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23|回復: 1
|
楞嚴經(第九十二講) 佛法修行關鍵《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九十二講) 佛法修行關鍵《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92上 (國語) 2009.06.07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425頁,
425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請翻開《楞嚴經講義》,
425頁,
第一行,
這一段是
[卯四 會十八界即藏性(分二)]
[辰初 總徵 二 別釋今初]
這一段要稍微放慢一點腳步,
這一段太重要了,
能體悟出來,
識心寂滅,性即顯。
這一段是修行的關鍵,
也是很難理解;
不過注意聽,還是會有所獲的,
只要用心就並不困難。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今天要講十八界即如來藏性,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
這一段最主要討論的,
就是六根攀緣六塵,中間所引發的意識心,
到底是屬於根所引發出來的識心?
還是屬於塵所引發出來的意識心?
就以眼睛來作例子,
我們稱為眼識,
這個眼識、這個識心,
由眼根中引發的意識心叫做眼識。
那麼,這個眼識到底是從哪裡來?
是生於眼根嗎?
當我們追尋推究以後,
發現不是從眼根來的,
單根不生識。
換一個角度說:
那是不是由色塵而生這個識呢?
稱為色識?
究其根本也不是。
或者是說:
眼根跟色塵對上眼的時候,
這個識心就顯現出來?
這個在權教菩薩,
他是講到這個程度,
是允許根緣塵,會引發中間的識,
就是這個來。
在這裡有一個特別重要的,
就是:識藉由根而顯,
識不是根,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我們稱為:眼根,眼根,
詳細講:眼根是肉、肉做的,
像浮塵根、淨色根;
可是,你一講到眼識,
它就不是這個了,
眼識是借重於眼根而顯現的了別作用,
就不是屬於眼根的範圍了。
所以,我們常常講:眼識,眼識,
是因為識它本身並沒有形狀,
所以,必需借重有形狀的東西
來立這個識。
譬如說:眼根有形狀,
我們可以稱眼識;
或者是色塵有形狀,
我們也可以稱為色識,
這個識本身並沒有特殊的形狀,
是借重有形狀的根或者是塵,
來立這個名。
因此今天所討論的這個十八界,
尤其是根塵相對,
中間所產生的這個識心,
是有還是沒有?
我們所有的煩惱,
就是眼根對色塵、
耳根對聲塵、
鼻香、舌嘗、身觸、意法塵,
所引發的種種無量無邊的煩惱,
統統是這個產生的。
今天把這個弄清楚以後,
就會哈哈大笑:
哇!原來是一場戲論,
被騙得團團轉都不知道。
現在把心穩住了,
了解十八界原來是如來藏性,妙真如性,
這個意識心當下、當體即空,
識就是性,
識就是性。
譬如說你眼睛看這個外塵,
那我請問你:
有沒有眼識?
有沒有?
有沒有眼識啊?
有!是的!
有眼識!
好!現在再問你:
大家都知道眼根見色塵有眼識,
產生這個識心,
產生這個分別相,
現在再問你:
開悟的人、大悟的人,
有沒有眼識?
有,識是生滅,
開悟見性是不生不滅,
為何講有呢?
前面講:
識心是:非處、無體、是妄,
為何開悟的人仍然有識呢?
識是生滅。
好!
如果說開悟的人沒有識,
那眼怎麼能見?
耳又怎麼能聞?
沒有識啊!
所以,在這個,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問題是心境的功夫,
你現在迷失的,
是在名相上的東西,
你一直誤認為有一個識、有一個本性,
你現在就是迷失在這個問題上。
我講識,
你就一定說它是生滅的;
我講性,
你就一直認為它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大悟的人,
他是如,
沒有識這個名詞、
沒有性這個名詞,
也不壞識這個名詞、
也不壞性這個名詞。
現在問題是出在
諸位學習很久的時候,
一直牢記在名相上,
並沒有契入佛性,
才會講有還是沒有,
這個就是問題。
好!
再簡單舉個例子,
眾生眼見一切色塵,有沒有眼識?
有!是的!
這個就表示說:
眾生會落入觀念、意識型態、執著,
執著就是意識心;
分別就是意識心;
顛倒就是意識心;
夢想就是意識心;
種種的分別塵相都是意識心,
就是你今天你造惡,是惡的意識心;
就算你今天造橋鋪路、布施很多錢,
這仍然是意識心;
今天你不思善、不思惡,
就是落入無記,
這個仍然是意識心。
這個意識心就是本性的影像,
會感得果報,
但是,它是本性的影像。
好!
這個就是講:
眾生當眼睛分別這個色塵的時候,
會產生意識心;
開悟見性的人有沒有識?
我已經講過了,
他這個時候
是完全會入如如不動的心性。
所以,講見性的人有沒有識?
有也對,沒有也對,
有,這個識就叫做識性。
記住!
識如如不動,
方便說有一個識性,
這個時候叫做識性,
見性一樣有分別,但是,沒有執著,
雖分別不作分別想。
耳根能不能有識?
沒有識怎麼聽聲音呢?
怎麼分別那是高、低音呢?
和諧、不和諧的音聲呢?
耳有耳識,
識,
可是,他是如如不動的接受這個外境,
識性,
這個時候,
開悟的人也可以說他有識,
可是,這個識是完全只是個名詞而已,
完全沒有干礙到他解脫的境界。
所以,我們稱眼見攀緣色塵為眼識,
悟道的人叫做開採出識性;
但是,也可以叫做根性,
這個就是根性,
這個就是根性。
聞,如果說有分別心,
加強執著、起煩惱,叫做聞識;
如果如如不動,
聽一切音聲,仍然有聞,
可是,心如如不動,
這個時候稱為聞性,
妙就是妙在念頭,
妙就是妙在當下。
所以,你講生滅,不對,
講不生不滅還是不對;
講生滅也對,講不生不滅也對。
所以,
把自己聽經聞法的學佛的文字相、意識型態,
一定要轉入佛的如如不動的涅槃妙性,
這樣來聽法,
就了解雖說,無有能說所說;
雖聽,無有能聽所聽,
這樣子無論你用什麼名詞,
都難不倒你,
都難不倒你。
好!
今天要全神貫注,
我們要放慢腳步,
慢慢講。
425頁,
復次,阿難!
云何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此總徵十八界即藏性。]
六根、六塵、六識,
其實當下如如不動,
即是如來藏性。
[梵語馱都,此云界。]中國話叫做界。
[界者界限,]
[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
[以內之能緣者,屬根之界限;]
[外之所緣者,屬塵之界限;]
[中間能了別者,屬識之界限,]
眼能了別色塵,
耳能了別聲塵,
鼻就香,
舌頭都是味,
身就是觸,意就是法塵,
這個是屬於識的界限。
諸位!
根、塵、識建立的一十八界,
在權教菩薩講得特多,
也認為一時的權巧無可厚非,
也就這樣一直談;
但是,在究竟的大乘了義的經典是不容許的,
會歸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三六十八,各有界限故。]
[又界者因義,]
為什麼呢?
[因即是依,]
也就是[以根、塵、識,互相依也。]
諸位!根、塵、識,互相為依,
這個在唯識學裡面比喻得非常好,
他就說:
像三枝、三束的蘆葦,
蘆葦,
那個草,
長長的那個蘆葦,
把它編一束、二束、三束,
這個蘆葦把它呈現三角形,
根、塵,然後識,
三角形,
根、塵、識,
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
這個結構是這樣子,
類似三個‥‥‥
三束,
底部分開來,上面是交會一點的,
根、塵、識,
三束的蘆葦,這樣建立的,
這個權教菩薩是容許你這樣;
那麼,在究竟了義,
說這個識不可得,
推倒這個識,根跟塵同時倒下去,
就像三束的蘆葦,
拿掉根、塵所引發的識,
那麼,根跟塵就躺下來了,
就表示不可得。
所以,底下,
以根、塵、識,互相依也。
[又界者種族義,]
種族就是類別,
一類一類的,
族群。
[以根、塵、識三,各有種子族類故。]
什麼叫做各有種子族群呢?
也就是八識田中,
將來會發展‥‥‥
你種下的因,它會發展六根,
出生以後,會一直發展六根,
六根以後,
有了六根,它會攀緣外面的六塵,
六塵以後,又會引發內在的識心,
下輩子又開始引發根、塵、識,
所以,各有種子,
種子就會引發結果。
所以,我們這個色身,
就是第八意識轉變出來的根身、器界、種子。
所以,你今天造了什麼因,
將來就會顯現什麼果報;
而果報裡面,
又會有隱藏在果報裡面的種子的心。
人一出生以後,有根跟塵這樣攀緣,
小時候這個分別心還沒有那麼強,
到長大以後,
會追求金錢、名利、女色、男女,
這個識就非常的強,
難以解脫!
這一輩子又種下了難以解脫的根、塵、識,
分別又蘊藏在八識田中這個倉庫裡面,
人死了以後,
所謂:後去先來作主翁,
所以,我們如果下輩子再來轉世的時候,
就帶著無量無邊的種子,
孕育在裡面。
要不然爸爸、媽媽,
你看,
他(她)那個精蟲、卵那麼小,
如何發展出來的面相‥‥‥
按照道理,大家都是平等啊!
對不對?
精蟲還有卵子結合,
那麼小,
你怎麼知道它將來要發展什麼?
這中間意味著什麼?
科學家就發現說用DNA、染色體,
第幾對第幾對染色體,
用DNA來分析,也可以治療很多的病,
像移植啦,
或者DNA治療,
當然,科學家,這是科學界的偉大;
但是,佛教講的:
父精母血裡面,
中間在推動的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就是業力,
無形的叫做業識,
強大的業識,
強大的,
這科學家沒有辦法理解的,
他就在有形相的染色體、DNA
這樣分析、配對,
所以,有優生學。
所以,人一出生以後,
有的人智慧就非常高,
你看那小時候,那個反應特別的快;
有時候,有的人一出生他就愚癡,
到了七、八歲了,
叫爸爸、媽媽都不太會叫。
就像我昨天講的那一對智障的父子,
到小三都是吹那一首當我們同在一起~~~
因為老師看他沒有辦法教。
你想想看,
這個就是種下的因是非常可怕的,
你今天,
大家都希望面相長得很莊嚴、
皮膚長得很漂亮,
諸位!難道沒有原因嗎?
難道沒有任何的原因嗎?
在佛教裡面講的,
面相長得莊嚴,
或者是皮膚長得很漂亮,
或者是身體的健康,
絕對都跟前世先天有關係。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一直生病,
他爸爸、媽媽就是一直花錢,
花到他爸爸、媽媽錢統統用光了,
死掉了,
討債討完了,
死掉了!
所以,
這個根、塵、識三,各有種子義,
種子族類就是說:
從八識田中發展,會發展出來,
也就是種子孕育著根、塵、識發展的基因,
這個是無形的,
要不然你憑藉什麼把他長得這麼好看?
把他長得這麼高、這麼壯?
為什麼把他這個人長得這麼的醜陋?
為什麼?
這個就是從因、緣、果去論斷。
[十八界,]
[佛為心、色二迷俱重者說,]
[心色俱開:]
[色法開為六塵、五根;]
[心法開為意根、及六識,]
[合成十八。]
色心俱開,
就是講得非常詳細。
[此中破意,乃三法從要破、]
這中間破這個識心,
就是從哪裡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破是破哪裡呢?
乃三法從要破就是:
[根、塵、識三,識為其要,]
所以,重點在於識,
就是六根攀緣六塵,
所引發的這個所謂中間的識,
這個是最重要的,
破除了識,根、塵就不能和合,
[故獨約識破。]
[識界既破,]
[則根、塵二界,自不成立,]
意思就是:
根空無自性、
塵空無自性,
所引發的意識心,仍然不能成立。
[如三間之屋,]這屋子有三間。
[但拆去中間牆壁,]
[左右二間之界,亦自不成矣!]
[雖則獨約識破,實則根、塵兼破,]
[但破其相妄,]
[妄相既破,真性自顯,]
[故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初總徵竟。]
簡單講就是:識心放得下那一念,
而且是徹底,
就是如來藏,本妙真如性。
所以,為什麼要講當下當下‥‥‥
一直重複講:活在當下、不離當下,
或者是禪宗講:言下大悟,
為什麼講言下大悟?
就是瞬間,
就是在當下,並不離本處,
識心放下,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底下,
[辰二 別釋(分六)]
[巳初 眼色識界(至)六意法識界]
[(巳初又分四)]
[午初 標擧三界二 雙以徵起]
[三 分合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眼就是指眼根;色就是指色塵;
識就是指眼識,
「眼、」頓點,
「色、」頓點,
「識、」頓點,
也可以連起來講,
眼色識就是眼根對色塵生出來的眼識,
也可以稱為色識,
依根立名叫做眼識;
依塵立名叫做色識,
都可以。
看經文,
阿難!
如汝所明,
眼色為緣,
生於眼識。
說:阿難!
就像你以前所明了的,
這是權教菩薩、二乘人所明了的
內在的眼根,去接觸到外在的色塵,
這個時候為緣,
這個「緣」就是互為能所,
互為依緣,
前面已經講過了,
根、塵是互為依緣的,
眼根依靠塵,塵依靠眼根,
叫做為緣,互相作為因緣,
或者是互相作為依緣。
於其中間,
當眼根攀緣這個外在的色塵,
於其中間就會生出眼識。
好!就這個角度來討論,
翻過來,
426頁,
[此佛就阿難,昔聞因緣權教,]
因為權教都是講因緣法。
[所明者為問。]
[眼根與色塵,]
[根、塵相對,互相為緣故;]
[根為增上緣,]
意思就是:根為生識之增上緣。
[塵為所緣緣,]
就是塵為根所緣之緣。
[二緣相合,識生其中,]
就是根緣色,
於其中間,產生了眼識的分別心,
[故曰:「生於眼識」,]
[而成三界矣。]
這個「三界」不是六道輪迴那個三界,
是指根、塵、識三界,
名相一模一樣,
意義大不相同。
底下就要問了,
[午二 雙以徵起]
此識,
為復因眼所生,
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
以色為界?
此識就是這個眼識,
現在要好好的討論,
眼對塵所產生的這個分別作用,
此識,
到底是因為眼根,單單眼根所生?
因緣所生就是單單由眼根,
不借重外塵所生,
以眼為界,
這個時候叫做眼識界,
也叫做眼識;
因色所生,
因為外塵,單因色塵所生的,
以色為界,名叫做色識界。
是眼識界也對;
因塵立名,叫做色識界也可以,
因為識是無形的分別心,
必依有形的根或塵而立界。
[根、塵、識三,惟徵於識,]
[即三法從要破也;]
[識既被破,三界自無。]
就是根、塵、識當然就不存在。
[承上徵云:]就這樣問了,
說:[「此識為復因眼根所生,]
[即以眼為識之界,名為眼識界耶?]
[為復因色塵所生,]
[即以色為識之界,名為色識界耶?」]
意思就是說:
由眼睛所生的呢?
還是由色塵所生?
[良以根、塵各有別名,]
[皆隨自法為名,]
[而識則無之,]
[若不係以根、塵,則無所分別。]
[諸經多係屬於根,曰眼識、耳識等,]
[今以權教,根、塵皆能生識,]
[故雙約以徵之。]
好好的去窮究這個識,
到底因根有?因塵有?
好好的把它破除。
底下這一段,
426頁,倒數第一行經文,
這一段是講:
如果沒有塵,單根是不生識的。
[午三 分合難破(分三)]
[未初 破因眼生二 破因色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
若因眼生,
既無色空,
無可分別;
縱有汝識,
欲將何用?
說:阿難!
如果這個眼識是因為眼根而生,
既不必藉乎色空這個外塵──
色法和虛空這個外塵,
那麼,眼根就算你存在,
也無可分別。
也就是眼根若不借重外在的色、空,
你的眼根其實沒有任何的識心產生,
叫做無可分別。
無可分別是什麼?
意思就是:無可分別之塵,
眼根必需借重於色、空;
那現在講:單根就能生識是不對的,
若因眼識是眼根而生,
單根,不借重外塵,是不能生識的,
無可分別之塵,
單根是不能生識的。
就算你的眼根有識,
縱有汝識,
你無形的識心,欲將何用?
因為沒有色法跟虛空。
所以,這一段是單根不生識,
意思就是:
沒有塵、不借重外塵,
就算你有眼根也不能生識。
再解釋一遍:
阿難!
如果這個眼識,
是因為眼根自己跑出來的,
不必借重於色跟空,
那麼,既然不藉乎色法還有虛空,
眼根就沒有外面的塵所分別,
無可分別之塵,單根就不能生識,
就算你有這個識心,也沒有作用,
因為沒有塵,
沒有所緣之塵。
所以,第一段,
單根不能生識,
因必需藉用塵,
而塵卻沒有,
塵無,
第一段就是塵無,
就是沒有外塵。
[此破識單從眼生。]
[若謂此識單因眼根生,]
[即以眼為界者,]
[則不藉乎色、空。]
[既無色空,無有可分別之塵,]
[單根則不能生識;]
[縱使有能生汝之識,]
[若無色、空,]
[汝識亦將何所施其用乎?]
[識以了別塵、境為用,]
現在沒有塵、也沒有境現前,
你那個識心是沒有作用的,
沒有所緣,當然能緣就失去作用了。
[無塵則不用識也。]
427頁,中間經文,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
從何立界?
這一段是講根無,
沒有根。
汝見就是:你無形的見性,
加幾個字你就看得懂,
你,汝無形的見性,
什麼都不能表示,
無形的見性又非青色,
如果說它是青色,就好表示了。
它又不是黃色,
它既不是赤色,
也不是白色,
它只是無形之體性而已,
無所表示,
標不出所以然,
你要立一個標,
對不對?
奪標那個標,
無所表示就是無所標示,
對不對?
見性是無形相的東西,
到底以什麼來標呢?
所以,既沒有根,
單單無形的見性,
是沒有辦法立這個識界的。
從何立界?
加二個字就更清楚了:
從何立識界?
意識的識,
要靠這個眼根來立。
所以,這一段是表示根無,
意思就是,這一段是說:
如果不借重根,見性無所表,
見性要借重根;
這個見性,帶妄叫做見精,
就是見分,
不帶妄叫做見性;
可是,見性、見精都要依什麼?
要依眼根。
這個無形的見性,又不是青黃赤白黑,
只是一個體性,
所以,它無所標示,
也沒有中間之相,
那到底要從何來立這個眼識界呢?
要有形才可以立界啊,
它這個見性是沒有形狀的。
所以,若不借重眼根,
見性是沒有辦法表的,
單單見性是沒有辦法表的。
[此承上汝眼根之見,]
[無形、無色,]
[既無長、短、方、圓之形,]
[又非有青、黃、赤、白之色,]
[無所表示,汝根之相。]
[前段無色、空則塵無,]
[此段無表示則根無,]
連根都沒有,
連眼根都不存在,
塵無、根無,那就哪來的中間?
對不對?
[則中間之識,]
[從何處可以立其界限乎?]
427頁,倒數第四行,
底下是:[未二 破因色生]
這一段是假設說:
眼識是由外在的色塵來討論的;
前面那一段,
是破除眼識由眼根而生,
若不借重色空,眼識沒有辦法產生;
這一段是說:
單由外在的色塵就能產生眼識,
所以叫做破因色生,
這一段是假設說:
眼識是由色所生的。
經文:
若因色生,
空無色時,
汝識應滅?
云何識知,
是虛空性?
好!假設說:
這個眼識,若因外在色塵而生之識,
也就是若因色生,
假設說:
眼識是由外在的色塵所生、
所產生的眼識,
好!
就暫時允許你這麼說,
色塵生出來當然就是色識了,
有形狀的,是不是?
因為色是有形狀的嘛!
但是,當它空無色時,
當他見到了虛空,
沒有顏色、沒有色法的這個時候,
虛空是無相,
汝識應滅,
你由色法所產生的這個眼識,
應當就滅。
為什麼?
因為你的眼識是假設由色塵所生,
色塵所生的,是不是?
只能見色,
那麼,現在當它空無色的時候,
色塵所生的這個識心就失去作用,
因為它是由色所產生的,
是沒有辦法見到空的。
汝識應滅,
你這個眼識,
由色塵所生的眼識就失去作用了。
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為什麼當我們一個人見到空的時候,
還能認識這個是虛空呢?
表示沒有滅。
因此若說識心由色塵所產生的,
是不對的。
再解釋一遍,
整句:
若說眼識
是因為外在的色塵而生的這個眼識,
當他見到虛空無相的時候、
無色的時候,
那麼,你這個識,
由色所產生的識心就會滅掉,
因為它沒有能力再繼續。
云何,為什麼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
還能認識它是虛空?
為什麼?
表示由色所生出來的識心是不存在的、
是不對的。
[此破識單從色生。]
跟眼根沒關係,
單從外在的色塵所產生的。
[若謂此識,]
[單因色塵生,即以色為界者。]
[至於見空無色之時,則色塵已滅,]
[汝識應當隨色而滅,]
因為這個色產生的識,它的作用很有限,
不能見空,見空就滅。
[識滅則無所識知,]
如果識心滅了,
[云何見空之時,又識知是虛空性耶?]
好!翻過來,
428頁,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
界從何立?
先看經文,中間,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
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解釋一下,
428頁第一行,
這一段是說;
這一段是連接上文的,
千萬不能單獨看,
這一段是連接上文,
上文是講什麼?
眼識是因為色、色塵而生的,
這一段是接下來講的,
它不是打斷的。
好!
來看,428頁第一行,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這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說眼識不跟著色變,
就是若色變時,
如果色境有所變遷,
這個變遷就包括滅去、滅掉,
如果色境有變遷,而慢慢的滅去,
滅去的時候,
汝也識其色相遷變,
你也能識知這個色相正在變遷,
「相」就是境,
其色境的變遷。
好!
假設說汝識不遷,
假設說:
你的眼識並沒有跟色法的變化而滅掉,
這意思就是說:
一個存在,一個消失。
這意思就是說:
色法滅了,
而意識心的分別心獨存,
一存一消失,
因為前面:色法生識嘛,
所以,記住喔!
前面說:色法會生出識心,
現在就來討論色跟識心,
如果色變,識心有沒有跟著變?
它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你的識不遷,
就是你的識心沒有跟著色法變、
沒有跟著色境變,
那麼,我請問你:
沒有跟著變,
色沒有了,識唯獨存在,
那麼,請問這個識界、眼識界
從何而立呢?
意識存在,色境變遷、滅掉了,
那怎麼樣立界呢?
我們知道,
眼識一定要有境界、塵,才能產生,
有眼根、還有色塵,才能產生這個識心;
現在不跟著色變,
結果一個存在,一個不存在了。
再解釋一下:
如果由色法所產生的識心,
當色境有變遷而滅去的時候,
你也能識知其色境的變遷,
那假設說:
你的識並沒有隨著色而變遷,
確實存在的,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色滅而識獨存,
就是說外在的塵不存在,
那麼,你這個識單獨存在,
那有意義嗎?
識要因為塵存在才能立識,
才有能所嘛;
現在識獨存,色滅,
所以,一存一消失,
那已經就沒有能所對待了;
沒有能所對待,
又如何去建立這個眼識界,
或者是色識界呢?
看註解,
[此言色塵遷變之時,]
[汝亦識其色相已經遷變,]
[是汝識不隨色遷變矣?]
[一存一亡,]
意識存;
一個亡,就是塵,色變,
色變就是滅的意思,
在這裡「變」就是變滅。
那麼,[無有對待,]
[則識界從何可以成立耶?]
意思就是沒有塵啊!
[此與上段文,有二意:]
[上乃從變不識空,]
意思就是說:
你從著這個色變,就不認識空;
這裡是怎麼樣?
[此乃不變不成界。]
底下也是連接上面的,
上面就是若因色生,
如果這個眼識從色而生,
那麼,這個眼識,
會不會跟著色塵一起變化?
前面那一段:
若色變,
就是眼識、這個識跟著色變,
識不變,識存,
色變壞了。
好!
現在我們就講另外一個角度,
如果這個識,
從變則變,
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
既從色生,
應不識知,
虛空所在?
好!
如果這個識從色變,
意思就是:
這個識心跟著色法變滅,
是色跟識都變了,就是滅了,
變遷,簡單就是:
從變則變,第二個「變」就是滅,
二者都滅,
識也變滅了,色也變滅了。
第一個「變」是指色法,
這個識心跟從色法而變化、變遷,
那麼,則變,
就是則二者都滅了,
也沒有識,也沒有色塵。
界相自無,
沒有識心、沒有色塵,
你怎麼建立?
自然就沒有界限可言了。
底下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不變則恆,
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不變則恆,
如果這個識心不隨色而變遷,
當然;
這「不變」就是識心不隨色變滅,
那麼,表示識性就是存在了。
不變則恆,
諸位!
「不變」的中間加二個字,
加:識性,
不變,識性則是常恆,
這樣你就看得懂了。
不變,則識性是常恆的,
意思就是:識性是存在的,
好!識性是存在的,
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之所在。
為什麼既從色生呢?
諸位!翻過第427頁,
427頁,
這個文章是一氣貫串的,
他分段解釋,怕你忘記了,
師父怕你忘記了,
翻過來,427頁倒數第四行,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
就是「若因色生」,
就是這一段統統在講:
如果眼識是由色塵自己而生,
所以,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
好!翻過來,
翻過來,
不變則恆,
如果不變,
這個識性則是常恆的。
既然這個識性是從色、色法所生的,
因為它是色法,自屬於無知,
色法它是無情物。
既然這個識性是從色法所生,
色法是能生,識是所生,
前面就是這樣講了,
是假設說,
是色塵所生,自屬於無知,
既從無知的色法所生,
當然它是無知,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它就不是能了別的識心了,
因為它是從色法所產生的。
[此段上二句,]
[因聞識不從色變,應不成界,]
因為不從色變,就沒有界限可言。
[乃轉計識從色變。]
[遂破云:]
如果我們的識心、眼識,從(跟著)色塵而變,
([若識從色變,])
[則色與識,二俱變滅,]
沒有色、沒有塵,
你如何來安立叫做色識界呢?
[界相自然無矣。]
這個識心不是跟眼立界,就是跟色塵立界,
那麼,色跟識二個都變滅了,
界相自然就沒有。
[此從變不成界,]
[乃對上不變不成界,成為交互之文。]
[下四句,因聞]
因為聽到[識從色變,]
如果這個識心跟著色法變遷,
[應不識空,]
[乃轉計識不從色變。]
意思就是:識存在了。
[亦破云:]
[若識不從色變,則識性恆常,]
[雖然恆常不變,]
[此識既因色塵所生,]
當然是屬於無情物,
[自屬無知,]
[應當不能識知虛空所在!]
虛空要由識心才能認知,
由色法的無情物怎麼能夠認知呢?
[今能知空,足證識非從色生矣。]
[此不變不識空,]
[乃對上從變不識空,]
意思就是說:
如果色所產生的識,
這個識如果不變,
那麼,根本就不認識這個虛空,
乃是對上面從變則不識空,
因為界相沒有,
跟著變,界相就沒有。
[成為交互文。]
[此種經文,是為交牀(牒)法,]
[兩頭俱到,]
[文法極妙。]
429頁,
[未三 破和合生]
現在不從根生,
也不從色塵生,
那麼,現在一般認為:
那麼就是眼根對色塵共生了?
共同所生了?
就一一來找尋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429頁,經文:
若兼二種,
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
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
云何成界?
現在告訴你:
和合也不能生識,
也沒有辦法立界。
好!若兼二種,
如果這個識心,
所產生的眼識,或者是所產生的色識界,
都可以,
若兼二,同時存在,
也就是識心夾雜在根跟塵中間,
叫做眼根、色塵共生,
共同生出這個眼識,
假設暫時這樣讓你講得通。
如果這個眼識是兼二種,
也就是說:眼根跟色塵共生眼識,
暫時允許你這麼說;
但是,問題就出來了: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第一個「合」是眼根合於色塵,
我們前面說:眼識,
允許你說藉由眼根攀緣色塵,
而產生眼識;
合則中離,
如果眼根合這個色塵,
則眼識在中間會有所隔礙,
眼根跟色塵。
為什麼呢?
合併而生,
那麼,一半是從眼根的有情生,
一半是從色塵而生,是無情物,
這就像二種東西,
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
這二種東西要合起來,
它的中間有中間的結合的痕跡;
所以,這個「離」就是痕跡,
留下來的裂痕。
合則中離,
也就是說:
如果眼根跟色塵合起來而生眼識,
允許你這樣說,那問題就出來了,
眼識生在中間的時候,
這個眼識就變成裂痕的一半,
沒有辦法完整了,
沒有辦法完整了。
諸位!
看這邊,
看這邊,
如果說這個是眼根,
有情的眼根;
這個是色塵,
現在允許說中間產生識,
好!
眼根,
眼根,
合於色塵,
一個有情物,一個無情物,
中間產生這個識,
你看,這個識會變成什麼?
中間有什麼?
有裂痕,
意思就是:講合是不對的,
因為中間識就變成有裂痕,
那你什麼時候看到我們的識心有裂痕呢?
合則中離。
再來,
離則兩合,
離則兩合,
離就是說把根跟塵分開來,
離則兩合,
諸位!
把筆放下來,看這裡,
這是根,
這個是塵,
如果我們拿一支筆、毛筆沾那個墨,
沾那個黑色的墨,你知道嗎?
墨汁,
墨汁,
墨汁,這一點,
這一點點在中間,表示識、產生識,
你現在把它合起來以後,
再把它分開來,
這個黑點會一半在這邊,
一半在這邊,對不對?
中間那個黑點就表示產生了識心。
好!我用有形的來表達,
如果把那個黑墨汁沾到這邊,
把它合起來的時候,
把兩個手分開來,
根、塵分開來,
你會看到右手這個根有一點黑的,
還是存在有識;
那這邊有沒有黑點?
也有!
所以,一半跟著有知的根,
一半跟著無知的塵,
識心叫做怎麼樣?
離則兩合,
一個合於眼根,
識心合於眼根,
另外一個合於塵,
這個比喻聽得懂嗎?
(日語)
好!
很聰明,乖乖。
離則兩合,
如果把這個根、塵分開來,
這個識心一半跑到根來,
一半跑到什麼?
塵來。
對不對?
離則兩合,
一個合這邊,
兩種合嘛,一個合根,一個合塵,
意思就是:豈有是理?
底下佛陀就評論了:
體性雜亂了,
體性雜亂了。
兩合,
眼識之體性,實在是變成很雜亂了,
為什麼呢?
合則中離,
根塵相合,中間卻意識心有裂縫;
離則兩合,
把根、塵分開來,
眼識卻一邊跑到根,一邊跑到塵,
就亂!
所以,這個「雜」,是對合則中離來說的;
「亂」是對離則兩合來說的,
來說的。
那麼,合則中離,是眼根對色塵來講的,
離則兩合,這個是對眼識來說的。
再講一遍,
直接解釋:
先念一遍: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如果這個眼識是兼二種共生的,
兼什麼呢?
眼根跟色塵來共同生出這個眼識,
假設暫時允許你這樣講,
那麼,毛病就出來了!
合則中離,
當眼根合於色塵的時候,
這個時候,
眼識,生在中間的眼識,
變成有裂縫、
有痕跡,
「離」就是痕跡,
裂縫的痕跡。
離則兩合,
如果把根跟塵分開來,
因為識生在中間,
現在把根、塵分開來,
這個識就會一個合於根,
一個合於塵。
所以,這個識心,
眼識的體性;
體性是指眼識,
眼識的體性就變成雜而且亂,
雜跟亂。
所以,「雜」就是對合則中離,
「亂」,離則兩合來說的,
怎麼可以成界呢?
怎麼可以成界呢?
[此以上單根獨塵,皆不能生識,]
[轉計和合而生。]
[遂破云:]
[若言兼眼根、色塵二種,共生汝識者,]
[且問還是眼色相合而生耶?]
是眼根跟色塵相合而生呢?
[還是眼色相離而生耶?]
到底是合生?
還是有距離分開來?
[此二句,上合離兩字指眼色,]
[下離合兩字指眼識。]
上面合則中離,這個是指眼根、色塵,
底下離則兩合,是在講識、眼識。
[若謂眼色,合併而生,]
[則汝識半從根生,半從塵生,]
[中間必有離縫,]
[以不是整個生成。]
[如二物相合,合處有離縫也;]
合的地方,它就會有細縫。
[若謂眼色,]眼根對這個色塵,
[離開而生,]眼識,
如果說眼根對這個色塵,
是因為離開而生眼識,
[則汝識半是有知,半是無知,]
師父剛剛已經有解釋過了。
[有知者合於眼,]
[無知者合於色,]
[遂成兩合矣。]
[體性雜亂者:指識之體性。]
[雜對合則中離說,]
[半從根半從塵,]
[和雜而生故曰雜;]
[亂對離則兩合說,]
[半合根半合塵,]
一半合於眼根,一半合於色塵。
[則成動亂]叫做亂,
[故曰亂。]
[既是雜亂,云何能成識之中界乎?]
[三分合難破竟。]
中界乎?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430頁,
[是各生共生,俱不得成之故,]
是各生就是:
是根生也好、是塵生也好,
或者是根塵共生也好,
俱不得成為界。
[應當了知。]
[此知含二義:]
[一者應當知妄,]
[至三處都無止,結相之妄;]
[二者應當知真,]
[後四句歸性之真。]
[以上所言,]
[眼、色二種為緣,生於眼識者,]
[現前推究,眼識既不從眼生,]
也不從眼根生。
[又不從色生,]
[亦非雙兼眼色共生,]
眼根跟色塵共生也不對。
[則中間所生眼識,]
眼識當然[既不成界,]
[內外眼色,何得為緣?]
[中界既無,內外叵得,故曰三處都無。]
[又三處都無,處即界也,]
[所謂眼色為緣生識,]
[今眼、色、識三界,俱不可得;]
[應知此是相宗權教,順世之談,]
[都無實義。]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
[色界即色識界,係塵為名;]
[此眼、色、識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初眼色識界竟。]
好!
把筆放下來,
我們研究了這個有什麼好處?
有什麼好處?
當眼睛看了這個色塵,
中間所產生的,看你就用什麼心?
如果你是用生滅意識心,
就變成執著、分別、顛倒,
因為你不曉得它空無自性,
誤認為、以為說有東西可以貪,
這個就變成真月的第二月,
真心當中的第二月。
譬如說你看一個人,
看這個人讓你很痛恨,
或者是讓你很不順遂,
或者這個人‥‥‥
你內心裡面又產生一種憤恨、憤怒;
或者是一種不屑;
或者是一種傲慢,
這個就是我們本性的第二個月亮。
換句話說:
這些不必要的煩惱,
身見、邊見、戒取見、貪瞋癡慢疑等等這一些,
都是因為我們眼見一切色法,
同時因為執著,
內心裡面所產生的意識心,
而這個意識心難就難在說
有先天的、有後天的,
他現在講的還比較好斷,
就是說眼見色塵所產生的中間的識心,
這個都是指後天的;
但是,屯積這個識心,
一直屯積‥‥‥
屯積到變成強烈的執著,
包括晚上睡夢當中都會執著這個根身,
這個就是與生俱來的,
這個就變成與生俱來的。
所以,識,
根攀緣塵的識心,這個好斷──
後天的;
但是,問題來了,
問題:
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個煩惱的識心、
執著的識心,
就非常難斷!
所以,這個眼見色塵是屬於後天;
但是,也有先天,
為什麼?
譬如說你內心裡面產生這個識心,
是強烈的嗎?
還是不強烈的識心?
有的根器夠,
他很看得開,
他的識心力道就不大,
貪瞋癡就少;
可是,無量劫來,
他煩惱無明重,
他看出來的,
明明一件很單純的事情,
他看起來,
哇!好幾天都睡不著,
一個月睡不著!
譬如說你痛恨這個人,
而這個人看了以後,
哇!
一個月、二個月統統睡不著,
這個就是妄想意識心非常強!
所以,不要給自己培養惡的意識心,
這個惡的意識心一直屯積下來,
到最後就會像衣服:
衣服染到很嚴重的污染,
洗不掉!
所以,這個薰習是非常可怕的,
薰習是非常可怕的!
這看起來,
眼見色塵,你只要不分別就好;
不分別,不一定啊,
譬如說你眼睛不看、耳朵不聞,
是不是這樣就沒有污染?
不對呢!
因為你落下來的影子在什麼?
在你的意識──法塵,
在你的意識,
自己一直想像‥‥‥愈想愈氣,
愈想愈起貪瞋癡,
所以,這個有時候就不是外塵的問題,
它是內塵的問題了,
因為意根會攀緣法塵,
而這個法塵,又是色聲香味觸所引發的,
留下來的種子影像。
所以,不是說不去接觸外境,
你就有辦法煩惱就會少一點,
它是深層的識心能不能處理的問題。
諸位!
師父再把它從頭,
因為這個難,從頭講一遍,
翻開425頁,我解釋一下,
一直解釋下來,
看經文就好:
復次,阿難!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如汝所明,
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阿難!就像你以前所了解的,
內在的眼根攀緣外在的色塵,
來當作互為因緣,
會生出你眼睛的了別之心、的識心。
426頁,
此識,為復‥‥‥
這個識心、眼識,
到底是因為眼根所生,
以眼根為界?
或者是因為外在的色塵所生,
以色為界呢?
看經文:426頁倒數第一行,
阿難!若因眼生,
既無色空,無可分別;
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阿難!
如果因為眼根而生,
不借重外面的色空的法,(色法、還有虛空),
既無色空,則無可分別之塵,
單根是不能生識的,
就算你有識心,欲將何用?
因為沒有外塵。
427頁中間,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你無形的見性,
又不是青色、黃色、赤色、白色,
只是一個體性,
無所表示,
將以何為中間?
又怎麼樣有辦法來立這個識之界呢?
這一段是根無,
如果不借重根,
見性就無所依。
427頁倒數第四行,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
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如果因為外在的色塵而生你的眼識,
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
虛空沒有顏色,也沒有形狀,
而你這個眼識,又是從色塵所生出來的,
那麼,你當然就無法認識虛空,
因為你這個時候的眼識已經滅掉了。
為什麼?
因為由色生,是沒有辦法見虛空的,
見虛空,你的色就會滅掉,
所以,汝識就會失去作用,
為什麼見空的時候,
我們還能夠認識虛空的存在呢?
可見色塵生眼識是不對的。
428頁,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變、
色相變遷,
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如果這個色境有變遷的時候,
而滅掉了,
你也能識知其色境的變遷,
假設說:
你的眼識、識心並不隨著色塵而變滅,
就是識存色滅,
在這個色滅而識存的時候,
變成一個存在,一個消失,
那就沒有對待能所了,
又從何去建立識界呢?
428頁中間,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
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如果我們的眼識從色跟著變遷,
意思就是:色跟識都變滅了,
則二者都變滅,
界相自然就沒有。
底下,
說:不變則恆,
如果識不隨著色而變遷,
意思就是:識性就常存了、常恆了,
既然識性是從色法所生,
那麼,當然就是屬於無知之物了,
無知之物,當然不可能認識虛空。
所以,由色法所生的眼識、
由色法所生的識心,
當然不能認識虛空所在,
因為它是無知之物。
429頁,
如果這個識兼二種,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如果這中間的識是兼二種,
眼根和色塵共同而生的,
合則中離,
當眼根合於色塵的時候,
這個眼識,在中間所產生的眼識,
就會變成有離的裂縫,
有痕跡的意思。
為什麼?
因為合併的時候,
一半從眼根生,一半是從色塵生,
就像二物相合,中間就必有結合的痕跡。
離則兩合,
若是分開來,把根跟塵分開來,
各生一半,
一半這個識心是屬於有知,
一半是屬於無知,
有知的屬於眼根,
無知的又合於色塵,
自成兩合,
這個就很亂了。
所以,體性雜亂,
眼識的體性就變成非常的雜又亂。
為什麼?
「雜」是指合則中離,
「亂」是指離則兩合,
這樣子雜亂,又如何成為識界呢?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好!
底下,430頁,
倒數第四行,
[巳二 耳聲識界(分四)]
[午初 標擧三界二 雙以徵起]
[三 分合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又汝所明,
耳聲為緣,
生於耳識。
阿難!
就像你所明了的,
以前所教導的,
耳根跟聲塵來互為依緣,
生於耳識,
生出這個耳朵的識心。
431頁,
[午二 雙以徵起]
此識為復因耳所生,
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
以聲為界?
說:這個耳識,
到底是因為耳根所生的耳識?
以耳為界就是耳識界。
或者是這個識是因為音聲所生,
以聲為界,
叫做聲識界呢?
431頁中間,
[午三 分合難破(分三)]
[未初 破因耳生二 破因聲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
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
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這一段是講:
單因為耳根是不能生識的,
單根不生識,
一定要借重於動靜二塵。
說:阿難!
若因耳生,
若說這個識是因為耳根所生的,
不必借重於動靜二塵,
所以,底下就解釋說:
當動靜二相,
一個是動塵,一個是靜塵,
都是塵。
當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那麼,你的耳根就不成知,
因為沒有所緣之塵了,
動靜二相就是耳根所緣的外塵。
沒有動靜二相,外在所緣的外塵,
那麼,耳根就不會成為能知者,
既沒有能知,必無所知,
就不會有所知道的聲音,
能知都沒有,哪裡有所知的聲音?
知尚無成,
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
無成就是不可得,
連耳根都沒有,
那麼,所生的耳識、
所生的識心,是作何形貌呢?
你能明白指得出來嗎?
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
那麼,所生的識是作何形貌?
沒有母親哪裡有兒子?
底下,
[耳識本無生處可得,]
[先破因耳生。]
所以,[呼阿難而告之曰:]
[若謂耳識因耳根生者,]
不借重於外塵。
[動靜二種聲塵既不現前,]
[耳根不成能知,]
[必無所知之聲塵,]
[能知之耳根,尚且不得成,]
[所生耳識畢竟作何形貌?]
單根不生識。
好!看左邊經文:
若取耳聞,
無動靜故,
聞無所成;
云何耳形,
雜色觸塵,
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
復從誰立?
這一段是說:
阿難認為,
前面是:知應該是屬於意根,
而耳根它是能聞生識,
所以,阿難在這裡是取這個能聞才生識,
換句話就是說:轉計肉、這個肉耳能生識。
前面那一段,諸位看!
前面那一段,先看經文:
阿難!
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
注意那個「知」,
阿難認為這個知是屬意根。
說:必無所知,
阿難認為這個知是意根,
知尚無成,
知,認為這個是屬於意根,
無關於耳聞。
好!看左邊: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
這一段是取肉耳當作能聞生識,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認為這個耳朵的肉就是能聞,
能聞,
能聞就可以生識,
所以,佛陀就剖析給他聽。
說:若取耳聞,無動靜故,
如果說:取這個肉耳,
便能生這個識,
如果取這個肉的耳朵,
叫做能聞生識,
而不必借重外在的動、靜,
這個外在的二塵,
聞無所成,你還是聽不到東西,
因為耳根一定要借重於動跟靜。
就算你說知是屬意根,
現在你認為說──阿難認為說那是意根,
我現在取的是能聞的耳根,
能聞,
也就是這個肉耳就可以生識,
如果你取這個肉耳便能生這個聞識,
好!
不必借重外在的動靜,
聞無所成,
沒有所緣的聲塵了,
聽聞這件事就不能成立了,
無所成了。
聞,或者是聽之識,
就不可能成立了。
云何,
就是說為什麼耳形,
就講到耳朵的肉耳的形狀。
為什麼就像新卷葉,
就像葉子卷起來的,
我們的耳朵就像新卷葉,
卷起來的樹葉,
耳朵就像新卷起來的樹葉的形狀,
當作肉耳。
為什麼這個耳朵的形狀、肉耳;
雜色觸塵,
其實是夾雜在身根的色相。
諸位!
雜色就是:我們耳朵的這個肉耳,
其實是存在在這個身根的,
應當名為觸塵才對,
所以,雜色觸塵。
意思就是說:
我們這個肉耳,
其實是夾雜在這個身根的色相,
也是身根色相其中之一,
應當名為觸塵,
因為它是身所對的觸塵,
怎麼可以叫做聲塵?
所以,色所對的塵,
就是根身所對的應當是觸塵,
名為識界,
怎麼可以名為耳識之界呢?
耳識之界呢?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呢?
耳識界既不是耳根所生,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呢?
因為前面認為這個知是屬意根,
後面阿難反過來就執著這個肉耳變成能聞,
而且會生識,
所以,佛陀就說:
怎麼可以取這個肉耳便能生識呢?
沒有動、靜,對不對?
這個聞跟聽根本就不存在,
為什麼你拿這個肉耳來當作能聞而生識?
這個肉耳其實是夾雜在這個色身的一部分,
其實是色身之相,
是身根的色相,
身根的色相就應當名為觸塵,
不應當名為耳識,
所以,名為識界?
意思就是說:
名為,
怎麼可以名為耳識而立界呢?
因為它是屬於身根的觸塵嘛!
那麼,則耳識界,
連耳朵都找不到了,
耳朵屬於身,
耳朵的肉是屬於身,
那麼,連耳朵不存在,
則耳識界,復從何立?
耳根找不到啊,
耳根這個肉屬於身,
應當講是觸塵才對。
[此文防謬。]
[因聞上段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乃謬辯云:]
[知屬意根,耳根惟取能聞。]
耳根惟取能聞。
[今取耳聞生識,乃破之曰:]
[若取耳聞,能生識者,]
[無有動、靜二種聲塵,]
翻過來,432頁,
[則能聞之根,亦無所成,何能生識?]
怎麼能夠生識呢?
[能聞又復被破,]
[轉計有形之肉耳,為能生識,]
[若謂]
但取耳,[但取肉耳能生識者,]
如果說但取肉耳能生識者,
[肉耳屬身根之色相,]
[身根所對惟觸塵,]
[故破曰:云何以肉耳,]
[如新卷葉之形,]
[雜於身根之色相,]
[與身所對之觸塵,]
[名為能生耳識之界耶?]
應當名為觸塵才對啊,
怎麼能生耳識呢?
[則耳識界,既非聞根肉耳所生,]
[復從誰而立界乎?]
底下,
[未二 破因聲生]
若生於聲,
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立?
復從何成?
這一段有一點困難度,
破因聲生,
就是破說這個識是從音聲而產生的。
若生於聲,
識因聲有,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如果說這個耳識是從聲音所產生的,
不必借重耳根的能聞,
單聲就會產生耳識,
不必借重耳根。
意思就是說:
如果這個耳識、這個識心,
若生於聲,
聲音自己會跑出識來,
假設說,
暫時允許你這樣說,
識因聲有,
也就是聲音出來識就顯現‥‥‥
那麼,這個時候則不關於聞,
不關於耳朵能聞,
因為聲音自己會跑出耳識,
就不關於耳朵能聞的事情。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那麼,連聞都無聞,
設若無聞,
那麼,無聞則亡失聲相所在,
連聞都沒有,
亡失聲音之相,如何能生耳識呢?
所以,設若無聞,
無聞則亡失聲相所在,
連聞都聞不到,
都不知道聲音在哪裡。
[此破耳識從聲生。]
[若謂耳識生於聲塵者,]
[是此識單從聲塵而有,]
[則不關耳聞之事,]
[須知聲必因聞而顯,]
[設若無聞,則亦亡失聲相所在,]
[聲尚不可得,云何能生於識?]
底下是接上面這一段的。
若說耳識,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
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如果說:耳識是從聲音所產生的,
聲音同時也現出耳識。
好!
許聲因聞,
我們也允許你,
這個聲音是因為聽聞而有聲相,
才產生聲相的,
允許你能聞所聞還是正常,
叫做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我們這個時候也允許你說,
聲音是因為有能聞的耳根才有聲相,
允許你這樣說,
那麼,聞應聞識,
那麼,聽到的同時就會聽到了耳識。
把筆放下來,
這一段一般沒有辦法,
完全聽不懂!
好!注意看!
(註:文章字數超過限制,請續下集)
楞嚴經-92下 (國語) 2009.06.07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好!注意看!
現在他的意思,
說這個聲音會產生識心,
不必借重耳根,
好!諸位!
我現在製造聲音,你要注意聽,
這個聲音,
這個聲音把它變成有形狀的,
這一隻手變成有聲音,
聲音,這表示有形狀的聲音來了。
好!
這個聲音跑出來,
而這個聲音的旁邊要括弧:(識),
知道嗎?
聲音的旁邊要括弧,
就是聲音出現,同時出現耳識。
懂嗎?懂我意思嗎?
聲音出現了,
出現了,
旁邊有個括弧,寫什麼?
(識),
就是識心就在聲音的旁邊了。
好!
我現在耳朵一聽到聲音,
同時會聽到什麼?
同時會聽到耳識。對不對?
好!
聲音跑出來,
聲音,聲音旁邊有識,
我聽進去,
聽到聲音,同時聽到什麼?
耳識,
它就是這個道理,
就是這個道理。
沒聽不知道,聽了嚇一跳,
哇!這麼難,
很辛苦的!
你們累,我也很累,
教到你們這些老是教不會的學生
也沒辦法!
來!我們再繼續,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好!
若說這個耳識從聲音產生,
聲音會自己產生耳識,
允許你說聲音因為聽聞,
能聞跟所聞才聽到聲音,
而有聲相,
也允許你照正常的規矩來說,
能聞所聞,聞才有聲相,
允許你這樣說。
好!
這個聲音出來,同時有耳識,
那麼,聞應聞識,
你聽到聲音,同時一定聽到耳識。
對不對?
那麼,識就變成塵。
好!
[此防轉救。]
[恐聞]恐怕聽到說。
[若無有聞,聲亦不有,]
前面講:連聲音都沒有,
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
[遂轉救云:]
[識固是從聲而生,]
[却許能生之聲,亦必因聞而有聲相,]
假設說,
[如是則聲中有識,]
[聞聲之時,應當併聞於識!]
底下這一段就相當艱澀了!
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
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
終如草木。
好!
我們要一段一段來討論,
不聞非界,標號A;
聞則同聲,標號B;
識已被聞,誰知聞識?標號C,
你看,這麼短,
義理就含了很多: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什麼叫做不聞非界,聞則同聲?
這個聞、不聞是指識,
到底是不聞識?還是聞識?
好!先看前面,
不聞非界,什麼叫不聞?
意思就是:但有聲,但是不聞識,
前面講:聞應聞識嘛,
好!現在就是說:若不聞識,
那麼,聲則非生識之界,
意思就是:聲音同時產生識界。
對不對?
這四個字說:
不聞非界就是:
但聞聲,卻不聞識,
意思就是:是聲中無識,
聲音當中沒有識,
那麼,非界,
聲音則非生識之界,
非界就是非生識之界,
因為聲音如果沒有識,
聲則非生識之界。
什麼叫不聞?
意思就是:只聞聲不聞識,
這個「不聞」是指識,
不聞到識,
那麼,只有聞聲了。
不聞識,卻只有聞到聲,
那表示說聲中無識,
聲中無識,聲則非生識之界。
聞則同聲,
好!
若聞聲之時,也同於聞識,
亦聞於識,
若聞聲之時,亦同時聞識,
此識則同聲,
這個識就跟聲一樣了,
就像外塵一樣了。
耳根的外塵是聲音,
可是,聲音同時會(生)識,
這個識就變成外塵,而被耳根所聞。
此識則同聲,聞則同聲,
「聞」什麼意思?
這個「聞」就是聞識,
聞識,能聞聲又同聞識,
能聞到這個識,
就跟聲塵一樣,被耳根所聞。
懂這個意思嗎?
所以說:則同聲,
識被耳根所聞,
所以,這個識就跟聲音一樣,
列為外塵了。
好!看C,
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識,識有作用啊!
對不對?
識的作用就是了別,了知為用;
現在這個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
被聞,
被聞,
這個「被」底下跟「聞」中間
加三個字就很清楚了:
識已被聞,被「耳根所」聞。
識已被聞就是:
這個能作用的識心、
能了別、能了知的識心,
這個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了,
就失去作用了;
那麼,失去作用以後,
又有誰知道,誰知聞識?
聞、(頓點)識,
「聞」就是指聞聲;
「識」就是指聞識,
誰知這個耳根的識已經被聞?
意思就是說:識已被聞,
就是識的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了,
失去作用了;
失去作用以後,
那麼,了別的作用沒有了,
又有誰能夠知道聞聲,還有併聞於識呢?
聞聲也沒有,識也沒有。
為什麼?
因為你的作用、識已經被聞了,
被耳根所聞了,失去作用了。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如果沒有能聞的聞識,
沒有能知的聞識,
還有沒有能知的聞聲,
聞識也沒有,聞聲也沒有,
若無知者,
聞識跟聞聲統統沒有,
那就像草木一樣,
就像草木一樣。
底下,
[此下展轉顯謬:]
[一、不聞非界謬:]
[倘但聞聲,不復聞識,]
只聽到聞聲,不復聞識,
意思就是:[是則聲中無識,]
[而聲則非生識之界矣。]
這個叫做不聞。
所以,不聞簡單講,
如果「不聞」
底下加一個:識,那很清楚,
不聞識,但聞聲,
叫做不聞,
不聞識,但聞聲,
就是耳根傳進來了,
不聞識,
不復聞識,沒有識了。
所以,當不聞非界就是:
但聞聲,不復聞識,
是則聲中就無識,
而聲則非生識之界。
[二、聞則同聲謬:]
[倘若聞聲之時,亦聞於識,]
[是識則同於聲,]
[而被耳根所聞矣。]
[三、被聞無知謬:]
[蓋識以了知為用,]
[而識已被耳根所聞,]所聞就是被它吸收走了,
所吸走了。
[則無有識,]
無有識就是分別作用都沒有,
失去作用了。
[又誰知聞聲,併聞於識耶?]
聲跟識都沒有了。
[四、人同草木謬:]
[若謂無有能知聞識者,]
[則亦無有能知聞聲者,]
[果都無所知,]
[則人豈不終如草木之無情乎?]
[未三 破和合生]
不應聲聞,
看中間,經文:
不應聲聞,
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
則內外相,
復從何成?
所以說:這個時候,
不應當說聲塵;
「聞」就是聞根,
聲、聞,
聲、(頓點),
「聲」是指聲塵;
「聞」是指聞根。
不應當說:聲塵跟聞根是夾雜在一起,
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
雜成中界,
雜成就沒有辦法分了,
中界就是根本不可能夾雜在一起,
哪裡有中間?
對不對?
界無中位,
界沒有中間,
你現在已經夾雜在一起了,
哪裡有中間呢?
則內外相,
則內根外塵之界相,復從而立?
連中間相都沒有,
哪裡有這個和合而生的東西?
對不對?
所以,不應聲塵、聞根夾雜不分,
而說有中界,
中間根本就沒有。
所以,內(根)、外塵
所建立的這個界是不存在的。
[此破根塵和合共生。]
[不應說言:]
[聲塵與聞根,和雜而成中界。]
[雜則不分,]
不分當然[無有中位,]
有中才可以為所緣而生識。([可以為緣生識也。])
現在[中間識界,既已不成,]
[則內根外塵之界相,復從何而得成耶?]
[三分合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
生耳識界,
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
內在的耳根、外在的聲塵為緣,
來生耳識界,
連找三個地方都找不到,
則耳朵跟聲音,以及聲界、聲識界,
其實都不存在。
聲識,聲界就是聲識界,
聲音的識心界,
聲界,
聲識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434頁;
有的人很厲害呢!
叫他看第幾頁,他都隨便亂翻,
不曉得是要翻這邊還是翻那邊,
完全不知道講到哪個字了,
也很辛苦!
434頁了,翻過來,
第二行,由是義故,
第二行,[由是義故,自當了知,]
[所謂耳根與聲塵兩者為緣,]
[而生耳識者,]
[則內外中間三處界限,]
[覓之都無,]
[但幻妄稱相而已。]
[上結相妄,下顯性真,]
[則此耳之與聲,及聲識界三,]
[本來非是因緣、自然,]
[二種世間戲論名相,]
[其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二耳聲識界竟]
翻回來,
師父把這個經文貫串起來,
直接一直解釋,
因為十八界真的有一點難!
430頁,
耳聲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
耳聲為緣,生於耳識。
431頁,
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因為識無形,
必需依根或者是塵來立界。
阿難!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阿難!
若說耳識是因為耳根單獨而生,
不必借重於動靜二塵。
意思是說:當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那麼,沒有外塵,根不成知,
耳根就不會成為能知者;
既沒有能知者,當然必無所知,
一定不會有所知道聲音,
能知沒有,所知當然沒有。
知尚無成,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
那麼,所生的識到底是什麼形貌?
你能明白指出來嗎?
若取耳聞,
無動靜故,聞無所成;
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若是說取這個肉耳為能聞,
便能生耳識,
不必借重於外在的聲──動、靜的聲塵,
不借重於外在的聲塵,
所以,這個聞跟聽就沒有能所,
就不能成立。
好!
為什麼可以說新卷葉形的肉耳,
其實是夾雜在色(身)根之色相,
應當名為觸塵;
應當名為觸塵,你不命名,
卻把它名‥‥‥
怎麼可以名為耳識界呢?
因為耳根它夾雜在身根的色相,
屬於觸塵,
不應當名為耳識界;
耳識既不是耳根所生,
當然耳識界復從誰立?
翻過來,
432頁中間,
若生於聲,
識因聲有,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如果說耳識是生於聲塵,
識因為聲而有,
那麼,則無關於耳聞之識;
無關於耳聞;
那麼,設若無聞,
無聞的話,就會亡失聲相所在,
亡失了聲音之相,如何能生耳識呢?
連聲塵的外相都不存在,
怎麼會有耳識跑出來呢?
底下,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若說耳識從聲音而生,
允許你暫時這麼說,
意思就是:聲中有識,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我們也允許你,
能聞、所聞而建立了這個關係,
允許你聲音因為聞才能夠聽到聲相,
允許你暫時有能所。
好!
現在聞就變成應當聞識,
因為我們聽到聲音,
聲音夾在有識。
再來,
不聞非界,
如果不聞識,但聞聲,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不聞識,但聞聲,
意思就是:聲中無識,
沒有識,
聲中無識,就沒有辦法建立聲識界,
聲則非生識之界。
聞者同聲,
如果這個識跟聲同時被聞,
那麼,這個聞就跟聲音一樣的外塵。
若聞聲的時候,也同時聞識,
這個識就跟聲音一樣,
而被耳根所聞。
耳根吸取了這個能作用的識,
識已被聞;
就是識本來就是有作用、了別的作用;
可是,識已經被耳根所吸收走了,
識已被耳根所聞,
這個作用失去了,
又有誰能知道這個聞聲、(頓點)
還有聞識呢?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連聞聲也沒有、連聞識也沒有,
那就跟草木一樣的了。
433頁,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不應當聲塵、聞根夾雜,叫做中界,
佛陀說:中間根本不存在,
已經夾雜在一起了,
如何變成中?
則內根、外塵的相、之界相也沒有,
內根的相沒有,外塵之界相也沒有,
內根外塵都沒有相,如何能夠建立?
能夠建立這個界相?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那麼,研究這一段有什麼好處呢?
也就是說:
你今天聽到好聽的、
聽到不好聽的,
都跟我們的本性沒有關係,
也就是妄,
識心不存在,
沒有辦法建立啊!
對不對?
根不生識,
這個根、單根也不生分別心的識心;
單塵也沒有辦法生;
共生也沒有辦法生,
一切法本自無生,
緣起如幻,
妄生、妄聲識,
這個聲識就是一種妄,
妄生分別、妄生執著、
妄生顛倒、
妄生種種的知見,
我們就是卡在有種種的看法。
所以,這個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諸位!就是這個,
現在要講究竟義了,
知見就是:
我們的本性本來它就有,
清淨心就是這樣子,
對不對?
清淨心就是這樣子。
清淨心前面本來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
眼看色,
卡在這個如如不動的這個什麼?
這個如來藏性;
而一直動,
一直執著、一直鑽、一直動……
這個本性變成一直動,
本來不動的心體,
眼貪這個色塵,
被迷惑了,
一直執著,
認為有可追求名、有可追求利、
有可追求色,
一切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都是這樣子,
眼根,
眼根攀緣這個色塵,
引發內在的識心就一直動;
而你再怎麼動,
其實都是如來藏性。
好!
那這樣子問題就來了,
一個人執著這個色身,
他就會夾雜一個「我」,
我在看、我在聽、
我在吃、我在執著,
那個「我」二六時中鋪著一層無明;
本性是這樣,
鋪上一層無明,
強烈的我執、法執,
油漆一遍,
再鋪上第二層分別心,
分別,什麼都分別。
再來,
是什麼都會有意見、
什麼都有自己的看法;
再來,
就我什麼統統對,
就是一直蓋……
這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
所以,我們所用的統統是妄心,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眾生他就是想拼,
他就是想拼而已;
但是,沒有先開採如來藏性,
你怎麼拼啊?
好!
那再怎麼做,
才會慢慢的恢復我們的本性呢?
不困難。
第一個,
不可以貪著五欲六塵,
第一點,
不管出家、在家,
修道之人,
這種東西沒有看得很淡,
色聲香味觸法、名利色,
這沒有看得很淡,你不要想修行,
門都沒有!
看得很淡,
第一點。
第二點,
所有的相,碎為微塵,
平等心看,這種分別心沒有,
你知道它這一定是空,
花空、樹空、人空、
我相、大相空,
沒有一樣相不是敗壞之相,
好!分別心拿掉。
第三點比較難,
所有的碰到意見、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
不要硬說對方不對,
這種鞏固自己的知見,
包括修學佛道,半世紀都沒有辦法破,
就是法執,
因為他認為他最有修行,
師父這樣教,徒弟也認為這樣子,
所以,到處宣揚,
你聽過多少:我的師父最有修行、
我的道場最清淨!
你聽過多少人這樣講!
我親自就聽到:
也是在我面前講:
某某人修什麼苦行,
我認為他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出家人!
這個叫做知見立知,
你沒有去親近別人,
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修?
所以,這個是夾雜,
清淨自性就是:有修無修,不關我的事情,
我不執著誰有修沒有修,
我一定要解脫我自己。
所有的對這個執著的事情放‥‥‥
法執也放,我執也放,
一定要放!
再來,
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
徹底沒有意見。
來!
底下注意聽,
這個是關鍵,
當眼睛看這個色塵的時候,
化作一念的執著,
這個是生滅,
這個生滅,
「生」就是有增加,「滅」好像有減少,
事實上,眼睛看東西,
把眼睛閉起來,
其實都是心的影像,
法塵,對不對?
諸位!
統統在心,
統統在心。
其實眼睛看色塵,就是心的影像,
增加,
你增加東西,
這個心觀念開始說:我增加!
譬如說你增加財產、房地產,
我增加了很多。
諸位!
這個增加房地產還有金錢,
是什麼?
是觀念。
知道嗎?
事實上並沒有增加,
在我們的心裡面,
建立了增加的觀念,
這個只是觀念。
好!
當有一天財產消失了,
房地產消失的時候,
我們的心觀念變成說:
我破產了!
其實你的心有沒有減少?
沒有!
你的如來藏性從哪裡生?
從來不生,從來不減。
所以,我們這個相,
幻化的緣起相會引發生滅心,
注意師父現在在講什麼?
外在的相,會引發增、減生滅心;
會引發有、無生滅心;
會引發善、惡生滅心;
會引發對、錯的生滅心。
這樣你聽得來嗎?
為什麼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
就這麼時?
善,其實是心的影像;
惡,其實是心的影像,
有沒有真正的善?
沒有;
有沒有真正的惡?
沒有,
善,空無自性,
惡,空無自性。
對不對?
所以,不思善,不思惡,
就這麼時,
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
為什麼我們的面目是不思善,不思惡?
善、惡其實是影像;
但是,問題在凡夫來講,
善、惡會引發轉世的好跟壞。
所以,空無自性是要好好的做善事,
這不能搞錯!
是跟非是觀念,
觀念是心的什麼?
影像。
對、錯是心的觀念,
心存在的觀念:對、錯,
觀念是心的什麼?
是心的影像,
沒有實體可得,
善惡、是非、對錯、
能所、
我相、人相、眾生相,
凡所有相,
都會化作內心裡面的意識生滅心。
記住!
這個只要是生滅,
你統統要放下!
為什麼?
這樣才有辦法見性,
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不放下生滅有為法,
你一輩子修行不能成就!
為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為能緣的意識心,
能緣,借重於根,
借重於根的能緣的意識心,
跟所緣的這個外在的相,
會化作什麼?
化作心性上一念的執著的生跟滅,
強烈的情緒──有、沒有,
會影響你的一輩子,
你永遠沒有辦法修行。
那應該怎麼樣呢?
也就是說:
你現在擁有多少,
告訴自己:
這是如夢幻泡影的財產、房地產,
放下!
今天你也許窮得很窮,
沒有關係!
你現在很富有;
窮人有窮人的好處,
人家也不偷、也不會搶、
也不會拿刀子做什麼?
勒索。
窮,有它的好處。
對不對?
富,有它的好處啊,
因為他要布施就有錢。
所以,
富有、貧窮,心如如不動;
善、惡,心如如不動,
這個都是意識型態、
都是觀念,
觀念會化作一念的意識心,
我們就是活在觀念,
生命就是一種觀念,
觀念就是意識心的生滅。
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是作繭自縛,
緣起的相建立了觀念,
拼了老命要維護這個觀念,
所以,死不認錯,
永遠對立!
所以,你說他是專家,
其實是無知;
你說他是權威,
其實他什麼都不知道,
權威,
懂得這一點東西,
其他宇宙的東西,他根本就不知道!
你說「博士」,其實不對,
叫做「專士」才對,
中文系的博士,他就懂中文啊,
盡虛空界、遍法界的法身的般若智慧,
他根本不知道,
怎麼叫做博士呢?
你說他懂英文,英文的博士,
他就懂這個語言,
他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嗎?
不行!
所以,要把博士稱為專士才對,
因為他只有懂這個,
他什麼都不懂!
知道嗎?
所以,研究佛法,
它就是有這個好處,
哇!這個佛這麼有智慧,
真是驚人啊,
真是驚人!
還沒有要下課,
休息十五分,
等一下再來講,
繼續講,
講到你聽不懂為止,
繼續講,
你就會知道:
哇!這個《楞嚴經》真是難,
真是難!
我就告訴你了:
學佛,
你認為隨便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修行?
隨便念幾句咒:唵嘛呢叭彌吽,
叫做修行?
錯!
你看電視交通指揮,
畫╳,
沒有那麼簡單,
哇!修行這麼簡單?
就像吃粥、吃飯一樣?
沒有那麼簡單!
我已經告訴你:
要造就、栽培一個法師要三十年,
你現在相信了吧?
要三十年,
真的!
三十年。
難,真的難!
好!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好!434頁,
[巳三 鼻香識界(分四)]
[午初 標擧三界二 雙以徵起]
[三 分合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又汝所明,
鼻香為緣,
生於鼻識。
阿難!又你所明了的,
鼻根、香塵,互為因緣,
生出來的鼻識。
[午二 雙以徵起]
此識為復因鼻所生,
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
以香為界?
說:這個識心,
到底是因為內在的鼻根所生,
以鼻來立界?
或者是外在的香塵所生,
用香來立這個界呢?
[午三 分合難破(分三)]
[未初 破因鼻生二 破因香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
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
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說:阿難!
若因鼻生,
如果說這個識心是因為鼻根自己產生,
那麼,你心中以何為鼻?
用什麼來當作你自己的鼻子呢?
到底是取這個肉做的,它的形狀像雙爪;
我們這個鼻孔就這樣子,
像爪子
雙爪,鼻子;
有的人鼻孔很大,爪比較大。
對不對?
有的朝天鼻,下雨都會滴到,
真的!
有的鼻孔是朝天的,
有的鷹勾鼻。
為取形雙爪之相?
到底你是取這個肉做的雙爪之相,
來當作你的鼻根?
還是取那個、拿那個
能夠嗅知、動搖之性來當作你的鼻子?
[首句按定,識因鼻生,]
[下乃徵定鼻根。]
[則汝阿難心中,]
[將以何者,為汝之鼻根?]
[為是取臉上肉之形質,]
[如雙垂爪之相為鼻耶?]
[為是取能發齅知,動搖之性為鼻耶?]
[此雙開二句,下則詳破。]
若取肉形,
肉質乃身,
身知即觸,
名身非鼻;
名觸即塵,
鼻尚無名,
云何立界?
好!
如果你取這個肉做的形狀,
肉質乃是身體,
身知,
用身體來感知、來知覺,
這個是觸塵,不是香塵,
是名身非鼻,
意思就是:鼻子詳細來講,
肉是黏在身上,
它是身體的一部分,
是身知,應當是觸塵,
身知即觸就是:
身知道的,其實它是觸塵,
不是香塵。
名身非鼻,
名字是身根,即不是鼻根,
名身非鼻,
名身根,就一定不是鼻根。
名觸即塵,
就是名觸塵,
塵,以身為觸,才是正名。
對不對?
所以,名觸即塵,
意思就是:
名這個觸塵,
其實它就不能講叫做香塵,
名觸即塵就是:名觸塵即非香塵,
用這個即非。
既名觸塵,即非是香塵,
所以,這個「即塵」就是即非香塵。
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連鼻子這個鼻根都沒有,
云何可說,
云何可以說,
識因鼻生,依之而立界耶?
怎麼可以這樣講?
連鼻根都找不到,
因為鼻根屬於身上的一部分,
身上就是觸塵了。
所以說,這整段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取肉質來當作是你的鼻根,
這個肉質其實是身根,
身根是知,就是觸,
只要身的知就是觸塵,
名身根就非鼻根,
名觸塵即非香塵,
鼻尚無名,
鼻根連名字都沒有,
云何立界?
云何可以說,識因鼻生,依之而立界?
怎麼可以這樣講?
[若取臉上肉形,為汝鼻者,]
[須知肉之體質,乃屬身根,]
[身之所知,即是觸塵,]
[既名身根,即非鼻根;]
[既名觸塵,即非香塵;]
[鼻根之名,尚不可得,]
[云何可說,識因鼻生,]
[依之而立界耶?]
若取齅知,
又汝心中,
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
元觸非鼻。
好!現在要找找看。
若取鼻根當中的嗅知之性,
就是動搖之性,
當作你的鼻根,
那麼,又你心中以什麼叫做知?
意思就是說:
如果取鼻根當中的嗅知之性,
來當作你的鼻根,
那麼,你心中的知,
所謂的知,用什麼來做的?
以何為知?
嗅知就是知根了。
對不對?
就是意了。
以肉為知嗎?
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如果用肉來當作是你的知,
那麼,這個肉其實是身根,
元觸非鼻,
原來、本來就是身根之觸塵,
觸知,
不屬於鼻根的嗅知之性。
意思就是:鼻根是連在身體的,
這個鼻根其實是身體的觸塵,
怎麼可以講它是有嗅知之性?
你的知其實是觸。
所以,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如果你以這個肉做的鼻根來當作是知,
那麼,這個知其實是身體的觸,
因為鼻的肉是屬於全身的一部分,
它是觸塵,不是鼻根,
所以,不可以把身根的觸知,
當作你鼻根的嗅知性。
諸位看最後一行,
[若取根中齅知之性,為汝鼻者,]
[又汝阿難心中,將以何者為能知,]
[若以鼻頭之肉,為能知者,]
[鼻肉體質,乃屬身根。]
[則肉之知,元是身根,]
[知觸之用,非是鼻根,齅知之性。]
[末二句,同上身知即觸。]
436頁,經文:
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
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
應無所在?
如果你把虛空當作知,
姑且讓你這麼說,
那你看看會有什麼結論、結果?
以虛空來當作你的知,
那麼,虛空自己知,
你的肉應當就不覺,
鼻頭的肉應當就沒有什麼覺知性,
因為你是虛空嘛!
好!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因為鼻孔的空跟外面的空是一樣的,
如是鼻孔的虛空
還有外在的虛空變成是你了?
因為虛空是有知了,
你身變成無知。
因為你說以空為知,
現在你的身非知,
全身變成一個無知了、
非知的虛空,
因為虛空是無知,
所以,汝身非知,
就變成了虛空一樣。
那麼,今日的阿難就如同虛空了,
應無所在,
為什麼?
沒有形狀啊,
因為你以空為知,
所以,應無所在,
根本不知所在,
因為空是你,
你的虛空便不存在,
阿難的身取代了虛空。
所以,[此以鼻肉為知被破,]
[轉計以空為知。]
亦破之,
[亦破云:設若汝以鼻孔之空,]
鼻孔之空跟外面的虛空是一樣的、
平等的。
[為能齅知者,]
[空本無知,縱許有知,]
就算你把它當作有知,
[則是空自有知,]
[汝鼻頭之肉,應非覺矣?]
因為你的知轉移到虛空了。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者:]
[如是乃指上三句,]
[鼻孔之空有知,]
[若即是汝齅知之性,]
[以此類推,則一切虛空,皆應是汝。]
[又鼻上之肉,既無知性,]
[則汝全身之肉,]應當是無知,
[皆應非知;]
[以此而論,]
[空若是汝,則虛空無在,]
虛空並不存在。
[今日阿難,亦應無所在矣?]
因為虛空它是無相的。
以香為知,
知自屬香,
何預於汝?
如果這個鼻中的香為有嗅知性,
把香當作是有嗅知性,
那麼,知,
此嗅知性的知當然就是屬於香塵了,
屬於香,又不關你的鼻孔的事情。
所以,你以香為知,香自知,
干你什麼事?
[此因肉知、空知被破,]
[轉計以香為知。]
[若謂以鼻中香,為齅知性者,]
[香本非有知,]
[縱許香具鼻根之知,]
[此知自屬於香,]
[何預於汝鼻知之事?]
[此文但以香具鼻知,]
[不可濫下香生鼻識。]
香,因香而生的鼻識,
濫下就是不可以混淆底下這一段。
所以,但以香具足有鼻子的知,
這當然是不可能,
香怎麼會有鼻子的知?
437頁,
若香臭氣,
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不生伊蘭,
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齅鼻,
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解釋一下,
如果這個香氣還有臭氣,
外面的這個香、臭,
外面的塵,
二氣必生汝鼻,
就是自己從你的鼻孔跑出來,
意思就是:
鼻孔會自己跑出香氣跟臭氣,
則那個香氣還有臭氣二種流氣,
就不必借重於伊蘭樹跟旃檀木樹、旃檀樹;
「不生」就是不必借重,
不必發生在伊蘭樹(伊蘭樹是很臭)
才有臭氣,
以及旃檀木的香,
一個是臭,一個是香。
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的鼻子自己會跑出氣:
香、臭二氣,
那香、臭二氣就無關於伊蘭樹的臭、
旃檀木的樹(香),
就是跟外塵沒關係了。
好!當二物不來,
當這個臭、香,
臭的伊蘭樹、香的旃檀木不來的時候,
這時你自己嗅嗅看你的鼻子,
為香為臭?
臭跟香體性不一樣,
臭則非香,香當然不是臭了,
這很清楚了。
[此文與上文,似不相接續,]
[須補充轉救之意。]
[因上以香為知,]
[遂招知自屬香,]
自屬於香,
[何預於汝之破,]
意思就是說:香具足有知,
那就不關你的事情,
香自己知啊!
[遂轉救云:]
[知雖屬香,香氣却生於鼻,]
意思是:鼻孔自己會跑出香氣。
[離鼻則無香氣,]
[何得謂為不預於我?]
[故復破云:]
[如是香氣,生於汝鼻,]
[臭氣亦生汝鼻,]
[若香臭二氣,必定生於汝鼻者,]
那就不需要假借外在的塵了。
[則彼香、臭二種流動之氣,]
就不必借重於伊蘭樹的臭,([不生伊蘭,])
也不必借重於旃檀木的香,([及旃檀木矣!])
[二物不來之時,汝自齅汝鼻,]
到底是香的?
[還是為香耶?還是為臭耶?]
[若是臭則非香;]
[若是香應非臭。]
[《指掌》引《觀佛三昧經》云:]
[「末利山中,有伊蘭樹,]
[臭若胖屍,]
[熏聞四十由旬。]
[其花紅色,甚可愛樂,]
[若有食者,發狂而死;]
[而旃檀之樹,亦發生伊蘭叢中,]
[未及長大,如閻浮洲竹筍,]
[不能發香,]
但是,[仲秋月滿,卒從地生,]
終於從地產生,
[成旃檀樹,]
[眾人皆聞妙香,]
[永無伊蘭臭惡之氣。」]
438頁,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
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如果香跟臭二種你都可以聞到,
因為從鼻孔自己跑出來,
你都可以知道,
鼻孔也可以自己聞到香,
也可以不必借重外在的東西,
可以聞到香,也可以聞到臭,
那麼,你現在一個人就應當有二個鼻子才對。
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
一個鼻孔,
不是香,要不然就是臭而已。
是不是?
若香、臭二俱能聞,
那麼,你一人應當有二種鼻子,
因為你鼻子‥‥‥
現在是:二氣是自己從鼻孔跑出來的,
不必借重外塵,
要弄清楚。
那麼,你阿難就應當有二個鼻子,
二個鼻子。
對我問道,
對我問道,這一句要注意聽:
正在佛前對如來問佛道的人,
變成有二個阿難,
那麼,誰為汝體?
哪一個才是你阿難的真體?
知道嗎?
對我問道就是:
正在佛前對我如來問於佛道,
有關於佛道的事,
就變成有二個阿難了,
你有二個鼻子囉,
叫做對我問道。
一般這「對我問道」看不懂,
正在佛前對我如來問於佛道的,
就變成二個阿難。
誰為汝體?
哪一個才是你阿難的真體啊?
[鼻根是一,香、臭為二,]
[故上破曰:臭則非香,香則非臭。]
[若謂香臭二氣,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應有兩個鼻知。]
[此句對上以香為知,]
[自不能再以臭為知。]
[一人一鼻,世間共許,]
[若有二知,即有兩鼻,]
[如果兩鼻,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誰為汝阿難真體?]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既為香,
香復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如果鼻子是一,
香臭無二,
就是香變成不二,
香跟臭混為一體的意思。
如果鼻子只有一個,
香臭不二,
香臭不二就是沒辦法分辨,
無二就是自應混成一體,
變成不二。
香臭不二,
就是臭既為香,香復成臭,
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不二就是混在一起,
那麼,臭氣既可以為香氣,
香氣復可以成臭氣,
二性就是二種嗅知性,
既然‥‥‥
「不有」就是混亂,不存在。
因為嗅不是嗅香就是嗅臭,
現在混亂了,
香可以為臭,臭可以為香,
這個嗅知性亂掉了;
嗅知性亂掉,就不可以‥‥‥
混亂的嗅知性,就是不存在的,
不可以立為鼻識之界,
所以叫做二性不有,
此二種嗅知性混亂了,
鼻識界是不能成立的,
叫做二性不有,
「不有」就是不存在的,
此嗅知性二種都不存在,
因為臭可以為香,香也可以為臭,
所以,亂掉了。
[此因聞既有二鼻,應有二身之破,]
[遂轉計云:]
[我本來無二,鼻祇是一個,]
[不妨具足香、臭二知。]
[故此破云:]
[若鼻是一,則香臭自應混而為一,]
[而無二矣!]
[臭既可以為香,則臭無自性;]
[香復可成臭,則香無自性;]
那哪個是香?哪個是臭?
亂掉了。
[以香臭互奪兩亡,]
香取代臭,那麼,臭就亡了;
臭取代香,香就沒有了,
以香臭互奪兩亡,
[二種齅知根性,既然不有,]
不存在,
不存在,
[而鼻識之界,欲從誰而立耶?]
為什麼?
香就可以取代臭,
對不對?
臭也可以取代香,
因為鼻子只有一個。
底下,439頁,
[未二 破因香生]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
應不知香?
說:如果這個鼻識,
是因為香塵而生的,
意思就是:單由香塵而生。
如果這個識心單由香塵而生,
識因香有,
意思就是:香產生識心,
無情物變成有情物的分別識心,
當然是不存在,
不過,這是個比喻。
底下說:
如眼有見,不能觀眼,
就像眼睛能夠看得到,
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色塵,
卻沒有辦法看得到自己的眼睛。
意思就是說:
如果識因香生,
簡單講:
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若說因香本身有識的話,
那麼,當然就不可能知道香;
就像眼睛一樣,
眼睛能看到外面的色塵,
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一樣的道理,
香如果產生識的話,
那麼,它就不可能聞到自己的香味,
因為就像眼睛能看外面,
看不到自己的眼根;
如果說識從香生,
就絕對不可能了解什麼是香。
[此文具法、喻、合三。]
[若執鼻識,因香塵生者,]
外在的香塵而生。
[此識乃因香而有知,]
[此是法;]
[喻如因眼所有之見,]
[自不能返觀其眼,]
我們知道,
眼睛看外面的塵,
當然回過頭來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此是喻;]
[法合云:識因香有之故,]
如果這個識是因為塵、香塵而有,
那麼,它當然就不可能知道香。
[應不自知其香,]
因為它是由香所產生的識。
[同見因眼有之故,]
同樣的道理,
見性也因為眼睛才有,
但是,[應不自觀其眼矣!]
眼睛有見性,
可是,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眼。
知即非生,
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知即非生,
若能‥‥‥
「知」就是知道香;
底下是開兩途,
知跟不知都不對!
知,先講知,
知即非生,
知道有香氣,
那麼,這個就一定不是從香塵而來的。
意思就是說:
若能知香,
此知即非從香所生,
因為這個識是從香生的,
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
就像眼不能見自己的眼一樣的道理。
說:不知非識,
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有香氣這回事,
則非能識知名為香界,
非能識,
非識就是:非名為能知之識。
不知非識就是:
如果根本不知道香氣,
則不能名為能知的識,
因為它不知道,
識是了別嘛,
它現在連香都不知道,
當然就沒有辦法了別。
所以,不知香就是沒有了別的作用,
不能名為識。
所以,如果說不知道香,
連香在哪裡根本都不知道,
怎麼可以叫做識心?
識心就一定知道。
香非知有,
如果這個香非識知其有香之存在,
香非知有,也就是不知道香的存在,
香非知有,
簡單講就是不知道香的存在,
香界是不成的,
因為連香在哪裡都不知道,
你怎麼可能成立界呢?
識不知香,
如果這個識不知道香,
因界則非從香成立。
如果識都不知道這個香,
那麼,因香而立這個識界,
則怎麼樣?
非從香建立,
這個不是從香來建立的。
再講一遍:
這個就是破除知跟非知兩途都錯,
如果你知道香,就不是從香生;
如果不知道香,就不是識的功能作用。
若香非知有,
如果根本就不知道香的存在,
香界就不能成立。
如果識根本就不知道香,
那因香來立這個界就不對,
就不是從香來建立的。
[首二句,知與不知,兩途俱非。]
[若能知香,此知即非從香所生;]
[若不知香,又非可名能知之識。]
[下五句,]
[如果香非識知其有香,]
[則香界自不成立。]
[何故?]
[蓋香必以齅知而後顯故,]
[香非齅知則不有,]
[香界何自而成?]
[倘若識不知香,]
[所言因香立識界者,]
[則非從香建立。]
440頁,
[未三 破和合生]
既無中間,
不成內外,
彼諸聞性,
畢竟虛妄。
既然沒有中間,
便不成為內根、外塵,
二界不成,
共生的鼻識當然也不存在了。
所以,彼諸聞識,
意思就是說:彼諸嗅聞之識性,
叫做彼諸聞性,
彼諸嗅聞之識性,畢竟虛妄,
畢竟虛妄。
[如上所破,]
[鼻識不從根生,不從塵生,]
[既無中間之識界可得,]
[自不成內外根塵二界。]
[如三進房屋,]
[既無中間牆界,]
[前後兩進之界相,自然亦無。]
[彼諸聞性,畢竟虛妄者:]
[承上二句,]
[既內外不成,則能共生者無實;]
[既無中間,則所共生者非真;]
[如是齅聞之識,畢竟虛妄。]
[三分合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
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
鼻根跟香塵互為因緣,
而生起中間的鼻識界,
三個地方都找不到,
則鼻根跟香塵,以及香識界,
其實根、塵、識三;
「三」就是根、塵、識,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鼻識,不從根塵,各生共生之故,]
[當知權教相宗所云:]
[鼻香二者為緣,生於鼻識者,]
[乃順世之談,非了義之教。]
[今推究識界生處,了不可得,]
[中界既無,內外二界,亦復叵得?]
[故曰三處(界也)都無。]
[以上結相妄,以下顯性真,]
[則鼻根與香塵,及香識界三,]
[本非因緣性,及自然性,]
[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三鼻香識界竟。]
翻回來,
這樣一氣呵成,
把它貫通,
看經文就好,
434頁,
一直講下來。
434頁,鼻香識界,
阿難!
又汝所了解的權教所說的,
鼻根跟香塵互為因緣,
而於其中間生出了鼻識,
此識為復因內在的鼻根所生,
以鼻為根來立界?
或者是因為外面的香塵所生,
以香來立界呢?
阿難!
若因鼻根所生,
那麼,你心中用什麼來當作你的鼻?
到底你是取肉的形狀,就像雙爪之相,
來當作你的鼻根?
或者是取能嗅的、嗅知的動搖之性,
來當作你的鼻根?
435頁,中間經文,
若取肉形,
這個肉質乃是身根,
身根的知是名為觸塵,
名身非鼻,
名根身,那就不可以叫鼻根;
名塵即觸,
如果是名觸塵,就一定不是香塵,
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連鼻根都找不到,
怎麼可以說:
識因鼻生,依之而立界呢?
若取嗅知,
往左邊看,經文: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如果以鼻根當中嗅知之性來當作是你的鼻根,
又你心中以什麼為知?
如果你以肉為知的話,
這個肉的知本來就是觸,
不是屬於你的鼻根,
不屬於你的鼻根的嗅性,
它是屬於身根的觸知,
不要弄錯。
底下,436頁,翻過來,
直接解釋,
如果你以虛空為知,
虛空自己知道,
肉,你就應當無知,
非覺知,
那麼,這樣子講來的話,
虛空就變成你了,
因為虛空變成有知了,
那麼,你的身就變成無知的虛空了,
現在的阿難應當不存在。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如果你鼻中香本身就有嗅知性,
那麼,這個香的嗅知性自己存在,
又不關你的事情。
所以,香本身有嗅知性,
知就是屬於香塵了,
也不關你的鼻子的事情。
437頁,
如果香、臭二氣
來自於你的鼻孔、鼻根自己跑出來,
那麼,香跟臭二種流氣,
也不必借重外在的伊蘭樹的臭、
不必借重旃檀木的香。
好!當二木,
當二種香、臭不來的時候,
你自己嗅嗅看你的鼻子,
到底是香的還是臭的?
臭的就不是香,
香的應當不是臭。
翻過來,438頁,
如果香跟臭二種統統能聞,
那麼,你阿難只有一個人,
就變成有二個鼻子了,
站在我前面問我的,
變成有二個鼻子,就二個人了,
有二個阿難,
二個鼻子就是二個人,
就是二個阿難,
正在問我佛道的二個阿難,
那到底哪一個阿難是你真正的身體?
是你的真體?
如果鼻子是一,
只有一,那就只能嗅一種了,
香臭不二,就沒有辦法分辨了,
臭既可為香,香復可成臭,
二性不有;
為什麼二性不有?
香取代了肉,
臭就不存在;
臭取代了香,香也不存在,
所以,二性不存在,
二種的嗅知統統不存在,
不存在就不可以立界,
不有。
界從誰立?
就是說:鼻識之界到底從誰而立?
二種嗅知性都不存在了。
439頁,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
如果說我們這個鼻識的香,
可以從香塵自己跑出來,
香本身就會產生鼻識,
若因香生鼻識,
識因為香本身而產生的,
就像眼睛有見,
卻不能觀看自己的眼一樣。
若說這個識是從香本身跑出來的話,
那麼,應當就不可能了解它的香,
就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根。
知即非生,
如果能夠知道有香,
那麼,當然就不是從香所生,
因為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
所以,只要能夠知道香,
就一定不是從香所生;
如果不知道香,
那當然就不是認知的識,
不是識心了。
不知非識就是:
不知香,
當然就沒有了別的作用的識心,
叫做不知非識。
所以,如果根本連香都不知道,
當然就不能說它是識。
香非知有,
意思就是說:
如果香不能識知其存在,
意思就是說:非知有香,
連香都不知道,
香界不成,
香非知有就是連香都不知道,
非知有香的存在,
香界當然不能成立。
識不知其香,
如果這個識根本不認識這個香,
聞不到這個香,
那麼,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那麼,因香立識界,
絕對不是什麼?
從香來立。
翻過來,
既然沒有中間,就不成內外,
不成內外。
為什麼?
中間是因為有內跟外,
中間不成,當然就沒有內外。
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彼諸嗅聞之識性,當然是虛妄的。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好!
諸位!
師父這樣子很辛苦的
一次再一次‥‥‥
重要的是什麼?
重要的就是要讓大家解脫,
這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然其實不必這麼辛苦。
為什麼這樣重複?
你想想看,
這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聽都聽得懂嗎?
對不對?
你如果說:師父!我真的聽得懂!
我才不信,不然你講給我聽聽看,
你騙我!
不可能啦!對不對?
也許他有善根,有一點概念,
概念,不錯了,
還沒有辦法達到見性。
這個佛法,
因為它深不可測,太難了,
我們只能在語言、文字裡面沙盤推演,
了解,沙盤推演,
就像紙上談兵一樣,
因為沒有直接的證悟,沒有辦法;
這個證悟又需要實證的東西,
你沒有實證,
這個就是沙盤推演,
那也不錯了,
能夠看看沙盤推演也不錯了!
就像我們這個語言、文字是假的,
這個住址,文字是假的;
可是,語言、文字是假的,
好!
我把這個人的名字、把這個住址拿給你,
你就可以找到那個人!
你懂這個比喻嗎?
語言、文字是假相,
就可以讓你見性!
我只要寫名字跟住址給你,
你就可以找到那個人;
語言、文字雖然是假相;
但是,不要忘記,
語言、文字,
如果有一天因緣成熟的時候,
一剎那之間就見性。
諸位!
當我們根跟塵接觸的時候,
最可怕的是什麼?
最可怕的就是建立觀念,
最可怕的就是建立意識型態,
觀念,
用現在來講就是可怕的意識型態,
種族跟種族的意識型態,
所以會殺;
政治立場,政治立場意識型態,
所以,很可怕,
很可怕!
所以,這個就是說:
觀念很可怕;
但是,觀念也很好,
看你用什麼心?
當你建立這個觀念,
你再落入這個意識型態,
強烈的主導的時候,
就很難解開了!
所以,所有的眾生、
全世界的眾生,
統統活在自我的觀念裡面、
自我的意識型態裡面,
根塵建立的這種觀念,
牢不可破,
種族跟種族就會廝殺;
政治的政治立場,就是鬥得你死我活!
為什麼?
這個就是意識型態,
很可怕的!
國家跟國家之所以戰爭,是為什麼?
就是意識型態,
看法不同,
我跟你的看法不同,
就打起來了,
我要這樣,你要那樣!
對不對?
就開始火併了!
那個被欺負的:
我要生存,我當然要拼啊,
不拼不能活啊!
他就殺!
所以,佛陀說:
發動戰爭就是一種罪惡,
不管有理跟無理,
只要發動戰爭,就是一種罪惡,
你看,要死多少人?
毫無理由的!
對不對?
本來可以結為連理的,
是不是?
上戰場,
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就開始打,
為什麼?
我說我愛國,
你當然也說你愛國啊,
大家都愛國,誰不愛國?
所以,你知道佛法的偉大,
它就是完全超越表相、
完全超越觀念,
也完全超越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
他的日子就不一樣,
完全不一樣。
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說:
觀念是很可怕的、
意識型態是很恐怖的,
當他建立,再加上執著的時候,
就可以殺人!
男女之間,為什麼會死這麼多人?
就是意識型態,
男的愛女的,他就佔有,
佔有的時候就會引發殺意,
我佔有她,別人是不准靠近的,
別人是不准靠近的,
靠近就是幹掉你,
因為她是我的!
這個觀念一建立起來的時候,
就完了,
佔有就會引發殺機。
所以,一切的眾生之所以殺、
之所以爭,
完全就是根、塵相接產生的妄識。
知道嗎?
虛妄的意識。
而我們如果了解,
根塵所建立的意識型態、觀念,
它是虛妄不實在的,
那我們就不必如此,
讓日子好過一點難道不好嗎?
這樣才快活,
讓它〝看活〞一點,不是很好嗎?
〝看活〞啊,不然國語要怎麼講?
〝看活〞啊!
所以,現代人就是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活,
因為不會活,所以不快活,
每天活在氣憤難平當中。
對不對?
這就是不會過日子,
不懂得怎麼生活。
所以,諸位!
你們今天能夠來聽聞這個佛法,
一定要記住,
尊重別人,
你講什麼,我都沒聽到,
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怎麼樣?
徹底沒有意見,
那就快活了!對不對?
本來我們的心體是一致的,
沒有能所的、
沒有觀念、沒有這些意識型態,
我們充滿了般若智慧,
體大、相大、用大,
絕對的大,
而且絕對的包容,
那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你只要記住,
這一輩子你沒有學佛,
會怎麼樣?
會死得很慘,
真的!
日子你都不知道怎麼過,
你日子都不知道要怎麼過?
所以,你難道不用感謝我嗎?
要感謝,
要感謝!
有你們的感謝,我也愈來愈好,
最近人家說:
師父!您的皮膚怎麼這麼好?
我說:最近有人送我茶,
不錯,
喝了皮膚不錯。
相由心生,
可能講《楞嚴經》有功德。
好!今天就不念楞嚴咒了,
耽擱了大家三分鐘的時間,
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
迴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30 20:18:39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