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2 00:28 编辑
楞嚴經(第十三講)楞嚴大法正法重現
楞嚴經-13 (國語) 2007.2.10
翻開2540頁,
2540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540頁,
(4)行陰之生因──幽隱之妄想
這個「幽隱」就是微細生滅,
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深層意識,
就是難以覺察的意識。
或者是用:「潛移默化」,
大家聽得懂的名詞。
經文,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
甲長髮生,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云何體遷?
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
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這行陰就更微細了。
註釋
「化理不住」:
「化理」,就是遷化之理,
就是指行陰。
此謂行陰遷化之理,念念不住。
「運運密移」:
「運運」,就是運行與運動。
「密移」,就是秘密推移。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
叫做微細的新陳代謝,
沒有辦法去覺悟。
頭髮每天長一點點,
秘密的在進行;
指甲長了一點點,
要經過一個禮拜、二個禮拜以後,
才剪這個指甲,
不容易覺察到。
「曾無覺悟」:
「曾」,就是乃,卻。
謂自古至今
卻無一凡人能覺悟到此行陰的密移之相,
所以,佛陀是什麼呢?
佛陀就是觀照人生和宇宙,
徹底的覺悟的一個大聖人。
所以,一切的好話,佛都說盡了,
什麼是佛法?
就是徹底解脫之法。
什麼是佛法?
就是斷煩惱之法。
什麼是佛法?
就是得大自在之法。
什麼是佛法?
超越輪迴的大法,
這是佛所證悟的,
不再被這個生滅的緣起假相所迷惑;
但是,凡夫一個都沒有辦法覺悟。
蓋此乃聖人所證之境界,
非凡夫能知能受。
「此若非汝」:
「此」,就是指行陰。
「汝」,就是指汝心。
謂此行陰若不是你的心的話。
「云何體遷」:
「體」,就是身體。
那麼,為什麼會一直變遷呢?
「遷」,就是變遷。
這個意思是說:
那麼為何你的身體竟會隨著它而變遷呢?
「如必是真」:
如果說:這個身體是你的真心,
謂如果說
此行陰真正是你的心的一部分。
「則汝諸行」:那麼你現前的行陰相。
「幽隱」,
就是其生滅相,十分幽深隱微,
甚難覺察。
所以,眾生都不覺察,
不覺察,
眾生喜歡相的東西、喜歡名的東西,
不喜歡內心解脫的東西,
因為太難、太深!
義貫
行陰遷「化」之「理」念念「不住」,
就是身心都是生滅,生滅變化,
生滅無常,生滅變化無常。
其生住異滅四相之「運」行與「運」動
乃如秘「密」一般而推「移」;
如人在少壯時,
我們的指甲長,
髮」之「生」;
如年老時,「氣」漸「銷、
我們這個容、這個面貌,
就漸漸的起皺紋,
皺紋。
五十五歲,
我告訴你:
五十五歲,能夠保持像我這樣皮膚的,
算很不錯的成績了!
因為我像我媽媽的皮膚,
先天性帶來的,
我媽媽以前就是個大美女了!
真的啊!不騙你的啊!
你看她現在八十八,也長得很好看啊,
只要不要去注意到皺紋,是真的‥‥‥
你只要看輪廓就好,不要看皮膚。
是不是?
八十八了!
是誰使之然的呢?
是誰讓它這樣生滅無常?
指甲長、頭髮也長、
皺紋也愈來愈多,
抹什麼都沒有辦法呢?
我們為這個就很苦惱了!
殆行陰之所為也。
這個就是相生、相住、相滅,
這個相本身它就是會遷流的,
生住異滅的。
此諸相之生住異滅
「日夜」互「相」嬗「代」
就是(天天都在不斷輪流發生),
每天都不曾停留過。
所以,不管你用什麼化妝品,
要讓它停住這個歲月,
那個叫做impossible
這個叫做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你只能暫時的保養一下,
不要出來太難看!
對不對?
那這樣就行。
說:我要永保青春!
像秦始皇,說要求這個不死之藥,
這個統統叫做妄想,
這個色身是一定會敗壞的。
然而從古至今
「曾無」一凡人能「覺悟」之。
「阿難,
此」遷流不息之行陰
「若」果「非汝」心,
「云何」汝之身「體」竟會隨之而變「遷」呢?
表示身體也是心影現的一部分。
(可見此行陰並非不是你的真心。)
意思就是不離真心。
然而「如」果此行陰「必是真」汝心,
那麼「汝」云「何」於一生中,
念念從來沒有去覺悟呢?
去覺知呢?
皆從無覺知呢?
(可見此行陰非即汝之真心。
因為真心是如如不動的,
不受遷移的。
如此,
是汝真心,或非汝真心,兩者皆不可定;
行陰之體既無有定實,
即可知行陰本自虛妄。)
「則汝」現前「諸行」陰相
「念念」遷流「不停」,
且其生滅相幽深隱微,
是故行陰
「名為幽隱」之「第四妄想」。
這個幽隱,這樣講不夠精彩,
我要用一個例子來講,
就很精彩!
這個為什麼會這麼樣子的?
佛陀告訴我們:
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從前,以前有一個醫生,
是主治醫生,
主治醫生,
這個主治醫生有學歷,也很風趣,
對待員工、這些護士都很好。
有一個護士,已經有結過婚,
人也長得不錯,
也很盡心盡力的在為這個醫院打拼。
這個護士也有家庭,
醫生也有家庭,
因為工作時間的關係,常常接觸‥‥‥
但是,二個人都很了不起,
都能夠把持得住,
只是彼此之間欣賞而已,
並沒有發生婚外情,
沒有!
醫生很有學歷、很有學問,
也很有道德,
他也沒有對不起他的妻兒;
這個護士也很能夠把持得住,
也沒有對不起她的先生。
二個人這樣朝夕相處了十多年,
這個醫生突然暴斃,
死亡!
死亡以後,
這個護士沒有工作,暫時回到家,
一夕之間,一個晚上,
她的頭髮全部都變白,
白色,白色。
白天魂不守舍,
她不知道為什麼,
她一直覺得很憂鬱的樣子,
後來發現,她愛上了這個醫生,
她非常的欣賞,也愛。
在世的時候,
二個相處沒什麼感覺,
彼此之間互相尊重和欣賞;
死了以後,她發現,
她原來愛的不是她自己的丈夫,
愛的卻是這個醫生。
結果她魂不守舍,
飯也吃不下,
很快就老化,
因為她的心受到重大的打擊。
她的先生不知道,
她的先生一直告訴她:
哎呀!沒關係啦!
醫生死了,
我們就另外找一個醫院上班嘛!
可是,這個護士不敢講,
護士不敢講。
這個就是告訴諸位說:
這種近水樓台、潛移默化的這種力道,
大到你沒有辦法覺察。
所以,佛陀說:
比丘!欲來須避,如避火坑。
所以,法師,我們現在就要互相勉勵,
還有這些莊嚴的比丘尼,
一個長得身高175公分的比丘,
有才幹,
又很有能力,又長得很帥的,
這個法師,
這一件衣服很難穿到臨命終,
因為欣賞他的人太多!
你會看到一堆的仰慕者、粉絲,
就一直圍繞著,眾星拱月,
這樣子一直圍繞,一直圍繞著,
到最後,如果觸動他的欲望的時候,
他把持不住就還俗!
莊嚴的比丘尼也是這樣子,
以前也有長得很莊嚴的比丘尼,
長得很莊嚴的比丘尼,
然後,這個在家居士,男居士,
就照顧她‥‥‥
後來這個比丘尼還俗了,
二個結婚!
在在處處都在告訴我們:
念念遷流不停,這種行陰的微細生滅相,
很難去把持住,
非常困難!
你不要看說:
哎呀!這個法師長得很醜呢!
也有一個長得實在是很醜的一個比丘,
後來一看:啊!還俗結婚了!
我說:喔!這麼醜也有人要?
他說:〝看久了緣就浮〞。
看久了緣就來,
這個台語真的是很好!
連這麼醜的比丘還是有人要!
所以,你看,
那個還俗的比丘,
都比我們在座的比丘長得更醜!
法師們!
記得跟護法居士保持一個距離。
是不是啊?
雖然說:高高,或者是矮矮的,
不過,這個因緣就很難講。
所以,要看看,
不要說:哎呀!
長得不怎麼莊嚴,沒關係!
我們的念念生滅的行陰是非常微細的。
因此,
用這個醫生跟這個護士的例子
來告訴你,就是說:
當你的心已經被掉入陷阱的時候,
自己都不知道,
你已經愛上了對方,你都沒有辦法覺察,
這個就是佛陀所講的。
因此我們來告訴佛陀對治的方法,
就是說:難,因為它很困難,
無量億劫來,
男女的欲望和感情的執著,本來就是很困難,
所以,佛陀只有講:
欲來須避,如避火坑,
沒有其他的辦法!
如果有人統領百萬大軍去攻打敵國,
說打勝仗,
這個你要相信;
如果有一個英雄好漢,
碰到大美女能夠克制得住,
你千萬不要相信,
天下只有柳下惠,沒有柳上惠,
沒有的!
只有潘安,
大部分的人都是潘不安,
困難!
在佛教的角度來講,叫做業力,
也叫做習氣,
業力、習氣,難以觀察的業力和習氣。
好!
那麼,這個就是解釋到行陰,
就夠精彩的!
(5)識陰之生因──罔象之妄想
識陰。
經文,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
名恆常者,
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
經歷年歲,憶忘俱無,
於後忽然覆覩前異,
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
當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寧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
中串習幾,
則湛了內,罔象虛無,
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你看看,後面還加個「微細」,
就是你不是二乘人,
連阿羅漢都沒有辦法,
連阿羅漢都沒辦法!
2544頁,
阿難,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註釋
「又汝精明」:
「精明」,就是精純妙明,
指第八識。
「湛不搖處」:湛然不動搖之處。
「名恆常者」:
「者」,就是語尾助詞,
表假定。
謂如果即稱這就是恆常不變性之本體的話。
「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對眾生身而言,
則不出於見、聞、覺、知分別之用;
可見此實為「六和合」,
這個是六和合。
而非恆常如一的「一精明」。
因為已經分開了,
變成見、聞、覺、知了。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如果是真如自性,
那不容許有惡習染污了,
因為它如如不動。
「精真」,
就是一精無雜,真實不虛妄。
謂若此實是一精真實之體,
則不應該會串習種種染妄。
因為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不受薰習。
「奇物」:就是奇異之物。
「憶忘俱無」:連憶忘都沒有;
意思是說:
謂雖沒有專門去記住它,
也沒有故意去忘掉它。
「前異」:就是先前所見之異物。
叫做前異。
「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其記憶卻又能浮現,
宛然如昔,
就像從來沒有忘失過一般。
此為由前六識熏習之力,熏成種子,
納在八識田中。
諸位!
有了種子,
將來有因緣,就會開花結果。
所以,
你要在這個地方,很注意你的起心動念,
你是下什麼種子?
所以,記得!
發好心,講好話,做好事,
你這個種子要完全清淨,
純一無雜,
你的八識田中,
將來就會開發成善的種子、
智慧的種子。
就像在座諸位,今天你這樣來聽經聞法,
這個種下種子叫做什麼?
叫做金剛種子。
在座諸位!你今天來聽楞嚴大法,
用一句貼切的話就是說:
你將來不得不成佛,
你的善業一直在推動著你,
你不要小看這樣來聽一堂課、二堂課喔,
聽課就像磨刀,
磨刀‥‥‥
今天來聽一堂課,就唰!
明天再聽一堂課,唰!
下個禮拜再聽,唰!
唰‥‥‥
這個刀表示什麼?
表示智慧,
每天你都在磨這一支刀,
智慧做什麼?
就是要砍斷煩惱。
我們每天來聽經聞法,
雖然得到一點點的啟示,
哪一個例子、哪一句話,佛怎麼說,
那一句咬得進去(能入心)
能夠消化、吸收,
一下子智慧現前,就砍斷了!
我們以前覺得很痛苦的事情,
現在覺得很好笑:
呵~~~
真的!
是不是?
有一個來聽過《六祖壇經》的一個女居士,
回去聽了一、二年以後,有所心得;
她的老公去外面怎麼樣?
有女人,
因為她這個事情發生,後來我們才知道,
八關齋戒,先生也不能碰;
佛七說要持戒清淨七天;
說今天觀世音菩薩聖誕;
明天彌陀聖誕;
後天生理期,
她先生說:那就沒剩下幾天了!
算一算,一個月沒有二天,
她先生就‥‥‥
她學佛太投入了,沒有照顧到這個家庭;
先生外面有女人。
外面有女人,
結果,雖然說聽過《六祖壇經》,
也是自殺,
也是自殺,
沒有辦法,突不破那種感情,
自殺,
死了,
死了!
所以說:當我們聽到佛法,
和要落實到真正的境界現前,
要去超越過它,
這個就叫做功夫,
這個就叫做真的功夫。
所以,聽經聞法有什麼好處呢?
二十年前,爭得面紅耳赤;
二十年後,你會覺得那是一場笑話!
對不對?
如果說:我今天是那個自殺的女眾,
如果我的老公這樣子做,
我要問她:身上有沒有一點錢?
有!
日子過得去嗎?
過得去,
有汽車、有房子,都是我的名字。
好!老公就怎麼樣?
叫做出租,
因為汽車也有出租嘛!
然後,來聽經聞法,
每天躲在門縫裡面偷笑,
笑,怎麼笑呢?
還笑到很有氣質:
咕~~~
這邊也笑:
咕~~~
這一個你不會笑的,只有我會笑!
是不是?
咕~~~
咕~~~像青蛙這樣子。
好!
如果說,很有智慧的:
剛好現在我也五、六十了,
剛好要學佛了,
發生這種事情,
好!就出租了,
反正名下財產都登記我的,
管他去做什麼,
錢比較重要、往生極樂世界比較重要了,
哪管你那麼多!
是不是?
放下!
觀念一轉變過來,反而更好!
對不對?是不是?
也不要算,每天心驚膽跳:
喔!我今天八關齋戒、今天九關齋戒,
你不要碰我,你不要碰我!
每天都不須要。
他到外面,
不錯啊!
對方代替你的任務,還不錯呢!
所以,看你怎麼樣轉這個念頭。
因此這個薰習力很重要的,
所以,你今天你來聽經聞法,
聽一句也好;
聽一個典故也好;
講一個故事也好,
聽得進去,會運用。
記得!
佛法它的可貴之處不是在聽,
要會用。
知道嗎?
智慧用得出來,
境界現前,智慧用得出來,
能轉識成智,
這個才是重要的!
不是猛聽‥‥‥
境界現前了,迷惑顛倒。
是不是?
要有骨氣,要有志氣,
又不常常生氣,
這個就是學佛的人。
《楞嚴經正脈》云:
「理實(依理而言)
此識尚能憶持多劫(中)無量種習
就是(種子習氣,而令之)次第成熟,
豈止(憶持)現生之多年乎?」
「有何籌算」:
「籌算」,就是籌量計算。
有何可籌量計算的?
也就是說:
記憶儲藏的能力是沒辦法去計算的;
例如此心中到底能憶持多少年,
或多少事。
「非是無流」:不是沒有流動。
「若非想元」:
「想元」,就是妄想之根元。
謂此識陰若非前四陰的妄想根元。
第八意識作為前七識的依據,
為根本叫做根元。
「寧受妄習」:
「寧」,就是怎麼。
謂識陰就是第八意識。
怎麼會受前七識之妄習所熏?
故可知第八識本身亦有極微細之妄想性;
因此唯識學上稱第八識為「真妄和合」。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然此第八識極微細妄想性之消滅,
若非你的六根(身心),
已經達到能開合互用、體用圓通的地步,
故能化「六和合」復歸於「一精明」之境。
「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這妄想就沒有能消滅的一天。
《楞嚴經正脈》云:
好!
「五陰」的旁邊編:A,
A:「五陰始從妄想而生,
雖(現)有而恆無;
終依(顛)倒(妄)計而住,
這是A。
這個五陰,剛開始從妄想而生,
雖然現有,
就是你看的色、受、想、行、識,
看得清清楚楚;
而究竟其本體恆無,
就是推究到本體,實在是本來無一物。
就是徹底的分析,實在是恆無,
色、受、想、行、識,一蘊都沒有,
照見五蘊皆空。
終依(顛)倒(妄)計而住。
底下編:B,
B:
(因此變成)雖(實)無(而)恆有,
五蘊本來實在是空,
但是,你現在迷惑顛倒,
執,因為堅固妄想;
因為虛明妄想;
因為融通妄想;
因為幽隱妄想;
因為虛無妄想。
(即)所謂『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是故(若)二計不亡,
二計就是剛剛師父叫你編的A跟B。
二種執著不亡,
則陰牢不可破矣。」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
「現在」,就是現前存在的。
「見聞覺知」,此係含嚐與嗅在內,
共為六精。
「中串習幾」:
「串」,就是貫、慣。
習慣的慣。
「幾」,就是微,微細。
其中除了串習微細之妄想外。
「則湛了內,罔象虛無」:
「湛了」,就是湛然明徹之體。
「罔象」,無像、無相。
謂則於此湛然明了之體內,
只是罔象虛無,
若無不無,
實在是無,
但是,看起來好像真的有。
似有非有;
看起來是有啊;
但是,你好好的分析,
真的沒有,
四大本空,五蘊無我。
因此這第八識之體,凡夫便計之為命根,
外道即認作是涅槃之體。
所以,眾生很可憐的,
這一輩子如果沒聽到佛法,
哪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呢?
誰會知道呢?
義貫
阿難,
「又汝」識陰之「精」純妙「明、
湛」然「不」動「搖處」,
汝若「名」此即為「恆常」不變之性「者,
如果你把這個當作是永恆。
於」眾生「身」而言,
則「不」超「出見、聞、覺、知」
等分別之用,
故知此識陰實為六和合,
而非一精明,
因為已經分開了。
以「若」彼「實」是「精」一無雜、
「真」實不虛者,
則它必「不容」串「習」種種染「妄」
(譬如純金不應混雜泥沙)。
以「何因」緣
「汝等」若「曾於昔年覩一奇」異之「物」,
以「何因」緣
「汝等」若「曾於昔年覩一奇」異之「物」,
雖「經歷」深「年歲」久,
連「憶忘俱無」,
你「於後」來
「忽然覆覩」先「前」所見「異」物,
卻又能令「記憶」浮現,
「宛然」如昔,「曾不遺失?
則」可知,
「此」八識「精了」
於其「湛」然「不搖」之體「中」,
係「念念受」六識之見、聞、覺、知
及七識所「熏」,
無有停息,
其數無計,
難以計算。
「有何」可「籌」量計「算」的?
所以,第八意識就是大倉庫,
善的種子、惡的種子、是的種子、非的種子,
統統種進去了;
眾生就是種不到佛的種子。
在座諸位!
師父讚歎諸位,就是你們現在在種什麼?
在種成佛的種子,
你們一定會成佛!
未來。
「阿難,
當知,
此」第八識「湛」然不搖者,
並「非真」常不可動搖之性;
「如」深沈「急流」之河「水,
望」之「如恬靜」,
正因其「流急」而深故「不見」其動,
「非是」真「無流」動;
此識陰「若非」前四陰妄「想」之根「元,
寧」(怎麼會)
怎麼會「受」前七識之「妄習」所熏?
故可知
第八識亦有極微細之妄想性。
然此極微細妄想性之消滅,
若「非汝」之身心「六根」
已達到「互用開合」,
體用圓通,
化六和合復歸於一精明者,
「此之妄想」即「無時」而「得滅」。
把六歸一,
其實,都是在同一個心性,
眼見是那個心,
眼見,心打結,
其實,還是同一個心;
耳朵聽聲音,心打結,
還是那個心。
所以,一條毛巾打六個結,
都是同一條毛巾,
佛的比喻就是這樣。
眼耳鼻舌身意所打的結,其實都是同一個心,
「結」就是煩惱。
「故汝現」前存「在」之
「見、聞、覺、知」、嚐、嗅六精,
其「中」除了「串習幾」微之妄相外,
「則」於此「湛了」之體「內」,
但是「罔象」
罔象就是(無象)
就是「虛無」,
若無而不無,似有而非有,
是故識陰
即是「第五顛倒」之「微細精想」。
「阿難,
是五受陰」
即是由以上所說的「五妄想」所「成」。
詮論
《楞嚴經寶鏡疏》云:
「良以眾生自迷如來藏性,
而有妄色妄心;
身心統統是妄,
因為它不是永恆的東西。
(復)依此色心,而成五陰,
「色」就是色陰;
「心」就是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納歸於心,
識陰。
所以,五陰就是色心二法,
而成五陰。
(因此)故有世間凡、聖(之)差別也。
若以眾生知見,執此五陰為實有者,
如果你拼死命的堅固妄想,
執著這個色身,以為是真的、有,
那麼,即(成)世間法。
牢不可破。
若以二乘知見,執此五陰為空寂者,
即(成)出世法。
若在諸佛菩薩,善得中道,
了色即(是)空,
達空即(是)色,
即為出世上上法;
就是用透視的辦法,
見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
空,沒有關係,不壞緣起,
食衣住行、行住坐臥,都可以運作。
五陰當體即空,
色、受、想、行、識,無一法不是空;
行住坐臥也是空;
但是,行住坐臥不離緣起;
色受想行識也不離緣起。
所以,所有的千差萬別的緣起,
回歸一個如如不動的心性;
一個如如不動的心性,
可以展現在無量千差萬別的緣起,
所以,這個就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此)乃第一義諦,
這個就是第一義諦,不思議境界也。
設若離此五陰之法,
則五乘聖教亦無安立之處也。
你不講這個五陰;
說:五乘聖教,
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
叫做五乘。
則五乘聖教亦無安立之處也。
以(此之)故,
(此五陰)迷之則凡,悟之則聖,
皆不出此。
簡單講就是:把身心看得破、放得下,
生活愈簡單愈好,
不要奢侈,不要豪華,
不要貪求享受,
知道此身必壞、此身必死,
把我們這個小我,犧牲奉獻成大我;
把這個小我的執著心,放開來像宇宙,
你儘管捨,佛不虧待你,
釋迦牟尼佛的用心就是這樣子。
你儘管捨,
身心世界儘管捨,
世尊從不虧待一個可施捨的人。
為什麼?
捨,福就到,
你能捨,福就來!
不過,捨的大前提要有智慧,
要有智慧。
是不是?
很多人都冒用師父的名字,
在台灣也是,
有的人來文殊講堂,拿了幾本書到北部去,
到北部去以後,他說:
哎呀!這個就是慧律法師寫的書,
師姊,師姊!你要不要助印呢?
她一看:喔!真的是慧律法師!
一看,也是文殊講堂印的,
深信不疑,就拿了五千了!
他那一本書來講堂拿的,
去台北,一句話就騙了人家五千塊,
騙了五千!
諸位,你想想看,
看起來大家都在學佛,
有的為什麼用佛弟子之名來斂財呢?
講得很好聽啊!
是不是?
以前也是有一個居士,
男眾居士,
到講堂來,
看來都認真在聽經;
可是,到處跟人家化緣,說要印經,
說要印經;
要印經,我們講堂本身就在印啊!
可是,他不是,
他從中間慢慢私下的運作。
本來一開始,這男居士;
女居士、大家:
他很虔誠,每天都來聽經啊!
後來,那個拿去的錢,不曉得拿到哪裡去?
印經有啊!拿一本給你,
你助印一百本,
錢有沒有拿去印書不知道,
你拿到一本、二本。
後來我們就嚴禁這個居士來講堂聽經,
到現在我都記得他!
真的!
只要來我這裡化緣的,
我永遠記得你,
真的!
我記憶很強的,真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
不能用一個「佛弟子」來這邊搞錢,
這樣子不好!
你的發心不正,將來會落入魔道,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此五陰)迷之則凡,悟之則聖,
皆不出此。
凡修定者,苟能於是,
用金剛觀智,
蕩滌空有(之妄)情計(度),
掃除斷常(之)知見,
了一真之本具,
一真就是絕對,
絕對的清淨心。
為什麼講絕對?
就是不能用相對的角度去理解它。
達諸妄以本空,
則其五陰妄想之心,當體清淨,
即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矣!」
善哉斯言。
諸位!把筆放下來,
泰國的高僧講了一句話,
很中肯,也很受用,
這一句話是什麼呢?
泰國一個高僧說:
人是一塊會腐爛的肉!
這個定義聽起來有一點奇怪;
但是,你認真的思惟,
它確是如此,
我們這個色身就像一塊肉,
一塊會腐爛的肉!
佛在《阿含經》有這樣一段因緣,
有的佛弟子長了腫瘤,
佛弟子長腫瘤,
他就:喔!
痛!
現在更多了,
甲狀腺癌、什麼腫瘤,
乳腺癌、胸腔癌、食道癌、
胃癌、大腸癌、膀胱癌。
是不是?
子宮頸癌,
沒有一處不是癌,骨癌‥‥‥
那就是腫瘤,
痛‥‥‥
旁邊這個健康的比丘就說:
世尊!他很痛苦!
世尊就說:
一切的比丘都應當觀照,
我們這個色身,
全部這個色身,就是一大塊的腫瘤!
這個比丘、大家恍然大悟:
喔!原來如此,
原來我們這是一顆會痛的腫瘤,
打哪裡、撞哪裡,哪裡痛,
打頭,頭痛;
打手,手痛;
打腳,腳痛;
撞肚子,肚子痛;
撞腰,腰挺不直、腰斷掉!
是不是?
撞哪裡,哪裡瘀青,
撞哪裡,哪裡痛;
撞哪裡,骨頭斷!
佛陀說:我們全身就是一個腫瘤,
大腫瘤!
不一定說是子宮腫瘤那麼一點點,
我們這個色身,就是一個大腫瘤,
每天都在痛;
每天都在流不淨;
每天都在痛苦。
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老子講的:
我們有這個大的禍患,
正因為我們有這個色身。
所以,我們過得很痛苦,
沒有一種事情不痛苦,
不但身體的病苦,
心還煩得不得了!
為了人情世故。
是不是?
所以,很可憐!
再來,
科學家講,
科學家講,
講什麼呢?
科學家講說:
我們這個色身,如果把它火化,
火化。
把它火化,
火化以後當成肥料,
當成肥料,
肥料,知道嗎?
種菜的那個肥料。
價值多少錢呢?
二塊八毛錢!
也就是一個人死了以後,
把這個骨灰當成肥料,
用來種樹、種菜,
它只有值二塊八!
這樣嚴不嚴重?
我們一個大人‥‥‥
還大人,大人值二塊八喔,
小人‥‥‥
不是小人;
小孩,
日本的娛樂場所都寫「小人」。
小孩子還價值不到二塊八!
人有沒有悲哀?
活著的時候,可以幹到主席、
幹到總統,國家最高的領導;
死了以後,剩下二塊八!
比一個豬頭還不如;
比一個豬腳還不如;
比一個雞蛋‥‥‥
現在一個雞蛋多少錢啊?
五塊啊?
三塊?
三塊,你看,有人比三塊。
人死後,不如一顆雞蛋!
一顆雞蛋三塊錢。
悲哀吧!是不是?
諸位啊!
所以說:我們提早醒過來,
醒來,
醒過來,醒過來,
不要再睡覺了,趕快醒過來,
不要爭這個沒有任何意義,
對生死一點幫忙都沒有的事情。
2549頁,中間,
四、五陰各自之邊際
五陰各自之邊際。
經文,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惟色與空是色邊際;
意思就是說:
「色」就是有形相的;
這裡的「空」是指虛空。
一切的色法跟虛空,都列在色的邊際。
惟觸及離
「觸」就是接近,
譬如說:你接近這個皮膚,觸,
用東西扎有感觸,
碰觸到。
觸以及離,離就沒有感受了,
譬如說:你用一支針扎就是觸;
針拔起來就是離了,
是受邊際;
「邊際」就是範疇、範圍,
列在這個範圍裡面。
惟記與忘是想邊際;
我們有記憶,
但是,有時候會忘記,
這個是在想的範疇裡面,
想的邊際。
惟滅與生是行邊際;
就是滅了又生,生了又滅,
就是生滅,
這個就是行陰的範圍,討論的範圍內。
惟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湛入合湛,後面就會解釋到。
翻過來,
2550頁,
「因界淺深」:謂五陰的因界邊際之淺深。
「惟色與空是色邊際」:
「色」,就是有相之色。
「空」,就是無相之空。
「邊際」者,就是範疇,
即範疇之義。
此謂,
有相的色與無相的空,皆是色陰的範疇,
因為色與空皆是色陰所攝,
故並非「達於無色」
就是修到了「色陰已盡」,
而是要「並空亦盡」(連空的妄想都盡),
才可說達到「色陰盡」。
(因為依於本經了義,
「色陰」是包含了色與空──
色與空二者皆是色陰妄想所攝,
故空並非在色陰妄想之外。)
那麼,在這個《楞嚴經》裡面,
「空」是指虛空,
他這裡是指:
你把這個色空掉,那個空也要把它放下。
「惟觸及離」:
「觸」,就是取著;
「離」,就是厭捨。
也就是忻‥‥‥
這個跟欣賞的「欣」一樣。
忻與厭皆是受陰的範圍;
忻跟厭就是你的情緒變化,
「忻」就是喜悅的心。
所以,記得!
要起喜悅的心,
佛陀說:
一切功德,來自一顆歡喜的心。
講得真是好!
你一切的功德,要來自一顆什麼心呢?
一顆歡喜的心。
譬如說:我叫你推廣《楞嚴經》,
你沒有錢就不要裝啊,
不須要去跟人家借錢來助印啊,
不須要這樣,
佛陀不允許這樣子的。
我的意思是說:
你食衣住行都夠了,不增加你的負擔,
發歡喜心,
一切功德,來自一顆歡喜的心、
喜悅的心。
是不是?
你沒有喜悅,
勉強自己來做功德,這樣不好,
三餐都不濟了,不須要這樣子。
如果你很有錢,
經濟真的是很好,卻拿不出來,
那真的是很吝嗇!
真的!
回去要照照鏡子,
為什麼佛陀都可以把他的王位放下、
江山放下,
把他的妻兒統統放下去修行,
都放得下!
王位都可以放得下,
而你一個幾塊錢都放不下,
好好笑喔!是不是?
心境怎麼會差這麼多呢?
底下說:「惟觸及離」:
「觸」,就是取著;
「離」,就是厭捨。
忻與厭皆是受陰的範圍;
故並非厭離、或無觸便已達到受陰盡。
「惟記與忘」:
「記」,就是有念。
「忘」,就是無念。
有念與無念皆是想陰的範疇。
是故並非達到「無念」即是想陰滅。
意思就是說:
就是你忘記了,沒有想,
那個還是想陰的範圍。
「惟滅與生」:
「滅」,定心之細行。
「生」,散心之粗行。
由於細心的滅相及粗心的生相,
心有定,可以把這些煩惱伏下來,
就是定,
定心之細行。
他了解粗糙的微細放下,
定心;
但是,微細的生滅還在,
但是,煩惱又生起來,
「生」就是散心之粗行。
由於細心的滅相及粗心的生相,
都是在行陰的範疇之內,
故並非只要達到細心的滅相
即是行陰滅。
2551頁,「湛入合湛」:
「湛入合湛」:
「湛入」,湛然而有所入。
「合湛」,就是無所入而合於湛然。
此二者皆是識陰的範疇,
故並非只要入於湛然即是識陰滅。
故並非只要入於湛然就是識陰滅,
不是這樣子。
義貫
阿難,
「汝今」所「欲知」的
五陰的「因界」邊際之「淺深」者為:
「惟」有相之「色與」無相之「空」
皆「是色」陰之「邊際」(範疇);
「惟」取著之「觸及」厭捨之「離」
皆「是」在「受」陰之「邊際」內;
「惟」有念之「記」憶
「與」無念之「忘」失
皆「是」在「想」陰之「邊際」中;
「惟」定心細行之「滅
與」散心粗行之「生」
皆「是」在「行」陰之「邊際」中;
「湛」然而有所「入」
與無所入二者相泯「合」之「湛」然,
皆「歸」屬於「識」陰之「邊際」中。
2552頁,
五、滅除五陰之頓漸──理為頓悟,事非頓除
按照道理來講,
清淨心大家都知道,
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要徹底的開採如來藏性,
則一定要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學習放下,
事非頓除,
這色受想行識要一步一步來。
經
「此五陰元重叠生起,
本來。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生起是從微細的識而有,
但是,要放下呢?
這個「滅」就是要放下,
不是要把色法滅掉。
要放下,從這個色陰放下。
再來,
你的受陰:種種的感受放下。
第三個放,
種種的妄想、記憶,
美好的記憶、痛苦的記憶要放下。
第四個要放下的,
只要是生滅,你統統要放下,
車子是生滅、金錢是生滅;
美女、俊男統統是生滅;
老人是生滅、小孩是生滅,
統統要放下。
識陰就是微細的分別心,統統要放下,
一步一步這樣放。
理則頓悟,
理就是: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乘悟併銷;
這個要連接起來的意思就是說:
乘此開悟之力,一併銷除。
一併銷除就是:喔!四大本空。
理念知道了,
理則頓悟,頓悟到一切法無生,
可是,習氣還在呢,
不是頓悟就解決問題了呢,
開悟還不能解決事情呢,
開悟只是理知道而已,
習氣還要慢慢斷啊!
乘悟併銷,
乘此開悟之力,一併銷除。
事非頓除,
就事相,事相就是習氣,
種子習氣、煩惱,微細的煩惱,
一下子除不掉。
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結波巾就是夜摩天‥‥‥
夜摩天人,
夜摩天的天人,供養佛陀的一條巾,
叫做劫波巾結,
就是在一條巾打一結,
佛陀問:這是什麼?
說:這是結。
打第二個,說第二個結,
三、四、五、六,
這個就表示六根。
眼睛看到色相,不舒服的,心就打結;
耳朵聽到不舒服的音聲,
謾罵的音聲、毀謗的音聲,
心又打結,
每天都在順著自己的習氣,
講一句也不行,
罵一句也不行,勸一句也不行,
內心敏感得不得了,
二六時中,心都打結!
就是聽經聞法十年、二十年,
都不一定有辦法,
愈學,有時候愈糟糕!
為什麼?
沒有釜底抽薪的解決問題啊!
學佛變成一個包裝、一個表相,
說:!我是佛弟子!
再來,內心的微細煩惱不管它。
所以,學佛了十年,沒什麼長進;
二十年也沒什麼長進,
讚唱得很好,
經誦得很順,
佛念得很多;
煩惱卻不斷,
大有人在!是不是?
所以,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你還有哪裡不懂的,
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再一次問呢?
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註釋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五陰生起時,是先從識陰而有;
但要滅時,卻須先滅色陰。
亦即,生時從細向粗,
滅時則從粗向細。
所以,諸位!這個要畫雙紅線,
這個就是修行的藍本。
意思就是:你平常粗的都放不下,
你現在看什麼統統執著,
你臨命終怎麼辦呢?
臨命終,連那個細的統統要放呢!
怎麼來得及?
是不是?
所以,
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猶如穿衣與脫衣,
穿時先穿內衣,
脫時則須先脫外衣。
「理則頓悟」:理上則為頓悟,
因為悟實無次第;
亦即,要悟,即是一時頓悟,
就是萬法皆空。
並非慢慢地悟。
「乘悟併銷」:
若一念心開,見真如本性,
則乘此開悟之力,
五陰的五重妄想即一併銷除;
知道萬法、五陰就是空。
此即是見道位。
還要慢慢的斷這個習氣種子,
這個可就難了!
所以,佛弟子,你會發現說,
當我們落實到修行的時候,
碰到逆境,
當我們很生氣的時候,我們一樣控制不住,
不說幾句就是不舒服!
眾生就是這樣子。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然而事相上則非可一時頓除,
必須以次第修斷而盡。
譬如脫衣入浴,
一次只能脫一件,不可能一時內外褪盡。
《楞嚴經正脈》云:
「如暗夜驚杌為鬼
這個「杌」就是無枝之樹,
就是光禿禿的一棵樹,
但是,沒有樹枝,
叫做杌。
(以為無枝之樹為鬼,
因而驚慌)奔馳(到)荒越(荒郊野外),
看到鬼就跑了!
一旦被人說破,
哎呀!那是一顆樹啊,不是鬼!
鬼想全消。」
但是,要回來,還得慢慢慢慢走回來。
這就是理可頓悟,
乘悟併銷億劫顛倒想的例子。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者,
《正脈》又云:
「如鬼想雖以(已)全消,
馳途豈能遽返?
沒辦法一下子就跑回來,
跑到原來的地方,
因為跑得夠遠了!
我們也是,
無量劫來迷得太遠了,
要恢復如來藏性,還得下一番功夫。
(驚迷中所跑過的路,
怎能一下就回得來?)
要須歷返前途,方歸舊處矣。」
「劫波巾結」:「劫波巾」,
劫波羅天(夜摩天)
所奉於如來之華巾。
此事為如來在前面第五章中所開示者,
以明六根解結;
於彼經文中阿難亦說:
「是結本以次第綰生,
「綰」就是打結。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義貫
「此五陰」之根「元」乃由「重叠」而「生起」,
其「生」時最先為「因識」陰而「有」,
然其「滅」則須「從色」陰先「除」。
於「理」上「則」為「頓悟」,
以悟無次第,
一念心開,
「乘」此開「悟」之力,
即五重妄想(億劫顛倒想)
一「併」皆得「銷」除。
然而「事」上則「非」可「頓除」,
須「因」(以)「次第」修斷而「盡。
我已示汝
劫波」羅天所奉拭「巾」之解「結」法,
六解一亡
(六結既解,一巾之名亦亡),
就是亦無。
六個結打開了,
那麼,一巾之名也沒有。
汝尚「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詮論
這個詮論,這一段可是很重要的!
阿難再問頓漸之意,
蓋恐末世狂徒,
以為只須頓悟即可,不須漸修,
就是放縱習氣,以為是得大自在;
任憑習氣發展,以為得大解脫,
不知道要按部就班來。
而落於狂解及狂禪、狂密,
壞無上法,自害害他;
為誡眾生勿落於此,
特再請示世尊,
特再請示世尊,
實係阿難之大慈心故也。
今天末法時期,
狂禪、狂密的,多得不得了!
是不是?
第二節 結勸傳示未來
這一段太重要了!
你看到這一段,就會很安慰,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
活了幾十年,造了多少業?
起過多少貪瞋癡?
不小心踩死過多少螞蟻?
吃過多少雞、鴨?
犯過多少殺盜淫妄酒?
看到這一段,統統可以解決,
可以懺悔,
可以彌補,
只要你肯!
第二節 結勸傳示未來,
經文,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不須要再戀棧這個三界了。
阿難,
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微塵就是無量無邊無數,不可說不可盡,
叫做微塵。
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供養無量無邊的佛,這功德怎麼得了?
還用七寶,
還遍滿十方虛空!
後面這個:
心無虛度,
就是真的很虔誠,叫做心無虛度,
不是搞假相、搞名搞利,
不是這個;
是很虔誠的,叫做心無虛度。
於意云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珍寶無邊;
昔有眾生施佛七錢,
才七錢!
捨身
往生以後,
猶獲轉輪王位;
過去有一個眾生,才布施給佛七錢,
一點點,
捨這個果報身以後,
下輩子得到了轉輪聖王。
捨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復現前虛空既窮,
「窮」就是盡,
盡虛空的意思。
虛空既盡,
佛土充滿,
充滿了無量的佛國土。
同時皆施珍寶,
表示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盡不可數。
窮劫思議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若復有人身具四重、
就是曾經犯過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十波羅夷,就是犯菩薩戒,
十波羅夷:十種重罪,
犯了四重、菩薩的十重,
「波羅夷」就是棄,
犯了這十重就是放棄。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因為他犯了重罪,
要下十方阿鼻地獄,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一瞬間,
要經過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歷。
因為犯了重罪,
十方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去受苦,
靡不經歷就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去受苦。
你只要有因緣;
還得碰到大因緣呢!
能以一念,
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末劫,那就是我們了,
佛入滅以後,
佛距離我們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
我們還有幸能夠聽到《楞嚴經》。
諸位看底下那一句:
是人罪障應念消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
諸位!你想想看喔,
你碰不到這個因緣,
你想做功德做不到;
現在做功德的因緣到了,
講堂的居士;
法師也發心,
不簡單,
不簡單!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
因此,諸位法師、護法居士,
要掌握這一次的因緣。
並不是說,
我昨天舉了一套二百塊,那只是一個比喻,
其實,我們要印《楞嚴經》,
做這個VCD或DVD,
你五百也好,一千也好,
沒有一定。
做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有參與隨喜,
可以來到101室,
請一套、二套、三套,都沒有關係!
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推廣、散播出去,
給無量無邊的眾生受益。
如果你想懺悔滅罪;
或者是你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
想要做功德,
因緣來了,
欲令正法重現,
當推首楞嚴大經,
不作第二想,
這一部大經是第一大功德!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
並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令識虛妄」:
「識」,就是識知。
謂令他們皆識得五陰體性乃屬虛妄。
我們秉承著父母的因緣,來轉世投胎,
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趨向於死亡。
換句話說:
人一出生,就是注定要死亡!
所以,你家多生一個人,
你不用慶賀,
因為你家就是多一個死人,
這一定的道理。
「深厭自生」:
「深厭」,就是深切的厭離心。
厭離心。
「自生」,就是自然生起。
哎呀!這個色身太苦了!
「知有涅槃」:
還有一個清淨的涅槃。
確知本有不生不滅之無上大涅槃。
「不戀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若教人勿迷戀三界,出離三界生死苦難的,
即是佛菩薩、是善知識;
反之,若教人貪戀三界生死的,
即是邪魔、是惡知識。
因此,
行者若依佛所教而奉行之,
則連色界、無色界的長劫天壽、天福,
乃至二乘的有餘涅槃都不迷戀了,
連有餘依涅槃都不迷戀了,
更何況還會去貪戀此雜染多難的欲界人間,
而妄計貪著人間有淨土,
令人貪戀世間,
永受沈淪,墮魔邪網。
「昔有眾生施佛七錢」:
此即無滅尊者,亦即阿那律尊者
(見《達磨顯宗論》)。
翻過來,2558頁,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這一段太重要了!
佛語諦實,決定不虛;
佛無妄言,佛無妄語。
然末世眾生信根微薄,
許多人雖研究佛經,但常不信。
尤其是依其凡夫心量,
以有限的五根、五識,
用世間學術、
半科學性的(Semi-Scientific)
「考據」,
而妄言:此是偽經、
說《楞嚴經》是偽經。
彼是真經;
哪一部經又是真經。
或依凡夫心量,而說如來所說法,
如三界六道、地獄、餓鬼,
都是因為佛「很聰明」,
想出這樣的「比喻」、「象徵」、「表法」,
來「哄」我們修行,
或令我們因害怕而不敢造惡!
如是以凡忖聖,自以為是,
其實皆犯了謗佛、謗法、謗經,
而不自知!
須知佛不妄語;
不要說佛不妄語,
即使連菩薩、阿羅漢、小乘四雙八輩聖人,
甚至好的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佛的在家出家已受戒、雖未入聖位的持戒弟子,
也不會輕犯妄語戒,
更何況是佛?
故為佛弟子,第一首要之務為:
必須確定「佛不妄語」、
「佛語諦實,決定不虛」。
又,從理上來看,
「妄語」是屬於煩惱之一
(在五位百法中,
我們已經講過《百法明門論》了。
屬於二十隨煩惱中的「誑」心所),
此煩惱連小乘聖人都已斷了,
更何況是佛?
又,佛若自妄語誑人,
則佛自犯戒、有煩惱雜染心,
不但不能證清淨法身,三業清淨,
便連阿羅漢、或小乘聖人都不如,
甚至連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比不上,
這如何是佛?
是故須知,佛定無妄語。
2559頁,
又,有人邪妄、不正知,
而說:有時候妄語也是一種「方便」。
或說:那是「方便妄語」。
其實那是錯解了「方便」一詞;
須知「方便」即是好方法,
梵語為「漚和俱舍羅」,
或簡稱「漚和」,
那是大菩薩入地以上,
乃至八地菩薩才有的「度生智慧」,
故「漚和俱舍羅」又譯為「方便勝智」,
即依於大悲本懷,
能以無量好方法、妙法門,
引攝眾生入菩提道,
教授眾生修行菩提,
乃至成正覺,
這才叫佛所說的「正方便」;
反之即是「邪方便」。
所以,
須知「方便」並非「隨便」,
亦非妄語的同義詞,
絕不是打妄語的同義詞。
更非破戒、犯戒的合理化之藉口。
又,
佛經上更無「方便妄語」一詞,
那是末世愚人杜撰出來的,
作為毀犯的擋箭牌,
如是掩耳盜鈴便以為無犯。
又,末世眾生,道心淺薄,
一遇欲境現前,
輒說:「方便方便嚒!」
於是便堂而皇之地毀犯戒律,
乃至對於一切毀犯,都稱為「方便」,
如是,從造殺盜淫妄,
以至於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
也跟人家占卜、也看相,
貪求世間的名利。
出家人攀緣權貴、威勢;
乃至於出家人、修行人,也學琴棋書畫,
練畫的時間,比修行時間長;
練毛筆的時間,比聽經聞法的時間長,
這我們出家做什麼呢?
詞章考據,
貪愛不捨,
自作教他,皆云是「度生方便」
(其實應是「墮落方便」);
如是實為壞法誤人之事,
所以,一切修行人,
無論是出家、在家,
應當以正知正見、正法為主,
不應當以那一些雜染的世俗,
來作認為是方便度眾生,
應當以正知正見、正法來度眾生才對。
正法修行者應知所避忌。
什麼是應該要避開來的?
就是占卜、看相、
貪求世間名利、
權貴、權位、威勢;
威勢就是當官。
琴棋書畫、詞章考據,
貪愛不捨,自作教他,
這個就很糟糕了!
所以,有的人說:
慧律法師!
您講堂為什麼不開個毛筆課?
我說:我講堂以正法為主。
請人家來教一教毛筆,
我說:
我們從來沒寫過毛筆,要練到幾年呢?
要練多久,
才能夠寫得像老師一樣呢?
沒辦法了!
有的人說:師父啊!
那您為什麼不開一個煮菜的、煮素食的?
我說:這個是可以考慮的,
因為這個是跟大家的健康有關係的。
有的人說:師父!
您為什麼不開一個日語課呢?
啊?
(日語),
我以前念日文,每天拿著那一本書,
每天都是:
(日語),
整天都在搞這個,
遇到日本人:阿no‥‥‥
接下來他講的,我就聽不懂了!
那麼,你想想看,
我這些法師、護法居士,
現在開始教日文,
那要教到什麼時候呢?
你去日本弘法嗎?
碰到日本人,你能夠講經嗎?
日本人會信你這一套嗎?
來不及了!
有的人說:哎呀!師父啊!
那現在英文很重要了!
有道理!
那用英文演講嗎?
要講給美國人聽嗎?
我們這些法師,
是文藻語文系、外文系畢業的嗎?
記得!
如果要上英文課,要這些法師有基礎啊,
他是外文系畢業的,
來,再補習,
這個就可以弘法。
對不對?
所以,二種情形:
煮素食的,
這跟健康有關係,這個我們可以考慮。
是不是?
還有一種就是教網路,
因為現在的資訊統統是網路,
你不懂網路,等於文盲,
這個可以考量。
但是,我看有一個法師,
網路,每天都在玩網路,
更糟糕!
本來網路要叫他看佛法,傳達正法;
每一天都在玩網路,
玩到忘記自己是和尚,
我在旁邊泡一杯咖啡給他,
就變成「文殊網咖」,
就糟糕了!
你看,
唉!
所以,這個真的是很‥‥‥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不知道怎麼樣來處理這個事情?
是不是?
很難處理!
所以,我們還是以正法、正知正見為主導,
弘法利生為家務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以其所施為無上法寶,
十方如來成佛之真體,
能化魔界為佛界,
故所得之福德無量。
亦即法施之福遠遠超勝財施,
無可計量。
「能誦此經,
能誦《楞嚴經》。
能持此咒」:
能誦五會楞嚴神咒。
此即如來最後再明白地開示:
因為要入涅槃了。
本經之法門係顯密並修。
「誦經」,為誦持本經,
故須含「信解」在內,
此為顯修。
「持咒」,此為密修。
如此,顯密並修,得福無量。
所言福者,
在此則含世間福及出世間福也。
對修行人而言,
「世間福」應是:
得暇滿之身、六根具足、
暇滿就是沒有缺陷,
重要的就是你耳根不能壞,
一個聾子就很麻煩了!
你眼睛不方便,
在佛經裡面講:還算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你要耳朵統統聽不到,
完了!
這個佛經,
你怎麼自己看,怎麼都悟不出來,
沒有辦法的!
所以,娑婆世界耳根壞掉,
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
腳斷了,耳根還可以聽法;
手斷了,耳根還可以聽法,
這耳根壞了,就什麼都完了,
跟佛法沒有緣,
自己看經,懂一點皮毛,
而且會扭曲、會誤解。
所以,你只要耳根靈通,
我說:你是世界上很有福報的人!
所以,得暇滿之身、六根具足、
聰慧體健、四事無缺、
眷屬和合,能堪修行。
「出世福」即是:
得遇大善知識及善友,
得聞正法、
得信解無上正法,
依法起修,克服障難,
圓成種種斷證,
乃至究竟證悟無上甚深義諦;
此即修行者出世之大福德也。
義貫
「汝應將此」五陰「妄想」之「根」本「元」由,
一一深究,
俾「心得開」悟「通」達,
了其同一虛妄,
更無端緒可得;
自修自悟之後,
進而「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彼皆「識」知五陰體性「虛妄」,
全部都是虛妄,
我們就是在虛妄當中要找快樂,
又找不到,
又恢復到空虛、無聊、寂寞,
每天都在假相裡面打轉。
為什麼?
找快樂嘛!
所以,佛陀說:
全世界的人都在找快樂;
但是,
沒有一個人了解真正快樂是什麼?
不知道快樂是在放下當中;
不知道快樂是在這一顆般若的智慧當中,
不知道啊!
因為他沒有因緣碰到正法。
則「深」切「厭」離之志「自」然「生」起,
確「知」本「有」不生不滅之無上大「涅槃,
不」更眷「戀三界」有漏因果境界。
「阿難,若復有人」
於「徧滿十方」世界之「所有虛空」
一切廣泛的體中,
將之「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
供養如「微塵」數之「諸佛」世尊,
「承事供養,心無虛度」者,
「於」汝「意云何,
是人以此施佛」之「因緣」,
其所「得」之「福」為「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之量已經「無盡」,
則徧滿其中之「珍寶」
應亦如是無量「無邊」;
我曾聞「昔有」一「眾生」(無滅尊者),
僅「施佛七錢」,
至其「捨」當世報「身」之後,
於後世中「猶獲轉輪王位」之報;
「況復現前」有人,
欲令「虛空既」皆「窮」盡,
「佛土充滿,皆施珍寶」,
則其珍寶之量,
乃「窮劫思議尚不能及」,
如「是福」報「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若復有人」其「身具」造「四重」禁
就是過去曾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大乘菩薩之「十波羅夷」重罪
(十棄罪),十種重罪。
彼人當於壽終之後,
墮於此方地獄中受一大劫報盡,
「瞬息」之間、無有停息,
「即經」由「此方」
而轉於「他方」世界之「阿鼻地獄」,
又具足受一大劫之罪報,
「乃至」展轉
「窮盡十方」世界之「無間」地獄,
「靡不」(無不)「經歷」。
然而如是之人,
若「能」但「以一念」頃
就是(極短的時間內),
「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則「是人」所造的一切「罪障,
應」其弘揚經法之「念」而「消滅」無遺,
叫你們講經說法,不會,
那就助印了、助錄了!
是不是?
並且更轉「變
其所」應「受」之「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之因,
來世生於佛前,從佛修行菩提。
是故其所「得」之「福」
乃「超越前之施」寶之「人
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及「譬喻」皆「所不能及」。
如是乃至算數」及「譬喻」皆「所不能及」。
「阿難,
若有眾生能誦」持「此經」,
阿難,
若有眾生能誦」持「此經」,
並「能持此咒」,顯密齊修,
則其所得之世出世福,
「如我廣說」者,
即使經於「窮劫」亦「不」能「盡」。
如此,
汝當「依我教」敕之「言」傳示末法,
「如教」修「行」此自他兩利之「道」,
顯密齊修,
即得一往「直成」無上「菩提」,
於其中間「無復魔業」嬈擾等諸留難委曲相。
「佛說此經已」,
眾會之中,
所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八部眾,
「及諸他方」世界來之「菩薩、二乘」、
內修「聖」道
外現「仙」身之「童子」(金剛童子),
「並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終
──佛曆二五四五年(西曆二OO一年)
十月二十九日
完稿於美國密西根州.遍照寺
二OO六年三月一日
於台北.大毘盧寺校對完畢。
好!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子呢?
因為我們《楞嚴經》要講三年,
講三年,
我們要先給一個大綱,
就是目次,
而且這個大綱又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一定要
簡單把這個《楞嚴經》目次講一遍。
*******中間休息*******
好!我們先‥‥‥
剛剛那個是廣袤 ㄇㄠˋ
2561頁,那個叫做:
「阿難,若復有人」
於「遍滿十方」世界之「所有虛空」
廣袤之體中,
將之「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
供養如「微塵」數之「諸佛」世尊,
這個念袤 ㄇㄠˋ
「袤」就是縱,很長的意思,
縱長之義。
翻過來,那個叫嬈 ㄖㄠˇ
嬈 ㄖㄠˇ
嬈 ㄖㄠˇ 擾 ㄖㄠˇ
2562頁,
2562頁,
倒數第三行,
那個叫嬈 ㄖㄠˇ
第一個字叫嬈 ㄖㄠˇ
嬈 ㄖㄠˇ
ㄖㄠˇ 三聲嬈,
一個女,再三個土,然後一個兀。
是不是?
這個念嬈 ㄖㄠˇ三聲嬈。
底下是擾 ㄖㄠˇ打擾的擾,
大家都知道。
好!
報告完畢,
上冊請出來,
打開目次〈48〉頁,
因為我們全部都講完了,
現在我們就簡單的念一遍帶過去,
總要有一個結束。
第三篇,五十陰魔(破魔證通),
第一章,習禪須知魔事,
第一節,由妄生空,迷生世界,
由虛妄的心產生虛空,
迷了又變化成世界。
第二節,發心歸元,震裂空界,
你發心修行;
「歸元」就是回歸到如來藏性,
那麼,虛空就會震裂,
虛空剛好是魔住的地方,
他住的地方被你破壞,他會來擾亂你。
第三節,魔怖而來擾,
第四節,不迷魔即殞,迷則魔得便。
第二章,五十陰魔(禪中五十境),
哪一種境界都不能執著。
第一節,色陰魔境,
一、色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色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色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修學禪定當中,
有發生以下的情形,都不可以執著。
(1)身能出礙,
(2)身徹拾蟲,
(3)精魄離合、聞空說法,
(4)境變佛國,
(5)虛空成七寶色,
(6)黑暗中能見物,
(7)身同草木,
(8)上見佛國下見地獄,
(9)遙見遙聞,
(10)妄見妄說。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
你就是有發生這樣子的奇異的現象,
就是不能執著。
第二節,受陰魔境,
顧名思義就是屬於情緒上的,
就是修行人不要太多的情緒上;
如果有情緒上,
就有種種的情緒魔進入你的情緒。
「受」就是指苦受、樂受,
就是所謂的對境產生的種種情緒變化。
一、受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受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受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1)責己悲生──悲魔入心,
(2)揚己齊佛──狂魔入心,
(3)定偏多憶──憶魔入心,
(4)慧偏多狂──知足魔入心,
(5)歷險生憂──憂魔入心,
(6)覺安生喜──喜魔入心,
(7)見勝成慢──慢魔入心,
(8)慧安自足──輕清魔入心,
(9)著空毀戒──空魔入心,
(10)著有恣淫──淫魔入心。
你看看,
這悲、狂、憶、知足、
憂、喜、慢、輕清、空、淫,
你注意看,
這些完全屬於情緒的、
感受的、種種的情緒的。
就是說:你在修行當中,
發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千萬著不得!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
【卷十】
第三節,想陰魔境,
一、想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想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想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你只要牢牢記住,
所有的想都是妄想,
千萬貪不得!
修行者只要知道萬法畢竟空,
在想的這個陰魔裡面,統統不能貪!
(1)貪求善巧──怪鬼來撓,
(2)貪求經歷──魃鬼來撓,
(3)貪求契合──魅鬼來撓,
(4)貪求辨析──蠱毒魘鬼來撓,
(5)貪求冥感──癘鬼來撓,
(6)貪求靜謐──大力鬼來撓,
(7)貪求宿命──山川土地鬼神來撓,
(8)貪求神力──天地大力精魅來撓,
(9)貪求深空──麟鳳龜鶴精怪來撓,
(10)貪求長壽──遮文茶、毗舍遮來撓。
四、結語:
妄稱成佛,以淫為教,囑令保護。
修行就是不能貪。
第四節,行陰魔境,
一、行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行陰盡相(定中末相),
第三,因為窮究生滅法不究竟,
而落入外道,
沒有把生滅法,生滅的行陰微細相搞懂,
所以,就落入了種種的惡見。
所以,行陰魔境統統是自心悟道不究竟,
而偏入外道。
三、行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因為悟的不究竟,
誤以生滅的行陰為究竟,
產生種種的偏執,
(一)墮二種無因惡見(二無因論),
①計本無因(過去無因惡見),
②計末無因(未來無因惡見),
(二)墮四種徧常惡見(四徧常論),
1‧類別,
①計「心境為常」惡見,
②計「四大是常」惡見,
③計「八識為常」惡見,
④計「想陰盡為常」惡見,
2‧結語:墮為外道(圓常論)。
(三)墮四種顛倒邪見(四顛倒見),
1‧類別,
①計「我常他為無常」之邪見,
②計「國土無常及究竟常」之邪見,
③計「心為常、生死無常」之邪見,
④計「行陰常,前三陰‥‥‥
就是色、受、想三陰。
計「行陰常,前三陰無常」,
就是色、受、想無常,
之邪見。
計「行陰常,前三陰無常」之邪見。
2‧結語﹕墮為外道(一分常論)。
(四)墮四種有邊邪見(四有邊論),
1‧類別,
①計「過去未來有邊,相續心無邊」之邪見,
②計「八萬劫前無邊,眾生界有邊」之邪見,
③計「我知性無邊,他知性有邊」之邪見,
④計「一切依報正報皆半有邊、半無邊」之邪見。
2‧結語﹕墮為外道(有邊論)。
(五)墮四種矯亂論,
1‧類別,
類別,
①計「八亦」之矯亂論,
八亦就是: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亦常亦無常,
這個就是八亦。
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亦常亦無常。
②計「惟無」之矯亂論,
有人來問,他統統答無。
③計「惟是」之矯亂論,
有人來問,他統統答是,
叫做「惟是」之矯亂。
④計「有無」之矯亂論。
2‧結語:墮為外道。
(六)計「死後仍有十六相」之邪見,
我們已經講過了。
(七)八種邪計無相,
(八)八種俱非邪論,
(九)七際斷滅邪見,
(十)邪計五處現證涅槃論
就是(五現涅槃邪論)。
四、結語:
定中用心交互所成,囑令保護。
第五節,識陰魔境,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識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因為沒有把第八意識搞懂,
就會產生種種的外道,
顛倒,
種種的知見,
沒有把第八意識窮盡,
無法轉成大圓鏡智,像佛,
所以,在微細的生滅裡面打轉,
透不出來,
就會變成外道。
(1)墮「因所因」之邪執──生外道種,
(2)墮「能非能」之邪執──生我徧圓種,
(3)墮「常非常」之邪執──生倒圓種,
(4)墮「知無知」之邪執──生倒知種,
(5)墮「生無生」之邪執──生顛化種,
(6)墮「歸無歸」之邪執──生斷滅種,
(7)墮「貪非貪」之邪執──生妄延種,
(8)墮「真無真」之邪執──生天魔種,
(9)墮「定性聲聞」之計執──生纏空種,
定性就是不可改變了,
他聲聞已經做定了,
叫他迴小向大,他不要。
所以,定性聲聞就是固定修聲聞、修小乘的,
不迴小向大,叫做定性聲聞。
纏空就是永遠纏縛在空性裡面,
因為破我執嘛,
無法發揮這個妙用,
不是像大菩薩一樣的。
(10)墮「定性辟支佛」
這個念辟 ㄅㄧˋ不是念 ㄆㄧˋ
「定性辟支佛」之計執──生不化圓種。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
第六節,總結五陰魔境,
一、五陰盡之境界──
證入圓通、諸根互用、入如來地,
諸根互用的意思就是說,
譬如說:我們用眼睛看,
對不對?
可是,佛在世的時候,
有的證阿羅漢果,
眼睛瞎掉了,
他用這個半頭天眼,
用這邊看,
用這邊看,
用這邊看,
是不是?
不須要用這個眼睛看。
所以說,六根互用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是一個究竟很有功夫的,
眼睛不但能看,還能聽、
還能嗅、還能嚐、還能聞;
耳根可以看、可以聞,
就是六根都互用的,
功夫到家了,
這個一般人沒辦法!
二、教令護持──令識魔相、
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諸魔。
第三章,尾聲(總結全經),
第一節,五陰之生滅與修斷,
一、重問五陰除滅之頓漸,
二、總答五陰生滅本因:
同是妄想──妄元無因,
三、別答五陰根本生因,
底下五個統統要背起來,
(1)色陰之生因──
堅固之妄想,
(2)受陰之生因──
虛明之妄想,
(3)想陰之生因──
融通之妄想,
(4)行陰之生因──
幽隱之妄想,
(5)識陰之生因──
罔象之妄想。
把課本蓋起來,
背給我聽聽看,
偷看的砍頭!
色陰之生因?
大聲一點,怕什麼?
色陰之生因?
之,
之,
加一個「之」,
堅固之妄想。
色陰之生因?
嗯!
(2)受陰之生因?
嗯!
(3)想陰之生因?
(4)行陰之生因?
嗯!
(5)識陰之生因?
這個學生不錯,
你的師父是誰呢?
不錯,不錯!
嗯!是滿有程度的。
堅固妄想、
虛明妄想、融通妄想、幽隱妄想、罔象妄想。
四、五陰各自之邊際,
色陰就是色、空為邊際;
受陰就是觸與離;
想陰就是記跟忘;
行陰就是滅跟生;
識陰就是湛入合湛,
入於無所入,
有所入入於無所入。
五、滅除五陰之頓漸──
理為頓悟,事非頓除。
第二節,結勸傳示未來,
所以,
諸位一定要推廣這個楞嚴大法,
令正法重現。
好!
把筆放下來,看這裡,
我們用了六個禮拜,
每個禮拜二堂課,二天,
再補上一天星期天,
整整花了十三天,
前後十三天,
把它講一個目次,
也就是《楞嚴經》大綱。
為什麼要不厭其煩,這樣子先講一個大綱呢?
因為被逼得沒有辦法!
為什麼被逼得沒有辦法呢?
我們至少接上幾百通,
甚至上千的人,
一直再三的懇求師父要講《楞嚴經》。
在這種盛情難卻,
師父又健康起來,
我也靜養到差不多,
因緣具足,
就這樣子。
如果不先把它講個《楞嚴經》大綱,
要從頭到尾把那個《楞嚴經講義》講完,
三年!
你想想看,
要把《楞嚴經》講完,
至少超過五百片,甚至一千片,
不知道!
你想想看,要全部都打字打出來,
一大套!
因為幾片不知道啊,
也許講一千片也不一定啊!
好!一大套,
全部都上字幕,
在台灣要上繁體的;
在中國大陸要上簡體的,
因為他們繁體的看不來,
要上簡體的喔,
我們送到中國大陸去,都是上這個簡體字。
我們用心良苦,只為正法重現,推廣正法。
因為你文字一個障礙,
他繁體字看不來,他就不想看下去。
所以,我們不得不,也沒有辦法,
就一定要下功夫,
把這個《楞嚴經》的大綱好好的‥‥‥
雖然是簡單,又好像很詳細;
雖然詳細,又礙於時間。
所以,只要有人有因緣,
把《楞嚴經》大綱看一遍,
都不得了的因緣,
都會很大很大的受益!
所以,因為這樣子,
我們不得不用一段六個禮拜,
再加一堂課的時間,
才講這個大綱。
一般的法師講經,是沒有這樣子的,
他一打開,就第一頁開始講,
他不會考量這個,
可是,沒有辦法!
為了全世界的華人,
尤其是中國大陸,
十幾億的中文都聽得懂的人。
是不是?
你能等到三年講完,再打字打二、三年,
六年後,《楞嚴經》才出來,
那來得及嗎?
是不是?
來不及,就先聽簡單的。
所以,我們預計每講二十片,
二十片就出,
二十片VCD就出,
每二十片就把它整理出來,
而不是說:等到全部都講完,
全部都講完,太長了、太久了!
感謝諸位的護持,
剛剛我下課,直接交給我五十萬,
還有一張支票二萬。
諸位!
你們這樣發大心,我非常的感動,
不過,
距離刻錄《楞嚴經》的VCD,
如果要刻了好幾萬套,
還是一段距離。
我們收多少,師父會補的,
收到一百萬,師父再補三百;
收到三百,師父再補七百,
就是要做啊,
就是要做啊!
所以,師父一輩子覺得最大的光榮,
就是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
是不是?
能夠弘法利生,
奠定諸位無量的善根,
推廣大乘經典,
讓大家都可以解脫、成佛,
這是師父的責任,
與有榮焉。
佛陀留下給我們四個最大的財產,
一就是大慈,
二就是大悲,
第三就是大喜,
第四就是大捨。
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的財產是什麼呢?
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這個就是佛留給我們的財產。
我們也要稟承這樣的遺志、佛陀的悲心,
你應該這樣做,
我出這個智慧,
錄音、錄影,
大家出錢出力來推廣。
是不是?
跟有緣的眾生來結緣,
大家一共成就佛道,
因為《楞嚴經》大法很不容易!
所以,我們把三年要演講的課程,
濃縮在這二十片,
或者是更多一點點,
因為還沒有整理出來,
沒有節錄,不知道這個一段落多少,
大概二十片左右。
我們三年的課程,濃縮一個大綱,
而這個大綱,聽了一定要受益,
否則我們這樣講並沒有意義。
你只有講那個目錄,
卻沒有講裡面的內容,
知道楞嚴咒很好,怎麼個好法?
所以,我們要引經據典,
尤其後面五十種陰魔特重要,
特別的重要!
末法的亂象,全部被佛所說中,
所以,我們一直重視這五十種陰魔,
才是這樣子的。
出處: 楞嚴經-13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itabha1117&aid=335917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