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688|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楞嚴經(第七講)四禪九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6 20:2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1 23:46 编辑

楞嚴經(第七講)四禪九天

翻開目次〈44〉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目次〈44〉頁,中間,四禪凡夫,

我們上一個星期講四禪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四禪有九天,這個禪,進入這個色界的禪,顧名思義就是要有定,要修十善業,同時要有定,才能夠進入這個禪,這個色界天。那麼,欲界天顧名思義,就是男女的欲執著不放,雖然有修行十善,但是,男女的欲重,所以是六欲天。「禪」就是禪定,要有定,才有辦法投生四禪天。那麼,這個四禪天分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聖人有五天。

1.凡外四天,「凡」就是凡夫,和外道,修定、修十善業,持戒或修定,或是有慧,但不是佛陀的三摩地的大智慧、三摩地的如來正定,只是有世間凡夫、外道的定和福,那麼就投胎

①叫做福生天,這個福生天,就是在世間的苦樂二心同時頓捨,就是在這個世間所有的苦,他都可以忍受,樂也不著,這個苦樂的粗相統統除,而這個捨心不動。要生這個天就很不容易了,就要學習如如不動的心了。捨心不動,就是捨掉苦跟樂,統統放得下,這個不動的淨福之性就生了。把苦樂二心放下,有定、修十善,這一類的眾生叫做福生天。

②福愛天,這個捨的定就更深了,功行就更純熟,就是把苦樂全部都放下,得無量福,這個叫做福愛天。


第③叫做廣果天,這個顧名思義,就是廣大的果報,就是廣大的福德之報。意思是說:他心有無量的淨光,福德圓滿,修證而住,有無量的福德,但不是佛的福德。

第④無想天,這無想天,看到這個名詞就知道,幾乎沒有想,就是身心統統滅,心慮灰凝,「心」就是心靈的心;「慮」就是思慮的慮,心慮灰‥‥‥化成灰燼那個灰,凝:凝固的凝。這個心慮灰凝,怎麼樣呢?經五百劫,能夠達到五百劫,相當長了!初半劫滅,可以把這個想滅掉;但是,後半劫的定力漸漸消失,他有一定的壽命,後半劫又生。前半劫滅,後半劫又生,到最後,還是壓不住這個想。所以,無想天就是暫時的沒有想,這也是屬於外道,這個都沒有依照佛陀正確的智慧在修持,有修十善、有定、有福德的凡夫或者是外道,但畢竟不能超出三界。

      所以,2.結語:苦樂不動,於有為法達純熟。什麼叫做苦樂不動呢?加幾個字更清楚:「一切世間」,苦樂不動,那這樣子更清楚了。是不是?一切世間的苦,跟一切世間的樂,樂也不著;苦也不覺得苦,也能忍,心不動。您看,要生四禪的凡外四天,就這麼困難了,何況我們天天在起煩惱呢?連外道都不如!底下再加四個字,一切苦樂不動,底下加:雖非無為,雖然不是達到無為法,於有為法達純熟,於有為法,心的功用達到了純熟,因為沒有聽聞到正法,沒有用空慧的思想斷除煩惱,出不了三界,沒有辦法!

(E)四禪五淨居天,叫做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還天,就不再回到欲界來受生了,因為他已經沒有欲了,是三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在這個五不還天證阿羅漢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


      這阿那含的功夫,已經相當的不得了,講一個阿那含高人、聖人的故事,我們知道,中國的譯經師,有一個叫做鳩摩羅什大師,這個鳩摩羅什大師,因為被視為是譯經的神才,他也是七佛的譯經師。

      我看到這一段傳記,非常的感動,因為所有的朝臣都尊敬他,皇帝也非常的佩服他,都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經典的功夫所向披靡,首屈一指。因為受到皇上的賞識,皇帝怕說後代沒有人,沒有這樣的人才,於是就命令十個宮女來服侍他,希望鳩摩羅什能夠傳這個後代,因為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又找不到這樣的人才。皇帝因為疼惜這樣的人才,也不希望這種神才斷滅,希望他傳一個後代,結果賜了十個宮女。

      鳩摩羅什大師知道二條路可以走,一、就是反對、反抗,那麼就是殺頭,皇帝賜了宮女,抗命就是殺頭。第二個就是應付應付,應付應付,好!賜十個宮女,好!因為他已經證三果阿那含了,三果阿羅漢就不得了了!他重要的是:如果我現在被皇帝砍頭,這些梵文,後來的人看不懂。我們現在所念的《彌陀經》,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還有其他的經典,梵文你也看不懂。他知道,要續佛的法身慧命,就是忍一忍、退一退,不敢跟這個皇帝對抗、翻臉,翻臉就殺頭啊!這個皇帝沒有想清楚,他只有想到爸爸;你配上這十個宮女,會不會白癡呢?萬一生出來像媽媽,那不就完蛋了嗎?所以,他沒有想清楚。鳩摩羅什大師畢竟是個聖人,應付應付,說:好!那麼,這件事情在宮廷傳開來,以前都是千僧,一叩鐘、撞鐘的時候,就一千個比丘集合,那麼,這個事情在宮廷傳開來,大家不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的用意,只看眼睛看到的為憑,然後就頗有微詞。

      鳩摩羅什大師知道眾生心裡的想法,有一次撞鐘,集合了千僧,鳩摩羅什大師‥‥‥這是傳記這樣寫的,把他的缽拿出來,說:你們身上都有一支針;就是出家眾要縫衣服的針。他就把缽拿出來,走到所有的出家人面前,把針拿出來,把他們的針拿出來,一個一個就把他們的針放到缽裡面‥‥‥一個一個收‥‥‥整個缽統統是針,收來,放在鳩摩羅什大師的前面,就在千僧、大眾面前把針拿起來吃,這樣吃,往肚子裡面塞、吃。鳩摩羅什大師說:如果你們有我這種功夫,可以批評。

  這一下子看到聖人示現這種神通、大神通,大家都嚇壞了,被他的神通、威德震懾住,震懾住:喔!這種功夫不是普通人!好!99%的人都被降伏了,還剩下1%那一些特別頑強的,就是不信這一套,還是頑強的對鳩摩羅什大師不尊敬,聽經聞法,回去還是批評,還是有微詞,可是,不敢正面衝突,他知道他(鳩摩羅什)是聖人。

      鳩摩羅什大師經過了一個月,再一次的撞鐘,再集合大眾僧,這一次用法來講了,他說:聖弟子們!你們來聽經聞法,就像一個人來到蓮花池,你們來到蓮花池,是要取蓮花,還是取污泥呢?當你取蓮花,你會見到鮮艷的蓮花色,同時聞到蓮花的清香味;如果你取這個污泥,染污了自己。我們到蓮花池來,是要取蓮花,或者是要取污泥呢?

  所有的比丘都回答:我們要取蓮花!

       鳩摩羅什大師就回答:是的!我們親近善知識,應當取其蓮花,不應取污泥。你們親近我,應當依佛的教法,依善知識所講的法,好好的調伏自我,取了蓮花,就聞到了蓮花的香味。因此我們了解,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大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會跟著師父的優點去學,叫做智者從師之長。愚者求師之短,愚癡的人,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就是找師父、找善知識的麻煩。聽經聞法,有的人會得到蓮花,聞到蓮花的清香味;有的人卻挖了一堆污泥回去,這個就是鳩摩羅什大師一再的強調。

  各位比丘、各位尊敬的法師、各位慈悲的護法居士大德,我們《楞嚴經》開完,三年以後,各位各奔前程,有的到國外去,不管你親近哪一個法師,在哪一個道場,你是法師,或者是居士大德,都應當謹遵鳩摩羅什大師的教誨,取其蓮花,不要取其污泥,取污泥,染污了自我。你們今天來聽講佛法,也是這樣子,將來散播出去,不管你親近哪個道場、哪一個善知識,都應當如此的虔誠的求法,這樣才是正信的佛弟子。這是講到「阿那含」,我們順便講到,鳩摩羅什大師是個了不起的聖者,為了傳法,委屈自己;為了降伏眾生,特別的開示這一段,讓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要好好的珍惜聽法的可貴。

      那麼,四禪五淨居天,


      1.五淨居之因,五淨居之因就是苦樂雙亡,下無卜居,這個「卜」,就是1234的1,中間一點,占卜的卜。意思就是說:三果的聖人,對於世間的苦跟樂,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覺得委屈;樂也絕對不著,他有這種心的定的功夫了。下無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來轉世了,不來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聖人,這是五淨居之因。換句話說:愈不貪著這個世間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這麼簡單!

  有一個弟子;在《阿含經》有一段對話,說:請慈悲的世尊開示,一個人修行,要修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世尊回答:一個修行人,要修到對於娑婆世界一針、一草、一木、一錢,任何一種東西都不貪著、都不貪染、都不執著,這樣算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看到什麼都不貪著,如是看,如是無所看,因為色就是空。

      2.五淨居天,淨居五天,


      ①叫做無煩天,這個無煩天是苦樂兩滅,忻厭爭鬬之心不交,煩熱寢息,「寢」就是就寢的寢,初得清涼。無煩就是煩惱停止了,苦、樂二個都滅掉了,「忻」就是同欣欣向榮的欣,欣欣向榮。

      有一個小學生;現在的小學教育,有一點失敗,這個小學生寫了一篇作文,作文怎麼寫的?他說:我的哥哥長得欣欣向榮!我看了這個報紙,快笑翻天了,「欣欣向榮」是形容樹木,他竟然拿來形容他的哥哥,說:我的哥哥長得欣欣向榮!現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糟糕!說:哎呀!我不好好的大學聯考,對不起「劣祖劣宗」!這「列」寫成惡劣的「劣」,就是我的祖宗很惡劣,對不起「劣祖劣宗」,糟糕!現在的小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很嚴重,對不起「劣祖劣宗」!

  無煩天,顧名思義就是苦樂兩滅,忻厭, 厭離的厭;欣欣向榮的欣,欣厭爭鬬之心不交,煩熱寢息,初得清涼。

      第②叫做無熱天,「熱」就是惱的意思,一個人內心發火了,是不是?就是熱惱。這個苦樂二心,了不可得,連微煩惱之熱也是沒有,這個無熱天,比無煩天更高一層。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在世間,苦樂二心,了不可得,了解空義的思想,就可以進入這個無熱天,要有相當禪定的功夫,連微煩之熱也沒有。

      第③叫做善見天,這個善見天,就是證天眼通的三果聖人所住的一天,他能夠妙見圓滿大千,能夠澄清明徹,所見之處,塵跟境都沒有煩惱,善見天。這善見天,顧名思義就是說:他見一切相,就知道一切相是空,有天眼通,善見天。

      那麼,第④善現天就是神足通的意思,就是東邊現,一下子就可以到西邊出現,東沒,西就現;南邊沒,北邊就現,就是善現天。那麼,這一天更勝於善見天,因為他的定慧力,證得這個神足通,叫做變現無礙,叫做善現天。

      第⑤叫做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有頂,有沒有的有,三有的有,有頂天。梵語叫做阿迦尼吒天,「阿」就是阿彌陀佛的阿;「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迦;「尼」就是比丘尼的尼;阿迦尼,吒,左邊一個口,右邊一撇,然後,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國字,中文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哪吒的吒,左邊一個口,右邊一撇,然後七。
這個是色界的極頂。這個色究竟天,就是推窮諸色法之性,至於空性,這色究竟就是窮諸色法達到究竟,就是空。這裡還附帶的,五不還天最上頂的,卻不是聖人所居住的,卻是魔王所居住的。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羅天,也在色究竟天裡面這一天,只是區域不一樣,一個是三果的聖人,一個卻是魔王,不依如來教法,也是在此天。雖然在五淨居天,但是,它卻是不同的區域。翻過來,

      第3.結語: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


      第4.就是總結色界天:色界總共有十八天,為什麼總結色界十八天呢?因為尚有化生的色質,我們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體;到色界是微細的四大,更微細的,類似一種光,靈界的一種光,已經不是我們這種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質。不出色界,就是未盡形色之累,他認為這個色身還是會拖累,會拖累。

      那麼,這個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好!諸位!打開下冊,2138頁,
2138頁,倒數第一行,

      3.結語:五淨居天為四禪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就是三果的聖人住的這個,不是凡夫有辦法看得到的。經文,「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所以,你到山林、水邊,要有禮貌,是不是啊?也許那個是三果阿羅漢在那邊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2139頁,倒數第一行,義貫

     「阿難,此」聖人所居之五「不還天」即使對於「彼諸」第「四禪」天中之「四位天王」而言,亦唯「獨有欽聞」其事,而「不能知見」其依報和正報。猶「如今」之「世間」中,於「曠野深山」中若有「聖道」之「場地」,以「皆」是「阿羅漢」等聖眾之「所住持故,世間」煩惱「麤」重之「人,所不能見」,非其境界故。因為頻率不同。看下去,

      4.總結色界天:不出色界

      經文,「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獨行無交,就是因為沒有情欲,所以,他清淨單身,叫做獨行。「無交」就是跟五欲六塵不交涉,但是,未盡形累,就是因為還有化生的色質。自此已還,這個就是五淨居天以下,到梵眾天這一段,統統是。

看義貫2141頁,


      「阿難,是十八」禪「天」之天人,無欲、無侶,離愛「獨行」而與五欲「無交」涉,雖已離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質(色界天質)故仍「未盡形累,自此」五淨居天「已還」,下至於梵眾天,統「名為色界」。總共十八天。

     C.繼續看下去,這個無色界天對於我們欲界人來講,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經典稍微解釋一下,看不懂。無色界天,(A)無色界中在無色界天中,有迴心之大阿羅漢迴心就是迴小向大,叫做迴心,想要利益眾生了。

      經文,「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2142頁,倒數第二行,「復次,阿難,從是」色界之「有頂」天(色究竟天)與無色界相鄰之「色」界「邊際中,其間」之增上者「復有」利鈍「二種」人所行分「歧」之「路」:利的解脫生死;鈍的就要繞一大圈。其利根者,「若於捨」定「心」中開「發明」了無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圓」明「通」達,「便」超「出塵」世境「界」,離分段生死,「成阿羅漢」,然彼若不以得小果為已足,而更「入菩薩乘」,進修大菩提。「如是一類」聖人,「名為迴」其小「心」向於大心之「大阿羅漢」。迴向就是迴小向大。


      接下來講(B)四空天四空天,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色身,連這個色身都厭離,就變成空。

      ①空無邊處天


      經文,「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這八個字要畫線,這個就是為什麼會進入空界天,就是這八個字,覺得這個身、色身,還是一種障礙,還是要把它放下。銷礙入空,把這個罣礙的色身消除,進入空,連色身都沒有。如是一類名為空處。」就是空無邊處。

翻過來,2144頁,義貫


      在色究竟天中之鈍根者,「若在捨心」之定中,仍欲進而「捨」其色界質礙身之「厭」離心「成就」,以「覺」有色之「身為」罣「礙」,故堅修空觀,而入空處定,從而依彼定力「銷」泯色「礙」之身,「入」於「空」境。「如是一類」眾生「名為空」無邊「處」天。

      ②識無邊處天


      空無邊處,就是把這個色身消掉了,進入空了,就是空無邊處;那麼,識無邊處,就是連這個空都消掉。

      經文,「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是非常微細的,凡夫不能覺知的。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什麼叫做全於末那半分呢?

      看倒數第二行,「全」,保全。不但不滅阿賴耶識,連第七末那識亦保全其中一半。因為末那係一半向內緣第八識為我,就是以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本來第八意識見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質跟精神領域都是平等;可是,透過第七意識的強烈的執著,與生俱來的執著,變成我法二執。另一半向外緣前六識為我所;今諸色已不存,故六識已滅,因此第七識之半分(向外緣的部分)亦已不存在。第七意識是對內執著第八意識為自我;對外作為前六識的依靠,叫做意根。

      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對內,是執著第八意識;一半對外,是作為前六識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識又名意根,這個沒有一點唯識基礎的,聽起來有一點困難。且既保留住第八識,故向內緣的半分第七識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細之我相存在,所以,這個我相很難破的。以末那為我執中心故。這個就是識無邊處天,這一天的天壽為四萬大劫,很長很長!

      義貫

      此類天人,「諸」質「礙」之色「既」已「銷」泯,所依之「無」質「礙」之「無」(空)亦已「滅」,以厭離色空,唯依於識,就是連這個空跟色統統放下,剩下識,又進一步了。故於「其」心「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而不滅之,並保「全於末那」識向內緣之「半分」(一半)而維持其「微細」之我相。所以,我們一出生,這個執著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們作夢,還是「我」;起心動念還是「我」,二六時中,統統有一個「我」。而微細的我相,很難破的!「如是一類」天人,「名為識」無邊「處」天。

     ③無所有處天

      經文,「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迥無攸往就是不再前進了,用現在的語言就是這樣子,外道通常到這個地方就停止了,進不去了,他不是用佛陀的智慧,用意識心。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2148頁,義貫

      於前二天中「空」與「色既」皆已銷「亡」(初天滅色歸空,二天滅空歸識),此天則更進而將猶存的半分末那「識心都」以定力伏「滅」之(以其覺半分向內緣之識仍易啟散動,而為苦故);此時第七識既伏滅,唯有第八識仍在,而因為阿賴耶識非有分別之作用故,因此這時但覺「十方寂然」安穩,而「迥無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為恆久究竟安身立命之處。「如是一類」眾生,「名無所有處」天。就是連識也伏住;不是斷喔,這個不是斷,斷跟伏不一樣,伏就是還會起現行,將來還會繼續起作用;阿羅漢是斷,是出三界的。斷跟伏是不一樣的,斷惑跟伏惑也不一樣的,伏惑是暫時不起;斷惑是徹底的,不再起來的。

      2148頁,中間,

      ④非想非非想處天

      非想:也不能說想;非非想:也不能說無想,也不能說想,也不能說無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說不出所以然,說想,不對;說無想,也不對。

      經文,「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識」,指阿賴耶識。「不動」,就是不可動搖之性,意思就是:藏識之性,本來常住,不可動搖。叫做識性不動。「以滅窮研」:這個「滅」,就是滅盡定。謂以滅盡定之力欲窮研第八識之不動性。其實,也是頭上安頭,本來空,不知道,強迫它如如不動的意思,以滅窮研,強迫它如如不動,就變成動了。「於無盡中發宣盡性」:本來如來藏性是無盡的,無盡的,藏識之性本來是無盡的,而這一天是強迫它,用定力要盡發其性,就是強迫它,愈強迫,就愈沒有辦法恢復如來藏性,叫做頭上安頭,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就是這個道理。

  外道始終不能成佛,就是強迫它,強迫它要永恆,就是外道。永恆是本來就存在,是體悟到眾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動的心性叫做永恆,永遠不執著叫做永恆;永遠不分別叫做永恆。現在外道用一種意識觀念,強迫它,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恆,這個就是頭上安頭,逼得第八意識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如存不存」:此天人之阿賴耶識由於受其定力所逼故,雖存而猶如不存,以不再起現行故;因為暫時伏住,起不了現行,這一種境界就是所謂「非想」。

      那麼,「若盡非盡」呢?且其阿賴耶識又好像已盡,其實呢?而實非盡,因為他不是用如來藏性修行,他是強迫它,不讓它起現行而已,暫時伏住,沒有斷,把永恆的東西強迫它,變成另外一種永恆,變成頭上安頭。人家本來就永恆了,放下,歇即是菩提,他不是,他要強迫它有一種東西:我要伏住,我要伏煩惱‥‥‥我要修行‥‥‥就是像這一類的眾生,想盡辦法要修行,要修‥‥好像要修出一個什麼東西,就把永恆的如來藏性,化作一個好像永恆的東西,就是這樣子。
此境界即所謂「非非想」。也不能說無想,因為第八意識沒有窮盡,若盡:好像盡;可是,確實是沒有盡,因為你不是用大般若智慧去徹底放下,圓滿清淨自性,你弄一個動作出來,那個都是頭上安頭。「非想非非想處」:此天之天壽八萬大劫。又更長!

      義貫

      此類天人、於阿賴耶「識性」中之堅固「不」可「動」搖之本性、妄「以滅」盡定之力而「窮」究「研」推之,而「於」本來「無盡」之藏性「中」,注意聽底下這一句,很重要:強欲以定力「發宣」而滅「盡」其「性」。一切外道,統統是這一句話出問題,強迫清淨自性,讓他暫時伏住煩惱,而不是讓清淨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對不對?所以,大悟就是隨緣顯現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而他們卻把無盡的清淨自性綑起來,把它包裝起來,變成用外道的意識心伏住,認為:我這個才是!變成多一層包裝。強欲以定力「發宣」而滅「盡」其「性」,其阿賴耶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顯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以不起現行故,及「若盡」而實「非盡」之狀(非非想之境界)。

      也不能說他無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無想;這裡卻是非盡,沒有窮盡第八意識,那麼,就是不能說無想,還是有意識心。「如是一類」天人「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單看這個名詞很難解釋,一定要看經文,繼續看下來,

(C)無色界中有一類鈍根的阿羅漢,他不迴小向大,叫做不迴心鈍羅漢及外道天  

       經文,「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對空義的思想不了解。從不還天聖道窮者,窮。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就是一直想要讓它空,卻不知道本來就空。法性本來就空,不須要你頭上安頭,放下,他就是體悟到萬法本來空,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強自己放下,體悟到眾相本空,叫做無生法忍,心中就沒有所謂忍辱這種委屈感,不須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為本來就空了,讚歎也是這樣子;毀謗還是這樣子;富有也是這樣;貧窮還是空。所以,這個執著不放下,就很麻煩!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諸位!翻過來,義貫,我們念一遍,時間有限,2152頁,義貫

     以上所說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強欲「窮」盡一切法,令達於「空」無,然實「不」能「盡」達如實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從」五「不還天」而轉生此天者,彼等天人雖本係修習如來「聖道」,然於中途忽迷而強欲「窮」空,以是因緣而來生於此四空天「者,如是一類」,最後即在彼天,乘其窮空之力,斷四諦惑、就是苦、集、滅、道。三十六品盡,證我空理,成阿羅漢道,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講過了。此等「名不迴心鈍」根之「阿羅漢」。其次「若」有凡外諸天之天人「從」第四禪之「無想」天及四空處之「諸外道天」,這個就走錯路了。一心修習有漏定,強欲以定力「窮空」而「不歸」於無漏正智之道,所以,這個正知正見有多麼的重要!一念錯,就百千萬劫回不來,沒有正知正見,就不能產生無漏的正智的智慧。「迷」於有「漏」境界以為真實究竟,「無」有正「聞」之慧,要聽聞正法有多困難!此輩天人於其八萬劫天報受盡之後,「便」即下墜「入」於「輪轉」,一切所修盡歸泡影。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這個道理。

     (D)結語
      a.結語一:通於凡聖
      經文,「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繼續輪迴,叫做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翻過來,倒數第一行,「阿難,是諸」六欲、四禪、四空諸「天上」其中「各各天人」(天眾)「則是」依於「凡夫」有漏「業果」之「酬答」(以其於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有漏」就是有所執著。而得獲諸天之勝福,凡此不過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業之報而已),福報「答盡」之後,仍須散「入」諸趣而受「輪」迴生死之苦。然而「彼」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薩」寄居於天王之位,而遨「遊」於其「三摩地」中之變化境界,彼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漸次增進」其所修證,終究「回向聖倫所」共「修行」之無上菩提「路」。

      b.結語二:不出無色界

      經文,「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後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沒有業果色,就是沒有業報;但是,入定,他還是有色,只是對我們欲界、色界,來稱無色界,還是有定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翻過來,2157頁,義貫「阿難,是四空天」之天人,以其定令其「身心」暫得相似「滅盡」,且令「定」果色之「性現前」,故暫「無業果」所生之「色」現出,「從此」以後便在此天中住於此無色界定,「逮」於天壽「終」了,「名無色界」。

     (E)總結三界:迷本積妄而生

      經文,「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

  諸位!這一句就是重點:妄有三界,我們今天就是生活在虛妄的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不知道是妄。我們今天活得很辛苦、很累,做人還好,可以聽經聞法,可以學佛出三界,做畜生怎麼辦?沒有福報的,像我這幾天,看到那個田小妹妹,才六歲,夫妻離婚,弟弟由爸爸帶,姊姊由媽媽帶,帶了以後,又去跟另外一個男人,她的媽媽又跟另外一個男人住在一起。結果,不是自己生的,那個跟她媽媽住在一起的同居人,就抓起來打,然後,吊起來,吊起來。表兄弟二個大人,合起來打那個小女孩,這樣活活打。他怕鄰居聽到,雙手把她綁起來、吊起來以後,怕鄰居聽到,用那個抹布還有膠帶,把她的嘴巴摀起來,這樣活活打死,活活打死!死了以後,那個靈位也沒人拜,因為是被打死的,屍體要解剖,也沒人來看,你看這個小女孩的福報有多糟糕,如果在隔壁,我就去看她一下,好可憐喔!六歲而已喔,活活被打死,是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很漂亮呢!講到這個,所以,這個世間人,只要沒有聽到佛法,不知道因果很可怕的,這個也是這個小女孩的業,逃不掉的。是不是?

      妄有三界;但是,對眾生來講,這個果報卻是很苦,雖然三界是虛妄;但是,果報卻是很苦!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數取趣,「數」就是數學那個數,念破音字,叫做數 ㄕㄨㄛˋ一次又一次叫做數;「取」就是取捨的取;「趣」就是七趣的趣。數取趣──補特伽羅,意思就是:六道輪迴、七道輪迴改頭換面,一次又一次的轉世,叫做補特伽羅。用現在你聽得懂的語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一次又一次的改頭換面;一次又一次的投胎;一次又一次的轉世,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叫做補特伽羅,好可憐喔、好累喔!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2159頁,義貫

      「此」三界一切眾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覺」性、本「明」真「心」,於一念妄動之後復「積」聚諸「妄」業變成業相、轉相、現相,業相就是無明業相,就是相分;轉相就是見分。這個見分一攀緣到相分,境界就現出來,現就是現出境界來,就是現相,現出種種山河大地,我相、人相、眾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統統現出來了。三細六粗等,我們講過了,而「發生」諸苦報之依正身,爰就是於是乎虛「妄」而「有三界」之相,且於三界「中間」虛「妄」境地中「隨」著「七趣沈溺」,,這個字就是重點,你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著。

  諸位!經典有這樣比喻,諸位!看這裡的比喻,一隻鳥,一隻鳥這樣飛,一隻鳥這樣飛,這鳥,如果你把這個左腿跟右腿各綁一塊石頭,跟牠的體重相當的,跟這隻鳥的體重相當的,這個鳥這樣飛,還可以飛一點點起來;如果稍微重一點,這個鳥振翅欲飛,可是,飛不起來。左腳,鳥的左腳綁一塊石頭,鳥的右腳也綁一塊石頭,讓這隻鳥飛,飛得起來嗎?
飛不起來。這個就是比喻:我執和法執,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塊石頭。

      我執,所謂的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為自身相;法執,認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乃至於聽到正法,也認為有一個實體的東西,這個就是法執。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正法統統要捨,何況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所以說:我執和法執,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塊的石頭;鳥就是比喻我們這一顆心,每一個人都想解脫,每一個人都想解脫;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種執著,有時候,比沒有學佛的人更糟糕、更執著、更強烈,說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說不懂,還懂一點,還懂一點,就執著這麼一點,就認為是無上的大法,就認為自己是大徹大悟的聖人,所以,不再前進了,不再前進了。

  因此,你想要這隻鳥飛起來,就是我們這一顆心靈想要解脫,想要解脫,就是要把那隻鳥的腳的二顆石頭,怎麼樣?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修行是怎麼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現在就看誰比較厲害了,簡單一句話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見佛;徹底放下,現在就見佛,就這麼簡單!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為每天都清淨心嘛!不是佛嗎?是不是?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萬法就是這樣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是說一說而已,曾經叱吒風雲的這一些英雄好漢,而今安在哉?

      考試!!

      考試:秦始皇活1.五十歲,2.五十五歲,3.六十歲,4.七十歲,

      五十、五十五、六十、七十,秦始皇活幾歲?

      1 2 3 4?

      嗯?秦始皇活幾歲?你不知道啊?

      1.五十歲,

      五十歲,秦始皇活五十歲。併吞六國,統一中國,秦始皇!對不對?五十!如果我像他的年齡,五年前就Out!就不在人間了,有什麼用呢?是不是?

  每次我看到厚片土司,那個土司很厚,就想到了慈禧。有人拿供養給師父,那個土司拿這麼大一塊,我就說:哎呀!這個就是慈禧嘛!他說:啊?什麼是慈禧?就是太厚(后)嘛,太厚啊!這樣聽不懂嗎?慈禧,意思就是太厚(后),太厚,此厚非彼后。供養師父,拿一塊這麼大,也沒有切。是不是?我們法師吃麵包,在戒律學裡面,是要很有氣質的,我們戒師說:我們吃饅頭,去戒壇,撕起來,饅頭用撕的,一塊一塊。我們法師、比丘吃饅頭,是不可以拿起來‥‥‥這樣有犯威儀的。是不是?可是,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到一個很好的辦法,很快,又不失威儀的辦法,我就饅頭拿來,把門窗統統關起來,接下去你就知道下一個動作要做什麼,很多事情要做啊,吃一個饅頭,慢慢的吃‥‥‥是不是?所以,記得以後要供養師父那個麵包,不要供養慈禧‥‥‥接著就是太厚(后),這麼厚!

      好了,底下,爰虛「妄」而「有三界」之相,且於三界「中間」虛「妄」境地中,「隨」著「七趣沈溺」,各種「補特伽羅」(數取趣)「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趣向於七道輪迴。皆「各從其」同「類」而造相同之業、受同樣的果報。

      好!把上冊拿出來,翻開目次,〈46〉,〈46〉頁,

     C.無色界天,

    (A)無色界中迴心之大阿羅漢,

    (B)四空天,


      ①空無邊處天,
      ②識無邊處天,
      ③無所有處天,
      ④非想非非想處天,

    (C)無色界中不迴心鈍阿羅漢,以及外道天。

      結語一:通於凡聖,
      結語二:不出無色界。

   (E)總結三界:迷本積妄而生,迷本積妄而生。

      第十節,四種阿修羅,阿修羅。

      講到阿修羅,我就被一個女居士笑得半死,她寫信來,她說:最近情緒很不好,常常發脾氣,唉!她說:師父!我怎麼辦?我已經快變成「阿羅漢」了!怎麼辦呢?我常常發脾氣。她這個「阿修羅」搞成「阿羅漢」了,你看看,這個多嚴重啊!你看看!她說,常常發脾氣,說她現在已經快變成「阿羅漢」了。我跟她回信說:很好,很好!發脾氣可以證阿羅漢,就趕快繼續發脾氣囉!因為她搞不清楚阿羅漢跟阿修羅的分別。

      阿修羅,這有二種,一、男眾,就是二種解釋;女眾也是二種解釋。

  男眾,男眾,翻譯成無端,「端」就是端正的端,端正的端,這個臉不端正,阿修羅男就是很醜陋。是不是?再來就是鬥爭心堅固,很強的,翻譯成無端、鬥爭,就是阿修羅男。

      女的就是善嫉,善於嫉妒、瞋恨、佔有,這個就是阿修羅女,阿修羅女。

      有一次,逢甲大學的同學說:師父啊!我們要聽您的《楞嚴經》。我說:那個台語的呢!他說:台語的聽得懂啊,同學都聽得懂。結果拿回去聽;這是同寢室的人告訴我,這個女孩子聽了,有一個女同學、學妹長得很醜,可是,她很會搞笑,她聽到師父講到這個,喔!女的長得很漂亮,然後,嫉妒心很強、佔有欲很強的,叫做阿修羅,因為她長得很醜,然後,她就跟同寢室的說:啊!我一定是慧律法師講的阿修羅來轉世的!她自己認為很漂亮,旁邊那個就說:喔!你少噁心了!然後,她自己把那個臉拍一拍:唉!自古紅顏多薄命!旁邊的人說:喔!我們快要受不了了!她說:哎呀!我連謙虛的空間都沒有!全部都倒,整個寢室統統倒,我連謙虛的空間都沒有,受不了!所以,長得醜的人,要稍微認命一點。

      男眾就是無端、鬥爭心強;女眾就是美、善於嫉妒。好!

      ①阿修羅,鬼趣攝修羅(卵生),是卵生,
      ②人趣攝修羅(胎生),
      ③天趣攝阿修羅(化生),那是跟帝釋天王常常打仗的,「帝」是皇帝的帝;「釋」是釋迦牟尼佛那個釋,跟帝釋天王常常打仗的,天趣阿修羅。
      ④畜生攝修羅(溼生)。

  好!問你一個嚴肅的問題,看看你答得出來答不出來?

      人,

      人,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人是什麼生?

      胎生?嗯?Are you sure?really?

      再問一遍:人類是什麼生?

      胎生?零分,zero 零分!

      人類四生具足,一、神識入母胎叫做化生,一剎那間進母胎,叫做化生。二、所有的生命,都是母親的卵,排卵結合而成的,稱為卵生。精血和合,父精母血和合,有濕氣,繼續移入母親的子宮著床,叫做濕生,沒有濕氣不能活。最後,人形成長,投胎從母親產門出來,叫做胎生。知道嗎?(日語)好!就是這樣子,人類具足四生。知道嗎?

      第十一節,總結七趣,

      1.總結一:七趣虛妄因果,為什麼呢?因本空,緣本空,果還是空。是不是啊?因空、緣空、果空。

      2. 總結二:隨順妄惡為因,虛妄的惡業為因,我們前面所講的十習因、六交報。

     〈48〉頁,

      3.總結三:正定能除三妄惑,把筆拿起來,三妄惑就是殺、盜、淫,殺、盜、淫,如果你有定,就可以除殺、盜、淫三種惡業。

    第4.總結四:同業別業俱妄,同業就是共業,共業所感的世間,和別業所感的、受的果報,統統是虛妄的,不實在的;但是,對眾生來講,苦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定、沒有慧,就什麼都看不開。就像鳥綁了二顆石頭,飛不起來,心靈有了種種的痛,卻放不下那種回憶,這個就是很糟糕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種功夫,早上起來,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來,三個字,怎麼講?請歸零,珠算‥‥‥放下,請歸零。而且每天都要做這種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個人對不起你;哪一個人怎麼樣傷害你;哪一個人不愉快的,記得!一定要統統放下,要觀想,感謝他、感恩他,要有這樣子的胸懷,要有這樣的胸懷。

      但是,諸位!很難做到,很難!當他殺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難喔!你不要認為很簡單,沒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他意見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寬不寬恕他呢?不簡單喔,諸位!請歸零很好講,但是,歸不了。但是,請歸零不要一直加零,一萬、二萬、十萬、二十萬、一百萬一直加,本來恨的只有一,後來再一個零,就變成十了,再一直加了,這樣是不對的。所以,同業、別業都是妄,簡單講:三界是虛妄,唯心所現,才是佛陀的正確的語言。是不是啊?

      總結五:正修須除三惑,就是殺、盜、淫,也是一樣。

      總結六:邪正之判,什麼是邪正之判呢?正說就是:勸人欲得菩提,要先除殺盜淫三妄惑,如是說,名如來說,名為正說;不如是說,名為波旬說,就是魔說。所以,邪說就是殺、盜、淫;正說就是一定要斷殺、盜、淫,這個是依如來正說,就是要除殺、盜、淫三惑,三惑。

      好!我們下一堂課就很精彩了,五十種陰魔,這個非常精彩!《楞嚴經》最精彩的部分就來了:五十種陰魔。它就像照妖鏡一樣,末法時期,你可以看到,統統在佛陀的預言之下,跑不掉!什麼男佛、女佛,自稱自己什麼佛,這個統統跑不掉!五十種陰魔是《楞嚴經》的特色,其他經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證通。我們休息一下,十五分。





*******中間休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1-12-17 08:35:44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好!〈48〉頁,

      第三篇,五十陰魔(破魔證通),這個就是禪定當中、禪修當中,有五十種現象,色有十種陰魔;受有十種陰魔;想有十種陰魔;行有十種陰魔;識有十種陰魔,也就是說:禪中、禪定中,有五十種境界,總歸一句話:千萬執著不得,執著就壞,所有的末法時期,所發生的亂象,統統在佛陀的預言當中。

      這五十種陰魔,是修學佛道必經的過程,如果有發生種種的狀況,底下所指出來的狀況,千千萬萬不能迷惑、不能貪著,以為自己是證聖,這樣子就會墮地獄,因為會狂妄、會無知,總認為自己很有修行。所以,這五十種陰魔是照妖鏡,使魔無所遁形,也是一切修行人所必須注意的事項,一定要特別的注意。

      好!翻開2177頁,下冊,2177頁,因為這一段特別的重要,我們要用一點點的時間;但是,也不能太長,因為現在是講大綱。第三篇,2177頁,第三篇五十陰魔(破魔證通)第一章  習禪須知魔事你要知道什麼是魔,要很清楚,免得被干擾、被迷惑。

       經文,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2178頁,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好!翻過來,我們時間有限,看2181頁,義貫「即」於此「時」就在這個時候,正當「如來將」欲「罷法座」,離席而起時,乃「於師子牀」上「攬」按「七寶几」就是(講經桌),「迴」其如「紫金山」之身,「再來凭倚」法席(又再坐下),離席又再來,坐下來。而「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尚未證聖道的「有學緣覺」及「聲聞」眾,「今日」已經「迴」小乘「心趣」向「大菩提無上妙覺」之道,而「我今」雖「已」為你們闡「說」了「真修行法」,然而「汝」等「猶未」能「識」別「修」習自性定慧之「奢摩他」自性定慧就是要見性,那一種見性的自然的定跟慧。奢摩他,所謂(無止而止)就是不要刻意的去止它,自然就止,煩惱自然就止。及「毗婆舍那」(非觀而觀)清淨自性自然能觀,觀無所觀,也無所能觀,也無所觀。除非你見性,否則這個很難體會。止而無止,非觀而觀,中之「微細」難覺之「魔事」,故當「魔境現前」之時,恐「汝」等仍「不能識」知。

      若光欲以禪定水「洗」滌「心」垢,滅除心相而入於灰心泯智之定中,此「非」有「正」知見,極易為魔所趁而「落於邪見」,且認邪為正。一切魔事,「或」是由「汝」自五「陰魔」所生,非為外魔,「或復天魔」所作、「或」是「著鬼神」之境,「或遭魑魅」精怪所弄,然行者若「心中不明」識究竟是誰造成的境界,便會「認賊為子」所謂認賊為子,就是(把有害的人當作可愛的人)。

     「又復於」世間禪「中」,以「得少為」滿「足」,例如過去已得「第四禪」之名為「無聞比丘」者,便於得四禪後「妄言」他已「證」得「聖」道說自己證(阿羅漢道),並謂入第四禪即是入涅槃。認為第四禪天就是涅槃。後來在他四禪天的「天報已畢」,五種「衰相現前」時,方知自己將死,便反而「謗」佛為妄語,言「阿羅漢」不受後有,因為阿羅漢叫做無生嘛,不受後有,不再轉世了。而他今既已得四果之無生,且已入於涅槃,為何卻再從涅槃出,而「身遭後有」將復受輪迴?可見實在並無涅槃,而阿羅漢亦非證無生;這位比丘以此謗佛、謗法、謗僧之罪,即「墮阿鼻」地「獄」受苦報。所以,我還是再一次的勸大家:不可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是很可怕的!

       阿難,「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解說禪定中五十種魔事。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阿羅漢是無學;初果、二果、三果以前,統統叫做有學。歡喜頂禮,伏聽慈誨。「阿難」即「起立,並其會中,同」是「有學者,因為都還沒證阿羅漢果。歡喜頂禮,伏聽」如來「慈誨」。

       這個詮論很重要,2183頁,中間這個詮論非常重要!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因為從阿難示墮淫室,文殊將咒解救(此即是破魔之始)至阿難請示修定(因為光持戒,定力不足,境界現前,便把持不住,因而墮落,成就魔事);佛方便示導,歷七處破妄(七處徵心)、七次問阿難:你的心在哪裡?「徵」就是問、詢問,佛問,阿難要答,可是,都答錯。十番顯見、顯出見性,十番,「番」就是十次,十次顯出不生不滅的見性。同時開示,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本來就是如來藏,無所執著,也無所分別,那是眾生因為妄想、顛倒、執著,才變成內四大跟外四大的分別、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昏擾相,從之妄想、無明而生。然後,二十五聖自證境界、再來,重說大咒、開示建壇、結界、修楞嚴大定之法、詳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四種清淨明誨。經歷大乘六十位修證之真菩提路、細述三界十習因、六交報,及四生、七趣種種眾生(種種地獄、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類人趣、十類仙趣、諸天趣──欲界六欲天、色界四禪諸天、無色界四空諸天,以及四種修羅趣),至此,聖凡種種境界,以及信、解、悟、修、證、果之真菩提路亦皆開示明白;2184頁,接下來的「五十陰魔」,詳論五十種禪定中的魔境,及破除之法,可說是達到本經的最高潮處,對修行人或習禪者來講,也是最最重要、最為實用的地方。

      因為本經始自以神咒破魔,中間七處破妄,及四種清淨明誨、四加行、乃至詳論六道諸趣時,其實也皆是在破斥:或破魔、或破邪、或破妄;而種種邪妄,亦正是魔因。故《大智度論》云:「除諸法實相外,皆是魔事。」以不出魔數故。然而以上所破斥之邪妄境界,並未像最後這一節「五十陰魔」中所說的,那麼詳盡、實際。修行菩提或習禪者,對於此部分,不可不知,不可不深入解了、奉行,否則習禪必然魔事重重,而菩提必定難成。又,釋尊坐菩提樹下,破四魔軍,成等正覺;故知成菩提是必然要破除魔事的;雖然依理上而言,魔事與魔境皆是依自心妄現,然而佛若不開示,世間無人能覺知其為魔事,因而被內外種種妄境所惑亂,而魔事成矣。由於得聞佛之開示,事先知道,心理有準備,且依自善根力、及佛力加持、法力護持,諸天護法擁護,一旦境界現前,即能立刻覺知、識破,而得持心不動,不為所惑、不隨它去,也不信它,也不跟從它。如是則魔之惡圖即不得逞,魔意一旦受挫,魔事即破。故知,破魔之事無他,也就是:

      一、多聞、研求、所以,師父一再開示:不能說一句佛號念到死、一部《無量壽經》誦到死,其他都不聽經、不聞法,這樣子沒有辦法成就,應當理解佛陀的大般若智慧;應當理解佛陀的涅槃妙心,從一實相,然後,好好的來念佛,雖生而無所生,無所生,如是求生。所以,我們應當要多聞、要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及所現境界。

      二、持心不貪世間一切,尤其是財、色、名、利、權、位等。這些都是電視新聞常常報導的,首富跟什麼名人一起啦,什麼政治人物啦,這個在電視上常常看得到。有的人很羨慕,但是,我們修行人看起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就像一場戲一樣。

       三、任何時候,境界現前時,立即「覺知」。

       四、「持心不動」、不信它、不隨它、也不喜歡它、也不悲泣它。(不以所見境界為喜、為悲、乃至自以為尊、為勝等。)就是不能起驕傲的念頭,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五十種魔事,奈何不了你。所見一切境界,也不能歡喜得不得了,忘記繼續念佛、繼續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老實告訴諸位一句,就是說:你今天念佛念到見到南無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也不可以動一念說:喔!我已經是聖人了,我很有修行了!不可以,這個很容易墮入魔的。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如是見,如是無所見,一心念佛,還是求生極樂世界,不理它、不管它,臨命終,自然轉化這個清淨念,為極樂世界蓮池裡面的蓮花,蓮花化生。

      總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難,可說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沒有境界現前(不論善境界或惡境界),也不太可能。但我們不能期求完全沒有障難或魔事,而應希望我們有能力克服障難及破除魔事。又,境界不在善,只要自心不貪愛取著,便都不成問題;「只要自心不貪愛取著」,這個要畫雙紅線,這個就是破魔的秘笈,你什麼統統要放下,你管它放光、見佛、見光、見花、聞香,你統統放下,這個就不成問題;要是動一個貪著,就麻煩大!若自心貪著,即使是善境界也會變成魔事。這一點就是佛在本節經文中一再強調的:於每一重陰魔之末,佛都會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意即:這種修行境界,只是定力所引起的暫時的作用,不久它就會消失的;因此這些現象並非表示你已達到聖人所證的境界,所以你心中也不要以為你已得聖人的證境。這樣不妄想貪著,這個境界也還可稱為善境界,但你若把它當作你已「證聖」之解,便馬上受諸邪群魔所趁、所用、所纏,而胡里胡塗入於魔數,而不自知,亦不自知。

      又,所謂「魔事」之魔者,其實不只是天魔;依通教所說有四魔:通教就是藏、通、別、圓(中的通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依通教所說的四魔: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若依本經,則還包括種種鬼、神、魑魅、精怪等等。因為這些眾生,或者自懷惡心,喜歡壞人修行;或者為魔所使、為魔所用,故皆能成就魔事,破壞修行。

       因此本經前面所述之種種鬼趣、旁生趣等,讓我們於眾生界有全面的瞭解,因而在專修三昧時,對覺知魔事、防範魔事、乃至對治或破除魔事,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了解整個習禪過程、方法、果報,及眾生界的狀況故,非對於「敵人」一無所知,亦非「敵暗我明」,而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此一旦魔事發生,也不會胡里糊塗、一無所知,而驚慌失措;也才能沈著穩定地對付。

       最後,愚意這是成觀法師自謙。以為本經這「五十陰魔」章,可說是本經最為稀有、最為寶貴的部分,因為其他經典都沒有如是之法;或也有涉及魔事的,但也沒有這麼詳盡、這麼完備的「破魔大全」。因此諸修菩提者及習禪人,皆應深入精研、信解、諷誦再三,為他人說。

      附及,這「五十陰魔」章,實是習禪的「破除魔事品」。若以世間法來比喻,有如:我們買一部機器或汽車等,機器的說明書中,最後大都會有一節「故障排除法」,詳列這機器在操作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故障現象,及其排除之法。這「五十陰魔」章,等於操作駕駛「禪定三昧」這條「法船」的故障排除法,依於此法,舟中之人方能安抵涅槃正覺彼岸。

      第一節由妄生空,迷生世界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就是因為我們迷了;就是因為我們妄想。癡愛發生,就是拼命的愛、拼命的執。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翻過來,2190頁,「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三界「有漏」依報之「世界」中之正報「十二類生」有情,其「本覺妙明,覺圓心體」本「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然而「由」於「汝妄想」,而「迷」本有之「理」體,以此「為咎」,而令無明之迷「癡」更起「愛」念,致令清淨本心化成真妄和合,因而「發生」阿賴耶識,接著更「生發」能見之見分,進而「徧迷」於外,欲有所見,而發生頑空之相分;是「故有」所見之相分「空性」產生;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轉變「化」與癡「迷」相續「不息」,因而「有世界生」起。「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之世界「者,皆是迷」於本覺真心「頑」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換句話說:科學家再怎麼研究,就是迷惑、顛倒,不知道萬法唯心。就是把你送到外太空去生活,從這裡坐太空船,一直送到外太空,仍然離不開佛陀所講的真理,一切法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緣起緣滅,盡法界是一大緣起,跑到哪裡,都是生滅無常;跑到哪裡,都是緣起無自性,宇宙跑遍了、坐太空船跑遍了,也是這樣。就像你去出國旅遊,跑遍了整個地球,全世界的國家你都去,答案還是一樣:緣起緣滅,妄想生、妄想執,都是這樣子,走到哪裡,處處都可以見到佛陀所講的真理,只要你心中有智慧,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當知」此無邊之「虛空」,實「生」於「汝」本覺真「心」之「內」,此心內虛空之大小與本心相比,「猶如」一小「片雲點」綴於茫無際涯的「太清裏」(太空中),何其渺小,且不久住。而「況」依空而立之「諸世界」、及身心,更「在」本已渺小的「虛空」中「耶」?豈非更是微不足道?

      第二節發心歸元,震裂空界為什麼?因為你回光返照,要入三摩地,見到圓滿的清淨自性的時候,為什麼魔宮震動?虛空是魔住的地方,你要轉識成智的時候,會影響他所居住的宮殿,他當然會怕了!經「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

翻過來,2192頁,義貫

       假使「汝等」之中果有「一人」心光內照,「發」明本覺「真」心,返本「歸」於「元」有之佛性,如是由迷返覺,則「此十方」由晦昧所成的頑「空」,應時「皆悉銷」滅「殞」亡;連虛空本身都會因而銷殞了,「云何」虛「空中所有」結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嚴「飾三摩地」,亡塵照理、心住三昧,心光一發,即能與「十方菩薩及諸」證「無漏」之「大阿羅漢」之「心精」相「通脗」合,故能破愚除暗,因此不離「當處」即得以「湛然」一心,你看,還是要回歸當下。是不是?

       回歸當下,佛法不能等到死才受用,念佛要念到現在就除煩惱;現在就能夠享受清涼、安樂、自在、解脫,這個才是佛法。如果現在念佛,只期待在臨命終,你有把握嗎?那你現在過得這麼辛苦,怎麼辦呢?佛法現在派不上用場,還期待臨命終做什麼呢?是不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就是在當處;就是在當下;就是現在就要受益,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你知道嗎?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把個性改一改。與諸聖泯同無二。(此即修首楞嚴三昧行者所歷的境界之一:當他內伏煩惱不起現行,而將破我法二執之際,如瓶不塞孔,故內空與外空自然相通,即是此時之境界。)

       第三節  魔怖而來擾經文,「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2194頁,倒數第三行,「一切」欲界天之「魔王」、魔民、「及與」一切「鬼神、諸凡夫天」,忽然「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於「水」中及「陸」上居住、以及於空中「飛騰」之眾生,「無不」因而「驚慴」,然而一般人道之「凡夫」未具五通,則因「昏」迷「暗」鈍,而不知「不覺」此一切異相之真因,反而「遷」轉「訛」誤,以為是天地陰陽失度等因所造成。「彼等」天魔鬼神「咸得五種」報得之「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惟除漏盡」通漏盡就是煩惱斷盡,叫做漏盡。(未得漏盡通),故皆知其住處之所以振裂之因;然彼等皆十分貪「戀此」有為「塵勞」之世間,「如何」能任「令汝」更修成三昧,而由你的三昧定力之光「摧裂其」結暗所成、因為他們是住在暗,心無明結暗,你現在要發揮這個如來藏性的光,震動虛空,剛好破除他住的地方,等於把他的建築物打掉,他無處可住,因為他貪戀嘛!深心所愛之住「處?是故」,一切「鬼神、會來惱害你修三昧;諸天魔也會來惱害你;魍魎也會、妖魔也會,於」你修「三昧時,僉來惱汝」,就是皆,統統來惱害你。不令汝三昧順利成就。

      第四節不迷魔即殞,迷則魔得便

      經文,「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意思就是:了不相觸。風吹光,風吹這個陽光,不損陽光普照。刀割水,斷不了水,刀子在水上畫字,切,水又縫合了,就是說:你修三昧的人,只要你有定,這些都不傷大雅,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翻過來,2200頁,

       2200頁,把這一段看完,義貫,第二行,「然彼諸魔」見其宮殿無故崩壞,「雖」心中「有大怒」,但是「彼」猶在「塵勞內」之生滅法中,而「汝」所修的楞嚴大定則是在「妙覺」真常之「中」,非生滅法;就是生滅法拼不過非生滅法。故他若欲害你,則猶「如」欲以「風吹」散日月之「光」,毫無著力處,亦「如」欲以「刀斷水,了不相觸」。又「汝」習定之觀智熾然猶「如沸湯」,而「彼」瞋惱之邪執雖「如堅冰」,但汝之定慧熾然之「暖氣漸鄰」於彼堅冰,彼冰「不日」即告「消殞」,「不日」就是不久。彼魔「徒」然仗「恃」五通「神力,但」終「為其客」,「客」意即不是主人,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是主人,他只是來作客的。不得久住,亦不能成害。

      譬如說:我們出國,我們是客人,到酒店或者飯店去住,今天一住,明天就走,再換飯店,我們是客。是不是?客就是生滅、來去不定,叫做客;如來藏性不生不滅,就是主。所以,我們要掌握得主,修學佛法就是能夠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成就破」汝戒行「亂」汝定心之魔事,其咎端「由汝心中」之「五陰主人,主人」自身「若」自生「迷」惑,則「客」乃「得其便」。「當」行人「處」於此「禪那」正定之中,能常自「覺悟」而「無」所「惑,則彼魔事」之力雖強,以技無所施(沒有破綻可趁),亦「無」能「奈汝何」。待你五「陰」之境「消」除(五陰盡)之後,「入」於本覺大光「明」藏中,「則彼群」魔妖「邪」本來「咸」秉「受幽」暗之「氣」以成之形,汝定慧之光「明」便「能破」彼愚迷陰「暗」,因此他若接「近」你,則其暗性但「自」取「消殞」,自身難保,因此他「如何敢」再停「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反之,「若不明」其是魔,不能「悟」知其所現者並非善境,而「被陰」相「所迷」,以致誤以為是證得了聖證,「則汝阿難必」落魔道,淪「為魔子,成就魔人」之事業。又「如摩登伽」母,其身份及法力實俱「殊為眇」小下「劣」,且「彼惟」以邪「咒」欲令「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欲「毀」汝之「一戒」(不淫戒),但你以「心」本來是「清淨故」,並非你自己主動起淫念,故「尚未淪溺」。

      而「此」陰魔與摩登伽母相比,「乃」欲「隳」壞「汝」能成就無上「寶覺」的「全」體法「身」(亦即要將你的法身整個都毀滅,並非只要破你一戒一定就好了);這譬「如宰」相大「臣」之「家」,一向得勢,「忽」然觸犯了大律,便「逢籍沒」家私,就像皇上一下令,連誅九族,財產全部沒收。便「逢籍沒」家私,全家大小「宛轉」飄「零」、流落他方,淪「落」四方,「無可哀救」。意思就是:(習禪之人,若迷五陰相,而為魔所趁,為魔所壞,亦復如是,即喪失寶覺全身,不但道果之位被除,一切功德法財亦當盡失,且從而淪落六道惡趣,無可救拔。)

      好!因為它這是白話文,我們今天也是講大綱,這幾天,明天也是講大綱,我們簡單念一念,把這個白話點到為止,否則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我們已經講了第四個禮拜了,你看,這個大綱還沒講完,這個《楞嚴經》有多辛苦、多難啊!是不是?這個還不是一般法師說你要講就講的,沒辦法!如果沒有貫通三藏,或者是精通經教,或者心性不明,那沒有辦法!所以,因緣具足了,我們就來團結、來合作。所以,明天我們就從下冊的五十種陰魔,2203頁開始。好!把楞嚴咒請出來。



迴向,
願以此功德,
底下師父念:
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
迴向參加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出處: 楞嚴經-7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tabha1117/3349111#ixzz1ghQl9p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8 02:28 , Processed in 0.1974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