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76|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问,华严虽二乘盲聋,亦兼摄声闻,以含无量乘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8-29 14:0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蕅益大师答问》

  问, 华严虽二乘盲聋,亦兼摄声闻,以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二乘种不生,乃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大智度论云,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邪。


  答,疏主判经,以顿通圆,不以圆摄顿。又约道品即小成大,小果暂有终无之义,谓不互摄,岂一句弥陀,不横罗诸教,圆契五宗,不全体华严,全摄诸乘也。
  
  问,余门竖出,念佛横出。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禅称别传,净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邪。
  答,此之横竖,约自力他力断惑带业而论,不约境谛观智。故念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亦不可以参禅为例。若论谛智,四教观行,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之不同。谓前三竖出三界则可,谓非横非竖之一心三观,亦为竖出可乎。况观经以如来胜异方便,摄众生性具观门,同宗一心,同归净土,观念相即,何名钝置。但辩持名,不惟散善,非妙观便不捷径也。别传之旨,尤不容剩言滞句。末法之中,有名无义,果令四教不收,便成离经魔说,乌在其为超越也。

  问,天台三观,得摄法界观否。
  答,华严法界,生佛同源。以收机不尽,不免现权隐实。则阿含乃至涅槃,皆华严阃外,所以驱率土尽令臣服也。法华实相,本迹同印,以说时未至,不免为实施权。则般若乃至华严,皆法华前茅,所以会甸荒同令执玉也。一名从本垂末,一名摄末归本,非一心三观,何得事事无碍。非事事无碍,何名一心三观。

  问,合论判极乐净土是权,净名唯心净土是实。然菩萨成佛,众生来生,明言摄受往生之事,与弥陀无二。疏言此指事一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唯心邪。
  答,合论以不断惑生同居,乃如来权巧之力,非谓法藏四十八愿,庄严净土,亦非实也。净名心净土净,正同法藏往因。至於菩萨成佛,众生来生,何妨从实垂权。若念佛人,因事入理,又何妨即权即实。权实事理,总属一心,虽分不分。古人判释,皆当作如是观。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何故钞只通普观,为助因邪。
  答,念佛观佛,归趣同,入门异。初心行人,则不成三昧,故唯称万德洪名,便为多善根。然正助兼修,本无定法,如行舟然,扬帆扯缆,撑篙摇橹,各随其便可也。

  问,大本言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然中下胎生,岂等觉菩萨邪。
  答,非等觉,而可称一生补处。以不更历生死,必圆无上菩提故。小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靴跋致,亦指此生必补佛处而言,不以常涂三不退论。下又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别指现证等觉者,亦以此生必补。故得云,其中多有也。所以极乐凡圣同居土,与常涂教意迥别。常涂不过暂时同居,此与一切等觉,同净寂光,故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二字,不概指无量声闻菩萨,单指多有一生补处而言。又常涂约感应,及圣者过去有漏业,得与权实圣人同居。此则同一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故又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字拣至别教地前,并竖拣至圆教住前。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入同生性,方蒙诸佛护念故。吾每谓净土大教,圆收一切教,超出一切教,正谓此也。

  问,单念佛人,不修余行,得波罗密,即是多善多福。今念佛所证,止素法身邪,已具万行庄严邪。
  答,三身一体,普贤行门,不外毗卢性海。是以初心虽不修余行,令三昧易成。而三昧既成,三因圆显,岂有已证法身,庄严终缺。亦何须未证法身,预恐不具足邪。然或一门深入,或余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一即是多。万善同归,多即是一。

  问,念佛的是谁,与别则公案无二。钞云,体究念佛,与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然四种念佛,未列体究一法。经文本无此意,不应入净业门。今两路双徵,若参此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参门留一退步,正堕偷心。若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此为念门启一疑情,却成异说。智彻慈炤天奇毒峰诸师,皆主此说,何所本邪。云栖若祖诸师,何不直拈谁字。若只相似而已,愿闻不全是处。

  答,因念佛人不见佛性,偷心不死,故以此语昭告之,令直下相应,即於一念中圆见三身。圆净四土,阶理一心,此一门深入一心不乱之前茅也。後人闻此诚言,无论悟与不悟,便可死心念佛,更何用参此段公案。直须如此了得。当知昔人下此语时,绝无禅净之分。後祖收之,但入本宗,非入净业。何以故,公案现在故。今疏主收入净业,仍为禅宗。何以故,救有禅无净土之病故。然则若信得及,以悟为则,以净土为归,真实不欺,不留退步,即此似处,即已全是。若信不及,死我偷心,而偷心转甚,正好实念。而念反狐疑,只此似处,即全不是。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有疑则参,虽罢参而不能。无疑则念,欲起疑而何自。如是则直念苦参,亦无非往生正行也。

  问,如子忆母,必想仪容。今但念声相续,不取相貌,易驰散否。或依出入诸息,得非小乘法邪。
  答,子之忆母,或善想仪容,或呼号血泪。观经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此指观想)。善友教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此指称名)。夫三界无非剧苦,何止临命终时。以畏苦心呼号求救,驰散何从。否则摄心调息诸法,亦自不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有定属小乘者。试问记珠定香鸣鱼击磬等,大乘邪,小乘邪。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後。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问,七日後,若永不复乱,不应只名七日。若更乱者,己经退转,何能感佛。
  答,前此若无真实意乐,则七日决不能一心不乱。後此若无真实受用,又安见七日功成邪。

  问,钞谓,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然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又通观法,不仍观胜持邪。若参谁字是体究,又全属宗门。正参话时,不应有如智不二,寂照难思等理路可傍。
  答,事理二涂,混不得,分不开。疏主一往以称名为事持,体究为理持,仍云机亦互通,不必疑阻。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事持能成就理一心也。又谓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名理一心。则未契时,体究无间,止名究理,正是事功。然体究一门,与近时禅宗相合,实与台宗妙观不同。台观必圆解了了,全性起修,随举一观,无非不思议境。体究以未明心性,鞫其根源,契合之後,达如智不二,寂照一心,方与台宗圆解吻合。非正参话时,有理路可傍也。初学妙理既未精通,不可彷佛相傍,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以此。

  问,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既持名,复云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何复不侔。
  答,疏主欲即事入理,非以理夺事。当知持名是正行,理观是所通,话头是持名转局也。序云,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亦未专重理持。所以处处明理者,恐狂罔谤为凡愚之行耳。後裔无知,反执理轻事,以遭落空之记。哀哉。

  问,疏言,一心,即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既言即是直指,复言为门不同,是少林曹溪亦不同邪。
  答,心地法门,包含无际,总不外一心。门庭施设不同,一心旨归不异。今一心即直指之禅,言其指归也。六祖斥无,是老婆骂婢子,只图齿切耳。非谓但是宗门,便须拨净土也。永明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中峰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岂赞西方,直指便不明邪。若言六祖定作是语,莫谤六祖好。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答,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於寻常事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即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证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历耳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十愿导归极乐邪。生公说,阐提有佛性,则後出涅槃为证。今後出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宗旨竟将安归。
  答,净土竖该横遍,寂光惟佛土,实报乃法身大士所居,方便摄三乘权位,同居则凡夫皆与。合论指大心凡夫,回心罗汉,出五浊,生同居方便二净土,未悟毗 卢性海,入因陀罗网法界也。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正不思议解脱境界。彻果彻因,通凡通圣。圣全法界入一尘,凡从一尘通法界。枣柏但言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不谓往生菩萨,非一乘大道法门也。若云华藏大,极乐小,大小之见未忘,未梦华严法界在。

   问,既以事持属定,理持属慧,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事不显理,慧不由定邪。
   答,三无漏学,後必具前。故理一心,或从体究,忽然契合,或从念佛,自得心开,皆由定来。今重悟理,不止除散。虽体究无闲时,便可名事一心,亦有定力,而仍属慧门。实则定慧二门,各有利钝,疏主略未言耳。

   问,决志求验,正在平时,经胡止言临终佛现。
   答,行人见佛,随净业浅深。经明往生,故言接引耳。今只在执持名号处努力加鞭,无论见与未见,但得信愿行成就,往生自可无疑,慎勿生侥幸退息心也。

   问,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乃云死时何苦欲先知,何邪。
   答,不贵预知,正欲令其心不颠倒。颇有因欲先知而愈重其颠倒者。

   问,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
   答,大本云,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观志心信乐,何等深切。不必在临终时,实与临终同一猛利。後世祖师,因立晨朝十念行门,毕生不缺,亦决往生。

   问,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又何邪。
   答,法无优劣,机有抑扬,无烦戏论。观音六根中,从耳根入。势至七大中,从根大入。论入门,耳根此方独利。论收机,净念三根普通。又圆人法法贯彻,耳根净念,互摄互融。初机耳唯一根,念乃都摄,亦可抑扬。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非攀缘邪。若是,则一切觉观思惟,皆生死根本。若非,又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邪。若生灭即不生灭,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喻,当自不伦。波即是水,沙非是馔。然法华若人散乱心,南能不断百思想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邪。
    答。错不在用攀缘心,在以之为自性,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本无自性,则能用攀缘。一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时,识得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况势至一门,本属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即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间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邪。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论邪。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圆通也。末世学人,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傥不能向佛顶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於闻中入流亡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劣智所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开耳。

  问,经未先言不退,後明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余教。何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来世得生一路。
  答,真念佛,决无不生净土。退菩提者,第恐障深慧浅之流。见自他未效,不罪工力浅,肉眼眯,反疑佛法无灵,现生退惰。故曲显胜益,策令现生取办也。

  问,显密并圆,何云持名胜准提。
  答,极准提神力,肉身往诣十方净土,极念佛三昧,肉眼等见十方如来,诚无胜劣。然约生佛因缘,法门所被,通涂教意,理应独显今宗。

  问,参究念佛,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必从参究方得。既一代时教,皆属他宝,何禅门公案,便属家珍。若云禅是教之纲领,何故世尊不说。若云经文亦可参究,又何劳千七百则邪。参话一节,迦文既未拈示,西来亦无此门。若谓门庭既熟,便成窠臼,故换此法,今参话亦成熟路,更换一法何如。
  答,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可云必从参究得邪。然亦一种方便,本无实法缀人,故古称敲门瓦子,何尝以公案作家珍。苟昧纲宗,死在句下,谓参话方能悟道,病参话亦成门庭,皆益戏谈,何关宗教。当知举一明三,目机铢两之士,随拈一法,透一切法,尽属家珍,谁为他宝。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法无得失,得失在人。但当因言会心,何得迷心逐语。果契心源,知佛祖皆无一法与人,将以何法换去何法邪。

  问,五逆可以往生,佛何不能灭定业邪。又造业人,若借此自宽,宁不入地狱如箭射邪。
  答,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忏力既殷,业便无定。若顽愚迷津,得船不上,牵裳作筏,抱石为舟,既无廻转之力,是真定业难逃矣。

  问,涅槃法师,以未诵弥陀经,不得往生。法华云,闻此经,如说修行,命终生安乐世界。何不同邪。
  答,净土一门,愿为前导,未诵弥陀,即平日愿乐不深。若法华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经为莲邦左券,劝愿明矣。法华即是弥陀,妙经劝愿,即是弥陀劝愿,即是涅盘劝愿,亦即是一切诸经劝愿,无不同也。

  问,彼土为人天错居,为各分九品。佛浴池及菩萨声闻,为在天上,在人间。既注彼境,应令依正条然。
  答,净土纯乐,天人岂应迢绝。九品往生,未判人天,或皆九华化生,或天不须托质,皆未可知。大本谓宫殿楼阁,有在池者,在空者。观经谓树上宝網,妙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然则净界庄严,岂可凡情测量,俾其条然邪。

   问,净土既宣道品,何观经止言读诵大乘。不及小乘。又净业门,有不礼余佛不诵余经者,不并违观经邪。
  答,般若每列三十七品。随结云,乃至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道品岂非大乘法门邪。净业古宿,有一门深入者,乃圆人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诵一经,即诵一切经。恒沙宝性,无量法藏,一齐委付,一时领知。大乘方等经典,须如是读诵始得。

  问,一句弥陀,若不通种种法门,莫罄其致。乃云,修余法门,便属二心。岂非受一非余邪。
  答,不知一切法即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专习即是总持。佛行魔行,岂在法也。

  问,奘师以兜率近,判内院易生,钞以论因不论地拣之。後言胜莲,虽超极乐,然乐邦近,何又论地邪。
  答,皆论因也。胜莲境界,去博地凡夫甚远,不同弥陀,近垂方便,十念便可成因。未有不能生极乐,而能生胜莲者。但深信佛语,入净土玄阃,极乐未必不即胜莲。如情生遍计,疑极乐为权施,则胜莲远矣。

  问,钞中莲台二义。今金刚台,紫金台,为是房台,是基台。
  答,泛言二义。若托质金台,本在花内,基台非所论也。

  问,未得戒时,以何法摄心。十戒有犯,许忏悔否。忏悔後,即许进具否。作何忏法,方名得戒。
  答,得戒须具殷重心,清净心,希求胜法。忏悔须具惭愧心,决断心,翻前恶境。即此为摄心法,即此是得戒因。十戒有犯,誓不更造,律许进具。应郑重,不宜欲速。

  问,一代时教,初心许遍阅否。参禅许看教否。若悟後方看,此生恐难保任,若粗了即参,又恐知解缠绕。
  答,看教贵精不贵多。一部中精研妙义,彻骨彻髓,自然旁通众典,势如破竹。欲彻骨髓,必须看时,即是观心。既曰观心,功同参悟,原非寻言逐句,有何相碍。教理资神,如膏助火,是在精了其义,不应粗了。未能精了,而曰知解缠绕,何异战败之士,咎武艺太多邪。

  问,黄蘗巳前无话头,未审何法得悟。我今当从何入门下手邪。作何主宰,不被境夺邪。何时当见人,何地方究竟邪。幸详示之。
  答,直下知归,那有实法。参话本後世方便,死人偷心耳。从上诸祖,但向本分中留心。只今学人,须向本分中下手。一切时,一切处,只为此本分事,自不见有境,岂为所夺。善知识者,时时当见,决择身心,直至圆满菩提,方为究竟。是在当人发大勇猛,扩大虚怀,启迪大智,长养大悲,舍一切爱见,修一切方便,乃不墮外道二乘权教诸境界耳。

  问,参究念佛之说,当得话头否。既恐今生不悟,来生难保,故用此法,以摄往生。然又恐为参禅开一退步,当作何融通邪。一生参禅,临终发愿何如。
  答,众生颠倒,转说转疑。吾今彻底道破,亦令当来诸有志者,毋泣歧路。既一门深入,何须叠床架屋,更涉参究。但观莲宗诸祖,便知净不须禅。若为大事因缘,有疑未破,欲罢不能,而行参究,正应殷勤回向西方。但观永明等诸大祖师,便知禅决须净。本分中事了然可辨,何须曲为融通也。信则便信,疑则别参。

   问,蒙示,即今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然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正谓取舍愈有愈无,斯为圆妙。若无之始无,不落小乘邪。
  答,极者,谓取至无可取处,舍至无可舍处,恰与不取舍合,非仅以取舍作无取舍会也。正欲极之,不欲无之。若未致其极,便欲无之。且墮恶取,便拟欲同,正属妄言。

  问,蒙示,以葛藤埽葛藤,与不绊葛藤者,优劣若何。夫台宗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正争此葛藤之有无。则教理不废葛藤,葛藤无非圆顿。
  答,文字性离,非离文字。未达斯旨,谩云不立。只此不立,便是文字。悟时转法华,此不绊葛藤也。谁为所埽,谁为能埽。智者九旬谈妙,字字从秘藏流出,字字能含摄秘藏。岂似寻章逐句,入海算沙,全墮葛藤窠臼,乃云葛藤埽葛藤邪。

  问,蒙示,多句不如一句,须得水源。若寻枝蔓,妄云句归何处,不太蚤计邪。窃闻台宗,专用六识,谓伐树得根,灸病得穴。既得其本,即蔓是本,既得其源,即流是源。
  答,定穴定根,所以待灸待伐,故曰须得水源。若培业根而不伐,护膏肓而不灸,则错认源流,倒置本末,悖台宗奥旨,入生死迅流矣。

  问,蒙示,一念识心保无失脚,未知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隔阴不知宿命。然台宗专用六识,为圆顿无上止观,悬合棱严。棱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念非用六识邪。教中明用六识,六识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学,教理可作保人。
  答,台宗观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者。以圆解之人,既达如来藏性,故即流是源也。若谓专用六识,是以攀缘为自性,乃生死根本,正棱严所诃。猥云悬合,不几谤止观邪。又势至圆通,属七大中根大,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以根为识,确为有过。台宗云,观心若起,本迹俱绝。从此方能断惑证理,安立位次。若六识明知位次,便属法尘分别影事,何名圆顿法门。既留 心台教,籍为保人,未识保人作何面孔,能决定相保邪。果然识得保人,管取亦能自保。

  问,参究初心方便说
  答,向上一机,自有祖庭正令,不落方便。既曲为中下,设方便门。有一病,随有一药。病既万端,药亦千变。良医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医昧机而施,醍醐伤命。立一法必伏一弊,有一利,必具一害。棒喝机锋,提持公案,皆药也,亦皆病也,未可轩轾,亦未可决定执为初心方便。如人行路,不与导师同程,莫若博问路径。不然,惜一时之踌躇,贻历年之错误,入鬼国,墮深坑,遇蛊毒,逢劫贼,敢保十个五双有分在。

  问,梵網云,於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何意。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时恐有发露,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戒本四重,梵网十重,详略不同。梵网犯重,见相更受,戒本但云更受。宽严有异,何也。
  答,戒本出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名出家八重。善生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缨络亦同,由被机不等故也。今戒本四重,复有三义。一者,在家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是则杀盗淫妄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惟列增上戒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少分现行性罪,此四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墮,大乘虽通忏悔,亦必期于见相。今此四法,设有犯者,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然梵网犯重,必见好相者。释迦和尚,一往法严。弥勒闍棃,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准经论参合发明。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二经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遮罪难缘乃开。今性罪开而遮罪无文,且逆行凡夫安能利人邪。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难缘所开,已同声闻,惟性罪一向遮,故须开也。不拣是凡是圣,果能悲心代苦,惭愧不为功,则戒身无恙。傥藉口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虚名,而招长夜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若无授者,听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见好相,不名得戒。何也。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修证贵因深,教道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求相,所以使发菩提。地持像前得受,但指已发心者。梵网严立法,地持严择人,互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约外缘分别。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心无尽者,戒亦无尽,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大须自审,果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遵璎珞地持。如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或现有明师,心存骄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不听,五悔终不成。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士断不宜自诳矣。

  问,大乘重内因。今时律师,可知人内因真否。如不真,得戒否。如不得戒,设犯还定罪否。
  答,羯磨文有观察当机之法,不知内因而妄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受者不善无记心,虽不发戒,然滥膺菩萨名,自当依法判罪。非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说。尚不向说,可向悔邪。
  答,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比也。至半月说戒,遣之令出,是布萨常规。亦弹斥微旨,然当必有菩萨比丘主之,仍是摄取於僧矣。

  问,梵网有见上座和尚阿闍棃,及请二师之文。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戒,何止一师。
  答,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於义疏,亦止一师。其请二师,是请佛菩萨,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遍指比丘戒等二师。

  问,重定受戒法,初已发菩提愿,何後复令发四弘,招重繁过。
  答,前审因,後秉法;前发心向道,後誓铠庄严;前总後别;前觉悟始因,後要期极果;前一心思惟知识开示,後三宝加持道场克证。由前故有後,由後以成前,岂云重复。如先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 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重繁邪。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若简若繁,俱无乖舛,则直宗一辙,何必会三家成一式。
  答,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太略者,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餙。三典并现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後贤。

    问,佛不能灭定业,地藏菩萨胡为有灭定业真言邪。且既达本来罪福皆空,又何谓邪。
    答,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觉亦不能即令消灭。故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大士说咒劝持,即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是菩萨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萨亦不居。究竟只在当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谓既达本来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拨无因果。以罪福因果当体即空,亦复即假即中。迷则灭与不灭,俱非达本。达则灭与不灭,总不碍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是业障,本来空是。透此二语,便出野狐窠臼矣。

    问,毕竟佛何不自说,所谓佛不能灭,尚有疑在。
    答,释此须知三义。一诸佛说法,必系四悉因缘。有闻佛说而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佛即自说。如棱严尊胜诸咒,皆灭定业也。有闻菩萨说而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须菩萨说。如此咒及大悲等咒是也。二罪不自灭,不他灭,不共灭,不无因灭,而有时唯说自灭。云心空业空,有时惟说他灭。云佛菩萨力,有时说须共灭,双举内因外缘,有时说无因灭。云非自非他,皆四悉因缘,否则便成四谤也。三不能灭,约三藏迹佛。能灭,指圆教因人。如华严云,初发心时,已胜牟尼,亦其例也。知此三义,一切法无不通达。

    问,万缘构时息心休定,觉甚快乐,而摄入之功甚难。若行数息作观等门,恐多一番作意起灭,如何顿入一念不生境界。
    答,一切境界,本自不生,亦不住灭。迷此理本,皆是生住灭相,妄见万缘构集,妄生苦恼。又於息心休定境界,妄生快乐,苦恼快乐,皆醉见也。缘集缘散,皆屋转也。直须酒醒,方知屋本不转。又须知屋本不转,迷醉方可醒耳。数息作观等妙法,各逗一机。欲顿悟境界不生,莫若四性推拣。观此现前一念,为自生邪,他生共生无因生邪。念若自生,何藉外缘。若他生,何关自已。若共生,应一分有知,一分无知。有因尚不可,况无因生。仔细检责,觅念生相,实不可得。念既无生,境界安有。二俱不生,不复更灭。一切时中,重重照破,不舍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厌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作意即非作意,起灭亦无起灭,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问,横死之说,与业报矛盾。又既有不应死而死,必有不应生而生,推之富贵贫贱莫不皆然。范缜谓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坠茵席之上,或落粪溷之中,不诚有理邪。
    答,一切因果,从来不爽。横死之果,的由横死之因。盖业有三世不同,谓现报业,生报业,後报业。此三世业力,又各论强弱,互相倾夺。且如有人,前生业报。今应长寿。乃忽起猛恶夭折之因,遂入横死科中。据现报则非横死,据夙善即不应死而死。惟业果由心招感,故心能转业,则定而不定。心被业牵,则非定而定。请为决曰,人生如树花,随善业风吹,坠人天茵席之上。随恶业风吹,坠三涂粪溷之中。噫,安得深达唯心之士,与旷观业性差别哉。

    问,因果三世备矣,儒不信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论其身及其子孙而止耳。故德之厚者,必日宗庙飨子孙保,以斩然无後为德之至薄。佛亦有以此论因果者否。
    答,因果道理,穷深极远,彻妄该真。尼山大圣,姑就见闻开晓,乃因果一义耳。即此而通之,可信佛法。执此而自是,兼碍儒门。夫积善余庆,何尧舜无肖子,夷齐无後昆。积恶余殃,何盗跖永寿,曹马高爵,此非通于三世,终墨墨矣。由一切无非因果,故穷通寿夭,荣辱得失,杂然互感,事非一辙。乃至父母子孙,皆以同业相召。佛经亦雅言之。然世间因果,虚幻不实。且如大舜,宗庙飨,子孙保,已不能留至今日。三千年来,弹指已过,何如度脱亲因,永超生死,为出世大孝邪。是以儒明因果,非不合佛法,但知一不知二,知近不知远。此拘虚者之所不信,明达者之所心求也。

  问,真言与佛名功德
    答,真言与佛名,功德平等,机缘不同,各具四益。今劝持咒,与劝持佛名无异。当信菩萨机缘,及吾人愿力。各自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傥谓持名为是,持咒为非,华严所谓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也。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傥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问,心外无法,同体之义明矣,如何大心不发而自利。法外无心,法法皆是法界明矣,云何逢缘又生取舍。若云名字位中虽知此理,奈烦恼习气所使,还舍习气,不舍习气邪。
  答,汝之所明者,语言道理而已。法尘妄影,尚不能自利,何况大心。已是取舍,何待逢缘。此即是汝烦恼习气。若果了同体法界,更有何习气可舍哉。

  问,十界一心,何不相知。若惟佛知,则生佛不同。若名字知,非究竟知,还属修功。若云不须论修,现现成成,则生佛无别。

  答,妄谓各不相知,便於心外别计十界矣。若知十界唯一心,则心尚不可得,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悟十界唯一心者,假名为佛,如醒人见屋不转。迷一心计十界者,假名众生,如醉人妄见屋转。生佛不同者醒醉,所同者,从来不转之屋也。就理同处,何须论修。醉人屋非现现成成不转者乎。

  问,体同用亦应同,何有十界之异。若体性真实是同,虚妄相状是异,性相岂有二邪。若云相即无相,相即法界,则地狱何必趣於佛界。若不须趣,毕竟如何成佛。
  答,十界体用,本无不同。迷者谓相异性亦异,体用元不曾减。悟者知性同相亦同,体用亦仍不增。故狱界即法界,元无佛界可趣,狱界可舍。约此实义,假名出狱成佛,奈何终日向假名上分别,忘却法界真体性邪。不达体性,终日说法界,是极恶名言习气。

   问,大慧云,光未透脱的,不曾亲见法身,到底觉得面前有物,此岂非昭昭灵灵之一物也。此物既从真心而有,全体是真,如此了得,尽大地是个法身,是个自已,云何复说有见不见,透脱不透脱。然如此,为甚触境逢缘,又用不著。被习气所使,过在甚麽处。又大慧此旨,与台宗观心法门,为同为异
  答,大慧正是拈出禅病,要人讨个透脱,亲见一回。若实透脱,便不作透脱不透脱想,若实亲见,便不作见不见想。今云此物既从真心而有,乃至如此了得云云,全墮见解窠臼。正所谓到底觉得面前有物者也,何必昭昭灵灵而後谓之一物哉。惟坐此见解窠臼,所以说有逢缘触境用著用不著等。傥实透脱亲见,你唤甚麽作缘境,谁去逢触,你要用个甚麽,又谁去用。只者习气,从甚处来,又谁被使,岂不百杂粉碎,更唤甚麽作法身,作自已。设或未然,大非容易。须将身心世界,及种种名言习气,乃至平日思前虑後诸般念头,全体放下。单单用个推检法,看此能了达的,所了达的,毕竟是个甚麽。此台宗绝妙工夫,与宗门不隔丝毫。若但看麻三斤,狗子无等,一则公案,又是一种方便。下手不同,到家则一。皆须勿忘勿助,拌命死挨,不论时劫。切忌将心待悟,切忌坐在无事甲里,切忌作道理商量,切忌性急求速发明,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东钻西撞,空丧光阴。但生死心切,绵绵密密,日久岁深,不计程限,自然或向看经处,或向习坐时,或著衣吃饭边,或见色闻声际,蓦然拶入,方信从来说的,都是梦话。

   问,知之一字,妙祸之门。二门同是一知,工夫如何下手。又此知若有所知,对待成妄。若无所知,何所表而云知也。又用知知於知邪,不起知知於知也。
  答,知见立知,祸门也。知见无见,妙门也。若不达能所性空,妄计心外有法,此知即名不觉。若达心外无法,能所不二,此知即名始觉,亦名妙观察智,亦名无尘智。此智从本体起,还照本体,虽复自照,实无能照所照,以达无二体故。名字位中直用此智,念念体达心外无法,法法唯心。不论时劫,不论功用。至金刚後心,永断生相无明。始觉合本,称究竟觉。今下手工夫,正要起知,知於知体之外更无余法。永嘉所谓但知而已。若不起知,知於但知,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大乘止观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颇详。

  问,若起知知於但知,恐但知而成所知。起知之知,不无能所。恐用心时,更落妄想窠臼。如何善用心者,起知知於但知,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答,非除他物,但取於知也。以知外无法,名但知也。达得但知,则知之一字,亦是强名,原无一物,岂成所知。若有所知,又成一物,非但知矣。下手方便,强观诸法无实,唯是一心。随观心无心相,觅不可得,然後悟入但知法门。前二方便,皆唯心识观。初除分别性,次除依他性。悟入但知,是真如实观,证圆成实性也。

  问,摩诃止观,初以识阴为所观境。然能观亦用意识,能所有何辨邪。
  答,前念为能观,後念为所观。由能观全用一心三观,便知所起後念,全是一境三谛。既一境三谛,则起即无起,亦不妨无起而起。起无起名为谛,无起起名为观,是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问,戒乘缓急,四句料拣,本出经论。毕竟以何为戒,以何为乘。如大论十戒,则戒即乘。梵网暂离菩提心犯轻垢,则乘即戒。又四教各有戒有乘。须一一知其归著。然後商其缓急何如。 
    答,乘戒同依一性,元非异体。故缘了二修,亦常相即,如梵网大论所明是也。但众生积迷既久,事理二障,各有轻重,致令修时,亦分缓急。此则性遮诸业为戒,念处观慧为乘。而藏通二教,戒指七众律仪,乘指生灭无生二种念观。别圆二教,戒指梵网重轻,并七众律仪,乘指无量无作二种念观。各就当教,自有事障重理障轻者,堪修观慧,易犯性遮,名乘急戒缓。自有理障重事障轻者,堪能护戒,不达理观,名戒急乘缓。若二障俱轻,则戒乘俱急。二障并重,必戒乘俱缓。此归著大略也。今既闻皆有佛性,又知戒即全性所起缘因,乘即全性所起了因,仍复全修在性。则急戒即急乘,急乘即急戒。岂肯再历三涂,方得悟道。又岂肯久滞人天,不归真际哉。
  问,梵网明不受佛戒,为畜生木石。又犯戒人,畜木无异。夫不受戒,虚生浪死,故名畜生,觉悟无期,故如木石也。受戒即入佛位,而犯者仍与畜生木头无异,则受戒之益毫无邪。
   答,永居门外,永弃佛海,厥苦是均。然不受戒,未必尽堕地狱,破戒决堕地狱。一则常处暗暝,固为可悯。一则舍明入暗,尤为可悲。但不受戒,无成佛期。破戒堕落,犹为成佛缘种,此受戒之胜益也。至於未受而发心秉受,误犯而殷重悔除,木石皆非木石矣。

    问,人谓不受戒,虽失大益,而无破戒罪。然则地狱中,更无不受戒人邪。又谓受而不学,则不知不坐罪。戒坛挂名,便可看教参禅。且如暗中踏茄,误谓虾蟆,命终堕狱。若据律误踏虾蟆,尚不结罪,况复踏茄。则学律者坐罪乎,不学者坐罪乎。若谓彼惟妄计破戒故堕,若无疑畏便不堕,则宝莲香尼,善星比丘,皆无疑畏,何以均堕邪。若谓性罪不可作,遮罪不学无妨,何以医罗龙王,损树叶招剧苦,难提比丘,破根本获果证邪。
   答,不受戒者,设造重恶,亦堕三涂。毁净戒者,虽具性遮二罪,设勤忏悔,罪亦可灭。是故必须受戒也。学律者,洞明开遮持犯,未犯知护,已犯能除。不学者,既不知避罪,又不知出罪,过必日积。是故受已必须学也。夫菩萨於小罪中,恒生大畏,惟不造三恶因,故无恶道怖耳。若硬作主宰,大胆欺心,妄言无罪,宝莲医罗,真殷鉴矣。

    问,儒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与佛法同邪别邪,亦同亦别邪,非同非别邪。象山重尊德性,紫阳重道问学,互相矛盾,致成大诤,为一是一非邪,俱是俱非邪。且如何超出是非,究竟无弊邪。
   答,儒佛有名同义异者,如德性广大精微等。一世间道理,一出世道理也。有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如问学致尽等,下手无别,到家实分世出世也。然为实施权,儒亦五乘中之人乘。开权显实,则世间道理亦顺实相。故同别四句,执之皆谤。善用之即四悉檀。象山虽重尊德性,非弃问学。紫阳虽重道问学,非遗德性。得其旨似顿悟渐修两门,失其意则为狂罔愚劣二病。可谓是则俱是,非则俱非。然广大精微等,皆德性本具之义。致尽等,皆道问学以尊之之事。原非两法相济,孰能偏重偏轻。此则超出是非两关,永无流弊者也。
    问,佛顶明歇即菩提,何藉修证。为尽漏纡疑悔者言也。又明非历劫辛勤,不能免难,为开悟未除漏者言也。一所知障重,一烦恼障重,故如来因病发药如此。我辈二障俱重,又未开悟,又未除漏,为先除漏邪,先开悟邪,为二功并进邪。漏云何除,悟云何开,并进云何下手。
   答,二障虽重,非有实体。只彻究圆宗,即以圆解,净除业习。下手之方,不出十乘观法。上根惟一,中二之七,下具用十。精勤修之,何障不破。

    问,耳门最胜,根胜邪,性胜邪。若根胜,则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岂可依此生灭为本修因。若性胜,则耳之性,应非即是余五根性。云何说性中相知,及六解一亡。
   答,耳门易显性故胜。非性有优劣,亦非竟用耳根,但借耳境,以观真性。性即不生不灭,亦复非一非六。故得一返六皆脱,六解一亦亡也。

    问,耳门具三真实义,为根是圆通常邪,性是圆通常邪。若根是,不应云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又不应云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若性是,则耳之性为即五根之性,为非五根之性。若非,还如前难。若即,则既观其性,应兼得其相。若不兼,则性外有相。若果兼,则应於耳中,见色闻香尝味觉触。若不能见色等,不名圆通之性。若云能者,毕竟如何以耳见闻尝觉邪。若谓六根互用,须待证入,则因果仍不相应。若谓虽未有用,其理确然,如何指点知其不谬。
   答,元以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则六和合之本性,皆圆通常,亦非有二性也。特就迷情拣取,此方耳门易显真实名利,余门难显名钝,非竟以耳根为圆通常也。初下手时,正欲弃生灭而守真常。所谓入流亡所,尚不许用此耳根,外循动静二相,奈何责以见色闻香等事。如清水未现,便责以一切变现。设能变现,增其浑浊矣。若不能见色闻香,便疑因果不相应,如浊水未有变现,遂谓中无清水可乎。至於现前指点,则耳自听法,口问身承,即性中相知义。不能以耳见色等,正用中相背义。将此相知相背二种迷情妄见,一总放下,方许入耳门三昧。

    问,天台言善恶皆性具,此义不然。谓性非善恶,不碍善恶可耳。若性实具善,便不容恶,性实具恶,便不容善。如佛顶经,满慈以水火不相陵灭为难, 如来亦但释云,虚空体非群相,不拒诸相发挥,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何不相容。细玩体非群相,先非水火二语,性非善恶明矣。夫七大一往皆无记法,尚须弃相,方得会性。况善恶有记之法,可云同具邪。 
  答,若谓性非善恶,不碍善恶,则善恶从何处来,混扰於性。既显性後,善恶复归何处。且正现善恶时,非善恶之性,避至何处,为复断灭。善恶去时,非善恶之性,又从何来,为复更生邪。若谓善恶无性,随妄缘有,既无其性,谁随缘者。既随缘必有能随所随,所随即迷悟染净,能随岂非性善性恶。又即彼所随迷悟染净之缘,为在性外在性内。若在性外,性不遍常。若不离性,那云非具。讵知无性之性,正善恶实性。设性中不具善恶,纵遇迷悟染净等缘,决不能现修中善恶。如沙无油性,纵遇压缘,终不出油。请即就喻以申明之。使空非即群相,相岂从空外来。空现时,相岂出空外去。且正现相时,空避至何方,为复断灭。相去後空又从何来,为复更生邪。当知虚空无去无来,无灭无生,则知群相之中,空性不动。可例知现善现恶之时,藏性不变。既知正随缘而即不变,又可例知正不变而即随缘矣。故达不变随缘之义,则未起修善修恶时,非无善恶之性。如水火诸相未现,非无水火之性,以性空真水,性空真火故。达随缘不变之义,则炽然造善恶时,亦无善恶实法。如水火正现,非异虚空之性,以性水真空,性火真空故。迷於相全性即相,妄见倾夺,故云观相元妄,谓但观性家之相,相妄性亦妄也。悟其性全相即性,随拈一相,皆俱即俱非,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云观性元真,谓能观相家之性,性真相亦真也。然则虚空非群相,群相亦非群相矣。空不碍诸相发挥,群相亦不碍诸相发挥矣。所以得有俱现之义,又心先非水火,水火亦先非水火矣。先非先後之先,只是元本之义。故不惟未现水火时,水性即火性,火性即水性,决定不相陵灭。虽正现水火时,水元非水,火元非火,亦决不相陵灭。所以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入地如空,处空如地等事也。彼妄见生克倾夺,但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故知相外无性,弃相即弃性,性外无相,会性则会相。若弃相方得会性,此大不然。夫弃色相,是空相。弃空相,是色相。弃有情心相,是无情色空相。弃无情相,是有情相。弃无分别之根尘相,是有分别识相。弃分别相,是无分别相。弃根尘识妄相,是觉明真相。弃真相,是妄相。毕竟何相可弃,何性可会邪。经云,弃生灭守真常者,直弃其於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守其即生灭处,了悟真常之智耳。试玩七大文中,先以空融地水火风,次以觉融空等五大,次以精融根尘六大,次以知融识等七大,则色空不二,依正不二,见相自证不二,真妄不二明矣。是以不变之性,正由全具善恶,故能举体随缘。而善恶二修,正由全揽真性,故复举体不变。不变举体随缘,故称理具三千。随缘举体不变,故称事造三千。又理具只是具於事造,事造只是造於理具,故虽称两重,亦非六千,虽云两重,即重重无尽也。

    问,涅槃明常住佛性,说乳酪子树二喻。使乳本有酪性,乃至熟酥本有醍醐性者,何藉善巧钻摇等缘。尼拘陀树子,本有五丈性者,何藉水土等缘。藉缘之法,即是无常,安得名常。又谓乳有酪性,故钻乳不钻水。子有树性,故种子不种沙。此是当有,非现有,亦不名常。又今见酪中杂水,则不出酥,树子经火,则不生芽,适为三无二有家作证。彼谓所知障重者,不能克证大菩提故。
   答,常非死定之常,性乃不改为义。涅槃既明常住佛性,恐迷者执性废修,即成天然外道,故明须藉缘了二因。以缘了二因虽属於修,在因之时同名性德。正因理发,虽全是性,在果之时同名修德。然则无性之性,即是实性。缘生之法,当体无生。二鸟双游,喻常无常,厥义若此。若当有不名常,必执凝然不变死定为常,何异常见外道。又乳酪树子,水火能障,佛性不尔。阐提断善,终必复生。二乘证空,亦终回大。故复有佛性雄猛,不可沮坏,犹如金刚之喻。而三无二有,终为不了义说。岂可执片喻难全法哉。

    问,天台明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於介尔心中具足,此亦不然。夫理具浑然顿足,犹之可也。事造则一念起时,必落一界。既落一界,余九皆伏。纵一界还具十界,亦只一界之十界,非十界之十界也。幽溪云,一界现时,九界冥伏。既云冥伏,则事造三千,不居一念明矣。今梵网玄义云,一界既现,九界齐彰。试观调达,地狱相现,则佛界灭,下品金莲相现,则狱界灭。何得齐彰邪。
   答,心无形质,无分剂,不可割裂。落一界之一念,即全体之心,非心少分。既举心之全体,成此一念,亦必举心之全用。归此一念,亦必即此一念,顿具心之全体大用。如孔子为乘田,即以圣人之全体而牧牛羊,亦即举出将入相之全用而归诸牧牛羊人。亦即於牧牛羊时,问以文事武备,无不能知。安得牧时非孔子全体,无将相全能邪。冥伏或是随具之义,傥以现对冥,以起对伏,则事造信非一念顿具,那成圆理。今既知一界还具十界,则界界互具,无尽重重,镜光珠影,更何分剂。谓之三千性相,亦略举耳。即观调达堕狱,正在佛前。又举身下陷,合掌南无。成无根信,便得授记。而下品往生者,即地狱火,化为清风华佛。可见狱界佛界,举体相即,互遍互融,不可思议。此天台性具之旨,观心之要,所以真能传佛心印,远胜他宗也。
     
  问,世之讲者,谓初心仰信中道,不能顿观,先用空假为方便者。性中虽具三因,而不相即,修中虽用三观,而不同时,故名性横修纵。又在因次第开发,在果一时同具,故名因纵果横。惟圆教行人,初心便解三德藏,直以一心三观,进破无明。初信任运断见惑,见真谛,七信任运断思,八九十信任运断内外尘沙,见俗谛。初住分破一品无明见中谛。破惑全用三观,故非纵,惑断不次而次,故非横。今设一难,既全用三观,次第见於三谛,仍是智横断纵,亦为修横证纵,因横果纵。设令极利根人,不住十信,竟超初住,乃至妙觉,亦只智断俱横,何得非纵横并别邪。
  答,别教谛观名纵横并别者,以不达三观只是一心,三谛只是一境,一心法尔三观,一境宛具三谛。如君与将相,只是一国,虽只一国,宛具三人。而一君二臣,君臣之义不明,并别之局必立。并则成横,别则成纵,致使性修隔别,因果不齐。圆人了一心之体,即不思议中。此心能破凡圣情解,即名为空。此心能立圣凡道理,即名为假。了一境之体,即第一义谛。此境本非遍计所执,即名为真。此境本是依他所现,即名为俗。初心解此三德秘藏,直以一心三观,圆破三惑。而初心断见惑时,就破惑处名为空观,见真谛处即名妙假。然未破时全以真谛为见惑,既破後全以见惑为真谛。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冰之与水,同一湿性。见惑真谛,亦复如是。体即法界,无可破立,是名中观,故知非破非立,而论破立,说名空假,正破正立,元无破立,说名为中。如边方扰乱,猛将出征,兆庶归投,贤相抚慰,究而论之,只是王士王民耳。所用只一观而三观,那得云横。所见即一谛而三谛,乃即俗即中之真,永异偏真,那得云纵。十信见俗,初住见中,亦复如是。能破虽全用三观,而仍以一观为主,故非并非横。所见虽任运次第,而一一谛无非三谛,故非别非纵。以例性中虽具三因,然缘了无功,同名正因,故非纵横并别。如家国无事,非无将相,然将相不显其能,但闻国主之名也。修因之中,全赖缘了,然缘了威权正因所赐,故亦非纵横并别。如命将命相,皆由圣主,然圣主不居其功,咸称将相之力。至果位中,虽三德同时圆显,然仍以法身为主,亦非纵横并别。以般若解脱,元法身之所本有,非新得故。如三人同享太平,然将相元是旧臣,仍奉旧主,无伐无施也。又将专武,君相非无武备,故三观皆破一切法。相专文,君将非无文略,故三观皆立一切法。主专统御,将相非无君德,故三观皆统一切法。傥三人各止一德,虽互相统顺,仍为纵为别。傥三人不相统顺,虽各具全德,仍为横为并,皆不可喻於圆观。傥唯一人独具三德,而无将相,虽总无纵横并别,不成国法,尤不可喻於圆观。傥三人各具德,又相统顺,而非其境界,妄欲破立抚御,亦不可喻於圆观。今所破所立所统,皆自心现量境界故,思之思之。又此亦片喻,非全喻也。以尧舜治局九州,中谛统一切法,竖穷横遍,无少许性相能出中谛外故。又尧舜令民安於至治,不能使人人尽为尧舜。中观证一切法,无一微尘一刹那不全揽中道全体,不全具中道大用。各各竖穷横遍,难思议也。儒云,圣人不知不能,尧舜犹病。意显此道,唯佛能尽。又云道不远人,下学上达。意显标心不离此宗,是谓入门同而到家别,教道别而教意同。吾言益不诬矣。

  问,阿难登伽,同藉呪力。何登伽先证三果,阿难後获法身。

  答,如来说法,贤愚利钝,先後证悟,万有不齐,此何足疑。若论二人本地,皆大权发起。悟有先後,俱为物作则。若就迹论,登伽欲炽,急者先治。阿难圆解未开,显说方悟。傥不消欲心,阿难何由得脱。傥阿难先证,大教何由得启。观疾知本,亦非二致。

  问,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若法先,云何心生法生。若心先,云何法生心生。若心法一,云何相由,若二,毕竟孰先孰後。

  答,心法本非一异。非一故妄情得说相由,非异故终无先後,如冰水同一湿性,若问湿与水冰,孰先孰後,终不可得。然约迷妄,可於无先後中强说先後。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心生法生也。引起尘劳烦恼等,法生心生也。故曰,惑业苦三,更相由藉。至妄明不起,则性觉亦不受心性之名。既可名心亦可名法,以是法性法界,法住法位故也。当知心法俱是假名,实无二体。无二而二,不变随缘,二而不二,随缘不变。故此二语,虽一往约迷,实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之旨。盖迷则不惟妄心妄法似有二别,即全举真心真法而成二妄,如空成华,水成冰,麻成蛇。若悟则不惟真心真法从来无二,即全举妄心妄法而归一真,如华本空,冰即水,蛇即麻也。

  问,阿难自说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如何判其但认所推。
  答,众生迷己为物,认物为己,皆以所作能,若达能推之性,演若悟头不狂走矣。文句释能推为心曰,阿难虽以能推为心,实是所推影子,非真能推者。真能推者,虽是第六意识见分,而此见分,便不在内外中间,本离过绝非。如眼不见眼,何可举似。而曰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邪。故如来诃云,汝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应离色香味触别有全性,明指为所了知性,非能了知性矣。圆觉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经谓前尘虚妄相想,皆是物也。阿难云,离此觉知,更无所有,岂非认缘气为觉知。缘气是所知影像,非能知能觉之见分,以见分从来无相故也。见分无相,误为有相,便成蛇见。若了见分虽妄,实本无相,则依他当下消归圆成。天台所以专立第六识为所观境,譬钻木出火,火即烧木,合于此经识阴本如来藏性,识明知,觉明真识等语,不啻如空合空,水合水。此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动一步,久已到家,真无上圆顿法印也。阿难未证初果,全堕凡外无心计心之过。如来种种徵破,不过欲其觅心了不可得而已。

  问,缘心现有其用,如何决不能推。经言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则亦许缘心能听。

  答,一切法名色尽之。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皆色也,受想行识皆名也。名者,但有名字,无色相也。是故八心王,五十一心所,其相分皆色也,其见分皆名也。经云,妄有缘气,於中积聚,假名为心.见分惟有名,如何可称为气,可积聚於中邪。缘气积聚,则一件物,一件物则是相分。唯识云,相分理无能缘用故。阿难认为能缘,亦如认目有见,浮尘目必不能见,缘影心必不能知。故破云,尚以缘心听法,正谓缘心是缘气,亦名风大,决无听法功能。尚误为能听法邪,此从我法音为缘,起於法音影子,非得我所指心性也。古人云,却是虚空能讲。今例云,却是虚空能听,何如何如。至此漏逗不少,知我罪我,未审何人。
 
 问,阿难获法身,而不解脱,富楼那得罗汉,而有疑悔。若止悟理,岂有理外之事。若但事障清净,岂有事外之理。设理障理遣,事障事除,互不相摄,何成圆宗。

  答,阿难烦恼障重,满慈所知障重。由事理不二而二,仍分根本枝末也。如树根枝叶,同属大地四微,亦自不分而分。阿难斫根,枝叶尚青,满慈枯枝,根尚未拔。至理障理遣二语,复通四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7-8-29 14:02:08 | 只看該作者
不得直以烦恼为事障,所知为理障。界内界外,各论事理二行故也。

  问,三卷中阿难既获法身,何更数求开示。四卷中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而又如旅泊之人,得屋求门,不几法身在门外邪。

  答,法身亡得失,绝内外,只缘迷悟有殊,曲分修证差别。虽约修证,不碍性真。如虚空非丈尺,丈尺显虚空。三卷获法身,约相似解行。四卷请入门,约分证智断,不相违也。古人云,道旷无涯,逢人不尽。大悟一十八,小悟不计数。此阿难所以番番开悟,处处陈疑,终不未足中生满足想也。堪嗟末世,瞎炼盲修,於静境中,稍得一两番六尘乍息光景,便谓千了百当,自误误他。并相似法身,尚未梦见,况亲窥华屋门邪。佛法不是者个道理,慎之慎之。

  问,水土二物,性本真空,何必去泥土,取清水乎。

  答,水土不出虚空,喻十界五阴不离藏性。今既以清水喻九界中佛界五阴,以泥土喻佛界中九界五阴,必弃九界浊,成佛界清。若泥土不必去,则自性众生不必度,自性烦恼不必断。若清水不必取,则自性法门不必学,自性佛道不必成。执性废修,成大邪见。

  问,既以可作法喻十八界生灭相,以虚空喻如来藏不生灭性矣,何又以水土相投,喻阿难等身中五浊,以去泥纯水,喻如来常乐我净邪。文句虽以五浊合可作喻,以纯水合虚空喻,然如来何不直依如虚空之藏性为本修因,乃别令澄浊得清邪。

  答,经云,如澄浊水,贮於静器。器仍喻十八界七大,而器中空,则喻十八界七大皆藏性也。十八界七大皆得为所观境,喻之以器。境中本具妙谛,喻器中空。能观境谛之智,喻所贮水也。盖水喻见分,土喻相分。六凡众生见分,必取同居土相,二乘众生见分,必取方便土相,菩萨众生见分,必取实报土相,故皆浊。唯佛见分直缘真如,不复变带三土妄相。如贮水器中之空,至明相精纯,则八识转成四智,以根本智无相分故,名去泥纯水。以後得智能现相故,名一切变现。虽有变现,仍是无漏,故云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是知以虚空喻不生灭性,证之成无为无漏功德,即是法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真实性也。以纯清水喻佛果四智菩提,证之成有为无漏功德,即是报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依他性。唯识谓其纯无漏,亦可摄归圆成实性也。以一切变现,喻佛果利他功德,所谓婴儿行病行等,即是化身,亦即大乘止观净分分别性也。如次配三涅槃,三菩提,三德秘藏,皆无不可。佛语巧妙,佛意深远,岂片言只义能尽哉。

  问,空喻涅槃,则了因所了,水喻菩提,仍生因所生,岂皆元清净体邪。又空无边际,水有涯畔,不几涅槃理遍,菩提智不遍邪。

  答,清水元非生因所生,以浊水中本具清水性故。澄浊得清,可喻转识成智。但转其名无实性,故不同相宗权说也。空水边畔,此观相元妄耳。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等周法界。

  问,阿难已获似位法身,何闻不明自发,语仍疑见听离尘,毕竟无体,以为断灭邪。初徵心在迷,此已悟性真,何更指前为例也。

  答,阿难此时见惑已断,知六根虚妄,无我我所,不执缘影为心,但思惑及无明未断,故欲弃妄求真,未能了妄即真。夫二决定义,意在定境修观。譬澄浊得清,不弃浊水,别求清水。阿难执现前浊相,疑无清水性,不知清水性,即在浊水中也。占察云,初心应先习唯心识观。南岳止观亦诫不得即观圆成。良以圆成之性,全在依他及分别中。离现前分别及依他境,别无圆成实性可得。全水成波,波外更无别水故也。末世禅流,昧定境修观妙旨,离於事境,高谈理性,所计理性,还成分别。所谓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阿难深知此弊,方发此疑也。

  问,龙王河女空神,能听闻触觉,不依浮尘,胜义何住。若无胜义,不应是凡,又胜义根有证知处否。

  答,胜义依浮尘,约迷妄言耳。龙以角听,胜义依角,河神鼻根,亦可例知。空神无业果粗色,有定果色,依之觉触。然此段文,正显六根之性,不藉浮胜二根。在凡在圣,其理无二,非谓无胜义即圣,有胜义即凡也。但凡夫迷己为物,又认物为己,故见闻觉知,必赖浮胜二根。圣人背尘合觉,即全尘是觉,故得寄根明发,六根互用。谓圣无六根可也,谓圣方有六根可也。至於凡夫胜义根,但可比知,若无六根,终不发识。如无灯炷,焰则不生,焰但照他,不照灯炷。

  问,如耳根,何者是六识七识八识。又从闻思修,此思在六识,如何用心。又如何辨此七之思八之思。

  答,耳之浮尘胜义二根,俱第八识相分。闻精即第八见分也,八七法尔相缘。依第七复发第六意识,与耳根所发耳识同缘声相,此八识相缘起也。思修思字,正是谛观闻性,即空即假即中,不随声色流转。此名虽同遍行五中之思,实与妙观察智相应,又与别境中慧并起,并与善中信等相扶,故名思慧。若寻常释思,则以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与第六相应者,同彼遍缘三量。与第七相应者,同彼但缘内我。与第八相应者,同彼於不可知执受处了。此思相差别也。

  问,初心反闻性时,又初色香味触法牵动,未审当境推破入真流邪,还归本根入真流邪。

  答,余尘牵动,只是工夫不得力,见地不清楚耳。果於耳门悟圆通常,以此圆通常观,历一一法,皆耳门三昧。故曰,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至於顺治逆治,随乐随宜,随治随理,不可执一。摩诃止观立十境,初观阴心,余界入并後九境,待发方观。知此例者,修心之要,不泣岐矣。

  问,身心二俱捐舍,将何修入三摩地,宁复别有一身心邪。

   答,执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执,方爱其身。而有身即是我,离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别。若谓身即是我,万无肯舍之事。纵妄计舍则断灭,更无後苦,仍未达此妄计之心,即是苦本。若谓离身有我,见身多苦,舍令无苦,此正由我见舍身,非能舍此我见心也。惟将此四种我见,一齐放舍,则幻身亦决可舍。二俱捐舍,则二俱妙用,便可入三摩地。故知只此身心放得下,流贼便为良民,放不下,良民便为流贼耳。

  问,初下手时待不得力而後持咒助邪,或持咒与所观境并进邪。兼二亦名一门深入否。

 答,众生根性,万别千差。或显悟,或密证,或须助,或不须助,事非一等,皆是一门深入。若无障缘,直修境观。若恐障侵,兼持密印。显密正助,并须与妙观相应,方合一门深入之旨。

  问,远论动源,过在无始。近论只是当念,离当念有无始否。若有,何得一念了却。若无,何得有今一念。

  答,离当念,别无无始可论。现前一念,即竖穷横遍之全体。根身器界善恶种子,离现前一念,竟无少许实法可得。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

  问,既获法身,复请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岂法身有差别渐次邪。

 答,法身无差别,差别不离法身,修行无渐次,渐次依於修行。如虚空无远近,远近不离虚空,奋飞无渐次,渐次依於奋飞。阿难悟心,即悟无差别性,犹如太虚。所请修行,即是圆行,犹如奋飞。由奋飞远近,得论渐次差别。若只许无渐次无差别义,则是以性废修,昧即而常六之旨。且既无差别,亦无无差别可得,无渐次,亦无非渐次可得,如无远近,亦无虚空。六义既昧,即亦不成。须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圆家之渐,即渐是圆,非渐圆可比也。

  问,固身常住,长不倾逝,且色阴既空,受想行阴都灭。从何起此长想,指何色为身邪。

  答,五阴互相摄属,色阴未破,五阴色也。色破受现,五皆受也。受破想存,五皆想也。想破行显,五皆行也。今行破识露,则五皆识也。是故生灭虽灭,而於寂灭精妙未圆之中,法尔仍具五阴。只此色受想行,罔非寂灭未圆境界,岂行人至此,竟无色身,亦无苦乐觉观举止动静等邪。良由第六识相应心行,於定境修观时,如次观於识阴境界,见识阴之精圆,而生长想。此想即从观行起,此色即识阴所执受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4 08:26 , Processed in 0.2064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