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2|回復: 8
|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法句经故事集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周金言 译
作者介绍
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
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
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
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
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广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
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
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
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
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
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第一品 法句经故事集正文
1 导读
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
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2 口耳相传的传统
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複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
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著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
【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淮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
3 佛陀的慈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
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
【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
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淨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积撒.苟答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麽值得哭泣呢?”
4 伟大的经典
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麽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
5 佛陀的足迹
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
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淮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
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 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5—7),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
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
6 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
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但现代读者,尤其是不具有亚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许会怀疑【法句经/故事集】的真实性。这些现代读者可能发觉有些故事无关紧要、重複,甚至天马行空,不著边际。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不免于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但阅读【法句经/故事集】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注意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所要传达的讯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发现印度》一书中也认为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他建议人们应该理解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就曾经对贺瑞修如是评论道:“天地之间的东西比你的哲学想像还多。”佛陀所说的法句才是【法句经/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离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无意义,这些故事只是说明佛陀在何种情况下说这些法句而已,我们不应该过度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而应该考虑这些故事对虔诚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冲击。举例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故事如何使读者产生道德上的羞耻心、道德畏惧,如何避免仇恨、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传统佛教国家中,人们在年幼时听闻法句经故事是塑造个人人格与培养爱心、悲悯、慷慨大方和宁静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义而言,即使抱持怀疑心态的人也会同意法句经故事确实值得欣赏,不论其是否真实。以下几个章节,我们针对几项可能会使对佛法没有相当认识的一般读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提出解释。
7 供养
对这些读者而言,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书中经常提及,信徒对佛陀和众多比库所作的供养。他们也许会问,为什麽很少提到对穷人的供养呢?佛陀认为供养困乏的人是值得赞歎的布施。佛陀也鼓励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经典里,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供养贫穷和困乏的人多麽重要。慈善家、同时也是佛陀信徒的给孤独长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诲的其中一位。给孤独长者的字面意义就是“喂养贫穷的人”,在家信徒供养僧团,使他们能过著清淨高尚的生活,善尽其教导佛法的职责,就等于在续佛慧命上尽了襄赞之力,所以供养护卫佛法的人比供养贫穷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养贫穷的人,更要供养宗教修行人士,使他们能努力达到清淨,并且服务别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发展的人不会积极考虑个人的需要,因此,这是在家人的职责。因此而言论,在家信徒也在较广的层面上共同参与推动精神的活动(如弘法与修行等)。传统上,比库在接受供养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后,会向供养者讲解佛法,使他们理解佛法,开发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顾贫穷的人,使其幸福,并且护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环境。佛陀并不要求人们只供养佛教比库,而应供养任何尊贵的、心灵脱超、诚挚并且教导正见的人。【法句经/故事集】记载有一次信徒因为出家比库犯戒,而不再供养这些比库,直到他们纠正错误为止。供养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供养的人信心坚定,清淨供养给具有同样清淨心的人。
【法句经/故事集】主要记载佛陀创建的僧团行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对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脱生命轮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诲都是针对与他有密切关系的僧团成员。人们也可能感到困惑,为什麽有那麽多的法句经故事提及比库的袈裟。【法句经/故事集】有一则故事叙述比库们讨论迭瓦达答得到布料供养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提及一位比库过度执著与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内的昆虫。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应谨记在心,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赖一般人慷慨地供养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养并不容易,而修持较差的人看见修持较好的人得到这些难得的供养时,心生羡慕之情,毋宁是很自然的现象。只有阿拉汉完全不在意他们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贵,甚至于是否得到任何的供养。
8 不同的个性
我们必须对记载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赞歎,他们公正如实地记录那些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比库尼)——仍是众生的言行举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圣化。根据这些记载,有的比库自负、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轻浮、愚笨、心胸狭窄、残暴、模棱两可、无理。但佛陀通通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诲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无法珍惜他们解脱的机会。无论如何,佛陀不轻视或谴责他们。只有完全解除贪、瞋、痴的圣者(阿拉汉)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免于责难。
9 瞬间开悟
从来没有研读过佛教经典的读者,在阅读【法句经/故事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佛陀怎麽能轻而易举的让人转变心念?那位特技演员怎麽可能站在竹竿上时,就证得阿拉汉果?一位杀人凶手怎麽可能只听到佛陀说:“我已经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静下来呢?为什麽会有人在瞬间证得阿拉汉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生死轮回有相当的了解。众生必须善根福报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见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证悟阿拉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破除他们的馀惑。事实上,他们与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经过累世的修学,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善业资粮,并且热切渴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也要忍受过去世的恶业,出生为诸如麻风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恶的环境下。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际遇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他们得遇佛陀,证阿拉汉果的机缘。
10 特殊的能力
佛陀能完成这些心灵淨化的事迹,是因为他具有诸佛或解脱圣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唯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觉地指出障碍人们证悟究竟真理的困扰。佛陀也是大医王,因为他像所有的名医,在开具药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够尽早找出来,越能够快速治愈。佛陀明瞭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因此可以针对每个人给予解脱生死轮回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问什麽在关键的时候,几句简单的话就足以使听者具有正见,或了解生命的实相。我们也应该明白,根据阿毗达摩(论),一个思想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经由佛陀的引导,从无明变成明也是快速无比的转变过程。
11 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麽年纪很轻的,甚至只有七、八岁的沙马内拉,能够在剃度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我们也有从生死轮回的角度来理解这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像贝多芬或J.S.Mill具有比同年龄的孩童更为惊人的才华。Christian Heinecken 1721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开口说话,一岁时能背诵圣经,二岁能回答任何有关地理的问题,三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四岁时研习哲学,不到五岁就去世。
两岁时就能读写的美国天才William James Sidis 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语、英语、德语、部分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十一岁时向一群教授讲授四度空间。
佛法认为这些人在累劫以来就累积了这些潜力。而在今生,就像莲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阳光照耀时,会马上绽放,这些人在获得适当的机缘时,潜力会马上成熟而证得圣果。所以证果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
12 证悟后马上死亡
也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麽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证得阿拉汉果后不久即去世。要解释这问题,仍要从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讨。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将消失之际,前去拜访他们,使他们有机会证得涅槃。这类有戏剧效果的故事较易流传下来。事实上,有无数的众生,如佛陀的亲生父亲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佛法,并且平淡无奇,不具任何戏剧性。
佛陀为什麽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这些人去世呢?佛陀确实防止亚育瓦达那的死亡。但那是因为佛陀明白他的业力仍然足以维持他的生命,只是当时面临夭折的威胁而已。在其它情况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业力即将消失,佛陀只能帮助他们证得圣果,不再轮回。佛陀并没有亲自使他们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脱的方法而已。佛法认为生死轮回并不是生命的理想,无馀涅槃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所以证得圣果之后入灭不被认为是悲剧或不幸的事。
13 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
有人怀疑为什麽某些细微的事故也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比库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库穿著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麽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複杂的观念。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库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库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库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库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
14 看不见的精灵
【法句经/故事集】中还提到山洞精灵、树灵、恶鬼、丑陋的妖怪、龙、饿鬼等超自然的现象。毫无异义地,在纯粹物质或世俗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会鄙视或者否认这些看不见的精灵。但我们必须再一次开发心胸,承认今日的科学已经开始体认到“天地之间存在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还多”。除非科学能够证据确凿地证明或否认,否则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宇宙知识还十分薄弱,距离完全明白宇宙实相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15 奇迹和宗教
对大众而言,抽离奇迹的宗教令人无法想像。世间的所有宗教都记载著某些事情,以证明他们的创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过,同时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出现等等。佛教也承认奇迹,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区别:奇迹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据佛陀的说法,任何修习禅定的人都可能发展心灵力量而创造奇迹。因此【法句经/故事集】中的阿拉汉创造各式各样的奇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複制众多的糕饼,朱腊般他嘎尊者化身无数,苏那虽然只有八岁,却有能力为佛陀和众多比库创建一座精舍,而谶摩可以凌空而飞,佛陀本人也展现“双料奇迹”,分别从两个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发六色祥光,分身,听见并理解昆虫哭声的涵意,创造一朵金色莲花,并变现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溃烂。但所有这些奇迹不是用来显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协助众生明白事实的真相。
佛陀曾经多次运用神通力,使某些东西出现或消失,闻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发问的人忘记发问,直到佛陀认为时机成熟才发问。在这些例子里,佛陀只是运用超凡的力量,协助众人证得解脱而已。佛陀特别教诲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迹来平息争端,佛陀告诫他们,这种做法与雇请歌舞女郎兜售商品无异。
16 为何要出家
在很多的佛教国度里,人们认为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赞歎的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著很多出家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富翁或穷人,男人或女人都有。虽然有些人赞歎他们,但有些人却怀疑他们抛弃家庭,让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很多、妻子和订有婚约的人因所爱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讨论此一问题时,让我们先考虑一句法句,该法句是针对仍然不明白世间无常的人说的:“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无明的人因此认为他们的安全无虞(译注),事实上,其身尚且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第62句法句
由于无明而系缚世间,使我们有了自私的欲望,这些欲望让我们执著于所谓的亲人。如果我们明白这些亲人在过去生中可能是无数众生的六亲眷属,在未来生中也会是其他众生的六亲眷属时,我们将会明白执著于亲人,不过如同想要从镜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
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为了轻松的生活;有些人为了追随已经出家的心爱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则为了逃避不幸。这些人并不是正信出家。对真正想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在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后会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这种出家不是逃避,他们清楚,想要真正解脱苦痛必须放弃所有的执著。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种牺牲,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自私的念头而放弃一切。也许在他们下定巨大决心出离世间时,执著于自我的人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每个人的解脱都必须自己去追求。执著世间生活,只会延迟解脱的来临而已。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第165句法句
一如波她卡娜和积撒.苟答弥的体认,死亡终究会使我们与心爱的人分离,唯一的解脱是证入涅槃,这时候自我的幻觉会彻底地被摧毁,而不用在生死轮回中再度相见,并且在来世死亡的时候再次痛苦分离。为了达到究竟解脱,必须踏出第一步,一如医生的手术,第一步也许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
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麽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槃),确实明白以后,要下定决心成就它。——第166句法句
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质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离世间而证得。锡兰Kelaniya大学的基督教文化教授Dr. Anthony Fernando在他的著作《佛法与基督教》中如此说道:“基督教学生也许会对已婚人士离开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为感到惊异。但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传统去探讨此一问题。结婚一段日子后,弃绝世间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会认可的行为。根据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须把生命规划成几个阶段。首先做禁欲的学生,然后结婚,最后出家修行或当隐士。根据这种普遍为人接受的印度传统,佛陀的作为毫不怪异。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统中,亲友之间的连系非常强烈,因此离开妻子和儿女并不等于抛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们会照顾他们的。”嘲笑比库剃除三千发丝而出家的人也许可以在他们短暂的幸福来源——财富,心爱的人,或权势消失之际前去礼拜,并要求赐福。但只有祥和、单纯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弃绝所有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强烈执著世间欲爱的人无法领略真正的解脱。在长老偈中,比库和比库尼用赞美歌表示他们内心在证得真正的幸福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喜。受到他们鼓舞的人也追随他们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我们凡人误以为永恒,但实际上却短暂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弃绝世间生活的人不仅能领会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为别人做更佳的服务。弃绝世间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绝贪、瞋、痴和其它精神污垢,并且引领至安详生活的方法。
17 阿拉汉果
人为什麽要经曆如此多的努力,去证得阿拉汉果或圣果呢?因为他们明白,根据佛陀的教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究竟、彻底地摧毁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会不断地带给人哀愁和痛苦。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涅槃。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暂的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会死亡,而再度轮回。佛陀认为证入涅槃和过世间生活的方法绝然不同。经曆世间生活,并发现其不美满的人会弃绝家庭、束缚、财富和权势,而且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
18 关于法句经
法句经总共有四百二十三句,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约在三百零五个场合为了众生的法益而开讲的。这些法句因为文辞高妙,而且有助于塑造未来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记录下来,这些法句根据主题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纪的伟大论师觉音尊者曾经为传统法句经和专有术语的解释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时也附上佛陀说者这些法句的故事,补充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空背景和对听闻者的影响。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从佛陀时代以来就已经流传下来了。
法句经第一次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西元1855年,由丹麦著名的学者Victor Fausboll完成的。他把法句经和注释家的注释一并从巴利文翻译成拉丁文。1860年Weber翻译的德文版完成。1908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译(Max Mueller)完成。除了从巴利文翻译以外,1878年和1883年也出版翻译自中文和西藏经典的英文版。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中文和西藏经典本身就译自巴利文和梵文经典。
有心人可以从【法句经/故事集】和注解中收获良多,透过爱和智慧的追求,一定会在这些古老但曆久弥新的【法句经/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讯息。锡兰Kelaniya大学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资深教授Oliver 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义理和曆史研究》中说:“巴利文的法句经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经典中发现,如:长部阿含,中部阿含,相应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说经,如是语经,长老尼偈,大品经和小品经。相应部阿含和长老偈经中的偈语常出现在法句经中,而弥兰王问经和导论也有很多法句经中的法句。与【法句经/故事集】中的偈语相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如下的梵文经中:弥勒经,大林间奥义书,大事,百喻经,Uttaradyayana,马哈婆罗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
法句经在锡兰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神圣的经典。一般要求沙马内拉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须背诵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必须熟记部分法句。
19 有关本版本
本版本为适应无法直接阅读巴利文的现代读者而略做修订。罗马拼音被用来书写巴利文时,也为了方便发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较长的名字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经过重新修订,去除其中冗长的重複部分和怪异的参考资料。有些不需要的资料则舍弃不用,另外针对现代读者无法立即理解的法义,则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观念的注解。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修订都确定不会扭曲原来的精义。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这些从佛陀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神圣法句的原始法义。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法句故事的读者可以阅读《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该书的翻译文句比较接近原始巴利文。
本书的主要英文参考资料有:
法句经(翻译),Ven. Narada译,1963年。
法句经和故事(翻译),Daw Mya Tin,缅甸三藏协会出版,仰光,1986年。
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三册,Burlingame,E.W,哈佛东方丛书(英国巴利圣典学会于1979年複印)
【法句经/故事集】深入地阐明佛陀说法的道德和哲学意义,读者不可只因为熟读这些精辟的法句而满足,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淮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佛教伽蓝
吉隆坡 马来西亚
1988年五月三十日
佛曆2531年卫塞节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第一品 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著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麽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僕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僕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複,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
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複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报複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複,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歎那些尽管有能力报複,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複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著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麽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淨,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著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著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著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沙瓦提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独觉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独觉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淮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淨,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独觉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独觉佛并不教导众生。独觉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团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团为比库。拘律陀是摩嘎喇那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马哈摩嘎喇那,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沙利子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淨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萝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淨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淨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国人都在庆祝王子难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礼,佛陀到难陀的房间化缘,并把钵递给难陀后,就离开了。难陀只好追随佛陀,希望把钵归还给佛陀,因为不归还钵是失礼的,这时候,身为新娘的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看见难陀追随佛陀出去,也赶忙跑出来,并且大声呼叫难陀快点回来。但难陀一路追随佛陀到精舍,并立即出家为比库。后来,佛陀等人移往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这时候,难陀却心生不满,精神恍惚,认为僧团生活了无生趣。同时,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礼当日呼唤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还俗。
佛陀明白难陀的心念之后,透过神通,让难陀看见三十三天美丽的女天神们,这些女天神远比难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诉难陀,如果他能精进修持佛法的话,其中一位女天神将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库讥笑,难陀像个佣工,为了一个女人而修行,难陀因此苦恼,感到羞辱。所以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执著,自然地也没有丝毫的欲念。佛陀从一开始就预知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库再次问难陀感觉如何?难陀回答他们说,他不再迷恋世俗的生活了。这些比库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谈及此事,佛陀说,以前难陀就像屋顶损坏的房子,但现在,他已经证悟,像屋顶坚固的房子,打从看见三十三天美丽女天神那天起,难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脱轮回。最后,佛陀确认难陀已经彻底明白四圣谛,而证得比库的为终目的,成为阿拉汉。佛陀说完后,众多比库受益良多,并了悟佛法。
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今生悲伤,来世也悲伤,
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悲伤;
他们悲伤苦恼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恶业。(偈15)
从前,离竹林精舍不远的村子里,住著一位十分残酷且铁石心肠的杀猪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纯陀。他屠杀猪仔时,都先加以凌虐。他从事杀猪业已经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
临死前几天,他异常地痛苦,所以不断地挣扎,同时连连发出猪叫般的咕依尖叫声,并且像猪一样,满地打滚。经过一星期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后,他终于丧生,并且堕入地狱道。一些听见纯陀发出咕依尖叫声的比库,以为纯陀正忙于宰杀更多的猪仔,他们认为纯陀是一个非常残忍、邪恶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说:「比库们!他不是在宰杀猪,而是正在自食恶果啊!由于临终时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举止十分异常。现在他死了,并且已经堕入地狱道。」佛陀最后说:「作恶的人一定会在今生与来生自食恶果,恶业不可逃避(注)」
注:这并不表示人一定自食其业,而没有任何避免的希望,果真如此,那麽修行就没有益处,也没有解脱的可能。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
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
他(她)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 (偈 16)
昙弥是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沙瓦提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团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都西答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迭瓦达答悲惨的命运
今生受苦,来世也受苦,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我已经造下恶业!”的念头使他(她)们受苦;往生到恶趣时,受更大的苦。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憍赏弥,那时候,提婆达多认为佛陀受到太多的尊敬、荣耀和供养,因此妒忌佛陀,而企图领导僧团。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时,他向佛陀提出一个自私的意见,他认为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应该把领导僧团的责任交给他。佛陀予以拒绝,并且告诉他,说他不配担当这重责大任。佛陀也要求僧团对他的傲慢加以惩戒并公开宣告(注1)
迭瓦达答愤愤不平,发誓报複。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第一次雇请弓箭手企图杀害佛陀;第二次在灵鹫山上,滚落大石,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48:56
|
只看該作者
企图砸死佛陀;最后一次则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击佛陀。但第一次的刺客不仅没有刺杀佛陀,反而成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伤佛陀的脚拇指而已;最后一次的大象冲向佛陀时,为佛陀的慈悲所驯服了。
三次阴谋都失败后,迭瓦达答改变他的策略,他怂恿一些新出家的比库离开僧团,跟随他到象顶山去另立门户。但是后来,大部分的比库都在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告之下,都自动回到佛陀的身边,并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
后来,迭瓦达答病了九个月,有一天,他要求弟子护送他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忏悔过去的罪行。
当迭瓦达答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外围的水塘时,十分口渴,想喝水,他的弟子就把他靠水塘边放下,而前去取水,这时迭瓦达答也起身,用双脚踏在地面,但却立即陷入地中,悲惨而死。由于过去的罪行,迭瓦达答竟然没有机会见佛陀最后一面。他死后,堕落到悲惨、痛苦的境界,偿还所有的罪行。(注2)
(注1)僧团公开宣告,某一出家众触犯僧团戒律,所以自今以后,其一切言行纯属其个人行为,与佛、法、僧团完全无关。
(注2)经过无数长时间(劫)的偿还,迭瓦达答有一天往生为独觉佛,这是因为他在违背戒律之前证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轮回中,即使地狱和天的境界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恒的。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沙瓦提城的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维沙卡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著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都西答天了。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
如实知见,内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执著的人,
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歎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摩醯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
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
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22)
智者坚定、精进禅定(注3),
解脱系缚(注4),证得无上涅槃(注5)。 (偈23)
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
摩醯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 (注6),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麽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但摩醯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
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伍达亚那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赏弥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複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谗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牆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
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 次,她知道国王带著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谗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著,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淮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
摩醯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
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醯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醯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宫时,却全部与摩醯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醯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
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备注: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说精进的人不会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汉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说精进的人证得涅槃,不在生死轮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轮回不断。
(注2)「圣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种殊胜。
(注3)此处的「禅定」包含止与观。
(注4)此处的「系缚」指四种烦恼:贪爱、生、邪见和无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名誉随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著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麽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淮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著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著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著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注)。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複诵「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複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葬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葬,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淮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注2: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淮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馀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
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
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
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
有一年,沙瓦提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
当时,沙瓦提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
佛陀接著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马哈伽沙巴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有一次,马哈伽沙巴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马哈伽沙巴尊者面前,告诫他:「马哈伽沙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注)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马哈伽沙巴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修行的目的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 (偈 29)
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著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麽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
精进受人赞歎,放逸受人诃责。
有一天,离车国的马哈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马哈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马哈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馀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著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著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複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複生机。
第三品 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醯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伏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
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醯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醯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醯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
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醯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御,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御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处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观,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淨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淨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观。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著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
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
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鬱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麽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遝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
能够调伏心的人,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沙瓦提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以后,年轻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著: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麽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局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
同时超越善与恶(注1)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注2),
毫无恐惧。
从前,沙瓦提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饥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麽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团。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沙利子」(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淨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著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无常」、「苦」,而证得初果。
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团。
「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
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团。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麽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著,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沙利子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著(注3)的阿拉汉了。」
备注:
1. 阿拉汉超越善恶,所以阿拉汉的作为不落善恶范围。这不是说阿拉汉无所事事 。相反地,阿拉汉积极任事,而且一无私心,所作所为都为了引导别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认为阿拉汉的作为是善的。但阿拉汉的行为不会为自己创造善报。阿拉汉仍然要承受过去所做业的业报。阿拉汉不作新业,阿拉汉的所有作为称之为「无记(KIRIYA)」,而不是业,所以从道德观点而言,不会产生效应。阿拉汉如实知见,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处的觉者指的是阿拉汉。阿拉汉并不是不睡觉。他们不论清醒或睡眠时,都是精进的,因为阿拉汉永远具足正信,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种德行。
3. 也许有人会问质多沙利子是否不应该抛妻离子?但我们必须从曆史的角度来理解,佛陀时代的印度,能舍弃世间出家为比库,被认为是相当尊贵的行为。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比库家里的其它成员也乐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因为比库出家修行,已经做了重大的牺牲,更何况他的修行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
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骚扰比库的精灵
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
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著 。
沙瓦提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麽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
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淮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淮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
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牧牛人难屠
错误的心念 (注),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
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
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著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
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
「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注)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
变性人
善念 (注)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
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著一群僕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马哈咖吒那尊者正在整饬衣服,淮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秘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淮备前往怛刹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著。
到达怛刹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 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
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刹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马哈咖吒那尊者请求宽恕。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
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複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
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
马哈咖吒那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者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
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著。听他这麽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著。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注)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禅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法,说法,正直见。
第四品 华品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著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注)学地比库:已证初果,但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
观身如镜的比库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
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
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禅观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琉璃王报複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巴谢那地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马哈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巴谢那地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马哈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僕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僕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马哈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三十三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
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沙瓦提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团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 ,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三十三天,再做三十三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三十三天,成为三十三天王的妻子。由于三十三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三十三天时,三十三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三十三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
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
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吝啬的富翁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注)。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著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麽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著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注) 注释家对本法句的解释略有不同:
达摩难陀上座认为这句法句的意思是说:智者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
Narada 上座则认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则说:智者入村落化缘时,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
了参法师在《南传法句经》的翻译则未加任何注解。
不要理睬他人的诅咒
沙瓦提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
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淮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著:「说的好!说的好!」
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诅咒,并且一路诅咒地离开她家。
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诅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
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麽事,什麽事尚未作。
应该礼敬谁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无法得到善果,
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
必得善果,
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巴谢那地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歎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玛莉咖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玛莉咖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
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最虔诚的女信徒
人应该作种种善事,
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注)。
维沙卡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高沙喇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
长大后,她嫁给沙瓦提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
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
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顾火。
10.尊敬家神。
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
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
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
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
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
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著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僕人受到妥当的照顾。
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僕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麽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
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麽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
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僕人保管。但这僕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僕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子母讲堂。
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著她就绕著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
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著说,莲华上佛时,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馀,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
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0:03
|
只看該作者
后来的咖沙巴佛也为她授记。
佛陀最后结论道:「维沙卡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注)本法句的意思是说,人可以出于正信和慷慨的财施来完成很多善业。
阿难尊者的疑问
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
诸香中,戒香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
「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弥散全世界的香吗?」
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歎。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歎不已!」
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
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 56)
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注)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沙咖天帝也期望能够供养马哈伽沙巴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马哈伽沙巴尊者的钵。当马哈伽沙巴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沙咖天帝本人。沙咖天帝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马哈伽沙巴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马哈伽沙巴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沙咖天帝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沙咖天帝供养马哈伽沙巴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沙咖天帝怎麽会知道马哈伽沙巴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马哈伽沙巴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
「像马哈伽沙巴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沙咖天帝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备注:指「灭尽定」,涤除精神污垢的圣人可以透过意志力量暂时止息意识的流转,精神活动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这时候,圣人没有任何的危险。诸佛、独觉佛和阿拉汉在生时证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间即是「灭尽定」。
自杀时证得圣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 (偈 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马嘎塔国仙人掘山边精进修习清淨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注),以苦痛做为禅观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著,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备注:「自杀」是否恰当不在本故事讨论的范围,因为瞿低迦已经涤除所有的贪爱,而且证得阿拉汉果后,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义。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
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注)。
沙瓦提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麽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麽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淮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麽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複,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
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複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淮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
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著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
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複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钱财来弘扬佛法。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备注>
佛法不谴责任何人。因为即使看来最差劲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暂时隐伏不现而已,一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
第五品 愚品
巴谢那地王迷恋他人妻子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
对满心忧鬱的人而言,路途遥远,
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
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刹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沙瓦提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
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著她淮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巴谢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
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淮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淮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
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麽办,皇后玛莉咖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
「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著,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麽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麽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
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痴的人为伍(注)。
马哈伽沙巴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时,有两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其中一位恭敬、服从又尽责。另一位则付之阙如,每当马哈伽沙巴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是觉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骗他们说,马哈伽沙巴尊者生病了,他们就交给他特别的食物,请他拿回去给马哈伽沙巴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这些特别的食物。事发之后,马哈伽沙巴尊者为这件事告诫他时,他非常生气。第二天,马哈伽沙巴尊者外出化缘时,这顽强、愚蠢的年轻沙马内拉留在精舍里,竟然打破所有的锅子,并且放火烧了精舍。后来,王舍城来的一位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马哈伽沙巴尊者最好独居,也不要和造成这麽多问题的愚人共处一室。
(注)智者出于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况时,可以与愚痴的人来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吝啬富翁的命运
无明的人以为:
「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
所以安全无虞(译注);
事实上,
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
阿难达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
富人死后,往生到离沙瓦提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著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麽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僕人把他赶走。
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陀虔诚的信徒。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
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
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麽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
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
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偈 64)
优达夷比库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次,一群来访的比库误认他也是学养丰富的比库,就向他请教五蕴,但优达夷却无法作答。因为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来访的比库们讶异于居然有人与佛陀共住,却对心、五蕴与六根如此无知。
佛陀向他们说:「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智者领悟佛法
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但能很快领悟佛法,
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伙年轻人与一位妓女在林子里嬉戏,后来在稍事休息的时候,妓女偷拿他们的首饰而逃走了。他们就在林子里到处找她,却遇见佛陀,他们于是停止寻找,留下来专心听佛陀说法。听完后,他们就出家,加入僧团并追随佛陀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在精舍里,他们持律严谨,后来当他们听闻佛陀讲解《无始相应经》时,全都证得阿拉汉果。
当其他的比库谈到这些年轻比库这麽快就证得阿拉汉果时,佛陀解释说,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也可以很轻易领悟佛法,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一样。
坚信三宝的痲疯患者
无明的愚人自作孽,到处造作恶业,而受恶报。(偈66)
痲疯患者殊帕普达专心听闻佛陀说法后,很快就领悟佛法。当听法的人群散去时,他追随佛陀回精舍,这时候,沙咖天帝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说:「你不过是个可怜人,人家给你什麽,你就吃什麽,没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宝,并且说三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马上就给你巨大的财富。」
殊帕普达回答道:「我决对不是个没人可依靠的可怜虫,我具有圣人所有的七圣财:信、戒、惭、愧、听闻、施和慧。」
两人对话后,沙咖天帝就到精舍,把他与殊帕普达之间的对话告诉佛陀。佛陀向他解释说,即使千百个沙咖天帝也很难左右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一会儿,殊帕普达也来了,他也向佛陀叙说相同的事。但他却在从揭达林给孤独园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这一意外是一恶灵主导的,该恶灵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达所杀,妓女因此发誓报複。殊帕普达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库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他已经往生三十三天了,并且说殊帕普达的某一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今生因为已经领悟佛法,于是涤清一切烦恼。
法句经故事集
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
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
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 (偈 67)
有一天,几个小偷在空旷野地分赃。分赃之后,他们就离开了,但却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钱。
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因此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看见佛陀时,向佛陀问讯,然后继续耕作。这时候,佛陀看著装满钱的袋子向阿难说:
「阿难!看啊!那只奇毒的蛇。」
阿难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说完后,佛陀与阿难就继续上路。
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他拿起袋子,并把它藏起来。这时候,被抢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来,他们顺著农夫的脚迹找到农夫和钱,就将农夫痛打一顿,并把他抓到国王那里去,国王也判他死刑。
农夫因此被解送到坟场去,淮备受刑,但农夫一直呢喃著:
「『阿难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
行刑的人听见农人一路上都重複这些话,十分困惑,就把农夫解回,交给国王,并报告这件事,国王猜想农夫可能想请佛陀作证。就带著农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国王说明整件事情的经过,国王听完后,说:
「这农夫若不祈求佛陀证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杀了。」
佛陀如此回答国王的话:「智者不做会令人后悔的事 !」
信仰坚定的插花匠
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
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 (偈 68)
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刹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
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
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麽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强暴比库尼的年轻男子
愚痴的人在恶业尚未成熟的时候,以为恶业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则受苦受难。
沙瓦提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连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注)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她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独居。有一次她外出化缘时,她的表兄难它跑进她的屋舍并躲在床铺下。他一直暗恋她,所以企图以武力强暴她,等她回来后发现难它时,她说:“不要做傻事,不要伤害,不要强暴我。”但他还是强行玷污她,而后扬长而去。由于强暴圣者的严重恶行,他必然得长期承受恶报的惩罚。
佛陀知道这件不幸的事后,就请巴谢那地王来,向他说明比库尼住在森林里修行时会面临的苦难和危险。国王便在城里为比库尼兴建精舍,此后,比库尼只住在城市里。
(注)请参考《清淨道论》上册268页。
欺骗他人的苦行者
愚痴的人虽然经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掘取的少量食物,但所得到的善业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注)。
阎浮车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儿子,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生来具有怪癖。小时候,他喜欢睡在地板上,并且不吃米饭而吃人的粪便。长大后,他的父母就把他送给苦行的人,而当这些苦行者发现他的怪癖后,也把他赶走了。
晚上,他以人的粪便为食,白天则金鸡独立,张开大嘴。他吹嘘地说他只以空气为食,所以大口常开,而且地球无法负荷他的重量,所以一足鼎立。“我永远不坐下,也永远不睡觉!”他如此自夸。
很多人相信他,而供给他食物,但他都予以拒绝:“我只吃空气!”如果他们再三恳求,他则只取少许的草叶尖,并且说:“好了,走吧!这些小草叶尖就能够给你们足够的功德了!”
往后的很多年里,他就如此这般,裸身,秘密吃粪便过日子。
后来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阎浮车有能力于短时间内证得阿拉汉果,就在傍晚时分到阎浮车停留的地方,向他借住一夜。阎浮车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佛陀就到那里去休息,当天夜晚,诸天神来向佛陀顶礼问讯,林子里因为他们的发光而灿烂通明。阎浮车也看见这异常,第二天清晨,他就请教佛陀原因何在。
佛陀告诉他是诸天神前来顶礼问讯,阎浮车内心大受感动,就说:“您一定是真正的圣者,诸天神才会来向您顶礼问询。而我,虽然苦行五十五年,并且只以空气为食,又一脚站立,诸天神却从未来找过我!”
“阎浮车!这麽多年来,你一直在骗人,但骗不了我。我清清楚楚知道,你多年来一直吃粪便,并躺下来睡觉。”佛陀回答他。
佛陀进一步指出,过去咖沙巴佛时,阎浮车曾经阻止一位比库前往一位正在供养的居士家中,而且阎浮车更把那位居士托他带给比库的供养品丢弃。由于这些恶业,今生他才会有吃粪便与睡在地板的怪癖。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才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深深后悔多年来欺骗众人的行径。他向佛陀跪下,佛陀也给他一片布遮身。佛陀接著向阎浮车说法,阎浮车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并立刻加入僧团。
不久,阎浮车的弟子们也来了,却讶异的发现阎浮车与佛陀在一起。阎浮车比库向他们解释,他已经加入僧团,此后只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也向他们说,虽然阎浮车修习各种苦行,但所成就的却比不上他现在修行成就的十六分之一。
(注)佛陀在世时的印度,经常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价值差别。
人面蛇身的饿鬼
恶业虽然不会立刻成熟,如同牛奶不会瞬间凝结,
但恶业不离愚人,时时烧炙愚人,时时烧炙愚痴的人,
如同灰烬覆盖下的活火炭。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与勒叉那尊者一齐到沙瓦提城化缘。途中他看见一件奇怪的东西,他只是笑笑(注)而不语。回到精舍后,他向勒叉那解释他之所以笑,是因为看见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佛陀也说,在他究竟证悟,成为佛陀当天,也亲眼目睹这只人面蛇身鬼。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位独觉佛,人们若要到他的精舍,必须先通过一处田畴。这田畴的主人却害怕人们来来往往精舍会破坏田畴,就放火烧毁精舍。独觉佛只好搬到别的地方去。独觉佛的信徒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就殴打田畴主人致死。也由于恶业的关系,他往生成人面蛇身的饿鬼。
佛陀总结的说:“恶业虽然不立刻报应,但作恶的人终将自食恶果,没有人能逃避恶业的报应!”
(注)诸佛和阿拉汉微笑时,不表示幽默,而是为了启发与他们同行的人发问。
谨言慎行
愚人的各种技俩只会伤害自己,破坏德行与智慧。 (偈 72)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齐外出化缘时,看见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佛陀说,这只人面蛇身鬼的名字是沙提枯达。它在某一个过去世时,擅于投掷石头。有一天,他请求他的老师允许他练习投掷,老师警告他练习时不可以打到牛或人,否则一定要赔偿牛主人或人的亲戚,所以要他另外找目标练习。
后来,沙提枯达发现一位修行人在外化缘,他心想这是个理想的目标,因为修行人没有亲戚、没有保护人,也不是牛,不必负责赔偿。他就向这修行人投掷石头,修行人因此丧失性命。社会大众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也杀死他。由于他的恶业,他死后堕落到悲惨的恶道 (注) 中,并且要受很长时间的苦。今生,则变为人面蛇身的饿鬼,而且他的头时时刻刻受赤红鎯头的锤打。
佛陀说:「愚人的技术只会伤害自己,而没有任何益处。」
注:畜生、饿鬼、阿修罗或地狱。
信徒与固执的比库
愚痴的比库追求种种虚荣:
在僧团中坐上座,
成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礼敬。
愚痴的人心中惦著的是:
「让其他比库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论大小,
因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
所以贪与慢增长。
希达有一次遇见马哈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库之一正在化缘,就邀请他到家中供养。供养后,他接著听马哈那摩说法,听完之后,他就领悟了佛法。后来,他在他的芒果园里兴建了一座精舍,来供养、照顾所有前往该精舍的比库,而殊达玛比库则是常住比库。
有一天,佛陀的两大弟子——马哈摩嘎喇那与沙利子到希达兴建的精舍来。希达在听完沙利子的说法后,即证得三果。他就邀请两人于第二天到家中供养。他也邀请殊达玛,却被拒绝,殊达玛说:「你是先邀请他们两位,才邀请我的。」希达再度邀请时,殊达玛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达玛却出现在希达家门口,这时候,希达再次邀请他入内供养,他依然拒绝,并且说自己正在化缘,绝不坐下。可是,当他看见供养的食物时,却嫉妒马哈摩嘎喇那和沙利子,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骂希达并宣称:「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说完话后,气匆匆地离开了。
殊达玛后来向佛陀叙说整件事的经过。佛陀告诫他:「你已经打击这位虔诚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须回去找希达,确实向他认错 」殊达玛遵照佛陀的教诲去做。但希达却认为殊达玛必须先了解他错误的地方,才愿意接受他的道歉。殊达玛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诲他:
「修持好的比库不能执著,不能自夸:『这是我的精舍,这是我的地盘,我的信徒等』。比库若执著这种想法,贪爱、贡高之心就会炽盛。」
殊达玛听完佛陀的教诲后,再次前往希达家,这次他们俩人和好如初。几天后,殊达玛就证得阿拉汉果。
赢得众人敬仰的沙马内拉
获得世间利益的方法
和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绝对不同,
佛陀的弟子应该明白这种道理,
不应该贪恋世间利益,
应该修习出离心(注)
帝沙的父亲是沙瓦提城中名声显赫的人,也经常在家中供养沙利子。所以,帝沙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沙利子很多次。七岁时,他就出家,在沙利子的座下为沙马内拉。当他停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携带很多的礼物和供养品来探望他,他却觉得这些探视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他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在那里,如果有村民要供养他任何东西,他只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然后,就继续精进禅观,也因此,三个月后,就证得圣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和长老比库多人来探视他。村民也趁机请沙利子说法,沙利子予以婉拒,但指定帝沙代为说法,村民则说:「帝沙只会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所以他们要求沙利子另外派别人。但沙利子坚持指定由帝沙说法,帝沙于是开始说法。
帝沙说完法时,晨曦已经初起,沙利子击掌赞歎帝沙精彩的说法,村民也深受感动。帝沙对佛法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因此庆幸帝沙能住在他们村子里。有些人则对帝沙不早些出来说法感到遗憾。
这时候,佛陀在给孤独园里,透过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现身来化解村民的误解。佛陀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民正在淮备供养的食物,村民就趁机供养佛陀。供养后,佛陀告诉村民:「各位都很幸运,帝沙能住在你们村子里。也由于帝沙在此的缘故,我、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长老比库和其他众多比库才会在此与各位相见。」佛陀的这番话,使村民们明白他们是何其幸运,便不再浪费时间去回想帝沙尚未说法前的往事。
备注:出离有三层意义:
1. 出离群众;
2. 心灵上远离贪爱;
3. 远离缘起法,趣向涅槃。
第六品 智者品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
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
追随智者,较容易开发智慧。(偈166)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团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团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
「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沙利子答道。
「如果这样,」佛陀接著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
沙利子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团,并且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
不守戒律的比库
智者应规劝忠告别人,使人免于犯错;
善良的人爱戴智者,只有恶人憎恨智者。
比库阿湿具,富那婆修和他们的弟子停留在迦罗赖精舍时,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种了一些果树。同时也违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闹不堪,而妨碍其他比库的修持。
佛陀知道以后,派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去劝告他们。经过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诫之后,大部份的犯戒比库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库竟因此还俗。
顽倔不驯的阐那
不要结交坏朋友,不要与卑鄙的人来往,
应该结交善知识,且与品格高尚的人为友。
阐那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阐那也出家为比库。但尽管身为比库,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骄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
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俞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阐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虽然佛陀多次劝诫,阐那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佛陀说阐那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阐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库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
佛陀入灭后,阐那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团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啜饮正法的人,
内心安详,生活愉快,
智者喜悦圣者所说的正法。 (偈 79)
马哈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沙瓦提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沙瓦提城。
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沙瓦提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团。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沙瓦提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沙瓦提城。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著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说法。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佛陀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们则证得初果。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沙瓦提城,她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沙瓦提城,加入尼众僧团,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时分,尊者马哈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库们听见他一天重複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向他们解释:「马哈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于他重複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
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磐踶它是沙瓦提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沙利子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沙利子:
「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沙利子说。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麽,拥有心识的我,为什麽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淨止观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就在这时候,沙利子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证得三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沙利子一些问题,使他无法进入房间。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说:「当一个人精进修行时,甚至天神们都会来护持,我个人就亲自在门口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如此,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
(请参考故事「殊卡沙马内拉」)
固若磐石
如同坚固的石头不为风动,
智者也不为毁誉所动。
跋提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比库。由于个头矮小,大家就以「矮个儿跋提」称呼他。甚至有些年轻比库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头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库的生活你烦不烦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不生气、也不回嘴。事实上,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时,就说:
「阿拉汉永不发脾气,不苛责别人,也不瞋恨他人。阿拉汉就像一座山,山不为风所动,阿拉汉也不为毁辱所动!」
这时候,其他的比库才知道跋提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辱骂比库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静;
智者听闻佛法后,内心清淨。
玛她是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她的女儿坎南嫁到别的村子去。有一次,由于坎南回娘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来要她回去。坎南的母亲因为要做糕饼给女婿,就要她过几天再回去。
第二天,玛她做了几个糕饼,但有四个比库来化缘,她就把所做的糕饼全部供养他们,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连著三天玛她都把糕饼供养比库。因为这缘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从此痛恨所有的比库,认为比库毁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见比库,就予以辱骂、毁谤。后来,所有的比库就远离她家。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注),就到坎南家去,并问她:
「比库是否只取供养的食物,还是拿走不是供养的食物?」
坎南回答说,比库只取供养的东西,并且说:「比库们没有错,错在我自己。」她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佛陀的宽恕,并进一步顶礼。佛陀就向她说法,坎南闻法之后证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见巴谢那地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诉国王,国王问佛陀,她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经教导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满。」
国王向佛陀保证,会让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国王回去后,就叫坎南来,并宣称:「谁能妥善照顾我女儿--坎南的人,可以收养她。」这时候一位大臣就认她为螟蛉女。这大臣告诉她:「你要供养多少,就供养多少!」从此以后,坎南每天供养所有到她家化缘的比库。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时,说道:「比库们!坎南纷扰杂乱的心在闻法后已经变得清澄、祥和了。」
备注:因为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议比库不要向女施主化缘。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执著世间,不与闻诸爱欲,
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库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马哈摩嘎喇那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所有的比库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穀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沙瓦提城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库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库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
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昙弥夫妇住在沙瓦提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少,其馀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
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沙瓦提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但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著听法,但大部份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著世间,只有少数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著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从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
不作黑法(注),勤修白法,
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著,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偈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
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偈89)
在高沙喇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欲乐和对世间的执著,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第七品 阿拉汉品
佛陀和名医耆域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
解脱一切,自由自在,
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
没有任何贪欲。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当天晚上,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佛陀接著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
(注2)即阿拉汉 。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 运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阿拉汉不执著
正念现前的人精进修行,如同天鹅飞离沼泽,
他们不乐在家 (注1),而正信出家。(偈91)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淮备 (注2)。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马哈伽沙巴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想著:「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马哈伽沙巴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种情形下,马哈伽沙巴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马哈伽沙巴留下来带领他们。马哈伽沙巴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马哈伽沙巴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马哈伽沙巴是执著王舍城的信徒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马哈伽沙巴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马哈伽沙巴不执著一切事物!」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著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淮备。
储藏米穀的比库
阿拉汉不积聚 (注1),进食时如实知进食的意义 (注2)。
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注3)。
阿拉汉不轮回,如同鸟在天空飞,踪迹不可觅。 (偈 92)
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里去化缘后,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并且吃完供养的食物。然后,他又回村子去化缘,直到化到足够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干燥,然后储藏起来。这样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缘了,所以每隔几天,当他出禅定时,只要把预存的米重新泡水后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库对他储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就向佛陀报告。佛陀明白,其他比库若也跟进贝拉斯沙的做法,就会泛滥误用,所以禁止比库们储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库们要保持简单纯朴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束缚。
至于贝拉斯沙本人,一来他储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储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这麽做,不是由于贪心,而是想节省时间来禅修,所以佛陀就宣称贝拉斯沙是无辜的,不必接受处罚。佛陀更进一步解释说,阿拉汉不储藏任务东西,同时,阿拉汉进食时,具有正确的观照。
注1:积聚有二种:「业」和「四食」的积聚。「业」积聚会使人不断轮回。而「四食」积聚虽是生命的必须,但可能妨碍精神修持。
注2:根据论,阿拉汉在进食时,应正念现前,具足三种食观:
1. 知遍知: 确实明白食物的意义。
2. 审察遍知:确实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断偏知: 灭尽进食的欲乐。
注3:涅槃是苦的解脱。因为不再贪瞋痴所以也称之为「空」,而不是说一无所有或一切断灭。涅槃是积极的,超越凡俗的境界,无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叙述。涅槃是无相的,因为不再有贪的形相。阿拉汉在生前就证得涅槃而领略涅槃的喜悦。说阿拉汉死后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确,因为涅槃既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涅槃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而且,除了爱欲之外,没有任何寂灭。阿拉汉在今生即证得涅槃而领略无上的涅槃喜悦。
阿奴卢塔比库和女天神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著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脱即是空、无相。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阿奴卢塔比库有一天在找寻废弃的布料来做袈裟,因为他的旧袈裟已经破损不堪了。女天神闍邻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见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块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较明显的地方。阿奴卢塔因此找到这三件布料,就带回精舍。佛陀和众多比库也回到精舍,一起帮他缝制袈裟。
这时候,闍邻尼也化身成年轻的女子,到村子来。当她听说佛陀和比库也来到精舍,协助阿奴卢塔缝制袈裟时,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库看见多馀的食物,就说:「阿奴卢塔应该要他的亲朋和信徒供养足够的食物就好了。当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这样多的信徒!」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不要以为阿奴卢塔向他的信徒要求供养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麽也没有要求。今天早上,这些过多的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沙咖天帝敬重马哈咖吒那尊者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沙咖天帝率领众多天神前往维沙卡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团中的马哈咖吒那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当沙咖天帝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问讯时,看到保留给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位子,他说多麽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敬。这时候,马哈咖吒那尊者突然出现,沙咖天帝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比库们对沙咖天帝崇仰马哈咖吒那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沙咖天帝偏心。佛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比库控诉沙利子
阿拉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
阿拉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 (注1);
阿拉汉内心安祥清淨,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结夏安居结束时,沙利子(舍利弗)正淮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沙利子怀有怨懑的年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沙利子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沙利子来解释,沙利子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行为,怎麽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著于它。」
沙利子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沙利子的错误。佛陀建议沙利子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求沙利子宽恕。沙利子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能原谅 (注2)。
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歎沙利子,佛陀说:
「比库们!像沙利子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淨。」
备注:
1. 因陀揭罗,是在大门中间安放一坚固的石头,作为关门时放门橛用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沙咖天帝的柱子,在进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以象征因陀罗(印度守护神)之所在。
2. 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佛陀指派他们担任僧团的指导人,佛陀建议所有的比库尊敬他们如同父与母。
一眼失明
阿拉汉的身口意清淨;
阿拉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竟寂静,
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禅观,也因为这禅观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
后来,帝沙尊者在沙马内拉的陪同下,出发前往沙瓦提城,淮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帝沙入睡后,沙马内拉却彻夜坐在帝沙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帝沙认为该是摇醒沙马内拉的时候了,于是用扇子摇醒小沙马内拉。但不幸的,扇柄却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马内拉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淮备给帝沙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当他单手捧水给帝沙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马内拉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刹那间,尊者明白小沙马内拉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马内拉道歉。但小沙马内拉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马内拉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沙瓦提城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
「阿拉汉不与人动气,阿拉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只靠信仰无法证得涅槃
阿拉汉自证涅槃而不轻信;
阿拉汉不再生死轮回,不再造业,
断除所有的贪欲;阿拉汉是无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库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礼敬。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请沙利子来,并且在他们面前问沙利子:「沙利子!你相信观身能证得涅槃吗?」
「世尊!关于观身而证得涅槃这件事,我并不只因为信仰佛陀 (注) 就相信这种说法,只有未亲身证得涅槃的人才会接受别人这种说法。」很多比库不明白沙利子话中的涵意,而在内心想著:「沙利子至今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释说:「比库们!沙利子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认观身可以证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于他个人的亲身体证,而不只是因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系。』事实上,沙利子信仰佛陀,沙利子也相信善恶业报。」
(注)佛教中的信仰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而不是因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满足,当内心不再动摇时,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认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热的宗教信仰。
沙利子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间,平地或丘陵,
阿拉汉居住的地方,一切安乐。 (偈 98)
离婆达是沙利子(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没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据当时的习俗,急著要他赶快结婚。所以在离婆达还很年轻时就安排他和一年轻女子成亲。婚礼当天,宾客中有位高龄一百二十岁的女士,离婆达看见她时,就明白世事不离生、老、病、死的变化,于是决定像长兄沙利子一样出家。他就离开家庭,直接到一处有三十位比库的精舍去。而沙利子已经事先请求这些比库,如果离婆达提出愿望时,就让他成为沙马内拉,离婆达因此顺利成为沙马内拉。
这些比库给离婆达一个禅修的题目,他于是离开精舍到遥远的林子里去禅修。结夏安居结束时,离婆达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沙利子请佛陀允许他去见离婆达,佛陀说他也要去。所以,佛陀、沙利子、尸婆离和诸位比库就一齐前去探视离婆达。
这段路程很长,而且路况不佳,人烟也很少,但天神们供应了所有的必需品。离婆达知道佛陀要来,也预先安排。他运用神通,为佛陀造了一座特别的精舍,并为其他比库安排适当的居处,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1:16
|
只看該作者
使众人在停留期间能够安住。
诱惑比库的妓女
林野寂静处,世人所不爱;阿拉汉远离欲乐,欢喜安住林野寂静处。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修题目后,到一处老旧的花园去禅修。当他正在禅修的时候,一位生性多疑的女子也来到这里。却见四下无人,只有一位比库结跏趺坐,就想到:“我要使这比库心思迷惑!”她于是走到比库面前,反反複複地把自己的内衣退下,穿上;弄散头发,四处摇曳再予以系好;而且鼓掌,放声大笑。因为她的放浪形骸,使得这比库全身思绪起伏,激荡不已。
“这究竟是怎麽回事?”他迷惑了。
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心中记挂著这位比库禅修的进展,就透过天眼而看见那女子的邪恶行为正困惑著该比库。佛陀透过神通向该比库说:“比库!追寻欲乐的所流连的地方没有喜悦可言。没有激情的人所聚集的地方则充满喜悦!”佛陀并且放光,示现在比库面前,向他说法,这比库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第八品 千品
行刑者的命运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话,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话,
听闻之后,可以使人寂静。 (偈 100)
坦巴达提卡担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务届满五十五年后正式退休。在担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经是一名小偷。退休后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并且携带特别的食物回家。回家后,正要享受这份美味时,却看见刚出禅定的沙利子站在门口,这时候他心里想著:「我这一生,都在行刑处决小偷,现在我应该供养这位比库。」所以就邀请沙利子进入屋内,并尊敬地供养食物。
供养后,沙利子向他说佛法。但坦巴达提卡却无法集中心思听讲,因为他的心思受到过去担任行刑人时种种往事的干扰。沙利子明白他的困扰,为了导正他的心念,就机敏地问他是否出于愤怒、仇恨而行刑?或只是执行公务而已。坦巴达提卡回答说,他只是接受国王的命令,自己没有任何杀人的恶意或愿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过可言!」沙利子说。
沙利子的说法让坦巴达提卡内心较为宁静,就请沙利子继续说法。这时,他专心闻法,更具耐心与理解力。闻法后,他恭送沙利子走了一段路,然后独自回家,但却意外丧生。
当天傍晚,佛陀抵达比库的聚会时,比库们告诉佛陀有关坦巴达提卡的恶讯,并请问他往生何处。佛陀说,虽然坦巴达提卡今生造恶业,但后来领悟佛法,所以往生都西答天。比库们却怀疑,一个造做恶业的人,怎麽可能只听闻一次佛法后,就获得如此殊胜的法益。佛陀向他们解释说,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的话,即使一句法语也可以带来莫大的法益。
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
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
不如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
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101偈)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后漂流到输帕罗卡港。上岸后,他用一片树皮遮住身子,坐在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有些过往的行人给他食物,有些人则以为他是圣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给他衣服穿,但他却不接受,因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后,人们会降低对他的敬意。同时,有些人认为他是阿拉汉,他也就自以为是阿拉汉。因此,人们称呼他「婆醯迦达如斯亚」。
大约在这时候,他某一世的朋友马哈布拉玛看见婆醯迦误入歧途,觉得引导他回正道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在晚上时候,马哈布拉玛就去找婆醯迦,并告诉他:「婆醯迦!你还不是阿拉汉,更重要的是,你还没有成为阿拉汉的德行。」婆醯迦听完朋友的话,抬起头来:「是啊!我必须承认,正如你所说的,我不是阿拉汉。我现在明白自己犯了大错。但是,究竟在这世间上,谁是阿拉汉?」马哈布拉玛就劝告他去沙瓦提城,请佛陀助他一臂之力。
婆醯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错,非常沮丧,就直接到沙瓦提城去见佛陀。后来,他看见佛陀和比库们正在化缘,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请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诉他,现在正在化缘,不是说法的时间。
「尊者!没有人了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险,所以请教我佛法吧!」婆醯迦继续恳求。
佛陀知道婆醯迦的程度无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醯迦刚才长途跋涉,骤然得遇佛陀,内心正雀跃不已,所以无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愿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向他说法,而希望等他内心平静下来时,再向他说法,他也才能心领神会。但婆醯迦仍固执的恳请,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对他说:
「婆醯迦!当你看东西的时候,就只看见那件东西;听声音的时候,就只听见那声音;闻、尝、触任何东西时,就只是闻、尝和触那东西;想事情时,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醯迦如法奉行,同时因为全神贯注,他的过去善业现前,而证得阿拉汉果。他于是恳请佛陀允许他加入僧团,佛陀要他先淮备三衣、钵和比库必备的东西。但当他出去筹备的时候,却被一只动物攻击致死。后来,佛陀和比库进食完毕后,在路上发现婆醯迦的尸体。佛陀要比库们把他的尸体火化,把遗物供养在浮图中。
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佛陀说婆醯迦已经证入涅槃。佛陀并且说婆醯迦是最快证得神通的人。比库对佛陀的说法感到困惑,就问佛陀,婆醯迦在何时、如何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婆醯迦在路上听我说法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比库却怀疑怎麽可能只听几句法语就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法句或说法时间的长短与证果快慢无关。」
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诵毫无义理的百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法句,
听闻之后,使人内心宁静。 (偈 102)
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狮的人,
不如克己者,
才是最尊贵的胜利者。 (偈 103)
拘达娜是沙瓦提城里一位富翁的女儿,一直过著平静、深居简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她看见一位将要被处决的小偷时,刹那间就爱上他了。从此以后她拒绝吃饭,除非能嫁给他,否则她也不愿活下去。
拘达娜的父母只好向国王的官员行贿,换取小偷的生命,然后将她嫁给他。虽然她非常爱他,但他却只爱她的财富。有一天,他说服她把所有的首饰装戴在身上,然后告诉她,他想供养山灵,答谢它们在他生命危险的时候拯救他。说完后,他就带她往山顶上走去。但是他们抵达山顶时,他却说要杀了她,以便占有她的首饰。她恳求他只拿走首饰,而饶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绝。这时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必需谨慎、机智应付。她于是告诉他,既然他们只能再相处几分钟,她想最后一次向他顶礼,说著,她就绕著他缓缓的走,并趁机从他的背后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顶的天神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后,鼓掌赞许她的作为,并且说:「不只男性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并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现智慧!」
经过这件事情后,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饰挂在树上,然后一个人到处流浪,也不知道究竟该到那里去。后来,她碰巧来到女游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她们教她所有的诡辩技巧。由于聪颖,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其中的诀窍。这时候,这些女游行外道就告诉她四处去云游,她们也告诉她,如果有人能够回答她的所有诘问,就拜此人为师。从此以后,她就到国内所有地方去云游,公开向所有的人挑战。很多著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战,但没有人驳倒她。
最后,她来到沙瓦提城。进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只树枝插在一土堆上,公开挑战所有人。沙利子尊者接受她的挑战,她询问沙利子非常多的问题,而沙利子也一一加以解答。问完之后,轮到沙利子发问,他只问她一句话:「“一”是什麽?」(注1) 她却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就央请沙利子解释它的涵意。沙利子建议她先出家为比库尼,她也信守诺言地服从沙利子的建议,正信出家为比库尼,并且精进奉行沙利子的教导,而在几天之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此事请教佛陀:「拘达娜比库尼真的可能在只听闻少许的法义就证得阿拉汉果吗?」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以多少来判断法义,一句法义比一百句毫无意义的言语更发人深省。」
注1:众生只需要一件东西来维持生命:食物 。
赌博的得失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克服自己,胜过征服他人;
天神、乐神、魔波旬或梵天都无法战胜克己节制的人 (偈104/105)
有一位婆罗门告诉佛陀:「尊者,我认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对无益的事一无所知。」佛陀说他也了解无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举六种会消耗财产的行为:
(1) 太阳高挂了才起床 (2) 疏懒成性 (3) 残暴 (4) 沉溺毒品(尤其指酒) 而昏醉迷糊 (5) 在惹人怀疑的时间内,独自在街上闲逛 (6) 邪淫。
佛陀接著问这婆罗门如何维生,婆罗门回答说以赌博维生 (注)。佛陀再问他输赢情形,当婆罗门回答说有输有赢时,佛陀说:「在赌博中获胜,无法与克服烦恼的成就相比。」
备注:在《败亡经》中,佛陀说赌博是造成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往生梵天的方法
与其百年间每月供养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
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祭祀。
沙利子的叔叔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说,他每个月供养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并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说完后,沙利子更引领叔叔去见佛陀,并请求佛陀开示确实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沙利子的叔叔说:「供养一汤匙的食物给真正的圣人,比你供养那些不值得供养的人更好。」
火祭不究竟(注)
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火祭。(偈107)
沙利子的侄子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沙利子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说,他每个月都在火祭中牺牲一只羊,期望将来能往生梵天。沙利子告诉他说,他的老师们一直给他错误的教法,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后,沙利子引领侄子去见佛陀,佛陀就教他确实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并告诉他说:「顷刻之间,顶礼真正的圣人比火祭牺牲一百年好。」
注:「火祭」在当时的伊朗和印度相当流行。部份人认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认为透过火祭,他们可以讨好神祇,而得到赐福和保护。另外,动物祭祀和在恒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当时唯一指出这些方法都是无益的宗教师 。
用动物祭祀的婆罗门
世间人为追求功德,
而在节庆时布舍与供养,
所得到的功德,
不如礼敬圣者的四分之一。
有一次,沙利子问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朋友回答说,他长久以来都提供大量的祭祀牺牲,希望来生能往生梵天。
沙利子告诉朋友说,他的老师们一直教导他虚幻的希望,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沙利子就引导他去见佛陀,请佛陀教他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说:「婆罗门,即使仅是顷刻间顶礼圣者,也比整年度所供奉的大大小小祭祀牺牲,要来得好。」
佛陀保护男孩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
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偈 16)
从前,有两位隐士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且一起修习苦行多年。后来,其中一位还俗,并且结了婚。当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们夫妻两人便带著儿子去拜访仍在苦行的隐士。这隐士看见他们时,对他们说:「愿你们长命百岁!」但却对男孩不说任何好话。他们十分困惑,问隐士为何对孩子保持沉默。隐士告诉他们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虽然他无法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办法。
他们就带著孩子去找佛陀。当两人向佛陀顶礼问讯时,佛陀也只说:「愿你们长命百岁!」而无言以对他们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来日无多,为了防止孩子夭寿,佛陀吩咐他们在家门前搭起帐蓬,然后把孩子放在蓬内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几位比库前去念诵「护经」(注)七天。第七天,佛陀亲自来到帐蓬,天神们也来了。这时候,一只恶魔也在门口等待机会要夺走男孩的生命,但众多天神继续来临,恶魔只好后退,让出位子给天神们,结果,它只能站在离男孩很远的地方。
那天晚上,比库们彻夜念诵护经,男孩也因此获救。第二天,男孩被人家从床上抱起来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对男孩说:「愿你长寿!」有人问佛陀,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说一百二十岁。因此人们就称呼这孩子为亚育瓦达那(意思是长寿的孩子)。
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
「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注:「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
若长命百岁,但破戒,放逸,
不如持戒,修禅定一天。 (偈 110)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各自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大村落去。这时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抢匪要用活人去供养森林的守护灵,他们就到林子里的精舍去,命令比库们交出一位比库,做为祭祀的牺牲。每一位比库,不管年龄大小,都愿意牺牲,其中有一位小沙马内拉沙其卡,他是受沙利子指派前来的,虽然仍是稚龄孩童,但由于累世以来积聚了众多善业,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他透露说他的老师——沙利子预知这次行程会有危险,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库一起来,而且他应该随抢匪去。其他比库听他这麽一说,虽然很勉强,但他们对沙利子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马内拉随抢匪去。
抢匪的祭祀淮备就绪后,抢匪头目就高举著剑,朝小沙马内拉重重击下,小沙马内拉这时候正在禅定中,结果剑不仅没有砍伤小沙马内拉,反而弯曲变形。头目就另外换一把剑,再砍下去,这次整柄剑向上直弯,也同样不能伤到小沙马内拉的一根汗毛。这两次的异常现象让抢匪头目震惊不已而放下剑,并且向小沙马内拉下跪,请求原谅。其他抢匪全都讶异不已,也一齐认错。他们要求能够追随小沙马内拉修行,小沙马内拉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沙马内拉就在这些新比库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库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也松了口气,大家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他们的老师沙利子礼敬。之后,他们去见佛陀。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即使长命百岁但犯下抢夺、偷盗或种种罪行,生命就毫无意义;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秽的百年岁月更有价值 。」
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
若长命百岁,但愚痴、放逸,
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禅定一天。
乔达那尊者从佛陀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中去禅修,并且证得圣果。证得圣果后,他出发回精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路上,他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而进入禅定。这时候一群刚打劫村子的抢匪们也来到他休息的地方。他们误以为他是个树桩,就在他身上周围放置他们抢夺来的赃物。第二天,天亮时,他们才发觉原来他是活生生的众生,但他们却又错以为他是恶魔,吓得想要急忙逃走。
乔达那告诉他们,他只是位比库,不是恶魔,请他们不要害怕。抢匪们对他的话感到讶异,就请他原谅他们误认他是树桩的错误,他们也决定出家修行。
乔达那就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并且向佛陀报告事情的经过。
佛陀告诫他们:「如果长命百岁,但是无明,尽做傻事,也是无益的人生;现在你们都已经明白佛法,变得有智慧了,所以,当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长年无明的人更有价值!」
这些新出家的比库从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业。
自杀时证得圣果的沙帕达沙
若长命百岁,但怠惰,精神不振,
不如一天的精进。 (偈112)
从前有一位比库对自己无法证得圣果感到十分沮丧,同时觉得还俗既不恰当也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认为自行结束生命比较恰当。他就把手放进装有毒蛇的罐子,但罐中的蛇没有咬他,这是他以前的善业保护他的缘故。后来,他又拿刀片企图割喉自杀,但当他把刀片放在喉咙的时候,他回想起自己今生做为一位比库,在修行时所证得的清淨时,他的身心充满喜悦。他接著超脱这份法喜,转移心念至智慧的培养,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回到精舍时,其他比库问他去那里了?他回答说他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问他,既然如此,他现在怎麽又在这里呢?
「我本想用这把刀子割喉咙,但我现在已经用智慧的剑斩除所有的烦恼。」他说。
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沙帕达沙自称在企图自杀时证得阿拉汉果,千钧一发的时刻,可以证得阿拉汉果吗?」
「有可能,对精进修习止观的修行人是有可能的。刹那间证得阿拉汉果是可能的,甚至当比库经行时,脚尚未踏下去之前,都有可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
(注) 证阿拉汉果纯粹是心灵精神的层次,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无关。
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世事生灭的实相,
不如如实知见生灭法的一天。
波她卡娜是沙瓦提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儿,十分美丽,父母又对她爱护有加。但她却爱上家里的一位男僕,和他私奔到离沙瓦提城很远的一个村子去。后来,她怀孕了,当分娩日子快到的时候,她好几次请求丈夫允许她回家生产,但她丈夫每次都害怕遭到他丈人的毒打而拒绝她的恳请。有一天,她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出发回娘家去。但是,她丈夫却追上她,请她回家去,但她加以拒绝。这时候,她分娩的时刻到了,就在附近的草丛中产下一子,然后与丈夫一起回家。
她再度怀孕的时候,也希望回家生产,但丈夫也加以拒绝。产期快到了,她只好又悄悄地带著大儿子,出发回沙瓦提城的娘家。当丈夫追上她时,她产前剧痛加速,即将分娩,这时候天又下著大雨,丈夫急忙去找了个较稳当的地方。当他正在整理场地时,却被一条剧毒的蛇咬到,当场死亡。这时候,波她卡娜已经生下孩子。第二天,她四处寻找丈夫,却发现丈夫的尸首,她内心非常悲伤,认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十分内疚,就继续回沙瓦提城找父母。
但由于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上涨,她无法一次带二个儿子过河,就把大儿子安置在河这岸,先带初生婴儿渡河,并且把他放在对岸,然后自己再渡河折返这岸。当她正在河中央时,一只在婴儿上空盘旋的老鹰,以为婴儿是块肉,波她卡娜急忙大声嘶喊,想吓走老鹰,但老鹰仍然俯冲直下,夺走她的婴儿。而在这岸的大儿子听见母亲在河中喊叫,以为母亲在叫他,就自行迈向河中,但不幸地被强烈的河水冲走。波她卡娜一天之内丧夫又连丧二子。
她放声恸哭:「小儿子被老鹰夺走,大儿子被河水冲走,丈夫被毒蛇咬死。」然后她遇见一位来自沙瓦提城的人,她泪眼盈眶的打听她父母的消息,这人告诉她,昨晚的暴雨使她父母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全部罹难,并且已经火化了。听到这悲惨的消息,她彻彻底底地崩溃,完全疯了。甚至不知道身上的衣服已经掉落地上,身子半裸,仍然满街狂奔,嘶声哭喊:「可怜的我啊!老天啊!」
这时候,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经说法的佛陀看见她在外面,就运用神通使她前来加入听法大众中。当人群看见她走过来时却想阻止她前进:「不要让这疯女人进来!」但佛陀制止他们。当她走到可以听见佛陀说话的距离时,佛陀告诉她控制自己的心念,使心平稳下来,等她回神过来,才蓦然察觉自己的裙子不见了,就安静的蹲下来,并接下别人递来的一布块,遮掩自己。她接著向佛陀诉说她不幸的遭遇——两个儿子、丈夫、父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难的经过。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惧!你已经安止于一位可以真正保护并指引你的人了,在过往的生死轮回中,你为儿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过的眼泪已经够多了。」佛陀进一步向她说《无始相应经》(此经讨论无穷尽的生死轮回), 这时候她如释重担而渐渐平稳下来,佛陀又说,人不应该过度担忧逝世的人,反而应该清淨自己,精进努力,俾能证入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波她卡娜明白生命的无常,而对可以引领人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建立信心。
从此以后,她就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用壶中水洗脚,当她第一次泼水时,水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她第二次泼水时,水比第一次的时候更往前流动了一段距离,才消失不见;而第三次泼出去的水流动的距离更长,当她看著这三次的泼水所造成不同的流动情形时,恍然明白众生生命的三个阶段(前世、今生、来世)。这时候,在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她的想法,便放光,告诫她:「波她卡娜,你的想法正确,你已经确实明白五蕴的实相了,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空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波她卡娜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死而複生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非缘起法的涅槃,
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非缘起法的涅槃。 (偈 114)
积撒.苟答弥是沙瓦提城的人,因为身材苗条,所以人们称呼她积撒.苟答弥。后来,她嫁给一位年轻的富翁,也生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儿子却在刚学会走路时因故去世了。她为此痛苦逾恒,就抱著儿子的尸首,到处请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儿子。人们认为她已经疯了,但有位智者,看见她可怜的样子,就决定送她去见佛陀。
这位智者告诉她:「你应该去见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药,去吧!」她就去请求佛陀给她可以救活儿子的药。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乱,便答应救活她的儿子,但要她先到村子里,去找从未有亲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来。她心想有救活儿子的希望,一下子兴奋过头,没能仔细思量佛陀话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户的问。每户人家都很乐意帮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过的人家。天色渐渐向晚时,她才明白不只她有亲人过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还多。她的态度因此变了,不再执著于儿子的尸首,她也明白佛陀已经教导她最珍贵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儿子后,就回去告诉佛陀,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说:「苟达弥!你不可以错误地以为只有你的儿子丧生。现在你已经明白,众生都会死亡。众生欲望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就夺走人的生命。」
积撒.苟答弥明白生命的变化和无常之后,决定放弃世间的生活,便请求佛陀允许她加入尼僧团。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团,并要尼僧团接纳她成为比库尼。
她非常勤奋,经常正念现前,察觉自己的修行职责,并且精进修行,去除烦恼。
一天夜晚,她点燃油灯,并且在距离油灯不远处坐下,然后集中心念,观察火焰。她发现火焰明灭不断,这时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焰明灭不断,世上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生灭不断(有人生,有人灭),只有证得涅槃的人才不会生灭。」
这时候,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进展,就放光,劝诫她继续禅观诸法无常,并且说:「若长命百岁,但不知无为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究竟正法,
不如得见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沙瓦提城中有对夫妇,生育有几位儿女。这些儿女都结婚了而且一家和乐。后来,丈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户普提卡没有分财产给儿女。他的儿女想要分财产,就告诉她:「母亲,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你拥有家产有什麽用呢?我们难道无法照顾你吗?」他们一再地向母亲如此表示,巴户普提卡也相信他们会照顾她,就把所有的财产分给儿女,一丝一毫也没留给自己。
分完财产后,她先到大儿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妇就抱怨:「你就知道到我们家住,好像分给我们两份财产似的。」她就到二儿子家去,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她只好一个儿子接著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接著一个女儿的家到处去,但没有任何一位儿女愿意长期照顾她,也没有任何一位儿女尊重她。
她也因为对儿女十分失望,而出家为比库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必须利用生命中剩馀的时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习、禅修。佛陀从揭达林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况,就放光,劝诫她:「即使长命百岁,但若不修习、奉行佛法,则生命毫无意义。」后来,她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可参考故事「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
第九品 恶品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
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偈116)
沙瓦提城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妇两人无法同时外出。因此,太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有一天晚上,先生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整个人法喜充满,心中强烈地想把这件唯一的外套供养给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养出去,他们夫妇两人就没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犹豫不决而迟疑著,就这样,初夜和中夜过去了,后夜来临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我再迟疑下去,就要失去断除世间苦的机会了。我要立刻供养这件外套。」他于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脚下,并大声叫著:「我战胜自己了!我战胜自己了!」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也在听法的群众中。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就派人去调查原因。在得知这是那位婆罗门供养佛陀外套时所发出的声音时,他说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值得赞赏。国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不过,这婆罗门把国王赏赐的布料也供养给佛陀。国王因此又赏赐他两件布料,这婆罗门也同样的把它们供养给佛陀,不管国王奖赏几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两倍),他都全数供养佛陀。最后当国王赏赐他三十二件布料时,他在国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给自己,另一件给太太,其馀的三十件全部供养佛陀。
国王接著说,这婆罗门真正做到难舍能舍的事,应该给予更适当的奖赏。国王就派人回宫中拿来两件非常昂贵的天鹅绒地毯,将它们赏赐给这婆罗门。他用这些地毯做成两件覆罩,其中一件供养给佛陀。后来,国王再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看见婆罗门供养佛陀的覆罩时,心里十分高兴,又赏赐这婆罗门一番。
其他比库知道这婆罗门的事情之后,就问佛陀:
「为什麽这婆罗门所做的善业,现世就立刻得到报应呢?」
「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麽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克制性欲
人若已经作恶,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
不知自拔,恶贯满盈时,必定受苦报。
从前有一位比库名叫斯亚沙卡,他对修行出家的生活不满意,并且有自慰的习惯。当佛陀知道他的行为时,告诫他不要做会导致他远离清淨修持的行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库不可沉溺于感官享乐的戒律。佛陀说这种行为要加以谴责。
“这种行为会使人产生痛苦。”佛陀说。
女天神照顾马哈咖沙巴尊者
人若已造善业,应持续做善业,
善业多必受乐报。 (偈 118)
有一次,马哈咖沙巴尊者停留在毕钵离穴洞中,并且入禅定长达七天之久。当他出定后,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个人,让他能够供养刚出定的修行人,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门口化缘。年轻的女子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时,满心欢喜,她恭敬的说:「尊者!希望我这谦卑的供养,能够使我明白究竟真理。」马哈伽沙巴尊者接受她的供养后,向她说随喜:「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后来,她被毒蛇咬到而丧生。她往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拥有天神的一切荣耀。她知道自己所以能往生三十三天为天神,是因为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的关系,所以十分感激他,便决定继续做善事,使福报能持续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扫周边环境,把水壶装满水,并且做其它的工作。马哈咖沙巴尊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年轻沙马内拉的服务,后来,他发现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这些工作,就劝她不要再来精舍,避免别人说闲话。听完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话后,她非常生气,哭泣著向尊者恳求:「请你不要毁了我的福报!」
这时候,佛陀听见她的哭声,便放光安慰她说,虽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为年轻女子,单身来精舍服务并不值得鼓励。
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
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偈119)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
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偈120)
给孤独长者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他每天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著米粥前去,白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好去找沙咖天帝,沙咖天帝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沙咖天帝接著说:「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者的家!」这守护精灵照著沙咖天帝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粗心大意的比库
不可小视恶业,不要以为「我不受恶报」,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充满水瓶;
同理,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
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
有位比库每次从精舍拿卧榻、长凳或小凳去使用后,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晒雨淋。其他比库谴责他的粗心大意时,他就反驳:「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也没有多大的损坏。」所以,他依然故我。
佛陀知道他的习性后,就请他来,并告诫他:「比库!不可以这样子处理事情,你不应该轻视恶行,即使它非常微细,如果变成习惯,小小过失也会变成大错!」
供养少的富翁
不要轻蔑善业,不要以为「好处轮不到我」,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充满水瓶;
同理,智者虽然少许少许作善业,
必定会积聚一身的善业。
从前,沙瓦提(舍卫)城中有一男子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大受感动,决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说法中,佛陀劝人不仅自己要布施,更要劝导他人也布施,因为如此,所获得的功德会更大。这男子就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接著告诉每户街坊邻居,明天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希望他们能随份供养。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毕拉潘达卡的富翁,看著这男子家家户户去穿梭时,心里咕噜著:「这讨厌的家伙!怎麽不估量自己的能力,独自供养比库就好了,却要央求大伙儿跟他一齐供养呢?」所以他就要这男子拿钵来,然后放进一些米、奶油和蜂蜜。这男子把富翁供养的这些东西单独放,不和其他人的供养品混淆。富翁不晓得为什麽他的供养品要单独放,他怀疑这男子如此做,是要别人知道身为富翁的他,却小气地只布施这麽少的东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人跟著去看个究竟。
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东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入装有其它供养品如米、咖哩和甜肉的各个壶罐中。这样子,富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功德。富翁的僕人回去报告男子的处理方法时,富翁不知道这男子的意图。第二天,他携把刀子前去供养的地方,只要这男子敢公开他供养的东西这样少,他就要杀了这男子。
但这男子向佛陀说:「尊者!这次的供养布施,是大家共同供养的。任何人供养的多少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虔诚、慷慨供养。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获得相同的功德。」
富翁听完这男子的话后,明白自己误会别人了,就请这男子原谅:「朋友!请原谅我对你心怀恶意。」佛陀听到富翁的表白后,告诫富翁:「即使非常细微的善行,也不可以轻视。如果经常做小小的善行,它也会变成巨大的善业。」
危险的旅程
财富多但护卫少的人,不走险路;
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恶源,
人不应该造作恶业。 (偈123)
马哈达那是沙瓦提(舍卫)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他们打听到马哈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马哈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马哈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但马哈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淮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淮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马哈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人向马哈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马哈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自行回沙瓦提城。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诫他们:「比库,马哈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
猎人全家领悟佛法
手掌若没有伤口,就可以捧持毒药,
毒药不会伤害没有伤口的人;
同理,不作恶业的人不受恶报。
王舍城中有一年轻的富家女确实了解佛法。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塔米他的猎人到城里来贩卖兽肉。这年轻女孩一眼瞥见他时,就深深爱上他而跟随他,后来并且与他结婚,一起住在一个小村落里。时光荏苒,他们总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结婚了。一天清晨,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这对夫妇一家人就要领悟佛法了,就前往这猎人设置在林子里的陷阱去,并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脚迹,然后坐在离陷阱不远的灌木阴影下。不久之后,猎人来查看陷阱,发现没有动物落入陷阱,但却在陷阱不远处发现有人的脚迹。他断定有人比他更早到这里来,并且放掉陷阱中的动物,所以当他发现正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时,他认定佛陀就是放走动物的人。他一时怒火中烧而取出弓箭,淮备向佛陀射去,正在拉弓时,却全身僵住,无法动弹,像一座雕像。他的孩子们这时正好赶来,他们也认为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是父亲的敌人,便取出弓箭,淮备射佛陀,但也像他们父亲一样,全都动弹不得。
猎人的太太和所有的儿媳妇在家中等不到丈夫们回来,也都赶来了,当她看见猎人和所有的孩子都拿箭向著佛陀时,大声地叫:「不可杀死我父亲!」
猎人听见太太的叫声时,心中想著:「前面树下的人一定是我丈人。」他们的孩子们也想著:「这人必定是我的外祖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关爱之心油然生起。这时候猎人太太又说话了:「放下你们的弓和箭,向我的父亲顶礼问讯吧!」佛陀知道这时候猎人和他的孩子们内心全部都没有杀意了,就让他们能够动身子。他们放下弓箭后,一齐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闻佛陀说法后全部明白佛法。
佛陀回精舍后向其他比库叙说猎人全家的事。比库就问:「世尊!已经了解佛法的猎人太太帮助丈夫和孩子们淮备外出打猎的弓箭和罗网,仍然不算犯杀生之罪吗?」
佛陀说:「证初果的人不杀生,他们不愿意众生为人所杀。猎人的妻子只是遵从猎人的命令而淮备弓和箭,她心中从没有帮助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手掌若没有伤口,不会受毒药感染;同理,她没有作恶的意图,所以她没有犯任何的恶业。」
猎人被自己的猎狗攻击
如果伤害与人无害、清淨无染的人,
将会自作自受,如同在逆风的地方洒灰尘。 (偈125)
可拉是个猎人,一天早上,他和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他遇见一位比库正在化缘。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心里就滴咕著:「看见这令人讨厌的人,我今天一定不会有什麽收获!」那一天,他真的什麽也没猎到。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见那位比库正好从城市里化缘回来。他一时愤怒难消,就放狗追咬比库,还好这比库跑得快,赶紧爬上树,猎狗才咬不著他,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库的脚底,比库异常疼痛,无法再护持袈裟,袈裟就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
这群猎狗看见黄色的袈裟,以为比库跌了下来,便飞快扑上去,狂肆乱咬,比库在树上看见这情况时,赶紧折了一截干树枝,向猎狗掷去,这群猎狗才发现它们攻击的竟然是它们的主人,而不是比库,因此四处逃窜。猎狗跑掉后,比库就从树上下来,却发现猎人已经被猎狗咬死了。他心中一阵难过,不知道是否要为猎人的死负责,因为他的袈裟罩住猎人的身体才造成猎狗的攻击。
比库就去面见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他:
「你不须为猎人的死负责,你也没有违反道德戒律。事实上,猎人咨意伤害一位他不该伤害的人,才会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
首饰工匠殴打无辜的比库
有人转生为人,作恶的人堕落恶趣(注),
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尽的人则证入涅槃。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位首饰工匠,他每天都供养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有一天,这首饰工匠正在处理一块肉时,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派遣一位使者送来一颗红宝石,请他加以切割、修饰后再送还国王。首饰工匠就用沾染鲜血的手拿取红宝石,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屋子里洗手。这时候,工匠的宠物鸟以为染有血迹的红宝石是块肉,就当著比库的面,用嘴把红宝石挑起来,并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来后,发现红宝石不见了,就问妻子和孩子们说:「红宝石那里去了?」他们都说没有拿红宝石。最后,工匠询问比库,比库也说没拿红宝石,但工匠却不满意比库的回答。他认为既然其他外人,只有比库在场,所以只有比库才有可能拿走红宝石。他告诉妻子,他要鞭打比库,比库才会认罪。
但他妻子回答说:「过去十二年来,这比库一直是我们的宗教老师,而且我们也从来没看见他做任何坏事,不要毁谤他。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可毁谤修行的人。」
但工匠却听不进去她的劝告。他找出一条绳子,把比库绑紧,然后,用棍子毒打,比库因此头破血流。这时,宠物小鸟看见血,以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飞到比库身边。但这时候工匠怒不可遏,使尽全力一踢,刚好踢中小鸟,当场死亡。比库看见小鸟倒地,就说:「请看看小鸟是否已死?」工匠鲁莽地说:「你也会像小鸟一样死掉。」比库确定小鸟死了,就轻声说道:「弟子,是这小鸟吞下红宝石的!」
工匠听见比库这麽说,就把小鸟的腹部切开,果真在小鸟的胃里发现红宝石,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错,因而颤栗害怕。他恳求比库原谅,请他以后继续来他家化缘。比库回答他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我们累世以来所结的业缘,这只是我们轮回的债而已,我对你没有丝毫恨意。事实上,这是因为我进入居士家的后果,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进任何人的家,我只会站在门口。」
不久之后,比库因为伤重而不治,但已证得涅槃。这小鸟却往生成工匠的儿子。工匠死后,堕入地狱。而工匠妻子由于当时善心对待比库,死后往生到某一天界。
(注)众生若堕入四恶趣,受报之后,仍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往生善趣。
恶报无法逃避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作恶的人都无法逃避恶报。
一群比库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在路上的村子暂时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要供养。这时候,一间房子著火了,火焰直冲上天,一只正好飞过的乌鸦,不幸被火烧到,跌下来死掉了。这群比库看著死去的乌鸦,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释这乌鸦做了什麽恶业,才会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养的食物后,他们就继续上路。
另有一群比库,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当他们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时,无法再前进,船上的人就抽签,想找出谁是不吉祥的人,结果连抽三次,都指出船长的妻子是不幸的人,这时候,船长抱歉的说:「大伙儿不需因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丧生。在她脖子上绑上沙袋,丢到海里去吧!我就不会再看见她了。」船长的妻子就被人照著船长的话丢进海里,船也可以再前进了。靠岸后,比库们下了船,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急于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麽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
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库也要去面见佛陀。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精舍附近,便请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于是他们被引导到一处山洞。但半夜时,突然掉下来一大块石头,挡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库发现大石挡住山洞口时,就到村子里去找人来帮忙,但还是无法移动大石,这群比库只好一直被困在洞里。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迹似的自洞口移开,这群比库这才出来,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麽样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这三团比库后来在路上碰面了,他们互相交换所见和亲身经验的事,然后一起前进。
佛陀告诉第一群比库:「比库们!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有一只非常懒惰且倔强的公牛。农夫无法要这牛做事,它不是躺著反刍,就是睡觉。农夫发了几次脾气,最后,愤怒地用草绳绑住牛的脖子,放火烧死它。因为这恶业,农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生中,他都被烧死,以偿还剩馀的业报。」
至于第二批比库的问题,佛陀如此回答:「从前有一位妇女,有一只狗,不管她到那里去,也不管她在做什麽,这狗总是跟著她,结果有些年轻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生气,感当十分羞辱,想要杀死这狗。她便用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狗的脖子,然后丢到河里,狗就溺死了。由于这恶业,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世里,都被人投入河中溺死,偿还剩馀的恶报业(注)。」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库的问题:「比库们!有一次,七个牧牛人看见一只蜥蝪走进地面的裂缝中,他们出于玩乐的心理,把所有裂缝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后走开,忘记那只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后,他们才想起来,赶忙回去,打开出口让蜥蜴出来。由于这恶业,你们七人才会一起被关七天,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吃。」
这时候,一位比库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不管他 (她)是在空中,地上或水上。」
「是啊!比库!你说的不错,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恶业的!」佛陀如是说。
备注:
这只狗的某一前世是这位妇人的丈夫,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别人的六亲眷属。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世人最紧。
善觉王阻挡佛陀的去路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人都不免于一死。
善觉王是迭瓦达答的父亲,也是佛陀的丈人,他基于两个原因对佛陀十分反感,第一、佛陀抛弃他的女儿亚寿塔拉(耶输陀罗),舍弃世间,第二、他的儿子迭瓦达答认为佛陀是他的对头。
有一天,他知道佛陀要来化缘,就喝醉酒,挡住佛陀前来的路。当佛陀和比库前来时,他拒绝让路,反而派人告诉佛陀:“我无法让路给佛陀,因为佛陀比我年轻太多了。”这时候佛陀和比库发现路被挡住了,就转回头。他却又派人秘密跟随佛陀,看佛陀怎麽说,然后回报给他。
佛陀转身的时候告诉阿难:“善觉王因为拒绝让路给佛陀,已经造下恶业,不久就要受到业报。”
善觉王知道佛陀的预测时,誓言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以证明佛陀的话是错误的。他要求他的侍卫加强保护,执勤时要更机警。
佛陀知道善觉王的措施时说:“比库们!不管善觉王是否住在尖顶高塔,高高的天空上、海洋或山洞,他都无法逃避所作恶业的业报。”
七天后进餐的时候,善觉王钟爱的一匹马不知何故受到惊吓而大声嘶鸣,并且愤怒地踢脚。王听见马惊惶的声音时,忘了要格外小心的事,而想要亲自去照顾爱马,就往门外走去,但却跌落楼梯而摔死了,并往生恶趣。
不管多麽努力,愚蠢的善觉王仍然逃避不了所作恶业的业报。
第十品 刀杖品
为了塔而争吵的比库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畏惧死亡,
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29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清洗一座塔,企图占有该座塔,但半途却被另一群刚到的比库打断清洗的工作。
“我们比你们年长且资深,你们最好尊敬、礼让我们;我们要占有这座塔,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们!”后来的比库们告诉正在清洗的比库们。
但正在清洗的比库们却抗拒后来的比库们不友善的干扰,不屈服于他们的要求,所以就被他们鞭打,直到疼痛不堪,大声喊叫。
当佛陀知道这件骚动的事件,并且明白彼此之间的争吵后,训诫他们,并制定比库不淮伤害其他比库的戒律。
比库争吵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真爱生命,
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30偈
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比库互殴事件(十—?一的故事)发生后,佛陀就制定不可互相殴打的戒律,所有的比库都奉行该戒律。尽管如此,这两群比库后来又为了同一座塔再度争吵。
但这一次,一群比库威胁恐吓另一群比库,以致于受恐吓的比库们因为害怕 ,而大叫。佛陀知道威胁恐吓的事件后,更进一步制定比库不可互相威胁恐吓的戒律。
鞭打蛇的年轻人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无法获得幸福。
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可以获得幸福
佛陀有一次在沙瓦提城化缘时,遇见几个年轻人用棍子鞭打一条蛇。佛陀问他们为什麽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
「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注);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
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
备注:众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而没有分别心。
君达那比库与女子幻像
不要对别人恶口,因为对方会恶言相向,
恶毒的言语是造成苦的原因,会引发别人的报複。
如果保持内心祥和宁静,一如已经损毁的铜锣,
就可以趣向涅槃之道,因为心中不再瞋恚。
自从出家以来,君达那的身旁总跟著一个女子幻像,其他的比库都清楚看见这女子的幻像,但君达那自己却无法目睹,所以茫然不知。每当君达那外出化缘时,人们总是供养两匙的食物,并且说:「一份供养尊者,一份供养你的女伴。」人们也向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报告这件事情,并且请国王加以调查,国王就到比库居留的精舍去。
君达那听见喧哗的声音,便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女子幻像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出现。当他知道国王到来时,就返身进入房间等国王。国王进来后,女人幻像就不见了。国王问他有关女人幻像的事时,他回答说没有这回事,国王为了要确定这件事的真假,就叫他离开房间。他遵照国王的话,离开房间,这时候,国王向外一看,就看到女人的幻像了。但是当他又进入房间时,女人幻像又不见了。国王因此判断这女子幻像不是真实的,所以君达那是无辜的。国王因之向他致歉,并邀请他接受供养。其它比库对国王的判断感到困惑,他们对君达那说:「无行比库!国王不指责你,反而邀请去供养,你完了!」
「你们才是无行比库!你们才完了,因为你们与女子同进同出!」君达那反唇相讥地说。有人向佛陀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佛陀就告诫君达那:
「比库,你可曾亲眼看见有女子和其他比库一起出现,一如你所说的情形?你根本没看见这种事,但他们却亲眼见到有女子和你一起出现。你不明白这是你过去世恶业的影响。现在我告诉你为什麽老是有一女子跟随你出现。
过去世时,你是个天神,当时,有两位比库非常要好,但你却乔装成为女子,跟随其中一位比库,故意造成他们的误会。因为犯下如此的恶业,今生才会有女子的幻像跟随在你的身边。比库!以后不要再与人辩了,保持沉默,精进修行,趣向涅槃吧 !」
祈福的女性
如同牧人以棍杖驱赶牛只到牧场,
老、死也驱赶众生的生命。
有一次,一群沙瓦提城的女士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该精舍的捐献者是著名的维沙卡,她询问她们为什麽要来斋戒,年长的妇女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则回答说,希望获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妇则祈求第一胎能生儿子,年轻小姐则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维沙卡获得她们的答案后,就引领她们至世尊处所,并报告她们的所求。
世尊说:「维沙卡!五蕴不停的生、老、死、变化。人一旦出生,就会老,最后死亡。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众生很难理解,唯有克服世间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恶有恶报
愚痴的人造作恶业时,并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恶业;
作恶的人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被火烧炙。------136偈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时,看见一只人面蛇身饿鬼,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以微笑表示他亲眼看见这奇怪的众生,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著佛陀的面,向勒叉那说有那麽一只长长的、全身都在燃烧的人面蛇身饿鬼。佛陀也说他成为佛陀的当天,也亲眼看见这只人面蛇身饿鬼。佛陀说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在世时,这只饿鬼是个残忍的小偷,几次放火烧毁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还趁咖沙巴佛外出化缘时,放火烧掉这位富人捐献给咖沙巴佛的精舍。由于这些恶业,他必须长久受报。
“愚痴的人造恶业时,不知正在造恶业,但无法逃避业报”佛陀说。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得不是时候
人若用武器伤害无害且不应该被伤害(注1)的人,将会很快受到以下十苦:
1) 极端痛苦
2) 灾害
3) 身体伤害
4) 病痛
5) 失心狂乱
6) 国王惩罚
7) 重大刑罚
8) 眷属离散
9) 财产破灭
10) 火烧家宅。
死亡后,更往生地狱。
有一次,一些尼犍子苦行者企图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他们认为若除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可以打击佛陀的名声。他们就雇请杀手去王舍城附近的卡拉斯拉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但是当杀手们包围精舍的两个月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都运用神通,所以杀手们都无法得逞。第三个月,杀手们再度包围精舍,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突然想起他尚未偿还过去某一世所种下的恶业,(注2)就不再运用神通了。这些杀手们也因此逮到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加以毒打,并且把他丢弃在草堆中,以为他已经死了,然后扬长而去。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运用禅定能力。複甦过来,并且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做最后的顶礼。但由于受伤太重,他自知即将入灭,就告诉佛陀说自己行将入灭。佛陀请他向比库说法,因为这将是比库们听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说法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开始说法,说完之后,他向佛陀最后顶礼,然后离去,不久,就入灭了。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于杀手的消息像野火般传了出去,阿闍世国王下令调查,并且逮捕到凶手们,处以死刑。比库们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入灭感到十分伤心,不知道为什麽像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样的人怎麽会死于杀手的手中。佛陀就解释道:“比库啊!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今生所过的清淨生活看来,他不应该死于非命。但某一前世,他却曾对两眼失明的双亲犯下滔天大罪。他本是孝顺的儿子,但结婚后,太太却毒化他的心灵,要他除去父母,他就用车子把两眼全都失明的父母载到森林里去,并且打死他们,却让父母以为这是其他小偷所作的罪行。因此,他累劫受苦,今生——他最后的一生才会死于杀手手中。伤害无辜的人,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2:28
|
只看該作者
一定会受到比自己所犯罪行更多的痛苦。”
注1:指阿拉汉。
注2:只要他们的肉体还存在,阿拉汉也会因为他们过去世所犯的重要恶业而受报,佛陀后来罹患痢疾,也是由于过去馀业的业报。但虽然无法免除过去的业报,证得阿拉汉果后,他们就不再造业。
富有的比库
人若不能断除疑惑的话,
即使赤身露体、结发、涂泥、绝食、
睡地上、不沐浴、尘土污身,右膝著地作苦行,
也不能证得清淨。
从前在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后,他决定出家。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厨房和储藏室的精舍,然后,才携带家具、厨具和大量的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当他想要吃什麽东西的时候,就要僕人帮他煮,所以他虽然出家,但仍然养尊处优。
有一天,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他仍然过著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诫他:「我一直告诫你,要过清淨简单的日子,你为什麽还带这麽多家当出家呢?」听到佛陀这麽说,他却发起脾气,大声嚷嚷地说:「好吧!佛陀,现在我就照你的话做!」说完话后,他就把袈裟脱掉,然后问佛陀:「这就是你建议我过日子的方法吗?」
佛陀看见他如此反应,又告诫他:「比库!过去世时,你虽然是一只恶灵,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坏事的惭和愧。现在你身为比库,怎麽反而失去惭和愧,大刺刺地暴露上身呢?」
听完佛陀的告诫,他明白自己犯错了,他的惭和愧全恢複过来,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恳请佛陀原谅他。佛陀接著告诫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对的。不穿衣服无法使你成为持戒严谨的比库,身为比库必需弃绝无明。」
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库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证涅槃的优婆塞
即使穿著华丽、但内心平和、不贪爱、克制欲望、
确信四果、修习梵行,不伤害有情众生的人,
就是婆罗门、沙门、比库
有一次,大臣山达迪平定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回来,巴谢那地王非常高兴,就大肆赏赐他,并赐给他一名舞女,供他娱乐。接连几天里,山达迪纵情玩乐,开怀畅饮,并且沉迷于与该舞女耳鬓厮磨。最后一天,他前往河边沐浴。路上,他遇见佛陀正在化缘。当时,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简单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难说道:「这大臣今天一定会来找我,并在听闻我的说法后,证得阿拉汉果,而且证悟后,就入灭了。」
当天山达迪一伙人整天都在河边嬉戏。傍晚的时候,该名舞女跳舞娱乐山达迪和他的同伴,但由于连日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心葬病突发,而倒地不起。山达迪看见这突然的变故大受刺激,十分沮丧,伤痛之馀,他出发前去找佛陀。
「尊者!请帮我解除忧愁吧!做我的依止,让我的内心平息吧!」
「放心吧!你已经找到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一位永远能给你安慰,给你皈依的人,累世以来,你为亲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泪,多得无法计数!」佛陀接著告诫他:「过去,你执著贪爱,现在弃绝它们吧。未来,不要让贪爱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执著,没有执著,贪爱就完全消灭,你就会证得涅槃了。」
山达迪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向佛陀说道:「世尊,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我达到究竟解脱吧!」不久之后,他就入灭了。
比库们问佛陀:「世尊,山达迪入灭时,身著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库呢?还是婆罗门?」
「他既可称之为比库也可以称为婆罗门,只要内心清淨,解脱无明,穿什麽衣服都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们。
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世间有羞耻心,克制自己,
不造恶业,时时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
他们如同良马,不犯错而避免受鞭打。(偈143)
人应当像良马加鞭般精进修持,
并且以信、戒、精进、正定、分别正法、
明行足、正念消灭大苦。 (偈144)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遇见年轻的卑卢提卡穿著破旧的衣服向人乞讨食物。沙利子尊者出于一片慈悲心,就建议他不如出家为比库。卑卢提卡于是把破旧的衣服和乞讨的盘子放在一棵树下,而出家为比库了。从此以后他不用担忧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时候,他对比库的生活不满,而想还俗。每次这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并且谴责自己:「不知羞耻的人,你难道还想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拿著这盘子,到处去乞讨吗?」如此自责之后,他的情绪就和缓下来,然后再回精舍去。
过了两、三天,当他又对比库生活不满时,他就又到那棵树下,同样又谴责自己,并且回想过去卑下的生活 之后,才再度回精舍。这样的情形发生好几次,每次其他的比库问他去那里,他都回答说,他去找他的老师 (注)。也因为集中心念,禅观以前破旧的衣服,所著名确实清楚五蕴的实相,而证得阿拉汉果。证果之后,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树下去。其他比库发觉他不再前去那棵树时,就问他:「你为什麽不再去找你的老师呢?」
他回答他们:「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这些比库听完他的回答后,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卑卢提卡是否真的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比库们!卑卢提卡比库以前虽然和他的老师有所连系,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连系了。因为他善于自我调适,分别正确与错误的因,同时,明察诸法实相,他已经是阿拉汉了,所以就不再执著于过去的老师了。」佛陀如是向他们解释。
备注:
此处的老师指的是卑卢提卡的旧衣服和乞讨的钵,它们使他具有深刻的羞耻感,因此使他努力修行,所以可称之为他的老师。
殊卡沙马内拉
灌溉的人引导水,制作弓箭的人矫直弓箭,
木匠弯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调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马内拉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沙利子尊者的剃度而出家为沙马内拉。有一天,他随从沙利子尊者外出化缘。路上,他看见几位农夫正在引水灌溉,几位制作弓箭的人正在矫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则正在制作车轮。
他请教沙利子尊者,是否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导或制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车轮)?
沙利子回答说,只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当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加以调御,那麽毫无理由说具有心识的人无法调御内心,修习清淨和止观。
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去禅修。诸天神也护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静。当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因此向比库们说:「一个人精进修行时,天神都会来护持。我也阻止沙利子进入殊卡的房间,使他免于受到干扰。当他看见农夫引水灌溉,弓箭师矫直弓,木匠制作车轮时,就调御自己的内心,此刻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请参考故事「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
第十一品 老品
维沙卡和喝醉酒的同伴
贪爱与无明充塞世间,如同陷入火焰燃烧之中,有什麽值得欢笑,值得高兴呢?世间为黑暗所遮蔽,人为什麽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从前,一群沙瓦提城的男子请维沙卡照顾他们任性的妻子们,希望在她的指导之下,她们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有一次,维沙卡在她们的请求之下,带她们到一处花园去,但他们却瞒著维沙卡,带酒去,更喝醉了,维沙卡就谴责她们,说她们的先生会很生气。
后来,她们要求再去花园,但维沙卡鉴于上一次的经验,加以拒绝,她们转而要求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维沙卡也就答应了。到达给孤独园时,她们再次啜饮私自带来的酒。维沙卡就请佛陀向她们说法,但这时候她们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机怂恿她们纵情一番,她们果真就在园中大声喧闹,唱歌、跳舞、鼓掌雀跃不已,佛陀明白她们受到魔波旬的影响才会如此放肆,便在心里想著:「绝不能让魔波旬有机可乘。」
佛陀于是从眉间放出暗蓝色的光,使整个屋子暗下来,他们因此受到惊吓,慢慢安静下来,佛陀接著从位子上消失,然后化身在须弥山上,放出千个月亮般的白光。
佛陀告诫她们:「你们不该在园里如此不恭敬。由于你们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机会使你们不知羞耻地放浪形骇,现在开始扑灭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恶的激情吧!」
佛陀确定她们都对佛法建立起无可动摇的信心后,才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维沙卡也趁机请教佛陀有关饮酒的问题,佛陀就向她们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佛陀说法后,她们终于明白佛法,从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佛陀拍卖丝蕊玛的尸首
请好好观察这外表美丽的色身,实际上是一身的伤痛,
一堆的骨头,疾病、贪念不断,一切皆无常。------147偈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丝蕊玛。她每天都供养食物给比库们。有一天,一位比库向其他比库提及她的美貌和供养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轻比库听说有这麽一位美丽的女子后,虽然从来也没见过她,却暗恋上她。第二天,这年轻比库和其他比库一起到丝蕊玛家去。这一天,她身体不适,但仍然想要亲自向比库们致敬,就要人把她抬到比库们的面前。这年轻的比库终于看到她了,这时候他内心想著:“尽管生病,她仍然那麽美丽。”因此更加迷恋她。
当天晚上丝蕊玛就去世了。国王频婆娑罗王拜访佛陀时,向佛陀提及丝蕊玛去世一事。佛陀建议国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丝蕊玛的身子不複美豔,不再讨人喜爱了,反而发胀,蛆虫也从身上跑出来。这一天,佛陀就带领著众多弟子到墓园去观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恋丝蕊玛的年轻比库一直不知道丝蕊玛已经去世的消息,所以当他听说佛陀要带领其他比库去见丝蕊玛时,也满心欢喜地一齐前去。
佛陀也请国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铢,丝蕊玛就可以陪出资的人一夜,但尽管一再调降金额,最后甚至免费,也没有人愿意。佛陀就告诉比库们说:“比库们!当丝蕊玛还活著的时候,多少人愿意花千铢的钱,只希望与她共渡一晚,但现在即使完全免费,也没人有兴趣,人身无法幸免于生老病死啊!”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年轻的比库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佛陀安慰年老的比库尼
色身实在是疾病的渊薮,容易损坏,终究会衰老不堪,
这腐朽的色身终必毁灭,有生就有死。 (偈 148)
优塔萝比库尼高龄一百二十岁。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库,她就请该比库接受她的供养。比库同意后,她于是把化缘得来的所有食物都给他,一点也没留给自己。接连三天,她都如此做。
第四天,她正在化缘时,在狭窄的路上遇见佛陀,她恭谨的向佛陀问讯,然后退后,却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佛陀赶紧上前去安慰她:「你一定要了解,你的身子日渐衰老孱弱,随时都可能碎散掉。」
优塔萝比库尼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初果。
过度自信的比库
鸽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弃在地的葫芦瓜,所以,何必贪恋色身呢?------149偈
一群比库到林子里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拉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
当他们抵达精舍的外门时,佛陀告诉阿难:“这些比库这时候来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们先去墓园,再回来吧。”阿难向他们转告佛陀的话,他们认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们如此做,就出发去墓园。
在墓园里,他们看见腐烂的尸首(注)时,还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尸首,但当他们看见刚死的尸首时,他们恐怖地发现,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动的欲念。这时候,佛陀从精舍看见他们的举动,就发光,告诫他们:“比库们!观看尸首时,内心却升起欲望对吗?”
这些比库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 彻底明白佛法。
(注)尸首有十种相:
1、膨胀相
2、青瘀相
3、脓烂相
4、断坏相
5、食残相
6、散乱相
7、斩砍离散相
8、血涂相
9、虫聚相
10、骸骨相
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敢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做为观想的对象。
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
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偈 150)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著:「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著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著:「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著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著。」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著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著:「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虚伪」古译为覆。
法句经故事集
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
即使王室华丽的车也会腐朽,色身也难免衰老,
但圣者(注1)之间,流传著不衰老的种殊胜(注2)------151偈
玛莉咖皇后有一天进入浴室的时候,她的爱犬也一齐进入浴室,当这只爱犬看见皇后弓著身子洗脚时,这只狗就与皇后有不正常的身体接触,而皇后也没有加以禁止。这时候,巴谢那地王透过卧室的窗子看见这诡异的情景。等皇后进卧室时,他生气对她说:“你这个邪恶的女人,看你与那只狗在浴室中做了什麽事?我亲眼看见了,不要否认!”皇后回答说,她只是洗脸,手,脚而已,没做什麽错事。接著,她又说道:“但是那间浴室相当怪异,如果有人进入其中,从这个窗子看过去,却变成两个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国王!请你进去一下,让我从这窗子看看。”
国王就进入该浴室。当他出来时,皇后问他为何在里面和母羊乱来。国王加以否认,但皇后坚持她亲眼目睹。国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于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释,认为该浴室确实怪异。
从那时候起,皇后一直后悔欺骗国王,指责他与母羊乱来。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的内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扰,而无法回想自己长久以来所做的善业,只惦记著自己曾经不公正的对待丈夫。由于临终时不愉快的最后一念,所以去世后,往生至恶道(注3)。葬礼后,国王本来想请教佛陀,皇后往生何处。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忧虑,同时,因为他对佛法的了解尚浅,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结果巴谢那地王果真忘了问佛陀。一连七天,国王都来向佛陀问讯,但都不会提及皇后往生何处的问题。
七天后,往生恶道的皇后往生到都西答天。也就在这一天,佛陀到国王的宫室去化缘。国王终于问佛陀:“皇后往生何处?”当他知道皇后已经往生都西答天时,非常高兴,就说道:“对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总是惦念著要做善业。世尊!现在她已经往生了。身为你谦逊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处。”
佛陀就告诉他:“看看你父亲及祖父遗留下来的车子,它们都破旧不堪了,你的身体也一样,会老、死,只有佛法不会变化、败坏。”
注1:如佛陀等。
注2:九种殊胜:四向,四果和涅槃。
注3:根据阿毗达摩(论)哲学,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濒临死亡的人会看见业、业相和趣向,这些会决定下一生的去处。
1、业,代表人的一生某些善恶业或临终的善恶业。
2、业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动时,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象,可能是任何形像,声音,嗅觉,味道,触和意念。以屠夫而言,这种业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动物形像,而对医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于对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对象。
3、趣向,代表来世出生地方的形像。这种趣向经常向临死的显现,并且展现来世究竟是喜悦或悲惨。如果是悲惨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经由影响临终者的念头而加以改善。这种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区、母亲的子宫或天界的华屋等等。
总是说错话的比库
寡闻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偈 152)
拉鲁达伊比库才智不高,并且不够圆融,所以虽然非常用心,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佛陀接著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著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佛陀的赞美词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淨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
马哈达拿散尽家财
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歎过去。 (偈156)
马哈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一天,佛陀看见马哈达拿时,告诉阿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
第十二品 自己品
没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著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麽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贪婪的比库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然后才教导他人,
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馀,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克己甚难。(偈159)
帕达卡提舍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与一大群比库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比库在禅修时要正念现前,同时要精进努力。忠告之后,他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的比库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
初夜时,他们精进禅坐。当他们淮备休息时,尊者却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中夜与后夜时分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要休息时,尊者就要他们继续禅修。所以他们的心念无法安宁下来,也无法收摄心念、精进禅修,甚至无法複诵经文。
有一天,他们决定调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说的那麽精进。当他们发现尊者只知告诫别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时间都在睡觉时,他们如此议论著:「我们的老师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这些比库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禅修上都没有进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若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言行能如法。」
比库尼的儿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偈160)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库尼。她加入的比库尼僧团的导师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胎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库尼就带她去见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库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库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前来,他们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
维沙卡检查过该比库尼后,向伍巴离尊者说,这位比库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伍巴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库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库尼生下一位男孩,巴谢那地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库尼后,他也成为沙马内拉。成年后,他更加入僧团,成为比库。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禅观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库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著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你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麽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库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複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库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麽意思呢?」这麽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著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著。当天,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库的母亲如果听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拉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
死得不是时候的信徒
恶业实在是自己做的,从自己的心中生起;
恶业摧毁愚痴的人,一如金刚磨损普通的珠宝。 (偈 161)
在一个神圣的日子里,马哈迦罗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参加斋戒,并且整夜听闻佛法。当天夜晚,几位小偷闯入某户人家,那一家人醒来后,急忙追赶四处逃窜的小偷。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这时候,天快要亮了,马哈迦罗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脸。这些小偷于是把偷来的东西丢在马哈迦罗面前,然后逃之夭夭。被偷的人家这时候正好追上来,而看见马哈迦罗和赃物,他们误认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马哈迦罗当场不幸被打死。天亮时,到池塘来取水的比库们发现他的尸体。
这些比库就回精舍向佛陀报告:「世尊!整夜在精舍听闻佛法的在家信徒马哈迦罗死于非命。」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如果你们从他今生所作的善行来判断的话,那麽他确实死于非命。但事实上,他是在偿还过去某一世的恶业而已。那时候,他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而把妇人的丈夫打死。因此,恶有恶报,甚至使人堕落地狱。」
迭瓦达答的故事
破戒如同蔓萝草(注),纠纷娑罗树枯死;
破戒的人摧毁自己,徒然让敌人快意。------16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佛陀进来了。佛陀询问他们讨论的话题。他们说:“世尊!迭瓦达答实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贪婪的人。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阿迦答沙都王的信任,而博取名声。他更误导阿迦答沙都王,使其相信若杀害父亲,就可以成为强而有力的统治者,阿迦答沙都王因此迫害父亲至死。迭瓦达答还三次想杀害你。他真的是一个非常邪恶,又深具野心的人。”
听完比库的看法后,佛陀说:“比库们!一如蔓萝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树,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充满邪恶的欲望,也要为自己的恶行而受到报应。”
(注)蔓萝草是藤属植物。娑罗树若为此草所缠,便会枯死。
僧团不和的故事
有害身心的恶业容易造作,
有利身心的善业则非常难奉行。 (偈 163)
有一天,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打断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并且建议,由于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僧团领导的责任应该移交给他。佛陀拒绝他的建议,让他感到非常羞辱。从此以后,他内心异常痛苦,也企图杀害佛陀,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改采其它手段:建议所有的比库,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条戒律:
1. 比库必须住在森林里。
2. 比库只能依供养为生。
3. 比库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 比库只能在树下休憩。
5. 比库不可吃肉或鱼。
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库遵守这些戒律,但出于其它的考虑(注),佛陀并不愿意制定为僧团戒律。迭瓦达答声称这五条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库也附和他的说法。
有一天,在佛陀的询问之下,迭瓦达答承认他所以提议增设五条戒律是要分裂僧团。佛陀于是忠告他,这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但迭瓦达答不听佛陀的劝告。后来,迭瓦达答告知阿难,从此以后,他要从事与佛陀领导的僧团全无关连的宗教活动。阿难把这消息向佛陀报告,佛陀说:「迭瓦达答如此分裂僧团,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他将来会为这邪恶的企图受苦难。」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却难于造作恶行。邪恶的人,却容易造作恶行,而难于行善。事实上,毫无益处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却很难发心去做。」
迭瓦达答终于率领一群比库到象顶山。后来,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前去劝诫跟随他前去的比库,其中很多比库也知过悔改,回来依止佛陀。
备注:佛陀的考虑包括:
1. 戒律应该是自动奉行,而不是因为条文的严格要求。
2. 严格条文可能轻易被用来压抑个人自由。
3. 已制定的条文可能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当。
以现代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迭瓦达答建议的智慧。
嫉妒的比库
愚痴的人因为邪见,
而轻蔑阿拉汉、圣者和正直者的教诲;
他们如同格他格竹(注),
因为造作恶业而招致灭亡。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老妇人,像照顾自己儿子般地照顾卡拉比库。有一天,她听邻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后,希望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听佛陀说法,于是就向卡拉比库提出她的愿望,但卡拉比库前后三次都打消她的念头。有一天,老妇人不理睬卡拉比库的反对,直接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卡拉比库发现老妇人已经前往精舍时,内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确实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就不会再照顾我了。」所以他也赶忙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当他抵达时,发现老妇人正在听佛陀说法。他于是恭敬地靠近佛陀,并且告诉佛陀:「世尊!这位老妇人非常愚笨,请您只教她有关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库怀有恶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诫他:「你的愚痴和邪见污辱了佛法。你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注:「格他格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结实则亡。
受妓女保护的信徒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
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偈165)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守斋戒,并且彻夜听闻佛法。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们财物的小偷。这群小偷匆忙之际,把偷来的财物丢在迎面而来的小迦拉脚下。这时候追上来的人群,看见他脚下的赃物时,怒火中烧,不明究理地误以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殴打。幸运的是,有几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们,说他们认识小迦拉,并且说他不是小偷。这群人才放过小迦拉。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小迦拉:「他们放过你,不只因为那些妓女说你不是小偷,也因为你真的没偷窃,是无辜的。」
精进的比库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
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
更要下定决心完成。 (偈166)
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听见佛陀这麽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道该怎麽办。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阿塔达塔比库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麽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歎,并且告诉其他比库:「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第十三品 世间品
与少女争吵的比库
不要作恶,不可放逸,要去除邪见,
不可贪婪世间物(如此,才不会受苦)。------167偈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比库到维沙卡的家化缘。得到供养的食物之后,年老的比库就独自到其它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库在维沙卡的家。这时候,维沙卡的孙女正要过滤水,淮备供养年轻比库,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来。年轻的比库看见她在笑,也跟著笑了起来。但这女孩看年轻比库对著她笑时,却说:“你这光头佬,干嘛笑我?”年轻的比库也回敬她:“你也是个光头,你母亲和父亲也都是光头佬(注)。”这女孩一听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诉。维沙卡立刻向年轻比库说:“请不要因为她而生气,她无意冒犯你。但比库确实剃除头发,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无边缘的钵化缘。所以她的话,不对吗?”年轻比库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但她为什麽要因此羞辱我呢?”这时候,年老的比库回来了,但也无法安抚年轻的比库和年轻的女孩。
不久,佛陀也来到维沙卡的家,并且了解这件误会的原委。佛陀知道这位年轻的比库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为了使年轻的比库更能接受他的话,佛陀就问维沙卡:“只因为这位比库剃除头发,你孙女就称呼他光头佬,这有什麽意义呢?毕竟,他剃除头发是为了加入僧团。”年轻比库听到佛陀如此说后,就向佛陀礼敬,并且说:“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师和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佛陀知道年轻比库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可以理解佛法,就接著说:“享受感官欲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错误的,不如法的!”
(注)这是指责别人言行鲁莽的话。
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
人不可放逸,应该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8)
人应该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恶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9)
佛陀究竟证悟后第一次返回咖毕喇瓦土城(佛陀的家乡)时,住在尼拘娄陀园,并且在当地为亲戚们说法。淨饭王认为佛陀身为他的孩子,第二天应该会直接到他的王宫来化缘,而不会到其他地方去才对,所以并没有特别邀请佛陀前去接受供养,只是下令淮备供养而已。
由于没有人特别邀请他前去接受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就进城化缘。进城之前,他心里斟酌著:「过去诸佛再进入亲戚的城市时,是直接到亲戚的家去,或逐户化缘?」经过思惟后,他明白过去佛都是一家一户地化缘,也就依序去化缘。
当淨饭王从儿媳妇耶输陀罗(佛陀未出家时的妻子)处得知这件几近羞辱的消息后,异常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为什麽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缘,我真的无地自容,你曾经是坐著金轿旅游的人,现在却一家一户化缘,这种作法适当吗?你为什麽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国王,我并没有羞辱你,我不过是遵照过去诸佛的规矩而已,诸佛皆化缘生。」
国王明白诸佛都是如此,于是接受佛陀化缘的作法。
观海市蜃楼
人若视世间如水泡,
如海市蜃楼,
则不落生死轮回。(偈 170)
有一次,几百位比库到森林去禅修。但由于进展太缓慢,他们决定回精舍向佛陀请示更适合他们的禅修题目。
途中,他们遇见了海市蜃楼,就针对这种现象禅修起来。后来,当他们抵达精舍时,突然暴雨来袭,硕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后来就消失不见了。
他们因此如是思惟:「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些水泡,终究会毁坏。」
而察觉到五蕴的无常。
佛陀安慰悲伤的王子
世间如国王华丽的车乘,愚痴的人沉缅其中,智者则不执著。
阿婆耶王子拈平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归来。频婆娑罗王非常高兴,恩淮他在七日内享受君王般的恩宠和荣耀,同时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劳。第七天当这女舞者正在花园娱乐王子和他的同伴时,突然心葬病发作,而当场倒地死亡。王子受到惊吓,感到十分沮丧。他非常哀伤地前去面见佛陀,寻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诫他:“王子,你累世以来所流的泪无可计量,愚痴的人才会深深陷入世间五蕴(注)之中。”
(注)五蕴,根据佛陀的说法,众生由五蕴组成:色、受、想、行、识。色由各种力量和性质组成,心也有五十二种心理状态,其中的受和想两种心理状态独立出来,成为五蕴之一,其馀的五十种心理状态通称之为行。
手执扫帚的比库
人若不放逸,则自淨其意,
并照耀世间,一如明月无云翳。 (偈 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扫,住在同一精舍的离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禅修。沙姆迦尼尊者认为离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费时光。
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诉离瓦塔尊者:
「你很懒惰,只知依靠信徒出于虔诚和慷慨所供养的食物。难道你不觉得有时候也该打扫地板、房屋或其它地方吗?」
离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库不应该所有的时间都在打扫。应该在清晨时打扫,然后外出化缘,进食之后,观身,察觉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诵经文直到晚上,这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再打扫一次。」沙姆迦尼尊者严格遵照离瓦塔尊者的话去做,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其他比库发现沙姆加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时间在打扫,就问他原因。
他说:「当我正念尚未具足时,我经常打扫,但现在我已经正念现前了。」
其他比库对他的话存有怀疑,就去请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称他是阿拉汉了。」佛陀告诉他们,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经是阿拉汉了。
证圣果的杀人凶手
造作恶业后,再以善业补救的人,
光耀世间,如明月无云翳。
盎古利马喇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为婆罗门,他的父亲在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王宫任职。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刹尸罗接受教育,由于他相当聪慧,而且服从老师,因此甚得老师和师母的欢心,其他学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师诬告他和师母有染。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不相信他们的话,但经过他们一再的诬告,他终于相信,而决定报複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杀害阿伊沙卡会受到报应,于是便设计一个比直接杀害无辜的阿伊沙卡更恶毒的计划:他告诉阿伊沙卡去杀害一千个人,而且每杀一个人,就砍下一根指头给他 ,做为感谢他教导的学费。阿伊沙卡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为了服从老师,就开始杀人,并且把砍下来的指头挂在树上,但这些指头却被乌鸦和秃鹰吃掉,所以他就把指头做成项链,以确定数目。
由于他的杀人行为,人们称呼他为盎古利马喇(意思是手指头项链),他也因此成为令人惧怕的人物。国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后,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亲玛塔妮听到国王的命令后,就亲自下乡,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这时候,他颈上的项链已经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头了,只差一根就凑足一千的数目了。
当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挠的话,正在寻找最后一个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会发现他的母亲,并且加以杀害。果真如此,他就会受更长久的苦报。出于对他的慈悲,佛陀就出发前去他栖身的森林。
经过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虑,整个人几近崩溃而急于砍下最后一根手指头。他决定杀害第一个见到的人,就在这时候,他瞥见佛陀,便高高举起刀子追赶上去,想要加以杀害。但无论如何追赶,佛陀总是在前面。最后,他大声吼叫:「比库!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并不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就问道:「比库!你为什麽说,你已经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诉他:「我说我已经停止,因为我已经不再杀害众生,不再瞋恨众生,我内心满怀无限的爱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弃杀害众生,瞋恨众生,而且没有爱心与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来的人。」
听完佛陀这席话,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阵思考:「这些话只有智者才说得出口,这比库智慧超凡,兼且异常勇敢,他一定是比库的领导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为了使我重见光明才专程来这里的。」这麽一想之后,他放下武器,请求佛陀恩许他加入僧团,佛陀也答应他的请求。
阿伊沙卡的母亲在森林里到处喊他的名字,但遍寻不著,只好回家去。后来,国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发现他已经放弃过去的邪恶行为,成为比库,就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阿伊沙卡于是在精舍里,精进修行。
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仍然不得安宁,因为即使单独禅修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作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怜悯的哀嚎总是浮现在脑海里。每当他外出化缘时,人们更因为他过去所做的恶业而向他投掷石头,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头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告诫他:「盎古利马喇!你已经不再作恶了,要有耐心!你现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恶业的恶报。如果不是我遇见你,你的恶业会令你在地狱中遭受更长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沙瓦提城化缘的路上听见痛苦的哭声。当他发现是一位孕妇正在产前疼痛,却无法顺利生产时,他内心想到:「一切众生都免不了苦。」他满怀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叙说孕妇产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导他诵读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后人称之为《盎古利马喇经》。学会后,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坐下来,隔著一片纱幕,开始诵念佛陀教他的经文:「姊妹!自从我成为阿拉汉以来,我未曾故意杀害任何众生,愿此经文使你一切顺利,且预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这时候,这妇女顺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这经文至今仍然有效。
盎古利马喇喜欢单独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处。后来,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库请问佛陀盎古利马喇往生何处,佛陀告诉他们:「盎古利马喇已经般涅槃了。」他们却不相信:「杀害这麽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盎古利马喇因为没有善友,所以才会作下如此多的恶业。后来,他经由善友的协助和忠告,而坚定、正念现前地修习佛法和修禅。因此,他的恶业被他的善业所粉碎,内心没有丝毫的污垢烦恼。」
明白世间实相的纺织女
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
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 (偈 174 )
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佛陀说:「请正念现前地观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的,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佛陀也劝诫大众要经常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他也告诫大众:「如同手持木棍或长矛的人在面对敌人和其他有毒、危险的动物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般,对死亡有正念的人也会保持正念面对死亡,因此会往生善界。」很多人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但一位十六岁的纺织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说法后,佛陀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世间,明白那位女孩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维说法。当这女孩听到佛陀和数百位比库再度莅临说法时,也想前去听法,但他父亲却急需一些纺织用的线轴,她于是快速绑好线轴,然后出去找父亲,想把这些线轴交给父亲。路上,她在听法大众的外围停留了一会儿。
佛陀知道这女孩一定会来听法。佛陀也知道,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纺织机器之前听闻佛法,而不是离开纺织机后才来听法。因为她生命即将消失,而她往生何处仍不确定。所以当年轻的纺织女孩出现在听法大众的外围时,佛陀仔细注视她,而当她发现佛陀注视她时,她放下篮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问她四个问题:
「你从何处来?」「我不知道。」
「你要往何处去?」「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我知道。」
「你知道吗?」「我不知道。」
大众听见她如此回答佛陀的问题,都认为她对佛陀不恭敬。佛陀就问她的回答是什麽涵意。
她说:「世尊!既然你知道我从家里来,所以我认为你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过去世是什麽,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问我的来世要往生何处,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问我知不知道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后的问题问我知不知道何时会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听完她的解释后,称赞她的解释。她也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
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都西答天。她父亲这时候伤心欲绝,泪流满面,但也明白生命无常,他就前去面见佛陀,请求允许他加入僧团。从此以后,他成为比库。不久之后,更证得阿拉汉果。
三十位比库突然消失
天鹅鼓翅飞行天空,人以神通横越太空 (注1),
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属后,不再轮回 (注2)。 (偈383)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进入佛陀的房间时,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难尊者马上离开,到外边去等候。过了一阵子,阿难尊者再度进入时,却不见先前的三十位比库。他就问佛陀他们到那里去了。
佛陀回答:「他们都走了。」
「从那里出去的?」
「从空中,阿难!」
「但,世尊,他们都证得阿拉汉果吗?」
「没错,阿难,他们听完说法后都证得阿拉汉果,并且具有神通。」
这时候,佛陀看见天空有几只天鹅飞过,他说:
「阿难,证得阿拉汉果的人,就像天鹅一样能飞过天空。」
注1:透过修行,人可以横越天空、凌水而过,遁入地中等。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绝不是奇迹。
注2:阿拉汉证得般涅槃,不再轮回。
辛迦摩娜薇卡诬告佛陀
违逆真谛,不信来世,说妄语的人,无恶不作。(偈176)
佛陀到处宏扬佛法之后,信受佛法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渐减少。他们于是打算破坏佛陀得信誉,就怂恿他们一位美丽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们的利益,请帮助我们羞辱佛陀。」她同意执行他们的计划。
当天夜晚,她携带一些花朵,朝揭达林给孤独园方向走,遇见她的人问她要去那里,她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要去那里有什麽意义吗?」回答后,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过夜,而在隔天清晨离开,让别人以为她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住宿。若有人问,她就回答:「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一起过夜。」三四个月以后,她用一些布块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来像怀孕的样子。九个月以后,她更假扮成快要临盆一般,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找佛陀。
这时候,佛陀正在向比库和大众说法。她打断佛陀的话,加以指控:「啊,你这个大沙门!你倒是很聪明,可以向人说法。你让我怀孕,却对我要分娩的事不闻不问。你就只知道享乐!」
佛陀停止开示,告诉她:「这位姊妹,只有你和我知道你的话是否属实。」
她回答道:「是呀,别人怎麽会知道,只有你我两人所作的事呢!」
这当下,沙咖天帝明白揭达林给孤独园发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轻的老鼠,跑到她衣服里面,咬断她用来绑住腹部,伪装成怀孕的布块,她的技俩就被拆穿了。大众中很多人谴责她:「你这个邪恶的女人!骗子!你怎敢指控如此尊贵的宗教法师呢?」这时候,她担心自己的安危,使尽力气,赶忙逃走。但跑不了多远,就不幸发生意外,而死的很凄惨。
第二天,众多比库在讨论她的事情。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一个不怕说谎、不怕来生报应的人,对造作恶业不会迟疑。」佛陀接著说,辛迦摩娜薇卡过去的某一前世是国王的皇后。她爱上国王的一位儿子,但那位王子却不为所动,她就伤害自己的身子,然后向国王诬赖是王子在无法得逞私欲时,所下的毒手。
国王听见她的指控后,未加详察,就驱逐王子远离国境。后来,国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终于受到应得的惩处。
供养比赛
悭吝者无法升天,愚痴的人不赞歎布施;
智者时时随喜,处处安乐。(偈177)
巴谢那地王有一次盛大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后来,他的百姓为了和他竞争,而举办更大的供养大会。国王和百姓之间的竞争就此持续不断。最后,玛莉咖皇后想出一个计划。她请国王兴建一座盛大的帐蓬,帐蓬中间,摆设十只装满各式各样檀香和香水的船,再淮备几百只驯服的大象为比库撑白伞,同时,提供饮食服务的是公主。百姓们没有公主、白伞也没有大象,就无法继续和国王竞争了。当一切淮备就绪之后,供养的无遮大会正式展开。进食之后,国王把大会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佛陀。
国王的两位大臣也在现场,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兴,赞歎国王能够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众多比库,他也认为只有国王才能举办无遮大会,并且把功德与所有众生共享。总而言之,这位大臣非常高兴国王能举办这无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则认为国王不过是在浪费财富而已,他认为众多比库应供后,就会回精舍睡觉。
进食后,佛陀环视所有参与大众,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说冗长的随喜,第二位大臣会更不满意,所以出于对他的怜悯,只说了简短的随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预期佛陀会用更长的时间表示谢意和随喜的国王,对佛陀简短的随喜感到失望。国王怀疑自己是否遗漏了什麽事情,因此决定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看见国王来时,告诉国王:「伟大的国王!你应该高兴能够举办无人能比的布施大会。这种布施的机会难得,每一佛住世时,只有一次这样的无遮大会。但你的一位大臣却认为是一种浪费,一点也不赞同这样的布施大会。如果我说较长的随喜,他会更加不满意,而造作更多的恶业。这就是我的随喜如此简洁的原因。」佛陀接著说:「国王!愚人不知随喜别人的布施,因此会堕落到比人间差的境界。智者随喜他人的布施,也因为这份珍惜,他们分享别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
预流果比大地的统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价值。 (偈178)
克拉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每当佛陀和弟子们到他家时,他都避不见面。给孤独长者担心儿子若不能改变这种心态的话,将来不知道要变成什麽德行。给孤独长者就以一百个金子利诱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听任何人说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给孤独长者要给他佳肴,但他却开口要钱。
第二天,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3:52
|
只看該作者
给孤独长者告诉他:「儿子呀!如果你能背颂佛陀的一首偈语,我给你一千个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说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诚心要学习佛法,纯粹只是对有钱兴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无法牢记任何偈语。克拉只得重複练习背颂偈语,也因此,终于了解佛法的真实涵义,而证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随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化缘,但心中却想著:「但愿父亲不要在佛陀面前给我金子。我可不想让佛陀知道我纯粹是为了钱,才遵守戒律。」
给孤独长者供养完佛陀和众多比库后,就拿出千个金子,要他收下,却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绝。给孤独长者告诉佛陀:「世尊,我儿子已经改变他的念头了。他现在表现得非常尊贵。」他进一步告诉佛陀,如何利诱儿子去精舍学佛法的事。
「给孤独长者,你的儿子已经了解佛法比转轮圣王、天神或婆罗门的财富更有价值。」佛陀如是说。
第十四品 佛陀品
向佛陀求婚
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
佛陀不受系缚。------179/180偈
古卢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儿,求婚的人不断,他明白告诉他们还不够资格娶他的女儿。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他夫妇二人证得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出发到他经常火祭的地方。摩醯提利一眼瞥见佛陀时,当下认定佛陀就是他女儿要许配的对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后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儿来。佛陀于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回来时,只见到佛陀的足迹,但他的妻子说留下这种足迹的人已经涤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尽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还是毫无畏惧地找到佛陀,并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拒绝他的提议,并且叙述自己刚究竟证悟成佛时,魔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如何诱惑他,佛陀说:“想要诱惑解脱贪爱、执著与激情的人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人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佛陀继续说:“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都毫无感官欲望。
你女儿究竟有什麽特殊之处呢?我甚至连碰触的兴趣都没有。”听完佛陀的一席话后,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后来,他们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和比库尼,最后两人都证得圣果。他们的女儿却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发誓要找机会报複佛陀。
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世间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181偈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注2)。事后,佛陀到三十三天教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沙瓦提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库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间教授完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歎佛陀返回人间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们从来未曾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注1: 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
注2: 请参考导读的说明。
龙王和他的女儿
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182偈
龙王(注)伊罗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时,虽然是一位比库,却不够理智,念念不忘犯过的错误,所以往生成龙。他有一位极端美丽的女儿。由于龙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开宣称,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儿所提的问题,就可以娶她为妻。因此,每个月两次,她都化身为人,到公众场所唱歌跳舞,并且提出她的问题。很多人尝试回答她的问题,但都不正确。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一位名叫优塔罗的年轻人,可经由这些问题而证得初果。但优塔罗已经出发,淮备前去回答她的问题。佛陀便赶忙拦下他,告诉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优塔罗听完佛陀的答案后,果真证得初果,那龙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但他仍然前往说出正确的答案,以脾益他人,他与龙女的应答如下:
问题1:谁是统治者?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称之为统治者?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称之为统治者,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3:什麽样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回答:毫无私心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
问题4:什麽样的人可称之为愚痴?回答:追求感官欲乐的人。
听完所有正确答案后,龙王的公主继续请问有关感官欲望、后有、邪见、无明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优塔罗遵照佛陀的教导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这时候,伊罗卡帕塔龙王明白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就央求优塔罗带他前去面见、顶礼佛陀。他向佛陀叙述自己往生成龙的缘由。佛陀向他解释,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佛法难闻。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舍利弗的弟子证得阿拉汉果,大众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初果。
(注)龙是佛教和印度文学中著名的神话动物。它们住在地底下,具有创造奇迹的力量,类似中国文学中的龙。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
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
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著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沙咖天帝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所比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团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
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
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团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
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马哈高沙喇王的国师。马哈高沙喇王是巴谢那地王的父亲。马哈高沙喇王逝世后,祀得放弃所有的财产,离开家里,成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靠近盎嘎国,马嘎塔国与古卢国三国边境附近的地方住下来,当地附近有一只凶猛的龙。祀得经常向弟子和这三国家的人民说:「礼敬森林、山、公园和树木,如此,你们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而且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说法,佛陀本人随后也会前去说法。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请问他们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们加以拒绝,后来却答应了,但指引他去龙住的地方。这只龙非常敌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和尊者展开一场斗争。最后,龙终于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头来,像雨伞般护持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表示对尊者的礼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们前来观察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命运如何,当他们发现龙已经驯服,温顺地以头保护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都大感惊讶,他们也因此向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礼敬。
这时候,佛陀也来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告诉众人:「这是我的老师--最尊贵的佛陀,我不过是伟大佛陀的一位谦恭弟子而已。」听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麽一说,先前对尊者驯服龙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对佛陀的能力更感讶异。
佛陀告诫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险的威胁时,会前往山上、森林、花园、公园和树木去寻求庇护,但这些地方无法保护人们。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团的人才能从世间苦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完毕后,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也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当天从盎嘎国,马嘎塔国和古卢国前来礼敬祀得的弟子看见祀得和他弟子们都身穿比库的袈裟时,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我们的老师祀得或苟达马呢?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法力较强,因为是苟达马前来这里找他!」佛陀知道他们心中的念头,祀得也认为他应该去除他们心中的猜测,所以,他就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你是我的导师,我不过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经过他这麽表白,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绝。
最高贵的人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族都能生出圣者,
但圣者出生的家族和乐兴旺。(偈 193)
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沙帕种中。事实上,他只告诉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他:「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一定快乐兴盛。」
幸福是什麽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偈 194)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麽?」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
和克服执著、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
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众多信徒前往巴拉纳西,而在路上遇见一座供奉精灵的神舍,离神舍不远的地方有位婆罗门正在耕种。佛陀瞥见婆罗门时,请他前来相见。婆罗门来的时候,向神舍礼敬,而没有向佛陀礼敬。佛陀说:「婆罗门,你礼敬神舍是对的。」
佛陀的话使婆罗门心情愉快,佛陀眼见婆罗门处于有利的身心状况之下,就运用神通,在空中示现咖沙巴佛的金色浮图塔。佛陀更向婆罗门和信众解释有四种人值得建立浮图塔:佛、独觉佛、圣者弟子和转轮圣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种塔:(1) 装遗骸的骨塔、(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 供奉袈裟、钵等遗物的遗物塔。菩提树属于遗物塔。佛陀强调要礼敬值得礼敬的人,佛陀说法后,这婆罗门就证得初果。咖沙巴佛的浮图塔一连七天在天空中示现,人潮不断前来礼敬,第七天结束后,浮图塔消失了,而为一座石头浮图塔取代。
第十五品 乐品
为水争吵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不憎恨,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不烦恼苦痛,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安住不烦恼苦痛。 (偈198)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不贪求,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安住不贪求。 (偈199)
释迦族的咖毕喇瓦土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紧临卢奚多河两岸,两个城市的农民都用卢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们的米穀和其它的农作物都受到威胁,两岸的农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里。拘利城的农夫想把水改道,引导河水来灌溉他们的田地,但咖毕喇瓦土城的农夫加以抗议,他们认为如果拘利城农夫的计策得逞,那麽他们的田地就没有水灌溉,农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双方都想独占河水,因此都怀有瞋恚和恨意。两个城市农人间的争吵像野火般,蔓延开来,而传到双方统治者的耳里。两边都找不出妥协的办法,就淮备战争,用武力解决。
佛陀知道他在河两岸的亲戚们正淮备战争。为了他们的安宁和幸福著想,他决定加以阻止,就一个人单独到河的中央。两岸的亲戚看见他时,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边,向佛陀礼敬。佛陀告诫他们:「你们不应该为少量不具重大价值的水大动干戈,伤害彼此更有意义的生命。你们为什麽要采取这种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这里的话,你们的鲜血现在已经像河水般淌满地上了。你们怀抱著恨意过日子,而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恨。你们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静。你们自私为己,敌意增长,而我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态。」双方听完佛陀的劝诫后,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200偈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著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胜利使人产生恨意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201偈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麽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欲望之火
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罪过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蕴,没有任何的喜乐比得上涅槃。------202偈
一位新娘结婚当天,她的父母亲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新郎看著新娘子忙出忙外,帮忙淮备供养的食物时,心中非常兴奋,而无法照顾佛陀和比库们。佛陀领会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两人正确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因此,为了暂时去除新郎的情绪执著,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运用神通,使他看不见新娘子。由于看不见新娘子,新郎全心专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诚。佛陀就告诉他:“年轻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气和愤怒最邪恶,没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蕴的重担。涅槃寂静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悦。”
谨慎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新郎和新娘子两人都正确了解佛法。佛陀于是淮许两人再次相见。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没有爱的渴望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世间的实相。
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注 1),五蕴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实知见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拉维村里的一位穷人证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但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的公牛。这时候,村子的人已经开始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佛陀进食后,村人淮备听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穷人。穷人终于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来向佛陀礼敬。但他又疲累又饥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所以就请村民先拿食物给穷人吃(注 2)。等到穷人吃完饭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穷人证得初果。
后来,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比库们十分讶异于佛陀会要求村民先给那穷人吃饭,然后才开示说法。佛陀听见他们的话后,便告诉他们:「比库们!我来阿拉维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穷人说法,因为我知道他具备有正确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饿难耐,饥饿的痛苦可能障碍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饥饿。比库们!毕竟,没有任何疾病比饥饿更难以忍受。」
注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适当的药就可以治愈,但饥饿却要天天加以治疗。
注2:本故事说明佛陀不只关心众生的精神心灵,也及于物资方面的考量。
饮食要节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
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最好的亲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悦。 (偈204)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当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不振,不断打瞌睡。
佛陀就劝诫他:「国王!进食应适量,身体才会舒适。」国王接受佛陀建议,从此以后奉行适量的饮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轻盈,情绪愉快,也比较健康。
佛陀在国王向他叙说改善的情形时,告诉国王:「国王,健康是非常的福报。」
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
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
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麽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沙咖天帝看护佛陀
值遇圣者是好事,与圣者同住是件喜乐的事,
不见愚痴的人也是件喜乐的事。 (偈 206)
与愚痴的人为伍,会长期忧患,
与愚痴的人为伍,如同与敌人为伍一般痛苦;
与智者为伍,如同与亲友同住般安乐。 (偈 207)
所以,人应该与聪明、智慧、多闻、坚定、
善尽职责的圣者为伍,如同月亮追随星辰的轨迹。 (偈 208)
大约般涅槃前十个月,佛陀在韦沙离附近的鞞罗柧村结夏安居。那时候,他身染痢疾。沙咖天帝知道佛陀身体不适,就亲自前来照顾佛陀。佛陀告诉他不要费心,因为有很多比库在身边,但沙咖天帝坚持要照顾佛陀,直到佛陀身体好转。
众多比库对沙咖天帝亲自照顾佛陀一事感到惊讶,也对他懔然敬畏。佛陀听见众多比库的心声后,告诉他们:「比库们!沙咖天帝亲自照顾我这件事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机会听闻我说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后,才往生成为现在的沙咖天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经听闻佛法,事实上,比库们!得遇圣者是桩好事,与圣者共住令人喜悦。」
备注:虽然佛教徒崇拜沙咖天帝并祈求他的祝福和保护,但佛陀在《幢顶经》中说沙咖天帝尚未究竟解脱贪瞋痴和恐惧。尽管如此,佛教徒传统上相信沙咖天帝护持佛教。
第十六品 喜爱品
执著妨碍修行
比库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库。 (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偈 211)
沙瓦提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著于这位独生子,也出家为比库与比库尼。他们无法放弃彼此之间的感情来独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里,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齐谈话,一齐吃饭。也因此成为其他比库讨厌的对象,有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他们的行为。
佛陀告诫他们:「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爱别离、怨憎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贪爱任何人或众生,因为感情的执著会影响修行。」
佛陀安慰伤心的人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会引起恐怖,
毫无喜爱的人,远离忧愁与恐怖。------212偈
有位富翁因为儿子去世,而十分沮丧,他经常到墓园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明白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诉佛陀,儿子的去世使他哀伤痛苦。佛陀安慰他:“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要你亲爱的儿子会死。不要如此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觉察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证得初果。
佛陀安慰维沙卡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也会引发恐怖,
割舍喜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3偈
维沙卡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伤之情。佛陀告诫她:“维沙卡,你难道不明白沙瓦提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麽严重地打击你。贪爱才造成悲伤和恐惧。”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执著引发忧愁,执著引发恐怖,毫无执著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4偈
一个节庆的日子里,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同下,进入韦沙离城。路上,他们遇见几位穿著华丽的离车国王子。佛陀看著他们这身王室打扮时,说道:“比库们!未曾去过三十三天的人,仔细观看他们的装扮吧!”这几位王子在前往一处游乐公园的路上,遇见一位美丽的妓女,他们邀请她同行。但后来却为了她而争吵起来,不一会儿,甚至拳脚相见。结果,好几位挂彩流血,必须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库们化缘结束后,在回精舍的路上,又正巧遇见人们抬著受伤的王子要回去。
比库说:“这些王子因为一位女子的缘故而毁了。”
佛陀接著说:“比库们!哀伤和恐惧是因为享受、执著感官欲乐而引起的。”
安尼其乔达枯玛痛失新娘
欲乐引发忧愁,欲乐引发恐怖,毫无欲乐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5偈
住在沙瓦提城的安尼乔达枯玛正淮备和沙甲拉城一位美丽的女孩结婚。但淮新娘子从家中前来沙瓦提城的路上却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丧生了。知道这件不幸的消息时,他整个人笼罩在哀伤痛苦的情绪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去他家,并且接受他父母的供养。进食之后,佛陀请他出来相见,并问他何以如此悲伤沮丧?他告诉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丧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哀伤是欲望招感出来的。对世事万物的欲望和对感官欲乐的强烈渴望会引起哀伤和恐惧。”听完佛陀的忠告后,他努力思维,终于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乐的变化无常。
不久之后,他就证得初果。
忧愁缘自渴爱
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
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偈216)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备注:
贪欲有三种
1. 欲爱,执著于感官的爱
2. 色爱,执著于色界的爱
3. 无色爱,执著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著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
持戒严谨,具足正见,住法(注 1),明白圣谛,
而且戒定慧三学圆满的人,为世人所敬爱(偈 217)
一个节庆的日子,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缘。路上,他们遇见几位手上都提著糕饼篮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园去。这些孩子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问讯,但却没有供养佛陀糕饼。佛陀告诉其他比库:「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供养我们,但他们要供养的比库就要来了。等他们供养完毕后,我们再上路吧。」说完说后,佛陀就和比库们到路边树下的阴凉处休息。这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后面赶了上来,这些孩子一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马上流露出高兴的表情,他们向尊者问讯,并且供养糕饼。
马哈咖沙巴尊者忠告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师和众多比库就在树下休息。拿糕饼去供养他们吧。」这些孩子遵照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们的供养。后来,有些比库说这些孩子比较喜欢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解释道:
「比库若像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都会受天人喜爱,也会得到四食 (注 2) 的供养。」
注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殊胜法。
注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医药。
往生淨居天(注)的比库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悦,
并且不为物欲所系缚的人,就是证得不还果的人。------218偈
一位年老比库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年老比库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时,他还未证得阿拉汉果,也就从来没有说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们为他在寂灭之前都未能证得阿拉汉果,而感到难过。他们请问佛陀该年老比库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你们的老师在寂灭之前已经证不还果。他现在往生到淨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为对自己只能证到这样的果位,感到惭愧。他实在努力精进,想证阿拉汉果。你们的老师对欲界已经没有任何的执著了。”
(注)淨居天,证得不还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
长期离开家乡,到远处去的亲人平安归来的时候,
亲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来欢迎他(她)。219偈
同理,作善业的人虽然往生,仍然得到善报,
一如亲朋好友欢迎返乡的亲人。220偈
难提是巴拉纳西的富翁。他有一次听佛陀说兴建精舍给比库有很大的法益,于是就在仙人堕处兴建尖顶、布置良好的大精舍。当他把这精舍捐献给佛陀时,三十三天为他预留了一座华屋。
有一天,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时,看见三十三天为难提所预留的华屋。返回人间后,他请教佛陀:“世尊!世间做善行的人能够在活著的时候就得到三十三天预留的华屋和其它的富贵吗?”
佛陀回答他:“你怎麽问这种问题呢!你自己不是已经在三十三天亲眼看见了吗!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亲友期盼长久不见的家人一样。当善良的人逝世时,他们将受到热切的欢迎,往生到天界(注)。”
(注)《天宫故事注》说难提经过一生的布施后,死后往生三十三天。
第十七品 忿怒品
治好皮肤病的女士
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
不执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前往咖毕喇瓦土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有皮肤病,所以没办法前来,但他还是请她前来相见。萝西妮耻于得到皮肤病,只好遮著头脸,前来与他见面。尊者建议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请她变卖一些首饰,所得的钱财用来兴建供大众做善行功德的厅堂。萝西妮答应他的建议。尊者也请其他的亲戚协助她。他更建议萝西妮在工程进行时帮忙扫地,用水装满所有罐子。萝西妮遵照他的话做,病就日渐好转。
厅堂兴建完成时,佛陀和众多比库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应供后,佛陀询问捐献者是谁,但萝西妮却不在现场,佛陀就请她前来。等萝西妮来向佛陀顶礼之后,佛陀告诉她罹患皮肤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某一世时,她在愤怒下所作恶业的结果。佛陀说,那时候她是巴拉纳西国王的皇后,但国王却宠爱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铺和地毯上洒上会使人发痒的粉末,再用这种粉末洒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发痒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却更加痛苦。
由于犯下这恶行,萝西妮今生才会罹患皮肤病。佛陀接著告诫大众,愤怒时不要鲁莽从事,也不可以对人怀有恶意。
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人,包括萝西妮在内都证得圣果。萝西妮的皮肤病也痊愈了,容貌变得清澄光滑。
比库和树精
能够抑制忿怒,如同刹住急行车辆的人,
是善于调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执缰绳而已。 (偈222)
有位来自阿拉维村的比库淮备为自己兴建一间茅舍,就开始砍伐一棵树,但该树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儿。她请求比库不要砍倒,比库却不予理会。她一看无法劝阻,就把幼儿放在树干上,希望比库能因此停止砍树。但比库已经挥动斧头砍下去了,无法及时停下来,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断了。女天神看见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伤害,异常愤怒,当下就想杀死比库。但当她高举双手,正要出手时,突然心念一转,告诉自己:「如果我杀死比库,就是杀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会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恶例,使更多比库受害。既然这比库有老师,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师。」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诉。佛陀告诉她:「你能够如此冷静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开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说法之后,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提供一棵树给她居住。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可砍伐树木。
慈心保护优它拿不受热水烫伤
以爱调御忿怒,善制服恶,布施胜悭吝,
以实话战胜妄语。(偈223)
农夫富留那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儿名字叫做优它拿。后来,有一天,他和妻子供养刚出灭尽定的沙利子尊者,由于这善行,他在工作的农地上挖掘出金子而变得非常富有。国王也公开宣告他是王室银行家。有一次,他连续七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并且在第七天听完佛陀说法后,一家三人都领悟佛法。
后来,他把女儿优它拿婚配给富翁修摩那的儿子。但优它拿在夫家却无法供养佛陀或听闻佛陀开示,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愉快。她就问她父亲:「你为什麽把我关在笼子里呢?我既无法见任何比库,也没有任何做善行的机会。」富留那对女儿的处境很内疚,只好给她大量的金钱,优它拿也在获得丈夫的同意后,雇请丝蕊玛来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优它拿利用这段期间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十五天时,丈夫看见她在厨房忙著淮备食物时,笑著说:「多麽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淮备供养的典礼仪式而累垮自己。」这时候,丝蕊玛看著他这麽一笑,一时间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人家僱请来的帮佣而已,却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无法克制内心的妒意,就到厨房去拿起滚烫的热水,企图要泼向优它拿的头。优他拿看著她过来时,心中毫无瞋念,并且想著就是因为丝蕊玛的帮佣,她才有机会听闻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对丝蕊玛心存感激。但突然间,她明白丝蕊玛要用滚烫的热水泼她,她立刻下定决心:「如果我对她怀有任何的瞋心,就让这滚烫的热水烫伤我。如果没有瞋心,愿一切平安。」
由于优它拿对丝蕊玛不怀一丝瞋心,这滚烫的热水顿时像冷水般,对她毫发未伤。丝蕊玛认为这热烫的水一定已经变凉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热水来,但却被优它拿的僕人抓住,并且加以殴打。优它拿阻止他们,并要他们为她敷药。
这麽一来,丝蕊玛恢複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后悔自己想要伤害女主人的念头,就请求优它拿原谅她。优它拿告诉她:「我要去请教父亲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丝蕊玛同意与她一齐去向优它拿的父亲富留那道歉。但优它拿说:「我所谓的父亲,不是指生身父亲,而是帮助我打断生死轮回的佛陀。他教导我究竟真理的佛法。」丝蕊玛表示她也想见佛陀。她们于是决定第二天由丝蕊玛在优它拿家中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第二天,供养完后,她们向佛陀叙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丝蕊玛承认犯了错误,恳请佛陀劝告优它拿原谅她。佛陀问优它拿,当丝蕊玛要伤害她时,心中有什麽念头?优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为感激她的帮忙,所以没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展现我的善意。」
佛陀赞歎她:「优它拿!做得对,做得好!心中不怀瞋念使你能征服辱骂你的人;慷慨大方的人,能摄服吝啬的人;说实话的人能摄服说谎的人。」
优它拿于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谅丝蕊玛。
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应该说实话,不可忿怒,
即使自己拥有的不多,仍然应该布施给乞求的人,
能够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诸天。 (偈224)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见很多天神住在舒适的华屋中。他请教他们究竟做了什麽善行,能够往生天界。他们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说,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因为布施或听闻佛法,而只因为他总是实话实说。另一位女天神则说,虽然她的主人殴打辱骂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气,心中没有任何的瞋念。她说控制自己的脾气,涤除恨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则说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用自己的方法,为他人的利益而布施。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精舍后,请教佛陀,一个人说实话,不发脾气或只布施少量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能往生天上吗?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那些天神的说辞吗?你不该有任何的怀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误把佛陀当作儿子的婆罗门
调伏色身,不伤害众生的圣者,证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随从比库到裟祇城去化缘。一位年老的婆罗门看见佛陀,就说:「我的孩子,你已经很久没来看我们了!来吧!让你的母亲也瞧瞧你。」说完后,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达他家时,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说类似的话,并且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佛陀是他们的大哥,更要他们向佛陀致意。从此以后,这对夫妇供养佛陀,听佛陀说法,夫妇两人也因此都证得三果。
比库们十分困惑,不知道为什麽这对婆罗门夫妇会称呼佛陀为儿子。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他们如此称呼我,是因为过去很多世时,我是他们的儿子或侄子。」佛陀亲近这对夫妇达三个月之久,这对夫妇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这对夫妇逝世时,比库们不晓得他们已经般涅槃了,就问佛陀他们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阿拉汉们不往生任何地方,他们已经获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制作礼物的布施者
时时保持醒觉,日夜勤勉修学,
并且志向涅槃的人,息灭所有的烦恼。 (偈 226)
一天夜晚,女奴璞娜仍在为她的主人桩米,但实在太疲倦了,所以就稍为休息一会儿。这时候,她瞥见达帕尊者带领一群刚才听完说法的比库回到个人的房间去。她看见他们这麽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著:「我是因为太可怜,必须一直工作,才会这麽晚还未得安憩。他们那些修行人为什麽也这麽晚还不休憩呢?也许他们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们有什麽困扰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后拿来做糕饼,做完之后,她带著这些粗糙的糕饼,打算到河边去吃。路上,她看见佛陀正在化缘,她心中滴咕著:「前些日子我遇见佛陀时,手上没任何东西可以供养,但当我有东西可以供养时,又遇不著他。今天,我遇见他,碰巧手上也有这些糕饼,但不知他可愿意吃这麽粗糙的糕饼吗?」佛陀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饼,并且要阿难在地上铺席垫,佛陀就坐在席垫上,进食璞娜供养的糕饼。进食后,佛陀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你没有时间睡眠,因为你必须努力工作。至于比库们,他们必须经常保持醒觉、正念现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麽身份,人都应保持醒觉,正念现前,不可怠惰。」
细细思量佛陀的话后,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恰恰好
阿拉汉应知,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沉默不语的人受诽谤,多话的人受诽谤,寡言的人也受诽谤,世间人对任何人都诽谤。------227偈
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没有人永远受人赞歎,也没有人永远受人诽谤。------228偈
如果行为无瑕疪,智慧与德行兼备,如阎浮金(注)一样有价值,连智者都日夜加以赞歎的人,谁能诽谤呢?甚至诸天与大梵天也赞誉这种人。------229/230偈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闻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失望之馀,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们的目的后,向他们说法,但内容却非常深奥,他们也不喜欢,反而滴咕的说,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说最基本的佛法,他们又说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洁、笼统了。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找你,是希望听你说法。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几位尊者的说法,但都不满意。离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法太详尽、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的说法。”
佛陀回答他们:“弟子们!一般人容易指责别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被谴责的,人们甚至批评国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责,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要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要智者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赞誉。”
(注)阎浮金:来自阎浮河(Jambu)的金,是品质最佳的金。
穿木屐的比库
戒慎恶行, 调御色身, 舍离恶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恶语, 调御恶语, 舍弃言语, 勤修善语。 (偈 232)
戒慎恶意, 调御心意, 舍离恶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圆满调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双手拿著木杖的比库在石板上走来走去,而制造很大的噪音。佛陀听见这些噪音时,问阿难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阿难告诉佛陀这六位比库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后,说人必须体谅别人,不要破坏宁静的气氛,他也告诫比库应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要穿木屐。
第十八品 垢秽品
屠夫和儿子的命运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树叶,死神的使者已经在你的身边,
你即将展开漫长的死亡之旅,却尚未淮备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你的生命即将结束,
开始步向无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却尚未备妥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不再生死轮回了。 (偈235)
沙瓦提城中有位从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欢吃牛肉,坚持每天的饮食必须有咖哩牛肉饭。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给一家人吃的肉摆在一旁。当他离开家后,他的一位朋友劝他妻子把肉卖掉,所以当天就没有咖哩牛肉饭了。他非常生气,就跑到后院去,割下一只公牛的舌头,加以烘焙之后才坐下来吃饭。
吃饭时,他想要咬一口牛舌头,但却咬断自己的舌头,而和那只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从他的口中流出来,使他极度痛苦,又异常愤怒,终于死于非命,并且往生到悲惨的境界。他的妻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惊吓,便劝他的儿子赶快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免得这种恶运变成诅咒,降临到他身上。她的儿子就到怛刹尸罗去当金匠。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结婚,也养育了几个孩子。等孩子都长大后,他才落叶归根,返回沙瓦提城。他的儿子们都是佛陀的虔诚信徒,所以非常担心他们的父亲,因为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家中应供。供养之后,他们告诉佛陀:「尊者,我们是以父亲的名义供养佛陀和比库的。请您慈悲的向他说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们的父亲开示:「你渐渐老了,你的身体像枯萎的叶子,现在,你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做淮备,建立奉献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个有智慧的人吧!」
察觉到世间生命无常,并且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后,这老人证得了初果。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淮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葬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
如同铁鏽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偈 240)
帝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著,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淮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著:「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帝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麽要如此建议:「帝沙在临终时,执著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著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鏽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著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著于四食,因为执著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打诳语的比库
经文不常唱诵,容易遗忘,房屋不经常照顾,容易腐坏,
怠惰会破坏美丽,放逸是护卫者过失的原因。------241偈
沙瓦提城的人经常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比库的说法。有一次,拉鲁达伊听见他们的赞歎后表示,如果他们也听他说法的话,一定也会赞歎他。人们就邀请他说法,但他站在讲台时,却不知如何说,他请其他比库先说法,之后他再说法,但接连三次,他都无法开口说法。
这时候,信徒们已经耐心尽失,而严于申斥:“你这大笨蛋!我们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你大言不惭地说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的说法,现在你怎麽不也说法啊!”拉鲁达伊颜面尽失地离开。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说:“拉鲁达伊对佛法所知不多。不知道经常複诵经文,也记不住任何经文。由于不複诵所学的经文,他对这些经文就愈来愈生疏了。”
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啬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论今生或来世,所有的恶业都是污垢。------242偈
比库们!无明是最污秽的污垢,你们应当去除无明,成为无垢比库。------243偈
一名男子的妻子与人私通。他感到惭愧,而回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远离佛陀。过来一阵子,他又去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明白他前阵子不曾前来的原因时,告诫他:“弟子啊!不知羞耻的女性像河水、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边的茶水,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事实上,举止随便,不贞的女子必定自我毁灭。”
行医的比库
不知羞耻,卤莽如乌鸦,
诋毁他人,粗暴邪恶的人,生活随便。(偈244)
知所惭愧,清淨不染,
谦逊,清淨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儒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沙利子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他请沙利子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沙利子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沙利子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儒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儒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守戒不容易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当下自寻恶报。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
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
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嫉妒的心不得安宁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年轻的帝沙比库有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蔑视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评著名的布施者如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他更吹嘘说,他的亲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听他这麽说,有些比库心下怀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们就到他的家乡去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亲戚都很贫穷,帝沙所说的全不实在。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因此说:「比库若因为别人接受礼物和供养,而心生不快,永远无法证得清淨止观。」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著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251偈
有一次,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头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告诉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专心听讲。”阿难也向佛陀叙述其他四位的举止,并且请教佛陀,为什麽他们有这种表现呢?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气。在过去世时,第一位信徒是一条蛇,因为蛇总是卷曲著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闻佛法时睡觉;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摇树的是只猴子;仰头向天的是星象学家;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佛陀接著说:“阿难!记住!人必须专心听讲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碍障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麽?”阿难进一步发问。
“阿难!贪、瞋、痴障碍众生证悟佛法。众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厉害,贪欲永不止息地灸烧众生。”
富翁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
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
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偈252)
有一次,佛陀到盎嘎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僕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佛陀接著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咖沙巴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巴拉纳西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饥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挑剔的比库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
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偈253)
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第十九品 法住品
收受贿赂的法官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5:25
|
只看該作者
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著:「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麽,比库就吃什麽。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
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麽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苟达马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
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著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麽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法句经故事集
第二十品 道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著(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淨知见的正道了,
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
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
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
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
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著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道。 (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
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淨之道。 (偈279)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精进,莫放逸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
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
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沙瓦提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团,佛陀并且给他们禅观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淨。」
护持身、口、意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
愿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
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
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
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沙瓦提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
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
内心就仍然受系缚,
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禅观莲花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
勤修圣者(佛陀)所说,
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沙利子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团。他在得到沙利子给他 “观身不淨”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沙利子,请沙利子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沙利子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禅观的题目。佛陀不要他禅观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禅观。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濒临死亡的富商
“雨季的时节,我将住在这里,冬季和夏季的时候我也将住在这里。”愚痴的人如此盘算,不知生死无常(注)。------286偈
马哈答那是巴拉纳西的商人,有一次他打算在某一节庆的期间,到沙瓦提城去贩卖纺织品和其它商品。但当他抵达靠近沙瓦提城的河边时,却因为洪水高涨而无法过河,只好在这岸等待。这一等就是七天,等他进入沙瓦提城时,节庆已经结束了。
他不想再把商品运回去,就决定在沙瓦提城多停留几天,把商品卖完。有一天,佛陀进城化缘时,看见马哈答那和他的商品,就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微笑?佛陀说:“阿难!看见那位商人和他的商品吗?那商人心中想要留在城里,把商品贩卖出去,殊不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今天应该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每天正念现前,活力充沛,并且不受烦恼的干扰,才能拥有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阿难把佛陀的忠告转告给马哈答那,请他修习正念,不可以无明地过日子。马哈答那听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大吃一惊,而心生恐惧。所以一连七天,他都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他的供养,并且请佛陀向他说法,协助他解脱生死轮回。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证得初果,逝世的时候,他往生都西达天。
(注)不知生命危脆的道理。
众生皆会死
溺爱子女和家畜的人,内心执著贪爱的人,将被死神捉去,如同洪流横扫沉睡的村落般。------287偈
积撒.苟答弥因为独生子去世,心里哀伤而来找佛陀。佛陀告诉她:“积撒.苟答弥啊!难道你认为你是唯一丧失儿子的人吗?众生都会死的!欲望尚未完全满足的时候,众生就会死去。”佛陀的忠告使积撒.苟答弥不再悲伤难过。
(注)全文参考八—— 十三的故事。
儿女不是究竟的依止(注)
父子亲戚都无法救护!面临死亡的时候,父子亲戚都无法加以救护。------288偈
明白此一实相的持戒智者,尽速修筑通往涅槃的正道。------289偈
波她卡娜失去丈夫,两个儿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后,几乎发疯。当她亲近佛陀时,佛陀告诉她:“波她卡娜!儿女无法照顾你的!即使你的一对儿子仍然健在,他们也不是为你而存在的。有智慧的人遵守戒律,扫除证入涅槃的一切障碍。”
波她卡娜因为佛陀的婉言相劝而克服她的哀愁。
(注)全文请参考八 —— 十二的故事。
第二十一品 杂品
《宝经》的威力
如果舍弃小小乐,可以获得更大的乐,那麽智者应舍弃小小乐,追求至善的乐。------290偈
韦沙离有一年发生严重干旱,更造成饥荒,所有的农作物几乎完全没有收成,很多人饿死,流行性传染病也爆发了。城里的人无法处理死人的尸首,所以尸臭满城,也引来很多邪恶的精灵。
城里的人,无限哀伤,便想办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后决定寻求佛陀的协助。所以由离车国马哈利王子率领的代表团就向频婆娑罗王进言,请国王邀请佛陀到韦沙离城来帮忙解决他们的困境和哀愁,但国王叫他们亲自前去邀请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众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韦沙离城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把城里冲洗清淨。佛陀被安排住进一座特别淮备的客房,这时候,沙咖天帝率领诸天神前来向佛陀礼敬,众多邪恶的精灵因而逃离。当天晚上,佛陀开讲《宝经》,并要阿难绕城複诵该经文。阿难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于该经具有保护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複了。佛陀一连七天都讲相同的经文,第七天结束的时候韦沙离城一切恢複正常。大雨也把城里所有的污秽物清洗干淨。离车王子们和韦沙离城的百姓从此快活过日子,不再鬱闷,他们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帮忙。
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注)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
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偈291)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沙瓦提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著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装饰拖鞋的比库们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应该作的事 (注1) 都不作,
不应该作的事 (注2) 却都作了,烦恼因此增长。(偈292)
精进修习观身是苦的人,不作不应该作的事,
应该作的事则不间断,如此观照的人,烦恼减少。(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库只对制作、穿著装饰过的拖鞋有兴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这群任性的比库:「比库们!你们加入僧团是为了要究竟解脱。但你们却只知道制造并穿著有装饰的拖鞋!」听完佛陀的劝诫后,这群比库痛改前非,精进地寻求解脱之道。
备注:
1. 持戒、修习禅定等。
2. 装饰雨具、拖鞋、钵等。
杀害父母的比库
阿拉汉杀父(傲慢)母(欲爱),害刹帝利族二王(断见与常见),破王国(十二处)及其官员(执著),而不后悔。------294偈
婆罗门(阿拉汉)杀父(傲慢)母(爱欲),害婆罗门族二王(断见和常见),扫除老虎当道的危险道路(五盖),而不后悔。------295偈
有一次,远地的一群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拉枯塔卡跋提比库正巧从不远处的地方经过,佛陀便指著他向这群比库说:“比库们!看那比库!他杀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丝悔恨之心也没有!“这群比库对佛陀的话十分困惑,因为他们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库并没有杀害父母,所以恳求佛陀加以解释。佛陀因此向他们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涵意。其实这是譬喻,意思是说,阿拉汉去除贪爱、贡高、邪见,和对六根与六尘的执著。所谓的“父母”,分别指的是贪爱和贡高,常见和断灭见就是两位国王的譬喻,执著就是收取所得税的税务官,而六根与六尘就是王国。
男孩和众多的精灵
笱达玛(注1)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佛宝(注2)------296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法宝。------297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忆念僧宝(注3)。------298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观身不淨。------299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乐不杀生。------300偈
笱达玛的弟子,时刻保持醒觉,日夜不分,常喜乐禅修。------301偈
有一天王舍城里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儿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们在靠近墓园的地方进食,也把两只公牛的轭解下来,让它们去吃草。但这两只牛却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走失了,砍柴工人发现牛不见了,就去找牛,而叫儿子留下来看顾木柴。这砍柴工人最后在城里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门都关上了。他的儿子只好一个人在牛车下过夜。
砍柴工人的儿子虽然年纪还小,但心中经常系念佛陀的殊胜。那天晚上,两个恶魔企图吓唬、伤害他。当其中一位恶魔拉他的腿时,他大声喊:“南无佛!”恶魔听到这男孩的叫声时,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应照顾这男孩。其中之一的恶魔留下来保护男孩,使他免于任何危险,另一恶魔则到频婆娑罗王的宫里去偷取食物,并且留下文字,叙说他拿走王宫的食盘和其用途,这些文字只有频婆娑罗王才能看见。两位恶魔就喂养这男孩,一如他们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国王的僕人发现王宫的盘子不见了,就四处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后,他们发现盘子在男孩身上,认为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带到国王面前。但当国王看见盘子上的文字时,就询问男孩。男孩回答说当夜曾被父母喂食,吃饱后,他心满意足的入睡了,毫无恐惧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国王就请男孩的父母来询问,之后,国王携带他们一齐去见佛陀。
国王问佛陀:“是不是只有系念佛陀的殊胜才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的迫害和危险?或者,系念佛法的殊胜也同样有效?”佛陀说:“国王啊!系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和危险的方法,对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护持一个人,免除恶魔迫害和危险的好方法。”
注1:佛陀未出家的俗名。
注2:忆念佛陀的殊胜修持。
注3:忆念僧宝的殊胜。
生命中没有究竟的满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艰苦,在家的生活痛苦,与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轮回苦,所以不要在轮回了!不要一再受苦!------302偈
十月和十一月的月圆之夜,韦沙离城灯火通明,城里的人大肆庆祝众星云集的节庆,祈求众星不要降下灾殃,他们高歌、狂舞,尽情享乐。这时候,有一位比库站在精舍远眺望城里的一切。他感到一阵落寞,对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满,而喃喃自语道:“再没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这刹那间,林子的守护灵现身在他面前,告诉他:“地狱众生羡慕天神的命运,同理,城里的人羡慕生活在林子里的人(指修行的人)。”这比库明白这道理后,后悔曾经如此看轻比库的命运。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忠告他努力观想世间的无常变化。佛陀也告诫他,一切众生皆苦。
有德行的人不虞匮乏
正信,持戒的人,有声誉和财富(注)的人,到处受人尊敬。------303偈
质多罗听完沙利子尊者的说法后,证得三果。有一天,他满载一车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的东西,出发前往沙瓦提城。正当他向佛陀顶礼问讯时,鲜花恰如天雨般,奇迹似的遍洒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好几天里,一直供养佛陀和比库们。而天神总是装满他的食物和供养品,使他不虞匮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僧团,但天神又用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装满他已空的车乘。阿难看见这段日子里质多罗的供养品不断为天神补充,就问佛陀:“世尊!是不是因为质多罗前来供养您,所以才能拥有这些无价的东西,如果他供养其他人,也会有这些礼物吗?”
“阿难!质多罗信仰坚定,又慷慨布施,无论他到何处,都会获得财富和荣耀。”
(注)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圣财。
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善良的人如喜马拉雅山,
即使身在远方,但声誉到处传播;
邪恶的人如夜晚射箭,
虽然近在咫尺,别人却视若不见。
给孤独长者和鬱瞿娄年轻时,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受教。鬱瞿娄有位儿子,给孤独长者有一位女儿。当儿女成年后,鬱瞿娄就向给孤独长者请求让这对小儿女成亲。结婚之后,给孤独长者的女儿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鬱瞿娄一家人对佛法毫无好感。有时候,他们甚至邀请裸形外道到家中来,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会要求她一齐向这些裸形外道礼敬。但由于害羞和不习惯见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绝。相反地,他告诉婆婆有关佛陀和他的殊胜。
她的婆婆听到脩摩迦提叙说种种佛陀的事后,急于想见佛陀,所以就允淮她邀请佛陀前来家里,接受供养。她就开始淮备食物和其它供养品,一切就绪后,她爬到楼上去,面向揭达林给孤独园,备妥鲜花,焚香,心中同时禅观著佛陀的殊胜德行,然后说出自己的愿望:「世尊!我诚恳地邀请您和众多比库明日前来应供。愿佛陀知道我的邀请。」
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请佛陀于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养,但佛陀回答说,他已经答应脩摩迦提,明日将接受她的供养。给孤独长者十分困惑地对佛陀说:「但,世尊!她并不住在沙瓦提城,而住在很遥远的地方!」
「不错,但善良的人虽然在遥远的地方,却像身边的人一样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到鬱瞿娄的家去接受供养。鬱瞿娄夫妇对佛陀的殊胜和庄严,十分感动,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供养完后,佛陀为他们说法。从那天起,鬱瞿娄一家人都成为佛陀坚定的信徒。
独处比较好
独自坐卧,独自经行而不倦怠,
独自调御的人,喜乐居于林中僻静处。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欢与众多比库居止一处,他宁可一人独处。独处时,他不论行、住、坐、卧都努力修习正念现前。其他比库不了解他,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不仅没告诫他,反而称赞他:「他做得对!比库独处是好事啊!」
第二十二品 地狱品
陷害佛陀的阴谋
说妄语的人堕地狱,造作恶业却说:「我没有作!」的人,会下地狱。这两种人来世同样受地狱苦。 (偈 306)
佛陀的信徒日渐增多后,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渐减少,他们往昔的供养和荣耀也不再丰硕,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存在。因此,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们也怕,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破坏佛陀的声誉,事情会进一步地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就找来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告诉她:「年轻、聪慧、貌美的孙陀利,我们要你去破坏佛陀的名誉,你要表现得让人以为你和佛陀私通。如此一来,佛陀的斯文就会扫地,他们的信徒就会离开他,回来供养我们,好好利用你的美貌姿色,耍点心机吧!」
从此以后,孙陀利在夜晚时分,往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方向走去,人们如果问她要去那里,她就说:「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里呀!」而事实上,她却前往外道的住处。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见有人问她从那里来,她就说:「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共度一夜后,要回家啦!」接连几天,她都这麽做,也这麽信口雌黄。不久,外道们雇请一些暴徒杀害她,并且把尸首弃置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
弃尸的第二天,外道们四处散播孙陀利失踪的消息,他们也向国王报告,并得到允许,可以到处搜查。他们在给孤独园附近找到孙陀利的尸首,就报告国王说:「佛陀的信徒杀死孙陀利,并把尸首丢弃,他们之所以这麽做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果真如此,你们可以到城里各处去宣告这件事!」国王说道。
他们便带著孙陀利的尸首到城中各处去,高声说:「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麽好事,他们杀害孙陀利,就是为了掩饰佛陀的秽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图破坏他的声誉和荣耀时,只是淡淡的说:「弟子们,去跟这些人说:『说谎的人会下地狱。犯了罪,却口口声声说:『我没有犯罪』的人也会下地狱。』这两种人,同样犯了罪,都会在地狱中受苦,他们的来世也将如此。」
其实国王也命令手下调查孙陀利的死因,结果发现孙陀利死于一般暴徒手下。这些暴徒在国王面前也招认,外道雇用他们杀害孙陀利,并弃尸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这些外道们于是也被带到国王面前,并且承认他们在杀害孙陀利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国王命令他们到城里各处,向大众公开承认罪行。他们就到城里的各个角落说:「我们诬赖佛陀的信徒,只是为了要羞辱佛陀。事实上,佛陀的信徒是无辜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罪人。」
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应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誉不仅不受这次无妄之灾的损坏,反而更见增长。
自食恶果的人
虽然身穿黄色袈裟,但却造作恶业,又不能调御身口意的人,终究会因造作的恶业而堕落地狱。------307偈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与勒叉那尊者一齐下山。他们在路上遇见几只状况悲惨的恶魔。回到精舍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著佛陀的面,告诉勒叉尊者,说他亲眼看见有五只受苦的恶魔,身子为火所灸烧。佛陀也说:“在上一佛时,这五只恶魔都是出家比库,但对修行不感兴趣,而犯下众多罪行,也因此,他们在地狱受苦。今生他们也变成受苦的恶魔,来偿还他们的馀罪。”
假装已经证得圣果的比库
如果犯戒,不能调御身口意时,与其接受他人的供养,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红铁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发生饥荒,某些比库为了要有足够的食物,就假装他们已经证得清静圣果。村子里的人不明就里,却相信、尊敬他们,而大量供养,只留下极少数的食物给自己。
结夏安居结束后,全国的比库遵照当时的习惯,聚集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这些跋提的比库也来了。他们形色饱满欢愉,其它地方的比库则面黄饥瘦。佛陀垂询所有的比库如何结夏安居。他特别询问来自跋提的这群比库们,饥荒时,是否有获得供养的问题?这群比库回答说,没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佛陀知道这群比库为什麽会得到那麽多供养。为了藉机教诲他们,佛陀就问:「你们如何在饥荒期间,得到那麽多的供养来结夏安居?」这群比库回答说,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间的回答,来误导村人,使村民以为他们都已经证得清静圣果。佛陀马上问他们,是否真正证得圣果?他们说没有。佛陀于是告诫他们,如果名不符实,而接受信徒的供养,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险。
受女人爱恋的男人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种报应:获罪(造作恶业),睡不安眠,受人谴责,堕落地狱。------309偈
因此,邪淫不仅造作恶业,也会堕落地狱。邪淫男女必生惊恐,喜乐短暂,国王也将治以重罪,所以,人不应该与他人妻子邪淫。------310偈
谶磨既富有又英俊潇洒,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恋他。这些女性无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从不自觉地爱上他。谶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丝毫没有良心不安。国王的手下前后三次抓到他与人邪淫,并且把他押解到国王面前。但国王的手下告诉国王说,谶磨是给孤独长者的侄子,国王出于对长者的尊敬,每次都是加以谴责就放过他。给孤独长者知道侄子的恶行后,就带他一齐去见佛陀,佛陀向谶磨指出邪淫的罪恶和其严重的后果。从此以后,谶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固执的比库
如果错抓孤沙草 (注1),手会受伤,
同理,比库若造作邪行,也会趣向地狱。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时却心生怀疑的人
都得不到大善报。 (偈 312)
应当作的事就尽力、坚定地作。
放荡的比库,徒然增长欲望的尘垢。 (偈 313)
有位比库后悔曾经愚痴地砍伐一些树木,就向另一位比库透露他的心声。但这位比库却说:「砍伐树木不过是极其微小的戒 (注2) 而已,你已经向我表达悔意就好了,没什麽好自责的。」说著说著,这比库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种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双手连根拔取一些树木。甚至当佛陀告诫他时,他一开始也是桀傲不驯,顽强任性,但是当佛陀说法后,这桀傲顽强的比库才明白,身为比库,要克制身、口、意的行为。从此以后他严谨地遵守戒律。后来,更因为修习止观,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1:「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注2:虽然禁止破坏树木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点在于强调,人必须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们可能多麽卑微,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并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智慧。
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佣
不要造作恶业,造作恶业的人,将来必定受苦;
应该造作善业,造作善业的人不受苦。(偈314)
从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妇女和丈夫住在沙瓦提城。她发现丈夫和家中的女僕私通,而异常愤怒。有一天,她将该女僕捆绑起来,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并且关在房间里。然后,她陪同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他们出发后不久,这女僕的亲戚来他们的家,发现女佣被绑著关在房间里,就将她松绑,并带她到给孤独园去。这女僕向佛陀叙说女主人对她的所作所为,她更站在群众中间,让大众亲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残酷手段。佛陀因此说:「不要犯恶行,以为不会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恶行,一旦为人发掘,会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伤。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会带来幸福,而不是哀伤。」
这善妒的女主人承认她的恶行,并努力去除嫉妒心。后来,她也确实明白佛法 。
自求多福的比库
譬如边境城市,内外都受到防护,
人也应当如此护卫自己,不可糟蹋机会 (注),
糟蹋的人堕入地狱受苦。 (偈 315)
一群比库到边境的村落去结夏安居。第一个月,村民妥善照顾他们并且提供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抢匪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掠夺该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掳去当做人质。村民因此必须重建村子,保护自己,也就无法如愿供养、照顾这群比库。这群比库只好自求多福了。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也向佛陀报告说,由于村民的处境困难,所以,安居的后两个月,他们过的相当艰辛。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想要拥有无忧无虑,轻轻松松的日子本来就很困难。一如村民要保护自己的村落,比库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坚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注) 例如佛陀出现世间,与人共修,健康的身体,拥有正见等。
观念错误的裸行外道
对不该羞耻的事感到羞耻,该羞耻的事却不知羞耻,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6)
对不应恐怖的事心怀恐怖,该恐怖的事却不知恐怖,怀有此等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317)
有一天,几位裸行外道外出化缘时用布遮著他们的钵。一群比库看见他们,就评论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盖钵,全身却一无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这些裸行外道听见比库们的评论时,反唇相讥道:“是啊﹗我们是用布遮掩钵,但我们这麽做可以防止灰尘跑进食物里面,灰尘中也含有众生啊﹗”
比库们回到精舍后,向佛陀报告裸行外道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那些外道对该羞耻的行为不知羞耻,不需羞耻的行为,却大感羞耻,由于这种错误的知见,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孩童拜访佛陀
邪见视为正见,正见视为邪见,
怀有此种邪见的人,堕落地狱。(偈 318)
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心怀正见的人,趣向善趣。(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杂在一起,就告诉他们的孩子:「不要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不可向释迦牟尼的比库们顶礼。」
有一次,这些孩子们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游玩,不久,感觉十分口渴,但记起父母告诫,而不敢进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进入精舍要水来喝。这小孩进入精舍后,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说他的朋友们因为父母的教诲,而不敢进入精舍。佛陀就邀请他们全部进来喝水,并依孩子们的个性讲说佛法。这些孩子们也因此对三宝有信念。
回家后,这群孩子们向父母叙说进入精舍,并且听闻佛陀说法的情形。他们无明的父母,却大声叫道:「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宗教不够虔诚,他们被毁了。」
邻居们有些是佛陀的信徒,听见他们这麽喊叫,就过来向他们解释佛法的殊胜。他们才开始去拜访揭达林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终对三宝有了正确的信念。
第二十三品 象品
佛陀忍受毁谤(注3)
如同战场中的大象忍受弓箭,我(佛陀)也如此忍受谤辱。事实上,世上多破戒的人。------320偈
只有驯服的象(马)可以参加集会,国王只乘驯服的动物(象),能够忍受诽谤,调御自己的人,是人中最尊贵的人。------321偈
调服的骡最优良,信度的种马(注1)最优秀,矫罗(注2)的象最优良,但自行调御的人,更为优良。------321偈
摩醯提利对佛陀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后妃之一。当她听到佛陀来到憍赏弥城的消息时,就雇请一些恶徒,在佛陀进城化缘时加以诽谤。这些恶徒便到处尾随佛陀,并大肆诽谤。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毁谤,使得阿难尊者无法忍受,他劝佛陀离开,到另一个城市去,但佛陀拒绝他的建议:“到别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毁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毁谤就离开是不如法的作为,在什麽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当地解决该问题。就像只战斗中的大象,默默忍受来自四方的箭,我也默默忍受人们的毁谤。”
注1:印度河地区出产的骏马。
注2:象名。
请参考二 —— 一的故事。
人必须自我训练
任何车乘都无法使人到达涅槃境界,只有善自调御,才能使人抵达涅槃境界。------323偈
有一天,几位比库看见一位驯象师和他的大象在河边。驯象师正尝试著要驯服大象,但并未成功。一位曾经也是驯象师的比库,就向其他比库解释轻松驯服大象的方法。驯象师听见比库的话,就照著他的话做,很快就驯服大象。后来,这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时,佛陀告诫他:“比库,你离究竟解脱还很遥远,你应该专注于心灵的修行。你不可能经由驯服象而证得究竟法喜,只有驯服自己的人才能领会究竟法喜(注)。”
(注)佛陀不是因为该比库服务别人而劝诫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记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彻底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
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求偶时期的财护(注),难以驯服,
但被人系缚后,不吃任何食物,
只惦记著森林。(译者注)
沙瓦提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罗门非常富有,他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结婚时,他就分给那位儿子应得的一份财产。四个儿子全部结婚后,他又把剩下的财产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再分给四个儿子。后来,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儿子们就回来妥善照顾他。他们十分关心,敬爱他,但却慢慢劝服他,把剩下来那一半财产也全部分给他们。从此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与长子同住。过了几天,长媳妇就说话了:「长子分到的财产比较多吗?难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儿子家的路吗!」听完话后,老人十分难过,就离开长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妇也讲类似的话,老人只好移往第三个儿子的家去。结果,情形也是一样。老人最后去找最小的儿子,但与在前面三个儿子家的遭遇一样。老人从此流落街头,拿著一钵一杖,前去找佛陀,寻求护慰和忠告。
到达精舍后,他向佛陀叙说他的儿子如何亏待他。佛陀就教他数首偈语,请他在婆罗门大型聚会的场合上朗诵,这些偈语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四个愚痴的儿子个个像恶魔,他们虽称呼我『父亲!父亲!』但这只是嘴上亲热而已,内心里全不是这样想。他们全是骗子,工于心计。全都听老婆的话,把我赶出他们的家,现在我只有乞讨为生了!这四个儿子比我手上的拐丈更无用!」
城里所有婆罗门聚会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个儿子也会出席,就前往参加大会,并且大声朗诵佛陀教他的偈语。当时的习俗认为亏待父母,不奉养父母的儿女都应该接受处罚。因此大家听完老人的偈语后,就愤怒地找出这四个不肖子孙来,威胁著要处罚他们。
这时候,四个儿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就跪在父亲的脚下,请求父亲的原谅。他们发誓从此以后会照顾、爱护和礼敬他,他们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顾父亲。从此以后这四个儿子供给父亲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複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请佛陀每天接受他儿子供给他的四盘食物中的两盘,做为他的供养。
有一天,老人的长子邀请佛陀前去他家应供。供养后,佛陀说,人若妥善照顾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讲大象财护照顾父母的故事。大象财护被捕后,天天思念森林里的父母。
注:「财护」为象名。 译者注:佛陀说此法句告诫世人应该孝顺父母。
(可参考故事「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
饮食节制
愚痴的人,懒惰,好吃又贪睡,像猪一样懒睡翻滚,因此生死轮回不断。------325偈
有一天,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吃完丰硕的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并听佛陀说法。但他却精神不振,不停地打瞌睡,无法保持清醒。他告诉佛陀:“尊者,我自从吃完丰硕的早餐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过量的饮食会造成身体不舒服!”佛陀说。
佛陀接著建议国王饮食应适量,国王也接受佛陀的劝告,日渐减少食量。果然,他变得活力充沛,机敏又快乐。
沙马内拉和前世母亲的精灵
从前,我的心四处攀缘,
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求偶时期的象。 (偈 326)
有一天,众多比库要求左奴沙马内拉背诵一些经文,背诵完后,左奴虔诚的说:「愿以背诵神圣经文的功德与父母共享!」这时候,他前世母亲的精灵正好听到他的背诵和话,她非常高兴,立即高声说:「亲爱的儿子,我多麽高兴能分享你的功德,你做的太好了,真是好孩子!」由于左奴的缘故,天神和其他精灵更敬重她,聚会时,都优渥礼遇她。
但左奴长大后,却对修行生活不满意,而想还俗。便回家向今生的母亲表明心意。他母亲费尽唇舌,劝他不可半途还俗。但他心意已定,他母亲只好答应吃完饭后,给他世俗的衣服。他母亲就忙著去淮备餐饭,这时候,左奴前世母亲的精灵在心中想著:「我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他离开僧团。」这精灵就附在左奴身上,使他在地上打滚,并且喃喃自语。他今生的母亲吓了一跳,邻居们也都过来要求精灵安静下来。不料精灵却说:「这沙马内拉要离开僧团,还俗,果真如此,他就无法解脱了。」说完后,精灵就离开左奴的身体,左奴也清醒过来了。
他发现母亲满脸泪痕,邻居也聚集在他身边,就问他们究竟发生什麽事。他母亲告诉他刚才发生的事情,并且说:还俗是非常愚蠢的事。左奴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回到精舍,受具足戒,成为僧团的正式一员。
佛陀也为了帮助左奴证得究竟涅槃,而告诫他:「比库!无法制服心,使心不四处飘浮的人,无法证得究竟法喜。所以控制你的心念,一如驯象师驯服大象一般。」左奴正念现前地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更娴熟三藏。后来,更是宣说佛法的优秀比库。
随著鼓声起舞的老象
人应该欢喜正念现前,并且妥善护卫自心;如同象自力脱离沼泥,修行的人也应自力脱离烦恼的陷阱。 (偈327)
大象波梨耶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壮,但老了以后,却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时,陷在泥淖中,无法脱困。国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帮助它。驯象师抵达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时,就要人吹奏战鼓。波梨耶听见战鼓声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战场了,精神为之大振,而一鼓作气,脱离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一如波梨耶自行脱困,你们也要自行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照顾佛陀的大象(注)
如果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应该欣然与他共住,克服所有的困难。------328偈
但如果没有行为端庄,智慧具足,适合共住的益友,就应该像国王放弃王国,或独自生活在森林中的象,独自居处。------329偈
宁可一人独居,也不要与无明的人为友,独自居处,不造作恶行,自由自在,如同森林中的象。------330偈
憍赏弥的比库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而引发不幸的争吵,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佛陀就一个人独自到一处林子里去结夏安居,在这期间大象波利哩亚卡妥善护守著佛陀。相反地,当地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开的原委后,不再供养这些比库,他们终于知道犯错了,就拜托阿难尊者前去邀请佛陀回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五百名比库到佛陀安居的林子里。五百比库在林子外等待,阿难尊者独自进去见佛陀。佛陀要阿难叫五百比库全都进来,他们进来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您一个人独自在林子里结夏安居,真是辛苦了。”
“比库们!快不要这麽说,波利哩亚卡大象在这段时间里妥善护守著我,它实在是个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人如果有它这种朋友,应永远维持这份友谊,但如果无法找到真正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处。”佛陀如是说。
(注)相关经文请参考一 —— 五的故事。
魔波旬企图怂恿佛陀
在患难的时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
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将结束时,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能够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礼敬、照顾母亲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父亲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沙门是件好事;
今生能礼敬、照顾圣者(注)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时,仍然能够持戒是件好事;
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恶业是件好事。(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马拉雅山附近居留时,发现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统治,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后,就怂恿佛陀当国王。
佛陀对魔波旬说:「邪恶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无法左右我,人应该警觉那些口口声声要帮助我们,而实际上却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注:「圣者」:指佛陀、阿拉汉...等
第二十四品 爱欲品
口臭的金鱼
放逸人的贪爱,如同蔓草到处增长(攀缘),
他们不停地生死轮回,
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寻找水果。(偈334)
在此世间,如果为恶欲所缠缚,
苦痛增长如同雨后的毘罗草(注)。 (偈335)
但,在这世间,如果能够降伏难以克服的贪欲,
则苦痛远离,如同水滴滑落莲花叶。 (偈336)
所以,恭贺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爱欲的根,
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罗草;
不要让魔波旬像洪水伤害芦苇草般,一再伤害你们。 (偈337)
沙瓦提城的一群渔夫捕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金色鱼。这鱼实在太漂亮了,他们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也带著鱼去见世尊。但当鱼张开嘴巴时,一股恶臭刹那间瀰漫整个精舍,国王问佛陀,为什麽如此漂亮的鱼,却口臭难耐。
佛陀说,咖沙巴佛时,这鱼原是一名叫迦毗罗的比库,由于非常娴熟佛法,所以有相当好的名声和荣耀,但也因此贡高,瞧不起其他比库。若有比库向他指出什麽是正确,什麽是错误时,他总是讥讽地说:「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库懂得太多了。许多比库渐渐回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诵比库的别解脱律仪戒 (Patimokkha Sila) 时,没有任何比库加入他的行列,当他察觉其他比库都默默不语时,他说:「没有所谓的经、律与论。我不在乎你们听不听别解脱律仪戒。」说完话后,就离开了。迦毗罗比库的言行障碍了佛教的开展和传播。基于这份恶业,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著说,迦毗罗曾经向大众教导奥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丽的金色鱼身,但他诽谤、辱骂其他比库和法,所以今生才会恶臭难闻。
佛陀最后告诫大众,解行并重的重要。
(注) 「毘罗草」:草名。
业报
耽于爱欲的人时时惊骇,如同陷阱内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库应该弃除贪欲。------343偈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缘时,瞥见一只母猪,佛陀微微一笑,阿难问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说:“阿难!这只猪在上一佛时,是住在一处精舍附近的母鸡,所以有机会听闻经文的唱诵,因此死后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厕所中看见蛆虫,而正念现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义;死后,往生至梵天,为婆罗门。今生,由于以前的一些恶业,却又投胎为猪。阿难!请留意观察善恶业,如何使人生死轮回永不间断!”
(注)以譬喻贪欲如同蔓草,经由六根,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6:58
|
只看該作者
染著六尘。
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
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
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
一旦脱离世间的生活,
却又返回欲望的丛林(出家后又还俗),
看啊!这位脱离系缚,却又回头再受系缚的人。(偈344)
马哈伽沙巴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经证得四禅,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见一些非常美丽的东西,而生起非常的爱恋,就还俗离开僧团。但他十分懒惰,不努力工作,终于被叔叔赶出去,于是沦落为小偷(注)。后来,他被政府逮捕,淮备送往墓园去处决。这时候,马哈伽沙巴尊者看见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诫他:「收摄你的心念,坚定地禅观某一目标。」他遵照马哈伽沙巴尊者的教诲,系念在前。
到达墓园时,行刑官员告诉他:「我们要处决你了。」就开始做各种淮备工作。尽管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他丝毫不恐惧或焦虑,只是静静坐下来,进入禅定,忘掉即将来临的危难。
执行的人对他沉著的态度和勇气,十分钦佩,就说:「看看这小偷,虽然马上就要被处决了,仍然不恐惧颤栗。从来没遇见这样的人,他实在非常勇敢。」
执行的人觉得最好向国王报告这小偷异乎寻常的举止,他们就向国王报告,国王也因此下令释放他。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放光劝诫他:「你以前离开欲望的丛林(世间的生活),加入修行的丛林(出家为比库),但去除丛林的欲望后,却又惹上所有的束缚。」
佛陀又说:「清淨你的内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烦恼,连根拔起欲望的根,清淨自在吧!」
这小偷于是坚定地察觉因缘和合事物的生灭和无常、苦、空的性质,不久之后就证得初果。
后来,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也在佛陀的允许下,重新加入僧团,并且在佛陀更进一步的教导下,很快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证禅定的人仍可能有贪欲,而利用他们的能力去造做恶业。
贪欲的束缚
智者明白,铁、木、或麻所作的束缚不够坚固,
对珠宝、装饰、儿女或妻子的贪爱才是真正的束缚。 (偈 345 )
智者明白这些贪欲(注1)是坚牢的束缚,
它们虽然外表看似松弛,但实际上却难以解困。
智者断除这些贪欲,不再贪爱,而出离世间 (出家修行)。 (偈 346 )
一群比库到沙瓦提城化缘时看见几位手脚带著镣铐的囚犯。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在沙瓦提城中的见闻,他们问佛陀有没有比镣铐更束缚的东西。佛陀说:「比库们!和对食物、衣服、财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较,镣铐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缚。这些欲望比脚镣手铐和囚笼更坚固,这就是为什麽有智慧的人断除欲望,弃绝世间,加入僧团为比库的原因。」
(注1) 指对珠宝、装饰、儿女、妻子的贪爱。
(注2) 请参考「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的故事。
美色是肤浅的(注)
耽溺爱欲的人,无法自拔,如同结网自陷的蜘蛛;智者断除贪欲,坚定出离,解脱一切苦。------347偈
柯玛皇后是频婆娑罗王的皇后,人长得非常美貌,但也十分骄傲。国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听闻佛陀经常说美貌不足取,所以尽量避著佛陀。国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对自己的美貌十分骄傲,就命令宫廷乐师唱歌赞诵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气氛等,听完之后,她深感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她抵达精舍的听众厅时,正在讲经说法的佛陀运用神通,变现一位极端美丽的年轻女子在身边,为佛陀扇风。这女子天仙般的容颜让皇后觉得自己实在无法相比。但是当她再度注视时,发现那女子的美貌渐渐衰老,最后,竟变成老太婆,然后逝世,尸首长出蛆虫来,刹那间,她明白了美貌的无常。
佛陀明白柯玛的心态,就告诫她:“柯玛!仔细观察这会腐坏的肉身不过是架构在一堆骨头上,它会生病、衰老。正念现身吧!愚痴的人过度高估肉体了。请察觉年轻貌美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柯玛精进奉行佛陀的教诲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她也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更称赞她是第一比库尼。
(注)请参考六——五类似的故事。
特技演员变成圣者
断除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贪著,
不再受后有(不再轮回),
心中解脱所有缘起法,就可以不再生灭了。 (偈348)
有一次,一团拥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员的戏团到王舍城来,并且在频婆裟罗王的王宫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顶端上唱歌舞蹈,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优迦绅那的年轻富家子在观赏她的表演后,疯狂的爱上她,就与她结婚。婚后,由于她不愿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这戏团到处去,但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特技表演,对戏团毫无贡献,所以当戏团到各地去表演时,他就是帮忙搬箱子或开车的司役。
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他太太经常对著孩子唱著:「你的父亲是照顾车骑的人,是个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无是处!」
优迦绅那听出讽刺的含意,就问她:「你是不是在说我?」
「没错,我正是说你。」
「既然如此,我要离开你们。」
「你在不在这里有什麽差别吗?」他的太太这样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这首歌。
优迦绅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为拥有特技演员的身手,他就请也是特技演员的丈人教他特技。经过一年的训练,他也成为一位杰出的特技演员。
后来,戏团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并且公开宣称优迦绅那要表演特技,表演当天,戏团竖起一根长竹竿,优迦绅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讯号响起后,他就在竿子顶端表演。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看见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进入戏团表演的场地,并且运用神通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优迦绅那的特技表演。优迦绅那发现无人注意他时,便坐在竹竿上,心里满不高兴,而且十分沮丧。佛陀就告诫他:「优迦绅那!有智慧的人不执著因缘和合的事物,反而精进修行,希望解脱生死轮回。」
优迦绅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现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诲,立刻证得阿拉汉果。然后走下来,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众多比库在讨论为什麽优迦绅那会因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随戏团到处跑码头呢?
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说优迦绅那的某一世出生在咖沙巴佛时,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见一位比库在化缘,由于有些食物,他们就供养这比库,并且许下虔诚的愿望:「尊者,愿我们能如实知见佛法。」
当时,那位阿拉汉比库运用神通观察未来,发现他们会达成愿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优迦绅那并不知道阿拉汉言行举止的涵意,反而轻蔑的说,这比库像个戏子。由于他这种轻浮的说法,今生才会与戏团到去跑码头。
年轻女孩诱惑比库
恶念不断,欲望炽然,追求欢乐的人,贪爱不断增长,烦恼(魔)因此系缚更紧。------349偈
弃除恶念,观身不淨,正念现前的人,涤除所有的贪爱,不再为烦恼(魔)所系缚。------350偈
有位比库在城里专为比库兴建的休息处进食。吃完之后,他到一户人家去向一位年轻女子请水喝。这女子一眼接触这位年轻比库时,就深深爱上他,为了赢得他的欢心,她邀请比库,只要口渴,随时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进一步请比库到她家供养。她告诉这比库说,她想要的东西都不虞匮乏,但却总是觉得孤单寂寞。比库明白她话中的含意,也发现自己愈来愈迷恋她,于是非常厌烦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渐憔悴。其他比库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告诫他:“比库!仔细听著,这年轻女子将是你毁灭的原因,一如在过去某一世时,她的所作所为一样。你是一位优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们一起外出旅游时,碰见一伙抢匪。她却爱上抢匪头目,所以当你正与抢匪头目奋战时,她却把你的剑交给抢匪头目,而让他迅速杀死你。她就是你丧生的原因。现在,她仍将毁灭你的修行生活。比库!彻底拔除、消灭你心里对这女子欲望爱念吧。”
这比库从此努力精进,积极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够如实领悟佛法。
魔波旬恐吓拉胡喇
阿拉汉无所畏惧,远离爱欲、贪痴,去除生命的刺痛,不複受有,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351偈
脱离欲望,不染著;明白四无碍解,正确理解佛法的人,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是大智慧的大丈夫。------352偈
有一次,众多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为了安排他们的住宿,拉胡喇被安排到佛陀房间的门外睡觉。这时候,魔波旬想透过拉胡喇来骚扰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摩擦拉胡喇的头,并且制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吓唬拉胡喇。但拉胡喇不为所动。室内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说:“邪恶的魔波旬!一千个魔波旬也无法吓唬他。他没有恐惧,不贪爱,相反地,他精进,有智慧。”
听完佛陀的话后,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诡计,只好立即消失。
领会佛法的奥妙并不容易
我已经克服一切,已经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著;
我离弃一切,去除所有烦恼,证得阿拉汉果,
我亲自证得四圣谛,谁是我老师? (偈 353 )
佛陀证悟后,前往鹿野苑初转珐輪时,在路上遇见一位四处云行,名字叫做优波迦的苦行外道。当他看见佛陀容光焕发时,十分感动,就说:
「朋友 (注1) ,你如此沉著清淨,谁是你的老师?你奉行什麽法?」
「我没有任何老师!」佛陀说。
优波迦接著请问佛法精义,佛陀就向他开示。听闻佛陀说法后,优波迦不置可否,只点了几次头,就离开了 (注2) 。
注 1:这是自认为与佛陀平等的人们对佛陀的称呼
注 2:并不是每一位有幸与佛陀相遇的人都认可佛法。但大阿拉汉如沙利子尊者只听闻一半的偈语就确信佛法是究竟正法。(请参考故事:了解正法甚难)
沙咖天帝的请求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胜,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所有的喜悦中,法喜最喜悦,
毫无贪爱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恼。 (偈354)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神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四个问题,但无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后,沙咖天帝和他们一齐赴揭达林给孤独园去见佛陀,他们首先向佛陀说明他们的困难,接著向佛陀提出他们的四个问题:
1. 什麽是最佳的礼物?
2. 什麽是味道最好的东西?
3. 什麽是最喜悦的事?
4. 为什麽弃绝爱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礼物中最高贵的,滋味最佳,最喜悦的。弃绝爱欲,可以究竟解脱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说完后,沙咖天帝告诉佛陀:「尊者!如果佛法胜过所有的礼物,为什麽我们无缘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从今以后,我们也可以共沾法益。」
佛陀就召集并告诫所有的比库,从此以后要与众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从此以后,邀请所有众生,含括天神在内一齐共享所有功德(注)就成为僧团的习俗。
(注) 邀请天、龙前来共享功德的偈语如下:
愿众生、天、龙与我们共享此功德!愿他们永远保护此世间和佛法。
富贵使人更加贪婪
财富毁灭愚痴的人,但无法摧毁追求彼岸(渴望证得涅槃)的人,愚痴的人贪爱财富,不只毁灭自己,也害了别人。------355偈
有一次,高沙喇国的国王前往精舍向佛陀问讯。他首先向佛陀解释晚到的原因,原来沙瓦提城当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该富翁没有任何子嗣,所有家产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为处理这件事才迟到。国王接著向佛陀说,这富翁虽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啬。活著的时候,他不布施,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时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听完国王的话,佛陀说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独觉佛到他家化缘,他请太太加以供养。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养任何人,便特别在独觉佛的钵装满食物。当富翁发现太太供养的食物相当丰硕时,心里想著:“这比库吃完后,只会睡觉,与其如此,不如把这些食物给我的僕人吃,至少他们吃完后,会更卖力的为我工作。”
这麽一想,他就后悔刚才答应太太供养独觉佛。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儿子,这富翁由于贪恋哥哥的财产,就把哥哥唯一的儿子给杀了,然后在哥哥去世时继承所有的财产。
这富翁因为曾经供养独觉佛,所以今生才会富有。但因为心生后悔,所以今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财富。而且只为了要继承哥哥的财产,就谋杀侄子,所以会在地狱长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经偿还累世以来所累积的恶业报应,所以今生才得以为人,但今生也没有做任何的善业。
国王说:“尊者!虽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却从来不供养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载难逢的机缘了。”
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收获特别多
杂草使田地荒芜,欲望害了世人,因此,布施远离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6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瞋恚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7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愚痴害了世人,因此,布施不愚痴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8偈
杂草使田地荒芜,贪爱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贪爱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9偈
有一次,佛陀到三十三天去向删兜率说阿毗达摩(论)。他是佛陀母亲逝世后往生成的天神。这时候,在三十三天上有一位天神,名字叫做因陀伽。因陀伽的前世是人,当时他曾经供养少许的食物给阿奴卢塔尊者,因此往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大果报。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养比因陀伽多了很多倍,但供养的对象却不是圣者,所以尽管大量供养,但往生三十三天后所享受的果报却远不如供养较少的因陀伽。因此,当佛陀到三十三天时,安苦拉就请问佛陀,为什麽果报的差别如此悬殊?
佛陀告诉他:“安苦拉,布施和供养时,应该有智慧地考虑布施和供养的对象,布施和供养就像种子。播种在肥沃土地的种子会丰收,但你却把种子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所以果报(注)就少了。”
(注)请参考本书导读有关布施的说明。
第二十五品 比库品
比库应该调伏五根
善哉,调伏眼;善哉,调伏耳;善哉,调伏鼻;善哉,调伏舌。------360偈
善哉,调伏身;善哉,调伏口;善哉,调伏意;善哉,调伏一切;能够调伏一切的比库,解脱一切苦。------361偈
沙瓦提城的五位比库各自修习去调伏五根之一。每位比库都认为自己要调伏的五根之一最难。彼此之间因此意见分歧,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比库杀死大雁鸟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淮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著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淮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麽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注)比库应遵守四淨戒:
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
比库应该慎言
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
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麽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赞歎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比库应该知足
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注)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著,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麽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刹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麽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著,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
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麽标淮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著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著向他们说法。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 涤除五著(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
* 「真是痛啊!」(偈371)
*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
*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 亲近清淨、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个名叫输屡那的儿子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输屡那在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以他的名义筹划一个盛大的布施大会。他母亲听说他善于说法,就请他在大会上开示。他答应了,他母亲又为此搭了一个大帐蓬。包括他母亲在内,有很多人都来听他说法。
当他母亲正在听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小偷的首领跑到大帐蓬去监视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可是当家中留守的女僕来通知她家里有小偷时,她只冷静的说:「让他们拿走我所有的钱财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听法的时候来打扰我。」说完后,打发女僕回去。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她与女僕的应答。她的话让他想到:「如果我们果真拿走这位有智慧且高贵的女士的钱财,将来一定会被处罚。也许甚至会遭到雷殛。」他这麽一想就心生警惕,赶紧到她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齐去听输屡那说法。
输屡那说法完毕时,已经是破晓时分。小偷首领率领属下向输屡那的母亲认错并请她原谅。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诚的她就原谅他们。这群小偷明白他们的恶行后,就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得到输屡那的教诲后,到林子里去禅修。
佛陀也放光,告诫他们精进修行究竟清静。
注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恶思想。
注2:贪、瞋、痴、慢与邪见。
注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
注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无色定。
观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库也应该连根去除贪与瞋。------377偈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库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森林里去禅修。在森林里,他们发现茉莉花虽然在白天盛开,但夜晚的时候花瓣就落地了。他们有感于此就下定决心要精进修行,使自己从所有烦恼中解脱出来,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佛陀虽然不在他们身边,但清楚他们的决心,就放光,告诫他们:“比库!一如枯萎的花会落地,比库也应该精进,解脱世间苦。”
这群比库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来他们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比库应该内心宁静
身口意淨,寂静,弃绝世间乐的比库,
是真正寂静安乐的人。 (偈 378 )
沙塔卡亚比库的前世是狮子。据说狮子猎到食物后,会休息好几天。沙塔卡亚比库的举止与狮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动,如果移动的话,也非常缓慢,但步伐稳健,而且他总是内心宁静、沉著。其他比库认为他的举止十分怪异,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听完他们的描叙后,说:「比库们!比库应该内心宁静沉著,比库的举止应该如沙塔卡亚比库。」
执著于老旧的衣服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
自我护卫,正念现前的比库,
才能长住安乐 (偈379)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偈380)
难迦拉苦拉是一位贫穷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库看见他穿著破旧的衣服正在耕种,就问他是否愿意出家为比库。他答应了,就把犁和旧衣服挂在一棵离精舍不远的树上,而出家为比库。
出家后不久,他对比库的生活心生不满,想还俗。每次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去,并且谴责自己:「你还想穿上这老旧的衣服,再恢複工人的艰困生活啊!」如此自责之后,他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满,他都去那里自我检讨。
其他比库问他为什麽经常到那棵树下?他告诉他们:「我去找我的老师。」后来,他证得阿拉汉果,就不再去那棵树下了。比库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你现在怎麽不再去找你的老师了呢?」他回答说:「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库们就去请教佛陀,难迦拉苦拉是否说实话?佛陀告诉他们:「他说的是真话,由于自我责备,难迦拉苦拉事实上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备注:
可参考上周类似的故事:「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仰慕佛陀
对佛法具有欢喜心,信心十足的比库,
诸行解脱,证得究竟喜悦的寂静安乐境界。(偈 381)
跋迦梨是沙瓦提城里的一位婆罗门。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里来化缘。佛陀安祥、沉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为对佛陀的执著而出家,加入僧团,俾能更亲近佛陀。出家为比库后,他总是靠近佛陀身边,而疏忽他的职责和修行。
佛陀就告诫他:「跋迦梨,你这麽注意我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领会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见"我。不能领会佛法的人,并没有"看见"我。所以你必须离开我的视线 (注)。」跋迦梨听见佛陀这麽说后,十分沮丧,无法忍受下去,他就离开精舍,想要到山顶上,跳下来自杀。
这时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内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丧失证得圣果的机会,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觉佛陀好像就在他身边。跋迦梨果真马上忘记哀伤,内心安祥下来,正念也现前,他更决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内心。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执著障碍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励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师多麽崇高或神圣,都不应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须自求解脱,不可依赖他人。
沙马内拉显神通
比库虽然年少,但精进修行佛法,
照耀世间,一如无云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马内拉是阿奴卢塔尊者的弟子。虽然非常年轻,但由于累世以来的善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并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生病了,他就运用神通,离地而行,到距离精舍十分遥远,非常难以到达的阿耨达池去取水回来给尊者。后来,阿奴卢塔尊者和他一齐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
其他沙马内拉看他这麽年轻,就揶俞作弄他。佛陀希望这些沙马内拉明白修摩拿沙马内拉的殊胜,就要沙马内拉们也到阿耨达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马内拉都没有办法。最后,在阿难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马内拉再次显神通,到阿耨达池取水回来给佛陀。
傍晚时分,众多比库聚在一起,向佛陀叙说修摩拿沙马内拉的神奇之旅。
佛陀说:「比库们!任何人热切修行佛法都可证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轻的人也可以。」
第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
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
努力断除贪爱和欲望,灭尽诸蕴 (缘起法),作一位证得究竟涅槃 (非缘起法)的人吧! (偈383)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和比库们极端崇拜,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受供养。每当佛陀和比库们抵达时,他就称呼比库们为阿拉汉,并诚挚地请他们进入房子。听见他如此称呼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感觉相当尴尬,从此,他们就避免去他家应供。
这位婆罗门发现这些比库回避到他家应供时,非常伤心难过,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受他供养的事。佛陀向这些比库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库们说,那位婆罗门以阿拉汉称呼他们。佛陀继续问他们,听到如此称呼时,他们有没有虚假的骄傲和不如法的喜悦?他们说没有。佛陀就说:
「比库们!这婆罗门如此尊称你们,是出于对阿拉汉的无限敬意。比库应该彻底去除贪爱之心,以证得阿拉汉果。」
清淨与止观
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注)而解脱一切系缚。------384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
佛陀说:“沙利子,清淨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注)彼岸即涅槃。
何处是彼岸
无此岸(六根),或彼岸(六尘)(注),离苦而无系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5偈
魔波旬有一次伪装成一位男子,前去问佛陀:“尊者!你经常提“param”,究竟是什麽意思?”
佛陀知道这男子实际上是魔波旬,就告诫他:“邪恶的魔波旬,“param”与你无关,它指的是“彼岸”,只有涤除所有烦恼的阿拉汉才能抵达“彼岸”。”
(注)真正的阿拉汉不执著于“我”与“我所”,所以没有内外六处。
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修习止观,安住僻静处,远离尘垢,该做的事已经做了(所作已办),没有诸般烦恼,并且证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6偈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心里想著:“笱达玛佛陀称呼他的弟子“婆罗门”,我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所以也该称呼为“婆罗门”!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去找佛陀,请教这问题。佛陀回答他:“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而称呼他“婆罗门”,我只称呼阿拉汉为“婆罗门”(注)。”
(注)佛法主张圣果无法世袭,人必须自行努力修行,以获得圣果,一切众生都可能经由涤除所有的污垢和烦恼而成为圣者。
佛陀的荣耀
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刹帝利)武士著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
弃除恶业的人是婆罗门,行为清淨的人是沙门,弃除污秽的人是出家人。------388偈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隐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称呼弟子“沙门比库(pabbajita)”。既然如此,那麽他也是一位隐士,佛陀就应该称呼他为“沙门比库”。他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为一个人是隐士就称呼他为“沙门比库”,“沙门比库”是彻底去除内心烦恼和不淨的人。”
不可以殴打阿拉汉
不可殴打婆罗门,婆罗门也不可对殴打他的人生气,殴打婆罗门是可耻的,婆罗门忿怒更羞耻。------389偈
婆罗门!不报複有大法益,只有在断除贪爱,不再意图伤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390偈
很多人赞歎沙利子尊者的耐心和宽宏大量。他的弟子也总是说:“我们的老师具有伟大的耐心和超凡宽宏大量。如果受到辱骂或殴打,他仍然保持原来的镇静和沉著,不会发脾气。”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错误的知见,却宣称要激怒沙利子尊者。有一天,他遇见沙利子尊者在化缘,就用手打尊者的背。沙利子尊者甚至不回头看究竟是谁打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化缘。动手打人的婆罗门懊恼自己的鲁莽,就跪在沙利子尊者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沙利子原谅。他说:“尊者,如果你宽恕我,请你发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养。”
傍晚的时候,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他们说,沙利子这麽做会使得这婆罗门愈来愈放肆,将来甚至会殴打其他比库。
佛陀告诉他们:“真正的婆罗门不会殴打真正的婆罗门,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罗门会在愤怒或瞋恨的情况下殴打阿拉汉。”
苟达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
不作身口意恶业,调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罗门。(偈391)
苟达弥大爱道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产后第七天去世时,她成为淨饭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刚出生五天的儿子-难陀交给侍女照顾,自己则亲身养育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当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后,返回家乡迦毘罗卫城时,她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为比库尼,但被佛陀拒绝。后来,证得阿拉汉果的淨饭王去世后,佛陀停留在韦沙离附近的马哈华那森林 (意思是大的森林)里,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丝,身上穿著染过色的衣服,然后自迦毘罗卫城步行前来,再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为比库尼。阿难尊者也代为说项,佛陀要求她们必须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敬谨地接受这些条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众僧团,苟达弥大爱道于是成为第一位比库尼,和她一齐前来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众僧团。
后来,有些比库认为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的出家程序不对,因为她没有戒师,所以不是一位真正的比库尼。她们便不再与她共同举行宗教仪式。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她们:「你们为什麽会这麽想呢?我亲自要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也遵照我的指示修习这八条戒律,我就是她的戒师,你们不应该对阿拉汉有丝毫的怀疑。」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不论经由谁而理解智者的教法,应该对此人礼敬,如婆罗门礼敬祭祀的火一般。------392偈
沙利子尊者出生在优婆提舍村落的一户婆罗门家,所以他的名字是优婆提舍,他母亲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罗门目犍利的儿子。他们两人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团体的强烈意愿。他们首先亲近删阇耶,但后来不满意他的说法,就离开他四处去寻找可以指引他们证入究竟涅槃的老师,但却遍寻不著。他们只好在达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尽速通知另一个人的协议之后,分道扬镳去寻找。
大约在这时候,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库之一的马胜比库也在其中。有一天优婆提舍遇见正在化缘的马胜比库,深深为他高贵的神色感动,就很尊敬地趋前请教,他的老师是谁?教什麽法?并且请他简略的叙说一下。马胜比库就告诉他佛陀已经出世了,现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并且说了一首简短的偈:“如来宣说因缘和合现象的生灭,这就是伟大沙门的说法。”
当尊者只诵了一般的偈语时,优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协议,找到拘律陀,告诉他已经找到正法了。他们两人和他们的弟子就一齐去谒见佛陀,并请求加入僧团,也都如愿以偿。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后来都被人以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称呼。不久,两人都证得阿拉汉果。
沙利子尊者心中牢牢记著,他是因为遇见马胜比库的关系才能够值遇佛陀,而证得涅槃。所以他总是礼敬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时,头也朝向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揭达林给孤独园的其他比库误解沙利子的举止,就向佛陀说:“世尊!沙利子仍然礼敬四方,就像他还是婆罗门的所作所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弃过去的信仰。”沙利子解释说,他只是礼敬他的老师马胜比库,而不是礼敬四方。佛陀就说:“比库们!沙利子并未礼拜四方,他只是礼敬引领他亲近佛陀的老师马胜比库,他礼敬这样的一位老师是对的。”
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不因髻发或种族出身而决定谁是阿拉汉。
理解四圣谛和正法,内心清淨的人,
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偈 393)
有一位婆罗门的苦行者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麽他出生时就是婆罗门,佛陀应该也称呼他为婆罗门。心中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前去见佛陀,并向佛陀说明他的看法。
佛陀不认同他的意见,佛陀说:「婆罗门,我不会因为任何人编结头发或者出生为婆罗门,就称呼他为『婆罗门』。只有完全了解四圣谛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
想要误导智者并不容易
愚痴的人啊!如果内心充满贪爱,外表又徒具形式,那麽髻发有什麽用处?穿鹿皮 (注) 做的衣服有什麽用处? (偈 394)
一位诡计多端的婆罗门爬上韦沙离城门附近的一棵树上,并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挂在树干上。处在这样惊险的状况下,他不停叫著:「给我一百只牛,给我钱,给我一位女僕!你们如果不照我的话做,而我从树上栽下去死掉的话,韦沙离城就会毁灭掉!」
城里无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话,会使韦沙离毁灭,就答应他的勒索,并恳求他下来。
比库们向佛陀转叙这件事时,佛陀说,骗子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无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注: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佛陀赞歎吉离瞿昙弥比库尼(注2)
穿著粪扫衣(注1),经脉清瞿可见,独自在林中僻静处禅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5偈
有一次,沙咖天帝和诸天神前来向佛陀问讯。吉离瞿昙弥比库尼同时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等人时,就先行回避离开,但却被沙咖天帝一眼瞥见。沙咖天帝于是请教佛陀她是何人。
佛陀说:“沙咖天帝!她是我的女弟子——吉离瞿昙弥比库尼。她在儿子去世时,十分悲伤沮丧地来找我,我教导她所有因缘和合的万物都是无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为比库尼,并且证得阿拉汉果。她是我最杰出的女众弟子之一。”
粪扫衣:出家人捡拾别人丢弃的碎布。洗干淨后,联缀成袈裟。
注1:续八—十三的故事
婆罗门不是世袭的
不能因为是婆罗门母亲所生,就是婆罗门(注1),如果有种种烦恼,也不过是一位婆罗门(注2)而已,只有去除一切执著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注1)。------396偈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麽他的父母亲都是婆罗门,所以,佛陀也应该称呼他“婆罗门”。他这麽想著,就去找佛陀,说明他的看法。佛陀说:“婆罗门,我不因为任何人的父母亲是婆罗门,就称呼那人“婆罗门”。我只称呼完全没有烦恼,而且不再执著生命的人为“婆罗门”。”
注1: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修持的人。
注2: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种姓上的婆罗门,与修持境界无关。
没有束缚就没有恐惧(注)
断除一切结,毫无畏惧,无所执著,解脱诸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7偈
优迦绅那与戏团的女舞者结婚后,因故接受岳父的指导,学习特技,而成为技巧娴熟的特技演员。
有一天,他在表演时,佛陀来到现场向他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在表演的长竹竿上证得阿拉汉果。然后,他走下来,请求当佛陀的弟子,从此以后他就加入僧团了。
有一天,其他比库问他当时的心境,他就回答说,当他站在竹竿上时,心中毫无恐惧。这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世尊!优伽绅那说他是阿拉汉,真的吗?“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向优伽绅那一样,斩断所有束缚的人没有任何的恐惧,他真的是阿拉汉。”
(注)续二十四—— 六的故事。
砍断爱欲的束缚
去除皮带,缰,绳,其它附属物,和门闩(注)而明白四圣谛的觉者,我称之为婆罗门。------398偈
沙瓦提城里的两位婆罗门各自拥有一只公牛。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牛比对方的牛更好,更强壮。最后,他们决定一决高下,就到河边去,用沙子装满牛车,然后叫他们的牛依序去拉牛车,但每次绳索都拉断了,牛车却纹风不动。
一些比库看见他们之间的比赛后,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扯断肉眼可见的绳索很容易,任何人都可做到,但比库应该斩断的是心中的愤怒和贪爱的束缚。”
(注)皮带:瞋恚;缰:贪爱;绳:六十二邪见;附属物:潜伏的习性,旧译作随眠,共有七种;门闩:无明。
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
忍受辱骂鞭打而不瞋恚,具有如同军队般耐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9偈
从前,沙瓦提城里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只要她打喷嚏,或者有任何东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时,她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偈语。有一天,这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她又顺口说:“皈依佛”这句赞歎佛陀的话却激怒她的丈夫,使他立刻冲出去找佛陀,并诘问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麽?”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麽?”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想要安详、幸福生活,就要去除愤怒。诸佛和阿拉汉欢喜并且赞歎人能止息愤怒。”佛陀的回答触动这婆罗门的心灵深处,就出家为比库,后来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这婆罗门的弟弟听见兄长出家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骂佛陀,但佛陀反问他:“婆罗门!假设你邀请亲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亲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请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啊?”他说归属他。佛陀接著说:“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注)。”他一听之下,立刻诚服佛陀的睿智涵意,而对佛陀生起极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为比库,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这婆罗门的另两位弟弟也抱著同样的心态前来辱骂佛陀,但也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为比库,也都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
一天夜晚,众生比库说:“佛陀的德行多麽高妙深奥!这四位婆罗门的兄弟前来辱骂佛陀,但佛陀却运用无比的智慧,协助他们领悟佛法,并且作为他们的依止。”佛陀说:“比库们!我不伤害那些伤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会皈依我。”(注)这是佛教徒面对不实的批评和辱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沙利子尊者受母亲辱骂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贪爱,调伏身心,
证得最后身的人(注),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0)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沙利子和一群比库前往那罗卡村他母亲的家去化缘。他母亲邀请他们进去接受供养,但当她拿食物给沙利子时,她说:「你这吃剩菜剩饭的人!你抛弃所有的财富,出家做比库,你毁了我们!」她接著拿食物给其他比库时,也粗鲁地说:「你们总是把我的儿子当作侍从,现在吃吧!」沙利子一言不语,只是保持他一贯高贵的沉默。
回到精舍后,比库们向佛陀报告,沙利子耐心忍受生身母亲的诃责。佛陀说,阿拉汉绝对不会生气,也绝对不会失去性子。
注:阿拉汉弃绝所有的贪爱,不再轮回,所以是最后身。
阿拉汉不执著感官欲乐(注)
如同莲叶上的水滴,针锋上的芥子,不染著爱欲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1偈
有一次,一些比库在讨论莲华色阿拉汉比库尼被一位年轻男子强暴的事情。他们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享受感官欲乐?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不享受感官欲乐,他们也不会沉溺于感官欲乐,因为他们不执著于六尘和感官欲乐,就好像水不沾著于莲花的叶子一样。”
(注)五——十的故事。
证得阿拉汉果的奴隶
灭世间苦,弃绝五蕴沉重的负担,并且解脱所有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2偈
有一位婆罗门的奴隶从主人家逃走后,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齐去化缘时,被以前的主人看见,这婆罗门主人就上前紧紧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问究竟发生什麽事,这婆罗门说,这比库是他家的奴隶。佛陀说:“这位比库已经放下生命的重担了。”这位婆罗门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说这位比库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为了证实,他再请问佛陀,这年轻比库是不是阿拉汉?佛陀肯定地说,这比库已经是阿拉汉了。
佛陀赞歎柯玛比库尼
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恶道,并且证得无上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3偈
一天夜晚,沙咖天帝和众多天神来向佛陀问讯。这时候,柯玛比库尼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一行人时,就在问讯后,先行离去。沙咖天帝请教佛陀她是何许人,佛陀告诉他:“她是我杰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库尼。”
(注)请参照二十四——五的故事。
帝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
不与俗人亲昵,也不与四方游行的人亲昵,四处云行,不执著于一屋一瓦,没有欲爱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4偈
帝沙比库得到一个禅修的题目后,就在一座山边找了一处合适的洞穴,然后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缘,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经常供养他。住在他安居洞穴中的一位女精灵觉得很难与一位高贵的比库共处一室,但又没有勇气请他离开洞穴,就想用个法子来挑剔他的不是,使他离开。
她决定附灵在老妇人的小儿子身上。附灵之后这年轻男子把头向后扭转,瞪大双眼。老妇人看见这景象时,大声惊呼,这精灵便开口道:“我已经附在你儿子身上了,叫帝沙比库用水洗他的脚,滴水在他头上,我才会离去。”第二天,帝沙比库来向这妇人化缘时,老妇人遵照精灵的话做,她的儿子就回複原状。这精灵于是先回洞穴门口去等帝沙比库。帝沙回来时,她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这洞穴的精灵。你这驱魔人,不要进入这洞穴。”帝沙明白自己打从出家那一日起,就过著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说,他从没有犯下比库不可以使用咒术的戒律。女精灵接著指控他为老妇人的小儿子治病,但帝沙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咒术,于是当下明白,即使精灵也无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满,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
他告诉女精灵,像她这样指控具有清淨德行,无污点的比库是谬误的,并且建议她不要再打扰他,结夏安居后,他回柢树给孤独园去,也向其他比库叙说与精灵遭遇的情形,他们问他,当精灵禁止他进入洞穴时,他是否生气。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去请教佛陀:“帝沙尊者宣称不再动怒,真的吗?”
“比库们!帝沙的话是真的,他已经是阿拉汉了,不再执著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人动怒。”佛陀如是回答他们。
被人误打的比库
不以武力对待一切强弱众生,不伤害他人,不杀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5偈
有位比库带著观想的题目到森林里去禅修。证得阿拉汉果后,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达深挚的感恩之意。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时,一位妇女刚好和丈夫吵嘴,而跑出家门,就紧随在比库的身后,这时候,追赶她的丈夫发现她紧跟在比库身后,误会这比库要带她走,就大声喝叫,并威胁要殴打他。这妇人恳求丈夫不可殴打比库,但这却使她的丈夫更愤怒,立即出手殴打比库。打完后,更带走妇人。事后,这比库继续往精舍去。
抵达祗树给孤单园时,其他比库看见他全身都是淤青,就加以治疗,并且问他,对打他的人是否怀有恨意,他说没有。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有恨意,此话当真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唾弃暴力。他们即使被殴打,也不会生气。”佛陀确定该比库确实是阿拉汉。
一名女士和四名沙马内拉
敌对者环绕时仍然保持友善的态度,
暴力气氛中仍然保持温和的态度,
众人都执著五蕴,
而不执著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6)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太太请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邀请四位比库到家中来接受供养。她特别要丈夫指名邀请真正出身婆罗门的资深比库,但丈夫引导回来的却是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当她看见丈夫请回来的是年轻沙马内拉时,非常失望,就责怪丈夫,并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请资深比库来。同时,她拒绝让四位沙马内拉坐尊贵的座位,也不供养他们。
这婆罗门再度到达精舍时,遇见沙利子尊者,就邀请沙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沙利子到他家时,看见已经有四位阿拉汉沙马内拉在场,就问他们是否已经接受供养?当他知道他们尚未受到供养,又知道只淮备供养四名比库而已时,便返回精舍。这婆罗门只得再到精舍一趟。这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他同行返家,但结果也和沙利子尊者一样,返回精舍。
这时候,沙咖天帝看见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略显饥饿,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罗门,出现在这婆罗门夫妇家。这对夫妇向老婆罗门致敬,并请他坐上尊贵的座位,但这老婆罗门只坐在地上,并且向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致敬。他接著透露自己的身分。这对夫妇看见沙咖天帝向沙马内拉致敬,就供养他们和沙咖天帝。供养后,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和沙咖天帝各自显神通。之后,沙咖天帝回天界去,四名沙马内拉也回精舍去。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评论说:「比库们!阿拉汉对敌视他们的人不怀恶意。」
阿拉汉没有精神烦恼 (注)
断除所有的贪欲、瞋恚、骄慢和虚伪,
如同芥子滑落针锋的人,
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 407)
马哈般他嘎尊者在弟弟朱腊般他嘎出家为比库时已经是阿拉汉了。他的弟弟朱腊般他嘎天生愚笨,因为某一前世时,他作弄一名非常愚笨的比库,所以今生他甚至在四个月内都无法记住一句偈语。马哈般他嘎尊者因此建议他不如还俗。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仍然会发脾气?他们还有没有精神上的烦恼如瞋念呢?
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阿拉汉没有像贪欲和瞋念等烦恼。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是想帮他的忙,而不是瞋念。」
注:请参考「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的故事
习气的力量
委婉说如法、有法益的话;实话实说;不以言语触怒他人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注)。 (偈408)
比利陀婆遮尊者说话的口气往往十分激动,他经常对人说:「过来,你这个可怜虫!」或者「走开,你这个可怜虫!」等等。
其他比库向佛陀报怨他的态度。佛陀就请他来,劝诫他。佛陀并且透过神通得知,过去很多世时,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家中。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因为他的言语而感觉受到冒犯。他说『可怜虫』时,只是累世以来身为婆罗门所养成的习气而已,并没有恶意,他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阿拉汉是不伤害别人的。」
注:请参考故事「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比库被控作小偷
不作非分之取——不管长或短,多或少,鲜美或陈腐——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9偈
有一天,沙瓦提城的一位婆罗门把身上的衣服放在门外地上吹风。这时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库经过他家门口,看见地上的衣服。他以为这是人家丢弃不要的布料,就将它拿了起来,却被这婆罗门瞥见,便追赶上来,指控、辱骂比库:“你这个光头佬!偷我的衣服。”比库立刻把衣服还给他。
比库回到精舍时,向其他比库叙述这件意外。这些比库开玩笑地问他,这衣服是长是短,材料是好是坏。他回答说:“不管是长是短,材料好坏,我都不在意,我丝毫不执著于它。”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执著于任何东西。真的吗?”
佛陀说:“比库们!他说的是真心话。阿拉汉不会拿不是供养给他的任何东西,而且也不执著于物质的东西。”
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
对今生或来世都没有欲望的人,没有贪欲,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0偈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与一群比库到一小村落附近的精舍去结夏安居。村民看见沙利子尊者来,就答应要提供所有的必需品,但直到结夏安居结束以后,村民并没有提供所有的必需品。沙利子尊者说:“如果村民再供养袈裟来,请送来给我,如果没有,也请通知我。”然后,他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其他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的意思,就向佛陀报告:“世尊!沙利子尊者仍然执著于物质的东西,如袈裟和其它必需品。”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沙利子不贪爱任何东西。他要求把村民供养的袈裟交给他,是为了避免供养的村民失去功德,同时也无损比库和沙马内拉的神圣尊敬。”
比库误会马哈摩嘎喇那尊者
没有了贪欲,了悟四圣谛而没有疑惑,并且证得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1偈
有一次,众多比库向佛陀报告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也像沙利子尊者一样,仍然执著于世间的一切。佛陀回答他们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已经是彻底去除贪爱的阿拉汉。
超越善恶
超越善与恶,超越一切结,无忧无虑,清淨无垢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向佛陀说:“隶婆多沙马内拉获得很多的供养,有好名声和财富。他虽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但透过神通,已经建立很多精舍给几百位比库安住。”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隶婆多已经连根拔除所有的贪爱,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身体会发光的年轻人
如同没有瑕疵的月亮,澄淨,安详,清明,不再渴求轮回的人,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1 14:58:49
|
只看該作者
我称之为婆罗门。------413偈
肯达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时,曾经供养檀香木给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因为这善行,他出生在沙瓦提城中一位婆罗门的家里,同时身上有特殊的异象,那就是他的肚脐眼能闪闪发出圆圈的光晕,人们因此称呼他肯达帕。一些婆罗门就利用这不寻常的特征,带他到城里去展示,只有付钱的人才可以触摸他。
有一次,他们带他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向淮备前往给孤独园的佛陀信徒说:“你们去见佛陀,听他说法有什麽用呢?没有人比肯达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触摸他的身子就会发财。你们为什麽不来试试看呢?”这些信徒回答说:“我们的老师具足一切能力,没有人比得上他。”
这些婆罗门就带肯达帕到给孤独园去与佛陀一较高下。但当肯达帕与佛陀在一起时,他肚脐的光就自动消失,而被带里佛陀面前时,又恢複放光,但与佛陀一起时,又消失了。肯达帕在心里告诉自己:“佛陀毫无疑问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恳求佛陀教导他这方法。但佛陀劝他先加入僧团为比库,然后佛陀才会考虑教他。
肯达帕于是告诉他的婆罗门朋友,说他要加入僧团,学习这技巧,请他们等他。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去观身,也就是观察人身三十二个令人讨厌,不淨的地方。几天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婆罗门朋友问他是否已经学会技巧了?他回答他们:“你们最好回去吧!我不想离开这里了。”众多比库向佛陀转述他的话,佛陀说:“肯达帕说的是真心话。他已经彻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注)。”
(注)佛陀在另外的场合说,以创造奇迹来吸引信徒,就像商人雇请歌舞女郎来招揽生意一般。
特别长的怀孕期
超越泥泞(贪欲)、崎岖道(烦恼)、生死海(轮回)、无明黑暗的人;渡过四瀑流(欲、生、邪见、与无明瀑流)而证得涅槃的人;禅定止观的人;没有欲爱和疑惑的人;完全不执著,究竟寂静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4偈
殊帕瓦莎公主的怀孕期异常的长。当她产前阵痛好几天时,她不停忆念佛、法、僧三宝的殊胜。最后,她甚至请丈夫代替她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知道公主的情况时,就说:“愿公主免除恐惧,一切平安,愿她顺利生下健康、高贵的儿子。”正当佛陀这麽说时,公主也生下健康的儿子。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都被邀请到他们家去供应,庆祝他们儿子的诞生。
这孩子长大后,出家为比库,大家称呼他尸瓦哩。他在剃度出家时,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后来更以能够轻易得到供养而出名。他是供养第一的比库。
有一次,比库请教佛陀,为什麽尸瓦哩在母胎中特别久?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某一世时,尸瓦哩是一位王子,他的国家给另一位国王占据了,为了要夺回祖国,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围堵该城市。城里的人们因此断水断炊好几天。因为这恶业,他们今生要忍受长期怀孕和生产的痛苦。”
诱惑比库的妓女
世间人若割舍欲乐,正信出家,灭除贪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5偈
山桌山慕达是沙瓦提城里一户有钱人家的儿子,出家成为比库后,他到距离沙瓦提城相当遥远的王舍城去禅修。从此以后,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沙瓦提城里举行一些典礼,他们因为儿子不在身边而不禁哭泣起来有一位妓女看见他们在哭泣,就询问他们究竟什麽事惹得他们如此伤心?这对夫妇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她就问:“如果我能使你们的儿子离开僧团还俗的话,你们要如何酬谢我呢?”夫妇俩答应使她成为富翁。这妓女就向他们要了一大笔钱,出发前往王舍城。
抵达王舍城后,她在山卓山慕达进城化缘的路上租了一间房子,并且淮备好美味的食物,等他来化缘。刚开始的几天,她在房子门口供养他。不久,她邀请他进屋子里。她更花钱雇请几位小孩子在他经常来化缘的时候,在房子门口嬉戏,她于是籍口一楼又吵又有灰尘,而邀请他上顶楼去进食。等他随她上到楼顶时,她却关上门,开始诱惑他:“尊者!请你当我亲爱的丈夫吧!让我做你亲爱的妻子吧!等我们渡过漫长、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们可以一齐加入僧团,再精进努力,尽最大的努力证入涅槃。”这比库明白自己犯错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诉自己:“由于疏忽,我已经犯了大错。”
这时候,佛陀知道发生在山卓山慕达身上的事,就叫阿难来,告诉他:“山卓山慕达正在王舍城中一栋尖顶楼房的二楼上对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终究会战胜。”佛陀就透过神通放光,劝诫山卓山慕达:“去除对财富和感官欲乐的贪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吧!”山卓山慕达也正念现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阇祗罗比库证得阿拉汉果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
一位阿拉汉比库在咖沙巴佛入灭后不久四处去募款,淮备兴建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有一天,他来到一户金匠的门前,不巧,金匠与妻子正在激烈争吵,他就对著比库大吼:“你最好丢掉咖沙巴佛的遗物,滚回去吧!”他太太听他这麽一说,却说:“你如果生气,就只辱骂我好了,喜欢的话,甚至可以殴打我,但你为什麽要辱骂咖沙巴佛和比库呢?你这麽做,已经犯下大错了!”金匠听完妻子的话后,明白自己刚才犯下十分严重的错误。为了补救他的错误,他制作了一些金饰的花,装在金色的罐子,然后供养给咖沙巴佛的浮图塔。
这一世,他出生为一位富家女的私生子。出生时,她将他放在罐子里,然后顺水飘流而下,最后被一位在河中沐浴的年轻女子看见,便加以收养,并命名为阇祗罗。长大后,他的养母听从比库的建议,送他去刹尸罗受教育。这比库并且安排阇祗罗住在他一位商人弟子的家。后来,阇祗罗与商人的女儿结婚。婚后不久更在他们新屋的后院里挖出大量的金子。他们总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阇祗罗后来更出家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天,佛陀和包括阇祗罗在内的众多比库到阇祗罗儿子的家去化缘,他的儿子们连续十五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过了一阵子,比库们问阇祗罗是否仍执著他的金子和儿子?他回答说已经毫无牵挂。这些比库就向佛陀叙说阇祗罗所说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阇祗罗已经涤除贪爱和骄傲,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乔帝卡在天上的美丽屋舍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注)
乔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钱的人。他住在高广华厦中,该大厦有七道牆,每道牆进出的门都有守护精灵保护著。他的财富之名传播的很远,很多人都来参观他的华厦。有一次,宾比萨拉王和阿迦答沙都王子也来参观他的华厦。阿迦答沙都王子眼见他的华厦如此壮观,发誓将来成为国王时,绝对不许乔帝卡住在这华厦中。国王离开华厦时,乔帝卡送给国王一颗无价之宝的大红宝石。送礼物给前来参观华厦的人是乔帝卡的习惯。
后来,阿迦答沙都王杀死父王,篡位成功。当上国王后,他果真携带将士前去乔帝卡的华厦,淮备用武力取得。但华厦所有的门都有精灵保护,阿迦答沙都王和他的将士只好无功而退。当他前往竹林精舍时,发现乔帝卡正在听佛陀说法,阿迦答沙都王就大声吼叫著:“你命令你的守护灵和我的将士作战,自己却跑到这里来,假装听佛陀说法!”乔帝卡听阿迦答沙都王这麽一说,才知道国王刚到他的华厦去,淮备予以没收。
过去世时,乔帝卡曾经发过誓愿,希望他的财产不会被人强夺而去。此刻他的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他就告诉国王:“国王!任何人无法在违背我的意愿下夺走我的财富。”说完这句话后,他伸出十指,请国王强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国王奋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无法成功。乔帝卡于是要国王铺块布,然后他把双手放在布上,结果所有的戒指自动滑落下来,乔帝卡把它们献给国王,他接著请求佛陀让他加入僧团。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一天,比库们问他是否仍然执著于他的华厦和财富?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乔帝卡宣称已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乔帝卡说的是事实,他已经没有任何贪爱了,他现在是一位阿拉汉。”
(注)本故事与二十六——三十三同一法句。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
解除天人束缚,解除一切束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7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就加入僧团成为比库,后来更证得阿拉汉。有一次,佛陀和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比库外出化缘时,遇见一位年轻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库问他是否仍喜欢跳舞。他回答说:“不!不再喜欢了!”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已经彻底斩断执著的束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注)
超越喜欢(欲乐)与不喜欢(到林间僻静处修行),清凉,没有烦恼的人,调御五蕴,精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8偈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团后,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不再沉溺于一切欲乐了!”
(注)请参考二十六——三十五的故事。
摸骨专家婆耆舍
遍知有情众生的生死,不执著,善逝(趣向涅槃),
明白四圣缔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19)
烦恼漏尽的阿拉汉,诸天、甘塔拔(注)及人
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处,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20)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罗门,他只要触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断该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间或地狱。有些婆罗门就带他到各个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大方付钱,请教他们已故亲人的往生处。
有一次,他们来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他们看见很多人要前去听佛陀说法,就要那些人过来请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闻法的人却说:「婆耆舍知道个什麽啊!我们的老师无与伦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证悟的人。」并与他们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有一个人说:「好吧!让我们去应证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伙儿就到精舍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就吩咐一位比库分别淮备往生地狱、畜生、人间、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时也淮备了一位阿拉汉的骨头,然后把这五付骨头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确判断前四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但最后一付骨头却难倒他。佛陀便开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第五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婆耆舍请求佛陀教导他知道第五付骨头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议他先出家,加入僧团,佛陀才可能教导他。
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罗门朋友等候他学会这种技巧。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禅观人身三十二个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禅修,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当他的婆罗门朋友前来问他是不是学成功时,他告诉他们:「你们最好离开这里,我不再需要了解这种技巧了,我也不会和你们走了。」其他比库听他这麽说,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婆耆舍宣称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他当真明白世事万物的生灭,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注:「甘塔拔」:天的一种。
妻子出家为比库尼
不执著于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人,断除烦恼,不执著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1偈
王舍城中有位佛陀信徒,名字叫毗舍可。有一次,他听完佛陀说法后,就证得三果。他告诉妻子:“请继承我的财富吧!从今以后,我不要再管世间事了。”他的妻子昙摩提那拒绝他的要求,相反地,请求让她出家,加入尼众僧团。毗舍可答应她出家做比库尼后,她就离开王舍城,努力精进禅修,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了。
证果后,她返回王舍城。她的丈夫听说她回来了,就去见她,并且请教几个问题。当他请教初、二和三果的问题时,她都予以回答,但他问及阿拉汉果的时候,她不回答,却说:“这个问题超过你的程度,如果你要知道,请你去问佛陀。”他就去向佛陀请教同样的问题,佛陀说:“她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如果你问我,我也是同样的答案。”佛陀的话证实昙摩提那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盎古利马喇尊者和大象(注2)
毫无畏惧,尊贵,勇猛,智慧具足的人,断除欲望,调伏五蕴烦恼,沐浴(注1)清淨,证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22偈
有一次,巴谢那地王和玛莉咖皇后以史无前例的无遮大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大会预计安排顶著伞的大象,为每一位比库遮阳,但却缺少一只驯服的大象,所以只好用一只尚未驯服的象顶替。盎古利马喇尊者恰好被安排到这只大象。每个人都担心这只象会出纰漏,但当它被牵到尊者身边时,却变得乖顺。
后来,比库们问尊者,当时心中害怕吗?他说不怕。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他的话,佛陀说:“比库们!没错,盎古利马喇当时毫无畏惧。像其他一样的阿拉汉心中没有任何畏惧。”
注1:印度人以为在恒河中沐浴,就可以消除罪业,但此处佛陀的意思是说内心没有垢秽。
注2:续十三——十的故事。盎古利马喇的故事也请参考十三——六的故事。
天作的供养
智者(牟尼)明白自己的前生,明辨天界和恶道,不再轮回,证得无上智,而且一切圆满成就,我称之为婆罗门。------423偈
佛陀有一次胃痛,他就请优波摩尊者前去向天作化缘,要一些热水。天作很高兴有这麽难得的机缘,就供养佛陀热水和一些蜜糖。回到精舍后,尊者为佛陀淮备好热水,让佛陀沐浴,沐浴后,尊者又为佛陀淮备掺有热水的蜜糖让佛陀喝。佛陀喝下以后,胃舒服多了,天作就请教佛陀:“尊者,供养什麽人的功德比较大?”佛陀说:“天作,供养不再作恶的人,功德最大。”
第三十一品 完毕
法句经故事集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嗡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