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81|回復: 1
|
楞嚴經佛學講座(42)義貫一百零八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四十二講)義貫一百零八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42)
第四十二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21)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翻開《楞嚴經義貫》108頁,中間,經文:[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這因為是白話文,所以,我們就稍微速度快一點點。{註釋},「其日無供」:也就是那一天在路上,沒有人請他到家裏受供養。
「應器」:叫做應量器,所以,出家人的缽,又叫做應量器。梵文叫做缽多羅,義為「應法器」,也就是缽。因為僧人之缽,於體、色、量三者,都必須「應法」也就是合於佛陀所制的戒律的。現在小乘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等等,比較重視這個缽,比較重視這個缽;在咱們中國和台灣,就比較少用這個缽吃飯了,有的持戒律的道場,還用這個缽在吃飯。事實上,生活習慣也都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是用小碗吃飯比較多。因此,小乘過著原始佛教的這個生活,因此,你去看佛陀當時候的生活,也像泰國現在的托缽;但是,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廟沒有蓋那麼大,也只是小小的,就算講堂,也不是很大很大,我們現在後來的人,硬體設備、建築設施愈來愈好,所以,我們現在才有這個大的建築物,在佛陀當時在世是比較少的。
底下,都須「應法」(也就是合法、要如法),如法就是佛所制的。所以稱為應法器、簡稱為應器。或者叫做應量器。缽之體(也就是材料),必須是鐵製的,鐵製的。還有瓦,瓦分成(陶和瓷器)二種;缽的色,熏成黑赤色,黑赤色。或者是孔雀咽色,咽就是喉嚨,我們看那個孔雀的‥‥‥咽就是喉嚨這個部分,就是深灰色。或者是鴿色;鴿子的顏色,大家都看過了,台灣就很普遍了,賽鴿大會!是不是?所以就是深灰色、褐色都行!缽之量:應己之食量而為,極大也不可以超過三升,三升就是3000CC。最少也要能容下一升半。
「次第循乞」:「循」,就是順。僧眾分衛(也就是乞食)時,也不揀別淨穢貧富,順著門戶之次第而行乞。也就是沒有跳過去。
經文:[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註釋},「心中初求」:就是阿難的心中初求,就是最後一個布施者。「最後檀越」:「檀越」這個名詞是中文和梵文合併的。「檀」,梵語檀那,布施的意思。「越」,也就是超越。以行布施,而獲福報,得超越貧窮之海,所以稱施者為檀越。因此,在《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布施的人要很慶幸說對方接受你的布施,由於對方接受你的布施,所以,你才有辦法完成檀波羅蜜,才有辦法完成布施波羅蜜;如果你想布施,而對方不接受,你變成沒有因緣完成這個布施波羅蜜。因此,布施的人喜悅、感恩;接受布施的人,也是喜悅、也是感恩。換句話說:無量的功德,來自一顆喜悅的心;沒有喜悅的心,布施不得功德。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出家眾要看情形,這個檀越不生歡喜心,千萬不能增加他的困擾和負擔。所以,祖師大德有講,說:寧做餓死的蒲團僧,不做世間應付僧。這個是告訴出家人:咱們出家人要很有骨氣、要很有志氣,寧可坐在蒲團餓死,也不要做一個世間渾渾噩噩的應付僧!應付僧就是說:今天大官來了,應付一下;今天這個比較有錢的檀越來,就應付一下,就整天搞這個東西,道業忘失了!所以,出家眾他的深責重任就是修行,降伏自我,這個修行很困難的,如果你不了解生滅無常世間的真相,你修起行來會很辛苦!
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子,從老遠的地方,爸爸帶著一個小兒子,還不到十歲,二個人牽著一頭小驢子,這個驢子,走‥‥‥走了很遠,來到了城的東門,大家就笑他,說:這二個父子很笨!這一頭驢子不會好好利用,二個人竟然牽著走,那養驢子做什麼呢?這二個父子還真是笨呢!這爸爸跟兒子聽了都滿有道理的,就走‥‥‥來到了城的南門,就跟兒子講,說:兒子!這一頭驢子不利用、不騎,實在是可惜!因此,這爸爸跟兒子講說:我來騎!就上去了,就騎上去了。這兒子就牽著這一頭驢子,爸爸坐在上面,很滿意的走‥‥‥走到一半,人家就罵他爸爸,說:這個爸爸沒有憐愍心,這個兒子這麼小,身體那麼孱弱、那麼小,這個爸爸身體那麼壯,還騎在驢子上面!這像話嗎?這爸爸聽,也有道理,下來,牽著這一頭驢子就走‥‥‥走到西門,他爸爸就說:兒子!換你上!說得有道理啊,我來騎,要不然,這個驢子空在那邊也不行!兒子就上去騎了。走‥‥‥走到一半,人家就對這個兒子說:這個兒子不孝順,哪有讓爸爸在路上走呢?是不是?兒子騎在上邊的?是不是?這個兒子應該讓他爸爸坐!這兒子聽,也有道理,就下來了。二個到北門,父子就商討說:我們到城東的時候,人家說我們不騎浪費;到南邊,爸爸騎也不對;到西邊,兒子騎也不對。他們二個商討一個最好的對策,就把那一隻驢子綁起來,二個人用扛的,走到北門的時候就用扛的。走到北門,大家都笑翻天了,說:哎呀!這二個父子笨得可以,哪有這樣子的?驢子不騎用扛的?
這個當然是一個寓言,這個就告訴我們,生滅無常的世間,只要你活著,沒有破無明,眾生他就會有意見,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認識這樣子的真理、世間人的常態。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的認識這個常態以後,我們便能了解說,當我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的時候,其他就啪!切掉!放下,要不然,你怎麼做呢?這個世間,不管你怎麼做,都有肯定跟否定;但是,只有超越的人懂得放下。
有一個比丘尼,帶著一個老居士來,這個比丘尼看到師父下來了很高興,特別的讚歎,她說:我看了您講的《六祖壇經》,您講得真是好!《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她說:慧律法師啊!我認為您修到‥‥‥您是個大悟的人,您將來一定會得金剛不壞身!意思就是:我將來會肉身不壞,就讚歎。然後,比丘尼就看我沒什麼表情,我看她講完了,我跟那個比丘尼講:你這一句話也是妄想!這個在家居士聽了很納悶,也不是很舒服,就說:敢問師父!我說:啥事啊?他說:我師父肯定您,您為什麼否定她呢?我說:我這是什麼地方呢?哪來的肯定跟否定呢?肯定是你的妄心;否定還是你的妄心,平常心是道,本來就具足,沒有肯定跟否定這種東西,我們都是頭上安頭。所以,平常心是道,也就是不能加任何的觀念。知道吧!那麼,這樣子過,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
所以,這個世間就是:你怎麼做,大家都會有意見,你要做得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就好了,其他就不要一直討論、一直講。所以,我們到年紀大的時候,會得到一種叫做強迫症,強迫症叫做躁鬱症,有一個太太,她就得到這種症,她就是晚上起來,睡到一半,起來開電燈,啪!電燈一開,然後,走一走,半個鐘頭又去睡覺;再經過一、二個鐘頭,再起來,又再去開燈,她先生就拿她沒辦法,這個叫做強迫症,強迫自己去做一種循環的工作,而且自己沒有辦法控制,完全沒有辦法自己控制,腦筋裡面‥‥‥西藥用得太重也會,打針,或者是安眠藥用得太重也會!譬如說:醫學上講:你安眠藥用得太重,每天都吃‥‥‥你突然有一天沒有吃安眠藥,他會心悸、恐慌,會得憂鬱症。因此,我們要用西藥,一定要控制那個量。
因此,得到這種症,就叫做很可憐,它叫做強迫,會重複一直做重複的工作,這個廚房很乾淨了,擦一擦,還是覺得不乾淨,再擦;然後再來,又不乾淨又去擦,他會強迫自己去做某一種事情,一直重複‥‥‥讓對方受不了,你如果娶到這種老婆,你就慘了,完蛋了!你要陪她啊,她是你老婆啊,她半夜起來要講話,你就一定要繼續跟她講,就一直講啊!對啊!她就是沒有開始、沒有起點,她自己在做什麼,自己都不知道,很同情!所以,修行還是要健康第一,知道吧!健康第一,不管是中、西藥都要控制,要微量就好,最好是丟掉。因此,互相勉勵一下,告訴大家:佛法第一前,健康要排第一。
很多人,初學佛法的人,他就說:哎呀!這個是臭皮囊,統統不要照顧它!因此,吃素吃得也不像素,為什麼?完全沒有營養,所以,走起路來就像天人一樣,為什麼?飄飄欲仙,快倒下去了,颱風稍微風大一點,就躺下去了!因此,我們都誤會了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告訴我們要看破它,而不是放棄它,透視這個相的不實在性,你一樣要過現實的生活。所以,我們因為扭曲佛陀的意思,所以,把健康擱在旁邊。因此,佛陀為什麼叫人家要脫鞋子?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鞋子的,連那個托缽,都有很大的學問的!當我們打赤腳的時候,打赤腳的時候,腳底都是穴道,因此,佛在世的時候,托缽都是打赤腳,那麼,那時候沒有柏油路,所以,因此這個石頭,大石頭、小石頭會怎麼樣?刺激這個穴道,連打赤腳托缽都是大學問!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了,打赤腳,人家覺得我們很奇怪,覺得很奇怪!
所以,事實上,如果你住在山區裡面,沒有人,比較少的地方,可以打打赤腳走一走,刺激一下穴道。那麼,我們現在都是穿鞋子了,因此,也很少磨練自己的身體。底下,所以施者為檀越。「最後檀越」,因為大家都已經準備供佛及僧,剩下還沒有準備供的,阿難稱為最後的檀越。
「無問淨穢」:小乘乞食,一向避開五種人家:一、官家,就是當官的,二、倡優家,也就是唱戲的,我們現在所講的跳舞的。對不對?你總不能托缽的時候,跑到墾丁,人家到春天吶喊,人家跑到墾丁去春天吶喊,你怎麼去那邊托缽呢?是不是?所以,不管有修沒修,總是要避開這些譏嫌,畢竟是出家人。第三、屠戶,第四、叫做沽戶,也就是買賣酒的地方,我們去買酒,他們賣我們,那麼,他們就叫做沽家,就是沽戶。第五、叫做淫舍。也就是現在燈紅酒綠的地方,也就是妓女戶了。阿難因發心等慈,所以決定不避穢戶。
「剎利」:全文為剎帝利,義為王種,這便屬於「淨家」。
「旃陀羅」:義為殺者,也就是以殺為業,是為「穢家」。
「方行等慈」:「方」,就是法,效法之義,是說效法佛菩薩而行平等之慈心。
「發意」:就是發心。
{義貫}阿難「心中」最「初」只「求最後」一家尚未供佛菩薩的「檀越」家,「以為」他的「齋主」,而「無問」其家是「淨」家還是「穢」戶,是屬於「剎利」的「尊姓」之族,以「及」行殺為業的「旃陀羅」穢種,意欲效法「方行」佛菩薩之平「等慈」心,而「不」揀「擇」低「微」下「賤」種姓之人家,「發意」要「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無量」的「功德」。
經文:[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註釋},「世尊」:梵文叫做薄伽梵。因為如來十號具足,也就是說:你稱釋迦牟尼佛;或者釋迦牟尼如來;釋迦牟尼世尊;釋迦牟尼薄伽梵;釋迦牟尼明行足;釋迦牟尼善逝,都可以!因如來十號具足,能為六凡、三乘、九法界之所尊敬,所以稱世尊。
「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須菩提認為富人好逸樂,難修行,這佛遺教三經講的:富貴學道難,像台灣的首富說:我這麼有錢‥‥‥我看新聞報導的,他說:我這麼有錢,為什麼不買飛機來自己坐呢?好像買了二架,所以,出門都是自己坐飛機,自己開自己的飛機、自己的司機,因為錢太多了,不知道怎麼用?是不是?世尊教我們要以法為樂,畢竟五欲六塵是生滅的東西。所以,你看看,首富也沒辦法救得了他的弟弟。是不是?也沒有辦法!四十七歲,新聞報導,四十七歲就癌症往生了!所以,因此我們了解,金錢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生命所有發生的問題,唯有佛法,徹底的透視!
所以,今世福報受盡了,來世墮於惡道,為愍此等,所以捨貧乞富,令來世不墮落。大迦葉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認為窮人因為累世不修福,所以世世貧窮,因而更加無法修行而超脫貧困;因此大迦葉捨富就貧,令種善根。這兩位尊者之用意雖善,但心卻不平等,所以為世尊所訶。
「無遮」:我們常常稱:無遮大會,無遮大會,「遮」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限制,無遮限(也就是沒有預設甚麼限制)的慈心,究竟平等。所以,公園幫的來吃飯,我們也是這樣,無遮大會,讓他們吃了!是不是?師父也很高興,有因緣讓師父或者講堂修福,我也很高興!這些流浪漢也很辛苦,是不是?每年就等梁皇七天、等水陸七天,也很辛苦!112頁。
「度諸疑謗」:若專向貧人求乞,必致招俗人疑心;如果專向富人求乞,則會招來毀謗。平等行乞則可以度脫眾生的疑謗之心。
{義貫}這是由於「阿難」早「已知如來世尊訶」責過「須菩提及大迦葉」兩位尊者,說他們身「為阿羅漢」之聖者,而對待眾生之「心」卻「不均平」,有所偏頗。阿難心中非常「欽」敬「仰」慕「如來」所「開」示「闡」明的「無」有「遮」限等慈之心,如是更可「度」化「諸」眾生的「疑」心以及誹「謗」,令不造罪。
經文:[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註釋},「城隍」:「隍」是城外的濠溝;無水的稱為城隍,我們稱為:城隍廟,城隍廟,是不是?這個台灣最流行城隍、城隍廟。是不是?有水的叫做城池。
「徐步郭門」:「徐步」,安祥慢步。也就是一個比丘出去托缽要有威儀,要現出安祥的樣子,同時不急躁,要慢步。「郭門」,護城之門內門稱之為城門,外門稱之為郭門。以前的城牆都有二個門,你看過這個古裝劇的,古裝的,那個攻城就是好幾個門,你攻不進去的!你去看看那個咱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它就這樣子,外門;再來,裡面又門;又裡面又一個門,好幾道門,好幾道門!所以,以前要戰爭,因為不是像現代化的武器,是不是?像現代化的武器,你築一道長城有什麼用呢?對不對?以前沒有飛機啊、沒有大砲、沒有什麼原子彈,那當然最多就是騎馬嘛!那麼,最會騎馬的是誰呢?就是蒙古族的,十三世紀的時候,橫跨歐亞,打到歐洲去,打到歐洲去,蒙古族的,成吉思汗!
底下,「肅恭齋法」:是肅穆恭敬,敬持化齋之法儀。「大幻術」:也就是虛幻的咒術,能變化物像,迷惑於人,令人失性,為其咒術之力所攝,不覺而隨從其命。此幻術能咒令日月墮地,令梵天下降,威力強大,故名之為大幻術。「摩登伽」:義為小家種,或下賤種,為其母之名,其女名為缽吉蹄,義為本性,謂雖墮為淫女,然本性不失。「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娑毗迦羅」義為黃髮,又譯為黃髮外道。「先梵天咒」,此派外道偽稱其咒為過去梵天所授。黃髮外道將此咒傳給摩登伽。「攝入淫席」:摩登伽女因見阿難具佛之二十種相好,心生愛染;又因過去五百世曾與阿難為夫婦,愛業所感,一見歡喜,不能自已,必欲與之結為夫婦。便求其母滿其所願。於是其母便持咒修法,引攝阿難,阿難不覺為咒力所攝,心意恍惚,入於家室、便至摩登伽女之寢席。
「戒體」:就是受戒之時,登壇白四羯磨竟,所得的妙善無漏色法,稱為無作戒體。其實,這個無作戒體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意思就是說:見性的人,見到不生不滅的無作本性的人,自然有止惡行善的力量。意思就是說:大悟的人,更能夠了解因果的可怕,因為惡因必招惡果。所以,悟了,就知道去惡從善,很自然,他就會朝這一條路。你叫大悟的人要去造一句口業,是非常困難的!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講一句很難聽的話,不可能!但是,不悟的人,他隨時隨地都會造口業,很容易就講出來。
所以,廣化律師常常勸我們:各位比丘!你千萬不要雙手造的功德從你的嘴巴花光光!就是他看這一些比丘很認真的在作務,作務,在做功德、精進修行;可是,有的比丘比較不會節制這個口業,有時候,跟這個信徒有一些過節,或者是不愉快,就這樣講‥‥‥講一些,或者是師兄弟有一些意見,廣化律師就勸我們:千萬不要雙手所做的功德嘴巴花掉了!你來這裡洗廁所,有功德;記得!嘴巴閉起來,功德跑不掉的;嘴巴一直講,功德就一直一直花,就是一直花錢!是不是?你來這裡插花,有功德;記得!插花以後,怎麼樣?嘴巴用YKK拉鍊拉起來,功德就鎖住,當你到閻羅王那邊去的時候,我們就很坦然的了,那就不怕了!閻羅王,你死後到閻羅王那邊去,閻羅王看一看:我要判你‥‥‥不曉得判你什麼?然後,你就很大聲:我靜靜的也不行嗎?那個閻羅王要判都判不下去,我靜靜的也不行嗎?對不對?他敢判嗎?對不對?就是這樣,判不下去了!
所以說:我們要知道,律師勸我們的。所以,大家不只是說行動要去做善、做功德,但是,這隻嘴巴一定要守得住,要不然,很快就花光光了,一開口就等於刷卡;ㄕㄨ‥‥‥再一開口,功德ㄕㄨ‥‥‥又花了一些功德。本來功德很多,今天刷一點、明天刷一點,到最後怎麼樣?破產,破產了!所以,最容易造業的,就是口業,很容易就出來了,很容易就出來了!是不是?因此,我們要守得住。行善其實很多人都會;但是,口業一般都守不住,因為憤怒,憤怒,憤怒的時候,一下子就自然的反應!對不對?人家走稍微快一點,撞到他也是不小心的,他就:你要死了啊!這實在是‥‥‥阿彌陀佛!這不好!還有給人家使那個眼神、眼色,也不好!兩個眼睛瞪著,這個也是花功德;斜視就另當別論啦!對不對?碰到人家,瞪著人家,這個也是花功德。所以,我們會做功德,一定要懂得守,守得住,守得住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就收斂了。
經文:[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註釋},「齋畢旋歸」:通常佛受齋供後,都會為齋主說法,令其除得福之外,更得智慧,所以,這個說法是咱們出家人的責任。是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修福以外,一定要修慧。所以,世尊在齋供以後,一定說法,讓大家能得到永恆的解脫。以令速入菩提解脫之道。「旋」,就是立刻。今日如來齋畢,便馬上要回精舍,必有非常之因緣。「俱來隨佛,願聞法要」:因為佛在受供處未開示法要,所以國王等人都隨佛回到精舍,要聽佛開示法要。
經文:[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所以,由這一段我們就知道,楞嚴咒是齋供以後才宣說的,因此,念楞嚴咒,沒有說限定一定是早上的,這裡已經很清楚了!{註釋},「提獎」:「提」,就是提攜;「獎」就是勉勵、勸勉。詮論化佛居於佛頂,表尊中之尊,其所說之咒即為密中之密。「佛頂」代表諸佛之極果,而「寶蓮花」則代表如來密因。「光」代表佛大無畏之智慧,所以能破魔。「百寶」則代表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是故大佛頂法為最殊勝之法,顯密皆然。
116頁,經文:[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註釋},「無始來」:長久以來,言時間之久遠。「一向多聞」:佛讚阿難有八不思議,其中之一為「法不再問」,就是聞法以後,阿難就不必再問,二個兄弟差太多了!阿難的哥哥叫做提婆達多,你想想看,這二個這樣兄弟,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所以,醫學常常用DNA遺傳,生物的DNA遺傳,是的,是沒有錯的!用遺傳。那你想想看,爸爸、媽媽的DNA都一樣染色體DNA都一樣,一個出世是要來害佛的,一天到晚老是跟佛過意不去的調達(提婆達多);一個是阿難,阿難是做佛的侍者,佛成道,阿難出世,做佛的侍者,這麼恭敬佛!佛也很了不起,阿難來出家,佛也不會說:你哥哥對我這樣子!你哥哥對我這樣子,你回去,你回去!你們這一家族的,DNA都是相同的,回去,回去!這阿難就要哭回去了。是不是?佛沒有啊!兄弟歸兄弟。
所以,佛陀是真的了不起,科學家所沒有辦法解釋的,叫做業力,科學家不知道;遺傳學家也沒有辦法詮釋這麼深入的。所以,研究佛法,它可以彌補科學的缺失。所以,為什麼同樣父母親的基因,基因都相同,對不對?所謂ATGC,它就是化學元素區塊不同,由這樣排列組合雙螺旋的DNA,父母親都一樣出來的兄弟,你看!差這麼多!一個每天都要害佛,這個提婆達多還去收買、賄賂這個狂象的主人,賄賂,提婆達多,然後,把這個狂象放出去,要把佛踏死!這在《阿含經》裡面講的。是不是?佛當然是大無畏了,那是大聖人,大象跑到佛前,穩住了,心情都穩住了,狂象馬上就歇,佛陀再跟牠歸依、說法。是不是?就自然的心服口服!
因此,用科學是沒有辦法解釋所有的人生、宇宙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沒有辦法的!同樣的兄弟姊妹,為什麼個性不一樣、學歷不一樣、成就不一樣、看法不一樣?這就是宿世的業力。你看,佛所說的那個法,有多麼的圓滿!所以,佛法要用貫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才有辦法把一件事情詮釋到圓滿。所以,因此所有的科學家,都很佩服佛學,都非常佩服!所以,英國的大科學家也是這樣子,他是天文‥‥‥一個殘障的,這全世界有名的,也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就說:這個世間根本就不需要上帝,因為世間的宇宙,它就是這樣成住壞空,很自然的發生。這一句話,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就講完了。他說:這個宇宙不需要上帝的!這科學家講的;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就講完了!
所以,知識愈高的人、書讀愈多的人,他就對佛法愈深信,堅固的深信不疑,佛陀實在是聖人中的大聖人。而且是在沒有顯微鏡,沒有顯微鏡,佛陀竟然能夠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釋迦牟尼佛沒有用顯微鏡,竟然可以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八萬四千蟲就是八萬四千細菌。你看《華嚴經》,世尊那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就可以講:我們這個世界有圓形、有橢圓形、有三角形、有馬蹄形、有長形。你看我們現在的天文望遠鏡,銀河世界,有螺旋形,我們這個銀河就螺旋形;有馬蹄形銀河,有馬蹄形銀河;還有仙女銀河,真不可思議!佛是一切智者,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二千五百年前沒有天文望遠鏡,我們所能看到的,眼睛看到什麼?最多就是看到山,前面幾座山,哪能看到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佛是何許人物?我們就知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沒話講!是不是?我們的世尊!
其中之一為「法不再問」,義為:阿難聞佛說法,一聽便記住,從不忘失一字,故為佛弟子中的「多聞第一」。「未全道力」:「全」,就是完全,究竟成就之義。「道力」者,定慧之力;又,道力為成就三十七助道品所得之力用,稱為道力,而三十七品,從四念處開始,主要都是在修定或者是定慧等持。其實,《阿含經》全部都在講定,有定才有辦法成就,三昧成就,則佛道成就。所以,因此諸位!修行一個關鍵就是:離一切相,心保持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的關鍵,你這個關鍵找到了,佛道就成就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眾生都會有意見;而我們沒有意見,我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就不會頭上安頭,見善隨喜,見到惡寬恕;見到是如如不動,見到非也如如不動;好如如不動,惡還是如如不動,你看到這些這麼惡的人、醜惡的人,也是如如不動。
世間人沒有聽聞佛法,會做出什麼驚人的舉動嗎?這二天我看報告新聞,有一個人負債,刷卡負債,負了三百多萬的負債,三百多萬的負債!他做什麼事呢?他去幫他的爸爸投保,投保八百萬,八百萬。然後,後來把他的爸爸綑綁起來,到了河邊的時候就推下去,死掉了!他要製造成意外,意外。這個還沒有把他爸爸推到河裡面,他故意的帶他爸爸,去認識的人家去坐一坐,表示他跟他爸爸這十個時間是完全存在的;這個時間以後,把他爸爸綑綁起來推下去!後來出了破綻了,出了破綻了,這個保險公司發現不對勁了,查,結果發現是一樁謀殺案,兒子竟然會為了錢,為了自己的卡債,可以殺掉自己的爸爸!爸爸叫做爹地呢,媽媽叫做媽咪呢,這個爹地是很大的呢,是生我們的呢!這個是很可怕的一個訊息,這很可怕的!人可以為了錢,可以枉顧倫理道德,把自己的爸爸謀殺,還不認罪,後來查出來,抓到了!
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像我們,這一隻螞蟻,我們都不敢踩死牠;不學佛,不學佛,可以把自己的爸爸踩死,把他弄死,製造意外,為了領保險!所以,現在的科學發達,也很麻煩,辦這個卡,大家就拼命的刷‥‥‥那個銀行說:慧律法師!您辦的這個卡要繳二千四!說:為什麼辦卡要繳二千四呢?他說:您整年都沒有刷啊!啊?沒有刷也要繳費喔?就說:對啊!沒有刷就是要繳!我說:那幫我取消!說:不要,不要!明天我錢全部領出來!不要,不要,免費,免費!怕了吧!你看!二千四?我都沒有接受你的供養,就很慘了,你想要我的二千四?我說:錢明天全部領出來!說:不用,不用啦!所以,我一年就給它刷了一千多塊買衛生紙,因為不知道要買什麼,鑽石用不到、名牌用不到,鞋子一雙穿一輩子;袈裟,人家供養好的;有飯吃有水果吃,錢統統在做功德,統統在做功德,刻錄VCD、印經、弘法利生,就是做這種工作。
我看那些卡奴實在是很苦,然後,有的人去貸款這個高利貸,高利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到最後都是燒炭自殺,讓你借錢方便嘛!是不是?刷卡,一直刷卡‥‥‥然後,到最後刷爆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國家這個政策方便人民;有時候,也會害死人民,太容易拿到這個卡了,太容易負債了!是不是?
底下,三十七助道品所得之力用,稱為道力,而三十七品,從四念處開始,主要都是在修定或定慧等持。所以「道力」具言之即定慧力,簡言之就是定力。如果有定力所持,便不會被邪咒所攝,也就是不會有示墮之事發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阿難此時不知十方如來得證菩提所修的定之名稱為何,所以姑舉此三種定之名而言,然實不了其中底蘊,只知其神用之奧妙,甚至可以放光,動地、化佛、救苦,所以稱之為「妙」,這個「妙」字在此為貫其下的三個定名,只是經文避免繁複而省略,具言應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這三個,雖然都是定的名稱,但是有差別的:一、妙奢摩他──梵文(Samatha),義為止,止息亂心之義,若得奢摩他,即是所謂得定。這是一般修定的第一步功夫。二、叫做三摩──梵文全文為三摩鉢底(Samapatti),義為觀。通常修定的程序是先止後觀,也就是先修奢摩他,令心得定後,再修觀,開大智慧,破除煩惱。三摩。三、叫做禪那,妙禪那──梵文(Dhyana),此為止觀雙運之法。禪那亦可為一般定的通稱或為總名,代表所有的禪定。
所以,因此,這個「禪」,禪那,中國人好簡,稱一個「禪」,這個「禪」就是由這個禪那而來的,我們說:禪定,禪定,第一個字是梵文,第二個字是中文,因此,禪,喝茶是禪;行住坐臥都是禪,佛的心,體悟佛的心,就懂得禪,不是一直坐在那邊,坐不一定是禪;禪也不一定要坐。所以,坐是禪的前方便,而禪是靠悟,悟就是破無明。
若以三觀而言,則奢摩他為空觀,也就是一切法皆空。三摩鉢底就是假觀,假觀就是緣起,叫做不壞緣起觀,或者稱為方便緣起觀。換句話說:緣起就是如幻,這個世間總是幻,當體即空,你不能壞事相啊,為什麼要假觀?它不能壞事相啊!雖然諸法皆空,像我們今天,我們也是一樣要講經說法啊,要不然,大家怎麼能夠體悟佛陀的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呢?所以,一定要假觀,一定要借重緣起的假法,才能夠入真。講經說法,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諸法畢竟空;但是,也必須如是說。所以,經過緣起的善巧方便,讓大家每一個悟到無生:喔!原來一切法無生,緣生就是無生,讓大家體悟到佛的心是什麼。
所以,禪是最厲害的,整個大藏經沒有禪,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一個修行人不懂得禪,他的佛也會念得不好,因為他不知道要放下。為什麼念佛常常講:萬緣放下,一念提起?為什麼?修淨土的人要這樣: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禪啊;一念提起,一念提起就是禪定啊,把心定在那個地方啊!諸位!淨土法門能離開佛的心嗎?不行的!為什麼?要一心不亂啊,一心不亂就是什麼?就是禪。
三摩鉢底是假觀,禪那就是中觀。禪,所謂中觀就是不著一物,知道嗎?中就是不著一物,在佛法的中觀就是沒有中,是因為你有空觀、有假觀,方便才稱為有一個中觀;如果你還著一個中觀,那就不對了!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哪裡有中呢?是不是?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謂中。所以,我們佛教講的中,就是究竟第一義諦,無一物,不著二邊叫做中。118頁,「最初方便」:「方便」就是法門,此也是最初入手的法門。
{義貫},「阿難」被文殊菩薩帶回來,「見」到「佛」以後,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傷啜「泣」,啜泣就是哭泣。悔「恨」自己從「無始」以「來」,「一向」只於教理上求「多聞」多知,而「未」能亦於思修上成「全」定慧「道」之「力」。於是「殷」切「勤」謹地「啟請」世尊開示,「十方如來」之所以「得成」就無上「菩提」,所修的奧「妙」的「奢摩他」,或者是微妙的「三摩」鉢底,或者是神妙的「禪那」等等,這些佛定的「最初」入門的「方便」法門。因為阿難沒有定,所以,才被攝入淫席,有定就不會。
經文:[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註釋},「於時」;於此時,當此之時。「承受聖旨」:「聖」,就是聖人,指佛;「旨」,就是意旨,所言之要旨。{詮論},因為阿難問的是佛定,也就是佛所行的境界,所以不只是阿難或者是初發心人,以及未證道者想聽,連十方的大阿羅漢及菩薩等,也都想知道如來所行境界。
好!這一本收起來,翻開《楞嚴經講義》80頁,《楞嚴經講義》80頁,第一行,[丁二、如來答定。(分二)。]因為前面阿難要請定了,如來就答定。[戊初、正說妙定始終。二、通示全經名目。(戊初分四)。]再來,接下來,[己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三、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今初。]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文現時流通本,皆不在此處,]也就是這一段文章,一般的流通本,沒有排在這裡。[乃在破七處,第一番破執心在身內文中,擧例辯定之後。]好!諸位翻開97頁,這一頁按著不動,翻開97頁,97頁中間,這一段文章本來是在這裡的,中間,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最後,阿難頂禮,伏受慈旨。這一段本來是排在這裡的;然而圓瑛法師認為,這一段橫隔在這裡,語意前後段不通,沒有理由排在這裡,這一段應當拿到前邊來,語氣才會貫串,因為這一段橫隔在這裡,變成前面一段跟後面一段沒有連結,變成被切斷,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覺得圓瑛法師講得甚是,講得很好,的確是如此!
底下,[佛問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佛問阿難:你看到外邊的林、園,從窗戶看出去,有這個林園。因何有見?為什麼能夠看得到這個林園呢?世尊!此大講堂,戶牖,「牖」就是窗戶;開豁,「豁」就是寬敞的樣子,寬敞的樣子。是不是?戶牖開豁,故我在堂,所以,我在堂;「堂」就是裡面。得遠瞻見,我在講堂內,打開,從窗戶看出去,可以看到林園。諸位要有心理準備,愈來就會愈難,到最後,如果沒有邏輯反應得很快,你就會完全聽不懂!底下,[(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難之文,]即就是藉此例子,反過來問難,「反難」就是反過來問難,故意藉這一段的因緣,佛故意問阿難,然後,再來把他矯正,問題出在哪裡?[佛告阿難:]諸位!由上對下叫做告,上對下叫做告;下對上叫做白,你注意看喔,中文是很了不起的!說:佛告阿難,阿難告佛,不是的!佛告阿難,阿難白佛言,你看!晚輩對長輩要‥‥‥你看,白,這個中文還是講求禮節的,連這個文字,一個字還不能亂動呢!長幼有序。所以,阿難白佛;然後,長輩對晚輩,就:佛告阿難,連一個字都不能改!是不是?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就像你講的。[身在講堂,戶牖開豁,]窗戶打開了。[遠矚林園,]可以遠遠的看到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說:難道,亦有眾生,難道有一種一類的眾生;其實,佛是在講他,講阿難,阿難自己不知道。難道有一類的眾生,在這個講堂內,卻不看到如來,卻看到了堂外的林園。[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哪有這個道理呢?[阿難,汝亦如是!」]阿難!你就是這樣子![細究此文,橫隔在彼二段之中,與彼上下文,全無絲毫關係,反令割斷文意。佛之說法,絕對不會在此問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難請佛,為說十方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尋常所知]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揀之,揀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聞便知阿難,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此乃請答相應,]「請」是指阿難;「答」是指佛陀。阿難請定,佛就答定,請答相應,因緣成熟。[先告以佛定總名(即總三定]奢摩他、三摩、禪那,[所成一定),]叫做首楞嚴。[隨即許說誡聽,]好好的聽。[後乃逐答三名;而問最初發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將此文,安在破執心在內文中,此則問答請許,不相接續,彼則上下文意,有所隔礙,此其二也。從上諸賢,未必無見於此,乃以尊經故,]就是因為尊,太過於尊敬這個經典。[明知抄寫之誤,]這一段就明明抄寫很明顯的錯誤,[而不移動,]而不敢移動。是不是?諸位!我不贊成這樣子,佛經有錯,我們就應當把它糾正,我認為圓瑛法師這個舉動才是正確,這個明明就不通,橫隔在二邊,中間這一段,上下語意不連串,也不相接,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改變一下。圓瑛法師很謙虛的說:明知抄寫之誤,而不敢移動,「余」就是指圓瑛法師,[余不避彌天大罪,]因為改變佛經,罪是很重的;但是,他認為不改還是不行![祇求經義文意之貫串,]之貫串。[而知我罪我,]知我就是:或者有人了解我用心良苦,叫做知我;罪我,或者有那一些先進怪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評也。]就是:那只好任由你們去評論了,我就是要把它調動。這一段就是一定要把它改變到前面來,文義才會貫暢。[茲將文義講解如下:]好!我們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81頁,[爾時,即阿難請說佛定之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佛全體閻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這個閻浮檀金,也就是說:流經閻浮樹間,閻浮樹之間的河流所產生的沙金。這個金的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紫就是紫色的紫;焰就是氣焰的焰、火焰的焰,紫焰氣,為金中之最高貴者。所以,佛的全體閻浮檀金色,所以,臂也是金色。[摩阿難頂,以表慈悲攝受之意。阿難已能囘小向大,發無上菩提之心,請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此即佛定之總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總名。而佛定,則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總前奢摩他、三摩、禪那,三定別名,成此一定總名。又云三昧,]這個就是‥‥‥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也就是說:定在佛教界當中,有種種的名詞;但是,以首楞嚴王的三昧最高。因此用三昧總稱,[譯云正定,稱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動搖,不生滅,徹法流之源底,]這「不動搖」如果加一個:心,心不動搖,心不生滅,徹法流之源底,也就是這個才是根本,就找到了根本。[為三昧中王,名大佛頂首楞嚴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寶王,能雨]這個念雨ㄩˋ,也就是下,落下。能雨[一切寶故。大佛頂首楞嚴,解見名題中。]在這個經題已經解釋過了。
[具足萬行者:以首楞嚴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萬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羅密,]什麼叫做一真湛寂呢?一真就是絕對,絕對的清淨的般若智慧。一真,當然就是不假了,什麼都真,也就是眼見是真;耳聞也是真;鼻嗅也是真,無一處不是真心的顯現;而真心的顯現是大作用的,所以,「湛」就是光明。寂呢?雖然是起作用,但是,它的體卻是不生不滅。所以,以一真湛寂,能作用,體又是空寂。具足六波羅密,[所謂一乘寂滅場地,]所以,一乘就是佛乘,你要了解佛的心嗎?佛的心就是[不貪、不染、不瞋、不懈、]「懈」就是懈怠,他是勇猛精進。[不動、不昏,詎非具足六波羅密耶?]這個「詎」就是難道,難道不是具足六波羅密嗎?[既具六波羅密,則萬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者:文殊偈云:「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斯門,即根性法門;]什麼叫根性法門?六根中顯性的法門,在六根當中,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的法門,叫做根性法門。[又即妙耳門,]妙耳門。[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超出生死之門:此一門,即斯門也。又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乃悟後之修門也。如來為開無上乘,]這個無上乘就是最上乘了。[妙修行路,此超出妙莊嚴路,即疾趣妙莊嚴果海,所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所以稱妙。]這個自性定慧,其實,重點是告訴大家:每一個人都有佛的定慧,只要你能夠開採出來,你就是佛。所以,用本來具足的東西莊嚴自己,因此稱為妙。所以,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意思就是:萬法還是回歸自性,你怎麼說,都是自己心性所流露出來的,所以稱妙就是這樣子。
[佛囑阿難大眾諦聽!阿難頂禮,伏受如來,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愛下則摩頂,]佛摩阿難的頂。[下敬上則禮足;]像阿難禮佛。[以至尊之頭,頂禮如來至卑之足,謂之頂禮。]所以,這個頂禮有很深的含義,就是恭敬到極點![上愛下敬,足見楞嚴會上,師資契合,堪為萬古良箴。]這個「箴」就是一種規勸、告誡的文體,箴,萬古良箴,有的講:箴言,箴言,也是這個箴,不是那個咒語的「真」,是這個「箴」,箴言就是真理的詞句,叫做箴言。[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竟。(楞嚴經講義第一卷終)]修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夠達‥‥‥尅果,才能夠達到不生不滅的佛果。所以,這個明心見性,是列為最重要的課程,你悟了,才有辦法起修。因此,我們把見性、大悟、大般若的心,列為修行最重要的重點。
底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福州鼓山 湧泉禪寺 圓瑛弘悟 述。受法弟子 明暘日新 敬校。][己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分二)。庚初、初銷倒想]「倒」就是顛倒,銷這個顛倒的妄想,[說空如來藏。]這個意思就是:空如來藏,也就是站在性空的角度,一切皆空。[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庚初分二)。]更進一步的,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不可以壞緣起,因為它能作用,悟到了不生不滅的空性,它能起作用。底下,[辛初、如來破妄顯真。二、阿難明心生信。(辛初又分二)。]再來,底下是一段一段一直分下來,細節上我們就不必看,諸位看第一段。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佛告訴阿難:汝我同氣,因為是血統‥‥‥祖先的血統是相同的。情均天倫,我們如同‥‥‥一個祖先,當然就是天倫了,情同天倫。當初你發心,於我法中,是看到什麼殊勝的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來跟著佛陀出家呢?[此科以阿難啟請,最初方便,故如來審問最初發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發心,若明不生不滅之真心,依之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所以,什麼叫做不生不滅?諸位!這個不生不滅,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不滅,而是指不起煩惱,內心裡面沒有增減、得失、善惡、是非,卡在某一種觀念,叫做不生不滅。你千萬不要把不生不滅當作是一種東西;不生不滅就是一種寧靜的內在,享受永恆的般若智慧,就是用智慧能透視一切的相不實在,體現真心一直存在,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有生跟滅、有增跟減的觀念,所以,我們會煩惱。所以,生滅心就是煩惱無常;但是,如果你悟了,生滅心無常,就是你作用的道場。因此,我們要了解,即於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道理是什麼。若明不生不滅的真心,依之為本修因,此即最初的方便。
[然心有真妄之分,]84頁,[未知阿難,最初發心,]是依真心的發心?([是依真心耶?])還是依妄心發心?([妄心耶?])[故有此問,一探便知。佛告阿難三句,先敘世情。]就世間來講,他們是堂兄弟嘛![阿難乃白飯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為佛堂弟。]這個四王,我念一下: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淨飯王是世尊的爸爸;白飯王就是阿難的爸爸;斛,左邊一個角,右邊一個斗,斗六那個斗,這個念斛ㄏㄨˊ,斛飯王;甘露飯王,這同出於師子頰王,師子頰王當然就是佛的阿公。頰就是兩邊,臉的兩邊這個頰,左邊一個夾,右邊一個頁,臉的兩邊叫做頰。是不是?師子頰王。八子,念一下:淨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難陀,就是難陀,也長得很莊嚴。白飯王,長子就是調達,也就是提婆達多;次子就是阿難。斛飯王,長子叫做摩衍男;這個「衍」,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行,分開來,中間三個點,敷衍了事那個衍,摩衍男。這個摩衍男從佛出家,在鹿野苑最初得道得度。次子叫做阿那律,阿那律是天眼第一。所以,斛飯王,長子叫做摩衍男,次子叫做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飯王,長子叫做婆娑,反過來就是娑婆,「娑婆」世界的相反,就是婆娑,婆娑;次子叫做跋提,跋,左邊一個足部,右邊一個朋友的友,好像是個朋友的友;但是,不是,右邊、右上方一個點,叫做跋提,提手旁那個提,提袋的提,這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再念一遍:四王是: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同出於師子頰王,這師子頰王就生了四個兒子,也就是世尊的阿公。八子:淨飯王二個兒子,長子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難陀。白飯王,長子調達,就是提婆達多;次子是阿難。斛飯王,長子是摩衍男,從佛出家,在鹿野苑得度;次子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飯王,長子是婆娑;次子是跋提,跋提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所以,這個四王八子,這個資料就簡單念一下。之一,是佛的堂弟,阿難是白飯王之子,也是四王八子之一,是佛的堂弟。
[因同祖之氣脈,故曰同氣。世教父子兄弟,名為天合之倫,故告阿難曰:汝我既同一祖氣脈,其至情即同天倫,猶言無異同胞手足也。] [當初下問發心,大凡發心出家,必有所見,故問阿難,當初發心出家,於我佛法之中,見何者勝相,而能頓捨世間父母之深恩?妻兒之重愛?]所以,這個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要捨掉父母、妻兒,所以,剃度出家是值得讚歎的![若不見佛法殊勝,決不能割恩斷愛,出家為僧。此處佛雖問所見何相,實欲探能見之心也。]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此阿難據事直答。]問什麼就答什麼。[仰白佛言,]下對上叫做白;上對下叫做告。說:[我見如來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莊嚴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所以,要佛的三十二相,要修很久的![始從肉髻相,終至足下平滿相,詳如三藏法數。]文繁不錄。[勝妙殊絕者:輪王不及曰勝,]轉輪聖王絕對比不上佛。[相相明顯曰妙,殊特絕倫,為勝妙至極之謂也。形貌體質,內外明透,故曰映徹。琉璃此云青色寶,]這琉璃,在台灣大家都很流行,我們流通處也有。是不是?琉璃此云青色寶,[內映外徹,佛身如之,故以為喻。]
85頁,「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常自思惟:此思惟,即第六識,]所有的眾生都是用這個心。[思想分別,便是妄心;所謂無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難一向誤認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其實,不只阿難,只要沒有學佛的,或者是學佛的,用意識心在推測法義,仍然是第六意識心。如果沒有見性,你就算正思惟,你所謂的正,那是因為破邪,那個正,著正也是邪。所以,這個清淨自性,就是很難很難講!這個清淨自性就是:根塵相對的時候,產生那個識,一般人都認為,這個推測、能思惟的心就是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的真心是什麼?就是這一念能推測、思惟、執著、分別的心,同時放下,就在這個時候放下,一樣正思惟,但是,完全不執著;一樣可以推測一切,所有的推測都是空,因此,運用他的真心。所以,雖然推測,但是,等於沒有推測,所以,思惟等於不必思惟。因此,我們要了解,根、塵、識脫落,意思就是:不受六根的影響;不受六塵的影響;不受意識心的影響,那一念也不能離開意識心,同時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心,就是真心。因此,因為它是超越一切的語言跟文字跟觀念,所以,很難讓初學佛法的人去理解這種東西。要認識這個真心就必須怎麼樣?必須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因緣全部具足,在一剎那之間,突然超越、跳進去,沒有任何的階位;沒有任何的次第,那一念恍然大悟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自性就是佛。
因此,我們今天都在培養福德;都在培養正念、智慧,就是等待那個豁然開悟的那一念,你將會見到剎那即是永恆,每一個剎那都是永恆,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你會發現,起點就是終點,因為它是絕對,「絕對」就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進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會了,這一念間;不會,就會塵點劫。底下說:所謂無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難一向誤認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為什麼常自思惟?諸位!見一切相,然後,一直思惟,就叫做常自思惟。而佛見一切相,就透徹它,思惟也沒有關係。好!我們舉世間的一個立場,看看大家能不能在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性上體悟一下,譬如說:好朋友,你的一生最好的朋友,你們二個很談得來,非常談得來,感情也非常好,你的好朋友要去國外留學,再深造,那你會很難過,一直思惟,會一直想念,尤其是男女朋友。一直想念、一直思惟。
好!所以,世間人相聚的時候會很快樂,我們聚在一起聊聊天,然後,喝喝茶,會很開心;離開很痛苦;集會聚在一起很快樂,這個就叫做思惟。好!到晚上休息、睡覺的時候,二個形影不離,還是一直思惟,如果用佛的心來觀想一下,你旁邊躺的這個,是你的最好的朋友,難割難捨的最好的朋友,你注意看,這一層皮剝下來、這個肉分開來,剩下一堆白骨,佛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個是個白骨!如果再更進一步,把這個白骨磨成粉末狀,把它散播在床鋪,譬如說:你的好朋友躺在床鋪上,是不是?觀想一下,你這個好朋友,化作一堆全部都是骨灰,撒在這個床鋪上,咦?你這個好友不見了!
徹底的了解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都是欺騙你的自性;凡所有相,都是陷阱;但是,你也不可以離開相。所以,佛用真心,見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就悟到本來面目;見到一切相,就看到究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見到眾相,就知道著不得,因為沒有這種東西,直接了當。好!一樣跟朋友、好朋友聊天,他到美國,我們心祝福他。坐在這邊喝茶、快樂,很好,也知道這個是無常法、這是緣起法。眾相本空,如果你悟到究竟,喝茶雖然喝,可是,二個都是骨灰,都是骨頭、骨架所構成的,但是,你又不能否認二個好朋友的假相,所以,也必須談天說地、喝喝茶。緣起就是不能離開種種的語言嘛。但是,看到究竟的時候,佛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世間,統統只是讓你暫時講一下而已,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就是看到究竟之處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世間所追逐的,完全沒有意義!
有一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我晚上夢到什麼,哪一種情形。我就跟他回答:白天已經是在作夢了,何況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作夢,活著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沒有覺悟,活著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就是一堆白骨、大小便,何況晚上睡覺的時候,再繼續作夢?晚上那個叫做夢中夢;白天這個叫做作夢。所以,一直在晚上作夢的時候,認為說這個是不是有所啟示?當然,也有某一些預感,就像佛要入涅槃前,阿難就夢見山崩地裂。所以,這個因為他不知道,沒有辦法解夢,就來問佛陀,三個月前,來問佛陀,世尊說:世尊就要入涅槃了!他就有這種預感。所以,也不是說:所有的夢全部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不是這樣子的。
像這個《阿含經》講的,證初果的人,夢境會常常看到月亮,他是證初果的阿羅漢,在睡夢當中。因為他的心是圓滿的,他不會傷人,他講話他不會傷人,身口意都收攝,他心是圓的,這表法的。所以,愈圓滿的人,他就愈沒有棱角,他出口就不會傷人。但是,你注意看看,我們在晚上作夢的時候,夢境的時候一團糟,就知道我們連一點定都沒有。有一天,有一天晚上,我在睡夢當中有見到月亮,因為師父也看過經典,知道這個不可執著,起來去上個洗手間,來又躺下去休息的時候,第二次又見到月亮,但是,也知道說這個是幻,也不值得執著。所以,有正知正見的人,他就是一直放下,一直放下。同一個晚上見到二次月亮。但是,我們學過《楞嚴經》,我們也知道,諸法本來畢竟空,不可以卡在某一種觀念裏面,說:我很有修行!那又離開佛陀的本懷。也不能證初果阿羅漢說你著初果阿羅漢,《金剛經》講:二果、三果、四果,統統不能自己講:我證阿羅漢果!
所以,用這個正思惟來注意看,佛陀他就是見到了究竟處;而眾生就是見到了緣起緣滅的假相,不究竟!所以,眾生以為有一種東西可以看、可以想、可以思惟。記得!佛也是不能離開看、離開聽、離開思惟,佛也不能離開這個。但是,佛所有的看,都是清淨自性的妙用;佛所有的聞,都是清淨自性的聞,因為他沒有煩惱;佛所有的思惟,統統沒有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因此,意識心一樣思惟,看、聽聞、思惟;清淨自性也是一樣,看、聽、正思惟啊!這二個有什麼不一樣?一個是生滅;一個是不生不滅。諸位!在這裏很重要的,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識不離當處,就是真如自性。你不能說:那我把這個意識心放掉!意識心放掉,就沒有真如自性,因為意識心是顯現在本體心性上面,所影現出來的刹那的思惟。而那刹那思惟的本體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你的思惟,同時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統統是真如。我們一定要如是的知、見,如是的悟。
底下,說: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下,即徵釋非是所以。欲氣粗而且濁,腥臊交遘釋粗義,]腥臊交遘就是:我們這個色身,是男女**所產生的,是不淨所產生的色身,是粗。[膿血雜亂釋濁義。]所以,我們身體從上到下,眼睛有眼淚;耳朵有耳垢;鼻有鼻屎;還有尿液、有唾液、有大小便等等,這個膿血雜亂釋濁義。每一個眾生都是這樣子,而佛體悟了這個,所以,佛如如不動。諸位!佛如如不動以後,這個如如不動的磁場,就會帶動物質的世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佛的心的念力有強大的磁場,能夠改變物質世界,所以,因此,身體能金剛不壞。
因此,佛火化以後,就像這個《大般涅槃經》裏面講的:有八萬四千顆的舍利子,還有這個牙齒舍利,全身都是舍利子。而且佛陀的舍利,因為證得了法身,還會繼續生!諸位!沒有證得法身的舍利子,一般的它不會生,你拜這個舍利,它就不會生。而佛陀證得了法身,你就拜這個舍利,它就一直生,因為法身是無相,無相處處相,處處無相,處處無相就處處相,它就一直生,只要你很誠懇!所以,不一定是佛陀的舍利,最重要是你的誠懇的心,當你的誠懇的心,跟佛感應的時候,拜什麼都會生!
現在就是要講到至誠懇切了,從事相來講,只有證得法身的舍利,拜了舍利,它會繼續生。現在要從個人的修持虔誠心,虔誠心來講,有一個人,拜託一個法師,說:您到印度去的時候;或者是來到西藏的時候,看看能不能找到佛陀的舍利?我要虔誠的請回來供養!這個事情跟這個法師講了以後,法師去處理一些事情,把這件事情忘了,要帶佛陀的舍利子忘記了!這忘記了以後,他在走路的回程當中,那時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回程的當中,去撿到了一隻狗的牙齒,那就沒關係嘛,就回去騙騙他,反正就給他!回去的時候,他說:您有沒有帶這個佛牙舍利啊?說:有,我跟你帶一隻!結果那一只是狗的牙齒。這個在家居士也很虔誠,就放著,很虔誠的拜。因為他認為那是佛牙舍利,很虔誠,至誠懇切的拜,也生出舍利子!這個問題就來了,要從事相上來講,必須證得法身;要從虔誠心來講,虔誠心與法身相應。
所以,印光大師說:修行的秘訣,就是四個字:[至誠懇切]的念佛,與阿彌陀佛的法身最相應了、最接近了,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果啊!所以,就是至誠懇切。
好!我們姑且不論說這個故事,狗舍利這個故事是真或者是假,或者是人編出來的,都姑且不論。但是,它有一個殊勝的含義,也就是修行、念佛、持咒、拜佛,總在至誠懇切、最虔誠的心中所產生。唯有至誠懇切、最虔誠的心,佛法就會在這個人的心中顯現,諸佛菩薩也會在這個至誠懇切的人心中所顯現。諸位不要忘記,相就是體,體就是相,所以,十方諸佛入于眾生的心想中,諸位!你不要忘記這一句話喔,十方諸佛入于眾生的心想當中。所以,一個人常常念佛、觀想佛像,佛就會來到他的心中。千萬不要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諸位!凡所有相,都是實相,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修行在一念間,就是至誠懇切,不管你多有修行,念佛就是非常的誠懇,就是這樣修行。
底下,膿血雜亂釋濁義。[所以不能發生,莊嚴佛相。清淨之極曰勝淨,光明無比曰妙明,全體閻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從佛剃落鬚髮,出家學道。]出家,所有的法師,你牢牢記住師父二句話:出家以後,叫做無諍的生活,記得!不計較、不比較,牢牢記住師父這句話。既然出家,就是要進入無諍,進入無諍就是不計較,也不比較,好壞、得失,統統要放下,這樣你就進入第一步了!如果無諍做不到,得失心那麼強,每天計較,每天比較,你不曉得嗎?阿毘達磨叫做什麼法?無比法。就是絕對的意思,最上乘是什麼意思?最上乘就是絕對乘,就是一佛乘,佛乘就是禪,禪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不二,就是第一義諦。所以,法法,條條道路都是通羅馬,法法通自性,只要你大悟,圓滿的清淨自性,它就會顯現出來,你也具足,不是只有我啊,看你肯不肯用?得失心放得下嗎?計較心放得下嗎?就看我們個人了!所以,這個出家學道,第一個要學無諍,要守規矩。
[此能發之心,即攀緣心也。]一切眾生都是。什麼叫攀緣心?對境心數起,一直起心,一直動念,以為有一個實在的境界,讓你困住,讓你煩惱,這個叫做攀緣心,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因為死執一個自我,所以,就會搞對立,就變成相對立的東西,不能絕對,不能進入第一義諦,能空所空,沒辦法!因此,認為有一個物件可以攀緣。譬如說:一棵樹,他不知道樹也是空;譬如說:一座山,他不知道一座山也是空,他去遊玩以後,回來一直思惟:這個山有多漂亮!這個山用推土機,徹底日以繼夜的推、挖,這一座山全部都挖光了!所以,你看到的山,記得!它是緣起的幻相而已。但是,你卻不能說它沒有,因為它事實上就是一座山;雖然是一座山,就是緣起。所以,因為我們不懂得迴光返照,一直往外,所以叫做心光外泄。
[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也就是一切眾生的心。[不是破發心出家不好,乃破見相發心。如《圓覺經》所云:以愛捨愛,還滋愛本]。這個就是說:你執著某一種愛,捨掉另外一種愛,你的執著這種愛還是愛。他執著,阿難執著佛的三十二相,以這種心才跑去修行,放棄世間那一種父母親的愛、兄弟姊妹的愛,所以,這個以愛捨愛,這個還是什麼?還是愛、還是執著。意思就是:用某一種愛,取代另外一種愛,這一種愛還是執著,阿難就是用這個心。還滋愛本,「滋」就是增加,還是增加這個執著的愛本。[豈能盡善?]這個哪是最好的呢?
[又認此為心,不知別有真心,楞嚴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難病源,]楞嚴大定是從哪里修起呢?「何自」就是從哪裡,要從哪裡下手呢?就從真心下手。所以,只要你有得失心、增減的心、情緒的心,統統屬於生死心。因此,我們要進入寂滅的佛的楞嚴大定,有多麼的困難?為什麼?動念即乖嘛!所以,我們就一直輸,而且無量億劫來,一直輸到今天,從來沒有醒過、沒有贏過。現在要開始贏了,為什麼?懂得保持如如不動了,不用意識心修行了;用不生不滅,放下得失,不必顧這個假相的面子,反正我們都是一堆骨頭、一堆膿血,會化成灰燼,我們很清楚,都保持如如不動,平常心了,處處放下了,那麼,你就處處都是你的真心了。
你還不能放、還不能離開妄心,去找到真心喔,妄放下就是真,記得!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修持佛道的根本,你就找到了根本。為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識就是住;性就是無所住,諸位!你看這裏,本性是這樣子,這個是識心,這個是意識心,本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這樣子疊在一起。動的時候不離開,所以,我們的清淨心,就一直卡在一層意識心,當我們這個善惡、好壞的觀念放下的時候,清淨心就顯現,叫做打破無明,桶底脫落,清淨心就是一直作用。所以,為什麼禪宗祖師一直告訴弟子們,說:弟子們!讓清淨心起作用吧!就是一直呼籲,你千萬著不得!所以,我們這個清淨心,這樣子不執著的時候,他的精神繼續作用了!所以,我們行住坐臥,一樣是精神作用。但是,他就徹底解脫,沒有任何的捆綁。就像鳥出於籠,當我們脫離現象界的假相,不著的時候,就像鳥脫離了鳥籠,所以,萬法著不得!
底下,佛已探得阿難的病源,[故下文徵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耳。]奢摩他路最大的障礙,就是意識心、分別心。意識心,用我們現在的觀念的名詞,叫做把清淨心化為一種觀念,同時執著它,這個就是現代人能瞭解的。以前叫做意識心,現在叫做什麼?叫做意識觀念,我們把清淨心化成一念的意識觀念,同時又執著它,以為它是真的。譬如說:你愛一個人,你死執不放。其實,那個人不存在;你恨一個人,那個人不存在,因為他本來就空啊!那是一堆骨頭。譬如說:你為一件事情困擾,諸位!那一件事情也不存在。如是的體悟,沒有得失、增減,清淨心慢慢慢慢的顯露。剛開始我們要修行,會覺得很困難,所以,放下,它是需要訓練的,一定要訓練!所以,在座諸位今天都在等什麼?等大悟的那一天、內證的那一天,福德具足,因緣具足,恍然大悟,打破無明,桶底脫落,清淨心作用,六根、六塵,統統清淨心在作用。[初問取見相發心竟。]
好!下課!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Email:dakuan00@yahoo.com.tw
佛教經典功德會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電子書免費下載 PDF for Apple iPad Acer ASUS HTC WIKI
http://www.muni-buddha.com.tw/book/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54:58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