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07|回復: 4
|
玄奘大師傳(上)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7 20:11 编辑
玄奘大師傳 (上) 玄奘大師的故事 (上)
1.幼年聰悟(河南陳留,602年,1歲)
玄奘大師,俗姓陳,是河南陳留地方(今偃師縣)陳慧的第四個兒子,單名一個褘字。他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
他的祖先,是漢朝太丘仲弓的後裔,曾祖父陳欽、祖父陳康,都做過大官,他的父親也是很有學問的人,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托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讚他的節志。
奘師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聰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不一樣,特別喜歡看書。雖然年紀小看不懂,但是常常會纏著父親,問個不停。陳慧沒有想到這個小兒子這麼聰明,於是也樂得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到了七、八歲時,奘師已經跟著父親讀了不少書。
八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他讀孝經。有一天,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奘師忽然整衣而起,他父親問他為何起立?他說:「曾子聞師命而避席,我做兒子的今奉慈命,又怎麼可以坐著不動呢!」陳慧聽了很高興,知道他日後必成大器,於是更加認真的教他,不但教他孝經,還有其他的經典,也都仔細教給他。
有一次,奘師忽然詢問父親:「爹,何謂正?」
「正,就是不歪,不傾斜啊!」陳慧以為奘師只是隨便問問,便以輕鬆的口吻回答他。
「我不是問這個,我是說:要怎樣心才稱的上正?」「心要走正道,就正。」
陳慧故意說得很深,原以為小兒子不會聽懂,但誰料奘師竟又接著問:
「正道是什麼,要怎麼走呢?」
「正道就是古聖人們所走過的路,他們都會走,當然你也會走了。」
「 好,我也要走聖人們走過的路。」奘師自己對自己說。
自此以後,奘師在父親的薰習教導下,崇尚古聖先賢,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聖哲的風度,就不學習。奘師求學問,少有領悟,便立即去實行,這是他的特長處。同時,因為其不喜結交愛嬉戲的童友,更不好逛遊街市,因此即使門外鑼鼓喧嘩,百戲雜陳,士女雲集,熱鬧非常,他也能毫不動心,一心用功在書本上,埋首攻讀。因此,他學通了很多經籍。
奘師從小就有很好的修養,平常總是用著溫和的顏色對待人,做事淳厚樸實而謹慎。這些,都是他日後成為一個偉人的基本條件。
2.隨兄詣寺(洛陽淨土寺,611年,10歲)
奘師的父親陳慧自從辭官回家後,因為經濟來源沒有著落,加上自己不諳耕種,因此生活日益困苦。那時候奘師的二哥陳素,一方面因為崇尚佛學,另一方面也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便離家到 東都洛陽的淨土寺出家為僧,法號長捷。
奘師十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長捷法師從洛陽趕回奔喪,見到母親,二人相擁而泣。辦完父親的喪事以後,長捷法師對母親說:「小弟自幼聰明過人,很喜歡讀書,現在父親去世,家裡再沒有人能教育他,不如讓他跟我到淨土寺去住吧。」這是奘師接觸佛教的開始。
長捷法師,不但法相莊嚴,而且通達教理,善於講經說法。此時奘師雖然剛滿十歲,但因跟隨二哥一起住在淨土寺,早晚誦習佛經,時時得到佛法的薰陶,奠定了日後出家與佛學的根基。
3.破例准度
奘師十三歲時,正值煬帝下詔,要在洛陽招考,剃度二十七人出家為僧。
為什麼出家還需要皇帝下詔許可呢?原來在隋文帝的時候,曾經准許百姓自由出家當和尚。但誰知道,這個德政卻引來了大問題,起因是那時候的出家人可以不當兵,也不必繳稅。於是有許多人為了逃避兵役賦稅,都出家去了。最高記錄,曾經有一年之中,五十萬人出家當了和尚。由於有太多人假冒出家,於是到了隋煬帝時,朝廷又禁止百姓出家當和尚。從此以後,想出家,必須由皇帝下詔,地方奉敕,並且經過考試,有一定的名額。
奘師因年幼不能應試,被摒於公門之外。這時負責度僧的大理卿鄭善果見他徘徊不去,便好奇地問他:「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嗎?」
奘師立即回答說:「是的,可是我二哥說我年紀太小....。」
「你為什麼想要出家?」大理卿追問。
「為了繼承如來的志業,將遺教發揚光大。」
大理卿聽了這幾句話,深受感動,為了嘉獎奘師的大志,破例特准錄取了他。事後他對屬下說:「研讀佛經不是難事,具有高遠風骨的人才是難得。將來他必成為佛門龍象。」
奘師出家以後,繼續與他二哥同住在淨土寺。
4.聲名初揚
奘師在淨土寺時,用功特勤,曾聽講「涅槃經」於慧景法師座下,奘師好學不倦,甚至廢寢忘食。又隨慧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更愛好逾常,師聽過一遍後,再閱覽一遍,便過目不忘。大家對他的才智,都很驚異,於是只要遇到不瞭解的地方,都跑去請教奘師。甚至不久以後,只要大家在課堂上有聽不明白的,下課後,就請奘師到講台上,幫大家再講一遍。
「玄奘師兄,謝謝你,聽你講過以後,我們都明白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的感謝玄奘說。他們覺得奘師講的比法師講的容易明白多了。
於是玄奘的聲名傳遍了洛陽,不管有無學佛,大家都知道玄奘這個小和尚的大名。
這時玄奘大師才十三歲。負責度僧的大理卿鄭善果,當初在考試時,曾稱讚奘師風骨難得,並說「若度此子,將來必為釋門偉器」等語,如今看來,鄭卿的說,果非虛言。
5.避亂離邑
隋朝末年,隋煬帝耽於逸樂,不管百姓死活,結果造成百姓群起反抗,到處都有叛亂發生,就連首都長安與河南洛陽也因為戰火的洗禮,而屍骸遍野。當時的玄奘雖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時局的紛亂與不安,眼見洛陽的衣冠儀禮盡失,幾乎快成了賊寇的巢穴,就與二哥商量,他說:
「二哥,看來我們得離開家鄉了!天下這麼亂,我們不能留在這裡等死。」
「可是我們還有哪裡可以去呢?」長捷法師問。
「聽說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攻佔長安了,他一向很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歡迎,也許我們可以投奔到那裡。」奘師分析說。
於是奘師離開淨土寺,與長捷法師奔向長安。一路上只見白骨交衢,煙火斷絕,兵荒馬亂,難民似潮擁一般。
6.遊蜀受業(長安莊嚴寺~四川,618年,17歲)
奘師與兄到了長安以後,見到李淵的軍隊非常有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心裡感到非常高興,直以為自己來對了地方。可是等到他在莊嚴寺掛單一段日子以後,就大失所望了!因為他發現整座長安城,連一個研究佛學的講座也沒有,而且,佛學經典的收藏也比不上洛陽。他心裡想,留在這裡又不能研究佛法,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於是再與二哥商量,準備離去。可是長捷法師卻勸他說:
「大唐剛剛建國,重武輕文是必然的事情。再說天下這麼亂,在我們無法確定哪個地方比長安好以前,就先暫時住下,等時局穩定一點,再做打算吧!」
奘師無奈,只得接受了建議,先暫時住下來。這時是西元六一八年。
在莊嚴寺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奘師發現許多寺裡的師父陸續離開,也不知道是何原因,於是便向人詢問。
「什麼,你不知道嗎?空、景兩位法師已經到四川去了,有許多人也跟著去了。」
於是長捷法師這才想起了隋煬帝曾在東都,建立四大道場,召天下名僧去居住的事。那裡曾經法將如林,大德高僧齊聚一堂,但因隋末國亂,供養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師轉遊駐四川,能知佛法的人亦多集中在四川,四川已取代洛陽,成為當時全國佛法的研究中心了。於是奘師又與兄商量說:「這裡沒有佛法,怎能虛度時光呢!」於是兄弟兩人離開長安,經子午谷而入漢川受業。
7.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歲)
到了四川以後,奘師兄弟二人先跟隨空、景兩位法師學習佛法,不久又轉至成都,才發現當地的佛學研究風氣更盛,於是很高興地在空慧寺住了下來。
這段期間,奘師非常珍重光陰,到處聽法,勵精求法,從不間斷懈怠。遇有閒暇時間,亦是埋首於藏經樓研究經典。於是在二、三年間,奘師便已通達瞭解各宗經論,並受到各地佛門高僧與一般人士的推崇。當時在成都教授佛法的人很多,講座之下,常有數百人。而奘師年紀雖輕,但見解獨到,不在諸僧之下,於是各地聞風而欽望前來的人,也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奘師之兄,也常設講筵,演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毘曇等,尤擅長老莊之學,為蜀人所欽慕。兄弟兩人,懿業清規,芳聲雅質,大可與東林慧遠、慧持兩師昆仲先後媲美,一時之間,在成都傳為美談。
至武德五年時,奘師年滿二十,於成都受具足戒,結夏學律。沒多久,便將戒律中的五篇七聚(戒律的分篇類聚是說明其罪性及結成的因果等)都一一窮研既盡。
8.汎舟三峽(至荊州天皇寺,624年,23歲)】
玄奘大師受了具足戒後,正式成為出家比丘。出家後的奘師更加認真努力,成都附近各道場,他幾乎都走訪過;寺中的經典,也通通讀完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是一位佛學造詣高深的比丘。他想要進一步再求學業,卻發現四川已經沒有可以讓他師法與學習的地方,他心裡想:「四川這地方,雖然可以修道,但是經典卻很缺乏,實在是一件憾事。聽說此時的長安已經安定,有許多的經典又可以閱讀了。」(原來在戰爭時,有許多的經典都被收藏起來。等到天下太平以後,這些經典才又開放供人閱讀。)
於是奘師再度興起回長安的念頭。他與兄商議,但不被允許,因為按照當時僧侶的管理辦法,他是不能隨意離開成都的,這使得奘師十分苦惱。
「不讓我離開,那我就只好偷跑了。」奘師顧不了法律上的限制,決意要離開四川。
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一個好方法,那便是與商人結伴,偷偷離開成都。於是他向二哥辭行,躲入商船,順流而下,沿途經過許多急流,穿過長江三峽以後,很快地就到了湖北荊州(今湖北省江陵)天皇寺。
天皇寺裡的法師一聽是玄奘法師光臨,都熱誠接待,因為他們早已聽聞奘師的大名,知道他的佛學造詣高深,連一些年高的大德也自嘆弗如。
他們特別為奘師設下道場,請奘師主持講座,為大家講授經典。奘師一共為他們講了《攝大乘論》及《阿毘曇論》,從夏至冬,各得三遍。
9.不取嚫施
玄奘法師在天皇寺講經的消息一經傳出以後,引起全城轟動,不只是各寺的佛門人士,就連漢陽王李瑰也親自率領一批官吏和僧侶前來聽講。一時之間,道俗各界前來請益問法的人,絡繹不絕於途。玄奘法師對於前來問法之人,均一一為他們解答疑難,善巧譬喻,應對自如,使問者無不心悅意服。其中有深刻領悟的,甚至當場感動落淚,相見恨晚。
總而言之,奘師這次在天皇寺的講課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的人都對奘師的學識與德行稱讚有加。漢陽王為了感謝奘師,特別準備了許多財物供養奘師,加上來自各界的嚫施,一時堆積如山。雖然如此,奘師卻一介不取,全部供養天皇寺的常住。
10.親近大德(河南、河北)
玄奘大師在荊州講完後,又北遊繼續尋師訪道。
首先來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尋得高僧慧休法師,向他學習《雜心攝論》,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慧休法師忍不住稱讚奘師說:
「玄奘法師的才學真是少見得很,他的領悟力,恐怕也沒有人比得上。」
其實奘師自小便智慧過人,閱讀經典,只經一遍,無不盡曉。再加上奘師有過目不忘的能力,雖然有些人學了很久,甚或上了年紀,依然趕不上他。奘師對學問之道,善於將深奧的理論,伏藏的玄妙,闡發出來,這點尤其是別人所比不上的。
離開相州以後,奘師繼續北上,來到趙州(今河北省趙縣)拜謁道深法師,跟他學俱舍論,整整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才拜謝而去。
二十三歲的時候,奘師又重回久別的長安。此時戰爭早已結束,長安再度成為研究佛法的重鎮。當時長安有法常、僧辯兩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學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為道俗四眾所共同宗仰。奘師雖然研究過大小乘佛經,也講過攝大乘論,但是自己仍覺得有疑問,因此決定繼續向二位大師求學。
「玄奘學得真快,理解力已經到了一點就通的地步。」兩位大師不約而同的稱讚玄奘,並且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他,還說:
「你真是佛門的千里駒,將來佛教的大力弘揚就全靠你了。可惜我們都已老邁,無法親眼見到你的成就。」
從此以後,年輕的奘師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3-27 19:4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11.結侶陳表
奘師遍謁諸師,飽餐法味後,發現每位法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其中雖然各有所專,仍不免與聖典有所出入;到底誰是誰非,孰正孰邪,實在難以取捨。再說佛陀說法四十幾年,所演經論何止百千,但由梵文譯成華語的畢竟不多;況且華梵翻譯之間,錯誤在所難免;加上中印交通不便,往返不易,中途散失或殘缺不全,以致產生經文不連接的亦所多有,想要冰釋群疑,辨別真偽,使中國的佛法更加完善,奘師認為只有精通梵文,親赴印度取經不可。於是便發願西遊取,以釋疑惑。
當年由中國到印度,不論是水路或陸路都是艱險萬分,為了到印度求法而死在中途的僧人,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奘師想到過去法顯、智嚴等大師都能不避艱難,不顧生死,為了導利群生而西行求法,為何自己不能?讓前賢專美,又豈是大丈夫的行為?於是更堅定了西遊的決心。不久,結合道侶數人,陳表上奏皇帝,要求出國去印度留學,可惜未被朝廷批准。
「不准就算了,再等機會吧!」奘師的朋友喪氣的說。
可是奘師不死心,又再度單獨向朝廷提出申請,結果仍然不准。
「不准!那我就偷偷出關。」玄奘為了求經,已顧不了這麼多了。
「後果很嚴重的!」朋友們警告他說。
「菩薩會保佑我的。」玄奘說。
於是奘師一面準備計畫出發的路線,和籌集路費,另外還每天在寺中,向菩薩禮拜,表明自己求經的心願,請求菩薩保佑一路順利。(其實,早在玄奘大師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就曾經夢見身著白衣西去求法,這也可以說是法師西遊的先兆。)
12.夜夢寶山
一天夜裡,奘師在夢中,忽見大海中有一寶山,發出閃閃光芒。可是環顧四周,只見海中波濤洶湧,並無船筏可供過渡。為了登上寶山一探究竟,奘師鼓起勇氣躍身入海,只見海中忽然涌出許多石蓮花,一直從岸邊連到山腳。奘師踩著石蓮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師便試著踊身自騰,沒想到竟扶搖直上,一下到了山頂。此時奘師並沒有尋找金銀寶石,只是覺得站在高處眺望,感覺非常美妙。可是不料美妙的感覺才剛出現,他就從夢中醒來。
「這一定是菩薩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師做了這個夢以後,更加的堅定決心,決定不管任何困難,都要西遊取經。
13.立志西行(629年,28歲)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一帶遭受天災,災民無以維生,朝廷只好下詔准許百姓自由前往他地謀生。奘師於是趁這個機會躲在難民群中,離開長安,踏上旅途。
其時恰巧有一位秦州僧孝達,在京城學涅槃經,功畢返鄉,奘師便偕孝達同行。
兩人同時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停住一宿。隔日又遇去蘭州(今甘肅蘭州)的同伴,於是又隨行到了蘭州。在蘭州時,巧遇客商解送官馬回涼州(今甘肅武威),於是又跟著到了涼州,這一路可說非常順利。
涼洲是河西的都會,連接西域各國,是通往張掖、酒泉、敦煌的門戶,商業發達,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因為涼州僧俗二界慕名敦請,奘師就為他們開講攝大乘論及涅槃、般若二經,在涼州停留一個多月期間,不少西域各國的商人,也來聽聞佛法,頂禮讚歎,紛紛皈依,不是供養珍寶法物,就是布施金銀財帛,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分別向他們的君王宣揚奘師的德行學養,報告奘師欲西行求法,將經國境的消息。因此西域諸國在奘師西行之前,均已發出歡喜心,準備恭迎法師了。
14.出境受禁(瓜州)
奘師在法會圓滿後,面對堆積如山的供養,只拿了一半作為供養佛的香油錢,另一半就轉贈涼州各寺廟。
正要整束行裝準備離開時,卻因唐室初建,國政新創,不許百姓隨便出境而受阻。那時涼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關,他得知奘師準備離境,怕有差錯吃罪不起,便追問奘師出關緣由。奘師坦言要西遊取經,但誰知未能獲李都督首肯,還被迫返回長安。幸好當地有一位佛教領袖慧威法師,他很恭敬奘師的辭理通達,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願,便暗中派了兩名心腹弟子,一個叫慧琳,一個叫道整,暗中護送奘師偷渡出關。他們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晝伏夜行,走了十幾天,終於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聽說奘師來到,非常歡喜,供養優渥。奘師向其諮問前往西域的路線情形,他詳細的解釋說:「由這裡向北走約五十餘里,就到瓠盧河,上窄下寬,水流湍急,深不可測。河岸設有玉門關,是必經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奘師你沒有通關的度牒,只怕出不了關。即使僥倖混出關了,沿途還有五座烽火臺,各相距一百里,監視著往來行人;其間盡是沙漠,連水草也沒有,要通過也不容易。等過了這五座烽火台,再穿過八百里流沙的莫賀延磧,才會到達伊吾國境。」獨孤達說完以後,還勸奘師先不必著急,可先在瓜州停留,等待機會。
奘師打聽出玉門關的情形以後,甚感憂慮,心想此去前途艱難,不知如何是好。不過,他仍然不失望,心想:「就再多等幾天吧!也許會有奇蹟出現。」
結果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連從長安一路上陪奘師著受苦受難的驢子,也在這段時間內因病死了,這使奘師不禁感到悲傷萬分。
15.毀卻文書
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涼州的訪牒又來了,說明捉拿意圖西遊的僧人,命今沿途各州縣嚴密查訪,務必解送京師。幸好州史李昌,也是一位崇信三寶的居士,他接到這件公文,馬上懷疑指名捉拿的人就是奘師,立刻秘密帶著公文前去拜訪奘師。李昌聽完奘師西行求法的宏願以後,感到非常欽佩和同情,就當著奘師的面將公文撕毀,並一再叮嚀他及早離開,以免節外生枝。
16.胡人求戒
李昌走後,奘師是益發愁悶了。眼看著慧威法師派來隨行的兩位小僧,道整已先去了敦煌;而留下來的慧琳又不堪長途跋涉,只好把他遣回涼州。雖買了一匹馬,但苦於無人引路,只好日日在彌勒菩薩像前祈求,希望能得一人引渡。
有天晚上,寺裡一名叫達摩的胡僧,夢見奘師坐在蓮花上,向西而去。隔天一早,達摩連忙前來向奘師報告夢中所見之事。雖然此事被奘師斥為虛妄,然而奘師心中卻暗自歡喜,認為這是即將成行的好預兆,於是進入道場,更加誠心禮求。
這時,忽然有一個名叫石槃陀的胡人前來禮佛,並繞行奘師三匝(這是印度對三寶最恭敬的禮節),請求奘師授戒。奘師就為他授了五戒,胡人歡喜而去,不久送來許多餅果,供養奘師。
17.瘦老赤馬
奘師見胡人壯健,貌又恭敬,就將要西行求法的,與他相商,胡人終於允諾送師渡過五座烽火臺。奘師大喜,即為他買馬,並約在次日天暗時分,於域外草叢相見。
隔天石槃陀果然依約前來,並帶著一位年老的胡人,牽著一匹又瘦又老的紅馬同來。奘師心裡正納悶的時候,石槃陀介紹:「這位老人家對西行的路線很熟,來往伊吾三十多次,所以特別請他來見師父,指點此行的疑難問題。」
可是還沒等到奘師開口發問,這胡翁卻自己說了:「西行的路非常險惡,沙河阻隔,鬼魅熱風難以阻擋;過去曾有人帶了許多同伴,尚且迷失,何況您只有單獨一人,如何可行?還請您再加考慮,不要輕易以身試險!」
聽完胡翁的解說,奘師心裡的負擔更加沈重了,但依然回答說:「為求大法,不到婆羅門國,誓不東回,縱然客死他鄉,也在所不惜。」胡翁見奘師意志堅決,只好說:「如您一定要去,可換乘這匹馬,不要看牠既老又瘦,牠可是識途老馬,並且穩健有力。」這時奘師想起了從前在長安出發時,曾有一位占卜的術士何弘達,為他預言將來騎一匹老紅馬西行而去的事,因此便毫不猶豫和老胡翁換馬。胡翁離開後,他們也踏上了旅途。
18.孑然孤行(玉門關)
約三更時分,奘師與胡人到達瓠盧河,在黯淡的星光下,遠遠看見玉門關。玉門關上游十里的地方河床最窄,寬才一丈多,兩旁有茂盛的梧桐樹,石槃陀拔刀砍了幾棵梧桐樹,取樹幹搭橋,又鋪草和泥沙在上面,這才過了河。渡過沙河,出了玉門關,奘師很歡喜,但也累了,就解韁卸鞍,停下來休息,兩人相距五十幾步,各自躺下,擁褥而臥。但不久奘師看到石槃陀拔刀而起,慢慢地朝他走來,約近十步時才又折了回去。奘師疑胡人中途變心,忙起身趺坐,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直至見胡人回去躺下,才敢放心就眠。
隔天一早,取水漱洗後吃完早餐,正準備出發時,石槃陀忽然對奘師說:「弟子昨夜左思右想,覺得此去前途艱險,途中又全無水草,只有烽火臺下面有水,必需晚上偷水而過,但如果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們還是回去吧!」奘師聽完不禁愕然,但仍堅持不答應往回走。胡人見奘師心意堅定,無法改變,竟拔出刀來威脅奘師,然而奘師依然不肯答應,石槃陀沒辦法,就哀求說:「我家裡還有妻子兒女,而且王法難逃,就請奘師放了我吧。」奘師知道他後悔了,不能勉強,只好叫他回去。但石槃陀仍不放心,他深怕奘師萬一被抓到,會說出他幫助引渡的事。於是奘師安慰他說:」你放心,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會說出是你送我出關的。」石槃陀謝過奘師,這才放心的走了。
至此,奘師又剩下自己孓然一身,孤獨的踏上艱苦的沙漠之旅。
玄奘大師,弧身西行,在一片茫茫的沙漠海中,沒有水草,沒有道路,只有認著一堆一堆的白骨馬糞,逐漸前進。大風一起,沙層就像海洋一樣,一高一低的迎面撲來。但海浪最高不過三五十尺,而這會沙漠所刮起的,卻是可以達到二百多尺高的風沙,神秘古怪,根本讓人無法認清東西南北。此時的玄奘,在恍惚間遠遠看見一隊軍旅,數百人騎著駝馬,都作胡人打扮,忽進忽停,滿身砂磧,千變萬化,遠看倒很清楚,接近了卻又什麼也看不見。起初以為是盜賊,後來想想,大概就是胡翁所說的妖魅作祟吧!正在不安的時候,但聽空中有聲音說:「不用怕!繼續前進!」奘師這才安心繼續前進。
19.一箭飛來
走了八十多里,終於看見第一座烽火臺,奘師怕被臺上的守兵發現,就躲藏在沙溝中,一直等到天黑,才出來取水。他在烽火臺的西邊發現了水草,人馬都喝足了水,正要起身去拿裝水用的皮囊時,冷不防颼的一聲,射來一支箭,險些兒射中他的膝蓋。接著第二支箭又射過來,這時,奘師知道自己已被守兵發現了,就大聲的喊:「我是長安來的和尚,請不要再射了!」
說完便牽馬走向烽火臺。守兵開門,果然看見一位出家人,就引他去見守將王祥。王校尉命人點火照明,看他的樣子不像本地的僧人,應是京城來的沒錯,就問他此行的目的。
奘師不答反問說:「校尉可曾聽涼州人說有一位出家人玄奘,要去婆羅門國求法?」
王校尉說:「聽說他已經回京了,難道會是您?」
奘師馬上將經篋裡的章疏取出來給他看,這時王祥才確信他就是玄奘大師。王祥勸奘師說:「此去艱難遙遠,恐怕師父無法抵達目的地。」然而奘師意志堅定,不為所動。於是王祥念頭一閃,接著說:「弟子因職責所在,不能協助您偷渡出境,但弟子是敦煌人,願意送奘師到敦煌去,那裡有一位張皎法師,德學兼備,他對賢能有德的法師一向最為尊敬,看到您一定很歡迎。師父您與其死在途中,還不如聽弟子的建議,前往敦煌好嗎?」
只見奘師堅決而冷靜的回答說:「我自幼喜歡聽聞佛法,洛陽和長安兩京的大德高僧不說,就連西蜀一帶的先進,我都曾負笈登門求教。如果只是為了自己修行或名聞利養,又哪需要到敦煌去?今天我會不辭艱難來到此地,全然是因為現在各地都缺乏佛經,加上已有的佛經經常是經義不明,翻譯不全,所以才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立志西行求法,即使死於中途,也心甘情願!」
20.抵第四烽
王祥見奘師意志堅決,不由的深受感動,便好好的款待,留宿一宵。第二天更為奘師準備了水和乾糧,且親自送奘師至十多里外,指給奘師一條直達第四烽火臺的捷徑。又告訴奘師第四烽的守將王伯隴是他的骨肉至親,為人和善,師此去只消對他說是我送你來的,他絕不會留難你。說罷王祥就泣拜而別。
是晚,奘師抵第四烽,但是他並沒有按照王祥的意思去找王伯隴,怕的是節外生枝,打算暗中取好水就乘夜渡過烽火臺。不料才到水邊,便飛來一枝冷箭,奘師無奈,只好牽著馬走向烽火臺,照王祥的囑咐行事。
王伯隴果如王祥說的,是一位善良溫和的人,他見奘師風塵僕僕,立刻殷勤留宿,隔天出發時,早已為他準備好許多糧草食物,和一只裝好水的大皮囊,並送奘師走了一段路,分手時還特別交代說:
「奘師不必再經過第五烽火臺,那邊的守將很粗暴,可能惹來麻煩,發生阻礙,最好繞過第五烽火臺。從這裡西行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個野馬泉,可以取水補充。而過去便是莫賀延磧,長八百多里,就是古代所說的流沙河,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草木不生,沒有水源,這是西行途中最艱苦的一段,只要能夠克服,出去後就可抵達伊吾國境了。」
奘師依著指示備受辛苦,抄過了第五烽,走進了八百里的大沙漠,繼續展開他艱辛的旅程。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3-27 19:5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21.失水欲返
大沙漠中果然連飛鳥走獸也沒有,奘師一個人孤伶伶的走在這無垠的沙漠裡,四周所見,除了黃沙,還是黃沙。從白天到晚上,再從黑夜到黎明,奘師怎樣也見不到路的盡頭,就只能這樣不停的走著走著。好幾次空寂的感覺襲上心頭,恐懼的心理油然而生,要不是靠著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及般若心經,這段路還真不知要怎麼熬過去。
好不容易走了百多里路,可是奘師卻發現找不到野馬泉這個地方,心想可能弄錯方向迷了路,很是焦急。就在停下來喝水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竟然把水囊掉在沙地上,沒多久水囊裡的水就一滴也不剩的流光了。在無垠的沙漠中,沒有水喝怎麼活下去?不得已,奘師打算掉頭回第四烽火臺,重新裝水再繼續西行,走了十多里時,突然想起自己發的誓願:「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心想,怎麼可以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走回頭路?於是又振作起精神,掉轉馬頭,也不顧水囊裡沒水,就這樣一心念著觀音菩薩的聖號,繼續向西北進行了。
玄奘大師一念轉進,繼續鼓起勇氣前行。在沙漠中的奘師,不分晝夜孤單的前進著,餓了就隨便吃些乾糧;累了,人馬就地躺下來休息。白天時狂風挾著沙礫襲捲而來,使人眼睛張不開,連呼吸都困難;夜裡則滿天鬼火閃爍如繁星,魑魅魍魎,形狀恐怖,前後跟隨。有時高聲稱念觀音聖號,影像就應聲消失;有時還是無法排除,環繞在旁邊,這時只有誦持「般若心經」後,一切幻影才消聲匿跡。(這部「般若心經」是奘師在成都的時候,看到一個衣衫襤褸,滿身膿瘡的病人,沒有人願意理他,奘師憐憫,請寺裡的人布施給他衣服、食物和藥品。那個病人很感激他,口授這部「般若心經」作為回報。因為經文簡短而意義深刻,所以時常諷誦,沒想到現在卻產生這樣的靈驗。)
可是沒有水喝,畢竟不是人和馬所能忍受的,經過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口乾舌躁的奘師,已是全身發燙,頭暈目眩,終於連人帶馬倒臥在沙層上,奄奄一息了。這時的奘師仍一心稱念著觀世音菩薩,懇禱說:「弟子天竺取經,既不為財,也非遊訪,只為的能求得無上正法,導利群生。求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消除災厄。」就這樣在心心憶念,不斷默禱的情況下,果然當晚吹來一陣涼風,使得奘師渾身暢快,精神大振。也許真的是太累了,奘師竟然在這種情況下睡著了。
在夢中,奘師見到一個身高好幾丈、傲然站立的巨人,威嚴叱喝他說:「為什麼不打起精神繼續趕路,還躺在那裡作什麼?」奘師一下子被這夢給驚醒了,雖然身心已非常疲憊,但不敢再作停留,立刻上馬動身上路。這時候奇蹟發生了,大約走了十里路時,老馬突然一反常態,像發瘋似的狂奔,一口氣跑了好幾十里路才停才來,而且接下來眼前的景象更是讓奘師不敢相信,因為在他的眼前,就是一片草原,草原旁邊還有一池清水,清澄得像一面鏡子,更像閃閃發亮的珍珠。飢渴了好幾天的奘師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便高興的在池邊盡情痛飲了一番。
奘師在草原上安靜舒適的休息了一天,才把皮囊裝滿水,再割一些青草,作為繼續前進的行資。經過兩天,終於走出大沙漠,抵達伊吾國境(新疆哈密)。
22.北道絲路 (630年,29歲)
奘師抵達伊吾,當天即掛單於城內的古剎玉佛寺。寺裡有二位中國僧伽,其中最老的一位,一聽說奘師來到,高興地連衣服也沒有穿好,鞋也來不及套上,就跑出來迎接他。一見到他就相擁痛哭,既悲又喜的哽咽說:「想不到今生今世還能再遇到故鄉來的人。」奘師也因剛剛歷盡艱辛脫險,自然是無限傷感,不禁相對哭泣。
奘師西來求法的消息,是早在涼州就已傳遍西域各國了。所以他一到伊吾,玉佛寺就熱鬧起來了,各方道俗爭相參禮邀供,連伊吾王都親自前往拜見,並迎請奘師入宮受供。
一時胡僧胡王,多來參謁,大家爭著要請奘師到他們那裡去應供。
23.專使來迎
這時,高昌國國王麴文泰,因早聽說法師西行的消息,已派了使者,先在伊吾探訪。
這天,高昌使者正欲返國,恰巧遇上了法師,立刻飛馬回報國王。國王聽說後,除了一面打發人通知伊吾王,設法留住法師外;另一方面更選備上乘的馬數十匹,派遣了重臣,一路上驅駝設站,準備迎接法師。
奘師在伊吾停留了十多天,高昌國王的專使便到了。專使見了法師,便把國王殷勤禮請的意思告訴奘師。本來在奘師的行程計畫裡,打算直接向西北前進,並沒有經過高昌國的打算。但是現在高昌王這樣誠懇的邀請,在盛情難卻之下,只好改變行程,經由南磧進入高昌。前有高昌國的專使帶路,後有伊吾國的人馬送行,一路浩浩蕩蕩,經過六天,來到高昌邊界的白力城(今新疆的吐魯番)。這時已是黃昏,奘師本想在城裡休息一晚,但迎請的大臣和專使卻懇求說:「這裡離王城不遠,大王渴望見您心切,恨不得馬上就能拜見您,還請慈悲垂允,換馬前進。」奘師不忍拒絕,就放棄休息,連夜趕路,於三更時分來到王城。
24.厚禮接師(高昌國)
高昌王麴文泰一聽到奘師已到,下令大開城門,迎接奘師進城。
只見高昌王城燈燭輝煌,照耀得就像白天一樣。侍從及宮女簇擁國王及王妃分成兩列,前後執燭迎接。高昌王恭敬的扶奘師下馬,坐上華貴精緻的轎子,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進到皇宮後院的重閣,在寶帳中昇座,接受高昌王及文武百官的頂禮,其被禮遇的程度,不輸任何國賓。高昌王自稱弟子,虔敬的說:「弟子自從聽到奘師的尊名就欣喜渴慕,日夜期待與您相見。又得知奘師今晚可以到達,所以特地與后妃等人通宵未睡,在此焚香讀經,恭候法駕。」高昌王這種恭敬虔誠的態度,讓奘師深受感動。
不久,王妃與數十侍女,又一一前來禮拜。等到天已漸明,大家都有倦意,這才回宮就寢,只留下太監數名,侍候法師休息。翌日法師尚未起身,高昌王卻已率領王妃等人前來請安,這樣的禮遇,真是難得。
高昌國王麴文泰,對玄奘法師的恭敬接待,真是無微不至。除了第二天親自陪同法師到王宮近側的道場安頓以外,另外還安排武士護衛,派太監侍候,並請來國內兩位高僧與奘師同住。顯然高昌王的用意是想勸請奘師留在高昌,不要去天竺了。然而奘師對這番盛情,卻是婉言拒絕。
25.富貴不移
奘師在高昌一住就是十多天,可是高昌王對他的去留,卻隻字不提。奘師很想繼續西進,就主動向他辭行,但沒想到高昌王說:
「弟子曾托二位法師勸請您永遠留在這裡,不知意下如何?」
「大王的恩寵,銘感內心;但因有違初心,歉難從命,請見諒!」奘師回答說。
王不氣餒,繼續勸說:「弟子曾與先王同遊貴國,從隋帝歷東西兩京,見過多少高僧,心未欣慕;但一聞奘師之名,即身心歡喜,乃至手舞足蹈,故留師止錫於此,盼能受弟子供養終身,令全國人民皆皈依師。並望師在此講授僧徒,教育僧材,使他們能夠執經充師。還請師察納微意,勿再以西遊為念。」
奘師聽完高昌王的陳述後,雖然受到感動,但也只能好意心領,婉言陳說:
「大王的盛情厚意,貧僧愧不敢當。只是這次西行並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乃是因為我國的經教缺乏,教義不詳盡,疑惑爭議很多,所以才有西行求經之舉,就如同善財童子為求真理,四處參訪一般,理應日日堅強才對,又怎能半途而廢?還願大王察納我的心志,收回王命。」
可是高昌王仍不死心,如此數度往返答問,最後王無計可施,竟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堅持強留,甚至以將他遣送回國作為要脅,可是奘師意志非常堅定地表示:「玄奘西來,只為求法;如果在貴國受到阻礙,也只能留下我的屍骨,我的神識仍是留不住的。」
奘師與國王兩人間,雖然言詞相對,幾乎決裂,但國王也因此對奘師的供養更加殷勤了,每天進食,皆躬自捧盤送呈,恭敬如前。
另一方面,奘師因被阻留,故決定宣誓絕食,終日端坐,連水漿也不進一口。直至第四日,國王覺師氣息漸惙,心中深生愧懼,只好屈服,向奘師禮拜謝罪,答應任師西行,並請其早進飲食。奘師恐王有詐,要王指日宣誓,方肯進食。
26.佛前誓約
高昌王對玄奘說:「如要宣誓,就請師共至佛前,更進一步的共結殊勝因緣如何?」奘師同意了,高昌王便將母后一併請來作見證,與奘師一起上殿禮佛。在佛前,高昌王滿心歡喜的立下誓言:一、願與奘師結為兄弟。二、將來奘師取經回國的時候,須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養。如果將來成佛,自己願能像波斯匿王般,作奘師之檀越護法。三、請奘師繼續留在高昌一個月。這期間,一方面請為我們宣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同時也讓我有時間為您準備路上用的行裝。
就這樣,一個原本僵持不下的僵局,在奘師的堅定意志下,圓滿收場了。
高昌王為了奘師開講仁王護國經一事,還特別搭建了一座可容納三百多個座位的大帳篷,自太后以下,國王及妃、文武百官等,都入座恭聽。每天開講前,照例由高昌王親捧香爐迎請,然後伏跪法座前,請大家踐履登座。法會圓滿當天,不但行裝準備好了,設想周到,巨細靡遺,而且挑選了四名優秀的少年,請奘師剃度為沙彌,作旅途上的侍者,其他如送給沿途各國王的禮品及關照奘師的書信也都一一備妥。
27.隆重送行
高昌王麴文泰,在奘師講經期間,同時命令屬下為師準備行裝,因西去多寒,共置備法服三十具,連遮避風砂的面具手套靴襪,都一齊新製。又贈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疋,充作奘師往返二十年間所需資財。另備馬三十匹,伕力二十五人,並派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師直達葉護可汗處;寫了二十四封書信分送給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信都附大綾一疋為禮,另給葉護可汗獻呈禮品綾絹五百疋,果食兩車,信中拜託其沿途照會各國,接待保護奘師,等同接待自己一樣。
奘師非常感動高昌王為他準備得這樣豐富,設想這麼週詳,連夜寫信,表達他的謝枕。高昌王含淚讀完書信,一想到奘師天明就要離開,竟難過得睡不著,一坐到天亮未曾閤眼。翌日國王見到奘師,只說兩人既然已許為兄弟,國家的資財,便為共有,又何必道謝呢?
奘師臨行的那天,王與諸僧及大臣、百姓等,幾乎全都出城送行,國王抱住法師不禁慟哭,僧俗臣民都被感動的哭起來,悲傷的離別之聲,振動了城外山谷。國王命諸妃及百姓等先行還城,自己則與諸大臣等又乘馬送行了數十里,才依依不捨的分手還城。
28.阿父師泉(阿耆尼國)
離開高昌國,奘師繼續西行約百餘里,來到阿耆尼國境(今新疆焉支)。
這裡有一名叫阿父師的名泉,在砂漠地帶的一座絕壁之上,崖高數丈,水自半崖而出,相傳曾有一段奇異的因緣。據說往昔曾有商侶數百人途經這裡時,水都用光了,一行人饑渴疲憊,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群眾裡有一位行腳僧,什麼東西也沒帶,一路上都靠大家供養過活,可是他一點也不緊張。
於是大眾中就有人建議:「這位出家的師父,我等一路供養他飲食,現在大家斷了飲水,他卻一點也不憂慮,也該叫他想想辦法啊!」
這說話的人,原本帶著責備的口吻,但沒想到這位僧人聽完,卻一口答應下來,並對眾宣示說:「你們欲得水者,先要禮佛,接受三皈五戒,然後我再為你們登崖求水。」
大眾雖然半信半疑,但眼看別無他法,只得依從他的話,全體向空遙禮佛陀,接受了皈戒。受戒完畢,僧人又教大眾,等他登上絕壁後,齊喚「阿父師為我下水!」。眾人等到僧人登上砂崖以後,就依教而行。不久,果然水從半崖湧出,大家無不歡喜雀躍,趕緊將皮囊盛滿泉水。可是等了許久卻不見僧人下崖,於是大家都登崖觀看,才驚見僧已端坐入滅。大眾雖然為此悲號不已,但也沒辦法,只得依照西域的禮法,在僧的坐處舉行火葬,並聚磚石為塔。
這塔至今依舊存在,水亦從此不絕,給行旅往來的人,帶來許多便利。此泉水非常奇異,不論旅人多少,水始終用之不盡;若無旅人時,則僅冒出些許津液。從此,這裡就命名為阿父師泉。
奘師與眾經過阿父師泉時,聽了這一段數百年前的求水因緣,無不感動異常,是晚就宿在泉旁,準備次日再出發西行,越過艱險的銀山。
這銀山在過去本是一座銀礦,西域諸國的銀錢,大都從這裡生產。可是礦產採完以後,這裡就沒落了,並且成為盜匪出沒藏匿的賊窟。奘師一行人小心翼翼的前進,行至山西的險道時,不幸遇到一群盜賊,好在仗著人多,僅被劫去部分的財物,幸未傷人。本來當天可以抵達王城,因遇賊耽誤,行近山下,天色已暗,因此就地於川岸露營夜宿,準備次日再行入城。
但同行的商侶數十人,因為要趕著隔日早上的買賣,提前入城,於半夜就悄悄的出發。不意前行十餘里時,又遇到一批盜賊,不但劫盡了財物,還全被賊人殺害。等到次晨,奘師等一行經過這裡的時候,只見遺骸滿野,無一倖免。
師等見狀傷嘆不已,亦可見西行旅途之艱難。
29.拜寺禮佛(屈支國境)
往前不遠,王城在望,阿耆尼王早已親率大臣出城迎接,延請奘師入宮供養。但由於這個國家過去曾被高昌國侵擾過,還記著舊恨,所以不肯為奘師補給馬匹,因此一行人僅留一宿,便繼續西行四日,渡過兩條大河,步行約數百里,才進入屈支國境。
奘師等人將近王城時,屈支國王早已率高僧木叉鞠多等前來迎接,並在王城東門外,懸旗旛蓋,安座供陳佛像,奏樂迎接。
奘師就坐後,就有一僧高擎鮮花一盤,授與法師。奘師接過花後,再至佛前散花禮拜,一路入城,隨著地上散花而行,每至一寺,受花受食果漿,輾轉巡禮各寺,直至日落方畢。
奘師入城以後,先在城東南一高昌寺駐錫,因此寺的僧人均來自高昌,因此一聽說法師從家鄉來,就先迎請奘師在其處過宿。
次日國王請師進宮應供,但食中有三淨肉,為奘師所拒絕。國王深為詫異,奘師這才告訴國王,說三淨肉乃為方便漸教所開,非大乘原來宗旨,所以不能接受,只願接受其餘素食。
奘師受供後,便直接前往王城西北,昔日鳩摩羅什大師曾住過的阿奢理貳寺參訪。該寺的現任住持木叉鞠多長老,曾遊學印度二十多年,對「聲明」之學最有心得,一向為王及國人所尊重,號稱「獨步見」。奘師到時,他因為輕視奘師年輕,便僅用普通的客禮接待,並且還不客氣的說:﹁我們這裡舉凡雜心、俱舍、毗婆沙等論典,一切應有盡有,你就不必再冒險前往婆羅門國了,徒受艱苦。「奘師見他語氣傲慢,就故意問他說:﹁你可有瑜伽師地論?﹂鞠多說:「何必要問這本邪見書呢?真正的佛弟子,是不學這些的。」
奘師對這位高僧本來還滿懷尊敬,但聽了這些話後,就知道他的知見不正確,因此當場與他辯駁說:「婆沙、俱舍在我國早就有了,我只是有感於其理疏言淺,畢竟非大乘究竟的學說,所以才西行求法,為的就是希望能學大乘瑜伽論。瑜伽論是彌勒菩薩所說,你怎麼說它是邪見論呢?」鞠多見奘師反駁,不悅的說:「你年紀輕輕,哪懂得婆沙等論的奧妙?」奘師於是馬上提出俱舍論前面的文句請他解說,但他始終無法回答。奘師只好再提出一段原文,他還是不知道,竟然強辯說論中沒有這段文字。此時正好王叔智月法師在座,對經論也素有研究,就證明論上確實有這段文句,並馬上取出一本俱舍論,親自指給鞠多看,鞠多慚愧極了,只好推說年老而忘記。
奘師辯倒了木叉鞠多以後,不僅不感到高興,反而非常失望。本來打算立刻啟程離開,但因那時的崚山山路為雪所封,無法前進,所以又在此停留了二個多月。
期間,奘師經常前往向高僧請教經論典籍。這時鞠多見到奘師,再也不敢倚老賣老,踞坐不起了。鞠多私下還對門人說:「這位支那法師不好應付,如果前往印度,恐怕也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30.風雪天山(跋祿迦國)
奘師離開屈支國時,國王又送了他許多駝馬及力伕,並親率僧俗等至城外送行。師等西行二日後,不幸於途中遭遇突厥盜賊二千餘騎。還好中途因盜賊起內鬨,繼而自相鬥爭散離,奘師等人才因此脫險,總算有驚無險。
又前行六百里,渡一小砂漠至跋祿迦國(舊稱姑墨)。停留一宿,繼續向西北行三百里,更渡一砂漠,才至崚山。
崚山(天山)在蔥嶺之北隅,山勢險峭,矗立雲霄,不見山頂,冰雪所聚,積而成崚,終年不解;仰望時,只見一片白皚皚的,看不到邊際。山峰橫於路側者,或高百尺,或廣數丈,因此蹊徑崎嶇,攀登艱阻。又加上狂風暴雪,奘師等人雖然穿著重裘,仍不免渾身發抖。想要煮食或休息,也找不到乾燥的地方可以停留。因此吃飯時,就只好懸鍋而炊;晚上睡覺,也只能把毛氈舖在冰上,將就些休息。就這樣經過了七天七夜,總算度過了崚山,到達熱海南岸。在這次艱難的過程中,凍死的徒侶、力伕,大約有十之三四,駝馬尤甚。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2-3-27 20:0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31.過素葉城(西突厥)
奘師一行下山後至一清池,又云熱海(今伊西克湖),因其接鄰崚山而不凍,故得此名。周圍一千四五百里,東西長而南北狹,煙波淼茫,一望無際,不待起風而洪波數丈。師循海邊向西北行五百餘里,至西突厥,在素葉城巧遇葉護可汗正在此間行獵,於是奘師取出了麴文泰的介紹信,去見葉護可汗。
可汗身著綠色綾袍,前額纏著一丈多長的素綢,兩端拖在背後。隨從的二百多位官員,也都穿著錦袍,拖著長長的髮辮,環繞在可汗的左右。此外還有許多兵士,穿著羊毛短襖,各拿著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馬上,有的跨在駱駝上,大小旗子隨風飄揚,真是威風凜凜。
可汗見了麴文泰的信,知道奘師要去西竺求經,高興地說:「我現在要到遠處狩獵,兩三天內就會回來,請法師先進城安歇。」隨即派了一位近身侍臣護送奘師回宮休息。
兩三天後可汗打獵回來,立刻派人引奘師入可汗所居的大帳,帳上裝飾金花,眩人眼目,諸大官在帳前排成兩行。奘師走近大帳三十餘步時,可汗出帳迎拜,並傳語慰問,延請入坐。
這突厥國原本奉祀火神,為表對火神的尊敬,皆不設床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因為木頭為可燃之物,內含火種,故敬而不用。)但為了對奘師表示敬重,仍為他準備了一張鐵床,再敷上舒適的墊子,請奘師昇座。接著,可汗才引漢使和高昌王的專使進帳。高昌王的專使遞呈國書及信物、禮品後,葉護可汗欣喜萬分,即請他們一同入座,並賜以葡萄美酒享用。隨後的佳餚雖多是肉類,但亦不忘為奘師另外準備素食。餐後可汗請奘師說法,奘師為他們解說五戒十善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並勸勉他們愛惜物命。大家聽後均歡喜信受。
葉護可汗聆師法益後,留奘師多住了幾天。這期間,他勸師最好能中止印度之行,因為那邊的氣侯炎熱,他怕奘師經不起高溫,會熱出病來。而且那邊的人既黑又醜,並且粗野無禮,實在不適合奘師前往。奘師聽了之後,害怕又發生像高昌王那樣的事,馬上回答說:「為了朝拜聖蹟,求取經法,任何煎熬我都不怕,請可汗不必為我擔心。」可汗見奘師心意堅決,無法阻撓,就不再多說。但為盡地主之誼,仍然熱情的邀請奘師多住幾天,四處參觀。
奘師在突厥停留期間,看到許多奇異的風俗陋習,既迷信又愚蠢,於是建議可汗要善加教化百姓。可汗於是乘機請求法師慈悲,普施法雨。奘師為他們開講五戒及八正道,讓許多頑愚的人,因此感化向善。
奘師離開突厥的那天,可汗特地找了一名精通漢語的少年,封為摩咄達官,讓他帶著介紹信及豐厚的供養一批,護送奘師到迦畢試國。
32.事火歸正 (630年,29歲,窣利地區)
奘師一行人離開突厥,向西行四百餘里,抵達千泉名勝。(這裡數百里內,既多池沼,又林木茂盛,氣候涼爽,是可汗的避暑勝地。)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里到達怛羅斯城,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白水城,再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恭御城。接著往南走五十里到奴赤建國,往西走二百里到赭時國,再經窣堵利瑟那國,最後到達颯秣建國。
颯秣建國的國王和百姓都信仰拜火教,不信奉佛教。雖然有兩座寺院,但從沒有僧侶住持,如果有路過的客僧想要投宿 ,胡人就拿火燒逐,不許停住。因此奘師到時,國王雖然也接待他,但不是出自內心的歡迎。可是經過一個晚上,奘師為他們解說人天因果與恭敬三寶能增長福報的道理以後,國王很是歡喜,從此態度大變,不僅請授齋戒,接待也更殷勤了!
可是,奘師有兩位隨行的小沙彌,卻不知道這裡的風俗,仍跑去寺院禮佛,結果遭人拿火驅逐。於是沙彌逃回宮,把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很生氣,下令拘捕肇事的人,並且當眾砍斷他們的手。奘師不忍,急忙勸阻。國王於是遵從奘師的意思,免去他們斷手的處罰。
從此全國上下對奘師都非常恭敬,並紛紛請求皈依三寶。奘師於是權充寺院住持,在當地啟建法會,剃度僧眾,使許多事火外道紛紛棄邪歸正,把不良的風俗慢慢改善過來。
33.出鐵門峰 (屈霜尼迦國)
離開颯秣建國後,奘師一行人繼續向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尼迦國。復經東安國、中安國、西安國、而至史國。再向西南去二百里,又入山路,路險難行,只能一人通行,又沒有水草,這樣的走了三百多里,至鐵門峰。
這鐵門峰或稱塞鐵門,是當時西突厥最險要的關塞。因山壁狹峭,而崖石多屬鐵礦,故順著地形之便,在此造了一個鐵門,並於其上懸掛鐵鈴,此即鐵門峰命名的由來。
34.后立新君(睹貨羅國)
經過鐵門,就進入睹貨羅國。再走幾百里渡過阿姆河,即到活國,此為葉護可汗的長子咀度設(設是官職的名稱)的封地,其妻可賀敦為高昌國王的妹妹。這位高昌王妹自從聽說其兄有書信托奘師帶來以後,便日夜翹首等待,只可惜未能等到奘師抵達,便先病逝。奘師抵達時,恰巧咀度臥病在床,無法親自迎接,見到來自高昌之書信後,一時悲喜交集,哽咽不能自己。咀度對奘師說:「弟子見師,歡喜萬分!希望師能稍留一些時日,等我的病稍癒時,自當陪送師到印度去。」
不久,來了 一位婆羅門僧人,為咀度誦咒,眼見病已漸除之際,卻不幸被其新娶的年輕妻子毒殺。咀度死時,高昌公主所生的王子還很年幼,於是就被前兒特勒篡位,自立為設,並以新繼母為妻。
奘師因遇到這不幸的國喪,只好在那裡多留了一個多月。在這期間,與一位曾遊學印度,在蔥嶺以西被推崇為法匠的沙門達摩僧伽交往。這位高僧起初對奘師很傲慢,其門徒對師亦輕視。可是後來奘師僅就小乘教義婆沙等問題,與他辯論,便使他折服。從此便與奘師相見歡喜,門徒亦多生慚愧,處處譽讚奘師不已。
喪期滿後,奘師向新設官辭行。新設官告訴奘師說:「弟子所管轄的地區中,有一縛喝羅國,北臨縛茤河,人多稱其為小王舍城,聖蹟極多,師不妨前往觀禮一番,然後再南去印度。」就在奘師準備啟程前往時,恰巧縛喝羅國有僧侶數十人,因聽到咀度去世,特前來致意。彼此相見都很高興,奘師便趁機請教前往印度的路,他們立刻邀請奘師同行,並建議他從縛喝羅國南行更便捷。奘師心裡想,這真是因緣巧合,於是就採納他們的意見,立刻向新設官辭行,隨著僧侶到縛喝羅國。
35.參訪伽藍(縛喝國)
玄奘大師隨縛喝僧數十人,來到縛喝羅國一看,發現果然名不虛傳,確是一座寬敞的城池!城廓壯麗,到處可見的寺院共一百多座,僧侶將近三千多人,不過信奉的都是小乘教。
城外西南有一納縛寺院尤其莊嚴,其內珍寶所藏甚多,時常遭到宵小覬覦,還好寺內供有一尊毘沙門天王像,威靈衛護,不讓宵小得逞。聽說不久前,葉護可汗的一個兒子,就曾帶領龐大的精銳駐紮於寺外的曠野,準備第二天進襲。當晚即見毘沙門天王,很憤怒的站在他的臥帳前,威嚴叱責他為何擾亂伽藍,企圖劫寶?說完並拿手中的長戟,將可汗胸背刺穿。可汗驚嚇而醒,原來是一場夢,但從此即經常心痛難忍。後來一度想請僧侶作法,為他懺悔,可惜請僧伽的人還沒回來,他就已經因心痛而死。
36.佛牙光瑞
寺內大殿供有佛牙一顆,長約一寸,寬八九分,黃白色,每逄齋戒日,僧俗都來聚會瞻禮,時常感發神光,希有難得。寺院北邊有一座高二百多尺的寶塔,塔中的佛陀舍利也時常放光。西南另有精舍,年代久遠,據說在這裡修行,而證四果阿羅漢的,世世不絕。涅槃後都入塔,並一一詳記其事。
大城的西北約五十里,更有一提謂城,城北四十里又有一波利城,此城中建有二塔,高三丈。據說昔日佛陀成道之初,曾受二位長者供養糗蜜,佛為他們說了五戒十善之法,並授給他們佛的頭髮和指爪。他們回國後,依照佛陀的指示,就造了這兩座塔,來供奉佛陀的髮爪,留給後世的人瞻禮供養。
在城西七十餘里,還有一塔,高逾二丈,據傳還是過去迦葉佛時代所遺留的古蹟。
37.不受珍寶
那時在納縛內,恰巧有一位來自礫迦國,精通小乘三藏,名叫般若羯羅的法師正雲遊駐此,亦是慕小王舍城之聖蹟,而來朝拜的。此師年少而智慧甚高,對小乘教義,無不通曉,他聽說玄奘法師亦遠來求法,相晤歡談之下,很是投機。奘師提出一些俱舍、婆沙諸論的問題,他都能酬對自如。因此,奘師就在這裡停留了一個多月,就讀毗婆沙論。
此時縛喝羅國的西南,有銳利陀和胡寶健兩個小國,他們的國王聽說奘師從大唐遠來,都渴望瞻仰風範,紛紛派大臣前來爭相迎請。但奘師不願旅途受到延擱,一再婉辭。後來經不起使者往來再三的要求,不得已而赴王處受供。國王非常歡喜,臨別時取出許多金銀寶物來施贈法師,但均為法師婉拒。法師西行的目的,旨在求法,對於身外之財物,一向不重視,所以益發令人敬仰。
38.親睹大佛(梵衍那國)
奘師自縛喝羅南行,準備入大雪山。只要攀越大雪山,就可以進入印度國境了。可是雪山的艱危,加倍於前面的崚磧之地。自縛喝羅啟程,在般若羯羅法師的帶領下,先到了揭職國,再往東南入大雪山,這是到印度國境前最後一段,也是最艱苦、最危險的旅途。長六百多里,道路盡是冰河和沙漠形成的羊腸小徑,險象環生,若非求法心切,何必冒生命的危險,受這等的苦?經過了這段艱辛的歷程,終於到達梵衍那都城。這是一個山國,雖有寺院僧侶,也都屬小乘。
梵衍那國王一聽說玄奘法師到城,即出迎延請奘師過宮受供,一連好幾天,那裡的摩訶僧祇部學僧阿梨耶馱婆與阿梨耶斯那兩人,通曉法相,見了奘師,都驚歎我支那遠國,能有這樣好的僧相。他們非常慇懃地引導法師,到各處去朝禮參觀。
在王城的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五十尺。向東建有一寺院,寺院的東邊還有一尊[金俞]石雕鑿的釋迦立像,高一百尺。[金俞]石似金,是一種自然銅之精,產于波斯國,像黃金一樣,不會發黑的一種礦石。用造佛像,顯得非常莊嚴。寺院內更有現涅槃相的臥佛像一尊,長一千尺,莊嚴微妙,歎為觀止。
由此再向東南行二百里,又度大雪山、至小川地方,有寺院一所,中供佛牙,以及劫初時分一位獨覺尊者的牙齒,長有五寸,更有金輪王齒長三寸。此外尚有一位商諾迦縛娑尊者所持的鐵缽,量可容八、九升。
此外,還有一件深紅色的架裟,都是很珍貴的遺物。
39.掘發祕寶(迦畢試國)
總計,奘師在梵衍那國停留了十五日才離開。出梵衍那國後,不幸遇雪迷路,至一小沙嶺,遇土人,問清了路才順利度過黑山到迦畢試國土。
這迦畢試國周圍四千餘里,北背雪山,國王是剎帝利族,通戰略,有威儀,統治十多個小國。奘師將至其都,王聞訊即偕諸高僧,出城來迎。此地有寺百餘所,都來爭請奘師駐錫應供。其中有一名沙落迦的小乘寺,相傳是以前漢代為了結好西蕃,將皇子留在這裡作人質時,那位質子所建。
這個廟裡的僧人說;「我們的寺院,本是漢天子之子所造,今法師從彼來此,理應先來我寺。」法師見其殷切,且因同侶慧性法師是小乘僧,不想住大乘寺,於是就在質子造的寺裡駐錫下來。
當年質子在返國之前,曾將無數珍寶埋在寺內東門南邊的大神像腳下,以作為日後寺院修護之用;返國後,對這裡的供應仍不間斷。寺僧感恩,處處於屋壁間作質子之圖像以為紀念。甚至每逢安居解夏的日子,還要為他啟建法會,作種種功德,相傳至今仍照例行事。然而不久前,竟有一位邊疆的惡王想要奪取藏寶。不料才一動手挖掘,地竟大動,神冠上的鸚鵡鳥像也突然振翅高鳴,惡王和官兵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給嚇壞了,個個膽戰心驚,狼狽而逃。
後來寺內有一塔,輪相已經損壞,寺僧想要取寶整修,結果仍因大地振動而作罷。此次恰逢奘師前來,於是寺僧禮請大師向神祈請,上香稟明掘寶之原因與用途之後,再命人挖掘,果然就很順利的取得寶藏。大眾歡喜,莫不歎服奘師的威德感應。
40.論道五日
迦畢試王信奉大乘教法,很喜歡聽聞經論,在奘師結夏安居前,特地恭請他與般若羯羅法師主持了一場講經論道法會,座中並邀請該國的大乘三藏法師多人參加。這些與會法師都是彼國的權威,惟所學大小各別,不能精通;雖精於一理,終偏有所長。只有奘師,遍識眾教,隨其來問,各依部作答,無不誠伏。這樣的論道,持續了五日方散。國王非常歡喜,以純錦五疋,特別施供奘師。
奘師在沙落迦寺安居過夏後,同行的慧性法師因重為睹貨羅王邀請,故與法師辭別。奘師離開迦畢試國後,再向東進六百餘里,越黑嶺,入北印度境。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2-3-27 20:09:58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41.印度風情(631-633年,30-32歲)
奘師終於抵達查拉拉城附近的嵐格漢,他暫停了鉅細靡遺記述西行之旅的工作,轉而對印度文化作個總論。奘師從印度之名的由來開始說起,但沒有指明他所說的印度包括那些王國和國家。他對印度的幅員雖有高估,但對於瞭解他所稱的印度仍具有重大價值。他說印度全境:
「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印度洋、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北背雪山(指今喜馬拉雅山與興興都庫什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畛,丘陵舄鹵,東則川野沃潤,疇[土*龍]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确。」
他這段總論包羅時間和空間的計量方法、對印度人的特色,以及文字和語言都有所論述,實際上是一篇人種學的調查報導。印度人所說的是多音節的語言,所寫的則是字母文字,跟屬於會意文字的漢文大不相同,奘師似乎特別感興趣。此外,他對當時印度的城市和鄉村、公共建築與民宅著墨甚多,更特別指出「諸僧伽藍,頗極奇製,隅樓四起,重閣三層,榱梠棟梁,奇形雕鏤,戶牖坦牆,圖畫眾綵」。
他特別重視不同階級的服飾差異。他以中國人的敘述手法形容印度婦女所穿的紗麗(圍腰長裙)和印度男子所圍的腰布,說印度人的「衣裳(外衣內裳)服玩,無所裁製」。他提到印度人極為「清素居簡」,許多人都有同感。
在詳述物質面之後,他接著談到印度人的道德觀、童蒙教育和文學。他雖然視婆羅門教徒為外道,但對他們聰明穎悟,好學精進,卻有持平的論斷。他不吝筆墨討論佛教,提到當時佛教分為十八個流派,彼此常有極尖銳的討論。他對精神修為極高的人歡喜讚歎,對他們所受的殊榮則歎為觀止:佛門大德「馭乘寶象,導從如林」。不久,他在那爛陀寺和馭乘戒日王的寶象,也受到同樣禮遇。最後,他指出四大種姓的差異:婆羅門階級最高,剎帝利是國王和武士族裔,吠舍屬商賈階級,第四級叫首陀羅,是農民階級。除此之外,他還提到印度有一種特立獨行的人,完全不在意物質生活,稱之為聖人或遊方僧人。
此外,他還討論到印度的法律、軍隊、司法行政、皇室和九種致敬之儀,後者在種姓差別和喪葬行事上尤其重要。他把最後三章的重點放在印度的公共行政、農業和礦藏上,雖是有點散漫,仍不失為全面性的考量。這篇總論面面俱到,結構甚佳,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精闢之作。他接著敘述西行之旅。
42.佛陀現影 (631年,30歲,佛影窟)
玄奘大師入北印度,首至濫波國。此國周千餘里,有寺院十所,僧徒都學大乘。師在此停三日,再向南行,至一小嶺,嶺上有塔,據說是紀念佛陀當年從中印度步行到此時,曾經在此駐立。
從此再南去二十餘里,下嶺濟河至那揭羅喝國,這也是北印度境的一國。在大城的東南,復有一塔,高三百餘尺,是阿育王所造。相傳佛院在行菩薩道之第二僧祇時,在此遇燃燈佛。他為佛敷鹿皮衣於地,更以自己的長髮布地掩泥,讓佛行過,如此的敬重佛法,燃燈佛因此當場為他授記。雖然歷經劫壞,但遺跡仍然存在,天人常在此散花供養。
奘師至此,禮拜施繞後,巧遇一位老僧人為其訴說建塔的因緣。於是奘師說出他的疑問:
「無量劫裡,世界經過無數次的成住壞空,就像火災起時,連須彌山都要化成灰燼了,為什麼單單這地方還能存在?」
老僧人回答他說:「世界毀壞時,它也是要跟著毀壞的;但是當世界再成時。這原來的地方,聖跡又隨著出現了,好比須彌山,壞了還能成,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43.佛頂骨城 (那揭羅喝國)
往西南十餘里亦有一塔,相傳是佛陀買花的地方。再往東南度過沙嶺十餘里的地方有佛頂骨城,城中有重閣,佛頂骨就放在第二重閣的七寶小塔中。頂骨長約一尺二寸,髮孔看得很清楚。據說若有人欲占卜吉凶,可以摩香末為泥,以布帛包裹起來,放在佛頂骨上面,隨著出現的各種形狀來預卜吉凶。奘師一行人試,結果隨行的沙彌,一個印得佛像,一個印得蓮花。奘師則印得一株菩提樹。守骨的婆羅門看見了,還特別祝賀奘師,因菩提樹暗示奘師有證菩提聖果的希望。
此外,還有骷髏骨塔,骨的形狀像荷葉。也有佛眼,睛大如李,仍然光明晶瑩。其他還有佛的檀木錫杖、佛的僧伽胝衣一件等等,奘師皆一一禮拜致敬,並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眼二具。散眾雜花,辭拜而出。
44.說服強盜
奘師又聞在燈光城西南二十餘里處,有瞿波龍王所住的石窟,據說佛陀曾在這裡降龍,如今還留有佛陀的影像於窟內。奘師很想去瞻仰禮拜,但是此去途中一路荒涼,盜賊又多,兩三年來,去看的人不但多未見到,反而於途中遇上盜賊,遭到搶劫。因此去的人便逐漸稀疏。
奘師決定要去,但迦畢試國所派的隨從,因要趕著時間回家,力勸法師勿去。奘師認為,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豈能到此而不去瞻禮呢?因此對隨從說:「你們不去沒關係,但不要走太快。等我前往石窟瞻仰禮拜完畢以後,我會回頭趕上你們。」於是便獨自一人往燈光城。
奘師進到一所寺院問路,想找一位帶路的人。然而當大家知道奘師想去的地方時,竟無人肯去。隨後雖然勉強強有一小孩願意帶路,也只答應送奘師至石窟附近的寺院。到即在寺,借宿一晚後,又得一老者引路,但兩人行不久就遇上強盜拔刀擋路。奘師脫去帽子,現出莊嚴的僧相。盜賊問大師要去哪裡?奘師告訴他們說要去龍窟禮拜佛影。盜賊又問:「這路上多盜賊,奘師可曾聽說?」結果奘師智勇兼備的回答說:「盜賊也是人啊!為了禮佛,毒蛇猛獸尚且不怕,何況你們都是人呢?」強盜聽了,深感慚愧,竟然發心要隨奘師前往禮佛。
45.瞻禮佛影
他們一同來到石窟,只見窟內一片幽暗,什麼也沒有。老人告訴奘師說:「要直入至東壁為止,約行五十步許,向正東而觀,佛影即在其處。」奘師即照著老人指示而入,信步向前,果行五十步處觸及東壁,站定後即至誠頂禮百餘拜,但仍一無所見。
失望的奘師自責業深障重,痛哭懺悔,更一心禮誦勝鬘等經的讚佛偈頌,隨讚隨禮一百多拜後,只見東壁上出現像缽一般大小的光影,一現即滅。奘師一時悲喜交集,更加虔誠的禮拜,只見剛才的光已放大如盤,但仍是轉眼消失。
此時,奘師更加有信心了,發誓不見佛影,絕不離開。於是就這樣又拜了兩百多拜,窟中終於大放光明,佛陀影像,皎然出現在岩壁上,好像撥開雲霧見青天,妙相莊嚴,神采奕奕,宛如佛陀親臨。左右及背後侍立的各大菩薩及羅漢,也清晰可辨。此時奘師趕緊示意門外的六人進來觀看,然而火把一來,佛像卻在頃刻間消失。奘師囑來人趕緊把火熄滅,影像才又再度出現,但奇怪的是六人當中,只有五人見到佛影,其中一人就是怎樣也看不到。奘師誠申禮讚,香花供養完畢,光影才一起消失。出窟後,老人十分歡喜,因為他雖然住在這裡,也只是聽過傳說,還沒親眼見過。五個盜賊親睹佛影現瑞後,也都深受感動,當場毀棄了打劫用的刀杖,向奘師求授五戒後離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