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6|回復: 2
|
净度三昧经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度三昧经
0226a01║
0226a02║淨度三昧經
0226a03║
0226a04║ 整理者 大內文雄 齊藤隆信
0226a05║
0226a06║〔題解〕
0226a07║在諸經錄中,最早著錄《淨度三昧經》的,是梁僧祐
0226a08║的《出三藏記集》。在《出三藏記集》卷四的「新集續撰
0226a09║失譯雜經錄」中著錄了二卷本;卷五的「新集抄經錄」中
0226a10║著錄了南齊文宣王蕭子良的四卷本抄經與闕本的一卷本抄
0226a11║經。此外,在卷十二的「法苑雜集原始集目錄‧法寶集上
0226a12║卷第二」中作為「八王日齋緣記第十一」的出處,也著錄
0226a13║了該經。即在五、六世紀之交,人們已經知道有三種《淨
0226a14║度三昧經》:一種是譯者不明的二卷本;一種是四卷本抄
0226a15║經;還有一種是一卷本抄經,但僧祐撰錄時為闕本。僧祐
0226a16║曾特別注意到該經中有關於「八王日齋會」的論述。上述
0226a17║諸種經本,都沒有留下譯者的姓名。隋唐時期,這一情況
0226a18║發生變化。該經隋代曾入藏,同時又被判為疑偽經。入藏
0226a19║的是法經撰《眾經目錄》卷一,所收為三卷本;費長房撰
0226a20║《歷代三寶紀》,所收為二卷本。判為疑偽經的是《法經
0226a21║錄》卷二將蕭子良的四卷本抄經歸為「偽妄」;彥琮撰
0226a22║《眾經目錄》卷四的「偽妄」中則記錄了蕭子良的一個三
0226a23║卷本的抄經。此外,《歷代三寶紀》記錄該經有四種譯
0226a24║本,即北魏曇曜翻譯的一卷本、劉宋智儼翻譯的一卷本、
0226a25║寶雲翻譯的二卷本、求那跋陀羅翻譯的三卷本。到了唐
0226a26║代,情況又發生變化。由武周明佺等編撰的《大周刊定眾
0226a27║經目錄》卷十三之「見定流行入藏錄」將三卷本著錄為真
0226a28║經,同時在卷五將費長房著錄的四種有譯人的經本一律著
0227a01║錄為「同本別譯」。而智昇的《開元釋教錄》將上述四種
0227a02║有譯人的經本著錄為「同本異譯,並闕」,在卷十八的
0227a03║「疑惑再詳錄」中著錄了三卷本的《淨度三昧經》,在卷
0227a04║二十「入藏錄」的末尾特意附注:「《淨度經》下十部十
0227a05║五卷,並是古舊錄中疑偽之經,周錄雖編入正文,理並涉
0227a06║人謀,故此錄中,除之不載。」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
0227a07║錄》的《不入藏目錄》繼承了智昇的著錄,由此,一般的
0227a08║大藏經都把該經排斥在外。但《淨度經》曾被權威的敕撰
0227a09║目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作為真經著錄,影響想必很
0227a10║大。現存的七寺本、敦煌本都是三卷本,其原因大約就在
0227a11║於武周時曾廣為流布的入藏真經就是三卷本,而那個三卷
0227a12║本後來成為七寺本、敦煌本的祖本。武周時的三卷本源于
0227a13║隋代的三卷本或二卷本。雖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隋代該經
0227a14║的內容,但是,正如以下所要敘述的,梁代以來許多典籍
0227a15║引用的文字與現存三卷本內容完全一致,這證實它們是根
0227a16║據梁代失譯的二卷本、或者《出三藏記集》之「法苑雜緣
0227a17║原始集目錄」所傳的《淨度三昧經》傳本編撰成的。
0227a18║如前所述,《出三藏記集》記載了在「法苑雜緣原始
0227a19║集目錄」中保留著《淨度三昧經》中有關於「八王日」的
0227a20║敘述,這部分內容現在七寺本卷二之開頭,敦煌本卷上之
0227a21║末尾。與此類似,在梁《經律異相》、唐《法苑珠林》、
0227a22║《諸經要集》等類書中也保留了若干引文。《經律異相》
0227a23║的引文全部集中在卷四十九之「地獄部」,在此列舉這些
0227a24║目錄,並擬與唐代類書中的引文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0227a25║《經律異相》引用《淨度三昧經》目錄:
0227a26║一、閻羅王等為獄司往緣
0227a27║二、三十地獄及獄主名字
0227a28║三、五官禁人作罪
0228a01║四、應生天墮地獄臨終有迎見善惡處
0228a02║五、八王使者於六齋日簡閱善惡
0228a03║上述引文中,第五條被《法苑珠林》卷六十二之「祭
0228a04║祀篇祭祀部」所引;《諸經要集》卷十九「送終部捨命
0228a05║緣」及「祭祀緣」則轉引了上述第四條、第五條。此外,
0228a06║第三條被《法苑珠林》卷二十三「慚愧部引證篇」所引,
0228a07║引文與七寺本卷二的文字基本一致。上述這些引文已足以
0228a08║說明,這部經典在類書中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一部論述死後
0228a09║報應、特別是下地獄問題的經典,它還論述了人死後所得
0228a10║境遇的好壞,完全由對其生前行為的詳細調查與報告來決
0228a11║定,這使我們想起後代出現的所謂「功過格」。類書並不
0228a12║以宣揚特定的教義為目的,從諸類書對該經的摘引,我們
0228a13║也可以明白智昇以前的佛教界對該經的一般評價。
0228a14║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北朝末年以來,隋唐
0228a15║諸家著作引用該經典時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有的持肯定的
0228a16║意見,如三階教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階佛法》、淨土宗道
0228a17║綽的《安樂集》卷下、善導的《觀念法門》及初唐護法僧
0228a18║法琳的《辯正論》卷一等。上述著作都把《淨度三昧經》
0228a19║作為經證來引用,對《淨度三昧經》的評價都是肯定的。
0228a20║有的持否定的意見,如道宣的主要著作《四分律刪繁補闕
0228a21║行事鈔》卷上之三「師資相攝篇」這樣說:
0228a22║「又有愚師,引《淨度經》三百福罰。此乃偽經,人
0228a23║造。智者共非。縱如此經,不起三毒者得依而福罰。今順
0228a24║己煩惱,何得妄依?律中嗔心呵責尚自犯罪,乃至畜生不
0228a25║得杖擬,何況杖人?」
0228a26║道宣進而引述《地持論》中的「上犯罰黜,中犯折
0228a27║伏,下犯呵責」,稱佛教「亦無杖治」。亦即針對上述
0228a28║《淨度經》的引文,道宣指出佛教的處罰原本只有折伏、
0229a01║呵責等,「本無杖打人法」。儘管如此,可當時的大德、
0229a02║眾主等還施行杖責、拘禁等處罰。所以道宣對這一現狀提
0229a03║出批評,並將《淨度經》作為批評的具體事例。這說明,
0229a04║在唐初,至少在道宣見聞的範圍內,在教團、寺院內部還
0229a05║廣泛流行杖刑等體罰,其依據就是《淨度三昧經》。宋元
0229a06║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之三中提到「《淨度》偽
0229a07║經,如序所列」,是指在《行事鈔》的序中,作為「世中
0229a08║偽說」或「世中偽經」,從《諸佛下生經》到《提謂
0229a09║經》,共列舉的24部偽經。在這24部偽經中實際並沒有
0229a10║《淨度三昧經》的名字,但對道宣來講,凡宣揚《淨度三
0229a11║昧經》「三百福罰」之類觀點的那些偽經,都是與自己所
0229a12║主張的正確的戒律相抵觸的。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注意到
0229a13║《淨度三昧經》。對這裏所謂的「三百福罰」,《資持
0229a14║記》中接著是這樣說的:「舊記云:彼明重罪打三百,中
0229a15║罪打二百,下罪打一百。皆得福也。」這與七寺本卷二靠
0229a16║近末尾部分所說的小過笞一百,中過笞二百,大過笞三
0229a17║百,且「福罰之」的說法正好相應。
0229a18║與其他中國所撰佛典相比,《淨度三昧經》的卷數、
0229a19║字數都較多。下面略述各卷中值得注意的內容。
0229a20║卷一的特點是列舉了三十地獄,這已為上述類書所引
0229a21║用。其末尾有一段文字論述「八王日」,一直延續到卷二
0229a22║的開頭。卷二的分量與內容都很豐富,或許正因為此,以
0229a23║類書為首的各書的引用也較多集中在這一卷。特別值得注
0229a24║意的是淨度菩薩出場的那些部分,該菩薩的名字與本經典
0229a25║同名。道宣《行事鈔》所引的正在這一部分,只要略微閱
0229a26║讀,便可以感覺到該經典反映當時佛教教團具體狀況的色
0229a27║彩很濃。卷三論述自度思想,有一些極具特徵性的文句,
0229a28║例如「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另外,其中反映出的在
0230a01║家信徒對佛教教團的批評也值得注意。
0230a02║但是,貫穿全經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從地獄的輪中解
0230a03║脫出來,這種輪以持齋、五官伺察、二十五善神之守護
0230a04║等事項為象徵。這象車的兩輪那樣支撐著經典的全部內
0230a05║容。其次的要素是作為指導僧的明師的存在。這些明師不
0230a06║屬於教團上層,他們在傳教實踐的層面上與在家信徒保持
0230a07║著經常的接觸,支撐著佛教教團的基礎。本經大約正是在
0230a08║這些僧人的實際活動的基礎上撰寫成的。這說明佛教正在
0230a09║逐漸普及,還沒有能夠完全滲透到民眾的最底層。換句話
0230a10║說,這反映了本經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佛教的中國化還沒有
0230a11║完成。
0230a12║此次錄校的底本,卷一為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所
0230a13║藏本,該本原為法隆寺所有,亦即為《卍續藏》的底本。
0230a14║卷二及卷三為日本市名古屋七寺所藏本。七寺本卷二的首
0230a15║部殘缺若干行,據斯4546號(斯乙本)補足。另外,經調
0230a16║查,現知敦煌遺書中共有斯4546號等十二號《淨度三昧
0230a17║經》寫卷,今均作為校本。各校本的略號如下:
0230a18║北甲本:北8654號(結63號);
0230a19║北乙本:北新1508號;
0230a20║北丙本:北8222號(結65號);
0230a21║北丁本:北8655號(霜55號);
0230a22║北戊本:北8223號(仄2號);
0230a23║斯甲本:斯2752號;
0230a24║斯乙本:斯4546號;
0230a25║斯丙本:斯7452號;
0230a26║斯丁本:斯5960號;
0230a27║斯戊本:斯7444號;
0230a28║斯己本:斯2301號;
0231a01║俄甲本:俄孜351號。
0231a02║
0231a03║
0231a04║〔錄文〕
0231a05║
0231a06║佛說淨度三昧經卷第一
0231a07║
0231a08║聞如是。
0231a09║一時佛在羅閱祗神鳥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
0231a10║丘二萬五千,皆阿羅漢。神通已達,脫於恐畏,已
0231a11║過諸畏,畏無所畏,三脫無礙。空無三昧、無相三
0231a12║昧、無願三昧,其心空寂,皆入空慧,辯才無礙。
0231a13║菩薩七萬八千,皆住無畏三昧、普光三昧。有還淨
0231a14║戒三昧者、已得不動三昧者、已得了生三昧者、有
0231a15║得法雨三昧者。
0231a16║大尊明士漚和拘舍羅智積無限,辯才無侶,智
0231a17║度無極,已藏七寶。心空無礙,淨如水月。無心意
0231a18║識,已脫死地。度無恐畏,畏無所畏。五眼明達,
0231a19║觀三界五道,轉化受形顛倒。羅網圍繞,罪福自
0231a20║追,圍繞其身,流不絕。人物之屬、有識之類,
0231a21║沒溺愛海,苦痛愁惱都無覺知,而自謂為樂。遭逢
0231a22║苦厄不知迷行,致之而反怨天。遂益愁憂,毒心亂
0231a23║起,噁心滋甚。沒命經入三塗,考治萬端,五毒兼
0231a24║備,受罪數千億劫。形罪雖竟,化成惡形,更受百
0231a25║畜之身。出一身入一身,出一識入一識。忘本識,
0232a01║周旋五道,終而復始。輪轉無際,流不絕。目視
0232a02║三界生死苦畏,為六欲所溺,甚於須彌山。沒溺大
0232a03║海,無有出期。雖爾天地衰老,劫盡大燒,海水幹
0232a04║竭,須彌山猶有出期。三界之群生,為六欲所溺,
0232a05║甚於須彌山。
0232a06║菩薩大士,觀見審諦愍傷愚憃凶騃之人,未見
0232a07║生死參差。世尊開演正法,恤化三界,齊渡五道。
0232a08║斷諸徑路,滅生死火,開虛無門。安入泥洹宅,現
0232a09║自在之制,無我結解。見生死之縛、十二癡本、六
0232a10║十二見,令眾結解脫無罣礙。
0232a11║世尊導化,善安利業。諸天、人民、菩薩大
0232a12║士,輔佐世尊。蕩除三界,閉絕三塗,開三善路。
0232a13║世尊現變,感動魔眾。盡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
0232a14║動。人天易色,魔眾、一切鬼神、龍、阿須倫、官
0232a15║屬,悉感動不安。諸天、龍、鬼神、阿須倫等,各
0232a16║各官屬,皆自於所惶怖,自歸命佛。
0232a17║佛悉愍傷,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徹照
0232a18║三十二天,下照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薑場、左
0232a19║右,莫不歡喜,尋光即到佛所。諸天、帝釋、天
0232a20║子、王女、天上諸大尊、神妙諸天神、魔王,及諸
0232a21║官屬、司錄、司命、三十二鎮王、柱天將軍、特進
0233a01║兵王、律法義都、曰公科車赤符郎、功曹使者、天
0233a02║侯太一、四天大王、太子、使者,一時悉皆尋光至
0233a03║佛所,稽首歸命,皆禮佛足,繞佛七匝。禮佛訖,
0233a04║懸住空中。諸龍王、阿須倫王、將官屬尋光而至,
0233a05║稽首歸命,禮佛畢訖,侍佛後面。諸天神王、釋、
0233a06║梵、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及諸天子、輔天將
0233a07║軍,皆持天上華香寶玉、赤真珠、摩尼珠、辟玉、
0233a08║金、銀、水精、流離、車渠、馬瑙、幡彩、琦珍、
0233a09║寶蓋、名香、雜香、澤香、搗香、珍琦寶物,盡天
0233a10║上所有,?持供養世尊及諸尊、菩薩、大弟子。十
0233a11║八地獄皆悉休息,監官屬皆尋光而至,歸命稽首,
0233a12║繞佛百二十匝,叩頭悔過。禮拜畢訖,住佛右面。
0233a13║地獄監官玄都王、聖都王、廣武王、晉平王、玄陽
0233a14║王、武陽王、公陽王、平陽王、廣進王、都陽王、
0233a15║延慰王、平胡王、璉石王、水官都督、鐵官都督、
0233a16║天官都督、仙官都督、土官都督、十八使者,各
0233a17║將諸官屬尋光而至,頭面禮佛足,三自歸命,悔過
0233a18║拜謝,繞佛七十匝,稽首而立。國王洴沙將十億
0233a19║眾,來詣佛所。清信士、清信女二百萬五千人,皆
0233a20║來會坐。凡人數千萬,皆來會坐。別坐左面,聽佛
0233a21║說經。時國人皆疾疫,及臣民行惡凶危。佛慈愍
0234a01║之,恐墮三塗,沒溺苦毒,欲度脫之故,還處靈鷲
0234a02║山,現變感動,無不蒙度。
0234a03║佛告四部眾,及諸天、龍、鬼神、阿須倫、閱
0234a04║叉、真陀羅、摩淹勒、鬼神,及閻羅、官屬:「悉
0234a05║皆明聽。」
0234a06║各言:「唯諾,唯諾,今受佛教。願聞聖化,
0234a07║重哀教戒。當奉行之。」
0234a08║佛言:「三界眾生,食福無行,還墮地獄。含
0234a09║毒害生,死入地獄。論諂欺誑,死入地獄。貪利不
0234a10║止,心懷嫉妒,憍慢自用,更相伺侯,共相中害,
0234a11║死入地獄。中正相嫉,佞諂相讎,邪常自正,死入
0234a12║地獄。殺、盜、婬、欺、妄言、兩舌、惡口、罵
0234a13║詈、咒咀,死入地獄。飲酒迷亂,食色嗜欲,害生
0234a14║可口,死入地獄。慳食獨食,死入餓鬼。多諸瞋
0234a15║恚,喜怒無時,死為賤人。負債不償,借貸不歸,
0234a16║持頭抵觸人,後為畜生。論諂,後為鬼神。無所倚
0234a17║屬,種福多怒,含毒瞋恚,後則為龍蛇。戒羸自
0234a18║尊,好為人主,五度不純,死主地獄。五戒完堅,
0234a19║死則為人。十善行羸,生忉利天以下。十善堅強,
0234a20║好欲,生六天以下。一禪生色天,二禪生無色天,
0234a21║三禪不解空,生二十四天以上,不離於地獄苦。一
0234a22║切諸身形類之屬,各自從心生,種行得之。諸天、
0235a01║人民,作天行則得天身,作人行則得人身。龍、鬼
0235a02║神,平生為人時,含毒瞋恚,好著巾角叉樹,是為
0235a03║龍行,死則為龍。作鬼神行,則墮鬼神中。作畜生
0235a04║行,墮畜生中。作奴婢行,墮奴婢中。作餓鬼行,
0235a05║墮餓鬼中。作地獄行,則墮地獄。忍辱得端正,人
0235a06║所樂見。瞋怒得醜陋,恭敬得長且尊,憍慢得矬小
0235a07║且賤。種苦得苦,種樂得樂,作是得是,不作是則
0235a08║不得是。汝等各自種行,隨行受報。乃今有若干種
0235a09║類,受形各異。尊卑、貴賤、好醜、長短,不等者
0235a10║何?由心所生。心念不同,故致是報。」
0235a11║諸天、龍、鬼神、地獄王、人民、四輩、菩薩
0235a12║摩訶薩,聞佛所說正真大法。罪福證驗,實如世尊
0235a13║慈化之教。形類各異諸神等,無量各自本來身心。
0235a14║各言:「受教奉行,原除愚癡。從今更始,立行為
0235a15║本。」
0235a16║佛言:「能行四恩、四等,無相、無願,入空
0235a17║定,立八正行、八維務禪、九次第禪,除九思,行
0235a18║十定法者,則離生死,得出三界,不畏三塗之難。
0235a19║履刃不傷,蹈火不燒,處欲不汙,在禍不殃,致平
0235a20║等覺。」
0235a21║舍利弗離坐,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
0235a22║「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閱叉、真陀
0235a23║羅、迦樓羅、甄多羅、摩淹勒、餓鬼、地獄、飛
0236a01║鳥、走狩,識神一等,行地不同,志趣不齊,罪福
0236a02║所應云何?」
0236a03║佛言:「眾生受形,隨行獲其果報。所墮之
0236a04║處,各隨所習,以致殃福。」
0236a05║文殊師利白佛言:「諸法本淨,何因有罪有
0236a06║福?法本無二,心本本無,寧有三也?二千本無,
0236a07║尚無一,何況二也?
0236a08║「心無本,心無男女,心無大小,心無尊卑,心
0236a09║無若干。心空空,如泥洹空。心如本無空。心之無
0236a10║形,其心為神舍。神亦無形。神神去,法空空,如
0236a11║神空,神空如本無。三界空,五道空,萬物空,四
0236a12║大空,地水火風空,等無有異。吾我空,眼耳鼻口
0236a13║身心意識,此八本空。
0236a14║「本來空,本清淨。色本空,清淨。痛癢思想生
0236a15║死識本空,清淨。吾我本清淨,身心本清淨,三界
0236a16║本清淨,人物本清淨,眼耳鼻口身心六事本清淨,
0236a17║地水火風空本清淨,青赤白黑本清淨,文字亦空本
0236a18║清淨,一切諸法空清淨,般若波羅蜜本清淨。
0236a19║「三界如幻,人亦如幻。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
0236a20║幻,五陰、六衰亦如幻。色生色死,色起色滅,無
0236a21║常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識生識滅,無常如幻。
0236a22║生老病死,無常如幻。饑渴寒熱,無常如幻。四大
0236a23║非真,色滅速朽,皆歸無常。
0236a24║「計本來無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本無。吾我本
0236a25║無,五陰、六衰本無。地水火風空本無。諸法本
0237a01║無,三界本無,人物本無。有我世、無我世、我
0237a02║所、非我所本無。有想、無想本無。有佛想住,如
0237a03║故本無。
0237a04║「佛哀世故,化現佛身,欲還眾生,使還神本
0237a05║無。本無無住,無來無去,無捨無取,無著無縛,
0237a06║無生無死,不存不滅,寂若虛空。不起不滅,無增
0237a07║無減,無苦無樂,無憂不憂。心法本無,是為還
0237a08║神,還歸本無。
0237a09║「譬如人遠客遊,在他邦窮困,積有年歲。數在
0237a10║他邦犯事,閈繫牢獄。獄吏難惡,酷毒掠治,五毒
0237a11║兼備。冀望意氣,孤獨一身,僑在他鄉。身在獄中
0237a12║見閈,保身無賈用,外無知識、父兄、妻子。遠
0237a13║在故,鄉里既無知者。受罪窮厄,饑不得食。困
0237a14║得脫出,今復歸家,身得安隱,不乏衣食,快樂無
0237a15║極。
0237a16║「人從生死,恐畏生老病死,痛地獄之苦。而得
0237a17║歸還本無,休神泥洹。寧不喜耶?」
0237a18║佛言:「如是,如是。眾生從苦得樂,從痛得
0237a19║愈,從饑得飽,從寒得溫,從熱得涼,從死得生,
0238a01║從貧得富。其人乃更諸苦,各若干返,然後脫此諸
0238a02║苦,事事快樂。其人寧喜不?」
0238a03║文殊師利白佛言:「其人前苦今樂,甚大歡喜
0238a04║不可言。」
0238a05║佛言:「人出大生死得度,至泥洹無為,快樂
0238a06║無極,所願已得。心即從計:『所作已辨,離諸
0238a07║熱惱,無復生死。神存自在,長得解脫。』」
0238a08║爾時,大眾在坐者諸天、人民,聞文殊師利說
0238a09║本無,時千比丘意解漏盡,皆得應真。八千菩薩皆
0238a10║得無所從生法忍,八萬天人皆得不起法忍,五千天
0238a11║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百清信士皆得歡喜忍,五百
0238a12║比丘發無上正真道意,六十比丘尼漏盡意解,百萬
0238a13║天人得諸法法眼淨,二百清信女皆得道慫。說是法
0238a14║時,大人八種聲,上至梵天,下聞三塗。地獄、餓
0238a15║鬼苦痛休息,聞法寶音,盡發無上正真道意。畜
0238a16║生、飛鳥、走狩,聞法之音,心發善念:「畢此一
0238a17║身得人道者,我當作沙門行佛道。」地獄王監、官
0238a18║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天、龍、鬼神盡發慈心,
0238a19║國中人民,其得病者,即皆歸命,亦發無上正真道
0239a01║意。
0239a02║文殊師利白佛言:「諸天、人民、群萌之
0239a03║類,皆更三塗之苦,今皆發慈心。因其善心,盡
0239a04║可得度?」
0239a05║佛告:「天人、雜類心意識淨者,便可盡度
0239a06║也。」
0239a07║佛即放身相光。五色曄曄晃晃,盡恒邊沙佛
0239a08║剎。其見光者,諸法法眼淨。尋光得六法證,盡入
0239a09║律行。地獄、餓鬼、走狩、飛鳥,尋光發意,願畢
0239a10║形壽,得為沙門,奉行清化,當求佛道。諸天、人
0239a11║民,皆得清淨戒。凡人二萬二千,皆得道慫,求
0239a12║五戒,為清信士女。佛即許五戒。
0239a13║地獄王閻羅起正衣服,正心正意頭面著佛
0239a14║足,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所典治百三十四
0240a01║獄,其一大泥犁中,有數千億百萬罪人男女,不可
0240a02║計數。大泥犁有八中泥犁,中泥犁有三十小泥犁,
0240a03║小泥犁有九十六小泥犁。有千里、二千里、四千
0240a04║里、八千里、萬六千里者、數千萬里者,罪人滿
0240a05║中。復有監官、小王、令長、都督、五官、使者,
0240a06║盡屬我。天中天世尊,大赦大千蒙度。我壽未盡,
0240a07║當何所統攝耶?」
0240a08║佛告泥犁王:「盡赦百三十四獄!」
0240a09║因並諸餓鬼、鬼神、龍、阿須倫、飛鳥、走
0240a10║狩,盡放之。如是不久,王獄隨滿,不過一
0240a11║日。
0240a12║「王莫愁耶?王當發慈心,愍傷眾生,不可求
0240a13║名。與天王、魔王、阿須倫,共諍求名。不可以
0240a14║主民多為尊,欲求累劫尊貴。約五從戒,行六
0240a15║度、四恩、四等、四禪、四諦,忍辱、柔和、布
0240a16║施、調意、寬仁,慈愍眾生,救濟苦人,卑下天
0240a17║下。捐棄強粱憍慢之心,滅除貪婬,斷絕婬鬼
0241a01║之種,立清潔之行。王當觀察泥犁中罪人。坐何等
0241a02║而見考治?泥犁中不治善人,但治惡逆無行,無義
0241a03║無仁,無慈無禮,無信慳食,不信三尊,無反復。
0241a04║唯治貪婬嫉妒愚癡人耳。不問豪尊卑賤,罪同一
0241a05║統。不問男女少老好醜,有識之屬,作罪得罪,作
0241a06║福得福,為罪福所錄。無有地方所、海水山石間,
0241a07║脫止不受死。」
0241a08║王言:「唯唯,受教!輒奉持之,不失尊教。
0241a09║常宣正法,教化罪人,令發善心,使得解脫憂
0241a10║苦。」
0241a11║法自在菩薩白佛言:「三界眾生,豈得自
0241a12║在?欲至無上正真大道以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41a13║者,斷滅三塗生死之熱惱,欲求除己之殃,拔地
0241a14║獄之罪名,削棄五官之赤籍,濟度三界往來之
0241a15║難,拔生死之根,滅除五處名籍,還神本無,蕩
0242a01║除三界之想垢,淨六神宅,平治泥洹之徑路,為
0242a02║眾生開泥洹門,閈塞三流之川,斷絕生死之徑,難
0242a03║易云何?」
0242a04║佛告法自在菩薩:「汝慈心多愍,能為一切眾
0242a05║生重任。憂念天下人、雜類,乃作是問,欲度人
0242a06║故耳。」
0242a07║佛告法自在菩薩及眾生:「大士,皆悉明聽。
0242a08║善思念之,內著心中!」
0242a09║佛言:「愚夫樂生死,如豬居溷中。
0242a10║恣情放心意,自種生死根。
0242a11║輪轉更五道,因立五處籍。
0242a12║繫綴在五道,行不休息,
0242a13║皆由心所種。貪婬為死徑,
0242a14║愚癡為泥塗,沒溺不得出。
0242a15║嫉妒為罪本,貪利為自衰。
0242a16║「老不止婬,夙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佛言。
0242a17║有此八者,為自侵欺。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
0242a18║生。心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從他人
0243a01║求,何有難乎?從他人得者,爾乃為難。心之出
0243a02║入,往來無門。周流遊洋,住止無處。心無端
0243a03║底,亦無端緒,無形無像,無遠無近,無彼無此,
0243a04║無大無小,無老無少,無好無醜,無男無女。心之
0243a05║自然,生死自然,罪福自然,道法自然,泥洹自
0243a06║然。自然者,自爾也。自然從心生,故謂自然。高
0243a07║士制御心意,法自然泥洹,順敘聖諦。入八正
0243a08║行,卻八邪業,除九思,求十慧。致十神力、四
0243a09║無所畏、十八不共。積功致泥洹寂然無為。不動不
0243a10║搖,無生不生,無死不死,獨拔特出,滅三界
0243a11║苦,除五處籍,獨步無畏,得無比行,入大總持
0243a12║門,得無邊底三昧,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243a13║提。」
0243a14║法自在菩薩白佛言:「心得自在,何因有若干
0243a15║種類,為五道主所見錄籍,生死名不除?」
0243a16║佛言:「心者,心不見心,有心不知心。心
0244a01║之自然,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中心念
0244a02║惡,即言即行。心無黠計,心迷行惑,心癡意愚。
0244a03║計身有常,親愛是身,謂是我許。沭浴、櫛梳、
0244a04║好衣、美食,先欲與之。東西走作,勤苦思慮,
0244a05║求索財寶、官爵、奉祿,香華、瓔珞莊盬是身,
0244a06║以求榮名。名字定空,空無所有。三界不了空,
0244a07║怨求空名,為名色、六入、更樂、痛癢、思想、生
0244a08║死、識、五陰、六衰所誤。種生死惑,生沒迴
0244a09║旋,往來不絕,繫名五道。皆求貪欲恩愛,為生
0244a10║死本。是法無常,人亦不住,如水常流。猶如幻
0244a11║化,忽生忽死;亦無常形,又無常名。
0244a12║放心在欲行,嗜欲增其惑。
0244a13║貪色日夜長禍,離愛則無患。
0245a01║貪欲意為田,無厭行為種。
0245a02║斷貪除利業,離愛無憂患。
0245a03║從是拔苦根,棄苦昇紫堂。
0245a04║永離生死惱,終始不復更,
0245a05║長存得自在。
0245a06║五處為都滅,神籍不復用。
0245a07║制命為人尊,宗仰如帝王。
0245a08║尊獨無能過,是故稽首禮。」
0245a09║佛說是時,坐中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八百比丘
0245a10║皆得無所從生法忍;七萬天人皆得法樂忍;三十萬
0245a11║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十萬清信士皆得柔順法
0245a12║忍;十萬清信女皆得歡喜忍;五千比丘尼皆發無上
0245a13║正真道意;六十萬鬼神、龍王皆逮總持門;司隸、
0245a14║司命、三十二鎮臣、特進兵王、輔天將軍、太子、
0245a15║使者皆得淨光三昧;侍從盡得不還道;五道大王與
0245a16║眷屬具足得往來道;地獄王、小王、凡有百三十
0245a17║七人,意平等,悉得阿惟越致;官屬臣下,凡十
0245a18║億得信忍;凡士、凡女合十億,皆得道慫,莫不
0246a01║過度。病疾除愈,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痾者能
0246a02║語,拘躄者得手足,女人懷妊,母子俱安。飛鳥、
0246a03║走狩,其聞法者,盡其壽命,皆生天上。諸天、帝
0246a04║釋,皆持七寶蓮華、名香、搗香、澤香、雜香、繪
0246a05║彩、華蓋、天幡綩綖,以為供養。天人、天子、
0246a06║玉女,各各持華香,幡彩、珍琦、雜寶,皆散佛
0246a07║上,及諸菩薩大比丘上。天尊威變,化成大殿。
0246a08║莫不歡喜,發於無上正真道意,皆禮佛足。
0246a09║爾時國王洴沙,與大臣長者三百人離坐,叉
0246a10║手長跪白佛言:「吾等久在大生死,沒溺穢海,五
0246a11║毒苦樂,諸道皆更,為老病死恐所司,愁苦叵
0246a12║言。」
0246a13║佛言:「一切眾生,其在大生死中者有十習
0247a01║苦。何謂為十習?一者生苦,二者老苦,三者為病
0247a02║苦,四者為所愛別苦,五者一切不可意為苦,六者
0247a03║怨憎共居苦,七者愁憂苦,八者饑渴苦,九者寒
0247a04║貧苦,十者死苦。復有三苦。一者地獄苦,二者餓
0247a05║鬼苦,三者畜生苦。復有二苦。一者鬼神龍苦,二
0247a06║者不得自在苦。皆由習所致苦。習諸盡者,則苦
0247a07║滅。是十習行,事屬五官。五官屬閻羅,閻羅屬
0247a08║佛。」
0247a09║洴沙王白佛言:「我有併父昆弟流沙,無
0247a10║戒。不知屬何官府,有何罪事,得病三年,於今
0247a11║不差?世尊難遭,願聞其意。若令罪大,得病當
0247a12║即死。罪小者,不應久病。天地間盡,有幾許台
0247a13║閣、官府、監司?幾部人犯?幾過為罪?何者為小
0247a14║罪?犯何過為大罪?人死不同。有老而死者,有壯
0247a15║而死者,有少死者,有病死者,有卒死者,為
0248a01║官府所殺者,賊殺者,燒死者,水死者,餓死者,
0248a02║凍死者,渴死者,牛馬所殺者。若干種死,魂神所
0248a03║歸云何?願佛垂衰,開示盲冥,令知禁防。有可避
0248a04║者不?」
0248a05║佛告王曰:「凡人無戒,復無七事行者,死
0248a06║屬地獄,為五官所司錄,命屬地獄天子。天子名閻
0248a07║羅,典主三界。諸天、人民、鬼神、龍、飛烏、走
0248a08║狩,皆盡屬天子。天子有八大王,八大王復有
0248a09║扶容王三十國,扶容王各復有小統九十六國,各
0248a10║各所主不同。復有外監、五官、都督、司察、司
0248a11║錄、八王使者、司隸等,與伏夜大將軍、都官、
0248a12║唐騎承天帝符,與五道大王共於八王日風行,覆
0249a01║伺案行諸天、人民、夷狄、雜類、鳥狩,以知善
0249a02║惡。分別種類若干,億萬里數,分部疆界所屬。
0249a03║司征君王、臣民,疏善記惡,以奏上扶容王。扶
0249a04║容王轉奏八王,八王復轉奏大王,大王奏天子。
0249a05║人民所犯凡二十事,最重亡失人身,死不復
0249a06║生,遂墮三塗,永以不還。億千萬不可計
0249a07║劫,乃出為畜狩。二十惡行引人,著三十八大苦
0249a08║處大泥犁中。三十八大苦處泥犁各有城廓,有八
0249a09║大王,有小王三十。
0249a10║「第一平胡王,典主阿鼻摩訶泥犁。中有大
0250a01║釜,准廣縱四十里,其深亦爾。罪人滿中,但坐
0250a02║殺生、婬盜、不孝、不忠。
0250a03║「第二晉平王,典治黑繩地獄。中有鐵繩,有
0250a04║三刃者、四孤者、八孤者。拼直人身,鋸解之。
0250a05║或斧斫人身,或四方、或八角。但坐犯五逆殺
0250a06║生,矛杖刀斧害人及畜狩、婬盜、嫉妒、恚癡。
0250a07║「第三莽都王,典治鐵臼獄。治榨人身,如
0250a08║榨麻油。但坐鎮沓殺人及諸眾生。
0250a09║「第四輔天王,典治合會獄。中有大鐵釘。釘
0251a01║人身百節,痛徹遍人身。空中自然雨大石,碎破人
0251a02║身,身小如麵。但坐誹謗聖道,毒念向佛、真
0251a03║人、菩薩,反逆不孝,斷法斷功德,輕慢父母、師
0251a04║友及所尊,殺生無道,以致斯殃。
0251a05║「第五聖都王,典治太山獄。人適入山,山自然
0251a06║合,破碎人身骨肉。屎尿合碎,如榨蒲陶汁。但
0251a07║坐犯五逆罪、嫉妒、愚癡、瞋恚,尊己賤人,不順
0251a08║父母、師友、君父正教,朋黨賊盜,婬欺殺生所
0251a09║致。
0251a10║「第六玄都王,典主火城獄。火燒人身,燋燃
0251a11║盡。但坐欺中人,無信;衣食他人衣食,貪利;
0251a12║不肯布施凍梴人;使身貪好服所致。
0251a13║「第七廣武王,主治劍樹獄。獄中刀劍亂風吹,
0251a14║斫破人身,無完皮。復大鷲所食噉。但坐屠殺射
0252a01║獵,心心為惡,故受此殃。
0252a02║「第八武陽王,典主嚾吼獄。中有狗,斷人頭,
0252a03║飲血噉肉。但坐心、口、身行殺人及殺畜狩類,
0252a04║倩人殺,教人殺,故致此殃。
0252a05║「第九平陽王,主治八路獄。中有利劍遍
0252a06║地,間無空。人走其上,截足斷趺。但坐喜行無
0252a07║慈心,齋日相使致其然,破壞法橋,損眾生,強
0252a08║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0252a09║「第十都陽王,典治刺樹獄。獄中樹刺長三丈
0252a10║。人適上樹,刺下逆人;人適下樹,刺上逆貫刺
0253a01║人;身皆破傷。但坐無戒,受人信施服盬、珍
0253a02║玩,常矛刀所刺,分攫鉆鈐。人念愛身,賤他
0253a03║人,陰嫉害眾生,使獲此極殃。
0253a04║「第十一消陽王,主治沸灰獄。獄中有熱沸灰
0253a05║河。入其中,身悉爛壞。但坐得豬羊雞害
0253a06║生,可口。飲酒迷亂,臥沙門被枕中,口出惡語,
0253a07║無有慈心,以獲此殃。
0253a08║「第十二延慰王,典治大噉獄。鐵城覆蓋,閉
0253a09║其門戶,大火四起,燒其罪人。但坐誣謗三尊
0254a01║及良善人,焚燒山澤,害眾生命,剝脫人衣,讒害
0254a02║人,不孝三尊及其二親,憍慢自恣,無戒信,故
0254a03║致此極殃。
0254a04║「第十三廣進王,典主大阿鼻獄。五毒治人,破
0254a05║解人身,披挓人身,如張牛皮。大釘釘之,心手
0254a06║足支節皆遍,及眼舌耳鼻皆通徹。但坐犯五逆十惡
0254a07║並五戒,以致此殃。
0254a08║「第十四高都王,主治鐵車獄。獄中人鐵犁耕舌
0254a09║上,車轢□人身。但坐虛欺兩舌無信,輕慢
0254a10║善人,役人三刀,自謂應然,故致斯殃。
0254a11║「第十五公陽王,主治鐵火獄。炭火燃至人
0255a01║膝。坐舍正入邪,不信善人、沙門、師友父正
0255a02║教,數行來蹈殺蟲蟪,不持齋戒,或心持齋卻
0255a03║行,以致此殃。
0255a04║「第十六平斛王,主治沸屎獄。廣長極深,罪人
0255a05║入中,身體熟爛,蟲鑽人身,徹髓筋,臭穢。坐
0255a06║不布施,強迫人,殺生養身,以致斯殃。
0255a07║「第十七柱陽王,主治地燒獄。人足到地即燋
0255a08║燃。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數行來白衣舍,齋日
0255a09║卻行來害眾生所致。
0255a10║「第十八平身王,典治彌離獄。獄中有蟲,
0256a01║嘴如鐵錐,喙人肌骨,皆令盡。但坐捕撮眾生肌
0256a02║汁,殺生養身,故致其殃。
0256a03║「第十九璉石王,主治山石獄。獄中有石,利如
0256a04║刀刃,與人膝等,或高五寸。足蹈走上,或上或
0256a05║下,截足斷趺,剝腳斷筋,石利如刀。坐八王日不
0256a06║行道,心雖念善,足行遊逸,令六神飛揚。天官所
0256a07║察,以致斯殃。
0256a08║「第二十狼耶王,主治多洹獄。獄中有熱風。與
0256a09║人相逢,吹人辟地。嗚呼之極,求死不得,求
0256a10║生不得,生時□□。坐惱人所致。
0256a11║「第二十一都官王,主治犁洹獄。獄中有大噉
0256a12║人鬼。身中出六十刺而貫人身。身中出火,燒
0256a13║人食之。但坐婬妹,犯人婦女及畜生,殺眾生,
0257a01║故致斯殃。
0257a02║「第二十二玄陽王,主治飛蟲獄。蟲飛來,食人
0257a03║不置,四面來無數。但坐射獵蚊虻之對,故致斯
0257a04║殃。
0257a05║「第二十三太一王,主治湯河獄。流河水熱,過
0257a06║於世間沸麻油。但坐殺生,羅網捕魚,易卵飲
0257a07║酒,亂失十五行,故受此殃。
0257a08║「第二十四合石王,主治大磨獄。廣縱二千里,
0257a09║磨磨人如面。但坐殺生可意,研殺眾生,垣石相
0257a10║填,可殺蚤蟣,故致此殃。
0257a11║「第二十五涼無王,主治寒雪獄。獄中罪人寒
0257a12║凍。但坐凍殺眾生,殺後剝脫他人衣,禁固眾
0257a13║生,著寒中,不施和溫之所致,故受斯殃。
0258a01║「第二十六無原王,主治鐵杵獄。燒杵正赤,刺
0258a02║人咽中,唇舌腸胃皆悉燋爛。但坐惡口求味,身
0258a03║行惡,心念惡之所致,故受斯殃。
0258a04║「第二十七政始王,主治鐵柱獄。燒柱正赤,
0258a05║令人抱之。或臥燒鐵床上,為婬鬼所食。但坐心口
0258a06║身婬所致,故受斯殃。
0258a07║「第二十八高遠王,主治膿血獄。坐血食食生,
0258a08║不淨施人,貪婬所致。
0258a09║「第二十九都進王,主治燒石獄。燒石正赤,令
0258a10║人吞之,燋爛腸胃。俱坐無戒,食人信施食,
0258a11║不持齋戒,斷絕人福,以為己有之所致,故受斯
0258a12║殃。
0258a13║「第三十原都王,主治鐵輪獄。燒輪正赤,自
0259a01║然出人頭上。但坐騎度父母、師長、君王、夫主
0259a02║及所尊,持頭抵觸人,弄沙門頭形,笑蹇吃禿
0259a03║人,蹈師友父影,火燒人頭,故致此殃。
0259a04║「是為三十大劇苦泥犁。犯是二十大過者,皆
0259a05║更遍三十泥犁,積不可計劫。大泥犁形竟,次入
0259a06║百四小泥犁。終劫竟,從地獄出。當更餓鬼、畜
0259a07║生、奴婢、下賤,積億億萬劫萬恒邊沙數。一沙
0259a08║為千劫,盡萬恒沙數,乃復為人。雖得為人,口
0259a09║中恒臭,口舌妄來,多病不利,為人短命。犯是二
0259a10║十事者,今現世不利,當為諸天地獄所司。
0259a11║「神明聽察,疏記罪福,不問尊卑。一月六
0259a12║奏,一歲四覆。四覆之日皆八王日。八王日者,
0260a01║天王案比諸天、人民、雜類之屬,考校功最。有福
0260a02║增壽,有罪減壽奪算。
0260a03║「天地浩浩,黎庶無數。諸天、地獄、五道大
0260a04║王、司命、都錄、五官、都督、四鎮王、使者、
0260a05║承天、大將軍等,春秋冬夏承天統攝,禁察非法。
0260a06║總持眾生名藉,制命長短,毛分不差。人民盲
0260a07║冥,了不知天地五官所記。不能自知生所從來,死
0260a08║至何所。不能自知命之長短。不知為五官所收錄。
0260a09║不知豫作善求安,不知豫作功德救罪。亦不曉依
0260a10║附三尊,求後世救。不曉求守戒明經道士,從求
0260a11║度世道。如牛老敗不中用,大家言:『此牛老敗
0260a12║不中用。煩勞牧養,久已無益我家。但當早殺。
0260a13║可得肉食之,亦可除煩勞。』人亦如是。不奉持
0261a01║戒禁,亦不作功德,如牛煩勞大家甚多。不益大
0261a02║家,又不能自活。人依道生,道氣養之。不肯奉
0261a03║道,亦不能自度。為五官所收,死付地獄,盡屬
0261a04║三十王所治如是。」
0261a05║
0261a06║
0261a07║淨度經卷第一
0262a01║
0262a02║淨度三昧經卷第二
0262a03║
0262a04║屏沙王白佛言:「何謂為八王日者,當何以知
0262a05║之?」
0262a06║佛告王:「八王日者,諸天、帝釋、參佐鎮臣
0262a07║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錄、五羅大王、
0262a08║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持四王十五日、三十日
0262a09║所奏文書,案校地方人民、八夷鬼神、飛鳥、走
0262a10║狩、立行善惡,知與文書同不。地獄王亦遣輔臣、
0262a11║小王、都錄、監司、廷尉、郵公、伏夜將軍、五帝
0262a12║使者,同日同時俱出,承天竹使符,統攝眾生,禁
0262a13║檢非法,捕惡賞善。有罪即效,重犯者即收神錄
0262a14║命。福多者移書,關下天上、地獄,增壽益算,
0262a15║除死定生。一歲八出,故謂八王日。
0262a16║「欲知日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0262a17║秋分、立冬、冬至,此日最急。歲終事畢,考課結
0262a18║定罪福,決死定生為急。終到立冬屬春。立冬、冬
0262a19║至是為八王日。前一日夜半竟後一日夜半,是其時
0263a01║也。重犯者謂從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彊有救,安隱
0263a02║無他。天帝、將軍、鎮王、使者、司命、主者,
0263a03║用福故,原貰過之。到後齋王日復犯。是為重犯
0263a04║者。」
0263a05║王白佛言:「何等為五官者?」
0263a06║佛告王曰:「五官者亦大分治黎庶。天上五
0263a07║官主賞善。地獄中亦有五官,與主五道。大鬼神
0263a08║王收捕罪人。
0263a09║「六事罪屬五官。一者行五逆罪,二者行十
0263a10║惡,三者不行五戒,四者不敬三尊,五者不畏天
0263a11║禁。何謂五官。一者仙官主禁殺。二者水官主
0263a12║禁盜。三者鐵官主禁婬。四者土官主禁兩舌。五
0264a01║者天官主禁飲酒。犯罪屬地獄。五官呼名,各自有
0264a02║時。好殺無慈,心口行惡,為仙官所錄。命在
0264a03║春。好盜貪求無厭劫人,為水官所錄。命在冬。好
0264a04║婬欲,為鐵官所錄。婬鬼食其不淨,並飲心血。病
0264a05║在心肝腎頭目。命在秋。好酒醉亂,仁義不行,
0264a06║禮教廢,為天官所錄。命在夏。好妄言、兩
0264a07║舌、惡口、傳舌讒人、誹謗聖道,為土官所錄。命
0264a08║在季月。五官主人根,人根從五事生,故有五官。
0264a09║乃自然之王也。五官及輔臣、小王、都錄、監司、
0264a10║廷尉、郵公、伏夜將軍、五帝使者,收捕罪人錄
0264a11║命收神。死者不同。皆依本罪,故令不同。」
0264a12║屏沙王白佛言:「流沙俗人,本所不知,本
0264a13║所不曉,肉眼濁翳,不見天神、鬼王,監伺來
0265a01║時,云何避之?」
0265a02║佛言:「欲避天神、鬼王,以救大難者,則為
0265a03║欲求無量安穩無極之福。諦聽思念,內著心
0265a04║中,莫忘莫失。」
0265a05║王及大眾皆言:「受教!一心奉持。」
0265a06║佛言:「未得道者持五戒。上至具戒人,
0265a07║名曰戒眼。貪著吾我,不見聖諦。貪求益得,走
0265a08║作思慮,東西南北,四出治生。更相欺中,婬蕩無
0265a09║度,殺生可口,酒亂無禮,不奉聖化,不畏禁
0265a10║忌,行來至趣,放心恣意。從其所欲,可足諸
0265a11║情。心亂如蘊,不覺行入三苦。自許以道,死後
0265a12║受殃,悔無所及。今得自在,欲求何道,隨心得
0266a01║之。求大得大,求小得小。三乘之寶藏,譬如海
0266a02║水,取者便得。三塗之災,亦復如是。六藏俱然。
0266a03║三善三惡,俱無吏將守也,求者便得。作罪得
0266a04║罪,作福得福,求道得道,自作自得。以心為
0266a05║本,身為行首,審諦求道。不欲與三惡道從事,不
0266a06║欲為地獄惡鬼所錄,欲削除地獄名籍者,當追明
0266a07║師,從受五戒,具足奉行。九齋、八王之日,守
0266a08║持十事,立志令堅。何謂為十。一者齋日當詣佛
0266a09║寺,燒香散花,繞塔禮拜三尊,種道根栽。二者
0266a10║當從師受齋,如法持之,隨師教令。三者堅持五
0266a11║戒。四者專心念道。五者閈諸情欲。六者念佛、
0266a12║念慧、念師恩重。七者不得念妻子、居家、財寶。
0266a13║一不得念,持心如真人。八者不得妄行來。九者深
0266a14║自責本罪。十者不得念一切人惡。當施立功德本,
0266a15║消滅殃罪。是為十事。
0266a16║「九齋日者,先前一日,當自嚴設,斷絕因
0267a01║緣,男女別坐,飲食香潔。至其齋日,令得清淨,
0267a02║齋戒完具。八王日者,當先前一日,男女異處,
0267a03║守持十法,齋竟後一日夜半。所以爾者,諸天、帝
0267a04║釋、四鎮、輔臣、司命、使者,當下覆伺。窠君
0267a05║在人左右肩上,有左右契。左神男,右神女。男
0267a06║神疏善,女神記惡。先前一日夜半,盡共上天,
0267a07║校定罪福。各自求功,諍了罪福,毛分不錯。諸
0267a08║天亦自有歲盡,簿書分明。窠君左右契重。復持
0267a09║九齋所記,校四王所結,知為同不。校事三日,
0267a10║決死定生。罰謫了定,事諾聽還。罪數多者,
0267a11║滅壽奪算,條名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
0268a01║獄承書,即遣獄鬼,持名錄召。鬼無慈心,死日未
0268a02║到,鬼隨不遠推排,強使作惡,欲速其命。或五
0268a03║年,或三年,一年,半歲,百日,一月,十日,
0268a04║三日,一日。罪惡之人,為鬼所使,妄作非法,稍
0268a05║近死地,命日促盡。其福多者,增壽益算,天遣
0268a06║善神營護其身,條名關移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
0268a07║生。後得上天,為諸天所尊,生天地獄,各有迎
0268a08║人。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者。應生天上者,
0268a09║天人持天衣、伎樂來迎之。應生他方者,眼見尊
0268a10║人為說妙言。應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矛
0268a11║戟、鐵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行
0268a12║所作,得其果報。罪輕微者榜擿之,謫者錄神受
0268a13║罰,其人即病。各有日數、輕重不同,所繫官亦不
0268a14║同。隨行所屬,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
0269a01║作,天網治之。」
0269a02║屏沙王白佛言:「流沙受何罪徒謫,形竟何
0269a03║時?繫在何官?願示所在、罪過輕重、竟不
0269a04║竟。」
0269a05║佛告王:「流沙所犯過,無花實,唯有根莖
0269a06║節。罪從心生,意惡嫉妒,毒心施人,意惡懷
0269a07║毒。天上所屬星,被對下人,即病。星者天之光,
0269a08║人之精。精神被問,繫在土官,受謫千七百九十
0269a09║日,罪乃竟。」
0269a10║屏沙王白佛言:「我見人,日日犯惡,強健
0269a11║無病者何?天神豈不知邪?犯大過亦無死者,犯
0269a12║小過亦無受病謫者,復有守善,死亡不利,疾病
0269a13║縱橫,更相注瀆,善惡不分。孩兒無過,復有病
0270a01║者、死者。何因復爾?願釋所疑,令知本罪。」
0270a02║佛告王曰:「所問大善。善思念之。當為一切
0270a03║解釋愚癡,令得開解。」
0270a04║佛言:「三界顛倒,甚難了理。非阿羅漢、辟
0270a05║支佛之所能知。人根深遠,受形無數。或尊或卑,
0270a06║或貴或賤。或父為子,或子為父,或母為女,或女
0270a07║為母,或母為婦,或婦為母,或兄為父,或父為
0270a08║兄,或姊為母,或母為姊,或姊為婦,或婦為姊,
0270a09║或弟為父兄,或父兄為弟。或師為弟子,或弟子為
0270a10║師,或師為父,或弟子為子。或君為子,或子為
0270a11║君,或君為臣,或臣為君,或父為君,或君為父,
0270a12║或父為臣。或母姊為君婦,或君婦為母姊,或己婦
0270a13║為君婦,或君婦為己婦。或兄為君、弟為臣,或弟
0270a14║為君、兄為臣,或師為君,或弟子為臣,或太父為
0270a15║君父,或師為太父,或弟子孫子臣為太父。或怨家
0270a16║為子,或為父兄,或怨家為兄弟,或怨家為父母,
0270a17║或怨家為婦及姊妹,或怨家為君為臣,或怨家為伯
0270a18║叔,或為外家內親,或怨家為奴婢僮僕,或怨家為
0270a19║朋友親厚知識,或怨家為將主,或部民,或怨家為
0270a20║鄰里。或父殺子,或子殺父,或兄殺弟,或弟殺
0270a21║兄,或母殺子,或子殺母,或夫殺婦,或婦殺夫,
0270a22║或姑殺婦,或婦殺姑,或母殺女,或女殺母。或君
0270a23║殺臣,或臣殺君,或奴婢殺大夫,或大夫殺奴婢,
0271a01║或奴婢殺大家,或大家殺奴婢。或祖父母殺孫子,
0271a02║或孫子殺祖父母,或師殺弟子,或弟子殺師。或父
0271a03║食子肉,或子食父肉,或兄食弟肉,或弟食兄肉,
0271a04║或母食子肉,或子食母肉,或夫食婦肉,或婦食夫
0271a05║肉,或君食臣肉,或臣食君肉,或師食弟子肉,或
0271a06║弟子食師肉,或婦食弟肉,或弟食婦肉,或怨家相
0271a07║食肉,或大夫食奴婢肉,或奴婢食大夫肉。如是顛
0271a08║倒。或奴婢為父母兄弟,或父母兄弟為奴婢,或伯
0271a09║叔為奴婢,或奴婢為伯叔,或奴婢為君將主,或君
0271a10║將主為奴婢。或父母為牛馬驢騾雁膚豬羊犬,或兄
0271a11║弟為牛馬豬羊犬,或為驢騾雁馱,或子為雁馬驢騾
0271a12║牛羊豬犬。
0271a13║「人在生死海顛倒。或高或下,或尊或卑,或貴
0271a14║或賤,或親或疏。幡覆顛倒,更相茹食、乘騎,無
0271a15║有上下。宿命相讎嫉,更相殺害,共相食噉。因為
0271a16║怨結,或在鬼神中,來相殺害;或天上來,為民主
0271a17║識宿命;或在龍、阿須倫中識宿命;或在地獄中識
0271a18║宿命;共相遭逢。對有大小,德行各有厚薄,德有
0271a19║勝貧。宿對惡責,適相遭逢,惡心自起,便欲相
0271a20║殺,以報宿怨。雖受天身,十結未解,得對便起。
0271a21║宿命福強,今雖行惡,宿福退救,不逢苦厄。未遭
0272a01║宿怨,其罪未熟。至其熟時,自受其殃。貞良現
0272a02║禍,以宿福薄,為故世罪所追,遭逢宿怨。對至不
0272a03║救,其福未熟。至其德熟,自受其福。殃福自追,
0272a04║如形影逐人,都無與者。作是得是,自作自得,不
0272a05║作是即無對,亦無所得。一切皆由因緣生。孩兒
0272a06║無過,而有病者、死亡者,當知是人宿命。故世魚
0272a07║獵、探撈、破卵、殺生眾多。故得短命,過生而
0272a08║去。
0272a09║「一切罪福,命之長短,苦樂憂喜,皆由種生,
0272a10║獲其類報。種福得福,種罪得罪,種長命得長命,
0272a11║種短命得短命,種好得好,種醜得醜。如人種麥得
0272a12║麥,種粟得粟,種麻得麻。隨其本種,生其類報。
0272a13║人之種行,亦復如是。王不足疑也。
0272a14║「持一戒完者,一天令五神護之,持五戒具
0272a15║者,令二十五神營救門戶。上至六天,凡有百五十
0272a16║神,番代擁護,不令衰耗。」
0272a17║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
0273a01║「如是持戒完具者,十方現在諸佛皆稱歡。是
0273a02║善男子善女人臨壽終時,佛皆分身往迎之,不使墮
0273a03║惡道。若戒羸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
0273a04║辱、精進、一心、智慧,燃燈、燒香、散花、禮
0273a05║拜。益持齋戒,亦復得度。戒不完者,諸天善神
0273a06║稍遠離之。犯一戒者,二十五神去之;犯五戒
0273a07║者,百五十神盡棄離遠之。惡鬼稍嬈近,因衰病
0273a08║之,耗亂其家。遂致衰喪不利,財物不聚,所向不
0273a09║偶,死入地獄。雖戒完具,不持九齋,如六畜不
0273a10║生乳,樹無果實,婦不生子,種穀不滋,治生無
0273a11║利,折耗失本。作吏無衣幘,使者無傳,寧有
0273a12║信用者不?不持齋者,如人裸身,無有四時衣。
0274a01║如人梴形無衣,寧可用入眾貴人中不也?」
0274a02║王曰:「不可也。」
0274a03║佛言:「弟子不持齋,齋不如法,無清淨
0274a04║福。戒梴無護,為無輔助,如人孤獨,無有臣
0274a05║子。梴形無衣,露居無舍,必有恐畏。
0274a06║「不持齋,有五事勤苦。何謂五事苦也?一者恒
0274a07║生穢濁處。二者所生之處雖得人身,難與三尊會。
0274a08║三者更生信道難。四者更生求師難得。五者世世求
0274a09║道難得定。是為五事苦。復有五事苦。一者恒生多
0274a10║事處。二者生多驚怖處。三者生五從殘處。四者
0274a11║恒生劇苦地。五者生邊地無福之處。是為五事苦。
0274a12║合為十苦劇也。
0274a13║「復有五事自侵欺。一者不用佛教。二者不用師
0274a14║教。三者言我持齋,不從師、明經道士受齋。四
0274a15║者不受法化。五者持齋不完。為自侵欺,亡失大
0274a16║福。復有五事,亡失大福。何謂為五?一者恒生愚
0274a17║家。二者難得出家。三者所生貧匱家。四者不得
0274a18║昇入道場。五者頑愚難化。是為五事。
0275a01║「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中國難。二者
0275a02║生貴人家難。三者求作沙門難。四者求智慧難。五
0275a03║者求解脫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佛前
0275a04║難。二者求安隱難。三者求三昧定難。四者斷絕生
0275a05║死難。五者求清淨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
0275a06║者若後罪畢得為人主,安國難。二者若後為天,度
0275a07║人難。三者除罪難。四者求六度難。五者解十結離
0275a08║著難。是為五難。
0275a09║「不持齋者,有是三十五難,難得度脫。」
0275a10║佛言:「末世時人,作佛弟子,為世事所逼,
0275a11║役荷民窮,衣食不充,熱惱自隨,不得從心。所
0275a12║願不成,皆宿命不持齋,不精進,懈慢不從師教
0275a13║令。或持齋,或不持齋,或有布施,或不布施,有
0275a14║無多少,各隨所作德本,受其殃福。或在他方清淨
0275a15║佛國,不行清淨,漏行所致,福不還生天,罪不應
0275a16║墮地獄,.謫來生閻浮提續人種,令不斷絕。或從
0276a01║天上來生閻浮提,或從人道中來生,或從三惡道
0276a02║中罪畢,得生為人。五道中生死交符,更相換代,
0276a03║晝夜往來,日日不絕,譬如天雨,以續人種,故不
0276a04║斷絕。皆由宿命齋戒不如法,謫來生是家。衰末
0276a05║五燒,毒燃濁世,受是十苦之惱、十自侵欺之
0276a06║患,墮十五綴礙之難。流三界,十二輪轉生死不
0276a07║絕,受苦無竟。但坐宿命不奉大人重訓,棄正行邪
0276a08║故,受是三十五苦惱,不得度脫。」
0276a09║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每授人戒,並持
0276a10║九齋。皆言盡形壽。今復教弟子齋日,更受齋法,
0276a11║何因得爾?經法至重,如是為慢法弟子耶?」
0276a12║佛告無盡意菩薩:「佛授人戒,欲度脫。居
0276a13║家修道,當持五戒行。歲三齋除三毒,月六齋制六
0276a14║賊,九齋除九惱,滅九思,愈九病,閈絕十二惡
0276a15║道,開十二門,令至泥洹。士女持齋戒,常令究
0276a16║竟,盡畢形壽。然弟子受戒以後,故有欲著,經營
0277a01║居家。畜養妻子,縣官之緣,奴婢,債主役使,衣
0277a02║食之求,販賣治生,墾地種殖,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9-21 18:14:10
|
只看該作者
殺生萌類。貪求無
0277a03║厭,放心恣意。三毒猛盛,六神各逐所欲,心垢積
0277a04║厚。垢穢之罪引人入冥室,受苦無竟。已聞道門,
0277a05║當令閉塞三塗八難之處,令得至泥洹清淨無為。猶
0277a06║如長者有大寬堂舍,以圈牛馬羊豬,滿中作糞。節
0277a07║日已逼,貴客當來。無餘坐堂,不及除掃。即以沙
0277a08║土而覆糞上,喚客前坐。主人設好美食,種種香美
0277a09║食客。至暮時,客還去。主人續圈牛馬豬羊,屎尿
0277a10║滿圈。上至七日,雜畜眾多,屎尿以厚。有遠方貴
0277a11║客來,不及除糞。如前以沙土覆上,復用過客。遭
0277a12║年六中,凡百二日,過客百日過,蘊圂糞各有百二
0277a13║重。弟子齋日不從師、明經道士受齋,便言我已見
0277a14║經,曉解齋法了了。自於舍持齋,專精勤進,念道
0277a15║不懈,清淨無欲,已滅穢念,持心如真人而無瑕
0277a16║垢。譬如長者,以好沙土覆糞屎尿上。善男子善女
0277a17║人,受佛五戒、十戒為尊者子,當令如法。人身譬
0277a18║如大堂舍,馬牛豬羊譬如外五欲之利,糞譬如惡念
0277a19║也。至自持齋清淨者,如土覆糞上。用不從師受,
0277a20║自淨齋日,自言我曉齋法,因自持齋,如法奉行清
0277a21║淨齋日。猶如沙土覆屎尿不淨。罪福相累,重數分
0277a22║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
0277a23║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
0277a24║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
0278a01║五千萬雜類之身。百歲之中,種後世栽,甚為難
0278a02║數。魂神遂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剎土中,地間無有
0278a03║空地。於是佛愍念十方,哀傷弟子流沒溺,沈沒
0278a04║愛海,生死苦惱。故設法橋,化度無福,令得解
0278a05║脫。弟子心迷習俗,勞垢日生。佛以三淵法水,洗
0278a06║治弟子六衰之垢,令得解脫。前齋日已過,七日之
0278a07║中罪垢復生,重復齋福。罪垢未厚,復到後齋。大
0278a08║慈愍傷,開法惠水,洗去欲垢,令得清淨。猶如除
0278a09║糞到本淨地,香潔可居。弟子齋日,恭肅清淨,驚
0278a10║怖監司,畏懼神明。齋日當棄家居緣務,就詣塔
0278a11║寺,禮拜三尊,從師受三自歸、八關齋,於廟堂如
0278a12║法持之,猶如除糞到淨地。齋過後,男女更相染
0278a13║汙,到後齋悔過、三自歸,思惟前齋,七日、或五
0278a14║日,其間所施行身口意,凡犯幾過。至心懇懇,首
0278a15║過三尊,慎無覆藏著恥。須臾之間而不自首過,後
0278a16║長受痛,無竟已時。悔過、首罪,更受三自歸,受
0278a17║清淨齋。齋福相接,間無罪垢,清淨得度。」
0278a18║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慈恩,愍念弟子,
0278a19║劇如慈母念其赤子。子不念母育養之恩,弟子亦復
0278a20║如是。」
0278a21║佛言:「如是如是。但用愚癡無黠故。」
0278a22║佛說是時,八百比丘漏盡意解,三百菩薩入淨
0278a23║光三昧,三萬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清信
0279a01║士,萬二千八百清信女皆見道慫,千億天人皆遠塵
0279a02║離垢,三十億凡士、二十億凡女悉得法眼,前受五
0279a03║戒,莫不歡喜。作禮皆言:「幸賴得聞清淨妙法,
0279a04║以救生死,制斷三流,四瀆,澆滅三毒之熾火,蕩
0279a05║滌六情之垢,漸近清淨,守齋無為,漸近泥洹。」
0279a06║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受佛五
0279a07║戒、十戒,得為尊者子。應在尊者坐次不耶?」
0279a08║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佛十戒、五戒,
0279a09║得為尊者子。居家臭穢,不得共尊者、比丘同床席
0279a10║坐,應當別坐。尊者、比丘坐復尊過於國王、太
0279a11║子、長者之坐。皆有大尊天神衛侍左右。白衣不應
0279a12║共坐。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彌,亦不應共坐起、飲
0279a13║食。正使具戒大沙門,犯戒,心不清淨,尚不應共
0279a14║坐。何況白衣持五戒、十戒者。亦不應與白衣凡人
0279a15║共坐起,汙尊者子。殺生、婬盜、兩舌、醉亂、無
0279a16║禮無義,屠兒偷僧物,不當往來交易借貸。與之薩
0279a17║瀆,虧損道行,共相汙染,引人入地獄門,自作留
0279a18║難,墮隧惡道。為人證任,繫綴三界,不得時度。
0279a19║愁苦憂惱,痛不可言。
0279a20║「如人與盜賊為友,其賊有罪,王收捕著獄,五
0279a21║毒治之。獄吏問賊:『卿與誰為友?具說意狀。』
0279a22║囚言:『我與某長者為友。』即便聞王,王即下
0279a23║外部錄召長者。長者來到。王便問曰:『聞卿好
0280a01║人,貴人之種,何不自愛,擇善人為友,反與不肖
0280a02║惡人為友?今日為此死罪囚所引。卿復作囚,云
0280a03║何?』長者白王言:『此囚亦好人君子,與我中外
0280a04║兄弟,或言婚親士大夫。邂逅遇事耳。』王言:『此無
0280a05║罪人,與同罪者,亦當死。卿欲云何?』長者對
0280a06║曰:『實自不知。雖與囚為友,實不見不知。願王
0280a07║聖心採察明。某口口守善,未曾犯惡。某有為佛弟
0280a08║子。』王言:『卿為智人,何不教令禁檢?縱而置
0280a09║之,卿為已共,同心作賊。坐與為友,或教之,或
0280a10║為作方便。卿雖不能禁止者,何不遠避之?且往詣
0280a11║獄。罪人若不怨卿,辭不及卿者,放卿使去。』
0280a12║「弟子與凡人凶愚無戒行者、犯戒者共相交往,
0280a13║後為俗人所引,入地獄。地獄主問弟子:『卿為佛
0280a14║弟子,何不持佛經戒,教卿知識、鄰里、朋友、親
0280a15║族?卿為智人,縱而置之,無有慈心,不念眾生。
0280a16║今此罪人引卿云:何不教我?我愚癡不曉佛道。謂
0280a17║死生不屬佛,謂天云為大,死生屬天,不知有地
0280a18║獄。不教我,不度我如是。罪人怨亂云:卿無慈
0280a19║心,不相念度。卿促人為罪。卿不能教度者。何不
0280a20║遠避之?』弟子對曰:『我謂但自持戒,守善為
0280a21║佳。德行不高,實不能度。人又不用我言。願王原
0281a01║救,除我過罪。我是佛弟子,尊者子也。』」
0281a02║佛言:「清信士女,當自慎護,令清淨。慎
0281a03║無與凡人為友、為侶,引人入地獄中也。」
0281a04║無蓋慈菩薩白佛言:「凡夫士女,前世持佛五
0281a05║戒,今得人身,依道而生。貧富貴賤,好醜長短,
0281a06║苦樂不同,安危事異。或有復還信佛者、不信者。
0281a07║其意云何?願釋所疑,當令大眾而得開解。」
0281a08║佛言:「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
0281a09║佛告無蓋慈菩薩:「人有六事,得生富貴家。
0281a10║何等為六?一者用善師教。二者喜布施。三者持九
0281a11║齋、五戒不犯。四者行忍辱。五者一切行恭敬。六
0281a12║者孝事二親,禮拜三尊。是為六事。生豪富家復有
0281a13║十事。生則知道,信佛、三尊。一者立願。二者精
0281a14║進持九齋不廢。三者不行八邪業。四者不使巫師
0281a15║卜問解除。五者不祠天求福。六者不事外道,不稱
0281a16║歎外道。七者不為邪業。八者不為蠱道。九者不行
0281a17║幻術。十者不與夷人從事。是為十事。行恒生中
0281a18║國,便能信佛、三尊,後世昇天福堂,累劫無患。
0281a19║人不能奉行此十事者,生墮邊方八難處、貧賤家。
0281a20║又不信道,或不值佛世,常在冥室,陷墮六川,累
0281a21║劫不出。」
0281a22║無蓋慈菩薩白佛言:「持五戒,行布施,得生
0282a01║富貴家,當得老壽。復有少死者何?」
0282a02║佛言:「殺生作施,雖富不壽。」
0282a03║無蓋慈菩薩白佛言:「貧富癡黠不別。富而癡
0282a04║者,貧而黠者,長短不同,好醜亦爾。其意云
0282a05║何?」
0282a06║佛言:「皆由宿命作人時,修行所致,種德不
0282a07║同。故布施不行忍辱,不喜聞經,後世富且愚。持
0282a08║戒、讀經、行忍辱,不布施,後世聰明、黠慧、辯
0282a09║才、多智、端正且貧。長短不同者。好喜廣學,廣
0282a10║智慧,廣教人起立迎人,後世得好身形,智慧中
0282a11║王。不能廣智慧,有慧乍欲語人,乍不欲語人,起
0282a12║立迎人,短且愚。人之種行隨本種,自得其報。」
0282a13║說是語時,二千萬比丘漏盡意解,十萬菩薩皆
0282a14║得信忍,四十萬天人皆入六度三昧定,四方菩薩、
0282a15║弟子、行者、諸天、人民不可計數。從四方稍來,
0282a16║滿八十里廣縱間無空地,聞佛說經,莫不歡喜。三
0282a17║十萬清信士、七萬清信女皆得六慧智度無極,八千
0282a18║比丘尼皆得柔順忍,二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0282a19║百萬鬼神、龍、阿須倫、乾沓和、閱叉等皆發無上
0282a20║正真道意,地獄王官屬千億重發無上正真道意,願
0282a21║畢形壽,得作沙門,奉行清化,福度眾生。
0282a22║爾時法意菩薩下坐,長跪叉手白佛言:「多陀
0282a23║阿竭為如本無法,隨法度,無人民。」
0282a24║佛告法意菩薩:「多陀阿竭不見本無法,亦不
0282a25║見隨法度者,亦不見有三界,亦不見有諸天人民,
0283a01║亦不見有人,亦不見無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
0283a02║亦不見度,亦不見度者,亦不見吾我,亦不見五
0283a03║陰、六衰,亦不見身心意識,亦不見地水火風空,
0283a04║亦不見四大合時,亦不見不合時,亦不見色痛癢思
0283a05║想生死識,亦不見諸法來時,亦不見諸法去時,亦
0283a06║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本,亦不見地水火風本、無
0283a07║有本。」
0283a08║說是三昧時,八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如本無無
0283a09║所有。七萬菩薩得不退轉,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
0283a10║生法忍,百萬天人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得淨意
0283a11║解脫三昧,七千萬清信士下髮作沙門,皆得信忍,
0283a12║十億凡士、三十萬凡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前受五
0283a13║戒,八百龍王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0283a14║爾時大忍菩薩白佛言:「多陀阿竭以大慈哀念
0283a15║十方諸天人民,法雨三界,潤澤群黎,莫不得過度
0283a16║者。多陀阿竭用意淨故,所說清淨,言辭清淨,如
0283a17║法清淨。忍者無猗,空無處所,心無端底。忍大勤
0283a18║勞,忍伏諸情,忍大生死,以無蓋慈救眾人病,令
0283a19║一切諸天、帝釋、梵忍天、勝英、天子、國王、臣
0283a20║民、龍、鬼神莫不忍,棄諸欲態惡。忍本淨根,根
0283a21║生莖節,莖節轉生花實。生花實,復還本無無所
0283a22║有,忍守根門。以法化導,令入泥洹」
0283a23║佛告大忍菩薩:「一切大聖皆行大忍,自致成
0283a24║本無。如來化導眾生,忍不視色,眼則清淨;忍不
0283a25║受聲,耳則清淨;忍不受香,鼻則清淨;忍不受
0284a01║味,口則清淨;忍不求細滑,身則清淨;忍不多
0284a02║念,則心清淨;忍不思想,則意清淨。忍不分別上
0284a03║中下、好惡,識別萬物為作名字,心無所著,意無
0284a04║所想,識無所別,則為識清淨。外六事本清淨,內
0284a05║六事本清淨。外六事為泥洹,內六事為身本。外六
0284a06║入內,內六喜樂受之。受之者為不淨,故使隧三
0284a07║塗。譬如婬?女人,雖不行求男子,視外如貞,內
0284a08║常思念。有男子從遠方來,寄宿外堂。夜人定靜,
0284a09║時彼失聲,不在遠方。男子因往,親近主人婦。婦
0284a10║人得男子,心中獨喜,因留三日。外六、內六更相
0284a11║婬汙,諸情各受所習。婬婦女習愛男子,留三日
0284a12║者,謂心意識婬著情。外六為男子,內六為婦人。
0284a13║留者謂外六事與心意識共相可入。因種生死,婬於
0284a14║六欲,種罪根本。菩薩常行大忍,不婬六欲,內外
0284a15║清淨,如本無清淨。心意識清淨無瑕穢,自致得佛
0284a16║道。」
0284a17║解脫菩薩白佛言:「諸法無著無縛無脫。色無
0284a18║著無縛無脫,色之自然故。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
0284a19║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本淨故。地水火風本無,
0284a20║無著無縛無脫,本淨故。吾我本無,無著無縛無
0284a21║脫。身心意識四事本空,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
0284a22║因沒溺四瀆水流,漏入三苦,不得解脫。」
0284a23║佛言:「善哉善哉。解脫菩薩,如汝所說無有
0284a24║異。皆佛威神之所致。諸法如本無,無著無縛無
0284a25║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地
0284a26║水火風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薩云若如本無,無
0285a01║著無縛無脫。多陀阿竭如本無無說經,無著無縛無
0285a02║脫。佛心與眾生心等無有異。多陀阿竭本在凡夫。
0285a03║時心如凡夫,心無有異。亦六欲所溺,流三界,
0285a04║隨四顛倒,受形無數。更生更死,或男或女,或尊
0285a05║或卑,或貴或賤,受身周遍三千大千國土。持針刺
0285a06║地,皆中我故身。後見寶蓮花如來、至真、等正
0285a07║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
0285a08║天人師、號佛世尊。住世二十中劫時,佛為諸天人
0285a09║民說六度大法。我時儒童,往而觀之,聞佛所說,
0285a10║心開意解,前受五戒、三自歸命,持九齋,不失教
0285a11║法,行之不廢,功積致佛。」
0285a12║佛言:「欲求道遠離罪門者,當奉佛經戒,追
0285a13║事明師,給事所須。當隨師教,數數講論。三潤之
0285a14║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擾,但諍咽
0285a15║喉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
0285a16║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
0285a17║老死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
0285a18║苦,受罪無竟。是身如聚骨,連鎖支柱,筋束而
0285a19║立。內盛臭處,外強文盬。身如畫瓶,外以五彩盬
0285a20║之,內盛膿血、屎尿不淨。愚者保之,長處生
0285a21║死,不得解脫。苦劇終身,囚繫在於牢獄,無有出
0286a01║期。眾生樂於生死,自沈五江,沒於三瀾,無有出
0286a02║期。但坐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雅步,尊身重
0286a03║名,虛偽無信。眾態在內,如鐵生垢,自消其形,
0286a04║都不覺知。人為六情所消,消滅人形,死不復生。
0286a05║諦觀如是,當行布施,以戒神水澆除五陰之垢。建
0286a06║志求生,除死滅憂,關閉獄戶,斷絕苦本,便得泥
0286a07║洹。故心之自然,棄除五陰、六衰,解脫無有憂
0286a08║苦。」
0286a09║淨度白佛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
0286a10║佛,用一切眾苦故,愍念眾生永處七痛,變惶累
0286a11║劫,無有終竟。故演尊妙經典之要,等度一切三
0286a12║界群生,莫不解脫,安至泥洹。心空意淨,六情
0286a13║澄清,澹然不起。蕩除三界,三塗盡度,地獄虛
0286a14║空,莫不歡喜。逮入道門,無不獲安,此彼無
0286a15║二,等度一切。德尊巍巍,恩蓋天地。尊極無
0287a01║過佛者。」
0287a02║佛告淨度及四部眾:「各各明聽。吾當說之。
0287a03║一切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閱叉、乾沓
0287a04║和等,受佛重戒,治心穢病,求度世道者,持五
0287a05║戒,上至五百戒,為入律弟子。能與諸情諍者,乃
0287a06║為信順道化,審諦畏罪。志欲求道者,勤持律行。
0287a07║畏順縣官,奉上敬下,如奴事大夫,朝廷肅清。以
0287a08║智教愚,以黠教癡。愚癡者,當勤詣智黠者問受,
0287a09║受則奉行,不得缺犯。若缺犯者,當尋聚眾,隨
0287a10║實至誠首過,不得隱。有所畏難,居神著泥梨
0287a11║中,後悔無益。若有知法律者,見人有過,不糾
0287a12║舉治之,為與同罪。何以故?坐共同一處故
0287a13║也。」
0287a14║淨度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何
0287a15║者可同一處,何者不可共一處?」
0288a01║佛言:「人於生死地,持戒不犯如毛分者為
0288a02║淨,犯戒者為不淨。淨者可共一處,不淨者不可共
0288a03║一處。」
0288a04║淨度白佛言:「實爾!天中天。四部弟子,從
0288a05║生死急難之地,持五戒求人道,持十戒求羅漠道,
0288a06║持具戒求菩薩道。獨立甚難,持律立行。自可不
0288a07║犯道禁,奈何禁他人?惡人犯戒,善人終不犯
0288a08║戒。善人奈何正惡人?」
0288a09║佛言:「我法中不受大惡人。末世時,我弟
0288a10║子不承至法,用名譽故,取求弟子,至令有惡人
0288a11║耳。惡人犯戒,放逸傲慢,不畏禁戒者。持法律
0288a12║者,案法治之。小過笞之一百,中過笞之二
0289a01║百,福罰之。大過笞之三百,福罰之。不改、不
0289a02║首過者,長擯棄之。」
0289a03║佛告四部眾:「不知法律者為未作沙門,為未
0289a04║持戒,非佛弟子。已知法律,不當慢法。受人意
0289a05║氣,縱人入罪,死後共入鐵城獄中。」
0289a06║淨度白佛言:「末世時人眾,不用法律。一
0289a07║人之力那眾何?而伏之?」
0289a08║佛言:「能感佛恩,愍傷眾生,福度一切,令
0289a09║得解脫者,大法欲危,沒命濟之。便以律戒,示天
0289a10║子、國王,以正佛法。
0289a11║「不能爾者,為不行大慈,愛少棄多。且行忍
0289a12║辱,出群愚之眾,獨處山澤、樹下、塚間,日慎
0289a13║一日。結伴不良,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
0289a14║為?結友不固,久則成怨。今微相記,後成大
0289a15║怨。天神所識,生生相值。智者避之,愚者近
0290a01║之。延智曰明,延愚曰惑;習智成聖,習愚失行。
0290a02║一世能正心,三世受吉祥;一世心不正,三
0290a03║世受惱患。」
0290a04║淨度白佛言:「持法律沙門,當云何正居士,
0290a05║戒耶?」
0290a06║佛言:「如父正子,如君正臣。不亦易耶?白
0290a07║衣居士,不如法教者,亦當持法律度之。」
0290a08║淨度白佛言:「白衣居士,悉應用法律罰治
0290a09║耶?」
0290a10║佛言:「四部之眾,盡用法律共相整頓,如長者
0290a11║恒?不死之藥。若飲食為病,若寒熱為病,若中風
0290a12║為病,若鬼神所病,尋時服藥,病則除差,長存
0290a13║不死。為佛弟子亦復如是。得持法律人,共相遭
0290a14║值,如見佛不異。常以三時,督厲弟子,不令罪
0290a15║生,如長者尋服不死之藥。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
0290a16║言逆耳以利身行,此之謂也。」
0290a17║淨度白佛言:「佛每教弟子常默不語,今復設
0291a01║是教耶?」
0291a02║佛言:「弟子之法,求道之初常默。是法所以
0291a03║持法律者,當語,用正眾人故耳。」
0291a04║淨度白佛言:「不語者則為善,語則為不善。
0291a05║不善難居,善者易居。誰欲為不善乎?」
0291a06║佛言:「大慈人乃能持法律,憂念一切令度
0291a07║脫,言如法語。如法者,是則為善;不偷、不諂、
0291a08║不二意,是則為善;不囚懷,不失正,是則為善;
0291a09║糾舉奸非,令眾度脫,是則為善。不謂默然。從而
0291a10║入罪門者,為不善也。度人者為善,不度人者為不
0291a11║善。捨小慈行大慈者為善。正真道教勸厲眾生令發
0291a12║無上正真道意,是為最善。」
0291a13║
0291a14║淨度經卷第二
0292a01║
0292a02║佛說淨度經卷第三
0292a03║
0292a04║佛言:「末世時人,獷強群凶,賤善尊惡,正
0292a05║法□棄,邪事苦有餘。中正放逐,佞諂寵位,君子
0292a06║為蠻夷,小人居朝坐,大夫食糟糠,僮僕食粳糧。
0292a07║眾怨速疾,大命將至,時到變生,禍及門族。生此
0292a08║怨來久矣,非適今也。皆由宿命群凶殺生,□□貪
0292a09║利,快意歡喜。歡喜作罪,啼哭受報,強健作惡,
0292a10║羸露受殃,罪福所錄,生□□。但是故,人當慮報
0292a11║應,守善勿疑。」
0292a12║佛告大會及諸弟子:「但遺後世福,勿遺後世
0292a13║罪。若弟子中,或有惡沙門、惡比丘尼、惡優婆
0292a14║塞、惡優婆夷,來相壞亂,當覺知魔為,但相和
0292a15║解。魔欲破壞法橋,欲令墮落,魔亂我意耳。為佛
0292a16║弟子棄惡,當如糞掃,滲洗去垢,勿遺其餘,作後
0292a17║世緣,勤求至法,親敬明師。穢弱者當依附勇健
0292a18║者,病者當依仰強健者,無目者當依有目者,蹇
0292a19║者當依有腳,欲行賈當依有本者。人民依沙門,沙
0293a01║門依佛,佛依人民。人民依仰沙門,得若干種
0293a02║福,亦可得道。得福、得道與侍佛身,正等不
0293a03║異。」
0293a04║佛告淨度大士及四部眾:「道尊且貴。道以
0293a05║清白為首,領梵行為道信。齋戒淨如水月,是道之
0293a06║性。若有不堪任清淨戒者,不當自極強。欲入海洗
0293a07║除眾垢,竟未洗垢,而反溺死。弟子中有不能守
0293a08║護經戒身口意者,不當強入弟子輩中,更相染
0293a09║汙。共同利者,其罪同等。慎之則為福。」
0293a10║淨度白佛言:「世尊弘演大慈,愍傷眾生,盡
0293a11║度一切十方諸天、人民、三塗之屬,莫不過度者。
0293a12║今復為未來者,垂訓教化,為後生者,深垂恩覆
0293a13║蓋。願禮如來無量覺。」
0294a01║佛告淨度:「一切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
0294a02║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慧,自得福德,得度得
0294a03║道。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
0294a04║淨度白佛言:「佛開甘露門,演六度無極、四
0294a05║禪、四等、四諦。大慈令一切依慧,施行六度,莫
0294a06║不免難,度脫生死者。佛說淨度等尊法,如我目
0294a07║所睹見。不可計百千之眾,莫不從佛得度者。」
0294a08║佛告淨度:「如汝所言,一切依佛三尊,佛授
0294a09║與經戒,盡可度之。若有愚人,作惡甚健,不受聖
0294a10║化。佛說萬章,罪人不信。不受佛教,不能強度。
0294a11║若復有宿惡之人,多罪少福,不憂死後神入惡道,
0294a12║但念治生。四出求利,以為家業,給與妻子。齋日
0294a13║不肯入塔寺受持齋戒,亦不念作福施。導師教戒
0294a14║語之,罪人端自謂為是,而語師言:『道是我心
0294a15║中!戒與法亦是我心中!佛亦人,師亦人,我亦
0294a16║人。人相似,有何異?』多辭云云也。」
0294a17║佛告淨度:「如是輩人,心無恭恪。億佛不能
0295a01║療,何況一佛。是故人為自度,佛不度人。」
0295a02║淨度白佛言:「何等人,聞教即奉行,自憂後
0295a03║世?何等人,聞教而不奉行,亦不憂後世?」
0295a04║佛告淨度:「人從三惡處,罪未竟。大慈菩薩
0295a05║若師為救。因假來出,寄生休息,惡鬼常護其人,
0295a06║恒使其人心中注強愁念,多怒惡性,不可觸近。其
0295a07║人不自覺知,但知目前一世之事,不知恒為獄收鬼
0295a08║司守。不置邊人久以知行違道,檢其人故,謂行
0295a09║足,自許以道,死墮地獄,甚可愍傷。人從三善處
0295a10║來生,聞教即奉行。乃能自憂,求度世道。」
0295a11║
0295a12║淨度白佛言:「人從三惡處來生者,為無反
0295a13║復,籠戾難化那?」
0295a14║佛言:「如是。人從三惡處來生者,惡心未
0295a15║歇,獷強意未滅。不仁無義,骨肉相疏,不好學
0295a16║問,妒賢嫉能,證入人罪,語欲勝人。又不肯
0296a01║奉持齋戒。師父呵語欲使順戒奉法,其人言:
0296a02║『戒法在我心中,但念佛及師、經戒,行坐臥起
0296a03║不去心口,復欲使我為那?』師日:『九齋之日,
0296a04║何不詣塔寺齋戒耶?』其人言:『我非沙門,何必
0296a05║塔寺?一月持六齋,一年之中妨廢家計百餘日。
0296a06║吾寧可止不生活耶?我知當爾,我不受戒,亂
0296a07║我心不得生活。』師曰:『吾但欲使卿得脫惡道
0296a08║耳。不益吾身也。致吾何為也?』其人言:『寺
0296a09║中諸沙門,何不盡得道去?故復與我曹相似。塔
0296a10║寺、我舍,復何異乎?道在我心中,不在塔寺、
0296a11║眾人中得也。』如是人輩,當知地獄家,假使來
0296a12║小休息耳,獄鬼屯守不置。其人不自知為惡鬼所
0297a01║守,不知死後當入大泥梨中,無有出期。」
0297a02║淨度白佛言:「其人為自知從泥梨中來出不?
0297a03║自知死後,當還入泥梨中不?」
0297a04║佛言:「人在胞胎中時,端識宿命。欲生
0297a05║時,從逕道中到地,神識亂忘失宿命,不復識
0297a06║事。」
0297a07║淨度白佛言:「吾我人,來踐慫者,盲聾如群
0297a08║羊,不知命在何時。戀著妻子,積聚財寶。修
0297a09║治園圃,遺與妻子。作罪求利,賤命重財,好得惡
0297a10║與。師教作福,其人言『和上不知我曹,官私百
0297a11║端,適不能死,但道閑事。和上閑居,但思美食
0297a12║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諧活。官家亦有役
0297a13║使、發調,佛家當差,亦復甚於官家。我受戒直
0298a01║為更求役調。』師曰:『吾但欲使卿自得後世
0298a02║福。福可救,罪當棄。』其人言:『我今交欲餓
0298a03║死,妻子飢窮無知者。那知後世也?』凡布施之
0298a04║福,自發心乃為福。不在他人勸強也。」
0298a05║佛言:「如是人輩,罪之所致,不受勸厲之
0298a06║諫。但自用,心慳貪無信,死入地獄,五毒治
0298a07║之,妻子財寶盡在世間,了無福救。受罪苦痛,
0298a08║無復竟已。悔言:『我平生之時,愚癡不知益作
0298a09║布施,不知益作諸善。』悔不益持齋戒,悔已無
0298a10║益。」
0298a11║淨度白佛言:「其人已脫地獄,來生為人。不
0298a12║欲還入地獄可得爾不?」
0299a01║佛言:「可得爾。當求明師,受佛戒,行歲三
0299a02║齋、月六齋,齋日如法,益作福施,勤加散華、燒
0299a03║香、燃燈、禮拜、悔過,用師教令,數數講論,常
0299a04║從師問度世之道,隨師節度,死不復歸三苦處
0299a05║。恣意所欲,所生之處常在福地。」
0299a06║淨度白佛言:「其人地獄家。假使來小休息,
0299a07║當還受餘罪,那得生福地?」
0299a08║佛言:「猶如大長者,任獄囚出之。囚自
0299a09║知餘罪未竟,囚黠慧不惜所有,依因長者廣作道
0299a10║地,後亦得脫。人亦如是。地獄雖有餘罪待之,
0299a11║其人依因三尊作功德,何憂不生善處?」
0299a12║蓮華淨菩薩白佛言:「人已得為佛弟子,如
0299a13║法清淨奉持齋戒,自可長離三惡趣。行之既易,無
0299a14║所作為無煩勞,不損功德力。閑居無為,何有難
0300a01║乎?而憂三趣也。
0300a02║「我自憶念,從本無中始出時,得為人,常保
0300a03║三道:天上、人間、十方佛前。至於今日未曾更三
0300a04║趣、三惡冥路。何所志樂而受患害?」
0300a05║佛告蓮華淨:「而眾生樂於欲,為色聲香味細
0300a06║滑所誤,猶如鷹師持一鴿捕數鷹。人亦如是。求六
0300a07║情利,竟未歡樂,長夜受罪誅。貧富數已定,愚
0300a08║者謂可益,智者任宿福。如耕有限量,春種多秋收
0300a09║多,種少秋收少。人之貧富皆由宿種。今不可力
0300a10║也。世人不了是,貪求無厭。欲千錢利,未有
0300a11║百錢益十倍。稍零落,歡曰不足,言憂惱甚大
0300a12║多。坐是入三苦,永失于神路。」
0301a01║相淨菩薩白佛言:「何謂為五戒相?何謂為
0301a02║十戒相?何等為具戒相?」
0301a03║佛告相淨菩薩及諸會者:「明聽內著心中。」
0301a04║佛言:「守戒不犯,心口恒淨,不說師父短,
0301a05║不證入人罪,死死不犯戒,堅住須陀洹地者,五戒
0301a06║相也。十戒相者,謂捨世八事:利、衰、毀、譽、
0301a07║稱、譏、苦、樂,難動如地。禪求三脫,與神同
0301a08║道,道氣同無真人地,十戒相也。具戒相者,樂戒
0301a09║閑居,節少行來,知足不求,少欲易可,慈愍眾
0301a10║生,如母愛子,欲令度脫,心住阿惟越致地。是具
0301a11║戒相。」
0301a12║佛說是時,百萬菩薩得不退轉,五十萬比丘得
0301a13║三萬三昧門,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士女
0301a14║皆得道慫。
0301a15║長老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
0301a16║菩提、舍利弗等五百弟子,離坐頭面作禮,長跪叉
0301a17║手,同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
0301a18║佛告諸弟子:「不持戒者為淨。何以故。淨
0302a01║不為諸情動。外不入內,內不著外。用不著故為
0302a02║淨。以淨故,故不持戒。不淨者持戒,以不淨故持
0302a03║戒。檢諸情,使向本無,向本無淨。是故持戒者為
0302a04║不淨。」
0302a05║縛色長者聞佛大會,廣度天、人民、雜類、
0302a06║尊天、釋、梵,盡共大會坐。長者有五百美女。甚
0302a07║重愛之,常以嚴盬諸女,如待賓客。以自娛樂不
0302a08║離食息。妒心在內,欲留美女,情中不能離欲;與
0302a09║共俱行,恐人眾觀;狐疑不決。佛力感致,即
0302a10║將五百美女,俱至佛所,禮拜揖讓,畢訖就坐。而
0302a11║坐聽佛清化,殊非流俗所用,其事盡及長者。意疑
0302a12║離坐,禮佛足叉手,長跪白佛言:「色者光目耀
0302a13║身,人之所尚。好聲者悅耳之音,忘憂除患。
0303a01║色聲香味細滑,最是天下快樂之本。佛皆反之
0303a02║耶?」
0303a03║佛告長者:「就坐諦聽,內著心中。信五色
0303a04║令人目盲,愛色婬奔,令人無色,恒為婬鬼所守。
0303a05║食噉五藏,飲人心血,令人髓消腦騫,視聽不聽,
0303a06║老病速至,死入地獄。有何樂哉?五音陷耳之
0303a07║錐,國家用之,亡國破家。臣下用之,亂朝失位
0303a08║而身危亡家。庶人用之,男女多婬,破家滅亡,
0303a09║死入地獄。有何樂哉?」
0303a10║長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為好?」
0303a11║佛告長者:「頭澤衣帛不為好,面首端正不
0303a12║為好,細色好身形不為好,立行巧步不為好,工
0303a13║言綺語不為好。心端意正,行合道化,死得上
0304a01║天,爾乃為好。」
0304a02║長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為樂?」
0304a03║佛告長者:「不謂藏積穢寶。行則車乘,坐
0304a04║則帷帳,美女恣情,飲食可口,文彩服盬,眾伎自
0304a05║娛,坐呼立至,應心所欲,不為樂也。謂奉持五
0304a06║戒、十善行、十法本齋、四恩、四等,入八聖
0304a07║諦、空無相願,死而得泥洹。是為最樂。」
0304a08║
0304a09║長者聞經,欲垢漸薄,五百美女結解,發無上
0304a10║正真道意。爾時外復有豪族長者七萬人,來欲禮世
0304a11║尊。前來長者,使人閈門。言:「內有宮人美女。
0304a12║外人聞此有上妙婦女,欲來觀我婦女耳。我何為
0304a13║將美女來,用示人眾?人眾共觀我美女。」
0305a01║佛化作大城宮殿,竟不能閈門。外長者眾通
0305a02║問得聽,便至佛所。
0305a03║坐中長者語諸美女:「皆伏地!勿為人所
0305a04║觀!」
0305a05║諸妙首婦女盡伏地。七萬長者禮佛畢訖,即詣
0305a06║坐次而坐。
0305a07║於是佛告先來長者:「卿莫慳貪迷惑女色,
0305a08║以心度他人心,以意度他人意。謂心等意同,乃復
0305a09║不爾。卿自謂美女好無比,吾觀從頭至足盡醜,無
0305a10║一好者。譬如革囊。內滿不淨身體骨幹,肉塗血
0305a11║澆,皮覆以蔽汙露。汙露在內,外強以盬,幻
0305a12║人耳目。樂家縛獄,貪世不斷,是種苦本。色妒
0305a13║害賢,禁止他人善心,死受重殃。」
0305a14║長者白佛言:「婦人情貪,為他男子所觀,更
0306a01║相婬汙,遂種罪根,故禁之耳。」
0306a02║佛言:「正使人萬劫中熟觀美女,能使美女媚
0306a03║好損滅不?正使男女俱相悅色,對共相視身不相
0306a04║到,能有損益不耶?愛色增獄苦,離色無憂患。妻
0306a05║為鋃當,子為杻械,舍為牢獄,財為繫閈,是四
0306a06║為地獄種。無著乃解脫,離愛則近道,近愛增苦
0306a07║本。婬樂自纏,如蠶作繭。黠者能解婬縛,不婬除
0306a08║眾苦。心念放逸,行見婬,以為淨,恩愛意熾盛,
0306a09║從是造獄牢。覺意滅婬火,常念欲不淨,從是出獄
0306a10║牢,能斷老死患。愛欲自覆蓋,自恣可情意,自縛
0306a11║詣獄門。如魚入鉤口,為老死所司。一日過去,
0306a12║人命稍盡。譬如牽牛向屠。牛舉一腳,稍近死
0306a13║地,可哀無救。人亦如是。寸陰以過,人命亦減。
0306a14║人生則有死對,強健則有病對,丁壯則有老對。
0306a15║四怨共居。苦皆從愛欲生。一由愚癡,二由貪
0306a16║婬,三由瞋恚。除此三者,四怨則滅,無復生老病
0307a01║死痛,得長解脫,無憂患。」
0307a02║長者意解,即得道慫,前受五戒,為清信士。
0307a03║愛縛以解,獄苦以滅,死昇梵天。
0307a04║長者告諸美女:「吾已得道,意已離汝。從汝
0307a05║所宜,吾不拘汝。」
0307a06║五百美女,皆得道慫,發於無上正真道意,求
0307a07║作沙門。
0307a08║聖眾比丘僧皆言:「不聽此人大好。若聽為
0307a09║沙門,罪人不少。」
0307a10║長者聞五百美女發意,亦甚歡喜,長跪叉手白
0307a11║佛言:「願垂大慈,聽為沙門!」
0307a12║五百女人解身瓔珞珠寶,散佛上及菩薩大弟
0307a13║子上,化成寶蓋。其一寶蓋下有一化佛,皆言:
0307a14║「聽為沙門!」
0307a15║於是五百女人頭髮自然墮,袈裟便著身,以成
0307a16║沙門。其女歡喜,化成男子,皆得阿惟越致。五
0307a17║百沙門繞佛七匝,頭面禮佛足下並大弟子眾。報
0308a01║恩已訖,歡喜和顏悅色,叉手長跪白佛言:「請問
0308a02║四事所疑。若見聽者,乃敢發問。」
0308a03║佛告五百沙門:「自恣所問。佛當為汝解釋所
0308a04║疑。」
0308a05║五百新沙門俱同一念,白佛言:「我等蒙佛重
0308a06║恩,今得過度,出於死地,還見四事:人及鳥狩,
0308a07║身神一等,受形不同;狩著甲戴角;鳥角作啄;我
0308a08║等何緣去女為男。願釋所疑。」
0308a09║佛告五百沙門:「諦聽,內著心中。狩所以著
0308a10║甲戴角,皆由宿命種行致之。前世為人時,喜著木
0308a11║屐入寺舍講堂及沙門房中,死後入地獄。燒地熱
0308a12║如赤鐵,其足到地皆燋燃盡,毒痛不可言。積數
0308a13║千萬劫,罪之未盡,故使不死。死復入鐵刃獄。
0308a14║足行其上,地生鐵刃,利如剃頭刃。人走其上,
0308a15║斷趺折骨。亦積若干億萬劫罪,竟從地獄中來
0308a16║,復作著甲狩、戴角者。喜著步搖、華樹、巾
0309a01║角,持頭觝觸人,死後入大鷲獄。鷲立人兩肩上,
0309a02║嘴如鐵錐,啄人頭,發骨食腦。積不可計劫,乃
0309a03║復得出,為戴角蟲。鳥所以著角嘴者,平生為人
0309a04║時,喜口強辭,寬傳舌,燀亂盲人。死入鐵鉀
0309a05║獄。獄鬼燒鉀正赤,以鑠其舌。復燒鐵鉤正赤,
0309a06║鉤有三刃利如鋩,獄鬼以鉤,鉤斷其舌。復以利
0309a07║刃削其舌,細如縷。舌適還生,復以犁耕之。
0309a08║復以燒鐵杵刺其咽中。罪過未盡,故不死。積不
0309a09║可計劫,形竟得出為鳥,以角為嘴。若說君主師
0309a10║父,其罪未殃,墮五不請。」
0309a11║佛言:「汝所以於佛前,去其女身為男子
0309a12║者,惟昔定光佛之時,國中有一梵志。字彌蘭,
0310a01║博學多知,國中儒學者皆師仰之。梵志彌蘭常將五
0310a02║百弟子以為左右,常修梵行。時適講堂,菩薩過
0310a03║之,一一解釋經中要事,令五百人各得開解。終日
0310a04║竟夜,門徒皆悅,菩薩捨之而去。後日同時俱見
0310a05║錠光佛,佛授菩薩決,五百梵志亦發無上正真道
0310a06║意。爾時受菩薩者,今我釋迦文身是。爾時彌蘭
0310a07║者,今長者優多羅身是。爾時五百弟子者,今汝五
0310a08║百沙門是。雖修梵行,恣態不除,故受女身。宿師
0310a09║相遭,結解得成男子。汝等五百人卻後十六中劫
0310a10║當得作佛,號寶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
0310a11║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
0310a12║佛、世尊。共同一字。國名妙樂,人民熾盛。但有
0310a13║菩薩眾,無小道證。其佛住世十有六劫,像法亦
0310a14║住十六中劫。其時國中豐熟,快樂難量。」
0310a15║佛說是時,三十萬比丘得不退轉,四十億菩薩
0311a01║得阿惟顏,九十億天人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千清
0311a02║信士求作沙門。佛即聽為沙門。十萬凡士、七萬凡
0311a03║女前受五戒,六十億清信女皆得柔順忍,二十萬比
0311a04║丘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萬天人亦發無上正真道
0311a05║意。
0311a06║恐畏長者白佛言:「我身更是千痛萬毒已遍。
0311a07║今欲遠避之。何等為五不請罪,何等為十不救
0311a08║罪,何等為五無竟罪?願佛加恩解說。」
0311a09║佛告恐畏長者:「受持勿忘。五不請罪者,
0311a10║惡意向佛,破塔壞佛像,盜三尊財物,燀亂比丘
0311a11║僧,證入師父罪。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弟子不謹
0311a12║慎。師為弟子除殃滅罪,教去惡就善,恩倍於親,
0311a13║百有餘分。然弟子不深解經律藏,濁眼觀其外,動
0311a14║記師過。若師有實事,弟子悔過,師為咒願,其過
0311a15║得除。師無實事,弟子罪重。師雖以佛故,慈心
0311a16║療救弟子,天網以設,不得赦。三尊極尊,度人
0312a01║無量。而誣謗之。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濕,慈
0312a02║感神祗,血化為湩,乳哺養育。至其長大,教詣師
0312a03║氏,禮義成之。其恩重天地,而更背恩,不奉父
0312a04║母。君主仰授,能令人尊貴,能使人貧賤,能殺
0312a05║人活人。而反不忠。天下有三大難事。何謂三大?
0312a06║一曰佛、法、眾師,二者父母,三者君主、王侯。
0312a07║得歎其善,不得說其惡。罪成不可救。」
0312a08║恐畏長者白佛言:「君主、父母、師友有過,
0312a09║我欲諫之云何?」
0312a10║佛言:「大善。大欲諫者,自可諫君及父
0312a11║母耳。雖爾,當詳審其事,乃可諫。師有可諫
0312a12║者、不可諫者。已知得道者不論。未得道者有二
0312a13║輩。一者?行來不畏禁戒,數見犯法者,亦當詳審
0312a14║審諦,乃可??處竊諫三過。不止當自引,不直悔
0313a01║過而退,不得轉為他人說。二者守戒畏死,兢兢念
0313a02║道,出入少,不數犯禁。如是內外無過缺,雖
0313a03║時有過失,或欲戒人,或知人有過不得?說,故
0313a04║深求佛意,漚和拘舍羅度人。是輩不可諫,但當自
0313a05║責我曹。弟子曰:『弟子中誰有不如法者?願尊
0313a06║師當為我曹罪戾之人原除罪事。』師曰:『弟子
0313a07║盡來。』即具香火。師問弟子:『卿戒淨不?』
0313a08║戒淨者燒香禮佛。」
0313a09║佛言:「戒淨懺悔而退,戒不淨者首過如事
0313a10║說。師當教悔過,過乃除滅。不實守萬劫,罪不
0313a11║除。是為五不請罪。
0313a12║「十不救罪,一者貪無厭足。二者婬無厭足。三
0313a13║者瞋恚難諫曉。四者愚癡所為,無道難與共語。語
0314a01║之正事,反引邪事為喻,不信正法。五者嫉惡他
0314a02║人。六者憎妒他人。七者主求他人短,不自見
0314a03║過。八者禁固他人,使不得聞經、行道、布施為
0314a04║福。九者不信罪福。十者習惡不止。是為十不救
0314a05║罪。
0314a06║「五無竟罪者,一者殺生,心口念殺,受罪無
0314a07║竟。二者貪利劫盜,心貪意念,受罪無竟。三者婬
0314a08║嫉無厭,受罪無竟。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
0314a09║語、傳舌相燀,受罪無竟。五者嗜酒貪味勃亂無
0314a10║禮,受罪無竟。是為五無竟罪。」
0314a11║恐畏長者白佛言:「人處世間甚為危險。度世
0314a12║大難,我甚憂怖。唯有作沙門,閉房自守,不豫
0314a13║世事,雖不得道,足免苦地。我今年已過,妻兒
0314a14║累重,情中戀戀,生相棄復劇。這住家,眾罪日
0314a15║滋。云何自度?」
0314a16║佛告恐畏長者:「汝乃能自憂度世道,能減我
0314a17║憂,何甚快。汝今遇大福德,遭值佛世,尚復可
0315a01║可耳。乃得復聞淨度三昧,其福功德無以為喻。
0315a02║十方須彌山,段段解稱量,可知斤兩銖數;十方各
0315a03║十萬恒河沙佛剎海水,可量知斛斗升合數;其聞
0315a04║是尊經三昧,歡喜奉行如法者,其福尊無比。是皆
0315a05║非凡人行。如中事不失毛分者,尊過十方天上世
0315a06║間,德無能與等者。汝莫憂,行者得度。雖不能
0315a07║出家作沙門,居家亦可修道。堅持五戒,行九齋,
0315a08║使如齋法,齋日詣塔寺受齋,蕩滌六垢,論講道
0315a09║化,求度世道,自可得度。何憂之有耶?」
0315a10║恐畏長者白佛言:「我所居處,去王舍國五百
0315a11║里。遠田既無塔寺,亦無沙門。佛行度人非一處
0315a12║住。我翼從三十餘人,我年復老,或復小弱,不
0316a01║能行遠道者。既到塔寺行齋一日,妨廢五日,所得
0316a02║既少,所損甚多。目月久長,於生死意久則疲厭墮
0316a03║落,續入惡道。當云何?」
0316a04║佛告恐畏長者:「人身難得,度身急事。人來
0316a05║生時,不手將妻子來也,死去亦不將去。我且非
0316a06║我。何況妻子財。且自憂身。身自未度,那何度他
0316a07║人?自不能泅,莫負他渡水,兩死水中耳。自未
0316a08║能得度,戀念妻子,枯並不度。求道,身中急事
0316a09║也。男女各自當盡心敬意。不避勤苦,乃可免
0316a10║難。自作自得,不與他人計日疑難也。若彼聚落
0316a11║賢眾少,不能起塔寺居沙門者,當棄頑闇之
0316a12║群,馳就賢者之眾。孩兒可度,何況成人任戒
0317a01║者。八歲男、十歲女可行千里,各自有腳。欲求度
0317a02║身,不當疑難。」
0317a03║恐畏長者白佛言:「已解。居聚落無佛弟子,
0317a04║但有俗人。我當從業移,近善友塔寺,我自得其
0317a05║福。」
0317a06║阿難白佛言:「是尊三昧,度人乃爾。眾生之
0317a07║類,有識之屬,莫不得度者。尊巍巍,諸經中最,
0317a08║眾行之首,立道之元,百福之王,尊妙乃爾。名為
0317a09║何經,云何奉持?」
0317a10║佛告阿難:「是經名斷諸苦本,一名總持諸法
0317a11║門三昧。又名淨度三昧。度諸天、人民、鬼神、
0317a12║龍、阿須倫,下及三塗,莫不度脫。淨諸情、淨
0317a13║三界,故名淨度。過去諸佛皆奉行是淨度三昧,
0317a14║自致得佛;現在諸佛從是三昧,自致得佛;當來諸
0317a15║佛亦當學是三昧,從中得佛。當奉行之。阿難,
0317a16║供養是三昧,復當過於六度。阿難,是經從生死大
0317a17║難中拔度眾生,恩重不可量。阿難,當念報恩。阿
0318a01║難,諷誦說是經處,魔皆愁毒。劇如人一朝亡失妻
0318a02║子、父母、財產、寶物,身復在牢獄,號哭愁毒如
0318a03║是。魔恒司便,欲斷是法。當堅持之,勿為魔得
0318a04║便。阿難,我滅度後,當廣為一切諸天、人民,布
0318a05║露演說,令得度脫,如我今日。阿難,我周遍
0318a06║說法,一人不度,終不捨去。阿難,我般泥洹後,末
0318a07║世時人,少有信佛奉行經戒者,倚法倚界難名。
0318a08║設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
0318a09║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門萬萬,未有能樂
0318a10║戒究竟者也。」
0318a11║阿難白佛言:「人道難得。已得為人,復得
0318a12║聞佛經戒,何故不精進?」
0318a13║佛告阿難:「有四輩弟子,無本心故不精進。
0319a01║何謂為四?一者家居貧苦,來受佛戒,冀望富
0319a02║樂。二者疾病,來作佛弟子,趣求一時利。三者
0319a03║強教人,來受佛戒。四者聞作佛弟子,後脫地
0319a04║獄,可得生天,謂直一受戒,後得所願,不知行之
0319a05║委曲。是為四輩。人愚癡,不曉求後世濟神離苦,
0319a06║唯求目前利。其人既不精進,乍前乍卻,反為魔
0319a07║得便。所向不偶,謂呼受戒,反得其殃。不知自
0319a08║行違所致,用無本心故。
0319a09║「復有四輩人能精進。一者畏三惡道。二者從人
0319a10║道中來。三者從天上來。四者從他方佛國來,便能
0319a11║精進。
0319a12║「沙門亦有四輩,無本心不承至法。一者避世
0319a13║間苦,來作沙門。二者避官役,來作沙門。三者
0319a14║不能得衣食,來作沙門。四者避病,來作沙門。無
0319a15║本心故,不能精進,亦不能免三苦。
0320a01║「復有四輩人作大精進。一者念生老病死痛。
0320a02║二者宿世沙門中來。三者天上來。四者他方佛國
0320a03║來,乃能精進。
0320a04║「我般泥洹後千歲欲末,若有沙門、若清信
0320a05║士,中有守戒精進如律行者,此非凡人。或是文殊
0320a06║師利、或維摩詰、或惠法大士、或餰陀和菩薩、或
0320a07║彌勒輩,示現作沙門,建立懈廢之人。清信士
0320a08║女中有能殷勤齋戒,死死不缺犯者,亦他方上士。
0320a09║或罪謫來生閻浮提,或因緣來生閻浮提。亦非凡
0320a10║人也。」
0320a11║阿難白佛言:「弟子於閻浮提五燒、五毒、
0320a12║愁苦之世、眾雨之中,奉行淨度三昧一日一夜,
0320a13║其福何所為喻?」
0321a01║佛告阿難:「若有菩薩,起七寶塔滿閻浮利,
0321a02║作七寶講堂,一一堂上,施設金銀水精流離車渠馬
0321a03║瑙珊瑚真珠,作床坐、床綩綖、坐具,遍諸床榻
0321a04║上,繪綵華蓋,燒好雜香、澤香、搗香,供養百
0321a05║劫。其福寧多不?」
0321a06║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0321a07║佛言:「不如活一人福倍多。阿難,不可為
0321a08║比。活滿四天下人,不如自守一日福倍。復倍相去
0321a09║甚遠,不可為譬喻。人能於是五燒毒燃之中,清淨
0321a10║自守齋戒,如法一日,其福隆盛,轉身得度不
0321a11║久。」
0321a12║阿難白佛言:「若弟子中有精進如法者,後自
0321a13║可度,不須師耶?」
0321a14║佛告阿難:「弟子精進,雖足免難,非師不
0321a15║度。師為重任。如人生無父母難名,又無所寄屬,
0321a16║云何名字之?」
0322a01║阿難白佛言:「如佛言者,末世時,弟子皆共
0322a02║更相放效,不奉律行。已為廢棄,尚不能自度
0322a03║,何能度弟子?」
0322a04║佛告阿難:「人欲求度世道者,當求明師。譬
0322a05║如人欲渡海,當隱視船,為可任用不?足能到彼
0322a06║岸不?船師為本船師不?為新來也?船完堅、師
0322a07║本故師,便可度無憂。船有不牢,師復新人,如
0322a08║是者不可強度。當觀師戒行完不?堪任我師不?我
0322a09║行可師意不?我中師弟子不?師為有律行不?師
0322a10║法難易耶?我能堪任奉事師不?我為能持師戒
0322a11║不?若觀中師者,當奉敬如事神明,當護師意。
0322a12║師為我曹故勤苦。我曹亦不當於師有所愛惜。當
0322a13║知師性所喜不喜,語言不得觸師,諱傷師意,師
0323a01║意微恨,後成大罪。慎之慎之。是為求法。」
0323a02║阿難白佛言:「末世之人,不用正化,律行
0323a03║者少,國中無持戒律者,可止不作佛弟子不?人
0323a04║身難得一爾,當更劫數,云何?」
0323a05║佛告阿難:「經法所到之處,時時往往,有持
0323a06║律行沙門,出繼佛種不絕。域中凡有若干億萬菩
0323a07║薩弟子、若干億萬清信士女。十方諸佛一日一夜
0323a08║各三時放道眼,普視諸天人民幾許精進,幾許不
0323a09║精進,幾許為俗,幾許為道,幾許為惡,幾許為
0323a10║善,佛盡知之。從五戒上至具戒,入律行者,十
0323a11║方佛悉皆稱譽受作弟子。不入律行者,十方諸佛
0323a12║亦自不受。是為棄人耳。是故,四部弟子當念精
0323a13║進,晝夜各三時禮拜首過。雖不能日日三時禮
0324a01║拜,莫失齋日勤修,講誦淨度三昧。信樂受持,眾
0324a02║垢漸少,心明意淨,稍近泥洹。若人布施萬億劫,
0324a03║不如一日諷誦是三昧,其德出彼福上。施萬億劫,
0324a04║心無懈倦想,不如讀是經。一竟思惟解慧,其德
0324a05║正直等。是經累汝,阿難。是經度人無量,阿
0324a06║難。是經中有大尊天神,與是經俱。」
0324a07║爾時四天大王,自與眷屬俱白佛言:「是經
0324a08║所在之處,我自擁護持經之人。」
0324a09║第二忉利天、帝釋與諸官屬俱白佛言:「若
0324a10║後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經卷者,我自護是善男子善
0324a11║女人。」
0324a12║鹽天、兜率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梵
0324a13║天、大梵天、梵輔天,上至不入慧天等,皆白佛
0324a14║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執持是經卷者,我自
0324a15║護是善男子善女人。」
0325a01║諸天結願已,各作禮而還。
0325a02║佛告阿難:「如是經卷所止之處,當令有五
0325a03║清淨。一者枰閣令清淨。二者掃灑令清淨。三者香
0325a04║火供養令清淨。四者讀是經,當用鮮潔手巾。五者
0325a05║齋戒清淨,無食葷辛。是為五清淨。初聞是經
0325a06║者,心意不堅。魔?亂欲,斷是經法。讀是經時,
0325a07║若男子,若女人,持異種不好語來聞善男子、善女
0325a08║人耳者,不當受。當逆呵之:『卿欲亂我意耳』。
0325a09║受者魔已深入,為魔得便。知是善男子、善女人
0325a10║不久得聞法,聞亦不能究竟。以為魔得便,以失
0325a11║善師意。師與第子已有瑕釁,師案法律行事。
0325a12║沙門欲得情淨無勞垢者,一時一從,則無塵勞。久
0325a13║則生垢,敬意以盡,慢意以生,兩不得福。俗人
0325a14║不知清信士女法,清信士女不知沙彌法,沙彌不知
0326a01║沙門法,展轉不相知行事。不能承用法教者,但種
0326a02║罪根,俱墮惡道。不如早解,後可無對。」
0326a03║佛說經竟,諸天、阿須倫、鬼神、龍王、地獄
0326a04║官屬、國王、臣民、四輩弟子、不可計菩薩眾莫不
0326a05║歡喜,作禮而去。
0326a06║
0326a07║淨度三昧經卷第三
0326a08║
0326a09║
0326a10║(方廣錩修改審定)
0327a01║
0327a02║〔附〕
0327a03║《淨度三昧經》的編纂與撰述
0327a04║
0327a05║ 齊藤隆信
0327a06║
0327a07║序言
0327a08║北魏編集的《淨度三昧經》(以下簡稱《淨度經》)
0327a09║寫卷,現分散保存在中國、英國、俄國和日本。此次通過
0327a10║錄校,該《淨度經》之全貌得以呈現,由此也就可以提出
0327a11║諸多問題。諸如敦煌石室本與日本傳承本第一卷卷末部分
0327a12║的不同,與《提謂波利經》的關係,曇曜與曇靖的交涉,
0327a13║竺法護所譯諸經之辭彙對本經的影響,中國思想、特別是
0327a14║道教的影響,對當時民眾佛教的思考及要求,可與此對應
0327a15║的教團的佛教意識,六朝漢語的語法等等。雖說這部經典
0327a16║包含了如此眾多的問題,但此處僅擬考察《淨度經》的編
0327a17║集者創作這一疑偽經時所使用的方法——編纂與撰述。所
0327a18║謂「編纂」,指引用已經翻譯的佛典及現存的外典中的文
0327a19║字,重新加以排列;所謂「撰述」,指作者撰寫的表述自
0327a20║己獨立見解的文字。
0327a21║
0327a22║一、編纂
0328a01║對鳩摩羅什以後翻譯出來的失譯經典而言,通過考察
0328a02║它受哪些譯典的影響來確定其譯者,這是很困難的。而疑
0328a03║偽經則可相當明確地查出其出現年代及其從特定譯者、譯
0328a04║典中摘引的引文(即編纂)。這不僅因為在辭彙、語法方
0328a05║面有慫可尋,還在於它往往整句整段地引用別的譯典。這
0328a06║是疑偽經編集者必定要做的工作。可以這樣說,這不僅是
0328a07║《淨度經》,也是大多數疑偽經共同的特點。
0328a08║(一)、從竺法護所譯經典的引文
0328a09║假設《淨度經》是由北魏沙門統曇曜等組織撰述的,
0328a10║則它可能出現在五世紀後半葉。北魏於大延五年(439)
0328a11║統一中國大陸的北方後,鳩摩羅什翻譯的佛典自然也傳到
0328a12║了平城。但我們現在從《淨度經》中看不到有鳩摩羅什所
0328a13║譯經典的辭彙的影響;相反,可以看到很多在古譯中出現
0328a14║的辭彙,其中特別顯著的是西晉竺法護(譯經時間為西元
0328a15║266年~308年)使用的辭彙。雖然也有相當多安世高以來
0328a16║使用的佛教用語或漢語辭彙,但下面提出的這些例子,只
0328a17║能歸於竺法護。
0328a18║在此先列舉《淨度經》中與竺法護所譯經典具有共同
0328a19║特徵的例句。
0328a20║1.「世尊現變,感動魔眾,盡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
0328a21║動。……佛悉愍傷,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徹照三
0328a22║十三天,下照十八地獄,極佛境界。疆場左右,莫不歡
0328a23║喜,尋光即到佛所。」(《淨度經》卷第一)
0329a01║在竺法護譯《月光童子經》中有大體相同的表現法:
0329a02║「時世尊放大光明,上照三十三天,下徹十八地獄,極佛
0329a03║境界。」
0329a04║2.「貪為死徑,愚癡為泥塗,沒溺不得出。嫉妒為罪
0329a05║本,貪利為自衰。老不止婬。夙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
0329a06║佛言。有此八者,為自欺身,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
0329a07║生。」(《淨度經》卷第一)
0329a08║在竺法護所譯《四自侵經》中有「夙夜不學,老不止
0329a09║婬,得財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還自侵身。」《淨
0329a10║度經》列舉了八種在五道中輪不止的理由,其中四種即
0329a11║《四自侵經》中所論述的,還有四種是另加的。
0329a12║3.「有此八者,為自欺身,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
0329a13║生。心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從他人求,何
0329a14║有難乎?從他人得者,爾乃為難。心之出入往來無門,周
0329a15║流遊洋,住止無處。」(《淨度經》卷第一)
0329a16║上文之依據應為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三之「當
0329a17║作是觀,疾速成就真如泥。不從他求,自因心致。從他人
0329a18║得,乃為難耳。由己勤獲,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0-9-21 18:15:33
|
只看該作者
何所難乎?」
0329a19║4.「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
0329a20║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淨度
0329a21║經》卷第二、卷第三)
0329a22║上述佛號中的「明行成為」、「道法御」是竺法護譯
0329a23║經的特徵。不過曇曜、吉迦夜譯經也有這種用法。
0330a01║5.「三潤之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
0330a02║擾,但諍咽唯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
0330a03║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老死
0330a04║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苦,受罪無
0330a05║竟。」(《淨度經》卷地二)
0330a06║上文與竺法護譯《四自侵經》之「一切擾擾紜紜,但
0330a07║諍咽喉唯不急之事,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或相
0330a08║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
0330a09║道義之真、俗偽之惑。老死忽至」正相符合。
0330a10║6.「愛色增獄苦,離色無憂患。妻為兩當,子為扭
0330a11║械,舍為牢獄,財為繫閉。是四為地獄種。無著乃解脫,
0330a12║離愛則近道。」(《淨度經》卷第三)
0330a13║上文與竺法護譯《生經》卷第一之「棄家牢獄,鐺扭
0330a14║械,想著妻子,而自繫縛」相當。
0330a15║下面摘引若干與竺法護譯經共同的辭彙:
0330a16║1.羅網:「顛倒羅網」
0330a17║佛典中提及「羅網」,一般是指佛國土的莊嚴具、捕
0330a18║魚鳥之類的網、有時喻為防止犯罪的法律。但這裏泛指煩
0330a19║惱。係從捕獲魚、鳥的羅網這一意義衍生,指煩惱蠱惑並
0330a20║束縛身心。有時亦指疑惑。
0330a21║2.含毒:「平生為人時,含毒嗔恚」(另兩例略)
0330a22║從毒蛇、毒蟲害人之事派生,指危害他人的人。與
0330a23║「嗔恚」為同義詞。
0331a01║3.自用:「心懷嫉妒,憍慢自用」(另一例略)
0331a02║意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傲慢自大。
0331a03║4.若干:「域中凡有若干億萬菩薩弟子,若干億萬清
0331a04║信士女」(另八例略)
0331a05║該詞在安世高譯經中經常出現。在現代「若干」一
0331a06║詞意為數量較少,但正如《陰持入經》之陳慧注稱「其事
0331a07║多故,曰若干也」,古代將數量較多稱為「若干」。該詞
0331a08║本來表示數目不定,但佛典中幾乎無例外地將它與大數接
0331a09║續使用,如「無量若干」、「若干億萬」。
0331a10║5.不起法忍:「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百萬
0331a11║天人得不起法忍。」(另一例略)
0331a12║在《淨度經》的上述例子中,「不起法忍」與「無所
0331a13║從生法忍」似乎不同,實際兩者同義。
0331a14║6.道慫:「二百清信女皆得道慫。」(另五例略)
0331a15║安世高以後,將須陀洹譯作「溝港」、「道慫」。竺
0331a16║法護的用例甚多。
0331a17║7.反復:「但治惡逆無行無義,……不信三尊,無反
0331a18║復。」(另一例略)
0331a19║指不返報雙親、師尊的恩義。亦寫作「返復」、「反
0331a20║復」。在疑偽經中甚為常見。
0331a21║8.放心:「行來至趣,放心恣意。」(另三例略)
0331a22║放縱、任性之義。
0331a23║9.獨步:「滅三界苦,除五處籍,獨步無畏。」
0331a24║無與倫比、突出的意思。
0331a25║10.為~所見:「為五道主所見錄籍,生死名不除。」
0331a26║被動語法。如又有「坐何等,而見考治?」
0332a01║11.我許:「親愛是身,謂是我許。」
0332a02║與「我所」、「我所有」相同。「許」、「所」自古
0332a03║互用。
0332a04║12.更樂:「為名色、六入、更樂、痛癢、思想、生死
0332a05║識、五陰、六衰所誤。」
0332a06║亦譯作「觸」、「細滑」、「粗細」、「細」、「所
0332a07║更」、「更」、「所觸」。也作為動詞,表示「經歷」、
0332a08║「體驗」等。進而轉訛為「情況」、「生活」、「存在」
0332a09║等。
0332a10║13.阿惟顏:「坐中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另二例
0332a11║略)
0332a12║該詞在竺法護譯經中經常出現。意為「一生補處」,
0332a13║常寫作「阿惟顏一生補處」。有時亦作「阿惟越致」。但
0332a14║《毗羅三昧經》卷下謂「王曰:『阿惟越致與阿惟顏,有
0332a15║異不?』居士言:『明有異也。』」可見亦有其他解釋。
0332a16║14.往來道:「五道大王與眷屬,具足得往來道。」
0332a17║與斯陀含道同。
0332a18║15.對:「人生則有死對,強健則有病對,丁壯則有老
0332a19║對。」(另十三例略)
0332a20║意為惡報。沮渠京聲譯《五無反復經》謂:「人生受
0332a21║死,物成有敗。善有善報,惡有惡對。」可知「報」為善
0332a22║報,「對」為惡報。因此,所謂「對」即為過去罪業之
0332a23║報。
0332a24║16.偶:「財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入地獄。」(另一
0332a25║例略)
0332a26║此處之「偶」即「諧偶」。「偶」為「如願以償」之
0333a01║意;「諧」亦有「順利地如願以償」之意。
0333a02║17.侵欺:「五者持齋不完,為自侵欺,亡失大福。」
0333a03║(另二例略)
0333a04║《淨度經》中的三個例子均作「自侵欺」,竺法護譯
0333a05║經則一般作「侵欺」、「自侵」。參見《四自侵經》。
0333a06║18.六情:「蕩滌六情之垢,漸近清淨。」(另三例
0333a07║略)
0333a08║安世高以來的古譯時代將「六根」譯作「六情」。
0333a09║19.正使:「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彌,亦不應共坐起飲
0333a10║食。」(另四例略)
0333a11║表示假設(讓步),竺法護常用。
0333a12║20.五毒治之:「其賊有罪,王收捕著獄,五毒治
0333a13║之。」(另一例略)
0333a14║《淨度經》中又有「五毒治人」。五毒意為五種毒
0333a15║藥、五種酷刑或刑具。這裏相當於後者。
0333a16║21.乃爾:「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另二例
0333a17║略)
0333a18║「如此」之意,一般置於句末。竺法護譯經中多見。
0333a19║如《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下:「如來威聖道德之
0333a20║光,不可稱盡,巍巍神妙乃如是也。……佛為法師聖尊,
0333a21║無限神妙乃爾。」
0333a22║22.逮得:「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0333a23║同義複合動詞。在《淨度經》中,接續在「逮」後面
0333a24║的同義詞還有「逮獲」、「逮入」、「逮致」、「逮
0333a25║成」、「逮及」。意為「達成」、「成就」、「至」、
0333a26║「得」。
0334a01║23、細滑:「為色、聲、香、味、細滑所誤。」(另
0334a02║二例略)
0334a03║與「觸」同,參見「更樂」項。竺法護喜歡用「細
0334a04║滑」。
0334a05║24.畫瓶:「內盛臭處,外強文飾,身如畫瓶。」
0334a06║將肮髒的人體比喻為鮮豔的彩瓶。竺法護譯《四自侵
0334a07║經》謂:「身如畫瓶,內滿不淨,臭處膿血,猶如革
0334a08║囊。」這裏的革囊意義相同。
0334a09║25.噓天推步:「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推步,尊身
0334a10║重名,虛偽無信,……。」
0334a11║七寺本原文作「噓夭稚步」,據諸經校正。「噓
0335a01║天」源於《莊子‧齊物論》之「仰天而噓」,問題在於
0335a02║「雅步」、「邪步」、「推步」三者到底何者正確?如為
0335a03║「雅步」,則因竺法護《生經》中有「安詳雅步,舉動不
0335a04║暴」,就其文字看,是一種褒義的用法。如為「邪步」,
0335a05║與上下文雖然相合,但因諸本不同,所以很難取捨。如為
0335a06║「推步」,則意為推算天象曆法。因《四不可得經》中有
0335a07║「不識天地表裏所由」的說法,則這裏是也可能指愚人明
0335a08║明不知道天地形成的道理,可為了追求世間的名譽,硬去
0335a09║推求行星的運轉。無論如何,從《淨度經》中的「逐世榮
0335a10║名」及其它經典中的有關詞句看,這四個字應意為「企求
0335a11║名譽與地位,貪求世間的稱譽」。
0335a12║26.堪任:「若又不堪任清淨戒者,不當自極強。」
0335a13║(另二例略)
0335a14║同義複合動詞。「堪」、「任」都是擔當的意思。按
0335a15║照其能力或條件,可以接受並實施某任或負擔。
0335a16║27.籠戾:「人從三惡處來生者,為無反復,籠戾難化
0335a17║那?」
0335a18║雙聲詞。《一切經音義》卷六七釋作「剛強難調
0335a19║伏」。
0335a20║28.世八事:「捨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
0335a21║苦、樂。」
0335a22║動搖人心的世間八種事項,即「八風」。
0335a23║29.狐疑:「與共俱行,恐人眾觀,狐疑不決。」
0335a24║意為象狐狸那樣懷著疑心。竺法護譯經中常用。且常
0336a01║與雙聲詞「猶豫」並用。
0336a02║30.空無相願:「入八聖諦,空無相願,死得泥洹。」
0336a03║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門。竺法護
0336a04║為了縮略句型,經常「無願」中的「無」字省略。
0336a05║31.推燥居濕:「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濕。」
0336a06║指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即父母讓孩子睡在幹的地方,
0336a07║自己卻睡在孩子大小便弄濕的地方。《後漢書》卷四五楊
0336a08║震傳(永甯元年條)稱:「奉養聖躬,雖有推燥居濕之
0336a09║勤,前後賞惠……。」同書卷八一獨行傳謂:「親自哺
0336a10║養,乳為生湩,推燥居濕,備嘗艱勤。」另曇曜、吉迦夜
0336a11║譯《雜寶藏經》作「推幹去濕」。
0336a12║32.得便:「受者魔已深入,為魔得便。」(另三例
0336a13║略)
0336a14║「乘虛而入」、「抓住」之意。竺法護《佛說弘道廣
0336a15║顯三昧經》卷四:「以為眾魔及官屬並邪外道之所得便,
0336a16║常在羅網結疑中。」支婁迦讖開始有這樣的用法。在《十
0336a17║往生阿彌陀佛國經》等傳為安世高所譯經典中亦較常見。
0336a18║也寫作「伺便」。
0336a19║33.建立:「現作沙門建立懈廢之人。」
0336a20║竺法護常用辭彙。在建造塔、寺等建築物以及成就禁
0336a21║戒、功勳等場合亦用。
0336a22║(二)、與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地獄品的對照
0336a23║《淨度經》卷第一所說的三十個地獄中,從第二個到
0336a24║第十六個與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第三之「地獄品第
0336a25║十九」所說地獄的順序、辭彙、內容都相對應,第一個地
0337a01║獄及第十七個地獄到第二十三個地獄則與東晉曇無蘭譯
0337a02║《泥犁經》及《鐵城泥犁經》中所說的八地獄的順序、內
0337a03║容對應。各個經典中都有關於地獄的描寫,但只有上述三
0337a04║部經典與《淨度經》的三十地獄相對應。在此列出他們的
0337a05║對應關係。
0337a06║
0337a07║《淨度經》之三十地獄《泥犁經》及《修行道地經》之八大地獄
0337a08║1.阿鼻摩訶泥黎阿鼻摩(《泥犁經》一)
0337a09║2.黑繩地獄黑繩(《修行道地經》一)
0337a10║3.鐵臼獄合會(《修行道地經》二)
0337a11║4.合會獄同上
0337a12║5.太山獄同上
0337a13║6.火城獄同上
0337a14║7.劍樹獄鐵葉(《修行道地經》三)
0337a15║8.嚾吼獄同上
0337a16║9.八路獄同上
0337a17║10.刺樹獄同上
0337a18║11.沸灰獄同上
0337a19║ 無相當沸灰(《修行道地經》四)
0337a20║12.大噉獄叫喚、大叫喚(《修行道地經》五、六)
0337a21║13.大阿鼻獄阿鼻摩訶(《修行道地經》七)
0337a22║14.鐵車獄同上
0338a01║15.鐵火獄同上
0338a02║16.沸屎獄沸屎(《修行道地經》八)
0338a03║17.地燒獄鳩延泥犁(《泥犁經》二)
0338a04║18.彌離獄彌離摩德泥犁(《泥犁經》三)
0338a05║19.山石獄崩羅多泥犁(《泥犁經》四)
0338a06║20.多洹獄阿夷波多洹泥犁(《泥犁經》五)
0338a07║21.黎洹獄阿喻慘波犁洹泥犁(《泥犁經》六)
0338a08║22.飛蟲獄熟涉務泥犁(《泥犁經》七)
0338a09║23.湯河獄檀尼愈泥犁(《泥犁經》八)
0338a10║如上所示,《淨度經》的編纂者顯然摘引了竺法護譯
0338a11║經的辭彙與文句。那麼,為什麼曇曜這一撰述集團受竺法
0338a12║護譯經如此強大的影響呢?這應該聯繫竺法護譯經的流傳
0338a13║及《淨度經》與《提謂波利經》的關係來考察。起碼現在
0338a14║可以肯定的是,竺法護譯經涉及的範圍廣泛,翻譯的數量
0338a15║也是古代最多的。他所翻譯的大多為大乘的主要經典,翻
0338a16║譯活動至少長達40年以上(266年~308年),從傳記可
0338a17║知,他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擁有相當大規模的教團,
0338a18║以此為基礎從事譯經、寫經事業,因此他譯的經典廣泛弘
0339a01║通於南北。以致僧祐這樣說:「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
0339a02║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譯寫,老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
0339a03║中華者,護之力也。」給後世以巨大的影響。竺法護譯出
0339a04║的經典,名稱中有「三昧」兩字的很多。所以我們甚至可
0339a05║以說,編纂者編纂《淨度三昧經》時,就是以竺法護所譯
0339a06║諸經為模板、作依據的。
0339a07║(三)、其他經典、外典
0339a08║姚長壽在《淨度三昧經與人天教》一文中指出,《淨
0339a09║度經》引用了不少後漢曇果、康孟詳所譯《中本起經》及
0339a10║吳維祗難所譯《法句經》。特別是對《法句經》的引文值
0339a11║得注意。另外,蕭登福在《敦煌寫卷〈佛說淨度三昧經〉
0339a12║所見的道教思想》論及被《淨度經》採納的道教思想。
0339a13║在此列舉被姚文漏提的有關《法句經》的引文及從其
0339a14║他經典中摘引的文字。
0339a15║1.「老不止婬,夙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
0339a16║此八者,為自欺身。」(《淨度經》卷第一)
0339a17║如前所述,該句引自《四自侵經》。但《法句經》卷
0339a18║上也有「晝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
0339a19║此四弊,為自侵欺。」
0339a20║2.「其罪未熟。至其熟時,自受其殃。貞良現禍,以
0339a21║宿福薄,為故世罪所追。遣逢宿怨對至不救,福未熟。至
0340a01║其德熟,自受其福。」(《淨度經》卷第二)
0340a02║《法句經》卷上有「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
0340a03║熟,自受罪虐。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
0340a04║福。」為其依據。
0340a05║3.「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為?」(《淨度經》
0340a06║卷第二)
0340a07║《法句經》卷上有「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
0340a08║善,不與愚偕。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
0340a09║象。」似為其依據。
0340a10║4.「心者,心不見心,有心不知心。」(《淨度經》
0340a11║卷第一)
0340a12║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有「心者不
0340a13║知心,有心不見心」。與上述引文「見」、「知」互換,
0340a14║但意義不變。敦煌本《淨度經》本句作「心者不見心,有
0340a15║心不知心。」
0340a16║5.「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
0340a17║(《淨度經》卷第二)
0340a18║這是《淨度經》勸誡守戒沙門的話。《韓非子‧外儲
0340a19║說左上》有:「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忠
0340a20║言拂於耳,耳明主聽之。」《史記‧留侯世家》、《史
0340a21║記‧淮南王傳》有:「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
0340a22║病。」另外,《說苑‧正諫》、《孔子家語》卷四、《後
0340a23║漢書‧袁譚傳》、《吳志‧孫奮傳》等也有類似的文字。
0340a24║6.「乃可處竊諫三過,不止,當自引。」(《淨度
0340a25║經》卷第三)
0341a01║意為師如有過,弟子應在避人處勸諫三次。如仍然不
0341a02║聽從,方可引退。《禮記‧曲禮下》謂:「為人臣之禮,
0341a03║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
0341a04║聽,則號泣而隨之。」又《禮記‧祭義》:「父母有過,
0341a05║諫而不逆。」《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
0341a06║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史記‧日者傳》:「賢之
0341a07║行也,直道以正諫,三諫不聽,則退。」當父母、恩師有
0341a08║過錯時,兒子或弟子應該秘密地勸諫三次,不得違逆。如
0341a09║勸諫無效,才可以默默離開。本經在這裏體現的是在正義
0341a10║與恩義的夾縫中,因儒家的敬上精神而產生的煩惱。
0341a11║7.「一日不作,百日不食。」(《淨度經》卷第三)
0341a12║《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肅侯十六年條有「肅侯遊
0341a13║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
0341a14║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意為一天放鬆農業勞
0341a15║動,一百天沒飯吃。《淨度經》的引述意義略有不同,下
0341a16║文再作論述。
0341a17║我們在上面考察了《淨度經》的「編纂」。疑偽經的
0341a18║作者當然要從事編纂。從上述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疑偽經編
0341a19║纂者周圍存在著哪些典籍以及他們對哪些典籍感興趣。
0341a20║
0341a21║二、關於撰述
0341a22║(一)、關於思想內容
0341a23║關於這一點,請參照中島隆藏的《〈淨度三昧經〉中
0341a24║的轉迷開悟思想》、大內文雄所撰《〈淨度三昧經〉題
0341a25║解》及姚長壽的《〈淨度三昧經〉與人天教》。
0342a01║本經的主要內容為勸導在家信徒持八王日與九齋(三
0342a02║齋與六齋),參拜寺塔。其中貫穿了三十地獄說、善惡報
0342a03║應說(詳細敘述了現世有諸天神隨時在身邊守伺及減壽奪
0342a04║算,來世生天或下地獄等)、師事明師(「弟子精進雖足
0342a05║免難,非明師不度。」)、批評出家僧人(「和上閑居,
0342a06║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諧活。」)、自度
0342a07║(「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等,從而勸導在實踐上
0342a08║應「齋日持戒」。
0342a09║(二)、關於《淨度經》三十地獄說之「撰述」
0342a10║考察《淨度經》編纂者怎樣「撰述」,這才是最重要
0342a11║的。因為這才反映了編纂者的編纂意圖。
0342a12║《淨度經》引用翻譯典籍及非佛教典籍時,既有原樣
0342a13║照引,也有改變文意,將他們組織到完全不同的行文中。
0342a14║通過這種變動——咀嚼或改篡——所形成的部分既相當於
0342a15║「撰述」。在此僅就三十地獄說明如下四點:
0342a16║1.《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
0342a17║各有八個地獄,《淨度經》的編纂者將上述八地獄(合計
0342a18║為十六地獄)細分配置為二十三地獄。
0342a19║2.《淨度經》中一一明確記載了主宰地獄的獄主的名
0342a20║字(三十個地獄,三十個王),而在《修行道地經》、
0342a21║《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沒有這些獄主的名字。
0342a22║3.《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
0342a23║對地獄的詳盡的描寫,在《淨度經》中被簡化。但明確指
0342a24║出墮入這些地獄的原因(亦即生前的具體罪狀),以說明
0342a25║因果關係。
0342a26║《淨度經》對生前的罪狀的論述不是任意的,而是有
0343a01║著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對地獄本身的描寫。它
0343a02║使那些不能反省自己罪惡的人通過這些論述(即具體的各
0343a03║種各樣的墮入地獄之原因)瞻顧自己將來墮入地獄的前
0343a04║景,在此存在著佛教的人性,佛法的實踐也從這裏開始。
0343a05║《淨度經》的編纂者擬通過這些論述(這些具體的墮入地
0343a06║獄的原因是人的身心所犯的各種佛教所謂的罪惡,亦即人
0343a07║間一切罪惡),讓人們知道,無論是誰,身上都存在著某
0343a08║些類似的罪惡。為了上述目的,他們綜合諸經中的地獄
0343a09║說,描繪出自己的三十個地獄。其實,詳細地敘述墮入地
0343a10║獄的原因,這並非《淨度經》所特有,而是疑偽經的一般
0343a11║特徵。這是為了讓人們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因而反復強調
0343a12║地獄及其相應的墮入地獄的原因,由此制止人們滑向罪
0343a13║惡。
0343a14║4.《淨度經》的三十地獄中,第九、第十五、第十、
0343a15║第十九、第二十九等地獄都是在齋日不能認真持齋的人所
0343a16║墮之地。但《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
0343a17║經》等經典中沒有談到齋日與持齋等事項。
0343a18║第九八路獄:「坐……齋日相使破壞法橋,損眾生,
0343a19║強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0343a20║第十五鐵火獄:「坐……不持齋戒,惑心持齋腳行,
0343a21║以致斯殃。」
0343a22║第十七地燒獄:「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數行來白衣
0343a23║舍,齋日腳行來,害眾生所致。」
0343a24║第十九山石獄:「坐八王日不行道,心雖念善,足行
0343a25║遊逸,令六神飛揚。天官所察,以致斯殃。」
0343a26║第二十九燒石獄:「俱坐無戒食人信施食,不持齋
0343a27║戒,斷絕人福,以為己有之所致,以致斯殃。」
0343a28║前面提到,《淨度經》論述的要點是「齋日持戒」,
0344a01║這一點在此也得到印證。也就說,《淨度經》的作者從
0344a02║《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取材進行
0344a03║編纂時,將《淨度經》的中心意思——齋日持齋——編纂
0344a04║在其中。這種慫象說明《淨度經》編撰時不是按照藏經,
0344a05║而是按照編纂者的編纂意圖進行改訂敷衍。而這正是編纂
0344a06║疑偽經的意義之所在。通過對疑偽經撰述部分的認真考
0344a07║察,可以瞭解該經典的中心主張。
0344a08║
0344a09║三、關於典故
0344a10║「六朝文」有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其中之一是用
0344a11║典。亦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古聖賢的語言及經典、史書
0344a12║中的名句,從而加強權威性與說服力。這既適合六朝文人
0344a13║的嗜好,也反映一種尚古精神。也就是說,用典是當時知
0344a14║識份子的標準,也是文章成功與否的標準。當然,他們沒
0344a15║有注明這些典故的出處。在現代,如擅自借用別人的意
0344a16║見,立即會招致責備。古代自然完全不同,這是無從比較
0344a17║的。在此想指出:上述這樣的用典(等於「編纂」)並非
0344a18║六朝文的專利,六朝時期的疑偽經也是這樣。這大概是因
0344a19║為疑偽經的編纂者與六朝的文人有著相同的意識,所以也
0344a20║採用「用典」這一修辭法。
0344a21║首先,就權威而言,這裏可以提出對譯經辭彙的襲
0344a22║用。例如,沿用特定的翻譯者所用的譯經辭彙,可以將該
0344a23║疑偽經裝扮成翻譯經典。這裏必須避免原封不動地引用非
0344a24║佛典的文章,以免顯露馬腳。不過如僅僅限於辭彙,則沒
0344a25║有問題,因為翻譯經典也大量使用中國的傳統辭彙(特別
0345a01║是儒家與道家的用語)。要取得翻譯經典的權威,必須要
0345a02║瞞混過經錄編纂者的嚴厲的眼睛。疑偽經取得這種權威
0345a03║後,便可以作為真經被著錄下來,並能傳之未來。
0345a04║其次,就說服力而言,用典的好處是只要借用古籍中
0345a05║的一句名言,便可以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對於
0345a06║嗜好尚古的漢民族來說,對讀者也給予了充分的說服力。
0345a07║所以用典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前面所說《史記》的「一
0345a08║日百作,百日不食」,敘述的是農業及能夠帶來收穫的農
0345a09║耕這一現實問題。《淨度經》這樣引用這句話:
0345a10║「阿難,我般泥洹後,未世時人,少有信佛奉行經戒
0345a11║者。倚法倚界難名。設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
0345a12║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門萬萬,未有能樂
0345a13║戒究竟者也。」
0345a14║上面這段話的背景是佛在向阿難託付流傳佛法的重任
0345a15║時,對佛滅後眾生情況的一種敘述。這與《史記》原話的
0345a16║背景完全不同,與農耕毫無關係,是從修道及其應得的果
0345a17║報的角度來說的。與其說它針對現實問題,不如說它是對
0345a18║未來眾生的教訓。這一文句由於能夠確切表達編纂者的意
0345a19║圖,於是作為名言從《史記》引入經中。《淨度經》從
0345a20║《法句經》及很多竺法護譯經中引用的文句,可以說大抵
0345a21║如此。
0345a22║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疑偽經中的這些用典,反
0345a23║映了編纂者作為知識份子的修養。我認為由此可以說它明
0345a24║確地顯示了這些典籍當時不是翻譯經典,恐怕編纂者本人
0345a25║從開始就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們大概是出於只有用典才是
0345a26║名文,才有價值,才能吸引眾人注意並流傳開來這種考慮
0345a27║吧。無論如何,應該說疑偽經中的典故是編纂者以值得引
0345a28║用的佛言為教理,以古籍中的名言、名句為教理的輔助材
0346a01║料,交叉引用內典、外典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疑偽經的
0346a02║編纂者為了權威性與說服力而用典。這樣,作為六朝文特
0346a03║徵之一的典故與疑偽經中的用典(編纂),就其作者的意
0346a04║圖而言是大體相同的。今後有必要對疑偽經中的所有的用
0346a05║典(編纂)及撰述展開進一步的調查,最終的結論將在調
0346a06║查後得出。
0346a07║接著想談的是,六朝文的用典是該文的裝飾,但疑偽
0346a08║經並非文學作品,無意義的裝飾反而有副作用。翻譯經典
0346a09║與疑偽經一般確用四六文來美化,這大約是出於讀誦的考
0346a10║慮。但超過限度的裝飾性翻譯在當時就受到批評。為正
0346a11║確傳佈佛陀的精神為目的而編纂的經典討厭過分的裝飾。
0346a12║這一點在翻譯經典及偽裝翻譯的疑偽經中是相同的。所
0346a13║以,疑偽經中所見到用典,與六朝文中作為「裝飾」的典
0346a14║故可能有若干不同。
0346a15║
0346a16║結束語
0346a17║疑偽經並非從零開始,它吸收某些翻譯經典的結構、
0346a18║辭彙、甚而思想,仿照翻譯經典而撰成。也就是說,它一
0346a19║方面採用翻譯經典的語文與結構(編纂),一方面組織進
0346a20║編撰者的編撰意圖(撰述)而形成。那無非就是折中印度
0347a01║與中國而形成的「編纂撰述經典」或「述作經典」。這從
0347a02║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五之「新集疑經偽撰雜錄第三」
0347a03║中所說的「或憑真以構偽,或飾虛以亂實」可以得到證
0347a04║實。前一句批評的是「編纂」,後一句批評的是「撰
0347a05║述」,它簡潔地說明了疑偽經具有的特點。《淨度經》等
0347a06║眾多疑偽經將翻譯經典及外典的文章、辭彙、思想按照編
0347a07║撰者的意圖進行剪裁,在此基礎上表述自己獨特的觀點。
0347a08║這種假裝成翻譯經典的典籍,自然有著隱蔽其疑偽經性質
0347a09║的效果,也就很可能被當作翻譯經典而永久流傳。
0347a10║
0347a11║(方廣錩譯)
净度三昧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