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77|回復: 0
|
智慧宝灯-索达吉堪布
[複製鏈接]
|
|
智慧宝灯
目录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心经》修法
《心经》要义之辨析
博士访谈录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川西名刹——多芒寺
炉霍二高僧圆寂纪实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成法师 译藏
任杰 由藏译汉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
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索达吉堪布 讲释
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简单地讲解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大概内容。
按理说,听闻佛法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普贤上师言教》等论著中,一开始就宣讲了闻法的方式,包括发心、依止四想、具足六度等应取之行为,以及三过、六垢、五不持等所断之行为。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地听闻佛法,就会有很大过失。
虽然在座的部分道友,是听过很多法的,对听法的要求也很清楚;但也有一些道友,却从来没有真正听闻过佛法,因而对闻法的要求也不太懂。因为听众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也不能要求太高,此处只是希望大家在听法过程中,能关掉一切通讯设备,认认真真、聚精会神地聆听。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太习惯,但坚持短暂的一两个小时,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你看看,发了菩提心的人就是不一样,连关一个手机,都要弄出那么好听的音乐声,让大家生起欢喜心。)
(众笑)
在正式讲《心经》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下学佛的要领。
一、坚持放生
今天的放生活动,很多道友都参加了,看来个个都很欢喜。这次规模不大不小的放生,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对我个人而言,放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重视可怜众生的生命,能长期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放生。
我与你们的负责人也商量了,今后每个月,这里会组织一次放生。以我们多年放生的经验来看,这里放生的条件,应该说是很好的。因为水库有专人看管,所以不会出现所放生命被捕捞的情况。以前我们在放生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事情,这边刚刚放下去,那边就被捞起来了,无论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大家都非常心疼。
这里不论放生水库的环境,还是距离的远近,都特别令人满意。现在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从住家到水库,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对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我们在成都放生的时候,每天来回的路程将近两百公里。早上七点多出发,等放生完毕回到成都吃午饭,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路上只有用一些干粮充充饥。虽然条件这么艰苦,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本来慈诚罗珠堪布还有很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为了把从各地集中的放生款用到实处,使更多的众生能够获得解脱,他每年都在百忙中抽出一段时间来亲自放生。
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我的工作太忙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只要我能随喜别人的放生功德,或者捐一点钱,就不用亲自参加放生了。
虽然这样也未尝不可,还是有一些功德,但有谁能保证自己能够发心清净地随喜、捐钱呢?世间事务与解脱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要知道,放生不仅仅是无畏布施,更重要的是法布施。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赐予那些众生生命,还要为那些愚痴的众生念诵佛菩萨的名号等放生仪轨和《普贤行愿品》,用经书、转经筒为它们加持,并给它们喂食甘露丸。
如果不念诵这些仪轨,这些众生就只能得到一次生命,而得不到解脱的因缘,这是非常可惜的。无始以来,包括这些众生和我们,都曾得到过无数次的生命,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不都还在轮回中受苦受难吗?只有通过给它们念诵仪轨,才能在它们的心间播下解脱的种子,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另外,整个放生过程还要以六度以及三殊胜来摄持。对所放的众生,要有极其强烈的悲悯之情,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因旁生的愚昧、悲惨、无依无靠,联想到六道轮回的痛苦,继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如果只是抱着好玩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既不为它们念经,也不参加劳动,只是忙于拍照、玩耍,看到别人因为抬鱼筐、称重量而累得挥汗如雨,也只是袖手旁观,生怕弄脏了时髦的衣服或累坏了娇贵的身体。这种郊游式的放生究竟有多大意义,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对很多人而言,无论作任何善事,最好能身体力行,仅有发心还不够,还应当亲自去做,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意义。
为了救度众生,即使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世间很多人为了打麻将、打电子游戏,都可以通宵达旦、彻夜不眠;为了去征服某一座山峰,可以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登山、攀岩和航海这类运动,向来危险丛生,世人却趋之若鹜;高空作业、替身演员、警察和赛车手都是高危行业,但从业者却向来不乏其人。
这几年矿难频发,死难的矿工令人同情。令人深思的是,矿工要避开危险,完全可以选择别的工作,但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呢?就是因为在矿主支付的工资里,已经包含了足够的风险补偿。世间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都可以铤而走险,甚至不惜生命,但为了来世的解脱,为了众生的利益,却舍不得付出少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修心七要》里面所讲的“忍耐的颠倒”和“意乐的颠倒”。
去年慈诚罗珠堪布放生期间,忽然急性阑尾炎发作。手术后,伤口很久都没有恢复。出院不久,他便不顾尚未复原的身体,坚决要亲自参加放生。每天一大早,他便腰缠绷带,坐上汽车,开始了一天颠簸的旅程。尽管这样对他的伤口极为不利,但他却始终没有退却,医生和同伴再三劝阻也没有用。连堪布这样的高僧大德,在放生方面都任劳任怨、事必躬亲,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点点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论你有什么信仰,学什么教派,爱护生命、保护动物,应该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也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如果我们能尽心竭力地参与放生,不仅对众生有利,同时也是有很大功德的。《大智度论》当中也讲过:“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在大家知道了放生的方法,念诵的仪轨,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并尽力端正自己的发心以后,放生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当正规的放生成为这里的一种规矩或传统以后,也就没有太大的困难,一切程序都会逐渐规范起来。
迄今为止,成都的放生已经坚持九年了,在九年当中,虽然遇到过各种违缘,但大家都挺了过来。而现在很多大城市里面的人,却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吃喝玩乐方面了。要知道,与其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不如去救助一条生命。
我所讲的第一件事,就是恳请大家能重视放生。
二、端正发心
有些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些神通;或者为了让别人对自己顶礼膜拜;或者为了自己摆脱痛苦、获得解脱;还有一些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金钱,求得声誉……这些人学佛的目的,都是不纯正的。
我曾经在一些著名的大寺院,看到烧香拜佛的人川流不息,心里非常高兴。有好几次,我偷偷地走到哪些看似虔诚的信徒前,听他们究竟向佛求些什么,结果我听到的,无非是“观音娘娘啊!求求你保佑我生一个大胖小子吧!”“佛菩萨啊!保佑我发大财、挣大钱吧!”等等,很多人的求神拜佛,也只是升官发财、谋求自利的一种手段而已。
记得有一个寓言,讲的是医生和他儿子的故事:
医生辛苦一生,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同时也养活了一家老小。多年后,医生因年老而退休,儿子继承了父业。
不久后的一天,儿子回家向父亲炫耀说:“那个你一辈子都没有治好的病人,我只用了几付药,就彻底治好了他的病,你说我怎么样?”
不料父亲勃然大怒:“你怎么能治好他的病呢?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是靠他的医疗费来维持的啊!这下子,我们又靠谁来养活呢?”
儿子听了不禁哑然。
以前听了这个故事,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笑话,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社会上很多人为了赚钱,真可谓不择手段,与前者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发生在哈尔滨与深圳的“天价医药费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大二附院住院66天,花了550万元的医药费,却并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患者诸少侠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住院119天花费达120万元,病人进了殡仪馆还收抢救费……
这只是无数典型事例当中的一件,近年来,不知有多少翁文辉、诸少侠被盘剥、被克扣、被欺诈;有多少无权无势、囊中羞涩的患者被沉重的医疗费逼得苦不堪言。
不知在这些医疗费的“得益者”当中,有没有皈依了佛门的佛教徒,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空有虚名的佛教徒。
要知道,对真正的佛教徒而言,不要说不惜人伦道德,无视因果报应,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这些可怕的念头,就连贪图世间享受这些世人认为乃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应当杜绝的解脱之障!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当中说过,佛法的要点,就是是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
其中第一个要领,是出离心。
所谓的出离心,就是希求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念。这是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南传佛教最重视的,也是出离心。
有些道友皈依佛门、烧香拜佛十几年了,虽然自称为佛教徒,但他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有漏之乐。不少佛教徒都是如此,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可以不惜工本,花费大量精力,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吝惜自己的时间,要知道,仅仅为了在轮回中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日子而学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都应当具备出离心。
也许有些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认为自己衣食无忧、家庭幸福,没有必要发愿出离轮回。这就是不懂因果业报、生死轮回的表现。
在茫茫无际的轮回征程中,能投生为人是极其稀有难得的,百年之后,世间的绝大部分人都将前往恶趣。一旦去往恶趣,就再也没有获取解脱的自由了。今生过得好,谁敢保证自己来世的去向?不要说来世,就是在今生,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晚年可以安享清福、悠游自在呢?我们现在所处的景况,只是幽暗轮回中少有的一丝光亮而已,因此,在身心比较自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出离轮回。
佛法的第二个要领,是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以是否具有菩提心为衡量界限。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以菩提心来划分;佛教与外道之间,以是否皈依三宝来划分。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作为随学的佛弟子,就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学佛,而应发誓为一切众生修持无上菩提。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往昔的大恩父母,只是因为无明的遮障,才使我们不但相见不能相认,而且形同陌路,甚至互相敌视、互相仇恨,誓与对方不共戴天。战场上相互厮杀的一对士兵,也许曾经是生死相依的一对母子;商场上尔虞我诈的一对商人,也许曾经是海誓山盟的一对恋人;政坛上决一雌雄的一对政客,也许曾经是患难与共的一对密友……这不是耸人听闻的臆造,而是确凿有据的事实。稍有轮回常识的人,都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敌人,曾经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也是自己最惦念的人时,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还能不假思索地高举起手中的武器,还能拿出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吗?绝不可能!他们会当下化干戈为玉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并愿意牺牲一切去利益对方。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轮回的真相,又怎么能忽视这一切,不为曾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做点什么呢?
实际上,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建立在我执之上的自私,如果不能断除贪爱自己的念头,必将永远遭受轮回痛苦的煎熬。
法王如意宝曾写过一篇教言,叫做《胜利道歌》,里面也讲过:“沉溺恶境轮回众,为得究竟安乐地,当负利他心行责,应舍爱自如毒食。”作为沉溺在轮回苦海当中的凡夫,为了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就应当肩负起利益他众的责任,像躲避毒药一样地断除我执和我所执。
如果获得解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修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要知道,一切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一切诸佛的功德皆源自利他之行。只有断除珍爱自己的我执,菩提心才能顺利地生起。
佛法的第三个要领,是无二慧。
所谓无二慧,也即证悟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无我智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这个含义比较深,今天我们讲《心经》,也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一点空性的知识,至少也能播下一颗空性的种子。
如果能够往以上三个方向去努力,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三、精诚团结
浊世众生因烦恼的逼迫,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各种污浊不堪的念头——极端的仇恨、强烈的嫉妒、失控的贪执、增上的我慢……看到别人的功德或受用超过自己,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不得自在;看到自己的对手遭遇不幸,便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当别人好意提醒自己时,不但不反省改过,反而心怀不满,甚至伺机报复……
现在佛教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和合的现象。当然,作为修证尚未圆满的凡夫,生起不好的念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如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但不悔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到处去宣传别人的“过失”,赞美自己的“功德”,那就应当受到谴责了。
且不说大乘菩提心,哪怕小乘行人,也强调独善其身,想想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哪一点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宗旨?既然自诩为佛教徒,就要尽心竭力地仿效佛陀的行为,即使现在做不到,也要以此为目标。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不配为佛教徒!因此,希望佛教徒内部,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里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我还不了解,但看起来气氛很不错。这几天来了很多修学不同教派的居士,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看不出有什么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竞争心与忌妒心,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只有佛教徒之间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佛法才会有前途,不管你是修学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是修学汉传佛教当中的净土宗、禅宗、华严宗;还是修学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萨迦派或宁玛派,实际上都是释迦牟尼佛为了适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亲自传下来的殊胜正法,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走解脱道的道友。既然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就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进步,又何必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或者互相轻视、自赞毁他呢?
弟子与弟子之间,不要相互攀比、较量高低,说谁的上师好,谁的上师不好;谁的修法有问题,谁的见解、行为不如法,谁的根器太下劣等等,引起种种帮派矛盾、门户之争;上师与上师之间,更不要相互诋毁,即使是小小的摩擦,也最好不要发生,否则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但没有帮助,还会让旁人生起邪见,助长弟子之间的纷争,使他们断失善根,甚至舍弃正法。
稍微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切外境都只不过是心的幻变。自己所感受到的不清净,只能证明自己的心有垢染,常不轻菩萨能视众生为佛菩萨,好的修行人都只是观自己的过失。虽然我们做不到这点,但也不要随意评点别人的行为,有谁能肯定自己所见到的不如法现象不是佛菩萨的显现呢?在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当中,很多成就者的表现都是荒诞古怪、不合常规的,作为凡夫,又有谁能了解他们的内在呢?
也许,在我们讨厌、憎恨甚至辱骂的道友当中,就有佛菩萨的化现。退一万步说,即使不是佛菩萨,但其中的很多人也是发了世俗菩提心的发心菩萨,对这种人生起恶念,果报也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在看待别人过失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所画的肖像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许多成人只有一只眼睛,当别人问他是何用意时,画家的回答非常耐人深思:“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连这些世间人都知道审视自己,我们这些佛教徒又做得如何呢?我想,我们还是尽量望内审视,少去观察、评论他众吧!
四、恒修正法
虽然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佛法有一些信心,也希望我和学院的其他道友能经常到这里来传法,并举行一些对众生有利的活动,自己也能从中受益,但这却是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所以,在没有外缘督促的情况下,能自觉自愿地恒常修持,才是最关键的。
虽然我们今天传讲了《心经》,但佛教是博大精深的,仅仅凭一两堂课的听闻,绝不可能测度佛教的甚深奥义,只有长期精进努力,才能一窥佛教的堂奥,所以,在坚持放生之余,我们应当使心专注于佛法,把业余时间尽量用在闻、思、修上面,对佛法能有恒常不懈的信心,能持之以恒,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也思考过这些事情,尽管偶尔到这里来一下,为大家作一些简单的开示也并不困难,但仅凭一两次的开示或者活动,是不能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所有的道理,并获得解脱的。只有在系统的听闻、思维之后,才能对佛理生起定解,并为下一步的修持打好基础。但愿将来有机缘,能为大家创造一个系统修学的机会。
虽然我并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说是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但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讲经二十年的经验来看,与所有的世间学问相比,只有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最能利益众生的。我们好不容易遇到了如此殊胜的正法,就应该好好珍惜,千万不要将其随意错过。一旦错过了这次机会,将来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正法,是谁也不敢打包票的!
有些人经常会问:我学到了这么殊胜的法,又修了好几年,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呢?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蓄积了不计其数的恶业,想要一下子将其消除,是难上其难的。如果只是心血来潮或闲得无聊的时候,才在佛堂里念念佛、打打坐,更多的时间,都用在吃喝玩乐上面,这种一暴十寒的修行方式,是很难得益的;如果把修法当作一种消遣或表明自己见多识广的炫耀资本,无关痛痒地了解一些皮毛,根本没有令法与心相融,结果也只会一事无成;如果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今天跟着一个上师学一种法,明天又跟着另一个上师学另一种法,结果也将是徒劳无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选一门与自己最投缘、最相应的法,然后恒常不断地专修下去,切不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地乱修。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能以长远的目光、长久的精进、长期的坚持来修学佛法。
啰啰唆唆地讲了一大堆,其实很多要求连我自己都没有做到,为了能对自他的修行起到一点作用,让我们共勉吧!
下面转入正题,从字面上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要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你们怎么都有水喝,就我一个人没有水?是不是因为我说了很多难听话就惩罚我啊?)
(众笑)
一、缘 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曾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会责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的一个偈颂丢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
这就说明,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整个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重要。
从释迦牟尼佛出世转*轮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甚至包括泰国、新加坡的诸位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藏传佛教中,以格鲁、萨迦、噶举、宁玛四大教派以及觉囊派为主的所有教派,都非常重视《心经》这部经典,都将其归摄于各自的念诵集里,不管早课、晚课,还是在其他时间,都经常持诵。在各个法师平时的讲经修习中,《心经》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经典。甚至包括给亡人超度、或作其他任何一个佛事,如开光、放生甚至修建房子等等,《心经》都必不可少。只要念诵了《心经》,整个事情就会非常圆满,中间不会出现各种魔障违缘。
(我以前在学院也传讲过《心经》,但那时道友还不是很多,现在也不知那个时候的道友现在还剩下多少,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眷属无常,导师也是无常,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啊!)
在汉传佛教中,大家也都清楚,不管在任何寺院,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天台宗等等,各寺院和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心经》,此经早已是汉地很多宗派共同修持的一部经典。
不仅在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心经》,甚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等以修学小乘为主的南传佛教的僧众,也念诵《心经》。大概是99年以前吧,一位泰国的法师来到我们学院,当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位南传佛教大德随身不离的念诵集里,《心经》排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也许很多人也从网络或各种新闻媒体了解到,有些国家经常在一些大型体育馆等地方,举办讲解、研讨《心经》的见解及修法的专题活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佛教徒对《心经》的重视程度。
虽然唐玄奘大师所译的这个《心经》译本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个字,和《金刚经》的五千多字比较起来,字数是相当少的,一部文字短小的《心经》,何以会受到如此待遇呢?
就像利用现代科技,能将很多资料压缩在一张小小的光盘上一样,短短的《心经》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佛法精髓。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陀成道以后,在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三转*轮,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的初转*轮,佛陀阐演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二转*轮,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法门;三转*轮,佛陀开演了光明如来藏本体。在三转*轮的所有佛法当中,最深奥、最重要的,是二转*轮的内容。为什么说它最重要呢?因为二转*轮揭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是三界众生走向解脱的必经之路。所有二转*轮的内容结集起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
大家都知道,《般若经》包括广中略三种般若。其中的广般若,有十万颂。藏文的长版《大般若经》,都有厚厚的十二函;中般若,有二万五千颂;略般若,则有八千颂。所有《般若经》的精义,都包含在《摄集经》当中,如果将《摄集经》的经义加以浓缩,则就是《心经》。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脏与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换言之,《心经》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
正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所以会受到历代后学者们的极端重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很有限,要想在一生当中学完八万四千法门,把所有的佛法全部精通无碍,实在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能抓住要点,就能起到提纲挈领之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学《心经》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名佛弟子,能遇到这样的殊胜妙法,也是千百万劫积累资粮的巨大福德所感,这是肯定的。虽然我没有神通,也不知道你们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但佛经里面说过,谁能值遇大乘佛法,必然前世与佛教结下了殊胜的因缘。如果没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即便是在梦中,也根本不可能听到般若法门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说思维并进一步修持般若法门的精粹了,所以,我们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和珍爱心。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随身携带,随时念诵《般若心经》,将《般若心经》作为依止的对境,放在清净高处,并经常恭敬顶戴。
现在的世间人都很忙碌,要求你们每天念诵那些较长的经典就不太现实,但《心经》的内容却只有两百多个字,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抽出短短的两三分钟念诵一遍《心经》,应当不会对你们的事业、前途、家庭造成什么影响。
听说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心经》很重视,每天坚持念诵《心经》,我心里特别高兴。虽然我们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所有含义,即便是出家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不一定能彻底明白它的意义,但在世俗谛当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毫发不爽的,念诵《心经》对你们的即生来世必然会有一定的利益。
全知无垢光尊者是藏传佛教中十分伟大、杰出的一位上师,他所撰著的《窍诀宝藏论》当中也说过:“信解听闻佛法与随喜,赞颂趋入正法稍行持,皆离轮回播下解脱种。”凡是相信、听闻佛经,并随喜、称赞者,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念诵《心经》,都能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
因为念诵《心经》所需的时间很短,所以有些修行人天天念《心经》,但有些修行人却认为,哪怕一天念一遍《心经》还是有困难。不过我认为,即使再忙,一天念三遍《心经》的时间应该是有的。当然,这也并不是强迫大家,只是提出希望而已。佛法不是强制性的教条,而是令对方知道其利益和功德后,自觉地去接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过,作为修行人,特别是已经放下一切俗务,一心向佛的出家人,更应该这样做。
但如果每天只是敷衍、潦草地念诵一下表面的词句,却一点都不明白《心经》的意思,就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假如能在念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虽然《心经》的字数很少,字面意思看起来也很简单,不像俱舍、中观的某些论著,有很多的法相名词或逻辑推理方法,但就像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讲电流、光速、量子物理等高深问题,即使你磨破嘴皮,他们也是不知所云一样,空性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颖而陌生的概念,如果想彻底通达《心经》的所有内容,也是很难的。
在《心经》当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与胜义实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仅要精通广、中、略三种般若的内在含义,还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俱舍论》,另一本是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如果没有学过这两部论著,不仅你们不能彻底领会其中的内涵,我讲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在《俱舍论》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等的概念,但却尚未抉择出这些概念的空性本质;在释迦牟尼佛示现圆寂以后,阐释般若经典的集大成者,即是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亲自授记过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最重要的论典,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论》)。将《中论》密意诠释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论著,当数龙树菩萨的得意门生——圣天论师所著的《中观四百论》,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显句论》。通过《中论》等中观论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通达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学习《心经》内容,便是得心应手之事了。
但因为本人的智慧和讲解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心经》的深广内涵尽述无余,而只能点到为止,简单粗略地讲解一下其中的皮毛之义,一方面为某些初入门者种下一些般若善种;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座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听闻过很多佛经的,对《心经》的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听我的讲解就很容易;而有些人可能比我还清楚《心经》的内容,我都需要向他们讨教一番,让他们坐在下面多少有屈尊之嫌;而有的人又从来没有听闻过一次佛法,对于这些人而言,即使我今天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让他们彻底明白《心经》的所有内容;也许还有一些人在听了《心经》以后,认为《心经》里面说得很可怕,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简直是耸人听闻。不但没有生起信心,反而会恐慌至极,甚至生起邪见,因为《心经》的内容是很深奥的,故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其中的奥妙。
佛经当中也讲过,听闻空性的人,必须是有很大福报与智慧的人。想知道自己是否与空性法门有缘,自相续当中的空性种子是否已经成熟,就可以根据自己听闻之后的感受来判定:如果在听了《心经》以后,寒毛耸立,热泪盈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则证明自己前世与空性法门有缘;否则,就与空性法门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藏传佛教中盛传着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智者叫阿底峡尊者,想必很多佛教徒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可不是一般的出名,在整个印度东西南北的各个地方,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时,有两位修学南传佛教的比丘慕名来到阿底峡尊者前请求传法。阿底峡尊者先给他们讲了四谛法门与人无我的见解,两位比丘听后,喜笑颜开、连连称诺;阿底峡尊者接着又给他们讲了法无我与《般若心经》的内涵,谁知两位比丘听后,惶恐至极,连忙制止道:“大尊者!大班智达!求求你不要再讲了!我们觉得很害怕!”尽管他们一再要求,阿底峡尊者仍然不予理睬。最后,两位比丘只得捂着耳朵逃命般地跑开了。
阿底峡尊者就此感慨道:仅仅受持一个小乘的清净戒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广闻博学,特别是要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否则,就无法精通佛的圆满智慧。(这个公案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圆满,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印度佛教盛行的年代,都会有一些小乘根器之人,虽然他们也是佛门弟子,但却只崇尚四谛法门与人无我见解,一听到般若法门,就胆战心惊,那么,在末法时期,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听到空性法门以后,感觉难以理解或匪夷所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你们中有些人会想:虽然我现在没有修加行,还无法修持大圆满,但学《心经》肯定不在话下,因为《心经》是很简单的法。
按照《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般若空性法门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炼,而且要在听众的根基、意乐等各方面稍微成熟的时候才可传授,否则是不能传授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相续还没有对空性生起信心,听《心经》可能会有些困难,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接受,就可以先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其他一些法门,等打好基础后再听《心经》,这样可能要好一些。
比如,对刚学佛的人讲《心经》,他们都会疑惑:为什么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我有眼睛,这是我亲自能感受到的,外面存在的色声香味这些东西,也是我亲自能感受得到的,佛教到底说的是什么啊?很多人不仅不能从中得益,反而会生起邪见。这也是为什么密宗大圆满的密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如修加行等等,在打好基础以后,才可进一步修持的原因。
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佛时,听佛经中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人天乘的法门比较容易接受。在学习《心经》等甚深空性法门时,就需要观察自己的根基,不仅是大圆满,般若空性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接受,则不仅不能利益你,反而可能会害了你。对这个问题,大家要谨慎对待,认真反观,观察自己是否为听闻修习空性法门的法器。不过我想,在座诸位应当是与空性法门有缘的,要不然也不会坐在这间教室里。
现在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感情、财物等等非常执著,之所以全世界每年自杀的人数不断上升,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原因。如果这些人对《心经》的内容稍稍有点感悟:《心经》里面讲得多么妙啊!这些东西都是一种幻觉,是不值得为其伤神,更不必为其付出宝贵生命的。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的实有执著,这都是我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的结果。如果能有这样的觉悟,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也就不会选择自杀了。换言之,如果能认真地听闻、思维《心经》内容,对调伏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智慧,铲除自己的痛苦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今天很荣幸,能把这个代表整个空性精华的经典介绍、传授给你们,不管是在如今的印度还是汉地,这都是很稀有、很难得的。真正的佛法,需要有人去传播,如果没有人传播佛法,佛法也不可能延续两千多年。
比如,《心经》究竟讲了些什么?是佛陀亲口讲的,还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舍利子又是什么人物?在我讲完之后,如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我能回答的就当场回答,不能回答的就一起研讨,以便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当然,我也会向你们提出一些问题,看你们是不是专心听了,对我所讲的内容是不是听懂了,以期收到应有的效果。下面言归正传,开始讲解《般若心经》。
二、《心经》版本及题义
一、关于《心经》版本的争论
《心经》是非常完整的一部经典。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如果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那为什么在唐玄奘译本的《心经》前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结尾没有“天人、罗刹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等内容呢?依此,这些人认为,《心经》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
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据史料记载,《心经》前后共有十多种译本,但现在收藏于《大藏经》中的,却只有七种,分别是: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智慧轮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成译;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西天三藏施护译。
其中最早的汉译本,为鸠摩罗什所译;第二个版本,则是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代时,还有一位菩提流志所翻译的译本,但这个版本现在好像已经流失了,《大藏经》中并没有这个版本的译文。
在上述有些版本中,就包含了前面所说的内容。大概1994年我们去汉地时,在乾隆《大藏经》中就找到了与藏文版本一模一样的《心经》。
另外,还有任杰老师(曾将藏文的《中观宝鬘论》译成中文)从藏文译成汉文的《心经》,中央民院的王教老师、孙惠芬老师等翻译的《心经》。不过我认为,现代的有些译本内容并不是从佛法的角度,而完全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的。
虽然各种译本的名称不完全相同,内文也略有差异,但其基本要旨却是一致的。存在争论的,只是译文的开头序言和结尾部分,因为其他的译本中都有这两部分内容,只有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没有。对这个问题,世间学术界的很多学者存有较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内容不全,并以此对这两种版本予以遮破,称此种版本为《心经》略本,认为这种略本版本不是很合理;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有前后部分的广本版本不合理。
韩延杰先生(一位大学教授,好像是济南人)曾发表看法说,只有玄奘的译本才合理。原因是,在日本的《大藏经》中有这种版本的译本,而且在敦煌石窟发掘的唐代古书中,也发现了与玄奘译本一模一样的略本。据此,他认为其他广本不合理,并认为其他广本的前后部分,是译师自己将广般若或其他论典的内容加到《心经》里面的,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心经》广本是后人伪造或妄加的。可能这位韩先生后来又得到一种前后部分都完整的梵文广本,故而又说这是印度古代的后人妄加的。
这些推理和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因为他只知道日本的《大藏经》和敦煌的唐代古书中没有广本,但这两个证据并不能证明广本就是伪经。因为《心经》在整个《大藏经》中是一部完整的经,它并不是《般若经》中的一品。而且,无论是谁,都不能毫无理由地下结论,认为所有《大藏经》中的《心经》广本,都是印度后人妄加的。显而易见,这种理论肯定靠不住。
还有一位吕溦先生又认为,有前后文的《心经》广本是合理的。好像是在2001年香港一本佛教杂志上,他发表看法说,玄奘译本不合理。原因是藏文版也有前后部分,按照梵文版本的名称,应译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玄奘译本中没有“圣”这个字,而且玄奘译本中“除一切苦厄”一句,在梵文和藏译本中都找不到等等,也列举了很多理由来驳斥玄奘的略译本。
但我个人认为,在一个版本上不存在的内容,不一定在所有的版本上都必须不存在,我们无权以一个版本为根据,来对照其他版本,然后得出某种结论。因为印度的佛教也经历了三次毁灭,梵文版本也有可能互不相同,而且,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也会有各式各样的显现和说法。
比如,现在的南传《大藏经》和北传《大藏经》,就有很多部分是不同的;又比如,藏传佛教关于小乘十八部戒律的内容,和南传佛教里面的戒律也有很多不同,但如果因为不同,就说某个版本是伪经,是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的,就是武断自负的说法。
作为专门修持佛法的人,对不同的说法抱持什么样的观点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取舍,就很有可能会在接触到倡导《心经》广本这一派的理论以后,马上认为广本非常合理,以后不能念诵修持玄奘的译本;在遇到倡导略本的这一派的观点时,又认为只有《心经》略本合理,而所有广本又不合理,这就会造下谤法的恶行。我们务必了知,佛陀的语言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示现,而且还要了知,很多大译师们所取用的梵文蓝本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只是因为所取版本不同就随意舍弃的话,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我们以后应当坚持这种观点:既赞叹《心经》略本,也赞叹《心经》广本,因为这两种版本没有任何矛盾,没有必要一取一舍。
在佛教界,这种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大乘无量寿经》的争论。
由于从唐代至今,汉文的《大乘无量寿经》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版本,因此很多人都对此作过汇集。
夏莲居居士也曾将《大乘无量寿经》的九个不同版本汇集一起。虽然净土宗基本上支持夏莲居居士这种做法,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汇集本仍然是净土宗内部争论最大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人认为,夏莲居居士不应该将不同版本的经典内容全部汇集于一处,因为夏居士毕竟是一个在家人,在家人没有资格汇集经书;而以黄念祖老居士(除了修持禅宗,他也修持密宗和净土宗)为代表的很多人又大力弘扬这个汇集本,而且在很多论典中也赞叹《大乘无量寿经》是前所未有的善说。黄念祖老居士认为:虽然夏居士是在家人,但共同参与这件事的还有一位公认的高僧大德(好像是明惠法师),他应该有汇集经书的资格。大家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以前还有一位王居士也作了一个汇集本,但遭到了印光大师的驳斥,说你们这些人没有理由将佛经断章取义地汇集在一起。)
后来,净公上人在国外大量印制了夏老的这个汇集本,也继续遭到很多人的驳斥。净公上人说:以前三国时期神开的那个版本比较古老,现在夏老的这个版本比较易懂,所以两个版本我都不排斥。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也是大力弘扬支持汇集本的。
这个汇集本我以前也看过,名称是《大乘无量寿经平等清净庄严经》,题目上并没有说明是汇集本,而直接说是《大乘无量寿经》。
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大居士对佛教作过一定贡献,但如果真正要汇集经书的话,还是应该对不同时期的版本予以详细说明,将每个不同版本原原本本地保留,然后汇集一处。如果只是将这个版本的内容加在那个版本上,再将那个版本的内容加在这个版本上,这样东拼西凑以后,虽然读起来很完整,但可能不大合适。
不过,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示现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也不好说什么是合适不合适,我这样的人可能没有资格去作评价,在相信自己分别念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造下很严重的罪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慎重,最好三缄其口为妙。
藏文中也有《大乘无量寿经》,93年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念过《大乘无量寿经》的传承。我曾想:如果将这部经翻译出来,可能很多人的争论会自然消失,但也许他们不一定承认,而认为藏文的这个经典也是伪造的,因为这个经典与现在的经典内容也有一些出入。如果这样,也许我的译本就成了有些人造作舍法罪的因,那就更麻烦了!
神开法师在三国时期也是非常有名的,虽然他的译本比较古涩,但也不可轻易否定。
佛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也曾争论得十分激烈,就是出家人和在家人究竟谁应护持佛法。
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争议,但在太虚大师和欧阳靖无时代,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欧阳居士的观点是依法不依人,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智慧、有修证,就可以护持道场,也有权利给别人讲经说法。
而太虚大师就特别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释迦牟尼佛的别解脱戒中,他的眷属层次是从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样一直排下来,最后才是居士,居士是没有资格主持出家人的道场的。这个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些出家人道场是由居士来主持的。
不过我认为,如果出家人有能力,还是应该由出家人来主持道场,否则会有很多与戒律相违的地方。如果居士有能力,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居士道场,如居士林等等,在这种场合,居士就可以担任主持,有必要时也可以讲经说法。佛陀在世时,也有这种情况。
对佛教各宗派之间的一些敏感问题,或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佛经和论典的内容进行剖析。我认为,像欧阳居士以“依法不依人”来断定的结论,其推理并不一定成立,断章取义地以佛经中的一句话来推断所有的事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类似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如果别人问你或是学院对汇集本的看法,你却环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学院对这个汇集本的看法是很好的,嗯,今天会不会下雨呢,我看这几天我们生活过得很好,各方面地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啊……这样的回答恐怕就不太适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佛教界有哪些焦点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详加思维,不能以自己所贪著的宗派观点为依据,而应该以诸佛菩萨的教证、理证,和传承上师的教言、理论为依据,再加上以自己的智慧分析的结果,然后建立自己的观点,再给别人提出建议。
如果没有非常可靠的论据,就不要轻易断定一个问题。如果今天认为这个问题肯定是对的,但明天也可能觉得自己的分别念也不可信。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没有得地之前,凡夫人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会经常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被这些分别念所欺骗。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认为,自己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后来看见一些小朋友的遥控汽车等玩具时,又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了,但年纪大了以后,无论看见多么高级的遥控汽车,也觉得没什么好玩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觉得这个答案非常可靠,任何教证理证都不可能破斥,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一定会这样认为。法王如意宝也一再强调,除了圣者菩萨外,凡夫人是很难建立一种观点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说话时,尽量不要毁谤他人,如果自己没有可靠的依据,就不要随意驳斥他宗。
一方面,实修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也要加以重视。要了知该如何区分鉴别不同的观点,否则,不要说弘法利生,可能在自己的修行中,也会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心经》版本那么多?到底哪个版本是合理的?……所以,佛法需要长期闻思。
有个法师曾经告诉我说,在他出家五、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对佛经是半信半疑的,有些经典他看,而有些却不看,有些高僧大德的论典他接受,而有些他又不接受,心里始终对佛法有一些怀疑。然而,过了十几年以后,他开始接受所有的佛法和经典,认为佛经所说都是对的。在座的道友当中,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吧!
据可靠史料得知,流传最广、最具权威的藏文《心经》,是从印度的梵文直接译成藏文的,译者是无垢友尊者,也就是密宗大圆满传承祖师中的布玛莫扎,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译师。
《心经》的讲义在藏地也比较多,藏文《大藏经》的论著(也叫《丹珠尔》,是高僧大德解释经典的论典)里面,大概有八个讲义,还有觉囊派的达 那塔、荣顿班智达等很多论师的解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因在修行等各方面进步神速而生起一些傲慢之想时,当时藏地非常有名的译师贝若扎那为了消除他的傲慢,就以密宗的方式解释了《心经》,并将讲义交给国王,结果收到了预期的功效。由此可知,在藏文的《心经》注解中,还有以密宗方式解释《心经》的论典。
古印度的班智达们对《心经》也非常重视,曾写下大量的《心经》释文。在所有论师的讲义中,布玛莫扎所解释的《心经》讲义流传最广。
当然,汉传佛教关于《心经》的讲义,也是相当多的,比如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耦益大师的《心经释要》、黄念祖老居士的《心经略说》等等。
据一些《心经》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得知,汉传佛教中研究、解释《心经》的高僧大德或其他智者大概有一百多位。在整个佛教界,《心经》都是流传很广的一部经典。
玄奘大师所译版本为什么与众多版本不同呢?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翻译所用的梵文蓝本不同所致。
黄念祖老居士则认为:玄奘大师是为了突出《心经》的重点内容——空性的见解,而故意没有译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玄奘译本的整段文字,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摘录下来的;有些论师又认为:玄奘译本是众般若经中的一部完整经典。我记得在元音老人的《心经》讲义中,也认为《心经》仅是《大般若经》中的一段,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牵强,大家可以翻阅一下《大般若经》,看看其中有没有玄奘译本的一段完整经文。我个人认为,《心经》应该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不论按照藏传的《心经》还是汉传的《心经》广本来看,确实都有前面的缘起和后面的结尾部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玄奘大师回国后,本来特别想重返印度,将他的译本与梵文原版再作校对,但唐皇李世民已待之如国宝,舍不得放他出去。大家也清楚,当时出入边境不像现在这样开放,若没有国君的允许,都属于私自出国,而且当时的交通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唐皇担心玄奘大师一去不复返,所以一直没有放行。玄奘大师因此而没能再去印度,但他所译的《心经》,却广为流传了。
仅由此事,也可见当时政府与国王对出家人的尊敬与重视,不仅如此,而且,在唐玄奘圆寂时,唐王曾举办了空前盛大的法会,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再出现过那样浓重的法会(我在《佛教科学论》后面“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中也稍微提到过此事),所以不仅《心经》,唐玄奘翻译的很多译本上写的都是“奉诏译”,意思是说这些经典都是奉皇命而译的。
我个人认为,玄奘译本与其他译本不同,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可能是梵文蓝本的不同所导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佛所说的法,在每一个众生听来,可能都有所不同。比如,佛当时在灵鹫山转*轮时,有十万佛子在场,而且每个佛子都有不忘陀罗尼,但即便如此,每一个佛子所得到的法门都不尽相同。这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记录时因为录音机坏了,或笔坏了等等而导致的记录内容不同,而是因为佛会针对不同意乐根基的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法。喜欢简略法门的众生,受持了简略法门;而喜欢广大法门的众生,又受持了广的法门,这就是佛说法的特点。
第三个原因,唐玄奘所用的这个梵文蓝本,应该是观世音菩萨亲自交给他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说起: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经过添油加醋、随心所欲的改编,早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鼎鼎有名的唐玄奘。
当然,因为作者的原因,其中的故事,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根本不符合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真正历史。从小说看来,似乎他之所以能够西天取经,全都归功于他的几个徒儿了,其实,唐玄奘的取经经历,并不是像书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据说,虽然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刚开始有很多人随行,但后来就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走到大戈壁沙漠时,因为打翻水袋,迷失方向,以致人与马均渴倒而不能前行,玄奘连续四夜五天滴水未进,只能倒卧在沙漠里,口念观音名号,直到第五夜,老马从阵阵凉风中嗅到了水草的气味,玄奘大师才算逃得一条生路。且不必说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仅仅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其间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个中艰辛,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在他西天取经的经历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下面这段情节:有一次,他路经一个寺院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大声哭泣。他走近一看,发现是一个全身糜烂(就像现在的麻风病)的和尚在哭。虽然玄奘深知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但看到这个和尚很可怜,他就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为他治病。后来,那个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玄奘才辞别前行。临行前,和尚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经典以示感谢,那部梵文经典,就是著名的《心经》。
玄奘一路上随时都在阅读这部经,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违缘、障碍时,只要他一念这部经,违缘、障碍等等就马上消失无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次,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前面有好几千人聚集在一起,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上前一看,发现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当时印度有九十五种婆罗门,在这些婆罗门中,有些境界很高,也有些境界很低,保留着很野蛮的风俗,当时,这些婆罗门教在印度比较兴盛)。
这些婆罗门为了供奉恒河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年轻男子,准备将他扔进河里。他的家人都非常悲痛,与男子抱作一团、泪流满面。
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当即喜笑颜开,准备让唐玄奘代替那个年轻男子,随后,便立即将唐玄奘捆了起来。
唐玄奘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今天非要把我扔进河里供奉你们的河神,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必须同意!
婆罗门连忙问他是什么要求。
唐玄奘回答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每天的经是必须要念完的,等我念完了经,你们怎样处置我都可以。
这群人觉得玄奘的要求并不过分,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之后,天空马上变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非常害怕,觉得这个人可能是不能得罪的,便将唐玄奘放了。
在唐玄奘取经的途中,这种类似的危难和违缘非常多,每次他都靠《心经》度过了这些难关。
令人惊奇的是,当唐玄奘从印度返回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他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找到当时寺庙所在的地方时,不仅老和尚,连那个寺庙也消失无踪了。
人们传说,当时的那个老和尚,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化现成老和尚,亲自将梵文版的《心经》交给了唐玄奘。我以自己的分别念进行观察,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言之有理的,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再加上《心经》是释迦牟尼加持舍利子与观世音菩萨对话而形成的一部经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