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0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卷二十摄道之总义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8-5 13:26: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卷二十
  「今者于摄道之总义,略为说之,最初道之根本,于依止善知识之理趣,当净
治之。次于闲暇生起无伪。欲取精实,以是修习,由内惩诫,为生此故,宜修暇满
诸法。次若未反求现世之心,则于后世不生猛利之希求,故于身不久住之无常,及
死后飘流恶趣之理,应励力修习。尔时以生真实怖畏之念,于三宝功德,心生至诚
之决定,而住共同皈依之律仪,于共学处而勤修学。次于一切白法根本之业果,由
多门中生起深忍之信,令其坚固,以致力于善不善之行止,而当恒住于四力之道。
如是若将下士诸法类贯入其心,更多思惟生死总别之过患,从总生死,遮止其心。
次知生死从何而起之因,是为惑业,而生起真实欲断之心,总于能脱生死三学之道
,别于自所受之别解脱戒,当努力焉。如是若将中士诸法类贯入其心,如自堕于海
,有情诸母亦皆同尔,而为作意,修习慈悲为本之菩提心,如何能生,须当励力。
此若无者,则六波罗密及二种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若于彼稍生一二领受之
行相,则以仪轨受戒,于其学处而为努力,以坚固愿心,应听闻诸广大行,了知行
止之诸界限,于彼而生希求。彼若生者,即以仪轨而受行戒,于成熟自身之六度,
及成熟他身之四摄等而修习之。别于根本堕罪,当舍命守护,中下品缠及诸恶作,
~P 1344
亦励力而毋令染,设或有犯,当于还净而精勤焉。次于后二度特须修学,于修静虑
法善巧已,则修三摩地而于清净之二无我见,当如何能于身心生起而得之,须知住
于见上修习之规,而为修习耳。于如是之静虑及慧,施设止观之名,除于此二更无
余者,是变菩萨律仪已,从彼学处中而出也。此亦须修下下道时,于上道愈起欲得
,若听闻上时,于下愈起欲修也。修彼等时,亦须断除分别,使心平等,如是若于
引导之善知识敬信微薄,是则断善妙资粮之本,故于依止法须应努力。若于修行勇
锐微弱,当修暇满法类,倘于此世耽著若甚,当修地常及恶趣过患以为主要。若见
于所受制之界限缓慢,则修业果为主。若于生死厌患微小,则求解脱惟成虚语,当
思生死过患。若任何所作于为利有情之心不猛,是断大乘之根本,故须修习愿心。
若受菩萨律仪,于行修学,其执相之系缚若过坚利,宜用理智破坏执相之所缘,于
如空如幻之空性而修习。心若不住所缘而作散乱之仆使,则当修心一境性而为主要
,是诸前贤之所说。由此为例,诸未说者,如应了知。总之莫成一品,须令身心于
一切善品而能安住也。辛二、别于金刚乘修学之法者,如是于诸显密共道净修之后
~P 1345
,不应犹豫当入密乘,此道较余法特为宝贵,以能速疾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
当如道炬论所说,于初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须增上,此亦须于彼中所说最下之性
相全者,而如是作也。次应先以密部根据所说之灌顶,成熟自己之身心,次于尔时
听闻所受之三昧耶及律仪等了知守护。若犯本罪虽可重受,然道之功德,于身心生
起极为留难,故当励力毋令染污。粗罪不犯,亦当致力,设有所犯,亦当作诸还净
之方便,此乃修道之根本。彼等若无,如基础损坏,则楼阁必倒塌也。文殊根本教
王经云:『能仁于坏戒,不说咒成就。』如是所说等之三种成就,任何亦无也。于
无上瑜伽之经中,亦说不护三昧耶及灌项下劣、不了真性,以此三者,虽行修习,
任何亦无成就。若不守护三昧耶及律仪而言修道者,是飘流于密法之外。如是能守
护三昧耶及律仪于密道而修者,若于下三部,则于有相无相之二种瑜伽以次修学,
如于上部则于二种次第瑜伽依次而学焉。以上是唯名言略示转入密咒之方隅,广者
须于真言道次第中而知也。若如是学,即是于摄一切显密扼要之圆满道体而修学,
能于所得有暇具足义利,将佛圣教于自他之身心增广也。」
~P 1346
  兹当略说道之总义,(见广论))欲得最后果位,皆与前前有关。佛所说一切
成佛法门,不外三士道所摄。上士道以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然欲菩提心生起,
须有出离心。欲生出离心,须先了知下士道。欲知下士道,须先依止善知识,故于
依止善知识法,心中须相应生起。于依止功德、不依止过患,依教依理,善为抉择
修习,以断疑虑。依止善知识者,以已得暇身为摄取心要故。故须先具真实(非假
)取心要欲。吾人造无谓业,空过此生者,皆无取心要之欲故。此欲若真实生起,
则不待他劝,自能内策。亦不致口头说修或推延后日再修。古德云:「暇满生起,
离无义。」吾等于暇满大义,心中皆未生起。若生起时,则于一刹那时皆不令空过
。必须取得代价,较惜万金或如意牟尼宝尤甚。人身万劫难得之理,稍有智者,本
易了解,惟不易生起与此大义相应之心。古德云:若生起暇满大义之心,则于无义
之事,必生追悔。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矣。
  已修暇满大义,而生起取心要之欲乐,则应进修次一法门,即轻现世、重后世
。取心要欲乐,乃入一切道次之门。吾人若为现世微少安乐所萦绕,则不仅关闭此
~P 1347
入道之门,亦且如旅行在中途有所留恋,不复作再前往胜处之准备。为对治此,当
修此生无常,决定是死。死后识性不灭,随业力流转,不得自在。而诸业中,吾等
又以恶业为多,故修死无常及流转之苦,而取中士道心要。但此犹未为足,须取上
士心要。上士心要,即发菩提心、六度、四摄,直至成佛等是。此若不能,则取中
士解脱心要。再次则取下士人天增上果。然此三者,皆不限于此世,而在后生。故
对治重现世之法门,惟一以念死无常及三恶趣苦为前提。藏中大德云:知此者虽多
,然能亲生感触者少,大都挂在口耳之间。一、若修决定死至合量时,必如凡夫真
临死时,身心为之战栗。二、修死来无定期合量者,须如众多怨敌,以诸枪械将自
围逼,命在须臾,无可幸免之情形。修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至合量者,
觉除佛法外,世间诸余一切皆味同嚼蜡。此三者为念死法切要根本。开之为九相。
约之三决定。博多瓦格西云:「余能于暇满大义不致空过,稍得进益者,皆无常加
持我之功德。」吾人平时每多浅易视此。先哲亦多了解此理,不待佛说。须知此门
,极关重要。地上菩萨,亦念死无常为一铁槛,不易越过,何况凡夫。金刚乘中,
以髑髅为饰者,亦无非取触目惊心,提起行者念死无常之心,幸勿视同寻常。知死
~P 1348
无常,随诸不善堕入恶趣之理;修此时,当修自己甚易堕入,生起决定心,不可如
隔岸观火。如怖畏心真实生起,则必寝馈为之不安矣。藏谚有云:「怖畏愈甚,则
求救愈切。」即此谓也。归依原文有:(一)一心归向,(二)诚信,(三)求救
护三义。故怖畏求救,为归依之一种条件。应于三宝功德有决定知,生起诚信。于
恶趣生起真实猛利怖畏。具此二者,方得归依之体,入于学佛者行列。今世多有妄
称通达空性成就生圆二次者,若细观察,彼等是否已得归依,尚属疑问。应知佛为
能求护者,法为正救护者,僧为救护助伴,故应信佛、修法、敬僧。法不外舍恶取
善二种。然业果法门,最不易信解。故应依多门而修。依佛圣言,佛为不诳语者。
须于贤愚因缘经等详观,再以现见因果为之参证。若生起坚固深忍胜解,虽于微细
之善,亦令缘起不空而勤行之。虽于微细之恶,亦生怖畏而不取作。此为下士法之
基础。然仅此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应于生死过患,若总若别,审谛思惟。如冤亲不
定等诸苦,蕴萃于心。知贪著轮回,等于锢疾。应多方对治,乃能除去。如何对治
?当思无始轮回,无异辗转久羁牢狱,须生起一种刻不容缓急欲脱离之心。复思此
苦,无非由烦恼业力所致。佛初说法,即示四谛,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知生死
~P 1349
剧苦,皆由烦恼业力而来,乃说灭苦断集之道,即戒定慧三学。而戒又为定慧之基
础。以具戒然后定慧方能稳固。次当进修上士道,由知母、念恩、报恩方能生起慈
悲。然此又不能无因而生,当思一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屡作我母,如是方能
将漠不相关之一切有情转成亲爱,生起爱乐之心。此心生起,再思彼等无不欲避苦
趋乐,而彼等以颠倒故,不能识认,所求适得其反,如是取舍,诚为可悯。由是而
生起慈心悲心,而为之拔苦予乐。亦如自己微苦亦不愿受,大乐亦不厌多之心,由
是生起我愿为之负责之增上心,由是引生大菩提心。又当思我虽具有恳切负责之心
,然仅一种心愿,而无现实功能。且一己尚未得拔,何能救护他人,乃思惟具足此
功能者唯佛、佛之三业功德、悲智功德、事业功德,皆具救护一切有情功能。由是
生起为利有情自愿成佛之心,此即菩提心。一切善法,若无此心以为坚固地基,则
无异于沙滩上建庄严楼阁,不旋踵即倾圯矣。故说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又成佛最
速方便,无过无上瑜伽。然若无菩提心,则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何能
得成就。故菩提道次,乃宗喀大师令吾等速得成就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视如衣食
~P 1350
之不可缺,辛勤修学,自依止善知识至生起菩提心,亦不久即能成就。
  由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当如仪受勤行学处:(一)思惟发心胜利,
(二)昼夜六时勤行发心,(三)不舍有情,(四)勤积二资粮。次当坚固愿心,
令后世不退。远离四黑业,勤行四白业。次听闻菩萨广大行经论,如入行论、宝云
经及诸方广。密乘戒,先受后学。菩萨戒,则先了知行止分际已,方受。行心律仪
,有十八重,四十六轻。具足四缠,则舍根本。云何四缠?即无惭愧、不观染过、
不追悔(尚思更作))、嬉戏放逸(谓犯后尚自鸣得意)。四者之中,仅犯其一,
尚不入于根本罪。守戒当如□牛护尾,虽舍命不渝(雪山□牛,极爱护其尾,一毛
挂树,必解脱方行,虽猎者持枪在前,亦所不顾。)行者须当如是。初业有情,由
不恭敬门及放逸门易犯诸戒,应勤还出。否则即成不观过失、无追悔、惭愧及嬉戏
放逸而将轻罪转成根本罪。忏净有仪轨,用总忏悔文亦可。次当修最后二度,否则
不能进修以完成菩萨功德。庄严经论、声闻地、解深密经、修次各篇,皆修定之重
要典籍,已知道之概要,真实修时,修下欲得上,闻上欲修下,方入于道之切要。
~P 1351
若修下不乐向上,或闻上法而思躐等,反以修下为迂回者即入道之切要。圆次由于
生次,生次及大乘法,须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慈悲生。慈悲由知母、念恩、报恩
生。慈悲乃缘他有情苦而生,若尚不能缘自己生死之苦,如何能缘他有情之苦,而
生起悲心,此入行论所说。故须先生起自己于轮回不能忍受之出离心。但三有轮回
为微细苦,欲认识此苦,又须先认识下士道所说三途粗猛剧苦。欲生此三途剧苦怖
畏,又须先观待念死无常及速取心要之心。中士道细分出离心,关系下士道远离恶
趣之粗分出离心。念死无常不能久住之心,即缘念于后世,而后世以恶趣易集故,
又多入于三恶道,由是即生起怖畏三途苦之心。又若无思惟暇满大义,速取心要之
心,不能生起念死无常之心。而此诸义,又须由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起。故知圆
满双运身,穷究根源,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颇公讲授生圆二次第时,常开示应由
最初根本法门修起。故欲得胜观,应郑重勤修正定。欲得正定,应郑重勤修菩提心
,乃至欲得中士道,应修下士道。所谓切要,如人身有病,于其窍六施以针灸者然
。于诸次第法门用力应平均,不可强于此法而弱于彼法,应以聪慧观察于诸法门,
皆能强力而修。修暇满时,若不能如修依止时之有力,则应励力勤修,令其力增上
~P 1352
,亦如前修依止时之量。此乃就已修之人而言,若尚未修者,则于一切法门力皆微
细,更不待言。已修而未至者,须以聪慧观察,于何法门尚有弱,即于此点致力以
补足之,总之凡不愿利他者,即为自利心太强之象徵。若著相布施,则当以理智破
其执相心。入座观空,后得观如幻(此为上师所开示之要义。)菩萨行六度时,若
犹执相,则如净饭掺毒。若于善缘,心不安住,此心为散乱所役使,则当修止。以
上乃噶当格西所说者。最要之义,为从依止善知识起,乃至胜观诸法门,专修一种
,不能成佛。故说唯修空见,或唯修定,即能成佛者,皆不应理。以须有具一切断
证功德,方能成就色法二身故。而一切道次,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慧、三为津
梁,就中又以菩提心为主。以前一切法门,皆为成熟菩提心之方便,不可或缺。乍
视颇似繁难,此因未修之故。若勤串习,亦不甚难。例如一部机器,常人见之,茫
无头绪,若在工程师,曾加串习者,则能得其枢纽,不难控制而得其用。如于前所
说学行法之次第进修已,最后别于金刚乘修学法分三:一、堪学密乘法器。颇康二
公皆云:密乘固为成佛大法,最堪赞叹。然如狮子乳,土钵不堪承受。惟丁此末世
,以劫浊见浊之故,一般学人欲修无上密乘,而忽略菩提心及空慧,一若其前生已
~P 1353
修成者然。推究其动机,无非欲迅速得成。以一平庸之人,数年之间,立获了不得
之大成就。如此动机,无非为虚荣心而发。所学虽属妙法,亦断无成就之理,此不
过劫浊之象徵而已。菩提心乃显密共道,依经教说,若能真实生起,固为最上。依
口诀说,即能相似生起,亦能入密。经云:「一佛出世,如优昙波罗花,暂时得见
。」此谓值佛出世为极难事。但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尤为难得,故古佛赞为贤劫。
吾等生当此世,固属幸运。然亲得值遇者,亦属不易,昙花之喻,即比其逝之速也
。过去如光音佛、迦叶佛,皆未转金刚乘*轮。虽不能说彼无密法,然若存若亡。
千佛最后一佛为默巴朗遮如来,曾发愿,凡过去诸佛一切诸法门,我皆应有尽有,
故此佛中具足大小三乘,显密诸教。除此而外,余佛不全转一切*轮。吾等值此贤
善因缘,极为不易,勿令良机坐失,以其速能圆满二资粮故。但真入密道,须具菩
提心,安住密乘。否则虽得灌顶,不得称为入密,不过略染习气而已,然此亦属难
得。密相续云:「菩提心生已,方能达密道。」此明入密之不易也。
~P 1354
  第一次第,如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学显尤甚。师应具谨护三门
,严持戒,无谄诳,善巧密道,并绘事等各种功德。最低限度,亦应善巧灌顶诸事
,具戒定慧,成熟合量法器,不生疲厌。(一)善得灌顶,护持禁戒。(二)依本
尊法,专修仪轨,如法完成者。及于修本尊法一切作为不疲厌者。(三)依上师作
风,不稍失坏,而为弟子灌顶,尤须德胜于过。此乃最低限度,下此即不合为师之
量。以上说第一次第,具菩提心以成熟身心,令成善堪能法器竟。
  再学第二次第,成熟灌顶因。寻得具德相金刚阿□黎已,须依清净续部能熟灌
顶,以成熟身心。作部,但有净瓶灌顶(摄有二种)、行部,加五部灌顶。瑜伽部
,再加金刚阿□黎灌顶。无上瑜伽部,再加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句义灌顶。四灌
顶俱全。以上说第二次第,以如法灌顶成熟身心竟。
  再学第三次第,受持三昧耶,以成熟身心。作、行二部,应守愿菩提心之八种
,及行菩提戒之十八重、四十六经。瑜伽部,即有金刚乘戒;无上瑜伽,具有十四
根本及八支分。别解脱戒,不可重受。金刚乘戒依诸方便忏净,如诵百字明百万遍
之类,虽可重受,然于生起生圆二次功德最为稽留。且再得灌顶,亦只可忏粗罪。
~P 1355
凡犯戒者,均无上中下三品成就。无论作行瑜伽无上瑜伽何部成就,皆不能得。密
宗下三部无生圆二次。未通达空性者,称有相瑜伽。已通达空性者,称无相瑜伽。
生起菩提心,令自己已成法器后,即不须依作,行瑜伽之次第顺次而修,可于四部
中随自根器任选一种;但必须先修生次,以为成熟圆次之生因,然亦非修护轮、坛
场、本尊,即为生起次第。须于三有合修,方为生起次第。修生次,乃为断凡俗知
见。圆满次第,谓即就善堪能之身心,依于殊胜方便,而圆满空乐要道。此中有五
次第:一、身语寂静,二、心寂静,三、幻化身,四、光明身,五双运身。此又分
二:一、有学双运,二、无学双运。此处所说双运,谓光明与幻化和合,非前所说
之止观双运也。无学双运,由有学生;而此又须由幻化光明各别修成而来。由意寂
静而后证光明身。心寂静由身语寂静而成;而此又须由生起次第而来。生次由灌顶
,灌顶由生菩提心;而此又须依次乃至从依止善知识而来。如是每日从依止善知识
起,乃至止观,能串习一遍,然后依自所受本尊法修习,则此日不为空过,而成为
有代价,有意义。「佛说显密二种道 于中显教诸经论 能生无碍大辩才 速得通
达为教授 又于密教诸共道 亦能光显净身心 特于内外大小乘 大乘显密及诸续 
~P 1356
 二次第等所共须 正修妙三摩地法 如智者论已善说 能除行者诸歧途 为利诸
求解脱者 重著菩提道略论 如斯甚深广行道 是由弥勒与文殊 龙猛无著寂静天
 辗转传来三法流 汇归阿底峡尊者 揉成殊胜之教授 愿此所得诸善根 回向众
生利乐本 如来圣教久住世 永离一切诸垢染 谓摄一切佛语之枢要,龙猛无著二
大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轨,三类士夫修持之次第,宣示一切完全之菩
提道次第。是听闻阿兰若者,传内邬汝巴及传仅拿瓦相传之二,并从博朵瓦传夏惹
瓦,及博朵瓦传多巴诸教授义,从广道次中,此复略摄。
  多闻□刍修断者宗喀巴善慧名称,著于具善山也。吉祥圆满。」
  菩提道次,乃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心要,总摄三藏十二分教要义。分四大科,第
四科中分二:一、依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二中又分
二:一、于有暇身劝受心要、二、心要受持之法。由第二中又开出三士道,上士道
修心之次第,最后为学行法。马车,即学行法中之提要法。兹先将略论后略颂略释
~P 1357
,次讲马车。略论前五颂:「佛说显密二种道,于中显教诸经论,能生无碍大辩才
,速易通达为教授又于密教诸共道,亦能光显净身心,特于内外大小乘,大乘显密
及诸续。二次第等所共须,正修妙三摩地法,如智者论已善说,能除行者诸歧途。
为利诸求解脱者,重著菩提道略论。如斯甚深广行道,是由弥勒与文殊、龙猛、无
著、寂静天,辗转传来之法流。汇归阿底峡尊者,揉成殊胜之教授。」此前五颂也
。谓佛所说,显密要道中之显教,皆摄于此。最后一颂:「愿此所得诸善根,回向
众生利乐本,如来圣教久住世,永离一切诸垢染。」菩提道次辗转作教授,不但显
教,即密乘无上瑜伽与下三部,及生圆二次所依之定,亦于此明显开示。大师先在
热振寺造广论,恐后学易入止观歧途,复在噶登寺造略论。略论有三种特殊意义:
一、摄一切佛语为教授,二、显示无余净身心法,三、遮止止观歧途。加持派,由
文殊、寂天、阿也拉得惹(巴阿多吉)、勇金刚、仁青巴瓦、金洲大师传阿底峡、
仲登巴、博多瓦、伽喀巴(敬俄巴)。著作之地吉祥,即佛昔授记止公与德顿之间
将建大兰若,即今噶登寺。著作者吉祥,大师乃三界法王。著作之论吉祥,乃利益
众生,令得解脱之正法。以上释略论竟。
~P 1358
  次讲「马车」,此乃提纲挈领之科判,为切要中之最切要(乃座上自修之科判
也)。即发心已,学行法分二:一、修学能成熟自相续之六度,二、修学能成熟他
相续之四摄。初又分三:一、总修佛子学行法,二、别修后二度学行法,三、修学
金刚乘学行法。初即六度四摄。所谓发心已者,谓发起菩提心已;此指真实菩提心
而言。道之根本为依止善知识;依止之意,乃为明暇满大义后,欲取心要,故须轻
视现世、重视后世。然仅此犹不足,故须转入中士道,生起真实出离心。此仍未足
,尚须转入上士道,发菩提心。菩提心为入大乘之根本法门。依七因果言教,及自
他相换教授,须令自心,一见有情即油然生起,为利彼之故,愿速成佛之心,亦如
具惑凡夫,乍见可欲可恨之境,油然生起贪镇者然。但能如是,亦不可即为满足。
因仅此愿心,尚不能成佛。经云:「三世佛语,皆不外令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已,入
佛子行,而成正等正觉。」故发心已,应速:(一)取受行菩提心律仪及菩萨戒;
(二)学修六度,应知布施以舍心为主,由此动机,发为三业,即是布施全相,施
有三种:一、财施,下至一针一线、上至身命而为施舍,皆属财施。二、法施,如
~P 1359
理宣说清净正法,即法施。三、无畏施,于贼难王害,人非人等灾殃,能作救护等
是。但不应疑吾人不能圆满法施,须知法施非必登座之比丘为能。如遇亲友将作恶
业,能以方便令其不作。或在家居士于闲谈时,能以善巧敷说,引起彼等学法之兴
趣。即自不娴教理者,于每日念诵,高声朗诵,能令人非人等,心身清凉,亦属法
施。三、无畏施,虽无大力,然如见虫豸落水,拯之令起,亦属无畏施。凡布施若
无菩提心摄持,虽行布施,不名圆满施度,仅可称为作布施行。施度必须心如理、
行如理。如亲爱得取,即心不如理,以具有望报之心故,然此最易犯。财法无畏施
,亦莫不皆然。又如施人一缕,须和颜悦色,令受者满意。不然,即以金宝施人,
而以呼尔蹴尔予之,令对方虽受而心感不安,即行不如理。又应无怨亲、无悭吝、
无谄诳,由悲心念恩之门,不矜不伐而行布施。应于对方想作善知识,于自想作久
欲布施,苦无对象。今彼正感空乏怖畏,正如劝我行施者然。得此机缘,何幸如之
。又须知,施亦有应与不应之分,如钓鱼喂猫,或赠居士以上,酒葱等乱性之物,
或到恶意赠人刀械等,皆所不应。又如恶人出狱,决定其必为害乡里,则不可行无
畏施。又如时机未至,不可施以密法,亦所应知。至如何方能圆满布施,应修舍心
~P 1360
方能圆满。但圆满之义,又不应仅凭现实。如仅凭现实,以为圆满,则世间尚有穷
苦,岂佛施亦有未圆满。又不能仅凭离悭吝,说为圆满;若仅凭离悭吝,则小乘人
亦能离悭,岂阿罗汉之施即达圆满。故圆满施度者,具慧者须善为观察。又施之加
行,如前,观起资粮田,收摄为释迦一尊,与顶上上师相合;向顶上上师即佛启请
求加持,谓我为利有情愿成佛故,愿将财物身命、三世善根,无些微悭吝,施与一
切有情。次观施舍所缘境,想自财物受用充满虚空,随众生欲,一切施予。
  施差别门中,有对人不同之差别,在家以财施为主,出家以法施为主,经有明
文。霞惹瓦云:六度中,在家以前三度为主,出家以后二度为主。修时如前说,向
顶上上师即佛,启请求加持,观想所缘作财物施已,次作法施。先发起清净心,向
上师启请,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想自一切善根,一一皆变为善知识相,
于一一有情前说法,刹那间,皆令得解脱。次修无畏施,愿一切有情皆得离怖畏。
想自之一切善根,及一切福德,施与一切有情,于大热地狱化为甘露,令得清凉。
大寒地狱化为日光,令得温暖。于饿鬼道化为饮食,令得饱满。如是类推,以修舍
~P 1361
心。座间想善根福德财用,皆以之施舍,倘有时起不舍障碍,当思布施功德,及悭
吝过患。又当思释迦过去修菩萨行,身为白兔,跃入火中,以施婆罗门。身为国王
,以诸财富及妻子等而且布施。又身化大龟,渡五百商人登岸,并以身施,令皆得
饱。又为国王时,以身躯布施药叉。又为月光王子时,以身施人。又如经说,曾以
眼布施。想佛为得正觉故,曾行如是众多布施,我今亦愿如是作。因现在之财宝受
用,皆由过去善根而来,即当乘此时用以布施,不然转瞬死时,亦当无意义而舍。
修时,当作若有人来求施身命,我亦可舍之想。但寂天云:「未圆满大悲之前,不
能以身命布施。」以留此身修学,较舍此身意义尤大。若大悲心已修成,则舍身命
等于大树取一枯枝熟果,毫无困难矣。又布施财用,亦有限度。当:(一)舍,(
二)护,(三)净,(四)增。(一)舍,谓舍心;(二)护,谓保护身命,用以
修学戒忍等诸度;(三)净,谓观如此布施,是否清净,是否为善法;(四)增,
谓观是否能增长。此谓已生起舍心者,须不滥施,暂时留作更有意义之用。一切有
情未生舍心,于财物等固不虞其不能守护也。凡夫于不如理之舍护净增,亦四者皆
具。如于妻子即极能舍,其能护更不待言。且有死后变为蛇□,以守护其财宝者。
~P 1362
又凡夫于得财后,亦甚愿其清净,不遭意外损失,如飞灾横祸等,且极愿其财富增
长。如是之舍护净增等四,凡夫皆具,而皆不如理。如理之净,谓不非法取财。以
财之增长,非由经营而来,实由福业为因。故智者不断培福,然亦不存以少弋多之
心。因积有形之财,用之易尽,积无形之财,取之不竭。宿世善根,方是真正资财
,非盗贼所能窃劫,非增福不能增长。
  次、持戒:一、戒之体相。防护身语意三,断离恶业之心,即戒。由菩提心摄
受而有所防护遮止,即戒度。二、戒之差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
益有情戒。经云:「应守三聚戒,方能成正觉。」一、律仪戒,即在家出家各别所
受之别解脱戒。未受此诸戒者,即以十不善为戒。二、摄善法戒,即学行六度等。
三、饶益有情戒,即四摄法。下至送病者以药,援老人以手,皆此所摄。座间修时
,当思持戒之功德。如云:「以戒净水洗诸恶,以戒月光除热恼,持戒巍然如须弥
,持戒无军调伏众。」宗喀大师之能令康藏悦服,汉土景仰者,皆以戒光遍照之故
。昔曾有人强求大师授以自在权力之秘法,宗喀无已,答曰:「我无其他秘法,不
过依法而行而已。」五世达赖亦云:「我之能有自在权力者,皆由特戒功德使然。
~P 1363
」故吾人欲求权威自在,即当持戒清净。如是思已。上者当生起愿如过去大善知识
,护戒如护眼珠之念。次者亦当生起愿于十善勤行之心。于自所受之戒,当逐条回
忆,检讨最近或过去曾犯此否。若曾犯者,当依四力忏悔。若未犯者,当生欢喜。
启请上师加持,今后不犯。下座当思犯戒由烦恼起,应加对治,勿令自在。如贪观
不净,镇观慈心等。起镇时观怨亲不决定,如犹不能对治,即观无常以对治之。座
间修时,向顶上上师启请加持,愿我于十善,未作能作,已作增长。并愿一切有情
皆能持戒增长。想光明甘露降澍加持。
  第三忍度,寂天云:「仇敌遍虚空,不忍终无尽,但生一忍心,众怨皆消逝。
」一、忍之体相,于他损害、寒热痛苦,及于法思择,皆有堪能坚毅忍受之心。二
、忍之差别,一、耐怨害忍,修时当知对方有情,境有大小。圣凡难测。经云:若
于菩萨生一念镇,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菩萨深自韬晦,决非凡眼所能知。若一念生
镇,以对境增上故,感得如此过患,岂可不忍。入行论云:「一切恶业无如镇,一
切善业无如忍。」其他恶业,仅自分过患,不坏余善,镇则并坏余善。凡夫惟于亲
爱能忍,智者则于怨敌能忍。又当作还债消业想。如人以杖挞我,不能怨杖怨人,
~P 1364
以杖乃无知,人非圣者,皆由惑业驱使,故若生恨,应恨其主使之烦恼。
  座间修忍时,先向顶上上师坚固祈祷,我为利有情愿速成佛,请师加持,令我
于忍速得通达。再想假如有人非人等,对我作损害,初觉彼不应对我如是加害,次
以理智分析,彼等乃为魔祟,不得自在,一若行刑之刽子手,受命而作。又复当思
常人每于烦恼炽盛时不惜自戕,亦无非为烦恼驱使,于自尚且不惜,彼之加害于我
,亦复如是。我若不忍,设若对境中有菩萨众,一念镇心,能将我多劫善根一并烧
毁,如是思已,乃请顶上上师加持,甘露充满。次思一切痛苦,皆由过去恶业所感
,我今正可藉此消业。且由苦之教授,可取作道用,令我生起出离心等。如是思惟
,同时启请顶上上师加持,令我于忍度速得圆满,降澍甘露,充满身心。平时未在
座上,如遇官非口舌,疾病缠绕,饥寒匮乏,当作违缘道用,应知此乃消业。否则
如复利递增,将来必成剧苦。此时重罪轻受,如死囚轻罚仅割一耳,彼未有不乐受
者。故违缘至时,不应忧愁上再加忧愁,烦恼上再加烦恼。以忧愁烦恼不能以再加
而得解除,且加重忧愁烦恼亦徒苦无益。当知世界之大,受苦等同我者,或甚于我
~P 1365
者,不知凡几,我当代彼忍受。昔噶当格西遇身上何处痛时,即观想一切有情痛苦
,化为冰雹,击其痛处。此有二种功德:一能消一切有情恶业,一能医治患处,此
乃修心秘诀之一。
  次修学法苦忍,当知世间学业,尚须勤苦,何况出世胜法,岂有不稍受苦即能
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决定苦,如于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
,随修一切法门皆有,须能忍受。当知世间俗人,为此生些微利乐,尚不惜风雨跋
涉,忍受剧苦。我今为消除多生之业,成就无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
理。又当知过去成就者,孰不经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类,以自策励。
  次修精进,以乐善不疲为其体性。一、初甲精进,谓被心强之甲。菩萨为利一
切有情故,纵经长劫,须住地狱,亦所甘愿。吾人于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为如是
法门多种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进之过。二、摄善法精进,即于六度等善法
意乐不厌。二、饶益有情精进,于利益有情,下至送医药,一援手,皆乐作不倦。
常人亦有被甲精进,不过颠倒使用。如昔汉人发誓「不高车驷马,宁饿他方,不还
~P 1366
过此桥。」此即不如理之精进。于精进作障者:有三种怠惰:(一)推诿怠惰,(
二)耽著恶行怠惰。(三)怯弱怠惰。应以念死无常一法,以对治(一)不及时为
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为皆无意义,且不决定,不久即当舍弃,以对治(二)耽著
恶行怠惰。以佛说蚊虫蚤□皆可成佛,以策举其心,以对治(三)怯弱怠惰。座间
启请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进。我为圆满正觉,纵经长劫剧
苦,终不退转。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总为佛子学行法中之一。其余二与三,即后二度各别学行法。兹先
说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资粮,(二)正修止,(三)依于止而修九住心,
(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实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顺境,(2
)知足,(3)寡欲,(4)离务,(5)净戒,(6)离粗重烦恼。(1)顺境
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处善适、环境清净、伴侣贤良、自于瑜伽法先融汇
贯通。此五,即习定时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谓从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
,修诸法门,皆须此顺境也。其余无论茶房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又平常人
多误认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所谓修者,谓内心转变,而不在乎外形。如修
心要诀云:「外表隐微内真实。」昔寂天修行,即甚隐微,朋辈讥其只知三想:谓
~P 1367
眠、食、便也。一日朋辈戏敷高座,广集听众,请其说法,寂天允之。临时以手向
地作压伏印,其座即自降低,随登座讲所著入行论,众皆叹服。故修行切不可矫饰
威仪,故作已有修证之相。此于修行极易生碍,不可不知。云衣食易得者,谓须善
取,不应诈取劫夺。但非五种邪命,即可受用。云住处善适者:住处,指居室而言
;须古德上师曾经卓锡,或接近善知识所住地,方易得加持。他如毁师破戒,或曾
破和合僧等地,为戾气所锺,即不易得定。云环境清净者,谓无水声市声,与气候
善良、水土相合、无瘴无毒、不寒不热。云伴侣贤良者,谓见行相合,即去恶修善
之志趣相合。非谓我为应成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五世达赖云:「须有性情
契合,如影随形之良伴。」此良伴,指畏友而言。即己有过而愧对之良友,取其能
有益于己之身心也。初业有情,不可无伴。依噶当规矩,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方
合。云何瑜伽法须先融会贯通,谓学者先应将所学法门,诸次第了然于心,不可临
时尚蓄有疑问,以上总为顺境之五相。(2)知足,即于衣食起居,不计美恶多寡
,摒除奢念。(3)寡欲,即远离一切贪欲。上二,一则防于外境之生起散乱,一
则防于内心不能安住,(4)离务,谓离世间一切闲杂事务,如书算、星卜、文艺
~P 1368
、仕宦、商贾等,皆足扰乱心思。古德进修,悉本菩提道次第以修为主,断无舍本
而逐末者。无论夙长文艺与否,一至修心,即应尽弃,尤以修定时为其。昔噶当派
大德布登仁波卿及萨迦梭朗降A,皆以文学擅长,为白哈甲波(非人中之最极厉者
,称为明王。)所乘,屡供精制铁笔,以助其考究音律之用。二人坐是虚费光阴,
未能即身证得双运身位(布登曾用铁笔千枝,后人为之造像千尊。)即此可为前监
。(5)净戒,戒为修定之基。戒律清净,止即易生。戒如器皿,能盛各种三摩地
功德。有戒以防护身语意轨外作业,令身心清净,方易得定。否则纵修千年,亦不
易得。因止乃上界功德,故须以戒律为基础。外道修定,尚各有其禁戒,何况修内
道清净三摩地,故净护戒律,极为重要。(6)离粗重烦恼,烦恼未离,即无从修
定。
  以上六者,皆修止之资粮。依此资粮而趣入修止法。修止之法,另无逾于广略
二道次更妙之教授。宗喀大师要据弥勒庄严经论,及辨中边论、无著之声闻地、莲
花戒师之修次三篇,及印度诸大德之著述,总摄其精要,而著为最明白、最有次序
~P 1369
之修定教授。除此更无其他若等若增之教授。非依此教授,不易得真实清净三摩地
。修定方法,不越此轨,学者何用他求。但末世寡慧,即此亦不易受持。倘能依马
车所略举之离五过、修八断行而修,得定亦实匪难。云何五过:即(一)懈怠,(
二)忘念,(三)沉掉,(四)不励力,(五)励力。云何八断:即信、欲、勤、
安、正念、正知、作行、舍、是。以信欲勤安对治懈怠,以正念对治妄念,以正知
对治沉掉,以作行对治不励力,以舍对治励力。(一)懈怠者,即令心不乐修定,
或为世间邪作牵缠,或为定不易得而生怯弱。故应以信、欲、勤、安之精进四因果
而为对治。然真能对治懈怠者,厥为轻安。以轻安生起,则欲罢不能,决不致生懈
怠故。但轻安须得定后方起,未得定者如何对治懈怠,当依于信。谓思惟得定之胜
利:一、能令身心获得柔和堪能,如修菩提道次,未得定者修一月,不及得定者修
一日之功德。二、三摩地中能生神变作用,于度生事业,极为有利。然非谓随时显
现神通,及以他心通力能应机说法,故能迅速圆满福慧资粮。三、速能成就生圆二
次第,以密乘修定,亦须离五过修八断行,与此相同故。四、有定方能如无风之烛
,乃能明照无我空性,方能解脱生死。如是随时思惟,得定胜利,即能对治懈怠,
~P 1370
心中时时浮现欲修之想。(二)忘念者,谓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缘。但此之所谓忘
者,谓正念不住所缘,非谓如忘书不能忆记也。如以佛像为所缘,若遇人问,能说
其形量颜色,此非所谓不忘念。须修时心能安住所缘不失,方称不忘所缘。论中虽
说有四种所缘,此间所说乃以佛像为最胜之所缘,以常不离佛,故能得佛三种加持
:一、易于得定,二、易于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然有一类有情缘佛
像反不易得定者,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相之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如是,则宜修缘心
定,或贪盛则易修不净观。故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
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兹就以佛像为所缘举例,如系象然,以佛像为桩
。或绘或铸皆可,先置面前熟观。修时将像请开,由心现起一如目睹者然,清楚明
显。若不能继续,即是忘失所缘,即以正念把持所缘而为对治。久住所缘,则沉掉
自生,应以正知观察。然须先于精细沉掉有所认识。如何认识?如修时,虽所缘境
未尝□淡,而能住所缘之心已生□淡之相,即是昏沉粗相。能住所缘之心,明分住
分皆具,而其明分无有精力,即为昏沉细相。此非纸上空谈,乃颇公自修经验之语
。如用笔然,初提笔时手未用力,即为昏沉细相。次一刹那间,将作书时,手微用
~P 1371
力,即如细沉已去,心有精力之相亦如是。对治忘念之正念,应具三法。即:一、
念与所缘黏合,二、把握所缘坚固,三、不令散乱放逸,是也。(三)沉掉者,谓
昏沉掉举。正知虽非沉掉之正对治,然如守望巡逻者然。于粗细沉之相,应当明辨
,粗沉分昏与沉之二分:昏者,身心重滞,如将入睡;沉,谓心于所缘不能清明。
细沉,谓明住二分皆具,惟无精力。行者每易以细沉误认为定,虚度一生。实则属
愚疑相,故多感畜生道报。颇公云:此中不易言说,须行者自行领略省察。例如见
一平常之物,眼虽见,心虽想,尚无力量。若乍见一新奇之物,则兴趣勃发,具精
力者亦如是。又如敬信三宝,在平时习为故常,尚无多精力。若偶然猛忆三宝功德
,至于悲涕不已,具精力者亦如是。何谓粗掉,此中掉举与散乱之二。掉举以贪为
性;而散乱则多缘可憎境,或缘他善法,不如掉举之易起。虽五过中不列散乱,然
散乱亦修定之障,不可不知。散乱之相,如初修所缘,久而生厌,欲另易所缘而修
,即厌故喜新,此即散乱摄。又于初所缘久之觉其形量颜色有所转变,亦散乱摄。
至掉举,则纯粹驰心于所缘之外,而逐其所贪欲之境,即是粗掉。云何细掉,谓心
~P 1372
未忘所缘,而分一分心于他可贪欲之境。例如在定中偶思食糖之类,此较昏沉为易
知。总之,入座修时,为防沉掉生起,先提一念正知,昏沉来时,摄念令稍紧,一
有精力,有时即可对治。若尚不能对治,当思暇满大义。以昏沉乃心情低下,如火
势稍杀,思暇满大义,难得幸得,令心提起兴奋,则沉自去,再住于所缘。仍以正
知,从旁观察,昏沉去否。若尚未能对治,应用强治法。依经说方法,想自脐间有
红色光明圆点,自心即住其中。观其上升至顶门时,如往生法,呼一拍字,此圆点
自顶门飞出,合于虚空,无量无边。稍住后,如是反复再修多次,再住于所缘。若
尚不能对治,是此昏沉已入最深粗重状态,应即放座,或散步,或以冷水洗面,或
远眺,或登山,令神志清爽,然后入座再修。若昏犹未去,即可不修。向一朗明空
无日之方,安坐注视,想自之心与无片云之青天合而为一,此乃上师所传秘诀。若
犹不能对治,是已生大障碍,应积资忏净,勤求上师加持。正知,仅可不时观察,
若常时观察,则于住分有碍,而易生掉举。掉举生时,可不放座,即于座间暂时放
置所缘,忆念死无常等,令心平下;若不能治,乃行数息法,一呼一吸为一次,以
心暗数,自一至七为一次,误则重数。如无少误,可重缘所缘再修。若能延数至二
~P 1373
十一次无误,即与第一住心相合。若犹不能对治,可以瓶气法强治之,将下风上提
,上风下抑,于脐间相合,如佛盒然,至不能忍,乃徐徐放气。如是反复串修,再
住所缘。若犹不治,即可放座。古德云:「若闻而不入耳,思而不能如理,修而不
能通达,惟一法门,为向资粮田中上师即佛诚恳启请,积资忏净而已。」
  (四)不励力,一曰不作行,谓沉掉起时,不以正知观察,不寻对治方便等。
对治此者,应以作行之思,亦即励力功用。(五)励力,一曰作行,在沉掉已去之
第八住心,此时已无沉掉,如犹以正知常常观察,则如敌人已去,而犹设巡哨了望
者然,如此则反易生掉,有妨住分,应以正住之舍对治。古德所谓「愈缓愈胜」者
,即指此时。真实作时,当如□卢遮那佛身坐七法。马巴罗扎瓦云:「一般大修行
者,总其所修,尚不如余之坐法(即□卢七法)。」总之,任修何法,应以发心(
菩提心)为始,此班禅曲吉降村之言。先以数息,或九节风调摄身心,令善心生起
。修六加行法到观想资粮田,收摄与顶上上师即佛相合,向之启请,想顶上上师即
佛,心中放光如带,分出一像,住于光端,愈小愈好。稍大如拇,再大如拳。从下
~P 1374
莲座观起,座上跏趺,再上手印,直至顶髻。初观时,仅有轮廓,不甚分晰,即住
念于此,不可忘失。谓我心情中有如是形色之佛像在,牢将此念把握不失。除此以
外,于余皆不缘念。颇公云:「所谓紧持此念者,即把握此心中有像之念不失,不
于余放逸。」此二语虽简而极切要。紧握此念,即可防沉;不余放逸,即可防掉。
沉掉不生,则可入定。故此二语为入定之秘诀。心住所缘后,间或再于像提念观察
,其应缓应急,如月居士所言:「念力太缓,则生昏沉,念力太紧,则生掉举。缓
急分际,惟行者自行审知。」初学者,但须于正念作有精力之紧持,而不余放逸,
即具定学中之明住二分矣。初修之时间次数,皆有关系,初修时间应短,次数应多
。每次,数分钟即可。如是短座,每日可修十八座。除眠食外,终日不断修习。此
如钻木取火,不可或停,不令串习引生之力退失,方可辗转增上,以至得定。若稍
能安住,则可将每次时间稍加延长。如是如法修习,依宗喀大师所说,六个月即可
得定。初住,心于所缘,不时黏合;二住,黏合时间延长;三住,放逸时间缩短,
稍逝即急追回;四住,心住所缘,同时观察沉掉生起;五住,乃多生细沉之时;六
住,乃细掉多生之时;七住,沉掉虽有,已渐断除,少起;八住,细沉细掉皆已断
~P 1375
除净尽;九住、不加功力,任运而住。六力:初住由闻力成;二住由思力成,三住
、四住由念力成;五、六住由正知力成;七、八住由精进励力成;九住、由串习力
成。四作意:初二住有力励运转,三至七住有间缺运转,谓有沉掉。第八住无间缺
运转,谓沉掉已无。第九住无功用运转,谓不须励力,任运能成。得第九住心时,
心生轻安,有堪能风遍于全身,身生快感,心生欢喜。此心高举。俟此心稍平,即
真入定。即依此定,寻求无我意义。
  兹讲别于后二度学行法中之观,宗喀大师言:「虽生起中士道之出离心,及上
士道之菩提心,若无空慧,决不能断生死。」故须修观。观以智慧为体,中分二:
一、抉择人无我,二、抉择法无我。初中又分二:(一)座间修如虚空之生起法,
(二)下座后得如幻之修法。初中又分四:(一)决定应遮之扼要,(二)决定遍
之扼要,(三)于谛实离一之扼要,(四)于谛实离异之扼要。空慧生起之法,据
文殊向宗喀耳传,须依三种资粮:(一)观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而勤行祈祷。(
二)勤修积资忏净。(三)遍阅关于胜观之广大经教,如般若诸经所说甚深空慧,
勤行闻思。但诸佛所说甚深难解,兹惟依师口授略说,先依六加行观想资粮田,收
~P 1376
摄于主尊,请至顶上,向上师即佛启请。如修大悲时,可想体为上师,相为大悲观
音。修空慧时,可想体为上师,相为文殊,而作坚定启祷。次当依宗喀大师所示模
范,勤行礼拜,掌推石上成槽。殷重供养,肘磨曼遮见骨。又当如宗喀精研龙树、
佛护、月称论著,向上师即佛坚定祈祷,别有祈祷文。吾人寡慧,不易读龙树等诸
尊之大论,当依于中观无谬之上师,及过去已通达空慧之大善知识所传秘诀教授,
如钥启锁。此中又以宗喀根本论二释,及大小胜观(广略朗忍之观段)等为主。若
具三种资粮,则空慧亦不难得。天修观时,即修无我见,初以理智抉择人无我见之
方法甚多,但于初业有情,以一异之理智抉择为易。此有四扼要,欲知人我是无,
须先知若彼果有,须人如何之相。例如欲决定此案上无瓶,则须先于有瓶应具何相
,有所认识。若先不知何者为瓶,则不能决定其无。故仅口上所说之应遮分,尚嫌
不足,须修时心中深深有所领略认识。如捕贼然,仅口说此贼姓名服装,不能得贼
,须于众中能将此贼指出,方易缉捕。古德云:「惟知言说应破我。匕首不能摧我
执王。」修时须将心中认识之法。深心了解。「人平时我行我坐,莫不有一我粘著
~P 1377
甚紧,然追寻彼时,彼即不显。我之最显现时,乃在他人损毁我起镇恨心时,彼如
何如何毁损我,我将如何如何,此时之我,即数数浮现,应即于此时注意不可放逸
,分出一分心从旁审谛观察,此我如何而有?如何而住?彼时之俱生我执之心即全
浮现出来。如云:「我想不过」、「我不堪能,我将寻彼而甘心。」之我,此即所
应破之我。反之,如乍得多财、美誉,其心极欢喜时,心想「我对了」之我,浮现
亦然。此时分一分心从旁静观,似有一不依身心浑成之我成立过来,于如是执著情
况之我有所认识,即得应破分之我矣。推之于马,吾人谓「此马甚佳」之时,应审
谛观察,心中于此马如何执著,即知有一浑成之马在心中。如何体会此执著之情况
,颇公有语诀云:「认识我时,可如是观察,常人皆有乡土观念,如我想回成都,
此时身既不在成都,屋亦不是成都。(原文是─此时心中既非成都之人,亦非成都
之屋。此二句系语诀,不应改文。)别有一浑成之成都在心中浮现。推之雅州、拉
萨皆然。无论说我、说事、说瓶、说饼,心中浮现有一「说的」浑然而成之我,此
即应破。认识我后,即不可忘。如已获盗,不可放手,应即从事根究此贼之如何害
我。」得应破我后,心中忆起不忘,即时加以观察,此我若有,应与身心或一体而
~P 1378
有,或异体而有。此即第二遍之扼要。次观是否与身心一体同在?若一体有,身毁
坏时,我应同毁,而实不然。又如我伤、我痛、我饥我渴时,说心伤、心痛、心饥
心渴;即世间名言亦属不顺,故知我与身心实非一体有。此即第三实有离一之扼要
。再次于不妄应破之我,而观其与身心若为异体,则应如牛马相异,离牛有马可得
。然离身心别无有我。此即第四实有离异之扼要。于此一异之外,又别无第三聚。
故决定原来心中浮现未忘之我,无实有体,仅余一名。此时心中骤然生起一种决定
,即无我见生起。此一刹那略生恐怖。如宗喀大师弟子智慧狮子,在座下闻法时,
一时失我,频频摩捉其衣领,如扪□然。盖初得中观见时,觉无可把握,乃有此态
。应多次串习,将此种无自性、无实我之心情延续下去。有时心中暂觉淡漠,即是
精力消失。应从认识应破分起重修,务令其明显有力现起。于无我决定知中,观见
其显现之境,一朗空明,犹如虚空。就此决定知力,于无自性理智心中紧持,应常
安住于如是等持中,此即如虚空修法。次说如幻修法,从如虚空修法起座后,一切
实有皆已遮破净尽,惟余不可遮破之显现,与内心中无自性之决定知相合,此即如
~P 1379
幻。此如幻之理,可参阅广略朗忍。
  次抉择法无我,修法亦同,分二:一、有为法无我,二、无为法无我。初又分
三:一、色法,二、识法,三、不相应行法。一、如身,乃四肢百骸所成,若不依
肢体而有身,则应或一体有,或异体有,更无第三聚非一非异而有之理,如前已说
。故知身无自性。二、识,乃依前后之流相续而成。亦如前抉择非一异体而有。三
、不相应行,如年依月、月依日,亦如前以一异之理抉择,决定其无自性。
  最后金刚乘学行法,如前已略说。由下中士道生起真实之离心后,不可即以为
足,应依止上士道生起真实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亦不可以为满足,再求得清净正
见。得此正见以为基础,仍不可以为足,进而求金刚乘。如不能此,则如小儿骑狂
象,鲜有不颠坠者。若能真实生起上三种基础最佳。倘未能真实生起,最低限度,
亦应当相似生起,方可转入金刚乘。金刚乘不可奉行故事,应生起为利有情愿速成
佛之心,以此成熟身心,不久定得金刚大持佛位。每日将道次及生圆二次串习,同
时勤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补足缘起说此)之菩萨行。说菩提道次
~P 1380
释义竟。此依颇、康二公传承。说马车亦竟,乃依颇公传承。诸君听此,经长久时
间,所起善心,为不令唐捐,于明日作供回向。先诵六加行,次授菩提心律仪。午
后作上师供养,尚须开示总修要略。兹供广曼达。明日供曼达后,诵发菩提心颂。
十月二十二日
  今日讲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所说教义,以大乘根本发菩提心为主。无此,则施
等六度,皆不成为大乘资粮。故诸佛皆赞叹此菩提心,以为一切大乘法枢要。若具
菩提心,虽施畜生一抟之食,皆成成佛资粮。若发此心,十方佛土皆为震动。诸佛
过去一切勤苦行,皆为求发菩提心。此心堪受天人供养,诸趣敬礼。培福忏罪,较
此心更胜者无有。经云: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上供下施所积之福,不及以菩
提心摄受而供一灯之福之大。若发此心,虽无间重罪,一时皆得清净。若无此心,
虽精通五明,具足五通,尚不能跻于大乘行列。故须速发此心,方得成为如来之子
,菩萨之弟兄。此心赞叹不尽。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而生,大悲由观苦而生。生死
之苦,是细苦;由此而生出离心。观三恶趣业果之苦,是粗苦;由此生起怖畏,是
~P 1381
为粗分出离心。学佛目的在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为成佛命脉,欲成佛须行广大
佛子行,故须先生起菩提心。而菩提心又由悲而生,悲心由粗细二苦之出离心生,
由自苦而推之,不忍一切有情生死流转之苦,是为菩提心因。故欲生菩提心,须先
认识三恶趣苦,生起愿出离心。而此心又须先能深信业果;又须知死无常之理,知
此理自能于三恶趣苦有所认识。如何方能生起修死无常及业果之欲乐,又须先知暇
满大义,不可令其空过之理,方能生起取受心要之心。听众当善思惟,最难得之暇
满人身,今日已得,尤胜牟尼宝千百万亿倍,以纵有万亿牟尼宝,亦不能为我解脱
三恶趣苦。而依此人身能解脱生死,或生净土,或生兜率,乃至证得圆满佛位,皆
依此人身而得。南赡部洲之人身,又能依之而得即身成佛,此则尤为殊胜,为余处
所无。故若枉费此身,实大可惜。藏中常云:若一袋沙金失落水中,不惮烦劳,以
诸方便而捞取之。此人身之贵重,较彼何止百千万倍,其可珍惜又当如何。如寂天
入行论云:「得此暇满,至可珍惜。若令空过,愚无过此。「故须眼光放远,为长
久打算。常人就暂时微少安乐,多将此生枉费。吾人于此,即应善为抉择,把握此
生,以求究竟利乐。常人亦间有回忆已过半生,毫无意义,而生叹惜者。但彼所发
~P 1382
心愿,不过为来世再得大好人身,以便勤修,经实可笑。藏中大德云:此若穷人得
一袋金,本为难事。而于河畔倾之。复发愿将来再得金一袋,此为何等难事,何如
不将现金倾去之为愈也。吾人得此人身,皆由夙善所感而现在检讨自身,为恶甚易
,为善最难。如岩上薄沙播种,欲其结果,谈何容易?故欲再得人身,实不取必。
故须把握此生,即时取受成佛心要。以此生不能久住,须有最大警觉故。遍观世人
有几人寿过百岁者乎,即过去佛、菩萨及大成就者,无一不示现此有形身,不能不
坏而入涅槃。故若说有有情不死,无有是处。吾人亦决定是死,而死来又无定期。
常人多自恃少壮,而不知少壮转瞬即是中年。中年人多恃强健,而不知中年转瞬即
入衰老。且壮健而先父母死者,不知凡几。死缘甚多,不必尽由疾病。故不可以世
间健壮之念,而存不死之心,推诿之意。常有自谓尚可耐过数年,而忽死于旦暮间
者,有食未及终而气已绝者,有今日兴高彩烈,方作长享久安之计,而明日即披毛
戴角。或滴水不得入口,或饮烊铜铁汁,亦不可知,迨至彼时,始知所积之资财与
眷属等,一切尽非所有。于是痛惜悔恨,交集一时,致死时灵识之去,所受痛苦亦
~P 1383
随之延长。等于酥油中拔毛,既无一毫保持不拔,而又必丝丝拔之至尽。迨至命尽
,立成中有。斯时毫不自在,惟有随业力支配。但亦不出善恶二途,如磁石之吸铁
然。吾人试检讨此生作业,以具惑故,决定作善之力弱于作恶。纵有善行,其动机
亦多杂染。如念弥陀或嘛哩,非为自身福寿,即为子孙利益;而且在天念时,又多
散乱不放逸,即疲倦。反之为恶之心情,则特别兴奋;造业之力量,则异常强大,
正行时虽昏夜亦所不惧。如是比较反省,不难自知,故当生起恐怖。痛苦之极,莫
过地狱,所受最酷,历时最长。次则饿鬼之苦,备受内外障难,经历长年,滴水不
得入口。试思吾人偶受微伤,或逾时不得饮食,即感不堪。比之鬼狱,则又何如。
再次畜生之苦,尤为人所易知。故凡以畜生之名詈人,人且不甘,何况其身变为畜
生。吾人若不欲永离三涂苦趣而求解脱则已,若欲求解脱,舍依三宝,余皆无此救
护功能。但仅事皈依,亦属不足。须依彼所开示业果取舍之理而行,如是方能完成
下士道,遮止三恶趣之苦。然此亦不过仅有得解脱生死之机会而已。以由下士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8-8-5 13:27:36 | 只看該作者

故能得暇满人身,然若遇恶缘,复造黑业,则又堕入恶趣。吾人过去得暇满人身者
,不知凡几,率皆空过,今世所得,亦极偶然,亦由多生善业而来。若复补造恶业
~P 1384
,则仍堕恶趣,倘不速自猛省,则于解脱生死,实不能决定。由如此动机发心,仍
属不足,如经说,此仅闭恶趣之门,而未闭生死之门故。又当观吾人在生死海中,
过去亦曾屡为天王,多受五欲,饮用甘露无量,不转瞬又堕入地狱,受剧苦,如斯
往复,不知几度经过。故得生善趣,亦不究竟。以未能出离生死轮回,过去剧苦,
又将复至。且纵得人身,八苦六苦,亦所在难免;如修罗已具神通,亦有烦恼斗争
之苦;欲天享受,亦多报尽还堕;上界诸天,虽无现行之苦,比及定力衰退,仍复
堕落。故佛云:「三界如火宅。」谓下至地狱。上至有顶,无非是苦。于此审谛思
惟,心中生起感动。发起不能不求出离之动机,由此动机而求出离方法,其法维何
?即戒定慧是也。依之而取受学行,以求出离生死,此为中士共道。然此虽能出离
生死,而于自利尚未达圆满,遑言利他。若欲自他共利圆满,则须学佛子行,而此
又须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如何能生起菩提心?先由知母,吾人过去受无量生死。即
有无量父母。吾人亦曾流转六道,故六道中亦有过去父母。辗转计算,吾人受生无
量,父母亦无量,故六道中一切有情,实无有不曾作过我之父母者。如谓过去父母
~P 1385
既不相识,即可置之不问,试思世间有少小离家,老大方回,不复认识父母者亦多
,不能谓不相识便非其母。又当知现世之母,于我有恩;过去之母亦然,不能以已
经过去,即谓无恩。例如幼年父母之恩,于今已成过去,不能谓其无恩也。故不惟
知母,尤须念恩。念此身,乃父母所施。其中所经过生长疾苦,为父母者之心,无
一不视如自受;一饮一食,一言一动,无一非父母恩德润泽而有;由少而壮而老。
无一刻不在父母殷忧体念中。念如此之深恩大德,如何方能报答。又当思世间一切
所称为报恩者,皆属支分,无论服劳奉养,衣食住行如何圆满,亦不过得暂温饱,
终非究竟安乐,以无补于生死流转故。又当思避苦求乐,为世间一般之常情,一切
如母有情,亦复如是。不过以业力颠倒,其所造因。总不出苦苦乐苦之外。亦如父
母之乘舟将没,为之子者,尚在酣歌嬉舞而莫之顾。揆之世间法,亦当诃责而共弃
之矣。故当发愿如母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永离苦及苦因。但仅此愿心,犹为
不足,应于此种作业,我皆愿作,并应立作。因一切如母有情,正在恶趣水深火热
中,纵间有少分尚未堕入,又复如狂如醉,如瞽如迷,如遭魔祟,正往险处驱奔,
已临悬岩边际,瞬将堕入。故拯救之行,刻不容缓。又须念此种责任,此时正临我
~P 1386
头上,责无旁贷,不可稍存迟疑推诿,俟诸异日,或期待别人,应速速生起负荷责
任之增上心。兹为得菩提心戒之贤善因缘,最上应真实生起此心,最低限度,亦应
生起相似之感动,方能符此法会缘起。愿一己荷担之增上心生起后,应反观此功能
谁方能有,当知惟佛独具。应思佛之身语意业功德,一毛孔放光化身,皆能随类度
化有情,我为利益有情故,而愿成佛之心,应恳切坚定,油然生起。有此心后,方
为受持发菩提心律仪,应随文宣诵。一九四五年即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授竟。
  愿恩师速来、慈悲摄受
  愿宗喀圣教久住常明。
  愿自他一切有情依止速证圆满菩提。
                  公元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
                               集录竟
                   岁次戊午农历二月初十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2000多个文件:圣贤教育改变命运-陈大惠传统文化、胎教、早教、国学的音频和视频 https://pan.baidu.com/s/1RxvUpg01q6jaXj2cjnCKPw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4 23:17 , Processed in 0.1939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