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6|回復: 0
|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1
诸位同修,今天讲堂启讲《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部书诸位都看到了,连疏带钞,这有相当大的分量,如果要详细的讲,恐怕要讲好几年。所以我们有几位同修在一块研究了一下,希望采取重点的讲解。当然我们还是要把全部的经文介绍出来,比较上时间要节省了很多。这个方法有它的好处,将来诸位自己研究、读诵也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国外大概在这两年,我还是没有办法不能不去。到国外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净土法门,把净土宗普遍的介绍给国外的同修,同时协助他们建立净宗的道场。这次我出去五个月,在美国、加拿大一共成立了七个净宗学会,可以说我们有相当的成果,没有白跑这一趟。这次回来时间大概可以住两个月,我要到新加坡。新加坡的佛教虽然说是很盛,但都是宗教的佛教,也就是拜拜、求福之类,对于佛教的理论懂得的人很少,尤其是净土法门,从来没有人讲过。我去年去了一次,时间很短只有十天,彼此印象都非常之好,他们要求我到新加坡去住两年。我说两年没法子,两个月都很困难,所以我答应他一个月到一个半月,顶多住一个半月,也就是去讲一部《无量寿经》,希望在那边建立净土宗的道场。然后,香港还得要去一趟,我这次预订的时间是半个月,很短。香港完了之后,可以回来住一个时候。
这个法门,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有相当的认识,所以这部大经我们告一段落之后,将全部的精神都放在净土五经一论上,这部经是净土五经之一。我们今天正式开始启讲,我想这也是断断续续,大概也要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才能够做一个整体的研究。这部经文一开端,诸位掀开第五十七面,在我们这个本子五十七面。五十七面就是经文的第一面,因为它前面是科判,科判就好像是目录一样。我们看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一并序。】
题目这么长。下面本文先介绍题目是怎么来的,先说明立题的来源。我们既然讲重点,所以我们就不能够在文字上一句一句的来念。它前面讲的大段落,就是段落的交代,佛门里术语叫「科判」,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段落交代,先把段落交代出来。
【将释疏文。】
将要解释疏,注疏(解释这一部的批注),因为它是钞。什么叫疏?什么叫钞?疏就是经的批注,钞是批注的批注,批注还注得太深,必须再加以解释,这就叫钞,所以钞是批注的批注。『将释疏文』就是将要解释这个批注,就是这个意思。解释这个批注,这个大段落是两个段落。第一大段:
【解疏题目。】
第二大段,这才正式解释疏文,解释这批注。
【初中分二。】
『初』就是第一,就是『解疏题目』,题目里面又分为两大段。这是第一段:
【初明所述疏目。】
疏的题目就是「别行疏钞」。然后解释能疏之人,就是讲作批注的这个人。作批注的这个人是清凉大师;作钞的这个人是宗密。第二行是:
【唐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
『宗密』是清凉大师的徒弟;换句话说,这是师徒两个人,疏是他师父作的,钞是宗密作的。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的祖师,宗密是第五代,华严五祖。这一段的段落交代,我就说到此地。诸位自己可以看,最好能对着前面表解看,那你就能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大家翻开五十八面,看第四行。第四行把经的题目完全说出来,这个题目一共是有十一个字。「大方广」,从第二个字看起:
【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契经。】
这是《华严经》的经题,完完全全的经题,按照梵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同时也非常注重修辞,所以把里面『大方广』这三个字,现在保存到,『觉者』就没有了,换成「佛」,「大方广佛」,佛就是觉者,把「觉者」换成佛;『杂华』,那个「杂」不要、去掉了,留一个华;『严饰』,那个装「饰」不要了,要个严,就变作「华严」;『契经』,「契」也不要了,单存一个「经」。所以现在我们的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你要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段把经的名称之来源跟你说得清清楚楚。前面有梵文,诸位自己可以看得到。这经题后面有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也略略的提了一下,也在同一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
【大方广即所证法。】
谁『证』的?佛证的。证就是证明、证实。他证明、证实了什么?底下这一句就说出来了。
【即清净法界。具体相用三。】
你看这个地方解释,真是简单明了。『法界』实在是清净的,本来清净,从来就没有染污。我们常常讲:我们现在染污了。这个话给诸位说,说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说真的,你不懂,说假的你懂,所以佛经里面一半说真的,一半说假的。说真的,是佛自己的境界,他所亲证的境界,那是真的;说假的,随顺我们的常识、随顺我们的见解、随顺我们的思想、随顺我们的生活方式,那这一说我们就懂。为什么?是我们能够思惟想象得到的,但是告诉你,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尤其妙的是真假不二,真即是假,假即是真(这一说,就把我们说胡涂了),这才叫「清净法界」。
为什么说真假不二?说实在话,真与假不是对立的,如果对立就不能说不二,它不是对立的。实际上讲,法界永远就是这个样子。觉悟的人所见的就是真的、就是真相,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迷了的人,就见到虚妄相,就是假的。法界里头没有真假,也没有迷悟,迷悟在我们自心,在我们个人。因迷悟才立真假,就是真俗二谛,这真假是这样建立的。可见得真假也不是实在的,也是假设的;悟了,假设是为真,迷了,假设说之为假,假设的。你要从佛种种假设当中去领悟真实,这是最重要的,这样才在佛法里真正得到东西、真正得受用。
『体』是本体,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本体。我们人从哪来的?地球从哪来的?太虚空从哪来的?整个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能够来的那个地方,那就是我们的根本,这叫本体。本体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能生一切万法这个体,就叫做本体。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本体,佛法里面也叫做体。『相』,就是它变现出来的,所生的、所现的。讲现跟讲生是一个意思。所现、所生的是森罗万象。有相,当然它就起作『用』。所以说有体、有相、有用,就有作用。这三个字就把整个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全部都包括在其中。
你想想,这部经的内容是说的什么?经的内容就是讲的「清净法界」。清净法界也叫做一真法界,一就清净,二就不清净;一就是觉,二就迷了,二就对立了。有我就有人,我、人就是二,二就迷了。我们过去讲过不少次的《六祖坛经》,讲过很多次。同修们对这部经也都相当熟悉。《坛经》的确是非常好的一部经典,不仅仅是禅宗修学的依据,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脱离它的标准,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好,他刚刚跟印宗法师见面的时候,印宗法师听说他是从黄梅得法来的,所以对他非常尊重,向他请教问禅定、解脱。六祖当时就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说得对。你问禅定,又问解脱,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你有分别、有执着,你还是在迷,你没有悟,你心不清净。这个话完全以华严境界来答复他。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净土宗里面的「一心不乱」,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密宗里面的「三密相应」是这个境界。可见得殊途同归,不管哪个法门到最后所达到的,统统是这个境界。方法、手段不相同,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这才说之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它达到目的地是一个,都是叫你证入『大方广』。证得「大方广」,这个人就叫做成佛。成佛就是彻底觉悟了,没有一丝毫迷惑,这叫成佛。菩萨虽然觉悟,还不究竟、还不彻底。
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不能把它看成三个,看成三个这就是迷。晓得这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一体三个角度来观察,这才能够见到清净法界。所以一就清净了,二就不清净。这是佛法里面,可以说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你要想得清净,心要专一。现代学佛的人很多,得到佛法真正受用的人不多。什么叫真正受用?心得清净,真受用了。清净心的受用,是世间最高的享受,没有比这个更快乐,没有比这个享受更高,这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心得清净,清净心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什么?清净心。这个宇宙不是上帝造的,是你自己清净心里面变现出来的。造物主是谁?清净心。这才真正找到,决定不假。乍听的同学,恐怕很难以领会,这个世界怎么是我的心变现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无法理解?因为他把那个心错会了,以为那个心是在我的身体里面的这个心,这个心不管作用,不能造物;或者心在脑里面的思想,脑也不管用。你要真正想知道心是什么,你读《楞严经》。《楞严经》前面很长一大段的经文,佛跟阿难两个在辩论心在哪里、心像什么样子、心在什么地方,很有趣味,「七处征心」在《楞严经》上非常有名的一段辩论。
实在没有法子体会,我们还可以用个比喻,比喻当然不能比喻得很切实,但是可以有个彷佛的境界,提供你去思考。就好像我们作梦,我想你们大家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梦里头有现相,有相也有作用,(相也起作用)。那梦从哪来的?梦里面也有自己、也有很多人、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天空,什么样境界都有,这东西从哪来的?心里变现出来。在作梦的那个时候,你要问一下这个心是什么样子?那个梦的境界就是心的样子。为什么?整个心就变成梦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梦里头的世界就是你心变现的。这个境界给诸位说,是你的妄心变现的,它不是真心,是妄心变现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宇宙人生、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给诸位说是我们的真心变现的,就跟妄心现梦境没有两样。所以你从梦境里面去体会,慢慢觉悟到,我们这个真心变现的这大世界。整个大世界,给诸位说,就是自己一个人,你相信吗?你如果相信整个梦境是你自己一个人,你再想想今天整个世界是我一个人,你要入了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为什么?你真正证得清净法身。法是什么?一切万法。身是什么?身是自己。一切万法就是自己,「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统统是自己变现出来的。
变现出来的境界,这里面有善、有恶,善是自己的善心所变现出来的,恶的境界是自己烦恼心所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你阿赖耶里面所有那些种子统统都现行了,都变出来了,才变出这个森罗万象,变出来这些东西。变出来之后,除了佛之外,对于这个现象、境界里头又迷了。迷了是什么?不知道是自己变的,所以在这里面又起虚妄的分别执着,这个麻烦大了。就好像你作梦一样,梦到一头老虎要来吃你,吓死了,吓了一身冷汗,这醒过来了:唉!作了个梦。如果当时你要是晓得我作梦,这是假的:唉呀!我就行个菩萨道吧!老虎吃我,我就喂牠。你也是行菩萨道了。这是什么?一念迷悟。觉悟了,你就肯行菩萨道;迷了之后,吓了个半死,吓醒了。
所以要晓得逐渐去体会,你才真正得受用。这是佛门里常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为什么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人?一切人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个事、理一定要明了,一下明了不过来,慢慢来,逐渐的去明了它,这就叫入。入不是一下入进去的,逐渐逐渐入进去的,今天入一分,明天又入一分,到成佛这才究竟圆满。这些留在后面疏文详细解释的时候我们再说。再看下面三个字:
【佛华严即能证人。】
这个『能证』的『佛』,这个字要解释。天台大师讲「佛」是对什么人称呼的?对所有一切众生称呼的,一切众生统统称作佛。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又难懂了。天台把佛分成六个等级,这六种佛里头就把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了。第一个叫「理即佛」。理是什么?理体,就是前面「大方广」里面所讲的「清净法界,具体相用」那个体,理体。理体是佛,那就没有一样不是佛。不但我们一切有情众生是佛,连桌椅板凳都是佛,它是相,它都是佛。所以《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乃至于把虚空都包括在里头。为什么?全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就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相分。这是说理,理上真的一切法平等,可是从事相上讲,那就不平等了,事相上来说就有十法界,有六道、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分十大类。这十大类,还是用佛来看。第二类的佛叫「名字即佛」。那我们统统都是的,我们有名无实,名字佛。大家已经学了佛,已经受了三皈依,这就是佛,什么佛?名字佛,有名无实,名字位中。名字佛也是所有一切有情众生,那就不能包括无情,无情拣别、舍掉了,也就是所有一切动物都是名字佛,植物、矿物不算、不说了,一切动物。第三种佛,「观行即佛」。观行跟名字不一样。观是什么?观想、观照、照见,这叫修行有功夫;行是修行。是你真正依照佛法理论、方法修行的人,这叫观行佛。可见得名字佛甚至于佛法的理论方法他不懂,他没有修行,还没有发心修行;观行是已经发心修行了。
观行再往上面去又有一类,叫「相似即佛」。就跟佛有一点样子,差不多了,有一点像佛了。相似佛我们做不到,我们今天充其量在观行位,从名字位升了,升到观行位,还没有到相似位。为什么?不像,怎么看不像佛,不像。从哪个地方看不像?因为你还有烦恼,你还有见思烦恼,所以你不像。见思烦恼没有了,那就像了。见思烦恼没有了,就是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跟辟支佛叫相似位佛,相似有点像了,这是一类。比这一类又高一层的,叫「分证位佛」。分证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佛。虽是真佛,为什么叫分证?分是部分,没有圆满;是真的,但是不圆满。好像这是金的,K金,不是纯金,但是不能说它不是金,它真的是金,不纯,这叫分证佛。分证是什么?菩萨,菩萨是分证佛。第六个,最高的阶级叫「究竟佛」,那就圆满了,纯真无妄。这个地方的「佛华严」这个「佛」字包括这六种。诸位要晓得,这才叫大乘圆教,圆教是统统都包了。这里头只有佛、只有菩萨,其它的没有了,那怎么圆?那不圆,那是偏的。所以这个教是大乘圆教,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法是在它之外。这叫能证之人。
这样一说,这部经我们就有分了。如果说这是究竟佛位,我们念他干什么?没分,我们没指望。这一想到这名字佛、观行佛都还有指望,想想我们差不多,我们也有分,可以从这个法门入手。再给诸位说,从这个法门入手,你的福报就大了。为什么?因为你一生可以成佛,成究竟圆满佛;你从其它的法门入,你这一生达不到;这个法门是一生成究竟圆满佛。它的功德跟《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完全相同,所以这部经是不可思议的经典。
『华严』,这个华应当念成「花」,开花结果。华是杂华,原题上是杂华,这是比喻,「华严」两个字是比喻。严是庄严,我们俗话讲美丽,在佛法里面叫做庄严。杂华,譬如一个大的花园,这里面花的品种是应有尽有,一样都不缺,美观极了,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里面,一样都没有漏掉。其它的经没有这么完全,只说一部分。这部经说的是宇宙人生的全体,过去、未来,四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三世,统统都说到了,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用这个华来代表。华代表修因,先开花,后结果。所以我们学佛的同修都以香花供佛。要懂得香花供佛是什么意思;单单拿着香花供佛不懂意义,这是没有功德的,不但没有功德,福德也没有。所以你一定要明了意思。用这一点点物品表我们的心意,一般人拿香花供佛,表什么意思?我对佛的一点恭敬的意思。这个意思很渺小,这不是佛说的真实义。佛说的真实义是代表什么?「华」代表我依教修行。所以什么叫恭敬?依教修行才叫恭敬。我表面对你再恭敬,你所讲的那些教训我完全不能做,那叫什么恭敬?那不是恭敬,那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这个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讲求实质,真实的恭敬。
在这个修行、行法里面,都非常重视形式。尤其是密宗,它的仪规非常的繁琐、非常的复杂。为什么要用那样繁复的仪规?当初是有用意的。因为人心散乱,规矩多了、烦杂了,你样样都去做到,样样都去把精神集中在那里,它教你集中精力、集中精神,也帮助你断妄念,它用的是这个方法,所以它都有用意的。但是每种方法用久了就会变质,变成什么?变成完全形式,实质的内容都忘掉了,当初祖师那个用意现在都没人知道了。所以黄念祖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有个小册子,我们把它印出来,《谷响集》跟《净土资粮》合印在一起,大家仔细去看看。他现在教密宗这些弟子们,他的主张怎么样?不重视这些形式上的仪式,他不讲求这些,讲求实质。实质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讲三密相应。三密相应就是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相应就不乱,不相应他才乱。他把它纠正过来,着重在实质上,不着重在形式上。
所以我们供花,表我们真正接受佛的教训,依教修行,花是代表这个意思。我们供养这一支香,香是代表我们深信不疑,信香;代表戒定真香,我们要持戒、我们要修定,代表五分法身香。这一支香里头含这么多意思,你燃这一支香,你这个意念能起来,这一支香才有功德。不是单单插一支香:这个香很好,香味道很好闻!那已经生了烦恼。为什么?贪着五欲六尘,香味是六尘之一。所以一定要明理。严,这是庄严,是从果上说的,修因证果。所以「佛华严即能证人」,能证之人。
【于中严为总相。】
『总』是果。
【余分因果。】
佛是『果』人,华是『因』人。华是菩萨,菩萨好比是花,结果则是成佛。这是题目里面的意思,经题简单给诸位介绍。下面再给你介绍品题。品题在五十九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是这一品完全的题目,我们这个本子上印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只是后半段,因为它的题目太长了,所以我们用后半段,没有用前半段。但是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完全的题目。我们接下去看:
【不思议等即是所入。】
这个『等』,就是等『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一句,这一句是『所入』。
【普贤行愿为能入。】
这是『能入』。所以「入」这一字是通能通所,有所入,有能入。能与所两个要比较一下,当然「能」重要。所以我们这个选题,就选后面这个,而不选「不思议解脱品」,不用这个,我们选「普贤行愿品」,它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要稍稍的介绍一下。什么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简单的讲,境界就是我们六根活动的范围,我们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体所接触的,乃至于你心里面所想的,这是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统统包括尽了。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自在、不能随心所欲、不自在、不自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自在就是解脱的意思。我们今天一切不自由、不自在,这是我们的境界。那当然跟自由自在的境界不能比。什么人得到了自在、自由的境界?给诸位说,烦恼要是断掉了,你就自由自在了,你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了,这就自在。你心里还有忧虑、还有牵挂,你怎么会自在?所以见思烦恼断尽,就得到解脱了。阿罗汉、辟支佛得到解脱,但是他那个解脱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可以说得出来,就是可以思、可以议,他那个解脱。佛与大菩萨自在的境界我们没法子想,我们也说不出来,这叫不可思议!不可思,没法子想,想不出来,议是议论,你也说不出来。想不出来、说不出来的那一种自在,经上只好用这几个字来形容,所以它是形容词。
这一句也就给我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佛门里常常有一句话说:佛法修学的目标,「离苦得乐」。不自在就苦,自在就乐了。所以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是真乐、究竟乐,也就是极乐世界,你们想想对不对?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在哪里?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他老人家说过,他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重要!同伦是什么?同类,伦是类,同类。什么同类?普贤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初信位的菩萨,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同伦。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普贤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都明白的说出来。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极乐世界。
清朝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把这部经合并在「净土三经」里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有见地!《大势至圆通章》是印光法师加进去的,这才成为「净土五经」。所以五经怎么来的我们要搞清楚,本来净土宗只有三经一论,四经是魏默深加进去的,五经是印光大师加的,加得非常之好,我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给诸位说,那是净土宗的心经,《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文字虽然很少,把净土宗的理论、修行方法、境界,统统都说明白、说清楚了,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了解这一句实际上就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要怎么样才能去得成?那你要修普贤行愿,正好与《无量寿经》相应。《无量寿经》在第二章里一开端就说,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大菩萨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十大愿王。与会的那些菩萨,没有一个人不是修十大愿王的,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凭普贤行愿。所以《华严经》末后,这一章经是《华严经》的结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品题上虽然没有说极乐世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你想想这个是不是极乐世界?跟后面结尾导归极乐意思完全相应。所以《华严》最后统统讲西方极乐世界,题目上都显示。由此我们才知道,普贤十愿(就是十条修行的纲领)非常重要。
这部经绝对不是当作学问来研究,是要我们切实做到,要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那你就入了,这就入境界了。如果读了这部经,研究这些理论,我们没法子做到,那你虽然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你没有入进去,这里面种种殊胜的利益你得不到,一定要把它做到!从哪里做起?这十愿有顺序的,先从「礼敬诸佛」做起。诸佛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说了佛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理即佛,这就是我们礼敬的对象。礼是有礼貌,敬是有恭敬心,我们要有礼貌、要有恭敬心。给诸位说明白,绝对不是见到佛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形式。这个形式是表演的,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恭敬,我们这样恭敬,表演给他看的;自己要修,修实质的,修真实的恭敬。所以一定要有礼貌。
礼貌,每个时代不一样,每个国家、地区不一样,入境要问俗,就是要知道他们的礼节,我们才不至于失礼。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今天佛法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弘扬,原因在哪里?它本来是活的,我们统统把它讲死了。讲死了,人家一听这东西没有味道,掉头去了,下次不来了,佛法怎么能弘扬?古时候有古时候的礼节,今天有今天的礼节,中国有中国的礼节,外国有外国的礼节。尤其到外国去弘法,讲经给外国人听,教外国人做中国人,还要做中国的古人,甚至于做中国的古人还不行,还要做三千年前的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干?这是没法子!所以佛要是看到现在这个情形都会流眼泪,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全都糟蹋掉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法六度讲「精进」,进是进步,日新求新,佛不是保守的,佛不保守,佛天天求进步。佛法里头没有退转的,只有往前进的,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是佛法。很可惜的是,现在一般学佛的也好,讲佛的也好,都是往后退。所以佛法不能弘扬、不能被大众接受原因在这个地方。当年释迦牟尼佛要是那时候讲经这种讲法,佛教不可能存在这个世界。两千年前,印度那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如果也像我们现代人这种讲法,我们中国人决定不会接受。不但经典里面字字是活的,就是连批注里头字字都是活活泼泼的,没有死的。所以礼敬要从这做起。
就礼敬这桩事情,也有先后顺序,哪个最先?礼敬父母是最先,对父母要有礼貌、要有恭敬心。我们中国人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所以从对父母、对老师,从这个地方做起。然后再把你礼敬父母、师长这种心态,扩大到对一切人群、一切众生,这一条就做到了。所以这里面确实有先后、有顺序、有次第。一个人对父母都不恭敬,他会恭敬另外一个人,我想一定有企图;他要没有企图的话,他不可能做得到的!如果他对父母、老师很恭敬,他对别人恭敬,他这个人很正常,那没有话说,没有人怀疑的。你要是弄颠倒了,父母、师长不恭敬,去恭敬另外的一个人,你对他恭敬,他对你提防、小心,这大概有什么企图。你们说是不是?必然如此。所以修法里面确确实实是有先后顺序、次第,要这样做法。
这是举一个例子,详细的都到经文后面来讲。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一直到普皆回向,我们都要把它做到,使它变成我们实际的思想行为,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这入了境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一家人做到了,你这个家庭就是不思议的解脱的家庭;我们这个社会、国家做到了,那就是不思议解脱国度的境界。
今天我在讲经之前,台湾有个新的报纸,叫《福报》,是佛教的报纸。他来访问我,时间很短,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要名符其实,你要为我们这个地区台湾同胞造福,真正利用这个造福,那你是功德无量。怎么造福法?一定要把佛法里头的精髓,每天在这报纸上刊一段,给大家去读诵,这就真正有福了。每天提供一段经文,提一段祖师的语录,来供养大众,那他就真有福了,我们整个台湾的同胞、整个台湾的社会都有福了,这很要紧。要选择浅显,针对我们眼前生活迫切需要的,我们要这样的语录、要这样的经文。《大藏经》内容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往这上去走。他今天来了,正好我对他这么一点的期望。所以我劝他,我说:你们平常自己不会选,台湾讲经的法师都很多,常常在讲习,你们报馆里面记者大概太少了,我们这里年青人很多,你去找几个,作为你们的特约记者。他干什么?听经。听了经做笔记,那笔记送给你们报社去发表去。你听一堂经,你能够把这一堂经里面的内容写上二千字、三千字,不要超过三千字。为什么?太多了,人家不看了。看你那么长,他一看那么长,就不看了。一、二千字可以,他能受得了,太长受不了。这是我教给他的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不得已,就这录音带借回去自己去搞去,那是要费一段时间的,整理是要费一点工夫的。真正修福。尤其是我们当前的环境,再不修福,的确麻烦就要来了。
这次我在美国,我听说度轮法师到台湾来了,搞得好像很轰动。他回到旧金山,我跟他没有见面。但是有同修告诉我(来听经的同修告诉我),他说度轮法师回去,谈到台湾的观感,他说了一句话:台湾人的福报快要享尽了。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福报是不是快享尽了?福享尽了,祸乱就来了、祸害就来了。所以修福比什么都重要。福报的修学,特别是修净土宗的,净土宗修行的下手,我在这里简单提供给诸位,只有四个科目:
第一个科目就是修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我们从哪里修起?从这里修起。还没有念佛之前,先要修三福。第一个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今天受三皈的人很多,但是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他也没皈,他也没有依,连名字三皈他都谈不上,他不晓得这三皈是什么意思、怎么个受法,他不晓得。你们诸位同修如果对三皈的意义不了解,我们柜台上有录像带,你可以借一个回家去听。这是佛法的根本,这一搞错了,那就是你一入门就错了,永远错到底,你回头就难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种福。第三种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修净土的人要从这里做起,这是第一个科目。
第二个科目,修戒定慧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可以用读诵经典的方法一次完成,特别着重在定。第三个科目,六度,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把你的烦恼、把你的忧虑、把你的疑惑统统放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第三个科目。第四个科目,就是本经里面讲的十大愿王。就够了。所以修净土的人,修这四个科目。把这四个科目,这是我们尽形寿,我们活一天做一天,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总不离这个范围,这就对了,你的净业决定成就,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上品上生。
所以你要把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搞清楚、搞明白,那净土五经不能不读,不但要读,要熟读,我们的心行才不至于违背它。这部经本,我们人多不多?我们这部经本还有一百本,我们的经本不算太多,不太多,就不能够赠送,大家来听的时候,我们这里借用,将来我看需要的时候,我们再印。自己能够家里有这经本,常常看,这是有好处的。你能常常看,看到之后再来听讲,这个受用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经本不多,就不能够赠送,只有一百本,需要准备,就是预备用的,以后经本多的时候我们再赠送。
除了《别行疏钞》之外,《行愿品》一般的批注也有很多种,都可以看。当然,我所讲的跟古、今人批注也不会完全相同,大家要注意听。尤其我讲的东西,实在讲,能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这是许多批注里所没有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2
看第三行。底下这段是介绍造疏的人,就是作批注的这个人: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向下《钞》里面这段文就是解释这个题目,人题。『敕』这个字是皇帝的圣旨,加上这个字,我们就晓得这个批注是奉皇帝命令而做的,这才加上这个字。『太原府大崇福寺』,这就是清凉大师当年驻锡的道场。唐朝起源于太原,这是讲高祖在过去就是太原节度使,以后起兵平定了群雄,推翻了隋朝,这才建立了唐朝的政权。所以太原是他的发源地。
中国的古人对于故土都有报恩之德,为了报这个地之恩,所以唐朝政权建立之初,就建了五个寺作为纪念,这五个寺都叫做太原寺。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原府都不是太原寺了,是崇福寺。太原寺怎么会变成崇福寺?这是武则天做了皇帝,她把西太原寺改了名称,改做崇福寺。所以崇福寺就是五个太原寺里面(它有东、西、南、北、中央)的西太原寺,改成了崇福寺。此地批注有一段说这个寺之来源,这段很重要,就在六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
【此名为寺者。】
这个佛教的道场为什么称作寺?这段历史一定要搞清楚。
【起自摩腾。初来汉国。同诸宾客。权止鸿胪。后建伽蓝。标名白马。得寺名也。】
这段希望我们同修们都要把它记住,这是历史。这个佛道场为什么叫做寺?这个寺是怎么来的?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这话要说到汉朝时候,就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我们中国派出去的特使,到印度去聘请高僧大德到我们中国来弘法,这是第一次。我们的特使团到了西域就遇到这两位大德,并没有到印度,到西域就是到现在的新强(那时候的新强还是外国,不是中国),就遇到竺法兰、摩腾这两位尊者。他们两位都是印度人,拿现在来讲就是在伊朗、阿富汗、新强这一带弘法。我们中国特使团遇到他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们两位到中国来。这两位尊者也很发心,就随着我们的使节到中国来。
所以说,『初来汉国』,那是汉朝。他们到中国来是我们国家的宾客,国宾,接受国家的招待。所以『权止鸿胪』,权是方便,止就是暂时住宿在鸿胪寺。鸿胪寺不是庙,现在我们一看到寺就以为是庙,这不是庙。鸿胪寺,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外交部,由外交部来接待他们。所以鸿胪寺这个寺是政府机关的名称,这个机关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的。好像我们现在政治制度直接受于总统管辖的,现在总统府底下有几个局,这个寺就相当于局,相当于现代总统府的局,这个寺里面的长官称为卿。皇帝下面直接管辖的机关有九个,九个都叫做寺,鸿胪寺是管外交,鸿胪寺卿就是外交部长,所以是由外交部来接待。
没有多久,这两位尊者与我们中国朝野可以说处得非常的融洽,朝野对于这两位尊者都非常尊敬,希望他们长期留下来,留在中国。长期留在中国,当然不能长住在外交部,这不成话的,于是乎,另外给他设立一个办事的机关。这个机关等级跟这个寺平行,也是属于皇帝下面,我们今天讲一级单位,就是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单位的名称也跟皇帝下面这九个寺的名称相同,于是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增加了一个,就变成十个寺。这个寺称之为白马寺,就是现在洛阳的白马寺。那时候首都在洛阳,后汉的首都在洛阳。现在时代改变了,政治形态也改变了,现在政府机关里头没有称作寺的。但是佛教这个寺一直沿到今天,还用这个老名称。这个老名称,如果不懂得历史的人来说,就把这个名称会错了意思。为什么?原来佛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不是庙。现在一听说寺,那就是庙。我们观念上,马上那是个庙,鬼神住的地方,这个糟糕了。如果佛教在今天传到中国来,决定不用这个名称。所以这个名称被许多人所误会,我觉得这个名称有重新改的必要,才能够把佛教本来的面目恢复,这确实是如此的。
佛教,我们一再给诸位同修提醒过,是佛陀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我们要把它看成宗教,那就大错特错。它要是宗教,说老实话,很不容易被中国人所接纳。诸位要是读过中国古代历史,你就晓得,中国古人没有宗教的观念,对宗教看得非常之薄,不尊重。孔老夫子的教学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你想想看,这样的态度,怎么能接纳宗教?我们晓得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基督教,唐朝时代传到中国来;大唐景教碑,那个景教就是基督教。传到中国来,都没有办法弘扬,就是我们中国人不愿意信宗教,不大愿意。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为什么到中国来,立刻被中国人欢迎、接纳,而且发扬光大?那就是佛教是教育,跟孔老夫子的教育性质完全相同。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有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这是被社会大众所尊重的。佛教的教育来了之后,无论在思想上、修养德行上,可以说是与儒、道都能够相辅相成,而且比儒道讲得还要精辟。这我们中国人喜欢、欢迎。所以政府特别给它成立一个机关,建立这个机构。这个机构实在讲,如果拿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机构必定是这样翻,佛陀教育部,一定是这个,佛陀教育部。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就有两个教育部,一个是归宰相管的,宰相下面有六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这是讲一般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所谓开科取士,选拔,我们今天来讲,社会公务人员,专门培养这种人才的。其次,就是佛陀教育部,佛陀教育部不是替国家培养干部的,不是替国家培养公务员的,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教育。所以它教育的范围比礼部要大得太多了,上从帝王,下至庶民。由于皇帝提倡两个教育部,一个是皇帝管的,一个是宰相管的。宰相总不如皇帝!皇帝自己亲自推行这个教育,这个教育很快就普遍到全国。上行下效,比儒家的教育,礼部的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要把这个根本认识清楚,寺是这么来的。
当年的白马寺就是佛陀教育部。它的业务,当然最重要的是翻译经典,从事译经的工作,讲经、教学,它做的是这个工作。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寺完全不相同。现在佛教传了三千年,今年按我们中国人的算法,是佛陀灭后三千零十九年。佛教是佛灭度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来的,永平十年,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九年,传到中国来,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了。在晚近,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所以今天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为什么?你普遍去看看佛教,的确是宗教。我们一定要了解,今天在整个世界,佛教实在讲,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的就是宗教,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这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你要是用宗教的方法来学佛,你没有办法超越三界。世间任何一个宗教,有能力超越三界,有能力了生死、脱轮回,佛就不会到这个世间来了。为什么?你们大家可以做得到,他来干什么?没有意义。是大家有这个问题,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而没有办法,宗教、学术都不能够解决问题,佛才出现于世,《法华经》上所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明了,不能用宗教的心态来学佛。
第二种形式,就是佛教变成学术,把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这也很糟糕,愈研究愈糟糕,这是错误。今天一般讲得很时髦,佛经哲学、唯识哲学、般若哲学、华严哲学,都把它变成学术研究了,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第三种形态,那是非常不幸的,变成邪教了。邪教,说老实话,欺骗众生,拿着佛教的旗号,欺骗一切众生。总是一天到晚,都讲着见神见鬼的,这些妖魔鬼怪的,搞这一种。第四种,我们讲真正的传统佛教,佛陀教育,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这些是普通常识,必须要知道,我们自己这一生的修学,才不至于把路子走错了。
下面讲『沙门澄观』,沙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大师在名号上用这两个字是非常的谦虚。沙门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在六十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
【此云勤息。】
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勤息』的意思,所谓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沙门是这个意思。可见得,沙门是一个人在学习的地位上,学习的地位。
【故经云。息心达本源。】
这是《四十二章经》上所讲的。
【故号为沙门。】
这也是勤息,比较更进一步的意思。『息心』,心是妄心;『本源』,就是真如本性。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把我们佛法修学的目标、方法都说出来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达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怎样才能够通达真如本性?一定要把你的妄想、执着舍掉。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给我们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说的。一切众生跟佛完全平等,完全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变成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佛把这个病根,一句话给我们道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这是一句话说破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明心见性?为什么不能够将如来智慧德相现前?这个病根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着,这个东西麻烦了。所以息心,就是息心里面的妄想执着,那你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了。所以这五个字,方法、目标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这叫沙门。换句话说,沙门是学佛人通称,这里面不分在家、出家,是通称。
在印度,不仅仅是佛教这学佛的人称沙门。我们晓得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国,在古时候的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们的宗教就有几十种之多,经上常讲九十六种外道,那是说比较上具有大规模的,那小的就更多,所以的确它是宗教之国,所有这些宗教徒都称沙门。佛当时,学佛的人,在那时候也称沙门。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沙门就是佛弟子的专称,其它宗教在中国不称沙门,所以沙门变成佛弟子的专称。这是很谦虚、很客气的话。底下接着一句说:
【然有胜义世俗示道污道之异。如十轮经。】
像《十轮经》上讲的。这是讲沙门,学佛的人。你看看写这个批注的人,唐朝人写的,引用《十轮经》,《十轮经》是佛说的。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弟子很多,也是良莠不齐,有好的弟子,也有坏的弟子。所以佛才讲沙门里头有四种:第一种『胜义』,这是真正的佛弟子。什么人称为胜义沙门?证了阿罗汉果以上的,阿罗汉、菩萨这是胜义。『世俗』沙门,那就差一些,就是我们一般的、世俗的,这是一对。也就是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凡夫,凡圣的差别。另外一对,就是『示道』跟『污道』。示是示现,持戒、修定、依教奉行的弟子,这是示道;反过来看,心里面贪瞋痴慢、破戒、毁坏佛法的,这叫污道沙门。这些弟子,佛在世的时候就有。所以佛教当年是那么大的一个团体,里面善人、恶人也是统统都有。
这是我们要晓得,一定要明理、要守法、要依教修行。修行,有次第、有圆融。《华严》是一乘究竟了义,因此这个教是圆教,不但是圆,而且是顿教,圆顿大法。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大别可以分为三大类,佛经里头术语叫三聚,聚就是聚会的聚,三聚。第一种、第一大类叫正定聚,这是一类。什么叫做正定聚?他这种人修行决定证果,这叫正定聚,决定是有成就的。第二类叫邪定聚。他也很用功,他也很认真的修行,但是他理论方法错了。虽然认真努力修学,他不能证果,成不了圣果,这一类就叫做邪定聚。他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有错误。说实在话,他也根据佛的经典,虽然依据佛的经典,没有真正懂得经里面的意思。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很要紧,「愿解如来真实义」,几个人能知道如来的真实义?这个难!曲解了经义,这修行是困难的,是不容易的。自古以来修学一定要亲近明师,道理在此地。《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那是小乘经,那是学佛入门的经,我们不能够小看它。第三类叫不定聚。不定聚的人,那就看他的缘分,他要是遇到正定聚,他就变正定聚;他要是遇到邪定聚,他就变成邪定聚,他的性情不定,这就看缘分了。
所以佛菩萨也很感叹的说,特别是讲末法,说一万人修道,难得有一、两个成就,这个话是真的。可是我们也听到古大德常讲,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那这两句话好像就冲突、抵触了?其实不抵触,万修万人去是指什么?指老实念佛,他就决定成就了;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不老实!我遇到不少的人来跟我讲:我都老实念佛。我就回答,你不老实。他说怎么?我说你要老实,还来问我。你到我面前来,还表达我老实念佛了,你这个就不老实。他不会成功的。我过去常常提起谛闲老法师有一个徒弟,就是倓虚老和尚常常讲,老和尚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跟他说,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继续再念,你一直念下去,自然有好处。他那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站着往生,那个人才叫老实念佛。他念了三年,从来也没有跟人说,我老实,他没有说过这个话;说我老实,已经就不老实了。为什么?心里头还有妄念,哪里会老实!
什么叫妄念?除了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念头统统叫妄念。你还想东想西,想这个、想那个,那哪里叫老实?所以诸位要记住,老实不容易。老实人没有一个不作佛的,他这一生就成佛。再给诸位说,老实人不要来听经。你到这来听经就不老实了。老实人也不要跑寺庙,为什么?他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才叫老实。可见得老实不容易,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老实的,那个万修万人去,就是指老实人。所以说得没错,哪一个老实,哪一个就往生,往生就成佛了。这个东西学也学不来。你说好,我学老实,我明天不来听经了,回家去念佛,这一面念佛,还在打妄想,所以你还是不老实。这个难,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所以经讲给谁听?讲给不老实的人听的;老实的人就不要听,这是我们自己要明了。
那千万不要污道,污是染污。染污里面最大的就是名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引起你根本的烦恼,贪瞋痴慢。内里面还有贪瞋痴慢,还有这个会现行,外面还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就是染污了我们自己的清净心。
【次之二字。】
这个『二字』就是澄观,是清凉大师的法名。在古时候,在礼节上这名字不能够连起来念的,避讳,所以用上澄下观,要这个念法。现在不讲究这些了,如果现在这个念法,人家就会觉得奇怪,怎么会又上又下?这个人也搞胡涂了,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不相同,我们要知道。所以这就是:
【即疏主名也。】
所以他不用这两个字。「次之二字」,这是恭敬。他没有在文字上写澄观,『即疏主名也』。他不用这个写法,这就是恭敬,避讳。清凉是宗密的师父,对于师父的名,不敢称。
【历九宗圣世。为七帝门师。赐号清凉。如碑广述。】
『碑』是碑记,就是传记一样,传记刻在碑上的。清凉大师的寿命长,他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曾经经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老师,所以他真是标准的国师。不是一个皇帝的国师,七个皇帝的国师,这我们称他作清凉国师。这个做批注,底下这个字「述」,这个述也是非常谦虚。
【言述者。疏主自谦。不言作也。】
不敢说著作,不敢。今天有很多人出版的东西,著作,他作的。古人很谦虚,不用这个字,用『述』,述而不作。述是什么?是叙述别人的;『作』,是自己的。连孔老夫子都非常谦虚,孔老夫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没有自己的东西,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清凉大师也是这个态度,他作这部批注,批注里面所说的也都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这是客气。
在佛门里面有所谓疏、有所谓论,论也是批注,疏也是批注。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不同?两个字确实有不同。论,这个字的分量很重,就是我所批注的,任何人不能更动,就跟佛自己说的一样,不可以更改的,论有这个意思。疏是有疏通的意思。现在人就比较更谦虚,连疏也不敢说,说批注、讲义,这就更谦虚了。
在我中国古人的著述里面,那相当于佛教论的叫传。你看批注《春秋》的有三家,左丘明称为《左传》,传就跟论的意思一样,《公羊传》、《谷梁传》。他们这三家批注的《春秋》,这就是完全是孔子的意思,后人只有遵从,不能更改,所以后人很少用这个字。这也是一些小常识,我们应当要知道。但是里面还有一句,我们要提一提的,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一开端,这是孔老夫子说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是孔子的美德,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认真学习,这非常谦虚。『信』是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训,真正能做到尚友古人。其次一句,也在这一面倒数第二行当中:
【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也。】
孔老夫子『有德』,虽然有德,他没有地位,所以只能够称述,不能用作。这个『作』的意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立法。古时候,什么人可以制作?皇帝制作。制作这些典章制度,全国人都要遵守,好像现在的立法院制定的法律。立法院虽然制定法律,还要经过总统颁布,这个法律才能生效;不经过总统颁布,这个法律还是不能够生效。所以在从前是皇帝用命令颁布,那这个就有效了,这叫作。夫子他的地位不是皇帝地位,也不是宰相的地位,他是平民,所以只能够贡献自己的意见,不能成为制度,不能够成为典章制度,所以叫「述而不作」。可见得,「作」之一字就是要求人家一定要遵行的,你要照做的。「述」是我提供给你做参考的,采不采纳,那随听你自主的。作不行,作是命令,那是一定要做到的。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的。
下面我们再看他的疏文,疏文虽然不长,内容非常的丰富。在六十三面,看这个顶头,就是倒数第五行,这是疏。
【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
这段话是第一段,完全说的是真如本性的理体,也就是说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先把这个根源说出来。这个地方讲的是《华严经》,讲经就好了,何必要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诸位要晓得,这部经就是显示宇宙本体。换句话说,这部经也就是从宇宙本体里面流露出来的,还归宇宙本体。诸位想想,这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没有这个思想,宗教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学术里面有这个思想,有这个说法,不透彻、不圆满。究竟、透彻、圆满是在佛法里面,这是佛法之可贵处,佛法是值得我们修学的地方。
『大哉』两个字是称赞的话,没有法子称赞,只好用一个大哉。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离开大小之外,这个大。大小之大,不足以称赞宇宙本体,也就是说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名词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两个字。『真』就是真实,『界』就是法界,真实的法界。真实的法界就是一真,一真法界。到后面经题里面,我们还要详细来讨论,因为这个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真界,就是一真法界,所入。能入的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虽然有十条,十大愿王。但是要一心去修,这才能入。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这才能够入得进去。刚才讲,老实人他就是能所不二;能所对立就不老实,这个法界他入不进去。这个意思很深,诸位要很冷静、很细心的去体会。
底下这几句是别说体相,说明法界的样子,特别说它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我们现在讲本体,说『万法资始』。万法是指一切法,资是指从这个地方生的,是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它有多大?『包空有而绝相』。空是虚空,有就是有形的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大,我们今天讲星球;小而微尘,都在虚空里面包着的,没有离开虚空,可是那个真界还包虚空。这一真法界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自己的真心,你才晓得我们的心有多大!所以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的心是这么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们心里面。佛法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包万法。《楞严经》佛用的比喻,尤其比喻得好,佛把这个虚空比喻成一片云彩,把我们的心量比喻作太虚空。你说哪个大?我们今天觉得这个太虚空大的不得了。佛说太虚空在我们的心里面,就像太虚空当中一片云彩,云彩在太虚空里,所以确实心包法界。
法界是唯心所现,法界里所有的一切变化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执着。因为你有分别执着,才把这个真界变成虚妄的法界,变成了十法界。离开了一切虚妄(这个妄念),你就恢复到一真法界。佛法认真说起来,不麻烦,非常的简单,只要把一切分别、妄想、执着断掉就成功了。这桩事情佛说得很明白,要靠自己,任何人没有法子帮你忙的,没有办法帮助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破掉,这个事情真的只有靠自己。所以《金刚经》上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成佛是自己度自己。佛没度众生,佛能够帮得上忙的,只是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把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成就,统统是自家的事情。
佛给我们讲许多的方法,叫方便法。佛的方便法跟世间人的方便法,从哪里拣别?世间的方便法不能教你心清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