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08|回復: 2
|
楞嚴經 - 27 - 什麼是首楞嚴呢?奢摩他、三摩、禪那?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2-4-18 08:55 编辑
楞嚴經 -27 (國語) 2007.6.2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第9頁,
第9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第9頁,
倒數第四行,
[首楞嚴者,]
前面講諸菩薩萬行,
現在講首楞嚴者,
什麼是首楞嚴呢?
[大定之總名也。]
[圓含妙奢摩他、]定中有慧。
[三摩、]是慧中有定。
[禪那]叫定慧均等。
這三種都是定的名詞,
[三種別名,]
[而成一定全體,]
[迥不同於常途,]
這個「迥」就是遠遠超過,
遠超過一般的常途,
非一般的定。
[工夫引起之定,]
工夫引起的定是意識心,
不是天然的妙性。
[亦不同於起心對境之定,]
起心對境之定就是克制:
這個境界不好,我克制一下!
不要有這種念頭。
[此自性定耳。]
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天然本來具足的清淨自性的定,
不是用意識心加一層力量的定。
[《涅槃經》佛自釋首楞嚴為]
佛在《涅槃經》自己作解釋:
什麼叫做首楞嚴?
也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
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不壞,
哪一種一切事能究竟堅固呢?
也就是自性的妙定。
[而古德即明其為徹法底源,]
[無動無壞。]
徹法底源就是:
徹底的了悟佛的根本法,
也就是涅槃法。
這個涅槃或者首楞嚴大定,
是無動無壞的。
[經中自顯見起,]
這經典當中,
從十番顯見這個地方開始,
[至四卷半,]
[圓彰藏性止,]
[極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
第10頁,
[會四科即性常住,]
無論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它就是不生不滅;
你所謂生滅是妄動,
山河大地
也是唯心所顯現出來的境界,
但莫於相上住著,
正依二報,皆得首楞嚴定,
見一切相,
即知一切法唯心現量。
所以,四科就是性常住。
[融七大,即性周徧,]
[即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也。]
什麼叫做融七大?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
不但是人生這個色身,
是地、水、火、風、空、見、識;
把它推廣到整個宇宙,
周遍整個法界,
你有能力去發現其他的世界、
他方世界,
也是生滅、緣起緣滅、無常、
空無自性的假相世界。
所以,這個融七大就是說:
地、水、火、風、空見、識,
地就是什麼?
就是如來藏性;
水就是如來藏性;
火就是如來藏性;
風就是如來藏性;
空就是如來藏性;
見就是如來藏性;
識就是如來藏性,
看哪裡有緣起,哪裡就顯現,
哪裡有緣起,哪裡就顯現,
就看你的‥‥‥
這就是看業力了、福報了,
因緣果報如何的牽引,
變成一個正依二報。
所以,佛是融這個正依二報,
是不可分的,
正報不能離開依報;
依報就不能離開正報。
用我們現在比較容易了解的,
也就是說:
這個色身是內四大所構成的,
也講是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
但是,你把它推廣,
一座山,
一座山裡面也是一樣啊,
地、水、火、風、空,
整個宇宙,
因緣具足,它就有微生物,
就有意識。
科學家到今天才發現說:
原來我們人的每一個細胞都有神識,
用顯微鏡觀察,
它每一個細胞,都好像可以作得了主,
有它的功能。
二千五百年前,佛就講:
性識周遍法界,
七大遍宇宙虛空界,統統是!
因為我們無明、業力,
所以,我們的神識就會妄動,
妄動,神識因為沒有一定的形相,
所以,投胎老虎,
就變成老虎的形狀;
投胎成人,就變成人的形狀;
轉世成天,化生,
就現天的莊嚴相;
到地獄的時候就受苦相,
相不一定,
但是,本性還是存在。
所以,這個叫做業力,
是很可怕的,
能障聖道,
能敵須彌,能深巨海,
這《地藏經》講的。
就是:雖然你有本性、
如來藏性,
但是,這個因果的法則,
你逃不掉!
除了開發我們如來藏性,
還要重視這個緣起緣滅,
七大的業力的假合。
對不對?
我們業感是幻化的沒有錯;
可是,我們得了人身,
還可以知書達禮,聽經聞法,
走在修行解脫的道路。
你要轉世一隻昆蟲、蝴蝶,
你怎麼修行呢?
或者是甲蟲;
或者是糞金龜,
整天在那邊堆大便,
糞金龜,
大象大便,
啵!
牠就整天在大便裡面轉,
牠的業力就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業是很可怕的,
業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認為很骯髒的東西,
譬如說:人拉下來的大便,
這個狗就會跑去吃,
狗吃大便;
拉下來,
小朋友拉下來,都還沒有拉完,
還熱騰騰的一坨的時候,
這個狗伸長了舌頭就要去舔了,
牠的業力就是這樣子,
牠也沒有覺得說不淨。
我們現在人跟天人比較,也是一樣,
天人就行十善,
天人看我們,
這個色身都是不淨,
會長蟲啊、大小便!
可是,我們迷了,
我們迷了,
從來沒有覺悟這個色身是不淨的。
因此更高一層的境界,
看更低一層的境界,
就會可憐和憐愍!
就像我們看畜生一樣,
或者是看廁所裡面的臭蟲,
也是一樣的,
牠離開那個環境,不會活的!
你把廁所裡面的臭蟲‥‥‥
臭蟲,
牠一定要沾大便才能活啊!
廁所裡面的臭蟲抓起來,把牠擺著,
把牠用最好的環境,
套房裡面,
把牠倒一些巴黎香水,
最香的,女人最喜歡的;
這些廁所裡面的臭蟲會活嗎?
不會活!
業力有多可怕!
當你一轉世,
它始終就循著一定的模式,
冥冥當中,就有宿命;
冥冥當中,就有一定的軌則在起作用,
你無法超越它,
真的!
業力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所作所為,
必須對因果負責,
乃至起心動念,身、口、意,
一定要選擇正面的去做,
正面的是好的,
因為業感會緣起,
緣起會繼續造就這個業感。
因此融這個七大,
即性周遍,
也就是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
[今釋此定,二義料揀:]
「料揀」是啥意思呢?
就是善能分別、選擇正法,
叫做料揀。
就是用智慧,善能分別選擇正法,
叫做料揀。
[一、此是圓定:]
圓定是不假造作叫做圓定。
[不但獨取自心不動,]
[乃統萬法,]
[悉皆本來不動,為一定體,]
[即所謂「日月經天而不動,]
日、月你怎麼轉,
天還是不動!
[江河競注而不流」,]
江河競注都流向大海,
但是,大海是不動,
它還是這樣子。
[故稱為圓。]
[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什麼叫做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呢?
我們真常,
常住、不可思議明妙的本覺,
它是如如不動的;
是周遍法界的;
是圓滿的,
所以叫做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不然,]
[何以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哉!]
[據此凡不兼萬有,]「凡」就是若,
若不兼萬有。
[獨]是只有。
[制]就是守。
只守[一心者,]
[皆非圓定也。]
就像二乘人所修行的,
就制心一處,
就守住這一顆心;
但是,要萬有,用不出來,
因為沒有辦法理事具足,
只想度自己,
把自己的心安排好、安住好。
但是,佛的定不一樣了,
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佛度眾生,也無眾生可度,
就是在定啊,
無相嘛!
無來無去,無增無減。
[二、此是妙定:]
「妙」就是不可思議。
[正以性本自具,]
[天然不動,不假修成,]
為什麼不假修成呢?
就是要靠悟,
悟了就入!
不假修成,
為什麼?
修成即壞,
能修的東西,修一修就會壞,
如果本來不具足,
再怎麼修也沒有。
如果這個山上,採出來的不是金礦,
你怎麼調冶、冶煉,
它還不能成金;
如果眾生沒有佛性,
你怎麼修,你也不能成佛啊,
正因為眾生有佛性。
但是,
這是站在理上,本來具足的時候,
叫做不假修成;
但是,佛性因修而顯,
就是還是要假造作。
[縱在迷位,其體如故,]
雖然迷了,
但是,我們的本體還是一樣。
[即所謂「長安雖鬧,我國安然。」]
這「我國」就是本體。
[故稱為妙。]
[經中飛光親驗,]
飛光親驗就是佛手放光,
阿難頭左右搖晃,
一下晃左邊,一下晃右邊,
飛光親驗。
[雙離動靜,]
阿難到這個地方,
慢慢的體會了如如不動的心性了。
什麼叫雙離動靜?
動跟靜是什麼?
就是塵。
為什麼要離?
因為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你見一切法生滅,
記得!就是放下。
[不然,何以為徹法底源,]
什麼叫做徹法底源?
[無動無壞之定哉!]
[據此凡不即性,]只要不是性本具足的定。
[而別取工夫者,]就是加一層意識心,
就像外道一樣,
沒智慧,硬壓!
眾生也是一樣,
沒有見性,修行硬幹,
硬幹就會重挫。
我們的心跟身,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有種種的變化、煩惱,
沒有般若智慧是突不破的。
而別取工夫者,[皆非妙定也。]
[合此圓妙二義,故為首楞嚴王三昧。]
[自發解起行,]從這個解,起這個行。
[直至歷位成佛,]經歷了五十五位成佛。
[從始洎終,]「洎」就是到,
或者是及。
從始及終,
或者從始到終,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委曲相」就是冤枉路,
你用明心見性,不生滅本修因,
就不會浪費你的生命十年、
浪費你的生命二十年,
就是不走冤枉路的意思,
中中流入薩婆若海,
念念就是不生不滅。
[亦無出退,]「出退」就是出入,
「退」就是入,
退出來,
一個進,一個出。
所以,亦無出退,
就是沒有進、沒有退,
沒有出、也沒有入。
為什麼?
如如不動故,
本來具足故。
[非常途之定,]不是一般意識心的定。
意識心的定,[有入、住、出。]
佛的定沒有,
無所謂入定、住定、出定。
一般的定是[入之則有,出之則無,]
[在定縱經多刧,必以靜而礙動;]
像外道的定就這樣子,
無想定也是這樣子。
[出定略涉須臾,必以動而礙靜,]
出定以後,
稍微攀緣這個外境一點點,
也不行!
必以動而礙靜。
[皆非圓妙大定也。]
[此經前自請定,]
[後至結名,]
[乃為正說。]
[經中前半全談藏性,]
[所以開發圓通;]
[後半全說圓通,所以修證藏性,]
到最後就是有證量了。
[始終不出一定耳。]
所以,《首楞嚴經》在講什麼?
就是講佛的大定。
所以,始終不出一定耳。
[當知三定,不出三因佛性。]
這是天台智者大師,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
所立的三因佛性:
就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奢摩他,]這個定,
[全取四卷半前,所顯正因佛性,]
[略兼了因為定體;]
什麼叫做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即諸法實相之理體,
就是佛之正因。
意思就是:
諸法實相之理體,
這是成佛的正因,
所以叫做正因佛性。
略兼了因為定體,
什麼叫做了因?
「了」就是照了,
由前面的正因佛性,
發此照了之智,
這個智跟理相應,
是為了因佛性。
所以,了因佛性,一般來講:
所謂的慧,般若的觀照。
所以,了因佛性,
「了」即照了,
由前面的正因佛性,發此照了之智,
智跟理相應,
這個就是了因佛性。
[了因慧心開發,]
[當機承教解悟,]
「當機」就是當機者,
聽經聞法的當機者。
承教解悟,
[朗然照體現前,]
[即此照體,為了因佛性,]
照體就是般若在作用了。
[名奢摩他微密觀照。]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四個字:
微密觀照,
好好的冷靜,
什麼能夠通達解脫的路?
除了念佛以外,
是不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了解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放得下、看得破。
[然解從性發,乃即定之慧也。]
[三摩,亦取所顯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
[略兼緣因為定體;]
什麼叫做緣因佛性呢?
緣因佛性,這個「緣」就是緣助,
也就是助緣的意思。
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佛性,
開發正因佛性,
是為緣因佛性。
所以,這個「緣」,
類似我們所講的:
聚集種種的福德,功德、福德。
了因佛性,類似我們所講的:
聚集所有的般若智慧的種子。
我們了因佛性具足了慧;
緣因佛性具足了福跟功德,
就成就了正因佛性,
因此,三是一,一就是三。
所以,懂得這個緣因佛性,
我們就知道,
結善緣有多麼的重要!
好好的發慈悲心,
跟眾生好好的相處,
該做的善事、該有的責任要盡力,
福就漸漸漸漸具足,
聽經聞法,照破無明,
了因佛性就顯。
所以,簡單講:
三因佛性是什麼意思?
就是修福、修慧,顯現如來藏性,
答案還是一樣。
不修福,沒有助緣啊,
這個也得罪、那個也得罪;
這個也吝嗇,
是不是?
也不肯犧牲奉獻,哪來的福呢?
多做一點事,哇哇叫,
好像自己很委屈,做了很多。
所以,做是不會死人的;
煩惱會死人,
煩惱會逼死自己;
多做一點不會死人的,
那是你的福報,
尤其在常住。是不是?
然解從性發,
乃即定之慧也。
三摩,也是取所顯正因佛性,
略兼緣因為定體;
[緣因善心開發,]
[選根直入,]選這個耳根單刀直入。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思、修」要加一個:慧,
聞、思、修是為什麼?
就是要開智慧。
聞慧,
聽經聞法會開智慧;
思惟佛所講的正法,會開智慧;
修行會開智慧。
所以,這個要加「慧」,
你的感受才會強!
聞慧、思慧、修慧,
這個統統站在開智慧的角度。
聞慧、思慧、修慧,入三摩地。
換句話說:
沒有般若智慧,心是定不下來的。
因此師父告訴你:
只有念佛,絕對不是辦法,
你一定要開般若的智慧,
煩惱來了、逆境來了,
你自己才能解決啊!
[乃為出世善法,]
[即緣因佛性,]
[然行依解起,]
這行從哪裡來呢?
要依靠解門。
所以,你想修行嗎?
那就是要先解啊!
解怎麼來?
解就是如果你有慧根,
那自己看經典沒話講,
自己悟得來,
有解悟;
可是,沒有這個能力,
就是要聽經聞法了,
才能解如來的真實義。
[乃即慧之定也。]
[禪那,]
[全取正因佛性,]
為什麼講正因佛性呢?
這是定之體,
這個正因佛性,[雙兼了緣二因為定體;]
為什麼呢?
禪那是定慧均等。
所以,緣因、了因,
就包括在禪那裡面,
所以叫做雙兼了因、緣因二因為定體。
[寂照雙行,]
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寂就是體;
照就是用,
寂照就是體用一如,
隨時能用,般若智慧用,
所有用都是寂滅心性;
所有的寂滅心性,能起無量的妙用,
就是照。
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是體不離用,用不離體,
寂照雙行。
[不浮不沉,]
[不昏不散,]
[即定慧均等,]
心不浮動,也不昏沉,
不昏沉,也不散亂,
就是定慧均等。
[中中流入,]
中中就是每一念,
念念流入薩婆若海,
叫做[妙莊嚴果海也。]
「中中」也可以說離二邊,
每一念都離二邊,
離二邊不著,
不著,當然就是不生不滅了。
[今合三定別名,成一大定總名;]
[復攝大定總別,為一全部經題,]
[共十九字,是別題,]
[屬所詮之法。]「詮」就是解釋,
所解釋的法,統統在前面,
共十九字。
所解釋的法是什麼呢?
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
是不是?
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是不是?
這個就是所詮之法。
[經之一字是通題,]
通就是:
《楞嚴經》是別題,
因為只有這一部經叫做《楞嚴經》。
那麼,這個「經」,其他部也可以用啊,
《法華經》、《圓覺經》、
《地藏經》、《藥師經》、《華嚴經》。
是不是?
所以,這個「經」是通用的,
通用的。
就像「法師」,這個就是通用的,
每一個出家眾,比丘、比丘尼,
有時候都可以稱為法師,
這個叫通題。
但是,名字不一樣,
名字不一樣就是別;
「經」就是通。
[為能詮之文,]
所以,經文,經文,
就是能詮之文。
[即詮上四種實法。]
四種實法就是:
理法、教法、行法、果法,
四種實法。
好!諸位!
翻開一下《楞嚴經表解》第一頁,
再複習一下,
好!《楞嚴經表解》第一頁,
看下面,
是不是?
右邊下邊,
「大佛頂」就是比喻;
「如來密因」就是理法;
「修證了義」就是教法;
「諸菩薩萬行」就是行法;
「首楞嚴」就是果法,就是證果,
所以,理法、教法、行法、果法。
有的初學佛法,聽到ㄌㄧˇ ㄈㄚˇ,
回去就會剃頭來!
真的!
我當法師二、三十年了,
有時候,對台下的居士做的筆記,
有時候,給他們拿來看一下,
哇!好多好多的錯字喔,
好多的錯字,真的!
因為念的那個音差不多,
他就靠自己想像,
真的!
四種實法。
[梵語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
[華言契經。]
[上契諸佛所說之理,]
[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所以,諸位法師或護法居士,
如果你要對別人說佛法,
要契理、
要契機,
這個可是很重要的!
[又此方聖教稱經,]
「此方」就是中國,
中國稱聖人教化的文章叫做經。
[今譯契經,]
就是契理、契機。
[顯是西域聖教,]
[具貫、攝、常、法四義。]
意思就是:
經典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經」有四義:
一、就是貫;
二、就是攝;
三、就是常;
四、就是法,
每一部經都含有這四種義理。
[貫、則貫串所應知之義,]
「義」就是道理。
把佛所講的義理貫串起來,
[令不散失故;]
[攝、]
經又叫做攝,
含有攝的義理,
是什麼意思呢?
[則攝受所應度之機,]
[令得解脫故;]
第三個叫做[常、]
[則盡未來際,萬古不能易其說;]
「易」就是改變。
所以,世尊所講的這個真理,
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是放到宇宙任何一個角落,
都適用,
適用的!
[法、則極十方界,]
「極」就是窮盡,
窮盡十方界。
[眾生所應遵其軌。]
也就是十方眾生,
只要依佛所講的真理,
都能解脫,
這個就含有法的義理,
是十方眾生都應該遵守的。
[此經亦具四義:]
[貫串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所應知之義;]
[攝受親因,]
[度脫阿難,]
[及性比丘尼,]
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
聞佛說法,
一剎那間,即證三果阿羅漢。
[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常、法二義,]
[如圓通法門]
說:[「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也就是:諸佛過去,
這個見性之門,究竟解脫──首楞嚴大定,
都已經成就;
現在諸菩薩,也各入圓明;
所以,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既圓滿又明朗,
那個「明」就是般若;
「圓」就是圓滿。
所以,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所以,圓、明就是我們如來藏性。
[十方三世,共遵不易,]
[豈非法、常義耶?]
[餘義避繁不錄。]
[卷第一,]
[古來經書,多取軸之制度,]
軸就是中間一個軸,
像滾筒那樣的軸。
[舒之]「舒之」就是展開來。
[可能讀誦,]可以讓人家閱讀。
[卷之]就是收回來後,
[以便供奉,]
[後人易制,]
後人易制就是改變了,
叫做卷,
有的人稱為第一章、第二章、
第幾節。
所以,後人易制,就是改變種種的方法,
但是,[未易其名,]
[故仍稱卷。]
後來的人,
像我們現在就是印刷術了,
不是像以前那樣捲起來‥‥‥
但是,為了保有古風,
所以,我們又稱卷。
[而第一者,數之始也,]
[十卷玄文,次序居首。]
[一總釋名題竟。]
在次第上,
總釋名題,這第一個,
所以,第一大段,
經前十門,第一門講完。
[甲二 起教因緣]
為什麼要起教因緣呢?
佛的一輩子就是做什麼事?
做了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的知見,
做這四種工作,
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這是總說一大事因緣。
如果說《楞嚴經》,
那麼,就後面所講的種種因緣,
我們一步一步來講。
[法不孤起,]
[起必有由。]
所以,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要依靠種種的因緣才能生。
法不會單獨跑起來,
要起,必有由,
它就是有原因、
有種種的緣起。
[世間諸事,尚有因緣,]
[況無上佛法,豈無因緣耶?]
[今明佛法因緣,有總、有別。]
總因緣就是佛的一代時教,
都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別因緣就是指本經。
所以,
[總約一代時教,四十九年,]
[或說大乘,或說小乘,]
[或說頓教,或說漸教,]
[無非顯理度生,]
「顯理」就是顯佛所說的道理、真理,
度生。
[所顯之理,即佛知見,]
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
比丘、比丘尼,
或者護法居士,你也在講經,
記得!
要以佛的知見講經說法,
不能自己亂編啊,
會下地獄的!
你沒修行,你一個人的因果;
你沒悟,
或者是沒修行,
用自己的知見上台亂說,
誤了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
這個因果可不是一個啊!
所以,講經說法有好有壞,
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
為什麼?
看你怎麼講啊?
你講的依佛的知見,
讓眾生進入涅槃的境界,
步步入於解脫的知見,
那麼,你功德無量!
但是,你講的不是佛的心法,
都在相說,
然後,又執為自己是是,
排斥、攻擊別人,
讓一堆、一群的眾生跟著你煩惱,
跟著你攻擊、傷害,
謗佛、謗法、謗僧,
你這個罪過,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不要以為講經叫做功德,
要看你怎麼講?
是依佛知見講,
那當然就無量無邊功德了。
所以,這個佛的知見很重要!
我常常勸這些比丘,就跟他講:
有修沒修其次,法不能講錯,
法講錯了,就完了!
底下初學佛法的人,
也沒辦法分辨到底對還是錯啊,
他有先入為主啊,
聽了以後,他就接收‥‥‥
是不是?
有一個信徒很有錢,
很有錢,
然後,去中部某個道場,
中部某個道場,
然後,師父就跟他講:
哎呀!你好好的布施,
布施以後,就有很大的福報,
就會得解脫!
結果他的財產‥‥‥
因為沒聽經聞法嘛,
結果,財產統統布施快光了,
還沒解脫!
他把福搞成慧,
只有布施錢,怎麼會解脫呢?
那叫做慈善啊,
不能弄錯呢!
捨掉這些金錢,還要捨掉什麼?
還要捨掉煩惱,
才能解脫啊!
所以,這個法師這樣告訴他,
就不是很圓滿了,
他(法師)沒有告訴他清楚,
他說:哎呀!
你只要把錢布施了,就很有福、就會解脫!
弄錯了!
修福跟修慧不一樣的,
修福是布施金錢、體力,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這是福。
慧可不是這樣子的,
慧要像你們這樣子,
坐在底下,
用最虔誠的心聽經聞法,
求慧是這樣求來的。
所以,不是你把錢統統布施完,
就會解脫的、
就會往生極樂世界的,
這個觀念是嚴重錯誤的!
要把內心的執著、
顛倒、妄想統統放,
般若智慧顯現,你就能解脫,
就能解脫!
因此我們要了解,
做一個法師的,
要灌輸給眾生的,是正知正見,
不是用自己的一時感性,
或者某一種知見、看法,
然後,給一個初學佛法的人;
給初學佛法的人,
他按照你這個方向,竟然不會解脫!
因為慧跟福不一樣。
是不是?
後來,他現在沒錢了,
兒子不怎麼孝順,
也起煩惱,
有一天打電話給我,
說:師父啊!我真的想出家,
我真的很想出家!
所以,一開始接觸到的知見,
他先入為主,
就一直布施錢‥‥‥
以為這樣叫做解決生死,
錯了!
這樣不能解決生死的;
解決生死是用大智慧、
大般若智慧打破無明。
是不是?
布施錢很多,
最多下輩子給你當天王,
跟成佛是兩碼事情,
成佛在自性裡面開展出來,
哪得在世間生滅的無常相裡面呢?
好!看底下,
也就是佛的知見,
[眾生等有,迷不自知,]
[佛則乘機應世,]
[為其開示,令得悟入。]
[《法華經》云:]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可見如來出世,]
[即是一段度生之大因緣也。]
度眾生的大因緣。
[一、為開眾生佛之知見,]
把那個「開」畫一橫,
「佛之知見」畫下來,
就是開佛之知見。
不開佛的知見,
用眾生,眾生叫做妄見啊,
虛妄的知見。
[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佛知見,]
[乃眾生六根中,所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即是佛性,人人本具,]
[無奈埋沒於塵勞煩惱,]
一切眾生都是這樣,
一直追求、一直埋沒、
一直煩惱,
也就無量劫來,
一直埋沒在塵勞、煩惱裡面。
[垢染心中,]
雖有佛性,好像沒有,([雖有若無,])
就像,[幾如]
就像[宅中寶藏;]
自己家中有寶藏,
但是,不知道,
自性就是佛,
卻不知道。
[佛為開其本有家珍,]
[使得離垢清淨故。]
所以,第一個,
就是開眾生佛之知見。
[二、為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
就是示佛知見。
[出現於世。]
佛為什麼來到人間?
就是要示佛的知見,
「示」就是指示,
明確的指示出來,
要不然,你不知道你就是佛啊,
還拼了老命往外求!
[佛之知見,]
[眾生咸認惟佛獨有,而眾生無分,]
[不知人人皆有,]
[故佛為指示,]
[尋常日用中,]
[眼根見色,]
眼見色,
見性即發,就發這個見性。
[耳根聞聲,]
聞性就發,
不生不滅的聞性。
[乃至意根知法,]
意根知道這個法。
[一一無非佛之知見。]
[知見二字,包括六根中性,]
[六性只是一性,]只是一個性。
為什麼?
叫做自體分,
我們昨天講的:
每一識都有四分,
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但是,體是相通的,
都來自於第八意識的自體分,
六根、六塵、六識,
都有自己的種子,
都有自己的種子,
種子就會起現行。
所以,我們阿賴耶識裡面,
有十八界,
一十八界的種子統統具足,
講的話是無量無邊;
歸納就是六根、六塵、六識。
所以,六性只是一性,
[故臨濟祖師云:]
[「有一無位真人,]
這個「位」是什麼?
就是階位;
沒有階位,
沒有階位就是明心見性;
沒有階位就是:
凡聖也不對,
凡也不對、聖也不對;
迷也不對、悟也不對,
上、下統統不對;
貴、賤也不對。
為什麼?
就是有階位,
凡聖、迷悟、上下、貴賤。
對不對?
它這個有位啊,
菩薩四十二位、五十五位,
或者有講五十二位。
所以,這個無位真人是什麼意思呢?
無位真人是指徹見本來面目者,
也就是不墮於菩薩四十二位,
或者有的講五十二位等品位,
並超越了凡聖、迷悟、上下、
貴賤、善惡、是非,
統統超越!
等分別。
凡聖不二,迷悟不二,
上下不二,貴賤不二,
善惡不二,
對、錯,還是放下,
等這些分別心,
而無所滯礙,
無所滯礙,
是解脫之人,
叫做無位真人。
所以,有一個無位真人,
這是禪宗裡面的一個名詞,
「無位」就是不立階位,
人人本具的佛性。
[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也。]
放光動地啥意思呢?
千萬不要搞成又放光、又動大地的,
不是這個意思!
放光動地的意思是起大妙用,
叫做放光動地;
你不要以為六根門頭裡面,
放白色白光、青色青光、黃色黃光,
這個不解釋,真的會搞成這個樣子的,
不騙你的!
以為眼睛放光、耳朵放光、鼻子放光,
不是這個意思。
是六根門頭裡面,
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能起大妙用,
能起般若的大妙用,叫做放光動地,
是也。
[三、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
漸漸愈來愈深了,
要你自己去體悟了,
就是要回光返照。
[出現於世。]
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
就是要讓眾生悟佛的知見。
[既經如來開示,]
[而眾生自當依教觀心,]
[依理起行,]
[但肯廻光返照,]
為什麼要回光返照?
無量劫來向外,
就是順生死流;
回光返照有什麼好處?
就是懂得放下,
是一個明理、有理性的人,
是逆生死流,
逆生死流就是回歸到涅槃。
眾生因為不懂得回光返照,
所以,眾生所過的日子苦,
苦上加苦!
[照顧二六時中,]
二六時中,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二十四小時。
[見色、聞聲,]
[乃至知法,畢竟是誰?]
[照到日久月深,]
[自有豁然貫通,悟明本來是佛時節,]
[方信聖凡不二,]
[生佛平等。]
聖跟凡唯是一心;
生跟佛,
「生」就是眾生,
跟佛,其實體性是平等的。
所以,在座諸位將來都可以成佛,
只要你肯開採出來,
就是佛!
[四、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
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出現於世。]
[眾生心光外洩,]「洩」就是漏。
心光外洩,[則名為出;]
為什麼心光外洩呢?
每日往外攀緣,
時時刻刻不知足、不滿足,
往外拼老命要追求,
心就像野馬奔騰,
就像猴子這個樹枝攀緣,跳到那個樹枝,
停不下來!
一切眾生都是這樣。
所以,我常常想說:
我這一輩子,
在大學裡面,如果沒有聽到佛法,
我的日子會怎麼過呢?
常常這樣想,
日子會很麻煩,
說不定去選立法委員;
說不定去選總統;
也說不定去當藝人,
每天搞笑給人家看,
然後,賺了一碗飯吃,
沒辦法了,
因為沒聽到佛法了!
是不是?
說不定去戲院外面擦皮鞋,
或者挑大便,
不知道!人的命很難講!
那是因為你現在看到我這樣,
法師啊、學歷啊,
這樣有相當的一點水平。
你說:哎呀!不會吧!
那是因為今天啊!
是不是?
因為有學佛啊;
沒學佛就很難講了,
很難講!
也說不定去跟人家混黑道的,
黑道的!是不是?
很難講!
所以,人沒有聽到佛法,
是很可憐的;
聽到佛法:
這個世間真的‥‥‥
唯有佛法是世間宇宙的大光明,
開眾生的正法眼藏,
除了佛教,沒有第二,
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宗教!
則名為出,
眾生心光外洩,
每一個眾生都這樣。
[若肯時時反觀內照,]
反觀內照,為什麼要反觀內照呢?
因為萬法不離心。
[照到一心本源,]
哇!
就入了,
打破無明,
就了悟了涅槃:
喔!原來在剎那之間!
一心本源,
[則名為入;]
[入無所入,]因為本來就無啊!
[即始覺智,照本覺理,]
[照到惑淨智滿,]
[轉八識成四智,]
[是為入佛知見道故。]
什麼叫始覺智,照本覺理呢?
這叫做方便說,
始覺智就是看你什麼時候能夠起觀照,
這個就是有開始覺悟的智慧了,
方便說。
而你本具的這個本覺的無生理,
慢慢的慢慢的契入,
慢慢慢慢的契入,
時時反觀內照,照到一心本源,
這個叫做入。
照到惑淨智滿,
所有的惑,就是無明,
「惑」就是煩惱的別名。
把內心的煩惱統統除掉、清淨了,
智慧也圓滿了,
能夠轉八識成四智。
識其實是妄動、
妄執、妄想、妄緣,
往外攀緣,
這個都是識的功能,
貪、瞋、癡,這是心所的。
所以,八識配合五十一個心所,
就像王出去,跟著一堆大臣,
時時刻刻起心動念。
所以,轉八識成四智,
是為入佛知見道故。
[此為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
[亦為諸教總因緣也。]
一切教化,
都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哪一本經都是有這個指標,
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別約本經因緣,]
別約,本經就是《楞嚴經》,
就這一本《楞嚴經》的因緣,
[交光法師開有十種,]別因緣,
本經的各別因緣。
[今則惟六:]
[一、恃多聞忽定力;]
就是阿難只依靠一直聽經聞法,
不勤微密觀照,
沒定力,
境界一來,倒了!
[二、警狂慧護邪思;]
「護」就是破,
破除種種不正的思惟。
狂慧,就認為:
我就是佛了,不用修了!
這個就是狂慧。
[三、指真心顯根性;]
[四、示性定勸實證;]
[五、銷倒想除細惑;]
細惑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六、明二門利今後。]
二門就是平等門、方便門,
叫做二門。
我們一段一段來看,
[一、恃多聞忽定力:]
[大凡利根之士,好務多聞,不勤定力,]
[於聞、思、修,偏重聞慧,]
[少及思、修,]
「思」就是觀照;
「修」就是斷習氣,
這二種功夫,一般人很少,
只聽經聞法,
回去不回光返照,
不思惟教義、教理,
沒有微密觀照,
這思惟。
修呢?
真的下定決心,
把惡劣的習氣──貪、瞋、癡斷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故以阿難多聞,誤墮淫室發起大教。]
阿難沒有示現,
也沒有這一部《楞嚴經》啊,
像演一齣戲給你看,
才有這一部《楞嚴經》。
[觀阿難歸佛所,頂禮悲泣,]
[自述「恨無始來,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沒有好好培植這個道力,
沒有培養好,
[(即定力),]
[故殷勤啟請,]
[十方如來所修,得成菩提之大定;]
[足見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不逮」就是不及,
比不上的意思,
修習就是修習力。
你只有聽經聞法的能力,
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意思是說:
修行是真槍實彈的,
是面對境界來調整的,
不是躲在偏遠的山區,這樣練定力的。
躲在偏遠的山區練定力是暫時性的,
住一下阿蘭若,
好!這是很好;
但是,每隔一陣子,
有時候,還得要練習一下定力,
再來這個僧團裡面住一住。
所以,有的人住茅蓬,
住了十幾年,十五年、二十年,
已經習慣了,
跟人家都合不來,
自己有自己的見解,
來僧團,他覺得很束縛,
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
他在山上,自己覺得自己很有修行,
來這個人多的地方,
卻格格不入,
又以為自己很有修行,
這很糟糕!
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
廣化律師一直呼籲:
經教不通,心性不明的,
最好還是不要住所謂的茅蓬,
自己一個人在山上,
習氣也重,
早課不做、晚課也不做,
整天做什麼?
遊山玩水,
遊山玩水,
有得吃的、有得住的,
沒什麼事了:
反正我也不會講經說法啊!
就這樣子了,
習氣也就擱著,
自己習氣多重,自己不知道。
後來呢?
修學佛道很難啊,
因為沒有境界磨練,
沒有整個僧團磨練啊,
他就跑到山上去了,
自己一直墮落,自己不知道,
完全不知道!
以前有個住茅蓬的,
有個住茅蓬的,
然後,下山以後,
跟人家沒有一個合得來;
他現在已經往生了,
可以講一講沒關係!
有一次,我跟他去一個道場,
他跑到隔壁去抽菸,
我一看:哇!某某師!
你怎麼在抽菸呢?
他說:
佛制戒律,也沒有說不可以抽菸啊!
你大驚小怪,
你去泰國看看,泰國都可以抽菸啊!
我說:這裡是台灣啊!
所以,他不管這一些了,
不管這一些了。
因此要融入這個團體,
他才有境界可以修,
躲到山上裡面,自己覺得很行,
下來就是不行!
所以,我們要了解,
廣欽老和尚講的:
團體裡面,它才有壞的可以磨練,
團體裡面,有正面、有負面,
這樣順境、逆境都可以磨練你!
你到山上,山上沒人管啊,
沒人管,沒有人管的!
茅蓬,二個,
有飯吃、玩、有人供養,
就這樣子啊!
一輩子。
習氣一直現前,
道力一直消退‥‥‥
問題是自己不覺知!
後來,這個比丘,
死得並不怎麼好,
往生的這個面相不是怎麼好,
這是人家告訴我的。
因此我的感觸:
他四十幾歲就死了,
他不聽經、不聞法,
住茅蓬,
用自己的知見,
你講什麼,他也不聽這一套,
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要了解,
要想修行,二種力量:
一個要有善知識指導;
第二個,要有一個僧團來磨練,
才有辦法!
[後責阿難]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你看喔:
你歷劫來聽經聞法,
憶持如來,
意思是什麼?
就是倒背如流,
可以把經典倒背如流,阿難啊!
懂得秘密妙嚴,
因為是憶持如來,秘密妙嚴的境界;
但是,不是實修,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前面是生滅,
後面是不生不滅的。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哲學家講:
愛恨交織會毀滅一個人,
「憎」就是恨;
「愛」就是貪。
一切苦從哪裡來?
就是愛跟恨,
愛財產、愛兒女、
愛名、愛利、愛色、愛睡,
什麼統統貪愛!
愛房地產、愛妻、愛兒,
沒有一樣不愛!
恨,什麼都恨,
自己覺得很委屈,
無法疏導自己,
然後憋住,
久了以後,病垮了!
所以,你想要遠離痛苦,
愛跟恨要先放下來。
[又偈云:]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這一句的意思:
「將」就是只;
聞、聞持,
聞持就是聞法,
就是如果只聞、只持佛所說之理,
而不實修。
將聞持佛佛,
就是你只聞持佛所說之理,
為何不返聞聞自性?
返聞聞自性就是靠自己解脫啊!
如來所講的法,你聽了很多,
你要能夠返聞聞自性,
落實到你心性的功夫,
就是要會用啊!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你只聞佛所說的理,
為什麼不返聞聞你的自性呢?
意思就是:
為什麼不把你的清淨自性拿出來用呢?
這個才是真正的能受益啊!
所以,
[佛為恃多聞忽定力,故說此經。]
[二、警狂慧護邪思:]「護」就是破。
[世有大心凡夫,見理高妙,自恃天真,]
[頓捐修證,]
自恃天真,頓捐修證就是:
哎呀!不用修了!
[玩留惡習,]
玩留惡習,
就是這樣子!
[了不依佛方便之門,]
完全不依照佛方便之門。
[屈於欲魔,無力敵苦。]
苦滅不了!
這玩留惡習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習慣很難、很難破除,
是真的!
總會有一樣東西讓你去貪,
貪衣、貪缽、貪名,
或搞一個「大和尚」,
或者「大法師」,
讓人人來認識我,
他就是會搞這個東西!
這個仍然沒有辦法息苦。
息苦就是說:
不貪名、不圖利、不求利,
完全依佛的言教,
修佛之大行,
開佛的大般若智慧,
真的發菩提心,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是這樣子才能息苦啊!
不是出家剃一個頭;
或者現一個在家居士,
應付應付一下:
哎呀!你看,我學佛!
是不是?
[如阿難為摩登伽邪咒所攝,]
[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賴遇佛頂神咒,方得解脫。]
[故自述見相]
「見」就是見相,見佛的莊嚴相。
見相[發心,]
見佛的莊嚴相,發心出家。
[以佛相好,非欲愛所生為念,]
[意顯淫愛,為定門之冤賊;]
[大定,為破欲之將軍。]
所以,自己‥‥‥
「自述」就是阿難自己描寫,
是見佛的相好莊嚴,
所以,發心來出家。
以佛的相好,
所以,不是欲愛所生之念。
意思是顯:
淫愛,它還是一種執著,
為定門之冤賊。
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是不是?
但是,相也可以度眾生,
像佛長得這麼莊嚴,
也可以度眾生,
引導阿難出家。
大定,為破欲之將軍。
[偈云:]
[「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欲漏」就是所謂欲望的總‥‥‥
「漏」就是煩惱的別名,
生死、煩惱叫做漏。
漏就是像水會漏,
一個茶杯,底下打一個小小的洞,
它就會滴‥‥‥滴下來,
就會漏,
生滅法就是漏;
煩惱法就是漏,
欲漏、有漏等等,
三界叫做有漏,
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統叫做漏。
三界內叫做漏,
因為沒辦法了生死;
無漏就是斷煩惱,
就能出三界。
所以,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聽了那麼多佛法,
沒有用,
使不上力啊!
對不對?
譬如說:一個人,
一個人,
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
一個人在家裡讀了很多的中藥,
讀了很多的中藥,
只有在家裡面認識了很多中藥,
拿課本看‥‥‥
有一天,
因為他這中藥藥草看很多,
帶他到山區來,
山區來,
帶到山區來,
這山區很多的藥草,
結果一看,
不懂!
真藥現前,摸不清楚,
因為那個藥草有的很相似,
你知道嗎?
又好像這個、又好像那個。
為什麼?
那就不是實際的、真正的功夫了!
所以,只有在書本上聽經聞法,
那不是真功夫啊!
就像讀了很多的藥草,
上山去採,採這個中藥,
採不到,
看這個也像、看那個也像:
咦?這到底是哪一根草呢?
這個到底什麼藥呢?
是不是?
真的佛法現前,不會用;
真的境界現前,解脫不了!
所以,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佛為警狂慧護邪思,]就是破邪思,
[故說此經。]
故說此經。
好!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第14頁,
中間,[三、指真心]
指真心[顯根性:]
[一切眾生,多皆錯認肉團之心為心。]
這個肉體,心臟會壞的。
[此心在色身之內,]
這個肉團心在色身之內。
[狀如倒掛蓮花,]
[是假]是假心。
[非真,]
因為會爛壞。
[全無作用。]
[人聞此言,必定諍辯不休,]
[曰:]
[「此心能知,又能思慮、分別,]
[何以而說全無作用?」]
[當知此人,先認肉團心為真心,]
[是一錯也;]
[今竟認妄想心之功能,]
[當作肉團心之功能,]
[又一錯也。]
[但肉團非真心易破,]
[若說此心有作用,]
[其心存在,應當皆有作用,]
為什麼人剛剛死,
[何以其人方死,其心仍在,]
[即不能思慮分別,]
[即此可證非真。]
[而妄想非真心難破,]
[因眾生迷執既深,]
平常日用中:
這個就是我的心啊!
能思慮的心、
能執著的心、
能起貪瞋癡的心、
能起做善事的心、
能思惟的心,
認為:這個就是我的心啊!
因為眾生迷執既深,
[迷根難拔,]
看什麼著什麼,叫做眾生,
看什麼著什麼,
無所不執著,
迷根難拔。
[又非獨泛泛凡夫如是,]
還不是只有一般凡夫這樣喔,
用意識心喔!
[即權教、]權教就是方便,
不是究竟一實相。
或者是[小乘,]
[亦皆認識]這個「識」要括弧,
認這個意識[為心。]
這二個字加起來,有時候會搞錯,
認識為心,
不是!
是認這個識為心,
為一般能作用的心,
剛好大錯!
[故阿難請說諸佛所修大定,]
[佛即首告之曰:]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一段就道出,我們為什麼會有輪迴?
就是一般認為的、理所當然的:
心?
平常能作用,這個就是心了!
不知道這個是妄心、
這是妄想。
此想不真,它不是真實的,
真是永恆存在的、
是永遠解脫了;
可是,我們卻每天都活在痛苦的妄想裡面,
所以,就有輪轉。
[由是乃有二次徵心,]
第二次再問:心在哪裡?
[三番破識,十番顯見,]
[佛意欲修大定,須以真心為本修因,]
[顯真心,即大定之全體也。]
[故應加徵問,]
[看阿難是否錯認。]
[佛問阿難:]
[「當初發心,]
[於我法中,見何勝相,]
[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就是你當初發心要出家,
在我佛門當中,
是見什麼殊勝、特殊之相,
然後,讓你頓捨這個世間來出家,
能夠遠離深重的恩愛呢?
世間就是深重恩愛,
這個就是世間法,
這個剛好是生死的根本!
所以說:哎呀!師父!
您為什麼對您們這些比丘這麼好呢?
單金還這麼高呢?
哎呀!我們認為
師父您好疼你們這些比丘的徒弟!
我告訴諸位:
以台灣省來講,
比丘尼的道場比比皆是;
一個男眾、男孩子,
父母親答應他來出家,
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師父都一直很珍惜男眾的出家眾;
當然也不是說不珍惜女眾,
因為女眾不是我管的啊!
對不對?
所以,
因為男眾要出家實在是不容易!
我們就以高雄來講,
高雄比丘僧團,你看有幾個呢?
目前大概就講堂唯一了。
只有一個比丘不算僧團,
要四個比丘叫做僧團,
你看有幾個男眾道場呢?
幾乎沒有!
因此師父以佛陀的大悲心,
珍惜這一些僧才,
只是希望說:
他們將來能夠荷擔如來的家業,
好好的弘法利生,
各據一方傳法,
就這樣子而已。
所以,要照顧他們的身體。
那時候在雷音寺,
師父也一直生病,
送到台中榮總,
就一直去看病,
整個雷音寺,就是剩下我一個人在撐,
我年紀又輕,「脾氣又好」,
管理到最後,
剩下體智法師跟我,
我們二個!
我好可憐喔,
我說:你去煮飯,
我來打鼓。
那個雷音寺的鼓跟鐘,距離好遠好遠,
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
那個要接啊,
咚~~~
好!
咚,咚咚!
要接啊,
那支長長的鼓槌放著,
跑一百公尺,
鏘!
這一支又放下,
這一支放下,再過來,
咚~~~
再放下,
鏘!
好可憐喔!
沒有徒弟的日子,日子真是不好過喔,
哪有像現在這麼好命?
好可憐喔!
打一個鐘鼓就沒有人啊,
沒有人!
廣化律師生病,
我又當住持,
剩下二個,
那個打鼓好像在賽跑,
咚,咚咚!
鏘!
再跑過來,咚,咚咚!
要接。
可憐!
所以,我講堂就是珍惜這一些比丘,
父母生你,
你又能夠來現比丘相,
又能夠安住在文殊講堂,
師父不呵護你、不疼愛你,
那要疼誰呢?
重點在哪裡?
重點:
你將來要成為佛門棟樑之材啊,
不要做外面的欄杆!
對不對?
要做棟樑之材。
所以,將來的佛教興盛,
要靠這一些比丘啊,
當然我們要呵護、要關愛他。
所以,這些發大心的比丘來這裡出家,
師父當然就呵護、疼愛、關照;
但是,絕對不溺愛,
要給他正知正見、給他鼓勵,
生活不虞匱乏,
將來作為佛門棟樑之材,
也對佛陀有一個交代,
這是我的責任嘛!
[阿難答言:「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佛即徵云:]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你的心跟你的眼睛,今何所在?
[此乃第一次徵心。]
就是問你的心在哪裡?
[文似心目雙徵,佛意但是徵心,]
佛雖然講心跟眼睛,同時問,
其實在問你的心。
這個「目」就是眼睛,[目不過帶言而已。]
附帶,
附帶的來說而已。
[如是阿難。歷計七處,]
[如來一一斥其咸非。]
都不是真心。
所以,七計就是七處,
統統不是真心,
都是妄。
咸非:都不是,
找了七處,統統找不到!
[此即三番破識中,]
[首破妄識無處。]
第一次破妄識無處,
編號:A,
編號:A。
好!先翻過來第16頁,
翻過來,
第四行,
第二番破妄識非心,
第四行,破妄識非心,
編號:B。
好!再中間下來,
第三番破妄識無體,
破妄識無體,編號:C。
所以,破妄識無處;
破妄識非心;
破妄識無體。
底下,
翻過來15頁,
[有人指此文,]有人認為這一段文章,
[為七處徵心者,]
認為佛七次、七個處所,
問:你的心在哪裡?
[非也。]就是錯,這是不對的。
[徵是徵詰,]就是問。
[經中如來]只有問二次:你心在哪裡?
[只有二次徵心。]
[因阿難七計被破,]
七次,
計這個處所,
都被破。
[不知心在之處,]
[如來則直指真心,]
[欲令阿難當下領悟,]
[遂舉手擎拳,]「擎」就是高舉。
[且看阿難如何理會;]
[此即同宗門]宗門就是禪宗的心法。
[玄示玄提,]
玄示就是離語言、離文字,
也就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
直接用體會的。
[不落言語文字。]
叫做玄示玄提。
[如來因恐阿難,鈍根不契,]
[故加審問:「汝今見不?」]
[阿難答言:「見。」]
[又問:「汝何所見?」]
[答言:]
[「我見如來,擧臂屈指,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陀舉這個光明拳,
舉臂屈指,為光明拳,
因為佛身上有光明,
耀我心目,照耀我的心目,
很顯現在我的心目當中。
[又問:「汝將誰見?」]是誰在看呢?
[答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就是說:我跟大眾都眼睛看得很清楚!
[佛遂徵云:]佛又問了: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你眼睛可以看到,
是用什麼心,來看我這個拳呢?
看我這個拳頭呢?
看佛陀的光明拳呢?
這是第二次問心在哪裡?([此即第二次徵心。])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這個是第二次問。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就是可以推論的、
可以探測的,
這個就嚴重錯誤了!
[此則分明認妄識為真心。]
真心是如如不動的,
不來不去的,不增不減的,
所以,佛就呵叱了,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這個「咄」就是我們台語講的啐!
就是呵叱一下,
咄!
就是我們國語講的:哎呀!
你怎麼這樣子?
喝!
或者是一個音聲,
「咄」就是一個音聲,
訶斥:欸!
不是這個樣子。
好了!
此非汝心,就是:這不是你的心,
這是生滅的意識心。
[此即三番破識中,]
[第二番破妄識非心。]
妄識非心,非真心,
虛妄的意識,不是永恆的真心,
叫做破妄識非心。
虛妄的意識心,不是我們的如來真心,
如來藏的真心。
[阿難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這不是我的心,那叫做什麼呢?
當名何等?那又叫做什麼?
[佛則告云:]佛就告訴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這個只是緣起如幻的假相啊,
你誤以為真,
你動念了,
惑汝真性。
這個就是六祖下山以後,
對不對?
六祖在獵人隊隱藏了十幾年,
下山以後,
看二個和尚在諍:
一個說:是風動,
是風動;
另外一個說:
不對!是幡動,
不是風動!
是不是?
一個是風動,一個是幡動,
諍論不休,
這個叫做惑汝真性。
六祖講什麼?
是仁者‥‥‥什麼?
心動!
你看,這個就是‥‥‥
那二個諍論的就是認假為真,
一個認為是風動;一個認為是幡動,
這個都是生滅無常、妄動。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所以,凡所有相,
都在迷惑你的真心;
但是,
凡所有相,也就是你的真性,
問題是你悟還是迷?
悟了,
萬法就是你的真性;
迷了,
萬法都在誑惑、都在迷惑你,
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阿難聞佛。發明妄識非心,]
了解了妄識不是真心。
[以為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啊?
我這個推測的心沒有了?
[遂生驚怖。]
[佛以此心,離塵無體為答,]
佛認為這個意識心,離開這個外塵;
「塵」就是外境,
外境引出來的這個念頭,
就是意識;
但是,你的真心不管塵有沒有顯現,
你的自性一直存在,
叫做離塵無體,
無體就是無體性。
因為塵,
譬如說:這一朵花就是塵,
引出你的貪愛心,
其實,這個貪愛心本來沒有,
這一念動到妄識,
這一念叫做離塵無體,
由花引出這個貪念,
叫做離塵無體。
所以,一切眾生的意識心,
就是由境界所引出來的,
境界會引出你的貪瞋癡、
排斥、攻擊、嫉妒種種也是;
境界也會引導你去做善,
其實,這個統統是離塵無體,
雖是善心,還是離塵無體;
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
不管外面的境界,
常、樂、我、淨永遠存在,
這個離塵有自體性,叫做真心。
所以,離塵無體,這個就是意識。
所以,離塵無體為答,
[令阿難自己勘驗,]
好好的檢驗。
[若離塵有體,即真汝心,]
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離開外邊的境界,你的真心一直存在,
一直存在。
不管境界現不現前,
你的真常妙心,如來藏妙心一直存在;
常樂我淨的心體一直存在,
不因為境界現前不現前,
而起心動念;
就算起心動念,也是本體在作用。
所以,若離塵有體性,
就是你的真心,
意思就是:
不必藉著境界,
來引出你的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是本來就存在,
不管境界存在與否,
叫做離塵有自體性,
就是你的真心。
[若離塵無體,]
離開外面的境界,沒有體了,
沒有體,
意思就是剎那生剎那滅,
這個無體就是這個,
剎那生剎那滅,
找不到永恆,叫做無體。
是不是?
譬如說:你貪財,
一下貪,
到最後又沒有貪,這個貪的念頭又沒有了。
你對哪一個人不滿,
一下瞋恨,
經過幾天又忘記了,這個瞋恨心又沒有了,
這個離這個境界無體性啊!
離財,沒有貪念啊!
是不是?
離這個外面的境界,
沒有這個瞋恨心了,
貪是剎那生剎那滅;
瞋恨是剎那生剎那滅;
嫉妒是剎那生剎那滅,
找到永恆?找不到,
叫做離塵無自體性,
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這個是緣起如幻的境界,
顯現在你的面前,
而落到你的腦海裡面,
是一種影像而已,
叫做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你所見的相,起種種的念頭,
你取相,
其實,取的只是影像而已。
就像攝影,
照了一張相片,
你看的就是那個相片的假相而已,
真正的本質沒見到,
本質是空、是緣起的。
說: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前塵就是顯現在你眼睛前面、
耳朵前面的境界,
叫做前塵,
過了一會兒以後,就留在心裡,
變成一個腦海裡面的影像。
[此即三番破識中,]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18 08:57:06
|
只看該作者
[此即三番破識中,第三番破妄識無體],這是C。妄識是無自體性的,妄識為什麼無自體性?妄識隨生即滅,生又滅,滅又生,生了又滅,找不到永恆,叫做妄識無自體性。[不特肉團無有作用,不是真心,即使妄想善能分別,亦非真心。又不特]又不只是[此心,三毒諸惡,思想當除,乃至五種勝善功能,亦復不取]。
[意識五種勝善功能,皆本經歷述]。雖然是意識,不是真心,但意識也有特殊的功能。[一、見佛相好,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此相就是佛相,佛的莊嚴相,絕對不是由種種的欲愛所生;是由定慧、戒定慧、無量莊嚴所生,不是一般眾生的欲愛心所生,才有辦法像佛的這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聞佛聲教,憶持如來,秘密妙嚴,恒不忘失;]雖然是意識心,可以記憶很多事,恒不忘失。[三、聞法領解,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也有所悟,從外來給他一點力量,他也可以啟示。[四、止散入寂,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內守幽閒,就像我們閉上眼睛、耳朵也不聽,內心裏面認為閑著沒事,但是,還是起心動念啊!這起心動念雖然是很少,可是,還不是真心,叫做內守幽閒。[五、界外取證,得滅盡定,受、想不行,成阿羅漢]。界外取證,三界外,超三界,得滅盡定,滅盡定的意思就是:五陰的色不影響,受、想不行,就是斷盡了,成阿羅漢,就是到想陰斷盡,成阿羅漢出三界。[此五種皆是意識,勝善功能,人所難捨。本經欲修佛定,務將意識剷除,以此心非菩提因故]。
[經中佛判真、妄二本,告阿難言: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跑到二乘人去,乃至[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就是真本跟妄本。他用妄,拼了老命修行,弄錯了![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你煮這個沙,沙不是飯本,你要用這個飯粒啊!才能夠煮出飯,米粒才能煮成飯。猶如煮沙,沙非飯因,所以,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用攀緣心即意識,為自性者];所有眾生就是用這個![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即根性)]。雖然八識,就是第八意識,真心帶有少許妄的第八意識;但是,它已經接近真了,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第八意識,本來微細,變成粗糙的境界,根身、器界、種子統統顯現出來,顯現出來以後,往內攀不到如來藏性。卻一直往外,所以,能生諸緣,就是種種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一直產生精神跟物質的作用。緣所遺者,卻攀緣那一些如來藏性所遺失的東西,就是妄執、妄分別、妄念、妄境、妄習氣,統統叫做妄。這句的意思就是無始菩提的涅槃,本來這個清淨體是存在的,但是你今天還不悟,那就先瞭解一下識精元明,帶有一點妄的真心,帶有真心的一點妄,就是第八意識。雖然是妄,但是你只要好好的體會,這個就是第二個月亮了。只要你體會:喔!原來月亮只有一個,即妄即真。妄當體即空,真心就顯!所以,暫時先用這個!能生諸緣,這個第八意識演化出來七轉識,能生種種的外緣,往內攀緣不到如來藏性,卻往外攀緣如來藏性所遺失的東西,沒有遺失,好像遺失。
[只因眾生,遺真認妄,執妄為真,多依妄本而修,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八定以後,最後就滅盡定,叫九次第定,四禪、四空,最後就滅盡定。[終無實果。]就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果。[第一卷三番破識,破盡無餘,阿難方肯捨妄求真,求示寂常心性,惟願如來,發妙明心(即根性真本),開我道眼(求開圓解),以後十番顯見],十次的顯示這個見性,[即指根性為真心。古德云:‘顯見即所以顯心者’是也]。顯見就是顯真心。
[先則十番,極顯其真:一、顯見是心;二、顯見不動;]顯示這個見性是真心;顯示這個見性是如如不動。[三、顯見不滅;四、顯見不失,五、顯見無還;六、顯見不雜;七、顯見無礙;八、顯見不分;九、顯見超情;十、顯見離見。]這後面我們來一一解釋。[後則二見,略破其妄],略破其妄就是[(非同破識根本全妄)]。不是破識,根本就是妄。顯見超情,顯見離見。[阿難既求示真心,如來不得不與指出,若向眾生分上,指出純真無妄之心,絕對無可指。]因為真心講不出所以然,所以,只好剖妄出真,這個善巧方便,先用一點善巧方便,還沒有大悟以前,[故只得先帶妄顯真],為什麼先帶妄顯真呢?因為眾生認妄為真啊,所以,由你所熟悉的來好好的剖析,帶這個妄心慢慢顯示真心,[後再與剖妄出真],哪里是妄,剖析,出真。所以,佛陀真了不起,先用你能接受的方式講經,到最後,你從自性自己開發、自已悟、自己受益!
[交光法師,喻明此理甚妙:阿難認識為心,如愚人執石為玉,]執著這個石頭,認為是白玉,[不肯放棄],眾生就是這樣,平常日用當中,統統是用意識心、情緒心、妄想心、執著心,佛陀說:這個就是妄!執石為玉,不肯放棄。[佛為帶妄顯真],為什麼帶妄?因為眾生認識就是這個啊,慢慢來啊!帶妄顯真這句話就是慢慢來,給你機會,一下子哪有辦法最上乘就是真心,沒有辦法的!剖妄出真還在後面呢?先帶妄顯真,有次第性。[指見是心,如指璞說玉],[璞]就是在石中沒有雕琢的玉。[璞雖是玉,尚有石皮未破,其玉不純,故又為破同分、別業二種妄見],同分妄見,還有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就是所謂的共業,也是虛妄的。
譬如說:大家統統看到星星、月亮,這個叫做共業所感的世間,看到阿里山日月潭,這個就是共業所感的緣起,大家執認:這個就是日月潭嘛!台灣有個阿里山,台灣有個日月潭,小學課目都有這樣念。這個在眾生來講,是值得遊覽、觀光的地方。而佛陀說:這個就是共業所感的虛妄假相。一座山,把它推開來,石頭、岩石、樹木、水、草,一座山慢慢的挖,山挖沒有了,這個就是妄。我們現在生活也在妄。
譬如:我問你一個問題,高雄市是個大平地,我們住在平地上面,對不對?住了兩百萬人。一般眾生一定答:對!這是錯的,不對,咦?為什麼不對呢?好!諸位觀想一下,現在你把太平洋的水抽乾,把台灣海峽的水抽乾。當把海水抽乾的時候,這海水平均是四千米,四千公尺,當你把海水抽乾,有時候到七、八千公尺,就是七公里。阿里山七千多公尺,諸位!當你海水抽乾的時候,這個地球如果沒有太平洋,水都抽乾了,你跑到太平洋的最底下,往上看:喔!原來高雄市是在,往上看,四千公尺那麼高的地方!而我們現在看,是因為台灣海峽的水統統佈滿。所以,我們覺得說高雄就是港都啊,你看!那是因為大海水蓋住,所以你不知道深度有多深,把大海水全部抽乾的時候,你要瞭解,我們不是住在平面,我們是住在高山上啊!知道嗎?想清楚了嗎?這樣你就知道:我們人生活在錯覺裏面不知道,我們生活在高山,說我們住在平原。不相信你把台灣海峽的水抽乾,到最底下去看:高雄市這麼高,好高好高,在四千公尺上面。所以,觀念就是相對的,我們要瞭解這個道理。我們生活在一個嚴重的錯覺裏面,而不自知。
同分妄見、別業二種妄見,[如剖璞出玉,光瑩煥發矣。佛為指真心顯根性(即如來密因),故說此經。]想要修行,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眼見,顯示如來藏性,好好的用這個不生滅的心性修行,就是如來密因。因此,明心見性特別的重要,特別的重要!萬法不離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第一義諦。離開第一義諦,不名說法,離開第一義諦說法,名為相說。說法必須與第一義諦相應,第一義諦就是明心見性,即心就是佛。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48:18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