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2|回復: 1
|
【常礼举要笔记】二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徐醒民老师常礼举要笔记》
(卯)聚餐
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
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
,这个应酬是免不了,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
有西餐的席位。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
道,那就太欠缺礼了。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
家庭,他以辈分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
高下来区分,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
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就一
般都是普通朋友,一切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
,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余按年龄身分,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
位不同,按照身分坐定。入座后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
。肱是上肢,坐定后两只手不能横放着,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
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
式,摆在榻榻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
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这一条
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后,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后把菜上
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
了,因为礼要从俗。虽说拜客可以免,但是做主人的,一定要先举杯敬客。敬完
之后,凡是作客的要致谢辞,主客当然不一定要致谢辞,但其它陪客可要致谢辞
,这是应有的礼貌。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这一点是另外一条需要注意的事,这时看席位是在什么场合,如果是在外面餐厅
宴请,或是主人请你到他家,从外面包席、叫外卖送到家里,致谢时不必特殊表
示。如果是主人亲自做菜,这就是很隆重的宴请,这个时候做客人的首先要向主
人致谢,然后再开始享用。在《礼记.曲礼》中,就有讲:「主人亲馈,则拜而
食。」「亲馈」就是主人亲自做的菜肴,客人要先拜了再吃。「主人不亲馈,则
不拜而食。」这是〈曲礼〉讲的。因为主人亲自做菜,一方面是辛苦,再另一方
面是特别敬重这个客人。在家里面做子女的,对于父母长者,都必须亲自弄饮食
,自己才放心,你要叫家里佣人做,有时候还不放心!亲自做表示你对这件事情
最敬重,最慎重。我们对待客人亲自做,那客人表示你特别看得起他,所以做客
人的,必须要特别来感谢。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请客的惯例,古时候都是有一个主要客人叫正客,除了主客之外,譬如说某人要
出远门了,我们给他饯行,或是他从远地回来,要给他接风洗尘,这个人就是正
客。要是只请一个人不大合适,所以就要同时请几个陪客,但陪客也不能随随便
便的请,那可不简单,要是请的陪客和主客相处不好,交情不够,话也谈不出来
,那请这些陪客来的场面也不太好。因此所请的陪客必然是跟正客私交很好,在
一起谈得投机,这样的人可以做他的陪客。最好同时请几位,这样一起宴会,主
客就非常融洽。这时候主人当然要敬酒,主人先举杯敬客,敬毕了之后,一般人
不知道,陪客等主人敬完了酒,先别急着动,你要是好心好意要多礼回敬,那失
礼了。要看看谁是主客,谁是陪客,主人当然不讲,在主人的立场,他讲这些人
都是客人,不过只要看看当时所坐的座位,就可以辨别出来了。坐在第一个重要
位子的,他就是主客,正客。
当主人敬完酒之后,要让主客先回敬,这是应该,在正客回敬主人时,陪客再随
着敬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抢先敬。不过做正客的,也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
主人敬酒了之后,我就不回啦,那就失礼了。所以说参加一个宴会可不简单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形必须了解,譬如说,我们这一席跟年高德劭的正客敬酒
,其它席或许也有主人派来的代表,在酒过三巡之后,那些客人都要到主要席上
敬主客,到这时候你是这席上陪正客的陪客,他们来敬主客时,主客当然是站起
来,拿起杯来接受;这个时候陪客不能站起来,要是你站起来,他是要敬主客呢
?还是敬陪客?这个是不合理,所以你要坐在那里不要动。一般人可能不了解,
人家来敬酒,我们还坐在这里,好像不对。其实我们要清楚,他不是来敬陪客的
,而是敬主客。如果是主客吩咐,因为你在席上做陪客,他认为你的地位很重要
,敬正客后,也一一敬了陪客,也有这种情形,那么这时候做正客的他交待了,
大家就一起来,不要一个一个来,这是在主客吩咐之后,大家才可以起来,如果
不吩咐,你仍要坐着不能动,这是事先要了解的。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主人照例在每一道菜上来时,都要先举杯向客人敬酒,敬了之后请主客举箸夹菜
,这时候当主客人,不能只有自己举筷子而已,要请大家一起来,一起举箸。当
然喝汤举匙同时,也要大家一起来,这是平等的,主客必须要懂这个礼貌,不能
自己以正客自居,要大家同举。这个各位将来都有机会,现在虽然都还年轻,以
后一眨眼年高德劭,成了长者时,要注重这个礼。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在席间用筷子夹菜的时候,无论菜有多少盘,都夹向自己一方的盘子,离自己比
较远的,不要绕过去夹,要是从左边、右边、后面,从那一边都会侵犯到人家,
假如人人都是这样横过来,互相侵扰或者是筷子打架,那怎么行呢?同时不要站
起来,这桌子很大,菜离我很远,我坐着构不上,于是就站起来伸手过去,这是
不许可的。不过现在很多餐桌,当中有一个圆盘可以转动,往往可以避免这种情
形。但有一些人,虽说桌子能转,但不懂礼的时候,也会发生一些失礼的状况,
例如说在上菜时的规矩是,新上的菜要先放在正客那里,先请正客举箸夹菜,桌
子那么大,菜还没到转到你这一边时,如果我们等不及你站起来夹菜,这也是很
失礼的。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筷子或汤匙不要向碗或盘中央取菜、取汤,这个是为什么呢?因为礼让,顶心中
间的菜是要礼让人家的,你先吃靠近你这一边的。赴约是一种礼,不能说要吃个
够本,没有吃到好像很吃亏,其实少吃就少吃一点,〈曲礼〉讲:「共食不饱」
。拿现在来讲,参加宴会不要多吃,因为很容易就吃过量,一吃过量回到家,肠
胃消受不了,所以在宴会上,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明明可以有两碗的饭量,就只
吃一碗,保留一点才不会过量。饮食过度在年轻时也许感觉不出来,年龄稍大一
点,胃没有弹性了,多吃一点点,胃就发生障碍。一旦胃不好,各种毛病就跟着
来,所以老年人不必勉强,不必劝他多吃。古时我们对客人要努力加饭,现在不
要了,不能勉强人家多吃。礼貌上当然还是要礼让,适可而止,在宴会上不能贪
求,如果说好吃的我们尽量取,然后向中间、两边去取,甚至在取的过程还要侵
犯人家,这都是不合适的。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公食之器,就是宴会上摆在桌子中心,大家共享的公筷、公匙,一道菜旁边摆一
套,大家一起用这一套食器,把菜夹到私人的碗里,再使用私人的餐具进食。以
卫生的角度来讲,在家里最好都有自己专用的杯子、碗筷等食器,每一餐所煮的
菜,最好这一餐就把它吃完,如果吃不完要预先分出来。再者要提倡用公筷、公
匙,否则东西很容易坏掉,因为筷子与口中的唾液接触,再去翻搅盘里的菜,有
时我们口腔的细菌,沾到饭菜里,天气一热它就繁殖得很快,菜往往就很容易变
味,在自己家里都要这样注意,何况是和公众在一起吃饭。
一堆人吃饭如果不用公筷、公匙,例如里面还有一些生客,我们不知道对方身体
健康状况如何,有没有传染病?一不小心就容易交叉感染。还有,公食之器无论
是筷子、匙子,也不能在碗盘里面翻来覆去的搅,这是讲究卫生。再加上个人有
个人的口味,所以不能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大家都在找好吃的,你找好的,他也
找好的,大家不守礼,这样很不卫生。家庭有小孩子的,从小就要训练,如果没
教,让他养成坏习惯,长大纠正不过来就麻烦了。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舀汤的公用汤匙子,舀了汤之后,要把它的余沥汤水完全倒干净了以后,才可以
再到公器里面舀。有些餐厅汤菜上来以后,公食里面都有大汤匙,不需要用各人
的匙子舀,服务人员会先给你分好,一人一碗,如果不是事先分好,除了私用的
匙子以外,另外要预备一个公用匙子,舀过来放在自己碗里,然后再吃。到人家
里作客,也应该这样。有的人家讲究卫生,准备了公匙,我们就必须使用公匙来
舀汤,用好了以后仍再放回汤碗里去。如果主人没有预先准备,那又另当别论,
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还没有倒完的余沥要倒干净,当然要倒在自己碗里,倾干净
了以后再舀。从公食器当中舀出来的汤,不要直接放到嘴里,要放到碗里再吃。
在〈曲礼〉也有这样一条要注意的,喝汤不能把自己汤匙子放在公器里面舀来舀
去的,要注意这些事项。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你已经夹菜,放在自己碗里吃不了,或夹错不是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想把它再放
回去,这个不行的,谁叫我们不看准了再夹!这个不可以的。所以〈曲礼〉里面
讲「勿反鱼肉」,自己夹的鱼、肉,不能再送回去。除了你自己夹的不能送回去
外,还有一种情形,主人以公筷敬菜,已经夹到你碗里了,你不能说这个我不要
,又夹回去,那样不卫生,也不礼貌。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倍是加倍,你无论是用筷子或是勺子,无论是菜、是汤,有些人对于一般的菜可
以礼让,对于自己喜欢的菜,人家夹一份,我要夹两份,这是不行的。譬如到餐
馆里面,有时候上来的菜份量有限,如果一席坐十个人,这道菜有十二份,一人
一份就剩两份,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吃,把剩下的两份占为己有,因为别人可能也
喜欢吃啊!此时剩下两份,就让它剩下来。如果数量没有限制,在各位客人都吃
过了以后,下一道新菜上来了,那么你对这菜特别爱好,可以多吃点没关系,什
么都可以通融的。礼虽然说不能倍于他人,但是在大家都吃过的情况下,这盘菜
还有剩,快要被端下去了,此时大家都不吃,我也不敢吃,那剩的这些菜也是浪
费,不是那样拘泥的。只是在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注重那个礼节。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在〈曲礼〉有句话「勿乍食」,乍食〈曲礼〉的解,汉儒所解的舌与口做声,菜
放在嘴里,是试验味道,要尝尝辨辨这味道,这味道是好是不好,为什么不可以
这样呢?你这样一辨味道,好像嫌主人菜做得不好,好,你尝一点;不好,你不
吃了,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拿到用口用舌这样乍一乍,乍了主人一看你这个举
动,心里一想我这菜做得不好,让客人试验试验,主人心里就不大好受了,所以
不要乍食。「食勿响舌」,就是勿乍舌。「咽勿鸣喉」,就是自己的风度,吃菜
喝了汤,按照自己的份量,细嚼缓咽,嚼得很细很烂,然后缓缓的吞下去,如果
不细嚼又不缓咽,胡乱一下喝汤,喝汤一喝一杯一嘴咕噜,喉咙响了,那让主人
或者是其它客人听到都不是滋味,看起来也不太文雅,不太斯文。
吃的时候,不要让喉咙有声音,喉咙有声音既不雅观也不卫生,怎么不卫生呢?
譬如吃荤菜的人,有时候鱼肉里面有骨有刺,当嘴里的份量少时,肉里细的碎骨
,在嘴里嚼的时候,很容易被察觉,你不会把它吞下去;假如口里放入的食物很
多,没有细细的嚼烂,就囫囵吞下去,可能就把喉咙刺破了,有这种情形。还有
无论是荤席、素席,有种汤刚烧上来时浮着一层油,看上去冷冷凉凉的,没冒热
气,这是因为油把热气闷住的缘故,这时候汤匙一舀,往嘴里一大口吞下去,这
个就麻烦了。那个滚热的汤,就会让你的舌头受不了,喉咙薄薄的膜也很容易烫
烂了,所以在宴会上往往很容易喉咙出了毛病,这个都是要注意的。
平常如果没注意吃饭的习惯,吃东西时就像古人所形容的「狼吞虎咽」,像豺狼
吃东西囫囵吞下去,像老虎吃东西,连小动物的皮毛骨头一起吞下去,那种吃相
多难看啊!既难看又危险,在人家那里作客吃餐饭的时候,把身体吃坏了,多划
不来!所以吃的时候养成习惯,咽勿鸣喉,缓缓的,要试验试验,最好舀汤,不
要舀滚烫的,要有这个经验,要稍微让热气散开,到嘴里面先喝一点,不要一匙
子都喝下去,喝一半或喝四分之一,浅含在嘴里,看舌头受不受得了,在平时就
要如此,无论在家或在外作客,当这样的习惯养成之后,到别处去作客时,才不
会如此,一切都是平素养成的。
饮食可以说是烹调方面最讲究的,大家一起吃饭,实在在卫生方面比较不注意,
吃饭礼仪方面,在〈曲礼〉讲得很多,可说是人人都晓得吃,但是人人都不会吃
,所以聚餐这一项写得特别多,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实在中间存着大道,假若
这些威仪都能做到,实在可以考验我们这个道是否有进步,吃饭可以考验出来,
可以体会出来。这些考验要教小孩,他可以一样一样做到,但是不一定立刻可以
体会出大道来,学佛的人如果能够再去体会它,就会体会出很深的道理出来。
我们老师讲饮食,把学诗先讲求味美,把中国吃饭的道理在那诗序里面写进去,
可见吃饭方面很不简单。尤其中国的出家人,很注意吃饭的规矩,到寺里看过堂
里那一种严格,好像这一餐饭把人拘束得不得了,实际上一顿饭吃下来以后真是
卫生,虽然拘束一点,可是真卫生。这在其它场合里面很少看到,过去在军队里
面比较讲究,入伍时会教吃饭的规矩,军队的主官叫士兵也注意这个,可见这事
情的重要。我们学过佛的,再来看这些地方,体会应该比一般人多,要再细细玩
味,有很多味道在里面。我们就算有些体会,很多事情我们还是有所欠缺,即便
照这个完全做到了,那个味道也不见得体会出来,还是要多体会些。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聚餐就是饮食吃饭,普通人认为吃饭还不容易!可是不讲就不知道,我们把《常
礼举要》看一看,就知道当中有很多事情必须要注意。拿我们过去与这里一对照
,才知道过去也曾发生过很多毛病。这一条就是说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
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公食就是众人在一起吃饭,大家同席有很多菜,无论宴会是否为正式的,只要几
人同席就是公食。公食照说不应讲话,孔子曾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最
好不要讲话。讲话有什么不好呢?因为这个嘴已经用在吃饭了,同时再讲话,有
些人年轻不知道,尤其是年纪老的人,一边吃饭一边在讲话,很容易把舌头或是
腮咬破了,常有的事情。除此之外,最不好的是吃饭时高谈阔论,嘴里的口水飞
出来,飞到菜盘里,这都是不合乎卫生的。大家注意观察,吃饭谈话时,假如有
一道日光照进来,嘴里喷出的水分看得很清楚。所以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以不
说话为原则。
这只是讲原则,不能说一成不变。在宴会当中,大家如果都不发一语,那也显得
太过沉闷,宴会中总是要说几句话,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要谨慎小心,避免唾
沫到菜碗里去。现在一般馆子里,有些人一边吃饭一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又
是猜拳,又是喧哗,我们冷眼旁观,晓得菜里面不知加了多少味道。所以必须要
讲话的时候,不要高声,以对方听得到为原则,口最好是不要对着菜碗,这一条
要遵守的。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人难免有咳嗽的时候,要用手或是手帕把口遮起来,这是可以的。这里讲转身向
后,是最妥善的办法。咳嗽时喷口水的力度,比讲话更厉害,有些人连咳嗽、打
喷嚏,不但是把口沫喷出来,连口里的饭菜、菜屑子、饭渣子,统统喷出来,那
全席的饭菜还能吃吗?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叱就是叱责,大声来吓唬狗。「勿杖狗,勿叱狗」,讲的是我们到主人家里去作
客,主人家有狗,当吃饭的时候,狗有时候会跑到桌子底下,或是座位旁边,好
像要我们拿东西给牠吃似的。作为客人的不要叱责牠,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打
狗还要看主人。你叱责主人的狗,等于对主人没有礼貌。在《礼记.曲礼》里面
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讲法,「尊客之前不叱狗」。这是就主人方面来讲的,尊客是
有客人来的时候,作为主人的,不要叱责狗。因为这样会让人联想,我来了你家
,你是否正好借题发挥,用叱责狗的方式来表示对我的不欢迎!恐怕引起客人心
里的怀疑。
根据这个原则,客人来了不但不叱狗,就是家里小孩子闹的话,也先不要责备,
因为你骂小孩的时候,客人心里会发生怀疑,这都是要注意的。「不投骨于狗」
,是说在吃饭的时候,有些人把肉吃掉了,骨头不能吞,就给狗啃一啃吧!这个
不可以的,为什么呢?一则照郑康成的批注,主人供给我们吃的东西,我们做客
人的,一律都要把它看得很珍贵,很敬重。如果把骨头丢给狗吃,就等于看不起
主人的供给,有轻贱的意思,这是古时候的讲法。再有一点意思,我们老师讲过
,假如有两条狗,你丢一块骨头下去,就可能引起纠纷,两条狗争着打架,呼噜
呼噜叫的时候,这一顿饭就不能再吃了。你想想看,场面多么难堪呢!对主人也
是不好。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做客人吃饭的时候要先量力,饭量有多少就盛多少,要把它吃完,如果留下来,
那就浪费掉了。不是给人请客如此,就是在自己家也应如此。在寺庙里出家人吃
过饭后,还要在碗里面倒入开水或茶,用筷子涮一涮,然后把水喝下去,在我们
一般人看饭粒吃完了,应该是好了,但出家人爱惜五谷,吃东西时一点点都不浪
费,这是培养自己珍惜物质。不管怎样富有,物质总是有限。我们自己够了,还
有很多人不够,要培养爱惜物质的心理!不敢处处浪费,其它穿衣吃住都要节俭
。
居家就是「勤俭」两个字,辛勤劳作就是开源。节俭就节流,居家能把握开源节
流,这个家庭将来不会受到困难,这是居家有道,自己、小孩都养成这个好习惯
,到外面作客也是!虽然有时我们看别人不是如此,只有我们吃完后用水涮过再
吃下去,不甚利便,但最低限度碗里不要有剩,要把它吃完。吃多少就取多少,
这是养个人的美德。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不对人剔牙齿,在〈曲礼〉里边,讲毋刺齿,刺齿就是剔牙。为什么毋刺齿呢?
据郑康成的批注,我们一个人的嘴,除了说话吃饭必须要动之外,平常最好不要
动。虽然是讲话、吃饭,嘴巴的动作也有礼貌的。有受过教育的人,吃东西的时
候嘴巴是闭着的。无论是饭是菜,放在嘴里细嚼缓咽,一方面比较不显得粗野,
再来也合乎卫生。
不但是吃饭时口要注意,同样的说话的时候,无论是笑、是讲,嘴巴也要有一定
的仪表。平常口不要随便开,讲口的容止,止就是止住,就是口不要常常动,假
如一群人同桌吃饭,我们拿着牙签叨在牙缝中刺来刺去,口张着很大,人家看起
来很不雅观,而且给人心理上不舒服。因为齿缝里面有很多菜渣子,一点一点往
下剔,让人家看了饭都吃不下去,这一层心理作用是要注意的。所以观乎仪表,
不要让别人心里不舒服,这就是礼貌,就是处处替人着想。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做主人的一定要等菜都上完,客人全部吃饱,看到大家筷子都放下来了,这个时
候你才起来。如果还有客人没有吃完,你不能先起来。如果吃到一半主人先起来
,那么懂得礼的客人,他不管吃饱没吃饱,也必然要跟着起来,主人起来就等于
是辞客的意思,所以主人不能先起来。做主人必须如此,而做客人也是这样,在
被邀请的客人当中,有主客与陪客之分,在席上做主客的人,也要观照所有陪客
,是不是都吃好了,还有一个客人还没吃完,主客就不能起来,你起来就失了礼
。
在旧式的婚礼中请客宴会,也有个主客,通常都是年高德劭的长辈,或者是家族
中辈分年长的长辈,此时主客所坐的席位,位于这当中最里面一席,其余的客人
都看得到这一席,此时坐主要席位的主客,就要看全部的客人是不是都用完了,
如果还有一个还没用完,主客就不能起来。因为主客一起来,其余的客人也都得
站起来,这是礼。不过现在有些地方不知道这个道理了,大家认为请来的客人应
该都是平等,各走各的,不过我们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不管人家懂不懂,我们一
定要遵守,这样才不会失礼。尽管最大多数人不了解,但万一其中有人了解的话
,他看到你失礼,心里对你的看法就打了折扣。
一般作学问,无论是写字或是说话,引经据典都不能错误,不要认为现在错的人
很多,没有关系,一百个人当中,哪怕有九十九个人不懂,其中有一个人知道的
话,这就不行了。所以一切的礼,一切的学问,不论人家知不知道,就应该尽其
在我,我们自己知道了,就一定要照着去作。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宴会完毕,大家都吃好了,主人要谦虚地表示慢待,没有把客人招待好。而做为
一个客人呢?要向主人道谢。中国的礼和外国不同,在外国做主人的,在客人吃
好了以后,问客人吃得怎么样?如何?表示自己的菜做得多么好,自己感觉到值
得骄傲。这样的国情跟我们不相同,他有他的道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不是如此
,虽然是很好的宴会,很好的菜,我们还是谦虚的讲粗茶淡饭、薄酒!而在外国
,你跟客人讲粗茶淡饭,客人就不高兴了,观念上相反,很多是不能相通的。
二十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整个宴会结束了,主人要进巾进茶,不是一吃完就散席了。吃完以后出来餐厅,
还要到另外一处,譬如出来到客厅,再上毛巾、茶水,这是必须要的礼貌,然后
整个宴会才算是有始有终,才不失礼。这些规范我们把它推广开来看,从入席、
让座到宴毕这些过程,我们要随时留意,这当中很不简单,有些看起来很容易,
可是自己参加宴会的时候往往就忘记了,所以平时要训练有素,随时照这个做。
学而时习之,这就是时时练习,照上头学习、练习。
(辰)出门
下面讲出门,我们无论在社会上做事,或不在社会上做事,都要出门。一出门有
应该注意的事情,当中包括礼节,交通安全等,种种需要注意的。一共有十五条
。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这里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衣冠是一个名词,古时候为什么讲衣冠?因为当时
的人出门,必然要戴帽子,就是不出门,有客人到我们家里来,我们见到客人,
就要把帽子戴起来。古时候懂礼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读书人家里,或者一般不
读书人家里皆是如此。在家里我们穿的衣服很随便,但有预备一套出门用的衣服
挂在家里。平常没有出门的时候,这个衣服放在那里也是有作用的。一旦有客人
来时,要赶快把衣服穿起来招待客人。客人来访当然穿恭敬的衣服,他对主人恭
敬,主人也穿相对的衣服,穿戴整齐,也尊敬客人,这就是衣冠。
现在讲衣冠,当然不必讲求华美,个人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允许的可以买质料
很好,衣服可以讲究,经济情况不太好,就不一定穿很好的质料。质料好不好没
有关系,但是要穿得很整齐、清洁,衣服常换洗,不要脏了还穿出来。一件衣服
其实可以穿很久,最重要的是整齐,一定要注意。古时候物质艰难,不像现在科
学发达,经济比较富裕,一件衣服总是穿得年岁比较久一点,尤其质料好,比如
皮衣服、丝织品,那些是真正的丝织品,不是人造丝,一件丝织品穿得很久的。
但是普通人家,皮衣服、丝织品的衣服,是不容易的,那么布料子衣服也行。布
料衣服你要穿出去,人家也不会笑话的,懂得道理的人,也不会批评,就是衣服
穿旧了把它补起来,洗干净还是可以穿!弘一大师他的一件海青大袍子补了一百
几十个补在上面,可见他老人家爱惜物力之彻底!我们当然不必那样子,穿得整
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就可以了,你出门这样子就不会失礼。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出门遇见长者,或是年龄比我们长,或是辈分比我们高,或是有道德学问的尊长
,必然要趋进!趋是走得很快,比如长者在前面,距离我们还有几十公尺那么远
,我们就要快点走到长者跟前去,向长者致敬,在〈曲礼〉里面这么讲的,「遭
先生于道」,在道路上碰到先生,这个先生包括老师,或是叔叔、伯伯,父亲要
好的朋友,父执这一辈的,都叫做先生。在路上遇见这样的先生,就要「趋而进
」,很快得走上前去,「正立拱手」,走到适当的距离,对着先生恭恭正正站在
那里拱手,「拱手」就是抱拳。「先生与之言,则对」,长者见着我向他致敬的
时候,如果他有话要问,要跟我们说话,就让长者把话说完了,我们再有条不紊
来答复长者;如果长者「不与之言」,只是给我们表示一个礼,他也不问语,那
么「则趋而退」,我们致敬致完了就退下来。
在现在来讲,也有例外的,在马路上我走这边,先生长者走那边,马路车辆很多
没办法跑过去,那就不必趋前。当然如果没有车辆,或是红绿灯正好开了绿灯,
有这个方便的话,可以穿过去,交通安全还是重要的,你硬是要跑去向长者致敬
,中间有很多车子往来,彼此都不方便。但情形许可的话,则必须要这样做。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在〈曲礼〉里边是这么讲的,「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城是指城墙,登上城墙
时不要往下指这个,指那个,同时也不能够呼唤,不能喊什么人,什么人。这里
讲登高,是指在城里边讲的,不是指高山。现在市区里面没有城墙,但是有高的
建筑,意思是一样的。读书不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就不能变通了。比如
说在建筑物二楼的阳台上,往下高呼,街上人那么多,不知道你在上面发生什么
事,下面的人一听到呼喊,都要跑上来了,所以登高不能呼。还有在任何一个高
处一指,下面那些人不知道你究竟指的什么,车辆来往得那么多,你这么一指,
大家都停下来,这时交通就阻塞了。
还有这个「不招呼」,我们认为,下面那么多人,其中有个是我的朋友,我向他
招呼一下,下面那么多人,谁都发生怀疑了,究竟是招呼谁啊?给你这一招呼,
大家就乱了,恐惑了,你在上面这么一招呼一指,就把人家的秩序扰乱了,这是
不对的。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这是指一般人,当然我们学道人不会抽烟的,正在走路的时候,不能够一边走一
边吸烟,这样是失了仪态;做外交官的人,不管他会不会吸烟,在正式外交场合
里面,他不会吸烟的。除了衣冠整齐以外,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都有他的礼貌
、规矩。如果这个外交官手里还拿着烟卷,那这个外交官就完了,把国家的礼丧
失了。至于一般情况,现在公共场所很多都是请勿吸烟,在电影院里不能吸烟,
在一个大的礼堂里面,也不准吸烟的。在路上人来人往那么多,一边行一边吸烟
,在规矩上也不许可。除了仪态不好,还有吸烟的味道让不吸烟的人闻了难受;
而且烟头的火苗,如果没有熄灭就随手乱扔,也会造成危险。
还有不嚼食物,一边走一边吃东西,拿个香蕉,拿个橘子吃,这个普通人家都不
许可,我们是修道的人,边吃边走那不象话。有些人他不但边走边吃,还随吃随
丢,自己不知不觉,这种习惯养成了,往往是失了礼,自己还不知道,别人看起
来,非常不雅观。现在还有一种毛病容易犯,就是吃槟榔,边走边嚼槟榔,很不
好看。政府现在呼吁不要嚼槟榔,本来槟榔可以当药治,是一种药。有一部书叫
《学海类编》,我记得在《饮食须知》里,记载槟榔是在南方产的东西,用得好
可以治很多毛病。但台湾很多人拿它当零食吃,在口里嚼,吐出来的水,红红的
很难看,同时根据医生研究,这个东西吃多了,会引起口腔发炎,严重的形成口
腔癌,这是不好的。
除了这个以外,现在还有口香糖,一般学生边走边嚼的很多,这个也不行!习惯
不好。尤其在公众场所,很不雅观。还有人喜欢吃东西,你在吃的时候,会引起
周遭人的食欲,让人家垂涎三尺,这都不好。一个懂礼的人,饮食有节制,有定
时、定所,也有一定的地方。不但在马路上,你就是在家里,吃东西的时候,都
是大家一起吃,你单独享用也不好。在公家机关或是在学校里,在同事那里,你
单独拿东西吃,很不恰当,所以这个都是要平时养成。
再者,在路上边走边唱歌,现在很实行,尤其唱流行歌,这个也不好。懂得礼的
人,他自自然然就不会这样。一般讲旁若无人,他眼里看不起别人,我行我素,
这种人太放肆了。一个知礼,能替别人着想的人,他走在路上既不吸烟,也不唱
歌,他自己知道节制,不肯在路上,或是公共场所做这些事。凡事要考虑别人的
感受,一个人他不考虑,不会替别人着想,就是自大无礼。唱歌也是如此。不管
自己歌唱得好不好,不考虑别人,这就是狂妄。我们讲礼,这些都要守住。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我们乘车子见到长者,无论是叔叔、伯伯这一辈,或是老师,凡是比我们这一辈
大的,都是长者,见到长者就要下车,表示对他的尊敬。见到幼者,幼者是他比
我们年龄小,或是辈分小的,我见到他只要是认识的熟人,虽是不要下车,但还
是要打个招呼,颔首,跟他点点头作礼。在〈曲礼〉里面曾经这么讲,「君子式
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式黄发,式就是古时候车子前面一个扶
手的地方,一根横的木头,当乘车子的时候,有时必须站起来,这时候手可以扶
着那根横木。所谓「式」就是乘车时必须站起来时,手扶着车前面的横木,然后
鞠躬作礼,这叫做式。「黄发」代表年纪老的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面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般年轻人黑头发,到了年纪老的时候,头发变黄了
。见了黄发的老年人,一定要在车上起立作礼,鞠躬作礼。
「下卿位」是遇到大夫的位子在那里,不能只有式,还要下车。而「入国不驰」
是指到了国内,虽然不要式,也不要下车,可是车子不能跑得很快,恐怕把人压
到了。「入里必式」,你到乡里一定要式,跟式黄发一样。《论语》讲,「十室
之邑,必有忠信。」这乡里的人,一定有道德学问之人在当中,所以车子经过时
,就要表示礼貌,不然就太倨傲了,看不起人了。
这里所讲的君子,指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国君,国君出来的时候,见到老年人,
都要站起来鞠躬!在车上式黄发。而下卿位是指他从朝廷里边,乘车上朝时,经
过朝中卿大夫的位子,必定要下车,才过那个位子,退朝的时候,也必须如此,
经过那位子后再上车。所以我们晓得,式黄发是敬老,下卿位是尊贤,尊敬贤能
的人。所以我们乘车子见到长者,我们不是国君,更应当要下车,光是在车上表
示礼还不够。不过现在也有例外的,如果乘的是公共汽车,那你就不能下车了。
还有如果是自己开车,前后都有车子在马路上鱼贯前进,容不得你把车子开到旁
边来,下车向长者作礼,这个也没办法,在能下车的情况,必须要下车,比如说
骑脚踏车的人,那就方便了,在路边看见长者,我们就要下车。可以办得到,一
定要这样子做。这就是礼敬长者,培养敬老尊贤的德。同时在社会上也提倡这么
做,风俗就淳厚了。我们一个人带头做,别人观摩了也照做,社会风气就好起来
。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我们到外面办事情,出去的时候,要让家里的人知道,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把事情
办好回来。到了夜间一定要回家,否则家里人会担心哪!如果有时候参加会议,
开会的时间延长了很久,或因为交通问题,或是事情没办好,事先能预料到夜间
赶不回来,这个时候一定先打电话回家,先告知家人,让家里的人放心。尤其是
做子女的,外出时父母总是一直望着,哪怕是比预计的时间超出一点,家里面就
着急了,因为不知道你在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古人讲「慈母望子,倚门倚闾
」!靠着自己大门口看望,然后不但是自家的大门,甚至还走到闾,也就是巷子
口,在那里一直望着,可见父母担心到什么程度!了解这种情形,一定要谨守时
间,到时间一定要回家,就是不能回家,临时也一定要打个电话。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市区里面车辆很多,在这种地方不必招呼,也不必敬礼,就是遇见长者也不用,
要知道事情是讲原则,它有变通的地方,你在这些车辆繁杂的地方,就是遇见长
者你不招呼,长者也不会见怪,反而你一招呼的时候,会引起更多的麻烦,别人
也不知道你是在招呼谁,会扰乱人家的视听,所以这个时候不必敬礼,也不必招
呼,这是有关交通秩序的问题。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我们在路上遇见了熟人,你站下来三言两语表示礼貌就分手了,像这样的情况是
有的。可是一旦遇见老朋友,好久不见了,一见面谈得比较久,可是路上来往那
么多人,那么多车子,你在那里就阻碍人家的交通,所以在路上不要站在那里久
谈。
有些人的毛病是,喜欢谈得没完没了,这非常使对方受不了,因为社会上一切都
讲究时间,讲究秩序,我们认为都是好朋友,一见面就抓住人一直讲,说不定他
有很重要的事情,或者跟人家有了预约了,你跟他喋喋不休,对方又不好意思马
上拒绝你,等你这段话说完了,他也把时间耽误过了,所以既妨碍交通,又耽误
对方时间,所以在路上不能久谈,这是一个原则。同样的道理,老师在过去曾经
讲过,就是我们到人家家里拜访,当辞行出了门口,也不必站在那里再多谈了,
根据这个原则,多方面都要注意。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在交通规则中这些一定要遵守,走路时骑楼下是最安全的,慢车道上最好不要走
,摩托车横冲直撞的非常危险,更不可以走马路中间,走在快车道上。另外,什
么情况下才能穿越马路?有斑马线的地方,遵守红绿灯的指挥,大家虽然都知道
,但仍有很多人不能遵守。还有一种情形,在没有红绿灯管制的时候,只有斑马
线,通过马路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认为在斑马线上,可以放心大胆地慢慢走,在
国内汽车驾驶素质不像国外,外国的汽车一定是让人的,你在斑马线上行,车辆
也停下来让你。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习惯,汽车驾驶老远就在按喇叭,你得
赶快通过。有的甚至不按喇叭,一呼啸就过去,所以要先看清左右,尤其不能跟
汽车争路,与汽车争路,这是最容易发生危险。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走路时步伐要稳重,大家平常没留心,看相的人把这个看得清楚,例如看柳庄相
法,麻衣相法。我小时候看柳庄相、麻衣相,相书里面,写得清清楚楚。一个人
他说话,眼睛怎么看人,静态的时候,看人的五官、四肢、手掌等,动态的看一
举一动,眼睛怎么看,言语怎么说,头怎么动,相书里都有,一举手一投足,步
伐怎么迈出去,都看得出来。这个人贵、贱、气质,看他的走路就看得出来。不
但相书上看相如此,作领袖的人也要会看。清朝曾国藩用人,选一个年轻人,准
备把他培养出来成为一个将才,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可以成就大器,他着了一篇《
冰鉴》,字也不多,里面说的都是经验之谈。蒋介石总统特别介绍那本《冰鉴》
,还作了批注。
在军队里边上校升少将,要看他的步伐,有不对的就不行了,一般讲贵人走路就
是很稳重,一步一步稳重的很,人走路就代表他办事、做人的精神,走路脚前后
都要落地,有轻浮的人,用脚尖走路,后跟提起来,这个人做事是不会可靠的,
也不会踏实。佛经里边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表现出来的
动作,就是心生法。然而动作也影响心理,我们走路、言语一切一切都要注意稳
重,这也是在训练心理。
走路时「张胸闭口」,张胸是抬头挺胸,不要低着头、驼着背。修道人不必装得
挺得很高。但要自然地心胸张开来,不要闭塞起来,很自然的平直张开。此外走
路的时候要闭口,口不要张开,因为走路已经用力气了,口再张开你气体出得多
,会伤气的,这就不合卫生。照道理讲,走路就不能够讲话,也不能吃东西。一
边走路,一边吃东西,一边讲话,是不合乎卫生的。古代行军的时候,尤其在晚
间,嘴里面要放东西,就是衔枚疾走。不讲话,口里不吐气,不会损元气,腿力
可以持久而不会疲乏,走得又快又好。
「目向前视」,眼睛要看着前方,不要低着头,很容易发生危险,要看清楚前面
路上有没有障碍物,地下有什么小动物,都要看清楚!所以要向前视,眼睛就代
表心,你眼向前视,心里也跟着往前,注意力也在前方,行动也自自然然跟着心
意走,含有这些道理在当中,所以要细细研究。
十一、遇妇女老翁,应尽先让路让座。
出门除了自己注意安全,注意礼貌,还要同情别人,尤其现在市区里面交通非常
拥挤,对老年人、小孩子,还有妇女要多关照,妇女身体究竟比男子要弱一点,
尽量在路上要让让步,不能争,坐在车子上就应该让座,老年人当然必须要让,
妇女带着小孩子,穿高跟鞋,或者提着东西的,都比较不方便,应该要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到一个生疏区,总是难免要问路,如果人家问你,当然要尽你了解的,很详细的
告诉人家。有时候在我们认为很简单的路,对于陌生的出外人可能就不大容易了
。有一次我找一条路,问了好几次,附近人都还不知道,很多小路也不大容易找
,要体恤别人外出,尽可能清清楚楚的告诉人家。老师不是常常讲,他初到台湾
来,问人路的时候,人都很热心,还会跑很远带他到那一条街。现在是很难遇到
这种情形。但是最低限度我们要给人家讲清楚。
另一方面我们问人家路,问路于人,人家告诉我们,我们随头就要向人家道谢,
这是应该有的礼貌。在问的时候也要注重礼貌。人家是个女子,上了年纪的,你
称呼他一声太太,或称一声女士都可以的。现在一律称小姐,这是从外国学的。
那么男子称呼一声先生,不能出口就问人家,一个称呼都没有。不管是人家问我
,还是我们问人家,我们希望人家告诉我们比较清楚一点的,那么人家问我也是
一样,假如我们自己不懂,不能随便告诉人家,让人家路走错了,这个罪过。不
是很大的罪过,最低限度,耽误人家的时间啊!
我初到台中市来,我找一个地方,建中街,建中街是靠近教师会馆附近,那我在
精武路那边去问,有个人他是很热心,他说建中街在哪个地方我知道,就一指,
指到什么地方?指到北屯路方向,好像接近相似地址那里;还画着图,从哪里转
。一转不是,半天的时间过去了。所以这个自己要知道清楚才能跟人讲。假如自
己不清楚,也要向人家道歉,自己不知道,请他再问别人,这就可以了;不能说
是不清楚,让人家多跑冤枉路,那不好。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礼包含的事情很多,出门事事都要小心。没有家庭的,有亲戚朋友在这个社会里
面,对你都很关心;有家庭的,出门时家里的人,全都替你挂念,在外面不能遇
到任何危险,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小心,不能粗心大意。「古庙」,在深山里面那
些破旧的寺庙,里边可能藏有歹徒,你不是他们一伙,也不是他们敌对的人,那
一派黑道人物藏在那里边,机关在那里就怕被人看破,你到那里面去的,最低限
度他要不害你,也把你抓起来,深怕你看破后,到外面宣传,造成他不能自保;
再坏的就杀人灭口。
「两人不看深井」,现在井没有了,古时候一个村庄有好几口井,井很深,上面
有一个栏杆,叫井干( ),井干大概有半人高,有的人很好奇,从外面往里边
看,看井下有多深,但两个人时你就不能看,这也是安全问题,一个人看可以,
三个人也可以,就是两个人不能看,为什么呢?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或是私人之
间的恩怨,自己不知道严重性往往是有的,假如对方有恶意,或是这个人希望得
了他的财产,在你看的出神的时候,他一把把你推到井里去,神不知鬼不觉,法
医也验不出来。
同样的,两个人到悬崖上往下看,也要避免,中年以上的人,利害关系就是复杂
,总要注意一下。古时候平剧有演,夫妻为了有什么隔阂,在坐船的时候,乘他
不备,就一手把他推到水里去,这一情形都有的。同样的这一个原则,现在坐电
梯,或是机关里边,你身上有财物,或者你是单身女子,一个人最好不要同另外
一个生人,一起去陌生之处,会发生很多麻烦。即使你是一个男子,别人跟你一
起进电梯,也可能是进来抢夺的。尤其现在这种情形太多了,随时都要注意。要
是真的遇到抢夺的人怎么办呢?在外国暴徒往往要你先举起手来,遇到这种情形
,你最好手立刻举起来,有的人以为把钱拿给他就好了,手伸入口袋拿钱,对方
误会你要掏什么来对付他,就先发制人,一枪就把你打死,你看多冤枉。所以「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这是一个原则。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古时候骑马,经过乡村里的木造桥,一般这种桥都是不很宽,想从这座桥过去最
好先下马,否则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你骑的这个马,未必是良马,良马那过
桥没问题,《周礼》上讲良马有八种德性,其中之一就是过桥,或是过险路,牠
自己知道小心,不会伤害主人的,这种马很少!普通的马不小心,一个脚没有踩
稳,就会翻到桥下去,古时候过桥,或是过山上的险道,往往很多翻下来,如果
能下来牵着马,就能顺利通过,等过桥以后再骑马。
那么「过渡莫争船」呢?这个渡船与现在乘的船不相同。所谓过渡是从江河上横
过去,专门把人从这一岸运到那一岸。坐这种摆渡的水船,不能争着上下船。因
为很容易会重心不稳,摇摇晃晃的。要是有秩序,很稳重的上船,就不会发生翻
船的事故。还有要注意船载重量是否超过了?否则也会发生意外。
现在虽然桥都很宽,也没有人骑马了。但是骑车与开车也是一样的意思,也要注
意安全。如果桥不是很宽,或者正在拓宽的时候,它也可以通行,只不过这时候
要特别小心。还有走到巷子里,路面宽度不大,再加上转弯的地方,都要特别注
意。船有时候还是用得到,也一样不能疏忽。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手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车子、船只都有窗子,老式的飞机窗户也可以打开,但是飞机一飞,窗就关闭了
。现在新式的飞机,窗户则是密闭的状态,不会有问题。我们在这些交通工具上
面,不能把手伸到窗户外面,因为非常危险,手很容易被障碍物打中。
还有不能随便涕痰。吐痰不但不雅观,也很不卫生,受过生活举止教育的,在公
共场合就不会随地吐痰。平时自己要随身带卫生纸或手帕,有痰时包起来放在口
袋里,平常痰可以不咳。有时候遇到感冒,不能随地把它丢掉,这是一般公共卫
生的常识。守这个礼到外面去,不会让人家厌恶。随便吐痰叫人家看见了,心里
很厌恶的。「涕」是从鼻孔里面出来的,吐涕也很令人厌恶。同样道理,公共场
合最好不要抽烟,有很多不抽烟的人,闻到烟味也是受不了。
总而言之,让人不舒服的事,在旅途上尽量少做。出门这十五条,能够注意到,
那么出门的时候,保证是逢凶化吉。如果好管闲事,没有礼貌,就很难讲了。这
个都是要注意的。
(巳)访人
一个人免不了有访问人家的时候,访人一定有其目的,没有事情何必要访问人家
呢?这当中也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了解之后照上面做,如不照做也没有用处,
果然照做的时候,主人会很愉快,自己目的达到了,事情也办好了。彼此皆大欢
喜,两相方便;反过来说,如果不遵守访人之礼,不但把人家耽误了,自己的事
情也妨碍了,留给人家不好的印象。
一、先立外轻轻叩门,主人让入方入。
到人家的家里去访问,不能说不管有没有人,我们就推门而去,这个不行的。人
家的房门锁着,我们固然推不开,就是门没有锁,我们也不能推,要轻轻的扣门
。而现在一般家庭有门铃,只要按一下铃子,里面人就听到了,就会来应门。我
们按门铃也要注意,注意轻轻的按一下,主人不会听不到的。有些人深怕里面的
人听不到,按得很用力,而且还不放手,里边人真是就像发警报一样的,给人第
一印象就不好,说不定主人心脏不好,或者有小孩正在睡觉,给你这么一来的话
,把人家小孩吵醒了,让人家不大愉快,所以要轻敲门、扣门。
就是主人在家里,你不敲门就推门冲进屋子,主人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常用的礼
貌你不懂。人家要欢迎你、接见你,都会措手不及。一般人平常在家里都穿便服
,夏天有些人甚至不习惯穿长衣服,都穿短衣服,你扣门或按门铃,他在门里边
知道外面有人来了,他可以有个预备的时间,把能够见客人的衣服换上。
这时主人必须先答应,请客人在门口稍待一下,他把衣服换好,有个预备,彼此
不失礼。反过来说,一推门就进去,是男主人就罢了,要是女主人衣着不整齐,
那彼此怎么办呢?这都是不相宜的事情。再有,有些人临时到隔壁邻居家去了,
门也没锁,这个时候正好你来了,你推门一进去,他家正好没人,你就走进去了
,就是要好的朋友,等主人回来发现了,你怎么交待?万一他家将来丢了什么东
西,你的嫌疑就避免不了。所以这种种问题都要注意,这是到人家住家的房子里
面去。
现在公家办公的机关、办公室,也不能随便进去,如果有机密的公文放在那里,
都不能到里面去看,就是门敞开着也不能进去,如果你进去了,将来机密泄露,
我们就脱离不了干系,就是这个原则。一般家里面先扣门,主人要是在里面,答
应了之后才能进去。进去以后还有其它应该注意的事情,到人家家里去不能左顾
右看,现在一般人不注意,总觉得看看有什么不好,《礼记.曲礼》讲得很清楚
,就不能随便看,懂礼的人看客人一进门,左顾右看,他就知道你这个人没有受
教育,把你看轻了。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这个是按照次序来的,经过扣门主人请进以后,有时候主人不见得单独在家里,
他里边可能还有别的客人,知礼的主人当然要一一把先来的客人,介绍给后来的
客人。后来的客人要一一向他们作礼,须一一为礼,这里没讲作什么样的礼,就
按照现在通行的礼,通行握手礼就是握手,鞠躬礼就是鞠躬,按情况来决定。如
我们信佛,普通就是合掌。假如先来的客人不学佛,就不必用合掌的礼,用普通
礼,或握手,这礼从俗。
过去讲敬礼的时候,也曾经提示过,学佛的人对佛行跪拜礼,与拜祖宗一不一样
呢?老师说不一样。我们对祖宗就是跟在世时一样。我们拜祖宗按照平常行的跪
拜礼,一般世俗的礼节来行;拜佛的时候就按照佛家的礼,不是执着一成不变的
,所以一一为礼也是这样的。「辞出时亦如之」,事情讲完了,我们不必待很久
的时间,应该要辞出去,而出去之前,必须要跟原来屋子里边的客人一一行礼。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除第二条是讲见到其它客人的礼貌,第三条也是,既然见有别的客人在那里,也
许他们正在商议事情,而我们去的时候就不能干扰人家。我们看到主人跟别的客
人话正投机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久坐。如果我们来的是办事情,跟主人要商讨
事情,有的不能让别的客人知道,这个时候就可以请主人先到另一个地方,我们
把所要讲的事情,要商讨的话,说完了以后,就可以告辞了。那样主人也感觉很
方便,其它客人也不感觉为难,这就是礼貌,处处与人方便。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凡事都有两面,第三条讲你是后来的客人,见到别的客人原来在那里,应该守这
个礼。可是另外一方面,假如我们是先到的客人,我们跟主人在谈话,事情也已
经谈完了,这个时候见到有别的客人来,我们就要替人家想,他来当然有事情,
尤其现在大家时间都很忙,他办事不见得就愿意让我们知道,所以这个时候,见
到别人来,我们就赶快辞出,向主人告辞。
有些人对这两条都不太注意,后面来的客人见到前面的客人,也是坐下来大家一
起谈起来了,谈得摸不着边际,事情也没办,其它客人的时间也耽误了,我们自
己的事也没做得了,主人当然也有自己的事,我们在那里谈半天,主人不好意思
下逐客令,偏偏我们又不识相,那主人对这个客人,下次就不敢领教了。我们到
人家家里作客、办事情,不要让主人感觉这些麻烦。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到人家家里作客,无论是坐姿、站姿,都要注意。在大陆上,老年人教训小孩你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站都要端端正正的,《礼记.曲礼》讲「立必正方」
。比如说你去拜访一个人,或是见到尊长,对他讲话时,总是把正面对着他。你
不能一边对他讲话,一边脸朝其它方向,这是失礼。
「不倾听」,倾是耳朵对着他听,主人跟他讲话时,你用耳朵对着人家听,一方
面表示我们的耳朵听觉不好,再一层表示你嫌弃他声音太小,让人心里产生抱歉
之感,一个人仪态总要注意,听话时用耳朵对着人家,就是失态。所以佛家讲仪
规,戒律是戒律,戒律之外还有行、住、坐、卧,这些在一般的仪表上也要讲,
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要注意的,一个人要是不庄重,在言语行动
上都可看出来,言语行动一轻浮,就影响一个人的做事能力,为什么?一个人心
里和外表,都是诚于中形于外。凡读过中国书籍,这些情形一般都了解,五经四
书念的懂一些道理,就看得出来,这个人将来前途如何,替你办事是不是很确实
,是不是敷衍,都看得出来。
「不哗笑」,哗是哗然,很高兴的大笑。老师常常讲,现在社会上推行人与人见
面要微笑,见着人表示微笑,既然一般人都这么推行,我们也不必说这是不对!
但是最低限度,见着自己尊长,或是最敬佩的有道德学问之人,都不应该一见面
就笑开了。见面这个礼,晚辈见长辈应该是正色严肃,笑就表示自己跟长辈是平
等的,不但把他看成平等,而且还像古人所讲的狎昵,好像彼此很常开玩笑,所
以见到尊长不能随便笑,当然也不能绷着脸,好像生气的样子,要和颜悦色,严
肃当中有尊敬。这个讲起来很难,自己慢慢体会,总有一番诚意表现出来。对长
辈如此,对一般亲友,最好也能够如此。
虽然见面可以笑,但是古人也讲,不是哄堂大笑,哗然大笑,古人讲笑,笑不启
齿,不露齿,牙齿不能露出来,这个就是有一个分寸,不失仪表。哗笑表示这个
人很狂妄、放肆,尤其三、五人以上时,高声笑起来,就表示旁若无人,很容易
得罪人,了解礼貌的人一看,印象就不大好了。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去作客不要带小动物,一般人学外国人养狗,自己觉得很心爱,到哪里就带到哪
里,这不大合适。人家家里的东西,有一定摆放的秩序,狗带到别人屋子里去,
乱闯乱闯的,说不定碰到花瓶、茶杯,给人一碰打碎了,都是很尴尬的;还有动
物的脚很脏,人家家里地板擦得很干净,你把人家地板都弄脏了,这也不合适。
假如再解小大便,那怎么办呢?这都是要预防的。
所以出门不要带动物,万一要带也要栓在屋子门口。古时候送人家东西,譬如送
一只鸡,送牛、马的,不能送到堂上,所谓大雅之堂。普通人讲「不能登大雅之
堂」,鸡犬这些东西,不能上大雅之堂,你送人家是在上堂之前,跟主人先讲好
,放在堂下,另外一个地方,不能带到堂上。比如送马,可以带个马鞭子,以此
代表马呈送给人家,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7-9 10:21:53
|
只看該作者
这在过去是讲得很清楚的。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我们去作客,在主人房子里面,所谓室内,在古代室与堂不同,堂比如现在的客
厅,规模比较大,除客厅之外,通常有一个书房,还有卧室,不是很亲密的朋友
,主人不会领他参观卧室,一般泛泛之交,你到人家里商量事情,都是在客厅里
面,有时在书房里,我们是读书人,客厅里边也放有书籍,这些东西千万不要自
己去动,尤其是信件,不要自己翻开来看,不论古今中外都讲究这个,人人都有
他私人的事情,大多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所以私人的信件,文书不能看。就是到
人家商店里面拜访主人,你不是去买东西,这时候店里的商品也是不能自动拿来
看,这些原则是一致。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跟主人谈话,或是其它一般人交谈,不管在任何地点,谈话的时候总是要看着对
方的眼睛,〈曲礼〉上讲,我们的眼睛要平视,看对方的眼,你看高处表示骄傲
,看不起他。古人讲「白眼看青天」,眼睛长在头上就是骄傲,这是不可以的。
如果往下看也不合适,上次老师讲,我们低头看,不合乎道理,应该是稍微往上
看一点,表示有一种仰慕的态度,仰而亲之、仰而亲之,稍为往上一点。对于长
辈,好像「高山仰止」,不能低下头来听,好像满腹忧愁,有心事。
往侧面看也不行,表示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跟人家谈话,也是失礼。我们不但
跟人家对答的时候,要顾望人家,要用心倾听,就是跟人家握手的时候,也要看
着对方。很多人在大众场合,客人来握手,一边握手,一边望到其它地方去,那
也不大合适。所以谈话应答的时候,一定要顾望。顾望就是代表心、眼、手一致
。
九、将上堂,声必扬。
这是〈曲礼〉的两句话,进人家房子之前,当然是先在外面叫门,主人答应了我
们才能进去。古时候建筑跟现在不同,进了大门还有庭院,然后是堂屋,现在的
房屋都比较简单,一进大门就是堂。进门的时候,声必扬,扬就是说出话来。进
门的时候,声音稍微用力一点,好让屋子里边的人能够听到,让他有一个心理准
备。譬如说原来各种东西摆着,没有什么秩序;或是访客刚刚离开,刚喝过的茶
水还没有撤掉,桌子也还没抹干净。这个时候让主人有时间,可以稍微处理一下
,有时候也可以整理一下衣服,不要让人措手不及。〈曲礼〉说「将上堂,声必
扬」,批注提到「警内人也」,警就是警告大家,叫人家知道,提醒人家有客人
来了,让家人做一个适当的预备。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作客时主人叫请我们进去,大门不管原来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都要保持原来的样
子。譬如说门原本是关着的,我们进去前固然必须先扣门,就是门开着的,我们
也不能直接进去,也要扣门。假如门原来是关着的,主人是为我开了,那么我进
门之时,就要顺手把门照原来的样子关起来;如果门原来是开着的,就不必把它
关起来,还是让它开着。
假如跟我同来的不止一个人,还有两个客人鱼贯而入,第一个、第二个进去了,
轮到我是最后一个,也要按照门开亦开,门阖亦阖的原则。原来的第一、第二个
进去的,不能关门,他一关的时候,后面的人就进不去了!虽说不要关门,但必
须要有一个表示,在第一、第二个进去的时候,都要做「阖而勿遂」的表示。阖
,就是把门稍微动一动,做一个关门的姿势,然后才走进门,到了最后一个人,
他就知道这个门是要关的,因为走在前面的人,已经做了一个关门的表示,我们
在最后的人,要顺手把门关起来,所以「阖而勿遂」就是指在前头的那几个客人
,要作一个关门的姿势,不要把门全部关起来。
这点说起来简单,可是不提醒,还是有很多人没注意到,往往小地方不注意,就
让客人觉得不大方便,尤其是不同的季节,有的主人习惯把门窗打开,有的主人
则习惯把门窗关起来,各人不一样。而照理上来说,应该是客从主意!做客人的
一进门,就把主人的家,当作是自己的家里一样,照我的意思办,那就失了客人
的礼貌。主人要凉快,而我们把门关起来,让主人不舒服,这就不行。
如果是主人无论在什么天气,就是习惯把门窗关起来,或者是他的习惯,或者是
他身体上需要,尤其现在脑中风很多,他的身体亏虚,要是能细细的注意调养,
不至于一下就发作了,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风吹。一般门窗大开反而关系不大,
反倒是门留了一点点空隙,这小小的风是最糟糕的。还有窗户也是一样,主人原
本将窗户全部关起来,而我们一进去,不好意思全部打开,于是只开了一点点缝
隙,结果这一点点缝隙比全部打开的力量还大,风从缝隙灌进来,跟水流的道理
是一样的,我们看长江三峡的水为什么那样厉害呢?它就是两岸合在那里挡住,
当水经过那里遇了阻碍,发挥出的冲力也最大。
一般风吹进室内,当窗户开的愈大,它的冲击力就愈缓,当缝隙很小的时候,全
部的风力集中在那里,一次冲进来,这个力量最厉害,年轻人被那种风一吹也容
易感冒,何况是老年人,他原来身体亏虚,或者有高血压的话,一下就中风,这
是最厉害。所以我们作客,拜访人家,到主人家里去,这些事情都要考虑到,也
许人家身体不好,懂得这个道理,他把门窗关起来,我们去不但把门打开了,也
把窗户打开了一点,小而言之,人家说我们不懂礼;严重来说,可能会让人家发
生不幸,究竟这责任谁负呢?这道德责任我们负担不了!所以古人讲礼,固然是
礼貌是仪表,还是要讲这些层面。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到人家里去访问,跟主人谈话,把事情谈完了,当然就走,还有要注意主人在欠
伸,欠,就是在打呵欠,伸,是发出「哎」这个声音。人打呵欠就表示气力不够
,昏昏欲睡了,有打瞌睡的情形,表示他的精神不够了,他才打呵欠!一般人要
想睡才打呵欠,坐在那里很疲倦了,身体很难支持了,这是自然反应,身体自己
来调剂,此时做客人的,当看见主人有这种表现时,就知道要告辞了。
有时候当主人一直望望钟,或看看手上戴的表,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主人心里
另外有事,或跟别人有预定,在什么时候需要见面,谈另外一个事情。总而言之
,必然是主人有一些时间受到限制,时间到了他才看钟,看表。古时候没有钟表
,这《礼记》里有这么一句话,「视日蚤莫」。古代房子有空隙,或者有墙缝、
有院落,古人看太阳光的影子计时,依着早上、中午、下午太阳光影照的角落,
知道什么时候吃三餐。一定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跟看钟表差不多。
「蚤」,指的是早晨,「莫」是暮,就是黄昏,这是古字,看那个太阳是蚤是莫
,你做客人的,看见主人眼光落在那里,就等于是看钟表一样,就要注意时间了
。还有主人是年纪比较长的老人,他手里拄着拐杖,当他不时提一提拐杖的时候
,也表示现在时间差不多了。还有,古人还一个礼,比如说客人一进门,主人最
起码的礼貌是倒一杯茶,这杯茶除了知己的朋友,一边喝茶,一边谈天之外,一
般普通的、新见面的朋友,或是纯粹办事情,没有什么深交,当主人倒杯茶的时
候,并不是马上喝,而是先放在那里,等事情谈到差不多了,主人讲请用茶,这
时就等于事情完了,可以走了,一听到请用茶,客人当然可以预备喝茶,然后就
称谢,向主人道谢辞行。
不能说茶喝下去了,希望主人再跟我倒一杯。我再谈一个时候,主人会认为这个
客人不识相。现在当然很多人不懂这个礼,但是还有懂的人,假如主人懂得这个
礼,而我们不能遵守,那就失礼了;当然熟人是例外的,不必这样。这个一本小
册子里边,包容得很广,我们照着做的时候,无论到哪里,让人家彼此都方便,
多么好呢!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访人的时候要替人着想,无论什么时候,主人总有他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尤其在
现代工商业社会,时间比什么都宝贵。在差不多的时候,比方说一般人平常都有
工作,吃饭或是睡觉的时间,大多数不能够再见客人了,假如此时候还要会客,
那真是太忙了,而我们讲周公一饭三吐哺,那又另当别论。普通人在吃饭的时候
,最好不要去打扰。还有睡眠时间,也不要去访问人家。
我们拿现在来讲,吃早餐后有的人要上班,路远的,早餐大概六点钟左右就必须
吃,不到五点钟就要起来,吃饱饭再赶到办公的地方。总而言之,在早晨上班之
前,最好是不要访问人家,早晨除了吃饭、洗脸,还有很多事要做,拿学佛的人
来讲,还要做早课,这早课不能不做!这时又占一段时间。中午多数是在十二点
左右吃,一般丛林大概在十一点到十一点半左右,过午不食,这段时间也最好不
要访问人家。假如普通人他习惯十二点钟吃饭,如有要紧的事,在十一点钟还可
以去访问,但也不能谈话谈得太久,谈太久是耽误人家吃饭。晚餐大致是六点半
到七点钟,个人情况不一样,既是访问某人,对他三餐的时间要了解。
下面讲睡眠的时间,现代睡觉的时间和过去不同,过去人吃了晚餐后,一、两个
小时就睡眠了,现在则不然。假如我们到图书馆听经,大约六点半就要吃饭,听
经回来已经十点钟了,还要洗洗澡澡什么的,已经十一点,十一点自己还要看点
书,差不多就是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了,这个时候,当然不可能再去访人了。按普
通来讲,大概超过十点钟以后,如果不是很紧急的事情,十点钟以后,最好不要
访人。原则上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要去访问人家,还有办公的时间访问也是不
合适,这个要注意。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晚辈去见长辈,就叫「晋谒」。晋是往上,谒,是拜谒。指晋谒长官或是辈分长
的尊长,长官是就公务机关来讲的,尊长就不是机关的了,或是亲戚、家属、师
生关系,或是社会上与父亲同辈的「父执」,还有一看年龄比我们要长得多的,
这都是尊长。无论是长官、尊长,见面的时候要先鞠躬。见到长官的时候鞠躬敬
礼,在后面一条会讲到,我们不要先伸出手来跟人家握手,但见到晚辈则可以,
长者遇到晚辈可以先伸手来跟晚辈握手。
做晚辈的要先跟人家鞠躬。长官或者是尊长让我们就座,然后才就座。辞退的时
候,也是这样,要先鞠躬敬礼,然后再辞退。如何应对辞退,现代一般人不懂了
,在学校里也没讲,所以不但是小孩,连很多从外国留学回来的硕士博士,也不
见得了解。他无论见到什么人,都不知道进退的分寸,为什么呢?他们只知道一
般人讲学者!学人的习气,学者就是研究学问,我只懂得研究学问,其它的不必
讲了,过去是讲「书生本色」,读书的人!就是为人处事,做人做个君子,那是
书生本色,言行一致。这是表示礼。「礼」愈是读书人愈是要懂得这个道理,因
此,这条我们知道之后,就是很简单,在日常和长辈或者晚辈见面的时候,都应
该注意。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在社交场合握手时,要先让长官、尊长、妇女伸手,这个都是表示尊重。西洋的
礼貌是尊重妇女的,但并不是说中国人就不尊重妇女,不是这样讲法,中国人对
妇女表示的礼,在形式上不同。古时候男子没有跟妇女行握手的礼,因为男女授
受不亲,甚至东西还不能以手亲自递的,可以先放在桌子上,然后再间接拿起来
,哪里还能握手!现在一般都西化了,就形式上来讲,西洋人对这方面是注重的
,譬如上车让妇女先上,在一条窄路上,让妇女先走。而即使是西洋式的,也有
它的道理。那么,例如我们贸然地伸出手来,妇女不跟我们握手,怎么办呢?自
己不是很尴尬吗?这事情要注意。
「然后敬谨与握」,所谓「敬谨与握」是指,无论长官、尊长、妇女,他先伸手
出来,那当然我们就伸出手去跟他握手,在他伸出手来,我将要伸手去的时候,
先要向对方鞠躬,鞠躬敬礼然后再握手,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假如普通人,当
然就是不必这样。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以久坐闲谈。
假如要访问这个人,他是公务员或者教员,要先和他约好,问清楚上班的时间,
有话见了面,简单扼要的讲完就可以了。访问的时候,不能让人家耽误了公事,
这是最主要的。公务员上班的时间,大约是早晨八点钟,下午多半是一点半钟,
有的是两点钟,这段时段大约都不大合适久谈。如果没必要的事,就不必访,有
必要的事情才去访。当老师的人也是一样。
无论是公务员或教员,在中午都有休息的时间,这段时间非常紧凑,有的人中午
有休息的习惯,或是休息、静坐十分钟。古代人中午是没休息的,孔老夫子讲:
「宰予昼寝。」认为那是朽木不可雕也,现在当然观念上改变了,很多人中午都
休息,这又另当别论。一般人白天要上班,晚间有其它的活动,比如,我们学佛
的人要听经,晚间都是很迟才睡眠,有些人到深夜才能休息,一天的时间拉得很
长,跟古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古时候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没有这么复杂,工作的时间没有这么长
,所以他中午不休息可以。我们有事去访问人家,不能够坐得很久,闲谈很久。
除非问明对方没有其它事了,那么谈谈也未尝不可。除此之外,谈的事不在道中
,只是人我是非,那谈了有什么用,那就不要多谈。这一条是有正当的事要办,
去访问人家时,不要妨碍人家上班、休息的时间,话说完了就应该离开。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我们去拜访主人,主人正好不在家,这个时候或者留下名片,或者如果他家里有
留言牌,在上面写几个字,我什么时候来访问,表示你来访问过了,当主人回来
时,就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曾经来的,有些什么事情,有时候是礼貌上的访问,或
者有要事办理,种种不同。写在名片上面,让主人了解一下,这是必须要的。
访人一共有十六条,果然都能注意到这几点,去拜访人家时,就不至于给主人添
什么麻烦,自己也不失礼,可以说对彼此都好。可是我们仔细检查检查,一般人
在这方面犯了很多。如果我们是学校的老师,在上课时要随时注意的告诉学生,
不要犯这些过失。如果对方不是学生,当然不能以教学的态度来告诉人家,否则
人家就会反感。礼是自己约束自己,不是来要求别人,自己知道了就去做到,不
要纠正人家,要纠正的话,只限于自己的子弟,自己的学生,这是需要的,别人
我们不能讲。
(午)会客
前面「访人」是作客时应有的礼貌,这里讲的是做主人应有的礼貌。当有客人来
访问时,做主人的也要懂得一般的礼节,客人来了我们当然要到门外去接待、欢
迎。这里还要视情况不同而调整,若是同住在一个地方的,比方都住台中市,那
么你走到门口迎接就可以了;若是远路来的客人,我们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最好
是在下车的车站欢迎。有的客人怕主人这样远路欢迎他,刻意不告诉抵达的时间
,那当然就从便了,也不必勉强。如果知道时间的话,就要做到这一点。
这是讲专程来拜访的,还有顺便来拜访的,情况不一样。专程来的固然应该如此
,若是顺便拜访,情况又不一样。常常你在家里,原来不知道有客人要来访,突
然外面有人敲门了,就有人来访问了,这也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就要跑到门外
去接他。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见先致敬」见到客人,先要向客人致敬,致敬的时候,如果是熟客,常见面的
或者原来就认识的,不管是好朋友,或者是一般的泛泛之交,只要是认识的人,
都叫熟客。熟客要「道寒暄」,所谓道寒暄,不是一见面就问:「你来干什么啊
!」不能这样讲,看看这「寒」字,是寒暖的意思,普通人见面先问最近寒暖情
形,讲「寒暖」是不在正题上。中国人见面向来问天气如何?吃了没有,这就是
寒暄。还有请问您老人家现在可好,问一下他的健康状况,这都是寒暄。道了寒
暄后,才引起访客来访的来意。
既是熟客,请他进门寒暄几句,前面说过客人应守的礼节,懂礼的客人来访的时
间不会很久,谈话也不是漫谈,他会简单扼要地把来访的意思说明。而生客道寒
暄呢?从来不认识的人来访,首先要请问他「姓字住址」。因为这是生客,原来
不认识,要请教他「尊姓」,一般人讲「尊姓大名」这不对,「尊姓」可以,但
不可以讲「大名」,要说「字」,字是字,名是名。为什么不能请教他的名呢?
因为长辈才能叫晚辈的名,平辈不能叫名。前辈叫他的「号」,叫他「字」,所
以是请教他的「尊姓大号」或是「贵字」。
还有请问住址,我们不能直接说:「你住哪里?」跟问案子一样,当然不可以的
,要善巧方便地问:「您从什么地方来的?」他当然会告诉你。先问清楚生客姓
、字、住址,客人知道礼,你请教他的号,他会把名字告诉你,不会把号告诉你
,因为来往社交上,彼此见面都是讲名字,公文书、身分证上都是记载着名字,
不是记载号。这是见面的礼。现在还有一种情形,你在家里可能会有推销物品的
,你一看也知道,他不必你主人经过许多过程来问,推销员自己就主动告诉你了
,这也没关系,一看就知道。这所谓「生客」,他不是来推销物品,纯粹是来拜
访的,当然要这样问,这是必须的,问了之后,无论熟客、生客就迎他入门。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可见是跑到门外来见客,那么到了门,自己先快走到前面,走在前面干什么呢?
准备给客人开门,进去之后,给客人关门,这是你给客人的服务,尽主人的礼貌
。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现在的建筑跟过去不同,过去的房屋,还有好几道门。按照《礼记》汉儒的批注
,说是天子有五重门,诸侯有三重门,大夫有二重门。到了清朝有些儒者考据说
,不论是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三重门,其区别在于门有大小、有宽窄,这个不
同,比方天子之门很宽大,诸侯门比较次一点,大夫的门又次一点,其实都是三
重门。诸侯大夫都是有位的人,一般人没有位,一般读书人与其它普通人家也有
三重门。所谓「每门必让客先行」,到大门时就是「及门先趋」,必先趋为他开
门,开门后让客先行,客进了门以后,若门原来是关着的,再把它关起来;然后
再陪客人往里走,走到第二个门时,又让客先进门,客人也让主人,大致都是主
人先走,为什么呢?因为做主人的应该在前面作引导,引导客人进去,虽是走在
前面引导,但每经过一道门的时候,在礼节上要先让客人进门,这就是「每门必
让客先行」,要请客先进门,这是做主人的道理。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进门以后要给客人预备好座位,请他坐在客人的位子,客人的位子是什么呢?一
般家庭里面,有主位,有客位,客位依餐式的不同而有别,西餐是主人坐在上位
,中餐是客人坐在上位、主人坐在下位。一般不是宴会,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主
人也应该让客人坐在上位。上位位子怎么定呢?比如说拿这房子来看,进门的时
候,位子愈接近外边这个门的,位子比较低,愈接近里边的位置比较上。主人请
客坐在上位,不是只有长辈、平辈如此,就是晚辈也应如此,你是他机关里的长
官,或是尊长,他是你的部下或晚辈,他在机关里面要听你的指挥,可是他到你
家里来,他是你的客人,那么就要让他坐在上位,这个我们老师在讲书的时候,
讲过多少次的。
前清时做府台大人的,县官到巡府办公室去见他的时候,当然行跪拜礼,但到巡
府家里,私底下去见他的话,巡府还要出门迎接,到他家里面的时候,他还叫你
坐上位,出来的时候,还要把你送到门外,因为你是他的客人。一定要为客安坐
,在〈曲礼〉里面讲了很多。
此处第四条跟第三条有连带关系的,第三条说:「每门必让客先行」。在〈曲礼
〉说:你引导客人,从大门往里边走,一道一道的门走,那么就拿三道门来讲,
走了第一道门当然要让,第二道门又要让,让到第三道门叫「寝门」,正寝之门
,就是说过了这门,那就登堂入室。所以这个「寝」不是睡眠的地方,而是在堂
屋的后面,前面有前庭,前庭之后有堂屋,堂屋之后才有寝室。寝有门,就是第
三道门,到了寝门的时候,主人请客人稍微在门外停留一下,自己到里面去把座
位安好,然后再出来请客人。
不过这句话古时候批注就有好几种说法,有一种讲法是说,主人到寝门之前,主
人先去安座,安座好了,然后出来请客人进去,这个手续比较麻烦。清儒考据了
以后认为,这一句应该一直念下来:「主人请入为席。」主人请客人等一下,自
己到寝室里面,为他安席;「然后出迎客」,「出迎客」不是表示有实在的行动
,而是说话的语气。这一句话并不是说请客人等了以后,自己实实在在的进去,
真正把位子铺好了,自己再出来,不是指行动,而是指言语,因为客人来事先是
知道,座位事先都安置好了,所以到了寝门不要请等,预备位子表示慎重的意思
,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再进去检查一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这时懂得礼的客人就会说:「不必,不必了」。下面讲:「客固辞」,一再地说
「不必了,不必了,这进去就行了」。所以〈曲礼〉中间曲曲折折的,无非是表
示这个礼。讲到人情,当中分析起来,虽不是这么简单的,但也不是那么的麻烦
。第四条讲客人入了门,现在一般建筑不见得有三重门,甚至只有一门,一进门
就到客厅了,进到里面,你就为客人安排好很尊、很高的位子,坐得很舒适,这
一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
后。
假如「室内有他客」,主人的家里已经先有别的客人在了,现在又有客人进来,
假如这些客人都认识,当然不用再介绍了,若客人之间彼此不认识,做主人的就
应该给客人介绍,你不介绍的话,彼此不认识,话不好谈,按照中国的道理来讲
,彼此都是客人,都是要好的朋友,应该互相认识,再说认识后谈话也比较融洽
,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则,要给其它客人介绍。
介绍也是有礼貌的,「先介幼于长」,幼与长是就年龄来讲的,就是先把晚辈介
绍给长辈;「先介卑于尊」,表示地位的尊卑,大家族中有辈分排行,有的辈分
高反而年龄低,这种情形是把卑的介绍给尊的人;「介近于远」,对一般的客人
来说,有住在近处的,也有远路来的客人,我们就把近处的客人介绍给远路的客
人,这就好分别了。还有同伦,就是彼此的年龄、地位、身分、辈分尊卑等都相
等时,也就是平辈的人,怎么介绍呢?就依来访的先后来介绍,也就是「介前于
后」,把先到的客人介绍给后到的客人,这是介绍的次序。
从前讲礼节的人,自然知道这样介绍,可是现在知道这个规矩的人不多,所以研
究了《常礼》之后,就一定要照这样去做,没有照做就等于没有用,这不但是背
诵的问题,而且要真正做到。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客人来了最起码的礼貌要倒一杯茶,再弄一点水果,或是糖果,茶、果这一类是
少不了的;敬茶果的时候也要注意,先敬长辈,年纪长、辈分长的尊长,然后敬
比较幼一点的。还有「先生后熟」,先敬生客,后敬熟客,这是敬的先后次序问
题。还有主、客之间也要分清楚,老师讲过,老师到莲社来,我们招待远路来的
客人,同学拿毛巾、茶来了,这时候老师我们所尊敬的,在我们认为要先敬老师
,这就错了,老师这个时候是主人,在这里是招待客人,所以我们必须把毛巾跟
茶先敬客人,客人敬过了以后,再敬主人。这是讲纯粹主人敬客人,而客人之间
也要分长幼、生熟。不但敬茶果如此,在宴会上敬酒也如此,要知道吃饭时大有
文章。不懂得敬酒,往往在宴席上得罪客人。他坐在这个位子,次序颠倒了就不
行。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不管客人他是长辈还是晚辈,到你家里来作客,就要请他坐上位、上座,主人自
己就要坐下座,把茶果端来以后,就是举杯,举起茶杯,「让茶」就是请客人喝
茶。这是最普通的,注意这一个礼节。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客人访问完了要辞去时,做主人的不能坐在家里不动,或者只是送到门口就
停止了,必定要送客致敬,假如同样是住在台中市,那么送到门口,等客人走远
就差不多了,如果客人
是远方来的,不是住台中,而这客人又是专程来拜访你,当客人走的时候,你要
把他送远一点。要是在乡村的话,你要把客人送到乡村以外。比如住在村庄东边
,客人往西边走,这个村庄还有许多家族,那你就要陪他把这个村庄走完,送到
村庄以外,上了大路为止。
如果村庄一走出来就是个路口,那么送到路口上就可以了。可是送到路口之后,
客人一走就转身回来也不合适。必得站在那个地方看一段时间,当客人走得差不
多远了,这个时候你再回来。中国文化就跟西洋文化不同,西洋文化不讲究这个
,他送到门口就完了,中国文化友情是非常厚的,朋友好不容易见一次面,见面
之后又分别,要表示感情,必须送远一点。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远方客专门来访问你,那就不是普通的交情,我们必须要备饮食、寝室,并且要
引导厕所与沐浴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国有句古话:「宾至如归」!归就是归家
,客人到我们家里来,要让他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一切都习惯舒适。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饮食,还有晚上休息的地方,寝室,这必须预备的。有的家庭有客房
,如果没有的,临时可以腾出来。也有些客人不必住在主人家里,他知道主人家
里房子不够,他可以住旅馆里面。家里如果没有房子可供客人住宿,主人必须事
先预订旅馆。
这一条是指住在主人家里,要事先预备饮食、寝室,另外要告诉客人厕所在什么
地方,设施如何使用等,要引导他知道。普通人家朋友从远方回来,我们说给他
「洗尘」,这个尘就是灰尘,请他吃饭也叫洗尘,也就是一路风尘仆仆,客人受
到一路的风尘,所以让我们为他洗尘以后,使他感到一身轻松,所以是借这个名
词,表示我们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这是做主人招待客人,最起码要注意到的这几
个层次,饮食起居这些事都给客人预备好了,让他一切都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方
便,这是尽到主人应有的责任。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客人来时,我们要到驿站接他,客人离去,也要把他送到驿站。所谓「驿站」就
是车站,车站有远有近,比如在你家门口就有一个汽车站,这个时候你送他到车
站就可以了。假如是坐火车,也要送他到火车站。
下面说「望车开远,始返」,火车开动,我们要站在那个地方,望着车子开远,
等火车看不见了才回来。所以必须买一张月台票,在月台上送他上车。古人送别
就是这个情形,大家都念唐诗,李太白送孟浩然,他说从黄鹤楼江边乘小船,慢
慢由近而远,一直到看不见人了,只看到帆船的影子,后来连帆船的影子也看不
见,被山挡住了,他还在看江水流向天际的情况,这就是他对朋友的那一种交情
!还有王摩诘,他住在山上,把朋友从山上送到山下,然后自己再回住的山上去
。这个都是古人守礼,也是朋友的交游之道。
现在一般人时间都没有那么充裕,也做不到那个样子,但最低限度,把朋友送到
车站,这个可以做到的。做主人的在招待客人时,从见面入门,为客人介绍、敬
茶果、让座、然后送客,知道这几条,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对客人可以说是尽到
地主之谊,礼貌上也是可以说得过去。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