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9|回復: 0
|
悟道法师常礼举要讲记
[複製鏈接]
|
|
悟道法师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1/1/21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1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今天非常难得,来到台南永康华藏佛教莲社跟各位莲友结缘。莲社的缘起是在几年前谢居士发起的,当时他在永康他的工厂楼上设一个佛堂,在那里流通法宝,让在永康的同修大家能够方便请到经典以及共修念佛。之后又到中华二路租了一间道场,这边场所比较大,但只是小型的道场。这个念佛堂面积大概能够提供二十个人共修,这是最刚好的,是一个小型的念佛堂。最近家师净公上人在讲经当中时常提起,民国初年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在世的时候提倡小型的道场,小型的道场大概就是二十人的念佛堂。在当时祖师提倡小道场,这个道理也就是在我们现代小型的道场比较好维持,开销较少,来共修的同修大德,大家发心护持,大家比较没有负担,因为开销少,大家来共修就没有经济压力。管理的人也比较好管理,因为道场小,人也少,事情也较少,比较单纯,也好管理。在这个时代,小型的道场特别适合,这是印光祖师当时在世的时候提倡的。现在我们净公上人在讲经当中也不断提起,净宗道场像这种小型道场愈多愈好,希望每一个地区都有这种小型道场,能够方便当地住在附近的同修大家共修,不用跑得很远。这是印祖提倡的。
今天悟道第一次到永康华藏佛教莲社的新道场,看这个场所确实也符合印光祖师的标准。今晚来到这里,同修也希望我能跟大家说几句话。因为最近这两年,家师净公上人的故乡安徽庐江县实际禅寺,在民国九十七年的时候,九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实际禅寺发起打一百个七,这一百个七是三时系念的佛七。三时系念百七目的就是护国息灾,护是保护,国是国家,保护国家,息灭灾难,这个因缘发起的。在实际禅寺发起,我在那里做了四个多月,之后家师又叫我去山东庆云金山寺。在实际禅寺将三时系念法事教会给常住法师,在那里做了四个多月,他们也都学会了,就将百七后面的交给常住法师继续做。山东金山寺这边的常住法师,也发心要学习做三时系念法事,所以家师叫悟道到那里,一方面继续做百七,一方面教那边的出家众法师们做三时系念法事,一直到去年就是民国九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圆满。刚才讲的应该是民国九十七年,现在已经是民国一百年,农历还没过年,再十几天农历才过年,但是国历已经是一月份,已经是过了年。
在这段时间,有二、三年的时间在佛教卫星讲经的节目,都是过去录的又再重覆播放,这二、三年当中都没有再录制新的。今晚在台南永康要跟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以及现场的同修,大家一起学习《常礼举要》。《常礼举要》这本书是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所编的,他老人家也有讲解过一遍,这是他对内部学生讲的,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开。一直到李老居士往生,到最近这几年,莲社才将他老人家的讲记,有少部分流通到外面,但是数量没有很多,当时我也得到一本。在去年七月份,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办学习六和敬的大会,我去参加大会也将李老居士的讲记带过去,请家师净公上人过目。家师看了以后,他说这个东西也可以像讲经一样来复讲。复讲就是重复的讲演。佛教卫星这个节目是以台语讲经,我就想到,不如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以台语翻译复讲,将李老居士的《常礼举要》,简单向大家做一个翻译复讲的报告。如果讲得不好,翻译得不正确,还请前辈多多批评指教。
我们就依照李老居士的讲记,这个讲记有一部分我们就省略,较浅显、容易翻译的我们就将它翻译复讲,提供给大家参考。李老居士还没讲《常礼举要》之前,他有一些勉励的言辞,勉励的言辞就是鼓励的话,先跟我们说为什么他要编《常礼举要》,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礼。所以先跟我们说「先入根本」,还没有讲内容以前先跟我们说,不管学习什么学问,都要有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基础,像盖房子要基础,打地基,一棵树要有根、有本。不管学习什么学问,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能没有根本,所以要先入根本,先建立根本。李老居士一开头说,「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这个孔圣人说过,道听涂说。李老居士一开头告诉我们,说一件事情不是很简单,譬如我们学讲经或是讲演,或者讲一种学术、学问,不是很简单。
中国的学问,中国就是指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祖先,我们的祖先从中国来的。我们在台南,明朝时代郑成功过来台湾,第一个府城就是在台南,一府二鹿三艋舺,第一个就是在台南,从中国过来的。我们的祖先前后也移民过来,就像现在看到很多华侨移民到国外,台湾也有很多人移民到国外。移民到外国我们的祖先有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譬如台湾人移民到澳洲,现在很多台湾人移民到澳洲,移民到澳洲你的国籍就是澳洲的国籍,能不能说我们不是台湾去的?能不能这样讲法?同样的意思,我们台湾人的祖先从大陆过来,你能不承认自己的祖先是从大陆来的吗?这点我们要先认识清楚。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根,你的根从哪里来的。饮水思源,这是说每一棵树有它的根、水有它的源头,我们喝一杯水,不能不想到它的源头在哪里,看到一棵树,不能只看到它的树丛、树枝、树叶,没想到它的树根,没有根怎么会有这棵树?所以这是说根本。学问就是要有根本,就像栽树栽植物一样,都要有根。先有根才能说其他的,根没有,没有基础,讲再多也都是落空。学问如果没有根本就飘飘浮浮道听涂说。什么叫道听涂说?道是道路,涂是路途,你在外面的道路、路途上听别人说的。听说的,自己也没有进一步去了解、去判断、去分析、去认识,听别人这么说我们就跟著这么说,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这就叫做道听涂说。道是道路,涂是路途,我们走在路上听到的。这个意思是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懂,只是听说的,这就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现代人确实很多都是道听涂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听到一句话,说某某人怎么样,有很多人听片面之词他就相信了,他就认为是这样。特别现在的第四台,言论自由,说很多话,讲很多言论,这些言论讲了就很多人相信,相信的人又去传、又去讲,是不是事实就是这样,他也不知道。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怎么还一直说?就听别人说的,别人这么说,我也跟著说。事实上出入很大,因此第四台愈多,地下电台愈多,社会就愈乱,胡言乱语。乱讲就很多人乱听,他没有判断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利害得失的能力,很容易被这些言论迷惑,这都属於道听涂说。譬如台湾现在最普遍的,可以说全民都参与政治,走到哪里都在讲政治。你想想看,几个人读过政治?几个人懂政治?但是大家都在说。特别我到南部乡下遇到一些老同修,都会问我政治。他有过读政治吗?没读政治,口里讲的都是政治,从哪里来的?听第四台讲的。
讲一句坦白话,现在做大官的人都不一定懂政治。为什么?做官,政治是什么?国父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情,做大官的他怎么会不懂?确实不懂。为什么不懂?他没学过、没去学习,他怎么会懂?愈治愈乱,愈治愈糟,没学!都是道听涂说,这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李老居士在这里举个例子说,一条街道还没走完,听这个说,听那个说,他听别人说又传出去,他也没有求证、调查,他也是听别人说的,这个问题就很多。一条街还没走完,这边听进来,又从这边传出去,这叫做「口耳之学」。口是别人说的,我们的耳朵听到别人说,自己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这叫做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不要说根,枝叶都不明白,这叫一知半解,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一知半解还知道一点,可能连一知半解都没有。
「中国学问讲究根柢,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则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这是净公上人时常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达,所以通一经就通全经。譬如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如果通了,三藏十二部经也都能通达。如果一部经还未通,其他的经典也是不通,这是中国学问世间法跟佛法都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通一经能通一切经?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宇宙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自性,离不开自性。自性,任何一样东西,你学习哪一部经典,到最终的目标都是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有哪部经不通?每部都通!因为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通达自性哪有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佛法、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这是说读书读经典、学佛学世间圣贤之法,同样一个道理。
就是世间法,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以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一些老人,木匠、铁匠,无论做什么,他刚学的时候都吃了不少的苦头,不管学习哪一方面的技术。古时候学一项技术,当学徒三年四个月,每一样功夫,每一样技术,都要从基础,要打基础。没有打基础,根就扎不住,就是根基、基础打不稳。我们盖房子也是一样,基础没打稳,房子盖好就很危险。你学一项功夫如果没有根基,基础不好,老师就不让他出师,不是三年四个月时间到就出师了,不是如此。要看你是不是真正把基础打好了,如果打不好,三年四个月到,甚至三十年,如果没有根基,老师也不会让你出师。为什么?出去怕出糗。出糗,人家会问这个学生是谁教的?先骂老师。这个孩子去外面做坏事,这是谁的小孩?先骂父母。所以老师跟父母都不好当,既然当了就要尽十二分的力量。像在学校没礼貌,大家都先骂老师,这是以前。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有变,变是变通,原则还是不变。所以这一点孔圣人在书上有讲,「百变不能离乎中」,中是宗旨,不管你怎么变,宗旨是不变的,永远不变。
譬如佛法说万法皆假、皆空,万事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但是假、空之中有个真的,无常当中有个常。什么是常?我们的本性、自性不生不灭,这个本来就存在,它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常,这是真的。这是佛家的讲法。道家老子也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所以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竟然还有杀父母的,这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教育失败。说教育失败还比较好听,实际上是没有教育。现在学校那么多,怎么会没有教育?中国祖先说的教育,跟现在学校教的内容意思不一样。教育教什么?教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伦常,教我们认识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就是道德观念。因果,这是教育,像道家《太上感应篇》是教育,因果教育。《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大乘佛法基础的教育,不管大乘、小乘、人天法,这是基础教育。现在家师净公上人常常讲起,全世界从幼稚园到博士班,都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些都没有,这是现在没有这些教育。
李老居士这里又讲到,「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我们吃的豆子,像吃毛豆有个豆壳里面的豆子,说母亲生孩子生出来,就像从豆壳里把豆子拿出来,豆子跟豆壳就没有关系了,意思是如此。李老居士说,他也不说是哪一本书,你看都是现在的书,现代人写的。他说「畜生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生还做不出来」,连畜生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但是现在的人竟然这么说。李老居士说,我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学佛还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够学佛。这个话我在《印光大师文钞》看过,这个话是印光大师说的。他说没有真儒就没有真佛,因为学儒家就是学做人,学好了,学佛才会成就,才有真正的佛门高僧大德,才能作佛。意思是作佛也要从做人打根柢,人都做不好,怎么作佛?所以要学儒家。
可是现在要打倒孔老二,这是大陆上民国初年五四运动,一直到大陆文化大革命,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没有儒家中国文化也没有了,台湾虽然形式上有,实际上也没有。像台湾还有孔庙,现在大陆也渐渐恢复。台湾的孔庙,听说台南也有一间孔庙,我还没去过,我只去过开元寺,开元寺是郑成功为他母亲盖的,明朝到现在,这是历史的见证。高雄孔庙我去过,外面都在卖东西,卖吃的,孔子庙里面也没有供奉孔门七十二贤的牌位,都挂一些什么?都挂一些裸女的画像,排了一排,我看到这些。后来我跟蔡老师说:高雄的孔庙怎么挂这些?蔡老师说:怎么会这样?这真的很不适合。那些挂在美术馆还可以,挂在孔庙,性质就不符了。你说现在政治人物当官的,在当什么官?这样你就知道了。性质不同,艺术的东西要放在美术馆,怎么会放在孔庙?我没读书的人看了都知道,这就是没有儒,虽然有孔庙,内容都没有了。有人在那里讲《弟子规》吗?所以我跟冈山阿桃说,我说干脆我们去向高雄市政府借,让我们教《弟子规》这才适合,教这个才有营养,才能够救这个社会、救这个国家、救这个世界;说那些有的没的是造恶业、造口业。这就是没有中国文化,学佛就没有根柢。所以我是很想如果有多的时间到南部跟乡亲用台语沟通,不然都被那些人乱讲,骗这些善良的老百姓,看了实在是於心不忍。这么好的媒体,这么好的工具,竟然用在造恶业,不好好的做教育,教这些人民。这罪业很重。
下面又说,「学儒学佛约之於礼」。诸位看佛门祖师大德注解的佛经,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对中国六经以及历史都很熟悉。李老居士说,以前他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但是看到这些祖师大德的注解,每一条都比不上人家,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和尚是印度话,但是现在的人不知道,讲到和尚就是在殡仪馆给人诵经的,为死人送行的,现在社会大众对和尚的名词,对出家人的形象产生很大的误会,在古代出家人(和尚)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以前是读了中国文化才学佛,现在学佛没有办法了,先学佛才学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祖先的文化,现在台湾不是很流行讲本土吗?没有祖先本土从哪里来?本土我看看。祖先传下来才会有本土,离开祖先,不要祖先,本土也没有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国文化。为什么在南部地区我要这样说明?因为我常常遇到南部的善良老百姓,听到「中国」两个字,他们就很反感。其实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你们不要把政党跟政治混在一起,你怎么可以不认同一个政党就否定我们的祖先?怎么可以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祖先是祖先,政权是政权,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现在都混在一起,大陆跟台湾都一样,都混在一起,这就很悲哀了,祖先在九泉之下真的会流眼泪。
所以我们现在讲到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这个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李老师有办学《论语》,这是四书里面其中一部是《论语》。我们这一集的时间到了,下面还有一段,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大家学习。谢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1/1/21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2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这一集继续来学习《常礼举要》,上一集讲到「学儒学佛,约之於礼」。去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办学习六和敬大会,悟道去参加,主办单位也希望我讲十五分钟的话,给他们一个题目,就是跟六和这个「和」有关系的题目。当时我就想到,和,大家都想要和,我们佛门里面讲和合僧团,世间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和合。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大家都希望能够和平,可见「和」这个字是大家都需要的。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世穷」。我们一个家庭如果不和,吵吵闹闹,你想这个家庭会兴旺吗?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天到晚闹意见,不和,这个公司团体会发达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不和,常常打仗,这个国家会兴旺吗?会富强吗?整个世界要是不和,怎么会和平?这个道理相信世界无论哪个民族的人,大家都知道,大家也希望要和平,可是想归想,实际上很难做得到。
为什么做不到?这当中就是缺一个礼。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就是礼节、礼貌这个礼,敬是恭敬的敬,诸佛是三世一切诸佛,包括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恭敬。恭敬是我们的心,恭敬心。恭敬心表现在我们的身口就是礼。如果不讲礼,没有一个具体,没有一个标准,这就很难达到和。所以古人说,「礼以和为贵」。礼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人与人相处能够达到和谐,这是礼的作用,所以礼以和为贵。如果讲和,你不讲礼,很想要和,做出来却很不和,常常得罪人,常常跟人发生冲突,为什么?没礼,没有具体的标准。礼是要达到和,它的目的是和。如果不和,我们就知道自己无礼,现在的人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不懂礼。所以现在都不懂礼貌,为什么?没有人教。家师净公上人常说,全世界现在的学校,从幼稚园到博士班没有人教这个,没有这一门的功课。所以他老人家呼吁,全世界的宗教界发心来补这个缺失,补这门的功课,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门的功课。当然我们佛门要发心带头来做起,所以学儒、学佛要约之於礼。
我们继续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记,李老居士说,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但是现在的和尚确实很惭愧,我们没有达到那个条件。《三时系念》赞叹僧宝的赞,就是做天人师,堪为人天功德主,这就是天人师,能够做人天的一个模范、一个榜样。现在出家人我们这个形象、这个表现是不是能够做人天功德主?这就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讨。以前是读了中国文化才学佛,现在是先学佛再来学中国文化,这就是家师常讲的,他说补习,现在学佛了,要补习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这叫补习。这个功课实际上我们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福,具体的做法就是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儒家《弟子规》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具体的做法。如果没有读《弟子规》,以前常常听家师说净业三福,不知道怎么做?要怎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从何做起?怎么做?不知道。《弟子规》就讲得很详细,我们没有学习就不知道怎么做。「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太上感应篇》,讲因果教育,不杀生。现在的人怎么杀生那么多?他不知道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人,自然就不会造这个恶业。《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告诉我们,地藏菩萨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多病、短命的业因是从杀生来的。我们如果想要不短命、不多病,要身体健康长寿,你就不能杀生。这就讲到因果,因果很现实,讲利害得失,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是因果教育。十善业,修十善业具体做法就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也有讲因果,也有讲到大小乘修学佛法的理论,也是大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基本、最基础的就是十善业。
所以佛告诉我们,十善展开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恶一展开包含一切恶法,我们如果有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标准,有一个标准在。过去蔡老师讲《弟子规》,他说这三个根就像照妖镜,这三个根就像一面镜子,你拿来对照,社会上这些人,他脑子里在想的,他嘴里所讲的,他讲出来那些话,身体做出来那些动作,你用这三个根去对照,他是善还是恶就很清楚了。这都不用辩,不用争辩,以圣贤佛菩萨的标准才是正确的。你听第四台讲的都是胡说八道,所以这些人都被第四台教坏了,不但一般世间人,连净宗的同修也被第四台洗脑洗到头晕,不听佛菩萨的,听那些人胡说八道,说那是名嘴,这就是愚痴,你去听那些人讲的,听到最后,本来有智慧听到变没智慧。要听谁说?要听祖先说。祖先在哪里?《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圣贤佛菩萨讲的,这才正确!我们来学这个,对我们学佛才有帮助。
李老居士在那里有教《论语》,《论语》是四书里面的一篇,古时候宋朝时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全世界的政治人物搞得一个头两个大,没有办法。所以西洋人一直要到东方来找办法,但是来东方现在也找不到,现在东方人也没人要学了,他来也学不到。其实《论语》里面教我们做人做事这些善恶是非的标准,表演给我们看,不但讲还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不但讲还带表演。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道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知道的人有几个?我也受过戒,对於戒我也很不外行,可是我知道我的戒是有名无实」,这是李老师说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说他也受过戒,但是他对戒是内行的不是外行的,他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
这个戒在净业三福是第二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从三皈依就是第二福,出世间福,出世间二乘所修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福。我们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这三福就像三层楼,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有第二层才有第三层。如果没有第一福的基础,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你说你三皈依,那个三皈依也落空了。三皈依在第二层,好像这三层楼,它是第二层楼,第一层楼还没有盖,怎么会有第二层?皈依都没有了,你说有五戒,五戒也落空,什么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从三皈依到受戒都是一个形式。
我这趟到印尼,有一位女众,印尼净宗学会,这位女众是从佛光山出来的,现在发心到印尼净宗学会,在那里发心领众。印尼净宗学会的会长请我去做三时系念。这位法师,她也很发心在那里帮忙。她说,要我跟大家说鼓励大家来受五戒,她说要劝人受五戒,大家都害怕,没人敢受,要我鼓励一下,看要怎么帮他们受戒。后来她就来问我,我看她很诚意去那里煮点心给我们吃,真的很发心。我想她这么好心来学佛,不跟她说几句真实话,对她很过意不去。我说受戒,我们要传授这个戒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个戒,要拿什么传授给人家?就好像自己没有钱,要拿钱给别人,空口说白话,你要拿什么给别人?我们要传授戒给别人的人,自己本身对戒都不认识,外行,你要帮他授什么戒?我出家到现在二十七年,还不敢帮人家授戒。但是现在出家三天,他就要帮人授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三坛大戒,他也去帮人授,那是外行的,不懂的教不懂的。你跟他说真的,他反而半信半疑,不相信。
后来我告诉她,我说弘一大师有听过吗?她说弘一大师的名声很响亮,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公认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他在《讲演录》里怎么讲的?他说他是出家多分优婆塞,五戒受持不完全,能够受持一条、两条叫做少分优婆塞,能够受持三条、四条叫做多分优婆塞,能够五条都受持叫做满分优婆塞。弘一大师说他只能做到多分优婆塞,他说不偷盗这条戒,他没有把握。我们的道德学问,对戒律的学习研究,我们有没有法子跟弘一大师相比?弘一大师他自己都说五戒他都不能完全做到,我们现在说帮别人受五戒,我说这太过狂妄了。我跟她讲这些话,她听不听得进去不知道,但是我是跟她说真话。我劝她去读弘一大师的著作。愈内行的人就愈不敢乱来。
所以现在很多人帮人授戒,授什么戒?以前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我大哥把我拉去高雄有一间叫做圆通寺还是圆照寺,我忘记了,在高雄县。我不敢去受戒,硬拉我去,我知道这是受形式的戒。那时候慧本法师当戒师,都是一些老菩萨,去受戒的人就我最年轻,都是老菩萨,欧巴桑、老菩萨。慧本法师教他们仪规,老菩萨有的都听不懂,授到最后慧本法师说,你们不要受一些烦恼戒回去,说这一句确实很实在。现在受戒是什么戒?烦恼戒,他说的没错,受烦恼戒。去受戒回来你还有烦恼吗?心里还有贪瞋痴吗?如果有,慧本法师讲的没错,受烦恼戒。
戒是什么?戒是清凉戒。我们念三时系念,「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什么叫清凉地?不是冷水浇下来很凉快叫清凉地。清凉地是指心地没有烦恼就清凉了,没有贪瞋痴,你就不会起烦恼,你就解脱自在了,这才会清凉。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去受戒,你有得定吗?你有开智慧吗?你有息灭贪瞋痴吗?如果有,你就是真正清凉戒。戒是帮助你得定,戒是清凉的,你如果得到戒体,如理如法的持戒,你心一定会定下来,我们念佛一定一心不乱。定久了智慧就开,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照见烦恼皆空,《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开,自性般若智慧显露出来,你的烦恼烟消云散,都没有了。所以现在说他受了什么戒,他也帮人授戒,自己也去受戒,他说他得到什么戒,你骂他一句看他会生气吗?如果气到跳脚,这就证明他那是烦恼戒,慧本法师说的烦恼戒,不是佛菩萨说的清凉戒。所以三皈五戒,我们看了好像很简单,其实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做人的基础怎么提升到声闻、缘觉这个阶层?这是净业三福第二福。从三皈依,弘一大师在《演讲录》里面说,如果有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不用受戒,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了,真正受三皈依就有资格剃度。所以李老师说,他受过戒,知道受这个戒是有名无实,这是内行人。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了,「博我以文」,博就是广博,范围很广、很大,就是说教你很多学问,这些学问浩如烟海,《大藏经》里面三藏十二部,儒家《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看的完吗?《道藏》我也买一套,《四库全书》我也买一套,《大藏经》我们也有,你要怎么看?要怎么学?从哪里学起?要怎么学法?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来学。李老居士告诉我们,「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在佛门就是以戒律来实践,三藏十二部经讲了那么多,具体表现要怎么做?就是戒。儒家叫做礼,佛门叫做戒。礼是世间的善法,戒是出世间的善法,这样才不会落空。如果说学佛没有持戒,学儒不学这个礼,不去实行这个礼,这都落空了。会讲,没有用。讲得天花乱坠,我也很会讲。但是该起烦恼的时候一样起烦恼,对治贪瞋痴烦恼没有效果、没有作用。
所以《弟子规》,净公上人老和尚也常说,不只要讲跟念,除了讲跟念还要理解,重要是要去行,我们净宗也说信愿行,行就是去落实。我们净宗如果有信愿,没有行,那个信愿也是落空。没有信愿去行,都行错了,方向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所以信愿行三资粮都要。《华严经》说,「信解行证」,这都有连带关系,不能分开的。所以这是说从礼来实践。「这本《常礼举要》就是咱编的」,这是李老居士他编的。他说,诸位果然能懂这本《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也就是说,你如果能懂这本《常礼举要》,我们现在大家看这本薄薄的,我在山上有一个出家众跟我说,这个大家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我说我看了几十年还不知道,你一看就知道,你真高明,我要拜你为师。这重点在哪里?要懂,我们现在看了,字我们会念、会讲,你是不是真正懂了?古时候禅宗大德考验学人都说,你会吗?不是这本拿来,大家会念、会讲,你就懂礼了,不是这样的,你要学习。
要怎么学?下面这句很重要,「约之以礼」。什么叫做约之以礼?我们学礼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和。人跟人相处能够和谐,家庭如果能够和谐,夫妻就不会闹离婚,是不是这样?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会离婚?不和。为什么不和?大家都没有学礼,难怪会不和。他不懂、不知道,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想法意见不同,怎么会和?当然不和,当然会起冲突。所以「约之以礼」是什么?就是能懂人情世故,不致於在社会上妨碍别人。现在有几个人懂人情世故?什么叫人情世故?现在中国人都向西洋人学习,祖先传统教我们的就是情理法,情是什么?人情,理是道理、理论,法是法律。我们现在学西洋人,只讲理跟法,不讲情。只讲理讲法,不讲情,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就伤感情。伤感情会怎么样?就不和。不和会怎么样?就会斗争、会起冲突,以佛法来说就是造恶业,结果就是这样。原因从哪里来的?没有学习礼,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我们的感受。
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国,去外国留学,读博士,觉得很光荣,我的孩子是某某大学的博士。博士他就懂得人情世故吗?不懂。在中坜善果林的总干事陈国顺居士,他家住在中山科学研究院旁边,他说:悟道法师,我跟你说,我的邻居住的都是博士,但是修养很差,乱停车,人家跟他说,他还很凶,那都是博士。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事实,博士他也没有学礼,他也是不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前这些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懂人情世故就不会失礼,不会去得罪人,不会妨碍别人。还有父母送子女到外国读书,他父母到那里,吃饭还跟他算帐。没错!照算帐,讲道理、讲法律都有依据。但是父母吃了心情会快乐得起来吗?一定很难过。这就是没有讲情,应该要讲情理法,这才是圆满的。所以如果你有把小孩送到国外念书,不要太高兴,以后欲哭无泪,我不骗你。我们到国外久了,看多了,很多人欲哭无泪。如果自己能看破赶快念佛求往生,放得下是最好,如果放不下就很凄惨了。所以李老师说,如果不懂礼,不懂人情世故,在社会上常常妨碍别人。纵然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念通达了怎么样?处处对别人有害,处处妨碍别人,他说这个书不如不念。为什么?念愈多害人愈多,念那个书要做什么?所以无论你学什么大学问,不管你学什么大学问,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是群众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是群众的社会,你跟我一律共享共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可以。
所以去年九月份我到澳洲住了两个多月,住到十二月初才回来。十一月的时候,师父就邀我发心,说我要发心住台湾,跟台湾共存亡,叫我要发心,如果台湾沉下去,我要回来一起沉下去,要死也要回来跟大家在一起。师父发心跟香港共存亡,他说这样我们都可以去西方,所以我赶快回来,有灾难不能自己逃,不能跑,要回来共存亡。这是什么?《礼记》讲的话,之后师父解释,他说这是《礼记》讲的,「临难不苟免」。「临难不苟免」是说这地区有灾难,不能自己一个人跑,这样就太自私了,不能自己跑,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礼,这样才可以。李老师说,我们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样才行。
下面这段,李老居士告诉我们,学常礼受尊重,学习这个礼,在社会上受到别人尊重。我们学习这个礼最起码的效果是什么?就是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人家不会讨厌你,人家会欢迎你,这样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不懂礼节,走到哪里,别人看到你就头痛,大家很不欢迎你,为什么?不懂礼节。所以这本《常礼举要》,李老居士说,还是他自己来讲,虽然是他编的,但是他编是根据古书抄下来的。「举要」是指把重要的地方举出来,都是以前就有的,不是他自己发明、他自己编的,他只是把重要的地方编出来跟大家说。大家要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看了以后会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君子。李老居士说,现在有一些人看我们这些人就是不一样,很特别,就是看学佛的人很特别。他说怎么特别法?那些人会去杀人、去害人,我们不杀人也不害人,所以别人看我们就很特别,你怎么会这样?跟别人不一样。现在的社会确实是如此,好像你不骗人、不害人,今天在社会上大家都这样,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他看这些人觉得很特别。我们多少比一般社会上的人要规矩一点,最起码不像他们那么过分。
下面说,如果你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譬如你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记,但是念得很熟,没有照做,有什么用?这就是约之以礼。你学习这个礼学得有心得,你学佛也会进步,因为礼跟戒是相通的。我们受戒要常常念戒,念戒是什么?怕我们忘记,要念。念的作用是提醒,如果没有常常提醒就会忘记,忘记了在生活上就不会去做。但是念得很熟也要照做,如果不照做也没有用,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要念,也要理解,也要行,行帮助解,解帮助行,信解行证,它是相关的。
下面的课程就是《常礼举要》。我们这一集的时间到了,下一集就正式来学习李炳南老居士他所编的《常礼举要》第一篇。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谢谢各位,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1/1/22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3
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今天继续跟大家学习李炳南老居士讲解的《常礼举要》,上一集跟大家学习到「讲前勉辞」,在讲《常礼举要》之前勉励的言辞。我们说常礼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的礼节,常礼就是现在日常生活的礼节,现在还用得到,就是现在社会上必须用到的。为什么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修身是教育。「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这不是自修」,不是我们自己自修,是我们对别人。懂这个礼,我们在社会上、在家庭,才没有障碍,才行得通,也就是说不会妨碍到别人。孔圣人也说过,你学一样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博是很多,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约是把它浓缩,用在生活上就是礼节。总而言之,就是要从礼下手,从这里做起,礼上如果做个大概,也就是照这样去做,做个大概,渐渐其他的范围我们也能懂了,慢慢能够了解,这是天理人情。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儒家讲的,讲得比较快、比较简单,要做就很困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不管什么事情,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的,我们就不能给别人。这要做到也相当不容易,也就是不要妨碍别人,不妨碍别人就要处处想到别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首先说我们家庭里头,「要教年轻人受正当教育」,这就是属於教育。礼,没有读孔子书的人也要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一出去就踢到铁板,也就是在社会上处处和人起摩擦、起冲突,跟人不和。现在先说家里,家庭里面,第一居家,「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这个排列的顺序依地支,中国古时候算排列的顺序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这个排列从「子」排起,居家。第一条就是在家庭里面,『为人子女不晏起』,就是不能睡太晚,到一定的时间就要起床,除非身体有病,不然的话平常生活要正常,这样对身体才有帮助。不可以父母都起床了,做子女的还在睡觉。现在社会上大多数都是这样,父母一大早就起来煮饭,准备东西,小孩睡到很晚,叫他起来吃饭,他还不起来,这样是不是妨碍人?是妨碍人。父母都起来,饭都煮好了,你不起来吃,饭菜冷了,你还在睡,是不是妨碍人?是妨碍人,在家庭里面就妨碍人。所以要不妨碍人,自己要有团队精神,就是要有团体生活的规律,自己能够振作、能控制。早上谁不想多睡一会儿?但是我们要有团队精神,你在家庭里也是一个团队。
『衣被自己整理』,我们自己盖的棉被、自己穿的衣服要自己整理,不能放著让父母整理。以前的家庭有家教,在团体里面,在军队里面,衣服和棉被都要自己整理。如果有当过兵的,在军队里面衣被都要自己整理,晚上几点睡觉?十点睡,早上六点起床,时间都是一定的。我们能够遵守作息的时间,身体才会健康,也才有团队精神。整理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整理环境,使环境都有条理,也就是井井有条,这个条理就是整理得很整齐。譬如放东西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果没有整理好、放好就不能出门。你要出去,家里、房间里面或是自己使用的东西要整理好,东西要放在一定的位置。这样练习成功,养成习惯了,功课也一定能做好,念佛也一定能得一心,也能往生。如果乱七八糟,一切随随便便,一点整洁都没有,这就不行。
从这段我们就能看出来,我们念佛的功夫跟生活是相关的。所谓念佛功夫成片,也就是将念佛的功夫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叫做功夫成片。你说我在念佛堂念佛,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出了念佛堂就乱七八糟,这就不成片,功夫没有成就。所以念佛一定也要一心,做事也要整齐,不能乱。念佛得一心的人,他处理事情、放东西也不会乱。你说我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东西乱丢,乱七八糟,诸位想一想,这样叫一心不乱吗?所以一心不乱就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以前大陆内地的商店,这是以前,现在也一定要这样。商品、要贩卖的东西,放的位置都是一定的,放在固定的地方,拿了以后用完要再放回去,你要找就方便,就不会找不到。如果没有放在固定的位置,乱放乱丢,走到哪丢到哪,下次要用就找不到了。如果固定放一个地方,它也不会长翅膀飞走,放一百年也不会消失。这是过去做生意的商店,像杂货店东西很多,东西这么多,老一辈的人,什么东西放在哪里,他都知道,这就是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是衣被自己整理的道理。
整理是整理整齐,排列好,东西要会摆放,摆放的地方也要有适合的位置。以前我在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跟净公老和尚住在图书馆的时候,浴室里面一个水桶放错位子都不行。以后训练到再小的地方东西怎么摆法,放在适当的位置,东西虽然多,看起来不会凌乱,这要练习。现在的家庭没有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年轻人有的整间房子比垃圾场还乱,真的比垃圾场还乱,垃圾场还有人整理,不相信你们可以去检查。我如果去别人家里都不敢去看,我知道那不堪入目。你说念佛的人东西如果是这样,你想这样念佛能一心不乱吗?他东西乱丢,丢得乱七八糟,表示什么?他的心很乱,是不是?你的心乱不乱表现在你做事、做人、说话这些方面。由此可知,他的心是什么情形,不用去调查,一看就知道了。
『晨昏必定省』,为人子起床以后,衣被整理好,第一件事情先去见父母。早上去看看父母起床了没,看父母起床没当然要比父母早起。现在的年轻人不要睡到中午就不错了,为什么他会这样?你也不能怪他,没人教他。在家里父母没教他,在学校老师也没教他,在社会上社会大众也没人讲、没人教,从幼稚园到博士班都没有人教这个,他当然不知道。你不教他,你怎么可以怪他?你不教他,他不会做、做错了,你不能怪他,也不能处罚他,这就不合理。如果你教他,他知道了,明知故犯,这样处罚他,他才没话说。从小没教他,没让他养成习惯,长大了习惯已经养成,现在才要调整,这就很困难了。现在只能劝他,听不听要看他自己了。这就是没有家庭教育,古时候有家庭教育。
现在做父母的不会教小孩,因为做父母的他的父母也不会教。所以净公老和尚说,传统文化教育至少断了一百年,今年民国一百年,断了一百年,没有人教,所以他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现在社会会乱、家庭不和,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学礼,要从自己做起,我们也不懂,要从自己做起,我们学习,带动家里的子女学习。父母没有做给他看,要要求他做,他心不服,所以要做给他看。这是衣被整理好先见父母,看父母起床了没。早上看父母起床是请安,看他们昨晚睡得好不好,太冷或太热,还是被蚊子叮,整晚睡不好,或是茶喝得太多,整个晚上睡不著,请安是这个意思。佛门说问讯,问讯是一个动作,一个鞠躬,合掌。问就是问安,问他昨晚睡得好不好?去关心,不是跟他鞠个躬,转身就走,不是这样,那不是问讯。问讯有问安的意思在,请安的意思。
晚上要睡觉了,先到父母的房间看父母睡了没,再去睡;看他们睡得好不好,是不是有需要什么东西,像冬天到了,棉被盖得暖不暖,有没有毯子。还是有的年纪大的父母,要准备电暖器,保暖,这都在定省的意思里面。不是说去看一下转身就走,是看他们要睡觉有没有需要什么东西。这叫做「晨昏必定省」,这样做日久天长就习惯了,孝就是这样表现的。不用特别教他要怎么孝顺、孝顺要怎么做,是要有具体的表现,你就照这样做,做久了就知道。如果没有这样做,怎么说也体会不到。
【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这是第二条,居家,家庭里面的第二条。现在的常礼,这是说坐桌子或坐椅子。怎么不说坐椅子?这里说「坐不中席」,现在请客说入席,席在哪里?宴席,席都摆好了,请入席。开会也叫入席。到别人家里没有席,要怎么入席?但是现在的习惯还是说入席,譬如摆席请客,宴席,这是一个习惯,自古以来的说法。但是现在没有席了,但是没席也不习惯说入椅、入桌,没有这么说,这么说听了很不习惯,说入席。席是什么?席是古时候在地上铺的草席,那叫席。席就是日本现在还在坐的榻榻米,席是古时候人坐的草席。进到别人家里,现在中国已经看不到了,大陆跟台湾都没有了,只有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古代的席。入席当中的一段就是给客人坐的。我到日本京都光明寺,他们招待的都是榻榻米、都是席,榻榻米上面摆一张桌子,让你坐在那里泡茶,请你吃饼干,请你坐在那里,这就是席。这是我们古时候的席,以前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一直保留到现在。
席中间是给客人坐的,主人坐在前面或是旁边。「为人子者不能坐在当中」,这是恭敬客人的地方,是要给客人坐的,为人子女坐在中间,坐在大位上,这就不合礼了。即使没有客人也不能坐在那里,没有客人,家里还有户长、还有主人,为人晚辈的怎么可以随便坐在那里?还有家长在。所以没有人坐,那个位子也要空下来,如果你坐在那里就变成客人,或是做主人了,身分地位不适合,那个位子不适合我们坐。现在没有这个讲法,因为现在也没有席了。没有席有桌子,譬如台湾古式的房子有一张四方桌,我小时候家里就是摆这种四方桌,客人来就是在四方桌上请客。我小时候小孩不能上桌的,小孩要坐在旁边,不能到桌上。我小的时候父母不准小孩坐到桌上,有客人在。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现在二、三岁小孩要买一张大张的椅子,坐在那里,他最大。这是跟西方人学的,学到最后小孩就不孝,没规矩。
旧式方桌旁边有摆椅子,吃饭的时候一般方桌一边坐两个,四边就坐八个人,一边是上菜的,所以一般坐六个。两旁,左右,主人坐在两边,这是方桌。如果是圆桌,也有它的摆法,在中国古礼圆桌,一进门,门口一进来,这个是主位,主客,旁边是陪客。再来主人这方陪客人的,主人坐中间,坐在下面,一般讲斋主。我现在到一些地方都会跟同学学习常礼,要打斋,谁当斋主?斋主要坐在我的对面,你请我,我是主客,旁边是陪客,斋主要坐在正对面,正对面就是付钱的。如果不是他请的,他坐在正对面,这餐是不是你要请客,你要付钱,你做主吗?但是现在的人没有学礼,他也不知道。现在的斋主一般都坐到我旁边,要帮我挟菜。所以我现在依照这个常礼印一些单子,圆桌要怎么坐,方桌要怎么坐?拿出来,吃饭就是要学礼仪,后面聚餐的部分就有讲到要怎么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学问。
你要请客也是一个大学问,客人请来了,我们好意请他来,他吃得很不高兴回去了。为什么不高兴?把他安排得不适当,他吃得不爽,他就不高兴。所以古时候对礼很重视,你在社会上什么样的身分地位,你的年纪多大,男众女众,有做官的、没有做官的,士农工商,它都有个顺序。现在没有礼了,没人讲礼,都随便坐,小孩最大,baby最大,坐在那里好像皇帝,这就是无礼,无礼就随便,有得坐就好。虽然现在的人不学礼,如果把他安排得不妥当,他也会不高兴,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试看。虽然现在的人不学习礼,但是安排得不好,他心情也会不好。所以这个我们要学习。现在的人不懂,不懂他就乱坐,乱坐你也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他没有学,当然他就不知道,只好随便他坐。「这是很讲究的」,这是以前客厅的摆设,好像弓箭,「弓字型」,为人子女就是要坐在两边,不能坐中间。庙里面讲经的人讲开示,「穿衣打坐在正当中」,正当中是表示有重要的事情,譬如讲经就是要在这个位子,这个位子是在佛堂的正中央,平常就不能坐在正当中。
「行不中道」,走路不能走在路中间,要走两边,左右。你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从哪边上来从哪边下去,没有从正中间上去的,都是从两边上去的。但是现在也没有讲究那么多,有时候到一个地方,人家怎么安排,也只好照他安排的去走。照古礼是要走两边,譬如从左边上去,从右边下来,不从中间走的。「为人子的就是在学生的地位上,不能在当中走」,这是我们的身分地位不适合走中间。进去大门、二门,不能从中间的门走,要从旁边走,这是规矩。「从前连正门都不走」,到庙里也不走正中间。这个学了以后要记得,但是李老师说,如果你学会了,不准你去教别人,这是李老师在莲社内部教学生,不准教外面的人,只能教自己的子弟,在外面不能教别人。为什么说不准教别人?因为现在的人不讲这一套。有人说,现在的人看到长辈,看到他就喊:喂、喂、喂,你要去哪里?现在的人不讲礼节,你跟他说,他说这个不合时代了,你这个过时了,你跟人讲,自己也没意思,所以懂的人也不能到外面随便教人。这是李老师当时教他的学生,要自己做,做得对不对,也不用教别人,一切都是要从自己做起。这是第二条。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这条很重要。你到外面必须要跟家里的长辈说一声,我要去某某地方,长辈听了以后就放心,知道你要去哪里。『反必面』,在外面办完事回来了,先跟长辈说我回来了,跟父母、家里的长辈说,说一声我回来了,你再回到你的房间。这一条特别要紧,为什么?你出去,家人不知道,有人要找你,找不到,也不知道你出去。长辈在家里一直找,你不在家,出去也不跟他说,什么时候出去的,他也不知道,有事情要找你,找不到,这个不行。如果当中出了事情,就说不过去了,去外面也没跟家人说,在外面发生事情,家人也不知道。或者在外面被车擦撞到,或是被人伤到,跟人打架受伤,被人拿刀砍伤,家人也都不知道。你躺在路边,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也没人知道,长辈也照顾不到你,那时候自己就吃亏了。如果你出去有说一声,长辈注意到了,时间到了没回来,他会在门边等。做父母的,在以前会靠在门边看孩子回来了没,怎么这么晚还没回来?在那里等。等久了,等不到,他会去找、会去问。如果不知道你去哪里,他要上哪去找?就没办法了。如果你有说,知道你去了什么地方,父母看时间到还没回来,他就会去那里找,再找不到,去警察局报案,请警察帮忙找。找到了,譬如是被车擦撞到,送到医院了,这才有线索可以找,父母也可以马上到医院照顾。
有人说,这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想到父母的心情,做父母的心情,为人子女的没有想到,这是现在很普遍的。他认为无所谓,有什么关系,我出来会有什么问题,何必那么操心?但是做父母的就是会操心,他就没想到父母的感受。你对这个事情不在意,父母是很在意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下。这里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父母吃不下饭,不要吃就好了,如果是这样就不用说了,不吃让他饿死,那《常礼举要》就不必说了,大家也不用来这里听了,也不用说了,那就没有办法了,那是合乎现在的潮流,我们讲这套常礼,不合潮流。我们学佛的人,好的潮流要随喜,不好的潮流就不能随喜,就是不能学习不好的。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前面讲了三条,现在说第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这里讲的长者按照《礼记》说,年纪比我们大五岁或十岁或加倍,譬如长我们五岁、十岁、二十岁或是更多,这都是长者,他的年纪比我们大。今日之下很少讲长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学,同学家里面的侄子辈,他的儿子或是侄子,侄辈就是晚辈。同学里头也有交情深的、交情浅的,交情深的礼就可以变通,不必那么呆板,过分讲礼就显得疏远见外。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很轻松,像如果交情不够,总是要对人客气一点、恭敬一点,这样必定有好处;如果交情深的,就可以轻松一点,不必那么呆板。有时候如果不懂得活用,会觉得很别扭,礼节那么多,古人说多礼。所以礼有节度,叫做礼节,节制,你要知道节制,看对象,看交情。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要恭敬人、对人要尊敬。每个人,不管什么样的人,纵然是个乞丐,他也希望被人尊重,没有人希望别人对自己不尊重的。你尊重他,他就高兴,你不尊重他,他就不高兴。这是说比我们年轻或是跟我们同辈的,拿东西用双手接,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即使是国家对国家,国家对国家怎么样?「孟子说:以大侍小,以小侍大」,小国侍候大国,这是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的力量抵不过他,他们大;大国侍候小国这是什么道理?仁也!就是说他有仁慈之心。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大家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1/1/22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4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上一集学习到《常礼举要》居家第四条: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不管长者拿东西给你的时候是两手还是一手,他总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必须双手来接,这是一种礼貌。平辈或是晚辈可以变通,如果他用一手拿给我们,我们也可以用一手接过来,可以不必用双手来接。如果你觉得需要双手接也可以,总是对人恭敬就好。如果你用双手接是对他比较客气一点,他自己也会想,比如你们是同辈,他用一手拿给你,你用双手接过来,他也会想,你用双手接东西,我用一手拿给你,如果他聪明的话,可能他就会有一点觉悟,无形中受到了教育,这是他的悟性高,他会觉悟,警觉性高他就会想到。这我们要懂得。所以悟是要开悟,开悟之后你才会活用,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悟,要有悟处。所以佛法说方便,方便我们要懂,所谓善巧方便,方便就是能变化,如果你不懂方便不会变化,读书变成书呆子,学佛变成佛呆子,有的人都学呆了,这就错了,所以必须要悟。如果你读书读成书呆子,学佛学成佛呆子,你就没有受用,好处你就用不到,学得很死板。所以这个礼我们要学,要在生活中去练习。
以前的人,古人出生之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现在都不是教育,情形改变了。还有人认为说,你还在学这个,太古板了,他不以为然,你跟他说这个,他觉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是古人的东西,他不认为需要这么做。但是你要听明白,不懂礼的人并不代表他就是坏人,他不是坏人,他只是没学习礼,他的心地或许很好。他的心很好,好人,只是没有礼貌,不懂礼貌。为什么不懂?他没学过。这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看到很多,有的人很好,他心地很好,但是他不懂礼貌。不懂礼貌,心地很好,但是做出来的事情往往会去妨碍别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