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3|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服务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8111725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服务的讲记敬摘点滴
...老师推车,替老师挑上这些担子,里面盛的什麽东西?里面盛的是酒菜。哪里风景好,摆起来,老师跟学生围起来坐到,聊天就是学问。上课,你说他怎麽不快乐?所以太学里面的上课,是真实自由开放,任何人可以发表他的意见,大家来研究讨论。游山玩水,旅行,一次出去旅行两、三个月回来,这个课程讲完了,他怎麽不乐?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长见识,读书是成就学问。学问一定要跟事相集合成一体,学问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不是玄谈。我们在古代典籍里面记录看到,我们看历史这些传记,古人不满二十岁,考中进士的、考中举人的,很多。不满二十岁叫童子,二十岁才叫成年。他考中进士,就有资格作县市长,举人里头优秀的也有作县市长,作地方官。现在看起来,小孩。他能把一个地方治得很好,有学问、有经验,那叫做教育。现在教育教的是什麽?现在教育里头没有教做人的,没有教你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现在的教育,我们要不客气的说,教你怎麽样赚钱,怎麽样把别人的钱弄到我荷包里来,如何干一些损人利己的,干这个,现在教育教这个,天下怎麽会不乱?古时候教育教你仁义道德。谚语里头常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前面一句话说得没错,後面一句说错了。你防人干什麽?防人之心也不要,没什麽好防的,你的心才真正定了。常常防人,你的心还是不安,你还是定不下来,你哪里有智慧?果然连防人之心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了,你才真正能得大圆满。所以现在真的连“教育”两个字,懂得的人都不多了。我过去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间很长,这个老人非常爱国,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发脾气骂人。他感慨很深很深,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太少太少了。现在的教育是个技术的教育,在孔子四科里面,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这两个没有了,第三个是正事;现在的教育只注重这一个科目,培养办事的能力,培养技术,培养你办事的能力,人伦道德没有了。至於文艺,现在虽然有讲文艺,可是文艺跟从前古时候文艺不一样了。古时候的文艺是教育,《诗歌》是孔老夫子删《诗书》,标准三个字“思无邪”。你就晓得中国古代的艺术是诱导人正知正见,演变到後代元曲,从唐诗、宋词、元曲;以後变成了戏剧,昆曲,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剧,一般人叫京戏;再演变成一些地方戏剧,民族艺术。它的内容以四个字为主:忠、孝、节、义,用艺术的方法来达到教化一切众生。因为从前学校不普及,人民从哪里学到这些东西?从歌舞、从看戏,戏剧里面学忠、学孝、学仁、学义,学这些东西。从这些艺术里面明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做为他一生处事做人的准则。从前的艺术是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现在的这些艺术,我们真是落伍了,看不懂。叫我去欣赏,我一看,我掉头就走了。什麽妖魔鬼怪,画的人不像人,物不像物,什麽抽象派的,真是佛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看到经里面这些表法的,才知道佛用心很深,用心良苦,这才叫做真正的艺术。《华严经》是高度的艺术,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表演的境界。我们能从这个地方欣赏,能从这里契入,得的利益当然是不可思议。主地神,这是七住菩萨,七住是“不退住”,甚深大愿,护持一切众生的心地。这个心地特别是要护持他的菩提心,他菩提心才发起来一定要护持。我上一次前面跟大家讲地方上的士绅,他们关心教育、热心教育,对於安定社会、繁荣社会,有很大的贡献。这些贡献往往是潜移默化,明白的人很清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主山神代表八住菩萨,八住是“童真住”。在形象上是一类隐居山林的高士,真正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没有出来做事。没有出来做事,没缘分;他没有缘,没有机会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如果有机会,他们也都出来了。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诸葛孔明,孔明是高卧陇中,隐士。他也是以耕读为乐,自己耕田、读书,过他幸福快乐的日子。他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这种盛情难却,才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没有机会,遇不到人家来请,这些人是绝对不会自己去找人的,不可能的。所以高人,他清高就在这一点;你去找他可以,他绝对不会来找你。这些人对社会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影响,教我们“与人无争,於世无求”。他有能力争,他不争;有能力求,他不求,这叫高。不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谈不上;他真有学问、真有能力,无争无求。我们现在看社会上,他没有德行、没有能力,他也争、他也求,拼命在争,搞成社会大乱。他们对社会、对历史、对後代深远的影响就是教给我们,真正有道德、有学问,他能够一生过他平淡的生活,过他喜欢过的田园生活,读他喜欢读的书,交结喜欢往来的朋友。他的一生很自在、很快乐,不争名,不求利,真正是名闻利养统统放下。这是主山神童真住菩萨,童真就像一个少年一样,天真无邪,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主林神是第九住菩萨,第九住叫“法王子住”。通常凡是九,这是第九住,将来九行、九回向、九地,都是代表法师,教化众生的。这里面主林,林是树林、森林,树代表建树、表建立;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建立起来,社会繁荣就像森林一样的茂盛。所以这一类里面表法的意思很广,智慧、财物、德行、利益几乎全都在这个里面,像我们现在所讲社会各行各业,那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就是主林神所代表的。他在每一个行业是领导人,也是这一个行业里面的老师。我在过去有一个专题讲演,内容就是讲“君、亲、师”,三个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分开麻烦就出来了,这三个不能分开。你在社会上,你在这个行业做领导人,被领导的是你的员工、你的一些干部;你有大的企业、你有大的公司,你有许多干部、你有许多员工,这是接受你领导;这个关系,你是君,他们是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仅是这个关系,你要更深一层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看作是你的学生,你要教他,你要作师。你从事这个行业,你把这个行业的理念、这个行业的智慧技能,统统能教给你这些员工,你这个事业怎麽会不发达?当然有成就。你要教,你不教不行;你教他的时候,你跟他们就是师生关系,这就很亲密了。这亲密还不够,还要作亲,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都看作你自己的家亲眷属;你要以亲情爱护他们、照顾他们,你的这些员工对你就有感恩戴德之心,决定会对你这个公司、对你这个事业,尽心尽力,他要来帮你做。为什麽?他觉得这是一个整体、是一家,替老板做就是替自己做,老板跟自己是一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你一个人要具备这三种身分,君、亲、师这三种身分。你这个事业成功了,你底下用的这些干部、用的这些员工得力了,没有一个不尽忠、不效力的;换句话说,你用什麽心对待别人,人家用什麽心来报答你。这是伦理、这是教育。如果老板跟员工没有这个关系,今天我需要你,顾你来,明天不需要了,马上把你开掉。你们想想员工替老板能尽心、能尽力吗?彼此是利害的结合;有利的时候就一起干,没有利的时候马上就分开了。古代教育教导我们,公司行号也是伦理道义的结合,彼此都讲道义。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公司非常困难了,老板决定不会裁撤员工,一定要咬紧牙关、要度过困难;员工也不会埋怨老板。不景气的时候,不拿钱他也干,他也要支持老板,老板是恩人,报恩!怎麽可以计较待遇?所以他员工不会散的,没有钱给他,只要有饭吃,他都不会离开的,道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商场里面,他怎麽不是第一?当然第一,菩萨商主。无论在什麽时候,事业做得很好,很发达的时候,老板跟员工的生活也差不多,员工才佩服,老板真的是为员工,这菩萨老板。事业是为整体、为大家,照顾大家的生活。他的生产、他的货物是服务社会、服务一切众生,货真价实,赚取...(●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庐,这种盛情难却,才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没有机会,遇不到人家来请,这些人是绝对不会自己去找人的,不可能的。所以高人,他清高就在这一点;你去找他可以,他绝对不会来找你。这些人对社会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影响,教我们“与人无争,於世无求”。他有能力争,他不争;有能力求,他不求,这叫高。不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谈不上;他真有学问、真有能力,无争无求。我们现在看社会上,他没有德行、没有能力,他也争、他也求,拼命在争,搞成社会大乱。他们对社会、对历史、对後代深远的影响就是教给我们,真正有道德、有学问,他能够一生过他平淡的生活,过他喜欢过的田园生活,读他喜欢读的书,交结喜欢往来的朋友。他的一生很自在、很快乐,不争名,不求利,真正是名闻利养统统放下。这是主山神童真住菩萨,童真就像一个少年一样,天真无邪,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主林神是第九住菩萨,第九住叫“法王子住”。通常凡是九,这是第九住,将来九行、九回向、九地,都是代表法师,教化众生的。这里面主林,林是树林、森林,树代表建树、表建立;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建立起来,社会繁荣就像森林一样的茂盛。所以这一类里面表法的意思很广,智慧、财物、德行、利益几乎全都在这个里面,像我们现在所讲社会各行各业,那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就是主林神所代表的。他在每一个行业是领导人,也是这一个行业里面的老师。我在过去有一个专题讲演,内容就是讲“君、亲、师”,三个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分开麻烦就出来了,这三个不能分开。你在社会上,你在这个行业做领导人,被领导的是你的员工、你的一些干部;你有大的企业、你有大的公司,你有许多干部、你有许多员工,这是接受你领导;这个关系,你是君,他们是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仅是这个关系,你要更深一层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看作是你的学生,你要教他,你要作师。你从事这个行业,你把这个行业的理念、这个行业的智慧技能,统统能教给你这些员工,你这个事业怎麽会不发达?当然有成就。你要教,你不教不行;你教他的时候,你跟他们就是师生关系,这就很亲密了。这亲密还不够,还要作亲,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都看作你自己的家亲眷属;你要以亲情爱护他们、照顾他们,你的这些员工对你就有感恩戴德之心,决定会对你这个公司、对你这个事业,尽心尽力,他要来帮你做。为什麽?他觉得这是一个整体、是一家,替老板做就是替自己做,老板跟自己是一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你一个人要具备这三种身分,君、亲、师这三种身分。你这个事业成功了,你底下用的这些干部、用的这些员工得力了,没有一个不尽忠、不效力的;换句话说,你用什麽心对待别人,人家用什麽心来报答你。这是伦理、这是教育。如果老板跟员工没有这个关系,今天我需要你,顾你来,明天不需要了,马上把你开掉。你们想想员工替老板能尽心、能尽力吗?彼此是利害的结合;有利的时候就一起干,没有利的时候马上就分开了。古代教育教导我们,公司行号也是伦理道义的结合,彼此都讲道义。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公司非常困难了,老板决定不会裁撤员工,一定要咬紧牙关、要度过困难;员工也不会埋怨老板。不景气的时候,不拿钱他也干,他也要支持老板,老板是恩人,报恩!怎麽可以计较待遇?所以他员工不会散的,没有钱给他,只要有饭吃,他都不会离开的,道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商场里面,他怎麽不是第一?当然第一,菩萨商主。无论在什麽时候,事业做得很好,很发达的时候,老板跟员工的生活也差不多,员工才佩服,老板真的是为员工,这菩萨老板。事业是为整体、为大家,照顾大家的生活。他的生产、他的货物是服务社会、服务一切众生,货真价实,赚取最合理的利润,便利於社会大众。所以他的一生是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这是教育。我们读到这个地方,看看眼前真的是感慨万千。古圣先贤这样圆满的教导,我们今天把它遗弃了。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些学术,我们误会把它看成落伍、不合时代,应当要把它丢弃了,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九住称为“法王子住”,也称为“法师住”,道理在此地。末後这一位主药神,我们刚刚念过的,这含义很深。主药神代表第十住“灌顶住”,这是在这一个阶段当中达到颠峰。灌顶就是成佛,我们现在讲毕业,这一个阶段毕业,十住里面他毕业了。这一段里面,它的内容我们看得非常明显,所有一切业障习气都淘汰尽了。业障习气是病,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作药王,主药神。在我们佛法里面还有一尊药师如来,许多同修生病的时候都念《药师经》,去拜药师如来。拜能拜好吗?靠不住。一定要懂得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你要去做到,你的病才会好。像这一段经文里面所说,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仁慈、清净。清净心不受病毒的感染,你当然会健康,仁慈可以解毒,再剧的毒物,仁慈可以能把它化解、把它分解掉。在佛法里面讲,最毒的病毒就是贪嗔痴,叫三毒。仁慈能把三毒化解,清净心、智慧心能把病根断掉。所以在灌顶住里头,特别着重於清净、光明,仁慈佑物,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学这些东西。以上这一大段的经文,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做这麽一个总结,希望我们读诵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华严》里面教给我们,任何一位都摄一切位,虽然是初住位,初住菩萨所修学的十住全修。不但十住位菩萨所修的,他统统都修、统统都学,乃至於往後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统统都学。证到等觉位了,等觉位菩萨对於发心、治地他们所学的,他也不舍弃,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修学,这才叫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圆修,一法都不舍;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圆融,这才叫佛华严。不是在一个位次上只修他这一部分课程,不是的,他统统都修,圆修圆证,我们在这里要深深去体会。不但要体会,一定要落实,我们得的受用真正是无比的殊胜。念佛往生净土,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信心十足,决定得生,当生成就的法门。《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不能通达《华严》,《无量寿经》要讲得好,很难。你能够契入《大华严》,讲《无量寿经》就好比吃冰淇淋一样,不费事,自然会讲得很圆满。长说、短说、深说、浅说,得大自在。也难怪过去弘一大师劝导知识分子,学佛从哪里学起?他老人家的介绍,从《华严疏钞》学起。非常有道理,从这上奠定基础,以後无论学哪一个宗派的经论都轻而易举,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过来人所说的话,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得出来的。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一生勤学,他做事情、读书都非常认真,这是普通一般人比不上的。所以虽然是中年出家,他的成就,也是为佛门里面大家都肯定的,为世间人所赞叹的,绝非偶然。所以他的建议、他的教诲,我们应当要顺从。今天我们将这一段介绍出来了,向下的经文是第二个段落,是表十行位的菩萨。这是让我们体会到十住里面的因果。
〔十八〕 主稼神
第十“主稼神”。从这一段开始,到第十九主昼神,一共也是十位,这十类是表十行位。前面讲过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学习的。我们从这十段经文里面,细细的去体会行位菩萨的因果。请看经文:
【复有无量主稼神。所谓柔软胜味主稼神、时华净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长精气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严环髻主稼神、润泽净华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见者爱乐主稼神、离垢净光主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这表法的意思很深。在十...(●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得到胜味。胜是殊胜,味是法味,我们常讲法味浓,法喜充满。用主稼神来表法很有味道,表示你吃到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上上之味。所以每一尊菩萨,此地讲的是神众,外表示现的是神众,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里面包含的意思无尽的深广。第二尊:
【时华净光主稼神。】
後面通号我们就略掉,前面介绍过就行了。“时华”,鲜花;“净光”,清净光明。新鲜的花,刚刚开的花,确实清净光明,光彩夺目。这个意思我们细心去体会,花表菩萨的因行。儒家赞叹孔老夫子,说夫子是“时之圣者也”,这个赞叹得好。意思就是说他能够随顺潮流,不会被时潮所淘汰,他能够顺应潮流,任何潮流当中他都是圣人,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跟诸位报告,我们佛法是现代化、本土化。现代化跟本土化,诸位想想看,怎麽会被淘汰?凡是被淘汰的,不适合现代、不适合本土的要求,它就会被淘汰掉,“时华”这两个意思就含到这密义在其中。为什麽佛能够做得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要记住,要深深的去体会,第一个佛菩萨没有相,随类现相,《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不会被淘汰了。随机说法,佛没有定法;如果有定法,这个法一定要这样讲,就会被淘汰掉了,过了这个时候这种说法没用处了。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的法是从哪里说出来的?是从现前大众需要而说出来的。他说的大家都感觉到非常需要,“时华”的意思。
所以我教同修们,特别是你们学讲经的同学,经典展开可以参考古人的说法,决定不能依他的说法;参考他不可以依他,为什麽不可以依他?他那个说法,他是唐朝人的注解,他的对象是唐朝人,我们要依他就不是时华,过时了。为什麽参考他的?参考他,我们在里面得到启示,也就是说我们读他这个东西,一定有所悟处,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你看看古人注子,汉朝人的注子他怎麽说法,唐朝人注解跟汉朝人哪些讲法不一样?宋朝人的说法、明朝人的说法、清朝人的说法,细细一观察就知道这些人有智慧,这些人说法他是依据原理原则,在讲法作法上千变万化,花表这个意思。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说是依古人注解讲法,岂不把佛法全讲死了?《金刚经》说老实话,《心印疏》算是相当不错的注解,还有一些大德说他的解释作实,对他还有这样的批评。由此可知,讲经说法真的是不容易,要讲得好一定要有悟处,要有悟处一定要真正修行。你不能真正修行,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麽可能有悟处?你怎麽可能随机应变?这一般讲功夫。
此地这“华”,经题上《大方广佛华严经》跟这个“华”的义趣相应。这个地方特别重视“时”字,时就是跟大家讲现代化,此时此处。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跟诸位同修讲三番神机,弘经的七桩事,里面有三番神机,这是时。说了一个时,诸位一定要记住,人、处一定都包括在其中,单单讲一个时,其他两个漏掉了,那不行,怎麽样也不会契机。你能把这三个都考虑到,与这三方面都相应,当然就契机,这是用主稼神来表现。“时华”,要是在饮食里面就相当於时蔬,就是现在生长的蔬菜,现前的、最新鲜的。“净光”不但是说花,花是代表我们的行门,代表我们修行,六度万行,清净光明,这是讲法。这两个字也可以把它看成果,因为整个经文里面是讲十行利生因果。时华是因,净光就是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什麽?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光,这是我们得的果。果从哪里来的?果一定是从现代、现前行门里面得来的。行门无量无边,诸位一定要记住,讲无量无边的行门,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的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体会的意思愈来愈深。你在家庭里面,你做一个家庭主妇,你每天为这个家庭服务,家庭里面也许有父母、有兄弟、有儿女,你每天照顾大家。没学佛之前,你是凡夫,顶多要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学到,你算是不错了。如果对於儒家教育都没有,时间做久了,埋怨怨声载道,做得不甘心、不情愿,烦恼牢骚一大堆,遇到人就诉苦。现在学了佛不一样,家里所有的人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所以学佛之後,特别是学《华严》,学《华严》确实把你的人生改变了。这一改变,你在家里面修菩萨行,家里面老老少少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你修布施、修供养,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不就是在你生活点点滴滴里面都做到了、都兑现了,这叫“时华”。兑现之後,你的心地清净光明。可见得六度万行,普贤十愿,乃至於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没有离开我们穿衣吃饭,跟我们的生活圆圆满满的结合成一体,我们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在佛法里真的学到东西,这是世间学不到的,学校教育里头没有的。而後我们才真正肯定,佛陀教育是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说这句话并不夸张,实实在在的,所以你要真懂。第三尊∶
【色力勇健主稼神。】
从这名号上,我们就能体会到现在所谓是健康、端庄。“色”,容色,容貌色相;“力”是气力;我们现在讲有体力、有精神、有体力;“勇健”是非常健康。“色力勇健”都是要靠养分得来的,我们今天讲营养,摄受养分,所以也用主稼神来表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我们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固然需要摄受养分,需要饮食来维系。饮食不必刻意去求,你要说某一种饮食,对於我们五脏六腑哪一部分有好处,中国古人说得很多,特别是中医,现在西洋的医学也懂得。佛讲不讲这些?佛不讲。佛为什麽不讲?佛的理比世间人高出太多了。世法里面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你执着这个东西对胃有好处,那个东西对肝有好处,你的执着。佛完全没有分别执着,佛是个平等法,是个清净法;换句话说,任何饮食对於整个身心,都有圆圆满满的益处,这很不可思议。实在讲不可思议的道理并不难懂,所有一切的饮食养分到佛的口里面,佛就把它像化学一样把它化解,它对每一个部位都产生最丰满的营养、养分。不像众生执着,这个蔬菜对这部分有好处,那个对那个有好处,众生在那里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吃了之後,真的,他没有办法像佛那样圆满的摄受养分。这个基本的道理还不是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吗?还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你有那麽多妄想执着,那有什麽法子?
佛陀在世这一些僧团,僧团人不少,经上我们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随众。他们的生活每一天出去托钵,托钵人家给什麽吃什麽,托钵有规矩,只能够托七家。七家要是托不到,回来,别托了,再多跑几家,人家嫌你。这个出家人没有修行、没有修养,贪心,跑这麽多家,别人要骂你的。所以七家托不到,赶紧回去。回去怎麽办?有同学托的有多的分一点来吃。所以出去托钵是分头出去,不是都是在一条街上。这一条街上几个人,那一条几个人,分开去托的。托回来之後,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回来之後,大家再一起吃,所以是平等的享受。我今天托的不错,今天有大富长者供养得很好;那个到贫穷人家,那个饭菜很差。回去之後,要统统倒在一起,分开来吃,佛法利和同均。不是说托了一路走一路吃的,不可以的。诸位想想僧团里面谈什麽营养?有什麽养分?各个色力勇健。才晓得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转物,《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高度智慧的人,他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不能转境界,被境界所转,这日子过得就很苦了。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这些事,学佛跟凡夫确确实实不同见解,想...(●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动念?起心动念都是烦恼,烦恼就把智慧障碍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後你在接受教育里面,你才懂得如何选择,就像学生读书,我要选哪个学校,选哪一个科系,你才懂得选择。选择之後一定要发愤努力,要达到成就。我们仔细想想现前这个环境,我们自己的根性,如果不是一门深入,要想成就太难太难。而一门里面,给诸位说,第一殊胜是念佛法门。农历七月到了,中国民间都做普度的佛事,普度冤亲债主,普度一切横死的亡灵。什麽方法最有效?念佛方法最有效,比什麽样的法门效果都大。你要问什麽道理?念佛法门最专,专一。从前印光大师的道场,所有一切超度都在念佛堂列牌位回向就行,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我们不能够疏忽。一些地方没有念佛堂,没有人在这这里专修专弘,做其他超度法事,那是情有可原,可以做的。有念佛堂,再要做其他的佛事;我们念佛堂的同修来跟我说,他们想做一个盂兰盆会,那打闲岔了,念佛堂里头夹杂了;没有念佛堂可以,有念佛堂就不必了。所以我们下面是随俗,做超度的大法会,念佛堂给他回向,这个力量就大了。法会跟念佛堂结合成一体,这个力量大了,真实的力量都在念佛堂里头。当然念佛堂不能供那麽多牌位,牌位供在下面,念佛堂供一个总牌位就很好,他们统统都有了,都在我们观想之中,这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所以你有定,从定再开慧,从开慧你才能得大自在;自在就是解脱。解脱知见是菩萨的权智,前面戒定慧那个慧是菩萨的实智,真实智慧,根本智。後面解脱知见是权智,是无所不知,这是度化众生用的,他受用;解脱知见是他受用,这功德才圆满,这才叫做妙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选择修学,我们想接受教育,你说你还会想学别的法门吗?我在青年的时候失学了,感到失学非常痛苦。四九年到台湾之後,因为必须要工作养自己,我一个人到台湾人地生疏,自己要养活自己,对於求学非常羡慕。没有学费,没有办法念书,不得已求助於这些教授。他们发慈悲心,拨一点时间来教我。以後知道佛法,知道佛法的好处利益,所以决定把其他的一切都舍弃,专门学佛法,这真正找到了好东西。问题就在你自己修学有没有真正的成就,此地讲的“成就妙香”,你有没有成就?你有成就不在乎学历。我没有学历,我在学校念书最高的学历初中毕业,我最高的学历。我在台湾教过文化大学,我在学校教了五年;李炳南老居士办佛学研究所,我在研究所教过;在国外许多大学请我讲演,算学分的;可见得文凭不重要,问题是你真有东西拿出来。佛法是真学问,智慧的学问,真正发心修学,不必靠这些文凭、这些形式,一定要真干,真正有成就。希望将来社会大众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希望佛学能够在国际学校里面开课,把它纳入正规教学里面,众生就有福了,国家也有福了。所以这门学问不仅是智慧,而且是德行,菩萨行。第九尊:
【见者爱乐主稼神。】
这德号诸位一看就明了,都能够懂得。“见”是别人见,人家见了你,他就欢喜,就尊敬你、就爱护你,欢喜你,你这个人做人成功了,这个很好懂。可是要怎样做,才到处都受到别人尊敬、爱护、喜欢?那就不简单了。此地主稼神的表法,如果你这个地方生产的这些五谷杂粮,品种异常的优秀,超越其他地区所种植的品种,人见人爱,不就是这麽个道理吗?这个道理回归到我们表法的义趣里头,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必然是你的德行、你的学术、你的技能都成就了。它接着“成就妙香”,接到这边来的。你的五分法身香,我们讲五分法身香大家很难懂,我们讲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你都修成功了、都修成就了,你在社会上必定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爱护,大家都欢喜跟你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技能,又肯热心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服务而且是义务的,不要求权利。只尽义务,不要权利,谁不欢迎?我们要懂。
诸位出家的同修,你们在此地都是发心来学教,发心学教就是发心来求佛教育,来求学的。学成之後干什麽?在全世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将来在世界各地方讲经说法,重点是要在全世界大学里面去讲,你才产生影响力。有影响广大群众的场所来讲经,收的效果就大,这是你们求学的目的。可是一定要认真的修学,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学问就是智慧,一定要完全尽义务,不要权利,你才能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为什麽?人人看到你欢喜,人人都尊敬你,每一个道场都欢迎你,你就成功了。这个地方就有几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个是真诚恭敬,我们到人家的道场,第一个对道场的主人要尊敬,一般寺院里头方丈住持,我们真诚恭敬,要把他看作长辈长者;像一个学校他是校长,我们到这儿来当教员的,一定要做到自卑而尊人。第二要尊敬道场里面所有的住众,这是我们的同事,必须得到他们的协助,法会才能够圆满成功。如果寺院这些大众,你跟他们不能和睦相处,他在里面障碍,你的法会就不圆满;法会就是我们讲经的法会、弘法的法会,所以对於大众要尊敬。对於来听经的每一个信众都要尊敬,你的法缘才殊胜,敬人、敬事、敬物。敬事,我讲经一定要很认真的准备,决定不能草率,决定不能随便,不是应付。
现在许许多多地方道场,有一些不愿意请外面人来讲经,原因是什麽?谚语里头常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怕法师来一讲经,他的信徒被他拉去了,信徒供养到他那边去了,最担心的事情。我们明白、我们了解,你自己心里就有数,到别人道场讲经,决定不可以拉信徒。最好是这些信徒来听经,跟他们不要接触。尤其是信徒里面,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的,那是他这个道场大护法,你要跟他往来,麻烦就大了。你到底是存的什麽心?人家防范就很严了。对於这些人,事先打听好哪些人是他们的大护法,跟他拒绝往来;他里面常住人就放心,没事。所有的供养统统供养常住,常住也放心;这法师来讲经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替我赚钱,我没有赔钱,大家都看到这一点。法师在这里讲经的供养就常住供养,信徒所有的供养统统归常住。另外还有皈依,皈依的时候请寺院老和尚来授皈依,我们讲经的法师到外面决定不能收皈依弟子,不可以。除非那是个居士道场,这里头没有法师,行。要是一个寺院,它有住持,信徒发心皈依,一定要请住持和尚发皈依证。你记住不拉他的信徒,不跟他护法往来,不收供养,这个心就安了,他就常常会请你来讲经。我们的目的是讲经说法,令众生有缘闻到佛法开悟得利益,我们目的在此地,我不是为名闻利养,不是为拉信徒,所以自己先要表态,要做得很好。你的声名做出去了,大家都知道,那就见者爱乐,哪有不欢喜你的?每个地方都会请你讲经说法。
如果你到人家的道场,又要摆架子,摆大法师架子,要人伺候。轻慢道场这些住众,又要钱,又拉信徒,又收皈依弟子。寺庙里头主人看到之後,当然不说话,对你很客气,你只讲这一次,下一次永远不会再请你。不但不会再请你,他还告诉别的寺庙千万不要请,你请後果不堪设想,你的法缘就断光了。所以说到见者爱乐,我教给你们这些方法,你们要都肯做的话,将来你们在全世界弘法利生,确确实实见者爱乐,你的法缘就殊胜。纵然在一些没有法师的这些场合,人家供养你,我们自己要收,收的这些供养还要跟大众结缘。这种结缘最好是法供养,像我们印送的经书,印送佛像,印送这些小的纪念品,包括现在所讲的录音带、录像带、CD这些东西。我们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每到一个地方讲经,先完全赠送,跟大家广结法缘,你的缘才殊胜。念念要是为自...(●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你的清净心现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了。然後你读经、你修学,甚至於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谓的“常生智慧”,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就“常生烦恼”,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末後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说法,这是浅而言之。如果深说,所有一切音声无一不是雷音,这是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耳根对声尘就不一定是说法了;所有一切音声都是说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说法。这在平常讲席里头,这种说法很不好懂,华严会上讲这些话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点。《华严经》毗卢遮那佛说法,尘说刹说、无间说,六尘统统都说法,这才是“雷音电光”。电光也说法,电光跟我们说什麽法?给我们说“一切法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无所有,给我们说这些话。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开悟,能帮助你开悟的统统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麽?你会不会?会了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参禅、念佛都不是佛法。为什麽?你在里面生分别、生执着、生烦恼,那怎麽叫佛法?佛法是清凉自在法,你在这个法里头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自在。所以会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人看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现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这麽个道理。这“雷音电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这个是总结,这一个团体人数也是不可思议。末後叹德,叹德里面的义趣很深很广。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於利益众生的,对於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一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罗嗦,每一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罗嗦。他说,我不能不罗嗦,你不答应,我就犯了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常住物一般讲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麽样报掉了;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麽?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头,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後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着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麽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於偷盗,都是属於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两、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後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嗔,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麽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着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把上面的第一觉悟,用表说明如下:
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讲到空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的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
说起人生问题,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育乐、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其实,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但科学的发达,艺术的昌明,文学的优美,政治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因为科学、艺术、文学、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生死死,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学术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但也助长人的欲望,所以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文学、政治也好,对人类是功罪参半,它增进人类的幸福,也带给人类苦恼。
欲壑难填的世间,大家争求着声色货利的欲乐,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并不畏惧,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轮回中,以苦为乐,积习难返,终日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着鱼笼从市场赶回家的妇女,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这时,天渐渐的暗下来,但离家还有五、六里的路途,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屋内全是花,充满了芬芳的香味,她们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来后,却怎样也睡不着,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她们都还不能入睡。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头,腥味盖覆花香,这样,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
被欲所囚的世间,污秽腥臭,大家久处其中,反而以为快乐,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
当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坏的,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内心不净,贪着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有着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而减少杂染欲。
可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不是眷属增多的欲,就是资用丰富的欲;不是升官发财的欲,就是长生不老的欲。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父子、母女、师生、僚属、夫妻、兄弟、亲友、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但是,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兄弟阋墙,父子反目,夫妇离婚,僮仆害主,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聪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
除了眷属欲,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其实,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人不成其为人,就给资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属欲、资用欲以外,还有自体欲,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总希望面容要美丽,力气要强健,寿命要久长,可是世相是无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几何?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业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得到财不一定快乐,人为财忙的很多;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乐,人为名累的很多;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乐,人为色亡的很多;可见“多欲为苦”的这句经文,实如警世的晨钟!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8-11 17:39:29
|
只看該作者
苦恼自然减少。你看那些功名场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贾行商的众生,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说些花言巧语,大家做着欲望的奴隶,还以为快乐,这是多么的悲哀!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翻开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当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纵欲的乐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尽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习外道的苦行人,是绝对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断绝男女欲,他们对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炼自己。对于吃的东西,只用水中的绿苔,或是草根树皮花果之类聊以充饥,他们不穿衣服,终日裸着身体,有的坐在荆棘之上或是悬岩之边;有的卧在水边或是火旁。这些无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脱。舍离了乐行欲,又为苦行欲所囚,这终不是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后,发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远离苦行(禁欲)与乐行(纵欲)的二边,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俗话说:“欲望不多的人,就没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说:“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经文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样的疲劳辛苦,不就从贪欲而来的吗?
就拿现实的生活来说,终日营求贪取,做着生活的牛马,不时患得患失,惶惶不安,这也都是从贪欲而来。
贪欲,实在是可怕得很!世间上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你看那飞蛾投火,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你看那些因窃盗罪、奸淫罪而被囚禁...(●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