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92|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册道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2-26 20: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亲近善士」:
甲四以正行教授引导弟子的方法:
第四,「以正行教授引导弟子的方法」分二: (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方法。(二)亲近善知识后的修心步骤。
乙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方法:
亲近善知识(藏: dge ba’i bshes gnyen)的方法分二: (一)为令生起定解略作广释。(二)略说修习之法。
丙一为令生起定解略作广释:
阿底峡尊者于《心髓摄要》(梵: Hrdayaniksepa-nama。藏: Snin-pones-parbsdus pa shes bya ba。又作《摄诀定心藏》)说:
住于大乘种性的补特迦罗,应当亲近善知识。
还有,铎巴(藏: Dol ba)所整理的《博朵瓦语录》(藏: Po to ba’igsung sgros) 亦说:“不舍善知识”是一切要门教授(藏: man ngag)之中的根本教授。
因此,善知识是一切现前、究竟功德的根源,最初能令弟子心中生起一种功德,减少一种过失,最后具足一切证德。所以,最初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极为重要,如《菩萨藏经》(梵: Arya- bodhlsattva-pitaka-nama-mahayana-sutra。见《大宝积经》第十二品)所说:
总之,获得圆满一切菩萨行,并同样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藏: gzungs。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又作陀罗尼。梵: dharani)、回向、愿、辩才及一切佛德,皆是依仗上师而有。上师是它们生起的根本,上师是它们的生处及作者,它们依上师而广大增长,它们依于上师,上师是它们的因。
博朵瓦亦说:
对于追求解脱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事情比上师更重要。试看现世那些可由观摩别人而学习的事情,没有导师尚且无法学成,何况我们刚从恶趣转生过来,而且还要前往从未到过的地方,又怎能无师自通?
因此,亲近善知识的方法分六: (一)所依善知识的德相。 (二)能依弟子的德相。(三)弟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四)依止善知识的功德。(五)不依止善知识的过失。(六)总结上述五者的意义。
丁一所依善知识的德相:
总之,经论均从各乘的观点宣说多种善知识的德相。但此处所说的,乃是能教导弟子三士道次第,引领弟子趣入大乘成佛之道的善知识。弥勒菩萨于《大乘经庄严论》(梵: Mahayana-sutralamkara-karika) 说:
应依止具足:调伏、寂静、极寂静、德胜、具精勤、教富饶、达实性、善巧说、悲悯、离厌的大乘善知识。
意指弟子必须依止其备这十种功德的善知识。
未能调伏自身者便没有调伏他人的条件,所以能调伏他心相续的上师,必须先能调伏自心相续。那么他们要怎样才能调伏呢?假如只是随便修持一下,就说获得证悟功德,这样便全无益处可言。他们必须拥有一种能与总体佛教相配合的调心方法,而这种方法定非「三学宝」莫属,而弥勒菩萨在论中是以「调伏」、「寂静」、「极寂静」这三个名相来代表它们。
论中所说的「调伏」是指「戒学」。《别解脱戒经》(梵: prat imoksa-sutra。比丘、此丘尼于每月十四或十五,与二十九或三十的其中两日,举行布萨诵戒时,必须念诵这部律典)说:
意马不停四处奔驰,不断努力仍难驾驭,而别解脱戒便是录满尖钉的缰绳。
《律分别》(梵: Vinaya-vibhanga。即汉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亦说:
这是未调伏的弟子的缰绳。
上文是说,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犹如野马,令我们不停追逐邪境。正如练马师用优良的缰绳驯服野马一般,善知识学习戒律,调伏根门,以极大的毅力令行为改邪归正,所以善知识必须把野马般的心相续调伏。
「寂静」是指成就「定学」。心意内摄,静寂安住的心境便是「定」这是依仗守护戒律,舍弃恶行,修习善行的正念、正知而获得。
「极寂静」是指成就「慧学」。这是依仗心得堪能的奢摩他,专观「真实义」而达成。
然而,仅拥有调伏心相续的三学证德并不足够,善知识还要真备圣教功德(教正法)。所以「教富饶」就是能对「三藏」等教法博学多闻。善知识敦巴(仲敦巴大士)说:
大乘上师在说法时,必须令弟子获得深入了解。在修持教法时,必须显示出在圣教衰微时 (修持正法)能有什么利益,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什么用处。
「达实性」是指通达「法无我」的殊胜「慧学」。或可以这样说,善知识若能现证「真实」(藏: chos nyid,debzhinny id,yang dag nyid。又作法性、真如性、实相。)固然最好,假如不能的话,由教理通达「真实」也可以。
善知识纵能具备教、证功德,但是,其功德若比弟子低劣或与弟子相等,仍不足够,所以他的功德必须胜于弟子。《亲友书》(梵: Mitra-varga)说:
人们若依止比自己低劣的人便会退步,依止同等的人则同等,依止比自己优胜的人则会优胜。所以要亲近胜过自己的人。你们若依止具有殊胜的极寂静、具戒及胜慧的人,便会成为比那些殊胜者更殊胜的人。
朴穹瓦(藏: Phu chung ba。迦当派祖师)说:
当我听闻大德的生平传记,便会生起见贤思齐之心。
塔西(藏: mTha’-bzhi)说:
我是以热振寺(藏: Ra-sgreng。是迦当派的根本主院)的上座大德们为榜样。
所以,我们必须效法那些功德胜过自己的人。
以上六种(调伏、寂静、极寂静、达实性、教富饶、德胜)是自己所要具备的功德,其余(真精勤、善巧说、悲悯、离厌)则是摄受他人的功德。有说:
「能仁不能以水洗净罪过,不能以手去除众生的苦恼,也不能把自己的证德转移给别人,而是向众生开示法性真谛,令他们得解脱。」(钦一切智mchims thams cadmk hyen pa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疏》 mchims mdzod gyi ’grel pa mngon pa’irgyan 说此颂是出于慧铠论师Prajnavannan 所造的《法句经道品释》Marga-varga 及《法句经优陀那品释》Udana-varga。待考。参见《广论》英译本: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Enlighten ment。)
所以,诸佛除了以无谬开示道轨来摄受众生外,可没有以水净除他人罪过等这类事情。
在四种摄受他人的功德之中,「善巧说」是指在说法时具有清净的发心动机,意指善知识是以慈悲发心说法,而非为了求取利养、恭敬等等。博朵瓦(藏: Bo do ba。迦当派教传派祖师)曾对慬哦瓦(藏: sPyan snga ba。迦当派修传派祖师)说:
黎摩(藏: Li Mo)之子(慬哦瓦)!不论我说了多少教法,从来没有对一句感谢赞叹的说话感到欢喜,因为一切众生无不处于无助的苦境之中。
所以,善知识也应该像这样。
「具精勤」是指以利他为乐事,永无间断。
「离厌」是指能忍受说法的艰苦,屡屡讲说,永不厌倦。
博朵瓦说:
三学、悲悯、达实性这五种功德是最重要。我的轨范师向尊(藏: Zhang btsun )既不博通经教,亦不能忍受挫折,就连感谢他人帮忙的话也不会说,但是,由于他具有这五种功德,所以凡是来到他面前的人皆能得益。宁教(藏: gNyanston)是个极为不善辞令的人,他每次进行供养回向时,只会这样想:“这里没有一个人能明白我的说话”。但是,由于他拥有这五种功德,所以凡是亲近他的人皆能得益。
所以那些仅以称赞、宣说学处的功德来谋生活,而不能精进修行这些学处的人,便不适合作为善知识。这种毫无实义的虚言,就像有人以演说旃檀木的好处来谋生一般,当有人问他「你有没有旃檀?」,他却回答「没有」。《三摩地王经》说:
末世的比丘多无戒律,徒尚自夸博学多间,他们虽然赞叹戒律,但是不会精勤守持自己的戒律。
经中对于定、慧、解脱也有这样的说法:
有些称赞旃檀的好处者,大谈旃檀是怎样芳香朴鼻,但是,若有人问他们.「请问有没有你口中所赞的旃檀呢?」他们却回答:「没有,我只是靠称赞这种妙香来谋生活的。」同样,在末世会出现一些不勤修习瑜伽的比丘,他们也是靠称赞戒律来谋生,但本身却不具戒律。
所以,经中对定、慧、解脱三种功德的说法悉皆相同。
能帮助我们达成解脱的上师,便是究竟意乐(成佛意乐)的根本,所以凡是希望依止上师的人必须认识这些德相,并要尽力寻求具备这些德相的人。希望为人师者,也要知道并力求具足这些德相。
在这个浊世时代,极难获得十德俱全的善知识,假如不能求得这样的善知识,应怎么办?应如《妙臂请问续》(梵: Ar ya-subahu-pariprccha-nama-tantra。又作《圣贤臂所问续》。汉译名为《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属于「事续部」的经典)所说:
正如独轮车一般,即使有马匹亦没法在道路上行走。同样,若无修行的助伴,有情便不能获得成就。修行的助伴应拥有智慧,形貌端正纯净,种性高贵、心向教法,具足自信,坚毅不拔,诸相调伏,言语和悦,能行布施,有悲悯心,能忍饥渴苦恼,不拜婆罗门及外道天神。他们应要专注熟练,知恩图报,敬信三宝。由于具足这些功德的人,在「门诤时」极为稀有难得,所以,咒师可依止能具备其中的半数、四分一数或八分一数的人为助伴。
文意是说,助伴应完全具备这些德相,最低限度也要具备八分之一的德相。在铎巴整理的《博朵瓦语录》中,提到大依怙(阿底峡尊者)曾说:
上师的德相也是与此相同。
所以,这里所说的各种易得及难得的上师德相中,能具有八分之一便是上师德相的最低标准。
丁二能做弟子的德相
圣天论师(梵: Aryadeva,又作提婆。)于《四百论》(梵: Catuh -sataka)说:
正住、具慧、精进的人才是闻法法器。这样说法者的功德便不会转变,听众的功德也不会转变。
圣天是说能真备这三种功德的人,才适宜闻法。又说若我们具足这些功德,说法者的功德便会现为功德,而不会现为过失。不仅如此,对于这种具足功德的补特迦罗而言,听众的功德亦能现为功德而非过失。月称(梵: Candrakirti )在论疏中(指月称论师所造的《四百论疏》。梵: Bodhi sattvayogacar ya-catuh-sataka-tika)提到听者若未圆具这些法器德相,即使说法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是也会被听者本身的过失影响而变成有过失,而且还会把说法者的过失视为功德。所以,即使我们能获得一位德相圆满的善知识,但是仍难以认识它们(指善知识的功德)。因此,若要认识具备一切德相的善知识而作依止,弟子必须具备这三种德相。
三种德相之中的「正住」是指不偏袒﹒假如怀有门户之见,便会被自己的偏见蒙蔽,不能认识功德,从而无法得知善说的真义。清辨论师(梵: Bhavaviveka)于《中观心论》(梵: Madhyamaka-hrdaya-karika)说:
偏袒令心意苦恼,永远不会证得寂静。
偏袒的意思就是贪着自己的宗派及敌视他人的宗派。应当反观自心,把这种偏执舍弃。《菩萨别解脱经》(梵: Bodhisat tva-pratimoksa-catuska-nirhara-nama-mahayana-sutra。即是大乘菩萨戒本。)说:
应舍弃自己的成见,尊敬并安住于亲教师及轨范师的论点。
仅具有一种德相便足够吗?假如我们缺乏辨别善说正道及邪说相似道的慧力,纵能「正住」仍不适合闻法,所以必须具有认识正邪二说的智慧,才能去芜存菁。
只具有这两种德相便足够吗?即使能够具备这两种德相,但是,假如我们像画中所绘的听法者一般,毫无生气活力,那么仍不适合闻法,所以,必须具有大精进心。月称论师于《四百论疏》说:
在三种弟子功德之后,加上“专注”及“尊敬教法?法师”两种功德,总数便有五种。
这五种功德又可归纳为四种:
(一)于教法极为精进希求。
(二)在听法时善能令心专注。
(三)对教法及法师具有大恭敬心。
(四)舍弃恶说,受持善说。
「具慧」是引生这四种功德的顺缘,「正住」则能远离偏袒违缘。
应观察这些令我们堪受上师指导的特质是否齐全,如果齐全,便要修习欢喜心。若未齐全,便一定要尽力在后生之前获得能令它们齐全的因缘。所以便要知道听者的功德,假如不知道这些德相,便不会察看它们是否齐全,于是便会失去我们的大目的。
丁三弟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具备这些合宜法器德相的人,应善观察上师是否真备上述所需要的德相,然后即应向真相善知识领受教益。然而,格西仲敦巴及桑朴瓦(藏: gSung phu ba)的传记却不相同。桑朴瓦有多位上师,而且凡有说法便会前往听间,所以,当他由康区前来时,甚至在途中听闻一位在家居士说法,众弟子对他说这种闻法方式实不恰当,但桑朴瓦答道:
我已获得(闻法、随喜)两种利益。
格西仲敦巴的上师甚少,其数不多于五位。某次博朵瓦与公巴仁青(藏: Gom ba rin chen )讨论这两位上师的作风是哪一位较好,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在未曾修心,容易看见善知识的过失而失信心时,应以格西仲敦巴的作风较为妥善。这种说法颇为切实,所以师长不宜过多。
总于曾经领受法恩,别于以全圆道轨教授善巧指导我们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的方法分二: (一)意乐依止之法。(二)加行依止之法。
戌一意乐依止之法:
前者「意乐依止之法」分三: (一)总示依止善知识的心态。(二)别明修习信心根本。(三)念恩起敬。
己一总示依止善知识的心态:
《华严经》(梵: Ganda-vyuha-sutra)说有九种亲近承事善知识的心态,能包含一切依止善知识的心态的关键扼要。这九种心态可略摄为四种心态:
(一)如孝子心-即是把己的自主放弃,顺从上师的意愿。孝顺的儿子会懂得鉴貌辨色,顺从父母的意愿或说话而行事,不会坚持己见,看待善知识的态度也要这样。《圣现住佛前三昧大乘经》(梵: Arya-pratyutpanna-budd 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nama-mahayana-sutra。汉译名《般舟三昧经》)说:
如法亲近善知识的弟子,绝不要自作主张,必须按照善知识的意愿行事。
经文的意思是对向德相圆满的善知识而说,可不是说任人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二)如金刚心-意指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坚固亲密,不会被任何魔鬼、恶友等拆散。同经(《圣现住佛前三昧大乘经》)说:
要远离交情和颜面的无常变迁。
(三)如大地心-即是为上师担起一切事业的责任,绝无懈怠,不负所托。博朵瓦对慬哦瓦的弟子说:
你们既能遇见我这位如菩萨一样的善知识(此指博朵瓦的同侪慬哦瓦,而非仲敦巴大士),且能如教奉行,实有极大的福德。今后应以此为荣,切勿认为这是一种负担。
(博朵瓦、慬哦瓦、朴穹瓦三位迦当派的大善知识,是(仲敦巴大士座下的三大弟子,世称「三昆仲」。)
(四)承担责任的方法-这里又可分为六种心态:
(1).如山岳心(旧作如「轮围山心」)-不论生起什么苦恼,绝不为其所动。慬哦瓦住在汝巴(藏: Rug-pa)一地时,公巴云丹坝(藏: sGom pa yonTen’bar)的健康因严寒而转差,于是便请教依怙童称(藏: gZhon nu grags) 应否离开当地,但是,童称对他说:「我们曾多次住在庄严舒适的帝释(梵: Indra)天宫,但是只有今天才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所以留在这里才是最正确的。」
(2).如世间仆使心-即使要从事最低贱的工作,亦毫不犹豫。例如,班智达(阿底峡尊者)与他的译师们一同住在后藏时,该处有一滩泥泞,格西仲敦巴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清扫污泥,又不知从何处找来干净的白土把泥潭覆盖,然后还在阿底峡尊者之前堆设了一个曼达。尊者惊喜地说:「啊呀(藏: ah re,表示欢喜的呼声)我在印度也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弟子。」
(3).如除秽人心-意指要完全断除一切慢心(梵: mana。藏: nga rgyal)及优越感(法尊法师译作「过慢」梵: atl-mana),对于上师应自居低下。
正如格西仲敦巴所说:「我慢高峰上,难积功德水。」慬哦瓦亦说:「应看看青草在初春季节是从山顶开始滋长,还是从山下的谷地开始滋长。」
(4).如地基心(又作「如车乘心」)-上师的事情即使极难处理,亦能乐意承担重任。
(5).如犬心-被上师贬抑或责骂时,不可心怀怨愤。如朵垄巴(藏: sTod Jung pa) 每次碰见善知识拉索(藏: dGe bshes lHa bzo)也会责骂他。拉索的弟子勒摩瓦(藏: Nyag mo ba) 说:「这位阿阇黎很不喜欢我们师徒。」但是,善知识拉索却告诉他: 「你认为他在责骂我吗?但是在我看来,我每次被他责骂时,就像得嘿噜噶 (梵: Heruka。即是本尊胜乐轮)加持了一次。」《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梵: Aryasta- saha srika-prajnaparamita-sutra)说:
即使说法师对求法者贬抑忽视,我们也不要介意计较,应该百折不挠,精进不退,殷勤求法。
(6).如舟船心-不论要来回奔走多少遍,只要是上师的事情,便不会感到厌烦。
己二别明修习信心根本:
《宝炬陀罗尼》(藏: Arya-ratnolka-nama-dharanimaha yana -sutra。全名《圣宝炬陀罗尼大乘经》)说:
信心就像母亲一般,是产生一切功德的首要因素,能守护功德,令功德增长。能去除疑感,救度我们脱离四大暴流(欲暴流、有暴流、邪见暴流、无明暴流),令我们处于安乐妙善的大城之中。信心能破除暗冥,令心明净,信心能断除慢心,是恭敬的根本,是珍宝及宝藏。信心就像我们的双手,是搜集善法的根本,是趣向解脱的神足。
《十法经》(梵: Dasa-dharmaka-sutra)亦说:
信是最胜的车乘,必定能把我们载至佛位。所以,有智慧的人应以信心为前导,缺乏信心的人不能生起善法。试问被火烧焦的种子,又怎能长出青绿的苗芽。
经文是依有信心和无信心的得与失来说明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格西仲敦巴曾对阿底峡尊者说:「西藏有许多修行者,但是却没有证得殊胜功德的人。」尊者说:「大乘所包含的一切大小功德,均是依仗上师出生。你们这些藏人仅把上师视作常人,又怎能够生起功德? 」又有一些人向尊者高声大喊:「阿底峡,请传教授。」但尊者笑着说:「哈哈,我的耳朵还不错。我传给你们的诀窍教授便是 “信!信!信”。」由此可知,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信心是有多种,如: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但是这里所说的是信上师。至于弟子看待上师的方式,如《金刚手灌顶续》(梵: Arya-vajra pany-abhiseka-maha-tan tra。全名:《圣金刚手灌顶大续》)所说:
若问:「秘密主(金刚于菩萨vajrapani),弟子应怎样看待阿阇黎? 」答案便是要像看待世尊薄伽梵一样来看待他们。若弟子能这样看待阿阇黎,便能时常修习善法,快速成佛饶益一切世间。
在大乘的经典之中也说应生起视上师如大师(佛陀)的想法,而律藏的经典亦有这种说法。经中的意思是说,我们若能把某人视如佛陀,便会注意此人的功德而不会观察他的过失。同样,应如《金刚手灌顶续》所说,要完全舍弃分别上师过失的念头,学习观察上师功德:
应执持阿阇黎的功德,不应执着他的过失。思念阿阇黎的功德能得成就,但执着他的过失却不可能。
即使上师功德多而过失少,但是只要我们观察这些过失,即会障碍我们自己的成就。相反,假如裁们能对他的功德一心修信,不观他的过失,即使上师过失甚多,我们亦能获得自己的成就。
所以不论其人的过失是大抑小,只要此人是我们的上师,便要思维观师过失的害处,由屡屡思维来把这种心态断除消灭。假如当我们被放逸或强盛的烦恼影响,对上师产生寻求过失之心,便要尽力忏悔,誓不再犯,这种念头的影响力便会逐渐减弱。
还有,应该着眼于上师的戒律、多闻、净信等功德,并要思维这些功德。能依此修习的话,即使发觉上师有一些小过失,但是,由于我们是着眼于功德之上,所以便不会对我们的信心做成障碍。譬如,虽然我们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人具有多种功德,但是由于我们的见过失心十分强盛,于是便会把见功德的心遮蔽,又譬如我们虽然察觉自己具有许多过失,但如果见己功德的心十分强大,便会把见己过失的心遮蔽。
还有一个同类的例子,大依怙(阿底峡尊者)是奉持「中观见」,而(他的上师)金洲大师(藏: Ser ling pa)则奉持「真相唯识见」(藏: mam bden pa)。虽然阿底峡尊者的见地胜于他的上师,但因为尊者是依仗这位上师才能获得菩提心及总体的大乘道次第,所以在尊者的所有上师之中,金洲大师被奉为无与伦比的上师。
即使我们仅从他们听受了一句偈颂,也不可以有轻重的分别,又即使他们是有犯戒等过失,也应该思维他们的功德,不要寻找求他们的过错缺点。《宝云经》(梵: Arya-ratna- megha-nama-mahayana-sutra。全名:《圣大乘宝云经》)说:
假如知道依止上师能增长善法,令不善减少。那不论我们的亲教师是否多闻博学,持戒是否圆满,也会生起他是“大师”(藏:ston on。即是佛陀)的想法。对于亲教师亦会像对轨范师一般,产生敬信景仰。想到尊敬侍奉轨范师,便能圆满成佛的资粮,能把仍未断除的烦恼断现,便会感到欢喜雀跃。所以对于上师所教善法应当奉行,对上师所教的不善法便不应奉行。
《勇猛长者所问经》(梵: Arya-grhapati-ugrapariprccha- nama maha yanasutra。全名:《圣郁伽长者所问大乘经》,即汉译《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第十九)说:
长者,有一些菩萨会精勤求取圣教口授及精勤诵读。他们若从轨范师听闻教法,获得口传或开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积集菩萨道轨资粮的四句偈颂,即应由于这些教法而尊敬轨范师。轨范师所说的偈颂有多少名词、多少句子、多少文字,他们便会以多少劫时间来恭敬侍奉轨范师,供养各种各样的供物。长者,虽然他们是以轨范师应得的敬重方式来侍奉轨范师,但是尚嫌不足,何况不恰当的恭敬方式。
己三念恩起敬:
《十法经》说:
对于善知识应这样想:我在生死轮回长时流转时,他们到处寻找我。我被愚痴障覆长时昏睡,他们能唤醒我。他们把我救出深不可测的 “有海”(三有深如大海)。我误入恶道时,他们为我揭示善道,令我脱离“有狱”(三有如囚牢)的束缚。我被病患长时侵损时,他们是我的良医。我被贪等(指各种烦恼的)烈火焚烧时,他们是息灭烈火的云雨。
《华严经》亦说:
善财童子(梵: Sudhana),善知识能救护我们脱离恶趣。他们令我们了解“法平等性”-切万法皆是名言安立,本无自牲,所以本性平等)。他们为我们开示安乐之道或不乐之道。他们教导我们“普贤行”。他们给我们指示通向“一切智城”(即是佛位)的道路。他们令我们趣入法界大海。他们为我们开示三时(过去、现在、未来)法海。他们为我们揭示圣众的曼陀罗。善知识能增长我的一切善法。想到这里便会感激流泪。
应依此经所说忆念善知识的大恩,在每一句赞颂善知识恩德的经文之中的「他们」改成「善知识们」。然后,在善知识的画像之前,诵读经文,一心专缘文义。先前所引的经文(《十法经》)也可这样处理。《华严经》说:
我这些善知识是宣说正法,普示诸法功德,圆满开示菩萨行的人,我善财一心为此而来。他们能令我生起这些功德,犹如母亲。他们能赐给我功德乳汁犹如乳母。他们能教导我彻底修习菩提支分,这些善知识能遣除有害的事情,他们令我解脱老死犹如良医。他们普施甘霖犹如帝释天王。他们令贤善白法满盈犹如满月。他们明示寂灭之道犹如日光。他们对于亲友与怨敌犹如山岳。他们的心意稳定犹如大海。他们不遗余力地救护我犹如船长,我善财便是因此而来。这些菩萨能令我发起觉心(菩提心),他们能成就菩提犹如佛子,所以诸佛皆称赞我的善知识。我善财便是怀着这种善念而来。他们救护世间犹如勇士,他们是大商主、怙主及皈依处,他们是赐予我安乐的眼睛。我便是怀着这种想法来恭敬侍奉善知识。」
应唱诵这些颂文来随念善知识的恩德,诵时可用自己的名称代替「善财」。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载,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之子,在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名善财。善财曾南行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学念佛三昧法门,又先后参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五十五位善知识,听受种种法门,最后得过普贤菩萨而成佛道,证入无生法界。善财是大乘佛教即身成佛的榜样,他的求法过程是代表华严入法界的次第。)
戌一加行依止之法:
马鸣菩萨(梵:Asvaghosa)在《上师五十颂》(梵: Guru- panacasika)说:
何须多说!应尽力观察两种事情:凡是上师欢喜的事情便要去做,凡是上师不欢喜的事情便要断除。须知世尊金刚持曾说,成就是由如理依师所生,所以一切事情务须令上师欢喜。
总之,我们必须尽力达成令上师喜悦的事情,并断除任何令上师不悦的事情。能令上师欢喜的方法有三种: (一)以财物供养、(二)以身语侍奉、(三)依教修行。(一)以财物供养-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说:
「要以恭敬、财物、服务、修行来亲近善知识。」又说:「坚固者只要依师所教修行,即能令上师喜悦。」
《上师五十颂》说:
妻子、儿女及自己的性命等不可以施予的事情,尚应用来供献誓句轨范师,何况其他身外的财物。
又说:
时常供养誓句轨范师,即是时常供养一切诸佛,供养师长便是福德资粮,由福慧资粮能获得殊胜的觉悟成就。
拉梭瓦(藏: Lag sor ba)也亦说:
假如我们拥有好的东西却供养下劣的东西,便会违犯三昧耶戒。除非上师喜爱又或我们只拥有下劣的东西,才不会违犯。
《上师五十颂》也有类似的说法:
希望求取无尽果位者,应以任何喜爱及最殊胜的东西供养上师。
还有,弟子与上师的立场是有分别的,就弟子的立场而言是必须这样供养的,因为上师是弟子积集福慧二资粮的无上福田,但是,就上师的立场而言,却是绝不可以计较供养的。霞惹瓦(藏: Sha ra ba)曾说:
“上师"这个名称是用来称呼那些喜爱修行,绝不计较财物供养的人。与此相反的人便不足以作为求解脱者的上师。
(二)以身语侍奉上师-即是沐浴、按摩、擦身除垢、照料疾病等身体行为,与及赞誉上师功德的语言行为。
(三)依教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遵照上师的教导实行,绝不违背。《本生鬘》说:
报答恩德的供养便是依照我的教授实行。
假设我们必须遵照上师所教实行,可是我们所依止的上师要引领我们走向邪道,又或命令我们从事一些违背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的事情,那我们应依他的说话去做吗?功德光论师的《律经》曾说及这个问题:
假如亲教师的教导与正法不符合,便要拒绝。
《宝云经》亦说:
善事应当遵照上师的说话实行,恶事则不应遵照上师的说话实行。
所以,我们不应听从不善的教授。《本生鬘》第十二品亦明确开示勿作不应理事的意义(佛陀于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转生为婆罗门,一天他的师长故意宣说恶法来考验众弟子,但是弟子们对师长的说话毫无异议,只有菩萨直言其非,因此得师长褒扬称赞)。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以此为理由,对上师做出种种不敬、轻蔑、斥责的不当行为,应该委婉地推辞,而非依教奉行。《上师五十颂》说:
假如不能遵照上师所教而行,则应以委婉的语言推辞。
还有,在我们这样亲近上师时,是要获得上师的一分正法,如《大乘经庄严论》所说:
我们依止善知识是为了获得功德,分享上师的一分正法,而不是为了获取财物。
博朵瓦曾说:
阿难尊者(梵: Ananda)担任大师佛陀的侍者时,由于念及后世的学佛者,所以立誓在侍奉佛陀时,不论任何情况,既不会取用佛陀未穿着的法衣,亦不会食用佛陀剩下的食物,让自己能在任何时间自在亲近佛陀(求取正法)。反观,我们这些现今的学佛者,对于佛法毫不重视,但是却对上师给我们的一碗茶汁斤斤计较,以此来衡量自己在上师心中的地位,这正是一种堕落的表现。
亲近上师的时间要多长,博朵瓦曾说:
一位弟子来到我这里,我的负担便会加重一分。一位离开,我的负担亦会减轻一分。但是,若离开上师便不能获益,所以应在距离适中的地方,长期修习。
丁四依止善知识的功德:
亲近善知识能令我们接近佛果,诸佛喜悦,未来不会缺乏善知识,不会堕落恶趣,不会被恶业、烦恼压制,由于对菩萨行具足正念,所以不会违反菩萨行,于是功德资粮便会不断增长,能达成一切暂时目标及究竟目标。由意乐(思想)、加行(行为)侍奉善知识之后,我们便能成就自他二利,圆满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华严经》亦所说:
善男子,得善知识扶持的菩萨是不会堕落恶趣。得善知识思念的菩萨是不会违越菩萨学处。得善知识关怀的菩萨,能够胜出世间。侍奉善知识的菩萨,其行为是不会忘失任何菩萨行。得善知识照顾的菩萨,是不会被恶业、烦恼战胜。
又说:
善男子,遵从善知识所教而行的菩萨,能得诸佛世尊欢喜。对善知识言教欢喜不违的菩萨,能接近一切种智位。不怀疑善知识言教的菩萨,即能亲近善知识。思念善知识的菩萨,一切目的皆能实现。
《不可思议秘密经》(梵: Arya-tathagatacintya-guhya-nir desa-nama–mahayana-sutra。全名《圣如来秘密不可思议大乘经》。即汉译《大宝积经》第三品密迹金刚力士会。)说:
善男子,善女人,应以大恭敬心依止,亲近,侍奉,尊重善知识。若能这样做,你的意念便会由听闻善教而转善,从而,你的修持也会转善。由造善业而转成善行,能令你们的善友喜悦,又因你们只会修善,不造恶业,所以不会为别人或自己招感苦恼。由于能防护自己和他人,所以便能够圆满无上正觉之道,我们亦因此而有能力利益误入邪道的有情众生。由此可知,菩萨依止上师即能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此外,侍奉善知识能减轻于恶趣所受的果报。侍奉善知识的行为能减轻这些苦果,仅于现世身心感受轻微的损苦,又或在梦中感受(亦即重报轻受)。还有,侍奉善知识的利益非常巨大,譬如,其所得的利益比供养无量诸佛所生的善根更大。《地藏经》(梵:Ksitigarbha-sutra)说:
得善知识护念的人,能净除令他们于无量俱胝劫流转恶趣的业,这些恶业将会透过在现世感受瘟疫、饥荒等种种身、心损苦而净除。又或仅由承受责骂或梦境等小苦而净除。他们在一天上午所种的善根,比向无量十方诸佛献供、礼拜及守持学处所种的善根更多。侍奉上师者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又说:「应知一切诸佛的无量功德神变,皆是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所生。所以,应像依止、亲近、侍奉、恭敬诸佛一样来对待善知识。
《本生鬘》亦说:
有智慧的人不应远离善士,应以调伏的态度依止善士。亲近善士之后,他们的功德就像微尘一样,自然会黏着我们。
博朵瓦说:
我们许多人也犯了像破皮衣的过失。我们就像拖着破皮衣在路上行走一般,皮衣只会沾满污泥,而不会沾满金泥。同样,假如我们只是偶然亲近善知识,便不能沾染他们的功德,但是却会沾染他们的一些小过失。所以必须时常不断亲近善知识。
丁五不依止善知识的过失:
若我们已接受某人为善知识,但却不能如法依止,那不仅今生会被非人及疾病侵损,来世还会堕落恶趣,在无尽的时间之中,身受无量痛苦。《金刚手灌顶续》(梵:Vajrapani-ab hiseka-maha-tantra)说:
世尊,毁谤轨范师的人,会招感什么果报?世尊答道:金刚手,不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它的答案会令天人和世间惊恐畏惧,但是,勇士秘密主,我也可以略说一二,应当谛听。我说这种恶业所招感的果报,便是生于任何难以忍受的地狱,还要留在那里无量劫。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毁谤轨范师。
《上师五十颂》亦说:
毁谤轨范师者是最极愚昧的人 ,他们将会死于毒物、魔众、瘟疫、痳疯、热病等疾病。又或被帝王、火灾、毒蛇、水灾、空行(梵: daka,指世间空行)、盗贼、非人、碍神(梵:Vighnayaka。音译毗那夜迦。又作施碍、邪引天、欢喜天)所杀,死后还会堕落地狱。绝不可扰乱轨范师的心意,若由愚痴而做出这种行为,便一定会在地狱中被烤炙,佛陀曾说,毁谤轨范师的人,将会住于无间地狱等各种可怖的地狱之中。
大善巧成就论师宝生寂(梵:Ratnakarasanti。藏名:Santipa。又作寂静论师)在所造的《黑炎摩续难处释》(梵:Sri-krsna -yamari-maha-tantra-raja-panjika-ratna-pradipa-nama)亦引用以下的经文说明:
即使仅听闻一句偈颂,但假如不把说法者奉为上师,将会转生为狗一百次,之后还会受生为下贱种性。
而且,未出生的功德将不会出生,而已出生的功德却会退转失坏。正如《圣现住佛前三昧大乘经》所说:
假如弟子对上师心存怨恨,桀骜不驯,满怀敌意,便无法获得功德。假如不能生起善知识与大师佛陀无异的想法者,同样不能获得功德。若不尊敬第三乘的补特迦罗(即是大乘的菩萨)或说法的比丘,又或不以大师佛陀或上师的想法来看待他们,那不但无法获得未得的功德,还会把已得的功德白白浪费掉。由于对这些补特迦罗不恭敬,我们心中的正法便会泯灭。
还有,假如我们亲近恶知识及恶友伴,也会令功德逐渐减少,而各种过失则会增加,一切厌恶的事情将会陆续出现,因此必须远离他们。《念住经》(梵:Sad-dharmanusmrty-upasthana –sutra。汉译名为:《正法全处经》)说:
恶友是一切贪、嗔、痴的根本。他们就像一棵有毒的树。
《大般涅槃经》(梵:Maha-parinirvana-sutra)亦说菩萨不害怕狂象,但是却害怕恶友,因为狂象只能摧毁肉身,但恶友却能把善法和清净心一起摧毁。经中又说狂象能摧毁色身,恶友能摧毁法身,还说前者不能把我们掷入恶趣,而后者却肯定可以。《谛者品》也说:
心灵被恶友操纵的人,就像被毒蛇侵袭,由于他们已舍弃像除毒妙药一般的善知识,所以纵使能够听闻宝贵的妙法,可是仍会坠进放逸的大深渊之中。
《亲友书》亦说:
智者不应与无信心,悭吝、说谎、挑拨离间的人交友,不应与恶人结伴同行。假如亲近这些恶人,即使自己没有作恶,也会令人产生怀疑,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事情。假如我们亲近那些不应亲近的人,自己也会因此蒙上过失,就像把涂了毒药的箭放进一般的箭袋之中,便会令其他无毒的箭沾上毒药。
由于亲近恶知识,我们不但不能减轻先前已有的「性罪」和「遮罪」恶行,更会令新的「性罪」和「遮罪」恶行增加。格西仲敦巴说:
下等人若与上等人同行,最多亦只能变成中等人,但是,上等人若与下等人同行,很快便会成为下等人的一份子。
丁六总结上述五者的意义:
所以,应知上文所说的教授便是举世推崇的「上师瑜伽」(这里所说的「上师瑜伽」是指一心修习依止善知识的法们,并把这些法门应用于修持。)然而,若我们只是修学某种所缘境一次的话,便完全没有作用可言。所以在我们至心修持正法时,必须长时亲近能无谬引导我们的殊胜善知识,又应像伽喀瓦(藏:mchad ka ba)所说:
在依止上师时,也会有舍弃上师的危险。
意思是说,若我们不懂得依止的方法,不仅无益可得,反会有所损失,所以这些依止善知识的法规,确是究竟愿欲的根本,远比其他一切事情重要。有见及此,本人(宗喀巴)特引用各种容易明白且具启发性的无垢经论,并以勤行经义的善士语教作为严饰,对此作出概要的说明。详细可从其他教典得知。
我们的烦恼非常粗重,有一些闻法者虽然从许多善知识处听法,但由于他们不懂得依止上师的方法,又或知而不行,所以反而会引起无数不如法依止上师的罪行,而且难以生起忏悔过往罪行及防止未来造罪之心,所以,当我们已明了上述种种利益及过失后,便要屡屡思维它们的意义。那些在过去多生从未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辈,应当至心忏悔及防止造罪,还要尽力实修那些令自己成为合宜法器的教法,反覆思维善知识的圆满德相。应广大发愿启请,积集褔慧资粮,以此作为我们在未证佛果菩提之前,能获得这种善知识照顾之因。能够这样做的话,我们很快便会变得像勇猛至极的佛子常啼,与及寻求善知识永不厌足的善财童子一般。
(佛子常啼亦即常啼菩萨。梵:Sadaprarudita。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这位菩萨因见浊世有情身受苦恼,所以时常悲哀哭泣,故名常啼。这位菩萨具大勇猛心,修习般若波罗蜜妙行。他在梦中得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大法,因此东行求法途中为供养其师而卖身,最后得见昙无竭菩萨,求得妙法。「佛子」又作「胜者子」亦即「菩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5-3-1 10:29:50 | 只看該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5-3-7 15:59:39 | 只看該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5 04:48 , Processed in 0.1818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