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8|回復: 0
|
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七卷
[複製鏈接]
|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七卷
净公上人讲述
经文,我们讲到第三大段。在这一大段里面,世尊教给我们,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最殊胜的一种方法。这在前面,都曾经为诸位介绍过。请看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比国。’
这一段是简别其他的行门。在因、缘、果这一段,我们前面给诸位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特别要著重的前面这可以说是理。理体上本性具足的十法界。所缘缘、无间缘这一边呢?是讲事造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那么在此地,性具与事造是一不二。那么,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与事实。重要的地方,就是教我们要生起敬信心,钦敬的心情。至于往生的方法,那就在增上了,在这个地方。一心持名、持戒修福,这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后面,我们还要跟诸位讲到,这是自力法门,自己的力量。必须有自己这一份力量,而后才能够得到佛力来帮助我们,就是接引往生。佛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虽有佛力,佛力不能够加持给我们。这个道理,希望我们特别要留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在这里。圆证三种不退转,一生圆满成就。成就最圆满、最殊胜、最究竟的智慧福德。世间每一个人都在那里求,有几个人能够证得?唯有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当中可以圆满的证得,也就是证得事造理具不二。自力、他力溶成,集合成一个力量。那么,这是承前面,我们想亲近诸上善人。啊,所以,佛跟我们讲,必须要具备多善根福德因缘;换一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这一桩大事情,必需要因缘具足才能成就。所谓因缘具足,拿今天的话来说,它所需要的种种条件,我们都能够符合。这样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就。那么,这个里面,不但是本经,所有大乘法门的修学,都是以智慧为基础。也就是说,大乘的修学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本经是大乘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当然,它也不例外。换一句话说,它也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所以,智为先导。它在前面,领导著行人,好比我们走路一样,前面这个带队的,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精进念佛,这就叫多善根。在此地这个几句,希望大家要注意到,智为先导。要记住发菩提心,这一句话很重要。精进念佛。那么,这个就叫多善根。这个因缘里面,是属于亲因缘。那么,我们现在讲念佛,讲到这个法门的修学,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在念佛?假如说,我们已经信了佛法了,我们已经发心修净土了,天天也在念阿弥陀佛。可是,我们没发菩提心,虽念佛,没有精进;那么,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善根呢?你有善根,不多,善根不多。那么,换句话说,你这个善根就是少善根,那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的善根少了。所以,这个地方,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的,要发菩提心、要精进。那么,除此之外还要力修五度。‘力’就是努力去修学。六度,为什么说五度?前面,般若波罗密,已经在‘智为先导’这个‘智’就是般若波罗密,六度里头的般若波罗蜜。所以,除了那里已经讲过之外,那么,这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努力地修这个五度。求极乐世界依正的果报。万善庄严,这个叫多福德。那么,这个就是助缘。‘因’,前面智为先导是因。这力修五度,讲缘;因缘都具足了,必生彼国,那你是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这个两条,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记住。今天,念佛人虽然是多,看起来他好像也很勤快,但是,到了临命终时,往往不能往生。你要是仔细去追究他的原因;的确,他是善根福得不多啊!换一句话说,不是以般若波罗密为基础发的菩提心;从感情里面发的菩提心,那是不管用的。虽念佛不能精进,虽修五度没有力量,力不足。所以,他求极乐依正的果报,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这一点希望我们真正念佛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同修们,尤其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的,那你就要特别把这几句话记住。那么,这是纲领的纲领。
现在对这个善:善根、福德。我们怎么样具体的来修学,这当然是我们真正发心想,了脱生死轮回超越三界,往生佛国的人,对于善根福德具体的修学,这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课程。在此地我也要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给诸位同修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善中之善,这是多善根;经论里头常常讲,具足五种菩提心,我们来修这个善根。第一:发心菩提。每一条,我这个地方写得很简单、很扼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记住,决定不能够忘掉。什么叫发心菩提?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于生死中起大觉悟’这是发心菩提。这个在菩提心里面,这是第一。诸位记著,这是第一。真正有这个觉悟,这才叫正觉,这个是大觉的开始。那么这个就是古德常讲‘生死大事’啊!今天有几个人能够把三界、六道轮回,这个生死,看之为第一桩大事?所以,所有的疏忽,都是在这个地方。我学佛这么多年,也亲近、遇到不少的善知识,真正于生死大事觉悟,有这一个发心菩提的人就不多。一般人学佛,为什么?求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诸位想一想,他没离生死。所谓是,不修今生修来生,唉!今生没有办法了,修修来生,希望来生做个大富大贵之人,来生还要生死轮回。这种人虽修行,没发心啦!没有菩提心啊!那么,换句话说,他没有善根。菩提心发了之后,要继续不断的增长,不能够老停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呢?停在那个地方,解决不了问题。你譬如说,你已经觉悟了生死大事,已经真正觉悟到生死的痛苦。生死是我们一切祸患的根源,你能够觉悟到这一层,那么,你想要断了生死,要想修学大乘佛法,要想超越三界,那么,你必须将菩提心再提升一级,就是到第二个:伏心菩提。这是把菩提心提升了一步了。伏是什么呢?伏是,这个心事妄心,‘断诸烦恼,正念现前’,这是伏心菩提。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金刚经,须菩提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有一个问题,说:‘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伏心菩提;就是问的伏心菩提。断烦恼,这个烦恼里面包含的范围很多,我们一般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断一分,正念就现前一分。这个样子,才能够把烦恼断掉。那么,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妙极了,都是用的念佛法门。一句阿弥陀佛,诸位想一想,我们从前面这个因缘果里头想,这个阿弥陀佛,你们想一想,在六道里头,有那一道相应呢?人道,是五戒;天道,是十善;饿鬼道是悭贪;畜生道,是愚痴;地狱道,是嗔恚;所以,六道里头找不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那一道呢?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出生死,念阿弥陀佛就行啦!真正恍然大悟,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你发这个心;所以,你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就是具足了发心菩提。用一句阿弥陀佛,断一切烦恼;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念;那么,换一句话说,你有其他的念叫邪念。你这个心里头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菩萨,这叫正念。有正念,当然邪念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叫伏心菩提。烦恼能够控制得住了,渐渐平息了,我们的菩提心还要提升,提升到明心菩提。这个明心菩提就是我们一般讲,开悟了。伏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明心是开悟了;‘明了一心即诸法实相’所以,你念佛一定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是诸法实相啊!所以,这个位次上,是从事一心而到理一心不乱。我们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到这个时候,自己因为烦恼伏住之后,心地清净;清净心中起观照智慧,照了一切诸法,我外一心,一心所现。而持名正是就这一句佛号,与一心完全相应;所以,他能够明了诸法实相。那么,这是刚刚开悟,我们也不能在这个地方中止住,继续不断地要往上提升。再升一级就是出到菩提,‘出’是出离,‘到’是到达;这是出到。出离什么呢?出离三界了,到彼岸了,‘得无生忍,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的智慧;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大菩萨果位,这个时候,你得无生忍了,出离三界,那么持名就能够帮助你证得无生法忍;帮助你直截了当的超越六道生死轮回,成就一切种智,那么,这是大菩萨的果位。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他们在这五种菩提里面,就是第三种(明心菩提),与第四种(出到菩提)。最后叫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成佛;前面,可以说,都是以自己为重为主。到成佛了,这个是以利他为主了,而不是以自利为主了;是以利他为主。成佛‘成最正觉,直至佛果’这个真正是善,善到无以复加了。那么,持名念佛前面讲,得三种不退转地!所以,这个叫真正是善中之善,这真正是多善根!所以,你要问自己善根有多少?你问问,你有没有具足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五个层次当中,你是那一个层次?有第一个,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善根,也能算得上,你这是多善根;当然,愈往上面去,这个善根是愈厚,也就是善根愈多;最低限度,要具足发心菩提,才能够往生。到后面讲这个发菩提心,最低限度,要具足发心菩提。有伏心菩提,你的品位就增高了;有明心菩提,你就得一心不乱了。
那么,再讲到福德;福德跟诸位说,福中之福,你修真正的福报。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这是持名念佛,具足六度。我们晓得,修福这就修六度!就念佛这个方法,六度统统具足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这个话,决定不是假话;但是,你要记住这一点,你念佛就是执持名号,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要以这个为我们念佛的目标;我们为一心不乱而念矣!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念到一心不乱里面,你们想一想看,你,没有悭贪心了,‘自无悭贪心起’,这个就是布施度啊!就是布施波罗密。如果,你还有贪心、还有悭吝心,你的布施度没有圆满,你没有得一心。我们要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拿这个来检点自己,就是检查检查自己。在世间法里、在出世间法里面,都是一样的。我们在世间法里面,五欲六尘,我不悭贪了;如果,你在佛法里面还有悭贪,那不行,你还是没有得一心。必须世出世间法里面,悭吝贪求的这个心统统断掉了;这个心不会再起了;这布施波罗密圆满了。你念到一心不乱了,自然没有一切诸恶。你的心,不动念则已,一动念都是纯善。不动念的时候,你的心是清净的,深心,是在大定当中;一动念呢?则大慈大悲,大悲心;不动是深心,动就是大悲心,这是持戒波罗密圆满。念到一心不乱,当然再也没有嗔恚之心了。无论什么样逆境里面,决定不起烦恼,不会有一点点,有一丝毫不高兴,不会有这种现象,这个就是忍辱度圆满。‘一心’真精进,为什么呢?里面决定没有懈怠之念。‘无有懈怠之念’,这个就是精进度。那么,懈怠这个烦恼也是很重,不容易断除,假如,我们修学都不懈怠了,诸位想一想,还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呢?一生当中,当然成就。在一生当中,之所以不能成就,亏吃在懈怠。换一句话就是说,不能精进。不懈怠就是精进,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如果发现有这个毛病,你就要想方法来对治,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譬如一般学生,我们图书馆也有几十位在家出家的同修。在我们馆里头成立一个小型的研究班,他们发心来学讲经。可是,这个懈怠的病就叫他们不能成就。在理论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的德相,也无法显示。毛病在那里呢?毛病可以说,懈怠是占了一大半。所以,我要求学生,初学讲经的时候,当然,你要充份的预备;甚至于,你要写讲稿,要做笔记;那么上台去练讲,这一遍讲下来了,你自己也很欢喜,你也有了成就了。可是,我要求学生学一部经,至少要把它讲十遍,这是不能再少了。可是讲十遍,你比如第一遍讲的这个讲稿材料,统统都预备好了,第一遍很辛苦,那到第二遍,我拿这个现成的讲稿出去讲,行不行呢?如果,这个办法呢?这就是懈怠了。那你永远不能进步。譬如,学校里头,有一些较懒散一点的老师。譬如,它教初中一年级,教国文。它这一本笔记,一本资料就教一辈子。为什么?年年都一样,没有新的进展,这个可不可以呢?教学可以。为什么呢?他每一年所教的都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是那样的程度,所以,他不必再提升了。但是,你在佛法上,不一样。你讲经,这些听众,固然常常有新面孔来,老同修也占一半。譬如说,你讲弥陀经,这一部讲完了,我再从头讲;如果是同样的一个讲稿,那听过一次之后,谁还愿意听第二次呢?因此,在学讲经的时候,就必须要养成精进、勤奋的态度。我讲第二遍的时候,我还是要从头再准备,不要用第一次的讲稿。每讲一次,都要从头预备起,这样,你次次都有进步。在佛法里面讲,你每讲一遍都有悟处,这样你自己才能够法喜充满;才能够把你无始劫以来,懈怠的毛病、习气改除掉,这才是精进波罗密啊!那么,我们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里面就不会再起一个妄念了。妄念不起这就是禅定。所以,诸位要明了,正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开导我们,我们六根识境,对境心不起,这是真正的禅定。六根识境,心里面一句阿弥陀佛,别无二念,这就是真正的禅定。禅定波罗密,‘自无心念妄动’,这个禅定波罗密。念到一心不乱,‘自无愚痴昏昧’这是般若波罗密。你们想一想,前面悭贪、诸恶、嗔恚、懈怠、妄念,全都没有了,你的这个心,自然就生智慧啊!就像六祖见五祖的时候所说:‘惠能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听了很羡慕,而我们的心生什么东西呢?生悭贪、生诸恶、生嗔恚、生懈怠、生妄念,这总而名之,就叫愚痴。没有这些东西,他怎么不生智慧?那么,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修福,就是修六度;而持名念佛,这个一心不乱是六度具足;所以叫福中福,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多福德。
那么,这个地方有几点,诸位要特别注意到。‘但持名号,不住于相’这一种修行的方法,是非常之妙。那么,著相念佛,这是事念;不著相念佛,理事具足。所以,这一点很重要。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来问,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在经典里面,能不能找到根据?经典里面有说,那我们当然可以相信。我们,佛灭度之后的人,一定要以四依法为依据。大乘经典里头,确实说过。大悲经里面讲:‘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可见得,念佛名是善根,是大善根。大庄严论里面也说,记载著一段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来求出家。那么,诸位要晓得,这个出家必得有善根、有福德,正是像经里面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出家才是无量功德。如果善根福德因缘没有,或者是少,最好不要出家。为什么?出家的时候,你要是犯了戒了,犯了过失了,你的罪业更重,破坏佛门,这个都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所以,古大德为人剃度,他一定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不然的话,不能够给他剃度。今日之下,那个做师父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观机的能力。剃度,也不像从前那样谨慎。这也是我们佛门衰败主要的因素之一。那么,这个老人来求出家了,佛就叫舍利弗、目犍连,这一些诸大弟子们来。你们大家来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以出家?这一些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他们有神通,能够看五百世。他们一看,这个老人,五百世中都没有修过善根;换一句话说,没有听到佛法、没有闻到佛名,也没有听到佛经。不行,没有善根。所以,那些人都不肯收他,都不肯给他剃度。这个老人就流了眼泪了,我的业障这么重,自怨自艾,在那里哭哭啼啼的。佛就告诉大家,他说,这个人,可以给他剃度;他在无量劫以前是个樵夫,就是砍柴的。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是恐怖之极,就是害怕极了,爬到一棵树上,爬到这个树顶上,念了一声南无佛。佛就向大家宣布,无量劫前,他念的这一声南无佛,今天,他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到我们这个法会里面来,我给他剃度,满他出家的大愿。释迦牟尼佛,收他做徒弟,给他剃度出家了。以后他证得阿罗汉果,果然是如佛所说。那么,这一段的公案,也就是讲,这一段的故事,证明了,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他不过在无量劫之前,念那么一句而已,就有这样殊胜的成就。那么,还有在称扬诸佛功德经上说,如果有人听得无量寿如来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相信、爱好,来执持名号,来念这一句名号,这一个人,他将来会得到无量的福报;永离三涂,命终之后,就能够往生佛国。那么这是讲念阿弥陀佛,都是经上给我们说的。所以我们自己要念佛,要劝人念佛。劝人的方法非常非常之多。我在这些年,讲习上常常告诉大家,使大家明了怎样去种福?民国六十年,竹林精舍刚刚成立。他请我去讲华严经。因为他那个房子是一幢大楼,我一到那里面去之后,我就在那个楼顶上做了大字的招牌,做了六个大字的招牌。这个招牌写的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满街上的人一看这个房顶,哦!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念一声了。他念这么一声,就跟前面讲的,将来,这一个善根福德成熟了,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所以,念佛的同修,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自己家里有公司行号,你晓得,挂你自己的招牌,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招牌上面,挂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呢?叫大家都种福呢?你自己的福报就更大了。所以,我们做成电影院里面的幻灯片,也就是电影广告:‘请念南无阿弥陀佛,请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广告一打出来,所有看电影的人,他一定会念一句;这就给他种了善根,种了福德了。我看到许多的这个大商家,很有钱,你前世修的福。你在电影、电视广告当中,做你的广告,你为什么不把你那个广告旁边,叫他给你打几个字:请念南无阿弥陀佛呢?我想加了这几个字,他不会多收你的钱。你已经跟一切众生结了法缘了,你已经替诸佛如来劝勉一切众生,修善根福德因缘,为什么不做呢?道路上,电线杆的旁边,我们钉起佛的名号,叫这个驾驶的人、路上的行人,看到了之后,都能够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千经万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你要问他所弘扬的、他所接引的,无非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已。大品般若经里面,说得更好,他说一个人以散乱之心念佛,也能够离苦,福报还是不浅;如果是一心持名,还用得著说吗?这都是经论里面给我们所说的,的的确确有证明,这个念佛确确实实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应当要相信,不要再怀疑了。
这是金刚经里头的一句话:‘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都是讲,教给我们要离相。禅家所谓是专修禅定,不念佛、不求往生;古德有说,圆人见解虽高,讲得很有道理,见解很高,可是怎么样呢?后有未尽啊!这个后有,指你生死没了啊!你死了之后,还要轮回、还要投胎,后有未尽就是你烦恼没断;你见解高明,你解得圆,你大开圆解了;大开圆解,你烦恼没断,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要生死轮回,你有真聪明,正宜求生彼国,不可再误了啊!这一句话,大家要好好记住。我们想,我们大多数的同修,都是犯了这个错误。我们的见解都不差,你看一切经论,一听就明了,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到今天还是生死凡夫,生死没有把握。这个就是,后有未尽啊!所以,你这个经论知道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没用处。我还是在此地劝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这一次再错过了机缘,那又不晓得到那一生,那一劫,你才能够再遇到净土法门?从前,永明延寿大师说过,所谓是‘有禅无净土’这是讲修禅的人;他老人家那时候提倡的,禅净双修。他是在禅宗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净土宗的六祖—永明延寿禅师。他有一首偈子很有名,说:有禅无净土,十个人有九个人走错了路;到临命终时,阴境现前了;自己还是被境界所转啊!还是又去投胎轮回去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要认真的去想一想。我们如何去抉择自己的行门?
底下这个经文呢?是教给我们正式修行的方法。请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闻’,这个闻字很重要,大家要记住;闻、执、持,这一段里头,这三个字是关键。‘闻’说阿弥陀佛,你就能够‘执’‘持’佛的名号。一日到七日,是克期取证,证什么呢?证一心不乱。那么,在这个地方,我要跟诸位说明一点。古时候襄阳石经,六朝人,书于一心不乱的底下有这样的二十一个字,有
‘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销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它有这么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文义很明显。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经本子里头,没有这二十一个字。它这二十一个字接著一心不乱的。襄阳石经,就是在那个石刻,刻在石头上的阿弥陀经,它这个经文,比我们现在这个经本多这个二十一个字;不知道这二十一个字是不是原来经文,后来流通的人,把它抄写漏掉了。如果有这二十一个自在这里头,这个意思就太明显了。那直截了当告诉我们这个称名,诸罪销灭,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写在这个地方供给诸位做参考。就是六朝人写经,那时候手写的弥陀经,它里头有多出这二十一个字。
那么,再给诸位说明;持名,这是正解。行就是修行,正的修行。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具足净业成就。这个几句话,要以这个襄阳石经,这二十一个字来说,那就完全相应。那么,当然往生西方佛国度,是绝没有问题,决定没有问题。
这个男子女人,称为善;这一个字很重要。怎样才叫作善男子、善女人?那么,这个在佛经里面,这样的字样,我们常常看到。在此地,必须跟诸位说明。男子、女人都称善者,悉称善者;皆昔植善根,若无善根,不闻佛名。那么,你们现在想想,你们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啊?当然是。为什么呢?你们听到阿弥陀佛了。不但听到阿弥陀佛了,而且你还能听到这一部阿弥陀经。这是过去世中,你是多生多世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才有这个福报,能够闻得佛名号,读到佛的经典。如果说是没有善根,决定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因缘,闻得佛名、听到佛经。如果,善根要少,他纵然听到,他也不相信,他也不会发心去受持。譬如,经典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就是在舍卫大城;本经,就是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讲的。佛在这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只园精舍讲了不少的大乘经典。那么,当时舍卫大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是一个相当繁华,文化水准很高的地方。这一个都市里面的人,有三分之一跟释迦牟尼佛见过面,曾经听佛说过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只是闻名而已。晓得舍卫城里面,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但是,他就是没有去听一次,没有去见见佛。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晓得,这一个城市里头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不知道!诸位想想,所以说是,没有善根的人,佛住在那里那么多年,住在一个城里头,一个都市里面,几十年都不晓得有个释迦牟尼佛。真正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啊!大本无量寿经里头也说得很好,它说:世间之人,前世修得有善行,也就是前面讲的善根,在这一生当中,他才有这个因缘,闻得阿弥陀佛名号;一闻佛名,他就能生欢喜心,他就能生慈悲心;这个就证明了,他的善根深厚。善根要不深厚的话,不会有这种情形。我们也曾见到有人闻到佛名之后,心里生欢喜,甚至于流眼泪。也有人听到这个佛名的时候,这个心里感受到毛发悚然,敬畏之至。这都是有深厚善根的证明。这一个法门摄受的范围非常之广大,无论是在家,是出家,都可以修学,都有同样殊胜的成就。所谓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辈之人,就是上等人,也就是善根福德特别深厚的人,发心舍俗出家。那么,讲到出家,要跟诸位说明白。出家重要的是在心里面不执著,这叫真出家。如果,身出家了,这个心还留恋在家庭里面,那反而不如在家修行。所以,莲池大师有四料简,讲出家人有四种;第一种呢?心出身出,身心俱出的,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种是心出家,身不出家;第四种是身心俱不出。身出家了,心不出家,和那个身心俱不出,这两种人,都不能成就。心出家,身在家跟那个身心俱出的人,有同样的成就。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那么,由此可知,出家著重在心之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出家,不一定在形式上。不但是一切人道得这个法门的利益无量无边;就是畜生道,闻说阿弥陀佛,念佛往生者也很多。你看,佛门里头,有个小册子叫物犹如是,那个里面全是记载著畜生念佛往生的,真正是不可思议!像八哥、鹦鹉,它们会念佛;还有寺庙里头,领养这个去放生的,有放生的猪、牛、羊,还有的是这一些禽兽之类的;常常在寺院里面,听到这个暮鼓晨钟,听到这个念佛、念经的音声,它跟著听;它听久了,它不会人言,但是,它心里面有感受;所以往生,也有往生的瑞相;那么,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古人才说,‘上上根不能踰其坤,下下根一口证其踰。’这两句话前面讲过。所以,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最圆满、最玄妙的法门。
‘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说不尽的。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我们那有能力,能说得出来?不但没有能力,就是我们思维想像,也没有法子,也想不出来。华严经里面有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这是华严经上两句话,那么,这是我们解释这一句‘闻说阿弥陀佛’。这个‘慧’,是说世间的聪明智慧。‘了’是明了,或者是了解;佛法则是指一切大乘经典。人是什么人呢?有修有证的人。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以这个三学、三慧;要依这个方法来修学,证得了三学三慧。这种人,他才能够把佛法真正的意思才能说得出来。所以,不是世间聪明才智的人,拿到佛经一看,他就懂了,没有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一个先决的条件。
三学,这里讲得很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是一定的层次,决定不会乱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学的戒定慧。戒定慧有许多层次,换句话说,它要依照这个修学人程度浅深,而来说明他的境界;程度高的人,这个戒定慧的境界也高,内涵也深,也广大。初学的人,这个戒定慧都说得很浅,便于入门。三学次第与圆融,我们要并进,换一句话说,我们要同时来修学。譬如说,在实际生活环境里面,我们要次第地来修学。戒律的大意是防非止恶,它的精神也就在此地。戒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定,不是说,我是持戒了,这个世间我做个善人、做个好人。那个目的是次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一心不乱,就是得定。这个定还是手段,还不是目的。定的目的在开慧,在开智慧。所以,前面给诸位说过,到后面这个一心不乱里头,我们还要跟诸位来细讲。事一心,就是,这三学里头到这个定的这一个阶段,但是,没有开慧,这个就叫事一心。如果,这个定开了智慧了。那么,这就属于理一心不乱了,那个境界要大大地不相同。戒学的修法,当然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了的。可是,初学的人,必需要依五戒十善来修学。而出家的人,必需从沙弥律仪,就是十条戒律,二十四能威仪去做起,这个在修学里头讲,这个叫根本法。五戒十善,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大,如果要不细讲,的确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民国初年,就是清末民初,印光大师为我们念佛的同修们,选定了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以及安士全书,选了这三样东西,作为我们初学佛的人必修的课本。这三样东西,都是讲戒学。换一句话说,他老人家将这个三部书来代替戒律。这个意思非常之好。你戒律,没有人给你讲解,的确是不得其门而入;绝不是简简单单那几条条文,我们就可以来修学的,不是的。那么,有了这三部书就方便多了。这三部书,文字浅显,我们容易看得懂,而且又有很详细的注解,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证,叫我们看了不能不信,叫我们看了不敢不做;持戒念佛,它是帮助我们持戒念佛;使我们成就念佛三昧;这是印光大师的一番苦心。我们循著他的这个道路去走,决定不错。他老人家的学生,在台湾的成就,是人所周知的;临终的瑞相,那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学生有成就。我们也一脉相承,依照祖师的教诲,一心一意来修学持名念佛的法门。一句佛号里面,就将三学统统都包括了。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面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心里头不会想坏的事情,总不能说,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想坏事,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当你念佛的时候,就是诸恶莫作。这一句佛的名号,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那么,换一句话,这一句阿弥陀佛,又是众善奉行。这戒律统统俱足了。小乘的戒律,是诸恶莫作;大乘的戒律,是众善奉行。你看看,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把这个戒包括在其中?持名,目的在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禅定;这个定学也俱足了。戒定都有了,这一句佛号,无论是四个字,无论是六个字,字字分明,忆持在心,慧俱足了。所以,你看看,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俱足了。这个慧里面,再有大乘的闻思修;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法门,不是小乘法门。所以,我们特别要从这个慧学里头,跟诸位讲菩萨三妙慧。这个三妙慧就是闻慧、思慧、修慧。闻即深信,这个是闻慧。这一点相当相当的难。这‘思’,执受在怀;修慧是持守不失。我要跟诸位说说这个事情。这个法门,是有名的难信之法;你譬如说,像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人家喜欢;为什么呢?讲道理啊!愈研究愈有味道。今天,给你讲阿弥陀经,劝你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信得过吗?你听了,你不说它是乌托邦,不说它是假理想,就算你很不错了。果然能够真信,深信不移,这样的人,到那儿去找去?我自己学佛,学了七年,才相信这个法门。虽然相信,说老实话,假如从五根五力来讲,我连个信根都没有;谈不到力量啊!只是相信,不再诽谤了,不再说它是老太婆教了,不再说它是迷信了。七年以后,观念上才转移啊!真正相信,是我在讲华严经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啊!才真正看中了这个法门。我所发现的弥陀经就是华严经里,一真法界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是,念佛是能入啊!一真法界是所入啊!拿到这一个一把钥匙,这才能入一真法界的这个大门啊!的的确确是个难信之法。所以,你要是一利耳根,就能够深信不疑,晓得持名这个办法;这一种修学方法确实能够了生死,超三界,证入一真法界;像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不是闻慧,是什么?执持,这两个字,就是思慧与修慧。‘执’,所谓是执受在怀,心里头真有了,有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真正有了,这是执。孔老夫子跟我们讲:‘择善固执’。我们现在要择善固执。不错!大乘佛法是讲破执著。那么,我们是想一想看,我们的人我执、法我执,能破得了吗?破不了啊!人我执不善,人我不善,法我也不善。所以,孔老夫子教我们择善固执。什么是善呢?前面讲过,善中善,福中福,就是阿弥陀佛。那你为什么不执著这个呢?的确啊,你要把这个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它就是善中善、福中福,你要搞清楚了,可不简单。这个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我们现在用的时间很短,没有办法详细跟诸位来介绍。但是,可以提醒诸位,希望诸位从此之后,能够认真地修学念佛法门,读诵大乘经论。双管齐下,行解相应,这是最有善根福德的人了。所以,我们这一句名号,听在耳里头,存在心上;常常念著阿弥陀佛,他的大愿大行,无量功德,摄受十方一切念佛众生,往生西方世界,这个是思慧啊!我教学、讲经,时常提醒大家,一个真正觉悟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这个心量小,窄小,就是迷惑,就是颠倒。他念佛很难成就。所以说,我们的学佛,我们弘法利生,决定不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也不是为我们自己的一个道场,叫别人来赞叹,那都错了。你说,我们今天在那边做,为什么呢?我们什么都不为!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法喜充满啊!勉强为利益一切众生,像金刚经里面讲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为什么呢?度,还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我度你嘛!我能够帮助你的,只不过是增上缘而已。你看看,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全是你自己;谁度谁呀?自己度自己。人要是把身心世界,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摆脱掉了,得大自在啊!你要不能摆脱掉,那你就是苦海无边,没有边际啊!弘法利生也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是目的。看一切人都觉悟,看一切众生都解脱了,都往生佛国土了,都见佛闻法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尽心尽力在这儿做的,欢欢喜喜在这儿做的。如果,你是为名来做,做了多少年,名也没有得到,那你多苦恼呢?为利去做,你做了多少年,也没有人来供养你,那你不气死了。什么都不为,这多自在啊!众生有福报,有缘份的,他相信,他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他离苦得乐了。福报少的人,他听到了,听了不信,不愿意照这个做,也好;‘一利耳根,永为道种。’跟前面故事里头所讲的一样,一称南无佛,他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他也证阿罗汉果,那有什么不好呢?所以这个叫思慧。我们念念为度一切众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就像前面金刚经里所说的一样,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啊!那么,我提倡,劝大家的四句话,就是说,于事无求,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都不求。于人无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里面,有真正之乐,有真正的法喜,有真实的受用。那么,讲到修慧,‘修’就是持。‘持’是什么呢?保持,不让它失去,保持在心里面。心,它会表现在行为上,这个叫真正的持。如果是行为上作得很像样,心里面没有,那不叫持,那是假的,只有外表,没有内容。所以,这个持,是用在心上。这一句名号,古德所谓是‘万德洪名’,念念在心里面;同时,我们又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涵意,是无量觉。持这一句名号,我们的身心,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无所不觉;无论是逆境、顺境,决定不迷,与这一句佛号就相应了。所以,这正是佛地论里面所讲的‘菩萨屡三妙慧,净土往还。’这就是这一句里头所说的。菩萨屡三妙慧,净土往还。那么,这一边所讲的,以闻思修得入净土,这个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下面呢?简单跟诸位说,本经要紧的是三资粮—信愿行。又信愿行就是闻思修,就是闻、执、持。前面这个表解里面,我们看到。所以,闻是信,思是愿,修是行。所以,闻佛,闻说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信字,三资粮的信资粮;执受在怀,这个就是愿资粮;你要没有愿,不甘心情愿,你怎么会执受在怀。守持不失,就是行资粮,这个就属于行。这是三而一、一而三,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圆圆满满地具足了三慧三学。那他怎么不入净土呢?
再给诸位讲,这执持名号,这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是四种念佛之一,就是持名念佛。这种修行方法,能够叫我们得到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一行,六祖大师,坛经里头说过。本经,专主执持名号,正是对机之教。以佛号投于杂心,杂心不得不纯。这个是特别偏重于本经修学上来说的。龙树菩萨,在毗婆沙论里头说,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同这个世间的道路一样,有远、有近、有难行、有易行。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里面的易行道。正因为行门太容易了,而且成就又是那么样的殊胜,所以信的人就难了。世间人总是认为经过一番苦难而得来的,他相信;轻而易举得来的,他反而不容易相信。
那么,底下这一条,跟诸位说的:又但称名号,不假参究。这个就是讲只要念佛,不必要去参禅;换句话说,不必禅净双修,专修净土,就好了。专修就好了,不要假借这个参禅。过去,空谷禅师,他老人家有句话说:不必参念佛是谁,只要我们直而纯一念去,亦有开悟之日。这个几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呢?参禅的目的,就是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么,也许有人,他这个目的,是在此地,你叫我念佛?我念佛能大彻大悟吗?我念佛能明心见性吗?给诸位说,能!你要晓得,你为什么不能够大彻大悟?为什么不能够明心见性?那是因为你有障碍,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碍。障碍是烦恼,是你的心杂乱,所以,你不能明心、你不能见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不乱不杂了,纯一了,当然大彻大悟,当然明心见性。所以,禅师讲,也有开悟的一天啦!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那么也许有人问,永明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就是禅净双修。他有几句话也很有名的。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他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求生作佛祖。’那么,你们听了这几句话,唉哟!我现在修念佛法门,那我还得去参个禅呀!可是诸位要晓得,永明大师这个话,是为谁说的?说话时候的背景如何?你要了解,他是为那些参禅人而说的;不是为专修念佛的人而说的。如果,你专修念佛法门,他老人家一句话都没得说。你修禅,他看到你在禅上不会有成就,可是,要叫你舍弃禅来修净土,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乎就教你什么?禅不错,很好啊!最好再加一点净土进去,禅净双修啊!那你的成就一定很快。劝勉参禅人的话,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如果你真的,要想在念佛当中带一点禅观,那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能另外去参话头,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到。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正在你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够反观,能念之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佛。’这样能所双忘,心佛相即,这种观照与禅家的参究是相同的;而且在成就上来讲呢?比这个禅家的观心,或者是参话头,还要来得殊胜,这是诸位要特别把它记住的,能够用得上这个方法,当然是太好了。这就是正念佛的时候,即念反观;注重这四个字,就在这一念上反观,这个观是观照般若;就是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那个‘观’,也就是照见的意思,就在这个念头上照见;照见什么呢?上面一句所说的,能念之外,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为什么呢?你所念的这个佛啊,是你自己心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你自己念自己。所念的佛外,这儿讲境界,无有心能念于佛。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是‘能所双亡,心佛相即。’我在前面跟诸位提示:你念佛的时候,全心是佛,全佛即心。要这样念法才行,这样念法,这个感应特别地殊胜。那么,底下这个两对‘能念之心,离形绝相;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像楞严经,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尊者去找心,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所以说不可言有。一天念到晚,念阿弥陀佛;不能说有念。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天天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可言有说。‘能念之心,它又灵灵不昧;所念之佛,他又历历分明。’你看,不可言无啊!你也不能说空,不能说无念。有念、无念,两边都不立。不能说有念,不能说无念,空有不立。空有是两边,两边不立,心佛一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体,能所就不二啊!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能所不二啊!‘如是持名,则通实相。’你念佛,要是这个念法,与禅宗的这个参究,实在上讲,就没有两样了。这个念法,在念佛上讲呢?这叫作理念;换句话说,你要求理一心不乱,求这个念佛三昧当中,快快开智慧,你就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非常非常地有效。
那么前面也跟诸位提过。这四种念佛,这个地方是讲到实相,讲到持名,持名再通实相,这是念佛四种方法里头的两种;那么,除这个之外,还有一种叫观像念佛。观像是什么意思呢?那真是要有很大的福报必需有人奉养他,自己也清闲,没有事情。家里头,有个佛堂;很庄严的佛堂,供的有佛像。自己一天到晚,在这佛堂里,不离开,看著佛像,这叫做观像念佛。使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好庄严的形像,深深地印在自己心上,我们讲,印在自己脑海里,这个叫观像。但是,你要是离开了佛像呢?那你就观不成了。另外一种叫观想;观想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也就是十六观经里面的方法来观想。这个两种,都不太容易。这四种,是以持名最容易、最方便。但是,观像、观想,与实相不同,很不容易跟实相相应。而持名很容易与实相相应。这个法门真正妙极了,无怪于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提倡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人不弘扬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去记取。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