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1|回復: 0
|
2011年马来西亚弘法大会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2011年马来西亚弘法大会—「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11/9/24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5-070-0003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姐妹们,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
我们早上谈君道的修身,以至于第二个重要的纲目是敦亲,是齐家的部分。唐太宗皇帝,他确实在读了这些教诲之后,他是句句都期许自己去奉行,所以他也很重视给他后代的教育。他曾经对太子说到,他懂得胎教的道理太晚,他的孩子已经来不及,他珍惜每一个跟孩子相处的机会,给他循循善诱。有一次刚好太子在吃饭,太宗皇帝就问,你懂得饭吗?(怎么我讲错了,大家也没什么反应?大家太给我支持了,讲错了都给我信心。所以今天的课程一定有很多错误不足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多多指正。)结果孩子就说道,不懂。太宗皇帝说,这个食物都是农人珍惜农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生产出来的。所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珍惜粮食。
结果出去的时候要坐马,又问儿子,你懂马吗?儿子说,不懂。这个马你要很好的爱护牠,不可以让牠耗损体力,最后这一匹马可能就废掉了。这个跟昨天师长讲的东方持国天王他走的是中道,要适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对待这些生命都应该要爱护恭敬,不可以耗损马匹的体力,这个马就能很好的服务人。不只马是如此,对待老百姓也应该爱护,不能奴役老百姓。接着又看到船,他们坐在船上,太宗皇帝又问,你懂得船吗?等于是这一路上每一个点都是机会教育,太宗有智慧引导教导他的孩子。所以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积累的道德学问,能不能在每一个时机点上给孩子最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我们身为父母应该很好的去努力积累的。太宗告诉儿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你很好的对待人民,他会拥护支持你;你残害他们、虐待他们,他们会把你给推翻,所以你要战战兢兢来面对老百姓。
接着又看到一棵树,又问,你懂得树吗?那个树基本上都是会弯曲的。结果太宗又告诉儿子,「木受绳则直」。这个木头虽然弯曲,但是它经过工匠的绳墨,一弹它线很直,他可以切出非常直的木头,木受绳它就直了。「人受谏则圣」,人只要接受身边大臣的劝谏,他也可以成为圣王。所以透过这个木头又提醒他的儿子,以后你假如身为皇帝,要时时接受别人的劝谏。所以他为人父者,为人君者,他依然是循循善诱他的儿子。这个君亲师,他都是尽心尽力去扮演的。
我们引导孩子、引导学生,在《礼记.学记》当中,有一段话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礼记.学记》当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他,不要硬拉他,他可能会逆反。引导他,不要硬拉他,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这个「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压制他,叫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个「开」是启发他,不要一堆道理像填鸭一样,一直往他的脑子里灌,他可能没有办法体悟领受吸收,那就起反效果了。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这个填鸭式不好,家庭学校不能这么压孩子。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在《礼记.学记》当中就用了这么好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看,引导不硬拉他,鼓励不压制他,启发不把话都讲尽,都灌输下去。这三个方法,我们在《了凡四训》当中,可以看到云谷禅师面对了凡先生用得淋漓尽致。
您看他面对了凡先生,引导他,没有硬拉他,而且引导的时候都用他熟悉的语言,叫共通语言,对方很容易接受。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这个都是诗书里面教的。了凡先生是读书人,一听,对!我怎么没有注意到?接着又说到,我们佛教教典中说,「求男女得男女,求健康得健康,求长寿得长寿」。又循循善诱让他了解佛法的教诲,这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用得太好了!您看,当了凡先生在思考怎么改命运,而改命运要从改过开始,云谷禅师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问题,反而问他,你觉得你可以改变命运吗?你觉得你应该有功名吗?你觉得你应该有儿子吗?这么一个设问让了凡先生整个沉静下来反省。而那个我没资格得功名,我没资格有子嗣,是了凡先生自己承认,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用道理硬压上去给他的。尤其成年人,更不能用灌的,反而他会反弹,不高兴了。
所以这个启发引导,云谷禅师是高智慧,让他思考完,发觉问题之后,紧接着又给他鼓舞,又给他肯定。「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只要你下定决心,你是义理之身,一定可以改造命运。强而弗抑,不断的提起他的信心。最后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问他,「你相信吗?」您看这整个引导非常完美。了凡先生受教,余拜而受教,回去马上在佛前发露忏悔。所以云谷禅师引导了凡先生这一段智慧方法,我们为人领导、为人父母要从中学到这个智慧。所以敦亲,教育好下一代,我们君亲师都要愈做愈圆满。而且这个敦亲,我们把自己的家治理好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进一步我们扩宽心量,有更多的能力,这个家要放在整个国家民族的角度,为整个国家民族培养好下一代。
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马来西亚的校长职工会,校长职工会从二00七年开始,陆续培养整个教学《弟子规》传统文化的师资,参加过课程的老师应该已经有七、八千个老师了。而且他们是整个西马九百八十四所华小同时响应、推展、落实《弟子规》,给孩子教学。而且后来东马沙巴、沙劳越看到之后非常欢喜,现在东马也连续好几年都办师资培训。所以整个马来西亚全国的华人,在这一代的孩子当中全部都学过《弟子规》,全部都懂得做人做事的标准。那以后他们为人臣、为人父母,那这一代的整个正知正见就非常整齐。这样青出于蓝胜于蓝,就可以超过我们这一代。所以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华人社会当中,用全国华人来一起学习《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只有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做到了。所以这一件事情,我相信会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所谓文天祥先生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要用我们的至诚心照民族,照国家,照我们的家庭,照我们的父母、另一半,照我们的下一代,照我们生命当中所有有缘的大众。那这一生就决定没有空过,决定广修供养,力行普贤行。所以校长职工会的总会长彭忠良校长,感觉可能彭校长他的父亲早就看到儿子以后要承担大任,所以取名叫忠良,中华民族的忠臣、良臣。
而我们全国校长职工会的总秘书李金桦校长,他今年初退休了,退休之后,马上就到我们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服务,继续设计出小学六个年级的《弟子规》教师手册,退而不休。这个真的是读书人的使命、气节,好人做到底,他送佛送上西,所以退休之后更忙,而且还要到所有的学校去测试这些教材,学生的吸收状况。真的,用心做一件事都要下非常多的苦心。所以我们看到马来西亚教育界的这些前辈也让我们佩服,进而要效法他们对民族、对国家教育的使命。
接着我们看君道当中第三个纲目是「反身」。反身是反求诸其身,就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因为在一个上位者,他拥有的权力是最多的,很可能大家在内心当中都会比较敬畏他。这个时候假如他没有时时冷静来关照反思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很可能因为处在高位,权力大了就会放纵、傲慢、奢侈,这些情况就会产生。所以我们接着看古圣先王、圣贤人,他们是怎么来力行反求诸己的功夫。
我们看到第一句是传孔子之法的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就这三点来反省自己。其实一开始,忠信就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也是最重要的动力。我们看人,他扮演每一个角色,他都是尽忠、尽心尽力,甚至在对自己的道业上也是忠于自己。就像《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所讲的尊重己灵,忠于自己的佛性,不要再继续糟蹋自己的佛性了。所以忠于自己,忠于另一半,忠于家庭,忠于团体,忠于国家社会,他每一天反省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有没有尽心尽力。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他每一天也是做这个功夫,假如有一天他晚上反省,觉得今天努力不够,对不起国家一天的俸禄,他当天就整夜睡不着觉,隔天起个大早,再做更多的工作来回报国家对他的信任,这是圣哲的风范。
接着与朋友相处要守信,其实我们看这个信字,我们看诚信,真诚守信,所有讲出来的约定一定终身不忘,一定要贯彻始终,决定要对得起自己,要真诚对人。而我们冷静回想,我们曾经给予我们的亲人朋友哪一些信诺?这个信诺不只是讲出来的信诺,我们在内心里对家人、对师长、对正法、对整个国家民族,我们有没有内心暗暗下过我们的承诺?
在春秋时代有一个圣哲人特别让我们感佩,就是季札先生。季札先生有一天代表他的国家要到鲁国,代表吴国要到鲁国去办外交事务。因为他是外交官代表一个国家,所以穿着非常的庄严还有佩剑。刚好是要到鲁国去办外交,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跟他相谈甚欢,刚好看到他那把佩剑非常的喜欢。季札先生看到了徐国国君的那分喜爱,他内心就起一个念头,这个是外交佩剑,等我从鲁国回来,我一定亲手把这一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后来他出使鲁国回来,刚好碰上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所以季札来到徐国国君的坟前给他祭拜,然后就把自己这一把剑挂在墓前的树上。他的仆人非常惊讶,说:「主人,第一,你根本就没有承诺徐国国君要把这个剑给他,再来纵使你承诺了,他也已经去世了。」季札接着说了:「始吾已心许之」。一开始我的内心已经把这一把剑要送给他了,怎么可以因为他的死而违背了我的这一个良心,我的这个承诺?所以季札先生他的信诺是对于自己的心念他都不欺骗,不只是讲出来才守信,内心里发的愿,他自始至终都要去贯彻,这样的一种道德修养令我们佩服。
而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修这一颗心,就是修这一颗心能够自始至终不违背自己的信诺,守着这一颗良知。而且我们人不要怕承担信诺,为什么?因为只要这一分信念是真正能利益人的,决定得到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庇荫加持。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师长也说,跟随李炳南老师学到最重要的一句话,「至诚感通」。只要我们发愿承担弘护正法的事业决定感通佛菩萨、龙天护法时时护佑我们,所以人能自始至终对得起良心,那也是人生的大乐,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当然我们以前曾经许过的承诺都要从今以后尽心尽力去达成。
接着这个「传不习乎」,就是师父的教诲我们有没有好好的去练习,去实践。我们看这个「习」字它是会意字,上面是一个羽毛翅膀,下面是白色的白,代表鸟儿牠在学飞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展开翅膀,甚至要摔几下。而当这个鸟展开翅膀,往上一举,牠这个肚子就露出来,露出白白的羽毛。所以等于是这个习字就是师父常期许我们,学一句要做一句。师长曾经说到,我们胡小林老师是他的学生当中进步最快的。而我们可以了解得到,在胡老师的分享当中他是老实听话,真正去做,真正去改习气,所以能成为师长认可进步最快的学生。看到这一句,我们也向胡董学习。
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遇。而且我们遇到净土,又能遇到师父上人讲经说法五十三年,这样殊胜的法缘,我们决定要死心塌地去珍惜。这是我们这一生成佛作祖往生极乐的大事因缘,所谓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所以只要师父教诲的我们赶紧去做,决定这一生能够有把握。而这个传不习乎,还有另外从事教学的人,他在传承这些经典的教诲,这个习就是我们教学者自己有没有先力行、有没有先落实了?师父期许我们,做了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就变骗人了。所以我们决定没有骗人之心,更要鞭策自己,自己所跟大众交流的,跟学生们分享的,我们有没有自己更用心的先去落实,先去做学生们的好榜样?所以曾子他能够以不是很突出的才性,最后承传孔子的道统,真的是老实人得最大的利益,从这个「三省吾身」就可以看出来了。
接着我们看另一句孔子的教诲说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是一个人自我反省非常严格,它这个厚跟薄,厚就是严格,薄就是宽恕、不苛刻。所以他责备自己非常严格,对他人能够宽厚三分,而薄责于人,这样子就会远离别人的怨恨。其实我们这一句教诲假如把它从另外一个面来看,「躬自薄,而厚责于人」,就是责备别人很严格,反省自己非常宽松,则怨恨很多矣。孔子另一句话也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先自己做好了,不要先要求别人,就不会招来人家的怨恨。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太急了,好东西自己还没落实,赶紧去要求亲朋好友。可能他们的心里会想,你又没有做得多好,半斤还笑我八两,所以这个时候可能人家内心不能够很佩服。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们把精力都放在指责别人,那看自己的问题就更没有办法使得上力了。假如我们用心都是善观己心,先要求自己,自自然然从自己的德行当中,就能唤醒身边人的善根,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像我们的舜王,当时他在雷泽,当地都是非常的会争、斗,但是他没有指责任何人,他从自己先礼让开始,最后整个地区,雷泽那个地方,都变得非常懂得谦让了。在整个圣贤的行持,这一点都做得非常好。而我们冷静来看,人与人的五伦关系当中,其实都要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假如我们是先指责,先要求了,那对方还是会指责要求我们。所以我们看到大舜他在对父母的时候,父母是完全错误要伤害他,可是他并没有指责父母,他完全的只找自己的问题,一定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最后这一分至孝就感动了父母跟他的弟弟。所以这个五伦当中,只要是严格要求自己,不去责备别人的,都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那一天刚好我听到一位公司的总经理他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他说他面对他的下属,「凡事不指责,勇敢来负责」。我们相信他一个上位者这样的态度,他的整个同仁也都会被他的这分修养所感动。其实生活当中任何不如意的事情,都有可以反省我们不足的地方,可是假如我们第一个反应,都是先怪别人、指责别人,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事情当中增长经验、增长智慧,反而是什么?增长成见,增长怨恨而已。
举个例子,刚好我们同仁向某个部门借了一支录音笔,结果借了以后,因为给得比较匆忙,就忘记是谁借的,没有记录下来。结果要用了,这个负责人就在那里找,愈找愈慌愈生气,「当时候他需要,我马上提供给他,怎么他没有念这一分方便恩德,还拿了不还给我,搞的我现在不知如何是好了。」所以当发现问题了,我们的意念都是在怪对方,就是因为你没有马上还给我,没有念我给你方便,结果这么一想,火气就上来了,见到那个同仁拿回来的时候又骂他一顿,这整个人与人之间,不愉快、冲突就这么来了。其实我们再细细想想,对我们自身来讲,假如我们把这个录音笔拿出去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好习惯,就是马上做记录,即使他没有还回来,我们也马上知道去找谁拿,他可能一时忘记了。所以我们对每一件事都能去找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德行跟做事能力就会不断增长,假如都是指责,就会跟很多同仁结怨。
所以李炳南老师有提到,做事要「动物归原」,所有东西动了以后要摆回原处。「事忙先上帐」,事情再怎么忙,做事业、做生意的人,再怎么忙,那个帐一定要马上记上去,假如一笔帐忘记了,积累了半个月、一个月再来查,那不知道要费多少倍的时间。所以往后我们面对所有的事情,一出现状况了,首先先反思我在这个事情当中,有什么还要增长,还要进步的。我们这么一反省,一定会带动所有的人在这件事情当中去反思,所有的人都成长了。一个上位者这么反思,法供养了所有的同仁。但是假如当下我们生气了,那就让所有的人都没学到东西,都生烦恼了,所以一念之间,差异是天壤之别。所以一个领导者的态度,都是形成了这个团体的风气,团体的文化。
我们再接着看第三句反身说到了,「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朕」是汤王的自称。汤王说道他自己有罪过,决定不责备所有的臣民,而万方的老百姓有罪过,都是因为他没有做好榜样,都是因为他没有教育好人民,所以他都把责任归到他自己身上。而这一个态度,事实上就是我们从黄帝,尧舜禹汤这些圣王传下来的,为人领导者的修养、信念。所以随时随地不指责下面的人,反省他自己。而唐太宗皇帝他也不简单,他曾经对着所有的大臣说到,他说一个领导者就好像河流的源头,臣民就好像这个河流的支流、中下游。哪有可能这个源头是污染的,然后要求中游、下游是清净的水,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太宗皇帝他深明一个领导者的影响,他带头的人都是染污了,哪有可能底下会是清净的道理?所以太宗皇帝效法了古圣先贤,我们今天为人父母,为人领导,为人老师,我们也信守这一个态度,决定可以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
民国初年东北王善人先生,他对于整个东北的人心教化,影响非常大。我这一次在年中,刚好去了一趟吉林,吉林松花江中学他们践行《弟子规》,整个师生都学得非常好。我们跟着校长职工会的几位校长一起去参学,我们非常佩服松花江中学的吕杰校长,他真的是有读书人的气概。他在二00七年开始在学校推展《弟子规》,他说到,只要我在松花江的一天,这一件事情一定贯彻始终。而这么有承担的男子汉,后来我们这一次去才了解到,他的母亲曾经跟着王善人学习六个月,所以王善人对整个东北女子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吕杰校长说,他的母亲一辈子没有发过脾气,没有生过病。所以难怪能教出这么好的儿子,这么好的校长。
而王善人在提醒我们为人领导者,有提到几点,「第一点,永远治己不治人」,不管遇到什么境界,都是对治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先去要求他人,指责他人。对他人绝无指责,而是引导护念而已。「第二个,时时不要高高在上,能够托底就下」,这个「托底」就是把底下的人,统统护念培养上来,后继有人,这个团体就愈来愈兴旺,这是老人家提的第二点。「第三点,在带组织当中,绝对不假借任何的势力去压迫底下的人」。比方用态度强势去压人,或者用上面的命令来压底下的人,这样不好,「势服人,心不然」,应该是引导底下的人。他的思想观念非常正确,见和同解了,然后大家同心同德,把弘护的事情做好。所以决定不能用强势用势力来压任何人。所以上位者对底下的人是诚敬谦和,对上位者他是尽忠,同时非常恭敬领导者。
我们接着再看「反身」第四句,这个是孟子的教诲。孟子说,「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一段话也让我们了解到人与人的相处,都是互相感召的。就像孟子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的下属对我们的态度,跟我们怎么对待他们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句子当中,孟子对齐国的国君齐宣王说到,你对待你的下属像手足兄弟一样,那你的臣子就把你当作心腹一样爱护;假如你只把臣子、把你的下属当作犬马一样来使唤,不体恤他,那你的臣民也只会把你当一般的国人一样,不会特别恭敬你的。您看这个时代我们得要分辨邪正,我们几千年来都守这个君臣之道,你看以前的下属,他到一个药房,他到一家员外家里,终身在那里效忠,感他领导者的恩德,对他的栽培,对他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视臣如手足,底下的人他都当亲人一样的爱护。
我们看明朝时候,杨诚斋先生的太太,她底下有很多的仆人,可是她每一天起个大早,那个时候北方天气特别冷,她起大早来帮忙熬粥,给她的这些底下的人吃。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她的孩子非常担忧她的身体,说妈,妳不要这么早起来做,天气又这么冷,让下人来做就好了。老人家说,这么冷的天,假如让底下的人空着腹做事,一定会伤了他的元气跟身体,所以我赶紧煮些热粥,让他们肚子里有火气,他就不伤身了。因为老人家觉得那都是别人的孩子,他们都有父母,一样要用亲人的心来照顾他们。而杨夫人一辈子她生了好多孩子,其中男的就有四个,没有一个孩子是交给保姆去哺乳,全部是用自己的母乳去哺乳,为什么?她说假如我的孩子让人家哺乳了,就是抢了别的孩子的母奶,这个事她不愿意做。后来她四个儿子有三个都考上进士,所以仁慈的人一定有厚福。我们看到这个视臣如手足。
而现在因为我们老祖宗这些情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我们熏习的少,反而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比较多,很多人经营企业真的有一个心态,底下的人要来我这里领薪水,你要我的钱,我要你的命。台湾有一段时间,四十几岁的科技界的精英,连续三、四个人都猝死,没有任何征兆,四十几岁死了。那都是长期工作过劳透支,最后就给累死了。真的不能把人当工具看,得把人当人看,学佛的人要把人当佛看。是藉由我们这个公司,我们公司就是道场,就是一个培植成佛人的道场,让他在我们的公司当中历事炼心,服务大众,放下自私自利。我们领导者首先带头深入佛法,教诲他们,一个企业就变成成佛的道场了,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所以真的我们用佛法来看,这个佛慈悲智慧,对于底下的人都是念念供养成就他的智慧,跟他幸福的人生。这一点现在大陆国内非常多企业家,在我们胡总的带动之下,都是以这一分心来期许自己。师父曾经对一个企业说到,老板是佛,所有的员工是菩萨,这个公司就是行菩萨道的。师长这么精辟的教诲,我们决定要好好的把这个宝领纳来,成为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这个是讲君道反身的部分。
接着我们看第四个纲目叫「尊贤」。尊重贤德之人,他就能够感这一分知遇之恩,团结在一起为团体,为国家,甚至于为整个正法久住而努力。我们看到这个尊贤,其实每一个盛世,每一个先王都是做到这个尊贤。我们来看经文,在《说苑》里面提到的这一句。「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我们的老祖宗讲话都是非常恳切,没有模糊地带的。讲出来都是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团体兴盛,没有不是因为尊贤兴旺起来的。其实这个尊贤也是我们普贤行讲的请佛住世。有贤德之人我们请他来弘护正法,这一方的老百姓就得利益了。所以整个国家能安定,老百姓治理得很好,都要归这一些贤德的栋梁之材才做得到。我们看大舜他当了天子之后,他就是用几个最重要的干部负责司法,负责法律,负责教育,负责农业,都用最好的人才,他整个天下就完全大治了。所以舜王是很成功的领导者,他懂得尊贤用人,就成就了整个盛世。而我们看一个朝代如是,甚至一个君王也是如是。齐国的齐桓公用了管仲,他成为五霸之首,国家兴盛。结果管仲去世以后,他用了三个小人,整个国家危亡。最后他去世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三个奸臣把他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最后他死了之后六十七天,尸虫流到宫外才被人发现他死掉了。您看一个人尊贤尊管仲,五霸之首,最后没有贤人了,死无葬身之地,可见得用贤人太重要了。
而这个尊贤做得彻底的在历史当中,周公做得好,我们接下来看《史记》当中记载的,周公尊贤的风范。经文说到,「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他辅佐周成王,本来他是要到鲁国去上任当国君,但是因为成王年幼,他要辅佐,鲁国就由他的儿子伯禽去做鲁国国君。临行前他告诫儿子说到,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成王的叔叔,我的地位在天下不算是低贱的了,其实是仅次于天子的地位。可是没有因为地位高,有丝毫的怠慢,希望自己的国家有更多的贤才,能够利益人民。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他赶紧去接待,赶紧去发掘人才。赶紧去找人才到什么程度?做到有时候洗一次头,古人的头发比较长,洗一次头发洗到一半,突然有贤德之人来了,他赶紧握着头发去见这个贤人,回来又洗一会又来了,他又出去接待这个贤人,所以洗一次头发,出来好几次。大家有没有洗一次头发,出来好几次的经验?吃一次饭,吐好几次饭出来,刚好又有重要的人,贤德之人来了,赶紧不敢怠慢,又出去接见。周公这一分为国举才的心,让我们为之动容,难怪孔老夫子这么佩服周公。而我们看林则徐先生、范仲淹先生,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随时遇到有德之人,都把他记在簿子当中,一有机会赶紧为国举才。
而我们在自己的团体,在自己的道场当中,也要时时想着为我们的团体培养人才,推荐人才,让我们的整个学风、道风愈办愈好,这一念心就非常的可贵了。年轻人在道场当中,代表他有宿世善根,这么年轻不去随波逐流,不去搞名闻利养,不去追名逐利是难得。虽是善根很好,但是也要靠长辈护念,护念是常常能提醒他的不足,点出问题,然后让他能改正过来。可是现在有时候年轻人到道场的时候,这些长辈一看到年轻人太高兴了,然后就会说,「你才二十岁就学佛了,你这是宿世善根,你真是太不简单了。」这个年轻人第一次被称赞,还有点摸不着头绪,可是二个三个五个八个长辈每一次看到他,「哎呀,真是再来人,不简单!」年轻人本来根基就不是很牢,这么多赞叹一来铁定出状况,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打过江。苏东坡先生修养已经很好了,都不一定敌得了八风,那年轻人根基还不牢,常常被这么多赞叹恭维,可能他的傲慢习气就上来了。
我之前犯过很多这样的错,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年轻人,长的一百八十公分,一表人才,又小我七八岁,我想太难得了,以后应该是佛门的龙象,掩不住自己的高兴,就一直赞叹他。结果一个礼拜以后,他一些生活习惯不是很妥,我才刚讲第一句,他的脸色就非常难看。我赶紧鸣金收兵,不敢继续说了,怕跟他结怨。所以有时候护念人要因材施教,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能观察到他的根性,讲一些他受用的话,这个就非常重要了。不然有时候我们太过恭维,反而让对方习气起现行。这个就变成「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没有伤害他的心,却因为无意的一些言语,反而造成他的习气障碍了。所以其实治家严格,严格的家教是真正爱护孩子,一个团体当中,年轻人要能培养出来,那还是要以戒为师,还是要严格才行。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严格的家风道风,才能护念好年轻人,护念好下一代。
我们接着看「君道」当中第五个重点是「纳谏」。为君者纵使再有智慧,所谓俗话讲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且一个领导者,比方说天子,这个国家这么大,他怎么可能了解全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而且他又住在皇宫,更不可能去体恤得到,都是要靠各地的父母官,把情况真实的反映上来,他才好做利国利民的决策。而这个时候这个领导者决定要能接受劝谏,不能只听好话,最后就粉饰太平,好像装着都没事。其实事情愈早处理愈好处理,掩盖实际状况,就像生病一样,病情轻的时候都不去治疗,等病情重了就麻烦了。老百姓的生活困难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处理。等到很严重了,可能到时候都得亡国都有可能。所以纳谏,对于带领一个团体,能够了解客观状况,能够调整整个团体的方向目标,能够调整整个团体的教学,团体的弘护的工作,都要靠客观掌握情况来调整。
我们来看经文说到,「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您看,明暗都还是在领导者的态度上。「其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经文当中说到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大治?因为国君圣明。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动乱?因为领导者昏乱,完全不知道实际情况,乱下决策。那为什么这个君主会圣明?因为他广纳整个劝谏,所以他兼听也,方方面面的情况他掌握得很好。为什么会昏暗?因为领导者偏信,只偏信某一、二个身边的人的话,听了以后又不去了解情况,最后整个国家乱了,他都完全不知道。
我们看历史当中,秦朝秦国十五年就灭掉了,秦国的第二代皇帝秦二世就是用了赵高。赵高一手遮天,都给他巴结谄媚,都没把实际天下的情况告诉他,最后要亡国的时候,这个皇帝还在那里歌舞升平,根本都不知道情况。所以天子天子,是代表上天来照顾上天的子民。同样的,我们不管在哪一个团队。都是代表我们的领导者,来照顾好我们的下属,公务员是代表国家、国家领导人来服务百姓。我们在弘扬正法的道路上,我们也是代表圣贤,代表祖先,代表师长,来护念大家的道业。所以我们要很慎重的、很明白的,方方面面了解情况的来做好我们的工作。所以一个仁君能够广纳这些意见,他的整个判断正确,而且广纳意见之后,他的思想见解、见识愈来愈提升,德行愈来愈广大。您看太宗皇帝常常听这些忠臣的劝谏,他的修养也在他们的劝谏当中不断提升。而假如偏信这些身边的奸臣的话,那他的愚昧就与日俱增,最后德行毁掉了,国家也败亡了。
所以一个上位者,应该很欢喜底下的人给我们提宝贵意见,给我们讲真话。比方从事教学的人,这个学习的人他反应他的学习状况,我们才了解到底我们的教学契不契机。今天我们是一个团体的大护法,我们常常了解底下的人在服务大众遇到的种种实际情况,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服务。来到这个弘法的队伍,没有人是为了来这里游手好闲的,全部都是因为希望能够为正法出点力。那出了这个力,效果更好,是每一个人最欢喜的。那了解情况就能做更好的服务了。
这一点我是做得很差,因为我之前在庐江的时候,也做过行政上的主管。结果我没有很好的去纳谏,甚至于像先王他们,不只是纳谏还求谏,就是去主动请求底下的人提意见,底下的人假如不提意见,我们还能主动的去引导他们给我们提建议。结果我没有主动去问底下人实际情况跟意见,甚至于他们都想,说我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那这个落差就很大了。其实我们比方说信任一个人,尊重一个人,可是我们对待对方也要客观,不能因为信任尊敬,好像他什么都对,什么都好,这个就偏掉了。比方父母不容易看到儿子的问题,因为你对他太爱了,心偏掉了,就看不清楚。所以《大学》里面讲,「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太爱护他了,你看他看不准。「好而知其恶」,你很喜欢他,可是你很清楚,看到他的不足去提醒他,这不容易。我们就是喜欢一个人,他什么都好;不喜欢一个人,他什么都不好,那看都有偏差了,这个都是好恶爱憎的心起作用,这个爱欲起作用,我们看事看人就看不准。所以《大学》讲的,亲爱会偏。敬畏,你太尊重一个人了,反而这个领导者你都不给他提意见,他都不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他最后下错决定了,是因为你不告诉他,那你就陷领导者于不义了。所以这些理我们都要客观来理解。人之其所敬畏,偏了;哀矜,你很可怜一个人,你可能也会帮他帮偏。你觉得他太可怜了,你没有看到他可怜的原因,最后你给他太多帮助,他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你就帮倒忙了。
所以诚意正心,这个心不可以偏掉。就像我是来自一个公务员家庭,家族也不大,也没有政治环境的锻炼,也没有商业环境的锻炼,生活很单纯。后来出社会又是小学老师,接触的面就是教育这些面,从来也没当过领导。所以因为没当过领导,最后一领就倒。这时候一来自己的客观是管理的经验不足,要主动请教,所以没有请教,这个就是自己傲慢心太重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世间的学问太多了,每个人的专长不同,要赶紧缩短自己学习的时间,去跟有经验,有这些人生阅历的人学。所以真的回想这几年,真的是造了很多的罪孽,做错很多事。我常跟我的同仁说,我是在阿鼻地狱挂号已经挂好了,现在叫带罪立功,只能赶紧好好的提升德行智慧跟能力经验才行。
所以这个也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这一生德行要成就,奉行三达德。「好学近乎知」,每天亲近经典,亲近佛菩萨,智能增长。「力行近乎仁」,在服务大众当中,人饥己饥,感同身受,那一分念众生悲苦的心,不断的提起来。要做了才感觉得到,不是想象的。力行了,那个仁慈之心不断提升,仁慈提升了,德行就提升。「知耻近乎勇」,我们自己哪些能力还很不足,赶紧提起勇气,认真学习,认真请教。这个三达德就能让我们的智慧、德行、能力,每天不断积累提升。所以后来就了解到,很多情况我没主动去问,他们又因为太尊重了,都没有讲。所以一个做领导的人,要非常欢喜底下的人提意见,为什么?第一个,他提的意见提对了,我们少造孽。所以我们要感激他,他是护念我们的道业,护念我们的弘法事业,他提对了。第二种状况,他提对了,我们也没有错,那不就集思广议,我们彼此以后看事情都能在集思广议当中,深度、广度不断的提升。大好事,都没有坏事。第三、假如他提错了也是好事,因为底下的人提错了,我们才知道他的知见、思想有哪一些地方需要修正,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所以底下的人提意见,没有任何的坏处,都是好处。所以从这里这个纳谏,就是一个领导者很重要的态度了。
而一个领导者随时他的处世的修养、风格,都在影响身边的人。有一句俗话讲的,狮子,「狮带群羊,羊亦狮」,这个狮子带着一群小绵羊,最后这群绵羊都变狮子;但是「羊带群狮」,这只羊带了一群小老虎、小狮子,「狮亦羊」,这个狮子全部变成绵羊去了。所以这句话就看一个领导者,会带出整个团队的风格。假如领导者尊贤,领导者重视修身,领导者能纳谏,以后带出来的人,都有这些宝贵的修养。那这一个团体就出太多弘护的人才了。而假如领导者,比方说脾气很大,那底下的人跟他三个月以后,马上脾气会变大,真的,潜移默化。而且队伍里面心脏病的人会增加,因为脾气大了。傲慢,也会让底下的人变得傲慢。所以我们要很慎重,假如底下的人对人傲慢、强势的时候,要反过头来,我是不是也是这样?让他们给学错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言一行,决定给团队一个好的影响,来期许自己。
接着纳谏当中孔子说到,「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这个药酒就是良药的意思。忠言逆耳,「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这一段话,我们非常熟悉,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六祖檀经》,六祖也说到,「改过必生智慧」,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听进去了,肯改了,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人家要提意见,我们不愿意接受,都掩饰自己的错误,那内心就在堕落了。所以后面提到的商汤武王,都因为底下的人非常没有顾忌的给他直言讲实话,这个朝代兴盛了。而桀纣是夏朝跟周朝亡国的国君,都因为底下的人唯唯诺诺,不敢给他讲,因为给他提了,他就生气,就杀害臣子,最后人家都不敢讲实话了,他的国家也就败亡了。这个是纳谏。
接着我们看下一个纲领是「杜谗邪」。在古代这些臣子当中,素质也有不同。有一些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他为了私欲,可能会去讲谗言陷害忠良。而在我们的弘法道场当中,没有这样的谗邪之人。而虽没有谗邪之人,但是我们毕竟是接触了圣教,我们自身也在修行的过程,不代表我们进入了弘护的工作,我们的德行就成就了。我们是藉这个缘也不断在修正,不断在提升自己,所以难免自身还是会有一些习气现前。这个时候当发生一些情况,可能我们习气现前了,又讲人家的过失,这个就有可能算是给领导者进谗言的嫌疑了。所以这个时候领导者也要护念这个一时颠倒的同修,因为人难免修道过程起起伏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师长曾经有提到,韩锳馆长她很会护法。比方说听到哪个谣言,韩馆长马上去问,这个话先从谁传过来的?她马上去找那个人,然后把它调查清楚,绝对不再让这个谣言影响整个团体的人心。这个是她一个负责人,她懂得这样去把一些谣言、谗言把它制止。而那个传谣言的人,她刚好可以提醒他的习气,让他改过,不然口业不谨慎是很容易犯的。所以往生这个善护三业,善护口业摆在第一位,不讥他过。
所以我们看到经文说到的,怎么杜谗邪?「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这个「杜谗邪」要做得好,还是要回到领导者自己本身,他不能很容易动情绪、很容易动怒,他不能好恶非常的严重。比方这里提到的,他一听到人家讲什么了,未审,就是还没有判断清楚,客观了解,一听了马上火冒三丈。马上,他做这件事,他早看我不顺眼了,都被我猜到了,找他算帐去。都没有判断是非、来龙去脉,然后就气冲冲的,去找人理论,那最后是非都会搞错误。因为我们要冷静一点,老祖宗提醒我们,常常先来讲这些话的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他的瞋恨心、对立,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先讲为快了。所以这个时候假如他已经心不正了,我们的好恶心又被他调动,可能去骂人一顿,对方被你误解完,可能就带着遗憾,带着怨恨,离开我们这个团体了。「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能再跟人结恶缘了,所以这个时候冷静很重要。假如不冷静都是马上就带着情绪去处理,结果这些讲一些是非的人,他就会很清楚我们的态度,最后他的口才练得非常好,只要听他一讲话,我们的火气就忍不下来了。所以这里讲到的,特别会狡辩、会掩饰、会把话说得很好听的人,会讲到让你完全不怀疑他的人就出现了,大家的口才就愈来愈厉害了。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跟仁是愈来愈远离的。所以这个判断就能把讲是非谗言的风气,可以把它改正过来了。
接着我们看君道最后一个是「审断」,审查判断。因为一个领导者,他每一个决定,可能是决定整个团体的方向目标,决定整个团体的风气,团体的人心向背,都跟领导者有关。经文提到了,「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这一点也很重要,没有注意到这点,这个国家团体没有不败亡的。经文提到,一个为人君者最大的忧患在哪里?他只详细关注一些小事情,没有好好的去学习整个治国,带领团体的重要纲领。每天管那些小事,忙得精疲力尽,甚至于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多,底下的人做得少,甚至觉得底下的人都没能力,自己能力比较好,就自己做了。其实这些心态都要慎重。一个愈上位者,他重要的是做决策,他重要的是培养骨干人才,而不是每天管小事,每天东忙西忙,从早忙到尾。最后他忙了,底下的人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你把底下人的工作都抢去了,第一、他没办法锻炼成长;第二、他会得内伤,他觉得领导都觉得我没能力,都你做,我不用做了。领导这么做了,下属会觉得不尊重我的工作,不信任我的能力,最后内心都会有一些埋怨、一些心结了。所以今天领导者做底下人的工作,这个叫道逆,这个没有守好君臣之道。君臣各尽他的职责跟本分,这个整个伦常就顺了。所以常常上位者跳过中层主管,直接去管底下的基层,甚至于一般的员工,结果被跳过的这些主管,他内心就很难过,你明明给了我这个位置,又不尊重我的职权跟我的能力。久而久之,他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久而久之,他的内心就会很难受了。所以分层负责,每一个主管,管好他底下直属的员工,这也是企业团体当中,应该守好的伦常关系。所以真正了解了,就能掌握自己的本分,不会每天忙于小事,也不会只观察到眼前的事物,而不能看得很深远,而没有做长远的规划。因为只顾眼前,当然就看不远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也跟大家讲,能够务本,看到根本,就不会忙于眼前的事了。比方我们知道一个团体人和最重要,人和要先要做到见和同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重视整个团体的熏习,不断的熏习,不断在工作当中提醒、引导、教导底下的人,他怎么把熏习的这些道理,用在他的工作处事,这样就能解行相应。所以这个见和同解是人和当中最重要的。这个判断要把轻重缓急都能判断清楚,这个就是审断的功夫了。
而近代的政治界,我们有发现一个现象,太重视于整个制度的设计,忽略了人才的培养,那这个也是本末没有分辨清楚。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要能够服务好大众,他必然要有人才。一个事业能做成,重中之重还是人才。所以我们记得我们赵朴老先生,在一次回答大家的话当中说到,整个佛教界要兴盛,第一最重要的人才,第二最重要的人才,第三最重要的人才!您看赵朴老他对于整个佛门,他的判断就是非常的准确。所以不管是佛门,还是我们的团体,还是中华文化的承传,还是我们家道的承传,人才都是重中之重。
《群书治要》我们刚好现在是每个礼拜六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在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跟大众一起来分享交流。今天只能跟大家分享到「君道」的部分,那以后有机会也欢迎大家到我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给我们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福慧圆满,我们最后同生极乐国,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