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6-9-5 20:14:20
|
只看該作者
真正得到利益是自己。为什么?因为真正得到佛的加持。我们要知道,这个上师是佛化现为平常相。上师即使是凡夫,你看他是佛的话,你也得到佛的加持。
所以最根本的是为弟子的修证上面着想,一般人如果你机缘不到的话,这个不可以说太多。以后我们讲无上瑜珈的时候,会详细给大家讲一些观修的方法。如果信心不够的话,想这是不是搞个人崇拜?那就糟糕了!不是这样的,跟世俗的法是两回事情。
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他的三位弟子。
一位弟子他专门实修的。在上师那边闻到法以后,就跑到深山去实修。有疑问了,或者修完了,又再跑下来向上师请教。
还有一位弟子就是仲敦巴。仲敦巴一边修,一边就给上师翻译。
还有一位就是侍者,叫作阿牟相曲仁钦。阿牟相曲仁钦,他没有什么机会闻法的,总是做一些苦力的事情,劈柴,烧酥油茶,没有机会闻法。
有一次他生起烦恼来。阿底峡尊者知道了,就叫仲敦巴去教育他了,说你不要生起烦恼,要好好地做,这个侍者醒悟过来,然后如理如法的以信心得成就。最后的时候,这个成就最大的是阿牟相曲仁钦,其次是仲敦巴。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这个心,通过一些方法,通过一些上师瑜珈的方法,能够与上师的这种智慧心相融合,就等于把你的心,跟宇宙这个真相真理和觉悟的化身融为一体了。所以我们获得的这种加持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说透了的话,你真正的上师是什么?是你的佛性,是你的真如妙心,但是要通过外在的上师来引发它。你修上师瑜珈,通过一些窍诀,你可以引发它,可以得成就。
这样的例子很多,五台山的清海上师也是这样的。他也没有什么文化,那么也是视师如佛。有一次,能海上师就叫他到五台山去主持金刚道场。清海上师说,弟子什么都不会怎么去?能海上师说,你只管去吧。他就真的按照上师的指示去了,走到河南的时候,因为上师的加持,突然中间就开悟了。
能海上师也是这样,能海上师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他在哲蚌寺康萨仁波切那里求法的时候,非常恭敬地侍奉上师。有一次搞卫生,倒垃圾的时候,正在下楼,还没有下楼,走到这个中途中间,突然就悟入了。这是信心成就。
那么我们上师瑜伽是道之根本,所以我们会用比较长的时间,把整个的上师瑜珈,除了无上瑜珈的一些观想方法,不能够讲之外,其它的都可以告诉大家。(缺)
我们每一天念的金刚誓言,大家一定要印之于心,要在心里面真正的起作用。
“生为众生而生”。这一点我们做不到了,我们不是为众生而生了。那些大成就者他们来到这个世间,那是为众生而生的。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改变的,我们是业力所生。但是怎么样,下面的来说,我想我们应该做得到。
“修为众生而修”。我修持不单单为自己求解脱,更加不是为了自己求财富、求名、求利、求世间享受,更加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什么?为了一切慈母众生,速速从生死流转之中觉悟过来,解脱出来,这样子来修。乃至于有一口气在,我都要努力修,“死为众生而死”。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菩提道次第的这个殊胜,宗喀巴大师有一个归纳,“通达圣教无相违,能将佛语成教诫,佛陀意旨顺利得,拯救罪行于悬崖。”这个四句话就把这个四大殊胜,都讲出来了。
“通达圣教无相违”,圣教,小乘、大乘,显宗和金刚乘相互之间是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的。所有的教法都是我们一个有情成佛所需要的教授,没有任何一句话是我们可以舍弃的,任何一句佛语我们都要去实修它,才能够圆满成就佛果。
“能将佛语成教诫”,就是说佛经里面就有实修的方法,就是实修的方法、佛陀的密意。我们学好道次第,我们可以顺利地得到,佛陀成佛窍诀的珍宝、密意的珍宝。
能够“拯救罪行于悬崖”,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学好道次第,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因为无知犯下谤法的业障。说这个法殊胜,那个法不殊胜,这个法我要学,那个法我不学了,这样很容易种下这个谤法的罪业,是极重的罪业了。那现在我们学好道次第,能够把我们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使我们不会堕落下去。
然后我们讲到了,道之根本是亲师法,是依止善知识。那我们怎么样子依止善知识呢?这个很重要。
依止善知识你一定要很谨慎,你遇到一位法师也好,一位上师也好,你不要随便你就说皈依,或者求法,求灌顶,不要这样子。你应该观察,观察他是不是具足德相。观察好以后,再去向他求法和皈依,这些都不迟。
但是你一旦确定,你一旦皈依之后,就任何情况下面,你都不能够舍弃,哪怕遇到很多人诽谤,诽谤你的皈依师,或者怎么样的,都不能够退转和产生退失的舍弃的心。这样子的话肯定会有问题。
在密续上面说,如果我们舍弃一位上师以后,你就是依止一百位上师的话,个个都是大成就者的话,他们也不能够使你成就。为什么呢?你前面的这个罪业,是非常非常重的啦。十四根本戒,第一条就是“轻谤传法阿阇黎”,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能有一些人,可能是刚刚反过来,刚刚掉转过来,他一开始并没有观察,而是见一个就皈依了,或者求灌顶。以后就没有了,就任何的联系也没有了,任何的交往也没有了,甚至于舍弃的心也是会生起来。这样刚刚相反,肯定会有问题。
阿底峡尊者依止他的上师——金洲大师的时候,他带了一百二十五人去,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苏门答腊,由印度航海去的。中间遭遇魔障的时候,因为阿底峡尊者他学过本尊法,他修一个红色的本尊叫作敌阎魔尊,然后降伏这个魔的干扰才到达。
到达之后,他并没有马上跑到金洲大师那里求法,而是住下来,在上师的旁边的地方住下来。然后细心地观察,然后向他的弟子去请教,这样渐渐地逐步地了解。了解得很清楚之后才皈依,。一旦皈依之后,就一直把上师作为顶严。“顶严”就是,好像观世音菩萨头顶上面有阿弥陀佛,是他的上师一样,这样顶戴。
阿底峡尊者他的见解很高了,他是中观见,但是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是唯识见。我们知道中观见肯定比唯识见要究竟彻底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好像就产生其它不恭敬的心里。因为金洲大师把这个命脉之法,菩提心的密授传授给他了,对他的恩德最大了,所以他视为根本上师。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
而且来说,我们最好要有一个选择。莲花生大师说了一个比方,说弟子如果不观察你依止的上师的话,就好像吃毒药一样的了;但是师父如果不观察弟子呢,就随便摄受和传法呢,就好像走路没有小心狗一样的了。
所以藏传佛教的规矩比较严格,就是说师徒之间互相观察三年。弟子观察师父是否具足德相,是否堪能做我的依止;上师看这个弟子是不是对他有信心,是不是这种法器。
现在如果你随便轻意地传的话,恐怕是没有什么好处吧。我知道的就有一些上师,他那个悲心很大了,人家求灌顶呢,他就授灌顶。然后就确实有点问题了,接受那个灌顶的人也没有修,很快就忘记掉了。这个样子对于上师没有好处,因为他轻易地把这个密法泄露出来;对于弟子更加没有好处了。
所以有一些上师他根本上就不传灌顶的,除非是特殊的因缘,他观察你根基很好,他才会给你传灌顶。
好像上师龙多活佛,他就是这样的,他是太极高手。不管你现在求什么灌顶,他说,好吧,好吧,你加行法修满了再来吧。加行法修满了,他说,好吧,我今天头痛,以后你再来吧。反正任何一个人找他,他都找一个理由推掉你了,但是他不会直接拒绝说,我不给你授这个灌顶,从来不会这样说啦,总是推啦,太极推手的高手了。
其实是我们根基不够。但是我在上师龙多佛爷那边,得了很多灌顶,好像闻解脱,那些比较殊胜的一些灌顶法。
所以这些一定要比较慎重一点,就是比较好吧。
那我们这里讲一下所依善知识之相。那我们依止善知识,他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德相,才能够成为我们的依止?我现在给大家说明一点,就是我跟大家是同修的关系了,我们大家一起共同修学,同学的关系。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於此处所示,乃为须於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
那我们依止善知识呢,在这个里面是讲怎么样,能够引导我们由共下士道,到共中十道,到上士道,渐渐地一步一步引导我们上来的善知识。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
这个偈子就把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讲出来了。作为善知识他应该具足十种德相,这是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善知识,最上等的善知识。中等的也必须要有五种德相。
善知识的十种德相是:
须具戒定慧,他要有持戒精严。对于外在的小乘的别解脱戒,内在的大乘菩萨戒,秘密的金刚乘三昧耶戒,都能够受持戒律,守持严谨,这是第一个德相。
第二种德相,他禅定的功夫要比较好。大家要明白,这个修定是什么?首先就是调伏自己的根,收摄自己的六根。
龙树菩萨《亲友书》上面有一个偈子,“如闻子藏命,防持躁动心,兽药刀怨火,无令欲乐侵。”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修行人,他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身心,来调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
六根不要随便向外攀缘,防止自己对于外在的这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贪执。你眼根都在外面的这个色尘,看到这个美妙的东西,生起一个贪心来,这样你的六根就动了,所以要调伏好自己的根,这是修定的第一步。
而且来说,如果你的六根不能够调伏的话,过患是非常的大。为什么?因为你贪执外境的话,第一个可以令你今生今世,产生多种的烦恼和痛苦。你向外在去追求世间的这些欲乐,追求财色名食睡,你这个六根向外面攀缘,你肯定有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求不得苦。
而且这个乐受过眼成空,乐极生悲。因为你造了这个业力,来世你就会被业风鼓动,堕落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辗转受苦。
所以不能够调伏自己的六根的话,那么你今生和来世都要受苦。所以我们要牢牢地控制住我们的六根,收摄我们的六根,不要让它向外放逸驰散。你向外散开的话,那你肯定就会产生烦恼,贪嗔痴的烦恼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如闻,你身心六根好像你听闻佛法一样,要聚精会神。我们闻法的时候,如果能够聚精会神的话,那么我们接下来的如理思维、实际的修持都会很好,最后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可以走向解脱。
但是如果我们闻法就不专注的话,我们将来只有继续轮回。所以我们就象闻法一样的来护持诸根,聚精会神,使它不会向外去攀缘。
第二个如子,好像父母亲看护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片刻都不敢松懈,不敢离开自己的这个孩子。为什么?因为容易出危险,太小了,很容易出危险。你一不小心的话,你没有看他,他可能掉到水里面去了,或者跌倒在地上,或者给人家偷去了。
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一样,很容易给人家拐跑了。给谁拐跑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好像这个调皮的小孩子一样的,你一不小心的话就会给这个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拐跑了。
现在这个五浊恶世,种种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享乐就更加容易了。你要娱乐的话,一打开电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二十四个小时给你看了,是不是?这个诱惑是很大的啦!
我们如果不收摄它的话,它就很容易因为这个外在的环境的引诱而迷失。而且来说如果我们贪玩的话,将来有得你玩了,你现在六根向外攀缘,放逸六根造下恶业的话,将来就肯定你要乘着这个业力的“宇宙飞船”,到三恶道中间去旅游,而且旅游的时间恐怕要很长很长,不会那么容易让你回来的啦,要长时间在地狱、饿鬼、畜生中间,去旅游的啦。
所以我们要收摄六根,要用正知正念来收摄六根。好像父母亲小心谨慎地看护子女一样,看护幼小的子女一样。现在我们的六根就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这是修定。
我们时时刻刻不要让它跟随外在的环境去转,“智者修心不修境,愚人修境不修心。”
第三个比喻是宝藏。一个人他拥有很多的珍宝——财富的宝藏,他一定会小心地保护,防止给那些小偷偷去。同样地,我们这个慧命,法身慧命,智慧命的宝藏,我们也有可能给放逸、散乱,这些小偷偷去掉了,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
第四个比喻就是命,生命。我们的生命很宝贵,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们都会很小心谨慎,一切都很小心。寿命是最重要的,你没有寿命的话,一切都没有啦,拥有外在的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的啦。所以“如闻子藏命,防持躁动心。”
接下来一句,“兽药刀怨火”这是比方这个世间的这些享受,世间的色声香味。贪着这些香气,贪着这些好的味道,这些欲乐,世间的快乐。好像猛兽一样,它可以吞吃掉你的这个慧命,使你流转生死了,好像毒药一样,好像刀剑一样,好像仇敌一样,好像火坑一样。
所以你看我们接触的,都是这些猛兽毒药、刀剑、仇敌、火坑,我们一接触到就会受到它的伤害了。同样的修行人呢,你一接触到这些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六根不收摄的话,你产生迷执,产生贪欲的心的话呢,你就会受到它的具大的伤害了。而且这个世间的这些猛兽、刀剑、仇敌、火坑、毒药,它只是使我们今生今世痛苦了。如果你的六根向外攀缘,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攀缘这些世间的快乐,贪着于世间的快乐,乃至于追求世间的快乐的话,你产生一个贪心和执着心的话,它会把我们的解脱的慧命全部断送掉了。那就是说,你不单今生受苦,来生也要受苦。
所以我们凡夫的心,你在没有调好之前,在没有学好菩提道次,没有修好菩提道次第之前,他是一匹野马,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而且没有片刻的安宁,好像一个顽童一样,好像一个猿猴一样,片刻难安。
所以我们要调伏它,就要修定。修定首先你就要调伏六根。我们要专心,好像闻法一样;要爱护,好像父母爱护自己幼小的子女一样,这样子来护持自己的六根。要护持,要好像保卫守护自己的宝藏一样;要珍重,好像珍重自己的生命一样,这样的来护持六根。防止给这个外在的诱惑所迷失,产生贪着心,这样逐步地来修定,这是定的一个基础。
所以作为善知识,他自己首先要有一定的证德。
经上面讲: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
你自己都没有调伏的话,你想调伏众生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第三种是要有智慧,不单单是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证悟的智慧,还有善巧方便说法的智慧。
第四种就是德胜。德胜就是上师的功德要比自己的功德要大,这样才能够成为我们的依止。
如果比你还差一点,那就肯定不能够依止了;如果跟你一样,你也没有什么进步的啦。
我们中国古人也说,“吾友不如己者”,就是交朋友,你也不要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做朋友。好的朋友是什么?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很正直;朋友心很宽广,有宽容的心,能够体谅,不会太计较;友多闻,他的知识很广博、很丰富,在我们遇到烦恼、困境的时候,能够给我们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样是好的朋友。
对于自己的上师,更加要严格的选择。
第五种精进一方面,是指修法的精进,更重要的是在讲法的时候,要没有厌倦的心,要能够精进地善巧地去讲。
第六种教富饶。教富饶就是说他有种种的丰富的教法,能够转变弟子的心,用种种的譬喻、比方来使大家领悟。
第七种通达真实,这点非常重要。通达真实你必须要能够现量地证德。下等的在梦中间见到本尊,中等的在定境中间、禅定的定境中间见到本尊,上等的你随时随地一祈请本尊就现身,能够给你说话,直接得到本尊的指示。
阿底峡尊者就是这样的,他要是有什么事情疑难,他就马上祈祷本尊,绿度母就现身了,告诉他你要怎么做怎么做。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的,他一祈祷,文殊菩萨就现身了,指导他怎么做。
第八种善说法。善说法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要善于说法,要音声悦耳,大众乐闻这些。
第九种悲悯为体。要有慈悲心,这点很重要,上师要具足慈悲心。
为什么?你没有慈悲心的话,不是用慈悲心和菩提心摄持,不是为了众生解脱来说法的话,那就会生起染污的心,好像追求名闻利养。这样子的话呢,那就不单单是没有功德而且有过失了,所以你要是真正悲悯为体的话,那些过失就没有了。
第十种断疲厌。众生的根基低劣,不会觉得,这么笨,不讲了,不会觉得厌倦或者疲乏这样了。
我们中国古人说,诲人不倦。
其实就是具足戒的功德第一条;第二就具足定的功德;具足慧的功德第三条了;然后道德、功德胜过自己第四条;然后教授富饶;然后通达真实。这六各方面主要是从利益自己、上师自证的功德,这个上面来讲的。
然后精进,精进为大众说法;然后善于说法;然后有慈悲心;断疲厌,不疲不倦。这是侧重于从利益众生,教授弟子这个角度来讲的功德。这个十种功德。
【此谓弟子须求得一具足十法之善知识而依止也。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在十四页第三段)
佛陀号称为调御师,调御师首先要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够调御众生。
【如别解脱经云,“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
为什么要有戒的功德?我们的心象野马很难制止。为什么?这个马你要制止它,你要有一个缰绳拿在手里面,你拉紧它,它就不敢乱动了,可以调伏它了。
戒律就是这样的,用戒律来制止我们的心马。
看十五页上面:
【“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己者。”】
如果你依止的上师,功德比自己还低的话,那就反而可能退转了。所以说选上师很重要,你找一个邪师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有一个佛经叫作《央掘摩罗经》,大家可能看过。有一个人叫央掘摩罗,他拜了一个外道的师父,这个师父有很多的法术,他就跟他学。
有一天他师父出去了,他师母对央掘摩罗生起一个贪染的心。央掘摩罗他讲,我们好像长辈和晚辈的关系,这样肯定是不可以的,然后拒绝了。他这个师母等他师父回来以后,反而告状说,说央掘摩罗调戏她了,她这样子讲。
他的师父很生气了,但是想这个弟子又年轻,力气也很大,也不敢怎么得罪他。他就想了一个很邪恶的办法,就跟他说,现在我有一个大法,你好好地去修好加行,我马上就传给你。这个大法将来可以使你生到大梵天去。
什么加行?你需要一百个人的右手的中指,给它穿起来,穿为一个指蔓。你把这个指蔓穿好以后,我就把法传给你。
央掘摩罗他就上当了,他就真的拿一把刀,站在大路上,见一个就杀一个,把指头砍下来然后穿起来。杀了九十九个了,整个的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敢从那个路上过了。他等了很久了,没有一个人走过来,这时候他的母亲来了。母亲肯定关心儿子,对不对?也不太清楚这个事情,她就想,我儿子还没有回来,就拿了一钵饭到处找他了,给他儿子吃。央掘摩罗已经疯狂了,他看到母亲,正好有一个人来了,他拿起刀来准备杀死她,因为已经有了九十九个了,就差一个了嘛。这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了,用神通力量就走过去。 …
略论(08)
(缺)
必须功德比你大的,但是你依止的话,必须是上师说的法适合于你修,你对上师也具足信心。就是说,这样你去依止的话,才可以真正得到利益。并不是说看外在的,这个上师很有名气,或者怎么样了。然后就去依止,没有观察,这样的话,不可以的。
【具戒得寂定,及以殊胜慧,】
你要有戒律清净,要有禅定力,要有殊胜的智慧。
【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如普穹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
普穹瓦是噶当派的一位大德。我们说噶当三兄弟,噶当著名的三兄弟,噶当派它三个教派。噶当现在分为三个教派:一个是噶当的道次第派,就是普穹瓦;再一个是噶当的教典派,就是博朵瓦;还一个就是噶当的教授派,专门讲口诀实修的,没有什么经典,没有很多的理论,是京俄瓦传承的。所以普穹瓦、博朵瓦和京俄瓦,他们被称为噶当三兄弟。
“普穹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
我听到那些祖师大德的,那些前辈修行人的传记,我就生起信心来,我就勇猛精进去修行。
【又塔懿云,“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於己之必要。】
“塔懿”也是噶当派的一位格西。
“惹真寺”就是热振寺,翻译有一点不同而已。热振寺是仲敦巴尊者建的。
“后学视线所集”什么意思?因为他们的道德很高,功德很广大了,我们都很尊敬他,视线都看着他们了,看着他们向他们学习了。
【上之六德,仅是为师者成就自利之相,其馀则为摄受他之功德。如云,“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於馀,唯为说法令解脱。”】
所以你要明白,善知识他帮助加持,最主要的最大加持是什么?不是说放在你头顶上,念一下咒语就加持了。真正的加持是给你说法,使你的心转变过来,使你的心走向佛道、走向修行,这个是大加持了,不是说拿一点水在你头上淋一下。
佛不是用水来把众生的罪洗去,一定要众生闻法以后去实修,才能够得解脱。
“亦非手拔有情苦”,不是说用手拔,好像我手里面有一颗刺,我把它拔出来,佛把你身上的业障拔出来,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佛把他自己证的功德,就转到你的身上来。
“唯为说法令解脱”,主要的是为你说法,使你的心调柔,乃至于开悟、实修、得到解脱。
【如颂所言,善知识欲成熟他人,除为开示正法,令期随顺修持之外,更无以水洗罪等事也。】
在印度有一个印度教,他们信仰恒河水,他说你在恒河里面洗一次澡,有业障都可以洗掉。
那佛教里面不主张这个了。恒河里面的水很脏的了,为什么?很多的印度人跳到恒河里面去洗澡,尸体也在恒河边上烧,烧掉以后也是放到恒河里面,那个水很脏的。
所以佛教里面并不是说,好像有一种外力把你这个罪洗掉。你一定要自己实修,最大的加持是加持你的心转变过来,把你的心由凡夫心转变为佛心。这个是大加持。
接下来是利他的四法:
【彼四法内善说法者,谓於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复能将己法义,运入於所化有情心中。】
就是说怎么样?他能够善巧方便地说法,不是说你听过了就算了。大家听法也这样,不是说好像那个法师说得很高妙就好。不是这个样子的。
虚云法师说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去听法,回来问他,法师讲得怎么样?讲得很好,很好。好在哪里?我听不懂。
听不懂就是好,那你糟糕了。你闻法一定要每一句你都要听懂,然后使你的心变化起来,这样的话,就有作用了。不然的话,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浪费时间。你的心态转变了,就是跟你原来世俗的凡夫想法不同,你知道佛的教导是怎么样的,然后把你的心转变过来。所以这个是善于说法,转变有情的心,再然后是具悲悯。
【具悲悯者,即说法之意念清净,非为名利承事。】
不是为了弟子侍奉自己,或者名和利,而是真正地有一个慈悲心,令众生得解脱。
【言精进者,作他义利坚固勇悍也。】
精进就是说,你要有一个精进的心,他才愿意给人说。
你看《佛子行三十七颂》,是土美菩萨他所造的。“唯为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佛子的行为是怎么样?要勇猛精进。你看那些小乘的行者,他们都勇猛精进。精进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修法有一种紧迫感,他修法时时刻刻有一种紧迫感,好像那个头上面起火了,你看他还不急?十万火急了对不对?我们修法也要这种紧迫感,才能够精进。
现在怎么样?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和安乐,我们要把一切众生接引到成佛的彼岸,这样我们更加要精进,作为我们没有成就的人来说,要刻不容缓地去精进修持,依止静处。对于成就的上师来说要怎么样?要刻不容缓地精进地来为众说法,为大众说法。
接下来是断疲厌,断疲厌就是没有厌倦的心。
《般若八千颂》上面讲,“无悲悯与意乐不清净,无勇猛及疲倦皆魔军。”
如果你没有慈悲心,意乐也不清净,为了这个侍奉、利养这些,也没有勇猛精进的心,容易生起疲倦,这样都是魔军。当然这个不容易了,这是最上的上师了,具足十种德相。
中等的上师要有五种德相,哪五种德相?
【博朵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我漾尊滚阿阇黎,既无多闻,难忍疲厌,闻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亲近者,皆得受益。又宁敦师不善辞令,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众亦不识所言谓何,其不善於说法如此,然以具前五德故,亦能饶益徒众。”】
博朵瓦我们前面讲了,他是教典派的上师,噶当教典派的上师。
这是上师他举了两个例子说,他有两位上师,一位上师他有五种德相,但是多闻还是不够,也不耐烦。但是因为他前面的五种德相有了,所以也能够利益众生。
还有一位上师,他不善于言辞,他不善于说法,乃至于施主来寺院供养的时候,他为他祝愿、念文疏,大家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听不懂。但是他具足前面的五德,所以也能够饶益徒众,所以他们得到利益。
所以说这五种德相是需要的:具三学,你要有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要通达真实,你修法现量证得;还有要有慈悲心。
【彼众德全具之师,处此末法,虽不易得,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必须依止功较增上者,然师为万善之根本,诸欲依师修心者,当知彼师应具之相励力访求。而欲为弟子作依止者,於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就是说,上师是我们修行的成就的根本,所以我们要依师修心的话,一定要选择具足德相的上师。最起码怎么样?就是说中等的这种五种能力的上师,也是难以找的话,五种德相:首先你要具足戒定慧三学,你才能够调伏自己;你要通达真实,通达真实以后,你现量证得以后,虽然你不善于说法,但是因为你究竟通达空性,所以也能够令众生得到真实利益;具有慈悲心,也不会贪着利养和侍奉。
最低限度的上师德相怎么样呢?自他二利之中,以利他为主。这是噶当派的祖师的教言说。最基本的上师应该具足的德相是什么?在自利和他利这两者之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对于后世的重视,超过对于此世的重视。于三学有真实的受用,对于戒定慧三学,虽然没有圆满,但是有相应的受用。
有些人讲,现在这个末法时候,哪有很多的善知识,很难的啦,还是一心念佛好了,那些不要想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他绝对不会因为现在是末法时期,他就不来了,不来这个人间示现了,不来度化众生。不是这个样子的。肯定还是速速地来到这个世间示现,示现为凡夫,来接引大众,来接引那些具足根器的、具足信心的弟子。
但是如果你怎么样,你说这个难以遇到,其实是因为你的信心不够。你信心不够的话,就算是佛菩萨的化身在你面前,你也是看作是凡夫的。你根本上不会去真实地体悟到这一点,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
真实说的话,理论上来说,大家可能可以理解,但是要真实地从内心生起的话,那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你要有出离心,不然的话,很困难的。
你一天求上师,上师加持我!全部是世间今生今世的这个名利这些方面,那要是真正相应的话,就很困难了。那你求上师,上师肯定给你加持了,但是说你是否能够真正相应,那就比较难说的了。因为上师出现于世,他是令众生超出轮回得解脱,他不是为了满足你世间的这些欲望。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要讲,什么样的弟子才能够上师所摄受呢?讲了上师,还要讲弟子了,弟子的根器,弟子要具足一些什么样的相,上师才会摄受?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谬听亦然。”】
你要听法,现在你要闻法,要有什么条件你才能够闻法?作为弟子,要具足五种相,哪五种相?
第一种就是质直。质直就是你心行正直,你的心是一个正直的心,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这是最基础做人的规矩,你心要正直。你不要说,他跟我很亲近,关系很好了,我拼命地袒护他,或者我们是亲友了,我拼命地维护他。但是那个人他跟我是仇敌了,他就是有功德,我也要排斥他、要诽谤他。那你的心不正直了,有问题了,这样的弟子,做人都没有做好。
第二种是具慧。你要有智慧,要能够听懂所说的法义,然后你如理思维,如理思维之后,你接受了,你好好地去实修。所以质直,这里面具质直和具慧。
龙树菩萨讲,“我不以贪执执内道,不以嗔恨毁外道,唯依正理量决择,我则住于无过处。”什么意思?龙树菩萨,他老是破斥那些外道,但是他不像我们凡夫排斥其他人一样,排斥异己。他不是因为贪执来执着于这个内道,认为内道佛教就好;也不是以嗔恨心去破斥外道,而是依照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实的规律去抉择。在公正的立场上面,好的就是好的,使大家觉醒过来,这样要有智慧了。
还一个就是【如教而修】,【具求法意乐】,这是第三个条件。
你闻法以后,还要如教而修,你要有强烈的求法的这个愿望。如果你无所谓了,听也好,不听也好,都无所谓了,那肯定是根器不够的。你要有一种紧迫感,时时刻刻想到下一刻我就可能死亡,我现在对于解脱还没有把握,所以我十万火急了,一定要祈请上师,祈请自己与上师相应。然后对于上师具足信心以后,上师观察我的根基成熟,能够把那些真正解脱的窍诀传给我,这样的话,有这种求法的意乐,好好地去实修。
第四种相就是【敬法及师】。
你要尊敬你求的这个法。我们一般不会很敬了,求了一个法,修一下,没有很相应了,慢慢地事情也忙了,然后有一点点违缘来了,就摆到一边去了,不管它了。这个没有真正地生起这个敬重法的心。敬法和敬师,这是第四种德相。
第五种是【善摄心听】。
你要善于专心致至,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样子的闻法。
要有这个五种相,才是好的弟子了。
有一种归纳为四种相,就是取舍善恶说:具慧;如教而修,具求法意乐;敬法及师;善摄心听。那就是把前面的质直和具慧,就归纳为一种,具慧就是取善说,质直就是舍恶说,取舍善恶说。然后第二个条件,就是能够有一种求法的强烈的欲望,有紧迫感,然后敬法及师,然后善摄心听。这么四个方面也可以,其实是一样的。
在《普贤上师言教》上面有一句话说,“何人俱祇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意念上师胜。”你修持十万遍的本尊法,还不如你虔诚的祈请上师,祈请三遍,这样的功德大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看《事师五十颂》就可以明白,一切的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力,都是通过透过上师体现出来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了这些上师具足的德相,弟子具足的德相以后,如果能够如法地依止自己的上师,那么他可以迅速地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的资粮。
本来他可能将来无量劫之中,应该在地狱中间受三恶道的痛苦,但是现在可能只要承受上师的一句呵斥了,或者说现世受一种违缘困扰了、损恼了,就可以消除这种业障,重报轻受。
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地相应地前提是,你要修好出离心,这是与上师相应的一个基础。为什么?真正一位具德的上师,他出现世间的目的是希望令众生解脱轮回的痛苦。
如果我们现在来说,可能很多的人还是怎么样——不能够体会到轮回是苦。轮回是苦在嘴上,不在心里。他不能够真正体会到轮回是苦,所以他学佛的心态是求世间的名利;或者一心一意所思维的,不是自己的解脱,是为自己的子女。心里面时时刻刻牵挂的,都是世间的事情。你要说真正地与上师相应,那是非常困难的了。
所以我们真正地与上师相应,就好像一个普通的木头,你放在檀香木做成的箱子里面,你放久了,他不知不觉地就会熏染成香气。你真正相应以后,自然地就可以能够得到解脱。
我们再来看十六页第二段:
【依止法如何者,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於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相者,可受法乳。】
如果我们已经具足这个能依之相,已经成为法器,具足这五种相,弟子的五相,能够受法了,那么要观察上师他是否具足德相,然后如果是具相的话,可以接受他的甘露妙法了。
【其依止法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初又分二,己初净信为本,己二念恩生敬。】
就是说我们已经要知道依止了,然后怎么样去如理地依止?这个很重要。
如理地依止很重要,为什么?藏地有一句俗话,就是说上师好像一团火焰一样的,你离得太远,就觉得寒冷了;离得太近,就会把你烤焦了。那是怎么说的啦,其实是对信心不够的人来说的,你信心够的话,再近也没有问题了。
我原来在上师身边的时候,我跟他住在一起,同一个房子里面住,那倒没有问题啦。你如果信心不够的话,你太近就会把你烤焦,怎么个烤焦法呢?你信心不够,最初开始还可以有一点点恭敬心,但是时间久了,差不多嘛,跟我一样嘛,然后老是会观察过失,功德不会观察,老是起怀疑,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如法吧?大概是做错了吧?然后这样就造下了很大的业障了,真的会把自己烤焦了。
我们前面讲到阿底峡的三个弟子,有一个是贡巴瓦,贡巴瓦是离事专修,求法了以后就去修;再一个仲敦杰,仲敦杰他是一边侍奉上师,一边就翻译,一边也修一下法;还一个就是阿牟相曲仁钦,他没有什么时间修法,就是做侍奉。
最后贡巴瓦他修好以后了,他以为我这个成就应该是最高的吧,结果他出来看,不是的,他最低了;阿牟相曲仁钦是最高的;做翻译的仲敦杰是第二个,他反而最低啦。那是什么?那是一种情况,那是因为他们信心很够了。
还有一种就是你信心不够的话呢,还有一个故事这样说,说两个弟子,一个弟子经常在上师身边,一个就是离得很远的了,但是最后这个离得很远的成就了,这个身边的一点成就都没有。为什么呢?在他身边很近,但是信心不够的话,表面上的恭敬还是会有的,但是心里面一点点没有了,一点点的相应都没有的。然后老是产生一些疑惑的心,渐渐地任何的法,他都听不进去,听得多了好像麻木掉了。其实就是把他烤焦了,其实就是产生很多的业障。
所以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你信心不够的话,最好就是不远不近吧。太远了,就太冷了,轮回中间太寒冷了;但是太近了,就把你烧焦了。这样不远不近也是很好的啦,你信心够的话,没有问题了。所以说我们应该要知道如何去依止,如何依止亲师法,你首先要产生信心。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
信心很重要。《宝炬陀罗尼》是藏地翻译的一本经,它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藏人他到印度求了这个法本,回来以后翻译出来了。翻译好了以后,这个经的题目他忘记掉了,他跑去问他的老师了。他老师那时候正在念咒,按照规矩念咒的时候,不能够跟人说话的,他弟子老是问,他也不管上师在念咒,老是问这个经叫什么名字。他这个师父指向这个灯,他就回到寺庙了,他就认为这个题目就是宝炬,炬就是灯,他就把这个经的题目就取为《宝炬陀罗尼》。
“信为前导”,信心好像母亲一样,能够生长出功德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我们汉地的经文上的说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心的话,恐怕一切免谈吧。
佛陀,他圆满的功德是由精进而得来的,而精进是因为闻法而得来的,而闻法的功德是由信心而得来的。
所以我们才会说,信、解、行、正。首先有信心,然后闻法,以后理解了,然后去精进行持,然后能够证得圆满的佛陀的功德。
如果我们信心不够的话,你看上师显现凡夫相,然后靠得太近的话,我们无始以来的这种无明习气,就会不知不觉地去观察他的过失了。而且你相处的很久以后,一切都习以为常了,内心麻木掉了,所以很难真正地生起那种虔诚心和感恩心。
惹琼巴上师,他的师父密勒日巴尊者,叫他去印度求法,他就把法求回来了,一个空行法,一种很殊胜的空行法;另外,他求了很多其它的法,不是很纯正的佛法,它是讲一些神通,有一点外道的法。求回来之后,他就奉献给上师。
密勒尊者他当然知道了,大部份的法不是纯正的佛法,就是一点点,就是几张纸,是真正地殊胜的空行法。
密勒尊者就跟他说,你这样吧,你给我背一桶水来。他们住在山洞,密勒日巴尊者很了不起,他一辈子都是住山洞的啦,出离心特别好,一辈子都在山洞里面专修了,那是我们实修的典范。
惹琼巴去背水的时候,很奇怪,他看到一匹母马生小马,小马很快就长大了,马上又生小马,在不停地生,一下子就生了很多的小马出来了,那其实是一种幻相,是上师引导他一种幻相。一下子生了一大堆马出来了,他就看得入迷了,背了水在那里看了一个下午,一直没有回去。
密勒尊者就把那些法本拿回来,祈请本尊空行护法说,请你们加持,我现在把那个法本烧掉,如果是真正的空行法、殊胜的佛法你们就保留,是外道法你就烧掉好了,就全部把这个经烧掉了。
烧掉之后过了很久,晚上天黑了,马也没有了,惹琼巴他就跑回来了。惹琼巴跑回来之后,他闻到一种焦味,他就很慌张说,上师,我的那些法本呢?太宝贵了,我的法本!上师指着那个灰烬说,在那里了。他一下子对上师没有信心了,上师可能是嫉妒我求了法吧?把我法本都烧掉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然后密勒日巴尊者给他示现了很多很多的神通:在空中飞;身上出火了;变大变小了;把自己的身体就成为五大金刚的坛城;在他这个头这个地方就变现为一个密集金刚的坛城;还有是大幻金刚、玛哈玛亚金刚的坛城;喜金刚的坛城;胜乐金刚坛城;大威德金刚坛城这些……。很多千变万化,每一个毛孔中间都有每一尊罗汉化现出来,很多很多的大神通显现,然而惹琼巴还是没有信心,他把眼睛闭起来不看了,然后他对上师说,除非是你把我的法本还给我,不然你再怎么显神通,我也没有信心了。这个很糟糕了,密勒尊者看一看,他就唱一个金刚歌,然后就一边唱,一边以这个神通力在空中就升上去,直到都看不见了。
等到他的上师真的看不见以后,他就后悔了!我现在法本也没有了,上师也没有了,我肯定要堕到地狱中间去了!什么都没有了,很忏悔了,痛切忏悔,至诚地祈祷上师,我现在知道错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我不如死掉算了。然后从山洞里面跑出来,准备跳下悬崖的时候,在前面他就突然看到他的上师,看到密勒尊者的影子!他就大声大声地祈请,密勒尊者把他引导引导了,他渐渐地生起信心来。虽然后来生起信心,但是成就上面还不是特别的大,特别大的是冈波巴尊者。
所以我想大家一定要要渐渐地培养这种信心,而且要消除一些误解。
我们大家普遍的就是会迷信一种加持力,师父给我加持加持,这是可以,但是真正的加持,我现在说法那就是真正的加持,你心转变了,这是真正的加持了,不是手放在你头顶上,就是加持了。
如果放在你头顶上,可以使你成佛的话,我们都不用学了,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每一个人头上摸一下就好了。当然了,话要说回头,并不是说加持完全没有用,不是这个意思,用还是有的,但是我的意思是消除大家一种误解,你不要迷信这种加持力。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出离心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都是世间的东西,我请上师解决的那些困难、烦恼,都是世间的追求的欲望,反正都是世俗的事情,那么你就认为上师可以帮你解决一切的烦恼。
但是如果不能够解决的时候,你还是产生一种怀疑心来,你要明白,上师主要是干什么?主要是指导你把你的心调好,把你的心调柔,把你的凡夫心调到一种罗汉的心,调到一种菩萨的心,调到一种佛心。然后能够修法,乃至于渐渐地引导你开悟,引导你成就,这个是最主要的。
上师的存在,他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贪嗔痴而存在的,你要明白这一点了。你的那些烦恼,我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贪嗔痴,百分之九十其实很客气的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贪嗔痴!百分之一的是真正求法的。你要知道,上师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贪嗔痴而存在,而是刚刚相反,而是为了息灭你的贪嗔痴而存在。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体验到苦和无常,痛苦来的时候并不是坏事,是好事,为什么?我生起出离心来了,我能够渐渐地成为法器了。
无常来的时候也是好事,有生必有死嘛!我们的亲人生离死别的时候,我们会很痛苦,肯定是这样。但是我如果用佛法来观察,我更加地体会到无常,更加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会要死的,我现在更加要勇猛精进地修法,如果我不修法,说不定下一个轮到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走不脱的,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死亡。所以怎么样?我们要时时刻刻面对死亡,要好好修法,要生起紧迫感来,然后将来死亡真正来的时候,我一点都不会恐惧。为什么?我以这种修行正法的功德,我很有把握可以解脱了。这样可以加速我们心的开悟。
你现在来说根基比较浅,你求一些世间的愿望,请上师加持了,上师肯定也会尽力的。但是说这个加持力能不能够体现出来,也有很多因素,不是说你一求就会成,取决于你是否持戒。你没有持戒的话,那个护法神不帮助,上师加持恐怕也很困难,要成就也很困难。然后你的福德,你的信心,方方面面众缘和合,才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就算是成功了,上师加持成功了,你也不要太贪心,不要太贪着;就是没有成功呢,你要更加地体会到这个苦和无常。
所以一定要消除这种误解,本来很早我就想说,不过可能平时说的话,大家没有这种基础吧。现在我们已经闻法几天了,有一点点基础吧,这样说一下。这是说我们怎么样产生这种意乐,产生这种对上师的意乐上的恭敬。
看十六页:
【然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於阿阇黎应作何观,当视如佛。”】
《金刚手灌顶经》上面讲,秘密主就是大力金刚手,摧伏一切邪魔秘密主,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
弟子对于上师应该怎么看待呢?要视师如佛。为什么?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体,上师的身是僧宝、上师的语是法宝、上师的意是佛宝,所以是三宝的总集体。
我们要念恩生敬,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懂得念恩的人是很幸福的。为什么我们要修心十德,要念念不忘国土恩、师长恩、父母恩、众生恩?你知道感恩,知道念恩,知道知恩报恩,这样的话,你是幸福的。
为什么?因为最终真正得到加持,得到好处的是这个念恩的人,绝对不是这个被念恩的人。得到好处的并不是说你念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会得到什么好处,得到好处的是你了,你增长福德,增长智慧,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对不对?
所以其实说归根结蒂,你视师如佛也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上师,真正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此义云何,谓常人於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於师亦应尔,故须视师是佛。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设以放逸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
我们为什么要视师如佛?因为我们对于佛肯定不会寻找他的过失了。一般的人都是这样,对于很遥远的,他的信心可能还比较容易有一点;但是就是很近的话,示现凡夫相的话,他的信心会有一点点困难。
而且来说呢,如果你生起邪见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去防护呢?去对治呢?你首先要知道,上师他出现于世间,他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如果看到上师种种过失的显现,都是因为自己的业力所致。
我们说个故事,大家会知道的,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那个故事。那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业力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蒙蔽一切。无著菩萨业力没有消的时候,他看弥勒菩萨就是一条狗,而且是流脓的狗。等他慈悲心生起来,业力消了以后,他才见到了庄严的菩萨身。
所以说这个业力它能够改变一切,能够蒙蔽住我们的眼睛,好像什么?我打个比方,如果你有黄胆肝炎病,你病得很严重了,看到这个天空都是黄色的,不是白色的,你看一切都是黄的。是不是真的外面的环境是黄的?不是的,你的眼睛有病啦。所以这个比喻就是说,你知道的那个过失不是真正的,是因为你的业力的问题,所以你看的话,它也是变为黄色。好像一个哈哈镜一样的,一个平镜子照出来如实地反映;但是如果一个凹凸镜怎么样?本来是一个很庄严的人,你照出来可能是一个丑八怪的,镜子有问题了,你的心的镜子没有调好。
再一个我们要忆念,如法依止上师的功德,还有诽谤上师的果报。诽谤上师的果报,这个问题很大。如果是学法的话,有一些人根基很低的,最好就不要学金刚乘,就是学显教呢,也要学好依师法。
龙钦巴是宁玛派的大成就者,大祖师了,他摄受了两个藏地比丘尼的弟子。这两个比丘尼不知道怎么搞的,观察到尊者的过失,就没有信心,走掉了。走掉了就算了嘛,但是她们到处诽谤,诽谤龙钦巴怎么样怎么样,到处说。
有一次龙钦巴在传一个大灌顶的时候,藏地那个法会,在草原上露天开的,起码上万人了,很多很多人的啦,那两个比丘尼远远地走过来了,很奇怪的,整个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成为哑巴,说不出话来了!为什么?她那种业障很重,这种业障毒气熏到所有的人,都被染污了。所以有一条规定就是说,对于那些破根本戒的人,你是要远离他的。
龙钦巴没有办法,他取出一个伏藏来加持大家,这些人才恢复过来,可以说话。
所以我们一开始依止前,你要观察清楚,你没有观察清楚就不要依止了。你没有依止的话,有时候看到一些过失,还是可以讲吧。但是也要看场合,尤其是居士对于出家人的话,你还是要谨慎吧。
再一个的话,就是说应该明了外境的一切的不净,是我内心的不净引起。外在的我看到不净,其实并不一定是不净,有时候可能是他的密意了,其实很多都是我自己内心不净的原故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要观察自己的过失,你对于一般的众生,你都不要去观察他的过失,何况是对自己具足恩德的上师呢?!
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对众生一切的过失,你都不要去提倡,看自己的过失,消灭自己的贪嗔痴,这个比较苦的。
所以你学佛你不要想,你刚刚学佛你就会很怎么样,其实这是一个磨练的过程,这是一个消除自己烦恼的过程,其实呢,你在凡夫面前转变你的心,其实在有一些时候,还是比较痛苦的。逆境来的时候,你要如法去做,有时候可能自己要忍受,可能会流泪的啦!
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很重,好像一个很大很大的仓库,你百千万年都往那个仓库里面堆垃圾、堆垃圾,你现在再堆点垃圾那就很容易了,但是你要把垃圾全部清出来,那就真的不容易了。你需要有智慧、需要有耐心、需要有勇气、需要依靠上师的加持,这样你才可以把那个贪嗔痴的垃圾清出来。
但是我们有时候清一点垃圾,有时候又装一点。你要天天往外清理垃圾出来,才可以啦。
所以你磨练自己的时候,降伏自己的心的时候,可能会很痛苦,甚至于流泪。那个是好事情,不要放逸自己,做错了的话,不要太轻易地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哎呀,我做错了,但是我会找很多很多的理由,证明我没有错,越找我就越理直气壮了这个样子的。其实那是堕落的开始,你知道吗?所以不要太轻易地原谅自己,流泪的话就流泪吧!泪水可以告诉你世间的真相,泪水可以激发你的菩提心来。
我们修菩提道次第,如果你修的好的话,要流三次泪才是对的。
第一次,你出离心生起来的时候。真正地醒悟过来,我太愚痴了,我为什么还会觉得这个轮回世界有这么多的快乐呢?不过我以前确实太愚痴了,我现在不迷恋这个了,不会过份地追求这个了。出离心生起来的时候,你痛哭流涕的啦。
第二次,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你真正的会流泪了,为一切慈母众生得解脱,你会流泪的啦。知道今生今世的父母,对我有极大极大的恩德:在十月怀胎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照料我;临产的时候,受尽百般的痛苦;临产的时候那个血好像宰羊一样喷出来,母亲受这样的痛苦,从这个鬼门关中间把我们拉出来;等她醒过来以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关心自己的痛,而是问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是不是好;在自己幼小的时候,时时刻刻地关心自己,吃也不能够吃好,穿也不能够穿好,睡也不能够睡好,半夜了还要爬起来几次来照看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也是时时刻刻心里面牵挂着,对我们有极大极大的恩德。
那么一切众生怎么样?一切众生其实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而且不止做一次了,多次做我的父母了,与我有极大的恩德,所以我要报众生恩。要令一切慈母众生,速速从生死流转之中解脱出来了。这样修菩提心的时候,要痛哭流涕了。
第三次,就是修上师相应法的时候,你很相应的时候,很清净的时候,业障消除的时候,你会痛哭流涕了。这种觉受修下去的话,可以体察到。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我们现在学佛,有一些学得时间比较长了,但是还会很疑惑,想到我学佛到底有没有进步?这个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我看到佛、看到菩萨,我就学佛进步了?
我们开光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讲,师父!我看到现场观音在空中了,或者我看见一条龙在空中,或者怎么样怎么样。那个有可能,我不是说不相信,我相信有可能,只要你不打妄语,我就相信有可能,但是那不是主要的。
还有些人说,是不是我有了神通,我学佛就进步了?也不是这样的。外道有很多神通法,西藏它有很多的外道神通术,现在毁掉了很多了,但是还是有。五世达赖的时候,神通法很流行,而且很厉害,也很容易修通。五世达赖把它们收集过来,然后全部给它们烧掉,烧掉大部份,还有少数的就埋在布达拉宫的最底下。在藏地的民间,有一些是苯教徒中间,还是有一些流转的。是不是你有神通了,你就可以炫耀了,说你学佛有进步了?那恐怕恰恰相反吧!
阿底峡尊者住世的时候,在藏地期间,有一个人修出神通来了,他在空中飞行,就好像炫耀一样,跟阿底峡尊者说,尊者,你看我的修持多高。阿底峡尊者跟他说,我可怜你了,在你眼根最低的时候,你就会很快地堕落到地狱里面去了,在你命终的时候,你这些神通全部退失掉了,甚至于不需要等到命终吧。
那些搞气功的人,身体好的时候,也会有一点点本事了,但是年纪老以后,也就没有的啦。肯定是这样的。身体差了以后就没有的啦,他那个就是一种以身体为基础的。
所以一般的情况下,上师是不会去示现什么神通的,最主要的是调伏心。所以那些不是标准,真正的标准是什么?真正标准是两个方面,大家可以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我学佛有没有进步:
第一个是要看你的我执有没有减轻。学佛和学习世间的文化知识,这是不相同的,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你领会了就行了,我现在我听懂了,可以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