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9|回復: 0
|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第九集
[複製鏈接]
|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九集
第九集
原文: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们这个《愿生偈》的学习今天继续进行,打开书的……,本子不一样,我们做个记录,做个记号就行。昨天我们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前十四种庄严功德作了一个读诵提示,那么佛法的利益还是剖析在个人,每个人与法的缘、守护、感知还是参差不齐,所以得遇得闻者令其咸得“遇无空过者”的利益,那没有这样的机制,佛法的利益是很难现前。所以说庄严功德的这种机制差别也是令有缘在这个顺性的功德中不断地纯熟自己的本性光明的善巧使用,远离无明烦恼业习的蒙蔽。
好,我们接着学习第十五种庄严:
十五、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实际这个受用功德及无诸难功德加持力在弥陀的教言中是甚为重要的,犹其对凡夫有情。若无佛法受用,对所谓的“乘佛愿为我命”认识不清晰,那么我们就会依自己的烦恼、业习、知见,就是自己所现前知见以为已命,那就会作为业力之命轮回六道。那于佛法不堪有所摄,业力蒙蔽故,我们无始以来的自我业力,所有的这种延续都是一种自我蒙蔽的痴暗之相。不假着佛的愿力,或者说果德的回施,很难揭示我们本源心智的无量光寿。那么不乘佛愿力,我们必然有业力的这种所谓的蒙昧与随顺。
那么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亦复如是。“永离身心恼,受乐无常间故”,那么引用这两句《往生论》的偈子来告诉我们:我们依止阿弥陀佛殊胜功德的加持回施,能令我们永离身心的困扰。身心困扰的这种障碍在凡愚有情中,仗借自力实在是很不易的,如身心恼,如性别之恼,没有两个阿僧祗劫的修持,于佛法得不退转之机制是不能成就的;没有一大阿僧祗劫的熏修、两大阿僧祗劫的成熟,女身之难是不能脱离的。那么这样就说永离身心之困扰,在佛法中这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只有阿弥陀佛这种甚深广大的愿力,能在我们随顺的刹那,使其身器——就是苦器、烦恼的心智得一个彻底的改变。无间的安乐,也就是法性之乐,无有造作之乐真正的生起,也就是所谓的寂灭乐。
因为我们在有为法中、对待法中、善恶法中、得失法中,已经择取得甚为纯熟了、十分地纯熟。所以凡有举念,难以离开对待,那么就会产生对待择取的痛苦,就是能所就会造就出来种种粗重的尘垢与烦恼。若是我们能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殊胜的功德加持下,此身心的苦恼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已命的一念的随顺中,我们粗重的身心烦恼就变作智慧之体、清净妙用之心。
那么你说有这样的机制吗?要没有这样的机制,佛不名为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的这种大功德成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地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众生有一念随顺分,决定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直趣成就。这一念也就是说实际众生无始以来倒见、蒙蔽、身心种种苦患,实在无力减损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乃至一切众生本源心智,实在是无力减损它的,也没法蒙蔽它、毁坏它,只是在虚妄这种业流中自诩蒙蔽,就是我们强执着这种蒙蔽,以为已命,以为自己的身心世界。那我们一念随顺佛愿,随顺佛力,此不实的、虚妄无自性的苦恼,那么就从我们这种自性中、自性的光明照耀下直接能认取他。他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无量寿、无量光,也就是一切诸佛所亲证的大功德相。
为什么凡夫要熏习这一个知见呢?也就是我们学佛的一个下手的最殊胜方便,所谓的最殊胜方便能令我们离开这种净浊的对待世间,受寂灭清净之乐,乃至说庄严不可思议之乐。我们所有的身心苦难,必然来自于无始以来我们造作虚妄的执着与执着的这种认取。我们可以平实地回忆观察自他或者说依正二报中的这一些身心的苦恼,就像世尊证悟之时说,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永无苦恼,永远应该受法性之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身心苦恼逼迫呢?就是妄认虚妄的这种所谓的虚妄业、业相,沉沦于此。那我们信顺弥陀的教言,会得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的利益。
它是接着昨天的庄严受用功德承上启下的一种言教的机制。前面讲受用功德者“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以“禅三昧为食”,能顺佛愿,知佛愿,以佛愿为命。那么这样的身心恼、身心的苦患就会永远得以出离。何以故?无有众生在不可得虚妄苦处去执着追求它。但我们以为业力有实,那就未随顺佛所给予的或者说我们本具的这个佛法法味、三昧之乐。那要是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三昧之乐,世间的一切苦患、不实的苦患瞬间就会化作所谓的佛陀的愿力,转身利益世间。
这转身能不能利益世间呢?我们看下面的偈赞,第十六门。
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这是第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来阐述极乐世界大功德相的与他方世界的差别。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极乐世界所有回施,皆是平等清净之回施,往生彼国,身相无异,皆具种种相好与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没有讥嫌名,讥嫌名尚不可取,况且根缺及二乘种性呢?在这个地方把根缺、女人、二乘这三类放在讥嫌名之类乃至讥嫌之报,来作一个汇总。极乐世界远离三种过。
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
那么就把二乘人从初果到四果,四向四果,中间这些智者、圣者、于佛法得不可思议的解脱者,在这个地方怎么会称为讥嫌之过呢?因无大慈悲善巧故,但以自力取灭故,所以不能发起广大善巧故,那么称为佛法中讥嫌。如了义教言中说,此声闻心智者,是为焦芽败种。但是声闻法不可灭,声闻法是出世善巧,圣者所守护,是大乘之机制,是普利有情之威德所在。这个在就是它可以证取回小向大之善巧,这个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在佛法中又称声闻乘为根本乘、根本守护,能令佛法住持延续在世间。那么这二乘人,就是二乘阐提之类,执着于寂灭,成就于断灭之相,所以不能普利于世间,这样的心智是不可取的。那么要证得圣果,二乘圣果是不可思议的,但以这种祈祷,回小向大,即是不可思议圣功德智大菩萨善巧者。所以这是一个执着之说,我们称为定性阐提。
二者,女人
因为欲界方有这种男女之别相,那到色界有情,此身即散坏了,就是对待这种命相已经散坏了,象禅天皆以自身受用具足而安住于生命之中,所以得禅味之乐,从初禅到四禅,那么就在这禅定中。那欲界众生善恶交替所不及,像我们在这个欲界有情中,皆以善恶来分辨于苦乐,也就建立男女净浊二法,在得失中徘徊犹豫,所以称为六道轮回之机制。
那么女人她是一种欲界的标相罢了,不能说极乐世界只有男人,似乎这种说法有点勉强一样的。他这样讲是一个机制的对比,就是说非欲界摄,非欲界欠亏所现,因为男身女身尚不可及。我们因为久久地沉沦在欲界,对欲界的这种心智生命种子相已经认取了、抉择了。就象《楞严经》所讲,为什么会有引发男女二相?欲界有情因为二种心性的变异,所以共向的吸引而产生男女二相,那么这二相实在就是得失相、善恶相、净浊相、天地相、对待相所幻现,无有其实质。这段无有女人是作为一个这些对待与无明的一时汇入法性之清净表达。
三者诸根不具人。
“诸根不具”,象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识再加上六尘延续着这个世间。那么这个根不具,我们可以观察到周边的现状,在出家法中六根不具过去是不允许出家的。那我们从人寿五十岁到人寿七十岁,或者说人寿百岁以内,六根不具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过去出家法中,是甚难成就的。世尊在世的时间不管种姓,若是六根具者皆可以出家行作沙门,住持正教,所以以前世尊在世时印度四种种姓都可以出家,但六根不具,有多种遮难之有情是不准出家的。实际根性不具也是善根不具的这种不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最主要讲善根不具、福德不具的一种说法。
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
这个名字。
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就是恶名尚不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对待的世界上,往往随顺着顺心,顺自己感知的语言,就是喜欢听好听的、相应我们心智的一些语言,对这种讥嫌名、不相应的语言、恶名往往就经常会听得到的。在这个娑婆世界中,善恶是对待相,基本上就象我们这个日月二轮一样表达着天地之间的相,一半一半那个状态。所以有善名就必然有讥嫌名,极乐世界无有此过。那我们在随顺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往生彼国的愿望的抉择下也会产生这两种功德,远离世间讥嫌染着,成就清净平等心智,以清净平等心智善观察世间,或者说抉择清净平等心智,不以讥嫌心、亏欠心、不具心来审观世间,以具足福德心、圆满心智来审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法的机制。
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
我们现在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知,好比说人对饮食的这种感知差别,南北方人差别很大,东西方人吃饭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就是对色味的这种感知,随着福德因缘具与不具。他这举的是个天人的例子,诸天怎么来……,我们要是用自助餐的时间,我们都会看得到,这差别十分大的,同样这一盆一盆的东西,拿这个碟子去取这个饮食,各人的心理差异十分大十分大的,所以随福各显其取用,有别之说。
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
我们都知道世尊尤其在讲经中,有菩萨来问世尊说:世尊,十方诸佛咸有自己的清净报土,七宝为地,何以世尊偏居于此五浊恶世沙砾之土这样的一个世间呢?这时释迦牟尼佛足指就按地,大地变成金琉璃色,七宝所成。这是这么一个公案。(编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
就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实是随顺九界众生心智愿力差别,相应不相应,取用之别而显现九品差别,佛陀亲证果德是平等回施的。所以三三品往生,三三品之说,是顺应众生爱乐之说,业力标相之说。
今无一二之殊。
没有差别的。那么一个是果地觉,一个是因地的随顺取用。要是说但是往生报土,无有差别,往往一些不信因果有情,就破灭于因果法则。在我们国内从九五年有一段(时间),大家接触到日本的一些净土法门的教言,很多人就藐视于因果一法,认为阿弥陀佛清净的教言平等一味,可以不计于因果。这个要是真正随顺佛陀的愿力,于一切善恶果报面前无畏无惧,不妨此教;但是择取善恶有情在苦乐分中,尚染着得失中,尚计较之人,作此说实是欺骗,是自欺之心中流出来的所谓的坏于因果法则的一种不健康心智。
当时对这个地方,常年之中我一直在这个地方抗争。我认为什么呢?我们要随顺佛愿清净平等,随顺佛的果德之力,决定一味真实,令一切众生得以度脱,无二无别,成就菩提,这是决定不虚的,但决定不可坏于世间之因果。坏于世间因果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恶劣的果报呢?就会令众生肆无忌惮,恶报一来,在凡位故,所以不能荷负,这类事情我见到的是极为普遍。那我们要是真正地随顺佛愿,随顺佛力,任运往生,无畏无惧,一切果报——善恶苦乐果报现前之时,清净面对,赞佛恩德,透视本源,那你是不可思议的修行者。若不抉择于此,那不如念佛深明因果,安住本位念佛就是智者所行。这个智者不管世俗之智或者出世之智,二种善巧,咸能成就。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法则问题。怎么说呢?在这个地方希望诸位善知识在无有讥嫌过这个地方要深深地思维。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的传播这种机制、模式是很多的,但你是不是真正能随顺阿弥陀佛果地觉、大愿力呢?能随顺着我们的法性真正的这种所谓的无造作的延续呢?要是自性光明中照耀着未来,那这苦乐你是不计,善恶你是不可得的,凡圣是不可知的,那进趣无造作的这种所谓无量光寿中这种真正的安住法则,那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地方它决定不会破灭世间因果的。何以故?他是以平等法则利益世间,非因果法所摄,所以三界不系,导归极乐,皆是平等一味之法则。这个地方要是用得不好,那就会出现一个大的过失、过患,就是以凡夫心智纵容业习,用阿弥陀佛广大平等之教言,在这个伞盖下面,造着自己的业习,那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苦报,而不能面对与承受。这个机制问题,我感觉还是个激发所运用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今无一二之殊”。
亦如淄渑
山东省内,是个县名,下面是条河,可能说都是河水的意思,就象这个河流归海是一样的,可能是这跟昙鸾法师所居住地有关系。
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阿弥陀佛这个教言的确是回施我们清净平等的教言,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择取之时,或者说随顺之时,是依佛愿还是依业力业习?这希望诸位善知识善自观察。好我们看看第十七种庄严:
十七、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这十七种庄严最后一种庄严功德,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这个地方就是要走出一个误区,那有人说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今天有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大概是三年前,这个居士说我诵经一天诵四十九遍《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说众生所愿乐,随顺能满足,求什么得什么的,我有什么愿都可以的,一天诵四十九遍经典。我举这故事,大家不要猜什么人就对了。我要发多少多少的财,我要做多大的官位,然后就一天四十九遍《普贤行愿品》,结果念了半年,不光财没有发,官没当上,可能吃饭都成问题了,对象天天就和他闹,要养孩子,要养家庭,你天天这样读来读去,你什么也不过了?就来找我说:“这佛法欺骗人啊,说所愿乐都能满足,怎么这不能满足呢?我诵诵经就要点财呗,发点财呗,就当当官呗有什么呢?那这个众生愿乐能满足这不是虚诳之语吗?”
所以这个是从妄心中推导出来的,没有随顺佛教的教义教理来审视佛法给予的真实功德,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现在在世俗中,这样的心理是很普遍的,基本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出家在家的菩萨,就是做了一段事情以后,然后就来说:我这个要求,你这经典上这样说,我没有得到满足。在天津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修药师法来说:我们要修药师法。干什么?想发财,发财才能做世间事,才能做出世间的供养。我说你要把心智搞明白,有两种福德:一个有人以欲勾来接近佛法而证得佛法的不退转的智慧与善巧,与佛结甚深因缘。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愿望,因为他贪欲世间的五欲、权势什么的他来学佛,我们也是鼓励的。他们这一类人的心理,他们想假着佛法来达到世俗的这种满足,名闻利养的满足、财色的满足,那么我感觉是各得其所吧。往往世俗的心愿他得不到满足,他就有怨恨。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这是以阿弥陀佛殊胜愿力,随顺愿力故,而得到满足我们现前的因缘。就是你要由随顺分而得到满足;你要想拿自己的妄想业习造作,你得不到满足。因为你是延续你的业力,并不是延续佛陀的威德力与果地不可思议之力,所以说那满足不了的。有人念《药师经》,《药师经》上讲:求财富得财富,求男女得男女,求什么得什么。他就说:哎哟,这可好了,我就念药师佛,我要什么得什么,我要个房子,我要台车子,那这个是延续的虚妄因缘,而不是随顺佛陀的愿力来延续这个清净的智德,可能比这个房子汽车要福德因缘大得不可言及的,但他是不会要的。
那么这个愿乐能满足。所以有四十八愿说,有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说,因为我们要随顺法性来观察世间,这世间就是个大摩尼宝,一切皆随顺法性守护者,而得以随顺给予。像我们不知这个摩尼宝的,就会以掠夺、狭隘、贫瘠的心智,去掠夺这个世间,极狭隘地逼迫自己的这个心,逼迫自己的业相成熟,所以多在贫穷、贫瘠、亏欠、怨恨这种徘徊中受苦报。那么这个机制我感觉到我们学佛人自他二种认识中一定要清晰,所以随顺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愿力功德的回施,照见自性的清净本源,福德具足,所以能满足一切现缘,那的确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今天这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这个事情,说法师三年前你老人家是慈悲的,就是怎么样怎么样的话,说以前有误解,就认为佛法怎么这个样子,经过几年的实践,了解到佛法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作为。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
他是这个来解释的,顺法来解释说:供养之具得以满足;神通善巧得以满足;福德因缘得以满足;衣食受用得以满足。这个满足是往生彼国,实际说就是随顺佛愿力故,而得满足,得法满足。得法满足的亲证而得一切受用满足,那世俗满足自然也就囊括在里面了。象我们对世俗这一点偏执的要求实是很狭隘的,也就是很羸弱的一种贫贱的受用。这个没有什么,可能就是一个认知的谬误处。那么这个诸供养具,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那里面十方诸菩萨供养释迦牟尼佛的那种妙香云楼、璎珞云楼、天衣云楼,什么无量无边的这种珍宝云楼,言不可及,充塞世间,随心供养,所以得以心智庄严,富有满足。那象我们这一点人间或者欲世间的一些受用,它有极大的局限性。
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我经常也听到他们这样讲,说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不行啊,我希望有杂居众生,就是有男有女的这样的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男人有啥意思?实际这都是颠倒妄想心智所残留的一种知见,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给它剖析一下,令此类有情亦得爱乐彼国,就是愿生彼国。说往生彼国以后可以到十方刹土,一切浊土净土中自在游化,不舍方便的,就是你会得不退转的。那么这个不退转并不因为到浊土,或者有浊染之心,或者说有度众生之愿、利众生之愿,甚至游戏娱乐之愿也不能埋没,就是也会于佛法得不退转。所以“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这种广大的利益非世俗人所能知晓,非我们世间的这些虚假的名闻利养、世俗的这种所谓的强化的这种高楼大厦所能比拟的,它是不能相取代的。最主要就是可能是一个对这种大愿殊胜功德,好比说世尊在四十八愿中讲:往生彼国的人具一切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具一切大方便力,一食之顷可以游历无量的他方国土,供养他方世尊,以种种妙供养具随心供养,这个自在是分身无数,可以游历十方国土。(编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发大誓愿第六》: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行。无不圆满。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我们在浊恶世界,你就是再享受人间的一些作为,它也是受极大局限的。
有人说,我也听这样菩萨讲,说:“我这个人讲现实,我讲实实在在的,你这是玩虚的呗。”那要有这么狭隘短浅的心智,此人福德因缘尚不成熟,与这一类人可以与他福报作回施。就是说你这样人念佛,亦得不可思议的世俗福德,这是决定的。何以故呢?我们念阿弥陀佛可以遮蔽我们世俗染着的过失、这种过误,令人趣向于清净法则,福德成熟。所以对此类人亦要劝其念佛,不舍弃此缘。所以令一切众生随顺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能满足一切愿,这是真实不虚的,从根本上说是真实不虚的,包括世俗愿望也能满足。只是说急于功利之心,多有遮蔽。
好比说一个人他贪图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他念佛也能得到相应的地方,但太急于功利了,强制性的肯定会受恶性果报,那他会催熟自己的恶性果报。他要是随顺着念佛,自然显现的这名闻及利养,那也是没有什么的,很自然的。有的人急于趋于功利,就是杀鸡取蛋之作为,那会受到恶报的。这样我们可以观察,从自他二种因缘中可以看得到的。
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十七种庄严对我们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自我心智的观察,也是弥陀报德回施的观察,也是以佛愿为已命所受到的真正的安乐的透视。要不透视这一块,我们可能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甚至不正见。
因为在净土法门中,不正见比较普遍,这种不正见就是所谓的以世俗心推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以分别心推导不可思议的法性,广大心智、广大善巧的这种本源心智被自己现前的业习蒙蔽,所以不能相应故,会受种种苦报。
未阶自在之位。
一般的对比而言。
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这从相似的法中可以抉择一下,我们比喻说,相似法比喻说,就是很难用一个定义把它表述出来。那么自在之位,多是说八地不退转之位,阿毗跋致为自在位,此位按通教中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于法、于种种报德中得以无作意修持的善巧,所以得以自在力。从一切闻法行法、利他自利二种法则中,咸有无退转之机了,没有退转之机了。这时候诸佛世尊会加持劝请此类有情住广大善巧威德之中,不要取灭。过去说七地以往,就会有这样的因缘了,就是七地进趣八地的时候,他就会有这种取灭之相,若是诸大善巧者不做劝请,他们就会象声闻一样取灭,有余无余的涅槃,无余涅槃会作取灭之相。
“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我们凡夫之类有情,你不要说八地了,我们现前的烦恼伏尚不可伏,断尚不可得,你怎么能与八地菩萨同一类比呢?那以阿弥陀佛愿力故,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这个功德回施,以阿弥陀佛愿力的这种果地的心智,或者说果地的加持,能令我们凡愚有情同自在之用。
这一段话,这两句对词——“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思维与观察,不可轻易带过的,一定不要轻易带过。有时我们学法会把一些名词跟自己不关联的带过去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教言,或者说它的威德利益所在。净土法门它别就别在这个地方了,与其它法不同就不同在凡圣同一受用,这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令凡愚有情、炽盛有情同得平等饶益,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了。这是学习其他法门所不许的,就是其他法乘教义中不许这样的说法的,唯独净土一法,在这个地方是特许之教。
过去的善知识举这样的例子,象一乘载负,就是一个大船来载负凡圣智愚有情同度彼岸,不管是智愚、南北、凡圣,只要被载负者,同一法味,同一得生。所以依佛愿力故,入佛智海故,同得解脱,同得成就。这是凡圣同修的特定的一个功德利益,这唯有净土法门在这个地方是特定的,在许多教言中,多有择根择行的,在此种回施中没有择的。
刚才我们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求世俗的人,他要执着于世俗,虽然是平等的回施,那随类而取用了,回施是广大清净的,那你要是真正地彻底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那么就是凡在凡之位,受用不退转之法益,所以一生即得不退转。这是净土法门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凡圣同修,一生住不退转的根本教言,历代祖师莫不传承,莫不在此熏习、传达、实践。这是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一个特定的差别,并不是说其他法门没有善巧,不是!就在净土法门的这个机制中,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一提就提出什么呢?凡圣同修!一生即得不退转!现生即往生此极乐世界!这样的教言,你要是搞不明白,就会做其他的机制,去把净土一法的特定的教言混淆在其他法中了,就在净土法门中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就反而可惜了,就说我们得遇了这样的机制,就反而可惜了。
就象我们有人坐过船,象在大海上,有轮船,也有汽垫船,也有两栖船、可以飞行的船还是有的,都是在海上运行的。那么这个法门不同,都在海上运用,它也是表现不一样的,它的机制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么样来区分这种机制呢?就是你要被它载负,要随顺这个法则才能被这个法则载负。好比说它是两栖船,它可以飞行的,你非来揣度它说我坐在水上,怎么荡怎么晕,那样是不行的,它不会是一样的机制的,就是所载负的工具、法度、法则是不一样的。
希望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正思维观察,这是一个特定。在这个地方象这个本子上,他都有圈点,过去的善知识在这个本上圈点,象这些话他十分注重的圈点,就是净土的教言机制中他就会圈点圈点的。为什么要圈点?它是重点所在。
象这个“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但我们平时要是不去注意它,就一带而过了,这就是一句话,与你没有太大的关系。那要是注意了呢,你就不会担心你在凡位,这种于佛法的受用问题了。你说我就是个凡夫,我具足烦恼业习,那我得不到这样的利益,那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净土因缘否定了,把净土法门的回施利益、平等回施的利益否定了,就是失之交臂,我们还是说去宝山而空手归了。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自利利他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善哉!他后面作一个总结,对十七种庄严功德作一个自利利他的总结。昙鸾法师在这个文字中比较平白简单地把净土教义依止着《无量寿经》、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教言,这么次第地传下来了。他这种传下来就是让我们来接受面对。那有的人说我机制不成熟,那不成熟慢慢地来,总是要慢慢来的。因为对净土教言,说实话善根不成熟者,也是闻若未闻啊,甚至有其他的疑想都是可能的。我们看它的文字: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报庄严,此依报庄严,这个大功德相实在是利他所特定设立,因为以利他设立故,而得自利具足。这正是诸佛菩萨所行善巧利益所在,彻底破除了我、我所,普利十方有情,安立清净国土,自利具足,清净具足故。你看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时候会产生一个错误的知见,在我、我所的这种粗重中不断地培养。象我们学比丘戒的时候讲那个“三细”,“三细”这个名词要是哪一天有黑板可以给它写出来,在家的居士也可以学一学,这也是个名词。在这个名词中,它会比较细的剖析我们真性一动之刹那产生的第一知见,然后延续出来的能所二法的这种粗相,后面会有六种粗重。
现在看到学习佛法的有情,表现六粗的人是甚多甚多的,执着于外相,沉染于这种浊垢,就是说不知万法唯识所现,唯心智所照耀,唯自性所流淌,蒙蔽于外境之中,所以会生喜厌之感、苦乐之感、得失之觉,蒙蔽自心,那么就在这苦乐中延续种种业,那六粗中有深刻的比较细腻的宣化了。现在的学佛的就是这种机制比较多。像阿弥陀佛的教言中,实在是直接就破除了我、我所的一个清净教言,说阿弥陀佛大功德回施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圆满,远离造作故。我们说造作就是能所二法,虽然是二细,这个细众生不能觉知,要能觉知这个法则了,象宗下人说你必然是证悟之人,或者说信悟之人,或者说有所悟处之人,理解不相干的。(编注:三细六粗,起信论所明。三细者,根本无明相也。六粗者,枝末无明之相也。)
今天一菩萨打电话就说他对这个法性证悟的过程,他就讲:在了解法性之刹那,心生光明,看一切事情都是明亮的,无所挂碍,无所对待的。我说是,这是法界心智的少见分,它不是具分,具分如摩尼宝,映彻于十方,殊胜庄严功德一时现前的。你要是对法性没有认取,随顺佛力甚为善巧!它直接可以破除我、我所之蒙蔽,就是能所之蒙蔽,我、我所的蒙蔽,就直接地得见第一念清净。就是你那个念一生起来,你不要蒙蔽它了,你要知道它,就是要念阿弥陀佛了,要知道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自性的愿力了、自性之力的光明了。这个地方能直接透视,当下当念而认取自性,不被下面的“能所”蒙蔽了。
我遇到一些学教的菩萨们,对教下我还是十分的尊重,现在是十分尊重。这种蒙蔽比较多,作意理解之蒙蔽,就是在名言上作意蒙蔽了,就是他理解与蒙蔽,我理解,所理解,我能理解,我所理解,所谓能所就产生后面的业习——骄慢。就是他听什么东西都用他理解、所知来蒙蔽一切心智,就是一切外缘。所以就是把所学到的一些教言去覆盖任何的心智的差别,就是自性的流淌,所以不见自性之光,多被虚妄名词所蒙蔽了。他那个理解都是对的,能所都不会错,但是后面会延续粗重的烦恼,就是骄慢与邪见,很苦很苦的,这一个地方不脱落,过去说但知名言,不知真实心智,证不得心智善巧的。这样人很粗重的,表现得很粗重,很自以为是,很苦的,就是表现得很粗重,慢心十足,调柔一分也没有的,十分的累——这样的人。
那么阿弥陀佛的这个教言中,他直接把这个地方剥离了,就是当人当念当下来认取自性,所以阿弥陀佛清净回施,令众生于心念中直得不退转,就是用心念的当下来认取。他就把这个能所二法在一念萌动之时就给你唤醒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就唤醒出来。
这个自利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这功德力的确可以使我们于现下一念,当下一念,抉择无畏,要不然你在能所上会产生畏惧的,你说我这一念清净会不会有什么得失呢?你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阿弥陀佛回施给你庄严清净,真实不虚,任运无畏无惧,在现下这一念中抉择。象般舟行法是一样的,所谓的当下修、当念修的抉择。所以以摩尼宝号认取心智,而不是以能所延续这些所谓的名相来蒙蔽自心。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也请诸位善知识在大善巧处着力用功,在这个地方善巧处用功。这是一个亲证法性最直接的一个善巧了,最直接的一个善巧。
在这个地方要能生起无畏的心,人很容易证得三昧,相似三昧,能进趣一相一行或者说念佛三昧的,很容易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性之萌动,就是说我们这个觉性真性的生起之刹那照耀着世间,说一切外相一时显现,都是清净真实的。那你照耀不到的,阿弥陀佛的这个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清净光要多多的存念,以破除我们那种妄执分别的我所心智。那种识心会把你蒙蔽得十分深厚,你认取得越重,你那个执着也会越重。所以烦恼障与所知障,所知障最难破除,象这个破除所知障的,象阿逸多这样的菩萨,世尊要以佛力来破除的,所以佛告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那么我们在凡愚这个层面的有情,你怎么来破除自己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呢?这个真是希望我们每一个菩萨对自己要生起责任感。
“示现自利利他者,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为了利益十方有情阿弥陀佛建立清净国土,立四十八大愿,以四十八大愿普利十方有情而现自利圆满。他这自利圆满,实是不为自利,但为利益饶益十方众生故,建立清净国土,建立因地殊胜庄严,令一切众生进趣菩提善巧,所以得以利他的这种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
象这十七种是略举彼器世间,就是依报所现的功德庄严,那么此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国土庄严、无量无边的庄严实质内涵,十七种只是略举罢了。就是给一斑一孔,就是让我们大家有一个透视的机会,这样一个因缘所现。所以为彰彼净土功德无量故,设置的这样一个十七种庄严。
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
我们都知道一个小世界就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腰是细的,山顶是大的,山顶上住着忉利天,忉利天不以日月为取明,以自身光明为明。四大天王在半山腰住,以日月二轮为光明相,人类我们阎浮提就在这个日月二轮下面,取日月之明、灯火之明,自身无明,我们自身没有放光的机制。古来以久的一些善知识乘愿再来,或者说天界来的有情降生这个世界的,还会自身有光的。象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记载,象著《华严经》疏钞的那个李长者(编注:唐代枣柏大士李通玄著《新华严经论》),他身体就带光的,晚上看书没有光相就把肉一扒开就可以照,自身光明尚未有彻底泯灭,自身还有带光的。
你要是有禅定也知道,一入禅天光相是自然的。有的人看书看书天黑了根本不知道的,还是一样地看书的。因为什么?他入正定之相了,所以说光相不泯,就是光相不会变化的。就是所谓的正受力现前了,光相不泯,就是光相不会黑下来了,他没有那个东西,他是次续相续的东西,是这样子的。
那么须弥入于芥子,我们都知道芥子有多小的,芥子我们都知道的,因为芥子我们要用手粘上那个东西的,我们现在吃芥子油的也有,呛鼻子的那个玩意,就很呛很呛的。那么芥子很小很小的,就是想捏都很难捏到它,要用手指头沾一沾它,这样一个芥子。芥子能把须弥山给装进去,所以“须弥入于芥子”。
毛孔之纳大海,
那你想象,你怎么能想象这个事情呢?毛吞大海怎么敢想呢?你思维怎么想呢?佛法里如是教育亦复如是,非你心力思维所能涉足的。但你要说我就思维,那你就慢慢的想吧,那你怎么办?那所知障就把你障在你那个思维的量中,不得趣入这个无尽的善巧之中,就是大吞小,小吞大,大小互容,你不知。所有的知都是你心智的碍,心智无碍方知芥子能纳入须弥,毛能吞于大海。你心里有障碍的时候,你那个毛吞大海你怎么来吞的?你吞不下去啊,怕你吞不下去吧?所以在可思维心智中,是当下受阻的,你是没法去接纳这种知见的。
岂山、海之神乎?
那山能变大变小吗?密勒日巴给冈波巴他们做过这样的试验,在藏传佛教有这个故事。有一次密勒日巴跟他这些弟子去传法,天上下雹子了,密勒日巴就拱到那个牛角里去了,躲在牛角里给他们说法,这牛角也不增大,你也不变小,他怎么装到里面去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那思维怎么能思维呢?我也不知道怎么思维,我也想不懂,我感觉大家也可能想不懂,你若能想懂,你告诉我,你怎么想的,真是我想不懂啊,谁要是这个想法能想懂告诉我呗,我想了好多年也没想懂。这不是思维智所能带来的,所以我们可思维智这个智慧是有现量的,不可思议智是有一个量的无穷思议智,你要不可胜智、不可称智,这个智慧的差异差别太大了。我们要用思维智,这个量实在是不好搞。
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
所谓神者,不思议力所现。我给大家说个方法,大家可以做试验,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不怕苦的人可以做试验,我这完全可以给你讲讲。但这个你一定要小心,不要减损自己的色身,我以前色身受过很大的减损。我就举这个例子,我看到水泥台,我就想到我这个减损了。那一年在这安居的时间,也是刚刚做了水泥地,天上下大雨,也是安居嘛,我十分心痛,我们信施不易啊,这沙子被那个马驮上来,蹲到那个地上,身体发抖,血汗从毛孔里流出来,我都掉泪,我说这要是下雨,把这个地方给冲了,于心不忍,就坐在这个地方,闭上眼睛就把身体大大大……我想大概把这个山大住了,我就不管了,我想反正雨淋不着就对了,就大大大……后来就下雨下雨啊,但这个地方不下了,周边就下雨,人很难受也很痛苦的。
你说你这个玩意它能那么大吗?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做试验,你完全可以做这个试验的。但你一定要感知到这个大,就是你的感知一定要到的。你不能说我身体象法界一样大,没有用啊,那你是吹牛,对不对?你要你那个感知很亲切的能感知到这个地方。好了,他们说,我说好了没有呢?好了。后来就忘了把这个意识感知平和地来把持一下、调整一下,忘了。好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开始身体就不行了,特别弱,怎么搞的?怎么想也想不起怎么回事了,后来想,哎哟,你搞鬼名堂嘛,你肯定搞鬼名堂了。后来想一想就是因为这鬼名堂把自己身体搞的,有一段时间身体可不好了。那你可以做试验,我不是吓你的,但你这感知性一定要到。我说这个神之所以神,就是个感知的问题,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主要是我们人类很少去好比说修四大观——风大、地大、火大、水大,或者说修六大、四大啊,你要是修四大的,你感觉这个都不算什么的,没有什么,也没什么悬,也没有什么,很普通的一个修法。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能大能小的,能大能小的这个力量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所谓的神之所以神,用所谓的平常思维是很难遮盖一个东西,那么你要说你可以不让它下雨,你再给我们试一试,我没有那么多力量了,你可以试验的。
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我们的心智是没有自性的,所知之所以神,我们的感知业力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神。这个地方就是个自他二利的一种无自性法则的畅明。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入第一义谛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这是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刚才我们说的无自性的问题。
入第一义谛者
第一义谛,我们讲真俗二谛,那第一义谛就是所谓的真谛。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那么娑婆世界不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吗?娑婆世界亦复如是,决定无疑的。那你怎么不讲娑婆世界第一义谛殊胜妙相庄严,我们大家就会容易混淆走不出来,因为我们固执的熏染,在这世上生活的固执的知见已经形成一种力量了,所以以阿弥陀佛他方净土殊胜第一义谛妙相庄严境界来牵制我们,令我们走出现前知见的执着,这是一个方法罢了。
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因为总共是十七句,第一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么是清净观,所谓的清净庄严分,他说第一义谛就是彼国清净,那么我说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是清净的,你能信吗?你怎么个信法?怎么个思维方法呢?所以这个地方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庄严的这种相来引发我们的这种审视思维观察的机制。所以“十六句及一句”,那么加起来十七句。“次第说,应知。”这个次第呢,说了第一句,来展现十六句清净实质内涵。
那我们心智要清净,我们这一念法界体性智,一念最初清净心智的萌动所照耀觉知的世间,可以说都可以在第一义谛的平等清净下来观察的。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
为什么说因缘法呢?世尊在教言中这样宣化,“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那么这是三乘所认取的共同一个教言。佛教要不讲因缘法就讲爱憎法了,你一定会有爱憎了,会有善恶了。但佛世尊讲因缘法彻彰中道义,但说因缘,所以“因缘法”。
此“谛”是“境”义,
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来缘,令我们得见心智,说外境照见心智,心智亦了知外缘,所以境心一如,这样我们就能万法唯心的有一个透视之力。那当然也就会了解第一义谛之善巧,无对无待。
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
这一法句就是所谓的清净句,把十六句汇入到清净句上了,就是无对无待。那么分开,俨然庄严于世间,普利诸有情,自他受用自然具足。这个地方怎么来审观呢?《普贤行愿品》讲这个讲得就比较简单了,三世为一念,一念入三世,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方便法了,我们能不能把无量无边的差别相归入无差别总相中来审观呢?所谓清净相就是总相吧,第一义谛所表达。那么展开就具足无量的庄严,所以有十六句分别说,十六句实是无穷说,说一句清净庄严实是总摄一切清净法界,总摄一切众生心智清净。那么这样我们就得一个观察方便。所以“入一法句”文。
当更解释。
第一句,看看他下面怎么解释。
十七句次第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这段文字稍微长一点,所以次第观者,次第观相是由浅至深的一种方法,实际说虽是平等,若以次第的能令我们趣入这种感知观察心智中,来除我们心中之疑虑、粗细二种疑虑,这疑虑真是很迷惑人的。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总别相——总相是清净,别相具足种种实质内涵,所以次第显现。
云何起次?建章言:
一开章就称为建章,九十六句子一开始就这么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他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他这个所谓的建章之言,开始就这么样的设置。
此中有疑。疑言:
我不知道大家生疑不生疑,生疑不可怕,你不要回避这个疑,回避这个疑是没有意义的,疑者不舍,进趣消除的善巧,这样正是学习佛法的一个机制。要是舍了那就不叫疑了,那叫拒绝,那就不是疑。这个地方大疑大悟,没有事情,小疑小悟。那你说净土信愿行嘛,这信是建立在除疑的基础上生的信,并不是说我迷信,迷信你不能往生彼国的。何以故?你迷失自心,你虚妄认取了。我们看他这个讲法,“此中有疑。疑言:”他是这样说的。
生为有本,
生灭之法,对待之法,有生必然有灭,这是有为造作。
众累之元。
你说往生往生的那这不是众累之元吗?轮回对待之本吗?这是设立一个疑。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疑呢?你没有,你要鼓励鼓励自己看看心灵深处有没有这样的疑,你要不鼓励自己,那你就会草草的把它带过去了,那你下边真正遇到事情,你还是朦胧。我们看看他下面的文字。
弃生愿生,生何可尽?
这是设问啊,前面生疑,后面设问。疑中有疑虑,虑者就有所疑虑的内涵了。那生何可尽呢?你弃生愿生,弃此娑婆世界之生、轮回之生,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生,那这生何可尽呢?
为释此疑,
为了解释破除这个疑虑故。
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
那么这十七种都是为了消除这个疑虑的。我们看看前面有文字说,天亲菩萨讲是这样子的,说观察彼国庄严功德由于观彼而生信心。他讲因起观生信者,他判十重,把长行来做了十重解释,第二重就是所谓的起观生信,那么这还是解释起观生信的文字。因为你要观行体相,你才能入净心庄严,次第讲的这十重义,他把它分了十重义。这个地方就是来次第消除我们的疑虑,使我们因观生信,所以就是它第二重义所摄。
象我们学这个文字的前后次序不可错乱,为了消除这个疑虑,是故作这个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观。
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何以无生为生呢?我们都是知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为利益十方众生故,设立净土,这本身就是无生之生。不为自求就是顺应法性,为使迷倒轮回有情得生清净安乐住,所以设立清净国土,是顺性设立的,本生是无生的,所以此国土就是无生国土,说生彼国土即是无生国,那生亦是无生。所以随顺佛的这个清净愿力,得生彼国,彼土即是无生建立故。要是我们作为一个在凡有情,法性未有亲见之时,说让你守护法性,随顺法性,你会落入顽空断灭见,会生起大畏惧的。所以欲众生庄严国土,进趣无生。这个是我的解释,我们还看他的文字。
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为什么说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阿弥陀佛的愿望不为自求故,但为众生认识本性故,欲使众生出离生死虚妄苦海故,所以是清净本愿,非是浊愿。众生种种颠倒执着、种种颠倒愿望,那是浊愿,所谓的颠倒知见,阿弥陀佛的愿望是清净的,是真实的,是顺应法性的,所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这就是说不是我们在色界欲界无色界,这样的不管是以十善法得生,以恶法得生于恶道,以善法得生于人天,以禅定得生于色界天,于非想非非想之类得于无色界天,非是此三界。所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非三界道所摄——极乐世界。如此净国土实是无生土,这个地方我们不会有畏惧,无生土有种种殊胜功德妙相庄严、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利益,我们不会生起断灭心。所以在唯识中这是第四观的善巧了,就是坛城庄严善巧。象我们一般的人就不知道诸佛所证清净法则殊胜庄严,往往就是顽空知见,在汉地这个顽空知见还是比较多的,就是所谓的泛空主义的泛空教育了。
那么“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何以言之?
怎么说呢?
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国土,没有一刹那、一丝一念是不顺应法性的,所以无嗔想、无害想、无异想,无量兆载的修持皆是为了利益众生故,清净设立,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非为自利,非为尘染,所以毕竟无生。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
这话十分重要。就是我们一切凡夫的情执刹那间消融之时,就是得生彼国之抉择,那么你就会随顺法性得以安住,那么这样的果报,随顺佛的愿力,必得生此报土,这样这一念情识随顺得生彼国。那我们无量兆载的修持也好,业相也好,你没有什么可得的,这一念情所系所缘会现果报,这我们大家都能明白的。所以缘佛成佛,你缘贪嗔痴慢疑六道轮回,缘禅定你到色界天。那这一念情计所缘,何以维系呢?那我们把这一念情投入到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愿海之中了,那你就会得大休息。
所以这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是我们众生的执着分所维系罢了,也就是所谓的悬崖前撒手这个撒手处,你说悬崖前我撒不了手,阿弥陀佛说:“来,我接你,你撒手吧。”那你还不撒手,那你就慢慢来吧,你就站在悬崖前吧,那没办法,生死悬崖就困住你了。古代人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就进吧,你说我不敢了,那不敢你就趴在那个竿头上守在那吧,那也是挺好玩的。
那我们这个情计业相延续唯依情计所显,你好比说我们四大散坏的时间,你最后舍弃这个身,业报的最后这一念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念情了。我们都知道人临命终了,舍报了,那么这个人舍报时二十四个小时都不要动他啊,怕他起嗔心,怕他堕到三恶途中,就是为了这一念情啊!那是不是这样的?那你说我已经中阴这个地方跟我没有关系了,一切色事和我没关系了,是打、是砍、是剁任它去了。那你这样证得无生忍,那我们就不管了,那你太方便了,那你是大自在者。若于现世,若于来世,若于生生世世皆是自在的成就者,那你于佛法得不退转了,那可以啊,那这个情都没有意义了。这是对凡夫而言。
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
这个地方呢,我们已经看到前面顺应法性,毕竟无生这样的法则,所以是生者之情耳,就是消融我们这一念执着罢了。这一念执着就是所谓的情计的延续罢了。要是我们这一念消归到这种清净法性之中,何得何失呢?何情何不情呢?它是下面的解释这些言说。所以“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所以有为无为,皆无所依也无所贪了,就没有这样的机制了。
“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所谓的自空、身空、依报空、空空,二十八空也好,十八空、二十一空也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