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5|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阿弥陀的讲记敬摘点滴201911211433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阿弥陀的讲记敬摘点滴
...说明表达教学的教体。前面性体是讲理体,这个是教体。教体著重在教学上,性体是理论依据上,五重玄义把这两段列成一段,就是「显体」;十门开启把它展开为两段,一个是性体,一个是教体。
下面这一段就是要讨论这部经 应当什么样根性的人、什么程度的人来学,就好像学校教务主任排课程一样,这个课程应该排在哪一个年级、哪一个学程,什么样的程度好学这个课程,这就是排课程了,排课程要看学生的程度来给他排列。
讲义【甲六:所被机宜。已知此经 能诠教体,未审所被何机?盖众生根机不一,教不对机,不能成益,机不对教,亦不得益,务必机教相当,方成法益。】
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也不一样,『教不对机,不能成益』,教学如果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得不到利益。这几天在电视、报纸上,诸位一定看到,国中三年级的学生好可怜,原因在哪里?课程不合理。记者去采访,问几个国三的学生,为什么要念书?他不晓得,有一个说念书是为考试的,这真是笑话。不念书,我看小朋友都活活泼泼的,这一念都念成呆头呆脑。而且一个国中学生,晚上念书要念到十一、二点钟,这成什么话?你去念念朱熹的《四时读书乐》,读书是个乐事,现在读书变成苦事,苦不堪言,真是颠倒。我不晓得现在的教育如何,我们那个时候念书的确是很快乐,读书真是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代,决定没有什么考试压力,没有这个情形,功课也没有那么多,晚自修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小时,所以读书真是快乐轻松。聪明一点的人考试真的不必要读书,考试之前十分钟把书翻一翻决定及格没有问题,你说那个书念得怎么不自在!哪里像现在念书念得这么苦?我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功课很轻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图书馆看课外读物,换句话说,应付学校功课三分之一足够了,怎么不自在!现在全力以赴,晚上还要忙到十一、二点钟,苦事,真正可怜。所以教不对机,不能得利益。『务必机教相当』,「机」就是根机、程度,与教科书要相当,这才能够有利益。
讲义【但此经 收机最广,有正有兼。】
这部经 很特别。学生有正课生,『兼』是旁听生,有旁听生,我们没有正课生的资格,旁听生有资格,可以作旁听生。
讲义【经 云:是经 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这是正课学生,《圆觉经 》一听,他就开悟,他能够得真正受用。经 上又说:
讲义【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这就是旁听,任何人都可以旁听,也能得一点好处。
讲义【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如是则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被此圆顿教法一熏,但得听闻,无不获益。】
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道理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纵然我们根性很劣很钝不能开悟,千万不要说这部经 太深我听不懂,我不要听了,那这是你自己舍弃了,你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听不懂也听,听得懂更好,听不懂薰习,有这个功德。一部经 典多多少少你会懂得几句,那几句对你就很有受用,何况在讲的时候总是尽量牵就听众的根机,这是讲经 一定的原则。因为讲经 讲给谁听的?我们不是讲给等觉菩萨听,不是讲给理一心不乱的人听,是讲给大家听的,那么当然一定要大家都能得到一点受用。
讲义【宿根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得闻熏,而成圆顿种性。】
这句话对我们来讲是莫大的安慰。
讲义【如华严食金刚之喻。此经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如《华严经 》所讲『食金刚』的比喻,金刚虽然很少,你吃了它不会化的,它永远存在,『此经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是这个意思。唯有圆顿大法才能成佛,如果我们没有圆顿大法的薰修,我们怎么能理解圆顿大经 ?所以薰修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就讲到这里。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9
请看十三页:
讲义【甲七:宗趣分别。】
这一次我们应香港邀请讲经 ,差不多停了两个月,在这期间大家听了一部《阿弥陀经 》的录影带,可是讲堂里面这些经 空了两个月没有听,骤然来讲怕是不容易连接得起来,好在这部经 我们还没有讲到经 文,还是在玄义部分,希望诸位同修在听经 之前一定要把经 文温习一下。听经 的因缘愈来愈不容易,希望大家要珍惜,不但是在本省难,在海外更难,讲经 的人是愈来愈少了。我回来以后听说道源老和尚住院,贤顿老法师也在医院,年岁都那么大,弘法的这些老法师逐渐凋零,后继无人。
佛法里出一位弘法的人才,给诸位说,非常的不容易,决不是每天在经 典里面去念念,去研究研究,做做笔记,就能出得来的,这个事实你们大家能看到的。台湾办佛学院办三十年了,出了几位法师?你们在座的有很多都念过佛学院,还有念过许多个佛学院的,成绩如何?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大家,佛法是要开悟的,不是记问之学。连世间法,你们去念《礼记》,儒家都讲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何况佛法?为什么你不能开悟?追究原因,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我们就有开悟的可能。你不能开悟在有二障障碍你。这个二障,我一说你们都晓得,你们也会说,你们虽然会说,也晓得,为什么不把二障去掉?这个事情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别人帮不上忙。烦恼障你有没有把它断掉?所知障有没有断掉?二障要不除,天天在增长,换句话说,你永远没有开悟的指望。这个话非常要紧,这是我们学佛关键的所在,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示。
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生烦恼,这个事情看不惯,那个事情不满意,给诸位说,这叫增长烦恼,这是十足的凡夫。所知障,是要叫你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无分别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分明不起一念。我跟诸位讲的,都是最重要的,你们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永远没办法学佛。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记问之学,我要多听,我要多学,博学多闻,这是后得智吗?不是,这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你已经 遭难,遇到困难了。得根本智之后,这个博学多闻才是后得智。
这部经 在开讲的时候就给大家介绍是非常好的一部经 ,看经 题就晓得,是大乘经 里面的了义经 典,文字少,义理丰富圆满。唐朝时候,宗密大师尽毕生的力量专攻这部经 典。大经 分量太大,怕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这部经 特别适合当前这个时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受欢迎,就是它分量少。更为殊胜的就是这部经 一共分十二章,章章可以独立,譬如文殊菩萨这一章,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经 ,集合十二章这是一部圆满的《圆觉经 》,章章可以来讲、来修。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希望诸位特别注意到这部经 典。请看经 文:
讲义【已知此经 ,所被机宜,未审何为宗趣?】
前面介绍过这部经 的体性、能诠的教体,以及『所被机宜』,就是说明这部经 对哪些人来说最为适合,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接受这个教义。在前面圆瑛法师给我们指出来,法师所指都没有离开宗密大师的答覆。它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顿教大乘,是这样的人。顿教大乘又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对於《六祖坛经 》很熟悉,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顿教大乘,这是中国禅宗南宗所传的,而秀大师在北方所传的是渐教大乘。我们一想,这部经 不适合我们,为什么?我们纵然说是大乘根性,不是顿教;顿教,这部经 一听就开悟,言下大悟。我们不但不是顿教的根机,说实在话,大乘的根机我们都谈不上。大乘人,头一个心量要大,我们心量很小,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学什么大乘?这都是问题症结所在。所以大家学佛,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
中国佛法是大乘佛法,寺庙,你一进去就是山门,进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四王殿,一眼看过去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什么?大肚皮,容得下,满面笑容,「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就是大乘的样子。大乘人什么都能包容,这才叫大,肚皮要大,样样都能容得下。大乘「四悉檀」里面,佛以四悉檀而为说法,四悉檀第一个,「世界悉檀」,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弥勒菩萨那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这才叫大乘。我们这里也供弥勒菩萨...(●[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这个,这叫真正修行,你要不会这个,你搞的那一套都叫盲修瞎练。什么叫盲修瞎练?因为你不断烦恼,你每天不管用什么功夫,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勇猛精进,可是一天到晚心里头还是有喜怒哀乐,还是这样放不下,那个牵肠挂肚的,你不叫盲修瞎练吗?怎么样干你都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只要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都叫做盲修瞎练。什么叫真正修行?妄念一天比一天少,邪知见一天比一天少,清净心一天比一天增长,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叫真正修行,不管你用什么功夫,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总纲领,总原则。
讲义【又无明妄惑,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这两句也是第一章的经 文。
讲义【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
『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离妄跟证真是同时的,从一开端就同时。譬如明镜,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上染了灰尘,我们现在去擦这面镜子,你拿个布擦一块,灰尘去掉了,马上就放光明,镜光就现出来了,是同时的。染污一去掉,光明就现前,再擦一点,那边光明又现前。当然,惑不是一下就离开的,见思、尘沙、无明不是一下就离开的。你每天都能断惑,每天都放光明,惑断得愈多,光明愈大,从初发心到圆满佛道就是这么个样子。这部经 就有这个作用,可是你要会才行,你要是不会,天天念《圆觉经 》还是天天起烦恼,那有什么办法?那就没有用处。实在没有办法,我在平常的时候也教给你们大家,你们先把这部经 背过,心里面一有妄念起来就背经 ,用这个方法代替妄念;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办法,是个初学的办法,是无可奈何的办法,不是高明的办法。高明的办法你不会用,你用不上,你就用这个笨办法,也有点效果,有好处,这就是用这个一念来止你的妄念。
其实念佛也是如此,因为佛号短,一面念佛还一面还可以打妄想,这个佛号念的就不得力,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压不住妄想。你背这一部经 ,你背经 当中打一个妄想,一个字错了,从头再念,不准接著再念,那个不发生效果,必须从这部经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一部经 念下来当中一个妄想没有,一个错字没有,这叫功夫,这叫读诵,读诵也是修行的方法。你们想想看,读诵的目的在哪里?目的不是记,目的是在破妄念。因为你不读经 的时候就起妄念,心里念著经 就不起妄念,不打妄想,目的是在离妄证真,不是在记诵。这个跟你说明,离妄跟证真是同时。
讲义【弥勒章中,勤断诸爱见,离妄也;便归大圆觉,证真也。】
证真这个事情不要挂在心里。很多念佛人想求一心不乱,天天在想著,我怎么还不到一心不乱?试问问,你一天到晚起妄念,你怎么会到一心?没有妄念就一心了。「我怎么还不一心?」这不是妄念吗?这个妄念就障碍你得一心,只要你有这个念头在,你就永远别想得一心,所以对於目的地不必去理会。我有这个目的,我要求一心不乱,但是从不理会一心不乱,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自然会到达,古人所谓「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功夫到了自然就现前,你著什么急?愈是著急,那正是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
「弥勒章中」这两句话,重要的是「勤断诸爱见」,爱见是什么?烦恼。断烦恼重要,你在境界里还会起烦恼,你自己就要觉悟了,我糟糕了,我怎么会增长烦恼?顺境里面起贪爱,不得了,这个遭难了。逆境里面生瞋恚,这个不得了,要堕地狱了。顺境里起贪爱,不得了,这是饿鬼道注册挂号了,不去也不行。试问问有几个修行人有这么高的警觉心?古人说我们盲修瞎练还不服气,你有不服气的这个念头那就证明你十足的盲修瞎练。你一服气了,我果然是盲修瞎练,你还有个回头的希望,回头是岸。你不服气那你根本就不回头了,自以为是,不懂得正法,把邪知见当作正知见。
佛法里面的邪正,那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邪正的辨别只是一念之间,很不容易辨别。在境界里,心地永远清净、永远慈悲就是正,失去正就是邪。印光大师教我们从诚敬入门,你们也听过很多遍,有没有做到?诚敬就是一心。对於任何人都是诚心,都是敬心,冤家对头也是诚心,也是敬心;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我们是诚心、是敬心;对饿鬼、地狱众生也是诚心,也是敬心;对我们父母,最亲爱的人,我们诚心敬心;对那些冤家对头也是诚心敬心,一心,决定不用二心,诸位果然如是修,你这一生决定成就。那个人对我好,我对他诚敬;那个人要坑我、要害我,我对他有差别,我甚至还要去报复他,那完了,谁报复谁?自家堕落,自己堕落了,你自己在菩提道上就盲修瞎练了,所以叫我们要勤断诸爱见。
讲义【乃至圆觉章中,诸障若消灭,离妄也,佛境便现前,证真也。】
本经 的作用就是「离妄证真」,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离妄。我在香港讲《坛经 》,讲到六祖大师那个偈子,他们大众听了之后来要求,说「法师,讲得太简单了,我们希望法师能把这两首偈子详细讲一讲」,我说好。到第二天,整个时间两首偈子八句我只讲一句,你们想想我讲哪一句?「时时勤拂拭」,我只讲这一句。讲完之后,「法师,六祖大师那个你没讲」,那个不要讲,那个讲了也不懂,为什么?六祖大师那个偈子是「佛境便现前」的境界,神秀大师那一首偈子就是「诸障若消灭」这个意思,你现在连功夫都不会用,我跟你讲果地上境界,你怎么能体会得到?这很重要。
讲义【故以离妄证真为用。】
这部经 的能力,这部经 的功用,可以帮助我们『离妄』,帮助我们『证真』,但是经 是佛说的,我们要能体会佛的意思,不是说你每天念这部经 就能断妄证真,不是的,没有用处。你把这些道理全部都懂得了,你也离不了妄,也证不了真,必须要做到。二六时中,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才是真正的离妄证真,你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果然做到了,你在天堂里面没有乐受,到地狱里把你放入油鼎,放在刀山上,没有苦受,逍遥自在。「苦乐忧喜舍」是凡夫的受,舍离「苦乐忧喜舍」,这是圣人的正受,这才能得效果,这才是真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讲义【甲九:传译流通。】
给诸位介绍本经 翻译的人。
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唐』是讲年代,是在中国的唐朝,唐朝长寿二年,这一年是公元六百九十三年。罽宾国是北印度当时一个小的部落。印度那个时候还是许许多多的国家,一个部落就算是一个国,幅员都很小。这个地区在北印度,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参学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住过,《大唐西域记》有一段记载罽宾国的风土人情。
讲义【沙门,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称,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
『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在印度不限於佛教,像印度教、婆罗门教,差不多所有的宗教,凡是出家修行的都叫「沙门」。佛法到中国之后,沙门就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词,其他的宗教都不用这个名词。「沙门」是印度话,是『勤习』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沙门有这个意思在。法师自称沙门,这是谦虚。通常我们看翻经 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称他的学历,他通达三藏,是传法的导师。他用「沙门」是表示自己谦虚,有「不敢为人师」的意思在,依旧好像在学生的地位,还是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讲义【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断惑证真,已得道果者。】
最低限度,要小乘阿罗汉才叫做『胜道沙门』;在大乘里面讲,见性的菩萨才能算是胜道沙门。以圆教来讲就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才能称之为胜道沙门。
讲义【二、说道沙门:弘法利生,代佛宣扬者。】
第二种是『说道沙门』,「说道」是弘法利生,就是讲经 说法的。我们要问,这两类到底哪个高?诸位必须晓得,如果不证道就没有资格讲经 。你自己没有见到道,你拿到经 就会胡说八道,不但害自己也害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很不容易。中国自古以来翻经 的、讲经 的、弘法的、注解经 典的,都是见了道的人。见道,我们不要说大乘,为什么?大乘太高了,就讲小乘,小乘见道位是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什么条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
古来中国这些弘法的法师,这讲过去,注释经 典的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的圣人,虽然没有能证到四果,但是他已经 证到三果罗汉。古佛菩萨再来的很多很多,有一些透一...(●[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境界里头,那个人坏人,那个人不好,谁不好?是你自己心不好,外头人没有不好的。我看到人,各个都是佛,各个都是菩萨,没有一个不好,谁不好?自己不好,自己禁不起考验,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迷惑颠倒丧失清净心,在这个境界里头起心动念,自己错了。
在修行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以逆境来磨炼你,这是一定的。在佛法里表法,像《金刚经 》里面的须菩提尊者就代表一位初学,他修头陀行,苦行,先要受苦受难。你们每一个人自己觉得「我业障深重」,业障从哪里消除?业障要从磨炼当中消除。你自己没有瞋恚心了,业障就没有了,就去掉一大半。小小不如意,心里动忿恨之心,你的业障天天在增长,你那个忏悔有什么用?天天拜佛礼忏,遇到一个人面孔给你一板,瞋恚心就生起来了,你想想你这个忏悔有什么用处?一点用都没有。逆境里头锻炼之后,在一切不称心、不如意的境界里面决定不生瞋恚心。第二个阶段锻炼,就是欢乐场合当中去锻炼,一切顺境里面不起贪染心,你就成功了,这是在《华严经 》上善财童子代表。
须菩提尊者代表的是逆境当中修行,善财童子代表的是顺境当中修行。你看这个相,须菩提尊者出生的时候,叫「空生」,他是个大富人家,家里面金银七宝统统没有了,忽然不见了,一切财富统统失掉了,示现逆境的相。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面花园的那些草木都变成金芽、银芽,这是代表顺境。逆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起瞋恚之心,不起瞋恚之念;顺境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没有贪爱之念,你才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说你的内心,「清净本然」是指外面境界。这是大经 里面常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在《楞严经 》上大家都很熟悉,「物」是境界,若能转物,就是你自己心不动了,外面境界转了,十法界转变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相就是清净本然。我们凡夫不善於用心,不会用心,把本来清净本然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在这里面起惑造业受报,实在讲,冤枉!
刚才我举的这个比喻,你们大家好好去想想,所有的毛病都是产生在妄心,妄心好比眼镜一样,毛病都在那个东西,这个东西一拿掉,什么事都没有了。妄心是什么?分别心、执著心。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识。离开分别执著,你的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心,现前了,外面一真法界清净本然也现前了,会用的就叫佛菩萨,不会用的就叫凡夫,「如」的意思就是说的这个。千经 万论就是说这么一桩事,希望你把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真正觉悟,觉悟之后就放下了,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是放下这个。一切分别执著放下了,就得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大自在现前,智慧现前了,法身现前了,法身、般若、解脱你统统证得了,这叫学佛。
「是」是什么意思?『心即是佛,与佛无二』。佛是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自己的心与十方诸佛的心无二无别,自性佛与诸佛也无二无别,是一不是二,这就叫「是」。所以这个「是」,心即是佛,是这个「是」,佛即是心。
讲义【佛说此经 ,即说如是圆觉心法;虽说心法,具足佛法,及众生法。】
『佛说此经 』,就说这个『圆觉心法』,虽然说『心法』,『具足佛法,及众生法』,这两句话就是讲的十法界。「佛法」是讲四圣法界,「众生法」是讲六凡法界,四圣六凡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里面。心是能造,四圣六凡是所造,能所不二、能所一如就叫做「如是」。
讲义【清净慧章,随顺觉性,乃有五性之分。众生法、佛法,皆不离圆觉一心故。】
『清净慧章』,这是本经 里面的一章,是清净慧菩萨所说的。『随顺觉性,乃有五性之分。众生法、佛法,皆不离圆觉一心故』,这几句将来到「清净慧章」会详细跟诸位说明。在这个地方,大家特别注重最后一句「皆不离圆觉一心」,「圆觉一心」这四个字很有味道。圆觉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圆觉,二心,圆觉就没有了,二心就不觉了,你看跟《六祖坛经 》里面所讲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六祖跟我们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直截了当的修法就是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直接修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圆觉,圆觉就是一心。我要修圆觉,怎么修法?念阿弥陀佛就是修圆觉法。你别在这部经 里头看到有二十五轮,看到有文殊、普贤种种说的那些法门,那你的心又乱掉了,所以这些地方要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诸位要真正学佛,学什么?一心待人,不要有二心待人,你就很容易开悟,很容易入道。二心待人是什么?分别心。一心待人是什么?至诚恭敬,对待什么人都一样。善人,我对待他诚心诚意恭恭敬敬;恶人,我也对待他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他对我好,我对待他诚敬;他对待我恶,处处想谋害我,我对他还是诚敬,只是一个心,一心就成佛了。一心,那个恶人渐渐会受感动,他会被你感化,他被你感化就是你度了他。如果我们是防人,防不胜防,你防我,我防他,彼此互相防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不打仗?怎么不斗争?
佛法,第一个是信成就。我们要信人!那个人可不可以相信?不能相信,我也信他。他骗我,骗我还信他,骗了几次,「某人以后我们不能骗他,这人太好了,骗他良心过不去」,他就觉悟了。人家不信我,我信人家,人家对我不诚,我以诚对待他,最后的便宜谁占?我占了,我心清净,我得一心,我证圆觉,自己成佛成菩萨得大自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你永远超越了,这个大便宜谁能想得到?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此地这个「圆觉一心」,你能看重这四个字,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了不起,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你才会死心塌地老实念佛。下面「我闻」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懂:
讲义【我闻者:授受之义。】
释迦牟尼佛教授他,阿难尊者自己能接受。老师能够教,学生能够接受。
讲义【佛与阿难,一堂晤对。】
『堂』是讲堂,『晤』是见面,『对』是问答。
讲义【佛教授,而阿难领受,面命耳提,亲从佛闻也。】
『我闻』,「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的。
讲义【闻法必从耳根发识,闻佛声教,不曰耳闻,而曰我闻者,废耳根之别,从一身之总,故称我闻。】
这几句话很容易明了。
讲义【阿难乃随顺世间,假称为我,不同凡夫妄执之我,亦非外道妄计之我。】
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圆觉心,就是「清净本然,如如不动」,你不能证得是两大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种障碍的根本就是二种执著,一种是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没有我执,烦恼障就没有了;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本,破了法执,所知障就没有了,圆觉心才能现前。那么阿难怎么称「我」?这个称「我」,这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与阿难要为我们说法,所以他自称为「我」,自称为「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不是他自己有我执,他还执著这身心是我,那他也是凡夫,那他还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你怎么用功夫?用功夫头一个是破我执。诸位要晓得,破了我执在佛法里面才入门,小乘须陀洹位才入门,小乘入门,大乘没入门。大乘怎么样?破了法执,大乘才入门。你们想想,这两种执著你天天在增长,我执增长,烦恼增长;法执增长,邪见增长,那么你修的是什么行?你整个都搞错了,一开端就错了,一错到底,真可以说无有是处,你不造罪业谁造罪业?这一点要搞清楚。
我建这个小道场在此地,我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造罪业了,你们在这里败坏这个道场,在这里造罪业,你们自己负责任,到时候不要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来,你推不上来,为什么?我已经 没有我了,我还有我,你可以推得上,我没有我了,你往哪里推?推不上了,最后还落在你自己身上。你才晓得没有「我」的好处!有「我」,就麻烦了。没有「我」,什么麻烦都找不到,为什么不学无我?此地所称的「我」,是从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我相,为他受用不是自受用。
『不同凡夫妄执之我』,凡夫我执,他把「五蕴身心」当作是「我」,所以他才起惑造业,才轮回受报。也不同『外道妄计之我』,外道妄计是什么?印度一般外道他不执著这个身是我,比我们一般凡夫要高明一点,他晓得这个身不是「我」,他执著灵魂是「我」。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外道叫「神我」,就是在六道投胎舍身受身的,他认为那个是「我」。他晓得身不是「我」,身是什么?寿命很短,有生有灭;认为投胎的灵魂不生不灭,在六道里头无论在哪一道去舍身...(●[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这个意思就宽广得多,换句话说,初发心就可以学习。前面那个不二是讲果地上的不二,后面这一条是讲因地上的。当然,说因,果包括在其中;说果,因也包括在其中,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要学就学第二种的「不二随顺」,但是这里面当然有很深的道理,这些道理一定要明了,不明了不但是增长无明也会增长邪见。邪见是什么?用自己的想像来推测,这是邪见,就是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换句话说,以凡夫心来测度圣人的境界,以妄想心来测度真实的事理,这个里面当然很容易产生邪知邪见,同时必定增长无明,因此这些理论就很重要了。
为什么身土不二、凡圣不二、自他不二、动静不二?不二就是一,事事物物皆是一,这叫一真法界。像这些理论、这些道理,诸位一定要在大乘经 典里面去留意,一遍、二遍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在讲堂里面也常常告诉大家,同样一部经 我每讲一遍,境界就提升一层,就不一样。这两年当中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六祖坛经 》,讲过四遍,四遍就有四个样子,换句话说,愈讲理愈透彻,每讲一遍都有悟处,每看一遍也有悟处。
今天我告诉诸位「迷、悟」,我这样说法你们在过去没听说过,今天这个说法一听就好像容易懂得多,容易体会得多,我这个讲法是在《金刚经 》里面讲的。最近我们在录影,在录《金刚经 》,《六祖坛经 》前面四个带子模糊,重新再录,再讲一遍跟先前的意思又不同。由此可知,大乘经 的经 义非常深奥,决不是我们学过一遍、二遍,「这门我学过了」,学过了自己想想邪见没有破,无明没破,学了也没用,纵然无明破了几分,没有破彻底也没有用。所以大乘佛法到什么时候毕业?成佛就毕业了。等觉菩萨还没有毕业,他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破。但是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邪知邪见就没有了,由此可知,从这个以后,这四十一个阶级统统是破的无明。我们从大乘经 论里面首先得一个正知正见,这就非常的可贵,进一步就是破无明,破无明是甚深的定功。这个定功,诸位必须要晓得,不是每天早晨、晚上盘腿打坐面壁,这个定在初学的时候有一点用处。
昨天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有位同学跟一位道教学打坐,他说他一坐下来之后全身就发抖,有许多奇怪的动作,他来问我是不是入魔了?我说这个情形我晓得,这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定是坐在那个地方如如不动,坐在那里乱动不叫定。他那些动是不是自己动?不是的,所以他们很多人学,不是自己在动。实在告诉你,是鬼神操纵他在那里动作。常常与鬼神打交道没好处,那种功夫既不能破邪见又不能破无明,诸位要晓得,基本上它这个功能对我们没有帮助,这一点要搞清楚。
佛法里所讲的定,就是《金刚经 》里所讲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六祖大师在《坛经 》里面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著相就是禅,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所以大乘,特别是一乘的禅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学。你们看《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人家入定是怎么入的?以前我们读过,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到市场里面去修,经 里叫「市廛」,市廛像我们现在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到里面去参观,到里面去玩,样样都接触,他在里面修禅定,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是像小乘人把一切境界都离开了,跑到深山住在石洞里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禅定,那是小乘人的定,那种定不能破无明,可以断妄想不能除无明,在小乘也只能证得阿罗汉果,往上一著他就有障碍,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怎么修法,我们要恒顺众生。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事都接触,这个接触不是故意去接触,故意去接触你已经 有分别,起心动念了,不是故意的,是随缘。我们早晨起来出门赶车看到许多人,那些人都不是约好的,我们没有约好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见,这叫随缘。并不是事先约好,并不是事先大家都存这个心,没有存心,这才叫随缘。从早到晚都随缘,随缘里面修不变,不变就是不动心、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修这个,这叫一心。我们念佛修的一心,除念佛之外,一切事相当中都要修一心,这才叫做念佛人。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叫一心,一心里头哪有阿弥陀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是无心,无心是真心,为什么真心?他一切明了,他不是不明了,他一切无心,无心又样样明了,明了是智慧,无心是禅定,定慧等学,这样修法。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就错了。这样才能修随顺不二。
我们果然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这样去用功,用上三年,你这个人就变样子,就不相同了,大乘法的修学的确是不可思议。你修上三年,你就得定,就开智慧了,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三年就有功效,你要不真修那就没有办法,要真修。用这种理论方法来修学,这一生当中,我们念佛讲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是决定可以做到的,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迷失方向,你不肯修不二随顺。你随顺是随著生烦恼,随著打妄想,那有什么办法?这样搞下去,再搞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这个样子,可能连目前这个样子还不如。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要记取的。
讲义【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这句话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不错,是他的境界,他告诉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的境界。一真、净土本来具足,问题在哪里?在现或不现。不二随顺的人现了,一真净土现前,他受用到了。我们是随缘随变的人,一真净土的确没有离开,但是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我们迷了,被无明、邪见所障碍,一真净土所以才不能现前。我们如果懂得修不二随顺,你下一分功夫,这个境界就现一分,二分功夫就现二分,妙极了。一真净土好像一面镜子,镜子本有光明,但是现在镜子上面尘土盖得厚厚的,没有光明,虽没有光明,它光明在不在?在。佛的境界好像这面镜子干干净净没有染污,我们凡夫的境界同样是一面镜子,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是上面盖著很厚的尘土。修行修什么?尘土代表无明、邪见,去掉一分镜子就放一分光明,它就起作用了,再去掉一点,光明又透多一点,就这个意思。去尘垢的方法,在《华严经 》、《法华经 》、《圆觉》、《楞严》里面,这几种经 都属於一乘了义经 典,可以说都是教我们修不二随顺。
我在《华严经 》里面提出两句重要的原则,「不二」是「托法进修」,「随顺」是「依人证入」。《华严经 》经 文长,说得详细,《圆觉经 》经 文短只有两卷,可是《圆觉经 》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华严经 》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个是用那么多文字来说当然说得很详细,一个文字这么少也要把这些道理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华严经 》便於说理,便於讲解,《圆觉经 》便於受持,我们在受持是愈少愈好。诸位要是晓得这个意思,这段经 文与我们现在就有作用,就有关系。佛在什么地方说的?佛就是在「不二随顺」的境界说这部经 。
讲义【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
『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有我们自己一分在,这个意思就亲切了。诸佛,没有说到我,那是你迷惑颠倒,明明里面有你,你自己不敢承当,那有什么办法?自己要直下承当。你要是承当了,你也修这个方法了,平等、清净是自受用,从平等、清净里面生起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
讲义【现字,即称体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
『现』字就是他受用,就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现起大慈大悲,『即称体起用』,也叫做称性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所以起作用一定要现相。相怎么现法?是不是有心去现?诸位要晓得,有心就错了,我们要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无心,完全随缘,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要想「我要怎样怎样做法,我想怎样怎样做法」,诸位想想,你有没有起心动念?你有没有分别执著?你到底是迷还是悟?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会问,无明是什么理由生起的?几时生起的?当你一起心动念,无明就生起了。不起心动念,虽然无明不再增长,你把它守在那个地方,又错了。守是什么?你把它保持在那里不能破除它,无明怎么可以保持!《楞严经 》里面佛讲阿罗汉的境界,「内守幽闲」,他就是守住他的无明,他不能破它,所以他不能见性。它不增长,但是它也不会消除,...(●[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五五百年之后「斗争坚固」,现在这个斗争可说到了极处。你们诸位看到,有几个没有斗争的清净道场?见不到了,这是众生福薄。所以我们读经 典,我们读祖师的语录,要深深的体会这一层。自己能把嫉妒障碍好胜的心去掉,破我执,见道就有几分消息。由此可知,最大的障碍就是嫉妒、好胜,这是我们一般人重大的烦恼,是我们修道人最大的障碍,我们智慧不能现前。智慧不能现前,往往把世智辩聪当作般若智慧,这个大错特错了。世智辩聪所谓是记问之学,听得多、读得多、记得多,换句话说,那些聪明智慧全不是自己的,都是别人的,这叫世智辩聪,所谓是道听涂说。
儒家教学也不找这样的老师,《礼记?学记》里面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儒家的宗师、佛门的祖师都必须开悟,不悟不传法。但是到今天,正如倓虚大师所说的,现在我们佛法之衰,衰到最后就灭亡,怎么灭的?就是传法失去传法的宗旨。从前祖师传法,佛门里叫「法子」,是要开悟的人才能传。五祖传给六祖,六祖是他的法子,神秀都没有得传法,为什么?不开悟。六祖的法子最多,一共四十三个人,各个都是开悟的。换句话说,佛门里面水准才能保持那样的高度。可是到后来,传法不必开悟了,看交情,这个徒弟跟我很多年,我很喜欢他,我就把法传给他,他有没有开悟那个不管,而且还有一个弊病,传给的这个法子一定要比自己差一点,如果比自己要高一点的话他就不传给他,要传差一点的。这样传下去,一代不如一代!倓虚老法师说,「佛教不灭亡,这理上讲不通」。
由此可知,今天传法已经 失去传法意义,对於得到法卷的人,社会上也不重视了。不像从前,六祖到广州法性寺,遇到印宗,他把衣钵一展示,那个时候就等於法卷,那个时候没有法卷,就是衣钵,到以后就是法卷,人家一看大法师对你顶礼,大家承认你是一代祖师,你是开了悟的人,所以法卷有这么大的力量。今天你是那个人的法子,打开法卷人家一样也不尊重你,一样还是瞧不起你,为什么?就是传法变质了。在以前,必须得根本智才有资格接受传法,根本智最低限度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一定是这个境界,佛祖都一样,所谓佛佛道同。
菩萨里面有许多人过去都成佛了,所成的佛不是分证佛而是究竟位佛。虽然证究竟果位,再退下来,实际上这个退是我们所说的退,在他哪里有什么进退?如果有进退,进退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我们讲进退都是凡夫的心理,不是他的境界。我们还以凡夫的境界来说,大家好懂。退到菩萨位上帮助佛教化众生,就是这么个道理。也有退在声闻位上,也有退在初学位上,他在表演,帮助佛接引众生教化众生。
讲义【乃古佛倒驾慈航,影响释迦会下,示同菩萨,助佛扬化。过去为龙种尊王佛,现在北方,号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隐瞒,文殊菩萨过去为龙种尊王佛,他久远劫就成佛了,现在在北方,他还是佛的地位,号摩尼宝积佛。给诸位说,这叫处处作佛,哪个地方他教化众生的因缘成熟,像《普门品》里面三十二应所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未来成佛,名曰普现。这就是说,到圆满菩提之后,你在世间教化众生是处处作佛。在哪个世界哪个时期,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的名号也就不一样,佛的名号实际上就是他一代时教的教学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就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他的名字叫释迦牟尼,他以后如果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可能名字不叫释迦牟尼,为什么?他的教学宗旨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众生,大毛病是心散乱缺乏慈悲心。佛的名号就是教学的宗旨,「释迦」翻作能仁,仁是仁慈,「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一心,就是心地清净。所以,用这个名号来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教学宗旨。
所以佛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这个名称决定用不上,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人各个都一心不乱,「牟尼」两个字用不上,他都做得很圆满,皆是诸上善人,各个都仁慈,「释迦」这个名字在那个地方也不起作用。换句话说,「释迦牟尼」这四个字的意思,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打一百分,都是满分,不要再修这个课程了,所以佛的名号也就是教学宗旨再定作「无量觉」,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
讲义【本经 为发起众,若非大智,安能发起圆顿大教。】
『本经 为发起众』,这是圆觉会上的发起人,『若非大智,安能发起圆顿大教』,这部经 确确实实是圆极、顿极,不是第一智慧的人没有法子来发起。
第二位「普贤菩萨」。普贤名号我们非常熟悉,比文殊菩萨还要来得熟悉,那是因为清凉大师将《华严经 》译成之后,将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提出来别行流通。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拿这一品经 做为自己的日课,像近代弘一大师他早晚课诵就是念《普贤行愿品》,所以他的名气就很大。这个地方有个简单的解释:
讲义【行弥法界,德无不遍,曰普。住居等觉,随心益物,曰贤。】
《大经 》里面佛告诉我们,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换句话说,最圆满、最高的修行法就是普贤行。普贤行的修学法全在《华严经 》里面,特别是末后的两会,第八会《离世间品》里面讲了二千种的行门,二千种不过是举例而说,此地讲「行弥法界」,略说二千种。「德无不遍」,行的成就就是德;行是属於事,德是属於业。凡夫讲事业,为什么?他结业,业后来有果报。菩萨是属於净业,不感果报。我们凡夫一切的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总是这三业。菩萨所行的远离善、恶、无记,所以不叫业,叫做德,称功德也可以,周遍法界,这是普。
为什么我们做的事叫做「业」?菩萨做的事就叫「功德」?实际上并不难懂,凡夫做事有心,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所以就结业。有善心、有恶心,有无所谓善恶的无记心,造业起行就叫做「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业有果报,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这就叫业报。那些圣者,不但我执破了,法执也破了,他在一切法里面没有执著,无我执亦无法执,他造不造作?造作,表面上看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诸位读《金刚经 》就更容易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跟普通出家人完全相同,早晨出去托钵,到处讲经 说法那就是教学,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
这些相,给诸位说,是从本体而发现的,有体就有相,不会说有体没有相,有体就有相,有相就有作用。迷的时候把体忘掉,所以著相、住相,迷在相用上,这叫造业。悟的人不著相、不住相,所以一切的造作,在解门里面讲称之为智慧,行门里面讲叫做功德,这一点诸位必须辨别清楚。体相用,佛与凡夫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不是说诸佛如来的体相用跟我们的体相用不一样,那就错了,一样的!只有觉迷不相同,佛菩萨是觉体相用,凡夫是迷体相用。觉体相用,那就是普是贤;迷体相用,这个心量窄小。
无量无边的苦恼,是自己妄心所现的,换句话说,分别、执著所现的。你们诸位冷静想一想,如果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你还有什么烦恼?就没有烦恼了。分别执著的心愈重,烦恼也就愈重;分别执著愈多,你的烦恼就愈多。换句话说,你希望烦恼少,你在一切法里面少分别、少执著,烦恼就少了。你要想烦恼统统断掉,你一切不分别、不执著,烦恼就断了,就没有了。只要烦恼没有了,你的行、你的德就遍法界,为什么?原本就是遍法界,不是故意去修的。
「位居等觉」,普贤是等觉菩萨,这是指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助手。「随心益物」,随心不是随普贤菩萨的心,是随众生心。《楞严经 》里面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益」是利益,「物」是一切有情众生。换句话说,随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普贤菩萨来帮助他,给他的利益恰如其量。换句话说,你的心量大,普贤菩萨给你的是大利益;你的心量小,普贤菩萨给你的是小利益。普贤菩萨有没有不给人利益?给诸位说,没有,因为普贤菩萨利益众生就像天下雨一样,雨水落在这个地区是平等的,雨量一样多,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那是各如其量。下雨,雨决定不会说,「树大我多下一点给你,草小我少给你一点」,没有这个念头,平等心!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叫贤;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利益众生这个事业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叫贤。众生造作恶业,所谓「一阐提」或者「五逆十恶」,造这样重罪的人,普贤菩萨也不舍弃他,也是平等的利益。照这样说,我们最关心...(●[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要认真的修行!
开始修行难,上轨道就容易了。你们诸位可以去研究《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刚刚回头发愿修,就是做三千桩好事,你看看,多难,三千桩善事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做完,不容易!开头回心转意难,往后修善就容易了,愈来愈容易。修行确实是如此,开头难,以后是愈来愈容易,为什么?上了轨道,智慧开了,烦恼天天少,智慧增长,法喜天天都有,法喜充满,道理在此地。僧团里面讲「六和合」,「意同悦」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法喜充满。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一天到晚心里有没有欢喜?这种欢喜,就是六祖所说的「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法喜,一切法一接触就明了、就不迷。接触就明了、就不迷,这就是断惑;断惑,智慧一定开,没有智慧怎么能断惑?
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念佛,我们读经 。读经 就是修根本智,就是修定,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读诵经 典,心里只念念都在经 文上,没有其他的妄想,整个的意志集中在经 文上,也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以一法离一切分别执著,用这个办法。功夫用深了,自自然然分别执著妄想少了,少了,智慧就现前。分别妄想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少两分,智慧就透两分,这叫做渐修渐悟。渐修渐悟到了相当的功夫就会顿悟,就像此地讲的,才可以顿悟,否则的话,我们天天读诵大乘经 典也顿悟不了。
你们要记住《坛经 》里面法达禅师给我们做的榜样,法达禅师是念《法华经 》,念了三千多遍,三千多遍要十年的时间,《法华经 》一天念一遍,十年三千天念三千遍,所以遇到六祖,六祖给他一点,他就顿悟了,这才能顿得了,换句话说,他有相当的功力。法达禅师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诉诸位,希望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够顿得了。二十年不算长,虽然不短也不算很长,你们现在诸位同修从今天起开始努力,二十年后各个成佛、各个作祖,哪里算迟?不算迟。可是在这二十年当中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不能中断,中断了,那就没有用处。
讲义【牒合】
这是合前面所讲。
讲义【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前面这样给我们说,这个地方说明永断无明的所以然。
讲义【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知』字很重要!『圆照之功』,功就是功夫,圆满觉照的功夫,功夫到了照见这个层次,智慧现前,像《心经 》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知是空华。「知是空华」,就是《心经 》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照见,此地讲「即无轮转」。《心经 》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即无轮转」,「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知是空华」,句子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学佛要想成就的,就是成就这个「知」,但是诸位要晓得,迷就不知。
你要想求「知」,就得样样不迷。我是很想不迷,但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偏偏要迷,有什么法子?这是我们当前问题症结之所在。诸位必须记取教训,无论是解与行,要一门深入,两门就迷了。讲席里面,我们选好几种大乘了义的经 论,目的是为了诸位同修有所拣择。有人喜欢《华严》,有人喜欢《弥陀经 疏钞》,有人喜欢《圆觉》,我们这才选几种经 论帮助大家。可是诸位在其中只能选择一种,一门深入!经 论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可是在修行一定要以念佛为主,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
譬如,你选的是《弥陀经 疏钞》,讲《弥陀经 疏钞》你一定要来听,讲其他的经 论可以不来;如果选择《圆觉经 》,《弥陀经 疏钞》你还是要来听,为什么?行在弥陀,你可以不听《华严》;选《华严经 》的,也要听《弥陀经 》,可以不听《圆觉》。由此可知,《弥陀经 疏钞》的重要性,没有这个法门你很难有成就。自古以来,宗门、教下结归西方净土的比比皆是,有这些传记、语录可以考证,我们怎么能疏忽?圆瑛法师他是一生专学《楞严》,你看他自己所标榜的,他住的房子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以他是教宗《楞严》,行在《弥陀》。他对於《弥陀经 》用不用心?你们看看他的《弥陀经 要解讲义》,就晓得他对於《阿弥陀经 》下的功夫有多深,把在《楞严经 》上的心得、悟处全都用在念佛法门上,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下面几句话希望诸位要用心的把它记住,千万不要轻易的看过:
讲义【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其体本空,同如空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从自性当中生起的,是从清净心当中现前的。所以,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心清净了,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心不清净,起的作用就是无明,就是起惑造业,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就是学的清净心,修行就是修的清净心,可见得这个法门不从外得。所以佛学称为内学,佛法里面讲智慧称为内明,这都是叫我们要从自性当中去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生死轮回永远不断,没有办法超越;唯有向内求,自己本性光明透出来,才能照见本空,才能顿断无明。
照破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下面几句说出来了:『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是佛法里面所谓了生死,「了」就是根本没有,没有生死,不但生死没有,身心也了不可得。这个意思,佛在《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讲得很透彻,我们的身相,身是缘生的,凡是讲到缘生就是不生,缘灭就是不灭。譬如这个毛巾,毛巾是缘生的,是用纱把它织成的才有这个相,它有没有生?没有生;我们将它拆开来成为一条线,毛巾没有了,毛巾有没有灭?没有灭。可见得这个相是不生不灭,只有缘聚缘散,因缘聚合起来现这个相,散开来就没有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聚起来,只有妄相,没有实体。你说它相不存在(妄相不存在),物质不灭,毛巾拆开是一条线,这条线再织成又成毛巾,哪有生灭之相可得?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没有例外的。经 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虚妄相是随著因缘在那里变的,缘有了,相就存在;缘没有了,相就消失。缘是天天在变,所以那个相天天不一样!这是我们要觉悟,我们身体这个相天天不一样,哪里会是真的?这就是身相不可得,这个身相事实是非有非无。
心相怎么样?佛在《金刚经 》上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都叫做打妄想,为什么?不可得。你果然觉悟三心不可得,你妄想就没有,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烦恼,没有意义,如果这个想要可得的话,要是真的话,那你尽管去想,想过去、想未来;如果这些想统统都落空,你想它干什么?变成毫无意义。所以要晓得,身心俱不可得,哪里会有生死!哪里会有轮回!
下面两句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这两句意思很深,『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作」这个意思就是推想,不是我们推想「好像没有这个道理」,「无」就是无身心、无生死、无轮回。不是我们作意推想的,不是想像的,换句话说,不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推断,而是「本性无故」。换句话说,它本来就是如此,这就是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圆觉会上这是第一章,第一章所发明的就是诸佛如来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这在修行来讲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没有比这再高了,如果说还有比这再高的那是妄语,那不是真实的。
讲义【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最高的修行就是『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为诸佛如来就是用的「圆照清净觉相」,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在一切众生根性里面讲,所谓大乘根性的人、圆顿根性的人,他一听说这个法门他就会用,那就是圆顿、大乘根性的人;听了之后他还不会用,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9-11-21 14:47:39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