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65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0-1-13 16:5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敬摘自《蕅益大师全集》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


明沙门释智旭箋要  後學曇昉校并補釋



~s 1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d 1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依於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詎可忽哉。
 
~s 2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d 2
上契佛意。下契群機。故再歎善哉也。憍曇。即瞿曇。是王之姓。西國以稱姓為敬故。受持不犯。則當成佛。犯而不悔。則墮三塗。五戒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過也。
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就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s 3
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遶佛而去。
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諸比丘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d 3
問。比丘律儀是大僧法。所以不許俗聞。今五戒相是優婆塞所學。何故不向王說。乃待王去之後。以是因緣告比丘耶。答。七眾戒法。如來皆於比丘僧中結者。正以比丘為七眾中尊。佛法藉僧寶而立。故云。佛滅度後。諸尼應從大僧而學戒法。夫尼戒尚屬比丘。況五戒而不屬比丘耶。故今向比丘僧說此五戒。正欲令優婆塞轉從比丘學也。
 
~s 4
 殺戒第一
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d 4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爾時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塗。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
 
~s 5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段鉛錫段。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段鉛錫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d 5
此三種亦皆殺法所謂興方便也。手足身分。是凡情之所執受。故名內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執受。名非內色。有處亦名外色。用彼內色。捉彼外色。故為雙用內非內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論即死後死。總是遂其殺心。故從前人命斷之時。結成不可悔罪。後不因死。則但有興殺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殺心。故戒體尚未曾失。猶可殷勤悔除。名為中可悔罪也。
 
~s 6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蓐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d 6
此以毒藥為殺方便也。既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內非內色。而前人命斷是同。則不可悔罪亦同。
 
~s 7
復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穽殺。撥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水中火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弶者。木檻詐取也。撥者。弩石也。)
 
~d 7
此更廣標種種殺方便也。核弶及撥。皆是殺具。毗陀羅。即起屍咒術。下文自釋。餘並可知。
 
~s 8
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非人邊得殺罪也。以於非人無殺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誤。準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畜生邊得殺罪也。以於畜生無殺心故。)△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謂諸天修羅鬼神。載道義弱。故殺之者戒體未失。猶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從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人及畜生得殺罪。以於人及畜生本無殺心故。)△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較諸天鬼神更劣。故殺之者。罪又稍輕。)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還從畜生邊得方便罪也)。△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d 8
此廣釋無煙火坑殺他。以例核殺。弶殺。作穽殺。撥殺無不爾也。
問。一切有命。不得故殺。殺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殺天龍鬼神僅結中罪。殺畜生僅結下罪。猶不失戒。不至墮落耶。答。凡論失戒。須破根本四重。所謂殺人。盜五錢。邪婬。大妄語。此四重中。隨犯一種。決非作法之所能懺。至如殺非人畜生等。性罪雖重。而於違無作罪猶為稍輕。今云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違無作罪。免墮三塗。非謂并除性罪也。殺一命者。必償一命。故殺者固當故償。誤殺者亦須誤償。縱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頂經云。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佛制。殺戒良由於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斷輪迴。設復偶犯至心懺悔。永不復造。亦可免墮三塗。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設不念佛。求生淨土。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
 
~s 9
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羅殺也。△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d 9
三種咒術斷命。並名厭禱殺。皆毗陀羅之類也。
 
~s 10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胎邊得罪。以無殺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於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s 11
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s 12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
 
~s 13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d 10
加羅邏或云歌羅邏。或云羯邏藍。此翻凝滑。又翻雜穢。狀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s 14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麞鹿等。偷賊魁膾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瘥。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d 11
此三種讚歎殺。皆廣標中所無。然並如文可知。
 
~s 15
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d 12
七種。指廣標中核。弶。穽。撥。及推著水中。火中。坑中也。
 
~s 16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d 13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結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今三句皆結重也。以理酌之。祇應二句結重耳。謂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餘四句。結可悔。謂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s 17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壍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d 14
此結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準餘律部。若作此議論時。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覓藥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s 18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非母邊得罪。以是誤殺。本無殺心故也。)△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於非母得方便罪。不於母邊得殺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但於人邊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但於非得人方便罪)。
 
~s 19
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s 20
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當未死前。僅犯方便罪。當其死時。戒體隨盡。故後有死者。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
 
~s 21
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此亦須六句分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二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亦應六句分別。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
 
~s 22
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於所瞋者得方便罪)。餘如上說。(若殺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
 
~s 23
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別。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
 
~s 24
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無殺心故也。但犯戲笑打他之罪)。
 
~s 25
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見火而捉。如金無異。乃名為狂。更有心亂。痛惱所纏。二病亦爾)。
 
~s 26
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有蟲想。用者亦犯。
 
~d 15
此亦應六句分別。一有蟲。有蟲想。二有蟲。有蟲疑。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三無蟲。有蟲想。四無蟲。無蟲疑。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蟲。無蟲想。六無蟲。無蟲想。二句無犯。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欲人諦審觀察。不可輒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s 27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屋上樑。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見埿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嶮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s 28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癰瘡既熟。理應破故。)△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攊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第二喚。犯中罪也。)
 
~s 29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d 16
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盜心。四興方便取。五直五錢。(西域一大錢。直此方十六小錢。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云。五磨灑。每一磨灑。八十貝齒。則是四百貝齒。滇南用貝齒五箇。準銀一釐。亦是八分銀子耳。)六離本處。今云取他重物。即是他物。他物想。直五錢之三緣。用心。即是盜心。用身。即是興方便取。離本處。即第六緣。六緣具足。失無作戒體也。
 
~s 30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d 17
此三種取。皆辨所興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s 31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
 
~d 18
此五種取。亦是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s 32
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
 
~d 19
此正釋五錢以上。皆名為重物也。不論何物。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取離處時。即犯不可悔罪。
 
~s 33
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未具六緣。得方便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已具六緣。便失戒體。不論受用與不受用)。
 
~d 20
五寶。即五金。所謂金銀銅鐵錫也。似者像也。以金銀等作諸器具。名為似寶。若未成器諸金銀等。名為生寶。故云生像金銀寶物。謂一者生金銀寶物。二者像金銀寶物也。或云七寶。準例可知。
 
~s 34
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衣皮床。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蓐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
 
~d 21
且如毛蓐。自物放一重上。他物放二重上。或自物放一色上。他物放異色上。今取他物。離彼二重。置一重中。離彼異色。置一色中。則令他人生失物想。故為離處。而具六緣更犯不可悔也。
 
~s 35
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為異處。
 
~d 22
左肩右肩等。例皆如是。若無盜心。則雖左右數移。豈有罪哉。
 
~s 36
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奧。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d 23
衡轅前橫木。所以駕馬。軛轅前橫木。所以駕牛。舷音弦。船之邊也。負棟曰梁。屋脊曰棟。椽桷音傳角。皆屋椽也。
 
~s 37
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即名離處。)及以盜心沈著水底。(亦名離處。)若舉離水時。(亦名處離。)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未離彼處故。)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離彼處故。)△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是為離處)。及沈著水底。(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
 
~s 38
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方便罪也。)若以咒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至餘處。犯中可悔。(亦方便罪。)△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具六緣故。從鳥主邊得罪。)若待鳥時。犯中可悔。(是方便罪。)餘如上說。△又諸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是無主也。)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亦從盜心結罪。)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準上。應小可悔。中字恐誤。不則上亦應云中可悔也。)餘亦同上。
 
~s 39
若居士蒲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d 24
賻錢為戲。名摴蒲。雙陸戲。名六博。賭賻家所用馬子及圍棋子。象棋子。骰子之類。皆名為齒。轉齒者。偷棋換著乃至用藥骰子等也。準優婆塞戒經及梵網經。則蒲博等事亦犯輕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轉齒勝他。全是盜心。故犯重也。
 
~s 40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不可計價直故。)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計直輕重。(所盜經卷若直五錢以上。則不可悔。若減五錢。中可侮也)。
 
~s 41
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即告狀訟於官府也。)二者作相。(即立標示界限相也。)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s 42
有諸居士應輸估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
 
~s 43
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s 44
盜無足眾生者。蛭蟲(蛭。音質。水蟲也。)於投羅蟲等。(未見翻譯。)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
 
~s 45
盜二足三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樊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雙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
 
~s 46
盜四足者。象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雙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雙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雙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盜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
 
~s 47
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四錢以下)。犯中可悔。△又有七種。一者己想。(謂是己物。)二者同意。(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三者暫用。(不久即還本主。)四者謂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屬。)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
 
~s 48
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與我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咒術令菜乾枯。迴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
 
~s 49
有一人在祇洹間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而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也。
 
~s 50
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
 
~d 25
欲偷未取下可悔。遠方便也。取而未離處。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滿五錢。中可悔。未失戒也。滿五錢。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須取相懺。例如殺戒中說。所有世間性罪。償足自停。較殺業稍輕耳。
 
~s 51
 婬戒第三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d 26
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之與恚。同依於癡。三毒既具。則為一切結縛根本。違清淨行。能招此世他世苦報。故名不淨惡業也。
 
~s 52
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
 
~s 53
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
 
~s 54
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下可悔。(遠方便也。)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d 27
婬戒以三緣成不可悔。一婬心。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不同熱鐵入身。臭屍繫頸等。二是道。謂下文所明三處。三事遂。謂入如胡麻許。即失戒也。
 
~s 55
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d 28
婢使未配嫁。則未有他主。若欲攝受。便應如法以禮定名。為妾為妻。皆無不可。若非道行婬。壞其節操。致使此女喪德失貞。故雖不失戒體而後報罪重。所謂損陰德者幽冥所深惡也。
 
~s 56
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
 
~s 57
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者。犯邪婬不可悔。與直無犯。
 
~s 58
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婬。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
 
~s 59
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謂一日一夜八關戒齋。)行婬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
 
~s 60
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d 29
佛弟子淨戒人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
問。犯他淨行。固名重難。設有反被受戒人所誘者。是遮難否。或不知誤犯。後乃悔恨。誠心發露。許受五戒及出家否。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應妄從其誘。然既被誘。罪必稍減。不知誤犯理亦應然。但懺悔之方決非輕易。應須請問威德重望。深明律學者乃能滅此罪耳。
 
~s 61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d 30
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以此戒法。師師相授。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伊羅龍王。具云伊羅跋羅。亦云伊羅鉢。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不過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頭上生此臭樹。苦毒無量。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廢退者。猶未肯犯。獨此婬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結示也。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s 62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訶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
 
~s 63
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斷三界煩惱盡。)向羅漢者。(斷無色界思惑將盡。)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舍。(斷欲界煩惱盡。)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若須陀洹。(斷見惑盡。)乃至向須陀洹。(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若得初禪。(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第二禪。(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第三禪。(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第四禪。(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四)無色定。(所謂)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捷疾鬼。)薜荔。(亦云閉麗多。此翻祖父鬼。)毗舍闍。(噉精氣鬼。)鳩盤茶。(甕形厭魅鬼。)羅剎(可畏鬼。)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d 31
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五前人領解。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s 64
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未遂本心故也。)△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
 
~s 65
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準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
 
~s 66
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
 
~s 67
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遠方便也。)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
 
~s 68
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
 
~s 69
 酒戒第五
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未見翻譯。)是處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未見翻譯。)兇暴惡害。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長老莎伽陀。(或云槃陀伽。或云般陀。此翻小路邊生。又翻繼道。往昔慳法。又喜飲酒。今生愚鈍。一百日中不誦一偈。佛令調息。證阿羅漢。)遊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婆提。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兇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穀熟時破滅諸穀。聞已。乞食訖。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邊樹下。敷坐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麥*并)。髓(麥*并)。波波羅(麥*并)。龍復放霹靂。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丸(麥*并)。龍復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此云青蓮。)波頭摩華。(此云紅蓮。)拘牟陀華。(此云黃蓮。)時龍復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鉢羅華纓絡。瞻蔔華纓絡。婆師華纓絡。阿提目多伽華纓絡。(瞻葡此云黃華。婆師此云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夷華。或翻龍甜華。)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長老莎伽陀。知龍勢力已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兇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其所。秋穀熟時。不復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穀熟時。不復破傷。因長老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酥乳麋。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噉是名酥乳麋。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黎衣等。漉水囊鉢杖油囊革屣鍼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爾時佛與阿難。(此云歡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時生。為佛侍者。又翻慶喜。又翻無染。)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坐牀。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坐牀。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兇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蟇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s 70
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穀酒。木酒。(穀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若飲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噉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噉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澱。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
 
~s 71
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d 32
酢謂味酸也。但是飲之能醉。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麴者。作酒之藥。滴糟者。即今燒酒。酒澱者。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漿等變熟之後。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為防過故。與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緣成犯。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謂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咽咽結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竟



補釋
 
  補釋經義。分別三章。一引律釋文。二立表辨相。三別錄旁義。初引律者。凡經文脫略。譯言未融。支舉其要。引大律文以為補釋。使昭然易喻。尋覽無惑。二立表者。犯相境想開緣。經文箋要併有闕略。後學遲疑。莫知所擬。故綴集增補。列為圖表。初心之侶。儻有微益。三別錄者。或引前識。或率私臆。略補其遺。趣使易了。豈曰能盡。持犯之概。差見可耳。
 
第一章  引律釋文
    第五葉第六行文云。無煙火坑殺他。核殺。作穽殺。大律作憂多殺。頭多殺。作羂殺。
  同第十三行。文云。若口說。大律作若心念。若口說。
  第六葉第七行已下。大律委辨頭多殺乃至撥殺。律文甚繁。今錄其概。頭多殺者。有二種。一者地。二者木。地頭多者。若作坑埋人腳踝等。令象等蹴蹋。木頭多者。穿木作孔。若桁人腳杻手枷頸。令象等蹴蹋。弶殺者。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依樹等施弶。羂殺者施羂。撥殺者施機撥。亦如是。
  第九葉第一行。文云。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大律作乃至胎中初得二根者。謂身根命根迦羅羅時。
  第十葉第四行。文云。自奪命。已下。準大律。應有不因死者中罪可悔句。
  同第六行。文云。隨藥飲食。大律作隨病飲食。
  第十三葉第二行。文云。在屋上住。大律住作作。
  第十四葉第三行。文云。用身分等。取他物。大律作若手若腳若頭。若餘身分。取他人物。
  同第十三行。文云。是人隨意取。大律作是人隨語。即偷奪取。
  第十五葉第三行已下。大律分別為地處。上處。虛空處。乘處。車處。船處。水處。田地僧坊處。身上處。關稅處。共期處。無足處。二足處。四足處。多足處。此節屬地處。大律云。如人有五寶。若似五寶。在地。
  同第十行。此節並下文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奧句屬上處。文多脫略。未易了解。大律云。上處者。若細陛繩床。麤陛繩床。蓐等。被等。樹上處。屋上處。悉名為上處。細陛繩床處者。謂腳處足處乃至上頭處。若以繩織。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覆。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如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奪心取。若選擇時。罪悉如上說。麤陛繩床處者。若一板名一處。若皮若繩若衣覆。異繩名異處。餘如上說。蓐者一種毛。一種名一處。表處裏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乃至屋上處者。謂門間處向處及梁椽處等。一桄名一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第十八行。文云。居士為他擔物等。屬身上處。大律云。身上諸處。謂腳處乃至頭處。以偷奪心取是衣囊。從此處移著彼處者。犯重。
  第十六葉第二行。文云。車則輪軸衡軛句。屬車處。大律云。車處者。犢車等數種。犢車處者。謂輻輞轅轂箱處欄楯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文云。船則兩舷前後句。屬船處。大律云。船處者。單槽船等數種。單槽船處者。兩舷處兩頭處等。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第八行。此節屬水處。
  同第十一行。文云。按著池水中者。大律作若沈著水底。與次段文同。而結罪異。闕疑。
  同第十五行。此節屬虛空處。
  第十七葉第五行文云。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註云。準上應小可悔。中字恐誤。今檢大律云。以偷奪心奪野鳥取。偷蘭遮。若待鳥時。突吉羅。準是律義。此文中可悔。應是小可悔。
  同第十七行。此節屬田處。
  同第二十行。此節屬關稅處。
  第十八葉第一行已下二段。文多脫略。大律云。若估客語與過是物。與過者。是稅物直五錢。犯不可悔。(因隨教盜者。亦同犯故。)若估客到關邏。語與過是物。稅直當與半。與過者。亦爾。若云稅直盡與汝者。亦爾。又云。若估客到關。示異道令過。斷官稅物。是稅物直五錢。犯不可悔。若估客未到關。示異道令過。斷官稅物。是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
  同第五行。此節屬共期處。
  同第七行。此節屬無足處。文云。蛭蟲于投羅蟲等。大律作(虫*質)蟲千頭羅蟲。
  同第九行。此節屬二足處。
  同第十二行。文云。人兩足離地。大律作過二踔。同。文云。二雙步。麗藏本及一切經音義皆作二叟步。大律作二踔。
  同第十四行。此節屬四足處。並多足處。
  第二十葉第十行。文云。不應生欲想欲覺。律論釋云。欲想者。身口不動。但心想女人。欲覺者。心既瞢醉。身體((夢-夕)/登)瞢。
  第二十七葉第十五行。文云。滴糟。麗藏本作酒糟。大律亦爾。
  同第十六行。文云。似酒酒色。麗藏本似字下無酒字。大律亦爾。
 
第二章  立表辨相
  辨相中。初列犯相。次標境想。三明開緣。今初。
  罪分上中下三品。殺盜婬妄四戒。皆具三品。飲酒一戒。唯有中下二品。故先後別列。


四妄語
  
三邪婬
  
二 盜
  
一 殺
  
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彼領解。入道。(女有三處。男有二處。)取他物直五錢。殺人命斷(若殺生身父母阿羅漢聖人。即犯逆罪。)上品不可悔罪



四妄語三邪婬二 盜一 殺 
誤說而未遂本心。
說不了了。前人未了解。
向聾癡不解語者說。二身和合止而不婬。取而未離處。殺人不死。(若後因是死者。仍犯不可悔罪。)中品可悔近方便罪
發心欲妄語而未言。發心欲婬而未婬。發心欲盜而未取。發心欲殺人而未殺。下品可悔遠方便罪




四妄語三邪淫二 盜一 殺 
小妄語。又兩舌惡口綺語等。(若言不了了者犯下品可悔方便罪。)向天龍鬼神說。或向解語畜生說證果等。彼領解。
向人說旋風土鬼來至我所。(旋風土鬼。次於羅剎等。故為等流。)入餘處。(非道。)取他物。直不滿五錢。殺天龍鬼神。(殺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中品可悔等流罪
向不解語畜生說證果等。 取他物。直三錢已下。殺畜生(殺蠅蟻蚊蟲等。及用有蟲水者。亦爾。)

下品可悔等流罪






次標境想



 



 
 


三明開緣

 

 


 


 

  唐南山律師云。戲笑說等。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菩薩戒本云。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文)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



  宋靈芝律師云。餘藥不治酒為藥者。非謂有病即得飲也。須徧以餘藥治之。不瘥方始服之。
 
第三章 別錄旁義
  若已受五戒而毀犯者。皆結突吉羅(新譯作突色訖里多。)罪。分其輕重。為上中下三品。突吉羅。此云惡作。佛說犯戒罪輕重經云。若無慙媿。輕慢佛語。犯是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涅槃經云。若言如來說突吉羅如上歲數入地獄者。並是如來方便怖入。如是說者。當知決定是魔經律。非佛所說。
 
  第三葉第四行。釋云。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等。是謂具支成犯。以諸戒結罪。皆須具足支緣方成犯事。若盡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闕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
 
  見他人殺而歡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力不能救者。應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五戒之中。小乘與大乘異者。惟是殺戒頗多差別。大乘殺畜生者。天台義疏結罪雖有二途。而靈峰毘尼事義集要唯用其一。謂大士殺傍生。亦犯重罪。因受菩薩戒者。必已發菩提心。自應了知眾生同有佛性。慈悲愛愍如子如身。豈可輕視傍生橫加殺害。故單用結重一途也(文)今人唯受五戒。雖不結重。應生慈心善行救護。
 
  若借人物。久而不還。迴為已有者。即得盜罪。
 
  律載盜罪最繁。多至數卷。可見是戒護持非易。(今人付郵政局寄信時。以紙幣加入信內。寄印刷物時。以信加入印刷物內。悉犯盜稅罪)。
 
  第二十一葉第十七行。文云。共婬女行婬。與直。無犯應是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然戕身敗德寧謂無過。思之。
 
  若己之妻妾有娠時。乳兒時。及非婬根處而交遘者。亦名邪婬。如智論廣說。(準義應是可悔罪)。
 
  律論云。若長老聞此不淨行。慎勿驚怪。何以故。如來憐愍我輩。為結戒故。說此惡言。若不說者。云何得知罪之重輕。若法師為人講。聽者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佛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慙媿心而聽。何以笑。
 
  妄語戒正制大妄語。兼制小妄語。小妄語者。如經云。實聞而言不聞等。應犯中品可悔罪。
 
  又兩舌。惡口。綺語。亦並犯中品可悔罪。兩舌者。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構起是非。乖離親友。惡口者。罵詈咒咀。令他不堪。綺語者。無義無利。世俗浮辭。增長放逸。忘失正念。
 
  口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梵網經及優婆塞戒經悉結重罪。不論說者實不。併犯。今五戒中。雖不結重。彌須慎護心生大懼。
 
  若為利養故。種種讚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自美。若為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
 
  若教他人飲酒者。咽咽二俱結罪。咽咽結罪者。隨一咽結一罪。多咽結多罪。
 
  宋靈芝律師云。此方多有糟藏之物。氣味全在。猶能醉人。世多貪噉。最難節約。想西竺本無。故教所不制。準前糟麴足為明例。有道高士幸宜從急。
佛說齋經科註
吳  優婆塞  支謙  譯經
明  求寂男  智旭  科註



  將釋此經。兩番玄義。一附文。二跨節。
 
  一附文者。略如菩薩戒義疏。先出三重玄義。第一釋名。第二出體。第三料簡。釋名者。此據在家二眾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為八關戒齋。或開為九。今合為八。以不殺等名戒。不非時食名齋。而題獨稱齋者。舉別以該總。舉體以稱支也。復次齋亦名戒。佛所制故。戒亦名齋。齊三業故。身齊則無穢惡。口齊則無諸過。心齊則無煩惱諸漏。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誠。內以五念淨其志意。外以八支朿其身口。三業道淨。出世正軌。此則因緣所生義也。內不見有受齋之我。外不見有授法之人。中亦不得所受之法。而一心修習。不懈不退。無有猶豫。此則即空義也。依此齋法。遂有十界因果不同。所謂或信不信。或受不受。或持或毀。或著相受持。或離相受持。或但自為。或為眾生。或不究竟。或令究竟。此則即假義也。一日一夜。性非分劑。八支五念。體是法界。能持所持。若事若理。當體絕待。舉一全收。故曰齋之為言齊也。海印炳現。橫徧豎窮。更無一法而不周備。乃名為齊。此則即中義也。欲令易解。作此次第分別。得意為語因緣。即中空假亦然。佛說及經。具如常釋。第二出體者。正以不非時食而為齋體。餘支助成。蓋生死正因。無如婬欲。生死增上勝緣。無如飲食。是故經云。一切眾生。皆依婬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捨家業眷屬緣累。故令於六齋日。受此八關戒齋一日一夜。種未來世永出因緣。以齋為體。則簡下非終身五戒。上非沙彌十戒。據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與齋亦發一日一夜無作善色。以從清旦秉受之後。法至止惡行善。法爾出生無漏功德故也。第三料簡者。有六種人得受此齋。謂菩薩近事男女。若年三月六不受此齋。得失意罪。半滿諸戒及世三歸近事男女。於年三月六應受此齋。作出世因。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語者。亦得秉此齋法。冀脫苦輪。有九種人受不成齋。謂受菩薩戒而根本破者。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已破根本戒者。及受此一日一夜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皆不堪受。或依大乘懺悔。得見好相。仍任更受也。受此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數里內決無其人。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節者。復為五重。謂單法為名。實相為體。出世正因為宗。生天泥洹為用。置毒酪中為教相。初法為名者。所謂齋也。齋是齊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名為齊。迷此一心上齊諸佛。故殺盜婬妄飲酒嗜食。耽染五塵。不知慚愧。迷此一心下齊含識。故於平等法中。生自他想。起愛起見著我損人。迷此一心全體中道。故或犯事殺。或犯理殺。或犯事盜。或犯理盜。婬妄飲食華香樂座。無不皆然。致成十界因果差別。今了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隨順修行尸波羅蜜。八支五念。若事若理。具足清淨。遂令身口意業。契會中道。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名之為齋。文云。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乃至如清淨戒。以一心習。此之謂也。次實相為體者。原此一經。出自阿含。應同三印。若無三印。便成牧牛及尼犍齋。由有三印。成佛法齋。而今既秉法華開顯至教。須知三印實惟一印。以生死涅槃。無二體故。若歷法廣明者。不殺戒。護念一切。體是無緣大慈。不盜戒。無所損惱。體是無緣大悲。不婬戒。清淨無染。體是離垢梵行。不妄語戒。正直誠信。體即真如。不飲酒戒。心無放逸。體即靈智。不著香華戒。離諸偽飾。體是清淨莊嚴。不歌舞戒。寂諸喧掉。體是禪那。不好牀戒。離憍慢意。體是諸法空座。不非時食戒。中道之外。更無所須。體是究竟種智。念佛者。體即般若。念法者。體即法身。念眾者。體即解脫。念戒者。體是三聚。亦即三德。念天者。體是第一義諦。一日一夜。體亙古今。如此皆是實相異名。故直以實相為正體也。次出世正因為宗者。世有三種。一同居世間。二方便世間。三實報世間。持即空齋。是出同居正因。持即假齋。是出方便正因。持即中齋。是出實報正因也。次生天泥洹為用者。生天是近果。泥洹是遠果。復次有果報天。淨天。第一義天。持此齋者。悉得生之。有圓淨泥洹。方便淨泥洹。性淨泥洹。持此齋者。終皆得之。次置毒酪中為教相者。如初為提謂說五戒法。已多密悟無生法忍。此胡不然。況今行者秉法華意而受此齋。安得不於齋中具佛性。住秘藏耶。是事可知。無俟廣說也。
 
~s 1
 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初證信。二發起。今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
 
~d 1
證信有五句。一聞。二法體。三時。四主。五處所。略無同聞。凡受齋法。或至僧伽藍中。或請一師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
 
~s 2
 △二發起
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d 2
在家二眾。俱應受齋。今丞相母為發起者。女人役役家業。秉受尤難。舉難以顯易也。又優婆塞受齋。就寺為便。優婆夷受齋。就家為便。維耶未見翻譯。綵衣者。在家常服。既無妨於八支。故不特制壞色。若已受菩薩近事戒。畜無縫三衣者。於齋日應得著之。
 
~s 3
  △二正宗分二。初扣機。二正示。初中二。初佛反扣。二當機請。今初。
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
 
~d 3
輩者。類也。齋法是同。秖由秉受心異。遂成三別。不可不審擇其所樂。蓋志樂愛見。正法亦邪。志樂大明。福乃無極。
 
~s 4
 △二當機請。
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
 
~s 5
  △二正示二。初列名。二各釋。今初。
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d 4
依愛同於牧牛。依見同於尼犍。斷除愛見而修八支五念。名為佛法也。尼犍。此云離繫。外道之名。
 
~s 6
  △二各釋二。初略釋二非。二廣釋一是。初中二。初釋牧牛齋。二釋尼犍齋。初中三。初標。二釋。三結。今初。
牧牛齋者。
 
~s 7
  △二釋又二。初喻。二合。今初。
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往。
 
~d 5
喻此日雖從佛法受齋。而不持心八支。不習學五念。乃懸想次日五欲。猶如牧牛者。懸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願未來人天受樂。皆如牧牛。
 
~s 8
 △二合。
若族種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居家利欲產業。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
 
~d 6
雖受齋戒。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門。由墮愛網。故如牧牛。
 
~s 9
 △三結。
不得大福。非大明。
 
~d 7
夫一日一夜齋戒之法。本是出世正因。而心期五欲。愛網自纏。譬如以摩尼寶。僅貿一衣一食。故不得出世大福。由無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結判云非大明也。
 
~s 10
  △二釋尼犍齋三。初標。二釋。三結。今初。
尼犍齋者。
 
~s 11
  △二釋又二。初正釋。二出過。今初。
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
 
~d 8
為者。向也。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諸神拜。不知歸向三寶故也。然不敢為惡等。雖不徧列八支。大意亦與佛戒相似。故下方正出其過。
 
~s 12
 △二出過
然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
 
~d 9
夫既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則與佛法何異。而僅稱尼犍齋者。非但為其不知歸憑三寶。良以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故也。貴文者。致飾於外。以圖悅人耳目。賤質者。不知真修實詣。反本還源也。直念真如。名為正心。不脫見網。名無正心。見惑既紆。愛習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然外道所以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者。良由不知三寶出世法門。今雖歸憑三寶。而不圖出要。仍復貴文賤質。當知同彼外道尼犍。若細分之。應作四句。一者不歸三寶。貴文賤質。即真尼犍。二者不歸三寶。質直好義。即此土儒宗。秖因未逢三寶法門。故不歸憑。未有質直正心之士。遇三寶而不歸者也。三者歸向三寶。質直正心。即是真佛弟子。四者雖歸三寶。貴文賤質。即是附佛法之外道。以例推之。受戒者貴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諸業。未必微細清淨。演教者貴彰弘法之名。而修證要途。未必精徹明了。參禪者貴彰機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窮源極底。修懺者貴彰音聲儀式之名。而事戒理觀。未必深諳力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1-13 16:54:43 | 只看該作者
皆尼犍流類耳。若約教論文論質。及論正心。則九界皆名尼犍。
 
~s 13
 △三結。
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d 10
謂雖受佛齋。而如彼之貴文賤質。無有正心。則似置醍醐於毒器。何能養人。非出世福慧也。
 
~s 14
  △次廣釋一是三。初標。二釋。三結。今初。
佛法齋者。
 
~s 15
  △二釋中二。初八戒。次五念。初又二。初示日期。二釋戒相。今初。
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何謂八。
 
~d 11
道弟子。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從但三歸至菩薩戒。在家二眾。俱得此名。月六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視世間之日。受齋修福。功倍餘時。不言年三長齋月者。月齋稍難。容可隨力。日齋最易。尤應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亦應受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開香華歌舞為二。則第九不非時食。獨得齋名。開合雖殊。義體無別。或者難曰。為善去惡。理應相續。若但制六日。則餘日便可為惡。若餘日為惡。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不幾為小人之掩不善而著善乎。君子視之。巳見肺肝。謂天神而可欺乎。答曰。夫受六齋者。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大戒五戒。秉之終身。八關戒齋。加於六日。譬如列國諸候。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士農工賈。平日何嘗不勤職務業。迨夫巡狩省試之期。亦必倍加警飾。故梵網有不敬好時之戒。而善生經中。亦制不受六齋。得失意罪。良有以也。此為菩薩增上功德。亦為近事種出世因。下乃旁為一輩多罪眾生。雖不能相續修善。亦使之暫離惡業。倘馴而致之。萌孽漸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齋戒。亦如是矣。縱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猶愈於梏亡不反者也。故知如來立法。普利三根。或不遠而休復。或頻厲而無咎。或與進而不與其退。與潔而不保其往。顧受者自審何如耳。
 
~s 16
  △二釋戒相八。第一殺戒。至第八非時食戒。第一殺戒。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蝡動之類。不加刀殺。念欲利安。莫復為殺。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2
釋此戒相。各為三意。一因緣。二約教。三觀心。因緣釋者。夫眾生習性。各有所好。喜長時者。為說長時。或盡形壽。或盡未來。喜短時者。為說短時。或一剎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盡一日夜。即是隨樂欲說。夫八支淨戒。雖則甚易。亦復甚難。盡一日夜。則雖難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則雖易而難。故以一日一夜而為分劑。不減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歡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則善心必生。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虧違。則惡意必滅。對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盡一日。生死即涅槃。名盡一夜。日夜俱盡。生死涅槃。兩不可得。則坐斷三世。豁然入理。第一義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羅漢翻無著。亦翻不生。亦翻應供。亦翻應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聖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聖。人所樂聞。世界悉也。如聖成就善法。即為人益。如聖不作諸惡。即對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無二如。即入理益。無有殺意者。猶如真人永斷殺習。此總標也。慈念眾生。別明行善。不得賊害等。別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復為殺。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為諸佛清淨之戒。今以一心而修習之。故得名為持心如真人也。次約教釋者。時無實法。依於色心分位假立。則有日月歲劫之殊。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是中無我我所。藏教意也。日無出沒。晝夜性空。通教意也。時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為一日。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別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一剎那性。即是亙古亙今之性。不見有法出於一日一夜之外。名盡一日一夜。圓教意也。斷盡見思。名為真人。不殺生緣。成生緣慈。名清淨戒。藏教意也。見思如虛空不可得。名為真人。不殺法緣。成法緣慈。名清淨戒。通教意也。斷盡三惑。名為真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次第成就三慈。名清淨戒。別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體。惑成智名為真人。不動佛性。成無緣慈。名清淨戒。圓教意也。三觀心釋者。先觀心因緣。夫長時短時。悉惟是心。心謂是長。則短時亦長。如黃梁未熟。巳過名闕。心謂是短。則長時亦短。如斧柯已爛。未終一局。了知長短惟是自心。則能隨意建立長短。是觀心世界。悟長非長。故無量劫中習行諸度。不生懈倦。是觀心為人。知短非短。故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不敢放逸。是觀心對治。長短皆是法界。無復長短可論。盡一日一夜。即是盡生死涅槃之本際。是觀心第一義也。觀心本自可為真人。發意如之。是歡喜益。成就善種。三業似聖。是生善益。觀心遠離垢穢。不與聖違。是滅惡益。觀心成就聖道。實無聖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觀心約教者。觀心無我我所。時劫亦然。愛見則斷。如於真人。藏教意也。觀心猶如虛空。性不可得。時劫愛見。皆同虛空。如於真人。通教意也。觀心假名無量。時劫差別。亦復無量。智斷證得。亦復無量。如於真人。別教意也。觀心絕待。體是法界。時劫惑智。無非法界。如於真人。圓教意也。觀一念心。具足半滿權實諸法。無欠無餘。安得不約觀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實義耶。
 
~s 17
 △第二盜戒。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貪取意。思念布施。當歡善與。自手與。潔淨與。恭敬與。不望與。卻慳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3
三釋例前可解。下皆倣此。無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歡喜等四句。具四悉意。歡喜即世界。自手即為人。生他善故潔淨。即對治。遠離惡故恭敬。即第一義。觀生如佛。故次不望句即行論止。謂與時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歡喜四句。是卻慳心。不望與句。是卻貪心。慳財。慳法。貪有。貪空。貪二邊。貪中道等。悉皆卻除。是名諸佛清淨之戒。
 
~s 18
 △第三婬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婬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4
無婬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梵行者。四禪四等也。不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婬名貪染。染男女。染味禪。染偏真。染幻有。染但中。諸意悉無。名無婬意。人間房室。色無色界房室。有餘房室。果報房室。皆悉不念。名為不念房室。知禪即空即假即中。成就生緣法緣無緣慈等。名為修治梵行。心外取法。皆名邪欲。九界善惡漏無漏法。皆名為色。一切不貪。名清淨戒也。
 
~s 19
 △第四妄語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妄語意。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5
無妄語意。總標永離四過。思念至誠。即無未得言得諸愆。安定即不綺語。徐言即不惡口。不為偽詐。即不兩舌。心口相應。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可以思得。
 
~s 20
 △第五飲酒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6
不飲酒句。總標離眾失也。醉及迷亂。皆飲酒必招之過。失志放逸。則飲酒之流類也。充類至盡。於三土六塵。咸無放逸。方名清淨戒耳。
 
~s 21
  △第六香華歌舞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著香華。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7
色聲香觸等塵。乃六情諸根所安。今關閉六情。專求出要。故不著不傅不為也。例而推之。迦葉聞琴起舞。猶是界外思惑未除。必三土香華歌舞。皆悉不著不為。方名清淨佛戒。
 
~s 22
  △第七高廣大床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臥好床。卑牀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8
高廣嚴飾。名為好牀。縱恣睡眠。小死無異。今捐除睡臥。即是止善。思念經道。即是行善。以例推之。有法可倚可著。皆名牀臥。證諸法空。無住為住。斯名清淨戒矣。
 
~s 23
 △第八非時食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日中後不復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9
此正名齋。例須三釋。初因緣者。佛真法身。非俟食養。應身同人。示資飲食。日輪當午。慈哀受供。十方善逝咸然。三世如來一轍。順諸佛法。人所樂聞。世界悉也。以時受食。資身辦道。身無病苦。心得安閒。為人悉也。離舌端貪嗜之過。無數數營理之煩。減食節身。婬意漸薄。對治悉也。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無所需。第一義悉也。約教者。隨界隨洲。用人間法。一線若過。禁不復咽。藏教意也。時雖本空。如幻分別。午食尚無味著。過中豈更貪求。了即空故。不起犯心。通教意也。依破齋故。出生三惡趣果。依持齋故。出生善道及三乘果。誓以此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莊嚴中道。趣會極果。別教意也。中道即是法界。一止一作。亦皆法界。午前而食。願令法界眾生。咸得契會中道。午後不食。願令法界眾生。永不迷背中道。繫緣法界。一念法界。圓教意也。觀心者。根塵相對。皆有食義。如眼以睡為食。耳以聲為食等。若墮聰黜明。便成斷滅見網。若尋聲逐色。又復流浪愛河。今云時食。則但緣現量。復云少食。則無所貪求。既不永乖物情。亦不令他憎惡。即觀心世界。法食資神。即觀心為人。斷非法食。即觀心對治。契會中道。即觀心第一義也。六塵無我我所。非斷非常。名為中道。心不緣斷常非法之食。名不過中。藏教觀也。六塵性空如幻。非有非無。名為中道。心不緣有無二邊之食。名不過中。通教觀也。六塵各各互生諸法。具造十界。而性非十界。迥出二邊。名為中道。心不取生死涅槃二諦之食。名不過中。別教觀也。六塵體即法界。具足百界千如。隨舉一塵。一切法咸趣此塵。是趣不過。不於此一塵外。別有少法可得。名不過中。如一塵。一切諸塵亦復如是。如一切塵。一切諸心諸法諸假名等。亦復如是。無不當體即中。不見有法出過於中。名不過中。圓教觀也。如此諸觀。皆依不非時食而為事境。若無事境。理觀不發。故荊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驗知此觀孤虛無本。既虧觀境。觀亦安從。噫。可以思矣。
 
~s 24
  △次五念二。初標徵。二解釋。今初。
佛告維耶。受齋之日。當習五念。何謂五。
 
~s 25
  △二解釋五。初念佛至五念天。初中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一當念佛。佛為如來。為至真。為等正覺。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父。無上士。經法御。天人師。號曰佛。
 
~d 20
示念境中。略明十號。若知十號功德。則知佛位一切高廣功德。亦須略以三釋明之。初因緣者。如世間聖賢。亦多嘉號。聰明睿智神聖英哲等。如天帝釋。有千名字。隨德立號。令眾樂聞。廣則具如雜華名號品。今略舉通號十種。以彰具德。世界悉也。若聞如來十號。能生世出世間種種善根。為人悉也。十號威德。能令聞者破狹劣心。破輕慢心。敬仰畏憚。不敢萌於惡意。對治悉也。一一名號。實義相應。聞名識義。不復遠求。第一義悉也。梵語多陀阿伽度。此翻如來。若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約法身釋也。若云如法自性。來成正覺。即約報身釋也。若云乘如實道。來度眾生。即約化身釋也。梵語阿羅訶。此翻應供。亦翻應真。今翻至真。為世福田。故名應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由冥真故堪作世祐也。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今翻等正覺。等即徧義。具明差別法門。名之為等。此異二乘。深知無差別性。名之為正。此異凡外也。具足三明。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為善逝。世間父。亦名世間解。自已解脫。能解世間。如長者自出火宅。能令諸子出火宅也。一生補處。猶為有上。位極妙覺。更無過者。名無上士。經法御。亦名調御丈夫。具丈夫法。乃能說經調御眾生也。六道以天人為勝。又三乘聖眾。皆在人道天中。佛為天人師範。即九界同秉教誨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號曰佛。不言世尊者。十號具足。即是世間最尊。舉別而略總也。次約教者。偏真無去來相。證於偏真。以此度生。為如來。等知世間諸法。正知出世涅槃。為等正覺。具知過現末來。為明行足。超脫三有。名善逝。脫六凡之縳為世間父。在四果支佛之上。為無上士。說九部十一部十二部經。詮生滅理。調御眾生。為經法御。同居之導。為天人師。自覺偏真。亦以偏真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藏教義也。生死即真空涅槃。故無來去。證於即空。以此度生為如來。真不異俗故等。俗不異真故正。為等正覺。觀過未現在性空寂滅不可得。為明行足。即三有而不著三有。為善逝。解脫六凡二乘之縳。為世間父。在三乘九地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詮無生理。調御眾生。為經法御。同居方便之導。為天人師。自覺即真。亦以即真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通教義也。中道迥出二諦。故無來去。證於中道。以此度生。為如來。等知二諦。正知中諦。為等正覺。極過去際。盡現在際。窮未來際。悉見悉知。為明行足。次第超出同居方便實報三種國土為善逝。解脫六凡三乘之縳。為世間父。在十地等覺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詮無量理。調御眾生。為經法御。同居方便實報之導。為天人師。自覺三諦。亦以三諦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別教義也。中道徧一切法。故無來去。證於圓中。以此度生。為如來。覺第一義諦即二諦名等。覺二諦即第一義諦名正。為等正覺。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皆入三世而無往來。於剎那際三昧中。示現劫海成菩提事。八相之中。復具八相。不可思議。為明行足。三種國土。無非寂光。為善逝。解脫十界苦集。為世間父。在四十一位法身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詮無作理。調御眾生。為經法御。四土之導。為天人師。自覺不思議一實諦二諦三諦四諦。亦以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圓教義也。觀心釋者。觀此現前一念之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非有青黃長短等相。去來現在。求不可得。而了了明明。數數生起。是為如來。此心既無方隅相貌過現未來。則本無幻妄。是為至真。此心徧知一切諸法。無有一法可喻此心。為等正覺。此心無始無終。亦無邊際。為明行足。此心徧造十界。而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是為善逝。此心不被十界之法所縳。而能出生十界諸法。為世間父。此心能等一切諸法。而無一法能等此心。為無上士。此心具足覺觀語言之道。一心曉訓餘心心所。為經法御。此心能天能人。而非天人之所能為。為天人師。此心法爾靈知不昧。覺了自他。無有不盡。故號曰佛。初觀此心具足十號。上等諸佛。慶己慶他。即世界益。觀心具足十號。成就善根功德。即為人益。觀心具足十號。破壞見愛無知無明。即對治益。觀心具足十號。一具足一切具足。究竟平等。不減不增。即第一義益。約因緣所生法觀。則此心具足藏教十號。約即空觀。此心具通十號。約即假觀。此心具別十號。約即中觀。此心具圓十號也。
 
~s 26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佛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具生。思樂佛業。
 
~d 21
佛既有四教三身十號之不同。念亦有四教念自念他雙念自他之差別。若欲委知。具如大佛頂經勢至圓通文句云云。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樂佛業。即是行善。於止善中。略舉破壞三毒。言惡意者。即是貪染五欲之毒。三毒有正有習。正習悉除。所謂千年闇室。一燈能破也。念法門能除愚癡。念實相能除惡意。念相好能除怒習。此猶對當為語。盡理言之。念念皆除三毒正習。於行善中。善通因果。佛惟在果。言善心自生者。生離欲心。生出世心。生下化心。生上求心。生究竟無上種智之心。言思樂佛業者。三聚淨戒是佛業。百八三昧是佛業。三智五眼是佛業。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佛業。安住真如是佛業。同流九界是佛業。誘化一切是佛業。依藏教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除同居三毒正習。生離欲及出世心。思樂藏教果佛種種妙業。依通教三種念佛。除同居方便三毒正習。生出世及下化心。思樂通佛妙業。依別教三種念佛。除同居方便實報三毒正習。生下化及上求心。思樂別佛妙業。依圓教三種念佛。除四土三毒正習。生究竟無上種智之心。思樂圓佛妙業。問。寂光那有三毒正習。答。此約分證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對治。善心生。即為人。樂佛業。即第一義也。
 
~s 27
 △二喻顯。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垢濁得除。
 
~d 22
麻油澡豆。除穢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於一體三寶。而有住持三寶。於三寶中。佛寶最尊。喻之以頭。當知住持佛寶。即吾自體佛寶也。垢濁既除。頭則清淨。念佛功成。佛性顯現矣。
 
~s 28
 △三法合。
齋念佛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信好。
 
~d 23
由受齋故念佛。由念佛得成齋。自淨即令眾人信好。可見自利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諸己也。
 
~s 29
  △二念法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二當念法。佛所說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毀。思念勿忘。當知此法。為世間明。
 
~d 24
佛法無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終修證途轍。故獨舉之。分為七科。一四念處。謂身。受。心。法。為所觀境。二四正勤。謂由念處觀。令未生惡不生。已生惡除滅。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於中思惟則定。思惟則斷。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成無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謂信等增長。能破五障。六七覺支。謂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調攝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見道。七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安隱在道中行。此三十七品。四教名數皆同。而觀慧各異。復各有豎入橫具之不同。此能運載三土眾生。到三涅槃。故為三世間明。所應具足不毀。思念勿忘也。
 
~s 30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法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用樂法業。
 
~d 25
念四教法。除四土三毒正習等。例前可解。
 
~s 31
 △二喻顯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濁得除。
 
~d 26
受齋則以法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淨。幻成三惑垢濁。垢濁既除。法身顯矣。
 
~s 32
 △三法合。
齋念法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33
  △三念僧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三當念眾。恭敬親附。依受慧教。佛弟子眾。有得溝港。受溝港證者。有得頻來。受頻來證者。有得不還。受不還證者。有得應真。受應真證者。是為四雙之八輩丈夫。皆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為聖德。為行具。當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d 27
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今但言眾者。以四雙八輩。法爾具足事理二和故也。律中明僧有四種。一無慚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雖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淨僧。謂內外七賢。及持戒凡夫。四真實僧。謂四雙八輩。今令念真實僧。故言恭敬親附。依受慧教也。恭敬約意。親近約身。受教約口。十六心滿。初登聖位。名得溝港。猶云預流。即須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溝港證者。謂無間必當證溝港道。即須陀洹向。斷欲界思六品。名得頻來。猶云一往一來。即斯陀含果。斷五品時。名受頻來證者。即斯陀含向。斷欲界九品思盡。名得不還。猶云不來。即阿那含果。斷八品時。名受不還證者。即阿那含向。斷三界惑盡。名得應真。謂與真諦常相應故。即阿羅漢果。進斷非非想思。名受應真證者。即阿羅漢向。合為四雙。分為八輩。輩者。類也。具足智斷。故名丈夫。性遮清淨。無作體不可壞。名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為定成。見四真諦。名為慧成。於有為諸行得解脫。名為解成。分別解脫因果不謬。名為度知見成。具慧行入正位。名為聖德。具行行滿足功德。名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證五分法身。阿羅漢果。是滿證五分法身也。當為叉手。結成能念。舉叉手以攝三業。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結成所念。舉福田以顯德行也。然在家菩薩受齋念眾。於真實僧。固應三業精勤。於清淨僧。亦應禮拜供養。即啞羊及無慚僧。尤不應輕慢毀辱。如象王羅剎。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何況歸依三寶。自稱近事淨行者乎。十輪明訓。昭若日星。投鼠忌器。世法可喻。思之慎之。又此四雙五分。且約藏教為釋衍門。則觀慧雖殊。斷證無別。別圓須約界外見思法性五陰。以辨人法。故知言雖在小。義實該大。又觀心僧寶者。此心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名須陀洹。此心剎那生滅。名斯陀含。此心滅已無朕。名阿那含。此心四性不生。名阿羅漢。此心性無染汙為戒成。此心性不動搖為定成。此心性不可昧為慧成。此心性非有為名解成。此心徧知有為無為諸法。名度知見成。乃至歷四教明觀。可以意得。
 
~s 34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眾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眾之業。喜心。即善心也。餘例前可知。
 
~s 35
 △二喻顯。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汙得除。
 
~d 28
淳灰亦譬四教念慧。僧寶屬解脫德。故以衣譬。即所謂解脫服也。又是慚愧莊嚴。又是寂滅上忍。性具僧寶。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則解脫清淨。眾德莊嚴。柔和善順矣。
 
~s 36
 △三法合。
齋念眾者。其德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37
  △四念戒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四當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善立慎護。為慧者舉。後無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
 
~d 29
佛戒有七眾九眾大小兩門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據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且攝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總誡云一心奉持也。不虧不犯即木叉戒。不動。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虧不犯不動。即攝律儀戒。不忘乃至後無所悔。即攝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攝眾生戒。又不虧謂護持四重。根本。無虧。即根本業清淨戒。不犯謂其餘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無犯。即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不動謂不被欲界麤獘五塵所動。即非諸惡覺。覺清淨戒。不忘謂正念現前。故能善自安立。謹慎護持。設為有智慧者之所舉問。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後無所悔。即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以有望。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權乘諸位。能等教人。謂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即迴向具足無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為所緣境。於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無欠無餘。則為具足一切恆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為法界。一切法趣齋戒。是趣不過。是名為念戒也。一日一夜齋戒。橫豎包羅。尚自如此。況終身五戒。況沙彌戒。況比丘戒耶。而世之蔑視戒律。別求圓妙者。不思甚矣。
 
~s 38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戒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戒統業。
 
~d 30
住持三寶。由戒而存。一體三寶。由戒而證。故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所以名統業也。
 
~s 39
 △二喻顯
如鏡之磨。垢除盛明。
 
~d 31
一體三寶。佛為首。法為身。僧為衣。惟戒能照見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慼。又云。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
 
~s 40
 △三法合
齋念戒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41
  △五念天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五當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鹽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
 
~d 32
果報自然。無所造作。名之為天。四天王。謂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守護四天下者。居須彌山埵。離地四萬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天。中為帝釋。統御四洲。離地八萬由旬。鹽天亦云燄天。亦云須夜摩天。此翻時分。謂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離地十六萬由旬。於虛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術天。亦云兜率。亦云覩史。此翻知足。謂於五欲。皆知止足故。離地三十二萬由旬。不憍樂。亦云化樂。謂隨意化諸樂境。而無憍縱。離地六十四萬由旬。化應聲天。亦云他化自在。謂所受樂境。不假作意。但任運應現故。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不言色無色界者。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報。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則是念因。由信三寶及戒故。受持齋法不毀故。聞此大明法門故。能以功德普為眾生故。正慧了了。不顛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勝妙樂。漸次得涅槃也。六天近在欲界。人所樂聞。即世界悉。聞六天果。必植善因。即為人悉。畏天視聽。不敢為惡。即對治悉。知天無常。發得苦智無漏真明。即第一義悉。同居六天。因緣生法。義屬藏教。方便淨天。即空一句。義屬通教。實報義天。次第證入。義屬別教。寂光大涅槃天。當體即中。義屬圓教。信法生滅。信法無生。信法無量。信法無作。是有四教信。持性遮戒。持真諦戒。持俗諦戒。持中道戒。是有四教戒。聞生滅詮。聞無生詮。聞無量詮。聞無作詮。是有四教聞捨有為法。捨偏空證。捨二邊著。捨中道愛。是有四教施。析法智。體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是有四教智。觀心者。一切世界。依心建立。名持國。一切諸法。由心出生。名增長。一切法界。一心徧見。名廣目。一切法門。一心普達。名多聞。一心具足王所功德。名忉利。一心生死涅槃以為晝夜。名鹽天。不於心外取法。名兜術。一心具足法樂而無放逸。名不憍樂。一心隨意轉變。而於常樂我淨四德無減。名化應聲。自心起信。還信自心。名有信。隨順無染法性。名有戒。能觀心性具足佛法。名有聞。不於心外取三世法。名有施。知心即空假中。名有智。復次五念法門。諸經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攝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門。阿含明念六天。謂念由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無常無我。多是藏教意也。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多是別教意也。涅槃明念第一義天。多是圓教意也。今經事同阿含。而因緣事境。徧為一切理觀作本。安得不深求之。
 
~s 42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天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天統業。
 
~d 33
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業統一切也。
 
~s 43
 △二喻顯。
譬如寶珠。常治清明。
 
~d 34
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故如寶珠。寶珠十種瑩治。則能四洲雨寶。天業數數習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s 44
 △三法合。
齋念天者。其淨如是。
 
~s 45
  △三結三。初正結。二顯勝。三勸持。今初。
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為佛法齋。
 
~s 46
 △二顯勝。
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
 
~d 35
參天德。世界也。滅惡。對治也。興善生天。為人也。泥洹。第一義也。約教可知。
 
~s 47
 △三勸持。
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d 36
不墮愛見。名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內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貴文賤質。同彼尼犍。智者幸審思之。正宗分竟。
 
~s 48
  △三流通分二。初顯示福報。二信受奉行。初中二。初顯福勝。二示報優。今初。
如是維耶。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是天下十六大國。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不可稱數。不如一日受佛法齋。如比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d 37
此文缺略。應云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以用佈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齋福德。蓋珍寶佈施。秪是後世福樂之因。一日夜齋。決為出世之因。又珍寶秪是財施。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s 49
  △二示報優二。初出果相。二明因相。今初。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當今人間五十歲。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彼人間九百萬歲。佛法齋者。得生此天上。
 
~d 38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總標六天報勝也。先出第一四王天上。略舉壽命長遠。以顯福盛。餘經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皆得感此果報。而齋法果報。則不止此。具如文所明。
 
~s 50
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壽千歲。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也。
 
~s 51
人間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d 40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學坐禪。得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云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恐譯者不善方言數目。或復傳寫之誤。
 
~s 52
人間四百歲。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兜術天壽四千歲。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d 41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坐禪得欲界細住。乃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云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s 53
人間八百歲。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不憍樂天上八千歲。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d 42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云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s 54
人間千六百歲。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化應聲天壽萬六千歲。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d 43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云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s 55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佛法齋。當命盡時。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隱快樂。猗善眾多。我少說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無量。
 
~d 44
猗。輕安也。餘如前釋。
 
~s 56
  △二信受奉行二。初當機奉行。二大眾信受。今初
維耶聞佛語。歡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戒之福德。甚快無量。願受佛戒。從今以後。月六齋日。竭力作福至死。
 
~d 45
盡壽名為死。又無明斷盡名為死。一約當教。二約跨節也。
 
~s 57
 △二大眾信受。
佛說經已。皆歡喜受教。
 
~d 46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佛法度生而說。永無名利想故。所說法清淨故歡喜。出世正真要門。不同愛見論故。聞法獲勝益故。歡喜。現在福樂。後生善處。終得大泥洹故。
 
佛說齋經科註



  附受八關齋法
  (諸經論中。皆明八關齋法。蓋以一往判釋。則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齋。方為出世因也。無論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薩優婆塞戒者。皆可隨意受持。或六齋日。或生日諱日等。並應發心秉受。○本經雖合為八支。而秉受時。仍作九支陳說無過。蓋文有開合。義無增減故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於秉白故)。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牀。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前之八支名戒。不非時食名齋。故名八關戒齋)。
 
  薩婆多毗婆沙云。受八齋法。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生。令語言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巳。次第更受。隨力多少。不計日數也。

  孫多(焌煃)施資(貳壹)拾元敬刻此經願
(父母)現生安隱淨域莊嚴
  周明泰施資貳拾元敬刻此經願
(父母)消除災眚發菩提心
  全書共付刻資四十二元餘資印送功德書訖
  民國八年六月北京刻經處識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7 06:46 , Processed in 0.1948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