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6|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教育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6132150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教育的讲记敬摘点滴
...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东西我看得很少,说什么呢?我过去读《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的是弥勒菩萨弥勒楼阁。所以我就用华严教义特别赞叹弥勒菩萨,希望同修们认真地跟老法师学习,接受老法师的教导,依教奉行,这样才有成就啊!他们在那里修了二十多年的弥勒净土了,我们决定不能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法门不容易成就,这是大忌讳。那么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年轻的法师,不明了这个道理,往往到一个道场,他没有顾忌,偏赞自己所修行的;不顾这个道场,这些同修们他们过去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往往使听众听了之后,信心动摇,无所适从,这就是过失,这就错了。这是说到参学必须要知道的礼节,必须要晓得僧赞僧,道场兴旺,佛法兴旺,是我们四众同修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
②慈悲
地藏菩萨所表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诸位要晓得一个不孝亲、不尊师的,绝对没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从孝敬升华、扩展,这样拓开来的,这个是自行化他的动力,这两位菩萨代表的这个。
我们知道世间人能够勤奋地工作,不断地在精进,什么力量在推动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没有名利可得,你今天还会去工作吗?像中国大陆在过去,他们那个社会没有名利,我们在外面听到的,所谓“工作也是三十六块,不工作也是三十六块”,所以大家怠工、懒惰。为什么呢?不愿意做了。我们台湾同胞为什么每天这样精进努力,不断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报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报酬,所以不断拼命的努力去做。那么佛法没有报酬的,也没有名,也没有利,什么都没有,那这个自行化他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给诸位说--就是孝敬、慈悲。这个力量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面刺激来的;世间人的努力,是外面环境刺激的,你才会动啊!不刺激就不动了。
③智慧
佛法是内发的,我们要尽孝,要修敬;我们要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这一个大愿力在推动我们永远地在精进不懈,这是一个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文殊师利菩萨,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
④实践
最后一位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对事对人对物,都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生活上,这叫做普贤菩萨。这个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得到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约束。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个是四大菩萨代表修学的四个纲领。这些话还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佛法里面内容太多了,说之不尽,只举这几个例子来说。
⒍受持三归
第二福首先讲“受持三归”。“受”是老师传授给我,我接受之后,一生要能够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我们要求智慧,要恢复德能,我们从哪里下手呢?这就从“三归依”。什么叫做“归”?什么叫做“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认识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学习,我要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发这个心了,这就先拜老师。如果不拜老师来学佛法,这叫盗法,这不是真正的学生;真正学生一定向学校报名,一定考取,才能够列入正式的学生,你有了学籍。否则的话,充其量你只是个旁听生,没有归依的,那是旁听生;真正归依是佛的正科的学生,这个归依是拜老师。既然拜老师了,老师一定要把修学的方针,修学的要领教给你,传授给你,你依照这个方针、纲领去修学,这就对了。
“三归、五戒”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方向,离不开这个纲领。如果与这个方向、纲领违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错了。这个三归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为基础呢?以三归为基础。没有三归,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了三归,去求戒的时候,还要受三归,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萨戒,还是从三归受起。为什么呢?三归是基础。没有三归,底下统统都没有了。归依戒里面有三条,就是纲领有三条:一、是归依佛;二、是归依法;三、是归依僧。佛、法、僧称之为三宝。可是诸位要知道,佛跟我们传授的三归,是自性三宝;经文出自于《华严经》,我们今天念的三归偈: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这个“自”是自性,不是别的,统统讲的自性三宝才是你真正归依处,可不能搞错了。
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三归呢?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这修行从哪里修起嘛!三归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啊!说起三归你们都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佛是什么呢?说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错了,完全错了!说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就完了,全盘都错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宝,那你就心外求法;这个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门的外道,我们叫做“门内外”,门内外你就搞错了。
六祖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大概就已经观察到有一些人对于三归的传授产生了误会,如果从这个地方产生误会,那你就是一误到底,佛法教学真实的利益,你永远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会觉悟。所以大师在讲三归,他不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名词。因为这个名词是梵语,他把意思说出来:归依觉(觉悟的觉);归依正(邪正的正);归依净(清净的净)。然后他老人家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我们对这三归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了。
①归依觉
其实,真实的归依处是自性三宝。第一是归依佛: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个叫归依佛。几个人会归呢?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归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归依佛了。从哪里回头呢?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呢?依自己的觉性。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啊!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归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一归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了,我们用见识,见色性,不是见色尘啦!这才叫归依佛啦!几个人会做到?这一归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呢?给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归依佛啦!归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呢?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归,统统在形式上讲;三归的内容、三归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呢?所以这个真实的归依,几个人懂得呢?
那么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听得比较能够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很笼统。什么叫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了。前五识是接触,这不要紧。眼,接触外面的色尘;耳,接触音声。这是接触。起作用呢?第六识。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第八识--落印象,你把这个搞清楚。
那么本性,这个六根根性,跟诸...(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不正。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大藏经》统统读尽呢?不是的。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一次的开示,终身奉行啊!我们中国古人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给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辈子都要遵守;不遵守,这就是不敬师、不孝亲。尽形寿去奉行,这是我们在一切经论上看到的。
佛当年在世,没有办学校,也没有开班上课。经典之由来,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启请。启请就是我今天有困难、有难题,向释迦牟尼佛说,请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给他讲解,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记下来,这就是一部经。那么这个在佛经的术语,叫当机者,是他来请教的,这对他说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就得到殊胜的结果。没有人启请,佛主动自己说的经不多,很少。《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很特别。《无量寿经》,你看看前半部阿难尊者启请的,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启请的,他们两个人是《无量寿经》的当机者,都是有对象的。这一部《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这样的情形很少很少。无问自说,佛是观察机缘成熟,虽然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主动就说出来了。佛所说的每一部经都具足了经、律、论三藏。任何一部经展开来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缩小来就在一部经里头。你明白这个意思,我常常在讲席里头说,《无量寿经》详细地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详细地注解就是《大藏经》,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经论,一生依照这一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对了。这才叫归依法啦!
早课把经论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讨;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师的教训有没有违背?有违背,要真心忏悔、改过自新,这叫修行。否则的话,那早晚两堂功课有什么用啊!早晚两堂功课不缺,把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我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佛菩萨很喜欢我;那个笑话啦!那就大错啦!不但你自己想错了。实在是什么呢?实在是在造罪业。佛菩萨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骗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骗它一次,连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骗,他怎么不骗人呢?所以他处世待人,天天骗人,这不足以为怪嘛!为什么?佛菩萨像他都骗嘛!一天还骗两次,所以这不懂得什么叫做归依法啦!
③归依净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两个意思,以清净为主,清净心就是和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他怎么不和呢?自然就和了。僧团里面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净心,这叫和合众!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今天看这个境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我们的心不清净啊!心果然清净了,就像《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心不清净,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心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境界影响,你就会影响境界,你能影响外境,这就叫转境啊!如果诸位参透这个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
几乎现在全世界人都意识到了,地球已经非常非常严重的染污了。这个染污如何能消除呢?给诸位说,如果我们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够恢复清净,外面环境不会清净的。为什么呢?境随心转。心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的染污;心不清净才会制造环境染污。今天全世界环保都是在搞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啊!如果保护心里的清净,保护精神的不染污,你外面的环境自自然然会恢复啊!这个是世间许许多多人不读经,不知道这个事理的真相。
我们虽然晓得,晓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轻啊!看到这个世间人造业受报,没法子挽救。救不了别人,一定要救自己。这是正确的,自己得救了,将来众生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倒驾慈航来,再去帮助他。什么时候叫因缘成熟呢?他能够接受佛法,能够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缘熟,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要度他。这叫做归依僧啦!归依僧,不是归依一个出家人,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啊!
那我们要问了,假如有人问你:“你学佛了,佛是什么?”
你要能答得出来:“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说的我本人与我生活环境的真实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么?”
“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么?”
“是觉、正、净。”
你要样样答得出来,简单明了,不叫人怀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么方法修觉、正、净?”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方法统统修觉、正、净:参禅修觉正净,持咒修觉正净,念佛还是修觉正净,读经也修觉正净。你才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了;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诸位要知道,前面说过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学位,像我们现在世间这个教育,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三种不同的学位:在佛门里面亦复如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佛法里面最高的学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称佛,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佛陀”是学位的名称,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像硕士,比佛陀低一级;阿罗汉又低一级,像学士一样。所以佛法刚才讲,所求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名词在佛教里面所讲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正觉;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第三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修学的课程,这是课程真实的标准。如果你得到正觉了,你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的学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觉,那么你就是拿到菩萨的学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拿到佛陀的学位了。所以佛、菩萨、罗汉,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这个要知道。所以觉、正、净它有程度深浅不同,浅的就是正觉;再深一层的正等正觉;最深的、究竟圆满的,叫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学佛四众同修都要把它认识清楚,要把它看明白,决定不能够有差错。然后佛教在全世界弘扬,决定没有障碍,而且会被一切大众欢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国内外接触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他们跟我很谈得来,他们觉得我跟他谈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欢喜接受。为什么呢?不迷信。丝毫迷信的迹象都找不到。
但是觉、正、净实在讲有没有标准?怎样才是觉呢?我现在觉了没有呢?思想见解什么是正确呢?我今天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确呢?自以为正确,这个不行啊!诸位一定要明白,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开的。觉悟了,思想见解一定正确,心地一定清净;思想见解正确,这个人一定觉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净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大彻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里面,有一些人在三个方针里头,他取一个,一个成就了,其他的统统都圆满得到了。
我们说觉、正、净这三门,譬如在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偏重在觉门,禅宗的修学,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据经典;换一句话说,他有教科书,由浅而深次第修学,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大开圆解之后,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确了,绝对不会错误,他走的是正门,正而不邪。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走的是同样一个门--净门,专门修清净心。所以净土宗一心不乱,修清净心;密宗讲的三密相应,相应了,心就清净了,他走的是净门。佛法宗派很多,他们修学重点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华严》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我们所依的理论不相同,方针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我们所达到的目标--觉、正、净是绝对相同,我们所求的圆满的智慧是决定相同的。所以才说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值得我们赞叹,都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这是同修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三自归”,就是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归依处。
④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我们要谈一谈“住持三宝”。这是讲形像,佛现在不在世间了,佛的形像在世间,住持三宝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哪里呢?常常提醒我们三自归。如果没有住持三宝,要知道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一转眼之间就迷了。什么人提醒自己觉悟呢?脑子里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见,什么人提醒我们正知正见呢?这要靠“住持三宝”。佛的弟子们,佛的学生家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供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不忘本,返本报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我们怎么不尊敬呢!当然会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我们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远祖我们这样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没有不孝顺的;三千年前的老师,我们这样尊敬、这样怀念,眼前的老师哪有不敬爱,哪有不尊重的呢!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师,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他将来会孝亲,会尊师。
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这才行。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就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见到经书,经书现在方便了,或是书写,或是我们这样印出来,你镶一个镜框挂在佛堂。这是经、经文--法宝,见到法宝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宝--住持三宝,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觉、正、净,提醒我们自己不忘修学的三大纲领,这一个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没有住持三宝,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会断灭。佛法之所以能够存在,...(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 “用什么方法修觉、正、净?”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方法统统修觉、正、净:参禅修觉正净,持咒修觉正净,念佛还是修觉正净,读经也修觉正净。你才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了;觉正净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诸位要知道,前面说过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学位,像我们现在世间这个教育,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其次是学士,三种不同的学位:在佛门里面亦复如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佛法里面最高的学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称佛,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佛陀”是学位的名称,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像硕士,比佛陀低一级;阿罗汉又低一级,像学士一样。所以佛法刚才讲,所求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名词在佛教里面所讲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正觉;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第三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修学的课程,这是课程真实的标准。如果你得到正觉了,你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的学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觉,那么你就是拿到菩萨的学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拿到佛陀的学位了。所以佛、菩萨、罗汉,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这个要知道。所以觉、正、净它有程度深浅不同,浅的就是正觉;再深一层的正等正觉;最深的、究竟圆满的,叫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学佛四众同修都要把它认识清楚,要把它看明白,决定不能够有差错。然后佛教在全世界弘扬,决定没有障碍,而且会被一切大众欢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国内外接触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他们跟我很谈得来,他们觉得我跟他谈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欢喜接受。为什么呢?不迷信。丝毫迷信的迹象都找不到。
但是觉、正、净实在讲有没有标准?怎样才是觉呢?我现在觉了没有呢?思想见解什么是正确呢?我今天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确呢?自以为正确,这个不行啊!诸位一定要明白,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开的。觉悟了,思想见解一定正确,心地一定清净;思想见解正确,这个人一定觉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净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大彻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里面,有一些人在三个方针里头,他取一个,一个成就了,其他的统统都圆满得到了。
我们说觉、正、净这三门,譬如在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偏重在觉门,禅宗的修学,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据经典;换一句话说,他有教科书,由浅而深次第修学,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大开圆解之后,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确了,绝对不会错误,他走的是正门,正而不邪。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走的是同样一个门--净门,专门修清净心。所以净土宗一心不乱,修清净心;密宗讲的三密相应,相应了,心就清净了,他走的是净门。佛法宗派很多,他们修学重点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华严》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我们所依的理论不相同,方针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我们所达到的目标--觉、正、净是绝对相同,我们所求的圆满的智慧是决定相同的。所以才说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值得我们赞叹,都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这是同修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三自归”,就是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归依处。
④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我们要谈一谈“住持三宝”。这是讲形像,佛现在不在世间了,佛的形像在世间,住持三宝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哪里呢?常常提醒我们三自归。如果没有住持三宝,要知道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一转眼之间就迷了。什么人提醒自己觉悟呢?脑子里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见,什么人提醒我们正知正见呢?这要靠“住持三宝”。佛的弟子们,佛的学生家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供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不忘本,返本报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我们怎么不尊敬呢!当然会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我们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远祖我们这样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没有不孝顺的;三千年前的老师,我们这样尊敬、这样怀念,眼前的老师哪有不敬爱,哪有不尊重的呢!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师,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这个印象从小就种在他心目当中,他将来会孝亲,会尊师。
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这才行。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就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见到经书,经书现在方便了,或是书写,或是我们这样印出来,你镶一个镜框挂在佛堂。这是经、经文--法宝,见到法宝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宝--住持三宝,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觉、正、净,提醒我们自己不忘修学的三大纲领,这一个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没有住持三宝,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会断灭。佛法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传承,全依赖住持三宝,我们要知道住持三宝真正恩德之所在,这个不迷信。我们供养住持三宝,因为他是教化众生,是建立世间佛教教育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帮助他,来护持他,使这个教育能够在这个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广,能够真正做到广度众生;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实现的可能;我们自身、家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三归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现在跟诸位说明了,就是把三归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要认识,要牢牢记住,我们学佛修的就是觉、正、净。我们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见;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我们离开这些污染,恢复到清净,这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针,永远不会改变的。
⑤正确的归依
那么归依的仪式,法师是跟大家做一个证明,只是作证明,这个诸位要记住,不是归依哪位法师。如果说我们归依某个法师,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有这个错误的念头,这个错误就是刚才讲的“邪知邪见”,我们要反邪归正,我们要正知正见,我们是归依自性三宝,不是归依某一个人。法师是僧团的一员,是代表僧团把佛教学的方针、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你是三宝弟子,不可以说我归依某一个人,如果说我归依某一个人,这个问题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你不归依还好,没事;一归依,归依到阿鼻地狱去了。这很冤枉啊!
怎么说归到阿鼻地狱去了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的社会是政党政治,譬如说你参加这个政党,你要去做个党员,那么党部一定会派一个资深的党员来监誓,你要宣誓入党;这个三归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个佛弟子,佛门里也派一个资深的三宝弟子来给你监誓。好了,你这边一下误会了,我归依那个人了!党部派一个人来给你监誓,你没有归依这个党,却归依那一个人,他成立一个小党了。这个人去监誓,他成一个小党;那一个人到那边去监誓,又成立一个小党,岂不是把这个政党分化掉了!那么我们知道他的后果,党部一定把这个人开除党籍,这必然的。你们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归依某一个法师,这个法师跟你自己都会被佛菩萨开除佛籍了,成佛没指望了。误会太久了,太深了。明朝末年就有这个现象,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为什么不团结呢?每一个法师都有信徒,都变成一个党派了,彼此不能够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团结超过我们佛法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要认识的。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于佛教将来到毁灭,最大的过失在哪里?在归依、传戒,不如法;制造和合僧团里面的分裂,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我们出家同修要特别注意,你们给人受持三归要讲清楚,你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我是三宝的一员,来传授三归,来给你作证明,是证明的阿阇黎。不可以说归依本师,本师是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可以取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这个不可以的。本师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也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非常非常地要紧。归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无论是哪一位法师给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尊重;内容是相同的,不会变更的。
我们在弘一大师《五戒相经笺要》的后面,他老人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三归许许多多人错了。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可是现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师后面那一段话被人删掉了,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我们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这一段文,老法师后面开示说:三归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是代表三宝传授三归与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们同修要记住,人家问你,你归依什么人?说我归依三宝,我是三宝弟子。什么人给你作证明的?你可以说净公上人给我做证明的,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如果你要是误会了:“我归依净公上人。”我绝对不承认。为什么呢?我不敢破坏和合僧团。破坏和合僧团,罪过是阿鼻地狱,我不愿意去;你们将来去,我们界线画清楚,我不会受你连累的。
诸位对三归的意义明了之后,才知道三归对于我们修学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简单的,古人常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特别是三归,我们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归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假如我们受了三归之后不能够及时回头,不能够依自性觉、正、净三德来修学,那么这个三归是有名无实。因此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三归的授受是要成年人,头脑很清晰的人,真正发心回头是岸,这个三归才是真实传授。那么我们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于在母亲怀抱里面就抱到佛堂来受三归,这一种三归可以叫做结缘三归。为什么呢?他不懂什么叫归、什么叫依,跟他讲也讲不清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把佛法当作人情,更不可以将佛法产生误会。
⒎具足众戒
我们接着讲第二句:“具足众戒”。这个“众”,范围很广、很多。戒在佛法里是非常非常地重视,但是能将戒律...(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实。因此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三归的授受是要成年人,头脑很清晰的人,真正发心回头是岸,这个三归才是真实传授。那么我们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于在母亲怀抱里面就抱到佛堂来受三归,这一种三归可以叫做结缘三归。为什么呢?他不懂什么叫归、什么叫依,跟他讲也讲不清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把佛法当作人情,更不可以将佛法产生误会。
⒎具足众戒
我们接着讲第二句:“具足众戒”。这个“众”,范围很广、很多。戒在佛法里是非常非常地重视,但是能将戒律的真正含意说清楚,实在也不多见。在台湾受戒的风气很盛,但是究竟什么叫戒,没搞清楚也就糊里糊涂受了,受了之后糊里糊涂,也不晓得是持还是不持,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学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归第一个是觉而不迷;如果对戒律没搞清楚,那是迷惑颠倒,那是不觉。三归没有,说老实话,戒律就没有了,“具足众戒”是建立在觉、正、净这三自归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些事实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容易。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本心之中具足万德万能,德能里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见得戒律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动作,往往都犯过失,甚至于犯了很严重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这些错误的行为产生。一切错误违背了自性,也是违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①戒律是凡圣的标准
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知识分子,往往对于佛法的理论非常羡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向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这就摇头了,就不太满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这个观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也不例外,我对于戒律就不太满意。什么原因呢?因为我觉得戒律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今天学他岂不是开倒车?要学三千年前的人,还得学印度人,这怎么能叫人甘心,怎么能叫人情愿呢?因此对于这个戒律,老师虽然说很重要,我们不好意思反驳,心里总是不服。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没有必要去学印度人,还得做印度古人,怎么也讲不通,这个症结就在此地。
我的老师--章嘉大师,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课,我去告假的时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门口,轻轻地点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听的却是耳边风。到大师圆寂的时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个小塔,我们在塔边搭了一个帐篷,守了三天三夜。我认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这一句,因为这一句他至少给我说了几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会这么多次的提醒我,我实在是冥顽不灵,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这一认真反省,于是乎就有一点觉悟,才发现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们世间的礼节,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为什么呢?说我们世间之礼,佛家的戒律相当儒家的礼,儒家讲礼,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当然每一个国家的礼也不相同,古今之礼都不一样。我们过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么?这才发现佛家的戒律是“凡圣”的标准。换句话说,这个标准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从凡夫升华到圣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视品德的修学,这是高水准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们世间一般的礼貌能够涵盖的。
②持戒就是守法
发现这一点,我就有了理论的基础,于是回过头来认真地读戒经,认真地来研究戒律;同时从戒律里面,我们认识了佛所讲的戒律,所谓是“三聚净戒”,这“三聚”那就包含得圆满、广大无边。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这一个理念,范围是无限的深广。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的教诫是法,我们要遵守;不仅仅老师给我们制定的戒条是法,老师在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是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诫,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师教诫之外,世间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法令规章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佛法教育范围广大无边,因时、因地教学的设施就不相同,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发达,资讯的便捷,已经把地球缩小了,我们随时可以在世界各个地区去观光、旅游;我们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到别人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法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遵守;他们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也要遵守,这样才能够跟那个地区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够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意,绝不仅仅限于戒条。那么即使是佛经里面所讲那些戒条,戒条里面有“性戒”,有“遮戒”,我们也要辨别清楚。
③性戒(杀盗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过,譬如说杀生、邪淫、偷盗、妄语,你不受戒也是罪过;不能说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这个叫性罪。佛给我们讲的这四条是性罪--杀、盗、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么叫遮呢?这是防御。就是预防,怕我们犯罪,怕我们做错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范,防止我们行为上发生了错误,这一些说了很多。至于讲到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由此可知这是随着时代、地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随时随地修改的。世间法律也是如此,隔个几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修订呢?当时适用,现在社会大幅度在进步,不适用了。所以戒律条文--杀、盗、淫、妄、酒这五条,实在讲只有前四条是性罪,这四条是决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条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时、因地来修订。
④遮戒须现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什么人修订呢?我们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修订本(修订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是依照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来修订戒律的条文。百丈大师的清规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有,这在祖师著述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假如我们今天要把它搬出来用,那就又错了!我们去做唐朝人,这个做古人去了,这个时代要开倒车了,决定不能适合于现代生活规范。因此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过戒了,那个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到?因为那是古时候的戒律;我们是现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怎么个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门没有一个很大的律师出来,这个律师是指经、律、论--经师、论师、律师,不是世间那个律师;佛门的律师,为我们现代人制定一套适合于现代的戒律,那我们接受;受了戒律之后,条条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现在,光是受,一条也做不到,还不如不受的好。为什么呢?形式上受了,又挂一个破戒的罪名,你说这个何苦呢?不受嘛,犯的过失有啊!不会再挂一个破戒的罪名。这是我们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学佛头脑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实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会被我们接受,被我们喜爱,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刚才说过了,这个根本是建立在三归的基础上,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⑤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换句话说,佛家戒律,它的纲领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虽然很多很多,精神就这两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之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我们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我们要遵守,都在这个众戒范围之内。
善与恶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就像我们学校一样,学校的校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的校规跟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的校规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样。为什么呢?班级愈高,年龄愈大,愈是开放;年岁小,班级低,愈是要受约束。我们佛法教学也是如此。初学的人要受很多约束,等你做了罗汉,做了菩萨了,那都开放了;虽然开放,他心里头清净,绝对不会有犯错的行为。世法、佛法,没有两样啊!我们中国人常讲“英雄所见略同”;佛的教育跟我们世间大教育家所给我们定的规范不谋而合。
⑥众病之源--妄想·执着·分别·烦恼
持戒目的在哪里呢?持戒就是守规矩。人能守规矩,他的心平静的;不守规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为常常犯罪,心里常常有恐惧感,你想想看...(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球缩小了,我们随时可以在世界各个地区去观光、旅游;我们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到别人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法律,我们要懂得,我们要遵守;他们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社会道德也要遵守,这样才能够跟那个地区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够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意,绝不仅仅限于戒条。那么即使是佛经里面所讲那些戒条,戒条里面有“性戒”,有“遮戒”,我们也要辨别清楚。
③性戒(杀盗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过,譬如说杀生、邪淫、偷盗、妄语,你不受戒也是罪过;不能说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这个叫性罪。佛给我们讲的这四条是性罪--杀、盗、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么叫遮呢?这是防御。就是预防,怕我们犯罪,怕我们做错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范,防止我们行为上发生了错误,这一些说了很多。至于讲到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由此可知这是随着时代、地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随时随地修改的。世间法律也是如此,隔个几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修订呢?当时适用,现在社会大幅度在进步,不适用了。所以戒律条文--杀、盗、淫、妄、酒这五条,实在讲只有前四条是性罪,这四条是决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条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时、因地来修订。
④遮戒须现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什么人修订呢?我们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修订本(修订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是依照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来修订戒律的条文。百丈大师的清规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有,这在祖师著述里面我们可以读到,假如我们今天要把它搬出来用,那就又错了!我们去做唐朝人,这个做古人去了,这个时代要开倒车了,决定不能适合于现代生活规范。因此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过戒了,那个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到?因为那是古时候的戒律;我们是现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怎么个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门没有一个很大的律师出来,这个律师是指经、律、论--经师、论师、律师,不是世间那个律师;佛门的律师,为我们现代人制定一套适合于现代的戒律,那我们接受;受了戒律之后,条条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现在,光是受,一条也做不到,还不如不受的好。为什么呢?形式上受了,又挂一个破戒的罪名,你说这个何苦呢?不受嘛,犯的过失有啊!不会再挂一个破戒的罪名。这是我们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学佛头脑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实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会被我们接受,被我们喜爱,这个很重要。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刚才说过了,这个根本是建立在三归的基础上,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⑤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换句话说,佛家戒律,它的纲领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虽然很多很多,精神就这两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之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我们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我们要遵守,都在这个众戒范围之内。
善与恶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就像我们学校一样,学校的校规,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的校规跟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的校规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样。为什么呢?班级愈高,年龄愈大,愈是开放;年岁小,班级低,愈是要受约束。我们佛法教学也是如此。初学的人要受很多约束,等你做了罗汉,做了菩萨了,那都开放了;虽然开放,他心里头清净,绝对不会有犯错的行为。世法、佛法,没有两样啊!我们中国人常讲“英雄所见略同”;佛的教育跟我们世间大教育家所给我们定的规范不谋而合。
⑥众病之源--妄想·执着·分别·烦恼
持戒目的在哪里呢?持戒就是守规矩。人能守规矩,他的心平静的;不守规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为常常犯罪,心里常常有恐惧感,你想想看,他怎么能定得下来。一个真正守法、守礼的人,没有过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这是修定的基础。“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家修学的枢纽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来得定;心定了之后,智慧就现前了。智慧没有法子想。智慧是什么呢?是定心的起用;换一句话说就是清净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心不清净--妄想、执着、分别、烦恼很多,所以这个心不清净;我们看人、看事、看物,虽然在面前,往往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净。乃至于我们身体多病也是如此。
病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是你吃东西不小心,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我们想想看哪一个人不贪吃,特别是中国人,不但贪吃,还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类里面带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这些病菌是伤害你身体的,短时间你不能觉察,日久天长,经年累月地累积,病就发作了,所以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体质就不相同,一般讲素食的人身体应该要健康一些,但是我们往往看吃素的人身体也不健康,照理说他应当要健康。他为什么不健康呢?那这个病应该还有一个来源,不一定是饮食;那是什么来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会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们这才发现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执着。这是第一个根源。
⑦简化饮食·健康长寿
第二个是饮食,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去掉,饮食简化。实在讲饮食愈简单愈好,我们要吃好,特别是中国人要讲色、香、味;实在讲中国人长命的不多,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医药比较发达,寿命好像延长一点,但是要看平均年龄还是超不出七十岁。我们把这个病根找到,从根源上把它消除。我们的心清净,饮食简单,愈是简单愈是健康的饮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种饮食,它吃青草,它们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它没有讲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国人,外国人的饮食比我们简单,虽然他们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鸡肉,这是他们的主食,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做得这么多花样,吃起来实在讲没什么味道,我们中国人是很难下咽的。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超过我们。我们想想原因在哪里?单纯。这个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说一点浅显的道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这好像是一个大工厂,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员。担任消化的,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样东西,它这个消化简单、容易,这里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畅、很舒服,因为不复杂,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讲究花样,吃许许多多东西,增加它的困难,它忙不过来啦,增加它的痛苦,这就是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年累月地,它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所以同修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健康、长寿,第一个心要清净--少烦恼、少妄想。第二个饮食简单,愈简单愈好。
那么我再举一个事实的例子告诉诸位同修,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饭,他的饭量不大,一小碗饭,一个菜,从来没有两个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这一样,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岁才走。其实他曾经给我们说过,他要想住世,他还可以多活个几十年,没有问题的,这得生死自在,来去自如。九十七岁了还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行动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么原因有这么好的身体呢?就是我刚才讲的没有妄想,没有执着;饮食简单。那我们再看看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乡村、农村里面长寿的人很多。美国曾经派一个考察团到中国大陆去调查:为什么他们生活那么样的清苦,人的寿命却那么长?结果发现是他们吃东西简单。真的,农村里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们没有什么想的,他们思想单纯,没什么妄想,也没什么欲望,生活简单,这就是长寿的因素,非常符合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讲到持戒,讲到养生;因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净心。有...(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菌是伤害你身体的,短时间你不能觉察,日久天长,经年累月地累积,病就发作了,所以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体质就不相同,一般讲素食的人身体应该要健康一些,但是我们往往看吃素的人身体也不健康,照理说他应当要健康。他为什么不健康呢?那这个病应该还有一个来源,不一定是饮食;那是什么来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会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们这才发现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执着。这是第一个根源。
⑦简化饮食·健康长寿
第二个是饮食,如果我们能够把妄想去掉,饮食简化。实在讲饮食愈简单愈好,我们要吃好,特别是中国人要讲色、香、味;实在讲中国人长命的不多,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医药比较发达,寿命好像延长一点,但是要看平均年龄还是超不出七十岁。我们把这个病根找到,从根源上把它消除。我们的心清净,饮食简单,愈是简单愈是健康的饮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种饮食,它吃青草,它们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它没有讲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国人,外国人的饮食比我们简单,虽然他们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鸡肉,这是他们的主食,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做得这么多花样,吃起来实在讲没什么味道,我们中国人是很难下咽的。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超过我们。我们想想原因在哪里?单纯。这个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说一点浅显的道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这好像是一个大工厂,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员。担任消化的,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样东西,它这个消化简单、容易,这里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畅、很舒服,因为不复杂,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讲究花样,吃许许多多东西,增加它的困难,它忙不过来啦,增加它的痛苦,这就是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年累月地,它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所以同修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想健康、长寿,第一个心要清净--少烦恼、少妄想。第二个饮食简单,愈简单愈好。
那么我再举一个事实的例子告诉诸位同修,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饭,他的饭量不大,一小碗饭,一个菜,从来没有两个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这一样,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岁才走。其实他曾经给我们说过,他要想住世,他还可以多活个几十年,没有问题的,这得生死自在,来去自如。九十七岁了还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行动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么原因有这么好的身体呢?就是我刚才讲的没有妄想,没有执着;饮食简单。那我们再看看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乡村、农村里面长寿的人很多。美国曾经派一个考察团到中国大陆去调查:为什么他们生活那么样的清苦,人的寿命却那么长?结果发现是他们吃东西简单。真的,农村里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们没有什么想的,他们思想单纯,没什么妄想,也没什么欲望,生活简单,这就是长寿的因素,非常符合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讲到持戒,讲到养生;因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净心。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严,但是他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他分别、执着很重。看到这个人破戒,哎!他心里很不高兴,生气,无名火就起来了;看到那一个破戒又不高兴了。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严,他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只可以说他这个戒律之严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他不是在学佛。因为学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了,这个人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见到别人的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大过失,你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呢?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们细细想想祖师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要依教奉行。
⒏不犯威仪--要因时因地制宜
第三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风度、礼节,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说人如果不懂得礼节,在社会上就不能够立足,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3 22:11:59
|
只看該作者
可见得过去教育对于礼非常地重视。现在社会为什么这样混乱,我们在教育上把礼疏忽掉了。礼是讲社会秩序的,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分、职责、义务,是给我们辨别这些事情的。我们知道自己的身分、职责、义务,尽心尽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圆满,这个社会是和谐的,是进步的,大家的生活都会过得非常地幸福美满,这是礼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给我们说决定不能犯威仪啊!
再跟诸位同修说,将来的佛教即使出现丛林,也是新式、现代化的丛林,绝对不是过去的。过去丛林那一套仪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遵守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会回头去做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现代化、要本地化。
说老实话,现在就是由于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个地区了。在从前,我们只晓得我们这个地区的事情就够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一个国家民族它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乃至于一般风俗习惯,你统统都要知道,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出去旅游。你要是不懂,出去就吃亏,就惹笑话。那么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一个地区去弘法,这些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么弘扬呢?怎么能让人接受?这个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啊!死的没有价值!它最殊胜、最了不起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样,放在圆器里面,它是圆的;放在方器里面,是方形的。水,外面境界千变万化,它是不变的。原则不变,原理不变;在形式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变。这也是它了不起啊!所以学佛不能学死了。
今天我们同修们学佛,有许多障碍。这个障碍产生在哪里呢?实在讲是你们违背了佛的教训所产生的。你们把佛法学死了,所以在家里不受欢迎,家人一看到你学佛都怪怪的,学佛的人都不正常了,这怎么得了呢?错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与佛的弟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受到大众欢迎啊!我们走到家里,家人讨厌;走到社会,社会人讨厌。像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还能够弘法利生吗?错啦!不是佛法错,我们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曲解了,还自以为是,你说糟糕不糟糕!
我们今天讲佛学,要讲现代佛学,那你要深入经藏,了解过去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使佛教就他们那个时候现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够弘扬,才能够有深远地影响。我们参考的是推陈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讲法,有此时此地的一个讲法,我们大家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觉得佛法修行一点都不困难,与我们的生活完全没有矛盾,只带来我们更丰满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没有一丝毫障碍,哪一个不愿意接受?
大家为什么不学佛?麻烦太多了,障碍太多了;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算了不要学了。错在此地啊!不是佛经错,佛经没有错,我们认识错了,我们把它解错了。这里“不犯威仪”,没有再加一个:不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威仪。如果加上这一句,就没法子了,那就得一定要守着那个时候的了。它这“不犯威仪”四个字,活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威仪,每一个地区有每一个地区的威仪,它们不一样的(威仪也就是礼俗)。可见得这个字写得清清楚楚的,没有错嘛!找不到它的错,错都在我们自己。所以具足众戒,哪个戒,也没有说是哪一部戒经上所讲的哪个戒,没有那么指,这个戒是生活规范。
今天讲礼仪。礼仪就是威仪,生活规范就是众戒。诸位了解这个意思,你要这样子给人家宣传,谁不欢喜?谁能够说佛法是迷信?如果我们一定要讲过去某一个朝代,或指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那这个佛教当然是迷信,当然行不通,我们不但不能做中国人,还得做印度人,还要做三千年前古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呢?这当然不愿意。
所以这个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行法(修行方法)。三归这个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归?我们依什么?那么也许同修要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他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到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还站着走、坐着走的,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呢?我告诉诸位,他虽然没听过经,虽然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这个三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他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净公上人净业三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