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0|回復: 0
|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十二集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十二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一集) 1996/09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11-0001
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仪式完毕之后,照例是上供。今天我们的仪式,放在此刻举行,意义不比寻常,正是与本经有非常的密切关系。世尊为我们说这一部经,要以现代的话说,就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出家、在家,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乃至于净土,皆不能成就。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代我们启请,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细心的去体会、去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所修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这是我们这一次讲经的因缘。
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所以这一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能够看得懂的,乃至于一些名词、术语,在讲堂里面常讲的,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
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一部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印的有一个讲义。这一部经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分,所以先要将《大宝积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蕅益大师曰:始从华严,终大涅盘,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开权显实者,名法华部。垂灭谈常者,名涅盘部。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讹传,唯谓八年中所说也。】
「蕅益大师曰:始从华严,终大涅盘」。这一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
「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方等」的范围非常之广。「方」的意思是方便。佛门当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真实法说不出的。讲到真实,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等」是平等的意思,跟《无量寿经》经题上「平等觉」的意思相同。因此,「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可是古来祖师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方等」是属于第三时,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了。
「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华严经》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融通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说这些法就叫「般若部」。这是真实智慧,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开权显实者名法华部」。「开权显实」,这叫「法华部」。「垂灭谈常者,名涅盘部」。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示现入般涅盘,最后的遗教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这些教诲都归在「涅盘部」。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
「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对小乘叫大乘。「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行」是修行,「位」是所证的果位。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是属于「位」。「智断」,智是智慧,断是断烦恼、断无明。说到「断」,一定要开智慧。定功只能够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皆此方等部收」。由此可知,「方等」里面内容非常广泛。
「非同流俗讹传,唯谓八年中所说也」。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那个意思非常的狭窄。此地讲「方等」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这个「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因为《大宝积经》是属于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为介绍一下。
【《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数译会而别行之。唐朝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
「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每一会就是一部经。由此可知,《大宝积经》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它里面内容很丰富。
翻译的人不是一个,是许多人翻的。「前后诸师译一会,或数译会而别行之」。有人翻译一会,也有人翻译二会、三会的,所以它是很多人翻译的。在唐朝之前,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所以是单部流通。我们净宗《无量寿经》也在《大宝积经》之中,唐朝时候翻译的,就是《大宝积经》的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
「唐朝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他在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的,他看到《大宝积经》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但是不完整。他就重新把其它诸师没有翻译的,全部把它翻出来,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三十九卷。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统统合计起来,「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这样把它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大宝积经》。现在我们在《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好像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
「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总共它有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这是《大宝积经》的全本。
【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故名宝积。】
什么叫「宝积」?底下有个解释,「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实实在在这一部大经里面,所收的这一些四十九部(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所以比喻作「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所以称作「积」,聚集的意思。
「宝积经论一曰」。「一」是一卷。「宝积经论」是这个经的批注,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失传了。但是这个论文收在《大藏经》里面,它对于经题有个简单解释,「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故名宝积」。从这一句我们对于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一个大概。这是简单将方等部《大宝积经》介绍出来了。
下面是翻译的人:
【菩提流志此云觉爱南天竺人唐武后时来译三藏经开元释教录九曰: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
刚才讲过这个经翻译的人很多,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此云觉爱」,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菩提是觉,流志是爱,觉爱的意思。「南天竺人」,那个时候印度称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唐武后时来」,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译三藏经」,他是翻经的法师。
「开元释教录九曰」,「释教录」是佛教经典的目录,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达磨是法,流支是希有的意思,所以他这个本名是法希有,是这么个意思。「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天后是武则天,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改成觉爱。菩提流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名字。
「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宋高僧传三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可以看《高僧传》。宋《高僧传》是《高僧传》的第三集,这里面有他的传记,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了。
下面是将本经的内容,略微也做个介绍。
【此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
「此经乃《大宝积经》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这个经文一共两卷,有上、下两卷。在《大宝积经》里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诏」是武则天的圣旨,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
「《阅藏知津》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阅藏知津》是蕅益大师的作品。蕅益大师看到这一部经,将这一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
【一、(序分)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
前面括号(序分)跟(正宗分)是《阅藏知津》里面没有的,这是我们讲这个经,为了便利起见加上去的,就是经开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是属于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
【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这一开端就晓得这个经为什么说的,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的确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大家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虽受了菩萨戒,还是很愚痴,这就是本经所说的。
【三、(正宗分)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佛慰令起。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
第三段是本经的正宗分,「有六十人随劝诣佛」,随着弥勒菩萨的劝告,这六十个人就跟着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见到之后也很惭愧,善根发现,「投地悲泪,佛慰令起」。佛安慰他,叫他们起来。「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说他们往昔毁谤法师的恶业,多生多劫受苦,将来这个业报尽了,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都念过阿弥陀佛,只是业障太重了,不能往生,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
【四、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
这六十位菩萨人数不多,是希有的。他们听了佛的开导,真正忏悔、回头,改过自新,「发十三弘誓」。佛听了之后,对他们也很赞叹。
【五、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稳得脱。】
这个「问」就很重要了。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安安稳稳「得脱」,脱离六道轮回,脱离生死苦海。
【六、佛答以二种四法,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佛答以二种四法」,这「二种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第一种四法是「不求他过失」,这是第一条。「亦不举人罪」,这是第二条。「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在末法时期这四条最重要了,一定要遵守、要做到。
【七、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佛说了四法,又说四法。这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当舍于懈怠」,这是第一。「远离诸愦闹」,愦闹是热闹,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寂静常知足」,要守住这四法,「是人当解脱」。这是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修行,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就是八种法,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达到修学的目标。
【八、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这个地方两种二十利,共是四十种利益,要以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
【九、次明末世种种过恶。】
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与恶业。完全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以及修行人的状况。读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就看得这么清楚,正是所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十、次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
「慧行菩萨」,我们要明了学不得,决定不能学他。什么是「慧行」?开了智慧的,这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是我们大乘法里面常常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也就是常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因为慧行菩萨所做、所为、所表现的很特殊,我们不能学。要学他,人家是上天堂,我们还是要堕地狱。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十一、次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
「初业」是初学的菩萨,我们现在就是这个阶段,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只要沾着利养,不但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学佛,佛没学成反而堕到阿鼻地狱,这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经文很长,说明利养的过失。
【十二、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世语过有二十。睡眠过有二十。众务过有二十。】
第十二段说明愦闹过有二十,世语过有二十,睡眠过有二十,众务过有二十,这些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众务」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现在很普遍。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师曾经说过:「佛门以无事为兴旺。」这个道场,什么叫兴旺?没事叫兴旺。事情太多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那是佛门衰相,不是盛相。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成就。人虽然很多,没有一个开悟的,没有一个证果的,甚至于没有一个能往生的,它盛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十三、次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
实在讲,形式上的出家,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
【十四、次明略说戏论过有二十。】
第十四段说明戏论的二十种过失。
【十五、次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正宗分竟)】
正宗分的最后,说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部经最后也是导归极乐。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这一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
【十六、(流通分)】
第十六段是流通分。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面只讲到十五段,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这是我们把这个大意简单跟诸位做一个说明,接着我们就可以看经文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我想我们可以省略。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
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到印度去朝圣。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这个地方,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
「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这是六种成就的「众成就」,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别序,就是本经的发起: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着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这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由此可知,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故意做这个示现,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他们所犯的这些过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他们来表演,这是慈悲到了极处!有哪些过失?
「业障深重诸根闇钝」,这一句是总说。总而言之,这一句话是指业障重。「业」是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业障。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诸根闇钝」,「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聪明。眼虽然能见,往往把事情看错了;耳虽然能听,真正的意思没听出来。这是指根性不利。
下面别说有十二句,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
第一是「善法微少」。什么是善根?世法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贪瞋痴」都具足,我们根本没有善根。他们还有善根,不过善根少就是了。我们没有善根,这怎么得了!菩萨善根是精进,我们每一天懈怠、懒散。
第二是「好于愦闹」。愦是昏愦,我们一般讲胡涂。「愦闹」,就是现在讲的胡闹,喜欢胡闹。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娱乐场所就是胡闹,唱歌、跳舞那是胡闹。你们晓得什么是愦闹的场所?就是现在娱乐的场所。喜欢搞这些。
第三是「谈说世事」。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了,世事里面还有邪,还有正。哪些是正?孔子、孟子所讲的是正,都是世事。世事不好吗?世事不能出三界。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好,能帮助我们得人身,甚至于帮助我们生天,但是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是什么?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喜欢谈论这些东西。今天外国人讲科学、讲技术,也是世事。讲到外层空间,外层空间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世事里面有正有邪,邪就是堕三恶道,正是三善道,都叫世事。
第四是「耽乐睡眠」。喜欢睡眠,贪睡。
第五是「多诸戏论」。戏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戏论」。
第六是「广营众务」。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了。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刚才说过了,百丈禅师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那怎么可以多事!哪些是多事?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法会都是多事,何况其余!
这些地方向下,世尊广说,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佛法修学的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你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应酬太多了,不能清净;事务太多了,哪里能平等?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怎么可能有觉悟?这一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
第七是「种种贪着」。这个范围太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
第八是「为所不应」。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都是佛不许可的,他偏偏去造作。
第九是「妄失正念」。妄是虚妄,成天干虚妄的,把正念失掉了。
第十是「修习邪慧」。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
第十一是「下劣精勤」。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忙的是些什么?忙的是三途事业。「下」就是三恶道,不是三善道。「下劣」是什么?搞贪瞋痴,争名夺利。搞这些事情他很精进,勇猛精进在那里干。
第十二是「行迷惑行」。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们仔细反省,只要有这些毛病,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世界是净土,不是秽土,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迷惑,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诵经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为什么没去得了?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所以念佛不能往生。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这个因缘希有。想想看,如果还犯这些过失,那这一生势必又要空过了。如果能够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具足」,就是前面所讲的十二条,他统统都犯了,全都有,这叫具足。看这些菩萨,他有这么多的过失。
「作是念言」,他心里面这样想着。
「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古人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初发心都是发的善心、发的好心。由于业障深重,诸根闇钝,所以很容易退转、很容易迷惑。特别是名闻利养,初发心出家的人,没有人供养他,生活很清苦,道心很坚定。修行几年,稍稍有一点成就,名闻利养来了;这一来就堕落了。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他怎么不堕落!所以于「无上菩提」退了。
「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弥勒菩萨来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什么叫做大慈大悲?什么叫做救济贫苦?修行人没有道,那是贫;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那是真苦!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你看看,他在此地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他教他们开悟、觉悟、开晓,就是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大慈悲,这是真正的救济。
「作是念已」,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
「即于晡时从禅定起」,「晡时」是午后,中午用过斋之后,他从禅定起来。
「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我们今天讲高度的智慧;他并不责备他们,他去安慰他们。和言善语去安慰他们,让他们生欢喜心,对菩萨有好感,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
「因告之曰:诸仁者」,「诸仁者」是对他们的尊称。
「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这个问得好!不责备他犯过失,不责备他退转,反过来问:「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而不要退?」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平常对人对事对物要怎样说话,才能真正帮助人觉悟,帮助人改过自新。不要用责备的口吻,要用关怀的口吻,用爱护的口吻,用诱导、启发的这种方法。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这是高明之处。所以这些人听到之后都很欢喜,喜欢跟他谈话。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这些人说的都是老实话,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天天在倒退。
「何以故」?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
「我心常为疑惑所覆」,「贪瞋痴慢疑」,疑是菩萨重大的烦恼,是修学严重的障碍。他们有疑有惑,惑是迷惑。
「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这是讲他的业障重,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听了不能够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错解了意思。我们开经偈上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曲解了如来真实义。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
「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学佛好、还是不学佛好?作佛好、还是不作佛好?常常怀疑,常常有这个问题在。这是于善法。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佛讲三途六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佛讲得很清楚。他对这个也疑惑。
「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我们会不会堕落?真的堕落、还是假的堕落?这些疑问常常现前。
「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当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众生,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看看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们善念生,但是有怀疑;怀疑的时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转。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很难得,他还有自知之明,还算不错!虽然犯了过失,还有救,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们讲经说法?当然能。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所以弥勒菩萨介绍「我们去见佛」。大家听到佛,当然就没有话说了。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
「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
「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具足成就无障智解脱知见」,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自在是圆满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诲众生,契机契理。
前面讲「具足成就无障智解脱知见」,这是理,佛说法契理。又说「善知一切众生所行」,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你所造的因、所受的果报,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就契机。去见佛,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这是契机契理。
经文的三分,发起序应当到此地,这是一个大段落,序分在这个地方一个大段落。下面是本经的正宗分的开始,应当要单起一行。这个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频伽藏》里面抄出来,再依《大正藏》去分这个段落。《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诸位仔细看就晓得这个经文是四个字一句,所以不难读诵。
【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当时在会菩萨有五百人,五百人当中只有六十个人,听了弥勒菩萨的话,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释迦牟尼佛。刚才说过了,这一些菩萨都是大权示现。弥勒菩萨把这些人带到世尊面前,行礼完毕之后都坐下了。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弥勒菩萨致敬之后,坐在一边,这六十个菩萨跪在地下没起来,忏悔,很难过!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安慰他们,叫他们不必悲伤,也不必烦恼。
经文在这个地方有一点常识,顺便跟诸位说说。如果正宗分要从「尔时佛告诸菩萨言」这个地方开始,这个经题可以加上「佛说」,就是《佛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通常经题上加「佛说」。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通常就不加「佛说」。所以,如果正宗分从「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这个地方起,就不加「佛说」。如果从「尔时佛告诸菩萨言」这个地方作为正宗分,经题上可以加「佛说」,这是一点常识。
以后诸位看到这个经典,有些经是「佛说」,有些经不加「佛说」;那不加「佛说」,难道就不是佛说的吗?还是佛说的。加佛说、不加佛说,关系在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不是佛说的。
我们看下面佛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汝于往昔造作恶业」,这一句是总说,你过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恶业。哪些恶业?
「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畅悦心是很痛快,很舒服!
干些什么事情?「瞋骂毁辱障恼损害」八桩事情,骂这一些众生,骂得自己好痛快,造这个恶业。
「随自分别」,随着自己的知见分别,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不讲理。
「不能了知业报差别」,造作这些业的时候,不晓得这个业因有果报。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你们今天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不解如来真实义,这是业障缠覆。
「于诸善法不能修行」,于恶法很容易去造作,善法很难修行,这个都是业障深重的状况。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这一段所说的非常希有难得,肯改过,肯自新,有惭有愧,这样的人就有救。求佛详细说明,过去生中所造的这些恶业,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障难。知道这些罪,他就能够改过自新,像《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洒心易行」,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佛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着。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淫欲事。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恶业。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于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这是给这六十个菩萨讲,就是这六十个人讲。
「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佛如来法中,出家为道」。俱留孙佛是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时间很久了。在俱留孙佛那个时代,他们出家、修行。俱留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所应断。烦恼是所应断的,无明是所应断的,所应断的他统统都断尽了,这个名号的意思在此地。
「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可见得这一些人很聪明、也很有智能,听的经很多。仗着自己闻经多,又自己以为戒律很清净,这个倒也不错,修得也满好。
那业障在哪里?「常怀憍慢傲逸之心」。毛病出来了,对人表现的骄傲。现在的时髦话,「值得骄傲」!这些菩萨的毛病就在此地。
他多闻,多闻本来是很好,「值得骄傲」!这个戒律清净也很好,「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完了。你们今天自己有一点长处,别人不如你的,你还值得不值得骄傲?如果你也值得骄傲,那你好好念念这一段经,看你再骄傲不骄傲了。「慢」是傲慢,「逸」是放逸,就是很随便。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这个更难得了。头陀是苦行,这些人修行的时候,曾经修苦行,少欲知足,非常难得了!
「于是功德复生执着」。他的毛病出来了,就是着相。这个着相也值得骄傲,别人的修行都不如他,他得到这些在家信徒们恭敬供养。
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诸位要很冷静、很仔细的去体会,这些文字不能够含糊笼统放过。下面佛将这些造作罪业的具体事相说出来了。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有两个出家人,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的。
讲经说法,当然听众多,供养也多。「多诸亲友名闻利养」,这个说法的法师一定会得到,一定会有这个现象。
「汝于是人以悭嫉心」,你们这些菩萨看到这个法师讲经说法,你们嫉妒他。
「妄言诽谤」,嫉妒他,破坏他。
怎么诽谤?造谣生事。说这些比丘「行淫欲事」。
「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这是把听众对法师讲经说法的信心破坏了,使大众对这个法师不能够相信。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要晓得,在一切法里面,闻法的功德是没有一样能够跟它相比的。闻法能生智慧,特别是恭敬心。佛在经上说,古大德也常说,印光大师说得更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坏了,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这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他造的是这个罪业,造谣生事,破坏道场。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由于造作这种恶业。
你们已经「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岁就是六百万,造这个罪业,你们已经在阿鼻地狱里面度过六百万年了。这个六百万年是指人间的岁月,是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你看,造罪业太容易了,已经在阿鼻地狱过了六百万年。这个阿鼻地狱,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详细解释,《楞严经》里面也说得很详细。
「余业未尽」,这个重罪报完了,还有余罪,就转到比较轻一点的地狱。
「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四十百千就是四百万,在等活地狱里再过四百万年。「等活」是八大地狱之一,就是拔热地狱,拔热地狱第一个就是等活。
「余业未尽」,这个余业还没有完。
「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等活下面就是黑绳,这个受罪比上面稍微轻一点点,还是属于八大地狱。
「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烧热地狱就是八大地狱的第六、第七,这些我都不详细讲了,《佛学大辞典》上有、《地藏经》上有、《楞严经》上也有、《法苑珠林》里也有,可参考的东西很多。这些合起来,在大大小小的地狱里面受报,以人间的时间来算,总共有一千八百万年。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受苦这么长,几个人知道?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从地狱里出来,就恢复人身了。
得人身怎么样?「五百世中生盲无目」,生下来就是瞎眼。「五百世」,这是余报。
「以残业故」,当然这样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
「在在所生常多蒙钝」,钝是根性不利,蒙是懵懵懂懂,没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这是他受的这个果报。过去他这样作弄别人,现在得人身处在下贱这种地位,也遭到别人诽谤,别人轻贱、戏弄、欺负他。
「常生边地」,边地就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区。用现在的话说,这里没有教育,生在这个地方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这是讲五百世虽得人身,要过这样艰苦的岁月。
「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这是说他再得人身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末法时期。「末世五百年」,就是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也是经中常说的五五百年的这个年代,还是在边地出生,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因为过去谤法,所以没有机会闻佛法。
「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于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这是讲业障深重。虽然智慧稍稍现前,立刻就又迷失了;或者是遇到其它的障碍,障缘很多。
「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这个现象是他真正觉悟能保持了,所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业障就消除了。消除之后,再依教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才能够脱离三界,才能够了生死,永脱轮回。
「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二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11-0002
请掀开经本,第四面第七行看起:
【尔时诸菩萨等。闻佛所说举身毛竖。深生忧悔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
从这一段看起。前面说过,这一些业障深重愚痴的菩萨,有意无意之间造作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的时间虽然不长,果报实在是太恐怖了!经典里面类似这一些开导处处可以见到,何以学佛之人依旧不知道警惕,还是毁犯?这一桩事佛在这个经上有详细的为我们说明。此地我们要细心去观察,造作罪业似乎并不很严重,为什么果报会有这么重?这个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彻明了,就不能叫我们断疑生信。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这一些菩萨听佛说了之后。「举身毛竖」,我们常讲听了以后寒毛直竖!我们今天听了有没有这个情形?没感觉到。没感觉到,那叫麻木不仁,这个罪业我们还照干不误。由此可知。这六十位菩萨他们的业障虽然说重,比我们轻的太多了。他们听了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听了没有感触,他们有救,我们没救了!
「结罪」,前面佛说的很清楚,不是对一个人结罪。因为造作罪业的人,由于嫉妒、瞋恚,所以才恶意的毁谤,造谣生事,破坏道场,破坏大众的信心。佛门常说,杀人生命,这个罪轻。你杀人,杀一个人,杀一百人,乃至于杀一万人、一千万人,那个罪业都不重。断一个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罪就重了!为什么?这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今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作佛作菩萨。他作佛作菩萨,你要晓得他在虚空法界要度多少众生,不止千万亿万!所以障碍一个人的法身慧命,比杀一千人、一万人那个罪不晓得重多少倍!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细细去观察思惟,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
法师纵然有过失,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师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何况法师的过失是真的过失,还是他有意示现的,我们也不晓得,我们凡夫看不出来。过去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很好,他曾经讲,作法师的人讲经说法的时候,「能说不能行」,他能说,说了自己做不到;叫大家断贪瞋痴,他贪瞋痴没断。这个人我们要不要尊敬他?要尊敬他,他是「国之师也」,他是国师,我们一国人的老师。因为他教的是正法,教的没错,不是邪法;所教的我们如果能够肯学,决定得利益。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成就往往超过老师之上。只要他说的不是邪法,这是「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那是「国之宝也」。国宝少,国师多,都要尊重。不能看到他有一点瑕疵,我们就把他所说的法也整个否定掉,这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才遭这样残酷的果报。
经上说他堕地狱,从阿鼻地狱、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实际上,他在地狱里面受苦所感受的,那真的叫无量劫,这就是我们谚语常说的,度日如年。他在地狱里感受的时间,比这个时间不晓得要长多少倍。时法不是一个定法,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有的人感受一年好像没几天,很快就过去了;有一些人在苦难当中,觉得这一年好长好长。这是佛告诉我们「时」不是一个定法,全凭个人的业感。所以这一些菩萨善根还算是深厚,听了佛说过去这个因果报应,举身毛竖。
「深生忧悔」,这是生惭愧之心。
「便自抆泪。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抆泪是用衣袖擦眼泪,他们在佛前发露忏悔。露是将过去、现在所造的罪业毫无隐瞒,都能够说出来。忏悔最要紧的是从今之后再不做同样的错事,真正彻底改过自新,这种忏悔才有用处。绝对不是做错事情,在佛的面前祷告、忏悔,明天照做,做了再忏悔,那个一点用都没有,那个罪就更重。等于天天欺骗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打妄语,所以忏悔最要紧的是「后不再造」。他们真干。
「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菩萨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人,这里面有出家菩萨,也有在家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弘扬正法的就叫「菩萨乘人」,也叫大乘菩萨。
「轻慢嫉恚及余业障」,轻是瞧不起他,轻视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恚是瞋恚。「嫉」跟「恚」是心里面的,「轻、慢」是表现在外面的。内有嫉恚,外表示轻慢,以及其它业障。
「今于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过去所造的罪业,今天在佛前发露忏悔。怎么忏悔法?改过自新。
下面他们发的这十三条大愿就是具体改过。请看经文,这些地方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第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有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这一句话很要紧。因为本经是大乘经,是菩萨法。小乘法里面是「尽形寿」,我这一生尽形寿。大乘法里不能讲尽形寿,这个范围太小。「尽未来际」,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这一生。这才是真实的忏悔,彻底的悔改。
「若有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这是从前干的事情,看见弘法利生的菩萨,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做错事情,「举露其过」就是把他的过失揭露出来,向大家宣布,让大家远离这个大乘菩萨,不要去听受他说法,不要去跟他学习。从前有这个嫉妒障碍,从今之后再不做这个错事了。
如果还有这个,「我等则为欺诳如来」。再干这个事情,那我们就是欺骗世尊。这一条摆在第一,正是前面世尊所举的造业的这个例子,这一条是最重的。第二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这十三大愿,每一条前面都是「从今日至未来际」。
「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句子里面好懂的,我们就少说几句。恐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威胁,吓唬他。这都是过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无意怎么会犯?无意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自己不能控制,常常犯这些过失。第三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
这一条也很难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人所讲的娱乐。他见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萨,也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在过去看到这个情形,在里面找麻烦,找他的毛病、找他的过失、找他的把柄来毁谤他,来蹧蹋他,这是过去所干的。
从今而后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这样造罪业了,反过头来「常生信敬起教师想」。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我们还是相信他,还是尊敬他,还是以他为师跟他学习,这就是具体改过的样子。
「若不尔者」,若不如是,「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在这一条里面,特别提出在家出家。这个里面在家菩萨示现享受五欲游戏的娱乐多,出家比较少。在一般世间欢乐场所,出家人少去,但是在家的菩萨会去,所以特别提出在家出家。我们学佛常常在经论上看到,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诸佛菩萨度众生,就是接引众生,手段、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往往我们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坏清规,实际上他是度某一类的众生。
像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国出现「济公活佛」。近代,民国初年,江苏金山寺人称妙善法师是「金山活佛」。妙善法师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也是示现疯疯癫癫的。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决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象能够测度的。
像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导人了生死出三界,于佛经教没有违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弘法的这些大德;「菩萨乘人」包括在家出家,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养他。也许这些亲近的、供养的有你的亲戚朋友,有你很多认识的人,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对他尊敬,心里就很难过。这个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们也见到。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亲。往往法师到信徒家里,他的儿女是法师的信徒,见到法师都跪拜,恭敬供养,父母在旁边看到,好难过,「儿子对我都不拜也不供养,天天还给我气受。那是外人,他为什么天天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赚到的钱去供养他」,心里面不服。这是指这一条,那么就想方法障碍了。
「恼彼身心」,逼迫他,叫他生烦恼,这个事情常见!
这部经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个时候就有,何况今天!实在说,法师教导信徒,首先要教他孝养父母。你对父母不孝敬,对你的师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亲人不孝敬,去孝敬对自己关系疏远的呢?这在理上讲不通,违背伦理。所以佛教给我们,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个才是奉事师长。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是法师一定要教导的。如果他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你这个法师到他家里去,他的父母就欢喜了。这些事、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深思,都要认真去反省,不要叫众生造罪业。第五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麤言」,粗鲁的言语,说话不好听,让人家听到心里难过,这个口业也是很容易犯的。三业清净里面,《无量寿经》在修行纲领上把口业摆在第一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把这个摆在第一条。身、语、意这三条应当是身业摆在第一,为什么把语业摆在第一?就说明最容易造的是口业,最容易犯的是口业,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条。第六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五条是过去、今生常常犯的过失。对于大乘菩萨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这种心态来对待这些菩萨乘人。从第六条以下,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还要认真的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发愿昼夜六时不间断,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勤于礼事。事是侍奉。第七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此地讲的「护持弘誓」,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的六条,发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现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不惜身命」,这是遇到障难,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第八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是对大乘菩萨,这一条是对小乘。往往修学大乘的人轻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师,总是把他贬低一级,瞧不起他、轻视他,这也是错误的。大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那个「诸佛」范围非常广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诸佛里面包括着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声闻、缘觉也是未来佛,现在虽然修的是小乘,将来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经上说,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经二万劫回小向大;辟支佛在一万劫的时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来佛,怎么可以轻慢心说他不如我?
「彼等」,就是说这些小乘人。「不胜于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们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这种贡高我慢之心,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心不清净、不平等,对于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第九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很重要、也很难得。佛法讲根本烦恼,除贪瞋痴之外就是傲慢,「贪瞋痴慢」。傲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哪一个众生不骄傲?你们去调查一下,看看你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有骄傲这个念头的?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儒家是世间法,不是讲出世间法,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长,没有叫你断。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超越世间一定要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个傲慢心一定要断,这一条就是断烦恼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谦,谦虚卑下,佛在此地教我们,这些人忏悔也是教导我们。
「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这个烦恼。
「生下劣想」,下劣就是我不如人。对诸佛菩萨我们当然不如,对声闻缘觉我们也不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须陀洹果:小乘初果,初果之人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人?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人家能断八十八品!即使是世间一般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超过我自己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慢别人!常常要生下劣想,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
下面举了二个比喻。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旃陀罗」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第十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自赞毁他,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学佛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的是净土法门,觉得净土法门第一殊胜,其它法门都比不上,这些话就是犯了自赞毁他。可是这些话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佛有时候也说,祖师大德也常常讲,那是他有特别的用意,勉励修学这一个法门的同修。但是在外面决定不说,特别是对于不同宗派法门的道场更不可以说。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学襌根性的,他参襌,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样,他得的病不一样,因此他服的药不相同。但是药服下去之后,他的病就好了,药到病除,这就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效果。这是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
我们遇到学襌的人,我们一定要赞叹参襌。遇到学教的人,一定要赞叹学教,勉励他、帮助他,这才对!绝不能毁谤,那就错了。你说襌不好,襌是释迦牟尼佛传的,那你不是谤佛!既谤佛,必定谤法,也毁谤参襌的这些人,你是谤佛、谤法、谤僧。你毁谤三宝,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绝不犯自赞毁他。第十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争的场所,凡是有争执的,我们应当要远离。「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如疾风吹」,要快速,赶快离开。学佛最要紧的是修清净心,这样的场所对修清净心决定有妨碍。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离开,要避开。
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宗门、襌宗是从觉门入,觉而不迷;教下从正门入,正知正见;净土是从清净心入,净而不染。虽然说「觉、正、净」,实在讲是一而三、三而一。哪有觉悟的人是邪知邪见?哪有觉悟的人心不清净?所以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就是「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不同法门应当赞叹,这才是正确的。
这一条我们要记住。在现前这个社会,有争执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这个场所要知道回避,一定要学!人家是尽未来际,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的心就清净了,道业才能成就,道业就是清净心。第十二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自己或者是持戒,戒律持得很严;或者是多闻,广学多闻;或者是修苦行,头陀是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有成就。虽有成就绝不傲慢。「身自炫曜」,就是现在说的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坏了。
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骄傲,为什么不值得?你跟菩萨比比,你跟诸佛如来比比,还差远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家成了佛了都不值得骄傲,你自己有一点点成就就觉得了不起,就觉得值得骄傲,所以你就不能再进一步。不但不能进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进则退。所以世间流行的「值得骄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话,这个观念把许多修行人都拉回来了。本来你还有成就,都把你拉回三恶道去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