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1|回復: 6
|
群书治要菁华录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群书治要菁华录
序 言
《群书治要》(下简称《治要》)乃唐初文臣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受 太宗之诏令,节录浩瀚典籍之精华,作资政镜鉴之书。《旧唐书·萧德言传》云:「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 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优渥。」史载,太宗于此书常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欢喜无量。实知此书之于「贞观盛世」其益大也。然此书亡于唐末兵戎,继而流落东夷。日本天皇、臣子视为圭 臬,经筵屡次宣讲,曾创日本两朝盛世。是书至清末重回本土,然知者甚少,惜此中华治世之宝典,埋没于世久矣。
《治要》乃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精要,自经、史、子一万九千多卷之书中节 录而成,可谓字字珠玑,故太宗日夜读之,手不释卷。然今人读之,篇幅仍巨。余等为此书作译注,斐然成文,百万字巨。译注此书毕,乃择录治要之嘉言懿行,以欲时人得览治要之精粹也。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治要》乃古圣先贤前言往行之精要。菁华录,又乃《治要》之精要也,句句皆为万古圣贤血脉,今人除非不读,读之,必获深益也。经由此书,转而 进读《治要》,则其益深也。
古人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范文正公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昔魏徵等位极人臣,编撰圣典、韬略天下,余等草野遗 民,才学、知识不能望其项背,然食君之禄,得亲之养,受师之教,三者深恩,不可不报也。固不揣浅陋,编是书,诚愿为世之和谐,尽己之力,其心一也。
是书放弃版权,愿有缘仁者,见此 书而广宣流布,则非仅种个人之福田,实乃畅先圣之本怀,於世人其益也厚矣。是为序。
群书治要译注小组
癸巳年春月
卷 一 周易治要
乾 卦
【原文】乾:元、亨、利、贞。
【注释】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 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两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 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叠构成六十四卦。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元、亨、利、贞:《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 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以四德于人事而言,即为仁、礼、义、智,又先儒云 ,乾为天,为信,故以此句于人事而言即表仁、义、礼、智、信五常德。
【译文】乾卦象征着天:具有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的德性。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注释】象曰:象有卦象和爻象,就是一个卦或者一个卦的某个爻的象。解卦,一般是把一个卦列出来,分析这个卦的象是什么、所表达的谶语是什么。所以说这个卦或者爻所说的,就 是「象曰」。
【译文】《象传》说:天道广而无私、生养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努力自强,不停止地追求进步,永不止息地去努力。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 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注释】九三:《周易》每卦六爻,第三爻为阳 爻者,称为「九三」。君子:《周易正义》: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乾乾:自强不息貌。夕惕若厉,无咎:惕,小心谨慎的意思;厉, 严谨而危正的德行;咎,灾祸和过失的意思。
【译文】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着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假如能 够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哪怕遇到危难,最终也会没有灾祸和过失。(这是说九三处在下卦的最高处,又在上卦之下,君子悟此卦象,如果纯粹只修习处下位之道,则居上位的德行 就会废除,如果纯粹只修习居上位之道,则处下位的礼节就会荒废。因此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原文】上九:亢龙 有悔。
【注释】上九:指乾卦的第六爻。上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亢龙有悔:亢,极,达到最高的境界。
【译文】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着处在极高点的龙,知进而忘退,就会有悔 闷的后果。
【原文】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物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注释】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和,亦称太和,均衡和合适的状态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众物、万物。
【译文】万事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的太和之气不断地运行,永远融洽无偏,就能实现最终的和谐贞正。(如果没有和顺,纯阳刚暴,那么万物就会 失去其利,不得其正。)圣人从普通的百姓中首先显现出来,而不自为天下人之首,让天下万国各得其所,各安其事,这样(依乾道而行)万国自然和谐相安,无侵无争,都得到了安宁。(万物都能得 到安宁,在于各自有贤德的人来担任领导之位。圣人效法乾德,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尊,分别任命贤德之君引领万国,所以万国皆得安宁也!)
【原文】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 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文言:《文言》是 《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译文】《文言传》说:元始(在人为仁), 是众善的初发;通达(在人为礼),是美好的会聚;有利(在人为义),是事物的和谐;正固(在人为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体察仁道,处处行仁,就足以领导众人,寻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处处合乎 礼,施利于他物就会处处合乎众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就是能够施行此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原文】子曰:君子 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注释】子曰至所以进德也: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正义》: 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增进道德建立事业。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德行就能够得到提升。 修理文教,内心诚实,就是立业的根基。处在上位的时候不敢心怀骄慢,处在下位的时候心也不会忧闷。
【原文】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 人作而万物睹。
【译文】孔子说: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水总是流到湿地上,火总是先烧干燥处,龙吟然后景云就会腾升,虎啸之处就会有谷风相随,圣人兴起, 万民都来仰望他、亲近他,接受他的引导和教化。
【原文】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注释】君子学以聚之,问以 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正义》:「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蓄其德。「问以辨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宽以居之」者,当用宽 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译文】君子通过学习来蓄养其德行,学习后还有不明了的,就详细地询问考究来明辨决疑(有君主的美德而处在下位,是因 为有所依靠和接受他物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来行事接物。
【原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注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合是符合、相通的意思。这四句通过比拟来 赞扬「大人」。大人,即圣人。
【译文】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圣明德备,他的道德和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如同日月一样普照万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 凶祸福如同鬼神一样奥妙无穷。他若在天时之前行事,天不违背他,若在天时之后行事,也能奉顺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都不会违背他,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原文】知进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深知进取与引退、生存和灭亡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坤 卦
【原文】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这是坤卦的象征。君子应效法坤卦的精神,深厚自己的德行来容载天下万物。
【原文】文言曰:坤至 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译文】《文言》说:坤卦六爻皆阴,至柔,但在变动时却也显示出无比的刚。地体不动,极为安静,但生物不邪,德能 方正,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坤道至柔,承载于天而依照四时运行得当。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能够积累许 多庆祥(能够庇佑子孙);累积恶行的家族,必定会留下许多祸殃(必将贻害子孙)。
【原文】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注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 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正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 各以方正。「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译文】君子恭敬一切,以使内心正直;行为处处循礼,以此方正外物。能够做到恭敬一切、处 处循礼(人们就会恭敬于他,以义应之),就能够使美德广布,得到众人的回应。
蒙 卦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注 释】山下出泉,蒙:释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水之象。泉水流出山必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正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 」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译文】《象传》说: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着「蒙稚」渐启。君子效法蒙卦的精神,行动时如水之必行,果决不疑, 修德时隐默怀藏,不自彰显。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童蒙的时候就能够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就是至圣之功了。
师 卦
【原文】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注释】地中有水,师:释师卦上坤为地、下坎为水之象。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容纳畜养民众。《周易正义》:「君子以容 民畜众」者,言君子法此师卦,容纳其民,畜养其众。
【译文】《象传》说:地中有水,水聚集在地中,象征着「兵众」。君子观察此卦象,因此包容、保护其民众,积聚其民众。
【原文】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为师之始,齐师者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师出不以律,否臧皆凶也。
【注释】师出以律,否臧凶:否,音匹。「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师 ,无问否之与臧,皆为凶也。「否」谓破败,「臧」谓有功。然「否」为破败,即是凶也。何须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虽臧亦凶。
【译文】初六:兵众出发要依照律法,如果不依照律 法和号令行事,即使胜了也会有凶险。(建立军队,一开始就要整顿军纪。士兵如果违反了军纪,就算侥幸立了大功,也是军法所不容的,所以军队出征不依照律法,即使胜利了也是很危险的。)
【原文】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处师之极,师之终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开国承家,以宁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注释】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 勿用:这三句说明师卦之终,时当班师告捷,有开国承家之赏,不可任用小人。
【译文】上六:天子颁布命令,封赏功臣为诸侯、为大夫,小人不能够起用。(上六处在师卦的终极,是师卦的 终竟。天子对功臣的封爵,不能离开了他们的实际功劳,根据功劳大小封赏他们,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功劳小的封为卿大夫,为的是使国家安定。小人不能任用,这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原文】象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象传》说:「小人不可任用」,是说明用小人必将危乱国家。
履 卦
【原文】象曰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注释】上天下泽,履:释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辩上下,定民志:辩,通「辨」;定,规定端正。
【译文】《象传》说:天下有泽(上是 天,下是泽,这是上下的正常状态,人的行为也应当如此),象征循礼。君子观察履卦的卦象,要辨清上下的位分,以安定百姓的心志。
泰 卦
【原文】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注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据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畅通之理。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周易正义》中有「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和外卦,君子指三阳爻,小人指三阴爻。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周易禅解》,君子道长,则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则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之道就通畅无阻;君臣上下交心感应, 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协同起来。此时,君子在内(健于行事),小人在外(顺以听命),君子之道就能渐长,小人之道就会渐消。
否 卦
【原文】象曰: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注释】天地不交,否:否,音匹;此释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俭德,俭约的品德。《周易正义》:「君子 以俭德避难」者,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避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避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赏;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避其阴阳已运之难,不 可重自荣华而骄逸也。
【译文】《象传》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处,地在极低处,天地阴阳之间因此不能够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 个时候君子必须隐藏、俭约,有德而不显,这样才能避开危险与灾难,不可以谋取高官厚利、享受荣华富贵。
【原文】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 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注释】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正义》:「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与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 交而其志同」,此应云「上下不交则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则邦国灭亡,故变云「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周易集解》:崔觐曰:阴、柔,谓坤。阳、刚,谓乾 也。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周易集解》:崔觐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感,万物就会堵塞不通;君臣之间互不沟通,国家 就会衰败灭亡。此卦内卦坤体阴,外卦乾体阳,表示内柔而外刚,小人在位而君子在野。这样,小人之道就会日渐增长,君子之道就会日渐消亡。
同人卦
【原文】象 曰:天与火,同人。天体于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君子以类族辩物。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注释】天与火,同人:《周易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 」。君子以类族辩物:《周易正义》: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译文】《象传》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火)下乾 (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天高高在上,上面又有大火燃烧,这是同人卦的含义。)君子得到此卦的启迪,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懂得 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实现天下太平。(让君子和小人各同其党,使他们各自和相同的人在一起。)
【原文】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行健不以武而以文 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以文明为德者也。
【注释】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周易集解》:何妥曰:离为文明,乾为刚健。健非 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集解》:虞翻曰:唯,独也。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
【译文】《彖 辞》说:君子以文明之德而显现刚健,以中正之道与万物相应,这才是君子的正道(君子行为刚健不用武力而使用文明,表现出来的不是奸邪而是与中正相应,这才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能够 以正道感通而聚合天下人的意志(君子用文明来作为自己修习德行的标准)。
大有卦
【原文】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包容之象 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奉天德,休物之命也。
【注释】火在天上,大有:释「大有卦上离为火、下乾为天之象。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意为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休 ,用于动词,犹言「休美」。
【译文】《象传》说:火焰高悬于天上,无处不照,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以此卦象所兆,应当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以奉承顺应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大有卦,是包容的象征。所以君子因此要遏恶扬善,成就万物的美善,尊顺奉行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原文】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居大有之上,而不累于位, 志尚于贤者也。
【注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谓上九以阳刚之德居大有卦终,超然安处于「无位」之地,犹如获「天佑」长保富有,故「吉无不利」。
【译文】上九:有来自于上 天的护佑,凡事吉庆,无不顺利。(意思是此爻象征处在大有之时,君子没有被物系累其心,是因为他能清静高洁,志在圣贤。)
谦 卦
【原文】谦。象 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
【注释】地中有山,谦:释谦卦上坤为地、下艮为山之象。君子以裒多益寡,称 物平施:裒,音剖,念二声。《尔雅·释诂》云:「裒,聚也。」《周易正义》:「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 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 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按:「裒」字也有削减之意,宋儒注解《周易》时,「裒多益寡」多解释为削减多余,补益不足。此处白话翻译时取《周易正义》之义。
【译文】《象传》说: 高山深藏在地中,象征着谦虚。君子效法谦卦的精神,多者谦虚就能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益更多,无论是多者还是少者,都能从谦卦中平等地得到受益(多者谦虚能够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 益更多。君子根据物品的多少给予,施予不失公平)。
【原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道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者,喜爱谦虚者。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道 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其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啊!
【原文】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象 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养也。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因为有无比谦逊的美德),即使涉大险、过大河,也将是吉利的。(唯有君子有谦而又谦的美德,以此来处理异常的 艰难,万物都不会有损害)。《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是说用谦卑来养成其恒久的美德(牧,养的意思)。
【原文】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是以吉也。象曰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有功劳且能保持谦恭而不懈怠,所以能够获得吉祥)。《象传》说:有功劳还保持谦 虚的君子,万民都会敬服于他。
豫 卦
【原文】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注释】忒:意为误差、 差错。
【译文】天地能够顺时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有过,四季轮转没有误差;圣人能够沿顺民情而动,则刑罚清楚简单,万民服从。
随 卦
【原文】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鉴,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注释】泽中有雷,随:释随卦上兑为 泽、下震为雷之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犹言「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这是说明君子观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译 文】《象传》说: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顺雷声而震动,这是随顺之象。君子因此而随天应时,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泽中有雷,是震动和喜悦之象,万物都喜悦地随顺,君子可以无为,不需 要凡事明察,所以说君子可以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观 卦
【原文】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注释】风行地上 ,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瞻仰而顺从教化。
【译文】《象传》说:观 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设立省方之礼,视察四方,考察民风民俗,设立政教。
【原文】彖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注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巽,古同「逊」,谦让恭顺之意。《周易正义》:顺而和巽 ,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不忒,指没有变更、没有差错。
【译文】《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 美德,居中得正位,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 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 于王也。
【注释】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 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
【译文】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 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 。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注释】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
【译文】九五 :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 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噬嗑卦
【原文】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注释】雷电噬嗑:噬嗑,音市喝。释噬嗑卦下震为雷、上离为电之象。明罚敕法:明,动词,严明,敕,犹言「正」。
【译文】《象传》说: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卦象,严明刑罚,整饬法令。
贲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注释】山下有火 ,贲:贲,音必。释贲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离(离为火)之象。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修明政事,不敢以威刑断狱。(出现贲卦卦象之时,火照着山,山因为火而被照明,不可以采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政事,所以君子一般采用文明 来理政,而不会通过武断判决案件来治理天下,甚至让民众无讼。)
【原文】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彖传说:观察天象,可以知晓四 季的变化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大治。
大畜卦
【原文】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物之可畜于怀,令德 不散,尽于此也。
【注释】天在山中,大畜:释大畜卦下乾为天、上艮为山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帜。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这两句说明「君子」效法大畜卦 象,多记「前言往行」以畜美德。
【译文】《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这是宽广包容之象,君子感此卦象,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万事万物中,唯有贮藏前言 往行于怀,才能让道德不散弃。)
颐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注释 】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 」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
【译文】《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 他呢。)
习坎卦
【原文】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 常。
【注释】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 。
【译文】《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 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离 卦
【原文】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 继明,照于四方。继,谓不绝。
【注释】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 不绝的意思)。
咸 卦
【原文】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注释】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 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虚怀接物,以成「感应」之道。
【译文】《象传 》说:山上有大泽,山泽相通(交感),这是咸卦的象征。看到此象,君子因此虚怀若谷,广泛容纳感化众人。(君子能够以虚怀若谷来感,万物都会与之相应。)
【原文】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译文】天与地相互感应,因而万物得以化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这是化生生命啊);圣人设立道德教化,与民心相感应,因而天 下和平。
恒 卦
【原文】象曰:雷风,恒。长阳长阴,合而相与,可久之道也。君子以立不易方。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注释】雷风,恒:释 恒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之象。君子以立不易方:方,道也,此处犹言「正确的思想」。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恒卦象,立身于恒久不变之道。
【译文】《象传》说:雷发风 行,刚柔相济,这是恒久之象。(上卦为震,震为长子,故称「长阳」;下卦为巽,巽为长女,故称「长阴」。长阳和长阴常相交助,刚柔相济,这是能够长期存在之道啊。)君子因此做人做事有所树 立,有卓然不可移易之方。(因为得到了长期存在的道,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
【原文】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 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
【译文】《彖传》说: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永恒运行,没有停息。(因为天地运行规律是永恒的,所以不会停止。)日月得到 天的承载,而能长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所以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长久地推行其道义,所以能教化天下。(这是说各自得到长久的东西,所以都能够长期存在。)
【原文】九 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译文】九三: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有可能会招致别人的羞辱。(不能长久 保持美德,自己就会违背美德、产生过失,产生过失则不足以向其问明事理,所以说就会蒙受他人的羞辱。)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将无容身之地。
遯 卦
【原文 】象曰:天下有山,遯。天下有山,阴长之象也。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注释】天下有山,遯:《周易集解》:崔觐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长,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 之远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
【译文】《象传》说: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退避之意(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表示阴盛的卦象)。君子因此而远避小人,并不憎恶小人,但亦自具威 严,使其不敢冒犯。
大壮卦
【原文】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壮而违礼则凶,凶则失壮矣,故君子以大壮而顺礼也。
【注释】雷在天上, 大壮:释大壮卦上震为雷、下乾为天之象。《周易正义》:震雷为威动,乾天主刚健,雷在天上,是「刚以动」,所以为「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履,践行。这是说明君子观察大壮卦象,悟知于强 盛之时必须守正履礼,善葆其「壮」。
【译文】《象传》说:震雷响彻天上,刚强威盛,这是大壮的象征。君子因此效法此卦的精神,克己复礼,不施行不符合礼的事情。(如果强盛但是行为 不符合礼,那就是凶象了,是凶象的话就不能够继续保有其强盛了。所以君子不仅刚强威盛,而又顺应于礼)。
晋 卦
【原文】象曰:明出地上,晋。君 子以自昭明德。以顺著明,自显之道。
【注释】明出地上,晋:释晋卦上离为明、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作动词,显示、显扬。明德,即「光辉的道德」。郑玄曰:地虽生万物 ,日出于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其德」。
【译文】《象传》说:太阳升起,照耀大地,是显升之象,这是晋卦的特征。君子看到此象,应自己把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显现出 来。(随顺自然之道显明其德,才是自我显明之道。)
明夷卦
【原文】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 夷莅众矣。用晦而明。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避也。
【注释】明入地中,明夷:释明夷卦下离为明、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临也,「莅众」犹言「治众」 。
【译文】《象传》说:太阳落入地中,是光明伏踞之象,这是明夷卦的象征。受此卦象启迪,君子治理众人。(治理民众,太过于显示自己的机巧智慧,就会让百姓有被蒙蔽和欺骗之感,百 姓就会丧失质朴,变得诈伪。因此要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培养百姓纯正的民风,用自隐其慧的方式来使众人得到治理。)能够自我晦藏其明智,这样反而能更加显示其道德光明。(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掩 藏起来,才是真正的明察之道。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显明于外,是君子应该避免的事情。)
家人卦
【原文】象曰:风自火出,家人。由内相成,炽也。君子以言有物而 行有恒。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
【注释】风自火出,家人:释家人卦上巽为风、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恒,规律、法则。
【译文】《象传》说:风从火中生出,这是家人卦的象征(风从火的内部生成,是因为火的温度高的缘故,这是说明家人卦巽在离外,是风从火出。火刚生起的时候,因为有 风,会更加炽盛。火炽盛后又会形成风。这样内外互相作用,有似家人之义。所以说「风自火出,家人」)。君子因此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 四和半途而废。(居家行事的道理,要从身边的人和日常小事着手,不可轻忽随意。因此君子说话一定有根有据,这样话一出口就会合乎道理而无需选择;做事一定遵循规律和法则,这样一做事情就会 符合大道而无需选择。)
【原文】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 下定矣。
【译文】《彖传》说:家人卦是说,女子应当居家主内,而男人应当以处理外部事务为主,这样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家中有严正的主人,这是指父母而言的。父亲尽父亲的责任, 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兄长尽兄长的责任,弟弟尽弟弟的责任,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妻子的责任,这样家道就能端正了。家道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安定了。
睽 卦
【原文】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同于通理,异于职事。
【注释】上火下泽,睽:释睽卦上离为火、下兑为泽之象。君子以同而异:求同存异 。这是说君子看到睽卦卦象后,明白了「合睽」的道理,寻求事物的「大同」,接受不同观点的「小异」。
【译文】《象传》说:上为火而下有泽,两相乖违,这是睽卦的象征。看到此卦象, 君子处于世上,应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认同共通的道理,各自做好不同的事情。)
蹇 卦
【原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 修德。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
【注释】山上有水,蹇:释蹇卦下艮为山、上坎为水之象。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蹇,音剪。跋行艰难。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反求自身。这是说君子看到此卦 象后,遇到困难时要「反身修德」,才能济蹇涉难。
【译文】《象传》说: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动艰难,这是蹇卦的象征。君子效法此卦,在困难之时应该反省自身,修养自身德行。 (解除困难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我反省,修习德行。)
【原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译文】《彖传》说:蹇卦,象征着艰难,就是前面有 危险的意思。看到险情能够停止,这是明智之举啊。
【原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处难之时,履当其位,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履中行 义,以存其上,处蹇以此,未见其尤也。
【注释】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臣仆。蹇蹇,高亨注「言王臣蹇蹇忠告直谏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 直谏诤。匪,同「非」。躬,自身。
【译文】六二: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私事啊。(处在危难时,能够坚守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坚定不移,这才是真正的为君王效忠 ,所以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子在艰难困苦时还能履行职责,坚持王臣之道,使君王得以保全,用这种行为来处蹇,看不到他有什么过失。)
【原文】象曰:王臣蹇蹇,终无 尤也。
【注释】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周易正义》:「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周易禅解》:所谓事君能致其身,公而忘私。故虽似冒险,终无尤也。
【译文】《象 传》说: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虽屡陷艰难,但这样做始终不会有过失。
解 卦
【原文】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注释】雷雨作 ,解:释解卦上震为雷、下坎为水之象。解,音谢。君子以赦过宥罪:宥,音又。宽恕、赦免。这是说明君子效法解卦卦象,以「赦过宥罪」体现开释、舒缓的「仁政」。
【译文】《象传》说 :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困通达的象征。君子因此赦免人之过失,宽恕有罪之人。
【原文】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 。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己所致矣,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注释】负且乘,致寇至,贞吝: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 」窃居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盗来抢夺为喻,明其处于非份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周易正义》:「负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应,下乘于二,上附 于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说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故曰「负且乘,致寇至」也。「贞吝」者, 负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贞吝」也。
【译文】六三: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盗来抢夺,虽正,也是很鄙吝的。(六三处在九四之下、九二之上,比喻处在自己不应处的位置,做着 自己不该做的事。依附于九四,采用奸邪伪善的手段谄媚巴结。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来容纳自身。强盗之所以来抢夺,是自己造成的啊!哪怕侥幸免除了灾难,但这仍是君子所鄙视的行为 。)
损 卦
【原文】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也。
【注释】山下有泽,损:释损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之 象。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易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 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泽,是减损的象征。效法损卦的精神,君子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减损,莫过于惩忿窒 欲。)
益 卦
【原文】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从善改过,益莫大焉。
【注释】风雷,益:释益卦上巽为风、下震为雷 之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迁,犹言「向往」。这是说君子观「益」象,能迁善改过,以此交相增益己德。
【译文】《象传》说:风起雷动,交相助益,象征「增益」。君子观此卦 象,从而见善举则仿效从之,有过错则主动改正。(依从善道,改正过失,这样得到的好处很大啊。)
升 卦
【原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 (通行本慎作顺),积小以成高大。
【注释】地中生木,升:释升卦下巽为木、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慎德」,通行本作「顺德」,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此卦「地中生木 」之象,顺行其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高大的名望、事业。
【译文】《象传》说: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上升的象征。君子因此慎重修德,从积累小善做起,以至修成高行大德。
革 卦
【原文】彖曰:水火相息,革。凡不合而后变生,火欲上,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变生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
【注释】水火相息,革:《周易正义》:此就二体释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干燥,泽本润湿。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 生,变生则本性改矣。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
【译文】《彖传》说:变革,就像水火相长交互更革,火盛则水可涸,水盛则火可灭(凡是有不相融的事物相接触就会发生变 革。火在下面想要向上,水在上面想要下来,水火双方交战,而后必然会出现变革而生成新的事物。)天地变革而四季成。商汤革命而夏桀灭,周武革命而商纣亡,这既顺从天意而又应和人心。变革的 时代意义多么大呀!
震 卦
【原文】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注释】洊雷,震:洊,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释震卦上下 都是震雷之象。君子以恐惧修省:说明君子观震卦之象,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自我修省。
【译文】《象传》说:接连而响的巨雷,使人震动。君子因此心生敬畏恐惧之感,自我修身省过。
【原文】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注释】震,亨:这是用卦辞「亨」来释卦名「震」。震来虩虩,恐致福也:虩虩,音细细,形容恐惧的样子。
【译 文】《彖传》说:巨雷震动,可以亨通。震雷响起,使万物感到恐惧,因恐惧而戒慎,反而会因此而得福。
艮 卦
【原文】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 出其位。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注释】兼山,艮:释艮卦上下卦均为艮之象。兼,「重」之意。因为艮卦上下卦均为艮,艮为山,所以这里「兼山」指两山重叠。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位,本 位,指本分所守之位。这是说明君子观艮象,悟知「抑止」邪欲的道理,所以思想不敢逾越本位。
【译文】《象传》说:两座山重叠,是抑止之象。君子因此自我抑制内心的欲望,不敢超越其 位分。(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超越自己的位分。)
丰 卦
【原文】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文明以动,不失情理。
【注释 】雷电皆至,丰:释丰卦上震为雷、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折狱致刑:折狱,判决诉讼案件。致刑,动用刑罚的意思。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雷之威动以「折狱」、电之光明以「致刑」,那么刑狱之事就不 会违背实情了。
【译文】《象辞》说:雷声和电光一起到来,有威有明,象征丰盈硕大。君子取此象之意,明断案件,按律量刑。(一举一动都要文明,不能够违背情理。)
【原文】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也。
【注 释】日中则昃至况于鬼神乎:昃,音则,去声,太阳偏西之意。此句至终,引天地、日月盛盈必亏的现象,发卦辞的言外之意,说明「丰」极必贫,不可过中。
【译文】《彖传》说:日至中天 必将西斜,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天地间万物的盈满与亏缺都随着天时变化而消长,盛衰无常,又何况于人的事业呢?何况于鬼神的享祭呢?(丰卦的应用,受困于日至中天必将西斜和月亮圆满盈盛 必将亏蚀,在尚未满的情况下还能使之变得丰盈,在运用于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就会溢出,所以不可以作为常用手段,因此这里具体说明万物消长、增减、盛衰的道理。)
兑 卦
【原文】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注释】丽泽,兑:释兑卦下泽上泽之象。君子以朋友讲习:讲习,指学问之道,即讲其所未明,学其所 未熟。《周易正义》「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
【译文】《象传》说:两泽相连,互有补益,是 相互受益的象征。君子得此启迪,常与良朋益友互相讲习切磋,互相补益。
【原文】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
【注释】悦以先民,民 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正义》:「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以下叹美说之所致,亦申明应人之法,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从事之劳,故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也。「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者,先以说豫劳民,然后使之犯难,则民皆授命,忘其犯难之死,故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也。悦之大,民劝矣哉:劝,劝勉,此为自我勉励之意。这两句总结前文 ,说明「悦」的义理宏大。
【译文】君子大人若能先悦豫百姓(注意百姓的饱食、暖衣、养生),让百姓做事情,百姓就会任劳忘苦;若能先悦豫百姓,危难之时让百姓趋赴危难,百姓也会不 避艰险,舍生忘死。悦民作用之大,就在于能使百姓自我勉励呀!
节 卦
【原文】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注释】泽上 有水,节:此释节卦下兑为泽、上坎为水之象。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象征「节制」。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度数,指礼数、法度;议,评议、商度。此句指君子效法节卦之象,制定礼法 作为节制的准则,评议人的德行优劣作为任用条件。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有水(水位升高,应加高堤防),当予以节制。君子观此象,从而制订法度礼数作为准则,考察商议德行以期 任用得宜。
【原文】彖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为节过苦,则物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则不可复正也。
【注释】苦节不可贞,其道穷:《周易正义》,为节过苦,不可为正 。若以苦节为正,则其道困穷,故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周易禅解》「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
【译文】《彖传》说:过分节俭不可以为中正,因为它难以持久,必 然会变。(为了节俭而太过艰苦,那是事物不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那么就不能够继续坚持正道了。)
【原文】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译文】天 地有节制(遵从运行规则),四季才能形成。国家应当以典章制度作为节制准则,就能做到既不浪费财物,又不伤害百姓。
中孚卦
【原文】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君子以议狱缓死。信发于中,虽过可亮。
【注释】泽上有风,中孚:此释中孚卦下兑为泽、上巽为风之象。君子以议狱缓死:指君子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乃至慎议刑狱,宽缓死刑。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吹拂着和风(如广施信德),无所不周,诚信之象。君子因此懂得了诚信感化的重要,在判决案件之前进行充分的讨论,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查出 来。在判决死刑后,尽量缓期执行,尽量在犯人必死的罪行中找出可以不死的依据。(如果诚信是发自于内心的,即使过了也是可以相信的。)
小过卦
【原文】象曰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注释】山上有雷,小过:此释小过卦下艮为山、上震为雷之象。小过,小有越过。象征行动有度。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 用过乎俭:此三句指君子效法小过之象,在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这些寻常小事上,稍能过越,以正俗弊。
【译文】《象传》说:山顶上响动着震雷(山大雷小),小有越过之象。君 子悟此象,从而行为稍过于恭谦,居丧稍过于哀伤,用度稍过于节俭。
既济卦
【原文】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注释】水在火上,既济:释既济卦下离为火、上坎为水之象。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即「预」。此指君子观「既济」之象,知「初吉终乱」之理,所以能考虑其后患而预为防备。
【译文】《象传》说: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观此卦象,想到火可烧水以为饮,水或倾覆而灭火,于是考虑事成之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存在而不忘记灭亡,已 经成功但不忘记还将发生变故。)
【原文】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皆济矣。将何为焉,其所 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苹蘩之荣,可羞之于鬼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注释】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禴,音悦。杀牛,指举行盛大祭祀。此句是说九五居「既济」尊位,阳刚中正,事成物盛,所以取东、西邻祭祀之象设诫,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01:06
|
只看該作者
勉励其敬慎修德,以免「受福」遭害。
【译文】九五: 东邻杀牛厚祭鬼神,不如西邻之薄祭(因东邻恃其财大,重奢华而不修德;西邻敬重修德,礼天而不奢侈),西邻实际上更能得到鬼神的福佑。(用牛祭祀,表明祭祀用的物资十分丰盛。禴是指祭祀用 的东西很少。在既济之时,已经身处尊位,万物各得其所,这时将做什么呢?其所应致力的,仅仅是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过于蓄积深厚的道德,所以水坑里的草、茂盛的苹和蘩是可以用来祭祀鬼神 的。「谷物祭祀本身没有馨香,惟有高尚的品德才有远处可闻的馨香。」所以说「东邻杀牛厚祭,不如西邻以诚敬之心薄祭而更实得福泽」。)
系 辞(上)
【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 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注 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高也;卑,下也。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则乾尊坤卑因之以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与「已」同;陈,陈列;位,立也。天高为贵,地卑为贱,天高地卑之 势既陈,则天贵地贱之位因之以立。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指「一定的规律」;断,分也,言判然分明。这是说明阴阳动静、刚柔的不同特点。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品类;物,指 具体的事物。这三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现象,无论是抽象的观念,还是具体的形态,均以群、类相分合,而吉凶就在同、异的矛盾中产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同「现」。这是说 明天上之「象」、地上之「形」,都显现着阴阳变化的道理。
【译文】天尊贵而高高在上,地卑微而在人们脚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确定了。天下间的万事 万物都是由卑贱到高大而排列,《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也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运动与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 也就确定了。(阳刚主动,阴柔主静。行动和静止都有规律,这样刚柔的区分就很明显了。)天下人各行其道而以类聚集,物各有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善同于君子的就吉,同于恶同于小人的就凶,这 样,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法术性行有不同的种类,物色群党有不同的群体,这样就有了同和异、有了聚和分。顺着其所同的,就会吉利;违背其所趣的,就会凶险。所以说吉凶就产生了。)在天 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明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草木的形态,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象比喻日月星辰,形比喻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昏暗和明亮,山川河岳动 植草木互通气息而形成了云朵和雨水,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原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 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地易简,万物久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 故以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注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平易;知,知晓;简,简约。这两句承上文,说明乾的太初创始纯发于自然,无所艰难;坤的生成万物顺承于 乾阳,不须繁劳。因此前者以平易为人所知,后者以简约见其功能。
【译文】乾以平易来知,坤以简单去做。(天地之道,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创始,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形成,所以称为「易 和简」。)平易则易于了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了解就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容易让人遵从就可以用来建立事业。得到理解和亲近就能长久,能够建立事业就能更加宏大。(有易简这样的德行 ,就能成就恒久而伟大的功业。)能够长久就是贤德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能够宏大就是贤德的人应该建立的事业。(天地有着易简之德,万物因此能够永久地保持其形;圣人没有任何作为,万方都各自 成功顺利地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德业成就之后,就成为有形象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名称,因此就根据其成就的德业称其为「贤人」了。)秉承易简之德,则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
【原文】易与天地准,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注释】易与天地准:准,相同。此句说明《周易》的创作与天地规律相应。如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周易正义》:言 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统率、统摄、包括。此句紧承上文,说明《易经》能够包罗万物,无一不备。
【译文】《易经》和天地相准(指圣人作《易经》完全效 仿天地之道),所以天地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译文】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 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原文】显诸仁,藏诸用。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 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 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作「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作「大业」(天 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作「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作「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作「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 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作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原文】子曰:君子居 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 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应,何况是近处的呢?处在自家的庭 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 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枢机,制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原文】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 如兰。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于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 同人卦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欢笑,是因为有同心之人的相应。要知道比喻同者的方式,怎么能够只有一个方面呢?君子无论在外为官还是在家闲居,无论沉默不语还是言谈议论,都不违背中道,则其形 迹虽然各异,但只要与道相符,就会相互感应。)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原文】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 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译文】孔子说:「有劳苦不自我夸耀,有功绩而不自认为有功,这是敦厚到了极点啊!这是告诉君子,立了功也要甘于人下。道德以盛大为根本,礼节以恭谨为根 本。所谓谦逊,就是使自己达到恭谨而保持地位啊。」
【原文】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译文】孔子说:「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君王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生命;事情初始之时不能慎重而周密地考 虑,就会形成灾害。因此君子谨慎守密,言语不轻易出口。」
【原文】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译文】一般百姓却 乘坐着君子才能拥有的车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夺取。在上位的人轻慢,在下位的人暴虐,因此盗贼才想到要侵犯他!在藏敛财物上轻慢就会引人为盗,在容貌上打扮太妖冶就会引人淫乱。
【原文】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四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也。
【译文】孔子说:《易经》中包含有圣人之道 的四个方面:圣人通过发言而施政教,则看重其爻卦之辞;圣人有所行动作为时,就效法其阴阳变化之律;圣人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就效法其卦爻之象;圣人用来占问决疑时,则崇尚它的占筮之理。 (这四个方面存在于爻辞和卦象之中,可以从中获取并且使用。)
【原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译文】《 易经》所体现的道理,不是思考得来的,更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寂静不动,无思无为,却能有感必应,万事皆通。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哪一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原 文】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 此之谓也。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也。
【译文】《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成就天下的 一切事务(能够深入探究无形的道理叫作「深」,能够洞察精微的变化叫作「几」);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孔 子说「《易经》涵有的圣人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方面是用圣人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叫「圣人之道」。)
【原文】夫易,开物 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译文】孔子说:「《易经》是 一部揭示万物的道理、成就天下的事业、覆盖天下万事万物规律的书,如此而已(冒,是覆盖的意思。是说《易经》的道理能通达天下万物的心志,成就天下之务,《易经》中的道理可以覆盖天下万事 万物)。」因此,圣人用它来通晓天下人的心志,用它来确定天下的大业,用它来决断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
【原文】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 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 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系 辞(下)
【原文】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 者也。
【译文】天地之道,是因守正才能为人们所观仰(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保有其贞正之体以全其用途的);日月之道,是因守正才能发出光明普照万物。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必须 坚守贞正而精诚专一啊。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天地最大 的功德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爱」的德行。何以聚集人民?那就要有财物(有了财,才能资助万物使之生长)。理好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 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原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译文】孔子说:「本不是自己所应经 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本不是自己所应凭据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
【原文】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 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译文】孔子说:「小人行不仁之事却不以为羞耻,做了不义的事也不害怕,不见到功利就不努力去做,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戒。小的惩罚 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之福。」
【原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 而不可解也。
【译文】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 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
【原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 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译文】孔子说:「今日处境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自以为安逸,没有畏惧之心,所以导 致今日之危;今日灭亡的人,是因为先前自以为自身可以长存,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灭亡;今日有祸乱的人,是因为自恃之前已经将国家治理好,以为就会长治久安,不存忧虑和恐惧,所 以导致今日的祸乱。所以君子必须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在大治的时候不忘记祸乱,以如此的谨慎之心,因而可以使自己身安而国家可以保存。」
【 原文】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智慧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却担当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
【原文】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 夫之望。此知几其神者也。
【译文】孔子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大概可以称得上知几了吧?君子对上不谄媚阿谀,对下不轻慢无礼,大概可以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 势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苗头和趋势。君子能见于未然,所以能够见几就行动,不必等到事情终结。《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一天过完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是贞固而 吉利的。(在事物萌芽之初就能看出吉凶,因此不需要等到事情终结之时。)』君子见微知彰,见柔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定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景仰(这可以说是知几如神的人了)。」
【原 文】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差不多算是知几通达的君子了 吧!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觉察以后,立即回头,不会付诸于行动。《周易》(复卦初九爻辞)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就能适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 经此警觉,则有大吉。』」
【原文】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 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心,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要先平心静气,然后说话;先建立友谊,然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 自己和人民都会得到利益。相反,如果是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回应。如果没有建立友谊就向对方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给予帮助,或许还 会受到伤害。」
【原文】子曰:履,德之基也。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 困,德之辨也。困而益明。
【译文】孔子说:履卦教人小心谨慎,循礼而行,它是修德的基础(基,就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教人谦虚礼让,屈己下人,它是修德的柯柄;复卦教人回归正道 ,趋向仁善,是修德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它是巩固道德的保证(固,就是不会偏移的意思);损卦教人克损物欲,减少过失,是修德的重要表现;益卦教人施益于外,充裕己德,它 是道德的余裕(能够利益万物,其德可以说是宽大了);困卦教人身处困境,守正不乱,是分辨道德的考验(在困境中更能显明其德)。
【原文】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 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将要反叛的人,他的言辞一定惭愧不安。心中疑虑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散乱枝蔓。善良吉祥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少而精练 。性情烦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游移不定。丧失操守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说卦传
【原文】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 以顺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译文】从前圣人之所以作《易经》,是要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用阴与阳来阐明天道,用柔与刚 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
卷 二 尚书治要
【原文】曰若稽古,帝尧,言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也。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勋,功也。言尧放上世 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也。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 玄孙之亲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时,是也。雍,和也。言天下众人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也。
【注释】曰若稽古:曰若,发语辞, 又写作越若、粤若,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若,《尚书正义》解释为「顺」。稽,考察。钦明文思安安:钦,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钦明文思,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 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安安,安所当安。允:的确。《说文》,允,信也。恭:恭谨。郑玄云:不懈于位曰恭。克:能够。让:让贤。郑玄云:推贤尚善曰让。被:覆盖。四表:四方以外的 地方。格:到达。《孔传》:格,至也。四外:即「四表」,指四方以外之地。俊德: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俊,才智超过一般人。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 。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平:分辨。《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玄注:「辨,别也。」章:彰明。百姓 :即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众氏族。黎:众。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时:同「是」。此,这。雍:和睦。
【译文】用心查考往事,凡事都 遵循古人的常道,这个人就是尧帝,(这是说能够用心地查考并遵循古道而行的人,莫过于尧帝啊。)尧帝以「放勋」为名。以钦、明、文、思四德来安定天下。(勋,是「功绩」的意思。谓尧效法前 代圣王治理天下的经验,而以「敬、明、文、思」这四种德行教化人民,使天下得以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德光泽被天下,成为上下之楷模(具备了这四种德行,又能够诚实守信、谦恭 礼让,所以他的德名被传播到四方以外,直至布满于天地之间)。他能弘扬美德、以亲睦九族(就是任用有德能的贤达之士,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族人都和睦亲爱);九族亲睦之后,又为百官赐授 姓氏、区别宗族(百姓,即百官)。这一百个官位都用来让那些贤明之士得到任用,从而使四方各国协调和顺,黎民随之也变得友好和睦。(时,如此的意思。雍,和的意思。这是说天下百姓因为受到 百官德行的感召自上而下地发生变化,所以民风民俗出现了十分和谐的局面。)
【原文】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开辟四方之门,广致众贤也。明四目,明视四方也。达四听 (本书听作聪);听达于四方也。柔远能迩,能安远者,则能安近也。不能安近,则不能安远也。敦德允元,所厚而尊者德也。所信而行者善也。而难任人,任,佞也。辩给之言,易悦耳目,以理难之 也。蛮夷率服;远无不服,迩无不定。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黜,退也。陟,升也。三岁考功,九载三考;退其幽暗无功者,升其昭明有功者也。庶绩咸熙。九载三考,众功皆兴也。
【 注释】格:至,到,感通。四岳:指四方的诸侯君长。四目:四方目光所看到的地方。柔:安抚。迩:近。敦:厚。允:信。元:善。任人:善辩之人。佞:巧言善辩。给:敏捷。蛮夷:古代称南方少 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此处泛指边远地区的人民。率:都。考绩:考察政绩。三考:三次考察。黜:罢免。陟:音至,提升。幽明:幽,昏庸。明,贤明。庶:众多。咸:都。熙:兴。
【译文】舜继承了尧的治国之道,又向所有部落首领虚心请教,咨询政事,打开所有招贤之门(打开四方之门,让众多贤能的人都汇集到自己身边),敞亮四面八方的视野(对四方看到的各种情况 都能辨别明白),通达四方资讯(对四方的各种声音都能清楚地听到),远近之地都得到安抚(能安抚远方,自然也能安抚近处。不能让近处得到安定,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安定远方之地),亲厚贤德 之人(所厚待并尊重的,唯有德。所信奉并力行的,唯有善),而拒纳佞邪之辈(任,佞的意思。巧言善辩之人的言语,容易迷惑人,应当明辨是非令其不能得逞),边远蛮夷之族,无不顺服(边远之 地没有不敬服的,附近的地方也没有不安定的)。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三次考察后,罢免昏官,提拔贤明(黜,罢免。陟,升迁。每三年一次到各地巡回考察功绩,九年共经过三次巡回考察;罢 免了那些昏庸没有作为的人,仁德贤能有功绩的人得到了进一步重用),于是一切政绩都兴盛和美(九年三次考察,众多政绩显现,一派兴盛的景象)。
【原文】大禹曰:「后克艰厥后,臣克 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敏,疾也。能知为君之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修德也。
【注释】大禹:禹,鲧的儿子,名文命,号禹,夏后氏首领。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 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 意思。克:能够。厥:其。后:君主。乂:治理,安定。黎:众,众多。敏:敏捷,迅速。疾:快,迅速。
【译文】大禹曾说:「如果君主能够了解先王治国的艰难并勇于担当,臣子能够了解 先贤为官的艰辛并不辞勤勉,国政就会得以安定,民众就会勉力修德。(敏,迅速。如果真能明白作为一国之君的艰难,作为臣子辅佐君王的不易所在,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会得到妥善的治理,民众也会 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原文】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攸,所也。嘉言无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则贤材在位,天下安也。
【注释】嘉言:善言。 罔:无,没有。攸:所。伏:隐藏、埋没。野: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廷」的「朝」相对。
【译文】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民间没有被遗漏的贤才,万国都会太平了。(攸,是所的意思。善 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指听到善的言论就一定努力去实行。这样,真正的贤才在位,天下就太平了。)
【原文】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 ,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注释】惠迪:惠,顺。迪,道。从逆:背道而行。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报:回报,报应。
【译文】大禹说:「随顺正道则吉利,违背正 道而行则凶险,其效应正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一样。(迪,是道的意思。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走就会诸事吉祥,顺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就会遭遇凶险和不测。这种吉和凶的报应,就像影子是因身体而有 ,回音是因声响而发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原文】益曰:「吁,戒哉!敬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淫,过也。游逸过乐,败德之源,富贵所忽,故特以为戒 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者,日以广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干,求也。失道求名,古人贱之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咈, 戾也。专欲难成,犯众兴祸,故戒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也。
【注释】戒:戒慎,谨慎。虞:误,失误。罔:不,不可。游逸:同「游佚」, 犹游乐。忽:忽视。特:特地,特意。贰:不信任,怀疑。疑谋勿成:意为要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内心犹疑不决,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志:德行。《吕氏春秋》:「凡举人之本,太上 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熙:兴。干:求。咈:古同「拂」,违逆,乖戾。王:动词,指「以……为王」,归顺的意思。
【译文】伯益说:「啊!要谨慎啊!要 恭敬地对待前人的训诫,方可免于犯错。做事情不要轻易违失古人的法度;不要耽于游闲安逸;不要过分追求娱乐。(淫,过分的意思。过分贪图享乐,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人在富贵的时候往往最容易 忽视这一点,所以要特别引起警觉。)任用贤才勿存疑心,去除奸佞不要犹豫不决。心中怀有疑虑,有好的谋略也不会成功。让美好的德行广泛流布,国家就会兴盛起来。(一心一意任用贤能的人,果 断地远离种种邪说。如果觉得有些说法似是而非,一时拿不定主意,就不要急于实行。领导者心中时时装着道义,良善的风气逐步形成,并且越播越广。)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姓的赞誉(干,是谋求 的意思。舍弃了正确的道路〔让自己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去谋求〔那本不存在的虚假的〕名声,在古人看来,这显然是很愚蠢下贱的);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咈,违逆、乖戾。独 图私欲难以成事,况且触犯众怒必将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一定要谨慎啊)。为政不怠惰、不荒弃,周边诸国就会归附于君主。(谓做君王得常常鉴戒、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因怠惰、放逸而荒废了 自己的职责,那么四方边远之地的国家都会来归顺于他。)」
【原文】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 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也。
【注释】修:整治,整理。正德:端正德行。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厚生:使人们生活充实。和:和顺,和谐 。
【译文】(帝王的)德行就体现在推行善政上,所谓善政就是「养民」(让人民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妥善治理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养民」的根本,就是首先要治理 好「六府」,这六个藏财之地,以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端正德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这三件事要相辅相成。(端正德行就能带领好臣民一齐修德向善,自然资源得到 合理利用可以聚集财富,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和乐,这就是「养民」了。这三件事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并进,就可以称为「善政」了。)
【原文】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嗣,亦世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也,而及其赏,道德之政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至也。与 其杀弗辜,宁失不经。
【注释】弗:不。嗣:后代。宥过:谓宽恕别人的过错。刑故:故,故意犯罪。刑故,处罚故意罪犯。不经:不合常法。
【译文】(为君者要)以平易对待臣下 ,以宽容驾驭百姓;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延及后代(嗣,和「世」一样指的是后代。延,及的意思。父子之间如果有罪过被惩罚,可以不互相牵连;但如果是荣誉、嘉奖却可以共享,这是真正有道德 的善政啊);过失犯罪再大也可以宽赦,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惩罚(因过失而犯罪,虽然后果严重也必定从宽处理,如果是无所顾忌的故意犯罪,罪行再轻必定严肃惩处);犯罪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 从轻判处;立功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重奖赏(量刑时有疑问难决就尽量从轻;赏赐时有疑问难决则尽量从重,忠良敦厚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了);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失之于『治理不力』。
【原文】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自贤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也。
【注释】矜: 自以为贤。《孔传》:「自贤曰矜。」伐:自夸有功。
【译文】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能;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功。(自以为贤明叫『矜』 ,自夸有功叫『伐』。这里是说禹举荐并让位于贤能的人,但并不因此而失去自己贤能的声誉;有了成绩从不居功,但他的功劳谁也无法否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啊。)
【原文】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也。
【注释】「人心……」四句:《蔡沈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 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危,险。微,微妙。精,精进。一,专一。《蔡沈集传》:「人心易 私而难公,故危。」
【译文】人心(人的欲望)是危险的,道心(伦理道德)是微妙的,只有勇猛精进,住于一心,才能真正地把握中正(无过之、无不及)之道。(欲望是危险的,使人心难 以安定;道心是微妙的,人们又很难明了,所以在这里告诫大家:必须精进、专一地修学善法,才能真正把握好中道。)
【原文】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无考,无信验也。不 询,专独也,终必无成,故戒勿听用也。
【注释】询:问。
【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求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要采纳。(没有根据的言论,也没有办法用事实来验证。不 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是独断专行。这两者最终都不能成事,所以说要不听不做。)
【原文】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庶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 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成也。
【注释】元:首领。后:君。大君,指天子。戴:拥戴。这里是尊奉并依靠的意思。
【译文】世界上最可爱戴者不就 是君主吗?最可畏惧者不就是民众吗?民众没有君主又拥戴谁呢?君主没有民众的拥护也就无法守住自己的国家。(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命运的依靠,所以说值得敬爱。如果国君背弃了为民做主的正 道,人民也会随着背叛国君,所以说值得畏惧。这里说的是民众拥戴自己的君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君主也是因为有了大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原文】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
【注释】届:至,到。时:这。
【译文】只有德行能够 感动上天,无论多远,其感召力都可到达。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天下至理。(骄傲自满的人会受到众人的厌弃或攻击,谦卑恭敬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和帮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
【原文】允迪厥德,谟明弼谐。」迪,蹈。厥,其也,其古人。谟,谋也。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也。
【注释】允:信实,诚信。迪:蹈行,实行 。厥:其。谟:音谋,谋划、谋略。弼:辅佐。蹈:履行;遵循。聪明:谓明察事理。谐:和合;协调。
【译文】君主坚定地蹈行古圣先贤的德范,才能感召来贤明的辅佐良臣,谋划就会英明 ,君臣就会和谐。(迪,遵循。厥,那些,这里是「那些古人」的意思。谟,谋略。谓作为人民的领袖应当努力继承古圣先贤的德范,广泛谋求贤德之才以辅弼政务,谐和政风以利兆民。)
【 原文】慎厥身修,思永。叹美之重也。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也。惇叙九族,庶明厉翼,迩可远在兹。」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族,则众庶皆明其教,而自勉厉。翼戴上命,迩可推而远者,在此道也 。
【注释】思永:考虑长久之道。惇:敦厚;笃实。厉翼:奋勉辅佐。厉,也写作「励」。迩可远:由近可以及远。则:表假设。犹若,如果。翼戴:辅佐拥戴。上命:上级的命令,此处特指 君命。
【译文】谨慎其自身品德修养,要从长远考虑。(感叹美德的重要。让每个人都重视完善自身的德行,为的就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道啊。)重视九族上下的秩序,让大众都懂得努力辅佐 尊长,那么由近可以致远。(由父可以致君,由家可以致国),天下的太平就从这里开始(谓高度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虔诚恭敬地顺从家族长幼尊卑的秩序,一旦天下百姓都能够明白、愉快地接受这 种德行的教育,就能够时时自我勉励。从自觉的辅佐拥戴家族的尊长一直到忠于国家的领袖,由近可以及远的道理就在于此啊。)
【原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哲,知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也。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甚也。壬,佞也。巧言,静言庸违也。令色,象恭滔天也。禹言有苗、欢兜之徒 ,甚佞如此,尧畏其乱政,故迁放之也。
【注释】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惠:仁爱,宽厚。乎:于。令色:伪善、谄媚的脸色。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 人。孔壬:孔,甚。壬,佞。孔壬,意为大奸佞。静言:巧饰之言。庸违:用意邪僻。象恭滔天:意谓貌似恭敬,实则傲慢到极点。《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 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迁放:犹流放。
【译文】能透彻地了解别人就是大智,这样就能恰当地选拔官员;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大仁,百姓就会归顺他。(哲,是智慧的意思。一点不会看 错人,所以有能力任命官员。惠,是爱的意思。仁爱,民众就会归顺他啊。)智慧与仁爱兼于一身,怎会担忧欢兜?何必流放三苗?又怎么会惧怕善于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佞之人呢?(孔,是大的 意思。壬,是奸佞的意思。巧言,就是花言巧语,它的用意是邪僻的。令色,貌似恭敬,但实际却傲慢到了极点。大禹说像有苗、欢兜这些恶人,奸佞到这种程度,尧担心他们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所以才把他们流放到边远之地。)
【原文】咎繇曰:「都!亦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也。宽而栗,性宽弘而能庄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而恭,悫愿而恭恪 也。乱而敬,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也。扰而毅,扰,顺也,致果为毅也。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和也。简而廉,性简大而有廉隅也。刚而塞,刚断而实塞也。强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彰厥有 常,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也。
【注释】亦:助词,无义。宽弘:胸怀宽阔,气量弘深,能容人。栗:庄敬,严肃。庄栗,是庄重、庄严之意。悫 愿恭恪:悫愿,谨慎老实,谨慎善良。悫,恭谨,朴实。愿,质朴,恭谨。恭恪,恭敬谨慎的意思。乱:治,治理。扰:安抚,和顺。毅:刚强坚韧。简大:简脱大气。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 为、品性。塞:诚实。强:坚强不屈。常:规律,通例。这里指道德标准。
【译文】咎繇说:「啊!人的品行有九种类型(具体分析人的优良品格,大致可分为九类,以此来考察人的善恶真伪 ,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一是秉性宽弘而不失庄敬(胸怀宽阔,器量宏深,能包容万物,而又态度鲜明,不失其肃敬庄严);二是外表柔和而内心不失其贞正(性格温和却能成就善举);三是老实忠厚 又能恭肃庄重(诚实善良又能谨慎恭敬);四是精于治事又有敬业的精神(乱,在这里是「治」的意思。有治国的才能,又能够时时恭敬谨慎而无丝毫骄慢之心);五是为人驯顺,内心却刚强坚韧(扰 ,和顺的意思。真诚的驯顺或者说绝对的忠诚可以造就内心的坚定与刚毅);六是为人正直却能待人温和(行止方正刚直而态度却不失温和);七是性情简脱却有操守(性格豪爽,落拓不羁,却能保持 品端行正);八是性格刚毅又实在(刚毅果断又能实事求是);九是坚强不屈又能坚持正义(做任何事都有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凡事必定得合乎道义才肯去做)。要表彰符合这九种道德标准的人, 天下才会昌顺啊!(彰,是表彰、彰显,让大家都明白的意思。吉,大好的意思。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九种美德的标准,依此来选拔人才并委以重任,那么国家的政治就清明了。)
【原文】无旷 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注释】旷:空缺。庶官 :各种官职。政事:政务。懋:勤勉,努力。
【译文】不要空设各种官职,因为天赋予的职事,将由人来代它完成。(旷,是空缺的意思。官位被不适合的人占据叫「空官」。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代表上天来行使职责,不可以将上天赋予的官位让那些不具备行使上天职责的没有德能的人私下占据)应勤勉于政事啊!(谓一切都是在遵循上天的旨意,所以作为人民的领袖,肩负着上天赋予的神 圣职责与使命,执政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不能不经常勉励自己啊。)
【原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也。
【译文】百姓是立国的根本,根本得以稳固, 国家才会安宁(谓人君应当稳固民心,才能使国家安定)。
【原文】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迷乱曰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此六者,有一必亡,况 兼有乎。
【注释】色荒:荒,迷乱。迷乱于女色,叫色荒。禽荒:禽,鸟兽。迷乱于捕猎鸟兽,叫禽荒。或:有。
【译文】先帝的《训诫》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在 内沉迷于女色,在外迷恋于游猎(迷乱叫荒),贪杯好酒无节制,迷恋歌舞无止时,房子愈造愈大,一味追求豪华,在墙壁上到处雕绘形形色色的图画。只要有上述情况之一,就没有不导致亡国的!( 这六种情况,只要有其中的一种情况出现,就必定会导致亡国,何况这六种情况同时出现呢?)
【原文】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必祸乱也。惟天生聪明 时乂。言天生聪明,是治民乱也。
【注释】欲:贪欲,情欲。主:君王。时乂:治理这些人民。时,是,这些。乂,治理。
【译文】啊!人天生就有七情六欲,百姓如果没有君主来教 导约束,就会产生祸乱(民众如果没有君主的约束,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必然要导致祸乱),只有上天降生聪明仁德之人施以教化,时势才能安定(谓上天降生聪明之人,就是为了治理民乱) 。
【原文】弗迩声色,弗殖货利;迩,近也。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弗吝;勉于德者,则勉之以官,勉于功者,亦勉之以赏。用人之言,若自己出。有过则改,无所吝惜。所以 能成王业者也。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言汤宽仁之德,明信于天下也。
【注释】声色:声,淫声。色,女色。殖:聚积。货利:货物财利。德懋懋官:两个懋字分别为盛美、劝勉之义。这里是 说:德盛的用官职劝勉他。下文「功懋懋赏」,用法相同。吝:吝惜。克:能。彰信:彰,明。信,信义。兆民:万民。
【译文】大王(成汤)不接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迩,近); 对德高者以官职予以劝勉,对功高者以赏赐予以鼓励;任用贤人就像对自己一样信任,改正自己的过错毫不吝惜(对努力修德的人用官位来劝勉他,对勤奋做事的人用赏赐来激励他。采纳别人好的意见 ,就像自己的一样毫不犹豫。自己有过失立即改正,丝毫不会迟疑。这才是真正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啊);待人宽厚、内心充满了仁爱,信义播于四海(指成汤宽厚仁爱的品德为天下人所公认)。
【原文】右贤辅德,显忠进良。贤则助之,德则辅之,忠则显之,良则进之,明王之道。推亡固存,邦乃其昌。有亡道则推而亡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王者如此,国乃昌盛也。
【注释】右:佑。辅助,帮助。进良:荐举贤良之士。一作「遂良」。遂,亦进也。推:排除。
【译文】佑护和辅助贤德的君子,表彰和进用忠良之士。(发现贤能的人就帮助他,发现德行高 尚的人就协助他,发现忠义的人就表彰他,发现良善的人就举荐他,这就是历代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啊。)去恶务尽,从善如流,这样国家才会得以昌盛。(对败家亡国的恶习及早铲而除之,对有利于 安邦定国的良善之举大力表彰和提倡。做君王的能够这样,国家就会昌盛了。)
【原文】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日新,不懈怠也。自满,志盈溢也。
【注释 】日新:日日更新。怀:归向。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译文】君王虚心向善,让自己的道德修养一天天提升,万国都会归附;如果心中骄傲 自满,九族亲人也将背离。(日新,就是每天都要有新的收获,永不懈怠。如果骄傲自满,就意味着心中什么东西也装不下了。)
【原文】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译文】依 据道义来做事,以礼法来调伏人心。
【原文】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求圣贤而事之。谓人莫己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问则有得,所以足 也。不问专固,所以小也。
【注释】王:称王。莫己若: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专固:犹固执。
【译文】我曾听说:「能自己去寻得老师者可以 称王(寻访圣贤之人做自己的老师),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终究会灭亡(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谁都帮不了他,这正是自取灭亡之道)。谦卑好学不耻下问的人内心才是真正的富有,自以为是 者则是那样的渺小可怜。」(好学好问,收获不断,所以愈来愈富足。不学不问,固执于一己之见,自然就渺小可怜了。)
【原文】慎厥终,惟其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戒慎终 如其始也。殖有礼,覆昏暴。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钦崇天道,永保天命。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也。
【注释】靡:无,没有。鲜:少。殖:树立。钦:敬。上事:指君事、 国事。
【译文】慎重地结束一件事要如开始时一样战战兢兢。(开始做一件事时没有不慎重的,但很少有能够小心谨慎一直到结束的。所以要善始善终。)对符合礼节的事情大为宣扬,对不循 法度昏乱残暴的事覆盖不宣(对守礼的要尽心培养树立榜样,对无知妄为的要予以严惩)。敬奉上天的意志,才可永保上天赋予的使命(君王能够这样对待国事,这就是敬奉天命安邦定国之道啊)。
【原文】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自责化不至也。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无用汝万方,言非所及也。乌虖!尚克时忱,乃亦有终。」忱,诚也,庶几能是诚道,乃亦有终世之美也 。
【注释】尔万方:尔,你,你们。万方,万邦,各方诸侯。以:连及。尚:通「常」。忱:真诚。庶几:差不多,近似。
【译文】如果说全天下的人都有罪,那就把这些罪过都加到 我一个人的头上吧(自责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教化所有的人,使他们免于罪责)。我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惩罚,愿从此以后一切灾祸都与你们无关。(与所有的人无关,就是说要让大家从此不再被灾祸 连累。)啊!能够常常保持这样一颗真诚的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善始善终之道啊!(忱,真诚。如果为人君者都能够这样真诚有道,那就可以称得上善始善终了!)
【原文】立爱惟亲,立敬 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言立爱敬之道,始于亲长,则家国并化,终洽四海也。
【注释】爱:仁爱之心。敬:敬畏之心。洽:通达。亦有和洽、融洽之义。
【译文】在事奉父母亲 人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仁爱之心,在与长者恭敬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敬畏之心,这样爱敬之风起始于家庭和邦国,最终必将扩展到整个天下。(谓要树立爱敬之道,必得从家中的亲人长辈开始 ,这样家庭和国家同时都被美德所化,和谐、融洽之风最终必将通达于天下。)
【原文】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舞则荒淫也。乐酒曰酣,事鬼神曰巫也。敢有徇 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徇,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田猎,是淫过之风俗。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耆年有德疏远 之,童稚顽嚣亲比之,是谓荒乱之风俗也。
【注释】酣歌:沉湎于饮酒歌舞。时:是,这。巫风:指歌舞作乐的风气。巫觋以歌舞事神,故称。徇:贪求,营谋。货色:财货和女色。游畋:出 游打猎。淫风:耽于逸乐的风气。耆德:年老有德的长辈。比:亲近。乱风:乱礼败俗的风气。狎:戏谑,狎玩。狎侮:轻慢侮弄。顽嚣:亦作顽嚚。愚妄奸诈。
【译文】《官刑》中写道:胆 敢经常在宫中观赏舞蹈、在家中醉酒、听歌的,这就叫做巫风(经常沉湎在歌舞取乐中就会流于荒淫。好酒贪杯叫「酣」,作舞以事奉鬼神的人叫「巫」);有胆敢贪图财物、女色,经常游乐围猎的, 这就叫做淫风(徇,是求的意思。愚昧失德,只知道贪图一时的财货美色,沉湎于游乐打猎,这是放纵过度的习气啊);胆敢有轻慢圣人的言论、拒绝忠直的规劝、疏远年老德高者却亲近刁钻顽劣的市 井少年的,这叫做乱风。(轻慢侮弄圣人的教诲而不能依照奉行,对忠直之士的规谏拒而不纳,远离德高望重的长者,却与社会上一些愚妄奸诈的年轻人常常混在一起,这些都是荒乱的习气啊。)
【原文】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有一过则德义废,失位亡家之道也。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诸侯犯此,国亡之道也。臣下弗匡,其刑墨。邦君卿士,则以争臣自匡正。臣不正君,服 墨刑,凿其额,涅以墨也。
【注释】兹:代词,此,这。愆:罪过,过失。匡:匡正。纠正,扶正。其刑墨:对其使用「墨刑」。争臣: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诤」。凿:穿孔,打孔。 额:额头。涅:染黑,染污。指在人身上刺涂黑色文字或图纹。
【译文】以上这三种风气、十种劣行,公卿士大夫自身沾染其中一例,他的食邑必会丧失(只要有了其中的一种过失,那么他的 道德就会荒废,这是一条走向身败名裂的败家之路啊);诸侯自身沾染其中一例,他的封国必会灭亡(如果是一国之君不幸触犯了,那就是一条亡国之路啊)。臣下如果不匡正国君的错误,就将服以墨 刑(所以,作为国君和公卿士大夫,就一定要依赖、仰仗臣下的直言诤谏,使自己的过失及时得到匡正。大臣发现君王的过错而不加以扶正,就应当对其施以墨刑,在其额头上凿上黑色的标记,以儆效 尤)。
【原文】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祸福,唯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也。
【注释】弗常:不常,不固定。殃:祸患,灾难。善 :吉祥,美好。
【译文】上天的眷顾不是专对哪一家的,对行善者,就会赐予各种吉祥;对作恶者,就会降给各种灾祸。(祥,是善的意思。在古代,「善」也有吉利、美好的含义。上天降祸 还是降福,全在人之行善还是行恶,并不会固定地偏向于哪一家啊。)
【原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孽,灾也。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
【 注释】逭:音患。逃避。
【译文】天作孽,犹可避;自作孽,不可逃。(孽,是灾祸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造成的灾祸,是逃脱不了的。)
【原文】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也。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言当以明视远,以聪听德。
【注释】奉先:祭祀祖先。接:接见,接待。下:下臣。听德:谓 听用有德之言。
【译文】奉祀祖先,必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心存谦恭(以追念列祖列宗的德范为孝,以不骄慢无礼为恭)。能够看得长远,才叫做眼明;能够听从有德之人的善言,才叫做 耳聪(谓要做到眼明,为的是能够看得长远;要做到耳聪,为的是能够听得进善言)。
【原文】惟天无亲,克敬惟亲。言天于人无所亲疏,唯亲能敬身者。民无常怀,怀于有仁。民所 归无常,以仁政为常也。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注释】克:能够。惟:助词。敬身:谓敬重自身。常怀:固定不变的归向。享:神鬼享用祭品。
【译文】上天并非固定要亲近谁,只亲近那些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的人(谓上天对于芸芸众生本无亲疏之别,只亲近那些能敬德修身的人);百姓并非固定会归向谁,只归向那些施行仁政的人 (民心之所向并非一成不变,仁政所在,便是民心所归,这是不变的道理);鬼神并非固定只享用哪一家的祭祀(享用其祭品才意味着保佑),只享用能坚持诚信的祭祀者的祭品(谓鬼神从来都不是只 保佑哪一个人,谁能常怀一颗至诚恭敬之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07:31
|
只看該作者
才会降临到他的祭坛)。
【原文】天位难哉!言居天子之位难,以此三者。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 德则乱也。与治同道,罔弗兴;与乱同事,罔弗亡。言安危在所任,治乱在所法也。
【注释】天位:天子之位,帝位。德惟治:用有德之人则治。否德:鄙陋之德,微德。同道:办法相同。同 事:行事相同。
【译文】处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很难啊(为何说处在天子这个位置上难?就是因为上面这三件事啊)!任用有德行的人才会太平,任用无德之人天下就会动乱(为政以德,天下太 平。为政不以德,便是致乱的根源);与治世采用同一宗旨,则没有不兴盛的;与乱世采用同样的做法,则没有不灭亡的(谓天下安危全在用人,国家治乱只在一念之间,就看如何去选择)。
【原文】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言善政有渐,如登高升远,必用下近为始,然后致高远也。无轻民事,惟难;无轻为力役之事,必重难之乃可也。无安厥位,惟危。言当常自危惧 ,以保其位也。慎终于始。于始虑终,于终虑始。
【注释】升高:登高。陟遐:远行。迩:近。无轻:不要轻视。惟难:要想到它的难处。惟危:要想到它的危险。
【译文】若要登高 ,必然从低处开始;若要远行,必然从近处起步(谓施行善政也要循序渐进,如登高行远,必从低处、近处开始,然后才能达到高远之境);不要轻视百姓们的劳作,要想到其艰难(不要轻易兴起劳役 之事,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难度才行);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想到其危险(就是说应当常常怀着一颗危惧之心,才能守住这个位置啊),做任何事情即使到最后结尾时,也要保持最初开始之时小心 谨慎的心态。从一开始就须谨慎(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结果,在结束时也要保持最初的谨慎)!
【原文】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人以言咈违汝心,必以道义求其意,勿拒逆之也。 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逊,顺也。言顺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也。
【注释】逆:违背。诸:之于。咈:违逆。逊:谦虚,恭顺。臧:善,好。
【译文】有些话不合您的 心意,一定要从道义的立场去推度他的存心(别人的话违逆了你的心意,一定从道义的角度来衡量他的本意,不要轻易地拒之门外);有些话顺遂随你的意见,一定首先要从『违背道义』的角度来设疑 推论,想想对方是否是出于阿谀奉承的动机,或是有其他的目的(逊,是顺从的意思。别人的话正好顺合了你的心意,一定要从是否违背道义的角度来审察它,不可真的就认为自己一定正确)?
【原文】一人元良,万邦以贞。贞,正也。言常念虑道德,则得道德,念为善政,则成善政也。一人,天子也。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正也。
【注释】一人元良:一人,此处指天子 。元良,大善,至德。贞:正。
【译文】天子一人有大善,天下各诸侯国就会风气纯正。(贞,正的意思。谓心中常常装着道德,才会拥有道德;经常想着如何落实善政,才能成就善政。一人 ,这里指的是天子。天子有大善在身,全天下都会走在正道上。)
【原文】君罔以辩言乱旧政,利口覆国家,故特慎焉。臣罔以宠利居成功,成功不退,其志无限,故为之极以安之也 。邦其永孚于休。言君臣各以其道,则国长信保于美也。
【注释】辩言: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宠利:恩宠与利禄。成功: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极:儆戒。孚:保。休: 喜庆,美善,福禄。
【译文】君主不要听信诡辩之言而搅乱既定政策(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口足以败国亡家,所以要特别地警惕啊);臣下不要因为贪图恩宠和利禄而常以功臣自居(功成而不愿 身退,势必另有所图,所以在这里对这些人预为儆戒,以息其私心)。那么,国家将取信于民而长治久安(这里说的是君主和大臣都能遵循道义,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国家就会永葆其良善之风而天下 太平)。
【原文】天难忱,命靡常。以其无常,故难信也。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人能常其德,则安其位。九有,诸侯也。
【注释】忱:相信。靡常:无常。匪:同 「非」。不,不是。九有:九州。
【译文】上天难信,天命无常(因为它无常,所以才难信)。常保其德,才能保其位;不能常保其德,国必亡(人能够经常保持自己的德行无亏,才能安居于 现有的地位而不至于动摇。九有,指的是各个诸侯国)。
【原文】德惟一,动罔弗吉;德二三,动罔弗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行善则吉,行恶则凶,是不差也。 德一,天降之福;不一,天降之灾。是在德也。
【注释】惟:助词。动:行动。二三:谓不专一,反覆无定。惟:发语词。僭:差失。
【译文】只要道德永恒不变,凡事无不吉祥。如 果不能坚守道德,三心二意,则凡事无不凶险。境缘是吉是凶完全在于各人的所作所为,不会有丝毫误差;上天是降予灾祸还是降予祥瑞,只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德行啊。(行善则吉,行恶则凶,这是不 会有错的。坚守道德,天降之福;偏离道德,天降之灾。这些都是由自身的德行决定的啊。)
【原文】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官贤才而任之,非贤才不可任也。选左右必忠良,不忠良非其 人也。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其难,无以为易也。其慎,无以轻之也。群臣当和一心事君,政乃善也。
【注释】惟:只。左右:近臣,侍从。其:代词,它。惟:当。和:和谐。一:专一。
【译文】任用官员只选那些贤德的人,所有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的人。(官职只用来任命给那些有德行的人,包括对身边的侍从人员,也必须选择那些忠良之士。不是忠良之辈,就一定不能留 用。)选拔这样的人很难,所以要特别慎重,细心考察,必须是能够相互间通力合作、一心一意的人。(这件事很难,千万不要以为是件容易的事。这件事必得要小心慎重,千万不要轻慢忽视了。群臣 协力合作,一心一意辅佐国君,政事才会日见其善啊。)
【原文】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君以使民自尊,民以事君自生。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弗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上 有狭人之心,则下无所自尽矣。言先尽其心,然后乃能尽其力,人君所以成功也。
【注释】后:君主。使:役使,使唤。罔事:无处尽力。自广:自以为见识广,自大。狭:小看,轻视。匹夫 匹妇:平民男女。自尽:各尽自己的才力。民主:民之主宰者。古代多指帝王、君主。
【译文】君主若没有百姓就会孤立无依,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民众若没有君主的领导就不能自善其事,安 居乐业。(君王因为教导人民才显出自己的尊贵,百姓因为忠于国君才得以安居乐业。)不要骄傲自大轻视他人,要知平民百姓如果不能自愿尽心尽力,人主就没有人协助他成就帝王的功业。(人君有 了轻视别人的心,臣民就无法尽心尽力效忠于君主。这里说的是要先赢得人民全心全意的拥戴,然后才可令其各尽所能。这就是人君之所以能够成就功业的关键所在啊。)
【原文】惟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也。后克圣,臣弗命其承。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谏也。
【注释】从绳:依照绳墨取直。后从谏:后,君主。从谏,听从谏言。克 :能。弗命:此指不用命令。承:接受。
【译文】木板按绳墨锯解,则会平直;君主听从臣下规劝,则会圣明(谓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等令下就会主动进言(君 王能诚心接受劝谏,做臣子的不用吩咐,就会主动秉承君王的意愿直陈谏言)。
【原文】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言不可轻教令,易用兵也。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言服不可加 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也。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弗休。言王戒慎四惟之事,信能明,政乃无不美也。
【注释】起羞:招致羞辱。甲胄起戎:甲胄,泛指兵器。起戎,引起战事。衣裳: 此处指官服。笥:音四,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省:反省,检查。服:指官服。兵:军队。允:确实,果真。克:能。休:美善。四惟之事:指前面说的四件事。
【译文】要知道,言语 不当,会招致羞辱;甲胄披身,会引发战争(谓不可轻易发布指令,不可轻易用兵);官服存放在竹箱里,不要轻易授人;兴兵、宣战,当先考察将帅是否身堪其任(谓官服不可穿在那些德行不相配的 人身上,军队不可以交给那些不适合的人才)。君王应戒慎上述四事,倘若真的对这些道理都能通达明了,就没有什么不吉庆的了(谓君王小心戒慎这四件事,确实做到了,政事就什么都会好起来了) 。
【原文】惟治乱在庶官。所官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也。官弗及私昵,惟其能;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爵弗及恶德,惟其贤。言非贤不爵也。虑善以动,动惟厥时。非善非时,不可 动也。
【注释】庶官:百官。多指一般官员。及私昵:及,授予。私昵,所亲近、宠爱的人。能:贤能。古人以贤为能。恶德:不良的品德。亦指有不良品德的人。善:此指符合道义的善政。
【译文】一个国家安定还是动乱,关键就在于对百官的任用上。(官位选对了人,就会得到好的治理,一切都会和顺。如果是选错了官员,那就会全乱套了。)所以官职不要授给自己所偏爱或 亲近之人,应只授予有德能的人(不因为关系亲密而有所偏袒,只任用那些贤能的人);爵位切不可授给品德恶劣的人,只赐予那些道德高尚的贤者(不是贤德之人切不可重用)。凡事考虑到确实符合 道义才实施,实施前还要慎重地选择好时机(不符合道义或者时机尚不成熟,切不可轻举妄动)。
【原文】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虽天子亦必让以得之。无启宠纳侮,开宠非其人 ,则纳侮之道也。无耻过作非。」耻过误而文之,遂成大非。
【注释】矜:自夸,自恃。无:不要。启宠:启用自己私下宠爱、亲近的人。纳:招来。侮:轻慢,轻贱。耻过:耻于承认自己的 过错。
【译文】一个人自以为贤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失德的表现;当一个人自居其功时,他原有的功绩就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说即使是天子之位,也必须是经过礼让之后再得到的,才合乎天理 );不要开启偏宠之先例,为自己招致羞侮(打开偏宠之门,启用那些德行不能与官位相吻合的人,这是自取其侮的一条路啊),不要耻于认错而文过饰非(羞于承认自己的过错与失误,试图加以掩饰 ,终将铸成大错)。
【原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注释】惟:为。
【译文】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难,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啊!
【原文】人求多 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王者求多闻以立事,学古训乃有所得也。事弗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所闻。
【注释】闻:知识,见闻。时惟:时,是,这 。惟,为。建事:谓建立事业或功业。古训: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事:治理,任事。以克:以,连词,而。克,能。匪:同「非」。不,不是。攸:所。
【译文】君主希 望见闻广博,是想建立功业,认真学习古人的教导,就会有收获(作为一个君王,增广见闻是为了成就大业,学习古人的教诲才会有所收获)。做事不师法古人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我没有听说过(做 事情不能遵循古人的教导,而能够做得长久的,这种事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原文】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也。
【注释】股肱:大腿和胳膊。
【译文】有手有脚才成其为人,有贤良之臣才能成就圣明之君(手足具备方可成人,拥有良臣才可望成为圣君啊)。
【原文】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伊尹也。作,起 也。正,长也。言先世长官之臣也。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心耻之,若见挞于市也。一夫弗获,则曰:「时予之辜。」伊尹见一夫不得其 所,则以为己罪也。右我烈祖,格于皇天。言以此道左右成汤,功至大天。
【注释】先正:亦作「先政」。前代的贤臣。保衡:伊尹的尊号。又称「阿衡」。作:兴起。此作使动用法,使兴起 。予:我。弗克:不能。俾:使。后:君王。惟:成为。挞于市:挞,鞭打。市,闹市。见:被。弗获:不得其所。辜:罪过。右:通「佑」,助。烈祖:指建立功业的祖先。古多称开基创业的帝王。 格:感通,感动。皇天:对天及天神的尊称。左右:帮助,辅佐。大天:上天。大,「太」的古字。
【译文】从前的贤臣伊尹,使我们先王之业振兴(保衡,即伊尹。作,兴起的意思。正,官 长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大臣),他说:「我若不能使君王成为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我内心就感到惭愧和羞耻,就好像被鞭挞于街市(这是说伊尹如果不能帮助自己的君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 ,就会内心感到羞耻,就像在大街上被人鞭打一样)。」哪怕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他就说:「这是我的罪过啊!」(伊尹如果看到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到教化和帮助,就会认为是自己的罪过。) 他就是这样辅佐我显赫的先祖,以至诚感通于上天(谓伊尹正是以这样一种至诚之心辅佐成汤,因此成就了伟大的功业)。
【原文】惟后非贤弗乂,惟贤非后弗食。言君须贤以治,贤须君以食 也。
【注释】乂:安定。食:作为,有为。
【译文】君王没有贤臣不能实现国家大治,贤臣没有君王也无法有所作为(谓君王须有贤人的辅佐,国家才能得以治理;贤人须以君王为依 托,才可以施展其抱负)。
【原文】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强。揆度优劣,胜负可见。
【注释】度:量度,衡量。钧:通「均」。相同,等同。秉:执 ,持。揆:度量,揣度。
【译文】(古语说)势均力敌则看其德行,德行相当则看其仁义。(力量相同,有德者胜;德行相同,符合道义的一方必定更强。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谁优谁劣,胜负 立即就可以预见。)
【原文】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矜,怜也。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也。
【注释】矜:怜悯,同情。
【译文】因为上天怜悯百姓,所以 百姓所期望的,上天必会顺从。(矜,怜悯的意思。谓上天除恶扬善的心,与天下百姓是相同的啊。)
【原文】我闻吉人为善,惟日弗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弗足。言吉人竭日以为善,凶人 亦竭日以行恶者也。
【注释】吉人:善人。弗足:不满足。凶人:恶人。
【译文】我听说,吉人做善事,整日去做仍不满足;恶人做坏事,也是整日去做还不满足(谓善人行善整天无 息时,恶人行恶也是整天没有息时啊)。
【原文】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
【注释】抚:爱。雠:仇敌。
【译文】古人曾说:「抚爱我们的人就是我 们的君主,虐害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仇敌。」
【原文】古人有言:「牝鸡无晨。言无晨鸣之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索,尽也。喻妇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也 。
【注释】牝鸡无晨:母鸡不能鸣啼报晓。牝,音品(四声)。雌性鸟兽。晨,鸡鸣报晓。索:尽,空。知:主持,执掌。
【译文】古人有言:「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谓自古以来就 没有母鸡司晨的道理)。如果母鸡早晨啼叫,这个家就会败尽。(索,尽的意思。这是用来比喻女人掌管了外部事务。母鸡代替公鸡打鸣,家就会败尽;后宫操纵了君王的政事,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言明王慎德以怀远,故四夷皆宾服。无有远近,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天下万国,尽贡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言不为耳目华侈。
【注 释】宾:服从,归顺。毕:全都,全部。方物:本地产物,土产。服食:衣服饮食。华侈:豪华奢侈。
【译文】圣明的君王谨慎修德,所以四方外族之邦都来归顺朝见(谓明君都是通过谨慎修 德来安抚边远之地的人民,所以四方邦国才一齐来归顺),不论远近,都献上当地特产,不过都是些吃穿器具之类(四方各国来朝见,都会进贡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这些只可用于吃穿用度而已,意思 是千万不可因其稀有,能娱人耳目,而生出豪华奢侈享乐之心)。
【原文】德盛弗狎侮。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以虚受人,则人尽其心矣。狎侮小人,罔以 尽其力。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尽力矣。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弗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游观为无益,奇巧为异 物。言明王之道,以德义为益。器用为贵,所比化俗生民。
【注释】狎侮:轻慢侮弄。君子:官员。小人:百姓。玩:玩弄,戏弄。害:损害。贵异物贱用物:贵,重视。异物,奇特罕见之物 。贱,轻视。用物,日常用品。足:充足,满足。游观:游逛观览。奇巧:奇异精巧。比:皆,都。化俗:指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生民:使民生,养民。
【译文】君王德行隆盛就不会轻慢 、侮弄他人(厚德之人必定会自尊自爱,怎么会有轻慢、侮弄之心呢)。若轻慢、侮弄了君子,就不能使他们人尽其心地去辅佐您(以一颗谦卑的心去接纳别人,别人就会对你尽心尽意);若轻慢、侮 弄了百姓,就不能使他们各尽其力地去拥戴服从您(让百姓欢欢喜喜地去做事,百姓会因为忘记了劳累而竭尽全力)。玩弄别人会丧德,玩物会丧志(把别人当作玩弄的对象,就会玷污其品德;把物品 当作玩弄的对象,就会丧失其志向)。不要做那些无益的事去耽误、妨害了那些有益的事,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不看重奇异之物、不轻视实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游逛观览即为无益,奇异机巧即为 异物。这里谓明王之道,就是以道德仁义为有益,以实用为贵,一切都是为了教化和养育人民啊。)
【原文】弗珤远物,则远人格;不侵夺其利,则来服。所珤惟贤,则迩人安。宝贤 任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
【注释】珤:同「宝」,珍爱,珍视,珍重。格:来,至。迩:近。
【译文】不把远方之物看得那么宝贵,远方的人就会归服(不会侵占夺取 别人的利益,对方自然会来归顺);所宝贵的只是贤德之人,近处的人就会安心(珍惜和重用贤能之士,身边的人就会安定。近处能安定,远处也就能安定了)。
【原文】弗务细行, 终累大德。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谕向成也,未成一篑,犹不为山,故曰功亏一篑。是以圣人乾乾日侧,慎终如始也。
【注释】细行:小节,小事。累 :损害,妨碍。仞: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篑:盛土的竹筐。谕:比喻,比拟。向:面临,将近。乾乾:自强不息貌。日侧:犹日昃,太阳偏西。此处是从早至晚的意思。
【译文】平 时不注重一些小事,最终将有损于大德(小的方面轻视疏忽,其危害积累起来,就会坏了大事。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对待每一件小事都是特别谨慎的啊)。譬如要堆起九仞之山,却功亏于一篑。(比喻堆 土为山即将成功,但尚差一筐,就不能成山,所以叫功亏一篑。所以圣人总是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始终如一啊。)
【原文】怨弗在大,亦弗在小。惠弗惠,懋弗懋。不在大,起于小 也。不在小,小至于大也。言怨不可为,故当使不顺者顺、不勉者勉也。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爱养民如赤子,不失其欲,惟民其皆安治也。
【注释】怨:民怨。惠:顺从。懋:音冒,勉, 勤勉,勉励。若保赤子:对待民众就像爱护婴儿一样。保:养育。赤子:初生的婴儿。康:安宁。乂:治理。爱养:爱护养育。失:违背。欲:愿望。其: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译文】民 怨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要使不顺从的人顺从,不勤勉的人勤勉(不在大,大必起于小。不在小,小可至于大。这是说民怨不可结,无论大小皆可生祸,故当努力化解,让原来不顺从的人心甘情愿地 顺从王命,让不勤勉的人也变得勤勉起来)。」你要爱民如子,心系人民的康乐与安定(爱护养育人民就像对待怀中的婴儿一样,不违背他们的愿望,那么人民就都能安定归于大治了)。
【原文】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言当修己以敬,无为可怨之事,勿用非善之谋、非常之法。
【注释】作怨:作,制造。怨,怨恨(于民众)。谋:计谋。彝:音移。常道。
【译 文】千万要谨慎啊!切不可与无辜百姓结怨,不要采用违背道义的计谋和不合乎古人常法的措施(谓应当勤修己德,常怀敬畏之心,不作可怨之事,不用不善之谋,不行反常之举)。
【原文】乃穆考文王,诰庶邦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文王所告众国治事吏,朝夕敕之,唯祭祀而用此酒,不常饮也。曰:「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于小大之国所用丧,无不以酒为罪也。饮 惟祀,德将无醉。」饮酒惟当因祭祀,以德自将,无至醉。
【注释】穆:古代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居庙中,父子依序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诰:上告下为诰。御事:指官吏。御,治理 ,统治。祀兹:祀,祭祀。兹,则。朝夕敕之:反复强调。朝夕,早晚。敕,诫饬,告诫。用丧:用,因而,导致。丧,灭亡,失败。辜:罪,罪过。将:控制,约束。
【译文】当初先父文王 在位,曾告诫各国诸侯及大小官吏,反复强调说:「在祭祀时才可以用酒(这是文王对各国官员所说的话,早早晚晚都告诫他们:只有祭祀时才能动用这酒,切不可贪杯常饮啊)。」又说:「有许多大 大小小的诸侯国之所以败亡了,都是因为饮酒的罪过啊(至于过去大大小小许多国家最终会败亡,没有不是因饮酒而犯下罪过的啊),只有在祭祀时方可饮酒,且要以德行来把持自己,不可醉酒(所以 饮酒只能是在为了祭祀的情况下,而且要用德行来约束自己,不可以因贪杯而喝醉了)。」
【原文】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古贤圣有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也 。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
【注释】鉴:察看,亦指镜子。
【译文】古人有句格言说:「有智慧的人不是把水当成镜子,而是把百姓当成一面镜子(古圣先贤曾说过:不要以水 为镜,要以民为镜。观察水面只能看到自己的相貌,观察民众的所作所为才可以预见未来的吉凶祸福)。」
【原文】君子所,其无逸。叹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无逸豫也。君子且 犹然,况王者乎。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稼穑,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民所依怙。
【注释】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此处指为国操劳的官吏。所:处所,所 在之处。稼穑:种谷为稼,收割为穑。此处指农民在田地里辛苦的劳动。乃逸:然后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小人:指百姓。依:依靠,仰赖。
【译文】君子所居之处,是没有自己的安逸的。 (赞叹君子之道,时时处处只想着修德,是不会顾及个人的享受的。好的官吏尚且如此,何况是君王呢?)先了解百姓耕耘劳作之艰难,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就会知道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耕耘劳作 是农夫最艰辛的事情,要先深入了解这些,再为他们谋求安乐之道,就知道天下百姓所依赖、仰仗的究竟是什么了)。
【原文】自殷王中宗,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 智明德以临下也。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
【注释】迪哲:蹈智。谓蹈行圣明之道。明德:光明之德,美德。或: 有人。詈:骂,责备。皇:大。其:如果,假如。
【译文】从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人都蹈行圣明之道(谓这四个人都是以他们圣明的智慧与德行来面对天下人民的啊)。 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谨慎其德行(倘若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中有人在怨恨责骂,他们就会加倍的小心谨慎,检查反省自己的德行,更加勤勉于仁政)。
【原文】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也。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信谗含怒,罚杀无 罪,则天下同怨雠之,丛聚于其身也。
【注释】乃:始,刚刚。诪张为幻:指欺诳诈惑。诪,音周,欺诳。张,夸大。中正:得当,不偏不倚。诅詈:诅咒,咒骂。信受:相信并接受。丛:集 中。谗:说别人的坏话,说陷害人的话。怨雠:仇敌。
【译文】有人刚刚造谣惑众,说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你便相信其言(这就是那些不肯接受中肯之言的君王,一旦有人用巧诈之言迷惑他, 说民间有人怨你骂你,他就会立即相信并接受),从而乱罚无罪、滥杀无辜,民怨就会共同一致,这就等于把民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来(听信谗言,心怀怒气,以致动用刑罚,滥杀无罪之人,那么天下 人就会都把你当成他们的仇敌,将怨恨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
【原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佐之。民心于上,无有常 主,惟爱己者,则归往之。为善弗同,同归于治;为恶弗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
【注释】亲:指偏爱。无常:不固定。惠:仁爱,宽厚。归:归趋,趋于。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其: 副词,表示祈使。犹当,可。
【译文】上天从来不会偏爱谁,只佑助贤德之人;民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归顺那些仁慈宽厚的君主。(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别,谁有德它就保佑谁。在百姓的 心中,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君主,谁爱护他们,他们就归向谁。)行善政的方法不同,但结局都是天下大治;做坏事的方式不同,但结局都是国家动乱。你可要当心呀!
【原文】圣罔念 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
【注释】念:思考,考虑。这里指的是思虑善法。克:能。
【译 文】圣人如果失去正念就会变成狂人,狂妄之人一旦树立起正念也会变成圣人。(圣人一旦不再思虑善法,就会变成狂妄之人;狂妄之人如果常常思考为善之道,也会变成圣人。就是说,夏桀和商纣并 非一定就是狂愚之人,只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再存有善念,所以才会招致灭亡的啊。)
【原文】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弗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大小众官,自 为不和,汝有方多士,当和之哉。汝亲近室家不睦,汝亦当和之。汝邑中能明,是汝惟能勤职事也。
【注释】自作: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惟:表示希望、祈求的语气。宜,应。室:家庭。邑 :领地。克:能。明:明白,清楚。惟:介词。相当于「以」「由于」。有方:四方,各方。有,词头。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
【译文】人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 一切问题,所以才会造成对立冲突的局面。你们要各自放下自己的私念和偏见,舍己从人;你们家庭中有人不和睦,你们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使全家人都能彼此互爱。你们在自己的领地把这些事都搞 明白了,那就是你们勤于职事的证明啊。(大小官员之间,经常会各执己见而不能和睦相处,你们这些各方的贤能之士啊,应当以你们的德行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团结起来。你们的家人中间有了矛盾 ,你们也要尽快去化解。你们把自己国邑中的这些事都能搞明白,这就说明你们真的是在勤于职事。)
【原文】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文王 无所兼知于毁誉众言,及众刑狱,众所当慎之事,惟慎择有司牧夫而已。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是万民顺法。用违法,众狱众慎之事,文王一无敢自知于此,委 任贤能而已也。
【注释】罔攸:无所。兼:兼知。庶言:群言,舆论。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庶慎:众所当慎之事,即各种敕戒。《广雅·释诂》:「慎,敕也。」有司:官吏。古代设官 分职,各有专司,故称。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是:概括之词。凡是,任何。训:顺。用:施行,实行。敢:副词,表示尊敬。
【译文】周公劝诫成王说:「文王在位时并没有兼管 社会舆论、各种狱讼案件及各种敕戒之事,均由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裁决。(文王并没有一一去听那些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议论,以及各种狱案及敕戒之事,只是慎重选择好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而已。 文王只把精力放在寻访人才上,一旦贤能的人得到任用,自己就可以放手了。)一切合法还是违法,以及各种狱讼及敕戒之事,文王不敢过问这些(但凡有关百姓是否遵循法度,还是违反了刑法,以及 种种涉及狱讼、敕戒之事,文王一概不敢亲自过问,自己只是负责委任贤能的官员而已)。」
【原文】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 豫防之。
【注释】豫防:谓事先防备。豫,预备,先事准备。
【译文】在国家尚未出现动乱时,就制定平治之策,在国家没有出现危机时就解决好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谓应当依循古 人的大道,安邦定国,必须在国家还未乱未危之前,防患于未然)。
【原文】明王立政,弗惟其官,惟其人。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也,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人也。
【注释】惟:考虑 。人:人才,贤人。
【译文】英明的君王成就其政事,不以官员的数目为重,只注重所用之官是否称职(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帝王,建立国家的政治体系,重在便于施行教化,官不在多,而在于 一定要让贤能的人处在官位上)。
【原文】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也。此惟三公之任,佐王 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也。官弗必备,唯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也。
【注释】太师、太傅、太保:三种辅助天子的大官,称「三公」。论道经邦:论,述说,讲 述。经,治理。燮理:协和治理。燮,和顺,协和,调和。燮理:协和治理。备:齐备。
【译文】设立太师、太傅、太保,此为「三公」。三公的职责是为君王讲解自然大道,帮助经纬国家大 事,调理阴阳的和谐。(师,天子的老师、榜样。傅,就是教导和佑助天子。保,就是保护天子之心永远安住于道德仁义之中。由此可见三公的职责,就是辅佐君王,讲述大道,用以经纬国家大事,化 解冲突,让社会日益和谐。)人员不必齐备,所用必须是德高之人(三公的官位,不必人员齐备,一定要是具备了极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样的职务啊)。
【原文】少师、少傅 、少保,曰三孤。孤,特也。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也。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辅我一人之治。
【注释】曰:叫做,称为。贰:副职,协 助。弘化:弘扬德化。寅亮:恭敬信奉。寅,恭敬。亮,相信,信任。弼:辅助。
【译文】设立少师、少傅,少保,称作「三孤」(孤,特别的意思。因其地位在公卿之间,比公稍下,比卿稍 上,特地设置了这三个职务)。其职责是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祀天地神明,共同来辅助我一人治理天下(协助三公,广泛弘扬道德的教化,恭敬信奉天地神明的启示,齐心协力帮助我一个人)。
【原文】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地官卿,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协睦也。
【注释】司徒:周官名。为六卿之地官卿,掌管对国民的教化。敷:传 布,施行。五典: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沈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扰:安抚,和顺。
【译文】司徒掌管对国民教化、传布「五常」之教,使天下百姓安定和谐(作为仅次于天官卿的地官卿,司徒掌管的是对国民的教化,专门弘扬、传布五种伦常大道的教育 ,使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原文】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 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
【注释】钦:敬。惟:思。二三:指反复无常。
【译文】凡我朝在位的官员,你们一定要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你们所承 担的职责。你们在颁布每一个政令之前,都要慎之又慎。号令一出,就一心只想着如何去落实,不要再想着是否改变它。(所说在位的官员,都是大夫以上的。成王在此感叹地告诫他们,要他们敬奉自 己的职守,慎重地对待所颁布的每一个政令,因为这是为政的根本。令出必行,不得中途废除或更改。如果执政者不断改变政令,反复无常,那正是一条乱国之道啊。)
【原文】以公 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其尔典常作师,无以利口乱厥官。其 汝为政,当以旧典常故事为师法,无以利口辩佞乱其官也。弗学墙面,莅事惟烦。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矣。
【注释】允怀:犹归顺。古:古训。制事:谓处理政治、军事等 重大事件。典常:常道,常法。利口:能言善辩。辩佞:能说会道,花言巧语。墙面: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莅:到,临。
【译文】以公心取代私心,老百姓才会 诚心归向(为官者以公平代替私情,民众就会信任并归顺他);先学习古训,然后再进入仕途,朝中议事必以先人的典章制度为依据,面对各种复杂的军政事务才不会迷失方向。(谓为政者必先学习古 圣先贤的教诲,然后再去为官执政。讨论决策重大事件必依据古人的义理,反复权衡,贯彻始终,这样政事才不会出现迷错。)你们要以古人的常道为师,不要以利口巧辩扰乱官风(你们为政,当以古 人的典常旧例作为学习的榜样,不要逞口舌之利,以巧言善辩来混淆视听)。人不学习古训,如面壁而立,一无所知,遇到政事必会无所适从(人而不学,如面墙而立,临政必生烦恼)。
【原 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举其掌事者也。功高由志,业广由勤也。
【注释】崇:高。广:大。
【译文】功高在于立志,业广源于勤勉(这番话是用来告诫 所有的为官者。此处只对卿士说,是以这些掌管要务的人为例,以见「功高由志,业广由勤」并非虚言)。
【原文】位弗期骄,禄弗期侈;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 自来。骄侈以行己,所以速亡也。恭俭惟德,无载尔伪。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奸伪也。
【注释】期:希望,企求。期:邀约,相约。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载 :行。伪:不诚实,诡诈。
【译文】位贵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骄纵,禄厚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奢侈。(身居高位的人即使不刻意去想着骄纵,往往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骄态;富有的人纵然不 想着奢侈,往往无形中就染上了奢侈的习气。骄奢之风一起,就是自己迅速走向败亡的时候了。)恭敬勤俭才是美德,不要有那些伪诈的行为(意思是说应当从恭敬节俭做起,来树立自己的德行,不要 做奸巧伪饰之事)。
【原文】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
【注释】休 :美好。拙:指困窘。
【译文】为善修德,就会心中安宁,日见美善;弄虚作假,就会心中烦劳,日益困窘。(为善修德的人像走在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样,心中安逸舒畅,他的名声也一天比 一天好。弄虚作假的人百般巧饰,内心劳苦,而事情总是越办越糟,这种傻事情不能干啊。)
【原文】居宠思危,罔弗惟畏,弗畏入畏。言虽居贵宠,当常思危惧,无所不畏,若乃不 畏,则入不可畏之刑。
【注释】危:凶险。弗畏入畏:不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困境。刑:惩罚,处罚。
【译文】处贵宠之位,要想到危惧,要凡事无所不畏。如果不知敬畏,就会坠入可 畏之境。(谓一个人纵然处在贵宠的位置,也要时时想到背后的凶险而有所畏惧,对一切都常怀敬畏之心。如果你什么都不怕,最终必将遭到可怕的惩罚。)
【原文】推贤让能,庶官乃和。贤 能相让,俊乂在官,所以和谐也。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弗任。所举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也。举非其人,惟亦汝之不胜其任也。
【注释】庶:众。乃:于是。俊乂:亦作「 俊艾」。德才出众的人。举:推举。能:贤能。称:举荐。匪:不,不是。任:胜任。修:整饬,有条不紊。《南史·张齐传》:「齐手不知书,目不识字,在郡清整,吏事甚修。」
【译文】 互相推贤让能,百官就会和谐(相互推让贤能的人,让德才出众的人都处在官位上,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你推荐了贤能的人来担任官职,这便是你的贤能;你若举用了不能胜任其官职的人,这也就是 你的不称职(你所举荐的人能够整饬吏事,把事情都办得有条有理,这也是你的功劳和能力的体现。你若举荐了不该举荐的人,那也是你不能胜任你的职责的表现啊)。
【原文】我闻 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闻上古圣贤之言也。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厉之以德也。
【注释】至治:完美的政 治。馨香:香气远闻。明德:光明之德,美德。厉:「励」的古字。劝勉。
【译文】我曾听说:「完美的政治如同芳香之气,可以感通神明。黍稷的芳香还算不得馨香,只有美好的德行才是久 远的馨香。(成王所听到的是上古的圣贤之言啊。政治到了完美的境界,芬芳馨香之气,可以感动神明。所谓芬芳,并非黍稷之香气,而是美好的德行所散发出来的馨香啊。说这些话,目的是用德行来 勉励君陈。」)
【原文】凡人未见圣,若弗克见;既见圣,亦弗克由圣。此言凡人有初无终也。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也。尔其戒哉!
【 注释】由:听从。戒:警惕。
【译文】大凡人未曾见过圣人时,觉得圣人好像不能见到;及至见到圣人,却又不能听从圣人之言(这里说的是平常人往往有始无终,未遇见圣道,如不能得见, 时时盼望见到,遇见圣道之后,又不能遵循圣人的教诲,所以还是一事无成)。你要以此为诫啊!
【原文】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 也。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
【注释】惟:是。削:侵削,剥削。法制:法令制 度。制:度。
【译文】你好比是风,百姓好比是草(草随风向而动)。(你要当心,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百姓会随着官长的教化而改变,如同小草随风而伏,你不可以不谨慎对待 啊。)不要依仗权势作威,不要打着法律的旗号施行苛政(不要仗着自己的势力权位,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不要借着法律制度的名义,去做侵害人民的事情),应当宽容而有节制,举止从容不失中 和(宽不失度,动不失和,就是用道德的教化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啊)。
【原文】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人。人有顽嚣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也 。
【注释】忿疾:忿怒憎恶。顽:愚顽的人。求备:求全责备。顽嚣:愚妄奸诈。喻:明白。器:谓量才使用。
【译文】对于愚顽之人,你不要愤怒、厌恶;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 全责备。(有些人愚妄顽劣,不明事理,你应当耐心开导他,不要忿怒、嫌恶这些人。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于哪一个人。)
【原文】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政以 仁义为常,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若异于先王,君子不好也。
【注释】体要:切实而简要。体实:切合实际。
【译文】为政贵有恒常之法,言辞崇尚切实简要,不要喜好标新立异 。(为政以仁义为常道,措辞以求实为要务,才会受到尊崇。如果与先王之道不合,君子是不会喜欢的。)
【原文】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世有禄 位而无礼教,少不以放荡陵邈有德者,如此,实乱天道也。
【注释】鲜:少。由:遵循。荡:放荡。陵:轻视。悖:违背,违反。陵邈:傲不为礼,轻慢。
【译文】我听说:「世代享 受俸禄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循礼法。」他们以放荡的行为欺凌守德之人,实在有悖于天道。(世代享有禄位但却没有继承先人的礼教,很少不是以放荡无礼的言行轻慢那些有德之人的。这样做,其实就 是在扰乱天道啊。)
【原文】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言汝身能正,则下无敢不正。民心无中,从女取中。必当正身,示民以中正之道。
【注释】中:中 正之道,标准。女:汝。
【译文】如果你自己能够立身中正,便没有谁敢不中正;百姓不明白什么叫中正,只有你才能为他们做出中正的榜样。(谓你的身能正,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不敢不正 。百姓的心中本没有中正的标准,需要从你那里获得到中正的标准。所以你必须端正自身,让天下百姓都能从你的身上看到真正的中正之道。)
【原文】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 忠良。聪明,听视远也。齐通,无滞碍也。臣虽官有尊卑,无不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给侍进御,仆从从官,官虽微,无不用中正之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小臣皆良,仆 从皆正,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发号施令,罔有弗臧。
【注释】齐圣:合于圣道。匪:同「非」。不,不是。弼:辅助。辟:君。钦:敬,敬重。承辅:辅佐。臧:善, 好。
【译文】昔日的文王、武王,聪明睿智合于圣道,大小臣子都忠心耿耿、诚实善良。(聪明,视听都能达到很远的意思。齐,通达无滞碍的意思。众臣虽官位有高下尊卑之别,但无不忠诚 良善。)那些侍奉左右者、驾驶车马者及仆役等,也没有一个不是行端品正之人。(从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近侍人员,到陪护外出的随从人员,官职虽微,无不选用秉性中正之人。)以这样的人朝夕侍 奉、辅助其君主,故君主出入起居,没有不恭敬整肃的(小臣及仆役随从人员都能个个良善中正,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辅佐自己的君主,所以君王的出入起居都能敬守礼法,从无失礼不恭之处) ;发号施令,没有不合于仁义的。
【原文】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言仆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仆臣诏谀,则其君乃自谓圣。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之有德,惟臣 成之;君之无德,惟误之。言君所行善恶,专在左右也。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汝无亲近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导君上以非先王之法也。
【注释】 厥:其,他们的。后:君。自:自以为。憸人:小人,奸佞的人。憸,音先。充:充当。迪:导,引导。上:君上。非:违背。憸利:奸邪利口。小子:犹言小人,特指无德的人。充备:参预,充当。
【译文】仆从近臣都是中正之士,其君主也会保持中正;仆从近臣谄媚,君主就会自居圣明(谓仆从近臣身正,他们的君主也会身正;仆从近臣阿谀奉承,他们的君主便会自以为圣明)。君主 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君主有德,那是因为群臣的辅佐成就了他的德行;君主无德,也是臣子没能尽职而误导了君主。谓君主所作所为是善是恶,都取决于身边的近臣)。你不要亲近奸 佞小人,不要让他们担任这些充当君王耳目的要职,以免诱导君王违背先王的典制(你不要亲近那些奸邪利口的小人,让他们占了侍从的位置,充当代替君王视听的官员,从而导致君王违背先王的成法 )。
【原文】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先戒以劳谦之德,次教以惟敬五刑,所以成刚柔正直之三德也。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
【注释】五刑:野刑、军 刑、乡刑、官刑、国刑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 暴。」五刑,一说指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等。三德: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孔颖达疏:「此三德者, 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庆:善。赖:得益,受益。劳谦:勤劳谦恭。
【译文】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敬畏国家的刑罚,常常以『五刑』来警示自己,养成三种美德。」由此可见,天子有了善 行,万民都将赖以受惠(首先告诫家人努力修善,树立谦恭之德;再教导大家要以一颗敬慎之心对待五刑之法,以成就自己刚、柔、正直这三种品德。这正是天子的善行,天子一人有善,全天下人民都 赖以受益)。
【原文】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在今汝安百官兆民之道,当何所择,非惟吉人乎?当何所敬,非惟五刑乎?
【译文】如今你们要使百姓安定,应当一心寻 求、选择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贤人吗?应当时时警惕、戒慎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刑罚吗?(现在你们要安定你那里的百官和人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不就是要选用贤能的人吗?再就 是要慎重些什么,不就是要慎重地对待五刑吗?)
【原文】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两,谓囚证也。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辞也。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简核,信有 罪验,则正之于五刑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出金赎罪也。五罚弗服,正于五过。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也。
【注释】两造: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 告。师:士师,司法官。听:理。五辞: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因与五刑相关,故称「五辞」。亦作「五词」。简:核实,符合事实。孚:相应,符合。简孚:犹核实。正:定罪。五罚:对罪 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弗服:指不当。五过:古代刑法规定可以宽恕的五种罪过。
【译文】审判时,双方证据齐备,法官依据五刑的标准审理相关述词。(两,指的是囚 、证双方;造,至的意思。原告、被告各方证据齐备后,众法官共同判断其符合「五刑」的那些条款)述词无误,合于五刑,按五刑定罪。(罪证经核实可信,便按「五刑」的有关规定治罪。)以「五 刑」治罪的罪证不足,则按「五罚」的有关规定处置。(经核查与事实情况不符,即不应当执行五刑,那就用出钱赎罪的办法处置。)按「五罚」处置仍不适合的,就按照「五过」来处理。(不服,就 是不当罚的意思。按照五过的标准来处理,就是给予赦免。)
【原文】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无非在中正也。哀敬折狱,咸庶中正。当 矜下民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皆庶几必得中正之道也。
【注释】佞:佞人,善于言辞的人。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哀:怜悯。敬:谨慎。庶:庶几。将近,差不多。
【译文】并非巧 言善辩之人才能断案,而是贤明良善之人才适宜断案。无非是要存心公正而已。(不是靠口才方能断案,只有靠公平良善才可以断案,无非在于端心正念执守中正不偏之道啊。)以怜悯之心、谨慎之心 判决案件,就会基本做到公正适当。(应当同情百姓触犯法律的缘由,谨防断案失误给这些人带来更大的灾难,都应力求合于中正之道。)
卷 三 毛诗治要
【 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注释】后妃:指皇后妃嫔。《礼记·昏仪 》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一种很特殊的建制,这些后妃名为帝王的妻妾,实际上都是宫廷里掌管各级内政的女官。选拔这些后妃 要求品格纯正、温润贞良,目的是为了彰显女德,仪范天下。后世之君,以之满足贪欲,故多致亡国败家。风:同「讽」,婉言劝谏。正夫妇:端正夫妇之道。动:谓思想受影响而动摇、改变。化:改 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译文】《关雎》一诗,歌咏后妃的美德,是《国风》的第一篇,用以教化天下,使夫妇之道端正。所以,《关雎》对引导乡野民众、改善国家风气都有功用。风, 是婉言劝谏、教育感化的意思。用劝谏来转变人的观念,用教化来改善人心风俗。
【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志之所之:人的心志之所趋向。之,往,去。衷:内心。嗟叹:叹息,感叹。嗟、叹,同义复词。
【译文】诗 ,是人的心境的寄托,存在于人的心中便是心境,以言辞表达出来就是诗。情志在内心涌动,就用言辞表达出来。言辞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发表感叹。感叹还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歌咏 。歌咏还不足以详尽表达人的心境,便手舞足蹈来抒发。
【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发,犹见也。声,谓宫商角徵羽。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
【注释】成文:组成一定的旋律。宫 商角徵羽:古代之五声音律,或称五音。《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安以乐:安和而喜乐。以,而且。乖:违背;不合。民困:民众困厄危难。经:调理。
【译文】情志流露在声音里,发声形成一定的旋律,则称为音乐(声音形成一定的旋律,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互相应和的效果)。世道太平的音乐充满安适与欢乐,表明当时的政治平和; 乱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与愤怒,表明当时的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或濒于灭亡的国家的音乐充满哀苦和愁思,表明当时的百姓困苦无望。所以说端正得失标准、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可与诗的作 用相比拟的。先王以诗调理夫妇关系,形成孝敬风气,使人伦淳厚,使教化美善,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原文】《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注释】六义:即后文之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内容,有十五国风、二雅、三颂;赋、比、兴指《诗经》的写作手法,赋为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白描法,比为托物拟况 而以彼物状此物的比喻法,兴为先言他物而再兴起联想的象征法。
【译文】诗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17:00
|
只看該作者
六是颂。
【原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故曰《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吿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 矣。
【注释】上:君主;皇帝。下:臣下;百姓。刺:以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有指责之意。风:讽喻。宋代朱熹《诗集传》此处注为「风者,民俗民谣之诗也」,与西汉毛亨、毛苌的《 毛传》释注为「讽喻」者不同。系:连结。形四方之风:表现天下的风气。形容:盛德的表现、体现。成功: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等四 类之合称。始,开端。至:至大,完善。《变风》、《变雅》:皆为乱世的作品,世以为乱世之音。相对于正风、正雅代表的治世之音而言。
【译文】君王以诗来劝勉教化臣民,臣民以诗来劝 谏讽喻君王。用《诗》的言辞劝谏的人不会获罪,听到的人能够引以为戒,所以称为讽喻。把一国的时事与国君修身治国的根本相连结,便称之为风类诗歌;谈论天下之事,表现天下的风气,便称之为 雅类诗歌。雅,就是端正之意,论说的是君主之政事衰败与兴旺的缘由。政事有大小,所以有小雅、大雅之分。颂是赞美表现君主高尚品德,将其成就的功业告知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风、小雅、大雅 、颂合称为「四始」,是诗的最高成就(称为始,是因为讲述了王道兴起或衰落的缘由)。到王道衰落、礼义废弃、政教违逆、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家风改变,因而《变风》、《变雅》等作品便随之产 生。
【原文】《周南》、《邵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注释】进贤:进用贤能的人。不淫其色:不沉溺于美色。窈窕:幽静美好的样子。
【译文】《周南》、《邵南》是端正初始治国方向的法则,是以王道转变人心风俗的根本。因此《关雎》一 诗是说后妃心里以得贤善之女以配君子为喜,以所推选的贤能之人不受重用为忧,不是只沉溺于自己的美色以求专宠而已。哀伤幽静贤良的女子未得以赏识推荐,一心渴望得到贤能的人才,而无丝毫妒 忌、抑制贤者之心,这是《关雎》一诗的意旨所在。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 若雎鸠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也。窈窕淑女,君子好仇。窈窕,幽闲也。淑,善也。仇,逑也。后妃有关雎之 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仇逑也。
【注释】关关雎鸠:关关,雄雌水鸟相和鸣叫之声。雎鸠,一种水鸟,这种鸟雄雌情意专一,不乱偶。洲:水中的陆地;干滩。鸟挚而有别:雎鸠的 情感特别诚挚专一,与常鸟有别,体现夫妇应循守礼法之意。窈窕:娴静貌;美好貌。淑女:贤惠善良的女子。君子:品德优秀的男子。好仇:美好理想的配偶。仇,同「逑」。今本《诗经》作「好逑 」。幽闲:娴静柔顺。
【译文】小岛上双栖的雎鸠相对而唱,发出关关的和鸣。(这一句为起兴,意在引出下文。雎鸠鸟情感诚挚专一,与其他鸟不同。后妃喜爱君子的德行,没有不和谐的。 她不是沉湎于自己的美色,就像关雎鸟与常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教化天下。夫妇各有本分,父子就能互相亲爱。父子互相亲爱,君臣就能互相恭敬。君臣互相恭敬,那就能使朝廷端正。朝廷端正,那 么君王就能成功地教化天下。)只有那娴静温婉的女子,才配得上君子那完美的德行(后妃具有雎鸠情义专一的美德,是幽静贤淑的好女子,适宜做君子理想的配偶)。
【原文】《卷 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谒,请也。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忧者之兴也。采采,事采之也。卷 耳,苓耳也。倾筐,畚属也,易盈之器也。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嗟我怀人,置寘周行。怀,思也。寘,置也。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之周之列位也。周之列位,谓朝廷 之臣也。
【注释】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枲耳,叶嫩可食。君子:指君王。审官:考察提拔官吏。进贤:进用贤能的人。险诐:亦作「险陂」。诐,偏颇、不公正。险诐,阴险邪僻。私谒 :私下进见。忧勤:忧劳勤奋。采采:采了又采,连续不断地采。盈:满。倾筐:浅斜而盛菜的竹筐。今本《诗经》作「顷筐」。畚属:畚箕。嗟我怀人:嗟,叹息。怀人,心中所怀念的人,喻指所思 得之贤人。寘彼周行:被置放在朝廷臣子的行列中。寘,放置。行,行列。
【译文】《卷耳》是写后妃志向的作品。后妃之志希望辅助君王,求取贤良,慎选官员。了解臣下的勤苦与功绩,心 里只有向君王选荐贤人的志愿,而没有丝毫偏颇、谋私的邪念。为此朝夕思虑,以至于整日忧劳不断。
我两手不停把卷耳采,总觉那罗筐没装满(这一句为起兴,器皿容易装满却总装不满,意 在说明希望辅佐君王的忧虑深远)。只因我心中把君王念,但愿那天下的君子,都做了君王座上贤(这一句说明后妃希望君王任人唯贤,让其成为周朝廷的官员)!
【原文】《相鼠》, 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居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也。人而无 仪,不死胡为。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体,支体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相:察看。正其群臣:端正其群臣。人而无仪 :人却没有礼仪。人而无仪:人如果没有礼仪。不死胡为:不死还能做什么呢?体:肢体。人而无礼:人却没有礼貌。人而无礼:人如果没有礼貌。遄:迅速。
【译文】《相鼠》是斥责丧失礼 仪之作。卫文公能够端正其群臣的作风,而责备那些身处在上位,承受着先君的风化,而不守礼仪之人。
看那老鼠身上只有一张皮,就好比人类一旦没有了礼仪(看那老鼠还有皮,虽然处在高 耸突出的地方,但苟且偷生,不知廉耻,也与没有礼仪的人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礼仪,纵然不死,活着又有何意思(人以有礼仪为尊贵。现在却相反,伤风败俗,不如死去就没有危害了)?看那老 鼠只空有一副躯壳,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礼仪。人没了礼仪便如同行尸走肉,过这样的日子为何不赶快去死?
【原文】人而无仪,不死胡为。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 如其死无所害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体,支体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人而无仪:人如果没有礼仪。不死胡为:不死还能做什么呢?体:肢体。人而无礼:人却没有礼貌。人而 无礼:人如果没有礼貌。遄:迅速。
【译文】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礼仪,纵然不死,活着又有何意思?(人以有礼仪为尊贵。现在却相反,伤风败俗,不如死去就没有危害了。)看那老鼠只空有 一副躯壳,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礼仪。人没了礼仪便如同行尸走肉,过这样的日子为何不赶快去死?
【原文】《淇澳》,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 ,美而作是诗。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兴也。猗猗,美貌也。武公质美德盛,有康叔之余烈也。有斐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斐,文章貌。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 成也。听其规谏,以礼自修饰,如玉石之见琢磨。
【注释】淇澳:淇水弯曲处。今本《诗经》作「淇奥」。澳,同「隩」,水边弯曲处。美武公之德:赞美卫武公的美好德行。文章:文采。以 礼自防: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猗猗:美盛的样子,用以喻指卫武公的质美德盛。康叔之余烈: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康叔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被武王封于康国。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 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封康叔于卫,故又称卫康叔。卫康叔治国有方,是卫的开国始祖。余烈,遗留下来的风范。斐:有文采的样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切、瑳、琢、磨为古 代处理玉石器或骨器的不同工艺技术。此指学问品德的锻炼须反覆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自修饰:自我整理装饰。见:被。
【译文】《淇澳》是称扬卫武公美好德行的诗,说他既有文采,又善 于听取不同意见,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所以能够担任周朝的宰相,为表示对他的赞美而作此诗。
请看那弯弯的淇水河边,大片的绿竹秀美又茂盛(这一句为起兴,用淇水内侧绿竹长得 秀美茂盛比喻武公的美德,武公具有卫国开国始祖康叔的风范)。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啊,进德修身如雕琢美玉,人人都精益求精(善于听取他人的劝谏,用礼义自我修养,成就敬慎庄重的威仪,就像要 成就精美的玉器,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原文】《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兴也。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兴者,喻君子 虽居乱世,不改其节度也。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悦也。思而见之,云何不悦也。
【注释】度: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即君子之节操。风雨凄凄:风雨交加,凄凉寒冷。喈喈:鸡叫的声音 。既见君子:终于见到德才出众的君子。既,终于。君子,泛指德能出众的人。云胡不夷: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夷,喜悦。
【译文】《风雨》是思念君子的诗。时处乱世,人们 则思念君子。因为君子虽处乱世,却不改变其节操。任凭它风雨交加天气寒冷,那报晓的雄鸡总是守时而鸣(这一句为起兴,用风雨交加、凄凉寒冷,但雄鸡还守时鸣叫,比喻君子虽身处乱世却不改变 其气节和处事原则)。我仰慕那君子的品行坚贞有节,今日相见怎能不喜悦欢欣(久思君子终于见到,为什么不欢喜呢)!
【原文】《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青领。学子之所服,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嗣,续也。汝曾不传声问我,我以恩责其忘己也。
【注释】衿:衣 服的领子,同「襟」。刺学校废:指责学校教育荒废。学校不修:《毛诗正义》曰:「学校不修,学人散去。」修,整治、修理,使其恢复。青青子衿:这些身着青衿的学子,弃学而去。《毛诗正义》 曰:「父母在,衣纯以青。」「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青之色者,是彼学子之衣衿也。此青衿之子,弃学而去。」。悠悠我心:悠悠乎我心思念而不能见。《毛诗正义》曰:「悠悠乎我心 思而不见,又从而责之。」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玄笺云:「嗣,续也。」《毛诗正义》曰:「纵使我不往彼见子,子宁得不来学习音乐乎?责其废业去学也。」嗣音,《毛诗正义》曰:「嗣,习 也。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译文】《子衿》是斥责学校教育荒废的诗。遭逢乱世,学校教育往往得不到整治恢复。想那班身着青衣的学子啊,你们的离去令我日夜忧思(这 一句说明过去和学子们一起,都在学校中学习,现在他们都走了,而只有自己留下来,所以追思着他们)。纵然我不能一一去挨家探访,难道就从此都音信全无,全忘了师生的情义(老师的意思是你们 走后为何都不曾捎个音信来问候我?这是从师生恩义的角度责备学生不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老师)!
【原文】《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其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 ,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注释】甫田:面积广大的田地。刺襄公:指责齐襄公。求诸侯:期求诸侯支持拥戴。
【译文】《甫田》是大夫讽喻齐襄公之诗。襄公不遵循礼义而一心期求获 取大的功绩,不修养自己的德行而只会一味要求诸侯支持拥戴他。他的志向虽大,却心劳日拙,是因为他期求的方法不正确。
【原文】《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 修其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兴也。甫,大也。大田过度,而无人功,终不能获。兴者,喻人君欲立功致治,必勤身修德,积小以成高大也。无思远 人,劳心忉忉。忉忉,忧劳。此言无德而求诸侯,徒劳其心忉忉然。
【注释】甫田:面积广大的田地。刺襄公:指责齐襄公。求诸侯:期求诸侯支持拥戴。无田:没有力量耕种。田,古同「佃 」,耕种。维莠骄骄:田间的杂草。莠,狗尾巴草。骄骄,杂乱高盛的样子。忉忉:忧愁的样子。
【译文】《甫田》是大夫讽喻齐襄公之诗。襄公不遵循礼义而一心期求获取大的功绩,不修养 自己的德行而只会一味要求诸侯支持拥戴他。他的志向虽大,却心劳日拙,是因为他期求的方法不正确。
农夫无力耕种过大的田地,田地里就只会杂草丛生(这一句为起兴,田地面积太大,人 力不足,终究不会有收获。比喻君王想建立功勋使国家安定,一定要勤勉地修身养性,积累小的善行来成就大的功绩)。君王无德就别想着远人来归附,那只会白白地劳心费神(这一句说明自身没有高 尚的德行却要求诸侯拥戴,只能是白费心力黯然忧伤)。
【原文】《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兴也。蜉蝣, 渠略也。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兴者,喻昭公之朝,其群臣皆小人也。徒整饰其衣裳,不知国将迫胁,君臣死亡之无日,如渠略然也。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归,依归也。君当 于何依归?言有危亡之难,将无所就往也。
【注释】蜉蝣:又叫「渠略」,一种朝生暮死、寿命极短的虫,栖息水边,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在此象征小人。昭公:指曹昭公。迫:被大国逼迫 、强迫。将无所依焉:将会无所依归。楚楚:鲜明的样子。兴:《诗经》六义之一,为诗歌表现手法,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徒整饰其衣裳:只顾着修饰他们的衣着外貌,不顾国家存亡。迫胁: 逼迫、威胁。无日:不日,为时不久。于我归处:我的归处在哪?于,语助词,无义。指君王若不修德用贤,国家危亡之际,君王将无所归往。
【译文】《蜉蝣》是斥责奢侈的诗。昭公国家弱 小而被大国所欺压,自己又没有治国之法来保卫守护自己和国家,既好奢侈又重用小人,最后终将落得无所归依的结局。
瞧那朝生暮死的蜉蝣,把羽翼修饰得剔透光亮,如同炫耀那华丽的衣裳 (这一句为起兴。蜉蝣是一种早上出生傍晚死亡,却拥有羽翼、修饰自己的虫。比喻曹昭公的朝廷众臣全都是小人,只顾着修饰他们的外表,不知国家面临危难,君臣死期已近,就像蜉蝣那样)。
仁者的心中充满忧伤:死期将至的人啊,你将归向何方(这一句是说君王若不修德用贤,国家危亡的灾难来临之际,君王将无处可去)?
【原文】《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 作《常棣》焉。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是诗而歌之以亲之。
常棣之华,萼不炜炜。承华者曰萼,不当作跗。跗,萼足也。萼足得华之光明炜炜然也。兴者,喻弟以敬事 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炜炜然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鶺鴒在原,兄弟急难。鶺鴒,雍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尔。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矣。每 有良朋,况也永叹。况,兹也。永,长也。每,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狠也。御,禁也。兄弟虽内阋,外犹御侮也。
【 注释】常棣:木名。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兄弟:哥哥和弟弟。闵:哀伤;怜念。后多作「悯」。《书·文侯之命》:「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管 蔡: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的并称。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 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及《史记·管蔡世家》。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吊:伤痛。二叔之不咸:二叔,指管蔡二叔。咸,同。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 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故称。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他支持周公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辅佐过周厉王。华:花。萼不炜炜:萼,花萼、萼片的总称。萼位于花的外轮,呈绿色,在花芽期有保护花芽的作用。不,岂不。炜炜,又作「韡韡」,花色鲜 明的样子。跗:同「柎」,花萼房。《管子·地员》:「朱跗黄实。」莫如兄弟:没有谁亲如兄弟。鶺鴒:水鸟名,鸟类的一属。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 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在原:鹡鸰当居于水,今乃在于高原之上,失其常处。后因本诗以「在原」指兄弟。《北齐书·元坦传》:「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义?」不能自舍:不能自己舍离 放下。舍,离开、舍弃、放下。况:今,现在。永叹:长叹。阋于墙:在家里面争吵。阋,争。侮:欺侮。
【译文】《常棣》是写宴请兄弟的诗。因伤痛管叔、蔡叔违背道义,所以召公作《常 棣》一诗(这一句说明周公伤痛管蔡二叔与自己不同心,而使兄弟之间的恩情疏远。召公为此作这首诗来抒发感情,欲使兄弟之间和睦相亲)。
常棣开花,花瓣和花萼相互辉映,岂不是同样鲜 明(这一句为起兴,用常棣花开时花瓣和花萼同样鲜明比喻弟弟恭敬侍奉兄长,兄长以荣耀庇护弟弟,兄弟之间的恩义就像常棣花开时花瓣和花萼同样鲜明一样)?如今世上的众人,没有人比兄弟更亲 (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没有像兄弟之间恩情深厚的)。犹如鶺鴒水鸟不幸流落在高原,行则相顾,飞则相唤。既为兄弟,必当相救于危难(鹡鸰鸟边飞边鸣,行走摇摆不安,不会舍下同伴自己离开 ,这种天性犹如兄弟之间在急难时互相救助不愿舍离一样)。平日的好友虽多,如今急难之时,却只能报以长叹(当处于急难之时,虽有很好的同学朋友来到,也只能相对长叹而已)。兄弟在家中尽管 也有纷争,但一定会同心抵御来自外部的欺凌。
【原文】《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嘤嘤,相切直也。言昔日未居位,与友生于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嘤嘤,两鸟声也。其鸣之志,似于有朋友道然,故连言之。出自幽谷,迁 于乔木。迁,徙也。谓向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君子虽迁处于高位,不可以忘其朋友也。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矧,况也。相,视也。鸟尚知 居高木呼其友,况是人乎?可不求乎。
【注释】燕:宴请。庶人:平民百姓。亲亲以睦:爱敬自己的亲人,能亲密和睦。弃:厌弃,唾弃,嫌弃。遗:遗弃。丁丁:伐木声。丁,音蒸。嘤嘤: 鸟和鸣声。郑玄笺:「嘤嘤,两鸟声也。」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友生:朋友。山岩:险峻的高山。切正:切磋相正。连言:相连而言;连着说。乔木:高大的树木。 向时:往昔;从前。矧:况且;何况。伊人: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
【译文】《伐木》是宴请朋友、故旧之诗。自天子以下到平民百姓,没有无须借朋友之助而能成就其功业的。君 主热爱亲人来保持和睦,友爱贤者,不忘故旧,那么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当年一起在深山伐木,斧声叮叮,恰似林中的群鸟,在一旁嘤嘤和鸣。(这一句说明君子往日未做官的时候 ,与朋友一起在险峻的高山中伐木,做勤劳辛苦的事情,还能够相互切磋道德并行正道。两只鸟连声鸣叫,也好似朋友之间在切磋道德互以正道相勉一般。)小鸟偶尔从深谷中飞出,迁居于山顶高大的 树木。高居的小鸟依旧嘤嘤而鸣,不停地呼唤着幽谷内昔日的友人(君子虽然迁居高位了,但不能忘记故旧和朋友啊)。看那小鸟也知道不忘故旧,何况是那位君子,怎会不寻求旧友?(小鸟尚且知道 聚集在高大树木上而不忘呼叫朋友,何况是人呢?能不求吗?)
【原文】《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则臣亦归美以报其上焉。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 ,受天百禄。保,安也。尔,汝也。戬,福也。谷,禄也。罄,尽也。天使汝所福禄之人,谓群臣也。其举事尽得其宜,受天之多福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恒,弦也。升,出也。言俱进也。月上弦 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也。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骞,亏。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或之言有也。如松柏之枝叶,常茂盛,青青相承,无衰落也。
【注释】报:报效;报答。下下:下,向 地位低的人行礼、下士。下下,礼贤下士。归美:称许;赞美。《晋书·郑冲传》:「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天保定尔:保,安。尔,汝、你。俾:使。戬谷:戬,福 。谷,通「谷」,禄。罄:尽。恒:月上弦之貌。升:出,升起。骞:亏损。无不尔或承:不尔,不如此、不然。《管子·海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或,助词。承,继承、接续。
【译文】《天保》是臣下报答君主之诗。君主能礼贤下士而成就其政事,则臣下就会将众善归功于君主,以美德报答君主。
上天保佑使您安定,并让您赐给群臣以福禄。凡事都尽得其宜,才 得以享受上天赐予的种种恩惠(上天安定你的王位,所以让你赐福禄予人们,也就是那些朝廷群臣们,都没有赏赐不当的。他们做事都能尽其所能,而堪受君王赐予的种种恩惠)。君王的福禄如上弦月 越来越圆满,像初升的太阳越来越明亮。如南山之寿,永无终尽之时;如松柏之茂,枝叶常青而永不衰落。
【原文】《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者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人君 得贤者,则其德广大坚固,如山之有基趾也。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台,夫须也。兴者,山之有草木以自覆盖,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贤臣自以尊显也。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基,本也。只之言 是也。人君既得贤者置之于位,又尊敬以礼乐乐之,则能为国家之本也。
【注释】台:莎草,又称夫须、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制蓑笠。基:根基,根本。莱:草名,即藜。乐只:和美; 快乐。只,语助词。以礼乐乐之:用礼乐使他们快乐。
【译文】《南山有台》是写喜得贤才的诗。能得到贤才者,则能为国家奠定太平的根基(国君得到贤才,就能够光大德行使国家政权坚固 ,就像高山具有牢固的根基)。
南山有莎草,北山有野藜,草木丛生才显出山岳的雄伟(这一句为起兴,用山上有草木覆盖而成就山的高大来比喻说明国君有贤才从而显示其尊贵)。啊,天下 贤才都乐于归向依止,这就是国家的根基(国君得到贤才,把他们放在高位,尊敬他们,用礼乐使他们快乐,他们就能成为国家的根基)!
【原文】《蓼萧》,泽及四海也。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兴也。蓼,长大貌。萧,蒿也。湑湑然,萧上露貌。兴者,萧香物之微者,喻四海之诸侯,亦国君之贱者。露,天所以润万物,喻王者恩泽,不为远国则不及之。既见君子,我心 写兮。既见君子者,远国之君朝见于天子也。我心写者,舒(舒作输)。其情意,无留恨者。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天子与之燕而笑语,则远国之君。各得其所。是以称扬德美,使声誉常处天子也 。
【注释】蓼萧:蓼,长大貌。萧,艾蒿。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湑:清澈貌。贱者:地位低下的人。为:施行。君子:指诸侯。写:舒畅;喜悦。恨:遗憾。燕:通「宴」。宴请,宴 饮。处:享有;据有;取。《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蓼萧》是写君主恩惠施及四海的诗。
长长的艾蒿生长在四野 ,甘露的滋润无所不及(这一句为起兴,用蓼萧比喻天下的诸侯,也就是比天子地位低下的人。用滋润万物的露水比喻天子施恩泽到天下所有地方)。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内心的喜悦、感戴难以 言喻(远方诸侯们朝见周天子,心情多么舒畅,没有留下遗憾了)。席间欢声笑语,争相传扬周天子的美德(周天子宴请诸侯们,席间充满欢声笑语,这样远方的诸侯各得其所,因此称赞扬名周天子的 美德,使周天子拥有美好的声誉)。
【原文】《鹿鸣》废,则和乐缺矣。《四牡》废,则君臣缺矣。《皇皇者华》废,则忠信缺矣。《常棣》废,则兄弟缺矣。《伐木》废,则朋友缺 矣。《天保》废,则福禄缺矣。《采薇》废,则征伐缺矣。《出车》废,则功力缺矣。《杕杜》废,则师众缺矣。《鱼丽》废,则法度缺矣。《南陔》废,则孝友缺矣。《白华》废,则廉耻缺矣。《华 黍》废,则畜积缺矣。《由庚》废,则阴阳失其道理矣。《南有嘉鱼》废,则贤者不安,下民不得其所矣。《崇丘》废,则万物不遂矣。《南山有台》废。则为国之基坠矣。《由仪》废,则万物失其道 理矣。《蓼萧》废,则恩泽乖矣。《湛露》废,则万国离矣。《彤弓》废,则诸夏衰矣。《菁菁者莪》废,则无礼仪矣。《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注释】《鹿鸣》:《诗经· 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天子宴请群臣的诗。废:废弃。缺:缺失。《四牡》:《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慰劳使臣的诗。《皇皇者华》:《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天子派遣使臣的诗。《常棣 》:《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伐木》:《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宴请朋友故旧的诗。《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臣下祝颂君王的诗。《采薇》:《诗经·小 雅》中的篇名,是写派遣在外驻守的军队,内心思念家乡却没有厌恨的诗。征伐:讨伐。《出车》:《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军人从军征战的诗。《杕杜》:《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妻子 思念从军征战的丈夫以及想象丈夫返乡时慰劳情景的诗。师众:指军队。《鱼丽》:《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请饮酒通用的乐歌。《南陔》:《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 《白华》:《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华黍》:《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畜积:指积储的财物。《由庚》:《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 宴饮的乐曲。《南有嘉鱼》:《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饮通用的乐歌。《崇丘》:《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遂:完成,成功。《南山有台》:《诗经·小雅》中的篇名 ,是宴饮通用的乐歌,有祝颂客人的意思。坠:毁坏。《由仪》:《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蓼萧》:《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的诗。乖:违反,背离。 《湛露》:《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的诗。《彤弓》:《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并赐予弓矢的诗。《菁菁者莪》:《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国家注重教育 的诗。《小雅》:指《诗经·小雅》。内容记士大夫宴集之诗。本文上述篇章都在《诗经·小雅》中。微:衰微;衰弱;衰败。
【译文】如果《鹿鸣》之章废弃,则君臣和乐缺失;《四牡》之 章废弃,则君臣关系有损;《皇皇者华》之章废弃,则于忠诚信义有失;《常棣》之章废弃,则于兄弟情谊有失;《伐木》之章废弃,则会失去朋友;《天保》之章废弃,则会亏缺福禄;《采薇》之章 废弃,则丧失征伐之道;《出车》之章废弃,则会失缺征伐之功劳;《杕杜》之章废弃,则军队难以形成;《鱼丽》之章废弃,则法度缺失;《南陔》之乐曲废弃,则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情缺失;《 白华》之乐曲废弃,则廉耻之心缺失;《华黍》之乐曲废弃,则仓储积蓄亏缺;《由庚》之乐曲废弃,则会使阴阳失调;《南有嘉鱼》之曲废弃,则会使贤者不安、百姓得不到安顿;《崇丘》之乐曲废 弃,则会使万物不能顺利生长;《南山有台》之乐曲废弃,则会使治国的根本失掉;《由仪》之乐曲废弃,则万物皆失其协调;《蓼萧》之章废弃,则天子与诸侯的恩泽丧失;《湛露》之章废弃,则会 使万国背离。《彤弓》之章废弃,则华夏诸国会衰落;《菁菁者莪》之章废弃,则天下将没有礼仪了;《小雅》一类诗歌全部废弃,则会使四方边远民族交替入侵,而使中原衰弱。
【 原文】《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家父,字,周大夫也。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兴也。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兴者,喻三公之位,人所尊严也。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师,大师,周之 三公。尹氏为大师。具,俱也。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也。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卒,尽也。斩,断也。监,视也。天下之诸侯,日相侵伐,其国已尽绝灭,汝何用为职,不 监察之。
【注释】家父:字,周大夫名。维石岩岩:维,连接。岩岩,积石貌。三公:周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赫赫:显赫盛大貌。师尹:太师,周之三公。尹氏为太师。尔瞻:尔,你 们。瞻,看、望、观察、察看。卒斩:卒,尽。斩,断。何用不监:何用,为什么。监,察看、督察。
【译文】《节南山》是周朝一位名叫家父的大夫指斥幽王的诗。
仰望那高峻的南 山,堆积着层层岩石(这一句为起兴,用堆积层层石头的南山比喻三公之位是人们所认为尊严的官位)。
身居高位的尹太师啊,百姓全都看着你(尹氏处在三公高位,所以,天下百姓全都看着 你的所作所为)。国家将要灭亡,你为何竟毫无觉知(天下的诸侯一天天侵犯,国家将要灭亡,你是怎么履行职责的,难道你没觉察吗)?
【原文】《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 而作是诗。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僭,不信也。涵,同也。王之初生乱萌,群臣之言,信与不信,尽同之不别。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斥在位者,信谗人言,是复乱之所生。君子信盗,乱 是用暴。盗,谓小人。盗言孔甘,乱是用餤。餤,进也。
【注释】僭:虚伪,不可信。涵:包含,包容。盗:谗佞的人。谓小人。用:因而。孔:甚。餤:进、进入。
【译文】《巧言 》是讽喻周幽王之诗。其大夫因被奸佞谗言伤害而作此诗。
追溯动乱的源头,是君王面对伪言,分不清善恶真假(动乱刚刚发生的时候,群臣的言论,真实的与不真实的,没有甄别全都被认同 )。动乱再次出现,那是君王听信谗言,良臣却无辜受压。君王信任小人,才会有今天的乱象丛生。小人的甜言蜜语盛行于世,动乱终将逐步升级,直至无法收拾。
【原文】《蓼莪》 ,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兴也。蓼蓼,长大貌也。莪已蓼蓼长大,我视之反谓之蒿。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者,恨 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覆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
【注释 】蓼莪:莪,植物名。始生为莪,长大为蒿。后常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蓼蓼者莪:莪蒿已渐渐长大。蓼蓼,长大貌。匪莪伊蒿:不是莪蒿而是青蒿。匪,同「非」。伊,是、此。蒿,蒿草。精 识:见解精确。劬劳:劳累;劳苦。怙:依赖;凭恃。衔:心中怀着。依依:依念不舍的样子。斯须:须臾;片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旋:回还;归来。鞠:养。拊:抚摩;抚 慰;安抚。畜:喜爱。孔颖达疏:「畜我承拊我之后,明起止而畜爱之。」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谓父母养育恩德深广,欲报而无可报答。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无尽。
【译文】《蓼莪》是斥 责周幽王之诗。当时百姓辛勤劳苦,连孝子也无力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
莪草已经渐渐长大,看上去不再像莪草,而像是粗壮的青蒿(莪苗已经渐渐长大了,我看着反而认为是青蒿。这一句 为起兴,比喻忧虑自己不能精细地分辨事情了)。想起了父母,心中有无限哀伤,我从小到大,他们已太过辛劳(哀伤的是不能终养父母,报答其养育之恩)。天下的儿女若没有了父母,这世上还有谁 可以依靠?刚离开家门就日夜担心,归来已物是人非,再难觅双亲的踪影(孝顺的子女不论自己年纪有多大,总是一直把父母当成依靠,心中依依不舍,好像片刻也不能离开,走出家门就会想念担忧, 回家却再也见不到父母,心中恍惚,好像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父亲啊你给我生命,母亲啊你把我抚养到今朝。你对我的抚爱从不稍停,你对我的养育恩比天高。你对我的眷顾千遍万遍,你曾经进 出都把我怀抱。我多么想报答父母的无边恩德,苍天啊,我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到(我想报答父母如此的大恩大德,苍天啊!这如天一样的恩德怎么报答得完呢)?
【原文】《大明》, 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二圣相承,其明德日广大,故曰大明也。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在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嫡,使 不挟四方。忱,信也。挟,达也。天意难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纣居王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乃绝弃之。使教令不行于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无常,唯德是与耳。维此文王,小心翼 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回,违也。小心翼翼,恭慎貌也。聿,述也。怀,思也。方国,四方来附者也。
【注释】赫赫:显赫盛大貌;显著貌。忱:信任;相信。常于 涉及天命、天意时用之。《诗》曰:「天命匪忱。」位: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嫡:正妻。挟:握持;操持。引申为持有。《战国策·赵策四》: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怀:招致,招来。《易·师》:「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孔颖 达疏:「能招怀万邦。」厥:代词,其。受:得到;得。翼翼:恭敬谨慎貌。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述:遵循;继承。《书·五子之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安国传》 :「述,循也。」
【译文】《大明》讲述的是文王有圣明德行,庇荫影响着后代,故治理天下之重任由文王延续至其子武王(文王、武王两位圣君先后相承,其圣明的德行一天天广为传扬,故 称为大明)。
文王的圣德流布天下,声名显著于天地之间(文王的德行惠及百姓,所以声名显赫)。天命无常,实难依赖,只有君王的圣德才可以永葆不变(天意难料,但不轻易变更的是君王 )。上天也曾命殷纣为王,不久又令他失去天下。(殷纣王虽居王位,而且又是殷商的正室所传,因为他作恶多端,于是废除了他,让他的命令在全国无法施行,天下一起背离了他。所以,天命不会恒 常不变,只给予那些有德行的人。)唯有今天的文王,时时恭敬谨慎,唯恐自己的德行有丝毫偏差。奉行天道,勤于国事,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德行始终不变,才能够赢得诸侯的归顺 ,将天命永久承担。
【原文】《思齐》,文王所以圣也。言其非但天性,德有所由成也。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齐,庄也。媚,爱也。周姜,大姜。京 室,王室也。常思庄敬者太任也,乃为文王之母。又常思爱大姜之配大王之礼,以为京室之妇。言其德行纯备,以生圣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徽 ,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法也。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御,治也。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其宗族,以此又能为政治于家邦。
【注释】齐:同「斋」。庄重;严肃恭敬。大任:即文王之母太任。大,「太」的古字。《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文王父)娶为妃。大任之性,端 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 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 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周姜:指文王的祖母太姜。《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 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京室:王室。大姜:太姜。配:配合。《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朱熹《孟子 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大王: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豳,古国名。周的祖先公刘所立,其地在今陕西省彬县以东旬邑县境),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 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大姒:亦作「太姒」。有莘氏之女,周文王妻,武王母。《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后用为贤母的典实。嗣 :继承;接续。徽音:犹德音。指令闻美誉。刑于寡妻:刑于,谓以礼法对待。指夫妇和睦。寡妻,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一说为嫡妻。毛传:「寡妻,适妻也。」御:统治; 治理。《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译文】《思齐 》讲述的是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的缘由(文王成圣,不仅是因他天性纯善,还因为他的德行成就有其特殊的原由)。
内心庄严诚敬始终如一,那便是太任——文王之母。她一心效法婆母太姜, 做好王室之妻,不容自己有半点瑕污(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庄严恭敬之心的那个人叫太任,她就是文王的母亲。她还常常思想爱慕太姜辅助配合太王的嘉言懿行,要效法婆母做好王室之妻。说的是文王的 母亲德行纯正完美,所以才会生出圣子)。太姒再次继承太任的德音,后代男丁兴旺逾百人,皆蒙受美德的教化(太姒生有十子,其他嫔妃所生之子约百人。太姒继承太任的德音,这是说她能继续效法 太任美好德行的教化)。文王以礼法善待贤妻,进而延及兄弟,国人纷纷效法,德教乃遍布天下(文王以礼法善待妻子,并以礼法推及宗族之人,因此也能以德行教化来为政,治理国家)。
【原文】《抑》,卫武公刺厉王也,亦以自警也。
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无兢,竞也。训,教也。觉,直也。兢,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 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则,法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 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之也。
【注释】克:强盛;强劲。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 也。」四方:指四方诸侯之国。四国:四方诸侯国。教:政教;教化。直:有理;正义。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法 :仿效,效法。柔嘉:柔和而美善。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玷:玉的斑点,瑕疵。言:政令;号令。鑢:磋磨。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朱熹《周易本义》:「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译文】《抑》是卫武公劝谏厉王的诗,同时也以此诗自我警惕。
国家的强盛在于拥有贤德之人,四方之国才都会接受其教化。君王 具备了纯正的德行,四方诸侯才能够齐归于麾下。(君王治理国家,最好的莫过于得到贤才。有了贤才,那么天下都受到其风俗习惯的教化。有大德行,那么天下都接受其政令。说的是君王因此要带头 倡导。)恭敬谨慎、举止庄重,天下百姓都会效法。颁布教令当循古人常道,言行举止务求优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难弥补(玉的斑点还可以磨除干净,君王的政教一旦有错,谁 能够回头补救呢)!
【原文】《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天生烝民,好是懿德。天之生众民,莫不好有美德之人也。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 子,生仲山甫。监,视也。假,至也。天视周室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谓及于众民也。天安爱此天子宣王,故生仲山甫使佐也。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嘉,美也。令,善也 。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也。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将,行也。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匪 ,非也。一人,斥天子也。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輶,轻也。仪,疋也。人之言云, 德甚轻。然而众人寡能独举之以行者,言政事易耳。人不能行者,无其志也。我与伦疋图之而未能为也。维仲山甫举之。仲山甫能独举是德而行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王之职有缺,辄能补之者 ,仲山甫也。
【注释】烝民:民众,百姓。任贤使能: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中兴:由衰复盛,重新振作。懿德:美德。天监:上天的监视。昭假: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 保:保佑。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柔嘉:柔和美善。则:楷模;准则。令仪:谓整肃威仪。令色:和悦的容色。小心翼翼:恭敬谨慎。肃肃:严正貌。王命:帝王的命令、诏谕 。将:施行。否:恶。明:明白;清楚。明:指贤明的人。哲:明智;有智慧。夙夜匪懈:亦作「夙夜匪解」或「夙夜不解」。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一人: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斥:指; 直接指明。茹:吃,吞咽。刚:坚硬。侮:轻慢,轻贱。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毛传》:「老无妻曰鳏,偏丧曰寡。」畏 :害怕;恐惧。御:强御;强暴。鲜:少;尽。克:能够。仪图:揣想忖度。朱熹《诗集传》:「仪,度;图,谋。」易:容易。伦:辈,类。这里指的是朋辈。疋:「雅」的古字。素常、向来的意思 。衮职:衮,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郑玄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孔颖达疏:「衮职,实王职也。」阙:缺误;疏失。补:弥补;补救。
【译文】《烝民》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诗。当时宣王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使周王朝得以由衰转盛,重新振作。
上天无私生育万民,万民所爱唯有美德(上天生养百姓,无人不喜好有 美德的人)。上天将周朝仔细观察,光明普照百姓安乐。为保天子振其德教,故生山甫佐于君侧(上天看到周王室的政令教化,其恩惠的光芒照耀于下,惠及百姓。上天喜爱周宣王这位天子,所以降生 仲山甫来辅佐他)。既生山甫必盛其德,柔和美善威仪可则。仪表庄严言辞安定,待人谦和处事恭敬。君王在上法令严明,山甫行之上下和顺。国事纷繁吉凶难卜,山甫断之扬善救恶。德配贤明智称上 哲,修身全道品行高洁。日夜操劳不厌不疲,鞠躬尽瘁以奉天子。世人常言见风使舵,逢软则食,逢硬则吐。守节不移惟有山甫,软亦不食硬亦不吐。怜恤鳏寡老弱是助,除暴安良强权不惧。世人常言 :德轻如毛几人能举?为善虽易行之者稀。我辈亦曾心向往之(人们常说积德行善很容易,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奉行。说的是推行德政很容易,人不能去做,是因为没有这个志向。我与朋辈一直在思量这 件事,却未能做到)。唯有山甫勤而行之(只有仲山甫真正将德行落到了实处)。君王在上偶有过失,唯有山甫能补救之(发现君王有过,能够及时予以补救,只有仲山甫能够做到)。
【原文 】《敬之》,群臣进戒嗣王也。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显,光也。监,视也。群臣见王谋即政之事,故因此时戒之曰:敬之哉!敬之哉!天乃 光明,去恶与善,其命吉凶不变易也。无谓天高又高在上,远人而不畏也。天上下其事,谓转运日月,施其所行,日视瞻近在此也。
【注释】戒:告戒。《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嗣王:继位之王。维:乃;是。显:明;光明。思:语气词,用于句末,犹啊。命:天命;命运。陟降:升降,上下。陟,升。厥:助词,之。士:通「事」。监:察看;督察。吉 凶:犹祸福。上下:升降;增减,变更。转运:循环运行。日月:指天地。视:督察。瞻:照看。
【译文】《敬之》一诗写的是群臣进忠言以戒勉嗣王(周成王)。
天子临朝臣何所献 ?敬慎敬慎别无他言!上天之德智慧光明,惩恶赏善万古不变。莫道上天渺渺何远,日月昭昭举头可见。上下巡视明察秋毫,人有善恶岂可瞒天。(群臣面见天子周成王,商议成王继位执政之事,因此选 择这个时刻大家一齐告诫他说:要敬慎啊,千万要敬慎啊!上天是智慧光明的,弃除邪恶而奖励善良,并依此标准赋予人们吉凶祸福,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不要说上天高高在上,离我们太遥远而不必 畏惧它。上天上下其事,这一句说的就是上天运行日月,行使自己的职责,明察一切,每天就在这里审视着我们!)
【原文】《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
汤降不迟 ,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不迟,言疾也。跻,升也。九围,九州也。降,下也。假,暇也。祗,敬也。式,用也。汤之下士尊贤甚疾,其圣敬之德日进,然而能以其聪明,宽 暇天下之人迟迟然,言其急于己而缓于人也。天用是故爱敬之,天于是又命之使用事于天下,言王之。不兢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絿,急也。优优,和也。遒,聚也。
【注释 】禘: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降:莅临;临幸。谓帝王亲临。圣:古之王天 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跻:升登,达到。昭:光明,明亮;明显,显著。假:通「瑕」,缺点。迟迟: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上帝:天帝。祗:敬。式:用,施行。九围:九州。宽暇: 宽容。竞:争竞,指为名利而争逐奔走。亦泛指互相争胜。絿:急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优优:宽和貌。百禄:指多福。遒:聚合;聚集。
【译文】《长发》是一首歌颂大禘的诗(大禘 ,是在郊外祭祀上天的祭典)。
汤王受命伊始尊贤选能,圣王诚敬之德与日俱增。严于律己尤能宽厚待人,智慧仁慈赢得人天爱敬。上天敬其有道足以安民,故委重任立为九有之君。(汤王礼 贤下士非常急切,其圣敬的德行与日俱增,然而能以其聪明睿智,宽容天下之人从不苛求。说的是他急于要求自己而缓于要求别人。所以上天敬他爱他,于是就任用他,派他来治理天下,也就是使他成 为天下之王,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样。)从不争强好胜急于求成,既不刚强暴戾也非柔弱不禁。政教所及唯有仁厚宽和,才有这千祥云集百福骈臻。
卷 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补
【原文】《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释】诗曰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赐给。言孝子为孝,无有竭尽之时,故能以此孝道长赐予汝之族 类。
【译文】《诗经》说:「孝子的孝行(德行)没有穷尽的时候,可以永远把它赐给自己的族类。」
【原文】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注释】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佚:放逸;恣纵。自邪:杨伯峻注:「谓有此四者,则必至于邪。」
【译文】我听说真正爱护儿子,就用道义来教育他,不使他步入邪路。骄 傲、奢侈、不加节制、放逸,这是走上邪路的途径。
【原文】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译文】国君行事合于道义, 臣下受命奉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和爱,弟弟恭敬,这是六种顺应伦理规范的关系。丢弃正道而效法逆道,这就是使祸患很快到来的原因。
【原文】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 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注释】芟夷:除草;刈除。芟,音山。蕰崇:积聚,堆积。蕰,音运。善者:杨伯峻注:「意义双关,既指嘉谷,又指善人、善政、善 事。」信:古同「伸」,舒展开。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行,就像农夫务必除草一样,除掉它将它堆积起来,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良就能得到伸展。
【原 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注释】经:治理。定:安定。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度德量 力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相时而动:观察时机而采取行动。无累:不牵累;没有牵累。
【译文】(隐公十一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别的国家违 背礼法而讨伐他)服罪就宽恕他,揣度德行而处理,衡量力量而施行,看准时机而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原文】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 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注释】亲亲:爱自己的亲属。郑、息同为姬姓,宜相亲。征:审也,明也,问也。韪:指好的或正确的(言行)。丧师:谓战败而损失军队。
【译文】不 揣度德行,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属,不辨明言语是非,不查察是否有罪,犯了这五种过失,而要去讨伐别人,那战败不也是应该的吗?
【原文】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注释】体:谓礼为政治、政法之骨干。易:违反之意。
【译文】命名(起名字)用来表示义,义产生礼,礼是处理政事的主体,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19:37
|
只看該作者
政事是用来端正百姓 的。因此政事成功而百姓听从,违反它就会发生动乱。
【原文】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注释】卜:占卜。
【译文】占卜是用来决断疑惑的,没有疑惑,何必占卜呢?
【原文】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注释】鲍叔牙:约公元前七二三年或公元前七一六年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在世。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 子。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好友。
【译文】大夫鲍叔牙说:「国君使百姓放纵轻慢,祸乱将要发作了。」
【原文】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 妖兴,故有妖。
【注释】衅:音「信」。过失,罪过,缺陷。
【译文】(申繻说)妖孽的发生是由于人造成的。人若自己没有缺陷,妖孽不能自己起来。人丢弃了常道,妖孽就会兴起 ,所以才有妖孽。
【原文】《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
【译文】《商书》上说:「恶行的蔓延,就像大火燎原一样,不可以靠近,难道 还能扑灭?」
【原文】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注释】哀乐:悲哀与快乐。殃咎:灾祸。
【译文】(庄公二十年)悲哀与快乐不合时宜,灾祸一定会到 来。面临灾祸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会降临他的身上。
【原文】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译文】君子评议说:「酒是用来完成仪礼的 ,不能继续而过度,这是义;因为和国君饮酒完成了礼仪,而不至于使他陷于过度,这是仁。」
【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注 释】共:大。共德:大德。共,通「洪」。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译文】(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在桓公庙的方形椽子上雕刻花纹,这是不合礼制的。) 大夫御孙劝谏说:「节俭,是德行中最大的;奢侈,是恶行中最大的。我国先君具有大德,而您却使他沦于大恶之中,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原文】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译文 】男女有别,是国家的最大礼节。
【原文】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译文】(闵公二年春,虢公在渭水打败犬戎)虢国大夫周之侨说:「没有德行而享有福运,是灾殃。灾殃将 要到来了。」(于是逃往晋国。)
【原文】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注释】修己:自我修养。
【译文】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责难别人,就会免于遭受祸难。
【原文】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注释】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杜预注:「携,离也。」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怀念,依附。
【译文】招抚尚未归心的 国家,要用礼义;安抚边远的国家,要用恩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不归附的。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注释】 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昏:乱。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 。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原文】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 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注释】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
【译文】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 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原文】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注释】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则失亲己者。」幸灾:因别人 遭灾而高兴。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
【译文】(庆郑说)背弃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 人,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原文】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 不祥。
【注释】史佚:人名。西周初年太史。始祸:杨伯峻注:「始祸犹言首祸,为祸乱之倡导者。」怙乱:谓乘乱取利。重怒:谓增添愤怒。刘文淇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陵人:以 势压人。
【译文】(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这么一句话说:「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胜,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就会不吉祥。
【原文】《 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注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刑,杨伯峻注:「刑同型,法也,今言示范。」寡妻,嫡妻。御,治 理。
【译文】《诗经》上说:「修养德行首先给妻子做榜样,由此扩展到作为兄弟们的表率,进而以此来治理一家一国。」
【原文】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 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注释】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彩色;花纹。嚚:音「淫」。奸诈。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耳朵不能听到五声的唱和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色的文饰是昏暗,心里不学习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原文】刚而无礼,不 可以治民。
【注释】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译文】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民听不惑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注释】共:通「恭」。恭敬。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 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 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原文】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注释】 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原文】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 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注释】忠、信、卑让之道也:《左传·文公元年》原文作:「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 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按:穆伯,即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
【译文】(鲁文公元年,鲁卿穆伯到齐国开始进行聘问。凡是新君即位,卿到各国去 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忠、信、卑让之道。忠,是道德纯正的表现;信,是道德巩固的表现;卑让,是德行的基础。
【原文】使 能,国之利也。
【注释】使能:任用有才能者。
【译文】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
【原文】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 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
【注释】风声:教化;好的风气。采物:指有彩色 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话言:美善之言。律度:犹法度、法制。艺极:准则。表仪:犹法度。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防利: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常 秩:一定的职务。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杨伯峻注:「即因地制宜之意。」众隶:百官。即命:即世,死亡。
【译文】古代身居王位的人,知道自己的寿命 不能长久,因此就普遍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为他们树立好的风气与教化,分给他们旗帜服装以别尊卑,把对他们有益的话记录在典册上作为遗诫,为他们制订法度,向他们公布各种准则,以法度来引 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让其使用,告诉他们先王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教育他们要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用礼法来教导他们,使他们不要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百官都信赖他们。 这样的做法直到死为止,圣人和先王都是如此。
【原文】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注释】备豫不虞:备豫,防备。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古之善教也:是时,季文子将到晋国聘问 ,派人求「遭丧之礼」,人问其故,季文子遂以此作答。
【译文】(文公六年,季文子说)预先准备好意料不到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
【原文】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 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
【注释】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 ,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 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原文】礼以 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注释】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 ,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 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
【原文】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臧文仲之言)「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事奉他,如同孝子奉 养父母一样恭敬。」
【原文】《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 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
【注释】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 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 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贿:财物。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 」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 。常:常刑(一定的刑法)。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 、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 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 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 注释】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藏奸:即赃奸。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 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里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有能坚持至终的。」
【原文】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
【注释】有一于此:在不忠、不信二者中有一项(罪名)。
【译文】杀害国家的栋梁,就是不忠; 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忠信不可兼得,不如一死。
【原文】德之休明,虽小,重;不可迁。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言可移。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致。
【注释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虽小,亦重而不可迁。即王权稳固。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德行不好,奸邪无道,九鼎虽大,亦会轻易被迁走。奸回,奸恶邪僻。昏乱, 昏庸无道、糊涂妄为。祚:音坐,此处作动词。赐,赐福,佑助。底止:终止。使固定,不变更。
【译文】君主美善清明,九鼎虽小,却显得很重,他人无法轻易夺去(不可以搬移);君主奸 邪无道,九鼎虽大,也显得很轻,他人就会轻易夺去(言可以搬移)。上天赐福给美善清明的君主,必有所固定,不随便变更(底,至、终)。
【原文】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 也,天可逃乎?
【注释】独:语助词,犹「其」,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译文】背弃君命的人,有谁肯接纳呢?君主好比是天,难道天可以逃避吗?
【 原文】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衅,罪也。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
【注释】观衅而动: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观,观察、察看。衅,罪过、过失。
【译 文】我听说用兵,要先观察敌人的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衅,过错、过失)。若其德行、刑赏、政治、国务、典章、礼仪没有违反常规,就不可与之为敌。
【原文】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尊卑别也,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威仪有等差也,礼不逆矣。
【注释】物有服章:衣服饰物各有规定的色彩、标记。章,标记、徽章。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贵有常尊:杨伯峻注:「贵者有一定可尊之制度仪节,亦不得僭越。」。指固定的显贵地位。等威:威仪之等差,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不同等级。逆:颠倒。
【译文】举拔人才不遗漏有德行的 人,赏赐不遗漏有功之人。君子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区分尊卑);地位显要的人保有固定的显贵地位,地位低下的人保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威仪(贵贱皆有不同威仪)。
【原文】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
【译文】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原文】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戢,藏也。櫜,韬 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
【注释】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 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櫜,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 。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译文】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文,文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戢,收藏。 櫜,弓袋。诗赞美武王能诛灭暴乱而停止用兵)。』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这是用武的七项美德),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 记这些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子孙不要忘记)。
【原文】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几,危也。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兵动 则年荒。
【注释】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
【译文】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 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几,危险、危急),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兴兵打仗则谷物歉收)?
【原文】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 腹。」言非所击。
【注释】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
【译文】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能打到马腹上(言 不可以攻打)。」
【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注释】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 之。
【译文】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
【原文】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
【注释】由之:依其道而 行。即「恃才与众」。
【译文】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
【原文】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 则妖灾生。
【注释】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
【译文】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寒暑季节变换),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群物失其常性)。国君违反德义 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
【原文】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注释】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 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
【译文 】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原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 人。器,车服也。名,爵号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
【注释】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唯有礼器(如曲县、繁缨)和爵位名号不 能借给人。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政亡:政权丧失。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
【译文】唯有礼器 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器,车舆礼服。名,爵位的名号)。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
【原文】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译文】贪恋美色为淫,淫则当受重罚。
【原文】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译文】圣人和大众的愿望一致,因此能成事。
【原文】《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钧,等。夫善,众之主也。
【注释】三人占,从二人:《左传》原文为「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古 代卜筮,询之三人,各人判断未必相同,从其二人相同者。善钧,从众:意谓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果都是卓有见识的人,则取人数多的一方的意见。钧,同「均」,均等、同等。夫善,众之主:主,依 靠、凭依。从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善。如果贤愚参差不齐,则贤者为众人之依靠。
【译文】《商书》说:「三个人占卜,要听从其中结论相同的两个人的意见。」是因为那是多数的缘故。武 子说:「如果都是贤者,则听从多数一方的意见。贤者是众人的依靠。
【原文】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禄。夫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也。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但赖其先人以免 祸耳。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注释】三代之令王:泛指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令,善。僻王:邪僻之王。僻,邪恶。赖前哲以免也:依靠前代贤君的德 行美政以免于亡国。不敢侮鳏寡:见《尚书·康诰》,谓君王也不敢欺侮鳏夫寡妇。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所以明德也: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 的贤明君主,都能数百年保全上天赐予的福运。难道其后代没有出现品行不正的君主吗?只是依靠其祖先的贤明而免于亡国(言三代亦有邪僻的君主,但依靠其先人得以避免灾难)。
《周书》 说:「不敢欺凌鳏夫寡妇之类无助的人!」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原文】「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器,犹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 时,信以守物。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动顺理也。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敦,厚。庞,大。莫不尽力以从上命,此战之所由克也。
【注释】德、刑、详、义、礼、信 、战之器也:意谓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详,通「祥」。和顺,和善,指事神的态度。故下文云「详以事神」。器,器用。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道 义是用来建立功利的标准和措施,以防止人们取不义之财;礼法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合于时宜;信用用来维护一切事物,使人们专于职守。民生敦庞:人民生活丰厚富足。敦,厚。和同以听:和睦 一致而听从政令。
【译文】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德行是用以施加恩惠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和顺是借以事奉神灵的,道义是用以建树功利的, 礼法是用以使行为顺应时势的,信用是借以保持事物的。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应对不违义理(行动遵循道理)。因此神灵降福给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丰足,和睦同心,听从命令(敦,厚。庞, 大),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级命令的,这就是战争取胜的原因。
【原文】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
【注释】自非:倘若不是。多用于否定句。
【译文】晋只有圣人才能使国家内外都无忧患,倘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国内必有忧患(骄纵不逊则滋生困苦患难)。
【原文】夫唯善,故能举其类也。
【注释】 唯善,故能举其类也:惟有贤德的人,才能举荐同类之人。
【译文】惟有贤德的人,才能推举其同类之人。
【原文】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能者在下位,则贵尚而让 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加,陵也。君子,在位者也。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冯,亦陵也。自称其能为伐。是以上下 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争自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弊,恒必由之。传言晋之所以兴也。
【注释】农力:努力。谗慝黜远:邪恶之人被废黜而远贬。懿德:美德。称其功以加小人:自夸 其功而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指其属下。伐其技以冯君子:自夸其能而凌驾于其上位的人。「伐」与「称」互文,都是夸耀的意思。冯,同「凭」,与「加」同义。
【译文】当天下 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并对下属谦让(有能力的人处在下位,地位显要的人对他们尊崇且谦让),在下位的人努力事奉其上位的人,因此上下有礼,而邪恶之人被废黜远贬,都是由于不相互争夺的 缘故,这叫做美德。到天下动乱的时候,在上位者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凌驾于在下位的人(加,侵犯欺侮。君子,指在位者),下位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以凌驾于在上位者(冯,凌驾。自己称扬自己的才 能为伐),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祸害并生,都是由于竞相夸耀自己的缘故(竞相自己赞美褒扬自己),这就是昏乱而无仁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由此造成的(《左传》指出了晋国之所以昌盛兴旺的 原因)。
【原文】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译文】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 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原文】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注释】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国君是神灵的主祭者,是人民的希望。若困民之主:《新序》、《说苑》叙此事作「若困民之生 」。「主」字当是「生」字形近而误。谓使人民的生计困难。匮神之祀:匮乏对神灵举行祭礼。
【译文】国君,是祭祀神灵的主祭人,是百姓的希望。如果国君使百姓生计困难,对神灵的祭祀 匮乏,则百姓绝望,国家无人治理,那要国君有什么用呢?
【原文】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善则赏之,赏,谓宣扬 之也。过则匡之,匡,正。患则救之,救其难也。失则革之。
【注释】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善则赏之:杜预注,「赏 谓宣扬」。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
【译文】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 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贰,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之(赏,谓宣扬),有错误则匡正之(匡,匡正),有灾难则救助之(救其危难),无道则更改之。
【原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珍宝。
【译文】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 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原文】在上位者,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征,验也。而后可以治人。
【注释】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洒濯、洗涤。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可明征 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 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征,征验),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
【原文】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 也,又可禁乎?
【注释】归:趋向,归附。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译文】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 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原文】《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言 德行直则天下顺也。觉,较然正直。
【注释】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见《诗经·大雅·抑》,意谓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顺从他。有觉,正直之貌。《毛诗》:「觉,直也。」
【 译文】《诗经》里说:「德行正直无私,四方的人都会顺从他。」(意思是德行正直,则天下顺从。)
【原文】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
【译文】只要您肯行善政,谁 敢不努力?为什么要多杀人呢?
【原文】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志相顺从,身之害。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志相违戾,犹药石疗疾。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愈己疾也 。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注释】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意谓季孙之爱我,多是赞扬我,好比热病,实是害我;孟孙厌恶我,好比能治病的药石, 虽苦虽痛,却能治好病。疾疢,同义词连用,头脑发热的热病。疢,音趁。药指草药,石指针砭之石。美疢不如恶石:季孙之爱虽无痛苦孟孙之爱虽有痛苦,使人难堪,但前者不如后者好。夫石犹生我 :能治病,使我生。滋多:益多,更多。无日:犹言无多日。
【译文】臧武仲说:「季武子喜欢我,犹如使我没有痛苦地患上热病(志意相投,顺从己意,是自身的祸患);孟庄子厌恶我,犹 如治愈我疾苦的药石(志意相违背,如同药石治疗疾病)。没有痛苦的热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药石。药石还能治病,使我活下去(能治好自己的疾病);患热病而不知痛苦,它的毒害就更深了。如今孟庄 子死了,我的死期便不远了。」
【原文】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也。
【注释】君民者,岂 以陵人,社稷是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主持国家政事的。君,用作动词,做国君。社稷是主,倒装句,主社稷。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作为国君 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是要他养护国家的。口实,食禄,古以封邑的实物为禄。养,养护。
【译文】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只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掌管国家 的。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要他养护国家的。(意思是国君不仅仅处在百姓之上,臣下不仅仅求取俸禄,都是为了国家。)
【原文】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译文】(为君者要)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罚他,就像老鹰、鹯鸟追赶小鸟那样迅猛不容情。
【原文】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从,亡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惧失善也。逸书也。不经,不用常法。
【注释】赏不僭而刑不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僭谓不当赏而赏,滥谓不当罚而罚。淫人:邪恶的人。无善人则国从之:没 有贤臣,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这是重申「无滥」之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见《诗经·大雅·瞻卬》,意谓善人尽亡,国家遭殃。云,句中助词,无义。殄瘁,同义词连用,指病害。故《夏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为逸书,意谓与其滥杀无罪的人,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不经,不用常法。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 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与其伤害而失掉贤人,宁可让坏人得利。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从之,意为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 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逸书》。不经,不用常法。)
【原文】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乐行赏,而惮用刑也。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饫,厌也。酒食赐下,无不餍足,所谓加膳也。此以知 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不举盛馔也。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注释】不举:减膳撤乐。食不杀牲,不奏 乐。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译文】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畏惧用刑(劝赏乐于赏赐;刑,畏惧用刑),体恤百姓而从不倦怠。赏赐多在春夏 时节举行,用刑多在秋冬时节进行(顺应天时)。因此将要行赏时就为此增加膳食,加膳则赐以丰盛的酒食(饫,饱足。酒食赏赐臣下,没有不饱足的,这就是所谓加膳),以此可知其乐于赏赐;将要 行刑时就除去盛馔,除去盛馔就会偃息声乐(不举,指除去盛馔),由此可知他畏惧动用刑罚的;早起晚睡,日夜亲理政务,由此可知他忧虑人民的疾苦。这三种表现,是礼制的基本纲纪。有了礼制就 不会失败。
【原文】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译文】如果没有威胁,国君就会骄纵,骄纵就会发生混乱,发生混乱就必定会被灭亡。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
【原文】天生五材,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圣人以兴,谓汤武。乱人以废,谓桀纣。废兴存亡,昏明之术, 皆兵之由也。
【注释】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圣人因军队兴起,乱人因军队衰败。介词「以」下省「兵」字。
【译文】上天生成了金、木、水 、火、土五种材料(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民众全部都使用,废弃任何一种都不可以,又有谁能够废除军队呢?军队的设置已经很久了,是用来威慑不轨而显扬文德的。圣人因军队而兴起( 圣人谓汤、武),暴君因军队而衰败(乱人,谓桀、纣)。国家或衰败或兴盛、或生存或灭亡,以及或糊涂或明智的策略,都是由于军队的存在而出现。
【原文】吾子为鲁宗卿,而任 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焉。昭四年,竖牛作乱。
【注释】不慎举:选拔人才不慎重。
【译文】(季札对叔孙穆子说)您身为鲁国宗室的卿大夫,担当着国家的政务大任 ,却不慎重举拔贤人,怎么能胜任呢?灾祸必然会落到您身上(昭公四年,竖牛作乱,叔孙穆子死于乱中)。
【原文】善人,国之主也。
【译文】贤良的人,是国家的支柱。
【原文】绝民之主,去身之偏,刈王之体,以祸其国,无不祥大焉!
【注释】刈王之体:斩除国王的四肢。刈,音易,割取。无不祥大焉:杨伯峻注:「句与『不详莫大焉』 同。」
【译文】锯断国家的支柱,除去自己的辅佐,斩去国君的手足,而危害他的国家,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
【原文】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 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遽,畏惧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道,通。不如吾闻而药之。以为己药石。
【注释】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只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岂不遽止:此称上句「作威以防怨」,谓用强制手段毁乡校,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遽,急速。杨伯峻注 :「作威防止怨,怨可以急止。」杜预注:「遽,畏惧。」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杨伯峻注:「川若大决口,其所触犯也大。」道:同「导」,疏通。
【译文】我听说忠诚善良能止 息怨谤(用忠诚善良,那么怨恨非议就能止息),不曾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欲废除乡校,就是作威)。靠威势难道不能迅速制止怨言吗?可是那就像防堵洪水一样(遽,畏惧),一旦 堤岸大决口而造成危害,伤害到的人必然很多,我将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的口子来疏通水流(道,疏通),不如让我把听到的群众的议论作为纠正施政弊病的良药(作为自己的药石)。」
【原文】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以政与之。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多自伤。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译文】(郑国子皮想让尹何做 自己封邑的长官,尹何年纪太轻,故子产对子皮说)喜爱一个人,总希望有利于他。现在您喜爱一个人,就把政事交给他(以政,把政事交给他),犹如不会拿刀就让他去割宰,其受伤必然很多(多自 伤)。您喜爱他,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这样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译文】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远大的事情,小人致 力于关注短浅的事情。
【原文】「《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 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棣棣,富而闲也。选,犹数也。
【注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见《诗经·大雅·抑》,谓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要表现出恭敬和谨慎,这是百姓效法的准则。此威 仪与「令尹之威仪」不同,令尹之威仪仅指威严的仪式。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人民所不愿效法的人,却高居人民的头上,就不能善终。则,动词,效法。下文「则而象之」的「则」,意动 用法,即以之为准则而效仿他。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有仪容举止可以让人效仿的叫仪。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见《诗经·邶风·柏舟》,谓仪容安详,优点说不完。棣棣,音代代,从容闲静貌。选,算 ,数。杨伯峻注:「言威仪之多,不可计数。」
【译文】「《诗经》上说:『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恭敬谨慎,是百姓效法的准则。』令尹没有这样的威仪,百姓就没有榜样。百姓所不愿效法 的人,而高居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终。」那什么叫威仪呢?(北宫文子)回答说:「有威严而使人敬畏的叫『威』,言谈举止可让人效法的叫『仪』。国君有国君的威仪,他的臣子就会敬畏而爱戴他, 把他作为准则并仿效之,所以能保有他的国家,让好名声长存于世。臣子有臣子的威仪,他的下属就会敬畏而爱戴他,所以能保有他的官职,从而保住他的家族,使家族和顺。以此类推,都是如此,所 以上下能相互团结。《卫诗》说:「仪容举止雍容娴雅,不可胜数(棣棣,指多而熟习。选,计算的意思)。」
【原文】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 ,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注释】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施舍给人,可使人爱他;进退举止,可以作为人们的法度;与 人交际,言行得体,可作为人们的准则。度,则同义。动作有文,言语有章:动作举止文雅、有修养,说话有条理。
【译文】所以君子在位时能使人敬畏,施惠于人使人敬爱,进退可作为法度 ,与人交往可作为准则,仪容举止足以观赏,待人处事可以效法,道德品行可以学习,声音气度使人高兴,动作斯文雅典,说话条理分明。用这些来对待下属,就叫做有威仪。
卷 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
【原文】譬如农夫,是穮是蔉,穮,耘也。壅苗为蔉。虽有饥馑,必有丰年。言耕锄不以水旱息,必获丰年之收。
【注释】是穮是蔉:除草 培土。穮,音标,耘田除草。蔉,以土壅苗根。
【译文】就像农夫一样,只要辛勤除草培土,虽然难免会有一时饥馑,但必将会有丰收之年。
【原文】《诗》曰:「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信也。僭,不信。贼,害人。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
【注释】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出自《诗·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 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意谓不骗人不害人,待人以信,很少有不成为榜样的。僭,不信实。贼,伤害。则,取法。
【译文】《诗经》说:「不作假不害人,很 少有不成为榜样的。」的确是这样啊。能够成为众人榜样的,就不会居人之下。
【原文】先王务修德音,以亨神人,亨,通也。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 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于国则四垂为宇。若何虞难?
【注释】德音:好名声。以亨神人:杨伯峻注,「亨即享」。「人」指祖先的魂灵。启:开拓。守宇:领土,疆土 。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孔颖达疏:「四垂,谓四境边垂。」若何:怎么,为什么。
【译文】先王致力于营造好的声誉以祭献神明和祖先,没有听说他们去务求险要地势和马匹。邻国 的祸难,(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有的多难却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有的没有祸难却丧失了国家,失掉了国土。(对邻国之难)怎么能幸灾乐祸呢?
【原文】远恶而后弃。恶及 远方,则人弃之。善亦如之,德远而后兴。
【注释】远恶:罪恶遍及远方。
【译文】罪恶遍及远方,然后就会被众人抛弃。善也如此,德行远播,然后就会兴盛了。
【原文】礼所以守其国家,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译文】礼是用来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典章制度。
【原文】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 行礼,不求耻人。
【译文】羞辱一个普通人,还不能没有防备,何况羞辱一个国家呢?因此圣明的君王致力于推行礼义,而不谋求羞辱他人。
【原文】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 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法豫设,则民知争端。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闲,防也。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奉,养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劝从教也 。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淫,放也。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耸,惧也。教之以务,时所急也。使之以和,悦以使民。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施之于事为莅。断之以刚。义断恩也。犹求圣哲 之上,明察之官,上,公王也。官,卿大夫也。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权移于法,故民不畏上也。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因危 文以生争,缘徼幸以成其巧伪也。弗可为矣。为,治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夏、商之乱,著禹,汤之法,言不能议事以制。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周之衰,亦为刑书, 谓之九刑也。三辟之兴,皆叔世也。言刑书不起于始盛之世。
【注释】议事以制: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刑辟:刑法,刑律。争心 :争夺之心,争斗之心。禁御:禁止,制止。闲:防止,限制。纠:杨伯峻注,「《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郑玄注:『纠犹察异之。』盖谓纠有约束之意。」奉:杜预注,「奉,养也。 」制为禄位,以劝其从:杨伯峻注,「立官品高下俸禄厚薄之制,以勉励顺从教诲者。」禄位,俸给与爵次,泛指官位俸禄。严断刑罚,以威其淫: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严断,孔颖达疏 :「严断,言其不放舍也。」淫,杜预注:「淫,放也。」惧其未也:杨伯峻注,「犹恐未能奏效。」耸:劝勉,奖励。莅之以强:以庄重威严面对他们。莅,临视,治理。强,杨伯峻注:「强谓威严 。」断之以刚: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断,判罪,判决。上:杨伯峻注,「上谓执政之卿。」长:杨伯峻注,「长,如《墨子·尚同篇》之乡长。《尚同》云:『乡长,固一乡之贤者也。』」任使:差 遣,委用。辟:法,法度。忌:顾忌,忌惮。并:副词。普遍;全都。以征于书:征引刑法作为根据。征,证验。书,此指刑书、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乱政,杨伯峻注「乱政谓民有犯政令者」。 禹刑,即夏之《赎刑》。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竹书纪年》卷上:「〔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九刑:周代刑书名。杜预注:「周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三辟:谓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孔颖达疏引服虔云:「政衰为叔世。」
【译文】从前,先王通过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怕百姓有争夺之心。那样还是不能禁止犯 罪,因此以道义来防范,靠政令来约束,制定礼仪来奉行,凭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培养,规定俸禄爵位来勉励顺从教诲的人,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担心还不能奏效,就用忠诚来教诲他 们,根据品行来奖励劝勉他们,用其专业知识技艺来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来役使他们,以敬肃的态度面对他们,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还要访求贤能的卿相、明察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乡长、仁 慈和蔼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就能够被差遣而不发生祸乱了。(如果)百姓知道有法律,就不会敬畏上级领导,人人都将会有争夺之心,各自征引刑法以为证明,而且想侥幸得到成功,那样就 不好治理了。夏朝出现了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禹刑》;商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汤刑》;周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九刑》。这三种刑法的产生,都是在衰微的末世。
【原文】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以刑书为征。锥刀之末,将尽争之。锥刀未,喻小事。
【注释】争端: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 罪之本在于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锥刀之末:比喻小事、微利。
【译文】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即刑书),将会丢弃礼仪而征引刑书,小事微利都要尽力争个明 白,不易判决的案件会更加繁多。
【原文】国将亡,必多制。数改法也。
【译文】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制定很多法律。
【原文】《书》曰:「圣作则。」 则,法也。无宁以善人为则,无宁,宁也。而则人之僻乎?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注释】《书》:逸书,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无宁:杜预注,「无宁,宁也。」无,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尚书》说:「以圣人为准则。」宁以善人作为榜样,难道要去仿效别人不正确的做法吗?普通人做好事,民众都会 效法他,何况国君呢?
【原文】夫礼,天之经,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履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 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也。章为五声。宫、 商、角、徵、羽。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
【注释】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杜预注「经者,道之常也;义者,利之宜也;行 者,人所履行」。则:仿效,效法。天之明:杜预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地之性:杜预注「高下、刚柔,地之性也」。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 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孔子家语·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发为五色:发,显现、显露。杜预注:「发,见也。」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 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为五声:章,显示、表明。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杜预注「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淫,过度、无节制。为礼以奉之:杜预注「制礼以 奉其性」。奉,犹保全。
【译文】礼,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地的常道,民众实际上都在效法。(圣人)效法上天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因循大地高低刚柔的本性( 而制礼)。滋生了上天的六种气象,运用「五行」来说明宇宙的起源与变化。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种味道,显露于眼为五种颜色,显示在耳为五种声调。(滋味声色)过分则会使人迷惑混乱,人们就 会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礼来帮助人们守持本性。
【原文】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注释】纪:纲领, 法度。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杜预注:「经纬,错居以相成也。」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
【译文】礼, 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秩序,也是民众得以生存的依靠,因此先王特别尊崇它。
【原文】《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翼翼,恭 也。聿,惟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
【注释】《诗》曰:出自《诗·大雅·大明》。小心翼翼:恭敬谨慎。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昭事上帝:昭事, 勤勉地服事。昭,通「劭」。上帝,天帝。高亨云:「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聿怀多福:杨伯峻注,「聿,语首助词,无义。怀,思也。怀多福即《大雅 ·假乐》『干禄百福』之意,以德受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杜预注,「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厥,代词,其,起指示作用。回,违也。方国,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译文】《诗经》说:「惟独这位周文王,恭敬谨慎。勤勉地服事天帝,以德受福。他的德行于天于人都无违背,所以四方之国都来归附。」君主若没有违反道德,四方诸侯都将会来归附。
【原文】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谏也。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从,不自专也。妇听而婉,婉,顺也。礼之善物也。
【注释】为国:治国。与天地并:杜预注,「有天地则礼义兴。」并,平列。姑慈妇听:姑,丈夫的母 亲,即婆婆。妇,儿媳。听,听从、接受。箴:规谏。杜预注:「箴,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27:35
|
只看該作者
谏也。」从:杜预注,「从,不自专也。」婉:亦作「倇」。顺从,温顺。杜预注:「婉,顺也。」善物:犹善事、好事。
【译文】礼制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 是礼的内容。君王美善而不违礼,臣下恭敬而无二心,父亲慈爱而善教子,子女孝顺而能规劝父母,哥哥爱护弟弟而亲近友爱,弟弟尊敬哥哥而能够顺从,丈夫和蔼而合乎义理,妻子温柔而端庄正直, 婆婆慈祥而不独断独行,儿媳听从而又温顺,这些都是礼中的好事啊。」
【原文】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译文】举荐没有别的,只在于贤能,无论关系亲疏,一 视同仁。
【原文】近不失亲,谓举魏戊。远不失举,以贤举。可谓义矣。
【注释】近不失亲:杜预注,「谓举魏戊。」远不失举:杜预注,「以举贤。」杨伯峻注,「举其所 当举,或以功,或以贤。」
【译文】举荐近处的人不遗漏亲族,于远处而不错过应当举荐的人,这可以说是符合道义了。
【原文】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 ,无骄能,以能骄人。无复怒,复,重也。无谋非德,非所谋。无犯非义。
【注释】无始乱:贾逵云,「无为乱始。」怙富:依仗财势。恃宠:依仗宠爱。敖礼:杨伯峻注,「敖同傲。谓勿向 有礼傲。」骄能:因有才能而骄傲。杜预注:「以能骄人。」复:杜预注,「复,重也。」无谋非德:杜预注,「非所谋也。」杨伯峻注:「谓不合德义者勿谋之。」无犯非义:杨伯峻注,「不义之事 ,勿触犯之。」
【译文】不可成为祸乱的源起,不可依仗财势,不可依仗宠爱,不可违背大众共同的意愿,不可傲视有礼之人,不可因才能而骄傲,不可对同一件事再次发怒,不可图谋不合道 德的事,不可图谋不合义理的事。
【原文】违强凌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杀君,罪应灭宗。动无令名,非智也。
【注释】违强凌弱:避开强暴 的,欺凌弱小的。杨伯峻注:「强指平王杀其父时。违,回避也。」乘人之约:杨伯峻注,「约指昭王此时正处困境。乘今作趁。」灭宗:杜预注,「弑君,罪应灭宗。」灭,灭绝。令名:美好的声誉 。
【译文】避开强暴欺凌弱小,不是勇敢;趁人在困境时相要挟,不是仁德;灭人宗族废人祭祀,不是孝敬;做事没有美名,不是智者。
【原文】大德灭小怨,道也。
【译文】他对我有大恩德,就可以消除以前小的怨恨了,这是合乎道义的。
【原文】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加,犹益。弃,不责其邪恶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
【注释】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杜预注,「加,犹益也。弃,不责其邪恶也。」孔颖达疏:「国之臣民,诚有可以加益于国家者,取其善处,弃其邪恶可也。虽知其邪,当弃而不责, 所以劝勉人,使学为善能也。」
【译文】如果一个人对国家有益处,就可以不责备他的邪恶之处。所以采用了一个人的主张,就不要抛弃他。
【原文】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 尽。
【注释】树德莫如滋:树德,施行德政、立德。滋,增长;增加。
【译文】树立德行莫过于使其不断增长,去除疾病莫过于竭尽彻底。
【原文】臣闻国之兴也以 福,其亡也以祸。
【译文】臣下听说一个国家的兴盛是由于有福德,其灭亡是由于有灾祸。
【原文】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如伤,恐惊动。其亡也,以民为土 芥,是其祸也。芥,草也。
【注释】视民如伤:看待人民就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或者解释为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只可抚慰,不可惊动。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 。土芥:泥土草芥。比喻微贱的东西,无足轻重。
【译文】臣下听说,国家兴盛时,看待百姓就如同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这就是国家的福德;国家要灭亡时,看待人民就如同泥土草芥, 这就是国家的灾祸。
【原文】盈必毁,天之道也。
【注释】盈必毁,天之道也:杜预注,「越人朝之,伐齐胜之,盈之极也。为十三年越伐吴起。」盈,骄傲、自满。
【译文】自满骄傲必定会失败,这是自然的规律啊!
【原文】君子之行也,行政事。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
【注释】行:杜预注,「行政事。」
【译文】君子推行政事,要用礼制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中恰当,赋敛要尽量微薄。
卷 七 礼记治要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礼 主于敬。俨若思,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
【注释】曲礼曰:「曲礼」相当于幼仪,古代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学习这些礼节。曲,委曲 婉转。礼,为行事的准则。礼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毋不敬:毋,动词,通「无」,没有。敬,恭敬,要一切恭敬。俨若思:端庄持重。若思,若有所思的样子。安定辞:言语要审慎、安定、柔 和而肯定。
【译文】《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礼的主体是恭敬),举止要端庄持重,就像端坐思虑的样子(指人端坐思虑,容貌必然端庄持重),言语要安祥审慎、淡定 从容(言语谨慎),这样天下老百姓才能安定和乐啊(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使人民安定和乐)!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也。
【注释】志不可满:志,心志。满,自满。慢游:浪荡遨游状。
【译文】傲慢不可让其滋长,欲望不可任其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不加节制(这四件事,是浪荡遨游之徒 的行止,也是桀纣所以自取灭亡的原因)。
【原文】贤者狎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注释】狎:亲密,亲近。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狎,学习、亲近。学习其言行),畏服而又爱慕他(心中信服就叫畏)。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 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不能以自己心中的爱憎,来凭空妄论别人的善恶)。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注释】夫:助词。用于 句首,表发端。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指易于混淆及是非难辨的事。
【译文】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的嫌疑之处,分辨物类的同异差别,辨明道 理的是非曲直。
【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祷 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
【注释】成:实现。宦学事师:宦,学习仕宦之学。学,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或指礼、乐、射、御、书 、数。亲:接近,接触。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感严不行: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班,次。朝,朝廷。治军,军队的组织管理。莅官,官员到职就任。行法,公正执行法令 。感严,《礼记》通行本作「威严」。祷祠祭祀:祷,祈求得福而祭。祠,酬谢神恩而祭。祭祀,定期按例举行的祭。
【译文】弘扬道德,倡行仁义,没有礼就不能顺利成就。教学训导,移风 易俗,没有礼就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没有礼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各尽本分。为官从政,求学亲师,没有礼就不能相互亲近。朝班的整肃 ,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班,位次。莅,到职就任。庄,庄严肃穆,恭敬)。
【原文】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慑,犹怯惑。
【注释】好:喜爱,爱好。淫:过分而不合礼的。此指淫侈,极度的奢侈浪费。孔传:「淫,过也。」贫贱而知 好礼,则志不慑:慑,畏怯困惑。
【译文】富贵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若能知晓礼并喜好守持,就能在任何场合都做到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惧(慑, 畏怯困惑)。
【原文】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生乳之时,重伤其类。
【注释】国君春田不围泽:国君,指诸侯。春田,春时狩猎。泽,此处指猎物。春天是万物 生育的季节,不能杀害万物的生命,因此不能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掩群:掩,全数捕取之。士不取麛卵:麛,幼鹿,泛指幼兽。卵,鸟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的伤害动物的生命。
【译文】诸侯国君在春天进行田猎时,不可包围整个猎场;大夫不可捕杀整群的鸟兽;士人不可掠取幼兽或鸟卵(生育和哺乳的时候这样做,会严重地伤害动物的族类)。
【原文】岁凶, 年谷不登,登,成也。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皆自为贬损,忧民也。礼,食杀牲祭先,不祭肺则不杀。除,治也。县,乐器,钟磬之属也。
【注释】岁凶:遭遇水旱等灾害。年谷不登:庄稼没有收成。登,成也。君膳不祭肺:膳,美食之名。祭肺,以肺祭之,美食时必杀牲以祭祖先,周人重肺,故以肺祭之,不祭肺,亦即不杀牲。驰道不 除:驰道,国君驰走马车的大路。除,修治、整治。祭事不县:县,通「悬」,指悬挂钟磬等乐器。孔颖达疏:「乐有县钟磬,因曰县也。凶年,虽祭而不作乐也。」大夫不食粱:《集解》,「食以黍 稷为正,以稻粱为加,故《公食大夫礼》设正馔后乃设稻粱。不食粱者,去其加也。」士饮酒不乐:乐,泛指音乐舞蹈。孔颖达疏:「士平常饮酒作乐,今凶年犹许饮酒,但不奏乐也。」
【译 文】遇到水旱灾年,农作物收成不好时(登,收成),国君用餐时,不得杀牲取肺祭祖;马匹不得吃谷类;国君的马车所驰走的大路暂停修治;祭祀不能奏乐;大夫们主食之后不再以稻粱作为副食;士 人宴客时也不允许奏乐(这么做都是因为忧心民生疾苦,而减少自身的享用。按照古礼,享用美食之前要先祭祀祖先。不祭肺,则不杀牲。除,是治的意思。县,指悬挂的钟磬等乐器)。
【原文】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小子识之:小子,古时候对弟子的称呼。识,记住。
【译文】你们好好记着,繁苛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凶猛啊!
【原文】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谓考其德行道艺也。论辨,然后使之;辨,谓考问得其定也。任事,然后爵之;爵,谓正其秩次。位定,然后禄之。
【注释】凡官民材,必先论之:官民材,选拔庶 民之有才能者为官。论之,考试才德如何。论辨,然后使之:论辨,评定能力高下。使之,使其任事,即分派担任一定的职务。任事,然后爵之:任事,担得了所分派的任务。爵之,正式授以品位。位 定,然后禄之:位定,有所功绩,指通过考察。禄,爵禄。郑玄注:「与之以常食。」
【译文】凡是从庶民中选用人才为官,须先考定其品德才能(论,考察其德行、道艺)。评定了他的品德 能力高下之后,即可分派其担任一定的职务(辨,说的是经考问评定其能力高下);能够胜任所分派的职务之后,才正式授其以品位(爵,正式授予其品位);品位确定之后,才给予相应的俸禄。
【原文】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
【注释】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举废、赏罚之事,必须慎重。郑玄注:「必 共之者,所以审慎之也。《尚书》曰:『克明德,慎罚。』」
【译文】授予爵位要在朝廷和士人前公开举行,处以刑罚亦要在公开场合当众进行,这样可使大众知道赏罚都是公正无私的(必须 公开举行的原因,目的是为了谨慎从事)。
【原文】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取物必顺时候也。昆虫者,得阳而生,得阴而藏也。
【注释】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孔颖达疏,「谓十月时。案《月令》季秋『草木黄落』,其零落芟折则在十月也。昆虫未蛰,不以火田:蛰,动物冬天藏伏土中或洞中冬眠。
【译文】十月草木凋落之后,才可以 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昆虫没有蛰藏入土,不可以焚草肥田(获取猎物必须顺应天时。昆虫都是在春夏季节阳气重的时候活动,入冬以后阴气重时便蛰藏入土进入冬眠状态)。
【原文】国无九年 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 ,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
【注释】举以乐:举乐,即奏乐。
【译文】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可以说是不够充裕。如果没有六年的储蓄,可以说是很窘迫了。如果连三年的储蓄都没 有,则已不称其为国家了。(俗话说)耕种三年,才能积下一年的食用;耕种九年,才有三年的的食用。以三十年的全部积累(足可供十年的食用),虽有大旱、凶荒和水灾,老百姓也不至于挨饿。那 时天子才可以每日享受美食与音乐(人民没有挨饿受冻的状况,则君主就可以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奏乐了)。
【原文】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助生气也。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毋肆掠;顺阳气也。省,减也。肆,谓死刑暴尸。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顺阳养物。
【注释】仲春之月: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养幼少,存诸孤:存 ,抚恤。诸孤,指遗孤。《集解》:「幼而无父曰孤。」命有司省囹圄:有司,古时官吏的别称,代表职责有专司的意思。省,减少。囹圄,牢狱。蔡云:「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 所舍也。」桎梏:枷锁。在足曰桎,在手曰梏。肆掠:通常指鞭挞。《集解》:「高氏诱曰:『肆,极。掠,笞也。』」肆,亦有处死刑后陈尸示众之意。《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毋漉陂池:漉,滤,使干涸,竭尽。陂池,指池沼、池塘。
【译文】夏历仲春二月,要特别保养幼小的孩童,抚恤可怜的孤儿(辅助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气)。令掌管司法的官员 减少牢狱中关押的囚犯,除去他们的脚镣和手铐,更不可以死刑暴尸、拷打犯人(顺从适应生长之气。省,减少。肆,判处死刑,陈尸示众);不可放干河川、湖泊中的水;不可使池水干涸;不可放火 焚烧山林(顺应生生不息的阳气,长养万物)。
【原文】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
【译文】乐是陶冶薰修内在心性的,礼是恭肃修治外在言行举止的 。礼与乐交互涵养于内心,相应于外则表现在行为当中。
【原文】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所以懂得怎 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国君;懂得怎样侍奉他人,然后才能差使他人。
【原文】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 为长幼焉。学,教也。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译文】所以说古圣先王的一切教学,教的就是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长幼之礼(学,教导)。明白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家 就太平了。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同,犹和平。
【注释】大道之行也: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行,实行。《集解》:「大道,言道之 广大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与能: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 者,身上有残疾、疾病的人。养,奉养,事奉。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阴谋诡计。兴,兴起。孔颖达疏:「『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即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 而不起也。」是谓大同:大同,和平统一、团结和谐的世界。《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贤良 ,委任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公,如同共。禅让王位给天地间的圣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因此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孝慈的风尚广泛流布于天下),使老年人 都有赡养终老的地方,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夫、寡妇、孤儿、没子女的老人以及身体有残障或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抚恤和疗养(没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 想法,强盗、小偷、乱徒、贼党都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同,如同和平的意思)。
【原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由,用也。能用礼义成治者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注释】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孔颖达疏,「以其时谋作兵起,递相争战,禹、汤等能以礼义成治,故云『由此其选』。此,谓礼义也。 用此礼义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
【译文】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由,如同用。能用礼义来成功地治理国家)。这六位圣贤君臣,没 有不严守礼制的(因为世运至此,也只有依靠严守礼制才是通往天下太平的唯一途径)。
【原文】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人而 无礼,胡不遄死!」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民知礼,则易教也。
【译文】所谓礼,是古圣先王秉承上天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法则来调治人的性情的,所以人失去礼就不可以再 称之为人,如同他已经死了一样;人活着只有遵循礼才算像个人的样子。《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何不早点去死呢!」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和人情,天下国家才能得以回归正道。(人民懂得 礼义,就会很容易教导。)
【原文】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所以治政安君。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
【注释】是故礼者,君之大柄: 指君王治国需要礼,就如同能工巧匠制造器物需要手执斧的手柄一样。所以治政安君:孔颖达疏,「用礼为柄,如前诸事,故治国得政,君获安存。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用以治理国政、巩固君权。所以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的心性(治的意思就是说去除人性中受染污的一面,而长养其精华的一面 )。
【原文】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 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注释】四体既正:《集解》,「四体既正者,天君泰然,而手容恭,足容重,无不从令也。」肤革充盈:肤,指外面的薄皮。革 ,指皮肤内的厚皮。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则神色肌肤清和润泽,是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集解》:「肤革充盈者,睟(润泽貌)面盎(洋溢状)背,和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也。」肥:富 裕。相正:互相勉励为善,匡正过失。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行孝悌之事须用礼乐,就如同车辆行驶需要有驾车的人一样。孔颖达疏:「『天子以德为车』谓用孝悌以自载也。德,孝悌也。『以乐 为御』谓用要道以行之。御,要道也。行孝悌之事须礼乐,如车行之须人御也。」考:成就,成全。
【译文】一个人四肢完好灵活,肌肤丰满润泽,这是身体的健康;父子亲爱笃厚,兄弟和睦 相处,夫妇和顺敬爱,这是家庭的健康;大臣秉公守法,小官清正廉明,官职分工明确、各尽职守,君臣之间能互相勉励,匡正过失,这是国家的健康;天子以德行为车乘,以乐教来驾驭,诸侯之间以 礼让互相交往,大夫们以法规维持秩序,士人们以诚信彼此成就,百姓们以和睦共同相处,这是全天下的健康。这就叫大顺。
【原文】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 神飨德。怀,归。
【译文】如果君子有礼,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和而无所怨恨。因此,万物无不归向于他的仁德,连冥冥中天地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怀,向往、归附)。
【原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言必外内具也。
【译文】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 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如果没有了忠信的本质,礼就不能够成立。如果没有完备的仪式和制度,礼就无法在现实中推行(这是说礼的本质和形式必须内外兼备)。
【原文】是故先王制体也以节事,动反本也。修乐以导志。劝之善也。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乱国礼慢而乐淫也。
【注释】体:当为「礼」之误。慢:怠慢,简慢。
【 译文】古圣先王制定礼来节制万事(制作礼是为了让人们一举一动都恢复人的本性),修治乐来疏导人的心志(劝人向善),因此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秩序混乱的国家,礼 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
【原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緌、缨、端、毕、绅、缙、笏,咸,皆也。绥,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 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 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
【注释】咸盥漱:咸,皆。盥漱:洗手漱口。冠、绥、缨、端:摄冠、垂绥、 结缨、玄端。冠带结于颌下为缨,所余者下垂叫作绥。毕绅缙笏:毕,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以苇为材料。古时席地而坐,故设蔽膝。绅,大带。缙,红色帛布。笏,竹制的长方 形记事牌。古代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名缙绅。佩用:佩戴完好,以备尊者使令。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前往。舅姑,公公婆婆。下气怡声:怡,悦。和悦的声调。温,藉也:孔颖达疏,「藉 者,所以承藉于物,言子事父母,当和柔颜色,承藉父母,若藻藉承玉然。」怡色:和悦的容色。思贻父母令名,必果:贻,遗也。令名,美名。果,决也。
【译文】儿子事奉父母,鸡叫头遍 时,就应起身梳洗、漱口,戴好帽子,把帽带系整齐、穿上正服,绑上蔽膝,系好大带,把笏插好(咸,皆的意思。绥,缨上的装饰。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士人的服饰,庶民穿的是深色礼服。绅 ,大带),左右佩戴好日用的佩物(戴上一些必佩的物品,以备长辈随时差遣使用)。然后前往父母、公婆的处所。到了住所之后,和声和气,柔声询问父母、公婆喜欢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奉给父母 ,和颜悦色地承事父母(温,顺承的意思。侍奉父母必须和颜悦色)。父母有了过错,做晚辈的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进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 谏言。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鞭打自己到皮破血流的程度,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地恭敬和孝顺。即使父母过世了,子女将要行善做好事的时候,想到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会坚决去做。
【原文】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忠养:指尽心奉 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译文】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 爱的自己也应当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应当恭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是如此,何况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
【原文】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自贬损也 。
【注释】年不顺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则天子素服,乘素车:素服,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素车,不上漆彩的车子。
【译文】年成不好的时候,天子则身穿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乘 坐不上漆彩的车子,进餐的时候不奏乐(减少用度责罚自己的意思)。
【原文】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故,谓祭祀之时。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 身践也。践当为翦,声之误。翦,犹杀也。
【注释】君子远庖厨:庖,屠杀牲畜的地方。厨,烹煮牲畜的处所。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远离庖厨也。」弗身践也:弗,不。践,当作「翦」,杀的意思。
【译文】诸侯国君没有特别的祭祀时不杀牛,大夫没有祭祀时不杀羊,士人没有祭祀时不杀狗、猪(故,特指祭祀)。君子要 远离杀生、烹煮的厨房,凡是有生命的禽兽,君子都不亲自宰杀(「践」应当为「翦」,读音相近造成的错误。翦,就是宰杀的意思)。
【原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有五, 民不得与焉。且先,言未遑余事。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功,功臣也。存,察也。察有仁爱者。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五者一物纰缪,民不得其死。物 ,犹事。纰,犹错也。五事得则民足,一事失则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难也。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谓此五事也。
【注释】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称「南面」。且 :将要。遑:闲暇;余裕。治亲: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报功:酬报有功者。举贤:选用有德者入朝为官。使能:任用有专长的人。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有善心善行之人。孔颖达疏:「存, 察也。爱,仁也。治亲、报功、举贤、使能,为政既足,又宜察于民下侧陋之中者,若有虽非贤能而有仁爱之心,亦赏异之。」一得:指统统做到。无不足:《集解》:「无不足,力皆足以自给。」赡 :丰裕。纰缪:错误。不得其死:不能够寿终正寝。死,此处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尽其天寿,无疾而终,古称寿终正寝。
【译文】圣明的天子君临天下,必将先做好五件事情,治理百 姓这件事还不在其内(且先,意思是说暂时还顾不上其他的事情)。这五项是:第一是治亲(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确定长幼尊卑的名份);第二是报功(封赏有功之臣);第三是举贤(举荐和 选拔贤德之人入朝参政);第四是使能(适当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是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那些有善心善行的人)(功,功臣。存,审察。审察有仁爱存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能统统做到,天下 的百姓就什么都不缺了,从此家家都将会过上丰裕的日子。如果这五件事有一件做不到,那么人民就将无法尽其天年而终(物,如同事情。纰,如同差错,谬误。这五件事情都能够做到,则人民就会富 足。其中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则人民就无从得以尽其天寿。说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为政之不易啊)。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从人伦之道做起(人道,就是指上面所说的这五件事情)!
【原文 】是故人道亲亲,言先有恩。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 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收族,序以昭穆也。严,犹尊也。百志,人之志意所欲也。刑,犹成也。《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斁,厌也。言文王之德不显乎?不承先人之业 乎?言其显且承之,乐之无厌。
【译文】由此可见,人伦大道的根本在于亲亲(孝敬父母)(说的是先从身边恩重的亲人做起,懂得知恩报恩)。孝敬父母必能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必能敬爱 宗族,遵循宗法;敬爱宗族,必能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必能使宗庙肃穆庄严;宗庙肃穆庄严,必能敬重国家社稷;敬重国家社稷,必能爱护百姓;爱护百姓,刑罚必能公平得当;刑罚能够公平,百姓 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能使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则各种愿望都能达成。各种愿望都达成,则礼仪风俗就能自然形成。礼俗形成了,然后人人都能安乐(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 结族人。严,如同尊敬。百志,人的意志所想要达到的。刑,如同形成)。《诗经》说:「文王能发扬光大先人的仁德,承继先人的事业,所以永远有人喜欢他那样伟大的人物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斁,厌弃,厌倦。意思是说文王难道没有彰显先人的德行吗?难道没有继承先人的事业吗?说他不仅彰显而且继承了先人的德业,并且乐于这项事业而不知厌倦。)
【原文】是故 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注释】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 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 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 ,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
【译文】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 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原文】是故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 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
【原文】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之音矣。五者,君 、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敝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注释】怠懘:怗懘,敝败,不和谐。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 矣。』」
【译文】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说明八音的安和或乖错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 、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五者,指君、臣、民、事、物。凡是声音厚重表尊贵,清越表谦卑。怠懘,就是破败不和的样子。倾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就可 以从中察知这个国家的治乱)。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 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君、臣、民、 事、物,这五道混乱,则与其相对应的音声也会混乱。荒,如同散乱。陂,倾斜的意思)。
【原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
【译文】国君如果同时深知礼和乐的妙用,就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君了(几,近的意思。听乐从而知道政事的得失,就能够端正君、臣、民、事、物这五种礼)。
【原文】乐之隆,非 极音;食飨之礼,非致味。隆,犹盛。极,犹穷。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旧无先王至礼乐六字。补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教之使知好恶。
【注释】乐之隆非 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 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 。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隆,如同盛大。极,如同穷尽,极致)。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 天性的道德正途(通过教化使人民知道善恶)。
【原文】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 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和,故百物不失;不失性也。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
【注释】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 在乎仪物之繁也。」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和合发自内心),礼是外在的行为 (恭敬表现于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易,平易、简约就像在清庙举行祭礼一样)。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 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至,犹达到、通行)。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说明大礼大乐都是顺应天 地的规律和节奏的)。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没有失去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以成就万物本性之功业而上报天地)。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 礼。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言其有损益也。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注释】五 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天地官矣:官,各得 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功,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治,最 重要的就是教化人民)。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指各有减少与增加)。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 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官,也就是任事,各司其职)。
【原文】故乐行而伦清,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
【注释】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 清美矣。」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 ,故『天下皆宁』矣。」
【译文】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意思是说实行正乐则能端正人 的道德规范,和合阴阳。伦,为人之道)。
【原文】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民从 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注释】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译文】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 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诱,引导。孔,很。人民顺从君王的喜好,因而引导他们去行善,不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 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
【注释】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 也。」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易慢:轻忽怠慢。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陶冶心性) ;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外在行为,所以能修正身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机而入,也就是说利养贪欲 就会产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趁虚而入(易,轻易的意思)。」
【原文】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译文】所以音乐能够融洽父子、君臣的感情,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圣先王立乐的宗旨之所在。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 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言治国有家道也。
【注释】贵贵:敬重 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 曰『近乎道』。」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 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 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这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 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注释】遗体: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莅官:担任官职。莅,临视、治理 的意思。战陈:「陈」通「阵」,即战阵,服兵役之事。五者不遂,灾及于亲:遂,做到的意思。《集解》:「方氏悫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五者不遂,则灾及其身,是及其亲也,岂孝也哉?』」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原是父母的身体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使用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怎么敢不恭敬呢?日常起居不庄重,就不是孝;为国君效力不忠诚,就不是孝;担任官职不认真 负责,就不是孝;跟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就不是孝;作战时没有勇敢的精神,就不是孝。这五点如果做不到,灾祸就会牵连到父母,怎么敢有丝毫的不恭敬呢(遂,如同做到)?
【原 文】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置,通「植」, 树立、竖立。塞,充满。敷,铺开,扩展。孔颖达疏:「置,谓措置也。言孝道措置于天地之间,塞满天地。言上至天,下至地,谓感天地神明也。敷者,布也。布此孝道横被于四海。言孝道广远也。 」思:助词。
【译文】孝的意义,树立起来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普及起来就会遍及天下四海,孝行传承于后世就会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没有不遵从的。」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原文】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 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
【注释】不匮:没有匮乏,无穷无尽。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劳,功绩。孔颖达疏:「以庶人思父母慈爱,忘己恭耕之劳,可谓用力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孔颖达疏,「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义,心无劳倦,是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博施,以仁德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备物,指仪卫、祭 祀等所用的器物。天子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宗庙,并使百姓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是谓不匮。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没,去世。仁者之粟,指正当的收入。礼终:有始有 终的孝亲之礼。
【译文】孝道有三等:小孝靠的是劳力侍亲,中孝靠的是建立功劳,大孝是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劳,即功劳)。想到父母抚育的恩德,而忘记自己的 劳累辛苦,这是普通百姓用体力行孝。遵循道德,安于仁义,为国家建立功业,这是官宦用功劳行孝。天子以仁爱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以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并使四海之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 敬祭祀,这就可以称作永不匮乏(思慈爱忘劳,就是说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恩惠,自然就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疲劳)。父母喜爱自己,便高兴欢喜而不忘亲恩;父母讨厌自己,便戒惧反省而毫无怨言(无 怨,指没有一点埋怨父母之心);父母纵有过失,只婉言相劝而不忤逆指责(先顺从父母,而后再择机劝谏);父母去世之后,必以自己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意思 是纵然贫穷困顿,也不用恶人接济的财物来祭奠父母)。
【原文】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 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注释】危殆:危险。忿言:指他人的嗔忿之言。忿,愤怒;怨恨。
【译文】做人因为每走一 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必定会选择宽广的正道,而不贪图捷径,去走不安全的羊肠小路;过河时必定选择乘船而不轻易游水,因为不敢将先父母遗留下来的这个身体拿去冒险。做人因为每说一句 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自己绝不说恶言恶语,这样也就不会招致别人的辱骂。自己这个身子没有蒙受羞辱,也就是让父母没有蒙受羞辱。这才可以说是孝顺啊(径,抄小路走近道)!」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有五经,谓吉、凶、宾、军、嘉也。莫重于祭,谓以吉礼为首也。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 者能尽祭之义。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
【注释】心怵:怵,怵惕之心,指感念亲人的样子。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孔 颖达疏,「言非贤者不能怵惕,怵惕之义,唯必贤人,故能尽恭敬祭。」《集解》:「由思亲之心先动于中,而后奉之以礼,此祭之意义。若无思亲之实心,则不足以尽乎祭之义矣。」
【译文 】在治理社会的各种举措中,没有比礼更要紧的。礼有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礼有五经,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莫重于祭,指五礼之中,没有比祭祀礼更为重要的,所以将吉礼排在最 前面)。所谓祭祀,并不是有外在的事物要让人这么做,而是来源于内在,即出自于人们的内心。内心对亲人至诚的感念,表现于行为便是祭礼。因此唯有具备智慧与德行的贤人,才能完全了解祭礼的 意义。所以君子的教化,对外教导人们要尊敬君长,对内则教人们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国君,一定首先要身体力行。
【原文】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 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祭而不敬,何以为也?」
【注释】诸:于的意思。与:语末助词,同「欤」。祭而不敬 ,何以为也:孔颖达疏,「谓志意既轻,疑惑于祭祀之义,皆不能尽心致敬。身既危疑,而欲求祭,使之必敬,不可得已。」
【译文】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都不合教化的道理( 必身行之,指只有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才会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这样吉祥和顺自然就会到来。祭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君子的教化是从教孝顺父母开始的)。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还要去祭祀呢?
【原文】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道,犹言也。发号出令而民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 ,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器,谓所操以作事者。义信和仁,皆在(在作存)于礼也。
【注释】淑人:善人。忒:疑惑,差错。
【译文】日常起居有优 美的礼仪,进退有一定的法度,百官便能各得其所,万事都能有条有理。《诗经》上说:「善人君子,威仪完备。因其威仪完备,故能匡正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就是说的意思)。发号施令 而能使百姓喜悦,这叫做「和」;上上下下的人都能亲爱互助,这叫做「仁」;百姓有所需而不必去求,就能得到满足,这叫做「信」;消除天地间的灾祸危害,这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是推行 王道、君临天下的必备工具。如果只有统率治理百姓的愿望,而没有统率治理百姓的工具,那是不会成功的。(器,意思是说用来做事情的方法、工具。义信和仁都通过礼来表现。)
【原文】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 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 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荅之属。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上)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 王隆之也。
【注释】朝觐之礼:诸侯谒见天子之礼。觐,会见,拜见。聘问:指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遣使访问或大夫访求诸侯之礼。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礼的制定是为了防止逆乱之事的发生, 对于可能产生逆乱的地方,则事先有所预防和禁止。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水败,毁灭的祸患。孔颖达疏,「譬言旧礼不可去也。防以止水,忽有无知之人,谓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 防坏则水必来,败于产业也。」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孔颖达疏:「礼本防乱,忽有愚人,谓旧礼为无所用而坏去之者,则必有乱患之事也。」淫僻之罪:淫乱苟合的罪行。斗争之狱: 不明伦常,不知礼让,所以容易发生冲突。狱,官司。背死忘生:背死,人们对死者忘恩负义。忘生,孙云,当作「忘先」,忘记其祖先。背叛侵陵:背叛,指背叛天子。侵陵,指侵陵邻国。谓不至、 不荅之属:荅,《礼记正义》作「答」。孔颖达疏:「『不至』者,谓夫亲迎而女不至;『不答』者,谓夫不答耦于妇。」故礼之教化也微:微,看不见的地方。孔颖达疏:「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 时豫教化之;又教化之时依微,不甚指斥。」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正邪于未形,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徙善,迁善,趋向好的方面。远罪,远避罪行。隆之:指崇 尚于礼。
【译文】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 ;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如此种种的礼节,都是为了从源头上禁绝祸乱发生的根由,就像堤防是为了预防和阻挡洪水的泛滥。因此倘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 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所以如果废掉婚姻之礼,则夫妻之道不明而变生诸多痛苦,且淫乱苟合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 如果废止了乡饮酒之礼,则长幼之序就会被忘失,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0-6-10 15:46:10
|
只看該作者
而争夺打斗的官司就会频繁发生;如果废弃了丧祭之礼,则为人臣、为人子者将变得薄情寡恩,背逆祖先、不孝父母的人就会大量增加;如果废弃了聘 问之礼、朝觐之礼,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苦,指夫妻间不理不睬之类的情形)。由此可知,礼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够在邪恶还没 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古圣先王都特别尊崇礼教。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 之也。始,谓其微时也。
【注释】谬:错误。
【译文】《易经》说:「君子总是特别谨慎地对待事物的开始,因为开头有了毫厘的差错,结果就会错到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隆,尊崇、重视的意思。始,指其刚刚开始的时候。)
【原文】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幽室之中,非烛何 以见之?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丧纪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众之 动失其宜。」
【注释】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瞽,盲人。相,扶助者。伥伥,茫茫然,无定向的样子。《集解》:「伥伥,狂行不知所如也。」幽室:暗室。揖让:古代宾主相见时 ,入门三揖,升堂三让的礼节。三族:指父、子、孙。
【译文】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和规矩。如果治理国家而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者,茫然无助不知会走向何方 ;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灯烛怎么能找见东西呢?若是没有礼,那么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耳、目也不知道该听什么看什么。前进后退、行礼避让,处处不知道该以什么准则去做。所以说 ,若像这样没有礼可以遵循,在日常起居当中,长辈和晚辈就会失去尊卑区别了;在家族中父、子、孙三代就会失去和睦;在朝廷里,官爵组织秩序就会紊乱;军队行军打仗就会失去纪律的保证;宫室 建筑就会不合法度规模;丧事中悲哀轻重就会失去标准;政事便会因混乱无序而得不到实施。所有的行为举措都会失去其应有的分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 ,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
【注释】天命: 天赋。天,指客观存在的本体。赋,赋予。率性之谓道:率,依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道之谓 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睹:看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同「现」。隐,暗 处。微,细微之事。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 而过于此者。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占:视,看到。《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郑玄注:「占,视也 。」
【译文】上天赋予一切事物(包括生命现象)原有的本质叫「性」;事物遵循其自身本性的客观规律去运行叫「道」;君子能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使其合乎自然生命的 客观规律,同时令大众有所效法,这就是「教」(性,生命的本质。命,人受之于大自然的一种性的表相。率,遵循,遵循本性去做,就是道。修,修正,修正之后进而去推广,使人人都能够去效法, 就是教)。「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如果是可以轻易抛弃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都会时刻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一件事 ,说错一句话,偏离了正道。不会因为地点隐蔽而有所放纵,也不会因为情节微细而有所疏忽。所以说真正的君子,是指那些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虽然没有大众的督促,也同样能够谨言慎行的人 (慎其独的意思是说,谨慎其在闲居独处时候的言行。小人在独处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会被人听到、看到,就肆意妄为。一旦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即自己的行为能够被别人听到、看到,他们便 表现得比平时在大众场合所做的还要好)。
【原文】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译文】所谓孝,就是指那些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成就先人事业的人啊!
【原文】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利仁强仁,功虽与安仁者同,本情则异也。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
【注释】仁有三:即下述安仁、利仁、强仁三种。《集解》:「吕氏大临曰:『仁者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无不仁者也。知者利仁,有欲而好仁者也。畏罪 者强仁,有畏而恶不仁者也。三者之功,同归于仁,而其情则异。此尧、舜性之;汤、武身之;五霸假之,所以异也。』」情:动机。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过,过失。仁者虽然秉性忠厚,也难 免会有过失。如孔子因不忍在背后提及君长的过失而故意以虚言为之遮掩等。《集解》:「吕氏大临曰:『过者,人所避也,有不幸而致焉。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过于爱兄而已,孔子对陈司 败以『昭公知礼』,过于讳君而已,皆出于情而无伪,故其仁可知。』」
【译文】孔子说:「能行仁爱之事的人有三种,他们行仁爱之事都获得功绩,虽然他们与仁者所作所为相同,都能利益 社会,但其存心却未必相同(利仁、强仁,功效虽然与安仁相同,但出发点、本质却不相同)。与仁者同样行善,功绩相同,但是不是真正以仁爱存心的仁者,还无法断定。如果与仁者同样行善,结果 却有了过失(遭到挫折、毁谤),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就能断定他是否真是仁德之人。真正的仁者,他们的一颗心时刻都安住在仁爱上,终日以此为乐,没有任何其他的念头;智者知道行仁德之事对 自己有利,所以才去行善以求福;畏罪者害怕恶行会受到惩罚才勉强去行善的(功绩,是人们所贪恋的。过失,是人们所回避的)。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不见人之言语 则以为善,言其余行,或时恶也。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行有枝叶,所以益德也。言有枝叶,是众虚华也。枝叶依干而生,言行亦由礼出也。
【注释】君子不以 辞尽人:辞,言语。尽人,认定人是否贤明。孔颖达疏:「言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或发言善而行恶也。」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孔颖达疏,「『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者,言有道之世,则依礼所行外,余有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也。『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者,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 干之外耳更有枝叶也。」《集解》:「天下有道,则人尚行,故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人尚辞,故辞有枝叶。行有枝叶,则行有余于其言;言有枝叶,则言有余于其行。」
【译文】孔子说: 「君子是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动听与否,而断定他贤明与否(不因一个人言语的动听就断定他为好人,因为他在别的时候,可能有时会做坏事)。当社会有道德的时候,人们的修养大都体现在行为方面 ;当社会道德沦丧时,人们的修养大多就只停留在口头上了(德行像枝叶一样茂盛,有益于道德的提升。言语像枝叶一样茂盛,就显得过于虚伪和浮华。枝叶是从树干生长出来的,而言行是从礼生出来 的)。」
【原文】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则败。淡,无酸酢,少味也。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 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皆为有言,不可以无实也。
【注释】君子之接如水:接,相交。《集解》:「君子与人以实,一时若无可悦,而其后不至于相负,如水之淡而可久。」 小人之接如醴:醴,甜酒。《集解》:「小人悦人以言,一时虽可以结人之欢,而其后致于相怨,如醴之甘而必败。」誉人:让人高兴。誉,欢愉、安乐。
【译文】所以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 样,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那样。君子的交情虽淡泊,却能相辅相成;小人的交情虽甘甜,但是日久就会败坏(水与水合在一起能够和合相融,而酒与醴掺在一起却会坏掉。淡,没有酸醋味,味薄)。 君子不以空话讨人的喜欢,则人民就会兴起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问人是否觉得冷,同时就会送衣服给他穿;问人是否饥饿,同时就会送食物给他吃;称赞某人品德高尚,同时就会授予他相应的爵位( 指说到要做到,不要说空话)。
【原文】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格,来也。遯,逃也。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 之;信以结之,则民不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也。逊,犹顺也。
【注释】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齐,治理。格,至,指至于善。格心,向善的心。则民有遯心:遯,音顿,逃 。遯心,逃避刑罚的心。君民者:统治人民的人。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逊,顺服。
【译文】孔子说:「对待人民,要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人民才会有向善的心 理。如果用政令来教导他们,用刑罚来约束他们,人民就会产生逃避政令和刑罚的心(格,至,这里指至于善。遯,逃避)。所以统治人民的人,如果能够以爱护儿女的心来爱护人民,人民就会亲附他 ;能够以诚信朴实来团结人民,人民就不会背叛他;能够恭恭敬敬深入地体察民情,人民就会自然生起归顺敬服之心(莅,来到。逊,顺服)。」
【原文】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 其所令,而从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于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于君也。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从君,如影之逐表。
【注释】故上之所好恶,不 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好,喜好。恶,憎恶。表,外貌,此处指楷模。《集解》:「令之被民也浅,行之感民也深。故上之所好,民亦好之,非令所能禁也。上之所恶,民亦恶之,非令所能劝也。吕 氏大临曰:『一国之风俗,出于上之好恶。好恶之端,其发甚微,其风之行,或至于不可止,其俗之成,或至于不可败,此不可不慎也。』」
【译文】孔子说:「部下为上级办事,并非只是机 械地服从他的命令,而是看着上级的行为来效法他。(意思是说要让大众受到教化,不能只靠言语啊!)上级爱好的东西,下级必然会比他更爱好(甚的意思是说超过君王)。所以居于上位之人,自己 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都事关全局,切不可不谨慎啊!因为这一切都将成为人民的表率(说的是百姓效仿君王,如影随形)。」
【原文】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 仁。」言百姓效禹为仁,非本性能仁也。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
【注释】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遂,成的意思。《集解》:「遂,成也。以仁遂,言民之仁无 不成也。然此非民之皆能仁也,由禹好仁,故民皆化于仁尔。」
【译文】孔子说:「禹即位才三年,人民都在仁的修养方面有所成就,难道他们原本就是仁人吗(说明老百姓效仿禹做仁德的事 ,不是他们本来就是仁人)?」孔子说:「上面的人爱好仁,下面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仁德的事。」
【原文】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言言出弥大也 。纶今有秩、啬夫所佩也。綍,引棺索也。故大人不唱游言。游,犹浮也。不可用之言也。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危,犹高也 。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言行相应。
【注释】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称为「绶」。綍:音福,牵引棺柩的粗大绳索。有秩、啬夫:二者均为古代官吏名,此处借 指官吏。故大人不唱游言:大人,指居高位者。言「大人」,取其不以一己之私为念而心系天下苍生之义。唱,提倡,引导。游,浮动的。游言,浮游不实的言辞,即如空话、戏言等。可言也,不可行 ,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能说做不到,属于过高的言辞,这类的话,君子是不会说的。而君子和贤人可以做得到的事,但是不可以说出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像这一类的情况,则 君子不当行。例如曾子在服母亲之丧的期间,「水浆不入于口七日」。子思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以给普通老百姓效法的,所以君子不这么做。危:高峻,高过于。
【译文】孔子说:「君王说 的话像细丝,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布带了;君王说的话像布带,到了百姓那里就成了粗壮的绳索了(说明为人君者每句话出口以后都会很有分量。纶,现在有秩、啬夫所佩带的绶带。綍,牵引棺柩的粗 大绳索)。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平常不可以带头随随便便说一些无益的空话、戏言等(游,如同虚浮,浮夸。这都是不实用的言语)。可以说而做不到的话,君子是不会去说的;可以做却又不可说的事, 君子是不会去做的。能够这样,百姓就不至于言过其实,也不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情况了(危,如同高峻。言语不超过行为,行为不超过言语,言行应一致)。」
【原 文】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禁,犹谨也。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稽,犹考也。《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话,善言也。
【注释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道,通「导」,以引导向善。禁,通「谨」,谨防其为恶。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言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后果,行动必须要先考虑它的弊端。所终,后果。 稽,考校。《集解》:「人之言行,有其初本善,而其流不能无失者,故君子之于言,于其始而遂虑其所终;君子之于行,于其成而先稽其所败。故其见于言行者,皆可法于当时,传于后世,其民则而 效之,而于言无谨,于行无不慎也。」《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诗》,指《诗经·大雅·抑》篇。威仪,尊严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尔,汝,你。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语 教导人们向善,以身作则防止人们作恶(禁,如同严防,禁止)。所以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 (稽,考察的意思)。《诗经》上说:『言出于口,务必谨慎;仪态端庄,威严恭敬(话,指的是要口出善言)!』」
【原文】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难知,有奸心 也。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淫,贪侈也。《孝经》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
【注释】上人疑则百姓惑:孔颖达疏,「谓在上之君多有疑二,则 在下百姓有疑惑也。」《集解》:「疑,为好恶不明也。」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章,通「彰」,彰明。好,喜好。御,治理,控制。淫,贪逸奢侈。
【译文】居上位的人 好恶不明,就会使人民迷惑而不知所从;居下位的人心怀奸诈,就会使尊长格外操劳(难知,有奸巧不测的心)。因此治理人民的君主,必须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爱好,以引导社会的风气;谨慎自己的行 为不要沾染恶习,以防止人民也随着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样人民就不会陷于迷惑了(淫,贪婪、奢侈。《孝经》说,晓示人民,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人民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 犯法纪)。
【原文】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民之道,言民循从也。
【注释】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迩臣, 近臣。迩,接近的,靠近的。朱彬《礼记训纂》:「吕与叔曰:『大臣尊严,国之政令存焉,民所望以为表,不敬则国命轻矣。迩臣,君之好恶系焉,民之所从以为道,不慎则风俗坏矣。』」
【译文】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敬重,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国君选择近臣不可不审慎,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君王的好恶,起着引导民风民俗的重要作用(民众的先导,意思是说民众遵 循依从的榜样)。」
【原文】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亲失,失其所当亲也。教烦,由信贱者也。贱者无壹德也。
【注释】大人 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朱彬《礼记训纂》:「言在上者不亲任其贤有德之人,而信其贱无德者,民效于上,失其所当亲,惟亲爱群小,政教所以烦乱也。」
【译文】 孔子说:「执政的人不亲信大众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亲信那些为人所不齿的卑鄙小人,人民便会因此而失去学习、效法的榜样,于是教育的秩序便也跟着紊乱了(亲失,失去了他所应当亲近的人。 教化紊乱,都是由于执政者相信重用那些品行低劣的人。贱者,是指没有德行的人)。」
【原文】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 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庄,齐庄也。
【注释】心庄则体舒:郑玄曰,「庄,齐庄也。」齐庄,庄重恭敬。俞樾说:「庄当读为壮。壮,大也。言心 广大则体安舒。今从郑说。」心肃则容敬:肃,如临深渊,持事谨敬为肃。此处指敬畏、谨慎而庄严。安:犹善。喜欢,爱好。君好之,民必欲之:欲,是爱好、喜爱的意思。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 以民存,亦以民亡:《集解》:「吕氏大临曰:『心、体之说,姑以为譬,然求实理,则非譬也。体安则心说,犹有民则有君也。体伤则心憯,犹民病则君忧也。』」
【译文】孔子说:「君王 好比是百姓的内心,百姓就是君王的身体。内心端庄,身体就会安稳舒展;内心肃敬,外表就会恭顺庄严。内心喜欢什么,身体也必定会随之产生同样的爱好。君王喜好什么,百姓一定就会跟着追求什 么。内心因为身体的健康完好而得以保全,也会因为身体遭受残害而受到损伤。君王因百姓的爱戴归顺而存在,也会因百姓的怨恨背弃而灭亡(庄,严肃诚敬)。
【原文】尧舜率天下 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言民化君行也。君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止也。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率:与「帅」通用,领导的意思。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诸,之于。非,责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善于己,然 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藏,隐匿,怀着。喻,使人通晓,开导。指自身不能行恕道,而能晓谕他人, 这种事是没有的。
【译文】尧王、舜王以「仁」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 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说的是民风民俗的变化是随着君主的身教而变化的。君主爱好财物,却禁止老百姓拼命追求财物利养,是不能达到禁止的效果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 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自己尚且不能推己及人以仁恕存心,却能够教导别人明白事理,这种事是从来没有过的啊!
【原文】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 悌,上恤孤而民不背。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注释】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指在上位的人。老老,上一个老字是动词,下一个老字是名词。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而,关系词,就的意思。孝,孝顺父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老老,所谓老吾老也。 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长长,同上。悌:尊敬兄长。通行本作「弟」。「弟」的本义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大概在汉以后,这个意思就用「悌」字。上恤孤而民不背:恤,体恤 ,周济。恤孤,救济孤苦无依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这里举「孤」以概其余,指 穷而无告之人。不背,不相背弃也。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无,《礼记正义》《四书章句集注》皆作「毋」。孔颖达疏:「譬诸侯有天子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恶之,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 为之也。」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摄「者」字的作用。恶,动词,憎恶。毋,禁止,不要。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先,引导。孔颖达疏:「前,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持此 恶事施于后人也。」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从,跟随。孔颖达疏:「后,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人也。」所恶于右,毋以交左:交,对待。上、下指地位,前后指辈分。
【译文】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 弃。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 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
【原文】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言治民之道无他,取于己而已。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拂,犹佹。逮,及也。
【注释】民之所好好之:孔颖 达疏,「谓善政恩惠,是民之顾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是也。」民之所恶恶之:孔颖达疏:「谓苛政重赋,是人之所恶,己亦恶之而不行也。」好人之所恶:孔颖达疏: 「人,谓君子。君子所恶者,凶恶之事。今乃爱好凶恶,是『好人之所恶』也。」恶人之所好:孔颖达疏,「君子所好,仁义善道。今乃恶此仁义善道,是『恶人之所好』也。」是谓拂人之性:拂,违 逆,悖逆。孔颖达疏:「若如此者,是谓拂戾善人之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灾必逮夫身:逮,到来。夫,指示形容词 ,彼、此。佹:乖戾。
【译文】老百姓喜欢的事情我们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事情我们也厌恶,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说明治理百姓的方法一无例外,无非是从自己的需求去推知别 人的需求,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就十分清楚了。如此而已)。喜欢做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而不愿意去做人人都喜欢的事,这就叫悖逆人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拂,如同违悖。逮,到达)。
【原文】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注释】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集解》:「 礼运曰:『夫义妇顺』,此不言『顺』而言『义』者,夫妇之道,不患其不顺也,患其苟于顺而伤于义也。失义则顺亦不可保矣,故曰『立夫妇之义』。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故男女有别,而后 夫妇有义。」
【译文】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所以说:「婚礼,是 礼的根本。」
【原文】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
【译文】所以说:「天 子掌管男子的政教,皇后掌管妇女的贞顺;天子掌管阳刚的大道,皇后调治阴柔的德性;天子掌管外务的治理,皇后掌管内务的职责。」男教与女顺的并重形成了风俗,使外部和内部都和顺,国与家都 纳入正轨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叫做盛德。
【原文】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讁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讁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 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讁之言责也。
【注释】阳事不得:阳事,阳刚之道。得,得当,恰当。 讁见于天:讁,通行本作「适」,同「谪」,谴责。见,出现。日为之食:指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内看不到太阳。这个现 象称为日食。月为之食:指月食。地球运行至太阳和月亮中间时,月所得的太阳光为地球所掩,遂成月食。《集解》:「郑氏曰:『食者,见道有亏伤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荡,涤除而整理之。孔颖达疏:「谓救日之时,着素服,荡除天下之阳事有秽恶者。」相须而后成者也:相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须,等待。
【译文】因此,凡是男子政教不修治,违背了阳刚之道,上天就会降下不祥的征兆,而出现日食之类的反常现象;妇女的柔顺之德不修治,违背了阴柔之道,上天也会降下不祥的征兆,而出现 月食之类的反常现象。所以遇到日食,天子就身穿素服,检查反省六官的政务,涤除和清理男子政教中的秽恶。遇到月食,皇后就身穿素服,检查和反省六宫的内治,以涤除和清理女德中的秽恶。可见 天子与皇后的关系,如日月并行,如阴阳互补,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讁的意思是说谴责、责难。)
卷 八 周礼治要
【原文】天官冢宰建邦之六典 ,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注释】天官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总御百官。亦称太宰。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 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孔安国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治典:治国的法典。六官中冢宰之职。教典:教育 法规。六官中司徒之职。郑玄注:「教典,司徒之职,故立其官,曰:『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礼典:即礼法。六官中宗伯之职。政典: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六官中司 马之职。刑典:刑法,法典。六官中司寇之职。事典:治事的规章。六官中司空之职。
【译文】太宰制定了国家的六种法典,帮助君主治理国家:一是治典,用来确立诸侯国的纲常法纪,管理 官府,治理百姓;二是教典,用来安定诸侯,教导官员,驯化百姓;三是礼典,用来使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百官同心合力,百姓关系融洽;四是政典,用来使诸侯正定有序,百官公正廉明,百姓赋税徭 役均衡;五是刑典,用来查究诸侯国(的非礼之行),惩治百官罪责,矫正百姓行为过失;六是事典,用来指导各诸侯国发展经济,使百官各有建树,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原文】以 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诏王驭万民 :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注释】柄:这里是权柄的意思。《说文》:「柄,柯也。」郑玄注:「所秉执以起事者也。」陆 德明《庄子释文》引司马彪云:「威权也。」「八柄」,亦即王者用来治理国家的八种权柄。驭:统治,治理。郑玄注:「凡言驭者,所以敺之,内之于善。」幸:褒赏。夺:没收家财。八统:八项施 政的总则。保庸:酬赏有功之人,使之心安。郑玄注:「保庸,安有功者。」贾公彦疏:「保,安也;庸,功也。有功者上下俱赏之以禄,使心安也。」达吏:向上举荐官吏。礼宾:合乎礼仪地接待宾 客诸侯。郑玄注:「礼宾,宾客诸侯,所以示民亲仁善邻。」贾公彦疏:「天子待朝聘之宾,在下皆当礼于宾客。」
【译文】(太宰)以八种权柄帮助王者统治群臣:一是封给爵位,使其尊贵 ;二是给予俸禄,使其富有;三是给予赏赐,使其感受到王者的宠爱;四是给予赦免,以感化的办法使其提升德行,改过向善;五是供养厚待老臣,使其得福;六是罚没财产,使其贫穷;七是罢黜官职 ,以儆戒其罪愆;八是问责,以追究其失职之罪。以八种统御之术帮助君主统御万民:一是敬爱亲族,二是尊敬故旧,三是荐举贤才,四是任用有才能的人,五是奖励有功绩的人,六是尊重有地位的人 ,七是察举勤劳的小吏,八是礼遇各国诸侯。
【原文】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大荒,凶年也。大札,疫 疠也。天灾,日月晦食也。地灾,崩动也。大故,刑杀也。《春秋传》曰: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
【注释】膳夫:古官名,掌宫廷的饮食。郑玄注:「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膳 羞:美味的食品。郑玄注:「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大丧:指帝王、皇后、世子之丧。郑玄注:「大丧,王、后、世子之丧也。」大荒:大灾之年。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大札:瘟疫 。郑玄注:「大札,疫疠也。」天地有灾:指的是日月晦食、地震、山崩、川竭等自然现象。大故:指的是敌军来犯、对犯罪者处以死刑等事。
【译文】膳夫,掌理王者所用的饭食、酒浆、牲 肉与菜肴。遇国家有大丧不杀生,遇有大的灾荒年不杀生,有天灾地变不杀生,疫疠流行的时候不杀生,国家有敌军来犯、或对罪犯处以死刑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均不得杀生设宴。(大荒,指凶灾之年。 大札,即瘟疫。天灾,即日月晦暗而亏缺。地灾,即山崩地动。大故,即处以死刑。《春秋外传》和《国语》里面都提到,司寇执行死刑的时候,国君就不听音乐、不看舞蹈了。)
【 原文】大司徒之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保息六畜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 宽疾,六曰安富。
【注释】阳礼:指古代乡射饮酒之礼,属男子之礼。俞樾《群经平议·周礼一》:「阳礼与阴礼对文,阴礼为妇人之礼,则阳礼为男子之礼明矣。古人行礼,凡祭祀、宾客、 丧纪之礼,妇人皆得与焉。惟乡射、饮酒,纯乎男子之事,而妇人不与,故曰阳礼。」
【译文】大司徒的职务,施行十二种教法:一是以祭祀之礼教民恭敬,这样人民就不会轻率;二是以乡射 饮酒等礼教民谦让,这样人民就不会争高论低……十二是按照功绩确定其俸禄,这样人民都会努力建立功业……以六项保障百姓繁衍生息的政策护养万民:第一项是爱护年幼的儿童,第二项是赡养年长 的老人,第三项是救助身处困境的人,第四项是周济贫苦的人,第五项是宽待残疾人,第六项是安定富裕的人。
【原文】师氏掌以美诏王,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师者, 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德行, 外内之称也,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也。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敏德,仁义顺时者也。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 之事也。」
【注释】师氏: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员。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 、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武王继承文王志愿,伐纣而安定天下;周公制礼作乐,赞述文王的文德。
【译文】师氏负责以美善之道告语王者 (对王者告以善道。《礼记·文王世子》说:师氏,是教他怎样做事并且符合各种道德规范的人),以三德教导王世子、王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第一是至德,作为道德的根本;第二是敏德,作为力行 的根本;第三是孝德,因此知道悖逆凶恶之行(而不做)。教他们三行:第一是孝行,用来亲爱父母;第二是友行,用来尊敬贤良;第三是顺行,用来尊事师长。(德和行,是内心和外部行为的称谓, 在内心称为德,形之于外称为行。至德,即中庸之德,能够覆盖、承载、含容万物。敏德,即顺应四季而施仁义之政。孝德,即尊敬先祖,亲爱父母,守护自己得以生养的根本。孔子说:「武王和周公 ,可以说是尽了最大的孝道。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德业。」)
【原文】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淫声,若郑卫也。过声,失哀乐节也。 凶声,亡国之声,若桑间濮上也。慢声,惰慢不恭之声。
【注释】桑间濮上:桑间,古卫地,在濮水之上。春秋时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于世,男女亦多于此处幽会,故后用以指代侈靡淫乱的音 乐、风俗的流行地。《史记·乐书》:「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译文】凡新封立诸侯国时,务必重申禁止其存在淫邪之音、哀乐不当之音、亡 国之音和怠慢不恭之音(淫声,像郑卫两国的音乐。过声,即悲哀或欢乐没有节制之音。凶声,即亡国的音声,就像桑间濮上的声乐。慢声,惰慢无礼的声乐)。
【原文】以九伐之法 正邦国:诸侯有违王命,则出兵征伐而正也。冯弱犯寡,则眚之;眚,犹人眚瘦也,四面削其地。贼贤害民,则伐之;有钟鼓曰伐,以声其罪。暴内陵外,则坛之;置之空坛之中,别立君也。野荒民散 ,则削之;田不治,民不附,则削其地也。负固不服,则侵之;侵,用兵浅侵之而已。贼杀其亲,则正之;正,杀也。放弑其君,则残之;残灭其为恶者。犯令陵政,则杜之;犯令,逆命也。陵政,轻 法也。杜,塞,使不得与诸侯通。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注释】冯弱:以强凌弱。眚:通「省」。削减,减免。野荒:即「田不治」,就是田亩荒芜。
【译文】(大司马)以「 九伐」之法来纠正各诸侯国,使其不敢偏离正道(诸侯如有违背天子命令的,就出兵征伐而使之改正)。诸侯中有以强凌弱、以大侵小的,就削减其土地(眚,如同人生病而身体渐瘦。意为从四面削减 他的守地)。有擅杀贤良、残害人民的,那就去征伐他(出师而敲钟击鼓的称为伐,用来声明其罪)。有对内专行暴政、对外侵凌邻国的,那就废止国君,另立贤能(幽囚在祭坛之中,另立贤德之君) 。有使田地荒芜、百姓逃散的,那就削去他的土地(不治理耕田,人民不依附,那就削去其土地)。有自恃险固、不服事大国的,那就派兵进入他的国境(侵,即不设钟鼓地用兵进入国境)。有无故杀 害亲族的,那就拘执他并将其正法(正,即杀)。臣下有放逐或杀害国君的,那就杀掉他(残,即灭杀作恶的人)。有违犯命令、轻藐国家政教法令的,那就禁止他与邻国相互联系(犯令,即违抗命令 。陵政,即轻藐国家政教法令。杜,塞的意思。使其不得与其他诸侯相通)。有悖乱远近亲属间人伦关系、行为同于禽兽的,那就灭亡其封国。
周书治要
【原文】天有四殃:水、旱、饥、 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百姓也。戒之哉,不 思祸咎无日矣!」言不远也。
【注释】饥荒:谷物、果子等歉收或没有收成。按《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积聚:积累聚集;薀积。兼年:两年。天饥:天 灾造成的饥荒。臣妾:古时对奴仆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舆马:亦作「轝马」,即车马。
【译文】天降的灾害有四种,即水灾、旱灾、五谷不熟、果子歉收。它们的到来没有定时,若不积 蓄储备粮食,那又如何来防备呢?夏代有规戒之文说:「平民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妻子儿女都会失去。大夫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奴仆和车马都会失去;国家没有 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天下百姓也就不是自己的臣民了。要以此为戒啊!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灾祸的降临就没有多少时日了(也就是说距离灾难不会很远)。」
【原文 】令行禁止,王之始也。」
【注释】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
【译文】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这是天子治国的开始。
【原文】富贵者,观其有 礼施;贫穷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 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 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失;纵之,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贰;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注释】官人:选取人才给 以适当官职。《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孙星衍疏:「知人则能器使。」富贵者观其有礼施:《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施,予也。富贵者能以礼施,则不骄不吝而能得众矣。 」德守:即道德操守。《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守,操守也。贫贱者能以德守,则不干进不辱身而动必以正矣。」「嬖宠」句:《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为君爱曰嬖,承君恩曰宠。 接人倨傲曰骄,用物汰侈曰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隐约,困厄,俭约。《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隐,穷也;约,少也。陈逢衡云:不慑惧则有以当大任而不疑。」
【译文】富贵 之人,要看他是否举止有礼而好施惠。贫穷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对于那些备受宠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骄不奢。对于那些处于困厄的人,要看他是否胆小怕事。对于那些年轻人,要看他有无 恭敬好学的态度和敬长爱幼之心。对于那些壮年之人,要看他是否廉洁务实,进而能否克制私欲。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要看他的思维是否谨慎,是否即使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也不会逾越规矩。父子之 间,要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要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要看是否仁爱、忠心;乡党之间,要看他们是否诚实守信。让他施行某种谋划,从这里来观察他的智慧。把困难摆到他面 前,从这里来观察他的勇气。派他去处理一些烦杂的事务,进而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让他面对某种利益,进而来观察他是否贪婪。让他经常处在一种歌舞享乐的环境中,从这里来观察他是否会放纵迷乱 。使他快乐,看他是否轻佻;激他发怒,看他是否稳重。让他喝醉,看他是否会失去恭慎的仪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还遵从一贯的行为准则。疏远他,看他是否忠心不变;亲近他,看他是否轻浮失 礼。反复地对照他前后说过的话,看他是否真的学问精通;隐秘地察访他的行为,看他是否德行完备。这些统合起来就称作「观诚」(洞察实情)。
【原文】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 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道,谓德政。违,叛之。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德民仇。兹允效于前,斯不远。信验于前世,不远也。
【注释】致:推极。厥:助词。之。《书·无逸》: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译文】天子是万民的父母,只要忠实地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再远的诸侯部族都没有不归服的;丧失了治国之道,自己的近臣、妻妾都会背叛(道,指的是德政 。违,即背叛)。百姓归附有德之人。有德则百姓拥戴,无德则百姓仇恨。这前代已经有过证明,并不很远。
【原文】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 成。
【注释】饰言:谓花言巧语。庸:即民功,治民有劳绩。《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郑玄注:「辅成王业,若周公;保全国家,若伊尹;法施于民,若 后稷。」
【译文】以言谈取人,人会夸饰其言谈;以所作所为取人,人将竭尽其能。花言巧语毫无实用,竭力实行必有所成。
国语治要
【原文】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备,国备也。未至 而设之,谓预备不虞,安不忘危。有至而后救之,至而后救之,谓若救火疗疾,量资币平轻重之属。是不相入也。二者前后各有宜。不相入,不相为用。可先而不备,谓之怠;怠,缓也。可后而先之, 谓之召灾。谓民未患轻而重之,离民匮财,是为召灾。
【注释】不相入:不能互相替代。
【译文】凡是要做到有备无患,一是在意外变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先防备(备,指国库储备 ,灾祸还没到而事先预设,这就是预备以防意料不到的事,居安而不忘记危险),二是在意外变故发生之后要立即补救(变故发生后立即施救,指的就是如救火、治病、筹集资金、权衡轻重缓急之类的 事情)。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不能互相替代(二者在灾难前后各有它的作用。不相入,就是不能互相替用)。本来可以事先准备而没有准备,叫做懈怠(怠,即弛缓);应该在受灾以后才做的却先做了 ,叫做招祸(人民还没有担心轻钱而却变为重钱,使得人民离散、财物匮乏,这就是召灾)。
【原文】国无经,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王树德于民以除之。树,立也。 除,除令不从之患也。绝民用,以实王府,绝民用,谓废小钱,敛而铸大也。犹塞川原为潢污也,其竭也无日矣。大曰潢,小曰污。竭,尽也。无日,无日数也。
【注释】经:有二义,君之善 政为经;常道曰经。此处两义皆有,意思是指君王制定的稳定恒久的政策、法令和治国方略。王府:指帝王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府库。川原:江河之源。潢污:积水叫做潢,停水叫做污,即是聚积不流的 水池。
【译文】国家没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根本方略,政令从何而出?政令发布后得不到执行,这是当权者最值得忧患的。所以圣人要在人民中施恩树德来消除这一忧患(树,即树立。除,指除 去政令不被听从的忧患)。用尽夺民财的办法来充实王室的府库(绝民用,就是废止小钱的赋税而改铸大钱),就好比用堵塞河源的办法去建造水池,虽然水很快地会聚积起来,但干起来也不需几天的 工夫。(大水池叫做潢,小水坑叫做污。竭,即干尽。无日,就是没有多少时日。)
【原文】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 机也,枢机,发动也。心有所欲,耳目发动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习于和正,则不眩惑也。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歆,犹欣歆,喜服也。言发 德教。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纳和声,而口出美言,耳闻和声,则口有美言,此感于物也。以为宪令,宪,法也。而布诸民,民以心力,行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贰,变也 。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出令不信,有转易也。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不知所为尽力。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 乐?
【注释】济:成功,成就。和声:和谐的乐音。出令:发出命令。刑政:刑法政令。顺时:谓顺应时宜,适时。据依:依据。
【译文】音乐不过是用来悦耳的,美物不过是用来悦 目的。如果听音乐而震耳,观美物而眩目,可就没有比这更糟的了。耳朵和眼睛是影响心志的关键所在(枢机,即萌发启动的机关、枢纽。心有欲望,是由耳目所发动的),所以必须耳听和声而眼观正 色。听和声则耳聪,观正色则眼明。听声观色常行和正,那就不会目眩耳惑。耳聪不惑,就能听善言;目明不眩,就能观美德。善言入耳而美德昭明,人民心悦诚服而得此教化,则归心于君上(歆,即 欢欣、嘉服。宣扬道德教化)。因此,君主做事无不成功,需求无不得到,这样就能和乐。耳朵听受和谐的乐音,口中说出美善的言语(耳中听到和乐之音,口中就会说出美善之言,这是受到外物感染 的缘故啊)。以此作为宪法政令(宪,即法令)。公布于众,人民尽心尽力,无所倦怠,欲成之事全无变异,这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也是音乐之至啊(贰,即变易、变化)!如果视听不和谐,而有耳震 目眩的现象,这时,语言便会狂乱悖理,目光便会昏惑晕眩。政令不讲信用(这就有变易了)。刑法政令放任纷乱,所作所为不顺时令,百姓没有依据,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便会各各心怀背离之意 (不知如何尽力)。君上失去人民的拥护,做事就不能成功,所求也不能得到,哪里还能乐得起来呢?
【原文】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曹,群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谚曰:「众 心成城,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众口铄金。」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
【注释】曹好:众人所爱好。曹恶:众人所厌恶。
【译文】百姓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很 少有不成功的(曹,即群体);百姓多数人都厌恶的,也很少有不被废弃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人之心共同所好,无谁能够摧败,坚固得如同城墙)。众口铄金(铄,即消融。众人之口共 同所毁,即使是金石,也能够被融化)。」
【原文】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三,君、父、师也。如一,服勤至死也。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食,谓禄也。唯其所在,则致 死焉。在君父,为君父,在师,为师也。人之道也。
【译文】我听说,人生有三个恩人,报答他们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这三个人,就是君主、父母、师长。如一,就是对三者没有分别,都要 同样地殷勤事奉,直到老死)。父母生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君主养活我们(食,即俸禄)。只要是君、亲、师还健在,我们都要以死相报(在君主、父母身边,就全心事奉君主、父母。在师长身边 ,就全心事奉师长),这是做人的道理。
【原文】文公问于郭偃郭偃,卜偃。曰:「始也吾以国为易,易,易治也。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 将至矣。」以为难而勤修之,故其易将至。
【注释】文公:即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十九年,在秦国援助下回国继位 。后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郭偃:晋国大夫,掌管占卜,也称卜偃。
【译文】晋文公向占卜大臣郭偃(郭偃,即掌管占卜的郭偃)问道:「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治理 国家是很容易的事(易,即容易治理),现在才感到很难。」郭偃回答说:「君上如果以为容易,那么困难就会马上来到;君上如果认为困难,那么容易就会马上来到(认为很难,进而就会勤修政要, 所以容易即将来到)。」
【原文】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比,比义也。阿私曰党。夫周以举义,比也;忠信曰周。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有死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在公为义。
【注释】不隐:不徇私包庇。
【译文】我听说事奉君主的人应做到精诚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为了道义而结交叫做比。为了私利而结交叫做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 ,叫做比(周,即忠信);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绝对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公而无私就是义)。
【原文】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 ;赞,佐。引党以封己,引,取也。封,厚也。利己而忘君,别也。别,为朋党。
【注释】引党:援引私党。封己:厚待资己。
【译文】君子亲近却不结私党。同心同德,共襄国事, 这是团结,就叫做「比」(赞,即佐助)。结成朋党来厚待自己(引,选择的意思。封,厚待的意思),专利自己而心中没有君上,那是勾结,就叫做「别」(别,就是结为朋党)。
【原文】 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也。若于目观则美,于目则美,德则不也。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封,厚也。胡,何。何以为美。夫君国者,将民之与 处,民实瘠,君安得肥?安得独肥,言将有患。
【译文】所谓美,就是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大对小、对远对近都没有害处,所以才叫美。如果眼睛看着挺美观(只是眼睛看着觉得美,却不 能体现君王之德),然而却耗费财物,这就是聚敛民财来厚待自己而使人民贫困,还算什么美呢(封,即丰厚。胡,哪里。哪里还以为美)?君临国家的人,要和人民共处,如果人民贫困了,国君怎么 会富裕(「安得独肥」,是说将会有祸患)?
【原文】夫从政者,以庇民也。庇,覆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旷,空也。是勤民以自封也,勤,劳也。封,厚也。死无日矣。我逃 死,非恶富也。
【注释】勤民:劳苦百姓。自封:使自己富厚。逃死:逃避灾祸或致死的危险。
【译文】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庇,即庇覆,犹保护),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 到了富贵(旷,即空匮穷乏;财用不足),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勤,即劳苦。封,使自己丰厚),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
【 原文】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注释】积货:聚敛货财。蓄怨:蓄积怨恨。
【译文】积蓄的钱财越多,积聚的怨恨也就越厚,这样想不灭亡还期待什么呢?
韩诗外传治要
【原文】君子居是国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汩(汩作迫)然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天之救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