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0|回復: 0
|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第四集)
[複製鏈接]
|
|
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3/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4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继上一次,继续讲这些案例,这些案例说的都是读诵、受持《太上感应篇》得到的感应,总共有二十一个故事。这里我们讲第四个故事,我们看文字:
【宋西蜀李昌龄。为光州太守。平反冤狱。甚着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这里讲的故事是能够流通、弘扬《感应篇》得到的福寿。讲的是宋朝,在『西蜀』,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有这样的一位学者叫李昌龄先生,他曾经做过官,叫做『光州太守』。光州就是现在河南省境内的一个县,太守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市长,地方的官员。这位官员非常的公正廉明,『平反冤狱,甚着声绩』。古时候的官员是什么都管,地方的政治、经济、刑罚、法律、司法等等,他全管,不像现在分工那么细。古时候不用那么细,社会也相对比较安定,案子也没那么多,所以一个市长就把公检法、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抓,都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这说明什么?古时候人民很好管,不像现在做官,都会做得焦头烂额,难管了。为什么现在难管,古时候的人那么容易管?古时候的人心纯朴,从小就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案子也没那么多,人心不复杂,社会相对就和谐。可见得要真正希望能够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尤其是因果教育。你看这位太守,他就是公平执法,平反冤狱,很多冤假错案都在他手上平反了,所以他的声绩(就是他做官的声名)非常好,大家都赞赏他。而他还有很多闲暇时间,做什么?做教育工作,『详注《太上感应篇》』,他提倡因果教育。这个人很有智慧,把因果教育提倡起来,他那个县、市的人民学了因果,自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敬畏心就生起来了。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更有效果,光是讲伦理道德,大家听了未必肯去实行,他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违犯伦理道德有什么坏处;提倡因果教育,他知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他就很欢喜行善,就不敢造恶。所以因果教育是圣贤教导世人第一法宝。
这位李昌龄太守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肯定在任职期间大力的弘扬《感应篇》。不仅教、讲学,自己力行,他还要批注,《感应篇》历史上的批注很多,他这个批注是个详注,批注得很详细。我们想,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感应篇汇编》,肯定有不少内容是收录他的详注,这个人有智慧、有慈悲,所以批注《感应篇》他能够契理契机。『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感应篇》讲很多理,也讲了很多事,但是都讲得比较简约,所谓言简意赅,全文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一般孩子读的遍数多了就能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必须要读批注,对于理的部分要用事加以说明,像我们现在读这《感应篇汇编》,它就是这样。一句经文,你看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讲前言部分,还没有真正讲到正文,还是属于讲解这个概要,但是已经把这个理说出来了。太上感应,怎么个感应法?你看我们现在讲很多故事,因事求理,理要通过事来显发,通过看这些事,我们把理就能够弄清楚了。事里头一定也含着理,所以我们讲这个事,必定是要把理开演出来、分析出来,让大家能够理事结合起来观、来参,这样对于感应、因果的理事就能很明了了。当时这位太守肯定是结合他眼前的、当时的这些故事、案例来「助宣教化」,来批注《感应篇》,把这个理发明出来。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批注,为什么?每个时代的人根性不一样,时代背景不同,批注必定是要结合当代人的根性、社会的背景,所以一部书,每个朝代的讲解、批注都有不同。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就能够理解,我们怎么能够在契理上又能契机,尤其是讲这些故事,最好是结合当代的故事。
像《感应篇汇编》,这里头搜集的都是古代的案例,假如我们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心,从现在的媒体里头搜集这些案例,就按照《感应篇汇编》的这个模式,我们来搜集,能够把它写出来,等于是续《感应篇汇编》,这样讲起来就非常的契机。我现在时间因为不够,搜集的案例很少。我们在网上一起学习,假如同学们碰到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尤其是对应这个《感应篇》的经文,您把它搜集起来,把出处、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清楚,然后你可以寄给我,我来做这个教材,助宣教化,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让这部《感应篇》的大意,它的深刻的旨趣,得以在当代能够显发出来,让大家能够真正明白。人明白了因果,自然就不会造恶,自然就人心归善、天下太平,所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以教学为先。乃至你在小至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也有做领导的,一个家有家长,一个公司有老板、有总经理,他们的责任第一就是教学,就像这李昌龄太守一样。用什么来教?最好的就是《感应篇》。你自己学,自己要去做、要去落实,然后你教导底下的家人、员工一起来落实。把人都教好,其它你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就不会长坏心眼。
像很多老板在抱怨自己员工很难管,管财务的他会走单,搞销售的他暗中吃回扣,做人事的用自己的好恶、爱憎来选拔人,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这些问题现在很多,确实经营企业都焦头烂额,因为人不行。你想最快速的转变这个局面,就用《感应篇汇编》。《感应篇》我们要自己认真的学,然后教大家,到最后人都教好了,他自然就有忠心、有仁义。知道哪怕我自己起一个坏念头,天地鬼神都能监察,都有果报,你就不需要用公司的制度去约束他,他自己就会约束自己,这叫无为而治。所以做老板的到最后只会劝员工,「你们要注意休息,别干得太卖命了」,就劝他们休息了。李昌龄因为在地方上有这样的业绩,所以后来也得到了提拔,『历官御史中丞』,这个官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中纪委书记,专门是纠察百官的善恶,哪些不如法的就进行举报、进行审核,这个官就很大。『福寿并茂』,做官到最后,用现在话来讲,他能安全着陆,能够平平安安退休,这就不容易了。不是他一生公正廉明,他不可能有好的下场,不仅能够平安退休,而且他的福报很大、寿命很长,余福这一生都享不尽,福荫子孙,而自己来生会更好。我们再看下面第五个故事:
【宋越国郑清之。尝进此篇于理宗。登极后。赐钱刊梓。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众。清之尝许作赞。未成。因目眚。力疾作赞。目即愈。后参大政。同知枢密院事。】
这讲到也是宋朝的一位官员,他是批注《感应篇》获得的不可思议的福报,就是他本来眼睛有疾病,竟然能够神奇般的康复,不用吃药、不用找医生,自然就好了,这也是感应。这里讲的『宋』就是宋朝,『越国』是指的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古时候称为会稽,郑清之是那个地方的人。『尝进此篇于理宗』,尝就是曾经,将这篇《太上感应篇》奉呈到宋理宗(理宗皇帝)那里。理宗『登极后』,就是他登基、做皇帝了,于是就很想推广这篇文章。你看古时候的帝王都很有智慧,知道因果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至少他知道这是好东西,所以他要推广。『赐钱刊梓』,皇上亲自出钱来印刷这篇文章,这个梓就是印书,刊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出版。而且为了更好的推广,还『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御书就是皇上亲自题字,他写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可以说是整篇的纲领,《感应篇》教你什么?就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事都不能干,遇到缘我们奉行一切善。《感应篇》把善和恶都给你讲得很清楚,分析得很仔细,善到底有哪些善,恶到底有哪些恶,你很明了,这样你就很容易去落实。《太上感应篇》篇首有皇帝亲自题写这八个字,我们现在讲这是最高指示,就像以前毛主席最高指示,这是理宗皇帝最高指示,指示什么?让百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这多好,这是很聪明的皇帝,他知道老百姓都做好人了,他这个江山就很稳固,没有人会造反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是重视这种圣贤教育。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教育,而其最初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她把这些圣贤教育给荒废了,她迷信,喜欢驾乩扶鸾,什么事都问鬼神,没有能够按照老祖宗的教诲来做、按圣贤的教诲来做。本来清朝前期,这些皇帝个个都重视圣贤教育,你看康熙、雍正、乾隆,他们自己本身都是国学家,儒释道都通,而且也力行,所以有康乾盛世。到了中叶以后,皇帝慢慢也就开始轻忽了,到慈禧整个就把它废掉了。这一废,国力就大衰,人心就涣散,西方列强就乘机而入,让这国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一直都是战乱,这国家都没消停过,直到一九四九年共和国建立。到今天,总共已经是满清亡国一百零二年,所以圣贤教育荒废太久,人民百姓对这个信心都失去了。而现在真正希望能够和谐社会,唯有重新复兴起来,最快速的莫过于提倡因果教育。现在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也都重视党员的敬畏心的培养,敬畏心怎么培养?不学习因果哪来敬畏?他必须要深信因果,敬畏心才能出得来,所以《感应篇》是最好的教材。宋理宗这样来推广,所以『自是奉行者益众』,自是,从今以后,从那个时候开始,奉行《感应篇》的人就非常的多。因为学的人多,就很有必要写一个『赞』,所以郑清之就曾经发愿,『许』就是许愿,要作一篇赞,赞的意思也就是鼓励大家来学习,也是弘扬。结果因缘不具足,『未成』,没能够写成,而他的眼睛就有毛病了,『因目眚』,这个眚就是眼睛里生了眼翳,就是像白内障那样,看不清了,就没办法写字。
这就很遗憾,他许了愿要把这个赞文写出来,但是现在眼睛有毛病,写不出来,怎么办?可是他没有退心,『力疾作赞』,力是奋力,疾就是赶紧,眼睛有毛病,还能模糊看一些,他就使劲、努力的去完成这篇赞,宁愿眼睛瞎了他也不退心,这是发真诚心。结果没想到『目即愈』,愈就是恢复、康复,眼睛立刻就康复了,很神奇。这都是因为他发起这一念真心来弘扬《感应篇》,所以天地鬼神就护佑他。本来按他的业力眼睛会出毛病的,竟然能够把这业力转了,这种感应很多很多。如果我们不相信、怀疑,一怀疑你就得不到这样的感应,为什么?感应最重要的是用真诚心,如果我有怀疑,真诚心就没有。没有真诚心,你的感就不具足,当然应也就不可能有了。所以现在人所谓崇尚科学,什么东西都是要先怀疑,你这个有没有科学根据?这用现代医学讲不通的,你这毛病(眼病)怎么好的,我来做做研究、试验试验,是不是想要为《感应篇》作篇赞就能好?我试试看。你去试,你肯定不行,为什么?你抱着想试试看的这个心,这已经是怀疑,心不真诚,就没有感应。必须是所有的疑虑都放下,就一念真心,里头不夹杂任何的妄念,一个念头就希望为众生、为正法,那个感应才不可思议。现在这种真心的人太少,全是给所谓的科学态度毁掉了。
我自己深有体会,我是知识分子,在世间读书二十年,拿了所谓的博士,还教人,在大学里当教授了,教人教什么?所谓现代的科学思惟,先是怀疑,然后去实验,看看能不能证明。这个做物质上的研究可以,在心理上的感应道交用这套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现在学知识学得多的人可以说是中毒很深,什么毒?怀疑的毒,疑心。疑心,古人称为是鬼,所谓疑神疑鬼,这肚子里有鬼了,你能成就什么好的事情?所以现代人都善怀疑,谁都不相信。别说什么圣贤、佛菩萨他不相信,哪怕是旁边最亲密的人他都不相信,老师也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就没有一个真诚相信的对象,谁都会怀疑。怀疑老师,这个老师到底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是不是个伪君子?怀疑父母,父母是不是真心爱我?所以你看,现在家庭里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夫妻都互相猜疑。你再问问他,「你能不能相信自己?」他自己也不能相信。你能不能够相信,「我力行善事,就像这郑清之一样,我身上的病都能好」,你有没有这分自信?没有。有病了,他相信医生,相信医生又不是全相信,试试这个医生,试试那个医生;试试这种药,再试试那种药。最后那个病愈来愈糟,他谁都不相信了,那只能一心等死。谁害了他?自己的怀疑心害了自己。这是毒,所以医学上讲免疫力,疑心最破坏自己的免疫力,你会得很多的病。免疫力弱了,你又有很多烦恼,烦恼等于是心上的病,身心都有病。为什么会有病?免疫力没有了,被怀疑心给破坏了。
真正想要去除怀疑心怎么做?要从因果下手,深信因果。相信只要我为善,必有善报,一切都是有前因、有后果。譬如说我遇到一个人,我被他骗了,那不是偶然的,是我前生肯定骗过他,他才会骗我,所以这一生我给他骗了,我甘心情愿,还债。我不怀疑,即使是他来骗我,我都不怀疑,给他骗,骗够了他就不骗了,为什么?债还完了,他再骗骗不了。因果是最根本的信念,我有病,有病要相信我念阿弥陀佛就能念好。这个病是什么?宿业,前世今生造了不少的恶业,尤其是杀业感召的。你去找医生、去找那些药,我告诉你,医生和药把你治好了,不是他们治好的,是你的命中该好,你才能好;命中不该好的,无论是什么医生,华陀再世也救不了你,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治得好的病都是你命中该好。既然如此,我就一心念佛我也能好,命不该绝就不会绝;命该绝,我一心念佛能往生。要有这种信念,这要从因果上下手。
这部《感应篇》我们细细的读,从头到尾我约莫算了一下,至少得三年,一周学几页,学个三年下来,深深的把因果这个根扎好,你的心就平了、就安了,你就不会再怀疑了,断疑生信。有了信才谈得上仁义礼智,这五常,仁义礼智信,信是基础,信都没有,仁义礼智都落空了。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连信都没有了,这个人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有了信,自己不怀疑自己,也就不怀疑别人;不怀疑别人才会有真诚,才不会虚伪,才不会诈欺,这才是有诚信,古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这位郑清之有这样的发心,为《感应篇》作赞,眼病就好了。后来『参大政』,大政就是国家政务,官做到了『同知枢密院事』,「同知」也是一种官名,现在讲是一种副职,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这个同知枢密院事,它是一种官,就是主管军事这种政务,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在军委里头任要职。在北宋时期,这个枢密院事往往是由宰相兼任,实际上现在也是。宰相就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国务院总理,枢密使就是军事机构最高的任职,就是军委主席,现在中国领导人都是党政军合为一身,北宋也是如此。所以郑清之做的官很大,这个官我们现在来讲大概是最高的参谋长或者是军委副主席,这样的一个职务。这是讲到因为弘扬《感应篇》得到的果报。下面一个故事是讲求子的,我们看经文:
【台州王竺。有男名净。四岁病死。哀痛情切。发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黄岩进香。恍似与净同轿回家。即生子。取名师回。面貌与前无异。骨肉重完。】
『台州』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台州市,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王竺,他有个男孩叫王净,结果不幸四岁就病死了,这位父亲非常哀痛,『哀痛情切』,就是痛切的哀痛自己的儿子死了。这个父亲对儿子那种情很深,希望求他再回来,他怎么做?『发心刊刻此篇』。你看古人要求什么他会求,如理如法,他做功德,刊刻此篇就是发心印《感应篇》,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譬如说你印一万册,其中有几个人看了,能够断恶修善,回头了,那你就救了几个人。当然我们不指望一万册出去能救一万人,这个估计没有那么高的概率,但是能够有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的人能够获益,都没白印,所以我们现在来弘扬这个《感应篇汇编》,让大家来学因果。可是这个《汇编》流通量很少,我们手上《感应篇汇编》这本书,我看了后面版权页,才印一千本,太少了。如果大家能够发心来印,广为流通,我们就有教材,学的人就方便。现在印刷容易了,古时候要刻板印刷,印刷的量也没那么大,现在方便,我们来将这部书广为流通,功德很大。
这位王竺发心印这个《感应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希望他死的这个儿子再回到他家里,再投胎做他的儿子。这个一般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这位王竺对自己的儿子很执着,这样求能不能求到?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这不是什么坏的愿望,是好的愿望,而且他做得也很如理如法,他做功德回向。结果后来『妻果有孕』,他夫人真的又怀孕了。然后他们到黄岩这个地方来进香,这是当地的,也是浙江台州市里头的,现在是黄岩区,到那里一个寺院去进香、去祷告。结果回来的路上『恍似与净同轿回家』,这个夫人恍恍惚惚之间就感觉到,她那死去的儿子王净跟她一起,同一个轿子回家,可能就是王净的神识又回来了。后来生了儿子,取的名字叫师回,大概意思说他又回来了。结果没想到这个儿子『面貌与前无异』,就是跟前面死的那个儿子王净完全一样。这『骨肉』又重新团圆了,骨肉就是一家人,父母、儿女就是骨肉。跟他的面貌完全一样,这是什么?他的面貌完全是他的心所变现的,这个人的心是这样的,他再投胎作人还是这个面貌,这是一种证明。我们再看底下一个故事:
【黄岩县。】
讲的同一个地方,也是宋朝的事情。有一个人叫:
【杨琛。见人刊此篇。自念无力。随缘助刻第十七号一板。梦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进士。】
杨琛是宋朝一位进士,也是一位大学者,对经学很有研究,历史上也有留名,曾经官至国子博士。古时候的博士跟现在博士意思上有点不同,过去的博士就是教授,国子博士就是国子监里头的,也就是现在讲的国立大学的教授,这是他的名望很高。杨琛当时出身贫寒,还没有考上功名之前,他就一定是力行《感应篇》,所以他自己见到人要刊印这篇文章,他就很愿意一起随喜,说明他对这篇文章特别的重视,也非常愿意去弘扬。但是『自念无力』,家里穷,拿不出什么钱来,只有这么一点点,他没办法独立承担印刷出版的工作,所以他只能『随缘助刻』。古时候一般通常是用木刻,像我们现在讲的付梓,这个梓就是梓木,用梓木(一般是上等的木料)来刻,然后再印,大概是有好多板,一块一块的,他就『助刻第十七号板』。结果做了这桩好事,晚上就有感应,梦到神人、天神,跟他讲,『已如君所刻中矣』,你已经得到这个功名了,因为你发心做了这桩好事,你所得到的那个功名,考第几名?如君所刻,你刻的是第十七号板,所以你会中第十七名。『果中第十七名进士』,你看这感应,考上进士第十七名。
古代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就是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就是所谓的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个都是属于进士,所以杨琛就考中了。可见得功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位,你有多高的学位,跟你是不是很聪明、很会读书关系并不很大,跟你的阴德相关联。你祖上有阴德,或者你自己能够力行善事,德厚,功名才高。包括你这一生得到的福禄,要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财富,不是跟你智慧、能力有直接关系,这是福报,跟你的德有关,这个德得修,不是前世修来的,这世就得修。你看了凡先生,他就是修德改造的命运,前世没有这些功名、富贵,他能这一生修,一样能够获得。我们再看下面第八个故事,这是讲生子,生子的人都希望顺产,《感应篇》也能帮助她。
【南直沈球。因妻项氏有孕多病。发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诵。工人捧板到家日。妻产一男。母子俱庆。】
『南直』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南京这个地方,沈球这个人,他的太太姓项,项氏怀了孕,却身体多病。孕妇如果身体有病,就会影响胎儿,胎儿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夭折,可能身体都很弱,甚至会有残疾、各种先天的毛病。所以沈球就很担心,怎么办?他就『发心刻成小卷』,把《感应篇》印成小小的一个册子,便于携带,随时都可以从身上拿出来读诵,方便受持的人。所以《感应篇》可以把它印成一个袖珍本,随时放在口袋里,我现在读的那个本子就是属于袖珍本,它是折迭的,比名片稍微大一点,它有好几页可以拉开、可以合起来,折迭式的,很方便,里头还有注音,能够帮助你把字读准。当时他刻的这个小本流通,便于人持诵。结果印刷的工人捧着这个刻板『到家日』,就是准备去印刷,那一天开始印,他的妻子就生产了,产下一个男孩,很健康。『母子俱庆』,庆就是非常的平安,这就是得到了一个感应。
所以要生产的妇女,希望能够顺产,希望能够生下一个有福、有德的孩子,健康的、健全的孩子,怎么做?要大做功德。看你自己的能力,有能力的多印法宝,这是最好的方法。印光大师当年,人家供养他的这些钱财他只做一个事情,就是印法宝、印经书。我们师父上人净公上人老和尚一生也是做这个事情,跟印祖完全是一样,只不过现在的法宝的形式多样,有光盘,还有网站、卫星电视等等,不光是书。而且现代人可能你让他看书,他没有那个耐心,你让他看碟子还比较好一些。我们这些光盘可以大量的印,像《感应篇》,过去曾经出过白话故事的有声书,有国语,还有粤语,专门请播音员讲授,讲得非常动听,让你听得很入神,都是讲故事。它完全是讲《感应篇汇编》里的故事,但是用白话的形式讲,还有音乐配合,就像听说书、听讲故事,非常动听,这些都可以大量流通,网站也可以放上去。我们来大力推动《感应篇》的学习,学净土的人用这个来扎根,不学佛的人学了这个都有大好处。我们再看第九个故事:
【杭州汪静虚。志欲刻板广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先志。捐产刻成。多方劝募。善士殳玘等。印施万部。源梦父谓曰。汝善成我志。劝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寿。众人与汝。名著善籍矣。】
这个是讲到流通《感应篇》,超度父亲、利益现世人的这个果报。杭州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汪静虚,他发心想要『刻板』流通《感应篇》。这个『广施』就是指大量的印送,古时候印刷成本很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像现在,现在就方便了,所以想做功德,现在容易。『以薄宦未果』,他做一个小官,小官就是薄宦,薪水就很低,所以未果,就没有办成这件事情,靠自己的力量做不来。结果他的儿子,叫汪源,『克承先志』,这个克是能的意思,承是继承,先志是他先父的遗志,这是孝养父母之志,父亲有未成的宿愿,儿子把它成就,这是大孝。所以他『捐产刻成』,这个儿子很难得,把家里的财产都捐出来变卖了,来刻印流通《感应篇》,等于是为他的父亲做功德,有点像《地藏经》里面的婆罗门女。婆罗门女母亲死了以后,为她母亲变卖家产,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就等于是护持佛陀教育,加上她念佛(《感应篇》如果加上念佛法门,合在一起就更圆满了)。他为他父亲刻印这部书,当然自己力量还是不够,所以『多方劝募』,劝大家一起发心募捐。
古时候的人纯朴,所以募捐的形式很可行,现在募捐我们也不提倡,为什么?一来现在印刷、流通法宝不像过去那么难了,一般一个人的力量,譬如印个一千部、二千部,你拿出几万块钱也就够了,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除非是他们主动发心,你可以大家一起做。不要去劝别人,劝别人就怕有副作用。所以我这一生立志也是效法印祖,效法我们师父上人,人家给我的供养我就全部印法宝,但是我绝不劝募,我绝对这一生不会劝人发心来印。我们有多少钱就印多少法宝,没有钱就不印,这是众生的福报问题。我们在讲课里头劝大家印,这就行了,劝大家也不是把钱给我,劝你们自己印,绝不募款。所以,如果有人以我们的名义说要募捐的,那都是假的,师父上人也不募捐,我是更不能募捐,只是劝导大家,这是个好事,你们愿意印你们自己去印。
这位汪源联系大家一起,『善士殳玘』,殳是个姓,这是例举出一个人名,说有这些善士等等,总共印施万部《感应篇》,印了一万册。结果这个好事做完之后,汪源梦见他的父亲,就在梦里跟他讲,『汝善成我志』,你很孝顺,我一辈子没做成的事你帮我做成了,养父亲之志。『劝善共施』,劝导大家一起来行这个善事,布施流通《感应篇》,这个功德令我已经生天了,而且你的母亲现在还在世,也得长寿。『众人』,就是一起发心做这个好事的人,这些人跟你『名著善籍矣』,你们的名字也已经留在了天神的善籍当中,善籍就是善录。《感应篇》这里讲得很清楚,天地鬼神对每一个人都有善恶录,他们监察我们的行为、记录我们的行为。不要以为我们自己做了亏心事没人知道,其实天地鬼神没有一个不知道,不可以自欺欺人,哪怕我们心里起心动念,有一个不好的念头,譬如说嫌弃人的念头、憎恶人的念头、怀疑人的念头,甚至毁辱人的念头,都知道。你能瞒的只是那些胡涂人、愚痴的人,就是跟你自己一样的人,瞒不了天地鬼神,瞒不了圣贤。有功夫的人、心地清净的人都知道,知道他不说,为什么?说你,你不能接受,你会抵抗、会逆反,那更造业了。就不说,只是在讲课当中点一点,你自己去反省。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简州王巽。久病死至冥司。见一衙门。金字额曰。东岳府。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应篇也。巽读一遍。欢喜恭敬。即闻神曰。王巽一见真经。便生如此敬慕。若能从此奉行。兼持戒杀。自然疾愈身安。不须在此。遂得还魂。重病顿愈。由是奉行不怠。】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第十个故事,讲的是『简州』这个地方,是现在四川简阳县,有一个人叫王巽,这个人病了很久,最后病死了,这都是他的业力。结果魂神到了『冥司』,就是阴曹地府,见到一个『衙门』,上面有一个匾额,写着金字,『东岳府』,原来是东岳大帝的衙门。『殿左』,大殿的左边有一个『金字碑』,这个碑上面也是金字刻的,原来刻的是《太上感应篇》。你看阴曹地府里头都用《太上感应篇》来做为衡量人善恶的标准,换句话说,鬼神记录人的功过善恶,完全是根据《感应篇》。结果王巽就在那里读了一遍,就是还没有接受审判之前,没进衙门,就在门口抽个空读了一遍。读一遍时间不长,你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的读,也就是十分钟。所以我劝大家是每天最好能读三遍,至少要读一遍,把它做为定课,读一遍就十分钟,读三遍也就是半小时,可是你得到的利益就太大了。王巽读了一遍之后很欢喜,以前没读过,读了之后觉得很受益,立刻就起了恭敬心。你看,对于圣贤教诲他有这分诚敬,这就是福报,福报就看你的诚敬心有几分。你对圣贤教育如果没有诚敬,没有福报,你就没办法真正去依教奉行,所以福也加不到你头上了。结果他正高兴的时候,就听到有一个神跟他讲,大概也不是跟他讲的,是在旁边作评论的。说王巽这个人一见到『真经,便生如此敬慕』,神都受他的感动。王巽见到了真经,什么叫真经?完全讲的是真理,这样的圣贤教诲就叫真经。道家里头讲真经,实际上儒释道讲的都是真经。他见到了真经就生起如此敬慕的心,能够有恭敬心,能够生起仰慕,能够想依教奉行,这很难得,这一念善就感召无穷的福报。
所以神在旁边说,『若能从此奉行』,再加上『戒杀』。大概这个人杀业比较重,可能喜欢吃什么海鲜、美味,杀业重,感召的是疾病、短寿,他就是病死的,原因是杀生。能够戒杀、能够吃素,就得健康长寿。加上他能奉行《感应篇》,福报就更不得了,所以『自然疾愈身安』,疾病就能康复。身安,这个身安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从健康角度上讲,身体没病,原来的宿疾都好了;第二个讲他的福报现前,身心安乐。所以『不须在此』,这个此就是此地东岳大帝那个衙门,审判的多半是罪人。真正力行《感应篇》,成了一个大善人,就不用下地府了,即使不学佛,都能往生天道,道家讲做神仙去了;如果你能够加上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就往生极乐去了,不用再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了。说完之后,这个王巽就还魂了,在地府里头有这么一个经历,就是现在我们医学里讲的濒死体验,在临近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绝不是幻觉。他还魂了,苏醒过来,结果『重病顿愈』,顿是立即,他得的是重病,结果立刻就好了,这不可能是假的。他知道这个感应,『由是』,就是从今以后,因为这个缘故奉行《感应篇》,绝不懈怠,一生受持,所以自然就得到了福寿。底下有两行分析:
【盖不识字人诵经。胜于识字人。以其无杂想也。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以其能摄心也。其义只在敬字。王巽可证也。】
这是跟我们讲,受持《感应篇》最重要的心态就是在一个敬字,诚敬心。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怎么叫做敬?这里讲,举了个例子说,不识字的人背诵经典,胜过识字的人背诵经典,这话什么意思?一个人不识字,他就听,听完之后他就能够认认真真的去读诵,他心里没有妄想,『以其无杂想也』。你要知道,不识字都能把这经背下来,他花的功夫肯定比那个识字人要多;如果心不诚、不敬,他不可能背得下来。我就认识一位马来西亚的同修,这同修虽然是华人,但是从小接受英文教育,不认识中国字。结果听到老法师讲《无量寿经》,他就发心来读诵《无量寿经》,一个字不认识怎么读?他就听那个光盘,照着上面的音,一个字一个字去念,就像我们念咒一样,《无量寿经》将近二万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这么硬把它读下来,现在基本上能背了。你看人家花多大的功夫,虔诚,不识字的人都能背诵《无量寿经》,他心里肯定是很诚敬的,他读诵的时候没有杂念;我们识字的人读《无量寿经》杂念很多,原因就是诚敬心不足。读经的时候,读《无量寿经》也好,读《感应篇》也好,要像什么样?印光大师讲,如对佛天,就像佛站在我们面前,天神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这样来读、这样来诵,诚敬心就出来了。你在佛菩萨面前、在天地鬼神面前,你还敢胡思乱想吗?他们都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
实际上不是如对佛天,是对着佛天,佛菩萨何曾离开过我们?头上三尺有神灵,神灵何尝离开过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见不到他,他就不存在,肉眼见到的可见光,那个光波范围很小,看不见的事物比看得见的不知多了多少倍。不可以掩耳盗铃,说看不见了,我就没有了。像掩耳盗铃那个成语,为了偷铃,怕别人听见,怎么办?把自己耳朵堵起来,自己听不见了,就以为人家都听不见,那叫掩耳盗铃。我们看不见神灵就以为他不存在,不一样的道理吗?多愚痴、多可笑。下面讲『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这是鼓励我们要背诵。你看着本诵,如果读得很熟,杂念就会进来;背的时候,你这心就更专注,因为杂念一进来的时候就背错了。别说《感应篇》这么短,它一样,背着背着错行了,本来背这一句,下一句就跳到前面去了,很多情况都是这样。这是说明什么?你那时打妄想了,没有留神、没有专心,所以背错了,背着背着自己都不知背到哪去了。背《无量寿经》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更多,因为它长;《感应篇》短,还比较容易,愈长的经典你愈得专注,这样能够摄心。摄心就是专心,把心收回来,把妄念都排除。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平常我们的心是散乱的,像放出去的鸡,鸡到晚上得把牠收回笼里头,心也是,你不能老放到外面,要把它收回来。所以摄心就是收摄你的心,把妄念给去除,用背诵的方法最好。孩子为什么要背经?就是让他摄心。背诵的那个内容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让他修定。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切的圣贤教育都是遵循这个纲领。《感应篇》本身就是戒,你得照着上面来做;背诵就是修定,定久了就能开智慧。『其义只在敬字』,摄心就是恭敬。当我们能够把心真正定下来,那个诚敬心就流露出来了,无论待人、处事、接物,都有诚敬,都不敢放肆、都不敢怠慢。所以,诚敬心的培养是学圣、学贤关键之所在,也是你福报能不能得到的关键。如果我们修善,做这些善事,流通法宝,没有诚敬心,得的福很小,这个福报关键在你的心,不是在那个事。『王巽可证也』,王巽这个人的事例可以证明。你看,他就是读了一遍《感应篇》就得延寿、康宁,得这么大的福报,他就是读一遍,但是这一遍他读得很恭敬,读完之后心那么欢喜,马上受益,这叫法喜。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慈溪秦三。力贫养母。病癫久废。逢一道士曰。汝从我。当治汝。遂敷其足即愈。三白母从之。道士令三闭目。以手挟之。御风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讶曰。此无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家供养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劝。善根不断。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复挟归。已十三日矣。】
这个感应也很特别,在『慈溪』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有一个人叫秦三,『力贫养母』,家里很贫穷,但是很孝顺,孝养母亲很尽力。结果『病癫久废』,他自己得了病,什么样的病?这里讲病癫,大概是像癫痫这类的,久废,病久了之后竟然变成残废。『逢一道士曰』,有一天遇到一位道士,这个道士是有功夫的,就跟他讲,『汝从我,当治汝』,你跟着我来学,我可以把你治好。于是这个秦三就发心跟他,『敷其足即愈』,大概是给他的脚敷上些药,马上就好了。古时候的道士都是大医家,医和道都是同源的。秦三于是就跟他母亲报告,说要跟从这个道士来学道,这个人很孝顺,要离开他妈妈去学道了,必须要征得母亲同意。之后道士就教他,『令三』,就是让秦三闭目,把眼睛闭起来。然后拉着他的手,『挟之』,拉着他,『御风而行』,乘风飞去。这道士有神通,拉着他一起飞,飞到了海上的一座山,这是一座仙山,里头的人都是仙人,要不然也到不了这山。山上的人看到了秦三,很惊讶,就问这个道士说,此人无『仙骨』。大概成神仙的人都会长出仙骨来,所以他的面貌就很俊秀、很清雅,我们讲仙风道骨,他要有这样的一个面相出来,才能成仙。这个人没有仙骨,『何以至此』,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道士就说,『伊家』,伊就是他,他家里供养《感应篇》已经好几代了。大概是他祖父辈就已经供养《感应篇》,每天读诵受持。
你看过去古人都以《感应篇》做为自己的家训,清朝的彭二林居士家里就是这样,历代都有状元、进士。这秦三家里奉行《感应篇》好几代人了,而且『每为子孙讲劝』,都劝自己的子孙学。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里头也是特别劝导,家庭教育,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带孩子学习《感应篇》,孩子每天都得背诵,要跟他讲解里头的意思。家庭教育最重视的是要用因果教育,在这个小册子《天下太平之根本》里面搜集了印光大师很多的开示。我就是因为认真学习了这本小册子,才发心要讲这个《感应篇汇编》。因为印光大师反反复覆的强调,所以我们就落实印祖的教诲。然后又说『善根不断』,他家里人都很有善根,秦三这个人善根也很厚,虽然没有长出仙骨,还是收了他,所以把他带到这个仙山上来了。结果秦三因为『思母念切』,他很挂着他的母亲,心也很孝顺,但是情执没放下,所以也成不了仙、成不了道,这个不能勉强。所以『复挟归』,这道士还是把他拉回来,让他回家。结果回到家,虽然他感觉上很短时间,已经过去十三天了,换句话说,他可能已经入定十三天了。从这里我们看到,要成仙,它的基础是《感应篇》;我们学佛要往生西方,也是要以《感应篇》做为我们的基础。能不能够成仙、能不能够成道、能不能往生?就要看你能不能放下情执,《感应篇》做得十足、做得很好,情执没放下,也成就不了。
所以要往生西方,首先要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要以《感应篇》做为标准,然后还要放下,把一切情执放下。这个需要智慧,佛家讲的般若智慧,看得破、放得下,这要用什么智慧?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师父老人家今天讲经里面就讲到,现在科学家全都已经证实了,所有的物质分析到最后,现在最小的微粒叫微中子,大概是电子的一百万分之一,现在能发现的最小的粒子,再往细分就没有了。物质都没有了,是什么?是人的念头。念头的波动形成了基本的粒子,然后组成物质,所以整个宇宙所有物质的根源就是念头,就是你的心,那是妄心。妄心一动就产生物质现象、产生宇宙,所以都是假的,叫幻相,不是真的,是你念头变现出来的。你对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肯放下,真的就是一场梦,眼前有父母、有儿女,全是梦中的境界,真正醒过来了,什么都没有。能放得下了,你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放不下,你的福报在六道里面享,你受持《感应篇》,将来能够生天、能够作人。但是,再轮回作人,甚至往生天道,你未必能够再受持《感应篇》了,可能还会造业,特别是享福的时候,造恶业会多,容易,造的业很严重,来生就堕落了。这叫三世怨,这一生修行没有出离六道,来生在人天享福,人天享福就造业,造业就受报,来生就到恶道去了,三世怨。所以《感应篇》是基础,但是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要念佛求生净土。下面一个故事:
【天彭张道人。诵感应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诵其半。忽卧病至冥。一官问曰。尔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诵其半。宜还人间。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劝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苏。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屡有丰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这是讲一个修道的人,在『天彭』,这是四川天彭镇,张道人(道士),他以《感应篇》做为日课,每天读诵。『募化度日』,就是他每天去化缘,有点像出家人托钵,过着很清苦的生活,这是修道的人。但是他『止能诵其半』,这《感应篇》他每天只读半部,大概是不是太忙了,不能全部都读下来。这个也是太不应该了,从头到尾读一遍也就是十分钟,他十分钟都不肯拿出来,只读一半。结果有一天忽然卧病,就断气了,魂神到了冥司、地府,遇到一个冥官,就问他,『尔』,就是你,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究是究竟,就是把它读圆满、读熟,为什么不把它全篇读圆满,偏只读个半部?『而乃止诵其半』。你『宜还人间』,宜就是应该,你回到人间,还要『更受百日辛苦』,就要受惩罚。你对《感应篇》不尊重、不恭敬,只读一半,不读圆满,所以罚你受一百天的辛苦,就是得病。所以人得病,要知道都是因为造业,不能怨天尤人,都是自己造的。想要早点病好,怎么办?你依《感应篇》断恶修善,每天读诵、每天奉行,就能好,这些故事都给我们讲这个道理。结果张道人出来了,在冥司门口遇到一个鬼吏,这也是地府里头的官员,吏就是现在讲公务员,告诫他说,『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因为你不肯把《感应篇》读圆满,所以你要到这里接受惩罚。可见得读《感应篇》我们要恭恭敬敬,读漏一个字、读错一个字都有过失,鬼神都知道,所以不可以用慢心(轻慢的心)来读,要恭恭敬敬、一个字一个字,自己要听得清清楚楚,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记得清清楚楚,口里读得清清楚楚,就像念佛似的。这三个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得清清楚楚,这才叫诚敬。
这张道人不读全篇,所以到阴府来。『今可自悔』,你现在自己要悔过自新,并且普劝世人,要自己读、自己做,还得要劝导别人读诵、受持,不仅可以免罪,而且还可以增加功德。道人从阴曹地府出来了,就苏醒过来,苏醒之后『遍告一方』,把他的事迹跟大家讲,这个事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决定不是假的,把他这一方的人都教化了。『人果敬信』,每个人听到他的教诲(他这是现身说法),果然都能够生起对《感应篇》的恭敬和信心。所以这些故事得多讲,讲了之后大家就能够生信心。如果有这种网站,现在网站很方便,能不能够我们也开辟一个网页,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感应篇》,得到的感应,就像这些故事,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应故事,把它写下来,可以送到这个网站上面。像在无量寿经专修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些都有邮箱,欢迎你们投稿,都是鼓励大家生起信心。大家生起信心,乐意受持了,大家都有福报,所以当时张道人那个地区,就是四川天彭这个地区『屡有丰年』,经常都出现丰收年,这是人心向善的感召,人心善,天地就和。我们现在看看,当今的社会、当今地球屡有灾年,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天灾人祸愈来愈频繁、愈来愈严重,不是有丰年,现在是欠收、粮食减产,科学家说这是因为温室效应,地球变暖了。地球变暖原因何在?人心变坏了,变得浮躁、躁动不安,所以地球也躁动不安了。要改变,那要从根本上改,就是改变人心,用《感应篇》的教诲、用因果教育,这是最好的。道人能够这样自度度他,所以他自己的病也就康复了,后来他自己都得道,得道成仙。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钱塘汪元。贫而无子。惟老母在堂。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寿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寿。元尝曰。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感应之理。固昭昭矣。】
讲的是钱塘这个地区,现在的杭州,汪元这个人家里很贫穷,也没有儿女,只有老母在堂。他很孝顺,奉养母亲,自己日诵《感应篇》做为日课,而且也要发心流通、募集金钱来刊印布施,以祈求母亲长寿,也祈求自己能够有子嗣,就是能够有儿女。这个是孝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希望有后。『方刊首卷』,刚印了第一卷,他的妻子就怀孕了,你看感应很明显。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而且母亲也享了高寿,你看求寿得寿,求子得子,有求必应。汪元就说,『吾一念之诚』,我这一念诚心(真诚的心)求母亲长寿,她老人家就得寿了,求子嗣就得子嗣,嗣就是继承香火。『感应之理,固昭昭矣』,昭昭是明显,真的一念善心起来了,马上善报就现前;反之,一念恶心起来了,恶报也很快现前。《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非常快速、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希望得福报,不管你有求还是无求,你要求福报,你奉行《感应篇》,能够求到;你不求福报,你奉行《感应篇》,也能得到。而得到福报之关键就在这一个诚字,这里讲「吾一念之诚」,诚心里头没有其它的杂念,没有怀疑、没有间断。这个《感应篇》我要终身奉行,天天不缺课,天天拿它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对照自己的念头,有过必改、有善必行,这就是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个诚字就做到了,感应就很不可思议。能够终身力行,真的你要念佛求往生,只要临终十念都必定得生,有求必应。成佛都能求到,世间得一点功名利禄、福报,那叫鸡毛蒜皮,最好就不必求,随缘就好。你一定会得到福报,你一定会身心安乐,一切障碍、业障都消除,身体会健康、智能会增长,性格会愈来愈柔和,做事愈来愈顺利,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是《感应篇》里面讲到的,真正力行就一定会得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希望我们一起来认真的落实,我们每个礼拜一次来学习,深入学习。但是从礼拜一到礼拜六,我们必须每天读诵、每天做功过格,然后你听才会真正有受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