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0|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净宗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81932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净宗的讲记敬摘点滴
...同?跟诸佛菩萨相同。诸佛菩萨对宇宙众生的想法看法是一体的,现代人讲的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我们没有这个观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总不能够等同。真正觉悟了的人,见才能够同解。可是佛法教初学,那这要受过很好的教育,教初学在什么时候?儿童的时候;成年之后,没有法子教了。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教人一定在孩童的时候,在这扎根。他天真烂漫,他能听话,你可以逼迫他,塑造他的模型,容易!人长大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没有法子教了。
我们过去跟李老师学习的时代,老师常讲真正教学是在童子,二十岁以前,这是正规的教育;从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补习教育;四十岁以后就不能教了,那个人已经定型,什么都随顺了,纵然他有恶意恶行,也只好随顺,不能跟他结怨仇。四十之前还可以劝导劝导,四十以后不可以了,只会给人结怨仇。能够接受别人劝告的,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没有深厚善根,四十以上他还会听你劝告吗?不能接受,所以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得。你作恶,你做错事,不敢讲你,随你去!在这个地方修我们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古人都是经验之谈。所以我们对人、爱护别人,特别是童年,要好好的教导他,这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慈悲。可是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非常困难,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不善的,所以教一个人学好,真的比登天还难。你的家庭教育再好,小孩一出家门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你说他不被污染,那个人是佛菩萨再来,决定不是凡夫。凡夫不受社会污染,不可能!社会教育崩溃了,何况今天家庭教育也没有了。
所以自古以来东方西方讲的预言,我们这个时代要遭劫难,我相信,我完全肯定。我不是相信他们那些预言,我看到现在社会教学的状况。你看看现在年轻人,他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表现的是什么?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这是非常不吉祥的预兆。现在人看不出来,没有读古书。为什么说读古书的人就会看出来?读古书是吸收古人的经验,他们一生的经验。换句话说,增长我们的见识,你看东西就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广。我们中国人讲史实,读历史就是吸收古人的那种经验常识。经是长学问,是智慧、定慧,读历史是长见识。这个见识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因果。所以中国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讲的因果报应,你看看几千年记载,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这个真正通达明白了,你看看现代人造的是什么业?他想的是什么?意业。说的是什么?口业。一举一动是身业。「身语意」三业都不善,说是会有好果报,在佛经常讲「无有是处」,这个一点迷信都没有。
中外这些预言提供我们做参考,提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我们再冷眼细观这个社会现象,就知道了,这个大灾难不能避免。怎样避免?除非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都能够回头,断恶修善,这个灾难就化解了。但这个事情不可能,做不到!所以佛菩萨教我们自度,我们帮不了别人的忙,要帮自己的忙。一个人回头,一个人得度;十个人回头,十个人得度,佛度有缘人,谁肯听佛陀的教诲,谁肯依教奉行,这个人得度了。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社会乱,这个社会要遭大劫难,我们自己很不幸,遇到了这共业。但是你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生在现前这个世间,未尝不是好事,对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逼着我们非用功不可,非成就不可,这是好的增上缘,是逆增上缘。不处在这个环境里头,我们的警觉性没这么高;生在这个环境才知道,非成就不可,非快速成就不可,慢了,慢了一定卷入这个漩涡。赶紧跳出,赶紧脱离,这是智慧的选择,这是真实的利益,我们才体会到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
不是佛菩萨教诲,我们实在讲没有能力脱离这个苦难。我们得到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是平等的,有人乐意接受,他就得到;有人还不愿意接受,还在那里徘徊,犹疑不决,那他得不到。所以佛心清净,佛心平等,在乎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具足了,遇到了,就看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自己有善根,能信、能解;自己有福德,肯干!肯依教奉行,这是有福,知道自己怎么修学,怎么样帮助别人。所以无论跟什么人相处,跟一切众生相处,决定不能够违背六和、六度,六和、六度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和惠待人」。这个「和」要用佛家来看,就是六和;惠就是六度。处处要学谦虚,要学忍让,不能跟人相争。现在的社会提倡一切「竞争」,这两个字太可怕了,我们听到这个音声,看到这两个字,感到恐惧!彼此互相竞争,互相不忍让,这个世界走向毁灭。所以这种名词,在中国古籍里头找不到。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三七集) 1999/11/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37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从第六十九节: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到七十五节: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这一段是「刚强之恶」。第一节我们曾经给诸位做过报告,小注里头一开端给我们提出四个字「正直和惠」,这四个字确确实实是我们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儒跟佛都讲发菩提心,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实在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正直律己」,这个正就是正心,正心是直心;「和惠待人」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我们仔细读诵体会,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说的言语不相同,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世法跟佛法很容易会通,世法跟世法也没有障碍,《华严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真理的确只有一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称之为心性;其它宗教里面称之为真神,称之为真主。它起作用,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度」就是协助的意思,教导的意思,帮助的意思,服务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个地方去修学,这是大乘教下祖师大德常常勉励人从根本修。我们现在明白了,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观念,哲学家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宇宙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的,在佛法有些时候说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法;如果与性德相违背,这法就是邪法。但是要知道,邪法跟正法都不离自性,所以说邪正不二,这个是其它宗教里头没有的,这的确是高一个层次了。邪正在心性上讲是不二,在现相上讲也是不二,念头上有差别,感受上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仅限于凡夫有,迷的人有,觉的人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明白这个道理,依据这个道理,我们才有正觉,再向上提升才正等正觉,你的思想纯正,见解正确,你的行为自自然然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
我们总结佛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枢纽的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自自然然就相应了,怎么会有恶念?怎么会有恶行?逞强好胜,作威作福,总以为自己在别人之上,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这个念头错了,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也错了。这一段里面,这是「刚强之恶」,这两句是总纲。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我们从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做错事情。
【败人苗稼。】
我们没做,这是破坏农夫这些庄稼。但是以此类推,凡是破坏别人生活方面的,物质受用方面的,都属于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的引申。住在都市里面,工作的方式很多,从事于政府方面部门服务的,拿薪水过日子,靠这个生活。除此之外,有经商的,有做工的,他们有他们谋生的方法,你去障碍他,你去破坏他,使他丢了饭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作待遇降低,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二句:
【破人婚姻。】
这里面就包含着破坏别人家庭的和睦。诸佛菩萨决定是促成这个家庭,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无论在哪一个宗教,对于家庭都非常重视。佛法教给我们,修行基本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几乎所有宗教里面的圣贤教人都没有例外的,都是从孝敬教起。佛家讲孝亲尊师,把孝亲摆在第一,尊师摆在第二;其它宗教里面把敬神摆在第一,孝亲摆在第二,没有不重视的,这是佛跟其它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亲,不可能有尊敬师长,这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人讲合乎天理人情的。但是宗教一般要尊奉一个神,肯定神是造物主,神主宰一切,所以把敬神摆在第一,一切仰赖于神,在佛法讲叫「他力法门」。佛法的修行证果靠自力,不靠他力;唯独在净土宗与密宗,这是所讲的二力法门。虽然是二力,二力就是靠自己也靠他,二力里面还是以自力为第一。这是跟一般宗教观念上不相同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行,才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你自己要不用功夫,要想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是办不到的。这个我们现在仔细想想,合情合理!我们自己有一分功夫,佛对我们加持是一分,我们有两分功夫,佛加持两分,我们有十分的功夫,佛的加持是十分。这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完全仰赖于神明的。
佛菩萨对我们最大的恩惠是教诲,教导我们。譬如世间人想求财富,佛教给我们生财之道;也就是你要得到财富,佛给你讲得到的道理,以及你得不到的道理,都讲给你听。这个理论通达明白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福,果报就现前了,所谓「种瓜得瓜...(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想纯正,见解正确,你的行为自自然然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
我们总结佛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枢纽的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自自然然就相应了,怎么会有恶念?怎么会有恶行?逞强好胜,作威作福,总以为自己在别人之上,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这个念头错了,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也错了。这一段里面,这是「刚强之恶」,这两句是总纲。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我们从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做错事情。
【败人苗稼。】
我们没做,这是破坏农夫这些庄稼。但是以此类推,凡是破坏别人生活方面的,物质受用方面的,都属于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的引申。住在都市里面,工作的方式很多,从事于政府方面部门服务的,拿薪水过日子,靠这个生活。除此之外,有经商的,有做工的,他们有他们谋生的方法,你去障碍他,你去破坏他,使他丢了饭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作待遇降低,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二句:
【破人婚姻。】
这里面就包含着破坏别人家庭的和睦。诸佛菩萨决定是促成这个家庭,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无论在哪一个宗教,对于家庭都非常重视。佛法教给我们,修行基本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几乎所有宗教里面的圣贤教人都没有例外的,都是从孝敬教起。佛家讲孝亲尊师,把孝亲摆在第一,尊师摆在第二;其它宗教里面把敬神摆在第一,孝亲摆在第二,没有不重视的,这是佛跟其它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亲,不可能有尊敬师长,这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人讲合乎天理人情的。但是宗教一般要尊奉一个神,肯定神是造物主,神主宰一切,所以把敬神摆在第一,一切仰赖于神,在佛法讲叫「他力法门」。佛法的修行证果靠自力,不靠他力;唯独在净土宗与密宗,这是所讲的二力法门。虽然是二力,二力就是靠自己也靠他,二力里面还是以自力为第一。这是跟一般宗教观念上不相同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行,才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你自己要不用功夫,要想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是办不到的。这个我们现在仔细想想,合情合理!我们自己有一分功夫,佛对我们加持是一分,我们有两分功夫,佛加持两分,我们有十分的功夫,佛的加持是十分。这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完全仰赖于神明的。
佛菩萨对我们最大的恩惠是教诲,教导我们。譬如世间人想求财富,佛教给我们生财之道;也就是你要得到财富,佛给你讲得到的道理,以及你得不到的道理,都讲给你听。这个理论通达明白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福,果报就现前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想丰收,佛教你怎样去种植,你就会有丰收,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完全要靠神的赐予,如果他们要错会了神的意思,其实他们神的那个赐予,真正的意思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就怕错会了意思,以为自己可以不必努力了,完全靠神的赐予。一切都仰赖于神,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靠救济过日子,我们每天生活所需要靠别人救济。佛教导我们,是教我们怎样去生产。古圣先贤他们的意思不错,就怕我们自己错会意思。我们看许多宗教徒错会了神的意思,再回头看看自己,佛门里面有很多佛教徒也错会了佛菩萨的意思。这个原因在哪里?大经大论里面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问题出在没有人教导。我们读经,凭凡夫的知见,凭自己的想法,往往把经典意思想错了、曲解了,所以佛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对于日常生活的教训,尤其是生活细节方面,确实有些宗教说得真好,说得非常详细,像伊斯兰教。佛教里面也有,但是佛教是世尊多半教导出家人,出家人的戒律、威仪,也说得很详细。但是这一部分,现在大家都疏忽了,没有人学习了。不要说太繁杂的,最简单的《沙弥律仪》,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今天去看的人已经不多了,去学习的人没有了,所以今天佛教在行门上讲不如其它宗教。我们比不上天主教,比不上伊斯兰教,他们在生活细节里面,依旧在讲求,依旧在奉行。我们经典反而变成只是在经论上谈谈这些道理,不切实际。《感应篇》是行经,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讲的多半是原理原则,不像《沙弥律仪》,伊斯兰、天主教他们的生活规范,讲得那么详细。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掌握住了,读这些生活规范就非常欢喜,你自自然然羡慕,自自然然想去做,而不是别人勉强你去做,不是别人劝你去做,你自己就很想去做,所以道理不能不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三八集) 1999/1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3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一节: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接着底下一段,也是两句: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太上所给我们举的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常常触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并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显得骄傲了。『免』是幸免。夫子说:「行己有耻」,上一次也跟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人,永远不会上进。《礼记》里面讲:「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就是「行己有耻」的具体现象。不仅是财富,功名利禄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机会,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这个就是有耻。不应该得到而得到,甚至于不择手段争取得到,那更是无耻到极处了。所以从前贤人君子接触过圣贤良好的教育,纵然有机缘得大富大贵,他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安贫乐道,将他的富贵与社会一切大众共享。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最佩服的是范仲淹,这个人是得大富大贵,他将他的富贵施舍给他的宗族,给他的邻里乡党,给社会一切大众,所以印祖十分赞叹,我们在《文钞》里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孙孙到现在家庭都兴旺,子子孙孙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是家庭教育好。
所以古人讲,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这是福报的根;骄吝、傲慢是灾祸的根源。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种下这些祸根,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不知道凶灾是从哪里来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这怎么得了!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与社会大众共患难,绝不求幸免,一定要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度过灾难。我们看看,这是诸佛菩萨,这是大慈大悲,念念为众生想,为社会安全想,为众生利益想,没有替自己想。社会上多一个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所以「富」,我们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要节俭。我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对社会就能多帮助一分;我们节俭两分,对社会就帮助两分,长存此心,无量的功德。我们多浪费一分,众生的福利就减少一分,我们把它浪费掉了,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纵然是我们本分应当享受的,也不应该。我们看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佛陀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圆满的,圆满的福德他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是惜福,还是节俭,我们没有看到一尊佛菩萨浪费过。
批注里面引用古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我们要多读,要认真的学习,这里面所说的全是因缘果报。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得福;稍稍骄慢,轻视别人,都种下了祸根。你在得势的时候,别人不敢动;你在失势的时候,这些人报复就来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复如是。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特别是在病重的时候,垂危的时候,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在这个时候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随业流转的道理,随业流转非常可怕。底下两句:
【认恩推过。】
这个就是一般讲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认,别人做的好事据为己有,自己有过失推给别人,嫁祸于人,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见。德行的修养,一定要从童年开始,让他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辨别邪正是非。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从童子就开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会被消灭,不会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危机不是列强欺负我们,这个不在乎,危机是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会导致亡国灭种。亡国不怕,还会复兴,灭种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有道理!
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学非常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学,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对于自己的文化,才真正产生了信心、爱心,乐意依教奉行,乐意将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佛家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对他轻视,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这个也难怪,你没有学过,没有人教导你,没有人给你讲,自私自利这个意念,永远不能够放下。如何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没有人教过你,现在要找到一个善知识教导你,几乎已经不可能了。李老师从前教我们,说得非常坦白,真正学习的年龄是二十岁以前。那我们要问一问,现在二...(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特别是在病重的时候,垂危的时候,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在这个时候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随业流转的道理,随业流转非常可怕。底下两句:
【认恩推过。】
这个就是一般讲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认,别人做的好事据为己有,自己有过失推给别人,嫁祸于人,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见。德行的修养,一定要从童年开始,让他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辨别邪正是非。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从童子就开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会被消灭,不会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危机不是列强欺负我们,这个不在乎,危机是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会导致亡国灭种。亡国不怕,还会复兴,灭种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有道理!
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学非常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学,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对于自己的文化,才真正产生了信心、爱心,乐意依教奉行,乐意将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佛家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对他轻视,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这个也难怪,你没有学过,没有人教导你,没有人给你讲,自私自利这个意念,永远不能够放下。如何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没有人教过你,现在要找到一个善知识教导你,几乎已经不可能了。李老师从前教我们,说得非常坦白,真正学习的年龄是二十岁以前。那我们要问一问,现在二十岁的这种青少年,谁肯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年龄是血气方刚,很不容易接受善导。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习染已经成了习惯,很不容易改过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你看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他们有智慧,有德行,有修养,有见识,看到你这个人可教,帮帮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各人造各人的业因,各人受各人的果报,诸佛菩萨有耐心,等你在业报受尽了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佛再来教你,所以这个期间往往是经过多少大劫了。
这一生之中给你种个善因,阿赖耶识里给你种一个种子,这是佛菩萨对得起众生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的形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一生纵然不能得度,久远劫之后,必定还是这个种子起现行,能成就自己的道业。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难讲了。如果在这一生要想得度,信愿行必须要具足。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仔细反省检点自己,信愿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这一生决定得度。偶尔相应,这一生就很难得度,但是得人天福报是肯定的。真正依教修行,《无量寿经》讲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菩提心没发,一向专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报,不能往生。往生,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菩提心一发,《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讲的这些过失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小册子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常常读诵,常常检点,如果还犯这里面的过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觉到,我没有发菩提心。我修净土,没有菩提心,你看看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不要说祖师大德了,四十八愿里就讲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换句话说,你得人天福报,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做不到!所以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可以从《感应篇》里面的善与恶,善能够奉行,恶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如果断恶修善,又能离一切相,念念不离清净心,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在实报庄严土。所以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你们想想看这个话什么意思?细细想来,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还殊胜,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比极乐世界殊胜;不会,那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进步得非常缓慢;娑婆世界是大进大退,会的人大幅度的进步,不会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转,这是大进大退,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但是很缓慢。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知道事实真相,要会!利用这个短短的机缘,要大幅度的精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三九集) 1999/1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3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七十三节: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打知名度。批注里面引用孟子、庄子的两句话,说得很好。孟子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这是古大德的见解,所谓「实至名归」,何必要去求知名度。有心去求知名度,这个心已经不善了,所以下面说『包贮险心』,储藏在里面的心不善。名,自己有时候觉得是个好事情,而实际上名与实要是不符,鬼神都嫉妒,也可以说一切障难的根源。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绝不求名声的远扬;诸佛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自己也不宣扬自己。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在古籍里面看到,世出世间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而尊敬别人,抬举别人。我们想想其中的道理,果然能够参透,我们也就学会做人了。
心善、行善,我们得的果报善;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世间为什么会这样的浊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难?学佛的人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种种灾变都是由于我们心想而显现出来的,我们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报。我们学佛,佛菩萨用的是什么心?佛菩萨所用的心,佛经里面常讲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好善好德之心,成就别人之心,这是真善,所谓的是「止于至善」,在果报里面也是第一殊胜的果报。我们要明了,要觉悟,要认真努力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希望我们深深体会这个道理。名闻利养应当远离,这些都不是好事情,世间人追求是迷惑颠倒。我们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间的圣贤,从来没有去追求名闻利养的,从来没有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他们的道德能成就,功德能圆满。这个功德是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建功立业。虽有殊胜的功德,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永远是那么样的谦虚,永远节俭,永远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下面两句: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这也是大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嫉妒障碍来的,看到别人有好处胜过自己,想尽方法去障碍,自己的缺点也尽心尽力去遮盖,这是大恶。可以欺骗世间人,但是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总而言之,都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念头错了,错在自私自利。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我们讲的成见,执着有个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是所有一切错误的根源。从这里面生起了「我爱」、「我痴」、「我慢」,唯识经论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个东西就是世间人执着是我。我们细细想想对不对?佛说的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贪瞋痴」,我爱是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瞋恚生的傲慢,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这个根要不能够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特别提醒同学们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真正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为自私自利,对待别人嫉妒障碍,自己的缺点尽量的掩盖,这种行为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必须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诚、清净、慈悲。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具备了真诚、清净、慈悲,念佛就决定得生。第十八愿「一念、十念」必定得生,它的条件就是真诚、清净、慈悲。真诚、清净、慈悲是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具足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这三个心没有,完全跟这三心相违背,处事待人接物虚伪,不诚实,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处处总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别人之上,错了!深心没有了,对待别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么叫假慈悲?对我有利的,对他就好一点,慈悲一点;对我没有利的,置之不问,一切都是利害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他的想法看法全错了,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这个看错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后的大害你必须要承受。
佛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诲,佛的确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众生,可惜众生麻木不仁,体会不到。佛法彻始彻终就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圆满了,就证得无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师道的圆满。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改过自新,不孝!不敬!《感应篇》里面,太上训示世人的,善法我们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恶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谓是忘恩负义,背师叛道,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成就?首先我们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无量劫...(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我们能够体会到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我们讲的成见,执着有个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是所有一切错误的根源。从这里面生起了「我爱」、「我痴」、「我慢」,唯识经论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个东西就是世间人执着是我。我们细细想想对不对?佛说的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贪瞋痴」,我爱是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瞋恚生的傲慢,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这个根要不能够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特别提醒同学们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真正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为自私自利,对待别人嫉妒障碍,自己的缺点尽量的掩盖,这种行为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必须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诚、清净、慈悲。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具备了真诚、清净、慈悲,念佛就决定得生。第十八愿「一念、十念」必定得生,它的条件就是真诚、清净、慈悲。真诚、清净、慈悲是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具足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这三个心没有,完全跟这三心相违背,处事待人接物虚伪,不诚实,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处处总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别人之上,错了!深心没有了,对待别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么叫假慈悲?对我有利的,对他就好一点,慈悲一点;对我没有利的,置之不问,一切都是利害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他的想法看法全错了,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这个看错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后的大害你必须要承受。
佛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诲,佛的确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众生,可惜众生麻木不仁,体会不到。佛法彻始彻终就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圆满了,就证得无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师道的圆满。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改过自新,不孝!不敬!《感应篇》里面,太上训示世人的,善法我们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恶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谓是忘恩负义,背师叛道,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成就?首先我们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无量劫堕落在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
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遇到佛法,佛的教诲我们懂了没有?我们信了没有?有没有去依教奉行?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别人能不能做到,我能帮多少忙,只要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了。他肯不肯听,肯不肯做,是他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社会上提倡的民主自由开放,谁也没有权力干涉谁。所以在这个时代,父母不能够管教儿女,老师不能够督促学生,自由开放。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了。自己能不能体会?自己肯不肯发愤?肯不肯学圣人、学贤人、学作佛菩萨?古时候父母师长可以勉强学生、弟子去做,可以勉强他去做,现在不能勉强了。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强了,儿童都不能勉强。过去我们住在美国,隔壁是一些当地的美国人,中国人这个父母管教儿女,骂他几声,打他几下,他哭了,隔壁人听到了,跟小朋友说:「要不要我帮助你,我打电话去叫警察,把你爸爸、妈妈抓去坐牢,他们虐待儿童。」你看看有什么法子?儿童都不能管教。现代的社会跟我们中国古时候观念,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怎么得了!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灾难,我不相信。我看到《慕西》里面美国的一些统计数字,我很担忧。即使我们现前能勉强平安度过,二、三十年之后怎么办?现在这些儿童长大了,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不堪设想。
所以现在古圣先贤这些道理,我们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讲,多多的劝导大家,希望广大群众当中,能有几个觉悟,能有几个回头,给没有觉悟的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大慈大悲。决定不能再做坏样子,做坏样子那就是恶魔,陷害这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太上教导我们的,善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恶心、恶行,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不辜负印祖一生极力提倡。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认识,也能够体会到,印祖的悲心超过同一个时代所有的这些法师、大德,他的智慧能够见到世间这一切状况,悲心提出这些东西来救,救护!唯有我们有这个深刻的认识,甚深的体会,我们才能够发心继续祖师的弘愿,把他的教学发扬光大,帮助这个苦难的世界,帮助苦难的众生。首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帮助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自己必须觉悟,痛改前非。
太上感应篇 (第一四0集) 1999/1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40
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五节,也是两句: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这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仗势欺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不知道这些事情跟众生结下了怨仇大恨,引起对方强烈的报复,而这个报复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古圣先贤教人,在你有权力的时候,你有地位的时候,你有威势,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积德,不应当乘势去欺负别人。你看祸福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做宝坻知县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地位、有权力,他利用他的权势做好事,减租。这一个举止,他本来要发心做一万件好事,这一个举止受恩惠的人家,不止一万人,全县里面这些农民统统都受惠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造作的罪业是地狱的果报。我们从这个明显的例子,就应当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
我们也看到西方有一些传说,说人的一生从出生下来起,就完全按照自己命运去走,一生绝不能改变。在古老的预言里面,我们也是这样看到的,好像依照剧本去演戏。我们要问,这个剧本是谁写的?是不是上帝写的?鬼神安排的?如果这是事实,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完全听别人摆布,听别人玩弄。这个话讲不通。所以有人来问我,西方这个说法根据什么?我说他这个说法跟《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的讲法,没有两样。孔先生将袁了凡一生命运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上去对比,果然不错。每年去考试,考中第几名,跟命里算的一样;每年所得的俸禄,也跟命中所说的一样,一点都没错,这是宿命论。人有没有命运?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这个剧本去表演。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亦复如是。遇到云谷禅师后,云谷禅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剧本是谁写的?自己写的,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讲「业力牵引」,这是真理。
因果报应,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业,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问我来生怎么样?你这一生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的修因。因好,果当然好。所以我们晓得过去迷惑颠倒,没有善知识教诲,错了!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经典,逐渐逐渐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时候,我们不知好歹,以为人人都是坏人,人人跟我都是敌对,一天到晚小心去防范;觉悟之后知道了,这是自己的错误。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个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对人怀疑,我对人猜忌,我对事犹豫,对理迷惑,我自己不好。人哪有不好的!这一回头,就是学佛了,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做好人。迷惑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欺负别人,总是伤害别人;觉悟之后,我们才真正忏悔,从今而后,处处忍让、礼让。
《感应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这是讲不知道爱惜物力,今天讲浪费资源,要给我们说这一些过失。这个以上是对人,下面这一段是对物。所以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我们把它总归结,不外乎教我们怎么做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底下一段再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与这些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如何相处?天地鬼神,决定不迷信,虽然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我们清楚,我们生活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他们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或者是更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看不到他,高维次的他能看到我们,低维次的他看不到我们。所以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我们怎样跟他相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接触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们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礼敬他们,平等的礼敬。不仅是礼敬,赞叹!高维次时空众生,他们的智慧福德高过我们,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佛在「六念」里面教我们「念天」。「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念天、念戒、念施。天修上品十善业道,天人修慈悲喜舍,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舍。念念当中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这是真正的尊敬,礼敬赞叹,以我们的修德回向供养。我们拿什么供养?我们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对他的供养。普贤菩萨讲,「如教修行」就是供养。
这三种关系搞好了,很清楚,很明白,做得很圆满,天下太平,身心安乐,烦恼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长,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要造作恶业?对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于我,一餐饭的恩德,一天接待的恩德,终生不忘,时时刻刻有图报之心,这样就好。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时时...(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引起对方强烈的报复,而这个报复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古圣先贤教人,在你有权力的时候,你有地位的时候,你有威势,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积德,不应当乘势去欺负别人。你看祸福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做宝坻知县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地位、有权力,他利用他的权势做好事,减租。这一个举止,他本来要发心做一万件好事,这一个举止受恩惠的人家,不止一万人,全县里面这些农民统统都受惠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造作的罪业是地狱的果报。我们从这个明显的例子,就应当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
我们也看到西方有一些传说,说人的一生从出生下来起,就完全按照自己命运去走,一生绝不能改变。在古老的预言里面,我们也是这样看到的,好像依照剧本去演戏。我们要问,这个剧本是谁写的?是不是上帝写的?鬼神安排的?如果这是事实,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完全听别人摆布,听别人玩弄。这个话讲不通。所以有人来问我,西方这个说法根据什么?我说他这个说法跟《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的讲法,没有两样。孔先生将袁了凡一生命运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上去对比,果然不错。每年去考试,考中第几名,跟命里算的一样;每年所得的俸禄,也跟命中所说的一样,一点都没错,这是宿命论。人有没有命运?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这个剧本去表演。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亦复如是。遇到云谷禅师后,云谷禅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剧本是谁写的?自己写的,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讲「业力牵引」,这是真理。
因果报应,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业,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问我来生怎么样?你这一生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的修因。因好,果当然好。所以我们晓得过去迷惑颠倒,没有善知识教诲,错了!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经典,逐渐逐渐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时候,我们不知好歹,以为人人都是坏人,人人跟我都是敌对,一天到晚小心去防范;觉悟之后知道了,这是自己的错误。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个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对人怀疑,我对人猜忌,我对事犹豫,对理迷惑,我自己不好。人哪有不好的!这一回头,就是学佛了,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做好人。迷惑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欺负别人,总是伤害别人;觉悟之后,我们才真正忏悔,从今而后,处处忍让、礼让。
《感应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这是讲不知道爱惜物力,今天讲浪费资源,要给我们说这一些过失。这个以上是对人,下面这一段是对物。所以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我们把它总归结,不外乎教我们怎么做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底下一段再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与这些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如何相处?天地鬼神,决定不迷信,虽然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我们清楚,我们生活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他们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或者是更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看不到他,高维次的他能看到我们,低维次的他看不到我们。所以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我们怎样跟他相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接触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们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礼敬他们,平等的礼敬。不仅是礼敬,赞叹!高维次时空众生,他们的智慧福德高过我们,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佛在「六念」里面教我们「念天」。「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念天、念戒、念施。天修上品十善业道,天人修慈悲喜舍,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舍。念念当中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这是真正的尊敬,礼敬赞叹,以我们的修德回向供养。我们拿什么供养?我们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对他的供养。普贤菩萨讲,「如教修行」就是供养。
这三种关系搞好了,很清楚,很明白,做得很圆满,天下太平,身心安乐,烦恼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长,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要造作恶业?对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于我,一餐饭的恩德,一天接待的恩德,终生不忘,时时刻刻有图报之心,这样就好。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时时要懂得忍让,决定不可以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伤害别人,伤害万物。不但人不能伤害,树木花草都不可以伤害,这是佛菩萨、贤圣教我们做人之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四一集) 1999/1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4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七十六跟七十七节: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这是不知道爱惜物力。接着底下两句: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文里这四句,一切众生生到这个世间都是有业因的,佛家跟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六道的凡夫都是受业力主宰,一生之际遇,荣华富贵、寿命长短都有个定数,所以在世间高明的算命看相,往往都看得相当准确。正如同《了凡四训》一开端,袁了凡先生为我们叙说,他早年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他的终生休咎,几乎是丝毫不爽,确确实实证明一点差错都没有。这不是一般江湖的算命先生,那一些说法未必可靠,不负责任的。孔先生真正是有学问,有见识,也有修养,所以能够算得这么准确。由此可知,一个人的一生,真的就像西洋人所说的,我过去看过法国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他里面就很多次说过,人的一生就好像剧本,早就写好了,按照这个剧本去表演,谁也没有办法改写这个剧本,这个都是属于宿命论。佛法里面承认命运是有的,但是命运决定可以改变,绝对不是说一成不变。
首先我们要晓得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作的,这里面的业因跟果报都非常复杂。业因涉及到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积的这些习气、烦恼,还与一切众生结下了恩怨债务,来生后世因缘聚会的时候要偿债,所谓「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往昔的业因,如果我们自己冷静的观察思惟,在自己这一生当中就得到了证明。我们这一生当中,所遭遇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细细想来,有人对我好的,过去我们有恩;有人跟我不好的,相处不好的,过去有怨。有时候我们得到财物,心里晓得是别人还债还给我们;有时候我们有损失,知道是我们还人。佛家讲得很明了,人生在世只不过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为这个来的。所以佛总结一句,人生什么意思?人生酬业,酬是报酬,业是过去造的业。过去造的善业,你这一生享福;过去造的恶业,这一生生计艰难。
可是业不断的造,果也不断在受,因果循环,享福的时候决定又造业。我们不说别人,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十全老人,论福报,古今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乾隆皇帝,福德、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统统具足,那真是多生多劫修来的。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他这一生当中也造了不少恶业,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夫子给我们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要不觉悟,不可能不造业;福报愈大,造业愈容易,而造的恶业更严重。世间小民没有威德,没有权势,一生所造的业比较少,也比较小,我们冷静细细观察就知道。我们有幸得人身,得人身又何幸之有?得人身而闻佛法,这个人身就有幸。得人身不闻佛法,得这个人身很不幸,岂能不造罪业?正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头出头没」,立刻又堕落了,转眼之间的事情,所以多么可悲!多么可怕。
人之所以为贵的,就是在接受圣贤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渊源有两种,一种是大彻大悟,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实智慧,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宇宙的起源,宇宙怎么生起来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关系,这是大根大本。明了之后,圣贤人教我们做人之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如何相处?这就是大学问。世出世间古圣先贤对于后人的教诲,对一切众生的教诲,不过如是;明白之后,这个人就能够趋吉避凶,自求多福。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只有仰信明心见性人的教诲,跟着他走。太上在这一篇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教诫,没有两样。太上这一篇,理论上说得不多,事相上说得不少,对我们非常切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们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很难开悟。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业障障碍了悟门,不能开悟。什么条件能开悟?古德常讲:「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有这么重的烦恼,怎么会开悟?依照太上的教诲去修学,这是断烦恼的好方法。佛家讲到修学的总纲领是「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个明确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们能够遵循、能够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个准则,这个道理要懂。
爱惜物力,虽然只说了四句,这四句是个原则,我们必须能够融会贯通,要知道物力的艰难,得来不易。现在虽然科技发达,生产力提高了,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的操劳,使用机器大量的来制作。可是我们要常常想到,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缺乏日常的用品?我们得来的容易,这是仰赖过去修了一点福报,今生也能够断恶修善,感得的报应。可...(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得人身,得人身又何幸之有?得人身而闻佛法,这个人身就有幸。得人身不闻佛法,得这个人身很不幸,岂能不造罪业?正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头出头没」,立刻又堕落了,转眼之间的事情,所以多么可悲!多么可怕。
人之所以为贵的,就是在接受圣贤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渊源有两种,一种是大彻大悟,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实智慧,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宇宙的起源,宇宙怎么生起来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关系,这是大根大本。明了之后,圣贤人教我们做人之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如何相处?这就是大学问。世出世间古圣先贤对于后人的教诲,对一切众生的教诲,不过如是;明白之后,这个人就能够趋吉避凶,自求多福。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只有仰信明心见性人的教诲,跟着他走。太上在这一篇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教诫,没有两样。太上这一篇,理论上说得不多,事相上说得不少,对我们非常切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们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很难开悟。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业障障碍了悟门,不能开悟。什么条件能开悟?古德常讲:「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有这么重的烦恼,怎么会开悟?依照太上的教诲去修学,这是断烦恼的好方法。佛家讲到修学的总纲领是「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个明确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们能够遵循、能够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个准则,这个道理要懂。
爱惜物力,虽然只说了四句,这四句是个原则,我们必须能够融会贯通,要知道物力的艰难,得来不易。现在虽然科技发达,生产力提高了,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的操劳,使用机器大量的来制作。可是我们要常常想到,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缺乏日常的用品?我们得来的容易,这是仰赖过去修了一点福报,今生也能够断恶修善,感得的报应。可是想想许许多多在生活困境那些人,我们自然就懂得爱惜物力了。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平安就是福。人生在世,三餐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休息,足矣!如果有多余的福报,要知道布施给众生,要懂得惜福、懂得培福。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太上在此地教我们,古人杀生吃肉,肉食也有一定的时节,绝对不是暴饮暴食。此地「剪裁」是说做衣服,「烹宰」是饮食,穿衣吃饭,从这个地方学节俭,这是日常不能缺少的物质生活。圣贤人在此地劝勉我们,我们能省一分,就能帮助别人一分,要常存此心。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这两句触犯了,犯得非常严重,于是福享尽了灾祸就现前。古时候衣决定是为自己之必需,你看佛为出家弟子所制定的三衣一钵,这是古时候居住在印度这个地区,他三衣就够了。我们新加坡是热带,靠近赤道,没有四季,所以在此地居住衣着非常简单;如果在中国北方,你必须要具足四季的衣裳,春夏秋冬。可是我们虽然居住在这个地区,要到北方去旅行,还是要添衣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