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倒茶弟子 于 2012-2-22 16:16 编辑
回首法源照今時
釋寬謙
壹、 前言
法源寺由開山祖師斌宗法師,於民國33年創建道場至今其間已歷三代四任住持,艱辛備至,才稍具規模。斌宗法師為講經弘法之一代大師,在法源寺斌老培養出「五心」弟子:印心(慧嶽)法師、覺心法師(已往生)、聖心法師、淨心法師、慈心(勝光)法師,多為當今佛教界之棟樑。 斌宗法師禮閒雲(妙禪)老法師披剃出家,老法師是一位擅長於建築設計營造、書法、書畫、塑造佛像的高僧。斌老除了法義及修行之深入,人盡皆知,更擅於詩詞及書法。民國47年,斌宗上人示寂,第二代住持由覺心法師接任,家師除了佛法淵博,深具藝術涵養,與楊英風先生深交三十年之久。法源寺因楊大師之塑製佛像及藝術品之設置,再加上環境空間之整體規劃,使得佛教藝術文化氣氛非常濃郁。 民國67年,仁慧、悟健及真理法師臨危受命,主理法務,延續法源寺之法脈。民國76年,覺心法師往生,仁慧法師接任第三代住持,由真理法師及寬謙之輔助,渡過由傳統轉換到現代之適應期,但也由於苦心經營,常住規模及住眾、信眾穩定成長。仁慧法師任內建樹頗多卻不居功、不戀棧,於民國88年退居,將住持之位移交寬謙,實是佛教界之典範。
民國88年,寬謙接任第三代第二任住持,在德學不足的情況,承擔前輩遺留之風格典範,實在誠惶誠恐,不過總是勉力而為,望能不負眾人之託付與期待。
貳、沿革 一、第一代住持 斌宗法師時期(1944~1958)─ 開台灣講經說法及研究佛法之先河 (一)披剃出家 法源寺開山祖師斌宗法師(1911~1958)【圖】,俗姓施,鹿港人氏,少時即聰穎過人,能詩文。十四歲時,遇一估書商鬻經典佛書,上人好奇購之,從經藏中深悟世間無常,自此發出家學佛、救度眾生之宏願;故欲往法雲寺出家,因遭親人反對,禁於樓上。爾後出家心志彌堅,日常生活持素守戒、讀經禪坐宛如出家人之行止。民國13年夏,於苗栗獅頭山金剛寺披剃,禮閒雲妙禪法師(1886-1965)出家。 (二)大陸參學 三年後,結茅獨居於汴峰六年,授徒維生,拒受任何供養,在「簞瓢屢空」的情形下,仍自研法華、楞嚴諸大乘經典。往來皆鴻儒墨客,過著怡然樂道的生活。當時,台灣佛教多泥於「應酬佛事」的層面,上人慨然以扶敝起衰為己任,決心內渡求法。民國22年赴大陸,先至福建遊學,得參訪虛雲老和尚。翌年春於天童寺受具足戒於圓瑛法師,23年秋發足雪竇,步行九華。24年遊奉化雪竇寺,從而至觀宗寺從寶靜法師參學,法師驚其學力欲聘為副講,上人辭而不就,遂往謁天台靜權法師,甚得器重,三年內焚膏繼晷,熟讀大藏精義,繼而於天台任副講法師。 (三)首開台灣講經說法風氣之先 民國26年全面抗戰起,國內烽煙瀰漫,上人離山歸台,返台不久,即南下龍湖庵弘法,首開台灣僧人研究經典之風氣。上人講經弘化,依遵天台家法。說理精闢,深入淺出,法緣殊勝,每每座無虛席。 (四)法源寺落成 民國31年冬斌宗法師受新竹檀信之請掛錫新竹法王寺,為諸弟子開示法要,途經古奇峰,觀其依山面海,寬闊幽雅,遂有結茅終老之志。(日據時代這裡設有「大觀山館」,風景幽美為新竹八景之一,前清劉欽差曾在這裡立有「福泉」石碑一座。)地主陳新丁感母示夢,乃獻其地,遂建法源寺,民國33年法源寺落成,上人常年住錫弘化於此。民國38年設「南天台佛學研究所」,民國40~43年閉關三年為諸學子講學,民國44年又創設「南天台弘法院」於台北。【圖】 | | 斌宗法師法相 | 斌宗法師法相 | (五)上人示寂
上人因南北講經,弘法過勞,於民國47年2月觀音成道日果滿示寂於弘法院,春秋四十八,僧臘三十四,戒臘二十五。荼毗獲舍利百餘,內外瑩澈,咸嘆希有。上人乃「解」、「行」並重之高僧,一生大慈大悲弘法利生,戒行極其莊嚴。身後著有《阿彌陀經要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山居雜詠》、《雲水詩草》、《煙霞吟稿》、《雪竇遊記》等書行世。一生講經說法、著書立說為主,書法及詩詞著稱,為法源寺立下風格典範,為後世所應依循學習。 (六)弘法簡歷 斌宗大師首開台灣僧人講經說法之風氣,弘法簡歷如下: 時 間 | 地 點 | 講 題 | 二十九年七月(返台) | 高雄大崗山超峰寺 | 《阿彌陀經》 | 二十九年九月 | 屏東東山寺 | 《金剛經》 | 三十年 | 桃園大溪齋明寺 | 《般若心經》 | 三十年 | 台北淨土宗佈教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三十年 | 北投法雨寺 | 《無量壽經》 | 三十一年 | 台中寶覺寺、新竹淨業寺 | 《金剛經》 | 三十一年 | 台中霧峰靈山寺 | 《阿彌陀經》 | 三十四年 | 中壢元化寺 | 《阿彌陀經》 | 三十六年 | 新竹佛教支會 | 《地藏經》 | 三十六年 | 獅頭山勸化堂 | 《阿彌陀經》 | 三十六年 | 台中寶善寺 | 《地藏經》 | 三十六年 | 大雅龍善寺 | 《阿彌陀佛》 | 四十三年 | 台北蓬萊國小 | 《阿彌陀經》 | 四十四年 | 屏東東山寺 | 《愣嚴經》 | 四十四年 | 新莊迴龍生療養院 | 為痲瘋病患者說法 |
二、第二代住持 覺心法師時期(1958~1987)─佛教與藝術之交流 (一)建設華藏寶塔與前棟大殿 覺心法師(1923~1987)【圖】台南鹽水人。早年遊學日本,民國29年巧遇斌宗大師於日本歧阜縣美濃清泰寺。因欽佩仰慕上人莊嚴德相,同年七月隨之歸台,是後歸依為上人弟子,得以賜號覺心,次年(民國30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此後印心(慧嶽)法師、覺心法師二師未嘗遠離上人左右,追隨上人到處說法,親炙大師受業學習,佛學基礎奠定相當深厚。直至民國47年斌宗大師圓寂,覺心法師殷念師恩,遂建斌宗上人舍利塔,又名「華藏寶塔」。【圖】 (二)引進藝術大師楊英風先生 法師本來就雅好美術、品味不俗,憚思竭慮於塔之美化,可從塔之整體及細部可窺得一二。難以想像當年台灣物質相當貧乏,但是在品質上卻能如此要求。更可貴的是法師遍訪名師,終於與楊英風大師於民國50年,相遇於日月潭教師會館,懇切邀請楊教授為法源寺塑造佛像。兩人年齡相仿(法師長2歲),皆生長於日本人統治下之台灣環境,卻都曾留學日本,並又都曾參學於中國大陸,並且是正值壯年期之社會中堅而精英分子。由相遇相知而相惜,相互吸收、學習對方之所長,互補不足,進行著佛教與藝術之交流。 民國49~52年間,覺心法師建築「華藏寶塔」,建築營造的風格可看出其施工精緻,塔中之造像再配以楊大師作品,可顯見覺心法師的藝術涵養。民國52年楊先生完成寶塔二樓的『文殊師利菩薩』浮雕【圖】,以瘦高型之蓮花瓣為外框,此特殊造型亦可由寶塔之三樓頂之女兒牆之摟空部分見其同樣之造型,於四十多年前能有如此精工之建築,不得不讚佩寶塔設計與施工之匠心獨運。文殊師利菩薩之座騎為一半抽象圖案之獅子頂著蓮花座,咧著長長的嘴,嘴角向兩邊上翹,非常可愛,從此圖案亦可見到楊先生從寫實到意象間之變化的痕跡。【圖】 |
覺心法師 |
華藏寶塔正面 |
華藏寶塔側面 |
文殊師利普薩浮雕 |
抽象圖案之獅子 | 華藏寶塔三樓的『釋迦牟尼佛像與菩薩、飛天背景』相當有創意【圖】,主尊釋迦牟尼佛像顯得少壯、自信、福慧均等之相,略有印度之意味,但其衣之褶紋卻具中國風味。背景菩薩及飛天浮雕均以中國特有之線條,勾勒出優雅之北魏仕女造型為菩薩與飛天,顯得飄逸灑脫,配以大圈圈的背光與小圈圈頭光,重疊出無盡深遠的法界空間,實乃精彩而不可多得之藝術作品。寶塔中之兩件作品皆完成於楊先生37歲前,誠屬楊先生之少壯年代,但見其一生之佛學、人文思想之基本架構卻已然完成。 寶塔興建完成後,民國52~61年,覺心法師繼續進行前棟大殿之興建,由於經費拮据,蓋蓋停停,前後達九年之久【圖】,卻也從不忽略對材料、品質之講究。幸虧楊教授由於岳母發心【圖】,義務完成華藏寶塔內二樓『文殊師利菩薩』像水泥浮雕,及三樓『釋迦牟尼佛像與菩薩、飛天背景』水泥雕塑與浮雕,及大殿水泥仿銅『釋迦牟尼佛』像及彩色磨石子地面『法界須彌圖』,也皆由覺心法師傳達佛法思想,藉楊教授藝術創作之造詣,為當年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楊教授自幼深受大同雲岡大佛影響甚深,創作佛像皆具有其風格:簡練、雄健、有力。民國61年完成之大殿『釋迦牟尼佛』像最具典型【圖】,其右手持說法手印為表達『法源講寺』之特有道風:講經說法的特色。左手持降魔觸地印,為釋迦牟尼佛成佛前接受諸天魔外道之脅迫考驗,內心仍如如不動,還以降魔觸地印,大地歸於一片寧靜,此降魔觸地手印乃是釋迦牟尼佛所特有之手印。釋迦牟尼佛本身之塑造,塑其福相容易,而慧相困難,但成佛必然是福慧圓滿,這就是楊先生之最大功力,既要雄健有力,又要充滿慈悲、智慧,呈現出高遠的意境,也是藝術品不同於工藝品之所在。佛像頭部後之頭光,呈現既方又圓之中國式特有曲線,其中光環部位以山水系列之刀法表現,亦是特殊之創作。 |
釋迦牟尼佛像與菩薩、飛天背景 |
民61年法源寺興建工程 |
楊教授之岳母,民61年 |
大殿正中央地面『法界須彌圖』【圖】,以佛教法界浩瀚為構想,表達佛教的宇宙觀念,以聳入雲霄的須彌山為主軸,雲下兩旁日、月甚至還不及須彌山的高度,並鋪以七香水海,轉動由蓮花為軸心的法輪,遍佈圖中四個角落象徵的四大部洲,外框黃色的中國式圖案圍繞代表中國佛教。 覺心法師以其深厚的佛學及藝術涵養,自得其樂於佛教藝術、書畫、音樂的領域中,而樂此不疲。民國64年,寬謙因為準備大學聯考,掛單於法源寺一個多月,經常聽到法師房內傳出古典交響樂,又曾經聆聽法師收藏之日本交響樂團演奏的《涅槃》唱片,非常感動,真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二十多年來遍尋不著,甚為遺憾。由上述覺心法師四十餘年前對佛教建築之講究,及對音樂、藝術的深厚內涵,可看出法源寺早期即融合佛教與藝術之交流。 |
法界須彌圖 |
「釋迦牟尼佛」佛像 |
(三)禮聘仁慧、悟健、真理法師主理寺務 民國五○年代,因為台北弘法院信眾協助完成法源寺大殿工程,覺心法師經常住錫台北弘法院,法源寺空有其建築物卻苦無寺眾。民國67年覺心法師剛踏出國門到印度朝聖,僅餘一老菩薩看家,突然心臟病發作,病逝於寺中。其家屬禮請新竹萬佛寺悟禪(仁慧)、悟健、真理法師,為老菩薩作七七佛事。其間家屬及信眾力邀悟健、真理二位法師至寺裡作早晚二堂課誦。二師見寺中已荒蕪多年,雜草叢生,不僅處理佛事,更發心打掃整理大殿、寮房及庭園。經過一個多月,覺心法師回國,見整個寺及庭院煥然一新,簡直難以置信,感動於兩位法師之發心,遂率信眾到萬佛寺聘請兩位法師住錫本寺,主理法務。當年真理法師有鑑於自己太年輕(27歲),建議聘請其師兄悟禪(仁慧)法師為當家師父,因其年長且有群眾基礎,再加上搭配兩位法師年輕有活力,更有助於振興本寺。 真理法師(1952~ )宿具慧根,十八歲出家於新竹萬佛寺,為一非常傳統保守的道場,但她本人卻與現代社會並不脫節,當年為繼續學業,不惜與傳統觀念對抗。她對內襄助仁慧法師主理寺務,對外發心將新竹佛教會由居士把持的情況,爭取為由出家師父主理法務,理事長及理、監事皆由出家師父擔任。在其擔任佛教會總幹事期間(民國69年),適逢新竹頭前溪火車出軌大車禍,發動主辦佛教會大超度,盛況空前,可說是新竹佛教界舉辦大型活動之先驅者。不僅如此,並為佛教會作更長期之規劃,希望能建設佛教會館,為一永久之會址及活動場所,但因理、監事意見分歧而作罷,自己也見微知著,認為既然理念、志向不慎相同,遂退出佛教會,從此專心於法源寺之寺務。 在法源寺領眾期間,她力主佛學院教育與常住道場結合之方式,除了傳統固定的五堂功課外,另行安排佛學課程及體育課程,使住眾本身不僅學得傳統之三刀六錘,並能結合佛法於生活上,成為健康快樂的出家人。當時的體育課程引起傳統佛教界很大的評論,其實以現在來看是很正常的,足見她的先見之明。可惜因為後棟建築的關係,住眾更形忙碌,而無法將此理念長期貫徹。 台灣的鼓山調與大陸的海潮音,在梵唄唱念的莊嚴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所幸當時有寺眾真義法師,於華嚴專宗佛學院學得海潮音之傳,覺心法師堅持法會採用海潮音,當時引起很大的衝突。幸有真理法師極力維護,不惜放棄早已熟悉多年的鼓山調,從頭學習起,也才促成法源寺現今的梵唄唱念,還能保持正板正眼的海潮音,確屬不易。 由於三位法師同心協力、合作無間,為法源寺帶來了新興氣象,陸續進眾,計有守悟法師、燈明法師、真義法師、慈融法師並由仁慧法師剃度證玄師、慈玄師、開玄師、徹玄師、誌玄師、照玄師、傳玄師、默玄師、皓玄師。數年間度眾日增,房舍不敷使用,於民國72年率眾興建後棟法堂及住眾寮房, 歷時三年多,至此法源寺的大體建築才算完成。 其間,仁慧法師禮請楊英風教授完成後棟法堂三樓之水泥仿銅之『毘盧遮那佛』及背光【圖】。『毘盧遮那佛』為法身佛,供奉於禪宗道場的法堂中。傳統寺院所尊奉的『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一般供奉於大雄寶殿。法源寺的法脈為禪宗臨濟脈,而學脈則為天台宗。故將後棟最高層闢為禪宗之法堂,自然應供奉毘盧遮那佛。既為法身佛則是無礙地盡虛空遍法界的,沒有任何具體形相可言,但又必得具相供人膜拜,為了不失其法身之特色,特以背光下加塑萬丈之光環,將佛之法身像以四射之光芒化為無量無邊盡虛空界。 (四)寬謙披剃於座下 國72年,寬謙的祖母過世,禮請覺心法師主理佛事,因此而與真理法師深交。當年寬謙早有出家的意願,以為等事業有成,年紀稍長才出家。真理法師修正此一錯誤的觀念,認為既要出家就應趁早,年輕力壯好學習好修行,於是極力促成,並且盡力排除障礙。寬謙自幼就熟知家父方外摯友覺心法師,又因法源寺早已擁有家父之佛像作品,最令寬謙心儀不已,在佛教藝術氣氛濃厚的環境中安身立命,終於民國75年2月禮拜覺心法師剃度出家。第一年內以書法抄經調攝身心,並重新整理常住信眾資料,自行研讀佛學。 民國76年2月,覺心法師圓寂,男眾弟子早已星散,依止弟子唯仁慧與寬謙二人隨侍在側。寬謙甫出家一年,由寺眾推舉已為法源寺竭盡心力近十年之仁慧法師擔任住持。自此之後,法源寺成為女眾道場。民國77年,悟健法師英年早逝。 三、第三代住持(第一任) 仁慧法師時期(1987~1999)─從傳統到現代之轉型─佛教藝術、文化與教育之弘揚 (一)增設法源寺之藝術作品 仁慧法師(1928~ )剃度出家於新竹萬佛寺達果法師,是一座台灣典型保守而傳統的寺院。法師生長在台灣早期經濟貧困的年代,雖然世俗學歷不高,但是一直非常努力學習,在萬佛寺即練得一手好字及唱念,待人溫厚老實、不辭勞苦,早已擁有一大群常隨信眾。法師五十歲正值更年之期毅然決然承接法源寺的當家重擔,搭配真理法師的理念,克勤克儉為常住打理一切,為法源寺打下厚實的經濟基礎。覺心法師雖禮聘三師主理法務,但恐日後法源寺成為萬佛寺分院,要求依止以傳法脈,故推悟禪法師代表之,方更名為仁慧。
覺園
| 寬謙(1956~ )出生於藝術氣氛濃郁的家庭中,薰習藝術涵養,又具佛教性向,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跟隨父親楊先生工作五年後,於民國75年,禮覺心法師出家。出家甫近週年,家師覺心上人往生,寬謙協助仁慧法師及真理法師,為紀念家師特將通往「華藏寶塔」之幽境及廣場闢建為「覺園」【圖】。園中石階石牆花圃皆砌以厚重的觀音石塊,擺設兩百餘噸花蓮玉里之綠色蛇紋庭石,種植多棵松、柏及梅樹,更顯古意盎然,庭中並設置楊大師藝術品『三摩塔』、『天地星緣』聳立其間,觸目清涼如臨淨境。 民國76年時值仁慧法師六十大壽,法師特設置楊先生之『天地星緣』不鏽鋼作品【圖】,以資長久之紀念。『天地星緣』以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用方圓代表天地,以虛實代表陰陽、日月,將宇宙星球融攝於不鏽鋼鏡面、毛絲面、凹凸面中,呈現緣起性空之真理法則於曠遠深奧的天地之間。 民國77年,『三摩塔』【圖】位於通往「覺園」的石徑旁小廣場,以花蓮太魯閣渾厚壯闊的山水氣勢,造型雄健優美,高約十米,又稱為「禪定之塔」,象徵著修持的三昧境地,抽象的表達形式風格,與古典的寺院建築交融,構成一幅莊嚴而活潑的畫面。 民國76年中,「華藏寶塔」一樓重新整修,將原本木製大門改為不鏽鋼格子門,室內地面改鋪印度帝紅花岡石磨面,室外鋪設印度帝紅花岡石麤面。並於主要牆面增設一幅楊先生『地藏王菩薩像』花崗石壁面金線雕【圖】,以流暢的書法線條勾勒出地藏菩薩無盡之大悲願力,於雕鑿的線條中,安貼金箔閃閃發光,顯示其簡潔而有力的畫面。 |
天地星緣 |
三摩塔 |
地藏王菩薩像 |
「天人禮菩薩」銅浮雕 民國76年底,後棟法堂三樓東壁,裝置楊先生『天人禮菩薩』銅浮雕乙幅【圖】,內容為自在菩薩說法現種種瑞相,有樂神以天音及天樂供養,與天女散花,旁有虔誠信眾獻香。作品之整體架構由一大片銅浮雕為主軸,呈現觀音菩薩說法之自在法相,及樂神奏樂之瑞相,兩旁輔以四個中片銅浮雕,各片中呈現比丘、宰官將相、護法神、善男信女、、、等之聽法眾,及天女散花,善女人虔誠供養之盛況,片片之間留白,讓觀賞者發揮更大的思想空間。 (二)設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及「法源寺別苑」,致力於佛法與佛教藝術文化活動之推廣 我們除了庭園之硬體建設及藝術品之設置,為實踐覺心法師以藝術涵養弘揚佛教之心願,加強推廣佛法與佛教藝術文化之活動,與社會中堅善信人士,於民國77年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不斷舉辦各種文教活動、展覽會、冬夏令營、佛教藝術研習營、佛學講座等活動,並主動與社會人士、學者、學生作密切之互動交流。此外並於民國80年在新竹市區,設立『法源寺別苑』,長年不輟地舉辦佛學及佛教藝術講座,為融合佛法及藝術略盡綿薄之力。 主要活動記有:
- 於法源寺舉辦各種營隊──七屆「大專佛教藝術研習營」、五屆「高中生佛學冬夏令營」,與新竹市政府合辦三期「婦女心靈之旅」、「觀護少年佛學夏令營」、「國中生佛學夏令營」、「國小佛學夏令營」、「兒童佛教藝術營」等。
- 舉辦與佛教相關的藝術展覽與文化活動──與「精華藝術中心」合辦第二、三屆「佛教藝術創作展」,於新竹及彰化文化中心舉行「佛教插花展」,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佛教藝術生活講座」,配合「1990年世界環保日」舉辦「環保講座及環保尋根之旅」,並於新竹文化中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緣慧厚生-珍惜大地資源」的活動等。
- 出版書籍、雜誌及錄音帶──出版佛教藝術專業書籍:《中國古佛雕》、《中國佛教美術論文索引》、《北涼石塔研究》、《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實錄暨論文集》、《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較研究》、《印度石窟藝術概論》、《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文集》。發行《覺風季刊》迄今33期,並流通寬謙多年來佛學講座之錄音帶十多套。
- 佛教建築方面──協助建築、設計之佛教道場:新竹福嚴佛學院、台北慧日講堂、天冷東林學苑、羅東幸夫愛兒園、花蓮聖覺寺、、、民國87年初於台北慧日講堂舉辦「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佛教建築模展」,同年底舉辦「佛教建築傳統與前瞻」專題系列講座等等。
- 於法源寺別苑舉辦之課程活動──長年三個月一季每週一次的佛學講座、「三日尋燈」「十日慧學」佛教專題講座、「佛教與人生」專題講座包括:佛教音樂、佛教文學、佛教藝術.素食.保健等及「生命臨終關懷」系列專題、「臨終助念」實踐法門、「覺風志工團」培訓、「兒童讀經班」、「兒童讀書會」、「圖書館自動化」、設立「佛教藝術論文學位獎學金」。
(三)擁有楊先生佛教藝術品,提升環境空間品質
民國86年10月,楊英風大師病逝於法源寺,晉塔於華藏寶塔,青山有幸伴其風骨。在此之前,楊先生晚年身體不適時,經常待在法源寺調養身體,更深刻地體驗佛法,並且陸續留下其作品,大師的身影猶如尚留存於世。 法源寺擁有楊英風先生的佛教藝術品,計有:
年代 | 作 品 名 稱 | 設置地點 | 材 質 | 1963年 | 『文殊師利菩薩』像 | 華藏寶塔二樓 | 水泥仿銅 | 1963年 | 『釋迦牟尼佛』及『菩薩與飛天』浮雕 | 華藏寶塔三樓 | 水泥仿銅 | 1972年 | 『釋迦牟尼佛』像 | 前棟大樓 | 水泥仿銅 | 1972年 | 『法界須彌圖』地畫 | 前棟大樓 | 磨石子 | 1981年 | 『覺心法師』銅像 | 後棟法堂二樓 | 鑄銅 | 1985年 | 『毘盧遮那佛』像 | 後棟法堂三樓 | 水泥仿銅 | 1987年 | 『天人禮菩薩』銅浮雕 | 後棟法堂三樓 | 鑄銅 | 1987年 | 『天地星錄』景觀雕塑 | 覺園 | 不鏽鋼 | 1987年 | 『地藏藏菩薩』金線條壁雕 | 華藏寶塔一樓 | 花崗石線雕安金 | 1988年 | 『三摩塔』景觀雕塑 | 覺園 | 水泥 | 1995年 | 『善財禮觀音』銅雕 | 後棟一樓 | 鑄銅 | 除此之外,法源寺尚擁有楊先生數十件藝術作品,及妙禪法師數幅書法、書畫作品及斌宗法師數件書法作品,堪為佛教藝術殿堂。【圖】
四、第三代住持(第二任) 寬謙法師時期(1999~ )
民國88年,寬謙接任住持,繼續多年來致力於振興斌宗大師講經說法,研究經教之志業,並結合藝術弘法佈教之特色。民國89年,國立交通大學為楊英風先生設立『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由寬謙主其文獻、圖像資料庫之建立及數位美術館之架設與出版書籍,因此與資訊科技、學術研究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應用,並為人文、藝術與科技之結合,盡最大的努力。同年底為紀念楊先生逝世三週年特舉辦『楊英風太初回顧展』、『人文、藝術與科技──楊英風國際學術研討會』,另出版《景觀自在──雕塑大師楊英風傳》、《風格》CD音樂片、《楊英風研討會論文集》、《楊英風畫冊專輯》等紀念專輯。
寬謙師父剃渡弟子,剃度傳承 | 基於民國87年召開之佛教建築研討會及同年兩趟印度朝聖、石窟之旅,對印度石窟與佛教建築之興趣愈加濃厚。去年起又與交通大學有密切且長期的學術接觸,深感自己在研究方法方面學有所不足,興起進修求學之願,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如願以償。今年(90年)得以進入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就讀,即將展開另一個階段的學習。在此學習,乃為日後行菩薩道之資量,為寺院道場之建築奉獻所長,指引正確的方向。
今年2月寬謙剃度果玄師出家,妙玄師依止真理法師,3月寬謙又剃度諦玄師出家,8月剃度法玄師、印玄師出家【圖】。妙玄師及果玄師就讀於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諦玄師及及法玄師就讀於圓光佛學研究所,印玄師就讀於圓光佛學院大學部,加上原本即有兩位大學畢業者(海青、大祥師),兩位就讀於弘誓學院(果熙、清一師),可以說住眾學歷大幅提高,其他住眾(瑞玄、天平師)也都經常深入經藏,聽經聞法,讀書風氣鼎盛。佛教的修行以意業領導身業及語業,意業正知正見之建立最顯其重要,因此深入經藏是為修行的重要引導。除此之外,每天早晚課誦、出坡、運動都是不可少的,可以說以傳統的出家修行生活作息為基礎,培養身心健全的出家人,建設書香的寺院道風。【圖】
|
民84年,印順導師、真華法師與徒眾合影 | 參、承先啟後
一、法脈之追溯
本寺開山和尚斌宗法師,民國13年於獅頭山金剛寺禮拜妙禪法師,披剃於座下。妙禪法師(1886~1965),新竹縣北埔人,字閒雲,其父親萬史公以醫術著稱,為極具名望之仕紳。法師自幼入私孰進學堂,接受中國正統思想教育,少年時曾師事琴詩書畫名家張采香,並專研雕塑。及長為探尋佛門真理,棄儒入佛,渡航神州,禮福建興化后果寺住持良達上人為師,並在雪峰掩關三年精研佛理,後五年則遍歷中國名山古剎,盡悟佛學精髓。民國19年隻身遠赴日本,以深遠的佛學理論及超人的見識,獲京都臨濟宗大本山館長授與開授使之職,並榮任南瀛佛教會教師乙職。歸台後,創建寶覺寺於台中。後應邀擔任台北圓山鎮南學林漢文教授及其高等佈教講習會之講師。
妙禪法師創建佛寺及親塑佛像,經確認者有:獅頭山金剛寺及水濂洞、北埔金剛寺、台中寶覺寺、新豐鳳山寺。法師佛門下徒眾極多,堪稱法將者有:桃園金剛寺玠宗法師、新竹法源寺斌宗法師、台中中天寺榮宗法師、霧峰慈覺院雪宗法師、東勢明山寺進宗法師、員林佛導寺能宗法師、阿蓮光德寺賢宗法師、南洋弘宗法師等等,其中以斌宗法師最為傑出。
民國54年妙禪法師坐化於北埔金剛寺,享年八十。法師一生琴棋書畫、醫理、塑佛無一不精,由儒入釋後,精研佛理、精通楞嚴、法華,且善解說,並至全省弘法。足跡遍歷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南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擴建寺院並遍傳弟子弘揚佛法,對台灣佛教界的影響極其深遠,不愧為台灣近代史上的一代宗師。
二、風格之確立
法源寺法脈之三位和尚──妙禪法師、斌宗法師、覺心法師,原本即具深厚佛學基礎,表現於無形的思想理念為講經說法、著書立說。而表現於有形的圖像就是詩詞、書法、繪畫、雕塑、建築,……,以至於他們能在佛教藝術才華橫溢,呈現可遠可久、深具生命力的佛教藝術表現。
三位法師皆道地台灣僧人,但都曾參學大陸、留學日本,而後都回到台灣奉獻所長。三位不僅深具佛學基礎,都與藝術有相當關涉:妙禪法師精通書法、繪畫、建築、雕塑;斌宗法師自小天資過人,熟讀詩書,擅長書法,是位名「詩僧」;覺心法師則對藝術之追求甚為積極,為了法源寺之建設遍訪名師,與楊大師結了數十年亦師亦友之深厚交誼,維繫他們的是佛法與藝術理念之相契相融。更巧的是楊先生竟也與三位法師具有類同的學習行徑脈絡,同樣是台灣人,參學大陸、留學日本,而後回台奉獻所長。台灣人具有草根性,守著這塊土地而無怨無悔,經過泱泱大國之洗禮,眼界寬廣深入,造就深度的文化根源,再經日本細密嚴格訓練,開展廣度的文化視野,可說經過相同之心路歷程集優點之大成,也難怪楊先生與法源寺的因緣深遠而悠長。
寬謙剛入佛門即對佛教藝術興趣濃厚,本以為只受家父楊先生之影響,幾度思量佛教藝術只是興趣還是使命?因為推廣佛教藝術活動是吃力不討好的,許多人認為佛法不著相,以為此與修行無關,尤其以出家身分從事佛教藝術工作,更令人覺得似乎不務正業。直到釐清原來法源寺的法脈與佛教藝術甚至於修行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才死心踏地、義無反顧,擔負起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立足於佛法思想修行的深邃基礎上,以佛教藝術發揮佛教文化的教育功能,並以此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因此,法源寺的道風是以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為主,佛教藝術的推動為輔,相輔相成地承傳起佛教文化的社會教育使命。
三、現代之結合
(一)佛學思想理念之擴充
寬謙尚未來得及蒙三位法師前輩,於佛學上之指導。在自我修學中,深契印順導師思想,悠遊於其既深且廣、既博又精的思想領域中,隨時感受一份法喜,俯仰間深感尋到生命中之明燈與利益眾生的原動力,在浩瀚的學佛領域中尋到一分落實。在佛教的現代化課題中尋到一條明路,那就是落實印公導師所倡導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也就是以正確知見為內修的基礎,生生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隨緣盡分地利益眾生。菩薩以六度萬行隨順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則現何身而度之,因此菩薩道千變萬化,大乘佛法讓佛教活潑、多樣化,而充滿了生命力!
(二)佛教藝術資訊之加強
當今是個資訊的時代,一日千里,透過電子郵件及網站之傳佈訊息,既快且省又廣,若跟不上資訊的腳步,極有可能將來逐漸被社會人群淘汰、遺忘。因此加強資訊網站之運用,可能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寬謙有因緣在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強而有力的大環境中,自然與資訊保有較密切的關係,從學習中可運用到佛教藝術資訊之傳佈,相信是指日可待的。
肆、未來之展望
一、落實佛教文化教育
法源寺經過將近六十年歲月,歷經三代四任住持,發展出特有的風格。最重要的基礎是透過聽經聞法,深入慧學,但是其更前置的功夫卻是定學與戒學,也就是培養戒、定、慧三學具足的修行人。不論出家僧眾或是在家居士,都必須有解脫世間束縛的能力,具有不共世間法之特質,以戒定慧三學為基礎,也才有進一步發心修學菩薩道的開展。
明年度,本寺擬於大殿樓上加設講堂及東邊增建停車場、齋堂及寮房,主要功能是為提供專題系列之禪修、齋戒、佛學課程及佛教生活文化等活動之使用。此外為配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積極舉辦各種短期集中式之學習,例如「禪七」、「齋戒學會」、「三日尋燈」、「十日慧學」、「佛教文學」、「佛教梵唄」、「佛教藝術」等、、專題課程。讓有心薰習佛法者,能清晰而有系統地學習,進而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乃至更而深入到生命的層次,培養僧俗二眾均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佛弟子,乃為法源寺落實佛教文化教育之長遠目標。
二、成立佛教藝術研究所
本寺大殿樓上將建為講堂兼佛教藝術圖書館及展示館,將不斷充實佛教藝術 資訊、圖書及實品。中程目標為逐漸集合佛教藝術之愛好者,自行成立佛教藝術研究所,學員必須經過修行之養成教育,具有宗教情操,再進一步培養治學能力,並聘請師資個別教學,或進入藝術研究所進修。遠程目標則為某大學藝術學院之佛教藝術研究所,透過大學之研究所體制,長期培養佛教藝術人才,但主旨仍是加強宗教情操之養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發展佛教藝術於長長久久。
作者簡介/釋寬謙
宜蘭市人,現任法源寺住持,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
楊英風教育基金會負責人。
出版:
- 楊英風「太初」回顧展專輯畫冊。
- 楊英風六一~七七年創作特展專輯畫冊。
- 人文、藝術、科技楊英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文引自: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1-10-21/index.htm
感恩頂禮 隨喜讚歎 功德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