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48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楞嚴經佛學講座(42)義貫一百零八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5-30 20:1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楞嚴經(第四十二講)義貫一百零八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42)
第四十二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21)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翻開《楞嚴經義貫》108頁,中間,經文:[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這因為是白話文,所以,我們就稍微速度快一點點。{註釋},「其日無供」:也就是那一天在路上,沒有人請他到家裏受供養。

「應器」:叫做應量器,所以,出家人的缽,又叫做應量器。梵文叫做缽多羅,義為「應法器」,也就是缽。因為僧人之缽,於體、色、量三者,都必須「應法」也就是合於佛陀所制的戒律的。現在小乘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等等,比較重視這個缽,比較重視這個缽;在咱們中國和台灣,就比較少用這個缽吃飯了,有的持戒律的道場,還用這個缽在吃飯。事實上,生活習慣也都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是用小碗吃飯比較多。因此,小乘過著原始佛教的這個生活,因此,你去看佛陀當時候的生活,也像泰國現在的托缽;但是,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廟沒有蓋那麼大,也只是小小的,就算講堂,也不是很大很大,我們現在後來的人,硬體設備、建築設施愈來愈好,所以,我們現在才有這個大的建築物,在佛陀當時在世是比較少的。

底下,都須「應法」(也就是合法、要如法),如法就是佛所制的。所以稱為應法器、簡稱為應器。或者叫做應量器。缽之體(也就是材料),必須是鐵製的,鐵製的。還有瓦,瓦分成(陶和瓷器)二種;缽的色,熏成黑赤色,黑赤色。或者是孔雀咽色,咽就是喉嚨,我們看那個孔雀的‥‥‥咽就是喉嚨這個部分,就是深灰色。或者是鴿色;鴿子的顏色,大家都看過了,台灣就很普遍了,賽鴿大會!是不是?所以就是深灰色、褐色都行!缽之量:應己之食量而為,極大也不可以超過三升,三升就是3000CC。最少也要能容下一升半。

「次第循乞」:「循」,就是順。僧眾分衛(也就是乞食)時,也不揀別淨穢貧富,順著門戶之次第而行乞。也就是沒有跳過去。

經文:[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註釋},「心中初求」:就是阿難的心中初求,就是最後一個布施者。「最後檀越」:「檀越」這個名詞是中文和梵文合併的。「檀」,梵語檀那,布施的意思。「越」,也就是超越。以行布施,而獲福報,得超越貧窮之海,所以稱施者為檀越。因此,在《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布施的人要很慶幸說對方接受你的布施,由於對方接受你的布施,所以,你才有辦法完成檀波羅蜜,才有辦法完成布施波羅蜜;如果你想布施,而對方不接受,你變成沒有因緣完成這個布施波羅蜜。因此,布施的人喜悅、感恩;接受布施的人,也是喜悅、也是感恩。換句話說:無量的功德,來自一顆喜悅的心;沒有喜悅的心,布施不得功德。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出家眾要看情形,這個檀越不生歡喜心,千萬不能增加他的困擾和負擔。所以,祖師大德有講,說:寧做餓死的蒲團僧,不做世間應付僧。這個是告訴出家人:咱們出家人要很有骨氣、要很有志氣,寧可坐在蒲團餓死,也不要做一個世間渾渾噩噩的應付僧!應付僧就是說:今天大官來了,應付一下;今天這個比較有錢的檀越來,就應付一下,就整天搞這個東西,道業忘失了!所以,出家眾他的深責重任就是修行,降伏自我,這個修行很困難的,如果你不了解生滅無常世間的真相,你修起行來會很辛苦!

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子,從老遠的地方,爸爸帶著一個小兒子,還不到十歲,二個人牽著一頭小驢子,這個驢子,走‥‥‥走了很遠,來到了城的東門,大家就笑他,說:這二個父子很笨!這一頭驢子不會好好利用,二個人竟然牽著走,那養驢子做什麼呢?這二個父子還真是笨呢!這爸爸跟兒子聽了都滿有道理的,就走‥‥‥來到了城的南門,就跟兒子講,說:兒子!這一頭驢子不利用、不騎,實在是可惜!因此,這爸爸跟兒子講說:我來騎!就上去了,就騎上去了。這兒子就牽著這一頭驢子,爸爸坐在上面,很滿意的走‥‥‥走到一半,人家就罵他爸爸,說:這個爸爸沒有憐愍心,這個兒子這麼小,身體那麼孱弱、那麼小,這個爸爸身體那麼壯,還騎在驢子上面!這像話嗎?這爸爸聽,也有道理,下來,牽著這一頭驢子就走‥‥‥走到西門,他爸爸就說:兒子!換你上!說得有道理啊,我來騎,要不然,這個驢子空在那邊也不行!兒子就上去騎了。走‥‥‥走到一半,人家就對這個兒子說:這個兒子不孝順,哪有讓爸爸在路上走呢?是不是?兒子騎在上邊的?是不是?這個兒子應該讓他爸爸坐!這兒子聽,也有道理,就下來了。二個到北門,父子就商討說:我們到城東的時候,人家說我們不騎浪費;到南邊,爸爸騎也不對;到西邊,兒子騎也不對。他們二個商討一個最好的對策,就把那一隻驢子綁起來,二個人用扛的,走到北門的時候就用扛的。走到北門,大家都笑翻天了,說:哎呀!這二個父子笨得可以,哪有這樣子的?驢子不騎用扛的?

這個當然是一個寓言,這個就告訴我們,生滅無常的世間,只要你活著,沒有破無明,眾生他就會有意見,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認識這樣子的真理、世間人的常態。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的認識這個常態以後,我們便能了解說,當我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的時候,其他就啪!切掉!放下,要不然,你怎麼做呢?這個世間,不管你怎麼做,都有肯定跟否定;但是,只有超越的人懂得放下。

有一個比丘尼,帶著一個老居士來,這個比丘尼看到師父下來了很高興,特別的讚歎,她說:我看了您講的《六祖壇經》,您講得真是好!《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她說:慧律法師啊!我認為您修到‥‥‥您是個大悟的人,您將來一定會得金剛不壞身!意思就是:我將來會肉身不壞,就讚歎。然後,比丘尼就看我沒什麼表情,我看她講完了,我跟那個比丘尼講:你這一句話也是妄想!這個在家居士聽了很納悶,也不是很舒服,就說:敢問師父!我說:啥事啊?他說:我師父肯定您,您為什麼否定她呢?我說:我這是什麼地方呢?哪來的肯定跟否定呢?肯定是你的妄心;否定還是你的妄心,平常心是道,本來就具足,沒有肯定跟否定這種東西,我們都是頭上安頭。所以,平常心是道,也就是不能加任何的觀念。知道吧!那麼,這樣子過,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

所以,這個世間就是:你怎麼做,大家都會有意見,你要做得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就好了,其他就不要一直討論、一直講。所以,我們到年紀大的時候,會得到一種叫做強迫症,強迫症叫做躁鬱症,有一個太太,她就得到這種症,她就是晚上起來,睡到一半,起來開電燈,啪!電燈一開,然後,走一走,半個鐘頭又去睡覺;再經過一、二個鐘頭,再起來,又再去開燈,她先生就拿她沒辦法,這個叫做強迫症,強迫自己去做一種循環的工作,而且自己沒有辦法控制,完全沒有辦法自己控制,腦筋裡面‥‥‥西藥用得太重也會,打針,或者是安眠藥用得太重也會!譬如說:醫學上講:你安眠藥用得太重,每天都吃‥‥‥你突然有一天沒有吃安眠藥,他會心悸、恐慌,會得憂鬱症。因此,我們要用西藥,一定要控制那個量。

因此,得到這種症,就叫做很可憐,它叫做強迫,會重複一直做重複的工作,這個廚房很乾淨了,擦一擦,還是覺得不乾淨,再擦;然後再來,又不乾淨又去擦,他會強迫自己去做某一種事情,一直重複‥‥‥讓對方受不了,你如果娶到這種老婆,你就慘了,完蛋了!你要陪她啊,她是你老婆啊,她半夜起來要講話,你就一定要繼續跟她講,就一直講啊!對啊!她就是沒有開始、沒有起點,她自己在做什麼,自己都不知道,很同情!所以,修行還是要健康第一,知道吧!健康第一,不管是中、西藥都要控制,要微量就好,最好是丟掉。因此,互相勉勵一下,告訴大家:佛法第一前,健康要排第一。

很多人,初學佛法的人,他就說:哎呀!這個是臭皮囊,統統不要照顧它!因此,吃素吃得也不像素,為什麼?完全沒有營養,所以,走起路來就像天人一樣,為什麼?飄飄欲仙,快倒下去了,颱風稍微風大一點,就躺下去了!因此,我們都誤會了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告訴我們要看破它,而不是放棄它,透視這個相的不實在性,你一樣要過現實的生活。所以,我們因為扭曲佛陀的意思,所以,把健康擱在旁邊。因此,佛陀為什麼叫人家要脫鞋子?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鞋子的,連那個托缽,都有很大的學問的!當我們打赤腳的時候,打赤腳的時候,腳底都是穴道,因此,佛在世的時候,托缽都是打赤腳,那麼,那時候沒有柏油路,所以,因此這個石頭,大石頭、小石頭會怎麼樣?刺激這個穴道,連打赤腳托缽都是大學問!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了,打赤腳,人家覺得我們很奇怪,覺得很奇怪!

所以,事實上,如果你住在山區裡面,沒有人,比較少的地方,可以打打赤腳走一走,刺激一下穴道。那麼,我們現在都是穿鞋子了,因此,也很少磨練自己的身體。底下,所以施者為檀越。「最後檀越」,因為大家都已經準備供佛及僧,剩下還沒有準備供的,阿難稱為最後的檀越。

「無問淨穢」:小乘乞食,一向避開五種人家:一、官家,就是當官的,二、倡優家,也就是唱戲的,我們現在所講的跳舞的。對不對?你總不能托缽的時候,跑到墾丁,人家到春天吶喊,人家跑到墾丁去春天吶喊,你怎麼去那邊托缽呢?是不是?所以,不管有修沒修,總是要避開這些譏嫌,畢竟是出家人。第三、屠戶,第四、叫做沽戶,也就是買賣酒的地方,我們去買酒,他們賣我們,那麼,他們就叫做沽家,就是沽戶。第五、叫做淫舍。也就是現在燈紅酒綠的地方,也就是妓女戶了。阿難因發心等慈,所以決定不避穢戶。

「剎利」:全文為剎帝利,義為王種,這便屬於「淨家」。

「旃陀羅」:義為殺者,也就是以殺為業,是為「穢家」。

「方行等慈」:「方」,就是法,效法之義,是說效法佛菩薩而行平等之慈心。

「發意」:就是發心。

{義貫}阿難「心中」最「初」只「求最後」一家尚未供佛菩薩的「檀越」家,「以為」他的「齋主」,而「無問」其家是「淨」家還是「穢」戶,是屬於「剎利」的「尊姓」之族,以「及」行殺為業的「旃陀羅」穢種,意欲效法「方行」佛菩薩之平「等慈」心,而「不」揀「擇」低「微」下「賤」種姓之人家,「發意」要「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無量」的「功德」。

經文:[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註釋},「世尊」:梵文叫做薄伽梵。因為如來十號具足,也就是說:你稱釋迦牟尼佛;或者釋迦牟尼如來;釋迦牟尼世尊;釋迦牟尼薄伽梵;釋迦牟尼明行足;釋迦牟尼善逝,都可以!因如來十號具足,能為六凡、三乘、九法界之所尊敬,所以稱世尊。

「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須菩提認為富人好逸樂,難修行,這佛遺教三經講的:富貴學道難,像台灣的首富說:我這麼有錢‥‥‥我看新聞報導的,他說:我這麼有錢,為什麼不買飛機來自己坐呢?好像買了二架,所以,出門都是自己坐飛機,自己開自己的飛機、自己的司機,因為錢太多了,不知道怎麼用?是不是?世尊教我們要以法為樂,畢竟五欲六塵是生滅的東西。所以,你看看,首富也沒辦法救得了他的弟弟。是不是?也沒有辦法!四十七歲,新聞報導,四十七歲就癌症往生了!所以,因此我們了解,金錢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生命所有發生的問題,唯有佛法,徹底的透視!

所以,今世福報受盡了,來世墮於惡道,為愍此等,所以捨貧乞富,令來世不墮落。大迦葉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認為窮人因為累世不修福,所以世世貧窮,因而更加無法修行而超脫貧困;因此大迦葉捨富就貧,令種善根。這兩位尊者之用意雖善,但心卻不平等,所以為世尊所訶。

「無遮」:我們常常稱:無遮大會,無遮大會,「遮」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限制,無遮限(也就是沒有預設甚麼限制)的慈心,究竟平等。所以,公園幫的來吃飯,我們也是這樣,無遮大會,讓他們吃了!是不是?師父也很高興,有因緣讓師父或者講堂修福,我也很高興!這些流浪漢也很辛苦,是不是?每年就等梁皇七天、等水陸七天,也很辛苦!112頁。

「度諸疑謗」:若專向貧人求乞,必致招俗人疑心;如果專向富人求乞,則會招來毀謗。平等行乞則可以度脫眾生的疑謗之心。

{義貫}這是由於「阿難」早「已知如來世尊訶」責過「須菩提及大迦葉」兩位尊者,說他們身「為阿羅漢」之聖者,而對待眾生之「心」卻「不均平」,有所偏頗。阿難心中非常「欽」敬「仰」慕「如來」所「開」示「闡」明的「無」有「遮」限等慈之心,如是更可「度」化「諸」眾生的「疑」心以及誹「謗」,令不造罪。

經文:[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註釋},「城隍」:「隍」是城外的濠溝;無水的稱為城隍,我們稱為:城隍廟,城隍廟,是不是?這個台灣最流行城隍、城隍廟。是不是?有水的叫做城池。

「徐步郭門」:「徐步」,安祥慢步。也就是一個比丘出去托缽要有威儀,要現出安祥的樣子,同時不急躁,要慢步。「郭門」,護城之門內門稱之為城門,外門稱之為郭門。以前的城牆都有二個門,你看過這個古裝劇的,古裝的,那個攻城就是好幾個門,你攻不進去的!你去看看那個咱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它就這樣子,外門;再來,裡面又門;又裡面又一個門,好幾道門,好幾道門!所以,以前要戰爭,因為不是像現代化的武器,是不是?像現代化的武器,你築一道長城有什麼用呢?對不對?以前沒有飛機啊、沒有大砲、沒有什麼原子彈,那當然最多就是騎馬嘛!那麼,最會騎馬的是誰呢?就是蒙古族的,十三世紀的時候,橫跨歐亞,打到歐洲去,打到歐洲去,蒙古族的,成吉思汗!

底下,「肅恭齋法」:是肅穆恭敬,敬持化齋之法儀。「大幻術」:也就是虛幻的咒術,能變化物像,迷惑於人,令人失性,為其咒術之力所攝,不覺而隨從其命。此幻術能咒令日月墮地,令梵天下降,威力強大,故名之為大幻術。「摩登伽」:義為小家種,或下賤種,為其母之名,其女名為缽吉蹄,義為本性,謂雖墮為淫女,然本性不失。「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娑毗迦羅」義為黃髮,又譯為黃髮外道。「先梵天咒」,此派外道偽稱其咒為過去梵天所授。黃髮外道將此咒傳給摩登伽。「攝入淫席」:摩登伽女因見阿難具佛之二十種相好,心生愛染;又因過去五百世曾與阿難為夫婦,愛業所感,一見歡喜,不能自已,必欲與之結為夫婦。便求其母滿其所願。於是其母便持咒修法,引攝阿難,阿難不覺為咒力所攝,心意恍惚,入於家室、便至摩登伽女之寢席。

「戒體」:就是受戒之時,登壇白四羯磨竟,所得的妙善無漏色法,稱為無作戒體。其實,這個無作戒體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意思就是說:見性的人,見到不生不滅的無作本性的人,自然有止惡行善的力量。意思就是說:大悟的人,更能夠了解因果的可怕,因為惡因必招惡果。所以,悟了,就知道去惡從善,很自然,他就會朝這一條路。你叫大悟的人要去造一句口業,是非常困難的!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講一句很難聽的話,不可能!但是,不悟的人,他隨時隨地都會造口業,很容易就講出來。

所以,廣化律師常常勸我們:各位比丘!你千萬不要雙手造的功德從你的嘴巴花光光!就是他看這一些比丘很認真的在作務,作務,在做功德、精進修行;可是,有的比丘比較不會節制這個口業,有時候,跟這個信徒有一些過節,或者是不愉快,就這樣講‥‥‥講一些,或者是師兄弟有一些意見,廣化律師就勸我們:千萬不要雙手所做的功德嘴巴花掉了!你來這裡洗廁所,有功德;記得!嘴巴閉起來,功德跑不掉的;嘴巴一直講,功德就一直一直花,就是一直花錢!是不是?你來這裡插花,有功德;記得!插花以後,怎麼樣?嘴巴用YKK拉鍊拉起來,功德就鎖住,當你到閻羅王那邊去的時候,我們就很坦然的了,那就不怕了!閻羅王,你死後到閻羅王那邊去,閻羅王看一看:我要判你‥‥‥不曉得判你什麼?然後,你就很大聲:我靜靜的也不行嗎?那個閻羅王要判都判不下去,我靜靜的也不行嗎?對不對?他敢判嗎?對不對?就是這樣,判不下去了!

所以說:我們要知道,律師勸我們的。所以,大家不只是說行動要去做善、做功德,但是,這隻嘴巴一定要守得住,要不然,很快就花光光了,一開口就等於刷卡;ㄕㄨ‥‥‥再一開口,功德ㄕㄨ‥‥‥又花了一些功德。本來功德很多,今天刷一點、明天刷一點,到最後怎麼樣?破產,破產了!所以,最容易造業的,就是口業,很容易就出來了,很容易就出來了!是不是?因此,我們要守得住。行善其實很多人都會;但是,口業一般都守不住,因為憤怒,憤怒,憤怒的時候,一下子就自然的反應!對不對?人家走稍微快一點,撞到他也是不小心的,他就:你要死了啊!這實在是‥‥‥阿彌陀佛!這不好!還有給人家使那個眼神、眼色,也不好!兩個眼睛瞪著,這個也是花功德;斜視就另當別論啦!對不對?碰到人家,瞪著人家,這個也是花功德。所以,我們會做功德,一定要懂得守,守得住,守得住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就收斂了。

經文:[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註釋},「齋畢旋歸」:通常佛受齋供後,都會為齋主說法,令其除得福之外,更得智慧,所以,這個說法是咱們出家人的責任。是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修福以外,一定要修慧。所以,世尊在齋供以後,一定說法,讓大家能得到永恆的解脫。以令速入菩提解脫之道。「旋」,就是立刻。今日如來齋畢,便馬上要回精舍,必有非常之因緣。「俱來隨佛,願聞法要」:因為佛在受供處未開示法要,所以國王等人都隨佛回到精舍,要聽佛開示法要。

經文:[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所以,由這一段我們就知道,楞嚴咒是齋供以後才宣說的,因此,念楞嚴咒,沒有說限定一定是早上的,這裡已經很清楚了!{註釋},「提獎」:「提」,就是提攜;「獎」就是勉勵、勸勉。詮論化佛居於佛頂,表尊中之尊,其所說之咒即為密中之密。「佛頂」代表諸佛之極果,而「寶蓮花」則代表如來密因。「光」代表佛大無畏之智慧,所以能破魔。「百寶」則代表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是故大佛頂法為最殊勝之法,顯密皆然。

116頁,經文:[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註釋},「無始來」:長久以來,言時間之久遠。「一向多聞」:佛讚阿難有八不思議,其中之一為「法不再問」,就是聞法以後,阿難就不必再問,二個兄弟差太多了!阿難的哥哥叫做提婆達多,你想想看,這二個這樣兄弟,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所以,醫學常常用DNA遺傳,生物的DNA遺傳,是的,是沒有錯的!用遺傳。那你想想看,爸爸、媽媽的DNA都一樣染色體DNA都一樣,一個出世是要來害佛的,一天到晚老是跟佛過意不去的調達(提婆達多);一個是阿難,阿難是做佛的侍者,佛成道,阿難出世,做佛的侍者,這麼恭敬佛!佛也很了不起,阿難來出家,佛也不會說:你哥哥對我這樣子!你哥哥對我這樣子,你回去,你回去!你們這一家族的,DNA都是相同的,回去,回去!這阿難就要哭回去了。是不是?佛沒有啊!兄弟歸兄弟。

所以,佛陀是真的了不起,科學家所沒有辦法解釋的,叫做業力,科學家不知道;遺傳學家也沒有辦法詮釋這麼深入的。所以,研究佛法,它可以彌補科學的缺失。所以,為什麼同樣父母親的基因,基因都相同,對不對?所謂ATGC,它就是化學元素區塊不同,由這樣排列組合雙螺旋的DNA,父母親都一樣出來的兄弟,你看!差這麼多!一個每天都要害佛,這個提婆達多還去收買、賄賂這個狂象的主人,賄賂,提婆達多,然後,把這個狂象放出去,要把佛踏死!這在《阿含經》裡面講的。是不是?佛當然是大無畏了,那是大聖人,大象跑到佛前,穩住了,心情都穩住了,狂象馬上就歇,佛陀再跟牠歸依、說法。是不是?就自然的心服口服!

因此,用科學是沒有辦法解釋所有的人生、宇宙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沒有辦法的!同樣的兄弟姊妹,為什麼個性不一樣、學歷不一樣、成就不一樣、看法不一樣?這就是宿世的業力。你看,佛所說的那個法,有多麼的圓滿!所以,佛法要用貫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才有辦法把一件事情詮釋到圓滿。所以,因此所有的科學家,都很佩服佛學,都非常佩服!所以,英國的大科學家也是這樣子,他是天文‥‥‥一個殘障的,這全世界有名的,也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就說:這個世間根本就不需要上帝,因為世間的宇宙,它就是這樣成住壞空,很自然的發生。這一句話,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就講完了。他說:這個宇宙不需要上帝的!這科學家講的;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就講完了!

所以,知識愈高的人、書讀愈多的人,他就對佛法愈深信,堅固的深信不疑,佛陀實在是聖人中的大聖人。而且是在沒有顯微鏡,沒有顯微鏡,佛陀竟然能夠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釋迦牟尼佛沒有用顯微鏡,竟然可以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八萬四千蟲就是八萬四千細菌。你看《華嚴經》,世尊那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就可以講:我們這個世界有圓形、有橢圓形、有三角形、有馬蹄形、有長形。你看我們現在的天文望遠鏡,銀河世界,有螺旋形,我們這個銀河就螺旋形;有馬蹄形銀河,有馬蹄形銀河;還有仙女銀河,真不可思議!佛是一切智者,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二千五百年前沒有天文望遠鏡,我們所能看到的,眼睛看到什麼?最多就是看到山,前面幾座山,哪能看到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佛是何許人物?我們就知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沒話講!是不是?我們的世尊!

其中之一為「法不再問」,義為:阿難聞佛說法,一聽便記住,從不忘失一字,故為佛弟子中的「多聞第一」。「未全道力」:「全」,就是完全,究竟成就之義。「道力」者,定慧之力;又,道力為成就三十七助道品所得之力用,稱為道力,而三十七品,從四念處開始,主要都是在修定或者是定慧等持。其實,《阿含經》全部都在講定,有定才有辦法成就,三昧成就,則佛道成就。所以,因此諸位!修行一個關鍵就是:離一切相,心保持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的關鍵,你這個關鍵找到了,佛道就成就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眾生都會有意見;而我們沒有意見,我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就不會頭上安頭,見善隨喜,見到惡寬恕;見到是如如不動,見到非也如如不動;好如如不動,惡還是如如不動,你看到這些這麼惡的人、醜惡的人,也是如如不動。

世間人沒有聽聞佛法,會做出什麼驚人的舉動嗎?這二天我看報告新聞,有一個人負債,刷卡負債,負了三百多萬的負債,三百多萬的負債!他做什麼事呢?他去幫他的爸爸投保,投保八百萬,八百萬。然後,後來把他的爸爸綑綁起來,到了河邊的時候就推下去,死掉了!他要製造成意外,意外。這個還沒有把他爸爸推到河裡面,他故意的帶他爸爸,去認識的人家去坐一坐,表示他跟他爸爸這十個時間是完全存在的;這個時間以後,把他爸爸綑綁起來推下去!後來出了破綻了,出了破綻了,這個保險公司發現不對勁了,查,結果發現是一樁謀殺案,兒子竟然會為了錢,為了自己的卡債,可以殺掉自己的爸爸!爸爸叫做爹地呢,媽媽叫做媽咪呢,這個爹地是很大的呢,是生我們的呢!這個是很可怕的一個訊息,這很可怕的!人可以為了錢,可以枉顧倫理道德,把自己的爸爸謀殺,還不認罪,後來查出來,抓到了!

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像我們,這一隻螞蟻,我們都不敢踩死牠;不學佛,不學佛,可以把自己的爸爸踩死,把他弄死,製造意外,為了領保險!所以,現在的科學發達,也很麻煩,辦這個卡,大家就拼命的刷‥‥‥那個銀行說:慧律法師!您辦的這個卡要繳二千四!說:為什麼辦卡要繳二千四呢?他說:您整年都沒有刷啊!啊?沒有刷也要繳費喔?就說:對啊!沒有刷就是要繳!我說:那幫我取消!說:不要,不要!明天我錢全部領出來!不要,不要,免費,免費!怕了吧!你看!二千四?我都沒有接受你的供養,就很慘了,你想要我的二千四?我說:錢明天全部領出來!說:不用,不用啦!所以,我一年就給它刷了一千多塊買衛生紙,因為不知道要買什麼,鑽石用不到、名牌用不到,鞋子一雙穿一輩子;袈裟,人家供養好的;有飯吃有水果吃,錢統統在做功德,統統在做功德,刻錄VCD、印經、弘法利生,就是做這種工作。

我看那些卡奴實在是很苦,然後,有的人去貸款這個高利貸,高利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到最後都是燒炭自殺,讓你借錢方便嘛!是不是?刷卡,一直刷卡‥‥‥然後,到最後刷爆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國家這個政策方便人民;有時候,也會害死人民,太容易拿到這個卡了,太容易負債了!是不是?

底下,三十七助道品所得之力用,稱為道力,而三十七品,從四念處開始,主要都是在修定或定慧等持。所以「道力」具言之即定慧力,簡言之就是定力。如果有定力所持,便不會被邪咒所攝,也就是不會有示墮之事發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阿難此時不知十方如來得證菩提所修的定之名稱為何,所以姑舉此三種定之名而言,然實不了其中底蘊,只知其神用之奧妙,甚至可以放光,動地、化佛、救苦,所以稱之為「妙」,這個「妙」字在此為貫其下的三個定名,只是經文避免繁複而省略,具言應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這三個,雖然都是定的名稱,但是有差別的:一、妙奢摩他──梵文(Samatha),義為止,止息亂心之義,若得奢摩他,即是所謂得定。這是一般修定的第一步功夫。二、叫做三摩──梵文全文為三摩鉢底(Samapatti),義為觀。通常修定的程序是先止後觀,也就是先修奢摩他,令心得定後,再修觀,開大智慧,破除煩惱。三摩。三、叫做禪那,妙禪那──梵文(Dhyana),此為止觀雙運之法。禪那亦可為一般定的通稱或為總名,代表所有的禪定。

所以,因此,這個「禪」,禪那,中國人好簡,稱一個「禪」,這個「禪」就是由這個禪那而來的,我們說:禪定,禪定,第一個字是梵文,第二個字是中文,因此,禪,喝茶是禪;行住坐臥都是禪,佛的心,體悟佛的心,就懂得禪,不是一直坐在那邊,坐不一定是禪;禪也不一定要坐。所以,坐是禪的前方便,而禪是靠悟,悟就是破無明。

若以三觀而言,則奢摩他為空觀,也就是一切法皆空。三摩鉢底就是假觀,假觀就是緣起,叫做不壞緣起觀,或者稱為方便緣起觀。換句話說:緣起就是如幻,這個世間總是幻,當體即空,你不能壞事相啊,為什麼要假觀?它不能壞事相啊!雖然諸法皆空,像我們今天,我們也是一樣要講經說法啊,要不然,大家怎麼能夠體悟佛陀的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呢?所以,一定要假觀,一定要借重緣起的假法,才能夠入真。講經說法,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諸法畢竟空;但是,也必須如是說。所以,經過緣起的善巧方便,讓大家每一個悟到無生:喔!原來一切法無生,緣生就是無生,讓大家體悟到佛的心是什麼。

所以,禪是最厲害的,整個大藏經沒有禪,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一個修行人不懂得禪,他的佛也會念得不好,因為他不知道要放下。為什麼念佛常常講:萬緣放下,一念提起?為什麼?修淨土的人要這樣: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禪啊;一念提起,一念提起就是禪定啊,把心定在那個地方啊!諸位!淨土法門能離開佛的心嗎?不行的!為什麼?要一心不亂啊,一心不亂就是什麼?就是禪。

三摩鉢底是假觀,禪那就是中觀。禪,所謂中觀就是不著一物,知道嗎?中就是不著一物,在佛法的中觀就是沒有中,是因為你有空觀、有假觀,方便才稱為有一個中觀;如果你還著一個中觀,那就不對了!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哪裡有中呢?是不是?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謂中。所以,我們佛教講的中,就是究竟第一義諦,無一物,不著二邊叫做中。118頁,「最初方便」:「方便」就是法門,此也是最初入手的法門。

{義貫},「阿難」被文殊菩薩帶回來,「見」到「佛」以後,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傷啜「泣」,啜泣就是哭泣。悔「恨」自己從「無始」以「來」,「一向」只於教理上求「多聞」多知,而「未」能亦於思修上成「全」定慧「道」之「力」。於是「殷」切「勤」謹地「啟請」世尊開示,「十方如來」之所以「得成」就無上「菩提」,所修的奧「妙」的「奢摩他」,或者是微妙的「三摩」鉢底,或者是神妙的「禪那」等等,這些佛定的「最初」入門的「方便」法門。因為阿難沒有定,所以,才被攝入淫席,有定就不會。

經文:[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註釋},「於時」;於此時,當此之時。「承受聖旨」:「聖」,就是聖人,指佛;「旨」,就是意旨,所言之要旨。{詮論},因為阿難問的是佛定,也就是佛所行的境界,所以不只是阿難或者是初發心人,以及未證道者想聽,連十方的大阿羅漢及菩薩等,也都想知道如來所行境界。

好!這一本收起來,翻開《楞嚴經講義》80頁,《楞嚴經講義》80頁,第一行,[丁二、如來答定。(分二)。]因為前面阿難要請定了,如來就答定。[戊初、正說妙定始終。二、通示全經名目。(戊初分四)。]再來,接下來,[己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三、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今初。]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現時流通本,皆不在此處,]也就是這一段文章,一般的流通本,沒有排在這裡。[乃在破七處,第一番破執心在身內文中,擧例辯定之後。]好!諸位翻開97頁,這一頁按著不動,翻開97頁,97頁中間,這一段文章本來是在這裡的,中間,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最後,阿難頂禮,伏受慈旨。這一段本來是排在這裡的;然而圓瑛法師認為,這一段橫隔在這裡,語意前後段不通,沒有理由排在這裡,這一段應當拿到前邊來,語氣才會貫串,因為這一段橫隔在這裡,變成前面一段跟後面一段沒有連結,變成被切斷,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覺得圓瑛法師講得甚是,講得很好,的確是如此!

底下,[佛問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佛問阿難:你看到外邊的林、園,從窗戶看出去,有這個林園。因何有見?為什麼能夠看得到這個林園呢?世尊!此大講堂,戶牖,「牖」就是窗戶;開豁,「豁」就是寬敞的樣子,寬敞的樣子。是不是?戶牖開豁,故我在堂,所以,我在堂;「堂」就是裡面。得遠瞻見,我在講堂內,打開,從窗戶看出去,可以看到林園。諸位要有心理準備,愈來就會愈難,到最後,如果沒有邏輯反應得很快,你就會完全聽不懂!底下,[(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難之文,]即就是藉此例子,反過來問難,「反難」就是反過來問難,故意藉這一段的因緣,佛故意問阿難,然後,再來把他矯正,問題出在哪裡?[佛告阿難:]諸位!由上對下叫做告,上對下叫做告;下對上叫做白,你注意看喔,中文是很了不起的!說:佛告阿難,阿難告佛,不是的!佛告阿難,阿難白佛言,你看!晚輩對長輩要‥‥‥你看,白,這個中文還是講求禮節的,連這個文字,一個字還不能亂動呢!長幼有序。所以,阿難白佛;然後,長輩對晚輩,就:佛告阿難,連一個字都不能改!是不是?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就像你講的。[身在講堂,戶牖開豁,]窗戶打開了。[遠矚林園,]可以遠遠的看到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說:難道,亦有眾生,難道有一種一類的眾生;其實,佛是在講他,講阿難,阿難自己不知道。難道有一類的眾生,在這個講堂內,卻不看到如來,卻看到了堂外的林園。[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哪有這個道理呢?[阿難,汝亦如是!」]阿難!你就是這樣子![細究此文,橫隔在彼二段之中,與彼上下文,全無絲毫關係,反令割斷文意。佛之說法,絕對不會在此問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難請佛,為說十方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尋常所知]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揀之,揀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聞便知阿難,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乃請答相應,]「請」是指阿難;「答」是指佛陀。阿難請定,佛就答定,請答相應,因緣成熟。[先告以佛定總名(即總三定]奢摩他、三摩、禪那,[所成一定),]叫做首楞嚴。[隨即許說誡聽,]好好的聽。[後乃逐答三名;而問最初發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將此文,安在破執心在內文中,此則問答請許,不相接續,彼則上下文意,有所隔礙,此其二也。從上諸賢,未必無見於此,乃以尊經故,]就是因為尊,太過於尊敬這個經典。[明知抄寫之誤,]這一段就明明抄寫很明顯的錯誤,[而不移動,]而不敢移動。是不是?諸位!我不贊成這樣子,佛經有錯,我們就應當把它糾正,我認為圓瑛法師這個舉動才是正確,這個明明就不通,橫隔在二邊,中間這一段,上下語意不連串,也不相接,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改變一下。圓瑛法師很謙虛的說:明知抄寫之誤,而不敢移動,「余」就是指圓瑛法師,[余不避彌天大罪,]因為改變佛經,罪是很重的;但是,他認為不改還是不行![祇求經義文意之貫串,]之貫串。[而知我罪我,]知我就是:或者有人了解我用心良苦,叫做知我;罪我,或者有那一些先進怪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評也。]就是:那只好任由你們去評論了,我就是要把它調動。這一段就是一定要把它改變到前面來,文義才會貫暢。[茲將文義講解如下:]好!我們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81頁,[爾時,即阿難請說佛定之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佛全體閻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這個閻浮檀金,也就是說:流經閻浮樹間,閻浮樹之間的河流所產生的沙金。這個金的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紫就是紫色的紫;焰就是氣焰的焰、火焰的焰,紫焰氣,為金中之最高貴者。所以,佛的全體閻浮檀金色,所以,臂也是金色。[摩阿難頂,以表慈悲攝受之意。阿難已能囘小向大,發無上菩提之心,請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此即佛定之總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總名。而佛定,則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總前奢摩他、三摩、禪那,三定別名,成此一定總名。又云三昧,]這個就是‥‥‥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也就是說:定在佛教界當中,有種種的名詞;但是,以首楞嚴王的三昧最高。因此用三昧總稱,[譯云正定,稱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動搖,不生滅,徹法流之源底,]這「不動搖」如果加一個:心,心不動搖,心不生滅,徹法流之源底,也就是這個才是根本,就找到了根本。[為三昧中王,名大佛頂首楞嚴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寶王,能雨]這個念雨ㄩˋ,也就是下,落下。能雨[一切寶故。大佛頂首楞嚴,解見名題中。]在這個經題已經解釋過了。

[具足萬行者:以首楞嚴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萬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羅密,]什麼叫做一真湛寂呢?一真就是絕對,絕對的清淨的般若智慧。一真,當然就是不假了,什麼都真,也就是眼見是真;耳聞也是真;鼻嗅也是真,無一處不是真心的顯現;而真心的顯現是大作用的,所以,「湛」就是光明。寂呢?雖然是起作用,但是,它的體卻是不生不滅。所以,以一真湛寂,能作用,體又是空寂。具足六波羅密,[所謂一乘寂滅場地,]所以,一乘就是佛乘,你要了解佛的心嗎?佛的心就是[不貪、不染、不瞋、不懈、]「懈」就是懈怠,他是勇猛精進。[不動、不昏,詎非具足六波羅密耶?]這個「詎」就是難道,難道不是具足六波羅密嗎?[既具六波羅密,則萬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者:文殊偈云:「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斯門,即根性法門;]什麼叫根性法門?六根中顯性的法門,在六根當中,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的法門,叫做根性法門。[又即妙耳門,]妙耳門。[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超出生死之門:此一門,即斯門也。又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乃悟後之修門也。如來為開無上乘,]這個無上乘就是最上乘了。[妙修行路,此超出妙莊嚴路,即疾趣妙莊嚴果海,所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所以稱妙。]這個自性定慧,其實,重點是告訴大家:每一個人都有佛的定慧,只要你能夠開採出來,你就是佛。所以,用本來具足的東西莊嚴自己,因此稱為妙。所以,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意思就是:萬法還是回歸自性,你怎麼說,都是自己心性所流露出來的,所以稱妙就是這樣子。

[佛囑阿難大眾諦聽!阿難頂禮,伏受如來,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愛下則摩頂,]佛摩阿難的頂。[下敬上則禮足;]像阿難禮佛。[以至尊之頭,頂禮如來至卑之足,謂之頂禮。]所以,這個頂禮有很深的含義,就是恭敬到極點![上愛下敬,足見楞嚴會上,師資契合,堪為萬古良箴。]這個「箴」就是一種規勸、告誡的文體,箴,萬古良箴,有的講:箴言,箴言,也是這個箴,不是那個咒語的「真」,是這個「箴」,箴言就是真理的詞句,叫做箴言。[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竟。(楞嚴經講義第一卷終)]修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夠達‥‥‥尅果,才能夠達到不生不滅的佛果。所以,這個明心見性,是列為最重要的課程,你悟了,才有辦法起修。因此,我們把見性、大悟、大般若的心,列為修行最重要的重點。

底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福州鼓山 湧泉禪寺 圓瑛弘悟 述。受法弟子 明暘日新 敬校。][己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分二)。庚初、初銷倒想]「倒」就是顛倒,銷這個顛倒的妄想,[說空如來藏。]這個意思就是:空如來藏,也就是站在性空的角度,一切皆空。[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庚初分二)。]更進一步的,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不可以壞緣起,因為它能作用,悟到了不生不滅的空性,它能起作用。底下,[辛初、如來破妄顯真。二、阿難明心生信。(辛初又分二)。]再來,底下是一段一段一直分下來,細節上我們就不必看,諸位看第一段。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佛告訴阿難:汝我同氣,因為是血統‥‥‥祖先的血統是相同的。情均天倫,我們如同‥‥‥一個祖先,當然就是天倫了,情同天倫。當初你發心,於我法中,是看到什麼殊勝的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來跟著佛陀出家呢?[此科以阿難啟請,最初方便,故如來審問最初發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發心,若明不生不滅之真心,依之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所以,什麼叫做不生不滅?諸位!這個不生不滅,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不滅,而是指不起煩惱,內心裡面沒有增減、得失、善惡、是非,卡在某一種觀念,叫做不生不滅。你千萬不要把不生不滅當作是一種東西;不生不滅就是一種寧靜的內在,享受永恆的般若智慧,就是用智慧能透視一切的相不實在,體現真心一直存在,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有生跟滅、有增跟減的觀念,所以,我們會煩惱。所以,生滅心就是煩惱無常;但是,如果你悟了,生滅心無常,就是你作用的道場。因此,我們要了解,即於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道理是什麼。若明不生不滅的真心,依之為本修因,此即最初的方便。

[然心有真妄之分,]84頁,[未知阿難,最初發心,]是依真心的發心?([是依真心耶?])還是依妄心發心?([妄心耶?])[故有此問,一探便知。佛告阿難三句,先敘世情。]就世間來講,他們是堂兄弟嘛![阿難乃白飯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為佛堂弟。]這個四王,我念一下: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淨飯王是世尊的爸爸;白飯王就是阿難的爸爸;斛,左邊一個角,右邊一個斗,斗六那個斗,這個念斛ㄏㄨˊ,斛飯王;甘露飯王,這同出於師子頰王,師子頰王當然就是佛的阿公。頰就是兩邊,臉的兩邊這個頰,左邊一個夾,右邊一個頁,臉的兩邊叫做頰。是不是?師子頰王。八子,念一下:淨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難陀,就是難陀,也長得很莊嚴。白飯王,長子就是調達,也就是提婆達多;次子就是阿難。斛飯王,長子叫做摩衍男;這個「衍」,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行,分開來,中間三個點,敷衍了事那個衍,摩衍男。這個摩衍男從佛出家,在鹿野苑最初得道得度。次子叫做阿那律,阿那律是天眼第一。所以,斛飯王,長子叫做摩衍男,次子叫做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飯王,長子叫做婆娑,反過來就是娑婆,「娑婆」世界的相反,就是婆娑,婆娑;次子叫做跋提,跋,左邊一個足部,右邊一個朋友的友,好像是個朋友的友;但是,不是,右邊、右上方一個點,叫做跋提,提手旁那個提,提袋的提,這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再念一遍:四王是: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同出於師子頰王,這師子頰王就生了四個兒子,也就是世尊的阿公。八子:淨飯王二個兒子,長子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難陀。白飯王,長子調達,就是提婆達多;次子是阿難。斛飯王,長子是摩衍男,從佛出家,在鹿野苑得度;次子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飯王,長子是婆娑;次子是跋提,跋提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所以,這個四王八子,這個資料就簡單念一下。之一,是佛的堂弟,阿難是白飯王之子,也是四王八子之一,是佛的堂弟。

[因同祖之氣脈,故曰同氣。世教父子兄弟,名為天合之倫,故告阿難曰:汝我既同一祖氣脈,其至情即同天倫,猶言無異同胞手足也。] [當初下問發心,大凡發心出家,必有所見,故問阿難,當初發心出家,於我佛法之中,見何者勝相,而能頓捨世間父母之深恩?妻兒之重愛?]所以,這個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要捨掉父母、妻兒,所以,剃度出家是值得讚歎的![若不見佛法殊勝,決不能割恩斷愛,出家為僧。此處佛雖問所見何相,實欲探能見之心也。]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阿難據事直答。]問什麼就答什麼。[仰白佛言,]下對上叫做白;上對下叫做告。說:[我見如來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莊嚴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所以,要佛的三十二相,要修很久的![始從肉髻相,終至足下平滿相,詳如三藏法數。]文繁不錄。[勝妙殊絕者:輪王不及曰勝,]轉輪聖王絕對比不上佛。[相相明顯曰妙,殊特絕倫,為勝妙至極之謂也。形貌體質,內外明透,故曰映徹。琉璃此云青色寶,]這琉璃,在台灣大家都很流行,我們流通處也有。是不是?琉璃此云青色寶,[內映外徹,佛身如之,故以為喻。]

85頁,「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常自思惟:此思惟,即第六識,]所有的眾生都是用這個心。[思想分別,便是妄心;所謂無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難一向誤認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其實,不只阿難,只要沒有學佛的,或者是學佛的,用意識心在推測法義,仍然是第六意識心。如果沒有見性,你就算正思惟,你所謂的正,那是因為破邪,那個正,著正也是邪。所以,這個清淨自性,就是很難很難講!這個清淨自性就是:根塵相對的時候,產生那個識,一般人都認為,這個推測、能思惟的心就是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的真心是什麼?就是這一念能推測、思惟、執著、分別的心,同時放下,就在這個時候放下,一樣正思惟,但是,完全不執著;一樣可以推測一切,所有的推測都是空,因此,運用他的真心。所以,雖然推測,但是,等於沒有推測,所以,思惟等於不必思惟。因此,我們要了解,根、塵、識脫落,意思就是:不受六根的影響;不受六塵的影響;不受意識心的影響,那一念也不能離開意識心,同時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心,就是真心。因此,因為它是超越一切的語言跟文字跟觀念,所以,很難讓初學佛法的人去理解這種東西。要認識這個真心就必須怎麼樣?必須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因緣全部具足,在一剎那之間,突然超越、跳進去,沒有任何的階位;沒有任何的次第,那一念恍然大悟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自性就是佛。

因此,我們今天都在培養福德;都在培養正念、智慧,就是等待那個豁然開悟的那一念,你將會見到剎那即是永恆,每一個剎那都是永恆,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你會發現,起點就是終點,因為它是絕對,「絕對」就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進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會了,這一念間;不會,就會塵點劫。底下說:所謂無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難一向誤認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為什麼常自思惟?諸位!見一切相,然後,一直思惟,就叫做常自思惟。而佛見一切相,就透徹它,思惟也沒有關係。好!我們舉世間的一個立場,看看大家能不能在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性上體悟一下,譬如說:好朋友,你的一生最好的朋友,你們二個很談得來,非常談得來,感情也非常好,你的好朋友要去國外留學,再深造,那你會很難過,一直思惟,會一直想念,尤其是男女朋友。一直想念、一直思惟。

好!所以,世間人相聚的時候會很快樂,我們聚在一起聊聊天,然後,喝喝茶,會很開心;離開很痛苦;集會聚在一起很快樂,這個就叫做思惟。好!到晚上休息、睡覺的時候,二個形影不離,還是一直思惟,如果用佛的心來觀想一下,你旁邊躺的這個,是你的最好的朋友,難割難捨的最好的朋友,你注意看,這一層皮剝下來、這個肉分開來,剩下一堆白骨,佛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個是個白骨!如果再更進一步,把這個白骨磨成粉末狀,把它散播在床鋪,譬如說:你的好朋友躺在床鋪上,是不是?觀想一下,你這個好朋友,化作一堆全部都是骨灰,撒在這個床鋪上,咦?你這個好友不見了!

徹底的了解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都是欺騙你的自性;凡所有相,都是陷阱;但是,你也不可以離開相。所以,佛用真心,見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就悟到本來面目;見到一切相,就看到究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見到眾相,就知道著不得,因為沒有這種東西,直接了當。好!一樣跟朋友、好朋友聊天,他到美國,我們心祝福他。坐在這邊喝茶、快樂,很好,也知道這個是無常法、這是緣起法。眾相本空,如果你悟到究竟,喝茶雖然喝,可是,二個都是骨灰,都是骨頭、骨架所構成的,但是,你又不能否認二個好朋友的假相,所以,也必須談天說地、喝喝茶。緣起就是不能離開種種的語言嘛。但是,看到究竟的時候,佛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世間,統統只是讓你暫時講一下而已,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就是看到究竟之處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世間所追逐的,完全沒有意義!

有一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我晚上夢到什麼,哪一種情形。我就跟他回答:白天已經是在作夢了,何況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作夢,活著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沒有覺悟,活著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就是一堆白骨、大小便,何況晚上睡覺的時候,再繼續作夢?晚上那個叫做夢中夢;白天這個叫做作夢。所以,一直在晚上作夢的時候,認為說這個是不是有所啟示?當然,也有某一些預感,就像佛要入涅槃前,阿難就夢見山崩地裂。所以,這個因為他不知道,沒有辦法解夢,就來問佛陀,三個月前,來問佛陀,世尊說:世尊就要入涅槃了!他就有這種預感。所以,也不是說:所有的夢全部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不是這樣子的。

像這個《阿含經》講的,證初果的人,夢境會常常看到月亮,他是證初果的阿羅漢,在睡夢當中。因為他的心是圓滿的,他不會傷人,他講話他不會傷人,身口意都收攝,他心是圓的,這表法的。所以,愈圓滿的人,他就愈沒有棱角,他出口就不會傷人。但是,你注意看看,我們在晚上作夢的時候,夢境的時候一團糟,就知道我們連一點定都沒有。有一天,有一天晚上,我在睡夢當中有見到月亮,因為師父也看過經典,知道這個不可執著,起來去上個洗手間,來又躺下去休息的時候,第二次又見到月亮,但是,也知道說這個是幻,也不值得執著。所以,有正知正見的人,他就是一直放下,一直放下。同一個晚上見到二次月亮。但是,我們學過《楞嚴經》,我們也知道,諸法本來畢竟空,不可以卡在某一種觀念裏面,說:我很有修行!那又離開佛陀的本懷。也不能證初果阿羅漢說你著初果阿羅漢,《金剛經》講:二果、三果、四果,統統不能自己講:我證阿羅漢果!

所以,用這個正思惟來注意看,佛陀他就是見到了究竟處;而眾生就是見到了緣起緣滅的假相,不究竟!所以,眾生以為有一種東西可以看、可以想、可以思惟。記得!佛也是不能離開看、離開聽、離開思惟,佛也不能離開這個。但是,佛所有的看,都是清淨自性的妙用;佛所有的聞,都是清淨自性的聞,因為他沒有煩惱;佛所有的思惟,統統沒有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因此,意識心一樣思惟,看、聽聞、思惟;清淨自性也是一樣,看、聽、正思惟啊!這二個有什麼不一樣?一個是生滅;一個是不生不滅。諸位!在這裏很重要的,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識不離當處,就是真如自性。你不能說:那我把這個意識心放掉!意識心放掉,就沒有真如自性,因為意識心是顯現在本體心性上面,所影現出來的刹那的思惟。而那刹那思惟的本體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你的思惟,同時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統統是真如。我們一定要如是的知、見,如是的悟。

底下,說: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下,即徵釋非是所以。欲氣粗而且濁,腥臊交遘釋粗義,]腥臊交遘就是:我們這個色身,是男女**所產生的,是不淨所產生的色身,是粗。[膿血雜亂釋濁義。]所以,我們身體從上到下,眼睛有眼淚;耳朵有耳垢;鼻有鼻屎;還有尿液、有唾液、有大小便等等,這個膿血雜亂釋濁義。每一個眾生都是這樣子,而佛體悟了這個,所以,佛如如不動。諸位!佛如如不動以後,這個如如不動的磁場,就會帶動物質的世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佛的心的念力有強大的磁場,能夠改變物質世界,所以,因此,身體能金剛不壞。

因此,佛火化以後,就像這個《大般涅槃經》裏面講的:有八萬四千顆的舍利子,還有這個牙齒舍利,全身都是舍利子。而且佛陀的舍利,因為證得了法身,還會繼續生!諸位!沒有證得法身的舍利子,一般的它不會生,你拜這個舍利,它就不會生。而佛陀證得了法身,你就拜這個舍利,它就一直生,因為法身是無相,無相處處相,處處無相,處處無相就處處相,它就一直生,只要你很誠懇!所以,不一定是佛陀的舍利,最重要是你的誠懇的心,當你的誠懇的心,跟佛感應的時候,拜什麼都會生!

現在就是要講到至誠懇切了,從事相來講,只有證得法身的舍利,拜了舍利,它會繼續生。現在要從個人的修持虔誠心,虔誠心來講,有一個人,拜託一個法師,說:您到印度去的時候;或者是來到西藏的時候,看看能不能找到佛陀的舍利?我要虔誠的請回來供養!這個事情跟這個法師講了以後,法師去處理一些事情,把這件事情忘了,要帶佛陀的舍利子忘記了!這忘記了以後,他在走路的回程當中,那時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回程的當中,去撿到了一隻狗的牙齒,那就沒關係嘛,就回去騙騙他,反正就給他!回去的時候,他說:您有沒有帶這個佛牙舍利啊?說:有,我跟你帶一隻!結果那一只是狗的牙齒。這個在家居士也很虔誠,就放著,很虔誠的拜。因為他認為那是佛牙舍利,很虔誠,至誠懇切的拜,也生出舍利子!這個問題就來了,要從事相上來講,必須證得法身;要從虔誠心來講,虔誠心與法身相應。

所以,印光大師說:修行的秘訣,就是四個字:[至誠懇切]的念佛,與阿彌陀佛的法身最相應了、最接近了,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果啊!所以,就是至誠懇切。

好!我們姑且不論說這個故事,狗舍利這個故事是真或者是假,或者是人編出來的,都姑且不論。但是,它有一個殊勝的含義,也就是修行、念佛、持咒、拜佛,總在至誠懇切、最虔誠的心中所產生。唯有至誠懇切、最虔誠的心,佛法就會在這個人的心中顯現,諸佛菩薩也會在這個至誠懇切的人心中所顯現。諸位不要忘記,相就是體,體就是相,所以,十方諸佛入于眾生的心想中,諸位!你不要忘記這一句話喔,十方諸佛入于眾生的心想當中。所以,一個人常常念佛、觀想佛像,佛就會來到他的心中。千萬不要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諸位!凡所有相,都是實相,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修行在一念間,就是至誠懇切,不管你多有修行,念佛就是非常的誠懇,就是這樣修行。

底下,膿血雜亂釋濁義。[所以不能發生,莊嚴佛相。清淨之極曰勝淨,光明無比曰妙明,全體閻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從佛剃落鬚髮,出家學道。]出家,所有的法師,你牢牢記住師父二句話:出家以後,叫做無諍的生活,記得!不計較、不比較,牢牢記住師父這句話。既然出家,就是要進入無諍,進入無諍就是不計較,也不比較,好壞、得失,統統要放下,這樣你就進入第一步了!如果無諍做不到,得失心那麼強,每天計較,每天比較,你不曉得嗎?阿毘達磨叫做什麼法?無比法。就是絕對的意思,最上乘是什麼意思?最上乘就是絕對乘,就是一佛乘,佛乘就是禪,禪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不二,就是第一義諦。所以,法法,條條道路都是通羅馬,法法通自性,只要你大悟,圓滿的清淨自性,它就會顯現出來,你也具足,不是只有我啊,看你肯不肯用?得失心放得下嗎?計較心放得下嗎?就看我們個人了!所以,這個出家學道,第一個要學無諍,要守規矩。

[此能發之心,即攀緣心也。]一切眾生都是。什麼叫攀緣心?對境心數起,一直起心,一直動念,以為有一個實在的境界,讓你困住,讓你煩惱,這個叫做攀緣心,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因為死執一個自我,所以,就會搞對立,就變成相對立的東西,不能絕對,不能進入第一義諦,能空所空,沒辦法!因此,認為有一個物件可以攀緣。譬如說:一棵樹,他不知道樹也是空;譬如說:一座山,他不知道一座山也是空,他去遊玩以後,回來一直思惟:這個山有多漂亮!這個山用推土機,徹底日以繼夜的推、挖,這一座山全部都挖光了!所以,你看到的山,記得!它是緣起的幻相而已。但是,你卻不能說它沒有,因為它事實上就是一座山;雖然是一座山,就是緣起。所以,因為我們不懂得迴光返照,一直往外,所以叫做心光外泄。

[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也就是一切眾生的心。[不是破發心出家不好,乃破見相發心。如《圓覺經》所云:以愛捨愛,還滋愛本]。這個就是說:你執著某一種愛,捨掉另外一種愛,你的執著這種愛還是愛。他執著,阿難執著佛的三十二相,以這種心才跑去修行,放棄世間那一種父母親的愛、兄弟姊妹的愛,所以,這個以愛捨愛,這個還是什麼?還是愛、還是執著。意思就是:用某一種愛,取代另外一種愛,這一種愛還是執著,阿難就是用這個心。還滋愛本,「滋」就是增加,還是增加這個執著的愛本。[豈能盡善?]這個哪是最好的呢?

[又認此為心,不知別有真心,楞嚴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難病源,]楞嚴大定是從哪里修起呢?「何自」就是從哪裡,要從哪裡下手呢?就從真心下手。所以,只要你有得失心、增減的心、情緒的心,統統屬於生死心。因此,我們要進入寂滅的佛的楞嚴大定,有多麼的困難?為什麼?動念即乖嘛!所以,我們就一直輸,而且無量億劫來,一直輸到今天,從來沒有醒過、沒有贏過。現在要開始贏了,為什麼?懂得保持如如不動了,不用意識心修行了;用不生不滅,放下得失,不必顧這個假相的面子,反正我們都是一堆骨頭、一堆膿血,會化成灰燼,我們很清楚,都保持如如不動,平常心了,處處放下了,那麼,你就處處都是你的真心了。

你還不能放、還不能離開妄心,去找到真心喔,妄放下就是真,記得!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修持佛道的根本,你就找到了根本。為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識就是住;性就是無所住,諸位!你看這裏,本性是這樣子,這個是識心,這個是意識心,本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這樣子疊在一起。動的時候不離開,所以,我們的清淨心,就一直卡在一層意識心,當我們這個善惡、好壞的觀念放下的時候,清淨心就顯現,叫做打破無明,桶底脫落,清淨心就是一直作用。所以,為什麼禪宗祖師一直告訴弟子們,說:弟子們!讓清淨心起作用吧!就是一直呼籲,你千萬著不得!所以,我們這個清淨心,這樣子不執著的時候,他的精神繼續作用了!所以,我們行住坐臥,一樣是精神作用。但是,他就徹底解脫,沒有任何的捆綁。就像鳥出於籠,當我們脫離現象界的假相,不著的時候,就像鳥脫離了鳥籠,所以,萬法著不得!

底下,佛已探得阿難的病源,[故下文徵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耳。]奢摩他路最大的障礙,就是意識心、分別心。意識心,用我們現在的觀念的名詞,叫做把清淨心化為一種觀念,同時執著它,這個就是現代人能瞭解的。以前叫做意識心,現在叫做什麼?叫做意識觀念,我們把清淨心化成一念的意識觀念,同時又執著它,以為它是真的。譬如說:你愛一個人,你死執不放。其實,那個人不存在;你恨一個人,那個人不存在,因為他本來就空啊!那是一堆骨頭。譬如說:你為一件事情困擾,諸位!那一件事情也不存在。如是的體悟,沒有得失、增減,清淨心慢慢慢慢的顯露。剛開始我們要修行,會覺得很困難,所以,放下,它是需要訓練的,一定要訓練!所以,在座諸位今天都在等什麼?等大悟的那一天、內證的那一天,福德具足,因緣具足,恍然大悟,打破無明,桶底脫落,清淨心作用,六根、六塵,統統清淨心在作用。[初問取見相發心竟。]

好!下課!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Email:dakuan00@yahoo.com.tw
佛教經典功德會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電子書免費下載 PDF for Apple iPad Acer ASUS HTC WIKI
http://www.muni-buddha.com.tw/boo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2 08:54: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5 12:22 , Processed in 0.20115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