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67|回復: 1
|
[夏坝仁波切]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
[複製鏈接]
|
|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夏坝仁波切]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
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情况简介
诸位大德、诸山长老、诸位活佛、诸位同修,我今天进行藏传佛教格鲁派培养僧才和教育制度的一个汇报。我在此作学术汇报已经是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没有紧张,好一点,谢谢大家。
那么,今天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培养僧才及教育制度的内容大致上分成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为僧才?
首先说说什么叫僧才。僧人和僧才有一些区别,是僧人不一定是僧才,但是是僧才前提必须是僧人。所以我今天说的就是一个优秀的出家人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优秀的出家人如何培养的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出家人的优秀与不优秀,在于他的教法和证法的功德圆满与否,而决定这位出家人是不是优秀的僧才。那么怎样才能够教、证功德圆满呢?不但要学三藏经典的教法的功德圆满,而且戒定慧三学修证的功德也要圆满,这叫做教、证功德圆满,大致上是这样。
弥勒菩萨曾经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讲到 :“随次闻思修,得法及得慧”。世亲菩萨对此解释的时候说,首先依止善知识,方能真正正念佛法的妙义;有了正念妙法的正义,才能够通过这样对正法义理的不断地串习,于相续中得到证悟。也就是说,首先闻,其次思,而后修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简单地说,闻、思、修就是整个教法和证法功德是否圆满的一个完整的内容。作为一个出家人,要成为僧才,首先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闻、思、修。
关于闻、思、修,自古以来佛教当中各派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当中有这样的一种理解,它把闻、思、修慧比喻成为:依靠名相而了知其义者为闻;不需要名相而完全直达义理者为修;或依靠闻、或不依靠闻而能了达其义者为思,是这样的闻、思、修的说法。关于这个问题,它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假如有三个人,一个人懂得游泳,一个人虽然学过但不是很好,还有一个没学过游泳的人。没学过游泳的人渡河或者沐浴的话,必须要依靠岸上的草或者绳子之类的;类似于这样,依靠名相而了达其义者为闻。一个人完全不依靠绳子或者岸上的那些草木等等,不需要抓任何东西,直接可以自如地游泳达彼岸者比喻为修,因为他不需要再依靠文字,直接可以通达义。有时候依靠文字,有时候不依靠文字,交替地去做者为思,这个大概是毗沙宗的说法。
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自释》当中,对此做了批判说:按照你的这个说法,思干脆就不存在了,为什么?那种依靠的部分算是闻,不依靠的部分算是修,哪有什么思呢?宗大师也在《金鬘论》当中坚持这个观点,说闻、思、修的内容是什么呢?首先,从师父或从书中、不知者变成为知,那就叫做闻。第二,从知而反复地思考,变成为理路清晰、断除一切疑惑,完全从推理或正理上能够通过,相续中能够生起定解,那就叫做思。通过对定解的内容不断地于相续中串习,变成为完全自如,不需要任何造作,那就叫做修。这就是宗大师在《金鬘论》当中所说的。所以,所说的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是什么呢?是说此中听闻佛经所生的智慧,乃闻所生;如理作意,定了知慧,乃思所成;专注定解,由三摩地修行所生,乃修所生慧。大概是这么说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呢?要培养一个僧才,光靠学习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学习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说,学习就是闻;对学习的内容不断地贯穿和不断地从理论上来反思、改变自我的内心,令相续中生起定解,乃是思;然后不断地串习就是修,大概是这样。因此所谓培养僧才不外乎就是闻、思、修。
今天我要讲的不是闻思修三个,而是其中的闻,也就是学习,就是培养僧才,就是让他好好地去学习。
那么闻的功德大概是怎么回事呢?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法句经》当中说过这样的话,翻译成汉文的跟藏文有一点点不同。这不是我翻译的,是古代的唐朝的时候翻译的:“闻为知法律,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内容完全是一样,但是有些文字的结构上有点不一样。总之是说,通过学习,不知道的可以变成为知道,那就是闻为知法律;通过学习,没有断除的疑惑可以断除;从恶行或者作恶当中唤醒过来,令其修善;一切不如法的、非法的事令其舍弃;最后能够得到涅槃的果位。这大概是学习或者闻的功德。
另外,《法句经》里边还说,假如壁画、艺术品,装进一个庄严的屋子里,在这个屋子,你有非常好的一双眼睛,什么东西都看的清楚,但是这个屋子是黑暗的,你也什么都看不见,再好的艺术品你也欣赏不了。如果这个屋子装修非常豪华,设计非常完美,你又具有一双眼睛,而这里边又有明亮的灯,那么你一目了然,能够欣赏在里边陈设的一切艺术品。
同样的道理,假如佛法知识博大精深,你有智慧,就是眼睛。 博大精深就相当于装修完美且装满了艺术品的房子,你的眼睛也即你的智慧,能够辨别是非,辨别好赖,但你没有在师父跟前听闻过佛法,没有正统的学过,再聪明也不知道这些道理。如果你在具德的善知识那里正确的学过、读过、闻过、听过,就如屋子里亮了明灯一样,对一切事你能一目了然,这就是闻的功德。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法句经》中所说的偈颂。所以今天我想讲“闻”,如何闻和历史上藏传佛教格鲁巴的僧人是怎么学习的题目。
第二部分、如何培养僧才,其教育制度如何?
藏传佛教如何培养僧才,其教育制度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分为“教学制度没有规范之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规范之后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回答。所谓的教学制度未曾规范之前,指的是宗喀巴大师读书的时候,贾曹杰读书的时候,克珠杰读书的时候。总之,1435年,克珠杰五十岁时,第一次建立了现在意义上的参尼札仓,也就是法相院,就是之后的格鲁巴,包括考取格西学位的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源头和基础,所以我把1435年作为一个界限,将之前称之为未规范教育制度之前的学习模式,之后称为规范之后的教育模式,大概是这样。
一、未规范前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讲一下未规范制度之前的教育模式和培养僧才的方式。首先培养的场所是哪里呢?当时没有色拉寺,也没有哲蚌寺,也没有甘丹寺,更没有扎什伦布寺。但是拉萨当时有六大寺院可以培养僧才,这六大寺院的名称叫什么呢?相当于现在的三大寺一样,当时就叫做桑德古三个,嘎觉苏三个。 第一个桑,就是桑浦寺;第二个就是德瓦坚,德瓦坚就是现在的让宕寺,德瓦坚翻译成汉文就是极乐寺,我想汉地的静波师父寺院的名字和这个差不多,叫极乐寺;第三个叫做嚓古通。 然后还有三个,嘎东是一个寺院,觉摩隆是一个,苏普是一个。总共在拉萨那边学习的地方大概这六个地方。所有在拉萨学习的人基本上就在这六个寺院当中。 但是除此之外,日喀则那一带也很多,萨迦、纳塘等地也有很多。
宗喀巴大师考格西学位的时候、先后进行过辩论的地方总共有十个寺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宗喀巴大师般若辩答的地方是拉萨那边的桑浦、德瓦坚,日喀则那边的萨迦寺,还有达桑德,再一个就是昂尔寺,还有曲扎诶,还有涅尼寺。后来宗喀巴大师学俱舍、律藏、释量论、中观等等,考试的时候增加了那么几个,一个是嚓古唐,再一个是泽当,然后是纳塘,等等,这就是当时宗喀巴大师考格西的时候辩答过的十个寺院。当时学习的场所大致上是这样的。
那么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和后来规范之后不太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跟大家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出生于1357年,他三岁的时候在青海那个地方顿珠仁钦那里开始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密法的仪轨,但是同时也学过一些《大乘庄严经论》之类的。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往拉萨,十七岁的时候到了拉萨。到了拉萨以后,一开始他学了那么一点医学。宗喀巴大师的医学是非常精通的,我估计宗大师可能是藏医学里面非常有名的了,可以说他是医学的一个非常通达者。但是没有学多长时间,后来就去了德瓦坚,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让宕寺或者极乐寺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宗喀巴大师十七岁的年末开始学般若,十八岁整年学了《现观庄严论》,加上《大乘庄严经论》以及《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还有《宝性论》等等。总之,十八岁那年学了一年,十九岁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就考取了般若。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学习体系当中,光学般若就是七年到八年,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考完了之后,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去往日喀则那一带。宗喀巴大师到日喀则那一带之后,他第一次在喇嘛顿桑大师那里学了俱舍,学完般若之后马上就学俱舍,仅仅听了一遍,然后就去则钦,就是日喀则江孜县的则钦寺。当时娘恩巴瓦大师就住在那个则钦寺,所以宗喀巴大师到那里再一次听受娘恩巴大师的般若。这就是宗大师第二次学般若,就是在娘仁巴大师那里学的。然后,宗喀巴大师去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俱舍及俱舍自释,这就是第二次学俱舍了。据宗喀巴大师说,第一次学俱舍的时候,由于他的师父不是非常通达俱舍,所以没能得到他满意的一个结果。第二次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的时候,仁达瓦大师智慧非常广大,所以宗喀巴大师受益非常大,收获非常大。然后宗喀巴大师又第三次学习俱舍。为什么呢?因为,在仁达瓦大师那儿第二次学的时候,是按照老师教学生的那种模式来教的;第三次的时候则是为了缘起,以师父专门给弟子讲法的那种方式又听了一次。这是宗大师第三次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听俱舍。然后,宗喀巴大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中观,主要学习《入中论》。当时讲中观的仅仅是仁达瓦大师,而且仁达瓦大师给宗喀巴大师讲《入中论》也是对弟子讲中观的第一次,所以说他第一次听了这个。
1377年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来到了拉萨觉摩隆这个地方,在大善知识洛桑那里学习了律藏,包括功德光的律本颂及其释等等的圆满的学习。据说当时宗喀巴大师把大概有四十卷的律藏的前半部全部背诵下来。后来宗喀巴大师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了《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也就是唯识宗的《阿毗达磨》。然后再学《释量论》,也就是因明,这是宗喀巴大师毕生当中学因明的第一次。然后宗喀巴大师再次又学了《入中论》、律藏,这都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的。之后,因为仁达瓦大师写了一个《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注释,所以宗喀巴大师听了完整的仁达瓦大师所著的《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疏。之后宗喀巴大师又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释量论》等等因明方面相关的内容。之后宗喀巴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又在译师顿桑大师那里再次听了一次因明,这是宗喀巴大师第三次学因明。然后开始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释量论》、《阿毗达摩集论》等等。总之,之后就开始第二次考格西学位了,也就是考除了般若之外的中观、俱舍、律藏、因明等等。简单地说,宗大师每一次学习的时间不会超过几个月,但是次数非常多,光是中观就学过三次,因明学过四次,完整的,俱舍学过四次,般若学过三次,还有律藏学过两次,大概是这样的。二十四岁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再次考取格西学位,到二十五岁夏天的时候已经结束了考试。至此,宗喀巴大师在我们普通意义上的闻的阶段已经过了。
我介绍这个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以前和现在的三大寺学习的模式极不一样。那个时候,虽然有很多可以学五部大论的地方,但是到那里之后,你自己找师父,在师父那里听几个月算几个月,师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听一点,没空的时候听不了太多,每次师父讲也不超过两三个月。以这样的一种模式来学习的,这就是未规范教学之前的一种教育模式。
然后我再简单地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后来的一些时间表。宗大师从二十五岁考取了格西学位,同时受了具足戒、成了比丘之后,宗大师在25岁到36岁之间,是对他人讲般若,同时写《金鬘论》的时间。有人说《金鬘论》是他32岁的时候写的,但是我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思考了之后,觉得宗大师应该是26岁开始专门专注地研究般若,记有大量的笔记。到了三十一岁左右的时候把这个笔记整理出来,到32岁的时候完成的。这个《金鬘论》是一个特别大的、而且非常著名的作品。宗大师36岁的时候开始去山南苦行修行, 41岁的时候得到了中观正见,46岁的时候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许多的论典,48岁、49岁的时候写了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51岁至53岁之间写了《中论》的大疏以及《辨了不了义》等等许多的大著。宗大师53岁的时候,创办了西藏第一次的大祈愿法会,不同教派所有的僧众聚集在一起,在大昭寺的觉沃佛面前,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以变化调服六外道的节日,也就是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之间,召开了大祈愿法会。在55岁至59岁之间写了密集金刚的《五圆满次第》等等, 62岁的时候写了《入中论》的大疏等等。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大概的学习时间表。
第二,贾曹杰学习的大致上的时间。贾曹杰出生于1364年,圆寂于1432年。他先后有三次学习的经历。第一次是在贾曹杰十岁的时候去涅尼这个地方,在大智者根嘎巴那里学习了《释量论》、《定量论》等等的因明方面的内容,然后在大智者仁达瓦仁钦多杰那里学习了般若,然后在德珠仁钦大师(这个不是宗喀巴大师的师父顿珠仁钦),那里学习了俱舍、阿毗达摩,然后在大善知识洛桑那里学习了律藏等等。这是贾曹杰的第一次学习。第二次学习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五部大论。第三次学习,是贾曹杰大师25岁的时候考了格西学位之后,来到了娘窦惹竹,现在的德瓦坚,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极乐寺那里来拜见宗喀巴大师,从那里开始直至宗喀巴大师圆寂为止,每一次宗喀巴大师讲经,除了他在甘丹寺修建的时候耽搁了一些时间之外,贾曹杰终生陪伴于宗喀巴大师,听宗喀巴大师讲的所有的法。在那个时候,贾曹杰可不得了了,他在依止宗喀巴大师之前已经取得了十部大论的格西学位,是整个藏区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但是他一直依止到宗喀巴大师圆寂为止。这是贾曹杰的大致上的学习经历。
现在我讲一讲克珠杰学习的经历。克珠杰大概也有三次的学习经历。第一次,克珠杰大师大概在七岁的时候出家,去却吉森格绛森等等那里学习《入菩萨行论》、《集学论》等等,还有《现观庄严论》、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释量论》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阿毗达摩集论》也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律藏也是在班觉喜饶那里学习的。这是第一次的经历,这个经历大概是在16岁之前。克珠杰16岁的时候,当时,藏地非常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波多许列诺伽,他曾对萨迦班智达做了许多批评和驳斥。之后,克珠杰大师16岁的时候驳倒了波多许列昂伽,当时名声大增,非常有名。这是克珠杰16岁之前的事。说实在话,我在16岁之前还玩呢!我就想,克珠杰大师在16岁之前已经通达五部大论,并且与当时藏地应该算是第一号的大智者进行辩论,还把大智者驳倒了,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二次学习是什么呢? 克珠杰19岁的时候开始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因明七论、《俱舍论》、弥勒五论和中观理聚论以及律藏和《中观四百论》《入中论》,阿毗达摩、般若系列的听受,直到23岁之间,全部是在仁达瓦大师那里学习的。 23岁的时候,仁达瓦大师推荐克珠杰到宗喀巴大师那里去拜宗喀巴大师为师,所以他23岁的时候,克珠杰第一次来到了色拉寺,上面有个叫色拉却顶的地方,拜见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收他为徒。因为克珠杰大师在此之前已经是非常非常通达一切显密教见,只需要断除许多许多的疑惑,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宗大师回答就行了。所以宗大师对克珠杰教导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白天讲般若,晚上讲密法。总之依止了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克珠杰该得到的法全部得到了之后,再次回到了日喀则那一带的绒当坚这个地方。克珠杰第三次学习的经历就在宗喀巴大师那里。这就是克珠杰的三次学习的经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得出来,克珠杰也好,贾曹杰也好,宗喀巴大师也好,他们学习的方式不是后来规范之后的学习模式,是在这里学完整的,或在那里学完整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未规范之前的学习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
二、规范之后的教学模式
这个内容就是,规范教育制度之后的学习模式,这是从克珠杰50岁的时候建立一个法相院,就是参尼札仓开始起到现在为止逐步规范、逐步完善的这样一个模式。这种模式,三大寺基本上是一致的,扎什伦布寺、塔尔寺还有拉卜楞寺等等有些稍微的不同,即使三大寺之间也有稍微不同的,即使色拉寺一个寺院里边色拉杰札仓和昧札仓也有稍微不同的。今天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拿这个例子来跟大家说一下规范之后的模式。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的规范之后的模式,第一个要过的关是学习藏文,学习一些一般的念诵仪轨和密法的仪轨,学习藏文语法等等,这个是基础,这是第一个。然后一旦入了这个色拉寺或者哲蚌寺、甘丹寺等等之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学的基本上都是基本的辩论方式,比如说摄类学、因类学、识类学、宗派论、七十要义、地道论等等。但这些的学习模式有所不同。比如说色拉杰札仓的话,足足三年学习摄类、因类和识类。那么这三个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摄类学是我们西藏的大德恰巴却吉僧格开创的。他开创的依据是什么呢?你们可以在汉文里边看到世亲菩萨所著的《五蕴论》,内容跟《五蕴论》有点相似。不一样的是什么呢?这个里面增加了许多因明辩论的模式和辩论的方式和辩论方面的一些知识。因类学主要出自于因明《释量论》等等当中,主要是如何能够依正因来证明这件事或者否定那件事的一种模式,所以叫因类学。识类学主要学的是意识,比如说人的心类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三个内容。这些内容,是之后学习五部大论的学习和辩论的基础。所以有的寺院对它重视,甚至学习三年,然后开始学习般若。
我在这里先说一下,般若、律藏、俱舍、中观和因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般我们藏地许多大德称般若为大乘佛法之身体、主体;称因明或者量学为大乘佛法之正理,也就是推理法;对律藏称之为大乘佛法修行者的实修,律藏是实修;一般对俱舍就叫做大乘学习者的辨析,或者剖析;对中观称之为大乘修行者的见解。是这样理解的。简单地说,是以般若为主体,其他的作为般若的补充来学习,大致的模式是这样。学般若的时候,是总依《现观庄严论》来学的,这和我们内地学习般若的模式有点不一样。内地学习般若的时候主要学的是中观,实际上学习的是见解,但是藏地学习般若的时候就是随顺圣解脱军的等等,把整个二万五千颂般若、或者十万颂般若、或者八千颂般若,分成为八品:种相智品、道智品、一切智品、一切相圆满、顶品、渐次品、刹那品以及法身品等等,把它分成为八品,依《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来分整个的般若。那么第一品,也就是种相智品,有三年的学习,叫做般若新论,般若旧论,般若胜旧论,这三个都属于《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的范畴。第二品和第三品合并为第二品,因为第二品和第三品一年内要学完的,所以称之为二品班。然后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这五个一年内要学完的,所以称它为第四品班。之后般若的补充的部分,比如说《辨了不了义》,还有一些十二因缘论,还有一些二十僧伽,这些补充的部分叫做辅助,辅助大概有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这样一来,光是般若就学习了七年了。如果前面学宗派论、七十要义、地道论的话,那就变成为八年。般若八年的学习就是这样来的。
然后是《入中论》。藏地学习中观的时候,《中论》和《中论大疏》都要看的,但是主要的辩题是《入中论》。所以《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和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的大疏,这都是必看的书。中观要学习三年。三年之后,开始学习律藏。律藏总共要学三年。俱舍也要学三年的,但是这两个有的时候穿插学。比如说第一年学律藏,第二年学俱舍,第三年再学律藏,第四年再学俱舍,以这种穿插学的方式也是有的。总而言之,律藏要学三年,俱舍也要三年。这样一来,总共变成了多少呢?总共学习的年限变成为19年。如果学因类和识类等等当中减去一年,简单一点的话,那么就变成了18年。这就是藏传佛教培养一个僧才、通达显宗的五部大论的一位非常优秀的格西,须在非常好的藏文的文化和语法等等的基础上,学18年才能培养出来的。但这个里边是不包括密法的。学密法,如果你认真地学的话,还要学五年左右,在古代的时候学五年左右。现在简单一些了,好像也要学一年,也有这样的。干脆也有人不学的。总而言之,如果学密法的话,那就要学五年,这样的话,基本的学习时间为23年到24年。这就是藏传佛教学习的基本模式。
学完了之后,就要有个结果。学律藏的,开始就是按照现在的有些藏传佛教的寺院那样进行格鲁考试,格鲁考试考五年。学律藏第一年之后就开始考,律藏的剩下两年,学俱舍论的三年,总共加起来五年当中考。在五年当中考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要掉下来的,其中少量的人能过五年的关,最后能够考得上格西拉然巴。只有通过五年的格鲁考试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拉然巴格西的辩法。那么许多第一年、第二年考过,第三年考不过的人,将来变成为第二等格西措然巴。措然巴是指在某一个、像色拉寺或者哲蚌寺或者甘丹寺的大寺院里边进行考试通过的,那就叫做措然巴。
在过去的西藏的历史上,拉然巴和措然巴两类格西必须经当时的西藏地区政府审批的,林赛格西和多然巴是不需要批的。那么所谓的林赛格西是什么呢?学了那么多年了,一直熬下来,学得不算太好,反正考试的时候没有列入第一等、第二等当中,变成为第三等的,不是在大寺院里边,而是就在一个寺院里边的某一个札仓里边考取格西学位和进行辩答的,那就叫做林赛格西。多然巴就更差一些,就是意思意思,因为他毕竟对学问不大懂,但在寺院里面做事还是挺肯干的,也得给他个结果啊,那怎么办呢?就在大殿的门口,简单地做一个辩答的仪式,给他一个名义,就叫做多然巴格西,是有格西其名,没有格西其实,叫做差不多是格西。
那么拉然巴格西是什么呢?古代的时候没有格鲁巴考试之说,而是先在札仓里边考格西学位,能够考出第一名的可推荐考拉然巴。之后在八月份札仓的辩答当中,辩答非常卓越、非常好的,才推荐为格西拉然巴。然后还有一关,就是十月份在罗布林卡考拉然巴,那个很重要。罗布林卡就是达赖喇嘛的行宫,当时不管是哪一代的达赖喇嘛,他都会听你的辩答的内容,会细细地监督你的每一次辩答,他也会给出一个分,这个地方没有丢分的话,那你基本上这个拉然巴就当定了。至于是拉然巴的第一等还是第二等、第三等、第四等,那就说不清楚了,至少你在这个地方没落下来,那就算是这个地方过了,这是十月份。然后在正月的大祈愿法会上进行辩答,然后二月份的时候,就把拉然巴从第一名排到第七名为止,之后就没有名列了。这样就考上了格西拉然巴,二月份的时候,给他授学位。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真正的格西拉然巴,不管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他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这就是规范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以后的培养僧才的大致的模式。
当然,我今天跟大家说的内容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认为介绍一下也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学习过程中应断的过患
下面我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虽然出了家,虽然学习了五部大论,虽然考了格西学位,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是很理想,容易出毛病的,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哪些呢?我个人没有资格去谈论这个,但是我借用一下色拉寺的一位大德蒋旺次列朗杰大师,他写的作品里边关于这个问题上的一个评价,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好吗?
一、目光短浅
蒋旺次列朗杰大师说,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第一个毛病是什么呢?说目光短浅。什么叫目光短浅呢?一开始学习,只学自己札仓的教材,而不去看那些宗喀巴大师的作品,克珠杰、贾曹杰的作品,更不去看印度的这些大德的作品,那看佛经就更谈不上了。这样完全依赖于自己札仓的教科书,这样的人必然会目光短浅。这是需要避免的一个过失。
二、过分在意辩论的输赢
第二个需要避免的过失,是太在意辩论当中的赢和输。虽然格鲁巴的学习非常提倡辩论,但是辩论的目的不是自己赢、别人输,那是什么目的呢?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佛的经典、大德的论典的深意,能够探究出来其最究竟的意义。所以在辩论的时候,实际上是你的智慧和许多智慧里边所含藏的宝贝的互观共享,而不是我一定要打倒他,他一定要打倒我。凡是把赢和输作为第一位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有毛病的,这是需要避免的。这是第二个学习的过失。
三、畏惧学习大论典
第三个过失是什么呢?有人说,一看宗大师的这些像《金鬘论》这样的非常深广的论典,和贾曹杰、克珠杰的,一看就怕了,心虚了,以后看到这个心里边就不敢去碰它,对大部的论典产生一种畏惧感。反过来,只选择那些容易听懂的、一目了然的东西。这是有过失的。为什么这样有过失呢?容易听懂的东西是很好,但是之所以能够听懂、说明什么?说明它说的内容和你现在已经知道的内容距离不是很远。而不容易听懂、非常难懂,感觉很吃力,为什么?因为你所知道的和它所宣说的内容距离太遥远,所以你才值得学。如果你都知道了,那你还学什么呢?这是过失。所以要学会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这是第三个。
四、未养成学习的意乐
第四个是什么呢?虽然能听懂一些内容,但对它不产生意乐,或者不产生兴趣,这是过失。为什么呢?其实,学习般若也好,中观也好,五部大论也好,需要非常强烈的意乐、强烈的兴趣,否则18年的苦是熬不下来的。说实话,在我个人的经验当中,我的身边有那么一些人,刚刚成立班的时候大概有六十多个人,这时一点问题也没有。真地要考格西学位的时候,能剩下八九个就已经不错了。为什么呢?人总会生病吧,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吧,总会有跟不上的吧?从一个六十多人的班中,最后培养出六七个、七八个考格西者,那是非常厉害的。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太大的意乐,没有巨大的兴趣,是熬不过这18、19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意乐问题的一个。第二个,有的人空有意乐,但不入道。我有一些朋友,学了十六七年的五部大论,连最简单的辩论的模式都不精通。不过,他自己却以为自己说出来的全部都是跟佛语差不多的圣言。人家否定他的时候,他还感到很吃惊:“你怎么会否定这个呢?”我非常相信,前世所修的因缘那确实是很重要。有的人他就是听不懂,同是在一个课堂里边,一个老师在教,下面听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听懂了,有的人根本就没听懂,没入道,十几年还没入道,你说说这个多可惜啊。没入门,也有这样的。当然了,我是说这个意乐很重要,因为意乐才能够支撑你18年苦学下来。
五、为得到名声地位而学
第五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得到一个格西的学位、格西的名号。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在藏地,一旦得到了格西学位,仅次于活佛,他也为成活佛做打算,死了之后,再次来的时候他就是活佛了。别说有多荣耀了。所以说,格西在西藏有崇高的地位,不管哪个人,一说格西,他不要知道姓甚名谁,就知道恭敬他。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学那么多年容易吗?所以很受尊敬。因此有的人就为了格西的名位而学习,这肯定是有麻烦和过失的,这个不用说了。这是第五种缺点。
六、学习失于偏颇
第六种缺点是什么呢?有的只学显宗,极力地排斥密法;有的只学密法,极力地排斥显宗,这也是过失。为什么呢?考完了格西学位之后,你必须学密法才能够称之为显密皆通达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否则只学过显宗、还没有学过密法,只能算是善知识的一半。所以宗大师一小开始就非常重视显宗和密宗同时要通达,哪个都不可以放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六个。为什么在藏地密法那么发达的地方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是很必然的,学术的爱好、有时候是非常执着的,你一旦特别执着于般若的时候,对中观就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执着于中观的时候,对因明就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多得是,何况显宗、密宗,也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显密皆通非常重要。
七、学而不用于修行
第七个,虽然不是为了格西的名位,但是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今生当中的荣华富贵,学习的目的是炫耀,这也是不对的。有这样的人吗?确实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称其为“文字格西。”什么叫文字格西?一说五部大论那就滔滔不绝,比谁都说得好。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比凡人还要凡人,比谁都糟糕。为什么如此呢?他把五部大论拿出来衡量这个人,衡量那个人,唯独没有衡量自己,这样一来,导致了一个结局是什么?自己有什么缺点、过失不知,他人有什么过失、缺点,那简直是一目了然。这就是为今生的目的,而不是为修行。简单地说,闻的目的是思,思的目的是修,修的目的是让自己提高思想的境界,让自己从凡夫变成为菩萨,从菩萨变成为圣菩萨,从圣菩萨变成为佛。什么是佛啊?龙树菩萨说了,众过已断尽,众德所庄严,为众作近护,顶礼一切智。这是在《宝鬘论》当中说的。什么意思?断除了一切缺点和过失,具足了功德为庄严,能够为众生做救怙主,也就是承担着度化一切有情的大任,那就是佛,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为了这样的目的,而花18年的功夫去学习才是值得的。否则你要是18年去做生意的话很可能会变成为不小的老板,那今生的荣华富贵自然就有了,也不必依靠这个。所以说,不应该为今生的荣华富贵,而要以修行、修心为目的。这是第七个。
八、安于小成就
第八个是什么呢?说,为刚才所说的这些过失而学习,有没有好处呢?有,不能说没有,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呢?他与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相比,那就是千里之差,那确实是了不起。可是,由于他前面所说的这些动机和目的等等原因,变成为只能成就小的目的,不能成就为大目的。其实我们现在,不仅仅是格西,许多大学者,许多大智者,学富五车,知识广大,但是一生当中成就不大。小有成就时,由于某种原因、一下子就阻隔了,不能够继续做大。为什么呢?这有一个原因,因为你学知识的目的上有那么一些问题,在知识的运用和以知识来自我完善的问题上有那么一些小小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一些阻碍,这就是很明显的。所以说,能够有功德,但不能够有大功德。
九、盲目修行
第九个是什么呢?虽然如此,比什么都没有学,天天只念念佛号,念念嗡嘛呢叭咪吽,念念米字玛,好得多的多。为什么呢?因为前者为盲修,后者至少是理性的修行。闻是闻、思、修当中的第一步,所以说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有了非常完整的这种学习的模式和体系,我们普通的人也不必按照我刚才所说的全部18年的时间去学。为什么呢?你们别搞错了,我给你们说的不是说格鲁巴培养修行者的方式,而是说培养僧才,僧人里边做传播如来正法的中心的顶梁柱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对普通的一个人来说,要学习、应该是什么模式呢?可以直接学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和道次第《速道》,尤其是要学习《修心七义》和《修心日光论》和《入菩萨行论》等等,以这种模式来改变自己心性当中的贪、嗔、痴、慢、疑等等的过患,培养自己的慈悲、智慧。这样是非常好的。
第四部分、学习中应具备的事项
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具备的是哪些。刚才说的是必须回避的哪些,现在要说的是需要具备的哪些。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本事跟你们说,因为我个人才疏学浅,怎么能够给大家提供呢,只不过我也借用蒋旺次列朗杰大师所说的教授来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二,供大家参考。
一、端正动机
第一个,学习的第一个要务,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动机。什么是非常好的动机?人都有自爱之心、自私之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之所以人不是人上人,不是人人所尊重的人,原因是什么?因为人有自私。千古以来,所有千秋万代的人所尊敬的那些人,为什么尊敬他呢?因为他的利益有情的心态非常好,善心为国家、为人民、为天下苍生的这种心胸非常阔达、非常广大。这就是为什么成为千秋万代的人所尊崇、所恭敬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尤其是僧才,第一个要有非常好的动机。其学习的动机应该是什么?为了利益自己、也为了利益天下一切苍生之故,依如来正法,自己未知的让它变成为知道,未断除的邪见令其断除,让自己能够真正地了知如来正法的心要。并且把这样的正法弘扬广大,遍满一切方所时空,由此令一切天下苍生获得安乐及安乐因,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这样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发心越大,你所做的事业可能会越大;你的发心越小,你所做的事也就自然会小。这是第一个。
二、学习经论要全面、贯通
第二个,不管看五部大论的哪一部,千万不要停留在某一部经典、再加上一个论典,然后仓促地看看就了事。一定要贯通佛经和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为代表的印度大德的作品。这印度大德的作品非常重要,不管是我们内地,还是藏地,其实我们的佛法皆来源于印度,而印度人对佛法的理解应该说比我们好得多的多,尤其是在当时的这种理解。所以要贯通印度的这些大德、比如二圣六庄严等等的这些经典,然后对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珠杰等的善说也要通达,而后再以各自寺院的教科书来做最后的补充,这样是非常好的。不能够仓促地或者简单地去看看一本小册子,就说我已经通达了,这是不可以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学习五部大论的应学书目
第三问题是什么?应该看哪些?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学习五部大论的一些名单,好吗?比如说,学般若的时候应该看什么呢?学般若的时候,在汉地看的东西也比较多,藏地也比较多。比如说在藏地的话,关于般若里边经书有十七部。一些先哲们说,这十七部当中,有六部母经,十一部子经。这种说法,宗喀巴大师是不大认同的。不管怎么着,我们点书名的话,藏文里边的佛经有:《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般若》、《般若摄颂》,以及《五百颂般若》、《三百颂般若》和《百五十颂般若》,还有《五十颂般若》、《二十五门般若》,以及《善勇猛请问经》和《帝释经》以及《一字般若经》、《少字颂》和《心经》,还有《月藏般若》、《日藏般若》、《普贤般若》、《金刚手般若》、《金刚幢般若》等等,有许多。这些是佛经。
汉文的,我发现玄奘大和尚翻译的《大般若》里边总共有十六部。那么这个十六会里边,第一会般若就是《十万颂》,第二会般若是《二万五千颂》,第四会般若是不是《八千颂》我不敢肯定,但是汉文的《八千颂》有好几个版本。然后其它的,比如说《二万颂》,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实际上也是《二万五千颂》,等等。总之汉文般若的经典很多。这些是经的部分。
关于般若的论的部分,分成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甚深见的般若的释,再一个是广大行的般若的释两个部分。甚深见的般若的释,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就是汉文大藏经里边的《大智度论》、《金刚经释》等等,这些都属于甚深见的一些解释,我就不说了。那么广大行方面的解释,开始解释这个的,据说第一个就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这应该算是广大行方面的第一个解释。第二个就是《决定体系论》,据说是无著菩萨所著,藏文里边没有这本书,汉文里边我也没有发现。不过,无著菩萨所写的汉文是有一部书,这个书就是《金刚经》的一个论和《金刚经》的颂等等。据说世亲菩萨也有一个二万颂的释,藏文好像没有翻译,汉文我也没有发现。不过,世亲菩萨倒是作了一个无著菩萨的《金刚经论》的释,做了一个解释,这是有的。大概是这些。然后是什么?比较普遍的,叫二十一释。二十一释里边总共有,与般若结合的有十二个,没有结合的有九个。所谓结合的、第一个是什么呢?是圣解脱军的《二万颂光明释》。这是历史上把《现观庄严论》和《二万颂般若》结合一体来解释的第一部论典,非常意义广大。而后,他的弟子尊者解脱军,也写过一个《二万颂释》,之后狮子贤菩萨写有三个方面的,其中一个与经结合的就是《二万颂八品略义释》。这个《二万颂八品略义释》人家都没看到过,为什么呢?它在《八品二万颂》里边,没有把它单列出来,其实这个里边是含有略义的。然后就是辛德巴大师的《具足清净释》。这样,《二万颂》的释总共有四部。然后是迦湿弥罗的达玛西如大师所著的《十万颂》的一个释,它是结合于《十万颂》和《现观庄严论》的。然后与“略佛母”结合的,就是狮子贤的《庄严光明释》了。然后还有《最胜心要释》、《关要月光释》。然后与《摄颂》结合的就是《难处释易解》、《摄颂难处释》《般若藏钥》等等这些。
然后没有结合的,单纯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大概有九部。一个是狮子贤的《明义释》,然后是对狮子贤《明义释》的解释、有《明句论》和《释难解光明疏》等等。“摄义”方面有三个:一个是《明义释》略释,再一个就是阿底峡尊者的《摄义》,三是阿底峡尊者和童吉祥合著的般若摄义,等等。还有就是《名称分释》,再有就是《慧灯鬘释》。然后是《能仁密意释》。严格的意义上说,《能仁密意释》不完全是《现观庄严论》的释,就叫做陀瓦贡坚。为什么呢?它解释的是整个大乘佛法概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它的后半部分全部都是和《现观庄严论》相关的,所以也把它列为《现观庄严论》的释。这就是学般若的时候,需要看的部分。
另外还有,弥勒五论里边的《辨法法性论》及其解释,《辨中边论》及其解释,无著菩萨所著的《宝性论》及其解释等等都要看的。其它的般若方面也有一些,比如说,嘎玛拉西拉所著的《金刚经》的释和嘎玛拉西拉所解释的《般若心经》的释。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看看莲花戒大师所著的《金刚经》的解释。为什么呢?内地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金刚经》的解释,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在哪里呢?内地解释《金刚经》的时候,解释空性理的部分很多,但是,把它配合于菩萨的五道和十地的我没有发现。所以这个莲花戒大师,依靠《现观庄严论》,把《般若心经》和《金刚经》与菩萨修行的五道和十地紧密地结合,甚深见和广大行两个方面的菩萨道都是非常圆满的。另外,无垢友所著的也有《般若心经》的释。世亲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释》,安慧菩萨所著的也有许多般若释论,这些都要看。另外藏文的般若的经典主要值得看的很多很多,比如说早期的话,俄译师所著的,卓西朗巴所著的,阿祥丘坚赞所著的等等。说实在话,我在学习般若的时候,没有看到过这些,只是听到过这些名字而已。最近,蒙哲蚌寺图书馆保存书的恩德,蒙有些发心人聚资来印刷这些手抄本的恩德,我才得到了这些注解的手抄本的复印件。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些东西现在已经见不着了,没有几个人看到过的,太难得的书。另外,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你看完了《金鬘论》之后,几乎就能对从佛经到印度所有班智达的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释、一目了然,而且,其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点评得非常精确、到位。一本书能写成这样,让人感到非常地吃惊。我们之所以非常地尊崇宗喀巴大师,信仰宗喀巴大师,绝不是因为宗喀巴大师是师父,关键是他写的这些论典那是太宝贵太宝贵了,简直是古今没有几个人能写成如此到位的论典、像《金鬘论》这样的。再一个是《现观庄严论心要庄严疏》,是贾曹杰所著的,再一个是克珠杰大师所著的《难择释》,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各自札仓和寺院的教科书。这就可以了。这就是般若方面的一些建议。
然后我再想说一下学《俱舍论》方面一些主要的。当然首先要看《俱舍论》,然后看《俱舍论自释》。不过最近我有个想法,是什么呢?如果你看《俱舍论》的时候,有读汉文的诸位大德,一定要看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反正我是于《大毗婆沙论》受益非浅,因为那个里面有许多许多我闻所未闻的东西,可以说是一个大宝库,所以说也非常重要。另外就是《俱舍论释》,是名称识所著的,还有迦湿弥罗的众贤所著的《俱舍释》,以及我们藏地非常著名的《俱舍释》,就是绛贝央所著的《俱舍释》,是非常完美的。另外,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大师所著的《俱舍释显明解脱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俱舍论》的释。另外,珠蒋旺钦确杰、刚才我所说的,他所写的《俱舍论释》也非常完美,最近我有空的时候也在看。大概是这样。另外,这些属于《下阿毗达摩论》;《上阿毗达摩论》是《阿毗达磨集学论》,就是大乘的《阿毗达磨论》,关于这个的解释,有贾曹杰大师所著的《集学论》的释--《阿毗达磨大海扼要》。这样的贾曹杰所著的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也应该看一看。这是关于《俱舍论》方面的一些推荐。
然后,律藏方面学习的话需要学哪些。首先是《别解脱经》;其次在《大藏经》里边有一大部分的毗奈耶,这些都肯定要看的;其次要看功德光所著的《律仪本颂》以及他的解释;另外阿阇黎法智所著的其广释和阿阇黎功德光的略释;以及吉祥友所著的《律藏四教》的注释;还有一个就是清净天所著的毗奈耶的译释等等,这些都要看的。另外,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藏地学习毗奈耶的时候学什么呢?就是贡钦措那瓦大师所著的《日光论》。《日光论》有两个,一个是《广日光论》,一个是《略日光论》;再一个就是宗喀巴大师著、贾曹杰记录的叫《比丘学处》和《沙弥学处》;另外还有一个根敦珠巴大师所著的《律释宝鬘论》。这些都非常重要。然后要看各自札仓的教科书。这样就可以了。
关于因明方面。因明的开创者,就是陈那论师,所以印度人称陈那论师为印度哲学之母或者逻辑之母,大概是这样的说法。陈那论师的论典有很多,大概翻译成藏文的有11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集量论》。《集量论》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还有他自己写的《集量论自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观所缘缘论》,还有一个《观三世论》,还有一个《因明入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一个是从汉地翻译过来的,一个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我想或许可能是主题是一样,大概是这样的。
另外第二个就是法称论师的论典,法称论师的论典有“因明七论”,其中有“主体三论”和“支分四论”。“主体三论”分别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一滴论》,这三个是因明的主体论。支分论是什么呢?《因一滴论》、《观相属论》、《诤理论》、《成他相续论》。大概这七个部分就是法称论师的。另外还有关于这个的解释方面的,尤其是《释量论》第一品的解释,有法称论师他自己解释的自释,也是非常重要。另外印度因明大师天王智和释迦智以及法胜等等所著的因明有许多。宗喀巴大师只有一个《辨因明道次论》。贾曹杰大师有许多因明的著作,一个是《定量论释善显密义》,第二个是《正理一滴论释·善说心要藏》,第三个是《释量论》的广疏《显明解脱道论》,另外就是《释量论》的释《解脱本性论》或者《解脱扼要论》,然后有《观缘论》的解释《善说日光心要》,另外还有《因明导论》等等许多。
另外克珠杰关于因明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叫《释量论》大疏《正理海》,还有《释量论》小疏《正理扼要》,再有一个就是“因明七论”释”《消除心中之黑暗》等等。
另外根敦珠巴大师也有《释量论》的大疏。另外还有一个 “因明七论”的大疏是《正理庄严论》。这些是关于因明方面必须看的非常重要的论典。然后看各自札仓的教科书就可以了。
另外,中观方面我推荐一些。“中观理聚论”当然是很重要的。所谓的“理聚论”是什么呢?是《中观根本论》也就是《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广破论》、《宝鬘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叫“理聚论”。其实这“理聚论”一定是龙树菩萨所说,而且月称菩萨见到过龙树菩萨的关于中观方面的作品,在刚才所说的基础上增加了《集经论》和《清净赞论》两个,总共有八个。月称菩萨是怎么说的呢?是在《中论释·明句论》的下面有一个偈颂。这个既有梵文也有藏文,现在汉文好像还没发现,我不知道最近有没有翻译成汉文。在那个里边谈起了他已经看到过的龙树菩萨的论典,列出了这样的八个关于中观方面的论典,都是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中观方面有什么呢?就是提婆菩萨所著的《四百论》,还有佛护论师所著的《布达班乐达论》,还有清辨论师所著的《中观心要颂》和其解释《思择焰论》,和《中论》的注释《明句论》,这个汉文也有的。《明句论》的解释是在公元六百七十多年出现的叫观自在行的所著的释。另外最主要的就是月称菩萨的,一个是《中论释·明句论》,再一个就是《入中论》,再一个是《入中论自释》,再一个就是《四百论》的释,月称菩萨所著。另外,“理聚论”里边的大部分都有月称菩萨的注解。这些都是非常重要。
藏文的中观方面来说的话,先后有许多。但是我们主要推荐看的是什么呢?是宗喀巴大师的《中论》的大疏,这大概是宗喀巴大师在五十一二岁的 时候写的。然后有一个宗喀巴大师六十二岁的时候写的宗喀巴大师是六十三岁圆寂的,《入中论》的释《善显密义疏》。堪称宗大师的一生当中关于中观应承派的解释里边最最究竟、最最完美的一部,它就叫《入中论释·善显密义疏》,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宗大师还有《辨了不了义论》。关键的是,宗喀巴大师把中观的见--空性论、转成为实修的内容的,有两个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略论》的“毗婆舍那”,再一个就是《广论》的“毗婆舍那”,也就是“止”、“观”两个当中“观”的部分。尤其是《略论》的“毗婆舍那”,是宗大师在圆寂之前写的最最究竟的一个讲述中观龙树菩萨思想的论典,而且把它转成为实修的一种方式,所以说非常地完美。大家一定要看这样的东西。另外,克珠杰大师有个叫东吞的中观论。贾曹杰有《宝性论释》、《入菩萨行论释》、《宝鬘论释》。为什么把这些列在这个当中呢?因为《入菩萨行论》本身属于是以中观应成的见解为主题的,《宝性论释》也是解释这个的,所以这些都属于中观范畴的,是需要看的东西。
这样,以上我把学五部大论需要看的书跟大家说了一遍。我认为这对有心人是一定会有帮助的;对那些没有此心的人只能敬请原谅了,因为我这个地方说的这些内容跟你们直接的修行或许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虽然间接的关系还是有的。大概是这样。
四、要注意学习方法
在读这些五部大论的时候,不要只是看看书,翻翻书,不要流于书面的意思,要挖掘其内容。说到这的时候,我和大家讲讲我个人的体会。我看过很多的书,我对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大师的书是那么地崇拜,为什么?因为写书大致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从头到尾解释得很通很顺,再复杂的东西,不把东西挖出来,在上面填平一点土,就过去了。这看起来很完美,但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就是一个平的。这种书适合什么样的人呢?适合于不爱较真的人、大致知道其意思就行了,对这样的人是比较适合的。可是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珠杰的书偏偏不是这样的。那是什么?文字基本不解释。为什么呢?你是藏人,不懂藏语那就该学习藏语,他们是没有功夫给你讲藏语的,你直接去看就行了,不解释。那他解释什么呢?他们把那里面所有的麻烦全部挖出来,挖出来所有的麻烦和难题,把所有的难题全部剖开让你看到。当你一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仅有的文字上的理解已经全部破碎了,已经没有了,让人很痛苦,觉得不知所措。怎么办呢?这事很麻烦了,还有那么多的麻烦。然后他一一地解剖,解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剩下来的他不解剖,为什么?按照这个理路下去的话,你自己能解剖,不用他老人家麻烦。所以解剖到差不多的时候就放在那儿,让你继续解剖下去。
打个比方,《般若心经》,其实学《般若心经》有何难?我给你讲一个小时,把《般若心经》讲完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学《般若心经》很难啊,我给你讲7年也未必能讲得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它那里面有太多的麻烦。所以说,懂文字是一回事,真正地懂其里面的逻辑关系、其里面的难题,破解那些难题,而让自己的内心当中再也没有任何疑惑,再也没有任何疑难,那是非常难的。像这样的东西适合于谁呢?适合于用心的人。什么叫用心的人呢?不甘心于只是看看文面就可以了,想找点麻烦、解决一点麻烦的人。所以说,学习千万不要只看文面的意思就过去了,这不行的。一定要学会里面的每一个细节的内容,包括显现的意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意思,还有它所映射的其他内容。不但要通达这样的内容,而且还要知道,在辩论当中,我怎么样辩答才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呢?不但辩答的时候能够解释清楚,堵人家的嘴,而且在对实际内容的理解上,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合理化、最不相互矛盾呢?学过辩论的人都知道,你未必通达这个内容、也可以堵别人的嘴。但你把这个学会之后,就把疑惑也堵掉了。要能够非常合情合理地回答问题。再一个就是,不但能够回答,还能把这个纳入到自己的实修当中,规范自我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的时候,直接用得着。我们研究了半天的理论,这个理论若不能转化为实践的话,那是空理论,是不现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不管学习显宗还是学习密法,要学会一个良好的规矩,那是什么?你所学的论的根本颂把它背下来。只要把根本颂背下来,以后你每天有空的时候背一背,你永远也不会忘掉它。否则你在老师面前听的时候是津津有味,听得懂,但下去之后过三五天,就连条目都不清楚了,就不明白了,这时候你的理论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自己以为知道,但实际上一问三不知,干脆就不清楚。所以说背下来根本颂及其扼要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辩答的时候,考格西学位辩答的时候和平时辩答的时候,不要忙着炫耀自己有多么大的学问、自己有多么地厉害,要在辩答当中学会寻找宝贝。什么宝贝?藏在别人智慧当中的、你所不具有的那些宝贝。在辩答的过程当中要留意,谁回答的内容更合理、更完美、更到位。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每一次的辩答过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益。为什么说三大寺那么好,说大寺院的学习那么好?其实看的书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教的老师也差不多是一样的。但不一样的是什么?人多智慧多,智慧多分析这个问题的能力就多,在这样的辩答当中,你不看书也能够得到很多很多非常经典的理解和非常精确的认识,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五、重在信仰与智慧上下功夫
最后一个,我们不管怎么着,学也好,辩也好,跟别人讲也好,作为一个学佛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信仰,要有非常虔诚的信仰和非常敏锐的智慧,这是能够实现现前和究竟利益的根本。这不是我说的,是龙树菩萨说的。人所求者只有两个,一个是现前的人天安乐,一个是究竟的解脱。无论是现前安乐,还是究竟解脱,其前提只有两个,一个是信仰,再一个是智慧。《宝鬘论》里面说:“净信能持法,有慧具正知”。什么意思呢?有了非常虔诚的信仰之后,你就会按规矩办,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6-11-27 11:14:50
|
只看該作者
不会违反规矩。什么规矩啊?戒学所说的别解脱戒、菩萨律仪、密法的根本戒等等,不违反戒律。第二,不做任何恶业,能够令自己守得住,所以说要有虔诚的信仰非常重要。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和西方人有一个特别大的区别,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向父母叩拜;西方人说:“人怎么可以拜人呢?只可以拜神,人拜人是不可以的。”我看这是谬论。你拜别人,才会有人来拜你;你要不拜你的父母,你的儿子怎么会来拜你呢,对吧?你要不尊重你的领导,你的手下怎么会尊重你呢?再说,尤其是拜佛、拜法、拜僧,不是拜一个外在的万能的力量来拯救我、做如何如何事,而是要以佛所说的法来改变我的内心,需要僧宝、高僧大德的帮助,所以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拜,就有信仰。我们有多大的信仰,我们的佛学知识就会对我们有多大的用处。如果我们把佛学知识仅仅当做一种文化,仅把它当成一种欣赏品的时候,它就不会变成让你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实说白了,所有的知识都是工具。拿这个工具来干什么呢?有的是拿来自我完美的,有的是拿来办一些事的。而佛学知识不是用来办事的,而是用来完美自我的内心,在完美自我内心的同时,完美相信你的人,令自他心中一切灾祸来源的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执着、狂热、嫉妒、顽固、疑心等等垢染清除掉,令信仰、布施、多闻、有惭愧之心、有智慧等等的,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的、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让自己开心快乐又让一切周围的人开心的这些功德心,相续中没有的令其生起,已有的令其增长广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目的。
第五部分、关于学习制度的改进意见
接下来,下面有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21世纪社会的前提下,我们要学习这些非常深的理论,或者培养这样的僧才的话,应该做什么?
一、学期的长短
我认为第一个,刚才说了,宗大师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学习的时间过短,而规范之后学习的时间又过长。为什么说过短呢?因为,若不是像宗喀巴大师、克珠杰大师这样有大智慧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学不会这些大论典的,太短了。但是,光学显宗就学19年,说实话也比较长。所以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在不影响学习质量的前提下,能不能缩短一点,比如说缩短到10年、缩短到8年。如果把这个8年、10年充分地利用好,达到以前学18年或者19年的成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
二、学时的增减
第二个,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加长一点。我知道,我们三大寺也好,在那里学习的时候,每天基本上是一节课,而一节课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太短。我认为可有两种做法:第一种作法是每天四节课,一个多小时为一节课,上午两节,下午两节,这样的话,学习的量可以加四倍,除开一些辩经的时间等等,对吧。还有一种办法,四节课里面不是一样的课,四节课里面,两节是般若,两节是中观,这也是一种办法。总之听课的时间可以增大,然后把在寺院学习的时间稍微缩短一些。这样的话,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同时也能够缩短一些时间。这是我个人的第二个想法,不一定成熟。
三、学习模式的调整
第三个,在学习的模式上,我有个看法,在宗大师时代的时候,非常重视佛经和印度的论典、西藏的论典结合起来看。规范之后的学习还要面对很多压力。什么压力呢?主要是辩经的压力。正因为辩经的压力,生怕掌握不住自己教科书的观点,所以天天猫在自己教科书的总义和辨析里边,偶尔去别的地方找点刺,找点毛病,在宗喀巴大师、克珠杰大师有些宣说方式不同的地方拿过来,取些毛病,然后继续辩论。我觉得这个不算太好。我认为最理想的办法,能不能够首先把根本的佛经找到,然后把解释根本佛经的论典找到,与印度的解释、西藏的解释、各个札仓的教科书结合起来看,这样一定会变得非常完美。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试过。我这几年,有人骂我没完没了,你看我,讲那么长时间还没有讲完般若的第一品,已经五年了,人家三年就完事了,我第五年还没完,明年第六年了,翻了一倍了,没完没了,就有人这么说。但是我还是愿意挨骂。为什么呢?我到内地来了之后,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什么模式呢?把《二万颂》拿出来,把《现观庄严论》拿出来,把《现观庄严论》的注释和宗喀巴大师的这些拿出来对着。然后说清楚:这是经,这个是经的第一个解释《现观庄严论》,这个是经和论的结合的第一部书《二万颂光明释》,这个是《八品二万颂》,这个是《八千颂庄严光明释》,这个是宗大师的《金鬘论》,这个是贾曹杰的《心要庄严疏》,这个是我色拉昧札仓的某某论典。一个个地解释清楚,很耗费时间,有很多人就不耐烦了。但是我愿意这样。为什么?是这样,我就想,学是学了,但没通达,白搭;若学得基本明白了,即便你耽搁的时间再长也是值得的。所以我认为,经和根本论,和印度的注释、西藏的注释的结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够落下这个东西。这是我的第三个建议。假如我们在内地开办“五部大论”的学习的话,我建议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汉文里面可以参考的地方也很多。打个比方,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我说龙树菩萨所著,因为我承认是龙树菩萨所著的,这是前提。有人说不是。但管它是不是,我认为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我的师父问我,120个三摩地是什么?让我解释。我解释不出来,只能给师父应付应付,字面上解释解释。但我心里都不满意,我估计师父可能更不满意。这个把我给难住了,我在飞机里面一点都不舒服,然后我就打开电脑,把藏文的、印度的注释都翻开,翻开《二万颂》的释,没有一个解释120个三摩地的,没有,西藏的,包括宗喀巴大师父子三尊的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应该有,一翻开《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和这里面有个区别在哪里呢?120个三摩地,其实玄奘版的《二万颂》只有113个三摩地,藏文里面有120个三摩地,鸠摩罗什版的里面有108个三摩地。而且龙树菩萨断定是108个三摩地。他说什么呢:“前面以18空性来解释慧学现象,由108个三摩地来解释心学。”就这么说的。然后他把《二万颂》里面的108个三摩地、每一个三摩地的解释、比喻和一些不同的解释,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感到很吃惊。我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翻译成藏文,大概翻译了20多个三摩地,沈阳进行完了法会之后,马上就回去,到了成都之后马上给师父交差。师父好高兴,他说:“你一定要把这108个三摩地的解释翻译过来。”可惜后来我一忙,又没时间了。但是我一定会把它翻译成藏文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藏文里面没有这108个三摩地的解释,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里面都没有。这就是一个例子,汉文和藏文的这些经典的互补性是非常强的。刚才我说的是从汉文补充藏文,同样地,汉文所缺、藏文可以补的那就不计其数了。所以说,这两个本是一个经典,但是注解的这些地方全、那些地方不全,所以也有非常重要的互补性。这是我跟大家说的。不仅仅要看藏文和印度文的,也要看看汉文,要注意汉文,学习汉文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汉人讲,要跟汉人学一学,因为有的东西藏文没有汉文有,有的东西汉文没有藏文有,这都是互补的,非常重要。
四、努力学习多种语言
第四个建议是,学习五部大论的人,一定要基础知识非常完美,这非常重要。尤其是藏文、梵文、汉文,起码要通达,如果通达英文的话就更好了。因为我和黄头发的人接触不多,所以我对这个事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学了那么几次英文,也没学下去,就半途而废了,就算了。但是,至少梵文、藏文和汉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当藏文的经典翻译成汉文的时候,如果你不懂梵文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做到非常完美的。打个比方说,我们藏人念藏文的“江登底......” 汉人念“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其中你看到了没有,应是应供,汉文翻译的是应供,藏文翻译过来的是应供吗?不是,是摧敌。摧敌和应供根本就是不搭边的嘛。但是梵文 的“阿拉汉”,既可以翻译成“摧敌”,也可以翻译成“应供”,因为它有双重意思,这样一看就了知了。若不懂梵文的话,藏文和汉文之间的翻译非常难,很艰难。所以我希望未来学习五部大论的人,既精通汉文、又精通藏文、又精通梵文,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要有一些现代的知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学以致用,重在修心
第五个,我个人认为,不管学习五部大论也好,做什么 也好,一定不能离开修心,一定不能离开菩提道次第的修行,一定不能离开《入菩萨行论》的修行,一定不能离开《修心七要》和《修心日光论》的修行。为什么呢?有了这些之后,你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为良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你所学的东西变成剧毒还是良药,是说不清楚的,可能是学问越大傲慢越大,学问越大火气越大,学问越大鬼点子越多!所以我认为知识和修行必须同步。要这样同步的话,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修心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学问越大修养越好,学问越大越慈悲、越智慧、越道德、越完美,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此,学五部大论等等的佛教哲学的同时,学菩提道次第,学《入菩萨行论》,学《修心七要》来修自己的心,让这些知识和学问来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和毛病,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
第六部分、与时俱进,利国利民
第六个,我们的学习要适应当代的社会。我在想很简单的一种办法,当我们能够做到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天下苍生、利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时代都适应了,不管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所以我觉得我们适应这个社会的最佳的办法就是做到自利利他、利国利民、利天下一切苍生。
这就是我今天作的简单的报告。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