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這五天當中,這一次的講經最主要是針對於日常法師所領導的台灣的這些信眾們,是為他們而講的。這次最主要講經的內容是依據《修心日光》而講的,《修心日光》它本身是《修心七義》的一部解釋。你們都有拿到這一本書吧! 一般在還沒有講經之前,我們有一個習慣就是先念《皈依祈請文》,《皈依祈請文》念完之後以藏文念《心經》一遍,之後再以中文唱誦《心經》一遍,之後我們再以中文唱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的這一句回向文。 一般在未行修法之前,我們都有念「諸佛正法眾中尊」,弟子們要有一個意樂就是「皈依三寶的皈依心」,以及「為了救度一切有情,我願意成就無上菩提心的這個菩提心」,以這兩種的心來去念誦這個偈頌(我們大家一起念誦三次)。 今天在場有來自於中國大陸(也就是漢地)的這些漢人,也有來自於西藏的許多藏胞們,也有來自泰國的比丘們,也有來自於西方許多國家的佛教信徒。 雖然西方的最主要的宗教並不是佛教,但是因為現代的宗教是自由的,所以想要信佛也是允許的。一般佛教分許多種,現在來這裡的西方這些佛教信徒們,是深信藏傳佛教的。 今天有這麼多的弟眾們,我有這個難得的機會來對你們作解釋,我個人感到非常的歡喜。尤其在場有許多各方來的戒師,我們藏傳的律部大部分都是以「一切有部」。泰國所留下來的律部,我們稱為「上座部」。以漢傳所留下來的律部,當然有分許多種,但是跟我們比較有關係的,尤其是從台灣來的大部分都是以「四分律部」,因此在場也具有三部的戒師。 我認為從西方來的這些佛教的信徒們,他們本來的宗教、也就是他們父母親所遺留下來的宗教並不是佛教,但是他們現在信佛的原因,是因為透過各種角度去觀察、仔細的研究之後而相信佛教、佛法的。 他們透過認真的觀察、認真的研究之後而來相信的話,這種對佛的信心是比較強、比較堅固的。但是漢、還有藏所傳的佛教的這些信徒,尤其是藏系的這些信佛者(也就是這些信徒們),他們認為父母親所遺留下來的宗教就是佛教,所以自然的口中就會念誦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他們不會經過特別的研究、特別認真的去觀察,因此他們不了解內外道的區別在哪裡? 他們甚至不了解,自己是佛教徒所要承擔的責任是什麼?什麼才算是佛教?什麼才算是佛呢? 他們並不了解。所以我認為父母親所留下來的遺傳,它當然有好處,但是它會導致放逸這種不好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努力的去觀察、研究,身為一個佛教徒並不是只為了念咒、念佛號而已,必須要深入教理,這樣才會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但是西方人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不應該急促的、馬上的就去更換宗教信仰,因為這不是好的事情。父母親所遺傳的宗教是最重要的,假使你一定要換的話,當然現在有宗教的自由,你要換什麼樣的宗教、你要信什麼樣的宗教,是個人的問題。但是你急促的去更換宗教信仰的話,會帶來許多的後患。因為我有一些認識的朋友,他們剛開始聽到藏傳的佛教,覺得很不錯,馬上就去信藏傳的佛教。後來發生了問題,他們看到藏傳佛教的一些過患,於是又謗法(誹謗),有這些的問題存在。所以假使你們要換宗教信仰的話,等一下! 慢慢的透過研究、深入再研究,覺得只有佛教最好的話,這時候你再換宗教信仰,這樣才可以避免以上的這種過失。 以西藏人來講,或者是漢人來講,藏系和漢系的這些佛教徒,他們沒有以上的這種過患,因為父母親所遺傳留下來的宗教就是佛教了。但是在此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因為是父母所留下來的、所遺傳下來的宗教的緣故,所以我們是佛教徒。身為一個佛教徒必須要深入經藏、廣閱教理,這樣才會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對佛所生起的信心才算是堅固、不共的信心。 對佛的信心有分兩者:一個是下根者的信心,一個是上根者的信心。 下根者的信心就是一聽說是佛講的,他覺得不錯,他沒有透過任何深入的研究、還有探討,馬上就相信了,這一種是屬於下根者的信心,我們就稱為「不見理」而產生的信心,沒有依靠見理而生起的信心,這種信心很容易動搖的。 上根者的信心,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我們叫做「依見理」而生起的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上根者他在學佛的時候,不會說一聽到馬上就相信,而是聽到之後會去研究,到底佛陀所講的教理的基本是什麼?是由什麼而建立的?是由四諦而建立的。由四諦而建立之後,實際上的情況是不是如此?假使實際上的情況是如此的話,學這個教法對我有暫時的益利?或者有後世的益利?還是有最究竟的益利?會這樣去觀察。 他如實的了解,經由佛教會得到暫時的利益以及究竟的利益。他若知道由佛法的力量,可以永恒的斷除煩惱的話,他就會對佛生起更堅固、而且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不共的信心。這種的信心我們就稱為上根者的信心,這一種的信心才是佛教徒真正需要的、所取的這種信心。 今天最主要講的課程是《修心日光》,以我個人而言《修心日光》的傳承是由林仁波切所傳授下來的。林仁波切他本身《修心日光》的教授傳承,是在塔爾寺有一位叫做密雅仁波切的足前聽聞這部教授的。總之在幾天短暫時間之內,要為你們介紹《修心日光》,用口授來傳授《修心日光》。 這部經典就稱為《修心日光》,我們先解釋「修心」這兩個字。 佛陀曾經講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這個偈頌,在這個偈頌裡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好的事情不能作,好的事情要去作,換句話說惡事我們不作、善事要作。那惡事不作、善事要作,並不是上帝、或者是佛陀命令我們,所以我們要遵從這個指示而這樣去做,不是這個意思的。 而是因果本身它是絲毫不爽的,它沒有一絲毫錯誤的緣故,所以假使造惡事傷害他人的話,自然就會得到痛苦;假使幫助他人行善的話,自然就會得到快樂。而且每一個人都有基本的理念就是要「離苦得樂」,這是我們所有的基本理念。加上因果沒有絲毫的錯誤,所以為了追求快樂,就要幫助他人行善;為了斷除痛苦,就要避免損害他人的這種惡的行為,因此講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種的惡行為和善行為是從什麼地方而生起的呢?「善行為」是由內心調伏後而生起的,「惡行為」是由內心未調伏的緣故而產生的。所以為了使我們永恒的斷除一切的惡行為,所以必須要調伏內心。那調伏內心,是調伏內心什麼樣的過患呢?要調伏內心「煩惱」的這種過患。當內心煩惱的過患完全斷除,這種斷滅功德我們就稱為佛教,所以「是諸佛教」。 總之,為了使我們獲得斷滅的功德,必須要對治內心上的過患(也就是煩惱)。煩惱本身就是產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我們要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有辦法斷除這一切的煩惱。所以佛陀所講的追求快樂的方式,以及斷除痛苦的方式,並不是說從其他方面而得到,而是由內心上讓未調伏的調伏,讓未斷除的斷除,這樣的話才可以生起內心的功德,才會得到內心的調伏、內心的安樂,這樣的話才可以得到真正佛學的修持,這是一般修心的意思。但是在此的「修心」,並不是講一般修心的意思。在此「修心」的意思是說,我們要「修愛他執、斷除愛自執」,換句話說「修利他心、斷除愛自執」,這種在內心上的修持,就是在此「修心」兩字的意思。 「日光」這兩個字,為什麼要以「日光」來作為比喻呢?因為日光的作用和修心所產生的作用是一樣的,這句話是怎麼解釋呢?我們可以知道,由陽光會讓黑暗消失(去除一切的黑暗),陽光會使一切的花草樹木生長。同樣的道理,因由修心,也就是因由佛陀所講的三學,再以聞思修三種的這種修持,會使我們以前未調伏的調伏、未斷的斷除、未生長的功德使它生長,因此慢慢、慢慢的內心就會改變,而生長許多的功德。 換句話說「如所有」的智慧,或者是「盡所有」的智慧,一切的智慧因由三學的聞思修的修持而成長,當每一個智慧在成長的時候,自然的對這一法的愚癡自然就消失了。好比你現在證了如所有性、盡所有的智慧,那對於如所有、盡所有的這種愚癡無明,它自然就會消失。同樣的道理,由修心的日光使我們去除一切的愚癡、無明,同樣的日光也會去除這些黑暗的。因由我們內心生起了這些智慧,把以前未調伏的調伏的緣故,所以痛苦的因自然就慢慢的減少了,痛苦因在減少的同時,快樂的因自然就會產生。 因由內心的調伏,所以使我們越來越快樂,最後得到最究竟的快樂。同樣的道理,由日光而產生這一切的花草樹木的,換句話說,也就是由修心的力量使我們生起一切快樂的,所以修心、還有日光是以同樣的比喻,來作為「修心日光」的這個名詞。我們一般講比喻就是說,假使你看到一個相似的理由就可以作為比喻。當然由日光讓我們覺得很熱、會覺得頭痛等等,這時候頭痛的過患,你不能把它當為比喻了。 第一句,一切時中於諸具足大悲至尊正士座下頂禮皈依,願以大慈大悲普於一切時處隨方攝受。這一句話的總義就是講到,禮敬最根本的上師──也就是宗大師,之後再禮敬自己的兩位上師,以及所有傳承上師。 從於慈悲本源之所生 覺悟菩提心船善繫已 昇起六度四攝大帆揚 無懈精進之風所鼓動 善導有情渡脫輪迴海 扶引往趣遍知如意洲 最勝舵手勝勢能仁主 偈頌的意思就是講到,能成就最究竟的利益,以及能成就圓滿自他二利的果位,就是佛果位了。這時候的佛果位,就把它當作是「如意洲」。 當然要去如意洲,必須要離開輪迴的苦海,才會到如意洲的。要離開輪迴苦海,我們要如何離開呢?依靠一艘船就可以離開了,就可以度脫輪迴的大苦海。這一艘船它本身是由什麼而產生的呢?就是由慈悲因緣而生起的菩提心,這就是離開輪迴大海的這艘船,「菩提心」就是這艘船。因由慈悲而產生的菩提心,就是度脫輪迴大海的這艘船,這艘船本身要很堅固,所以叫「善繫已」,它本身的因緣就是要很具足,所以我們稱為「善繫已」。當然有船,沒有風的話它不會走的,所以要帆揚才會走,因此生起六度、還有四攝所生起的「大帆揚」。換句話說帆揚就是六度和四攝所形成的一個大帆揚,由這個帆揚再加上風,它才有辦法走動,走動的時候才有辦法離開輪迴的大苦海。 但是這個風,必須要順風、而不是逆風。什麼才是真正的順風呢?順風就是「無懈精進之風」,這才算是順風、而不是逆風。由這大帆揚、再加上這種順風的話,才會離開輪迴的苦海,也就是度脫(離開)輪迴的苦海,到達如意洲──也就是佛果位了。 在整個過程之中,這船的舵手最殊勝的就是「能仁主」。何謂「能仁」呢?「能」有勝利的意思。「勝利」什麼呢?我們要了解到不管是自己、或者是他人,從無始以來一直傷害我們的、欺騙我們的,就是我們內心上的煩惱,這是真正的大騙子,它是最究竟的敵人。假使不從這個敵人的手中逃離的話,我們不可能離開痛苦的,因此能仁的意思就是因由修心而產生的智慧,由這種智慧完全的、徹底的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他能做到能仁,這種的「能仁」,小乘阿羅漢也算是有「能仁」之義。但是「能仁主」的話,就是唯有佛陀而已,在這麼多的能仁當中,不只能得到自己的究竟利益,而且還能圓滿自他二利的緣故,所以我們稱為「能仁主」,也就是能仁裡面最重要、最殊勝的一位,那就是佛陀,所以這一艘船最勝的舵手,唯有佛陀而已。 慈氏無著世親堅慧足 妙音龍樹至聖寂靜天 金洲君王吉祥阿底峽 勝者源處昆仲三尊等 傳承諸尊足下稽首禮 也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的整個傳承上師,我都禮敬之意。大致上佛陀所留下來的傳承上師可以分成兩派:一個就是屬於方便品的傳承上師,另外一者是屬於深見品的傳承上師。首先先講方便品的傳承上師,方便品的傳承上師第一位就是由慈尊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一直傳到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堅慧足菩薩,這是屬於方便品的整個傳承上師。深見品的傳承上師,由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妙音菩薩)傳至於龍樹菩薩,之後到寂靜天菩薩,大致上有分這兩個傳承上師。 第一個傳承也可以稱為「七因果的傳承」。也就是菩提心的教授有分兩者:一個是七因果的教授,另外一者就是屬於自他換的教授。七因果的傳承也就是慈氏、無著、世親、堅慧足的這個傳承,我們稱為七因果教授的傳承。妙音、龍樹、至聖、寂靜天的這個傳承,可以稱為自他換的傳承。「自他換的傳承」以藏文來講的話,直接翻譯也可以稱為偉大行的教授、偉大行的傳承。為什麼我們要稱為「偉大行」呢?就是在行自他換的時候,這種修持的方式比較殊勝的緣故,所以稱為偉大行的傳承。自他換的修持這個傳承由寂靜天,透過三位的大師之後再傳給金洲大師,之後再傳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再傳給種敦巴上師,種敦巴上師再傳給三位噶舉的上師。對於這些傳承的諸尊上師,我以最誠意的心禮敬。 於諸大車各各之道軌 無雜顯明辨示善宣說 濁世能仁第二宗喀巴 文殊妙音足下誠敬禮 最主要的意思就是禮敬自己的根本上師宗大師。禮敬宗大師的理由,它裡面有寫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宗大師在寫任何一部經論的時候,「於諸大車各各之道軌」,開派師有分兩位,也就是方便品的開派師和深見品的開派師,也就是無著菩薩和龍樹菩薩他們兩派。可是這個軌道「無雜顯明辨示」,不會把它混在一起,而是很明顯的,兩者就是兩者,把它完全的分開去解釋。換句話說它不是混在一起解釋的,很明顯的,把各各的軌道分得很清楚,再來作解釋。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看經典,雖然是各派不同的宗義,但是它會用同樣的名詞,也就是在不同的宗派會用同樣的名詞,可能就會亂掉了。 就像寂護菩薩他本身是承認「有自性」的,但是在他的許多經典裡面可以看到「無自性」的這個名詞。假使光是看「無自性」的名詞,就去安立寂護菩薩的宗義是這樣子的話,那寂護菩薩就變成「無自性」的承認者了,但是寂護菩薩他本身是承認「有自性」的,那如何來了解寂護菩薩是承認「有自性」的呢?必須看整部經典,才會了解原來寂護菩薩是講「有自性」的,他是屬於有自性的宗義師。 所以宗大師在寫任何一部經典的時候,他不是光看幾個字、幾段就安立作解釋的。而是把每一位大師的經典都看得非常清楚,如實的、透徹的去了解之後,很清楚的、沒有雜亂的,一部、一部這樣寫出來的,所以「無雜顯明辨示」非常的清楚。我們在《廣論》裡面也可以知道,在著作上、中、下士道的時候(也就是屬於方便品),大部分宗大師都是以無著菩薩還有世親菩薩他們所講的來引經據用的。 但是在講毗缽舍那,就是後面智慧品的部分,是以龍樹還有提婆為主而講的,最主要是以月稱還有佛護論師所講的來引經據論的,所以可以了解到他分得非常清楚,所以叫「無雜顯明辨示」。 「善宣說」它有特別的意思。像某一位大師,他所寫的著作引用了很多的經典,所以寫得非常的廣,但是他沒有對難題作更明確、更深入的解釋,但是宗大師所寫的就不一樣。當然每一派都有每一派不同的說法,在經文上當然會有難題產生,針對這些難題宗大師引經據論之後,再以自己的見解來作更深入的解釋,因此而「善宣說」更深入的去解釋。所以他本身是一個很有修行的學者,再加上他具有持戒清淨等殊勝的功德,所以稱為叫做「濁世能仁第二宗喀巴」也就是在五濁惡世的時候,他等於就是第二尊佛,「文殊妙音足下誠敬禮」他的智慧就等於是第二尊文殊師利菩薩的緣故,所以宗大師就好比為文殊師利菩薩,因此於他的足下我誠敬禮。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在看宗義論典的時候,會看到自續派、還有應成派這兩個名詞,還有一個叫「共相有法」的這種專業名詞、特殊的名詞,這個名詞在宗大師未誕生之前是沒有的,是宗大師透過深細的研究之後才有這些名詞產生。 為什麼宗大師要著作這些特殊的名詞呢? 同樣的龍樹菩薩的弟子也可以分為兩派,也就是自續派、應成派。 但是宗大師在未研究經論之前,雖然有非常多中觀的大師,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像宗大師那麼深細的去研究這兩派的差別,他們沒有辦法在內心上產生如此的決定性,因此他們沒有辦法把它分得非常清楚。 直到宗大師透過對中觀深入的研究之後,他了解到同樣是龍樹菩薩的弟子,同樣都講無真實,但是在講無真實的當下,有一派是講共相有法,有一派不講共相有法。 有一派講有自性,有一派講無自性,他經過非常深細的研究之後而產生了決定,之後才講到這是應成派、這是自續派的,而產生了這兩個名詞。 所以這代表什麼呢?宗大師他透過非常深細的研究之後,才有這兩派的分別,這之前是沒有的。 有這仔細的分別之後,當然後來的人對中觀的研究就比較容易了。 就像種敦巴或者是薩迦的一些大師們,他們對中觀的研究就比較簡單了,因為宗大師已經把這兩派解釋得非常清楚了。 所以第一個要把這兩派分清楚的,他必須要透過很深細的研究才有這種決定,才把它分成兩派了。 所以宗大師他所寫的經論確實具有「無雜、顯明、辨示」的殊勝,以及「善宣說」兩者的殊勝。善宣說的殊勝就是深入經藏,也就是對於這些難題,要特別深入觀察的緣故,所以稱為善宣說者,所以這兩者的殊勝都具足了。 一方面日常師父他為你們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且他反覆的、一次再一次的語重心長的為你們解釋,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但是一方面你們必須要深入的去研究中觀的這些經論,例如中觀的《善顯密義疏》已經翻成了中文了,還有《了義不了義經》也翻成中文了,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論》已經翻譯成中文了,還有月稱菩薩所寫的《入中論》,這些都翻譯成中文了。所以我覺得你們應該要再一次的,深入研究、探討這些《中論》的經典,這樣對你們是更有利益的。 接下來就講到著作前的誓言: 彼所妙善演說勝教授 串習菩提覺心修行理 我今清淨如實作宣說 具勝乘道緣者淨信聞 這裡面的「勝乘道緣者」,「勝乘道」最主要講到菩提心的修持,也就是「自他換」而產生菩提心的修持。「緣者」就是相信,對於這一方面有希求的這些信者們。 此中所詮大乘修心耳傳菩提心寶修 習 教授分二: 甲一、講說具尋慧者所趣入支,釋其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分二) 乙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由共處講說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 乙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由不共門中別示教授殊勝。 甲二、開示珍寶之 王 教授正義 乙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由共處講說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 頌曰:「教授甘露藏,從金洲所傳」總集清淨圓滿佛陀八萬四千法蘊,或三轉法輪一切垂教,唯攝於無餘除滅我執之惑亂,及修習承擔他利意樂之道各支。若依於前者,本義乃為引導具足二乘行者之小乘藏,所釋則為聲聞緣覺二乘。依於後者,本義乃為大乘顯密經教,所釋則為大乘因果。此中收攝具緣補特伽羅證得一切種智佛果方便,趣大乘門修菩提心教授。 我們看到科判「具尋慧者」,這邊具尋慧者,前面講尋、後面又講慧,就是講說假使我們要深入經教的話,我們必須要去觀察,觀察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有一種疑惑才會去觀察,所以首先要對教法產生疑惑之後,我們才會去作更深入的觀察。為了使我們成為「具尋慧者」的緣故,所以它有兩個因緣讓我們成為「具尋慧者」。 哪兩個因緣呢?第一個,要讓我們了解這個法的傳承是有正確根據的,於是就講到「釋其從何流傳傳記及教授殊勝」,以傳記來了解這個傳承是殊勝的、這個教授是殊勝的。第二個它的傳承已經是殊勝了,我們已經了解到的話,那我們現在所要教授的這個《修心日光》,它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呢?對這一方面還要作更深入的觀察,這樣我們才會具足這兩者的殊勝,所以之後又講到教授殊勝。 我認為這裡面有講到,我們觀察要觀察它的「流傳殊勝」以及「教授殊勝」這兩者了,我認為要觀察「教授殊勝」這是比較重要的。為什麼「流傳殊勝」不是比較重要的緣故,就是因為我們剛剛講到「能仁主」的傳承有分兩派:一個是彌勒菩薩所留下來的傳承,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所留下來的傳承。我們從這裡可以了解到,佛陀涅槃之後,繼承佛陀的法位有七位阿羅漢,這七位是佛陀的繼承者。但是佛陀方便品的傳承、還有深見品,這兩個的傳承並沒有經過這七位,而是直接傳給無著菩薩、或者是直接傳給龍樹菩薩的,這兩者是必須要經過慈氏菩薩才傳給無著菩薩,是經過文殊師利菩薩再傳給龍樹菩薩的。換句話說,佛陀涅槃之後的四百年,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再把深見品的傳承、傳留給龍樹菩薩的,佛陀涅槃之後的九百年是由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的。好!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他的傳承又從哪裡來呢?我們還要再去觀察,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我們由歷史的傳記來作觀察的話,我們可以了解到小乘國家的記載裡面,就是以巴利文。巴利文是怎麼記載的呢?它說剛開始佛陀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他透過六年的苦行修禪定,之後證果位。於是他所講的法,傳流至四百年後的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把它闡揚得更廣、更明顯,於是就產生了深見道的傳承。經過九百年之後,是由無著菩薩把它解釋得更清楚,也就是闡揚方便品的緣故,所以把它變得更廣、更詳細的。好!假使是這樣子的話,換句話說龍樹菩薩他們所講的、還有無著菩薩他們所講的,在巴利文的歴史裡面沒有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也沒有這個慈尊菩薩的記載了,就直接從佛陀傳流下來的傳承,在他們歷史裡面有這麼寫。 但是他們歷史裡面寫的方式是這樣的情況,好像佛陀不懂的,由龍樹菩薩把它添加進去,好像佛陀當初沒有講的,由無著菩薩把它添加進去的,好像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假使是這樣的話現在這個21世紀,因為時間在轉變當中,所以會產生許多不同的事物產生、而且不同的情況產生,難道現在的人比佛陀還要更厲害嗎?不一定的。所以龍樹菩薩他以前所講的深見道,還有無著菩薩所講的方便的這個道行,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講了,之後再由他們作更詳細的解釋而已。而並不是說沒有講的東西,讓龍樹菩薩、讓無著菩薩來添加,或者補添的東西。 就像是我們剛剛講到龍樹菩薩他講了「無自性」的道理,他講了「空性緣起」的道理,這個緣起的道理,龍樹菩薩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除此之外宗大師沒有辦法再作任何的解釋。但是在這裡面,它還可以分詳、略,這兩個是宗大師可以作得到的。宗大師他所講的空性道理,他所講的無自性的道理,並不是龍樹菩薩不了解的無自性的道理,而是龍樹菩薩已經講了宗大師把它解釋得更詳細而已。 所以同樣的道理,佛陀在世的時候已經講了四諦、緣起、十二因緣這種種的道理,這是由龍樹菩薩、還有無著菩薩,他們把它解釋得更詳細、更明確之後,讓我們來了解的。所以假使佛陀當初就講到四諦、十二因緣這些種種道理的話,我相信若是佛陀沒有任何道滅功德的話,他絕對講不出來的。因為,假使佛陀是一個平凡的人,他透過六年的苦行、透過修禪,成就一切遍智的佛果的話,那我相信在世界上,也就是在兩千五百年之中,一定有很多的佛陀來到這世間,這佛陀就是勝應身,現十二相的勝應身,一定有很多十二相的佛陀來到這世間。因為六年苦行,不只六年苦行,比六年苦行還要久的苦行僧太多、太多了,但是他們沒有成佛啊!所以在此我們要怎麼解釋的呢?我們必須要透過大乘經典所講的四種法、四種佛身來作解釋了。 也就是說佛陀他本來就已經成佛了,因由他的化身現十二種因緣,我們叫勝應身。因由勝應身所以示現六年的苦行,最後才跟我們講這一切的。假使他本身不是勝應身,他本身是一個平凡的凡夫,就是為了六年苦行,沒有經過四攝、沒有經過六度萬行的話,他怎麼可能會成佛呢?這是我們用推理就可以知道的。 好!今天他成佛了,他所講的,龍樹菩薩他們再更詳細的講,並不是說佛陀不懂的他們再講,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佛陀當初已經講了,龍樹菩薩再詳細的講。假使佛陀在世的時候,全部都講得很清楚的話,佛陀必須要有證得這種智慧的,要產生這種智慧光是六年苦行是不夠的,必須要六度萬行才有的。但是在歷史上沒有六度萬行這種的行持啊!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四身來作解釋。 假使透過四身來作解釋的話,我們可以了解佛陀那一生,他只是示現平凡的凡夫相而已,他本身是佛。假使他本身是佛,他之前已經成佛的話,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就有可能,所以我們要這樣子去推理的。所以佛教的根本就是以慈悲為主,所以「慈悲心」是佛陀所講的教理的一個根本。假使慈悲心究竟的修持,沒有菩提心來輔助的話,是非常難成辦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大乘的教典,因為龍樹菩薩也承認大乘的教典,寂天菩薩他們也承認大乘的教典。 因此假使要透徹的了解空性道理的話,也就是要透徹的去了解佛陀所講的初轉法輪(也就是四諦法輪)的內涵的話,必須要依靠龍樹還有提婆的詮釋,我們才有辦法了解的。透過仔細的去研究佛陀所講的教理時,我們可以了解到大乘的教典是必須要承認的。雖然大乘的教典在佛陀的那個時候,並沒有那麼明顯的記載,在歷史裡面沒有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分大乘、小乘的差別,這是後代人把它分大小乘的。但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在講大乘經典時,是對一些業清淨的眾生們而講的,我相信他們會看到龍樹菩薩、還有慈尊菩薩也在場聽經的。因此有這種說法,就是大乘的教典是由慈尊菩薩、還有文殊師利菩薩他們結集而留下來到今天的。 所以假使我們光是看歷史記載,就是一個人、再接一個人這種的歷史記載的話,我們很難了解佛陀最深的意趣,所以要了解佛陀最深的意趣時,必須要看佛陀所講的經典,我們才有辦法了解到佛陀最深的意趣,而不是靠歷史的記載而已。假使我們靠經典要去了解佛陀最深的意趣的話,必須要了解許多的經典才可以了解到何謂是了義經?何謂是不了義經?在了義和不了義經之中作抉擇,而依靠了義經來認得、來體會佛陀當初所講的意趣。假使我們了解到佛陀當初所講的意趣的話,那歷史的記載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四身」,就是佛陀的法身、報身等四身就是存在的,它沒有任何正理的損害,所以這是有的,這時候內心上才會有一點體會、感受的。 我們再深入看密教的經典時,當然在歷史的記載裡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密教不是那麼普通的名字,不是那麼普遍可以看得到的,在歷史的記載裡面不是那麼普遍的。但是我們仔細的去研究密教經典時,可以了解到密教為什麼比大小乘還要更殊勝的原因。佛陀當然也講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種種的道理;也講滅諦的道理(也就是解脫的道理);而且也講到為了得到解脫,必須要透過緣空的止觀雙運才有辦法得到解脫,佛陀對大小乘(就是顯教)來講的話,這是很共同的一個基礎,大家都承認的。但是以這個基礎為主(就是解脫為主),在修學止觀雙運的時候,假使他講的跟顯教不同的話,「不同」並不一定代表更殊勝;假使他講得比顯教還要深奧的話,那就是更殊勝了。所以透過對密教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密教所講的解脫、還有成佛的這種止觀雙運的方式,遠超過顯教所講的止觀雙運的方式,所以密教更殊勝。但是這種殊勝,並不是對普遍人而講的,是要對單獨的少數幾個人而講的。 所以在此我們可以了解密教的殊勝,最主要是以所詮(也就是佛陀所講的道理)而作觀察,不是由歷史的記載而作為觀察的。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佛陀的四身,化身裡面有分一個叫勝應身。「勝應身」本身以普遍的眾生而言,我們看到佛陀現在示現涅槃相,認為佛陀已經圓寂了、已經涅槃了,但是實際上以業清淨的人來講的話,他還是會看到佛陀、還是會看到壇城的主尊導師釋迦牟尼佛,這一些都是存在的。總而言之,我們現在沒有任何問題,別人沒有任何問難題的時候,我們大致上就「有、有、有」這樣帶過去,因為我們不會特別深入去研究。假使今天有一個人來問你說:為什麼有密教?為什麼有大乘?那你要怎麼回答呢?那是很難回答的。所以你必須要透過以上種種,透過詳細的思惟來作正確的回答。 在藏傳的佛教系統裡面,我們用一個名稱來稱呼就是「具有大小乘顯密圓滿之教法」,為什麼呢?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面,具有大小乘顯密圓滿的教法,就是佛陀當初在初轉法輪的時候所講的四諦、十二因緣這種種的道理,我們認為這是教理的基礎,再加上嚴格的律學,所以有辦法成立小乘整套的系統。有四聖諦、十二因緣,還加上律學等等的基礎之後,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的教法是以慈悲為根本的。 跟著慈悲心,刻意的去深入的話,你會體會到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的特徵,因此又會講到菩提心的教授(也就是教授的殊勝)、菩提心的修持,之後又講到大乘的四攝、六度萬行的整個修持。換句話說,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面,已經具有小乘、還有大乘。在整個四攝、六度萬行的修持裡面,也就是成佛的這一條道路,它又講到更深的、更快速成就福德和智慧資糧的修學的方式,也就是密裡面所講的觀想壇城諸尊的這種修持方式,於是又講到更深微的密裡面所講的道理。所以我們說藏傳的佛教系統裡面,具有大小乘、顯教、密教圓滿一切的教法。 在巴利語言這些小乘的佛教國家裡面,上座部的律師他們認為大乘並非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以大乘國家的這些佛教徒,他們認為「它是小乘」所以就輕視,我覺得這兩者都是不對的。因為你要修學大乘的話,沒有小乘的基礎,絕對不可能成為大乘的修行。沒有四諦、十二因緣,沒有基本的修持,怎麼可能證得菩提心、四攝、六度萬行的修持呢?所以必須要有小乘的基礎,才有辦法建立大乘的制度。假使唯有依靠小乘的話,有辦法證得跟它相似的道諦,這是可以的。假使完全依靠小乘的話,有辦法證得跟它相似的道次第,這是有的;假使連基礎都沒有,直接往上升的話,那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必須要有小乘的基礎,才建立大乘的整個制度,這樣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