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回復: 0
|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发布:明华居士 [转载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020.html] 日期:2010-12-20 1:58:00 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编辑说明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前 言
或有人问,“为什么在写了《大经解》之后,又写白话注解?”那就请看本经《大教缘起品》。
由于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刹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为什么能这样殊胜呢?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 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一、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复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2)所乘者大。《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题中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二、经 文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本经的第一第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它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随即写出其它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着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着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3)是三世诸佛住处。(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㈠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㈡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㈢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转珐輪,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象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迦叶也是姓。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㈠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㈡是不睡觉。但坐不卧。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㈠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㈡行大。要广利众生。㈢时大。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㈣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因此称为大道心。《法华》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㈠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㈡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㈢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人重视长子,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藏密的最古是红教。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1)法大。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3)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4)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珐輪、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着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着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着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对象)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着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珐輪。】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