欲,(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具体的说:(金银珠
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
室不垩)。只有如此,才能不与民争利,(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实
行无为而治,(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六韬》把(无为)规定为领导者的清净寡欲,不与民争利,遵照客观规律,不
要瞎指挥,安民而不扰民。这对汉唐盛世是有深刻影响的,西汉初实行清净无为
、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政治上得到了安定,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与《六
韬》(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六韬》在两汉盛行,正是由于它为当
时的政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直接促进了汉初的(文景之治)。唐代之所以出
现(贞观之治),其原因之一,是当时的领导人认识到政权的巩固取决于人心的
向背,从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领导者的骄奢。例如魏征说:
(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位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
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固可以无为而治)。(《资治通鉴》
太宗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临终之际,告诫皇太子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
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资治通
鉴》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魏征和唐太宗的这些话,不仅与《六韬》的思想一脉相
承,某些词句甚至极为相似,这也说明《六韬》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
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真是饱含着智慧的《老人言》!
严格依法行事,(杀贵大,赏贵小)
《六韬》重视法治,把能否实行法治视为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文王问太
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
大利则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
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六韬》认为(不法法)是(国之大失);(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
;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
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君不悟则兵
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
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论证了实行法治的重要。其中特别强调了(不法法)的危
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国以来,多数国家都公布了成文法,当时的问题已经
不在于是否实行法治,而在于有了法是否能依法行事。当时(不法法)的情况是
复杂的,如有(民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或有官吏不(忠正奉法)
,(暴虐残贼,败法乱刑);或有(法政阿宗族),执法屈从于权贵者等等,而
以最高统治者的(不法法)危害最大,因为君主(爱专制而擅令),常(以私善
害公法),从而导致亡国的危险。《六韬》主张不论君臣上下,贫富贵贱,都要
以(公法)为准绳。(贤君治国不以私害公,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
不废于仇雠,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反对君主以个人的喜怒
爱恶破坏公法。
《六韬》认为,推行法治的重要手段是行赏罚,(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赏
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全在于诚信,(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
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这样便可达到(赏一以
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它还提出了一条(杀贵大、赏贵小)的原则。所谓
大,系指权贵而言,因为法之不行,主要受挠于权贵,(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
刑上极也),只有这样,才能(杀一人而三军震);所谓小,系指社会的最底层
,当他们有功当赏时,由于社会地位低下,遭到忽视,因此要(赏及牛竖、马洗
、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只有这样,才能(赏一人而万人悦)。显然这里,
《六韬》吸取了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
过《六韬》用(杀贵大,赏贵小)这样有强烈反差的语言,突出了赏罚的重点之
所在,这对于推行法治是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证明,凡是真正按照这一原则做的
,法治就能得以贯彻。后人曾称赞诸葛亮说:(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孔明所以能令贤愚佥忘其身也)。(《武经七书汇
解?赏罚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六韬》的原因了。
《六韬》在主张以法治国的同时,又不排斥儒家的仁义思想,并把(爱民)视为
实行法治的前提,主张(害民者有罪),这样就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思想
协调在一起。汉以后曾实行过王霸并用、外儒内法的政策,固然是对秦王朝灭亡
的教训的总结,但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六韬》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六韬》受到汉唐盛世的重视,绝非偶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真是充满着辩
证法的《老人言》!
用人的标准及如何考察和识别(贤与不肖)
《六韬》重视尚贤、举贤,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权存亡的关键问题,不能
不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
:不慎所与也)。
何谓(不慎所与)?宋人解释说:(此章『不慎所与』一句最重,诸葛武侯曰:
『亲君子,远小人,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世有与非其人而国不失者乎?)有国则有守,欲守国必先求得与我守国之人,
这即(所与)的问题。如果能够(上贤下不肖)、(修德以下贤),则能(王天
下);反之,(不慎所与),用人失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
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
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必定失掉人民和国家。所以《六韬》论述的重点
不在举贤的重要性,而是用人标准以及如何考察识别的问题。
关于用人标准问题。(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太公作了原则地回
答,重在去奸锄恶,因为在社会动乱时期,鱼目混杂,(下不肖)的问题便显得
更加迫切。《六韬》用人的着眼点放在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同
时又十分注意道德思想质量和作风,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直到现在也都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如何考察和识别(贤与不肖)。(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
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
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之所以有举贤之名而无举贤之实,是因为不能正确区别(贤与不肖)。它特
别强调,不能以世俗之毁誉为标准去选拔人才,因为(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
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
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而国不免于危亡)。因此必须有一
个客观的标准和考察的手段。譬如:(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
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举贤之道)的要点是
(按名督实)。(名)指官职以及这官职的职能、任务,(按名)就是根据官职
规定的任务去选拔人才,而被选中担任某种官职的人及其工作情况,被称为(实
)。考察其名实是否相符,就是(按名督实),这一套办法主要是为了解决(举
贤之道),即解决选拔和考察人才,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真是具有深远意义
的《老人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老人言》内容丰富而精辟,除《六韬》外,还包容了《孟子》、《荀子》、《
礼记》、《易经》、《易传》、《管子》以及佛经等,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一些治国理念、社会管理经验与智慧,现
在读起来,真是发聋振聩,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心地位处于优势以来
,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
理也很糟糕。)他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
法。(《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
司一九八五年版)
西方七十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九八八年在巴黎集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
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人,一九七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
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
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一九八八年一月
十四日《堪培拉时报》(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吸取孔子的智慧)作者:帕特里克
?曼汉姆来自巴黎的报导)
儒家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
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这是在人类文明对话年(二一年),由当时联
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所主持的一个世界知名人士小组中,瑞士神学家孔汉思提
出的。
北京保利博物馆里展示着一个古代器皿,在器皿上共有九十八个字的铭文中,(
德)字出现了六次,说明了(德)字跟治国的观念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要
了。而且,几千年来,(道法自然,以德治国)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轴心。
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极大的强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韧性。
《老人言》告诉我们: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荣,和平在
自己内心里。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
和平。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幸福之根基,才是社会
、国家、世界永恒长治久安之大道,不可不知也。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对联,上联讲的是(修己):(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
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讲的是(
安人):(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
水,斯文定有攸归)。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如果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各族广大民众都能读懂并身体力行《大学》
中的修己安人之道以及岳麓书院这一对联,都能深入领会《老人言》的真谛,那
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软实力则会大大的增长,有利于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老人
言》!
现在我们人类除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财富浪费等外部危机外,
还面临着深刻的人性异化、精神下陷、意义丧失、生命迷茫的内部危机。科学累
积的成果愈多,人心愈向外贪婪奔驰,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愈强大压抑,生命意
义及精神自由的空间愈狭小。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感到的却是自我的(物化)
。如何从高瞻远瞩的角度使人一念觉悟,从根本上关怀人的生命本质及具体成长
呢?重新回到富有生机的文化历史传统,走向人类精神生命的深层,挖掘能够净
化人性的人文历史资源,建构有利于每一个体生命全面成长的现代文化教育,在
合乎人性、人道的前提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从而回应现代人类面临的问
题,应该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老
人言》到儒、道、释经典著作,他们的真思想、真精神,他们所表达的古圣先贤
的德行智慧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今天在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包围之下,我们已经失去了水的清澈和天的湛蓝,也
没有了如颦似黛的远山和旖旎多情的湖水,草木已经失去了传情解意的灵性,山
水也不再有那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温馨。这便是盲目追求西化、过分追求经济发展
的急功近利所带来的恶果。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明中去寻找智慧资源,用传统的
儒、道、释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矫正由于城市生活喧嚣和污秽所给人们带
来的生命焦虑,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西方现代文明有别的新型文明的生活方式,这
或许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只有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贡献,
我们才有可能恢复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而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便有
可能从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某些弊端的矫正入手。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以感恩心、恭敬心、敬畏心,真诚地做古代先圣先贤
的小学生,从《老人言》入手,逐步步入儒、道、释的文化殿堂,去寻找,去体
悟我们民族文明发展的动力和精神资源,这是我们今天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必
由之路,也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最后我们要真诚地感恩老法师的开示,让我们心明眼亮。他老人家还提醒我们: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生活
在感恩的世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
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鞭打你的
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
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明白了这些
道理,我们就懂得了人生,明白了因果;进而体悟到《老人言》的意义和价值。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
谁定是非。)(林则徐)让我们炎黄子孙以这样的态度与胸襟去领悟和把握《老
人言》中的智慧,去迎接和应对形形色色的(鸦片战争)的考验。这样,我们才
能在未来持久的、残酷的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善哉!善哉!
中华传统伦理与当代道德建设
︱︱《老人言》学习体会
○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奖学金获得
者,教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精神
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例如假冒伪劣充斥、贫
富悬殊拉大、国有资产流失、食品安全堪忧、贪污腐败盛行、言路不够畅通等。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学习《老人言》后才认
识到,所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人的道德败坏、见利忘义,甚至良
心泯灭所导致的。换言之,是因为对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导致的。
一、社会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素质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如上种种不尽人意的
腐败现象。而与此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似乎没有这样严重。因此,很多学
者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认为只要把维护公平正义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制度搬到中国
,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由于忽视了西方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可避
免地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
西方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在宗教文化的传统中产生的。换言之,
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护公平正义,而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是通过教会培养的。所以
,事实上,西方人维护社会秩序是依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
,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但是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却仅仅看到了其
重视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一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种政治制度所得
以建立的根:即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素质。所以即使可以把西方某些先进的制度
搬到中国来,但是却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安利公司初到中国发展的时候
,有一项全球通行的(无偿退款制度),即顾客对产品不满意,可以拿着空瓶子
到公司要求退款,而公司会把全部购货款退回。这项制度在任何其它西方国家奉
行的时候,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中国的时候,却遇到了瓶颈:因为每一天公
司都有排着长龙的用户拿着空瓶子到公司要求退款,最后迫使公司不得不改变了
其全球通行的(无偿退货制度)。而这种现象在长期宗教教育下、以诚信为基本
道德质量的西方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
同样,把西方奉行的民主制度搬到某些乡村进行民主选举村干部的时候,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贿选拉票、营私舞弊等现象,让民主选举都变了味。显然,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而更根本的是人的问题。正如《礼记?中
庸》上记载孔子所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领导者
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有公心的人,无论是在何种制度下,都不会对社会、对单
位造成太大的危害。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的(能人现象)就是如此
:一个企业马上就要倒闭了,但只是换了一个领导者,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把企业
扭亏为盈。其实,这个所谓的(能人),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首先是一
位有德的人,因为他不是想方设法地把国有资产据为私有,他所制定的政策、所
采取的措施是为了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诚如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泰尔
所认为,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道德品格或美德,这
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他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它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
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
用。)(见麦金泰尔《美德的追寻》,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一年。
)更进一步讲,公平的制度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设计出来,而即使公平的
制度设计出来了,也必须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实施到位。因此,道德建设的重点
不是设计公平正义的制度或规则,而是要培养具有正义美德的人。
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关注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会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法律管
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反社会行为)是指没有触犯法律,但不道
德的行为,如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中学生以强凌弱现象,此外
,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年龄愈来愈低更成为日益严重的
社会问题;二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
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
犯人们在监狱里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释放出来,仍然会为害社
会,所以西方社会出现了《老子》上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情形。显
然,这些问题仅靠公平正义的制度是无法解决的。正如麦金泰尔在他的另一本着
作《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所质疑的:如果忽视了个体美德的培养,所谓
的正义制度、正义规则是(谁之正义)呢?(见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
性?》,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八年。)
这一点古人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
者,治之端也;人者,治之源也。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遍矣;若
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
名美,若夫失人,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道德教
育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人(特别是领导者)才是社会治乱的根本。也就是说,社
会和谐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心的善良和行为的正当,即古人所谓(人心正则
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孟子?离娄上》也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
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仁人应处于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处于领导地
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的民众。
而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靠教育才能培养出来。所以中国的文
化传统不是一种宗教文化,而是一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文化,注重通过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官吏的候补
,并进而从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了(进贤受
上赏,蔽贤蒙显戮)的主张,保证了德才兼备的人被选拔到领导职位上。换言之
,它是在制度的设计中就同时兼顾了公平正义和仁慈博爱这两个方面。所以中国
历史上的理想政治制度是圣贤政治,其结果是:(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
,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而废弃圣贤政治不
用的结果,(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
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乱世
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而这,似乎恰恰是民主制弊端活生生的写照。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屡经改朝换代的动荡,但一旦政权建立,在一两年之内就
能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中华文化
本身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化。(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
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以孝、仁、敬、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以
真、诚为体,慈、悲妙用。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目前我们的道德建设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虚心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伦理道德教育的规律,因而导致了目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不够、对道德教育规律的理解不足,并进而使人们对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
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教育处于(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的尴尬地位。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
能够奏效,是因为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并融合了道家和佛家
的思想,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从治国理念的高度来加以重视的。早在《礼
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
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
记?学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
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
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弟,次见闻)。︽老人言︾上也讲,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
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
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体系: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育,养子
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社会教
育秉持了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不论音乐、
歌舞、戏剧、诗词等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
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因特网渗透到人生活中
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教育对人价值观的影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
以我们的文化部门、新闻媒体,因特网等,更应当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为倡导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是由儒释道三家来共同承担的,其内容包括伦理(五伦: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德(八德: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方面,核心都是教导人们(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特别是因果教育,贯彻于儒释道三家教育之中,如《易经》
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的德本财末、(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中庸》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皆属因果教育;而道家以讲因果报应为主题的《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经》更属于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佛教讲因果通
三世,把因果规律讲得更为彻底。中国历史上虽无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因社会
国家大力提倡因果教育,使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报时未到)的
观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故人不敢胡作妄为,无法无天。这些都为形成淳朴向
善的民风和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采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强调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
式是身体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特别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
胜于言教),强调了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在
这方面,多次强调:(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
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
治。)(福祸在君,不在天时),(无伦常,无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用功
者赏,无德者富,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此国之
大妖也。)(吏暴虐,残贼、败法、乱行,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上好货
,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矣。)(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
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
臣子矣。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可见,真正贤圣
的国家领导人不仅是身体力行了礼义忠信的道德楷模,而且也是在治国理念上落
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人。
第四,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
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
宋代的契嵩在《孝论》中讲:(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
。)这就是说,劝人为善的道德教育,应当从培养人的孝心开始。这是因为,孝
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
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
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因此,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
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
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而中国传统社会对孝亲观念的强化,就是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的,规定不孝在法律
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
,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
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
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在清朝,一个县发生了一件儿子杀父亲的逆伦事件。结果,不仅这个儿子被处死
刑,县长因失职而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省长)也被记过。此外,皇帝亲自
下令,把这个县的城墙拆掉一个角,因为在古人看来,一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
不道的人,是这个县所有人的耻辱。这样的处分一做出来,就起到良好的警戒和
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人们明确的道德观念。
除了从法制方面强化推行道德教育以外,中国传统社会还通过建筑物的设计来有
效地强化和实现伦理道德的教育,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生活的
各个方面。例如,民间的四合院建筑,正是为了便于实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大
家庭的生活。此外,在中国传统社会承担着重要道德教育功能的建筑物有三种:
一是供奉祖宗的祠堂,它承担着教(孝)的功能,教导人知恩报恩,达到(慎终
追远,民德归厚)的效果;二是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它教人尊师重道,
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三是供奉了阎王的城隍庙,城隍庙里面描绘了地狱的种
种情景,让人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
应关系,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内在的自律,使人从内心不敢去做坏事,承担着
因果教育的功能。这种高度艺术化的社会教育,体现在传统建筑、雕塑、音乐、
绘画、美术之中,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中国古代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简单的讲,社会弘扬什么,就要通过制度激励什么;反对什么,
就要通过制度约束什么。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
、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五,着重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
古人说:(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
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只知道责怪对方
,而不能够反躬自省而导致的。所以只有从小教导人培养起(行有不得,反求诸
己)的责任意识,遇到矛盾每个人都能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
,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29 12:40:39
|
只看該作者
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
古人持家治国,可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自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惨
遭批判,家规大都被废弃,即使能够自我反省,也因无所凭依而看不到自己的过
失,致使做人没有做人的准则,才导致人心悖逆、越理犯分之事层出不穷。所以
,从恢复家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规的集大成者)开始重视家庭母教,可
以从小教会子女做人的规矩,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的具体建议
诚如净公上人老教授所言,唯有落实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才能拯救人民
心灵,化解冲突灾难,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的结果。其中,国家
重视是前提,领导垂范是关键,小区试验是模范,媒体配合是保证。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人治国,道德教育实为首要。概观今日灾难繁多,
矛盾冲突四起,人心惶惶无依,究其根本,都是因为忽视了道德教育所致。特别
是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放在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
存亡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国家可以培养选拔五十位真正通达中华文化且德行兼优的教师,于中央电视台、
各省市电视台、网络广播等各类传媒,日日宣讲中华传统伦理(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的精神,使人羞于作恶;同时配以因果教育,令人不敢作恶。
要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标准,领导
者的选拔必须具备(孝廉)的条件,无论是党员入党、还是选拔领导者,首要条
件即是(孝廉)。学校教育和党校课程当以伦常道德为主修课或必修课,国家领
导人要率先参加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为社会大众做出榜样示范。
办试验点、办特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弘扬
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方面,也可以选择一个小镇、小区、学校、企业或监狱作为落
实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试验区,将其试验成果向全国乃至全球普遍宣扬。这种教
育方式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如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以圣贤传统文化教育办班教学,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民风显著改善,成为(和谐
社会,礼仪家邦)的成功试验实例(请参考《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第六讲〈
弘扬中华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案例教学:以安徽庐江县汤池镇构建
和谐社会为例〉,中央党校出版社二一一年版)。汤池的成功经验曾引起了国
际瞩目,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大使纷纷想来参观学习。此外,海南省监狱
管理厅、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北京汇通汇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大洲运动用
品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河北鑫华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等
等,都在加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试验区的成功,
为我们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加强道德建设树立了信心。
文化不能改变世界的变故,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读书,读好书
,尤其是这类书艺、宗旨都精美绝伦的旷世之作,它可以帮助你完成自我确认,
坚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抉择。当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是让内心在历练中成
长,逐渐坚韧,绝对不可或缺。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才能不被人生的
起伏得失所左右。通过学习把外在优秀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自然就会以一种
神闲气定的从容,去把握(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从我做起)的真谛,解悟(心
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神髓。
【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
。苦果难出。】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敬跋三印大经会
集本后。本经原跋,黄念祖老居士着。
【译文】灾难是由人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所导致的。人们的(不良)思想和
行为是由心(贪心、瞋心、痴心、慢心)所产生的。(贪心︱︱水灾,海啸。瞋
心︱︱火灾,火山爆发。痴心︱︱风灾,台风。慢心、不平的心︱︱地震、海底
地震。)要想挽救灾难,必须端正人心!世间的道德风尚(民心)如果不能转变
,那么灾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苦的因不能拔除,那么苦的结果是很难出离(逃
离)的。
佛教:惑(迷惑,贪瞋痴)︱︱业︱︱苦(八苦);因︱︱缘︱︱果。
【注释】劫:灾难,大难。《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另,劫:
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
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业:指人的思想和行为。心:佛教中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
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或指八识。)
【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简注
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
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
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
。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
附:《大经解》摘录:(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者,《会疏》曰:(天地则
所依器界,总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
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也。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
净平等觉经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
有报,有感必有应。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
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
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得的
。(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怜悯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
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
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
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又
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
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痛不可言。)
附:《大经解》摘录:(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有施
必报,有感必应)也。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会疏》云:(善
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
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祸福相承)。(承)者,《会疏
》云:(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
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
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在此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
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
附:《大经解》摘录:《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
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
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五恶者,恶因也。五痛者,花报也。五烧
者,果报也。(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也。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
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则能得福,度脱生死。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注易解》夏莲居大士会集本,净公上人校注。
【译文】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
劫受苦,很难出离。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附:《大经解》摘录:(敢有犯此),(此)者恶也。敢犯恶者,必当永劫
辗转于恶趣之中。故云(当历恶趣)。(历)者经历。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故
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也。(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
果也。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释】
五道:(从高到低)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还包括阿修罗)。
五恶:清代彭际清《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
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
)
五痛: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五痛者,花报也
。五烧者,果报也。
【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
之死。解人之难。】选自《六韬?卷一文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
【译文】太公(姜尚)说:(上天运行四时季节,大地蕴有矿产财富,能和人们
共同享用的,就是仁心义行。仁心义行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顺。为人们免除死
亡的威胁,解决人们生存的苦难。
【济人之急。救人之患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
、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乐生而恶死。】选自《六韬?卷一文
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能拯济消除人们的危急,解救罹难人们的祸患,就是恩德。恩德所在,
天下就会人心归向。坚持仁心义行,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同忧同乐,好恶相同
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化。世人无不乐于健康生活而厌
恶死亡。
【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选自《六韬?卷一文
韬?文师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
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选自《六韬?
卷一文韬?盈虚第二》,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太公说:(君主不贤良,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有圣德,则
国家安定而社会太平。)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选自《六韬?卷一文韬?盈虚第二》,作者姜尚(姜
太公)。
【译文】(天下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达与昏聩,而不在天命的运行。)
【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
,则为之悲。】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国务第三》,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善于治国的君主,统御民众像父母关爱子女,兄长呵护弟妹那样,看
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哀伤忧虑,看到他们辛勤劳作就为他们的艰苦而悲悯。)
【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选自《六韬?卷一文韬
?上贤第九》,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信
诚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
【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选
自《说苑?政理》卷七,西汉刘向撰。
【译文】(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政令一定是公平正直的,各级官吏不
苛刻百姓,征收的税赋一定是合理、收敛而且有节制的。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不
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损公肥己,随便的破坏法规。
【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
,国无流饿之民。】选自《说苑?政理》卷七,西汉刘向撰。
【译文】法纪严明,奖罚得当,赏赐不会被授予无功之士;刑罚也不会施加于无
辜的人。举荐贤能的人士要重重奖励。官府没有腐蚀的储藏,国家无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的难民。)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选自《六韬?卷一
文韬?举贤第十》,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
羽多的人就会被提拔重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屏退。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
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陷害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功名利禄权力
。
【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选自《六韬?卷一文韬?举贤第十》,
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所以社会愈来愈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大农、大工
、大商。】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六守第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六守: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
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三宝是:大农、大工、大商(大:重视发展、组
织起来集体生产、工作、经营的农工商业。)三件事。
【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选自《六韬?卷一文韬?六守第六》,作者
姜尚(姜太公)。
【译文】常常选拔具备六守标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
发展完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六韬?卷
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太公说:(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
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 (亡)。】《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
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所以道义胜过怠惰,国家定能强盛;怠惰胜过道义,国家就会衰亡。)
【无伦常,无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无礼义,无忠信。
】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大众没有人伦道德,没有长幼尊卑之礼仪。喜欢用阿谀逢迎之人所举荐
的人士。无功劳者反而受到赏赐。没有仁义道德的人趁火打劫地暴富;社会没有
道德规范,不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没有仁义,就没有忠君爱国有信义之人。
【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此国之大妖也。】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没有仁义,就没有忠君爱国有信义之人。没有睿智英明的圣人,就没有
贤良人士;没有治理国家的法度,就没有权衡的规则。法纪不明,有法不依,执
法不严。这些都是危害国家的大祸害呀。
【太公曰: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太公说:(官吏不体恤民情,谗上欺下,暴虐百姓,戕害社会,败坏法
纪,扰乱刑法。在位不正,而且居上不明,不能察处,这就是国家将要败亡时期
的现象啊!
【上好货。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矣。】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
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君主喜欢钱财,各级官吏都营私舞弊;而贤明人士隐逸起来,躲避腐败
政府,不为虎作伥。那这个国家就是一个豺狼当道,横行无忌的社会了。)
【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
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对待天下有才能的贤明人士,不能像对待臣子一样,而要像对待朋友一
样的态度。那么国君就会由此得到天下人的心了。
【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天下有物,圣人裁之。
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选自《
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总述】。
【译文】太公说:(天下的粮食,圣人来安排;天下的人民,圣人收养他们;天
下的事物,圣人会公平正直的来裁决处理。为天下大众谋利益者,就能取得天下
。使社会和谐安定的人,他的统治就会稳定牢固。君主关爱天下百姓,则国家长
治久安;以仁心义行道德治理国家的人,自然会移风易俗,影响教化百姓风尚淳
朴。
【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文韬
》逸文【总述】。
【译文】天子者,就是使天下人相互关爱如同父子兄弟的,是符合『上天有好生
之德』自然规律的君主,这才称呼他是天子。)
【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与而好夺,不好赏而好罚
。】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不喜好怜惜生命和平安康而乐于杀戮。不关注成就完善社会教化体系,
而喜欢破立革命;不喜好给予而乐于祸害。不为大众谋福祉,而只关注自己利益
;不喜好与人利益而乐于争夺。不喜好奖励而且也不认真论功行赏,而好严刑峻
法,罚不当罪。
【妾媵为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
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选自《群书治要
》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宫廷侍妾妻妾参政干政。国家内外相互猜疑,上下君臣无法和谐共处、
同心协力。强行占用别人的土地、宅院,为自家修建亭台楼馆。将别人的坟墓横
加发掘,来建造园林,改造成供自己骄奢淫逸的娱乐场和游猎地。为炫耀富贵,
给仆人也穿上锦绣华丽的衣服。禽兽家畜都吃着和人一样的食物。而天下还有千
千万万的百姓食不果腹,就连酒糟、米糠这样粗劣的食物也吃不饱。多少人衣不
蔽体,身上粗劣简陋的衣服都是破烂不堪。
【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
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选自《群书
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而身居高位的人们对此毫无知晓,不断地对百姓横征暴敛,搜括百姓财
物,充实官家,藏入府库。贤能的人被迫退隐山林,而那些卑鄙小人却身兼重职
,毫无功绩,却被加官进爵,毫无德行,却拥有大富大贵。专横放肆,男女纲常
伦理混乱不堪,丝毫不去体恤百姓。违背了阴阳大道之规律。
【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
《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忠实的谏言丝毫不去理会,听信和任用那些善于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
这便是亡国之君在治理国家。
【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者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选自《群
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太公说:(一句可以终身为用的话是『内宽外仁』,即内心宽宏,与人
交往能够做到仁爱和正义;第二句可与天地共久的话是『言行相符』,就像天地
一样的无偏无私。
【是言行相副,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谦下于士也。四
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选自《群书
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是『言行相符』,就像天地一样的无偏无私;第三句可以是称雄于诸侯
的话是『敬贤用谏』,就是谦恭地礼贤下士;第四句可使海内尊崇的话是『敬接
不肖』,即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善恶、不分爱憎。
【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
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第五句可以传遍天下而永不泯灭的话是『知晓吉凶祸福,顺应天时修养
生息』。)
【武王问尚父。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选
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周武王问太公:(五帝的戒律,您可以说给我听吗?)太公回答:(黄
帝那个时代的戒律说:我的位置处在百姓之上。
【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选自《群书治要》
卷三十一所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总是自感心神不定,担心晚上的政权维持不到第二天早上。尧居于民众
之上,总是战战栗栗地如临深渊。舜位居民上,小心谨慎地总像是在薄冰上行走
。禹位居民上,战战兢兢,总怕当日也过不完。汤居于民众之上,总是害怕自己
的政权维持不到第二天早上。)
【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选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
录《文韬》逸文【阴谋】。
【译文】武王说:(我现在刚刚收并了殷商的臣民,位居百姓之上,要小心翼翼
,凡事恭敬谨慎,不敢稍有懈怠。)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
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
(姜太公)。
【译文】太公回答说:(心胸器量覆盖了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言行诚信覆
盖了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覆盖了天下,然后就可以统御天下。智慧的
运用权力推行仁政,恩惠覆盖了天下。
【然后可以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
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
尚(姜太公)。
【译文】然后就可以统御天下。智慧的运用权力推行仁政,恩惠覆盖了天下,然
后才能怀柔天下、保有天下;遇事英明果断毫不犹疑,然后才能得到天下人的信
赖依恃;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
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为天下人谋利者,天下大众衷心拥护他、欢迎他;给天下百姓造成灾害
者,天下人就反对他。
【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
,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选自《六韬?卷二
武韬?顺启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关心并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人民就感戴他的恩德;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
,天下人就仇视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
困的,天下人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
人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选自《六韬?卷二武韬?顺启第十
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治理天下的
君主位置。)
【太公曰: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观其变;与之间谍观其诚;明白显问观其
德;使之以财观其贪。】选自《六韬?卷三龙韬?选将第二十》,作者姜尚(姜
太公)。
【译文】(武王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呢?))太公说:(了解他
们,有八种方法: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解释得清楚;二是详细盘问,考验他
的应变能力;三是通过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
,藉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考验他是否廉洁。
【试之以色观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观其态。则贤不肖别矣。】选自
《六韬?卷三龙韬?选将第二十》,作者姜尚(姜太公)。
【译文】六是用女色进行试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处理危难,看他是否勇敢
;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态。这八种方法运用之后,一个人是贤还是不
肖,就可以区别清楚了。)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选自《鬻子?大道文王问第
八》作者(周)鬻熊。
【译文】人最大的忌讳就是知道自身有过错罪恶却不改,这会导致伤害他的身体
,甚至丢掉性命。
【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选自《鬻子?曲阜鲁周公政甲
第十四》作者(周)鬻熊。
【译文】知道善事不实行叫做狂悖,知道恶行却不悔改叫做迷惑。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
信。】选自《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作者(周)鬻熊。
【译文】发布实行政令,都是为天下人民造福的,称之为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之间能相互亲爱,称之为和。人民的需要不必恳求就能得到,称之为信。
【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选自《鬻子?道符五
帝三王传政甲第五》,作者(周)鬻熊。
【译文】为天下人民除去不利的事物,称之为仁。仁与信,和与道,是成就帝王
的器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选自《管子?牧民》,作者管仲。
【译文】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个道德根本。四维发扬光大,君令就可以贯
彻推行。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
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
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诚意更好的了,做到了至诚无伪,就没有其它的事
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坚守仁德,就能感
化大众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奉行道义,就能变易人们的旧习了。变易旧习与感化
轮流起作用,就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德行。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真诚,是君子的操守
,政治的根本。
【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
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选自《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荀况着。
【译文】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作耻辱;把自己不
诚实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作耻辱;把自己无能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任
用看作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
,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
【有乱君。无乱国。禹之法未亡也。而夏不世主。】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
【译文】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夏禹的治国法规所以会灭亡,是因为
夏桀没有继承大禹的遗志。
【文武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
。治之端也。人者。法之源也。】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周文王、周武王时,法度尚存,但是周朝的后代也没有继承祖宗的遗志
(所以周朝也灭亡了)。所以说法规不是孤立的存在。有了圣明的君主,法规才
会存在。失去了圣明的君主,法规也会随之流失。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源头;而
人,是法令的源头。
【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矣。若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
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若失其人。则身劳而国乱
。功废而名辱。】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所以有了贤人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会使国家普遍得到治理。如果没
有圣贤君子,法令虽然很完备,但是也能够使国家惑乱。所以圣明的君主迫切需
要贤才君子,得到了这样的人,自身就可以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于国于民的功劳很大,而且百姓会倍加赞许,获得圣明君主的美名。如果失去
圣贤君子,一定自己忙得身心疲惫,而国家混乱,劳而无功,百姓怨声载道,君
主恶名四散,名节受辱。
【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
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
道。
【译文】圣人、哲人、君子,是治国的源头。有官职的人和平民百姓都遵守天命
常道,所以在上位的人喜好礼仪规范。任用贤德之人没有贪求私利之心,那么在
下位的人也会有辞让之心。招来忠信之人而恭敬的对待他们。
【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
君道。
【译文】所以政策法令无需太繁琐,只要通俗善好,百姓就会顺应君主的意志,
并且遵守法令。这样就可以国泰民安了。
【国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
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国家得到百姓的力量扶持就会富庶,得到百姓矢志不渝的忠诚就会强盛
;得到百姓的赞美就会兴盛;这三种条件都获得就会得到天下。三者都失去的人
就会亡国。
【汤武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政令制度,所以接百姓者。有非理如豪末必不
加焉。故百姓亲之如父母。为之死亡而不偷也。】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商汤武王发动了使天下百姓都得益的事,除去了祸害天下百姓的人事。
政策法令制度,能与百姓连成一体。所以百姓敬爱他们如同敬爱父母。为国家誓
死效忠而绝不苟且偷生。
【孔子曰。国主好见小利。好权谋。好诈。】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孔夫子说,国君喜好小的利益,喜好权谋之术,喜好虚伪欺骗。
【群臣亦从而成俗。群臣若是。则众庶亦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
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虽繁。令不下通。是谓之伤
国。】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群臣必然也跟从他而成为风气。群臣若是这样,那么普通百姓必然也不
会尊崇礼仪,反而喜好贪图小利。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风气都会是这样,那么天地
虽然广阔,但权势必然轻微。兵士虽然很多,但兵力必然微弱;刑罚虽然繁复,
政令必然不会通达。这就会使国家受到损害。
【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
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
就行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曰。寡人愿
安承教。】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
)士和庶人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
危险了。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不顾君王的。所
以大王只要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梁惠王说:(我乐意听从您的指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音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音官)。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选自《礼记?礼运》。(注:《礼记》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书籍,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推举
出来,使百姓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单要赡养自己的父母,
抚养自己的儿女,还要使天下的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
能顺利地成长,(有所长处)。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言
太古之世。风俗醇朴。人无争心故。其气象如此。)】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男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务,女子都能有好的归宿。对于财货,物尽其用
,人们憎恶把它浪费,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人们都愿意为
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
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因此人们可以夜不闭户,这就是所说的(大同)社
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
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
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来巩固国家防守,制定
礼仪作为纲纪,用来明确君臣关系。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选
自《礼记?礼运》。
【译文】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
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
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
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此正三代之治。
乃中国极隆平之世也。)】选自《礼记?礼运》。
【译文】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
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义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
轨。如果有越轨反常行为的人,有权势者也要将他斥退,百姓也会把这看成是祸
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选
自《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所谓的礼,是古代先王用来承受大道规律和管理人的情欲,
因此丧失礼的人则会灭亡,得到礼的人就能生存,
【失之则天理灭。人欲肆。焉得不死。】选自《礼记菁华录》卷四 礼运第九
侯官吴曾祺评注。
【译文】失掉礼就会使天道泯灭,人欲泛滥,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舍财。消灾。集福。为人生一大事。】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舍财布施,改过消灾,修善积福,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
净平等觉经》。
【译文】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
都接受佛法感化,变化气质,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和,国家和
睦,人事和谐,顺应天时,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
,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家的物产丰富
,百姓丰衣足食,身心安顺,自在安乐,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
的战争灾害。统治者一定要教授和培养百姓的守礼谦让的品行。让社会,人人尽
知崇尚道德,振兴仁义。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
。如此,国家大众奉公守法。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所。
必然获得如是实效之丰果。)】选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国家自然就不会再有盗窃抢夺之事发生,社会的治安自然转好,百姓无
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彼此尊重,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以诚待人,无有
坑害、冤枉。而使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
【大乘修清净。平等。正觉之因。则成智慧。无量寿。庄严之果。】选自《净公上人
法师法语》。
【译文】大乘佛法所修养的是人的清净、平等、正觉的业因,而后就会生成智慧
、无量寿、庄严的果报。
【谨言慎行。】选自《礼记?缁衣》:(君子道(导)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
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考核)其所蔽;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译文】小心谨慎地说话、做事。
【明哲保身。】选自《诗经?大雅?烝民》:(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
【译文】洞察事理、要善于聪慧明智的保全自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译文】当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比较少的时候,担心和挂虑就会比较少。当一个人
认识的人比较多的情况下,是非就可能会比较多。
【司马光云: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卷)。
【译文】君子隐匿不发议论,想躲避小人们的陷害。
【范纯仁云: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不慎枢机。灾厄从此始。】选自《诫子
侄诗》,宋范质(范鲁公)。
【原文】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苟不慎枢机,灾厄从此始。
【译文】诫你不要随便乱说话,乱说话最为众人所忌。在机要之官任上倘有不慎
,灾厄就会从此开始。
【注释】枢机:指朝廷的重要职位或机构。
【孔子与恶人言。故逊词以免祸。】选自《少年进德录》,丁福保编。
【译文】孔子与不善的人对话,总是言词恭顺以免产生祸患(灾殃)。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此程子教人者也。】选自《近思
录》卷四 存养(凡七十条),作者朱熹、吕祖谦。
【译文】心神安定的人所说的话(言论)正确而迟缓。心神不定的人言论浅显而
急迫。冷静谨慎的人不急于发表言论,却字字中肯;心浮气躁的人虽很快就发言
,但由于缺乏深思熟虑而难免浅薄。
【菩萨三种顺菩提门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选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婆薮盘头菩萨造,元魏菩提
留支译。
【译文】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
贪着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
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选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往生论︾),婆薮盘头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译文】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
心。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
恭敬自身心。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便能扭转未来,不论是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事业
成功。乃至世运灾变。】
【译文】勤奋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止息贪瞋痴三毒烦恼,便可以扭转未来,获
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乃至减轻和化解世界的各种灾变。
【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荣。和平在自己内心里。
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和平。】
【译文】人类大家庭,以和睦、平等、宽厚、仁恕相互对待,才能共存共荣。和
平在自己的内心里。唯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
能带来和平。
【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幸福之根基。才是社会
、国家、世界。永恒常治久安之大道。不可不知也。】
【译文】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之人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和获得幸福的根
基,才是社会、国家、世界永恒长治久安的大道。不能不知道啊!
【东方圣学。皆出自性。修之弘之。福慧无量无边。得人身。遇正教。的是百千
劫希有因缘。难逢之事。】
【译文】东方的圣贤学问,都是从自性中流出的。修学和弘扬这些学问,能够获
得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得到人身、遇到圣教,的确是百千劫稀有的因缘,是
百千劫难以遭遇的幸事。
【释迦。孔子。第一正知正见。即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中义境。深广
无尽。唯佛与圣。乃能究竟。一切创新者。所不能知耶。】选自《净公上人言》
。
【译文】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例如以不净为净,以
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倒。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
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
是正知正见。
【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孔孟仁义。孝敬。存心。忠恕为用。大乘真诚为体。慈悲妙用。】选自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
【译文】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
有依靠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以仁义、孝敬存心,忠恕为外显;
大乘佛法以真诚为根本。这是慈悲心玄妙的作用。
【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汤博士之言诚然。】选自
︽净公上人言︾。
【译文】坚定的相信圣贤的教育,能使人觉悟自己的本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汤恩比博士的话说得很诚恳。
【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选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译文】三世如来共同来赞叹。十方菩萨共同皈依。
【左传曰。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若
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
【译文】《左传》说:(上面的所作所为,是百姓的趋向。上位的人不做的百姓
有人做了,因此就(对他们)加以刑罚,就没有人敢不警戒。如果上面的人做过
了百姓也做,那是势所必然,又能够禁止得了吗?)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选自《易经?干卦》。
【译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君子应该像天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保合大和。万国咸宁。】选自《易传?干?彖》。
【译文】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
物才是人间真道。万方都得到了安宁,有(天下太平)之义。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选自《
易经?干?象》。
【译文】君子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以君子嘉美所会,无不合于礼
仪,使之各得其所。坚定不移的知正守常,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方可成为成就
大业的骨干。
【君子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选自《易经?干?象》。
【译文】君子仁心义行,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选自《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
火就燥。)
【译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
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水向湿处流,火往干
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选自《周易?干?文言》。
【译文】大人的德行应与天地契合,其德如太极浑然无私,其智慧哲思可与日月
同辉。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选自《周易?干
?文言》。
【译文】与四季合时合序并进,天地间有鬼神固有吉凶。天尚且不能违背,更何
况人呢?
【君子以厚德载物。】选自《易经?坤卦》。
【译文】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如果你是君子,接
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选自《易经》。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淳厚朴实、积德行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选自《易经》。
【译文】而积累不善的家族,必然给其后代祸患。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选自《易经》。
【译文】君子以严肃态度持守内心的真诚,以正当方式规范言行的表现,做到既
严肃又正当,他的德行就不会孤单了。一个人只要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就可以避开所有的内忧外患了。
【蒙以养正。圣功也。】选自《易经》。
【译文】蒙童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质量,像圣人那么伟大的功勋。
【容民畜众。开国成家。】选自《易经?师卦》。
【译文】包容天下百姓,容纳畜养民众。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小人勿用。必乱邦也。】选自《易经?师卦》。
【译文】对于识见浅狭、人格卑劣的小人,千万不能启用。否则必定会扰乱国家
,败坏社会。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选自《易经?谦卦》
。
【译文】天之运行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地之运行法则,是倾坏满
盈者而流注谦卑者。鬼神之行动法则,是加害骄盈者而福佑谦恭者。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选自《易经?谦卦
》。
【译文】人之处事原则是厌恶骄盈者而喜好谦恭者。谦卑的人受人尊敬而散发光
辉,卑下而不可逾越。此君子之所以能始终守谦,而终受其福也。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选自《易经?谦卦》。
【译文】谦而又谦的君子,谦卑自制,以自养其德。勤奋匪懈、守谦不骄的君子
,功在天下,不矜不伐,所以万民悦服于他。
【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着。己乃无咎。化主。将欲
自观。乃观民也。】选自《上经随传?卷三》。
【译文】察看民俗民风,以查自己的治国之道。百姓犯有过失,其原因在于我自
身。君子的德风能普遍显扬,我才没有了罪过。统治者作为观察的主体,想要反
观自身,就应观察民风。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选自《易经?贲(音必)卦》
。
【译文】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了时序变化的规律;同时,又必须观察
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来教
化并成就百姓。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选自《易经?大畜》。
【译文】君子要多多研究过去圣贤的言行,以此来培养和积聚自己的道德学识。
【慎言语。节饮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选自《易经?颐卦》。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饮食要有所节制。天地养育万事万物,圣贤之人颐养
贤人,养育万民。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选自《易经?
咸卦》。
【译文】圣人感化人心而使普天之下和谐安宁。观看他所感化的,根据天地之间
万事万物的状况就可以看得出了。
【君子非礼弗履。自昭明德。言有物。行有恒。家道正。而天下定矣。】选自《
易经?大壮》;《家人》;《旧唐书?孝友传》。
【译文】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越出准则和规律去做非分之事。应当充分
显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德,发挥自己的作用。君子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家道正而不偏邪,那天下也就安定
和谐了。
【君子反身修德。见险能止。赦过宥罪。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思不出其位。其
道光明。】选自《易经?蹇(音简)卦》;《易经?解卦》;《易经?益卦》;
《易经?艮卦》。
【译文】君子反省自己,修养德行,面对艰难险阻,能够立即停止。君子应当赦
免那些有过错的,宽容有罪过的。看到善良的就马上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马上
改正。不越位行事,所考虑的事情不会超出他所处的位置,前途远大光明,而无
悔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选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之所以喜悦是由于来的朋友是求道而来,有共同的
志趣。)
【顺乎天。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劝矣。】选自《易经?兑卦》。
【译文】上顺应于天,下顺应民众,以身先百姓为悦,人民才能接受劝勉。
【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选自《易经?节卦》。
【译文】有度有制而节之,万物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运行,就能不伤及财货、不危
害民众。
【信立而后邦乃化民。各得其所。直而正。静而顺。乖争不作。物无巧竞。】选
自︽净公上人法语︾;《周易正义》;《下经丰传卷六》:(刚得中,则直而正
;柔在内,则静而顺;说而以巽,则乖争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着
,而笃信发乎其中矣。)
【译文】信义建立以后,国家才能教化民众,各得其所。刚直而公正,安静而柔
顺,纷争之事不再发生,无人用巧诈的方式竞争财物。
【敦实之道行。笃信发乎其中矣。】选自︽净公上人法语︾;《周易正义》;《
下经丰传卷六》:(刚得中,则直而正;柔在内,则静而顺;说而以巽,则乖争
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着,而笃信发乎其中矣。)
【译文】敦厚诚实之风盛行,深厚的信义都从人们的内心生发出来。
【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选自《周易正义》。
【译文】顺人所通则吉,违背大众则凶。
【德合天地。知周万物。道济天下。乐天知命故不忧。曲成万物而不遗。】选自
《周易正义》。
【译文】圣人与天地合德,知晓宇宙万物,道义周济天下,乐于顺应天命,通晓
命运,因此不会产生烦恼,委屈成就万物而没有任何遗弃的。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
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选自《易传?系
辞上传?第八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房间里,所说的话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就会有回应
(响应),何况是近处的人呢?君子在房间里,所说的话不善,那么千里之外的
人就会违背,何况是近处的人呢?言语出自于身体,施加于人民。
【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可不慎乎。】选自《易传
?系辞上传?第八章》。
【译文】行为发动于近处,见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是关系到荣辱的最
重要的因素,怎么能不慎重呢?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八
章》。
【译文】正义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
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同心
之言,其臭如兰),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
二人言同也。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
八章》。
【译文】(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为
政如此,大盗思欲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者,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
,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音却。诚实、谨慎)
,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选自
《易传?系辞上传?第十章》。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理,不是凭借人的思考,更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它无声无响,决不妄动,通过感悟这种道理就可以通晓天下万事万物的事理。
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
【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选自《易传?系
辞上传?第十章》。
【译文】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
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
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
,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29 12:41:26
|
只看該作者
而自然达到理想的目的。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天佑之。吉无不利。】
选自《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译文】上天所辅助的对象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与人之间辅助的对象是
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因此能够从
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没有什么不好。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一章》。
【译文】天地的伟大品德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宝贵的是恰当而崇高的地位
。用来守护这种地位的是仁爱之心。用来得到民众拥戴的是财物。管理天下财物
而端正人们的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叫做道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不能积累善行,就不可能成就美名;不积累恶行,就不可能威胁到生命
。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而不去做,认为小的恶行是没有什么
妨碍的,因而不加以去除。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所以当恶行积累起来以后就无法掩盖,罪过加大而无法解救。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
全也。】选自《易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君子使自己立身安定然后才能行动,先使自己内心和平然后再发表言论
,使交情能够稳定然后再有所要求。君子能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所以才能
保全自己而不受损伤。
【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选自《易
传?系辞下传?第五章》。
【译文】君子应该在安定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了危难的时候,存在的时候却不能忘
记灭亡、消亡的可能,天下太平的时候却不能忘记动乱的威胁。凭借着这一点,
才能保证身心的安乐,并进而保全所拥有的邦国(封地)和家族。
【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选自《易传?
说卦传?第二章》。
【译文】天的运行规律是阴与阳,地的运行规律是柔与刚,人的处世准则是仁与
义。
【中国特色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重义。循理。】选自五伦出自《孟子》。
五常:仁义礼智由孟子提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四维:出自《管子》。
八德:由孙中山先生提出。
【译文】五常伦理:一、父子有亲,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顺,父
慈子孝,自然父子有亲也。二、夫妇有别,夫待妻尽其责任,妻事夫君尽温和,
夫爱护贤妻,妻敬爱夫君,夫唱妇随,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议而行,自然夫妻有
情也。三、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君不学桀纣,臣不学曹秦,君
则正,臣则忠,自然君臣有义也。四、长幼有序,长为兄,幼为弟,兄爱小弟,
小弟敬兄,兄宽弟忍,一团和气,祖业家财不争不贪,自然长幼有序也。五、朋
友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
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以上乃是五伦之道,人遵五伦,
天降吉祥也。
五常:是根本的德行,就是恒常、永远不变,不能一刻离开的。古人讲
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就是道德。仁是宽厚。义,宜也。礼,循礼。智是才能,信
是诚实。
四维:支撑房子的四个大柱子,四种重要的伦理纲常;
礼: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
与禽兽何异?
义: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正义君子,不
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
矣。
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做亏心等恶
事也。
耻:耻者为人之本性,本性纯善而无恶,所谓人之良心,但是(羞恶之
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恶之心才能知耻,知耻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耻者心
身不端正。
八德(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忠:诚心尽力;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仁:对人亲善、仁善。恭
宽信敏惠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信:诚实、不欺骗;和:相安、和谐;忠于国家
民族;孝顺父母长辈;仁德为本;泛爱大众;讲信用;有合宜的道德行为;与人
和天下太平。
重:重视、慎重;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循:遵守、依照沿袭;
理:事物的规律。
重义、循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明明德(体也)。真实之际。真如自性。亲民(相也)。真实之利。大悲大慈
。
止于至善(用也)(清净平等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落实在格物。格除
物欲。
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
致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选自《大学》。
【译文】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朱熹解释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明德,就
是明白自性中的性德,即每个人本身所具备的德行;体:根本,主要方面;明明
德是本体。这是真实之际,真如自性。
亲民。也称为新,就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亲民,即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相:辅助、帮助。这是真实的利益,有大慈悲。
止于至善。就是将明明德与亲民做到最完善的地步。用:用处、作用。
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的经题,这是善,要有清净心、平等心、不迷惑颠倒
。这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真正能落实的地方。
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向内而求,非向外。
放下:教人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即名声远闻,以利养身。指可使
人心性堕落的名利);五欲六尘(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
);贪瞋痴慢(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五常,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傲自大)
。
致知:具体就要做到:发菩提心(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深信
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诚意。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
正心。仁。义。忠。恕。推己及人。
修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十善)。
齐家。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治国。(共和)法。国之本也。人(圣贤君子)。法之根源也。
平天下。(大和)国。政。族。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汤。以七十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王天下。】选自《大学》。
【译文】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纯正,真正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
念。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念。做到仁、义、忠、恕、推己及人。
修身:修养自己的心性。具体要落实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戒、
十善),修养自己不善的行为。
齐家:管理自己的家族。要有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治国:治理国家。法律是治国的根本;圣贤君子是法的根源。
平天下:使得天下太平。要平等的对待各个国家、各种政党、各个种族
;各种宗教,使之和睦相处。
王:为天下王;出自《孟子》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给天下做榜样;周文
王以百里土地给天下做榜样。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
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不诚。则不能化万物。】选自《荀子
》不苟。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它的事了
,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
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英明,显得英明,就能感化别人了
;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
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物。
【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
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选自《
荀子》不苟。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君子以不
进行自我修养为耻;以缺乏诚信为耻,以缺乏才干为耻,而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毁谤吓退。(率:遵循、沿着;道:道义。)遵循道
理而行动,端正自己的修为。
【不为物倾侧。是谓之君子。】选自《荀子》不苟。
【译文】不被物体所倾倒,这才是君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禹之法未亡。而夏不世主。文武之法犹存
。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有治国的人才,没有自行起作用的法
制。夏禹的治国法规并未灭亡,但是夏桀并没有继承夏主的遗志。周文王、周武
王时,法度尚存,但是周朝的后代也没有继承祖宗的遗志。所以说法规不是孤立
的存在。
【得其人则存。不得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人(君子)者。治之源也。故
有君子。法虽省。足以矣。无君子。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
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了圣明的君主,法规才会存在。失去了圣明的君主,法规也会随之流
亡。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源头。而人,是法令的源头;所以有了贤人君子,法律
即使简略,也能够使国家普遍得到治理。如果没有圣贤君子,法令虽然很完备,
但是也能够使国家惑乱。所以圣明的君主迫切需要贤才君子。
【人。身逸而国治。爱民而安。好士而荣。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德厚者进。而佞悦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得到了这样的人,自身就可以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理。爱
护自己的子民而使得国家安定。喜爱将士而使之有荣耀。使公道通达而遏止偏私
。使公义清楚明白而使私事停止。让有德才的人任官。而让巧言谄媚的人止步。
让贪图利益的人辞官隐退;而使廉洁的人得到举用。
【诸佛教人。持戒。修定。开慧。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者。规矩也。不
以规矩。不成方圆。故持戒必先弟子规。次感应篇。次十善业。沙弥律仪。】选
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诸佛教导人们,要持戒、修定、开慧。这就是所说的因戒得定,因定开
慧。其中戒的意思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持戒必须要首先学习《弟
子规》,然后学习《太上感应篇》,而后学习《十善业道经》和《沙弥律仪》。
【以奠根基。再以两年。熟背古文二百篇。取得文言文之金钥匙。则阅览四库。
深入三藏。可以得心应手矣。而后。于儒释道。取其一经一论。一门深入。十年
熏修。】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以此来奠定成佛、成圣、成贤的根基。再用两年的时间,熟练背诵二百
篇古文,取得文言文的金钥匙。阅览四库全书,深入经、律、论三藏典籍,就可
以得心应手了。之后从儒释道的经典中选取一本经论,一门深入,十年熏修。
【(教之道。贵以专。)十年专攻一经。即是持戒。常人三四年。即可得三昧(
定)。六七年不能澈悟。亦当成大悟(慧)。悟后起修。学儒必成圣贤。君子。
学佛则成佛。菩萨。学道则成神。仙。】选自《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教之道。贵以专。)用十年的时间专门攻学一部经,就是在持戒。平
常人三四年后就可以得定。六七年后虽不能做到大彻大悟,也能成大悟(开慧)
。之后开始修行。学儒一定能成为圣贤君子。学佛则能成佛、菩萨。学道则能成
为神、仙。
【学道则成神。仙。此乃是人生真实大事因缘也。愿天下有志者事竟成。】选自
《净公上人法语》。
【译文】学道则能成为神、仙。这才是人生中最真实的大事和最稀有的因缘。愿
天下有志者事竟成。
【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选自《金刚经》。
【译文】《金刚经》上讲:假若有善男信女,看到这本经,进而依教修行,受持
诵读此经,不但得不到别人的恭敬,还受到轻贱(轻视、小看,甚至毁谤、讥刺
、侮辱),是因为他前世造了极重的恶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选自《金刚经》。
【译文】本应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受尽种种苦难。但因现在
受到别人的轻贱,所以,以前的罪业就被抵消了,将来还可成佛。(注:梵语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涅盘云。定(不分别)多。慧(分别)少。不离无明。】选自《顿悟入道要门
论》。
【译文】《涅盘》说,若定多于慧,则无法脱离无明。
【定少慧多。增长邪见。】选自《顿悟入道要门论》。
【译文】若定少于慧,则必定会加增邪见。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人我。事来无所受(不执着也)。即是真菩提。】选自《
悟道要门入门论》卷上。
【译文】修忍辱的第一件事,首先必须排除是非人我的分别,遇到事不执着,没
有成见,处世待人接物,一切随缘,这是真正的智慧觉悟。(注:梵语菩提即觉
悟之意)
【大珠和尚云。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选自《悟道要门入门论》卷下
。
【译文】大珠和尚说,现在我的心意境界很好,对于别人的谩骂不会生烦恼。
【无言不说是非。涅盘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艹。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草。】选自《悟道要门入门论》卷
下。
【译文】(静坐只思己过,无言不论人非。)只为证得生死不二的涅盘境界。洞
达自己的本性。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万物都是佛性的圆满显现。一切妄想和分
别执着这些杂念,世人不能了断,带来无尽的烦恼,奉劝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
要断除私心杂念秽根芜草,从而净化自己的身心。
【孔子曰。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选
自《大戴礼记》。
【译文】孔子说,所谓的(道),就是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所谓的(德),
就是遵守和服从道。因此,不符合道德的就不应尊崇,不符合道的就不应被弘扬
。
【虽有国焉。不教不服。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
守。】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即使取得了国家政权的君主,不实行道德教化人民,人民也不会服从。
所以,古代贤明的君主,对内(自己)以身作则,践行敬老、尊齿、乐施、亲贤
、好德、恶贪、谦让七种道德规范(七教),对外用最高明的礼、赏、乐(三至
)来治理国民。(七教)修养好了,就能卫护国家坚如盘石。
【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选自《大
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推行(三至),就自然征服天下。如果不修养(七教),虽然护卫国家
却不牢固。如果不施行(三至),出兵讨伐敌人也难以征服。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
友。】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者,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懂得孝敬。在上位
的人恭顺长者,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懂得顺从长上。在上位的人乐于给予接济别
人,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懂得宽恕和信实。在上位的人亲近有贤德的人,在下位
的人就会更加懂得如何选择朋友。
【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
。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治民之本也。教成是正矣。】选自《大戴礼记?主
言第三十九》。
【译文】在上位的人爱好德行,在下位的人就不会对上有所隐藏,德行就会彰显
。在上位的厌恶贪婪,在下位的人就会以贪争为耻。在上位的人坚强果敢,在下
位的人就会有廉操与知耻。人们都能各守本分、各尽职责,就能坚定有节操,就
能中正不偏斜,也不辛苦。这就是所谓的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七教能
成功,(人民)就能合于正道而不偏邪了。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
民敦。工璞。商。女孝。妇听。七教之志也。】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
九》。
【译文】在上位的人,是人民的榜样。榜样端正,那环境中还会有什么人事是不
端正的呢?因此,君王先做出仁德的表率,那么大夫就会忠诚,读书人就会诚信
,人民就会厚道,工匠就会淳朴,商人就能诚实谨慎,女子就能孝顺,妇人就会
顺从。这就是七教所要达到的目标。
【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选自《大戴礼记?主
言第三十九》。
【译文】如果在上位的人关怀下属就如同爱护自己的腹心一般,那么下属亲爱上
级,就会像襁褓中的婴儿见到慈母那样真诚地依顺。
【上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上级与下属之间能这样相互亲爱,那么上级的命令就会得到遵从,措施
就能得到实行。
【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
富天下之士。】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
。
【译文】贤明的君主依照天下的爵位,来使天下的贤能之人得到尊敬,这就是最
高明的礼,不需谦让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依照天下的禄位,使财富让天下的贤
能之人得其所以。
【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
和。】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这就是最高明的赏赐,不需耗费财物就能使天下的贤能之人得到愉悦。
于是天下贤士的美好名声就会得到盛行,这就是最高明的音乐没有声音而百姓和
睦协调。
【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天下最仁德的人,是能聚合天下贤者为最亲的人。
【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良
者也。此谓三至。】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译文】天下最有智慧的人,是能运用天下最和睦协调的方法的人。天下最圣明
的人,是能推举选任天下的善良和有才能之人的人。这就是三种极致。
【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礼记?中庸》。
【译文】所谓仁,最大的仁莫过于亲爱天下的人。所谓智,最大的智莫过于能识
别洞察出贤能之士。
【政者。莫大于官贤。中庸曰。为政在人也。】选自《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
》。《礼记?中庸》。
【译文】所谓为政,最贤明的政治莫过于选拔任用贤良之人(为官)。《中庸》
中说,为政者的成功就在于得到德才兼备的人(贤臣)。
【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敬之至也。】选自《大戴礼记?哀公问》。
【译文】孔子说,古代从事政治的人,以爱养人民为最重要,所以能得到安定。
爱养人民,礼为最重要,所以能得到安定。礼,以恭敬为最重要。恭敬要达到极
致。
【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
与。】选自《大戴礼记?哀公问》。
【译文】恭敬要达到极致。因此君子兴起敬心,为欲相亲爱。如果舍弃恭敬,就
是遗弃相亲之道。如果不能爱重,就不能相亲爱,如果不能恭敬,就不能正道(
合于道理)。爱(仁)与敬(义),就是政教的根本吧!
【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一篇 哀公问于孔子
篇。
【译文】三代明王的政策,必然是尊重他们的妻子儿女。
【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亲之后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
其亲。伤其本。伤其枝也。】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一篇 哀公问于孔子篇。
【译文】有言道,妻子是父母最主要的依靠,岂敢不尊敬。子女,是父母的后代
,岂敢不尊敬。君子没有不尊敬爱护的,谨慎守身为最大,自身是父母的枝叶,
岂敢不尊敬。不能谨慎守身,就是伤害了父母,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枝节。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
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礼三本。
【译文】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德行的根本;先祖,是人类的根本;君师,是
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怎能生养万物;没有先祖怎会有人类产生;没有君师怎能
得到好的治理呢。
【孔子曰。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
。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选自《
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礼察。
【译文】孔子说:认为旧礼无用而去除,必然会有惑乱忧患。所以婚姻的礼仪废
除,那么夫妇间的道义就会不坚固,则邪僻放纵的罪就会多起来;乡里饮酒的礼
节废除,那么长幼的次序就会丧失,而争斗的官司就会繁多。
【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
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礼察。
【译文】聘射的礼节废除了,那么诸侯的行为就会恶劣,则因骄傲而起的败落就
兴起了;丧祭的礼仪废除,那么臣子就会薄情寡义,则背叛死去的人忘记在生的
人,这样的人就多起来了。凡人的智慧,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不能看到将要发生
的。礼仪,在将要发生之前就予以禁止。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曰。礼云。
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选自
《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礼察。
【译文】而法制禁止于已经发生之后。因此法令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仪所产生
的效果就很难知道。礼云,贵在断绝恶行在未发生之前,而从小事上升起恭敬之
心。使人民在不知不觉中日日向善迁移,远离罪恶。
【为人主计。莫如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也。安者。非一
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礼察。
【译文】为人君者考虑的,首先是安下心来,审慎取舍,取舍的标准在内心确定
了,安危的萌芽就从外面应现。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安定;危难,也不是一天就
会危难。都源于积累,这就不能不进行考察。善不积累就不能够功成名就。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六
篇礼察。
【译文】恶不积累也不会毁灭自身。人们所做的,都在他们的取舍之间。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亲
和。】选自《大戴礼记》第四十六篇礼察。
【译文】以礼义治理就会积累礼义,以刑罚治理就会积累刑罚;刑罚积累,那么
人民的怨恨就会加倍;礼义积累,那么人民就会亲密和睦。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广育四夷。累子孙三十余世。历年久六八百岁
。此天下共闻之也。秦王置天下法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盈世。】选自《
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以仁义礼乐来立国育民,而且恩德广施地教化四夷。子孙
共三十多代,历经了六百到八百年之久。这是天下所共知的。秦始皇以法令刑法
来建立国家,没有施行任何恩惠,而仇恨和祸患充满着整个社会。
【民憎恶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所共见也。夫用礼乐仁义为天下
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大验乎。】选自
《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
【译文】民众视其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自己几乎都要招致祸患。秦朝子孙断绝,
这是天下所共见的。所以使用礼乐仁义治理天下的人,五六百年仍旧得以维持。
使用法令治理天下的人,十几年就会灭亡。这难道不是明显的证明吗?
【今人或言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观之乎。】选
自《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
【译文】如今有的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那当权者为何不继承商、
周、秦三朝的治理方式来察看一下呢?
【殷为天子。三十一世六百二十九年。而周受之。】选自《治安策》,贾谊着。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
,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
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译文】殷商的天子传了三十一代,共六百二十九年,然后由周继承。
【周为天子。三十七世八百六十七年。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凡十有
五年。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选自
《治安策》,贾谊着。
【译文】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七代,共八百六十七年。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
天子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总共才有十五年的时间。人性相近,为什么夏商周三
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残暴无道以致突然灭亡呢
?这个原因是可以知道的。
【周武王崩。成王十岁。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
。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译文】周武王驾崩(去世)的时候,周成王才十岁。召公任太保,周公任太傅
,太公任太师。『保』是保养成王的身体。『傅』是传授他道德和仁义。『师』
是以教育引导他。这是三公的职责。后来又设立了三少,任职的都是上大夫,叫
做少保、少傅、少师。
【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
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
与太子居处出入。】选自《颜氏家训集解》。
【译文】他们是和太子公余无事时在一起休闲起居的人。所以幼年时候的三公、
三少,原本就是懂得孝、仁、礼、义,并以此来引导和教习太子的人。驱逐奸邪
之人以使太子不会见到恶行,挑选天下正直的人,孝悌、文雅、学识渊博并且有
道德、有方法的人来辅佐他,让这些人和太子朝夕相处。
【故太子乃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
能不正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选自
《颜氏家训集解》。
【译文】因此太子就能看到正确的事情,听到正直的言辞,实行正确的治国之道
。环顾四周都是正直的人。与正直之人学习和生活,不可能不正。孔子有言,幼
年的时候若养成了天性,就会习以为常。这就是商周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统治的
原因。
【太任孕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故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也。古者妇人孕子之礼。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不可不慎也。】
选自《列女传?周室三母》。
【译文】太任怀孕文王的时候,不看邪恶的事物,不听淫邪的乐声,不说恶毒的
言语。因此君子称太任能够做好胎教。古代的妇人怀孕之后必须要对所感知的事
物小心谨慎,感知善的就会善,感知恶的就会恶,不可不慎重。
编后寄语
创造了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金字塔)的古埃及王朝,在亚力山大和罗马军团的
铁骑下,轰然倒塌了;令古希腊人羡叹不已,肥沃富饶,修建过人类七大奇迹之
一︱︱(空中花园)的古巴比伦王国,在异族入侵的兵燹中,只留了些断垣残壁
,任风沙弥漫;以(哈拉巴)文化彪炳于世的古印度,雅利安人的刀光剑影,使
落日下的恒河(半江瑟瑟半江红),淌尽了武士的鲜血,母亲的泪,帝国斜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历尽劫波精魂在,浴火凤凰复腾飞)的中国,其傲然独
立的文化,无论是成吉思汗麾下的金戈铁马,还是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坚挺着
华夏,没有使中华民族颓然倒下。
然而,几度沧桑,怎么就让台湾学者李敖,在万人瞩目的学府圣殿北京大学,竟
然痛心疾首地吶喊:(今天形势大好,人心大坏!形势大好,有钱有经济;人心
大坏,自私贪欲,道德衰微。)就连国家总理都愤然痛批:(这些恶性的食品安
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难道真的到
了国学泰斗梁漱冥先生哀伤的:(没有中国人的气味了!)的情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个笑眯眯的老人,一个只身跨越四海,行迹遍及五洲,一心秉承师道,半个多
世纪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奔波在世界各地,呼唤于四面八方。弘扬(佛教是佛陀
(觉悟者)教我们正确认识:关于人生(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智慧,和宇宙(时
间、空间环境)的真相,掌握生活艺术,以达到至真、至善、至慧、幸福美满的教
育。)理念的深心悯者。数十年如一日,以诚敬谦和的奕奕风采,清明平正、雍
容博雅的恢宏情怀,善气迎人的言传身教,引导着人们提升灵性。矢志不渝、兢
兢业业、身体力行,唯思履践佛陀圣哲的诚敬人生。团结不同宗教,倡导世界宗
教是一家,不分伯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唯有(和谐拯救危机!)的长者。
在八十五岁高龄,以仁心侠骨的节操,大慈大悲的精神,满腔忠义的爱国激情,
饱蘸济世救民的殷殷心血,用如椽之笔,殚见洽闻,上迄西周姜尚太公《六韬》
,下至当代多元文化和平道义,笔笔雄飞,点点有情,用毛笔摘录誊写了一一九
页《老人言》。回答了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气味了)的问题。实实令人慨叹,
此举决非凡人能为,何况耄耋老人!
辑录的这些《老人言》可谓我炎黄先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
粹,圣哲先贤躬忠为国至理名言之大成。治世之良药,救民之根本。细读此书,
自然于(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载愚)或心领神会。惜!时下谁能细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信息爆炸,文化颓唐,竞争横行,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种优秀文化缺失,道德沦丧的态势,已导致追名逐利、丧心病狂,杀人越货
、屡见不鲜。父子反目,母女横对,兄弟相残,比比皆是的境地。就连代表民族
希望的年轻人,中央媒体都组织专家、学者、相关负责人及大学生干部共同关注
、探讨当代年轻人(有文凭没文化,有知识没智能,有学问没道德,有才情没修
养,有见闻没思想,有向往没志向,有心思没主张。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
计算机,荒于人脑;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的畸形现象
。
世人更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豪门(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人丘
墓以为苑囿,仆媵衣文绣,禽兽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严,裘褐不完)。
(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
于瞋恚,贪于财色。)(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
,难得诚实。)(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
希望长生。)(两狼(财狼、色狼))当道,恣意横行,肆无忌惮……
这种寡廉鲜耻、触目惊心,使人扼腕的乱象,《老人言》一一投以重石猛药,予
以补救……但几人能听?几人肯行?难道真的到了(撞到南墙都不回头)的情状
?难道除非(大命将终)才(悔惧交至)!尔知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连前外交部长,开国元勋陈毅元帅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
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就你敢胆大妄为到无法无天!
为什么会这样!
一、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唯一自残民族文化,抛弃优秀传统文化造成的。中
国老子道学文化胡孚琛会长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鲜明的身分标识。在民族存亡绝续的关头,文化存,则国家
存。中国儒、道、释分立而互补的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近百年来遭
到自阉式的破坏。)其结果摧毁了华夏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根本,败
坏了社会道德根基。
二、在发展经济中,某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要融于全球化,就是要西方化。西
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时尚、教育制度、语言习惯在一些人(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失语下,加速为西方文化推波助澜,毁坏遗弃着中国文化。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面对汹涌澎湃的物
质文化泛滥的情况大声疾呼:(我们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的压力面前捍卫自
己民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在《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中说:(年轻人他们很可能
在对自身文化根本不了解或没有时间了解,在不会比较也不想比较的情况下就被
外国文化(俘虏),这种精神上的被(俘虏)并不一定指精神道德的衰退或下降
,而是指一种与狭隘民族主义反向,但却相似的偏激、固执的忘本。并可能进而
成为一种对中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社会群体或思想力量。)
这一切著名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年代就告诫:(我国前途之危险
不独在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被征服与其
他方面征服百千倍上。)……
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中,逐步改善人的自然本性,克服动物性的同时,在不同社
会、自然条件下,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生经验、教训、感受的智慧结晶。当人
类自为的适应文化发展后,文化就成了社会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就会对社会
产生了巨大的嬗变效应。
蕴含着两希(希伯来圣经文化、希腊人本文化)的西方文化,古代在政教合一的
体制下,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在基督教博爱、平等、向上精神的训诫下,在善恶
因果相报的文化灵魂的铸造中,完成了多民族、多语种欧洲精神价值观的统一和
社会文化的改造。经过上千年血与火的锻冶,终于熔铸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
人本文化为依存的文化架构。宗教信仰在欧美普遍形成了为我、为社会,更为神
服务的价值观念及普世化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根基!
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陶冶下,几百年后,终于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在
道德自律下的法制经济)!
东方中国大河平原集体农耕的生产,奠定了以顺应自然,男性是大田里从事生产
基本劳动力的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社会生活以男性为主,家庭生活女性操持。
血缘宗亲为纽带,以经验为指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决定了大河平原:均平(不
患寡,而患不均)、伦常、团结、协助的金字塔型社会。辨证、团圆、和合的自
然经济文化。
(祠堂)主要承担灌输(仁爱孝悌),巩固以(家)为本的文化核心;(孔庙)
重在培养(尊师重道)、努力上进的精神品格;社会教育在(思无邪)的审美理
想指导下,以戏剧、文学、音乐、说唱、美术、民间艺术等等,年深日久的宣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因果)。以一贯之(劝人向善),使这种理念渗透
到民间各个角落。
(城隍庙)则通过绘画、雕塑、音乐、仪式等内容的文化形式,宣传平等博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张。生动形象的进行因果报应教育,解答生、死、爱及
正确人生问题。最终解决现实中(死)(人唯一无法试验,无有经验)的问题,
体现着人类从宗教中获得终极关怀的信仰力量。
与人类文化共生的宗教,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教育意义,绝对不是(迷信)所能否
定的。(迷信)最初的含义是盲从。那么%的顶级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的事实,
决非(盲从)能够涵盖释疑。
所以,(迷信)不是宗教特色。面对如此锦绣丰繁的宇宙、自然、社会、人生…
…认为(唯一即一切的终极真理。)理论,才是根本的(迷信)。就如法国文化
学者涂尔干断言:(人类制度绝不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基础上;否则社会学就不
可能存在下去。任何宗教就其自身存在方式而言,都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是对
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宗教并不是简单的幻
觉的产物,因为空泛的幻想是不可能形成如此强烈而又持久的人类意识的。)这
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必须正视华夏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合包容的文化精髓,她
保证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民族不败之林坚如盘石的基础。然而,也正因为它是
和平的,才容易为强势所损伤。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酷虐
的血泪史;也是中国自戕民族文化的肇事史。
西方文化的基因是以物质为根本,以竞争功利为第一。人们一昧追求物质享受,
拼命发展科学技术,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人性被金钱、物质异化,一切以经
济为尺度,以竞争为手段,人人是对手,必然使伦理关系冷漠,造成心灵危机,
从而导致社会动乱和生态灾难。而且这种以物质功利为核心的强势文化,非常吻
合人性中自私贪婪的劣根,具有所向披靡的破坏力。它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毁
灭一个国家。纵览历史,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的劫难,美洲新大陆的血腥屠
杀,中英鸦片战争……以至现代两次世界大战、当代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战争,哪
个能脱得了(利益)二字。
令人不得不感慨的,十九世纪列强用枪炮无法让中华屈服,现在他们用金钱几乎
掠尽了想要的一切。世人无所顾忌地追名逐利更使传统文化雪上加霜!当(一切
向钱看!)利欲熏心,使天下(饮苦食毒,未尝宁息),符合人性的自然经济荡
然无存之际,(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自律下的法制经济),在(天下熙
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中国能实现吗?我们又该怎样?……
这一切,在《老人言》中,都有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剖析。只要认真读,细细
想,自然会找到答案。达者知道如何兼济天下;贫者自然了解怎样独善其身。
必须明白(文化是人演变中对自然的支配;文明是人发展中对自身的支配。)以
科技为先导的文明,任由其肆意恶性膨胀。结果一定是(它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也是文化有机的、逻辑的、且最终将是它的完成和结尾。)难道,人类真的要
走到爱因斯坦回答朋友问题的境地。(我不知道二十一世纪最厉害的武器。但是
我知道二十一世纪以后最厉害的武器︱︱木棒和石头!)
……………………
最后感谢任登第、郭齐家、刘余莉教授在百忙中撰写了风格迥异,但鞠心如一的
《序言》、《拜读老人言》及《老人言学习体会》;也感谢夏虹、王海峰、施景
培、周礼福、刘丹、刘诠路、朱宜春、任西京、孟杰、刘圆圆等人,及诸位研究
生的付出。阅读《老人言》,自会体味到他们慧念恳切的(清清心,殷殷意,耿
耿情)。
同时向诸位研究生发来的《老人言》翻译稿,忱忱致意。鉴于图书版式篇幅要求
,除保留了《佛经》文字部分注释外,只撷取了译文进行必要的编辑。在译稿中
,页面文句出现少量重复,是为承接书法文意连续而做的设置。敬请读者理解。
不敢奢望能明白老法师于八十五之高龄,亲笔苦心孤诣撰写《老人言》之微言大
义。因为,(言者有心,读者亦有心,且有意。)方能二者契契心会,深解义趣
。不然,于才高八斗的无心者,以水浇石,何益?只有如(白居易在西湖偶遇鸟
窠禅师,趋前揖问『佛法旨义』,禅师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转身而
去,哈哈大笑:『三岁小儿亦能晓。』忽听和尚朗朗:『三岁小儿虽能晓,八十
老翁难做到。』居易如遭天击,怔忪半晌,缓缓回身,双膝跪地,恭敬顶礼:『
谢师尊教吾又救吾。』)或能了《老人言》深心远旨于无语。能否?
有言,现在聪明人太多,无法脱离(自以为是)之宿病。但而今纷纷落马的达官
显贵,哪一个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能逃过张张法网者,
谁躲得了恢恢天网!世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看看印光大师诫谕:
(命好心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
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
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又知命,性好转运道,天地自相保。)你
有何想法?
来,来,来,还是来认认真真读《老人言》,仔仔细细想《老人言》,点点滴滴
悟《老人言》,实实在在践行《老人言》,到你低首下心,自自然然地捧著书艺
美轮美奂,内容至真至善的《老人言》泪语:(谢师尊教吾又救吾。)之际,你
可能真得救了。
祝吉祥如意!
妙音谨记恭录于黄河金城
二一一年六月一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