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8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菩提道灯难处释》探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3-25 20: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提道灯难处释》探微 - 菩提道次第·参考资料
《菩提道灯难处释》探微
《菩提道灯难处释》探微
            陈玉蛟(释如石)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
    提要
  阿底峡的《菩提道灯难处释》(以下略作《难处释》),是属于「道次第」一类的论典。因其内容偏重宗教实践,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庞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读起来并不费力。因此,本文只拟探讨此论释的「版本」、「真伪」、「特色」、「对西藏佛教的影响」、以及「与《菩提道次第广论》异同之辨」等几个问题,希望藉此能对《菩提道灯难处释》得一全盘的了解。
    研究的结果显示:
  1、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的错误率较德格版高。
  2、《难处释》中的一小部分,可能是那措译师根据阿底峡口述增添的,并非阿底峡亲笔所撰。
  3、「三士道」之说,源自《俱舍论释》与《摄抉择分》,非阿底峡首创。
  4、《难处释》有下列六项特色:
  (1)在一般归依的基础上,强调不共的大乘归依。
  (2)在菩萨戒方面,以无著的《戒品》为主,以寂天的《学处集要》为辅。在持戒要领方面,强调「幻化观」和「自他换」。
  (3)在定学方面,重视神通,借神通之力,迅速圆满福德资粮。
  (4)在慧学方面,偏向中观应成派而兼含自续思想。
  (5)贯通大乘显密二宗。
  (6)重视实践,广引百多部经教和论典。
  5、《难处释》含摄了当时印度盛传之学,更结合了实践与教理二轨,为西藏佛教提供了最正确的走向。而月称中观应成派的学说,能在西藏受到重视,并继续发展,《难处释》的引介功不可没。
  6、《难处释》与宗喀巴根据此论释撰写而成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约有六处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广论》将《难处释》中作为行菩提心的「增上意乐」,移到「愿菩提心」之前,形成了「七因果发心」说。
    一、前言
  根据西藏史料记载:自从西藏朗达玛王(Glang dar ma)大肆毁灭佛教以后(838-842A D.),西藏的前弘期佛教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佛寺不是被拆毁便遭封闭,僧团组织解体,翻译和学经的活动完全停止。如此,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黑暗时期」或「灭法时期」。到了公元十世纪后半,政治风暴平息,社会逐渐安定以后,西藏佛教才重新获得恢复的机运,并从此展开更为生气蓬勃的「后弘期佛教」。而在后弘西藏佛教的发展中,影响最大、贡献最钜的印度高僧中首推燃灯?吉祥智──阿底峡尊者(Dipamkarasrij-nana--Atisa, 982-1054)。
  阿底峡应藏王智光之请,于一○四二年去到西藏弘法,前后一共居住了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间,他借着大量的传法、讲经、翻译和著述的活动,将毕生所学、所证的大乘佛法的精要,倾囊传授给求法若渴的藏人。阿底峡一生著作丰富,有显有密、有观有行,西藏大藏经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部他的作品。而其中观行兼备且对西藏佛教影响最大的,首推《菩提道灯》(Byan chub lam sgron )及其自注──《菩提道灯难处释》(dka grel)。因为这部论和自注是阿底峡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弊害而写的,而且经过弘传以后,有效地整顿了后弘初期西藏佛教紊乱的教理与躐等的修习次第,使西藏佛教步上教理系统化与修持规模化的正轨。自此以后,西藏佛教有关修道次第一类的论著,大多以《道灯》及其自注为蓝本。例如:噶当派卓垄巴(Gro lung pa)的《教次第广论》和《道次第广论》;噶举派冈波巴(sGampopa,1079-1161)的《大乘菩提道次第解脱宝庄严论》(Thal rgyan)和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的《菩提道次第广论》(Lam rim chen mo)等等。
  《难处释》是《道灯》的注释,《道灯》义理不明的地方,释中都作了简要的说明。释中除了提示戒定慧三学的各项修持要领之外,更举出一百多部与修持相关的重要经论,为修学者指出研读经论的方向,完善地结合了教理与实践。这一点,对西藏佛教日后解行并重的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阿底峡及其《道灯》、《难处释》,对西藏后弘期的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因此,想要了解西藏后弘期佛教的源流,研究阿底峡的生平、思想、修持宗趣以及《道灯》、《难处释》两部著作,实为最重要的一环。此外,阿底峡是十一世纪初印度超戒寺著名的高僧,研究他和他的这两部着作,也有助于我们对十一世纪印度佛教的认识。以上就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动机。
    二、关于版本问题
  本书翻译《菩提道灯》及《难处释》,系根据北京版与德格版两种版本。由于这两种版本在文字上有不少的岐异,因此在进行翻译研究的同时,笔者曾将此二版本加以比对,列出彼此歧异的字句,作成一个「对勘表」(参见《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难处释》玖)。并且根据文法规则、前后文义以及其它相关文献尝试作一正误的抉择,正确者以「○」表示。从「校勘表」中,笔者发现到如下几个问题:
  1、北京版错误率偏高:
  「校勘表」总共列出两版本岐异处700条。其中,两版本同时都有问题的很少。在700条岐异处中,北京版有560条是错误的,约占全数的80%。
  2、北京版的岐误有四种类型
  (1)具格的kyis,gys,gyis等,经常被写成属格kyi,gi,ghi等。这种情形出现的次数最高,共有70条,约占北京版错误总数的12.5%。
  (2)属格的kyi,gi,gyi等,也经常被写成具格kyis,gis,gyis等。这种类型的错误共有45条,约占总错数的8%。
  (3)其它较常出现的型态是:在德格版中未来式『g』前音的动词,常被写成的『b』前音。这种情形总共有11条。如
  a、gzung→bzung
  b、gzhag→bzhag
  (4)北京版有多出一整句或一整段的情形。详见《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难处释》玖、「《菩提道灯释》校勘表」(注1)。
  总而言之,德格版与北京版丹珠尔都有差错,都不完美。不过,二者相形之下,德格版总算比较可靠。至于,为什么北京版的错误会这么多?会出现特定型态的错误?这两个问题,已经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此不拟讨论,留待异日另行处理。
    三、《难处释》真伪之辨
  阿底峡刚到西藏不久,就答应菩提光的劝请,写作了《菩提道灯》。这一点,传记上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菩提道灯》的最后一颂也有明文(注2),因此,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但是《难处释》就不同了。宗喀巴在《广论》中指出:一般的传记或史料上都不说阿底峡自造《难处释》;只提到:阿底峡在布让(sPu rang)时曾经作了一个略释,后来住锡桑耶的时候,戒胜译师请求阿底峡进一步作更详细的增释。阿底峡说:「你自己发挥添加就可以了。」所以,戒胜译师就根据尊者所作的略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添加进去,而成为今日丹珠尔中的《难处释》。因此,《广论》中毫不隐晦地指出《难处释》中有数处误谬(注3)。《难处释》中有那些错误,《广论》并没有一一指出。唯一被提出来讨论的,就是关于「发心学处」的问题。《难处释》中说:印度诸大学者对于「发菩提心学处」的看法并不一致,共有四种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发心学处」是初发心者及趣入行者所有的学处。也有人主张:应该守护经典里面所说的一切学处等等(注4)。宗喀巴认为:这两种说法不可能是阿底峡自己写的,不足以采信。因为所发的心如果是行心,那么只在归依学处上,外加取舍白法和黑法等八法来作为「发心学处」,这一定是不够的。如果发心只是愿心,那么就不须要学习经里面所说的一切,以及趋入行持以后的所有学处。否则愿心和菩萨戒的学处就没有差别了(注5)。
  笔者认为,宗喀巴的立论不一定能成立。因为阿底峡一生广泛参学,博闻强记。因此,在强调实践的《难处释》中,广引众说,聊备参考,并非不可能。尽管如此,宗喀巴这种慎思明辨的研学态度,的确值得钦佩与学习,而他在《广论》中所提出的这项质疑,也值得留意和进一步探究。
    四、「三士」说非源自《菩提道灯》
  《菩提道灯》第2、3、4颂说,众生的根机有三种,即下、中、上「三士」。因此,有些学者便误认为:「三士」的观念和说法,肇始于阿底峡的《菩提道灯》。如「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文中说:「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注6)《西藏佛学原论》也说:《菩提道灯论》判别众生根基为:下士、中士与上士(注7)。这样的说法,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很容易造成一般读者的误解,使人认为:「三士道」是阿底峡的创见。例如:有人在「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及其对西藏佛教的影响」一文中说:「尊者将佛法总摄为三士道。」《望月大辞典》里面的说法,也不例外(注8)。
  其实,《菩提道灯》「三士」一词及其概念,出自世亲的《俱舍论释》。阿底峡在《难处释》中,引用世亲的《俱舍论释》说:
  「下士,想办法追求自己的安乐。中士,只求灭苦……。上士,由于自己有痛苦,所以只图为他人求取安乐,根除痛苦。」(注9)
  由此可见,《菩提道灯》中「三士」的名称和定义,完全根据《俱舍论释》,非阿底峡的创作。事实上,「三士」名称与概念的形成,恐怕比世亲的时代还要早些。因为《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上中下。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注10)
  由此可见,早在无著与世亲时代,「三士」之说已普遍流传于部派佛教学者与大乘瑜伽师之间。阿底峡只不过是引用此说,强调唯独上士才是大乘法器,才是《菩提道灯》最主要的开示对象而已。
    五、《难处释》的特色
    (一)强调大乘归依
  一般所谓归依,是指有人深感三界痛苦,无依无靠,因而归投三宝,祈求三宝庇护,并导令解脱。这种归依,适用于所有初入佛门的一般弟子,也是归依的最原始意义。因此,进行归依仪式时,只要简单地口诵如下的「归依文」就够了: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注11)
  然而,《难处释》中所说的,不是这种简单的归依;而是在一般归依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乘归依。如《难处释?大乘归依》中说:
  「某人已决意出离轮回的痛苦,经常忆念死亡,心性慈愍,心智聪慧,而且不曾违犯七众别解戒中的任何一种。又,初夜、后夜皆不睡眠,勤修瑜伽,饮食知量,护诸根门,戒慎恐惧,恐犯细罪。这样的人心想:『…听说有一种称为大乘的佛法,能究竟自他的利益。我应该找寻一位最殊胜的善知识,从他那里求得这种大乘佛法。』」(注12)
  既然是为了追求自他利他的大乘佛法来求受归依,而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又是无上菩提;因此,《菩提道灯》便主张:大乘归依须以「不退无上菩提之心」为动机,再配合《圣普选行》的「七支供养」去行归依的仪式(注13)。这种大乘归依的观念与型式,在阿底峡以前的论典中,似乎还没有提出过。果真如此,那么在一般归依的基础上,强调更进一步求受大乘归依;应该是《菩提道难处释》的特色。
    (二)菩萨戒学以无著为主寂天为辅
  在大乘的菩萨戒学方面,阿底峡主张:大众别解脱戒是受持菩萨戒的基础、前行。因此,在受学菩萨戒以前,应该先具备任何一种七众别解脱戒。不过,较诸别解脱戒,阿底峡似乎更重视大乘种性或宿根。如《难处释》中说:
  「已住于种性和已经在他生修习过大乘的人,自然不做恶事。因此,这些人虽然一开始就受菩萨戒也没有过失……。受戒前没有大乘气习的人,(即使受了戒)也生不起菩萨律仪。」(注14)
  具备了别解脱戒的基础以后,有心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进一步求受菩萨戒。菩萨戒的受戒仪轨,有有师和无师两种。这两种仪轨在唯识开宗祖师──无著的《菩萨地》「戒品」和中观学者寂天的《学处集要》('siksasamucarya)中都有。《难处释》在有师仪轨方面,采取「戒品」的说法,在无师仪轨方面则根据《学处集要》(注15)。至于阿底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难处释》中并没有说明。难道是为了调合无著和寂天('santideva,约650-700)的菩萨戒学说吗?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截长补短。因为有师轨,「戒品」说得完整;而无师轨,则《学处集要》中介绍得较为详细。
  此外,有关「戒的种类」、「舍戒因缘」、「不舍戒因缘」、「出堕」以及「持戒的利益」,《难处释》中也将无着与寂天的学说并列,先介绍「戒品」的说法,再引用寂天的学说作补充(注16)。至于「持戒要领」,阿底峡完全采取中观宗的幻化观、和寂天从「缘起相依相待」的理念所发展出来的「自他换」修法,修习念死、念戒、正知、正念、不放逸、忏悔、随喜和回向等项目(注17)。
  总之,《难处释》以无著的「戒品」为架构,辅以寂天《学处集要》的学说,再配入「幻化观」和「自他换」的持戒要领。这无疑是《难处释》菩萨戒学的一大特色。
    (三)定学重神通
  在《难处释》的「增上定学」中,阿底峡特别强调引发神通的重要,并且主张:神通是利他和圆满两种资粮的最佳方法(注18)。如说:
  「如鸟未长翼,不能空中飞,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俱通者一日,所生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世不能集。」(注19)
  此外,更引用其师菩提贤(Bodhibbadra)的《定资粮品》(Ting nge'jin tshogs keyi le'u)及龙树的说法来成立自己的主张(注20)。
  在早期的显教论典中,提到引发神通可以利益众生的说法尚易见到,但是特别强调『神通是圆满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之因』的教典就少有了。阿底峡之所以会如此重视神通,可能与当时密教的流行有关。因为《难处释》「密咒乘」中说到:藉着念诵和禅定修成息、增、怀、诛和世间八大悉地以后,就能迅速不费力地圆满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注21)。而「八大悉地」中,有些悉地的内容和显教所说的五神通是非常相似的。例如:捷足、飞空、现种种身、占圆光而生神通等(注22)。
  因为受到密教重视「世间悉地」的影响,而在显教的定学中强调应该修神通,这也是《难处释》中相当别致的一环。
    (四)慧观偏应成
  在《难处释》第九章「智慧与方便」中,阿底峡依照《中论》惯用的论证方式,以「四大因」成立一切法无生、无自性(注23),并引用《二谛经》(bden gnyis)及《智心髓集要》(Ye shes snying po kun las btus pa)等经教和论典,成立「能观的慧」在胜义上也无生、不存在(注24)。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阿底峡见依中观。不过,阿底峡评破唯识,是站在胜义的层面而立论的。如果退回到世俗的标准,是否可以允许「唯识无境」的理论成立呢?对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并没有进一步地探讨。因此,很难判定《难处释》究竟采取中观宗那一个分派的观点。不过,阿底峡自述中观宗的传承时,除了龙树、提婆以外,只提到月称、清辨、寂天和菩提贤(注25),没有提到瑜伽行中观派的代表学者──寂护、莲花戒、解脱军、狮子贤等人,只有在论说「一多正因」时,引用了寂护《中观庄严》(dbu ma rgyan)和吉祥藏(dpal sbas)《入真性注》(De kho na la'jugpa'i grel)中的一颂。而《难处释》中所推荐的中观典籍,也没有一部是瑜伽行中观派的著作(注26)。据此大概可以推论:阿底峡宗于瑜伽行中观派的可能性最小。
  剩下来的经部行中观派和应成中观派两派之中,到底阿底峡宗于何派?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因为《难处释》中,无论在师承方面或著作方面,月称与清辨都是平行并列的。或许阿底峡认为:站在实证的立场来看,月称和清辨学说的微细差异并不冲突,都足以引导人证入真理,因此不严格区分二者而一并采纳。另一种可能的情形是,阿底峡重实修而轻宗义。他一再强调:应当修习从龙树传下来的要诀,切莫死守宗派的教义(注27)。重视实践而又不重宗派义理的人,往往会忽视宗派教义的精微处。即使发现其中有些差异,也无暇无心去细究整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辨月称与清辨学说的细微差异而一视同仁,不是很可能吗?
  总之,单从《难处释》的中观传承和所引的文献,我们无法分辨阿底峡的慧观思想究竟以何为宗。不过,在「智慧与方便」这一章里,有三十个颂谈到了修习中观见的要领,从这三十颂,仍可隐约看出一些宗派思想的偏向。
  1、第1颂说:观察真实性时,宗派中所探讨的义理都是错误虚伪的。
  第13颂说:自他宗派或成立诸法为有,或成立为无,但是在究竟义名,根本不能成立有与无。
  第17颂说:修习胜义的时候,不须依靠比量的智慧。
  从以上三颂来看,阿底峡主张:世间比量纯属虚妄,不足以成立胜义。这一点比较近于月称的观点,而别于清辨。因为清辨承认,有个世间胜义谛介于世俗谛与胜义谛之间,藉此世间胜义谛可以说明、导向真胜义谛(注28)。月称则主张:真理离言,虽有喻可譬,却无因可立。所以自宗不预设特定的比量,仅权巧借用敌宗为因,论破敌方,令其悟解自宗的立场(注29)。
  2、讨论到胜义谛的时候,这三十颂中的第7、8、9、10等五颂的内容与月称《入中论》的说法完全一致。例如《难处释》说:眼翳尚未痊愈的时候,我们不能使有眼翳的病人看见没有毛发的视像。一旦眼病好了,却又不能使他看见有毛发的视像。同样地,如果无明的眼病医好了,睡梦也清醒过来了,那时,所有的一切现象,甚至于能领受的识也都完全不存在了。如《入中论》说:
  「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注30)
  仅凭上述两点理由,要肯定《难处释》的中观见属于应成派,当然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说,它比较偏向应成中观的观点,仅是而已。西藏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和其他写作「宗义书」的学者──如嘉木漾?协巴('Jamdbyangsbzhadpa,1648-1721)和章嘉(Cang skya,1717-1786)等人,判别阿底峡于月称应成派(注31),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五)贯通显密
  阿底峡认为:密咒乘胜过波罗蜜多乘,是属于更上一层楼的修法。因此,说完波罗蜜多乘以后,就在《难处释》的最后一章宣说「密咒乘」──无上大乘中的最大乘。其中主要的内容是说:想疾速圆满福慧资粮而修学密咒法门的人,必须先承事师长,令师长欢喜。待求得灌顶和随许之后才能修习。其中,「密灌」和「慧灌」,出家众不能求受,否则不但不能获得成就,反而会犯戒而堕落三恶道(注32)。显然,在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发心基础上,《难处释》结合了波罗蜜多乘与密咒乘,形成一部贯通显密的修道次第的论典。
  印度的无上瑜伽密,兴于第八世纪前后。在此以前的大乘显教论典相当纯粹,几乎看不出有全面结合密教修行体系的趋势。第七世纪以实践著名的寂天,在他的名著《学处集要》中,也只是引用了一些真言而已,不涉及密教修法的全体。到了第九世纪达磨罗王时,兴建超戒寺,显密并弘。自此以后,密教日益兴盛。不过,一般学者写作显密论著时,大都分别处理,各成体系,很少把显、密之学贯通成一个道次第也就是:以菩提心贯通显密。先三归、三学;由戒得定,由定起通,双运智慧与方便;最后升进密乘,以不共修法疾速圆满福慧资粮,成就正觉。如此显密一贯的修道次第,除了《菩提道灯》与《难处释》以外,恐怕很难再找到同样性质的论著了(注33)。
    (六)重视实践广引教理
  一般说来,属于修道次第论著的最大特征,就是重视实践、强调修行。《难处释》正是这样一部实践意味浓厚的修道指南。其中,谆谆告诫藏人应该实修之言教,处处可见。例如:
  当今之日无暇广听闻,犹如舟筏广大诸经论,
  是如当断一切扰意缘,唯修最胜亲承之教示。
  人寿苦短知识无边际,此生寿量尚且不可知,
  是故当如鹅饮水中乳,依信唯取所求有义事。(注34)
  是故应当弃比量,思辨为主诸论典,
  应当修习圣龙树,教理传承之口诀。(注35)
  既知牟尼正法命,出如至喉将沦亡,
  此时烦恼力最盛,求解脱者勿放逸。(注36)。
  因恐文太繁,于此不广陈,
  仅就已成宗,为修故精说。(注37)
  我所详述此种胜教授,乃至佛陀教法住世间,
  具足悲心与菩提心者,愿彼日夜精进勤修习!(注38)
  从上述的引文可以看出,《难处释》的确是一部为了指导人修习大乘佛法而写的论典。更加难得的是,这部修行指南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此点上节已经详明,兹不赘述。除了完整的理论架构以外,《难处释》更指出每一个修行阶段所应阅读大乘的经典、密续与论典,把修持和教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计其中所列、所引经论之数,约达150部之多,远胜寂天《学处集要》中所引的经数。又,《学处集要》中只引经续,而《菩提道灯释》则兼引论典。兹将其中所引列的经、续论典,依照西藏大藏经目录的分类,作表如次(详见拾):
  ┌──┬──┬──┬──┬──┬──┐
  │密咒│经集│宝积│般若│华严│戒律│
  ├──┼──┼──┼──┼──┼──┤
  │45 │ 38│ 15 │ 4 │ 2 │ 2 │
  ├──┴──┴──┴──┴──┴──┤
  │ 甘珠尔106部 │
  └─────────────────┘
  
  ┌──┬──┬───┬──┬──┐
  │中观│唯识│密咒疏│毗昙│般若│
  ├──┼──┼───┼──┼──┤
  │ 29│9 │ 3 │ 2 │ 1 │
  ├──┴──┴───┴──┴──┤
  │ 丹珠尔44部 │
  └───────────────┘
  从上表可以看出,《难处释》中所引佛典,有显有密,有经教有理论。经典方面,「经集」与「宝积」类偏高。论典方面,「中观」居冠。像这样强调实践而又广引教理的修道指南,自然也构成了《难处释》的另一特色。
    六、《难处释》对西藏佛教的影响
  观行圆备的《菩提道灯》,由阿底峡撰成并宏传出去以后,有效整顿了后弘期西藏佛教紊乱的教理与躐等的修习次第,使西藏佛教步上教理系统化与修持规范化的正轨,并逐渐兴盛起来(注39)。自此以后,西藏有关修道次第一类的论书,大都以《道灯》为蓝本。例如达波噶举派(Dwags pobka'brgud)的始祖冈波巴(sGam po po, 1079-1161 A.D.),结合《道灯》与密勒日巴(Mi la ri pa, 1052-1135A.D.)的「大手印」法门,《大乘菩提道次第解脱庄严宝论》,其中引用《道灯》多达14处(注40)。其次,宗喀巴的《广论》,也被认为是《道灯》的广注。因为,该论一开头就说:本论总依《现观庄严论》,别依《菩提道灯》(注41)。而且其中的内容,除止观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外,整个理论架构大致取自《道灯》。由此可见,《道灯》对西藏佛教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完整修道次第的架构。
  《难处释》是《道灯》的自注,《道灯》义理不明确之处,释中都有简要的说明。除了提示各项修持要领以外,释中更举出170多部相关的重要经论,为修学者指出研读经论的方向,完善地结合了理教与实践。这一点,对西藏佛教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个宗教是否可以历久弥新,除了外在客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外,端赖教内的理论与实践能否紧密地结合。如果偏重理论而轻忽实践,则易形成徒托空谈,华而不实的局面。如果偏重实践而缺乏理论,则失其依据;容易混同流俗,盲修瞎练而自误误人。只有在解行并重的情况下,宗教才可能进一步地发展。
  由于阿底峡在《难处释》中强调解行并重,进而明确地指出研读经论的方向。职是之故,他的弟子都非常重视经论的讲习;甚至主张:佛说的一切教典(bka')都是凡夫修行成佛的必要指南与教授(gdamg ngag),都应该学习,不能偏废。这一派的学人,便因此而获得了噶当派(bKa'damg pa)的美名(注42)。当然,对于其他各大教派,这种学风多多少少也促成了重视教典的正面影响。重视教理的萨伽派(Sa skya pa)和格鲁派,就是两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在戒学方面,宗喀巴的《菩萨戒品菩提正道论》(Byang chub gzhung lam),曾数处引用《难处释》增上戒学的说法(注43)。在慧学方面,《难处释》对月称中观论着的推崇,也引起西藏巴曹译师等学者的注意。在巴曹译师及其弟子长期翻译和讲习的过程中(注44),月称应成中观派的学说逐渐获得肯定与推崇,甚至因因明辩论术的提倡而获得发展,在西藏大放异彩(注45)。宗喀巴更在月称中观论著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进一步发展出独创一格的修观体系(注46)
  总之,《道灯》对西藏佛教实修方面的影响非常巨大、明显,这一点一般人都看得出来。《难处释》的影响虽不明显;但是,其中含摄了当时印度盛传之学,更结合了实践与教理二轨。它宛如一盏暗夜明灯,为西藏佛教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最正确的导向。而月称应成派的学说能在西藏获得重视与进一步的发展,《难处释》的引介更是功不可没。
    七、《难处释》与《广论》之差异
  宗喀巴之《广论》,依据《菩提道灯难处释》撰写而成,其理论体系之精严与完整,较《菩提道灯释》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不待言。其次,此二论著前后相距三个半世纪,于此漫长的期间,西藏佛教之实践和理论体系,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以,这两部修道次第的论著,在内容上应该也有些差异。今试举其大者言之:
  1、《难处释》详论大乘,而《广论》则通于凡小,以下士及中士之学,为上士必备之基。这是由于宗喀巴兼采《现观庄严论》,以菩萨道概括三乘之说的原故。
  2、在归依、发菩提心之后,《难处释》依三学分章,而《广论》则继之以六度四摄。二者次第略有不同。
  3、《难处释》论止,一本中观师菩提贤的《定资粮品》。《广论》立说,全依瑜伽学派《解深密经》与《声闻地》诸籍。
  4、《难处释》第十章专论密咒乘,分析密典为七部。《广论》则略说数语便止,另辟专著《密咒道广论》(sNgagsrim chen mo),详论密咒修道次第。其中,举凡「清净菩提心」、「四类灌顶」、「守护律仪与三昧耶」、「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等五品修学次第及四部密续之说,未见于《难处释》中,大底为宗喀巴之创说。
  以上所举四端,全同吕澄《西藏佛学原论》,而吕氏之书,论述尤详,可资参考(注47)。以下两点,则为《原论》未尽之处,而为本书所发明者。
  5、《难处释》并举月称、清辨之论,不以为异;《广论》则独尊月称应成之见,以为究竟。此为二论论慧学最大之岐异处。吕氏以为:阿底峡之书,于瑜伽犹有所取;而以「为修故而说」一语成立其说(注48)。此理未见得当。盖「为修故而说」一句,系指为观修者择要而谈,与瑜伽学派无必然之关系。又,《难处释》中所述传承,未及寂护、解脱军、师子贤、莲花戒之辈;所举中观论典,亦鲜有彼等瑜伽行中观派之著作。是以,《原论》中「阿底峡传寂天和会中观瑜伽」之说,仍有待商榷。况且,寂天在《入菩萨行》辩破唯识,不遗余力(注49),怎能说是「和会中观瑜伽」?此理不辩明矣!
  6、《难处释》论发心时,分愿、行二心。愿心由「知一切有情如母」、「欲报母恩」而生「慈」,由慈引「悲」,由悲发起「愿菩提心」。而行心体性,即菩萨律仪,为愿菩提心之增上,故称为「增上意愿(lhag bsam)。关于此点,《难处释》中引《虚空藏经》和《圣真实集法经》为证说:
  「善男子,若由两种法摄持,则菩提心住于不退转。那两种?意乐和增上意乐。…增上意乐由不贪意乐和胜进修行摄。…胜进修行由福德资粮和智慧粮摄…。」
  「追求殊胜功德,就是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善待诸生灵,慈爱一切有情,恭敬一切圣者,悲愍诸世人,承事上师…」(注50)
  由此看来,增上意愿是指:发起愿菩提心以后更进一步的修持功夫。它应该属于行菩提心,不属于愿菩提心。然而,《广论》中却说,阿底峡传来「修菩提心七种因果教授」,所谓「七因果者」,即愿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悲生,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念恩从知母恩生(注51)。其中,将「增上意乐」置于发起愿菩提心之前,是愿心的因而非其果──行菩提心。而且,《广论》中也没有引出足以自圆其说的经论依据。更重要的是,与阿底峡相去不远的噶当派学者甲?怯喀巴(Bya Chad kha pa,1101-1175)和曾游学噶当派门下的冈波巴,在他们的名著《七义修心法》(Blo sbyong don bdun)和《解脱庄严宝论》中,都没有提到「增上意乐」一词(注52)。
  由此可见:发心「七因果」很可能是宗喀巴更异之说。他认为:希望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四无量心,声闻独觉也有。但是有勇气自己承担救度有情的重责大任者,则非大乘莫属。因此,便在「悲」和「愿菩提心」中间,加进「增上意乐」一项而成为七种因果。
  总之,宗喀巴「七因果发菩提心」的说法,创意虽美。终非阿底峡论发心之原意。
  私意以为:在愿菩提心之前增加「增上意乐」一项,并无必要。因为声闻独觉固然也有大悲,但是却缺乏「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意愿,因此可以用有无「愿心」来判别大小乘,不必在「大悲心」上硬作区分,别出「增上意乐」一项。「增上意乐」,应该是「愿心」增强到某种程度以后,自愿为利益众生而受持菩萨戒,学菩萨行的「行菩提心」。
    注
  (注1)Jaschke, Tibetan Grammar 中, 允许此种语法的存在(New York, 1966, P.59)。
  (注2)参见《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中,《菩提道灯》,第67颂。
  (注3)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文殊出版社,民 国六十七年。以下简称《广论》。页239-40。
  (注4)同(注3)。另见(注2)引书,页109。
  (注5)同(注3)。
  (注6)参见《广论》,页4。
  (注7)见吕澄着,《西藏佛学原论》。台北:老古出版社 ,民国六十七年,页72。
  (注8)见《阿底峡尊者传》。台北:佛教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附录」,页88。另见《望月大辞典》,册1,页40b。
  (注9)见(注2)引书,页84。
  (注10)见大正,30,642中。
  (注11)参见圣严着《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出版社,
  民国七十七年,页38。
  (注12)参见(注2)引书,页96。
  (注13)参见(注2)引书,页98。
  (注14)参见(注2)引书,页142。
  (注15)参见(注2)引书,页171。
  (注16)参见(注2)引书,页172-175。
  (注17)参见(注2)引书,页181。
  (注18)参见(注2)引书,页191。
  (注19)参见(注2)引书,《菩提道灯》,第35、36颂。
  (注20)参见(注2)引书,页194。
  (注21)参见(注2)引书,页246。
  (注22)参见(注2)引书,页247。
  (注23)参见(注2)引书,页209。
  (注24)参见(注2)引书,页217。
  (注25)参见(注2)引书,页213。此中的清辨,也可能是《中观宝灯》的作者──另一较后出的清辨(参见江岛惠教,「阿底峡的二真理说」, 《龙树教学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79,页389以下)。
  (注26)参见(注2)引书,页214。
  (注27)有的日本学者认为:阿底峡的《中观要诀开宝箧》中,夹杂着瑜伽行中观派的思想(《西藏佛教史》,页118)。
  (注28)参见野泽静澄「中观两学派的对立及其真理观」,收入《中观与空义》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册62, 民国七十五年,页153-4。
  (注29)同注28引书,页163-5。
  (注30)见月称著,《入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卷2,页19。
  (注31)参见《广论》,页408;Hopkins, J.,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Wisdom Publication, London, 1983. P.432, 534. Lopez Donald Sewell, Jr., The Svatantrika-, MadyamakaTenetSyste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 Michigan, 1982.P.387。
  (注32)参见(注2)引书,页256。
  (注33)阿底峡另一部著作《定资粮品》(Ot.5398), 也结合了密咒乘的修定法门(参见《广论》引文,页72)。
  (注34)参见(注2)引书,页256。
  (注35)参见(注2)引书,页215。
  (注36)参见(注2)引书,页220。
  (注37)参见(注2)引书,页261。
  (注38)参见(注2)引书,页261。
  (注39)参见王辅仁着,《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 版社翻印,民国七十四年,页67。
  (注40)参见冈布巴着,《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页125-363。另见《西藏佛学原论》,页38。
  (注41)详见下文。
  (注42)参见王森着,《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页51。
  (注43)参见宗喀巴着,《菩萨戒品释》(收入《大藏经补篇》,册8)。台北:弥勒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页703、705、727、751。
  (注44)前文已详。
  (注45)西藏的因明学,十一世纪后半,开始受到重视,以拉萨南郊的桑浦寺(gSang phu)为中心, 翻译、注疏、讲说因明论典。到十二世纪中叶,甚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辩论模式(参见《西藏密宗史略》,页97-8)。而此辩论术的产生必然有助于中观应成派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注46)参见《西藏佛学原论》,页71-89。
  (注47)参见《广论》,卷17-24。另见法尊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广论》(页12-15)。
  (注48)参见《西藏佛学原论》,页86。
  (注49)参见《入菩萨行》,「智慧品」第26-29颂。
  (注50)以上参见本书,第四章。
  (注51)参见《广论》,页225。
  (注52)参见《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189-239。《大乘修心七义论释》,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页89-9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22 02:38 , Processed in 0.3446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