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8|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慈悲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141350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慈悲的讲记敬摘点滴
...只想说读什么书才可以赚大钱,譬如想读医学,或科学,都可以赚大钱,而没有想说:「我读书是将来要为人群谋幸福;学医是要济世救人,利人利己。」
忍,是最要紧,就是叫你忍你所不愿意忍的事情。譬如我不愿意挨骂,可是有人骂我,我都喜欢。我不愿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喜欢。我不愿意被人杀,生命是很宝贵的,可是有人要杀我,这是了脱我一生的业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识,所以各位啊!学佛法要倒过来学,修道也要倒过来修。怎么倒过来呢?就是你不愿意的事,也要愿意。可是你所不愿意的事,也不是要你让给旁人。
最真实之修行法,修行有三秘诀:
(1)真:不能虚伪,什么事都要做真的。
(2)诚:毕恭毕敬,很诚恳,不懈怠,不马虎。
(3)恒:恒常不变,恒远不逾。
凡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有真、诚、恒三心。做什么事都有这三心,将来一定会有成就。
多做功德事﹕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尽力而为之,这是修福。读诵经典,研究经典,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修慧。福慧是由栽培而来,若不栽培,始终没有福慧。
修道人最怕有烦恼,故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对修行者是当务之急。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这才是有定力。不生烦恼,就没有那么多私欲,私欲源于烦恼,而生出无明,随着就有病痛。无烦恼并非没有人来惹你,故你没有烦恼,而是有人来扰乱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烦恼,这才真有定力。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会犯戒;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会犯法;没有自私心,就不会犯法。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断了一样的悲哀。世尊在将入涅槃时,曾告诉阿难尊者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证,戒律之重要性。
一般人认为命运有一定的安排,所谓「命有八尺,难求一丈」。不错!但这是指平常人而言。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数中。修道人,不要问〈易经〉,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况其他的数呢?更应该超越出去,所以便要理会。
语录篇 -- 发愿学佛
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世间法,不过是世间人所不愿意行的法。世间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出发点无非是自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佛法,是大公无私,是为了利益他人。学佛法,一举一动都要为他人着想,把自我看轻了,舍己为人,不令他人生烦恼,这就是佛法。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他看「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他的父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度众生,希望他的父母离苦得乐。
学佛的人应使佛教一天比一天发扬光大,而非一天比一天衰败。如何发扬光大?首先要培养优良的品格,打好地基,建造高楼大厦就不会倒塌。重重无尽的楼阁,无一不是从坚稳的地基上造起。在修养方面,打好地基就先要敦品立德。
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习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瞋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但若毛病不除,总也不能明白经义。
大家拿出真心来念佛。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度光明。若能恳切至诚地念佛,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气化为吉祥,把染污、暴戾,灾难的空气改变过来。
我们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观」,是观察世界所有的声音。观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众生的心。
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不要低着头念,要抬起头来,表示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不要现出颓丧不振的样子。
如果你要学佛,必须勇猛精进,像一头老虎,从高山跑下来,把自己的业障吞噬!
切记!切记!学佛的初步,一定要修忍辱!就算他人真的要把你杀了,也不应该生出瞋恨心。
学佛的人要: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佛的人,应该问问自己:我布施是为了求名,还是为了要帮助他人?我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是为了要给人家看,还是为了真心修行?修道不是戴面具,不是装模作样,专给人家看,修道全靠自己用功夫。付出一分功夫,便有一分收获;拿出一分诚心,则有一分感应。一切一切,都要真实不虚,切勿自欺欺人。
学佛要多吃亏。永嘉大师有云:
闻恶言,是功德,此则咸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有人骂你,是帮助你向好,所以要「顺逆皆精进,毁誉不动心。」不要因讪谤便起冤恨之心,应该冤亲平等,一视同仁;否则怎样表达无生法忍的慈悲力量呢?
为什么我们用功得不到相应?这是无量劫的习气太深的缘故。所以,心中想向菩提路上走,事实上却不愿意向前走,总想向后转。要知道习气重,业障深,更应该把妄想放下,放下妄想,并不困难,只要把自己忘了,便没有妄想。
修念佛法门,就要时时刻刻都在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停止的时候。醒时也念;睡觉时也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拉也拉不断,扯也扯不断,用剑斩也斩不断。它的力量,比钻石还坚固。你没有任何方法能破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才叫做念佛三昧。
念佛是这样,念经也是这样,持咒也是这样。
佛在世时,某次抓了一把土,问弟子曰:「你说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弟子说:「当然是大地土多。世尊手上的土是很少的。」佛乃说:「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把人身失掉者,如大地土那么多。
禅宗这一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也就是顿教。顿教是由渐教勤修而成的,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我们现在行住坐卧,就是渐修。等到有一天,真正明了,豁然开悟,就是顿。顿也没有离开渐;渐也帮助顿。一般修行人,他修什么法,便说什么法是最好的,是第一的;要不是第一,他就不会喜欢它,也不肯去修。你要是真明白,一切法都是佛法,皆不可得,便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顿悟是平时用功,用到相应,才能豁然开朗。如果平时不用功,就不会有顿悟。好象小孩出生之后,天天被熏习,到时候就会说话。他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好比开了悟。到时候就会走路,当他迈第一步的时候,也好象开了悟。他怎样迈第一步呢?因为天天看大人走路,在这种环境熏习之下,自然而然地会走路。我们用功也是这样,今天用功,明天用功,用来用去,功夫相应了,一念不生,没有妄想,就会开悟。
我们所犯的毛病,就是欢喜人家赞叹,爱戴高帽子。如有人赞叹一句,就感觉飘飘忽忽,迷迷糊糊。怎样成佛?自己也不知道,也搞不清楚。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毁誉不动心」。谁毁谤你,心中也没有一个不高兴;有人赞叹你,心中也没有一个欢喜。其实赞叹或毁谤是世间一种风。
所谓「八风吹不动」,何谓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如果被八种风一吹,心就动摇了,那是你的地基没有打好。什么叫地基?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够,脾气就很大,无明很重;若有德行,脾气也没有了,无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们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谁能把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降伏,令它们不造反,谁就是菩萨。谁能把自己的感情收拾干净,没有邋遢,谁就是菩萨。菩萨也不哭也不笑,随时随地都自在,无拘无束,无罣无碍,无烦无恼,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学佛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
我们要造一个极乐世界,怎样造呢?首先要没有七情。何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把这七种感情调伏了,令它不造反。这时,心里太平无事,什么痛苦的事有没有了。为什么有痛苦?就因为心里不太平;若是没有诸苦,但受众乐。这就是人间的极乐世界。
在念佛时,也就是给极乐世界打电报。念一句佛,就打去一个电报;念两句佛,就打去两个电报。天天给阿弥陀佛打电报,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有雷达,也有收电机。收电机和雷达是什么?即是七宝池的莲花。你念一句佛,莲花就长大一点;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莲花就大如车轮。等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一灵佛性,一灵真性,就投到莲花去化生。等莲花开了,你的佛性亦现出来,所以说「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信佛,能令我们得常乐我净──究竟之乐,因此我们应信佛。但也并不是说只是「信」便可以了,也要依法修行。若只信而不修行,有如说食数宝,与自己本身了无益处,所以古人说:「道是要行的,不行则要道何用?德是要修的,不修则德从何来?」所以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常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
为何说应该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呢?因为道德二字是为人的根本,如树木之有根一样。有了道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反之,脚下无根,则无处可立,进退维谷,不能有所作为了。要是我们能把这二字实践,那么人格便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
语录篇 -- 种下菩提
业是一种最公平的惩罚,堕落不堕落,乃由感情来分别。只知有情,不知有智这种人,将来一定堕落在三恶道中。这是毫无疑问的。你存什么心,就到什么道中去。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业障。障碍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碍你出不了三界。凡是对着境界而生出一种执着,就是情感。见到境界...(●[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
也可以用宝塔来比喻菩提心:这一座宝塔,无论它多高多大,必要从地上修起。地,就是我们的心地。要从地上建这座宝塔,使它一层比一层高。菩提心,也是从心地上建起,愈发愈大,愈发愈高。本来只是一点点,很小的,但逐渐膨胀,发大。功德圆满了,最后可以成佛。
所谓「自在」,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那么,「自在」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自在?在什么地方不自在?在圣人的地位就能自在;在凡夫的地位,就不自在。
愚痴的人,不知因果的厉害,随便错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拨无因果。有智慧的人,知道因果报应的厉害,就怕错因果。无论做什么事情,三思而后行。
古人云:「君子之过,如日月蚀,人皆见之。即时更之,人皆仰之。」君子有了过错,好象日蚀和月蚀一样,人人皆能看见;若能及时改之,人人皆尊敬而仰慕。聪明人,有过必改;愚痴人,才有过不改。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小三灾就是刀兵灾、饥馑灾、瘟疫灾﹕也就是灾劫。三大灾劫发生的原因:因为人有贪心,就发生火灾;人有瞋心,就发生水灾,人有痴心,就发生风灾﹕所以三灾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们人人都具足贪瞋痴三毒之心,此心一天比一天扩大,到了一定限度,就形成大灾劫来临!
世间法就好象一个大罗网,把所有人都捆住了。爱名的便被名网所捆;贪财的便被财网所缠;迷色的便被色网所缚。总而言之,被财,色,名,食,睡五欲之网,支配得颠颠倒倒,缠缚得透不过气来。只可怜一般未明白的人,虽被网所捆还不知不觉;明白的人虽然知道,却没有法子脱离,只是徒增感叹而已。
语录篇 -- 众生皆佛
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人人皆有作佛的资格,不管信不信佛,将来都可成佛。由此可证,佛教不是独裁的宗教,而是民主的宗教。
我把所有的宗教,合并为一家,所以我把佛教叫做众生教。因为谁也跑不出虚空法界外,谁都是众生,故佛教乃是众生所学之教。
我又把佛教改为人教,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做佛的资格。只要专一来修行,最后会成佛。
我又把佛教改名为心教,因为人人有心,修行是去妄心存真心。有妄心是凡夫;有真心是佛。
菩萨以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佛教从有史以来,没有发生过战争,因为佛教的戒律,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不但不杀人,就是其他的动物也不杀,而且还要放生,保护一切动物的安全,所以没有战争。
所有众生的苦,我都承担把它当作自己的;所有现世的乐,我把它回向给一切众生。
凡是恶疾,如疟疾,癌症等,皆由鬼在里面支配着,令人体内五脏错位,四大不调,都是业障鬼在作怪。因为人夙世有业障,时间到鬼就来讨债。也因为这个人的阳气不足,阴盛阳衰,故鬼能得其便。你若能常常无烦恼,智慧现前,鬼便无隙可乘;一旦生了欲念、无明,鬼便容易钻进来。以此类推,八万四千个疾病,皆有前因后果。甚至蚊子咬你一口,蜜蜂螫你一下,及其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互为经纬。人若明白这道理,则一点错事也不敢做,一做错就要受报应。尤其是修六度万行者,更要脚踏实地,丝毫不能行虚伪。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世界上无论好和不好,都是教人觉悟。好,就是教你觉悟好的地方;不好,就是教你觉悟不好的地方。
我们应该像灯一样来照自己心内的屋子。有观照的力量,便产生了因佛性的功能。
你应睁开自己的眼睛,把思想整顿一下,看一看,世上犯法之人,实在都是自私心引起来的。
世界最大的仇怨,莫过于杀生。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杀人之父兄,人必杀你的父兄。这样的互相残杀,永无止境。就因为杀生太多的缘故,所以果报来得很快。所谓「现世现报。」
现在的人,为什么生些奇怪的病症?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杀生而来的。你杀了众生,众生就来向你讨命债。这种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真心忏悔,改过自新,多做有利益众生的功德,才能消除宿现业。
世界的好坏,关键在家庭。家庭教育好,子女的前途就光明;家庭教育不好,子女的前途就黑暗。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大致上是差不多。所以身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谨慎,不可随便。
有人问:「究竟有没有地狱呢?」我告诉你们,人活的时候,就在地狱中。你看,一般人烦烦恼恼,争争吵吵,没有休息,无有停止,这不是在地狱吗?这种人生有何意思?还有水灾、风灾、战争、人祸,亦是人间活地狱!再看,恶疾缠身,苦不堪言;癌症发作,痛不欲生。这岂非地狱?可是人还是看不破,放不下,舍不得,贪恋执着,又没有慈悲心,见利忘义,趁火打劫,最后还是在轮回中打转,无有止期。
●[惟觉法师]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老和尚开示于八十六年暑期大专禅七
禅七很快地过了二天,大众都很用功精进,除了精进用功,也要明白道理,心和理相应了,心就容易安定,心定了,就和圣者的境界相近,称之为入理圣人。如果只了解「事」,而不了解「理」,属于凡夫位,尚未入圣位。
什么是事?什么是理?譬如以布施为例,知道布施可以修功德、修福报,于是努力的布施,无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尽力去做,可是心里却执着布施的功德,这就是属于「事」。如果不执着能布施的人(施空)、所布施的对象(受空)及布施的财物(物空),就能摧破执着之相,入到空性,这称为「三轮体空」,这就是属于「理」。前者执着布施,是假有;后者明白三轮体空,是真空;最后空也不执着,离开「空」、「有」两边,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住假有,不住真空,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这是绝对的境界、超越的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实相。
什么是中道?什么是实相?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亦不攀缘内外境界,亦不被其染着,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分别、执着是相对的境界,就不是中道了。从假有到真空,从真空到契悟无上菩提、如来的境界,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实相。
修行,一个是事、一个是理,要事理圆融无碍,如果只在事上修证,属于渐修法门;若在理上契悟,属于顿悟法门。因为渐修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今天只讲顿悟法门:「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顿悟自心 直了成佛
顿悟法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称为「灵山单传」。所谓灵山单传,传法的对象只限于出家僧众(比丘),不传在家众;一个传一个,同时传法又传衣,这是单传的特色。什么是传法、传衣?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传法,所传之法为离开语言文字,是顿悟自心的法门。
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优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世尊轻轻地把花拈起来给大众看一看。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他的道理,不是无意而为、随随便便;儒家说:「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说法,一方面是言教,一方面是身教;一种是有形的教化,一种是无形的教化。灵山拈花是无言无说,以见花、拈起花的动作来显示佛法的第一义谛,就是我们能起作用的这一念心。释迦牟尼佛拈花晓示大众,下面听法的八万四千人天,不明白释迦牟尼佛拈花究竟含藏了什么用意?只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心灵相通,于是当下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于是将法传给迦叶尊者。传什么法?传不立文字的心法。
什么是心法?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都是心的作用。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以印证,传法给迦叶尊者。
一般人不明了心法的意义,却也说是在传心法,譬如:某些教派认为传口诀、手印,就是传法;它传的口诀是「南无太佛弥勒尊佛」。佛法常称念南无弥勒尊佛,他们改为南无太佛弥勒尊佛,说弥勒尊佛是最高的。点传师在人的两眉中间点一点,说:「老师一点道,阎王老子吓一跳;地狱除名,天堂挂号。」就说是:「已传法给你了。」世间有很多人,乃至于其他宗教,都说自己在传心法,但是心法何在?讲法不同。事实上,心是无法可传,只能印证而已。
很多人不了解,因为晚上作了一个好梦,梦到佛祖摩顶、观音菩萨传法…等,诸如此类,就说自己开悟了;或是打坐时看到一些好境界,看到出家众、看到佛像,乃至于看到山水、光明……,就说开悟了,这些都不正确,它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境界有很多种,《楞严经》讲,打坐有五十种境界,这五十种境界你可以说是烦恼即菩提、波就是水,也可以说是五十种阴魔。很多人听到阴魔就不敢打坐了。什么是阴魔?魔是指障碍;色、受、想、行、识,称为五阴。因为精进用功,五阴就会产生种种变化、种种境界,如果把这些境界当作是实在的,就落入「有能」、「有所」——有能执着的心,有所执着的境界,念念不忘,产生取舍,因而迷失了本心。你执着五阴境界,就会障碍自己这念心,使心不能开朗,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没有办法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就称之为「魔」。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打坐的时候就不要执着这五十种境界。
...(●[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是传佛所彻悟的这一念心。这是第一个时期,称为「灵山单传,一枝独秀」。
曹溪普传 兰桂腾芳
第二个时期,是从六祖大师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一花开五叶」,又称为祖庭法门。
灵山单传至六祖大师以后,繁衍了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派,称为一花开五叶。这五宗传遍天下,尤其以临济宗所传人众最多、层面最广、繁衍最兴盛,所以大陆丛林流行这么一句话:「临济儿孙满天下」,是说临济法门传得非常广泛,这个法门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悟了这念心,又能作主,人人都能成佛。
曹溪普传,曹溪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在梁朝天监元年(西元五○二年),三藏智药法师在此处建宝林寺。智药法师到了曹溪,饮了曹溪水并且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到了唐朝仪凤二年(西元六七七年)春,六祖从五祖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之后回到曹溪宝林寺,弘传顿悟法门;因为六祖大师的道场在曹溪,所以,后人比喻悟到这念心,契悟到这个理,能清楚、明白、作主,就如同喝到曹溪水。饮了曹溪水就能长生不死,什么道理呢?我们的法身确实是没有生灭的,这念心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凡夫的真如佛性,淹没在知见、六识海中,念头始终是生灭不止,所以沉沦生死,不得解脱。
当年,张行昌行刺六祖时,六祖泰然于座位上,伸着脖子让张行昌砍了三刀,六祖却安然无恙。因此,张行昌弃刀出家修行。又如,达摩祖师从南印度来到中国,弘扬顿悟法门,那个时候中国不能接受这种顿超法门;有些我执较重、瞋心较重的,几次下毒想害死祖师。后来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以后,祖师说:「九年当中,我被毒害五次,命若悬丝;如今传法有人,大事已了,可以去了。」
永嘉玄觉大师证道后也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悟道的祖师是生死自在,要生就生,要死就死,凡事都能由自心来作主。众生的心是一直在生灭当中,无休无止,不能作主,所以才生死轮迥。
当时,六祖大师在五祖座下开悟,就是悟了这一念心。悟到能处处作主,清楚明白的这念心;悟到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法身常在的道理。契悟到这个道理,就是悟到了这念佛心,这念心盖天盖地、无始无终;悟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悟到曹溪法门。
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什么原因呢?因为衣传到六祖大师就起了争端。大众看过《六祖坛经》,就知道衣为什么会起争端,由于这念心慢慢不纯正了,掺杂有名闻利养,认为修行学佛、上承佛道,必须得到佛祖的衣钵为肯定。只要继承如来的衣钵,大众就会来皈依、听法,乃至于供养,自己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恭敬、最大的成就;这就是名、就是利,有这种心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祖师固然没有名利心,可是下面的徒弟、护法,为了巩固师父的地位,就利用种种方法希望取得佛陀的衣钵,使大众更加肯定自己的师父,所以传衣就起了争端。
六祖大师继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脉时,衣就传给了六祖,当时六祖大师还是在家居士,没有受过大戒,但这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六祖是真正契悟了佛法、契悟了这念心,所以五祖弘忍大师就把衣和法传给六祖,并且告诉六祖:
「现在你弘法的因缘还没有成熟,还需要等待,如果现在贸然弘扬佛法,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还会有生命的危险。衣传到这里为止,以后不要再传衣了,以免争端不断。」
当时五祖门下,有一位上座名叫神秀,神秀大师能说善道,通达很多道理,但没有契悟到无上菩提,是属于渐修法门,所以五祖没有把衣传给神秀,而传给惠能大师。护持神秀的师兄弟认为五祖传法不公平,为什么传给一个没有地位、也没什么智慧的居士?连一个大字都不识的人,怎么能传给他呢?心中愤愤不平。这是凡夫的看法,从这时候起,衣就起了争端。
其中一位叫惠明的行者,认为应该由神秀大师来继承祖位,不应该传给一个不识字的南方偏僻蛮子,实在是心有不平,于是想把衣夺回来。结果找到了惠能,惠能知道后面有人追来,恐怕惹起争端,就把衣放在石头上,自己隐入树林。惠明追到树林,一看,衣在石头上,准备把衣拿起来,没想到却提也提不动,这时候惠明才知道错了,衣不是争来、夺来的,要真正契悟道,有德、有贤、有能、有道,才可以得衣,不是凭意气用事争夺来的。惠明立刻发了个惭愧心,马上讲:
「卢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的。」于是惠能就从树林里出来。惠明讲:
「虽然我在五祖大师门下已经很久,但都在修福报而没有修智慧,同时自己很愚痴,不了解佛在那里?心在那里?也没有悟到道在那里?请卢行者慈悲开示。」
六祖大师说:「从现在开始起,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听了这几句话,惠明一下就开悟了。
本来面目就是道,是本自具足的这一念心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是菩萨给的,不是父母给的,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的,是本来就有的,如果是他人所给,他就可以随时收回去。因为这念心是本自具足,所以悟道就是悟这一念心,要自己来契悟。这念心体是寂静的,但可以动静无碍,遍用自如!
一般人总是不停的想东想西、患得患失,这念心始终无法停止。有根机、有智慧的人,能够作主,要不想就不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所以当时卢行者告诉惠明,要想契悟佛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当下清楚明白的那念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一说,惠明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性,这就是顿悟法门。
六祖大师后来在猎人队当中,经过十五年保养圣胎,因缘成熟后,就在曹溪宝林寺建设道场,弘扬「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心法,称为曹溪法门、曹溪普传。普传就是既传出家众、也传在家众。
从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分为五个宗派,这五个宗派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地缘,一直传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什么叫做兰桂腾芳?兰花清香、幽雅、高贵,代表女众;古时候男众封侯、拜相,头上的帽子就是桂冠,用桂花来点缀成一种装饰,表示封侯拜相真是富贵,称为桂冠高挂;以桂冠代表男众杰出的象征。兰桂腾芳是指大户人家子孙发达,世代富贵,有官宦之家,也有书香门第,都是杰出的人才,生生世世、子子孙孙,瓜瓞绵绵,都是又富又贵。在佛法当中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有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在家二众有男众居士(优婆塞)、女众居士(优婆夷),称为四众弟子。曹溪普传这段时期,无论出家二众或在家二众,在佛法的领悟上都很有成就,学法的人多,得法的人也多,所以用「兰桂腾芳」形容当时的佛法兴盛是恰到好处。
在佛法上,开悟了,才真正是又富又贵。此时心中时时刻刻有善法、有功德、有定慧,为三界所尊;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实在是真富贵。从六祖一花开五叶,一直普传到现在,灯灯相传、光光相照,就好象大家庭的繁荣。
佛法所说的富贵,人人都可以得到,无论是比丘、比丘尼,无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都能够得到这种富贵、尊荣,都能够超凡入圣、成佛作祖,所以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中台广传 落地生根
从灵山到曹溪,曹溪到现在,由于时节因缘不一样,社会型态改变了,为了适合现在的需要,为了佛法的弘扬,我们现在属于中台法门。
中台法门是什么呢?中台法门就是禅。古德说「禅者,佛之心」;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觉心,觉者之心。什么是觉者的心呢?这一念心有定力、有智慧,达到定慧不二、定慧等持,契入中道实相,这就是觉者的心。禅就是悟到这念佛心,禅就是最高的智慧,最实在的定力,你真正契悟到这念心,这时候,心中充满了光明,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目前最适合的法就是「中台广传」法门,使出家众及在家居士都能够普遍得到利益。
现在的社会,人心趋向于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并且不择手段;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衍生了种种困扰,法律的约束也遏止不住各种问题发生。人心失去了自我,始终觉得空虚、烦恼,心不能定下来。这个时候,唯有佛法的教化与熏修,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所在,了解这念心的去向,悟到这念心可以有定力、有智慧,心性是平等不二,心就能安住。那么,个人、家庭、团体、社会上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
工商社会的脚步是紧张与忙碌,在家居士很难有机会常常来到中台山,正因为紧张、忙碌造成的压力,反而更需要清凉的上上心药以解除心中的压力。所以,在台湾的各县市,只要有因缘,我们就设立精舍,方便居士们就近聆听佛法,参加禅修课程,沉淀心中的烦恼;使这个心能定、能静、能安。这些精舍是由于山上的居士听到中台法门、因为禅修、乃至于打禅七、听经闻法有所契悟,有很好的感受,他们发了大心与大愿所布施的,希望更多的人从佛法中得到安定。这些护法居士们不但自利还发心利他,也是在成就菩萨行。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安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定、能净、能安,可是偏偏心不能净、不能定、不能安,所以中台法门就是要使大众都能契悟这念心;契悟了这念心就能得到定、得到净、得到安,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不虚度这一生,而且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
这个法门要推广到各地,不但是在台湾,还要推广到全世...(●[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在、不想未来,这就是定;有定,但是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那里也不对。有些人说,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达到无想,这不是木头吗?或者认为和无想定差不多。这不是无想定,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但是要无想、无念,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不动,就是如如佛;智慧佛和如如佛同时存在,时时刻刻不动、时时刻刻清楚明白、时时刻刻能够作主;能够保持三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三分钟;保持五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五分钟;保持十分钟,真佛就在自己的中台住了十分钟;保持半小时,就成了半小时的佛;保持一小时,就成了一小时的佛;这就是保养圣胎,这是不容易的,并非一般人所误认的悟了就了了。
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后还有很多的事情,所以古人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没有开悟的时候,表面上看,觉得自己修行还不错,持戒、打坐、礼佛、诵经、修六波罗蜜、修菩萨行、又自利又利他,仿佛自己真正是一位大菩萨。可是悟了以后,才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事,从事还要入理,理就是归于自心,归于这一念「无为心」。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这念心安住在实相、安住在定慧上面,处处作主,这样就是真正达到「真佛住中台」。
●[惟觉法师]中台四箴行
中台四箴行
老和尚开示于台南市政府/86年8月25日
今天的主题是「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人生在世,一个是作人、一个是做事,怎样才能将人作好、将事做好?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番大事业,都希望出人头地,可是「得意者十之一二,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在这个纷纭扰攘、接触频繁的社会,如何将事做好,不但做得好,而且做得圆满;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
在目前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复杂,人与事的接触更频繁,人、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令人有「荣华瞬息间」的感觉。又由于资讯发达、交通快捷,所谓「天涯若比邻」,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了一点事情,很快就传遍各地;所以必须审慎考量作人做事的准则。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这念心。在世间法来讲,心要正、心要开阔、要有包容的涵养,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作人,就要作好人、作善人,再进一步,作一个正正当当的人;更上一层,作堂堂正正的人,就是作正人;在佛法上来说,更要作大人。做事,就要做好事、做善事、做正正当当的事、乃至于做大事;要知道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每个人作人做事的原则,就是他个人的人格表征。
好人、善人,好事、善事,会因为区域、环境、风俗、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认定。在社会上,这些判别原本就是属于比较的、相对的。甚至于同样的人或事,东、西方社会还会有相反的看法,或是因为立场不同、时间不同,也会有相反的观点。在过去认为是好事,现在未必就认为是好事;现在认为是好事,将来未必就是好事;你认为是好事,他未必认为是对的。举个例子来讲,譬如魏征是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是一位贤良耿直的人。但是,一些小人却上了很多奏疏给唐太宗,毁谤、诬告、想陷害魏征,说魏征是个欺世盗名的人。有一天,唐太宗特别召见魏征说:「你作人没有私心,做事很负责任,一心为了国家,我是相信你的贤能;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魏征回答:「春雨如膏,农夫喜之,而行人恶其淋漓;秋月似镜,佳人喜之,而盗贼恶其光辉。」意思是说:春天的雨水,使农作物发芽、成长,农夫心里很欢喜,认为雨水就是甘霖。但是,下雨使地面到处泥泞,行人的鞋子沾满泥浆,行人就讨厌下雨。秋天,明月如镜子一般明亮,佳人才子月下吟诗作对,赞赏秋月美好。可是,盗贼因为藏身不易,不能偷窃,反而讨厌明月的光亮。所以,这雨水和明月,究竟是好?是不好?又如,以前民间有所谓的侠盗,明明在做强盗的事,被偷、被抢的人告到官府,官府到处追缉;他却认为自己很好,是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企业界的老板给员工调整薪水,调得满意的人就认为老板很好,调得很公平。对薪水不满意的人就认为老板不公平。政治界也是这样,有人赞叹,有人毁谤。无论是世间法、出世法,都有这种现象。释迦牟尼佛成就了佛道,有人赞叹他,也有人毁谤他、反对他。世间上的事就是如此,作好人,未必所有的人都赞叹;做坏人,也不一定大家都讨厌。修菩萨行也是一件难事,譬如:观音菩萨、妈祖或是土地公…,警察祈求菩萨帮忙尽速破案,小偷也求菩萨慈悲加被,不要被警察抓到。菩萨行真是不容易的。
这个社会是相对的,遇到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什么做法?须视情况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很久以前在大陆,土匪来了要逃命,遇到江河,就得赶快找船逃到对岸,船上有行脚僧、有道士、有军人、商人、老百姓…挤满一船。大家都催着快开船,船夫也急,结果在浅滩上压死了好几只青蛙,有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开船的,这么不小心,压死了好几只青蛙,你这是杀生…」船上的人,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起来。这时,土匪也追到了。这个人还执拗的问船上的老和尚:「师父,船夫把青蛙压死,犯了杀生罪,对不对?」另一个人说:「你不搭船,船夫就不需要开船,是谁犯杀生罪?」于是老和尚回答:「这些都是多嘴多舌的错,如果不说,船早就离岸,就没有事了。」
世间的灾祸很多都是从多嘴多说中产生的,儒家讲「祸从口出」,佛法上说「众生口业如山」,十善、十恶当中,口业就占了十分之四。
佛法是圆融的,处理事情要看轻重缓急,更要看当时的情形,做适当的考量,当做的就要直下承担。一般人心中总是患得患失,做事又拿捏不稳,怕人家说闲话;既不敢做,做了又不敢担当。
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应该朝正确的方向去做。至少,要做到作好人、好事,作善人、善事;再进一步是正人、正事;最后是作大人、做大事。先要把这种观念建立起来。为什么?因为人有三世因果,三世,不是指投胎三次,也不是指三个世纪,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未来世,也许是今世的未来,也许是后世的未来,后后世的未来。自己造作的所有一切善业、恶业是如影随形,即使现世没有呈现,后世还是自己受报。
在佛陀的时代,弗加沙王因为读了十二因缘,反复思惟就契悟了,觉得自己应该修行。于是将国事传给太子,就去出家了。佛陀知道弗加沙因为业力的缘故,第二天将被牛触死。于是,佛就为弗加沙演说微妙的法义,弗加沙摄心入定就证到阿那含果。第二天,弗加沙被一只母牛触死了,死后转生到天界。那只触死人的牛的主人因为骇怕,就把牛卖了。买了这只牛的人牵着牛去喝水,又被这只牛从后面触死。买主的儿子很生气,就把牛杀了,牛肉拿到市场卖。有一位买了牛头的人,在回家的路上把牛头挂在树枝上,他坐在树下休息片刻。不巧的是,树枝断掉,牛头掉下来,牛角正刺中这个人,他立刻死了。
于是有人就去请问佛,是什么缘故?一只牛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三个人丧命?
佛回答:「罪报是有原因的,不能用今生的事来解释。在过去世,有三个商人,旅途中寄住在一位老妇人家里。他们看见老妇人孤苦无依,就打算房租和伙食费都赖帐不付,而且一齐说已经付过了。老妇人无论怎么举证,这三个人就是说已经付过了。老妇人很气愤的说:『我已经这么穷,你们居然还欺诈我!我发誓!来生若和你们相遇,一定要杀死你们才甘心!』那时的老妇就是今世的牛;那三个商人就是被牛触死的三个人。」
因为有三世因果,所以,作人要时时保持善念、正念,不要有贪心、瞋心、痴心,做事也是一样的。起恶念、做恶事,果报就在三涂恶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做善事、做正事、做了大事,将来的果报就是在净土,或是在天上、或是在人道、或是为圣为贤,名留千古。
从世间法来看,在历史上,世人所崇拜的圣君贤相、忠臣孝子、科学家、哲学家,到现在仍然受大众尊敬,甚至塑雕像来礼拜、歌颂、赞扬,乃至于他的后代,也受到尊敬。相反地,一些贪官污吏、作奸犯科、大奸大恶之徒,不但是现世就要受法律的制裁,恶名昭彰,家人也都抬不起头,虽然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但却是遗臭万年,子子孙孙都被牵累,将来还要受恶报。儒家也说:「积善之家必昌;昌未至,是有余殃,殃去则昌。积不善之家必殃;殃未至,是有余昌,昌去则殃。」道家也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佛法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的道理的确是世间、出世间的真理。
很多人以为人就这一生,死了就结束了,其实不然。
在唐朝,有位知玄法师,俗姓陈,四川眉州人。从小就喜欢看佛菩萨像,他五岁时,祖父叫他作一首咏花诗,他很快就吟诵出来:「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父一听,就知道这孩子将来会出家。他七岁听讲《涅槃经》,就觉得很契机,后来十一岁出家,十三岁被丞相请去在大慈寺升座说法,来听法的大众有上万人。在一般人来看,他年龄很小,但是从智慧上来看他却是如同大人一般。唐宣宗时,知玄法师被皇帝请去讲经,又赐他紫袈裟。知玄法师历经唐宣宗、懿宗、僖宗三位皇帝的礼遇。皇帝因为听知玄法师讲《法华经》,而悟入法华宗旨:于是皇帝亲自书文:「悟者,一剎那;不悟,恒沙...(●[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给太子,就去出家了。佛陀知道弗加沙因为业力的缘故,第二天将被牛触死。于是,佛就为弗加沙演说微妙的法义,弗加沙摄心入定就证到阿那含果。第二天,弗加沙被一只母牛触死了,死后转生到天界。那只触死人的牛的主人因为骇怕,就把牛卖了。买了这只牛的人牵着牛去喝水,又被这只牛从后面触死。买主的儿子很生气,就把牛杀了,牛肉拿到市场卖。有一位买了牛头的人,在回家的路上把牛头挂在树枝上,他坐在树下休息片刻。不巧的是,树枝断掉,牛头掉下来,牛角正刺中这个人,他立刻死了。
于是有人就去请问佛,是什么缘故?一只牛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三个人丧命?
佛回答:「罪报是有原因的,不能用今生的事来解释。在过去世,有三个商人,旅途中寄住在一位老妇人家里。他们看见老妇人孤苦无依,就打算房租和伙食费都赖帐不付,而且一齐说已经付过了。老妇人无论怎么举证,这三个人就是说已经付过了。老妇人很气愤的说:『我已经这么穷,你们居然还欺诈我!我发誓!来生若和你们相遇,一定要杀死你们才甘心!』那时的老妇就是今世的牛;那三个商人就是被牛触死的三个人。」
因为有三世因果,所以,作人要时时保持善念、正念,不要有贪心、瞋心、痴心,做事也是一样的。起恶念、做恶事,果报就在三涂恶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做善事、做正事、做了大事,将来的果报就是在净土,或是在天上、或是在人道、或是为圣为贤,名留千古。
从世间法来看,在历史上,世人所崇拜的圣君贤相、忠臣孝子、科学家、哲学家,到现在仍然受大众尊敬,甚至塑雕像来礼拜、歌颂、赞扬,乃至于他的后代,也受到尊敬。相反地,一些贪官污吏、作奸犯科、大奸大恶之徒,不但是现世就要受法律的制裁,恶名昭彰,家人也都抬不起头,虽然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但却是遗臭万年,子子孙孙都被牵累,将来还要受恶报。儒家也说:「积善之家必昌;昌未至,是有余殃,殃去则昌。积不善之家必殃;殃未至,是有余昌,昌去则殃。」道家也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佛法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的道理的确是世间、出世间的真理。
很多人以为人就这一生,死了就结束了,其实不然。
在唐朝,有位知玄法师,俗姓陈,四川眉州人。从小就喜欢看佛菩萨像,他五岁时,祖父叫他作一首咏花诗,他很快就吟诵出来:「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父一听,就知道这孩子将来会出家。他七岁听讲《涅槃经》,就觉得很契机,后来十一岁出家,十三岁被丞相请去在大慈寺升座说法,来听法的大众有上万人。在一般人来看,他年龄很小,但是从智慧上来看他却是如同大人一般。唐宣宗时,知玄法师被皇帝请去讲经,又赐他紫袈裟。知玄法师历经唐宣宗、懿宗、僖宗三位皇帝的礼遇。皇帝因为听知玄法师讲《法华经》,而悟入法华宗旨:于是皇帝亲自书文:「悟者,一剎那;不悟,恒沙劫。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特赐『悟达』二字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所以后人都称知玄法师为悟达国师。有一次,皇帝送国师一座名贵的沉香椅,法师一时生起了贡高我慢心,不多时,在他的膝盖上长了一个人面疮,非常痛。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用饮食喂这个疮,还会像人一样吞食。召遍名医都医治无效,在绝望之余,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从前一位僧人曾告诉他,他将来会有难,如果不能解决时就到西蜀彭州去找他。于是悟达国师就启程往西蜀找到当年的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他去岩下的清泉旁准备用水洗疮,这时膝盖上的人面疮居然开口讲话,说出十世之前所结的怨仇。
原来,在西汉文帝时,袁盎是谏言官。到了景帝时,与晁错结冤。后来晁错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国之乱。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袁盎建议斩晁错以平息诸乱,晁错于是被诛。袁盎死后,十世都是戒律精严的高僧,晁错完全没有机会报仇;这一世,因为国师起了一点点贡高我慢的心而损到德行,冤业立刻乘机而入。由于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来化解,两个人就此解怨释结,这也就是佛法上「三昧水忏」的由来。
由这件事来看,人不是一死就完毕了。在作人、处事时结了冤仇,以后总是彼此看不顺眼,生生世世成了敌对的,别人跟你唱反调,你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呢?俗话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路,海阔天空。」心地要宽广,才能广结善缘。佛法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去造恶因,就不会有恶果,这三世因果是的的确确的。
前面提到要作正正当当的人、正正当当的事,乃至于作大人、做大事;正事就是不违背法律、不违背道德,乃至于因公忘私,只为公、不为私;或是只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大人。在佛法里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要想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庇佑,就先要以慈悲心去关怀照顾大众,这样子就真正是作正人、做正事,就是真正的菩萨。
以前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讲: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就证明,大事不一定就是当大官。真正能够做大事,就能够作大人。佛法中讲的大人有菩萨、声闻、罗汉,佛是大大人,大人中的大人。世间上也有世间上的大人,过去认为大人是官大人,现在不一定是认为如此。心量广大,就是大人;做事情是为大众而不是为自己,只为公而不为私,这就是大人。佛经中有一部《八大人觉经》,如果能够依据这八个方法、八个道理去了解、实践,就是大人;在儒家而言是君子,在佛法来讲就是大人。
真的彻底明白这些道理,在行为上必定能够做到;如果做不到,就是有些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不能通达。怎么说呢?如果是彻头彻尾的明白,立刻就能够做得到;所谓「真知」,是真的知道,真知就是要去「实践」。以前王阳明先生也说「知行合一」,知、行是一致的,知的最高境界,就一定要去实行;行到最高境界,就是真知。这些都是作人做事的大纲和原则。
政府提倡心灵改革,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人反对,在报纸上发表:「心灵改革,是心灵上的控制,是法西斯主义,是新生活运动。」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心灵改革的真正含意是什么?心灵改革就是从心理上革除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佛法来讲,修布施可以把贪心的念头转过来;修慈悲、忍辱,可以转掉瞋心的习气;用打坐修定的方法使心灵净化,增长智慧。心灵改革无论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件善事、功德。可是硬要钻牛角尖、往坏处想,认为没有自由、不民主,是心灵控制,就成了邪知邪见。作人要有原则,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往坏的方面想,这就是正知正见。在佛法上,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正知正见呢?如何做才能使作人、处事圆满,进而作大人、做大事?这里提供大众四个原则,做为通达人与事的桥梁。这四个原则是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影响,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台湾如此,大陆也如此;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依据这四个原则去作人、做事,无论是士、农、工、商、学、兵,无论是世间、出世间,只要掌握这四个原则,这一生一定有所成就,研究学问的,学业有所成就;做事业的,事业有所成就;修行的,道业有所成就。这四个原则是:「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对上以敬
「敬」,是恭敬、尊重、礼遇。敬的相反就是我慢,我慢重就成为倨傲、骄慢、轻视。我慢少一点就有不敬重、不重视的潜在意识。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习气。
就世间法而论:对于居上位者要有恭敬心。譬如,公司主管、政府首长;学校的校长、老师;家庭中较自己年长者;乃至于社会贤达,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人,都要尊敬他们。以佛法来讲,就是因果,儒家也是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人尊敬,别人也会尊敬我们。用尊敬心、恭敬心,来除去自己心中我慢这个大障碍。
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到自己有我慢的毛病,总是自认高人一等;明明比别人差,却认为和别人一样;和别人一样,却认为自己比较强;时常有优越感,不承认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
在社会上做事,有了我慢心,就会影响到言语、举手投足、瞬目扬眉,容易流露出自大的个性,人缘就不是很好,人缘不好,事业想要成就恐怕就困难些;或是自觉怀才不遇,像一只大鸟栖在小树上,很委屈,就想换工作。有了这些毛病,事业不容易成就。主管也不敢用你,一来怕你流动性太高,不愿交付你长久性和重要性的工作,用你等于没用;二来怕你造反,就不会提拔你。居上位的人有我慢心,则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儒家说:「惟贤、惟德可以服人」,骄傲自大,人必远之。
修行上有了慢心,道业就不能成就。因为慢心会障蔽自己的智慧,见不到真相。有我慢习气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恃心和自负,有些人会形之于身口,即使未形之于外,潜藏在识心当中,都是大障碍;内执于「我」,外执「我所」,总觉得他人不如我;「我」善解第一义谛、善说法要......凡我所有、所会,皆比他人高、上,于自性中起了动相。更严重的是增上慢,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彻悟,还有无始无明未破,却起了高傲自大的心,自认已证,亡失本性,而入到偏邪;乃至于对于良师益友生不敬心,也不尊师重道;这个时候若不知道回头,在自心当中已经有了邪知邪见,入了魔道自己还不晓得,这个魔也就是心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恭敬心的习惯。
佛法讲,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消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消十分业障,就能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今生马上就能有这个善报,不用等到来世。
觉照到自己有慢心,就赶快忏悔。我们禅宗有个公案,在宋朝,有位高峰妙禅师,他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于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妙高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么大,如果昏沉、打瞌睡,很容易就从峭壁上摔下来。起初很有效,日子久了,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昏沉。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着了,一不留神,人就栽了下去。掉到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双手接住他,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禅师就问:「是谁?」空中有个声音回答:「我是护法韦陀!」禅师一听,哦!连韦陀菩萨都来护持我,就有一丝丝的我慢心生起来了。于是问:「世间像我这样用功的人有多少?」韦陀护法回答:「像你这样的人比恒河沙还多。你现在起了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护持你。」禅师听了很惭愧,也很难过,立刻自己至诚忏悔,心想:「如今韦陀菩萨已不再护我了,但是我不能因为他不护持就不修行啊。为了出离生死,纵然是摔死,我也不下座。」就又开始精进用功。不久,又不自觉的昏沉,又摔了下去,在半空中惊醒过来,心想,「这次是必死无疑。」在快落到地面时,又被一双手接住,把他捧送回座。禅师又问:「是谁?」空中有个声音回答:「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已经超过二十世!」禅师听了,豁然开悟。原来,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这一念心是超过二十世,也超过无量劫。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才不遇,像一只大鸟栖在小树上,很委屈,就想换工作。有了这些毛病,事业不容易成就。主管也不敢用你,一来怕你流动性太高,不愿交付你长久性和重要性的工作,用你等于没用;二来怕你造反,就不会提拔你。居上位的人有我慢心,则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儒家说:「惟贤、惟德可以服人」,骄傲自大,人必远之。
修行上有了慢心,道业就不能成就。因为慢心会障蔽自己的智慧,见不到真相。有我慢习气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恃心和自负,有些人会形之于身口,即使未形之于外,潜藏在识心当中,都是大障碍;内执于「我」,外执「我所」,总觉得他人不如我;「我」善解第一义谛、善说法要......凡我所有、所会,皆比他人高、上,于自性中起了动相。更严重的是增上慢,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彻悟,还有无始无明未破,却起了高傲自大的心,自认已证,亡失本性,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3-14 13:53:27
|
只看該作者
而入到偏邪;乃至于对于良师益友生不敬心,也不尊师重道;这个时候若不知道回头,在自心当中已经有了邪知邪见,入了魔道自己还不晓得,这个魔也就是心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恭敬心的习惯。
佛法讲,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消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消十分业障,就能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今生马上就能有这个善报,不用等到来世。
觉照到自己有慢心,就赶快忏悔。我们禅宗有个公案,在宋朝,有位高峰妙禅师,他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于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妙高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么大,如果昏沉、打瞌睡,很容易就从峭壁上摔下来。起初很有效,日子久了,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昏沉。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着了,一不留神,人就栽了下去。掉到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双手接住他,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禅师就问:「是谁?」空中有个声音回答:「我是护法韦陀!」禅师一听,哦!连韦陀菩萨都来护持我,就有一丝丝的我慢心生起来了。于是问:「世间像我这样用功的人有多少?」韦陀护法回答:「像你这样的人比恒河沙还多。你现在起了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护持你。」禅师听了很惭愧,也很难过,立刻自己至诚忏悔,心想:「如今韦陀菩萨已不再护我了,但是我不能因为他不护持就不修行啊。为了出离生死,纵然是摔死,我也不下座。」就又开始精进用功。不久,又不自觉的昏沉,又摔了下去,在半空中惊醒过来,心想,「这次是必死无疑。」在快落到地面时,又被一双手接住,把他捧送回座。禅师又问:「是谁?」空中有个声音回答:「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已经超过二十世!」禅师听了,豁然开悟。原来,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这一念心是超过二十世,也超过无量劫。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剎土不隔毫端。」用功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的那念心上用功。(注:站,保持之意)
从高峰妙禅师这个公案,我们知道修行只要有少许我慢,护法菩萨就不来护持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上要常常检讨、反省,警惕自己。
佛经上讲,有一位常不轻菩萨,这位菩萨无论是见到出家众、在家众都是恭敬、礼拜、赞叹,说:「我深深的尊敬您,不敢有丝毫的轻慢心。您是在行菩萨道,将来能成就无上菩提!」有些人听了会生气,就用石头、瓦片、木杖丢过去打他。可是常不轻菩萨依然是很恭敬的对待大众,即使是远远的看见四众,也是恭敬的礼拜,大家就称他为「常不轻」。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所以,恭敬心是成就道业的助道因缘。
世间的恭敬心,例如对父母、长者、上司、政府官员要尊敬。在出世法方面,对佛法僧三宝--佛像、佛经、僧众,也要有恭敬心。僧宝有菩萨僧,例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乃至于十方诸大菩萨都是菩萨僧;圣贤僧如声闻僧、缘觉僧,目连尊者、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乃至于现在出家的清净福田僧,都是僧宝。
有人会问,现在的出家众大多是凡夫,为什么还要恭敬他们?虽然是凡夫,但是在凡夫当中还是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出家和在家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在家众从早到晚,不外乎是名利财色、事业、物质享受…等等,始终是为个人、为家庭、为私人事业在忙忙碌碌、计较、打算,这当中所用的心是私心较重。俗话里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助长自私心,是祸乱之源,也是团体、社会、国家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是不正确的。有私心,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贪;贪不到或不如意,瞋心就来了,跟着就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身、口、意三业不清净。
出家众虽然还是凡夫僧,但是他们从早到晚不是为个人的家庭、事业,他们放下小我的情爱,以慈悲心的大爱及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彼此,不计较名利得失,建设道场、弘扬佛法、为大众阐述人生的真理,身、口、意三业清净,心量广大。
第二、出家众舍弃世俗的享受、爱好,将世间的家庭、儿女、财色、地位......,通通放下,在世间法来说是牺牲,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但在出世间法而言,就不是牺牲;这些本来就是梦幻泡影,是无常之相,是一时拥有,是生灭法,因缘尽了就没有了,只留下情识、业种,以至于生死轮回不休。出家众虽然是凡夫僧相,但是,一方面于四威仪不违、不犯,以无为心为社会大众来贡献心力。另一方面,在日常精进用功、努力不懈,希望早成道业,好来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是把众生放在前面。
第三、出家众一年四季,不分寒暑、不分距离远近,从朝至暮,都是为大众、为社会发心。众生在家庭、社会、事业,有了苦恼、忧愁、或是被病苦逼迫,出家众真正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在帮助众生,让众生心有所依靠,心能够得到安定。
第四、出家众将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大众明白善恶因果、人生的真理、实相,让每个人认识自己,能够安心、定心、净心,真正是在做净化社会的工作。一年四季这么辛劳,虽然是没有薪水,还是尽力去做,而且做得没有怨言,心情是平和的。社会上的人,上班虽然有薪水,有些人还是不满意。从这些角度来看,出家众是值得恭敬的。
「恭敬心」无论是世间法、出世法都很需要。居士来到道场,对佛、法、僧三宝很恭敬,这种恭敬心养成了,进一步带到家庭、社会,自然而然对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果对任何人都有恭敬心,家庭就能够和谐,社会自然就能够安定,人与人之间也能减少很多的烦恼和磨擦。这些道理大家都了解,但有时候却忽略了。如果能够常常省察自己的行为,做到这些,作人一定会有成就;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助缘,减少障碍,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在日常生活上,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为,要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诚意,养成习惯了,自然就能做到「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慈」能去除自已的瞋恚心。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无论与自己有因缘或没有因缘的人,都无条件的以慈悲心去对待,就如同儒家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进一步,讲冤亲平等、物我平等。不管他是我的仇人、或是冤家,我都不计较,以关爱自己子女的心去关爱他人的子女,以孝顺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顺他人的父母;对任何人都一样,不分亲疏,平等一如,这就是冤亲平等。
不但是对一切人一律平等,对动物也一样以慈悲心去关心。不但是对人、对动物,更进一步,对一草一木都要爱护。
佛经上记载,有一位出家比丘在外行脚,经过山林,遇到强盗,把他身上的衣物一扫而光,又用山上的草和树藤把他的双手、双脚捆绑起来。这位比丘基于大慈悲心,动也不敢动,他怕自己一动,会把草和树藤弄断。后来大家就称他为「草系比丘」。
把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而且推广到社会各阶层,这个社会一定是祥和的。如果儿童从小就培养这种大慈悲心,到了青少年,就不会打架、滋事。
慈悲心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去养成。首先,要做到不杀生。检讨看看自己能做到几分?不杀人,一定做得到;不杀动物,可能就不简单了。不杀猪、不杀鸡,不杀大的动物容易做到,不杀小动物,可能就难了。譬如,擦桌子,上面的虫子、蚂蚁,一不注意,就被弄死了;在厨房里煮饭或整理厨房,说不定一下就打死一只蟑螂。自己反省一下,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慈悲心。擦桌子时,看到桌上有只蚂蚁,可以用手敲一敲,请它赶快离开,跟它讲几句话,它自然就走了。要知道,这些动物在心灵上也是能感通的,我们的心无远弗届,心很慈悲,就能够感通动物。
隋朝时代,昙询禅师有一天在山中行走,遇到两只老虎在争斗,禅师站在两只老虎当中开示:「彼此同住在山里,各走各的,不要再斗!」于是两只老虎很听话的各自走开了。又如,在赵州言下大悟的严阳尊者,他身边经常有一虎一蛇跟随,它们受了尊者的感化都知道不伤害人类。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佛法讲三世因果是确实的,对于堕在畜生道的生灵要同情它、尊重它、爱护他,怎么忍心再伤害它呢?山上有位居士住在德国,他的小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每天早上上学经过鸽子广场,鸽子在吃地上的食物,这个小孩因为顽皮,就用脚去踢鸽子和鸽子的食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睡午觉,刚躺上床,就梦见很多鸽子来说:「我们以前也是人,这世做鸽子已经够可怜了,我们每天吃早餐你还踢我们,你吃饭的时候别人踢你,你的感觉好吗?请你以后不要再侵害我们。」这个小孩就把整个经过讲给居士听。现在这个小孩非常爱护所有的动物,他说他不要将来堕到畜生道被别人欺负。
第二,要救生。不但不杀生,还要救生。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表现。看到动物受伤害,去帮助他,这就是救生。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佛性、有思想的,只是人类不了解它的思想,就认为动物是愚笨的。古今中外研究动物学的学者专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很多详尽的报导,无论国内外都发现了很多动物救人的例子。在国外,有只金丝雀为了救摔伤在屋子里的老妇人,飞到老妇人的侄女家,来回的飞,一直等到老妇人的侄女弄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了,于是开车到老妇人家,发现老妇人流血过多,昏迷不醒,立刻急救才保住了一条命,可是这只小雀却精疲力竭的死了。就连这只小雀也懂得慈悲救人,怎么能轻乎它们的佛性呢?
放生也是救生,买来放生是救生的一种,但是现在的因缘你去买来放生,间接的让一些人去刻意捕捉也不对,因为在特别为了买放而捕捉当中,也会伤害到生灵,甚至于不正确的放生不但影响生态,而且造成生灵的速死,这还是杀生,有因果的;如果从口边放生,就是大慈悲心了,口边放生就是不吃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的肉,也就是吃素。
现在一般人也吃素,但不是基于慈悲,而是认为动物的肉里含有太多抗生素、荷尔蒙、生长激素、细菌、病毒,怕吃了容易致癌,或是血管硬化,得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基于这种因素吃素也可以,但是心量不够广大,虽然是吃素,但是所得的福报较少,甚至没有福报,什么原因呢?因为是为自己的利益才吃素。
佛知道人的习气很重,吃肉成了习惯,一时要一个人吃素,可能不容易,所以开个方便,可以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第一,自己不杀,也不唆使别人杀。第二,不见杀。有很多家庭主妇到市场,看到鱼、鸡、鸭......等,刚刚才杀,认为很新鲜,就赶快买,这就招罪过了。为什么?不但没有见死不放,还认为很新鲜,去买来吃,这那有慈悲心?第三,不为己杀。例如到亲友家,他们为了招待你而杀鸡、杀鱼,吃了也是招罪过。因为你不去,它们就不会死!这正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时候,要劝亲友,不要杀,让他们也培养慈悲为怀的观念。
虽然,开个方便吃三净肉,但是要渐渐少吃,乃至于不吃。你不吃肉了,卖肉的就少杀了。买的人少,甚至没人买,他自然就不杀,或是改换行业。日常生活中,不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万物,心中就会很安然、和谐、光明。动物看到你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光明、和谐,就不怕你,也不会害你。
在唐朝有位不空法师,有次经过北邙山,山上有条巨蟒,非常大,上山的樵夫曾经看到过很多次。不空法师见到它,为它授三皈五戒,并且告诉这条蛇:「你因为瞋心太重,今生才会受蟒蛇身的果报,如果不真心悔过,去掉瞋心,将来生生世世永不得脱离。你若至诚信受,那么,此身必当即时舍离!」蟒蛇听了,若有所悟,摇摇身体,作礼而去。不久,上山的樵夫见大蛇死在溪涧中,已经舍报超脱了。
佛经上讲,罗汉可以降龙伏虎,是什么道理?因为罗汉已经降伏了贪心、瞋心、痴心,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生灵,所以一切动物看到他也就不会有恐惧心,反而有欢喜心。
佛法不离世间法,修行学佛、作人处世,有深有浅,要想达到善人、正人、大人,也是有层次上的差别,应该尽力朝圣人的方向去努力。
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在佛法来看,就是因果的道理;什么样的因心就有什么样的果报。古德说:「相由心生」,有慈悲心的人,面容看起来就令人觉得很温和、很欢喜,大家都乐于与他亲近。相反的,没有慈悲心、瞋心大的人,面容看起来就令人害怕,甚至不敢接近。
佛法中有一则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一起到外面行脚,看到天上一只老鹰追赶着一只鸽子,这只鸽子被老鹰追得走...(●[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