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51|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1:5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二十二集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4/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1

  大家早安,昨天睡得好吗?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大家一定要给我们服务人员、工作人员反映,自家人还客气,就叫见外。不只生活习惯有差异,学习的状态也有差异。所以学习的方法,我们说因材施教,这个都需要我们很细心的去体恤当事人的状况。我们就怕学了一个方法,就套在每个人都要这样做,忽略了他的差别性,可能当事人的受益就会有限了。所以因材施教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的差异性我们都要体恤得到。

  昨天我们跟大家交流到「以师志为己志」这个主题,也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志向是目标,人生有一个目标,他就有动力,走的每一步,他很踏实。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个人可能就悠悠放任、因循苟且,时光就蹉跎掉了,就很可惜。立了志,还要坚定,遇到任何的境界绝不退缩,所以志要坚。心要细,志向发得很大,但是他很冷静,他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千里的长途,也得是老老实实从当前的这一步,一步一步迈过去。所以成就自己的目标志向,绝对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整个社会风气是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想急功近利,做起事来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心不细,看不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不在经典当中了。心态错了,结果会不会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因为修学第一关要打破自欺。我们现在都很会讲道理,任何情况来都可以一顿道理就让人家「哦、哦,是这样、是这样」。可是我们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有没有真实面对自己,跟真实面对我们团体现在的客观状况?大话谁都会讲。

  《中庸》里面提醒我们,「小人行险以侥幸」。这个小人不是贪赃枉法叫小人,这一句小人的意思就是,我们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顺着自己的想法,没有顺着真理,没有顺着经典,这个就是有侥幸的心态。所以,有一个教诲时时要我们拿来观照,「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好像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本身就不饱满,甚至是空壳子,它怎么可能会长出好的粮食出来?不可能开好花、结好果,结果一定会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所以在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当中,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就好像建房子,有一根柱子虚,应该影响不大,是不是这样?不见得。真正大地震来,那一个角虚了,可能整栋楼也会塌掉。所以根基一定要牢,树要能够枝繁叶茂,根一定是扎得很牢;事业要长久,就好像建房子,地基一定是挖得很稳固。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因,就是自己的心,心念。这个心念对了,就像一个对的种子,它以后一定会长得很好;这个心念是急于求成,后果一定不会好,它已经不是一个善、一个正念了。孔子讲到,「无欲速」,人想求快,这个念头已经很危险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大家感觉一下夫子这段话,欲速的心态。不达就是绝对达不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都是非常坚定的说出来,不能对这些道理打折扣。

  我们感觉到,现在的父母教孩子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急于「你赶紧给我长长面子」?一急的时候,人就很难厚积,人就很难从根本下手,往往就开始为了要应付给人看,就要做表相的功夫出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学到错误的心态。我们为了好看,输了多少东西?而人心的态度错了,要再把它导正,谈何容易?大家想一想,现在要让人不急躁,回到从根本做起,容不容易?可能大家会回我们一句话,「人在江湖」。那叫借口,这句话没有在《论语》里面出现,《论语》里面只出现了要屹立不摇,在原则面前要如如不动,动了就偏离正道了。当然,如如不动,也不要显得清高,这样你会得罪人。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不要用你的原则去要求别人就好,总要和气。但是你不要顺着人情去应付很多枝末的事情,到头来我们根本的事都做不了。本是格物,本是修身,家庭的本是教好下一代,本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这个大家。我们要弘扬文化,结果自己的企业都做不好,常常在外面「传统文化真好!」那麻烦了,人家真的到我们公司来看,不就见光死了?就曝光了。

  孔子这一段话是提醒我们根本。《大学》这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治国是本,平天下是末。这个本末不是高下的意思,也不是大小的意思,本末也是一体发展的。有了好的本,当然有好的枝叶花果,这必然的,不能拆成两个单位、两个概念。「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个时候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所以再这样推演下来,最根本的是「格物」,就是把自己的坏习性去掉。我们很冷静下来,这个是本,人找到本,他才不会急躁,他才能老老实实下功夫。我们冷静问自己,学习了这几年当中,我们的习气去掉了什么?假如都没有,可是现在外面很风光,甚至于我们的名气已经达到很高点了,其实这个是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人家对我们愈崇敬,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就愈重,这是必然的。人不能享受这个名,却不尽这个名背后的责任,这个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的祠堂在几千年来常常都是摆一个「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君亲师跟天地一起排列?因为君亲师能把天地的无私彻底在他的本分当中展现出来,他值得佩服。领导者的责任,这么多员工信任我们,我们要带他走向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才对得起人家喊我们领导、喊我们主管。亲,是父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叫你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听众默然)你们怎么连这么高兴的事情都没有反应,都让垃圾车拉走了吗?这个怪我没有讲清楚,没有先分类好就全丢掉了。好的都要留,最深刻的感动都要留住,那个是生命的动力,很高兴,这辈子孩子第一次叫我们爸爸、叫我们妈妈,欣喜若狂。《三字经》有一句话在等着我们,叫「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有责任。你不要被叫得太高兴,还得要记住这个本分。被叫老师高不高兴?「教不严,师之惰」在那里等着。

  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个人当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到十八层地狱。他在地狱的时候很不高兴,就在那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给我判这么重,气死我了!」在那里跺脚。这个医生已经堕下去了,还不认错,为什么?他没学过《弟子规》。所以还是我害了他,没早一点给他讲。所以,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真的,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肯提起来,它都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们假如真有心,这个缘就接得上,是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慈悲的心,去承担起大众的苦难。

  我们这一次的学长里面,就有帮助很多珐輪功转化过来的学长。他遇到这个缘,为什么?他有发那个心,就能结那个缘。可能有学长会说:「我都发了,怎么都没我的事呢?」你的心发出来很好,但是你要提升能力、提升德才,不能发空愿。老祖宗在天上看着,「我发愿了,你派任务给我」,老祖宗说,「你的德行还不够,到时候愿力又不坚,做到一半还耍赖说不干了」。大家看过耍赖没有?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不管了,我不干了,我不玩了」,那怎么办?弘扬传统文化,你走到一半,搞这个名堂很麻烦,你说你不干了,你讲课已经讲三年了,那些人都在看着你,你不玩了,他们不就全倒一片了?所以说到这里,我们要感觉到,没有退路可以走了。我们走上这一条路,时时提醒自己,但求无过,绝对不能给人带坏的影响,不求有功。为什么?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本分,该做的事情。所以当下我们假如能提起「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的人有错,都跟我有关,我没有去尽这一分道义。有了这样的心境,面对世间所有的恶事,绝没有一点批判跟对立。见到世间的不足,只想我怎么努力才能利益到他,才能补这个社会的不足,就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我这一生还应该尽什么道义。这个时候,所有世间的错误事情绝不会烙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去批评、去指责,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起这些情绪了。

  这个医生在那里抱怨,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说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而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的孩子去当医生,会不会一分钱都不收?我们的孩子以后当官,会不会能刚正不阿?我们的学生以后是博士,能不能夫妻好合?这个要思考。不能只是好像把孩子推上了一个高的学历,就什么事都解决了,他能不能幸福是看他的修养跟善心,要看得远。这个医生跺着脚,突然底下就有人喊了,「老兄,你就别再跺脚了,灰尘都染到我的身上来了!」这个医生吓了一跳,十八层地狱底下还有吗?就问他,「我是做医生的,你是干哪一行的?」底下的人说,「我是教书的,当老师的」。医生是伤害人的身命,可是老师很可能把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给指导错了,他的思想一错,会影响谁?影响他的后代。他假如以后还当老师,会影响多少人?他假如以后当领导,又会影响他所有的员工。所以老师误导了人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很难评估,而且很深远。当老师,韩愈先生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没有把真正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有缘的学生,这个就很重要。刚刚也跟大家讲到,我们心真切,往后就有缘分可以去利益到他人。而真切心的人,他的学习是不用任何人推的,我们的学习还得要人家叮咛,这个慈悲心都不够。所以学习是慈悲为本,要有这个根本的基础,鞭策自己:我早一天觉悟,我就早一天利益我的员工,早一天利益我的孩子、学生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名的背后都有责任,君、亲、师,我们也要名符其实。君、亲、师得带领家庭、带领学生、带领员工,所以我们面对事情都要很理智、有智慧才行,不然会把人给带错了。我们反思现在,父母教孩子也是都比较急于要看到效果。就像我那个时候在学校教书,上面的人一要检查,我们那几天全部打印机就在印一大堆的数据,然后呈现出来。官员一走,这些东西马上就收掉了。这个就是「见小利」,做给人家看,不是真实的。我们所有的孩子学到什么?学到应付。一个人的内心学到应付,再要把这个应付的态度去除,要花多少时间?真的,人,污染很快,要去掉这个污染就不容易了,要保护好孩子的真诚心、纯洁心。一滴墨汁滴到清净的水里面可能不到一秒钟,但是要把这个墨汁再从清水里去除掉,要花多少时间?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时间。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清净心,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我们在修学的路上感觉辛不辛苦,容不容易?不容易。你看大将军在二、三十万大军,他可以长躯直入取敌军元帅的头颅,他毫不恐惧、毫不畏惧,可是你叫他不要生气,他做不做得到?他不见得做得到。所以修身是要真正下功夫,那个叫大英雄,能伏得住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我们为什么修学不大容易?因为我们是成年以后才学,很多的习惯已经养成,就好像那个墨汁已经滴进去了,你得用很大的功夫再把它清除出去。

  我们现在对带好我们的孩子、员工,一定要思考到我们给予他们心灵的启发对不对、方向对不对。我认识一个校长,我们也很佩服他。他的孩子转到一个明星学校,特别重视成绩。结果孩子快要第一次考试的时候,就跑来问父亲:「父亲,你觉得我这一次会考第几名?」诸位学长,你的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他?他转到一个很重视成绩的学校、班级。我们会怎么回答?请问大家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孔子指导他的学生,冉求来问:「知道了就去做,对不对?」孔子说:「对,赶快去做。」过了没多久,子路来了,「知道了就干吗?」孔子说:「你还有父母在,还有兄弟姐妹在,思考清楚了再说」。结果旁边学生听懵了。奇怪,问同样一个问题,怎么两个答案不一样?幸好公西华这个学生马上请教。假如他不请教会怎么样?他搞不清楚,就会在他的内心开始扩散,甚至于最后会对夫子产生怀疑。所以心地随时随地不能有怀疑,要把它搞清楚。《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有怀疑在,信心就没有办法提起来了,要马上问。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较退缩,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经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决心。子路可能考虑不是这么周到,就冲出去了,所以我拉一下他,让他冷静冷静。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设身处地,才能给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导。所以体恤对方、了解对方,是我们要把建议给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们都不了解他的状况,就劈里啪啦给一大堆意见,有时候也是太急了。

  这个父亲当听到孩子问,「爸,你觉得我会考第几名」,他是停留在第几名,还是已经感觉到孩子这一句话背后的心情?孔子说「听思聪」,听人家讲话,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状态、心情?这个父亲感觉到了。孩子什么心情?紧张,患得患失。我从小特别容易紧张,大家看得出来吗?要去考大学联考,紧张得睡不着觉,我姑姑还拿了两颗镇定剂给我。真是「凡事豫则立」,一颗不够还两颗,都准备得很周全。结果十一点多吃第一颗,翻来覆去翻到快一点了,还是没睡着,再吃第二颗,还是没睡着。一大早就准备去考试了,全家人怕我心情会起伏,全体总动员给我支持,一台车坐得满满的,五个人就去考试了。到考场之前,遇到我同学的妈妈,她一看到我,说:「礼旭,这么好!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试就受到重大的打击,两个姐姐变妹妹,那个时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会变妹妹?因为我看起来很老。大家了解,忧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脸。我一进考场开始作答没多久,突然感觉到其实这个镇定剂蛮有效的。所以人不积德修善,往往在遇到关键时候你就落马了。

  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让我考到好大学,我就幸福了吗?不是这个逻辑,人幸不幸福是看心地。能够乐观进取,能够时时感恩,能够以助人为乐,这样的人,他干哪一行都是幸福的人生。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足,那干哪一行都不可能会尝到人生的快乐。快乐幸福的根源,是这一个心的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才会幸福。大家想一想,我已经紧张成这个样子,假如我的父母还是很强迫式的,甚至于我考不好马上就痛骂我一顿,我会怎么样?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紧张到两颗镇静剂都没效,假如我父母见我考不好,马上说「你去死啦!」那我会怎么样?我真的会bye-bye(再见),就下去了。所以愈明理,对父母的恩德体会得愈深。我父母看到我这一点,都是鼓励我,不敢打击我。不过有一次,我爸、我刚好在家,大学成绩来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痛哭起来了(今天讲完就算了,别传出去,别把我老底都掀掉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结果我爸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上来看我,看一下,「哎哟,有什么大不了,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笑着就走了。我爸愈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没什么反应,我还哭成这样,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来了。所以父母的平常心愈强,慢慢的就镇住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个校长,当他的孩子问他:「爸爸,你觉得我应该考第几名?」他可以感觉到孩子那颗得失心。结果他跟他孩子讲:「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很惊讶,没想到爸爸说这个答案,很惊讶问:「为什么?」他父亲说道:「你刚转到这个学校来,对同学、对老师,种种都还不是很适应,所以你考最后一名是最正常不过的。」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是爱,是体恤,而不是要求。要求传过去了,孩子撑撑撑,最后心灵崩溃的,有。可是是爱、是关怀、是体恤,那会变成他生命当中内在的动力。一个家庭温暖了,孩子无形当中都勇于面对很多的挑战。当下这个孩子感觉到父亲很体谅他。后来一考,没有最后一名,不过算是中后程度。而他父亲抓到了一个根本,就是「以身作则」。孟子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道在迩而求诸远」,其实大道离我们近在咫尺,并不是很遥远,但是人往往会想的是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后想得很复杂,「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理就在我们当下,不需外求的,可是我们往往想得太复杂;事情其实是容易的,可是我们也把它想得非常困难。所以孟子后面讲的,每个人都孝顺他的父母亲,都恭敬友爱他的兄长、兄弟姐妹,家就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了,怎么可能这个器官会不好?

  所以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思考「君子务本」,根本在哪里?这个父亲(这个校长)说道,因为他是学数学的、学科学的,他说,「今天我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它铁定变成咸蛋。如果我们站在这个盒子旁边,每天在那里担心,「它变不变?它变不变?」那不叫自寻烦恼吗?只要给它这样的环境,它自自然然就变了。这个就是身教,就是他整个家庭的境教,他有没有做出来?做出来了,他不需要担忧那些事情。所以老祖宗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该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们花太多时间在无谓的担忧、烦恼当中了。这个父亲很用心学习,而且他是校长,读书备课都比他儿子还晚,有时候他儿子去睡觉了,半夜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父亲在那里很用心的准备功课教学,这一幕都会震撼他儿子的心灵,所以他孩子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而且他的习惯不是被逼出来的。后来他的儿子就在那一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了。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能够穿中山装来,教学需要。结果因为当地这个东西真的是太难找了,给好几个班级讲,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只有这个校长陪着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中山装。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去请一个裁缝师现做,把它赶出来,而且赶到凌晨才出来,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结果把这个衣服拿到学校去,只有他这一套,老师讲解。结果那个老师还给他父亲讲:「哎呀抱歉,给你添麻烦了。」大家看,从这个老师说「抱歉,给你们家长添麻烦了」,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在学校当老师轻不轻松?这很不容易。常常家长不明理,还得看家长脸色,不容易。就是连老师想要教育孩子,都还怕父母不能理解。当下这个校长讲:「老师啊,您可别这么说,这一件事情对我们家的意义太大了,太感谢你了。我跟孩子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尽心尽力的去解决这个事情,最后解决了,孩子很高兴。当拿去学校,只有他拿去了,他也觉得很光荣,而且为父亲宁为成功找方法的态度非常佩服。」所以他给这个老师讲:「这一套衣服将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就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所以父亲把做人做事的态度完全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怎么可能学不会?所以身教是根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

  所以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谈的,心要细,我们所有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有没有从根本开始做起?要细到这样的程度。再来,气要和。为什么?现在成就一件事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常常很有脾气的时候,很难达到人和,人家一看到我们都觉得很有距离感,看到我们还得猜一猜我们现在是晴天还是雨天。你看,这么多同仁跟我们相处,我们的态度耗了人家多少能量。所以一个团体再怎么辛苦,只要大家同心协力,都不觉得辛苦,甚至觉得痛快。怕就怕事还没怎么做,内部已经搞分裂,意见都不统一了,然后每天就要在那里劝、在那里引导、在那里安慰、在那里内耗,那就很累人了。所以人和,所谓「六和敬」,很重要。而这个「和」当中很重要的一点,「见和同解」,思想见解要能够统一。尤其带头的人、核心人物,这个见和同解一定要掌握。当然要达到见和同解,也要常常熏习。有一个态度,都是依圣贤的教诲为标准,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慢慢的就能达到见和同解的目标了。

  昨天我们谈到「师志为己志」,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谊都是我们效法的目标,所谓「慕贤当慕其心」。孔子以什么心境来面对他当时的整个社会状况?他们那时候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还有礼、还有乐。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境?我们现在是可能礼、乐都不知道在哪了(「李越」老师坐在这儿)。孔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说道,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某之罪也。我们不只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而且我们还要效法他立身处世的这些态度,慕贤当慕他的存心、效法他的心境。孔子也讲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司寇,判了很多案子。当然判案要秉公处理,也是都依据法律来判案。但是,虽然在判案当中,孔子的内心是希望天下没有争讼、没有人犯罪。其实我们想一想,当原告跟被告站上法庭的时候,事实上原告可能他自己,甚至于他的家庭都已经受到很大的伤害了。而被告我们可能觉得他罪有应得,可问题是,他可能也是人家的父亲,他可能是人家的孩子,他可能背后就是一场悲剧的延续,才会呈现这个结果。所以真正当人都站上法院去的时候,都是很多人生的遗憾在其中了。真正这个被告被人家判罪了,关五年、关十年,问题解决了没有?那个被害人受的伤害还能回来吗?都不容易。所以孔子希望能够让伦理道德教化整个人心,不要再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跟争讼了。而且孔子是用「必」,必就是,我这一生的目标,希望能够好好教化人心,不要再产生这些状况。

  曾子曾经说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有没有时时把忠恕二字放在我们自己的心上?面对我们的家人,面对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尽忠、尽心尽力,无愧于亲人、朋友的因缘,这是忠。恕,时时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看这个恕字,如其心,感同身受。孔子为什么希望没有争讼?因为这一些在法院上的人,他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学到孔子的忠恕,学到孔子觉得天下的不好、这些圣贤的教育没有彰显,都是因为我的责任没有尽到,这样的胸怀。圣人都是时时这样鞭策自己、要求自己的,我们更要效法学习了。

  我的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他一生也是致力于整个圣贤、儒道释教育的复兴,做了已经五十多年的岁月了,真的是无怨无悔的在做。而且他也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这个世界这么乱,我们不好好的研究,走出一条活路出来,那我们就不慈悲,就对不起世间的人了。所以才在二OO五年的年底,刚好有缘分,在安徽庐江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这个因缘怎么来的?因为师长老人家参加了十次左右的世界和平会议,把我们古圣先贤这些好的教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告诉了与会的来自各国的有志之士。结果后来下台来,他们都非常赞叹,「讲得真好!」可是后面都补一句话,「是理想,做不到」。这个也提醒我们,世间人现在最缺的是信心,信心是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基础。而谁来给世间人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来给世间人信心。我们每个人把我们自己每个角色都做好了,就给世间人信心了。这个不需要说我要三年、我要五年,我要怎么样了才能怎么样。当下做好了,当下就能够给世间人信心。

  胡小林董事长,他把他的企业经营好了,给了多少人信心?可能我们在座很多企业家来,都跟听了胡小林董事长的心得汇报有关。他在齐家,他的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他有没有治国?他有没有在平天下?台湾、香港很多企业请他去讲课。所以我们感觉,「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个「而后」是自自然然发展的,但是它的基础在齐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吉林松花江王琦老师跟吕杰校长,他们把他的班级跟学校做好了,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邀请他们来演讲,而且参与课程的人是整个马来西亚的校长跟老师,两千五百多人,他造成好的影响跟带动了。所以教育界有一个榜样出来了,大家见贤思齐,都有希求美好的目标。企业界有企业界的榜样,好太太有好太太的榜样,好媳妇、好公公婆婆都要有榜样。就像我们「芳子美容」的总裁,刘芳总裁,她常常分享「生为女人」的话题,大家一听,变得温柔多了。像这种主题,我就没办法讲,我一讲,底下的女众要抗议了,「你以为这么轻松,你来做做看!」那我就没辄了。所以这一生大家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是天命,扮演好了,都会放光芒照这个世间。所以利益他人绝对离不开敦伦尽分,当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人信心。

  那个时候师长老人家听到了,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都对这些圣贤的教诲没有信心,都觉得是理想,做不到。我们佩服老人家就是,任何的困难,只想着如何去解决它,从不退缩。老人家在台湾弘扬正法,弘扬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继续坚持下去。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到没房子住的情况?没有,所以我们一想到这些长者、圣贤人都比我们困难,我们现在这些境界算小case(意思)而已了。大家有没有七天没吃过饭?孔子陈蔡绝粮,七天都没吃饭,而且没吃饭的时候,还在那里弹古琴,还很优美。这就是定力,不被这些境界所转。我们七天没饭吃会怎么样?还弘不弘传统文化?(听众答:弘。)先饿七天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会比较客观一点。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天必从之,过不了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因缘,老人家在自己的故乡,当地的政府也支持,就成立了这个中心。而这个中心二、三年的办学,让接触到的人认识了传统文化,不然他不是很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所以有一个榜样,人家来了就能产生信心。而榜样应该在所有有华人的地方、祖国大地都能够呈现出来,那是护念一方。大家想一想,就以大陆来讲,应该有几个教育中心才够十三亿人民的教化?所以师长老人家三年下来,因缘告一段落,因为师长在一开始做庐江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三年之后交给政府来做。而我们看到,现在各地的传统文化办课程,都是很多地方的宣传部、各地的政府来主办,确实是到这样的局面。因为本来几千年来,整个伦理道德的教育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确实政府这几年的国策都是往这个方向在发展。

  我当初二OO三年九月份到海口,没有国家的护法,我也做不下去。当时整个政策是「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没有这样的一个政策,可能我到学校去说我要讲《弟子规》,人家也不让我讲。所以为什么要感激国家的恩德,就在这里了。后来又有「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我那时候到大学去讲八荣八耻,都是有这些因缘在的。最后还有十七大整个方向的确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以现在由政府来带头,我们相信能够在各地都树立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旗帜,给大众信心。

  有慈悲、有爱心,还要有智慧,才能够化解现在很多的危难。我们跟随着师父学习,佩服的地方也在师父洞察很多问题的根本。而这些道理,老人家也是从经教当中体悟到的。《礼记.学记》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整个中心都是以办班教学为主要的工作。而教学的内容,很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懂了伦理道德的做人标准,坏事他觉得很羞耻,把人的羞耻心唤醒,耻于作恶。懂得因果报应的真相,就像《书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像《大学》里面讲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都是因果教育。我们看很多的贪官最后被发现了,财产都充公掉,甚至于他的后代子孙都会被他殃及。在历史当中,很多的贪官最后孩子被腰斩的都有,这个叫「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以前的人都懂这个道理,现在不讲了,人没有因果、没有恐惧心了,什么都敢干,就很麻烦。在财物方面、金钱方面,一个人拿取的是横财,在经典里面讲的,就好像吃腐败的肉来解决肚子饿的问题,肉已经有毒,吃下去命就完了。「鸩酒止渴」,有毒的酒还拿来解渴,喝下去自己的命也没有了。因为我们这一段时间历史读得太少,所以对这些真相体会都不是很深。

  德育故事里面就有很多都呈现了这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相。有一个县令,定远县的县令,姓狄,刚好在他的县里面有一个人去世了,留下了不少财产。结果这个人的弟弟就想要谋取财产,然后就来找他,说:「你把我的大嫂抓起来,把她的财产充公,到时候我分你一半。」这个县令一想,这么多钱,他就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结果那个女子就冤死了。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了不久他就长了疮,疮上面还有蛆,没多久他就死了。而且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到最后五个儿子跟六个孙子跟他生同样的病,全都死光了,最后那个孙子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这样的故事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记在史册里面都有。所以这个因果教育才能让人不敢作恶,有畏惧的心。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羞耻心要建立起来要花多少时间?少说也要几年。可是这种因果报应的教育,他可能听一个故事,他就会警惕自己。所以因果教育事实上是让社会安定、人心祥和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但是大家现在好像是,你们假如去跟人家讲「因果报应」这四个字,底下人会不会说「你看,这个都是封建迷信」,会不会这样?会,有可能。那讲不讲?讲,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讲。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所以我们可以告诉他善有善报,孔子的德行庇荫了他后代,范仲淹的德行庇荫后代,所有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真实例子。所以大家这几句一定要背起来,讲出来,《易经》讲的话,《书经》讲的话,人家就不会说你封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秦桧的后代、刚刚讲的这些故事,都可以彰显这些道理。这四十五天,跟课程有关的这些故事也会再跟大家分享,大家别着急,一定会装够汽油了,我们再回去。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学习东西要掌握纲领,纲举,目就张了。

  我们再从这三个来看。伦理,它有一个精神的象征,就是我们的宗祠。道德,孔孟学说教道德。宗祠延续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所以宗祠都是我们列祖列宗的牌位。因果教育,靠城隍庙。所以我们古圣先贤很会教化,他透过这些硬件设施,把这些软件很善巧的给每一个后代社会大众教育了。我们看到,这个伦理孝道延续了五千年,而当时在文革时代,整个宗祠被大量的破坏,师长在台湾非常的担忧。因为师长他们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对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体会得非常深刻,知道这可能是把我们文化的根都有可能砍断了。所以老人家就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建「万姓宗祠」的理念,师长在几十年前,文革时候就提出来。

  被破坏了,我们怎么再把它重建起来?师长那时候的构想,就是一个姓氏就一个宗祠,这个构想很好。比方您姓陈,进了这个宗祠之后,最上面到大舜,然后历代所有姓陈的圣贤都列在那里。我们一走进去,惭愧心起来了,「我的这些列祖列宗都有这么高的成就」,人的使命感、向上的心就出来了,很好。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万姓祖先纪念堂都建起来了,我们马来西亚也建了不少。所以老人家都是看得很深远,尽力来推动这些文化复兴的工作。而且老人家也洞察到,家庭的力量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是大家庭,一个人在家庭当中成长,家道好,他从小做人处事的根基就非常好,而且对家庭都很有责任、使命感。现在大家庭还在不在?大家庭愈来愈少,都变小家庭了,小家庭还生一个,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都照顾他。以前的大家庭是生下来就为整个家庭着想,他不自私自利;现在小家庭是所有的人都要照顾他。你看,一个小孩住在医院里面,外公拿着吊瓶,外婆喂他吃东西,爸爸在那里还要唱歌给他听,可能六个大人全体总动员就要照顾他,那他从小怎么形成一种责任心、念念为人着想?就很困难了。师长看到这个情况,都变小家庭了,怎么延续家族的力量、家道的力量?我们好像都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忧国忧民,都会去想这些根本的问题。师长讲的,可以让企业、团体变成一个大家庭。以前是血缘承传了家道,现在我们用仁义、道义、责任心来承传家道。整个企业、整个团体,甚至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可以延续整个伦理的关系。

  道德,靠孔庙。因果教育,靠城隍庙。而且这个都有很多艺术的教学,以前在庙的前面,常常都会演很多忠孝节义的历史剧,都能达到很好教化人心的目的。包含城隍庙画出来的十殿阎罗,让人看了印象都很深。大家去城隍庙看过吗?(听众答:没看过。)这次有机会来马来西亚,我再带大家去看一下。然后我们看一看,假如不继续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一起讨论讨论我们可能会到哪儿去,这个要有自知之明。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0/5/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2

  大家早,谢谢!我们前两天都在讨论立志的问题,「师志如己志」。立定此志,能坚定的、有恒的去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我们立的志是效法孔子、效法圣人,所以从今往后,不管说话做事,甚至于是起心动念,都效法孔子会怎么做、孔子会怎么想、孔子会怎么应对。我们以孔子为目标,不自欺的去落实,相信最起码这一生也能契入贤人的境界。取法乎上,以圣人的标准,一定能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习的过程,确实心量要不断扩宽,古人都是胸怀天下的安危。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整个地球的危机,这些危机根源还是在人心,心善,降之百祥,《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化解社会、化解地球的危机,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根本,人心的教化。所以《礼记.学记》讲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这个俗就是整个人心、风俗改变了。而这个化,从家庭来讲,是感化家人有良善的家风;企业是感化团体有很好的企业风气。这么好的企业文化,所有的员工都在这个氛围当中转恶为善、转迷为悟,都不断的提升他心灵的境界,都不断的乐善好施,那整个灾难就从根本上开始化解了。

  师长老人家,尤其这十多年,参与很多世界和平会议,遇到一些从事和平工作的志士仁人,有的是宗教领袖,有的是政治领袖。像在马来西亚有位长者,马哈迪先生,他在马来西亚执政,当总理当了二十二年,在马来西亚算是执政最长的一位长者了。他不只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刚好师长跟他谈话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问:「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一个从事和平工作者,他第一句话就问世界还有没有和平。一来他确实是念念为了这个社会、世界,再来很可能他经历很多事,心里也觉得这件事情很有难度。诸位学长们,这个世界还有可能和平吗?(听众答:有。)信心没有了,是最惨的事情。有一句俗话叫「哀莫大于……」,这个就是信心没有了,就兵败如山倒。「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他才能进德修业,他才能成就、契入圣贤的境界。相同的,我们做一件事业,也都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师长告诉马哈迪先生说道:「只要把四件事做好,这个世界一定可以和平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四个工作。大家听到这里要了解,下面这一段话是可以恢复世界和平的道理,我们这一生可以听到,挺幸运的,这个都是至宝。「国家与国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种族与种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派系与派系、政党与政党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宗教与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把这四件事情做好」。结果马哈迪先生听了以后,皱着眉头说,这四件事都很难。

  这个时代真正要做好事容不容易?真不容易。为什么?人心失去圣贤教诲太久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盘根错节,哪知道刀利不利?没有很重的承担,怎么知道是不是好汉?所以境界是来考验我们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考卷,我们要形成一个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气概。曾经听到,一位女校长,她刚好在我们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因为她是贵宾,首先请她给我们勉励几句。这位女校长上台的两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她说道:「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来,所有炎黄子孙处事的态度。他不是先想难或不难,他是先想该或不该。先想难或不难,那都是先想自己才有难或不难。义所当为,怎么样难都咬着牙过去了。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我们的父母,他们维持一个家庭的难度比较难,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当父母比较难?(听众答:以前。)以前少说也生五个、七个,多的、水平比较高的还生一打的都有。收入怎么样?很微薄。你看那妈妈,八个孩子的鞋底都是妈妈纳出来的,都不知道妈妈几点睡,然后一大早就起来做事了。那个辛劳比现在的母亲难多了!可是大家想一想,谁喊辛苦比较多?现在的妈妈喊辛苦喊得很大声,可是难度没有以前高;可是以前的母亲很辛苦,一个难字都没提过,甚至于在孩子面前都是笑脸,怕家庭的负担压在孩子身上,父母亲全扛起来,咬着牙。为什么?义所当为,他无怨无悔,没有任何怨言。所以,其实不是难不难的事情,而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这一分道义去为家庭、为社会、为世界。

  当马哈迪先生听完这一段话,他觉得不大容易。师长讲到,确实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从宗教下手,就可以慢慢让种族与种族和睦、政党与政党和睦,最后国与国和睦。因为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非常多,而且他信仰宗教,他有仁慈博爱的存心,你把他的那种宗教热忱,把他所有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能够弘扬开来,那这些宗教徒就有使命去为社会、为世界而努力。我们看到,在祖国大陆弘扬文化,一开始很大的比例都是宗教徒在做。这个我们要客观去看,因为整个社会的洪流,很大的主流是以追求名利为他人生的价值观。没有遇到圣贤经典、宗教经典,他可能一直都是在往这个方向走。而「人之初,性本善」,他遇到这些好的教诲,他的善心也会被唤醒。现在在大陆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不是宗教徒的愈来愈多。因为他们遇到经典,这些儒家的经典,他们也很认同。所以现在不见得宗教徒做得比非宗教徒多了、好了。头确实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带起来的,但是带起来不见得做得比人家好。我们可不能说,我们先做了,就一定比人家高、比人家优秀,这个态度是不妥当的。

  所以师长建议从宗教入手,这是非常有睿智的。但是问题来了,假如宗教都搞形式,也很难利益到社会。比方我曾经听到,有当媳妇的要去庙里做功德,婆婆有需要了都不照顾。很可能这个做法就会让很多人不认同了,「信仰这个宗教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连家都不顾了?」就是舍本逐末了。就好像林则徐先生说到的,「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你拜的所有的宗教神圣,全部都教我们从孝道做起,不能搞形式去了。我甚至还听到一个例子,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说到,他说,「我们那里有个幼儿园的园长,不管幼儿园的事情,常常跑到一个千年古剎去做义工,他说到那里做才有功德」。我们看,这个是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哪来的功德?而且大家要了解,感受一下,这件事情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讲的。请问,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中间传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而且这个教育局长假如常常把这个例子再去讲给别人听,那不知道多少人会误解。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到,不能搞形式,不能只有仪式,最重要是要把教育彰显,教学为先。

  所以师长又建议建宗教大学、建多元文化大学,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优秀的都能够教给大众,每一个民族都可以感觉到,「那个民族的文化这么好!」互相尊重。不了解,就互相批评,所以了解很重要。现在很多的冲突都来自于种族彼此之间不了解、宗教彼此之间不了解造成的。所以能够学习各个民族好的文化、各个宗教好的文化,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心就和谐安定了。

  我之前看过《可兰经》一段话,非常感动佩服,提到,「在憎恨与喜悦的日子说公道话」。这个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恨一个人、厌恶一个人,他什么好我们都看不到,整个心就偏掉了。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这个心偏掉,不是心正的状态了,心不正,身就修不了,要修好这颗心。其实大家想一想,人的心一偏掉,人心就不平了。可是,为什么自己心态不对的时候,都体恤不到人心的变化?还是被自己的欲望给障住了。「我就想这么做」,就不管别人了。从家庭来讲,父母一偏心,这个家就有风波要产生了。心偏了,人心就不平。

  有一个父亲,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女儿。哥哥成绩比较好,女儿成绩平庸,所以这个爸爸就特别疼这个哥哥。这个父亲是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大家要想想,一个单位最高领导,不见得能把自己的家治好。大家想想,假如你的儿子成绩很好,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你要对谁比较好?(听众答:一样好。)一样好是在心境上,在事相上不一样了。一个仁慈的国君,是对富人比较好,还是对贫穷人比较好?在心上一样好,事上你当然要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才对,而且你帮助贫穷的人是真正帮助有钱的人。他有钱了,你帮助他什么?他有钱,你再给他钱,那是帮助他吗?你给他最重要、最需要的,那叫帮助他。所以这个时候你接济贫穷的人,不就把有钱人的善心给唤醒了吗?所以这个女儿能力比较差、成绩比较不好,父亲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女儿,不就把这个爱心传给他的儿子了吗?这个儿子的善心不就是他一辈子最好的财富了吗?可是人一有好恶,感受力就一直下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状况之下智慧最低,哪一段时间?谈恋爱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地,好像这个世界上只剩两个人,旁边的人、发生什么事,哪怕是父母,都不干他的事。好恶心作用会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父亲有虚荣在,他就会对这个哥哥很好。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是持续发展的,这个父亲对哥哥非常好,什么都顺着他,「太给我长面子了!要什么我就买给你」,反而对这个妹妹忽视,「太差劲了!给我丢脸,家里的事都妳干,哥哥不用干」。这个哥哥就傲慢了,恃宠而骄。妹妹呢?好一点,自卑,假如性格比较强,就跟父母对着干了。这样的性格,一走到社会上去,就对团体、对社会都不满。所以现在很多孩子走在路上,无名火很多,一把火就把人家几台机车都给烧掉了。他那个无名火的源头在哪里?在于我们父母没有好好爱他,他才有那么多火。其实这个世界没有很复杂,所有有问题的人就是缺爱而已,给了他爱,他慢慢就改善了,不是很复杂的。

  也确实,这个哥哥后来真的拿到博士了,妹妹专科毕业。我每次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我父母没有分别心。因为我成绩比较差,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每次颁奖,又在同一个学校,只要讲到颁奖两个字,我的头就是这样低下去,一念又是念我姐姐排在第一个位置。站在那里,假如地上有洞,钻下去会比较舒服一点。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成绩很好、事业很好,或者是长得又比较帅、比较高,什么条件都比其它兄弟姐妹好的时候,要懂得体恤他们也不容易,那个气势不要去压到这些兄弟姐妹,压到了,就是我们已经傲慢,觉得自己高,兄弟姐妹低,这个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家人相处,谦让非常重要。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才能成为一个能为人设想的人。父亲在那里赞叹你,「生你这个儿子我最高兴了」,我们在那里「对呀对呀,爸说得真好」,然后其它的兄弟在那里很难过。当父亲在那里赞叹我们的时候,其实兄弟姐妹也不好受,这个时候你马上说:「哎呀,这几年妹妹最照顾母亲了,弟弟做的哪些特别好」。父亲一想,对对对,也想起其它兄弟的这些好,其它兄弟就感觉「兄长时时都能看到我们的付出」。

  所以人是很容易傲慢的,「勿谄富,勿骄贫」,人一有钱,骄贫的态度起来了。不只人有钱会傲慢,学历高会不会傲慢,双眼皮会不会傲慢?种种一些外在条件比人家好,那个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所以现在想想很庆幸,自己长得不帅还真是个福报。所以大家要注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假如像刘德华,保证我现在没坐在这里,命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慢心时时要观照。有一个企业家,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他事业做得最好,还借钱给他的兄弟。他上了课以后,知道孝悌太重要,知道感恩心太重要,他就突然想到,「我虽然在打拼事业,长久以来都是我弟弟在照顾我的父母,我都没看到,我只想着我赚钱比他多,而且他还欠我十几万,我借给他买房子的」。企业家,他常常五万、十万在捐款,善不善心?很善心。可是跟兄弟,这个钱都记得很清楚。后来他感恩的心起来了,回去就跟他弟弟讲:「弟弟啊,这些年来多亏了你照顾父母,我实在是太感谢你了,那个十几万你就不用再还我了,都是你让这个家这么好。」他弟弟听到,当场眼泪就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他兄弟的这件事,谁听到了最高兴?他母亲最高兴。而且人孝悌的心现前,真诚心就能够现前了。真诚心现前,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员工统统会感觉到,都会被感动的,人和整个就聚起来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父亲偏心,就不好了。而我的成长过程,成绩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父亲就信任我,每一次我很内疚的时候,在楼梯口等着我爸爸上来。大家看得出来,我还是挺有良心的,做得不好,赶紧跑出来认错。我爸爸都是笑着说:「加油,加油,不要气馁。」从来没有用我姐姐的成绩来压过我。我遇到的老师也很鼓励我,因为刚好我姐姐他也教过,我这个老师就讲,礼旭是属于「大只鸡晚啼」。翻作普通话叫做,比较大的鸡,它叫得比较晚。这个是很有逻辑的,那个鸡很大,牠的肺比较宽,牠要吸满一口气的时间花得会比较多,牠才能叫得出来。翻作成语,叫做大器晚成。那个老师讲话的神情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坐的位置我都还记得。所以一个鼓励的话会暖人心一辈子!「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是有道理的。心态对了,成就人;心态不对,可能人家一辈子的信心都被我们给打垮了。所以慎言为先,涉世、处世以谨慎自己的言语为首要、重要的功夫。

  结果后来怎么发展呢?这个哥哥博士毕业回来,就跟他爸爸讲:「父亲,你买了很多房子,还有很多钱财,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还是早一点给我吧。」大家听完这一段话,他说的话对不对?(听众答:不对。)他说的话有没有犯法?(听众答:没犯法。)其实他说的话,你想一想,「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也没错,人生无常。所以他说的话没犯法,可是足以把人活活气死。这就是一些学历很高、没有道德的人,真的会把人活活气死。他刻薄、没有恩义、没有情义,杀伤力很大的。大家想想,我们在教育界一直在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请问什么是素质教育?在这个时代,我们在了解一个概念,很奇怪,你要了解这个概念,你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还有点清楚,等你看到第十篇的时候会怎么样?就完全不清楚了,会把很简单的东西愈搞愈复杂。其实我们几千年祖宗的教诲就是把很多复杂的东西把它归纳成最重要的纲领,让我们好去掌握才对。所以凡事从根本看,素质的根本是什么?是他的善心。所以「教也者,长善……」一句话就讲透了,这个就叫素质教育。他没有善心,才华愈高愈傲慢、愈自以为是,不知道又会压迫到多少人,甚至于用才华去做非法的事情都有可能。既然是长善,那善才是素质。

  这个大学生读到博士毕业的时候,父亲有没有去观照他的心性往哪里发展?我们没找到根本,等状况出来的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楚,「怎么这个孩子突然变成这么傲慢,这么不讲情义了?」他不是突然变成的,从很小那些细节就慢慢形成了。人有执着的时候就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客观的状况,「他成绩好就好了,其它我不管」,就麻烦了。这个父亲听完,真的都快承受不了,进了精神病院。这个时候谁出现了?女儿出现了。女儿有学传统文化,带着自己的丈夫去跟她父亲讲:「父亲,你这一辈子教育我们、养育我们几十年,恩重如山,这一辈子我们绝不跟你老人家再拿一分钱,报恩都来不及了。从今天开始,每个月再给你五千块台币,让你生活都不用再担忧了。」这分诚心就把父亲从精神病院给接回来了。

  我们看,一个心偏掉了,对整个家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影响会非常非常大。后来这个儿子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在一年之内动了几次大手术,儿子来来回回在医院里跑。所以,人最折福的事就是不孝。而事实上,他的孩子在一年之内遭遇这么多的情况,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不见得是坏事,为什么?很可能要藉由这些经历之后,让这个儿子真正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对他的儿子这一生身命最重要的事,就是孝心能唤醒,这才是他最大的福报。

  孔老夫子说,举一要反三,要从这个心境能够观照到所有的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当老师的人,带学生能不能偏心?当然不能。成绩好的都坐前面,成绩不好的坐后面,那完了,全盘皆输。好的傲慢,不好的自卑,甚至看老师不顺眼,所以我们全输了,所有人的心都病了,这个社会还能安宁吗?可是,如果这个时候老师都留下那些成绩不好的,尽心尽力教他们,那成绩好的看了感动,「老师,你这样太累了,这个人我来照顾」,统统开始责任分配了。你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老师有爱心了,学生统统被带动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他生命中最受用的爱心、感恩心。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很多学生都愿意以后当老师。包含在企业里面,我们对能力比较差的员工都能够包容、爱护,而不去排斥,这样也能把这个爱心变成整个企业的文化。现在还有很多的企业响应政府,让一些先天肢体比较不方便的人都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我们去到他们的公司,看得都被他感动了。我们也相信,先天身体有障碍的人,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都会感激这个企业家的成就、成全。所以我们刚刚看到的,在憎恨与喜悦……人产生好跟恶的情况,还要很平等、很公正,就不容易了。

  第二个,「接济与我断交的人,照顾与我绝情的人,原谅对我行不义的人」。有这样的修养,一定能够化解对立、化解冲突。因为人都有良心,我们真的能这么做,真的能这么包容,人家的良心就唤醒了。所以我们看到,各个宗教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非常优良的。其实我们看《古兰经》这些教诲就知道,现在恐怖分子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些教义,才会有这些现象的。所以显正破邪,得把正的民族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呈现出来给世人明白才行。所以师长建议的宗教大学、多元文化大学,这个都是很急迫的。我们明白了,以后看有没有因缘,自己做也好,或者有一些政治人物你也认识的,都可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宝贵的智慧跟他们做分享,这个就是我们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奉献心力。

  我们的志向立住了,终身不变。有时候人立志还会谈条件,「谁做了我就做」,「谁不做了,我就不做了」,这个立志我看是不可靠。该做的事是没有条件的,道义是不谈条件的。所以孟子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待文王而后兴者」,一定要有文王这样的人出来他才肯做,这个是「凡民也」,就是一般的人。「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真正的豪杰之士,纵使前面没有任何人带头,他也义无反顾的向前冲。诸位学长,蔡老师不做了,你们做不做?(听众答:做!)大家要了解,我们这二、三代人根基都不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1:56:04 | 只看該作者
说不定哪天蔡老师遇到杨贵妃这样的人跌下马来,怎么办?你们还是继续往前走,这样才是理智的。

  在台湾曾经发生一件事,也让我很省思。有一个作者,他的书在台湾都是畅销在前面的,看他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我也都看过。我曾经听过他一次演讲,让我有点说不上来什么问题,那个时候我智慧也不够。就是他在演讲的时候,跟他的书都一样,我就觉得说不上来。因为一个人重视心灵的时候,他应该是每一天都在人事物当中有新的体悟才对,怎么会几年前写的书跟他现在讲的都一样?我就觉得怪怪的。后来他出问题了,他抛弃他太太,另结新欢了。结果我们台湾的女同胞非常气愤,把他的书放在广场上,集体要把它烧了。每一个场景对我们都有启示。一个作者写的都是心灵的文章,很多人对这些道理、对这些经教的信心很可能跟他牵着。结果现在他出状况了,可能他谈的道理,人家都说那都是假的,就把很多人的慧命、增长智能的因缘都给切断了!这个罪孽就很难算了,可能十九层地狱都跑不掉,这是断人慧命!假如我们带领着大家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自己要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给传统文化负面的影响。再来,这些女同胞很气愤的要烧书,理不理智?他讲的对,你学了就好;他讲的不对,你不学就好,他做得不对,你不学就好。怎么一下子火那么大?那不就自己这颗心都护不好了吗?今天,我们的经典已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它是真理,我们不要因为哪一个人出状况了就否定传统文化、否定经典,这是不理智的。

  所以圣贤人提醒我们,依法不依人。人,每个人的境界起起伏伏,没有到盖棺论定,谁都不好说,你的信心不能建筑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我们是从小没有这个根基的。有这个五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师长是最后一代,师长说:「连我弟弟都没有学这些。」师长还有学到私塾教育,那个时候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常懂得这些做人道理的。所以在弘扬文化的过程当中,肯出来走在前头的,我们佩服他们的发心。可是当走在前头的人出状况的时候,你也不要因为他而丧失信心或者难过。你说:「可是是他带我出来的。」他带着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怎么报他这个恩德?我们成就自己就是回报他最大的恩德,这是理智。假如前面引路的人走错了,「哎哟,我跟他感情很丰富,我也跟着他走」,这样对不对?那就不是理智的状况了。现在在各地,很多人很难过,「当初介绍我传统文化的人,好像现在态度不对了,偏了」,自己很难过。不要难过,你走对了,就是对他最好的供养。现在弘扬文化刻不容缓,我们哪还有这么多时间在那里哀伤、痛苦?其实对谁有帮助?对谁都没有帮助。也不要以人情做传统文化,「我跟他交情比较好,我就跟着他」,不是这个逻辑。谁依经典做事,这个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时时要理智。

  而且,我们各地弘扬文化的人也是有了祖宗的教诲、有了这个平台,才能介绍给我们。假如今天我们介绍一个人学习,就觉得「他能学习都是我的功劳」,这一念是贪老天的功劳,这要不得!所以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去标榜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好处。一标榜,这个心已经在名闻利养里面了。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历史故事。晋文公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国度流亡了十九年,这十九年过程当中,身边跟了几个人都没有走,也是非常忠诚。后来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了,这跟着的几个人当中都在说,「这十九年我的功劳最大,我应该封什么爵位」,在争功了。只有一个人,叫介之推,他连讲都没有讲,默默的就走了。他对他自己国君的尽忠是发自他的赤诚,他不是想着以后要获得哪些东西,所以他默默的离开了。他讲到,「窃人之财」,偷取人家的钱财,「犹谓之盗」,就犯了盗戒了,「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晋朝能复兴,那是他祖上有德,还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成就的,怎么当下我们觉得「都是我的功劳」呢?这不妥当的。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情境都要观照得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对不对。当然,我们也不要觉得「一定是我对」,很强势的去要别人跟我一样,这样也不妥当。我们很确定我们在依教奉行,就好好的去做、去扎好根,做出成绩来了,自然有非常踏实宝贵的经验可以去跟一切有缘的人分享。把跟人家辩论耗掉的时间跟口水省下来,好好的把事做到,依经典去做,就对了。这也是对所有跟你有缘的人最好的供养。这是跟大家讲到孟子讲的这句话,「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而人与人的缘分,说实在的,不可强求,要珍惜,但不可强求。而且这个缘分,真的有五年的缘分,你怎么拉,那个缘分都还在;可是只有一年的缘分,你怎么扯也扯不回来。为什么?人的思想观念很难能够统一,除非大家都放下自己的想法,都依经典,有这样的态度,三个人五个人的力量都非常非常的强。所以其实放下自己的想法是最难的。四个人完全依照经典做事,这样的力量都能把正法弘传开来。所以我们一开始弘扬文化的过程,不要急着一定要很多人一起来做,整个见解都能依照经典,这个就是最成熟的因缘。不要去攀缘,说一定要很多人,不用搞气派。有三个人,我们三个人一起做;有五个人,我们五个人一起做,扎扎实实的,这样的缘分发展反而非常的稳固。

  再来,我们谈到学习的次序。我们一开始,学习贵在立志,再来,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其实在学习的次序当中,也离不开人学习的心态。这个「信」是很重要的基础,不相信,就很难深入这些教诲了。孔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信而好古」,他相信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是真实的,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他不怀疑。而且古人确实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我们现在人心比较浮躁,看得比较浅、比较短,所以这个好古也是真正很客观的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确实比较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分析事情都比较冷静。再加上都是几千年印证过来的,所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所有的所讲出来的道理,都是依据这个道统讲下来的。所以孔子讲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都是从尧舜禹汤这些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信心。

  相信之后,我们要深入经典,能够理解它。理解完之后,要能去做,叫解行相应。这个解,比方说我们了解到要行孝,从经典当中我们了解,行孝要从哪些生活细节当中去落实。了解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行、怎么去做。比方《孝经》里面讲到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甚至养父母之志,都提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些生活细节去落实。更细的,就像《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就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冬则温……」,这个都是养则致其乐。「晨则省,昏则定」,让父母很欢喜、很安心。包含「亲有疾,药先尝」,这个就是病则致其忧。这个很具体的,怎么在生活中去落实。

  所以师长有一句话提了非常多次,就是每一句教诲要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一句教诲都从这里去思惟,我们就知道,都要在这些方方面面去行、去落实。《弟子规》也提醒我们解行相应的重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解行必须要并进,它不并进,人的心态还是会出现问题。不力行,只是一直学习这些经典,无形当中懂了很多道理,长了浮华,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到。孟子在这一点也是很提醒我们,说到「人皆好为人师」。为什么好为人师的心会起来?就是行得不够,就比较容易用道理去看。因为「力行近乎仁」,在做的当中,会慢慢客观能理解到,一件事情要成就,它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种种的因素去配合,这个时候他设身处地的态度会因为在力行当中而提高。所以有一句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尤其文化在复兴的过程当中,万事起头难,所以我们应该去体恤很多的不容易,然后自己能够去带头把它扛起来,而不要指手划脚,「这边不好,那边不好」。批评太容易了,真正去做,才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学文一定还要再加上力行。

  但是,「但力行,不学文」,一直做一直做,都没有去听经,没有去深入经典,做着做着,可能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就没有依经典在做了,就「任己见」,这样也不理想。因为做着做着,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做事,心就会比较容易浮躁起来,会着急起来,连带的,可能脾气也会大起来了。这个时候能常常听经,把心的浮躁稳下来,然后对照对照,现在做的跟经教、跟师长教诲的一不一样。这个是行当中也不忘观照自己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应的。而且在力行过程当中要保持熏习,这个是谁都不能够忽略掉的,为什么?宋朝这些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就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整个心境就顺着习气在走了。我们现在客观来讲,我们多久不读书、多久不熏习经教,这个心态可能就不知不觉偏掉了?一天都不行。我们说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天不听经。所以很多护持传统文化的大护法,他们发心也都很大,很不简单,可是假如忙到没有听经了,迟早都会因习气而出现状况。当人习气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比师长还厉害。这个不得不冷静。你说做这个好事,世间的人追名逐利,他也知道,看到你做这些公益事业,他哪怕是总统、总理,他也挺尊敬你的。可是总统、总理跟我们平起平坐,坐在那里谈话,可能无形当中都觉得自己好像走路有风了,「那当然,我都可以和总理平起平坐了」,人的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了。

  师长老人家常说,找一个好老师很难,找一个好学生更难。我们的习气傲慢一起来,可能连师父都不放在眼里都有可能了。所以这个也是警惕我们,熏习不可以断。所以学习能提升,恒心是一个关键,而且是不间断的。就像钻木取火,要钻到什么时候才行?要钻到火出来才行,不能懈怠,停下来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解行也可以在解当中,心念一转变,解中就有行了。比方说,师长曾经提到,最傻的人,就是把别人的不好、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纯净纯善的心应该拿来装什么?拿来装最好的教诲,拿来装所有人的恩德、优点。当我们听最傻的人,听到心里面去了,那我们还做不做最傻的人?在听的时候,这个心转了没有?你们怎么没反应?所以佛陀那个时代,讲经的时候,有人当场就开悟了,他就是解中有行,他当下听教诲的同时,就把习气给放下来了。而我们平常在工作、处事的时候,行中有解。比方我们在面对一切的人,我们都保持笑容,然后提醒自己,《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时时这个恭敬心要观照得到。这个时候行中就有解,就把经典时时提起来观照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符合。包含在跟人家谈话的时候,难免情绪会有起伏,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都是行中就有解。

  所以解行是相应的,甚至是可以并进的。师长很多好的教诲,我们假如在听的过程当中,马上把它转变成我们的心态,就受用无穷了,那也是善学。比方我们大家坐电梯的时候,就有看到一段很好的教诲,「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念一遍,「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现在念这一段,是念着念着解中有行,念完,所有那些人都不见了。我们来测试一下。「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我都可以感觉那个磁场很强,你们念着念着就把它放下了。「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们的定慧」。大家有没有想起被人家骂得很凶?有。他是来考验考验我的定慧够不够。「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们的能力」。大家去想一想,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就是逆境考验最大的时候,反而进步最多,就是他们成就我们的。「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们应该自立」。有没有觉得现在心地光明不少?这个就是解中马上就去行了,不用等到下一个因缘,自己就在用功了。师长也讲到,「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福慧双修。真的体会到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功夫的,那看每个人就很可爱了,就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在我们这个心念。理解之后马上把它转过来,马上把执着、习气给放下,就可以受用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10/5/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3

  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上的课程,是如何有效的学习,而学习首要的是立定志向。有目标、有方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跟这个目标是相应的,而不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个目标,我们以孔子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师志如己志。

  要力行这个目标,从哪里开始下手?我们在念《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得很激动,激动完,要从哪里开始努力?我们看「圣与贤,可驯致」,什么是圣贤人?圣贤人绝对不是头顶放光,圣贤人是演什么像什么,把每一个角色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是圣贤人。绝对不是他在事业上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孩子教不好,这个绝对不是圣贤人。而且说坦白话,他事业好,那只是个假象。事业好,一般现在是说财富。只是看财富,这个不准,怎么说?比方巴林银行,好像是一九九五年倒闭。这一家一百多年的连锁银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公司,这么大的一个银行,宣布倒闭,被一个期货员给搞垮了。请问大家,倒闭前一天,你觉得它成功吗?世间人说成功。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可能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看出来这一家必定倒闭了。为什么?它忘了本。本在烂了,哪怕它现在是参天大树,它是迟早倒下来,没有侥幸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现在在各行各业,撑着一个场面给人看,这是太普遍的现象,而当事人事实上心里都有莫名的恐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现在世间的人,他有财富,那个是他的福分,能不能守住财富,那要靠他的智慧。没有智慧,钱财来得愈快,可能是灾祸而不是福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祸福相倚」,福气来了,不战战兢兢,不广施恩德给贫穷、需要的人,积财,就增长贪心了。积财伤道义,旁边的人都很可怜了,我们一点都不管。所以怎么保住财富,这个是学问。赚钱靠机会,很可能祖上有德,可以赚到钱,花钱要靠智慧。很多人一花钱,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把家庭都破坏掉了,这个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刚刚跟大家提到,今天他对孩子都教不好,他不可能把团体带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大学》里面讲得很斩钉截铁,不可能,连他最亲的人都不能感化,他还能感化更远的人吗?所以,今天家里的人都不听我们的,公司里的人还挺听我们的,真的假的?他是挺听money(钱)的,今天是因为你发给他薪水,他不是打从内心里佩服你,这个时候团队里面没有真正的人和、真正的凝聚力。没有真正的凝聚力,要垮掉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垮掉的。

  有一句话说到,「国不务大,而务得人心」。国家、团体不务很大,最重要的是凝聚力、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断金。可是你组织很大,大家的见解都不同,很可能都变多头马车了。所以我们发展一定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跟人家比一个场面,这个就麻烦了。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整个组织的发展,最重要的,让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让它很成熟,而不是去硬把它摘下来的,不是去强求来的。再来,「佐不务多」,这个佐就是辅佐的贤才,你旁边的股肱大臣、左右臂膀,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你有很多这些高级主管、这些给你意见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贤不贤德。你高薪请来很多的主管,他无德,你花的钱都白花了。而且,贤俊的人很直率,他会对你直言,把一些你不喜欢听的会告诉你。一个人要得很贤俊之人,首先要有度量,你才感得来这样的人。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有这个雅量,才能感来魏征,自己要是唐太宗,才能感来魏征。不然我们又说,「唐太宗运气好啦,他能遇到魏征,像我都不行」,那又把责任怎么样?又推给别人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会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很多都跟我们的心是相应的。我们喜欢听好话,阿谀谄媚的就来了;我们很喜欢听正直的言语,很希望能找到自己问题,正直的朋友就来了。

  有一句话提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周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在朝廷之上,都是主动的纳谏,希望这些大臣从方方面面给他指出问题,生怕他们不讲,所以这些大臣都对他直言不讳,把很多客观的状况、基层的状况告诉他。桀纣,这些是暴君,他在朝廷之上,底下的人都不敢讲话,讲话很可能就要拖出去被修理了。所以为什么会兴?能纳谏。为什么会亡?就是暴虐,听不进去意见。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在哼着一首歌,他哼着哼着就说:「啊,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他就这么唱着哼着这个词,在那儿唱啊唱啊。他旁边刚好有一位琴师(乐师),这个乐师是瞎子。为什么乐师是瞎子?因为他从事音乐,怕自己的专注力被眼睛分散,为了要能够做出真能教化人心的音乐,他要专注他的耳力,他就把眼睛给弄瞎了。所以古代人那种舍自己的身去成就别人的心,让我们非常的动容。当他听到自己的国君在唱着这句话,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这个乐师马上抱着他的琴就往国君讲话的地方整个冲过去,冲撞他的国君,而且是非常的勇猛。因为他瞎了,他也看不准,他就听着那个声音就冲过去了。结果魏文侯被他吓了一大跳,赶紧闪开,但是因为太紧急了,魏文侯也跌下去,把国君的帽子都摔坏了,前面的帽带撒在地上。

  魏文侯很惊慌,马上说到:「冲撞国君判什么罪?」旁边的士兵马上说:「判死罪。」「好!」就把这个乐师师旷抓住,要去行刑了。这些读书人每当要被行刑的时候都是很从容,都会让那个想杀的人觉得很奇怪。师旷就很从容的对他国君讲:「国君啊,我既然是死罪了,你可不可以让我讲两句话?」「好,你就讲吧。」师旷就讲:「我从小就听到,尧舜都是希望别人给他很多的意见,桀纣就是自以为是、自大自尊,都不听人家的意见。我刚刚听到『我最高兴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我以为我是听到桀纣。所以国君,我是要撞桀纣,我不是要撞你啊!」所以事实上劝人不是很复杂,就是把人的正念给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要跟对方比高下,「我比较有德,你比较无德」,不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把对方的正念提起来,他马上就能转过来了。

  有一次齐景公最喜欢的马被部下给养死了。齐景公很生气:「来人啊,马上给我拖出去砍了!」就要杀了那个人。然后晏婴马上就说:「这个人太可恶了,不用别人动手,我来就好了。」晏婴马上就上前去要杀那个人,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告诉你,你犯了三个大罪。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了。第二个大罪,是让国人听到君王居然为了一匹马杀人。第三个大罪是什么?是让所有的诸侯国都轻视我们的国君,居然为了马杀自己的人民。你看你罪重不重!」齐景公说:「好了好了,放了他,放了他。」所以劝诫是用一切的善巧,把国君、把领导的正念提起来就对了,而不是很冲,去抵触国君,或者抵触领导者。

  结果魏文侯听到乐师师旷这么说,他马上就很惭愧,「不是他错了,是我错了。所以,把这个琴(就是冲撞他的琴,都撞坏了)放在我们的城门,让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过失。这个帽子也别修了,我每天带着它就想起师旷给我的提醒」。你看这个领导者不简单,这么样严于律己。诸葛孔明也是很好的领导者,他就提到,「布所失于天下」,「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广纳雅言,「勤攻吾之阙」,把我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这些好的领导者,他最重要的希望是能够利益他人、利益人民,生怕自己的问题障碍了国家、人民,所以希望大家指出来,而且自己的过失他都公开来,不隐瞒。也能够时时广纳雅言,这样子做决策的时候才能客观,才能顾全整个方方面面、顾全大局。这是我们刚刚提到的。

  刚刚也跟大家讲到,什么是圣贤?演什么像什么。在家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能齐家,家齐而后才能治国。我们现在这个基础都忽略掉了,一下子就要治国平天下,这是没有根的人生,慢慢的就会出现种种状况。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很多的主义出现,很多的思想出现。尤其在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种种主义统统都出现了,都是很好的思想。但是我们冷静看看,人心提升了吗?家庭安定了吗?好像不是这样。并不是这些主义不好,而是我们要寻求到根在哪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花太多太多的时间,都在想什么样的制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很多的管理都出来了,很多民主制度都出来了,可问题是,民主制度出来了,社会愈来愈乱。我们看西方,它是谈民主最多的,可是现在西方的青少年犯罪率吓死人,连他们都束手无策。下一代都完了,还有什么前途?很多国外的报纸上,一个青少年一不高兴,拿着枪在校园里扫射(这个不是一例、两例),几十个人倒下来。他被带到警察局,问他,「你怎么干出这样的事情来?」他怎么说?他说,「今天是星期五,我心情很不好」,就是黑色星期五。大家想一想,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死掉了,他有没有感觉到?没有,他觉得「我心情不好」。在他的思想里面,都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自私自利,才会做出这些伤害人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只着重在制度当中,解决不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心,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道德,这个才是根本。所以我们努力在太多枝末的事情上面,没有顾到本。

  大家今天有没有读《孝经》?昨天有没有读《孝经》?前天有读吗?我差点要问以前有没有读《孝经》?山不转路转,反正我就一定要大家都读过,我们才好举例。大家翻开第一页,「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大家读了这一段,相不相信?(听众答:相信)这个就是根,懂了孝道之后,家庭、团体、社会就和睦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顺着人性、顺着根本来教,孝是根。今天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了,他还能有仁爱心吗?我们人生时时都能从根本思考,很多问题就解开来了;不从根本思考,都在枝末打转,那问题层出不穷。《论语》也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心的根本,就是对父母的孝心,对兄弟的悌、友爱,这个才是仁爱心的根本。我们这个时代都强调仁爱和平、大同世界,都强调这么高的目标,却不知道源头活水在哪里。耗了这么多精力,在这几十年来,多少人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兴旺流血流汗,可是这个社会愈来愈乱,他们也觉得很无奈。所以人生能找到根本,这是最幸运、最痛快的事情。我们看,根是在孝道,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

  我们今天根不要了,就要花果,挺好看,但是看几天,花就谢掉了,所以都变成很多美好的口号,撑不了几天。它无根,就烂了,烂了以后,反而否定了这些理论不好,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人很容易认同一个东西,后来出状况了,就完全否定。这个是很要不得的,不是太过,就是不及,都失去理智、失去客观了。枝叶花果很好,但是它要长久的整个生长,长久的兴旺下去,它一定要有根才能生生不息。这个根的整个成长是顺着人性的,为什么?人一生下来,最亲爱的就是父母,所以是「事亲」。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跟父母的天性(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教育第一个最重要的功能。第二个功能,就是让一个人对父母的亲爱延伸到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对世界人民,把这个爱整个扩展出去。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教育第二个重要的目标。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三、四十岁了,见到父母,表情就跟三岁的婴儿一样,看到他妈妈然后跑过去,很欢喜的那个表情。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人幸不幸福?你看,他的心里都是感受着父母的爱。所以翟俊杰翟导演,他六十多岁了,他说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进家门还能喊一声「妈」、喊一声「娘」。这个难得,他保持了这颗赤子之心不失。而且这样的人去当官都是爱护人民,大家从德育故事里面看,这些孝子一当官,都把人民视如己出一样的对待,因为孝心是爱心的源头活水。今天假如我们跟人相处产生摩擦、产生冲突,没有能提起爱心,根源在哪儿?根源在我们对父母的孝还不彻底。真的,人在修身的过程当中,只要跟人有不愉快、冲突了,铁定是我们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情绪在心里面,对父母不是完全的至诚。真的能对父母至诚,这个孝心完全发出来,对人的爱心也能做得到。所以我们学习重在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任何跟人家不愉快了,马上,「我这个孝心还没有完全发出来」,赶紧找到自己心上偏颇的地方。

  什么是学问?能够融得性情上偏私,是人生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家庭里面有很多的误会、误解、隔阂,能够把它消融掉、化解掉,又恢复到和和乐乐,是人间一大经纶。所以我们今天修学的功夫好不好,不是看你学三年、学五年还是学十年,这个是形式的东西。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改掉了多少习气,这个才是我们的功夫。所以性情上贪心去不掉,不行;情绪化去不掉,不行。我们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跟人相处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别人好不好受,都如入无人之境,只有自己了,这个也都是性情上的偏私。私,私心,把自私自利能够放得下。偏,在性格上不能心正,有好乐、有恐惧、有情绪,这个都是性情上不妥当的地方,或者常常忧患、害怕,这个都不好。自己的性格改了多少,自己又能让家庭内很多的冲突化掉,因自己的真诚而能化解多少,这个才是学问、才是经纶。而且这个是人把学问、经典演出来,人能弘道,这个才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往往做给别人看,时间久了,都觉得自己学得不错。我之前常常在听的时候,听到一些朋友讲到,「我吃素都五年了」、「我吃素都十年了」。请问,说这句话,他的心态是什么?在表扬自己,「你看我多不简单,我吃素这么久了」。这个心已经动了、已经偏了,我们自己要知道,时时要观照自己这颗心对不对。吃素是应该的,是我们每个地球人应该做的,哪有常常表扬的?哪有一个孝子常常说,「我父母生了我,真是他的大福气啊!」先生常常说,「我太太能嫁给我,真是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这个心态都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时时在言语、行为甚至念头都要观照到自己心有没有偏掉。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偏掉了,马上能够把它拉回来,这个是学问。人家圣贤人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向他学习好的地方。我们刚刚讲到根,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跟人家有不愉快、摩擦,往往就是我们对父母,很可能在互动当中都有这些情绪产生,从根源要把问题解掉。

  人事亲了,在家庭里面又有长辈、又有兄弟,他敬长,就在家庭里面养成了孝养父母、尊重师长的态度,孝悌的精神。经典当中告诉我们,「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见得孝悌这两个字、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出去就是一切美好的品德了。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学校,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还是孝悌,还是家庭的一种心境自然延伸出去。他到工作上去,不管他是哪个行业,以前都是手把手教,手把手教才能教出个中的学问。现在都是到大学去,教科书,经济学、管理学,一本经济学里面还有好几个专家讲的,请问大家听谁的?而且告诉大家,教科书里的内容一定正确吗?不一定。他没有经过时间、空间的检验,怎么可以证明他是对的?而且现在社会为什么乱?乱在思想。这些思想从哪里来?很多从教科书来的。打一个比喻,「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句话教科书有没有?有,而且好几十年,还是企业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这句话用我们老祖宗的经典一对照,那根本就是邪说!赚取利润,为自己赚取利润,私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看,都是强调利、利、利,教出谁来?教出小人来。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界很多的人,破坏了大自然,他还是要赚钱,他哪管以后的人怎么样,他不管。这个是利的引导。所以教科书里的书假如没有用经典对照,那人被误导多远都不清楚。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我们自己可要有判断力,不然什么错误的思想污染我们,自己还搞不清楚,还觉得很正确。

  所以,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是孝悌,延伸出去,学校,也是伦理的关系,到各行各业,也是伦理的关系。每一行也是叫师父,一起学习这一门技能的也是师兄弟。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到,只要孝悌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心就定了,社会就安了。现在是无孝无悌,人心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境,走到哪里,哪有不冲突的道理?事亲、敬长,再来,出社会了,到不同的团体去,在古代是侍奉自己的君王,这个是「事君」。现在当下属的,动不动就跟领导吵架,为什么?他在家都跟他爸吵架,没有根。假如他从在家里就是「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他就懂得事君了。再上去才是「爱众」,把自己的团体都治理好,然后回馈社会,从事公益事业,去爱社会当中的大众,甚至于是鳏寡孤独、最可怜的人。我们看到这个是很自然的,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发展,顺着人性教的。

  我们看,其实孝悌忠信就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是治国最重要的德行,仁爱和平是平天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学说都强调民族团结,但是大家想一想,连父母都不孝、兄弟都不爱了,民族团结是什么?口号。现在都强调要成为民主国家,很注重民权,但是大家想想,人没有礼义廉耻,这个制度能好吗?但是大家要注意,民主政治是要把好的人才选出来,谁会选好的人才?一般人会选吗?一般的人就是只看眼前利,他哪看得远?所有的工程里面,教育最重要。可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选上的人才四年当政,教育是百年树人,他管不管?教育都不管了,会怎么样?就完了!所以以前选人不是用投票的。而且你说投票看得准人吗?那个候选人上去,骂人骂得很凶,底下一直鼓掌,「痛快!痛快!」他都选那些很尖酸刻薄的人,老百姓没有想那么深远。

  所以他是恭敬的人,他才不会给整个人民不好的影响。再来,他有道义,才会时时以人民的福祉为念。他假如只是想自己,那他就想着,「我四年要捞回成本,再加利息」。那不就完了吗?现在贪污的现象有没有因为民主政治而改善?没有,我甚至于觉得好像变成一个正常现象。无廉无耻,政治怎么会搞得好?现在大陆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一个从政者的品德,「常修为政之德」,胡主席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贪了老百姓的钱,你就完了,甚至于殃及子孙。最近也发表很多关于一些政治人物的文章,观察到贪污的官员,后代子孙都很惨;很廉洁的,后代子孙都很好。现在也在观察统计这些真理,呈现给我们的真相。要有礼义廉耻才能民权,才能真正有好的政治。仁爱和平,有了仁爱和平的存心,才能去利益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我们看到,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伦理道德,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德性才是根本。再加上制度,就能发挥得好。有了制度,没有德,反而制度、法律变成这些聪明人谋私利的工具了。

  我们要想,孝是根,根是能生,「百善孝为先」,有了孝心,其它的德行就能够生长出来。我们明白了孝能长一切的德,再读「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那愈读愈有信心。也知道,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现在有机会跟大众交流,最重要的,要从根本教起,就是孝道。我们感受一下,一个小孩,对他的兄弟姐妹产生一种关怀、照顾的心,源头在这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不忍心让他父母担忧。再来,忠,一个人对父母忠,才能对其他的人忠。忠是尽心尽力,「亲所好,力为具」,他对父母忠诚,对人的忠诚就整个油然而生起来了。信,父母交代的事,绝对不敢马虎,如期完成。「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交代的事常常忘,客户交代的事,一件都不敢忘,守不守信?值得思考。那不是为道义守信,还是为money守信,看到客户跑掉,「我就没钱赚了,妈家里的事,改天再说,没关系」。我们现在处世都是先利后义,这种信不是真实的。

  很多人都会说,人家西方人很重视诚信,一个人的诚信都要有记录。你的信用卡一刷,对不起,你的信用破产了,不让你借钱。但是大家要了解,很多大公司轰然倒下,是因为他的这些高级主管贪污。请问这个高级主管贪污以前,他的信用有没有任何污点?很多时候没有。可是为什么他能干出这样的事来?他假如真诚信,会这样吗?大家细细去感受,他为什么守信?「我要在我的社会当中有形象」,他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良心。等到他觉得,「假如这次我贪了,我后半辈子就无忧了」,那他可以把诚信卖出去。所以诚信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境上,是良心的标准,而不是自己利益的考虑,要对得起良心。信也是从对父母的守信开始的。

  再来,礼,对父母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这个都是很恭敬。「长者先,幼者后」,这个是礼。义,对父母有道义。我们看到,这个道义到什么程度?父母离开了,这个情义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事死者,如事生」,吃饭的时候还是摆着碗筷给父母。很多人对父母孝的,对夫妻也很有情义。我们见到一个长者,他太太走了之后,每一次吃饭,他还是给他太太摆一个碗筷。这个是「事死者,如事生」这种义。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大家不要小看「入则孝」,每一句都是人的德往外涌出来。耻,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也是孝。「德有伤,贻亲羞」,我小时候最怕一句话。小时候还是比较顽皮,曾经爱玩,跌倒把牙齿都跌断了;喜欢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把手都割破了。这个都是战利品,现在还留着。虽然很顽皮,但是只要邻居讲一句话,我们就很害怕了。「真没家教!」一下子就觉得太丢脸,赶紧回家了。这个是人羞耻心的源头。仁,两个人,仁是时时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进而为一切人着想。「冬则温,夏则凊」,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出来了。而且每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这个员工假如能「冬则温,夏则凊」,保证他有仁心,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用。

  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讲到,在家里都是他给奶奶剪脚趾甲,手指甲、脚趾甲都是他剪。后来他长大了,去读大学,他奶奶还要等他回来才剪,其它人奶奶还不给,他拿到专利了。他说,后来,每次回来不止给他奶奶剪指甲,还给奶奶掏耳朵,大一点了,技术比较好,可以掏耳朵了。有时候掏得太舒服,他奶奶就在床上睡着了,然后他就蹑手蹑脚,一步一步都很缓慢的离开,生怕把他奶奶给惊醒。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奶奶,他就能这么细心的去对待他的客户,无微不至,哪有事业做不好的道理?所以找员工要先看他「冬则温,夏则凊」做得怎么样。这是仁。爱,我们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就是体恤,用心去感受父母的心。这是爱。和,「怡吾色,柔吾声」,对待父母都非常的柔和、体贴,这是和。平,「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都没有任何怨言,这个人心平不平?平。所以孝心真正入心了,这些德行就能增长出来。

  我们讲到志在圣贤,圣贤在家里一定是一个孝子,一定是敦伦尽分,扮演好家中的每个角色,进而在单位是一个好领导、好部属,在每个团体里面他都能够尽心尽力做榜样,这个就是作圣作贤。所以我们这个作圣贤的目标,都离不开我们当前的力行、当前的家庭跟工作。我们立了志,接着,学习的次序,那天跟大家交流到,信、解、行、证。《中庸》也提到我们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其实,前面是解,笃行就是行。我们没有笃行,叫做研究学问,行了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前面解了叫儒学,你可以用这个学问拿到硕士、拿到博士,可是家庭不一定美满,人生不一定快乐。可是你笃行了,这样才叫学儒。我们不是来搞学术研究的儒学,我们是学儒,所以力行就很重要,学一句,做一句。今天学了不做,叫玩弄学问!连圣贤人我们都玩弄,这个心太狠了。所以要解行并进,《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个博学,我们感受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假如很杂,好不好?就不专注了。所以这个博不是学一大堆东西,那都变成记知识了。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伦理道德,先把做人的根基要扎稳。有了德,你学任何的技能,你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人群。有才而无德,就麻烦了,可能就会危害人。在《论语》里面提到,颜回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其实就是「博学于文」,所以这个博字我们还要跟「博学于文」来看。这个博是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把它融会贯通,但是在哪下功夫?在文。这个文是指经典,文以载道的经典,不是去看一大堆的书,看得头都乱了。这个学习的次序,其实《三字经》就讲得很好了,「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事实上这个文是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的基础在《小学》这本书。《小学》是宋朝编的,它的整个纲领其实就是《弟子规》的纲领。《弟子规》是清朝的,离我们很近,我们一看就能明了。去看朱熹编的《小学》,很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情境,有的看不懂。你们就别看了,我帮你们都看过了。学了《弟子规》,就是《三字经》讲的小学终,接下来是四书五经。

  而且大家感受感受,其实很多道理,不是说我今天要来说服大家,很多道理是我们自己去感受就能明白。假如今天让大家礼拜一读《论语》,礼拜二读《孟子》,礼拜三读《诗经》,礼拜四读《尚书》,礼拜五读《礼记》,礼拜六读《春秋》,请问大家,滋味怎么样?所以这个博学当中,又跟一门深入不违背。你在专精,比方说我们今天学《弟子规》,你就要专在《弟子规》的教诲。什么时候领会《弟子规》?随时随地。比方说今天这个人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事勿忙,忙多错」非常相应,我们赶紧把这个故事记在「事勿忙,忙多错」,我们对这句经文的体会就愈深刻。所以茶余饭后都是跟人学习的好机会。曾国藩先生每天固定有几件事情。第一,就是每天晚上把今天所见所闻都记下来。所以大家每天晚上,静下来提笔,今天遇到的人、事、物,哪些跟《弟子规》很相应的,我来领会领会。那每天对这部经典就深入了。不止跟现代的人事物学习,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十页历史,鉴往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知兴替,整个家庭、团体的兴衰存亡,在历史当中每个朝代都可以印证。跟现在人学习,又跟古代人学习。

  这段话讲完了,大家怎么学曾国藩先生?每天看德育故事看两则。我讲了有点心虚,我也没做到,从今开始,我们每天看两则,坚持下去。当然,可以重复看,再咀嚼、再体会。大家想一想,一年过后看几则?这一套书就看完了,那就不得了,你的见识广博。从今天开始,来,Give me five(给我掌声),不然我们听完曾国藩这么好的习惯,然后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还讲给别人听,两则、两则,自己都没做。真正每天看两则,你再去给人家分享那个益处,人家一听都感觉你很大的受益。这个每一天的体会,都可以加深你当前学习这一部经的深度跟广度。

  再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跟师长学习,不管师长讲哪一部经,都会把各部经的精髓融到这一部经来讲,大家有没有发现?(听众答:有。)所以我们学一部经,其实也在学其它的精髓,而因为从其它的精髓,以经来解经,就会让我们对这一句经文有更深的体会。可是你不能今天学这本,明天学那本。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都会在讲一部经的时候,让其它部经的精髓统统融在里面,让你很好的去体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有故宫,故宫有太和殿、中和殿、宝和殿,我们的文化里面非常强调和。「和为贵」,《论语》里面有出现这一句。我们在强调这个和的时候,我们讲解很可能会引到《易经》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讲的时候,人就去感受,「哦,两个人完全心连心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是《易经》里面的话。再来,《尚书》里面有讲到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他整个家族团结起来,「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他的家族很团结了,然后再去领导百官,还有其它的姓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又把其它的邦国都团结起来,这个是指尧帝的德行。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知道,这个和是很自然的从家庭慢慢延伸到社会团体去。包含《论语》里面又讲,「君子和而不同」。《礼记》里面讲的「敬业乐群」,要合群。《孟子》又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今天你都把老百姓的乐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忧放在心上,都为他们着想,老百姓就会为你着想,这个就团结和睦在一起了。《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我们在谈这个和的时候,能够从四书五经里面,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和这个字,我们把它汇集下来,我们对和的体会,那个广度、深度就上来了。当然,演讲的人、讲课的人,他要是有这个功夫,他就可以在一部经当中讲解,让大家都能够很通达每一句经文怎么用在生活当中。这个是博学于文,因为文、经典都能把这些道理彰显得非常好。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博学跟一门深入是不冲突的。学了之后有疑问,要懂得去请教,《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了之后要去正思惟,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看了整个学习的次序,还要有很正确的心态,方法跟心态事实上是分不开的。《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意思就是,不学则已,学了,不能会,他绝对不会停止。这是一个人决心的展现。有弗问,问之弗知,不问则已,问了而不能知道,弗措也,我绝不停下来。这个是恒心毅力。「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他常去辨别是非、善恶、邪正,「辨之弗明,弗措也」,你要把事情给搞明白、想通达,解得彻底了,你才能行得正确。有弗行,你去做了,可是也要做得非常的笃实,不自欺,「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我们要遵循学习的次序,还要把决心、毅力、恒心拿起来。这个是《中庸》给我们的教诲。而且后面有一句非常精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会了,没关系,我素质差,不怕,我做一百次总可以了;人家十次会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百折不挠,能够坚定意志了,「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样的心境去做,「虽愚必明」,虽然愚昧,也会变得聪明,虽弱必强,本来软弱,也会变得刚强。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人家学得比我们好,难不难过,气不气馁,会不会没信心?不会,因为大家都装着这句话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会把气馁、没自信的时间统统省起来,就好好老老实实的去做就对了。这个是学习的次序。另外再用康熙皇帝学习的方法,给大家讲一下,其实跟这个学习次第完全一样。康熙皇帝讲到,「讲论得之最速」。你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可以很快的得到他学习的一些宝贵经验跟体会,讲论得之最速。所以去听人家已经积累得很好的这些心得报告,那真的是很有福气的,讲论得之最速。慎思明辨,就是「思虑得之最深」。你把听到的这些经验、道理,再把它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联系起来,去思惟怎么用出来,思虑得之最深,你对这些理的体会就会愈来愈深刻了。最后,「力行得之最实」,最实在的,最后还是得要力行才对。

  其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叫「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你没做,怎么感同身受?最后,「知耻近乎勇」,知耻对自己来讲,学习绝对不能自欺,不能欺骗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态对不对,才有办法改得了。当然,对外「见义不为,无勇也」,我们也要提起这一分道义、悲心,这样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上得去。所以这些经典也好,或者历史当中的圣贤人,他们的见解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呼应的。

  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0/5/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4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早上好!大家很好学,最近常常听到学长在讲马来话,早安是Selamat pagi,午安是Selamat petang,晚安是Selamat malam。因为人不亲土亲,到一个地方,能讲它当地的母语,老百姓听了觉得很亲切。我记得我刚到庐江汤池,刚好他们有一个安排,安排我跟手工编织班的这些妇女们交流一堂课,结果我发觉我走进去的时候,每个人神经紧绷,因为他们听到「老师」两个字都很紧张。所以我坐上去的时候,感觉他们很紧张、很难受,我就跟他们说,今天来跟大家「拉拉呱」。拉呱是当地的「交流」,就是东北话叫唠嗑,在那个地方叫拉呱。结果我一说拉拉呱,她们都逗笑了,气氛就很轻松了。

  为什么要入境随俗?这个都是通达人情。之前跟大家讲到,宗教的融和对于整个社会安定,甚至是世界和平,非常的关键。刚好有一次,师长跟印度教的教友们有一场聚会,谈得非常高兴,然后一起吃饭。随从有几位学生跟着师长去,印度教的教友们非常欢喜,就煮出他们最好吃的菜出来。结果端到面前来一看,没有叉子也没有筷子,因为印度他们吃饭用手抓。结果师长很自然,「赶紧吃,真好吃」,赞叹人家这么用心的准备。结果就看到其中一个学生如如不动,脸上的表情很痛苦,皱着眉头看着那个东西,吃都没有吃。大家想一想,人家印度教这些教友们看到这个场景会怎么样?他们会很难受,没把你这个客人给招呼好,甚至于会觉得,「你怎么不能融入我们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这个隔阂可能就是我们不能入境随俗造成的。甚至于是师长这么多年很努力的在宗教团结,就因为我们有一个执着,把那个氛围都破坏掉了。所以人不能有执着。

  我们接着跟大家继续来谈如何有效的学习。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不管是事业也好,还是学习圣贤的学问,首先心态一定要摆对。所以我们学贵立志,这是正确的目标。我们之前谈了「以师志为己志」。再来学习的次序,我们昨天谈到的「信解行证」,这个解行当中,《中庸》又告诉我们,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没有笃行,就变成学术研究了。所以学了我们就一定要去力行,这个就是重要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些什么?有一句话点出了学习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都是在这个五伦关系当中生活、处事、待人,所以学问其实就在这个五伦的道理当中。伦理是指关系,能不能把这五个关系处好,这个就是学问了。

  昨天我们讲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这些话其实都告诉我们,学问都要在自身、在人与人当中下功夫。「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我们常说,要把经典变成生活、工作、处事、待人,这样的人就叫转经,把经典转成他的人生剧本、转成他的生活,这个叫「立身行道」,这样的人才叫在弘法,叫「人能弘道」。而不是我们说归说、做归做,这个不只不能弘道,让社会大众看了,不能认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说跟做不一样,变伪君子了,这个不是弘道,叫谤法,在给世间人起坏的影响了。我们看到,消得性情上的偏私,所以学问的功夫还在把这颗心调到真诚、调到平等、调到清净,调到不贪、不瞋、不痴,这个才是功夫。我们之前会觉得「这个人好有学问!」那可能只是看到表面,他可能出口成章,我们就觉得他学问很好了。苏东坡先生,在宋朝是大学问家,人家都很恭维他,你看他读了这么多书。可是他有一天,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子。当时的读书人都是儒、道、释三教都在熏习,他突然当下觉得他的境界不错,就写了首偈子,说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是佛,他对佛陀、佛像很恭敬,觉得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可能是在打坐,觉得他当下心地非常清净,八风都吹他不动,端坐在紫金莲上面。

  这个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来考验人,人很难不在顺境当中贪着,不在逆境当中发脾气。人一贪着,清净心就不见了,人一发脾气,真诚心、平等心都不见了,自己就不是在觉悟当中,就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了。我们感受一下这八个境界,盛,事业愈做愈好、愈顺,人很不自觉的就得意起来了;衰的时候,难过了;人家毁谤的时候,忿忿不平或痛苦了;人家赞誉的时候,所谓尾巴就比较容易翘起来了,这是称赞你。讥讽你、用话刺激你,或者是你生活得很苦,这个时候难不难受?或者是很多快乐的境界,会不会乐极生悲?这些境界是八风。我们观照一下,这八个境界来,我们动不动?不动不容易。结果苏东坡先生说他八风吹不动,厉不厉害?(听众答:厉害。)基本上写这句话的时候,请问八风动了没有?(听众答:动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禅宗有一个公案,一群修行人在那里切磋的时候,刚好风吹着幡动了。第一个人说,幡动了。第二个人说,风动了。结果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了。我们的心动了这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我们自己知不知道?

  这里苏东坡先生在说他自己八风吹不动,其实他写这个偈子的时候,他希望什么?希望「人家觉得我境界很好」。希望「别人觉得我境界很好」,其实已经动了,希望人家赞誉了。结果就把这个偈子送去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完,马上给他回了一个字,就拿回去了。说实在的,苏东坡先生的心什么时候动,动了多久?从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动了,而且送过去的时候动得更厉害,因为他在等着「境界真好!」在等别人称赞的时候,动动动,动得更厉害。结果一打开来,本来是想的赞叹他几句,居然上面写了一个屁字,放屁的屁。他一看,离他心中的期待差得太远了,他马上火气就上来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冲到佛印禅师那里,要去找他理论,这个过程还得坐船过河。结果到了山门,还没进门,佛印禅师已经在门口贴了两行对联,上面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当下苏东坡先生看了,怎么样?何处是道场,何处是考卷?一切境界都是考卷。道场在哪儿?心就是道场。假如当下苏东坡先生说,「哎呀,佛印禅师真是把我最严重的毛病都点出来了」,当场叩头三拜,可能第三个头叩下去,苏东坡先生可能就觉悟了。有没有可能?有,当下那种至诚的感恩,可能他就觉悟了。所以在学习的路上,不进则退,能感激每个人的提醒,感激每个境界的考验,才能够逆水上游。这个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在对治性情,对治这颗心的偏失?有没有把傲慢去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1:57:44 | 只看該作者
有没有把贪着人家的赞叹给去掉?后来苏东坡先生没有顶礼三拜,可能心里还有点不舒服,「哎呀,真不给我面子!」后来又有一天,他们两个刚好在一起修行、禅坐,坐下来心也非常的宁静。突然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您觉得我现在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禅师笑着说,「你现在心地清净,看起来像一尊佛」。苏东坡先生一听,「我看起来像佛,佛是最高的」。人家说我们像佛,高不高兴?不要高兴得太早,风又动了,八风又动了。结果苏东坡先生又问:「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佛印禅师就笑着说:「你觉得呢?」禅师心广体胖,所以他比较胖,蛮有肉的,结果苏东坡先生说:「我看你像一坨粪。」他一讲完,觉得今天挺高兴的,「我像佛,他像粪」,就回家了。结果这个妹妹看到他今天喜上眉梢,表情很不一样,就问他:「哥哥,你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他就把这个过程讲给他妹妹听了,「你看,我是佛,他是粪,今天我赢了不少」。其实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赢的时候,事实上他输得很惨,「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结果他妹妹就跟他讲:「哥,你不只没有赢,你输得太惨了!人家是心中有佛,你是心中有粪。人家心中有佛,见人是佛;你心中有粪,见人就是粪。」

  《弟子规》当中说,「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心里面假如还有人的不是,还记了很多怨,这个就是把粪放在哪儿?放在纯净纯善的心,这个就是很傻的事情了。我们的学问,就是把心里面这些傲慢、偏失、记怨、记恨统统要放下,这个就是学问。有这样的真心、诚心,再与家人相处,诚则能感化,「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诚够不够?就像我们之前学到的,大舜感化了他的父母(父亲跟继母),这个就是消得家庭内嫌隙。其实家人相处,不可能没有摩擦,在面对这些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心平不平,有没有对立?假如有不平,只会更严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动态的,处理得好,就化解;处理得不好,就愈来愈恶化。

  有一位读书人叫周文粲,他的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住在他们家,连喝酒都拿他的钱去喝。结果有一次喝醉了,回到家里还打他弟弟。诸位学长们,假如你是弟弟,当下会怎么样?大家想象一下,吃你的、用你的、喝你的、住你的,还打你。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就要找他哥哥理论,冲过来了。结果他赶紧阻止这些人,他说,「你们不要破坏我兄弟的感情,不要讲我大哥的坏话,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大家当下想一想,听到的人能不能感觉文粲对他哥哥那种至诚的恭敬?没有掺杂一丝毫的怨在里面。这些邻居很感动,这样的话语,假如有丝毫记住兄弟姐妹的不好,不可能讲出这种至诚的话。所以,我们今天家里人相处,人家的谗言能够进到我们的家庭造成不和,不能只怪人家进谗言,更重要的是,根源是我们的内心,有把家里人的不是放在心上,人家进谗言才有空间,才进得来。像文粲这种心境,任何人都破坏不了他的家庭关系。甚至于我们现在夫妻相处有一点不愉快了,旁边的人一讲几句坏话,可能关系就破灭掉了。

  当然,人家夫妻有冲突了,可要好好的劝告对方先反省自己,你不要批评他的另一半,让人家的关系更破裂,这个是造孽了。「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你把人家的婚姻破掉了,他的后代子孙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一个读书人,刚好几个人聚在一起,正准备进京赶考。其中另外一个读书人刚好作梦,梦到去看了榜单,他还问,「这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他有没有上?」竟然没上。下面还注明,因为这个读书人曾经给人家写过离婚诉讼,破了人家的婚姻,所以把他的功名给削掉了。果不其然,考出来的结果真的没上。这个读书人赶紧回到这对夫妻住的地方,然后调查,他们两个虽然离婚了,还没有另外找人家,他赶紧晓以大义,让这一对夫妻又合起来了。后来下一次考试他又考上了。所以人生的吉凶祸福,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要顺着伦理道德因果去做事才好。

  我们刚刚讲到的,他的大哥这么样无理对待他,但是只要他不跟哥哥冲突,这个关系就不会再恶化下去。而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德行,都会说文粲这个弟弟太难得太难得了。这件事情一定会传到他哥哥的耳中,「你看这个弟弟,全心全意照顾他哥哥,结果他哥哥还打他,我们这些邻居要替他抱不平,他还觉得是他不对,他还觉得我们不可以破坏他兄弟的感情」。请问大家,他哥哥听到以后会怎么样?人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所以感化他人不是用道理给人家压下去的,一定是做到让人家的惭愧心很自然的提起来。怎么能提起来?就是一个人真性情真诚的流露,就能够让人提起这一分惭愧心了。这个是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课程,五伦的课程,我们每一伦都要好好跟大家再做一个探讨,怎么在很多生活的情境、细节当中真正去落实这个伦常的大道,五伦是学习的重点。孔子也讲到,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可能说他没有很好的学问,但是他只要能把这些道理都做到了,这个是真有学问的人。我们在读《孝经》的时候有读到一句话,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东北有一位老人家王善人,他对父母竭尽全力的孝敬,他对自己的兄弟也是不遗余力的去爱护、去协助,包含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孝悌做到极处了,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他不识字的人,都能通达很多天地的这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给人家开导。这些都是在印证经典里面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我们看到子夏讲的贤贤易色,在五伦关系里面,这个就提到夫妇之道了。今天一个人走上婚姻,他选择对象是以什么为标准?这一题这么难吗?(听众答:以德行。)标准答案。我们现在都很会讲标准答案,「德行很重要,不过,长得漂亮也很重要」,虽然标准答案是德行,不过那个「不过」,就是真正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守不住了。我们看《诗经》里面第一篇文章就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这首诗摆在第一位?因为学问都是在讲伦常、在讲道德。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很核心的一个部分是夫妇的关系,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夫妇关系处得好,这个家就安定了,夫妇和,则家道成。子夏在叙述什么是有学问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夫妇的相处,重德不重色。

  谈到这一点,我们男士最难过的关就是色关。女众不要笑,听说现在女众好色的情况也愈来愈严重了。这个不是我乱讲,我有证据,现在说什么话都要讲证据。我跟大家讲过了吗?(听众答:没有。)这一次我回台湾,我们有一位同仁是在地方法院工作,他就讲到最近发生几起,不是一起,是几起案件,比方英国人到了台湾,英国的男士长得很高、很帅,开着BMW(宝马车),又声称他是什么名流,还是什么马术比赛的国手,就是有很多的头衔,都是在网上写上去的,网上去找朋友。结果就很多的女生跟他交往,还跟他谈一起买房子、买家具。而且不是一个,抓到的时候,都是七、八个女孩子被他骗了。他已经被抓起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女子是大着肚子到警察局去,说「我被骗了!」而且那些女孩子统统都是社会地位跟学历很高,都是什么会计师这一类的身分。最后我们分析起来,她们有两个问题才会陷到这个陷阱里面去。第一个,好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女子好色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我们希望不要再翻开第二页了,这个不得了!第二个就是虚荣心,她觉得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显出她的身分,她好像更受人家恭维的样子。所以人活在虚荣当中,真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孔子就感叹,「已矣乎」,这个已矣乎就是「罢了、罢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喜好学问甚过于喜好女色、美色的态度,我没见过。诸位男士,你们有没有回想你们以前追女朋友那个时候的状态?你们就拿那种状态学《弟子规》、学伦理道德,你绝对成就!你的好德胜过好色,那不得了。而且大家要了解,其实天理跟人欲是互相消长,你的天理、你的智慧德行愈高,欲望自然减少;你欲望愈来愈多了,你的德行一定是下降下去的,你就被些欲望给控制住了。

  我们有时候看《论语》里面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一看完,效法颜回,开始一箪食、一瓢饮,三天就撑不过去了,然后就说「太苦了!不要修了、不要修了」。所以学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有的人一看人家,「哎哟,人家只吃两餐,我还吃三餐,很丢脸,不吃了」,就一餐不吃了,结果一个礼拜下来就瘦了好几公斤。不可以这么干,因为你们假如用力过猛,伤了身体回去,你们家里的人会说,「到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都会瘦成这个样子,原来是因为蔡老师在那里」,这个是不好的影响。所以诸位学长们不要用力过猛,要循序渐进为好。其实只要我们肯精进,慢慢欲望就可以淡掉。当然很重要的,主要还是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我们不要回去了,对待另外一半,吃的,还有生活上的一些需求,我们一下子就整个都把它给拿掉,那他可是要抓狂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应该体恤他人,学习都有一个过程,不可以太苛刻对人。所以面对另外一半的一些生活上的欲求,我们应该慢慢把这些伦理道德不断的引导对方学习,他都是在法喜当中,他的欲望就慢慢会减轻了。所以,做什么事都要体恤到是有过程的,要体恤到人心、人情,不可操之过急。心柔软了,就能体会得到,不要操之过急。

  这里又提到,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个是孝道;事君能致其身,这个是尽忠。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关系,这一句里面就包含了四个伦常关系。只要这些伦常都能处理得好,虽然他说他没有学问,但是吾必谓之学矣,就是这个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五伦,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最大的特色。我们看,各个民族都很难找到像我们这个民族那种忠义的精神,你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我们深入这几个主题来探讨,就是掌握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纲领。这是学习的内容,四千五百年的内容都是在谈这个五伦八德的内容。再来,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学习一本经教,就深入的去学习它,把它学习好,再学第二部经。假如今天学学这本,明天学学那本,心不容易专注,而且很容易就变成好像研究一样了,只是知识的记忆而已,没有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内心,进而去转变自己的习气。所以一门就是我们当前学习最主要的经典,是《弟子规》。这里面,《弟子规》涵盖的精髓,其实都不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在里面。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把它回归到《弟子规》当中,来体会个中的人情事理的道理。每天遇到的人事物给我们的启发,我们都记下来,「这个情况就是『事勿忙,忙多错』」,「今天遇到的这件事情就是『言语忍,忿自泯』,『事非宜,勿轻诺』」,我们就整个把生活跟经典完全融在一起了,这样就能深入理解每一句经句。这个是学习的方法。

  朱子,朱熹夫子,他为学的方法有提到循序渐进,这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个是朱子读书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跟心境也是相互呼应的,我们看循序渐进,就是不要操之过急。我们学习的心态,第一,学贵力行,而力行当中,首先从最难处下手。当然每个人的最难处不见得相同,不过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难处就是急躁。所以那天我们也提到,「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能定下来,一急,心就不在道中了。所以朱夫子提的这个循序渐进,很重要的也是在对治我们这个急躁的心、急于求成的心。我们昨天也提到「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治急躁最重要的是要平缓,所有的言语、行动,都要提醒自己要缓和。因为人一急,「处事大忌急躁」,处理事情最怕的就是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安能治事?我们的心一急躁,则自己先是自处不暇,就是自己已经乱了方寸,就不能从容了。自己心乱了方寸,怎么能接着把事情给做好?所以首先要对治急躁。

  再来,朱子读书法里面讲到的熟读精思。熟读了,我们才能记住这些教诲,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马上能提起观照。所以修学一定是一开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读的遍数要够,才观照得了。不要一开始就说「我重质,不重量」,忽略了量,可能熏习的力道不够,生活当中都提不起观照来。所以这个也得要老实,要熟读。这个又牵扯到我们学习的重要态度,要老实,老实听话去做。所以遍数就不能少,比方师长老人家说《了凡四训》要读三百遍,诸位学长,我们读了吗?《了凡四训》对很多道理讲得非常通透,但是我们假如不读到三百遍,就很难了解师长要我们读的苦心是什么。所以老实听话其实不容易的。再来,虚心涵泳,很虚心的去领受,诚心的去领受每一句教诲。切己体察,就是每一句经文都是拿来对照自己有没有做到,而不是去对照别人。因为孟子也提醒我们,人有一个态度很容易起来,就是「好为人师」。懂的多了,很可能都变成要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这个心态是切己体察。所以在学习的心态当中,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样的心态才能切己体察,也才能调伏得了我们傲慢的态度。不然这个习气你不用打招呼,它就自己会来了。着紧用力,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有恒心,而且不可以懈怠。求学问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像钻木取火,你不把火钻出来就休息,可能前面的功夫又退下去了。钻木取火一定要把火钻出来,火烧起来就好像智慧出来,才能得受用。没到智慧出来就懈怠了,就很难提升自己。所以恒心重要。

  我们昨天讲到,我们每天都跟古人学习,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可以重复看,从昨天开始了,大家保持下去。曾国藩先生就讲到,「敬字、恒字」,恭敬跟有恒,这两个字是「彻始彻终功夫」,自始自终要保持的态度。「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曾国藩先生的学问也很了不起,这些心境都是他真实体悟到的,「修业则贞之以恒」。我们看,时时保持对人事物的恭敬,主敬存诚,学问就可以成就了。但是不容易,大家想一想,恭敬心好不好保持?不容易,懂几个道理了,连自己的父母、师父都瞧不起。所以时时要切己体察,这颗心有没有偏掉。以至于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长者、亲朋好友,有没有因为我们今天有地位、有钱、有名气了,而对他们的恭敬减少了,对他们的感激减少了,反而变得好像高高在上?这个不止不能弘扬传统文化,这让人寒心,「怎么学了之后不念旧了、不恭敬了?」这个是敬字,还有,有恒心才能进德修业。我们看,这里也提到了朱夫子提到的居敬,时时都要恭敬,志向都放在心中,每一步都是跟目标相应的方向在迈进。所以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些事情、起了一些烦恼,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个跟我的目标是不相应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赶紧放下这些习气、执着,往目标迈进。怎么做才能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后代?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人时时提起这种目标,整个情绪就能转得过来了。

  提了这几个点,包含刚刚跟大家提到的学贵力行,什么时候开始力行?古圣先贤给我们的风范,就是一懂道理了,马上就去做。我们特别尊崇的舜王,孟子谈到舜王的时候有说到,舜王还没有听到好的道理、看到好的榜样以前,他是住在深山里面,跟这些野鹿、野猪常常走在一起的,与一般的这些农民没有什么太大差异。关键在于,大舜只要「闻一善言」,听到一个善言,「见一善行」,看到别人善的榜样了,他马上就去效法他。而且效法的那种态度「若决江河」,就好像黄河溃堤,任何人都挡不住他要去力行这些善言善行的力量,谁也挡不了他断恶修善。这个是力行的榜样。所以我们几位学长,姓陈的学长、姓胡的学长,这些姓氏都是大舜的后代,一定要把这个精神继续保持下去。其它不是大舜的后代,有没有说「好险,我不是」?那就是自暴自弃了,不是自己直接的祖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要效法。

  周朝的后代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比例也是相当高。我是周文王的后代,我怎么知道的?看《德育故事》知道的。因为《德育故事》的作者是蔡振绅先生,前面有一篇就是蔡氏的始祖蔡仲写的开示,里面就有提到是文王的后代。所以我现在讲一个文王的故事,真的,人这种血统是很有感情的,我只要遇到跟我同姓的朋友,感觉特别不一样。甚至于是在历史课本里面,看到某一个奸臣叫蔡某某,我就全身不自在。所以这个确实是「德有伤」,贻所有家族的人都羞。人真正能念着祖先,就会战战兢兢,不敢做出有辱祖先的事出来了。像秦桧,干了这么不好的事。后来有一个人到岳王庙去,他很感慨,说「人自宋后少名桧」。他说到了宋朝以后,就是秦桧以后,就没有人再拿这个字来取名了,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我到岳王的坟前,很丢脸我自己跟秦桧同姓。他也姓秦,所以他觉得很惭愧。这个故事是在周朝的时候,刚好周文王有一天问姜太公,说到怎么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姜太公说到,「王国」,很兴盛的国家,「富民」,让人民真正得到利益,「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即将要灭亡的国家,「富仓府」,仓府就是天子自己放粮食的地方、放一些财物的地方。其实意思就是说,要亡的国家就只有天子自己有钱,而真正兴盛的国家就是人民都安居乐业,都不用为生活担忧。

  我们假如在企业界来看,哪个企业要倒了,就看那钱都只在他老板的手上。哪个企业可以永续发展下去?就是他服务的客户都能够真正得到他企业的服务跟利益,这个才是他企业长久之道。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例子,我们也要懂得怎么用在现在的企业、现在的社会,精神是相同的。昨天我们陈学长提到企业内部现在推行《弟子规》的一个情况,我们今天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冷静一点,不能学一个东西,就否定前面所有的东西,这个就太不冷静、不理智了。哪怕前面有不对的地方,改变都要顺着人心,循序发展。你一下子调得太大了,当事人都搞不清楚状况,这个时候人心会乱掉的。你要让他理解了,慢慢去修正,他才很能接受。并不是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前面的这些都不对,这不妥当的,我们还是要理智、客观的去看。再来,我们要推行传统文化,我们的制度也要跟《弟子规》、整个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相应,不然我们学的是伦理道德,可是制度并不是以这个精神为主,底下的人就无所适从了。《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可是为什么出现一些跟客户的问题的时候,都是先想到要维护公司的利益,这个时候就跟《弟子规》的精神冲突了,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公司的制度。

  在这个部分,胡小林董事长今年初,一月一号、一月二号在新加坡讲到的,很详细。他都是把这些制度完全改成跟《弟子规》相应的制度,甚至于他给他的员工讲,「你可以没卖出产品,可是你一定要把《弟子规》光盘送到这一户人家,让他们的家庭都要受益」。这个就是利从义生,利益从道义生出来,利自义生,财自道生,这个才是商道。这个义就是很好的去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种心才是义,而不是想着我要去赚到钱。我们今天从事一个健康的事业,我们卖出这个东西,最希望的就是他健康,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把这个产品给他介绍清楚,以至于后面要把他服务好,让这个产品利益他的家庭达到最大化,这个就是义。但是大家想想,接受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了,他的事业会不好吗?更多的人口碑就出来了。所以我们以前几千年的商道,都是真正用心的去爱人、去服务人,口碑自然相传。

  现在很注重打广告,可是砸了这么多钱做广告,很可能是在创造业绩,而不见得是真正服务好客户。大家都在冲业绩、冲业绩,服务在哪里?假如只是为了业绩一直冲、一直冲,没有好好服务,这个事业是做不长久的,很自然的口碑也出不来。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很难得,他就反思,他的业绩确实是很好,他是在所有的机场卖练习打字的产品,卖出的产品很多。结果他后来了解到,真正把他的产品放在计算机里面练习的,比例好像还不到百分之十。真正受益的人多不多?很少。都训练每个去销售的人能达到讲得让人不得不买,他觉得他的业绩愈来愈好。能不能长久?长久不了。我们不能从事一个事业,变成只看到业绩,而没有看到企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个义是服务好客户,而且这个义里面还有什么?照顾好我们的同仁。这个企业家也反思到,「我这几年业绩这么好,可是我几个重要主管统统身体垮下来」。他讲到这里,眼泪都流下来了。这些人跟他打江山,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一个都病倒了,都是很严重的病情。所以服务好客户,照顾好我们的同仁,这个事业才能长长久久。

  当下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席话,他说,讲得太好了,「善!」接着姜太公先生就给文王讲,你虽然说这个很好,但是「宿善不祥」。这个宿字可以作什么解?可以作,知道善而不去做,这个是不吉祥的。或者是另外一个说法,宿就是隔一天,听到的善隔一天才去做,那也不吉祥。所以什么时候做?当下就去做。所以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句宿善不祥,马上交待下去,「赶紧把我的粮仓打开,去接济鳏、寡、孤、独这些苦难的人」,马上就去做了。周文王为什么被尊为「视民如伤」?因为他看到人民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生怕他们没有被好好的照顾。

  这个是提到我们学习的心态,好的东西马上就要去落实、去力行。今天先跟大家交流这四个学习的心态。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10/5/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5

  大家早!大家特别的好学。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记得第一次我们在古晋,也有一次进修学习,我在房里面,一进门,看到一个「十心语」,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十心语,「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多宽恕、包容),帮人要耐心,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逆境要忍心,修学要恒心,时时要观心,事事才顺心」。

  这个十心语也告诉我们,我们修学、求学问,根本下手处在这颗心,在起心动念处。第一句,「做人要爱心」。我们所有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有这样的态度非常好,为什么?慢慢的把自我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个是会用功。所以师长一直说,从哪里开始下手?念念为人着想。「对人要宽心」,包容。人家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要计较。「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了,大家现在不是很懂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我们不应该去责怪别人。其实当我们在想着师长这些教诲的时候,这句话有没有入我们的心?入了我们的心,我们就在道中;没有入心,叫知识。师长讲经讲得非常的透彻,假如我们没把老人家的话入心,那是增加了一些知识而已、学识而已,没有去转变自己的心态。积累的知识愈多,没去改心,没去力行,那会像《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们同修之间互相观察,听师父讲经三年之后,一般的人都可以辩才无碍,大家谈起道理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可是在讲的过程当中,可能讲得对方已经听不下去了,已经口吐白沫了,我们继续讲,都体恤不到对方了。这个时候,我们增加了知识、增加了傲慢,却反而没有能时时提起为对方设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不断淘汰我们的习气,而不是增加很多的傲慢,甚至增加很多的贪着。我们学习也会贪着,这部经我也要听,那部经我也要听。我曾经还没有学传统文化以前,在社会上曾经参加过一些课程,结果发现一些朋友是这个课也上,那个课也上,每一次上了课就会发一个奖状。一进他们家,奖状贴了整个墙面,然后告诉大家,「那个课我也上过了,那个课我也上过了,而且上那个课还花了几千块钱」。我们感受一下,他的学问上去了吗?学的东西变多了,可是他的心性在往下沉沦,他傲慢了、他炫耀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我们听师父讲经贵在内化,把道理变成自己的存心,这个才是正确的。我们听完师父讲的「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你不要跟他计较、不要责怪他,这个心就平了。假如我们看到别人不对了,还很气愤,这一句话又白听了。这个就变成我们拿师父的话来消遣,或者拿师父的教诲来要求别人了,这个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人要宽心。

  「帮人要耐心」,帮助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要设身处地,你得要善巧方便,以他能接受的方法来协助他。再来,「说话要细心」。像《常礼举要》里面有提到的,说话以前要可以感觉到周围的人事状况,「见失意人不谈得意事」,最近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结果我们还在那里「哎呀,我最近好得不得了」,讲着讲着,人家就很难受了,这个心柔不柔软可以感觉得到。再来,细心,很重要的,信、达、雅。信,是如实的把人家交代的话传过去,不要加加减减。我们现在很容易听人家的话,又加自己的意思传过去,有时候都会造成误解。这个信很重要,听仔细,然后传话过去,这个都是要很细心才做得到。假如我们在听人家讲话,进而要传,听的时候就很急,很可能就没有办法达到如实的把话给人家传过去了。所以时时心要调伏、要定、要柔和,听清楚了再给人家传过去,不然我们说话,无形当中都会犯过失的。假如怕记不住,常常身边带个小簿子,人家交待什么事,写下来、写清楚再去传。这个都是体现我们做事的谨慎跟负责任,体恤他人,不忍心把人家的事情办坏。这颗心都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练起的。

  达,当然我们在讲的时候要讲得清楚,字句分明,不要讲得太快。甚至于要传的时候,如实的传,然后自己整理整理,怎么样讲,听的人会更容易明白。这就是通达,讲话很通畅,让人家听了很容易理解,这个是达。有时候你确实把交待给你话的人的话记清楚了,但是很可能他讲得比较没有系统,可能东一句西一句,这个时候透过你把它整理好,怎么讲,听的人会听得更明白。这样就很好,达。你假如有这个心境,身边的人都会觉得给你办事他特别放心,让人放心叫不恼害众生。我们修学的人都说要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这个不杀不是只有字面上杀害生命而已,更深的意义是不恼害众生,就是不要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自己的行为不好,而让身边的人痛苦,或者是不放心、不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让上司操心、都要让上司提心吊胆(听说现在不只吊胆,还要吊肝),这个就是恼害,尽添乱子,那就不行了。期许自己,在这些做的事当中更谨慎,让人更放心。这个雅就是文雅、柔和。比方说,给我们交代话的人带着情绪,透过我们,这个情绪消掉了,传过去是柔和的。甚至于有些对立的话,消掉了再传过去。比方说一个男子妈妈讲完话,要他传给太太,这个时候他要会传。把一些好的传过去,不好的自动消音。这个就是在传话的过程当中,雅,修养,能够增加人和,而不增加对立、增加误会,这个就是雅的功夫了。

  所以「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我这里怎么空一格(黑板上少写一个字)?刚刚就恼害众生,很多人都在那里想,「怎么这个字不写?」刚刚那五分钟都没专心听,有没有?(听众答:有。)这叫执着,放下就好了。当然,你这个执着是我造成的,所以我有过失。「做事要专心」,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有定力。不能坐在椅子上做事情,脑子都在想其它的事,这个就不妥当了。而且这个是没有尽忠职守,我们该做事的时候心都定不下来,这就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工作了。「逆境要忍心」,逆来顺受,也是考验人肚量要大。修学要有恒心,确实,修学绝非一蹴可几、一日之功,最忌急躁、急于求成。所以修学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去学。而且用心要在当下,人一想「还要多久、还要多久」,他的烦恼、恐惧就起来了。就像爬楼梯,今天你去爬九华山,怎么爬?大家去爬过九华山没有?山很高,假如你一看,「这么高!」你脚就软了。你假如就看着前面这一梯,你都不去烦恼,「怎么这么高,怎么这么多!」你都不去想,安住在当下,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分钟、走好每一步。可能当你走到的时候,「怎么到了,怎么一点都不累?」因为你没想累,它就不累。你一直想「好累哦,好累哦」,它就累给你看。所以有恒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我们要很清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境的提升。因为我们都没有觉悟,怎么去帮人家觉悟?假如我们现在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心都很烦躁不安,我们的觉照已经失去了。我们办再多的课程,好像人家听了很感动,好像在利益他,事实上自己没有觉悟,而能觉悟别人,无有是处,是不可能的。我们办了课程,他很受益,那也跟他的家教、跟他过去世的善根有很大关系。绝对不是只要我们办一个课程,他就改变了。我们办一个课程是缘分,当然也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家教跟他的根基在那里支持着他。所以我们办课程,更重要的是历事炼心,提升自己。我真正在服务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办法「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帮人要耐心」,有没有能够提得起这些态度来?

  所以办活动是在历炼自己,别人是来成就我,来让我了解我现在的功夫到哪里。不然我们都觉得,「你看我帮多少人、帮多少人」,傲慢又起来了,居功又起来了,清净心又不见了。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时时要守住、守好自己这颗清净心。当前负责的事情,随缘尽力,但是不可以操心,一操心,心烦意乱。而且自己心烦意乱,旁边的人能不能感觉到?那就麻烦了,就一堆人愈学愈苦。你说,「可是事情太多,我实在整个心没有办法定下来」。那就要量力而为,你就不要做那么多事情,能做三件,做三件就好,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做五件、做十件。打肿脸充胖子能充多久?我也没经验,没实验过。撑不了多久的,要稳扎稳打。尤其是时时要观心,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道中。都有这样的心境观照自己,事事是好事,都是来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都是来帮助我,都是来给我发考卷,让我能知道自己的状况。你就会感谢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那就没有坏事了,这样事事就能顺心了。

  我们的同仁做了这个十心语,那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用心,我们好好的来领受这些宝贵的智慧。包含最近大家吃饱饭都是在湖边散步,请问大家,你们多久没有在湖边散步了?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了)。其实我们的心可能常常都是在急躁当中,都不知道原来日出这么美,原来月亮这么圆,原来湖水这么清澈,原来树随风飘逸这么样的美好。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常常都在这些天地万物体会做人的道理。因为他的心很定、很安。定,一接触人事物,他开智慧,所以叫处处留心皆学问。树也是我们的榜样。大家看那个树,它根基扎得很牢,它根是不变的。可是风一吹它,它有没有说,「你不要吹我?」它没有,它随缘。随缘,大原则不变,其它的不要太执着。跟人家配合的时候,能随顺,随顺,可是根不动。所以枝叶在飘,叫随缘,但那个根扎牢了,叫不变。不变的是仁爱心,不变的是清净心,不变的是真诚心。但是跟人相处就以众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跟他们互动就对了,不要执着一定要怎么做。树是完全无求的在对待一切人,甚至一切生命。你看树叶,每天都放出氧气,让生命延续;它的树干、树枝可以给人建房子,可以给鸟做窝;它的果实可以给生命食物。所以整个树的所有部分全部都是奉献给自然,它无求。我们反观自己,我们好像做了一点事情就希望别人回报了,比起树的牺牲奉献精神,我们就差一截了。处处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记得前不久,我到深圳去了一趟,遇到了我们吴小兰副市长,大家认识吗?是叶选平先生的夫人,叶剑英元帅的媳妇。老人家已经八十二岁了,站在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脸不红气不喘。这是我学习的对象,我二十八岁的时候都办不到,她八十二岁还办得到。那是有道理的,她自己学过中医,很谨慎养生。所以她能这样,都一定有她下的功夫在,不是偶然的。当下了课以后,我们跟吴市长坐下来,她有几个动作让我非常的佩服。我们给她端上了一盘水果,她说:「我不吃了。」「吃两个,没关系吧。」「吃两个,其它的就浪费了。」大家注意,吴市长,在古代叫一品夫人。以前的官员分九品,她先生已经当到最高的行政职务了,他是一品官员,这么大的福分。可是我们在这些细节当中看到什么?她节俭到连几片水果都不愿意浪费。她福为什么这么大?我们那天讲到,人假如把自己福报花完了,本来可能是八十岁,六十岁就走人了。可是她本来命有八十岁,她很节俭,她可以活到一百岁。难吗?难在哪?我们今天没有这么高的福报,节俭不难。这么高的福报还能节俭,那个就不容易了。当我们的同仁把她的皮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吴市长顺手就把自己的包又放在自己的屁股后面。大家看懂没有?她这么大的福,她可以指挥很多的人,可是她居然一个皮包都不愿意去占一个位子。

  师父讲的,人在顺境当中最难修。顺境,福报现前,容易贪着。你福很大了,「谁照顾我都是应该的」,就堕落了。这么大的福,还时时会为身边的每一个人着想,不要去占到人家的位子,还勉强自己坐比较小的位子,把皮包放着。人情练达皆文章,事事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所以《弟子规》才说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今天我们读了这句话,把它记起来,没有入心,这个还是知识。而且很可能我们会拿着这句去要求别人,那就不妥当了,学习就会愈偏愈远。但是这两句是拿来改自己的心,那就有味道了。「见人善,即思齐」,一定把自己的嫉妒心去掉,看到别人好,高兴,随喜他的功德。嫉妒心会造很大的业,在团体里嫉妒一个有德才的人,对这个团体的损失就很大,甚至还会造成人与人失和,这个就罪孽深重了。

  在历史当中,因嫉妒心最后被腰斩的人太多了。我们看秦国的李斯,他当到宰相,福已经很大了,但是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把师弟给害死了,最后他的儿子跟他被判腰斩。所以一个人去掉嫉妒心,能不断的推荐有德行的人,叫「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推荐贤德之人,这个受上天最多的赏赐。在历史当中,鲍叔牙推荐管仲,让齐国兴盛,而且推荐管仲当他的上司,他完全不嫉妒,他只想着让国家团体好。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他的父亲、他的祖上念念为天下百姓着想,难得。蔽贤,甚至是害贤,会遭受到非常明显、非常快速的报应。刚刚我们举的李斯,他就断子绝孙了,而且嫉妒的还是自己的师弟,就更要不得了。所以修道,我们要心量扩宽,嫉妒心一定要放下。「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家获得什么了,我们替他高兴;人家有什么能力了,我们赞叹他、学习他。

  大家这几天有没有读《大学》?(听众答:有读。)这一段大家再配一句经句来体会,「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很好的德能、才能,他就觉得跟自己有是一样高兴。「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人家很积极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他在旁边说:「哎呀,读这些书太好了,我也好好来学习。」完全没有嫉妒心,肚量非常大,去成就别人的心,这样才是好的领导、好的干部。但另外一段又说了,「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他嫉妒、厌恶了。「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他还去破坏人家学习,这个就是嫉妒心起作用。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以后要起用团体里的重要干部,首先他一定要「见人善,即思齐」,不能有嫉妒心,不然杀伤力太强。我们今天真的能时时保持这个「见人善,即思齐」,每天见的人事物,都从中效法学习,今天快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不快乐?(听众答:快乐。)我们这一路上学习,有没有每天愈来愈快乐?(听众答:有。)我很惭愧,我没做到。你假如能保持时时「见人善,即思齐」,每天都有体会,每天都觉得很充实,一定快乐;提不起这个态度,见人过,就不快乐了。

  「见人恶,即内省」,这个也提醒我们,学问都是往内,不是去要求任何人,跟别人不相干。我们自己学问有没有成就,跟别人不相干。而且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个景象都是来历炼我自己的修养,他们都是来演戏演给我们看的,来启发我们的,我们可不能执着。而且「见人恶,即内省」,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甚至于见人恶,即承担。我们看到社会不好的行为,就代表这个社会缺乏了什么,我们就去把它补上什么。这个叫见义勇为。这个世间不讲孝道了,我们把孝做出来;这个世间不讲信用了,我们「凡出言,信为先」。不去批评现在的情况,而是积极的尽自己之力,把这个状况给扭转过来。可能有人又会想了,「哎呀,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够」。不够就不做吗?还是要做,「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且,事实上至诚是可以感通的。我们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真的有一千只手吗?那个是表法的。当一个人至诚的慈悲心现前的时候,他一个手动了,千手都被他感动,都一起来做了。

  我们河北就有一个观世音菩萨,白方礼老先生。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回到家乡,看到有一些小学年龄的孩子怎么还在那里耗时间玩耍,没学习,他老人家看了很心疼。因为他不识字,一生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了解情况,原来这些小孩家里没钱缴费用。当天老人回去,辗转反侧,没睡着。这个事情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他就起个大早,开家庭会议,把他的孩子统统召集起来,对着他们讲:「我要把我这一生五千块钱积蓄都捐出来,让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读书。」他的孩子说:「爸,你疯了!这是你的老本,你都捐出去了,你以后吃什么?」可是老先生说:「你们别管,这是我的钱。」结果他拿去学校捐,人家不敢收。他在那里哀求,最后大家觉得再拒绝这个老人实在是太残忍,就收了。而且不只这样,老人家从那一天开始重操旧业,踩三轮车,把赚来的钱积累到一定数了,统统捐给没钱读书的小孩,以至于到大学生都有。光是大学生,好像就接济了三百多个大学生。一天差不多赚个二三十块、三五十块而已,他就这样踩了将近十五年,快九十岁了。把他统计一下,他这十几年踩的三轮车总共可以绕赤道(地球最宽的这个赤道)十八圈。

  一个七十几、八十几将近九十岁的老人,他能这样子去付出,他那颗慈悲心是达到极处,完全忘我。我们看到那个报导,他在天津火车站前面搭个小房子,在那里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那个环境到冬天是几度?我们想一想,他到底是怎么过来的?确确实实,养天地浩然之气,「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他完全无我的时候,正气凛然,都不生病。那个是「义理之身」,他的身体完全充斥着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使命感。有一次甚至于是半夜了还没回来,家里的人着急了,赶紧出去找,找了一夜都没找到他,在家里等。后来太阳出来了他才回来,家里的人说:「爸,你昨天去哪里了?」他说:「昨天那个客人路途比较远,我赶了一夜把他送回去了。」他孩子说:「爸,你不要命了!」他父亲笑一笑,就进去了。在十多年的岁月当中,不知道在车上吃了多少餐,而那一餐是什么?一个馒头配着白开水,就这样过来了。

  有一次,白老先生到大学去捐款,学校就打电话,要派车去接他。他给学校讲:「你车子不要来了,你把那个油钱省下来,捐给他们读书。」他自己想办法到了。结果到了以后,因为捐钱的都是西装笔挺的企业界,或者各方的名流捐钱,只有他穿着非常朴素的军大衣。他一进来的时候,大家愣了一下,但是接着是一片掌声。后来他们亲自把助学金颁给学生,很多接了老人家助学金的孩子都说到,他握着老人家粗糙的手,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白老先生接济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随分随力的去付出、去做公益。我们感觉一下,这个老人家的精神传递给了多少人?他一手动,千手都动起来了。当场结束之后,突然有一个学生,新疆的一个孩子,他举手说:「校长、老师,可不可以让我讲几句话?」就让这个孩子上来了。他说,河北当地的一个很好的企业已经跟他谈好了,他毕业之后到那里去工作,他说,「今天我看到白老先生的精神,我决定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尽心尽力回报我自己的故乡,我不打算再留在这个大都市了」。当场这个孩子的善心、知恩报恩的心就被他给唤醒了。

  后来,老人不能骑车以后,他就专门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再收一些费用。就是做到他完全不能动了,他心里还在挂念。后来他九十多岁的时候生病了,这个消息传开,整个天津一带(河北附近)的人要求报社每天都要登他的新闻,捐款就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过来。我们看白老先生,他有没有钱?可能我们都比他有钱、比他有体力。他是在物质上、在身体上,他的条件可能排起来是最后的、最不足的,可是他的至诚心却唤醒了无数的人。所以我们不管社会现在怎么样,我们只问我们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拿出来没有,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我曾经听到佛家的一个故事,有一只鸟叫欢喜首,牠居住的森林失火了,结果牠就赶紧飞到河边,含起一口水,以完全忘我的速度赶紧回到火场,把水吐下去,然后又继续飞回河边,就这样一直在那里拼命的飞。天上的天神看到了,说:「这个鸟是在做什么?这么救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所以天神化身下来,就问这个欢喜首(这只鸟)说:「你这么救火,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欢喜首说到:「我坚信我可以把火给灭了。」他说:「你可能会丧身火海,那个火愈烧愈旺。」牠回答道:「纵使我丧身火海,我下一辈子再来把它灭掉。」当下这个至诚的心感动了天帝,当下雨就下下来,就把这个火给灭了。所以至诚感通、至诚如神。我们修学的路上,不断提升我们的慈悲跟至诚的心,我们不把社会的问题去责怪任何人。我们想到、看到这些事,「我能做什么,我能尽力做什么?」「见人恶,即内省」,见人恶、见社会的不足,即能感觉、即能明白,我这一生来,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有了《弟子规》这一句经句入心,我们每天都有收获、都有反省、都有承担。

  这几天跟大家谈学习,我们看这个学字,孔子讲到,「好学近乎知」,就告诉我们,好学的人,智慧可以提升上来。我们再思惟一下,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来的,所谓「净极光通达」,清净心现前,智慧就来了。清净心被什么障住了?烦恼。所以要格物,烦恼轻,智慧就能长。我们知道修学、学习从格物下手,格物是把习性去掉、淘汰掉,所以学是放下、学是减法,把污染自己清净心、真诚心的东西把它去掉,这个是学。而不是好像增加了很多东西,「这部经我听过了,那部经我也听过了」,增加傲慢、增加贪着、增加好为人师,这个学的态度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儒道释的教诲叫「内学」,都是往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的心有没有又染上了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把这些东西去掉,这个叫学。所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下手的功夫就是把这些习气、凡情去掉,就是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心找回来。把虚伪放下,把真诚找回来;把傲慢放下,把平等找回来;把染浊放下,把清净找回来;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慈悲找回来。

  我们明白了学习是不断放下自己的分别、自己的执着,学每一句,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我该放下傲慢了;「冬则温,夏则凊」,我该放下自私自利,细心的为父母着想。每一句都是往我们的心地下功夫。「怡吾色,柔吾声」,把我们的急躁、把我们的情绪放下,用一个柔软的心去提醒、去劝告我们的亲人。所以这个学是减少习气,绝对不是好像要增加很多的学问才是学习,这不妥当的。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可是夫妻不和,连他的孩子都不听他的话。这个就不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能感动别人、正己化人,这个才对。我们看习字,这个习,上面有羽毛,下面是白,那个就是鸟学飞。你给小鸟说飞的时候要几度,讲得很详细,牠可能体会也有限,还是得要让牠飞看看,去行,才能够理解这些道理,所以解行要相应。意思就是,学了就要马上去试看看、去力行。翅膀一张开,白白的羽毛、肚子就露出来了,这个就是习。学习就是学一句要做一句,那才是学习。

  我们整理了学习的心态,要解行相应,要学贵力行,而且我们从最难处下手。今天我们回去了,没有把自己最难克服的找出来,那这一段话叫知识,还是利益不了我们。而且不只不能利益,还会障碍,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懂了。没有身体力行,不可能真懂。很多时候我们听经、读经很高兴,那个高兴是可以闻到这些法。可是那个高兴,我们不要误会成我们都明白了,那就不妥当了。每一句都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个才是真明白了。所以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听懂很多道理之后,没有消归自性、对治习气,然后就拿着这些我们懂的道理开始去看别人、去量别人,那傲慢就自己增长了,自己不知道。所以真正是不是走在学习的状况,我们时时要勘验自己,不自欺。假如我们体会对了,不断放下习气,法喜会愈来愈多,对人的慈悲心、感恩心愈来愈自然,自己的心愈来愈清净,就对了。但是我们假如愈学好像愈看到别人的过失,心里愈烦恼,有增无减,哪怕三藏十二部都读过了,那个学习的心境跟方向也是错误的。这个是我们得要看清楚自己,不可以自欺,勘验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在道中。恭敬增加了、慈悲增加了、真诚增加了、柔软增加了,是因为很多习气放下了,自然流露的心境。

  我们今天大家一起谈到了力行,我们找出《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下决心。孔子说,一个人要行仁爱大道,首先要从「先难」,最难的地方来突破自己。当然,每个人是哪一句,不知道,像我是「凡出言,信为先」要先下手。当领导当习惯了「没问题」,你看,每天在打妄语,跟十善业不相应。还有第二条(其实很难的,有好几条),比方说人家劝我们,连思考都不思考,马上就开始解释了。「倘掩饰,增一辜」,真的是习气使然,啪一下就出来了,自己都还没意识过来,这个习性就上来了。从最难的地方开始来做,这个是我们强调学贵力行。再来,我们不自欺,勘验自己的状况。孔子告诉我们,修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是修学的态度。知道了、明白了、搞清楚了、理通达了,然后赶紧去力行。但是没有明白的、不知道的,不要装知道,修行不要装个样子,好像修得很好,这个就是自欺了。不知道的,赶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个是对自己的心不能欺骗,要真实面对自己去求学问。

  再来,知过必改,这个也是不自欺。孔子提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每一次看到孔子的感叹,诸位学长,我们一直谈到至诚感通,当我们打开《论语》的时候,孔子有没有在我们面前?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这个得每个人去感应,谁也帮不上忙。我们看到《论语》的每一句,就好像孔子在我们面前,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老人家在你面前「唉,唉!」你是什么心情?我们能不能做好,让老人别再叹气了!当我们看到师长说「都没有人真干」,我们的心很惭愧,要挖一个洞钻下去,无地自容。师长不疲不厌教学五十多年,换得的是我们学生都不肯真干,那太对不起老人家了。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我们不能糟蹋孔子的学问、糟蹋他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就更警惕自己了。孔子讲到,我没有看到能见其过(知过)、内自讼的人,就是懂得看到自己问题、批评自己问题,这个是悔过。知过、悔过,都还没有到改过的程度,能知、能悔,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所以人的傲慢,倘掩饰的习气,我们很深,得下大功夫,痛定思痛。

  我们看很多的圣哲人,他们在改的时候也不容易。俞净意公,他一开始要改,都一直重复犯这些习气,结果他实在是很惭愧,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磕头磕到流血,请大士加持他,说,「愿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丝毫自宽」,我们看,这个是下大决心,倘是假如,假如有丝毫放纵自己、宽恕自己,「永堕地狱!」我们可以感觉到,俞净意公是下永不回头的决心,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就怕不能依教奉行。这样的气概出来,所以他三年把命运给改了。他本来好像是五个儿子,只剩一个,后来那个孩子好像八岁的时候走丢了,孩子都没了,四个女儿也好像死得剩下一个。除夕夜,跟他的太太、跟这个女儿,很凄凉,他就写了一个疏文昭告上帝。结果有一位老者就到他们家里来,就是灶神爷,到他们家里来了,说,「你们家可能有什么不如意」。就听他说。俞净意公也是读书人,懂了不少道理。说坦白的,我们现在任何人,我们在座任何人的学问、懂的经教,绝对不可能比俞公先生多,因为他们是从小就读了。这样的基础都很难突破,除非他真正不自欺、真干才行。所以修身的功夫来不得半点侥幸跟虚假。

  当他跟灶神爷抱怨的时候,灶神爷就提醒他说,「你虽然说你做了很多善事,可是你那些善事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你是『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我们感受一下,修行不是只有修言行,假如意念没有修,那都是修一个伪善,做给别人看,要别人肯定,「这个人真是君子!」就愈学愈后退了。所以我们时时都要把这个虚荣心给放下,甚至于,比方说忏悔,好不好?忏悔很好,可是忏悔的时候,心里都想着,「等一下人家要来赞叹我忏悔了」。真的,人一不小心,做什么都执着。忏到最后,愈忏,「哎哟你看,人家都赞叹我,这么敢于、勇于发露忏悔」。所以人不时时观这个心,执着只会有增无减,没有侥幸的。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果报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了解,「天道无亲」,上天是很公平的,假如我们行善没有好的果报,还是要反省自己,不能责怪老天。接下来一句,渎陈上帝,常常抱怨老天爷,这个意念都是折福。

  知过不容易,灶神爷这么一讲,俞净意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呢?」所以承认容不容易?不容易。当下他马上就反驳了,「我毕竟也做了这么久、这么多事情了,怎么会都是虚的呢?」灶神爷就具体说明,你说你们都放生,你都放给别人看,你们家厨房里面常常还有虾子、还有螃蟹,你那个放生根本就不是发自真心的。你说惜字纸,是旁边有人的时候,赶紧去捡起来,然后人家说,「哇,真是有道德!」就是去求那个赞叹的。平常在家里一随便,可能字纸「啪」就贴在窗户上面了。而且你们说戒口过,看起来好像在强调要戒口过,可是你自己在讲话的时候、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讲得很顺,骂人骂得很顺,当下你自己也觉得有伤厚道,可就是停不下来那个嘴。最后你说戒色,你说「我又没有犯淫欲」,结果灶神爷说,「你是还没遇到机会,其实你看到美女,头就晃起来了,整个心,心猿意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1:59:33 | 只看該作者
都控制不了」。就把几个他们所谓的行善,一一把它点出来(当然也要有灶神爷这种功力,不然点出来人家也不服)。点出来之后,俞净意公「啪」就跪下去了,「你一定是尊神,来指导我的」。所以对俞净意公也提醒他「意恶太重」,一定要善观己心,从起心动念、不自欺去对治。他指出来俞净意公「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

  我们从这一段也可以感觉到,学问的功夫在哪儿?在放下,放下贪瞋痴慢。我们学习的心态,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从意恶下手;形式,就是专务虚名了。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不断的把自己的习气给克服掉,「今之学者为人」,学个样子,就是要给人看,说我是老修、我的功夫很好。所以虚荣很障清净心,一定要把它放下。所以修学首先要把面子放下。时间快到了,垃圾车快到了,我们今天再扔一个东西,叫面子。准备好了没有?我们一起把它撕下来。结果一撕,这么多层,来个痛快,全撕掉。

  我们看,贪,财、色、名、食、睡,不贪着这些东西。瞋,坏脾气。有一句话讲到,「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我们一发脾气,前面修的一把火全烧光了。所以我们说「我修了、积累了多少粮食?」就看你上一次什么时候发脾气,假如是刚刚才发完,那就是啥都烧掉了。我们看到,嫉妒也是瞋,恩仇报复,这个都是瞋,瞋心。痴,一个人会常常恐惧、担忧,这个就是不明理、愚痴。一个人会忆往期来,都是对道理不明白。「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有什么好担心的?君子是「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我以后有没有福报,我以后有没有好的善缘,都是我的心感召来的。要用真心去感,而不是在那里担忧害怕,这些念头都是妄念,都不是觉悟。忆往期来,这个就是痴。《大学》也告诉我们,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大家有没有发现,儒、道、释的学问,英雄所见略同,相通的。贪瞋痴慢,高已卑人,我们好,别人比较低,这个就是慢心。

  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刚刚列了三点,不自欺。第四个就是要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虚名,不是做个样子,而是要从意念、从习气去下手,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

  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昨天饼干吃了吗?好不好吃?(听众答:好吃)。想不想再吃?想是贪念。所以在世间要不贪着,要在每一个当下觉照,吃的时候没长贪心,长感恩心、长使命感,以后这种东西我们要把它做出来。而且大家看那个饼干有一个特点,愈咬愈香,为什么?它是自然的。一个人修行很自然,他是慢慢的就「香」起来了。他不是去告诉别人「我很香」、「我很有学问」,不是这个逻辑。是自然而然,「桃李不语,下自成蹊」。我们现在都是告诉别人「我很厉害」,到时候人家都来了,我们也不知道把人家带到哪里去,这样就不妥当了。所以「为天下者」,治理天下、治理团体的人,「不于天下,于自身」,最重要、最着急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节课先跟大家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0/5/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6

  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小组讨论德育故事,讨论得都很热闹。对于一些故事,我们可能觉得,一定要这么做吗?一定得要死才行吗?问到这里,一定得要死吗?这个也告诉我们,古代人他们在思考事情,有比死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伦理道德。他宁可遵守伦理道德而死,他也不愿违背伦理道德而活。这样的心境值得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很怕死,就做不出来了。

  慕贤当慕其心,他们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概,那样的胸怀是我们所不及的。而且他们的考虑,就像《了凡四训》里面的一句话,「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是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他都会这样去思考问题。我们现在,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有没有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不知不觉就影响了。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急功近利,会求眼前,会比较重视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喜好」、「我的厌恶」,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心境给牵动。我们看前面的不论现行,而论往后会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故事里面的主人翁,他的身分可能是王妃,她影响的层面可能是一个国家,所以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都会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前读书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态度,「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一切言语行为都要给世间做榜样。师长为什么一直提醒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心境,我们没有行为世范的心境,就不是叫读书人了。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感得社会大众几千年来对读书人尊重。哪怕他是家徒四壁,他被请到祠堂里面来教四书五经,所有的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一家的长辈,只要有什么好吃的,一定告诉他的孙子、这些晚辈,赶紧先拿给先生吃,就是赶快拿给老师吃。我们从这些老人家就可以感觉到以前读书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说到这里,我们也很惭愧,现在的教授、老师在人民的心中是什么地位?可能印象当中,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人,现在都在追名逐利,老师也在拼命赚钱,可以买Benz(奔驰车)、可以买BMW(宝马车),是不是叫做「双B」?请问这样的行为能让老百姓打从内心尊重老师吗?所以社会在变,但是一些做人的态度绝对不能变。读书人没有胸怀天下,那书都是白读了,人家会耻笑我们,读归读,做归做,最后下了一个结论叫伪君子,那就完蛋了。不只对我们厌恶了,我们更怕的是,对圣贤学问都没信心,那我们就变千古罪人了。只看眼前能过好日子,把文化的形象都破坏掉了,这怎么得了!我们这几天读《孝经》,其中有句话一定要读进去,那我们就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了,叫「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你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对进退,都可以给世间作表率。有了这样的心境,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言语不会随便,涉世以慎言为先。

  我们昨天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知里面还要包含,「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我们今天考虑不深远,不要乱讲。不要好(音耗)去跟人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自己没有很清楚的,不要乱讲。这个是对言语要负责。因为我们可能思惟里面说,「这个没什么关系」,「这个都小事」,「明天再做就好了」。这样的心境,带动的都是没有当下去力行,都是把事情给轻忽了,「明天再做就好了」。我们前几天也跟大家讲到,姜太公先生劝文王,听到的道理没有马上做,不吉祥,叫「宿善……」你们都入定了吗?「宿善不祥」。其实,人之所以这一生不能成圣成贤,两个字害的,「因循」、「苟且」,「明天再说了,这个没什么大不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个王妃的一言一行,她有没有守信,这是攸关天下的事情。她假如不守信,给全国老百姓什么心理?「哎呀,没关系啦,下次再守就好了」,这个信很可能很快速的在这个风气之下就下降了。所以她时时以考虑到全国人民、她带了什么头为念,她不愿给老百姓不好的影响。这个就很可贵了。

  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比,变化很大。社会在变,我们要不要跟着变?这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思考一下,社会在变,我们也跟着它变,请问会变到哪里去?我们常常听到成语说,不要「随波逐流」,我们跟着它变,会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谁知道?所以一个人要变,要变得愈来愈好,要变得让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首先他要知道不变的原则是什么。他不知道不变的原则,他变到最后一定是随波逐流。我们学贵立志,我们不随波逐流,我们是「圣与贤,可驯致」,人的志气要提起来。我们自己掌握了不变的原则吗?假如还没有,不要轻易动,宁静以致远,先静下来看清楚,可以想得更远。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个是老子的教诲。《左传》告诉我们,「弃常则妖兴」,人背弃了常道,很多家庭、社会的种种乱象都浮现出来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的理论、太多的说法,我们自己心里假如没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准绳,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影响了。

  大家可以去做一个实验,您遇到一件事,你去问五个人,很可能五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请问大家听谁的?「哪个人我最喜欢就听他的」,这样叫愚痴,叫感情用事,不理智了。其实我们要去问别人问题,很多时候都比较喜欢找那个跟我们想法差不多的。反而那个会批评我们、指正我们的,心脏有点怕受不了,看到他赶快跑。所以人能接受忠言,是有修养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却是利于病。我们今天面对种种的说法、看法,首先我们要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才能吸收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个判断力一定来自于智能,可是智能一定从学习当中来,「好学近乎知」。我们昨天提到,好学为什么能跟智慧相近?主要是因为这个学字里面能从格物下手,把烦恼给放下了,烦恼轻,智慧长。这个学不是一直挤进去很多的知识、学识,而没有去内化,没有去力行。只要是挤进去而没有内化、没有改习性的,一定产生傲慢,一个都逃不掉。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习的认知一定要正确,学习是放下的过程,明理以后去放下这些习气,恢复我们本有的明德、本善。

  学习产生智能,跟谁学?要跟圣人学,因为圣人不在了,跟经典学习。所以经典开人的慧眼,没有经典,真的我们对似是而非的道理没办法判断。这个我们侥幸不得。所以我们以后要判断什么事情,把《弟子规》、把《太上感应篇》、把《论语》翻开来,它里面一定有让我们可以判断的标准。因为现在名师很多,名师上一次课要多少钱?说到这里我就很惭愧,因为好多这种名师都是从台湾来的。我在这里代他们向大家道歉,让大家花了不少钱。我们假如了解这些经典,一举其中的一、二句,就可以马上判断他到底有没有学问。比方说,有一个名师上来了,上一次课还要上万,有没有符合师道?(听众答:没有。)有没有符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听众答:没有。)

  师道,以前两个行业最受尊重,医生还有教书。我们看,医生有没有跟人家谈收多少钱?(听众答:很少。)不是很少,没有,他说不出口。为什么?因为他是宅心仁厚,他就是人饥己饥、人病己病的胸怀在行医。很多好的医生,半夜有病苦,他是闻声救苦。所以老百姓觉得他们都念念为人着想,特别的尊重他们。他们不谈利,只谈义。当然,现在很多课程也要有相当的花费,他也要让这些老师,还有他们的整个工作人员都要生活稳定。这个时候收取合理的费用是对的,所以才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是他收得很贵,然后拿着钱,晚上还跑去卡拉OK、跑去酒店,你判断他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学问?铁定没有学问。还这么放纵欲望,甚至于旁边的女孩还常常换。有这样的名师,收的费用又很高,而且他那些道理真是胡来。什么道理?「多换女人,才有灵感」。现在这种价值观,包含在演艺圈、搞艺术的人,都真的是那种逻辑。他假如在古代,我敢跟大家保证,他会被乱石击死,你相不相信?真的,时代不同了,现在他们能活着,真的是万幸。可是人间的罪他逃得掉,上天的罪他逃不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是《左传》上面写的。

  我们刚刚讲到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些道理,在演艺圈特别的明显。大家注意再去看看,香港有一些都提倡暴力色情的,很多这一类的人现在都不在了。所以事实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现在人太浮躁了,真正静下心来,统统在我们身边,都看得到。这个是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罪报就很重了。这些收取很高费用,又行为不检点的,罪孽比他们都更重。为什么?因为底下的人称他什么?称他老师。他断了人家的慧命,这个罪比杀人家的命还要重!人死了,他没造什么恶,十八年之后他可能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把人家的思想观念引错了,他可能这一生错误造成万劫不复的后果。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就麻烦了,常常阎罗王调他去问话,他到时候就忙碌了。

  所以韩愈先生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告诉我们,「士志于道」,一个读书人说他志于修道,可是却很难过、很羞耻穿得不够名牌、吃得不够好,这个根本就不用跟他谈修身了,不足以议也,他的心还是重视欲望。所以人不进则退,重视欲望,「给我怎么样怎么样了,我就怎么样怎么样」。我常常听到、遇到一些人,他们就说了,「等我赚到几百万了,我一定支持你做传统文化」,「等我有钱了,我一定来支持你」。告诉大家,经过了六年半,我还没等到一个人回来找我。所以人当下都不能行善了,还能保证六年以后来行善吗?保证不了。而且老祖宗提醒我们,欲似深渊,它是没有底的。所以,追求心灵的提升相当重要。人生就好像读书一样,人生其实什么都带不走。诸位学长,我们哪一样东西带得走?这个身体带不带得走?连身体都带不走,其它都更不用讲了,连最近的都带不走。既然都带不走,那我们每天苦苦在追求什么?人生像读书一样,学习,只有自己智慧的生命(慧命)带得走,智慧带得走,所做的一切善事带得走,所做的一切恶事也带得走。人一想通了,就知道人生应该怎么经营了。他要经营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利益自己,又长久利益子孙的东西,而不是留一些带不走,甚至于留一些会让子孙去争、去夺的东西,那就没智慧了。

  所以「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台湾很多企业家,留了不少钱,这个企业家还没有埋葬,他的孩子们在做什么?大家看,第一代争财产,到他的孙子怎么样?可能开记者会对骂了。留与儿孙作好样子看,人现在都想不到那儿了,都是争眼前,「这口气我忍不了!」谁能考虑到给后代子孙带个好榜样?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些企业家在整个社会的名气也是很大,他要不要对这个社会负责?(听众答:要。)他的名气很大,他做错了,这个因果他要负。名符其实,你名不符实了,这个叫造不好的影响。所以《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名背后都有相对应的职责。你有好的名,你要去做好事;你不做好事,你糟蹋这个名,就对不起老百姓了。人有这样的认知,他的位置愈高,愈谨慎。所以《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他才能够把这个团体带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把它换作现代的说法,叫「保其企业而和其同仁」。经典都可以用在现代的整个社会状况,它的精神绝对不会变。

  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的,人这一生,带得走的是智慧,是所行的善,人这一生学得很好,就升级了,灵性提升。孔子讲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个是在《易经》里面讲到的。我们这个身体,精气为物,有物质(五脏六腑)再加上整个气在运作,这个身体是为我们灵魂所用。可是游魂,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怎么办?诸位学长,你骑脚踏车,脚踏车坏了怎么办?(听众答:修理。)就好像人生病了就看医生。修理到最后,实在没办法用了,怎么办?(听众答:换一台。)那你要越换越好还是越换越不好?(听众答:越换越好。)那是人之常情。可是你要越换越好,你要有判断力,假如这个男子想要越换越好,可是他很好色,他一换身体,醒过来,「我的鼻子怎么这么大?」他可能就变猪去了。你越换越好,是你的灵性很高,你才能够越换越好。大家注意看,要换哪有那么容易?我们传统文化说「五福临门」,一个人有财富,一个人健康、长寿、好善(他的心很善良),第五个叫考善终,叫好死,俗话讲「好死好超生」。但是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人好不好死?你看,时代变得很快,以前骂人的话,现在已经不是骂人了。

  现在人真的都不得有善终。我有一次到香港遇到一位朋友,他帮我们服务,他开车,刚好早上车子很多,开得很快,他就说到:「我们香港人什么都快,就是死比较慢。有的你看,躺在医院弥留,有的躺五年、十年都有,很辛苦很辛苦。」所以这个五福,最大的福,就是死得很好,甚至是没死。大家看,那个坐着就走了的,你看他死了没有?他是活着去好地方了。所以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很有德行的女人,晚上她的家里人都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美妙音乐,结果一看,她走了,没病就坐化了。德育故事里面都有。那音乐从哪里来?从天界来,你们听过没有?(听众答:还没。)时间还没到。听过了也别执着,到处炫耀,你就麻烦了,你有贪着,魔就来了,就来引诱你。好境界,心不罣碍,多好,我们行善又不是因为要听好音乐,行善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人生就是学习,学得好,智慧提升了,灵性往更好的地方去走;假如学得实在是差强人意,就留级;学得太差,降级。大家注意,地球所有的动物有多少,是人类的几倍?所有动物的总数,昆虫、蚂蚁、无尾熊……人类的几倍?太多倍了。所以大家想一想,堕落容不容易?很容易,提升不容易。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流俗众,仁者希」。这个人间挺美好,也会容易让人留恋、让人堕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孔子提醒我们,人生的几个过程,都有非常重要要对治的习性。「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昨天给大家写错了,就是孔子讲的「足兵、足食、民信之」,这三个治国应该要建立的事情。足兵、足食,有很好的国防,有很好的老百姓的食粮,让他们都生活无忧,吃得饱、穿得暖,还有一个是民信之。当这三个只能留两个,第一个是先把军队去掉,不要让老百姓饿死了。再来是去掉食物,因为自古人都难免一死,可是只要人民对领导、对政府的信心失去了,这个国家就可能很快的毁于一旦,「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一个企业团体,纵使现在有很多的财富,只要失去人民的信任,很快就会瓦解。

  我们看孔子这个提醒,少年的时候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个以男士来讲,中年男人就常常喜欢跟人家比高下,常常嫉妒人家的才华,就会造成团体的对立,在那儿内耗、搞党派,争起来了,对组织的损失非常非常大。历史当中,好多朝代都有党争,就是这么搞出来的。所以人不能有好胜心、争斗心,要有宽容心、欣赏别人优点的心、随喜别人好事的心才好,不然会对组织伤害非常大。以至于跟同业的人造成很严重的竞争,搞得整个领域都乌烟瘴气的,这个不好。为什么?我们同业的争起来之后,整个消费者会瞧不起我们,会对我们没信心。有钱大家赚,何必钱都一定要我赚?其实人就是爱贪、就是爱争斗。我们冷静想一想,真正那个大公司拼命赚钱,他真的幸福了吗?你人生只把钱放在第一位,其它的都没想到,怎么可能幸福?一天二十四小时,工作二十个小时,拼了命,请问他的身体会不会好?请问他的家庭会不会好?都不会。干嘛一定要所有的钱都到我旁边来,我才觉得我这样叫成功呢?钱够用就好了,让每个人都能赚到钱,干嘛要钱都到我身边来?结果真的拿到那么多财富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失衡了,铁定出事的。所以人看不开,该是我们的,迟早是我们的,干嘛去争?争到最后,身体垮了,家庭也毁了。所以这个贪字对我们人生的障碍非常非常大,贪、争,孔子讲得很准。

  最后,「及其老也」,年纪大了,「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患得患失,「我以前当董事长的时候,人家一看到我马上给我倒乌龙茶,现在都没人倒了」,患得患失了。有一个人当官退下来了,每天很郁闷。他身边的人看他这么难过,就想了个办法,差不多过几十分钟,就在他的门口喊:「某某部长来啦!某某县官来啦!某某书记来啦!」然后他就舒服多了。大家讲,他能舒服多久?(听众答:没多久。)人不把执着放下,灵性是一直在往下沉。戒之在得,人老了,应该享清福,应该知足常乐。他假如又在那里比,「哎呀,你看人家娶那个媳妇,嫁妆有多少」,「你看人家那个儿子,一个月收入多少」,他每天就烦恼一大堆事情。我们真正爱我们的父母,他们年纪大了,最重要的,养父母的智慧。智慧怎么来?得放下这些人生的执着、欲求。引领父母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大孝,利益的不只是父母这一生,还能利益父母的来生。不然他一直贪着下去,他就很难提升了。我们刚刚讲到的,一个读书人厌恶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代表他的贪欲重,这个就很难修道。我们今天奉养父母,一定要让父母衣食无缺,但是不要增长父母的贪心,这个就有爱而没有智慧了。引老人重视精神生活,这个就对了。不然我们都顺着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不断的在追求名利,到头来自己不快乐,家庭也都不快乐,老人也不会快乐的。这个是「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人有时候要看得破,要放下带不走的,努力带得走的。

  刚刚我们一直在思惟,面对现在种种的思想观念,我们要形成判断,得要根据这些恒常不变的人生道理。这个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诸位学长,母亲出去工作,而没有能把家庭照顾好,没把孩子照顾好,请问符不符合仁义礼智信?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哎呀,现在女人出去工作的都很多,这个正常啦!」不是这个逻辑。大家要注意,这三、五十年,女子统统出来工作了,请问我们的下一代情况怎么样?不好。再下去会怎么样?这个民族文化就整个断根了。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天下的安危,女人太重要了!安危的安字、安全的安字怎么写?这个家,谁在了就安?(听众答:女人。)大家注意,女人在家,安了哪些东西?第一,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心灵很安,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每天都不去流连忘返,去打什么电动玩具,我都是先回家,门打开,「妈!」还没看到妈妈,「哦,今天有红豆汤,赶快上去喝」。时时处处都感觉到妈妈的爱。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爱,他不跟人计较的,为什么?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满足,他就希望去给予;一个人觉得内心很匮乏,他就要去控制,他就要去夺。所以人为什么没有安全感?这个根源在家庭没给他足够的爱,源头,病都病在这里。所以今天你看到所有这些行为很偏颇,告诉大家,他没啥病,就是缺爱而已。所以也告诉大家,我也没啥病,就是缺睡觉而已。真的,我五脏六腑都还挺支持我的。所以事情都不复杂,你回到源头才能解决,不然解决不了。你说在那里心理辅导,他一天能接几个电话?接得连耳朵都快坏掉了。假如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这些有问题的人会像雨后春笋继续出来。

  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三、五十年确实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女人出来工作。你们出去不要说我反对女人工作,你们不要出卖我,我从没讲这句话,我现在只是客观分析给你们看。刚刚我们在思考的就是,现在的人就只能感受到现在,感受到下一个月有薪水,就只能感受到这么短。他感受不到孩子的心、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一生,感觉不到,甚至他感受不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的女子就不服气了,「我可以工作,我也可以把家庭照顾好!」对,妳行,别人行吗?你看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只想到谁?自己。可是事实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不行,真的,我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都觉得理一个家挺难的。我只是理家,把家里给弄好而已,我都觉得累得不行了,更何况还要相夫教子。相夫教子是真本事,那个心要很静。妳的孩子第一次说谎,他的眼睛在那里飘浮的时候,妳马上可以知道。「慎于始」,把他导正过来,他一辈子都不会再犯。可是当我们的心很浮躁,没有办法体会到孩子的状态,等到我们发现他会说谎的时候,都已经很难再拉了。

  母亲陪伴孩子,当然不是说父亲不用陪,因为你一个家里面,很重要的两个任务,第一个就是经济的承担,第二个就是照顾家庭、养育后代的重责。大家想一想,是赚钱重要,还是养孩子重要?都很重要,但是较量起来,还是教育孩子重要。为什么?孩子没教好,财富都经不起败家子去花。「成家犹如针挑土」,你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成就这个家庭,积累财富,好像拿着针把沙子一点一点聚起来,这叫成家犹如针挑土,小心谨慎、省东省西的。「败家好似水推沙」,一个家庭的财富要败,就好像浪拍起来,水一下子就把土全部卷掉。我自己亲身听闻到一个例子,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赚了二十亿台币,二十亿台币最起码也是四亿多人民币,很多了。他七十岁中风,他的儿子跟孙子在一年之内把他的二十亿全部花光,一年。结束了吗?(听众答:没有。)当他的孩子跟孙子把二十亿花光之后,有没有走到他的面前,「爸,我对不起你」,「爷爷,对不起你」,然后在那里磕头磕到流血,是不是这个结局?那个是他爷爷作梦的时候梦到的,事实上不会这么演。所以二十亿花光不是结束,是刚刚开始。他的儿子跟孙子会继续成为赌博的奴隶、欲望的奴隶。

  所以为什么教育摆在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为先」,治国、治家都是如此,我们看,安了孩子的心、安了孩子的人格、安了孩子的健康。现在多少人得中风、癌症,连十八岁、二十岁的都大有人在。从哪里来的?从乱吃来的。现在都不在家吃,都在外面吃,不卫生、油腻,致癌物一大堆。再来,男人都不回家吃饭,在哪儿吃?我不知道。他假如到这些饭店、酒店去吃,会发生哪些事?「英雄难过……」这一句不对,这一句《论语》里面没有,应该叫「男人难过美人关」。很多读圣贤书的人,遇到这些境界他都不一定有把握,更何况现在的男人都没怎么读圣贤书,我们这里的男士除外。都没有这个定力了,你还常常让他在花丛里面转啊转,哪有不晕头转向的道理?所以现在当男人也不容易,诸位女同胞要多体恤一下。现在想当君子的,一想到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看了会让自己起心动念的,不能看,结果一看到女同胞都穿成这个样子,他们走路只有埋着头这么走,连广告都不能看。所以不能再把男人推到这些地方去了,要让他回到最温暖的地方,让他回到可以学传统文化的家、可以享天伦之乐的家。

  大家想一想,看起来是赚到钱了,孩子、家人多花了多少医药费?我们在那儿忙前忙后,又有「妇功」,能力又很强,省了多少家庭的开销?再来,陪孩子读书,养成好习惯了,补习费可以省掉。再来,孩子以后不懂事,创业花了很多的冤枉钱,有没有省掉?有,而且他创业乱搞,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再来,当孩子人格有问题,得忧郁症要花多少钱?得癌症要花多少钱?以后他交女朋友,结婚了吵吵闹闹,不要说花钱了,你要操多少心?大家算盘打完了没有?当然,大家听完不要太激动,落实传统文化要理智,要循序渐进。妳不要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不干了!」这样不行。到时候我走在路上,会有一个很壮的男人跑过来,「你是不是蔡某某?」我一看他的状况,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不是,我是他弟弟」。结果这个男人说:「他只有两个姐姐,没有弟弟。」因为他在家里被疲劳轰炸「幸福人生讲座」,所以对我们家的家事了解得特别清楚。当下他说「他只有两个姐姐」,我说:「对不起,我是他堂弟。」

  所以我们人心要柔软,所有的调整都是循序渐进。而且调整有一个前提,是什么?建立沟通、建立共识,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做什么事愈急,反而适得其反。我们北京有一个企业家,他这一次也在青岛论坛,第三届青岛论坛,也跟大家分享。他的餐厅非常成功,我们都去过,做得是相当的用心。他现在循序渐进,慢慢把它改成素食,而且我们去的时候,他们素食确实做得非常好。他很清楚都有一个过程、步骤,你马上调过来,家人不能接受,员工不能接受,好事之后还是没有结果。所以人心要柔软,要体恤、要循序发展。很多,比如我们一个同事,回去之后就跟她先生讲:「素食好!从今天开始,我不煮肉给你吃了。」这么干就麻烦了,家里就出问题了,所以她来的时候皱着眉头,很难过。今天我们在落实传统文化遇到障碍,不能怪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不就是我们急于求成,要不就是我们控制的欲望太强,才会造成这些烦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心境很重要。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标准,我们之后再以这来做一个专题,跟大家再交流。

  我们现在先观照一下,父母都忙在工作上的时候,能体会仁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吗?想到自己,有没有想到自己亲生孩子的需要?他现在最需要什么?其实说实在的,天地很微妙的,道法自然。女子给孩子哺乳,这个是自然。所有的牛奶做得再好,技术再高,现在还做不到母乳的素质。而且那里面含有很多的好菌,可以让一个孩子肠胃非常健康。一个人从小肠胃健康,他就不生病。万病的根源在脾胃,他吸收都不好了,你给他吃得再好有什么用?补品再多也没用。所以能哺乳是最好的。母亲从孩子在胎中到生出来,三年哺乳,共要喝掉母亲差不多一千公斤的血。所以为什么女性老的时候,骨头会里面比较空?都把自己奉献给孩子了。

  我们看义,我们有没有对家庭的义,对下一代的义?还有智慧,想得多远?还有我们对于家人的一个信诺,我们守了多少?但是,其实还是有人很罣碍,就是说,「不出去赚钱不就没钱了吗?」就好像我道理讲了很多,家长都会说:「你讲的很对,不过分数也很重要啦!」我们刚刚讲了这么多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你讲的很对啦,不过钱现在就是没有」。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俭。在历史当中绝对没有一句话叫「小富从拼命赚钱」,没这句。其实我们人都很健忘,都只顾眼前在那里思考。我们就看两代人就好了,我们的上一代,父亲一个人赚,还养了五个、七个孩子,省吃俭用,还可以买个房子。他怎么积攒来的?我们现在是夫妻一起赚,只养一个,终生房屋贷款还付不完。差别在哪儿?所以现在有很多思考不一定随他们意。「拼命赚,就有钱」,不尽然,假如不节俭,怎么赚都补不了,欲似深渊。大家注意,一个孩子假如好虚荣,请问,从他的头发到他的脚,要花多少钱?洗一次头发要到美容院,眼镜要戴雷朋的,吃都要吃好的,连刮胡刀都要用飞利浦刮胡刀。穿的衣服、戴的表、穿的鞋子、拿的手机还要半年换一次,还是一年换一次,打手机也要花钱。请问大家,他这一生要多少人民币?赚,够他花吗?而且还不是他在花而已,假如这个太太也很奢侈,那麻烦了,这个先生再怎么会赚也扛不住。所以勤俭才是致富的关键所在。我们看这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智慧,我们才有办法判断,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我们复习一下。昨天跟大家讲到,有效学习的方法、心态,第一个是解行相应。不要翻书。告诉大家,脑子是愈用愈活,你不用它,它就钝。真的,李炳南老师九十几岁讲课,不用拿稿子。「《诗经》说……《书经》说……」他就是脑子常用,很精明、很清楚。有时候人太有福了,依赖的东西愈多,人的能力愈下降。听说现在打计算机很轻松,打打打,现在连字都不会写了。第二,学贵力行。我们昨天讲到,从《弟子规》看,哪一句最难做,自己先力行。报告大家,我昨天有看两则德育故事,因为我跟大家give me five(击掌约定)。但是记住,不要赶进度,假如觉得这个故事体会得还不够深,重复再看,不要囫囵吞枣。这个是学习,还是深入。真正感觉到这个圣贤人的德行、存心印到我的心上了,再看下一则,这就有味道了。第三,不自欺。我们说的,第一个是时时自知之明,勘验自己的状况。第二,知之为知之,不可以装懂。第三,有过必改。孔子对改过的态度重复提醒,因为改过是提升自己学问最重要的一环。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没有活得糊里胡涂;改正自己的过失,人就提升了,这个叫真修行。孔子也讲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我们昨天建立一个默契,看到孔子讲「已矣乎」、「如之何」,我们神经要绷紧。就是孔老夫子在叹气了,我们不能再做出让他老人家很失望的事情。这一段,孔子后面也是说到,假如人这个样子,我也拿他没办法了。哪些情况?法语,就是经典的教诲,就是别人给我们义正言辞讲的、跟经典相应的这些话,都属于法语之言。我们打开《弟子规》、打开《大学》,这些都是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我们听了、看了,「讲得好!」认同。可是,不是这样就结束了,能够对照自己,赶紧改正不符合经典的这些行为,叫改之为贵。不能只是口头上在那里「太好了!讲的都对」,结果自己习性还是习性,那个就是有口无心。

  巽与之言,有一些是人家的肯定,有一些是人家委婉的劝告。面对人家的肯定,我们要谦退;面对人家委婉的劝告,我们要反省。这个是巽与之言告诉我们的。我们听了挺欢喜的,「没有没有,谢谢你鼓励,谢谢你提醒」,欢喜的接受。可是欢喜完,也没有反思,也没有修正,其实还是糟蹋了别人的鼓励跟提醒了。高兴了却不去反思、修正,觉得这些法语很好,却不去改正自己,其实这个都是修到表面,甚至修到虚伪去了,就很不好。这个是有过必改,很重要。

  再来,不自欺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言行一致。所以师长一开始给我们的一个叮咛,老人家说到:「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这个就提醒我们,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希望利益别人,绝不愿意骗人。但是假如我们不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言行一致,就很容易骗人。比方我们都劝人「看开一点,放下啦!」自己看开了没有?自己放下了没有?「别迷惑了!」那我们的迷惑解完了没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我们自己烦恼还揪在那里,怎么帮人家解惑?这个心态,其实在经典当中重复提醒这个重要性。我们看,孔子在《论语》里面谈了好几遍,「古者言之不出」,以前的、古代的人,言语不轻易出来,为什么?他们很羞耻自己说了没做到,「耻躬之不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本《论语》,这样的心境重复提醒,就告诉我们太重要了。只要我们讲得很高,做得很低,第一个,人的傲慢会起来;第二个,会不知不觉以为自己就是这么高,就很麻烦了。人以为自己高的时候,你要请他下来,容不容易?就很难。所以那个时候师长说学《弟子规》,我们很多同修都说:「我是学《无量寿经》的,我是学大乘佛法的,那个是给小孩子学的。」就麻烦了。「我爬到三楼了。」底下的人说:「下来吧,下来吧,下来打地基吧。」「我在三楼了,还叫我下去。」但是一楼二楼是四根竹竿架的,随时会晃的。所以人贵自知,自己真实的状况是怎么样,老老实实依经典、依师长的提醒去做就对了。

  孔子因材施教,可以在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当中流露得非常的透彻、精彩。子贡口才最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把你要讲的话先去做到,这个都是在提醒言行要一致的态度。这个也是针对子贡的情况。所以我们今天有机会跟大众交流传统文化,每一句是提醒我们的,是劝我们自己的。一对照还差很远,战战兢兢,不敢懈怠。师长很疼爱我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台上的是学生,台下的是老师。」一生,老人家都是这样的心境,「台下的都是在鼓励我,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给我提出问题」。唯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让我们的傲慢不起来。不然我们这个时代的根基都比较浅,得要在心境上不离老人家这些提醒、劝告才好。不然说实在的,傲慢、好名闻利养,太容易了,什么时候上身都不知道。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听。我有一次,因为那个时候两岸还不能直航,我每一次都要经过香港。结果有一次在香港转机要飞合肥,我一边走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子一直看我。我发现她看我,我就走得比较快,「是不是来讨债的?」结果走走走,好像不在了,我就坐下来。没多久,她刚好坐在我对面。告诉大家,该来的还是会来,但是你要有定力。我就坐在那里,头低低的。她还是继续看,最后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就站起来,往我的方向一直走。然后我的心脏就「砰砰、砰砰」,我在想她一定认识我,因为在台湾的电视播「幸福人生讲座」已经播了四年多,四年多应该有,从二OO五年开始的。我就在那儿,「她一定认识我」,砰砰砰砰。然后她一看到我就,「你就是那个长庚的医生嘛!」你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八风动了多少次?无数次。最后她说我是长庚的医生,差点没有昏倒。所以人的名利心,名闻利养心,太无形了,你一不小心,它整个就上来了。所以时时要戒慎恐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10/5/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7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都在谈到学习的心态,我们也再复习一下前几节课谈到的重要学习心态。第一,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对方说,「妳不是要亲近吗?」那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因为很近,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大家感受感受,当时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他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就是拿道理要压人了。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到在场所有人当下的尴尬?他不见得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也没有人敢说话了。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大家哈哈笑,就把这个气氛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于人家一接触,说怎么愈学愈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愈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被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因为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的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言语或者动作上。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水果、特产,跑到大都市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的可贵,多么的真实、真诚。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了。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的虚荣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感觉不到朋友的心了。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了。

  所以,要诚意正心,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所以当下,其实这位女士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所以我们处世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有的很有钱,他拿的油灯就特别大、特别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的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要供养佛陀。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了。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很不高兴)。结果这风一吹,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是真心,它不会灭的。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淳朴,他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分心?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是老师),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佛陀来了,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倒在佛陀的钵里面。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啦!」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分真心,「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再来,学贵力行。从最难处下手,急躁要对治、好色要对治、嫉妒要对治。惩忿,坏脾气要对治,都从最难的地方下手。而且很微妙的就是,人肯真干了,真正去面对自己习气的时候,他才知道修行不容易。他那种深刻的体会,他对人自然就宽恕、包容,他自己都走过来了。我们仍对人还苛刻,显然我们自己还没有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自己走过来了,就体会别人在其中也是相当辛苦,只有想着怎么样协助他们能够度过这些考验,哪有还在批判人家问题的?所以真正对治得了自己习气的人,绝对宽容,他知道那个不容易。假如我们都还没有真正对治习气,看到别人错,批评的心就起来,显然我们误会自己已经调伏得了习气,那就错估自己的程度了。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是心平气和。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我们勘验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这个善良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都觉得他也是一分善心。人家是恶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后,对方都生惭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我们修学,学儒就学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砥砺自己。「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耻心就上来了,德比于上则知耻。再来,我们求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态度,不知道不能装知道。不知道了,我们主动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第三个是勇于改过,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宿善不祥」,懂得道理我们马上就去做。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来,我们不自欺之后就要开始真干。真干,要主动找到改过的方法,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当然这个对治就是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实质就是抓根本。我们《大学》开篇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很宏大的目标,能够让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觉悟,要从哪里下手?最后是「致知在格物」。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后,下手处还在格物上。「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烦恼轻了,致知,智慧就增长了,而且烦恼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来。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流下忏悔的眼泪,流完以后好像觉得世界变光明了一点,看谁都可爱,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受?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看谁都可爱,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们又起了什么念头,这种感觉才不见了。这些念头往往就是又见人家过了、又有怨了、又有烦恼了,把自己这种真诚又给障住了。所以,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而且要靠自己。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各人,不能去依赖。我们刚刚说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天赐之福,先开其慧」,上天要赐福给这个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开他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福来了才不会堕落。「天降之罚」,这个人要遭大难了,「先夺其魄」。怎么看一个人是要有福、要开智慧了?惭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找到以后,是奋发、改过的态度。「皆天开其慧」,这样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会得到冥冥当中的保佑,天开其慧。我们看,觉得惭愧了,奋发图强,然后勇于去改正自己,甚至于是从根本的起心动念去克服。人没有恶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恶的言语行为。这个是下功夫了。所以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什么是真干?不自欺才是真。这个真干,「真」的表现是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什么是「干」的表现?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还有不自恕,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那就很难提升上去了。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了。您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他们是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可是命运愈来愈不好,像俞公家里这么糟糕。有没有惭愧?没有。有没有奋发,有没有改过?没有。所以读的书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后来经过点化,他是真正奋发、真正改过。我们看那个奋发的态度,他说「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丝毫的自宽自恕,「永堕地狱」,他奋发改过的心出来了。而且他是真惭愧了,为什么?他发觉自己的问题在「意恶太重」。

  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提醒我们。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也是当官的,刚好有机缘,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了。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好不好?(听众答:不好。)好!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忆才深刻。阎罗王说,「来,把他这一生的善跟恶都拿出来」。结果那个恶等于要装满一间房子了,他就很惊讶。因为他是读书人,他说,「我才四十来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呢?」阎罗老爷的话对我们都很有帮助,「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了,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待你变成恶行恶言,就已经是造恶了。这些经典都是提醒我们,也一定要从意念来修学。后来把他的善拿出来,善才像筷子这么粗的一个卷宗而已。到秤(天平)去称,结果反而这么小的善录重,装满一屋子的恶录轻。他就很惊讶,「给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里面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是卫仲达先生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那个三山石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就很惊讶,「我虽然劝了,皇帝没有听我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善力呢?」阎罗王讲,「君之一念,已在万民」,你这一念是为万民着想,「向使听从」,假如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没有实行,但是他这一念已在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前几天说,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考虑什么事情都以天下为重,这样的人后福无穷,念念都是为人着想,而且心胸非常宽广。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们心去耕。故事听完了,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影响?有,我们听完真入心了,念头就很谨慎,不能再造业了。再来要造福,扩宽心量,时时起心动念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人一个好的榜样,从我们自己做起。

  这个是天开其慧,一个人智慧要增长了,从他这些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我们常说这个人魂不守舍,这个就是天在夺他的魄了。为什么?因为,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要找借口,他心神不宁,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2:01:40 | 只看該作者
因为人要掩盖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这个是饰非。甚至于我们饰非已经变成一个不自觉的反应,人家一说我们什么,我们马上解释,马上找借口了,这是饰非。自欺,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状态。再来,很容易懈怠,这是惰。很容易昏沉,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都不是很专心在每一个事物当中,混日子,这个就麻烦了。我们其实写了这一段话,也都是要勘验自己,是往开智慧的路上走,还是慢慢的都往浑浑噩噩去走了。我们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圣贤的庇荫。

  接下来,怎么对治这些习气?有格言就提到了,「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躁当矫之以静,褊当矫之以宽,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这些是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习气。轻浮怎么来矫正?稳重。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轻浮,轻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稳重才成得了事。所以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从小就教稳重,我们说「小大人」,走路吃饭都有他的威仪,不浮动。稳重才有定力,处理事情才能不乱;轻浮,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较短浅。急当矫之以缓,我们比较容易急躁起来,要用缓慢来对治,所以吃饭要缓、走路要缓、说话要缓。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阵子讲话缓慢多了?尤其你在讲话的时候,假如对方愈听眉头愈皱起来,那就是我们速度太快了,要调整一下,缓和下来。有朋友就讲,「听师长讲经,怎么讲这么慢,我心脏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音瞭)了」。不是师长讲得太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人急躁了就吃不胖。可是,因为常常听师长讲经,潜移默化,自己讲话也就慢下来了。急当矫之以缓。

  躁当矫之以静,很容易烦躁,常常提醒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不要乱了阵脚。褊当矫之以宽,这个褊就是心胸太狭隘,要扩宽自己的心量。暴当矫之以和,暴躁要转成太和之气,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人难堪,要给人台阶下。粗当矫之以细,粗心,我们慢慢的藉由一些方法,让自己细心一点。比方说,怕东忘西忘,常常身上带一本小册子,随时可以记,就不会忘。「凡出言,信为先」,还得要透过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话叫做「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时候多记一下会比较稳当。这个格言也提到我们种种这些习气。不去掉习气,说实在的,我们是根本不改习气,连门(圣贤的门)我们都进不去。所以师长常常说,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而最核心的,事实上还是意念上的贪瞋痴慢,才会做出损人的事情出来,所以我们要去贪、去瞋、去痴、去慢、去怀疑。这个贪,所谓贪着财、色,好名、好吃、好睡。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贪着,有没有「不吃不行」。假如不吃不行,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贪了。你有什么吃什么,边吃,怀着感恩的心,就很好了。这个贪财,其实人假如明理,他就不会去贪财了。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强求不得。而且不是我们的财,我们去贪了,这叫横财。道家讲,横取人财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祸就跟着来了;就好像吃腐败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饥,可是一会儿就死掉了。所以不能贪财。

  卢叔叔送给我一个杯子,叫做戒银杯。你看这个杯子好用,一个银字,包含的范围很多。你看,贪财、贪银子、贪色;再来,贪盈,志得意满、傲慢;贪赢,事事要比人家好、比人家强,这叫好胜。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走都要走在人家前面的,「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撞他,看他不顺眼,挤他。所以我们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同仁都尽跟我们较劲,不要怪他,首先要把原因找到,可能我们性格当中就跟人家喜欢逞强斗胜。「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什么事都要争胜利的,一定会遇到人家打击他、折磨他。所以凡事都是感应,我们的心态就感那些境界来。

  说到这个财,师长老人家一生不跟任何人争。「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师长讲到,「此法本无诤」,古圣先贤没教我们争,「诤则失道意」,争的心起来,就与道相违背了。道在哪?在这一颗心上。所以师长都让,走到哪里,只要人家要,都让。愈让福气愈大,师长本来命中无财,自己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可是修财布施,有的都布施掉,布施到最后,财富自在。大家知不知道财富自在是什么感觉?不需要钱的时候,很轻松。今天你有一万块人民币,放在口袋里,你轻不轻松?不轻松,还想会不会被人家看到,挺累的。财富自在就是不需要钱的时候,没有负担;需要钱的时候,要多少来多少。痛不痛快?谁可以修得到?每个人依教奉行都能修得到。大家不要又说,那只有师长修得到,这个念头叫妄念,叫分别执着。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要有志气,圣贤的教诲是真理,真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印证才叫真理。没有说只能在某些人身上印证,那就不叫真理了。谁依教奉行,谁就可以达到。你看师长在故乡想要建一个教育中心,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侨赖居士就把钱拿出来了,善心感这些善的缘分。所以人明白了,不贪财。

  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有一个县令贪了人家的钱财,谋财害命。一个人死了之后,他的太太继承了财产,可是这个人的弟弟动了歹念,就找这个定远县的狄县令,「我们合作,诬陷这个女子,把她的财物都拿过来」。他们真的这么干了,这个县令拿到了钱财,就回家里去了。结果回去之后没多久,他就生病,长了一个恶疮,紧接着他的儿子跟孙子都开始长。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后来五个儿子都死了,六个孙子也死了,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横取人财的果报相当恐怖。这个故事在《德育古鉴》里面的「交财类」,大家可以翻一下。

  再来,我们看这个贪色。有一个读书人姓李(一讲到姓李,好像很多人好像不大舒服,因为现在四大姓,李、王、张,还有呢?没有固定说法吧?四大姓,刘,刘好像有点道理,我们知道姓刘的朋友特别多,这几个是大姓,都是几千万,有的都快逼一亿了。因为李氏的祖先是圣人,李耳,老子,还有李世民,唐朝这么大的盛世,所以他后代也很兴旺,我们华人叫唐人,所以他有这么大福也是有原因的)。他去考试,结果到了一个客栈,这个老板就跟他说了,「昨天土地公来跟我讲,今天有一个廪生(这个读书人),他会考上进士,叫我要好好款待他」。这个廪生就很高兴,「我命中可以考上进士」。隔天要去考试了,当天晚上他就起了个念头,「我那个太太长得又不怎么样,我考上进士了,她走出去挺不好看。考上以后,我当官再把她给休掉」。结果他去考试,没考上。你看好色,一念就把福给折了。他就垂头丧气回来了,刚好又在这个旅馆住下来,这个老板就说,「你去考试,我作了个梦,土地公说你起了一个念头,要抛弃糟糠之妻,所以你的功名就被削掉了」。所以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而且经典上还有一句叫「天道祸淫最速」,老天降罪给淫乱的人是最快的,我们看每一次亡朝灭国,都是淫乱占了很大的因素。

  有两个兄弟,双胞胎,几乎同一个时间生出来,跟大家讲过这个故事没有?在《德育古鉴》的「性行类」,最后一则就提到。他们两个几乎同时间生出来,连父母都认不出来,得要穿不同的衣服来认。同一年考上贡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个月生子,所有福分几乎都一样。所以亲朋好友说他们两个命完全一样。后来两个兄弟一起进京赶考,刚好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女子(他们都已经娶妻了),就去找他的哥哥献殷勤。哥哥很有正气,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积阴德,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绝了这个女子。哥哥心里想,「我长得跟我弟弟这么像」,一定要提醒他的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绝对不可以犯下这样的过失。他弟弟点点头,但是后来还是没有把持好,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而且还骗这个女子,说回来之后要娶她。钱债好还,情债难还。欠了情,你看现在社会版,男女发生冲突的、丧命的,几乎每天都有。这个淫为什么这么恐怖?因为它不只毁了对方的名誉,甚至于毁了彼此的家庭。或者是邪淫之后,前几天刚好上网看到,就是有个太太犯淫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侄子。结果她的丈夫就怒气冲天,把太太、侄子都杀了,还把太太的父母也杀了,他说「你们没有教好!」杀了以后又自杀,后来没自杀成。所以我们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准,这个淫欲会让很多人一生都遭难,都会蒙羞一辈子,这个不得不慎。

  后来兄弟俩进京赶考,他的弟弟就没考上,哥哥考上了。没考上,他还回去找那个女子,然后还跟她要钱,说,「我进一步还要再考,更进一关」,又把她的钱给骗走了。结果他哥哥真的考上进士,那个女子还以为他考上了,然后等了很久,等不到,郁郁寡欢,临终前还写了一封信寄给他哥哥了。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弟弟做了亏心事。结果他弟弟没多久,自己唯一的儿子就死了,重病而死。他因为太伤心了,哭到双眼失明,没多久也死了。而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家道非常兴盛,后代都很好。我们看,本来同样命运的人,就因为犯了淫戒,整个命运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不得不让我们谨慎的。说实在的,常常男人都说色戒太难伏了。当然,现在连女士也要小心,因为刘德华这样的人太多,看太多了,现在也都很崇拜那个。我们有时候看,在飞机场,看到那些女生在等男歌星,也是只能摇头。那个男歌星一出来,「啊!」能叫多大声就叫多大声。还有一个更扯(离谱)的,好像是为了去看刘德华演唱会,跟她爸讲:「爸,你拿钱给我买票。」他爸说:「我没钱。」农民。她说:「爸,你可以去卖肾。」所以你看,人的情欲上来的时候,愚痴到什么程度?为了去看一下刘德华,叫她爸爸卖一颗肾给她去看,愚痴!后来好像刘德华劝她不可以。歌星也要给社会带一个好榜样,孝道重要。

  事实上我们假如了解一个真相,就是所有这些欲望、烦恼,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了,它就好像很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没了。打一个比喻,就好像小偷爬上你们家的围墙,小偷要进来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只要主人警觉到了,桌子一拍,「哼!」那个贼会怎么样?他作贼心虚,你这么桌子一震,「啪!」他就从墙上掉下去了。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大家有没有看过「达摩祖师传」?你看二祖慧可问达摩,「我的心不安」,烦恼,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大家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帮大家安。对不起,我的功力不够。)不安的心在哪儿,坏脾气在哪儿?大家把坏脾气拿出来,Let me see(让我看一下),没有,它是假的,剎那在那里变化的。你把它当真的,它就常常来给你捣乱,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没力量了。有一个男子,他的朋友跟他讲,「我把城里面最漂亮的女子帮你安排在哪一个饭店,你赶快过去,今天晚上她陪你」。一下子欲火焚身,以最快的速度,平常不坐出租车,那一天都坐出租车,就赶过去了。你说欲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个当下他觉得太真了,挡都挡不了。结果一进房子,把门一打开,他妹妹坐在那里。当下,「妳怎么在这里!」请问,刚刚的欲在哪儿,都快要冲上天的那个欲在哪儿?假的。他马上从欲念转成脾气,自己的妹妹。所以愈能了解到欲是假的,这些欲念是假的,愈能够放下它。「不行,人一定要吃,人一定要这些」,你愈觉得那些欲望是真实的,你就愈难调伏它。

  这个色戒,古来这些有德行的人有几个方式。第一个,看到年龄比你大的女子,当妈妈看,就不会犯邪淫;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当姐妹看;比自己小的,当女儿看。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就是假如这个女子要引诱你,你就把她当毒蛇看,就是马上就把你的家给毁了,把你的命给咬掉,你这个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不会陷在这个诱惑里面去了。以后看到很漂亮的女孩子给你抛媚眼,你马上想,毒蛇来了,「沙沙」,那个嘴巴「呲……」。(你们的鼓掌是说,我挺可惜的,没有到好莱坞去,是吧?)第三个叫不净观。人为什么会产生淫念?因为对这个身体,女子的身体产生这种贪爱。这个身体有什么好爱的?大家注意看,现在把显微镜拿出来,把我们的身体看一看。我们每天为什么要洗澡?三天不洗澡,搓一搓,药丸都出来了。垢、汗、涕、唾……大家看,一个人三天不刷牙,美不美?这个毛发、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讲白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包一层皮而已,就是一个很漂亮的花瓶里面装着大便,这个就是真相。漂不漂亮?里面是大便,所以为什么叫臭皮囊?不只是男人不能贪色,女人也不能贪这个身体。但是这个身体也很可贵,你藉这个身体提升了你的灵性,你成佛作祖,那你这个身体就有价值了。你执着这个身体,贪爱,造一大堆业,那就是愚昧了。这个叫不净观。

  诸位男士,假如我们一想,人都有这些东西,你那个贪爱就不见了。然后你还想,她假如八十岁长什么样子?然后你看人死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腐烂,里面都生虫了,你还有什么念头?心如止水。所以不能执着身体,要看女子的美德。这样,太太愈看就愈庄严。大家有没有看?我们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者,五、六十岁,你看他坐在那里就有威仪,看着很庄重、很舒服,他有气质。气质才能够让人看一辈子都非常的舒服,尊重他。所以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只重外貌而已。

  这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0/5/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8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一起在探讨修学的心态,很重要的,要主动学习,而且还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自己的不足,要真干。我们不真干,每天悠悠放任,这时光就过去了,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

  《了凡四训》的一段话提醒我们珍惜时光,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了凡四训》提到,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不知道非、不改了,不进则退。安于自是就是自以为不错了,自以为修得很好,就麻烦了。真正修得好,反而是觉得愈来愈多的问题、愈来愈多的缺点,因为他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更容易发觉自己的问题。所以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了凡先生说到,很多人素质都很好,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为什么会「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耽搁一生」。可惜就在这里,耻辱也在这里,「世之可羞可耻」,就是糟蹋了自己、糟蹋了岁月,这个是我们要最感到羞耻的事情。这个因循苟且,我们就要反思,人家说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当下感激人家的劝,好好去改,让朋友觉得劝我们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肯受教。假如我们回人家一句话,「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啦!」更麻烦的,「要你管!」那就更是因循苟且了。别人告诉我们过失,我们感激,而且还要自己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时时要观心,这个心是在觉悟还是迷惑?是在真诚还是在虚伪?是在平等恭敬还是在傲慢?这个我们不能自欺再欺人。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我们自己放下了多少执着、放下了多少习气,这个是真功夫。

  我们昨天讲到放下贪、放下瞋、放下痴、放下慢、放下疑,这个叫五毒,毒害我们的良心、毒害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造成障碍的。我们了解了就很明确,息灭贪瞋痴慢疑,勤修戒定慧的功夫。我们要改正缺点,所谓先明其道理,明理了,人就肯去奉献,就不会很勉强。比方说知道贪不好,就不贪了。而贪,我们看,老祖宗在造字很有意思,「贪」的人不富有,时时都「贫」穷。因为他觉得不足,他再有钱还是贫穷,因为他不会有知足感,而且多了还继续贪,那真是贫贱,让人瞧不起。所以真正的富贵,我们得要了解,富者,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不是有钱的人富有,你看有钱的人都得忧郁症的很多。人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很根本的一个问题,苦苦哀求物质,哀求好的人事环境。太多的求,求不到,造成他心理上长期的痛苦,最后就发病了。所以富在知足,知足者富。人敬者贵,做出让人家非常尊重、赞叹、认同甚至效法的事情,这个人是贵人。人家一看到他,都对他尊重、佩服。我们看新加坡许哲女士一百一十多岁了,她穿的衣服是T-shirt(T恤衫),而且是从垃圾堆里面捡出来的衣服。现在的人衣服都没坏就丢掉了,为什么?退流行了,他就丢了。这么浪费,请问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下一代不就穿三次就丢了吗?这叫赶流行。所以就有人说了:「你穿那个衣服都退流行了,穿出去会笑死人的!」人要冷静思考,笑死是他笑死,又不是你死,你担心啥?

  所以人现在很可悲,顺着这些虚荣,把自己幸福的心交在别人的手上。人家一讲两句批评你,「穿这多难看!」就难过了,「你好土!」就不舒服了。虚荣作祟,人家一批评,幸福的钥匙全交给别人了,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别人的眼光假如是要你成圣成贤还好,要你随波逐流,那你慢慢就变成欲望的奴隶了。所以自己得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这一生是追求灵性的提升,追求对家庭社会实质的贡献,而不是追求虚荣,更不是追求享乐的人生。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得搞清楚了。所以贪者反而是贫穷。贪的人给人家的感觉是贫穷,贪的人是必定以后会贫穷,为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财富的真因、福报的真因,在哪里?我们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只要曾经在田地上走过,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福报是结果,就好像果实长好了,那得种种子、得培养才能得到。种子在哪里?财富的真因在财布施。在历史当中,范蠡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三聚财,三散财。他做生意有钱了,看到这么多贫穷的人,统统布施掉,又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变成大富翁,又把这个钱财散掉。历史记载是三聚三散。老祖宗是明白人,所以立这样的人叫财神,他是真正懂得财富的道理。这个历史典故让我们知道散财。而我们对于很多事理,不要只停留在听了这个故事,就是范蠡三聚三散,就只有这个印象而已。要用心去感悟看不到的部分,你的收获就更大了。什么是看不到的部分?人心是看不到的部分。

  大家想一想,当范蠡第一次把钱财都散出去,钱没了,真的没了吗?在哪里?在所有老百姓的心中。所以《大学》讲财散民聚。人现在都只看眼前,只看摸得着的,他感受不到人心,被他自己的控制欲望、贪欲遮住了他的真心跟体恤别人苦的心了,叫欲令智迷,欲望把他给障住了。真有,在民国初年,在上海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姓周,他开钱庄,就是现在所谓连锁银行的老板。清朝末年发生一次很严重的水灾,很多人都快要饿死了,他一个分公司的掌柜捐了五百两赈灾,被他骂得要死,「拜托,我致富的方法就是,只要进到我口袋里,再要把它挖到,那太难了。我就是这么有钱的,你还乱给我捐款!」结果后来到了民国,他的财富是三千万大元。诸位学长,三千万大元换作现在,差不多是多少?应该是用亿来算了,富可敌国。这么有钱,一毛不拔。他把这三千万大元分给了他十个子孙,一个人分三百万大元,却在几十年当中,他十个子弟全部钱都败光,还有沦到乞丐的地步。这个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他在上海住了很长的时间,上海是繁华之地,亲眼看到大起大落的人太多了,他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叫《保富法》,怎么真正保住财富。积财伤道,他的良心泯灭了,他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哪有不损德的道理?一损德,他福就折了,所以贪慢慢感来的就是贫穷的结果。所以周氏这么有钱的人,最后子孙沦为乞丐,不就是很明确的一个证明了吗?

  昨天也跟大家谈到取非义之财的人,这个也在我们《德育古鉴》,抢了非义之财,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全部都犯同样的病死了,只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所以人明理了,绝不干贪的事,绝不干犯法的事情,绝不干抢老百姓、抢人民钱的事情。我们看,刚刚跟大家强调的,要看到人心。范蠡先生散财出去了,所有的人都感激他,他那个磁场很和谐,他纵使卖个绿豆汤都会变有钱人。为什么?每个人再远都要走来喝他的绿豆汤,「老爷在那做,我们一定要去支持他,我们在最辛苦的时候就是他照顾了我们,不然我们哪有今天!」他得到的是无形的人和,那是没有办法计算的。所以他做什么事业,这个人和就来帮他,他就发财了。他开什么店,很多爸爸都把孩子送到他的公司去,「跟着这个老板准没错!」这个是看不到的力量。相反的,今天这个有钱人都不帮助别人,别人这么苦难,他视而不见,人家是很不能认同他,「就有几个臭钱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突然他们家失火了,当下旁边的人说,「苍天有眼,烧得好!」但是,假如是广施恩德的人,家里突然冒了点火苗,邻里乡党大家百米赛跑冲过来,「是我先扑灭的!」人家很高兴,有回报的机会了。

  我们今天了解到财的真因,就不去贪求,懂得布施了。福田心耕,恩田、悲田、敬田。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古圣先贤的恩德,报一切人对我们付出的恩德。时时满怀感恩的人,他一定有大福,包含他身体的结晶一定很漂亮,他的念头都是感恩。所以日本江本胜博士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结晶最漂亮的就是「爱」与「感恩」。其实爱就是悲,慈悲、爱人。感恩就是自爱,让自己时时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把这颗良心一生都保持。而且感恩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为什么?知恩的人时时想着要报恩,报四重恩,他就不会懈怠了。爱与感恩,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而且感恩的人就是珍惜别人对他的爱,他不糟蹋。所以爱与被爱,宇宙其实核心就是一个爱字。这个是恩田、悲田。敬田,恭敬一切的人,包含我们负责的事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样的人都很有福。忠心,恭敬心。这个是我们现在从贪财讲起,只要明白这些道理,就不会患得患失,不可能会有投机取巧甚至于铤而走险的做法,就不可能了。

  再来,我们昨天跟大家还有提到财、色、名、食、睡。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夫妻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我们说是孝道的落实,「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大家冷静回顾我们成长过程几十年,什么时候才听到「夫妻的结合是孝道,是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什么时候才听到,现在吗?我一次刚好参加大专营,在台湾,讲完的时候,大学生跑来,「结婚还是道义,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是大学生亲口讲的。还有,我们在上面讲,那个大学生在底下一直哭,我想我到底是讲了哪句话得罪他了,他怎么一直哭?下了台我问他一下,他说:「怎么没有人给我讲这些道理?我一听到,我不知道造多少孽了!」他惭愧了,不简单。孩子还是很单纯、很受教的,他也不愿意这样,因为没人告诉他是非善恶,他很忏悔。这个叫「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没有经典,人根本不知道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哪里。他们的感觉,男女关系就是什么?就是「西雅图夜未眠」,就是「Oh,my love」那种,先入为主,我也是被这个误了很多年。人在该专注提升、专注读书的时候,统统脑子里都在想那些儿女私情,这不知道误了多少岁月!

  所以,人的这一生明理,这一生有正确效法的方向目标、效法的人,很重要。我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我的桌子前面,我的正对面墙壁上贴了一个偶像的照片,叫席维思.史特朗。你们不认识吗?就是「第一滴血」,拿着一支冲锋枪,比谁酷,然后就「哒哒哒哒」,那个叫英雄。胡来!你「哒哒哒哒」,那个倒下去的人,他有父母,他有妻儿,开什么玩笑!哪有说把人都杀死了,他就是Hero(英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逞强斗狠,暴力色情都污染了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太多的电影都误导,让人觉得男女就是欲望的满足,就是你侬我侬(情意缠绵),就在那岁月耗掉了。请问大家,那个你侬我侬的人最后真幸福了吗?(听众答:没有。)这是我们理智的男人,掌声鼓励。真的,这么你侬我侬,大家要了解,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你看拍那个片子,那段时间谈恋爱,天上还飘着花。那个时候的人只要贪爱到那种程度,就是无父无母、无国无家,什么都没想到,如入无人之境,这个生命当中only one(只有你)。一个人爱人只有only one,那叫爱吗?那叫欲、控制。所以为什么结完婚之后感情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就觉得另一半「没有像以前这样对我了」。你看,都是形成贪心、形成欲望,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提升?而且说实在的,讲这个实在有点不容易,又要讲得让大家能接受,又不要得罪大家。真的,西方那些片子好像让我们感觉爱情就是一切了,那是错误的,那是欲望。

  一个男人能孝父母,对家庭有道义,他才有真情真爱。那个每天守着你,跟你卿卿我我,在纵欲的,他是欲望很重。改天他遇到另外一个更漂亮的人,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所以大家看,现在谈恋爱谈得死去活来,可是现在离婚率愈来愈高,就代表人在两性关系当中都是一种欲望。欲望哪有满足得了?一不满足,移情别恋就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回到夫妻男女是情义的结合、道义的结合。而且我们昨天也提到,「天道祸淫最速」,淫欲感来的恶报最大。而且欲望,人要马上无欲不大可能,所以儒家教「窒欲」,节制欲望,不要放纵,能让它愈来愈淡,身心轻安,愈来愈自在。诸位学长,假如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吃不到,我嘴巴都发抖。你说这个人快乐吗,快不快乐?你一看到他吃下去,「啊、啊」,笑得这么灿烂,就好像昨天吃榴莲,大家看,他那个笑是真乐还是假乐?那个笑叫痛苦暂时停止。所以人现在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搞不清楚,真的是苦中作乐。这么多欲望,忍不住了,突然来个满足,他就「好高兴!」结果接着又继续痛苦,为什么?他又吃不到了,他又满足不了。这个就像吸白粉一样,吸毒上瘾了,上瘾以后没得吸,他就苦得死去活来的。大家注意吸毒的人,当他拿不到毒品的时候,他会干出什么?父母都伤害,那个时候他就谁都不认,只认那个欲望。

  其实,人现在何尝不也在吸毒?我们有没有在吸毒?世间的毒品我们没有吸,欲望就像毒品一样,你很放纵那个欲望,没有它不行,你就被它控制住了。人都被这些欲望控制住了,那他的人生有什么大的格局?一个男人每天都躺在女人的怀抱里面,你说他能干什么事?诸位女士,你觉得一个男人每天就在你的怀抱当中,他这一生能干什么事?干傻事,他都没有志向了。所以男人没有志向,除了男人要反省以外,女子也要思考思考这个问题了。假如女人都觉得大丈夫才好,男人就往那个方向去努力了;假如女人觉得「每天守着我最好」,那男人就愈来愈没志气了。现在不是那些连续剧都演吗?那些男人都是要被太太使唤来使唤去,还要被骂,骂得还要乖乖的。女人都要这种男人,那文天祥就出不来了,范仲淹也出不来了。那些大丈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都出不来。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伟大的女人,他的母亲、他的另一半,都很重要,互相成就彼此的德行,这个重要。所以欲望要懂得节制,慢慢的淡,它有一个过程。不管是吃的欲望,还是世间所有人的欲求,都应该慢慢的让它愈来愈少,这才是一个人生正确的方向。欲望愈来愈重,灵性就往下沉了。所以夫妻结合,很重要的,建立彼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这一生来是要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民族,这一生来是互相成就彼此的智慧、提升彼此的灵性,让另一半因为我们,他的生命更完美、更有意义,这个就对了。

  当然,大家回去之后,不要对你另外一半说,「蔡老师说欲望不好,欲望的人生没有价值,要成就彼此的灵性才有价值,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不给你煮肉了」。不要这样,我求大家,一定要守住一个原则,不然到时候家里有纷争,我不负责任。有一个原则,循序渐进;有一个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包容别人、宽恕别人、体恤别人,绝不可以用道理要求另一半。再来,一个人的欲望,你不要刻意去每天想那个欲望,愈想愈来。你说,「我很想吃什么,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它愈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个欲望,你不断提升你的灵性,自自然然对欲望的要求就淡。什么事情的发展,切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愈急着别人赶快,反而欲速不达。不要别人快了,自己赶快最重要。当我们的精神灵性提升愈多,自然带动另一半的精神灵性提升,慢慢的这些欲求就愈来愈淡了,自自然然。成就什么事,都应该让它循序的发展,而且大家都很和气的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OK!Understand?了解我的意思吗?这个很重要,不然这些态度没有建立,很多人学传统文化回去是鸡飞狗跳,真的太多这种状况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成为我们人生的XY轴。我们都学过数学,X轴叫严以律己,Y轴叫宽以待人,念念不可以忘。

  接下来,其实这个色、财,都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欲望,睡也是,这个名比较不明显。我们现在讲明显的,比方说睡觉、吃东西,其实人烦恼愈多,能量消耗愈大,他就愈想吃东西。人很烦躁的时候,买很多东西来吃。其实说实在的,他只是想转移注意力,不要再这么烦恼痛苦。可是问题来了,那个都是暂时停止痛苦而已,有没有解决痛苦?吃完了以后,烦恼不是还继续烦恼吗?而且还有新的烦恼,为什么?吃太多零食又发胖,还得去减肥。所以人现在要去从症状解决问题,反而延伸新的问题出来了。包含人很烦了,「好,好好去痛快一下,烦死我了,去买衣服」,刷卡,好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赚钱,要去还那些信用卡的钱吗?所以这些症状解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颜回「一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赚钱,要去还那些信用卡的钱吗?所以这些症箪食,一瓢饮」,确确实实是他尝到那个学习的快乐,道义的乐。这些物质他都很随缘,有就好了,一点都不挑。这个食欲还包含吃太多众生的生命。我们到广州去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广州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没有一样不吃。甚至于还吃猴脑,那个猴子没死,就把它敲开,就在那儿吃。我说人怎么欲望到连一个众生在那里苦成这样,他完全视而不见?所以人的欲真的可以把良知整个给盖住。

  真的,细细去思量,坦白讲,吃什么东西,就是吃下去那一下子有感觉,吞下去以后还有什么感觉?什么都一样。就为了这个三寸之舌的一点感觉,杀害这么多生命。我们去想象一下,一头牛被杀的整个过程,大家看过没有?「和谐拯救危机」里面,你看那个血都喷出来,把牠吊起来的时候都还有知觉,放进去煮的时候还有知觉。你看那个刀进去的痛,包含在铁锅里面烹煮那种彻骨之痛,我们光想,不忍心吃那些东西了。伤了自己的厚德,也折了自己的福分。而且说实在的,我们的舌头是被调味料给骗了,都是加那些黑胡椒、辣椒。其实,吃这些东西吃久了,食物的真正原味吃不出来了。大家现在吃得出来玉米原味的香、蔬菜原味的香吗?把这些重口味去掉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尝到食物的香,那个玉蜀黍、土豆的香,红萝卜的香。我曾经去种过红萝卜,种这些东西,不吃农药化肥,那个真的很香。我种那个红萝卜,种了二、三个礼拜,终于种好了,结果他们一拿起来,那个都不是很大,「喀」,就把我给吃完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教孩子,体验很重要,你让他在那里背那一句,背了老半天,不如让他去田里耕作,做个三天他就知道了。这个体会、体悟,比说什么效果更好。

  这个是食欲,我们懂得节制。心地愈清净,对食物的欲望跟着下降。再来,人这个睡,除了睡眠很久以外,第一个,他睡的时间不对。太晚睡,一熬夜,肝脏受损,身体受损,你睡很久不一定补得回来。所以都市里面的人,昏睡的人很多,睡得饱的不多。因为他们跟老天爷作对,人家老天爷太阳下去了,就差不多准备该睡觉了;太阳出来了,就赶紧起床了。结果太阳快出来了,他才去睡觉;太阳很大了,他还在那起不来。诸位学长,对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所以大家回去以后,都要五、六点就起床,否则,「来人啊,好好再教育!」好的习惯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真正得利益。大家有没有信心回去继续保持?(听众答:有。)Give me five(击掌约定)。而且你看,人这个睡不只是睡眠的状态,每天这样胡里胡涂、浑浑噩噩,这个都是睡。为什么?不精进、不努力,没有真干,没有好好的往自己人生的目标去迈进。所以人的斗志、奋发,还要突破这个睡,突破这个浑浑噩噩的状态,都有个过程,愈想睡,你就愈要突破它。《三字经》说,「头悬梁,锥刺股」。可以效法古人,拿一只锥子放在桌子上面,一想睡觉了,「呃!」那个锥子不要刺得流血就好了,不然回去之后你们家里人怪罪起来,我就很难交代了。让自己有办法,你已经睡挺久了,这个时候可以告诉旁边的人,「提醒我一下,我假如快睡着了,提醒我一下」。但是你假如昨天没睡好,那你就好好睡,没关系。我们任何事情要通情达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告诉旁边的人,「十分钟以后再叫我」。他有个时间,好好让你没有顾忌的好好睡一下,那个时候投资报酬率最高。

  接着我们看比较无形的,就是名。这个名,我们人假如常常想要人家认同,这个念头就是好名。该做的事赶快去做,哪还有「有什么条件我才做」,那不是义,那还是利!我们一定要所有的人都认同我们,或者是谁认同了我才要怎么做,这个都是细微的名闻利养。而且说实在话,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你去跟你的亲朋好友讲,认同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听众答:反对的人多。)他为什么反对?他不了解。他不了解,我们要好好的做,让他慢慢了解,绝对不能跟不认同我们的人产生情绪跟对立,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人家不了解,你还跟他生气,那不是愚痴了吗?有一段话对我们是很好的鼓舞跟激励,就是,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算是比较底谷的状况,不要去求人家认同。有举世不知,举世的人都不能了解的,「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我独为之志气,才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才能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胸襟」,就是举世的人都不理解你,你也无怨无悔的去做,这个才是你的胸襟气度。

  我们看,有人所不知我独知之识见,其实什么识见现在人看不到?现在人急功近利,不知道仁义礼智信重要,不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重要。大家都去做不要紧的事情,根本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都忘记了,真是这样。这个时候,你能很坚定这些认知,然后好好的去做,提升上去了,自然而然人家最后就能明白了。但是我们还没做出来,还要人家认同,耗一大堆时间在那里解释,最后自己也没上去。默默的做、低调的做,等做出来了,自然人家就能理解。这个识见还包含,不只是社会大众不见得能认同你,甚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他可能不认同你。比方说,你现在说格物重要、扎根重要,他不见得能够认同。他可能还继续忙忙碌碌,继续只做推广,没有自己好好的落实跟扎根。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去跟他争?不要。举世不知我独知之识见,你好好的去把根扎好,他就知道这个重要了。所以人明理了,扎扎实实去做,不要去强求别人认同,这个也是去掉名。再来,人都要人家尊重,这个也是好名。我们想一想,我们来弘扬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哪个人来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人家尊重?都不是。可是这目标走着走着,旁边又有小花小草,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目光引过去了,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护好自己的修养、修行的功夫,常常要把自己错误的念头要把它斩断,一起来就砍。所以,今天也送给大家一把尚方宝剑,大家好好背在身上,见魔就砍,魔不在外面,心魔。传统文化叫内学,内在的学问、功夫,跟外面的人事物不相干。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一切人事物,不能推卸责任给他们。只有一个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其它的统统是老师,都是监考官,来给我们发考卷。这个学习态度重要,只有自己是学生。「古之学者为己」,都是要求自己,反观自照;「今之学者为人」,现在求学问的人都是做给别人看,做个好样子要让人家赞叹,那是虚荣心在修行。所以我们在路上明明白白方向目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身上这把尚方宝剑上面写了六个字,叫「为正法,为众生」,起的念头一定跟这六个字相应,这个就是跟我们的目标一致了。为古圣先贤这些正确的智慧、思想去做,为一切的老百姓、为人民、为世界的人民,六个字,我们所有的念头跟一切言行都是为了促成这个目标。当然,包含你尽心尽力为家庭尽情义、道义也是,为什么?你把情义、道义做出来了,就真正把古圣先贤教育的正法表演出来,这个就是「人能弘道」,给人信心了,这是真正的弘法、实质的弘法,做出来的。

  跟这六个字不相应的念头一起来,赶紧把它伏住。我们想希望别人尊重,跟这六个字相不相应?不相应。那变贪名、贪人家的恭维了,就麻烦了。我们很冷静,这个贪名闻利养一上身,自己的整个身心状况就会变化,正气不够,邪气就上来了。而一个人要人尊重,这个时候阿谀谄媚的人就上来了,讲好听话给你听。你就喜欢那些人,你看人就看不准了,用人也会用错,那弘扬传统文化的事情不就栽在我们手上了?「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发心,「鲜克有终」,能保持这样的信念到最后的,少,除非能够守好自己这一颗心。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发愿,但是很少,这个鲜是少,很少能把这样的信念自始自终保持下去。人希望人家尊重,好这个名,其实他也是傲慢。就是我们高,人家低,那就好为人师了。甚至于要人尊重以后,看到人家尊重其它的人,我们还不高兴。这个贪名延伸出瞋恨、延伸出嫉妒,都从这个贪字又出来了。傲慢、嫉妒、破坏、打压有才有德的人,那弘扬传统文化变成来造孽,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名一定要去掉,有了名,很多坏的念头、习气都上来,做不了事。

  楚国有一个令尹,就是宰相,很有德,大家可能也有听过孙叔敖先生的故事。在《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到「埋蛇享宰相之荣」,孙叔敖埋了一条双头蛇。「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一个人要有大福,用心去修,福田心耕。孙叔敖先生他们当时的一个风气就讲到,看到双头蛇的人很快就要死掉,结果被他看到,他就赶紧把这条蛇给埋了。但是他很相信人家说的这个,他就很伤心,哭哭啼啼回家了。他怕又有人看到,又损了生命,他不愿意,把牠埋了。他就跟他妈妈说,「妈」。因为他妈妈看他哭,就问他,他给他妈妈讲,「我看到双头蛇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要死了,我就不能奉养妳了」,他是为了不能奉养母亲在流眼泪。他妈妈一听,「孩子,你念念都为人着想,你不只没有祸,你还会有福」。所以才有这一句「埋蛇享宰相之荣」,享宰相的光荣。当然,光荣也不能迷,你迷了那个光彩,常常这样挥手。迷了那个光彩,该做的事有没有做?一恭维了,统统就花在那些时间上面,而不是在我们的职责上面。

  孙叔敖先生要上任楚国的令尹,国家的同事跟人民都来给他祝贺,都来祝贺。今天你坐上了一个很好的位置,所有的人都来给你祝贺,你高不高兴?人家给你祝贺,你还不高兴吗?你们不要太紧张,放松,学传统文化是要很放松的,不要有压力,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所有的人都来给他祝贺,结果有一个老人戴着白帽、穿着丧服来了。大家看,孙叔敖先生看到人家都穿得这么漂漂亮亮来给他祝福,就一个穿丧服来了。当下所有的人,「你看,这个人来做什么?触人家的霉头」。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孙叔敖先生马上整一整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的走到这个老人家面前,说:「老人家,君上错爱,我这个没能力的人还来做这个工作。」古代人很谦虚。然后说:「老者,您今天来,必定有什么事情要提醒我、要教诲我,请您指教。」人假如有个面子,就把他给轰出去了。接到一个这么重要的工作,这些圣贤人都是战战兢兢,这个态度重要,这才能守得好自己的职位、本分。

  《孝经.诸侯章第三》里面讲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一骄傲、傲慢,就完蛋了。「制节谨度」,你有福分不能放纵,「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大家说,「那个是诸侯的事,关我什么事?」你看,人要分别,什么也学不到。他是有实权,他照顾一个地方人民的生活,可是我们今天弘扬文化,我们是要护念一方人对传统文化的正知正见。请问大家,您的工作会比这个诸侯小吗?他照顾是那几年的时间,我们把人家思想观念引导正确了,那他世世代代子孙受益,还有他自己生生世世受益。所以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比诸侯还更谨慎才对,这一思考,更要谨慎。

  孙叔敖先生很恭恭敬敬的请老人指教,老人就给了他一段话,「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老者讲了这段话,孙叔敖先生更恭敬的对着老者讲,「敬受命」,恭恭敬敬领受老人你这些教诲。所以福在受谏,有大福的人,能恭恭敬敬接受别人的劝谏。而且今天他能接受劝谏,他能有智慧、有德能、有好的经验去治理国家,全国人民都受益,怎么可以不谨慎?「敬受命,愿闻余教」,请接着把教诲告诉我。接着老者讲:「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而且我们看,这个老者是高度智慧,他也爱他的国家,他的时节点抓得很好。就是孙叔敖先生还没当令尹,他就在这个一开始就把最重要的态度提醒他,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成就人、提醒人,还得要抓好时节因缘。就像《礼记?学记》讲的,「当其可之谓时」。当其可以给他提醒的时候,你马上提醒他,这个叫及时法,及时教育他。人现在不会抓机会点,让人家觉得啰哩叭嗦的,这个就不妥当了。

  当其可,我们注意,一个人升官的时候都是当其可,一个人考上大学是当其可,一个人要去负责哪一件事都是当其可,那个时候一提醒,他都不会忘。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很重要的时节因缘,到时候一出状况了,再劝就很难。我们的晚辈要去读大学了,要提醒他,「父母、社会、国家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栽培我们,好好利用这四年,提升自己的德行学问,才能回馈家庭、回馈社会」。孩子单纯,你给他一讲,他正气就起来。没有这些提醒,去到大学,那个学长跟他讲,「大学就是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先入为主,就完了,多少大学生那黄金四年都是挥霍掉的。所以诸位企业家,你们有时间,那个大学刚开学,新生训练,那些孩子还嫩嫩的,你们又是成功的企业家,去给他们讲,「你这四年应该怎么样好好努力,出来了以后一定企业会重用你」,他四年就不挥霍、不糟蹋了。而且现在社会公认企业家是成功人,我们这些穷书生人家还不请,所以企业家在这个时代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以前是士农工商,读书人受尊重;现在是商业时代,成功的企业家排在前面。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一个「慎于始」的精神。我们看,身分高贵了而骄傲,老百姓不认同,会舍弃你。我们再回想,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弘扬传统文化,贵不贵?人家很尊重我们,那个尊重可能比对待世间任何人还高,所以事实上做这个工作,人家是很尊重我们。可是人家愈尊重我们,我们应该要愈做出好榜样,愈尽心尽力去付出。假如这个时候还骄傲,就完蛋了,人家会很不认同,「你们这些人都是只会讲而已,不会做」。我们台上笑得很灿烂,一下来,笑都不会笑。一上去,讲话很温柔;一下去,讲话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让人家一下子都接受不了。真的,这个都是我亲身遇到的情况,就是上面讲得底下的人听了,太崇拜他了,他一下来,都主动跑去找他。然后一下子那种热情好像去贴到了一个冰块,那个人的信心可能就毁掉了。大家去想象一下,他崇敬一个人,崇敬到最高点的时候去见他,结果遇到一块冰块,会怎么样?那不就是我们骄傲了,没有真诚,没有一种柔软了吗?讲到这里,我也是满担心,很惭愧。大家见到我有没有像见到冰块?(听众答:没有。)你们真是日行一善,给我鼓励,谢谢。

  所以您看,所有的经句绝对可以跟我们现在的因缘产生很好的相应,只要我们肯用心去领受。我们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为什么?擅自做主,你给整个团体、给领导人添麻烦。所以大家也要注意,我们在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组织里面,人家来问一些事情,你就为了让人家高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没问题」,轻易的答应这些学员,结果给组织添麻烦,这样妥不妥当?那叫谄媚,你给学员高兴了,然后自己整个工作团队统统都很难过,都觉得不受你尊重,这样就不妥了。我们怕,怕什么?怕一个弘扬文化的人变成对家里的人很不好,对外面的人很好,会有这个现象,修到最后就是修个样子给人看。真的,我曾经遇到一个同仁,他一接起电话,跟学员温柔到极处,电话一放下,跟旁边的同仁不打招呼。我后来就跟他沟通了,我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哥哥、你弟弟跟外面的朋友打电话亲得不得了,然后一放下电话,一张脸摆给你看,你受不受得了?」他说受不了。我说,「对,现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仁,你都给人脸色看,然后打电话又这么亲切,你说人家在旁边光听你讲电话都『呃……』(恶心),是吗?」所以这些道理真的跟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是很相关的。

  禄已厚,你薪水很多很厚了,还不知足,还要贪,那你的灾祸就来了。很多当官的人都是最后就因为贪污,满门抄斩的都有。当然我们不会这样,可是我们面对这么多大众的信任,也会给我们很多金钱跟物质上的支持,但是人这个心假如不警觉,会慢慢变,会变心。一开始人家送来东西,流眼泪,很感激。愈送愈多,多了以后,东西再来,「那个我都吃得不想再吃了,还送」。你看,人在富贵当中堕落了,不知道。要慎终如始,对人的感激,这一辈子都要保持,甚至于有提升没有减少。都要想到,那都是至诚的信任给我们的,记住,「见性不着相」,见人家那种善良、那种信任,而不是用那个东西在衡量,那我们的心就坏掉了。

  孙叔敖听完之后,非常崇敬,希望继续再指教、提醒。「位已高」,位置高容易傲慢,所以要谦虚,「意益下」。「官益大」,你权位很大,你可以决策事情,可是一个决策错了,比贪污造成的伤害还大。贪污,他是怕怕的,偷点钱、偷点钱。可是你决策错了,可能全盘就要重新再来。所以「官益大」,做任何事要仔细思考,小心谨慎去做,集思广益去做,所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有很好的俸禄了,不能贪财,所以要谨慎,不敢乱取。尤其在一个公益团体里面,那个都是大众捐的东西,我们可不能随自己意思乱去分配,这个都不妥当的。要尊重主事者去安排,不能自己拿在手上就随自己意了,这不妥当的。这个是告诉我们,不只不要求人家尊重,而是战战兢兢的希望把我们这个工作给做好,孙叔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外,「八德故事」也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宋朝开国赵匡胤,刚开国立朝,升堂、庆典,庆祝他登基,所有的大臣高高兴兴的赞叹赵匡胤。他的妈妈(太后)坐在那里,嘴角往下,笑都没笑。这些大臣就觉得很奇怪,「母以子贵,妳孩子今天当皇帝了,那妳是最高兴的,太后,妳怎么脸色这么难看呢?」结果这个太后讲了,「今天当皇帝没好好干,就要被人民推翻,到时候你想当个平民百姓都不可能,你全家会遭什么样的难?」你看,这个太后了不起,不简单。人假如有丝毫的虚荣心,她就不会这么理智了,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儿子是皇帝!」所以,今天假如你在一个地方在教学、在负责了,负责推广传统文化,这些同仁到你们家去,「伯父、伯母,你儿子(你女儿)真了不起,太有贡献了,对社会太重要了!」这个时候你爸爸、妈妈说:「那都是他该做的!你们要时时提醒他,做不好了要帮他指出来。」当下你在旁边听到你爸这么说,会怎么样?「哼,人家都给我赞叹,就你给我泼冷水」,那你就完了。这个时候,你真的要打从心里感激你的父亲,有这样的父亲才能保护我们。人家这么样的赞叹,他很冷静,「他一定有不足,你们一定要帮他指出来」。就像宋朝这个太后一样,当下这个时机点,太后这么说,赵匡胤一辈子都不会忘,满朝文武也不会忘了这个景象。你看,这个母亲的格局、智慧,让宋朝奠下了多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护念家人,护念我们自己的团队,也都能从圣贤这些风范当中得到启示。

  早上,这个贪财色名食睡,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0/5/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9

  大家早!我们这几天讨论到的是,学习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夫,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昨天我们谈到对治一些根本的习气,贪、瞋、痴、慢、疑,这是五毒烦恼。昨天谈的主要是针对贪这个部分,今天我们来接着一起探讨瞋。瞋就是脾气大,脾气大的后果很不好,人在盛怒之下做的事情往往是后悔莫及。比方说在历史当中,一怒杀人,一怒发动军队,那个后果都很难收拾。比方唐太宗是很有德行的人,但是他也免不了错杀忠臣。有一次,有一个臣子叫张蕴古,这是很好的一个臣子。但是有人进谗言,唐太宗一时很生气,就把他杀了。最后查出来是被诬告的,唐太宗非常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这个怒得要节制,不然我们人生多少的遗憾事都是因为发怒造成的。

  当然这个怒字也提醒我们,这个心已经变成奴隶了,被坏脾气控制住了。人都不愿意做奴隶,更不愿意做坏脾气的奴隶。有一个成语叫「三审定谳」,大家听过没有?(听众答:没有。)这个典故应该是跟唐太宗很有关系的,就是一个案子经过三次的审定之后才确定。不然他第一审就把人给砍死了,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挽回。现在像在台湾的法律,叫地方法院一审,高等法院二审,最高法院三审,就是这个意思了。因为唐太宗那个时候错杀了忠臣,他非常后悔,说以后面对这些重大案件一定要非常谨慎,不可因一时的意气去处理事情。包含像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因为忍得住怒气,才不至于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像汉朝初年,刘邦用的大臣当中有韩信,韩信是个大将军,特别会打仗。结果韩信自己称王,当下刘邦火冒三丈,就快要大发雷霆了。正要发雷霆的时候,旁边张良赶紧踩他的脚。因为韩信武功高强,军事能力很高,假如那个时候刘邦就大发雷霆,可能冲突就开始了,刘邦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张良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赶紧踩刘邦的脚。当然刘邦也不简单,一被踩,怒气就下来了。我们被踩烂了,可能还是很困难的,还是一意孤行,就麻烦了。所以你看,那个怒没有忍住,就没有汉朝了,可能整个中国的历史全部都改写,我们就不叫汉人了。所以成大事者,确实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要有这种定力,才能成得了大事。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不要发怒,不要惶恐,首先要先定得住心来应对。定得下心,最起码不会让事情恶化下去,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得了未来。

  汉朝好几个故事,包含吕后,吕后是刘邦的太太。匈奴写了一封信,侮辱吕后、轻慢吕后,吕后非常生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2:03:45 | 只看該作者
马上叫樊哙召集十万大军要打匈奴。你看,就因为被一个羞辱,十万人就要出动了,那不知道多少家庭要流离失所。幸好有一个大臣季布劝她要止住怒气,止下来了。止下来以后,还恭敬的对待匈奴来使,本来是要把那个来使当场就要把他杀了,就忍下来了。结果事情过后,匈奴的单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还来道歉。所以人能忍得下来,才能化解冲突,甚至于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我们从这些故事当中感觉得到,伏得住怒气,才能避免严重的后果。所以祖师大德也有提醒,这个瞋,瞋恨、怒气,是「失正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人的瞋恨心起来了,我们说的「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下子就都报光了。所以我们说修行修得好不好,就要问上一次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假如是今天早上,那就全烧光了,都没有了,失正法之根本。而且你看,人动怒的时候,不只成就不了自己、成就不了别人,很可能变成以身谤法。人家一看,修行的人、学传统文化的人,脾气都这么大,别学了。不只自己失了正法,很可能还造成别人信心丧失,所以这个很重要。

  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假如常常发脾气,铁定学习不会有乐趣的。善心之大贼,人常常在情绪、忿怒当中,这个善心出不来。种种恶口之所府藏,就是一个人常常会骂人,动不动嘴巴特别厉害,就是因为他常常都有情绪在内心,生闷气、埋怨别人,内心动了瞋恨心,机缘一出现,抓着机会就骂人。这个是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一直积、一直积,最后就爆发出来。所以一个人常常骂人,也是他心地上常常都在酝酿这些怒气。一个人内心都是心平气和,不容易发脾气的。我们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他的内心是什么心态不妥当了才会发脾气?诸位学长,我们要解决问题得从根本原因去找。大家觉得我们脾气上来了,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听众答:不顺自己的意。)那是不是贪?不顺自己意了,这个是人无形当中控制的欲望很强,不顺自己的意就不高兴了。再来,傲慢,他不顺自己意了,也生气。还有没有?(听众答:要求别人做好。)那也是不顺自己意,「他不顺我要求了」,还是控制的念头。(听众答:没有为人着想。)能为别人着想,就把「我」给忘了,气就出不来。气怎么出来的?就是有这个「我」,「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所以大家找出来生气根本的「贼王」在哪里?(听众答:「我」。)擒贼要先擒王。大家记不记得前几天跟大家讲的几个故事?刘宽,刚好乘着牛车,突然有一个同乡的人跑过来,「这一头牛是我的!」刘宽,「好好好,你牵去,牵去」。他生不生气?他没生气。当下,一般我们生不生气?什么生气,揍他,「这是我的,我坐了几年了,还你的!」你看,「我」出现了,「你怎么可以误认我的牛!」人就是,一来,不顺自己的意会生气;或者骂我了,我不高兴;侮辱我了,我不高兴;你让我有损失了,我不高兴,会起这些瞋恨心。你看刘宽没有「我」,「你牵去」。结果没几天,那个人发现他的牛找到了,误认人家的牛了,赶紧恭恭敬敬的把牛送回去,然后很不好意思,「大人,对不起、对不起,我误认了」。假如刘宽那个时候让他牵去之后,心里面还有不舒服,就是藏了情绪,他牛牵回来会怎么样?就骂一通,骂得很凶。所以人心上绝对不要藏任何的情绪,不然迟早会爆发。刘宽当下又是体恤那个人,「这个牛长得很像,太正常,太常见了,谢谢你还把我的牛送回来」,还给人家台阶下。我们刘总昨天强调,要给人台阶下。人家给你台阶了,你就赶快下,不要人家给你脸你不要脸,还在那生闷气,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能包容、能宽恕、能恒顺,大事就化小。

  这个是刘宽的风范。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好,他没有「我」,就是想自己而已,他都是想到别人的处境。包含他的婢女,端着热羹来要给他喝,结果一不小心翻倒了,还打在他的朝服上面。一般我们想到「我」,我的衣服、我待会要上朝,火就来了,都是我、我、我,一个接一个。可是刘宽马上想到的是,「妳的手烫到了没有?」衣服脏了再洗就好了,这么生气干什么?而且他还体恤到这个婢女也是一片心意,端热汤过来。所以人情绪一起来,反而体恤不到人家本来的那一分对我们的善心、付出,只着在他现在把事情搞砸的这个动作上,然后就发脾气,这样会把人家那一分善都给抹杀掉了。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比方孩子看妳回来,他高兴,赶紧去端一杯水,结果端过来走路太快了,不小心,「啪」,打碎了。当场我们假如发脾气了,孩子那个要服务母亲、恭敬母亲的心就被否定掉了。所以当下是能感觉到孩子的心,然后先协助,先不要骂一通,把这个东西都赶紧收拾好,把这个茶杯的碎碎都扫好,以免造成危险。然后对孩子讲:「刚刚你要给妈妈端茶,妈妈很感动,但是做事情要谨慎一点。」妳很和颜悦色的跟孩子讲,他一定记忆非常深刻。人不能伏住脾气,最好的机会教育点就丧失掉了,都是情绪的一种发泄,那整个家庭、团体氛围就很不好了。能止住情绪,当下心平气和应对,孩子就学到了,从这个事情当中学到以后怎么样不再犯同样的情况,而且他还感觉到妈妈修养很好。骂一通以后,留在孩子、留在同仁心中的,就是妈妈、领导脾气很大而已,其它的一句也没记住。所以当下跟孩子讲「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执虚器,如执盈」,在这个机会点上,这些句子,孩子就会非常深刻,就不容易忘了。这个是我们止住脾气,才能真正藉由这个机会给予当事人最好的引导。

  所以我们分析出来的,瞋恚主要的还是这个「我」在作祟,不顺自己意了。或者人家这么对我,我不能接受;这么骂我,我不能接受;这么要求我,我不能接受,就生气了,还是看自己看得很重。所以怎么样忍住瞋恚,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忍字,忍得住脾气。这个忍的功夫有几种。第一是「力忍」,硬是把它压下来。当场脾气快上来了,实在受不了,硬压也压不住了,怎么办?先离开现场。大家不要说历事炼心很重要,结果那个境界已经扛不住了,还硬撑在那里,就不好了。你真的忍不住了,先离开现场为好。当下你就深呼吸一下,然后「对不起,我要上厕所」,赶紧去厕所,先发泄发泄,没有关系,先把这个气先排一排,稍微平和一下再回到现场。这个是硬把它压下来,不过怕到时候压压压,火山爆发就麻烦了。另外再提升,叫「忘忍」。人家恶意对我们,不礼貌,不计较、包容,「算了算了,没事没事,不要计较了」,这是忘忍,不放在心上。有一句俗话叫「公侯顶上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就是肚量很大。大家一提到肚量,有没有想到哪一个景象?弥勒菩萨的榜样,人家吐口水了,「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人能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没有人能够让他生气了。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过没有人能让我们生气的日子?(听众答:希望。)什么时候开始过?(听众答:现在。)你们真是自求多福,不自讨苦吃,不自掘坟墓。这个扩宽心量很重要,不要计较。

  再来,「反忍」。人生气有时候就是,刚刚我们陈学长讲的,傲慢。都觉得自己对,那个气焰愈来愈强,「都是他错,理都在我这边」,火就上来了。《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人肯反思,说「这一件事情我还有哪些不对」,一反省,火气就开始下降了。其实俗话里面也提醒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两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才会发生冲突。所以成语里面又告诉我们,「半斤八两」,你们没听过吗?还有「一般见识」。能够发生冲突,就是水平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好去指责别人的。所以你看,以前会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跟人家打架了,都不用问原因,先再打一顿,「你不要给我解释太多,你会跟人家打架,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人能够反思自己还是有不对的地方,心就慢慢平和下来了。我们时时要冷静,不要让情况更恶化,这个很重要。而且一个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子,我们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时时想到给人好榜样看。就像我们读的《孝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举一动,人家看了可以效法,「进退可度」。所以我们今天假如常常发脾气,那人家都在看我们。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多了,道理也懂得比较多,我们容易去看别人,却可能忽略了人家也在看我们。我们都希望家里的人赶快学,家里的人有没有在看我们学得怎么样?有。我们到单位去,希望大家学,可是大家都在看这个人学得怎么样。我记得我父亲,我上次回去的时候还跟我提到,他说有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觉得不错,结果有一次在公司里发脾气,发完以后,同事在谈话当中都说,「学传统文化也不怎么样」。所以我爸爸赶紧来提醒我。真的,会把人家的信心都给断送掉。发怒,古代可能会杀了人家的命,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可是发怒可能把人家的慧命都给断送掉,把人家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给断送掉,严重性不亚于杀了人家的命。因为这个是慧命,他要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可能都要无量劫,很长以后才有机会了。所以我们面对他人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就像爱护一个婴儿一样,《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你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就怕他滑下去。就那一分心,自己去做榜样,去引导别人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的观照,有这样的柔软,很多习气、脾气就容易伏下来了。

  这个反忍,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尤其夫妻关系,有冲突了,可能对方、另一半有七分错,我们有三分错。但是我们假如咬着他七分错,那他铁定咬我们三分错,然后就不可开交了。这个时候我们只有三分错,我们还承认自己三分错,马上对方的惭愧心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反忍很重要,甚至于是完全没有错还反省,那是至诚感人。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不管人家是不是误会我们了,人家态度、情绪一来,我们第一个反应,「对不起」。包含走路,明明是人家撞我们,我们很习惯、很自然了,「对不起」。养成习惯,自然就提起来。别人撞我们,我们还说对不起,为什么?我假如不站那,他也撞不到,凡事还是跟我们有点关系。我不在那,他不就撞不到了吗?我前辈子不撞他,他不就不撞我了吗?真正把这些道理常常观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没有怒气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就没有怒气了。跟自己有关,先反省自己。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姐姐念高中。她有一天打电话给我爸爸,「爸,我眼睛不舒服」。我爸很疼孩子的,「好,明天带妳去看医生」。刚好我姐姐那个时候是在补习班,为什么在补习班?因为我姐姐大学联考没考好,我姐姐还说:「我去读专科就好了。」我爸爸给我姐讲:「妳还是去考大学。」因为我爸爸怕我姐姐以后没读大学,心理自卑,父母有时候都考虑得很远。结果去补习。那天打了电话,我爸爸一放下电话就很不安,想「那就现在去」。马上给单位请假,就赶到补习班,要接我姐姐去看眼睛。结果我爸爸一去,才知道我姐姐那天没去上课,当场发现我姐姐(这一件事你不要跟我姐姐讲,我们今天是就事论事)。结果一发现,怎么孩子没有在补习班读书?发现情况了。我爸爸还心平气和问我姐,「女儿,妳是去哪儿了?」我姐姐一看很没面子,恼羞成怒(所以这个怒里面还有一个恼羞成怒,好面子也会生气),马上就跟我爸讲:「我本来就不想补习,偏偏要我考大学!」我爸的一片心意还被她骂。你看,当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爸是设想她以后,她还骂我父亲。结果骂完了,我跟我二姐在那里战战兢兢,今天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没多久,我爸把我们两个找去了,我心跳加速,「咚、咚、咚」。突然我爸就对我跟我二姐讲:「你们觉得爸还有哪里做得不好,你们给爸提出来。」那个当下,我跟我姐姐(二姐)两个人互相看一看,心领神会,对父亲无尽的崇敬,觉得父亲的修养太好了。

  因为我们从小都觉得,能被父母生到是最大的福气了。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父母对我们非常爱护,家里又很和谐。常常同学到我们家里来,「当你爸的孩子真好!」我爸又很好客。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都已经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人了。结果父亲当下还觉得,「经过这一件事情,是不是我还有哪些做得不好?」又主动的让我们提出来。所以那一幕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没有任何的错,都能够反观「我是不是还有错?」赢得孩子对他深深的佩服。这个是「反忍」。

  还有「观忍」,这个观,其实就是用宇宙人生的道理来观照自己。比方我们刚刚讲到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个就是观照我之前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才会这样对我。不只是前世如此,很可能今世我们确实是做了一些让他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自己忽略掉了,他才发脾气。包含我们昨天跟大家讨论到,照见五蕴皆空,物质剎那变化,我们的这些情绪、心理反应也是剎那变化,它不是真的。他发完脾气,待会儿就好了,你不要跟他计较。今天我们看电影,它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我们分辨得出来它不一样吗?可能就被这个景象给骗住了,「还真的有东西」,其实没有,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其实我们人是一秒钟换多少张底片?一千二百八十兆底片,统统是剎那之间就不见的东西,你何必当真,何必计较?人能常常这样去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不会这么样计较、这么样当真了。所以他说他恨你,假的,别当真,过两天他就好了;他说他爱你,也是假的,别当真,当真你麻烦就大了。有没有道理?他说他爱你,你就在那里陷在里面了,到最后他不如你所愿,你就痛苦万分了。所以人这些爱、情、生气,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变化莫测的,你别把它当太真了,懂得放下。当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要拿出真心来,别人是不是真心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是真心才好。

  人真正要有真心去爱人,除非他把这些习气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不放下,真心、真诚的心是起不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我们有没有真情、真义、真爱?「欲爱人者先自爱」,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人。懂得把这些习气去掉叫自爱,去掉以后他的真心自然显现,就能去爱人了。这个是我们怎么忍住脾气的第四个方法,观忍,用道理去观照。

  再来,「喜忍」,欢喜接受考验。考卷来了,他要试试看我的功夫到哪里。或者是他骂我了,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他考验我修养到哪里。第二个,他骂我,把我的业障都消掉了,所以是好事。人能想通了,人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来成就自己的。师长有一句话说,「随逆境,处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很多我们以前对不住人家的地方,现在人家给我们发脾气,我们完全心平气和,这些结、怨就解掉了。这是喜忍。再来是「慈忍」,慈悲的心去对待别人。今天他对我们发脾气了,我们很不忍心他被脾气、被欲望给控制住,这个就是慈悲。念念为对方着想,气就上不来了。我们刚刚讨论的,其实生气都是因为有这个我执、有这个我才会生气。念念为他着想了,看到一个人生气,怕他身体不好,赶紧让他消消气。《弟子规》里面讲到,「父母责,须顺承」,孝子看到父母生气起来了,赶紧恭恭敬敬的,希望父母的气不要再变大了,赶紧让他消消气。都是念念为对方着想的心。

  有一个媳妇,就是她婆婆骂她,有时候还误会她,她先生看到了,心理上还是满为她抱屈的。这一对夫妻很有意思,先生上去了就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娶到我太太。」结果那太太上去了就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嫁给我先生。」昨天我们刘总讲的时候,大家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个气氛?互相欣赏、互相感恩。这个先生就讲了,「有时候我母亲误会了我太太,她在被责骂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很委屈」。他太太就讲,她不委屈,因为她觉得婆婆脾气上来了,假如她再回嘴,可能婆婆会更生气,会伤了她的身体,所以她赶紧愈恭顺,甚至于先承认「我错了」,先道歉。慢慢的,婆婆脾气就下来了。而且,假如是误会了,被骂一顿,等事情澄清了,可能婆婆会更加的佩服、感念这个媳妇的德行。但是误会了,我们又回嘴,到时候面子放不下,很多事情可能就变成一个心结了。所以忍得住情绪还是很重要。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六个能忍住脾气的方法。

  刚刚跟大家讲的是瞋,接着我们讲的是痴。其实《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理的人就不愚痴了。能了解事物的本末,事物发展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个就是不愚痴了。记得上一次跟大家提到,什么才是根本。之前大家谈到很多「本」的概念,我们再复习一遍。人生什么是根本?孝是根本。再来,德是根本。我们每天读《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是本。这个「德者本也」,德是本。还有没有?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还有没有?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还有一个答案没出来,昨天刘总的课你们没注意听,女教是根本。昨天我好像记得一句话,「教好了一个男人就是教好了一个人,教好了一个女人就是教好了一个民族」,所以「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谈到教育,女教是根本,童蒙养正是根本。「三岁看八十」,所以从小养成好的人格,这个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还有没有?五伦是根本,父子有亲是根本。从教育来讲,就是善心是根本。我们时时都能从根本去思惟,就不会在枝末打转。包含教育里面,环境教育是根本,一个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你要找到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孟母三迁,她就是搬到一个好的环境去熏陶。

  台湾有整理了一个「青年十二守则」,也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我们跟大家交流一下。「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现在民族文化要复兴,得要有忠勇的气概出来。忠是尽心尽力,勇是勇于承担,还有勇于改过。我们自己好了,才能给人好的影响。所以「知耻近乎勇」,很有味道,知耻就是改过。「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世之本」。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是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根本所在。我们看,「礼节为治世之本」。今天孩子懂得怎么接待客人,这个都是在形成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孝经》里面才告诉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负责工作、负责接待,形成了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能力还可以用到怎么去治理一个地区的人民。尤其以前是大家族,几百口人在一起的,那就更磨炼他应对进退的能力了。

  我背这六条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去背的。另外六条,「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我们看,其实这一段话、这些教诲都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现在希望去利益人,首先你要有学问,自己连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怎么去利人?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的价值,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所以助人为快乐之本。可是我们要去助人、要去服务人,又不勤劳、又不节俭,服务不好人。不节俭,你到哪一个团体单位去,都给人家乱花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勤劳,人家常常叫你做事,好像要求爷爷告奶奶,那怎么服务人?不给人家添麻烦就很好了。勤奋节俭的人才能真正服务好人,才能真正利益得了团体。所以大家看,那个花钱大手大脚的,那种人不能用。而且,要有恒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恒为成功之本。而且在团体里面,首先要懂得服从,有大局观。你到一个团体里面,都要别人顺着你的意思去做,那就添乱了。而且一个人要做好的领导,首先他是一个好的下属。一个好的下属,首先一定懂得服从。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像多头马车一样,那到底往哪里走?所以下属一开始应该要懂得配合、懂得服从,这个很重要。假如领导不对,你可以劝谏。但是不可以在底下,在那里批评领导、批评团体,这个都是大忌。纵使决策不妥当,先服从。你该建议的建议完了,你也不要强求。等事情一印证,确实你讲的话对,那领导对你的信任跟你的见识慢慢就认同。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够强求马上就要听我们的。

  当然,比方说你提的意见确实对,结果如你预期,他们出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要不要说,「你看,你们当初就是不听我的,活该」?那这么讲也不行。那领导一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明天不用来了」。所以为什么说要委屈求全,要屈志老成。很多团体里面的事情,不可能事事都如己意,要懂得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候还要恒顺一下、服从一下。除非是这件事情会把整个团体给毁掉,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就要另外用《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太严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得不坚持了,那你就赶紧大哭,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唐太宗有用过。他父亲就决定军队要怎么走,他觉得这一步去,铁定全军覆没,可是看他爸爸又不听他的,他就在军营外哇哇大哭起来。后来他爸爸看他这个样子,就有点调整。那个是属于会全军覆没的时候,这种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你们不要每天用,那就麻烦了。这是十二个守则。我们看,一个人没有信义,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做得长久的。这个都是本。

  再来,我们明理之后,这个痴能够对治。另外还有一个习气,是慢,傲慢。这个傲慢不知不觉就来了,你不跟他say hello(打招呼),它也会来。比方《弟子规》说的,「勿谄富,勿骄贫」。奇怪,有钱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没钱的人;有地位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人家没地位的;长得好看了,双眼皮,不知不觉就瞧不起单眼皮。告诉大家我是内双,不要误会。有时候你觉得人家没有,说不定人家真有,你不要太嚣张。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就是有一次,因为我长得跟我母亲比较像,所以我母亲那时候带我回外婆家,我母亲就给我外婆讲,礼旭比较像我们这边,你看,眼睛什么什么。就说我比较像我妈妈这边,外公外婆这边。我外婆讲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我外婆说:「哪有,人家鼻子很挺!」就是我的五官里面,只有鼻子像我爸,其它的都像我妈。但是我外婆那时候就马上说,人家鼻子很挺,像他爸。一点都没有傲慢,马上都觉得好像称赞自己诚惶诚恐,「没有没有,人家好,人家好」。

  我从我外婆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的态度。包含我在「幸福人生讲座四十集」当中也跟大家说到了,我外婆到我们家是十只手指头数得出来的,都是不好意思,怕给人家亲家添麻烦,特别厚道,都是坐一下就走了,连吃饭都不愿意打扰。每一次我外婆来了,两个老人,跟我奶奶牵着,就开始寒暄谈话。我外婆就给我奶奶讲:「我这个女儿不好,嘴巴不甜、动作慢……」就从进门到坐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在说我妈妈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在旁边都觉得怎么这么奇怪,自己在讲自己女儿不好。当她们两个老人坐下来了,我才知道个中的学问。当坐下来的时候,我奶奶就开始说,这个媳妇哪里好、哪里好。所以不好,自己讲,把好留给别人讲。

  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人容易傲慢?学历高容易傲慢,口才好容易傲慢,才能好容易傲慢,经验多容易傲慢,年纪大容易傲慢,钱多……你看,人外在条件好了就容易傲慢。不谨慎,时时都会被这个邪气给干扰。甚至有一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去了,他已经关了五年,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新的犯人进来,跟他关同一间。他一看那个人快要进来了,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体,趾高气扬,那个人一进来,「我告诉你,我已经关五年了!」你看,他还觉得他资历比较长,其实那是丢脸的事情,甚至都傲慢起来了。现在更扯的是干坏事还傲慢,女朋友交好几个,伤天害理,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这个慢得要对治才好。

  我们比较常犯的之一,就是经验有了,就拿着这个经验去衡量别人、要求别人,这个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其实我们要了解,给别人建议,不是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去扣在别人的身上。我们要了解,我们所经历的经验跟他一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条件不同,外在物质条件,包含当事人的年龄、经验都不同。所以人在领受一个经验的时候,是要包含整个客观状况,把它领受起来。而给人建议的时候,必须置身于其中,就好像你是当事人,这样给人家的建议才贴切。所以做事情要常常能够心境上觉得是旁观者,给人建议的时候,自己要是当局者的这种态度。我记得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两个孩子去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我们坐在一起检讨,吸收经验。卢叔叔就请其中一位大姐姐,「您对小弟弟、小妹妹这一次办的活动,您给他们一些建议」。那个大姐姐是台湾大学毕业的,又在大公司待过,那个时候还在大公司。结果她就开始一直讲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讲了很久。这个小弟弟、小妹妹刚忙完,连点肯定都没有,劈里啪啦就是一顿批评,他们的头整个都垂下去了,抬不起头来。我在旁边也感觉那个气氛不大对劲。

  后来这个大姐姐讲完,卢叔叔就说到,「妳刚刚所有的要求、提的意见,都是妳大公司所具备的条件,所以妳这样给人建议是不客观的。妳不能因为妳那些条件、妳那些经验,就扣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他们有什么条件?他们那些条件比起妳差太多了。所以他们有现在这些条件,能做成这样,他已经不容易了,妳看到了没有?」所以有时候经验主义,傲慢就上来了,不能体恤别人的难处跟他的难得,这样子我们去给人建议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我们了解到这个傲慢时时都会出现,就更谨慎,不可放纵自己的慢心。而且我们今天能把什么事情完成,那要靠祖宗的福荫、靠圣贤的智慧、靠众人的付出,多少义工、多少同仁的投入,才能把事做成。我们可不能觉得「是我的功劳」,那就麻烦了。人常常也会自以为有功,去争功,就不对了。

  颜回,为什么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孔子对他好学的评价,不是说他每天二十四小时看书叫好学,孔子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代表学问是在能放下这些习气才是真好学、真学问。不迁怒,瞋恚心能伏得住。今天觉得发怒了,马上觉得不对,马上转过来,这是不迁怒。今天这个人做不对了,我们起了情绪,绝不会再把这个情绪再带给其它的人。有时候我们在单位里面生气了,那个火药味还拿回家里去,这个都不妥当了。再来,不贰过,就是错不再犯,能记取这个教训。颜回自己也说到,他是「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的态度,他知道成就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太多人的付出。而且他觉得那个是他的道义,他心上绝对没有功,甚至于是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比方一件事情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八分,可是我们却只有做到四分。我只有做到四分,那我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功,还是有过?可是自己却很有可能还沾沾自喜,「我做了这四分功」。大家听懂我的意思,这件事情我假如没有这些习气的作用,没有判断错误、没有决策错误,它可以达到八分,这个叫做随缘尽心尽力。可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甚至于贪瞋痴慢还常常起作用,还造成失和,人与人之间不舒服,事情反而只做成了四分。我们常常这么想,就觉得战战兢兢,不敢邀功,就不可能还觉得这四分是我的功劳了。

  孔子对学生也是抓住很多机会教育点。有一次,孔子跟学生到了太庙,鲁国的太庙。刚好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器皿,那个器皿叫「欹器」。孔子学识很渊博,他听到介绍的人说这个是欹器,他就说了,是不是装进的水适中,「中则正」,「虚则欹」,就是斜掉了,「满则覆」,装得太满,它就倒掉了、翻掉了?介绍的人说,对对对,就是这个东西,欹器。孔子就感叹,哪有自满而不倾覆、不失败的?自满一定会这样的,傲慢了。子路马上就问了,夫子,有没有可以一直保持满,不倒掉的?孔子说有,「挹而损之」。这个挹其实就是伏住自己的傲慢,然后懂得谦退,懂得自我嘲讽,或者自我察觉不足。谦退,这样才能不满出来、不倾倒,不自以为是。子路又问(这些贤者他们问问题很有味道,他一定要问到下手处怎么做),既然要损,「损之有道乎?」怎么损?其实就是怎么谦退。孔子马上讲:「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地位高,但是常常能下人。道德、财富很满,但是却能够虚怀若谷。富贵能节俭,这样才能保持,不然就要倾覆了。贵而能卑下,不仗势欺人,不然祸就来了。智而能愚,有智慧,能收敛光芒,大智若愚。勇而能怯,勇当中有怯,才不会把事情给莽撞搞砸了。有大勇的人,他是谨慎的,不是鲁莽的,这个勇不是匹夫之勇。

  刚好有一次孔子讲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是对着颜回讲:「假如有人用我们,我们一定把大道给它推行开来;没有人用我们,我们也自得其乐,不会埋怨、不会抱怨,不会怀才不遇。有这样的心态,颜回,我们两个有这样的心态。」这个话讲完,子路在旁边就说了,可能稍微有点吃醋,子路也很直率,马上跟孔子讲,孔子,子行三军而谁与?夫子,你假如当三军的统帅,你要找哪个学生陪着你一起去?夫子马上抓住机会点,「暴虎冯河」,「吾不与也」,我绝对不带那个赤手打老虎,赤手过很大的河流(因为那个都很危险,那是匹夫之勇),我不带这种人。但是大家要了解,孔子这么直接点他的问题,代表他非常信任子路,不会批评一句话,「哼,不跟你好了」,不是这种弟子。你看师父常常讲,李炳南老师,真想跟李老学的,有打有骂。那个不是真心要学的,都对他很客气,「不错了,很好了」,因为怕骂了以后他就跟你结怨了,不能骂。所以子路跟孔子那个对话,其实是非常高度的信任。

  孔子接着又提醒他,「我会带怎么样的人?『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是有睿智的。面临事情,他很谨慎去考虑周详」,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中庸》里面也一直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所以勇而能怯。辩而能讷,虽然很有辩才,但是不好为人师,这个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在乡里面话很少,人家还觉得孔子不大会讲话。可是孔子一到朝廷之上,辩才无碍,只要是为人民谋福祉,都可以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可是为什么在家乡里面不是很多话?家乡里有很多是他的邻居,很多是他的长辈,哪有在长辈面前都滔滔不绝的道理?《弟子规》说,「对尊长,勿现能」,这个都是很有道理,而且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且说实在的,真正能让所有人佩服、所有人接受的,并不是口才,而是真正把道理做出来。所以「穷天下之辩」不是你讲得多好,你真正都做出来了,就是为人演说,你演就同时在说了。而这个讷的人就是默默去做,赶紧把事情做好,他不急着要去炫耀。所以辩而能讷。

  再来,博而能浅。学问很广博,但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自满。而且说实在的,真正广博之人,他心理上真的会自己觉得自己太肤浅,为什么?愈学愈觉得自己的不足。这不是装出来的,真的是博之后觉得自己浅薄。这个我们历代有学问的人给我们做榜样。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这么有学问、有能力的人,老人家晚年说他「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学问愈深,愈察自己的不足。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祖师给我们的风范时时提醒我们,绝不可傲慢,要常惭愧、常谦退。明而能闇,很明白,看得很清楚,很有智慧,但是也给别人留余地,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他懂,不太苛刻对人。这个是孔子刚好藉由这个欹器,给弟子们讲到了怎么样懂得不傲慢、谦退的道理。

  这一节课讲这个慢,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10/5/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0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对治我们的习气,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对治习气跟弘扬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些这么重要吗?经典彰显了人生的道理、真相,我们肯接受、肯奉行,慢慢就能理解到这些教诲背后的深意,它看得深远。就像《大学》开篇告诉我们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没办法正,身也没办法修,家就更不可能齐,国就不可能治。

  在现在这个企业、商业时代,这个治国,自己的企业就是一个王国了,小则几十人,多的话上万人都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把家做好。为什么刘总麾下的这些姑娘们结婚之后都挺好的?因为她们还没结婚以前就开始学习了。刘总调教她们,更重要的是刘总他们夫妻给她们的榜样。齐家才能治国,修身才能齐家,这个一点侥幸不得。我们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刘总那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给我们的分享。诸位学长们,你们现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还是哪一段?哪个学长跟大家讲一下,让你触动最大的。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假如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就是那一个多小时都没用心听,还是用脑子听,硬要把它记下来,还是记不住。用心,一辈子都不会忘。大家还记不记得,「人家给你台阶就赶紧下了」。刚闹了点别扭,先生说,「吃饭去吧」,「好好好,吃饭去」,就没事了。这个时候还在「哼,不理你了」,那叫没事找事,叫愚痴。不贪、不瞋、不痴,不愚痴的人事事想着如何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绝不可能无事生事,把事情弄得更糟,那个就是随顺愚昧、随顺自己的坏脾气了。所以没有这些不贪、不瞋、不痴、不慢的功夫,人与人能相处得好吗?不可能。

  我们回想一下那天晚上整个课程,大家回到两天前的晚上没有?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下乡去教了两年书,记不记得?教得很用心,当地的人都留她,希望她能在乡下「干革命」,能做一个乡村教师。后来还是回到都市,一干就是二十年,都没有换过工作。但是,虽然没有当上教师,但人这一生该干什么,跑都跑不掉,三十多年之后还得干。所以大家看破了没有?该吃的苦赶紧吃,该干的活赶紧干,你愈晚干愈累人。我是挺认命的,因为我属牛,就要顺着这个牛性。闽南话说,「做牛得拖,做人得磨」,就是做牛就要耕,做人就要接受磨炼,我又是人、又属牛,就更要磨炼。大家看,刘总在一个公司做了二十年,大家看到没有?她的忠诚,她没有想到「我自己能力多好,我应该获得多少利」,心中都想的是「这个单位对我的爱护、给我的方便」,从没有为自己想过,大家整个一个多小时的过程当中,大家有没有听到哪一句刘总为自己想过?不贪,没有为自己想。不为自己想好不好?「那我不是吃亏了吗?」所以一个人的人生要有好日子过,要有幸福的家庭,首先要学吃亏,不要计较。愈不计较,人家愈感她的这分至爱、至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讲到这里就想到刘总那一天讲的,「要有付出的心、不求回报的心,要无怨无悔的去做,也别啰嗦」。这些话都很深刻,都是二十八年结婚的心得,跟家里人相处深刻的感受。而且刘总还说:「身边的人,我们就应该好好去疼。」心是柔软的,心是细腻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我们好不容易几千里请我们刘总来给我们讲一堂课,我们可不能看热闹,看完了,「来来来,跟刘总拍张照」,回去了还可以,「你看,我跟刘总拍照」。不只没收获,还贪名闻利养。所以时时要观照这个念头,时时学习要从根本,就是学到人家的存心。「慕贤当慕其心」,效法她的存心,那一切言语行为就能够跟上了。

  当然我刚刚讲的跟刘总拍照,没有其它的意思。你们这几天刚好有拍的,我不是说你们。我这个人,你们要trust me(要相信我),我绝对不会指桑骂槐。我假如会指桑骂槐,那我就常常把人家的不是记在心上了,那我就是师父讲的「最傻的人」了,把人家的不是、垃圾都装在纯净纯善的心中。师父老人家讲完这段话,我就不想再干傻事了。假如刚好讲到一些情境,那是巧合,OK?真的,不然很多人冤枉我。我每次讲完课下来,「怎么都说我?」好像是我意有所指,不是这个样子。说坦白话,我们不就是贪瞋痴慢作祟吗?把贪瞋痴慢都放下,就没事了。我们讲的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我们的问题、病根不就在这里吗?所以不管怎么讲都会讲到我们自己。所以,假如好像讲的就是在讲我们自己,第一个,可能是祖宗保佑,让前面讲课的人提醒到我们。再来,就是诸位学长的心态非常好,统统觉得对照自己、要求自己。所以一堂课听下来,每个人的体悟、收获不同,不是讲课的人决定,而是我们听的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的心态,「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都是对我一个人讲的」,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不然,有时候台上的人在讲,我们在底下听,「老师在讲那个人」,还怕他不知道,还瞄他两下,「讲你!」这么听一点收获都没有,甚至于还会堕落,都见别人过,还控制别人,「赶紧听,赶紧听」,给人压力了。

  所以我们每天日行一善,行善不能等。而且要每天能看到每个人的善,「见人善,即思齐」,人有这样的态度不得了,每天一定「德日进,过日少」。而且刘总的课听下来,不只我们向刘总学习,包含她的先生、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公公婆婆、她的孩子、她的媳妇。你看,人家媳妇不简单,婆婆讲一次,从此以后都是规规矩矩的把头发盘好。跟她抢着做饭,坚持一定要她做,不让刘总做。那都是很细腻的体恤,知道刘总这一阵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太累了,看她再干,很不忍心,她的家里很自然的都把这些活给承担起来了。

  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景象,刘总要出嫁了,她的父亲给她讲了三句话。哪三句?第一,「该干活了」。有责任心、有承担,替整个家庭设想,就是把贪心放下,不要再想自己了,一心一意为这个家庭付出。人假如还想自己,「怎么都我干,他不干?」又计较了,这个家就失和了。所以老父亲的叮咛背后都还是心地的功夫,该替别人设想,不要计较,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是福气。第二,「别给人添麻烦」。处处替人设想,不要让人难堪,不要让人难受。人时时想着不要给人添麻烦,心地柔软、设身处地。假如还有脾气,哪有不给人添麻烦的?还有愚昧、还有傲慢,铁定给人添麻烦。所以真的要不贪、不瞋、不痴、不慢才能修身齐家,不然办不到。很多人都想要家庭美满,可是为什么渐行渐远、背道而驰?没从根本的格物下手。老父亲第三个叮咛,「别给人笑话了」。人的羞耻心被激发起来,有羞耻心的就不干愚昧的事情了。

  刘总也提到,二十六岁,她先生二十六岁的时候,孩子出生了。当下大家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她先生在抽烟的样子?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起一个念头,「还说全包了,一个礼拜就受不了(音瞭)了」,你看会怎么样?铁定夫妻就闹别扭了。所以无我很重要,不要只想到自己,要想到先生,一个大男人,你每天叫他在那里洗尿布。还是要看这个男人的一种特性。她的先生就是那种冲锋陷阵,就是要创大事业那种格局的。妳能体谅到他,妳能随喜,让他去做发挥,妳愈能理解他、愈能支持他,回应回来的也是他支持妳,妳支持他是因,他支持妳是果。所以刘总支持他先生的事业是因,二十多年后她先生支持她的事业又是果。人生都是因果不断相续,你种好因,你就结好的果。今天假如我们不支持先生,常常扯他的后腿,改天我们做什么事,人家也扯我们的后腿。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传统文化,家里的人都扯后腿?奇怪了,怎么刘总学,家里的人全支持,不扯后腿?这个就是重点。任何事情都没有偶然的。我们可不能说,「刘总运气好」,这种话不能讲,叫愚痴。任何人生的境界、福分都是修来的,自求多福,不要羡慕别人,要学到别人的善心、学到别人的德行,这个才重要。

  我们很羡慕,好像别人回到家里都很顺,都不会反对。有些朋友学了之后很激动,回去就给她先生倒了一杯茶,结婚十几年了没有倒过。结果她倒过来,她先生就说:「妳今天吃错药吗?妳今天不正常。」诸位学长,假如我们的家里人,我们恭恭敬敬的给他一杯茶,他反而觉得我们不正常,当下心里好不好受?不好受。为什么不好受?「我都这么做了,你还这样」。所以烦恼的根在哪儿?「我」,我贪、我瞋、我慢。擒贼要擒王,我们一定要把它给抓住,然后把尚方宝剑抽出来,直断其根,这棵毒树从根上就把它给砍断,从此你就没烦恼了。你们怎么了?好像只有我抽出来了,你们好像表情都不是抽出来的样子,重来。我们说要随文入观,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进去,你的脸色就不一样了。大家有没有跟亲戚朋友谈话,谈着谈着,他本来揪着一张脸,突然听懂了,执着一放下,脸色开始红润。有没有这个经验?(听众答:有。)所以大家听这些道理,真的把它听下去,待会儿脸上就放光了,现在就有些人都放光了。所以放下才能真正轻松、真正自在。

  今天我们做好,人家还不认同,原因不在对方,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十几年态度不好,一下子变好,人家不能适应,甚至于还想,「其中不知道有没有诈?今天是怎么搞的,对我这么好,到底要提什么要求了?」这个都代表我们以前没有无求的付出,一付出了,让人家觉得浑身不自在。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个太太确确实实很恭敬给她先生倒茶,她先生说,「妳今天很不正常」。我们很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太太就跟她先生讲:「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不正常,我以后都会很正常!」大家感受感受,她先生听到她这么样笃定的三句话,我看也会很佩服她。当然,说了以后还要真干,真做了,人家真的佩服,每一句言语都是从我们真实心当中流露出来的。

  刘总看到先生这样,知道男儿志在四方,赶紧说:「我身体都挺好的,你赶紧去工作。」先生就高高兴兴的开始去创事业了。从此刘总就把孩子、把家里这些责任都扛上肩上来了,而且把先生也照顾得很好,可能是想到父母给她讲的,「男人在街上走,就看到女人的……」妳们女同胞怎么都没什么反应?(男学员答:一双手。)我觉得很有意思,都是男人记得,女人不记得,可能是男人都说,「说妳们的、说妳们的,记住!」女人都说,「我偏不听,我偏不听!」那麻烦了。所以勇于承担这些教诲,很好。当然我们听了之后不能去要求女人,不然我们也堕落了,听的时候都「我太太这一条没做到、那一条没做到,回去好好说说她」,那就麻烦了。这么样回去,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自己都没改,就开始要求别人了。太太边听边说:「你也没好到哪里去,还敢讲我!」所以「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所有的道理都是来要求自己的。今天男人在路上、街上走,见到女人的那双手。女人在街上走,她假如笑得很灿烂,也看到了她男人的修养。你让自己的太太脸揪得跟什么似的,脸上眉头深锁,还能把苍蝇给夹住,这个男人就真的是太不体谅、太不疼惜自己的太太了。所以举一要反三。

  我们看,今天刘总对先生的体恤,假如她顾及到自己很多,她就不会做得这么彻底了。她希望先生晚回来的时候,热水、热汤,马上端给他喝。那个暖的不是胃,是心,「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而且我们感受感受,有一个这么体恤自己的另一半在家里等,男人一把事办完了,赶紧回家,就不会在外面流连忘返了。假如这个男人想着,回家又得看脸色了,那他就能拖多晚就拖多晚。所以家庭是需要经营的,用我们那颗时时为对方设想的心,就把整家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了。包含刘总也提到了,她先生有抽烟,虽然不是好习惯,但是没有要求,尊重、包容,慢慢的对方体恤到那一分尊重、包容,自己时节因缘成熟,不好意思了,就戒掉了。所以刘总讲到,互相尊重,相信彼此的关系会愈变愈好。反过来,互相指责,关系会愈变愈不好了。所以夫妻相处,大家从整个演讲当中可以体会到,要设身处地、要为对方想、要尊重、要包容,还要善巧方便,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醒他,不要很急、不要很冲,不要忽略了他的面子。严以律己,我们不要面子,但宽以待人,要给别人留面子。

  刘总有讲到,她先生急的时候,她就对着他笑,然后自己就很自然变得慢,慢慢的先生就感觉到了,自己也慢慢调慢下来。有时候可能情绪上来了,拉拉他的衣服、踩踩他的脚,当然不要踩太大力,给他一个示意。或者摸摸他的手腕,传递一下那一分温柔,传递一下那一分提醒,先生情绪就下来了。所以家人相处,有时候肢体语言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当然那是用柔软的心的一个体恤、提醒。再来也有提到,先生面临事业上的一些状况的时候,适当的劝告。刘总的一段话也给我们人生很好的启示,「别把钱看得太重!钱能解决的事都是小事,这人生别被钱给绊倒了」。诸位学长,我现在讲一遍,我就不会忘记了,以后刘总这些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也能够去供养给大众。所以人每天见贤思齐,都把人家的好记住了,每天都有很好的感悟、提升跟积累。这个是刘总跟先生之间的相处。

  包含跟孩子的相处,教育孩子。事实上,所有能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经营好的人,他们做的其实都跟经典是相应的。虽然他可能没有读过经典,可是我们会好奇,没有读过经典怎么懂?大家想,古代很多女子没有读过书,可是为什么她都知道这些大节大义?这里就突显了我们整个民族最重要的力量在家庭、家族,这些家族的长辈都给下一代一个好的榜样,每个人成长都在潜移默化当中学到了这些做人的态度。我们说「父慈子孝」,父母长辈的慈爱在哪里表现出来?在念念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这个存心表现出来。我们说「我多爱孩子」,那个是口头上的。念念能给孩子好榜样,那是真情真爱,是理智的。我自己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位孔子的后代,一位女士,应该都是七十几代。她前几个月才读《弟子规》,可是她打开《弟子规》读的时候,她非常的感动、非常的熟悉,她觉得她每读一句,小时候家里的情景就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读到「父母呼,应勿缓」,她的叔叔伯伯、父亲一看到爷爷奶奶叫,赶紧「爸、妈,有什么事吗?」「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待的事,这些长辈都赶紧去做。「冬则温,夏则凊」,他们这些长辈给爷爷奶奶铺床,关心体恤生活需要,都浮现出来了。家里面整整齐齐,「置冠服,有定位」。兄弟之间几十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兄弟睦,孝在中」,「言语忍,忿自泯」。看到家里有事,兄弟不分彼此,赶紧拿钱出来解决、支持,「财物轻,怨何生」。

  诸位学长,请问这位女士(孔女士)学过《弟子规》没有?我们说学习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身教,是整个环境每天都在教育她。所以这个家道都是在潜移默化当中自然承传下来了。「教儿婴孩」,孩子在胎中,三岁以前就是教他的黄金时段。所以刘总那一天讲,六岁以前,孩子都一直看着大人,做好榜样给他看。六岁以后,孩子的能力、行为动作比较灵活了,领着他做。教孩子都要陪伴,都要引导、教导的。十二岁到十八岁,跟他商量。十八岁以后,分享给他听,让孩子很自然的从父母长辈的人生当中得到启发。其实人与人相处非常微妙在哪里?你愈想要求、愈想控制,他就偏不听你的;你愈尊重他,愈没有控制的念头,只是很真诚的跟他商量,他反而很愿意听我们讲。我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父母对我们没有丝毫占有、丝毫控制的念头。我们无形当中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处事,我们对人也不要求,也不想去控制。人家愿意听,我们就尽力讲;人家不愿意听,我们也不要生气,也不要要求。我们没压力,对方也没有压力。所以我很喜欢听我爸爸讲话,有什么要重大决定了,「爸,你帮我看看,哪些可能是要提醒注意的」。

  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提升自己的智慧,到孩子非常佩服我们,那你不用找他,他自己来找你。就像刘总的先生庞总,他的孩子说的,「大方向、战略布置,一定要请教老爸」。这个就是孩子很佩服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有德有智慧。卢叔叔也做到了,他的孩子有什么人生重大的问题,都要来请教。而且他儿子来请教他,还得要排时间,他会跟他儿子说:「对不起,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跟我排了时间,你要下礼拜再来。」他儿子可不可怜?不可怜,学到他父亲胸怀天下。再来,更珍惜可以跟父亲请教的机会。父母能做到让孩子这么佩服,那是做得非常好。有一次父亲节,很多这些晚辈都来给卢叔叔、卢妈妈祝福,他孩子看了,有点酸溜溜的,「这是我爸」,好像都被分走了。刘总谈的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也从中记住这些重要的原则,从小给孩子立规矩,从小孩子懂得做事要计划、时间观念。两岁就开始教了,却是他一生受用的习惯。所以爱孩子还要看得很深远,防微杜渐、深谋远虑。可能当时候在要求,孩子还是有一点难受,但必须突破。你也不能因为孩子难受了,你就不严格要求他。你不严格,他习惯没养成,一辈子都被坏习惯拖着走,就麻烦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时时都陪伴着他。所以刘总都陪孩子学习,等养成学习习惯了,他就可以独立学习,你还不用花很多补习费了。还有家庭会议,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家里的一个氛围,都是先检讨自己。谁来带头?父母带头,长辈带头。而且还有一点,反省自己之外,家庭会议就是家里人能常常说说心里话,有沟通。不沟通,慢慢的就疏远,甚至会有误会、隔阂。所以这个家庭会议不可少,互相彼此了解目前的状况、心里的想法,充分交流一下。甚至于是遇到好的事情,体会到好的道理,这一分喜悦,跟家里的人共同分享,这叫「意和同悦」。我们成长了,家里的人也成长。孩子大了,跟他沟通,有时候要懂得柔软、幽默一点。我们有时候劝人太直接,人家很难接受。刘总跟她儿子提醒,「逆反期过了没有?」她孩子说,「还没有!」但是有没有作用?很有作用,因为他感觉到妈妈很柔软、很尊重他,并没有指责他。但是他一句一句记住了,「逆反期、逆反期,对,不能给妈妈添麻烦,不能乱发脾气了」。这个都是善巧方便。

  这个游戏机风波就提醒我们,为人父母、长辈,只要是要求孩子不要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你要孩子不看电视,自己一定不能看电视,不然孩子心里不服,「都你大人能做,我们都不能做」。其实让孩子对父母不服,那是孩子最痛苦的事情。孩子的天性,尊重、爱他的父母。我们能有好的德行,让他这一分天性终身保持,那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假如我们父母都是言行不一致,孩子的内心一直在受到煎熬,因为他尊重的人怎么是这个样子?扭曲了他的人格。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不尊重父母,我不只没有责怪他的心,我还觉得这个孩子一生苦不堪言,他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能够让孩子跟父母之间的那分亲爱终身保持,那是给予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了。这里我们也回想到刘总的母亲,当她拿钱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还提醒她,「有没有给婆婆?」这样的丈人、丈母娘太不简单了,时时提醒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视自己的公公婆婆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从刘总这些家庭的相处,确实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最后刘总也跟大家交流女子四个字送给大家,哪四个字?礼、敬、柔、顺。当然,男子也要礼敬柔顺。当身边的人刚好情绪上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2:05:11 | 只看該作者
比较硬了,我们要怎么样?得柔,不能硬碰硬,就冲突起来了。有时候对方很坚持,我们再跟着坚持,可能就要伤和气了,这个时候也懂得先顺一下,没有关系。要懂得疏导,不要硬防堵。有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多年了,老先生都九十岁了。六十多年来夫妻相处,从来没有言语的冲突,没有红过脸。这个晚辈很懂事,赶紧挖宝请教,「老爷爷,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给我们承传宝贵经验」。这个老爷爷就跟他们这些年轻人说了,「我们结婚的时候有约法三章,就是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够生气。只要另一半情绪上来了,另外一半赶紧出去走一走,一个巴掌就拍不响了」。接着这个老先生笑着说:「我告诉你,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我们感受一下他们夫妻相处的情景,比方说,太太有点上火了,先生一感觉到,头低下来,赶紧出去散步。太太站在那里,当下有什么感受?太太心里想,「怎么又是我?都是我先动气的」。所以每经历这样的情境,对她的先生更加佩服。「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太太心里想,「还是我不对,先生修养好」。

  先生出去散步了,也不可以走太久,因为现在听说吵架跳水的很多,所以十五分钟赶快回来,不要让太太操心。处处时时体恤对方的心,设身处地,赶紧回来。这个时候太太不好意思了,女子都是比较含蓄、比较难为情,赶紧倒杯茶,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看,还要这样(避开目光)放着。她愈不看你,你要愈体恤她那种婉约的美,人要懂得欣赏。当太太这么难为情把茶放下来了,我们当先生的应该怎么做?人家已经这么难堪了,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假如先生都不体恤她,还说,「妳看,又是妳先发脾气了,还是我修养好」。他太太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唰!(把茶泼过来。)这个叫自取其辱。我们会受到侮辱,往往可能是自己的态度招感别人侮辱来的。这个时候就不近人情了,给人难堪,招来这样的冲突了。这个时候应该是设身处地,人家难堪了,要赶紧给人家台阶下。当下赶紧转移话题,「太太,刚好今天下午有空,好久没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下午买点水果,我们回去看看老人」。不只不计较,马上又想到她的父母。大家想想,太太感不感动?诸位男士,你们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太太感不感动?(听众答:感动。)感动多久?你们也都没反应,这辈子还没遇到这样的礼遇,夫妻是要互相疼的、互相感动的。感动一辈子,「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能够时时都这样体恤,那个力量不可思议。

  所以调伏得了情绪,才能让家庭愈来愈好。最后的这个礼敬柔顺,我们好好记在心上,也不辜负刘总跑这么远来给我们传经送宝,这个叫知缘、惜缘、造缘。不然人什么时候堕落?福气愈大,愈堕落。不珍惜,「我来这儿,刘总我都见过了,王教授我也见过了,我都跟他们喝茶」,缘分好了、多了,反而变成不珍惜,就浪费掉了。可能还比不上没见过的,在电视上看刘总讲「生为女人」,人家恭恭敬敬听,那个收获比我们大多了。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最后,贪、瞋、痴、慢,还有一个疑。一个人在修学的路上,这个疑也是很大的障碍。比方怀疑自己,其实人再大的挑战都不能够击败他,只要他百折不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怕就怕他不信任自己,自己退缩,否定自己,那就麻烦了,谁也帮不上忙。所以去这个怀疑,首先不能怀疑自己、不能怀疑经典、不能怀疑他人,不然所有人的不好统统瘀积在你的心里面。你说:「可是他确实做得不对。」不对是「苟不教,性乃迁」,他被习气拉着走。可是他「人之初,性本善」时时都在,这个时候不只不怀疑他,想方法怎么做一个好榜样,把他的善给激发出来才对。就更不是去怀疑他,去指责,甚至去跟他对立,那就错了,方向错了。所以我们不怀疑自己,我们了解自己,我们把握好自己,我们这一生要成就自己的智慧、慧命。成就了自己,才能去成就别人。「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们自己都泥菩萨过江,每天都闷闷不乐了,怎么去让人快乐?你看人在谈感情的时候,「我一定让你幸福!」自己就一张苦瓜脸,怎么让人家幸福?所以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多少?这些年轻的男女有时候跟我们在交流什么时候适合结婚,我会出这一题给他做。

  一加一等于多少?(听众答:大于二。)这个对的。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当中,都能激发对方的潜能、信心,这个是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大于二。一加一假如小于二,甚至于小于零,有没有可能?有,现在超过一半都是这个。一谈恋爱,两个人智商都下降,互相摧残、互相伤害,有没有?出人命的都有。那哪叫爱?那叫欲望、那叫控制、那叫使坏。随顺习气在做事情,哪是爱对方?一加一要大于二才可以结婚,不然就别添麻烦,给自己添麻烦,还给社会添麻烦。还有没有?一加一等于多少?可是你一加一要大于二,你得要有智慧去引领他,这叫「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才会大于二。还有没有?一,这个很好,夫妻是一体,不可分,不分彼此,同甘共苦,一加一就等于一了。还有没有?无限大。这个是有听懂了学贵立志,立什么志?结婚都要立志,「我夫妻可以把恩义、情义、道义演出来,给社会带个好风气!」有志气。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结婚都不要白结,现在结婚也要彰显婚姻的意义。你们以后结婚,一定要把这个婚义展现在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不要去瞎闹一场,这根本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让他们可以看到喝交杯酒,拜父母、感激父母,让所有参与婚礼的人不只肚子吃饱了,还吃到很好的精神食粮。OK?你说:「蔡老师,我都结婚了,讲这个没有用。」你还有孩子,你还有朋友,都可以劝他们做有意义的婚礼。我们再找个时间播一下我们董老师跟肖老师结婚的给你们看一下,这个以后可以好好的推展,才有意义。不然现在的婚礼,去都是乱成一团,还有请那个小姐,穿得很少,在上面跳舞,搞什么?乱来,社会风气都搞坏了。一加一等于无限大。还有没有?培养出圣人来,这个还一加一等于三。因为国内是计划生育,所以一加一等于三,后面就要守法。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很多夫妻相处都成为千古美谈。汉朝的宋弘,皇帝的姐姐看上他了,他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怎么可以抛弃我的糟糠、原配?你看这一句话,传诵了几千年,依然还在震撼着人的心灵。所以真的,一加一可以是无限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不疑,我们就要从不怀疑自己做起。我以前很没有信心的,大家看得出来吗?我长这个样子还能有信心吗?从小又没有什么才能,什么参加比赛,我记忆当中几乎没有我的份。姐姐又是常常全校第一名,一遇到颁奖,我的头就是这样(低下来),因为我姐姐又上去了。同学知道了,「你姐又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我差太多了。写文章,刚好我的国文老师又知道我姐姐是谁,又把我姐姐的文章拿来做模板,发给我们大家,我们老师拿着,「蔡蓉青。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语文能力为什么差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回到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很可爱的小男孩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人心里有障碍,信心都出不来了。不过后来我还真的有参加比赛过,什么比赛?辩论比赛。跟大家讲过没有?我参加辩论比赛,为什么是我去参加?因为学长找不到人了(反正我的机会就是找不到人,才会轮到我),结果我就去了。那个辩论,讲话都要很凶,我又学不来。讲讲讲,要讲十五分钟,我讲七、八分钟就没词了。可是规定不能下台,得站到时间,「锵」(敲钟),才可以下来。我就站在上面,就这样傻笑,就是二十多年前开始练的,就这么笑过来了。所以什么事都不是坏事,对自己都是一种历炼。很糗的时候,也是练自己面子要放下来,都是好事。后来去念师范学院了,参加八百公尺接力,得了第三名,因为只有三队参加。我拿着那个奖牌,不知道是要高兴还是要难过。

  所以在目前的这个社会状况,一个人没什么才华,长得又不怎么样,说要很有信心,我觉得挺难。所以常常还要问人家,「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朋友说:「你要听真的,还是要听假的?」听真的,又期待,又怕受伤害。人家在传心理测验,赶紧做心理测验,看看我的个性是什么状况。结果做出来,你得四十分,你的个性很象老虎型的;或者你得五十分,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很像孔雀型的。拿着那个做出来的试验给朋友,「我很像孔雀」,「我很像无尾熊」。你说人活到什么分上去了?很像畜生还高兴半天,人的信心跌到什么程度了!古代几千年来说「我要效法尧舜」,从没有哪个时代说「我像孔雀」很高兴的。大家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不读经,堕落到什么程度了还沾沾自喜。甚至于我们教科书里面编的那些理论,我念教育学分的时候,拿狗做实验、拿猫做实验、拿老鼠做实验,实验出来的结果拿来教人,这个就是目前有一些教育理论是这么教的。大家想一想,拿狗、拿猫、拿老鼠的实验来教人,会把人教成什么?教成狗、猫算不错了,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狗跟猫,一不小心他变什么?猫狗不如。你目标是狗跟猫的行为,那他当然是猫狗不如。

  现在年轻人干出猫狗不如的事太多了,你能怪他吗?我们到底拿了什么教他们?狗跟猫不就是欲望,给它点东西吃,它口水就流下来,你拿那个去教孩子。真的,那实验就是这么来的,那你都是往欲望跟畜生的需求去教孩子。孩子长那么大,二十来岁了,没读过《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这么大的格局,你拿那种试验结果来教他,把他糟蹋了。「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他不糟蹋他自己,他信任他自己。我没有信心,后来读了祖宗的经典,我信心就恢复了,为什么?因为我坚信一点,哪有我们的祖宗会骗我们的道理?打死我都不相信。哪有可能孔子、孟子、圣贤人会骗人?占人家一点便宜都不愿意了,怎么可能欺骗人?坚信他们的教诲,慢慢的,随着我们自己把习气放下,自己的明德、智慧、德能慢慢在提升,真实不虚的教诲。

  我们以前都看错自己,也看错别人了。我们常说,不能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别人。有时候跟朋友谈话,「那个人我知道,他就是怎样怎样」,「他就是脾气不好,我对他太了解了,他就是傲慢」。请问,我们看他看对了吗?看到的都是他染上的尘埃、污垢,不是他本来的样子。他本来的样子是本善、是明德,我们对这一点要明白,不能怀疑别人。所以首先我们得把我们有色的眼镜拿下来,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只要人能把贪瞋痴慢这些习性给去掉,他本来那种赤子之心、天真的模样就展现出来了。当然,首先还是要求自己。我们现在把有色的眼镜拿掉,不要用执着去看别人,不要用分别去看别人。这个道具做很久了,还是用一下好。你看我们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人,看成什么样子?看不清楚,看扭曲了。当我们把执着拿掉,这个人就可爱多了。当我们把分别再拿掉,这个人挺好看的,我看大家都挺好看的。再把妄想给拿掉,本来面目就看到了,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看到了别人的本来面目。所以,真正要放下的是怀疑,要放下的是分别跟执着,这个是真正的功夫。所以信任自己。

  再来,信任家人、信任朋友,哪怕他有做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相信他能改,就对了。别人相不相信我,我不罣碍,我们一定相信别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曾经七天在陈蔡绝粮,没有饭吃。刚好子贡很厉害,冲出去找到了粮食回来,就请颜回煮粥。大家七天没饭吃了,颜回赶紧在那儿煮粥。结果煮煮煮,水蒸汽冒上去了,那个土房子湿润,刚好一个土块就掉到粥里面去了。说时迟、那时快,颜回怕这一个土块把整个粥都给搞砸了,赶紧把它舀起来。一舀起来,心里想,「扔掉太可惜了」,可是给别的师兄弟吃,他又不忍心,自己就给吃下去了。刚好要吃下去的时候,子贡进来检查,看到了动作。大家注意,「见未真,勿轻言」,你亲眼看到都不一定是真相,为什么?你没有看到对方是什么心境。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克服一个态度,随便马上就下判断。太武断了,这个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子贡一看,就出去了,就去跟孔子讲:「夫子,仁人廉士遇到很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节义?」孔子说:「会改变的就不叫仁人廉士了,所以一定是不会改变的。」接着子贡又问第二个问题,「那颜回是不是仁人廉士?」孔子说:「我观察他很久了,一定是!」子贡说:「老师,我刚刚看到他偷粥吃。」当下孔子说:「虽然你看到了,我想另有原因。」

  孔子这个回答,人情练达。假如孔子马上说,「一定是你看错了,不可能是颜回偷吃」,可能子贡就说:「老师,你只相信他,不相信我。」那麻烦了,就伤了这个学生的心。这个就是人情练达,你不能喜欢一个人就得罪另外一个人,那就不理智了,还是保持一个信任的态度。「我想另有原因」,这么讲了,人家子贡也不会说什么。把颜回找过来,问话也很有技巧。「颜回,你有没有偷粥吃?」那一头雾水。夫子很了解颜回处世的态度,非常恭敬祖先。所以颜回一进来,夫子说:「我梦见我的祖先了,可能是祖先要来帮助我们突破重围。你那个粥煮好了,先拿来祭祀祖先。」颜回马上说:「老师,土已经掉下来了,不能给祖先吃,不能祭祀了。」一问,真相大白。「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大家都明白了,子贡也觉得不好意思。这个时候能不能走过去说「子贡,你看你看」?那子贡就无地自容了。所以你看这个应对当中,都是一种柔软,跟给人台阶下的修养。这个是朋友、兄弟、师兄弟之间真的要很好的互相信任。

  这一节课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0/5/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1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谈如何学习,我们把前面谈的内容再过一遍。

  第一,要解行相应。我们这一段时间理解的道理,有没有存在我们心中,有没有已经付诸实践,这样我们体会到的道理就用上了,解行相应。而且,心境能够砥砺自己学一句就做一句。第二个,要不自欺。先是学贵力行吗?当人家说一定是这样,你就恒顺一下,反正这个不是那么关键的事,就不要争得面红耳赤,没有那个必要,有智慧的人要抓大方向。当然应该还是第二个是学贵力行,不然我这么讲完,今天李老师晚上睡不着觉了,「我对了,怎么还这么说?」所以随时都要把执着放下,什么都好,只要意思对了、方向对了。还有我们这几天一直在探讨的,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学问就在放下这些习气,重实质的功夫,不是只有形式上。所以这个实质,其实说穿了还是修这一颗心,我们常常说历事炼心。就像我们礼拜六谈到的,有一个读书人看起来很孝顺他的父母,可是功名都考不上。因为他是看起来很孝顺,事实上他的内心对父母是不耐烦、是有怨的,叫做「腹诽」。表面恭敬,内心不悦,内心是情绪,甚至于怨恨,这个就是在心地上折自己的福了。这个是我们修学一定不自欺,从实质的心地下手。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古代的读书人很清楚,学问是内学,往内对治自己的习气。「今之学者」,为了给人看起来好像自己学得不错,自己是个君子,那都是做形式给人看的。所以事实上这些理,不自欺、力行、重实质不重形式、对治习气,它在心境上都是相通的。

  我们刚刚讲的经历事情,我们在事奉父母,我们的心是不是恭敬,是不是至诚?这个就不能欺骗自己了。我们在对待一切人事物,我们是不是保持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的心?心能时时保持,那就是在这个事情当中炼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对待人事物,真诚,不应付、不虚伪;清净,不染着、不贪着;平等,恭敬、不傲慢;觉悟,不迷惑;慈悲,设身处地,不自私自利。这个样子去观照自己,就是历事炼心了。我们常常会觉得,为什么我常常会有烦恼。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提到了,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有一个「我」。「我想怎么样怎么样」,「他怎么可以这样子对我?」「我比他高」,都是这个「我」才产生烦恼,产生贪瞋痴慢。有一位高僧大德讲到,「烦恼起于爱憎」,这爱憎就是喜欢、不喜欢。这个人我喜欢,烦恼来了,为什么?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你烦恼就来了。所以不是他让你烦恼的,是你自己的喜欢产生爱憎让你烦恼的,我们不要把责任都给推出去了。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你要是欣赏一个人,觉得他很好,那些优点我们要学习,结果动了一个念头,「我要追求她」,烦恼就来了,为什么?追不到。然后说「都是他让我痛苦的」,这叫愚痴,不明事理。自己的爱憎、贪爱造成烦恼,还把责任推给别人。

  在历史当中,汉朝,东汉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又有才干,很得皇帝的喜爱。刚好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先生去世了,这个皇帝很想帮自己的姐姐再找一个对象,就问姐姐,套套姐姐的意思,「在文武百官当中,您有没有非常欣赏的?」他姐姐就说,「宋弘气宇非凡,最令人佩服」。汉光武帝就去问宋弘,汉光武帝就讲:「我听说人一有钱就会换太太,现在有一些风气是这个样子。」以前的读书人很有智慧,好像听了人家的话就知道啥意思了,而且这个湖阳公主就在皇帝的帷幕之后等着听消息。结果宋弘就给皇帝讲:「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读书人讲话是从心性当中讲出来的,这个话里面往往都包含人情事理在里面,我们假如懂得去体会,个中的道理就了解了。皇帝的意思是问问他愿不愿意娶他的姐姐,你一下说「我才不要」,感觉上好像有点冲。所以先用第一句提起皇帝的正气,「贫贱之交不可忘」。光武帝一听这句,「应该是这样」。这个时候下一句就不会觉得很唐突,好像很直接拒绝人。下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再重复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第一句提起正气了,第二句委婉的说出来,不要让皇帝觉得很难堪。

  这个湖阳公主在后面听到了,假如你是湖阳公主,当下是什么感受?「怎么可以拒绝我?」你看,「我」让自己哭的。假如湖阳公主没有这个贪着,她应该很高兴,她说,「我真是有眼可识泰山,我终于看对人了」,这样才对。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深刻的去感觉到,我们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对人如此,对事、对物统统是这样。所以人能把喜欢、不喜欢放下,都好,什么人都好,都是来成就我的,心就平了,烦恼就消了。

  接着下面讲到,「爱憎起于分别」。因为你分别了这个人好、不好,之后就有喜欢、不喜欢,所以分别还在爱憎之前。你看我们男人,分别这个是女人、那个是男人,我们看到女人就很有感觉,看到男人就没感觉。不过这个时代听说有些男人看到男人也很有感觉,那是他的分别、执着造成的。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分别在哪里。假如我们都觉得每个人都有明德、每个人都有本善,我们都同样恭敬去对待他们。常常观想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般人说的坏事,就是不顺己意是坏事,可是我们感觉到这个事就是来考验我、就是来提醒我,我还有什么修养不够。你感谢这个事情。我们在那个电梯上面写的那段话,「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每件事情对自己都有提升。「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们应该自立」,人有这种心境,不贪着了;人有这种心境,随时欢欢喜喜安住当下。面对每一个人、面对每一件事物,他就能够在所有的人事物当中得到觉悟、得到启发。人很难不依赖,顺的时候就贪,逆的时候就生气。

  在古代有一个君王,魏文侯。有一天,他跟他的臣子孤卷子在对话,魏文侯就问这个臣子,「父亲很优秀,可不可以依赖?」孤卷子说:「不行。」而且古代的人很有意思,他们博古通今,对历史很了解,马上举一个例子,「尧帝这么有德行,他的儿子丹朱也不成气候,所以父亲好也不能依赖」。「儿子好能不能依赖?」孤卷子又讲了,「儿子好,没有比大舜更贤德的,但是他的爸爸跟继母也不好」。魏文侯又问,「那哥哥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不行,哥哥优秀,也没有比大舜优秀的,可是他弟弟象也很傲慢」。魏文侯快问不下去了,「那弟弟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他接着说,「弟弟优秀,没有比周公还优秀的,可是管叔、蔡叔还是作乱」。「那臣子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他自己是君王,没问。「臣子优秀可不可以依赖?」「臣子优秀,没有比商汤、文王更优秀的,可是夏桀、商纣还是扶不起」。商汤、文王做臣都是做到极处,商汤带着伊尹要去辅佐夏桀,好像历史上是写五次进谏夏桀,尽心尽力帮他的君王。最后君王还是这么暴虐无道,没办法,要救民于水火了,诏告天地,很惭愧,才发动革命。大家要体会这一点,商汤是做臣做到极处,没有办法了,为人民着想,才革命,不是为了「我要享荣华富贵」,就陷人民于战乱之中。而且商汤对待夏桀,「他一日是我的君王,不管怎么样,我对他的恭敬还是没有减少」。这是人可贵的地方。

  今天,我曾经在这家公司,他当过我的主管,哪怕以后我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对待以前曾经是我们的主管,那态度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才是人厚道之处,这才是人真诚之处。没有因为自己的财富、地位增加了,而染着了自己的恭敬心。而且这些以前的主管、同仁很可能在我们能力不足的时候,给我们很多的指导跟帮助,饮水应该思源。商汤推翻夏桀之后,还把夏桀安置在一个地方,让他生活,把他的后代都安排好,你看多厚道。很遗憾的是,夏桀被安排走的时候,心里还在想,「早知道我就早一点把他杀了」,就是到这种地步了,一点反省都没有,难怪扶不了。文王、武王也都是尽力辅佐商纣王,自己还是改不了习气,最后商纣王是自焚而死,不是武王杀他的。我们从这些历史当中,要看到这些圣贤人在面对这些因缘的时候,他是厚道存心的。魏文侯问到这里,有点火气上来了,「那到底什么可以依赖?」问了老半天,都不能依赖。孤卷子(我感觉这些大臣,可能他们都有他心通,君王一问话,他就感觉到这个领导、这个君王的心偏了,就藉这个机会要提醒他,叫「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而可恃乎?」

  我们只是一直希望别人能怎么样,希望往往可能会落空。依靠人,不可能长久,我们想一想,孩子一直依靠父母,他以后能成才吗?人要有独立思考、独立承担的态度才好,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就是他勇于承担的时候。常常都要靠、靠,靠到最后,能力出不来,反而形成贪着、贪心,智慧打不开。所以他提醒他的领导,「君欲治」,您希望国家大治,一定要从你自己修身开始,怎么可以想着要去依靠谁?所以他看到君王已经动了念头要依靠人,他马上破他的执着,不要靠别人,靠自己。抓住每一个能够提醒君王正念的机会,不简单。

  有一次,晏子跟齐景公在一起谈话。刚好那一天齐景公出去打猎,刚好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只蛟龙,走到山上的山洞里又看到老虎。他回来就觉得,「我今天好像很触霉头,是不是有什么不吉祥?」他就问晏子,「我今天看到蛟龙,又看到老虎,是不是我有什么不祥的预兆?」结果晏子又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讲,「君王,你到山上去看到老虎,因为牠本来就住在那里;你到河边去看到蛟龙,那是牠的家,这不是不吉祥。国君的不吉祥,有三个不吉祥」,你看顺势而为,抓住这个机会把最重要的治国道理跟他讲。「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能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三不祥」,有贤德的人,不知道,一不祥;知道了,不能好好大用他,二不祥;用的时候又不能任,就是最适合他发挥的职位,就三不祥。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五不祥。「任而不能信」,你把他摆到很适合他的位置了,可是你还怀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我们说用人不疑,你已经观察好这个人可以了,你就不要常常怀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信而又使小人掺之,五不祥」,你已经信任他了,结果还派一大堆人去给他捣乱,让他放不开手做,这个也是不祥。这个五不祥是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孔子的学生宓子贱辅佐鲁君治理一个地方,结果鲁君还派人去看着他,让他放不开手做,所以才讲到这个五不祥。这个是臣子都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君王提起正念,这个叫「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这一段话我们重新再来感受一下,「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故《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人要达到所谓明德的境界、很高的学问境界,并不是很困难,至道无难。最重要的,要把这个嫌弃、拣择放下,就是挑东挑西的,挑境界、挑人,不顺自己的意了,「这个人我不喜欢」,烦恼丛生。所以人真的要安住当下,不挑境界。「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拣择就是执着,不去拣择它,都好,分别也放下了,执着、分别都放下了,自性的智慧自然就透出来。所以真正会历事炼心的人,在每个境界当中,把喜欢、不喜欢放下,把讨厌放下,都是真诚、平等的去面对一切人事物就对了。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的,今天要想要国家团体好,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己修身做起。真正有德了,自然能感来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自己不提升,感不来这些人,甚至于觉得身边这些人很好,你硬把他拉住了,也拉不了多久。因为我们自己无德,留不住真正德才兼备的人,还是要从根本下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今天我们没有虚怀若谷,没有有容乃大,再好的人才在我们身边,迟早就离开了。一个人真明白这些道理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跟境界。这个是跟大家讲到重实质不重形式,最重要是炼这一颗心,历事炼心。

  再来,学习,第六个,要老实,学习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实我们面对经典,面对古圣先贤教诲,受益的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老不老实、听不听话。有一句话讲到了,「老实者,精诚之快捷方式;狐疑者,精诚之大敌」,我们老实恭敬,修学起来是最直截了当的,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是对经典的教诲常常怀疑,刚好跟精诚是背道而驰了,边听还边怀疑这些教诲,就很难得利益了。孔子是我们的很好榜样。孔子学习的态度,这八个字,他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思。我们每个人真正力行格物,习气去掉,我们的明德起作用了,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就像《论语》、四书这些教诲一样了。所以他「述而不作」,不骄傲;「信而好古」,他不怀疑。心地上还是不慢、不疑,不傲慢、不怀疑。这个是老实的重要。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听到师长的教诲,我们不怀疑。而且都有一个态度,听了这个道理,只想着如何做到,从没想做不到,宁为成功找方法,都是想着如何去做到。你想做不到,第一个,对师父的教诲打折扣了;第二个,对自己的信心又打折扣了。

  再来,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恒心的重要,在《论语》里面也有讲到,孔子说,「譬如为山」,就好像一个人在堆一座山,「未成一篑」,这座山,眼看着再堆一抔土就成山了,可是最后那个土他就不愿意再迭上去了。有一句成语叫「功亏一篑」,就是《论语》这句话来的。我们今天的路程是一百里,我们走走走,走到九十九里就停下来,那还是我们自己放弃了,不够有恒心。「譬如平地」,孔子讲,譬如我们今天把一个坑洞要把它填满,虽然只填了一筐土,可是只要我们恒心坚定的去做,迟早还是可以把它填平的。其实这个恒心强调的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人恒心不够,很容易不耐烦,很容易急躁,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再来,我们之前也有讲到,不画地自限,要信任自己。我们也举到了冉求跟夫子的对话,冉求就说了,「我不是不崇敬夫子的学问,我的力量达不到」,「力不足也」。孔子说:「你不是力量不够,你是自己先预设立场。」你都还没开始就害怕了,这是预设立场。所以不要画地自限。就像那天,好像是我们许学长,怕自己对自己没信心,结果我给他派了一个作业,「圣与贤,可驯致」念五十遍。念完了吗?交作业了。另外一句,常常提醒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这种决心,「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再来,要非常欢喜的去学习。因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的人比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比不上乐此不疲的人。当然,人能够学到这么乐,最主要还是他肯依教奉行,因为他烦恼轻、智慧长,尝到学习的乐趣、法味了。人真的知道放下烦恼习气的快乐轻松,再让他去沾染世间这些欲望,他不肯了。我们今天学习,还没有这种法喜,还很贪恋世间很多东西,事实上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精神一提升,欲望自然就下降。所以感觉这些欲望都没有减少,那真的我们是在玩弄这些学问、这些经典。而且这个乐,我感觉很重要的动力还是在助人为乐。我们今天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告诉这个人,让他减去痛苦,让他家庭能幸福美满,我们比他更欣慰、更高兴。这个就是有慈悲心、有爱心。有慈悲心、有爱心了,就怕自己虚度光阴,「我赶紧提升,我早一天提升,我的学生得利,我的亲戚朋友得利」,他有这样的心境,他学习非常积极。所以叫「慈悲为本」,慈悲博爱的心是学习最重要的根本动力。

  最后跟大家再提一个,学习在历事炼心的时候,常常提醒自己用心如镜。镜子表的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才能生智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只是增加问题而已。我们感受感受,学镜子什么?镜子,这个人还没出现在它面前,它清清净净,不染着;这个人出现了,它照得明明白白。其实这个就表示,当有缘的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全心全意真诚的对待他。等到这个人离开了,镜子怎么样?还是清清净净。有没有哪个镜子,这个人照完了一离开,那个样子还印在它(这个镜子)上面,下一个人来,「照的怎么不是我?」不会这样。但是我们人麻烦就麻烦在这里,人已经走了,这个境已经离开了,还一直在那烦恼他的情况。另外一个人来找我们谈话了,表面上在跟他讲话,「嗯嗯」,脑子里在想另外那个人。然后人家跟我们讲话,「你还好吗?」这叫魂不守舍,用心就不像镜子了。我们去推他的发展,当人都没有办法全心全意面对当下的这些人事物,他处理事情就会愈来愈多的问题,处理不好,愈来愈困扰。能真诚去面对,很多问题当下都化解掉了。这个就恶性循环,不能活在当下,前面的事烦恼,现在的事又处理不好,后面又要去解决,所以恶性循环很累人。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小孩功夫很好?刚刚还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的,过三秒钟开始笑了,他不落印象,镜子一样,就转境界了,所以他一天能笑一百七十次。我们经历过这么多事,全放心上,在那里折腾、在那里痛苦,所以一天笑不到七次。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大家今天早上笑七次了没有?(听众答:笑了。)恭喜恭喜,你今天破记录了,超过平均值。用心如镜,有一句提醒特别好,叫「过去勿留滞,未来勿将迎」。人的烦恼,很多来自于懊恼过去的事、贪恋过去的事,烦恼还没发生的事、担心还没发生的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部分都在烦恼里面。所以要用心如镜,就不会这样了。过去的事情,不只不要罣碍,还要提升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每个发生的事情当中,得到宝贵的经验跟教训,提醒自己后不再造,不能犯同样的错。我们发现到,其实一个人也好,或者一个团队也好,往往同样的错一而再、再而三在犯,这个是很浪费每个人的人生,也很浪费整个团体的精神跟资源。所以经历过事情,一定要让我们每个参与的人带着明白,知道问题在哪儿,他下一步再跨出去就不会再犯之前的错误了。虽然不能罣碍,不能懊恼过去,要带着明白走向未来。

  未来勿将迎,就是还没发生的事,你不要在那里干著急。因为明白人都知道,未来跟现在分不分得开?分不开,农民都知道,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耕耘,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所以未来会成怎样,其实都跟我们当下每一点一滴的努力息息相关。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人生态度特别简单、轻松、明白。打一个比喻,就是你常常去储蓄存款,你还怕你以后领不出钱来吗,怕不怕?不怕。人生有两本账本,一本是银行的账本,另外一本是我们积的福分、积的阴德的账本。但是大家要注意,钱买不到生命,钱化解不了灾祸。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财产几亿、几十亿的人,三、四十岁命就没了。钱能买这些世间的东西,化解不了灾难,化解不了自己的凶祸,但是积的阴德化解得了,逢凶化吉。所以看得到的账目要积,看不到的阴德账目也要好好积。

  古代有一个人叫王志仁,这个仁兄三十多岁,三、四十岁都还没有孩子。他刚好就遇到一个算命的,算得还挺准的。你们有没有去算过命?(听众答:有算过。)准不准?你假如去给人算命,学了传统文化,你还觉得他算得很准,你真的白学了。学了老半天,连命都转不了,这都是玩弄学问。大家可以去算命,是要提醒自己,「我到底命改了没有?」还不能改,痛哭流涕,很惭愧。命要让人算不到才厉害,你下一次去算命的时候,你不要说是你的八字拿给他看,他一看,「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你就可以偷笑一下,把命给转过来了。这个王志仁先生,他算是中壮年,三、四十岁,没有孩子,对祖先都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就去请教。算命的说:「你在这半年左右大难临头,可能活不了。」他就心里想,那得要把一些做生意的账收回来,让自己的妻子也有保障。他就赶紧去收账。在收账的过程当中,有一天在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女子要跳水自杀。跳下去之后,他赶紧要过去救,还让船只去救她,还给那个船夫钱。然后就问这个女的,「生命这么可贵,妳干嘛要自杀?」她说:「因为我今天把我们家养的猪去卖了,结果卖了一个不错的价钱,回来的路上才发现,他拿给我的银子是假的。这个猪养了这么久才养好,正准备要去还债,结果是假银子。假如我先生回来知道这个事,铁定把我给打死。所以我实在是觉得没有意义了。」她就跳水了。王志仁听到这里,就问她,「那妳的猪到底卖了多少钱?」她给他讲了之后,就把钱给她,「妳安心回去,不要想不开了」。

  这个女子回去以后,就给她先生一五一十讲了这个过程。她先生就非常惊讶,在这个世间还有这么好的人,「你带我去找找他」,就去找这个年轻人了,他刚好住在当地的客栈。王志仁刚好那一天晚上比较早入睡,这个女子跟她先生就找到那个客栈,就问清楚他住在哪里,就去敲他的门。王志仁,「谁?」「就是你今天救的那个女子」。这个当下,王志仁提起的是,孤男寡女,现在是晚上,「这位女士,我们不能够见面,会让人家误会,这对妳的名节也不好」。你看读书人处处为人想,很谨慎。「妳还是赶快回去了」,她先生听到这里,更感动了,真是正人君子,马上发话了,「王先生,你不要担心,我跟我太太一起来了,就是来谢谢你的」。这个时候王志仁才把门打开。这个故事很提醒我们诸位男士,你不要女生晚上给你敲门,一打开来,记者马上卡嚓卡嚓(拍照),你就麻烦了。尤其你们都是老板,有些人要找机会要毁谤你们的,这个时候一举一动都要谨慎。结果一开门,才谈了几句话,突然间,王志仁躺的那个床旁边的墙整个就垮掉了,压在他床上,把他的床整个压垮了。就是说,假如他们没有来找他,那王志仁就一命呜呼了。他就逃过这一劫了。后来他回去以后,连生十个儿子,活到九十六岁。当然,他一定之后也是不断行善。人不要怕命不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我们常常念念这首心命诗,更提醒自己早点行善。

  我们谈完学习的态度,接着我们来谈学习的内容,是五伦大道。五伦当中,它的核心点是「父子有亲」,就是一个人爱的原点,让他这一生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这个是人生最幸福的人了。父子有亲就是父慈子孝,再把这个亲爱能够延伸到对家族亲人、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达到「凡是人,皆须爱」。这是我们教育的两个目的。刚好礼拜六跟大家都是谈到孩子怎么孝顺父母,其中还有两篇「绪余」请大家背,背得怎么样?有没有在梦中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假如你是在梦中都在背《孝经》,不简单,过不了多久曾子就来了,然后会摸摸你的头,「真乖,真乖」。或梦往圣先贤垂手提携,这就是好梦。子孝绝对也离不开父母的慈爱,尤其是父母的教诲,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父母的慈爱就表现在真正能念念给孩子做好榜样,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在教育孩子、慈爱孩子当中,第一个,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孩子有信心。不管孩子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还是坚信他性本善,还是坚信他以后会有出息。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带着有色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信心可能都会被我们的态度给摧毁掉了。

  有一则故事叫做「妈妈,只有妳会欣赏我」,大家看过这篇文章没有?这也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孩子去上幼儿园,上了幼儿园,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就跟他妈妈讲,「妳的孩子连三分钟都坐不稳,可能有多动症。妳还是赶紧带他去看医生」。这个妈妈家长会开完了,带着孩子走,孩子知道妈妈去见老师了,就很关心的问妈妈,「妈妈,今天老师说什么?」刚听完老师说「妳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心里其实满难受的,但这个妈妈忍住内心的伤心,对孩子讲:「孩子,你们老师说你进步很多,本来一分钟都坐不下,现在可以坐到三分钟了。」结果这个小孩那一天回家,本来吃饭都要人家催的,那天都不用,还自己吃两碗。后来去念小学,又开家长会了。刚好也是发成绩,五十个孩子,他的孩子考四十几名,所以老师又找他妈妈谈话了,说:「妳的孩子可能智商有问题,要好好注意他。」这个妈妈回到家里,她的孩子等着他妈妈了,因为他自己考不好,自己也很难过,脸色也比较沮丧,等妈妈回来,就问,「妈,我们老师怎么讲?」他妈妈又忍住难过对他讲,「你们老师觉得对你很有信心,你假如再用功,一定可以赶过你旁边的同学!」这个孩子本来已经很沮丧了,妈妈这么一讲,马上眼睛就发亮了。他妈妈说,那一天她觉得她儿子特别懂事,儿子特别温柔,被他妈妈一鼓励,做什么事都很主动。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妈妈又去参加家长会。坐在那里,因为他妈妈已经习惯了,每一次都要被老师叫去谈话。结果念初中,所有这些比较差的孩子,都没点到她儿子。家长会就结束了,她还有点不习惯,「今天怎么没有我?」自己心里没底,还跑去问老师,「我儿子情况怎么样?」他老师说,「妳儿子的情况,要考上重点中学太困难、太危险了」。她就回去了。回去,儿子又在家里等她,「妈,我们老师怎么讲?」他妈妈又说了,「你们老师说,只要你肯努力,必定可以考上重点中学!」孩子也很欣慰。后来高中毕业了,考大学。考了大学以后,等着拿通知。她儿子就自己到学校去拿通知,结果拿回来,是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她儿子就把这个交给他妈妈,然后自己就跑进房间去了。当下她儿子就放声大哭了,他说,「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只有妳会欣赏我!」当下他妈妈也忍不住泪水,也在那里流眼泪了。所以真的,一个父母全心全意信任他的孩子,这个时候能把孩子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我们回想,父母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孩子第一步能跨得稳,前面不知道跌了多少次。可是父母绝不会因为孩子跌倒而不信任他,在孩子前面引导孩子跨出稳健的第一步,那个眼神是全然的信任。你看,当第一步走稳了,父母好像中了什么大奖一样的高兴。大家回想起来那一幕没有?你们怎么,有孩子的怎么都忘了吗?我们现在对孩子的爱有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纯,甚至于更纯、更爱?那就不简单了。所以往往不是世界变了、不是孩子变了,很可能是我们这一颗心变了。有一句教诲,「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依报是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正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我们的信任完全没有变,孩子内心里感受到那种完全的付出跟信任,孩子会觉得「我不能对不起我的父母」。我的成绩从小学都不是很理想,可是我父亲,每一次我自己很内疚,考得不好,一听到爸爸的摩托车声,我就负荆请罪,等在那里,等我爸爸进来了,低着头,「爸,我考得不好」。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爸那时候笑得很开心,「加油加油!」当然,除了这种鼓励以外,父亲也都是把好学表演给我们看,他每天吃完饭休息一下就去读书了。所以我们自自然然就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所以心变了,慢慢的我们一切家庭状况、工作状况也会不断的好转。而这个信心当中,我们除了信任孩子、信任他人,还要有耐心的去陪伴他、去利益他、去教导他,这个都要用耐性。我们谈到的这个「教」字,就是以身作则的身教。两个叉,第一个是父母、长辈、老师画的,第二个是孩子效法、模仿的。右边,手拿着一支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而且这个耐性还包含不能急躁、不能发脾气,才耐得住性子。

  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0/5/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2

  大家早上好!昨天有一位我们单位的年轻义工跟我谈到,因为他现在还在读大学,他到中心来做义工,他的同学就说了,「你到这里来做义工,不如出去外面赚钱,做个一、二个月,说不定就有一些收入了」。再来,他们又说到,「你现在在文化中心里做义工,不食人间烟火,不会上厕所,所以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诸位学长,他的同学讲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现在每个人都有他一套道理,而且都很喜欢把自己的道理、想法要说服别人。其实我们在跟别人谈的时候,第一个,我们的道理正不正确,跟经典相不相应?一般的人不会这样思考。第二个,跟他谈的时候,是不是最适合他的方法、适合他的方式,这个得要设身处地,而不是「我想要他做什么」,「我希望他接受我什么意见」,不是这个逻辑。是怎么样最适合他,能够让他很好的学习、很好的成长,这个才对。所以为什么孟夫子说「人皆好为人师」,我们觉得这样做才对,就要去说服别人这样做。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年轻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心里就一直想着「我赶紧赚钱」,那钱就变成他人生的目标了。而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价值在哪里?五千年来,有没有哪句经典说人生的目的在赚钱?这些年轻人赚了钱以后,他拿去做什么?假如他拿了钱马上都交给父母、奉养父母,还拿去公益团体捐一些钱,那我们就很肯定这个孩子是以服务、是以道义为人生目标。但是假如他赚了钱以后,开始买好吃的、买好穿的,非常注重生活的享受,那他整个人生方向就是一种享乐的态度、纵欲的态度。我们看礼拜五、礼拜六晚上那个pub(酒吧),通宵年轻人都在那儿happy(快乐一下),在那跳跳。假如赚了钱都是拿到那些地方去花,那他的人生以后会出种种状况。而且他们了不了解人生的财富是要靠心去耕耘的?福田靠心耕。假如一个大学生心里都是只有想到自己了,他这样的心性,他的人生会有福吗?很难讲。恩田、悲田、敬田,这些态度、观念没有深植在他们的心中。而且欲似深渊,赚了钱以后开始去享受,他的欲望会愈来愈大。现在整个社会风气,急功近利,就要赶紧拿到钱,所以年轻人也无形当中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没有学传统文化,他不会从心地、不会从德行,不会从「我这一生要有成就,应该培养的做人做事的态度跟能力」着手。所以看一个人的人生,得看得很深远,他得打好基础。

  同学又给他建议,「你必须出去看看花花世界,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道理?好像有道理。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同学去看完花花世界,几个人又回到家里来了?我记得遇到一位深圳的企业家,他说跟他同时间来深圳发展的朋友,一群人一起来的,要不就是挥霍,死了,要不就是关到监狱里面去了,只剩他一个人还没发生状况。大家想一想,这些人是不是都来看花花世界的?可是看了以后会怎么样,他有没有把握?社会摆在我们眼前是一个大染缸,我们有学经典的人、有警觉性的人,都觉得在这个环境当中都在往后退了,更何况是没有基础的人?所以应该先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你说再出去花花世界考验一下,见见世面。你都没有免疫力就出去,都不能分辨,全部被影响了,那什么时候还能回到比较清净、比较纯善的状态?所以我们得先打好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有机会再出去历炼历炼。而且说坦白话,出去历炼的时候还得要父母扶着、好朋友提醒,不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前有大家庭提醒,这么多长辈的照顾,问题不大。现在污染加剧了,又没有人陪年轻人分辨是非。所以现在年轻人想要健康的成长,难度是比较高的,要有了判断力再出去历炼。

  再来,善学的人可以从很多别人的经验当中得到教训。有没有人说,一定要摔个跟头才知道痛,是不是这样?可是情歌都是这样写的,你没有痛到死去活来,你就是白活了,要痛一次才知道。那个叫吃饱撑的,自讨苦吃。我们可以从社会的现象当中看到为什么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会变成这样,我们一对照经典就知道原因出在哪儿,自己就看明白了,哪要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叫人生?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注重历史?从历史当中得到教训,鉴往知来。人生哪有那么多岁月可以让我们一错再错的?而且明白道理之后,你一看到这些现象,马上知道是夫妻问题,马上知道是缺乏了道德的根本,缺乏了教育,一看就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它是有道理的。觉者畏因,迷者畏果,迷惑,看到了社会种种现象,干著急,「怎么会变成这样?」可是觉悟的人一看,从这个结果可以把原因找出来,从原因上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很多的说法、想法我们得要冷静去思考,不然人云亦云,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为人父母者,是引导孩子的思想价值观,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想明白。思想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习惯,形成他的性格,之后决定他的命运。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命运,父母的思想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企业团体的老总决定了他这个团队的命运,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曾经认识一位单位的领导,公务员。他还没到这个单位之前,这个单位的离婚率非常高。我都很惊讶,因为我在高中以前,我还不知道夫妻会离婚。我念高中的时候,因为我念国中,看到同学爸爸妈妈送饭来,都觉得家庭和乐。结果上了高中,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我爸跟我妈离婚了」,吓了我一大跳。因为我们整个家族都没有这种现象,而且我母亲还对我们讲,「你们蔡家的男人是不欺负女人的」。这个从太太嘴里讲出来,不错,但是假如男人自己说「我不欺负女人」,这个叫傲慢。好的要让别人说出来才客观,不要自己邀功。我刚刚说的「蔡家的男人」,是指我的前辈,我上一代人,不包括我这一代,我这一代还要经过历史的考验才行。所以看到我那同学,他们的家庭状况就给我很大的一个震撼。我到大陆之后,更让我吃惊。我们一个好朋友说,「我们那个单位只剩我们夫妻还没离婚」。我说,「那是什么情况?」而且还是公家机关,大家想想,公务员离婚率都这么高,到底给整个社会带什么风气?

  所以这一位领导者去到这个单位之后,常常给他们的同仁讲夫妻的道义,他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他的太太很贤慧,常常会煮些好吃的到单位去给同仁吃,好像一家人的一种氛围,很照顾他们,就演绎出人家夫妻的那种情义、道义给同仁看。所以他去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离婚了。大家想一想,他们夫妻对他整个单位同仁的人生启发大不大?很大。在经典当中说,君子就像人民的福祉,见到他,福就到了。为什么?思想观念正确了,祸患才能解除掉。大家想一想,这个单位主管积了多少阴德?本来可能会离婚的不离婚了,这个积的阴德很厚。我们从这里看到,其实人都是有本善的、有道义的,只是没人提醒,正气提不起来。只要有人可以耳提面命,谁不愿意活在道义之中?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感觉得到,一个领导者对他整个团体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一个领导者的思想可能决定了他整个团队人的命运,一个国家领导者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整个世界的命运也决定在地球人的思想。地球人口最多的是华人,十几亿华人。十几亿华人想对了一件事,就是地球的大福了。现在全球华人都在想什么?「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家都这么想,那个力量不可思议。所以思想很重要。

  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谈,这个年轻人做义工,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傻,应该先赚钱、多赚钱。假如是我,我会再问他一个问题,你的同学里面有哪个人说做义工好?告诉大家,这个朋友你一定要好好交,这个人讲情义、讲道义,为社会有服务的精神。这样的朋友你有三、五个,那你人生道德学问就能很有增长,朋友可以辅助我们的修养。

  我们昨天跟大家谈到的是父慈子孝,接着刚刚讲到的,父母的思想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命运,父母的慈爱要表现在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孩子一生的幸福、一生的价值。我们看思想价值观,我们觉得人生应该怎么经营才有价值?其实人没有经典的指导,很难抓对人生的方向。我们看《大学》开篇就在谈人生的价值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人生的价值就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智慧,又能尽力的亲民,就是去利益人民,也去成就人民的智慧跟道德。然后自己的智慧、道德跟人民的智慧、道德都能达到圆满,叫止于至善。你看,他人生的价值很清楚。自立,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这个就是孔子讲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是价值。我以前读过几句话,我感觉很受用。「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命的意义要想到下一代、想到后代子孙,让他们能比我们更好,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承先启后,都当作人生应该尽的本分。我们这几代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人生经营得有很多的状况,可是我们假如提起这一分使命感,就不会让下一代再走我们的弯路了。

  我们冷静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风气,他觉得什么追求才是人生的价值?我的成功、我拥有了多少财富、我拥有了多少财物、我的银行存折是多少钱、多少人知道我这个人。其实这些思想、这些追求,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名利」而已。但是大家了解一下,请问他没钱的时候,他突然没钱了,他有没有价值?他突然不做董事长了,他的价值能不能延续?他假如没有名、没有利,他就没有影响了。那是他在位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影响,为什么?他假如是有智慧、有正确的思想,他没有名、没有利了,人家同样尊重他,他同样有影响力,这个才是真正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所有的人都不找他了,以前那些关系基本上统统是阿谀、谄媚、奉承,不是真实的。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话讲到,「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6 22:07:02 | 只看該作者
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看,因为利而存在的交情,这个利没有,交情就非常疏远了。我们很冷静去看现在的商业时代,做销售的人员,他一卖完东西了,还没卖给你之前,一天几通短讯?卖出去以后,一天几通短讯?以他这种心态来经营事业,能赚多久的钱?都只有利字当头,那些关怀、热忱,他的动力还是利。

  所以整个商业,其实现在问题出在急功近利,没有真正回到根本。根本就是服务,就是真正利益了我们的客户。其实很难回到这一点,为什么?社会都是急功近利,看到别人赚到钱,心里受不了,就被这个风气整个都带过去了。只想着自己要赶快拿到利益,那个利益是非常短暂的。时时想到道义、要照顾好客户的,他的整个事业是长长久久。其实大家有没有从刘芳总裁的分享当中感觉到,她的事业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尽心尽力照顾好客户。她有没有打广告?没有。而且她开的分店,谁帮她找地方?(听众答:客户。)大家感受到没有?她这个是真正稳定发展,用口碑去发展。

  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打广告,其实广告跟我们实际的产品跟服务差距非常大。真正这些客户信任我们了,用了我们的产品,最后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慢慢社会信用就开始下降。然后都去开发新的客户,最后还是没服务好,走了三年、五年,社会信用就垮掉了。所以要细水长流,要回到本质,没有根本事业都做不长久,「利自义生,财自道生」才对。大家有没有感觉刘芳总裁一直强调的要缓,不要那么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短视近利,都是回到服务的根本。而人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当中,他的整个能力,服务人的能力也在向上提升。我上次听到一位企业家,他反思到这一点,非常可贵,他说他卖出这么多产品,可能不到两成的客户用他的产品,因为拿回去之后又不知道怎么用,服务系统又没有启动,去跟监、去追踪到底客户真正受用了没有,就一直在开发、一直在开发。他觉得,「我应该回到服务的本质来」。

  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今天因为有地位,人家才跟我们交往,但是没有地位了,没有人再来找我们。我们看,有钱叫富,有地位叫贵,这是一般人表相的看法。真正的富贵应该是「知足者富,人敬者贵」,这个才是富贵的真义。我们看到《弟子规》当中讲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把道理做出来,你跟人家都用道理去沟通,人家才能真正尊敬、佩服我们。《弟子规》又讲,「待婢仆,身贵端」,这个也可以转成现在「待员工,身贵端」。怎么才能显出一个人的高贵?「慈而宽」,肚量大,而且很慈爱去教导他们、去引导他们。当我们是慈而宽的态度,员工的人生因我们的帮助跟引导而改变,他一辈子都把你放在他的心上,人敬。真富贵,新加坡许哲女士是最好的代表。她很知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大家觉得她富不富有?因为她后台老板是老天爷,老天爷吃不垮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的教诲。她很知足,而且她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她说那个都没有破,只是退流行了,就被扔掉,太可惜了,她把它捡起来。大家想一想,她这么惜福、这么节俭,她的福就愈大。节俭的人一定有福,所以「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的人愈来愈有福。

  有一句话,我们当父母的人要很清楚,叫「禄尽人亡」。一个人这一生有的富贵,他假如用得很凶,用完了,命就没了。所以有一句话讲,一个人还没老,就先用老的福,他也老不了;一个人还没有富贵,就先用富贵的福,他也终究富贵不了,就花光了。所以我们注意去看,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有很大的比例都跟这个有关,他花得太凶了。我曾经去一个地方叫做凯旋门,在法国。大家去过没有?(听众答;没有。)那一条街卖的都是全世界最贵的东西。我难得去到法国,应该去长长见识。结果我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最贵的东西都卖给谁最多?卖给中国人最多。中国人可能穷怕了,觉得买这些贵的东西显出他的身分。其实真的显了身分吗?反而人家更不尊重,觉得我们太奢侈了。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服务人员很亲切、很亲切,你走进去,就感觉你进入皇宫,你是国王,走路都有风。放的音乐,就是不断的催眠你,「赶快买,赶快买」。所以人没有定功,不要去那种地方,真的,你就在那个氛围之下就买了。当你踏出那个大门之后,后悔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假如是这么去花钱,他的福一定很快就花完。这一句话,再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谈,假如他的福禄,他都很节俭,那福花不完,他就死不了,他就会很长寿,细水长流。大家看许哲女士这么节俭,又念念为天下人着想,她今年一百一十二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所以我们了解到富贵的真正意义,我们才有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孩子做个真富贵的人。

  所有的人见到她,都是打从内心恭敬她,我相信连新加坡的总统见到她都打从内心佩服她。大家想一想,是总统比较高贵,还是她比较高贵?总统下来了,可能就没有她高贵了。除非这个总统、总理在任的时候,得到人民高度的爱戴。他下来了,人民对他的尊重没有减少,这个总理、总统也不简单。但是那绝对不是因为他有那个位置,而是因为他有德行,他有那种真正奉献人民的精神在。反过来,什么人贫穷,什么人下贱?富的反面是贫,贵的反面是贱。不知足的人,时时都是贫穷的。做的事情没有办法让人尊重,还让人气得牙痒痒的,这个人是最下贱的。你看为富不仁,都不好好爱护下面的员工,下面的员工怨声载道,这个是下贱的人。虽然他出去的时候都是穿着名牌,都是开着跑车,他还是下贱的人。他只是活在他的虚荣当中而已,他没活在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他身边的人。

  我们再看,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现在我们学文言文,对于一些字我们要了解。这个渝字就是变,有一句成语叫「至死不渝」,就是至死都不改变。用色来交,美貌没有了,爱也不存在了。现在很多男人、女人都想用美貌去找到一个好的对象,容不容易?不容易。以前的人,以前的女子,出去的时候都穿得很简单朴素,回来的时候反而妆扮得比较庄严。就是好要留给先生看,不要到处去给别人看,这个逻辑很对。现在这个逻辑倒了,大家注意,颠倒在处处都看得到。现在是化得这么浓的妆,给别人看;回来之后全不打扮,给先生看。请问,先生要去哪里看?看到自己的太太都这么邋遢,「烦死了」。假如女子在家都很端庄,他看了心旷神怡,对太太肃然起敬。所以现在倒了,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给别人看,你说这个社会能安定吗?大家要了解,英雄难过什么?美人关。这句话没有在经典里面出现过。这句话是谁讲的,大家知不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明明过不了美人关,又要逞英雄的人说的,这个叫「倘掩饰,增一辜」的人说的。真正的英雄绝对过得了美人关,才叫大英雄。所以很多现在的态度、做法其实都是不恰当的,参考古圣先贤这些经教就知道,这样才对。

  而且你看,女同事假如都装扮得很妖艳,男同事在那里坐都坐不稳,那个香水又一阵一阵扑过来,怎么受得了?所以现在要当君子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做君子,看也不能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整个工作磁场,女子的打扮庄重非常重要。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包含我们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都在影响社会风气,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思想引导,也要让他把爱跟欲要能分辨清楚。现在很多社会现象都说男女相爱,可是爱到最后为什么变成男女相互伤害?所以那个绝对不是爱。爱是设身处地,怎么会去伤害对方?现在那些情歌都不是爱,都糟蹋了爱的神圣意义,都是占有欲,有了那个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了。「我得不到,我就把她毁了」,那个都是欲,不是爱。我们先不去谈任何的人,我们自己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去爱人的人吗?自己都不懂得怎么爱人,还要去谈感情,那是不妥当的,很难不伤害人。

  孔子有一句话也提醒我们观照自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什么都想着他,什么优点都欣赏,爱之欲其生。讨厌他的时候,每天咒他,「怎么不赶快死了算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不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好,是他的问题吗?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爱就不是真正的爱了,这个爱字是爱欲。真爱、真爱,真的东西不会变,才叫真。就好像父母对孩子,不管孩子的行为再怎么样的偏颇,父母的态度只是想着如何帮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变,这个叫真爱。只要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会变、感觉会变,这个都不是真爱,这个还是在好恶、在欲的部分。他顺着我们了,我们就喜欢他;他不顺我们了,我们就讨厌他。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心都不正了,怎么会有真爱?我们那时候也一起唱了「爱的真谛」,后面讲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就是不会变的,才叫真爱。

  我们现在思考一下,以前跟我们很好的人,现在我们很讨厌他,那我们就要反省了,我们就不厚道了。《弟子规》说「恩欲报,怨欲忘」才对,很好的朋友关系变了,就是记恨、记怨才会造成。有真爱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也懂得感激别人的付出、感激别人的恩德,一辈子都不忘。所以我们观照自己,爱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的,让人如沐春风,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言语不是谄媚的,是真诚、正直的,不是为了追上这个女孩子都甜言蜜语,那都不是爱了,那都是欲的动力。爱的行为是成全他,而不是占有他。我们身为父母、长者,对于这个爱欲要分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跟孩子、跟年轻人讲清楚,不然现在男女关系非常的混乱。大家想一想,一个女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又不知道拿捏分寸。我们居然遇过一个女孩子,才三十多岁,她说她堕胎已经二十多次了。而且她讲这个话的时候,她还觉得她很有本事。你说人的羞耻心都不知道落到什么程度去了。所以女子自重,男人就懂得尊重女子;女子不自爱了,男人本身又比较容易冲动,所以整个男女关系就很混乱。

  我们看下上一代的女子,特别端庄,重视名节,反而她那种气质会让男人肃然起敬。现在女子误会了,好像能吸引男人才显出自己的魅力,你说这些想法对不对?都不是很妥当。那个魅力一起来,不是苍蝇、蚂蚁、蟑螂全来了吗?所以女子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好像这个男人亲近我了,跟我发生关系了,才代表他爱我。这个认知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今天他假如爱妳、尊重妳,第一个他会考虑到,他跟妳谈感情,缘分不一定具足。他时时想着妳,不是只想着他的欲望,他是无私的,他要成全妳。人生的缘分很难讲,他跟妳谈感情,不代表他以后跟妳结婚,这很难讲的。所以人不能都是很冲动,都是一时的激情,这不妥当的。既然缘分很难保证,他还没有确定要娶妳以前,他应该尊重妳,为什么?他没有娶妳,以后妳还要嫁人,他为妳的以后打算。假如他跟妳没有结婚,后来妳交往了另外一个,可是妳之前都跟他同居了,人家是好男人,亲戚朋友一调查,那个女的以前都跟谁住在一起了,可能妳的婚姻、良缘就没有了。甚至于是嫁了,那个先生一了解,妳以前还跟那个男人住在一起,请问这个先生会打从心底尊重妳吗?不可能。在男女夫妻关系当中,是不能容许这些沙子进去的,男人、女人都一样。男人都说没关系、没关系,那是口头上说没关系,真正有什么情况出现,挑出来讲,就麻烦了。

  而且女人自己上门来,以后怎么哭、怎么闹,那个男人说,「是妳自己找上门来,哭什么!」妳就一点筹码都没有了。妳自找的,妳还哭什么?又没人逼你。所以这些要给女子讲清楚,第一个,他假如为妳的未来着想,他不会这么轻浮、这么轻率面对彼此的关系。现在女人不懂这些了,都被社会风气给搞乱了,「都交往这么久了,他怎么还不碰我?」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再来,发生关系会怀孕的,不小心怀孕了,那个男子说,堕胎就好了。他爱不爱惜她的身体?再来,堕胎是把自己的孩子给结束他的生命,这样的人面对堕胎都这么轻率,他懂爱吗,他有责任心吗?这些分析不给女孩讲,先讲好,她想不到那里去的,所谓在劫难逃。真正你不赶快建立好她这些思想观念,等遇到的时候,兵败如山倒。所以教育里面说要「慎于始」,早一点提醒这些观念,她面对这些境界才有分寸去应对。所以这个爱欲,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行。

  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要分清楚。我们先回到刚刚最后讲的,「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其实前面三个都是以利欲为人生的追求。所以其实这个价值观不复杂,就是,我们是利欲的人生价值,还是道义的人生经营?道义就是为家、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的心。从小就培养他善良的心地,他从小懂得孝养父母,懂得为别人着想,他的心念念在积他的福。有这样的思想态度,他一出社会就懂得造福,他的人生愈晚愈有福报,愈晚愈有智慧,他享受人生。在家庭,孩子孝养他、感激他;在社会,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很多年轻人爱戴他,因为他真正为社会,为他人着想、造福。最后是享福。这个是道义的人生经营。事实上,人在小时候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其实他从小就在造福了。我感觉很多思想,在近代都觉得,二十岁以前不能贡献社会,五、六十岁以后没有能力奉献社会,这个说法对不对?这个说法无形当中把人当什么?当工具。旧了不能用,太小了还不够。所以整个功利主义社会里面,好像就是那种工厂的思考。反正你就是给我工作,你就是给我做好那个事情。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你得关注到他心灵的发展。不是他来了,做做做,做到累得不行了,就把他甩到旁边去,再换一个进来做。那就只有想着我的业绩、我的钱,有没有关心到自己的员工、同仁,他的健康、他的家庭?这个才是人性。所以整个功利主义好像老板的脑袋里只有报表、只有业绩,其它东西不见了。

  好像是在河南,曾经有一个孩子才六岁,有一天坐公交车,刚好有个老太太上来了。他本来坐在位子当中,看到老奶奶上来了,他马上从位置上起来,「老奶奶,这里让您坐」。全车的人都看到了这个孩子对老人的恭敬。这个老奶奶很高兴,过来坐下来,「小朋友,怎么这么乖」,可能接着会问,「谁教你的?」那小朋友说,「我在学校学《弟子规》了」。这个老奶奶回去就开始「《弟子规》好,很好!」对人心的影响,它是动态的,我们要能感觉得到。而且那个孩子让座以后,这台公交车往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了,马上就有人让座,为什么?不让坐,比不上一个六岁的孩子了。人的恭敬心、惭愧心都被这个孩子给唤醒了。而且这一车上看到这一幕的人,这一幕他可能会记一辈子。以后他坐在公交车上,一看到老人,那个小孩就浮现出来,「还不让座?」跳起来了。所以大家看,这个孩子给了社会这么好的影响,请问他有没有在造福?所以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念念为家庭、为他人着想,恭敬他人,他已经从小就在造福,在给家庭好的影响,在给社会好的影响。您现在孩子生出来,您就好好教他,结果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你这个孩子会给社会大众很大的信心,那也在造福,好榜样。所以有善心的人从小就在利益家庭跟社会,不是说他二十岁以后才有能力,这个逻辑不客观。

  再来,一个人真正念念为人着想,他会提升他的智慧,他会积累他的经验,所以是年纪愈大愈有价值才对,怎么会说五、六十岁以后不能用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看师长,八十四岁了,假如在他们的逻辑,应该是怎么样?可是老人家积累了这么高度的智慧,走到哪里,国家的元首、社会大众都非常需要他的教诲。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带领我们的孩子走的一条人生有价值、有道义的路。假如把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享乐,这时候,小时候是「天堂」。小孩,让他高兴就好了,他要什么都给他。可是小时候什么都顺着他,他的欲望就形成了。中年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享乐,所以由奢入俭难,已经奢侈习惯了,要再节俭不容易了,可是又花了那么多钱,得赚。赚钱,我要赶快赚很多钱,就跟人竞争,跟人斗争都有了。自己为了要能够升迁,嫉妒有能力的、有德行的人,说他的坏话,毁谤他,这个都是把整个团体、把整个社会都带动了这种竞争、斗争的风气了。我们现在看,确确实实,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赚钱,他就已经花钱花得很凶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大学去做抽样调查,你就问,「这位同学,请问你有几张信用卡?」信用卡刷刷,年轻人还没赚钱,知不知道钱难赚?不知道。不知道难赚,刷得都很轻松,赚得可不容易,可是他吃、穿就奢侈了。

  所以现在年轻人有好几个族群出现了,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不只花光光,哪有算这么准的?前面就花得快没钱了,后面吃泡面、吃生力面,熬、熬,熬到最后还是熬不下去,回去对他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爸说,「气死我了,我给你讲多少次了,都不听话!要多少钱?」这个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养成孩子这种奢侈的习惯。另外还有叫「啃老族」,啃父母老本、退休金,啃老族。还有叫「白领一族」,白白领父母的薪水。这个都是人奢侈、放逸了,他干什么事业能干得成?花了很多钱,又得还贷款,「战争」,中年的时候,停不下来,为什么?一停下来,贷款付不了,车子被收回去怎么办?房子被收回去怎么办?高度紧张的状态。最后老了,年轻的时候为人父母,统统花在赚钱当中,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晚年孩子不孝,就痛苦了。而且大家想,享乐,天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个战场不只跟同事是战场,连跟另外一半也是战场,计较。最后就是很多人晚年,孩子没教好,常常要烦恼,在老人院里面。那哪是人生的幸福?住在老人院,名字都不见了,人家都不叫名字,因为人太多了,记不起来,所以都变成「二十一号」、「三十五号」。你说人老了,最后变成一个号码,很不舒服。而老人却用了一生奉献家庭跟社会,最后是这个结果。所以人老了要幸福,最重要的是能享天伦之乐。

  在西方曾经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人生的幸福跟孩子孝不孝顺很有关系。西方的一位老太太,她要去世以前写了一个遗嘱,就是她死后能把她的骨灰,倒在她们家对面的超级市场屋顶。人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当然,超级市场的老板一定不肯的。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因为她有四个孩子,常常都到超级市场买东西,就是不愿意到对面去看看老母亲。那是生不如死,每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就在那儿走来走去的,就不愿意进来,那是一种折磨、一种挣扎。你看晚年,「坟墓」。这个是我们人生价值不同的两个方向,我们当父母的要很清楚。人生的苦乐,现在一般大众的乐,其实是暂时把苦忘掉了,叫做苦中作乐。诸位学长,大家想一想,现在所谓的去快乐一下、去放松一下,回来之后,烦恼在不在?甚至去快乐一下,又造了一些孽,烦恼更多。只要是放纵了,最后问题都会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乐在哪里。

  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孟子有三乐,我们一起背一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个是胸怀天下的人,他看到有人才起来,可以为团体、为国家服务了,他高兴。卢明新叔叔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提携我们这些晚辈。所以不是当老师的才有这个乐,君、亲、师,它精神是完全相通的。为人父母者教出一个范仲淹来,那真是人生痛快的事情。为人领导,你真正教出一个在企业界的顶梁之才,能够把伦理道德完全表演出来,是你栽培出来的员工、后生,那你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对社会贡献非常大。所以这一句,其实君亲师都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每天躺下去,五分钟就睡着了,为什么?都尽力了,无愧于天地,这是快乐。人只要违背良心,他再有钱、再有地位,可能还得吃安眠药睡觉,很难是真正的痛快、快乐。这个是我们对苦、乐要清楚。

  再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祸福相倚。一般人觉得是祸,你把他当作人生的挑战、历炼、提升自己的机会,祸就变福了。可是福气来了,非常的放纵贪欲,那福中祸就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父母对什么是福要清楚,能付出是福,能读圣贤书是人生真正的大福。这个福跟祸当中,我们当父母的要很冷静。有一句话讲到,「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看,一个人能放纵他的欲望,铁定他是有钱的人才行。一般社会上有讲,男人没钱的时候还挺好,有钱了反而会染上很多坏习惯。所以人在福中要有德行的基础,不然这个福也是祸。不要放纵这些欲望,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不要留财物,这些宝,这些很昂贵的货物,反而杀子孙,就是让子孙去争这些财产,染上很多的欲望,这就杀子孙了。

  司马光先生讲的,以金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以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积阴德不只有福,还把牺牲奉献的道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才是真正长久的福。为什么?福田心耕。范仲淹先生的子孙里面都有一个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大家,范仲淹这一个榜样给他后代子孙积了多少福?算都算不清。有一句格言讲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后面这一句,自己的榜样、存心让后世子子孙孙效法,来耕耘,这个就真的是这一生没空过,「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子孙都以他为榜样。这个是跟大家谈的,我们长辈对福祸、苦乐、富贵、贫贱、爱欲,是利欲的人生还是道义的人生,这些思想观念我们都要很清楚,《中庸》里面讲的要慎思、要明辨,很重要。

  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0/5/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3

  Selamat Pagi(马来语:早上好)!话要多讲才不会忘,歌要多唱才会熟,经要常读才能领纳于心中。今天大家很多看着我都面带微笑,不知道我今天到底出了啥事情,今天穿的不是唐装。因为穿衣服庄重很重要,也不要好像变成世间的人都觉得我们除了唐装以外,也没什么衣服可以穿。所以学习不要有执着,不要太分别,尤其要时时能融入人群,融入当下的场合。比方说人家找你去爬山,你还穿个唐装去爬山,那不是穿着都变执着了?我们中国的服饰,以至于各个民族的服饰,尤其是在庆典的时候,在正式场合的时候,都非常的庄重。我们看在奥运会的时候,五十六个民族扛着国旗走出来,看每个民族的服装都非常的庄严。任何重要的场合我们要穿出一种国家的格局出来。

  记得有一次在韩国举行了一次国际的会议,所有的国家民族都穿着他国家的服饰出来,结果反而中国代表穿的是西服,穿西装出来了,当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很尴尬。所以我们常常穿唐装也不是执着,我今天就证明给大家看,我们还是可以穿其它服装的。但是衣冠文物都可以带动文化的氛围,改善社会的风气。我们看,服装怎么穿,都可以反映当下的人心跟社会风气。服装穿得很暴露了,代表现在的人有错误的观念,他觉得暴露是美、性感是美,这个就是偏颇掉了。什么是美?是让人家听了我们的话、看了我们的装扮,内心生起心灵的美跟尊重,这个才是美的东西。哪有看了以后会起邪思叫做美?那真的不知道是哪门子的逻辑出现了。近代西方东进,功利的氛围还有情色的氛围特别重。我们还觉得那个是高尚的,我们失去了一种判断的能力。

  我自己曾经在法国去参观一些博物馆,都是历史很悠久的博物馆。我进去之后,差不多有一半的画都是女人的身体。我讲得比较含蓄,大家听懂我的意思,好像有些人听不懂,女人的裸体,这样叫美。五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当中没有这种东西,可是西方怎么会这么强调这个?大家再冷静去看看西方的电影,绝大部分都在强调爱情。我们冷静看看,爱的原点是什么?假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强调孝道,它的爱情是什么?很明显的是欲。为什么一个这么强调爱情的民族或者是地区,却是离婚率最高的地方?我们用结果来说话,不要讲得堂而皇之的,可能八成的电影都在强调爱情,可是离婚率是愈来愈高,显然那个不是真正的爱,那个是欲。欲望似深渊,靠不住的,变化太快了。

  我们昨天跟大家讲到,我们为人父母长辈的人有没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爱、什么是欲,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富、什么是贵,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这些我们都很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引领我们的孩子有正确的思想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他的命运。所以第一个,我们要很清楚自己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父母对于家庭,他很有责任心,再怎么苦、再怎么累,都觉得是他的本分,应该做的。所以走向婚姻成为父母,其实在走入婚姻的时候就有非常正确的心境、态度了,就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个责任心对家来讲,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承先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家庭当中,很重要的是家道的承传,承先,能够启发后代子孙。

  所以我们时时要把自己祖上的风范、爷爷奶奶的风范,要常常给孩子们说到,让他们承传这些祖上的好德风,然后启发后代。很大的忌讳,是不只没有讲自己爷爷奶奶祖上的好处、祖上的付出恩德,反而还讲自己爸爸妈妈的不是,那我们孩子的心地就坏掉了。所以常常讲自己父母,也就是爷爷奶奶的好,人才能存着一个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态度。这个家道的承传,我们常说「忠孝为传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我们常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很可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能守住、保持初心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守住家道,很可能比创业还要困难。创业的时候能吃苦,能禁得起逆境,可是真正富贵了,反而容易贪着、容易奢华。这个要有高度的警觉,才能够把家道承传得非常的好。

  很多格言也提醒我们谨慎的态度,「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比方说以男士来讲,可能他一辈子都非常的洁身自爱,到了五十几岁,刚好名节受损,他立名于一生,一不小心,失之只顷刻之间。面对哪些境界要很谨慎、很克制?我们在前面讲到的,面对财、色、名、食、睡都要非常的谨慎。我们再复习一下,假如遇到女色的时候,要想到什么?想到毒蛇,很好,这个警觉性就会比较高了。而且我们刚好上个礼拜讲到孝道。孝子的心中,时时想着不能以身羞辱父母,不能让父母感到羞耻,所以他一举手一投足不敢伤了身体,让父母担心,不敢伤了名节,让父母痛苦一生。

  人时时想到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战战兢兢,一言一行都谨慎。而且这个「德有伤,贻亲羞」还不只包含父母,包含我们所有的亲人。比方说我们名节有损了、犯法了,连我们的妻儿很可能都抬不起头来。所以身体也好,名节也好,不单是自己的,还是所有爱我们的人、所有亲人的,这都是相关的。我们身体受损了,真正操劳的、真正担忧的,我们的父母胜过我们,我们的亲人胜过我们。很多人说,「我的身体我自己负责」,大家说这句话对不对?一个人真正病得很重了,他负什么责?他就负责「哎哟,哎哟」,这叫负责吗?那个时候累的都是最亲的人。所以为什么说孝道的落实要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谨慎的态度,就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

  在《论语?孟武伯问孝》里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很有味道。大家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儿,哪个字是关键词?这个唯字。父母因为孩子的疾而忧,那当然,我们生病了,父母哪有不担忧的?为什么有个唯字?人吃五谷杂粮,不大可能说连病都没生过,为什么父母只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担忧?那就代表儿子的德行让他不操心,唯有刚好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心,其它的事都不用挂心,这才是一个为人子的标准。我自己深刻感觉我父亲那一辈真正做到了。我整个成长过程,从小爷爷奶奶都跟我们同住在一起。我的感觉记忆当中,我的爷爷奶奶从没为我父亲操过一次心。这个真的是有责任,时时不愿意做出来的事还让父母担忧受怕的。这个是为人子的标准。

  这个疾有生病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是很好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又不是吃喝嫖赌,不是的。吃喝嫖赌,那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了,不是那个有伤名节的疾。这个疾就是夫妻之间太过纵欲,这个时候父母也会担心这一点。因为父母是过来人,可是这个又不好说。因为现在西方东进,这个概念,欲望要节制,不可太放纵,我们受到这些西方东进的影响,很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现在人能够寿终正寝的愈来愈少,因为太过纵欲的时候,身体都会受到很大的损伤,叫「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人要学放纵,很快,一次就会了,一次的经验,人家把他带坏,他可能就学会了,可是要学习节制就不容易了。所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制到放纵很容易,由放纵到节制却不容易。

  有一个读书人进京赶考,那个时候都要走很久的路。结果他走到一半,太想他太太,就不考,就回来了。诸位女士,妳的先生太想妳了,连考试都不考,回来了,妳感不感动?妳们怎么没回答,这一题这么难吗?有点感动,感觉逻辑好像又不大对,人往往在情感跟理智当中,有时候会分不清楚。结果还不只他回来,因为他起了想太太的念头,一念遍虚空法界,就干扰了旁边没有定性的人。他的一个朋友说,「我也很想我太太」,两个人就一起回来了。想太太那个心都发慌,连走带跑,两个人赶回来了。结果回到家,因为同一个地区,住在同一个地方,他爸爸一看他回来,非常的生气,打了他一顿,把他捆在树上。以前父亲有威严,父亲打他,他不敢怨,把他捆起来了。就这样,到隔天早上都没把他放掉。隔天看他也比较冷静下来,就把他放了。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他那个同学暴毙死了。后来才了解到他父亲的苦心,一个人连夜赶了这么多天的路途回来,身体属于极虚弱的状况,这个时候夫妻还行房,会非常的危险。他那个同学就不懂得这些道理,他爸爸也没把他绑起来。

  真的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告诉大家,《寿康宝鉴》还是要看,不然女子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爱护她的先生。以前的女子这些都要教的,都懂的。现在不只没学,还看「西雅图夜未眠」,还看「第六感生死恋」,都看这些东西,概念都模糊了。所以夫妻之间不只是都要互相疼惜的,这都有一些禁忌。比方说生病,生病的时候男女再行房,那个都会有非常大的伤害。所以到底是爱护他、体恤他,还是都是欲望?这个我们得真正冷静下来,观照自己才是。所以为什么说要「窒欲」,节制、有分寸,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唯其疾之忧」都含有很深刻的义理在其中。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谨慎为保家之本」。

  有一个官员,好像这个事件也很震动全国,就是湛江走私案,牵连的人非常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官员没有贪污,刚好我们的老师跟他认识,就跟他谈到这个事情。他说当时看到大家一窝蜂都在贪,他也动了心。他还在那里衡量,「反正我偷了以后,进去关个几年,我孩子的大学费用都有了」。正准备这么做,突然脑子里闪出来他父亲的影像。因为他的父亲是小学老师,视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所以当想起自己的父亲时,他想到,「假如我真的贪污被关起来,那我父亲过的日子生不如死」。这一念让他打消了去贪污的动机。结果过不了多久,东窗事发,他的同仁都被关起来。他讲到这里就非常感叹的说,「就是这一念孝心救了我,也救了我的家庭。我现在在中秋节、在新年,都能跟我所有的家族亲人团聚在一起」。

  我们很冷静的来看,确实是「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今天假如真的贪污,请问,他的孩子真的读大学就没问题了吗?算盘不是这么打的。第一个,他被关起来了,他的妻儿都抬不起头。我们要了解,贪的那些钱是谁的钱?是老百姓的钱。「尔奉尔禄,民脂民膏」,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你拿得下手,伤了多少的阴德,折了多少的福分。这个叫「取非义之财」,横祸很快就来了,算盘不是只有看到眼前的数字而已。人都被欲望冲昏了头,都把天地之间的道理给忽视掉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了法,不只要关起来,福报要整个折损掉,不是你关完就没事了,妻子儿女都要遭这些横祸的。所以福田靠心耕,自己真肯报恩,真肯爱人、敬人,往后自然后福无穷。这个都是告诉我们「谨慎为保家之本」。我们的名节、我们的身体都属于爱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这一生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所有的亲人都受到好的榜样影响,都觉得光荣。

  「勤俭为持家之本」,为人父母的人奢侈,这个家就很难持得好。所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由俭,我们两代人其实就可以很冷静看到这个真相。上一代的人,孩子生得不少,只有父亲赚钱,省吃俭用,这个家庭熬过来了,甚至于还没有贷款买了房子都有。现在夫妻一起赚,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结果还贷了一大堆款,有时候还为贷款着急,还不起。差异就在有没有这个勤俭持家的态度。勤俭有什么好处,不勤俭有什么坏处?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德育古鉴》大家有在手上吗?(听众答:有。)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

  「和顺为齐家之本」,家庭要充满祥和之气,家和万事才会兴。我们常说男子要阳刚、刚正,女子是柔和、柔顺。刚柔之礼。请问刚跟柔一不一样?我们想,一个男子的刚在哪?刚在「无欲则刚」。无欲的人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因境界而发怒,不会因境界而起贪心,这个才是刚。所以这个刚的精神事实上还是修养,不随着习气,随着正气,这个叫刚,这个叫道义之身,才显出他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甚至于不只是不动气,人家侮辱他、骂他,他如如不动,不跟人计较、不回嘴,这个才是刚。而这个柔,柔也是不动气,绝不跟人家计较,逆来顺受。大家觉得这个刚跟柔一不一样?在心性上都是修养,只是男女特质展现出来不大一样,可是它的本质都还在心性的修养上,不动习性,能随顺德行。真正的男人刚中有柔,真正好的女人柔中有刚。所以男人很刚强,柔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柔;女人很温柔,等她遇到一些境界的时候,她比铁石还坚。大家有没有看德育故事?你看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妈,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妳了」。「为国效忠,你流什么泪?赶紧去杀敌!」然后自己带着媳妇冲上城墙去,抵御敌人到最后一刻,还不能让敌人羞辱了自己死去的身体,放火烧了自己。你说那个刚,可能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真刚有真柔,真柔有真刚。这个正,正直,处事待人,甚至起心动念都是顺着道理,有正气。这个和其实也都是懂得顺着道理、顺着情理。所以有柔为体,和为用,有这样的修养做出来了,就是非常公正无私,就是非常的和顺。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

  「调剂人情,发明事理」,这八个字也很重要。其实这八个字也是在提醒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比方《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就是亲戚朋友之间取得足够的信任才好劝谏他。「未信」,还没达到信任你就劝他,「则以为谤己也」。他不舒服了,「你是不是要毁谤我?」「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信任够了,你劝他,他觉得你爱惜他。这就是人情,要体恤得到。所谓「交浅不言深」,就是信任要够才好。我们有时候信任还没建立,一讲起话来连珠炮,一个接一个,「哒哒哒」,结果人家很不高兴,不接受了,我们还在那里「狗咬吕洞宾,这个人没善根,算了」,「我这个人讲话就是很正直」。你看,自己不通人情,还要把自己抬得很高,「我这个人就是正直」。所以人有时候自己在「倘掩饰,增一辜」,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就是人情事理,感觉得到,就知道什么先要做,什么后面才能够顺势而为。所以调剂人情,彼此的关系、信任就够,之后才能借一些机会善巧的把一些道理供养他、提醒他。假如没有调剂人情,就是长篇大论的道理,一般都不能接受。

  不知道有没有学长有讲过「少娣感嫂」?这个故事确实是很有智慧。有没有哪个学长是挑这个故事?没有,我就讲;有,就你们讲。崔少娣要嫁到苏家,苏家有五个兄弟,她未来的夫君是老五,所以她还没过去以前有四个大嫂。她们五个妯娌之间怎么相处?当她要嫁过去以前,因为她四个嫂嫂常常吵架,有时候吵得不过瘾,抄家伙,木棍什么都拿出来了。所以她的亲戚就叹气了,说,「妳还要嫁过去,妳嫁过去不是很危险吗?凶多吉少」,都不看好。但是少娣对于人性本善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只要诚心,都能够改善」,她就嫁过去了。嫁过去以后,她非常懂得礼让、懂得忍让、懂得谦让。比方回娘家拿回好东西,先让她的大嫂、先让她的侄儿来享受,先人后己,侄儿都吃了才让她的孩子来吃。婆婆分配工作谁去做,假如看到嫂嫂面有难色,她调剂人情,马上过去,「婆婆,我是最后来的,我年轻,这个我来就好了」,又把工作给揽过去。家里一起吃饭的时候,嫂嫂没上桌,她绝不上桌。等嫂嫂坐下来,她才坐下来。

  这一点一滴对她们的一种尊重、关心,哪有不感动人的?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肉做的,都是有感觉的、有感情的。甚至于有一些情况,比方说她抱着侄儿,侄儿都还小,还在襁褓当中,抱着,「好可爱,好可爱」,而且她衣服也穿的是非常正式的服装、庄严的服装。突然这个侄儿撒泡尿,就撒在她的衣服上面。诸位学长,刚好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昂贵的衣服,然后「咻」撒在你的身上,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我这件多少钱!怎么办?」可能是这个反应。可是崔少娣,因为嫂子看到这个情景,人家也不好意思,马上「抱歉抱歉」,就要把孩子给抱过去。崔少娣当下的反应,「嫂子别紧张,别吓着孩子。衣服洗就好了,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看人家,当场大嫂是什么感觉?「在这种情况,都念念还是想到我的孩子!」你一心一意为她的孩子着想,感来的,人的心化掉之后,也是一心一意为你着想。因为这四个嫂嫂之间以前都是常常吵、骂,很多是是非非也是存在的。这个嫂子就会来讲另外一个嫂嫂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就来讲给她听了。我们应该怎么反应?对嫂嫂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不是这样?那个嫂嫂,「妳给我记住,这么不给我面子!」这个就不是调剂人情了,不要拿道理压人。所以当她的嫂嫂来给她讲其它人的不是时,有一个本事要学,叫傻笑,「呵呵,呵呵」,没有任何的回应,她就讲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就走了。

  所以人与人相处,就是你若有响应,他就愈来愈起劲。比方说他骂你,你一回嘴,他就愈骂愈起劲。他骂你二、三句,你没反应,他就觉得骂不下去了;他打你,你都不还手;他推你,你躺在那儿,他也不知道接着要该怎么办,他下不了台。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是非人我了,你都不回应,他也讲不下去了。他慢慢的看你都不谈这些,你的德行就感动他,「还是你有修养」。她的仆人也跑来给她说三道四,她斥责她的仆人,然后把她的仆人带去给她的大嫂道歉。大家觉得这么做好不好?好像太凶了。大家要注意,不要看眼前她舒不舒服、难不难过,要看这个仆人、这个姑娘以后是要当人家的媳妇,她假如不在其中得到教训,她以后吃不完兜着走。所以这个严格是对她的疼爱。所以崔少娣这个调剂人情,自己都把榜样给做出来了。一年左右,她四个大嫂说到,「五婶大贤」都被她的德行感动了。我们这些人跟她比起来真的不算人,「我等非人」。有没有批评人?没有,正己化人。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人冲突都是争一时的意气,能不争、能让、能微笑面对了,这些冲突就化掉了。我们看,三争三让,为什么?因为人都有良心,他在这些小利当中一贪,你每一次都不贪,他说,「就你君子,我小人」,他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汉朝那时候很重视五经的学问,所以皇帝设了五经博士。刚好五经博士聚会,皇上下旨,每个人送一只羊。结果散会了,所有这些五经博士就围在那里,「哪一只羊比较肥?这样看不准,去拿秤来称比较准」。就在那里争,要拿那个最重的。其中一个五经博士叫甄宇,看到大家在那里争,觉得很难受。大家要了解,他们是什么身分?五经博士。那真是丢脸丢透了,都是讲经,结果蝇头小利都在争,那是有口无心、记问之学了。所以甄宇觉得很惭愧、很丢脸。马上一看那只最瘦的,牵着就走了。结果他羊一牵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只要有人做出不贪,贪的人也会惭愧心起来。

  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了,皇帝很聪明,借这个机会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叫「瘦羊博士」。除了五经博士以外,叫瘦羊博士,这个是天下的楷模。所以汉朝的皇帝,我感觉很不简单,难怪我们叫汉人。大家看,汉文帝为母亲亲侍汤药三年,不简单。而且汉朝的皇帝全部都加一个号,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以孝治天下。而且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东汉黄香的风范。皇帝一发觉这个榜样了,马上诏告天下,可能还亲笔御笔赞叹,写「东汉黄香,举世无双」,那天下人不都学孝道吗?皇帝做了,又把天下的榜样立起来,所以这整个朝代都是重视孝道、德行。东汉光武帝复兴汉室之后,因为随他打仗有很多将军,后来平定天下了,这些将军就在那里说「我的功劳最大」,另外一个说,「你算什么?我比较大!」就开始争了。有一位将军叫做冯异大将军,他的功劳应该算是最大的,可是他看到大家在那里争,他就觉得很难过。他觉得,「我们为国效忠是应该的,而不是争功」,他就自己默默的走出去了。要默默的,你不要「无耻!」然后人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那就不能够感动人了,还给自己埋下很多对立、冲突。他就默默的走出去,就坐在一棵大树下沉思。后来皇帝知道这一件事了,就封他叫「大树将军」,天下的人都不去争功了。所以领导者能把善立起来,对整个团体的风气非常重要。这是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

  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人家恶意对我们,给我们乱发脾气,我们都不计较,还是对他很好,慢慢的他就觉得不应该了。这个是调剂了人情,道理人家很容易就接受。甚至于可能她的嫂嫂在那里批评谁怎么样怎么样不好,崔少娣还讲,「她上一次还为了妳什么很付出,妳不要只看到她不好,她对妳很好的!」她还从中把每一个人的好提醒对方,让他不要只记他的不好,这个就能化解家庭里面很多的不愉快了。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有和顺之心,总想着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何让家庭更团结,就是她讲话最中心的一个态度。

  最后,诗书为起家之本。人读圣贤书,才能懂得分辨是非、邪正、善恶。《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总要培养孩子饮水思源的态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以为人父母者,一来正确思想,二来正确心态,当中有责任心,还要把教育孩子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第三点就跟大家谈教育孩子的问题。一是责任心,我们传承家道,刚刚跟大家讲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家道承传。当然整个《弟子规》落实在家庭,就是家道的承传。我们把刚刚的「忠孝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人与人上,其实也离不开《弟子规》那些规矩。因为《弟子规》是行经,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来。行经,怎么在生活工作落实,它都写出来了,叫行经。有些是比较强调道理,属于解的经,《弟子规》是属于行经。

  第二,我们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态。家庭里面不可能说没有一些状况出现。比方说孩子不听话了,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想到,一棵树,果子酸、果子不甜了,吃起来酸溜溜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根坏了,根没有吸收很好的养分。孩子是果子,父母是根。这个时候要回过头来反省,孩子德行不好,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扎实,是不是我的心性、德行没有掌握好?这是第一个要反省的。第二个,我心性也不错,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总要从自己的心态跟方法去反思。其实我们那天也跟大家分享到了,人生就好像照镜子一样,我们笑,镜子也笑,重要的是我们先笑。镜子就好像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环境一样,你笑了,响应回来的也是笑;我们哭,回应回来的也是哭;我们反省,回应回来的是反省;我们指责,回应回来的就是指责。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住在同一栋大楼上,但是有一对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大吵三六九?因为发一次大的脾气,得要调养两天,元气才会恢复过来,暴怒伤肝,得要调养。但是另外一对夫妻非常的和睦、和乐,相亲相敬。人都有希求幸福的愿望,所以那一对常吵架的夫妻,那太太有一天就到对面去请教另外那个太太说:「你们夫妻到底是怎么相处的,怎么能这么和善?」另外一个太太就跟她讲:「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这个太太听完就想,「我们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们家都是坏人,互相疼惜」。她愈想愈不对劲,是不是妳在讽刺我?人家有时候给我们讲实话,我们还觉得人家在挖苦我们。

  她一看这位太太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诸位学长,当别人的表情不大了解你意思的时候,怎么办?你讲的道理人家不好了解的时候怎么办?譬喻、讲个故事,比较容易理解,尤其举生活上的例子,她一听就懂。这个太太马上说,「比方说,我给我先生倒一杯水、倒一杯茶,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把它给撞倒了,我一看到,赶紧拿着抹布过去,『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茶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边说边赶紧把桌子擦干净。先生在旁边一看,『太太,是我不对,我不小心撞倒了,把妳的好意都糟蹋掉了,来,我来擦才对』」。两个夫妻在那里抢抹布抢着要擦。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经验,夫妻为了抢抹布擦桌子,把抹布给抢破了?破得好,保证旺旺来。所以当下,请问大家,这一杯茶撞倒了,好事还是坏事?夫妻之间有德行,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今天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太太马上,「先生,是我教得不好,我没有用心」。当孩子出状况,太太马上讲:「先生,我没有教育好,我失职。」先生马上讲,「我有责任,妳已经那么用心了,是我不够付出」。当夫妻第一个反应都是「我做得不够」,彼此都会非常感动,然后一起携手来协助孩子跨过这一个难关。也从当中,相信孩子的心也会感觉到,父母对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他也会生惭愧。

  当事情发生,先生马上讲,「妳搞什么东西?孩子教成这样!」太太也说:「你又有负了什么责任?」那不就杠起来了?所以好事、坏事,决定还在人的心态跟修养上。一对夫妻互相反省,就很和乐了。而且当下太太说,「今天很难得,我赶紧去泡一壶冻顶乌龙茶,我们今天好好聊一聊」。大家想一想,当下那个气氛有没有比五星级饭店还要好?有,五星级饭店没那种气氛,而且又不花什么钱,在家里气氛最好。这个是一对夫妻的状况。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自责,天清地宁」。可是在你们家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妳先生走过去,把茶给撞倒了,妳在旁边一看到,马上很生气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吗?要喝自己去泡!」妳先生听妳这么一说,火气也上来了,「妳这个女人,放杯茶都不会放,妳还能做什么?」大家想一想,这一杯茶撞倒了,两个人一吵会吵多久?烽火连三月,就一直吵下去了,甚至有可能吵到不可开交,跑去离婚。有一对年轻夫妻吵到要去离婚,到了那个办事的地方,办事人员一看,这么年轻,怎么吵着要离婚?就问他们,「你们是为什么要离婚?」两个夫妻互相看一看,「上个月我们为什么事吵架的?」为什么小事吵架已经想不起来,就是在那个当下,整个意气用事,「反正我就是跟你拼到底」,就不理智了。这个时候就想不起彼此的承诺,想不起双方父母的担忧,也想不起自己的下一代了。

  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未来,不只掌握好自己的未来,也掌握自己下一代、自己家庭的未来。掌握不了情绪可能就毁了自己,也毁了这个家。所以圣贤人教我们修养要从「惩忿」,把这个愤怒要能够调伏得好。这一对夫妻就变成「各相责」,小事变大,就「天翻地覆」。不过好像在大陆,现在天翻地覆是好的名词,那也得入境随俗,我们把它改一下。不是都说,「这个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意思是说,用都市叫好的,用人叫不好的,是这个逻辑吗?都好,反正我改这个也没关系,我改「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可以吗?因为很多词语有时候会因时代有点不一样,这个时候你还得随顺,但是义理不能变,所以我们这里用天崩地裂。

  比方有一句成语叫「既来之,则安之」,还有「出尔反尔」。大家知道它原来的意思吗?《论语》里面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是从这儿来的,是说远方的民族不服气我们,我们好好修养德行,敦亲睦邻,让他感动,而且感动到他要来归顺,他要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好好帮助他,安顿好他、照顾好他。「既来之,则安之」会变,现在人传成「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到时候再说了」。再来,出尔反尔,是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我们今天骂人的话出去了,迟早它又会回到我们身上。《大学》里面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这个意思。出尔反尔就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虽然这个道理,这两对夫妻的道理是在夫妻相处上,说实在的,孔夫子说,举一要反三。这个三不是「一二三」的意思,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习惯,三、六、九都是表多的意思、大的意思。就是人能从一个道理、一个事件当中去体悟,再把这个体悟用在所有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个就是善于学习。各自责的态度其实都可以用在五伦关系当中。从夫妻,我们直接举,比方君臣关系,同事、朋友关系,都是这样。今天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开会,第一个人上去,「这一次的活动,哪个部门做得很好,哪个同仁付出特别多。我做得不好,我们这个部门还有很多要检讨」,各自责,还赞叹别人的付出。下一个部门、下一个同仁一上去,「你们做得不错,你们付出了哪一些,我们也有不足」。那一场会开下来,气氛好不好?都是「见人善,即思齐」,都是先自我反省。这种会开下来,愈开愈有智慧,都能很理智的、很冷静的总结不足,然后效法别人的好。可是假如第一个人上去了,「这一次都是他害的,都是他那个部门不配合」,各相责。下一个人上去,「你好不到哪里去,你看这些也是你乱搞的」。这个会会开成什么会?愈开愈误会,就变成批斗大会了。所以整个团体的氛围绝对离不开人的修养,修养好了,就是太和之气;修养不好了,一触即发的冲突都有。「故君子先慎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德行。「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大家最近念《大学》,真的很有《大学》的气质,「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是跟大家谈到反省。

  还有「正己化人」。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求家人,首先从自己做起。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为什么人家会怨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还硬要求别人,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内心不服,「你又好到哪里去了?五十步还笑我百步」。真能正己,那个化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26 01:02 , Processed in 0.4013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