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5|回復: 1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二十二集)
[複製鏈接]
|
|
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记二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第二十二集) 1982/10 檔名:09-003-0022
《六祖坛经》第二十讲。
经文第三十四页第一行末句: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
从这个地方开始。最后这一章当中,经文一共有八段,前面的两段,「预知时至」、「偈示真假」,已经给诸位介绍过了。今天这个文是第三段,就是法海请问祖师衣法承传的问题。『法海上座再拜问曰』,这个「再拜」是恭敬之至。
【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亲教师。『衣』就是达摩祖师传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法』则是所谓涅盘妙心,应当要交代给什么人?祖师说了,他说我从大梵寺说法以来。我们在本经第一章跟第二章都是在大梵寺说法的全部记录,在前面给诸位说过。自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一直到今天,这一共是三十七年。
【抄录流行。】
这『抄录』就是把祖师所说的重要的话,大家把它记录下来,在当时就相当的『流行』。
【目曰法宝坛经。】
可见得《法宝坛经》的名称在当时就决定了,就决定称祖师的这些语录称作《法宝坛经》。
【汝等守护。】
今天我们读这个本子就是完完整整的《法宝坛经》,祖师说你们应当要『守护』。「守护」两个字是要信解依教奉行,这才叫真正守护。而不是说把这个本子保存得很好,不要遗失了,不是的,那个就错了。是要信受奉行,辗转的教化别人,这才叫做真正的护法。
【递相传授。】
这就是化他。
【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此』就是指这一部《法宝坛经》,如果你们依这个来说,这是『正法』。依这个来说,我们要记住佛的四依法,祖师之法也不例外,那就是「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两句话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记住。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祖师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后只传法不传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这个『堪』是有资格来担当弘法利生,将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事业,『堪任大事』。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的时候,有一首偈子留下来,这个偈子说:
【偈曰。吾本来兹土。】
『吾』是达摩祖师自称,『兹土』就是我们中国,那个时候是梁朝。他说我到这个地方来,目的是:
【传法救迷情。】
『情』是有情的众生,这些有情众生,可惜是正在迷惑颠倒,我到这个地方来传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救度有情众生。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个『一花』是比喻他自己,比喻;『五叶』就是传了五代,从二祖慧可一直传到惠能大师,这是五代。这五代是代代相传。『结果自然成』,这个「结果」就是指六祖大师,六祖大师正好是五代,这个「一花开五叶」就是指到六祖大师为止,这是五叶。五叶之后,禅宗大大的在中国盛行了,发扬光大了,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佛教。不但在中国有这样深远的影响,甚至于今天整个世界的佛教都受达摩祖师禅宗的影响。这是说明传衣传法。
下面这一段是「开示心要」,也就是修行的要领。这一段里面是非常重要,虽然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可是此地再说,可见得它的重要性。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
这是前面几句嘱咐的话。大家晓得祖师住世不久了,所以所说的话当然都是非常重要,不比寻常。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
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大乘经里面常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一个人要没有信心,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你要想成佛,成佛这是大事,世出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了,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了。你学佛为什么不成就?说个老实话,那就是我们自己不相信『自心是佛』,于是乎一切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向外头去攀缘,没有法子回光返照,所以不能成就。所以祖师这里一句话给我们点醒,「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对于这句话千万不要再疑惑。『狐疑』,「狐」是以狐狸做比喻,狐狸的性情多疑,所以称多疑的人则称「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这个『外』是讲本心之外,就是你自己的心外无有一法建立,没有一法。我们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说到高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到最下面,六道三途地狱众生,这从哪里来的?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所有的境界相全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心。心觉就叫佛,心迷就叫众生,佛与众生实际上就是迷悟而已。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
这个『种智』就是如来的智慧,意思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种智,成就一切种智。
【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这个就是讲到修行的要领了。你要想成就一切种智,成就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智慧,那你一定要通达『一相三昧』跟『一行三昧』的修学方法。这个在前面讲过,大师在此地又把这两种三昧简单扼要的给我们开示。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做「一相三昧」。大师说:
【若于一切处。】
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面。
【而不住相。】
『不住相』就是不着相。
【于彼相中不生憎爱。】
这就是说明什么叫不住、什么叫不着,在境界相里头不生憎爱心。一般人若境界很顺自己的意思就起了贪爱,不合自己的意思就瞋恨。你在境界里没有这个心,顺境、逆境都没有憎爱心。
【亦无取舍。】
在境界里头无取无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功德利益、成功失败,全没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完全没有,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安静的。
【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虚』是什么都没有,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融』是什么?是圆融,一切万法融在你的心中,而你心中所显出来是『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一相』境界,六祖大师在此地的确是简单明了的给我们开示出来了。这是讲「一相」。下面给我们讲一行,行是讲行门,讲修行。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先讲『不动道场』,「心于违顺诸境」,违是违背了心意的,顺是很顺自己意思的,在这些境界里头,要「如如不动」;换句话说,不管什么境界,你的心不动,不为境界所转。「纯一真诚」,这个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至诚心,也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即是如来不动道场,真实净土」。『真成净土』,经上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是净土,发心向佛道」,这个佛道就是觉道,发心向觉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换句话说,不在境界,境界上没有净秽。所以说「净心」,这心地清净,「即是一行三昧」。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懂得。
【若人具二三昧。】
『具』就是具足,假如有一个人他具足这两种三昧。这两种三昧,一相三昧是他对于现象的感官,实在上讲就是一真法界;这一行三昧,实在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在修行法门里面来讲,念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修一心不乱,其余法门它是迂回的来修,修到最后还是一心不乱。修行的这些原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具这两种三昧:
【如地有种。】
好像土地里面,我们下种子下去了。种子下去了的时候:
【含藏长养。】
『含藏』是土地里头藏有种子,这个种子藏在里面,它有日光、水分、肥料来培养它,它慢慢就生长了。
【成熟其实。】
『实』就是果实,它将来一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一相一行。】
『一相』就是前面讲的一相三昧,『一行』这是说的一行三昧。
【亦复如是。】
我们如果具有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这个人将来是一定成佛。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
『时雨』,这个雨下得恰是时候,换句话说,这些植物正是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下了这个雨,又正好适合雨量,『普润大地』。这是比喻。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
六祖大师的出现,说法三十七年,好比法雨「普润大地」,当时这些大众,他们的佛种都已经成熟了,接受这个法雨的灌溉,一个个都开花结果了。
【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都成就了,都成熟了。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
『承』是承受,承受六祖大师的宗旨,他一定开悟,这个『菩提』就是觉悟,他一定开悟。
【依吾行者。】
依照他这个道理方法来修行的。
【定证妙果。】
他一定证果。
【听吾偈曰。】
这是六祖大师与大众告别,亦说了一首偈。
【心地含诸种。】
这个『心地』是讲我们每一个人真如本性,把真如本性比作大地,因为大地能生万法,我们真如本性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好比是地一样。
【普雨悉皆萌。】
这个『普雨』是指诸佛菩萨、祖师说法,这一说法大家都觉悟了。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个『花情』也就是扣前面所讲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胜色无边,这是一相三昧;般若无边,是一行三昧。结果自然成,只要我们能够信受奉行,『菩提』之果自自然然成就。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也是扣前面所讲的,照第一章所讲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法如是,心也如是;换句话说,心也不二,二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二的。
【其道清净。】
这个『道』就是菩提道,这个「道」就是佛道,这个道就是觉道。我们说佛、说菩萨、说菩提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的意思,觉道。觉是清净的,觉心,心清净;觉悟的境界,境界清净。所以说身心境界无一不清净,纯一清净,这就是前面讲的一相三昧。
【亦无诸相。】
这个『诸相』,诸位要知道,是指我们虚妄分别的相,没有这个虚妄分别的假相。我们虚妄分别执着,在这境界里面起善恶分别相、起憎爱之相,那都是错误的。真相没有这些,没有善恶的相、没有憎爱的相、没有分别的相,也没有执着的相,所以一切相是清净平等。因此:
【汝等慎勿观静。】
这是讲一心修行法。这个修行法『观静』:
【及空其心。】
这空心、观静,本来是佛教里初学的一个方法,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但是,如果你要是不能够静下来,你妄念纷飞,没有办法把妄念息掉,那你一定得用「观静」,一定得要『空其心』,用这个方法来修。但是要晓得,这是手段、这是方便,不是真实。这是个药,我们现在有病了,我们得吃这个药;我们的病好了,这个药也不要了。所以到成熟的时候不能再观静了、不能再空心了,要把这个药舍掉,病好了,好了就要把药舍掉。
【此心本净。】
所以你不要再观静了,你观静是头上安头,那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反而搞错了。
【无可取舍。】
心是一,境是一,心清净,境清净,没有『取舍』。
【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这是一次的开示。下面这是第五段,第五段是「别归新州」,就是向大家辞别,与曹溪大众辞别,回到他的老家,就是新州国恩寺。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这是开元元年,七月初八,距离大师圆寂之前一个月,告诉他的学生,我要回到新州,你们赶快给我预备船只。
【大众哀留甚坚。】
同学们听了老师这个话,心里面都非常难过,知道老师要走了,所以是坚决的恳留。祖师就说了: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
这是常理,所以说:
【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我这个身躯与诸佛也没有两样,有来当然有去,归去的时候当然也有个所在,所以『归必有所』在。大众就说了: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这个话的意思,对六祖是个安慰,对自己来讲是个祈求,意思就是说,老师虽然回到新州,未必到那里就圆寂,什么时候再回来,就是再回到曹溪来。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这两句话含的意思很深,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疏忽过去。注意这个『落』、这个『来』,这个「落」字、这个「来」字,注意这两个字。这两句有很深的意思,「示人本始不二」,这个示就是示现,也是开示,就是告诉我们,本与始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不思议的一真法界,也是教初学返本报始。明心见性的人一听这两句话会开悟。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根』、何谓『无口』。「根」有两个意思,一个从迹相上说、一个从本性上说,这都是根。从迹相上讲,我们这个身从哪里来的?是父母所生的,父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在什么地方出生的,这个出生地方是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的根本。六祖大师出生在新州,他现在要回到他老家去,这是根。除这个之外,人所以不同于禽兽,人是接受教育的,人能够修行,受教育、修行不能离开老师,所以老师是我们的根本。我们修学的场所,这是我们学处的根本。这个说法都是从迹相上说。如果从本性上说,都是真如自性,像前面说过的,一切万法都是真如自性变现之物。所以它是本体,它是根之体,迹里面讲那是根之用。我们从迹显本,就是『叶落归根』的意思,「叶落归根」就表示从用归体,晓得这个意思;也是讲到返本报始,本就是根本,我们回到根本,我们要报答最初的开始,它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
「无口」怎么说?这里面我们举简单几个例子,实在这里头意思很多。本心原本是清净的,一行三昧;诸相原空,一相三昧,更有何法可说?所以说「无口」。菩萨了悟人法皆空,所以他懂得说即无说,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所以菩萨晓得,佛天天说法,说即无说,这是「无口」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这个法门是无诤法门,就是无诤三昧,合掌令欢喜,这是「无口」。所以我们要是能够悟入「根」的意思、「无口」的意思,你就能够见到实相。所以这两句话在此地它含着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
我们在教学上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讲返本报始。我在十几年前,也是有一位法师,就是香港的洗尘法师,他有意思在台湾建丛林,我就劝他复兴佛教先要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要建丛林先要建祠堂,提倡孝道。在那个时候,我写了这篇文章,我们看看这题目,「兴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这是所谓返本报始,这是相当重要的。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大家,这不是迷信,最重要的是孝道。所以祭祖先里头,「旨在教民诚、信、忠、敬,爱人如己,事死如生,情至厚也。人心厚方能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进而隆国运、开太平」。唯有在这样基础之下,我们才能够光大佛法,这一点很重要。底下又问: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注意这个『有道』、『无心』。「无心」是无妄心,无心意识。如果我们拿《百法》来讲,就是无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这个心,没有妄心,这个人就通达了,这个人则真正「有道」。这个意思在前面说过多次,诸位要记住,修行用功就在这个地方用。自己要无心,有心就落在生死里头,无心就是诸佛菩萨。所以自己要无心,无心心所。对别人要有心,对别人是从无心里面变现出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为他受用,这就是前面讲的说法。说法为什么说无说?因为这个说法是建立在无心里头的,所以说就是无说,无说就是说,说跟无说全与无心相应,这个叫诸佛菩萨。这个意思都很深,要细心去体会。
【又问。后莫有难否。】
你老人家如果圆寂以后,还有没有什么灾难,有没有这些事情?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他说我入灭之后,就是我死了以后,大概有五、六年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去,要把我的头砍去。他说你们听。这个就是预言,所以在此地有两则预言。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老师就给了个谜语给大家,这是一首预言。这个预言在当时大家听了也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晓得。可是这桩事情到开元十年的时候,真的发现了。开元十年八月初三,曹溪出现了这么一桩事情,与大师预言完全相合了。『头上养亲』,这个时候新罗国有个出家人叫金大悲,新罗就是现在的韩国,是个出家人,对六祖非常的尊敬,六祖的肉身他当然没办法把他请去,他就想把六祖的头砍下来,砍下来带到韩国去供养去,供养六祖的头。他就花钱雇了一个人,到那里去把六祖的头取来,就是在开元十年八月初三这一天。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叫张净满,所以『遇满之难』,这个「满」就是指张净满。『口里须餐』,张净满这个人很穷,他就接受金大悲的钱,金大悲雇他到曹溪来取六祖大师的头。所以他是为口腹之累,他为了没办法吃饭,所以就接受了金大悲雇用他。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就正在这个时候,韶州的刺史是柳无忝,姓柳,当时的县令叫杨侃。你看,地方官两个首长,一个姓柳,一个姓杨,所以他的预言里头讲「杨柳为官」。可见得,六祖大师对他死去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事情,他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他是讲五六年,并不是第五年跟第六年,这个五六合起来是十一年。我们晓得,他老人家是开元元年过世的,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开元十年八月初三,换句话说,大概差不多是十年的样子,所以他讲五六年。所以这都是谜语,给人猜的,到这个时候果然发生了这么一桩事情。下面还有一个预言,这是没有人问,他说了。
【又曰。吾去七十年。】
就是他死之后大概七十年以后。
【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隆昌法嗣。】
这两个人果然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大师灭度之后七、八十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出家的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不是我们台湾拜的妈祖,这要注意到。他俗家姓马,他出家的法名叫道一,叫道一禅师。他对中国佛法影响太大太大了,所以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他与百丈大师两个人建立了中国丛林制度,这是在世界佛教史上的一桩大事。换句话说,他提倡大家集体在一块共修,把佛法正式的变成了好像一个有规模、有制度的教学,类似我们现在这个大学教育一样。从前是个人传授,好像等于私塾,现在他正式的辨学校。所以在佛教制度上是一个大的改革,有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个就是指的道一禅师。在家就是庞居士,庞蕴居士。他有语录,在我们现在也很流行,一般佛教流通经书的地方都可以能够请得到。
我们看了这两段预言就晓得,常寂光中,无所不照。六祖大师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这是常寂,寂就是定,常在定中,定就放光,这个光明无所不照。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知道,知道我们这个时候在此地讲,也知道你现在打开了电视机,你在这个地方来听。我们不晓得六祖的境界,六祖对我们明白得很,看得清清楚楚。不要说他看十年、看七十年、看七百年、看七千年,千年万世的事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常寂光中无所不照。
『缔缉伽蓝』,就是创丛林制度。『昌隆法嗣』,就是因为丛林制度建立之后,佛法人才那是辈出,太多太多了。所以这真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底下一段这是问到佛法师承。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这是学生请教他,不晓得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应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传到你老人家已经传了多少代了?六祖对这个承传很清楚,他说: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不晓得。如果我们自己心清净了,也住在常寂光中了,这些事情你都了然了。说多了,大家也记不清楚,记清楚了也没用处。所以他就从:
【今以七佛为始。】
『佛』我只给诸位说七尊。
【过去庄严劫。】
『劫』是时间的单位,一个「劫」里面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个中劫里面又有二十个小劫。所以这个劫是讲大劫,就是『过去庄严劫』。在这一大劫当中,这一劫都有一千尊佛出现于世,是以一千尊佛来做一个单位的。说七佛,就说过去庄严劫里头最后的三尊佛。最后三尊最后的第一尊就是九百九十八尊佛,他的名号叫:
【毗婆尸佛。】
叫毗婆尸佛,接着就是:
【尸弃佛。】
『尸弃佛』以后就是:
【毗舍浮佛。】
这是过去庄严劫的,『毗舍浮佛』是庄严劫里头最后一尊佛。再过去就到我们现在这个贤劫了,所以说:
【今贤劫。】
『今』是指我们现在这一大劫当中,这一大劫当中称之为『贤劫』。称「贤劫」的道理是,在这一大劫当中圣贤很多,很多的圣贤应化在世间。贤劫第一尊佛是:
【拘留孙佛。】
第二尊是:
【拘那含牟尼佛。】
第三是:
【迦叶佛。】
第四尊,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中国古书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生于我们中国周朝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这是公元前一0二七年。他涅盘,也就是他圆寂,他涅盘在我们中国周穆王五十三年,就是公元前九百四十九年。他的世寿是七十九岁,我们平常讲八十岁,实际上,他要按实足年龄来讲,他是住世七十九岁,说法教学四十九年,这是我们中国古书上这么样记载的。这是说的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
这就是大迦叶,佛的十大弟子当中,头陀行第一,就是大迦叶尊者。我们前面也讲过了,「拈花微笑」,这是说世尊拈花,大迦叶微笑,世尊把这个花给他,同时也跟大家宣布,吾有涅盘妙心,传给迦叶尊者。他是第一代的祖师。
【第二阿难尊者。】
迦叶传阿难,传给阿难。阿难传给: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称之为『尊者』,这意思是说他的道德、学问都为大众所尊敬,我们称他为「尊者」,通常也是对于阿罗汉尊敬的称呼。第四祖是:
【第四优婆鞠多尊者。】
像这些祖师承传,他的一些事迹,都有传记,在经论里面,或者在《大藏经》里的传记部。除这个之外,虚云老和尚重编了一部叫做《增订佛祖道影》,我这个本子是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的。这里面有图像,这图像都是画的,都是木板画,一面是画,一面是说明,像这边是图画,这一边就是说明。这个本子也非常之好,可以看看,读这个本子使我们能够见贤思齐,看到历代的祖师,看到像也如同见到他人一样,我们能够生起见贤思齐的这样一个心愿。第五祖是:
【第五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尊者』有首偈子,他这首偈子很能够叫我们深省的,我在此地把它写出来供养诸位,你们看看懂不懂他的意思。他这个偈子说,「通达本无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你们看了以后,会不会他这个意思?这首偈跟惠能大师悟道的那首偈子境界是相同的,这是真正开悟了的法语。诸位可以把它记住,好好的念念,不可以戏论,这个偈子很有意思。
【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
胁尊者在佛教里头很著名。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
马鸣与龙树对于大乘佛法的阐扬是有很大很大的功劳。尤其是龙树菩萨,我们今天讲大乘八个宗,大乘八个宗派认龙树菩萨为祖师,他就是八宗共同的祖师。换句话说,大乘八个宗派都是他的学生演变出来的,所以他是共同的祖师。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
『鸠摩罗多』传法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桩事情,这事情我们在此地值得提一提。『阇耶多尊者』跟他初见面的时候,向他提出一个难题,他就是说他自己的父母是一个信奉三宝的人,但是常常有病,身体不好,而且所做的事情都不顺利,信三宝的不顺利。他的邻居是一个旃陀罗,旃陀罗在印度是屠户,换句话说,是常常杀生造业,从来都不做好事,可是他身体很健康,看他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他说,这个很难,太难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鸠摩罗多」大师就告诉他,「善恶之报,有三时」,就是有现报,现报就是现世;有来生得报,就是来世得果报;有后报,后报就是多生多劫以后才受这个果报。所以善恶果报有这三种,情形不同。如形之于影,如声之于响,这是「影响相随,纵经万劫,亦不磨灭」。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很慎重,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就是果报决定是有的。
我们从《了凡四训》当中看得是更清楚。又开示他说,「业」,业就是造业,「业从惑生」,是你迷惑他才会造业,「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就是无明。「不觉依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就是觉心。「心本清净,无生无灭」,也没有造作,也没有报应,也没有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得此门,可与诸佛同矣」,那你也就成佛了。「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到这个境界才晓得,像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见得这是个事实。可是不入这个境界,那我们很难体会到。这一段是值得我们特别提出来介绍的。他的弟子,也就是他的传人,就是第二十代的祖师,「阇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我们称为达摩祖师,他是:
【此土是为初祖。】
他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到我们中国来算是第一代。二十九在中国就是第二祖,就是:
【二十九慧可大师。】
『慧可大师』传给:
【三十僧璨大师。】
『僧璨』传给:
【三十一道信大师。】
『道信』传给:
【三十二弘忍大师。】
『弘忍』就是六祖的老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惠能大师』是第三十三代,在我们中国是第六代。所以我们称六祖是从中国而说法,如果从一直算起来,他是三十三代。佛法里面常讲的,「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前三三到六祖大师这是一个阶段。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就是这个师承,一代一代的承传一定要清楚,不可以有错误。由此可知,佛法之弘传的确是有师承,不是胡造谣言,是代代有真传。底下这是第七段,这是大师显示要圆寂了。
【大师开元元年。】
就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
【癸丑岁八月三日。于国恩寺斋罢。】
这个『国恩寺』就是他的老家,这是大家都很熟悉了,这是当时中宗跟武则天为了报祖师的恩德,把他老家那个地方建一个寺,这个寺的名字也是皇帝颁赐的,叫「国恩寺」。在那个地方『斋罢』的时候。
【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
你们各人坐在各人的座位上,依着次序坐好。
【吾与汝别。】
我跟你们分别了。
【法海白言。】
『法海』在大众中他是上座,他是首座。
【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这个启请都很慈悲,你走了以后,谁能够教我们?后代迷惑颠倒的人这么多,怎样能够教这些人明心见性?这是一桩很大的事情。
【师言。汝等谛听。】
你们好好的听,谛视而听。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又迷惑了,又难懂了,怎么说认识众生就见佛性了,若不认识众生,那你是『万劫觅佛』你也觅不到了?这是说明众生与佛原本一体,就是不二法门。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
要紧的是在『自心』两个字。
【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就是要认识自心众生,自心众生就是佛,就是佛性。
【只为众生迷佛。】
『众生』指一般人,一般人迷失了自心的佛性。
【非是佛迷众生。】
佛不迷。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这个地方特别注意到『悟』这个字,「悟」就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迷』就是『众生』,迷悟都在自性上。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我们听了这几句话之后,心里有个大概了。我们要想成佛,我们要悟,在一切法里面都要悟。什么叫悟?不迷就是悟。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要修平等观,就是心在一切法里头都要平等,不能有偏差、不能有厚薄、不能有彼此。为什么?一有彼此,心就不平等。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所以在前面我们特别强调,修行方法在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以正见除一切邪知邪见,这是皈依法;皈依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就是佛了,众生就成佛了。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
『无佛心』就是无觉心,你在一切境界里还是迷惑颠倒,还是心外求法。
【何处求真佛。】
后面这几句话是重复的。重复,可见得这个话太重要了,又说一遍。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文章里面最忌讳的是重复,为什么祖师在这个经里头特别重复?这个重复,诸位要晓得,此地这个记载重复,老师这种重复的话不晓得说多少遍了,常常提醒大家,这几句话太重要了!所以诸位要记住,好丑是在心,不在境界。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性。】
底下有八首偈颂。前面两首是给我们辨别佛与魔,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佛、什么是魔。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
这个心就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永嘉大师说过,「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跟六祖所说的一样。
【邪见三毒是魔王。】
这就说出什么是佛、什么是魔。『邪见』是五种错误的见解之一,如果我们要是广义的说,五种见解都是「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全部都是邪见,都不是正知正见。『三毒』是什么?贪欲、瞋恚、愚痴,这是『魔王』。我们在境界里头起了错误见解,这是魔,着魔了;起了贪瞋痴慢,着魔了。
【邪迷之时魔在舍。】
这个『舍』就是我们的身,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起了邪见了,我们迷惑颠倒起了贪瞋痴了,『魔』就在我们身心里头。
【正见之时佛在堂。】
我们不迷,我们没有邪见,我们正知正见,觉而不迷,净而不染,我们这个身就是佛,佛就在我们身中。『堂』也就是讲这个身的意思,「堂、舍」是一个意思。佛与魔从这里辨别。
【性中邪见三毒生。】
这个『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与邪见都是迷了自性才发生的。
【即是魔王来住舍。】
你看这个样子佛变成魔了,佛变成魔就是觉变成迷了,就是佛变成魔了。
【正见自除三毒心。】
你这个正知正见现前了,邪见没有了,三毒烦恼没有了。
【魔变成佛真无假。】
这个时候魔又变成佛了。实际上告诉诸位,佛与魔都没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就是迷悟而已。迷了叫做假、叫做魔,悟了叫做真、叫做佛。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不要死在言下,希望能够从言下大悟。到这个时候真假佛魔都没有了,你的自性清净心才现前,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哪有佛与魔?「本来无一物」,哪有真与假?真、假是二边,佛、魔也是二边。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这是一点都不错的,『三身』的确是『一身』。在我们前面「传香忏悔章」里面跟诸位讲过,六祖大师开示我们一体三身佛。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这两句话明明白白的开示我们,如果我们从自性当中悟到了三身本来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那佛菩提、佛智慧就不难成就了。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这首偈就是叙说三身一身的样子。从『化身』而发生自性清净法身,自性清净法身也就显露在我们「化身」之中,体相作用都在化身里头表露无遗。『性使化身行正道』,如果觉悟了性,不违背性,性做得了主宰,性就是觉心,就是觉悟的心,它做了主宰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都是纯正不邪,这就叫做圆满报身。诸位明不明了这个意思?如果不明了,就想想三皈依,我们这个身体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圆满报身。能够叫我们这样做的,这是觉心,你觉悟了。觉心就是法身,觉心遍一切处,我们一天到晚所作所为就是千百亿化身。下面这一首是跟我们讲,离欲才能够见性。
【淫性本是净性因。】
『淫欲』是染污之心,可是这个染污之心它是生自性清净法身的因地。为什么?离了染就是净。从前僧肇大师说过,「断淫怒痴是声闻」,这要把它断掉。淫怒痴是什么?就是贪瞋痴。不断淫怒痴,淫怒痴统统都具足,那这是凡夫。菩萨看淫怒痴就是涅盘,所以他不要断,他也不具,就是他也不具足,这个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除淫即是净性身。】
在这个地方『淫』是一个代表,就是贪瞋痴慢。你把它断掉了,你这个身就清净了。
【性中各自离五欲。】
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五欲』。实在上讲,五尘哪有欲?古德说五尘里面有味,这个味能够引发迷惑颠倒众生的欲念,所以叫做「五欲」。这个五欲就是能够牵引人、勾引人入魔的境界,堕落在三途六道,所以叫它做五欲。
【见性剎那即是真。】
只要你从心地里面将五欲六尘舍离了,放下了,你就『见性』了,一剎那之间,你就「见性」,你就证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这个『顿教』就是大乘禅宗,这是顿教法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这个「世尊」就是见佛,就是见到本源自性天真佛了。这个里面必须有善知识引导你,将你这个迷关点破,你见性,你证得了清净心,这是你见佛了。
【若欲修行觅作佛。】
这是什么?这是说心外求佛,你修行攀缘心外之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这个搞法搞一辈子你也见不到真佛。底下第七颂,这是教我们修行成佛的几句话。
【若能心中自见真。】
『真』就是一心,唯一才是「真」,二就不是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这个是成佛真正之因地。
【不见自性外觅佛。】
这『自性』是清净心,我常讲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都是自性的体用,不向这个上去修学,不从这个地方去见,要去心外求法,到外面去找佛、找菩萨,那错了。
【起心总是大痴人。】
这样起心动念总是一个愚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已经在今天,我们留在人间。
【救度世人须自修。】
虽然佛祖大慈大悲,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可是世间人必须要依照祖师所说理论方法来修学。前面讲过,这个法门是要自悟、自修、自证,因为这一桩事情别人没有办法代替的,别人无法来帮助你的。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这两句是劝勉警策我们的话,『报』是报告大家,报告你们,当来的这些学佛的人,你要不做像祖师这个地方所讲的这些见解,不依照这个见解,你去修行,你必然是悠悠忽忽空过了一辈子。后面这是最后一段,最后的遗教。
【师说偈已。】
把这个偈子说完之后。
【告曰。汝等好住。】
他老人家要走了,你们好好的住在这个世间,所以说你们好住。
【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这是佛法与世间法不相同的。为什么?世间法认为人真有生死,所以死的时候才悲哀。佛法晓得没有生死,不但没有生死,也没有来去,不生不灭,前面跟你讲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你还学世间这样,那你这个颠倒,错了。这个并不是说佛法不通人情,这个里面含义都相当相当之深。祖师告诉我们: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大集经》里面讲,一切众生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心本来清净,你们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能染、能着的?当然没有染着。
【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这是真的,事实是如此的。觉悟的人如此,迷惑的人也是如此,的确没有两样。所以认为两样,是你自己以为两样,自己以为两样那就是迷而不觉。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
你不能够体会我的意思。
【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只要依照《坛经》的这些道理方法修行,与祖师住世没有两样,如在祖师的身边也没有两样。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你要是不听话,我跟你讲的这些道理当耳边风,讲的理你也不懂,讲的方法你也不能照做,我就是住在世间,一天到晚带着你,还是没用处,有什么用?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这四句话可以说把一个修行人的本色完完全全的说出来了,我们应当要学。『兀兀』是不动,如如不动。像前面跟诸位讲的庞居士,庞居士家里非常富有,他学佛之后,把他家里许多金银财宝装在一个大船上,船划到江中心,再把船底下打个洞,把船整个沉下去了。别人看到就问他了,你这么多些财宝,统统把它丢到大海里头去了,这不太可惜了,为什么不做点好事?庞居士答复说,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这话的味道,好事不如无事。真正无事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为什么这样动乱?为什么这个人也讲求和平,那个人也讲求安乐,天下还这么样动乱?就是因为他们太好事了,都喜欢做好事。彼此好事,不能互相的忍让,互相的来争这个好事,好事都变成坏事了,好事不如无事,此地就是这个意思。修善不着修善的这个念头,这就是『兀兀不修善』。不是真的不修善,如果真的不修善,六祖大师何必教学三十七年,何必还这么苦口婆心的来叮咛我们。这个就是说,做一切好事不着做好事的相,这是「兀兀不修善」,正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腾腾不造恶』,「腾腾」是非常自在,我们今天讲自由自在,自由自在里头不造恶。因为一个人自由自在,他往往会妨害别人自由,那就是滥用自由,误会了自由。自由里头不造恶,自由里面不妨碍别人,这个是真正的自由。『寂寂』是很安稳、很悠闲这个样子。『断见闻』,一切明了,无见无闻。这个见闻是邪见,不是正见正闻,是邪见邪闻,统统断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不起心、不动念,非常安然、非常寂净。『荡荡』是平荡,就是平等心现前,心无所住,心里非常悠闲,于一切法常住在一行三昧当中,拿净土来说就是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已经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了,所以说是修行人的本色。这是六祖大师开示我们,我们应当要依照这样的开示去修学。
【师说偈已。】
说完这个偈子。
【端坐至三更。】
这是晚上半夜的时候。
【忽谓门人曰。吾行矣。】
忽然就告诉大家,我走了。你看看他老人家,又没有害病,说去就去,太自在了!这个不是假的,历代像这种人很多很多,来去自在。
【奄然迁化。】
『奄』是忽然,忽然他就断气了,就走了。
【于时异香满室。】
『于时』就是正在这个时候,大师断气的时候,他忽然走了,这个时候房子里有『异香』,这个「异香」不是我们人间所烧的香,平常大家没有闻过,这是出现异香。
【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这是讲当时的瑞相。『白虹』就是彩虹,这个时候出现有彩虹,而且很不平凡的,就是『林木变白』。诸位晓得,国恩寺是在山中,山中树木都是青翠的,忽然树叶都变白了;而且听到满山这些鸟兽都在叫,叫的声音很悲哀。可见得这些众生,不但是有情,连无情的草木对于大师离开人世它都有感动,它都有一种悲哀的表现。十一月,这也是同一年。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
大师圆寂之后,肉身摆在那个地方,三个地方跟他都有密切关系。这三个地方,一个就是广州,他剃头出家落发的地方,就是印宗法师给他落发的法性寺,这个地方跟大师的关系很深,他们也想把大师的真身引到法性寺去供养。而韶州宝林寺,他在那里弘法三十七年,宝林寺的人说应当肉身要留在宝林寺。可是新兴是他的老家,那个地方的官吏、信徒也不肯放,大师在我们这里圆寂的,我们应当供养大师的肉身。三个地方争执不下,于是怎么办?
【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
大家没办法,好,我们燃香,求大师自己来指示,『香烟』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将来肉身就供养哪个地方。
【时香烟直贯曹溪。】
这『香烟』,你看看从国恩寺,看着这个「香烟」飘、飘,飘到南华寺,就是曹溪宝林寺,这个时候大家没有话说了。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这个『回』就是回宝林寺,回到曹溪宝林寺。
【次年。】
这是开元二年,就是第二年。
【七月二十五日出龛。】
把大师的肉身从龛里头请出来。
【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我们在前面「参请机缘」这一章里头看过方辩法师,他是很善于塑像的,当时给六祖塑了一尊七寸高的六祖大师的像,塑得非常之像。大师圆寂之后,当然身体水分没有了,水分没有了人当然瘦了,跟以前的相貌一定不一样,所以他用香泥把肉身又给补起来,补起来补到跟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一模一样。这个肉身像,现在我们这里有一张,诸位可以看一看。这一张像是六祖大师的肉身像,与大师在世的本人,我们可以说完全是一样的,能看到大师的真容。这一尊肉身像就是经过方辩禅师以香泥再整补过的,就是重新加以装饰的,与六祖大师本人的像完全一样,这一尊像非常之难得,现在供奉在曹溪南华寺,就是当年的宝林寺。
这一张照片是前年,有一位香港那边的同修,他们到大陆上去参拜的时候照回来的,到台湾来的时候送了我一张。因为我们正在讲《六祖坛经》,所以得到大师的肉身像,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感应。我们印了几千张供养有缘的同修们,这是我们图书馆发心印的。这个字可以看得清楚了,这是「唐代佛教禅宗六祖大师肉身像」,我们底下的黑字是「曹溪南华寺六祖大师肉身像」,「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敬印」。肉身像,也许诸位同修曾经见过,你一看到六祖这个像,也许心里就怀疑,一千多年的像,哪里会有这么好?这么好,得力于方辩法师,得力于他,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我们前面已经读到过。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
就是前面「遇满之难」,这是他的这些徒弟学生们,想到大师留了这么几句话,虽然还猜不透,但是听说将来有人要把六祖大师的头要取去,所以就预先做了预防。
【遂先以铁叶漆布。】
就是用铁叶,薄薄的铁片,围着大师脖子这个四周,然后再用漆布包起来,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8-28 19:50:01
|
只看該作者
涂上颜色,外表上看不出来,等于说有一层装甲,避免伤害。
【固护师颈入塔。】
这样把他供奉在六祖大师塔中。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这个是入塔之后所现的瑞相,就是塔放光。这个光很大,而且时间很久,三天才散,日夜都能看到塔的放光。
【韶州奏闻。】
『韶州』刺史把大师这样的瑞相、这种奇迹报告给皇帝。
【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于是皇帝晓得有这样殊胜的感应,所以就下了一个命令,所谓是圣旨,下了一个圣旨给六祖大师『立碑』,将六祖大师一生的事迹记载在碑文上,传留给后世。在当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都作了碑偈;在宋朝的时候,晏殊也有碑偈。晏殊的碑偈,不晓得什么时候失去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碑文的碑还在,一直到现在还在。
【师春秋七十有六。】
这就是六祖大师住世,世寿是七十六岁。他是生于唐太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二月初八他出生的,这是公元六百三十八年。他老人家圆寂是在玄宗,就是唐明皇,开元元年八月初三,他是八月初三圆寂的,这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大师在世的时候,在唐朝初期,他经历过太宗,他是唐太宗贞元年间出世的;当中经过高宗、武则天,她也做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以后中宗、睿宗,一直到玄宗,就是唐明皇,他一生经过了六朝。下面这是记事。
【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
他在黄梅得法,五祖把衣钵传给他的时候,他只有二十四岁。以后一直在猎人队里头隐藏,到三十九岁才出家、才落发。『祝发』就是剃发,剃发出家。
【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他一直没离开过曹溪,就在曹溪宝林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一直到他圆寂。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就是在他手下真正能够得宗旨,继承如来家法,明心见性的,一共有四十三人。这四十三人在丁福保批注里头名字都列得很清楚,《传法正宗记》里头有记载。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在他那里有小悟的、大悟的,那太多太多了,明心见性的就有四十三个人,没有到明心见性,到小悟多少次、大悟多少次,要想说这些,那实在太多太多,『莫知其数』。
【达摩所传信衣。】
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代代相传,传到他这个地方。
【中宗赐磨衲宝钵。】
『磨衲』的袈裟、水晶钵,前面我们都看过了,都读到过。
【及方辩塑师真相。】
方辩法师塑的六祖大师七寸像。
【并道具等。】
『道具』就是大师日常生活上所用的这些东西,像他的衣、他的钵、他穿的鞋子、他生活所用的这些东西,统统都保留下来,都做为留给后人做纪念。
【主塔侍者尸之。】
这个『尸』就是主事,主事就是负责看管,看塔的这个侍者,由他来保管,来看管。
【永镇宝林道场。】
老师的肉身、衣钵、法像、道具统统都保存在宝林寺。
【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从此以后,衣钵不传了,传的是什么?《法宝坛经》。所以《法宝坛经》流传在天下,供养一切发心修学大乘顿教之人,以这个来显示禅宗的『宗旨』。这里面特别要紧的,就是祖师直截了当指出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就像佛在《华严》与《圆觉经》里面所讲「众生本来成佛」是一个意思。『兴隆三宝,普利群生』,「兴隆三宝」就是兴隆佛法的教学,推广佛法的教学,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当然不外乎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要教众生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正离苦。得乐,要教众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得菩提涅盘,无上真乐。
《坛经》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圆满了,也谢谢诸位的收看。我特别嘱咐的是希望大家我们都能够真正明白大师的意思,晓得他所讲的道理、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人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谢谢诸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