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684|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3-19 20: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
礼  赞
恭敬顶礼具足大悲至尊诸上师足
乘上善业福慧资粮车   行走广大知识虚空中
精通无量事业之光芒   太师虚空宝物护佑我
一切不净靡乱之显现   禅定体验善巧已净治
度过遍处清净显现之   无比诸佛护佑诸众生
阻挡染污轮回之大河   定持清净纯洁之太阳
永恒享用大乐之甘露   瑜伽自在足下我顶礼
他所教授经续之精华   一切佛陀唯一之途径
萨迦一切至尊之见解   聆听前行实修之教言
此乃三世一切如来唯一的途径,是佛陀所有甚深之经典、经藏与续藏的精华,是至尊大瑜伽自在所教导的原则,是所有智者的诀窍,是照亮所有经续的明灯,是没有福报者所难以理解的知识,是进入涅磐之城的阶梯,是完全净妙空性禅定的自性。
一,是含有道果言教珍宝的教授
二,是含有果与道的教授
三,是知一而知全的教授
四,是能把过患转为功德的教授
五,是能把障碍转化为成就的教授
六,是籍由了悟禅定来消除禅定障碍的教授
七,是籍由了悟障碍的缘故而消除其魔障的教授
八,是了解如何将过患转化为功德,并且利用障碍转化为成就的教授
九,是了知无颠倒的三藏经典真正本质的教授
十,是有如点石成金的教授
十一,是如满愿如意宝珠的《金刚乘根本论颂》的教授。
                                   
以上是所讲的和所修的法,所包含的内容有:
1、讲法用窍诀来讲
2、依此教授来修持的方法
3、瑜伽实修者利用十种秘密结合并且对具法器的弟子作有益的教导。
第(1)分包括:所讲、能讲和如何讲。
所讲:包含十一种甚深的道果之教授
能讲:指的是用四正量和四种耳传来讲
(四正量就是:「圣教量」、「传记量」、「师诀量」和「觉受量」。
「圣教量」,即如来实语之经教;
「传记量」,即诸论师根据经教结合实际经验之记载,称为论藏;
「师诀量」,即在修持中要遵循上师密诀指点;
「觉受量」,即修行者在实修中的感受和证验;)
(四耳传是指:从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历代祖师的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称做「四耳传」。
四耳传,即:
1、灌顶之河不绝
2、加持之传承不绝
3、教授次第无误
4、以虔诚盈满自心
1、灌顶之河不绝
指入坛城进行灌顶,授三昧耶戒,
开示见宗,传授教敕。所谓灌顶之河不绝,即在因、道、果三时中,上师不断授受灌顶,弟子不断授受灌顶,使灌顶之河不绝。授受灌顶是一切功德之源和道之根本。因此极重戒律,就授受灌顶有三律仪,在密乘中尤其注重三昧耶戒,对此有许多详密的戒规。
2、加持之传承不绝
指与尊圣金刚无我母之加持等教诫相关的各种加持。
3、教授次第无误,可区分为二:
(1)依教授义理为主,所诠之次第不误,即依次无误而正确指点,从尚未择师、授受灌顶,到尚未传授经教、教敕间之次第。
(2)依言传经验为主,能诠之次第不误,即各种验觉证悟,自本性依次第而无误相续生起. 
4、以虔诚盈满自心,即如是各种验觉证悟自本性生起之时,对上师、佛、教授生起无法动摇之虔诚信。如若彼等与四量和合,虔诚盈满彼之自心,即为验觉量,依凭彼等成为他三量。)
如何讲:利用四正量来讲完整的言教和利用四种耳传来特别抉择金刚乘一切道的意义。由于这些在要典《道果释论》中也有长篇的解释说明,我们也应该要参考。
第(2)引导弟子的四种方法分为:
     1依据《金刚乘根本论颂》教授的引导
     2六种要点的引导
     3十一种要点的引导
     4三种根器的引导
依据《金刚乘根本论颂》教授的引导:伟大的萨迦巴(萨千贡嘎宁波)在他所著的《道果总扩要义》中这样讲:
“制定基础真道断戏论,
  层次·发挥功效除障碍,
  包含树立见解与成就,
  此乃七种要义以抉择。”
以七种的要义来抉择或包含前行和正行的内容上,伟大的圣者扎巴坚赞进一步的说,具有信心和服从上师的命令者,想得到基道果的完整教授的话,首先应以三现分来引导,然后再以三密续来引导,因为金刚乘的全部教授都包含在三密续当中。所以,一个人应该依照此(三现分;三密续)来修持。”
第一篇    前行
信心与皈依
第一章   信心
信心分为三个部分:信心的重要性,什么是信心,修持信心的方法。
一  信心的重要性
接受三现分引导的弟子必须要具足信心的,因为在《十法经》中云:
“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
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如果有人缺乏信心,那么所有功德的基础就不存在,因此,他将不会寻求解脱之道。对于这样的人,他无法得到诸佛的功德,也无法得到上师与三宝的加持。因此,对于修持佛法而言,具有信心非常重要。
如在《宝灯经》中云: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除疑度脱诸瀑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信无浊秽今心净,能今离慢是敬本,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二  什么是信心
在《俱舍论》中这样解释:“如果有人问信心是什么,信心是对因果、业报和三宝有胜解信、现求信和清净信。”
具备此三种信心者,不会因“四去”而远离佛法,四去指的是:爱好故去、嗔恨故去、怖畏故去以及无知故去。
不因此四种原因而远离佛法者,是不会因为魔障而抛弃信心的。
爱好故去,意思是,因为贪爱的原因而远离佛法。但是如果我们由于了知贪爱的过患,即使得到如同国王一样的财权,也不会因此而远离佛法。如弥勒怙主教导:
“轮回无常之快乐,凡夫无法得亦寻,
寻求究竟解脱者,放弃国王之财权。”
嗔恨故去,即因为嗔恨而远离佛法。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由于了知嗔恨的过患,我们不会远离佛法,因为如果由于嗔恨而抛弃追寻解脱轮回,那么,我们伤害的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
畏怖故去,即因恐怖而远离佛法。即使有人说:“如果你修持佛法,就会失去生命和一切财富。”我们也依然不会放弃佛法,因为我们了知此生的痛苦和恐怖,比起在地狱中或者其他恶道中的痛苦,不及其万分之一。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
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
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无知故去,即因无知而远离佛法。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我们应该了知,不知道如何取舍,正是造成堕戒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像善财童子依止吉祥生和吉祥慧女那样依止善知识,同时能阅读经典,了知一切善恶,就不会远离佛法。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应如吉祥生,修学事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关于如何依止善知识,在《华严经》中的吉祥生传一品经文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吉祥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一的善知识。在那段经文中,记载了善财童子参访吉祥生与吉祥慧女,他们告诉善财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识。善财童子依教参访了很多善知识,进入弥勒菩萨的秘密坛城,最后又依文殊菩萨通达所有法门,善财童子因此而赞说了依止善知识的无量功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依照经中所说的原则,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善财童子依止过的善知识中,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比如胜施婆罗门显得痴心非常重;还有甘露婆王,他以魔王的方式示现,有极大的嗔心;还有婆须密多,她以妓女的形象示现在世间。如果我们见到上师显现出这些形象,可能会立即生邪见。但是善财童子紧守了吉祥生善知识的事师言教,未生丝毫邪见,以清净心如法地依止了这些大善知识,终得大成就。我们如果也能这样以清净心去舍命依止上师,则上师相续中的一切智慧能于自相续中迅速生起。)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能不受此四种与佛法相违的因素影响而舍弃佛法,他将是修持解脱道的法器弟子。因此,在《宝鬘论》(龙树菩萨著)中说道:
“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谓具信者,定胜妙法器。”

三  修持信心的方法
因此,要了知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具器弟子应以恭敬和清净心向上师和三宝祈祷,以使信心增长不致功德虚耗。
同时,应思维大德感人的修持事迹,阅读清净的经典,舍弃罪恶的友伴,结交持守戒律的金刚兄弟,一个人应该在那些能增长无比信心的方法上努力。因此,如在《学集论》中所讲:
“欲断诸痛苦,到达幸福境,
信心须坚定,以求菩提果。”
因此,为了帮助没有信心的弟子得到信心,同时使已经具备信心的弟子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应该努力倾听自己传承上师的传记,观想并持续不断地向诸传承上师祈请。在得到传承上师的传承后,我们应该把传承上师的祈请文当做我们功课。
一位如上所述的具信弟子,他实修的地方,会如《庄严经》云: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有,瑜伽安乐具”
易得丰富的饮食是指容易获得布施品(斋僧的饮食财物);吉祥处是不会受到小偷强盗等损害的地方;好地方是指这个地方水土不会使人生病;好的同修是指行者的同修伙伴不会促进痛苦和罪恶的增长;具有瑜伽安乐的功德是指,日夜都不会受到人群和噪音的骚扰。依据此教授,一个初学者应该住在这样的地方。
他应该如何来安住呢?他应该不会前倾、躺着或者靠着,他应该以金刚跏趺坐等禅定坐姿来安住。如在《修道次第论》中解释道:
“在修行者面前安放佛菩萨之像,或者其他(传承上师或根本上师之像)。应力所能及地做供养。在柔软舒适的坐垫上,依照至尊毗卢遮那佛的坐姿,或者半跏趺坐的坐姿来实修。”
我们的实修分为三个部分:由皈依和献祈请文组成的前行、对所皈依的个别境象所作的实修为正行、依正知正念来回向做为结行。
前行和结行在本书所有观修法的最前面和最后面。因此通常皈依被认为是前行,然而此书在解释皈依本身时,被当作是主要的观修,从而仔细的来讲述皈依的各部分。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
第二章 皈 依
皈依包括五部分内容:
一 原因
二 对境
三 方法
四 功德(利益)
五 学处(戒律)

一 为什么要皈依?(原因)
    首先,皈依的原因分为三种:恐惧、信心和悲心。
(一)因恐惧而寻求皈依是,由于自己和他人恐惧轮回的痛苦而寻求皈依。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
依赖这样的皈依,来解救自他轮回的一切痛苦。
(二)因信心而寻求皈依是:在寻求皈依时,修行者被三种信心的任何一种所激励。这三种信心是:清净信、现求信和胜解信。
清净信指的是:由于了知皈依处(上师三宝)具备救度痛苦的功德而产生的信心;
现求信指的是:希望得到皈依处(上师三宝)同样的成就而产生的信心;
胜解信指的是:对缘起性空的深奥教授深信不疑而产生的坚定信心。
(三)因悲心而寻求皈依是:具备了觉醒的大乘种性的修行者,由于自身所受到的痛苦,而对受痛苦折磨的众生产生了悲心,为了救度众生而寻求皈依。
    总而言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寻求皈依是生不出任何功德的,必须要清清楚楚的了知以上所讲述的原因来寻求皈依才是最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讲: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
二  皈依之对境   
由于大乘和小乘宗派的不同,以及大乘和小乘本身的差异,对于皈依的对境有很多不同的论点。然而,在这里对境即皈依处指的是---上师和佛法僧三宝:
上师,是赐予我无上甚深成就之道的善知识;
佛宝,是自利圆满,实现了法身,清净了一切过错,具足一切功德;他利圆满,得到了色身,乃至轮回结束前都在度化众生。
法宝,包括教证两部分:
(1)教:三藏十二部经典
(2)证:指的是实践,包括三学(戒定慧),或者灭谛和道谛。
僧宝,是已进入不退转境地的圣人以及那些虽然是凡夫但是比自己先进入佛门的人。
三  皈依的方法
如上所述,在上师和三宝前礼拜、祈请、献供后,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垫子上,以禅坐的姿态入座,观想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安坐着自己的上师、诸佛和诸佛子(诸菩萨),以自己的父母为主的六道众生围绕其外,众生身恭敬而合掌,语恭敬而念诵皈依文,意恭敬而产生强烈的信心全然投入:
“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由于我没有依照善知识的教诲,没有坚定的以三宝作为我的皈依处,所以陷入到轮回的痛苦中。从今以后乃至证得菩提间,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无论好与坏,我都会依赖上师和三宝的慈悲做为我的引导,法做为我的真实道,僧做为我修道的伴侣。发自内心地祈请上师和三宝,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成为成佛之道。”
虚空中的众生也如自己一样来皈依,全心全意地多次念诵四皈依并且祈请如下:
“我顶礼并皈依上师和三宝;
         请加持我的相续,使我的心转向佛法;
         加持我,使我能走上正法之路;
         加持我,使我能消除道路上的过患;
         加持我,使我能了知幻想即超越的智慧;
         加持我,使我违反法教的念头永不生起;
         加持我,使我的相续中能真实地生出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加持我,使我迅速成就遍知的圆满佛果。”
如果我们以诗颂的形式来念诵祈请文,可以这样念:
        “我与虚空一切诸有情,
         从今直至证得菩提间,
         皈依十方三世诸如来。
         身语意等功德与事业,
         八万四千法门之根源,
         一切神圣僧众之共主。”
另外,接下来,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传承根本诸上师;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断证圆满之诸佛;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佛陀神圣之法教;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宏法教之佛子众。”
如此,尽量多次念诵。
然后,念诵以下祈请文三次或者多次:
       “顶礼皈依上师最胜尊,
         佛法僧伽无上三宝尊,
         祈请由汝加持赐予我,
         以及一切有情身口意,
         加持我心趋向于正法,
         加持正法受持于正道,
         加持消除道上之幻相,
         加持幻相升现为法界,
         加持破斥非法诸分别,
         加持生起慈心与悲心,
         加持娴熟二种菩提心,
         加持速速得证正觉果。”
由于这样祈请的缘故,皈依处(上师及三宝)以遍知的智慧透视我,以大悲心护念我,以三宝的事业来眷顾我,以庇护之力来保佑我,并且加持救度我。如是祈请后,在坐垫上短暂安坐。
出坐时,依正知正念来回向,将所得到的功德回向自己的父母及一切众生早日成就自利利他的圆满佛果。念诵龙树菩萨所著的回向偈,
“愿以此善令众生,圆满福慧二资粮,
功德智慧所由生,愿得胜妙之二身。”
或者任何其他的回向偈来回向和发愿都可以。在每坐之间,应该要随念三宝的功德,具备正知与正念而不违背如下所讲的皈依的戒律。若缺乏正知和正念,得到的功德都容易失去。所以在《入菩萨行论》中所云: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因此,持戒者必须努力防护自己的心。《入菩萨行论》中这样劝告我们: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四  皈依的功德(利益)
皈依的功德是,产生一切戒律的因等等无量的功德。在某部佛经中提到: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尤狭。”
“总而言之,在三界中,没有能比三宝更殊胜的皈依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已经得到三宝的护佑,内心充满喜悦,得到三宝的护佑是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
五  皈依的学处(戒律)
我们应该这样想:世俗之人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避免违反官方制定的法律,而这只不过是帮助他们达到世俗的目的。那么,我们学佛之人更应该努力遵守三宝的戒律,因为受持戒律能帮助我们达到无上的解脱。
三宝总的学处(戒律)是,亲近圣者(善知识、上师)等等;
三宝的个别学处是:皈依佛陀后,不应该再礼拜或皈依世间神;皈依佛法后,不应该再伤害有情众生;皈依僧伽后,不应该再和异教徒交往。还有,即使生命遇到危险或者生病痛苦时,也不应该放弃三宝,更不应该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放弃三宝。在坐卧起身时,我们都应该向三宝顶礼。用餐时,应该依照阿底峡尊者的开示:
“把食物分为四份,
将清净的第一份供养给本尊,
  然后对诸护法献食子,
  修行者自己可以吃喝一部分,
  剩余的布施给一切灵界众生。”
依此方式,将准备好要献供的食物,首先供养诸上师、本尊、三宝和佛法的护法以及财神众。为了要护持佛陀的法教,要献一些给罗刹女和她的子女,还有那些有权得到献供的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用餐时应该这样想:“我以如法的食物来滋养身体,为的是能利用这个身体来行善业。”控制自己的饭量,剩余的食物,布施给有权享受此布施的灵界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所以,应该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穷苦的人、无依无靠的人以及苦行者。并且心里这样思维:“愿此功德成为短暂的和究竟的利益和快乐之因。”按照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功德做回向。即使是细小的戒律,我们也应该要训练自己去修学。无论做任何事情,无论事情大小,我们都应该依靠三宝。虽然我们对三宝有信心,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能这样想:“皈依三宝能否实现我的成就。”反之,我们应该确信佛陀必然会护佑那些具信并且依教奉行的人,因为佛陀具有一切智,了知与一切众生的智慧和根器相应的修持道路,而且他具有大悲愿力,圆满了福慧二资粮。以前我们没有脱离轮回的原因是因为对三宝没有信心,也没有去依教奉行,而并不是因为三宝没有慈悲。因此,在《现观庄严论》中这样讲:
“如同焦芽与败种,天神下雨难生芽;
  世人若不具信心,佛陀现前亦惘然。”
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道:
“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饶益众有情, 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总而言之,不依止三宝,自作聪明的人,他所有的愿望不一定能够实现,即使实现了,也不一定是究竟的善。因此,将自己托付给三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 正行

一,不清净见的教导,为了产生出离心  
二,觉受见的教导,为了产生增上意乐心
三,清净见的教导,为了产生喜悦心

第一章   不清净见的教导

这部分内容包括:
     一、因轮回过患而产生出离心的教导
     二、因人身难得而产生精进心的教导
     三、因果业报的教导,告诉我们如何取舍

一 因轮回的过患而产生出离心的教导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说:“具有痛苦之有情众生即是不清净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观察有情众生的根基,就会发现众生从没有脱离过痛苦,因此而产生出离心。所以,寻求解脱的修行者,必须脱离对轮回的贪爱;如果想脱离对轮回的贪爱,必须认真思维轮回的过患;思维轮回的过患,必须要依止上师的教授而了知轮回的痛苦。如至尊扎巴坚赞在他的诗歌中教导:
“实修涅磐者,舍弃三界贪,
  行者应谨记,轮回之过患。”
在一部佛经中如是说:
“三界诸过患,唯一涅磐净。”
弥勒菩萨的教示如此说:
“五道无快乐,污水无香味,
  众苦如火烧,刀伤又敷盐。”
也许会有人问:“在轮回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罪孽与过患?”佛在《正法念处经》中云
“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
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
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
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
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的痛苦我们应知:
(一)由思维苦苦而产生出离心
(二)由了知坏苦而摆脱贪爱的执着
(三)由思维行苦而生起向往解脱的心
(一)  苦  苦
对于上述三种苦的第一种,苦苦,至尊扎巴坚赞的诗歌中说道:
“苦苦即为恶道苦,仔细思维诸般苦,
  全身皮肉亦颤抖,如是痛苦降自身,
  谁也无法能承受,离苦之善若不培,
  恶人无论在何处,无法脱离皆痛苦。”
在巴顿的问答里,也这样讲过:
“具苦苦之三恶道,麻风患者生脓包,
  仔细思维谁能忍,应当远离诸恶行。”
接下来,详细讲述三恶道的痛苦: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痛苦。
1 地狱道的痛苦
地狱道分为寒地狱、热地狱、近边地狱以及孤独地狱。
(1)寒地狱分八种寒地狱,分别是:
具疱地狱
裂疱地狱
阿秋秋地狱
呼呼地狱
咬牙地狱
乌巴拉花地狱
莲花地狱
爆裂莲花地狱
具疱地狱   
此地狱众生出生在一层层雪峰环绕的地方,在一个广大的冰原上,承受着寒冰般尖锐刺骨、无法忍受的暴烈冰雹袭击之苦。这个地方没有一丝一毫的光亮,也没有任何的衣物可以取暖。此道众生因他们往昔所造恶业果报成熟而孤独化生于此。由于寒冷的原因,他们的身体上出现不可计数的冻疮。
疱裂地狱  
这里的寒冷比前述的冰雹地狱还要寒冷20倍,他们身上的冻疮都会爆裂开来,血和脓水从伤口流出,又瞬间冻结。
阿秋秋地狱   
此地狱众生因极度的寒冷,痛苦不堪而发出“阿秋秋”的声音。
呼呼地狱   
此地狱的寒冷更数倍于阿秋地狱,所以只剩下“呼呼”的喘气的声音。
咬牙地狱   
此地狱的寒冷更甚于前,这里的众生身体僵硬如冰,牙齿不停的打颤。
乌巴拉花地狱   
此地狱寒冷远远甚于前几种地狱,使得这里众生的皮肤都冻成蓝色而且破裂,就像乌巴拉花一样。
莲花地狱   
这里可怜的众生皮肤被暴风雪吹裂而从身上剥离,以致于体无完肤,全身通红如刚切割的鲜肉一样,然后撕裂成片片状如莲花瓣。
爆裂莲花地狱   
此地狱众生经历了前述痛苦之后,身体爆裂成千百片,连内脏也碎裂翻腾而出。
关于这些,曾扎果莫阿阇黎说:“在这些地狱中,有一股无与伦比的寒风,刺入这里众生的骨髓中,并且吹走他们全身每一寸肌肤,他们就躺在那里等死。当骨髓、血和脓水开始流窜时,许多众生从数以百计的爆裂冻疮中生出来,用武器来折磨自己。”
这些地狱里的众生,他们的寿命在《俱舍论》中云:
“芝麻器中每百年,取出一粒至穷尽,
  即是具疱地狱寿,余寿渐成二十倍”
其他地狱众生的寿命依20倍之数依级来增加。
装芝麻的桶子是在马加达王国被使用的一种容器,每一桶可以装80卡大巴豆的种子。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出一粒芝麻,直至桶中芝麻全无,经历这样长的世间,正是具疱地狱众生的寿命。而具疱地狱以下的七个地狱众生寿命各以20倍的等比级数增加。也就是说,疱裂地狱众生寿命相当于二十个容器的时间;阿秋秋地狱相当于四百个容器的时间;呼呼地狱相当于八千个容器的时间;咬牙地狱相当于十六万个容器的时间;乌巴拉花地狱相当于三百二十万个容器的时间;莲花地狱相当于六千四百万个容器的时间;爆裂莲花地狱相当于十二亿八千万个容器的时间。这对他们寿命期限的计算只是一个概略,如果确切的计算,时间将会更长。在一部经中这样说:
  “比丘们!例如:
    每百年取出一粒芝麻,
    等八十马加达大桶的芝麻取尽,
    这样耗费的时间仍然算是比较快的,
    因为具疱地狱众生的寿命,
    怎么可能这么快就会结束?
如同裂疱地狱的寿命是具疱地狱的20倍,
以此等比级数递增直到爆裂莲花地狱。”
观修方法  在皈依和祈请的前行下,我们要真诚地这样观想:“唉!从无量劫以来至今,由于在轮回中流浪,以至于我一直在无数痛苦的河流中沉沦。虽然往昔有许多惨痛的经验,但是以后不再受痛苦的折磨,才是最幸福的。可是,在“能取所取”的执着被彻底消除之前,我还是得继续在六道中沉沦,在这样无以计数的痛苦中受折磨,我该怎么办?尤其是如果明天我将出生在寒地狱中,而寿命和状况如前述一般,我又该如何呢?”
“现在我在人间,一两天的寒冷我都忍受不了,那么寒地狱的痛苦降临在我的身上,我又如何能够承受呢?更何况,我也没有把握这些痛苦不会降临在我身上。造成这些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嗔恨,而这些嗔恨日夜都会在我心里无数次生起。当那些无法承受的苦痛降临在我身上时,我又能怎么办呢?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发自内心地对治一切痛苦,实修神圣的佛法。”
“修习这些教法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必须真正符合佛陀的教法,并且是从未间断的殊胜传承。尤其是现在,我必须实修道果珍贵法宝之教授,并且一定要得到殊胜的体验。所以祈请上师三宝护佑我。”
如果有人希望能完整修习此教受,则可念诵三段祈请文(之前在皈依部分已有介绍),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按照《宝鬘论》中所说的去做:
“戒酒行正命,不损诸有情。
敬施供应供,修行仁慈心。简言法即此。”
所以我们应该如是思维,修行者应当安住在与佛法相应的状态中。现在能生起修行这完美教义的真心,即能具足无量的利益。我们应该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他人,在任何行为中保持正知正念,与法教相应,并持续保持对轮回世界强烈的出离心。
(2)热地狱分八种热地狱  如下:
在佛经中如是云:复活地狱、黑绳地狱、挤压地狱、哭号地狱、大哭号地狱、热地狱、大热地狱以及无间地狱,以上是八热地狱。
复活地狱   
此地狱遍地是熔浆铁汁,到处是熊熊烈火。此地众生因生前所造业报,化生在此地,一出生,就具有一个巨大的身体,却不能忍受一点点的热和恐惧。出生的瞬间,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立刻生起这样的念头:“唉!我怎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希望这里没有人来伤害我。”这些念头刚一生起,勇猛可怕的狱卒立刻手持各种武器,从所有可能的方向蜂拥而来,就如同猎人们围捕猎物一般。此地的众生一直被这些狱卒用各种武器毒打、截砍、戮杀,这样反复多次后,这些众生会经历一次短暂的死亡或昏迷。但是由于先前所造恶业的感召,虚空中自然传来“复活”的声音,一阵风吹来,这些众生的身体又完好如初。然后再次被狱卒凌迟残杀。众生就这样一再地被碎身又复活,痛苦的感受一次又一次毫不间断。这种情形在《入菩萨行论》中如此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 受报凌迟身心碎;
  阎王部属不留情, 剥皮复灌熔铜汁,
  全身穿刺火刀枪; 肌肤碎成千百片,
  铁板上受烈火烤。”
黑绳地狱   
此地狱中的状况与复活地狱相似,但此外,出生在这里的众生身上被狱卒划上许多黑线,就如同木匠锯木材一般,这些狱卒用燃烧的锯子和锐利的斧头切割他们的身体,顿时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亲友书》中这样说:
“有者以锯锯割之,有以难忍利斧劈。”
挤压地狱   
这里的众生出生在一个由烧红的铁构成的地方,由于无法忍受燃烧的痛苦,想逃离这里,四下张望时,有如牛头一样的大山将他们的身体挤压成芝麻磨成的粉末一样,血流成河。两座山稍微分开时,因业力所致,他们的身体又恢复如前,然后又如前所述般再度经历相同的痛苦。《亲友书》中这样说:
“有被压榨如芝麻,另有碎成如细粉。”
哭号地狱   
如在挤压地狱里一般,众生四处张望时,看到一栋房子,就想逃向那里。奔跑在燃烧的铁地时,感受到无量的痛苦。最后,到达房间时,房门自行关闭,周围燃烧着熊熊的烈火,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哭号。
大哭号地狱   
地狱众生进入两栋燃烧的铁屋内,其中一栋位于另一栋内部,焚烧的痛苦较前更胜两倍,他们的哭号声更甚于前。
热地狱   
此地狱众生被捉拿后,狱卒用烧红的铁戈从这些众生的肛门刺入,直透顶门,火焰从他们的嘴巴和鼻子里冒出来。
极热地狱   
此地狱的众生被火热的铁三叉戟从肛门及两边屁股刺入,直透顶门和双肩。由于被刺穿,血、脂肪和火焰就从他们的嘴和鼻孔冒出来。如《亲友书》中云:
“有被炽燃铁戈刺。”

无间地狱   
此处众生的身体,在一个两万由旬大小的火炉中,被炽燃的火焰烧烤着。他们承受着无量的无间断的痛苦。就像《亲友书》中所述的:
“所有一切安乐中,灭尽三有堪乐王,
  如是一切痛苦中,无间狱苦最难忍。”
关于热地狱中众生的寿命,如在《俱舍论》中所述:
“人类众生五十岁,最下欲天之一日,
  如是自寿五百年,上天二倍二倍增。
  复合地狱等六狱,日渐等同欲天寿。”
这就是说,人间的五十年等于欲界第一天,也就是四大天王一昼夜。而在四大天王中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四大天王中的天人寿命是他们的五百年,而这正相当于复活地狱的一天。依此推算,复活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就相当于他们自己的五百年。同样的,人间一百年等于欲界第二天(即三十三天)的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一千年,相当于黑绳地狱的一天。以此类推,黑绳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就是他们的一千年。人道两百年相当于夜摩天(不与阿修罗战,故名离斗争天)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二千年,相当于挤压地狱中的一天。依此推算,挤压地狱里众生的寿命是他们的两千年。人道四百年相当于兜率天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四千年,相当于哭号地狱中的一天,依此推算,他们的寿命是该界的四千年。
人道八百年,相当于乐化天的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八千年,相当于大哭号地狱的一天。人道一千六百年,相当于他化自在天中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一万六千年,相当于在热地狱一天,依此算来,他们的寿命是他们的一万六千年。
在大热地狱中众生寿命是半个中劫,而在无间地狱众生的寿命是一中劫。总之,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分别为他们自己的五百年,一千年,二千年,四千年,八千年,一万六千年,半个中劫,一个中劫等,依序逐渐增加。
观修方法   
修行者应如前所述的皈依和祈请之前行下,来这样思维:“唉!轮回就是燃烧的火,极燃烧的大火,尤其是热地狱里的众生,生在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本性和寿命。一根细小的针和一个小火焰对我身体造成的痛苦我都无法忍受,如果热地狱的痛苦降临在我的身上,我又怎么能够承受呢?”经由这样的思维,修行者生起修持佛法的信念。
(3)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
近边地狱包括:火坑地狱、腐尸泥地狱、刃道地狱、剑林地狱、铁柱山地狱和灰河地狱。就像《俱舍论》里说道:
“此下二万由旬处,即是无间地狱处。
彼之上方七地狱,八狱之外十六狱。
四边煻煨尸粪泥,利刃原等无滩河。”
如诗偈中所描述的,在八个热地狱的周边,是六个近边地狱,包括了四个明确命名的和两个另外的地狱(刀山地狱和剑林地狱)。即使在大地狱中的业报已经受尽,众生仍需要到周边的近边地狱中受其他余报(在每一个热地狱的四边,每一边都有四个主要的近边地狱:火坑地狱、腐尸泥地狱、刃道地狱和灰河地狱,共十六个近边地狱)。
感受这些地狱痛苦的状态是这样的:当众生从八热地狱本身的痛苦中被释放出来后,他会想逃到一个安乐的地方待在那里。假如他看向东边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可怕的火坑,但是他会认为这里是一片乐土,于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身体沉陷直至头顶,烧得皮焦肉烂,产生强大的痛苦。
从那里出来后,他们会发现像污水一样的东西。因为他们正在受到极热的痛苦,就希望得到清凉跳进水里。他们整个身体都沉入水中,但是这些水却变成又脏又臭的烂泥。在烂泥里,有黑头黄身的小虫,会刺穿他们的身体,吃光他们的骨髓。
从那里出来后,他们会看到一片绿色的草原,走到面前,草地却变成一条布满刀剑的大道。无论他们停在哪里,他们的脚都会被割伤,因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他们失去平衡倒在地上,因而会遭到全身被切割的痛苦。
从那里出来后,他们会看到一片森林并且想坐在那里歇一会儿。当到达的时候,会刮起猛烈的大风摇撼着树,掉下来的树叶像刀剑一样,把身体切割成碎片,痛苦万状。
从那里出来后,他们会看到一座大山,刚刚走到山下时,他们的身体就被地狱的恶犬撕裂,即使他们发出可怕的哀号声,却没有任何人来保护。最后他们的身体被撕成碎片,遭受到全身被分尸的痛苦。
这时,从山顶会传来过去他们所眷恋的男人或女人的呼唤,他们努力地爬向山顶,身上的肌肉被覆满山坡的铁刺树林上的倒钩所摧残,痛苦地达到山顶,却看不到他们所眷恋的对象。
反而,可怕的地狱之鸟会啄出他们的眼睛、喝他们的脑浆、切割他们的肠胃等等。再一次地,他们会听到山脚下传来他们所眷恋之人的呼唤,于是,他们又往下爬。现在这些铁刺树林的尖端向上,像以前一样切割撕裂他们的身体。如《亲友书》中所说:
“有被铁齿之猛犬,撕扯双手仰向天,
  利喙飞禽尖爪鸦,持执身已不由己。”
之后,他们的身体又恢复如前,继续逃向其他地方。逃离那里后,他们看到一条水流一样的灰河,他们毫不犹豫地想跨越过去,跳进河里,受到炽热的煎熬。到达对岸时,却有带着各种武器的狱卒看守着,他们无法上岸,只能转身往回走,但是仿佛已经迷失了方向。他们想往回走,回到原来的地方,但由于对那种极度痛苦的悲惨经验记忆犹新,他们很快逃向南方。和以前一样,他们再度遭到火坑地狱和其他种种近边地狱的煎熬,然后,再一次回到中心点。
依照这种方式,他们也必须经历西边和北边所有近边地狱的痛苦。据说,因为那三个地狱---刃道地狱、剑林地狱和铁刺树林地狱,都有和其名字相同形态的武器,他们组成了单一的类别(刀剑林地狱),所以,加上这一类(和其他三个---火坑、腐尸泥、灰河),将这四个地狱乘以四个方向,就成为十六个近边地狱。在《正法念处经》中说道:
“八个热地狱中每一个地狱,
都各有十六个不同种类的近边地狱。”
孤独地狱如同经中所说:
“此地狱里的众生,在大容器中被烹煮着,
  吃铁块、喝铜浆、舌头被铁犁耕种着,
  他们被布包裹,被链子捆绑,
  且被放在燃烧的铁粉中烧烤。”
他们在地狱的大锅中被滚烫的铜浆烹煮着,狱卒们强行喂他们吃炙热的铁块,他们必须毫无选择地吃下去。同时,他们也必须喝滚烫的铜浆。他们的舌头被拉到大约一由旬长,并有炙热的铁犁在上面耕种着。他们被燃烧的铁片包裹住,并有炙热的铁链捆绑全身,在燃烧的铁砂中烧烤。
此外,还有许多难以形容的地狱,例如有的像柱子,有的像一排排的座位,有的像扫把。还有一些地狱,在那里,白天时很快乐,到了晚上却要受苦;其他的则是晚上享乐,而白天受苦。像这些情况,斯洛那可提到海边的故事中提到过。
所以,即使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也无法和地狱里最轻微的痛苦相比拟。就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
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
也许有人会问:“引起这些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嗔恨所引发的。所以,期望得到幸福快乐的人,就要断除嗔恨。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恨,地狱众苦因?
观修方法   
修行者生起渴望修行佛法的心,并且这样思维:“啊呀!这些热地狱和寒地狱的痛苦真是令人无法忍受,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也是这样啊,而他们的寿命又是那么长!一根刺在我们身上都难以忍受,一旦这些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的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时,我又如何能够承受呢?”
2 饿鬼道的痛苦  如同在《亲友书》中所说:
“饿鬼所欲不遂意,屡生痛苦不可转,
饥渴寒热疲畏惧,所生极其难忍苦。”
一般而言,在《正法念处经》中谈到大约有三十六种形态的饿鬼道。如果要分类的话可分为三类:
(1)外障的饿鬼
(2)内障的饿鬼
(3)内外障具足的饿鬼
(1)外障的饿鬼  
由于具足了同种的业报,他们出生在一个灰白色的沙漠中,没有一点点水。这里众生的身体如《亲友书》中所描述:
“有者口小如针眼,腹如山丘饥所缠,
  虽得少许不净物,然无享用之能力。
  有者裸体皮包骨,瘦骨嶙峋如干薪。”
如上所说,他们的嘴只有针眼一般大小,喉咙窄得像马尾上的毛,四肢细得像茅草,肚子大得像山包,头发蓬松,皮肉干枯毛躁,以致皮包骨头。他们的外表看起来就像棕榈树的上半端。
由于饥渴,他们没有任何闲暇,不停地发出呻吟,身体就像拉着一辆旧的木马车一样,吱吱嘎嘎的响。他们的关节互相摩擦,产生燃火般强烈的痛苦。经历了很多这样精疲力竭的痛苦,他们依然找不到任何食物和饮料。即使偶然发现一点点食物,这些食物也被很多带着盔甲和兵器的众生保护着,以不同的方式来捶打他们。饿鬼们吃不到东西,身心同时受着煎熬。
(2)内障的饿鬼   在《弟子书》中所说:
“针口无量由旬腹,苦者虽饮大海水,
  未至宽广咽喉内,口毒滴水悉干消。”
更痛苦的是,经过更加奋力的寻找,虽然偶尔找到了一滴黏液,但由于无始以来吝啬和贪婪的习性牵引,他们不能正常地食用。当他们吃的时候,那些食物不会进入到嘴里,即使进入到嘴里,也不经过喉咙,即使经过喉咙,到肚子里后也没有任何帮助,反而饥渴的痛苦更甚于前。所以,他们经历了从饮食得不到任何利益的痛苦。
(3)内外障具足的饿鬼   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有者夜晚口燃火,投火飞蛾吞入口。
  相互殴打从喉中,出生肿瘤化脓食。”
以上所有痛苦的顶点是,当他们猛吞下些微食物时,这些食物立刻就燃烧成大火,火舌从鼻子和嘴巴冒出来,他们发出无法忍受的嚎叫。他们经历了多次吃热砂的痛苦、互相为食物而争战,并且吃自己喉咙上肿瘤流出的脓血。
对于所有的饿鬼道众生而言,即使是夏天的月光,也会带来炎热;即使是冬天的阳光,也只带来寒冷。当他们接近长满果子的大树或者河流时,即使他们只是以希望享用的目光来注视,一切就会干枯等等。就这样,他们遭受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诸饿鬼界春季时,月亮亦炽冬日寒,
  树木不生诸果实,仅望一眼河亦干。”
饿鬼道的寿命就像在《俱舍论》中说的,“饿鬼月日五百年。”
因此,饿鬼道的寿命是他们的五百年,而人道的一个月相当于饿鬼道的一昼夜。如果换算成人间岁月,就是一万五千年。
如果有人要问:“饿鬼道的痛苦是由什么造成的?”是由于他们对内外财物的执着、吝啬和贪婪而造成的痛苦。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如是一切诸饿鬼,一味获得种种苦,
  彼因爱财如命士,非圣吝啬佛所说。”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如下来观修:“唉!饿鬼道的众生居住在这么可怕的地方,这么的痛苦,寿命又是如此之长!我们连一昼夜饥渴的痛苦都无法忍受,如果我因我的恶业和烦恼而生在阎罗王的地狱,我又怎么能忍受这些痛苦呢?何况我没有把握这些痛苦不会降临在我身上,因为那些痛苦的原因---执着和吝啬,每天都会无数次生起。如果这样的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我是没有办法来承受的。我该怎么办呢?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实修正法,这样才能绝对避免生于饿鬼道中。”
3 畜生道的痛苦  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旁生生处亦遭杀,捆绑殴打各种苦,
  弃离趋寂诸善法,相互啖食极难忍。”
畜生道分为三种:
(1)居于外海(第七金山尼民陀罗和铁围山中间的咸海)中的
(2)居于大洲间黑暗中的
(3)散居在善趣中的
(1)居于外海中的   
在外海中,据说有无数不同名称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都非常愚昧,痛苦像大山一样压着他们。在这里,有大鱼被许多小鱼和海螺刺穿并不断吃食的痛苦,也有许多小鱼同时被大鱼吞食的痛苦。龙族也会因为热砂之雨和大鹏金翅鸟的伤害而受到痛苦。它们共同的痛苦有:恶臭、居无定所和同伴不固定的痛苦、遭遇到敌人和杀手的痛苦、冬冷夏热的痛苦以及昼热夜冷的痛苦等等,它们的痛苦用言语不能尽数。
(2)居于大洲间黑暗中的   
除了上述的痛苦之外,这里的众生甚至看不到自己伸出去的或者内弯的手脚,除了出现在它们面前的食物外,找不到任何吃的东西,因而感到饥饿等等无数的痛苦。
(3)散居在善趣中的   
这些动物中的无主者,因为珍珠、毛发、骨头和皮肉等等,相互残杀,或者被人或非人所屠杀。有主的动物,除了上述的痛苦外,还有被役使、驾御、捆绑、殴打和最终被屠宰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是不可思议的,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
  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勾等役使。”
它们的寿命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旁生长经劫。”
这些动物的寿命长的能有一劫,短的须臾即逝。畜生道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无明而不知取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依止佛法的明灯。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思维:“唉!畜生道众生的住所是这样,痛苦是这样,寿命亦是这样,我现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工作的劳累甚至连一天也不能忍受,何况我因为自己的恶业和烦恼而出生于畜生道,我将如何来承受此痛苦?我不能确定那些痛苦不会降临在我身上。由于愚痴,我已经累积了无量无边的恶业,如果那些痛苦降临到我身上,我是没有办法承受的。那时我要怎么办?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修持神圣的佛法,这样才能避免堕入畜生道。”
(二) 坏  苦
我们可能会这样认为:虽然堕入三恶道中是痛苦的,如果生在三善道就会得到快乐。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中所说:
“一切妙欲皆无常,如梦如幻之城市,
  犹如闪电和阳焰,如同泡沫瞬间变。”
所以,有漏的快乐只是表面的快乐,因为他们都是无常的、不稳定的,是一种假象。
我们还要如下思维:
1思维总的坏苦
2思维具体的人生坏苦
3思维天人和阿修罗的坏苦
1总的坏苦   
即使一个人生为玉皇大帝,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福报享尽的时候会再度堕下;即使是转轮圣王,他的状况也是不牢靠的,有可能会成为奴隶;伟大的梵天,也会因无常而堕入无间地狱;即使出生为诸天之子,太阳之子和月亮之子,也没有用,因为很有可能会再堕入诸大洲之间的黑暗中。因此,我们得到的任何善趣的快乐都是不可靠的。如在《亲友书》中所讲:
“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招亦堕地,
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 ”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
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获生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世间界,
死后复至黑暗处,伸展自手亦不见。 ”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的诗歌中这样描述:
“思维无常痛苦时,看见帝释成凡人,
转轮圣王成奴隶,日月落入黑暗中,
虽然依教而生信,可是凡夫无法悟,
因此观照人无常。”
2 人生的坏苦   
修行者特别要思维人生的坏苦,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
根源轮回当生厌,亦应倾听彼过患。
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
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的歌集中这样说:
“聚会终将散,强壮变羸弱,
富有转贫穷;难以想象之。”
如果我们观照人道的状况,会看到很多人聚会在一起最后也终将会变成孤独的一个人、强壮者变衰弱、富有者变贫穷、敌人成为朋友、亲人成为怨仇等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亲人、邻居乃至国家,会发现没有什么是和以前的情况相同的,因为都还未能脱离坏苦。不止如此,他们还常被(1)生、(2)老、(3)病、(4)死的四条大河所折磨。生苦是指狭窄子宫中的痛苦;老苦是指青春消逝的痛苦;病苦是指健康消逝的痛苦;死苦是指生命消逝的痛苦。
生苦:  
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因为它是(苦集灭道中)集谛的果报,生的本质就是苦的。其次,按胎生来说的话,进入子宫中时有被恶臭窒息的痛苦;母亲吃东西时有被压迫的痛苦;母亲走动时有如同掉进悬崖的痛苦;母亲吃喝冷热食物的时候,有被冷热所影响的痛苦。出生时,有如被拉扯,穿过一个细孔的痛苦,生出来后,有如掉入一个荆棘从中的痛苦。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遮蔽覆。
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老苦: 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中所说:
“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
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因为老的原因,我们的身体会失去年轻时的样子,变成弯腰驼背,头发也变白脱落。衰退的精力,使我们不能再做任何困难的工作,连行走坐卧也要依靠他人帮助。由于说话的能力减弱,我们失去了宏亮的声音,说话含糊不清;由于智力的衰退,我们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说过的话转眼就会忘记,所做事情都容易犯错。
威德的衰退,使我们从往昔为人所称赞尊敬而变成幼童们嘲笑的对象;被自己的儿女轻视;失去以前的权力;身体不再有暖热;食物吃到嘴里却再也感受不到以前的甜美;说出的话不再被人重视,在内心感觉到生不如死。
身体光泽的衰退,使我们失去往昔的光彩,皮肤发青或者变成苍白的颜色,嘴和鼻子下垂。
老还会进一步引起死亡和很多疾病,吃任何食物都无法消化,由于呼吸困难而喘息。所有因缘际会者,都会变老,所以即使一个人没有疾病,也终将会死亡。世俗之人都认为长寿代表快乐,所以祈求长寿,然而长寿的本质就是这样啊!
病苦   因为得过病的人都经历过生病的痛苦,所以病苦是比较容易了解的。但是,应该由观照自己和他人的疾病而产生出离心。疾病的共同点是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忍受剧烈的治疗;服用苦药;被禁止食用自己渴望的饮食;必须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吃下的食物难以适应;即使能度过白天,也难以忍受黑夜;即使度过黑夜,也难以度过白天;对无法痊愈的恐惧;害怕死亡的来临;担忧财富会耗尽;担心自己被医生和护士放弃等等无数的痛苦。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百千疾病之困扰,摧残众生如饿鬼。”
死苦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未肈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一味追逐延长寿命,却不知道死亡终将来临。被致命的疾病所折磨的时候,预防措施毫无意义。医药和治疗也没有任何效果。虽然自己即将死亡,但是找不到任何帮助自己的方法,无法忍受死亡的念头。即将死亡的时候,由于对阎魔使的恐惧,想起自己所造的恶业和受到疾病折磨的痛苦和忧虑;最后一次躺在床上;最后一次被亲人围绕;最后一次说话;最后一次享用食物;最后一次喝水;不能再留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不能带走一切自己所累积的财物;不能再和自己所养育的亲人在一起;不知道自己将去哪里;自己的工作尚未完成;自己必须去一个一无所知的空洞的地方……因此,自己有如此多无法表达的痛苦。
没有人能避免受到无常和生老病死四条大河的折磨,如在某经中这样说:
“疾病的来临,摧毁了健康,
老年的来临,摧毁了青春,
没落的来临,摧毁了繁荣,
而死亡的来临,摧毁了生命。”
其次,还有许多其他的痛苦,比如无法保有自己财物的痛苦。有财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日夜无法安息,花费了自己的财物,最终却成为别人的奴隶(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总是把别人看做敌人,尤其是官吏和亲戚是最恶劣的,因为他们会使用权力或者暗中操作的手段来拿走自己的财产。有的人甚至因为财产而丧命,因此有无数痛苦。
还有得不到财富而努力去寻找的痛苦。穷困的人连早晚餐都没有着落,(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星星是他们的帽子,冰雪是他们的鞋子,他们把自己的腿当马骑,身上破烂的衣服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自己身上。他们还要忍受狗的侵害和人们的脸色。虽然用种种办法乞讨,依然日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即使经过极大的努力得到一点财物,也不能去享用,因为还要受到官府的剥削。
除此之外,还有遇到和害怕遇到仇敌的痛苦;有远离和害怕远离亲人的痛苦;有求之不得的痛苦;富有者精神的痛苦;贫困者肉体的痛苦;人心粗暴难以平静的痛苦;如果和仇敌和解,担心亲人抛弃的痛苦;如果和亲人和睦,又担心仇敌怨恨的痛苦等等不可计数的痛苦。总而言之,我们感受到的冷热、饥渴、劳累、争斗、无常等等,组成了不同形态的六道众生的痛苦。
3天人和阿修罗的坏苦   
虽然生于阿修罗道,也没有快乐的时候。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
虽具智慧以趣障,无法现见真实谛。 ”
由于阿修罗对天人的荣耀产生的强大嫉妒心,他们常常拿起武器和盔甲,只想要和天人战斗。因此,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因为阿修罗的福报不及天人,他们总是被打败,肢体被砍断和刺穿,内心产生极大的悲痛和忧伤。死后,会因为仇恨和嫉妒的恶业而堕入恶道的痛苦中。
欲界里的天人,死亡的五种衰相和濒临死亡的五种衰相显现时,天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甚至比地狱众生肉体上的痛苦还要痛苦。如在《亲友书》中所描述:
“天界虽具大安乐,死堕痛苦大于彼,
如是思维高尚士,不贪终尽之天趣。”
天人的五种死相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身色变得极丑陋,花鬘枯萎不喜座,
衣染污垢身体上,前所未有汗汁流。”
濒临死亡的五种衰相在《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古印度论师资那迷扎和西藏译师智军由梵译藏并校订。唐代菩提流志由梵译汉)中这样提到:
“身体的光泽变暗,洗澡时水珠黏在身上,衣服和饰品发出令人不悦的声音,睫毛不停抖动着,虽然本性好动,却滞留在一个地方。”
当这些现象出现时,此天人会被亲朋好友抛弃,他们只会远远地每个人扔一朵花给他,而不去靠近。这个时候,天人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就观察自己将会出生于三界的何处。由于以往毫无节制,对妙欲强烈的贪用,天人了解到自己将堕入恶道中,因此,开始在地上打滚---就像鱼被扔到炙热的沙滩上一样痛苦。然后就即刻死亡转生到恶道中。而在那里,他也将同样经受各种痛苦。如在《正法念处经》所说:
“天人面临死亡时,遭受一切之痛苦,
相比无间地狱苦,相当十六分之一。”
接着:
“呜呼马车种种林,呜呼池沼慢行流,
呜呼心爱之天人,伤叹之声堕恶道。”
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虽然不会经历到这些明显的痛苦,但是就像空中的飞鸟终将会很快落在地面,在有漏的善业功德耗尽之后,由于邪见的蒙蔽,他们会越来越堕落,最后堕入恶道后,也必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由天界中死堕者,设若善根毫无余,
后不自主而投生,旁生饿鬼地狱处。”
也许有人会问,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们在禅定的寂静中,为什么会再堕入恶道?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以为禅定就是解脱和通往解脱的道路,尽管他们在天界的寿命极长,但到了某个时间禅定的力量也会消失。因此,他们会产生邪见:“我专一地修持禅定这么多年,还不能从三界中解脱,那么,所谓的轮回中解脱必然是谎言。”因为这样的邪见摧毁了他的一切功德而堕入恶道。如在经典中所说:
    “违背此教者,无明以蒙蔽,
      虽走三届顶,造业亦痛苦。”
同时,在《亲友书》中这样说:
    “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仔细思维:“唉!我对天界是充满快乐的想法和期望,是由于迷惑而没有去仔细思索分析。虽然天道似乎有着些微的快乐,但是会如泡沫般稍纵即逝,只是具欺骗性的假象罢了。由于对暂时的快乐产生了贪爱,对于这种幻像的取舍,我比疯子还疯狂。
诸如梵天、玉帝、转轮圣王和日月天子,这些被公认为是善道中最幸运的,他们的情况皆如上所述;至于人类中最富权势的人,也依然必须接受生、老、病、死、贫穷、怨憎会、爱别离以及绝望的痛苦。仔细思索的话,会发现阿修罗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也是如此痛苦。唉,有智慧的人谁会去贪恋轮回的虚幻快乐呢?所以,善道中的世界就像恶魔的岛屿,无论谁对轮回起了贪爱执着,此人就会得到毁灭。如同焚林之鸟或是冰湖之天鹅,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修持佛法的信心,下决心脱离轮回。”
(三) 行  苦
一般所谓的行苦是指有漏的平等受,指的是因贪爱而引起的近取蕴(五蕴)(又称取蕴,有漏蕴为前一业烦恼之取因所生,而又为后一业烦恼之取因,故名取蕴)。一个人得到近取蕴后,因习气所致,就离不开痛苦。但是凡夫因为受到其他痛苦(苦苦、坏苦)的影响,而体会不到行苦。由于贪爱执着,他们以为自己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而被蒙蔽其中。但是圣者们理解五蕴即为痛苦,所以总会由此而产生出离心。
如在《俱舍论注释》中所说:
“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
若置眼睛上,为损极不安。”
凡夫如手掌,无知行苦毛,
圣者似眼睛,常生出离心。
这种行苦,共分为三种:
(1)业力永不停止的痛苦;
(2)欲望永无满足的痛苦;
(3)生生死死永无止境的痛苦。
1 业力永不停止的痛苦
如在《中观四百论》中所说: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一个人即使直到年老死亡,也依然不能完成他的工作,即使完成了,也断不了他对工作的贪爱。
此外,农夫脚上流出的血染到石头上,手上的血染到木头上;商人把故乡当成异国,把异国当成故乡,虽然他们和自己相爱的人相聚的机会连一刻钟也没有,但是仍然乐此不疲。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力竭,
      夜归精气散,身如死尸眠。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贪恋作业的过患在《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到:
    “日又以继夜,唯思诸饮食,
      无心做功德,贪恋作业故。
      生极大贪恋,喜爱美味食,
      陋食不喜悦,贪恋作业故。
      喜爱眷属多,减少即痛苦,
      目盲般打滚,贪恋作业故。”
这些作业像水中的波纹一样,永无止尽,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脱离对作业的贪恋。
2 欲望永无满足的痛苦 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中所述:
“欲为痛苦根,损害修与行,
亦如饮盐水,贪恋再生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5-3-19 20:02:45 | 只看該作者
续-《●[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此外,无始以来,没有任何一件引起欲望的东西不曾被我们享用过,我们不但不曾满足,欲望反而不断增强。由于暴殄天物的缘故,我们永远在轮回中流浪。我们没有任何一件不曾经历的痛苦,从娘胎中出生后,我们所喝过的母奶集合起来,比四大洋的海水还要多。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
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过彼。”
除此之外,堕入地狱者吃过的铁块和喝过的铜汁是无法计数的;堕入饿鬼道者吃过的脓血也是无量的;生在畜生道时,所吃过的无数次自己和同类的肉也是无量无边的。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中所说:
“如人得妙欲,不足仍追寻。
享欲贪仍增,欲奴被碎片。”
尤其是贪财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特别提到: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
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对贪恋女人的过患,《正法念处经》中说到:
“女身是祸秧,损毁现来世,
若欲利己者,当远离女身。”
因此,我们应该舍弃一切对外界事物的欲望,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述: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3 生生死死永无止境的痛苦
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没有任何地方是我不曾住过的,
      也没有任何母亲的胎里不曾孕育过我。”
从无始以来至今,由于烦恼和业力,我们一直以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在轮回世间中流浪。我们不能以任何事相来说明我们不曾住过任何六道众生的母胎。没有任何地方是我们不曾生存过的,没有任何有情众生的母胎不曾孕育过我们,六道众生的各种种类中也没有一样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累世生为某种生物的骨头聚集起来,堆在同一个地方,将会比梵天世界还高;如果我们把泥土做成枣核大小的土块,以此来计算,这样,整个地球的土也不足以表达曾经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的数量。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
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
同时,在至尊扎巴坚赞的歌集中说到:
     “思维诸行痛苦时,所作业力无止尽,
       无论多人或少人,富有贫困皆痛苦。
       忙碌之中耗生命,人人忙碌中死亡,
       死也忙碌无终止,制造来世之忙碌,
       轮回极大痛苦蕴,贪着众生极可悲!”
总之,我们要了知,在轮回世间,我们就像一个永远不可能痊愈的病人,永不被释放的犯人,和永远达不到目的地的旅人,不论我们做什么,住在哪里,和谁相处,享受着什么,所有这些的自性都是痛苦的,都是痛苦的根源,都还没有脱离痛苦的轮转。智者们努力修持,找到解脱的方法,从而脱离这个轮回世间的牢狱,就像头上和衣服着火时奋力扑救一样,因为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轮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狱饿鬼畜,
       生于何趣皆不妙,当知乃为多害器。”
     “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
       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
因此,要生起修持佛法并以从轮回世间解脱的心是很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乐,
       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乐?”
观修方法
我们要这样仔细思维:“唉!在无量的生死中,由于贪爱近取蕴(五蕴),就像永无止尽的水纹一样,我造作过许多行蕴业(行蕴业分三: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并且生出了更多的痛苦,除此之外,我的劳累没有得到任何结果。虽然我无节制地享用过许多内外的妙欲,然而我对贪欲的执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如同烈火上加了木柴一样,欲望更加炽盛。
虽然已经在六道轮回中投胎过无数次,但我不仅没有到达解脱的起点,反而依然在轮回中永久地流浪。这种情况不是别人造成的,是我自己欺骗自己,自己被自己所蒙蔽,我的痛苦完全是自找的。我对真实的上师三宝没有信心,把轮回的痛苦当成快乐,把天界无常的快乐当成永恒,我被如同水纹般的行蕴业干扰而心态散乱,妙欲之魔的诱惑让我执着,这都是因为我对生死痛苦的执迷,没有产生出离之心。
从现在开始,此生中我要像吐唾沫一样抛弃毫无意义的世间琐事。我必须依赖上师和三宝,遵循善知识的教导,走上解脱之路。”
我们应该刻骨铭心地修持佛法来消除痛苦之火,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信心和恭敬心来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所修持的佛法成为解脱之道。
我们应该观修到出现这样的感应:流泪、语音不自主地悲切以及汗毛悉竖等等。这种感应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止,而要结合观修对象实修。这样将会产生真实的从轮回中解脱的渴望之心。
最后,把自己的功德做回向。我们应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正知正见,视轮回世间有如牢狱,视解脱如庄严的宫殿。我们应该努力地修持,用闻、思、修来对治轮回的痛苦。这样思维的利益,即如至尊扎巴坚赞所说的:
“如果我们能了知,
无论生在六道中的哪一道,
都没有真正的快乐,
那么,我们所有的行为
都会转变为佛法的修持。”
二、因人身难得而产生精进心的教导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说到:
      “烦恼中的有情众生,
       即是不清净心的显现。”
这是说,由烦恼引起的业力所导致的果报难以得到善趣的人身,只能是三恶道。我们了知了轮回的自性是痛苦后,应该为了得到解脱的方法而实修真实的佛法。修持佛法的话,必须要得到暇满的人身。暇满人身是很难一再得到的。如《华严经》中所述:
    “八有暇身是难得的,
      投生为人也很难得,
      暇满人身亦难得,
      逢佛降世极为难得。”
《入菩萨行论》中云: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论及暇满人身,我们分以下三个部分来讲:
(1)暇满人身难得;
(2)得到人身的大利益;
(3)暇满人身的获得是难以持久的。
(一)暇满人身难得
暇满人身的难得,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来讲:
1从因上思维人身难得;
2从数量上思维人身难得;
3从本质上思维人身难得;
1 从因上思维人身难得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若未造善业,唯积聚恶业,
       纵使历百劫,难闻善道声。”
要想得到暇(八有暇)满(十圆满)的人身来修持佛法,必须先具善因。如果一个人未曾造善业,只积聚恶业,即使在多劫中亦难听闻到“善道”的声音,更不用谈获得十圆满和八有暇。因此,由于诸善奉行的人非常少,能得到暇满人身的少之又少。
得到圆满人身的因是受持清净的戒律,仅凭些微的布施等,是难以获得暇满人身的。如在《入中论》里说道: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守清净戒者是稀有的,因此,得到善趣的人身也是极其稀有的。
2 从数量上思维人身难得
或许有人会这样想:“世上人口那么多,怎么会说人身难得呢?”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总的来说,在一切众生中,没有得到身体的远比得到身体的多得多。举例来说,如果在夏天,我们只要保留一个动物尸体好几天,它就会长满蛆虫。同样,我们保留两个、三个甚至无数尸体,都一样会全部长满蛆虫。单单能成为蛆虫的中阴众生都是无尽的,更何况所有的中阴众生的数量呢!在《无垢经》中说道:“他们必须在中阴期间要停留很久。”显然这是非常正确的。形成身体的因缘还不具备的时候,就得不到身体。得到了的身体中,三恶道的身体是最多的,善道中的身体则是非常稀少。如在《律本事》中云:
“善道众生堕入恶道的,
就像大地的微尘;
恶道众生趋向善道的,
犹如指甲上的尘垢,
善道众生趋向善道的,
也如指甲上的尘垢,
恶道众生堕入恶道的,
就像大地的微尘。
如是:
    “地狱众生如大地的微尘,
       饿鬼道众生如暴风雪,
       畜生道众生如鲜酒中之酒糟。”
因此,和其他道众生的数目比起来,人类的数目是微不足道的。不用说其他的,仅仅考虑一下散居在善趣中的畜生道众生,我们就会看到,在夏季,山坡的草坪里,就有无量的细小生物。仅仅是一个蚂蚁窝,里面蚂蚁的数量都是不可思议的。《入菩萨行论》中这样比喻: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也许,我们会问:“在哪里有过这样的开示呢?”在世尊所说的《杂阿含经》中云:
“比丘们,如果这个宇宙是一片茫茫大海,在海底住着一个非常长寿的盲龟,这个盲龟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在海面上,有一个木轭(牛马拉车、犁时套在肩上的工具,呈弓形,两端有穿绳索的孔)四处飘荡,比丘们,盲龟的头伸进木轭中机会是有的,得到人身比这更加难啊!”
这是说,大海的广大无边,有如其他道的众生一样是无量的;木轭上只有一个孔,就如难得的人身,是稀少的;就像盲龟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要聚足善业来得到人身也是不容易的;如同海龟是盲目的,我们所造善业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如同木轭被风吹向每一个方向,投胎人身的缘起就会有很多的违缘。如在《亲友书》中所云:
     “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
       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
3 从本质上思维人身难得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暇满的人身呢?”回答是:“具有八有暇和十圆满这十八种条件的人身。”
八有暇指的是脱离八种无暇来修持正法(的条件)。颂曰:
     “地狱饿鬼及傍生,边鄙地及长寿天,
       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这八种无暇中,四种不属于人道中,另外四种则在人道中。地狱众生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饿鬼道众生的心时常受到痛苦的折磨,处在焦虑的状态中;畜生道众生是愚昧无知的,本性是毫不知耻又不知忏悔的;长寿天人会生出邪见和增上我慢(七慢之一,指无而为有虚张声势的傲慢自得之心);边鄙地的人们颠倒取舍,如以母为妻、很难遇到善知识等;具邪见者不相信善业是往生天界和解脱的正因,不相信三宝和因果报应;不遇佛出世,指的是,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暗劫)里,人们没有办法实修佛法;暗哑(主要指心哑),如痴呆者或精神错乱的人等,他们不懂取舍,无法领会佛的言教。所以,六道中大部分众生都处在无暇状态中,暇满人身是极难获得的。
十圆满者,包括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五种自圆满,如龙树菩萨所说:
“得人生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信佛法。”
包括所依圆满,环境圆满,根德圆满,信心圆满和意乐圆满。(若未获得人身,则不能值遇佛法,而如今已得暇满人身,故所依圆满。如果生于无有正法的边鄙地方,则不能值遇正法,而如今生于佛教兴盛的中土,故环境圆满。不具足诸根,则将成为修法的障碍,而如今无有这类过患,故根德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则经常行不善业,违背正法,而如今对善法生起信解,所以意乐圆满。如果对信心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则意识不能趋入正法,而如今自心已趋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这五种圆满是观待自己方面应该具足的,因此称为五种自圆满)
人身的难得(所依圆满)如前面已经讲过;
生于佛教兴盛的中土(环境圆满),也是极为难得的,无著菩萨讲过:“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任何一众居住的地方,就可称为【佛法中土】。”而他们不居住的地方即是边地。此四众不居住的地方犹如天空般广大,而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小仅如车轮。
诸根具足者(根德圆满)也非常稀少,如在《华严经》中云:
“诸根具足极难得,
  听闻佛法亦难得。”
具信心者(信心圆满),是说对正法具足信心的人,百不及一。
业际无倒(意乐圆满),指的是自己不造,不劝说别人造以及不随喜别人造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坏僧团和合、出佛身血为五无间业)。
五种他圆满是:“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指的是籍由他人而得到的五种圆满(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利他悲愍。)。
如来出世极难得,如在佛经中云:
“佛陀出世极难得,暇满人身亦如是,
  可悲于此世间者,具信闻法者更少。”
通常,佛出世的劫我们称为光明劫,佛不出世的劫我们称之为黑暗劫。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将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被称为贤劫,之后将有六十个黑暗劫。然后再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功德庄严劫。之后又有一万个黑暗劫,才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大乐劫。之后又过了三百个黑暗劫后,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如巨星劫。因此,在这10360个黑暗劫中,只有四个光明劫。诸佛在光明劫中人寿增长的时候并不出世,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没有佛出世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佛已说法也是珍贵难得的,没有具足根器的弟子来受法,佛即使出世也是不传法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也这样说: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
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
当佛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的时候,大梵天以一千幅黄金*轮来供养佛陀并祈请的缘故,佛陀才出世转*轮。
佛法住世亦难得。贤劫中,每尊佛的佛法灭后,直到下一尊佛出世前,是没有佛法住世的。
入圣教者(自入圣教)也极为稀少的。大多数人信仰外道或者排斥佛教。即使声称自己是佛教徒的大多数人,听到经、律、论、密续以及那些真实的注解,也认为这些只是抽象的名词而已,不愿寻求听闻正法,宁可追随一些愚昧而不了经义者的说法,有许许多多的人就依据这些来闻、思、修。有的人则表面上装作精通三藏,却追逐那些空洞无益的教授,如同寓言故事里那个兔子一样自相惊扰。
利他悲愍也是很困难的。比如,邪命者(用非正常的手段得到财物的人,如贪污者等等)往往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宴请,反而那些不喜繁华、依靠少许供养就能生存的出家人,他们完全从事闻思和禅修,却很少有人来供养。如在《华严经》中教导:
“正命(以正当手段获得生活必须的财物)的生存极为难得,如理如法精进修行的人更少。”
法王萨迦班智达也这样说:
“持戒行者难得获尊敬,
  获得敬者少能持净戒,
  施主少有佛法具信心,
  具有信者所作供奉弱,
  信众所供变成邪命因,
  不受邪命难得信众敬。”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人能具足八暇十圆满,如同白天的星星般稀少。

(二)得到人身的大利益
也许我们会这样想:“具足各种因缘得到暇满人身是那么困难,得到这样的人身又有什么利益呢?”
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其利益胜过如意宝珠。我们祈请如意宝珠,最多只能得到今生的富贵,但是如果我们依此具足八暇十圆满的人身,来努力修持佛法,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此生的幸福,而是能来生投胎于善趣、证得小乘的涅磐或者无上菩提果。在《弟子书》中云:
“何者能度轮回海?能植解脱菩提种?
  何者能胜摩尼宝?人身谁忍虚度之?”
此外,在《入菩萨行论》中如是说: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在梵文的原文中,人类这个词是“布惹卡”,指的是力量或者能力。暇满的人身中,下士道的人具有转生人道和天道的能力;中士道的人具有解脱的能力;上士道的人具有得到一切智的能力。
也许我们要问:“其他道众生的身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呢?”回答是:“没有的。”总而言之,利用人身来作善或者作恶,力量都是很大的。在人类当中,南瞻部州是业果地(造业力大而所受果报的处所),所以,这里的众生造善恶力量很大,尤其是他们之中能具八暇十圆满人身者,力量更为强大。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
  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六道众生中,具备实修佛法之身体的,只有暇满的人身。因此,八暇十圆满的人身,是难以获得又有大利益的。如果不能依此身来修持神圣的佛法,我们不能确定来生是否还能再得到。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我今生没有利用此身修持佛法,但是只要我不造恶业,我将再得到人身,到那时候,我再修持佛法。”然而,即使一个人现在不造作大恶业,可是从无始劫以来,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造作过那些来生使自己必将堕入地狱的恶业。那么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来生会投胎于较好的善道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我们不能为了此生(的世俗利益)只是在形式上或口头上来修持佛法,而应该如理如法地去实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来修持,是得不到人身的,更何况暇满人身呢。如果得不到人身,所遭遇的将只有痛苦,因为其他道的众生是不能造作善业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同时,在另一段经文中说到:
“暇满人身极难得,逢佛降世亦稀有,
  轮回苦海难舍弃,可叹痛苦之相续。”
总之,我们得到了珍贵难得的暇满人身,并且遇到佛陀的教法,如果在自己还有机会修持甚深法教时,我们没有善用此身,就如同去宝山空手而归,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自欺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来想:“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此生到来生,我不断地在轮回中受着痛苦地折磨,无法度越轮回的大海,在生、老、病、死的四条大河中随波逐流,永远无法从烦恼的鲸鱼口中得到解救。无论发生什么,我们一定要从轮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脱。而要度越轮回的大海,我必须要依靠暇满人身的舟筏。由于因、数量、本质等很多因素,暇满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得到暇满的人身就如得到如意宝一般,具有无比的利益。如果得到这样的身体,我就比较容易得到解脱和佛果。目前,我已得到所谓的暇满人身,并且知道了这比其他六道众生的身体都更为可贵,我必须实现生生世世远大的理想,尽一切努力来脱离轮回的苦海,从这里走上解脱之路。如果今生我不能善用暇满的人身,以后是否还能得到人身是不确定的。”无论怎样,我们必须从内心祈请,利用好这样真实而有意义的暇满人身。

(三)暇满人身的获得是难以持久的
     如在佛经中提到:
   “比丘们,观无常乃是礼敬诸佛,观无常即是诸佛的授记,
     观无常即是诸佛的加持,
     比丘们, 所有的脚印里面,
     大象的脚印最殊胜,
     所有的思想中,
     观无常是最殊胜的。”
观修暇满人身的获得是难以持久的,此处分四部分:
1  破除对物质的贪爱
2  激发修行者的精进心
3  对治痛苦
4  有益于了悟究竟的空性
1破除对物质的贪爱
籍由观修无常,我们体会到,任何外在或内在的物质显现都不可靠,这样就不会对任何事物生起强烈的贪爱。
2激发修行者的精进心
由于了知死无定期的缘故,而成为我们开始进入佛门的因;继而,由观无常,会成为激发我们继续修持佛法的缘;最后,观无常法,会牢牢地我们的心相续中成为修法的助伴。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无常,即使他严守佛法的行仪,也仅如一个披了黄色僧衣的村民一样。虽然在口头上说他修行佛法,但如果他的内心充满世俗的欲望,一心追求名闻利养,无论怎么闻思修,也只能利益今生。如果能了解无常,就如同驱驰座下的良马一样,激发修行者的精进心,使未进入佛门者进入佛门,使普通的佛教徒成为中等的,使中等的佛教徒成为上等的,使上等的佛教徒成为特等的,使特等的佛教徒最终成就佛果。
3对治痛苦
一个了知因缘聚合的事物皆为无常的人,不会畏惧死亡的痛苦,那其他的小痛苦就更不值一提了。因此,观无常是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最佳方法。

4有益于了悟究竟的空性
如果一切事物是实有的话,就不存在无常了。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事物会不断的改变,因此,我们了知它们的存在是不具自性的。如弥勒菩萨所云:
“无常之义乃空性,其特性即生与死。”
5 如何观修无常   
1思维死亡的必然性而抛弃对恒常的执着;
2思维死无定期而缩短世俗之心;
3思维除了佛法外,做其他世间琐事没有任何利益而实修佛法。
(1)思维死亡的必然性而抛弃对恒常的执着
a一旦出生就没有谁会长生不死而思维死亡;
b此身不具自性而思维死亡;
c生命不是恒久而思维死亡。
a一旦出生就没有谁会长生不死而思维死亡
因为一旦出生,没有谁会长生不死,我们应该依此暇满人身来真实地修持佛法,不能轻松悠闲的来修行。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发勇猛精进之心,我们既没有时间慢慢来,也没有时间做闲暇式的修持,因为我们必然会死,而什么时候会死,我们并不知道。如在《除忧书》中说:
“地上或善趣,有生然不死,
   此事汝曾见?曾闻或生疑?”
有谁曾经看到过或者听过任何可靠的消息说,诞生在这个世界的人,能够随心所欲地留下而不必死
亡?我们无法怀疑死亡的必然性,因为死亡必然在等待着一切已出生的众生。因此,我们必死无疑。从母亲子宫受孕后,我们就接受了走向死亡之路的事实。如在《本生传》中云:
“汝等入母子宫始,即为迈向死亡路,
  如此娑婆世界众,无误迅疾见死神。”
我们要了知有生必有死,即使是破除了业力和烦恼的圣者们,在出世后也一样要示现涅磐,何况我们这些完全受到业力和痛苦烦恼所束缚的众生呢?如在《除忧书》中所说:
“诸佛菩萨与声闻,以及诸如辟支佛,
  最终亦需弃此身,何况你我凡夫等。”
因此,只要有生,就没有任何人可以不死,也没有任何地方,天上、地下、人间,是死神无法达到的。如《除忧书》中云:
“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
   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同时,《本生传》里这样说:
“无论住何处,死神皆能达,
   任天涯海角,或是山谷中。”
总之,我们必须了解,因业力和烦恼而出生后,我们就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
b此身不具自性而思维死亡   
如在《因缘品》中如是说:
“嗟乎有为法,其性皆无常,
  生已随死至,应求寂灭乐。”
总的来说,因缘而聚合的一切有为法,终究逃脱不了刹那间因无常而毁灭的结局,所以没有丝毫的可靠性。即使是坚固广大的山川、洲陆和大海等,由有情众生长久以来积聚的共业所形成的世界,最后也会被一场劫火完全烧掉,不会留下任何灰烬,成为一片虚空。那么我们这些由微小短暂的因缘所聚合的身体,又将面临什么结局呢?它们也必然会遭遇到毁灭。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
  有情无余化为尘,弱小人身岂堪言?”
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其金刚身由无量功德所积聚,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然而即使是佛陀的庄严妙身也是无常的,更何况我们凡夫这种因缘和合的幻化人身呢?在《除忧书》中说:
“相好庄严金刚身,亦难逃脱此无常,
  如同空心芭蕉树,泡沫人身岂无死?”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知,我们所珍惜执着的身体,终究会被烧成灰烬,或者抛入水中被水中的生物吃食以致污秽不堪,或者被阳光晒干,或者腐烂长满蛆虫被完全吃尽,或者被风吹走散布四方,或者埋在地下腐烂败坏,或者被其他生物切成碎片。如在《亲友书》中云:
“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
  当知一切皆坏灭,各自分散之自性。”
c生命不是恒久而思维死亡
通常,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一切有为法的无常,就比较容易了解生命也不是恒久的。在一切有为法当中,人的生命衰竭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快。比如,一个技巧高超的射手,向四个方向各射一支箭,在箭未落地之前,另一个更具善巧的人将它们一一接住,这被认为很快。比这更快的是地行的饿鬼;比这又更快的是空行的饿鬼,比这更快的是日、月的行走,比这又更快的是具大力的天人。比这些都更迅速的是人生命的衰竭。因此,如果,一刹那间也这样的消耗生命的话,每天、每月、每年生命的消耗又怎么能估计呢?从出生到现在,从去年到今年,从昨天到今天,不管时间过去多长,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在消逝了。因此,生命只有消逝,而丝毫不会增加,我们也必然是要死亡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用比喻来说明生命的无常可以这样比喻:人的生命如陡峭山中的急流瀑布;如将死的囚犯;如网中之鱼;如进入屠宰场的动物。
如陡峭山中的急流瀑布   例如,从一个陡峭的山上流下的水流是非常急速的,就好像后面的水流要赶上前面的水流一样,生命也是稍纵即逝,好像后来的刹那在追逐着前面的刹那,而生命就这样的死亡并结束。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中云:
“三界无常如秋云,如同嬉戏与舞蹈,
  众生生死如闪电,亦如急流之瀑布。”
这些只是形容快速而已,生命的消逝比这还要更快。
如将死的囚犯  比如那些必死的囚犯,被押赴到刑场的时候,每走一步都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也是如此,随着年月日的流逝,分分秒秒都更接近死亡。如《因缘品》中所说:
“如赴刑囚犯,步步近死亡,
人寿疾消逝,速死亦如是。”
如网中之鱼
在河里撒下网之后,不管网中进入多少条鱼,渔夫终究会把鱼儿们一个一个捞出来杀死,一个也不会剩下。同样的,我们也生长在轮回世间的大河中,进入了由制造烦恼的渔夫所撒下的生之网,到达死神的口中之后,我们只能选择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如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就没有任何逃生之路,一个一个地被屠夫杀掉。那些待宰割者却视若无睹,依然继续打斗、寻找食物,根本不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最后,毫无例外地全部被杀死。同样地,我们也进入了生命的屠宰场,并且注视着如屠夫一样的死神一个一个地屠杀自己的亲朋好友,我们却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反而漫不经心地享用着他们留下来的东西,继续吃、喝、睡。就在我们这样虚度光阴的时候,死神会突然来临。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思维:“唉!我还没有摆脱死亡的阴影,没有权力在这个世间长生不死。这个世界上,没有生下来不会死亡的人。而现在尚且活着的和正在出生的人也必将会死亡,既然如此,我怎么能不死呢?即使如世间明灯的佛陀,已经脱离了业力和烦恼而导致的生死,也依然会示现涅磐,即使是清净圣众,也依然抛弃了为我们所现的异熟身(生后未死之前,即生死中有,由于造积种种善恶之业,感受种种苦乐之报,称异熟身。),那么,像我们这样真正被业力和烦恼所束缚的人,又怎么能有不死的把握呢?还有,那些由有情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力所形成的山川、洲陆和大洋等极端坚硬强固的世界,也都将毁灭,不会留下任何灰烬。
其次,由无量功德所积聚而生的相好庄严的金刚身,也是无常的,何况于我们这样的虚幻不实的身体呢?因此,这个本来无常却被我认为是有常的身体,这个没有自性却被自己执取为有自性的身体,最终将被烧成灰烬、被坠入水中让鱼和其他生物吃光、被挂在墙上晒干、被虫蚁蛀食直到内部成空、被埋葬地下直到腐烂分解或者被丢到尸陀林成为鸟兽的吃食等。可悲啊!身体无常啊!这样的时刻终将来临。”
    如果这样观想还不会生起无常心,那么就应该如下来观想:“现在,我还没有身体的病痛和精神的痛苦,我和我的亲朋好友们在一起,享用着美食、衣服和房屋,做着长久的打算,从事着各种无益的讨论。但是,我从不警觉死神的来临。直到有一天,这一切都会被抛弃,生命之光突然被熄灭,再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的亲朋好友,我必须孤独地去一个一无所知的、空洞恐怖的地方。从现在开始,我仔细思索,生命即将结束,我必须实修真实的佛法,使佛法真正深入到我的心中。我从内心深处祈请,愿上师和三宝加持我。”
同时,在每坐中间,应思维《教王经》中所说的:“当我和亲朋好友在一起相聚畅谈时,应该想到最终大家还是要分离的;当我和亲朋好友欢宴享乐时,应该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会吃什么也都没有胃口,因疾病而吃各种药物后依然无效而死;当我穿华衣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总有一天,我将被包在肮脏恶臭的衣物中被烧掉;当我骑上骏马的时候,应该这样想,总有一天,我将被丑陋的扛尸人抬走;当我坐在舒适的坐垫上时,应该这样想,总有一天,我将被丢入地下的洞穴中。”这样通过种种方面来观修死亡的无常,直到了悟死亡是必然来临的
(2)思维死无定期而缩短世俗之心
a因没有固定的寿命而死无定期
b因死亡的条件很多而死无定期
c因生的助因很少而死无定期   
a 因没有固定的寿命而死无定期   
有些人因为上述的各种原因而理解了死亡必然会来,但是,仍然会有人这样想:“虽然我最终会死,但我暂时还不会死。上半辈子我为此生的理想工作,年老时再修持佛法。”也有人会这样认为:“今年我先解决温饱的问题,以后再来修持佛法。”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什么会先发生,是暮年还是来生?是明年还是来生?是次月还是来生?是明天还是来生?因此,在《因缘品》中说到:
“明日来生谁先至?世事总是难预料,
  不能仅仅为明日,应为来生而努力。”
因此,如在《俱舍论》中所说:
“此赡部洲不一定,最终十岁初无量。”
(众生的身量是固定的,寿量也同样是固定的。北俱卢洲众生的寿量达千年,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减半,所以西牛货洲众生寿量为五百岁,东胜身洲为二百五十岁。只有南赡部洲则不一定,递减的最后为十岁,初劫的人寿为无量岁,在这之间也有许多增减。)
其他三大洲的人类寿命都是有定期的,只有南瞻部州人类的寿命没有定期。因为有些人在母亲的胎里寿命尽了就会死亡,还有的刚出生就会死亡,有的刚会爬行就会死亡,有的刚学会行走就会死亡,有的人在壮年就会死亡,有些人则是老了以后死亡等,都是不定的。,因此在《因缘品》中说到:
“或有死于胎中者,或有甫生即死亡,
   或有爬行或奔跑,或有老迈及少年,
   或正壮年而夭亡,世事总是难预料,
   如熟透果实落地,个个皆离人间去。”
因此,我们没有丝毫的把握,自己的寿命今天是否耗尽,晚上是否会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或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b 因死亡的条件很多而死无定期
何时死亡是无法确定的,如下:
(1)因生命是脆弱的;
(2)因(业力的)死神是不具慈悲心的;
(3)因病、魔的违缘是很多的;
(1)因生命是脆弱的 虽然寿命还未耗尽,但我们依然无法确定能否活到最后的时刻。因为我们生命中的违缘是很多的,身体和生命很容易分开,生命就像风中的油灯,即使灯油和灯芯等等还没有用完,但由于风,它连一点点持续的机会都没有,就立即熄灭了。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有如狂风熄灯焰,
  难定生死一瞬间。”
我们从身体和生命容易分散的方面去想的话,就会知道,睡过去再醒来以及呼一口气出去后能再吸气都是奇迹。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2)因(业力的)死神不具慈悲心  业力的死神不会很慈悲地想,这个可爱的人尚未完成他此生的工作,因此应该让他活久一点,或者,这个人没有病,就让他活久一点。相反地,就像逐鹿的猎人,他希望能早点宰割猎物。除此之外,业力的死神是不会放逸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3)因病、魔的违缘很多  此种违缘又分为三种:
(a)内外四大(地水火风)不协调而死亡;
(b)与导致走入邪路之恶魔的斗争而死亡;
(c)阳神等等其他魔的阻碍而死亡。
由外在四大不协调引起的死亡有,如山崩压死、被水冲走、被火烧死以及被风吹下悬崖;由内在四大不协调引起的死因有,如地大不调的溃疡病、水大不调的冷病、火大不调的热病以及风大不调的心脏病等等。
与导致走入邪路的恶魔的斗争而死亡是:经常来危害人的魔有八万种。他们抢走有情众生的精气、容颜的光泽以及威严而导致了死亡。
阳神等等其他魔的阻碍而死亡指的是,有三百六十种魔,他们高兴时会帮助,不高兴时会伤害有情众生。这些都能引起死亡。
还有,我们可能会因和敌人战斗而死亡;或是被亲人欺骗而死亡;或因饮食的不合而死亡;或因服用错误的药物而死亡;或因衣物包裹窒息而死亡;或因奴仆反叛而死亡;或因被畜生攻击而死亡;或被野兽扑食而死亡。甚至自己也会造成自己的死亡,如很多人以武器自杀或者跳进悬崖等。
总之,我们不能确定这些内在或外在的事物,不会成为我们的死因。因为这些内外的事物和其他类似的事物既然会成为他人死亡的原因,怎么会不可能成为自己死亡的原因呢?
,
c 因生存的助因很少而死无定期
也许我们会认为生有很多助因,如福寿法事、医药、食物等等。当生命、业力和福报这三者当中任何一种或两种尚未耗尽时,福寿法事等助因可能会保护,免受意外死亡,但是三者都耗尽的时候,助因没有一点利益,反而甚至会变成死因。类似的这种情况是很
多的。在《宝鬘论》中云:
“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
  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有人也许会认为:即便如此,我仍然拥有年轻、健康、衣食等等,没有受到敌人和鬼怪的伤害,因此我暂时还不会死的。  
然而,年轻是无法避免死亡的,因为我们看到,刚出生的婴儿会死亡而许多拄着拐杖的衰弱的老人却依然活着。如在《因缘品》中说到:
“早晨所见者,黄昏已不见,
  黄昏所见者,次晨已不见,
  诸多男女众,壮年亦能夭,
  故知年轻者,寿亦无定期。”
健康避免不了死亡,年轻而健康的人也会突然夭折,甚至死得比常年生病的人还要早;衣食等条件也避免不了死亡,被食物、财产围绕的富人常常比三餐不继的乞丐死的更早;没有敌人的伤害也避免不了死亡,不知道何谓敌人者可能比被敌人包围的人死的更早;死亡也不可能因为没有鬼魔的伤害而得到避免,精神被鬼魔控制的人,常常因此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那些精神正常的人可能比他们死的更早。《入菩萨行论》中云: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逝,身犹须臾质。”
因此,如果别人无法避免死亡,我也没有任何理由能避免死亡,所以,如果仔细思维会知道,我和其他任何人都绝对没有任何理由,确信自己今天晚上不会死。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来思维:“可悲啊!从我出生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懒散中消耗了很多年,而我现在即将面临死亡。我们住在南瞻部州的众生,寿量是没有定数的。虽然我可能还会有一段生命,但随时都会意外死亡。让生命中断的违缘有很多,而被障碍的生命和身体又那么容易分散。死神这个障碍者是没有慈悲心的。我没有任何地方去逃避那些障碍的因素,而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会致命,我没有任何信心确信我不会遭遇到那些障碍,因此,我无法知道自己今天还是明天就会死。如果我今天或明天死亡,我将无法完成我以前决定好的死亡前对佛法的修持。如果死亡真的来临时我该怎么办呀!从今以后,我要抛弃一切世间琐事,实修在我死时能真正对我有益的正法。祈请上师和三宝加持真正的佛法生起在我的心相续中。”
在每坐修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有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的念头,而应该无论今天死亡还是明天死亡,都要与佛法相结合,坚定努力地修行善业。
(3)思维除了佛法外,做其他世间琐事没有任何利益而实修佛法
分三:
a因食物财物无益而实修佛法
b因亲戚和眷属无益而实修佛法
c因权威和雄辩无益而实修佛法
a因食物财物无益而实修佛法
当我们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无论此生我们拥有多少食物和财产等等,都毫无益处。我们不可能拿这些世俗之物来贿赂死神,以求避免死亡,也不可能以此做为赎金来获救。我们无法带走任何财物,相反,如同从酥油中取出一根头发一样,我们走时只有一身赤裸,两手空空。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今生的一切受用不仅是无益的,反而如果对这些身外之物产生了强烈的贪爱执着,还将引来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上所说:
“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
  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
b因亲戚眷属无益而实修佛法
不论人曾拥有多少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相识和仆人等,在死亡时都毫无益处。他们无法和死神搏斗来改变我们的死亡,也不可能因他们的面子而免除死亡,他们也不能分担死亡的痛苦,也不能陪你一起走,因为我们必须一个人走向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亲人不但帮不了自己,反而自己因他们造作的恶业会追随着自己,由此产生更多的伤害。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c因权威和雄辩无益而实修佛法
不管有多么大的权势和雄辩才能,这些我们所贪享的世间受用都是没有丝毫利益的。比如,兽中之王的狮子,有能征服大象群的威力,而且他的威力能使一只小动物仅仅听到它的声音就不能呼吸,但是当死神出现时,它的一切力量和傲慢都会失去而死亡。如在《本生传》中说到:
“兽王猛狮震大象,余者闻声皆丧胆,
  一旦无情死神至,傲慢狮王亦被毁。”
那些世间的事物,不但不能利益我们,反而因此而生的傲慢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所以,傲慢的果报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总而言之,所有这些世间的事物只不过是短暂的利益而已,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死亡不可能被诸如物质、诅咒、祈福、权威、勇士的力量、富人的财富、高尚的品德、或是演说家的口才之类的因素所阻止,也不可能被聪明人躲过,或是被快跑者逃避,或是被魔术师蒙骗。如在《本生传》中所说:
“虽然贤良者,能蔽众人眼,
  却无法欺瞒,具力之死神。”
所以,除了佛法外,我们面临死亡时,没有什么能更加让我们受益。《教授胜光大王经》中云:
“大王,当死亡来临时,
  我们的身体被死神的长矛刺穿,
  没有了傲慢,没有了依怙,没有了随从。
  我们受着疾病的折磨,口干而面目扭曲;
  我们手脚颤抖,唇枯齿颤;
  我们步履维艰,口出嘘声;
  我们身染粪便,遍体恶臭。
  我们拒绝了食物和医疗,
  最后一次睡在自己的床上,
  沉入了中阴的大河中,
  经历了阎魔使的各种恐怖,
  再没有了呼吸,口鼻大开。
  我们脱离了此生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的神识坠入黑暗的深渊,
  在大海中沉浮,在业河中漂流;
  我们的神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死时再不能享受自己的财富,
  哭喊着自己的父母和子女。
  大王,此时,
  除了佛法外,
  我再没有了任何依怙,任何随从,
  此时,只有佛法才是真实的护佑,
  就如我们的依怙、支柱、岛屿和随从。”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努力修持神圣佛法的决心。现在我们的身心健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知道修持佛法,等到自己身体老化、意识糊涂、精神老迈,成为一具只会呼吸的尸首,濒临死亡的时候,届时再想要修持佛法,已百般无奈了。措普译师曾说过:
“若不精进修佛法,濒临死时才修为,
  有如伤后套盔甲,捶胸顿足已不能。”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修持佛法也终将会死的。但是,死亡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个上等的修行者死亡时是快乐;中等的修行者死亡时不会恐惧;下等的修行者死亡时没有后悔。如《庄严论》中云:
“了知诸法如幻境,生如百花丛中过,
   无论贫穷或富有,智者不畏轮回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
一个没有修持过佛法的人,死亡来临时,首先,他会对曾经造作过的恶业以及未曾努力修持佛法,生出悔恨之心;然后他的躯体在四大分离时受到无比的痛苦;最后,在对死神的恐惧中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观修方法 我们应如下来思维:“可悲啊!死亡终将会来临,但是我不知道死亡何时会到来。除了佛法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事物对死亡有益。过去,为了此生的理想,我一直为无用的世间琐事而虚度着光阴,一直把不真实的当成真实的,我从来没有抱着必将会死的心态来修持过佛法。可悲啊!死亡来临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如此来观修,直到心中生起最强烈的出离心和悲伤。
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思维:“现在,我越来越贪着世俗的理想,如果我不能从心底深处来修持神圣的佛法,就像来到了一个充满奇珍异宝的岛屿却空手而归,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自欺了。因此,我必须修持神圣的佛法,这样一旦死亡来临时,我才真正有所依靠。而且,我必须现在就开始,不能再懒惰和迟缓,我必须迅猛精进,如同扑灭头上和身上的火一样。此生的食物、财产、心爱的伴侣、朋友和亲戚等等,在我死亡时,对我是毫无益处的,我必须抛弃对它们的追求和贪执。在心依靠上师三宝后,除了修持佛法外,我不再从事任何其他的世间琐事,愿上师和三宝能了解,帮助我完成我的愿望。”从内心深处这样来思维并祈请。
即使在下坐后,我们也要时时刻刻持续观想死亡的必然性,死亡随时可能来临,牢记死亡时只有佛法才能有所助益。如果我们听到或者看到别人的死亡,甚至看到死尸、枯骨等,也应该这样想:我也和他们一样,无法超越死亡。所以,应该切断对此生的贪着。当世俗的想法生起的时候,要以正念来约束自己,并把心安住在正念中。不要结交贪爱世俗之事的恶友,应该对暂时的衣食条件知足。
在实修任何法之前,或者在做任何闻、思、修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观无常,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
三 因果业报的教导,告诉我们如何取舍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云:
“有情众生之痛苦即为不清净见。”
在此教授中,我们能了知到,在不清净见中,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显现,都是由善恶业的造作而生起的。
因果业报的教授中,不清净见分为两种显现:幻觉的显现和业力的显现。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幻觉的显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能取所取的执着而显现。业力的显现则可以说是幻觉显现中的一部分,比如快乐和痛苦、长寿和短命、富有和贫穷等等,这些个别的显现都是个人善恶行为的果报。
要断定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自问:“假如死亡的时刻来临,世间的快乐和痛苦,眷属和随从以及财物等等,并不会跟随我们而去,难道善恶的业力也不跟随着我们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如在《教王经》中云:
“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
  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百业经》中亦云:
“一切众生之业,
  不会成熟于器界的地水火风,
  而是成熟于自身的界蕴(五蕴)处。”
自己所造的业力,不会停留在我们的身后,也不会追随他人,更不会消失不见。它就像空中飞鸟的影子,永远追随业的造作者,即使过了一劫,或者超过一劫,都不会消失。在《律阿含》中如是说: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业报的教导分三:一,思维恶业的果报而生起抛弃恶业之心;二,思维善业的果报而生起修持善业之心;三,思维无记业而生起将其转换为善业之心。

(一)   思维恶业的果报而生起抛弃恶业之心
    此部分内容分三:
1    思维何为恶业
2    思维恶业的果报
3    思维如何舍弃恶业
1 思维何为恶业 在《宝鬘论》中说: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恶业指的是:自方的贪心,对他方的嗔心以及颠倒因果的无明,由此三毒(贪嗔痴)所引起的身口意的业力。比如说,从有毒的根生出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都是有毒的,同样的,所有由此三毒所引起的业都是恶业。恶业分为身口意三种,属于身业的三种是:杀、盗、淫;属于语业的有四种:妄语、两舌、恶语、绮语;属于意业的三种是:贪心、嗔心、邪见。
“杀业”是指无论是自己还是命令别人,用毒药、放火或者是使用武器等方式去故意地杀害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
“偷盗”是指用威慑或者暗中偷取的方式,将他人的所有物占为己有,无论此物的大小。
“淫”是指和不是自己配偶的对象发生亲密的关系。非境,是和自己七代以内的近亲发生关系;非时,是指在孕期或者斋戒期间发生关系;非地,指的是在经堂内或者父母面前等等;非道,指的是用不正常的方式如口交或者肛交。
“妄语”是指有欺骗他人的心而故意讲不真实的话。
“两舌”是指不论别人是在和睦还是冲突的状态下,以离间他人的心态故意去说许多真的或者虚妄的话。
“恶语”是指针对别人的缺陷,故意去说能让对方理解并深感伤害的话。
“绮语”是指闻、思那些具邪见的论点、阿谀奉承的话、歌舞里面让人产生烦恼的话、以及谈论关于王朝、军事、妓女等等之类的故事。
“贪心”是希望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嗔心”是由憎恨别人的心而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
“邪见”是认为三宝和因果业报等等都是不真实的。
2 思维恶业的果报
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
每种恶业都有三种果报:(1),异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
(1)异熟果   所有这些恶业的异熟果,就是堕入三恶道。在《宝鬘论》中说:
“诸初往恶趣(这些业的第一个果报就是堕入恶趣)。”
进一步从不同的动机而遭受的果报亦不同,如果嗔心产生的行为,它的果报是堕入在地狱;如果从贪心中产生的行为,将会堕入恶鬼道;如果从痴心产生的行为,将堕入畜生道。
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以嗔引地狱,由贪转饿鬼,痴多成旁生。”
从本质上来解释,就是说,假如一个人犯了很大的十恶业,将堕入地狱中;假如此人犯了中等的十恶业,将会堕入饿鬼道;假如此人只是轻微地犯了十恶业,将会堕入畜生道。
(2)等流果  
等流果分为两种:a,感受等流果;b,同行等流果
a 感受等流果 异熟果会导致三恶道的痛苦,其顺后受业者会有感受等流果,或者,在经历过恶趣道受果报后,再度出生于善趣道,也会有感受等流果。具体来解释,比如说,一个人犯过杀业,即使他得到人身,也会短命而多病;犯过盗业的人,会非常贫困,即使得到一点财物,也不能享用;犯过淫业的人,将会有很多敌人,妻子也不会温良;犯过妄语业,他将会遭受到很多诽谤容易招致别人的恶语相向或者容易被骗;犯过两舌业,他的朋友会很少,即使有一些,也会很快远离;犯过恶语业,会听到很多不悦的话语,自己所讲的话,会成为争执的根源;犯过绮语业,即使他说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犯过贪业,他将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得到了,也不会有知足心;犯过嗔业,此人将会一直恐惧忧虑别人来伤害;犯过邪见业,此人将遭遇邪见并且智慧短小,或者具备邪慧。
在《宝鬘论》中说:
   “杀生感寿短,损害多灾难,
     偷盗乏受用,邪淫敌共享,
     妄说遭诽谤,两舌亲叛离,
     恶语闻恶声,绮语言无力。
     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
     邪见生恶执。”

b 同行等流果  指的是造作了恶业后,此人由于心理习惯的力量,将会在每一世都自然地热衷于造作恶业。比如,现世喜欢杀生的人,是由于此人在过去的生生世世中习惯于杀生的同行等流果。其他的十恶业也可以如此被理解。
(3)增上果 增上果是指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在某部经典中这样说:
“昏暗无光多冰雹,风沙恶臭地坎坷,
   四季失调土贫瘠,果实小苦无所获。”
配合十恶业可以这样分别来说:
“杀业之地极暗淡,盗业之地多冰霜。
   淫业之地狂风沙,妄语之地臭且脏,
   两舌之地地坎坷,恶语之地多荒脊,
   祈语之地失时节,贪心之地果实小,
   嗔念之地味苦涩,邪见之地无所获。”
因此,我们应该了知,这样的境地是恶业的造作者所感召的增上果。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3 思维如何舍弃恶业
     我们应该这样思维,由于犯了恶业,会导致恶道的痛苦,即使生在善道中,也会有遭受恶劣的状况,所以,以后即使我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再造作恶业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讲: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因此,当我们得到暇满的人身时,却用来积累恶业,比起用黄金镶嵌珠宝的器皿来装污秽不堪的呕吐物还要愚蠢。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
  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有人犯了很大的恶业,他将出生于恶道中,但是假如只犯了轻微的罪业,应该不会得到那么可怕的业报吧?答案是:肯定会的。从前有一位比丘尼,骂她的同修“母狗”,她因此而五百世都做了母狗;有一个国王,他总是对其所尊敬的辟支佛做供养,而其中一位辟支佛是驼背的。某天由于驼背的辟支佛缺席,国王的一位女儿就模仿驼背的动作说:“像这样的那个人没有来。”由于此行为,国王的那个女儿有很多世都是一个驼背的女人。在《入定不定印经》中云:
“把南瞻部洲所有人的双目挖去,
    把他们所有的财产掠夺一空,
    这样的恶业
    也远不及仅仅是藐视菩萨的罪业。”
如果对一个菩萨生起哪怕是瞬间的嗔心,这瞬间中有多少的刹那,在地狱中就会经历如此多少劫的痛苦。
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菩萨在哪里,不知道谁就
是菩萨,我们也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如在《入菩
萨行论》中所说: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如在《律本事》中所云:
“一切细小之恶业,切莫轻视其无害,
   犹如细微之焰火,能燃如山之草堆。”
总的来说,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没有一天不在造作恶业,而这些恶业的果报只会落在我们自己身上,不会落到他人身上。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不再被罪恶所污染。万一已经犯错,应该以强烈的后悔心来忏悔,并且持守不再犯同样错误的誓言。在某部经里说到:
“有两种圣者,
   一种是不为恶业所污染的,
   一种是恶业生起也能净除的。”
也许有人会问“忏悔能否净除业障?”答案是肯定的。如在《亲友书》中云: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某位补特伽罗以往曾经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后来改邪归正,行为谨小慎微,就像月亮拨云而出一样极为庄严;贪爱女人者难陀;为邪知识所欺而杀了九百九十九人的愚者指鬘;被恶友所左右的嗔者见——未生怨王,竟然残杀了自己的父亲;具贪嗔的能乐为了与别人行淫居然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后来他们相续依于对治法,前两者获得阿罗汉果位,未生怨王成为菩萨,能乐则转生天界而见谛。

二 思维善业的果报而生起修持善业之心
籍由思维善业的果报而生起修持善业之心,此处分为三个部分:1,思维何为善业;2,思维善业的果报;3,思维如何实修善业。
1何为善业 在《宝鬘论》中云: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对自方没有贪心,对他方没有嗔心,无颠倒的智慧所引起的身口意的行为即是善业。就好比良药的根生出的叶、花、果实,也是良药。假如要把善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种:(1)属于身业的不杀生等三种;(2)属于语业的不撒谎等四种;(3)属于意业的不贪心等三种,共计十善业。
这些十善业的个别特性是:不是由三毒所引发的、持守不杀戒不偷戒等的行为并且是源于誓愿舍弃十恶业的心。
2思维善业的果报 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十善业中的每一个都有三种果报: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异熟果:每种成熟的果报产生善趣中的快乐。如在《宝鬘论》中所云:
“依此法解脱,地狱饿鬼畜,
  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
进一步来说,如果造作很大的善业,此人将投胎于天道;如果造作中等的善业,将投胎于阿修罗道;如果只有些微的善业,就会投胎于人道。也许有人会问:“在说到暇满人身难得时,不是说人身是所有善道中最珍贵的吗?”答案是,当时描述的是指修持佛法的(前提条件下)身体所依的好与坏,此处是解释前世的业的果报的好与坏,所以是不一样的。
等流果  (A)感受等流果 (B)同行等流果
感受等流果  如果戒除杀业,此人将长寿;戒除盗业,此人将非常富有等等,这些果报是前面讲述的恶业果报的反面。如在《宝鬘论》中所说:
“所谓不善业,异熟已宣说,
  一切善业果,与彼相反现。”
同行等流果 对杀业等十恶业没有任何兴趣,但是他的行为是与所有恶业相反的。
增上果 此人将会出生在一个富饶的地方,恰好是前面所讲十种恶劣环境的反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更进一步说,如果能通过“一,加行---发菩提心;二,正行---了悟空性的智慧;三,结行---回向”这三种方式来摄受的话,这些善业将变成解脱和成佛的正因。
3 思维如何实修善业  我们应该这样来思维:“既然善业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我不应该忽视任何细小的善业,并且尽可能的去行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心应信乐,恭敬修善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5-3-19 20:03:49 | 只看該作者

[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

续-《●[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也许有人会问:细小的善业怎么会得到果报呢?答案是,肯定会的。如在《律本事》中所说:
“一切细小之善业,认为无利莫轻视,
   犹如滴水之积累,次第装满大容器。”
如果有人问:善恶业的大小是如何来决定的呢?,答案如下:
1,常作 事先发过誓愿或者即使没有发过誓愿,经常性的去造作善业或恶业,其力量会很大;偶然为之,所造的善恶业力量就会很小。
2,意愿 对善恶业有强烈的执着而引发出具备前行、正行和结行的造作,叫做思业(与意识相应)。这样的业则力量强大。如果在自己不愿意去做的情况下,被国王等命令去做或者由于亲属的要求去做,这样的业则力量比较小;如果是由于邪见,比如为了所谓的解脱而用有情的生命来上供下施,则业力是强大的,如果只是由于无知,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样而造作的业力,力量就比较轻微。
3,对治  一个人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善业或者恶业,他既没有后悔心,又因此而随喜,并且隐瞒此事不为人知,则此业力就大;假如情况与上述相反,则力量就小。因此,当我们做了善业时,不应向他人宣扬,假如造作了恶业,则应该让别人知道我做了错事,以强烈的惭愧心来忏悔,这是很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4,对象 如果造作的对象是具功德的上师、三宝、法师、阿阇黎等,对他们所造作的任何善业和恶业,业报的力量会特别强大;假如对重要的对象如父母、长辈、对自己具恩德的人,所造作的业力就较大,而如果只是对一般人,则业力较小;如果对悲心的对境如有病的人、无主者、痛苦者和那些信任自己的人,无论是利益或者伤害对方,所遭受的业报会比较大。如果对象非上述悲心的对境,则业报较小。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而上述因素中,对象和意愿最为重要,如同《俱舍论》中所说: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
假如造了很大的业,却没有前行和结行,那么这样的善业和恶业不能累积,叫做“作已不集业”,因此,这样的果报不能如应成熟。同样的,如果此人的行为没有正行,只有前行和结行,比如他人的善业和恶业,我们心中随喜的话,就是“非作已集业”,那么即使未造作此业,果报却能累积而如应成熟。
5,造作者的多寡  假如有很多人共同来造作,那么业力就比较大,假如只是分开或者个别来做,则业力较小。所以,假如有很多僧众共同来念诵一部经,其功德的增长是如同僧众的数目的倍数。假如只是个人单独的念经,那么所获得的只是个人的功德。同样的,假如一百个人一起共同谋杀人,每个作业者都将承受杀人的恶业,所以业报是非常严重的,假如某人杀人时并没有和他人共谋,那么就仅是这个人来承受业报,所以力量就小。
6,地方 假如造作业力的行为发生在寺庙中、三宝面前或者是上师和僧众聚集的地方,则业报较大。
7,时间 假如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四个吉祥日(每月的初一、十五、初八、三十)、在佛陀值得纪念的神圣日子以及善知识的重要节日中等等所造的业,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力量很大。而在其他的时间或地方,则力量较小。
8,造作者 不论所作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如果造作者是僧众、受过戒者或者已发愿遵守某些戒律者,则业报较大。如果是没有受过戒的人,情况则比较轻微。如佛经中所云:
“一个在家的修行人,
  如果以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油灯
  来供养如来佛塔,
  而有一个出家的修行者,
  仅点燃少量的酥油灯芯,
  其光芒仅照亮经堂前的门槛,
  此功德更胜于前者的功德。”
同样的,对于出家修行者而言,有三种的四重罪,业报也更重。分别是:使人如射出的箭一样快速的堕入恶道的四种罪;使人快速堕入地狱的四种罪;使人堕入地狱后难以解脱的四种罪。
使人堕入恶道的四种罪:《弥勒狮子吼经》中这样通过诗句来描述使人如射箭一样快速堕入恶道的四种罪:
“犯戒律者享信财,明知故犯弃誓愿,
  堕罪未忏已过夜,嗔恨嫉妒他人福。”
使人堕入地狱的四种罪: 依照《入菩萨行论》等经典中所说,这四种罪分别是:由于许多名闻利养而傲慢、因多闻广学而傲慢、因持守戒律而傲慢、因广做布施和知心友众而傲慢。
使人堕入地狱后无法解脱的四种罪:依照《五堕罪轻重宣讲经》中所说:
“触犯根本堕,毁谤诸菩萨,
  对法生憎恨,持有邪见者。”
由于担心引用太多经典上的引文将使此书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再多引用了。
9,动机 来自嗔恨心而造作的业,比其他恶业要力量大。如在《优波离请问经》中所说:
“进入大乘的菩萨,
  其十万劫以来所造的淫业,
  其业力远不及凡夫对任何一个有情众生
  升起哪怕一刹那的嗔心。”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有人对某一个殊胜的对象(如菩萨)升起刹那的嗔心,将完全摧毁其千百劫中所积累的根本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在《入中论》中也说到:
“由嗔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
10为谁而造业 所作的任何善恶业,如果为他人所造,力量更强大,只为自己所做,力量就较小。所以,一个人如果为了他人而作业,果报只会落在造作者身上,别人并不会分担此果报。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同时,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总而言之,在决定善恶业的严重性的时候,动机比行为的本质更重要。(例如,从前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转生为大悲商主时,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的途中,一个名为短矛黑人的凶残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想: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转的菩萨,如果这个人杀害了他们,他将会在地狱中住无量劫感受地狱的痛苦,实在可怜,若我杀了这个人,他就不会堕入地狱,我自己堕地狱也是没办法的。这样想了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杀了那个强盗,以此业大悲商主不但未堕入恶趣中,而且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虽然此行为本身显然是恶业,但由善良的动机,此业反而积累了多劫的功德。伟大的法王萨迦班智达曾经说过:
“坚定信心为利他,而犯四大根本堕,
  声闻乘中为重罪,菩萨乘中大功德。”
如此,为了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而获得名闻利养,这样来修持(身语意)三门的善业,表面上看似乎是善业,但这种不思解脱只思名利的造作实际上却是恶业。例如猎人为了杀鹿而穿上黄色的僧服,或者狡猾的人挂野兽的尾巴却卖驴肉,这样的行为和上面所述实际是没有两样的。如法王萨迦班智达所云:
“若不展现野兽尾,商人哪能卖驴肉,
如此表现好品德,邪师以此来惑众。”
所以,既然善恶业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升起善念。如在《亲友书》中所说:
“离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窍诀此义藏,
   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
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三)思维无记业而生起将其转换为善业之心
思维无记业,以将其转换为善业,此部分分三:1何为无记业;2无记业无快乐和痛苦的果报;3如何转换无记业为善业。
1何为无记业  无记业既非善业也非恶业,如行走坐卧之类的中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既不受三毒烦恼的影响而生起,也不受善业的影响,如此形成的身口意三门的业力为无记业。
2无记业无快乐和痛苦的果报   无记业并不能产生任何快乐或痛苦的果报,所以,萨迦班智达说:
“平等非善恶,果报亦如是。”
3如何转换无记业为善业  从无记业不产生任何痛苦的观点来看,无记业也许是好的,不过,从它们没有产生快乐来看,是无益的。一个深懂方便法门的修行者应该将其转化为善功德。如弥勒菩萨云:
“愿行大乘之菩萨,不论五根逢何境,
  善巧方便之言语,转化诸业成功德。”
所以,不论五根的对境如何,我们都应该善巧地将其转化为功德。首先我们应该生起愿利众生的心,然后用正知与正念来从事任何的事情。我们应该了知如何如法地来转化,就如智慧藏阿阇黎所著的《一切纯洁所行经简略》和《佛子贤道》中所说的方式。即使我们不能实修到那种程度,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像
佛经中所讲的那样,实际去修持如下:
当我们居住在房子里面时,我们应该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同登解脱之城”;当坐在垫子上时,则“愿他们皆登上金刚坐”;当躺下睡觉时,“愿他们得到佛的法身”;起来时,“愿他们得到佛的色身”;当穿衣时,“愿他们穿上惭愧衣”;当洗澡时,“愿他们脱离烦恼的污垢”;吃东西时,“愿他们得到禅食”;当离开房子时,“愿他们从轮回之城中得到解脱”;当走在路上时,“愿他们能得到圣者之路”;当遇到别人时,“愿他们遇到圆满佛祖”;当做事时,“愿他们圆满自利利他的两种目的”;当进入家里时,“愿他们进入解脱之城”;到达目的地时,“愿他们都能达到佛的境地”等等。我们应该由此了知,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应如何适当的去发愿。这些发愿在《经集颂》中有言语更完整的解说:
“行住坐卧时,莫忘正知见。”
观修方法  我们应该这样来思维:“唉!死亡来临时,我此生的食物、财物、亲朋好友、眷属等等没有一个会跟随我,在那时候,跟随我的只有自己做过的善恶业。来自三毒的恶业是这样的,尤其是其中属于身业的三种行为是这样的,属于语业的四种行为是这样的,属于意业的三种行为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异熟果报只能导致堕入三恶道,再没有其他去处了。感受等流果就是说,虽然会出生于善趣道,也将会短命、贫困等等,除了痛苦以外,还是痛苦,痛苦并没有被超越。同行等流果,也是生生世世痛苦的根源。增上果会导致人出生在一个不悦意、充满过患的地方。所以,所谓的恶业即是伤害自己,而我却不能理解这个含义。在此生中,我记得的已经犯下的恶业是那么多,还有不可思议的数量的恶业是我所不记得的,那些我诱使别人去作的恶业或者随喜他人所作的恶业,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在我的心相续中,也必然存有无数过去世所犯恶业的习气,所以,肯定的,除了恶道外,我别无去处。由于无知,往昔我像疯子一样的伤害自己,可悲的是,因为我心里充满了黑暗,或者是我的心受到魔障的控制,或者就像一个失去心识的躯壳,我究竟是怎么了?可悲啊!从今以后,我就是失去生命也不再去造作哪怕是细小的恶业,更何况是大的恶业呢?总而言之,我将永不再造作恶业。如果由于我的无知,我又造作了恶业,我必须要求自己马上忏悔,绝不保留恶业超过一天。”
关于善业,我们应该这样仔细思维:“远离三毒的善业是这样的,其中,身口意的善业是这样的。善业的异熟果是出生于善道;善业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善道中拥有长寿等善趣的圆满;善业的同行等流果是,所完成的善业积累了生生世世快乐的因;增上果是得到一个具备功德的器世界。总而言之,善业就是为自己创造快乐和幸福。所以那些我曾经做过的善业,或者是那些我劝说别人而作的善业,或是我随喜他人的功德,都是好的。所以,我不应该忽视任何微小的善业,应该尽心尽力地去积累,不怠惰不迟缓地努力精进,我应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必须即刻就去修行。”
关于无记业,我们应该这样去思维:“同样的,既然我的这些诸如行走坐卧等的无记业,是繁琐而无益的,那么我必须以善巧的方式,努力来转化自己的无记业为善业。总而言之,从生生世世以来直到现在,我遭受的种种痛苦的折磨,都是因为颠倒了善恶的取舍。现在,在这短暂而死无定期的人生中,如果我一直被恶业和无记业所控制,就像到达金银岛后却只带回一些有毒的植物,这是一种毁灭自身的行为。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舍弃恶业,修持善业,转化无记业为善业,永不落入魔障的控制下。祈请上师三宝护佑我能像如上所述那样去修持。”
在每座间,我们应该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来思维: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一再地观照自己的行为后,如果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皆符合法教,就应升起欢喜心,并且要感恩三宝的慈悲加持,愿我生生世世都能这样。
如果自己造作的大多数是恶业和无记业,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想:“我之所以还不能从这个世界得到解脱,是因为’非理作意’(胡思乱想或者是错误的思想)的分别心。假如我继续如此作为,下一世我就不一定能出生于善道了,更不用提得到解脱和佛果了。甚至在此生中我还会成为天人等一切众生的笑柄。”
更进一步说,假如我们是因为想得到此生的名闻利养和他人的赞赏,我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相当的美好,并且似乎精进于闻思修,那么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思维:“如果我的修持并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得到他人的赞赏又有何用呢?如果我的修持真的能对治烦恼,那么即使我的修持看起来不那么美好,我又会失去什么呢?假如我的修持对治,却被那些所治的烦恼所征服,而我应该持守的律仪已经丧失,这就像不能消化的良药却变成了毒药。这种口头上和表面上虚假的修法能欺骗一般的智慧不明的凡夫俗子,却骗不过佛陀和菩萨们洞察无碍的慧眼。而我解脱的目的和生生世世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害了。”这样思维后,我们应尽可能地回想起自己所有的过错。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进一步的,我们应该这样思维:“我为了治疗世俗的疾病,都必须听从医生的忠告,那么,当我染上了业力和烦恼的疾病,躺在轮回的病床上,辗转于三种痛苦的折磨中时,我若是还不遵照殊胜大医王佛祖教导的佛法药方,以此来做明智的取舍,我岂不是太愚痴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宿疾恒缠身。
  一嗔若能毁,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简而言之,此生与未来世的所有苦乐是完全取决于善恶业,所以如何分辨并取舍善恶业,这样来实修是最重要的。如经中所云:
  “所有有情众生是由业而生,
  并受用这样的宿命,
  业由我造作”
无论出生于善道还是恶道,都是因为业的造作,所以都是由业而生。受用宿命指的是,由于个别的善恶业所引发的快乐或痛苦。业由我造作,指的是造业者必须承担他自己行为的果报。如《百业经》中云: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
  诸业亦种种,造各种众生,
  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造作过恶业的人,在此生中享受着极大的快乐呢?”这种快乐的享受不是此生的业报,而是他们前世的善行在此生的成熟。他们此生所造恶业的果报将在来生受报。更进一步的说,某些造作过极大恶业的人却享受着比他人更多的福报,这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个人此生中所犯恶业的巨大力量,使他本来可以在未来世继续享用累积的善业的果报(顺后受业),却在此生耗费殆尽,接下来将只有痛苦的业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尼欧王国的故事。依照此故事的传说,尼欧国是充满罪恶的,有一次连续下了七天的米雨和珠宝雨,但最后却下了七天的沙雨,并淹没了这一切。同样的,假如一个实修善业的人在忍受着诸如疾病等等的折磨,这并不是此生善业的果报,而是前世恶业的成熟果报。一个从事极大善业的人比其他人受更多的苦,也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因为此人所有过去世恶行的果报,本来会在未来世继续尝受,但却在此生由于所作善业的巨大力量,在今生就已耗尽,从今以后,他将不再尝受痛苦。如在《金刚经》中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假如一个真正实修佛法的人,遭受到像那样的痛苦,不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反而会为此而感到高兴。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所以,假如有人对因果有很大的信心,并且如法地来取舍善恶,那么他是肯定有把握不会堕入恶道的。如圣天论师所说:
  “世间之正见,何者已具有,
  此人千劫中,不堕三恶道。”
以上所讲的大乘和声闻乘共同的引导之道,至此讲完。
第二章
觉受见的教导,为了产生增上意乐心
《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提到:瑜伽修行者达到禅定的状态中才能有觉受的显现。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 实修直到共同的体验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
二 不共的体验将在金刚乘的修道中获得,因此而欢喜。
一实修直到共同的体验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
一般的瑜伽修行者具有共同的禅定,共同的禅定状态中具有共同的体验。一般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修行波罗密乘(显宗)的人。共同的禅定指的是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同的体验指的是能产生一种毫不自私的、为一切虚空法界众生的利益幸福而努力实修的心。让这些体验生起在自己心相续中的方法,分为三种:
(一),观修利益他人的慈心;
(二),观修他人脱离痛苦的悲心;
(三),观修为了利益他人、愿证佛果而发的菩提心。

(一)慈心
观修慈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应该要努力追求抛弃痛苦自性的轮回,而进入到如同火烧为灰烬一般的状态,声闻缘觉的无余涅磐中吗?”答案是,不是的。我们抛弃无始以来如母亲一般的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就好像儿子看到母亲被河水冲走时,自己有能力去救她却反而毫不在意地站在岸边。这样不知道报答母亲的恩德,会让我们很惭愧,甚至成为他人的笑柄。如在《弟子书》中所说:
“诸亲趋入生死海,如同沉没大水中,
  易生不识而舍弃,自脱无愧何过此?
  婴儿初生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
  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在他的歌集中云: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也许有人会问:“尽管事实如此,但是因为对自己的爱胜过对他人的爱,更何况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又那么难得而稀少,努力从这个世界追求自己的解脱不是很合理吗?”不是这样的,声闻缘觉的证悟是不究竟的,自利没有断证圆满,利他事业不广大,这样的证悟就像不良的工艺,很难修改,最终还得要耽误很长的时间才能证悟佛果。这不是智者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不以难得的暇满人身去追求究竟的证悟,却反而去追求不究竟的解脱,这样的人是非常愚痴的。有人也许会认为修持大乘是困难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样也是困难的。其实,修持大乘并不难,因为我们所要搭乘的(交通工具)和要走的道路都是舒适而易载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修道上的助缘,因为一切远离安乐的众生都是能让我们升起慈心的助缘;一切在痛苦中的众生都是让我们升起悲心的助缘;一切贫困的众生是让我们修布施的助缘;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助缘。因此,就如诸佛是我们修道路上的导师,众生就是帮助我们实修菩提的友伴。所以我们应该如礼敬诸佛一般去尊敬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因此,我们应该爱众生就犹如母亲爱她的子女,我们应该努力从内心深处来观修慈心。
观修慈心的功德  我们在一刻中观修对众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胜过一天中供养千亿诸佛的功德。如在《月灯经》中所说:
“虽供无量尽其多,铺遍诸刹俱胝数,
  一切佛前做供养,不及慈心之一分。”
如果我们伤害或者帮助众生,就是伤害或者帮助
佛陀。因为佛陀是众生的主人。如在《入菩萨行论》
中所说: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观修慈心的本质 如下:以众生为观修的对境,升起希望众生具乐及乐因的心。月称菩萨这样说:
“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观修慈心的方法  观修慈心,应该这样:首先,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因为对他们比较容易升起慈心;其次,观修对敌人的慈心,因为对敌人升起慈心比较困难;最后,观修对一切众生升起慈心。
1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应该这样循序渐进:(1),以母亲为观修慈心的对象;(2),掺入对其他亲人的观修;(3),掺入对一般众生的观修。
(1)以母亲为观修慈心的对象  应如是观修:a忆念母亲   b忆念母亲的恩德   c思维当报母恩。
a忆念母亲  不论亲生的母亲仍然健在还是已经往生,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忆念母亲的外貌,如她的容貌等等,回想母亲疼爱自己的行为,在自己心里强烈地忆念:“这就是我大恩的慈母。”
b忆念母亲的恩德  
(a)忆念母亲给予我们此生身体和生命的恩德;
(b)忆念母亲教导我们取舍是非的恩德;
(c)忆念母亲为了教养子女必须忍受种种痛苦的恩德
(a)忆念母亲给予我们此生身体和生命的恩德  
母亲当初怀我足九个月,怀孕中母亲滋补食物营养,做一切可能对我有益的事,并且尽可能避开那些可能对我有害的饮食和行为。母亲如此辛苦地生下我,使我具足暇满人身,所以母亲对我真的是恩重如山!
在忆念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恩德时,我们应该想:“被生下后,我的身体不能照顾自己,我的语言不能和别人沟通。我的理智还不能分辨取舍,所以我无助地像一条虫子。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非但没有让我自行灭亡,反而以慈爱的心来疼惜我、以慈爱的眼神来看护我、以好听的名字呼唤我、以双手来拥抱我。她以口喂食,以双手清除我的污垢,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护我免于接近水、火、断崖的危险,护卫我,不让我受到冷热的伤害,一瞬间也舍不得离开我,就像细心照料她那跳出来的心脏一样来护佑我。”
(b)忆念母亲教导我们取舍是非的恩德
当我生活还不能自理的时候,是母亲教会我饮食,当我蹒跚学步的时候,是母亲教会我走路,当我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是母亲教我呀呀学语,母亲教会我认识所有的大小事物,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母亲教会我对无数事物的取舍,她真的是我大恩的母亲!
(c)忆念母亲为了教养子女必须忍受种种痛苦的恩德
母亲不顾她自己的一切,却担忧我可能会生病、死亡、比不上别的孩子,因此,她不惜去求卜、问卦、找医生、为我消灾祈福等等,她做得比我所能描述的还要多。为了照顾我,她白天没有片刻闲暇,晚上不能好好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至于手脚都皲裂了。至于那些食物和财物,她舍不得自己享用,舍不得给别人,舍不得用在今生她自己身上,舍不得用在她的来生,但是她为了给我花费,却毫不后悔,反而还会因此心满意足。假如母亲有权利给予我转轮圣王的王位,她也不会认为这很伟大。她总是担忧我会痛苦,她的心里只牵挂我一个,她就是照顾我胜过照顾她自己的慈祥母亲。不止如此:在此有情世间里,能闻到三宝之名都很难得,如果一个人修持正法,他今生将身体安乐,中阴期间心会安乐,来生将步入安乐的道上,并且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安乐。我能拥有这样修学佛法的机会都是因为母亲的恩德。
同时我们还要这样思维:不只是此生,从无始劫以来,她就一直做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她以如此的慈爱来抚育我的种种恩德也是难以计量的。在无数次生命中,她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里,以向他人乞讨得来的食物和衣服来养育我;有无数次,她出生为渔夫或猎人,以造恶业得来的食物养育我;有无数次,她生为野兽,为了保护我而牺牲了生命。如果要收集一切她喂过我的奶水,将像大海一样多。有无数次,她也当过我的父亲,给我提供了食物、衣服、财物等等。她也曾做过我的兄弟和亲戚,并且相互给予了深爱,舍不得分开时流过的眼泪,如果要收集起来,也将像大海那么多。即使我用多劫的时间来讲述母亲对我的慈爱和帮助,也无法完全讲述。即使我将整个南瞻部洲装满黄金来给她,也不足以报答母亲对我的恩德。佛经中云:
“何者曾为我之母,无始劫来以至今,
  母亲育我之奶水,四大海水难比拟。
  何者曾为我之父,父亲赠我象与马,
  超越梵天之高度,一切有情恩如是。”
c思维当报母恩 如果我不报答对母亲不可思议的深恩,那我岂不是一个最恶劣的人吗?我应该努力以恩德来报答她的恩德,以利益来报答她对我的利益。什么对她最有益?如果她能得到乐及乐因,她将得到最大的利益,而这是她现在最缺乏的。
因此,如果我的母亲能得到乐及乐因,那将多好啊!这样的心态即为愿望。
此外,我应该想:我将使她得到乐及乐因。由此而生的心态即为发心。
另外,我应该想:希望事情如我所愿(使母亲得到乐及乐因),由此产生的心态即为发愿。我们应该尽量观修以上这三种心态。
最后,我们应该这样观修:我没有能力使母亲得到乐及乐因,谁才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上师和三宝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如同一位手臂残废的母亲,为了救被大水冲走的儿子,向他人呼喊求援那样,我们应该祈请上师三宝护佑我们的母亲具有乐及乐因。经由这样的练习,我们才能对母亲真正升起慈心。
(2)掺入对其他亲人的观修
我们应该逐步的将其他对自己很慈爱的亲人,如父亲和其他亲戚,也掺入观修的对境中。我们应该忆念他们的一切恩情:此生对我种种的照顾,过去的生生世世中,他们也曾做过我的父母利益过我,保护我使我免于受到伤害,因此,他们对我是非常慈爱的。
我们思维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深恩,将上述对母亲的观想,同样运用到此观修中来,直到对他们生出与对自己母亲一样无别的慈爱。
(3)掺入对一般众生的观修
我们应该忆念和我们在食物和财富上有关的邻居及其他人,并且心里这样想:在此生他们已经直接利益到我,而在生生世世中,他们也曾做过我的父母。这样来观修,就如同上述对母亲的观修一样。
2观修对敌人的慈心   要把慈心的观修对象扩展到让自己生起嗔恨心的对境,例如伤害过自己的敌人和魔等等。并且要这样来观想:在生生世世中,这样的敌人和魔也曾做过无数次我的母亲,每次她都对我有很大的利益,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而我却未曾以恩德报答他们对我的的恩德,以利益报答他们对我的利益,所以,他们都成了我的冤亲债主。因此,就像一个欠债者被逼迫还债时,总会认为他的债主是在胡言乱语,同样的,我会认为逼迫我偿还前世之债的人就是我的敌人和魔鬼。因为我们的心都被业力和烦恼所蒙蔽,在生死的转变中,我们不再认识对方,而将对方视为伤害自己的人,或者被自己伤害的人。我们的心因此受到欺骗,不具本有的自由心性,虽然是我们很亲近的亲人,却彼此互相伤害。因此,存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如毕哇巴大师所说:
“冤亲债主曾为母,多生利我今如狂,
  乃由业力牵引故,忘失宿世母子情。”
因此,我的冤亲债主不但在生生世世中利益过我,甚至现在,当我内心充满傲慢行为狂乱的时候,他帮助我消除傲慢、进入佛门,以如此种种的方式来利益我。所以,我必须毫不做作地发自内心地来报答他的恩德。如在经典中所述:
“敌人及亲人,烦恼之对境,
  等同善知识,居处皆安乐。”
如果我们如此观修,也无法升起慈心,反而不断升起嗔心,想去伤害自己的敌人,这时候,我们应该想起曾讲过的因果关系中嗔心的过错。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思维:“如果我不能调服自己的嗔恨心,那么外在的敌人再怎样努力也调服不完;如果我能调服嗔恨心,那么所有外在的敌人将不复存在。”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3观修对一切众生升起慈心 要将慈爱扩展到对待一切众生,如在《普贤行愿品》中所说: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如同虚空的无边无际一样,众生的数量也是无边无际的。在无穷尽的众生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的母亲,无数次,他们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每次他们都以无比的慈爱来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但是由于我的心被业障烦恼和生死流转所蒙蔽,我不能了知他们曾经做过我的父母,现在我对他们不闻不视是不对的,我应该尽自己所能,以慈爱来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以利益他们来报答他们对我的利益。那么什么对那些如母众生最有益呢?我们应该把对自己现世母亲的观修运用到这里。如果要同时升起对一切众生的慈心比较困难,那么可以首先思维地狱的众生,之后再逐步地思维六道的一切众生。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乐及乐因,我的愿望就会得以完成。”以前面所述的愿望、发心和发愿来观修。如此观修之后,如果能对一切众生生起真实的利益之心,那么对慈心的观修就具备了。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视众生,如其亲生子,
  深心怀大悲,常令得安乐。”
综合以上次第的观修   
应开始忆念自己的母亲,并且如下观修:“唉!她是我的母亲,一直对我有无限的关怀和慈悲。首先,她给予我珍爱的身体,其次,她给予我宝贵的生命,最后,她毫无吝啬地给予我她最珍爱的财产。当我完全无知时,她教导我如何取舍、分辨是非;当我一无所有时,她让我拥有我未曾拥有过的;当我不如别人时,她让我拥有和别人一样的能力。我们应该了解如前所述的事实以及我们所能忆念到的其他恩德,都是我们母亲的深恩。
总而言之,只要我努力修持,就能成就佛果,这也完全是我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德。不但如此,多生中,她都曾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她都如现世的母亲一样,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并且利益我。如果我不能以更大的恩德报答她的恩德,那么有谁比我更恶劣呢?我必须以恩德来报答她的恩德,以利益报答她对我的利益。而对于我的母亲,什么最有益呢?短期内是让她身心安乐,而从长期来看,让她具有安乐的因,这样是对她们有利益的。可她现在不具快乐,并且正走在与幸福快乐之因相反的路上。我是多么希望她能在短期内得到健康幸福,并且具足功德得到恒久的安乐之因啊!”
我们应将愿望、发心、发愿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做上述的观修。最后,我们应该想:让我的母亲安住于乐及乐因之中。但是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从内心深处祈请上师三宝让如母众生得到乐及乐因。这样观修直到从自己的内心乃至骨肉里都生起这样的心:“愿我大恩的母亲快乐、幸福、生活富足,并且能造作善业,这样多么好啊!”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修持中生起觉受,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持此觉受的持续生起。
同样的,我们这样感念父亲的恩德:他是我慈爱的父亲,除了未曾孕育过我和未曾哺乳过我之外,他和我的母亲在抚育我这方面,没有任何的区别。在过去世中,他做过我的父母无数次,而在每一生中,他如同现世的父亲一样,给予我快乐和幸福。我们应该如前所述一样来观修他的大恩。
同样的,对于其他亲戚和一般人,我们这样观想:直接上来说他们在此生中以各种方式来帮助着我,间接上,在过去世中,他们都曾做过我的父母。如此忆念他们给过我的慈爱和帮助,然后观修慈心。
同样的,对于敌人和魔鬼,我们这样观想:在过去世中,敌人和魔鬼也曾做过我慈爱的父母,我不但未曾报答过他们的恩德,没有利益过他们,反而视他们为讨债的敌人和鬼怪。现在他们在表面上似乎是敌人,事实上,在我与修法相违的行为中,他们以批评来帮助我,虽然显现的形象如同鬼怪,他们却警醒我在身口意三门应该都修行善业。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他们都在多方面给我无量的利益。我们应该从内心想,他们都是有大恩于我的众生,所以,应如前所述的一样来对他们观修慈心。如果要生起慈心很困难,并且反而容易生起嗔恨心,那么就应该想:“对慈心的观修是我达到解脱的唯一之路。现在我们的身心连细小的痛苦都无法忍受,但是我的嗔恨心却仍然在积累导致以后在恶道中都无法解脱的恶业,而这只会带来无量的痛苦。因此,在大乘的修行者中,有谁比我更愚痴呢?我的嗔恨心最终只是在伤害我自己,又怎么能伤害到我的敌人呢?”这样思维,直到生出惭愧和忏悔心。
如此,我们观修六道中的每一道,并且如下来思维:“无始劫以来,我一直在善道和恶道中不断出生,并且一直流浪,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不曾出生过的,没有任何一个众生不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每一次做我的母亲时,她给予我身体、食物、财物、利益,并且消除我的障碍,即使是将过世的时候,也依然对我具有大恩德。”如以上所述来观修,直到对一切众生升起真实而毫不造作的慈心。
下座的时候,我们应舍弃对任何众生的嗔恨心,并且应该慈爱地忆念他们,如同一个慈爱的母亲忆念她的爱子。对那些因恐惧生命的危险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们给予他无畏的布施以及救命等帮助;对于那些贫困无助者,给予他们食物和住所等利益,并且以亲切愉悦的声音来安慰他们;对于出生于畜生道的众生,应该在它们耳边念诵诸佛名号和各种真言。
总而言之,大乘的根本是慈心。如果我们能生起慈心,就很容易能生起悲心。因此,我们
应该谨慎努力地来观修慈心,
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悲心之梗是慈心。”         

(二)悲心
悲心,即为拔除他人痛苦的心愿
悲心的功德   在《正摄法经》中提到:
“观音菩萨白佛云:
  世尊,若人希求佛法,           
  无量法门中但修一法。
  若具足此法,则一切佛法皆如置掌中。
  何者此法?
‘大悲心’是也。
  如是,如是,世尊,
  如转轮圣王若具足轮宝,
  则一切兵宝、七宝悉皆具足。
  世尊,如是菩提萨垛具足大悲心,
  则亦具足一切佛法。”
因此,大乘道的根本既是大悲心。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首要根本后胜果,此乃悲心之大树,
   若不具足大悲心,则难忍受诸苦行。”
同样的,在此经典上又提到:
“无量功德之根源,岂能不生大悲心?
  承担众生之苦痛,生出无量快乐果。”
具有这样功德的大悲心有三种:1众生缘悲;2法缘悲;3无缘悲。
1众生缘悲(对一切众生的悲心)  
我们的心能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希望他们能脱离痛苦的心愿,即为众生缘悲。如月称论师所说:
“救护诸苦恼 ,则是大悲心。”
观修此法门的方法是忆念自己的母亲,并且思念她的功德,她曾多生多世做过我的母亲等等,如前面所述那样观修。再如下来思维:“她曾经为了我那么辛苦地在轮回中奔波流浪,承受着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折磨,这是多么可怜啊!我必须报答她的恩德,报答她对我的利益。什么才是对她最有益的呢?直接上来说,就是让她脱离痛苦,间接上来讲,就是让她脱离痛苦的因也就是脱离恶业。然而此时,她却正走在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上,经历着种种的痛苦,并且由于造作着恶业,她又间接地造作了未来痛苦的苦因。这是多么可悲啊!”
结合愿望,我们应该这样想:“我多么希望她能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啊!”结合发心,我们应该这样想:“我应该使她获得解脱之乐。”结合发愿,我们应该这样想:“让她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在观修完上述三者任何一项后,都要祈请上师三宝加持。
同样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亲人观修悲心,如父亲等等亲人和一般人,他们正在经历各种痛苦并在造作恶业等痛苦之因。他们是多么可悲啊!这样依前所述观修悲心。
对自己的敌人等做悲心的观修时,应该这样想:“他们都曾多生多世做过我的母亲,每次都给我利益并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接下来如前面一样观想:“他们对我都是恩重如山的,虽然他们正在伤害我,那是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无明的蒙蔽,所以他们是非常可悲的。”如某部经中所说:
“若恩将仇报,更予彼起悲,
  世间最胜士,悲心对怨仇。”
在观修悲心的同时,我们应如下思维:“不止如此,由于无法控制他们自己的心以及他们对其他人的伤害,将会使他们遭受到无间地狱的痛苦。多么可悲!”如毕哇巴大师所说:
“无始劫众生,如母爱育我,
  忘失诸利益,疯狂迷自性,
  造恶堕无间,若识因缘故,
  悲心由此生。”
同样的,如前面所述一样,来思维六道众生以及他们个别的痛苦,思维他们每一个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并且慈爱地抚育过我们,从而生起要报答他们深恩的愿望。如果他们脱离了痛苦和痛苦的因,那么我心里就会自然地生起喜悦。
2法缘悲(因了知一切法无常而生起的悲心)
针对具有痛苦和无明的众生,我们希望他们能脱离痛苦和无明,如果没有消除无明这个痛苦之因,就永远不能真正消除众生果报的痛苦。如在《释量论》中提到:
“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
(坏聚见:身见,梵音译作萨迦耶见,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反执为有的污染慧,也就是在五蕴的基础上产生的我执无明。)
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我们接下来应该这样想:“痛苦也是由于业力和
烦恼而生起的,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无明,众生都充满了无明,这是多么可悲啊!”
3无缘悲 ( 因了知一切法无我而生起的悲心)众生都不具自性,被执着和我执紧紧地束缚,想到这些,就应该希望能使众生脱离痛苦和痛苦的因---我执。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一切众生都不具自性,但是他们却无法了解,被对自我的执着紧紧捆住,这样的众生是多么可悲啊!因此,只要我们存有对自我的执着,就必然会由于业力和烦恼的牵引而在轮回中不断出生。如在《宝鬘论》中所说到:
“尔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
  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观修方法  我们应如下来思维:“可悲啊!我大恩德的母亲啊!她如此的帮助我,利益我,从无始劫以来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每次她都利益我,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由于长期的为了我,她一直无法脱离轮回世间,并且遭受着种种痛苦的折磨,这是多么可悲啊!此时,她并不愿意这么痛苦,但却由于不了解消除痛苦的方法,仍然沉溺于造作痛苦之因,多么的可悲啊!我从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她能离开痛苦和痛苦之因啊!”在这里,要结合愿望、发心和发愿来观修。
如同母亲的痛苦落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我们生起难以忍受的感觉,并且如下来思维:“现在轮回的痛苦那么折磨着她,她却仍然在造作业力和烦恼,而这正是未来的痛苦之因啊!太可怕了!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真是太可悲了!虽然我希望使她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可是除了上师三宝外,没有任何人能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祈请上师三宝让我的母亲能脱离痛苦和苦因。”
同样的,对自己的父亲和其他亲人也用同样的方法来观修,尤其是对自己的敌人更要长期的来观修悲心。
同样的,我们应这样思维:“那些地狱众生都曾做过我大恩的母亲,她们正在受着冷热痛苦的折磨,这是多么可悲啊!”如同地狱众生的痛苦落在自己身上一样,生起无法忍受的感觉,并这样来观修。
同样的,我们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观修对饿鬼道和其他众生的悲心。
当我们生起了真实的愿望,希望能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就会对一切具有痛苦和痛苦之因的众生生起悲心。因为痛苦和苦因都是从业力和烦恼而生的,它们的根源都是无明,而无明也是从对自我的执着中产生的,因此,虽然众生都不具真实的自性,他们却无法了解这样的事实,仍然被执着的心紧紧束缚着,这是多么可悲啊!我们应该这样来观修:“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脱离对自我的执着,而这正是痛苦之因。”
在每座之间,我们应该专心对敌人等观修悲心,因为对他们很难生起悲心;我们还要专心对一些魔鬼等来做观修,因为他们的心被无明和业力所左右;我们还要对恶鬼和屠夫等犯了极大罪恶的众生做观修;还要对穷困、贫苦、生病和缺乏护佑的众生来持续地做悲心的观修,并如下思维:“愿我能帮助一切众生消除他们的痛苦,如果我不能消除他们的痛苦,愿我能帮助他们,分担他们的痛苦。”这样我们思维要籍由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解除众生的痛苦,训练自己在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方法上努力。
(二)   菩提心
菩提心,即为利众生愿成佛。
观修菩提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舍弃恶业、实修善业、观修慈心希望利益他人、观修悲心希望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就可以达到圆满佛果呢?”虽然这些修持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佛果,但是仅仅靠这些是没有办法达到证悟的。例如,如果不拔出植物的根,不管我们多少次斩除枝叶,他们都还会再长出来。同样的,如果我们不拔除我执这个轮回的根,烦恼和业力还会生长出来。这样就无法成就菩提果。因为世间的苦来自业力,业力来自烦恼,烦恼来自我执。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也许有人会问:“烦恼怎么会因我执而生出呢?”众生对于自性是完全的无知,就如同把花绳误以为是蛇,在“无自性”和“无我”的情况下,仍然执着有“自性”和“我”。当我们生出对“自我”的执着时,相对于“我”,又生起了对他人的执着。就这样,我们对自身起贪着、对他人起嗔恨、对自己的自性一无所知地愚痴,由此三毒引发的业力,导致我们不断地轮回并生出种种过患。如在《释量论》中所说:
“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
  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因此,所有过患的根源就是我执。有智慧的人会视我执如同敌人,并以勤修两种菩提心来降服我执。通过观修,世俗菩提心能够制压我执的生起,胜义菩提心则能从根本上拔除我执。如同《释量论》所说:
“慈与愚无违,故非真除过。”
又说:
“空见相违故,与彼性诸过,相违极成立。”
观修菩提心的功德   观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在《吉祥施请问经》中所说:
“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
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
《入菩萨行论》中则进一步说到: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假如此人生出菩提心,他的名、义两者都已发生转变。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如此,犹如点石成金那样,我们的污秽之身由于菩提心而转成殊胜身。更进一步地,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菩提心虽然很难得到,但是有很大的利益,就像如意宝一样。
     在《入菩萨行论》中还这样说: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树一样,会生出完美的果实。此外,《入菩萨行论》中进一步说到: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而菩提心将战胜罪恶,就像一位勇敢的将领。
在《入菩萨行论》中还这样说: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能将所有罪恶从根烧尽,有无量的功德。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中,再没有比菩提心更加殊胜的法了。
菩提心的特质
实修圆满菩提的特别之心态即为菩提心的特质。由于是特别的,这样的实修抛弃了世俗之心和声闻独觉的涅磐之心,建立在不住涅磐的基础上。萨迦班智达这样讲过:“特别的修持尽管只是在所修的基础上,一个能修的名词而已,但是它同样被包含在如来地的发心里面。”
这样的发心必须通过“发菩提心”的仪轨来得到。若在心里不间断的生起舍弃菩提心的违品之心,就成了菩萨的戒律。依对境来分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依心生菩提心的方法来分两种:依指示而得到的菩提心和了悟法性而得到的菩提心;从本质来看,也分两种:愿菩提和行菩提;依地道界限而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即)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即)清净意乐发心,(八地至十地)即异熟发心;(佛地即断障发心)。从譬喻来看,菩提心有二十二种,从“如大地”到“如云朵”等;从譬喻助伴来看,从“欲乐助伴相应”到“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共有二十二种。
在总体的了解了菩提心以后,菩提心的实修包含了下述内容:
1愿菩提心:为利众生而希望达到佛果;
2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
3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1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的本质是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弥勒菩萨说:
“发心为利他,欲证等菩提。”
这样的生出愿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所以,生出愿菩提心是非常难得的,一旦心生愿菩提心,将会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问:“菩提心从何生出呢?”回答是:“从大悲心中生出。”如在菩萨的经典里这样说:
“菩萨依大悲心而生出菩提心。”
所以,假如没有大悲心的因,就没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慈心,我们应该从心相续中真实地生出慈心和悲心。所以,我们应以诸有情为对境,发愿让他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这是我的责任,我也很愿意这样去做,但是,我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是比我伟大的如梵天、帝释天和其他伟大的世俗有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于在圣位的声闻缘觉等,亦无此能力。那么,谁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全知的佛陀。因为佛陀已远离所有的过患,具足一切的功德,得到了究竟的快乐自在,他具足的大悲心和事业(超凡的能力)能拔度一切在轮回和寂静涅磐中的众生。如果祈请的话,那么只有佛陀有能力轻易的完成所有暂时的和究竟的目标,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无论如何,我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得到佛的果位之后,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为了鼓舞因长期在海中航行而倦怠的商人,在岛屿上变出悦意的城市,让疲累的商人得以轻松休憩,同样的,我也将把三种根基的众生,依照他们个人的意愿,将诸有情置于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的涅磐中,首先使他们在轮回的痛苦中得到喘息,然后再逐渐地净化他们,最后,我将使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如上所述来实修愿菩提心,是此传承的独特方法。
当我们想到这样的意义时,应长久地来观修:“可悲啊!这些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希求快乐,但是由于缺乏追求安乐的方便法门,他们中的有些人正在经历痛苦,有些人正在造作恶业——也就是苦因。他们被无明的眼疾所蒙蔽,远离了解脱的拄杖。由于缺乏上师的引导,犹如盲人一样,远离了解脱道和善趣,而在三恶道的边缘徘徊,这是多么可悲啊!”
“然而,仅仅表现慈悲是不够的,我必须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他们安住在快乐之中。但是我现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谁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彻底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具此大力。即使是佛陀身上发出的一丝光,或者仅仅听闻一座之间佛陀所开示的法,也能安置无量的众生于涅磐之中。总之,见到、闻到、思维或者接触佛陀的法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能使无量的众生轻易地获得利益,只有佛陀具有这样的力量。因此,为了利益如母的众生,如果我能成就无上的佛果,是多么好啊,无论如何,如同口渴的人向往水一样,我必须为了众生而要成佛。”
我从内心深处这样来想:“如果我成佛后,我将使众生暂时安住在三乘的涅磐之中。让具三种根基的众生次第修行,最后让他们得到究竟解脱的佛果。”我从内心深处强烈地祈请上师三宝,使我能达成心愿。
下座的时候,我们应该经常在内心这样思维:“所有功德如意宝的来源,是究竟的佛果,如果我能得到佛果,是多么殊胜啊!”
不论是每天六时还是早晚,我们应该在“七支供养”前行下,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那样,每天不间断地修简略的皈依和发愿、行二种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2行菩提心  
为了成就圆满菩提果而利益众生的修持,是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的区别,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由于不能忍受他人受苦而生起大悲心的人,为了利他而希望得到究竟的证悟。所以,我们需要在得到证悟的方法上精进努力,不能心胸狭窄。如弥勒菩萨所说:
“身负众生利,智者莫蹉跎,
  我众被束缚,更应勤精进。”
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得到无上菩提果的方法?”
答案是:“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利益他人。”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在过去,我们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不能从轮回中解脱,是因为我们舍弃了曾做过我们父母的有情众生,只关心自己,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无我”执着为实有的自我,只关心自己,为了谋生而保护自己伤害他人,所以造作了恶业,并因此遭受很多的痛苦。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我们应该把自私自利的心态看做自己的敌人一样,努力使自己的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成为利益他人的方法。
行菩提心的修持  
修持方法有三种:
(1)观修自他平等
(2)观修自他交换
(3)修学菩萨的行为
(1)观修自他平等  
假如一开始无法修持自他交换的话,可以首先以自他平等来调服自心,当习惯自他平等的观修后,再通过巧妙的方法,逐渐地进入到自他交换的观修中。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自他平等的意义是:就像我希望得到快乐一样,其他众生也希望得到快乐,所以我将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就像我不希望痛苦一样,众生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将帮助他们脱离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有人可能会想:其他众生的痛苦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克服,怎么会应该由我去消除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脚上的刺我们用手去拔掉也是不应该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这两个例子是不一样的,因为脚是自己的,而其他众生不同于自身。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习惯于把父精母血组成的脚当成“我自己的脚",以至于脚就看起来是自己的;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诸有情也当作是“我的有情”,那么由于习惯的力量,他们也就会变成“我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同时,《入菩萨行论》中又说: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总而言之,我和其他众生想得到快乐的想法是一样的,不愿意痛苦的想法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抛弃障碍他们得到快乐并且使他们痛苦的恶行。我们应该升起增上意乐心,努力修持,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其他众生的痛苦,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虽然我已经发誓要消除诸有情的痛苦让他们得到快乐,但是实际上我没有这样的能力。”虽然初学者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不要忘失我们内心深处所生出的想法,配合我们实际的修持,尽可能的为利他而努力。这样,渐渐地,我们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帮助众生。如龙树菩萨所说:
“无力来利生,常持利生想,
  何者具此心,自然能利他。”
在做皈依和祈请的前行之后,我们应该这样来想:为了遍满虚空般一切如母的众生,我必须要成就圆满的佛果,为了成就佛果,我必须实修甚深之道。或者,我们边观想边念诵下文三遍:
“救度如母众生轮回故,我当得证圆满菩提果,
  是故于诸正觉一切道,受持甚深瑜伽而行持。”
我们应该这样想:“唉!我很希望并乐于为利益众生而成就佛果,可是只要我不破除我执,不能将身口意三门所有的造作转化为利益众生的事业,我将永远不能得证佛果。所以,从现在起,我将抛弃‘我执’这个所有过患的根源,这是转化所有造作成为利益众生事业的最佳方法,也是佛子菩萨们成道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将安住于此道之中。”
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长久地思维:“如同我希望得到快乐一样,所有的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众生得到快乐和快乐之因;正如我不希望痛苦一样,一切众生也都不希望痛苦,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所有众生消除痛苦和痛苦之因。我希望并乐于这一切得以实现。”
(2)观修自他交换
想要快速成就佛果的人,应该精进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仅仅观修自他平等不能成就佛果吗?”答案是:不能。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5-3-19 20:04:56 | 只看該作者

[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

续-《●[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理由是:所有的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我们慈爱的母亲,他们不仅在过去世中那么慈爱地对待我,甚至现在和未来,我也将依赖他们而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他们在各方面对我都是恩重如山的。因此,我们应该乐于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苦因,将自身的快乐和功德施与众生。假如有人偏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让其他众生深陷于痛苦中,那么他将只会遭受痛苦,无法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更何况得到究竟的证悟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如果不能以强烈的正念来快速地降服自私自利之魔,那么我们将不能成就此生的事业,更何况得到解脱和佛果呢?不论和谁在一起,和老师、师兄弟还是亲戚,对于衣食住行等的安排,都会有所争议,我们甚至不能忍受他们的言语,只会争论不休。这样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反而当不愉快的事物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必须独自来承受,没有谁会来安慰你。
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的过患都是来自自私自利的
心,我们应该视它为敌人,将所有众生的过患都加到自我身上,然后来降服这个巨大的恶魔。
所有的快乐和功德都是来自于众生,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作我们的亲人,我们所有的快乐和功德都施与如父母的众生,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持戒以及闻思修等所积累的功德,都将成为成就菩提的因。无论我们自认为有多么学识渊博、戒律清净、心地善良,也无论我们多么精进地完成了诸多善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对治我执,那么,终将无法超越轮回。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应该认识到这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很重要。
也许有人这样想:“如果他人的痛苦落在我身上时,我没有能力去承担,所以我不能观修自他交换。”但事实并非如此。观修利益他人而产生的力量,将会使他人的各种痛苦减轻,但是那些痛苦并不会在自己身上成熟。不但如此,反而由于我们这样观修的力量,爱重自己的观念将会被转化。当利益他人变得理所当然,譬如我们能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头和四肢等的时候,我们将有能力逐渐地修习菩萨如大海般的深广大行。依这样的修持之后,我们终将会成就圆满佛果。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因此,既然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从不妄语,我们通过利他的修行,必然能成就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已经迟了,如果我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观修,现在早已经成就了,只有快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观修自他交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这时我们应该思维有关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譬如他曾在地狱中拖过马车[从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于地狱拉马车的时侯,与同伴嘎玛热巴一同拉地狱的马车,因它们俩力气很小拉不动,狱卒们便用炽燃的兵器捶打、猛击它们,极其痛苦。当时它想:我们俩拉马车也无法拉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独自拉车承担痛苦,让它获得安乐。于是它告诉狱卒们:“请将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颈项上,由我单独拉马车。”狱卒愤怒地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有办法改变。”说完又用铁锤击打它的头,结果以其善心力,它从地狱转生到天境。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或是转生为匝哦之女的故事[世尊曾经转生为商主匝哦之女时,也是因相续中生起自他相换菩提心而立即从恶趣的痛苦中解脱。即从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儿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使他生存下来而给他取名为匝哦之女(此属印度一种民俗,为使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便取不好的名字或取女人等名)。一次施主去大海中取如意宝,结果船毁人亡。儿子长大后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母亲想:若如实告诉他,他定会去大海中取宝(而一去不复返)。于是便妄说:“你的父亲是卖粮的种姓。”所以他也去卖粮食。每天赚得四元钱(四个嘎夏巴,嘎夏巴——印币名)孝敬母亲。卖粮食的同行们对他说:“你不是卖粮食的种姓,经营粮食是不合理的。”而禁止他卖粮食。他返回家中又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母亲告诉他说:“是卖香的种姓。”他又去卖香,每天赚得八元钱供养母亲。那些卖香的人又同样禁止他卖香。母亲又告诉他说:“父亲是卖衣服的种姓。”他又去卖衣服,每天赚得十六元钱交给母亲,卖衣服的人又禁止他卖衣服。母亲又告诉他:“你是卖珍宝的种姓。”于是他又经销珍宝,每天赚得三十二元钱也供养母亲。后来,当地的其他商人告诉他:“你是从大海中取宝的种姓,所以应去从事自己种姓的事业。”他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我是商人种姓,所以要去海中取宝。”母亲说:“虽然你是商人种姓,但你的父亲和祖辈们全部是因为去大海取宝而丧命的,如果你去也定会一命呜呼,所以不要去,在本地经营买卖吧。”但他执意不听,准备了去大海时所用的一切资具。临行时母亲不放他走,一边扯着他的衣服一边哭泣。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今去大海取宝之时,你却这样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说完用脚猛踢母亲的头,然后便走了。在海上(航行过程中)船只毁坏,他们所有的人沉入海中,大多数人都已命绝身亡。他抓住一扁木而漂到一个海岛上,那里有一欢喜城,他来到庄严、悦意的珍宝宫殿,出现四名美丽天女,铺设柔软座垫,供上三白三甜。他准备出发时,她们告诉他:“如果继续前行,你不要向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出现,很危险。”但他没有听,前往南方,来到比前面欢喜城更为庄严的具喜城,有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样恭敬承侍,并对他说:“不要朝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但他还是不听,继续向南方走,到达比具喜城更圆满的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前来迎接承待,又告诉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则有大难临头。”但他仍然向南方走去。来到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城堡——梵师城堡,有三十二位美丽天女迎接他,铺设柔软座垫,供上三白三甜,对他说:“住在这里吧。”但他却想走,临行之时天女们又告诉他:“如果您非要前行,千万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则定会大难临头的。”但他无论如何仍想向南方走,便继续向南方走去。到了一座高入云霄的铁建筑门前,有一赤目凶恶的黑人手持长长的铁棒,他问黑人:“这屋里有什么?”黑人沉默不语。他到近前去,结果看到有许多同样的人,吓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着:“罪过罪过,真的出现灾难了。”他一边想一边走进那座建筑物中,(屋内)一人正遭受着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他问:“你造了什么业?”那人回答:“我曾经用脚踢母亲的头现在感受此业力的异熟果报,你为什么不在梵师城中享受幸福快乐,反而来此自讨苦吃呢?”他想:那么说我也同样是由这种业力牵引而到这里的。紧接着从空中传来“愿束缚者得解脱,愿解脱者受束缚”的声音,于是铁轮降到他的头上,他也如前一样白色脑浆四处喷射,感受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以此为缘,他对如自己一样的一切众生生起了猛烈悲心。他想:在此轮回中还有许许多多象我一样用脚踢母亲的头而感受此种痛苦的众生,愿所有这些众生的痛苦都成熟于我的身上,由我一人来代受,愿其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这样的痛苦!这样想后,铁轮立即抛到空中,他从痛苦中解脱而在空中七肘高处享受无比的安乐。]。读过这样的故事后,我们由此升起不可动摇的信心。
有关实修的方式,《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故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首先,我们应针对今生的母亲,这样来思维:“我的母亲为我消除了很多伤害,并给予我无量的利益,所以,我也应该避免伤害她并施与她利益。对母亲什么是伤害呢?被痛苦直接的伤害和间接地因业力烦恼而受害。所以,我将承担她的痛苦和苦因。”我们应该想,母亲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已转移到我的身上,并且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事实。通过这样的观修,对自我的执着将被从根拔除。
“什么对母亲有益呢?直接从快乐中受益,并且从善业中得到最终的利益。所以我将把这两种利益施与母亲。”我们观想,豪不自私地将我们所有的快乐和善业转移到自己母亲的身上,母亲已得到暂时的身心安乐,并获得究竟的快乐之因---善业。如果事实如此,我们应生起喜悦。如此,我们把对母亲的观修同样地运用到其他所有众生身上。
观想的方法如下:首先,清晰地观想此生的母亲:“唉!我慈爱的母亲,她给了我这殊胜的人身使我得以证得菩提,并保护我免于遭受伤害和恐惧,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我,所以,她对我是具大恩德的。不止是今生,从无始以来,她就是我的母亲,没有间断地为我做了很多事,对我那么照顾,而她自己却仍然在轮回世间流浪,这是多么可悲啊!从现在起,我将为了母亲而成就圆满佛果。到现在我一直无法成佛,就是因为忽略我慈爱的母亲以及我自私自利的过失。在短暂的今生,我将降服自私自利的恶魔,不再做我执的奴隶。我将尽量用实修佛法来报答母亲的大恩。什么是对母亲有害的呢?即苦和苦因。所以,我愿承担母亲的苦和苦因。愿我母亲所有的痛苦、恶业和苦因都成熟在我的身上。”
我们这样来观想:母亲心相续中的苦和苦因,黑淋淋的就犹如用割皮刀挂掉的皮毛一样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应该长久地这样想:“如果真能这样该多么好啊!”
这样的观修,能够让我们的心相续中毫无自性的自私自利之心,被连根拔起,就如同从误认为花绳为蛇的颠倒梦想中清醒过来一样。
然后,我们这样思维:“如果想如前面一样对母亲有益的话,那么,愿我所有的快乐和快乐之因---功德,都成熟在我母亲的身上。”观想我们的快乐和快乐之因,从自己的心中射出,如初生的太阳光,照耀在母亲的身上。经由此,她立即获得极大的幸福,具足了一切修持佛法的因缘条件,增长了功德,得到成就的可能。我们应长久地这样想:如果真是这样该多么好啊!
我们从内心深处来观修,施与母亲快乐和承担母亲的痛苦,当我们的观想变得有些清晰时,我们这样来发愿:“愿所有如母众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愿我的善业给她们带来快乐。”我们专注而不间断地观想,在念第一句时想像承担如母众生的痛苦,念第二句时想像给予她们快乐。最后发自内心地想:“愿我的母亲拥有乐及乐因,脱离苦及苦因,愿她能尽快成佛。”
“同样的,我的父亲和所有其他六道中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观修对象,尽管他们都不愿意痛苦,但是却都处于痛苦的折磨中,这样状况下的众生是多么可悲啊!现在起,为了这些众生,我要证得佛陀的果位。”如上所述,来观修施与功德和承担恶业。
最后,我们应长久地来思维:“在自他交换法之中的对境,如众生、我们自己以及被交换的快乐、痛苦和我执,这些在胜义谛中不是实有的,但是在世俗谛中,由于心被无明所迷惑,还要运用这些不存在的幻象,这是很可悲的。”从内心发愿:“为了众生的利益,愿我能尽快地得到圆满的佛果。”之后,我们应回向功德。
在自己所有的行为中,爱别人超过爱自己这样的菩提心应该时刻想起,并且念诵:
“愿我承担众生苦,善业施与众生乐。”
我们应该尽力用各种方法,使身口意三门的造作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业。
当自私自利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应忆念以下《入菩萨行论》中的内容,这样我们将不会被我执所征服: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思及诸祸害,应速灭我执。”
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讲的内容一样,我们不要被自私自利的心控制。如果我们的身体有了一时的病痛,或者内心中有了无法忍受的痛苦,我们应该把这些转为道用,并这样想:“这个世间有相当多的如我一样受疾病或痛苦折磨的人,尽管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却依然遭受着苦病的折磨,这是很可悲的啊!愿这些众生的苦痛都转移到我的身上。”并如前所述那样来观修;
同样的,我们也应同情那些遭受着不能忍受的冷热痛苦折磨的地狱众生,这也是地狱众生的可悲之处啊!并这样发愿:“愿这些众生所遭受的冷热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之后照前所述来观修;
同样的,我们也把这些应用在对六道中每一道众生的身上,观想施与他们快乐并承担他们的痛苦。如此于心中强烈地忆念并观修。
我们进一步来思维:“假如身体的病痛和心理上的痛苦并没有在我的身上发生,我可能只是为了此生忙碌的活动而放逸,因骄傲和自满而疯狂,我将不会对轮回产生悲伤,更不会思考对善恶的取舍。然而疾病和痛苦会使我想到皈依三宝和佛法,病苦也引发我强烈的出离心和对这个世界的厌离。许多原本使我在未来世遭受的地狱果报的恶业,都在此生成熟而得以净除。”如此这样观修,我们的疾病和痛苦也都将被转为菩萨道。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假如我们被某些魔所伤害,我们应这样想:“这些魔在累生以来也都做过我的母亲,在那时候,也一样利益过我,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甚至到现在,当我的身语意放逸而忘记修持佛法的时候,他们仍在激励我的三门去实修善业。所以,这些魔真的非常仁慈。然而由于我认识不到这些,把他们看成是对我的伤害者,这是不对的。现在我必须籍由佛法来报答他们对我的恩德。什么是对他们有益的呢?让他们得到快乐和快乐之因,消除痛苦和痛苦之因,这才是对他们有益的。所以,愿这些魔的痛苦和苦因成熟在我的身上。”如此来观修,魔将会变成我们修菩萨道的助缘。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如果我们的敌人等他人伤害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忍受的时候,我们应如前所述来观修慈心和悲心:“这些伤害者生生世世都做过我的母亲,曾那么慈爱地对待过我,甚至到现在还在帮助我消除我的我慢和自满。所以,他们对我是有大恩德的。”我们以报恩的心态来观想,施与他们快乐并承担他们的痛苦。
或者,我们还要这样想:“敌人和鬼两者,都曾生生世世做过我的母亲,他们曾经利益过我,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非常慈悲地对待过我。但是由于无明,他们现在伤害了我,这是很可怜的。”所以,我们观修施与他们快乐,承受他们的痛苦。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观修,这些逆缘都会转为菩萨道上的助缘。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3)修学菩萨的行为  
此包含三部分内容:
a修学菩萨的共同行为;
b为了成就己身,修学六度波罗蜜;        
c为了成就他人,修学四摄法。
a修学菩萨的共同行为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如此文讲的那样,我们要生出这样的心愿:布施我们的身体、财产和三世累积的善业,给一切如父母的众生。然后我们这样想:“由此布施的功德,愿所有众生各依所愿,现前得到无量的财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利益他人创造快乐、消除痛苦,尽可能地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资来利益他们。我们可以首先训练自己布施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后逐渐地布施越来越大的东西,慢慢通过此种方式,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将能做到布施自己的孩子、妻子甚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b为了成就己身而修学六度波罗蜜  
此处分三部分内容:
(a)六度波罗蜜的特性;
(b)实修六度的方法;
(c)六度的功德
(a)六度波罗蜜的特性   
布施波罗蜜是将自己的一切布施给他人。这是从轮回和涅磐到达彼岸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和其他五波罗蜜是一样的;持戒是舍弃所有伤害别人的恶行;忍辱则是在受到别人伤害时不生嗔恨心;精进则是乐于修行善业;禅定则指专注而无烦恼;智慧则是明辨一切法的真实意义。
如《宝鬘论》中所说:
“布施舍自财,持戒利他行,
  安忍断嗔恚,精进即乐善,
  定一缘无染,慧择谛实义。”
(b)实修六度的方法  
有两种:实修和六度同品的四种功德;舍弃和六度异品的七种贪恋。
实修和六度同品的四种功德,包括:远离与六度相违的如吝啬、不守戒、嗔恨、怠惰、散乱和邪慧,而生出的功德;
每一度都具有无分别智慧之助伴的功德;每一度皆能圆满众生之心愿,其果的功德;每一度都能通过三乘来成就所有的众生,其作用的功德。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远离布施之违缘,具足无别之智慧
  圆满众生之心愿,三乘成就诸众生。”
我们可以将此运用在其他五度上,如持戒等。
舍弃和六度异品的七种贪恋  
在《经庄严论》中说到:
“菩萨所修之布施,莫贪、不贪、无有贪。
  还有诸如亦非贪,莫贪、不贪、无有贪。”
将此应用到六度的每一度,此诗偈的意义是:当我们舍弃七种贪恋时,就是在实修七种无贪。这七种贪恋分别是:
(1)贪恋六度的异品,如布施之异品吝啬等;
(2)对怠惰的贪恋;
(3)在修持上以少为满足;
(4)对今生回报的贪恋;
(5)对来生果报的贪恋;
(6)对负面习气如随眠等的贪恋;
(7)对放逸的贪恋;
关于这些,伟大的萨迦班智达说到:
“应舍、怠惰及自满, 功德、果报、习气与,
散乱此等七种贪,智者所应舍弃之。”
(c)六度的功德  
在《宝鬘论》中说到:
“施财戒安乐,忍美精进威,
  定寂慧解脱,悲成一切利。”
c为了成就他人,修学四摄法
在《本生传》中说到:
“善巧布施以招唤,继之和言与悦语,
   后以同行令安稳,共事实修互认同。”
(a)布施  在《广博仙人请问经》中讲到有三十二种我们应该舍弃的不清净布施,其中有:不清净的动机,如为了得到今生的德高望重和回报以及来生的果报;不清净的对境,如不布施给贫困者,而去布施给富有者、国王和妓女等;不清净的物质,如以肉、酒以及用来屠杀的动物等来做布施。我们应该以清净的布施来摄受修法的眷属。
(b)爱语 首先以和言悦语让他人得到满足,然后为了他人的成就,依照他们个别的根基来传法。
(c)同行 虽然他们以前听闻过佛法,但是不愿意去实修,我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使他们能实修这些佛法。
(d)共事 为了让他人修行,我们自己以身作则来精进实修善业。如在《经庄严论》中所说:
“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观修四摄法的方法  
如下:“唉!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如法地来报答如母众生的恩德。由于自私自利的缘故,我嫉妒那些比我优秀的人,轻视那些不如我的人,和那些与我相同的人竞争,一直在造作厚颜的行为。所以,在无止尽的轮回中仍然遭受着种种痛苦的折磨。从今天起,我将放弃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为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愿将自己三世以来身口意所积累的一切善业完全给予如父母一样的众生。由此布施,愿那些希望得到食物的众生都可以得到食物;希望得到衣服的众生都得到衣服;希望得到住所的都得到住所;希望得到奴仆的都得到奴仆;希望生病的人得到医生、药物和护士;愿贫穷者得到宝藏;无助的人得到保护;无依者得到护持;愿旅游者得到向导;渡河者得到舟船、木筏、桥梁等等。总之,不管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他们所想要的财物都可以无止尽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并生起欢喜心。
接下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的所有财物都已经布施给众生,所以,我不再贪着这些事物;我的身体也已经布施给众生,所以,不论他们在我的身上实施怎样的伤害,如杀我、咒骂我、打我、玷污我、危害我、侵犯我等等,我将完全迎合他们的需要。”
“如同佛子菩萨们由于愿完成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而实修如六度、四摄法等深广大行一样,我也将使自己修行从布施到智慧的六度之大行。我也将施与清净的布施、摄受法器的弟子,并依他们的根基来传法,并使他们依循正见来实修。我也将生起欢喜心,实修广大甚深的佛法,以此为典范来引领他人。”之后发愿:“愿这一切皆得以圆满实现。”并由此生起欢喜心。
如果愿意,在每座之间,我们可以念诵《入菩萨行论》中的偈语如下: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3 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在大多数论著中,对于胜义菩提心的观修,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在一些古老的书中说:
“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事物,远离能取所取,是无我的境界。”
观修这个含义,分为三部分:
(1)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2)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3)如何实修胜义菩提心
(1)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某些外道所假立的“常一自在我”(古印度一个教派所虚构的“我”,不灭故常,五方分故一,能独立存在故是自在),声闻缘觉二乘所假立的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处,唯识派所假立的实有的心识等等,无非是对执常本性的错误认知,并非是胜义菩提心。一切轮回和涅磐的根本,是心原始的自性,远离了一切戏论(由分别心而导致的偏见),这是胜义菩提心的本质。如同龙树菩萨所说:
“诸佛菩提心,不被我、蕴、识,
  妄念所蒙蔽,本有之空性。”
胜义菩提心是了知轮回和涅磐无二、快乐和痛苦无二的根本,如果我们能了悟胜义菩提心这样的本质,就将会了悟所有现象的本质。如圣天论师说: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2)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a寂止:依照将心专注的方法,消除一切执着有相的分别妄想,将心安住在本性的光明中。
b胜观:先去除能取所取的无明面纱,再分析每一种现象的本质而不互相混淆,由此见到心本来的面目。在《宝云经》中说到:
“何谓止?即制心一处。
  何谓观?即真实了悟每一种个别的现象。”
同时,在《经庄严论》中也说到:
“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
  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
(3)如何实修胜义菩提心
此部分有三:a观修寂止;b观修胜观;c观修止观双运。
a 观修寂止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因此,要将我执连根拔起,需要观修胜观;要观修胜观必须先观修寂止;观修寂止必须身心处于寂静,所以,我们首先要放弃一切世俗的活动,如耕地、贸易、外在的妙欲以及内心的贪着等妄念,如果不放弃这些,将无法生起专注的真实禅定,甚至会产生对世俗活动贪着的过患。如在《劝发增上意乐经》中所说:
“师劝心不悦,法教亦不行,
   戒律将弛废,皆因贪俗事,
   沉溺繁琐中,劳碌痛苦多,
   无修而烦恼,皆因贪俗事。”
对于贪着妙欲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同时,在另一首诗偈里说到: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对于贪爱某些有情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心若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同时,至尊扎巴坚赞也说:
“居于静处禅修者,俗友为伴难得寂,
   应对凡夫生厌离,由舍邪命获寂静。”
同样的,我们也应舍弃对敌人的嗔恨之心。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回想在前面讲述因果业报的章节里的诗偈。
如上所述,我们应舍弃对那些让我们生出贪嗔的对境的贪恋,并且独自居住于寺院、山林中、森林旁边等寂静的地方,来修习禅定。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在同一段文章中又说到: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如此,在静处观修寂止的话,要首先了解到应该断除的五种过失,然后再运用八种对治过失的方法,最后,依九住心来修寂止。
五种过失是:
(a)怠惰 心不致力于善业的修行;
(b)健忘 虽然修一些善业,但忘失了观修禅定的教授;
(c)昏沉和掉举 即使没有忘失教授,但是心昏沉或散乱不专注;
(d)不作行 即使知道自己的心昏沉或掉举,却不致力于找寻对治的方法;
(e)作行 由于过度使用对治方法,心变得分散,无法安住。
如在《辨中边论》中所说:
  “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怠惰”的对治方法是:在对治过患的八行中,前四种是对治怠惰的,而怠惰是五种过患里面,第一个应舍弃的过患。此四种方法是:欲、勤、信、安。("欲"即生起强烈的愿望要修好寂止。)产生专注,("勤"即精进心)能保持这种状态,("信"即思念修止的功德生起信心)即是“欲”的因,("安"即一定要求得轻安)是精进的果。在这四者之中,最主要的是勤。因为勤就是精进的意思,所以我们应该舍弃怠惰,要精进,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进即喜于善。”
在同一段诗偈中也提到努力的障碍: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贪图懒乐味,
  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
  频生强懈怠。”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一切懒惰的因素,并且籍由努力观修轮回世间的过患、暇满人身的难得和生命的无常,精进地来修持禅定。
“忘失教授”的对治方法是“正念”。观修禅定的教授应该以正知来牢记,以正念来避免忘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方法是:以“正知”来观察我们所受到的昏沉和掉举的影响。因为昏沉和掉举是禅定的主要障碍,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两者,就无法去对治它。
“不作行”的对治方法 “不作行”就是,即使我们能了解昏沉和掉举,但是却不采用实际行动来对治它们。所以,对治“不作行”的方法就是要行动起来,要作为。如果我们不采用实际的对治方法,禅修的功德就无法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起。
“作行”的对治方法是“行舍”(弃绝一切杂染诸法,平等安住在无杂染中),也就是“行平等”,让心保持稳定平衡,如称黄金一样的小心翼翼,或如智者般言语谨慎,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对于此,在《辨中边论》中也说到: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不忘其所缘,觉了沉与掉,
  为断而作行,灭时正直转。”
九住心 让心安住的实际方法有九个次第:
“内住续住与安住,近住调服与寂静,
  最极寂静专住与,等持次第九住心。”
(a)内住心 必须具备下述四个条件:观修的对境不动、身体不动、睫毛不眨、观修对境清晰。
观修的对境不动:在一个寂静愉悦的地方,布置好一个美好庄严的观修对象,如佛陀的造像或画像等。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述: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庄严,
  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
或者,我们可以安置任何适宜的物品,如一朵蓝色的花,一块蓝色的布等,放在我们正前方,远近适中,并且静止。
身体不动: 我们应该依照莲花戒大师所著《修行次第》来修持:眼睛不可全部睁开,也不能完全闭上,两眼应注视鼻尖,坐姿挺直,心向内观。双肩放平,头不可过高或过低,身体不能倾斜,鼻尖和肚脐成一条直线,牙齿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均匀而有规律,吸气的时候,不能有声音,不能心怀愤怒,心要调柔,呼气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应坐在一个柔软的垫子上,具备了禅修的每一个条件,身体保持挺直不动。
睫毛不眨:眼皮遮住部分眼球,眼睛半开,不眨眼,注视观修对象。如果有流泪的现象,不要用手去擦,任其自然流下。有疼痛感的时候,不应该注意痛苦,而必须要把心专注在禅修的对象上。
清晰的观修对象:我们不应该去评断区分观修对象的好坏,无论对象如何,都要努力做到让其在自己无分别的心识中,自然清晰地显现出来。
(b)续住心:初学者不可能长时间地禅修,因此,应该多次而短时间地来持续禅修。
(c)安住心:如果心散乱的时候,应该及时能够了知,并调整自心再次回到禅修的对象上。
(d)近住心:为了防止心的散乱,以正念把心摄收在禅修的对象上。
(e)调服心:出于对禅修功德的喜悦心,当昏沉和掉举出现的时候,用对治的方法来及时降服之。
(f)寂静心:由于散乱而心生不乐的时候,应把心专注在禅修的对象上,从而使心平静下来。
(g)最极寂静心:当禅修中出现贪欲等障碍的时候,应专注在禅修对象上,让心平息。
(h)专注心:若使用对治方法来去处昏沉和掉举,心能远离沉掉诸妄念,则让心坦然安住。
(i)等持心:由于长期禅修的习惯力量,可以毫不
费力进入禅定的状态中,在身心轻安未升起之前,这个阶段属于欲界的专一禅修的静住状态。当身心轻安生起后,则属于静虑地(色界的禅定),即正奢摩地,是真实的寂止。关于此,在《经庄严论》中说:
“心住内所缘,其流令不散,
  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
  具慧上上转,于内摄其心,
  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服,
  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
  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
  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
  能得任运转,由习无作行,
  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
  名为有作意。”
九住心的每一个次第都必须通过以上所讲的破五过和依八行来调服。
我们必须了知,在五种过患中的主要过失,是昏沉和掉举。如果出现昏沉,则应该减少禅修前的食物,并坐在较高的位置上,穿着薄的衣服,坐在比较薄的垫子上,以清晰和响亮的声音来念诵皈依和祈请文等等,禅修的时候,身心要在警惕而敏感的状态中。当掉举产生的时候,则使用和对治昏沉相反的方法来对治。当昏沉和掉举都平息的时候,则在放松的状态中来禅修。
五种禅修体验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的心中将一个接一个产生无数相续不断、如水流般的念头,这是粗糙的心所难以衡量的。事实上,这些念头原本即存在,只是我们从没有观修过自心,没有注意过这些念头。现在注意到这些念头以后,我们可能会认为“我的念头比以前多了,所以,我无法进行禅修”。然而这只是禅修的五种体验中的第一种,也就是认识到念头出生的体验,被称为“如悬崖瀑布”。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会感到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生出,在某个时候,念头可能会停止,但是,立刻又会再观察到念头的流动,这样,我们的念头会时断时续地轮流。这是禅修的第二种体验,即念头轮休的体验,被称为“如涧谷溪水”。
再次,继续慎重地禅修,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念头的流动将逆转,如在打喷嚏时念头会突然停止一样。我们应极其理智地观察这个念头的停止。偶尔,心识的清明也会产生,然后又被念头的流动打断。这是第三种禅修体验,即念头的歇止,被称为“如三河相会池”。
继续依此禅修,大部分的念头流动都会停止,心将保持在专注的状态中,在此时,仅有一、两个念头会偶尔生出,但转瞬即逝。这是第四种体验,念头如波浪之体验,被称为“如有波浪之大海”。
继续依此禅修,所有思维的集散都已经停止,专注的心和光明已能生起。这是第五种体验,即平息一切念头的体验,被称为“如无波浪之大海”。虽然此时远离了一切念头的活动,心能保持清明,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心的光明,那就只是安住在念头的止息之中。因此,在心的专注之中,我们应该禅修,直到内心生起澄耀的光明,如同灯焰不受到风的干扰一样。
依此继续禅修,当禅修对境上也能生起光明的时候,我们不再注视所观修的对象,而将心内观,向内观照自心的光明。如果昏沉和掉举出现的时候,用上述的对治方法来消除。毫不费心地,我们自然安住在心性的光明中。
依此清晰地观修,如果在一座之中,开始时情况不太好,但后面有了好转,我们则需要坚持;如果坚持后,心还是散乱,不能保持安住,并且身心都不舒服,那是因为心过于紧收,因此这时应该放松来修。我们应该饮食有节制,并且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睡眠要有规律,不应日夜颠倒,以此来养生。恢复健康后,即可努力禅修。
我们应居住在寂静的地方,坐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遮那佛的坐姿安坐,先念诵皈依、祈请文,发菩提心后,这样来思维:“唉!从无始以来至今,我的心一直被分别妄念的风所吹动,一直在胡思乱想。即使是弹指的片刻,心也无法专注在善业的对境上。因此,我至今还未超越轮回的苦海,也没有能力去救度他人。这是非常不好的。因此,从今天起,我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努力实修来达到身心轻安的大乐,把心安住在禅定中,得到圆满的菩提果。”
在修持的时候,我们应先断除深重的喘息、心态的散乱、气息的大声出入等,再无误地数息21次(呼气和吸气一次为一息),身体和声音要达到平和。观察心中流动的念头中,什么是粗的妄念。如果对外境贪爱的念头生起,就应该作身体不净观的禅修来去除妄念;同样的,对生起的嗔恨要禅修慈心;对于无明,则观修缘起;对于嫉妒心,则观修自他平等;对于傲慢,则观修自他交换或者观修众生根性的不同。
还有,我们应观察是否有粗重的烦恼念头生起,如果有,就要使用对治的方法,不要使心受到烦恼和世间妄想的干扰。当散乱断除的时候,我们应想到上述调服自心的一些教授。首先,坚持把心安住在观修的对境上,不受昏沉和掉举的影响。如果太过收紧,会产生掉举,所以,在禅修中,应该放松,不要离开正知和正念。如果太过放松,将会产生昏沉。最后,把柔软而不粗糙的心轻松自然地安住在观修对象的光明中。前面两者是用来对治昏沉和掉举,后者则是当昏沉和掉举平息后,安住在行平等(即行舍,指的是弃绝一切杂染诸法,平等安住在无杂染中)中。因此,无论我们修何种禅定,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依此禅修,当念头不再生起,应长久地安住在心性的光明中。当对心性光明的禅修变得稳固后,我们不应再观修禅修的对境,而必须观照内心的自性光明。如果我们经历到唯一的光明,就把心放松于这样的体验中,不思索过去、现在和未来,斩断一切分别妄念,不论念头是好是坏,任其起灭,依此,外紧而内松来做禅修。下座后,应保持良好的状态,回向一切功德给众生,同时使寂静持续,舍弃一切散乱的因素,并很快进入下一座。开始的时候,可以缩短每座的时间并多次来修习,成为习惯后,则可以延长禅修的时间,直到最后,我们能达到一日一夜的不间断禅修。
b观修胜观  
经过观修寂止,得到专注之喜乐的菩萨,应努力通过修持观修胜观来得到妙观察的智慧。因为这是佛陀一切教授的精华。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如果我们缺乏能分辨一切法的智慧,那么不论如何精进地观空性,或是通过布施等方法,都无法去除烦恼和我执。如在《摄颂》中说到:
“无量盲者无向导,路且无知岂入城,
  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不能证菩提。”
同时,在《俱舍论》中说:
“无辨诸法之智慧,无法息灭诸烦恼,
  以惑漂泊有海故,传闻此论乃佛说。”
因此,如果仅仅观修空性,而不具善巧方便的智慧,将只得到声闻或缘觉的证悟,无法得到更殊胜的证悟。在《摄颂》中说到:
“不具善巧方便的智慧将只会落入声闻乘。”
同时在《文殊游舞经》中说到:
“仅仅了悟了空性,
  而舍弃了众生,是魔业;
  了悟了空性,
  而仅执着于对众生的慈悲,也是魔业。”
同时,阿阇黎沙拉哈说:
“舍弃慈悲只观空,此非究竟殊胜道,
  仅仅禅修慈悲心,岂能解脱于轮回?”
因此,如果只禅修空性,远离“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空性,或者远离妙观察的智慧,也不可能断除我执的根本,所以就无法脱离轮回。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
   后为烦恼乱,如处道修定。”
处道曾修习禅定12年,最后却转生为老鼠。
     《入菩萨行论》中说: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想要达到证悟必须三方面来配合:智慧的箭、慈悲的弓、精通善巧方便的射手。如在《宝性论》中云:
“智慧去除自我执,慈悲众生不寂灭,
  佛陀依循诸法门,不住生死与涅磐。”
同样的,在《学集论》中说:
“了悟空性即大悲,行者功德得清净。”
因此,我们要努力生起,智者们所具备的对治痛苦的无我智慧和大悲的方便。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为了真正了悟无我,我们必须:(a)认识一切现象的本质;(b)远离分别妄想;(c)对空性生起定解。
(a)认识一切现象的本质  我们应该了解内在和外在的一切现象,是因心神错乱的显现而已,在究竟的真理上(胜义谛)来说连一点点最细微的本质都不存在。
如果有人说,“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是不对的,因为外道们认同有一个快乐和痛苦的创造者---自我的存在,一般人也毫无争议地认为在俱生的心中有‘我’和‘我的’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有一个被我们所执取的自我,那它到底是一个名字?还是身体?亦或心识?
自我并不是一个名字 因为名字只是一个假立的名词而已,而不是任何可以被确定为真实的事物。如在经文中所说:
“姓名只亦名,空不具实义,
  诸法本无名,仅以名述之。”
身体不是自我 如果仔细观察分析,是找不到身体本身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
从这里一直到:
“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因此,如果连身体都不存在,怎能认为它就是自我?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心识也不是自我 因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在究竟上来说,心也无处可寻。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因此,如果心识并不存在的话,如何能认定它就是自我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六识亦非我。”
而且,在同一段文章中提到: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此外,在《教王经》中说:
“名非自我只假立,身躯非我如外墙,
  骨肉元素之集合,心无实体亦非我。”
通过这样仔细观察来观修的话,我们应该知道名字、身体和心识皆非自我。所以,应破除执着此三者就是自我的见解。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自我,那么为什么一般人俱生的心中,会生出执着的对象,并认为这就是我呢?”这是由于我们长久以来执取五蕴为自我的惯性力量,就像误认花绳为蛇一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执着于“我”,而事实上,被一般人执着为“我”或是“自我”的对象并不存在。
因此,既然自我不存在,“我的”当然也不存在。所以,执取“我”和“我的”的观念是一种错误,是一切过患的根源。我们应努力通过分析的智慧来了知这一切,抛弃我执的见解。如在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所说: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如此自我不存在那样,声闻缘觉二乘所假立的“法我执”和所取的外境也实际并不存在,我们应通过教、理和教授,来了知并坚信这一切。
通过“教”来了知   
如在《菩萨十地经》中所说:
“佛子们!三界都是心。”
此外,在《楞伽经》中说:
“心被习气扰,外境即生起,
   境无唯心造,所见之境谬。”
同样的,在《菩提心释》中说:
“能取与所取,心识而显现,
  除了心识外,无有任何境。”
此外,在《六十真理论》中说:
“四大之种种,融入心识中,
  悟此境即失,外境岂非谬?”
通过“理”来了知   
外境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存在的事物看起来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存在;一个东西看起来是很多的,很多的东西看起来却是一个。前两者能通过举例来证明:如一个有严重胆病的人,看不到名言上的白海螺,却只看到黄海螺。
要了解一个东西看起来是很多的,可以举下例来证明:对于人类看起来是水的东西,对热地狱的众生来说却是烧红的铁水;对于寒地狱的众生却是一堆雪;饿鬼道的众生看水是脓血;对某些动物来说,水是饮料,对其他动物来说水可能是它们的家;阿修罗的众生以水为盾牌和武器;欲界的天人看水即为甘露;色界中静虑地的天人认为水就是禅定;无色界中虚无边处的天人看来,水就是虚空;对于识无边处的天人,水就是心识;对于无所有处的天人,水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对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水即是非空非有。如无著菩萨所说:
“饿鬼畜生人天等,有情众生各不同,
  各识所现不同故,而知外境非真实。”
同样的,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处?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此外,在同一段文章中说到: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伪,如垢谓净等。”
有许多东西看起来是一个东西,也是如此,可以举例,如许多原子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也许有人会说:“虽然整体并不存在,但是无法分解的粒子确实存在。”但是,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去观察那些所谓无法分解的粒子,如将一个粒子放在中央,而在环绕它的四周六边上放置六个粒子,我们将找不到一个无法分解的粒子。因此,在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说:
“以六同时合,极微成六分,
  六分若一位,丸亦成微尘。”
通过教授来了知
在印度和西藏的有学问有修证的大德们,他们传承的从未间断的甚深教授中这样教导:一切外在的现象,虽然有所显现,但是并不存在。
这也能通过体验来证实:一位道果法的实修者,因修持身体气脉的原因,有了观修的体验。一个晚上,他感到口渴,先在家里找水喝,家里没有,就去外面的山泉处寻找,依然没水,于是他又跑到江边,发现还是没水。他的心里生起了疑惑,所以,在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衣服留在了江边。第二天,他下座后,发现他曾找过的地方都有水,在去取回自己的衣服时,他还必须得要乘船过去呢。
如果有人问:“种种的现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是:被无明和烦恼所迷惑的心性,因习气(种在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的种子)的力量而显现这些现象,就像梦境中显像。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如人居家梦,享用胜妙乐,
  醒来不复留,方知原是梦,
感触境似固,其幻亦如梦。”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习气的力量再坚固,它们怎么可能长久真实地存在呢?”其实它们的确会长久的存在。如在《文殊游舞经》说到:
“天子莲花庄严问文殊师利:
‘应如何来看外境呢?’
   文殊师利答曰:
‘分别妄想的心中,因习气的力量而现外境。’
   莲花庄严又问:
‘习气的力量再强大,如何会如此坚固呢?’
   文殊师利答曰;
‘的确如此,
   如往昔鹿野苑之某婆罗门,
   观自身为虎。
   城内居民视他即虎,
   皆惊慌而逃,城内一空。’”
同样的,在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中说到:
“外境即自心,非真实之存,
   现象真假依,习气固或否。”
也许有人问:“如果外境是不真实的,那么是不
是如唯识实相派所说,外境所现之心是真实的呢?”这是不正确的。如世亲菩萨所说:
“所取不存在,能取自然无。”
同样的,法称论师也说:
“无识之外境,无境之心识,
   无法验证故,两者无区别。”
此外,在《入中论》中说到:
“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
既然所取的对境不存在,自然能取的心识也不存在。因为所取和能取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此外,两者互相依存的意义,就是它们在究竟上不存在的理由。如在《入中论》中所说:
“如是能除此妄诤,诸佛未说有实法。”
因此,我们要了知并思维,无始劫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因此产生了内境外境的对立关系,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内外境俱空的心,是能自知自明的,如透明的水晶球一样。伟大的毕哇巴大师称此为“光明的心”。这是心的特质,在对佛陀最后转*轮的各种注释中,也被称为“法界”。如在《阿毗达摩论》中说到:
“无始之法界,诸法之根本,
   由此存在故,生出轮与涅。”
此外,在《经庄严论》中说:
“心外无一物,而知心不存,
   能所俱空者,安住法界中。”
在梵文中,“法界”被称为“达摩达德”。“达德”指的是“因”、“本性”或是“界”。此处指的是因,因为轮回和涅磐一切法根本的因是光明的心,也就是阿赖耶识。如在《金刚帐》中所说:
“法界无上寂,乃为心之宝,
  满愿众生愿,自性本清净。”
法界也即是心的本质的光明。如在《般若八千颂》中说到:
“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也。”
了知心的自性,就能了知轮回和涅磐一切法的自性。因此,在《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中说:
“圣说诸佛之,证悟即空性,
   由对心悟得。除此无他法。”
同时,在《宝云经》中也提到:
“心是诸法之先行,若彻知心而彻知诸法。”
同样的,在《道情歌偈》中说:
“心为一切种,生出轮与涅,
   敬礼心之宝,满愿如意果。”
因此,我们应了知,轮回和涅磐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根本,是自知自明的心。所以,我们应了知并牢记,外境和内境的一切显现,都是不具自性的,都是由被迷惑的心而产生的。在这种禅修中,我们应毫无障碍地直接观照心的自性光明。如果生起很多念头,应该去除它们,更加专注地观修,直到生起更清明的心。依照此禅修后,我们会体验到自心中特有的光明。下座后,我们将生出清明的正念。
到此为止,这些禅修的方法次第,都是和唯识派共同的。如在《智藏集》中所说:
“如同大海般深广,唯识诸多论著中,
  宣称心识之存在,超越能所之二元。”
(b)远离分别妄想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真的如唯识假相派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所取、能取二空的心识真实存在呢?”不是的。因为所破除的所取、能取都不存在,就不可能有一个能破除的二空的心识存在。如果心真的存在,我们怎么能知道它的存在呢?有人也许会说:“能体验到心的存在,所以心是存在的。”但是,心不可能同时存在能见和所见,就像一把刀子不能割自己,一盏灯也不能照亮自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自明,其无暗蔽故。”
同样,在《入中论》中说到:
“若离所取无能取,而有二空依他事,
  此有由何能证之?未知云有亦非理,
  彼自领受不得成。”
因此,已经消失的过去心是不存在的,因为“灭”后不能成为实有;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所以也是不存在的,未生也不能成为实有;现在的心没有颜色和形状、也不存在于身体的内外,无论怎样努力地寻找也不会找到。所以,心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呢?在《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中说:
“秘密主:诸佛不见有心,
   现在不可见,未来亦不可见。
   心非蓝、非黄、非红亦非白,
   非橘黄、亦非透明;
   心非短、非长、非圆、非方;
   心既非光明,亦非黑暗;
   心非男非女,亦非黄门(非男非女之人);
   秘密主: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
   亦非无色界性。”
心不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的原因,如在《迦叶请问经》中所说:
“迦叶!心不在身内,
   不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心不可见。”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寻找,还是找不到心。如在《迦叶请问经》中又说:
  “迦叶!心遍寻不着。
   寻不着即是不可知,
   既不可知即过去不存在,
   现在不存在,未来亦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是超越于三世。”
同时,在《圣陀罗尼王经》中说:
“天子,诸法唯心,
   而心不可见。心无界限,
   无形象,不可察觉。
   即使以心之法性来寻找,
   亦不可得。
   此寻找自心的这颗心,亦为虚幻。
   既然心为虚幻,
   应知诸法皆为虚幻。”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心遍寻不可得呢?”因为此心从未生过。如果心可生出,那么从何处而生呢?(心的)种子因为“灭”而生还是因为“不灭”而生呢?心因为“灭”而生是不对的,因为“灭”是不存在的,从不存在的种子中生出果实是不可能的;心不会因“不灭”而生,是因为如果种子不灭而生果实,那么因和果就会同时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没有生出心的因,其次,既然没有出生,就不可能有本质住留,既然没有住,当然最后,也就不会有灭。因此,心无生、住、灭,如同虚空。如扎巴坚赞在诗偈中所说:
“心始未生出,怎住或寂灭?
  无生灭之想,亦需舍弃之,
  舍弃之行为,本身亦应舍。”
也许有人会问:“心不存在是究竟的真理吗?”答案是:由于我们无法证实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证实心是不存在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那么,由于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矛盾的,心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心两者皆非,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所以,心也非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因为此二者都被证明为不成立。因此,心是远离四边戏的。如在《智藏集》中所说:
“心存究竟法界中,智者认为非如是,
  非一非异如空花,心非存亦非不存,
  非既存而又不存,亦非不存非非存,
  心乃远离四边戏,中观之法即如是。”
因此,心是远离四边戏的空性,这绝非是心的造作,空性的究竟本性就是远离四边戏的。
离戏的心识本具妙观察的智慧。我们应该把心放下,在一种无显现、无对境、光明、离戏、连本性也不存在的状态中轻松安住,这是断除我们心中执着的教授。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断除了昏沉和掉举的干扰,长此以往地观修,在
定中,我们会进入到没有任何显现如虚空般的状态,下座后,我们将能体验一切法都是明空如幻。
(c)对空性生起定解  
如果有人问:“是否远离四边戏的心就是究竟的真理呢?”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所要破除的四边戏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就没有离戏了。因此,也没有“离戏的中观”这样的说法。究竟的真理超越了语言和思想,如在《三摩地王经》中说:
“存在与否皆为边,清净污染亦为边,
  舍弃此二种执着,智者亦无中可立。”
其次,在至尊扎巴坚赞的诗偈中说到:
“离戏不可说,中观唯识等,
  亦仅名词矣,意念皆分别。”
同样的,至尊扎巴坚赞又说到:
“不解俱生智,不熟悉教授,
  何想亦执着,非想亦如是,
  明空之双运,究竟之真理。”
如此,我们应努力通过闻思来断除一切增益(本没有而强加的,即捏造)的见解。在观修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安放于永恒的光明中。心的自性不能称之为离戏的,也不能称之为不离戏的;是非破非立的;没有任何需要舍弃的,也没有任何可依的对治;没有要超越的轮回,也没有要得到的涅磐;没有佛果可证,也无魔鬼可惧。一切的分别妄想,如取舍、破立、希望和怀疑、有和无、空和不空等等,只是假名、只是符号、只是传统、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和合的、空洞的、虚幻的,无意义的,本来即为清净、本来即为空性、本来即为解脱。因此,由于坚定地相信心超越了一切言语、思想和表达方式,而将心安住在不放逸、远离能修和所修的状态中。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说过:
“无一物可破,无一物可立,
  持此正见者,方可得解脱。”
其次,萨迦班智达也这样说:
“自心本性中,未存有或无,
  本来无禅修,亦无禅修者,
  心不具自性,如何来描述?
  超越诸言语,亦不能述之。”
所有这些观点在佛陀的很多经典中都是这样讲的。如在《父子相会经》中所说:
“在究竟的法性中,无一物可见,
  因此,亦无一物可以来分别。
  诸法只是假名、符号、传统和表达方式而已,
  除此之外,在究竟法性中,   
  一切现象皆不可见。”
同时,在《菩萨藏经》里面说到:
“当行者对一切现象既不接受,也不排斥时,
   行者即对一切现象不再执着;
   当行者对一切现象不再执着时,
   行者将不生不灭;
   当行者不生不灭时,
   将完全从生、老、病、死,
   以及忧愁、悲哀、痛苦
   和心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此外,在《般若佛母》中说到:
“有分别心时,
   即堕入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分别心时,
   行者将不再受生。”
同样的,在同一段经文中又说到:
“由于证悟是不可觉知的,因此
“证悟”只是假名。
   由于佛陀是不可知的,
   因此“佛陀”亦是假名。
   全知的佛陀不具自性,
   而不具自性者,
   即是不可言说。”
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应如何来利益众生呢?”回答是:在胜义谛中,是没有众生存在的,因此为众生所作的利益和造作利益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就没有必要来讨论这些了。如在《富楼那请问经》中所说:
“当我安住在菩提心中时,
  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当时我并不知有众生,
  我甚至不知有众生之名。”
同样的,在《般若佛母》中说到:
“须菩提,我不见有众生。
   但是,不具自性的众生被视为众生。
   因此,度众生无非是世间的名言而已,
   在究竟的法性中,是无众生存在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3-19 20:05:57 | 只看該作者

[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

续-《●[泽仁扎西堪布]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如果我们能这样了解,就会破除掉对不可言说的执着。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如果这样了知并观修的话,我们可以将会在观修的定中生起对明、空无执着的体验。下座后,自然会在心中生起对陷于轮回的众生的悲心。因此,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拔除二障(所知障和烦恼障)习气并迅速得到佛果的人,应该努力观修智慧空性的真义。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要了解空性,必须要积累广大的资粮,否则,证悟空性是很难的,而且即使是证悟了空性,也会落入声闻乘的灭定中。如在《摄颂》中说:
“乃至善根未圆满,彼士不能证空性。”
同时,萨迦班智达说过:
“声闻亦观空,其果乃灭定。”
所以,方便和智慧的双运是大乘修道中最精华的部分。
观修方法选择一个幽静的处所,虔诚地向上师和三宝皈依和祈请,长久地观修大悲心所引发的菩提心,选择一个观修对象来修寂止,如果在心中生起少分的止定后,应如下来思维:
“唉!我心的本性的光明本来就是远离戏论的,并且平等地安住在毫无分别的‘明’‘空’中。由于不能了知这些,我一直执着于“我”的存在,流浪在无边的轮回里。此外,因为习惯于能取所取的迷乱习气,执着于种种虚幻的、空洞的、不具自性的、不真实的显现,把它们当做实际的存在,所以,我像疯子一样沉溺于幻象中,长久地受着痛苦的折磨。现在开始,我将依止上师的教授,来了知三世诸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内容,从而了知心的无上秘密。我将不再被执着于实有之恶魔所控制。”
同时,这样来想:“我应该通过戒律来严格自己的身心。”在不加思索、心态舒畅的状态中,观照近取蕴(有漏蕴为前一业烦恼之取因所生,而后又为后一业烦恼之取因,故名取蕴,即近取蕴),从而了知执着‘我’和‘我的’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有‘我’的存在,是名字、身体还是心识?姓名不是‘我’,因为姓名只是一个暂时的称呼罢了;身体不是‘我’,因为身体只是血肉等聚合的一个称呼,而且从头顶到脚底,身体内和身体外,哪里也找不出‘我’;心识也不是‘我’,因为过去的心已灭,未来的心还没有生,现在的心也将转瞬即逝。因此,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只是一个不具自性的幻象而已。我们应这样在心里反复地思维。
同样的,如山、围墙、房屋等,这些种种外境的显现,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由四大或原子而组成的,也不是自在天或者其他造物主造成的,这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外境,只是由于自己的心被迷惑,因轮回的习气而引发的一种显现。这些外境就如梦境中的城市、房屋、马、大象等是一样的。我们应长期地这样来思维,并由此而生出强烈的定解。
我们接下来应继续思维:“我们所取的外境的一切现象就如同梦境一样,因此,我们能取的心也如同梦中所体验的心一样,在究竟上来说并不存在。所以,一切能取所取所显现的现象,都是幻象、假象和骗局。”
现在把心向内观照,此时去除了能取所取的面纱,长久地直接观照自心赤裸裸的光明。当我们有了极清晰的光明的体验后,应如下来观察自心的光明:首先,在观察光明心的根源时,无法找到光明心的因,因此,这是无生的空性;其次,我们观察心住在哪里,却发现心不在身体内、外和中间,心也没有颜色和形状。不论自己如何寻找,都无法找到心住何处。因此,心是无住的清明空性;最后,观察心是从何处灭的,我们会发现心是不会灭的。因此心是不灭的大乐空性。所以,这个空性中极清晰并赤裸裸的心,是远离一切的因、果和本体的,是毫不具自性的。
体验到空性的禅修者,光明的自性无论何时何处也不会终止,在体验中,心无比的明亮。在那种光明中,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空性中,心的光明也不会终止。这就是明空无执着,是离戏平等,不可言说并且超越心识,在这样的状态中,将心保持于赤裸和光明中,甚至不执着于不可言说。如果生起了分别妄想,不要让它发展,应把它完全断除,在无执着中安住。首先,用戒律来严格安住自心;其次,把心轻松地安住;最后,在远离希望和恐惧的状态中安住。
总而言之,应把光明而无执着的心轻松而不费力地安住在不散乱、无观修对象的状态中,依此方式,多次重复地来观修,但每次观修时间不要太长。我们不要对禅修起厌烦心,而应在每次禅修后善加保持。
禅修结束后,在下座的时候,我们应这样想:“一切法的自性是离戏的,没有分别,不可言说,超越心识,无根源,如同虚空一般。但如母众生没有了知到这些,因我执和能取所取的执着而将自己捆绑于轮回中,沉溺于幻象里,这是很可悲的。为了如母众生,我必须证得佛果。”之后,我们应将此观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在每座之间,我们应念诵如下:
“如同魔术师幻变,车马大象之种种,
      如此显现非实有,应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应了解一切现象都如魔术师的魔术一般皆为幻象,并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努力。
c观修止观双运
寂止是将念头完全停止,什么也不去执着;胜观是以智慧来断除所有的增益,不再有执着的对境。融合此二者来观空,即为止观双运的实修。在《经庄严论》中说:
   “应知止观双运道,乃须遵守之誓愿。”
观修止观双运的方法,大部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可如下来修持:
我们应首先了知,观修的对象、观修的方法还有观修者这三者都是虚幻不具自性的,然后在这样的智慧状态下,将心专一安住在不会终止的光明中的寂止,和完全了知一切现象无生的胜观,在这样止与观无二无别的光明中,让心安住。如果坚固地住于止中,就要生起妙观察的智慧;如果心由于过度的观察而不能安住,就应该把心放松。这样轮流来双运,才不会走上歧途。如果不能了知这些重点,那么无论我们修寂止有多么坚固,仍然会落入四种世俗的禅定中,而不论我们胜观的观修多么好,也必会落入无色界四天中的任何一天。因此,去除一切错误禅定,正确地来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在每座之间,我们也不应该让感官的六识去追逐外境的六尘,并且要了知一切现象皆存在于法界性中,一切无非都是心的显现。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心,来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到此为止,关于菩萨道的共同教授已经讲完。
二不共的体验将在金刚乘的修道中获得,因此而欢喜。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说:不共的瑜伽修行者具有不共的禅定,不共的禅定状态中具有不共的体验。这里不共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金刚乘行者;不共的禅定指的是下面所要讲的成熟和解脱的一切道路(成熟指的是为了成熟而做的灌顶;解脱是指为了解脱而做的教导)。不共的体验是指依赖不共的禅定而生起的体验。
要详细来讲述金刚乘的不共体验是难以尽述的,简要来说,有三种道:去除障碍的入道,去除贪欲之道,和究竟证悟之道;有三种觉受:身觉受,心觉受,梦觉受;有三种拙火修持:知见上的拙火修持,聚集九种节的拙火修持,燃烧明点的拙火修持;三种相关的缘起:命气逆转的缘起,定境觉受幻相的缘起,梦境的缘起;三种三摩地:具各种特殊觉受的三摩地,空性的三摩地,本质为双运的三摩地。此外,这十五种不共体验皆可归入一种三摩地。
对于前面所讲的不共体验生起信心的观修方式,至尊扎巴坚赞说:
“观修两种菩提心的每座间,
   应努力诵经并供养三宝。”
如上所讲一样,以共同道来净化了自己相续的修行者,已有了少许两种菩提心的体验,之后,应生起大悲心,并如下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证得佛果,也不是特别长的。此外,具足一切善巧方便法门和大悲心的如来,也可能教授了其他能使行者迅速成佛的方便法门。”我们应反复仔细地阅读经典,思维了解经典中的意义,在《传授经典教授王》或《秘密授记经》中说:
“虽然世尊已经开示了
通往解脱的三乘法门,
为什么不开示一种
因和果可以同时修行
来证得任运之成就的法呢?
佛陀回答:  
在为喜爱因乘的众生转因乘的*轮之后,在未来将出现金刚乘快速成就的道路。”同时,在《楞伽经》中说到:
“持明者和想修持真言的人不应吃肉,
  因为会阻碍真言的修持及获得解脱。”
看到这些经文中的开示,就会了解到,有一种比波罗蜜乘或是因乘还要殊胜的法门,被称为果乘或是金刚乘或是持明的经典。
了解到这些,会生起想要寻找金刚乘的心。因此,我们应如下思维:“在仅仅修持波罗蜜乘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发菩提心的体验和了悟,更何况现在找到了能因果任运的金刚乘,如果依此来修持金刚乘,我必然会生起不可思议的体验和禅定。到那时,我必然能了悟一切好或坏的体验的生起,并且对一切的体验不存怀疑和破立,任意地保持这种状态。”
在此前行的阶段,对未来将生起的体验,我们观修定解的必要性是,以后在实修金刚乘的时候,将会生出见到佛陀等祥和的体验,也会生出被魔或罗刹殴打等不祥和的体验。有些初学者不能了解,而会认为佛菩萨、魔和罗刹等都是真实的,由此而生出愿望或疑虑的分别心,或是不能将这些幻境转为道用,所以成为生起功德的障碍。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未生起这些体验之前,应先断除一切增益。
前面提过的《秘密授记经》并没有从梵文完全翻译为藏文,一些摘要如“在为喜爱因乘的众生转因乘的*轮之后”,是从加纳师利的著作《去除二边》,还有大译师的译著《邪密驳斥》中引述的。
有些智者认为《传授经典教授王》和《秘密授记经》是两部经文,其实这是不同的译师翻译的同一部经文,梵文的发音a wa ban da bei ga ra na是一样的。
我们应如下来思维:“我进入金刚乘甚深的道路中,将能得到此道中不可思议的体验。对于祥和的体验,我不会生起喜悦心,对于不祥和的体验,我不会生起不喜悦的心。行者的脉、种子字、明点的甘露、精华智慧气的缘起,依心的控制而生起轮回和涅磐的种种体验。把这些体验归纳起来,有十五种,由此又可归纳到三种禅定中。当这些体验在我心相续中生起的时候,我可以个别地来认识它们,如这是身的体验,这是心的体验。如此来任意保持。”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想:“我应该进入一切诸佛唯一之成佛途径---金刚乘的道路中。在进入此道后,我应努力修持直到心中能生出各种体验。这样实修后所生出的这些体验我将如法地来保持。”


第三章
清净见的教授,为了产生喜悦心
如果有人问:“努力进入金刚乘的道路后,保持这些体验有什么意义呢?”回答是:由此
而实现证悟。在《金刚乘根本论颂》
中说:
“如来的身口意不尽庄严*轮,
  即是清净的显现,
  这样说的意思是,
  如来由此而实现证悟。”
此外,什么是“如来”呢?依福慧二资粮的安乐道,而实现四身(色身、法身、报身、化身)的果。如来的功德分为:1身不尽庄严轮;2语不尽庄严轮;3意不尽庄严轮。
身不尽庄严轮
身不尽庄严轮的含义有两方面:身秘密不可思议、身可以示现一切形象。
身秘密不可思议指的是
佛陀的身体任何人也无法测度。如在《宝积经》中说:
“持力菩萨想知道佛陀顶髻的尽处, 就上至须弥山的山顶,三十三天以及梵天世界,同样,再往上距离娑婆世界超过了十亿个世界,就到了莲花如来王的净土,仍然见不到佛陀顶髻的尽头。”
身可以示现一切形象指的是
从殊胜的化身到兔子、老虎、狮子、木筏、轮船、桥等等,不论任何众生当以哪种身体来得度,佛陀即示现何种身体来度化他们。
语不尽庄严轮  
语不尽庄严轮同样有两方面:不可思议的语秘密、示现一切音声。
不可思议的语秘密是指
佛陀的声音在近处听也不会很大,在很远的地方在也不会很小,无论距离远近,都一样清晰。例如目健连至西方净土后,又去了距离西方净土超过了十亿个世界的光明王如来的净土,而目健连听到佛陀讲法的声音丝毫没有差别。
示现一切音声指的是  
佛陀能以清净的天界的语言与龙、夜叉、罗刹等众生所能理解的种种语言来讲法。
意不尽庄严轮  
意不尽庄严轮也分两种:不可思议的意秘密、示现一切意。
不可思议的意秘密是指  
没有其他任何众生能如佛陀般了知一切。 例如神通第一的目健连,也不能了知自己的母亲往生何处,而佛陀能了知;所有的阿罗汉都不能了知长者巴杰具有解脱的种子,不愿意帮他剃度,但是佛陀知道他在七世以前曾出生为狗,当时,被一只猪追赶而绕塔,由此种下了善业的种子,因此佛陀允许为他剃度。
示现一切意是指  
佛陀具有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所有智是指对一切法的本质完全了解;尽所有智是指,对一切法的因果关系和缘起皆能了知,如知道荆棘为何有刺、豌豆为何是圆的、巴旺石为何是方的、孔雀毛为何是华丽的等等。
庄严的解释为:毫不费力地任运实现自他二利之目的,所以叫做庄严。
*轮:是表示佛陀的事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佛陀转*轮,有一千亿众生得到证悟,同时,他们中每一人同样的教授佛法,使得同样数目的众生得到证悟。总之,直到轮回终止,为利益众生的佛法事业将永无终止。
清净的显现是指:了知轮回和涅磐一切的法,都是无漏的智慧的显现。没有恶劣的轮回可放弃,也没有清净的涅磐可证,所以,轮回和涅磐是无二的;往昔为众生,由于修持解脱道的原因得证佛果,所以佛陀和众生的相续是相同的;往昔所修的瑜伽道,融入在现在的果中,因此道和果是无二的;往昔所断除的妄想,由于修行对治的力量,一切妄想都融入在法性中,所以,妄想和对治是无二的。此外,诸佛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取舍无二、舍得无二、轮涅无二,这些显现都是无二无别的。
我们应如下观修上述之意义:“我进入了金刚乘的道路中,由于如法保持了道上的一切体验,我将能得到如来身语意不尽庄严*轮等具有一切不可思议之功德的佛果。那时,我将能毫不费力地、自然地为一切众生的利益功德,转动永不停止的*轮。因此,从
今以后,我应起精进心来禅修,直到证得佛果。”
在一天中,最好能依此教授来禅修四次,中等的是三次,最次的是两次。如果对某一部分的禅修还没有生起体验,就不应该进入下一个禅修。在每座中,必须修前行的皈依和祈请,以个别的实修所观修之对境来做正行,结行时回向一切功德,并以正知和正见来保持此禅修。
具大悲心的阿阇黎,应以一切善巧方便来教授初学者不清净见,以使他们对轮回生起出离心。然后教授共同道上的显现使众生生出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愿心。并由不共体验之显现的教授,使他们生起修持金刚乘之道的欢喜心。再由于清净的显现,使他们生起对追求金刚乘之果位的欢喜心。
让行者成为甚深金刚乘的成熟灌顶之法器的引导次第,至此圆满讲完。
“一切三藏之意义,纳入三现分前行,
  信者具器之方法,此乃前行之根本。
  何为显现之基、因,以及显现之本质?
  三合组中基道果,融入讲即三现分。
  如此分析并了知,轮涅共同之七法,
  融为一法修持等,了知诸法慧光明。
  首以颂词来略述,次引教证解释之,
  观修正题来结尾,我所写之三现分。
  如有任何之谬误,上师三宝前忏悔;
  或有些微之功德,回向众生得解脱。”
此《三现分庄严论》如同《金刚乘根本论颂》那样,是道果法前行的引导,是依法王贡嘎·桑竹·扎西·蒋晨·桑波的指示而写的。法王贡嘎·桑波是昆氏传承的后嗣,此传承的子侄皆是诸佛的化身,被誉为南瞻部洲的教主、至尊萨迦巴,是白宝伞(萨迦瑜伽传承)的持有者。他在此传承中受到许多上师大悲的关爱,如与金刚持无二无别的法王仁那·哇达、具无量大悲的莫千·桑杰·仁钦、智慧自在的蒋扬·贡嘎·索郎·扎巴坚赞·巴桑波等等,并且很幸运地接受了他们的法教甘露。      
我恭秋·伦竹身为此法脉的僧人,遵照第二金刚总持至尊萨迦巴诸法王的论典做为基础,又节选了此传承的持有者上师们的引导文中殊胜的一部分,并且加上了我的三位上师的言教,完成本书于水兔年(1543年)阴历八月十六日这个吉祥的日子。大学者贡布·仁钦·桑波以极大恭敬誊写本书。
此道的正行应在《三密续庄严论》中了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22 02:54 , Processed in 0.2301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