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2|回復: 3
|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妙法莲华经科注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上天竺讲寺住山比丘 一如 集注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况彼寄浅训深前法说周作三乘一乘说广明五佛开三显一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受动执生疑踟蹰岐道是故更约三车一车譬喻而说使其悟解故言譬喻品。
○以类比况谓之譬开晓令悟谓之喻。
△二身子领解二初经家叙起二初叙内解。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
内解在心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故踊跃欢喜也初住名欢喜住初行亦名欢喜行初地亦名欢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欢喜设不超入亦是初住之欢喜也妙乐云初住名欢喜者三法开发同初地故。
△二叙外仪。
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即起合掌表昔权实为二如掌不合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故云合掌向佛者昔权非佛因实非佛果今解权即实成大圆因因必趋果故云向佛瞻仰尊颜者表其解实实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颜无余思念表开佛知见也。
△二身子自陈二初长行三初标三喜。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标我身见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
△二释失三初明昔不见佛为身失。
所以者何(至)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昔佛为菩萨受记我不预斯事见佛义远既不见佛故无身喜闻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时密有闻义显如聋哑不得言闻如是法也只是方等教中闻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言闻如是法也受记者亦是方等中与菩萨记二乘不预甚自感伤者思益净名中闻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名为感伤失如来知见者失佛眼之见失佛智之知也。
△二明昔不闻法为口失。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以身处山林心执小道则不闻法故无口喜同入法性者谓与菩萨同入正出其执小之过以由不知小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萨得之故也既执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能入之门见佛授菩萨记则疑佛有偏所以成过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权何关理教由我惑实何关佛偏追述昔非仰谢如来是为引过自归也妙乐云三教者三乘之教也。
△三明昔意不解为意失。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至)终日竟夜每自克责。
以不待说所因则无实解又不识方便故无权解解无故故无意喜待说所因有二义一不受待对于前二不停待于后初华严明三谛之慧是得佛之因以此待对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我不停待匆匆取小是失之于后若待此前后必得大乘度脱也不解方便等者不知三乘是方便之权辄便信受取证小果对佛陈过故云世尊我从昔来等不待说所因者自责不解实也不解方便者自责不解权也。
△三结成二初结。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至)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从佛是结身喜闻法是结口喜断诸疑悔是结意喜。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乃知真是佛子近佛义成结身成也从佛口生结口成也从法化生结意成也。
△二偈颂三初颂标喜。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二颂释喜三初颂见佛喜。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至)闻亦除忧恼。
长行明失知见颂中明不失大乘长行论失论远颂论近论得文互现耳。
△二颂不闻法二初颂上身远故不闻。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至)金色三十二。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指合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音善肠也)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诸毛孔上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根深二十四四牙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迦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
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好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五身坚实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容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滑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七欲无减(欲度一切心无厌足故)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佛具二种解脱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至)令众至道场。
我常于日夜者生死为夜涅槃为日为生死中有涅槃为生死外有涅槃若得悟时二疑双遣妙乐云若生死中有涅槃即大乘意若生死中无涅槃即小乘意昔于机中有此疑故于今日有此疑事所以思惟欲问也。
△二颂入法性故不闻。
我本着邪见(至)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邪见是凡夫着入法性是二乘着凡夫初着邪见世尊为说真空之法拔其邪见二乘既证真空当尔之时莫不自谓已得究竟涅槃故凡夫二乘俱不闻大乘法也梵志即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也。
△三颂心得解。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至)永尽灭无余。
涅槃亦翻灭度昔所证涅槃非大涅槃若得作佛惑尽果亡方名大乘涅槃也。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
△三颂结成。
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至)我闻疑网断。
说我当作佛者方便品云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是也闻佛所说等者初闻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疑佛为魔今知佛昔因缘譬说皆是为实施权权既即实故心安疑断也。
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至)谓是魔所为。
身子既闻五佛开权显实方知世尊今日所说是真实道非魔作佛恼乱我心波旬正音波卑夜此云恶常有恶意成恶法故上长行中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今颂中闻当作佛是得所因闻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显一边耳。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至)教化诸菩萨。
初一行半颂结前三句结口喜后三句结意喜次一行颂成。
△三如来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无上道者十住婆沙论云身无上谓相好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具足无上谓到彼岸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谓大涅槃行无上谓圣行梵行璎珞经十三云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憍慢非道道当检意放逸非道道当显耀自隐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觉悟愚惑非道道当教化矜吝非道道近善友习恶非道如是等种种明无上道今经以圆道为无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经所论长夜随我受学者昔虽大化未破界内无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学故云长夜等纵若未破见思所闻一句成了因种纳种在识永劫不失以暗望明暗尚非谬况今真悟宁是虚耶故举昔曾教大述见佛不谬也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者此义两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初曾教大意若令免恶道权以小引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第二中忘取小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至)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废大习小名中途悉忘若而今自谓已得灭度即是而今悉忘由忘大习小致有忧悔而得闻法不虚也。
△三还为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即是述其得解不虚先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其本愿大心也。
△四佛与授记二初长行十初劫数。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此下是授记段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须记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而今须记二中下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是故记也妙乐云问既得记已何故更经若干劫耶答若记菩萨但通途云得无生等今记声闻须约劫国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未曾有净土之行蒙记已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又诸声闻时不同者为逗物宜随机长短机缘不等初住何殊。
△二行因。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至)天人师佛世尊。
△四国土。
国名离垢(至)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至)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今释迦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说三意土净唯一酬愿说三即施即废问何处愿说准大悲空藏经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唾而践之身子瞋退作凡夫愿成佛日开三乘法故云以本愿等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至)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至)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至)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至)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十正像。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至)亦三十二小劫。
大论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灾饥病刀灭众生者名小劫又直是时节名小劫如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亦是时节数耳非三灾灭外物为小劫也。
△二偈颂二初颂长行九初超颂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为力初住分得名为功德所言等者非唯供养佛兼净土行或由分得十力功德成初住记。
△三超颂劫名。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四颂国土净。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至)常有华果实。
△五超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至)善学菩萨道。
神通波罗蜜谓六神通六波罗蜜也。
△六追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七超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至)寿命八小劫。
△八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九供养舍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二总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至)宜应自欣庆。
宜应自欣庆者成初入欢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五四众领解二初长行三初经家叙众喜。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至)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二陈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至)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各脱衣等者此中通语四众八部出家二众言上衣者即大衣也而自回转者表闻身子得记法性自然而转因果依正自他悉转也。
△三正领解二初领开权。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珐輪。
△二领显实。
今乃复转无上最大珐輪。
最大珐輪者最是今经圆中圆也大是人理教行四种妙也或境智等十妙或心佛众生三妙妙法之轮名妙珐輪。
△二偈颂二初颂上开权显实。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至)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四谛如前释五众者五阴也言昔于波罗奈等即是说藏教今复转最妙等即是说圆教法华开显藏圆相对故不述中间方等般若也。
△二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至)尽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随喜后一行回向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领解如身子被佛述成如身子之得记也。
△二三品半为中根人譬说四初半品正譬喻开显二初请三初述自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记。
此去为中根作譬喻说凡有四品今品正是譬喻开三显一信解品明中根得解药草品明如来述成授记品明授记此四番皆约譬说是为譬喻周也。
△二述他有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佛常教化下执昔三乘之教也我见者无明不了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有无见者有即常见无即断见等即等于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诸见而今于世尊下执昔一理也昔说三是究竟今又说一为真实昔三今一同异不分故言皆堕疑惑妙乐云闻所未闻者闻法说中身子四段昔教所无。
△三普为四众。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因缘者前三后一之因缘也妙乐云问前法说中示前三后一闻既不悟今还请于前三后一与前何别答言因缘者即是前三后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缘前四佛章略释迦章稍广虽以五浊用释于权始末未明故使中根于兹不晓譬说委明轮回之相具列三车出宅之由兼示索三与一之意广叙等赐等子等心此乃方酬因缘之请也。
△二答二初发起二初抑令愤勇。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开权皆为阿耨菩提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暗不解如此责之乃是抑令愤勇也。
△二引令速进。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接安慰也前斥责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许其譬喻更明此义若能解者犹称智也。
△二譬喻二初长行二初开譬二初总譬六初长者譬三初名行。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
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疏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也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今譬实报土为国方便土为邑同居土为聚落内合如来三业随智慧行于此三土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也。
△二位号。
有大长者。
长者譬如来世间长者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出世长者即是如来姓则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位则功成道着十号无极富则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威则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则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年则早成正觉久远若斯行则三业随智运动无失礼则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上则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下则七方便人而来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长者即释迦一化之主也。
△三德业。
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年高则博达今古譬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无量总譬万德也田宅别譬也田能养命譬禅定资般若宅可栖身譬实境为实智所托若论福德无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曰多有田宅也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其家广大。
家宅譬上安隐对不安隐不安隐譬三界也众生冗冗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也。
△三一门譬。
唯有一门。
一门者譬上宣示佛道门也佛道理一理为教所诠故名为门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证是也门有二宅门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也大小虽同有能所须辨权宝二能若识二能则二所有在若识实所权之能所俱成实能且以今昔言之宅是所出车是所入宅门是所出之路车门是所入之路既二路不同出入各异故宅门非车门也若今开之宅与车一二门何殊是故三乘俱有二义。
△四五百人。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譬上五道众生也。
△五火起譬二初出所烧宅相譬六道果报。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三界皆无常故云朽墙壁譬地水火风四大颓落譬减损柱根譬命腐败譬危殆不久梁栋譬意识倾危譬迁变不停此释通于三界己他若就己身作观释者堂譬身之下分阁譬头等上分墙壁譬皮肉颓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无常梁栋譬脊骨倾危譬命终。
△二明能烧之火譬八苦五浊。
周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云俱时歘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
△六三十子。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上知众生性欲天性相关则子义成性欲不同故有三十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故名为子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云内有智性但无如实智性耳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灭道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
△二别譬四初长者见火譬四初明能见。
长者见。
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
△二明所见。
是大火从四面起。
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大火譬三界五浊八苦也四面譬身受心法也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于身起净倒于受起乐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苦譬如大火从四面起也若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即烦恼火灭又依下文以生老病死为四面也。
△三明惊怖。
即大惊怖而作是念(至)安隐得出。
譬上为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即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悲忧其有苦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即是释成慈悲惊怖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不为四倒暴风所动故名隐萧然累外故名出众生不尔为火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言我虽等也。
△四广前所见。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着见名嬉着爱名戏又着见故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又着爱故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由见爱故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不觉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不畏火能伤身名不惊不虑火能断命故不怖以譬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识惑云何忧虑惑侵法身伤于慧命如是不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失道不怖失灭逼身者五识也身为八苦所逼逼近也浊在五识名之为近以切己故名为逼以一一苦皆由五识以对于境故也身心不厌患者心即意识心王也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也无求出意者不修道求灭也今谓火宅本譬五浊嬉譬见浊戏譬烦烦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
△二舍几用车譬二初舍几譬二初劝门拟宜三初拟宜。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譬上念用大化三七日思惟也身手有力者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衣裓几案者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华之器今取合譬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上说知见譬衣裓无畏譬几十力譬案如来以神通发动此三法以智慧宣说此三法无机息化当知知见譬衣裓名略义玄四无畏譬几于法小广十力譬案于法则广佛于三七思惟欲作如是广略说之而众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案也。
△二不受。
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至)未有所识恋着戏处。
譬上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也唯有一门与上车门义同此中亦是宣一佛乘之车门也今更明通别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教理宽博则非狭小断常及七方便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幼稚等者二万佛所教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恋着戏处者前明善弱此明恶强即是因时深着见爱果时深着依正欲界着六尘色界着禅味无色界着定故上文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不堪闻大乘也。
△三放舍。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此是放舍善诱譬上无机息化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也堕落有二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又善弱恶强二俱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途也二者善弱无识谤毁大乘堕落三途也。
△二诫门拟宜三初拟宜。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至)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既着戏处故说怖事令得免五浊火烧五阴舍宜应舍离故云宜时疾出若久住着必断善根故云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二不受。
父虽怜愍善诱喻(至)何者为舍云何为失。
不惊不畏者不惊故不生闻慧不畏故不生思慧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入法是诸苦器如不识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为失。
△三放舍。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背明向暗如东西生死往还速疾如驰走于中起见爱如戏也虽用大拟不从大教故言视父而已妙乐云若明见苦集东西向明以不知苦故而起于集如日东而西走不识集故而招于苦如日西而东驰死如往生如还生死不绝如驰走机扣于应故名为视机生不受故云而已已者息也。
△二用车譬四初拟宜三车譬。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譬上寻念过去佛亦作三乘化也前言苦痛切己犹是未死今云必为所焚即有死义也上文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此义云何须知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等者即是应身示同众生有疾若众生有善成机受化则与应身时出若众生善断无机不受化即不与应身时出即是俱为所焚也我今当设方便者欲设三乘之权也妙乐云法身出者且约小乘五分法身也受化则机应俱济故云时出不受化则机息应谢灰断入灭义当俱焚。
△二先心所好譬。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至)情必乐着。
譬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等明有小乘得度之机也其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既知习小故以小接既知性欲不同故开一为三又知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厌老死名各有所好。
△三三车希有譬三初劝转。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此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也。
△二示转。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牛车譬菩萨乘如下文释今在门外者今许在门外断见思出三界外方得故也。
△三证转。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四适子所愿譬。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至)争出火宅。
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转珐輪也前偈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适愿者机教相称即闻慧也心勇锐者思心动虑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谛理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暖顶位也竞者竞取胜理初则遍观上下八谛历十六行相竞趣真道后则缩观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此是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观欲界苦谛与忍位不别故云共也驰走者入见道十五心速疾见理故云驰走既断见惑分得涅槃譬上便有涅槃音也争出者即修道位也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即譬上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
△三等赐大车譬四初见子免难欢喜譬。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至)欢喜踊跃。
譬上我即作是念至今我喜无畏两行一句偈也若子未免难父则忧念若得离火心即泰然以子欢喜其父亦喜也四衢者譬四谛也以四谛观异名为四衢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名露地三界思尽名为露地住果不进故云而坐见思惑尽真谛理显故云无复障碍不为见思所局故云泰然生灭度安隐想故言欢喜也。
△二诸子向父索车譬。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譬上大乘机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两行偈也就此明索车文无索字依此请辞明索车耳索有三意一机索者鹿苑证小之后至方等中冥有大益被斥不谤理在有求大乘之意名为机索二情索者至般若会领知大法乐大心起纵不彰言索义渐切名为情索三口索者来至法华因方便品初闻佛略说皆指为方便动宿疑情是故发言三请名为口索。
△三等赐诸子大车譬三初总标两章二初子等。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
此下譬上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此明子等者譬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
△二车等。
等一大车。
此明车等者以法等故无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等是大车而言各赐者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故言大车。
△二广明车等二初广叙车体三初叙高广。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至)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故言高广也众宝庄校者譬万行修饰也周匝栏楯者譬总持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者譬四无碍辩下化众生也张设幰盖者譬四无量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珍奇杂宝而严饰者真实万善严此慈悲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名如来慈宝绳交络者譬四弘誓坚固大慈心也垂诸华缨者譬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也重敷婉筵者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丹枕者枕有内外若车外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动静即十乘中通塞义也若车内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色譬无分别法也妙乐云法界三谛并非横竖虽无横竖法界从遍言横则便三谛名异言竖则便。
△二明白牛。
驾以白牛肤色充洁(至)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三教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也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义也力譬五力摧伏干用义也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
△三明仆从。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仆从者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即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也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即仆从也妙乐云此中仆从与偈中傧从言异意同傧者进也导也侍卫者供左右也。
△二释有车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财富藏溢譬果地福慧圆满也藏有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尸忍等是趣不过者是约行为如来藏一切法趣阴入界根尘等是趣不过者是约理明如来藏自行此行理名充以此化他名溢妙乐云福慧圆满者行理穷也福成行也慧趣理也遍一切法故财无量皆具二德故云种种。
△三广明心等二初广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至)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此明心等也由财物无极是子无偏是故心等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贫则心不得等也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者譬今经开显若教若行皆摩诃衍又方等般若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历一切法亦复如是故言无量也各各与之不宜差别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禅定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余人亦尔以心等故不宜差别也。
△二释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初释财多尚周一国况复诸子譬大圆因遍该善恶况佛知见耶次释子等者非子尚充况是子耶譬佛无缘者尚度况有缘子耶妙乐云非子者且贬正因不同缘了故抑言非尚度者缘了之子是先结缘者而熟脱之正因之子未结缘者为其下种故云尚度故以种者况先结缘。
△四诸子得车欢喜譬。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水牛之车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大车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
△四长者无虚譬三初问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宁有虚妄不。
初佛问者本但许三而今与一非虚妄不欲令身子领实故以虚妄问之。
△二答释二初免难不虚亦名以重夺轻不虚三初标章。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至)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二解释。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全身免火已得大宝济子重命岂应有虚妙乐云全于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则为已得昔来所玩疏文乃以小乘五分为身用况大乘实慧为命也。
△三结况。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免八苦之火全五分之身已是大宝况二万佛所大乘慧命圆因成就佛知见开宁是虚妄妙乐云初用小济存五分身已得珍玩况常于火宅方便教小本在于大而今获大岂虚妄耶。
△二不乖本心不虚亦名过本望不虚三初标章。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
此述长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为本小本非本许小不与尚无所乖况更与大宁乖本意但小非究竟不须更与故云不与耳。
△二解释。
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至)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本知无小而许小者意令方便得出火宅既昔方便非佛本意不与小车不乖本意岂虚妄耶。
△三结况。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与一大车过本所望是故不虚。
△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二善哉者述其免难不乖二不虚也问佛何不自说不虚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
△二合譬二初合总譬六初合上长者三初合位号。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如上说。
△二合名行。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一切世间将处所以定名行也上云国邑聚落今合譬直云一切世间者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如来遍应三处即一切世间之父也妙乐云皆是妙色妙心果报处者既云一切世间之父故此三土皆是如来证道色心果报之处寂光既遍遮那亦等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土亦与寂光不异故曰妙色妙心也。
△三合德业。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至)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于诸怖畏无明永尽合上衰迈显断德也成就无量知见合上年高显智德也力无畏等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之托处合上宅也具足方便波罗蜜合上诸仆从也。
△二合五百人。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众生恒为慈悲所被合上五百人也。
△三合舍宅譬。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四合三十子。
为度众生。
众生有缘亲者前度合上三十子也。
△五合上火起。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合上歘然火起譬也总有八苦今略言四一生苦有五种初受胎二至终三增长四出胎五种类二老苦有二种一念念二至终又有二种增长灭坏三病苦四大不调即有二种一身病二心病四死苦有三种一业报二恶对三时节代谢又有二种一病死二外缘三毒者一贪毒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名为贪毒二瞋毒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三痴毒若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起诸邪行即是痴毒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六合上一门。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上唯有一门譬也。
△二合别譬四初合见火譬四初合能见眼。
见。
合上能见之眼即是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
△二合所见火。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种种诸苦。
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也此中明八苦为火四苦如前释贪着追求是求不得苦后受地狱天上人间是五阴苦爱别离苦者舍所爱故即是坏苦怨憎会苦者即是苦苦苦心领于苦境故也此之八苦从四倒起故上文云从四面起也。
△三合广前所见。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合上所见火譬诸子不觉不知等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合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四合起怖畏。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至)令其游戏。
合上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意也应拔其苦难者即大悲之力拔五浊之苦也与无量乐者即大慈之力与其大乐也。
△二合舍几用车二初合舍几三初合拟宜。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譬有劝诫今但合劝不合诫劝修为正诫恶是傍故也今拟宜中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智慧力者合上手力赞如来知见合衣裓力无畏合几案若佛初出即用此拟宜众生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合无机。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释不得度合上子不受劝譬也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死等火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合上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小故不能解佛智慧也。
△三合息化二初牒前三譬三初身手救不得譬。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合上放舍善诱无机息化也此文虽无放舍语息化意甚分明也。
△二牒施三车譬。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
△三牒等赐大车譬。
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二正合息化。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二合用车四初合拟宜三车。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二合知子先心。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也六度菩萨于当教内亦称大乘今名佛乘者菩萨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而得成佛故名佛乘。
△三合叹车希有三初合示转。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至)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界是示苦谛勿贪粗弊乃至生爱是示集谛色谓男女形貌及世间玄黄赤白等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之声等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等此名五尘亦名五欲速出三界是示灭道二谛灭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断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三乘正取道灭为体合上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
△二合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至)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三合劝转。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合上叹希有也如此三乘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故众圣所称得无生智为自在得尽智为无系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已办梵行已立名无所求以无漏等勤修道品也根即五根力即五力觉即七觉支道即八正道禅定等如前释住于真空涅槃故云安隐快乐也。
△四合适子所愿三初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至)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内有智性者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也内有智性乃至从佛闻法信受合上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闻慧也殷勤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精进合上推排推是推理排是排恶恶去故精理明故进修慧也欲速出下合上竞共驰走是名声闻乘合上争出火宅声闻者闻佛声教故曰声闻声闻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故以羊车譬声闻乘也。
△二合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言求自然慧者从十二因缘门入此门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不从他闻复名自然慧也大论云有道人问佛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佛言我不作又问余人作耶佛言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本性有之深知诸法因缘者支佛逆顺两缘百千万世观因缘等故云深知也支佛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故也别行疏云支佛譬鹿犹有回愿之慈也。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菩萨称一切智者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萨望此修因即是不乘兼运之意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故以牛车譬菩萨乘也然牛车有水牛白牛之异水牛车喻六度菩萨乘也大白牛车喻圆教一佛乘也私谓一切智既不同二乘自然智无师智即不同缘觉。
△三合等赐大车二初双牒二譬二初牒免难。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
上譬有四今但合二合免难义兼索车合等赐义兼欢喜。
△二牒等赐。
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二双合二譬二初合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至)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门有三义入义出义别义若三界为宅五阴为舍由迷一色心而入一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门若作出义者是乘从三界出即是禀藏通二教教下所诠之理为门若别义者即是禀别教下所诠之理为门也今言佛教门者正是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为门得出三界而免难也妙乐云三义皆以所诠之理为门者意显独教门义不成经虽云教必须对理故知别教虽诠别理亦非车门但对藏通而立别名由缘别理故名为别别教十住与藏通人咸出火宅据出火宅同仍可名通十住所证又同两教涅槃故亦可云得涅槃乐。
△二合等赐五初合有车之由。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至)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无量智慧者合上财富无量库藏充溢也。
△二合广其心等。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我财物无量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也如来灭度者即大乘三德涅槃也。
△三合等心章门。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合上各赐诸子等也。
△四合等车章门。
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五合正广大车。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合上高广乃至仆从等大车譬也一相是实相即法身一种是种智即般若能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名为解脱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众德名摩诃衍。
△四合无虚妄譬二初牒许小与大。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三车诱引本为除其五浊五浊既除大善自全故但与大车也。
△二合不乖本心二初合解释。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至)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合上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也。
△二合结况。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合上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故许三与一非是虚也此释小异于前前意为令诸子得出意不在三既出不与亦非虚妄今明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但为小智乐着三界故以方便诱引既已得出还与大乘即称本心故言能与众生大乘之法但不能尽受也若华严中能受即为与大不俟开一为三不能受者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由众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释成不乖本心不虚也妙乐云小异于前者前云意不在三今云本欲与大虽复小殊名异义同也。
△二偈颂二初百行偈颂重颂上长行二初颂开譬二初颂总譬四初颂长者。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颂上位号即兼得名行德业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行遍为国邑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喻佛具足智断慈悲万德也。
△二颂舍宅二初颂宅广大。
有一大宅。
△二广出宅体。
其宅久故而复顿弊。
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为顿弊妙乐云三界无始为久者问若从因说或当无始若从依报初禅已下贤劫近成云何无始答众生无始具三界因惑种不忘故云无始故依报处坏而复成第四禅去及无色界虽无灾坏因果相成皆是无始无常故也然终不如约正报释其义自便此下三行广出宅体明所烧之相。
堂舍高危。
一云头为殿腹为堂背为舍念念相续无常为高危一云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名为高危妙乐云念念等者相续故高无常故危如云头殿腹堂即观心一释也如云色堂欲舍等即因缘一释也。
柱根摧朽梁拣倾斜基陛隤毁。
命根支持如柱亦云两足为柱根生异灭三相所迁名摧朽也意识纲维以为梁栋诸苦所坏如倾斜过去行业为基陛衰老之时为颓毁妙乐云意识纲维者统御一身其犹梁拣树立一屋。
墙壁圮坼泥涂阤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
墙壁者一云四大为墙壁皮肤为泥涂四威仪不正为乱坠五识不聪不相主境为差脱亦云墙壁圮坼如皮肤皴朽壮色鲜净如初泥涂老死枯朽如后阤落??须朽老则皆脱落如覆苫乱坠筋骨老弱支节不援如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周障是六识屈曲是六根六识缘六根取境难关故言屈曲六尘遍染六根故言杂秽充遍。
△三颂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譬也。
△四颂火起四初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四初明所烧之类譬众生十使二初正明所烧二初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使二初譬五初譬慢使。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为性陵高下视故以八鸟譬八慢也陵他为慢自贵为憍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譬八鸟壮盛憍如鸱性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
△二譬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此譬瞋使瞋有三种一非理瞋谓不问可否歘起瞋心二顺理瞋谓人实恼我三诤论瞋谓着己所解为是谓他说行为非蚖蛇毒盛不触而吸譬非理生瞋蝮蝎若触则螫譬执理瞋蜈蚣蚰蜒譬戏论瞋世人云赤颈者是蜈蚣不赤者是蚰蜒。
○蚖(音元又吾官切即蜥蜴又毒蛇也)蝮(芳六切一曰虺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尺)蝎(许蝎切一名蝎虎毒虫也)蚰蜒(亦毒虫虫)。
△三譬痴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至)??螂诸虫而集其上。
此譬痴使于境不了曰痴即无明也无明有二一独头二相应守宫百足等兀然譬独头无明鼬狸鼷鼠譬相应无明诸恶虫辈者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使也交横驰走者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驰走屎尿下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苦无我不净故云屎尿臭处不净流溢由痴不了于中计常乐我净而生染着故云??螂诸虫而集其上。
○守宫(即蝘蜒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丹砂乃可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百足者(十诵律云蛣??也)鼬(舍救切野鼠赤黄色食鼠)鼷(音奚小鼠也)??螂(亦名蛣螂乌甲虫丸粪土者)。
△四譬贪使。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至)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此譬贪使贪有二种一有力二无力有力者以威势取如狼狐等无力者但能从他乞索粗弊如野干等咀(在吕切含味也)嚼下明贪取境引物向己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践踏又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践踏贪心取境或取一物或取多物其有齐畔如哜啮也骨肉狼藉者积聚五尘不知止足也群狗竞来搏(伯各切手击也)撮者此有力贪搏撮无力之者饥羸慞惶者贪不知足如饥求不能得如羸种种营觅如慞惶多欲之人虽富而贪处处求食者驰逐五尘之境也。
○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尾大哜(狙诣切)啮者或云没齿咬也撮者蹙聚而捎取之也慞惶者恐惧也。
△五譬疑使。
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此譬疑使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名斗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名揸(侧加也)啀喍嗥吠者发言论决是非之理也妙乐云揸者释名云叉也谓五指俱取也掣牵也亦云向前曰揸向后曰掣啀喍者聚唇露齿也嗥吠者出声大吼也止观云狐疑未决为啀喍陵恐于他为嗥吠如守家狗令他畏故而吠也。
△二结。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结上五钝使也。
△二明鬼神被烧譬五利使二初总明。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此总譬五利使身见等五触处生着造次恒有故名利使遍缘四谛五阴下故言处处皆有夫鬼神有智禽兽则无故以利使譬鬼神钝使喻禽兽妙乐云魑魅者物之精也俗书云山泽之怪谓之魑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魍魉者木石变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二别明五初譬邪见。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至)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此譬邪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故名邪见夜叉亦云药叉是揵疾鬼譬邪见拨无因果人是善报譬出世因果不杂烦恼邪见之心拨无此理如食人肉也毒虫之属是恶报譬世间因果杂诸烦恼邪见之心拨无此理如啖毒虫之属也孚乳产生者世间之法从自类因生自类果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又人肉是善毒虫是恶邪见之心拨无善恶因果之事如夜叉啖食人肉毒虫也孚乳产生者总说善恶并有因果相生之用也食之既饱者邪见之心成就也恶心转炽者邪见之心增广也斗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宣于无因无果之法能令闻者堕落三途故言甚可怖畏也孚乳者妙乐引玉篇云伏卵曰孚通俗文云卵化曰孚广雅云孚亦生也乳者养也故鸟生曰孚兽生曰乳自类等者即同类因得等流果以子似父故以喻之。
△二譬戒取。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往返游行纵逸嬉戏。
此譬戒取执邪为道名非因计因及鸡狗等戒名戒取鸠槃茶此云瓮形以其形似瓮故即魔鬼乃鬼之胜者譬修有漏善能胜诸虫也蹲踞土埵者外道修十善戒能生六欲天六天是欲界高处如土埵也又外道持戒能修禅定初得欲界定或得未来定未来定未脱欲界欲界之顶如土埵也或离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无色定如二尺得升上界为往退堕为返起戒取之见如纵逸嬉戏妙乐云鸠槃茶者可畏鬼也蹲虚坐也踞实坐也。
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狗足如因捉之如谤故谤无苦因如捉狗足谤无苦因之上复谤无苦果如脚加颈苦因本得苦果如狗之有声邪见之人拨言苦因无得苦果之理如扑(普木切小击也)令失声既谤无苦因苦果如怖狗自乐也妙乐云谤无苦因者只指非因计因即是谤也本是世因谓是出世即是谤无两因故譬捉狗两足也。
△三譬身见。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至)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此譬身见于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身见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庄严故言黑无功德资故言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计我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望得道果故言叫求食也。
○裸(郎果切本作裸赤体也又袒也)。
△四譬见取。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譬见取谓因此见通至非想名见取非想无常而计涅槃如咽细命危而保其寿故言其咽如针妙乐云见取者非果计果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计之为常无色唯心名为咽细三界寿极名为命危计之为常名为保寿保寿正当计果义也。
△五譬边见。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至)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此譬边见于身见上计我计断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名边见断常二边如牛头二角为身是我为我是身依我见起边见如头两角也计断常之过能断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断世善根如或复啖狗或时计常或时计断前后回转如头??髼乱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如残害凶险无有智定食饮自资如饥渴所逼各陈二见如叫唤驰走妙乐云若计常者身非是我身断我常若计断者身断我断或俱常断具如止观第五记。
△二总结利钝。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至)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初二句总结欲界烦恼之相亦是结利钝众生之相上句利下句钝次二句通约利钝二使并是有漏之心无道味之食故云饥由饥故生死速疾故云急四向者见惑虽多不出四句窥看窗牖者窥私窃也明其邪观空理慕仰道味虽复观察而滞着心多不会正理如窥窗见空不得无碍也后二句收广结非也妙乐云由隔窗牖故见空而偏空无偏正由从窗窥理无是非计者成过由过堕恶故恐畏无量也。
△二明火起之由譬五浊所由。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已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内合正由如来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如令慎火但众生感既尽如来应亦舍此等于后便起五浊如令火起佛于他土赴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
△三明火起之势譬正起五浊。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三界为宅五阴为舍四面是处所即身受心法也于身受心法起四倒五浊八苦故云一时相续渐增故云俱炽命根断为爆风刀解体为裂又受苦呻吟悲痛之声名为爆诸根破坏为裂气断骨离筋绝为摧折堕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也。
△四明被烧之相譬八苦五浊。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例上鬼神譬利使之人若计常者谓法定常已有还无无即常故计断者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已显故言扬声大叫也雕鹫诸鸟譬钝使鸠槃茶等譬利使中戒取钝使及戒取本不计断今见无常但生疑怖不知出离之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妙乐云初二句属见惑次一句属思惑后三句明不出所以专由于见故重云鸠槃茶等。
○周慞(补注云楚辞联翱翔兮周章王逸注云周流也经或作慞训惧正作章)。
△二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四初所烧之类。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如孔穴虽复不及门外敞豁犹得免于猛焰譬入四禅定中虽未出界外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利使众生亦得禅定如毗舍阇鬼亦住其中翻译名义云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精气妙乐云初二句钝使次二句利使。
△二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由少福故近恶遇苦。
△三火起之势。
为火所逼。
孔穴之中虽无猛焰犹有热恼譬四禅虽无欲界恶亦有喜乐爱味细苦故言为火所逼。
△四被烧之相。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至)臭烟蓬?四面充塞。
利钝诸使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互相是非如相残害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慧但着禅味如饮血又着觉观等五支如啖肉野干是譬欲界贪于欲界修未来定已断此贪故言并已前死亦名食啖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之贪故云竞来食啖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焰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以烟过焰故以烟譬色界色界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如四面咸苦故云充塞。
△三明空中事譬无色火起二初所烧之类。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前欲界中以蜈蚣譬瞋今无色界中亦以蜈蚣譬瞋色界中虽不言蜈蚣而云毒虫即兼蜈蚣故知瞋通三界也毒蛇等者厌色界定出向无色厌色粗境观无色法如毒蛇类火烧出穴妙乐云前云藏穴以譬色界今乃出穴故譬无色色界如穴厌下如烧欣上如出穴。
△二所烧之相。
鸠槃茶鬼随取而食(至)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若得无色定必灭下界缘故云随取而食非想居于最顶犹尚不免颠倒诸苦如头上火然也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失定时苦名爱别离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无无漏饮食所资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故周慞闷走也。
△四总结成三界众难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颂总譬竟。
△二颂别譬三初颂长者见火譬三初颂能见。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
宅主即长者是能见之人门外立者正颂上我虽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立者如来在法身地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之座故云立也闻有人言者上云见今云闻以闻代见闻必从他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此法为师即他人也若入三昧即能见机三昧令佛见故云有人言也又云大悲是他人也。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2 13:31:24
|
只看該作者
△二颂所见。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
问子本未出云何因游戏来入答或在大通佛时曾发大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如人举足欲出至门侧而返亦名为出亦名还入也又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名出因无明故而起戏论便有生死名入故云先因游戏来入也昔结缘浅大善未著名为稚小退大已后流转三界无明所覆名为无知妙乐云约事解中即退大后以着五欲而为游戏约理解中即以戏论而为游戏言戏论者即三界见思见思即理故出理即见思故入。
△三颂惊怖。
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二颂舍几用车譬二初颂舍几譬三初须拟宜。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至)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方宜者以大教拟宜也告喻者即是说众患难诫教之义也妙乐云初一行正明拟宜次一行初句总立所烧即是见思次一句总明烧势次两句略明烧相也又次一行半广明所烧文中杂列见思二类不复次第又次一行况结于中初二句举所况次二句正况由无定慧是故饥渴已可怖畏况复更为浊火所烧如得上界有漏定时无无漏定已为小火所烧梵况坠下欲界大火所烧即指饥渴以为此苦也。
△二颂不受。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着。
颂上诸子不肯信受妙乐云不受即是无机亦是稚小无知故也文中略故但云无知犹故乐著者既无大志复不习小已无大小复着三界也。
△三颂息化。
嬉戏不已。
颂上视父而已嬉戏即见思也妙乐云见思不已故息大化若见思不已尚有大机如来于时亦不吝大但缘大小俱失唯有见思故且令出浊先施小耳。
△二颂用车譬三初颂拟宜三车。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一行明拟宜意次一行用小之由由着见思故唯施小次半行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故云将为火害害故丧身丧身故失命次半行正思用小施三乘教也。
○耽(都含切乐之甚也)湎(弥兖切溺也)。
△二颂叹车希有四初颂劝转。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
妙宝者仍属方便即方便教中之妙宝也若妙宝是大何故皆诣父所索车。
△二颂示转。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
在门外者如示四谛令知出世也。
△三重劝转。
汝等出来。
△四颂证转。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经文意者吾善造车以给一切验知自必不乏于车引自无谬证赐不虚也。
△三颂适子所愿。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至)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驰走颂上见谛空地颂上无学也。
△三颂等赐大车譬四初颂免难欢喜二初颂免难。
道者见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师子座。
坐师子座有二释一云是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无畏也二云是长者坐座长者见子免难即得无畏也妙乐云四衢者即四谛也初在门外子犹在内是故父立今子既出是故安坐又大机未会是故云立小化已周是故安坐故知立者冥利坐者显益。
△二颂欢喜。
而自庆言我今快乐(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而自庆言等者得所化机是故庆快二万亿佛所教其大缘是故云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成熟将养不易故云甚难大种微故愚小起五浊由无知由因招果故云入宅多诸下二句述其所起见思之火大火下二句述其被烧火势而此下二句合其见思我已下二句明欢喜之由是故下二句结欢喜意。
△二颂诸子索车。
尔时诸子知父安座(至)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初二句明索车时验知上文是父坐也皆诣下二行正索于正索中初一行正索次一行述许今正下二句结索。
△三颂等赐大车四初颂释大车。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琉璃砗磲码瑙。
屋盛称库地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等六根具一切法名库妙乐云行具一切法名藏者但约含藏为义六根具一切名库者藏宽库狭故也但约盛贮诸库不同如六根各异虽异各具故于诸根具一切行自非一家岂可闻此以根以行为库为藏各具诸法。
△二颂广大车。
以众宝物造诸大车(至)四面悬铃金绳交络。
因果所有之法总名众宝约教修得义之如造行多子多故车非一是故所造诸而复大又须示方知起修名造以性泯修造还本有即车体也庄校下即具度如前释。
真珠罗网张施其上(至)众彩杂饰周匝围绕。
真珠等者出幰盖相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前文但云垂诸华缨秪是直令见者欣悦今云处处垂下乃明众机遍悦也众彩杂饰譬垂化之处设应不同周匝围绕譬摄物之宜无所阙少。
柔软缯纩以为茵褥(至)多诸傧从而侍卫之。
前直云重敷今加叹柔软者以譬诸禅自在故云柔软又以贵氎覆其上者以妙冠粗如细覆上茵者说文云车中重席具足事禅有异凡小故云鲜白净洁。
△三颂等车章门。
以是妙车。
△四颂等心章门。
等赐诸子。
△四颂得车欢喜。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游于四方者乘中道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究竟常乐我净之德故言嬉戏自在。
△二颂合譬二初颂合总譬四初颂合长者。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上二句合位号下二句合名行兼合叹德义如来是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妙乐云九种世间者秪是九界耳七望于九但除四趣离开三教菩萨以子义通故世间从九结缘义局故方便唯七。
△二颂合五百人。
一切众生皆是我子深着世乐无有慧心。
此合五道义兼三十子三十子是缘因子一切众生是正因子无有慧心者通语无实也。
△三颂合舍宅。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正颂合家宅兼得一门义。
△四颂合火起。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至)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总标次二句释次二句结合总譬竟。
△二颂合别譬四初颂合长者见火譬三初颂合能见。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
颂上如来能见正由寂然闲居能见五浊诸子即合闻有人言妙乐云寂然等者在王三昧用智即是安处也。
△二颂合所见。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至)而今此处多诸患难。
颂上所见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合上所见火譬。
△三颂合惊怖。
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颂上佛见此已便作是念合惊入火宅也。
△二颂合舍几用车譬二初颂合舍几三初颂合拟宜。
虽复教诏。
△二颂合无机。
而不信受。
△三颂合息化。
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颂上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也。
△二颂合用车三初颂合拟宜三车。
以是方便。
颂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拟宜也。
△二颂合叹车希有。
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三颂合适子所愿。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至)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若心决定者从苦法忍已上是真决定此一句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后具足下一行各颂三乘争出之位三明者辅行引婆沙论云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正观断诸烦恼此三名明身通但工巧而已天耳但闻声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故不名明不退菩萨者不退义通亦兼三藏。
△三颂合等赐大车譬二初颂合等赐大车四初颂合大车章门。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
颂上悉与诸佛禅定等。
△二颂合等心章门。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颂上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三颂合高广大车。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至)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颂上皆是一相一种等。
△四颂合释有车由。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
颂上我有无量无边智慧等。
△二颂合得车欢喜二初明各得大车。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至)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分无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与诸菩萨及声闻众又此明自行化他自获是乘故言日夜游戏以此化他故言与诸菩萨及声闻众能化三乘同乘宝乘也直至道场者妙觉位也。
△二结劝信。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唯一无二除佛方便则不在言耳。
△四正颂合无虚妄譬二初颂不虚章门三初先定父子明本欲与大。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既云皆是吾子理应平等与大也。
△二明说三乘意为除障。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三障除遂本心还与大法。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至)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初一行明障除但尽生死者但尽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故云而实不灭也次半行遂本心故云今所应作唯佛智慧也。
△二颂合释不虚三初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若有菩萨者方便三乘所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萨也。
△二释不能受化乃说三乘。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至)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此下正明有作四谛也小智障重不即信受为是方便开三接引小智为说苦谛者声闻于三乘中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苦以逼恼为义谛即审实不虚总而言之不出六道生死是也众生心喜者称其本习则喜本厌生死自求涅槃今闻出离即会宿习是故心喜真实无异者遗教经云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故言真实无异众生下二句明机佛说下二句明应也。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至)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初一行正明集谛集即招集之义集是苦因故言苦本众生不知是故深着为是等二句显道能治集诸苦等二句明集过患。
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
此明灭谛初二句明灭集功能若灭集因则苦无所依下二句明灭谛得名也。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
此明道谛道即能通之义以能通至真空涅槃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也。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至)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初二句重举得脱集是能缚苦是所缚离此苦集名得解脱是人下二句徴也观谛得脱为是何脱但离下二句释也但离虚妄者无明已是不实见思附无明起故呼之为虚妄有作四谛但除此惑名为解脱脱于分段未脱变易故非自在。
△三释后若堪能还与其大。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一切解脱即无作灭谛无上道即无作道谛佛本欲与一切解脱今汝始断分段生死所证真空非大涅槃以其未得一切解脱故终未称佛本心故言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此小乘解脱也今则还令得无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竟称佛本心无作道灭破无作苦集昔欲说此而众生不堪障既已除还说此也佛为法王于权实法已得自在开三权显一实岂当有虚虚也妙乐云初一行半以无上道法斥次一行半出佛本心。
△二六十五行孤起颂劝信亦名通经方法二初标二初标可说不可说。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法印即前实相印也如来说此法印为利益世间故说也不说者四十余年未是说时五千未去是故不说也。
△二标可通不可通。
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恶者强说令其堕苦善者不说误其失乐若大悲愍恶则不为通若大慈念善则应为通也。
△二释二初释可说不可说。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至)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此八行偈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人入信初一行言阿惟越致是观现在益为说也阿惟越致亦云阿鞞?致此云不退转有三义释见序品又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致地若有信受下一行半言曾见者是观过去善为说也若人有能下一行半言信汝见我者是观未来善为说也如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见佛常在灵鹫即其义也斯法华经下一行结上开下也如来观知三世利益是故为说是结上也浅识闻之迷惑不解则不为说是开下也此即释如来说不说章也。
△二释可通不可通二初明用大悲莫为恶人说。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先列憍慢懈怠计我着欲等恶数必起恶诽谤获恶果报是故大悲怋恶不可为说。
凡夫浅识深着五欲(至)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断世间佛种者净名经以烦恼为如来种此取境界性为佛种(善恶事异名境界性)大品经以一切种智学般若为佛种此取了因性为佛种涅槃经用心性理不断此取正因性为佛种今经明小善成佛此取缘因性为佛种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断世间佛种也。
或复颦蹙而怀疑惑(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妙乐云畜生中言断佛种者正当破坏缘了二因不信即断了因佛种不行小善即断缘因佛种此经遍开六道佛种若谤此经义当断也。
○颦蹙(谓眉颦頞蹙厌闻貌)??(苦骨切秃也)黮(吐敢切黑也)。
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至)如斯罪人常生难处。
常生难处者八难也永不见佛即佛前佛后难永不闻法即世智辩聪难聋哑即盲聋喑哑难常处地狱即地狱难在余恶道即饿鬼难驼驴等即畜生难永不见佛闻法又是北洲难但缺长寿天一难既云难处义必兼之。
狂聋心乱永不闻法(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妙乐云问谤经生罪非经为罪缘答罪福由心经乃缘助然从佛元意唯为生福是迷者过非路咎也。
△二释用大慈为善人说二初正明可说五初过现一双。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利根是现在植善是过去强识是现在见百千亿佛是过去。
△二上下一双。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三内外一双。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舍恶亲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内护。
△四自他一双。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化他。
△五始终一双。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四方求法是请益之始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
△。
△二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此总结也相者即上五双十只善人之相也善相甚多略举十相以示流通也。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有前后二乘于法华已前但念空无相愿于菩萨法都无一念好乐之心至法华会初闻略说上根虽悟中根未解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品又中根之人闻说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见道故名信进入大乘修道故名解文云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品也。
△二信解品明中根得解二初经家叙喜二初叙内心。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善吉独称慧命三人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善吉解空空慧为命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从佛所闻等是得喜之由由远闻方便品法说见舍利弗得记如此闻见昔所未有故欢喜也发希有心者叙近闻譬喻希有心发心发故名之为信以信故入入欢喜位即信解品意也。
△二叙外敬。
即从座起整衣服(至)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例上身子亦应三业领解发希有心心领解也即后座起身领解也白佛言口领解也。
△二白佛自陈二初长行二初略法说二初正法说二初明昔禀三故不求二初标三初居僧首故。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
明三不求述昔失也初居僧首者我法腊既高晚学以我为轨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为后来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也。
△二俗年迈故。
年并朽迈。
若作菩萨当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既朽老无所堪任是故不求。
△三已证得故。
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至)心不喜乐。
已得涅槃无为正位不能发大心故云无所堪任尽无生智已立无所依求故云不复进求阿耨菩提空无相无作名三解脱门观诸法无我我所名空解脱门观男女相一异相等实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若知一切法无相都无所作名无作解脱门又于三界无所愿求名无愿解脱门。
△二释二初先释得涅槃不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
△二释年迈即兼僧首。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二明今会一故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此陈得解之由由远闻上略广二番开三显一是故庆幸获大善利者正陈得解是近闻上譬喻希有之法而获开悟之善利也。
△二略举譬。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譬昔不求而今自得希有法宝也妙乐云昔般若领教谓为菩萨之法岂图于今全蒙等赐。
△二广譬说二初开譬二初咨发。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妙乐云应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咨发。
△二开譬五初父子相失譬四初子背父而去二初背父而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譬若有人领二十子譬二乘人菩萨位行难知且齐已领耳年既幼稚者无明厚重覆障解心解心无力故言幼稚舍父逃逝者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问佛舍应后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是子舍父答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还成子舍父义久住他国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国生死五欲是为他国本求出离而退堕不返故云久住他国或十是天道二十是人道五十是五道约于一人备轮诸道故云或十等妙乐云解心无力者昔修观行虽观理即未入似解不能除浊故云无力义之如幼退大已后名字全迷义如厚重本结大缘寂光为土是自国退大已后轮回五道望本为他常住三界故云久住他国升沉不定故着或言。
△二向本而还。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至)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善根薰被稍稍欲著名为长大在三界中不见佛父不得出要之术故为穷八苦火烧故为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佛未出时诸凡夫人依身受心法起于四倒之见于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以厌苦求理为可化之缘佛初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明外道厌苦希脱邪求涅槃虽非本意亦蒙值佛故云遇向也本国如上说妙乐云求正道等者以计常等而为正道种种苦行以为助道虽思惟邪理堪为正机然由久远大种熏被故也。
△二求子中止三初求子不得。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
二乘退大已后佛常求机而机不会故名不得也。
△二中止一城。
中止一城。
中止一城者不为一子而废家业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以方便有余土为国在同居实报两间为中有余涅槃为城住此涅槃名止处此为家起胜劣两应劣应应声闻胜应应菩萨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佛以胜应应之纯以大乘家业训令修学中止于此伺觅同居子机妙乐云不为一子等者且以一方一类而为一子故次合云不为一处处必在人只是同居人类未孰且止方便不废化仪若准余方之言应指十方国土设十界化若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语有余五人即是四果支佛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为断通惑者此亦可尔通论方便人数则应云九藏二通三别三圆一不得云五今且对小故云五耳。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
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为富五度福德名财般若智慧名宝导一切皆摩诃衍名无量妙乐云大富总称财宝是别虽分财宝般若导五无不成宝况一切行皆成珍宝故云无量。
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
金银珠等是大乘三十七道品即领上长者大富义也仓库盈溢者在内为盈在外为溢盛米为仓盛物为库仓譬禅定禅生百八三昧故库譬实相能发十八空智慧故自资为盈化外为溢领上多有田宅义也妙乐云宝不出七故譬七科。
多有僮仆臣佐吏民。
多有僮仆者譬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屈曲随机称事称理领上又多仆从义也就位为语二乘及通教菩萨别教三十心悉如僮仆别教圆教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初入佛境界率土之濵无非王民虽得为民比吏佐等犹为疏远十行修习诸法种种驱驰故如吏十回向事理稍深职近王边故如佐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故如臣也妙乐云上僮仆中已有别三十心今臣佐等是圆四十位也兼收别教十地者仍存教道故立别名以无两重十地故也。
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
一心三观如象运圆教大乘次第三观如马运别教大乘析空即空二观如牛运藏通二教大乘析法观自行如鹿羊等运二乘之法无数者权实诸教皆名车乘权实观智名象马牛羊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无数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无量还一是入一中无量是出又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已为利乃遍他国者遍于三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即其义也唯法性是己国法性之外者皆名他国耳妙乐云一心三观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仆臣佐吏民所乘所乘不出诸观故也随教用观即当所乘然此境智虽即随教同为圆人所用无数等者臣佐吏民所用实也僮仆所用权也此亦一体权实并皆长者所有。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往还采利有如商贾又遍入实报方便同居以求法利故云众多。
△三子遇到父城二初到城之由。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
无大乘功德法财故名穷子此等退大已来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离取理不中致成邪僻由邪慧历心易可入正以求出世为感佛之由也以邪慧观察五阴为聚落十二入为邑十八界为国历此求理名求衣食妙乐云言观察五阴等者还以邪观观阴断常以此邪慧冥资于正成见佛之由也。
△二遂到父城。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由向邪慧助正成机感佛大悲名为到城城即涅槃涅槃通半满众生惑尽可有得涅槃之义故言到城妙乐云机熟若证证父所证名到父城此乃小机先扣大应义立穷子已到父城故使城名涅槃大小双得。
△四其父忧念意二初念失子苦。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至)是以殷勤每忆其子。
如来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机故言每念退大已来流浪五道故言与子离别五十余年开鬼出修罗故言余也未曾说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说有此子机缘也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般若诸座未曾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大乘之子既非佛子不解佛法或如聋哑或去华拜座或弃钵茫然种种不逮也心怀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诏致令逃逝也恨子不思恩义疏我亲他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逃迷不返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老朽而无子也妙乐云恨子下专斥于子非但悔应早息亦乃恨子机生致令疏我正法亲他六尘内合等者为论免难须净六根。
△二念得子乐。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有可度之机名为得子与授佛记名付法财称于本心复言快乐领上总譬竟。
△二父子相见譬二初子见父四初见父之由。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
由厌苦欣乐推求理味渐渐积习遂成出世善根故言佣赁展转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故言遇到父舍父喻道后法身舍喻无缘慈悲大小二机双扣此舍有大机故故言遥见其父有小机故故言住立门侧若惟小无大则子不应见尊特之身父不应言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若唯大无小子不应住立门侧又不应言非我佣力得物之处妙乐云佣赁之法以力易财本起邪见还希脱苦虽复邪求冥资正道故使世间厌苦遂成出世善机世易出世故云佣赁从一至一故云展转不期而会故名为遇不意因于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世间邪推而生正见感佛又不意小善之内冥入大乘圆门大小二机双扣此舍者大机未熟正见而遥小感稍亲门侧而近。
△二见父之处。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
门侧者譬二观为方便即门二边圆中之机当门正见二乘偏真故言门侧但空三昧偏真慧眼傍窥法身耳遥见其父者言大机始发扣召事远是故言遥。
△三见父之相。
踞师子床宝几承足。
此言如来说华严时也踞师子床者圆报法身安处空理无复通别二惑八魔等畏故云踞师子床也宝几承足者定慧为足实谛为几无生定慧依真如境也妙乐云踞师子床作所表释者事师子座亦无师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论云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名师子座佛之所说名师子吼圆报身者部虽兼别从胜从本故曰圆报宝几等者一几承于二足定慧所依无殊即定慧力庄严法身从所名能故云无生定慧。
诸婆罗门刹利居士(至)手执白拂侍立左右。
婆罗门名净行贵族高洁即等(觉)离垢菩萨也刹利是王种即九地已下初地已上菩萨也居士富而不贵即三十心也真珠璎珞者即戒定慧陀罗尼三昧四璎珞也价值千万者即四十地功德以严法身也吏民僮仆者若异门明义者即是禀藏通二教断通惑者名为民禀别教断通惑者名为吏若同门明义者还是方便波罗蜜也内与实智同外与机缘同喻如吏民有内奉外役之义也白拂者即是权智之用也左右者右即入空智用拂四住尘左则入假智用拂尘沙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妙乐云前以吏民对圆十住十行今以吏民对前三教断通惑者复与僮仆共列故知立名随义不可一定元譬事理何得守株故前以吏民在实今此吏民摄属于权故在同异二门跨节为同当分为异异约施权同约开显只一吏民义当两属。
覆以宝帐垂诸华幡(至)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覆以宝帐者真实慈悲也垂诸华幡者华即四摄幡即神通香水洒地者降注法水洒诸菩萨心地以淹惑尘亦是定水洒心地也散众名华者布以七净华谓戒定慧断疑道非道知见净断知净也戒者摄律仪等三种戒也定者首楞严等定也慧者实智慧也断疑者已度二谛之疑也道非道净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知见净者智德圆满了了见佛性也断知净者断德成就无明永尽也罗列宝物者罗列诸地真实功德也出内与前出入义同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威德特尊者光明无边色像无边相海巍巍此义须作舍那之佛岂得作余释耶。
○出(尺遂切凡物自出则入声使之出则去声)内(世俗多读为儒税切非也当为纳纳入也古纳字通)。
△四生畏避心。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至)非我佣力得物之处。
大力势者智大故名大力神通大故名大势如上身手有力义也恐怖者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悔来至此者佛本欲以大法拟之应不称机但有退大之意故言悔来至此也窃作是念者机中潜密冥有此事非是显对见胜应身故云窃念或是王王等者波旬是王徒辈为等小机灰断无言说道绝于色像既见胜应之像非天人所及所说之法迥异二乘小智薄德未曾见闻便谓是魔是魔所说又法身如王报身如王等此乃大乘法报非是小乘得益之处故窃念或是王王等也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者小机不能受大化也。
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至)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不如往至贫里等者净名经云能以贫所得法度斯下劣也但空之理不含万德非如来藏故言贫里偏空称于小智故言肆力有地肆放也依此小智能得有余涅槃无漏衣食行行名衣慧行名食故言衣食易得若久住此等者行大乘道经无量劫故言久住我本厌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故言逼迫我本乐小而今令我发大乘心是为强使舍大取小故言疾走也。
△二父见子四初父见子处。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
师子座见子处也如来法身居第一义空无畏之境而照机也。
△二见子便识。
见子便识。
见子便识者如来鉴机知是往日结缘众生也。
△三见子欢喜。
心大欢喜。
心大欢喜者佛恒伺子机今机来称慈是故欢喜即是领上法说中而起大悲心譬喻中即大惊怖也彼明大悲拔苦故言惊怖此明大慈与乐故言欢喜。
△四见子适愿。
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至)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昔见众生退大取小贫里求食资生艰难常欲与财无机不得今日机来称大慈心故言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者明其非但贫无大财又流转生死众苦所逼为大悲所痛故常思念虽欲救拔无机叵济故云无由见之今有可度机发故云而忽自来称大悲心故云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释于适愿之由由一期化讫故言年朽未见大机法无委付将来之徒从谁得脱为可度者故言贪惜今机自来无此忧念故我愿得适也。
△三父命追诱譬二初遣傍人追三初领上劝门拟宜无机二初拟宜。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此下领华严时今领上劝门拟宜也遣傍人者智是能遣教是所遣理为正教为傍从佛出十二部拟宜众生无机不受于其如乳故言遣傍人也又傍人者傍即臣佐等也即是遣法身菩萨为说大乘如华严中令四菩萨说四十地即是遣傍人也急追将还者直说大教拟宜小机故云急追昔有大种故曰将还疾走往捉者大乘明义显露正直用此赴机令其疾趣菩提故大车中云其疾如风若以菩萨为傍人者菩萨自有神力又被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也。
△二无机。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领上劝门无机也小乘纵昔曾发大心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故云穷子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怨枉若闻生死即涅槃即大唤称苦痛故云称冤大唤我本不求大何意用大化我故云我不相犯何为见捉妙乐云称怨大唤者经但云怨而不云苦疏文释中即以大唤为苦痛所以具有二义者逢怨必苦故以大唤拟之。
△二领上诫门拟宜无机二初拟宜。
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领上诫门拟宜也执之逾急者前明劝善犹是容豫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即是急切诫以苦言令其远恶内既无机外逼大化即是强牵将还也。
△二无机。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至)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领上诫门无机也自念无罪者罪者慈悲也众生罪故入生死狱菩萨以慈悲故亦同罪入狱二乘人无慈悲名为无罪令入生死之狱即是被囚执也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故言必死思此等事故言转更惶怖强以大教小智不解故言闷绝即起诽谤必堕三途故言躄地。
△三并领劝诫息大乘化四初思惟息化二初知大志弱。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
父遥见者小机去大乘远故名为遥是结缘子故名为见而语使言者若约教为使智本说教智知无机大教宜息若约人为使即语诸菩萨不须现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见如净名经中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着又普贤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皆是其义也勿强将来者既无大机若现胜身说大乘法恐伤其善根故言勿强也。
△二知小志强。
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冷水洒面者知有小志宜以三藏灰断理水除见思之热面者厌生死名背向涅槃如面也醒悟者开小教逗小机令得离烦闷悟四真谛也莫复与语者决定应息大乘教也妙乐云面者以向释之有背生死向涅槃机故名为面非谓洒彼涅槃名面莫复与语者语只是教。
△二释息化意。
所以其何父知其子(至)不语他人云是我子。
二乘厌苦欣空亲狎下劣无慈悲心即畏难大法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怀所以息化也审知二万亿佛所曾发大心故云审知是子而以方便等者于昔小乘教中随他意语方便覆护称是声闻不说随自意语云是菩萨也妙乐云覆实护权故云覆护亦是覆阴将护不彰其实故法华前一实之外皆名随他意语以昔方等般若犹有小教定无小乘作佛之语故乳及二酥并对小机云不说随自意耳。
△三正明息化。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我今放汝即是知大机弱随意所趣即是知小善强以此二缘故息大化也。
△四息化得宜。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无谤大罪得免三途故言从地有小善生故言而起又前拟宜大法迷闷不解卧无明地今逗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于四谛中欲求道法故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妙乐云境摄法狭故言贫里欲趣小果还须正助故云衣食。
△二遣二人诱二初齐教领四初领上拟宜三车。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
此下领鹿苑时也将欲诱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弃欲设方便故言将欲。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
初拟大乘云即遣傍人表一实谛一大乘教一菩萨人今明方便隐实为密指偏真为遣约教隐满字为密指半字为遣约人内秘菩萨行故言密外现是声闻故言遣二人者四大弟子齐已分领不涉菩萨故言二人约法是因缘四谛约理是有作真俗约人是声闻缘觉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说苦无常不净即是形色憔悴又内怖无常曰憔外遭八苦名悴无有十力无畏名无威德。
汝可诣彼徐语穷子。
汝可诣彼等者即以小教拟小机也大教明理直实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迂隐故云徐语。
此有作处倍与汝直。
此有作处者见道修道是断见思之作处倍与汝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谛十二因缘能出三界是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谛则能断惑得至涅槃是为二倍也。
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至)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穷子若许者有机是许即设教无机是不许即不设教欲何所作者二乘唯欲除见思惑取证涅槃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以言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约理即智谛相资约人即权人共实人修行故言二人共汝作也。
△二领上知子先心。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
审知有机故言已得。
△三领上叹车希有。
具陈上事。
陈说雇作除粪之事也。
△四领上适子所愿。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问价值故云先取取道灭之价除苦集之粪也其父见子愍而怪者愍其取阿罗汉怪其不求佛道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怪也齐此领法譬中意其文竟妙乐云问若愍而怪者何故密遣教其取果答旁追不来事须密遣虽教除粪非父本怀欲有彰言委付故先愍而怪之。
△二取意领亦名探领四初先以权智久欲拟宜。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
又者郑重辞也四大弟子将欲探领如来法身地上久知大小之机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也他日者二乘自谓方便为己非二乘法为他他者即是拟法身也日者时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时用智照机故言他日若齐教领者领化身用事为己日非化身用事为他日若探领者领法身中照机也法身之时用化他之权智照于权机若有若无照用权事若可若否皆是权智所照故言他日窗牖者偏见则小表权智照彼偏机也遥者小去大悬故名为远见子者昔曾种大称之为子以大拟之故名为见窗牖偏狭未宜大化故息大而施小也妙乐云窗牖者说文云在屋曰窗在墙曰牖非户故偏明处仍狭今亦如是非中故偏不遍故狭故法身地观无大机唯见偏狭先熟故也乃由子隔窗牖之外何关长者偏视之非况是长者欲取偏机于圆仍远故名为遥。
△二久知方便是其玩好。
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领如来先知二乘有小玩好也修因智力少为羸修因福力少为瘦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也。
△三久知须叹三车希有。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至)状有所畏。
脱妙服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璎珞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容服若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故脱之更着粗獘者现丈六形是粗生忍法忍是弊也尘土坌身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左手喻实右手喻权权用便易自以此权法断结成佛又用此权法化人故云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者状似也示同小乘怖畏生死又有寒风马麦之报也妙乐云生忍法忍等者忍有情恼名为生忍谓蚊蚋等忍无情恼名为法忍谓寒热风雨等左手等者小中权实也又有寒风等者大论第九佛有九恼谓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锵马麦琉璃杀释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加双树背痛为十。
△四亲教子作适愿受行七初譬四念处。
语诸作人。
语诸作人者即是说三藏教示四念处是除粪之器断结之境故遗教经云常依念处行道能破四倒此领火宅中适愿勇锐即是闻慧外凡位也。
△二譬四正勤。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其勤修四念处也若起懈息不能灭二恶(已生未生)生二善(已生未生)以二勤故能发暖火对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念处未得理火温心犹为疏外不可附近今四正勤以初得暖方便则可附近也。
△三譬如意足。
后复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使人须者相给。
咄是惊觉亦是责数上正勤中纷动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阳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阴性良以正勤?动不得与真空相应故惊觉责数令舍散入静故言咄男子也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念处正勤动不专一不名为常四如意中定不异缘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定断专一故云汝常此作不纷动故故云勿复余去此犹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顶法之位也当加汝价者正勤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言加价诸有所须者漏无漏善助道正道皆从如意观中求之欲须即得也四禅体含枝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莫自疑难者结上正助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决定可办如己物想故言勿难若欲直取神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驱役者如意观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獘故云亦有老獘使人虽不丁壮亦堪运役故云须者用给。
△四譬五根。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好自安意者得信等五根安固难坏也我如汝父者已得似解邻于证真似像未实故言如父亦是如子勿复忧虑者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五譬五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之位已具智断故言老大汝居道始之位(内凡)未有智断故为少壮此即忍法位也得此五力离五恶法谓得信力故不欺得精进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瞋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言余作人者远指外道诸见求理名余作人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过亦名余作人此文无五过即五力也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时节犹长中忍虽复缩观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第一最后一刹那心邻真逼圣故名此位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妙乐云暖等四位应云念处等四世第一是五力位无五过也。
△六譬八正道。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即时阿含说五种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今二乘得八正入见道中故名为儿妙乐云阿含至子义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断惑菩萨而大论斥权非谓全无论云迦旃延造者从所造论及所计者说岂以会二还归阿含法华准旧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七譬七觉支。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二乘因断见惑而得为子故云虽欣此遇思惑未尽犹居学位正须依教修行尽苦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若得初果厌小乐大大乘机发者即应授以大乘更不须进断其余残结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发以是且令依教尽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二十年者一无碍一解脱断见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故云二十年也此文并下偈颂凡三番云二十年意各不同随其文下释之可见也。
△四家业譬二初领家业二初相体信二初明其体信。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此下领方等时也过是已后者过鹿苑三藏之后即方等也心相体信者父子互相体悉信顺谓于三藏教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大不谤无漏根利闻必生信此即父信子也入出无难者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大小入出而无疑难也。
△二犹居本位。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二乘虽于大小入出无难然闻大乘之法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之位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云所止犹在本处。
△二命领业四初明其时节。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下领佛命转教般若时也将死不久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
△二命知家业。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至)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云多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劝学品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也通别两教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阙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妙乐云金即别教理等者问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已摄余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此二兼复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通别仓库准此可知。
△三诫令体心。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
诫体我心者佛以般若为心汝今转教当随佛意说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释此有三一被加令说与佛不异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三就今时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而二乘人自谓被加异耳。
△四敕无漏失。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无令漏失者一者汝为菩萨说般若教无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是故无令漏失也。
△二受命领四初正受领知。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
△二心无希取。
而无希取一?之意。
善吉转教虽说般若自谓是菩萨法我无其分也。
△三未舍本处。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故在本处者住罗汉位虽复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萨也未舍下劣心者虽复耻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证也。
△四鄙劣求大。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问何时名少时答一云说般若竟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为失为不失如此等寻思即是大乘机发时也此时去法华不远故言少时又当说无量义经时大乘机发何以知然无量义经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皆从一法生此之三乘亦应入一如是思时渐已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也妙乐云失不失者失则于己无分不失复未同菩萨踟蹰之际即大机欲发之时正发乃在三请时也次约无量义者去法华极近时极少也既闻从一出多义必收多归一四味之终故云渐已机无隔异故云通泰。
○渐以通泰以字合作已下偈文云渐已旷大其义是同可详之。
△二正付家业譬二初付业四初明付业时下去合第四第五共为一领付譬。
临欲终时。
此下领般若之后说法华时也临欲终者是明时节化缘将讫灵山八载说法华经唱入涅槃时也。
△二命聚众证。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于其悉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国王者一切渐顿诸经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当机益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即是王今经会通诸教岂非聚集国王故无量义经中先已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二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若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为大臣初地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性中生十住十行十向为居士此等皆从释迦受化者也妙乐云国王至是王者前约昔教诸部为诸王言兴废者华严二兴二废乃至法华一兴三废今乃废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华名王中王无量义中先已收集者虽云从一出多密拟多皆属一故云收集彼云下引彼无量义经以示收集诸经之相彼经既云诸经无量皆从一出故指前经以为无量四谛因缘即鹿苑也方等般若次第宛然。
△三结会父子。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至)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实是父于某城中者此经西国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说昔名字国土如大通智胜因缘今简略名字直言某城某甲耳是诸众生背此大乘起无明闇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备经六趣故云五十余年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如来自昔于法身地中常以权实二智观觅可化之机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今日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判天性定父子也。
△四正付家业。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万行万德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通)不共(别图)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不更广说一切行相也妙乐云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为万行果为万德行即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等德谓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此我之德既云子有当知汝等并有如来因果之藏此即天性相关也故知知之与见并是所有所以法华但总说云佛之知见耳。
△二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领上各乘大车得未曾有自顾无心希望佛道而今忽闻得记作佛故云不求自得也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耻小望绝故不求般若中虽领非己分故不求昔虽不求而今自得也。
△二合譬四初合父子相失譬。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似佛子。
如来合父似则合子似有二义一取大机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犹居外凡故云似也二取小机为子者小机似像大乘根性故云似也子既背父而逃故贬之曰似妙乐云子既等者举正因况若论正因不似亦子况复似耶既曾结缘谁非真子据曾逃走父且贬之由位浅迷深斥之云似。
△二合父子相见譬。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合长者见子便识。
△三合父命追诱譬二初合傍人追二初合诫劝两门无机。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乐受生坏苦不苦不乐受生行苦妙乐云由三苦故五浊加重所以劝诫二门并无大机但堪小化五浊遍故即是三苦无明覆故即是无知。
△二合息化中有小志。
乐着小法。
△二合二诱譬二初齐教领二初合具陈上事。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戏论之粪谓见思也。
△二合除粪取价。
我等于中勤加精进(至)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合上寻与除粪得至涅槃下合上先取其价也。
△二合探领三初合先欲拟宜。
然世尊先知我等。
上言遥见今言先知。
△二合方便所好。
心着弊欲乐于小法。
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着獘欲。
△三合先知叹车。
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上言即脱璎珞更着粗獘今言便见弃舍不为分别宝藏之分。
△四合领付家业譬二初合领家业二初合相体信二初合令体信。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
带三乘方便说大乘实相故言以方便力于我等前说大乘法亦是合上出入无难以方便力出辩二乘以佛智力入明实相若不体信岂于我前明佛慧耶。
△二合在本处。
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至)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二合命领业二初合受领业。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
△二合无希取二初正合。
而自于此无有志愿。
合无希取也无志愿者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说故我不志愿也。
△二释意。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者带方便力以实相法共二乘说我等不识不共之意所以不知真是佛子也。
△二合付家业二初合付业二初明无吝。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二释无吝。
所以者何我等昔来(至)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于此经中下举今证昔今理惟一故知昔三非实但为未堪故于大前毁訾小心欲令舍伪取真定知非吝然佛实以大乘而教化也。
△二合欢喜。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二偈颂二初七十三行半颂长行二初颂法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至)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不颂不求但颂自得。
△二颂譬说二初颂开譬四初颂父子相失四初正颂子背父去。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至)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火宅中明长者所王国邑聚落语宽此中明穷子轮回三界名诸国六道名五十余年也。
△二正颂求子不得二初颂求子不得。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上四方是约四谛推理今四方是观四生中觅可度之机也。
△二颂中止一城。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造立舍宅者有余国中有余涅槃也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往来者众诸土菩萨来往听法也妙乐云顿止一城者顿谓顿乏示迹之相义同于乏又顿止即不行止于方便土中求觅子机也造立舍宅者有余之土非寂光自然现胜应身非法身本有于彼更运依空慈悲故云造立五欲自娱者非粗獘五欲乃胜妙五欲也。
△三超颂忧念转深。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至)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此但颂先失子之苦无所委付是故忧耳妙乐云但颂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无得子之乐失苦得乐俱在父怀是故失时己怀于乐必知后时还来故也远鉴机缘未若于佛夙夜者夙早也谓晨起夜暮也又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准说可知。
△四追颂子到父城二初颂近父之由。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至)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从邑至邑者根尘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国修三界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无漏善如无所得不得大乘法食如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也。
△二颂遂到父城。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二颂父子相见二初颂子见父三初颂见父之由。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二颂见父之相。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至)出内财产注记券疏。
上明见父之处处是门侧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者见相兼得处也施大宝帐等正见父相之处也注记券疏即是授记明修行也章安云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弘誓为券修行为疏妙乐云以广显略等者如华严中广明身相国土行愿本欲以此广佛知见显实相体故云以广显略授决者华严前文无授记语入法界品旁论授记亦得名为授记故也弘誓及行彼最委悉又誓为券者誓许利他如有券约随修随偿如疏随还讫至菩提偿之方毕又华严中菩萨行愿多明事数名算计也。
△三颂生畏避心。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至)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二颂父见子二初颂见子之处。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
△二颂见子便识。
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三颂父命追诱二初颂傍人追三初颂唤子不来。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
此颂劝门无机也。
△二颂再唤不来。
迷闷躄地。
此颂诫门无机也。
△三颂即便放舍。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总颂劝诫二门无机以无机故方乃息化见杀与上必死义同也。
△二颂二人诱二初颂顾作即齐教领二初颂设方便即上拟宜。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至)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说小乘法而诱引之眇目譬偏空所见不正故矬者竖短陋者横狭见偏空者竖不能穷实相之源故如矬横无大乘众善庄严故如陋非四无畏名无威异常乐我净名无德也。
△二取价除粪即上适愿。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净六根房五阴舍也。
△二颂教作譬即探领四初颂牖中。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二颂羸瘦。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三颂更衣。
于是长者着獘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四正教作。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至)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上长者教作有七科法门今云语者即合四念处也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既益汝价下一行颂四如意足也油涂足能履深水譬神通又油能除风譬定饮食充足即上米面也荐席厚暖即是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修此定故能除散动也如是苦言汝当勤作二句总颂上第四安慰即五根第五无过即五力根力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软语若如我子二句总颂上第六作字即八正道第七令常作即七觉支并是子位也此三十七道品常途论之七觉在八正前今对位次故八正在七觉前也。
△四颂领付家业二初颂领付业之由即上领家业二初颂心相体信。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二颂委领家业三初颂领受命。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至)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或言二乘转大乘教教诸菩萨断别见别思名二十年或言说般若时长凡二十年。
△二犹居本位。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未舍劣心故宿草庵。
△三通达大志。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
渐已旷大大乘机动也。
△二颂付家业二初颂正付业三初颂集亲族。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二颂定天性。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至)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此言从有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妙乐云但立二名名二十年也。
△三颂正付与。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二颂得付喜。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二颂合譬四初颂合父子相失。
佛亦如是。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2 13:32:30
|
只看該作者
妙乐云若单以佛亦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未显次知我乐小一句合父子相见意亦未显何者上句借下句成知乐小故义当相失次下句借上句成佛知乐小故得相见乐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乐小所以相见。
△二颂合父子相见。
知我乐小。
△三颂合父命追诱二初颂合傍人追。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二颂合二人诱。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四颂合领付家业二初颂合领家业二初长颂命领知。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慧般若更无过其上也。
△二正颂受无希取二初合正受命。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至)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佛子闻法得记者明转教益他也尔时但谓转教教化菩萨不言为我。
△二合无希取二初牒前譬帖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二正合无希取三初正颂无希取之意。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二具智断故无希取三初标二初标断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内灭者内即惑体三界见思惑尽故云内灭故科为标断德也。
△二标智德具故无希取。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既云若闻闻教属智故科为标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与上标断德并举无乐大之失显执小之过也。
△二释。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至)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初所以者何至不生喜乐释断次我等长夜至谓是究竟释智次我等长夜至有余涅槃重释断次佛所教化至报佛之恩重释智故知初二行明自住小断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释小断次一行释失大智言诸法空寂等者理性本空常住平等清净无作也最后身者阿罗汉也有余涅槃者子缚已尽果缚犹在也佛所教化等者以得显失也以失大智故无志乐若有大智则生志乐修之得道则为报佛恩也。
△三结。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至)而于是法永无愿乐。
结释自无希取意也。
△三明佛见舍合无希取。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二颂合付家业二初颂合正付业二初牒譬帖合。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至)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二正颂付业。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至)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二颂合得付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得道者得实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习果也此明开佛知也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者此明开佛见见实相理也昔日见无漏不落凡夫今日见无漏不落二乘昔日慧眼见空今日净眼见中持戒得报昔日持戒梵行共显无漏灰身灭智无人受此果报者今日梵行能得无漏即了因取果义持戒即缘因义清净眼所见理即正因义我等真是声闻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一音遍满三千界似道未真今入十住即是真也真阿罗汉有三义此中但举应供一义堪为十法界福田方名应供又云无生若不生变易方名无生又云杀贼断通别见思尽方名杀贼妙乐云分得大乘习果者得初住时破一品无明即生得故名为习果。
△二一十三行叹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章安云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发弘誓愿拔六道苦与四圣乐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来室恩二如来行菩萨道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失盖如来室清凉温暖大慈与乐恩三众生退大遭苦佛于中间伺其机宜如犊逐母修行六度以利益之盖如来室遮寒障热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隐其神德用贫所乐法于鹿苑中先以五戒十善令离诸欲盖是如来衣遮贪欲热恼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为说三乘盖是如来衣除见寒爱热恩六于方等弹诃贬斥令耻小慕大盖是如来衣遮丑陋恩七于般若命领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盖是如来衣与我庄严恩八至法华会亲族定父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盖是如来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一切天人普于其中应受供养盖是如来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世尊大恩两肩荷负所不能报此之谓也妙乐云牛头栴檀者华严经云出离垢山若用涂身火不能烧正法念经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或有说云牛头山名也香出彼山故以名之栴檀如序品释。
妙法莲华经科注卷第二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2 13:33:25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