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0|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身业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12181953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身业的讲记敬摘点滴
...殊妙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菩萨即是以此十大行愿,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古德云:「行如山,愿如海」,愿与行如鸟双翼,两翼相辅便能展翅高飞。经云:「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乘菩萨,初发心即誓愿救度一切众生、誓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十大愿,是普贤菩萨的弘誓,菩萨即此大愿,于自证之心性中,发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之大行,利乐一切众生;因此愿行而生起不可思议大智慧,超越一切世出世间的束缚,证入解脱境界。此解脱,非属众生受生死束缚之分别境界,亦非二乘出离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乃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不可心思口议之大乘解脱境界,亦即如来境界。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法行愿之典范。吾人效法菩萨发普贤十大愿,修普贤十大行,当下就与普贤菩萨的法界相应;以万行因花,庄严无上佛果,必能圆满福慧,成就如来功德,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二)
一者礼敬诸佛1──礼佛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90.03.17(六)刊载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为人天导师,循循善诱,化导众生趣向佛果,堪受众生归依、恭敬礼拜。《大乘法苑义林章》云:「虔恭曰敬,轨仪称礼。」以敬信虔诚之心,具足威仪,向佛陀、诸大菩萨,乃至庄严的圣像,行五体投地礼,即是礼佛。
礼佛,亦是净化三业的行门。身作礼拜,口念佛名,心存恭敬,得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烦恼销融,自然能显发内心无量的慈悲、智慧及本具的光明性德;如此,则由事上之礼佛,进而契入理上之「礼敬自性佛」。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为度众生,而精进不懈,广行六波罗蜜。一世中为菩萨行者,值遇燃灯佛,亲见如来庄严相好,威德具足,生起无量恭敬之心,至诚顶礼,以身及发掩盖污泥,头面顶礼,手接佛足,归命礼拜。因为至诚恭敬,而证无生忍,体悟这一念心性,等虚空遍法界,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同入体性平等之觉海。即于此时,六度圆满,天人咏叹,得燃灯佛授记,未来当得作佛,清净庄严广度人天,名为释迦牟尼佛。
所以,礼佛除了身体的礼拜,更有其深远广大的涵义。一方面藉此发大愿,效法佛陀因地中精进不懈之难行能行,礼佛学佛,当愿作佛;一方面,于精诚恭敬的礼敬中,与清净、平等、不动的心性相应,了达「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的深义,契入圆妙湛然不可思议之心地本源,则更是体悟到礼佛的真实意义。
普贤十大行愿(三)
一者礼敬诸佛2──礼佛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3.20(二)刊载
波斯匿王有女名为赖提,形貌极为丑陋,因此,长年深居宫中,不能外出。赖提独自思惟:如来住世,慈济众生,而自己却无法亲见如来,蒙受法益。自觉业障深重,生大惭愧,遂于住处竭诚礼佛忏悔,感得佛陀慈悲应现,从地踊出。赖提初见佛发相好,心生欢喜,如棕毛般的头发即转柔顺;次睹佛额宽广明净,乃至眉目耳鼻一一妙洁端严,益发恭敬,其丑恶面容形貌,遂一一转变,端正妍丽犹如天人。波斯匿王见状,请示佛陀何以如此,佛言:因其以惭愧心礼拜,故能见佛;以欢喜恭敬心礼佛,故身相转变。由此可知,缘由一念恭敬礼拜而得心清净,因心清净故,四大身相乃至六根、六尘、六识皆得清净,自然感得殊胜庄严之果报。
《增一阿含经》记载,礼佛能得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佛陀清净相好百福庄严,乃由圆满善法所感,故见佛相好,恭敬顶礼,以身虔修善法,能得身貌端正。二者得好音声:正礼佛时,一心称念佛名,口业清净,感得声音清雅,人闻敬信。三者多饶财宝:以花香灯明礼敬供养,学习佛陀于因地中广修布施供养,能财宝丰足。四者生高贵处:佛陀为三觉圆满,三界之中最尊最上,若人以殷重心至诚礼佛,心诚故,觉性圆满,三界独尊,得生高贵处,为人敬重。五者得生天上:心念佛陀果德殊胜,归命想念佛于因中所修众善,愿之行之,能令福德增胜,后世得为天人。
古德云:「念佛一句,罪灭恒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以至诚恭敬的心,一瞻一礼,深心信解,如佛在前,能令众生于一念净心中灭无量罪而深植慧根。以此敬信心为因,恭敬顶礼福慧具足的佛陀,自能成就庄严圆满的果德。
普贤十大行愿(四)
一者礼敬诸佛3──礼自性佛
于自由时报90.03.22(四)刊载
古德云:「礼属身业折慢幢,敬属意业敬心田。」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以谦卑心及最恭敬的形仪礼佛,如此身心一致,方能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
礼佛有事有理,事上的佛,指外在的圣者乃至圣像;理上的佛,则是人人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之觉性。在事相上,五体投地为佛门中最恭敬之礼敬方式,将头部、双膝、双掌等五处,贴伏于地,以最尊贵的额头着地,然后手掌外翻,承接如来双足,因此又称「接足礼」。若能透过事上恭敬的礼拜,去除自己的骄慢染习,进而提起觉性返照,只要一起贪、瞋、痴的念头,随即觉察、觉照,最后归于寂照一如,安住于觉性理体;以此照破烦恼,内调心性,即是理上的礼佛。
昔日达磨祖师将传付衣法之时,门人各自陈述心得,唯有慧可无言无说,向达磨祖师顶礼一拜,而得达磨祖师之印可。慧可大师藉礼敬之事,彰显自性理体,为心境一如之全体呈现,乃是最真实的礼拜。
所谓「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礼的身心和所礼的佛,皆为仗因托缘所生,其性本自空寂。于礼佛时,泯绝一切事相分别,心与境、能与所,皆了不可得,体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契入能所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进而于日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时时「礼自性佛」。
普贤十大行愿(五)
一者礼敬诸佛4──普行礼敬 无有疲厌
于自由时报90.03.24(六)刊载
佛陀有「无见顶相」,一切天人,以再大的神通力,也无法测量其头顶有多高。他曾自述,此乃「过去生生世世,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无有疲厌」所得之果报。
《佛说迦尸罗越六方礼经》记载,迦尸罗越遵从父亲之遗训,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礼敬,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佛陀开示,才明白:东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师长,西方代表夫妇,北方代表亲属朋友,地代表奴婢,天代表道人沙门。向六方礼拜,不仅是身拜,而且要心思父母、师长、夫妇、亲属朋友、奴婢、道人沙门对自己之恩德,履践相处应注意之事,方是真实的礼敬六方。例如,子女事奉父母,要积极从事正当的工作,负起家庭经济责任;须及时供给饮食生活资具,不令乏少;谨言慎行,不令父母忧恼;若父母生病,须立即送医诊治;并且不可暂忘父母之恩。对于师长,当心存恭敬,常念师恩,称扬师德,并且实践师长之教诲。……乃至对于修行人,须心存敬意、口说善语、身行礼敬、向其请法。如此行之,虽不强求富贵,但自然一切具足;也才是体达礼拜六方的真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因缘具足,皆能作佛,都是未来佛。因此,佛陀有一世为常不轻菩萨,见到一切众生,皆礼拜赞叹,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诚、清净、平等、恭敬的心,视一切众生等佛无异,普遍礼敬一切众生;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清净、精进不懈,于一切众生,常行恭敬;又能从事上的身心恭敬礼拜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进而与理上清净、平等、不动的自性相应,渐渐就能契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如此,就是在修普贤行,即与普贤菩萨之行愿相应。
普贤十大行愿(六)
二者称赞如来1──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于自由时报90.03.27(二)刊载
为什幺要称赞如来?
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瞋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例如: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若能一心敬慎,称赞如来,则能使我们灭除因口过而生的障碍,成就口业清净的功德。
佛世时,有一铃声比丘,梵呗之声极为清雅美妙,凡是路过之人车、象马等,闻之皆伫足不肯前行。然其容貌丑陋至极,使人睹之不忍再视。原来,过去迦叶佛入灭时,基里王为佛起塔,铃声比丘当时为一监工,因懈怠而受人诃责,于是瞋而怒言:「这幺大的塔,什幺时候才建得好!」落成之后,举见佛塔崇伟庄严,于是心念一转,顿悔前过,旋即尽其所有,购得一金铃,挂于塔头,并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比丘由于往昔恶口之缘故,致使容颜丑陋;又因持铃供养、发愿之故,五百世来,恒具妙好音声,最后又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证罗汉果。
经云:「法与意相应,皆以意为性...(●[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为清净的心,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圆满解脱。
修行人想达到究竟解脱、成就圆满智慧,必须建立正确的知见,进而如法修行,摧破一切烦恼,这才是「转*轮」真正的意义与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九)
六者请转*轮2──为什幺要请转*轮
于自由时报90.05.19(六)刊载
请转*轮,就是劝请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大善知识宣说佛法,使一切众生都有闻法得度的因缘。
《方广大庄严经》记载:佛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以智慧遍观世间众生种种根机,默然思惟:自己亲证之法并不是以思量分别的心所能理解,而众生福薄根浅,智慧不明,深为无明烦恼所障蔽,对于所说之法,恐怕不但不能信受,反而容易生起轻慢、毁谤之心,于是寂然欲入涅槃。继而又想:过去诸佛都是接受梵王劝请,才出世转*轮!此时,娑婆世界之主螺髻梵王明白如来心意,心想:众生长夜没于生死之中,我应当为众生劝请如来转妙*轮,于是率领诸大天王前去祈请佛陀出世转*轮。世尊受请后便入定观察众生根器,知道鹿野苑五比丘根机已经成熟,应先得度,于是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度化憍陈如等五人,是为初转*轮。此后,正法流布于世间,一切众生,不分愚智利钝,都因此有了得度的因缘。
说法度众生,是如来的本怀,为什幺还要等众生请法,佛才宣说呢?因为:如果无人请法,如来自说,一般人会以为佛自吹自擂,而生轻慢、毁谤之心。其次,印度当时有些外道以为:梵天王就是造物主,而今梵天王亲自向佛请法,外道的邪见自然不攻自破。再者,佛待因缘说法,众生才会生起难遭遇想,因而对佛法生起敬重之心。
昔日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为了向达磨祖师求法,久立于少林寺,直到第二天,大雪已掩过了膝盖,达磨祖师为了怜愍这个为法忘躯的弟子,终于启口问道:「你久立于大雪之中,所求何事?」慧可含泪回答:「只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迷。」于是达磨祖师对他开示:「诸佛无上妙道,是经过旷劫的精勤努力,行种种难行之行,忍种种难忍之忍,方能证得。若以一般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求无上真乘,那是徒劳无功的!」由于慧可大师不惜身命地殷勤劝请,才能使禅宗法脉流传东土,化化不绝。
欲得诸佛无上智德,必须有殷重求法的心才可能与法相应,进而从中获得法益。再者,菩萨以舍身之志劝请诸佛转*轮,乃是代众生劝请,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得度的时节、因缘各各不同。必须不断地仰赖善知识住持佛法,为众生开晓真理,使令众生不断地长养善根;根机成熟了,才有闻法得度的因缘。
智者大师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轮。」佛陀亲证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因前人至诚祈请,方能流布世间,令根熟众生闻之皆能得度。为了使一切众生皆有得度因缘,我们也应当至诚劝请所有契悟真理的大善知识,广宣正法,大转*轮。唯有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才能使*轮常转不息;也唯有正法不断,一切众生才有得解脱的希望。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
六者请转*轮3──如何转*轮
于自由时报90.05.22(二)刊载
「转*轮」不只是以口轮宣说佛法,其实,佛的一切身、口、意,无时无刻不在转*轮。譬如,佛陀随类应机作种种示现度化众生,是转身轮;而佛陀的心轮,更如清澈的明镜一般,无时不在鉴知众生的根器,善解众生心意,随类度化、应机施教。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中也说到:佛陀为调御众生,先以身轮作种种示现,令度化的对象增长善根;当善根成熟、堪任受道之时,便以口轮宣说教法,令他们心开意解,成道得解脱。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有一次,佛陀为了教育弟子,想要亲自打扫精舍。此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马上带来五百支上好的扫帚,希望藉此因缘植福田。这一天,恰巧发心打扫精舍的给孤独长者有事无法前来,佛陀利用与弟子一同经行之时,亲自拿起扫帚打扫环境。站立一旁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们见状,也都一同拿起扫帚来打扫。等到全部整理干净了,佛便利用这个因缘,为弟子们开示:扫地虽然看起来是小事,确有许多功德:扫地如同打扫心地,令自、他的心清净,将来的果报就是端正庄严;同时,精舍环境清净整洁,能令护法诸天欢喜,将来也会因此获得生天的果报。
佛陀先以心轮鉴知弟子们的需要,护法释提桓因也因此而有了植福的机会;然后再以身轮示现扫地,让弟子们先跟着一齐打扫,身体力行,最后才以口轮开示弟子,使弟子们心开意解,因此能奉教欢喜。智者大师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修行到达最高的境界,一切行住坐卧、挑柴运米,乃至于打扫环境,无非是发自这念心的神通妙用。因此,不论是身轮的示现,或口轮宣说,皆是从佛陀清净圆满的心轮中流出的教法。在佛清净圆满的心轮中,一切法是自在、融通的,都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转除心中的无明烦恼、离苦得乐。
曾经有弟子问师父:*轮在哪里?*轮,就在你的慈悲与智慧,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当中。一切的行住坐卧,乃至于扫地作饭、听课教课、流通有无、为民喉舌,都是发自这念心的妙用,都是在转*轮。这个法,就看见者、闻者能不能心领神会了。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一)
六者请转*轮4──如何请转*轮
于自由时报90.05.24(四)刊载
佛法是众生的依归,唯有*轮常转,方能利乐一切众生。然而佛已入灭,我们该请谁大转*轮?又应如何请转*轮呢?《大智度论》说到:有五种人可以宣说佛法,即:佛、佛的弟子、仙人、诸天,以及诸佛菩萨为度众生而化现的化人等。总之,只要是宣说佛陀正法的善知识,都是我们应当劝请的对象。
《大智度论》记载:佛入灭时,一切诸天、世人以为世间明灯将灭,无不号啕大哭、忧愁怖畏。于是大家聚集起来,劝请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尊贵的仁者!佛的法船将破,法城也即将倾颓!说法的人一个个追随佛陀而去,行道的人也渐渐少了,法弱魔强,佛的法灯就要灭尽了啊!祈求尊者怜愍众生,代众生建立法幢,续佛慧命。」此时迦叶尊者心如大海,澄净不动,默然接受了大众的劝请,往须弥山敲击犍槌告知大众:「佛陀从三大阿僧祇劫以来,种种勤苦修行,乃是为了悲愍众生。现在佛已入灭,诸弟子们,凡是知法、持法、诵法者,应该学习佛陀的精神,为悲愍众生而集结佛陀的教法。」于是,在阿阇世王的护持之下,完成了第一次经典的结集。这是继梵王劝请佛陀出世说法之后,最重要的一次请转*轮。
说法者,必须有正确的知见,方堪弘范三界。如同摩诃迦叶尊者,不但知法、识法,亦亲身实践佛法,为一切佛弟子中的表率,故能转动大法。而劝请者亦须三业恭敬,身心称合于法,始堪受教。否则,即使大法如雷贯耳,也难以蒙受法益。
古代参学的行者,跋山涉水,踏破无数草鞋,只为求得一悟。参访之时,禅师上堂说法,应机开示,句句直指心要;学人三业至诚,合掌伫立谛听,忽然一言相契,顿悟自性,即获接引。请法之人不论悟或未悟,皆能蒙沾法益,欢喜踊跃,故于闻法之后,设斋供僧,称为「上堂斋」,此乃学人内心诚敬的表示;同时,也在清净的福田中植下了福慧之苗。
古人为了求法,不畏艰难,甚至宁以生命作为代价;然而今人不能领会求法的艰辛,以为佛法得来容易,乃至有轻法、慢法之虞。须知古德穷毕生之力亲身恭践,倾全力护法护教,方使大法辗转流传不辍。佛弟子应作难遭难遇想,以同样殷勤敬重的心请转*轮,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二)
六者请转*轮5──请转*轮的功德
于自由时报90.05.26(六)刊载
深心求法,能得无上功德。《华手经》中,佛曾作了一个譬喻,说明菩萨请转*轮的功德难量:好比以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海为坑,其中装满种子,有一位大力士,尽其所能将种子洒向四方。大风普吹,使每一粒种子堕入一个世界,然后将一一世界的泥砂合起来,以如此砂数的总合,仍然无法超过「请转*轮」的功德。
经云:「深心精进,如是求法得大果报。…深心求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深心」就是以决定不疑的信心,深求佛道。菩萨以此深心祈请诸佛为一切众生转*轮,犹如将佛法的种子植入众生心中。众生于闻法之后,以受持佛法之故,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降伏自心的烦恼,增长善根,养成完美的人格,也使大众对佛教徒生起敬重之心。非唯自身受持读诵,更进一步辗转流通:或助印经书,或建设道场,或带朋友到精舍听闻佛法等,令不了解佛法的人生起信心;也使已经生起信心的人,更增福慧。一人请转*轮,等于在一切众生分上植下了转*轮的因缘,于是功德辗转增胜,难以数计。
*轮常转,是佛法兴盛的表征,佛法能净化人心,增长一切众生向善的力量,因而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为世福带来光明。所以,佛法兴盛是一切众生的福祉,也是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悟入佛道的希望。这一切,端赖大众继续推动佛法的大轮,运载众生至圆满无碍的解脱境界。
普贤十大行愿(三十三)
...(●[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菩萨、佛四种圣人,都可以得到自在。何谓圣人的自在?第一、心要得自在,第二、口要得自在,第三、身要得自在。身口意三业清净,才是真正的自在。
自在(五)
何谓自在的心?
即这念心能够作主,
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
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
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何谓自在的心?即这念心能够作主,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但是一般人的心大多作不了主,譬如,静坐时,感觉很无聊、空虚,不然就是妄想不停,想过去、现在、未来,念念迁流;这念心始终不得自在。又如,看到喜欢吃的东西,就垂涎三尺,暴饮暴食,这就不是自在了。遇到逆境即心生烦恼,也是不得自在。
这念心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能达到六根清净方是真正的自在。譬如眼睛看到好的东西会起贪着,接着马上想占有,得不到,就去偷、去抢,这就是眼睛不能得自在。又如看到漂亮的小姐,就想多看几眼,这也是眼睛不能得自在。
佛菩萨的自在是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心不染尘,不随境转,是真正的自在。
自在(六)
佛法讲的自在,
不是邪人的自在,不是愚人的自在,
而是菩萨的自在--
身、口、意三业自在。
佛菩萨的自在是心不染尘,不随境转,是真正的自在。
譬如遇顺境不起贪着,遇逆境不生烦恼。利益众生之事当仁不让,有害于他人之事,绝对不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小渐盈大器,故心要能做主,方可得自在,若不能作主,就易为外境所转,始终不得自在。
若能六根清净、心不染尘,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般,色身也会因而得到清凉、舒适,行、住、坐、卧,皆能自在安乐。
这念心风平浪静,智慧就现前,则做任何事情,皆能清楚、明白,知道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反之,若无智慧,不该做的事去做,就造了恶业,甚至犯法,感召牢狱之灾,不得自在,此时则悔之已晚。
故知佛法讲的自在,不是邪人的自在,不是愚人的自在,而是菩萨的自在-身、口、意三业自在。
自在(七)
贪、瞋、痴、慢、疑等恶念,
不用教示,却自然就会生起,
此即是过去的习性,
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所谓菩萨,就是心要得自在,身、口皆要得自在,心存善法、善念,绝不起恶念,如此就能得自在。众生就不若菩萨般自在;开示众生善念相继,似乎不容易做到,但贪、瞋、痴、慢、疑等恶念,不用教示,却自然就会生起,此即是过去的习性,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应时刻反观这念心,是不是能得自在?是邪恶的心?愚人的心?庸人的心或圣人的心?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时刻起善念,绝对不起恶念;起善念即感应光明,起恶念则感召黑暗,所谓心劳日瘁,妄想太多,患得患失,就会感觉身心很疲倦,就没有办法得自在。
善念相继是自在的开始,进一步要达到圣者的自在,即无念、无相、无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未来,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主的这念心存在,这就是清净心,即佛法讲的菩提心,究竟圆满的清净智慧。
自在(八)
无念,
不是任何念头都没有,
而是没有妄想,
且清楚明白、作主的心要存在。
希望心得自在,第一步要不起恶念,只起善念,心中一片光明,身心愉快、欢喜。进一步要慢慢提升,起善念后,善念也不执着,最后归于无念,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无念,不是任何念头都没有,而是没有妄想,且清楚明白、作主的心要存在。
无念的心是真正究竟的自在,有如一潭止水、一面明亮宝镜。若起恶念,如是非、得失、恩怨、名利、财色、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种种的无明烦恼,宝镜就蒙尘了。要将尘垢擦掉,这面宝镜才能照天照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自在的心如一潭止水,没有波浪。但一般人被外面的境界风一吹,心就起波浪,不得自在。苏东坡先生曾说,人生遭遇的境界,譬如八种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若遇此八风,都能不起波浪、如如不动,就是如止水般自在的心。
自在(九)
契入禅定,
则身没有挂碍,
没有病苦、老苦、死苦,
离开种种的痛苦,
这念心清清净净,才真正是得自在。
身、口、意三业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
口业自在,即时常赞叹他人,不要恶意毁谤别人。现在一般人不但不赞叹别人,反而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如此,口就造恶业了。佛经云,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要口业清净,就须做到没有这种四过失,才能真正得自在。口离开这四种过失,讲的话别人就会相信,持咒、念佛也才有感应。
其次,身体要得自在,即身业要清净。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身根清净,进一步要修习禅定,静中熏修、养成,动中磨练,动、静都能得自在,禅宗祖师云,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契入禅定,则身没有挂碍、没有病苦、老苦、死苦,离开种种的痛苦,这念心清清净净,才真正是得自在。
自在(十)
若心能作主,
即使经过一天的工作,
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疲劳当中,
一打坐,禅定现前,
身、心得到真正的歇息,
一天疲劳则可顿时消尽。
一般人,身体不安定,心也不安定,就是因为作不了主,即不得自在,所以要用功修行。首先要修清净行,身、口、意三业清净。第二、心要作主。清净、作主,这要在平常日时生活中养成。
意清净、口清净、身清净,动静闲忙都可以修,经过一番熏修、反照、检讨、反省,心就能得自在,身、口也能得自在,这是初步得到自在,进一步还要保任,动得自在,静也得自在。若心能作主,即使经过一天的工作,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疲劳当中,一打坐,禅定现前,身、心得到真正的歇息,一天疲劳则可顿时消尽。
若能于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皆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那里,心就在那里,清净心现前了,心便得自在。
作主的心始终存在,即是真正的自在。
自在(十一)
心像电台、电波一样,
一个念头就是一个频道。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起善念,
进一步更要无念、无相、无住,
心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一般,
就可以消业、转业,就可以得自在。
心像电台、电波一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频道。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起善念,进一步更要无念。无念、无相、无住,心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一般,就可以消业、转业,就可以得自在。
要做到自在,必须下一番功夫,否则,心不容易得到自在,便有烦恼、妄想、无聊,这些心理现前,就不能得自在。
佛的心是无念、无住。但是一般人,误以为无念、无想,就像石头、木头一样,便失去了作用。其实,真正达到无念、无想,是指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不想现在、不想过去;当前这念觉心,了了分明,就是古德所说:清明在躬。这念清清明明的心,时时刻刻存在。这种境界现前,就是大自在!
经常熏习、照顾这念心,自在的境界时时刻刻都会现前,动、静、顺境、逆境、白天、晚上如此,一年、十年都是如此,便没有生死可了、自在解脱。
自在(十二)
能够持守五戒,
即具足五常的涵养;
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
可因此而富强安乐。
希望得自在,要从日常生活中努力。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若要建筑很高的楼层,地基一定要扎得很稳固。做人的根本就如地基,根本稳固了,人格才得以日趣完整。
在佛法来讲,做人的根本,第一要三皈,三皈就是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就如读书或在世间学艺,先要拜师,免得走远路、走错路。所以先要受三皈。受了三皈后,其次要受五戒:谨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律。五戒持守清净,则人格必定健全,福报自然增长,将来做任何事情皆可无往不利。
五戒就如同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维持家庭、社会、国家秩序的伦理道德规范。
能够持守五戒,即具足五常的涵养;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可因此而富强安乐。
●[惟觉法师]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一)
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
都希望自己的命运是无诸障碍、大富大贵的。
而要如何才能
使自己的命运光明、富贵呢?
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都希望自己的命运是无诸障碍、大富大贵的。而要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命运光明、富贵呢?就必须要确实了解因缘果报与命运的关系了。
命运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涵盖了生命、生存及生活三个层面。第一、生命,如果明白生命的真义,则生命是无穷尽的。第二、生存,要想获得生命的真义,就必须思惟如何生存?生存的目的是什么?第三、生活,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之中,所发生的种种行为,就是生活。而生活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每一个家庭、公司、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全世界的命。而命有好、有坏,这其中,与「运」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运」,就是运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始终不停地流转不息。而生存、生活、生命,就是如此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转,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个人是如此,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
现在科学、交通发达,整个世界时空的距离缩短,所谓「天涯若比邻」、「拔一毛而动全身」,所以,全世界的命运,与每个人都有...(●[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也不是,自己统统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怪大众,这就是没有觉察。觉察,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很多人贫困、穷贱,只想到:「唉呀!这个社会不好,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帮助我,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这个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什么社会?乌烟瘴气的!」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觉察,就不会怪人家、不会怪社会、不会怪亲戚、不会怪朋友,知道反省:「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善心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今生穷困潦倒,要时时刻刻检讨,从现在开始,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就是觉察。
再举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想读书,成绩不好,父母骂他:「你简直是最愚蠢的!」不仅骂孩子,看到家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这就是众生。假使能够觉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现在要检讨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导他,从因当中去努力,希望他改过向善、惭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条路。」对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长、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帮他找一个好老师、好学校,经常鼓励他。这就是觉察。
先从自己检讨,就是觉察。觉察了以后,还要觉照。有了烦恼,要赶快把它照破。例如,检讨发现:「我经常骂孩子,口业不清净,容易发脾气。」再度起瞋心时,赶快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把瞋心化掉。这就是觉察、觉照。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就是佛,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认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他呢?这个丈夫这么无赖,喜欢发脾气,也不照顾家庭,这是我过去的业障,不能怪他。」先从自己努力,慢慢改变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劳,要有善法,依照这个方法不断地努力,一定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
以修行来说,就是更进一步的了。经常思惟:怎么样办道场?怎么样普度众生?怎么样能够自利?怎么样能够利他?这就是觉察,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进一步,觉照,要照破无明、烦恼。如何照破?第一是改过,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检讨,第四是观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诵《金刚经》。《金刚经》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层楼。
现在虽然是刚刚开始,已经是不简单了,每一位受了五戒,是优婆塞、优婆夷,还要受菩萨戒。觉,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萨,必须要有正因,要有觉悟的心、觉察的心、觉照的心。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像小偷一样,时时刻刻使我们打妄想,偷我们的功德。一发脾气,火烧功德林,这就是小偷,偷我们的清净功德。刚刚准备要发脾气了,「我知道了,不能发脾气!」念一句:「阿弥陀佛」,照到起瞋心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执着一句佛号,是没有什么用的。所谓「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佛号是用来返照自心,化除我们的无明烦恼。以前有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百、几千、上万遍。他是念这句佛号,而不是利用这句佛号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儿子不乖,吵闹起来了,怎么劝也劝不听,这个居士发脾气了,拿起念珠,边念佛、边打小孩。这就是没有觉察、没有觉照。
--------------------------------------------------------------------------------
(五)980913
我们心当中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用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个烦恼又可简化、浓缩成一百零八个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都破除了,身心清净,即能成道证果。如果一百零八个烦恼还是太多,记不住,就浓缩为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
每个人都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当中起了无明烦恼,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谁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没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烦恼、无明,就把烦恼、无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点的,经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会起烦恼,自然就不会生气。根基差一点的,起了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么又在发脾气,又在起烦恼?」这样也不错,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根机最下等的人,起了烦恼、骂了人、做了坏事,根本还不知道,别人告诉他,他还不接受。
凡夫众生由于过去起烦恼习惯了,无始以来的种子都隐藏在八识田中。现在用持戒的方法,清净身业、口业、意业,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后,要归于觉性,持而无持。持戒是一个法门,是根本的法门。持一条戒,就破一个烦恼。烦恼破掉了,我们的自性、觉性就现前了。
所有的法门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门。假使心很散乱,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为诵经;诵经诵不下去,就持咒。法门很多,诵经、打坐、持咒、忏悔、经行,乃至于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们的本性才会现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没有觉察,虽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乃至造了恶业,葬送了一生,将来就会堕落,随业流转,轮回六道。所以,现在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每一条戒我们都要尽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马上惭愧、忏悔。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所谓「本具」,即是经中所说的「法尔如是」,觉性是无始无终,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无始无终,否则就要轮回六道,受苦受难。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恶念也是它。
本具的觉性,即是「本觉」。师父说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大众听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佛祖给我们的,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父母给我们色身,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
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因缘,佛性虽然本具,但仍是「不觉」的众生。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了,就是菩萨。完全觉悟了,烦恼统统漏尽了,就是如来佛,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位是在家居士,法师是出家众,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诸位有男众、有女众,这念心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在家相、没有出家相,觉性是无相。
《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觉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众生相,念念分明。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坛经》中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觉性没有东西南北、没有男女老幼,是无相。所以,受了菩萨戒之后,除了戒以外,还要看经,要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这样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见,得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错误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经也好,假使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念心无所求、无所得,因为心性本具。
--------------------------------------------------------------------------------
(六)980920
凡夫众生是不觉。由于不觉,始终在造恶业,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我们现在是始觉,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有深浅、有粗细、有高低,有层次上的差别。虽然是觉,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
佛经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现在是第一个层次,将来「修德有功」,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明了,烦恼就愈来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
「动静理全是」,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没有差别,并不减少一丝一毫,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还在,只是迷惑颠倒了。无论是静、无论是动、无论是行住坐卧,佛性始终存在。「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残杀……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我们绝对不做这些,我们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随物去」,随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流转。「杳杳不知归」,做了很多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还糊里糊涂。
所谓「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声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从现在开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就是...(●[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的过失。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统统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怪大众,这就是没有觉察。觉察,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很多人贫困、穷贱,只想到:「唉呀!这个社会不好,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帮助我,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这个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什么社会?乌烟瘴气的!」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觉察,就不会怪人家、不会怪社会、不会怪亲戚、不会怪朋友,知道反省:「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善心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今生穷困潦倒,要时时刻刻检讨,从现在开始,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就是觉察。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想读书,成绩不好,父母骂他:「你简直是最愚蠢的!」不仅骂孩子,看到家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这就是众生。假使能够觉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现在要检讨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导他,从因当中去努力,希望他改过向善、惭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条路。」对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长、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帮他找一个好老师、好学校,经常鼓励他。这就是觉察。
先从自己检讨,就是觉察。觉察了以后,还要觉照。有了烦恼,要赶快把它照破。例如,检讨发现:「我经常骂孩子,口业不清净,容易发脾气。」再度起瞋心时,赶快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把瞋心化掉。这就是觉察、觉照。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就是佛,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认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他呢?这个丈夫这么无赖,喜欢发脾气,也不照顾家庭,这是我过去的业障,不能怪他。」先从自己努力,慢慢改变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劳,要有善法,依照这个方法不断地努力,一定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
以修行来说,就是更进一步的了。经常思惟:怎么样办道场?怎么样普度众生?怎么样能够自利?怎么样能够利他?这就是觉察,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进一步,觉照,要照破无明、烦恼。如何照破?第一是改过,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检讨,第四是观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层楼。
现在虽然是刚刚开始,已经是不简单了,每一位是优婆塞、优婆夷,还要受菩萨戒。觉,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萨,必须要有正因,要有觉悟的心、觉察的心、觉照的心。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像小偷一样,时时刻刻使我们打妄想,偷我们的功德。一发脾气,这就是小偷,偷我们的清净功德,火烧功德林。刚刚准备要发脾气了,「我知道了,不能发脾气!」念一句:「阿弥陀佛」,照到起贪心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
--------------------------------------------------------------------------------
(四)980308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执着一句佛号,是没有什么用的。所谓「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佛号是用来返照自心,化除我们的无明烦恼。以前有一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百、几千、上万遍。他是念这句佛号,而不是利用这句佛号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儿子不乖,吵闹起来了,怎么劝也劝不听,这个居士发脾气了,拿起念珠,边念佛、边打小孩。这就是没有觉察、没有觉照。
我们心当中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用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个烦恼又可简化、浓缩成一百零八个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都破掉了,就身心清净,成道证果。一百零八个烦恼还是太多,记不住,就浓缩为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
每个人都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当中起了无明烦恼,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谁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没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烦恼、无明,就把烦恼、无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点的,经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会起烦恼,自然就不会生气。根基差一点的,起了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么又在发脾气,又在起烦恼?」这样也不错,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根机最下等的人,起了烦恼、骂了人、做了坏事,根本还不知道,别人告诉他,他还不接受。
凡夫众生由于过去起烦恼习惯了,无始以来的种子都隐藏在八识田中。现在用持戒的方法,清净身业、口业、意业,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后,要归于觉性,持而无持。持戒是一个法门,是根本的法门。持一条戒,就破一个烦恼。烦恼破掉了,我们的自性、觉性就现前了。
所有的法门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门。假使心很散乱,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为诵经;诵经诵不下去,就持咒。法门很多,诵经、打坐、持咒、忏悔、经行,乃至于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们的本性才会现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没有觉察,虽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乃至造了恶业,葬送了一生,将来就会堕落,随业流转,轮回六道。所以,现在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每一条戒我们都要尽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马上惭愧、忏悔。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所谓「本具」,即是经中所说的「法尔如是」,觉性是无始无终,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无始无终,否则就要轮回六道,受苦受难。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恶念也是它。
本具的觉性,即是「本觉」。师父说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大众听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佛祖给我们的,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父母给我们色身,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
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因缘,佛性虽然本具,但仍是「不觉」的众生。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了,就是菩萨。完全觉悟了,烦恼统统漏尽了,就是如来佛,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位是在家居士,法师是出家众,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诸位有男众、有女众,这念心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在家相、没有出家相,觉性是无相的。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觉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众生相,念念分明。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坛经》中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觉性没有东西南北、没有男女老幼,是无相。所以,受了菩萨戒之后,除了戒以外,还要看经,要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这样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见,得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错误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经也好,假使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念心无所求、无所得,因为心性本具。
凡夫众生是不觉。由于不觉,始终在造恶业,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我们现在是始觉,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有深浅、有粗细、有高低,有层次上的差别。虽然是觉,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
--------------------------------------------------------------------------------
(五)980315
佛经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现在是第一个层次,将来「修德有功」,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明了,烦恼就愈来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
「动静理全是」,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没有差别,并不减少一丝一毫,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还在,只是迷惑颠倒了。无论是静、无论是动、无论是行住坐卧,佛性始终存在。「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残杀……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我们绝对不做这些,我们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随物去」,随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流转。「杳杳不知归」,做了很多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还糊里糊涂。
所谓「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从现在开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