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8|回復: 1
|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道前基础
[複製鏈接]
|
|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暇满
道前基础 - 暇满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①于有暇身劝取心要,②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这分两部分,先简单地说一下。修行必须要利用身体,能修行的这个身体叫有暇身。我们得到了应该善巧地利用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修心,所以此处分两部分。通常我们做事情都要用工具,就像要到高雄去,需要交通工具。假定我们要的交通工具是一部车,也花了好大的气力得到了这部车,那么得到了以后,不能停在这里玩这部车,玩了半天人还在原处,高雄却没去。这两点主要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个。
※﹝初中分三:①正明暇满,②思其义大,③思惟难得。初中分二:①闲暇,②圆满。今初﹞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暇满是什么,然后说明它有很大的意义,而且非常难得到。平常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个很有力的工具,《论语》上面有两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修行也是一样,需要的工具就是暇满身。
三界之内都在生死轮回的大苦当中,没有一个有情例外,大家都希望离苦得乐,而唯一的办法是修行。问题是,人人都想离苦得乐,却人人不知道要修行。现在我们知道要修行了,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也就是我们这个暇满身,因此这里先说明所谓的暇满身是什么样的内涵。得到了以后,如果好好地修行,的确可以离苦得乐,这就是义大,意义是无比地重大,因此策励我们努力修行。此外它非常难得,了解了以后,我们就不愿意去浪费了。现在看第一个正明暇满。这里面又分两个:第一个叫暇,第二个叫满。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首先引《摄功德宝》及《亲友书》来说明暇满。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暇呢?由戒。要持戒才能够「断诸畜趣体」,畜趣体就是畜牲以下的恶趣,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根本。不但离恶趣而且要得到人身,得到人身还要能够远离八无暇。「暇」是专门名词,它的解释是用反显的方式来说,离开八无暇就是暇。那什么是八无暇呢?就是下面这八种,具任何一种就不可能修行,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修行,所以叫无暇。
第一个执邪倒见。就是说见解上面是颠倒的、偏邪的,如果执持这种见解的话,没机会修行,这个是人当中才有。现在世间很多人讲究科学,科学有它对人类贡献的那一面,也的确有它的内涵,可是现在很多自认为相信科学的人,往往对于看不见的就不相信,认为没有前世后世,实际上这是一种断见。佛法讲的因果是贯穿三世的,执着这种邪见的话,就不可能正信缘起性空、业感缘起的必然道理。可是他自己觉得很有道理,所以虽然得到了人身,却不可能修行佛法。
下面是傍生、饿鬼、地狱,这是三恶道。还有无佛教,虽然没有生到恶道,可是没有佛出世,那也不行。现在叫贤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好像有很多,实际上贤劫是非常长远的时间,一千尊佛是很有限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时代是没有佛出世的。没有佛出世、没有佛讲的法,我们就不知道佛法,这样的话也没有办法修行。还有生边地懱戾车,虽然有佛出世,但是佛法要能够宏扬必须靠四众弟子,所以有跟佛出家修学的佛弟子及在家拥护的居士,这个地方才有佛法。没有佛法的地方叫边地,譬如说佛出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当时在印度很多弟子跟在佛旁边,但那时佛法还没有流传到汉地,那就是边地的状态。现在汉地有佛法不算是边地了,非洲没有佛法,所以还是边地。「懱戾车」是印度话,就是下贱地,生于边地懱戾车是第六种无暇。
「性騃哑」就是痴痴呆呆,这种人即使有佛教,也有四众游行,可是脑筋迟钝,也无法学佛,这是第七种。最后是长寿天,生到天当中也不行。生在这八种当中是没有机会修学佛法的,要离开了这八种无暇的障碍才有机会修行。所以一旦能够得到的时候,应该努力策励自己好好利用这个暇身来断生死,不但为自己还要帮助别人。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无佛出世名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人中的四样当中,边地、根缺(譬如眼睛不行、脑筋迟钝等),还有无佛教,这三种情况下根本不能了解真正应该取舍之事;第三执邪倒见,虽然脑筋清楚也听得见,可是不能正信佛法。至于地狱、饿鬼、畜生,这是绝不可能修行,就算偶尔生起一点点修法之心,也因为有很大的痛苦逼迫着而无法修行。不要说堕落到地狱或鬼道当中,畜生是重愚痴也不谈,就算在人当中,了解了以后也觉得应该修行,可是又有两种情况:其中烦恼先不谈;当你很想去修行时,一下子牙齿痛,一下子头痛,苦得要命,能不能修行啊?在人当中条件这么好,稍微有一点痛苦都不行,何况在地狱、饿鬼、畜牲,那种非常强大的苦逼下,还能修行吗?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最后一个是长寿天。长寿天有两种:一种是指无色天,另一种说法是色界中的无想天,在无想定当中,寿命是五百大劫。他是在人间修到了无想定,死了以后便生到无想天。刚去的时候脑筋还会动,但一到天上,脑筋就不再动了,一直到满五百大劫,他脑筋又动了,可是一动就掉下来──死了,生命非常长,可是毫无意思,这是最可惜的。修「定」很不容易,修成了却白白浪费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是非常长远的时间,我们不妨想想,你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许睡一小时,也许睡五小时、十小时,醒过来的时候,一小时跟十小时有没有差别?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花了好大的气力去修行,结果如果是这样,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
另外《八无暇论》当中,说欲界天也是无暇,因为欲界天的天人有很大的福,一天到晚忙着享福,即使想修行,也绝不可能修,因为太快乐了,我们没生到天上不能体会。在世间要做一件事情都必须具备很多条件,何况修行!假定你是工人,或是农夫,虽然有强健的身体,但是为了赚钱会无暇修行。反之,如果你有很多钱也不必忙别的事情,身体也很强健,照理说应该可以好好地修行了吧?但是看看那些有钱人,他们一天到晚忙些什么?玩,真是颠倒!有趣的是他们以世间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觉得我们这些人很颠倒。他们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例如玩高尔夫球,据说买一张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证就要花几百万。赚几百万要多辛苦,但人就会这样,花好大的劲去做一些对生命没意义的事,如果以佛法的眼光去看这件事,简直是荒唐,而欲界天的特点就在这里,这现象值得深思。看人家容易,但是要注意自己是否也在种这个因,有的话一定要改善。还有,不要讥笑人家,而是要以这种现实的例子来策励自己,将来成就了要帮助他们。
【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这就是刚才讲的那种状态,无想天的状况是刚去的时候心会动一下,死的时候再动一下,根本不能修行。看到这里就想到前面所谈的「无分别」,如果修行是为了求无分别,这个状态岂不是最好的无分别?如果这样的无分别真的就是学佛所要追求的,那这样岂不是成了佛吗?所以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前面说的长寿天是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异生」就是指凡夫。圣者也有生到欲天、色天和无色天的,但他们不是无暇。所以这里特别说明是指我们凡夫,因为凡夫在那种情况下没有机会修解脱道,所以称它为无暇。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圆满分两个部分:自圆满、他圆满,各有五种。现在先说五种自圆满,「人」就是我们人类,这是第一个条件。「生中」就是生在中道所在之国。「中道」就是非断、非常的道理,因为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缘起性空,而一般人并不了解,或者说人死了就没有了,这叫断见;或者说一切永远是这样不会变的,譬如有人说神或者灵魂是永远不变的,这叫常见。世间人不是执常就是执断,只有佛法讲的是非常非断的中道,所以凡是有中道所在之处就叫中国,并不是指我们现在的中华民国。佛是真正圆满的大觉者,「四众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因为他们是专门听从佛所讲说的法如实修行的人,有完整的理论,也有实际上的验证,所以教证具足。有这四类人在的地方就是中道所在之处──中国。
还要「根具」,根具就是五根都健全,如果五根不具足还是不行。什么是「业未倒」呢?虽然其它的条件够,但是假如造了五无间罪,这一生修行一定不可能有成就,这样就叫业倒。「信处」,特别是信毗奈耶──毗奈耶是梵文,翻成汉文就是律,这里是统指三藏圣教。戒定慧一定是从戒一步一步深入的,只要从戒深入一定能够通达。信处指相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出生之处,所有的殊胜果报没有一个例外,从人天福报开始,跳出轮回的声闻、缘觉,乃至究竟成就的圆满佛果,都由戒定慧而来。对这点要有净信心,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五种条件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称为五自圆满,乃是修行佛法所必须的,这些条件如果不够是不能修行的。
出生为人,而且生在有四众弟子游行的中道之处,五根具足,也没有造可怕的恶业,而且真正有信处,我们现在得到了,觉得很平常,没什么稀奇,如果仔细去想,会发现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现在住在山上,稍微注意一下,小小的凤山寺里的众生就有几百万、几千万,单单蚂蚁、昆虫就算不完,何况还有其它的虫类、鸟类。真正算起来,人是最少的,但是生到人当中,有不少人痴痴呆呆地过一生。现在世界上人口有五十几亿,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不多,接触了又能正信的更少。像我们前面说的,现在有很多人虽然好像信了佛,但是佛法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种人还是不能修行。所以要晓得,上述几个能够学习佛法的条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以上就是五种「自圆满」,自他其实是分不开的,不过讲的时候要分开来讲,下面是他圆满。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要学佛的话,一定要有佛出世。从表面看起来佛出世好像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难的。通常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积聚资粮才能够证得佛果,所以从他的因地上去看的话,一尊佛的出世是多么地难啊!幸运的是我们现在遇到了。佛出世以后还要讲正法,一般来说佛出世一定会讲法,可是《大藏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尊佛出世没说法就入涅槃,也是有这种情况。「说正法」是教量,「教法住世」是证量。佛进入涅槃之前,正法还没坏灭可以现证,因为法不是只在嘴巴上讲讲的,而是可以现证的,这就很不容易。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就是要像前面说的这种真正够条件的老师,他不但理论认识而且通达空性,这都是见道以上的,才称得上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他了解学的人够条件,也能够跟他学,所以要有好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弟子,然后这好老师就依照他所证得的法教授给弟子。简单来说,教授是第一次传给我们的正确的方法,教诫是耳提面命,不断策励我们,这是修行必不可少的,这样教法就能够传下来。第五有他具悲愍,要修行就不能把时间用在忙世间的事情上,如果还要去赚钱养活自己,这样不行。所以要修行必须有人帮忙,无条件地供给一切,这个就是「有他具悲愍」。这五个条件是外在的,这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缘,所以叫「他圆满」。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上面说,前面说的「佛降」、「说正法」、「教法住世」、「随教转」,现在都不具足了。但是实际上世尊虽然离开了,还有祖师们能够说正法,能够如理如量证得,也能够传递,不断地传承相续,所以还有随顺的存在。也就是说百分之百的是没有了,但是相应的还能够有八成七成。我们依着这样的外在条件,还是可以照着次第一步一步深入。
上面这几个就是暇满的体性。我们要修行,应该很真实地认识它,了解得越透彻,就越不愿意浪费我们现在的生命。要像这样离开八种无暇,得到十种圆满,的确是非常难的,我们现在得到了,但如果不能用功的话,仍等于没得到,这个道理后面会一步一步地详细说明。
现在再根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作简单的说明。佛出世当然讲法,光就佛出世这一点来说就非常殊胜,无始以来我们都曾亲身遇过这个境界,只是都轻易地放过了。〈本地分〉说实际上成佛是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净除罪障、积聚资粮的,所以佛出世非常不容易。据说佛在世的时候,他经常去的舍卫城,人口有九亿,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看见佛,听见佛讲法;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有佛,但没见过,当然更谈不到听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连佛是谁都不知道。佛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才出现,是这么难遇,却错过了。实际上这四个他圆满现在已经不具足,不过还好的是,因为要跟佛学最重要的是学他所讲的法,而这个教法现在还留在世间,这个教法指世俗的正法,就是教量。
比如说平常我们如果要到没有去过的地方,需要根据地图的指导才能够到达,因此这张地图对我们就极端重要;这就像世尊讲的世俗的教法,这张佛法的地图,并不是看了以后靠自己就能走得到,世间的事尚且要有人指导,佛法更需要有人指导,如果有人指导,我们的确可以如实地一步一步走上去。并不是说《大藏经》还在,只要我打开来看就可以。现在各处都有讲经法会,请问听完了经,你能够照着它去修吗?如果能照着去修,那才是世尊的世俗正法;如果不能照着它去修,这个就很难讲了,不过我们还是很赞叹,多少可以种善根。佛法讲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缘起,所以即使听后不能照着所讲的法一步一步去修行,能够听见也是好的,可是这种听闻能算是教量吗?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是非混淆。现在是就这个世俗正法还在,叫世俗正法圆满。
前面说的「教住」是指胜义正法随转圆满。《瑜伽师地论》说,胜义正法不是讲个道理而已,就算有了教量,它就像一张画得丝毫不错的地图,如果你照着它去走,一定能够达到你要去的地方,但是这个不是胜义正法,要亲自现证的才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算不算呢?不算!真正的胜义正法,无论小乘或大乘都是见道以上。小乘的见道是初果,即预流果;大乘是初地菩萨。我们汉地圆教的判法不太一样,总之至少是真正地见到空性,到了见道以上才是胜义正法。以上就是世俗正法跟胜义正法的简单说明。这里所谓「教住」的特点,是初地的菩萨能够还在世间,而不是只有这个法还在,那是何等的殊胜!
「法住随转」有一个特点,就是「世俗正法犹住未灭,胜义正法为印未断」。「世俗正法犹住未灭」就是正确的理论还安住在世间,没有消灭;「胜义正法为印未断」就是还有人能够亲自现证,而且这种人还在世间。「未断」就是他还能够把它继续传下去。这至少要具足几个条件:要有具足教、证二量的老师,也要有具相的弟子能够接受这个法,而老师也能够传给他,当然还要有修行的环境和外面的护持。所以真正说起来,必须要有能够步步依着教量如法行持走上去的正法僧团住世才是。尽管现在多多少少还有一些修行人,但是很难说有具足十圆满的。以上是总说八无暇及十圆满。
最近我又听到一个新的名词叫第九无暇。八无暇是指三恶道、长寿天这些根本没有因缘学习佛法,或虽然生到人道当中,但根不具这一类的众生。而现在有一类人他也生在人道当中,也遇见了佛法,当然既不是三恶道,也不是长寿天,也有信处,接触了佛法也信佛法,但是却没有办法修行佛法,这个就叫第九无暇。特别是指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放眼看去,很多人状态就是这样。所以我常常很惭愧,觉得自己就在第九无暇当中,你不能说我不相信佛法,但是我能如法地一步一步深入吗?非常惭愧!这就是我们对现世的物质过分追求,被这个绑住了。
为什么我常常说科学有它的过患,科学的确带给人类相当大的贡献,也很迷人,正因为它迷人,所以大家一股劲儿向这里边追求,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得到唯一可以修行的暇满人身就被它忙掉了,你仔细去看看就是这样。我们专门修行的人,必定要了解这个特点而去防范它。《了凡四训》引用两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我们还可以改变,因为我们了解佛法,业是自己造的,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善;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努力的话,就没有什么可以救的了。但愿在座的每位同学常常策励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若能够好好提起来的话,才对得起自己宿生所种的善根,也对得起佛菩萨及历代的祖师、传承师长给我们最好的教诫和加持。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既已了解暇满的特征,要多思惟它的好处。「大」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大,譬如小孩、大人,那是相对的。这里讲的利大,并不是指相对的,可以说是绝对的。因为世间所忙的,都是没有利益的,真正的利益是学习佛法。比起世间一般的人来说,修行的利益可以说是大的。实际上世间一般人所追求的根本不是利益,都是骗人的,唯有佛法才是真实的,所以那个大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唯一的。真正要想得到真实的利益,学佛是唯一的路,而必须要得到暇满人身,才能去修学佛法。
我们想要得到的毕竟快乐和世间的快乐不一样,世间的快乐是虚假的,得到时或许觉得快乐,但很快地痛苦也来了。譬如吃东西,大家都吃得很快乐,但吃下去以后,就不堪闻、不堪看,后面有很多过患。毕竟乐就没有这种问题,而这是必须透过修行清净的正法才能获得。要修行清净的正法,必须借着暇满的人身。假定没有如法去修习正法,只追求现世的安乐,就和畜生没什么差别。我们不能修是因为忙着解决眼前的痛苦,追求短暂的快乐,也就是只为现世。如果只忙现世的话,旁生(就是畜生)也是这样啊!
世间人都讲人是万物之灵,到底灵在哪里?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确会觉得人远超过畜生,因为我们的享受远比畜生高。从这个角度看,好像比畜生好,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未必如此。请问我们现在为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要花多少努力、多少代价?畜生随便跑到哪里,有得吃就吃,吃饱了躺下来就睡,醒过来了就玩。你花那么大的代价,牠什么代价都不要,生命结束时两脚一伸,大家都一样轮回六道,你说哪一个划得来呢?所以从世间的眼光去看,当然人比畜生强,但是以佛法的眼光来看,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法,不策励自己不要被眼前的五欲所迷的话,虽然生到善趣却「等同旁生」,和畜生一样,甚至还不如畜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弟子书》上面讲的,大象到处去吃草,而草的旁边有很深的陷阱,由于贪着井边那几口草,跑去吃,结果就掉下去。这个比喻我们得到人身以后,如果不好好修行,贪着有限的现世乐,这个现世乐比起毕竟乐,就像是井边的那几口草一样,是很少的,而贪着的结果就掉入「险坑」──好一点来说,仍旧在生死轮回当中,坏一点就是堕落三恶道。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真正要修行,这里引导我们的是修圆满的正法,特别指大乘道。当然修道是人身就可以了,但是仅得人身并不完全具足修道的条件,要像前面所说的,具足十圆满的人身才行,这个后面还有仔细的说明。
道有两种:一种是解脱道,一种是大菩提道。现在我们修的是大菩提道(善逝道),这是要成佛的,不是单单求自己解脱而已。修大乘道必须要有一个凭借,换句话说,修大乘道所依的,在冈波巴大师的道次第上说,修道所依的就是暇满人身。而所修习的是什么内涵呢?「将成导众生」,准备引导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大乘道人发的心、修的行。这个是广大心力的人所获得的,前面告诉我们为利益有情愿成佛,这是何等广大的心愿!想要救一切众生,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只有成佛;为了成佛,所以净除种种罪障,积集种种资粮,才能得到这个暇满人身。得到以后当然要修行,修习佛道除了暇满人身以外,其它身都不可能。
文中提到的这些通常我们称为天龙八部。天人福报比我们大,很快乐,但不能修行;「龙」有很大的神力,但也不能修行;「非天」这里指修罗;「妙翅」就是金翅鸟,通常称为「迦楼罗」;「持明」应该是干闼婆;「似人」又叫「人非人」,就是紧那罗;「腹行」称为摩侯罗伽,就是大蟒蛇。除了以上七种,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夜叉」。实际上这些都是拥护佛法的,他们虽然可以护法,但是不能修行。三界之内,三恶道当然不能修行;其他的这些算起来都能护法,在世间人看起来好像都比我们人强,实际上他们也不能修行。看到这里,更要好好珍惜我们得到的暇满人身!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人是这么可贵,虽然还是有无边的痛苦,但仍属于殊胜处,经过俱胝劫也很难获得,俱胝劫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大家看了《前世今生》,往往产生一个误解,觉得人身好像不难获得嘛!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为了这件事情,我特别进一步请他们去问那位催眠的医生,结果发现事实上催眠的人当中,有很多人被催出来他们的前生是畜生。不过因为现在一般科学界根本不接受这种事实,所以他对前世是畜生的事实就不注意了,如此而已。
再仔细去看,这世上单单人就有几十亿,其中学习佛法的人很少。这本书里,那些人虽然得到人身,请问有几个信佛法的?根本找不到,「佛法」他们从没听过。所以我们要了解:暇满人身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暇身这么重要?因为它有特别的好处。我们总以为天上比较好,天人的看法却不一样,天上的人快死的时候,其他天人都祝愿他:「希望你生到安乐趣当中。」也就是希望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哪里是更好的地方?人道。我们总觉得三界之内天道最高,实际上在天人眼中人最好,这有一个原因,因为即使生在天上,也永远无法真正跳出生死轮回,痛苦永远跟随,唯一的机会是得到人身努力修行才可以解脱。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欲界天就是从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这六天,之所以称为欲界是因为他们还受欲乐。色界以上都在定中,定乐并不是欲乐,欲界所享的才是欲乐,欲乐当中最重的就是男女、饮食之乐。在欲界天人中唯一可以修行的是,当他在人世的时候修道的习气非常强,可能因为回向稍微差了一点而生到天上,但因为他的修行习气很强,会继续修行,所以虽然在天上还可以见谛──就是能够继续修道而证道。除此之外,在上面的色界跟无色界是绝不可能新得圣道的;除非是前面说的,已经修道成就的圣者,凡夫到那里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此长寿天、欲界天都是无暇处,根本没办法修行。
再说,什么是修道习气深厚?这也可以自己检查一下。我们常常很庆幸自己得到了人身,能够在末法时代,还有机会学习到这样的法,尤其坐在这里讨论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现在静下来想一想: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是由于翻开课本面对师友讨论的时候生起的,还是内心当中习气生起的?我们平常的习气是什么?可以自己想一想:在没什么事情做,或心情好的时候,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如果修道的习气很强,即使生到天上这么快乐的地方,心中也只有一件事──修道。这就是「修行习气强」的内涵,可以自己检查一下。
平常下课后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我们会去和人家开开玩笑,或说一句闲话,这就是一种习气。或者不妨这样说吧!如果今天我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到好朋友家里,面对着电视,大家嘻嘻哈哈,那时候你会是什么状态?其实从这里就看得出,要到什么情况之下才是修道习气,像我们现在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哪有机会生天?就算生了天也绝没有机会修行。
所以刚刚发心要修行的身,以人身为第一,这个非常重要。在《优婆塞戒经》中特别提到人身有三种无比珍贵的特质──勇健、念心、行净。我们要修道,但是都陷在自己强盛的业习气之流当中跟着转,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尽管理论上了解了一点佛法,知道不要贪、瞋、痴,可是一旦我们所喜好的境界现起的时候还是挡不住,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要有勇悍的心,真正在资粮位当中,精进是最重要的。精进就是在修断二法当中,以非常强悍的心去断恶法、修善法;这不单是指做起事情来很卖力,现在做坏事的人都很卖力,这不是精进;或者聊天聊到晚上熄灯了还不停,这也绝对不是精进。以上是勇的特点。
「健」是很强悍的心,下定决心要对治自己的毛病。有很多同学很聪明,但是用错了,把聪明拿来文过饰非。我以前也犯这毛病,现在回想起来真痛心,因此对这类同学我觉得最可惜,有时候我也最痛恨聪明而专门为自己饰非的人,所以我常常警诫自己,也提醒大家。历史上有个商纣,这个人「资辩捷疾,材力过人」,脑筋动得很快,身体又好,「智足以饰非,言足以拒谏」。他脑筋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会把自己的种种错误掩饰得非常好,人家劝他,他总有道理,谁也辩不过他。修行的时候,我们要勇健的是勇于改过、勇于增上,千万不要把这勇力用在文过饰非上,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很注意很努力的。真正能够看清这一点,愿意一步一步改善,就有机会走上去。
念心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不行是因为太散乱。但是就算修定到了色界、无色界,如果以前没有修行,在定当中也不能修行,所以要有思惟决择的能力。思惟决择之后要坚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转,这要念力,这个只有人才行。还有行净,这个净就是能辨别善恶,去恶从善。这三个条件都具足,才能把我们无始以来所积累的恶习改掉。
有一个例子愿意提供各位作参考,这件事情距离现在已经很多年了。有一位朋友,他听见了佛法以后觉得真好,他也想修行,不过认为想修行至少要先安顿自己,所以他就打算:「我先赚一点钱,放在银行里生利息,吃穿无愁,就可以修行了。」其实很多人都持这种论调。这是在家人,反观我们出家人也是一样──我要修行了,所以赶快去建个茅蓬,有了茅蓬,就可以好好坐禅或者念佛修行。当年我也有这样的念头,我的老师告诉我:「错了,放下!世俗的人如果要修行,千万不要赚钱,出家人则千万不要造茅蓬,无论你在哪里,最好的就是随处而安。当然你要找个好环境。」当时我不太懂,后来慢慢体会到这一点。
就世间的人来说,认为赚了几百万放在银行就可安心修行。不检查会以为这个很有道理,检查之后会发现,贪心是永无满足的,现在贪心还没有强盛地被引发,等到在商场中打了很大的滚之后,会引发比现在更强烈的贪欲。你以为自己抑制得住,其实它就像火一样,一点点小火苗的时候,你不把它扑灭,觉得没关系让它烧得旺一点再来救,有这样的事情吗?所以我自己最痛苦的经验就是这样。当年我的师长告诉我之后,我也去劝旁人,可是没有反省自己,一直等到自己绕了几十年圈子以后,回过头来才看见自己这毛病。三毒是这么地厉害!所以为什么修行过程当中,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法、友,必须有过来人当头一指让你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北俱卢洲到底在哪里,现在有很多人一定要去考查,原则上不需要去忙这些事情。总之,那儿的人生活太好了所以没办法修行,因为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有苦的感觉,要有这种念心策励才行。有些人生活无忧无虑,他觉得这样也蛮好!要他修行就很难、很难。四洲当中北俱卢洲根本不行,因为不堪为律仪所依,律仪就是指戒。在家五戒如果仔细分辨的话,不能说它不是戒,但是也不能说它是出家修行的戒。这里讲的律仪特别是指出家修「戒定慧」的戒,换句话说:修行必须要这个。我们对境的时候要能分辨是非,之后更要能从善去恶,去掉「非」的,增长「是」的,这个才是戒的特点、修行的根本。而北俱卢洲的众生,不具足这个条件,所以宗大师赞叹三洲之身,其中又以南瞻部洲身为最好。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
我们应该这样去思惟:我现在得到了这样珍贵、殊胜之身,怎么可以让它白过呢!实际上假定我们条件够了,看见这个就会很警惕,万一条件不够,后面还有说明。光是空空地过去已经非常可惜,实际上在空过的同时,又造了很多的恶业,这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假定我现在让它平白地过去,没有得到真实利益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样更自欺更愚痴的呢!
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自欺,世间人往往很计较人我是非,觉得别人伤害我、骂我,其实以佛法来说,人家是害不了我们的。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也有过大家谈是非的情况,我觉得被误会了,想要辩白。我的依止阿阇黎就说:「你忙这个干什么?你以为人家伤得了你呀?人家根本没办法伤你,真正伤你的是你自己,你管别人干什么?」我心里一直觉得别人明明嘀咕我,为什么不管别人呢?当时不懂,现在想想,我们来学佛,是不是应该信佛?佛告诉我们业感缘起,一切都是业所感的,而业是自己造的嘛!所以如果真正了解了「业」的法则,我们自然不愿意浪费时间,一定会善巧地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来改善自己的生命。条件好的人听见这些话已经够清楚了,万一还不明白,后面还会详细地说明业果的道理,使我们能够有更好的策励。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数」是数数、恒常相续。如果恒常生于恶趣当中,那一定没有机会修行,但就算在善趣也多半无暇修行,虽然看起来好像蛮好,实际上还是很危险。也就是说在六道之中,除非你得到暇满的人身努力地增上,否则虽然不是恶趣也是险处,迟早一定会掉下去的。今生好不容易得以脱离恶趣,如果还不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修行,而让它白白耗费,又回到原来无暇之处的话,简直像木头一样!实际上比木头还不如,木头是无心,我们有心居然不能增上,难道是被咒蒙蔽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思惟的,这里所说的「修」就是思惟修。平常我们一天到晚动脑筋,动的都是跟无明相应的人我是非,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思惟上面这些道理。
【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大祖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机会,能够下一颗最好的种子,将来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不但自己度脱生死,而且帮助一切人度脱,得到这样的机会,远远胜过得到一颗如意宝珠。有了如意宝珠,虽然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两脚一伸死了以后照样轮回;得到暇满人身却可以跳出生死轮回,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样样可以得到。所以这个暇满人身如果能好好利用,功德是很大的,可以自利利人,谁愿意平白放过呢!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入行论》是一本非常精采的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证最多的就是这本书,作者寂天菩萨是性宗传承当中最重要的祖师之一。《入行论》也说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如果自己不好好地修习善净之业的话,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自欺,也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了。如果了解了道理,但是因为愚痴,觉得自己不行而不做,到临终的时候就会后悔了。这个愚痴不是脑筋笨噢!在座诸位脑筋都远比我好,但是这是伶俐、聪明,不一定真的能与佛法相应。能与佛法相应的是智慧,要能看得深远,这才是我们要的。
我们现在都是忙世间的事情,我也愿意告诉大家我以前犯的最大的毛病。当年我的师长策励我,可是我心里老觉得:「法师!你的话没错,可是我是凡夫啊!」有时候他不理我,有时候会轻轻地说一句,意思就是你这个下流胚!我晓得他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心里还是不服气,现在想起来真是个下流胚。所以但愿各位同学不要说:「我不行呀!」你现在不行,什么时候行?要反过来说:「即使我做不到,我也一定要努力。」当我心里有这样的策励时,即使失败了,慢慢地会一次比一次好。譬如你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再提起来也许要三个月,但如果你能够有无论如何绝不投降的决心,下一次也许只要两个月乃至于两天,甚至你刚说完心里就追悔,加上不断地祈求,日后再对境你就挡得住了。所以对自己最有害的就是自宽自纵;不但佛法如此,世间法也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个特点我们应该知道。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地狱里非常可怕的火来烧我的身体之时,内心当中追悔的火也一定会烧我的心,身心都是忧恼。「恶作」就是厌恶、追悔所作的业,以上是对这一偈的文字解释。进一步来说,现在之所以不能修行,就是因为心里面有粗猛的烦恼火,一天到晚在这个上头,将来一定堕落到地狱当中猛火烧身,身心两者是完全相应的,这一点可以推想而知。
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做不到就轻易放过,要知道若不好好利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将来掉入地狱就来不及了。那时候身是无比痛苦,心里也是无比悔恨,所以必须趁现在不断地思惟人生的真相──苦谛,否则等到吃到苦头就来不及了。一想到将来堕落受这么大的痛苦,就会拚命努力修行了。因此趁眼前身体还强健、脑筋还很好之时,努力去种正确的因,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这都是不断策励自己的话,平常要有强大的心力去修行,万一心力提不起来的时候,拿这几句话多念几遍,想一想:这么难得而又有这样大利益的暇满人身,我们居然获得了!这是我们过去尽了很大的努力修行才得到的,得到这样的无价之宝,居然平白地浪费掉,你愿意吗?以世间来说,普通一般人辛苦地赚到十万块钱,好一点赚到一百万、一千万,都会很珍惜,因为花了很多心血。现在我们花了好大的心血才得到的暇满人身,居然轻易让它失去,你愿意吗?
我们现在得到这样暇满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它,还是被恶业引入地狱的话,那就像被咒所蒙蔽(这是印度常有的习惯──被施了咒,人就痴痴呆呆糊涂掉了,像吃了迷幻药),简直像无心一样!自己还觉得脑筋很好、很聪明。这些话我们不要光从文字上面看,要好好去思惟,但愿以自己相应的来策励自己,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敦巴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而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一,他们师弟之间平常的谈话就谈这些。慬哦瓦每次修行时,一定会把《入中论》的这个偈颂念一遍,自己的警策心就提起来了。这个偈颂说当我们能自在(就是自己能够把握得住,想做如理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时候,如果不努力的话,一旦堕落无暇险处,由他自在而转,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有什么方法能从轮回中跳出来呢?这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精华,我们要把它放在心上好好去思惟。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即使暇满人身对于要得到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我们往往对现世的利乐放不下,此处就告诉我们,要得到现时的利益,还是要靠这个暇满人身。我们现在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对于现世的利乐放不下。然而现世的利乐,包括自身的受用、眷属圆满,这些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等而来的,所以要想得到这些,还是要有暇满人身才能成办,这也是我们应该思惟的。不管你要的是眼前的还是究竟的利益,除了修行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了。了解了这个之后,就知道这个暇满义大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平常我们之所以不能思惟,就是因为愚痴。
【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根据上面所说,不管是从增上生或者决定胜的利益来说,都需要暇满人身来成办。增上生就是我们要得到的世间利益,而一般世间的利益是现在好以后不好,或者是现在好以后也还好,但终究会再掉下来,这就不是增上生。增上生的特点是一生比一生好,不会掉下来,一直到成佛。换句话说,就世间而言,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到了顶端后一定会回来的。而增上生是不断地增长向上,到最后成就决定胜,就是能够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个特点只有佛法里有,这两者是互相为因的,要得决定胜需要增上生的生生努力,而要增上生也要有决定胜的宗旨来摄持。要种得到增上生、决定胜的正因,必须依赖这个暇满人身。暇满人身有这么殊胜的利益,现在得到了若不努力造作增上生及决定胜之因,让它轻轻地消失掉了,就等于我们到宝洲求宝,结果空手而回一样。这样来生不但无法增上,也得不到这个暇满的人身。
【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
假定得不到暇满人身,那是因为我们没有造相应之因,换句话说,所造的都是苦因;感苦果的时候,又继续集聚苦因,于是就永远苦下去。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个更糟糕的呢?上面所说的道理要努力地思惟。
甲三曾经告诉我们要修,而且不是少少地修一、两次。就像一棵嘀哒大树,专门长出很苦的果实,如果你要把它的果实变成甜的,只用一点糖水是不可能的。又像一潭又脏又臭的水,要令它变成清净,如果只用两调羹的清水倒进去,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
世俗的富贵人家,是由于过去长时奉行众善而来的,但这是世间的财富;过去我们造了种种的善净之业,所集的是法财,所以我们这一生得到了暇满人身。当然,就世间的眼光来看不一定富,但以暇满的利益来说,我们是非常富有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认为衡量是不是佛教的标准是必须出家、必须供佛像等等,如果是这样,假定一个外道也剃了个光头,换了一套衣服,那他算不算出家呢?甚至有些外道他也出家,而且正受三坛大戒,他也可以买一套藏经来供养,也可以供奉很庄严的佛像,这也能算是三宝吗?这是多么糟糕的事!不要说没有修证,连正确的理路是什么都不清楚。所以我们应该何等地珍惜这个暇满的人身!应该更努力地藉重它继续增上,但是我们却停在这里,为什么?愚痴!
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由于愚痴而没有再继续积集善净之业,实际上这还有个原因:虽然我们多少种了一点善根,可是实际上无量劫以来所集的业中,染业一定比净业多。就等流习气来说,染污的等流习气也一定远比善净的强,所以我们要很努力地策励自己才能增上。假定今生不努力,下一生去的地方就很糟糕了,通常只有苦,只会让我们忧恼。就像这里的比喻,求宝的商人到了宝洲什么都没有取得。如果现在不努力的话,以后也不会得到暇满人身,因为这都是相续的。
我们可以在很多小事情上衡量一下自己,我举个例子,希望各位同学自己在内心上反省观察,这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平常都有个人所欢喜、所习惯的事物,对我现在来说,好像世间的东西很难找到我欢喜的,勉强找一个吧,譬如看电视、看小说、看报纸,我以前也欢喜看这些,但是同时也觉得我需要放掉这些,努力做一点正经的事情。正经的事情做起来蛮辛苦的,只是由于有策励的力量所以多少能做一点,可是那些欲乐的事情不要策励就会做,这个情况持续了很多年。
现在如果你有因缘又遇见自己所欢喜的电视或小说,那么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今天不要再看了,我要做一点正经事情!」所以你没把电视打开,虽然心里会痒痒的,但你能坚持不看。还有一种可能,你会说「看看好不好看再说!」或者是有其它的理由,告诉自己:「看一下再关掉,反正时间还早。」然后你就把电视机打开来看了。诸位有没有过这种经验?请问:你没有打开来看容易挡得住,还是打开来看以后容易挡得住?大家共同的答案是:没有打开。所以改任何习气必须是一开头就抑制住它。可是我们平常的习惯,总会找个借口说:「反正时间还早,我稍微看一下。」实际上不看还好,一看就完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强。大家不要只把这个看成一个例子,必须在内心当中策励自己。
除了自己有这种意志力以外,旁边的同行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同行中不要开玩笑。两个人在一起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家平常习惯开玩笑;还有一种是,我们都不是圣贤,但是都有心想学,正因为是凡夫,所以平常见面不要开玩笑,而是互相策励。也许有人会说:「你何必假惺惺装出这副模样,你有什么我都知道,我有什么你也知道!」你可以这样说,但还有一种方式是你可以说:「正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愿意互相策励。」如果心里常常觉得要互相策励,一见面这个心自然就起来了。
反之,如果不这样,在其他人面前虽然装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但两个人一见了面,觉得也不必假惺惺,谁也不要骗谁,于是就一起做坏事。大家想想,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个现象?有!现在诸位来这里是希望学圣贤的,你愿意采取哪一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一个人也许挡不住,可是大家都有这个共识,在一起时不开玩笑,宁愿一本正经地互相策励,于是两个人都做到了。真正的圣贤都把这些轻松话看成毫无价值,而且非常严格地去禁止,这一点是我们要知道的。
上面是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提出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来告诉大家,希望得到了人身要好好地策励,如果不能策励自己,那以后只有苦。现在没有努力种善因,净除恶业,还以为将来能够得到快乐,这种想法是自欺,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过患,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愚痴了。这样思惟观察以后,会策发我们一定要取心要的心,而不是做无意义的事情,而且这个推动的力量会非常强大。「欲」就是一种推动的力量。
【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平常我们请一个工人,给了他很多工钱,他要为我们做工;假定这个工人没有为我们做任何事的话,就不应该给他工钱。同样的道理,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应该为自己谋求很大的利益才对,因为这是我们过去花了很大的努力,修种种的善因才得到的,若不好好努力的话,前面所付的代价岂不是白白地浪费了。
我们在生死大苦海中,要想超脱出来必须依靠人身。人身就像能渡过苦海的船筏一样,如果不努力的话,以后是很难再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被愚痴所使,而白白地把它浪费掉。这里的「眠」有两个意义,一个指睡觉而言;另外一个是指痴痴呆呆、是非不辨,以世间的标准来说,就是做白日梦,以佛法的标准来说,假定不能如法地依戒净化自己,就等于在睡觉。
大家常常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努力,但是就是不得力!是有这个可能。如果自己的罪障很重的话,的确不容易得力,但是即使如此,如果自己真正肯努力的话还是有希望。我们都曾听说过这种例子,前一阵子谈过有一位晒蜡烛的法师,他是那么笨的人都还可以有成就,我们还不至于那么笨吧!但问题出在哪里呢?自暴自弃,事情还没有做,心里就觉得我不行。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内心,要战胜烦恼强敌必须要靠内心的力量。现在仗还没有打,你已经准备逃走了,这个仗怎么打呢?我常举一个比喻:如果你背着敌人作战,那只有死路一条;因为你完全看不见敌人,敌人看你却清清楚楚,你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反之,如果你面对敌人,就有机会把他打倒,也有机会逃避他的攻击。你愿意采取哪一种?这是在说明我们内心的态度。所以平常要尽量策励自己:「我一定要做到!」如果不断地这样策励自己的话,内心就会坚强起来。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同学之间也都要以这样的心情互相策励。即使是年纪比较小一点的沙弥,我也常常劝他们尽量少开玩笑。不要以为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实际上世间造恶有两种:一种是极大的恶业,譬如杀人放火,这是非常可怕的业,不要说我们修行人不会去造,就是世间人也不容易造;还有一种罪,看起来好像无关紧要,但是我们很容易造,譬如开玩笑好像无关紧要,但是养成习惯以后,你就提不起来了。所以我们要从这种小地方注意起,并策励自己一定要做到。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下面都是祖师所说的比喻,横说竖说,无非是希望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因缘,都要策励自己珍惜暇满努力修行!「虫礼」的比喻是这样的:虫平常都是在地底下的,偶然间花了好长的时间和好大的力气才从地底下爬出来,而当它爬出来的时候,竟然有机会遇见三宝,还会礼敬三宝!这是比喻我们长时堕落在三途之中,很偶然才得到一次人身,得到人身又能够接近三宝,那是应该何等地珍惜啊!
「骑野马」,是说有一个瘸子也就是跛脚的人,一般跛脚的人根本不能骑马,连走路都不方便。西藏都是高山,有一天他站在高处看到一匹野马狂奔而来,他很害怕,一不小心就跌下来,结果刚好抓到野马的马鬃,他就跨在这匹马的背上,居然骑上了这匹狂奔的马,这在平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欢喜得不得了,这是在比喻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藏鱼」的喻,在台湾,鱼并不难得,但西藏都是高山,鱼就很难得了,所以得到鱼会非常珍惜。有一个藏人得到了一些鱼,他很高兴地拼命吃,已经吃饱了还继续吃,最后吃下去的鱼就涨胀到喉咙口,很难过,他就把脖子用绳子绑住,不让它吐出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太难得了,吐出来多可惜。这说明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
「梅乌」就是西藏人吃的糌粑。糌粑是用酥油和的,糌粑和酥油在西藏都非常好,又香又好吃,平常一般人不大容易吃得到。有一位母亲给了她的小孩一把梅乌,这个小孩很贪心,接过来放到后面,伸手再向母亲要,没想到后面来了一条狗,把他藏在后面的糌粑吃掉了,于是他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是比喻我们非常难得、珍贵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有一天消失掉了,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们应该依照前面所说的去思惟,策发起不愿意浪费宝贵的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努力修行的心。
总而言之,听了这些道理以后,首先要经过讨论及思辩,把它的内涵弄清楚,下一步就要去思惟。如果只是听过而不思惟,不一定有好处。思惟之后,对这个道理会增长极大的信心,将来因缘成熟,够条件修行的时候,就晓得要怎么做。但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情况,我自己也是这样,经常对自己的善知识的教诫,听过了就丢在一边,尤其是如果师长加紧一点地策励,心里就会想:「你讲的话是很对啊!可是这是圣人的境界,我是个凡夫啊!」这种心情等于是仗还没打就已经准备逃了。实际上正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才更要努力,只要真正地努力,一定会有效果。
不妨再讲个我失败的经验:出家之前,从来没注意到自己对饮食会很在意;因为一般世俗人平常家里都会有零食,要吃就吃,很容易获得,所以从来也没感觉什么。出家以后觉得要持戒,而戒律规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吃两餐,零食也不能吃,所以虽然有东西在面前也不能吃。结果慢慢不知不觉中,心里面对食物就会比较好坏、多少,贪心很强烈。我想诸位自己如果观察一下,都能体会到这一点。以前认为应该只有山珍海味才会令人起贪吃的心,平常的东西应该是没什么好贪的;可是等到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自己对眼前的东西就是会很贪着、很放不下。所以出家之后才发现,怎么嘴巴这么馋啊!后来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对治这个贪吃的习气,可是我怎么做都没效,就是拿它没办法,后来因为学了《广论》以后,才知道要怎么去思惟。这是我自己亲身体验到的一个很有趣的经验。
现在我们因为经济富裕、受用具足,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三十年以前我刚出家的时候,一般饮食都还可以饱足,但是富裕还谈不到,所以要得到好一点的东西不容易。那时候的水果只有土产,如香蕉、木瓜、橘子,至于其它的苹果、梨子、桃子等都不大可能有。特别是桃子当中有一种「水蜜桃」,在江浙一带是非常有名的,我将近二十岁就离开故乡,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那种桃子。后来却在洛杉矶又看到了,一尝那味道实在是美不可言,所以不知不觉中,它对我就产生一种很强的系缚力量,紧紧地绑住我的心。那时候我正在学《广论》,觉得这样不对,就叫自己不要去贪着,可是偏偏怎么放也放不下。后来我就依照《广论》所说的方法去思惟,头两天没什么效果,但是我没放弃,继续做。怎么做呢?其实这办法不足为取,这必须有老师指导。我只是要告诉大家,像我这样笨的人,拿着书本,也没有人指导,但真正肯去思惟都有效果,何况是有老师的引导和正确的方法,一定有效。
有一天吃过了饭,我想吃饱了应该比较能挡得住,所以就把洗好的水蜜桃,拿几个放在面前,然后看着它,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2-12 10:08:15
|
只看該作者
不断地想:「这东西害我、这东西害我!」因为在这个境界当中,比较容易体会到内心被它绑住的相状。思惟之后,内心当中就感觉到对这个东西深恶痛绝。如果平常,我一定很珍惜它,假定有客人来,我一定想办法把它藏起来,不要让客人吃掉,就会有这么奇怪的心理。那一天这个觉受生起来以后,我感觉无法忍受这个东西放在我面前,就把这几个水蜜桃拿出去打烂,丢在地上给蚂蚁吃,回来心里一点也不后悔。我只是随便举自己做过的诸如此类的事,如果你们真去做,确定会产生效果。我很高兴自己做到了,可是第二次吃的时候,一拿起水蜜桃,又大吃特吃,我就想:「唉!上次怎么把那些水蜜桃丢掉了,真可惜!」幸好已经把它们打烂丢给蚂蚁吃了,否则我说不定会把它们捡回来。那个时候我就体会到《广论》告诉我们,要改变嘀哒大树,一滴两滴的糖水是没有用的,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
又比如修念死,本来也不会念,看了《广论》以后,我就试着去念。刚开始的时候,横念竖念,还是不会念。但我绝不放弃,不断地去想,想不出什么道理来,就暂时放掉,下次再来。有一天我再翻开《广论》,并没有翻到念死,只坐在那里想,那「死念」就起来了。实际上我晓得是因为之前已经经过蛮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像我们走路一样,譬如你应该走十里路,已经走九里半,快要到了,只是你之前没有去过,不晓得那个地方的情形,所以说不定你再跨出去一步就到了。那一天我才刚刚开始想,这个死念就起来了。当时我不懂,假如了解的话,认真去思惟,效果就很大了。当「死」念起来的时候,我不想翻书,怕死的心非常强烈,我赶快把书放下,跑到佛堂拼命拜佛、念佛。这样的心情一直维持了好几天,心里好高兴。
几天内只要那个念头一起来,内心就非常警惕。睡觉之前如果忘记了,就呼噜呼噜地睡,睡到天快亮的时候,一想到会马上起来。如果睡前想到这个念头,就睡不安稳。而且这种心很容易起来,平常做事的时候虽然这个心没有生起,可是这个力量很强盛,稍微提一下它就起来了。在我周围很少有这种经验的人。后来有一次,我遇见一位在家居士,偶然跟他谈起这个经验,因为那时候也偶尔会跟人家介绍《广论》,又因为体会到这个念死的心,很高兴,于是就跟他讲。他说:「法师!你这个经验我也有过一次。」然后他就叙述他的经验。那位居士家里很富裕,他宿生是个修行人,但因为其它因缘不具足,虽然得到了念死的觉受,却让它消失掉了。他那个觉受持续了三个月,但因为那时候他才刚刚接触佛法,还不懂,实在无法忍受,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因为没有其它的助缘,最后这觉受就消失了。一直到我在洛杉矶跟他谈起这个经验,他才恍然,原来佛法中说的「念死」是这样的,他也只是粗枝大叶地想一想而已。
这就说明一个特点,只要我们真正能够锲而不舍地去做,确定有它的效应。如果你条件够的话,像《广论》这样的书,它真的就是一个教授;如果条件不够的话,的确还需要师长的指导。或者等你稍微有一点经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广论》上所讲的,都是非常实在的。
前面已讲了第一部分什么是暇满,和第二部分思惟暇满义大,现在第三部分是思惟暇满难得。了解这三点以后,我们就会非常珍惜!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
《事教》通常指的是戒经,就是经、律、论之中的律。戒经告诉我们,从恶道中死了以后继续生到恶道的,像大地土那么多,能够离开恶道生到善道的,就像爪上的一点点灰尘,爪上的灰尘与大地简直不能比。同样地,从善趣死了以后堕落到恶道的像大地土那么多,能够继续保持在善趣的像爪上的灰尘那么少,所以不管从恶道或从善道死没,要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难的。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或许有人会问:有这么难吗?为什么会这样难呢?如《四百颂》所说,一般人身心所受、所行,也就是我们内心所想的,及身、口的行为,包括外面听来的,都是不善的;既然都是恶的,感得的果一定大部分都会堕落到恶趣当中。恶道的众生当然是没有机会造善业,就是在善道中的人,也还是都在造作十不善业,这种情形很普遍,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特别是在说明造恶容易行善难!
【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造作堕落因是这么容易啊!如果我们对一位菩萨生一刹那的瞋心,就要堕落阿鼻地狱一劫。更何况通常瞋心生起来会持续一段时间,乃至很久都消不掉的。对一位菩萨生起瞋心是这么可怕,麻烦的是,你怎么晓得周围没有菩萨呢?菩萨并没有把「菩萨」两个字写在脸上,根本不知道谁是菩萨。而且佛、菩萨都是以世间普通人的面貌示现。在很多感应故事或者佛经当中,都可以看见佛菩萨为了要救我们而示现种种身,不但是示现普通的人,甚至也有示现在畜生道当中的,我们怎么能够晓得!也就是说,我们造恶是这么容易。
了解了佛法以后,知道一切苦乐都是业所感,而业是我们自己造的,任何一个行为做了以后,对我们会留下一个影响,这个业将来一定会感果,除非在业还未感果之前用正确的方法去对治它。想想看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多少业,一生当中、一年当中、一天当中,都造了很多恶业!而一个业甚至有可能会感得多生的果报,我们这一生中造了这么多的恶业,再加上过去无量劫所造的恶业,所以确定有太多、太多的恶业还没有感果,而我们也没有对治!当然如果对治了,它就不会感果,既然未对治,岂能不多生多劫往恶趣?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
或许有人会说:那么就对治呀!可是要能对治又非常困难。先要生起决定的信解,然后真正努力去对治以前所造的恶业,把以前的恶习拿掉并且防护不再造新的恶业。若能如此对治,是可以不堕落的。我们往往有时候会警惕一下,可是只维持三天,第四天又做了,那样没有用!真正对治一定是要下决心以后不能再做,在后面的四力忏悔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遮止力,就是说如法去对治,把以往造的恶业忏清净以后,千万不能再造,如果你再做的话,这个忏悔是没有用的。所以一方面要把恶业对治掉,一方面要努力保护不要再造恶业,若能如此,善趣的确是可以得到的。这不光是理论,如实照着去做是千真万确可以达到的,可是能够照着这样去做的人很少、很少!
【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如果没有这样认真去修忏悔的话,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所造的这么多恶业,将来一定会使我们堕落恶趣。一旦堕落,就没办法修善,只有继续不断地造恶。像已经堕落的老鼠,它是造了什么因堕落的?细的也许不知道,粗的可以看得出来。第一点是愚痴。畜生的共同因是愚痴,是非、黑白分不清楚。比如刚才说开玩笑并不好,可是有很多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呢?你这个人太迂腐了。」世间常常有这种说法,这就是共同的愚痴,是非常可怕的。这个是粗的,至于细的愚痴,我们人类和牠们是一样的。还有一点,老鼠的偷心很重,所以牠非常怕人,一看到人,马上逃之夭夭。牠并不是不灵巧,但是内心当中就是有这种偷心在。平常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处处想讨便宜,希望能不劳而获,又怕被人家看见,这种就是偷心。
以鸟而言,所有鸟类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高慢心。鸟宿生可能没有做太多坏事,所以牠轻轻松松的,但是因为高慢心,所以都是向上飞的。鸟也有牠们不同的特性:鹦鹉过去在人道的时候,就是话讲得很好听。麻雀是过去做人时叽叽喳喳话非常多。如果仔细去看,多少会发现比较粗的一种行相。但愿你们从中去观察思惟,了解了业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周围、看自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警策的力量。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以老鼠而言,它们一旦堕落以后,是不可能做好事的。《入行论》说:「以我现在这样的行为,将来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话,如何造善业呢?」六道之中,只有人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亲近善知识、如理思惟。人身有三个特点很可贵──勇健、念心、梵行,而恶道众生是非善恶都分不清楚,其它更不用谈。现在在人道能做善的时候若不做,将来堕落恶趣受极大苦,我还能做什么?堕落恶趣以后,哪怕经过百俱胝劫,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啊!一个俱胝就是一亿,百亿年都已经极可怕,何况是百亿劫!
所以佛说人身难得,就像大海里有一只瞎眼的乌龟,而海面上有一块木头飘浮着,木头上有一个孔。这只乌龟一百年才从海底浮上来一次,浮上来马上又沉下去了。当浮上来的时候,这只盲龟的头正好伸入那块木头的孔里,这样的机会几近于零。这比喻我们在六道当中长劫沉沦恶趣,就如同那只盲龟在大海之中沉下去很容易,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有机会浮上来,这已经非常难得了,何况上来还要刚好套到木头的孔里,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们就像盲龟,在无明中不知取舍,所以在轮回当中堕落三恶道的时间多,上来的时间少。透过比喻,我们想想,这个人身是多么难得啊!又如前面所说的,在很短的时间中所造的罪,就要长劫沉沦于恶道,更何况我们无始以来不知已造了多少重罪。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假如有人说:虽然我造了很多恶业,但感了恶趣苦以后,不就可以再回到善趣了吗?怎么会难脱离呢?要晓得,我们正受苦的时候,往往又造了恶业,因此会继续在恶趣当中流转,跳脱不出来。譬如刚才说的麻雀、老鼠,一方面观察牠们前生所造的因,一方面看牠们今生所做的几乎都是坏事,畜生道大概都是这样。再观察蚂蚁,蚂蚁最大的本事是打溜、猎食。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着到处跑,一碰到什么,马上准备跟人家斗。我年轻的时候,坐公共汽车或者在马路上走过,常常看见有些人就是这样,他没事做就到处跑,一碰到什么就准备跟人家斗,我感觉这就是蚂蚁之因。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大半时候是六神无主。当我们被嗜好所吸引的时候,会全神贯注,例如被电视、小说,或者被聊天绑住。可是当空下来的时候,心里面往往是散乱无主,就像蚂蚁那样乱缘,一碰到和你习气不相应的,心里面烦恼就起来了。如果仔细去看,是很容易检查到的。平常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心里面尚且乱成一团,当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是在造恶业,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所以不要以为受完了恶报,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正受果报的时候又造了恶因!这样思惟以后,内心应当发起强大的誓愿:「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地修行!」不管是佛在戒经里告诉我们的,或者是菩萨的论,乃至于祖师们的话,最重要的是策励我们,得到这样一个无价之宝的暇满之身,不好好去修行已经是浪费了,若再做坏事,就更颠倒了,所以应该努力去修正法。对我们修行人来说,不但做坏事不可以,就是说笑话这些习惯,都应该尽量避免,这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这里所引《亲友书》中的偈颂,头四句就是前面所说的盲龟喻。印度人写文章,也是七个字、九个字乃至十一个字一句,但跟我们中国人写的五言、七言的诗,稍有不同。我们每一个句子都有它一定的意义和段落,而印度人只是照字数断句,就其意义来说,可能一句当中有一半是属于前一句的,一半是属于后一句的。现在这个偈子如果依文义,应念成「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这样断句才对,意思是说得到这个人身,比盲龟从海底出来能碰到海面上有孔的木头还要难!所以「孔隙尤难故大王」这一句上面四个字属于上一句,下面三个字属于下一句「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我们以后看文的时候,都应该这样了解。
第二个偈颂是举喻说明,如果有一个金子做的器具,上面又用很多宝物去装饰,照理说这样珍贵的东西应该好好地使用才对。如果把它拿来当痰盂,或用作大小便器,你说多荒唐?这是比喻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个无价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地修善,还要去做恶,就像将宝饰金器拿来当痰盂用一样荒唐。《弟子书》中所说的,也是和《亲友书》这两个偈颂是一样的意思。
这个文字我们要懂得,但文字的内涵并不是光从文字表面就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不是把文字读通就可以,除非你有宿生的善根,否则读通文字并不表示就懂得佛法,这一点也是末法时代最可惜、最严重的一个缺陷。佛教中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照着文字用我们所了解的概念去解释它,结果把佛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内涵解释错了。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都在说:「错了,佛真正的意思不是这样呀!」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自意乐,不依师承,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所以真正想了解佛法,没有依止善知识如理听闻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常常效学西方人的精神,拿佛法来做研究工作,那更是荒唐到绝顶!不过因为时代如此,为了迁就这个时代,也不得不多少做一点。但这种做学问的人,往往因为在文字上研究得非常细,就觉得别人不对。如果把握得住根本去学的话,多少还会有一点利益,但如果看不清楚这一点而跟他们学的话,一定与佛法越离越远,特别是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这样。我自己也是摸索了几十年,一度遇见那些学者,讲起来头头是道,后来有机会遇见真正的好老师指点,才体会到这个特点。
我出家之前,因为受印光、弘一两位大师的影响,对念佛、持戒内心非常仰望。现在我虽然不是以这个为主,可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在我心目中,还是摆在第一位。求学时因为学的是理工,一切都要有凭有据,自然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也很讲究科学数据。那时看到历史上记载,佛门当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净土宗的永明延寿禅师,他一天要念十万声佛号。我刚出家时也是念佛,对他的行持心里很仰望。但后来我看到一位近代的大德所作的开示录上说,古人讲话都是取一个大概的数字,实际上「昼夜弥陀十万」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自己亲自去试验,譬如一小时能念几声佛,得到的结论是,一天廿四小时,必须不吃饭、不睡觉才能念得到这样的数字。我一看,觉得这位法师真了不起,因为平常一般人都是依稀彷佛地差不多就好,这种概念跟一个学理工的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对这位法师讲的话非常认同,心中就很排拒古人这种讲法。因为这位老法师讲经说法,是当年台湾最精采的一位,对念佛又亲身去体验,他说六字佛号一小时能够念多少,四字佛号一小时念多少,我也试了一下,数据跟他差不多,于是我就想「昼夜弥陀十万」根本不可能,古人的确都是说个大概罢了。
后来我一心一意念佛,照着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当然多少还有一点其他人的指点,我很认真地念,念到后来虽然还不到一心不乱,但是当你真正下功夫认真去念的话,睡觉了还念,可不是糊里糊涂的哦!我睡觉时什么都不知道了,可是佛号始终没停,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一直在念。那么像这种大彻大悟的大禅师,他昼夜一直念,难道不能念十万声佛吗?我仔细算一算,绝对不止十万,是他把零头去掉了,那是功夫啊!我们现代人没有真正的功夫,却以肤浅的知识去衡量,还说这个不科学,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经验,所以到后来我就知道以肤浅的知识去衡量是不对的。所以只要真正用心提起来,自己也没有太重的罪障的话,在座的各位都可以体验得到。前面讲到悎寤瑜伽时,就告诉我们睡的时候应该怎么缘念。我们平常只是没有好好去做,如果你有好老师指点,跟着去做的话,绝对可以达到。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大瑜伽师是阿底峡尊者三位重要的大弟子之一,慬哦瓦是种敦巴三位主要的弟子之一,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师徒,也就是上一辈跟下一辈的关系,所以这里是长辈教诫后辈。大瑜伽师看见慬哦瓦很用功,就告诉他:「你稍微休息一下吧!」慬哦瓦回答:「的确应该休息,可是一想到暇满人身这么难得,我就舍不得休息!」现在我们刚好相反,老师策励弟子要用功时,好一点的弟子,因为老师说了,只好去做,但是老师一不注意的时候,他就不一定用功了。这里是弟子非常用功,师长告诉他放松一点,他不但不放松,还要继续用功。所以那个时候佛法会兴盛,有那么多人成就,原因就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人素质差,而是我们不肯努力,这是很实在的。不过,我并不是要大家拚命,修学佛法还是有一定的次第轨则的,如果不清楚硬来的话,也会出毛病。
师长劝他休息,经论也告诉他休息,但是一想到暇满这么难得,他就放不下。实际上这都不是文字,当你真正如法去行持,内心产生相应的觉受以后,这是必然的现象。即使最粗浅的念死一旦念起来了,你要放就是放不下。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的原因,才不会在文字上面空转。
博朵瓦尊者举了一个比喻,说坌宇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好的雕堡叫玛卡喀,后来被敌人占据很久颓坏了,一位老人因为此事而非常痛惜。后来旧主又把它抢回来了,那位老人听了就非常欢喜,哪怕不能走路,他还是要拿着拐杖去到那里。这里宗大师引各种经论和祖师的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以后该怎么去策励自己。
我们要一直努力思惟暇满的义大与难得,要到发起像那个老人一样的欢喜心──高兴得以为自己在作梦。真正生起这种心以后,会非常强盛地推动你步步向上。就像上高速公路一样,上路之前,你可以随便把车子停下来,当真正上路以后就不能随便停了。譬如我们要到高雄,途中要经过新竹,并不是说到了新竹你就停下来,看见新竹表示这条路是对的,但是你是不会停下来的,因为还未到达目的地,所以说「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得到了如是心,进一步仍旧要继续不断勤修增上。大师有适当的方便,指导我们步步往深广两方面提升。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总结来说,得到暇满人身是为了要修行,所以要好好利用它,不要浪费时间做其它没意义的事情,要专心为取心要而努力。怎样才能够产生这种力量呢?这里告诉我们必须思惟四点。第一、所有的众生无一例外,大家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了解佛法以后,知道要去掉痛苦、得到快乐,必须依靠正法去修行才有可能。所以这是第一个要思惟的。第二、修行需要条件:外面要有引导我们的善知识,自己要具足暇满的人身,齐备这两个条件才行。前面念佛的公案也提醒我们:尽管他是一位讲经说法非常了不起的法师,依他种善根足足有余,但是真正要修行是不够的。所以善知识极其重要,如果你听了他的话,照着他的办法去做的话,你永远会觉得祖师们说的「昼夜弥陀十万」都是空话,这样讲只是要策励我们的,或像有些人认为佛的神力是古人想像出来的。我们很容易就掉到这种状态当中,学问做得很好,可以拿几个博士头衔,但是跟佛法没有关系。第三、此世就要修,因为如果此世不修的话,下一世怎么得到!今生所以得到暇满是因为前生修行,如果现在得到了却不修,没有因怎么会有果?第四、必须现在马上修,因为无常不会等我们,我们并不晓得哪一天会死。下面再把四点总结起来说。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有很多人会说修行是要修的,但下一生再说,结果推拖到后来堕落了就没机会修了,这是一种懈怠,第三点可以破除这个懈怠。第四点可以破除不马上修的懈怠,有许多人会说修行是要修的,不过以后再修,这一点也是很大的障碍。我曾经跟大家提过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在家人发心要修行,就想先赚一笔钱放在银行里,出家人要修行就想先找个茅蓬住。其实这都是修行的大障碍。假定你内心当中发起了真正利人的心而这样做,那么至少还是一种好事。如果是为了自己修行的话,最好放下来就修。佛告诉我们,真正的二乘行者是很强调头陀行的,什么都不要,饿了就去讨一点吃,吃饱了就精进修行,不管在哪里都这样,这才是修行的典型。即使我们做不到,也要很惭愧,最起码要有正确的了解才可以。第三、第四总摄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必须赶快修行。所以上面这四点可合并为三点,实际上这部分就是属于念死的范围,在修行过程当中念死是极端重要的,这在后面会说明。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像上面所说的各种方便法门,我们能够如理正确地思惟的话,会产生很大的变心力量。我们现在的心识是与烦恼杂染相应的惑业所感得的,不用特别起心作意,它自然就在这种状态之中。如果不修行的话,这种心念是永远在惑业苦当中周而复始地流转,如果不改变它的话,修行是没份的。懂得一点道理,我们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重要的是照着所了解的去思惟,改变我们的心意,才挡得住惑业之流。我常常告诉大家,为了清楚所学的内涵,不但要去思惟,而且要论辩,目标无非在此。假定我们学了以后只是讨论,谈一谈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内心当中我慢高涨,目空一切,那么我们学了佛法只是让烦恼习气越来越强,所学的实际上都只是戏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假定学了佛法却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意,那是没用的。
我不妨再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人说现在这个时候要念佛很难,我自己有了一点经验以后,发现念佛并不是那么难,尤其在山上的时候念得很好,念念是佛。结果有一次下山,第一天不受影响,待了三天,山上的念佛功夫就不见了,待了一个礼拜,世俗上所有的念头都来了。我就想:奇怪!怎么搞的?念佛没有用啊?后来有一位尊长告诉我:「其实修行还是要研阅经论,经论的内容正是告诉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我听了他的话就开始去看书,起初是乱看,听见什么书好我就看什么书。他们说《杂阿含》正是专门对治烦恼的,我就请了一套,从头到尾看一遍。后来又听说《大智度论》很好,我又把书请来,也看了一下,结果糊里糊涂地看不懂。
不过因为这样东看西看的关系,对禅也多少有一点兴趣,又开始接触禅。那时候我除了每天念两万声佛之外,并没有其它功课,所以空下来的时间就看看书。后来觉得学禅好,就学禅。刚开始自己东摸西摸,摸不出名堂来,吃了很大的苦头,后来才遇见一位对禅真正有经验、有功夫的老师。但因为当时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出家的人不多,所以走到哪里人家就捧你,实际上自己的烦恼很盛,名利心很强,被人家一捧就觉得飘飘然的,其实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可是慢心却很大。看人家都一无是处,更增长自己的慢心,自己却完全感觉不到,假定真能感觉到的话,佛就不讲无明了。那是我真正最大的失败,一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最痛苦的就是这个。
这位禅门的善知识作风不一样,往往都是给你当头一棒,我心里就老不服气,觉得我有这么多好东西,他好像不识货,心里就是有这种味道。后来因为特别的因缘,慢慢地就开始跟他学。但因为自己前面多少有过一点经验,对自己的经验就很执着放不掉,向他报告的时候,他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自己心里面就是不服气,但是不服气也没办法,结果东摸摸西摸摸,始终没消息。后来我才了解,《广论》上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忏除业障,而四力忏悔的初力是破现行,在这里就叫做「变心」。自己在这个现行心识中,受它的支配,不知不觉就随自意乐,这已经很可怕了,还增长我慢,把这个「我」膨胀得很大了还不知道,没办法接受善知识的引导。
禅宗本来就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后来那位尊长就说:「这个方法你既然没办法趣入,就改用『起疑情』的方法吧!」我想这样也好。事后检查,就是因为对这位老师不服气,而「起疑情」的修法是近代真正的禅师们所共许的,我心中早已经对它有执着了。开始修了以后,也不晓得怎么疑,我就东起疑、西起疑,看到什么都想一想,但因为实在疑不起来,心里就乱成一团。回想起来都是不遵照师长的方法才这么可怜。
后来就去参「念佛的是谁」,居然疑起来了,因为我曾很仔细地看过来果老和尚的语录,其中有一篇开示参「念佛是谁」,再加上那位尊长跟我说过参禅不是讲道理,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念佛的是谁?我嘛!这又何必问,就是要你自己去体会某些内涵。我曾经看见这位尊长骂过一个人,假如他骂的是我的话,我想我的慢心又会在那儿告状,这番话又用不上了。因为他骂的是别人,所以我就想:对呀!参「念佛是谁」不是讲道理的,如果讲道理,实在没什么意义。那天早晨我吃过早饭后,很恳切地拜了佛,快近中午的时候,这个疑情真地就起来了。内心好高兴!疑情真正起来的时候,你无法形容,如果你们看过《来果老和尚语录》的话,多少可以体会一点。这个疑放也放不掉、提也提不起,但吃过了饭这个疑情就不见了,下午再去找,就是找不到。
我讲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你们,想跟师长学法,如果慢心梗在那里,不能遵照师长的方法去做,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找对人就跟着他走,也是死路一条。那一次我虽然内心有这种障碍,但我还是很长一段时间死心塌地跟着这位善知识。可是一欢喜疑情就掉了,向他报告时,他也不睬我,后来才慢慢地告诉我。所以你对师长的信心如果不能真正地生起来,想学到东西是不可能的。后来这疑情又起来了,自己又很欢喜。真正够条件的师长,当你去向他报告时,又是闷头一棒。他不是用棒打,就是大骂一顿,有些时候被骂了心里不服气,可是渐渐地会了解这样不对,照着再来,就不会被一个小小的成就所局限了。
我们现在学佛有两个最严重的毛病:一个是未得谓得,根本还不懂就自以为是;还有一个是得少为足,以为这个就是了。真正够量的善知识,他会呵斥你、打你,你错了他一定帮你改正;你得到了一点点,他不让你停止。当然这其中有顺逆两种方式,有时候用顺的,有时候用逆的,使你很容易就懂得他的话而改变心意。这里先提一下,到以后讲四力忏悔的时候,再详细讲。我们应该照着前面所说的这样去思惟。
【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假定能够把握住中心,从各种角度去思惟的话,改变内心的力量会很大。如果不能广泛地思惟,就照着前面所说的次第,第一个是暇满的体性,然后从现在、究竟两方面去看它的利大,还有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着相应的内涵拿来思惟。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单是要生到善趣,也一定需要持戒,而且得到善趣还不一定能修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暇满的人身。下面这几句话,对我们这一生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但愿各位一生记得。得暇满人身要很多的善根,当中有三个重点:第一,净戒为根本,戒还要加上「净」,要持戒已经很难了,持戒而清净的话更难,这到后面讲戒的时候会讲,这是根本。还要施等助伴,因为我们修行需要种种的资粮,你现在能够帮助别人,将来修行的时候,很多顺缘资具都来了。所以佛世有一个公案,「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有人证了罗汉,可是饭都讨不到;证了罗汉还可以,我们现在什么修行都没有,如果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还能修行吗?所以说要施等助伴。
这样还不够,还要有无垢净愿,这个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总是有一个期望,平常任何事情做完了以后要回向,这就是我们的无垢净愿。可是我们是嘴巴上念一下,还是心里真地这样想?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但是也不要认为:「既然心里不照着这样想,嘴巴何必去念它!」当然最好的是嘴巴念、心里也相应;万一做不到,至少嘴巴在念,还能够提醒自己正确的方向,这是靠外在的环境保护着。我们要从这个方面去看,然后不够的地方慢慢再补足它。当然前面也说过,假定只是嘴巴唱唱,心里老是胡思乱想的话,那将来会堕落畜生,像只鸟叽叽喳喳地叫,应该要一心一意从正面去发起「无垢净愿」。前面甲三说听轨理中提到,讲听完了以后,要用很猛利殷切、强盛的心去回向: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什么?听讲的时候固然如此,其实平常做任何事情,心目当中也要有这样的一个方向。
讲到这里,我也想起自己当年一个小小的体会。我刚出家没多久就住在同净兰若,跟着仁法师。那里的生活非常严肃,一天中大部分的时候根本不能讲话,到要讲话的时间,又不能不讲话。实际上,那时候我们也没讲的份,他会给我们一点开示,其它时间就自己看书。他提醒我说:「看书一口气不要看太多,看累了应该合起来;再不然的话,固定一个时段,自己心里大概有个准,时间差不多了,就出去走走,就算三分钟、五分钟也好。」可是我就做不到,要是看得起劲的时候,一天下来看得头昏眼花也舍不得放;如果看得没有劲的时候,本来譬如说看一小时就停一下,我一小时之内却要跑出去好几趟,如果看见仁法师来了,才赶快进来。出去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好,如果看到外面的风景蛮好的话就会流连忘返。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会这样,他的生活刻板得像时钟一样。当时我始终想不透是什么原因,后来才渐渐体会到,促成他这样的主要原因有几种:第一,他心里真正能够生起这种很强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这是最好的一类;还有一类,譬如说像大陆上的丛林制度,我始终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因为它有一套轨则,就像佛经上面说的「出家五夏学律」,虽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这个洪炉中去磨炼。人家说「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练好的话,一般至少需要练上个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几年的话,自然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养成这习惯了。所以我看见从丛林中训练出来的人,有的虽然要谈道理好像谈不出什么来,也自谦工夫实在谈不上(当然要有实证工夫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现种种的威仪规矩,处处地方能够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种是在内心当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种是已经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后者就是靠外面的环境,也就是团体的力量,因此在修行过程当中,除了师、法以外,还要「友」──就是一个如法的团体,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在把三点总结一下:真正要想获得暇满的人身,「戒」是根本,还要其它的辅助条件,这个「施等」不单单是布施,而是包括整个六度,以此集聚资粮。有了这个条件以后,如果没有无垢净愿的话,都是世间富贵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无暇之处,所谓「富贵之人学道难」。所以做任何事情,内心当中要有个宗旨──我是要求无上菩提、要跟随善知识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强烈的这种念头。因为觉得自己资粮不够,乃至于去扫厕所,为大众服务,心目当中都是这个「无垢净愿」。真正说起来,无垢净愿是最重要的,为了这样的愿望,所以才要去修学,从皈依开始然后受戒,集聚种种资粮,这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
我们眼前就看得见,对于暇满人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着去做的人很少,更进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这样实际上的情况观察思惟的话,会感觉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别是暇满身,真是非常难得。这里的「总」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别」是特别指暇满人身。这是从因门去看,就是因地当中需要什么条件。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稀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非同类」指人以外的恶趣众生,跟他们比较起来,得到善趣的亦属边际。「边际」就是非常地少,比例差得很远。畜生道当中有水陆空三种,我们看见陆地上的虫蚁极多,可是真正多的不在陆上,而是在水中。以前我不太懂,只是相信佛经上这样讲,后来有一次偶然的因缘,才了解确实是水中多。据说南极附近的海里有一种虾,台湾也曾经有捕虾船到那里去捕,拍摄到那个海里面密密麻麻全部都是这种虾,你看那个海多大,何况又这么深。而且地球表面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陆地,有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陆地当中能够住人的又很少,很多地方根本不要说人或野兽生存不了,连蚂蚁在那儿都没有,而海里则是从海面上一直到最深的深海全部都有。所以单是与恶道当中的畜生相比,善道实在已经是少得不能再少,这是观非同类。
观同类善趣中,殊胜暇身还是极属稀少。人当中有多少学佛的?就算信了佛教的人,有很多对真正佛法的内涵并不知道!以藏系来说,想像中好像西藏人都懂得佛法;藏人真正能够进入寺院好好努力学的人,的确比我们高强,至于一般的民间,跟我们是一样的。以前我刚去印度的时候,就看见他们一大早出来之前,在家里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供酥油灯、供水,然后拿了一个嘛尼轮,「嗡嘛尼呗咪吽、嗡嘛尼呗咪吽」地念,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也不懂,多半就只是如此。至于我们汉地,虽然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但是佛法是什么也是不懂。所以说,真正得到殊胜暇满人身的人是少之又少。
最后是祖师铎巴格西给我们的叮嘱: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满,这个如果修起来的话,自然会不愿意浪费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余一切法会跟着来。实际上不仅是这位格西讲,佛、宗大师也这样讲,每天早晚课当中也在策励,例如晚课的警众偈,无非也是要我们珍惜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