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7|回復: 7
|
《三十忠告論》講記 -- 達真堪布大圓滿法網
[複製鏈接]
|
|
《三十忠告論》講記(壹)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是龍欽巴大士(無垢光尊者)的著作。龍欽巴大士是藏地的壹位大德高僧,是我們寧瑪派的壹位祖師,是大圓滿法的第十二代傳承上師。他個人的修行非常有成就,對佛法,尤其是對密法的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我們有極大的恩德。佛法,尤其是密法、大圓滿法,如果沒有龍欽巴大士的傳講,沒有他的這些著作,我們無法能夠領悟、證悟。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廣轉法輪,那個時候主要傳的是小乘法,以及大乘的波羅蜜乘(顯宗)的壹些法要和法門。雖然當時也傳了密法,但是沒有傳太多,比較保密,密宗金剛乘也沒有公開宣講。所以當時在娑婆世界,尤其在南贍部洲,沒有太多的密法,也沒有金剛乘的諸多法門。然而佛也做了預言,將來“第二佛”蓮花生大士將會公開、大量地宣講密法。蓮花生大士在人間出現後,果然大量地弘揚了密法,宣講了很多續部,傳承了很多法門。
蓮花生大士也弘揚了大圓滿法,但是範圍不是很廣。後來,密法傳到了龍欽巴大士這裏。龍欽巴大士主要弘揚密法,尤其是弘揚大圓滿法(無上瑜伽),主要的著作有《龍欽七寶藏》、《四心滴》、《母子論》。這些法要裏主要講的都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裏的很多續部,都包含在這幾部論典裏。從這裏我們也能了知他個人的修行程度,以及他的智慧和慈悲。若是他不具有圓滿殊勝的智慧,也就無法傳講大圓滿法,更不能弘揚大圓滿法。若是不具足無偽的慈悲心,他也不能為我等後學者做這些論典和開示。他的慈悲和智慧都非常圓滿,他壹生弘法利生的宏願也非常廣大,從這裏也能了知他是壹位具德的上師,是佛菩薩的化現。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三十忠告論》是尊者對我們的教導,也是壹種竅訣。若是能認真學修的話,對我們的今生以及生生世世會有極大的幫助,希望大家都能重視、珍惜。我們首先對尊者做了壹些了解,這樣能使我們對此論典生起信心。
我們聽法的時候要像鹿子聽彈奏琵琶的聲音壹樣。鹿子聽到琵琶聲時,特別專註、用心,獵人在旁邊要射殺它,它都感覺不到。以這樣的心態來諦聽,才能將法融入心中。否則雖然身在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仍在散亂,這樣也不會有太大的收益,沒有什麽意義。我們用心諦聽,這也是對此法的恭敬。
為論典取名有很多種方法。《三十忠告論》壹共有三十個偈頌,其中每壹句話都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忠告和教導,是壹種心裏話,“忠告”就是此論的內容。所以《三十忠告論》是通過偈頌的數量和詞句的意義來命名的。這樣,壹聽到此論的題目,就能知道它大概的內容。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令熟所化田中三身芽,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
首先是禮敬。所有的大德高僧都壹樣,做任何事情,包括造論典的時候,都會先做禮拜。“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在這裏,尊者首先恭敬禮拜上師。為什麽在這裏給上師做禮拜呢?因為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體,壹切成就的根本。恭敬、禮拜自己的上師,等於恭敬、禮拜十方三世壹切諸佛。所以在這裏以這樣壹種圓滿的智慧來做禮拜。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這裏主要講的是空性,諸法的本性就是空性。“遍空”就是遍滿虛空,無邊無際。“法界遍空”,是指壹切輪涅諸法,屬於輪回和涅槃的法都是從空性中來的,都不離空性。“智願”就是智慧和宏願,佛的智慧和宏願也是從空性中顯現的,也離不開空性,這裏說的是智空雙運、願空雙運,佛的智慧和空性雙運,佛的宏願和空性也是雙運。“大雲中”,法界就像虛空,佛的智慧和度化眾生的宏願就像雲彩。雲彩也是虛空的壹種變化,沒有別的。佛的智慧和度化眾生的宏願也是從空性中顯現,是空性的壹種遊舞而已。上師具有與佛無二無別的功德,在這裏視上師為佛,佛為上師,站在這種境界裏做禮拜。
“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將佛或上師以大悲心所宣講的法門、法要,比喻成甘露水。“善降”,在這裏比喻法雨甘露之水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常說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佛或上師以大悲心宣講的法雨甘露盡虛空遍法界,誰有信心誰就能得到,誰有緣分誰就能遇到,誰有信心誰就能得益。
“令熟所化田中三身芽”,在這裏把眾生比喻成田地,“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的果位,將三身佛的果位比喻成“芽”。“熟”是成熟的意思,“所化”就是有緣的眾生。雨水再多,如果沒有良田,種子也不能發芽。和種田壹樣,佛或上師以大悲心宣講的佛法,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盡虛空遍法界,無邊無際,但若是眾生沒有這個根基和福德,相續沒有變成良田,也得不到法益,不能使“三身”發芽,無法成就三身之佛果。這兩句的意思是,從空性中、從大智慧和大宏願中,以悲心所宣講的佛法,能令相續成熟的眾生得到教化,成就三身佛的果位。
“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恭敬禮拜最最殊勝的如意寶救主上師足。上師是最最殊勝的如意寶,壹般的任何壹個如意寶都無法比擬上師。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如果妳能遇到壹位具德的上師,而且壹心壹意地依止他,他就能給予妳壹切,暫時或究竟的利益都能賜給妳。壹般的如意寶沒有這樣的功德,所以上師的功德超越了壹般的如意寶,是最最殊勝的如意寶。“救主”,其實我們會有很多的救護者,但其中上師是最主要的救護者。因為其它救護者的救護都是暫時的,而上師對我們的救護才是究竟的,所以稱上師為救主。“上師足”,為什麽要敬禮上師足呢?從色身的角度來講,足是最低下的,恭敬頂禮上師足,就是對上師特別恭敬、特別有信心的意思;從內在功德的角度來講,“足”相當於戒律,戒定慧三學中,戒是基礎,也是最底層的功德。敬禮上師足,也就是恭敬、禮拜上師所有戒定慧的功德。這些是講字面上以及內在的含義。
為什麽首先要恭敬禮拜自己的上師呢?這裏有很多意義:第壹能增加自己的功德、福德和善根,能夠得到上師最最殊勝的加持;第二能遣除各種違緣,尤其能遣除造論典過程中的諸多違緣和障礙;第三是通過這樣壹個表法,讓我們對作者及此論典生起信心。
以前任何壹位大德高僧,造論典或做其它事情的時候,首先都會做禮拜。在有的教派裏,作者會給那些天魔外道或世間的神仙做禮拜,從這些就能看出他的信仰和信念,能了解他內心的見解或者修行層次。在這裏尊者只給上師做禮拜,沒有給佛祖做禮拜,也沒有給本尊做禮拜,這就說明他的智慧、德行非常高,也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視上師為佛、佛為上師的這種見解,在密乘裏,尤其是在無上瑜伽裏是特別強調的。其它的法門也強調這壹點,但是沒有“以師為佛”的這種殊勝的見解和修持方法。所以在這裏就可以看出,尊者不但是佛教的壹位大德,而且是密宗、大圓滿法的壹位成就者。頂禮上師有諸多意義,大家要深刻理解。
接下來是立下誓言。立下誓言是智者的壹種做法,很多智者、大德高僧做任何事情都先會立下誓言,尤其是做壹些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他們立下誓言以後,縱然舍棄生命也不會舍棄誓言。尊者在這裏立下誓言,主要是為了能順利地造此論典。此外也有很多其它的含義。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受,自不精進無義耗此生,
思維聖行自懊他亦然,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受,自不精進無義耗此生”。龍欽巴大士說,雖然上師及歷代傳承上師們有攝受自己的願力,自己也得到了他們的攝受。但是自己不精進,也沒有認識到,結果將此生無義虛耗了。
龍欽巴大士造《三十忠告論》時已經是高齡了。他是壹位具德的上師,是佛菩薩再來,他不可能像自己說的這樣。他這樣說是謙遜,是表法,是說給我們聽的,是對我們的壹種教導,我們才是這樣的人。我們雖然得到人身了,聞到佛法了,遇到上師了,得到上師的攝受了,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到,不知道珍惜,也不精進修行,得過且過,結果壹切都錯過了。
龍欽巴大士非常謙虛,這是很多大德高僧都具有的品質。功德越大,成就越高越謙虛。這也是告誡我們不能驕傲,有壹點點功德或者成就的時候,不能有傲慢心。在修行上,傲慢心能障礙功德增長,是成就的最大障礙。若是有這種貢高傲慢的心態,就會阻礙妳的進步與發展,因為它本身的作用就是不讓妳看到他人的功德,不讓妳發現自己的缺點。若是妳無法發現對方的功德和學處,就無法學到別人的功德和學處;若是妳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就無法改正自己的毛病。這樣妳無法進步。按照佛法的教理來說,妳無法解脫,無法成就。所以做為修行人,不能有貢高傲慢。
“思惟聖行自懊他亦然”,龍欽巴大士說,我仔細地思維了自己的誓願、思想和行為,跟那些佛菩薩、大德高僧等聖者相比,相差太遠了,自己感到特別懊惱、後悔、慚愧。“他亦然”是說,也不僅僅是我,其他修行人也是壹樣。雖然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也有師已攝受了,但是沒有認識到,沒有珍惜,沒有精進,浪費了殊勝的機緣和機會,沒有意義地,白白地耗盡了此生。
“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勸心生厭”,勸告自己要生起厭離心,厭離心就是出離心。“說此卅忠告”,造了這篇《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在詞句上、表面上說的是尊者自己,實際上是說給我們這些眾生聽的。尊者是真正的佛菩薩再來,是壹位真正的具德上師,不可能沒有出離心。實際上是尊者為了我們這些眾生能生起出離心,而宣講三十個忠告的,這也是教導我們的壹種方式。所以,我們要謹慎、深刻地理解此偈頌的含義。
我們今天聽聞此法,學修此論真正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對照自己,觀察自己的相續,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和毛病,然後將它們改掉。這兩個偈頌,雖然從字面上看很簡單,但是含義非常深奧、殊勝,契機契理,與我們非常相應。若能真正修持,這兩個偈頌足夠了。它是壹面鏡子,照盡了我們所有的問題和缺點。
今天和大家壹起學習了這兩個偈頌,對我自己的觸動也非常大,真的感到很慚愧。我們不要再裝修行人、裝成就者了,都要謹慎取舍,對照自己,仔仔細細地去理解這些偈頌的含義。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5-4-22 19:39:26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二)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在表面上《三十忠告論》是尊者給自己定的標準,對自己的要求,實際上是給我們的壹些教導和忠告。
昨天講了首先給上師做禮拜,然後立下造論典的誓言。今天開始講《三十忠告論》的主體內容。
噫呀!
種種方便攝受眾眷屬,雖具順緣主持寺廟等,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獨自安居即是吾忠告。
“噫呀”是感嘆詞。
“攝受眾眷屬”,“主持寺廟等”,若是修行不到位、發心不到位,做這些事情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因為在做這些的同時會造作很多業,甚至是非常嚴重的惡業。
有些人可以修世間八法,有些人不可以修,因為每個人的根基不同,修行的層次也不壹樣。大致上說,眾生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三種根基。下等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間八法,上等根基的人也可以修世間八法。這兩種根基的人有什麽區別呢?下等根基的人是為自己而修世間八法,上等根基的人是為眾生而修世間八法。這兩種人的發心截然不同:壹個是為自己,另壹個是為眾生;壹個是自私的,另壹個是利他的;壹種是罪惡,另壹種是功德、福德。
下等根基的人為什麽可以修世間八法呢?因為他學佛修行的目的,根基和意樂都在此處。他不求解脫,也不求成佛,只求世間這些暫時的利益和福報,所以他可以修世間八法。但是他這樣修行,始終不會得到解脫,更不可能成佛,還是在六道中輪回。雖然他能得到世間的福報,但是無法從煩惱與痛苦中解脫出來。他得到的利益不是究竟的,而是暫時的。壹般來說,這種修行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沒有辦法,他就是這種根基和意樂。
上等根基的人也可以修世間八法,這不但沒有罪過,反而有極大的功德和利益。他不僅能解脫,而且能成佛。他成佛是為了弘法利生,因此修世間八法,采取壹些世間的方便,靠壹些助緣,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修世間八法是有功德的。這些功德和福德不但不阻礙他的解脫,而且還對他所承辦的利他的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但是,中等根基的人不能修世間八法,因為他不是為了希求世間八法和暫時的利益而修行,而是求解脫。但他只求自己解脫,不是為了眾生求解脫。所以對他來說,必須要放下和遠離世間八法。
龍欽巴大士在這裏講,不要去以種種方便攝受眷屬、攝受弟子,也不要去建立道場、主持寺院,因為這都是壹些糾紛、爭鬥的來源,也容易讓自己對世間的福報產生貪執。所以“獨自安居即是吾忠告”,應該找壹個寂靜的地方好好修這顆心。這是龍欽巴大士的忠告。
在前壹個偈頌裏,龍欽巴大士也說了,是為了勸他人生起厭離心(出離心)而說此忠告。如果妳連出離心都沒有,就不用說菩提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做這些事情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罪過。
出離心是給自己的壹種保障,菩提心是給他人的壹種保障。妳若是沒有出離心,會對世間八法產生壹些貪著和貪戀,這就會變成自己解脫成佛的最大障礙。菩提心沒有生起來,還沒有利他心,妳無法真正攝受眾生,也無法感化眾生,這樣,就無法度化眾生。內心不清凈、發心不到位、機緣不成熟的時候,別急著去建道場、收弟子、攝受眷屬,否則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好處,只有壞處,這是不允許的。所以最好找壹個寂靜處,找壹個安靜的地方先修出離心。
這個偈頌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現在有些人正在做這樣的事情,有的還沒有正式做,但是心裏特別著急。這些事情不是誰都可以做的,沒有壹定的能力,修行沒有到壹定的層次,不能著急去做這些事情,否則會造業的!連出離心都沒有,對世間、輪回的貪戀心還沒有斷除,利他心、慈悲心、菩提心還沒有生起來,無法弘揚佛法,救度眾生。第壹,浪費財物,浪費十方的供養。第二,道場裏應該有“道”、有正法,應該能引導眾生。若是妳本身的修證沒有到位,道場裏沒有“道”、沒有正法、沒有修行,只是舉辦壹些表面上的佛事活動,搞壹些旅遊項目,道場裏只有邪,沒有正;只有惡,沒有善;只有是非,沒有正確的修持方法。這樣用三寶來造業,罪過非常嚴重!
建道場和搞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生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或不好的念頭。自己的相續被染汙了,會造壹些不可思議的惡業。對壹個真正希求解脫、希求正法的人來說,這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好不要這樣。但是現在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情況。
當妳與眾生結緣,收弟子、攝受眷屬、利益眾生的時候,應該把他們引入佛道,讓他們開悟證悟,解脫成佛。但是妳沒有這個能力,修行沒有到這個層次,慈悲與智慧都不夠的時候,還這樣做,相當於欺騙了這些眾生,最終他們也會造更多的業,白白地浪費了今生解脫的機會。對他們來說,這是最大的損失和傷害。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若是自己內心不清凈、發心不到位,搞這些事情也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糾紛和爭鬥,這也是造業,會影響自己的正常修行。自己有很多弟子與眷屬,如果對他們生起貪執等不好的念頭,對自己也有害,對自己的修行也會產生極大的障礙。修行沒有到位、機緣沒有成熟的情況下,最好別搞這些,不會有任何的功德和利益。先把自己修好,有出離心、菩提心了,有壹定的能力了,有壹定機緣的時候,再去建道場、接引眾生也不晚。這是壹個程序。
“獨自安居即是吾忠告”。自度度他,先度自己,再度他人;自覺覺他,先覺自己,再去覺他。這是壹個程序,是有過程的。連自己都沒有度好,就想去度他人,就像壹步登天,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按程序、按次第來。先找壹個有修行條件的場所,修好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清凈了,相續成熟了,真正生起了利他之心,有壹定的弘法利生能力的時候,再去建道場、接引眾生也不晚。本來建莊嚴道場、接引更多的眾生是佛的宏願,是菩薩的偉大事業,是最殊勝、最有意義的事情。但若是條件不具備、機緣不成熟的情況下,也不能搞這些。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好處,只有害處。
建道場、接引眾生都不著急,先修好自己、管好自己。有的人總是著急,想去弘法,想去利益眾生,但是首先觀察自己的發心有沒有到位,是不是真正為了他人,為了眾生?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智悲雙運”,悲心是動力,智慧是能力。有這樣的條件,再去度化眾生。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
為貪食財自心被魔使,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有的人在寺院、道場,甚至去信眾的家裏搞誦經、祈福、驅魔、降魔等佛事活動,暫時讓他們順利了,或者解決了身體、家庭、工作上的壹些問題和障礙——這並不難,壹般的修行人都有這個能力。“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有些人說:“這個法師佛事做得特別有威儀、有成就。”雖然壹些功德在人群中被傳揚,人們暫時會尊重、恭敬、供養自己,然而,若是相續中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也沒有多大意義。
這些情況在藏地、漢地都有。有些寺院經常搞這些活動,如消災免難、祈福、吉祥等。尤其在藏地,有些出家人、修行人經常去信眾家裏誦經祈福,做降魔等法事。這主要看自己的發心與動機,若是妳自己有清凈的發心和願力,為了方便地攝受、接引眾生也可以,但是不能為了暫時的名聞利養而經常搞這些事情。
第壹,這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解決了問題、得到了利益都是暫時的,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若是想真正利益眾生,應當以清凈的發心和願力,到有緣的眾生面前宣講佛理,這樣他們自然會生起正念,外魔和違緣自然就會消失。“心魔不起,外魔不生。”都是自心的顯現和遊舞。心凈則壹切都會清凈,心不清凈壹切都不會清凈的。
第二,對自己的修行也會有極大的障礙。經常搞這些佛事活動,會影響自己的正常修行。暫時得到壹些恭敬和供養,也會讓自己生起壹些貪心、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煩惱。有的人沒有得到足夠的供養,就會生起嗔恨心。有的人得到別人暫時的恭敬、供養和贊嘆,就會生起傲慢心,而且會越來越傲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本來就很難認識自己的錯誤、缺點和毛病,這樣就更認識不到了。去施主家裏做佛事的同伴得到了比自己更多的恭敬、供養或贊嘆時,有的人會生起嫉妒心,產生很多非理作意,增加煩惱。這樣對自己的修行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更多的障礙和違緣。
“為貪食財自心被魔使”,“貪食財”,指貪圖食物、財物;“被魔使”指自己不但不能降伏這些惡魔,反而被惡魔降伏。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越來越強烈,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越來越熾盛,惡業積累得越來越多,最終會走火入魔。臨終之時,眷屬、施主、財物、名利等都帶不走,兩手空空地離開世間,獨自面對死亡,面對來世。這時,人會被業力牽引而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所以,大家壹定要謹慎!在沒有能力、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要經常去做這些事情。
名聞利養、功德福德,要看自己怎樣利用。為了方便接引眾生,我們可以擁有這些,但是不能貪執。若是貪著,甚至拿這些來造業,將來就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是不貪著這些,還能拿這些來弘揚佛法,饒益眾生,讓世間的名聞利養、自己的功德和福德成為弘法利生中的壹種助緣,是可以的,客觀上也是必要的。但是,這要建立在對自己有壹定保障的基礎上,也就是生起出離心的基礎上。當自己對輪回、對世間生起了強烈的厭患心了,就算得到了再多的贊嘆與供養,得到了再多的福報、功德與利益也不會產生貪戀之心,自己的相續絕不會被染汙的時候,才可以做這些。
菩提心是對他人的保障,若是妳有慈悲心,有利他之心,真有正知正見,有智慧,壹定能度化他人。眾生的根基和意樂都不壹樣,有的人對這些佛事活動非常有信心。必要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壹些善巧方便來接引眾生。這時要觀察自己的發心動機,為什麽要這樣做?若是為眾生就可以做,也是應該做的;若是為自己暫時的利益,最好不去做這些事情。
“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先要調伏自心,去降伏自身的魔——自相續中的煩惱和習氣。這是龍欽巴大士對自己、也是對我們這些眾生的壹種忠告。
由從貧眾收取高賦稅,雖塑佛像發放布施等,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由從貧眾收取高賦稅”,通過各種方式讓大家捐款、交賦稅,然後去塑佛像、做布施等。若是發心不到位,最好不要做。龍欽巴大士當時肯定看到了很多這樣不如法的現象,所以這樣講。塑佛像、做布施,功德非常大,對於大乘修行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修持方法。但是,這裏講的,募集財物的方法若是不如法的話,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不但不是善事,反而會造很多惡業。我以前經常和大家講,布施、供養都要隨緣而做。不管是隨喜,還是捐款,發心很重要,發心壹定要到位。如果對方沒有如實、正確的發心,而通過強硬的方式要求對方做,這都是不如法的,有罪過的。現在這種情況在內地、藏地都有。
有些人處於迷信的狀態,又沒有壹定的定力,到處亂跑,去見這個道家、那個佛家。那些人當中肯定有佛菩薩的化現,也肯定有具德的善知識。但是,也肯定有好多是騙人的。說妳的命運如何坎坷,有何種災難,如果不做某種法事,兒女會出何種事……妳壹聽就害怕了,開始忐忑不安了。這些騙子在社會上經歷很多,壹聽妳的口氣,壹看妳的表現,就能猜出妳的心思,抓住妳的弱點。如果妳很心疼自己的孩子,他們就嚇唬妳說孩子的學習、身體或事業上要出現壹些違緣障礙,然後迫使妳捐錢、做法事。這都是不如法的。
我們現在在建佛學院和實修中心,但是我從來都沒有跟大家說過這樣的話。我到漢地已經七八年了,沒有向任何人要過壹分錢,就是隨緣,看自己是否願意做這些功德,有沒有這個心。我們經常講,發心很重要。發心到位了,怎樣都行;發心不到位,做這些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
隨喜、放生、助印的時候,也要看是否有正確的發心。有的人看別人捐款了,自己也捐;有的人為了得到暫時的利益,為了遣除身體、家庭的壹些違緣、障礙而捐;有的人看大家都捐了,自己不捐面子過不去,還不敢少捐,就捐很多,裝得很有施舍心、很有修行。
若是妳有條件可以多捐些,若是沒有條件也不要勉強。下面這兩點很重要:第壹,妳有條件;第二,妳有這個心。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功德。只有條件,沒有發心也不行;只有發心,沒有條件也不行。妳有多大能力就盡多大能力,不要勉強自己,哪怕拿出壹分錢也可以。壹分錢也是壹滴水,若是放進大海裏,和大海也是壹個整體。
其實佛講做布施是很方便的,哪怕是壹滴水、壹粒米都可以做供養、做布施,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得到的福德和果報也不可思議。若是發心到位了,而且還有條件,布施越多越好。舍得、舍得,付出的越多,以後得到的也越多,因果是不虛的。若是發心不到位,即使布施得再多,也是有汙染的、有漏的,將來果報成熟的時候,也會摻雜壹些不好的果報。現在社會上有些人雖然擁有很多財富、權勢、名利,但仍然煩惱、痛苦,就是因為他們往昔種善根、做福德的時候,心裏不清凈,善念裏摻雜著諸多煩惱。
曾經有個乞丐遇見了佛陀,當即對佛陀生起了信心。當時他除了有七粒米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供養,於是他就把這七粒米用心地撒在了佛陀的身上。後來,他得到了七次轉輪王的果位。這是供養佛七粒米所得到的果報,特別不可思議。當時他發心肯定很清凈、很到位。所以,只要發心到位了,供養多少都可以。
身口意三門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財供養、財布施只是其中的壹種,此外還有力供養、力布施,法供養、法布施。為上師三寶出力,叫力供養;為父母眾生出力,叫力布施;法供養、法布施是表裏如壹、依教奉行地學法修行,這是對上師三寶最殊勝的供養。然後每天回向父母眾生。回向本身就是最大的施舍——施功德、施福德、施善根。
其實功德和善根是最寶貴的,其次是生命與能力,最後才是錢財。但是現在的人都顛倒了:錢財是第壹,生命是第二,功德和善根是第三。施舍善根、福德都很大方,“我的善根可以給妳,我的功德可以給妳。”而要出點力,就難多了,要施舍錢財就更難了。為什麽不敢舍?放生、助印、建廟、塑佛像,為什麽拿不出來錢?就怕舍完以後沒有了!總有顧慮:“我就這麽多了,不能都拿出來,如果都拿出來,吃飯怎麽辦?孩子上學怎麽辦?將來生病了怎麽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明白。沒辦法,修行還沒到這個層次。
其實,妳越舍得到的就越多。因為妳能做財布施就能得到財富,妳能做無畏布施就能健康長壽,妳能做法布施就能聰明,增長智慧。這就是佛講的因果,不會有錯的。
我在這方面也有壹定的體會,越舍來得就越多,無窮無盡,不會有沒有的時候。發心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就是沒有這種發心。有的人說:“現在寺院是不是很需要錢,上師是不是很需要錢啊?”這不是問題。妳有沒有這個發心,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是很需要錢,我做這些事情都是隨緣而做。有了就做,沒有就不做,能做到哪兒算到哪兒,我是不會攀這些緣,執著這些的。我是隨緣做利益眾生的事,沒有就沒有。沒有還能怎麽辦,難道去勉強嗎?那樣不是造業嗎?那樣還是攀緣,還是執著,還是沒有隨緣麽!我現在建寺院、建道場,都是隨緣而做,沒有必要去攀緣。
對眾生有利是很重要的。為什麽要舍這些錢財、財富呢?為什麽要塑佛像或者做這些事業呢?都是為眾生。若是對眾生沒有好處、沒有利益,沒有變成善事,甚至“依善積惡”——依善業實際上卻積累了惡業。這樣做沒有意義!我弘法利生不是不需要這些助緣,但是我為什麽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要過壹分錢?這是自己的發心,讓他自覺地發心,才是如法的,不能被動地做這些事。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尤其是做善事。所以我沒有跟誰去要什麽,很多人也很感激我,若是我在這方面有要求,肯定也能拿出壹些來。但是我不會的,都是憑他主動做。這點很重要。
“發放布施”,就是廣大、全面地做壹些施舍或布施。若是用不如法的手段去做這些,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對雙方而言,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所以最好別去做這些事情。如果妳能依教奉行,表裏如壹地學法修行,本身就是對上師三寶最殊勝的供養和感恩。如果妳能為眾生學佛修行,把功德善根回向給眾生,這本身就是壹種最殊勝的布施,其他的隨緣而做。若是有條件、有能力,為上師三寶的弘法利生事業做貢獻,也是很好的。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通過各種不如法的手段和渠道獲取信眾的財物,去塑佛像或做布施,還不如好好地修自己的心。
從字面上看,有人會覺得這些教言和自己的修行無關,其實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的,對大家都有幫助,所以大家壹定要好好學修,對照自己,將這些教言牢記在心裏,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中。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5-4-25 11:29:04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三)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昨天我們學習了龍欽巴大師《三十忠告論》的內容,講的是如果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去做壹些“利他”的事情,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很大的罪過。做利他的事情,發心是非常重要的。第壹個是發出離心。若是沒有出離心,就去做事情,會染汙自己的相續。這樣,不用說幫助別人,連自己都不能解脫、成佛。第二個是發慈悲心和菩提心。若是沒有這兩個心,無法能夠攝受他人,利益眾生。若是自己修行沒有到位,機緣沒有成熟的話,即使是對他人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也不能著急、盲目去做。否則,既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只有壞處。
我們作為修行人,尤其是作為大乘修行人,應該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但這也不是誰都能做,也不是什麽時候都可以做的。先修好自己,然後再去利益他人;先度好自己,然後再去度化他人。這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現在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雖然在表面上也做了壹些善事,也有了壹些功德,但實際上都是造業,害人害己。
為自得高於他傳講法,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息滅妄念即是吾忠告。
“為自得高於他傳講法”。傳法、講法本來是好事,但是在沒有能力,沒有發心的情況下,也不允許做。若是去做的話,對雙方只有害處,沒有好處。不是誰都可以講經說法的,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互相探討了壹些話題,就說“傳法”了,“講法”了。這不叫傳法,也不叫講法。不可以隨便這樣說、這樣做,也不能隨便接受!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學修佛法,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在漫長的時間裏,為了佛法,舍棄過無數次的生命,歷盡了無數的坎坷磨難、艱難困苦,最終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成佛,目的是為了什麽?就是為了講經說法 —— 轉法輪!最高層次的轉法輪,是成佛時才有的資格和能力;最基本的講經說法,也是壹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資格和能力。壹地以上的菩薩講經說法,也是根據佛陀的教言,依靠教證、理證來講的,沒有資格自作主張。哪有那麽隨便,那麽容易就“轉法輪”、“講經說法”的?
以前印度佛法最興盛的時候,對講經說法的要求特別嚴,不是誰都可以講經、造論的,要經過很多的考試。造論的人,最好要明心見性,中等要面見本尊,下等的最起碼也要精通五明。現在到末法時期,佛法快要隱沒了,沒有那麽嚴格,也沒有那樣的標準。但是最起碼也要依照佛陀的教言,依靠上師的竅訣,結合自己的修行體會而講經、造論,不是隨隨便便的。
藏地的壹些教派,譬如,格魯派的三大寺院,想要當堪布、做法師,最起碼要學習三四十年,通過辯論,最後才能取得這樣的資格。我們寧瑪派,到喇榮學習的出家人,也不是從小就去喇榮學習的,要有壹定的基礎,先在當地的寺院培養,到了壹定的程度,再派到喇榮學習。到喇榮後,最起碼要經過十五年的學習,通過很多的考試、辯論,才有極少數人能考上堪布。考上堪布以後,也不能直接講經說法,還要在喇榮做三年的輔導員,最後才有這樣的資格。所以,在藏地也不是誰都可以講經說法的。以後像“傳法”、“說法”這些話,不能隨便講。
現在有的人特別想當老師,當法師,有些不懂規矩、不懂佛理的人叫他“老師”或者“師父”的時候,心裏很得意。實際上這都是造業!龍欽巴大士講的正是這個問題。自欺欺人,以盲引盲,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做任何事,都要按次第,按程序,按規矩進行。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有點太沒規矩了。道友之間的探討還可以,如果要講經說法,攝受弟子,就要有這個資格和能力。最好是明心見性,成就佛道。或者是面見本尊 —— 與本尊面對面,像人與人之間這樣直接交流。或者是精通五明。妳有這些能力嗎?
真正的法師,在藏傳佛教裏也叫堪布。“堪”是“能”,堪布在佛教領域裏就是全能的意思。妳是不是佛教領域的全能?妳在佛法知識方面、理論方面、實修方面是不是全能的?如果是,妳就可以當堪布,當法師,妳有這個資格。妳現在當法師、當堪布,是誰給妳認定的?誰給妳發的證書?在哪裏考的啊?
如果內心不清凈,發心不到位,為了自己能得到暫時的名聞利養,而去“講經說法”,這叫賣法、舍法、出佛身血!這個罪過不是壹般的罪過!若是妳真有講經說法的能力,真有這個福報,功德也不可思議!但是,如果妳沒有這樣的能力,還以這樣的方式去謀求名聞利養,罪過也非常嚴重!在因果的天平上,兩邊的重量是相等的。福德、功德有多重,惡業同樣有多重。
賣法、舍法、出佛身血,這叫無間罪,將來要直接下金剛地獄、無間地獄。在顯宗裏,最底層的地獄是無間地獄;在密宗裏,最底層的地獄是金剛地獄。如果妳沒有這個資格,沒有這樣的能力,還去結緣、接引眾生,就是欺騙眾生。眾生愚癡顛倒,沒有分辨、取舍的能力,有些福慧淺薄、罪孽深重的人,也許是因業力的牽引,暫時會跟隨妳,但是最終沒有得到修法的利益或者沒有解脫成就時,就會生起邪見。他不壹定能對欺騙自己的人生起邪見,他會對佛法,對上師生起邪見。這樣就會墮落地獄,這就是害人害己。
“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賢指的是好的,卑指的是不好的。這種人肯定有很多的手段,通過說壹些花言巧語,發壹些法物,通過各種方便攝持眷屬。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通過各種手段守護眷屬,為了暫時的利益講法、傳法,這樣執著心會越來越強,也會越來越增加傲慢,會造很多惡業,甚至會犯很嚴重的罪業,所以“息滅妄念即是吾忠告”。
現在有的人老是想:“我要學習佛法,我要當法師,講經說法,要去賺好多錢上供下施,還要做更多更多的善事。”不要貪,妄念不要太多!“息滅”,減少甚至斷絕這些妄念。
這些良好的機緣、偉大的任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有,否則再勉強也沒有用。勉強地做這些事情,不可能是善法,做了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只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惡果。弘法利生是好事,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但是要等機緣成熟再做。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先學功德修福報,等妳有功德、有福報了,這些偉大的任務,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會落到妳的肩上,想不做都不行。所以應該先修好自己。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看見法師高高在上,下面有好多信眾,心裏就著急,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著急當法師,收弟子、收眷屬,不是為了解脫,為了成佛,更不是為了眾生,這種發心是錯誤的。都想當法師,但不是誰都有這個福報和能力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不壹定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自己好好修,不要有這些妄念,這本身就是壹種貪著。
好好發心,最好是發心為眾生成佛。有這樣壹個目標,以這樣壹個發心,然後再學法修行。如果沒有這麽高的根基,那麽妳也可以為了生生世世的解脫。以這樣的發心或目標去學法修行,世間的名聞利養自然會有。這些福報相當於灰,妳把火點上,灰自然就有。到時候不想當法師也不行,不想講法也不行。福報來了擋不住!
別想太多,不要增加自己的妄念,不要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修行就是要安定心、清凈心的,不要因修行而讓自己的心不安定、不清凈。這樣以法造業,罪過非常嚴重。壹切隨緣,我們學佛就是了緣、了債,這樣才能了生死。有什麽樣的緣就結什麽樣的緣,結什麽樣的緣就了什麽樣的緣。了緣的同時也是在還債,還債的同時也是在了生死、斷輪回。有些人總想做點什麽。妳可以把這些作為修行的目標,將來機緣成熟的時候再去做,不要攀緣。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雖依邪命所積百財物,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雖依邪命所積百財物。”以營商、放利、欺詐為生叫“邪命”。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的財富都是不清凈的。現在很多人都是通過欺詐等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財富,用於自己享受。就是為了自己吃、穿、住得好壹點,擁有得多壹點,完全是自私自利的,發心、動機不清凈,都是邪惡的。有些人還拿這些錢來做供養,但是因為這些錢財的來源不清凈,所以接受這樣的供養也是不正當的。
如果是他自己主動供養的也可以,但如果不是主動的,而是妳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的,欺騙對方說“如果不做壹些功德或法事,妳會有何種災難”;或者通過壹些花言巧語,壹些小方便,比如給他壹些法物,說能保護他;做壹些財神的法相發給大家,說絕對能發財。然後大家都特別積極地請這些東西,這就是不正當的手段,和偷、搶沒什麽區別。那種直接去搶叫明搶,這種讓對方被動的拿錢叫暗偷。實際上就是搶別人的財物、受用來維持生活,這也是壹種邪命。
妳若是為了救度他,接受他的財物來為他做善事,這是菩薩的行為。即使這些財物的來路不正當、不清凈也可以。不用說他供養給妳,妳去偷他的,搶他的都可以。但是這裏講的,不是真心地為了他,不是用他的財物為他做功德,而是為了自己能吃好、穿好、住好,能得到、擁有更多的受用和財富,以這樣的心態,接受他人的供養,完全是自私自利,內心是不清凈的。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為了自己修世間八法是不行的,為了眾生可以修。但是什麽時候才能做到為眾生?完全沒有私心雜念的時候,才能做到為眾生。妳首先要破除我執。破除了我執,放下了自我,才不會有私心雜念,剩下的就是利他心。那個時候的利他心是純粹的利他心,那個時候為眾生,才是真正的為眾生。
之前,我們也經常說:“我要利益眾生”,但都是假的。發心到位了,真的不得了!如果真的發心到位了,往昔所做的壹切惡業,立即會消失,那時猶如陽光照進黑屋般,不管黑暗存在多久,只要陽光照射進來,黑暗就會立即消失。同樣,真有菩提心了,往昔所造的所有惡業,不管積累了多久,有多深重,都會立即消失。
有的人跟我說,自己的利他心有了,出離心也有了,菩提心也差不多了。但願如此吧!我希望妳們發心到位。但是發心到位很難啊!有人說:“我現在做的事情是為眾生,為上師三寶的事業,但是怎麽還不順利呢?”如果妳完全是為了眾生,為了上師三寶的事業,不可能不順利!護法是做什麽的?就是護持上師三寶的事業的。很多護法都是大德高僧降伏的,他們曾經在佛菩薩、上師、大德面前立過誓言,專門護持上師三寶的事業!有諸佛菩薩、大德高僧的囑咐,他們不敢不保護妳!妳真正為了上師三寶弘法利生的事業,壹切善神護法都會形影不離地護持妳。但是如果妳發心不到位,護法肯定不會來。
“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修出離心,放下世間八法,放下貪念,不要增加執著,增加妄念,最好遠離這些耽著,保持內心的清凈、安寧,這是龍欽巴大士的忠告。龍欽巴大士的這些教言,是給我們這些人講的。他老人家講的都是事實、真理,都是金剛語!我們壹定要接受,並且按照這個教言來修正自相續。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5-4-26 13:58:52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四)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繼續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雖然詞句不是很多,但是內容非常深廣,對我們來說是最殊勝的教導和竅訣。我們現在有這個機緣聽聞此論,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大家壹定要珍惜。用心諦聽,把每壹個偈頌都牢記在心裏,盡量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樣才不會辜負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作為修行人,尤其是作為大乘修行人,應該做壹些利他的事情。但是如果自身修行還達不到這個層次,機緣還不成熟的時候,就不能勉強去做。否則,對自他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有壹些害處,會造壹些惡業。所以大家首先要把出離心修出來,把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然後再做利他的事情,這樣才會變成真正的功德,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出離心是對自己的壹種保障。若是沒有生起出離心,就去修世間八法,去搞世間這些看似有意義的事情,也會染汙自己的相續,會造很重的惡業,將來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沒有慈悲心和菩提心,也不能真正利益他人。
做這些偉大的事業時,要謹慎考慮,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和能力,這些事情不是誰都能做的。若是妳不追求解脫,只追求世間的壹些利益,可以做這些世間法;若是妳追求解脫,就不能搞這些。真正有利他心的時候,這些都是利益眾生的壹些方便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須是有機緣的時候才可以做。
雖思公平作證斷訟等,調解爭端乃是利他眾,
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無有希憂即是吾忠告。
“雖思公平作證斷訟等”,兩個人發生矛盾或沖突的時候,做中間人去調解這種怨恨和矛盾。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壹種利他的行為,是應該做的。但是在修行不到位、沒有能力的情況下,盲目地去做這些事情,在表面上看是利他,但實際上也是造業。“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做這些事情會增加自己的欲望,也會造很多惡業。“無有希憂即是吾忠告”,希是希求,憂是憂慮,就是患得患失。不要有患得患失,心裏應該清凈、安寧、平和,這也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忠告。
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化解怨恨,這是壹種利他心,是壹種菩薩的行為。但是妳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尤其是還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發出菩提心的情況下,去做這些事情,不但不能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不能化解他人之間的怨恨,事情反而會更嚴重,雙方都會增加煩惱痛苦,自己也會造壹些惡業,對自他都有害處。即使暫時能解決壹些問題,相續中也會增加妄念、傲慢、執著等煩惱。所以最好不要輕易地做這些事情。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壹說要幫助別人,也不考慮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和緣分,就輕易去做。我經常跟大家講,道友就是道友,在學佛修行上,互相之間可以交流,但是不能有其他的瓜葛,不能有生活和工作上的來往。否則最後只能造業,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些人成為道友以後,剛開始互相不了解的時候,相處得很好,甚至還壹起做生意,互相借點錢,幫忙做壹些事情等,認為自己是在幫助道友。但是相處的時間長了,慢慢地就有矛盾、沖突和煩惱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不能輕舉妄動,自己首先要觀察清楚,考慮明白。包括依止上師、選擇法門的時候也要這樣。
在學佛修行方面也是,自己修自己的就行了,主要就是聽佛的教導,聽上師的開示。有的人覺得其他善知識或道友修得好、講得好,就將他邀請來了。最初幾天還行,時間久了又起煩惱了,開始誹謗、造業了。其實都是自身的毛病,但是自己不知道,反而覺得是別人的問題。
學佛修行不能盲目!佛在壹些經典、論典裏都有相關的教導,上師善知識們也開示得特別清楚,契機契理。妳依止上師,皈依三寶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跟上師三寶學,而不是要跟這些道友學。如果這個道友真的是有修有證的人,妳也可以把他作為榜樣;但是這個很難分辨,尤其是僅僅通過幾天的觀察,偶爾的接觸,很難了解他的內心,很難分辨他是不是真正有修行。
我們做世間壹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也要再三考慮,然後再做決定。幫助別人、利益眾生是好事,是佛菩薩的偉大事業。正因為如此,就更要小心謹慎,必須先觀察、考慮清楚以後再做。如果下決心做了,以後無論如何都不能退轉。我們現在的修行還沒有達到“壹切觀為清凈”的境界,跟人接觸的時候不可能看不到別人的毛病和缺點。其實這都是自己的毛病和缺點,然而自己認識不到,卻認為是對方的問題,於是就產生矛盾沖突,有煩惱和痛苦了。所以金剛道友之間不要過多接觸。
有的人根本不與道友接觸,這也是壹種過錯。如果不跟大家交流、共修,修行很難進步,很難成就。共修的時候可以和大家壹起共修、交流,但是要適度。有些人最初交往很頻繁,沒過幾天就發生矛盾,開始誹謗,說長道短,說是說非了。這是多大的罪過啊!妳們是金剛兄弟,若是彼此發生矛盾和沖突,甚至互相誹謗,在金剛乘裏,是破根本戒啊!若是不懺悔的話,將來壹定要墮落金剛地獄,此生妳修得再精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沒有必要造這些惡業,壹定要修好自己,管好自己,把握適度。該交流的時候交流,該接觸的時候接觸,該共修的時候共修。在修行上可以交往,可以互相幫助,平時不要有太多的交往,避免造業。
我們幫助他人、利益眾生是好事,但是壹定要觀察清楚,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個緣分。有的居士家裏養壹些狗、貓,剛開始都很投入,時間久了就不管了。這也是造業!在家裏養動物,肯定有很多麻煩和不便,應該提前考慮好。“為了這個有緣的眾生,我可以不顧壹切,不怕壹切艱難困苦。”妳有這樣的決心,而且真正能做到的話,可以養;若是做不到,最好別養。否則,先結的是善緣,後來變成了惡緣;先種的是善因,後來變成了惡因。我們和眾生只能結善緣不能結惡緣,只能種善根不能造惡業。所以壹定要經過深思熟慮,仔細觀察,都搞清楚了再做。若是行善,就要做壹個純善。
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患得患失,內心得不到安寧,反而增加了痛苦。現在很多人都不會修行,雖然表面上很精進、很積極、很用功,實際上很多時候卻給自己帶來了壓力、煩惱和痛苦。這就說明妳沒有學好,沒有修好。真正學佛修行了,不可能有任何壓力、煩惱和痛苦。
佛法是圓融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根基的眾生都有適合學修的相應法門。佛是最偉大的,佛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是究竟圓滿的。因為佛講的每壹句話、每壹個道理,都能與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根基的眾生相應。它包含了世間、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壹切。佛法和其它的學問不壹樣,其它學問都是死的,而佛法是活的。同樣壹句話,在低層次、中層次、高層次裏都能講得通。這是佛法的超凡之處,也是佛法特有的壹種功德。
雖具受用眷屬名福德,悅耳之語遍於瞻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悅耳之語”就是名譽,“遍於瞻部洲”就是遍於南瞻部洲。不管妳有多大的名聲,有多少眷屬,“自臨死之際無毫益”,臨終的時候壹點用處都沒有,照樣要感受病苦、死苦。家親眷屬越多,心中的牽掛越多,走進中陰界,卻壹個人也不能帶走。當自己獨自去見閻羅王和獄卒們的時候,壹點面子都沒有,和街上的乞丐沒有絲毫的差別。世間的這些福報都是暫時的,即使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多的財富,到臨終的時候也沒有用,沒有任何意義!人都顛倒,快要死了也舍不得用。死亡來臨的時候,真正徹底告別今生的時候,壹分錢也帶不走。財富越多,貪心越重;財富越多,對世間越留戀。帶也帶不走,放也放不下,非常痛苦!
人死以後,要在中陰界度過七七四十九天。中陰身有小小的神通,隨時都可以回來看家人。當看見家人在爭奪自己的財產時,心裏會更加煩惱,更加痛苦!大部分亡靈最後都會變成餓鬼。
死亡來臨的時候,即便妳的名聲遍布南瞻部洲,甚至遍布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用。閻羅王根本沒有聽說過妳,獄卒們根本不認識妳,他們不可能變成妳的“粉絲”,不可能崇拜妳!此時名聲沒有絲毫的意義!臨終時壹分錢、壹個人也帶不走,能帶走的只有白業和黑業,就是生前所做的善業和惡業。有意義的只有佛法,能帶走的只有善根,這些才是妳唯壹的路費,閻羅王審判妳的時候,這也是最佳的依據。白業多,所修的善根多,就贊嘆妳,讓妳升天享受快樂,甚至能去西方極樂世界。黑業多,所造的惡業重,就懲罰妳,讓妳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
妳即便曾經有很多眷屬,有很多財富,有很大的名氣,閻王獄卒他們也不認可。他們只認可妳曾經積累的善根和罪惡,根據這些來審判妳。妳們很多人年紀都大了,快要面臨死亡了,現在唯壹要做的就是多做善業,多種善根。年輕人也壹樣,死亡是無常的,死期是不定的,在哪裏死,什麽時候死,以何種方式死,誰也說不好。所以對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不要太在乎、太執著,不要過於追求。
我們應該把佛法放在第壹位,把修行放在第壹位,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隨緣,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修行人心要坦蕩、安寧,不能患得患失,不能有煩惱。不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妳執著什麽,追求什麽都是過錯,都會傷害妳。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有也行,沒有也行,無所謂。有也是暫時的,也會變;沒有也是暫時的,也會變。
在六道輪回中,我們都當過明星,當過富翁,當過國王,也都當過農夫,當過乞丐,也窮死過、餓死過,有什麽呢?都是暫時的。在人世間都壹樣,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如果心裏沒有安靜、快樂和自在,擁有的再多也沒有用,依然煩惱痛苦。如果心裏自在、快樂,條件再差也沒有關系。
只要好好學佛,好好修行,世間的這些福報自然就會有。自然有的才是福報。妳拼命去追求,這樣得來的福報都不是真正的福報。妳們都在追求財富,這個過程中始終是煩惱痛苦。積財的過程中是煩惱痛苦,守財的過程中是煩惱痛苦,最終破財、失財的過程中也是煩惱痛苦。這不是真正的福報。
真正的福報,包括這些名聞利養都是自然來的,火點著了,灰自然就有。沒有特意地積財,就沒有積財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沒有特意地守財,就沒有守財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這種福報是自然而然的,即使破財、失財了也無所謂。
真正的福報是自由自在的。妳自在了財富,自在了名聲,才是真正的福報。若是妳不自在,縱然有了也不是福報。這些名聞利養,自然修來的都是福,拼命追、刻意求來的都是禍,自己要好好分辨。
“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只要精進修行,世間出世間的壹切都會自在。其實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很容易,就是壹個心態。但是對凡夫來說也難,都放不下。如果心態放下了,壹切都會自在,壹切都會擁有。
妳們現在學佛修行,學的是什麽?修的是什麽?總是患得患失,沒有壹點勇氣。其實真正懂得佛理,真正有修行的人,是最有自信的人。我們現在所謂的“自信”是傲慢。明白佛理,明白真理,才會有自信。佛講的清凈信心、欲樂信心和勝解信心,實際上也是壹種自信。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是充滿自信、無所畏懼、無有恐怖的。
修行人的心態是種勇敢的心態,自信的心態,自在的心態。安祥、寧靜、自在、遊舞,怎樣都可以。沒錢也快樂,沒有那麽多的牽掛和貪戀;有錢也快樂,可以去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有病也快樂,可以轉為道用,消除宿世的業障,還清宿世的債;沒病也快樂,身體健康,可以修行,利益眾生。活著也快樂,能學法修行,弘法利生;死了也快樂,去面見阿彌陀佛,到佛國凈土參訪,親近諸佛菩薩。
害怕死亡的人,根本沒有想見阿彌陀佛的心,根本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不相信阿彌陀佛的能力。如果相信了這壹切,那麽到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是求之不得的事,還會害怕,還會痛苦嗎?有的人壹說去西方極樂世界,壹說見阿彌陀佛,好像很有信心,“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去見阿彌陀佛!”真到那個時候就怕死了,就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了。這說明妳根本沒有信心。沒有信心的人,即使壹生念佛求往生,也是白費功夫。
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講,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以及他的眷屬會來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這個待遇很高,誰不願意啊?但是妳的信願是堅定不移的嗎?如果是,那妳為什麽還怕死呢?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今天為什麽要講這些呢?就是提醒大家不要欺騙自己!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得不到解脫的原因,就是自己欺騙自己。我們把自己欺騙得還不夠嗎?現在遇到佛法了,能夠學佛修行了,不能再欺騙自己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自己最清楚自己,別再虛偽了。
不要到別的地方偵查,要到自己的相續裏偵查,查個水落石出。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應該像那些前輩、祖師大德壹樣修行,相續中生起壹個惡念,就放壹個黑豆;生起壹個善念,就放壹個白豆。以前很多大德高僧就是這樣修行的。剛開始時全是黑豆,沒有幾個白豆,慢慢調整、再調整,最後都是白豆,沒有黑豆了。我們也應該這樣腳踏實地地調整心態,改變心態,才是真正的修行,才能成就。
我們現在,不用說觀察到每個起心動念,連壹天當中做了些什麽都不知道。雖然天天不間斷地做早晚課,但是沒有起到作用。早課應該是確定自己當天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晚課主要是反省自己當天的言行,每壹個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是善多還是惡多。修行不能虛偽,應該實實在在,壹就是壹,二就是二,這樣才能成就。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5-5-1 19:58:49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五)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前面的偈頌裏講了,生起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遠離世間八法,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若是沒有遠離世間瑣事,無法能夠精進修行。因此,在沒有生起出離心之前,要遠離這些事情。雖然建寺院、傳法、接引眾生都是非常殊勝,是偉大而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我們應當做的。但是這要等到修行上有壹定的成就,有壹定的機緣和能力的時候才可以做,做了才不會造業。之前,若是盲目去做,對自己和眾生都不會有真正的利益。我們應該如理如法地修持,先把出離心修出來,然後把菩提心發出來,有出離心、菩提心的攝持,再去做這些事情,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司庫侍者以及家主等,雖是寺院家中骨幹者,
二取分別生起掛慮因,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
“司庫”就是掌管倉庫、財務的人,“侍者”就是上師的侍者。這些人在寺院和道場中都是骨幹,比較有權力,別人也會很尊重。但這是“二取分別生起掛慮因”。“二取”就是能取和所取,執著的這個心叫能取,所執著的法叫所取。“二取分別”主要就是執著。“生起掛慮因”,會增加自己的妄念,以及對世間瑣事的執著,在相續中也自然會增加壹些掛念和憂慮。“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若是能夠安住、守護自己的心,做什麽都可以。若是心非常散亂,不能安住,就不要做這些事情。
先修好自己這顆心。若是發心到位了,再去無私地奉獻、付出,去行持佛菩薩的利他事業,這種心是菩薩心,這種行是菩薩行。妳發心到位了,行為也到位了,妳直接就成為菩薩了!這是最最殊勝的方法,直接讓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發心的時候,壹定要是無私的,沒有私心雜念的。現在好多居士都在發心,幫助上師三寶弘法利生,真的很了不起,這是對上師三寶最大的供養,對父母眾生最大的布施。但是發心很重要!如果有這個發心,也有這個能力和緣分,就壹定要做到。否則,不要盲目地發願,盲目地做。現在大部分人都做得很好,只有極少數人做不到,剛開始非常積極,可是沒過幾天、幾個月,連人影都找不到了。不能這樣欺騙上師三寶,欺騙父母眾生!
先要慎重考慮。如果有這個發心,有這個能力和機緣,壹定不要錯過。以前講戒律的時候也講過,妳因為怕犯戒而不受戒,是大錯特錯的!如果妳不受戒,永遠不會解脫,不會有成就。妳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成佛啊!所以不能因為怕犯戒而不受戒。有的人認為:“犯戒的罪過那麽大,還不如不受戒呢,我先等壹等吧。”這種人壹定會錯過今生解脫的機會,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因為機緣是不等人的,死亡是不等人的。我們應該受戒,然後好好地護持戒律,盡量別犯戒。如果實在護持不住,犯戒了,就猛力懺悔。
同樣,幫助上師三寶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是,這樣殊勝的機會不可能總有,若是妳不抓住就會錯過的。如同暇滿的人身壹樣,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現在,在這麽多皈依弟子當中,能發心弘法利生的人有幾個?好多人都沒有發心,沒有來做這些事情,就是福報不夠。這樣的機緣和福報不是誰都有的,最好不要錯過。若是妳有發心,有能力,有機緣了,就要做好。
作為壹個修行人,不能輕易立下誓言。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學習《二規教言論》,裏面講的是做人的規矩。誓言堅定的人,不用說人,連天魔外道都害怕。決心不能隨便動搖,誓言不能輕易改變。有修有證的人,不可能輕易立下誓言。既然立下誓言了,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動搖,縱使舍棄生命也不會舍棄誓言,就像刻在石頭上的字壹樣,不管遇到怎樣的風雨,也不會被抹掉。
有的人發心做事情也是盲目的。過幾個月連個人影都找不到了,這種人容易招魔,那些天魔外道、鬼神都不害怕這種人。為什麽呢?容易動搖啊!天魔外道也有各種迷惑、誘惑眾生的手段,他們會把容易動搖的人作為目標。所以,不管做什麽事情,穩重和定力是很重要的。為什麽有的人有威儀?他的人品穩重,信心堅定,那些天人、鬼神都不敢侵害他,也不敢輕易擾亂他。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麽最後在菩提樹下圓滿成道了?依靠的也是堅定的信念。他在菩提樹下簡單地鋪了壹個草墊,入座的時候立下誓言:若不成道,粉身碎骨也不下座;即使肉體分散了,骨頭壞死了,雙腿也決不散開。在這個過程中,魔王波旬也沒有閑著,給佛陀制造了好多的對境。他幻化出各種形狀的鬼魔來擾亂佛祖,壹般人見了,會被嚇得魂飛魄散的,但佛祖沒有畏懼,也沒有生起嗔恨心。魔王波旬又以神通變化出很多美女來誘惑他,佛祖也沒有動心。釋迦牟尼佛就是以這樣壹個堅定的信念,最終成道了,勝利了。所以說,堅定的信念非常重要!
心的這種定,本身就是壹種力量,這個力量不可思議。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的心到處都有,萬事萬物都是自心的顯現。在萬事萬物以外,找不到心。若是心的力量能夠集中到壹起的話,萬事萬物、整個法界的力量就都集中到了壹起,這個力量不得了啊!誰能超越?如果我們的心散亂了,力量就散了。妳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它壹剎那也不停;在壹個剎那當中,它會有很多的起心動念,統統都是妄念。心的力量沒有集中到壹起,所以就沒有力量。我們超越不了這些物質,現在是物質降伏了我們,控制了我們,牽引著我們。所以壹心很重要,堅定的信念很重要。
同樣,發心做事情的時候,若是有壹個堅定的信念,誰也難不倒妳,再大的困難也無法阻礙妳。其實做任何事情都壹樣,都要靠壹個堅定的信念。愚公移山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念。但是我們壹遇到事情,心就散了。
我們現在總是懷疑自己,總是覺得“肯定不行”。壹懷疑,心就不定 ,力量就散了,不是壹而是二了。所以我經常強調壹心壹意。壹心壹意是成就的根啊!依止上師,學修佛法,皈依三寶,做任何事情都要壹心壹意。壹心皈依了,妳才能進入佛門;否則在表面上看是皈依三寶、進入佛門了,實際上這種皈依是假的,也沒有“師已攝受”。這樣的人,連暇滿的人身都不是,不可能有學佛修行的機會,也沒有解脫成佛的可能!
學法也要壹心壹意。我們經常講法門是平等的,但為什麽還說某個法門殊勝呢?這是根據眾生的根器講的。法門本身是平等的,沒有高低,沒有殊勝與不殊勝之分。但是對眾生來說,卻各有不同。每個眾生都有與自己相應的法,都有與自己有緣的法門。對某個眾生來說,法門有殊勝與不殊勝之分,和自己相續相應的法才是殊勝的,因為修這樣的法門才能受益,才能成就。若是法和相續不相應,法門再殊勝也沒有用。八萬四千法門中,妳應該選擇壹個和自己相續最相應、最有緣分,自己所希求的、最能受益的法門。把這個法門學通了,壹切都通了。
壹個屋子,東南西北都有門,從哪個門都能進去。妳選擇的時候,要看自己在哪個方向。妳明明在東邊,卻選擇走西門,這樣就要繞壹圈,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沒有必要繞壹圈。相應的法也是這個意思。“根基”與“意樂”,就是講自己希求的法,與自己相應的法。我們選擇能從中受益的法就行了,沒有必要再去學修其它的法。如果妳修行到位了,有智慧了,八萬四千法門不用都學,壹聽聞就能領悟。如果修行沒有到位,還東學西學的,最後什麽也得不到。
就像猴子抓兔子的故事。猴子心眼多,遇到西瓜地了,覺得西瓜好,就抱個西瓜回來了。半路上又遇到了桃樹,又覺得桃子好,就把西瓜扔了去摘桃子。沒有多久又遇到了兔子,於是又把桃子扔了去抓兔子。最後兔子沒抓到,兩手空空哭著回來了。同樣,如果今天覺得這個好就學這個,明天覺得那個好又學那個,臨終時就會兩手空空,帶著遺憾與懊悔離開這個世界。所以要壹門深入,腳踏實地地學修。
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個法特別殊勝,要理論有理論,要實修有實修,要次第有次第,從基礎到最後,應有盡有,圓滿無缺,到哪裏都找不到這樣的法,找不到這樣的機緣。妳們到別的道場、寺院看看,哪有每天這樣苦口婆心講法的?哪有這樣完整而又全面的修持方法?就是福報不夠。沒有福報的人,肯定認識不到這個法的殊勝,就像是在垃圾堆裏撿到了如意寶,但是沒有認識到它的珍貴,覺得就是壹塊石頭,又把它扔回垃圾堆裏了,這就是沒有福報。若是妳認識到了,珍惜了,把它供起來,向它求,它什麽都能給妳,這就是妳的福報。
珍惜機緣,腳踏實地地修。先把心定下來。妳選擇了法門,心卻沒有融入進去,總是飄忽不定的,無法得到法益。有的人說:“我老了,如果不念佛,到時候不能往生怎麽辦?”妳有這種心態就危險了。若是妳心能定下來,上師三寶自有安排,到時候都會有的。每壹個法門都是壹座法界機場,妳想飛到哪裏都可以。妳想飛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航班;妳想飛到東方現喜剎土,也有這個航班;妳想飛到其它任何壹個佛菩薩的剎土,都沒有問題。最主要的是妳先把票弄到手。
妳到機場了,卻沒有票,哪裏也去不成。妳先把自己選擇的法門學好、修好,這就是票,法界通用的票。票到手了,妳到哪裏都可以,不分地區,不分剎土。有的人認為去西方極樂世界肯定要買西方極樂世界的票,去東方現喜剎土必須要買東方現喜剎土的票。其實有不同的票,也有通用的票——法界通用的票!妳可以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先到娑婆世界,到地獄或者餓鬼道裏度化眾生。
我們看那些大德高僧的傳記,很多大德高僧到臨終的時候,沒有選擇去西方極樂世界,而是選擇了去地獄,因為他想去度化地獄裏的眾生。這種心量不得了啊!我們哪有啊?若是真讓妳選擇的話,妳肯定會選擇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去見阿彌陀佛,我要去享受西方極樂世界的待遇啊!我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那麽精進地學修,經歷了那麽多苦難,我必須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享受。這種發心還是沒有到位。
不用顧慮那麽多。如果妳能把自己完全交給上師三寶,上師三寶自有安排。這個法界機場是上師三寶修建的,他們有這個權力,妳想去哪裏,他們可以專程送妳。即使妳想到地獄也可以。但是有這個願望的人肯定很少。很多大德高僧都講過:“世間的壹切瑣事都隨緣。我是下地獄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順利還是不順利,都交給上師三寶了。上師三寶讓我受苦我就受苦,讓我享受我就享受。我只是弘法利生,其他的事就不管了。”有這種心,壹切就都有了。
但是很多人是都放不下這個“我”,非要考慮這個“我”。“臨終的時候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若是阿彌陀佛不來接我怎麽辦呢?”這種心態,根本沒有深信阿彌陀佛。“我怕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沒有放下自我,還是沒有放下私心,所以會害怕。如果妳真是為了眾生,怎麽都行。只要能利益眾生,在哪裏都可以,哪怕是到地獄也心甘情願。
如果想解脫、成佛,首先要選擇壹個相應的法門。我們現在學修的這些,從基礎到最後,從解脫到成佛,方法應有盡有。所以我們應該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壹心壹意地學修。把心定下來,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法裏。
成就靠壹心,有壹心才能成就。蓮花生大士曾經講過,遠離疑惑才能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疑惑是二心,壹心不能二用。“壹真法界”,法界只有壹個,真心只有壹個,沒有兩個。兩個是妄念不是真心。所以說,壹心壹意地學,壹切都會吉祥,壹切都會圓滿。壹心壹意本身就是壹種定力。遇到對境的時候,不能動搖,忍耐壹下,它就幹擾不了妳,傷害不了妳。
我們講過忍辱波羅蜜,忍辱本身就是不動。內外的幹擾都能忍,才能成功。我們現在心總是在動,就是因為還不明理,修行還不到位,沒有智慧。其實沒有必要心動,這些都是自心的幻化和遊舞,都是假象,都是如幻如夢的。比如晚上夢見老虎來吃自己,害怕得不得了,渾身都是汗,醒過來的時候,心還在狂跳。為什麽害怕?就是因為當真了。等妳清醒的時候,心才踏實了,知道那些都是假象,也就解脫了。
從黑夢中容易醒來,從白夢中很難醒來。若是能醒來,就知道壹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與遊舞,都是假象,沒有什麽可愛的,也沒有什麽可恨的。那時,心才會徹底安寧,徹底解脫。沒有醒來之前,心要得到安寧清凈,解脫自在,是不可能的。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壹門深入,壹心壹意地學修,守護誓言,堅定信念,這是壹切成就的根本。所以,既然發心做利他的事情,就不要動搖決心,舍棄誓言。舍棄誓言就是舍棄壹切。
我們有寺院、有道場,需要管理人員、工作人員,需要大家的共同發心和努力。每個人都要盡己所能、全力以赴,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壹帆風順,有壹些坎坷和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動搖信念、不舍棄誓言、不舍棄目標,能夠忍耐,壹定能成功。
妳從家裏來到高原雪域,來到朗措瑪寺,要翻山越嶺,這是必須要經歷的,別害怕。如果妳遇到山水阻礙,不敢再往前走,害怕了、退縮了,就失敗了。如果妳能繼續向前走,堅持到底,最終才能到達這裏。學佛修行與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壹樣,不可能沒有坎坷。
佛在經中講過,有佛就有魔。哪裏有吉祥,哪裏就有不吉祥,都是相對的,都是緣起法。肯定有順利的時候,也肯定有不順利的時候。如果我們不管遇到逆境還是順境,都不動心,那麽它們都是成就妳的因素與助緣。
順境和逆境相當於兩只腳。如果妳只靠壹只腳,怎麽走路,怎麽能到達地方?在修行的道路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接受,都要經歷,這樣才能到達目的地。遇到順境了不要高興得太早,不要動心;遇到逆境了也不要害怕,沒關系,都會過去,都是無常,都是緣起。從空性的角度來講,都是假象;從無常的角度來講,都是剎那的變化。
什麽叫平等?都是壹樣的無常,壹樣的虛假,這叫平等。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壹帆風順的。如果認為應該壹帆風順,這是凡夫的壹種偏見。我們不能有偏見,好事、壞事都壹樣接受,這叫覺悟。所以我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遇到任何對境都不要當真,都要堅持做下去。有的人剛開始還好,時間長了就後悔了,放棄了。有的人不敢再發心了。這都是錯誤的,這說明妳當初的發心不正確。有什麽可懷疑的?有些人是這樣的狀態,如果他人高興了,心裏就想:“我做的這些事情挺不錯,挺有意義的。”如果他人不高興了,就後悔了。這說明妳發心不到位。若是壹心只想著“我就是要奉獻,就是要付出”,然後不求回報,沒有要求地做。他人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對自己是何種態度都無所謂。
我們現在好多時候的發心是錯誤的,認為是給佛做的,給上師做的,給道友做的。其實這些都是給自己做的!因為這些善根與福德,都種在自己的相續中了。我們的相續、阿賴耶識相當於壹塊田地,不管妳做了善事還是做了惡事,都等於將種子播撒在了那裏,將來都會發芽結果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念沒有轉過來,覺得是給上師做的,可上師還不滿意、不高興,還對自己怎樣怎樣……就是發心不正確!所以我們應該把心念轉過來,這樣就不會有“我為他人做事而得不到理解”的困惑與煩惱了。
佛法裏講,遇到貧窮的人就是遇到福田了,心裏應該高興,這是機會啊!可我們哪有喜悅啊?我們組織放生的時候,有的人心裏就想:“不是前幾天才放過麽,怎麽還要放啊?”壹說要建廟,要塑佛像,要建佛塔,要建道場,心裏又想,“啊?怎麽又要建啊?”不應該這樣,應該生起歡喜心:“機會來了,福田來了。”有的人想:“我沒有能力啊!”沒有關系,壹分錢能拿出來吧?不拿也行,只要真心地歡喜,意念隨喜也行。我們還可以做意幻布施和意幻供養。若是心地清凈,發心到位,意幻供養和實物供養沒有任何區別,這是佛在經中講的。我們連意念隨喜都做不到嗎?連起心動念也沒有了嗎?不可能吧?
佛在經中講隨喜的功德,原因就在此處。但若是生不起歡喜之心,就很難做到意念隨喜。凡夫被貪嗔癡等煩惱障礙住了,最容易的事情反而做不到。把壹滴水放進大海裏,這滴水就與大海成為了壹個整體,只要大海不窮盡,這滴水就不會窮盡。同樣,壹分錢就好比壹滴水,妳把它放進上師三寶功德的大海裏,它和上師三寶功德的大海就會成為壹個整體。隨喜上師的事業,隨喜三寶的功德,上師三寶所積累的功德自己就能得到。多好的機會啊!
隨喜的時候不要勉強,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的能力。壹角錢、壹分錢都可以。但我們現在都不敢這樣做,不顧這麽大的功德、善根和福德,都顧面子。妳的面子算什麽?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妳的面子早已經丟光了,還在乎面子!人就是這樣愚癡顛倒。其實做功德、修善根、積福報壹點都不難,但是都不會做。若是會做的話,積福是特別容易的事。
佛給我們講的法夠圓融的了。如果妳沒有實物供養,可以做意幻供養;如果妳沒有實物布施,可以做意幻布施。就是壹個意念,特別容易。但是有的人還是不做。
修行要隨緣,機會來了要抓住,要珍惜,然後盡自己的力量做,不勉強,保持適度。做功德、做善業也不能太過度,太過度了也是壹種造業,不緊不松,隨緣而做。若是妳有智慧,會修行了,修行不可能給妳帶來壓力、煩惱和痛苦。因為佛法是解除煩惱的,佛法是解除痛苦的,佛法是解除束縛的。所以大家要珍惜機緣,認真做事,堅定信念,守護誓言。這些非常重要!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5-5-4 21:56:49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繼續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三十忠告論》裏主要講,如果在表面上學佛,而且做壹些利他的事情,但是做得不如法或者發心不到位,對自己、對他人只有害沒有益。因此不能盲目地做壹些利益眾生的事情,盲目地效仿佛菩薩的行為。
佛像供物經論爐竈等,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過去在藏地,好多人都到山上閉關修行。閉關修行應該少欲知足,少行無事。但有的人不是這樣的,到山洞裏修行也要帶好多東西,帶壹些有價值、珍貴的佛像、經書、供品、爐竈、用具等。這樣做沒有必要,這些所依或者助緣,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到山上修行,就要學習密勒日巴的精神。密勒日巴在山洞閉關修行時壹無所有,沒有基本的生活用品,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都沒有,吃綠草,喝涼水,住山洞,沒有佛像、佛經,也沒有這些供物。若是妳想到山上,或是在山洞裏修行,也不應該帶那麽多東西。
藏地有壹句諺語:“拋棄大家,建小家。”“大家”就是家鄉。意思是拋棄家鄉,離開相對比較大的家,到山上或者寺院再建壹個小家,又收集這些佛像、佛經、供品,儲備飲食,置辦鋪蓋等用品。雖然住在山洞裏,但周圍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剛開始覺得生起出離心,拋棄家鄉了,然而離開了壹個大家,又建立了另外壹個小家。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最後在菩提樹下修道的時候,也沒帶聖物,沒準備供品,只是鋪了幾把吉祥草,就打坐入定了。
不是誰都有資格到山上修行的。要有壹定的見地,遣除疑惑以後才可以在山上修行。沒有明心見性,到山上怎麽修行呢?親近不了善知識,也不能聞思。在修煉的過程中,若是有什麽問題了,誰來幫妳解決呢?
“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這些都是紛爭、痛苦的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不要籌備這麽多。但是我們現在非常執著這些,要設佛堂、請佛像、擺供品,互相比誰的佛堂大,誰的佛像珍貴、莊嚴,誰的法物多,誰得到了多少甘露丸、舍利子。
設佛堂,供佛像都要隨緣。這些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如果有條件,有福報可以設,可以請。如果沒有條件,沒有福報,也沒有必要去執著這些。上師三寶無處不在,哪裏都有,妳供壹個有形的佛,還不如供壹個無形的佛。有形的佛是假佛,無形的佛是真佛。
供品也是,我們的周圍處處都是供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貴稀有的東西都是供品。供養有法供養、力供養(奉獻能力)、財供養三種,也就是把身體、受用、善根用來做供養。身供養是將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三寶。受用供養是將自己所穿、所用、所吃的東西,都供養給上師三寶,供養給自身壇城;善根供養是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所積累的善根供養給上師三寶。那些物品都是壹種表法,有也行,沒有也行。
現在人都執著這些法物、聖物、舍利、甘露丸。我每天都給大家開示佛法,然而來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剛結的人特別多。都顛倒了!只靠金剛結、甘露丸、舍利子,能成就嗎?
要解脫成佛,必須要靠正法,靠聞思修。我們經常說聖地、聖物,若是妳有信心,哪裏都是聖地,什麽都是聖物;若是沒有信心的話,都不是聖地,不是聖物。加持靠信心,成就也靠信心。有信心到處都有加持,在哪裏都能得到加持。信心是從哪裏來的?是從明理中來的。不明理不可能生起信心,沒有信心不可能能得到加持。
我們說,壹到某某聖地就能消業、解脫,可是有的人去了,業障並沒有消除,也沒有解脫;我們說,壹見某某聖物就能解脫,壹戴某某聖物就能消災免難,可是有的人見了、戴了,既沒解脫,也沒消災免難。
印度的金剛座特別殊勝。若是有壹個地方,見到就能解脫,那肯定是金剛座,因為它是賢劫千佛成佛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這個劫裏還會出現壹千尊佛,都要在印度的金剛座上成道,再殊勝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剛座。但是如果壹到那個地方就能解脫,佛就不用三轉法輪,佛的那些弟子也不用苦修,都到金剛座就行了!哪有那麽容易?
確實是有很多見解脫、系解脫、聞解脫,壹見到、壹系上、壹聽聞這些聖物就能解脫。但這是對有福報、有根基、相續成熟、因緣具足的人來說的,是瓜熟蒂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的,壹般的人還需要修行。所以說,這些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後不要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不要太在乎了,壹切隨緣。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妳若是需要壹個所依,妳現在學習用的、手裏拿的這篇文章也是所依,靠它也行。為什麽?因為它是佛書,是法寶,是三寶之壹。
但是人都有分別心、執著心,看到那種莊重、大氣的佛像就覺得殊勝。這樣的壹篇文章,誰都沒有當做所依,都當垃圾,當墊子了!所以,家裏設佛堂,請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隨緣而做。有了是福報,沒有也無所謂,不要太重視這些,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學佛人知道要設佛堂,請佛像,擺供品,但是不知道聞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還有壹個道理我們也要明白。有的人覺得在家裏學不了、修不成,必須要找壹個寂靜的地方,到某個寺院、某個道場才能學修,才能成就。現在真正有聞思修的清凈的寺院很少,真正有“道”的道場也很少,所以我們不要瞎跑。盲目地跑來跑去,結果都變成“爭紛痛苦因”。到哪裏都有爭論、糾紛,到哪裏都增加煩惱,增加痛苦。沒有做功德,卻造惡業了;沒有修法,卻修來了烏七八糟的心態。
妳們心裏都很清楚,自己跑過的寺院、道場不少吧?都是什麽樣的結果?看不慣這個,看不起那個;到這邊心裏起煩惱,到那邊心裏又起煩惱;跟這個人不和,跟那個人也不和。還不如在家裏清凈。
我和大家說過,寂靜處是可以創造的,若是自己會創造,哪裏都是寂靜處,包括妳的家都可以成為寂靜處。妳將各種事情做好,各種關系處理好,家裏具備了修行的條件,修行沒有障礙,自己的家就變成了寂靜處了。
我為什麽要建網站、論壇、網絡共修講堂?就是要把這些高科技利用起來。通過互聯網,不用出家門,隨時可以親近上師,可以聞法,和這些金剛道友共修。現在和以前不壹樣,以前哪有這些條件?現在我們有多好的機緣啊,但是都不珍惜,還到處亂跑。大家不要輕易被別人影響,不要亂跑。
濁時中於野蠻之眷眾,為其面責等雖是善意,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言談平和即是吾忠告。
雖然妳是好意,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和毛病。但現在是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妳身邊的眾生,包括眷屬,都是很野蠻的。“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妳這樣做,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還會讓他生煩惱。所以,言語應該平和壹些,圓融壹些。這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忠告。
別人有過錯,應該告訴他,但是如果直接指出他的毛病與缺點,誰能接受呢?妳可能是善意的,可誰能理解呢?所以,說話還是註意壹些,溫和壹些,圓融壹些。否則,他人起煩惱了,自己也起煩惱了,這樣不好。
但是,如果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機緣,應該指出來。讓他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實際上就是讓他開悟、讓他成就。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和緣分,說話還是註意壹些。妳說“我心直”,妳心直有什麽好啊?就是壹種習氣。妳認為直來直去是好,不壹定!這樣做傷人傷己,這是妳不夠圓融溫和,是毛病!如果說這是自己的脾氣,那就更要改了!其實就是無始劫以來的串習,是不好的個性。有的人說:“我這個人實在”,覺得這是功德。這不叫實在,也不是功德,這叫愚癡!真正的實在是壹種祥和,壹種圓融。妳要有智慧,有方便,說話要註意方式。有的人特別愛造口業,輕易批評別人、指責別人。若是做得不適當,都是造業。
雖無私欲誠心利他語,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
雖思正意彼心結石因,言談悅耳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認為自己是無私的,是誠心利他的,然後以悲憫心去揭發他人的過失,認為自己在利益他人。雖然認為自己是善良正直的,但是聽者會在相續中形成“結石因”,就是結怨恨的因。石頭又硬又冷,仇恨也是如此。硬,不容易化解;冷,容易傷人。所以在壹般的情況下,還是要言談悅耳,說好聽的話。這是龍欽巴大士對我們的忠告。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雖思辯論清除教法塵,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沈默禁語即是吾忠告。
為了護持自宗,而通過邏輯推理、辯論等方式破除他宗的觀念或見解。雖然自己認為這是在清除教法上的灰塵染汙,但是如果沒有壹定的修行,這個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貪自恨他、嫉妒、傲慢等煩惱。
以前在藏地,這種情況非常嚴重。有時候是宗派與宗派之間的辯論,有時候是人和人之間的辯論。辯論時,對方辯論的知識或能力比自己強了,就會生起嫉妒、嗔恨之心。對方不止壹次地失敗的時候,就會生起傲慢之心。所以辯論的時候也要註意心態,首先觀察自己辯論的動機是什麽。若是真正為了清除教理上的壹些疑惑或者汙染,真正如理如法地進行辯論的話,這個功德不可限量。利益他人有三種最佳行為:第壹個是講解,第二是辯論,第三是造論。還有這樣的說法:“為自己聞思修,為他人講辯造。”
我們成佛的目的是為了眾生,為了成佛要聞思修。利益眾生的時候,發心、心態很重要。若是發心不到位,心態不好的話,就不能做這些,否則會變成生起煩惱的因。“沈默禁語”,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禁語,少說話,少辯論。妳們現在沒有正式辯論,只是討論。但討論的時候,也會生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他人的觀點是錯的。所以在討論的時候也要註意,壹定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何種發心、心態?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
偏私護持師傳宗派等,彼等縱使以為是承侍,
贊自謗他貪嗔之因故,壹切放棄即是吾忠告。
以偏見、私心護持上師和宗派傳承,縱使自己認為這是對上師和宗派的承侍和保護,然而“贊自謗他”是貪嗔等煩惱的因。把這壹切都放棄,是龍欽巴大士的忠告。
贊嘆自己,誹謗他人;贊嘆自宗,誹謗他宗;贊嘆自己的傳承,誹謗他人的傳承——這些都屬於“贊自謗他”。這樣會增加貪心或嗔恨心:貪戀自己和自己的宗派,嗔恨他人和他人的宗派。做這些自贊謗他的事情都是造業。
其實辯論、討論本來是件好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但若是發心不到位或者把握不住自己,就會造業,會犯很多錯,犯很多戒。所以最好先放棄這些。能放下是最好的,若是放不下,就暫時放棄。多聽課、看書,有什麽疑問直接問上師、善知識就行了。等修行到位了,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再去辯論也不晚。
龍欽巴大士在這裏給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做為修行人,尤其是做為大乘修行者應該做的。但是如果發心不到位,或者沒有能力,沒有修到這個層次的情況下,最好先別做這些,壹定要等到有能力、有福報,機緣成熟了,做起來才會如理如法。否則,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罪過;不但不能行善積德,反而會造業犯戒。所以壹定要註意,要小心,不要輕舉妄動。很多時候,我們處處都在犯這些錯誤。剛開始很積極,壹段時間以後就不行了;剛開始很熱情,壹遭到挫折的時候就不行了。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發心沒有到位,修行沒有到位,這樣就會造業!
這些偈頌壹定要牢記在心中,最好落實到生活中,工作中,因為這些都特別殊勝,都是竅訣,都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與精華!我們若是不能通過這些開悟證悟,那我們是不會開悟證悟的。希望大家壹定要用心,壹定要珍惜。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5-5-10 16:00:48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忠告論》講記(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壹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繼續學習龍欽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論》。這裏講得很清楚,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時,壹定要如理如法,否則不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這不是壹般的罪過,而是非常嚴重的罪過。所以不要輕易、盲目地去做這些事情。首先要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與機緣,不能勉強地做這些。
廣聞觀察諸法之類別,了知他過雖思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惡之因故,觀修凈現即是吾忠告。
“廣聞觀察諸法之類別”。廣聞,知道的多,明白的多。小乘與大乘,顯宗與密宗等。每個教派都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很多類別。覺得自己已經精通了諸法的實意,也有能力區分佛法的異處與不同。“了知他過雖思即智慧”,然後去觀察、發現他人壹些錯誤和不足的地方,進而批評、議論他人,還覺得自己很有智慧。
我也經常給大家講:不能輕易地評說他人,這樣容易造業。不要認為自己明白了壹些道理,就什麽都懂了。其實,精通佛法非常困難,精通詞句與精通含義是不同的。
以前,那諾巴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已經是壹位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大班智達了。“班”是五,“智達”是精通,“班智達”就是精通五明的意思。那時的印度,是佛法最興盛的時候,那諾巴已經成為了班智達,也可以說是壹位大德高僧或者說是壹位學者。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對他說:“妳精通的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真要精通佛法,光靠聽聞是不行的。
我們講勝義菩提心的時候也說過: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必須要通過修行。不通過修行,只通過聞思,很難精通、證悟真理。妳們現在明白的這些都非常膚淺,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即使明白了,也只是小小的壹部分。
有的人經常犯這種毛病,特別願意不懂裝懂,喜歡評說別人,以盲引盲。僅僅通過幾張光盤、幾本書等簡單的資料,能明白什麽,精通什麽呢?看看那些大德高僧、歷代祖師的傳記,他們是怎樣求法、怎樣修行的?所以不要輕易地判斷別人、評說別人,當別人的引導者,這樣很容易傷害眾生。這不是壹般的傷害,這種傷害遠遠超過了殺害他的生命!
妳把他殺掉了,看起來是壹種非常大的傷害,但這只是斷送了他壹世的生命。而妳去胡亂引導他,就等於斷送、毀壞了他的慧命。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短暫的,而慧命就不壹樣了。我們的學問、智慧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認為自己都明白了。明白了壹些詞句和表面上的東西很容易自以為是。真正開悟證悟,明白真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我們沒有這個資格。因為妳無法能夠解讀他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以前給大家講過,修行人有四種類型。前兩種類型:壹種是外熟內也熟,另壹種是外不熟內也不熟,這兩種類型容易判斷。還有兩種類型:外熟內不熟和內熟外不熟。在表面上很有修為,很有成就,但在內心深處就不壹樣了,這叫外熟內不熟。另壹種是內熟外不熟,心裏是清凈的,在表面上、行為上卻有很多的不清凈。這兩種人不容易判斷。所以,不要輕易去分辨他人的對錯,容易造業。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只能管好自己,修好自己。在這裏也是,“觀修凈現”,將壹切觀為清凈圓滿,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有好處。其實這些不凈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問題,自己的錯誤。我們有壹句法語:“如果有看不慣的事,說明妳沒有智慧;如果有看不起的人,說明妳沒有慈悲。”也是這個意思。
順境和逆境,好事和壞事,都是成就的助緣,都是修行中必須要經過的。就像人要有兩只腳才能行走,靠壹只腳很難。所以不必追求這些。我們現在總想追求順境,逃避逆境。順利了就高興,有坎坷了就難過,這叫動心。其實在修行的道路上,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什麽都壹樣。佛講平等,什麽叫平等?好事、壞事平等,順境、逆境平等,這叫平等。
正如佛子陀美在《快樂之歌》裏講的壹樣,都是好的,都是快樂的。有錢也好,可以去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沒錢也好,沒有那麽多掛念與貪戀;有病也好,是消業還債;沒病也好,更能精進修行;活著也好,能學佛修行,弘法利生;死了也好,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面見、親近無量光佛等諸佛。
怎麽都是好的,在哪個境界中都壹樣,這叫平等。順境逆境,好事壞事,都要轉為道用。若是妳分別了、執著了,都會傷害妳。如果不分別、不執著,平等地對待接納,都不會傷害妳。煩惱和痛苦是分別、執著帶來的。
大家都講平等,但是平等的真正意義,我們還是沒弄明白。我們還在追求順境,還特別希望自己能順利。有的人打電話:“上師加持我,我要順利平安地到達寺院。”還是求這些世間的福報,還是在分別、執著。真正有修行的人,是不會求這些的。有所求就不是修行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死了就死了,不順利也很正常。路上塌方了,很正常啊!對壹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為了修行,在求法的過程中死去是求之不得的!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失去過很多次生命,但都不是為了求法失去的,也不是為了上師三寶失去的,而是為了自己暫時的壹些利益失去的。
學佛修行就是壹個心態。妳到雪域,到山上,到寺院,應該是無所畏懼的。有所畏懼就說明還是沒有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若是生起了信心,為了佛法,為了解脫,哪怕邁出家門壹步,都有善神護法的護持。妳壹生起這樣的念頭,有這種決心的時候,這些善神護法就開始忙碌了。妳邁出第壹步的時候,他們就跟著來了。妳還用擔心害怕嗎?還是沒有深信。
上師三寶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如果妳沒有深信,沒有生起定解,心裏就有恐懼,就有憂慮。坐飛機來的害怕飛機出事,坐汽車來的也害怕:“那是山區,路況特別復雜啊!”給自己增加煩惱。想來想去,還是提前給上師打個電話吧,這樣就更放心了。然後就開始給上師掛電話,上師答應了:“行,給妳加持,不會有事的。”這就放心了。
還有的人覺得:“是跟上師說了,但是上師會不會忘了?”妳看,還是信心不足,求法的心不迫切。如果有壹顆迫切的求法的心,誰也障礙不了妳。前幾天給大家講過,任何時候都要靠壹個堅定的信念!如果有壹個堅定的信念,任何時候都能成功。
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從自身下手,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總去評說別人。對壹個修行人來說,別人給妳制造修行的對境,這是修行的助緣,應該感激他們,不應該嗔恨他們。《佛子行三十七頌》裏也是這樣說的。若是沒有這些生活上的坎坷,沒有工作上的這些挫折,怎麽能生起出離心呢?如果沒有這些仇人或惡人,沒有他們的侮辱或傷害,怎麽修忍辱呢?不是沒有對境了嗎?沒有對境怎麽修行啊?作為修行人,“觀修凈現”,壹切都要觀為清凈圓滿,都要轉為道用。
佛法裏講,尤其是密宗裏講,所有的色相都是佛身,所有的音聲都是真言、咒語,所有的起心動念、思想意識都是智慧,就是這個意思。若是妳都能轉為道用,觀為清凈就行了,這就是密宗裏講的“凈觀”的那種境界。都是好的,沒有壞的。顯宗裏也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也是這個意思,表達的方式不壹樣,意義都是壹樣的。
我們已經聞思好幾年了,現在也明白了壹些道理,有些人從來不看自己,只看別人。其實,我早就給大家講過,佛法就像壹面鏡子,但是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別人;佛法就像壹桿秤,但是只能稱自己,不能稱別人。妳去觀察別人,說別人的壹些過失容易造業,還不如好好“觀修凈現”,把壹切都觀為清凈圓滿,把壹切都當成好事。
惡說皆空誹謗諸因果,雖思無作乃為究竟法,
若舍二資斷絕修行緣,當修雙運即是吾忠告。
佛講空性,但是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大部分都錯了。現在有好多這樣的人,認為都是空的,虛假的,認為沒有善也沒有惡,也不用取舍善惡,這就是“誹謗諸因果”。蓮花生大士講過:“見解要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要比面粉細。”所以說妳的見解越高,越要仔細取舍因果。
我們經常講:諸法皆空,四大皆空。諸法都是空的,但是緣起的作用是不空的。這種“空”與“不空”是壹個意思。在心經裏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講的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也都是壹樣。“空”和“有”也是壹體的,佛講的“空性”,不是講沒有,它和“有”是壹體的;佛講的“有”和“空”也是壹體的,所以因果是肯定有的。
因果是在緣起上、在相上,空是在體上。相上有,體上沒有,“有”和“沒有”是壹體的。現在好多人修禪宗都修偏了,說什麽:“沒有因果,不要取舍因果。”然後隨便吃肉,隨便喝酒,輕視戒律。
佛講戒定慧,戒是基礎。有些人不受戒律,這是錯誤的。禪宗的見解非常高,和大圓滿壹樣。但是現在為什麽不直接給大家講大圓滿呢?容易誤導。《大圓滿願文》裏講“無取舍”,就是沒有取舍;“無修無證”,就是沒有什麽可修的,也沒有什麽可證的。如果直接這樣講容易理解偏,所以不敢講。為什麽讓大家修加行呢?加行是通向大圓滿的唯壹之路,這是最安全的。壹步壹步地來,先把基礎打好,沒有堅固的基礎是不行的,容易出偏差。現在有些人對禪宗的領會錯了,壹說“無修無證”,就不修了;壹說“無取無舍”,就不取舍了。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有時候我們講“慧”的時候沒有講戒,但智慧是在持戒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些人壹說修密法,就不持戒了,都隨便了。修密宗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但是沒有戒律是不可能達到的。密宗的戒律裏包括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而密乘戒中僅僅是根本戒就有十四條,還有無數的支分戒。這些戒律也是有次第的,別解脫戒是第壹個,它是菩薩戒的基礎。妳要受菩薩戒,就要先受別解脫戒。
密宗的每壹個修法、儀軌裏都有皈依和發心。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是同壹個意思,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是同時進行的,若是不受菩薩戒,就發不出來菩提心。而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妳要受密乘戒就要先受菩薩戒。
現在的眾生太愚癡了,福報太淺薄了!有的人不停地犯戒造業,還被當成善知識去依止。不是誰都可以成為上師、善知識的,這是有條件的。第壹個條件是戒律清凈。若是沒有清凈的戒律,就不是善知識,就不能和這種人接觸,不然要和他壹起下地獄的,逃不了啊!
壹說修密宗了就開始不受戒了,殺生吃肉,抽煙喝酒,吃喝嫖賭,樣樣都做。這樣的人能解脫嗎?哪有這樣修密法的?現在的藏傳佛教,尤其是密法能弘揚到漢地,是極大的好事,但是有些人對密法有偏見,這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沒辦法。其實金剛乘、密乘完全是清凈的,是正法。但是,因為壹些人的行為和觀念,給密法造成了壹些不好的影響。
弘揚密法,尤其是弘揚大圓滿,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我不怕這些變成弘法的障礙,但是我可憐這樣的眾生,這是造業啊!他們說的不單單是某個人,說的是法,是整個藏傳佛教和密法。藏傳佛教,密法沒有問題,就是個人的問題。有些人不分辨這些,然後謗法、舍法,還說騙人犯戒的人是學佛人,騙人犯戒的人自己也認為是在學佛修行。
妳已經舍棄三寶了,還能有佛法嗎?妳皈依的是佛、法、僧。妳皈依佛的時候,對境是十方三世壹切諸佛;妳皈依法的時候,對境是八萬四千法門;妳皈依僧的時候,對境是所有的僧眾。妳沒有分宗派,也沒有分地區。
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要依法不依人。法是法、人是人,這是兩回事。妳要看這個法如何,不能看這個人如何。人有問題是人有問題,妳不能因為某個人有問題,就舍棄佛法,舍棄今生解脫成就、即身成佛的機會!
藏傳佛教的好多經論還沒有翻譯成漢語,但是也翻譯了壹部分。妳壹定要考察這個法是不是正法,妳根本不了解藏傳佛教,不了解密法時,怎麽能輕易評論密法,輕易評論藏傳佛教呢?我覺得這種人太可憐了,造業啊!這個業不是壹般的業,將來要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啊!在沒有意義的情況下,造這麽大的業,業力現前的時候,妳怎麽辦呢?
現在藏傳佛教弘遍了世界。密法,尤其是大圓滿法也要傳遍世界,現在是時候了,誰也阻擋不了!但是我怕這些人造業,將來要感受果報,感受痛苦!妳可以不接觸,也可以不學,但是不能誹謗,不能輕易說這些、造口業。
蓮花生大士為什麽被稱為第二佛呢?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三轉法輪,但是沒有大量、公開地傳密法,因為當時的眾生都不是修密法的根器。後來到了蓮花生大士的時候,機緣成熟了,轉了第四次法輪,公開地弘揚了密法。所以把蓮花生大士稱為“第二佛”,他是轉密乘這個法輪的祖師。
蓮花生大士講,見解越高,對因果的取舍要越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不用再靠其它的理論來說明。這是任何時候也不會改變的法則,是諸法的事實真相,是宇宙人生的壹種規律。
“若舍二資斷絕修行緣”,“二資”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我們要修兩種資糧,但如果斷絕了這樣因果的壹種知見,就等於斷絕了自己積累二資糧的機緣。諸法是空的,但是也要積累資糧。這兩種資糧是成就兩種佛身的因。
佛有兩種:壹種是法身佛,壹種是色身佛。因也是有兩個: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智慧資糧作為因,福德資糧作為緣,會成就法身佛;福德資糧作為因,智慧資糧作為緣,會成就色身佛。色身佛也可以分兩種:報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就是三身佛。
這裏講以單空為究竟法,無作意、無取舍的這種觀點都是偏見,都是邪見。“當明雙運即是吾忠告”,雙運就是二諦雙運。二諦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雙運是不分的意思。世俗諦、勝義諦二者是壹體的,不能分開。對於二諦,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解釋。在這裏性空屬於勝義諦,相上的這些與緣起妙有屬於世俗諦。這二諦要雙運雙修。
為三灌義修降明點等,雖思他身即道之助進,
有漏道欺眾多大修者,當修解道即是吾忠告。
“為三灌義修降明點等”,灌頂有四種,其中第三個是智慧灌頂,這個時候講智慧空行母,真正的智慧空行母是我們本具的覺性。如果要依止智慧空行母,就要依止本具的覺性;如果要雙修就要跟它雙修。但是很多人都亂理解,認為修密法、修金剛乘就不用受戒了,可以搞什麽“雙修”。以前藏地出現過,現在內地也有這樣的問題。
“雖思他身即道之助進”,認為依靠他身是修道的助緣。“有漏道欺眾多大修者”,有漏指的是煩惱,在這裏主要指的是貪心。佛法是對治貪心的,哪有以貪心修行的呢?沒有正確地領會佛理,而以這種有漏的方法,欺騙了眾多的大修行者。我們這些人算是有正見的,我相信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還有其它好多同修道友,都要註意。妳不學佛可以,不修行也可以,但是不要通過佛法造業,不要成為佛教、三寶的油子,不要給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貪嗔癡慢疑是要統統斷掉的,哪有依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修行的呢?殺盜淫妄酒都是惡業啊!人要有正知正見,別再造業了,這個業不是壹般的業,這個罪過也不是壹般的罪過啊!
“當修解道即是吾忠告”,修佛法,修正法,修讓妳解脫煩惱、痛苦的法,不要造業,不要再染汙自己。妳的相續已經汙染得夠嚴重的了,不要再繼續造業了。
真正的雙修是二諦雙修,佛有雙身,這是壹個代表,佛母代表性空,佛父代表緣起。密宗裏也講方便和智慧雙修,佛父代表方便,佛母代表智慧,方便和智慧是不能分離的,是要雙修雙運的。但是人都著相,看見在相上是這樣,就都迷惑了。金剛鈴和金剛杵也是壹種代表,鈴代表智慧,杵代表方便。為什麽修法的時候鈴和杵不能分開呢?因為智慧和方便不能分開,以後妳們要註意。有的人不懂,有時候只有鈴沒有杵,或者只有杵沒有鈴,這就是把方便和智慧分開了。
其實方便和智慧雙運,也就是顯宗裏講的福慧雙修。顯宗講的福,就是密宗裏講的方便。真正的福是善巧方便,那種契機契理,能夠非常圓融地利益眾生,那種方便才是真正的福。很多人又理解錯了,壹說福慧雙修,心裏第壹個想到的是錢財。“不是說福慧雙修嘛!成佛了肯定有好多的金錢財富,這個好。”有些人就是為了這樣的目標來學修的。
財福不是真正的福,法福才是真正的福。因為財福是屬於世間的,是有漏的、無常的。顯宗裏講的福是密宗裏講的方便,那什麽叫方便呢?就是利益眾生契機契理的方法。
密宗就是這樣,代表性特別強。比如說男眾代表方便,女眾代表智慧。男女眾在壹起共修,方便和智慧都具備了、圓滿了才能成佛。這是壹種表法,提醒讓大家生起這樣的念。
我們以後可以再進壹步地學習、研究密宗,它非常純正、清凈。是正不是邪,是凈不是染。佛講戒定慧,佛法本身就是戒定慧,佛法不離戒定慧。密法裏講戒是凈而不染,定是正而不邪,慧是覺而不迷。戒定慧是佛法的核心,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精髓與精華。所有的佛法,包括密法都不離戒定慧。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