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4|回復: 0
|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0三集) 2013/1/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0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二百零一句,一开始,夫子讲到的是在尧舜时代,完全为天下人着想,没有私心。他描述了当时候的社会情境。这不是理想,是当时候真正达到的社会状况。
【大道之行也。】
『行』就是真正实现。『大道』实现的时代:
【天下为公。】
是为天下人所共有。也是拥有权力的人,他的存心就是藉由这个地位去照顾、爱护人民,他是以公心来行使他的权力,做好他父母官的职位。所以,假如是天子如此,底下的官员都如此,那整个社会会以私心而感到耻辱,会以公心而感到合乎道德。大家不要小看,那整个社会风气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假如三百年前,您切一个苹果,你的公公婆婆都在,老人都在,你首先拿给你的孩子,被你的邻居亲人看到了,真的会笑你没见识。拜托,你懂不懂教育?你怎么这么没有孝心?真的会被人家笑。可是三百年后,你这么做,人家觉得很正常。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还有人对于这些教育的认知,退得太明显。不然你看一百年前,很多行业,那真的谁都不敢去做,做了之后全家族蒙羞,谁敢做?现在变成赚大钱,他们还很张扬。所以整个古人对于无形的风俗,对人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重视,所以都要移风易俗。但是要移风易俗不容易,这个都要有很高的智慧。
我们看到当时候,舜王在雷泽这个地方,他看到整个风气大家都是争夺,连年轻人看到老人都不让给老人,他看了恻然哀之。这个哀是怜悯。他看到一方的人完全是心性在堕落,很可悲。其实真的把《三字经》那一句「三才者,天地人」读懂了,再看到人做畜生不如的行为,你不只不会怪他,你会怜悯他。他能做中华民族的儿女,又得人身,这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珍贵的一个人身,他怎么糟蹋成禽兽不如?你怜悯他是什么?做他的增上缘,我好好做好,把他的良心唤醒。你不只不会指责他,因为你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有本善跟明德。就好像这个人是富翁,去给人家乞讨,你会忍心这么继续看下去吗?你一定会告诉他,你的财富在那里,你赶紧去取得,你就不用这样了。同样的,每个人都有无量的德能跟智慧,干嘛变成欲望的奴隶!
所以,上一节课跟大家讲到,有一个朋友,一个女士,她每次看到那个模特儿。这个故事,我没有讲完。为什么?因为念不出英文,所以就有点觉得很没面子,突然间灵感受影响。所以还是得失心很重,定功不足,被面子障碍住,还是得要补,不然下辈子还得还。这个故事,这个朋友就讲到,她曾经看到衣服新款很高兴、很喜欢,关掉电视,马上到各大百货公司去找这个款式。然后找了好多小时,找到晚上半夜,实在没办法,没找到,回来很不高兴。但是因为跑了一天,累得半死,就躺下去昏睡过去,隔天再找。你说,这人生的岁月,就耗在那个给我名牌、给我名牌、给我名牌,不然我没有办法过日子;给我吃什么,给我吃什么,不然我也没办法活。你说人多可怜。所以人生这个抉择很重要,是享乐的人生,还是服务的人生?我们所追求的是学历,还是真实的智慧?我们这一生是增长自私自利,还是不断增长自己的慈悲心?这个完全在我们所选择的人生目标跟方向上。
所以这篇文章是很好的指引,这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就像《了凡四训》上讲的,「远思扬祖宗之德」,把道统传下去,对得起祖先;「近思盖父母之愆」,我们这几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我们把它复兴起来,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整个家族的家道要透过我们把它振兴起来。「外思济人之急」,现在人最大的危机信心不足,我们给人家信心;精神痛苦,我们给他智慧的食粮,这是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首先格物要能够调伏邪念,念念保持正念、保持为人着想的仁爱,为公的心,『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治国,而这样的态度从哪里就扎了根?家庭。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很多科学家好奇,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古文明,现在唯一历史文化传下来,只剩一个中华民族,他们很好奇。结果去研究的结论,可能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而那个家庭是指什么?不是三个人、不是四个人,是家族,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甚至更多。每一个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他一生下来,他开始看,每一个人都是为整个家族着想,公心。然后他很自然的为父母想、为长者想、为整个家族着想。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他怎么去学私心?他也不懂。
大家冷静去观察,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现在差不多六、七十岁的人,你去观察他的一生,他假如非常重视家庭伦理,你几乎看不到他有念头为自己想。这个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印象当中,父亲在思考问题,一定是爷爷奶奶、一定是兄弟姐妹,没有说想自己的,从来没有这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境。所以文化的力量、家族的力量很重要!尤其我爸爸又是长子。有没有人觉得当长子很辛苦的,很无奈?没那么严重。其实人生能扛重一点的责任,有时候是人生的福报。为什么?人生没有吃亏的事情,你心量愈大,扛的责任愈多,你中晚年以后会有后福。所以古人都说厚道、后福,不计较的人、肯承担的人叫厚道,他有后福。
可是现在大家冷静去观察,年轻人到团体里面,他思考都是自我为中心,有时候他做出来的行为,让你很难理解。但是其实也不难理解,你从他们成长的环境,他们兄弟姐妹一个、二个,甚至是独生子女,从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加姑姑叔叔、阿姨等等,多少人?疼他一个人,你让他怎么天下为公?他都觉得每个人对他好是应该的,完蛋了。不过我们有看过,只有一个孩子挺懂事的,那还是父母懂教育。懂不懂,天壤之别。我认识的长者卢叔叔,他当时教育他的孩子,他的弟弟看不下去:「你是要把孩子教成圣人是吧?」卢叔叔说:「对,我就是要把他教成圣人。」我请问大家,你要把孩子教成什么?「当个善人就不错了。」你目标是善人,一不小心不就变俗人了吗?你定在圣人,他一不小心还是贤人;你定在贤人,他一不小心是善人。你说,他平常人过日子就好了,那他一不小心就变小人,最后变罪人。哪有我们把孩子的目标定这么低的?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不管是同仁,还是下一代晚辈,比较自我在思考事情。有时候他的自我还不是自私,自私都是想自己,自我是他没有大局的思考习惯。他也是为对方好,但是他没有顾及团体的规矩,或者团体的感受、他人的感受,这个成熟度,他就相对比较低。成熟的人考虑事情方方面面,他能为这个团体的领导人着想,他能够为负责一些工作的人着想,他甚至于能为一个,比方说他住在寝室里面,他可以为这个寝室的负责人着想,他会守这个规矩,不要增加人家寝室长的困扰。这个都是设身处地,这都为公。你为公先不要谈到为整个国家社会,你首先在你当前的本分,当前的生活环境、团体当中,能不能为公,能不能为大局着想。我们现在观察到,很多年轻人心地也很好,但是他不习惯为大局着想。你还不能否定他心地不好,他确实也是想为人好。比方,他为对方好,很用心的跟他谈传统文化心得分享,结果一谈,谈到十点半、十一点,没有注意到整个团体生活的规矩,那这个就要提醒。他为对方好,尽心尽力要帮助他、供养他,可是为什么在这个当下,没有办法为大局想?所以大家这些都要能够冷静的去思考。
人的爱心有几个层次,一开始最低的层次叫「爱缘慈悲」。他不是自私,他不自私,爱缘慈悲就是跟对方有情感,为对方好。但这个情里面没有大局的敏感度,他什么?好恶,喜欢了,他很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但是这种帮助要冷静,因为假如顾及不到大局的时候,其实对方虽然我们在帮助他,但是因为我们顾及不了大局,我们也没有办法把顾全大局示范给对方看,那这个爱缘的慈悲很可能造成对方的情执,他就愈来愈贪着跟你在一起,最后产生情感,那就不好割舍。你本来是要教他理智,最后他情执愈来愈重,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为什么讲得出来?我有太多惨痛的经验。真的,好心!我记得我到海口去得时候,听到人家想听《弟子规》,半夜跟她谈电话谈到一、二点,不疲不厌。现在老了办不到;真的,那时候不知道怎么来这个劲。你看她想学传统文化,我每天跟她打电话,打到一、二点。还不是一天、二天,持续好几个月,最后发现完蛋了,她对我情执很深。大家要了解,对方是异性,她对你产生情执,这个拿捏不好爱会变成恨,她本来很喜爱你的,最后变成,麻烦了。所以我还帮不到人,就造了不少罪孽。所以人生太需要阅历了,不然都干蠢事。空有一个冲动的热情,没有这些人生的阅历,所以做了太多蠢事,怎么吃都吃不胖,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是因果道理。
所以要冷静,长善救失。你帮一个人,他的整个心境是不断的有理智,你的行为是不断示范给他看大局为重,还是他对你的情感已经愈来愈重?你要会分辨。真的,你跟道友探讨圣教,探讨到好像没看到他会难过,就是情执;探讨到看他跟别人讲话,讲得很高兴你很吃醋,搞错了。学圣教要觉正净,我们现在变迷邪染。不是换对象,执着不是换对象。有一个朋友跟我讲:我感情的执着淡了,不过没有去看看师长老人家,很痛苦。我说那你不是换对象吗?所以什么才是见到师长、见到孔子?他们时时在你的心中,就是这句「天下为公」。你是实质上与圣贤人时时在一起,而不要执着在这个相上。接着,我们看:
【选贤与能。】
这个对整个天下的风气影响非常大。我们复习一下上一次,我们在《管子》当中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关键在哪?「德不当其位」,他的德行跟他的爵位不符合。大家假如文言文原文背不出来,把意思讲清楚就好,这样也没错。假如你知道要告诉我,我觉得好像是德行跟他的爵位不符合。再来,「功不当其禄」,他的功劳跟他的俸禄不相符合。「能不当其官」,就是他的德行不能坐那个尊位。他的功劳不足以享这么厚的俸禄,他的能力不足以坐这个位子。大家要了解,这个不当之后,人心离散:这么尊贵的位子为什么给小人坐?太不公平了;他根本没有功劳,领部长的俸禄,这还有天理吗?他这么差的能力,都没有好好去尽职,搞得天下这么乱。天下治乱,天子、君王有没有封爵,把最有德行的人一封,让天下人效法他的德行。你把一个为天下人谋福利的人给他俸禄,天下人振奋:「对,这个对国家最有功劳。」这个人特别有管理能力,你一封给他去当县长,整个县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鼓掌。
所以大家看到,『选贤与能』,它关键到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治理得安定。所以,你去推举每一个人才都要慎重,他会影响一个国,或者影响一个团体的治乱、兴衰,推荐人要负责任的。所以以前的人推荐人很慎重,包含老师,大学老师要写评语,「品学兼优」,这四个字都不可以乱写的,都有责任的。自己最亲的孩子,侄子、外甥没有那个德,也不能推荐去人家的单位,这样有失自己的信誉,对自己的孩子、晚辈没有好处。看起来好像给他一个福报,却是折他的福。第一个,失去公平;第二个,他没有这个德行、能力,他又享那个福,特别容易堕落。反而是他自己慢慢提升,自己去争取来的,他会珍惜。所以这个都是人性。我们这些事理都没有想清楚,看起来在帮人,事实上是在害人。所以人不够冷静,都要透过自己的关系给后代、给关系好的人开一条方便之路,反而造成他们的障碍,他不珍惜,他消福了。一个人做的事不公平,就是折自己的福。
当然,理是圆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天下为公。这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人,你完全确定了,你一定要给他开方便之路,这样这个贤德之人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家看,鲍叔牙举管仲,直接到哪里?到宰相位。他本来是公子小白,齐桓公的仇敌,确定这个人好,鲍叔牙直接把他推荐到自己上面去。其实法无定法,根本是什么?利天下就对了。不能在相上去比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你愈学愈绑手绑脚。你要把根本找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判断「选贤与能」,还要够客观。人很难达到客观,为什么?好恶的心没去掉以前,人看人不客观。我跟你缘分很好,你怎么看他怎么顺,就不一定客观。有一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情人不单只是男女而已,只要你跟对方情很重,哪怕是同性之间,你也看不清楚。所以《大学》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这些处世的智慧功夫不到,我们真的想帮人,都不见得能真的出到力。我们看人不仁,可能是添麻烦。接着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为《大学》也讲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尧舜他们胸怀天下,教出来的老百姓心量都大。所以大禹那个时候就感叹,他带领的老百姓比不上尧舜那个时代。因为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觉得,比不上尧帝、舜帝是一种耻辱,他们都效法。所以他们上位者表演,尧帝把天下禅让给舜,这个就天下为公,没给儿子。舜帝都有孩子的,没有给自己孩子,给大禹。而且舜给大禹真是公。大家看整个历史,大禹的父亲治水没有治好,害了很多百姓,所以被处罪判死,没有认真做好工作。父亲犯错被判死,但他的儿子有功照封,都很公正的来对待每一个人的功过。而且他还把天下传给大禹,你说这给天下人看了佩不佩服!父亲犯错,但儿子确实有能力,不能否定他儿子,最后还把天下让给大禹。所以古人他处世,他的态度都是给天下人一个公心的榜样。这里讲到,有这样的上位者,人民的心量很大,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当然,天下为公,他是有基础的,这个都要了解,因为圣人通达人情事理。所以《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没有说,修身、平天下、治国、齐家?没有。这个就是通达人性。
孟子也做了很好的批注,「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大家有没有看过,对小动物爱得不得了,对父母讲话很大声,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父母都不去探望,带小狗去洗spa(温泉)。你说他有没有爱心?他的行为违反人性,那个就是私欲,那不是爱心。爱心有一个原点,爱的原点,叫「父子有亲」。所以古人对人性很了解,他从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现在教育不教他孝道,一直教他爱人民、爱国家,那个都很不正常,爱不出来的,那个没有符合人性。所以现在我们假如学习传统文化,对外面的人亲热得不得了,回到家里马上脸色一变,就变脸变得太快了,那还是好恶。外面的人都给他赞叹,他就高兴;家里的人不给他赞叹,他回到家里就不笑了,这个就不妥当。所以,虽然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但还是从亲其亲、子其子下手,进而对父母的那分孝,推衍到对一切人的父母。他那分爱从对父母延伸到对家族,再来对邻里乡党,最后对国人,以至于「凡是人,皆须爱」、「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变成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以至于「泛爱众」,是一切有灵性的众生都要爱护,跟我们都是一体。他这个爱就到一体的「同体大悲」,这很圆满。但他的源头是「父子有亲」。
儒释道都注重孝道的教育,而且这是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所以亲其亲是仁的源头,「不独亲其亲」就是一个人仁爱心的拓广。「不独子其子」,子其子是人应尽的道义,生了孩子就有责任要把他教育好,这是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社会、民族。所以,子其子是义的开始,亲其亲是仁之始,仁爱的开始,原点。子其子是道义的开始,叫义之初。所以仁义的初始在「亲其亲、子其子」,然后推衍开来爱父母、爱孩子的心,推衍到对天下苍生,这样就『使老有所终』,看到每一个老人就想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尽力的去爱护他们。而且整个社会能够爱护老人,那是这个社会的福报。只要这个社会讨厌老人、遗弃老人、瞧不起老人,这个社会恐有大灾祸。为什么?知恩报恩才叫仁,不然连禽兽都不如。乌鸦都能反哺,羔羊都能跪乳,怎么人不敬老人?老人为家庭、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你对他不尊重,是根本就不念恩德。
所以大家冷静去看,现在很多濒临破产的国家,对老人都不尊重,所以它没福报。哪个地方对老人最尊重?你注意去看,这个社会有福报,他才有恩田,他才有敬田,他才有悲田,不然他根本没有办法种福。老人还有阅历。所以不尊重老人的那个地方没智慧。你看尊重老人多重要。所以「不听老人言」,你们说的,「吃亏就在眼前」。大家去看,不尊重老人的人,一定把自己优秀的文化给遗弃掉,最后就麻烦,认邪师为老师,把豺狼跟色狼认做老师,完蛋了,下一代乱七八糟,都不知道怎么收拾。怎么收拾?还是回去找老祖宗就对了,不管哪个民族,他们能绵延到现在,必然是祖宗在庇阴、祖宗的教诲在指导,会遇这么大的灾祸就是忘本。再来,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八十、九十,那不是偶然的,那是他修来的福报,你要尊重他。你从这个果相就知道他以前是积德累功的人,他才能长寿,那就值得我们尊重。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能活到八十、九十。
有一个读书人杨大年,二十岁就考上状元,太厉害了。全国读书人第一名,他才二十岁,太傲慢,对这些同朝为官的老人轻慢。老人都很有德行,他笑他们老,笑他们咬东西都很难、很不方便。结果那老人也劝他:你不要笑我们,总有一天你也会老。最后他四十多岁就走了。能考上状元的人多有福,为什么这么短命?他不敬老人。一天不敬三个,一年不敬几个,那怎么会有福?另外一个读书人王斌,从小身体虚弱,他就觉得自己很短命,所以看到老人就很羡慕,看到不认识的老人,走过去都给他鞠躬、给他倒茶,最后活到九十几岁,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命运是可以改的,福田心耕。我们看到「老有所终」,这都给我们人生很多启示。
『幼有所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庭如此,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亦如此。所以一个人能有后的观念,能为社会民族培养人才,这个人很有胸怀,很值得人佩服,他看得远。所以我很佩服我们大马沈慕羽老先生,他知道我在学校教书,他一见到我就跟我说,「当老师是很没有钱途的行业」,老人家那时候九十三岁。钱途是money那个钱,虽然赚不到很多钱,但却是最重要的行业,因为整个文化、道德要靠教师传承下去,没有传,一代人堕落到无法想象的地步。曾经有一个香港的华人写:一个全世界历史文化最悠久的民族,为什么变成最短视的民族?短视到什么程度?为了几百块钱可以伤害自己最亲的父母跟爷爷奶奶。这是呈现在我们眼前中华民族的现况。
所以当时读到《菜根谭》说,「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中华儿女现在变成这样,我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多伤心。我们有责任,要让更多的炎黄子孙遇到圣教,尤其愈小遇到愈好,最好是从胎教就开始。所以「幼有所长」是从胎教就开始了。而且幼是关键,为什么?「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他一生下来,他眼睛一张开就在学,甚至于他在胎里面就在听,妈妈是念经文还是骂人,不一样的,给孩子的磁场完全不同。所以沈老这个话意义深长,而且老人给我们身教,他活到九十几岁都是尽力教学。而且我们那次去探望他老人家,他看到我们很高兴,马上亲自弹风琴,弹了好几首抗日爱国歌曲,领着我们一起唱。人一生能遇到这样的长辈,对人生的启示很深远,有时谈到的时候,那影像都浮现在面前,人要珍惜可以亲仁的这些因缘。接着推衍到: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鳏』是老而没有妻子,没有人陪伴,这样会凄凉。『寡』,老了没有丈夫陪伴,寡妇。『孤独』,「孤」是孤儿;「独」是完全没有后嗣子孙的老人。『皆有所养』,整个天下人有爱心,去照顾这些最可怜的人。其实我们想一想,看起来是在帮助人、照顾人,事实上爱人就是爱己。因为当我们在爱人的时候,会不断的把自己的爱心更扩宽,所以真正成就了自己的德行。所以人哪有吃亏的道理?这些道理想通了,感激每一个让我们付出的人,他在成就我们的智慧、德能、福报,感谢他。人就不会在付出当中傲慢、邀功,不会的。所以许浚,这是韩国一位在医学界的圣贤人,他讲过「看起来好像是他救了病患的生命,事实上是这些病患把他的慈悲心完全给唤醒了。」这是明白人生道理的一个圣哲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
人都有爱心,都很真诚对待,就不可能想一些阴谋去损人利己、去勾心斗角。其实坦白讲人勾心斗角,夜阑人静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没意思、很辛苦,可是明天上班遇到境界又伏不住。假如有一个团体、有一群人相亲相爱,那活得真是互相帮助,情义、道义都演出来。你说勾心斗角的人,他希望继续勾心斗角,还是希望这么样过日子?希望大家互相关爱、互相尊重,我想每个人都会选择。但是现在人你跟他讲,人与人真正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不分彼此,他说不可能。他长期以来都在跟人竞争的环境当中,他很难一下相信。但是你真的做到了,我们自己的团体真的做到了,没有人不愿意这样子与人相处,这样过日子的。
有一个同仁到西藏去,真的『谋闭而不兴』,门都不用关的,因为西藏这个地方从小就是学儒释道的圣教。结果有一个都市十七、八岁的女孩,去住在旅馆里大发脾气,「你们为什么连个锁都没有?」他说:我们这里从来不丢东西。「可是没有人帮我看?」服务小姐:我帮你看。「不行,妳马上去给我买一个锁。」没办法,真去买一个新锁来帮她锁门,她是从大都市去到西藏。请问大家,是西藏的人文明,还是从city(城市)去的人文明?你看讽不讽刺,到底谁才是文明的人?是住在一个铁门要上好几个锁的地方文明,还是不用锁的地方文明?从这位学长的声音,就可以知道他渴望大同世界。不是他渴望,所有的人都渴望,你看这样活着多自在、多轻松。
所以孔子的感叹,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指引,大家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古人给我们教诲到「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从我心做起,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给天下人做好榜样。天下人都愿意当个好媳妇、当个好太太、当个好丈夫、当个好儿子,这个都是尽心尽力达到大同世界的功德。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二百零二句,这个是从《六韬》当中截取出来,我们一起把经文念一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所以这个是公天下的存心。其实我们想一想,人的福报从心耕,所以他有公天下的心,他才能拥有天下,这个也是因果。这里就给我们写得很清楚,天下绝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共享幸福的人,这个人可以得天下。所以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他一直在想怎么让老百姓得到幸福快乐,他这分仁爱心感得老百姓也替他想,「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国家有利,才能不给君王添麻烦。」这个都是感应,「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之」。所以天子、君王为国人天下谋福利,自然感得天下人对他的爱护、爱戴跟尊重。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这个不只是一个天子、君王如此,一个人他不管在哪个行业,他都有利天下的心,那他的福报会非常大。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学传统文化的企业家,他印很多的经典、传统文化的数据,那个量都是几千万的在印,分送给全天下,只要愿意的人都给,这个是「与天下同利」。他能尽全力去帮助天下人,所以他的福报特别大。我们看到这样的企业家,事业愈做愈大。我们看胡小林老师,郝铁龙董事长,他们的事业愈做愈好。现在很多地方经济不景气,他们是生意做到摇头,生意太好了,他的员工都加班到十二点,他很不忍心。可是客户说:「不管,就要让你们做,不给其它的做。」这个都是真实发生的,经济不景气的那几年,他们生意都是翻倍。所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您看这几个企业家,财富愈来愈积累,然后智慧愈来愈高,他都做法布施。然后解所有人民的苦难,就思想迷惑,是根本苦难。迷惑了才会造业,才会受苦报,人生才会亮红灯,才会有救护车出现。救人为己,赶紧要给他思想、精神上的粮食,这些企业家做得非常尽力,我们也真是赞叹,随喜功德。
我这一次到香港,有一个企业家夫人,她们真的是,我们看了都佩服,她们全心全意舍财作福、护持正法,结果她有点忧愁跟我讲,「我先生生意愈做愈大,现在常常坐飞机飞来飞去,都没时间听经」,她有点担心。我说,当然学习很重要,因为他事业愈大,他是几千人的家长,他没智慧怎么行?所以胡小林老师,他把自己的学习摆在第一位,他引导他的高级干部,各个人都很有智慧跟决策能力,轻重缓急他很清楚。所以我说妳是贤内助,妳要创造机缘,让他亲近师长、让他多听经。妳不要担心,妳先生做的都是好事,「有德此有人」,他会感召很多有德行的人,然后再重用这些人,他还是可以在家里泡茶、听经。妳要把这些重点抓到,他还是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己不用这么操劳。这个时候太太就很重要,「妻贤夫祸少」,妻子在这个时候能稳住阵脚,提出智慧的建议,他先生的灾祸可能就过关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确实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能「与天下同利者」,得天下的拥戴,他的福报会愈来愈大,事业会愈做愈好。
『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他独占天下利益的人,他私心太重,私字当头小人,最后就失人心。所以《大学》讲「财散则民聚」,他爱护所有的人,向心力非常强;「财聚」,他只顾自己,「民散」,甚至最后就要被推翻掉。所以,有一篇《吕氏春秋》的教诲。这个《吕氏春秋》编得非常好,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先生把《吕氏春秋》又称《吕览》。这是阅览的览,因为它里面搜集很多秦朝以前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叫《吕览》。而且编得很好。好像吕不韦先生说,这部书你能多增加一个字的,赏千金。可见编得非常精密、非常精辟。把《吕氏春秋》跟《周易》、《春秋》、《离骚》并列,可见得这部书也很有分量。
我们一起大略来看一下,在《群书治要》,也就是《吕氏治要》里面的一篇文章,讲到「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所以留名青史的圣王,圣哲的这些君王、帝王,他必然先做到的德行就是公心,没有私心。「公则天下平」,天下人很佩服他,因为他公道,平就能和。「尝观于上志」,他曾经看这些,上志就是古代的这些经典、古籍。「有得天下者众矣」,得天下的人也不少。关键是什么?「其得之必以公」,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因为他是公心得天下;后来失了天下,「其失之必以偏」。不管是同一个皇帝,从得天下到失天下,或者是同一个朝代,他的后代子孙失天下就是因为私,他的祖先得天下就是因为公。所以这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所在。所以大家去看,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的兴衰,离不开这句话。
「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开国的君王能拥有天下是因为公。所以,「故洪范曰」,洪范是《尚书》里面的一个篇章,说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没有偏袒,没有偏私,这个党就是偏私,我们常说私党,偏私就是党的意思。接着讲到,「王道荡荡」,行圣王的大道,「荡荡」就是非常平坦、宽阔,而且他治天下会愈来愈顺上,会政通人和。其实人生的路应该是愈走愈宽广,因为他的存心对了。接着譬喻,整个我们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它就是修人道以合天道,我们修五伦大道,最后是契入什么?天地无私的天道,叫「天人合一」,这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所以一提到天道,它所展现的就是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日月表的都是无私之德。月亮跟太阳有没有说哪个人我不照,哪个地方我不照,先收保护费,我再照?没有,公心。所以天地化育万物,有没有哪个人去跟天地抗议,都不照顾我?所以这里讲,「阴阳之和,不长一类」。阴阳二气化育万物,绝对没有说偏私哪个物种,是平等的化育。「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甘露水、应时的雨,都是平等的来滋润万物,不是去偏私哪个物种。所以从这个譬喻,一个为人天子、君王是「万民之主,不阿一人」。所以领导者他要展现公平,天下为公的精神。
举一个历史的公案,「桓公行公去私恶」。齐桓公他公天下的心,希望造福天下跟国家,所以他对仇敌都包容,最后用了管仲。所以是春秋五霸之首,而且团结天下。五霸之首,然后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的公心做到。没有齐桓公,没有管仲,我们中华民族可能就被外族给灭掉了。这孔子都赞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我们就被异族,这些比较没有文化的民族给灭掉,可能现在就没有汉人了。「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他是五霸之首。「行私阿所爱」,他有私欲,用了自己宠爱的人,最后用了易牙、竖刁、开方这样的小人,搞得自己死了六十天尸虫都跑出来了,还不得安葬。「而虫出于户」,最后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哀。这是他一生,因公因私完全不同的结局。所以这个公案确实是给人很震动、震撼。
接着结论到,「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人年少的时候,年纪小的时候,比较憨厚、憨直,这个愚就是憨直,想法都很单纯。可是年长以后,受社会的一些风气影响,比较有小聪明,所以其长也智。可是因为用小聪明,反而私心比较作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若愚而用公」,不如保存自己的憨直、纯朴,然后处处公心为人着想,反而事业能够做得好。所以大家看,现在聪明的人很多,但是企业的寿命愈来愈短。您看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
在台湾有教导「青年十二守则」,一个青年对人生的态度有十二个指导原则。其中创业叫「信义为立业之本」,一个人一生不管遇到什么境界诱惑,绝对不能违背信誉,这是立业之本。一个人一辈子能守信誉,这个人很憨厚才做得到;不然会搞小聪明,现在好多大企业都被这些高阶主管给搞垮了。但是大家注意,你假如有三、四个孩子,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那个会跟你讲好听话的;那个憨憨的,你反而不喜欢,反应这么慢。所以人,其实没有把这些理搞通,有时候在引导孩子搞小聪明自己都不知道,反而没有欣赏孩子、甚至学生、甚至于自己员工很好的本质。所以把这些理搞透了,才真正会教育下一代,才真正会栽培人。好像我读到这里,感觉今天要回去自废武功,学了太多歪门邪道,聪明反被聪明误,要自己自废武功,才能返朴归真。你们回去不要拿刀,我的意思是把私心、自私自利要把它打掉。
我们接着看二百零三句,这里讲到: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我们看一下这篇原文,在《傅子治要》里面。其实愈读这个治要,真的佩服魏征等这些圣贤人,选得太精辟了。真的,只要这六十六本,你其中一本,你给它深入,那你可以做帝王师!那编得太不简单了。我们看原文讲到,『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能通达天下人之意志,这个志就是心之所志,他心里的愿望。什么愿望?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他有公心,他就能想利天下,他就能感通老百姓人生、家庭的需要。「莫大乎至公」,就是能够极其公平,他就能跟天下人同心。而能够做到极其公平,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要」就是很重要的关键所在,就是自身要没有猜忌的心。大家要了解,治天下不可能一个人去治,他一定是要重用干部,整个他领导朝廷的班底。他要领导朝廷的班底,假如他有嫉妒心,他能用圣贤人吗?假如他有猜忌的心,圣贤人敢对他知无不言,言而不尽吗?所以这一段,有公心,你很想利益天下人,还得要从格物心地功夫下手。不然嫉妒心、猜疑心起作用,天下不可能治理得好,不可能感得天下志士仁人一起来效忠。大家想一想,魏征的德行会输给唐太宗吗?不见得。可是唐太宗很欣赏他。那每一个帝王都能欣赏吗?都能不猜忌吗?你看多少像范仲淹这样的圣哲人都被贬了,那不又是猜忌心吗?有的是忌妒心。所以你看范蠡不简单,可是他越国复国以后,他就赶快走,他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赶紧走。他假如德行、能力超过,他怕君王假如看了不舒服,他就有祸上身,得赶紧先走。所以莫要乎无忌心很重要。
所以接着说,「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他知道这个人没有私心,念念为苍生,身边的人很安定,不会嫉妒、不会猜疑他,会重用他,会听他的谏言,远方的人归附。所以,「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他所任用的人,他都是任用这些公正的人,然后他的是非曲直都有正确的标准,所以天下人信任他。所以,「唯无忌心」,没有忌妒,没有猜忌的心。这个是因。接着果是什么?您看古人他论理好,我们读起来会觉得层次很分明,他就是因因果果跟你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这个都是因果关系。他没有猜忌的心,给他谏言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怕得罪他。然后谏言完,离开以后,也不怕旁边的人说他坏话。所以「其道泰然」,他治国之道很安定,然后小人不敢进谏言。
在《虞书》当中就讲到,「辟四门,则天下之人辐凑其庭矣。」这些话都是在形容这些圣王在世的时候。接着讲的,「明四目,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达四聪,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他能接纳众人的意见,众人所看所听,他都能够谦虚的去接受、去判断,他就政通人和,下情可以上达。关键在什么?他很谦退。所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他低下,然后所有人的意见他都能谦卑接受,这些好的意见都能流到百谷这里来,不会被截断,很多重要的情况,好的谏言就不会被截断。所以,「茍有所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他假如不高兴、发脾气、猜疑,这些好的意见就流不过来了。所以「众流不至者多」,河流都流不过来,「则无以成其深矣」,它就不能成为江海。
「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他有公的心,做出来的事,定出来的规定,一定都符合公平、公道。他做出来的事,这里举到了,「丹朱商均,子也」,丹朱是尧帝的儿子,商均舜王的儿子,「不孝」,他们不够贤德,所以「尧舜黜之」,还是不能用他的孩子做天子。尧用了舜,舜用了禹,所以才让天下人得明君。这个都是公,他具体从公心做出来的公道,以至于这个禅让制度也是公制,传了几代君王,最后到了禹帝。禹帝还是公心,禹帝禅让给益,可是当时老百姓不肯,还是给了禹的儿子,最后就变成给了启,就变成家天下,不是公天下。
「管叔蔡叔,弟也为恶,周公诛之。」管叔、蔡叔作乱造成天下安危,这个时候周公没有辨法,得要安定天下,不然整个天下百姓就要落入流离失所。所以在很难抉择的当下,圣贤人必须选择公心。经教都是圆融的,假如不损害其它的众生、广大的人群,亲人会自己去承担那个罪恶。比方说父亲犯罪,儿子不忍心把父亲抓出来,不忍心看父亲去被关,他自己跑去「我来承担我父亲的罪过。」所以舜王,假如父亲犯罪了,他会把天下都放下,他天子不干,背着父亲赶快逃到山里面去,赶快逃到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他不忍心让自己的父亲那么老下监狱去。这个都是一种人伦,在种种的因缘当中,他的整个天伦以至于公天下的取舍跟表现。
「苟不善,虽子弟不赦」。真的自己的至亲不妥当,也不能私心去纵容他们、去姑息他们。「则于天下无所私矣」,他们对天下没有私心。「鲧乱政,舜殛之」。大禹的父亲,他没有负自己的责任,所以被判刑。但他的儿子,「禹圣明,举用之」,对他也没有爱憎、嫌隙,重用他。「戮其父而授其子」,为天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他们这些圣王做出来的行为,这么公平,整个天下人对他们没有丝毫怀疑。所以君王不怀疑大臣,臣子跟老百姓也不怀疑君王,整个天下人与人当中都不怀疑,这个天下很安乐。现在麻烦了,连最亲的夫妻都怀疑,还没结婚就财产公证。甚至于更严重的,现在人都怀疑自己。所以怎么不怀疑自己?「勿自暴」。今天这句话出现三次,一定要记住。「圣与贤」,首先要不怀疑自己。
这里有个朋友,他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他感受中华文化的美丽、殊胜,然后圣贤人几千年道德学问的精髓所在,所以有个心念,希望在这方面能做出一点贡献。这是「学贵立志」,他已经要公天下的心来学习。
本身是一个职业者,不知如何起步?接下来是他提出来的问题。首先,不管你在哪个行业,你一定要当那个行业的圣贤人,这个定位就很明确,导航系统就设定好了。所以商人有圣贤,范蠡(陶朱公)就是商人的圣贤;当医生有圣贤,华佗、孙思邈,这些都是医学界的圣贤。包含家庭主妇都是圣贤,三太,她的职业是家庭主妇,她还是圣贤。所以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都可以成为圣贤,也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最好的榜样,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个是平等法,不要比较。
在这方面是否有程序与步骤?其实我们今天都讲了,程序步骤在哪?「格物致知」,要从改自己的习气开始。要改自己的习气,首先要先知道自己错在哪?所以必须先解经典,信解行证,必须先读经、先听经、先明理,明理帮助我们看到习气,然后去放下它。致知帮助格物,格物又帮助致知。很多人学了很多年,习气都没改,因为他没有格物,所以他学的一切都是知识。他讲道理很多,一句都没做。格物就是真干、放下。一放下了,烦恼轻,智慧增长,你悟得更深、更广,你落实得更彻底。所以格物致知相辅相成,解行相应。
至于要看哪些书、要学哪些课程?您发的是善心、愿心,有感有应。我这次去香港拿回一张宝贝,老人家师长写下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次第。这个在网站你一打,马上就可以print(印刷)下来,download(下载)下来,这个上面都有。而且师长慈悲为怀,他写下来是什么?完全不懂中文的人怎么开始学,这写给外国人都可以看的。所以他设计了四百二十个拼音,让不懂中文的外国人都能学,真的是好人做到底,做了一套字卡,四百二十个拼音可以读。然后紧接着学《说文解字》,就是学文字的形、音、义。然后再学基础的经教,就是儒道释的三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具体的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
而且师长在这里说,「根之根即是孝敬二字」。没有孝敬,学的都是皮毛,知识的积累而已;没有孝敬,一定会学傲慢。哪怕学到学识像周公一样,「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矣」。然后这个基础课程还要包含《五种遗规》,尤其「养正遗规」,从孝顺父母、从应对进退开始做起;还有《群书治要》。这样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学到。然后根基好了,你可以花三年、花五年、花十年,每个人根基状况不一样,但是一定要把根基扎牢。接着在《四库全书》里面选一门,再修十年,目标成为汉学家,最重要的开悟,开自己的智慧。你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你学《论语》,拿哪一部来你都能讲。这是老人家一辈子修学的经验。根据什么?戒定慧。
刚刚所讲修学的这些内容、程序,叫规矩,叫戒。然后你专注去学,很专一,叫定。慢慢契入这部经的教诲,悟入境界,叫慧。而且要活学活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师长说,这是当前的大事,没有比这件事更大的事,这关乎传统文化复兴和正法的久住。所以这段话告诉我们:提起使命感,这一生不要为自己,要为天下苍生。这个使命感重要。接着师长讲,此事可以自己静修,不一定要人指导。当然如果有二、三个好友聚会讨论更好,这个叫「相观而善之谓摩」。每周聚会一次,讨论二、三个小时,大家都受益。
最后有一个问题,这个朋友问到,有什么事项必须注意和参考?注意的都是什么?要抓到根本。所以要注意,从孝敬下手;要注意,要先具备一位弟子的态度,才有可能承传圣贤的大法,自己要像个法器。注意哪些态度?四个态度很重要。「主动请教」,有不会的问题,心有疑,随札记,不能不懂装懂,那学不好。你说,「我又问不到师长」。你拿来,我们探讨不出来,我再帮你们问。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机会都是给准备好的人。「主动参与」,有为天下利益的事情、利益到他人的事,主动去配合。所以大家交寒假作业,就是主动参与,到汉学院的建设;甚至于你看每堂课都没人提问题,我没问题都给他提,因为我发现有人有问题。你就是主动参与这个教学的状况,因为别人不好意思提,你帮他提。所以我们读经典里面,好多圣贤人的学生,他提问题都是帮人家提的,有没有?
再来,「主动汇报」,我们学习的状况、工作学习状况,要给父母汇报、给老师汇报、给主管汇报,他才知道我们的状况,他才好具体知道。不然他又没有他心通,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状况?我们就自己在那里闷着头乱琢磨,可能琢磨错了。这主动汇报。还有「主动请示」,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比方说领导派工作给我们,我们要主动汇报进度,不要让他们操心。再来,重要决定不可以自己自作主张,会把事情坏了。这个时候该请示一定要请示:爸爸,现在这个情况可不可以这么做?;领导,现在这个情况应该怎么处理?你这些态度都有,让领导、让老师、让父母很安心。这个是你有做到孝敬、恭敬的一个态度,他的呈现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年轻人到单位去做事,让领导很不放心,这个是我们没有具备一个弟子相的态度,那就没有办法是一个法器承传大法。
该注意的事项很多,我们明年再一起来讨论。因为我们入圣教的观念跟态度不正确,一个观念可能就让我们走偏掉。这个部分讲起来话很长,这个假如讲起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跟大家好好交流,我们留在明年再相会。在这里也恭祝大家:合家平安,新年吉祥,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