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90|回復: 1
|
楞嚴經(第一百零六講106)眾生不了是妄(慧律法師下載)book wiki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一百零六講106)眾生不了是妄(慧律法師下載)book
楞嚴經-106上 (國語) 2009.07.03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589頁,
589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89頁,
中間,
[寅二 圓彰三藏以勸修(分三)]
[卯初 極顯圓融二 普責思議]
[三 結喻推失(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對辨緣起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緣起執成有礙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今初]
三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就是離一切法;
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
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非離非即,亦即亦離,
雙遮雙照同時。
589頁,經文:
---------------------
富樓那!
汝以色空,
相傾相奪,
於如來藏。
而如來藏,
隨為色空,
周徧法界。
---------------------
說:富樓那!
你「以」(就是因為),
因為你認為色跟空,
有色的地方無空,
空的地方無色,
沒有辦法圓融,
所以相傾相奪,
於如來藏,
在如來藏裡面老是有能所,
老是有相傾相奪的情形產生。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這個如來藏的相的體性是本空;
但是,所現的幻色還有幻空,
它是周遍法界的。
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問題是隨染的緣起,
問題是出在這個地方。
[滿慈因聞佛說,諸大圓融無礙,]
[故前疑我等,何以現見有礙?]
[此佛示以成礙之由,]
[以銷執相之問。]
[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
[由真如隨染緣起之故。]
[以者因也,]
590頁,
[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
[晦昧真性而成空,]
[復因見分,結暗以成色。]
[因此色空,傾奪於如來藏性之中,]
[傾奪者因妄見,]
[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
所以,傾奪就是不共存在,
見色的地方以為無空;
有空的地方以為無色。
整個宇宙,
不是色──千差萬別的色,
就是無形相的空──虛空,
所以,用這個色空代表整個相。
當然也可以說「色」就是地大,
地大,
那麼,「空」就是虛空。
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
[見有空處,則傾奪於色。]
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
不能互相容,
相不容虛空,虛空不是相。
[而如來藏隨緣,與妄心相應,]
[則起成麤境,周徧法界,]
[眾生不了是妄,執為實有,]
諸位!
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生死的根源:
不了是妄,執為實有,
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
生死的來源、煩惱的來源,
把一念清淨心化作生滅,
全都是因為執為實有,
誤認為這個相是實有,
不曉得當體即空。
底下,[執則成礙。]
也就是說你有執著,
本如來藏性相本來是融通的,
你只要一執著,
那麼相是相,
容不了這個體,
這個體沒辦法跟相融入,
那麼,你就沒有辦法轉相為性。
換句話說:煩惱就一直在,
無法成就無上菩提,
神通也顯現不出來,
定力也顯現不出來,
智慧也顯現不出來。
590頁,經文:
---------------------
是故於中,
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眾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
是故於,
「於」就是於如來藏性當中,
這底下加二個字就看得很清楚,
「中」的底下加:妄見,
是故於如來藏性中妄見;
底下統統加「之」,
風之動,就是動搖,
空之澄寂,
日之光明,
雲之昏暗,
這樣一看就一目瞭然。
整句的意思就是:
是故於如來藏性當中,
妄見了風之搖動、動搖;
虛空之澄寂,因為虛空無相;
日之光明;
雲之昏暗,
屯積了雲,它就會昏暗。
眾生迷悶,
迷,
這個「迷」字就是昧於藏性的真空之理,
不了解性相本來就是一融,
如來藏性本來就是一體。
如來藏性的絕對空,他不能體悟,
就在相上裡面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個「悶」就是起,
起成三細還有四麤之相,
六麤前面的四麤。
那麼就背覺,
覺性違背了。
就變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塵裡面,
跟這些塵勞相合,
也就是追逐沒有停止過。
違背了真覺,
同時去合於五欲六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所以,這個世間相從哪來?
就是死執不放,
誤認為它是實體性的。
所以,人出生以後很無奈,
為了生存、
為了生活,
同時繁衍後代,
建立了這個家庭,
經濟上,
房貸逼得有時候走上絕路,
活不下去,
沒有時間學佛。
常常看到
沒有錢帶著兒女跑去自殺,
全世界的經濟不好,
景氣也不好,
活不下去!
像最近也是,
一個爸爸帶著一個小女孩,
四歲而已,
也去自殺,
看了都心疼,
看了都心疼!
佛弟子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
這個是很悲慘的!
實在活不下去,
可以請各政府機關、看看有什麼慈善機構
可以暫時度過難關的,
實在沒有必要逼上絕路。
當然,自殺的人有他的苦衷;
但是,這個是佛所禁止的,
因為這個自殺,
他八識田中有這個種子,
他這等於一直薰習一樣,
一直薰習,
下輩子動不動他又跑去自殺,
這個種子一直很強烈的存在,
那就變成不好的習慣性;
同時你會帶小孩去自殺,
這個就變成有罪!
她的生命不是由你來判斷的,
你這個變成助殺,
而且硬拖她去死,
四歲小女孩什麼也不懂啊!
對不對?
所以因此,
如果你實在是活不下去,
你就轉一個念頭,
不要去自殺:
我就剩下的後半輩子為佛陀,
看看能不能做一點什麼事情,
我為這個正法。
既然要去死嘛,
反正你就來常住、來正法道場做到死嘛,
同樣是死,
那個死欠命債啊,
這個死有功德的,
轟轟烈烈的!
對不對?
你來為正法,
如果你真的為講堂這樣子盡心盡力,
為這個正法道場,
為常住、為佛陀、為三寶,這樣來死亡,
不是轟轟烈烈嗎?
對不對?
你往生以後,
就會把你放在車庫旁邊助念,
功德太大了!
送幾束花啊,
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話,
再派二個保安人員陪伴你;
當然我是不太可能,我會去睡覺的。
陪,
派二個保安人員在旁邊看顧你,
看有什麼花圈啊。
對不對?
一樣是死亡,
就應當要死得瀟灑、漂亮一點;
帶個小朋友去自殺,
看了真是難過!
也許他有苦衷,
病得太久了,
錢花到破產了,
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他也許會藉著種種理由說:
我自殺是有道理的!
可是,這個在佛教裡面來講,
是罪很重的,
是罪非常重的!
包括你自己是未來佛,
都沒有權力自殺的。
底下,
[此承上,是執則成礙之故,]
[於如來藏,本無諸相,]
[一真法界之中,妄見風之動搖,]
[空之澄寂,]
空就是虛空,是無相,
所以它是澄寂。
[則動寂互異。]
[日之光明,雲之昏暗,]
[則明暗交傾;]
[略擧此四,]
[以該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
[塵勞滿目。]
眾生就是在能所不斷,
所以互不相容,
因此活得很痛苦!
[眾生迷悶下,重結成礙之由。]
[迷悶者:昧於藏性真空之理,]
諸位!
修學佛道就是在體悟那個空性,
修學佛道,
你要了解,
佛教的整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空性。
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
可是要體會涅槃,
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麼。
昧於藏性真空之理,[曰迷;]
[起成三細四麤之相,曰悶,]
[不通達諸相皆妄故。]
[此二字屬惑。]
[背覺合塵者:]
[於本有覺性,非背而背,]
[於虛妄塵相,無合而合,]
[造作諸業,此句屬業。]
業就是輪迴的因。
所以我們沒有能造作者,
也沒有所造作者,
也沒有受苦者,
純是虛妄。
諸位!這個「業」字,你記得,
沒有能所,本來就是虛妄的業。
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品》裡面說:
業若有形,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
還好業是無形的。
所以業性本空,
體會了這個,就是真懺悔的人。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者:則屬苦果。]
[以依惑造業之故,]
[所以發現塵勞染法,]
[有為世間諸相,]
[此即藏性隨染,循業發現也。]
591頁,[巳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
我以妙明,
不滅不生,
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惟妙覺明,
圓照法界。
---------------------
我以,我用了真覺這個妙明,
還有不滅不生,指根性為本修因,
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性,
惟,惟是妙淨本覺,
湛明之心,
圓照一真法界,
沒有一個地方不妙、不覺、不明。
惟妙覺圓,
就是本妙本淨,
就是妙淨本覺,湛明之心,
圓照一真法界。
[此因當機,前疑如來,何以獨得無礙,]
為什麼如來獨得無礙?
很簡單,
佛陀能夠照見相空,
就這麼簡單,
看得破,那個人就是佛。
是真的看得破,
真的境界現前那個時候,
是真的看得破,
自他不二。
而不是說說:哎呀!我要看得破,
我要看開一點!
不是那一種功夫。
證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
所以為什麼獨得無礙呢?
正因為融相歸性,性相一如。
[此佛示以無礙之由,]
[故得自在之用,]
[由真如隨淨緣之故。]
[我是佛自稱,]
[以用也,]「以」就是用。
[乃用真覺妙明,不生滅之根性,]
[為本修因,]
意思就是:下手處就是對!
因此有一句話,
我們出家眾,
或者是準備出家的人,
你一定要背起來:
不開悟不住山,
不見性不閉關。
好好的冷靜思惟這一句話,
古來大德為什麼講得如此的貼心?
告訴你:不開悟不住山,
不見性不閉關,
為什麼?
為什麼?
你自己的心靈,
要自己是明師才有辦法降伏那個煩惱,
要不然人只是關進去那個裡面,
內心裡面妄動、無明,
跟不關還是一樣的。
身體會抓進去關,
可是心會跑出來玩,
每天坐在那邊,能所不斷、妄想不斷。
對不對?
關在裡面,
電話、信件一樣那麼多,
有什麼用?
是不是?
關在裡面的話,
早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
晚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
因為沒人跟他講話,就只好睡覺,
這樣閉關有何意義?
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懂得閉關它的用意,
人家閉關是闖生死,閉生死關!
對不對?
為本修因,
[背塵勞妄法,]
「背」就是放下塵勞的妄法。
[合如來藏性,]
[囘光返照,脫塵旋根,]
脫離這個外塵,
「旋」就是旋向不生滅的根性,
叫做旋根。
所以在楞嚴大法,
處處都指向不生滅的根性。
[伏歸元真,]這個也是叫你恢復到真心,
伏種種的相、煩惱,
回歸到你的真心。
[發本明耀,]發揮你真心本明本耀。
[耀性發明,智光圓照,]
[照見萬相皆空,一真獨露。]
諸位!這個就是佛法,
照見萬相皆空,入於平等的一真。
所以學佛法
就是在學這一顆平等心、不執著心,
因為萬相本來就空。
[而如來藏性,不為妄相所隱,]
[竟能融彼妄相,]
[全相皆性,全妄即真,]
諸位!
這個八個字就是佛修行到最後的階段,
全相皆性,
意思就是:
處處任何的相,沒有辦法障礙他,
開悟的聖者就是這樣。
全妄即真,
你認為妄心、妄處,
妄就是識心,
全部轉為真心,
唯是一真法界嘛,
無法不真。
[惟是妙淨本覺湛明之心,]
[圓照一真法界,]
[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復還清淨本然之心,]
[得其全體矣!]
[下則發其大用。]
591頁,
---------------------
是故於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
這個是四義,
後面是四相。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
這個「一」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理為無量,
無量就是十法界的差別的事相。
這是第一句,
一為無量,
也就是所謂的理事無礙。
那麼無量為一,
就是萬法其實就是一心,
萬法其實就是不離你的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看你是妄心現的還是真心所現的?
如果是妄心所現的,就處處障礙;
如果是真心所現的萬法,
萬法就是心性。
所以但看你的心,
而且這個心還分妄心跟真心,
妄心是著相,
真心是見性。
所以,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著相之人心量小,
見性之人胸量大。
所以要放寬胸量,
容天容地、容一切假相,
這個才是修行人!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所以前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這個是理事無礙法界。
底下的境界就更高了,
小相現於大相,
也就是這個小,
譬如說小小的鏡子,
就可以現很大的山河大地的境(外面的境界),
所以叫做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這個大相能夠入於‥‥‥
底下這個「現」是入於,
能夠入於小,就微塵,
大的相可以入於微塵。
所以,小中現大,
這樣直接讀容易了解,
就像鏡子,
我們照的鏡子,
可以現更大的外在的境界。
底下這一句是:
很大的外在的境界,可以進入一個微塵,
一個微塵小,很小。
所以,大中現小,
就是大相當中也可以入於小相。
底下,這二句: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統統是相,
那麼,相融性以後,就沒有所謂大小,
也就是所謂的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佛有大神通,
每一個大跟小,都融入了本體、如來藏性,
所以佛沒有大小的觀念。
而我們為什麼會障礙重重?
就是在種種的相
建立了來去、生滅、增減、大小;
這個大,
殊不知道,大跟小是一種觀念,
而我們剛好卡死在觀念裡面,
卡死在觀念裡面。
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
那麼你的日子就很好過了!
為什麼?
譬如說你看到很有錢的人,
你也不會羨慕,
我現在健健康康,夠用就好!
為什麼?
你沒有這個數目的觀念,
人家擁有一百億,
跟我們銀行這個簿子裡面剩下十萬塊,
我日子過得去就好,
我健健康康,
我也能夠有一個平穩的工作,
可以了可以了,
晚上有一個遮風擋雨的房間睡覺,
夠了夠了,
那就什麼快樂都現前!
所以,如果你大跟小融入這個本性,
就沒有任何的障礙。
所以,眾生就是把生命化作一種觀念,
而觀念加上強烈的執著,
這個就是陷阱。
而求佛道的人,也一直掉進去陷阱,
他這個法放棄以後,又來執著這個法;
這個法放棄以後,又執著那個法,
他不知道法法本空,
你不需要追逐,
當體即空,
那個陷阱本來並不存在。
這個師父拜完,拜另外一個師父,
這個不是不好,
在迷的時候、在找善知識的時候,
就必需要這種態度;
但是找到善知識,
善知識指導你:
陷阱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千萬不要自己製造陷阱。
什麼是陷阱?
觀念就是陷阱,
觀念就是意識心,意識心就是陷阱。
那麼就覺悟了:
喔!
原來我們每天都掉到陷阱裡面,
卡在那邊一直很不舒服:
「我為什麼今天悶悶的?」
為什麼悶悶的?
觀念放不下,當然悶悶的了!
是不是?
觀念放不下。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底下,再念一下:
[此下明大用。]
[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體之故,]
[便能於一真法界之中,稱體起二無礙用:]
[一、理事無礙,]
[二、事事無礙。]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此二義理事無礙也;]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此二義事事無礙也。]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者:]
[一即一真法界之理,]
[無量即十界差別之事;]
[又一即一心,無量即萬法,]
[一心能生萬法,是一為無量;]
[萬法惟是一心,是無量為一。]
[儒云:始為一理,中散為萬事,]
[末復合為一理,]就是最後還是回到一個理。
[其義與此相同。]
[一為無量,則依理成事,理不礙事;]
[亦一不礙多也。]
[無量為一,則即事顯理,事不礙理,]
[亦多不礙一也,]
[而成理事無礙法界,]
[十玄門中,一多相容門。]
十玄門是指華嚴,
我們講過了,
《華嚴經》。
華嚴宗的十玄門:一多相容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者:]
[小即小相,大即大相,]
[如一尺之鏡,能現千里之境,]
[鏡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縮小,]
以我們所照的鏡子,來望這個外面的境界,
([以鏡望境,])
[小中能現大相;]
用外在的境界的境,來對望我們平常用的鏡子,
([以境望鏡,])
[大中(作處字解)]
大處[仍現小相;]
[鏡之與境,]鏡子跟外面的境,
[皆事相也,]
[鏡含境而有餘,]
[境在鏡而如故,]
[彼此不相妨礙,]
[成事事無礙法界,]
[十玄門中,廣陿自在門。]
廣就是大,狹就是小,
而佛陀是無礙的,
因為佛陀沒有一、沒有無量、
沒有大、沒有小,
全部會歸到如來藏性,
所以沒有任何的障礙。
592頁,經文;
底下是四相,前面是四義。
---------------------
不動道塲,
徧十方界;
身含十方,
無盡虛空;
於一毛端,
現寶王剎;
坐微塵裏,
轉大法輪。
---------------------
這個就是神通自在的功夫,
我們就了解,
佛的神通不是虛言說說而已,
是真的有那種功夫,
要不然我們拜佛做什麼?
信佛做什麼?
看看佛有多麼的偉大!
如來藏這個真如,
不動道場,
這個不動之理,
道場就是一心之理,
如來藏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
遍十方世界,
這個是事,
這個是事,
事相。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這個「身」不是我們這個色身,
是法身、法界身。
這個法界身是理,
包含了十方無盡虛空。
「虛空」的旁邊寫四個字:
包括世界,
包括世界,
用虛空是兼世界來談。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法身這個理體,
包含了十方無盡的虛空,和世界這個事相,
這也是理跟事。
底下,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於一毛端,這個毛端是正報最小的,
於一毛端。
現寶王剎是我們依報最大的,
寶王剎就是佛寶法王之剎,
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
也就是我們正報最小的一根汗毛,
能現出依報最大的佛寶法王之剎,
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是事,
一毛端是事,寶王剎也是事,
所以,這二句是事事無礙法界。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坐微塵裡是依報最小的,
坐微塵裡,
微塵是依報最小的。
坐在微塵裡做什麼?
現金身,正報最大的,
同時還轉大法輪!
意思就是:
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
開法會、轉法輪。
換句話說:
佛在做什麼,你完全不知道,
我們沒有辦法
來到微塵這麼細小的這個世界,
小小的世界,
佛他有辦法!
所以,這個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也是事事無礙法界,
微塵是事,
那麼,依報最小的就是微塵;
正報最大的就是全身了,
我們這個色身了。
所以,坐微塵裡是依報最小;
現金身、轉大法輪,是正報最大的,
是事事無礙法界。
再講一遍: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不動道場,
就是如來藏性的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
遍十方世界,
十方界就是十方世界,
這個是事,
不動道場是理,遍十方界是事,
所以,這是理事無礙法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虛空包括世界,
就是法身的理,
包含了十方世界的事,
這句是理事無礙法界。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一毛端是正報最小,
寶王剎──三千大千世界,
是依報最大,
依報最大,
所以,這個是事事無礙法界。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這個是依報最小的微塵;
那麼,現金身,
這是正報最大的,
又轉大法輪,
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法輪,
這個也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
好!
諸位!看註解,
[上標四義,二無礙法界;]
上標。
[此示四相,]
上面是四義,
這裡叫做四相。
所以稍微背一下:
是故於中,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這個是四義,
那麼這一段就是四相。
此示四相,
[即示四義二無礙法界之相。]
[前四句,示理事無礙之相。]
[不動道場:即如來藏真如不動之理,]
[如上文所云:一乘寂滅場地;]
[亦即顯見無礙科所云:]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皆言一心之理。]
[理能徧十方世界]
當然就包括虛空,[(兼攝虛空),]
[事相之法,]
[橫該一切佛剎,豎攝十法界。]
[不動道場,是一理之全體,]
[能徧十方界,]
[一一事相之中,一一事相,無不是理,]
[如一金能成眾器,器器無不皆金。]
[以不動道場,望十方界,]
[是一為無量,屬理不礙事,]
[亦即一不礙多也。]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者:]
[身即法身,法身以理為身,]
諸位!
法本無生,
為了讓它更具體,
所以加一個「身」,
諸位!
你千萬不要誤認為法身有一個身,
千萬不要這樣子,
法本無生,
給它一個具體叫做法身,
法身本空,哪有身呢?
意思就是法身堅固不壞,畢竟空。
法身以理為身,[身即理也。]
[含者包含,]
[十方無盡虛空(兼攝世界),]
[亦即事也。]
[身亦是一理之全體,]
[能含十方無盡虛空,]
[即是總包一切事法而無外也。]
[如春含眾卉,]這個「卉」是草的總稱。
[萬紫千紅總是春。]
以十方之空望一個法身,([以十方空望一身,])
這個當然[是無量為一,]
[屬事不礙理,]
[亦即多不礙一也。]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此下四句,示事事無礙之相,]
[擧依、正二報之事相,]
[交互相涉,以示無礙。]
[一毛,乃正報之最小者;]
[寶王剎,是佛寶法王之剎土,]
[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
[乃依報之最大者;]
[在一毛頭上,能現一佛剎土,]
[此以正攝依,以依入正;]
[在毛端望佛剎,而佛剎不小,]
[則小中現大,屬事事無礙,]
[亦即陿不礙廣也。]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者:]
[微塵乃依報之最小者;]
[轉法輪,即現全身而說法,]
[身是正報最大者,]
[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法輪。]
[此以依攝正,]
[以正入依,]
[由身望塵,]由這個全身來望這個微塵。
[而塵]小小的塵,
包括了身相的大,([包身相,])
而微塵的小並沒有變大,([而微塵不大,])
[即大中現小,]就是大入於小。
這個「現」,不要被這個文字欺騙了,
大相入於小,
神通自在。
[亦屬事事無礙,]法界。
翻過來,
[亦即廣不礙陿也。]
594頁,
---------------------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
妙覺明性。
---------------------
諸位!這個是修行重點,
如果,
如果,
你能夠的話,
把這個塵(就是所謂的五欲六塵)
放得下,
叫做滅塵。
放得下這個外面的五欲六塵,
每天能夠聽經聞法,
聽佛的經教,守佛的戒律;
覺悟的人,當然一定會守戒律,
他很怕違背因果嘛!
是不是?
再來,開佛的智慧,
哇!知道這輩子不修行,
下輩子很慘,
這靈魂不曉得要跑到哪裡去?
聰明的人,
會為我們這一條靈魂的將來做打算的,
這個世間不是死了就算了,
死了就算了,那誰要學佛啊?
對不對?
每天可以吃喝玩樂啊,
誰怕誰啊?對不對?
就是問題麻煩大了,
這個神識,
他會繼續去轉世、繼續去投胎的,
這個就很麻煩了!
下輩子不一定做人啊,
做人也不一定能夠學佛,
做人迷茫啊!
是不是?
事業一做,業卡住了,
對不對?
你變成一隻雞的話,
對不對?
人家要殺你,你能講:「我不要」?
你有這一句權力:「我不要」嗎?
對不對?
如果你下輩子做雞,
或者做鴨,
做雞的話,就要去麥當勞找;
做鴨的話,就北京全聚德,
就要變成烤鴨,
就很麻煩了!
所以,不修行是很可怕的!
所以,佛陀講的那一句話是很貼心的,
說:眾生因為以苦為樂,
因為他沒有去觀照世間的真相究竟之處,
所以他一直以苦為樂,
把這個身體弄得很勞累很勞累,
然後怎麼樣?
當作是快樂。
有一對夫妻,
你知道嗎?
開著這個車子繞山,
去哪裡?
去拉拉山。
拉拉山;
我是看了電視的報導,
開了車子很久很久去拉拉山,
怎麼樣?
剛好去,
人家沒有在賣這個水蜜桃,
因為還不是‥‥‥
剛好季節差一個禮拜。
好!他去了,沒辦法了,
去了以後,
他就叫人家開那個拉拉山的果園,
讓他看了也不錯,
照了幾張相片回來,
新聞跟它報導說:
要吃拉拉山的這個水蜜桃,
還要一個禮拜!
開了十幾個小時的車子,
去拍了幾顆水蜜桃的照片回來,
回程又開了十幾個小時,
為什麼不乾脆躺在家裡睡覺呢?
人家說:這樣才有樂趣啊!
我說:又不是火燒厝,
這樣有什麼〝厝味〞(樂趣)?
菜市場就有在賣水蜜桃了,
為什麼還要開車搞那麼久?
眾生因為沒有學佛,
就不知道要幹什麼,
開著車就到處繞‥‥‥
對不對?
如果中途發生車禍,
bye-bye!bye-bye!
下輩子再來,
車禍!
對不對?
為了那幾顆水蜜桃,死二個人,
這樣有意義嗎?
所以這個,
生命要找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
把時間節省一下,
時間也不可以浪費,
時間就是生命。
對不對?
我們要節省一些時間,
好好的來學佛。
出去大自然走一走是有必要的,
畢竟是凡夫嘛,
有必要的;
但是,時間還是要節省一下。
所以,這個滅塵要合覺,
所以,才有辦法發這個真如。
諸位!
要發這個真如,
是要堅持開發本性的人才有辦法,
堅持!
那什麼是開發本性呢?
那就是禪宗的見性法門。
諸位!
學禪的人就絕對知道要念佛,
懂得要怎麼念、
怎麼下手,他才會一心不亂;
沒有這個禪的功夫、沒有定,
這個佛號一念起來妄想就一堆!
為什麼?
真如發不出來。
妙覺明性,
所以,這一段是修行的重要的根源。
底下,
[此重結無礙之由,與眾生敵體相翻。]
[眾生則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是以元真之性,轉成元妄之相,]
元妄之相。
[所以不礙而礙;]
[而我則滅塵合覺,]
[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
所以,在座諸位!
你只要把這個外在的塵勞真的懂得放下,
能夠隨緣、知足的過日;
當然,如果你有責任在,
就另當別論了,
譬如說你是這個公司的主管,
你才三、四十歲,
是不是?
當然就責任所在,
這塵勞就比較辛苦一點。
我指的就是說,
如果我們有上了年紀了,
是不是?
很不容易活到今天了,
滿額頭都是皺紋,
活到這麼皺紋也不容易的,
是不是?
已經活到這樣子的。
所以,我曾經跟這老婆婆、
跟這個老阿公講說:
你看!滿臉都是皺紋了,
結過婚了嗎?
有!
生了孩子了嗎?
有!
山珍海味都吃過了嗎?
陸、海,
從海上來講,
大魚大蝦吃過了嗎?
吃過!
從陸地來講,
什麼豬、牛、羊都吃過。
那麼,從空中來講,
那些會飛的有吃過嗎?
也吃過,
那就陸、海、空三類都吃完了,
難道還不想來修行嗎?
對不對?
皺紋都出來了,
年歲也大了,
這個生死是不等人的。
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
[妙淨本覺湛明之性。]
[性字與相字對,]
[眾生迷悶,]
性字與相字對,眾生迷悶。
[全真性成妄相,]
[如來修證,融妄相即真性,]
為什麼能夠融妄相即真性?
因為知道妄,
所謂妄,是因為它剎那生滅;
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無常;
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緣起、是性空,
所以叫做妄相。
為什麼叫做妄?
因為它不能久留,
不能久留,
就是你想要把它久留,沒有辦法的。
所以眾生不了解相妄,
就是夫妻很好的感情,
就一直發願,下輩子要再來嫁他,
他說下輩子要再來娶她,
不知道是相妄,
下輩子誰娶誰不知道了,
出生在哪一國也不知道了。
所以,融這個妄相即真性,
是修行人重要的地方。
[事事即理,]
意思就是:每一個相其實都是空,
事事就是相相,
相相就是無生的空、無生的理。
[相相皆性,]
其實相本身就是空,
空就是本性的展現。
[故得理事與事事,]
這個理事跟事事,
要進入無礙,其實都必需融入如來藏性,
融入如來藏性,理事無礙,事事也無礙。
[二無礙法界,]
[有何諸大陵滅不相容者乎?]
[初依迷悟心對辨緣起竟。]
594頁中間,
[辰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分三)]
看底下中間的小字,
[巳初圓彰空藏一切皆非]
「非」就是非一切相,就是離的意思。
[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即」就是即一切相,
當下就是,不能離相,
離一切相就是叫你不執著;
即一切相就是告訴你,
如來藏就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具足,
不壞緣起。
[三]
彰空不空如來藏即非圓融,([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今初]
即跟非就是離‥‥‥
「非」就是離,
「即」就是即一切法,
「非」就是非一切法,
所以,彰空不空如來藏,
就是即一切法,同時也離一切法。
這個重點在哪裡?
重點就是:
佛法,什麼是圓融?
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
「即」就是現實,因為要面對一切法;
超越就是非一切法。
所以,即跟非同時存在,
就是既現實又超越,
既超越又能夠面對現實,
這個就是即非,就是圓融。
你想要把佛法圓融,就不可以偏一邊,
不可以單即,
也不可以只有一個單非,
單即跟單非都不對,
即非同時,就是圓融,
即一切相,同時離一切相,
要離一切相,同時面對一切相,
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
就是佛法。
要不然佛法要做什麼?
佛法談得很玄,
讓我們不能運用在這個生命裡面,
那佛法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太多人曲解佛法,
一念起佛來就等死,
等到臨命終,
諸位!
我們大好的時光,
我們才三十幾歲啊,
要到八十歲,
以佛陀的年齡八十歲才死,
這五十年,
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再來就等死喔?
你開什麼玩笑!
那佛法要在人世間,
釋迦牟尼佛示現要做什麼?
佛法的可貴之處,
就是可以運用在這個世間,
要解決世間的困難。
佛為什麼叫做大醫王?
醫你的生、老、病、死,
醫你的煩惱,
不但在世的可以醫,
連你臨命終的時候,
就可以指出一條好的路讓你走。
佛法如果只有運用在臨命終,
那麼佛教叫做死人的宗教。
所以,因為沒有弘揚正法,
很多外面的人看到了出家人,
只有一個觀念:
這個出家人就是給人家送葬的,
死亡的時候叫出家人來誦經,
反正出家人就是跟死人有關係,
叫做出家人。
阿彌陀佛!
就是這樣子,
沒有辦法啊,
在火葬場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
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台灣都有!
對不對?
所以,它這個火葬場就是這樣子,
一切的現在的亡者,
差不多都是請法師去誦經。
對不對?
而不曉得我們出家人本分事不是這樣子,
那是出家人慈悲,
因為你長年累月來這裡護法,
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
佛在世,也有派徒弟去那個喪家,
佛在世的時候,
有派這個比丘去喪家,
只有誦一部經,
叫做《無常經》,
不念阿彌陀佛的,
不念阿彌陀佛的。
去,念《無常經》,
不會超過十分鐘、半個鐘頭,
比丘就念完了,
然後比丘就開示這些亡者的家屬:
你們要觀不淨,
觀這個世間是苦,
你看你家人躺一個人了,
要觀萬法皆空,
要觀萬法無常,
觀萬法無我。
好!開示完了就回來。
佛在世是這樣,
我們現在是做得淋漓盡致,
法師去了不但開示,
還誦經、還放蒙山、
還做焰口、還做三時繫念,
佛在世沒有做得這麼功夫的。
所以,大乘佛教也有它的好處,
就是善巧方便很得人心,
融入現實的生活,
也有很多人因為法師的誦經的慈悲,
而能夠學佛;
但是也有某些因為太開了方便,
太開方便,
比丘到亡者的家、家屬,
沒有威儀,
真的假的不知道,就拿起菸就抽,
有一些行為不當的,
所以,看得讓這些喪家很難過,
他就誤認為:
這個出家人也不過如此,
跟我們世俗人沒什麼兩樣啊,
只是剃一個光頭,
披上一個紅色袈裟!
每天都很忙,
每天都很忙,心沒有道,
如果每天都應付這些亡者,
到處跑,
他就像一個演員,
披著紅色袈裟的演員,
為什麼?
他統統在亡靈裡面,
誦完經就拿紅包,
拿紅包太多了,
他就會腐蝕自己的清淨心。
所以常常接近這個經懺;
經懺它不是不好,
它也有善巧方便的度眾生,
也給眾生信心;
但是很可怕的,
經懺一定要接觸這些世俗人,
而世俗人;
你常常往外跑,
你看的世間人,
你到喪家去看,都是世間,
世間人,
尤其是現在的女眾穿的那種衣服,
拜下去的時候,你看,
從前面拜,後面看,
佛像都會掉下來,
穿那個衣服能看嗎?
沒有辦法啊,
你常常接觸這個女眾,
比丘他就會動念,
不是聖人,不能欺騙自己的。
所以這個廣化律師,
是非常嚴格禁止我們去趕經懺的!
而且在有修行的比丘看,
把經懺認為「經懺鬼經懺鬼」,
就是罵這一些以經懺為養活自己的,
不是以道為養活自己的,
這些高僧大德持律得很嚴格的,
都加一個「鬼」,
很不好聽、很不雅。
但是你看,
我們現在剃度了,現一個比丘的莊嚴相,
後面突然加一個「鬼」,好難聽!
所以我今天講的,
還是要勉勵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
不要做鬼,要做人,
要做好的比丘。
我們僧團也派出去,
除非人家長年累月的,
譬如說水陸,
他每年他都這樣子支持我們、
這樣子幫忙我們,
出錢出力的,
對不對?
他家又是在高雄,
或者是說我們高鐵也很方便了。
譬如說他家人出了十萬,
每一年都這樣做,
那你想想看,
他家人碰到困難的時候,
我們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觀嗎?
這個不夠慈悲,也說不過去。
我們不是為了趕經懺去的,
我們是為了報恩,報眾生的恩,
除了報佛恩以外,我們報眾生的恩,
你們這樣鼎力的支持我們這個比丘僧團,
讓我們食衣住行無憂無慮的
這樣好好的修行,
我們感恩這些護法居士大德。
所以誦經的法師,
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態,
道是在心,不在相。
所以到你家喪家去誦經,
一律不談錢,
供養隨喜,
那就道心堅強。
這講起來就是有一點要改革佛教,
要改革佛教。
但是我們在這裡呼籲,
會聽到的,
就是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他聽得進去,
聽得進去,
其他有一些是聽不進去,
反過來會有不同意見的,
不同意見。
好!所以底下,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就是現實又超越,超越又現實。
諸位!
看594頁的中間經文:
---------------------
而如來藏,
本妙圓心。
---------------------
這個如來藏,
「本」就是本來就是圓妙;
「圓心」就是圓滿清淨之心,
本來圓妙,圓滿清淨之心。
[此科與上科,所依如來藏心之體固同,]
[而約義有異。]
[上約隨緣義,此約不變義。]
[上依迷悟心,聖凡立判;]
[此依本來心,生佛一如。]
[惟是一真法界,]
[具足十界,即非十界,]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離,
「即」就是即一切法,
「非」就是非一切法,
離一切法,
也離非一切法,
非一切法就是空,
即一切法就是有。
所以離即離非,其實就是雙遮空有,
遮有也遮空,
叫做離即離非,
即就是有,有一切法,即一切法;
非就是空一切法,
非一切法就是空。
所以,離有離空就是雙離空有,
雙離空有,
天台宗有一個名相叫做雙遮,
雙遮,
雙遮是對雙照來講的,
雙照就是即空即有。
是即非即,
這個「是」要用二次,
是即就是:是即一切法,
然後非即,非即就是離,
非即當然就是空,
是即一切法,同時是離一切法,
這個就是雙照空有。
前面是離即一切法、離非一切法,
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
非即就是離,
就是空。
所以前面是離即離非,
就是雙遮空有,
是即、是非即,就是雙照空有,
就是空跟有皆即。
[一心圓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
[圓融極妙,無以復加矣!]
[即佛許說,勝義中真勝義性,]
[亦即一乘寂滅場地,]
[為如來之密因,]
595頁,
[實眾生之佛性。]
[此心本無迷悟,而為迷悟所依,]
[約本無迷悟,安有聖凡,]
[故十界俱非,而為空如來藏;]
[約迷悟所依,攸分差別,]
攸分差別就是所分出了差別相,
迷悟所依,
所以所分出了差別相,
[故十界俱即,]
當體就是,當下就是。
[而為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就是要面對現實,
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
很多人誤認為我們出家逃避現實,
剛好是錯的,
我們剛好是面對現實,
現實是什麼?
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現實,
不是柴米鹽油醬醋糖,
你那個現實範圍太小了!
對不對?
我清心寡欲,
家庭這些柴米油鹽醬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點;
可是這個生老病死看淡泊沒辦法,
這個是要面對的!
所以真正的出家人,
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
是一點都不逃避現實,
是真正面對現實,
真正的面對生老病死這個現實的問題,
這個是很現實的,
因為你一定要面對的,
你難道不用生老病死啊?
所以很多人批評出家人是逃避現實,
剛好相反,
我們出家是面對生老病死,
要處理這個問題!
而為不空如來藏,
[約雙遮]「遮」就是止。
叫[雙照,]
什麼叫做雙遮?
就是空有皆非,
非空非有,
就是離空離有的意思,叫做雙遮。
什麼叫做雙照?
就是即空即有,
意思就是空有皆即。
[圓融極妙,]
[而為空不空如來藏。]
雙遮雙照同時,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第四行,
[今先圓彰空藏,]
[而字承接上文,轉語之詞。]
[如云:]就像是說:
[藏性雖隨染淨二緣,]
[卻不為迷悟所變,]
[而如來藏,依然本妙,]
[妙即不變義。]
妙即不變。
[連圓心二字合解,]
[則曰本來元妙,圓滿清淨之心。]
[如摩尼寶珠,本來元妙,圓滿清淨也。]
[此心不立一法,]
[即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本來無一物就是當體即空,
識心全部滅、滅絕,
萬法,你只要透過分析,
或者是學習知識,
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
禪宗裡面講的這一句話很是重要:
「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
意思就是不堪使用。
為什麼不堪?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切眾生每天用的就是識心分別,
就是知識性的東西、
就是痛苦的分別心,
就是讀書讀很多,煩惱一大堆。
[故下十界俱非。]
十界俱非,就是站在空的角度。
595頁,中間的經文:
---------------------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
非風、非火,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
非意識界。
---------------------
這一段在強調什麼?
如來藏性沒有相,
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
畢竟空的角度,
要空到底,
就像一面鏡子要乾淨到底,
它才有大用。
這一面鏡子骯髒,怎麼照天照地啊?
這一面鏡子要乾淨到底,
那就是必需空到底,
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現大用。
為什麼?
你聽過禪宗講的:一絲不掛,一塵不染?
為什麼一絲不掛?
一點點罣礙都沒有。
為什麼叫一絲不染?
一塵塵染污都不行,
染污即不得。
所以佛教講的空,
它是空到底、徹底到底,
連動念到修行都不行;
連說你布施多少錢,動個觀念都不行;
連動到說:
「我轉大法輪,度無量眾生」
都不行!
本性、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
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轉大法輪者,無法輪可轉,
若悟無心,即轉法輪,
法輪無相啊,怎麼轉?
是不是?
無心即傳佛的心印,
聽過這一句話嗎?
無心,
悟無心者,即傳佛之心印,
悟到一切法本身就無心,
無心,那就是傳佛的心印。
所以,法法本空,無法可傳,
是名傳法。
所以,站在這個如來藏性的角度,
這個畢竟空,
那這個念下來就很過癮了。
意思就是:
這一面心鏡要絕對的清淨,
一點點都不能動念,
動到一念的執著都不行!
所以你說:慧律法師您在弘法!
我沒有啊,從來沒有這種感覺,
做我該做的工作。
對不對?
「有很多人在聽法!」
沒有啊!
我看到的,不見一物,名為見道啊!
是不是?
那師父!您為什麼說法?
演戲嘛,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對不對?
人生本是一齣戲嘛,
你看看哪一個角色你演什麼?
我是獻身於宗教,
講經說法,弘揚正法,這就是我們的天職。
眾生看了是這樣,
可是我們絕對的如來藏性沒有這個啊,
自性本空,
沒有團聚、沒有緣合,
就沒有緣散,
法本不生,
法本不生,哪裡有弘法呢?
可是這個法輪就是在一切無生裡面轉。
所以底下,看經文:
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
這二大就包括心,
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
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空、地、水、風、火。
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就是非五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就是非六根,就是非六入,
六根就是六入;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非六塵,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就非六識。
[前三句非七大。]
[非心:即非見大識大,]
[見、識二大,皆屬心法故;]
[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
[五大屬色法;]
[其餘諸句,非十八界,]
[亦即非陰、入、處、界四科。]
[非五根、六塵,即非色陰;]
[非意根]
[(第七識為意所依之根,]
[七識乃八識見分所成。),]
[非六識,]
諸位!
非六識就包括七識、八識。
[即非受、想、行、識四陰;]
所以在這個非六識要稍微注意一下,
包括第七、第八意識都包括在內。
即非受、想、行、識四陰;
[又非眼等諸根,即非六入;]
[併色等諸塵,即非十二處;]
[併及六識,即非十八界,]
[是謂非四科。]
[據此則如來藏,非世間法矣。]
翻過來,596頁,
[此文與《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諸位!
這個「空中」,很多人弄錯了,
認為那是虛空,那是搞錯了,
要講空性。
是故這個空性的當中,
沒有色法,
沒有受、沒有想、沒有行識。
無眼,
空性當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名相全同,]
[而非字與無字,意義稍異。]
在《心經》裡面,
[彼以觀照般若之功,]
[照見真空實相之中,無有世間諸法;]
[此以本來心,不假功用,]
「此」就是此《楞嚴經》,
《楞嚴經》是用本來心的,
不假功用,本自具足。
[空如來藏中]
所以,[(與空中同),]
[本非七大四科,有為諸法,]
[如前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非字義同。]
[如摩尼寶珠,體本清淨,]
[非青、黃、赤、白也。]
[以上非世間法,]
[即如來藏,非六凡染法矣。]
596頁,中間經文:
---------------------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
解釋一下:
非明,
第一個「明」字是妄明,
就是性覺必明這個明。
無明;
這個「非」用二次,
非,第一個是非妄明,
性覺必明那個明當然是妄明。
非妄明,也非無明,
就是如來藏性當中,
不能說有一個明,或者是有無明。
如來藏性當中,
也不能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盡了;
或者是我們把這個無明除掉,
所謂無明盡,
講明滅,或者是無明滅,都不對,
因為本來就沒有妄明、本來就沒有無明。
所以這二個意思就是說:
十二因緣的開頭就是無明,
無明緣行‥‥‥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緣。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來藏性當中,
沒有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的無明;
更不能說我們把妄明除掉,
也無所謂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
也不可以說我們把無明滅盡,
不可以這樣講!
為什麼?
妄明本空、無明本空;
「盡」就是把它除掉。
明無明盡,
我們除掉了妄明、除掉了無明,
所以恢復了本明,
錯了!
本明本來就沒有妄明、沒有無明,
所以說把明跟無明盡,這個是錯誤的,
不可以這樣講。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中間超越了十支,
因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中間停了十支,超越它。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如來藏性當中它不是相,
所以沒有東西會老,
它也沒有皺紋,
如來藏性當中,
它本來沒有生滅,也沒有所謂死,
死是在相上論斷的,
也沒有所謂說我把這個老死斷盡了,
沒有,本來就空,
沒有說老死盡,
因為修行修到沒有老,也破除了死,
「老死都被我破盡了、滅盡了!」
不能這樣講,
本如來藏性空當中沒有這個。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說:
如來藏性當中,
無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的無明;
也無所謂把妄明除掉、把無明除掉,
不可以這樣講,
妄明、無明本來就空。
如是超越中間的十支,
來到了也沒有所謂老,
因為如來藏性無相;
也沒有所謂死,
因為本來就無生,哪來死呢?
也不可以說有老死盡,
說我們破除老、死,統統破盡了。
諸位!
沒有相的東西,哪來的老?哪來的死?
一切法本自無生,沒有老跟死這個東西。
所以站在相上的論斷,
有所謂的老死盡;
站在體性來講就沒有這個東西。
看註解:
[此下非出世法,即如來藏,]
[非四聖淨法矣。]
[四聖淨法,亦佛常說,]
[隨淨緣起所成者。]
[今皆約本來心,未起事用時說,]
[此先非緣覺法,]
[十二因緣十二支,]
[有流轉、還滅二門,]
諸位!
在「流轉」的旁邊寫三個字:
順生死,
順生死叫做流轉門,
十二因緣流轉門;
還滅門就是逆生死。
流轉是順生死門,
還滅門是逆生死門,
逆生死門就是要斷生死。
[先釋名義,後解本文。]
[此佛為緣覺人,所說小乘法,]
在這個《阿含經》講的最多就是這個。
[分三世因果,]
[即惑、業、苦三道,]
[遷流不息,輪轉無窮,故曰流轉門;]
[還滅門者,即斷十二支,]
斷十二支,
這十二支不是統統斷,
你只要斷一支,它就停。
譬如說那個時鐘,
從123456789‥‥‥
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對不對?
一直走一直走,
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壞掉了,
它就停止了,
這個時鐘就不會動了。
把無明斷盡了、斷掉了,
那後面就沒有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統統沒有。
所以,這十二支你要斷掉一支,
它就沒有連結了,
它就不會像我們時鐘,
1234,總共十二個格,
每一格五分鐘,
1‥‥‥
12就表示無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
六入、觸、受、愛、取、有,
十二支就像時鐘這樣走‥‥‥
左右繞一圈‥‥‥
對不對?
一直繞,
你有第一支,它就繼續走,
你有執著就繼續走,時鐘就繼續走;
你把那個時鐘拿掉,
那個心拿掉,它就靜止、不動了;
無明除掉,後面就斷掉了,
一也不會接到二,二也不會接到三了。
知道嗎?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
你只要斷掉最重要的一支──
最重要一支就是無明。
還有,
今生今世斷掉中間最重要的一支──
就是「愛」,
「愛」就是貪愛;
還有取,中間那個「取」字,
死執不放那個取,
就會造成未來的生死。
所以斷十二支,
[復還真諦,]
真諦就是空。
[滅諸生死,故曰還滅門。]
諸位!
十二支,
這裡還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
《阿含經》講的十二支,
是完全不同於《俱舍論》,
也完全不同於唯識,
有三世,有講三世,
十二因緣有講三世十二因緣,
有講二世十二因緣,
有講一念的十二因緣。
楞嚴經-106下 (國語) 2009.07.03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諸位!
《阿含經》講的跟俱舍不一樣,
俱舍講的跟唯識不一樣。
所以,這個你一定要認識一下,
認識一下,
不要認為十二因緣只有一種講法,
三世十二因緣法
這個是唯識學講的。
所以一個法師博學多聞,它就非常的重要,
非常的重要,
不能講到十二因緣就認為只有一種,
錯了,
錯了!
[十二支:]
[一、無明支]
這個是用唯識學的角度講三世的十二因緣。
無明支,
無明當然就沒智慧了。
[(無所明了,不明我空之理,]
[屬惑。);]惑、業、苦的惑。
[二、行支]行當然就是造作了。
[(即依惑所造之業行。]
[此為過去世二支因。);]
過去世的二支因,就是行,
過去世就是過去因為有無明,
然後造作,
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轉世投胎,
所以第三就是轉世來投胎。
[三、識支(即今世投胎時八識。);]
先來後去,
第八識是先來後去,
投胎時是先來,
死亡的時候是最慢去
叫做先來後去作主翁。
[四、名色支;]
為什麼叫做「名」呢?
但有其名,沒有形,
就是只有精神,
意思就是只有心,
所以,但有其名叫做名;
「色」是指父精母血。
看小字:
[(即投胎後,心色和合。]
[名即是心無形相故,]
[色即是父精母血。);]
[五、六入支]
[(即出胎後,六根為六塵所入處。);]
597頁,
[六、觸支]
[(即少時,]年少的時候。
[六根觸對六塵,]
[未成欣戚時。);]
「欣」就是樂、喜歡,
「戚」就是討厭,
意思就是說:
還沒有那麼強烈的對境界‥‥‥
苦跟樂沒有那麼強烈,
憂跟喜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
未成欣戚時。
[七、受支]
這個就愈來愈強了。
[(即稍長,領受外境,能起欣戚時。]
「欣」就歡喜,
「戚」就厭惡時。
愛之欲其生,惡之令其死。
[自識至此,]
從識到此,
就是識,然後名色、六入、觸、受,
就是從識到這個受,[為現在世五支果。);]
意思就是從投胎轉世,
一直到能強烈的感受,
這個是現在世。
[八、愛支]
[即受境之後,心起愛憎,]
為現世之惑,[為現在世惑。);]
諸位!
這個愛恨交織就會毀掉一個人,
強烈的愛、強烈的恨,
這個人就注定要毀滅的。
所以人不需要別人毀滅,
他自己就會毀滅自己,
心靈會交錯、
會憔悴,
很累,會活得很累,
愛跟恨太強,會活得很累!
[九、取支]
取支重點在哪裡?
就是死執不放,
這個就很麻煩!
[(由愛憎而起取捨,]
[取捨即造業之初。]
[與古解不同。);]
這個取,
這個「取」字,
就是所謂俱生來的執著、
後天分別的執著,
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先天加後天,那就叫做死執不放,
取。
[十、有支]
一般對這個還很陌生,
這個有支,它有一個重要的觀念,
就是有了將來的生死業。
我說這個觀念非常重要,
他說「有」,
以為說我愛的東西,取了變成我自己所有,
哇!這糟糕了,
這個解釋就很糟糕了,
不但不符合《阿含經》、不符合佛義,
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讀。
這個「有」不是擁有,
這個「有」是有生死業,
有了未來的生死業。
有支,
[(即取捨既定,而業因已成,]
[曰有。]
[愛、取、有為現在世三支因,]
[再感未來世二支果。);]
你有這個業,
你就注定要繼續來投胎轉世。
[十一、生支]
[(由現在世惑業因,感來世受生果。);]
[十二、老死]
[(指來世,從生而至老死也。)。]
[此十二支,展轉相因,連環鈎鎖,]
[三世因果,流轉不息,]
[曰無明緣行,行緣識,]
為什麼中間一個「緣」?
「緣」就是鉤鎖義,
我鉤你,你鉤我,
就像鏈子一樣,
要不然會斷掉啊!
無明鉤著行,行鉤著識,
就像鏈子一樣。
[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
[還滅門是修法:]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辟支利根,一聞佛說,]
[即知無明為生死之根,]
[即從斷無明下手,]
[如砍樹者,直砍其根,]
[根斷而樹自倒,]
[無明斷,而生死自了矣。]
[此文亦同心經,]
[無字非字如上解。]
[無明上多一明字,]
[即性覺必明之明字,]
[因必欲加明於覺,故成無明,]
[此本來心,一念未動,]
[故非明非無明,]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第一非字雙用,]
[又非明非無明盡(即滅也),]
[如是乃至,非老死盡,]
[此將流轉,還滅二門分開,]
[各擧因緣之頭,直超因緣之尾,]
[以便易知。]
[如筷一雙直排,]
諸位!看這裡,
筷子要排這樣子,
這是一支筷子上面,
上面就是流轉門,
底下這個筷子是還滅門。
先看上面這個筷子,這樣排,
無明,一直流轉下去,
無明、行、識,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這個就是流轉門,
這第一支筷子。
你要修行,還滅門,
也是一樣,
還滅還滅‥‥‥
無明滅了,
這就沒有了。
所以,流轉生死是這樣過來的,
逆生死是這樣過來的,
沒有死亡,
沒有死亡當然就沒有生,
沒有生就是沒有有,
沒有有就是沒有取,
沒有取就是沒有愛,
沒有愛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
就沒有無明,
叫還滅門;
流轉生死門、還滅,
就是這個。
如筷子一雙直排;
這個初學佛法的人、老參:
講經就講經嘛,擺那雙筷子做什麼呢?
就是這樣子,
不懂這個什麼含義。
如筷一雙直排,
[現文乃是將二門,]就是流轉門、還滅門。
[雙擧第一支因緣之頭,]就是無明。
然後[雙超中間十支,]
十支。
[而至十二支因緣之尾,]
[稍費思索。]
師父已經解釋得很詳細,
如果你要更詳細,
那就在我們
《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裡面,
師父講得非常清楚。
[此中所云老死盡,但盡分段,未盡變易也。]
[據此如來藏,非緣覺法矣。]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中間休息*******
好!諸位請翻開598頁,
第一行:
---------------------
非苦、非集,
非滅、非道,
非智、非得。
---------------------
這個就是非四諦,非聲聞法。
這個「智」跟「得」要稍微理解一下,
這個非智就是非我空智;
非得:非得我空之理,
沒有我空之智,
也沒有我空的理。
意思就是說:
如來藏性裡面沒有能斷之智,
如來藏性裡面亦無所得的我空之理。
所以這個「智」就是能,
能斷之智,
那麼,「得」就是所得之空理,
也是能所。
這個非苦,
如來藏性,本來苦無實性,
畢竟空;
非集,
集是相上講的,根塵識講的;
非滅,無苦可滅;
非道,也無道可修,
這站在如來藏性的角度講。
非智,非我空智,
意思就是:非著一個能斷之智;
非得,亦不著一個所得之空理,
這是小乘所證的智跟理。
看註解:
[次非聲聞法。]
[苦、集、滅、道,四諦法門,]
[是佛為小乘機所說。]
[世間出世間,二種因果,皆是諦實,]
[故稱為諦。]
[苦諦:]
[是世間生死苦果,以逼迫為性。]
逼迫,
眾生被逼迫了,
有時候就會去自殺,
苦對眾生來講是實實在在的,
沒有一樣不苦的。
所以講到究竟處,當然沒有這個;
但是對眾生來講,不要說什麼,
你今天突然‥‥‥怎麼樣?
譬如說你這個胃,哇!痛得受不了,
你的胃痛得受不了;
或者是說你受到撞擊,非開刀不行,
諸位!那你想想看,
沒有打麻醉藥的時候,
你功夫有多厲害啊?
你真的證悟到如來藏性,
不打麻醉藥開刀,你行嗎?
我們不是聖人,倒沒有那種定力,
所以還是沒有這個能力。
色身是假相,
但是,碰到最極端的痛苦的時候,
就是沒有辦法!
簡單講就是要學習放下,
要學習放下。
所以,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時候,
所有的理性都沒有,
所有的智慧也都幾乎消失了,
一心一意只想說:
我現在肚子痛,肚子趕快沒有痛!
阿彌陀佛忘記了。
很累很累的人:
我現在佛念不出來,只想趕快去躺著!
就是這樣,
那個苦對眾生來講,它有逼迫性,
很難去克制的。
有一種東西,它是非人力所能控制,
它不是理性的東西,
譬如說你的腦部受了重創,
譬如說阿茲海默症;
或者老人健忘症,老人健忘症,
一直抖‥‥‥
美國有一個,他就是得到那種,
中國話叫舞蹈症,
他就一直抖‥‥‥
影片出來,
哇!那個抖得實在是嚴重,
那種情形,
我看連想要端一碗飯吃都不太可能!
他就一直抖啊,
那個影片出來,
怎麼會抖得這麼厲害?
就是這麼厲害,完全失控,
抖得很厲害,
你看到那一幕,你會嚇一跳!
那美國人他的爸爸,
孩子沒辦法了,沒辦法治療、沒辦法開刀,
就什麼?
弄一個很大的空間,
很大的空間,
他爸爸、媽媽也很無奈啊,
也很有愛心;
可是,生到這樣的兒子沒辦法,
就怎麼樣?
飯就擺在地上,
自己去轉,自己去吃,
他就沒辦法端,端不起來啊,
他就一直抖‥‥‥
然後一直在地上翻滾,一直抖,
醫藥統統無效,
那腦部失控,
這個就是業。
你看到那一幕的時候,
哇!我的天!
吃飯,連端起來都沒有辦法,
連吃一口都沒辦法,
端下來,它會一直掉一直掉,
飯粒、麵包、漢堡統統掉光光!
所以他爸爸、媽媽就把食物像狗一樣放在地上,
他一直去轉,
轉過來,機會到了咬一口,
再轉‥‥‥
轉到這個漢堡的旁邊,他就再咬一口,
目標又快到了,又咬一口,
如果是正常人,三兩下就吃光了
哇!這麼累的,
吃一個漢堡搞了老半天,
沒有辦法!
得到這種病症,真的苦不堪言,
他爸爸、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啊!
這個就是說:
不是你學佛就可以講大話的,
當你碰到這種情形,
沒轍,
沒轍啊!
好!老年癡呆症,
年歲大了,
現在講的:
白天太操勞了、
西藥用得太重了,
或者是農藥用得太重了,
中毒!
或者受到什麼重大的打擊,
結果到六十幾歲的時候,失智的老人,
坐在那邊,
人家推輪椅:
阿爸,阿爸!你知道我是誰嗎?
喔!不認識。
你看,
是啊,沒有錯啊,
如來藏性大家都有啊,
你碰到這個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就沒轍,
沒辦法!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面對現實的問題,
不是學佛好高騖遠、講求理想化,
重點,重點:
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得健康。
你看,
你這個飯端起來就這樣吃,
你看,就這麼簡單的動作,
我剛剛看到那個影片,那個美國的小朋友,
才十幾歲,
在地上打滾打了老半天!
人家記者就訪問他爸爸、媽媽說:
那你為什麼要對你兒子這樣?
他說:我對我兒子很好啊,
你不要這樣講,
我們真的用所有的愛心在對兒子。
他說:你的兒子
像狗一樣在地上這樣打陀螺,
你怎麼會說你們對你兒子這樣?
他這個老人就解釋給他聽,
對那記者說:
那你跟他生活一、二天。
這記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二天,
那記者二天就投降了,
沒辦法,
飯端不住,
沒辦法,二天就投降了!
他才體會到說他爸爸、媽媽是真的很辛苦,
生到這樣的孩子,沒轍,
沒辦法!
所以,舉的這個例子就是說,
你今天不管你長得怎麼樣,
不管你的身材怎麼樣,
不管你是男、是女的,
很知足了!
所以說:你有辦法聽到佛法,
知道生死苦。
那我們知道說這個逼迫性,
就是世間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
千百種苦,不是只有八苦。
諸位!底下,
[約人間,略說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
底下說:[(欲合偏離),]
「欲」就是想要,
想要大家在一起,就偏偏離開,
你看看這個就是這樣子了,
(日語)
不是愛到瘋狂,就是恨之入骨,
就是這樣子,
愛別離苦,
有的人承受不了的。
[怨(平聲)憎會苦]
怨憎會就是[(欲離偏遇),]
想要離開就偏偏遇到,
就是這樣。
我告訴你們:
如果了解佛法的話就是:
你選老公,或者是你選老婆,
講一句實在話,
你也不用怎麼挑選啦,
反正怎麼挑就是會挑到最差的那一個。
他是你的老公喔,我告訴你:
你怎麼樣逃到天涯海角,他還是你老公,
逃不掉的!
你是他老婆,
她長得‥‥‥
說:哼!
這麼醜,我才不娶她呢!
如果她是你老婆,逃不掉,
真的!
所以,這個業力是不可思議的,
不可思議,
有時候你還作不了主。
所以人間的苦,
其實不是說只有八苦,
我認為是無量無邊!
[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這五陰就像火在燒一樣。
[五陰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
[前七為別,後一為總。]
各別,
其實是何止八苦啊!
是不是?
[約三界則分三苦:]
[五趣眾生為苦苦;]
底下一個苦是身苦,
上面一個苦是外境的災難的苦;
所以說內苦,
底下的苦是內,就是身;
外面的苦是外,
內也苦、外也苦,
哇!二個苦加在一起,
苦苦苦‥‥‥
對不對?
苦苦苦,這個就是眾生。
[乃苦中之苦。]
每一個生過重病的人都知道,
苦中之苦。
[天趣眾生,三禪以下為壞苦;]
壞就是[福樂有盡,久必壞生。]
不管這一朵花怎麼樣,它一定會壞;
或者你的禪定的功夫有多深,
它還是會壞,
除非是佛的定。
[四禪以上為行苦;]
行苦的意思就是剎那生滅苦,
剎那生滅,佛也把它列為一種苦。
[雖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之苦。]
[佛為說此是苦,汝當知。]
[集諦:是世間煩惱苦因,]
[我執分別俱生,]
[麤細煩惱,集聚眾生心中,]
[以招感為性,]
招感來。
[依煩惱惑,造善惡業,]
[招感生死苦果,]
[若無集諦煩惱苦因,]
[當然不受生死苦果,]
[佛為說此是集,汝當斷。]
所以,斷,
這個重點在斷貪瞋癡殺盜淫,
就是斷這個。
你要斷什麼?
斷這六個字:貪瞋癡、殺盜淫,
就是斷這個。
[滅諦:]
[是出世間涅槃(譯不生不滅)樂果,]
樂果。
[即二乘所證,方便有餘土,]
這個土有四土:
方便有餘土,
當然前面還有一個叫做凡聖同居土,
第二個叫做方便有餘土。
也就是說:
凡夫見思惑沒有斷的,就住在凡聖同居土;
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就住在方便有餘土,
因為不是究竟;
出三界的就住在實報莊嚴土,
看到的就是佛的報身、自己的報身;
最後,佛進入最究竟的,
就是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唯有佛一人,
只有諸佛菩薩的領域,
這常寂光淨土。
那這裡講方便有餘土,
就是斷見思惑暫時所住的土。
[偏真涅槃,]就是偏空、不究竟空。
[揀異究竟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
究竟無餘涅槃當然就是佛果了。
[以可證為性,]
[若能脩道、斷集,自可滅盡諸苦,]
[滅非真諦,因滅會真,]
這個滅是滅苦,
滅苦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空之諦的名詞,
只是滅苦,
所以,滅苦它不是真空之諦。
但是因滅會真,
要加一個「但」字,義理更清楚,
但因為滅苦,能會真如的無為法,
所以叫做因滅會真,
因為滅這個苦,就能夠契入真如的無為。
[故稱滅諦,]
所以,其實它是滅煩惱、滅苦,
不生煩惱叫做滅,
這稱為滅諦。
[佛言此是滅,汝當證。]
[道諦:是出世間道品樂因,]
[共有三十七品,]
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大家統統有背過。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即五根增長成力)、]
[七覺支、]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
[八正道,]就是八聖道分。
[以可修為性。]
[四諦中,此諦最關緊要,]
[若能脩道,自然斷煩惱苦因,]
[滅生、死苦果,證涅槃樂果。]
[如大乘四弘誓願,]
大乘的四弘誓願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學成則前後三願,皆得圓滿,]
[佛云:此是道,汝當修。]
[諸弟子聞佛四諦法聲,]
[脩道證果,故稱聲聞。]
聽佛的音聲而證果。
[非智非得者:]
[此文接於四諦之下,不必別作他說。]
[依孤山作小乘所證智理,]
[謂非有我空之智,]
也就是沒有著一個我空的智是能斷之智。
[與非得我空之理,]
也沒有所得到的我空之理。
其實這個仍然是能斷之智、所得之理,
仍然是能所,還是放下。
[當屬聲聞乘,]
[此亦隨淨緣所成。]
[本來心中,不但有為法當非,]
[即無為法亦非,]
[以藏心不屬有為無為故;]
[據此則如來藏,非聲聞法矣。]
底下,599頁,經文:
---------------------
非檀那,非尸羅,
非毘梨耶、非羼提、
非禪那、非般剌若、
非波羅密多。
---------------------
這個非六度、非菩薩法。
檀那就是布施,
尸羅就是持戒。
如來藏性非布施法,
只有布施,沒有辦法達到如來藏性的,
要體悟到畢竟空寂。
非尸羅,也不是持戒,
持戒,它有持戒相,
「戒相莊嚴」,你沒聽過嗎?
持戒,它有持戒相,
連相都沒有,怎麼持?
所以非尸羅。
非毘梨耶,毘梨耶就是精近,
無為法,精進什麼呢?
非羼提,羼提就是忍辱,
沒有能忍、所忍,沒有能所,
它不是忍辱。
非禪那,
禪那就是禪定,
如來藏性本來具足有定,不必加一個定,
非禪那。
非般剌若就是非智慧,
智慧是個名詞,
本來就具足,
不是說你擁有、能擁有智慧。
非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
連此岸都沒有,哪裡到彼岸呢?
所以,如來藏性沒有能所,
非布施、
非持戒、非精進、非忍辱、非禪定、非般若、
非波羅密,
也沒有所謂到彼岸、到此岸這個東西。
[此非菩薩法。]
[他經所說檀波羅密等,乃理行因果並擧,]
[此文稍異。]
[依孤山曰:]
[「非檀那等,先非能趨行;]
「趨」就是趨向,
先非掉,有趨向某一種目標,
沒有的,
沒有目標讓你趨向的。
然後[非波羅多者,]
[總非所趨理也。」]
因為沒有能所。
[此文全用梵語,]
[前六即六度,後一即到彼岸。]
[檀那此云布施,]
[布施有三:]
[一曰資生施,]
[即以財物布施,資養生命;]
這個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二曰法施,]
[即以佛法布施,令續慧命;]
這個是出家人,
還有一些有德行的大德居士所做的工作。
[三曰無畏施,]
[即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
無畏施就是令眾生無畏,
那就不殺生,讓眾生不要有恐懼感。
這個無畏施,意思就是說:
我們一個人不能有殺心、有害心;
一個人有殺心、有害心,
動物看到你,牠會發抖。
無畏施,
即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令離怖畏。]
[尸羅此云持戒,]
[持戒亦三:]
[一曰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也;]
600頁,
[二曰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也。]
[三曰饒益有情戒,無眾生不度也。]
[此大乘戒,不獨制身口,而能攝心也。]
[毘梨耶此云精進,]
[精勤不懈曰精,進趨不退曰進。]
[乃普對諸度萬行,悉皆勇往直前也。]
[羼提此云忍辱。]
[辱者侮辱,或罵詈,或排斥,]
[或毆打,或殘害。]
[一切逆境,皆謂之辱;]
[忍者忍受,]
[能含忍順受。]
[忍之一事,頗不容易,]
[略說其相有六:]
[一曰力忍,]
[凡辱境之來,忍而不較。]
[退一步,讓三分,由他、任他;]
[二曰反忍,]用觀照的。
[凡遇人加辱,]
[不責人而反責己,]
可能[總由過去辱他,故今辱我,]
[作還報想,]
欠了以後,還了就好了。
[並不尤人;]「尤」就是抱怨。
[三曰忘忍,]
[雅量寬洪,雖然受辱,毫不介意,]
[處辱如無,]
[此三尚未得理,謂之事忍。]
[理忍亦三:]
[一曰觀忍,]
[凡辱境當前,以智觀察,]
[我身本不有,人相復何存,]
[人我雙亡,辱境安在;]
沒有的。
[二曰喜忍,]歡喜。
[逢人加辱,]有人侮辱我。
[心生歡喜,]
[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
所以,[如力士逢人試力而喜也;]
試力就是試著自己的力量:
我修行修到這麼久了,
還沒有人這麼侮辱我,
我試著看看忍得過忍不過?
所以,我們常常用感恩的心,
眾生造了地獄的惡因,
來成就我們的道業、成就我們的忍辱,
我們為什麼不感恩他?
他這樣一直像發瘋似的傷害我們,
我們為什麼不寬恕他?
所以,你用這個觀照的力量,
試力而喜,
試就是試自己的忍辱力叫做試力。
就是他來跟我考試考試;
大學聯考不是有考試嗎?
臨命終我們要考試;
不用到臨命終考這個忍辱,
我們生前就考考看,
能不能躲得過人家的侮辱,
不要跟他計較。
對不對?
[三曰慈忍,]
[對於加辱之人,憐彼愚癡,]
我就是用這樣子,
眾生真的愚癡。
[無有智慧,不知禮義,不明因果,]
[竟起慈心,發願度脫也。]
我還沒有這個後面四個字,
我沒有發願度脫他。
有一個記者,
他一直傷害師父,
然後我用這個電話有通過,
我說:我不生氣,
我原諒你,
我從來不恨你,
不過你造的因果你自己要負責。
眾生,
這個有時候他們要生存,
有時候我們用理解一下,
有時候這些名人要犧牲,
他們生存的壓力很大,
他要報一些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你看到這個報章雜誌,
常常跟人家上法院,
這個要告他、這個要告他,
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告這種事情,
沒有那個時間。
我們用的就是這個,
用的就是這個。
我們也能理解說,
說實在話,記者的壓力也是很大,
他總是要寫一些東西。
憐彼愚癡,無有智慧,
不知禮義,不明因果,
竟起慈心,發願度眾也。
[如釋迦本師,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不生瞋恨,發願成佛先度是也。]
所以,我看了這一段就說:
哎呀!人家罵一罵還會消災呢,
眾生造地獄因來成就我們,
我們還感恩呢!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
他割截身體,不生瞋恨!
好!要不然你調查一下,
你做得到,
他拿刀子來,把你的肉割起來,
你不生瞋恨的,
你舉手讓我看看!
你有這種功夫,你舉手讓我看看。
做不到!
好!我也要先聲明:
我也做不到,
你敢割截我的身體看看!
我也是做不到。
沒辦法啊,
這個佛才有辦法做到這種功夫,
我們真的沒辦法!
拿刀子來割,
我們只能說:你不要割我的身體,
生命是很珍貴的!
我會跑給他追,
我是不會傷害到他,
我是跑啦,跑快一點啦!
對不對?
要不然最多就叫個警察來,
你不要殺我、不要割我的肉,
我也沒有欠你。
我最多做到這樣子啦,
恨他是不會啦!對不對?
發願成佛先度他,
這個我也做不到,
你要殺我,我為什麼還要度你?
我才不管你死活,怎麼可能還去度你?
講來講去,我們還不是佛祖,
我們要講良心話啊!
諸位!
你家,真的拿刀、動刀動槍,
到你家要幹掉你的老公,
或者你的老婆、兒女,
你真的會想度他?
哼哼哼!
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真的沒有辦法,
成佛哪這麼簡單的?
沒有那麼簡單的!
這個就是我們認識自己,
真的!還是做不來,
要老實一點,
要老實一點。
[禪那此云靜慮,]
[此慮非思慮,]非識心之慮。
[即正思惟。]
[初脩靜即是止,慮即是觀;]
[修成靜即是定,慮即是慧。]
[或稱禪定,]
[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上上禪。]
[世間禪:]
[凡夫四禪四空定,外道無心定;]
[出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
我們就是修一種,
我們修的那個也是ㄔㄢˊ
但是,跟我們大小乘不一樣,
我們修的那個叫做嘴饞,
整天就是只想吃的而已,
就是嘴饞。
[出世上上禪:]
[即十方諸佛,得成菩提之定,]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是也。]
[般剌若此云智慧,]
[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經典,]
[能詮義理,可以開人智慧,]
[而世間文字,不足稱焉;]
[有觀照般若,即起智觀照,]
[三空]就是人、法、空空。
[妙理;]
[有實相般若,]
[即本經,十番所顯之妙淨明心,]
[四科七大所會之如來藏性,]
[平等一如,真實之相。]
[菩薩觀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
[是為般若妙智。]
[上六是趣果之行,屬因。]
[波羅密多此云到彼岸,]
[是所趣之理屬果。]
[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
[涅槃,即佛所證不生滅之果,]
[實教菩薩,得以分證,]
[若權教菩薩,所修諸行,]
[但稱六度,不稱六波羅密,]
這個很重要,
權教不究竟,當然就沒有波羅密。
這個很重要的,
六度跟六波羅密是不一樣的,
六度只是方便,
六波羅密是究竟啊,
到彼岸啊,
這個要看清楚。
所以平常稱六度,
權教菩薩叫做六度,
實教菩薩叫做六波羅密。
這個名詞,
說不定你二十年來還沒有分清楚!
[以所修不能離相,]
諸位!
不能離相就沒有辦法達到波羅密,
所以離相就是真功夫。
[未得三輪體空,不到涅槃彼岸。]
[此六波羅密,以般若為先導,]
[必由般若,方能離相,方到彼岸也。]
[此亦屬淨緣起,]
[而本來心,不假脩證,故皆非之。]
[據此,如來藏非菩薩法矣。]
601頁,
---------------------
如是乃至,
非怛闥阿竭,
非阿羅訶,
非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非樂、
非我、非淨。
---------------------
諸位!
如來藏性沒有任何的名詞,
空,不貼任何的標籤,
它是證量的心境,
所以沒有任何的標籤,
講如來也不對,講應供也不對,
講正遍知也不對,
講大涅槃也不對,
講常、樂、我、淨,統統不對,
它沒有標籤,
它沒有相的東西,
你怎麼安上什麼如來、應供、正遍知?
這個是就人所認識的名相,
來說明究竟義的聖者跟覺悟的聖者,
所提出來的一個名詞。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
怛闥阿竭就是如來,
對不對?
諸位!
這個「如來」用台語來念的話,
形容一個可怕的人、道理講不通的人,
就用台語,他也是〝如來〞,
一直胡鬧又一直來,
一直來又一直胡鬧,
這也是〝如來〞
所以,用國語講的「如來」,
是世尊這種大聖人;
若是用台語講的,一直來又一直胡鬧的,
無理取鬧個不停的,
那就是很淒慘的、精神病的人,
不一樣的,
台語念的〝如來〞是‥‥‥
如果說以後你去外面看到一個很不講道理的,
你就講一句很有水平的話:
唉!這個也是〝如來〞!
但是你不要用國語講,
記得要講台語,
意思就是很不可理喻,又開始胡鬧了,
這個也是〝如來〞。
這樣我們內行的人聽得懂,
那些外行的人聽不懂,
我們講我們自己聽得懂的就好。
這個人也是〝如來〞,
字面上好聽又好看,
又不會傷人,
他在一旁聽得懂台語,聽了會很高興:
啊?我是如來?
對啊!
一直胡鬧又一直來,難道不是〝如來〞?
每次來就是要開始無理取鬧。
非阿羅訶就是應供,
非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
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大涅槃就是非涅槃的斷果,
沒有能所,哪裡有大涅槃?
也不是常、也不是樂、也不是我、也不是淨,
諸位!
常、樂、我、淨,這個都是名詞,
真實的解脫境界,不安任何的這些標籤,
這些如來、應供、正遍知、
涅槃、常樂我淨,
這個都是名相,
在形容某一種東西;
如來藏性絕對的東西,沒有東西讓你形容。
所以說:
永恆的真理是不需要標籤的,
就是這個道理。
[此非如來法。]
[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羅密行,]
[乃能從因至果。]
[非有超略,]
[顯前菩薩法,即如來之因也。]
[非怛闥阿竭三句,非能證佛也;]
意思就是非有能證之佛。
[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證法也。]
[怛闥阿竭:]
[此云如來,有法、報、應三身,]
[解見在前。]
[阿羅訶:此云應供,]
[能應九法界眾生之供。]
[三耶三菩:此云正徧知,]
[正知,知心包萬法,]
[徧知,知萬法唯心;]
[又正知是實智照理,]
[徧知是權智照事。]
[此三即諸佛十號前三號。]
[大涅槃:即佛所證大寂滅海,]
[此云不生滅,二死永亡故;]
[又云圓寂,真無不圓,妄無不寂也。]
[此為佛果之總,]
[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為別。]
[《正脈》云:]
[常者,非惟二死永亡,]
[無諸生滅,亦且世相常住,]
為什麼世相常住?
世相就是空相,
空相當然常住。
所以,世間這種種的假相,
它其實就是真相。
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堅固也;]
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就是這個道理。
[樂者,非惟遠離諸生死苦,]
[亦且得不思議解脫,受用無量法樂也;]
[我者,]
[非惟證真法身,猶若虛空,]
[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
[淨者,]
[非惟妙淨理體,無諸染着,]
[亦且清淨徧周,無染非淨也。]
[此文似但非]就是去除,
非去[涅槃斷果,]
[實亦非菩提智果,]
也是放下,也是不著。
[正徧知,即三菩提,權、實二智也。]
[佛,為極果聖人,]
[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
[《金剛經》所云:]
[「言佛法者,即非佛法。」]
諸位!
為什麼講:佛法不是佛法呢?
因為佛法是不可說,
硬要說,那就不是佛法,
說佛法是本身無相。
對不對?
實智究竟解脫。
所以,只要你講到佛法在語言、文字上,
那即非佛法,
佛法不是觀念、不是語言、不是文字,
說不得。
[又《圓覺經》云:]
[「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此本來心,與妙圓覺心,無二無別,]
[故佛法亦俱非也。]
[據此則如來藏,又非佛法矣。]
[統上則十界俱非,]
[非六凡法界者,]
[以明空如來藏,非染法之所能染;]
[又非四聖法界者,]
[以明空如來藏,]非聖非凡、非淨。
[亦非淨法之所能淨;]
[是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如實空義也。]
所以諸位!
要修空觀,記得!
空到底,
空掉一切執著,
空掉一切分別,
空掉一切顛倒,
空到底!
就像你砍這個、劈這個柴,
用這個斧頭劈這個柴,
一下子要劈到底。
諸位!
這個鏡子要完全乾淨,
就必需一塵不染,必需一絲不掛,
要絕對的乾淨,
絕對的乾淨就是空如來藏,
什麼聖凡、染淨統統放下。
[初圓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603頁,
中間的經文,
這一段是[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一切皆即就是即一切法,
世法、出世法都是佛法,
都是如來藏。
---------------------
以是俱非,
世出世故,
即如來藏,
元明心妙。
---------------------
以是俱非,這個是講前面的,
因為前面的如來藏是不立一法,
它才能夠成就任何的六凡的世間,
還有四聖的出世間。
為什麼?
因為它不立一切法,
所以世間的六凡、出世間的四聖,
統統是如來藏。
即如來藏,
「即」就是一切法,
意思就是:
因為如來藏不立一切法,
空如來藏不立一切法,就是以是俱非,
所以能夠成就即如來藏,
就是成就不空如來藏,
這個即如來藏就是成就不空如來藏。
這個不空如來藏中的一切法,
怎麼樣?
元明心妙,
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
元明就是本明照用,
心妙就是大用現前,
依體起用。
那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了,
整句的意思就是說:
以是俱非,世出世間故,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好!
這一句的意思,究竟的義就是:
因為你能空,一切俱非,
就是空如來藏不立一法,
以是──
所以世間的六凡、出世間的四聖,
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
而且這個不空如來藏,
如來藏中‥‥‥
即如來藏就是不空如來藏,
「即」就是不空,
要面對這個現實。
即如來藏中,
即如來藏中一切法,
本明照用,而且依體起用,
大用現前的心妙,
不可思議的妙用。
所以,重點在哪裡?
前面沒有畢竟空,
這裡就沒有辦法畢竟用,
這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前面:以是俱非是體,
後面這個:元明心妙就是大用,
大用。
為什麼?
不空如來藏就是用,
空如來藏就是體,
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
底下,
[上二句承上起下。]
[世即六凡,出世即四聖。]
[俱非者:]
[以空如來藏,湛寂之體,]
[清淨本然,不立一法,]
[方能成不空如來藏;]
[俱即一切法之用,]
[如摩尼珠,體非青、黃、赤、白,]
[故能隨緣現色,]
[此躡空藏,為不空藏之由。]
意思就是依體要起用,
空藏是體,不空藏就是大用,
如果那個體不空,大用顯現不出來;
一個人沒有斷盡煩惱,像佛一樣,
用不出來,
大智慧、大神通統統用不出來。
所以必需從內心裡面剷除所有的煩惱、執著,
你才有辦法成就佛道,
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大智慧、大涅槃;
如果你那個煩惱、執著不空,
那沒有辦法!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此擧藏心,正由本妙寂體,]
如果完全清淨的鏡子,
就是這樣,像它這樣,
完全清淨的鏡子就可以照,
照天照地,
叫做本妙寂體,
你看,
清淨的鏡子、完全乾淨的鏡子,
就是像這樣子,本妙寂體。
[徧非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
[普即諸法也。]
[元明:即本明照用,]
[如摩尼珠,光涵照用。]
「涵」就是包括、包含、現起,
這個光包含著照用。
[而曰心妙者:正顯用乃體含,]
體中本含,
意思就是:
你只要照見空體,大用就會現前。
就像鏡子,
對不對?
本來就會反射,
本來鏡子就是能用,
如來藏的體性本來就含有大用。
[仍非滯有之用,]
它還不是停頓在假相當中那種用,
它是如來藏性的大用、妙用,
[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
所以因為有空如來藏,
所以成就了不空如來藏。
底下這個統統是圓照大用,不捨一法。
為什麼?
任何一個法都是佛法、
都是如來藏性,
所以這個更加強調成就一切法,
當下就是。
即心,就是見大,
如來藏性就是見大,不離見大,
就是識大。
即空、即地,
---------------------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
即風、即火,
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
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
即意識界。
---------------------
這個就講到「即」,
就是圓照大用,不捨一法,
當下就是,
如來藏性不離見大、不離識大;
如來藏性不離五大,
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如來藏性就是六根,
即眼、即耳、即鼻、舌、身、意,
就是六入;
即色、聲、香、味、觸、法,
如來藏就是六塵,
不離六塵;
如來藏就是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
就是六識。
[此下即十界。]
[非但即於四聖,而且即於六凡;]
[染淨俱該,聖凡平等,]
[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
[故二十五聖依之而修,]
[各各皆證圓通,]
[即證入如來藏心也。]
[一切法相,皆同空藏,]
[惟改非為即而已,]
[此即世間法矣。]
意思就是:佛法不離世間法,
佛法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
所以師父才告訴你:
解脫是現在,
不能等到臨命終啊,
不能等到臨命終對一個極樂世界的期盼,
耗掉了我們現在的五十年、半世紀的用功。
意思就是說:
我們期盼去極樂世界是好事;
但是不要忘記
我們現在也有一顆佛心正在運作啊,
千萬不要虛度光陰,等待死亡,
佛法是非常現實,
既現實又超越的。
604頁,經文:
---------------------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
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
一切的明、無明,當下都是如來藏性;
明、無明盡,也是如來藏性,
如是乃至,
老當體即空,就是如來藏性,
即老死盡,
統統是如來藏性。
[此即緣覺法。]
---------------------
即苦、即集、
即滅、即道,
即智、即得,
---------------------
[此即聲聞法。]
---------------------
即檀那、即尸羅、
即毘梨耶、即羼提、
即禪那、即般剌若、
即波羅密多。
---------------------
[此即菩薩法。]
---------------------
如是乃至,
即怛闥阿竭、
即阿羅訶、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即樂、
即我、即淨。
---------------------
[此即如來法。]這個就是如來法。
[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
[十界諸法,惟依藏心之體為體。]
[離此心,而無片事可得,]
[是謂塵塵混入,法法圓通,]
諸位!什麼叫做塵塵混入,
法法圓通?
塵塵混入,
任何一個時空,統統就是佛法,
問題是你會不會用?
什麼叫做法法圓通?
法法畢竟空,哪一法不通呢?
[一真不動,應用無限,]
[如摩尼珠,普現一切色,]
[如實不空義也。]
[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再用一點點時間,
因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課,
我們多用一點點時間。
605頁,中間的經文,
[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
以是俱即,
世出世故,
即如來藏,
妙明心元。
---------------------
意思就是:
以是俱即,統統即一切法,
以是俱即,
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當下就是,
就是如來藏,
即如來藏,
就是立一切法、成就一切法,
當下就是,不離一切法,
不離就是即。
本來就是妙明心元,
意思就是:
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如來藏性,
只是你不覺悟而已,
就是這個道理。
[上二句承上起下。]
[以因也,]
[是指不空如來藏,圓照之用,]
[隨緣普現,不捨一法,]
[俱即世出世間,聖凡十界故;]
[併躡上科,空如來藏,]
[為空不空藏之由。]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此擧藏心,妙明心元,乃躡前二藏。]
前面二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根據前面。
[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
[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
第一個是妙,第二個是明。
「妙」是講空,「明」是講用,
諸位一定要記住,
佛教的用語有它的一定的次第。
妙:不可思議的體;
但是也可以稱為妙用,
也可以稱為本明之體,
都可以,
但是,用這個字稍微適合一下,
哇!會顯出佛教不可思議。
重一個妙字,
不空藏重一個明字;
[此合之而為本妙本明,]
[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
[元即本也,]
[體用雙彰,寂照不二,]
[正顯圓融中道,雙遮雙照。]
遮就是非空非有,
照就是即空即有。
[如摩尼珠,]
[若言其有,一道清淨,纖塵不立;]
[若言其空,眾相分明,遇緣普現。]
[正所謂,]
[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即妙而明,即明而妙,]
[是為本來心也。]
605頁,最後一行,經文:
---------------------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
這是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離,
這個「即」,底下加「一切法」就很清楚。
離即(就是一切法),離一切法。
離非,非一切法就是空,
非一切法就是空,
意思就是離有離空,
這個就是雙離空有。
離即一切法,離非一切法,
也就是說:
離即就是離有,
離非就是離空,
雙離空有就叫做雙遮。
底下那個「是」要用二次:
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
是即一切法,這即一切法就是有,
就是有;
非即就是空,
也是有,還是空,
叫做雙照空有。
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
是即一切法也對,
是非即一切法也對,
這個意思講得更清楚中道第一義諦是怎麼說。
好!
中道第一義諦究竟實相就是:
諸位!
離即一切法也對,
離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對;
是即一切法也對,
是非即一切法──空,也對,
雙遮、雙離空有,
離空離有也對,
照空照有也對,
而且是同時存在,
而且是同時存在,
這個就是究竟了義。
[此即中道,第一義諦,]
[勝義中真勝義性,]
[亦即一乘寂滅場地。]
[上句離不空藏,即一切法,是離有;]
[離空藏,非一切法,是離空;]
[乃雙遮空有]「遮」就是遮止。
雙遮空有[二邊,]的執著,
意思就是說:著空要離,
著有還是要離。
[以顯一心之體,不滯於空有也。]
[下句是即非即,]
[是字,雙貫即與非即解,]
來作解答、來作解釋,
[其義自明。]
[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
[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
[乃雙照空有二邊,]
[以顯一心之用,互融於空有也。]
[此經從阿難捨妄求真,]
[求佛發妙明心,]
[即顯發此三藏一心也。]
諸位!
這個就是《楞嚴經》所有的表達最重要的:
三藏就是一心,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就是同一個心體,
沒有二心。
[佛始從眼根指出,]
[十番極顯其真,]
[二見略剖其妄,]
二見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
略剖其妄,
[復自根中,推而廣之,]
[普會四科,徧融七大。]
[阿難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常住不滅;]
[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頓意,]
[而圓意猶未彰也。]
[復由滿慈,問三種生續之因,]
[如來與答,性覺必明,以為其咎,]
[以致世界、眾生、業果,生續不斷,]
[顯次第不空藏;]
[斯則體用已備,圓意已露,猶未具彰也。]
[復答滿慈,五大圓融之難,]
[以示性相二無礙理,]
[且釋有礙之疑,]
[至於即性之相,無量不思議妙用,]
[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議妙體,]
[尚未極顯也。]
[迨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
二種緣起就是染跟淨這二種,
一個是染的緣起,一個是淨的緣起,
對辨,
迷就是染的緣起,
悟就是清淨的緣起。
[依本來心,圓彰三種藏性,]
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
[顯理顯到此處,]
[可謂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
[顯之極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定,]
[人人本具,迷不自覺,]
[當起奢摩他,微密觀照,方能圓悟。]
[前三卷,]
[佛為阿難大眾,微妙開示,]
[各各自知,此心徧滿十方,常住不滅,]
[得微密觀照之功。]
[此四卷,因滿慈啟問,]
[佛為說三種生續之因,]
[五大圓融之故,]
[會歸三藏,極於一心,]
[即微密觀照之功,]
為什麼三藏極於一心?
因為是不二法門,
所有的佛法當下會歸一心,就是不二,
不二法門就是一心。
就是微密觀照之功,[照徹心源,]
[一切事究竟堅固,]
[方信首楞嚴,為自性天然本定,]
[不假修成,]
[但是了因之所了,]
了因就是修行,
修行會顯出佛性。
[而非生因之所生矣。]
絕對‥‥‥
為什麼不是生因所生?
因為本自具足,你怎麼生啊?
修行會顯出佛性,
而佛性不是你生出來的,
它天然的妙性本來具足。
[初極顯圓融竟。]
607頁,[卯二 普責思議]
---------------------
如何世間,
三有眾生,
及出世間,
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
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
---------------------
這一段很是重要!
如何世間就是責備、責怪之詞。
這個世間都是用生滅心,
三有眾生,
三有眾生用什麼?
就是用生滅意識心。
以及出世間的聲聞乘、緣覺乘,
以所知心,
因為沒有拋開識心,
而這識心都是分別計度。
如何來測度;
「度」就是思量、衡量,
來測度如來無上的菩提?
如來無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識心的,
怎麼、如何可以用世間的語言
來入佛的知見?
諸位!
入佛的知見,
世間的語言是生滅法,
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
用人類有限的語言,
如何進入根中的不生滅性?
入佛知見是什麼?
這是就因來講的,
入佛知見,
有入佛的知見這個因,才有辦法成佛嘛!
所以,入佛知見是就因來講的,
不生滅心就是佛的知見,
意思就是:
不可以用識心來入佛的知見,
入佛的知見,
就是要開採根中之性、不生滅之性,
叫做入佛知見。
底下,
[如何怪責之詞。]
[世間三有眾生:]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即三界也。]
[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謂之曰有。]
[世間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間;]
[併及超出三界,正覺世間,]
[聲聞、緣覺,即出世二乘,]
[已覺悟我空之理者,]
[合之為凡夫、小乘。]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者:]
[以用也,]
[用所有能知之意識妄心,]
[欲推測籌度,]
[如來所證無上菩提,三智圓覺之極果,]
[此屬修成。]
[如《法華》云:]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難知難測。
[即佛所證三藏一心也。]
[此心非識所知,]
不是識心所能知,
識心有能所啊!
[非心]
就是非眾生的心[所測,]
所以,此心非意識心所知,
也非眾生心所能測度,
前面講的是二乘人,
後面講的是眾生。
[祇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
豈可以所知之妄心,([豈可以所知之心,])
妄自測度如來甚深的境界。([妄自測度哉。])
翻過來,
608頁,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者:]
[用世間因緣、自然、和合不和,]
[及互相陵滅,不合相容諸語言,]
[欲入佛之知見。]
[此佛知見,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
佛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五眼,
好!我們知道,
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乃指眾生六根中所具,]
[三藏一心也。]
[上無上菩提約果言,]
[此佛知見約因說,]
[以顯三藏一心,生、佛平等。]
[此因心,即如來密因,]
[大開圓解,方能契入,]
[豈可用世間語言,妄冀得入耶?]
世間語言,你不可能入佛,
佛必需要親證,
入於不生滅性。
[此文即謂本妙覺心(三如來藏心),]
[在本覺因中,在妙覺果上,皆不可思議,]
[以所知心測度,用世語言求入,]
[乃互影言之。]就是互相交換角度來說的。
[實則此心,在因在果,]
[均非擬議思量之所能及。]
[古云:]
[「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
妙高頂上就是佛的境界,
禪師、大悟人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這個明心見性是證量的境界,
是連談都不能談。
妙高頂上就是證量的境界,
佛菩薩、
就是咱們祖師大德開悟、大徹悟的境界,
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
一句話都不能講!
[第二峯頭,]怎麼樣?
[諸祖略容話會。」]
第二峰,
第二峰就是方便一下,說說無妨。
[問:「佛知見,明標佛字,]
[何以約眾生因位耶?」]
[答:「《法華經》云:]
[『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第一為開眾生,佛之知見,]
[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足知佛之知見,]
[乃眾生本具六根中,不生滅性,]
[即是佛知見也。」]
[古有問善知識:「如何是佛?」]
[答曰:「在眼曰見,]在眼叫做見性。
[在耳曰聞,]
[在鼻曰齅,]
[在舌曰嘗,]
[在身曰覺,]
[在意曰知。」]
處處充滿佛。
[是指根性,為佛知見,]
[但擧前後二根,以攝餘四。]
[眾生雖然本具,]
眾生雖然本具了佛性,
[皆各埋沒於塵垢之中,]
[故佛為開其本有佛之知見,]
[使得清淨也。]
[第二為示眾生,]
[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為本經,佛向阿難眼根指示,]
[不動、]顯見不動,
顯見[不變、]
顯見[不失、]
顯見[無還、]
[乃至見見非見,]
這個我們前面都解釋過了。
[此即示佛知見。]
[第三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
[本經佛為阿難,始自根中指出,]
[更為會通萬法,淨極一心三藏,]
[令起奢摩他,微密觀照,]
[圓悟本有真心。]
[第四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
[即本經,]
[欲令阿難依圓解,]
[起圓修,得圓證,]
諸位!「圓」是什麼意思?
「圓」就是無缺,
諸位!識心不圓,
見性即圓,
不生滅性就是圓,
用不生滅心,就是圓解、圓修、圓證。
[直趣無上菩提。]
見性就是佛的性,
用這個因地心,你就一定能夠成佛。
所以師父還是強調:
不要太多的情緒化,
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緒,
不高興,整天繃一個臉,
今天叫不回應,
一個禮拜以後,那個臉還是一樣;
一年以後,那個臉還是一樣,
這個不行!
諸位!
修行人這個個性一定要趕快改掉。
以前好像對不起我的,裝作不知道,
碰到,一定要好好的問候一下,
裝作沒事,
這個很重要的修養,
你的善因緣就會慢慢一直具足。
你今天,人家講一句,你繃一個臉;
下個月來看,又繃一個臉;
明年看,還又繃一個臉,
哇!你想想看,誰敢親近你啊?
諸位!不要自斷善緣,
師父這樣勸告大家:
無論法師、無論護法居士,
有這個毛病的,
當然包括我在內,
有這個毛病的,務必要改掉。
底下,
[須知無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見;]
[而佛知見,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見,今指根性,]
[不獨我佛如是,十方諸佛皆然。]
[下文第五卷,十方諸佛,異口同音,]
[告阿難言:「善哉,阿難!]
[汝今欲知,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是結解,]就是心結解脫了,
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
打開心結,
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
就是打開心結,
心中沒有結,
沒有能所、沒有動念,當然就沒有結。
所以知道,
諸位!
見性人過的那種日子,這個不是你想像的快樂,
那一種幸福感、那一種知足!
對不對?
吃什麼,他統統放得下;
睡什麼,也統統放得下,
碰到什麼事,沒事,
沒事!
是不是?
很能寬恕眾生的缺點,
對自己的優點謙沖自牧,
他絕對不會狂妄的,
所以這個心結打開了。
諸位!
沒有幾個人想聽你那個狂妄之語,
世間所有的眾生,都願意聽謙卑之語,
你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而不是造作的,
不是造作的:我怎麼樣怎麼樣,
我怎麼樣,我不行啦!
那個是造作,
人家講那個謙卑是講得很自然的,
很自然的,
不是刻意的謙卑,
很自然就說出謙卑的話。
這是為什麼?
成佛就是謙卑,
謙卑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
就像大海一樣,
大海就是低窪,
低窪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
一個人謙卑的話,
就會跟人家結很多很多的善緣。
諸位!學佛狂妄,是可怕的無知;
沒有學佛的人狂妄,
這個情有可原,他沒學佛啊!
諸位!你學佛啊,
你學佛還狂妄,這不行的!
底下,
此是解結,[不離六根之理。]
六根之理,
後面會談到動、靜、根、覺、空、滅,
因為現在還沒講到這個。
不離六根之理,
動、靜、根、覺、空、滅。
[阿難問佛,佛為釋云:]
[「知見立知見,即無明本;]
[知見無知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哎呀!這一句話太重要了,
清淨心本來就有淨知見、清淨的知見,
你立一個知見就變成染了,
前面那個知見是絕對,
清淨心所顯現的知見。
意思就是說:
我們照天照地,自有分別的能力,
這個分別是來自於妙然天性,
涅槃的妙性本來就有知見;
可是,我們現在立一個知見,
頭上安頭就妄動了,
就是性覺必明的意思,
就是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不要頭上安頭,
清淨心、涅槃的妙知見,
不需要再妄動,
再加一個:我要讓它更強大的知見,
就變成能見、所見了。
所以,我們人就是自作聰明,
無緣無故他就起狂、起無明,
無緣無故就加一個知見。
斯即涅槃。
所以在這裡,
你要修師父的這一句話,
你一輩子都受用無盡,
受用無盡!
什麼叫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什麼叫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就是:
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
這句話如果聽入心了,
一輩子、生生世世,
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長。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好為人師,
這佛講的。
人為什麼會痛苦?
就是一直想當別人的老師,
碰到別人就一直想要教別人,
你自己一直覺得很行,
從來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
人為什麼會痛苦?
就是好為人師,
看到什麼,認為:你們都是我的學生。
不曉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因此我們要用謙卑。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
這個才是無漏真淨,
「漏」就是煩惱的別名,
這個才是沒有煩惱的真正本真、本淨。
諸位!學佛就是學這個,
要契入真功夫。
[亦分明指根性,為佛知見,]
[無足疑也。]
分明指不生滅的根性,
這個就佛的知見,
一點都不需要懷疑。
[二普責思議竟。]
因為我們這個普度,中元普度要休息,
我們多少多個十五分、二十分、半個鐘頭,
就這樣子多一點點,
我師父就是比較辛苦一點。
那麼我們還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
後天就要包括要帶二本來了,
我們上到641頁,
這是奢摩他一個段落。
換句話說:明天再上一天,
後天可能就要二本書都帶來。
明天再上一天,
看進度啦,
609頁,
如果明天上到629頁的話,
假設說啦,
那就剩下沒幾頁了。
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
也可以把它稍微辛苦一點。
再來就要帶《義貫》來,
《義貫》就輕鬆了,
我也比較喜歡。
準備這個很辛苦的,
好幾天都沒有辦法睡覺,
中午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一下,
我從來沒有這樣子這麼有責任感的,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了十五分,沒多久就驚醒過來了,趕快
起來,為了這些法師、比丘,還有為了這些護法居士,還有就是師父因為程度不夠,也怕講錯
,根器太利,常常被你們指正,我也不好意思,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來準備。
何況一些人送了一些茶,茶喝了,不好好的講也說不過去,真的!有送就有保佑,有喝就會行
氣,真的就是這樣,現在這些茶很好,很感恩!明天還有二天,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講到640頁,
明天、後天講不完,講到十二點,統統要講到640頁。下定決心!
每天都接到電話:慧律法師啊!第六套出來了嗎?還沒有啦!吵死了!慧律法師啊!第七套出
來了沒?還沒有啦,正在打字!第八套出來了沒?一直吵一直吵,快發瘋了,真的!真的!現
在速度出快一點,讓他來不及看,太小看我了!(笑)現在真的在趕功課了。也教育這些徒弟
,結夏安居嘛,來我這裏依止,要回去的時候,至少有一個正知正見:喔!原來這個楞嚴大法
這麼好!對不對?
所以今年的結夏安居的比丘、居士是真有福報!還有那二個居士,既然有心來發心出家,千萬
就不要退道心。以前三個大學生來,我看每天每天的,也沒有用啊,到最後也是回去;當然,
沒有說一定怎樣啦。很不容易來這裏跟著這個僧團,要下定決心走這一條路;如果是塵緣未了
,那就是非回去不行了!對不對?沒辦法,因為家裏人怎麼樣,沒有處理好,或者是你的婚姻
、感情、債務。對不對?
有一個男眾,來這裏要出家,在樓下碰到師父,我說:你來做什麼?他說:師父!我很想來出
家。然後講了一句,哇!你嚇一跳的話:不過我希望師父喔,我那個刷卡卡債先幫我付一下!
我說:是多少啦?他說:三十萬!什麼?三十萬?你說多少啊?三十萬!(師父咬牙切齒貌)
聽了之後真是咬牙切齒的:三十萬!三十萬可以買多少塊豆腐你知道嗎?竟然有這種人啦,說
叫我先幫他付卡債三十萬,然後才要跟我出家,不必不必,嚇都嚇死了,那可能還幫你付三十
萬?說不定你幫他付三十萬後,他接著又跑出一筆三百萬來,阿彌陀佛!連觀世音菩薩都請出
來!(笑)
2009.07.04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4-4-15 19:50:10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